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科学论文

时间:2022-03-23 10:26: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初中科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科学论文

初中科学论文:

初中科学论文:试论新课改下初中科学课合作学习策略初探

论文关键词:初中科学课 合作学习 策略

论文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同样初中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这样的要求。为了在初中科学课教学中更好地实现合作学习,笔者对初中科学课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我国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在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中,要求充分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模式。合作学习的使用有利于初中科学课更好地实现课程的目标要求,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 初中科学课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由于传统教学的弊端,造成学生缺乏团队精神,大多数学生喜欢自己学,而忽视与同学的合作学习。而初中科学课与其他课程相比,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具有合作精神。科学课程中存在的大量的实验,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有的需要学生集体去操作。科学课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去获得知识。比如,关于天平使用的实验中,不仅仅需要教师讲授天平的使用方法,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明白天平的原理。还有一些实验是要求学生共同去完成的,这就要求在初中科学课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样才能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才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 初中科学课开展合作学习的策略

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在教学中实现初中科学课的要求。因此,在初中科学课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更好地体现科学课的特点,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精神。那么,如何在初中科学课中开展合作学习呢?笔者认为要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通过积极的合作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应该认识到,在同个小组之内的成员是荣辱与共的关系,成功的前提就是必须好好合作,人与人的协调与配合是合作的关键,每个成员不但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对自己所在小组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如果学生对合作学习没有正确的认识,小组合作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一定要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而这些任务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既不能让一个学生单独能够完成,也不能让小组成员很吃力地完成,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实践中体会合作的力量与重要性,在小组内树立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体会到合作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愿望。

2.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转换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进行孤立的学习,教师则是“一言堂”式的教学。这样就造成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的一些思想方法会变得主观、封闭,缺少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识。”初中科学课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合作者和评价者。第一,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进行科学课合作学习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后,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合作,促进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第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在进行科学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抛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当学生讨论的思维受到阻碍时, 或者对情况的看法有错误,又或者分析问题的观点不够全面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纠正,引导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第三,教师是一个合作者。当学生由于当时的认知水平有限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布置的任务的时候,教师就要和学生共同研究,合力解决问题。第四,教师是一个评价者。当学生在汇报或展示完成果之后, 教师要及时给出评价,并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教师角色的转换能够更好地促使合作学习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展开。

3. 科学合理地分组,使学生有序合作

科学合理地分组是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初中科学课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随便给学生分组,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比如科学课中合作学习分组时,依据学生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创新程度、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情况、个性、家庭经济、守纪状况等将学生分组,这样有利于打破各种类型学生间的交流障碍,使学生的交流范围扩大。在科学课堂上按认知水平把学生混合起来分组的理由是提倡同学之间互相合作,这对师生都有益处。能力弱的学生可以以能力强的学生为榜样,并能从能力强的学生那里学习并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特别是在科学实验课时,要按照学生的动手能力来分组,每个组应该由操作能力好的与一般的搭配,这样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分组完毕后,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工,使其有序合作。小组长的主要工作是给组内成员分配任务,带领全小组人员有秩序开展交流讨论、积极思考、研究活动。记录员的任务是记录下小组内的重要活动情况。汇报员的职责是把记录员记录下来的重要活动情况定期地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可根据活动的具体需要设立不一样的职务,但一定要要求组内成员既主动承担个人责任,又相互帮助、紧密配合,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及时地完成小组内布置的学习任务。

4. 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科学课合作学习顺利实施的关键。以往的初中科学课教学评价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于初中科学课的合作学习评价而言,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还需要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指导老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小组合作的成员,绝对不能根据原来的学习成绩给孩子贴上标签。尽可能发现和表扬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对那些自卑、胆怯和交往困难的学生给以更多的帮助和鼓励,让他们在小组内看到自己的价值。指导教师要营造一种互相帮助和积极向上的合作氛围。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具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在进行科学课小组学习评价的时候,教师要从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这四方面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可以按照这四个方面编纂一张评价表,发给每个学生,使学生进行小组内成员的互评;然后再给每个组发一张评价表,由组员共同讨论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互评及小组间的评价结果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初中科学论文:构建初中科学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即由教师、学生和教学生态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课堂就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因子的教师、学生和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生态课堂就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课堂,重构课程理念、师生关系、实践范式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一种新型课堂。传统课堂的本质是技术,它运用的方法是控制,追求的结果是知识与技能。从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被运用于教育领域,其独到的观点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初中科学课堂,目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依据生态学原理,视为严重的生态失衡。如师生关系异化;科学教师自身主体动力不足;学生学习方法欠缺。针对现状,以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融合现代教育理论,以全新的生态理念构建初中生态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探讨研究构建初中科学生态课堂,尝试改善初中科学生态课堂系统的结构。下面就从师生关系角度如何构建初中科学生态课堂。

一、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首先,应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传统的初中科学教学,存在着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和说明问题,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容易养成思维惰性,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态课堂下要求科学教师应当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探究问题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探讨地理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因此,首先要改变学习方式,变灌输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其次,探究式学习的设计不仅着眼于知识、能力、过程,而且要具有人文性。

其次,应从教师权威的传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常常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更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

二、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角色的转变

学生是一个现实完整的生命体,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是不依教师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学习的过程决不是那种教师想让学生怎样学习就怎样学习,教师想怎样灌输就怎样灌输的过程。

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也不能把知识强加给学生,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主动性,从而妨碍教学的效果和产生不良的师生关系。教师需树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观念,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生态课堂下教学策略应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动态的信息交流过程,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在教学中,这种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是自身的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在教学互动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促进学生能动地发展,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而学生在课堂上决不是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老师上课的配角,而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真正的师生互动、并由此生成新的知识的过程。

三、在课堂上体现生态课堂的师生互动

1.课堂提问中体现师生互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怎样设问、怎样回答、由谁回答、由谁提问,不仅是课堂组织和教学控制的手段,还更多体现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状况、交流状况和互动状况。

2.课堂讲解中体现师生互动。课堂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任务的完成最终依赖于课堂讲解。在课堂讲解中,师生互动的内容很丰富,有针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互动,也有为促进双方交流进行的表情动作姿势的互动。

3.课堂讨论中体现师生互动。在生态课堂中,小组讨论与合作成为课堂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讨论中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了新知识的生成,课堂也因此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4.课堂师生情感体现互动。在和谐的课堂气氛里,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生会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让的态度和体验。

生态课堂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追求。生态课堂起点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生态课堂的学习是动态的、民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交流的。随着生态课堂的不断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生态课堂肯定能成为课堂教学园地里的一棵参天大树。

初中科学论文:初中科学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之际,科学新课改之路该如何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想学、乐学。以下是我对初中科学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一、挖掘教材内容,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和献身科学事业教育

科学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可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和献身科学教育内容。例如牛顿的忘我工作,勤奋和悉心钻研精神;安培的刻苦学习、专心致志;欧姆的坚持不懈精神;法拉第的高尚品质和致力于科学研究精神。从我国古代指南针、地动仪、火箭的发明,到现代的“两弹一星”和“神舟”飞船成功收回。教师应善于挖掘利用这些辉煌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科学而学习的责任感。用知识的魅力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科学课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科学规律,同时将学生认识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学生感受比较深。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科学的教学过释中,把学到的科学规律,力求使之贴近生活,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把科学规律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号入座。这样即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会使学生觉得科学知识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三、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

1.在中学科学教学中实施情感目标,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把传授知识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二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感到学习又艰苦又愉快。

2.创设科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和分组实验,小实验和小制作,课本的封面、插图和漫画,想想议议、阅读材料、科学家的故事、教学挂图和模型等带趣味性的科学问题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乐趣中掌握知识。

3.注重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鼓励性提问,注重对学生作业、测试作业适时肯定,成立科学兴趣小组,使学生表现自己,鼓励学生参加小制作、小发明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建议,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感情要真挚,教态和蔼;课后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差生更要关怀备至。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他们才会把心里话,真实的教学信息告诉教师。

五、采用探究教学模式

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为学生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要精心设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形成”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科学探究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下面以欧姆定律教学为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

以调光台灯切入,问:调光台灯是调节了电路里的什么科学量使灯的亮暗发生变化的?再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电流的变化与灯亮暗变化的关系,问:“电流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电流与电阻、电压有关系。这样就确定研究方向。

2.引导讨论,设计方案

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先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总体方案:控制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控制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如何研究?再进行局部设计:由学生小组讨论、设计电路,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并评价他人的设计,以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加以讨论。

3.学生操作,实施方案

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采集数据。教师在学生的操作技能、仪器使用上给予帮助。

4.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引导学生用计算和图像分别分析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再进行综合,得到结论。

5.反思应用迁移

用一组简单的小练习巩固探究过程中得到的欧姆定律;巩固电表的使用;电路的连接等基本操作技能,小结反思探究过程,理清思维线索。

科学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减轻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与创新精神。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状态和积极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潜能的开发。

初中科学论文:初中科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类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加强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是建立学生关心人、热爱生活、与别人和谐相处的一大有力法宝。在科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使然。

一、科学教学融入生命教育的意义

河南大学的刘济良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上海的专家组认为:“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迫切需要系统科学地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建构生命价值;启发学生欣赏生命,进而尊重生命主体;激发学生确立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珍惜生命;促进学生发展潜能及自我实现,展现丰富的生命力。”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方法思考

1.改变教学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生命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生命存在的意义,重在道德品质的塑造。

根据时代要求,新课程明确提出: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发展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这就是科学素养。

2.改变教学模式,着眼培养学生的实作素养

首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去,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结合其生活经验展开广泛讨论。二是课堂上尽量多让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在空间上教师要主动让学生去思考讨论问题,去探索规律;获取知识;在时间上,一节课45分钟内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不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合理处理好教材,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教学思路清晰,围绕中心内容展示,层次清楚,过程流畅,过渡衔接自然、精心设计。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清楚,问题设计实事求是、切合学生实际。

3.改变教学手段,着眼培养学生的技巧素养

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学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其达到预想的目标。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技巧素养,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利用录像、图片资料可以展示自然界中各种生命的资料,对学生有效识别生命存在,理解生命变化规律的普遍性,有很好的效果,利用录像还可以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动形象地展现,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电脑分析、模拟实验,可减中小学生分析的难度,引导出有效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生命情景,变静为动、剖析运动过程、视频放大及输出画面,这有利于培养具有形象性、有序性、整体性和深刻性的学生思维。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科学教学融人生命教育应不断改革。笔者认为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生命教育基础的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愿意为周围的人、为社会、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初中科学论文: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实施开放式教学

摘要 本文试图从必要性、原则、内容等方面阐述初中科学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构建适合初中科学课堂的开放式教学体系,为初中科学教师实施开放式教学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 初中科学 开放教学 主体性 发散思维

1初中科学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1.1对传统教学的反思传统教学是一种相对封闭式的教学。在这种封闭式的教学系统下,我们的学生不能发挥作为独立个体所拥有的支配权,不能自主控制自身的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主体性意识。在这种被动消极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倾向于消极地适应目前的现实状况,而不是积极地改造客观世界。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1.2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学生的发展,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科学(7-9)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1]。因此,初中科学教学应突破教材,以开放的科学教学活动为平台,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动发展以及终身发展,充分体现新课程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

1.3科学学科的开放性特点

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实验性学科,是一门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的综合学科。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物质世界,人类对科学的认识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这构成了一个发展、动态的科学学科世界。开放的科学学科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采用一种开放的教学方式。

2初中科学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实施原则2.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开放式教学主张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无论是在设计教案,还是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意志。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必须从学生的现实需要、经验、兴趣出发,努力转变学生“被教、被考”的被动局面,树立学生“课堂主人”的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2动态性原则

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只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探究、分析、选择、创造的动态生成的过程[2]。开放式课堂教学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是适时变化的,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求成为调整教学活动进程的基本依据。教学过程往往会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加以调整,教师事先预设的教学计划给打乱,教学进度或者加快或者减慢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3探究性原则

初中科学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开放式课堂教学必须强调课堂活动的探究性,根据开放程度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探究活动。某些问题和证据可以来自教师的演示实验,老师可以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一些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初中科学开放式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初中科学开放式课堂教学以教学理念开放为起点,围绕目标开放、教学资源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开放、作业开放、评价开放五个方面开展教学实施。通过开放式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为初中科学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实施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3.1教学目标的开放

教学目标开放是指教学要超越知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开放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开放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因此在相同的时间里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完成同样的教学目标是不科学的。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而且这种目标又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去调整。

3.2教学资源的开放

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科学教学资源。科学教师应尽可能充分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科学教学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除实验室的各种实验器材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各种生活用品制作各种简易的实验用具和模型,不断扩大科学教学资源的容量。还可以利用校外科学课程资源,如田野、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农田基地等。另外当地的乡土风情和民间的各种习俗活动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3.3教学时间、空间的开放

所谓教学时间的开放是指课堂教学向课前开放和课后开放。课堂教学向课前开放即课前教师预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课前查找资料、预习新课内容;课堂教学向课后开放,是让学生把问题带出教室,下课铃声应成为继续探究的新起点。在科学课堂上,教学时间的开放显得尤其重要。很多实验准备、调查研究等任务都需要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去完成。

根据科学课程的特点,初中科学还应该走出课堂,将教学空间开放向教室以外的很多场所。如,带学生参观植物园、动物园、花鸟市场、农田、博物馆等。整个大自然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就是最好的科学课堂。

3.4课后作业的开放

课后作业的开放是指除书面式作业外还可以完成各种实验、独立观察、小制作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等。科学是一门生活的学科,也是一门实验的学科,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做书面上的习题,是不可能完成科学的教学目标的。

所以教师应该设置多样的作业,尤其是动手实验、实地调查、小制作等学生感兴趣的作业形式,让学生高兴地把作业带回家,把课堂无形地延伸到课外。

3.5教学评价的开放

开放的教学方式应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包括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开放式教学要注重评价方法的开放多样。科学课程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联系观察与面谈、实践活动、书面测试、个人成长记录袋等方法。实践活动包括科学探究、实验、调查、科技制作、问题研讨、演讲表演、角色扮演等。经常性的、丰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一种动态及时的导向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还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校长、教师、家长、学生自己的评价,注重学生和社会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在学习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尤其是把学生参与对自我和他人学习成果的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强调学生的自我比较,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这在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都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4结语

开放性教学模式顺应了教育发展的趋势。在当代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社会里,教育体系和教育设施将越来越开放,学习内容越来越丰富,学习活动趋于多样化。故开放式教学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但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实施开放式教学还是一种新的尝试,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学习和吸纳好的教学因素,共同推进该教学模式的发展。

初中科学论文:初中科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实践

【摘 要】:创设科学情境作为科学课教学的外部诱因,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情景中来,诱发并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很重要。新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情境,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就应当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把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作为自觉设计教学过程的产物,从而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始终。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情境;创设

初中科学是一门集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 它是人类几百年积累的经验,其中有些知识具有较1高的抽象性。而初中学生的思维还是以想像思.维为主,如何使他们理解接受、消化抽象的科学知识?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创设和谐、生动、自然的学习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使学生采取能动性行为的态势。因此,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可以更自然地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现象,进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让学生体验探究、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使之产生“情境效应”,提高科学教学效果。

一、教学情境的内涵和意义

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因此,知识和学习的发展不能与现实世界分开,而是必须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达到。教学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其教学的功能就会减弱。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进行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是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的。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是积极适应知识经济和. 信息时展的客观要求。培养和造就一代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人,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这给我们科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学生从更多的实际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已迫在眉睫。

实施“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是进行探究教育的内在要求。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所必须的。

实施“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是深化科学探究和情境教育研究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并落实到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已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实施“情境、问题、探究”教学也是推进和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科学探究的素养,特别是初中学生更需要在课堂中习得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实施“情境、问题、探究”教学能够有效地把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创造真实可行的条件,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与发展学生对问题现象进行探究的基本素养,并使学生逐步形成对社会生活的现象、事件及问题的主动、积极、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为真正独立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的策略

1.利用差异性实验创设引发悬念的问题情境

差异性实验是指结果出人意外的、与学生学习的前概念或常识相违背的科学实验,这些实验展示的现象,与学生的潜概念发生矛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头脑中产生各种疑惑,教师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在蒸发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请学生做如下的吹气实验:第一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离嘴约15厘米的地方,张大嘴慢慢地对手掌呵气,学生会感到手掌“暖烘烘”;第二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同样的位置,先闭嘴,然后嘴留一条小缝,用力向手掌吹气,学生会感到“冷飕飕”。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提出问题,在情境的启发下学生会想:同样从自己嘴里吹出的气,理应温度相同,可手掌上为什么两次会有不同的感觉?于是师生围绕解决相应的问题来展开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有许多类似的简易实验、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原有认识相冲突,如“从漏斗口往下吹乒乓球,乒乓球竞吸在漏斗上不往下掉”、“纸锅烧水,纸不会发生燃烧”、“水生火”、“拉两本页码交叠的课本,拉不开课本”等等,通过实验,让学生从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

利用差异性实验创设引发悬念的问题情境,教师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把提出挑战性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建构知识的意识与习惯。

2.利用真实生活事件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学习情境,意味着情境创设要注意问题的真实性,以真实的生活事件为基础,学生才能切实明白知识的价值。如在“流体速度与压强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以下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情境1:(游戏)用细线把两个乒乓球吊在空中,相隔3—5厘米,当你对准它们中间吹气,两只乒乓球之间的距离将发生什么变化?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在情境展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三、结语

随着“情境、问题、探究”教学的开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了较大的变化,以前的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现在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景观。学生都有着探究知识奥秘、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倾向和动机,“情境、问题、探究”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这些倾向和动机转化为实际行动,把学生的潜能较好地发挥出来了。教学中虚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定需要,创设最适台学生学习的情境,使科学课充满科学味,这对情境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十分重要的。从我校目前实施的“情境、问题、探究”教学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反映这样的学习学得有趣,学得生动活泼,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乐在其中。

初中科学论文:课堂教学的反思浅谈初中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内容摘要] 教学的价值不是单纯为装备学生的知识,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以适应当代世界迅速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要使创新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初中阶段科学教学必须注重培养这一能力.本人运用新课程教学理念,结合多年科学教学的实践,对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 初中科学教学 创新思维

一、 创新教育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接动力.”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思维素质.教育要改革,创新,以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教师们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发展和智力发展,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对事物的认识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识记逐步理解识记时期.此时,青少年的思维活跃,创新意识与独立意识增强,个性特征更为突出.在三年的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个性,自然是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我们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锲机,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创新教育的理论依据

何谓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或称创造性思维,乃是通过发现和应用事物的规律,预测推测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变化规律,或设计制作某种事物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包含创造,发现,生成,想象和假设等能力,它是斯腾博格思维三元理论的一个层面。而托伦斯和萨弗特所创立的孵化模型是针对教育创新思维的一个总体设计,包容了能提高创新思维的理性认知加工过程和包含“洞察,直觉,启示”时间在内的“超理性”加工过程。托伦斯和萨弗特把创新过程描述为一种收集信息或解决方法的方法:“一个人要创造性的学习,他首先必须知识在解决难题中的空白处。然后,他必须收集有关缺失部分或难点所在的信息,努力鉴别知识中的难点或空白出。。接着,他要收寻解决方法,作种种猜测或接近目标,提出多种假设,设想各种可能性并预测。随后是检验,修正,再检验和完善假设或其他的创造性成果。而后是解决疑难这一最重要的加工过程——反复琢磨,拼接起零碎的思维——孵化。最后是结果的交流。”

他们这一模型的目标是给学生提供经验,这些经验回激励学生去找出问题或知识的空白,从全新的角度来思考它们,并花时间去孵化它们。

三、创新教育面临的困难

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是一种“应试”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忽略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括了道德、性情和智能的培养,使学生在这方面日趋成熟与完善,成为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人才。智能分为实能和潜能两部分,传统的教育在忽略了一部分实能的同时,更忽略的是潜能(创造力、学能)。过去表面上很注重知识的学习,实际上只注重知识的记忆,而淡化了知识的实用。应试教育“试”出来的学生是这部分的记忆较强的人,而对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实际动手能力和动手去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则相对较差。因此,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创新教育存在着以下几点困难与挑战。

1、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现在的课堂模式虽然花样繁多,却未摆脱教师唱主角,学生按老师预先设置好的框架进行辅助表演的模式。说到底,学生还是处于从属地位。现在教育虽然强调新的教学理念,但大多数教师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为完成教学任务,从头到尾满堂灌,强调确切性,乐于给学生一个单一的标准答案。对学生的答案过早下结论,限制了学生对其他答案的寻求,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思维只能在教师的有限范围内活动,弱化了学生创造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创新的心境。

2、过分强调电化教学的运用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在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的确给科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如果过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会使教学流于形式。从表面上看,学生兴趣很浓,但实际上,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往往根据自己的思路,这样一来,在课题教学是就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造成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的不足,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受到抑制。

3、过分强调考试分数的功能

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还是家长,社会对一个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有些教师明白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也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溶入一定的创新性,然而,只是一次考试分数不太理想,他所背负的压力却是无法估量的,有来自学生的,家长的,学校的。其实,考试只是评估手段,不是教育的目的。然而“应试教育”则将考试异化为教学目的。使“指挥棒”指向考试分数,导致师生共同片面追求高分数,忽视真实能力水平。殊不知,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时三刻并不能完全体现成效,如果教师在这时候不能持之以恒,重新把教学回归到以往的形式,那他所做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学生的创新能力永远得不到提高。

四、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施

1、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巨的任务去负担。”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必要前提。所谓民主的课堂氛围,即教师在课堂上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限制,让他们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不对学生的独特见解进行批评和挑剔,使学生消除害怕被教师批评的心理障碍,获得创新的环境,从而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实施愉快教学,师生关系融洽,双方配合得好,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师生之间必须建立起来亲密融洽的关系,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积极营造信任和尊重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评价和肯定中激发创新思维的热情。比如在接一个新班的时候,老师都会介绍自己,我也不例外。我会实事求是的介绍我与他们年龄相仿时学习与生活中的烦恼与困惑,欢乐与理想,进而也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故事,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2、采用丰富的导入手段,启发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是能否积极思维的重要前提。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我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新颖、直观、奇特的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兴趣浓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由妙制的演示导入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例如鸡蛋放入水中要下沉,这是学生常见的现象,可是当教师把鸡蛋放入浓盐水的玻璃水槽中时,鸡蛋竟浮在水面上,这时再往水槽中加一些清水,鸡蛋又会下沉;然后再加一些浓盐水并轻轻搅拌,如果浓度合适的话,鸡蛋就会停留在盐水中间。当学生看到这些现象,就渴望知道“为什么”。由此进行浮沉条件的教学就比较好。再如学气压时,表演“纸片托水”、“小瓶吞蛋”、等实验;在学习热学知识时,表演“纸锅烧水”、“烧不坏的手帕”等实验;在学习碳酸钙的化学性质时,表演“牛奶变汽水”、“清水变豆浆”等实验;这样的引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兴趣浓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由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

用生动的故事引入新课,使学生情绪高涨,精神集中。例如在讲浮力一课时,可引入三国时期曹冲称象的故事;阿基米德测皇冠是否为纯金的故事等。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时,除了讲法拉第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发现了该现象之外,穿插“克拉顿跑失良机”的故事。在讲放射线时,穿插“居里夫人对放射线现象的研究”的故事等。学生听后,兴趣盎然,对这部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实践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使之处于最佳状态。

(3)由生活现象导入

生活现象丰富多彩,是导入新课的好素材。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新课,很容易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例如在讲观察和实验时,可从“在一天之内,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是基本不变的,为什么我们会看到早晚的太阳比较大,而中午的太阳比较小呢?这也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当时无法回答的问题,你们知道吗?”来引入。在讲物态变化时,利用“下雪不冷,化雪冷”、“冬天,窗玻璃上为什么会出现水?而且是在窗玻璃的内表面?”、“抽油烟机上为什么沾满了液态的油?”、“夏天,狗为什么会伸长舌头?”、“用久了的日光灯和灯泡的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等现象引入比较好。

3、设计递进的问题情境,引导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新颖别致,层层递进,并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这有助于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讲压强的计算时,当计算好一个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后,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你还想知道人在其他情况下对地面的压强吗?”马上会有学生举手说:“我想知道人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强。”还有的学生说:“想知道人躺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强。”教师再问:“这两种情况下,受力面积怎么确定?哪种情况下的压强大?”学生很容易答出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强大。接着,教师在继续发问;“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下,人对地面的压强较大?”这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会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有的说,像跳芭蕾舞演员那样人的脚尖触地时对地面的压强大。有的说,运动员穿钉鞋跑步时对地面的压强大。还有的说,气功师表演的“一指婵”对地面的压强大。紧接着,教师在问:“哪些情况下人对地面的压强较小呢?”有的学生很快说出,人趴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强小。有的说,身体下面垫上一块大木板,对地面的压强更小了。再让学生思考:当年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有许多人陷入雪坑和泥潭而献出了生命,你能替红军战士想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而避免此类现象发生吗?请小组的同学讨论后发言。这一环节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各个小组讨论热烈,每个同学都在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最后确定了以下几种方案。

方案一:在危险的地方爬着前进。

方案二:像滑雪运动员那样脚下绑上木板,手拿雪杖滑着前进。

方案三:身上套上充足气的车胎,像带游泳圈那样。一旦下半身陷进去,上身由于车胎的存在而减小了压强使上身不会陷进去,可以让别人用绳子拉出来。

同学们的方案太好了,连老师也为他们拍案叫好。

4、加强班级的群体合作,开拓创新思维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和学会竞争。学会合作与竞争应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去。学生群体中,总有一部分学科的尖子,利用他们来互教互学,常能起到教师所起不到的作用,学生对学生的解答,敢于反驳和争辩,就能进一步辨析一些容易忽视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合作,达到互相启发,共同讨论,加强记忆的目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强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群体互动,教师要有意识的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任务,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

小组活动是群体合作的主要组织形式,可由以下操作组成。

① 有教师提出要研讨的主要问题,提供大家讨论。

② 个人交流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或查询的结果。

③ 组内成员就某种观点或见解的正确性展开讨论,提出质疑或补充意见。

④ 由成员作总结性发言,对小组经过讨论所达成的共识,所产生的歧义分别进行归纳整理,以在全班交流时发表见解和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火灾时应采取哪些自救的方法时,可以让小组进行讨论,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提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方法一:将被子、床单或衣服打湿,披在身上,迅速逃离火场。

方法二:用湿毛巾捂着口鼻,防止有毒气体进入呼吸道。

方法三:逃离火场时应尽量将身子(特别是头部)靠近地面,可防止被烟熏倒或缺氧窒息。

方法四:如果火势蔓延,将安全通道封着,这是应待在房间里,同时将门窗关紧,想办法从靠近外侧的窗口逃离。从较高的窗口逃出时,不能直接跳下来,利用绳子或将床单等物撕条接成绳子,顺着绳子滑下来。

方法五:如果窗口安装了防盗窗,这时,一方面利用工具撬窗一方面呼喊求救。

在群体合作活动中,教师只是组织者,提示者,活动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施展各自的才能,把所学知识在讨论中加以用,进一步提高其研究问题的能力。

5、设计开放的家庭作业,强化创新思维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今天,再用以往的作业观来对待学生,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业要学生的实际出发,变封闭性作业为开放性作业,打破思维定势,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把学生思维引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例如,在学完水资源一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家庭作业:我国淡水资源紧缺,是世界上的贫水国之一,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你的家庭准备采取切实可行的节水措施?交流时,学生给出了以下几种做法,我觉得既有创意,又很实用。

① 用掏米、洗菜的水浇花。

② 将洗脸、洗衣服的水盛放在桶内,用来拖地或冲洗马桶。

③ 洗碗时不要用水直接冲洗,将水放入盆内再洗。如果是油碗,先用洗洁净擦过,再用清水洗干净。

④ 用淋浴洗澡,在身上抹香皂或在头发上涂洗发液时,应关上水龙头,搓好后在打开水龙头冲洗,而且水龙头不要开得太大。

⑤ 尽量使用节水型马桶,如果马桶的容积太大,可以在马桶的水箱内放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以减小马桶水箱的容积。

⑥ 室内地板或家具上落的尘土,可以用吸尘器吸。不一定用水擦洗。

由此可见,有目的,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在新教材中,类似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开放性的作业比比皆是,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去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智力活动,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技能,促进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该变陈旧的评价方式,肯定创新思维

心理学实验证明:“创新思维能力与学生成绩的相关程度不高。一些成绩不十分优秀的学生,因其勇于创新,毕业后有较大的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而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却因其墨守成规而无所建树。”因此,改进评价方式是创新思维得以形成的重要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学生无错原则,即学生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有话就说,有想法就赶表达,不求标准答案。我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学生答对问题时,就及时评价说“回答得很好”、“真不错”、“对”或者把他正确的答案再重复一遍;对有创造性的回答,就说“真聪明”、“真了不起”、“值得大家学习”等。对一时答不上来的或答错的同学,就鼓励说“再仔细想一想”、“谁帮他一下”、“相信你一定能答对”等。由于学生的回答得到及时表扬、肯定,他们就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除用语言鼓励外,有时只用点头表示肯定,有时甚至是亲切地抚摸着学生的头以示激励也一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初中科学论文:网络环境下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客观分析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局限,积极探索了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并选择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实例进行研究,为教师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科学课堂教学及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了实证。

关键词:网络环境 科学教学 合作意识

一、引言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逐渐暴露出许多弱点。比如,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集体教学活动时难以实施;发问回答、小组讨论等形式,又使教学效率的提高受到局限,等等。随着信息产业飞速发展,需要获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作为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来说,如何从传统授课模式中解脱出来,利用网络来处理、利用大量的信息和资源,将成为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

因此,如何在发挥传统教学优势的前提下为科学教学营造一个开放式的环境,并且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乃是摆在科学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的科学课堂教学,是指在内容和要求的水平相近的情况下,利用网络环境提供学习资源和信息交流平台,将教学内容的某些章节、课时或环节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使网络和课堂有机结合,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程度。而积极利用网络进行科学课堂的辅助教学不愧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二、实施策略

笔者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选择一个教学案例———八年级下册《大气的压强》,根据网络环境下的科学课堂教学的特点,从理论上构思两者整合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执行,并观察和反思两者整合的教学效果。

实施过程分4个阶段:(1)专题学习资源库的开发;(2)学习导航系统的设置;(3)交流协作系统的建立;(4)检测评价系统的建立。在这4个阶段中,不仅拓展了课程资源,还指导了学生如何在网络上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将两个课时(第三节和第四节)调到了一起,连堂上课。

(一)专题学习资源库的开发

八年级下册科学教材附录3中列出了不少科学信息的网站:如中国科技在线、科学园地等,这些网站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由于存在着大量冗余或非真实的信息,学生直接在因特网上搜索信息,课堂教学效率会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将数字化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建立了一个符合教学需要的小型的专题网站。在该专题网站中,笔者设计了8个模板:情景导入、自学引导、学习资料、教学资源、选学内容、相关链接、师生互动、在线测试。

(二)学习导航系统的设置

网络化课堂学习环境所提供的学习资源量很大,在设置了智能导航(如资源库的信息网络结构图、学习路径、电子书签、模拟演示等)和人工导航(如直接对话、广播等)后,及时向学生提供了提示、辅导、启发、反馈、纠错等有关导航航标,基本能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学习导航系统的设置并不是为了通过几个航标简单地把学生“牵”到东或“牵”到西,而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主开展合作探究,真正达到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导航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以下几个要求:1.从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导入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学生的积极性“三动”(动手、动脑、动口)常常是遇到问题引起的,萨其曼探究教学模式认为探究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集中学生注意的焦点,最好是一个能引起学生惊异的事件或现象,让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在本堂课中,笔者在“情景导入”这一模板里插入了一段动画《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通过直观的动画及仔细的讲解,慢慢地进入了情境,不少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进入了下面地自主学习中,学习的积极性非常地高涨。

2.要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开展这一阶段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首先学生要在“自学引导”这一模板了解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同时还要掌握如何利用这个网站和因特网的方法。学生们可以在“教学资源”这一模板里利用数字化的资源更形象、更直观、更具体地掌握这些科学家们所做的著名实验。不少学习能力较强地学生还可以利用“选学内容”这一模板来掌握科学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通过“相关链接”了解更多的与大气压强相关的生活实例,如飞机为什么会上升。就这样学生们带着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慢慢地脑子中积累了一些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3.要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要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4.交流协作系统的建立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我国科学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必须以科学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时学生的自主交流协作是这样开展的:(1)了解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2~3分钟)。“自学导入”模板提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本课的重难点以及这个专题网站和因特网的使用方法和建议,带着学习目标和任务。

(2)自主学习(15~20分钟)。学生利用“学习资料”和“学习资源”中的信息进行自主学习。

(3)自主讨论。经过上一个阶段的自主学习之后进入到这一模板后,学生来到了“讨论专区”。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要控制好全局,不能让学生随意地发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帖子,同时也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带动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于是我在“师生互动”里准备了8个讨论主题:杯中的水会流出来吗、饮料是怎样进入口中的、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马德堡半球实验说明了什么、两船为什么会相撞、乒乓球为什么吹不下来、飞机为什么会上升、宇航员为什么要穿上宇航服、高山上煮饭为什么不易熟。 (4)学生论证过程(3、4两部分共25~30分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通过去网上查证、与和自己有相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讨论、给出相应的原理、实例等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有个学生认为,高山上煮饭不容易熟是因为液体沸点变化的原因。但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因为海拔高温度降低的缘故;与前者有相同观点的人就引用了海拔与气压、气压与液体沸点的关系,还展示了一个说明气压与液体沸点关系的实验,这样终于确立了自己的正确观点。这样在本堂课中,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让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自主探究的能力。

5.检测评价系统的建立

这是整个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笔者留出了课堂的最后8分钟,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的评价,即让学生通过“在线测试”模板里的练习来达到知识的巩固,同时来检测他们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给出得分,再根据定量的得分给出定性的评价:优秀、良好、马马虎虎、你还需努力等。定性评价还有两方面,一方面,结合学生在论坛内的帖子(数量和质量)和“在线测试”的答题情况,在“老师评价”中给学生作出一个综合的学习能力和情感的评价,如你的观点很具独特性、你的实例非常有说服力、你结论简练而精辟等;另一方面,在“人气指数”一栏中由学生投票,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活跃程度和影响力。这两个评价方法并行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体验了学习的效果,也保证学习始终处于正确的轨道上。要能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实践效果

通过这次网络环境下的科学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的表现让我惊喜,我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1.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现了因材施教,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在这一堂课上,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学生借助于因特网及“师生互动”、论坛来更好地理解这些教学信息,并且学生之间的交流没有受到传统课堂上的种种限制,大大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意识慢慢地建立了起来,也确实能开放而有方向地进行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2.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建构、获取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因为网络集中了各方面不同的知识和信息;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整合,发现和获得其中的价值与意义,并进行新的意义建构,从而确立自己在课堂中的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网络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这恰恰是信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是一种现实的生存空间,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就意味着现实生活的能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更加显得重要。

3.这样一种学习环境和方式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真正的持续的动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而且,这样的学习评价可以使得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及时的反馈,论坛内用户等级的功能也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有人说,在网络上最重要的是抓住别人的眼球。那么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尤其是在一个有着长期固定的学习团体的学习环境中,只有提出更好的问题、更深刻的思想、更有新意的观点或者提供更新的材料,才能有效地吸引别人的眼球,而学习的深入所带来的收获更能带来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

然而,通过网络环境下的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如这样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威信感受到挑战,压力增大。作为教学组织者,教师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并加强教师间的群体协作。同时也要注意,网络终究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它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切不可把科学教学变成网络教学,也不能削弱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实验的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课堂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网络环境下的科学课堂教学将更具生命力。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积极地探索与实践,找到网络技术与科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最佳模式,让现代信息技术为科学课堂教学撑起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初中科学论文: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摘要】初中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是新理念和新观念,初中科学教师可以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设计的优化,学生心理的调控等方面来加强初中科学课堂优化的进程。

【关键词】初中科学 有效教学 策略

初中科学为了提高科学课的效率,可以发展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活动,让鲜活灵动的教学出现,让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更加富有生机,教师必须加强组织、参与和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推动科学探究性活动的进程,从而更好地驾驭科学课堂,让科学课堂生成的空间最大化。

一、确立科学合理的有效教学的目标在科学有效教学的目标上,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原则:1、突出主体,预设目标。课堂应该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指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课堂行为、情感的变化、学习的结果,从学生的角度叙述学习的目标指向,让教学向学生本位转变。

2、细化要求,确立目标。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行为方式来制定,做到精确化、标准化、具体化,可以理解,可以操作,可以把握的,并且具体到可以根据逐渐实施的一些过程来制定的。

3、层次分列,差异共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差异,允许在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历上的差异。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差别而设计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

这些都是学生都能达到的,从低到高层次上逐渐实现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来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收获探究的乐趣。

4、重视学生,注重生成。教师要对教学目标产生深刻的思考,留下弹性的空间,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动态生成,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引导,提升学生的境界,培养学生的品质。

二、优化高效优秀的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板块化。教师对科学教材的知识和外延进行充分理解和内化,在对学生思维预测的基础上,将很多的知识点设计成若干板块,并实施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去倾听去发现,并根据思维实际来调整教学,为产生生成服务。

2、教学结构板块化。教师要制定规范有序完整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思路要更清晰,趋向开放性和深刻性的特点,比如,设计复习铺垫和课堂小结的环节,密切联系基础知识,取舍重点难点,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在这个环节中,科学教师可以注重情景铺垫、自主探索、知识迁移等结构的优化,总结科学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并解决问题,并让教学更加抽象和概括化,切近问题的本质。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拓宽视野,融进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择更好的内容进行加工,创设探究情景,设计出更多的研究切入口。

3、训练角度板块化。教师要全面了解和关心学生,求得学生最大程度地发展,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出“练习超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分为基础题、提高题、竞赛题、拓展题等。这样学生可基本有发展,能力也得到发展,通过学习和巩固,运用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科学弹性作业的设计和完成又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把握学生心理的有效策略 教育是人与人在心灵上的微妙的接触,学生对老师的情感要求超过了学生对知识的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之间更好地交往,让师生更加平等地沟通,让课堂更加轻松愉快。

1、建立和睦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努力创设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民主自由的师生关系,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对话者,实践者。在科学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成为小老师抒发个性化的见解。

2、创造愉快的心理情境。学生的内心非常敏感和细腻,教师的言行将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的愉快的学习的环境,教师要用饱满的精神面貌,高涨的情感感染学生,并给予学生信任、真诚、关心和尊重、鼓舞和信心,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的优点得到更好地发挥,收获成长的喜悦。

例如科学教学中,探究水的沸腾的试验时,水的沸点是100度,但学生测出来是98度,学生立即对书上的结果进行质疑,并和教师一起科学的质疑,教师和学生的质疑,能够让师生一起分享知识,让学生收获帮助和启迪。

四、积极发挥教师评价的妙用

1、重视学生的感受,运用即时评价。教师要运用眼神、动作、肢体等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即时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收获及时地进步。

2、体验学生的感受,运用差异评价。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评价尺子,对学生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评价,这样能够让学生获得激励,产生成功的体验,增长学生的自信心。

3、分享学生的感受,运用延时评价和即时评价。教师要及时分享学生在科学教学中的感受,并珍惜学生的情感和体验,给予高度的评价,给学生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帮助学生之间交流和思考,促进思维的发展,并让学生形成乐于学习,乐于探究的优秀品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成长,收获的是心灵的成长。

总之,初中科学教师要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对学生科学意识和科学思维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初中科学教师要加强课堂生成性教学的研究,针对当前初中科学课堂上所存在的与新课程改革不合拍的问题,整抓实改,落实在行动上,全面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深化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初中科学论文:浅谈初中科学课堂问题设计实例剖析

[论文关键词] 初中科学 课堂问题设计 误区 优化 例析

[论文摘要] 本文从课堂问题设计的重要性、问题设计的误区为切入,举例说明了课堂问题设计要“基于教学目标、基于有效观察、基于发散思维”等的优化。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在呼唤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一、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初中科学课堂问题的设计关系着学生的思考质量,反作用于课堂教学的效率。初中生自我表现的心理需求较为强烈,但又存在着主动表现的心理障碍。因此,富有艺术性的课堂问题设计,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表现,又有利于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从而使提问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诱导其展开合理、适度的定向思维,推动知识发展和创新,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目标的效率,并突破重难点。然而,不少教师因种种原因使课堂提问陷入有悖于教学科学规律的误区,问题设计缺乏系统性、目标性、思考性、导向性、基础性等,结果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问题设计误区例析

在各种各样的课堂观察中发现,部分老师并没有对问题的设计进行过认真的研究。因提问目标不清、信口开河而导致学生乃至老师自身手足无措的现象并非个别。例如,有教师在上“地球上的水”时,以娱乐节目的形式把学生分成4组,通过一连串问题的抢答、鼓掌、增减分数等形式把课堂搞得“轰轰烈烈”。但细细品味不难发现,这样的“热闹”到底有多少教学目标能得以落实?这种追求形式的活动,最终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抗拒心理。究其因是问题设计缺乏挑战性。有一节科学公开课,课题是华师大版八年级(下)第三章“电”的第一节“自然界的电现象”,上课时教师提问:“暑假中你们遇到最烦恼的事是什么?”学生齐声回答:“停电。”教师:“很好!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有关电的知识。”笔者听到这,一种悲哀马上袭上心头:这哪里是教育?分明是一种扼杀!其问题根本没有明确的指向。有一位老师在上“鸟类”时提问:飞机是模仿什么动物制造出来的?生答:鸟类。师:鸟为什么能飞?生答:因有翅膀。师:有翅膀就能飞吗?生卡壳。这样的提问根本无法达到教师的本意(引出本节课的重点:鸟类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原因在于问题的设计空洞浮泛,使学生茫然失措,其结果必然导致“冷场”。

此外,“为设疑而设疑”的提问也非常普遍,如常常问些“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使问题单调直露、缺乏思考性,而非“在不疑处设疑”。

纵观以上事例不难发现,不合理的问题设计是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创造性被抑制的重要成因之一。如何有效设计问题?这是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优化问题设计举例

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设疑策略,先应了解设疑策略与教学模式间的辩证关系,即设疑策略应处于下位,应服从于教学模式的总体设计。现以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1.问题设计要基于教学的具体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主要描述学习者在接受教学过程后所预期的行为变化,且须以课程标准所限定的范围和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因此,基于教学目标的问题设计是教师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

2008年12月19日,在本县农村中学的一堂公开课上,授课教师对华师大版《科学》九下第3章第3节《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的教学引入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在播放“种子萌发长成植株”的视频后提问“感受到了什么”,结果出现“很神奇”、“美极了”、“种子发芽”、“植物生长”等各种答案。此时教师马上把话题转到“植物为什么会生长”这一话题上,许多学生的回答也就戛然而止,紧接着的是一些学生的不满。问题在哪儿?是因为视频和提问的目标指向不明确!若要生硬地得到“植物生长”这一答案,既有“定向思维”之嫌,又无法切入教学目标。若改为学生观看“温室效应”导致的利和弊的视频(如气温升高使作物生长周期缩短,使海平面升高等)后,分组讨论“地球温室效应日益严重的原因”(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碳增减的原因进行分析),汇报交流讨论成果,老师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归纳,建构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不但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更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问题设计要基于学生的有效观察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一种受思维影响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化的持久知觉活动。观察比一般知觉有更强的积极性和理解性,思维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观察也叫“思维的知觉”。观察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创造的开端。有效观察除了需要良好的记录习惯外,还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要有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周密的观察计划等。而合理的问题设计有利于学生开展有效的观察。

2009年3月17日,笔者在农村中学听了华师大八下第3章第4节《电阻》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上课教师在演示“并联在同一电路中的两个小灯泡发光现象”(69~71页“思考与讨论”中的实验)后提问:“两个灯泡的灯丝长度与粗细一样吗?与亮度有何关系?”结果,学生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重新观察后回答 “不一样,灯丝粗而短的更亮”。以上例子从表面看,学生参与度很高,效果似乎不错,但细细分析不难发现,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前的观察是无效的,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提问后的重新观察,且因问题过于明确,所以缺乏思考的深度,从而出现学生回答热烈的教学假象。因此,这种提问对学生进行有效观察并无多大价值。可做如下改进:在学生观察活动前,先给予“观察两种电路中的灯泡亮度,比较并分析造成灯泡亮度不同的原因,并通过讨论得出合理的结论”这一明确的观察目标,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有明确的任务驱动,使其观察的目的性更加明确(突出了比较分析的观察成分),这种任务驱动下的讨论也就更有思考性和挑战性。当学生得出“灯泡亮度与灯丝的长度和粗细存在关系”时,再追问“怎样的灯丝更亮?原因是什么?”其设问便隐含着学生观察目标指向的引导,有利于学生通过主动观察并获得结论,这不但有利于学生观察兴趣的培养,也有利于相关内容的理解记忆。

3.问题设计要基于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课堂教学提问必须基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

在上例的“探究导线性质与导电性关系的实验”中,学生通常用同一装置进行实验,然后根据灯泡的亮度说明哪一种导线的导电性好(电阻小)。若在学生实验前设问:若用该装置验证铜、铁、铅笔芯等的电阻大小时,最好如何选择材料的先后次序进行实验?为何要这样选择?或在学生完成该实验后,教师可能会发现不同学生选择材料的次序是不同的,此时教师可以质疑“若同一装置先观察铜的导电性后观察铅笔芯的导电性,结果发现前者灯泡较后者亮,是否就可得出铜的电阻比铅笔芯的电阻小的结论?为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可让学生发现,电源实际上也是一个变量因素,因为随着实验的进行,电源电量是要逐渐消耗的。因此,当教师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一设计缺陷”时,学生自然会想到调换材料的先后次序重复实验即可解决这一问题。

当然,问题设计的优化方法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三种,只要我们善于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就会不断优化设问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科学论文:浅析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科学的整合艺术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科学教学 整合艺术

论文摘要:初中科学是一门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为一体的基础学科。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对中学科学教育的要求,科学教学的手段、方法、模式和教学观念都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全面运用于科学教学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渲染教学氛围,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时代已经来临, 基础教育改革风起云涌, 科学的教学理念也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传统的科学教育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与传授。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由于过分强调了科学知识而偏向了物质生活价值,科学知识成了教育活动中的教条,而过多科学知识又会羁绊人的发展。然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媒体,集光、性、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一、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以往“粉笔”+“黑板”的教学环境,它可以创设出精彩、新颖而富有悬念的情景,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教学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内容形象,显示方式生动,直观性强。现代教育技术正是支持强大的动画及超强声音的教学手段。学生可通过观察、视听及人机交互,不但可以接收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愉悦的感受,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一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件中的动画演示氢气球上升,飞机投弹,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带着急于想探索原因的心情,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有利于突破教学中重点和难点

科学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有些知识单凭课堂讲授,学生感觉抽象,难以理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件就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既帮助学生突破不易理解的难点知识,变难为易;又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例如:在讲解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原理时,空洞的理论很难让学生理解,这时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课件模拟制作,让学生有非常详尽的了解在学习“内燃机”时,把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制成课件,把各部分结构和工作过程配合动画分解并讲解,再使其连续工作,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动画模拟,点击重、难点,让学生感受极佳的动态效果,则教学重难点的解决犹如破竹之势,顺利完成。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摸拟优化科学实验

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科学离不开实验。科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然而,教材中有许多实验因条件限制,无法直接演示或演示效果不明显,如果教师不做实验, 用“ 黑板加粉笔” 的形式完成教学,这对学生的笔试也许影响不大,但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1、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

科学教学中的许多实验都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观察的对象,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然而有一些演示实验,如:力学实验中对刻度尺、弹簧秤等测量工具的读数,电学实验中各种仪表的读数,在演示时均可采用电子投影仪直接投影到屏幕上,影像清晰、稳定,可见度大、效果好。另外,通过画面的布局、色彩、动画、音响效果、播放速度等的变化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更形象、更快捷地理解实验,突出和强化实验重点。

2、模拟实验,突破时空限制

科学教材中有一些实验因具有危害性或无法在课堂演示,学生很难想象出科学过程。如:常温液化、低温超导等在实际教学无法演示;分子运动、固体扩散、天体运动等由于受时空限制不可能演示;电源短路、人身触电、噪声污染等由于有极大危害性也不宜在课堂直接实验。这些都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设计成课件,通过模拟演示,让学生生动感知,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将这些复杂又不易弄清的内容弄明白。

四、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应用计算机与网络的功能可以创设引入概念的情境、推导规律的情境、提出能够逐步深入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外化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所设置的科学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生与生、师与生的讨论与协商中充分地展现相关的科学情景,并经过比较与鉴别、分析与判断、改造已有的科学图景或建立新的科学情景,从而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它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探索和研究,是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训练的理想工具。现代教育技术课件不仅仅有利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可以用它创设情境,进行能力培养。

1、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件展现科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课件的制作,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生动的实际情景,可以把复杂的科学过程(多种因素均在变化)暴露无遗,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和想象去理解动态的科学过程,形象地建立起相应的过程图景。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所学的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上的建构;另一方面又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学生产生灵感和顿悟。

2、创设动态、变化的图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变化分为量变与质变,其中质变是突变,而量变就有一个过程,并且事物在量变的过程中质并不变。因此寻找变化中保持不变的部分,乃是把握事物本质的重要方法。如讲解“共点力平衡”问题时,可创设三个情景:(l)夹在光滑斜面和可以转动的木板之间的小球,当木板转动时,小球所受斜面支持力、木板所受压力的变化;(2)光滑斜面向左缓慢移动过程中,悬挂在竖直绳上的小球所受斜面支持力、细绳拉力的变化;(3)细绳一端拴着一个小球,小球所受球面的支持力、细绳的拉力将如何变化。学生在分析、判断得到结论后,不仅得到了三个共点力动态平衡的图解法以及使用条件,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动态平衡,或者是合力的大小方向不变,而且一个分力的方向不变:或者是合力的大小方向不变而物体受力三角形与结构三角形相似,且对应边之比保持不变。这正是科学变化中的几何关系的不变性。变化中不变以及在变化中求不变的思想是辩证思维在科学学中的重要体现,也是科学学的灵魂,贯穿于科学学始终,应用几何画板或其他教学软件,展现动态图景,可以帮助学生在探索本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变化中求不变的意识,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哲学上的思考,从而培养他们全面、本质看问题的基本素质。

五、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是现代科技、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有先进和优越之处,也确实对课堂教学改革有促进作用,但在教学实际工作中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关系,不能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

1、不可替代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科学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所以科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科学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当然对于一些限于条件不能进行的实验,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也是可取的。

如果简单地把演示实验搬到屏幕上,就违背了认知规律,只有恰当地结合两者,将其作为科学过程的再现,结果的分析,规律的总结等,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摒弃“现代教育技术万能观”

计算机是否在教学中使用,应完全取决于教学需求,应以服务教学为出发点,以最大功效发挥媒体作用,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为宗旨。计算机只是一种教学媒体,它的角色应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替代,不可喧宾夺主。既不能只顾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能让学生完全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否则就会出现以机器代替教师对学生“满堂灌”的现象,其危害更大。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3、不宜照搬现代教育技术课件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要以研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目标为宗旨,在实际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件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选择和加工,注重择优,制作的课件切忌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制作课件要充分体现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千万不可图省事,对现成教学课件照搬不误,这样会错误叠出,不切实际,成为花架子。

初中科学论文:新课程下初中科学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主体教学强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以教育促进他们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主体教学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初中科学主体教学应遵循的基本策略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合作、体验、拓展学习和发展性评价。

关键词:初中科学 主体 策略 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参与是学生心理和知识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的过程。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探索、创新的全过程中得到发展。

一、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结构与实施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精心准备后实施激励、引导下的以学生自学、互动为主要学习形式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八个字:激励、引导、自学、互动。激励、引导是教的特征,是激励式、情景化、问题化、结构化的教;自学、互动是学的特征,是主动参与式的学,两者是同一过程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笔者根据主体教育思想与理论,结合初中科学教学的特点,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总结出五个环节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初步参与。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一开始教师就要注意情感引导,要满怀激情地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每一个学生心理无压力感,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其次,教师设置情境时,不能只有一种模式,要根据具体课型和教学内容,创设轻松愉悦的气氛并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可采用一段小故事,一句名言,一段诗画般的描述,一段生动的录像片,一个小实验,或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一些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到学习中。

2.引导自学——独立参与。在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有利的教学因素,展开下一步教学活动——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这一教学环节是一堂课的重点,为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克服可能出现的那种放任自流的“放羊式”自学形式,教师要进行合理的组织,给予必要的导读提示。首先,教师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和生活世界,编制引导学生学习的联系生产、生活、现代科学技术实际的读书提纲和开放型练习题,学生结合提纲和练习进行自学、自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兴趣和疑问,并以高涨的情绪参与到进步、高效的自主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情感,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比较和提出问题,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上的闪光点,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再发现和再创造,使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组织交往——合作参与。小组交往前学生已经过自我深思内蓄的过程,教师组织、指导、调控小组交往,学生以合作方式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发表、交流,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加深知识理解,获得新的发现,出现不同程度的参与冲动,兴奋再一次外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而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参与,要及时加以引导,作出明确的要求;发现因思维受阻设计方案有困难、操作错误或不规范,要及时点拨、指导,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能顺利进行;发现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以及对验证假设设计的探索性实验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引导学生交流与讨论一些较深层次的、有交流价值的问题,不要让讨论流于形式;在进行全班交流,分享成果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记录下自己没想到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4.精讲巩固——拓展参与。教师针对小组学习反馈作评价式、解疑式或引伸式精讲,不需面面俱到,只要根据前几步的反馈信息,针对重点和难点讲解即可。最好精心安排变式的综合的操作演练,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和迁移。有时候还可设计一些题目,使学习走向深入,使学生在拓展参与中巩固、运用和完善知识。

5.自主评价——反馈参与。传统教学中总结是一大环节,而这个环节基本都是由教师来做。其实这种总结不应只是简单地复述一下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性实验的优越,运用初中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科学是一种愉快的活动,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二、主体参与模式教学的策略与要求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交往。学习氛围主要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愉快地体验学习过程。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确立“尊生爱生”的师生关系,绝对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提问时教师要把自己放到学生一边,带着欣赏的眼光期待学生发表学生的见解,关键时将“提问”改为“提示”,诱导学生有创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怪异回答,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一般不生硬地否定,提示他“再听听别人的意见”,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悟、自我否定,精心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我发现的意识;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学困生,不能有偏见和贬低,要尊重和理解他们,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在教学中应提倡加强师生交往,这种交往应是多样式的、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生生交往中进行,教师只是交往中的一个成员。这种多向交往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2.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一种主动探索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发扬“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创新精神,大胆向老师置疑提问,敢于对课本,对参考书提出疑问,“吹毛求疵”列举课本实验原理、过程、仪器的缺点,积极探索设计新的方案。对于有质量的提问,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回答,而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从侧面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开拓思路,引导学生参加课堂研讨,从根本上帮助学生释疑。

三、发展性评价,是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催化剂

激励性的发展性评价是主体参与学习的助推剂。要让全体学生乐意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让学生体验成功,从成功中感觉到“自己能行”,感觉到教师和同学的信任,感觉到参与的乐趣。这时教师激励和他人的评价就似火箭起飞的助推剂,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1.评价要从“甄别选拔”到“育人为本”。实施发展性评价,不奢求所有学生同步发展,要敢于承认差异,把目标定位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多让学生进行纵向自我比较,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对学困生尽量少用横向的比,以避免产生“畏难”和“反正我不行”的心理。

2.评价要关怀学生的成长。要促使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而不是制定等级,扩大差距,强化选优功能。评价要理解和体谅学生,真诚地帮助学生,营造人人无所顾虑的表达氛围。一般来说学困生胆小,大家不信任,甚至讨厌,觉得拖了他们的后腿,使学困生在班中抬不起头来,被自卑所困扰。要让不同层次学生都实现参与,教师要善于消除这两类学生的消极心理,使他们明白:一个优秀的学生是一个会关心帮助任何人的人。使学困生明白:人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是坐在教室里的人,都是有希望的学生,相信所有人都能行。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和谐、互助、向上的情感,使他们在“他尊”的良好氛围中无所顾虑地表达。

3.评价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参与评价,通过主体参与的评价,促进自我意识的成熟和主体精神的觉醒,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增强发展信心,形成发展的动力。作为教师要不吝啬自己热情洋溢的言词,多运用激励性的评语,要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词中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信任,自己的进步。例如,“你真很棒,虽然只说了一句话,但你今天勇敢地站起来了!”“你能跨出成功的第一步,真了不起!”等等。

4.延缓评价,创设多向思维的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有多种可能性。习惯的做法是一个学生表述意见后,教师马上作出判断,使其他的可能性自然消退,这样不利于蕴含着创造意识的多向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减少了积极表达的机会。面对有丰富内涵的研究性问题,不妨采用“延缓评价”策略,给学生创设一个多向思维训练的空间,即教学中通过暂缓作出判断和评价,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供许多解答,鼓励各种想法,欢迎提出改进意见。

总之,要努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初中科学论文:初中科学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探讨

【摘要】突出科学方法的系统培养是科学教学的特点之一。初中科学涉及很多科学方法,比如观察、实验、演绎、归纳、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模型法等。寓方法教育于教学之中,同时隐性渗透与显性呈现相结合,可以强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

【关键词】科学教学;科学方法;教学理念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是科学知识转化为科学能力的桥梁和纽带,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将知识以一定的科学方法应用于科学实际,就具备了科学能力。初中科学涉及到很多科学方法,比如观察、实验、演绎、归纳、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模型法等。科学教师将这些科学方法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可以强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同时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科学教学的总目标是“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会科学方法,并在日后学习和工作中受益,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方法教育主要是由两个阶段构成,一是让学生体验理解,即利用平时教学与辅导对所学科学方法达到一定程度的理解;二是迁移和运用,即将所学习科学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设计渗透科学方法

科学教育方法是需要持久性的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的。特别是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学生利用科学方法学习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比如在《电功》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通过水流做功了解电功(类比法);之后假设电功与电压大小、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都相关;然后后要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假设的正确性(控制变量法、对比等);最后是运用(练习巩固)。实验是科学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种,但是实验设计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困难,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引导。为了探究电功与电流强度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需要控制电压和通电时间相同,那么学生会安装两个小灯泡的并联电路,而且只在干路上安一个开关;为了探究电功与电压的关系,学生会认识到一定要控制电流强度与通电时间相同才可以进行验证,此时可以将之前并联的两个小灯光变成串联;电功的大小可以从灯泡的亮度知晓,因为电流做功多时,就有多的电能转化成热能,灯泡就会越亮(转换法)。在科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与学生思维过程相结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与品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隐性展示科学方法,有时也要明确科学方法的含义、名称,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科学方法有更明确的理解。

二、通过问题引导聚焦科学方法

好奇心是人类本能。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们都是由于好奇心产生疑问,然后进行研究,最后总结出隐藏在背后的科学规律。科学方法就隐藏在整个过程之中。如果在科学教学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就可以促进学生观察思考,体会科学魅力。比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学生因为之前在家中经常看到烧水,所以对于实验观察缺乏热情,比较随意。这就需要老师提出问题恰当引导:水沸腾前和沸腾后气泡的大小和水流情况是一样的吗?有什么区别?声音会变化吗?可以怎么描述?你要记录什么?可以怎么记录?学生有了问题指向后,马上发现水沸腾前后不同。这样,通过“问题+观察”方法,聚焦问题,加深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对生活现象有了更深刻科学认识,同时也体会到科学研究需要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三、通过习题感悟科学方法

在学习中,练习是不能缺少的重要组成。练习是“逼迫”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和规律,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把练习扭曲成“题海战术”是不可取的,老师要精选练习,做到“经典题”、“相似题”、“变形题”、“延伸题”等相结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比如例题:有KCl和KBr的混合物共计3.78克,将这部分物质溶入水中,并且倒入AgN03溶液,根据相关知识会有沉淀的出现,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得出沉淀物6.63g,则混合物中K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很多学生对这种问题很头疼,涉及到很多的物质,方程式中没有一种“真实”的物质可以利用,会感觉无从下手。元素的含量也就很难进行求解。这题的重要思想方法是“差值法”。基础题“差值法”往往是先算出气体或沉淀的质量,然后再求其他物质质量。而本题进行了变形和延伸,对于真正理解“差值法”是很有帮助的,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一次飞跃。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找到题目中的题眼了。在本题中,实验前后的沉淀物都是没有水的,前者是K,C1,Br组成的,而后者是Ag,Cl,Br组成的,前后两种物质的质量上的差异是因为K和Ag进行了替换,可知一共增加了2.83g,这部分都是Ag比K重的部分,进而算出K的含量为1.61g。

四、通过合作展示理解科学方法

新课改的推进,使我们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合作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也是多元的。初中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是有较强的合作展示欲望的,比较愿意与同伴进行交流互动。在合作中,他们学会用各种科学方法学习和应用。比如平时预习,本人都会要求学生画一个知识结构图,并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理解和特点;等一章学习完后,又会要求学生再画一张整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然后老师也画知识结构图,并把这些图像艺术作品一样在教室墙上进行展示,促进交流、合作与学习。学生在进行展示交流后,要引导学生对科学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归纳总结,通过针对性复习更好地巩固和内化,并进而让学生养成自觉运用科学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总之,“突出科学方法的系统性培养”是科学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必须以科学方法作为先导,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就是运用具体的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科学方法渗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利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使学生对科学方法产生兴趣。学生在熟练掌握科学方法后,引导将方法应用到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为自身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陈建华 单位:浙江金华兰溪市外国语中学

初中科学论文:初中科学教学创新思维综述

摘要:

在科学教学中,不仅应当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应当培养学生灵活的创新思维。尤其对于科学教学而言,需要令学生在既有学科知识基础上,发挥创新创造能力,拓宽创新思维。基于此,文章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与案例,从探究提问、实验活动组织、课堂激励三个方面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寻找可行性的路径。

关键词:

科学教学;创新思维;中学生

在新课改背景下,中考关于科学的命题走向出现了很大变化,尤为突出的变化就是开放性试题的大量增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已然成为科学教学的目标。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鼓励并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提问及探索。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学生创新思维培育,是当前科学教学的重难点问题。

一、探究性提问打造创新思维引擎

亚里士多德曾说:“所有的创新思维都是由疑问和新奇开始的。”可见,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以问题为探索的开端,只有将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才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进而采取创造性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探索与解决[1]。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意制造悬念,训练学生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如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性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层层深入提问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1:大家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发声现象的回忆了解到振动是发声的原因;问题2:请大家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进而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且进行现场试验,有小组就设计“在桌上压住尺子一端,然后弹动尺子露在桌外另一端”的方式验证声音产生的原理;问题3:请大家通过实验证明物体振动速度与音调的关系。那么此时,学生就会通过调整尺子露出桌面长度的方式,调整尺子的振动速度,试图找出振动速度与音调变化间的关系。

二、实验活动提供创新思维培养良机

实验活动是自然科学兴起与发展的基础,在教学中也是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原理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实验活动的未知性与多边性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采用创新思维解决相关问题[2]。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将蓝色墨水注入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当中,让学生思考并动手操作如何确保墨水不从玻璃管中流出来。通过实践操作,同学们发现用手堵住玻璃管的任一管口,无论将其横置或竖置,墨水都不会流出。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接着在玻璃杯中装满水,然后用硬纸板盖在杯口,倒扣杯子,纸板没有掉下,杯内的水也没有流出。继而向学生提问,是什么力承托着杯中的水?为什么杯中的水没有流出呢?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又如在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内注入温开水,然后将瓶内的温开水全部倒掉,之后迅速拧紧瓶盖,静观瓶子发生的变化。看到瓶子瘪了,进而提问:这又是什么原理呢?通过这样的实验,引导学生进入关于大气压强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打开与训练。

三、课堂激励催化学生创新创造思维

有人曾说:“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被夸大的。”这句话虽然不全然正确,但确有一定道理,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家长的鼓励与引导[3]。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经常肯定学生,注重激励学生创新,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电磁感应一节教学中有学生质疑书上概念“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里说的“闭合”电路不恰当,笔者没有立即制止,而是耐心听他讲理由。他认为电源是构成电路的基本元件,有了电源,闭合电路才会有了电流,没有电源,就是闭合了开关那也不能叫闭合电路,所以没有切割磁感线之前不能叫闭合电路,这里一提闭合电路就已经指有电源,有电流了,并不需要导体去切割磁感线才产生电流了。有道理啊,这不就是我们要提倡的创新精神吗?对于疑问笔者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并发动全体同学都来思考这个问题。一会儿,有学生提出可改为“闭合线路”或“闭合导线”,也有同学提出改为“闭合电线”或“闭合线圈”,我都给予了肯定,最后笔者激励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总之,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绝非朝夕之功。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通过探究性提问打造创新思维引擎、实验活动组织提供创新思维培养良机、课堂激励催化学生创新思维等方式,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作者:杨启存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莼湖中学

初中科学论文: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与探究性学习模式

摘要:初中科学可以说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课程,新课程提倡在教学中把科学探究放在显要位置,充分重视科学探究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作者结合教学经验,分析了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及应该怎样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等方面问题。

关键词:初中教学;科学实验;探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运用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亲手操作、亲眼观察,从中掌握汲取知识技能,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然而,现实教学中的情况并不理想,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科学实验课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中,一般教师把握主动权,一味讲解,注重满堂灌,学生只是一味听讲,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自然教学效果也不好。探究性学习模式摒弃了传统模式的弊端,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扭转了以往初中实验教学的死板生硬局面。所以,探究性学习模式应该受到重视,并能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得到大力推广和运用。

一、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一)拓宽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目前传统的初中科学实验课程上,可以说实验的规程已定,操作流程已定,试验器材已定,甚至试验结论都是一致的,那么学生只得依葫芦画瓢,按部就班操作,毫无新意,严重束缚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发挥想象力,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大胆设计,动手实验,积极摸索实践,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提升,学习效果也自然增强。

(二)转换角色,使学生充分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习的主动权应该在他们手里,所以教师也应该逐渐从传统的主导角色转换过来,做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组织者。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学会放手,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勤于思考习惯和获得实践中获真知的能力。这样举一反三,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自然就转换了,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二、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集结合初中科学实验课程特点,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初中科学实验课程时间有限,导致很多实验不能完整地展现给学生。比如月相及其变化的观察实验,观察生铁生锈等实验,这些实验要求在展示实验前做好充分准备。所以教师可以把此类实验放到课外,布置给学生任务,适时引导询问实验开展情况,并拿到课堂上分析探讨,这样达到的效果会明显强化。借助开展课外实验,就是结合初中科学课程的特点,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体现。比如做鸡蛋被“吸入”玻璃容器中的试验,可采取以下步骤:先准备一个熟鸡蛋,浸泡在白醋溶液中,一段时间鸡蛋皮和醋酸反应充分,鸡蛋皮变软,准备一口径稍小于鸡蛋的容器,在底部铺一层细土。然后在容器中扔进点燃棉团,待熄灭之后,立即把鸡蛋对准容器口处。发现棉团火焰熄灭之后,鸡蛋迅速掉进容器中。冷却一段时间发现鸡蛋皮又恢复了坚硬状态。教师接下来剖析原因:棉团燃烧容器内的一部分氧气,且排除一些空气。待火熄灭后,容器内气温迅速降低,压强低于空气大气压强。因此,大气压把壳变软的鸡蛋压入容器中。从这个实验就可以发现,开展课外探究教学一方面能够完成初中科学教材所要求完成的实验任务,另一方面能拓展科学实验内容和形式。值得推崇的是,接着试验调动学生到生活中搜寻试验素材和寻找实验的方法,通过引导他们的实验过程,探索实验步骤等,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敢于创新的习惯,大大激发了他们思考探索和动手操作的技能。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意味着学生要处理面临的许多实际问题和难处,甚至付出努力和心思最终没有收获和成功。这个过程是很造就人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探索、主动学习、寻求创新的经历,对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发展都是不错的历练和提升。因此,探究性学习模式带来的作用是积极高效的,影响是意义深远的。

(二)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问题。教师根据课程需要预先布置学生动手设计操作某一个实验,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问题,让他们展开探究,探讨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器材使用是否正确,并积极探讨改进策略。如在操作光合作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探索实验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或者公布教材实验步骤,并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探讨设计方案步骤是否正确有效。虽然学生对于实验原理都能表达明确,就是调节绿色植物所处环境的温度,会发现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是,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会有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实验效果,比如环境中的光线条件、空气湿度、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等,都需要学生考虑进去。

(三)引入情境教学法。要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高效实施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就得尽心准备,深挖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情况,巧妙设计一些问题,引入采用情境教学法,使他们进而进行深思深究,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精神。比如在讲解“月相及其变化”试验时,教师就应当根据试验要求,做好充分准备,设计一些趣味的问题,结合试验和教学搜集实验器材和道具。接下来,教师和学生互动,创建一些情景或者场景问题,如在一个月当中看到月亮由缺到圆,又转为月缺,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上弦月和下弦月是怎么回事?日食和月食又是怎么产生的呢?你能详细叙述其中原理吗?提出该问题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查找真相,了解月相变化秘密。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和器具展现月相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找出合理解释和自然现象原理,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范围。总之,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把探究性教学模式引进初中科学实验课程,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探究学习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探究性教学模式摒弃传统模式,给科学实验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注入新鲜空气,教师教学焕发新生,学生学习也兴趣盎然,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对强化教学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尤其必要,完全契合当前教育改革需要,这种教学模式应当受到教育界的推崇和探索,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合理运用,促进我国素质教育更好地发展。

作者:陆金达 单位:余姚市陆埠镇洪山中学

初中科学论文: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问题化教学方式是为适应初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培养初中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主动求知的欲望,使教师摆脱陈腐的教学观念,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加入学习,使求知的过程变得有趣且有效。问题化教学符合现代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双重需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关键词:现代初中教学;问题化教学;问题设置;应用问题

化教学理念起源于美国,这种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教学方式在国外备受教育界关注。近年来,国内及时更新教育改革体制,将学生初步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积累学习方法的过程逐渐提上教学日程,广大教师尽力改善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引导初中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并积极解答,尽快使初中教学脱离“灌输式教育”的崎岖道路。

一、现代初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试教育模式背景下,学生逐渐丧失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体现为初中生堕于思考、堕于发现、堕于创新,将学习过程简化成机械化重复。传统教育方式以教师依照教科书讲解为主,对学生进行灌输式口述教育,不先设立问题,而学生被动参与学习,不需要过多思考,只要紧跟教师思路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即可。整个过程并不需要学生有创新思维,更不需要过多思考,课后习题过程中对当节课堂内容进行巩固复习,以记住知识要点为重,殊不知,这样的学习方式过于被动,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力并不持久,学习效率无从谈起。如今,考试成绩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优劣的标准,教育初衷并非如此,而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所占比重并不是最大,真正应该重视的问题是探索过程的经历,学习方法的获得和求知经验的积累。

二、实施问题化教学的意义

初中科学教学课程中实施问题化教学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利用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可以促进学生增强学习热情,让学生紧跟教师思路,在课程推进中积极思考,积极提问,善于发现,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开发学生创造力,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解决问题视为求知的美好成长过程,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终生受用的学习经验。

三、问题化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参考

问题化教学进程中,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是否设置了有效问题有直接关系,很多教师已然认识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并积极参与问题化教学方式改革,因未能设置合理有效的问题,非但没有发挥问题化教学的特长,反而导致教学效率一再降低。因此怎样设置有效问题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设置有效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参考。(一)从学生生活经验着手设置问题设置问题时从学生生活经验着手,能从中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因相似生活经历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使学生因问题的亲切感产生心理共鸣,因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其探索问题的答案。(二)从科学实验角度着手设置问题青少年时期属于动手能力相对较强阶段,因此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兴趣,源于青少年对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实际教学中应紧抓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以科学实验为切入点,通过实验提出相关问题,再引导学生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将教学目标明确化。(三)围绕教学内容设置问题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设置问题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以免问题脱离教学主旨。若问题脱离教学主旨,就偏离了设置有效问题应遵循的原则,则教师连最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无法完成,科学教学意义更无从谈起。

四、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科学实验上,科学是一门更接近自然,更能引起学生探索兴趣的课程,科学实验过程中,怎样合乎时宜地提出有效的问题,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探索兴趣,是值得所有教师潜心观察和不断实践的问题。教师要从细微之处观察学生的兴趣所在,结合教学目标给予适当引导,让学生不自觉对未知问题产生强烈好奇和探索欲望。鉴于此,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应及时普及和推广,让更多学生从被学习、被考试的围墙中解放出来,把学习视为生活经验积累中的重要环节,努力探索、积极思考、勇于创新,把学习视为生活中最愉快的事情之一,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会拥有较系统方法,对解决问题会有自己独特见解,对将来更多未知问题充满解决动力,这便是成功的教育。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化教学模式,是非常符合学生心理成长要求的,让教师轻松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快乐积极地吸收课程营养。从教师角度看,一改往日的教学模式,有了更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从学生角度看,锻炼了发散性思维,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学会以问题为导向求知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对整个生命都有意义的学习习惯。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