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新闻网站论文

时间:2022-03-28 06:10: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新闻网站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新闻网站论文

新闻网站论文:新闻网站建设分析论文

一、新闻网站建设促进新闻专业教学

1促进教学实习

(1)提供实习机会

相对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对新闻专业的教学实习具有突出优势。传统媒体受限于体制、设备和场地,无法满足更多实习生的实践需求。新闻网站不同,它既有商业网站不具备的新闻采访权,又有较为灵活的体制和自由的空间,如学生不一定要在办公室撰写和实习稿件,只要手边有台电脑,在家中或学校就可以上传图片、视频或文字新闻,通过在线审核即可发表。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通过新闻网站提供的平台表现出来,进行传播,大大提高实习效率。

(2)锻炼综合能力

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实习面比较狭窄,重复性操作的编采占用大量时间,新闻网站却能给学生提供立体多维的实习空间,通过多媒体融合的平台,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实习不仅锻炼采访、写作等传统业务技能,更要掌握博客编辑、论坛管理、网络广告、手机媒体、视频主持、网站维护、活动策划等新技能,以获得在新技术环境下生存发展的资质。在具体实践当中,可根据学生兴趣,划分实习领域,有学生关注新闻网经营方式,有学生研究新闻网站盈利模式,或者从事网络广告策划和营销,还有些学生喜欢研究网络技术,如RSS技术,都可以在新闻网站这类综合性媒体中找到用武之地,进而有效地完善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实习结构。

2改革教学弊端

由于目前开设网络媒体专业的本科院校不多,网站经营与网络采编人才的缺乏,使得传统新闻专业教学亟需变革。新闻网站从社会需求角度对新闻专业教育提出改革要求。高校新闻专业应该要加强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教育与研究,重新调整和革新落后的课程内容和教育体系,编写适合多媒体时代的教材,引导学生适应具有丰富多维的网络化特征的社会,进而完善专业结构,培养出更富竞争力的学生。

3引导就业方向

据统计,目前新闻学类专业的在校生人数约在13万人以上,每年平均毕业3.2万人。供大于求是一段时期内新闻专业学生就业的明显特征。新闻网站却可带来新的就业点。随着国家对网络的重视,网络将逐步成为举足轻重的主流媒体。新闻网站作为主流的舆论宣传阵地,与传统媒体一道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阵营。新闻网_站的飞速发展,需要大批实习生和毕业生。目前国内设置网络媒体本科专业和有计划开设网络媒体教育的新闻专业并不多,如能加强网络媒体研究方向的教育,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开展网络媒体实习,将会给学生就业带来大量机会。

二、新闻专业教学促进新闻网站建设

1实施学理支撑

据笔者对一些新闻网站负责人的采访,很多网站建设都缺乏受众调查的支持。受众调查是修炼网站建设内功的重要步骤。西方新闻网站每一次改版都要依赖专业的公司开展受众调查,一段时期内还要通过问卷和访问了解受众对相关内容的看法和建议。受众调查环节的缺失,说明很多新闻网站建设缺乏理论的支撑。一般来说,新闻网站建设多由资深记者组织、承担,记者工作任务繁重,虽然也会与兄弟网站交流、参加网媒研讨会,但多半浮光掠影,缺乏网媒研究时间和理论,结果由于新闻网站建设缺乏先导性学理研究,往往停留在经验基础之上。新闻网站建设要走上专业化轨道,必须依靠“智库”支持,新闻专业教师就是智库之一。他们有充足时间和学理素养,能给新闻网站建设提供发展思路和方向。还可把网站建设和学术课题相结合,组织师生搜集资料、开展受众调查、撰写研究论文或递交周期性审读报告,为网站建设把好受众关、夯实学理性、走好特色路、提供后备军。

2发展消息来源

新闻网站“做新闻”,离不开“全民记者”。“全民记者”,又叫平民新闻,是新闻网站发动群众写稿投稿、共享新闻的重要理念,被英国卫报誉为“世界范围内对本国事务影响最大的新闻网站”的韩国OMN网站最大特点就是推行平民新闻制,网站任何一名注册用户均可成为OMN记者,还可收取稿费。3万多名市民记者活动在韩国乃至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向网站提供文字稿件、图片、影像资料,经过编辑修改后在网站发表。相比普通市民记者,新闻专业大学生显然具有优势,他们拥有新闻敏感和专业技能及必要的设备,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完全可以通过论坛、博客随时、随地向新闻网站提供消息,成为新闻网站重要的消息源。

3拓展高校市场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新闻网站必须要面向市场,逐步斩断原属媒体的资金“供血”脐带,转为主动“造血”。当读者和消费者以“合二为一”的双重角色出现,如何经营网站就成为首要问题。新闻网站既要拓展手机报、网络广告等新媒体业务,又要争取尽可能多的读者(或消费者)。大学生是网站主要受众,也是网站相关业务的主要使用者,他们接受力强、好奇心重、敢于尝试新鲜的业务,富有创新精神。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学生以实习为纽带,进而通过活动策划与社团赞助,提高网站在大学生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进一步扩大网站经营市场。

4提供人才储备

对新闻网站来说,网站编辑和技术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既有新闻从业经验、又熟练掌握网络知识和技术的融合性人才。新闻网站亟需对网络媒体技术有系统研究的新闻专业人才,协助网站加强编辑思路的创新和网络新媒体的变革。高校新闻专业是培育这类人才的重要基地。新闻网站可以通过实习和共建,帮助新闻专业培养网络新闻人才,进而从新闻专业接收经过专业网络新闻教育的学生,推动新闻网站内部人才整合。

三、新闻网站建设与新闻专业教学结合之不足

1新闻网站方面

(1)实习定位模糊,未发挥网站特色

有新闻专业学生反映,在一些新闻网站实习与报纸媒体差异不大,都是坐办公室等稿子,有采访就去,最后跟着指导老师署名了事。这种“等(电话)、靠(老师)、要(指令)”的老套实习方法的确反映某些新闻网站的媒体观念尚未跟上网络时代的大势。作为具有创新力和新锐性的新一代媒体,新闻网站应该努力发挥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新闻的随时性与自由度、视频与文字结合的多样表达以及博客、论坛的互动,都可以锻炼新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不能在教学实习中贯彻网站独特优势,势必无法提高实习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缺乏战略眼光,没有长远规划

新闻网站往往把实习学生当成填补人手不足的“补丁”,没有把学生的实习与新闻网站建设实际相结合,学生成为被动听命的实习机器。新闻网站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实习人才运用观。实习学生是笔需要挖掘和利用的财富。用之得当,就能助网站一臂之力;用之不当,就会人浮于事,事倍功半。造成这种差别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战略眼光与长远规划。对新闻网站而言,不但要引进实习生,还要为他们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给人才以合适的生存土壤,力争把网站建设的长期规划与实习生的具体实习工作结合起来,把实习生的积极性与专业才干和网站的技术创新、内容建设结合起来,才真正有利于网站的发展。

2新闻专业方面

(1)课程安排时间固定,学生实习与上课的时间常有冲突

(2)课程设置较为陈旧,网络媒体研究课程的设置并不普遍,学生网络新闻职业素养不足,影响他们在新闻网站的实习。有人就指出,学生可能已经很熟悉网络,包括博客和论坛,但是新闻专业教学却绕道而走,很少涉猎,教学与网络实践脱节,成为学生将来走进新闻网站等网络媒体的障碍。学生虽然熟悉网络,而且是网络使用的常客,但往往缺乏专业的指导,盲目使用网络,不能有意识地把网络技术和新闻专业学习联系起来。这样毕业后只能是网虫,不能算是合格的新闻专业网络工作者。

3、任课老师多半缺乏网络媒体从业经验,大多使用传统媒体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网站实习,这显然不能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

4、没有建立有效的实习反馈机制。新闻网站是新媒体,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点,如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但有些新闻专业没能利用好网站特点,建立全新的实习反馈体制,而是依旧保留传统媒体的实习思维,反馈和考核方式都显得陈旧缓慢,如交纳纸质的总结稿、以学期为时段汇报实习工作等等,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现状。

5、与新闻网站记者编辑的交流不够。一些新闻专业往往是把学生派走了事,不再与新闻网站记者、编辑定期定点沟通。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得到对学生实习活动的反馈和评价,也就不能及时调整实习策略、给予灵活指导。而且,新闻专业所在的院系也无法提供相关资金配套和配备相应的分管领导,单靠新闻教师独自去沟通,显得身单力薄。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树立全新观念。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在合作共建过程中,不能简单以为“一方在帮助另一方”,而是双方都有利,是“双赢”。“双赢”观念,是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教学的结合重要理念。

四、新闻网站建设与新闻专业教学结合策略

1新闻网站方面

(1)树立全民记者观念,引进优秀学生实习

记者可以在大量新闻源基础上,充分运用经验发挥编辑和内容创新的作用,突显新闻网站的品牌和特色。新闻专业的学生是新闻网站建设的财富,他们可以提供丰富的新闻来源,所以新闻网站要注意吸收高等院校的新闻系的学生或者相关专业但是热爱新闻事业的学生,让他们以兼职记者或特约记者的形式为新闻网站工作,为网站的内容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设立实习规范,加强实习指导

新闻网站要制定严格的实习准则和任务安排,既有宏观项目的指导,如新闻采编、博客编辑、版块管理、视频制作、组织策划任务等,又对每项任务有具体的规划,如视频制作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premierepro、aftereffect、3DMAX等后期制作软件,在视频节目的视觉效果上能有所突破;论坛管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活动组织能力,深刻了解网民爱好,能够推动话题讨论、组织网民活动、招揽人气。同时,新闻网站要设立指导老师,由新闻网总监负责实习生整体的业务指导,每项任务又配备有富有经验的记者带队,双重指导让学生的实习更加有针对性和贴合网站发展实际。

(3)建立有效互动机制

新闻网站要与新闻专业及其所在院校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因为它不仅是一个以新闻为主的新媒体,也是一个走向市场的经营主体,时刻需要保持主动积极的生长姿态。与新闻专业加强交流,可以定期召开实习研讨会,邀请双方领导和实习学生座谈,了解实习动态,或者定期邀请新闻专业教师去新闻网站教学培训,提高记者业务素质,还可以依托网站的技术资源,如在新闻网站上设记者博客、教师博客与学生博客,三方把实习意见及时沟通交流,让更多的人分享。此外,通过各种活动主动抢占大学生市场,以新闻专业学生为切入口,与其所在院校紧密沟通,举办歌咏比赛、主持人大赛等冠名活动,可大大提升新闻网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为其业务拓展赢得市场空间。

2新闻专业方面

(1)教学实习

①做好实习反馈,加强实习指导。要求学生设立个人博客,每天撰写实结,展示实习成果,作为实习评判的重要依据。组织学生成立“新闻网站采写编”的科研团队,在经验总结基础上,综合实践与理论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与论文,或者为新闻网站提供受众调查报告与活动策划方案。

②课程教学与网站建设结合。新闻网站要有文化品味,提升文化档次,但是往往缺乏对地方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人才,新闻专业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把地方文化课程讲授与新闻网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吴文化的视野,建设新闻网站的文化品牌。如我校就开设了苏州日报舆论监督专题、苏州都市类报刊及晚报类报刊专题、苏州党刊宣传特色专题、苏州文学史专题、苏州经济现状专题、吴文化与传播专题等。学生普遍反映:这些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加深了我们对苏州悠久文明尤其是新闻、文化、经济等状况的了解。经过培训的学生,在新闻网站从事文化类专栏建设就得心应手。

③鼓励学生制作视频,为新闻网站提供特色化内容。在新闻网站建设中,应该突出“视频竞争”。目前,美国已经有92%的报业网站提供网络视频,美国多家报业还在网站上开辟电视频道或电视演播室。这其实是把传统的电视拍摄移植在网络上。新闻专业拥有广播电视专门人才,可以通过开设DV课程,让学生为新闻网站对口拍摄新闻,如春运、求职、应试、兼职等贴近大学生的视频新闻;或者开设主持人课程,专门针对新闻网站,培养学生成为网络主持人,与网络观众聊新闻,内容包括编辑部的报道计划、突发新闻的采访和观众感兴趣的新闻热点话题等。

(2)教学改革

①重构网络媒体课程,指导学生掌握多媒体写作技能。随着新闻行业变革越来越深,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的新闻传播知识,还要求学生有多媒体及数据管理能力。美国《达拉斯早新闻》互动内容主管编辑安东尼·摩尔强调:“我们有很多传统意义上的记者。我们缺少的是对网络文化和传播有深刻理解的编辑。”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的融合新闻人才的需求,成为推进新闻教育改革的动力。美国大学从2008年秋季开始,学校将提供摄影和无线电课程,帮助学生适应现传媒多媒体传播的要求。2009,年春季又开设互动网络应用课程。学者蔡雯研究指出,美国媒体需要培训一些技能融合的复合型记者。比如堪萨斯的一家重要报纸,特别希望招聘到能够报道体育盛会和美式足球的记者,他们既能给报纸写个故事,也能给网络写个不同的故事,还能为网络做一些视频、音频的节目。现在,有多家新闻学院要开设一个将各种媒体融合在一起的新专业来培养这样的人才。所以,新闻专业应该重构课程,将印刷媒体、在线媒体和电视媒体的教学联系得更加紧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媒介融合的新思想。密歇根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艾米·格兰恩就指出,新闻学院的学生应该掌握网络媒体的两项基本技术———信息反馈与直接参与公共讨论。如利用雅虎等网络媒体提供的反馈读者服务,建立自己的“信息反馈题目”,学生可以从信息反馈中意识到应该怎样“接近自己的读者和社区”,进而改善自己的网页设计或者文章的整体构想。而且。博客和论坛可成为新闻教学重要手段。通过参加博客和论坛的讨论能够迅速追踪不同的信息源。如要求学生了解博客和论坛发帖的习惯,跟踪至少一部分讨论小组或者延伸的讨论,阅读并且回答一些帖子,这就使得学生深入到网络文化的深层,把网络作为舆论引导和文化生成的重要工具来操作,而不仅仅是一种游戏的载体。

②师资互相交流2008年美国考克斯传媒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超过25%的全职新闻和大众传媒的教师在下个10年年龄将达到66岁。中国也不例外。教师知识更新滞后是主要制约因素。为了把学生培养好,关键在于抓好师资培养,尤其是在师资队伍配备上要实行共建。在新闻专业和新闻网站之间实行人才定期互换岗位,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优势共享。新闻专业应该帮助教师们尽快跟上传媒行业发展,提供继续教育课程,帮助他们学习多媒体知识。以使他们可以与学生们进行分享,或者派出教师去网络传媒公司工作,提升网络媒体素养。波士顿大学新闻学院主席卢·阿瑞耐克就建议,新闻学院的领导者应该每年把当地媒体的代表请到校园来,请教“行业中的新动向,考虑到大学教学体系的自然延迟性,需要学生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来满足行业要求。”来越广泛。这样做既能丰富专任教师的实践经验,锻炼他们的操作能力,又能加强新闻网站的理论修养,加强其导向意识,从而实现新闻专业教学与新闻网站建设双赢的新格局。

摘要新闻网站与传统大众媒介不同,对新闻专业教学实践具有特殊意义。新闻专业教学需要拓展新的实习基地和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新闻网站也需要新闻专业教学力量加盟,为新闻网站的内容创新和业务经营献策出力。新闻网站建设和新闻专业教学要努力突破“为实习而实习”的被动状态,实现双赢新格局。

关键词新闻专业教学新闻网站双赢

新闻网站论文:新闻网站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主流新闻网站是大多数媒体网站的目标,但实际发展状况存在许多问题。主流新闻网站自身必须是品牌网站,因此它必须拥有新闻品牌,以及由此带来的足够的市场占有率和网民忠诚度。但是,新闻品牌是目前媒体网站以及传统媒体都缺乏的。品牌新闻具有权威性、大视野、触及大问题和焦点问题报道透明化,以及引导舆论主潮的特征。目前媒体网站的运营状况,在传播模式上,网络新闻传播是传统媒体宣传模式的实际延伸;管理模式上,媒体网站是以宣传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实际延伸,缺乏网络运营所必需的法律平台,不利于新闻品牌和主流新闻网站的产生。但是,入世之后,随着一个全面、彻底的市场机制的建立,以及政府职能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一个规范、公平的新闻市场有望形成,这将推动新闻品牌和主流新闻网站的形成。

【关键词】新闻网站;主流;新闻品牌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媒体跑马圈地式上网以来,国内主要媒体几乎都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它们构成了网络媒体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传统媒体办网站几乎别无选择地把建成主流新闻网站作为目标,这与商业网站瞄准门户网站或信息港的定位相区隔,也正是新闻媒体网站的优势及特色所在。

经历了9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后,媒体网站的经营观念日新,影响力也日增,已经出现了大不同于90年代中期时的景象。但是,作为依托主流新闻媒体的网站,这些新闻网站在网络新闻传播方面的优势远未能充分发挥。特别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上(例如近期的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报道),媒体网站的表现常常落在新浪等商业网站之后,其整体形象不尽如人意。这不能不令人思考新闻网站运作过程的种种问题。

什么样的新闻网站才有竞争力。我们今天的新闻媒体网站经得起“入世”后的竞争吗?

诚然,一个主流新闻网站需要具备多种素质。我们这里只讨论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一点:主流新闻网站必须拥有新闻品牌,以及由此带来的足够的市场占有率和网民忠诚度。以此衡量,我们的媒体网站离真正意义上的主流新闻网站还差得远。

一、新闻品牌是主流新闻网站的必需品

一直以来,我们对传统媒体的网站抱有优越感,基于这样的理由:即认为传统媒体的品牌必然会延伸到其网站上,因此母媒体知名度越高,级别越高,其网站也将越具强势。这些年的网络经营实践却似乎并不支持这一看法,一些在国内拥有很好品牌的大媒体,其所属网站的业绩不尽如人意,与其母媒体地位不相称,甚至还不如某些级别较低的传统媒体办的网站,比商业网站更是逊色。例如,中央电视台网站在网民中的影响力就比较有限,与中央电视台自身的强势媒体形象不太一致。这说明,传统媒体的品牌并不必然延伸到网络媒体上,网络媒体的品牌需要通过自身的经营获得,这种经营必须遵循网络传播规律而不是简单地照搬传统媒体模式。因为网络与传统媒体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不同的参照体系,受众对它们有不同的需求和期待值。传统媒体只是为其网站提供了很好的品牌延伸优势和便利。

主流新闻网站,相对于非主流或边缘新闻网站而言,在网络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它本身必须是一个品牌网站。它必须拥有比其他网站多的、足够的市场份额,具有足够大的市场号召力,以及潮流引导能力。作为这样一个网站,品牌新闻是其必需品,其市场影响力大小归根结底要靠产品——新闻的品质。

新闻品牌不是指某一条具体新闻,而是指一个新闻网站或传统媒体打造的一种新闻产品的独特的风格和品质。它是个性化的,因而是易被辨认的;它是优良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它是“软件”,因而不易被克隆。它惟这个媒体独有,构成这个网站不一般的风格。世界各知名媒体无一不有自己的新闻品牌。例如BBC、CNN,《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等,其新闻都有各自的特色,包括《华盛顿邮报》上的右派言论都是它的品牌。

品牌新闻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产品,在于:它具有一般新闻产品无法企及的高度的形象认知功能。它们是那些知名度高的精品新闻,在受众中有高出其他新闻的号召力,对于网站的形象塑造起到以一当十的功效。它能带来高阅读率和可观的经济收益,这是它的有形价值。

比起一般新闻产品,品牌新闻给人印象更深刻、更强烈和更鲜明,能引发人们长久的阅听依赖,从而提升网站的亲和力。通过新闻品牌作纽带,有利于引导网民对整个网站做出积极的评价,培养网民对网站的忠诚度,而网站自身也由于长久的传播强势形成传播上的话语垄断,大大提升其竞争力。这是新闻品牌的无形价值。

对于新闻网站而言,新闻品牌是竞争的重要筹码。网络是一个更为开放、自由和公平的媒体,传统媒体可以依赖的人为限制在这里很微弱。互联网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一个网站都同时面对国内和国外的竞争。它没有像一些机关报那样可以依靠行政摊派提高市场份额;也无法像有些电视媒体那样限制他人进入以保护收视率;更不能依靠行政级别造成某些强势。互联网又是一个有太多选择的媒体,在这里,只有品牌最具吸引力。

二、新闻品牌是目前网络传播市场的稀缺品

新闻品牌一直是国内媒体缺乏的。少数传统媒体,像《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也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新闻产品。但是,就总体而言,国内媒体,即使是主流大媒体,普遍缺乏深入人心的、具有市场营销力的新闻品牌,大媒体主要依靠长期形成的行政级别,以及对新闻的垄断优势。这种优势正逐渐消失。随着媒体竞争日益激烈,新闻报道深度有所提高,也出现了如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少数几个品牌,但是,从报道的深度、透明度、揭示问题的尖锐度等方面考量,这几个品牌有着种种先天不足。从市场影响力来看,在广东等频道相对开放的地区,这些节目的收视率比内地明显要低,说明在一个比较公平开放的环境中,其市场价值并不令人乐观。

新闻品牌在网络传播市场同样稀缺。网上信息主体仍然是新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1999年12月31日),网民主要信息需求是“新闻”(占65.5%)和“科教信息”(31.43%),二者合计超过97%。调查同时显示,一方面网上信息量很大,另一方面网民认为“值得看的”东西太少,网上信息普遍存在非专业化、浅、杂、雷同的缺陷,量和质的矛盾突出。这个调查结果显示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要求较从前大大不同了,即在信息越来越易得的情况下,已不满足于量大和时效快了,而需要专业水准更高的新闻。该项调查同时表明,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业的发展已经培育出了一个足够大的新闻需求市场,并且,网民的新闻胃口在随着网站供应能力的增长而不断拓展,复旦大学张国良教授等2000年所作的《上海网络受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该调查发现,尽管网上信息量大大多于传统媒体,然而,网民对信息的不满足感却大大高于非网民,为其2倍,满足感则大大低于非网民20个百分点。这同样反映出网民对高品质新闻信息的需求。

但是,媒体网站新闻传播现状,普遍缺乏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由于不够客观公正而缺乏权威性,缺少人情味和服务性。最为关键的是,主要媒体网站一律在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上主动规避,或含糊其辞,使它们没能摆脱其传统媒体的弱点。

商业网站中少数几个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例如新浪、搜狐、网易,在新闻传播方面呈现出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的特色。新浪网以快捷、丰富为特点,从1999年科索沃事件开始,在几次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抢先一步,奠定了它在新闻传播方面的领头雁地位。“9·11”美国遭受恐怖袭击报道,新浪网又拔得头筹,在事发后仅7分钟即第一条快讯,接着从当天晚间20点55分到23点59分之间,滚动大约99条新闻。以后连续几天时间里,新浪网每天约有相关报道600条左右。其丰富程度在国内所有媒体中遥遥领先。相比之下,新闻媒体所属网站在数量和速度上都远远不及,显示出官办媒体积重难返的不灵活。

但是,商业网站新闻传播方面的弱势也同样明显。新浪网新闻虽多,但缺乏深度。关于“9·11”事件的报道,日均600条新闻,量非常大,但其中一部分新闻内容重叠,而且单条新闻的信息含量偏少,以快讯和简要消息为主,有深度的分析新闻、背景新闻、预测新闻、观察新闻等相对较少。另外,当新闻量越多,信息越需要整合,经过二度开发,得到增值,这是新浪网等商业网站的不足之处。而且,商业网站缺乏营造品牌言论的条件。目前为止,新浪等商业网站新闻的“卖点”在丰富和快捷上,它们离真正的品牌新闻还有距离。同时,由于政策限制,商业网站不能自行采制新闻,必须转载自省级以上媒体。新浪网的新闻来自“人民网”“中国日报”“中新网”等国内主流媒体,因此,至少在短期内,商业网站还缺少树立品牌新闻的条件。这正是媒体网站的发挥空间。媒体网站需要确立的品牌新闻,是既有别于现阶段商业网站的新闻,也不同于传统媒体上宣传模式下的新闻,是能够赢得市场的新闻产品。

三、主流网站新闻品牌的要素

品牌新闻是符合网络传播特点的、具有较高品质的精品新闻。符合网络传播特点,就是要能在公开、自由、平等、多元化的传播环境中流通。因此,除了具有一般新闻的素质外,品牌新闻还具有如下特别素质。

1.权威性

品牌新闻首先必须是公正、客观和真实的,去除了狭隘的政治偏见和功利的、准确的报道,这样的新闻才能在更大的市场上通行。品牌新闻不仅坚决固守新闻业的专业标准,并要求更严格。其次,权威性还反映在新闻具有独家意见、独家视点,这些视点必须是科学的,经得起检验的,而且在众多其他渠道的新闻相互验证中,越发显示其不一般的品质。新闻竞争到了今天,渠道越来越多,信息量越来越大,时效上的争抢已经到了尽头,主流媒体应该在新闻的“软件”上见功力,提供那些更具分析深度、更具整合广度、更具独到见解的新闻作品,达到其他媒体所不及的高专业水准。

权威性特别表现在对重要事务、问题、现象的报道,和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媒体是否有信誉,能否占据主要受众市场。国内的大多数传统媒体(特别是机关报),由于长期遵循宣传模式,权威性不足,或者说,其有限的权威性是建立在对重要消息源和新闻权的垄断上。因此往往越逢大事报道,越没有市场。如果环境再开放一点,竞争再公平一点,它们的市场会更小。新闻网站如果不走出这个局限,将很难确立新闻品牌。

2.大视野

用全球化和全国性的视野来关照新闻事件,站在更高角度、更大背景,挖掘大新闻价值。目前所谓的“地方主义”新闻理念,强调新闻的“本地关联度”,即从本地的视角去关注、报道全国或国际性事务,拉近心理距离,使新闻更具接近性。例如,报道世界油价上涨,从它对本地经济发展、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出发,能有效吸引中低文化层次受众。但是,这种报道方式被证明有弊端,正如某些西方学者指出的,它可能引导阅听人习惯于从本地角度看问题,眼光聚集在本地事务上;另外,可能消解新闻的严肃性、厚重感和复杂联系。新闻制作的大视野并不反对新闻采写方式的平民化和贴近性,而是要求新闻的视野以及价值取向不局限在封闭的区域内,既要注意从与地方的“相关性”“接近性”出发去审视和报道全国和国际新闻,更要注意用全国性、全球化的大眼光去审视和报道地方新闻,总之,是追求“大新闻”。例如我们报道武汉,站在全球化高度,用世界眼光看武汉,就会看到武汉的种种不足,与世界的差距。如果从武汉或湖北省自己的视角看问题,就不容易看深看广,不容易客观,新闻免不了“小家子气”,并带上政治功利的色彩。这样的报道既不利于武汉人拓宽视野,也难走到全国、走向世界。

3.触及大问题和焦点问题报道透明化

主流传统媒体多年来由于种种限制,主动规避大问题、敏感问题,妨碍了其新闻形象。对于焦点事件的报道,也往往让人感到不透明,或有意淡化,避重就轻,甚至误导舆论。例如人们普遍关注的司法腐败、依法行政、国企改革、体制改革、农村问题、九八抗洪等等,以及近期的厦门远华案件报道,媒体在外围绕圈子,不碰触核心问题,有意消解其中的复杂性。这样做的结果,降低了媒体的信誉,使人更关注海外和香港媒体的说法,而且导致小道消息满天飞(例如厦门远华案)。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也让人明显感到不透彻。当然,这一现象不是媒体本身可以解决的,但是,这的确是导致今天传统的主流大媒体(机关报)萎缩的主要原因。这么多年新闻改革的结果,从中央到省级的主流媒体在新闻的呈现方式、内容的贴近性、消费性等方面,已经前进了一大步,但仍难以形成新闻品牌。作为新闻网站,应该敢于透明,如果沿袭传统媒体这一做法,是很难建立网上新闻品牌的。

4.引领舆论潮流

品牌新闻担当着舆论引导的责任。在一个趋向开放的信息环境里,信息被操纵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因此,越是公正的舆论越具有引导作用,越有市场营销力。网上舆论引导更要讲究科学性和策略,追求实效,传统媒体那种较为生硬的引导方式在网上效果并不好,需要代之以更高明、更依据事实的舆论引导方式。主流新闻网站还应运用品牌言论来引领舆论潮流,品牌言论同品牌新闻一样,是有着鲜明媒体特色、个性化风格的、独到的见解。

此外,品牌新闻还需要制作精良、独到的包装。

衡量品牌新闻的标准,最终要看市场营销力。现在新闻渠道多元化,新闻也在向多元化发展,不同口味、不同阶层的人应该有不同的选择。但是,品牌新闻的市场价值应该看它在“有效人群”——知识阶层中是不是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四、我们离真正的主流新闻网站还有多远?

目前媒体网站的运营状况离新闻品牌、离真正意义上的主流新闻网站还有不小的距离。网络传播受到传统媒体运营模式的制约,使网站更多地不是在网络规则上运行,而是在传统媒体的既有轨道上运行。

传播模式上,网络新闻传播是传统媒体宣传模式的实际延伸。媒体网站基本上分享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使大多数网站成为纸质媒体的网络版,在新闻的制作和上不能突破传统媒体的弱点。网络新闻更开放、更多元、更丰富和快捷的特性没有得到发挥。另一方面,媒体经营网站存在着观念上的偏差,大多数媒体只是把网站作为另一个版面,没有认真研究网络传播的特殊性,在资金投入上,也远远不足,这使网站难以建立专业化队伍来做好网络新闻。商业网站(即非新闻单位网站),根据2000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网站只有编辑和选择的权力。这样,无论媒体网站还是商业网站,都不能不沿袭传统媒体的宣传模式。商业网站虽然在新闻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快捷上做出努力,但仅此而已,新闻主体并不能超越传统媒体的宣传框架。这是新闻品牌建立的最大障碍。

管理模式上,媒体网站是以宣传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实际延伸。这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大多数媒体网站依附其母媒体而生存,作为母媒体的一个版面,经济上由母媒体支持。由于网站近期内难以盈利,媒体网站很难脱离这种依附关系。虽然有少数网站尝试与母媒体剥离独立运作,但涉及新闻传播方面,依然不可能摆脱这种宣传管理模式。商业网站,虽然采取了完全商业化的运作方式,但是,在新闻这一块,由于新闻源被控制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事实上不能不受以宣传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影响。

这种管理模式围绕舆论引导目标,受制于中央宣传部和地方同级政府的双重管理。管理方式以行政手段为主,通过制定宣传计划、宣传口径、经验交流、组织评奖、节目审查等多种办法,实行具体细致的宣传管理。由于新闻法尚未出台,只有一些“管理条例”,而这些管理条例并不能担当新闻法的任务,宣传管理缺少可以依赖的法律平台。行政管理手段不规范、不清晰、不透明,对新闻传播的管理常常不是依据明确的管理条文,而是时时变动的暗杆杆,以及管理条例中由主管部门掌握解释权的“软杆杆”,并且,实行事后追惩,使新闻媒体放不开手脚。无疑,这与媒体正在进行的产业化经营相矛盾,也妨碍主流新闻网站建设。不难预料,入世之后,如果没有共同的法律平台,无论是新闻网站还是传统媒体,都无法同以各种形式进入的外来竞争者站在一个起跑线。到那时,谁是主流新闻网站就难说了。

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加入WTO,一个全面、彻底的市场机制的建立,将渗透到各个行业。虽然中国政府尚未承诺开放媒体,但是媒体不可能游离在市场轨道之外。目前这种半官半商的状态可望结束,媒体商业化进程不言而喻。二是政府职能转变,行为越来越规范。WTO的23个协议,492页纸,只有两个条款提及企业,其他都是规范政府行为的。“政府是一个导航者,不能变成划桨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课题报告负责人张成福语⑥)政府将不再参与微观的经济活动,工作中心转向宏观管理,维持市场良性运作必要的秩序。政府的媒体管理方式也将改革,与其行为规范相一致。第三,WTO要求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促进我国法制建设步伐,我们相信,这将再一次催动新闻管理法规的出台,以及网络媒体的管理法规。这些法规必须符合世贸成员国的水准。

同时,入世也将促使传媒业自身的竞争行为日益规范,确立起真正的市场规则。并且,随着传媒市场准入逐步提高,传媒竞争将更公平、更凭借实力,这将推动新闻品牌和主流新闻网站的形成。我们将会看到传媒市场环境的好转,但这绝不是阻碍我们现在努力的理由,因为我们缺乏的决不仅仅是外部环境。

新闻网站论文:新闻网站首页设计管理论文

首页设计历来是网站建设的重要一环,不仅因为"第一印象"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关系到网站各频道首页及频道以下各级栏目首页的风格和框架布局的协调统一等连锁性问题,是整个网站建设的"龙头工程"。不少新闻网站的首页大同小异,毫无个性可言,不免令人可惜。尽管网站建设是以"内容为王",但其实形式与内容在各个创作领域都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一个网站如果没有一个成功的首页,在内容或其它方面办得再好,也很难跻身一流网站之列。

2000年以来,各省的重点新闻网站纷纷开通,虽说主要定位于新闻网,但一般也是各省的代表性网站,不仅其规模在省内最大,其首页实际上成了某个省份的重要形象之一,是该省在网上的唯一"面孔"。所以各省重点新闻网站的业内同行实际上一直在作无声的较量,力求在开网之日有一个不同凡响的首页。有些网站开通后不久即进行了改版,欲"换一副面孔"即是重要动因;因为在网站开通前的筹备期通常时间窘迫,来不及对首页设计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开通后不久即会有较大缺憾并非会在预料之外。

新闻网站的首页要做到不同凡响、一鸣惊人,主要需要考虑三个"冲击力"的问题,即色彩的冲击力、布局的冲击力和logo的冲击力。如果在这三方面都能给网友以全新的感受和强烈的冲击,就达到了一个较高境界的首页设计理念。

一、关于色彩的冲击力

省级新闻网站,实际上也兼作政府网站和地方门户网站,其首页的风格,应当是沉稳、简明、大方。与商业性网站的色彩斑澜和个人网站的简洁淡雅相比,新闻网站宜采用对比鲜明、冲击强烈的色彩作为首页的主色调。即以一两种基色的搭配的为主色,来显示新闻网站整肃而富有竞争力的特性。由于主色构成相对单一,所以宜通过较浓烈的色彩来强化人们的视觉,如果色彩过淡,感觉上会趋向于个人主页,也容易有失轻漂,压不住阵。

千龙网作为首家开通的省级重点新闻网,2000年3月8日首次亮相时采用了黑与白为主的基色,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而两个多月后开通的东方网,其首页以淡黄色为基调,过份强调了"高雅",却未能形成"色彩冲击"方面的后发优势,这不能不说是东方网在推出三个月后就进行改版的一个重要原因。东方网(当年8月)改版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胆地一扫众多网站"轻描淡写"的首页风格,以红与黑相间的主色调,给人以前所未有的强烈的视觉冲击,不禁令人为之击节叫好。其后,东方网由于种种原因,于2001年元旦进行了第二次改版,但依然保留了这色彩个性极其鲜明的主色调。

2001年5月25日,千龙在正式运行一年后首次改版,断然放弃了开网之初的黑白之色,代之以"京城故宫围墙赭红与皇宫金黄色调的搭配"①,色彩对比依然鲜明,但又成功地体现了千龙地处首都地域的风格定位,并给其它新闻网站提供了从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方面寻找首页主色调的设计理念,深化了人们在首页基色定位方面的思路。相形之下,东方网则很难回答其"红与黑"与上海这个城市或"东方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更多是纯美术层面的选择--"红与黑"历来是很抢眼的色调。上海人捷足先登了,其它省市也只有妒忌的份。

目前省级重点新闻网站已有十多家,但千龙、东方首页仍然以其鲜明而强烈的个性色彩鹤立鸡群。

二、关于布局的冲击力

相对于主色调的选择余地并不很大,首页的内容布局翻新却可以多作些文章。内容布局尽管也受到诸种限制,只能在网页固有的框架内,"戴着镣铐跳舞",但有束缚才有创造,才会显示出创造的魅力,才会具有突破原有框架的新鲜感。根据这两年新闻网站首页在设计、改版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性变化,可以总结出在内容布局方面的三个重要特征。

1、服务至上。内容布局的第一个突破,是新浪网在1999的改版中,首次将banner广告(468X60ps)移到了频道导航栏的下方,突出了频道入口,强调了在首页整体布局?quot;频道导航"的纲领性作用。东方网的第一次改版,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但把导航条置于banner之上,并进而把"用户登录"区做成一长条,也置于banner之上,这样又第一次通过内容布,体现出为网友"服务"的思想。这与当时各大网站经营理念从"内容为王"到"服务为王"的转变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中安网的首页虽无多少特色,但其"用户服务"功能甚至比东方网还要方便,即将网友最常登录的"邮箱"与"厶?quot;两个点击按钮直接并列在首页频道导航栏下(东方网采用的下拉框选择形式,进"论坛"要多点击一次),最大程度地方便了网友进入。

2、一步提优。如何在首页上把网站的全部精彩内容直接作上链接,使网友不需进入二、三级页面就能"长驱直入"到网站里最优内容最佳信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首页上成为现实还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东方网2000年8月改版后的首页,还有两处引人瞩目,一是把中区下部的"网站导航"横向压缩了一半,省出的另一半布置为"频道精选",即衙扛銎档赖淖罹实哪谌莞餮∫桓錾鲜滓场R蛭?quot;网站导航"里的各个一级栏目全部展示确无必要,不可能这些栏目都很精彩,倒不如将这宝贵的空间直接展示各频道的一条最优稿,使网友不必进入各频道的首页,就可预知其精彩内容并一步点入。同年11月28日开网的北方网,几乎原样照搬了东方网的这一手法。东方网的另一?quot;突破"是在首页右区中部,设置了一个栏目叫"BBS精华",把论坛里的"精彩妙贴"也直接链上首页,既体现了新闻网站的强大编辑力量(为网友去芜取菁),也反映了对直接来自网友的观点和看法的尊重。新闻网站首页的内容布局,在突破上应当永无止境。可以吸取传统平面媒体的经验。对logo的位置、banner的位置及新闻图片的位置,作出更加大胆的设计。如logo为什么只能放在右上角并水平放置呢,能不有竖起来放到左上角、象某些报纸的名称那样呢?又如,新闻标题为什么非要全部横排呢,能否划根据不同的新闻类别,划出部分标题实行竖排呢?在改版后的千龙首页右区,"千龙互动"和"首都导航"两个栏目下的标题就已实行了竖排方式。

3、"寸土寸金"。人们登录新闻网站,主要是获取各种新闻性信息。故新闻网站的首页理应显示出紧凑的布局,在单位面积里传达出最大的信息量,而不能象许多大型企业的网站首页那样,以空间换"潇洒"。首页一般在两屏至两屏半的幅长,这里缺省的上半幅里内容的安排尤其重要,因为忙的人都不会往下拉,很可能只看个缺省的一幅,所以需要将网站的重点内容和基本服务都安排下,在安排内容时具有"寸土寸金"的意识。一般来说,导读和新闻图片放进缺省一幅并在主要位置并无异议,毕竟是新闻网站嘛!但对将邮箱、BBS、ChatRoom、搜索引擎、手机短信、股市查询等基本服务项目也基本纳入缺省一幅,就不是所有新闻网站都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了。如果发邮件或搜索新闻还要用鼠标下拉一下,对网友是很不方便的。东方网在缺省的一幅里,信息量是相当大的,仅看它的中区,不仅安排了导读性新闻要目及图片,还安排了反映百姓呼声的"东方直通车"、热门专题集锦"东方热点",以及包括"股市查询"、"天气预报"、"求医问药"在内的"生活锦囊",甚至"英语新闻"要目也上了缺省这一屏,显示其国际大都市风貌。东方网中区上部这一块看起来有点乱,实质精心安排也!千龙网也把它?quot;拳头产品""千龙黄金耳"(音频新闻)、"环球见闻"(视频新闻)、"Flash7日"(新闻故事)和"48小时精彩回放"(新闻回顾),悉数纳入缺省一幅。相比之下,云南新闻网、金黔在线、新疆天山网等省级新闻网站的首页的信息量就难以与东方、千龙相提并论。

值得指出,首页内容布局之创新,不是单纯地把有关重点栏目、深层优秀内容或banner的位置在页面框架内移来移去、重作调整,而是本着创新的理念,将网站的内容重心和基本服务,在特定的网页框架内积极调谴,推陈出新。这一过程实际上反映了网站从业人员对互联网认识在不断加深,如对互联网的即时互动等强势特质的进一步认同。

三、关于logo的冲击力

在首页设计过程中,即便具有了上述两种冲击力,如果缺少一个别具一格、特征鲜明的logo,仍然会功败垂成。Logo是首页的"网眼",是整体艺术创作的画龙点睛之笔。一个绝妙的logo不但会使首页蓦然生辉,而且会成为整个网站的"形象大使",成为员工的胸牌,成为宣传品上的标志,对网站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功用。

近两年大型网站在logo设计方面有崇尚简单明了的审美倾向,往往越是知名的网站,logo设计越简单,但那是一种高明的简单,是一种认识论上循环往复、删繁就简后的简单。通常的做法是取消了独立的标志图案,而在英文域名上做文章,说得更确切点,是将英文域名中的某个特定字母拿出来,进行图象化或夸张性的变形、变色处理。

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新浪网的logo。设计者仅在黑色字体的sina中,将小写字母"i"上的那一点作"空心"处理,然后套上了一个红色"帽子",象眼睛,也象火炬;顿时就妙不可言,很抽象,也很现代。新浪的logo太简单了,却击败了许多花上许多功夫精雕细琢的logo,个中道理值得玩味。另一个老牌新闻网站大洋网的logo设计,亦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洋的域名是dayoo,最后两个oo引起了设计者的兴趣,结果演变成一双眼帘不断翻动的眼睛,使人过目难忘。

2001年9月12日开通的西部网(),其logo是一个"西"字,这个"西"字经过拟人化变形械?quot;臂挽臂"的味道,形象地表明了这是一个联合型的超级媒体"航母"(西部网由中国西部12家省、市、区联合主办)。东北网的logo设计,则是一个有着抗联军旗风格的"东"字,地方特征鲜明。但也有一些省级新闻网站的首页,看不出有进行logo设计的意识,或者干脆就没有logo,如河南网和桂龙新闻网就是如此。

发达国家的一些新闻网站,首页的logo设计通常都比较简单,但显得很大方。如USAToday的logo只在名称前加了个模糊的地球;Foxnews的logo只在英文域名上打上两道光束,继承似浼易錐ox电影公司的片头特征。

另外还有两点,值得首页设计者注意。一是首页的页面设计必须与内容紧密配合,不能脱开内容来谈形式及一切美术应用。是内容决定色彩、布局,而不是相反。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始终对首页的内容安排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每一区域的设计都以明确本区的内容概念为基础,由此引向独到而深刻的美术创意。二是不要轻视首页设计过程中一些局部的打磨和处理,如对一个栏目bar条的图案、栏目内标题的字体等,都应当精心设计、选择;一个成功的首页给人的总体感觉,正是由每一个局部叠加而来。

首页的主色调、内容布局和logo,构成了首页设计的三大重点,同时也是三大难点。其形成冲击力的基本理念不仅针对新闻网站,也在很大程度上涵盖其它性质的网站。作为一项复杂的艺术创作,新闻网站的美工应把握住新闻网站的基本定位及由此决定的总体风格,与网页制作人员密切配合,在重点、难点上很下功夫,勇于创新,勇推"第一",才能在首页"亮相"之日,取得众望所归的效果。

新闻网站论文:地方新闻网站本地化策略

地方新闻网站本地化,就是地方新闻网站将互联网结合到本地实际,以本地为依托,发挥本地特色,趋向于本地化服务,实施本地化战略,成为本地对外宣传的窗口。

作为地方新闻网站,它所依托的传统媒体受到地域性影响很大,所以地方新闻网站除了本地新闻有着无可替代的原创性、唯一性与及时性以外,其它如国内、国际、财经、社会、娱乐等类新闻都难免从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上转载,从规模与时效上自然就无法与这些新闻网站竞争。因此,花大力气做本地以外的新闻最终是吃力不讨好,做强做大本地新闻才能扬长避短。而且,现在各省、市的重点新闻网站实际上也是本地区的门户网站或代表性网站,追求本土化、地方特色化是其总体的定位目标或定位趋势。

互联网是没有地域限制的,但是网络媒体却有地域限制。所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地方新闻网站本地内容才是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承认在互联网上地理距离可以忽略不计,但也不要一提到互联网就彻底消灭地域概念。毕竟信息资源有地域性,活动资源有地域性,情感资源更有地域性。所以国内综合门户网站目前也在走“本地化”的道路,搜狐当前已经在广州、上海、成都等国内 20多个城市建立地方频道。

依托传媒形成权威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地方新闻网站所依托的传统媒体,普遍在当地拥有强大的社会舆论影响力和经济实力。它依托的是传统媒体几十年来所积攒下来的公信力,这也直接影响当地群众对网站的信任程度。

因此,地方新闻网站在本地化发展上具有一定的先天性优势:第一,具有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第二,信息已精加工,具有权威性,不存在著作权归属问题;第三,网站信息属于再刊登,是没有成本的的信息,网站无论挣多挣少都是“增值服务”。

地方新闻网站依托于传统传媒,但又必须凸显自身优势,超越传统传媒。比如说,太原新闻网首先是突破纸质传媒限制,改变以往单纯的电子版的状况,进行全新改版,精选太原日报社所属三张报纸的新闻,按照“综合要闻”、“社会新闻”等在首页刊登;继而打破媒体限制,扩充稿源,吸收转载周边媒体新闻信息,在太原及周边地区做到信息的权威。

此外,网络媒体在新闻的上还应当超越传统媒体,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双向传播特征,通过与网民的有效互动,将单一新闻互动化,将新闻内容做丰富做深入。目前单一新闻互动化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新闻评论、论坛讨论和网上调查。网民的参与也往往会成为新闻内容,丰富了报道,贴近了群众,增加了网站对网民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当地民众关心的地方新闻的讨论,更能激起网民的兴趣,还能为当地政府决策作依据。权威和信息反馈的实现,会极大地提高网站在当地的地位,扩大网站影响力。

做好当地政府网上喉舌

作为地方媒体网站,新闻网站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党的方针政策,新闻网站的主要任务同传统媒体一样,都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所存在的,因此,新闻网站必须坚持党管新闻,坚持围绕当地政府的工作中心展开工作,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积极地参与到当地建设和发展的工作中,起到地方主流媒体网站的作用。

这种事情大多数的地方媒体网站都在做。比如2006年太原市“两会”召开期间,太原新闻网在首页制作“两会”专题,并且积极组织报道小组,对会议进行现场报道,将会议现场的最新信息在最短时间内上传入网,供网民浏览。这次成功报道在当地网民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专题点击量短期内突破一万,专题将会上的议题及决议用最快的速度传达给太原市民,使得太原市在两会期间形成了一个关注两会、谈论两会的热潮。

此外,地方新闻网站还可针对政府网站所存在的信息更新慢,来源单一等缺点,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合作,做政府的“网上新闻中心”。依托网上平台,将各种政府性公告信息整合、分类,将当地的政策法规信息及时传达给广大当地民众,并且接受反馈,成为政府与群众之间联系的纽带。

加强原创突出本地特色

网站是一个海量信息载体,要实现本地化,就必须加强本地原创。受到资源限制,地方新闻网站的原创新闻有限,更多的内容来源于转载。因此,一方面,地方新闻网站可就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在需要时抽调一定的人员进行原创新闻的制作,直接参与地方建设成果的宣传。比如太原新闻网就经常派出自己的文字、视频记者对本地区发生的事件进行采访报道,使网民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当地发生的新闻,以扩大网站知名度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网站还可实行传统媒体的通讯员制度,在当地各行各业发展自己的通讯员,扩大新闻来源,突出本地特色,吸引广大网民的眼球,把网站建设成为拥有地方特色的地方主流媒体网站,更好地为本地区的发展作出贡献。

比如说广西新闻网设立的“通讯员之家”频道,专门网站通讯员的报道。这样在少投入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对当地各方面情况及最新动态实施掌控,能够最及时的报道,服务本地。

立足本地做区域门户网站

地方传统媒体的根源在于地方,但是网络时代给地方传统媒体走向世界的带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过去,因为多种因素的限制,地方传统媒体主要是拥有本地受众;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传统媒体有了飞翔的翅膀,为提高当地的对外形象、宣传当地增添了更好的方式,作为他们网上载体的地方新闻网站当之无愧的承担了这一任务。

作为地方新闻网站,就是要向外界介绍当地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成为外界了解本地区的一个窗口。因此要做好一个地方新闻网站,首先要具有权威性。新闻网站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所以这对于将地方媒体网站做成区域门户网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其次对当地民俗民风要有独特的见解和独到的眼光,对于当地社会经济等信息也要有深入的了解,能够将本地区最有吸引力的一面展示给外界。

提供本地网上服务

立足于为网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本地网上服务,也是地方媒体网站的重要努力方向。当前,各城市普遍提出数字化城市概念,其中蕴含着无限商机。地方新闻网站只要拥有相关人才,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完全可以积极拓展新闻之外的业务。

以太原新闻网为例,太原新闻网在积极拓展广告业务的同时,还努力发掘本地区的其他盈利和服务项目,在首页开辟了网上分类信息栏目,为本地区网民提供了一个信息的平台,既方便了网民也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地方新闻网站有着太多的事情要做。按照“新闻为主,积极拓展”的原则,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发掘新增长点。太原新闻网目前正在向太原地区“新闻网上中心”、“展示地区形象的窗口”、“网上公众服务信息库”的目标努力。

但是,对于“本地化”,我们必须认识到:搞“本地化”,不能削弱或排斥“全国化”、“全球化”;若对“本地化”作狭隘的理解,结果就必然会削弱对国内、国际新闻的编辑、,而这最终会影响到网络读者的需求和兴趣,从而影响网站的长远发展。

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与无边无际,迷惑了太多人,使得许多网站走入了大与全的歧途,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追求全球化、全国化、这是不可取的。所以,坚持本地化策略才是地方媒体网站的根本出路。

新闻网站论文:地方重点新闻网站重新整合

2006年一月一日,安徽中安网正式并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中安在线;广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桂龙网已经与广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桂网合并组成新的广西新闻网;湖南红网整体移交给湖南省出版集团主管,并由旗下的潇湘晨报社主办;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下的河南报业网与大河网合并组成新的大河网。另外,还有一些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即将有新的东家。

从这些网站合并来看,都是具有强大传统媒体资源的报业集团“吞”下没有传媒背景的新闻网站,例如中安网起初以行政命令方式由筹资成立的,网站的管理权经过几次变动,但产权的归属问题一直十分模糊,管理体制上的障碍难以克服,此外网站没有自己的新闻资源,知识产权问题也是困扰网站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安网的继续发展非常艰难。

尽管这些网站的合并一般都是行政命令的“中国式”合并,而并非资本意愿,但合并对于没有传媒资源的新闻网站来说是有利的,网站有了自己的新闻资源,尤其是在市场有限的格局下,几家网站的投资无疑是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其实合并更能有效促进报网互动,将虚拟的网络世界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点,也使平面媒体的传播延伸到网络上来。平面媒体有着丰富的采编力量,加上网络编辑的新锐力量,这方面大有可为,应该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各级宣传部主办的新闻网站投资一般都是事业经费,随着经费的减少生存面临考验,在自身不能造血的前提下,其发展更是更是雪上加霜。地方重点新闻网站通常是一个拼合体,它们通过公司制或股份制形式组建,开办资金和人力资源基本靠省级主要媒体机构共同捐助和贡献。产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划归到报业集团之后明晰了产权,报业集团也可以有目的进行投入,不必像以往管理方担心自己的投入是在替别人喂孩子,因而总是尽量设法减少或避免投入;合并后报业集团将旗下新闻资源的互联网传播的版权授权给新组建的网站,这对网站的内容建设意义重大。

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应该继续由宣传部主办,还是和当地主要传统媒体的网站合并?重组后的广西新闻网总编辑王庆分析了合并和独立的利弊:合并后,网站从宣传部得到政策支持比独立前少。在报业集团内部,网站的地位只相当于排位比较靠后子报;不合并,宣传部办的网站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宣传部也不可能有较多的资金进行连续的投入。

报业集团旗下的网站有媒体资源和稳定持续的投入,发展势头良好。虽然目前新闻网站在报业集团内部的地位仅仅是一个子报子刊的地位,将来新闻传播的主流渠道可能是网络媒体,虽然报纸影响力的降低是报业集团的领导所难以接受的,但报网联动双赢仍是领导们必须要考虑的。未来网络媒体什么形态很难界定,但作为第四媒体,就必须是独盘的媒体,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走一条相对独立的路,这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新闻网站论文:新闻网站发展的双重趋向

中国网络媒体的新闻服务,特别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逐渐呈现出大众化与小众化矛盾的双重趋向,一方面,它在内容方面以大众化见长,另一方面,在技术手段上,又致力于个人化(小众化)的提供方式。

新闻网站的定义有很多版本,本文所探讨的新闻网站,主要是指那些拥有传统媒体背景的网站,他们不仅拥有新闻的登载资格,也拥有新闻的采访权,如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中国日报网等。根据艾瑞市场咨询最近的统计,在新闻网站覆盖数统计排名中,新华网、人民网、北青网一直都稳居新闻类网站的前三位,本文也主要依托于这三个网站进行分析。

内容的大众化

对于传统的媒体――报刊、杂志、书籍、电视、广播和电影而言,受众就直接等同于大众,这也就意味着,在具有普通文化水平的今天来说,内容的大众化多少都与市民化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而网络自身的特点,也使得网络变成了新闻大众化的一个助推器。

网络媒体具有与传统大众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数字化、多媒体、超文本和全球化等等,从此就担当了新闻的职责,专业的新闻网站纷纷出现,其角色从传统媒体的单纯提供新闻到致力于新闻信息的服务。而因为拥有传统媒体的背景,加上网络信息服务竞争的激烈,在做新闻方面,内容的大众化就成了新闻门户的一致追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新闻的海量与丰富。与传统新闻媒体不同,新闻网站在大众化方面的第一诀窍是海量与丰富,这对于依托于互联网的网站来说很容易实现。超链接实现了地域的跨越,使得互联网成为唯一的全球性的媒体,而数字化技术又使得网站的容量极大地扩展,因此,登陆新闻门户网站,就像进入了信息的海洋,就能发现你所需要的任何新闻。

同时,多媒体技术又使得新闻网站的表现形式丰富,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等。可以说,做到了人体感觉器官的全方位的“延伸”。这使得人的视觉、听觉都得到了全方位的享受,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需求。

二是新闻的软性与娱乐性。为了吸引大众注意力,各大新闻网站出现新闻软化与娱乐化的趋向。写作方式也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特写和人情味的写法,突出了趣味性,使得新闻的写作更像是在讲故事。北青网更是将软化与娱乐进行到底,在首页就设有娱乐站,而新闻内容大多以娱乐为主。真正的硬新闻也只有那么几条。

但是,大众化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相同,这多少都会使得传播内容会出现单一化的倾向,新闻网站内容的大同小异则是最好的例证。在吸引大众注意力到达一个顶峰以后,为了拓宽新闻网站的发展之路,一时间,小众、分众等概念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技术的小众化

小众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大众而言的,是指特定兴趣人群的小范围组合。而小众化的极端就是个人化,个人化就是针对每个人或场景、事情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

随着Web2.0概念的兴起,诸如小众、分众、个性化等概念也开始成为主流词汇,新闻门户为了争取更大的点击率,在技术手段方面将小众化作为了赚钱的一个主要工具。

新闻定制。网民根据自己需要的内容而选定的,是专门为网民的细分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特别定做的,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现在的新闻定制更偏向于RSS。

RSS聚合服务。网络用户可以在客户端借助于支持Rss的新闻聚合工具软件,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情况下阅读支持RSS输出的网站内容,可以不受广告或者图片的影响。中央重点新闻网站都推出了Rss聚合新闻服务。

专题服务。专题服务是指将某一主题、事件的新闻信息汇聚成一个专题,它可以集互联网的各种表现手段之大成,对某一个新闻主题或事件作及时、全面、深入的报道。它只针对对某一专题感兴趣的小部分受众。

新闻检索。新闻检索即是指新闻搜索引擎,它是寻找新闻的利器。如输入“无极”,就找到了新华网内的1173篇关于“无极”的新闻,通过这个新闻搜索引擎,我就可以了解到新华网对“无极”的报道,而这些报道只是我所关心的“无极”的报道,不是别人所关心的。

博客或网友文集。博客无疑是现在最流行的一种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北青网的论坛上可以设立博客,而新华网和人民网上更多的是以网友文集的形式出现,它主要是指新闻论坛中发帖较多的人把自己的文章集合起来组成一个文集,这有些类似于博客,对于拥有网友文集的个人来说,也是一种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同时读者也可以任意选择网友文集,实现个性化的阅读。

大众化+小众化

网络时代的小众化应该不仅是技术上的小众化,还应;实现内容上真正的小众化。

但是,我国的现状却与此发生了分离,新闻网站将内容上大众化与技术手段上的小众化做到了有机的结合,并以此不断开拓网络之路。在市场化的今天单纯的小众化之路是行不通的。分众市场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受众多样化的需求,促使媒体不得不寻求细分市场。可以说,分众、小众都不是媒体主动寻求细分的,而是被动性的战略选择。但是,单纯内容上的小众化却潜存着两个最大的问题:一是寻找细分市场的过程中导致成本的增加;二是由于细分市场空间有限,从而导致利润增长的有限。

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寻找小众中的具有共性的“大众因子”,用网络的技术特性将大众市场进行分割,这对于广大的新闻网站来说更是一条可行之道,至少,在网络普及近10%的今天来说,新闻网站通过在内容上的大众化赢得了大多数人的眼球,在技术上的分众又使得它固定了某部分人的眼球,此举,无疑是比较明确的。

而新闻内容的大众化,难免会使得新闻质量长期在边缘徘徊。新闻海量与丰富以后,就使得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在网上流传;而大众化与市民化的紧密联系,又使得新闻的娱乐化成分大大加强,娱乐、社会新闻在各新闻门户,相对传统媒体来说,比重都在不断上升,而一些严肃新闻,为了博得点击率,也在标题、内容上进行了伪装。

其结果就是:网站上出现的新闻大多以刺激、煽情甚至是挑逗的字眼出现,硬新闻被软化,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作用被大大衰弱。如出现了这样的新闻标题:《卢旺达九岁女孩产下男婴,曾被强奸》、《性学大师海蒂是美女》,《英国性感女主播》。长此以往下去,新闻网站为吸引最大数量的眼球,只能增加通俗化甚至庸俗化的内容,尽可能地迎合低的文趣味,拒绝一切的深度和力度,这种低水平内容的长期竞争,最后只能使内容缺乏实质性,内容的一次性、垃圾性成为大势所趋,新闻质量难以提高。

新闻的小众化,会使得“信息沟”现象的加剧。受众接受新闻是有选择性的,网民在借用网络技术手段来实现个人化的过程中,就难免加入个人的兴趣、背景。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每个人选择的内容也会不同。这个问题在尊客中也得到验证,不同背景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博客进行阅读,“红衣主教”、“芙蓉姐姐”等的娱乐化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因此,在大众化与小众化进行结合之时,新闻网站也应该发挥其公信力进行有力的舆论引导。在一些主流的新闻网站,可以使新闻的叙述方式更有趣味性和人情味,但是对于公民道德必须进行规范的新闻内容不能减少,同时可以借鉴网络的多种传播方式达到舆论的普遍一致。

无论大众化,还是小众化,都是新闻网站结合实际创新的结果,有了这种创新与实事求是的精神,新闻的网络之路会越走越宽。

新闻网站论文:“丰饶经济”与地方新闻网站发展

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经过七至八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网络宣传中的一支“主力部队”,在信息、舆论引导、文化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在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与众多商业网站的夹缝中,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发展定位一直是令人困扰的问题。

新闻网站定位优势

先说优势问题。我们常说,容量大、速度快,互动性强、传播成本低等,但一方面这种优势是所有互联网媒体所共有的,并非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一家独享;另一方面,只有当网民充分体验到这些优势为自身带来的实用服务后,这些优势才算真正显现出来。我们还常讲,某某网是某某省惟一的重点新闻网站,我们是全省主要新闻媒体之一。但作为省内重要新闻媒体所享有的“特权”,是其它传统媒体也同时享有的,因此对受众来说也并不具有特殊性,无法大量将省内传统媒体的用户转化为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用户。

传统媒体的内容建设方式和经营发展思路显然不适用于互联网媒体。传统媒体是大众媒体,因为有容量的限制,只能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去登载大多数人最感兴趣的东西,假如报纸有一万个读者,他们登的一条信息最少得有5000个人喜欢看才行;而互联网媒体则是小众媒体,虽然一条信息可能只有10个用户感兴趣,但如果我们有一千条这样的信息,就一样可以获得一万个读者,也可以这样说:传统媒体是“集中注意力”媒体,互联网媒体是“分散注意力”媒体。

再说受众问题。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网民构成大致有几类:一是省内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二是媒体从业人员,三是省内各界普通网民,四是省外、国外关心这一地区情况的网民,五是搜索引擎。在年龄构成上,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网民年龄与商业网站、与国内互联网用户的整体情况并不完全保持一致――年龄普遍偏大,在职业构成上偏重于公务员、教师等公职人员或与政府机关有关联的单位人员。

互联网特性与新闻媒体身份相结合而决定的网站优势、受众定位,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定位可以界定为:以新闻为先导的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网站应以完善本地区内新闻信息整合平台为中心,借助多语种力量,搭建本地区各级党委、政府与网民沟通交流平台,宣传本地区文化,宣扬独特的地域文明,提供本地区信息库和网民实用信息咨讯库;可以完成本省业务目标后适当向中国东北地区和周边国家幅射。东北网的发展目标可定义为:发展为世界中文网民了解、查阅有关黑龙江信息的最权威网络平台。

五项基本原则

基于前文提到的网站定位,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主要业务可以围绕以下几点开展:

一是必须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新闻宣传。地方重点新闻网站都是“党网”,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新闻宣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点是绝不容置疑的,需要深究的是做法。因为我们一直缺少一支专业的采编队伍,所以这项工作如果仅仅如党报、电视台一样发通稿、做专题,除了突发性事件时可以时效快见长外,其它情况下是难以见“彩”的。但是这些看似枯燥的会议、会见、领导讲话、公告、新政策的介绍和解读等却并非没有读者。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要想与已成强势的传统媒体争夺地位的话,其出路不应是对受众群体的“争夺”,而应是“补充”,即避己之短,扬己所长,建立本地的网络政务新闻信息数据库,既能为宣传当地的政治经济工作提供有效平台,又能赢得地本区内外特定的网络受众群体。

二是借助网络媒体优势大力宣传区域文明。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不断出现“妖魔化”某一地区的现象。因南北地域生活习性的差异,和近年来频现的网上舆论危机,使不省省市一度成为“重灾区”。但同时,对文化的认同也是接纳、认同某一地区、人群的最好方式。通过互联网进行地方文化、文明宣传也成为化解这一现象的有力工具。如被“妖魔化”最严重的省份河南,就通过近几年不懈的互联网宣传得以化解,湖南红网还专门针对此现象编发了《河南省已经从妖魔化中站起来》等一系列评论。可见,有效的互联网文化宣传对于树立地方良好形象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是搭建多语种宣传平台。对于无地域限制、无落地成本的网络媒体来说,多语种内容对对外宣传工作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多语种平台的建设上,应不仅局限于新闻宣传,而应突出对外文化、经济交流过程中的服务性内容。这样既能使外文内容吸引更多的境外网民阅读,又可为自身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为耗资不菲的外文内容建设提供一定的补贴。

四是借助网络媒体的“互动性”优势,真正建成各级党委、政府与网民之间沟通对话的“桥梁”。从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来看,网民既对政治经济、社会管理有着巨大的参与热情,又因信息不对称而易产生偏执、过激甚至以讹传讹的言论,扭曲执政部门形象。事实证明,对这些言论,简单地删除、堵塞,或听之任之让网民“自说自话”,都是不可取的。我们既需要为网民提供“说话”的渠道,又要有对其进行有效引导的工具。而通过互联网媒体实现政府与百姓间的对话交流,对解疑释惑、解决群众生活难题、化解矛盾于萌芽阶段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五是建立本地咨讯类、服务类信息数据库。首先,这是所有媒体形态中网络媒体所独有的,传统媒体尽管可以大篇幅地登载实用类信息,但却永远不可能形成“库”的概念;其次,这项工作拥有巨大的潜在受众市场――在这个信息化特质突出的时代,寻找并发现自己所需的信息成为人们王作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最后,这项工作也应是地方重点新闻网站最根本、最踏实、也是最简单的创收模式之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网民去寻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前文提到的政务信息库和系统的文化宣传平台,都是某类数据库,无论是广告也好,窄告也罢,还是发展无线增值业务,都应以这些基本信息为基础。

三个基本条件

要做好上述五项工作,首先应着力打造几点前提条件:

加强技术保障。技术对于互联网媒体来说,其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其它任何媒体。一是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大大解放劳动力,节约人力资本;二是可以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来引领编业务和经营业务的发展。实际上,现在对于许多公司来讲,技术总监已不再只专注于单纯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而更关注如何通过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的改善、客户关系的提升、业务绩效的提高、管理运营成本的降低,或者发现新的业务收入来源。对于以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媒体来说,技术部门的王作情况与整个网站的运营情况的关联度更为紧密。如果我们不能及时了解到技术发展信息并判断是否要应用到自身业务上去,而是等其它网站做出来新的东西再去模仿,就永远比e人慢半拍。

发展多媒体业务。多媒体是互联网区别其它媒体的又一个特性。随着带宽增加、上网提速,多媒体在互联网媒体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图片、音频、视频的表现力也要远远大于纯文字内容;而多种表现形式的结合,势必增加网络媒体的吸引力。播客、网络电台、视频聊天的兴起已大大拓展了互联网的业务渠道,因此,作为一个互联网媒体,研究并利用多媒体手段应是我们的重要课题之一。

拓展信息来源渠道,建立更多的“腿”,“开放式”办网。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自身的编队伍极为有限,单纯依靠这点人力所能做的事情有限。因此,除整合本地区主要新闻媒体的新闻信息资源外,还应想办法向下伸展出更多的“腿”来帮我们“走路”。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地市新闻信息资源,通过地市级媒体搭建自己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的互动性功能,发挥社会力量,也就是网民的力量去进行内容建设。

新闻网站论文:重视和加强新闻网站建设

今年五月,福建省重点新闻网站――“厦门网”正式开通,此前福建省内已成立的重点新闻网站有“东南新闻网”、“泉州网”和“福州新闻网”。至今,福建省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的重点新闻网站数量在全国各省份中居前列。“厦门网”由中共厦门市委主办、该市委宣传部主管,是我国经济特区和祖国大陆对台交流前沿地带的门户网站,它的开通,标志着福建网络新闻工作迈向一个成规模、上水平、扩影响和发展快的新阶段,这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方位推进的必然。

网络成为联系社会的新纽带

现今,即时通讯、手机短信对接联网,博客、播客等网络技术快捷传衍,使互联网上的信息源头和传播渠道急剧增长;而网民皆可成为信息获得者、者和传播者,又使互联网显现强大的群际传播和社会动员功能。新技术新形式的出现,让互联网迅即成为党和政府最广泛联系社会各阶层的新纽带。

然而,互联网的发展也处在复杂状况之中。一方面,新兴网络传播功能明显并疾速地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另一方面,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化的现状,也造就互联网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和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人们思想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等在此得以集中反映,籍此可使某些个人的偏激言论扩散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也会使某些反社会文明的不良信息、有害信息,通过互联网产生催化和放大效应。诸多事实还表明,境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利用互联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干扰破坏,不择手段地在网上制造或传播错误思想观点和腐朽文化,肆意将社会的局部问题扩大为全局性问题,一般性问题演变成政治性问题,从而破坏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

正是面对上述新情况新问题,近年来,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出要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新任务,要求全党把推进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同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紧密结合,把加强网站建设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大事来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办网

众所周知,在互联网领域,新闻网站是“龙头”,具有把控信息源头和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能否办好新闻网站,关系到网络舆论主导权掌握在谁的手上,从而关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乎为群众提供什么样的文化需求,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福建,能否办好新闻网站,关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从政治上说,能否办好新闻网站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检验。凡是有政治远见的领导人,不能不把新闻网站建设摆在重要工作议程上。

“厦门网”开通后,应当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办网、实施建管并举的办网实践上展示新作为,创造新经验。其他新闻网站均当如此。

一是建设为先。要理性、辩证地对待互联网对于意识形态的“双刃剑”特性,一味抱怨互联网的消极影响和负面因素没有实质意义,关键在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办好新闻网站要深谙“内容为王”含义,把“建设”放首位,在“建设”上使劲。要始终坚持真实、诚信和扶正祛邪原则,在播发新闻信息中传扬先进文化。活络时政要闻,针对网上热点议题,积极开展阅评活动,主动加以正面疏导。培植原创能力,大力开发文明健康、丰富生动、时效性强的信息产品,打造一批导向正、趣味高、雅俗共赏、社会影响大的网络文化品牌,不断提高网上先进文化的感染力和覆盖面。

二是服务为本。办好“厦门网”,要把握厦门区位特点和发展优势,服务投资贸易国际化、服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服务特区城市新一轮发展、服务厦门在海西建设中发挥龙头与辐射作用,开辟一系列与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闽台经贸文化交流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密切相关的网上频道、栏目。各新闻网站都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提高时政要闻服务质量的同时,努力开辟经济信息、文体娱乐活动以及时尚与民生等方面的各种门类服务项目,形成综合服务格局,吸引网民互动,扩大受众层面,最大可能地满足群众网上需求。目前福建各新闻网站的规模效应都还较小,社会知名度也都欠广,尤其要突出“以服务创特色,创服务特色”,要抓住中央提升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地位的历史机遇,以富有特色的网络服务,在推动投资贸易国际化和区域合作,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多领域“先行先试”,推动城市建设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崭露自身头角,实现快速崛起。

三是做强为要。“厦门网”的运营实体以厦门日报社、厦门市广播电视集团为共同依托,具有传统主流媒体资源厚实、可供利用的优势。其他新闻网站也大都具有这种优势。对于新闻网站这一新兴现代媒体,其主办、主管单位要发挥既有优势,顺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潮流和互联网发展规律,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思维,建立新闻网站运营管理体制机制。一方面,做好内部信息资源、人才资源和市场资源的整合工作,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包括音视频节目、动漫游戏及网络书刊出版等多种经营项目,拓展市场营销渠道,逐步实现规模经营、良性循环,以壮实力;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网络媒体的全面合作,互通互联,互惠互益,在合作中扩大覆盖面、提升知名度,增长点击率,取得社会、经济效益双丰。

做强新闻网站,人是决定因素。要切实加强网站领导班子建设和采编、评论、技术研发以及管理等多支队伍的建设,配足配强专职力量。建立专兼职人员教育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确保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始终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主导地位。

创办“厦门网”,其意义和作用都不仅仅局限在厦门一市。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新闻网站的影响,都是跨区域和开放性的。宣传部门务必加强协调,精心指导,把新闻网站办成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条件下改进、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使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链接

厦门网是中共厦门市委主办、厦门市委宣传部主管、厦门日报社和厦门广电集团联合承办的新兴媒体,其前身是厦门日报社原有的海峡网。

2007年1月1日,海峡网正式更名为厦门网并进行试运行。3月,厦门网被国务院新闻办授予登载新闻业务的资质,成为福建省重点新闻网站。5月28日,厦门网正式开通。

按照“发挥优势、优化功能、加强服务、整合资源、政府扶持、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确保导向、优化功能、加强服务、打造品牌、持续发展”的原则,厦门网坚持高起点规划、分阶段实施,购置了先进的互联网软硬件设备,创造了专业的工作环境,组建了一支由网络精英组成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求真、务实、创新、进取,成为厦门网坚定不移的企业精神,而打造海峡西岸门户,构建两岸交流平台,推进厦门经济与社会发展,为祖国统一做出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厦门网坚持不懈的神圣使命。

现在,厦门网已经建立了17个频道,即时着厦门乃至闽南地区最准确、最全面、最权威的新闻资讯。访问人数迅速增加,网站流量不断增长,每天有近14万网民登录厦门网,页面点击量达到150万。厦门网,正逐步成为厦门市最大的网上新闻中心、厦门公众信息服务中心和世界了解厦门、厦门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新闻网站论文:地方新闻网站突围的瓶颈与对策研究

摘 要 人们一直以来收看新闻的习惯或通过电视台收看中央台播报的新闻,或通过几大门户网站看其传播的新闻,而通过地方新闻网站收看新闻的情况较少。地方新闻网站在这几个知名度和实力较强的媒介中夹缝生存,处境艰难。加之地方新闻网站存在资金和人才短缺,发展定位模糊等情况,缺乏“造血”功能,进而遭遇发展瓶颈。本文就地方新闻网站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地方新闻网站发展中所存在的实际困难,进而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 地方;新闻;网站;瓶颈;对策

1 地方新闻网站发展的瓶颈分析

1.1 盈利模式困惑

盈利模式的优劣决定着地方新闻网站的生死存亡。目前网络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在线广告,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等[ 1 ]。现有的网络媒体和各大网络社交软件的盈利情况,一方面又如腾讯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占据着国内大部分市场,他们有足够的用户来提高点击率,从而吸引大量广告商的青睐;另一方面,如阿里巴巴、京东等能吸引境内外资金,来打造自身资本优势等。而地方新闻网站则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一方面地方新闻网站在地方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难以融合资金优势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地方新闻网站在中央新闻网站和中央商业网站的夹击下,生存也较为艰难,从而使得地方新闻网站的用户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使得地方新闻网站的盈利模式进入一个两难状态。

1.2 运行资金短缺

网站媒体开始逐步兴起是在200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媒体也开始进入互联网行业,以弥补报纸、电视、广播等的不足,并逐步占领互联网这个舆论高发地。随着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中央及地方政府开始重视网站媒体的建设,先后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积极支持各级新闻网站的建设。但这种输血式建设只能初步将各地方新闻网站建设成一定的规模,却很难讲它们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反观现在知名度较高的几大门户网站如腾讯、网易、搜狐、新浪等,则都是建立在风险投资的基础上,大量的风投资金为他们带来了物力、人力上的优势,使他们有足够的资源建立新闻网站,并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1 ]。正因为地方新闻网站的投入资金无法像风险投资基金那样雄厚,所以导致地方新闻网站自身的“造血”能力较为薄弱,从而无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导致发展产生瓶颈。

1.3 创新人才不足

创新给一个媒体企业带来的效益从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东方卫视的《极限挑战》等节目便可以一目了然。节目创新可以让一个电视台的经营状态“起死回生”,而地方新闻网站传播模式、新闻内容、版面设计等的创新同样可以让地方新闻网站独领风骚。当前很多地方新闻网站中的内容原创性较少,多为转载[ 1 ]。而新闻版面内容也较为呆板,查阅多个地方新闻网站可以发现,各网站相互之间同质性较高,缺乏创新性。同样这样的版面设计给用户的实际体验也未占优势。而这些问题的产生皆源自于创新人才、网络技术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的匮乏,对于这些人才的匮乏,一方面是由于网站没有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另一方面源于新闻网站的体制问题,新闻网站属于事业单位,其与现代企业的发展与管理存在一定的差异,缺乏创新性的工作氛围等,进而网站造成创新性人才不足的现象。

2 地方新闻网站发展瓶颈的突围措施

2.1 将地方新闻网站品牌化

从炒的沸沸扬扬的“国民去日本抢购马桶盖”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品牌的重要性。该事件中有一段寓意深刻的话:国民去日本抢购马桶盖后,回来发现原产地为中国杭州,跑了大半圈,结果在买了自家门口生产的产品。这说明我国并不缺乏好的产品,而是缺乏响当当的品牌。品牌意识在国民心中越来越重要,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很多人在消费商品或享受服务时为了避免购买到问题产品或满意度低的服务等,会直接选择品牌商品或品牌服务。因此,品牌就意味着高品质、零缺陷和高满意度。地方新闻网站应高度重视品牌的力量,着力打造本土地方新闻网站的优质品牌,使其成为某地方新闻网站的代名词。打造成功的地方新闻网站品牌,首先,该单位需要引进优秀人才。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通过拓展招聘渠道,完善薪酬福利制度,加强激励竞争机制,创造以人为本、公平、公正、鼓励创新、容错纠错的办公环境,重视培训教育,为人才提供一个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工作氛围[ 2 ]。其次,注重将品牌发展战略与当地实际经验情况紧密结合。每一个地方新闻网站都有自身的独立特色和政策优势,网站在打造品牌时需与这些独特的优势相结合,品牌应体现当地主题思想和特色,切不可与当地人民群众、当地地方特色相脱离。

2.2 立足本土,强化原创评论

地方新闻网站不同于部分娱乐性网站,其主要反应人民和政府所关注的时事新闻,是我党、人民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众所周知,在《人民日报》中有一个著名的评论库――“任仲平”,其独到的见解受到了广大受众的一致认可,并被热烈追捧,它不仅是普通老百姓日常阅读的内容,更成为了广大考公务员队伍的学习资料。由此可见,原创化、内涵深刻、见解独到的评论的可贵性和重要性,它不仅能体现原创的新奇性,吸引人们的眼球,还能引导舆论走向正确的方向,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地方新闻网站由于立足地为地方,所以应强调立足本土,重点反映本土人民群众身边发生的实事,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信息,再建立优秀原创评论库,根据评论内容和性质,将评论内容分为如“观点撞击”“马上评论”“经典短评”等,[3]坚持每天发表优秀原创评论,形成特色专栏,打造独特优势。

2.3 培育核心技术,丰富传播模式

地方新闻网站要突破当前点击率的问题,必须在技术上进行革新,改变新闻网站单一的文字加图片的版面模式。地方新闻网站在技术上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学习其他运营良好的门户网站,采取“拿来主义”,培育核心技术,丰富传播模式,给用户更优的体验。首先,网站可以在版面上开通一个直播平台,利用流媒体视频压缩技术手段,将现场拍摄、录制的音视频信号进行一系列编码、压缩、回传、等处理,在互联网上进行实时直播,并在网络上长期存放,观众可以随时点播观看,无地域、无时间限制,用灵活的播放模式,加深用户体验[3]。其次,新闻网站与移动设备相联系。将新闻网站上的视频新闻利用技术手段,按内容剪切为格式较小的短视频,用户无需在WiFi的环境下,仅用手机流量即可在微信圈或其他社交软件内点击观看,在“手机不离手”的时代实现真正的手机报纸。

3 结论

综上所述,地方新闻网站由于其发展的特殊性,确实存在一些发展瓶颈。但地方新闻有地方新闻的特色,其能代表当地人民政府和人民的心声,能及时反映当地社会状况,这是其他媒介所无法取代的。地方新闻网站应立足本土优势,重点发展核心技术,引进创新人才,完善体制机制,为地方新闻网站的突围战备好硬件和软件设施,使地方新闻网站成为当地新闻的代名词,成为人民心中获得新闻途径的象征。

新闻网站论文:美国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模式创新分析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的美国新闻媒体逐渐陷入困境,尤其在金融危机期间,报业发展状况更加严峻。不过就在这一时期,非盈利的社区新闻网站开始在美国许多城市不断涌现,这类新闻网站主要专注于本地区公共事务的报道,它们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报纸媒体主要依靠广告生存的商业运作模式,为网络时代新闻组织的运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非盈利新闻;圣地亚哥之声;明尼邮报;模式创新

由于金融危机和新媒体技术的冲击,最近几年美国传统媒体的发展遇到了极大困难。面对困境,美国新闻界以及一些对新闻业感兴趣的慈善基金组织,纷纷寻找在数字环境下媒体经营的新模式。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由边缘走向前台,并逐渐成为美国新闻业变革的一股潮流。

所谓“非盈利新闻”(non-profit journalism)就是指非盈利组织所从事的新闻实践活动。盈利性的商业新闻组织主要以利润分红或股票市值增加的方式,为其所有者或投资者提供利润回报,而非盈利媒体组织并没有向投资者支付盈利收入的义务,为了媒体组织的持续运转,它们有时也有一些盈利活动,但这些收入不是它们的主要收入,非盈利媒体组织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各类基金会的捐助。

非盈利性新闻组织在美国新闻发展史上其实一直存在,如《琼斯母亲》、《哈泼斯》杂志,这些媒体主要依赖于捐助和部分广告、订阅收入来生存。随着“圣地亚哥之声”、“明尼邮报”等一系列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的创办,人们逐渐关注网络时代非盈利性新闻媒体的发展模式。在传统新闻业发展步履维艰的时候,这类非盈利社区网络新闻组织的出现,为整个美国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在本论文中,作者会着重分析“圣地亚哥之声”和“明尼邮报”这两个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的发展及其运作特点,最后作者指出非盈利社区新闻模式对未来新闻业发展的实践意义。

一、非盈利社区新闻出现的背景

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对传统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业,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在美国,媒体的广告收入在2007—2009年之间急剧下降,仅在2008年一年内,美国报纸的广告收入就降到了379亿美元(在原来基础上下降16.4%),据eMarketer公司估计,另外的100亿美元广告收入也可能在2012年消失,由于广告收入锐减,让美国报业规模大约缩减为2005年整个产业的一半。

随着传统媒体广告收入降低,各个传媒公司便开始大规模裁员以缓解经济压力。伦纳德·道尼与迈克尔·舒德森在《重构美国新闻业》一文中指出,美国整个报界的记者,截止2009年下降了33%,即从1992年的6万名报道记者,下降到2009年的4万名报道记者。那些在美国原来颇受尊敬的报纸,如《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报纸,已经濒临破产边缘。而其他一些报纸,如《落基山新闻报》、《快讯报》已经消失。

《卫报》编辑艾米丽·贝尔就整个新闻业的状况指出,“这是系统性的崩溃,而不仅是一种周期性下降。甚至那些存活下来的媒体也不得不经历一段不盈利的时期。”就在新闻记者被大批裁掉的同时,公共关系专家和管理人员却成倍增加(从原来的4万5千人,增加到现在的9万人),正如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和约翰·尼古拉斯在《美国新闻业的死与生》一书中所指,“即使当新闻记者人数在锐减时,‘新闻’依然存在,并且有逐渐增长的势头,这是因为有成千上万技术熟练的公关专家来给媒体提供‘新闻’,此外,这些人还决定着如何来向公民解释外部世界——当然是从公司和政府的角度来做出解释。”

美国新闻业出现的这些问题,让那些视新闻为民主基石的人士忧心忡忡。传统媒体这种溃败的局面牵扯到一个极为深刻的问题,那就是新闻记者作为“第四等级”还能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吗?公民需要获得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来帮助他们做决定,比如选举投票。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非盈利性新闻逐渐走到了新闻业变革的前台,成为美国新闻改革的一股潮流。

二、“圣地亚哥之声”社区新闻模式分析

“圣地亚哥之声”(Voice of San Diego)社区新闻网站创建于2005年,在这一年圣地亚哥的《联合论坛报》裁掉了一批工作人员,其中包括该报的资深编辑内尔·摩根。就像其它许多美国报纸一样,《联合论坛报》也不得不通过裁剪报道记者的方式来弥补成本。而当地慈善家布兹·伍利认为,圣地亚哥需要内尔·摩根这样的资深记者来撰写有关该地区的严肃新闻报道。随后,伍利与摩根共同创办了“圣地亚哥之声”,同时,他们还聘用两名年轻记者安德鲁·多诺赫和斯科特·李维斯共同管理这个新型的社区新闻网站。

“圣地亚哥之声”创建的宗旨就是:为圣地亚哥地区居民提供独家的调查性新闻报道和深度分析报道,以此来促进本地居民对社会性事务的参与。“圣地亚哥之声”并不对圣地亚哥地区的所有新闻都进行报道,比如一些车祸、房屋着火等新闻,它们一般不会报道,因为当地其它一些新闻媒体会对这些事件进行报道。该网站报道的主要是教育、住房、环境等有关市民日常生活的严肃新闻。正如网站总编多诺赫所说,“我们想集中精力报道一些有关本地区的公共事务,我们并不打算报道所有有关本地区的事件。”

与以往的公民记者网站不同,“圣地亚哥之声”是一个由职业记者组成网络新闻组织,该网站主要依靠这些职业记者来完成几乎所有的新闻报道。不过,该网站也鼓励读者能够参与到记者的新闻报道中去。这些记者也希望与该网站的受众能够进行更多的互动交流,尽可能地让他们参与新闻报道,或成为报道的一部分。在“圣地亚哥之声”刚开始运作的时候,只有11名专职记者负责本地区的新闻报道,现在该网站的专职记者已经增加到了15名。

伍利之所以将“圣地亚哥之声”定位为非盈利的社区新闻网站,是因为他认为既然传统报纸将原来的盈利模式转移到网络中后已经失败,那就应该尝试新的媒体经营模式,他指出“如果我们知道将要损失数百万美元,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宣布它是非盈利的?我们的目标并不是为了赚钱,成为一个非盈利的新闻组织有许多优势,况且创建一个非盈利的企业组织与创建一个盈利性的企业组织本身并没有多大的不同,而我一生中一直就在做这些事。”

按照美国税法501(c)(3)规定,“圣地亚哥之声”属于“公共慈善机构”,可以享受税收豁免,但是按照该税法的规定,该网站必须让自己的资金来源多元化,而不能只依赖伍利一个人的捐助。为了解决资金来源多元化这个问题,在2007年,网站董事会聘用了卡米尔·古斯塔夫森作为该网站的助理,专门来募集资金。首先,他们积极寻求国内各种基金会的支持。在2008年,“圣地亚哥之声”得到了“奈特基金会”的支持,该基金会为它提供了10万美元的基金资助。就在这段时期,当地的社区基金组织“圣地亚哥基金会”也开始为它提供资金,并且与该网站结成了一种伙伴关系。

其次,他们还积极将该网站的固定读者发展为定期捐助资金的会员。在2008年2月,古斯塔夫森主持了一个开放日,让一些读者参观“圣地亚哥之声”的新闻室,并与新闻室的一些记者见面交谈,当时有250多名读者参加了开放日。在2008年6月,她又发起了为期一个月的咖啡室见面活动,主要是想让“圣地亚哥之声”的会员了解该网站是如何运作。古斯塔夫森指出,“正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在线的新闻组织,就更应该组织一些线下的人际交流活动。”

到2008年年末的时候,“圣地亚哥之声”终于达到了它的目标,实现了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这些资金分别来自基金会资助、读者捐助,以及广告赞助。到2012年,它的资金来源进一步多元化,该网站目前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五部分构成:个人捐助、基金会捐助、会员小额捐助、部分广告收入,以及将它们的新闻报道售卖给其它新闻媒体所获得的部分收入。从2005年创建到现在,在7年的运作期间内,该网站的运营资金越来越多元化,财务预算收入也趋于稳定,从目前来看,这种新闻报道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据李维斯介绍,现在“圣地亚哥之声”每年的财务预算是100万美元,按照他们现有的运作经验和能力,每年的财务预算应该达到200万到300万美元,这意味着该新闻网站还有进一步扩大的潜力。

就在“圣地亚哥之声”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同时,它的一些调查性新闻报道在圣地亚哥地区也逐渐产生影响。该网站揭发了许多当地市政府的丑闻,尤其是在2008年揭露了圣地亚哥市政府官员在一些工程项目上违规,最后迫使两名地区开发署的官员辞职。由于它在调查性报道方面的杰出表现,在2007年和2008年“圣地亚哥之声”分别获得了“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奖和“编辑与记者研究会”奖。通过这些调查性新闻报道,它也逐渐获得了当地公众的信任。

从整个新闻组织运营模式上来看,“圣地亚哥之声”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因为传统报纸媒体会将70%的预算花费在印刷和发行上,而“圣地亚哥之声”将70%的财务预算花费在新闻报道上面,它只将14%的预算投入到营销方面,将16%的预算用作管理费用(其中包括全职记者和管理人员的工资)。正如李维斯所说,“我们几乎将每一美元都花在新闻报道上了”。正是由于“圣地亚哥之声”在新闻报道模式上的突破,对逐渐陷入困境的美国新闻业极具启发意义,在2011年,美国著名的商业杂志《快速公司》在其“美国创新”评比中将“圣地亚哥之声”列为年度创新领袖。

受“圣地亚哥之声”的影响,目前,美国涌现出许多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如明尼阿波利斯市的“明尼邮报”(Minn Post),圣路易斯的“圣路易斯灯塔”(St.Louis Beacon),旧金山市的“海湾公民”(Bay Citizen)等等。“圣地亚哥之声”也开始成为新闻院校师生在课堂上讨论的案例,圣地亚哥大学新闻学教授奈尔森指出,“我已经将这类非盈利性的新闻网站带进了我的课堂,并把它们介绍给我的学生,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未来的新闻业。”

三、“明尼邮报”社区新闻模式分析

“明尼邮报”由记者乔伊·克瑞墨创建于2007年。克瑞墨原来是《明星论坛报》的编辑兼发行人,在他离开该报之后,他意识到传统报业商业模式的崩溃、报纸销量下降、记者锐减,这些问题会影响当地居民获知必要的信息和参与讨论社会公共事务,在加上当时“圣地亚哥之声”等一些社区新闻网站已经办的有声有色,因此,克瑞墨也试图利用数字化新闻便宜的成本优势,来尝试新的新闻组织运作模式。

“明尼邮报”也是一个非盈利网络新闻组织,在其网站中它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创建目标的:“‘明尼邮报’是一个非盈利、非党派的企业组织,它的目标是为那些关心明尼苏达,又渴望获得新闻报道的人提供高质量的新闻。”克瑞墨认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是一种社区资产,它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社会健康稳定运转,同时也可以提升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圣地亚哥之声”类似,“明尼邮报”从创办伊始也面临着资金来源多样化的问题。

不过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十多个基金会为“明尼邮报”提供资金捐助。此外,会员的小额捐助也是“明尼邮报”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截止到2012年2月,“明尼邮报”总共有3,400名会员捐助者,他们捐助的款项从10美元到2万美元不等,但是“明尼邮报”从来没有因为捐助金额少而拒绝过任何一位捐助者。

“明尼邮报”在收入来源多样化过程中的一个创新是“明尼烧烤”(MinnRoast)达人秀,这个才艺展示节目类似于“烤架俱乐部”(Gridiron Club)每年举办的年度记者晚宴,记者们可以在晚宴上演唱歌曲或表演滑稽短剧,同时还可以通过门票收入来募集资金。该节目现已举办五年,已经逐渐成为“明尼邮报”获得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方式,在2011年通过“明尼烧烤”达人秀所获得的资金约占整个资金来源的9%,克瑞墨希望在2012年能够上升到10%。

“明尼烧烤”达人秀扩展了“明尼邮报”的会员模式,作为“明尼邮报”的一个会员,可以带几个朋友一块来观看这个节目。此外,“明尼烧烤”达人秀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一个社区参与的渠道,它定期将读者、记者,以及市政府的官员聚集在一起,正如克瑞墨所言,“它打破了参与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甚至是对立的关系,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都是身处同一个社区的公民。”这种线上和线下活动的相互融合,对打破现实生活社区与网络“虚拟社区”的藩篱,为培育社会资本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明尼邮报”公布的2011年年度财务报告来看,该网站已经实现了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在2011年,“明尼邮报”的公司赞助和广告收入占25%,个人与会员的捐助占25%,基金会的资助占21%,资本筹集占20%,通过“明尼烧烤”才艺展示和其它活动筹集到的资金约占9%。克瑞墨希望各类基金所占的比重缩减到占整个收入的10%,他认为基金资助有时候不稳定,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慢慢地降低对基金的过度依赖。

总结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非盈利性社区新闻网站的共同特点是强调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并不主要依赖广告收入,而是依靠各类基金会、读者个人的捐助,同时这类网络新闻组织都强调为当地社区服务,因此一般都会注重本地区调查性新闻的挖掘。它们不以盈利为目的,只要能够保证收支平衡和多样化,就可以持续地运行下去。这种新闻组织的运作模式与以往传统媒体的商业运作模式相比,可能更适合于当下的网络传播时代。据美国皮尤中心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当代美国72%的公众关注当地新闻,而这些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报道的主要就是当地的新闻。由此来看,这种制新闻组织的运作模式比较符合当下美国公众的信息需求特点。

此外,当代新闻业的发展也清楚地显示出,经济收益不能作为媒介组织的唯一目标,新闻业应该从商人的绝对控制中解放出来,回到社区实现它们为社区服务的部分责任。此外,这类非盈利的社区新闻网站也起到了创造社会资本的作用,通过它们的运作,美国的新闻报道正朝着社区新闻自治的方向发展。在现代社会,新闻信息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同时也是一种公共服务,它应该和教育、医疗保健一样,是一个公民社会运作起来的必然要素,而仅仅依靠市场化媒体的运作很难做到这一点。对于目前的美国新闻界而言,非盈利社区新闻的发展就是一场新的新闻改革运动,这类不断尝试新闻模式,为未来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新闻网站论文:长尾理论在新闻网站经营中的运用

【摘 要】全球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人类传播活动、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传统的经济模式。2004年《连线》杂志主编安德森首次提出了长尾概念,并在互联网经济圈中衍生出了新经济时期寻求利润的盈利模式,即长尾战略。该盈利模式同时波及到了传统行业的营销与管理。本文从长尾视角对新经济形势下新闻网站谋求发展的途经与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思考与研究,为长尾理论在我国新闻网站经营管理的运用作了有意义的尝试。

【关键词】长尾理论 新闻网站 网络传播

一、新经济形势下长尾理论的提出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实体如何在无限的竞争性需求中根据不同的用途对稀缺资源进行配置的一门学科。传统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人们大多遵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二八理论”,即20%的热门产品带来了80%的收入,80%的销售额由20%的消费者创造。此时,制造商主要通过大规模的批量生产,用抑制个性的方式控制市场,消费者只是卖方进行市场营销的被动接受者。然而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格局,种种迹象表明,消费者不再是营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事实上,消费者开始变得主动起来,他们通过互联网搜索自己需要的商品,而不再像从前那样为商家所制约,被动的等待商品送上门来,市场的主动权已从制造商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差异化需求逐渐凸显。这样,人们想要的产品从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大众产品变成了小众的特有产品,信息的传播也开始迎合目标群体、独特的人群和小型市场。不可逆转的事实是,那些原本面目模糊的大众已经演化轮廓清晰的小众。在此背景下,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于2004年10月首次在《连线》杂志上提出“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向传统“二八理论”发出挑战。

从亚马逊、狂想公司、BLOG、GOOGLE、EBAY等互联网零售商以及沃尔玛等传统实体零售商的销售数据中,安德森得出如下结论:这些企业80%的利润并非来自20%的热门的、流行的产品,而是来源于由各种冷门的、充满个性的、小众的定制产品聚集而成的巨大“长尾”。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交互式市场中,那些拥有特定偏好、独特个性的消费者个体共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因此,那些曾经占据大量市场份额的“大众产品”已不再受宠,符合个性需求的“定制产品”才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

简单来说,“长尾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那些在市场上需求量相对较小却品种多样的所有小众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之总和,实际上并不少于品种不多却需求量相对较大的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长尾市场是互联网世界中一个有待开发的宝藏,社会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已不再是需求曲线的“短头”部分,取而代之的是曾经被忽略了的“长尾”部分。成熟的技术条件,以及商品生产、物流成本的压缩,是从“长尾”上获取巨大商业利润的基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海量商品,从而使受众的差异化需求浮出水面,与此同时也急剧降低了生产、存储、传播和信息搜索的成本,为差异化生产和消费提供了可能。

二、新闻产品的“长尾”开发

1、与众不同的产品

利基的特点是充满个性且与众不同的产品,别人难以替代。在长尾经济背景下,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产品的多样性。媒介应该将个体的重要性放在首要位置。始终重视做好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销售”,即使很小的,也会为创造最大的财富做出不可或缺的必要贡献。

就新闻网站而言,提供满足受众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是实现差异化战略的核心,赢得受众的支持和信赖是创造竞争优势的基础,从而达到使企业的盈利处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之上的目标。实行差异化战略要求企业精确定位目标市场,通过产品的特殊属性和特有的品牌形象等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降低同类产品的可替代性,从而提升产品的价值。

一般新闻网站的普通盈利模式是以新闻来吸引点击量,再以点击量来吸引广告。不同与此的是,由济南日报集团主办的新闻网站舜网做的“长尾市场”以开发面向网民和小客户的经营项目,为那些拿不出资金做常规性广告的小商户提供分类广告项目。只要支付全年1000元的低廉价格,那些中小企业、商户就可以在网上发帖。舜网还为他们提供套红、链接等可选服务。目前已有美容、庆典、摄影、培训、服饰等20多个行业400余家中小企业、商户落户舜网,日均广告收入1万元左右,2009年实现利润300万元。舜网为处于广告市场“尾部”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廉价的广告服务,用聚沙成塔的方式赢得大市场,在众多新闻网站中脱颖而出。

2、用户为王

从媒介发展的历程来看,其整个过程是媒介的个人化进程,主要表现为“新闻内容的个人化和新闻表达方式的个人化”,“受众本位”的新闻传播观念已然确立,从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转化,是传媒发展的必然方向。在新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需求的差异、获取信息方式的不同,以往的“产品为王”战略已无法适应市场要求,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需要以“用户为王”“渠道为王”。

“长尾理论”的最大价值是满足不同受众的特殊需求,新闻网站应在内容、功能、栏目设置、报道方式等方面进行细分,甚至为极少数有特定需求的人群提供专门的信息定制服务,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实现一对一的传播,以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从前的大规模市场已全面转变成小规模分割市场,这个市场以受众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人需求为导向,在内容上既有新闻、资讯、参考信息等共性需求,也有休闲、娱乐、生活方式等个性化需求。深圳报业集团为开发社区新闻,与深圳的几个大社区联合开通了“罗湖网上家园”,针对每一个社区的具体情况,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社区新闻,其主要内容是报道小区住户邻里之间发生的小事、社区居委会的通知以及社区周边的新闻,满足社区居民对各类社区信息的需求。此外,2007年4月,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4份报纸《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在全国上线发行。那些常年在外地工作生活并且想要了解家乡发展情况的温州人是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这些报纸网站的目标受众。媒介想要开发“长尾”市场,必须采用“受众为王”的策略,将用户的兴趣和需求放在首要位置。

3、受众参与创造

网络技术带给传播形式最大的变革,就是造就了信息传播渠道的解放以及内容生产权利的下放,这两者从根本上决定了原创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成为可能。随着媒体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受众更多的参与到内容创作上。比如博客和微博客中的一篇文章、一句话、一幅图片,论坛中的一篇帖子等,甚至包括用户的每一次支持或反对的点击等,都是原创内容。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19楼网站,采用注册用户发帖的形式,为受众提供信息资讯,在短时间内凝聚了超高的人气。2008年收入2000万元,盈利400万元,拥有240万个注册用户,日均页面访问量860万人次,每月的访问量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如今,19楼每天的信息数量超过40万条,成为很多传统媒体新闻线索的来源地。

4、细分行业,开发“长尾”

身处信息庞杂的网络传播时代,受众获取主流新闻的路径更为广阔,与此同时,基于网络传播领域的无疆界性,市场细分之后的受众仍旧数量庞大。在此种形势下,新闻网站面向的主流新闻将是一个日趋饱和的市场环境,其发展重心当转向新闻行业的扩展与丰富,发展路径与其兼而有之不如专而攻之。专而攻之意味着针对特定群体提供相对更为专业、领域更为接近的信息,这样的传播路径即是McManus言及的“窄播”概念。

目前,中国税网作为中国税务报社主办的财税专业型门户网站,下设有四个专业性频道:税务、新闻、企业、数据库,所提供的信息和咨询服务针对广大的征税及纳税人且包含了其他群体所需的财务信息,为有不同需求的群体提供涉税信息咨询服务。网站开通的第一年营业额达到400万元,第二年是300多万,第三年是600万元,其中,网站会员的收入占总营业额的三分之二。

结语

新经济时代,传媒市场面临巨大变革,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与传媒市场的不断细分无疑是这场变革的主旋律。过去,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利基”市场无法开拓,而如今,技术的突破和物理环境的改变,使信息的传输和复制几乎无成本,“长尾”开发成为可能。在我国新闻网站经营管理中实施长尾战略,成为其在新经济时期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新闻网站论文:运用全媒体手段助推地方新闻网站发展

[摘要]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迎来了第二个10年,地方新闻网站上有中央级门户网站和全国商业网站的“压制”,下有地市州地方门户的“追赶”,如何利用全媒体手段突出重围,无疑是亟需思考的问题。本文以荆楚网全媒体报道沌阳高架爆破为例,阐述地方新闻网站在实现全媒体转型过程中的得与失,并为进一步发展全媒体提出相关思考。

[关键词]全媒体 地方新闻网站 转型

这是最好的时代。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互联网全面高速发展的10年,三网融合与无线互联技术为媒体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全媒体已然成为时下传媒界的新宠。

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在中国的互联网江湖上,正处在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位置。上有新华网、人民网这样的中央级门户网站和凤凰网、新浪网此类全国商业网站的压制,下有地市州地方门户的逆袭。

地方新闻网站站在时代大潮的风口浪尖,如何利用全媒体手段,在竞争中走出自己的道路,无疑是亟需思考的问题。

一、全媒体为地方新闻网站发展开辟新道路

经过10年的发展,地方新闻网站进入了瓶颈期。新媒体的大力发展、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都在争夺媒体用户市场。而中央新闻网站和全国性商业门户网站的区域化步伐逐渐加快,地方新闻网站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湖北,荆楚网面临的对手有人民网湖北频道、新华网湖北频道等中央媒体地方频道,大楚网、新浪湖北、凤凰网湖北站等全国性商业门户网站地方站,还有得意生活网等本地新兴论坛的崛起。

在八面重围的环境下,荆楚网如何发挥自己的湖北网媒先行者优势,加快提升影响力,实现网站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微博、手机客户端和多媒体终端等兴起的环境下,全媒体报道手段或许将为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康庄大道。

“全媒体”即“omnimedia” ,最早源于美国一家家政公司,国内自2008年起开始频繁使用“全媒体”的说法。对全媒体的认识基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微观层面上,全媒体是基于文字、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间的融合,发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宏观层面上,全媒体是对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媒介传播的一种整合性应用,也就是实现报道内容的多媒体化、载体的多元化以及资源的利用和共享。[1]

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传统媒体向全媒体发展的进程。2011年7月1日,国家公布“三网融合”首批12个试点城市名单,随后全国范围内兴起全媒体大融合行动。各个试点形成不同的模式,荆楚网作为“报网融合”模式的领军者,已成为国内较为主流的新闻网站,以武汉为基地,湖北为中心,辐射全国。

二、荆楚网全媒体报道实践探索

在“全媒体”热的形势下,大型新闻事件无疑成为地方新闻网站展示自身实力的最好时机。2013年5月18日,武汉沌阳高架桥进行拆除爆破,荆楚网多角度、全方位、全时段直播爆破全过程,圆满完成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首次全媒体直播任务,让“世界桥梁第一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成功地引领了舆论导向,受到武汉市政集团的充分肯定。

1.报道手段求全求多

本次爆破全媒体报道在报道手段上可谓全面、创新。荆楚网充分运用图文、音视频、无人机、微博、微信、动漫、手机客户端、社区、评论、嘉宾访谈、网络专题等多种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全时段地对武汉沌阳高架桥爆破全过程进行了直播报道。

例如微博直播这一块,通过设置#沌阳高架爆破#话题,共399条相关微博,对于爆破的各个节点、细节和花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报道,并与广大网友及时展开互动。爆破成功后,拍下震撼人心的几秒画面,并及时制作成gif版本,通过微博后,立即引来数百次转发和评论,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无人机的运用也是本次全媒体报道中的一大亮点。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首次启用两架无人机参与直播,从空中俯瞰爆破时的精彩瞬间,让网友大呼“过瘾”。

2.报道内容求全求新

从4月中旬确定要进行沌阳高架桥爆破报道开始,荆楚网就着手为全媒体直播做好各种预热准备。

提前数周制作好专题,涵盖了爆破的背景资料、相关知识等,突出报道亮点。除了滚动快讯、首页大图等常规项目,还有视频直播、微博直播、爆破工程示意FLASH动画,尤其是在专题重点位置突出推荐了由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自主研发的首款二维码应用工具“楚天神码”,让新闻涵盖了移动媒体用户群。网友在专题里能了解到为什么要爆破、爆破的难点及亮点等各种想要知道的信息。记者多次现场踩点后,分片分职责对沌阳高架桥进行了无缝隙采访,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对各种新闻点都进行了采访报道并快速回传后方上网。例如在爆破前,举家老小疏散去逛商场,也有一家人紧闭门窗在家等待爆破等。在正式爆破前,相关稿件已在网上呈现并有较高的流量。

爆破结束,记者继续探访周围居民,各路记者在不同地点了解爆破之后的影响,并拍下了“挖掘机进入现场清理、市民捡石头留念”等多组生动形象的组图,现场感强并具有新闻性,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荆楚网的首次全媒体直播,就像是一部完整的3D电影大片,让网友通过这部大片,身临其境。

同时,报道过程中注意前后方联动,实现无缝对接。摄影记者拍摄的爆破现场图片也在爆破完成短短几分钟后就传到了后方编辑部,编辑人员第一时间在首页大图醒目推荐,让广大网友及时了解最新动向。

据统计,直播当天共相关新闻稿件30多条,图片300多幅,视频时长80多分钟,微博互动1000多条,全国各大网络媒体纷纷转载,成功引导了舆论的发展,并将“世界桥梁第一爆”的概念传遍全球。

3.报道记者素质求全求专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记者各司其责,文字记者只需负责撰写文字,摄影记者只需捕捉画面和镜头。而全媒体报道则要求记者掌握包括文字采写、摄影、录音、摄像等在内的多种手段。

对于这次大型全媒体直播报道,荆楚网高度重视。从新媒体发展中心、航拍中心、网络电视中心、新闻评论中心、时政新闻中心、总编室、手机媒体部等多个部门抽调了50多名骨干记者编辑和技术人员,划分为文字组、图片组、视频组、航拍组、微博社区组等10个小组。各个小组不仅要兼顾各自负责的报道重点,也要充分运用多种手段丰富报道内容,要通过微博图片、文字等方式实时传递报道信息,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

参与报道的记者可谓使出了十八般武艺,很好地诠释了作为一名全媒体记者应该具备的“全”素质。文字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拿起设备进行拍摄,平时负责评论的记者甚至现场拿起话筒出镜主持,丝毫也没有怯场。

全媒体记者不仅要全,同时更要专。文字记者写出来的稿件一定是最简洁生动适合传播的,摄影记者拍出来的照片一定是最精彩打动人心的,视频记者剪辑的画面也一定是最清晰流畅的。

三、全媒体热下的热思考

1.加快打造全媒体平台

全媒体发展对新闻机构的内容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有的采编系统仅仅能够处理文字、图片的采、编、发 ,无法满足多媒体终端内容资源共享、各取所需、分别加工的需要,不利于集团内部的协调管理,也无法实现与用户的深度互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许多报业集团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步伐 ,纷纷建立集多媒体开发应用与数字化运行管理于一体的多媒体数字技术平台,为内容生产、业务运营和决策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支撑和保障。[2]

2007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启动了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工程建设,确定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等,进行数字复合出版的研发和试点。

2008年8月26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在全国首创的 “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通过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专家验收,成为全媒体转型过程的标志性事件。

在这一全媒体数字平台中,集团记者采集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都会进入全媒体数据库,经过二次加工和二次编辑,然后由各媒体各取所需选取,再通过深加工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新闻产品,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初步实现了一次采集、动态整合、多个渠道、多次的数字化传播。[3]

要实现全媒体转型,打造一个适于数字化传播的全媒体新闻平台尤为重要。以构建全媒体新闻平台为创新契机的报业集团改革,关键在于在内部以动态新闻生产观促成内容产品升级,进而延伸新闻生产链条,使内容资源优势可在报业集团内部实现信息资源的良性循环,在外部则整合集团各系列传媒品牌优势进行媒介融合,这些任务可在全媒体数字平台上实现。

2.加快建设全媒体记者队伍

在推进全媒体发展的过程中,人才——全媒体记者又是另外一个重中之重。

当前的高校新闻学教育,还没有开设专门培养全媒体记者的课程,承担起全媒体记者培训的主要还是记者所在的媒体。

2009年5月 ,首届中国多媒体记者短训班在杭州举办,旨在帮助从事单一新闻采编工作的记者编辑实现向全媒体报道的过渡 ,以适应数字化环境中媒体融合的发展变化。

2012年8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成立了全媒体突击队,以全媒体的形式参与全省突发事件的报道,进一步加强全媒体资讯的内容建设。

报业集团在全媒体战略转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全媒体记者,设立全媒体记者岗位,招聘具有采、录、摄、播等技能的全能记者。同时也要通过对在职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技能培训,让文字记者学会拿起照相机、摄像机甚至麦克风,让摄影、摄像记者学会采写、编录以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传输、。

新闻网站论文:关于地方新闻网站快速发展的有效策略探析

新闻网站担负着社会舆论宣传的重要任务,这就构成新闻网站与一般盈利性商业网站的不同。新闻网站的发展在做好国家政策方针的舆论宣传的同时,还需要加强自身的经济建设,创造企业盈利,以经济促进新闻网站建设的发展。本文就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发展方式进行了探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地方新闻网站发展方式探究

地方新闻网站的建设主要是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其经济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网站通过新闻的和出售新闻资料可以获得一部分盈利,但这种创收模式比较固定。由于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于新闻资源出售共享,并没有成为新闻网站的重要创收方式。

2.网站广告是新闻网站创收的主要方式,由于在网站加载广告可以不受时间、地点、文本费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新闻网站广告位受到很多企业的关注。

3.一些新闻网站开始尝试电子商务的运作,联合地方网络交易平台,相关链接或直接在网站增加电子商务功能。

4.地方新闻网站的建设思路需要更多地把握人性化的发展模式,使网站能够更方便读者的生活,如一些地方新闻网站开设了免费/付费等内容的下载,还有一些地方新闻网站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开通了短信便民查询业务。

二、我国地方新闻网站发展现状的不足

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网民心目中的地位不高,影响力和知名度都比较小。就目前我国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情况来看,地方新闻网站难以形成专业化的网站经营模式,其表现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站盈利渠道过于狭窄

地方新闻网站由于起步晚,实力不足,因此在网站创收方面没有使用更多的灵活经营方式,一些地方新闻网站仅仅依靠广告收入和地方经济的扶持,勉强维持网站的基本运营。

(二)新闻内容质量差,新闻材料单一

新闻网站的主要职能就是进行新闻报道,然而一些地方新闻网站由于种种原因,在新闻的采编和多媒体制作上没有一定的建树,没有很好的体现多媒体特性。新闻内容枯燥乏味,新闻主题老化,缺乏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的效果,这都影响着新闻网站的人气。

(三)新闻网站缺乏网络互动

网络媒体的很大一个优点,就是网络拥有很好的交互性,在网络中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者,沟通交流十分自由,给受众的参与动机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但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整体的新闻内容与板块设置来看,对网络受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开发明显不足,没有把网站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作为网站的主要功能,对于读者的吸引力明显下降。

(四)网站功能单一

地方新闻网站对于网站的生活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建设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全面整合地方电子商务以及信息媒体资源,网站的作用和职能比较单一。

三、地方新闻网站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新闻网站是新闻的立体呈现,具有比报纸、杂志、广播更为显著的发展优势,因此它是新闻企业的新型盈利方向,也是新闻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首先应该从新闻网站的本质出发,必须坚持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始终坚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动摇,做好社会舆(下转65页)论的正确引导方向。

其次,地方新闻网站要改变传统的经营制作方式,把目光放长远,提高地方新闻网站的影响力。

再次,地方新闻网站的建设还要注意对新闻更新能力的提高,保证新闻的实效性与即时性。

地方新闻网站的经营发展是一项长远的工作,需要制定长远的市场发展战略,网站广告招商需要制定切实的管理体制只能作为地方新闻网站的一个发展方向。地方新闻网站的建设也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增加网站的电子商务建设,经济欠发达地区着眼实际,从地方物产、旅游等优势方面寻找突破口,把地方新闻网站建设成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对外宣传门户。

新闻网站论文:浅论区域新闻网站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摘 要】做好区县本地新闻,是区县新闻门户网站与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综合门户网站进行市场抗衡的重要砝码之一。做好本地新闻的界定,要放宽眼界,从别的新闻中寻找与本地区相关的元素,从本地化的角度进行报道。同时,需以互动提高网民的参与性,并使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视觉满足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区县新闻网站 本地新闻 核心竞争力

一、本地新闻是区域新闻网站的核心竞争力

正如有论者指出:“互联网是没有地域限制的,但是网络媒体却有地域限制,信息资源有地域性,活动资源有地域性,情感资源更有地域性。”①这决定了区县新闻门户网站的网民构成中的重要特点,即外地网民的数量是有限的,大部分网民,尤其是长期稳定的网民则是本地居民。这部分网民对本地区资讯有高关注度,而他们也将本地的新闻门户网站作为了解本地区新闻资讯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做好本地新闻资讯,才能稳定这一主要的目标受众。由此可见,本地新闻内容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区县新闻门户网站的浏览量。

做好本地新闻,是区县新闻门户网站与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综合门户网站抗衡的重要砝码。正是在这样的视野之下,我们所谓区县新闻门户网站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在媒介生态之中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本地新闻,在区县新闻门户网站之中,理应应达到“核心竞争力”的水平与高度。

具体说来,一方面,大多数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综合门户网站在做一些地方新闻时,往往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成功占据地方市场的很少。这就为区县新闻门户网站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契机,区县新闻门户网站可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在第一时间对本地的新闻作出反应。另一方面,区县新闻门户网站想在新闻内容方面全面铺开是不现实的,一是受资金、技术、人才、地域等条件的限制,二是若靠转载其它网站上的国内国际新闻来充数,则会造成内容的同质化,使网站毫无吸引力可言,对受众而言,也是无效的服务。因此,区县新闻门户网站不必一味强调做大做全,打造好本地新闻才是立网之本。

二、区域新闻网站存在的问题

目前重庆各区县新闻门户网站在新闻内容的设置上基本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新闻内容放置在网页的头版;2、内容包括本地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也有专门的图片新闻、视频新闻等栏目;3、新闻头条大多以本地新闻为主。从以上特点来看,重庆各区县新闻门户网站在新闻内容的设置已经比较全面,形式上也较丰富。从新闻栏目的排版来看,重庆区县新闻门户网站已注意到了本地新闻的重要性。但无毋庸讳言,本地新闻要想成为区县新闻门户网站的核心竞争力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1、本地要闻数量少,更新慢

重庆各区县新闻门户网站中本地要闻平均每天的量占每天新闻总量的比例不到50%,平均每天更新的本地新闻条数不到10条,且大量转载国内、国际新闻,可以看出,重庆各区县新闻门户网站没有充分重视本地新闻的建设。以重庆市江津区新闻门户网站——江津网为例,笔者对2012年6月江津网上的江津新闻、重庆时讯、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等四个主要新闻板块每天的新闻量、新闻来源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2012年6月,江津网在江津新闻、重庆时讯、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四个板块共新闻383条,其中江津新闻158条,重庆时讯72条,国内新闻82条,国际新闻71条,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江津本地新闻仅占新闻总量的40%左右,重庆时讯、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差不多占新闻总量的60%。本地新闻的更新率不高,平均每天的本地新闻不到6条。本地新闻数量少,更新慢,是本地新闻没有成为区县新闻门户网站核心竞争力的原因之一。

2、本地新闻时效性差

新闻的时效性越强,新闻的价值则越高。在网络时代,新闻的时效观已经走向“全时化”,而网络媒体可凭借其技术优势,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时化”,这一点本应该是网络媒体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与传统媒体相抗衡的优势之一,以快速及时地新闻信息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重庆区县新闻门户网站在新闻的时效性方面做得还不够,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实时的优势,不少本地新闻是头一天采访,第二天才报道,周末很少更新新闻,如此一来,就不能与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上拉开差距,无法体现网络媒体“全时化”的特点。

3、报道形式单一,质量有待提高

网络新闻不像大多数传统媒体一样受版面限制,可在新闻报道中同时辅有图片、声音、视频、超链接等多项功能,但重庆区县新闻门户网站在本地新闻的报道中没能将这些要素综合运用起来,大多只采用文字报道或者文字加图片的形式,报道形式单一。

本地新闻内容简短,不够详尽,且多以动态新闻为主,缺少专题报道、分析性报道、预测性报道、评论性文章等深度报道。新闻报道中少见相关新闻链接,缺少背景性报道。本地新闻在质量上还有待提高。

4、新闻版块缺少互动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互动性是它的优势。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重庆区县新闻门户网站内容互动性却比较弱,趋于单向传播,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互动性的优势。搜狐、网易、新浪、腾讯等大型门户网站的新闻报道后面均开通了新闻跟帖、网友评论等互动功能,与网民形成互动,及时收集网友对新闻报道的反馈。而重庆38家区县新闻门户网站中几乎没有一家在新闻报道后面开通新闻跟帖功能,没有借助网络媒体良好的互动性,与网民之间形成互动。而对于其他的新闻互动方式,网站或版面也存在引导不够、指示不明、缺乏管理的弊端,没能发挥网络媒体应有的潜力,忽视了网民的声音,受众归属感不强。

三、提升区域新闻网站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面对重庆各区县新闻门户网站的种种表现,让我们把分析引向纵深。

在观念上,对于“本地新闻”,人们往往会进入一个思维的误区,认为本地新闻仅仅是指在本地区发生的新闻。这种认识当然并不全错,但理解过于狭隘。如果仅把本地新闻简单地以是否发生在本地来界定,无疑缩小了本地新闻的范围。一个明显的事实,在区县一级的地域空间里,每天所发生的事件中包括及时性、接近性、趣味性、重要性、显著性等新闻价值的事件是有限的,而缺少新闻价值,则无法引起受众的注意。因此,对于本地新闻的界定,要放宽眼界,从别的新闻中寻找与本地区相关的元素,从本地化的角度进行报道。这样一是可以拓展本地新闻的来源,在开放的视野下看待本地新闻,使本地新闻不仅仅局限在本地区的一些新闻价值不大的小事情上。二是可以在网络新闻报道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另辟蹊径,对同样的新闻从独特的角度进行报道,实现差异化竞争,避免重大主题新闻报道的重复转载、千网一面。要提高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质量,除了做好原创报道,大量动态性新闻,还应在新闻深度上面下功夫。有学者认为,从广义上讲,原创新闻除了涵盖独家新闻题材外,还包括“非独家新闻的独家见解,非独家新闻的独家发现,非独家新闻的独家编排”,认为原创新闻重在“创”,新闻“有创见”才能有市场。②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网络媒体无法在时效性上与广播、电视等媒体拉开明显的差距,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在报道深度上仍无法与纸质媒体,尤其是报纸相抗衡。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互动显得尤为重要,网络的及时互动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显著功能,也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抗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通过互动可以提高网民的参与性,也是新闻网站吸引网民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互动形式多样,主要有BBS、留言板、新闻跟帖、网上调查、网上聊天室、E-mail方式的编读往来等,通过以上方式,网民可以参与到网站的内容建设之中,及时反馈信息。在本地新闻的建设中,网络互动所起的作用不能忽视,如璧山网的“你点我采”栏目,是记者和网友互动交流的平台,充分体现网上网下互动。网友通过该平台提供新闻线索,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希望解决的问题通过留言或报料的方式提出来,并且可以自己选择记者。网站记者会根据网友的提供的新闻线索、提出的问题对相关部门进行采访,以期能满足网友的要求,解答网友的疑问。璧山网的“你点我采”栏目让每个关心璧山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开拓新闻线索的来源,满足受众需求。此外,网络媒体没有严格的版面限制,其技术条件也支持新闻结合文字、图片、声像等传播手段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区县新闻门户网站需摒弃以往单一的新闻报道形式,在对本地新闻进行报道的时候,可以提供相关的背景、图片、视频、声音等资料,实现信息传输的多媒体化。通过媒体流程再造,实现不同媒介间的交融和媒体通道的多样性,在全媒体的环境下,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视觉满足的信息阅读体验。③

总之,在以本地新闻打造区县新闻门户网站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之中,我们看到区县新闻门户网站的兴起和发展,还与互联网本身的发展、传媒产业结构的调整、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还有许多有待探索与开拓的空间。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级传播学研究生)

新闻网站论文:基层新闻网站影响力提升策略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用户数量的大幅增加,基层新闻网站自身影响力的受关注度也逐渐增加。本文中主要从基层新闻网站影响力现状和自身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根据网站影响力构成因子,借助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些基层新闻网站影响力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基层新闻;影响力;权重分析

一、基层新闻网站现状分析

(一)基层新闻网站影响力的现状

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方便人们更便捷快速地了解新闻资讯,许多地方都建立了自己的新闻网站,但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基层新闻网未能跳出固有的圈子,影响力未能得到扩大和迅速的提高,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基层网站在其建设和综合运营中都存在一些的问题。

基层新闻网站的影响力主要体现为新闻借助网络媒介传播后对接收者甚至社会产生的影响。根据影响力不同的目标分析,首先从网站点击率和访问量等来看,基层新闻网站和一些商业性的门户网站相比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放高目标从引起社会的整体关注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性来看,基层新闻网站由于更专注于当地新闻,因此对当地群众的影响力还是较大的,但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网站影响力构成因子及其权重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了剖析基层新闻网站发展瓶颈,分析网站影响力的各个指标及权重,我们通过向大众读者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和电话、QQ、微信等方式的讨论和访谈,并结合了一些专业性强、在该领域熟悉度高、实践经验丰富的相关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分析。调查对象为一天在网上逗留5小时以上的网络人群,采用通过问卷调查表链接发放的形式回收问卷共计58份,经过整理和分析后,回收的有效问卷共计49份;同时,采用纸质问卷进行补充,共计发放问卷41份,最后回收37份,经综合的整理分析得到有效问卷30份,共计回收有效问卷79份。本次调查通过量化的调查数据并根据实际需要对部分问题进行交叉分析。调查中,我们设置的针对各项指标的综合评分等级为5级,5表示重要性最高,1表示重要性最低。在调查结果数据的基础上对各层元素进行构造,从而得到一个两两比较性质的判断矩阵,计算各个指标相对权重的过程中遵照单一准则,利用根法计算计算出相对权重之后,再进行一致性检验。表1所示就为计算结果。

分析一级指标自身的权重数值分配,综合服务以0.4374的权重比例位居第一,其次就是权重为0.2675的新闻信息。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们最注重的应该是用户在使用新闻网站过程中的自身感受,与当前电子政务追求人性化服务、满足用户需求的特征相适应。同时网络用户也十分注重基层新闻网站提供的信息内容,要保证新闻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更新速度。想要实现基层新闻网站的可持续发展并保证网站自身的权威性,我们必须在一级指标那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分析二级指标自身的权重分配,在综合服务中的四个二级指标占有的权重数值较为接近,说明网络用户对这些指标的重视度是差不多的,那么就要求我们在新闻网站建设中平衡地发展和建设这几项指标对应的内容。通过表2-1中数据显示可知,二级指标中具有较大的权重指标是用户的规模数量。这说明一旦网络用户访问的网站满足他的需求,用户不但会在以后继续访问,还会推荐给他人。新闻网站的建设维护中用户最关注的是网站的安全性,而对网站的设计要求相对较低。

二、基层新闻网站发展中自身存在的问题

基层新闻网站近几年的发展普遍存在资金不到位、技术创新缓慢、缺乏先进的理念和先进思想的引导。下面就基层新闻网站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进行梳理。

(一)与网民读者的互动性较差

基层新闻网站因为身处基层,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特点的影响,网站首页一般都是当地领导或部门的相关信息,缺乏普通市民真正关注的民生事情,因而它的访问人群也呈现出独有的特点,浏览用户主要是当地社会地位、学历和收入相对较高的人群,而很大一部分普通群众没有参与到基层网站中的,互动性相对较差。

(二)海量、快速的网络特性发挥欠缺

一般我们熟悉的腾讯、搜狐、新浪等国内门户网站自身新闻的播报速度和更新速度都是很快的,基层新闻网站由于受到自身运作条件的限制,新闻的更新速度和原创力度都是较差的。基层新闻网站的设备和技术落后导致稳定的搜索和存储无法保障,也影响了访问用户对地方基层新闻网站各个板块的信心。

(三)缺乏自身特色和主攻方向

基层新闻网站尽管设置了较多的页面和栏目,但是大部分都很相似,缺乏自身的特点。这种网站建设的平铺化造成了基层网站缺乏特性和辨识度。

(四)新技术更新比较弱

由于基层新闻网站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地方政府及领导的思想影响,加之其它各种条件的制约,技术更新及新闻更新都不如商业性网站速度快。同时资金限制也使得基层新闻网站聘用高端技术人才受到制约。

三、基层网站影响力提升策略

加强内容建设,打造更多的网上品牌,已成为地方新闻网站面临的现实课题。如何打造地方新闻网站品牌优势,提升影响力,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知突出本土特色、强化专题策划、加强网民互动是很有必要的。

(一)精办地方新闻,强化专题策划,用“原创”争取网民

网民浏览国际国内新闻,其需求涵括国际国内政治大事、突发重大事件、社会生活趣闻、商业资讯、科技前沿探索和服务性新知报道等等。而在当今信息处处充斥眼球的时代,新闻来源雷同是几乎所有网站面临的共同课题,基层新闻网站由于地域限制更是处于现实竞争中的劣势,正确处理新闻的深与多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出路在于,克服原创新闻有限的困难,加强对新闻素材的编辑、整合,强化专题策划,将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走专题化道路上,在专题上强调本土化,多做与地域有关的新闻专题,在信息量上追求“更深”,在“更深”的前提下再追求“更多”。例如《中国谷城网》,它作为谷城的新闻门户网站,在依托《谷城电视台》实现新闻资源共享的同时,突出自身的网络优势,策划具有谷城特色的原创专题,关注社会,关注民生,触及社会现实,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并较多地采用连续报道和音视频手段,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进行多媒体、全方位的展示,在容量大、时效快、互动性强的基础上,强化深度和网页设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从而争取更多的网民。通过强化本土专题策划,基层新闻网站的原创能力才能得到增强,权威性和知名度才能逐步提升。

(二)打造基层新闻网站视听特色

《中国新闻网》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全国共有网站230万个,而包括部门网、社区网在内的新闻网站大约要占到相当的比重。网站多,但是大多建设的十分雷同,没有自身的特点,基层新闻网站要在海量的网站中脱颖而出,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突出视听特色,为当地电视台的大型活动、实况节目、专题片和重点栏目等建立专门网页,为每个栏目进行栏目定位、主创人员、台前幕后故事、拍摄花絮等方面的内容介绍。通过网络征集、调查、预告、评论、回顾等方式与广播电视栏目进行全方位的互动。既可扩大广播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又弥补了网上节目的内容不足,最终实现双赢。另外,如果条件允许,基层新闻网站可以尝试开通网上音视频直播节目,进一步打造和突出视听特色品牌,吸引更多网民的眼球。

(三)做好论坛,用“互动”影响网民

一家网站不管以何种特色或样式出现在互联网上,如果没有一块可供网民自由驰骋的舞台——论坛、评论、博客、微博,那这家网站的人气可想而知。对于上网的普通大众来说,除了获取相关的信息外,他们还有一种民主的参与意识,一种要把持“话语权”的冲动。基层新闻网站要在首页醒目处设置网上调查,在每条新闻后面、专题新闻和各栏目页面上,专门设有网友留言板和评论处,让网民直接点入即可发表评论。

四、结 语

本文主要是分析了当前基层新闻网站的影响力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投入资金和自身问题的制约,多而不精,缺乏自身特色,其自身影响力范围较小。我们分析了影响基层新闻网站自身影响力发展的原因,并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人们较为关注的网站指标进行权重分析计算,得出的分析结果体现出了网民对新闻内容和网站安全性等一系列要求。分析结果为我们提供了未来基层新闻网站如何发展构建的基础,我们要在新闻的实用性、特色性以及新闻网站的互动性方面做出努力。

新闻网站论文:新闻网站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框架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框架理论,通过内容分析、比较分析、实例分析等方法,以北京“7·21大暴雨”事件报道为例,论述了人民网与凤凰网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的差异,以期提高新闻网站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能力,从而加强舆论引导功能。

[关键词]人民网;凤凰网;框架理论;重大突发事件;北京“7·21大暴雨”事件

一、框架理论概述

框架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框架理论被引入新闻学、传播学后,主要应用于新闻生产、媒体内容和媒体效果三个研究领域。

著名传播学者潘忠党教授指出,框架是“一种建构、处理新闻话语的策略”及对“话语自身特性”的研究。美国学者加姆森将框架分为两类:一种是“界限”,选择重要的方面加以凸显,将不重要的排除在外,起到一定的“圈定”作用;另一种是解释社会现象的“架构”,即以独特的方式加以解释,使人们了解外部世界。

二、研究对象及样本的选择与采集

(一)媒体样本

本文选择人民网和凤凰网这两个新闻网站作为媒体样本。人民网是《人民日报》社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也是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凤凰网是凤凰卫视的官方网站,也是境外媒体控股的网站。而凤凰卫视是极少数几个获得中国大陆部分地区落地权的境外媒体之一。两种不同背景、不同生长环境的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会结合自身特点和报道准则做出判断。本文通过分析两者在报道同一事件中的异同,以期找到提升新闻网站报道重大突发事件能力的方法。

(二)事件样本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发生在2012年7月21日的北京大暴雨事件。此事件发生在中国政治中心——首都北京。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报道直接体现出中国政府的工作能力以及媒体的反映能力。而作为新闻网站,能否在这一事件中做好报道,也是对他们自身的一次考验。

(三)时间样本

本文分别选择人民网与凤凰网在2012年7月21日~27日这七天的时间内的新闻报道。

(四)新闻报道样本选择及取样方法

在人民网中,通过在每日的“滚动新闻”条框中选出报道北京大暴雨事件的报道,然后一一进行记录与保存。在凤凰网中,通过在“凤凰网资讯——大陆”部分点击最新报道从而获取并选择关于北京大暴雨事件的报道。并且,在样本的采集过程中除去两部分新闻报道:一是重复的样本,即题目内容都一样的新闻报道;二是主观性相对比较强的社论、编者按和评论报道。最后,通过有选择性的筛选得出,人民网有569篇报道,凤凰网有531篇报道。

(五)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实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人民网与凤凰网对北京“7·21大暴雨”事件报道的新闻进行统计、量化分析。通过设置类目的比较进行归类总结以及对两者标题文本、内容选择、报道数量等进行解读和分析。

(六)比较类目设置

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社会学家坦卡特设计出的11个框架列表:新闻标题、新闻图片、图片说明、新闻导语、消息来源、引语的选择、引语的强调、文章所属系列的标识、数据和图表、文章的结论进行了选择与修改,形成适用于本文的框架列表。本文的框架列表为:媒介种类、每日报道趋势、新闻来源、报道主题、新闻报道倾向性。

三、研究类目及分析

(一)媒介种类

笔者对凤凰网与人民网对北京“7·21大暴雨”事件的报道新闻来源种类进行统计分类。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凤凰网与人民网的新闻报道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与报纸,其中报纸最多。两者比较看重网络媒体与报纸媒体。究其原因在于网络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拥有时效性较强与信息量较多等特点,与各大新闻网站及其他媒介间的互用、链接也比较方便。而报纸媒介向来作风严谨、有深度、有思想,这也弥补了网络媒介之不足。

此外,两个新闻来源的媒介种类中广播电视类与通讯社类的基本相同。原因在于广播电视媒介是通过声音或声画面的结合的方式进行的传播,书面性的文字报道要少。凤凰网用到来自政府的新闻报道,而人民网没有。

(二)报道趋势

笔者在选定的样本时间内,分别对凤凰网与人民网的报道数量进行统计,以便直观地了解两者的新闻报道情况,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民网与凤凰网在7月21日的报道数量基本相同,从7月22日以后的六天时间内,两者出现区别。其中人民网22日的报道量最多,之后有所下降。而凤凰网对于事件的报道最多的在22日与23日两天,以后有所下降。从总体趋势看,人民网的每日报道趋势纵向跨度比较大,有大起大落的感觉;凤凰网的每日报道趋势相对平均,大致呈现稳定变化趋势。

每日报道数量的变化可以折射出两者对报道事件的态度及重视程度。比较而言,凤凰网处于比较专业的新闻媒体角度注重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注重事件的过程性。

(注:对方网站指在人民网中的转载凤凰网的新闻,反之亦是如此)

(三)新闻来源

笔者对凤凰网与人民网报道事件的新闻来源进行统计,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者运用的来自报纸与其他网络媒体的新闻较多。其中,人民网更注重原创,而凤凰网的原创数量相对较少。凤凰网转载来自人民网的报道较多,而人民网并无转载来自凤凰网的报道。

(四) 报道主题

根据实际情况,笔者做出以下几个报道主题:其一,抗灾救援。如《小学生被困续:部分学生正在转移第二救援队出动》、《北京暴雨成灾600多救援车辆全部派出救援》。其二,损失损害。如《北京大雨致使农业经济损失4.5亿元》。其三,人员伤亡。如《房山区人员伤亡损失重大》、《北京暴雨死亡人数上升至37人》。其四,英雄典型。如《大雨中有大爱——救人殉职民警李方洪》、《暴雨中躺地通下水道环卫工回应称赞:是分内工作》。其五,官方回应(政府对灾情及暴雨情况的回应,的公告等)。如《北京市政府:严肃处理暴雨后擅贴罚单协管员》、《本市积极部署灾后防疫工作》。其六,专家解惑。如《专家解读北京暴雨成因建议排水能力标准提高》、《专家解读北京暴雨成因建议排水能力标准提高》。根据所划分主题,对两个网站各自报道的数量作了分析比较,如图4、图5、图6所示。

从图4和图5中可以看出,人民网的报道中,英雄典型类的报道最多,占全部报道的28%;其次是灾情直击,占全部报道的20%。凤凰网的报道中,灾情直击报道最多,占全部报道的31%;其次是官方回应类报道,占到全部报道的17%;而英雄典型类报道居第三位,占全部报道的15%。从中可以得出,人民网与凤凰网都重视关于大暴雨灾情状况的报道,让人们充分了解此次灾情的相关情况,保证突发性灾难事件信息的全面性、公开性、持续性,以及尊重人民的知情权,也保证人们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全方位了解。

以图6为依据,对人民网与凤凰网两者不同报道主题的新闻报道所占的百分比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抗灾救援、损失损害、专家解惑这三个主题的报道所占比例相差较小,两者在这一方面采取了同样的对待态度,此部分在整个报道中处于次要方面。而关于人员伤亡类的报道,人民网的报道量是凤凰网报道量的两倍。另一方面,关于英雄典型类的报道,人民网也是凤凰网报道量的两倍,注重人员伤亡与英雄典型间关系的处理,使整体的报道架构趋于平衡。

(五)报道倾向

笔者对两家网站关于此事件报道的新闻倾向性进行统计,根据实际情况分为:

其一,正面报道。以正面积极宣传为主,宣扬传统道德精神与表现人文关怀等。如《最后一名群众被救出,他永远留在了那里》、《暴雨中有一种精神叫坚守有一种感动叫互助》等。其二,负面报道。以质疑性的声音出现为标志,反映灾难的破坏性与灾难暴露的问题。如《北京召开7·21暴雨通报会发言人念到伤亡人数时改口》、《外地男子暴雨中救多人因无北京户口不能领物资》等。其三,中性报道。以陈述新闻事实为主,报道灾情状况。如《北京房山区河堤决口一村庄逾40人被困》、《北京继续暴雨橙色预警强降雨至凌晨2时减弱》等。如图7与图8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民网正面报道最多,占报道总数的40%;负面报道最少,占报道总数的26%。而凤凰网负面报道最多,占报道总数的42%;中性报道最少,占报道总数的20%。由此可见两者的报道倾向性,人民网倾向于正面的积极报道,而凤凰网倾向于负面的灾情呈现。两者分别通过自身所构建的框架或者报道基调来发挥新闻网站的引导作用,凸显事情不同的方面。

四、研究结果

(一)转载方面

从新闻选择上可以看出,两家网站都注重同类网站新闻的转载,主动发挥自身新闻网站的优势,确保全面、持续地报道事件。在运用自身网络媒介的同时也弥补自身深度不够等缺点,转载报纸媒介所报道的新闻。由此可以看出,

两者在大的方面拥有一致性,注重专业的新闻精神,关注新闻事件的重要参与者。

比较而言,在新闻的转载选择上,人民网更注重自身的原创作品,发挥自身作为主流权威媒体的重要职责,做到引领其他媒体,代表政府声音;凤凰网选择来自人民网的报道在自己的网站上,而人民网则没有。

(二)报道基调

从新闻的构建中可以看出,人民网以积极面对困难为主基调,以正面报道为主,如通过英雄典型类报道、抗灾救援类报道来解释和安抚人民。其报道的主题注重正面性引导,对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以及质疑给予及时的澄清,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和信息的公正、公开。凤凰网的负面报道或负面信息居多,以灾情状况为主要报道内容,试图找出大灾难中暴露的问题。

(三)报道立场

相比人民网官方的口吻和立场,凤凰网更注重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一切以人为本,着重关注灾民心理、灾区状况等方面。尽管在某些方面,人民网与凤凰网存在不同,但在大方向上还是一致的。

五、新闻网站舆论引导方式思考

如何加强新闻媒体尤其是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能力是当下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笔者做出以下一些思考。

第一,加强新闻客观表现,提升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以多元化表现真实性。在统计分析的新闻报道中,不论是人民网还是凤凰网,中性报道居中,处于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中间。追求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应更多地从中性的新闻报道中隐射出所要传播的信息和表达的内容。同时,加强多元化的新闻报道,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同样的事情,增加新闻的真实性与说服力。多元化的新闻报道包括新闻来源的多元化、新闻媒介的多元化、同一事件报道者的多元化等。在多元化的选择中借鉴,增强网站之间、媒介之间的互动,促进对重大突发事件。

第二,保持新闻的权威性、平衡性、人文性。自媒体的产生,使一些非媒体专业人员成为意见领袖。有时会形成官方说法与公众自我得到的信息相矛盾的情况,公众会对事件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因此,出现不同的 “声音”时,应以正确引导为主,对出现的偏差情况做及时准确的反馈和澄清。而在对大灾难的报道中,适当的人文关怀也是舆论引导的重要方法,可以凸显出对灾民的安抚,表现对生命、个体的重视。

现代传媒环境下,“一边倒”式的新闻报道格局已经打破。想要在自由性与开放性相对较大的网站中占据优势,并较好地引导网络舆论走向,必须适应多元化的意见流和信息流,既注重引进的报道,也注重自身的新闻构建,最终实现比较全面的报道模式。这是从人民网与凤凰网对北京“7·21大暴雨”事件报道框架分析中得出的启示。

新闻网站论文:新闻网站建构公共领域的可循之道

【摘 要】新闻网站的发展初现了公共领域雏形,但网站建设与公共领域话语传播间的差距依然存在,新闻网站公共性实现的途径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公共领域 新闻网站 实现途径

“公共领域”理论由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系统阐释,该概念指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个体聚集在一起,不受干涉,自由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以达成共识,形成公众舆论。“公共领域”应具有独立性、开放性、共识性。随着民主政治的推进,公民政治参与诉求急剧增加,以新闻网站为基点建构公共领域意义重大。

受网站商业化、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新闻网站的建设与公共领域中话语传播的需求间存在差距:数字鸿沟削弱了公共领域的开放性、网站的商业性及匿名性导致理性批判精神的欠缺等等。在建构公共领域过程中,新闻网站的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政府的扶持

“公共领域”有别于“私人领域”,只限于与公共权力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有关的事务。①政府对建构公共领域至关重要。

首先,政府要加强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网络教育。在我国,“数字鸿沟”使不懂电脑网络知识和文化层次较低的公众无法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因而,在网络中构建公共领域就要对文化、信息技术落后的地区和人群给予政策支持与教育支持,提高这些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及特定人群的信息技术、文化水平,组织开发针对数字化低端群体的数字化产品和信息化自助终端服务设施。

其次,政府要加大对网站的经济资助。新闻网站的持续发展需要足够资金作后盾。就目前情况来看,几乎所有主流新闻网站都或多或少面临资金匾乏的局面。网站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广告收入,为赢得广告商亲睐,网站不惜以低俗化内容博人眼球。政府在加大互联网管理的同时,应加强对新闻网站的支持力度。政府可专门设置有关“公共事务”报道的拨款项目,既鼓励新闻网站报道公共事务,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媒体为追求商业利益而引发的低俗化现象。

第三,政府要积极推进网络问政。“从全球范围来看,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和全面信息共享已经是大势所趋”②,我国也应与时俱进建立“电子政府”,即政府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进行信息收集与、公共管理、日常办公等事务。③新闻网站涵盖了政府为民服务的众多内容,既有自上而下的政府对公众的信息传递,也有自下而上的公众意见反馈,如政府部门或官员“留言板”、在线访谈,支持网站建设类似“热评官场”、“贪腐曝光”、“网民问政”等版块,主动为网民提供表达空间,为政府和网民交流开辟新途径。同时为提高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互动效率,政府可设网络舆情小组专门负责相关工作。

最后,政府还要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需要法制国家机制的保障”④,使每个人都自主、自愿、公平和安全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商讨。一方面制约非理性情绪宣泄,另一方面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营造“就事论事”氛围。

二、新闻网站引导民众关注并参与公共事务

1、通过议程设置强化公共性引导

“议程的关注决定舆论的生成”⑤,但由于网站存在海量信息和众多议题,加上网上存在由各种网络推手制造的热点,客观上需要新闻网站强化公共性引导。新闻网站可采取置于首页、媒体推荐榜等强化处理方式,扩大公共事务传播的影响力。新闻网站以报道的公共性为主要标准,分权给受众,根据新闻点击率或跟帖量大小对新闻版面的位置进行实时调整,设置热门排行版块,既强化网民在议程设置中的作用,也节约了他们搜寻热点的时间。比如新浪论坛的“24小时热帖排行”,对跟帖量大的公共事务报道做重点推荐。

2、展开公共事务调查

“记者要创造并维持一个所有公民有权参与的公共领域,让所有公民关心的话题都能得以清楚地阐释、协商、批判,记者必须让公民作为积极的合作者加入到新闻制作中来。”⑥网站可专门开发一个“社会调查”频道,号召网民通过在线投票或微博投票的形式参与,在提出既定报道计划之前甄选网民所喜爱的公共议题,再组织深入讨论。新浪网的社会调查版块设有以“小态度,大力量”为口号的“微博投票”频道,开展过 “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是什么?”、“‘两会’你最关注哪个问题?”等投票活动,借此了解网民所想。

3、培育“公民记者”

新闻网站可设置类似“新闻线索提供营”版块,如凤凰网的“有料天天报”和网易的“超级爆料”。爆料应着眼于公共生活,鼓励“公民新闻”和“公共新闻”的合流。“公民新闻”也被称为参与式新闻,从新闻的采写,到最后的编辑,完全由民众自己完成。“公民新闻”通过强调普通公民主动参与新闻生产,呼吁公民关心身边的公共事务。网站应借助“公民新闻”发展“公共新闻”,培育“公民记者”。

4、策划公共活动

积极参与网上讨论的网民并非都是积极的“公民”,在热烈讨论之后,往往缺乏实际行动。针对这种情况,网站应策划公共活动,建构网络公益平台,以网站的公益频道和微博圈的爱心传递,促发民众行动。新浪公益频道、网易公益频道都发动了有关“贫困地区小学生缺鞋情况调查”的公益活动,对西南贫困县孩子的缺鞋情况、背景成因、问题反思、捐赠情况做了分析解读,还提出捐赠建议,鼓励爱心捐赠。

5、设立激励机制

评选活动是激励网站从业人员和网民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有效方法。网站可借鉴由国外媒体人山姆·苹果一手创立的“the faster times”网站的做法,当某篇稿件的浏览量达标,或帖子的跟帖量达到一定程度,甚至是成为某事件的触发剂或推动剂时,网站可给作者颁发奖金以示鼓励。与前面的举措相比,在网页上开设的精英榜,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一种肯定。人民网的“反腐总动员”频道专门设立了“反腐精英榜”,使“精英”身份权威化、榜样化,让其发声更有力。

6、加强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正如美国学者瑞妮·霍布斯指出的那样,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培养公民的领导能力,自由地、负责任地表达个人意见的能力,面对冲突的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公民对主动获取不同来源信息的兴趣和对不同意见的容忍能力。⑦培育民众的公共意识不仅需要家庭、学校的教育推进,新闻网站也要使自身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积极推动者。网络媒体可通过定期举办媒介知识宣讲会、传媒知识竞赛、媒介学术讲座、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媒介教育宣传活动,加强民众媒介素养教育。中国社科院学者卜卫就在中青网“青少年园地”开设了“媒介课堂”栏目,向青少年普及传媒知识。

三、新闻网站提升民众理性思考能力

“公共领域实际上是社会文化生活领域,它为人们提供了讨论和争论有关公众利益事务的场所或论坛,在这里理智的辩论占主导地位。”⑧在公共领域中,各种意见可通过理性讨论展开交锋,具备理性思考能力的民众是构建公共领域的重要因素,而理性主体的培养需要网站机制良好运行。

1、注重深度

新闻网站传播的内容快速,但有时会缺乏整体性,而网络新闻专题则可以弥补信息碎片化缺陷。新闻网站要通过各种信息的组合全方位、深入报道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尤其要把公共事务放在历史进程、社会转型中加以考察,增加报道深度。网站还可通过推荐“他山之石”,为网民提供参考,并鼓励公民和专家磋商制定公共问题的解决方案。

2、帖子示范

新闻网站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地管理帖子,强化网站的把关职能,删除不当的言论,“置顶”有价值言论。人民网强国论坛的“精华区”就直接为网民挑选编排了本版精华,鼓励网民理性思考的高质量帖子。

3、培养意见领袖

网民的理性、深入讨论离不开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他们的观点往往影响大批网民和舆论走向。在网络群体中能够引导别人的意见领袖,不是比其他人更多地接近信源,而是能给其他人提供更多的思想和观点,帮助人们在凌乱的信息中抓住重点,在复杂的事件中挖掘本质。网易的论坛频道专设了包括教师、作家、经济学家、影评人等等在内的“专栏作者”版块,这些网络意见领袖会有效引导理性讨论。

四、多平台联动发力扩大影响

媒介融合已成为业界现实,跨媒体共同生产、联动传播、互动协调新闻内容,在降低传播成本的同时能最大化覆盖受众范围,扩大公共事务影响力。

1、与传统媒体合作

除了传统媒体的新闻网站,商业网站的新闻频道并无采访权只能转载新闻,因此需要依托传统媒体,才能抢占先机。商业网站可与传统媒体合作,参与调查、采访,所得素材可交给传统媒体使用发表,之后网站加以转载。

2、与微博、博客合作

微博、博客可简要转载网站新闻、发表评论、与粉丝互动交流、自由讨论,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还可将新闻网站的网址放置于微博、博客内容之后,超链接推荐网站,方便网民进一步了解详细信息。

3、与手机媒体合作

在“移动媒体”异军突起的时代,单一的新闻并不能留住网民,真正能够凝聚网民的是贴近他们生活的技术应用。新浪、网易、凤凰网纷纷开发了“网站手机版”,吸引了大量渴望信息但又不方便使用电脑的用户。

结语

“随着新的传媒的出现,交往形式本身也发生了改变,它们的影响极具渗透力,超过了任何报刊所能达到的程度”⑨ ,新闻网站的横空出世,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格局和话语环境,为公共领域的重构带来了曙光。但“大众传媒塑造出来的世界所有的仅仅是公共领域的假象”⑩,新闻网站建构公共领域依然任道重远。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