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医学教育论文

时间:2022-03-29 08:38: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医学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医学教育论文

医学教育论文: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运用

1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1.1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方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有一个角色转换和重新定位的过程,这是实现案例教学过程的关键。任何一个案例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的角色错位或定位模糊,都会导致整个教学活动的失败。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完成角色的转换。教师必须从一个讲演者、解惑者和裁判者的角色,转化为一个参与者、组织者和协助者。学生必须从一个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一个自主学习者。教师要从“主角”变成“配角”,学生要从“配角”变成“主角”,理顺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加强主体间的交往,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和逐步趋向成熟。

1.2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案例教学中所用到的案例基本上都是客观真实的,没有加入编者的评论和分析。由于案例具有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得出相关的结论。对于同一案例,学生可以将自己设想成不同的角色,并设身处地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参与分析和讨论,可有效弥补缺乏实际经历的不足,使其更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互动中,通过调动已获得的理论知识,激发联想、比较、思考,更易于理解和把握学习内容。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更可以得出相关的处置方案,为以后处理类似的情况提供参考。学生从成功案例中可以学习经验,从失败案例中可以汲取教训,从困境案例中学习如何摆脱,从危机案例中学会如何处理,案例教学在理论与实际间架起了桥梁。

1.3强调整体知识互动

案例教学中没有旁观者,只有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交往,也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条件和环境,在讨论中,对于案例集中反映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彼此贡献自己的智慧供大家分享和学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获取反馈,会增进对问题的洞察力。通过案例教学,不但使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知识,而且也强化了团结协作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基本要求

2.1配套教材建设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都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理论的灌输,但是单纯理论的讲解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零碎,学生一般缺少整体性。在教材的组织形式上,应强调通过案例来整合理论知识,即先对所学内容有感性认识,了解学习任务后再有目的地学习。这就要求突破学科体系限制,按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案例教材设计的思路是:首先,教材在组织形式上要按照预习要求、具体案例、案例引发的思考题的基本格式设计。这种形式不仅有助于配合案例教学过程的实施,而且有助于学生逐渐适应案例教学的形式。其次,要注意区分教师教材与学生教材的目的性。教师用书的编写目的是教师指定该案例的讨论方向和目的,帮助教师拟定讨论内容或提纲,避免在教学方向上出现偏颇;学生用书的编写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的反思,重点在于案例与理论知识的联系。最后,案例库在内容设计上要注重案例的选择,选取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趣味性的案例,使案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案例所要展现的理论知识的把握,而且要激发学生预习和参加案例讨论的兴趣和积极性。

2.2教师队伍建设

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是一种挑战,在师生双方的互动中,教师的学识水平及应变能力将暴露无遗。如果事先不做深入的探析,把握好案例的关键点,教师就无法做好案例的点评和总结。因此,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首先,对教师需要进行心理学、演讲技巧、多媒体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适应能力。其次,邀请有丰富案例教学经验的教师或研究案例教学的相关人员,介绍进行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注意的问题,使教师能够学会案例教学的基本技巧。此外,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由各学科案例教学教师参加的教研活动,促使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校还可以推行中青年教师海外进修和调研计划,学习国外案例教学的经验。也应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到相关单位或部门进行锻炼,扩大其知识面,增强对具体案例的感性认识,提高案例教学的水平。通过培训、学习和锻炼,努力使案例教学中的教师成为导演、教练员而不是做演讲者、评论家。

2.3班级人数控制及座位安排

班上学生人数过多,可能会造成只有比较固定的少数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则须由教师点名才会发言,而影响到师生互动的质量。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学生人数尽量控制在30名以下。如果班级人数在30人以上,可以考虑上课前将学生进行分组,由指定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先行的分组案例讨论,以增加学习者发言的机会,并节省课堂案例讨论的时间。案例讨论课,最好在专门的教室或可随意更改桌椅摆放位置的教室进行。案例讨论的座位安排,最好是呈半圆形或马蹄形。利用传统教室的课桌椅摆设方式可能会影响师生案例教学时互动的效果,如果无法更改上课地点,老师要在课前,提早到教室组织学生协助改变座位安排,尽可能地减少环境因素对案例讨论的影响。案例讨论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也要在课前予以准备,如投影仪、幻灯机、实物和模型等。

医学教育论文:谈中等职业临床医学教育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开花结果。美好的愿望在现实残酷中总是显得苍白无力!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中等职业医学生来说不太适用。如果在中职医学教育中仍然沿用以上的教学模式。将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由于学生对发病原理和发病机制的了解不透彻不够深入,无法理解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出现的种种纷繁而复杂的情况。导致学习兴趣严重下降,甚至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为了探讨中等职业卫生教育的内在规律,我们一直在实践摸索,走过很多弯路。最后提出医学生涯的概念和阶段性教学方法。医学生涯指中职医学生要作好长期学习的心理准备。不但在校期间学习理论,而且要在毕业以后从事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医学理论。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的循环往复过程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采用阶段性学习方法,主要分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变理论学习为操作技能培养,初步掌握一般性疾病的诊疗技能。临床医学是以经验总结为主的学科。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的发展,这一学科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但是从总体而言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属性。临床实践证明,对于一般性疾病,采用以问诊和体格检查为主的诊断方法,往往已经可以得出正确诊断。而对于少见的疑难病例,常需要用到特殊检查和深入的理论知识予以分析研究。中职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既是对一般性疾病诊疗的实用型人材,所以掌握一般疾病的诊疗技能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2)中级阶段:指进一步进入大专阶段学习,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和临床经验,也懂得要对少见病疑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精确治疗,需要加深医学基础科目学习的道理。

(3)高级阶段:指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学习方法基本接近于传统模式。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属于第一阶段教育。初学者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目睹医生护士处理病情的实际操作步骤和方法。所以教师应多带学生去医院见习,把复杂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之中。比如我们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是如何和病人交谈的,如何采集病史资料,如何分析病情作出诊断,如何组织和书写各种病案资料。

这些内容均应详细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实践证明采用以上的教学方法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需的。其次,必须注意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点讲述病史的问诊、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一些课本上暂时难予理解的内容,建议放到第二、第三阶段中继续学习。讲述理论课程最好结合实际病例来讲。如果暂无相对应的病例,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插播视频资料讲述。不能全盘照搬课本内容,以免加重学生的思想负担和降低学习兴趣。

总结: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应该具有创新思维。临床医学理论教育模式也必须要有所创新,根据不同的生源结构而变化。卫校中职医学生必须作好长期学习的思想准备,充分认识和理解医学生涯概念和阶段性学习的方法。教师在尊重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前提下,变理论教学为技能培养。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走出具有特色的中等职业医学教育之路而奋斗。

医学教育论文:浅谈加强康复医学教育的建议

康复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它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共同构成了全面医学,被称为是现代医学的四大支柱之一。我国的现代康复医学起步比较晚,为了尽快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医学科学的发展,全面推动我国的康复事业发展,加强康复医学教育势在必行。

一、加强康复医学教育势在必行

1.康复医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疾病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以“慢性化、障碍化,老龄化”占优势的情况[1]。我国现有残疾人约6 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5%;60岁以上人数到1999年10月的资料统计已达1.26亿,并以3%的速度增长[2]。同时,慢性病也成了困扰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提高残疾人、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对家庭与社会造成的负担,康复医学逐步地发展起来了。2002年8月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卫生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中提出了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紧康复医学的发展。

2.康复医学教育是康复医学发展的关键

康复医学的发展需要康复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要使我国的康复医学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加强康复医学教育。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1992年8月国家卫生部医政司下发的《康复医学教育草案》中已明确规定了康复医学发展的方向与康复医学教育的方案,从而使康复医学教育有规可循,有法可依。然而,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必需加快发展步伐。

3. 康复医学的授课对象大都是临床医学生,以后要走上临床工作岗位,而康复医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现代康复”的概念,对康复的概念及内涵较为模糊,容易将康复与恢复、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混淆不清。因此,深化学生的康复理念是该门课教学的最基本的和首要目的。康复医学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和能力的提高和恢复,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应特别强调残疾以及功能障碍的预防、评价和改善、能力的恢复,而不是针对伤、病本身的治疗。同时,又要强调从事临床医疗的医务人员在治疗伤病的过程中,应具有康复医学的观念,即在治疗伤、病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功能障碍以至残疾的发生,有可能的话尽早介入康复治疗。

二、强康复医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1.加快康复医学教育发展的步伐

尽管国家对康复事业的发展做过明确的规定,但康复医学教育仍然比较滞后,难以适应社会对康复的需求,更难以与国际接轨。到目前为止,仍有许多省、市的康复医学教育是个空白。为此,各职能部门领导应尽快改变观念,建立康复意识,重视康复医学教育,严格落实国家对康复医学教育的相关规定,促进康复事业的发展。

2.壮大康复医学专业师资队伍

我国康复医学专业的教师数量相当贫乏。许多医学院校从事康复教学工作的教师是来自其他临床科室或教研组。他们当中部分人只是经过一个短时期的康复医学培训或进修而已,缺乏对康复知识的全面系统地掌握,这样会严重影响康复教学质量。所以,应尽快开展康复医学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强专业培训或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康复专业的学术交流,从中学习新的康复理论与康复治疗技术。另外,尽快从高等医学院校康复专业毕业生中吸收一些高素质人才来补充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便于全面开展康复医学教育。

3.加强医学生的康复医学教育

由于康复医学教育发展滞后,康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目前经正规院校培养出来的各类康复人才不足千人,而且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中专、大专。仅有少量的本科,研究生以上学历更少[3]。因此,必须加紧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各高等医学院校均应开设康复医学专业,培养康复医士(师)或高素质的康复治疗士(师),而各中等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则应开设康复治疗专业或康复技术专业,培养各种康复治疗士或治疗技士。此外,在各医学院校的其他专业如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等开设康复医学课,让广大医学生接受康复医学教育,建立康复意识,为毕业后开展康复医疗工作奠定基础。

4.加紧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医护人员康复意识

目前仍有许多医院尚未建立康复医学科。即使有也只是挂个牌子而已,只能开展部分传统的康复治疗项目,针对颈肩腰腿痛等病症进行治疗,而不能利用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对中风、脊髓损伤、脑瘫以及骨关节病等进行康复治疗。这样,就难以承担康复教学实习任务。卫生部在1996年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中早就明确规定:二、三级综合医院应设置康复医学科,其任务是为有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康复医学诊疗服务,并为所在社区提供康复医学培训和技术指导。因此,各级医院领导应认真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加强康复实习基地建设;同时,由于临床

人员的康复意识淡薄比较普遍,有人根本不懂康复的意义,有人认为康复就是“理疗”或“按摩”,对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了解甚少。所以,有必要尽快加强临床医护人员康复意识。通过实习基地建设与临床医护人员的康复意识的增强,为医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使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现代医学的全面发展。

医学教育论文:医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困难以及对策

随着医学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人员也必须对自身的知识素质进行一定的提升。这不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疗人员自身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与医院的前景发展密切相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今社会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医疗设备卫生治疗程度服务质量等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希望获得快速有效又温馨的治疗。同时,伴随着医学人员在医学方面的不断研究,旧的医学知识已经不能跟上更新的医学科技知识。还有,政府不断颁布新的医疗政策,也逐渐地对医疗体制的弊端进行改革,等等,种种现状都表明了一个现象,医疗卫生人员素质的提高刻不容缓。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大力贯彻和全面开展高质量高效率的医学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医疗人员的知识储备和职业道德修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但是,在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同时,会产生很多不同的问题,所以本文重点讨论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困境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1 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困难

1.1 对医学教育的质量要求不高,水平高低不一

随着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附近的教育机构商家发现商机,于是不断出现各种层次的辅导班、培训班、家教和学术交流等等,各个水平不一同时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甚至个别培训班的老师都没有教学经历也去教课。这种现象会严重地影响医学教育的教学进展和教学质量。

1.2 对医学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工作难以开展

很多人都片面地认为进修继续医学教育课程是与升职有关。对于那些已经身居高位或者没有心思升职的人员,就会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学习失去兴趣,不够重视;还有一些医疗人员就是为了升职而突击学习,当完成升职后就一下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领导方面则是只注重工作而不注重人才知识进修,对医学继续教育方面不怎么支持,也因此对这方面的经费也就投入很少。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疗人员的知识素养提升,也不能很好地引进先进的技术知识指导,造成科技建设落后很大一截。

1.3 教育手段,思想模式和教学设备不够齐全

继续医学教育的教材方面没有及时的更新,考试题目方面也没有合理的规范,只会重复前几年的考试内容,缺乏实用性也失去了教学的目的,没有适合基层医疗单位需要的项目,题目很少涉及到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素养,服务意识等方面,基层单位有很多一人身兼多职的人员没有空余时间学习,特别是药剂方面的专业人员和护士、康复护理人员等无法及时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

1.4 没有对不同专业人员进行合理的课程划分

一些医院为了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都会在每期学习过程中邀请上级医院的教授等专业人士来讲公开课,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因为,首先这些专业人士的课过于深奥,所涉及的知识覆盖面小,真正有兴趣听并能够听得懂的学生寥寥无几。其次每个人从事的专业都不尽相同,涉及的专业领域也不尽相同,所以这种专业公开课很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2 医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解决对策

2.1 进行创新性教育

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让这些医学专业人员通过继续医学教育的学习和进修,不断跟紧最新的医学科技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同时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想要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的体制创新改革。这就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不能只局限在新的医学理论和方法技术的学习,更不能只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而是全面发展重点培养,让学生将多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医务人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医学事业的有机发展。

2.2 因材施教,针对性教育

医院应该对继续医学教育采取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例如学术讲座、专业进修、学术交流大会等等,应该注重实践和临床,着重对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实用性进行一定的教授。

2.3 多提供外出交流的学习进修机会

医院可以每年从优秀学员里挑选一些人员进行外派学习和进修。当然,他们所要进修的内容一定是医院急需补充的技术知识和先进的技术知识。学员们在学成归来以后,要在医院开展一些专业讲座和学术交流,将自己所学让更多的人受益。同时,除了不断提高医疗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外,还应该让他们掌握一些非专业知识,如计算机网络化应用,服务意识及病情记录,医疗设备的使用和病患术后康复情况反馈,医疗纠纷的处理能力等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上越走越顺利。

2.4 适当采取远程教育

一些无法来到现场学习的医务人员,可以进行远程学习。这种学习模式无人数上和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只要医务人员有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学习。同时也可以自行定制学习计划,自行掌控学习进程,这种自主式的学习不断解决了医院师资力量困乏的问题,也解决了很多在职人员无法离岗学习的困境。这样的学习,给许多想提升自己的专业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从而提高了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

3 总结

随着医院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和设备等等,加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一定会更加顺利地开展。我们现今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有专业知识储备的人员,更需要能够把握科技潮流动态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不断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会让更多的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医学教育论文: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建构

1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教育质量必然要求高校发挥主动能动性,加强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我校结合办学实际,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分为一个目标、一套标准、四个系统。一个目标,即明确一个培养目标”一套标准,即建立一套完整的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四个系统,即教育质量保障的指挥系统、督导系统、信息系统、激励系统,确保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

2明确一个培养目标

我校是一所办在地方的医学院校,根据学校办学实际,确定的人才培养类型为技术应用型,围绕这一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立足湖北,面向全国,重点辐射中西部地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医学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熟练的卫生服务技能、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及医疗卫生服务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3建立一套本科教学质量标准

为使教育质量监控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见习实习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考试及毕业论文、学生学习等质量标准,并制定了配套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质量标准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标准也随之提升,以满足学校教学工作不断进步的需要。教学质量标准的建立使教师明确了自己工作的质量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其学习任务及努力方向,也为教学质量检查、质量分析和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自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建立以来,各教学单位均能按照质量标准的内涵要求规范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如各专业负责人能够按照专业建设评估标准,积极地推进专业建设工作,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监控,为社会培养合格、急需的医疗人才;各课程建设负责人,均能按照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积极创建精品课程;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多媒体课件声、像、图并茂,教学效果良好;教师教科研水平大大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得到极大加强。

4建立教育质量保障系统

指挥系统:指挥系统在四个系统中起统领作用,目前已建立了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务处作为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代表学校负责教学质量日常监控、专项教学督导等工作,负责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教学工作委员会由教学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及院系负责人和长期从事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有丰富教学工作经验的学术专家及学生代表组成,下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委员会、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考试指导委员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委员会等八个业务委员会。其中,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委员会对学校各级各类教学工作、教学管理进行监督、指导和咨询,向校党政负责,由分管教学副校长委托教务处进行管理。

各学院成立了二级学院层面的教学督导组,组长由学院院长担任,成员由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及教学办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对本学院课堂教学质量、教学秩序、教学运行等进行监控,提供教学、教学管理等的咨询与指导,及时向学校教务处反馈本学院的各种教学信息,提出改进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院教学办公室负责本学院教学督导组的日常工作,制定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总结、反馈教学督导组的意见与建议,据此督促相关教研室及教师进行整改。学院下辖的教研室,作为教学组织的基层单位,负责本教研室的常规教学管理工作,组织开展本教研室的教学评价,如组织所属教师认真开展各种教学法活动,包括集体备课、试预讲、教学研讨、试卷分析、互听课等,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确保提高教研室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督导系统: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委员会对学校各级各类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咨询,代表教务处对日常教学活动进行督导。

一是期初、期中、期末三段式常规教学检查制度。期初教学检查主要以保障教学条件、落实教学计划、解决教学困难为目的,由校领导、教务处、校教学督导专家组成检查组,对各二级学院教学工作的准备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期中教学检查以专项督导为主题,结合学校 年度工作计划对重点教学工作进行督导;期末教学检查以监测考风考纪为重点,学校和学院成立考风、考纪巡视组,及时检查、相互反馈。

二是听课评课制度。根据学校规定,我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课堂、深入教学一线进行随机听课,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教学督导专家根据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计划随机抽检教师课堂授课情况,每周听课1-2次,课后将听课意见反馈给授课教师,按月进行听课小结,对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跟进,督促相关学院及教师认真整改。

三是学生评价教师制度。我校建立了学生网络评价教师系统,学生以自愿参加的方式对授课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评价,教务处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反馈给相关学院。对学评教末位教师采取学校、学院两级诊断性听课制度,帮助其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四是教学督导专家、教师、学生座谈会制度。每学期分别组织召开教学督导专家、教师、学生教学工作座谈会,对反映的问题及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汇总、整理后,通过教学工作会或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学院或教研室,限期整改。 五是巡回教学制度。为提高实习医院教师的临床带教能力和带教水平,学校定期组织专家赴各实习(教学)医院,对学生实习的重点科室进行教学查房、实践技能抽查等,加强了对实习生的管理,密切了与实习医院的联系,规范了实习医院的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信息系统:各学院教学办公室在学院党政的领导下,负责全院的教学组织及管理工作,落实教务处下达的各项教学任务,在业务上接受教务处的指导。同时,结合本学院教学工作实际,组织引导教研室积极开展教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协调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等。为提高工作质量,教学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并通过以下方式做好教师与学生反馈:

一是教学办工作人员参加学校定期召开的教学联席会、校级教学督导专家听课意见反馈会等教学工作会议,会上准确记录,会后及时传达会议精神,做到信息畅通。

二是定期组织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认真听取教师、学生对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后,用于反思教学、改进教学。

三是教师、学生利用教务网络管理平台,提出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教务处和学院教学办公室均可对所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以此为依据改进教学管理。四是通过学生信息员,了解学院教学工作状态,对学生信息员反映的教学问题及时调查、核实,要求相关教研室或教师积极整改;对于学院内部教学管理问题认真改进,难以解决的教学问题及时反馈,获得学校的支持。

激励系统:为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我校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提升教师素质,努力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一是实施“优秀学术青年骨干支持工程”和“学术创新团队扶持工程”。建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选拔机制,以开放的姿态、优惠的政策,采取“全面规划、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建设发展策略,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新一代学科、学术带头人。同时,选拔培养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精心锻造一支稳定的“教学-科研双强型”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迅速提升学校的人才竞争力。

二是实施“教学名师培育工程”和“优秀教学团队扶持工程”。以课程改革为依托,以不同的教学模块组成教学团队,每个教学团队由一名带头人和若干名教师组成。以团队的形式负责相应教学模块的课程规划、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及年青教师的培养。通过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全校营造敬业爱岗、争先创优、勤奋学习、比学赶帮的浓厚氛围;提高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三是积极推进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实施。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完善我校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使教师树立合同观念和绩效观念,增强广大教师的职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履行岗位职责的意识。

四是进一步深化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教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制定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发挥考核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

考核评价方式和指标要有利于创新和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实行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政策,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高薪聘用优秀拔尖人才,实现一流人才出一流业绩享一流报酬,采取非常措施,奖励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拔尖人才。通过以上实践,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技能扎实过硬,与病患交流沟通良好,受到用人到位的好评。

医学教育论文:浅论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论文关键词: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 现代医学

论文摘要:如今,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而迫切的问题,那就是在医学教学中过份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是绝对不可行的。要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医学人,就要让学生既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所以加强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1世纪的今天,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医学生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目前医学教育重专业轻人文的现状,加上新闻媒体不断曝光的医疗纠纷,医疗行业的服务态度问题,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这些信息正在向我们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医学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就变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医学院校主要以培养医务工作者为己任,是培养与人的生命打交道的人才事业。从本质上来讲,医生是通过与人交往而挽救人的生命的职业,这就要求“救死扶伤,体现人道主义”等基本的职业理念必须体现于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内在素养之中。怎样才能培养出不仅有较高的医技,而且有博大的人文情怀、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医学人才呢?必须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将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的融合”,然而在融合的过程当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在这些方面我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重视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质

想要在医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便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必须要精通本专业,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进行扎实的学术研究,力图接近本学科的最高峰、最前沿,以一流的学术水平进行教学,这是基础和前提。其次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决定了他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言行,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微笑,一个惊讶,都会影响学生,都在随时随处地对学生发挥着示范作用。同样教师本身的人文修养也会自然而然的反映在他的言谈举止之中,甚至衣着都会有人文素质的映照。所谓“为人师表”的意义也就在于此。然而在日常教育中,言传较易,身教甚难,因为身教需要教师本人与所教之物的和二为一,需要教师不仅能“知道”,而且能“体道”。故教师要言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须做到;如果要学生学会‘关心’,自己首先必须善于‘关心’,关心学生,关心同事,以心换心;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自己首先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治学严谨;要教育学生学会创新,自己就必须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拼搏,善于创新。

二、抓住核心部分,关注人本身

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是对人本身的认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道德感、责任感、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科学教育关注的是人之外的事情,它不能解决人自身的问题,只有把两者真正的结合起来,人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社会才能得到真正的进步。医学教育更是如此。比如说医疗器械与人的关系,为什么在医疗器械已经能代替人做许多事情的今天,还要继续强调医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医生不是机器,医生做的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手艺活。他们要面对的是人和社会的关系,这都不是“技术”和机器本身能解决的。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医疗纠纷事件,有许多是由于医生的素质较低引起的纠纷,其中有些是与医生的技术素质有关,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医生对人的生命的漠视和利益取向所致。所以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人文教育更应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出对生命的关爱。让他们懂得医疗工作是关乎人的生命的职业。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病人的就诊就是把自己对生命的希望寄托于医生,庸医害人,会贻误生命,而对人的生命的漠视更是对人的生命的戕害。

三、注重价值导向,树立理想的道德品质

科学技术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但科学技术用于实际,既可能为人类造福,也可能为人类带来灾难,这其中就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学习和研究医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增进人类身体健康,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要本着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学好医学,以造福人类,同时也要防止由于知识的不正当运用和误用给人们带来不幸。医科学生作为人的存在,不能沦落为“灵魂的空场”,否则必然会在这种精神的黑暗中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作为医学教师,应时刻把传授学生善与恶的概念、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思想境界和争做白衣天使的崇高理想,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医学一旦丧失人性是非常可怕的。20世纪最骇人听闻的两大案例,也是当代医学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就是日军731部队在中国东北与德国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无人道的人体“科学”实验。尽管历史已离我们远去,但人民不应停止反省。

四、严格规范,杜绝虚假行为

医学所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命,正因为如此,它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是任何一个学科所不可比拟的。就拿临床诊断和治疗来说,对一个病症必须用理论知识考虑全面,如果由于知识片面或者仅凭想当然以及不严格遵循治疗原则而进行诊疗,都可能对病人带来无法挽回的生命损失。然而现阶段部分医科学生却存在着缺乏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情况,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实验马马虎虎,实验结果弄虚作假,表现在实习阶段临床观察敷衍了事,病历书写主观臆造,临床操作图方便快捷。这些问题应该让我们引起高度的重视。有这样一句话:‘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会学坏。’对于医学教育我们更应该以严字当头,努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相信这对学生今后一生的学习和工作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教书与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同时我们也要解决:“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我国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有着重大深远的意义。

医学教育论文:适应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促进我院教学改革

[摘要]2002年3月12号至26号,我院社区医学教育考察团赴美考察、访问,其中我们考察参观了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IIME)由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批准,于1999年6月9日成立。这个研究所的任务是为制定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提供指导。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是指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包括医学知识、临床机能、职业态度、行为及伦理、沟通机能、公众健康及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与研究七个领域,所谓基本要求就是全球医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或基本素质,学生具体能力的体现给我们界定了老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所有执业医生该有什冬样的教育经历。

一、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的基本概况:

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的核心委员会负责制定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委员会由世界各地的医学教育专家组成,8位具有丰富国内和国际经验的教育和卫生政策专家组成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的指导委员会,指导IIME和核心委员会的总体工作。还由14个国际医学教育组织的主席或高级代表组成IIME的咨询委员会,为IIME提供咨询意见。

IIME的工作实施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界定基本要求阶段,现已建立起一套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技能、职业价值、行为和伦理等方面,由于每个国家、地区和医学院校有独特的要求和各自的课程计划,所以“基本要求”仅仅代表医学课程的核心部分,因此每所学校的教育计划是不同的,但其核心内容必须是相同的;第二阶段为“试行”阶段,按照基本要求对中国的一流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进行评价,评价包括七个领域的60个反映教学结果的指标;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通过试行进行必要的修改后,将这套标准提供给全球医学教育界使用,在全球医学教育范围内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二、适应基本要求,促进我院的教学改革:

西藏地处西南边睡,有特殊的地埋环境和民族风情,也有较为特殊的地方病。我院在2001年招收了第一届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现在已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龙头的医学教育新格局。因此怎样面对为西藏培养合格的医务人才,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医学教育之路,西藏要求什么样的医生,我们应怎样去培养、教育。针对全球“最低要求”,我院应如何进行教学改革,谈一点看法。

生物医学科学、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迅猛发展,这些发展为医学带来新的伦理、社会和法律方面的挑战,也要求科学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之间保持平衡。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培养未来的医生具有适应迅速改变的卫生保健环境并进行实践的能力。并促进改善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的质量的提高。

1、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对一名医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中的实际问题,也是一名医生应该做到的。在医学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既让学生掌握人体在正常和异常状态下的各种变化,引起疾病的各种因素,人类同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又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生命周期及生长、发育、衰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在疾病状态下除药物外,卫生经济、卫生管理、心理的、社会的各种干预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增加相关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适应社会需要,为做一名合格的医生打下坚定的基础。

2、临床机能:利用所学临床知识,解除病人痛苦,合理运用先进医疗设备和卫生保健设施是对一名医生最基本的要求。在临床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进行思维,确定诊治方案,高效率的利用符合伦理的方法,对病人包括促进健康和疾病预防的处理及对病人健康问题进行评价和分析,增加实践机会,早期接触临床。在医疗实践中得到锻炼,有助于学生临床机能的提高,我们制定的本科班课前、课间见习,给学生增加了实践机会,带着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回校学习临床课,参加临床实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临床思维。

3、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包括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我们让学生一人学就了解医疗卫生机构,到乡下了解民情及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同情心,使学生养成负责、诚实、正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病人的医疗保健所负的个人责任,增加医疗点的实习、了解病人的疾苦,病人的信仰和卫生经济的有关情况,有助于强化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

4、沟通机能:沟通机能是所有医生基本的工具,创造一个便于与病人、病人亲属、同事、卫生保健队伍其他成员和公众之间相互学习的环境。倾听、收集和综合与有关问题的各种信息。对病人及家属深入了解病情,综合并向听众介绍适合他们需要的信息,并进行交流,解决问题,都与沟通有直接关系。在教学及实习中加强训练,增加与社会接触面,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

5、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在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中应起到作用,并能采取相应的行动。需要学生掌握一个群体的健康和疾病起重要作用的生活方式,遗传的、人体学的、环境的、社会的、经济的、心理的和文化的各种因素的知识,我们让学生了解当地医疗卫生状况,有助于学生增强保护保健的意识,让学生懂得他们预防疾病、伤害和意外事故中,维持和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中应起的作用和采取的行动。并了解卫生系统、政策、法规的管理原则。

6、信息管理:医疗实践和健康体系的建立需要现代化的信息,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查询、收集组织和解释有关健康和生物医学的各种信息,也是一个医生应具备的能力,能够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运用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对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监控。在课程设置中应增加信息应用和管理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在医疗及保健中的作用。

7、批判性思维和研究:对现有的知识、技术和信息进行批判性的评价是解决问题的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是医生是否能够解决问题的基础,学生应学会怎样批判性地评估数据信息,并理解在高质量医务实践中研究的作用。医生保持行医的资格,他们就必须不断地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技能,为了保持和发展在医学院学习时所获得的能力,毕业生必须认识自己的不足,需要定期进行自我评估,接受同行评议和不断地进行学习等,这种不断追求精神,使医生不断地获得和运用新的知识和技术。

我们按照全球基本要求的内容增设课程计划,与60项评估指标联系起来,就能培养出适合西藏的医生,适合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的医生,使我们的毕业生具有专业性实施医学科学和艺术的能力。

医学教育论文:西藏高等医学教育概论

[摘要]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高级卫生技术专门人才的教育活动,是传授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重要途径。西藏的高等医学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由西藏独特的高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素质及基础教育的特殊机制等因素决定的,了解和熟悉高等医学教育的一般规律与西藏地区的特殊性,将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搞好西藏高等医学教育。

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高级卫生技术专门人才的教育活动,是传授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高等医学教育自然应符合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如必须制订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教学计划,选编合适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讲课要求生动、精练并能因材施教等等。同时,高等医学教育,尤其是西藏地区的高等医学教育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由西藏独特的高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素质及西藏基础教育的特殊机制等因素决定的,了解和熟悉高等医学教育的一般规律与西藏地区的特殊性,将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办好西藏大学医学院。

一、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教学

大多数考入医学院校的藏族大学生由于其历史责任感、自尊心和家庭的期望等动力的驱使,学习普遍比较刻苦、用功,尤其是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实验、实验报告及布置的作业等,学习成绩在藏汉混合班中多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少部分可进入优秀行列。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基础较差,另一方面在于藏族学生多习惯被动学习、死记硬背,这一点与藏族的思维方式有关。藏族偏重于直观的、感性的、形象的思维,而对非直观的、理性的、抽象的事物学习和理解能力差一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用直观、形象的手段与方法,少用或不用抽象的方法;多用实验、见习与实习的方法,减少理论讲授;多采用实物标本、教学录像、挂图、幻灯片、投影及现代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化教具和手段,做到扬长避短,事半功倍。

藏民族有自己完整的语言文字——藏语,在目前西藏的教育模式中,藏语教学得到强化,尤其在小学教学中基本使用藏语授课,在各级各类升学考试中,藏语文对藏族学生也常作为一门主科,加之藏语又是他们的母语,故近期考入中高等学府的藏族学生不仅能流利地说藏语口语,而且大多数有一定的书面文字使用能力。同时,西藏的大多数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汉语文课,而初中、尤其到高中阶段,除藏语文外,其余主要课程基本用汉语授课。所以,进入高校的藏族学生大多能熟练地应用藏汉两种语言。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对在校学习和毕业后在区内工作极为有利。但也有部分学校由于对基础教育中双语教学的理解偏差或汉语教学力量薄弱等原因,汉语教学有所削弱,造成部分藏族学生汉语水平偏低,主要是思维速度慢、接受和表达能力差。这样不仅给专业课学习带来一些困难,也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完全按全国统一教学大纲的要求或盲目照搬区外其它高校的作法,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放慢讲授速度,适当多写板书,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可通过增设汉语文课以及在专业课教学中增加与学生交流等方式加强汉语训练,提高其表达、理解能力。

另外,藏族大学生大多继承了民族的许多优点,如能歌善舞、待人纯朴热诚、有相当的幽默感、喜欢室外活动;同时,又能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因此,学校应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健康愉快地度过大学学习生活。

二、实践性强、能力要求高

现代医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医学就是实验医学。这一点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充分地体现,没有实验教学的医学教育是不可想象的。在我院前二学年开设的所有普通基础课(如物理、化学)、专业基础课(如生理、生化、解剖、组胚)、临床基础课(如病理、药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都离不开实验教学。实验课既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更是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对“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中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主要是通过实验教学和见习、实习完成的。所以,办高等医学教育离不开设施较为完备的实验室,离不开各学科或课程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基本设备、材料、标本、药品等,诸如显微镜、电教器材、各种物理仪器、电生理仪器、化学试剂、人体解剖标本、实验动物……

实验教学在第三、四学年的体现就是“临床见习”。这一阶段主要学习临床课,为了让学生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各种常见疾病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的印象与理解,教师常在上课期间到医院选择一些典型病例,让学生实地观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

另外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期较长,如五年制本科的第五学年均为实习时间。另外,不同的专业其实习地点和内容也有所不同,以我院临床医学专业为例,毕业实习均在较大的综合性医院进行,实习内容以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大科为主,在一些小科或医技科室进行短期选择性实习,如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中医科、针灸科、心电图室、X光诊断室等。现在,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已挂牌正式成为我院的教学医院。

医学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在与疾病斗争的各种手段与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一种临床的思维和行为,这实际是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专业教育一直在着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和能力,这并不局限于书本知识。恰恰相反,判断医学教育是否成功,不能单纯以学生的理论成绩来衡量,更重要的是他们面对活生生的病人时的表现、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能否灵活运用。临床实习可以说是对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综合考查与锻炼。

医学科学的一个特征是知识更新极快,光靠书本上所学的一点基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跟上医学发展的潮流和步伐,唯一的办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切实可行的办法全面促进其智能的提高。要做到这一点还有许多困难,这也正是今后改革教学的目标之一,但为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在未来世界飞速发展的医学领域具备竟争能力,又必须尽早做到这一点。

三、课程重、压力大

医科学生的辛苦是出名的,给人的印象总是书本又厚又大,整天急急匆匆忙着应付上课、做实验,穿着白大褂出入各实验室、医院各科病房或门诊。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甚至比别人看到的更苦更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我院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在校学习四年期间(第五年临床实习)仅考试课就在三十门以上,还有近二十门考查课,且大部分专业课的内容多、信息量大。教师们为了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内容和进度,常常超负荷讲授,教学难度很大,更由于学生主要来源于区内,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在如此重的学业压力面前多数人只能疲于应付,不是死记硬背就是勉强跟着走。因此,医科学生的淘汰率是比较高的。一般来说,学生人学后在学习中有三个难过的“关”,也就是三类容易“卡壳”的课程:第一关是普遍基础课关,主要的课程有医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其内容与中学学过的理、化、生物知识密切相关,故一部分中学没学好这几门课的学生学习吃力一些。不过,即使原先基础差一些但入校后比较用功的同学这几门课大多能勉强过关;第二关是专业基础课关,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生化学。这几门课与学生的基础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学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用功程度和能否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由于一部分学生还停留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上,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导致专业基础课成绩不佳。故这几门课不及格的同学人数往往超过第一关没有过的人数;第三关是语言关,主要课程是英语,这与西藏基础教育中外语教学薄弱甚至缺无关系殊深。众所周知,医学生对外语的掌握程度社会要求是相当高的,许多高等医学院校招生时不但对总分有要求,对其中的外语成绩也往往有明确的限制,似乎仅次于外语学院的录取要求。但由于西藏的实际情况,英语成了许多同学尤其是藏族同学学习中的“拦路虎”,不及格的比例有时高的惊人,是三关中最难过的一关。

过三关以后,随后的临床基础课、临床课虽然课程仍较重,但由于学生已基本适应学习的节奏,熟悉和掌握了大学的学习方法,各种能力包括应试能力均有提高,一般不会再出现太大的问题。

四、以人为核心

医学的对象和目的都是人,且大多是躯体或心理不太健康的人。因此,在医学教育中,人是绝对的核心。特别是在旧的医学模式中,人的心理被放在次要的位置,医学中的人往往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关心的是人的躯体健康情况。为了这个目的就要了解人体的组成、结构,每个结构的功能,以及诸如为什么会发病?什么病?发病后有什么变化?全身还是局部?能否治疗?如何治等问题。因此,医学教育中常常把一个整体的人分解成局部的或某一方面的生物学特性介绍给学生,大到肉眼可见的解剖学中的骨骼、肌肉、神经等,小到须借助显微镜观察的组织学中的正常组织、细胞和病理学中异常的组织、细胞等;宏观如病人在患病后的症状和体征,微观如某些分子在机体内的化学变化或反应;普通象病从口入的道理,奇异象一些药物对人体的巨大作用等等无不说明人永远是医学和医学教育的核心。

当然文科教育也离不开人,一是内容也常以人为核心,但不同于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其表现以人的精神、思维为线索,常反应人们情绪上的喜、怒、哀、乐等精神形态,即使有部分躯体描述,目的也多是烘托所谓的“主题”或为了更好地表现心理活动,特别是文学作品。而在政治、法律、历史等方面常说的决策、思维、权力、贡献、责任等概念也无不是抽象的,不能精确定量的人或人的某一方面。

另外,文人笔下人的年龄、性别是有明显区别的,尤其牵扯到爱情主题时,性别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医学中虽也关心人的年龄、性别,但在医学生或医生的实际操作或思维中常常忽略这些,心中似乎只有“病人”这个概念。女护士可以在给小伙子臀部打针时继续谈笑风生,外科的男大夫在手术室能面对裸体的女病人作到“面不改色心不跳”。因此,医生眼中的人几乎是“中性”的,所有到医院就诊的人无论男女老幼,不过是病人,是自己服务的对象而已。这决不是说学医的人都麻木不仁,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职业道德的要求和长期的职业习惯使然。

五、学制长、投入高、专业性强

高等医学教育的学制比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其它专业一般长一年或更多,如一般高教的本科学制多为四年,而医学本科至少五年,少数六年,个别八年。

与其它专业尤其文科教育相比医学教育的投入较高。其主要原因有(1)庞大的实验室群。在医学领域的所有学科都有自己的实验室或实验设施,临床各学科的实验基地当然就是临床诊疗单位和部门,各基础学科的实验室还常有教学用和科研用实验室之分,尤其正规的高等医学院校大多有设备精良、造价昂贵的实验室,成为学校实力和科研水平的一种象征。(2)日常教学消耗开支较大。医学教育中的水电、动物、药品、标本、保健用品、消毒用品等日常消耗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3)学制较长,相应投人自然增加。(4)教材费用高。医学课程的教材由于内容繁多,信息量大,常用课本又厚又大,书费自然较高,如现在的内科和外科教材每本都在三十元以上。(5)见习、实习费用。一般高等医学院校都要建设自己的教学实习基地—附属医院,这是一笔很大的投资。既使没有附属医院,也需要联系相应的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每年给见习或实习医院交纳一定的费用,当然还有实习生的各种补贴。(6)高等教育还兼有科研功能,而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大多周期长、费用高。如开发一种新药投资几十万、几百万元历经数年、十数年是很普通的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医学教育投入高是由医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投入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由医学教育的专业性较强及课程种类繁多造成的。医学教育中的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科(课程)之间都有相当大的差异。

高等医学教育的专业设置,解放初期分为医科、牙科和药科。后来根据世界及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现已发展为临床医学、儿科学、口腔医学、卫生学、卫生检验学、放射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药物化学、中医学、藏医学、中药学、针灸学、法医学、预防医学、卫生管理学等专业,而且随着医学和许多边缘学科的发展,医学教育的专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这些专业虽然有一些相同或近似的课程(主要是基础课和公共课),但差异和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让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到综合性医院干妇产科或儿科的确有些勉为其难,反之亦然。这样,医学教育中不同的专业往往根据各自的特点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以适合专业的要求,投入自然较高。

我院的实验室建设虽已初具规模,但距教学需要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机能实验室,应尽快下大力气解决。

六、课程间有较紧密的内在联系

专业教学同中小学教学一样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面医学教育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似乎更为严格和紧密,这是由医学科学中各学科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所决定的。医学从宏观上说是以人的整体正常或异常来做为研究对象的,而医学中的每一门学科则多是围绕人体的某一个方面建立起来的。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是描述人体正常的形态与结构的;生理学、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相应机能的,而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学则是研究人体异常形态、结构和机能的;药理学、微生物学等是研究这些药物或微生物与人体关系及作用机理的;临床各学科则是研究疾病的症状、体征、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一系列内容的……这些学科研究的内容各有侧重,但其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是割不断的。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从形态、结构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从基础医学逐渐过渡到临床医学的各门课程。即有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正由于医学教学所有的课程是围绕人体展开的,各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不可避免,各门课之间既有横向联系,也有纵向交叉。所以在医学教育中既要处理好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衔接,又要尽量避免出现遗漏或重复,使课程更好地联系起来,形成既有分工又能紧密联系,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性完美效果。

七、与医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医学教育只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方面,其他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医学教育自身的变化和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卫生事业的其他方面,因为医学教育培养的对象——医学生们正是将从事医学科学与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

可以说医学科学上每一个重大发现或进步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甚至改变医学教育的内容或方法。以教材为例,目前的高等医学教育的大部分教材每3-5年就要更新一次,可仍跟不上日新月异的医学发展步伐。许多新学科、边缘学科的纷纷建立与完善更使传统的医学教育内容面临冲击与挑战。如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促进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建立与分化;天花等烈性传染病的灭绝或有效控制使传统的传染病学内容发生很大变化;免疫学的发展更是在医学领域内对从基础到临床的许多学科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由此不难看出,医学科学的发展变化对医学教育的发展变化影响巨大。

除了以上谈到的以外,高等医学教育还有一些特点。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医疗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严肃、科学的思维习惯和工作作风;注意学生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等等,因篇幅关系就不一一赘述了。

医学教育论文:论医学史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功能

[内容摘要] 医学史课程是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也能体现历史学科在教育活动中的一般功能。医学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识医学发展历程,把握医学发展规律,预测医学发展趋势;总结医学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为推动现代医学发展服务;学习医学前辈的德行,明确自己的责任,从而提高自身修养。

[关键词] 医学史课程、高等医学教育、功能

医学史顾名思义是医学的历史,它是以医学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人知道自己的历史;医学工作者与一般人的区别也就在于他们应该懂得医学的历史。医学史课程是医学生懂得医学历史的重要途径,因此,医学史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医学史作为一门以医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史,它有典型的医学特征,但同时也具有一般历史科学的共同特点,因此,医学史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也能体现史学的一般功能。唐太宗《旧唐书》里对魏征有这样一句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其中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正是对历史的现实作用所作的高度概括。也有人指出“历史是一门古老而又年青的充满生机的科学,在现代学科丛林中,历史学对现实和人生的意义不是任何其他学科所能代替的”。①具体说来,历史的现实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博古通今”、“鉴往知来”,即在认识历史过程中,揭示历史的规律性,从而加深对现实的理解和对未来的预测。二是“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即在认识历史过程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为现实服务。三是有利于人生的修养,即通过历史的教育使人“明是非、别善恶”,用前人的智慧和德行净化心灵、提升境界。医学史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也体现了上述功能。具体概括为:认识医学发展历程,把握医学发展规律,预测医学发展趋势;总结医学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为推动现代医学发展服务;学习医学前辈的德行,明确自己的责任,从而提高自身修养。

一、 认识医学发展过程,把握医学发展规律,预测医学发展趋势。

历史就是指过去的人类社会活动,故有了人类便有了历史。医疗行为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行为,也是随着人类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因此,医学也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最初的人类,出于生存和繁衍的本能,与疾病作斗争,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产生了原始的经验医学。又由于当时人们的认识能力低下,对大多数生命现象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普遍认为是超自然的力量支配着人类的生死祸福。与这种认识水平相适应,禁忌、崇拜、巫术就成为当时医疗行为的主要形式。这个过程非常漫长,从时间来看,占人类历史的99%以上。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奴隶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一些人开始对自然现象进行思考,于是产生了朴素的自然哲学观念。人们开始把一些医疗经验知识上升为理论,并试图用哲学思想来解释医疗经验,于是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医学”。例如:在欧洲就有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四体液学说”,在中国就有“阴阳五行学说”,印度有“地、水、火、风”四元素理论等。这些医学理论虽然不能像今天的医学那样科学地解释人类的生命现象,但这却是在原始经验与神巫医学基础上的理性升华。西方社会的中世纪,被称为最黑暗的时代,神学渗透到一切知识领域,医学也由僧侣所掌握。他们为病人治病,也替病人祈祷,呈现出“僧侣医学”的特征,寺院即医院,僧侣即医生。这种笼罩在宗教神学阴影之下的医学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逐渐受机械唯物主义影响,出现了人体解剖学、病理学,开始了寻找病灶的过程,听诊器、内窥镜等多种诊疗设备也随之发明并投入使用。这种以机械唯物论为基础的,以生物性的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此时,西方医学得到了迅猛发展。自20世纪中期以后,除生理因素之外,人们开始关注影响人类健康的心理和社会因素。l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在其通过的宪章中对健康这一概念作出了超越生物医学界限的解释,指出“健康除应在解剖生理上无病态表现以外,还必须在精神、心理上是健康的,并能够圆满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要求”。l977年恩格尔教授根据现代医学的发展情况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而医学也跨入到现代医学阶段。

通过回顾医学的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医学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首先,从医学模式来看,医学模式的转变呈现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本能、经验、巫术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唯心的僧侣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几个阶段。其中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对于唯心的僧侣医学模式以及唯心的僧侣医学模式相对于原始的巫术医学模式在形式上都有某种意义上的回归再现。例如现代医学模式中的“心理暗示”或“输导”与僧侣医学模式和巫术医学模式中“祷告”等在形式上有某种共同之处,但是这种形式上的类似绝不是简单的复归。现代医学模式中的“心理暗示”与“心理输导”是在经历了生物医学长足发展之后的理性的心理治疗活动;中世纪僧侣医学模式中的“祈祷”比巫术医学模式也多了一些如希波克拉底、盖仑等“实证医学”理论与医学实践的合理成分。又如生物医学模式在其哲学基础上也是对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复归,两者都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但是,生物医学模式发生在人类对世界的本源已有较清楚的认识之后,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所发生的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十分肤浅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因此,生物医学模比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更加科学。医学模式的转变所体现出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规律,也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医学的发展是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基础之上的理性升华。医学每前进一步,都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但又都不是简单地重复历史,而是在不断地继承历史,同时又不断地超越历史和不断地创造历史。

其次,从病理学的发展过程看,也可发现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综合到分析的过程,这也是医学发展的规律。在前生物医学时代,病人被视为一个整体,因而“整体观”是前生物医学模式中共有的观念。文艺复兴之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在医学中的应用,这种整体观开始走向了分化。例如十八世纪意大利病理学家莫干尼(Morgagni)创立的“器官病理学”,就把人们对生命的认识推向器官水平。法国医生比沙(Bichat)把莫干尼的工作又推近一步,建立了组织的概念,认为器官由组织构成,并近一步描述了患病时器官和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由器官深入到了组织层次。十九世纪50年代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Virchow)创立了细胞病理学,从而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到了细胞水平。从20世纪50年代起,英国剑桥结构学派克里克(Crick,H.C)和美国信息学派沃森(Watson,J.n)通力合作,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表明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此外,医学在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横向交叉或延伸,出现了医理、医文、医工交叉的多个学科群。这也表明医学的发展经历着由综合到分析,再由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这也是医学发展的规律。

上述规律只是几个典型例子,事实上在医学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出其发展的规律。揭示事物规律本身并不是科学研究的目的,其最终目的在于透过规律来预测未来。因此,通过对医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其最终目的在于预测医学发展的趋势。人们根据医学发展的规律,预测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医学的目的和任务,将从传统的治病救人,延长病人的生命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主;医学工作范围,将从现在的出生到死亡,扩展到生前到死后;分子生物学将成为医学的带头学科,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将成为医学的主导技术,高科技向医学领域渗透将使医学理论和医学技术的面貌发生改观;21世纪医学将朝着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更加趋于完善;基因组医学的发展将会成为新世纪人类医学的主流等等。

二、 总结医学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推动现代医学发展。

纵观医学发展的历史,医学每前进一步,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之上的。学习医学史,有助于医学生了解前人在推动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失误,并从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从而为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经验积累是医学发展的最初行为方式。正如鲁迅所言“大约古人一有病,最初只好这样尝一点,那样尝一点,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无效,有的竟吃到了对证的,就好起来。于是知道这就是针对于某一种病痛的药。这样地积累下去。乃有草药的记录,后来渐成为庞大的书,如《本草纲目》就是。”(《南腔北调集·经验》) 鲁迅的这句话道出了经验在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又如,在巫医混杂时代,人们在征服左右人的生死祸福的超自然力量时就经历了从“禁忌”到“崇拜”再到“巫术”的过程,这就是经验作用的结果。早期人类对一些不可理解的现象感到奇怪和恐怖,因此不敢接触这些事物,从而产生了各种“禁忌”,即“远而避之”。例如当时人们由于对“死”的恐惧,因此把与死人有密切接触的人视为禁忌对象。菲律宾群岛的阿古泰诺族妇女,在丈夫死后七八日之内,就只许晚上出门,并且走一步路必须敲一下手杖以警告走近的人。然而,这种禁忌的方法往往并不能阻止灾祸的降临,于是人们就会对这些禁忌的对象产生敬畏心理,希望通过祈祷、祭祀或占卜的办法祈祷宽赦,这就是“崇拜”,即“崇而敬之”。然而,当这种崇拜的办法也无法阻止灾祸降临时,人们就开始另一种新的尝试,即对鬼神之类进行“驱而除之”,以保护自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巫术”随之产生了。人类对自然界中的不可知物,由禁忌到崇拜,再发展到巫术,虽然不能真正征服自然,但这应该说也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这种进步就是在经验的推动下产生的。

再如,通过对近代医学产生和发展过程的考察,也可发现经验是其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个坚实基石。从解剖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罗马时代,被尊为解剖学之父的盖仑(Galen)在前人的认识基础上,通过对动物的解剖,来认识生命体的结构,积累一定的解剖学经验。但由于他把对动物的形态学认识强加到人体,因而难免有许多错误。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L.davinci)在对盖仑的经验进行继承和对其谬误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解剖学研究,使人体解剖学进一步走向成熟。十六世纪比利时解剖学家维萨里(Vesalius)也是在对前人的经验教训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解剖研究,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写就了《人体的构造》一书,从而奠定了近代解剖学的基础。从化学治疗学的发展历程看。德国细菌学家爱尔利希(Ehrlich)提出了“化学疗法”的概念。他在对结核杆菌染色时发现该菌对某一染料有特殊亲合力,由此他推测某些化学物质对病原微生物也有亲合力,决定研制只伤害微生物,不伤害人体的药物。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明了能消灭螺旋体、治疗梅毒和回归热等疾病的化合物“606”(Salvarsan),从而开辟了化学疗法的道路,为抗生素类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继埃尔利希之后,1928年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在这一经验的启示下发现了青霉素,成为二十世纪医学界最伟大的创举。1932年德国人多马克用同样的经验发现磺胺药的抑菌作用,解决了一些常见感染的特效治疗问题。从医学模式的转变看。生物医学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健康状况,并且促进了医学道德的转变。但是,生物医学模式在其向纵深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困惑或者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都为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或教训。比如,生物医学模式并不能真正完全解决病症问题;生物医学模式片面的思维习惯,也对医学的发展有消极的影响;生物医学模式也导致医患关系疏远,如医患关系物化的趋势,医患关系被分解的趋势,病人与疾病分离的趋势等。通过对生物医学模式的科学合理的成分和存在的不足进行充分的认识,就可以总结和利用生物医学模式时代的经验教训,从而促使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并使其逐渐趋于完善。

上述例子说明经验在医学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医学成就都是建立在前人积累的经验教训基础之上的。这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特点,因为个人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而文明却不因个人的逝去而中断,而是在“继承”、“创新”、“传递”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不断创新。

三、 学习前人的德行,明确自己的责任,提高自身修养。

大学教育应当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医学教育更应当如此,因为医学是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所以,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何谓医学人文精神?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精神是指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医学人文精神则是指医学工作者所具备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人文是外在的,人文精神是内在的。因此,医学人文教育就是把外在的“人文”化为医学工作者内在的“人文精神”的过程。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医学史是最重要的素材。因为“历史学是各门学科之母”③,医学史从多方面记述了人类与医学有关的活动,是最全面的教材。医学史可以为医学生的人格塑造、气质培养、修养提高提供借鉴。

首先,可以使医学生接受人道主义精神的熏陶。人道主义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内核,它是一个人面对他人、面对人类的一种情感或态度。对医学工作者而言,其人道主义精神则主要体现在如何面对病人,如何面对人类方面。早在公元前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誓词》中就强调了医疗行为的目的是为病人服务,把恢复病人的健康视为医生的最高职责。德国柏林大学教授胡费兰德(Hufeland)在其医德十二箴中也写道:“医生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这是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不要追求名誉和个人利益,而要用忘我的工作去救活别人,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不应怀有别的目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医学人文教育就是要秉承医学人文精神。

其次,可以培养医学生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在医学发展史上,许多的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情感、健康、乃至生命。例如,比利时医生、伟大的生物学家安德烈.维萨里(A.Vesalius),在欧洲社会还笼罩在神学权威的氛围中大胆进行科学实验,纠正了盖仑解剖学的许多错误并揭穿了神学关于人体的谬误,完成了《人体的构造》的伟大著作,奠定了近代解剖学的基础。然而,维萨里与哥白尼一样,为了捍卫科学真理,遭教会迫害。又如,西班牙医学家、神学家米凯尔.塞尔维特(M.Servetus),通过解剖观察,提出了肺循环学说,为血液循环学说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违反了教义,还没有来得及完成这项工作,就于1553年10月27日被统治阶级活活烧死在日内瓦。此外,还有许多的科学家,他们的献身精神无不启迪着后人。例如巴斯德不顾个人安危、多次深入疫区研究传染病的病原体,为揭开传染病的奥秘作出了贡献。琴纳首先在自己儿子身上接种牛痘苗,然后又把天花病人身上的脓汁接种到儿子身上。这种献身精神是今天的医学工作者应当继承的最宝贵的财富。关于这一点,爱因斯坦在赞颂居里夫人时就说:“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她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要大”。

再次,可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医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不一定都是通过理性的推理、论证或研究的结果,而是偶然的思想火花所致。例如,叩诊法的发明就是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把儿时的经验(常看见父亲用手指上下敲酒桶的木盖从木制酒桶发出的声音来判断酒桶内有多少酒)迁移到医疗行为中的结果。又如,英国医生李斯特从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关于有机物腐败和发酵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启示,认为伤口化脓是由于细菌作怪,于是决定采取碳酸消毒,无菌手术获得成功。李斯特就是这样移植巴斯德的研究成果,发展了外科手术的消毒法。再如,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在实验时发现,意外落在培养基上的霉菌斑点能够杀死引起葡萄球菌败血症的细菌,从而发现了青霉素,其后又发现了许多的抗生素。使许多另人束手无策的疾病得以治愈。这些例子表明医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与科学家们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关的。通过对医学史上这些事例的学习,可以引导医学生的有意识地培养其创新思维。

此外,通过学习医学的历史,还可以培养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感情。只有爱医学,才有可能为医学而献身。即通过学习医学史,了解医学发展的艰辛,看到医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体味其中的乐趣与奥妙,从而产生对医学的热爱。通常所说的“知之愈深,爱之愈切”就是这个道理。

论述医学史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功能,目的在于唤起高等医学教育的主体(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对医学史课程的重视。目前,由于受“重科学轻人文”的传统的影响,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史课程不够重视,仅少数院校开设医学史课程,且多为选修课,因此医学史课程的上述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这有悖于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采取有力措施,例如把医学史作为必修课,增加医学史方面的图书资料,提高医学史教师的水平等,从而使医学史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医学教育论文:因特网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医学教育;网络;计算机

因特网作为一个无国界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已经渗透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对医学教学和科研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正在改变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医学教育正在逐步跨入信息化时代。现将几年来我科应用因特网进行教学的体会介绍如下。

1 因特网的基本特点

国际互联网是目前世界上覆盖面最广、信息资源最丰富、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的雏形是由美国国防部资助建设的名为ARPANET的网络,由于采用了TCP/IP协议,并用公开了TCP/IP协议的核心技术,使得因特网得到了迅猛发展。因特网具有开放、自由、交互性强的特点,所以其具有信息资源丰富、入网方式多样、信息服务灵活以及多种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优点,被广泛应用到教育、行政、企业等各行各业之中,是世界各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重要基础设施。

2 网络软件的应用

2.1 网页制作软件

常用软件有Macromedia Dreamweaver、Microsoft Front-page、网页作坊等等。通过这些软件使得网页制作简单易行,我们用教学素材制作出精美的网页.在网页中可以添加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使其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动感十足,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制作好的网页既可以用于多媒体教学,又可以上传至互联网便于学生进行自学。

2.2 电子书制作软件

常用软件有Adobe Acrobat、Quick CHM、E书伴侣、电子文档处理器、e书工场等等。通过把教学素材制作成不同的电子书,便于打包携带及检索。并可以在不同的载体上阅读,方便学生学习,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利用电子文档处理器制作出药典让学生下载到掌上电脑、电子书阅读器、MP3等载体,使学生能够随身携带、快速查阅,并从机械的记忆中解脱出来。

2.3 动画制作软件

常用软件有Flash MX、Authorware等。利用这些软件与网页制作软件相结合,使网页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亦可制作生动的教学动画,使教学摆脱枯燥无味的格调,寓教于乐,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易于掌握。如利用Flash MX是交互式矢量图和Web动画的标准,心血管系统血液循环的动画、细胞周期动画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

3 网络搜索引擎的应用

搜索引擎是一个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然后供查询的系统,它包括信息收集、信息整理和用户查询三部分,是一个为人们提供信息“检索”服务的网站,它使用某些程序把因特网上的所有信息归类以帮助人们在茫茫网海中搜寻到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关键词及一些必要的技巧,我们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极大地方便了医学教学。

目前比较有名的医学专业搜索引擎有Medical Matrix,HeahhWeb,HealthAtoZ,Medscape,Medical World Search等。这些搜索引擎提供了关键词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利用它们可以免费进入因特网临床医学数据库,查阅到许多医学资料,扩大医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料,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其他非医学搜索引擎还有Google、Yahoo、百度、新浪等,利用它们我们同样可以查到许多有用的资料。例如:以“SARS”作为关键词用百度引擎搜索,在0.001s内即可找到相关网页约2600000篇;再以“防治”作为关键词进一步搜索,许多SARS防治的相关资料立刻呈现在眼前,使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获得了许多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4 BBS论坛的应用

BBS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的英文缩写,即电子公告牌系统,它通过在服务器上运行服务软件,允许用户使用终端程序通过网络来进行连接,执行下载数据(或程序)、上传数据、阅读新闻、交换消息等功能。BBS已经日益普及,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扩充。通过BBS系统可随时取得国际最新的专业信息,也可以通过BBS系统来和别人讨论方方面面的话题,更可以利用BBS系统来刊登一些“征文”、“求助”及“提问”等启事,极大方便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我们利用BBS来组织疑难病例讨论、通知、布置作业、组织英语沙龙及各种爱好者协会等多种教学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网络的点击率大大提高。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5 远程教学系统的应用

远程教学是指学的过程和教的过程不在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下进行的教学,但使整个或部分学习过程得到了教师的计划、导引、辅导和评估。参加远程教学的学生只需在家里登录相应的网站,就可以享受到多种形式的教学,还可以提供网上交流和讨论。

5.1 在函授教育中的应用

学校通过网络招生信息,学生通过网上报名,教师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联网的计算机接收信息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也可以在网上考试的日程表,在网络上完成考试,而考试分数则会以E-mail和信件的形式通知学生。这样既方便学生,也方便教师,同时还可以节约教学成本,非常适合中国国情。

5.2 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

我校与多个医学专业网站(如好医生网站)合作,利用其网站资源对全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要求每位教师自由上网,选择本专业教育课程进行学习,每年获取一定的学分作为继续教育培训的依据。

5.3 在对外交流中的应用

通过远程教学系统,我们随时可以和区内外,甚至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定期组织学生、教师远程学术活动,使他们能及时了解国内外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

6 展望

因特网在医学中的实践,促进了医学教学改革和发展,为医学各学科开辟了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对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研究课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和学习引导,如何更好的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已经成为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充分发挥这一新技术、新事物的优势,必将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教育论文:关于虚拟现实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虚拟现实 虚拟实验室 虚拟手术

论文摘要:介绍虚拟现实概念及其特征,分析虚拟现实在医学教育 中广泛应用的原因,着重讨论虚拟现实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1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也称灵境 ,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它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具有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的虚拟环境,用户通过使用各种交互设备,同虚拟环境中的实体相互作用,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交互式视景仿真和信息交流。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感 (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和构思性 (Imagination)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在医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1沉浸感 沉浸感是指学习者全身心地沉浸于虚拟环境中,与环境中各种对象相互融合,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学习者不是旁观者由外向内观察环境,而是全身心融入环境之中。这种沉浸感应用于医学教育中,可以使虚拟教学场景中的学生体会到一个与现实更加接近的教学情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所学课程。

1.2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学习者通过使用特殊设备,用人类的自然技能实现对虚拟环境的操作。学习者通过身体运动等自然技能,实现对环境中对象的操作;计算机则根据学习者的身体运动等,来实时调整环境中相关对象的状态。这种交互性应用于医学教育中,可以使医学院校在保证办学质量的前提下,大大降低办学成本。

1.3构思性 构思性是指虚拟环境赋予学习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虚拟环境把主动权交给学习者,学习者可以通过对环境的考察和操作,进行自主的创造性活动。这种构思性应用于医学教育中,可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2虚拟现实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伴随着我国医疗事业和IT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虚拟现实在医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临床培训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

2.1虚拟课堂 在医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内容生涩难懂的章节,如果利用板书等传统教育手段,教学效果往往不近如人意。事实上,教师可以通过虚拟课堂来丰富教学内容,将 “虚拟人”应用于教学过程是虚拟课堂的一个典型实例。 “虚拟人”是指把人体形态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信息,通过大型计算机处理而实现的数字化虚拟人体。 “虚拟人”的主要工作是选取一具尸体并将其冷冻,用精密切削刀将尸体横向切削成一系列厚度为0.2毫米的切片,利用相关技术最终合成人体的三维结构 (如图l所示)。实验证明,学生在课堂上能以三维的形式看到人体数千个 解剖结构的形状、位置及器官间 的相互空间关系等,学习兴趣和效果显著提高。

2.2虚拟实验室 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资源有限和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 。为缓和这一矛盾,虚拟实验室是近年来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之一。 虚拟实验室是指在计算机系统 中采用 虚拟现 实技术 营造 各种 虚拟 实验环 境 ,实验 者可以像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实验项 目。

如 图2所 示,诊断 学虚拟实验 室是 一个基 于C/S模式的虚拟实验室系统。系统以虚拟病人为主体,建立起各种疾病相关的患者模型。每个单元均包括问诊、体格检查、心电图和化验检 查4个单元 。实验证明,诊断学虚拟实验室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逼真的诊断学实验,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现实验教学的跨越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3虚拟手术 传统的手术训练方法成本较高,训练的安全性、真实性和参与性不强,效果不够理想。虚拟手术是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利用各种医学影像数据在计算机中建立一

个虚拟环境,医生借助这个环境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手术计划、训练以及在实际手术过程中引导的一种新兴技术。在虚拟手术系统中,操作者带上立体眼镜进入环境,通过数据手套对环境中 “虚拟人”的相关组织进行操作。虚拟手术系统可为操作者提供一个极具真实感和沉浸感的训练环境,制造很好的临场感,并且能大幅降低手术的培训成本,所以具有很好的应用空间。

2.4虚拟培训 传统的临床培训模式主要以教师口述为主,由于培训往往停留在书本上,缺乏实战演练,因此效果往往差强人意。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的基本技能,穿刺引起的疼痛常常使患者因恐惧而不能配合治疗,实际应用中,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患者的这种因恐惧而产生的抗拒反应,以提高静脉穿刺的训练质量。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临床培训中,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基础上,不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加真实感,而且还能缩短培训时间,减少培训成本。

3结束语

虚拟现实应用于医学教育中,对提高教育技术水平,改善教学实验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医学人才具有深远的影响。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医疗事业和IT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虚拟现实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将更广泛、深入。

医学教育论文:西藏高等医学教育概论

[摘要]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高级卫生技术专门人才的教育活动,是传授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重要途径。西藏的高等医学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由西藏独特的高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素质及基础教育的特殊机制等因素决定的,了解和熟悉高等医学教育的一般规律与西藏地区的特殊性,将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搞好西藏高等医学教育。

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高级卫生技术专门人才的教育活动,是传授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高等医学教育自然应符合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如必须制订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教学计划,选编合适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讲课要求生动、精练并能因材施教等等。同时,高等医学教育,尤其是西藏地区的高等医学教育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由西藏独特的高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素质及西藏基础教育的特殊机制等因素决定的,了解和熟悉高等医学教育的一般规律与西藏地区的特殊性,将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办好西藏大学医学院。

一、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教学

大多数考入医学院校的藏族大学生由于其历史责任感、自尊心和家庭的期望等动力的驱使,学习普遍比较刻苦、用功,尤其是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实验、实验报告及布置的作业等,学习成绩在藏汉混合班中多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少部分可进入优秀行列。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基础较差,另一方面在于藏族学生多习惯被动学习、死记硬背,这一点与藏族的思维方式有关。藏族偏重于直观的、感性的、形象的思维,而对非直观的、理性的、抽象的事物学习和理解能力差一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用直观、形象的手段与方法,少用或不用抽象的方法;多用实验、见习与实习的方法,减少理论讲授;多采用实物标本、教学录像、挂图、幻灯片、投影及现代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化教具和手段,做到扬长避短,事半功倍。

藏民族有自己完整的语言文字——藏语,在目前西藏的教育模式中,藏语教学得到强化,尤其在小学教学中基本使用藏语授课,在各级各类升学考试中,藏语文对藏族学生也常作为一门主科,加之藏语又是他们的母语,故近期考入中高等学府的藏族学生不仅能流利地说藏语口语,而且大多数有一定的书面文字使用能力。同时,西藏的大多数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汉语文课,而初中、尤其到高中阶段,除藏语文外,其余主要课程基本用汉语授课。所以,进入高校的藏族学生大多能熟练地应用藏汉两种语言。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对在校学习和毕业后在区内工作极为有利。但也有部分学校由于对基础教育中双语教学的理解偏差或汉语教学力量薄弱等原因,汉语教学有所削弱,造成部分藏族学生汉语水平偏低,主要是思维速度慢、接受和表达能力差。这样不仅给专业课学习带来一些困难,也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完全按全国统一教学大纲的要求或盲目照搬区外其它高校的作法,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放慢讲授速度,适当多写板书,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可通过增设汉语文课以及在专业课教学中增加与学生交流等方式加强汉语训练,提高其表达、理解能力。

另外,藏族大学生大多继承了民族的许多优点,如能歌善舞、待人纯朴热诚、有相当的幽默感、喜欢室外活动;同时,又能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因此,学校应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健康愉快地度过大学学习生活。

二、实践性强、能力要求高

现代医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医学就是实验医学。这一点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充分地体现,没有实验教学的医学教育是不可想象的。在我院前二学年开设的所有普通基础课(如物理、化学)、专业基础课(如生理、生化、解剖、组胚)、临床基础课(如病理、药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都离不开实验教学。实验课既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更是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对“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中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主要是通过实验教学和见习、实习完成的。所以,办高等医学教育离不开设施较为完备的实验室,离不开各学科或课程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基本设备、材料、标本、药品等,诸如显微镜、电教器材、各种物理仪器、电生理仪器、化学试剂、人体解剖标本、实验动物……

实验教学在第三、四学年的体现就是“临床见习”。这一阶段主要学习临床课,为了让学生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各种常见疾病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的印象与理解,教师常在上课期间到医院选择一些典型病例,让学生实地观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

另外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期较长,如五年制本科的第五学年均为实习时间。另外,不同的专业其实习地点和内容也有所不同,以我院临床医学专业为例,毕业实习均在较大的综合性医院进行,实习内容以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大科为主,在一些小科或医技科室进行短期选择性实习,如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中医科、针灸科、心电图室、X光诊断室等。现在,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已挂牌正式成为我院的教学医院。

医学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在与疾病斗争的各种手段与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一种临床的思维和行为,这实际是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专业教育一直在着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和能力,这并不局限于书本知识。恰恰相反,判断医学教育是否成功,不能单纯以学生的理论成绩来衡量,更重要的是他们面对活生生的病人时的表现、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能否灵活运用。临床实习可以说是对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综合考查与锻炼。

医学科学的一个特征是知识更新极快,光靠书本上所学的一点基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跟上医学发展的潮流和步伐,唯一的办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切实可行的办法全面促进其智能的提高。要做到这一点还有许多困难,这也正是今后改革教学的目标之一,但为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在未来世界飞速发展的医学领域具备竟争能力,又必须尽早做到这一点。

三、课程重、压力大

医科学生的辛苦是出名的,给人的印象总是书本又厚又大,整天急急匆匆忙着应付上课、做实验,穿着白大褂出入各实验室、医院各科病房或门诊。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甚至比别人看到的更苦更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我院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在校学习四年期间(第五年临床实习)仅考试课就在三十门以上,还有近二十门考查课,且大部分专业课的内容多、信息量大。教师们为了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内容和进度,常常超负荷讲授,教学难度很大,更由于学生主要来源于区内,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在如此重的学业压力面前多数人只能疲于应付,不是死记硬背就是勉强跟着走。因此,医科学生的淘汰率是比较高的。一般来说,学生人学后在学习中有三个难过的“关”,也就是三类容易“卡壳”的课程:第一关是普遍基础课关,主要的课程有医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其内容与中学学过的理、化、生物知识密切相关,故一部分中学没学好这几门课的学生学习吃力一些。不过,即使原先基础差一些但入校后比较用功的同学这几门课大多能勉强过关;第二关是专业基础课关,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生化学。这几门课与学生的基础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学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用功程度和能否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由于一部分学生还停留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上,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导致专业基础课成绩不佳。故这几门课不及格的同学人数往往超过第一关没有过的人数;第三关是语言关,主要课程是英语,这与西藏基础教育中外语教学薄弱甚至缺无关系殊深。众所周知,医学生对外语的掌握程度社会要求是相当高的,许多高等医学院校招生时不但对总分有要求,对其中的外语成绩也往往有明确的限制,似乎仅次于外语学院的录取要求。但由于西藏的实际情况,英语成了许多同学尤其是藏族同学学习中的“拦路虎”,不及格的比例有时高的惊人,是三关中最难过的一关。

过三关以后,随后的临床基础课、临床课虽然课程仍较重,但由于学生已基本适应学习的节奏,熟悉和掌握了大学的学习方法,各种能力包括应试能力均有提高,一般不会再出现太大的问题。

四、以人为核心

医学的对象和目的都是人,且大多是躯体或心理不太健康的人。因此,在医学教育中,人是绝对的核心。特别是在旧的医学模式中,人的心理被放在次要的位置,医学中的人往往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关心的是人的躯体健康情况。为了这个目的就要了解人体的组成、结构,每个结构的功能,以及诸如为什么会发病?什么病?发病后有什么变化?全身还是局部?能否治疗?如何治等问题。因此,医学教育中常常把一个整体的人分解成局部的或某一方面的生物学特性介绍给学生,大到肉眼可见的解剖学中的骨骼、肌肉、神经等,小到须借助显微镜观察的组织学中的正常组织、细胞和病理学中异常的组织、细胞等;宏观如病人在患病后的症状和体征,微观如某些分子在机体内的化学变化或反应;普通象病从口入的道理,奇异象一些药物对人体的巨大作用等等无不说明人永远是医学和医学教育的核心。

当然文科教育也离不开人,一是内容也常以人为核心,但不同于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其表现以人的精神、思维为线索,常反应人们情绪上的喜、怒、哀、乐等精神形态,即使有部分躯体描述,目的也多是烘托所谓的“主题”或为了更好地表现心理活动,特别是文学作品。而在政治、法律、历史等方面常说的决策、思维、权力、贡献、责任等概念也无不是抽象的,不能精确定量的人或人的某一方面。

另外,文人笔下人的年龄、性别是有明显区别的,尤其牵扯到爱情主题时,性别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医学中虽也关心人的年龄、性别,但在医学生或医生的实际操作或思维中常常忽略这些,心中似乎只有“病人”这个概念。女护士可以在给小伙子臀部打针时继续谈笑风生,外科的男大夫在手术室能面对裸体的女病人作到“面不改色心不跳”。因此,医生眼中的人几乎是“中性”的,所有到医院就诊的人无论男女老幼,不过是病人,是自己服务的对象而已。这决不是说学医的人都麻木不仁,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职业道德的要求和长期的职业习惯使然。

五、学制长、投入高、专业性强

高等医学教育的学制比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其它专业一般长一年或更多,如一般高教的本科学制多为四年,而医学本科至少五年,少数六年,个别八年。

与其它专业尤其文科教育相比医学教育的投入较高。其主要原因有(1)庞大的实验室群。在医学领域的所有学科都有自己的实验室或实验设施,临床各学科的实验基地当然就是临床诊疗单位和部门,各基础学科的实验室还常有教学用和科研用实验室之分,尤其正规的高等医学院校大多有设备精良、造价昂贵的实验室,成为学校实力和科研水平的一种象征。(2)日常教学消耗开支较大。医学教育中的水电、动物、药品、标本、保健用品、消毒用品等日常消耗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3)学制较长,相应投人自然增加。(4)教材费用高。医学课程的教材由于内容繁多,信息量大,常用课本又厚又大,书费自然较高,如现在的内科和外科教材每本都在三十元以上。(5)见习、实习费用。一般高等医学院校都要建设自己的教学实习基地—附属医院,这是一笔很大的投资。既使没有附属医院,也需要联系相应的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每年给见习或实习医院交纳一定的费用,当然还有实习生的各种补贴。(6)高等教育还兼有科研功能,而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大多周期长、费用高。如开发一种新药投资几十万、几百万元历经数年、十数年是很普通的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医学教育投入高是由医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投入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由医学教育的专业性较强及课程种类繁多造成的。医学教育中的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科(课程)之间都有相当大的差异。

高等医学教育的专业设置,解放初期分为医科、牙科和药科。后来根据世界及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现已发展为临床医学、儿科学、口腔医学、卫生学、卫生检验学、放射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药物化学、中医学、藏医学、中药学、针灸学、法医学、预防医学、卫生管理学等专业,而且随着医学和许多边缘学科的发展,医学教育的专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这些专业虽然有一些相同或近似的课程(主要是基础课和公共课),但差异和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让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到综合性医院干妇产科或儿科的确有些勉为其难,反之亦然。这样,医学教育中不同的专业往往根据各自的特点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以适合专业的要求,投入自然较高。

我院的实验室建设虽已初具规模,但距教学需要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机能实验室,应尽快下大力气解决。

六、课程间有较紧密的内在联系

专业教学同中小学教学一样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面医学教育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似乎更为严格和紧密,这是由医学科学中各学科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所决定的。医学从宏观上说是以人的整体正常或异常来做为研究对象的,而医学中的每一门学科则多是围绕人体的某一个方面建立起来的。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是描述人体正常的形态与结构的;生理学、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相应机能的,而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学则是研究人体异常形态、结构和机能的;药理学、微生物学等是研究这些药物或微生物与人体关系及作用机理的;临床各学科则是研究疾病的症状、体征、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一系列内容的……这些学科研究的内容各有侧重,但其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是割不断的。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从形态、结构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从基础医学逐渐过渡到临床医学的各门课程。即有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正由于医学教学所有的课程是围绕人体展开的,各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不可避免,各门课之间既有横向联系,也有纵向交叉。所以在医学教育中既要处理好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衔接,又要尽量避免出现遗漏或重复,使课程更好地联系起来,形成既有分工又能紧密联系,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性完美效果。

七、与医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医学教育只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方面,其他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医学教育自身的变化和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卫生事业的其他方面,因为医学教育培养的对象——医学生们正是将从事医学科学与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

可以说医学科学上每一个重大发现或进步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甚至改变医学教育的内容或方法。以教材为例,目前的高等医学教育的大部分教材每3-5年就要更新一次,可仍跟不上日新月异的医学发展步伐。许多新学科、边缘学科的纷纷建立与完善更使传统的医学教育内容面临冲击与挑战。如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促进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建立与分化;天花等烈性传染病的灭绝或有效控制使传统的传染病学内容发生很大变化;免疫学的发展更是在医学领域内对从基础到临床的许多学科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由此不难看出,医学科学的发展变化对医学教育的发展变化影响巨大。

除了以上谈到的以外,高等医学教育还有一些特点。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医疗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严肃、科学的思维习惯和工作作风;注意学生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等等,因篇幅关系就不一一赘述了。

医学教育论文:适应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促进我院教学改革

[摘要]2002年3月12号至26号,我院社区医学教育考察团赴美考察、访问,其中我们考察参观了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IIME)由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批准,于1999年6月9日成立。这个研究所的任务是为制定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提供指导。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是指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包括医学知识、临床机能、职业态度、行为及伦理、沟通机能、公众健康及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与研究七个领域,所谓基本要求就是全球医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或基本素质,学生具体能力的体现给我们界定了老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所有执业医生该有什冬样的教育经历。

一、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的基本概况:

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的核心委员会负责制定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委员会由世界各地的医学教育专家组成,8位具有丰富国内和国际经验的教育和卫生政策专家组成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的指导委员会,指导IIME和核心委员会的总体工作。还由14个国际医学教育组织的主席或高级代表组成IIME的咨询委员会,为IIME提供咨询意见。

IIME的工作实施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界定基本要求阶段,现已建立起一套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技能、职业价值、行为和伦理等方面,由于每个国家、地区和医学院校有独特的要求和各自的课程计划,所以“基本要求”仅仅代表医学课程的核心部分,因此每所学校的教育计划是不同的,但其核心内容必须是相同的;第二阶段为“试行”阶段,按照基本要求对中国的一流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进行评价,评价包括七个领域的60个反映教学结果的指标;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通过试行进行必要的修改后,将这套标准提供给全球医学教育界使用,在全球医学教育范围内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二、适应基本要求,促进我院的教学改革:

西藏地处西南边睡,有特殊的地埋环境和民族风情,也有较为特殊的地方病。我院在2001年招收了第一届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现在已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龙头的医学教育新格局。因此怎样面对为西藏培养合格的医务人才,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医学教育之路,西藏要求什么样的医生,我们应怎样去培养、教育。针对全球“最低要求”,我院应如何进行教学改革,谈一点看法。

生物医学科学、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迅猛发展,这些发展为医学带来新的伦理、社会和法律方面的挑战,也要求科学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之间保持平衡。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培养未来的医生具有适应迅速改变的卫生保健环境并进行实践的能力。并促进改善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的质量的提高。

1、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对一名医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中的实际问题,也是一名医生应该做到的。在医学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既让学生掌握人体在正常和异常状态下的各种变化,引起疾病的各种因素,人类同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又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生命周期及生长、发育、衰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在疾病状态下除药物外,卫生经济、卫生管理、心理的、社会的各种干预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增加相关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适应社会需要,为做一名合格的医生打下坚定的基础。

2、临床机能:利用所学临床知识,解除病人痛苦,合理运用先进医疗设备和卫生保健设施是对一名医生最基本的要求。在临床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进行思维,确定诊治方案,高效率的利用符合伦理的方法,对病人包括促进健康和疾病预防的处理及对病人健康问题进行评价和分析,增加实践机会,早期接触临床。在医疗实践中得到锻炼,有助于学生临床机能的提高,我们制定的本科班课前、课间见习,给学生增加了实践机会,带着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回校学习临床课,参加临床实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临床思维。

3、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包括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我们让学生一人学就了解医疗卫生机构,到乡下了解民情及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同情心,使学生养成负责、诚实、正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病人的医疗保健所负的个人责任,增加医疗点的实习、了解病人的疾苦,病人的信仰和卫生经济的有关情况,有助于强化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

4、沟通机能:沟通机能是所有医生基本的工具,创造一个便于与病人、病人亲属、同事、卫生保健队伍其他成员和公众之间相互学习的环境。倾听、收集和综合与有关问题的各种信息。对病人及家属深入了解病情,综合并向听众介绍适合他们需要的信息,并进行交流,解决问题,都与沟通有直接关系。在教学及实习中加强训练,增加与社会接触面,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

5、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在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中应起到作用,并能采取相应的行动。需要学生掌握一个群体的健康和疾病起重要作用的生活方式,遗传的、人体学的、环境的、社会的、经济的、心理的和文化的各种因素的知识,我们让学生了解当地医疗卫生状况,有助于学生增强保护保健的意识,让学生懂得他们预防疾病、伤害和意外事故中,维持和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中应起的作用和采取的行动。并了解卫生系统、政策、法规的管理原则。

6、信息管理:医疗实践和健康体系的建立需要现代化的信息,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查询、收集组织和解释有关健康和生物医学的各种信息,也是一个医生应具备的能力,能够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运用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对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监控。在课程设置中应增加信息应用和管理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在医疗及保健中的作用。

7、批判性思维和研究:对现有的知识、技术和信息进行批判性的评价是解决问题的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是医生是否能够解决问题的基础,学生应学会怎样批判性地评估数据信息,并理解在高质量医务实践中研究的作用。医生保持行医的资格,他们就必须不断地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技能,为了保持和发展在医学院学习时所获得的能力,毕业生必须认识自己的不足,需要定期进行自我评估,接受同行评议和不断地进行学习等,这种不断追求精神,使医生不断地获得和运用新的知识和技术。

我们按照全球基本要求的内容增设课程计划,与60项评估指标联系起来,就能培养出适合西藏的医生,适合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的医生,使我们的毕业生具有专业性实施医学科学和艺术的能力。

医学教育论文:医学教育改革翻转课堂研究

摘要

翻转课堂作为当下教育改革方法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它充分适应于当前移动数字生活时代背景。因此充分了解这种教学方式,为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资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翻转课堂;教育改革

0引言

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还是以传统教育中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授课。特别医学院校,课程压力重,学生多,教师资源相对有限。面对这种现状,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主要知识的讲解;并且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理论课进行传授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实验课根据理论课中掌握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加深记忆与理解。因此,传统的教育模式容易造成学生在理论课程中无法完全理解基础或者专业知识,然而随后的实验课程又没法准确或者只能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课程中要求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成果的不理想,学生掌握知识的不透彻,又不能完全自主、规范的完成实践,将影响学生在今后从事工作中,理论知识不扎实、实际操作不熟练或不规范。尤其是医学院学生今后大部分从事的职业是在医院、检验机构、药厂、科研机构等,这些工作岗位对知识点把握、实践能力、思考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是有很高的要求。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本文旨在通过详细介绍翻转课堂的具体教学过程、优势等,并结合现阶段医学院校的需求或困境,谈谈如何在医学院校如何进行有效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1“翻转课堂”的发展与特点

1.1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通过改变教学流程,例如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自主学习教师创建的教学视频,作为知识传输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就学习的过程进行讨论、交流以及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当前,通过国内外学校教学改革实践证明,翻转课堂不仅全面提升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还有效提高了教师解惑的时效性。

1.2翻转课堂的由来与发展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一个山区学校——林地公园高中。当地的教师们时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有些学生由于生病,或者家里离学校太远等各种原因,无法参加学校教学活动,因此导致很多学生由于缺课太多跟不上学习的进度。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学校老师刚开始用屏幕捕捉软件去录制PowerPoint演示稿(PPT)以及伴有教师的语音讲解。他们通过把这些实时讲解以及PPT上传到网络上,供缺课的学生进行下载,以此帮助这些学生补课。然而有趣的是,其余未缺课的学生也在网络上下载教师提供的PPT,自行在家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师发现缺课的学生在学习PPT之后能够有效的完成课题布置的作业,而未缺课的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的能力更强。因此,教师逐渐将每次课堂教学都以视频或者PPT加语音讲解的方式上传至网络供学生下载,自行学习。同时把更多的时间,即课堂中的时间,用于对课题布置作业进行疑难解答和对部分难点进行解答。这样传统的“课堂上课,课后作业”这种教学模式逐渐开始调整,转变成“课下自主学习,课堂疑难解答”。这就是所谓的课堂的翻转。林地公园高中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逐渐开始被周边学校的教师学习,并吸引更多的教师开始利用并积极探索在线视频、录制视频等方式进行课外教授学生;然而课堂时间抓住课外布置作业进行帮助学生学习以及增加掌握的练习。

1.3翻转课堂的步骤

通过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翻转课堂的模式,我们将翻转课堂教学的过程分为以下两部分:录制或创建教学视频与组织课堂活动。其中对于教学视频的录制需要体现本次视频中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对于视频的创建还需要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自身条件,而去做相应的变化。并且视频的创作,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项极大的挑战,需要教师不仅仅对所传授的教学要有很清晰的思路、知识点充分把握,同时掌握制作过程、熟悉的软件应用。而组织课堂活动,即将课堂翻转,成为解决问题、讨论问题等场所,这让学生能够自主的根据课下视频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尽快的找到教师解惑;并且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这样既增加了师生间的感情,又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以及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1.4翻转课堂的优势特点

(1)翻转课堂实现个性化教学。传统的教育都是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教学。然而学生之间学习能力有差异,有的很快就能掌握,有的还需要进一步的讲解才能掌握。而翻转课堂可以实行个性化教学,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学习,根据教师规定的时间内,自主学习相应的视频,并且对于不能够马上掌握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这样就达到了最终学习的效果相对一致。

(2)翻转课堂增加互动。传统的教学活动,由于时间的有限,课程内容的繁重,导致教师把整个教学过程作为知识点的布局,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这样就会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翻转课堂,将课堂与课下的活动次序颠倒,把课堂中的时间作为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的平台。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布置的作业,以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然后再根据讨论出的结果,教师再做统一总结,尤其是针对大部分学生反映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类型,做详细的讲解。这样就达到了教学效果,并且督促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解决,并且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在讨论过程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会主动去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疑难解惑,这不仅仅起到了帮扶作用,同时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来讲也进一步加深了课堂内容的理解。

(3)翻转课堂培养能力及兴趣。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完课程后,一般会给予学生建议,主要包括是课后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相关资料。然后,往往学生在课后并没有去按照教师所叮嘱去主动学习。只是临近作业或者临近考试,才回翻教材,更不用谈课外书籍的学习。但是翻转课堂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原因是将课堂教学安排在课后,学生通过视频讲解及图片介绍,会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一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同时面对问题还可以重复观看视频多次,这样就能够在学习课程后,记录相关问题等。同时在教师作业的布置,以及后续的讨论,学生会主动的去查询相关材料,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就有效的培养了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和能力。通过阅读教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初步形成,阅读能力不断提升。

(4)翻转课堂增强意识。传统教学过程,由于时间的有限,往往容易出现“填鸭式”教学。这样容易引起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种厌学情绪往往会一直延续下去,最终出现不良的教学后果,例如,学生上课埋头看手机、课堂聊天、甚至旷课、早退等现象。然而翻转课堂能够促使学生不断的去主动学习,并且针对课堂中的分小组讨论,会迫使自己忙于小组讨论或活动。这样学生就能够自觉地、主动的学习,因此对于课堂过程中的管理就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2在医学院校中翻转课堂模式设计

2.1翻转课堂在医学院校中的实用性

医学院校由于课程繁重,课时数有限,学生人数多等特点,教师在传授过程中,学习能力不同引起的教学效果的差异化更为明显。尤其是医学院校的课程还包括实验课或者见习课,这对于学生的规范化操作、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翻转课堂的特点能适应医学院校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创建的视频供学生课后或者在宿舍中学习,然后课堂中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同时,在实验课或者见习课过程中,也是要求学生课下提前对本章知识点,根据教师录制的实验教学或者见习教学,学习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或者疾病诊断等方式,并且还能够主动查阅相关书籍学习,这样在实际课题过程中能够规范操作,并且达到较好的实验教学的效果。

2.2根据医学院校特点制作优质教学视频

首先建立制作教学视频的目的。所谓教学视频,是教师通过录制或者通过增添图片与语音对本次教学内容的一个总体的传授。因此,教学视频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即站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上出发,切勿花里胡哨,也不必要过分的展示制作视频的水平。时刻保证满足学生的学习感受与学习需求。其次要掌握制作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制作过程。其主要可分为五个步骤,即:分析、整理、制作、和反馈。分析: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特征,结合制作者自身的精力、时间,制作相应的教学视频。以医学院校为例,学习者主要分为临床专业学生、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医学专业的学生。而教师分为校本部教师与附属医院的医生。因此在分析过程中,医学院校学生在高考招录时,都是相对比较优秀的学生,因此相应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都较强。而教师本身,校本部教师与附属医院医生相比,课余时间相对更充裕。因此,在分析制作视频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背景来考虑视频的风格。整理:根据教学内容,搜集相应素材以及需要拍摄的脚本。以医学院校为例,素材相对比较丰富。校本部的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为基础,贴近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同时以目前科学研究对此内容的相关论证,寻找相应的素材。而附属医院的医生素材也是非常丰富的。临床上的病例分析,结合课本上的描述,以非常生动的图例展示给学生学习。制作:教师在制作视频的过程,需要在规范的原则指导下制作。尤其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的不是制作视频的技术有多高超,而是教师通过视频来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教学内容。:通过学校内网平台、网络硬盘灯媒介上传教学视频,同时需要制作者注意的是要提前3-5天告知学生去下载,并且配套相关作业,为课堂讨论服务。反馈:反馈是学生在学习视频后,对所学习的内容一个非常直接的反应。学生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记录相应的体会或者问题,这样方便制作者去分析,同时在课堂进行讨论的时候,才能有针对性的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

3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为我国教学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其积极作用不可低估。随着对翻转课堂的探索不断铺开,在实践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一些困境,向课堂教学和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3.1翻转课堂是否成为一种新的负担

现在很多高校都在提倡教学改革,特别是鼓励教师要大胆尝试,或者是要求学科必须在某个时间段内出成果。其实这样是否真正的能够达到翻转课堂改革目的。这是需要在改革前反思的。我们以医学院校为例,医学院校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包括实验课和见习课)的课时量都是非常多的。那么当我们准备尝试教学改革的时候,需要注意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那么翻转课堂的改革,需要根据课程安排而适当的开展。这样不会增添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对于教师而言,也不会过多的占用课余时间去制作视频。

3.2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对象

从前几部分对翻转课堂的定义、目的、过程等的分析,不难发现翻转课堂对学生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高度。教师通过制作视频与配套相关作业,在鼓励学生课外进行学习视频后,还需要记录感受以及问题,然后再课题中自由探索。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其学习能力,特别是对于新的知识框架,如何将视频中每个部分的知识点系统的构建起来是个比较矛盾的问题。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在整堂课中系统的将本次教学内容进行传授,同时在难点、重点等方面进行强调,学生自然可以跟进。但是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对象的时候,教师可以小范围的开展,特别是先从学习能力较强,具备良好自学能力同时能够准确表达问题能力的同学为对象,逐一开展。切勿大面积开展,这样可能达不到所预期的效果。

3.3翻转课堂制作者提出新要求

传统的教学,教师只需要备好课,设计好课程讲解过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些互动,最后布置相关作业。然而,翻转课堂对于制作者而言,需要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制作者容易在录制视频的时候,忽视学生学习的感受。例如,教师只是换了个环境,仍然按照传统教学课堂一样,按部就班的把教学内容从头到尾进行讲解。这样就完全违背了翻转课堂的初衷。同时,制作者还需要注意制作后续工作的检查,比如声音是否清晰、图像是否清晰、是否增加与学生互动环节等。其次,有部分制作者难以完全去除以教定学的心理。例如教师在制作过程中,仍会自主的加入一些目标,并要求学生完成它,那这样学生就不能自主的进行探索学习。医学院校的课程,虽然基础课是对今后从事工作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有部分理论在不断地被推翻。因此,教师需要调整心理,充分鼓励医学上学习视频,同时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阅文献,例如pubmed,CNKI等国内外数据库,这样对于学生学习、理解、问题的提出、讨论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所以,翻转课堂对于制作者即教师本身,从制作角度、制作过程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3.4翻转课堂的教学成果评价如何定位

传统的教学成果,评价方式主要是以考试为主,通过考核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从而考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因此学习成绩成为了衡量的标准。然而,翻转课堂把时间交给了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带着问题在课堂中与同学、与教师进行讨论。然而,最终学生对这次翻转课堂的掌握程度如何衡量成为了许多教师苦恼的问题。因此,寻求评价目标的多元化,特别是对翻转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讨论问题的能力这些非知识技能领域的评价。针对医学院校特征,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需要规范熟练,在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成果的评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成长记录、推迟评价方法等。

4结语

目前,翻转课堂是教学改革方法中的热点,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它们的历史和内涵,充分借鉴和利用新教学方式方法等特点,为此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

医学教育论文:民族院校医学教育探微

摘要:

探索PBL法是否适用于民族院校医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愿选修PBL课程,导师组采用自编PBL案例进行教学,教学结束进行课程评价。学生对PBL课程评价很高,完全支持。PBL教学法更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完全适用于民族院校医学生并且值得推广。

关键词:

PBL;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最初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提出的,它是一种围绕问题展开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1,2],也称作问题式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其精髓是以学生为主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进而进行分析讨论,查阅资料,最终共同解决复杂的问题。该教学法使学生成为了学习和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成为了一个引导者、辅助者、监管者以及推动者[3]。正是由于这些优点,PBL目前已在国际上广为应用,也逐步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一种趋势。鉴于民族院校医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经过慎重思考和详细调研之后,才尝试开展了PBL教学。

1PBL教学法的实施

1.1PBL教学对象

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60名自愿报名选修PBL课程,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67名自愿报名选修PBL课程。以6~8人为一个PBL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导师引导。

1.2PBL采用教材

PBL课程采用导师团队自编教材—PBL案例汇编。案例所涉及的学科包括人体解剖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寄生虫学、病理学等基础医学学科,均由该学科主要负责教师撰写,经由导师团队成员集体讨论、修改并最终定稿。

1.3具体实施过程

在临床医学培养方案中设置单独的一门课程“PBL”作为选修课,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PBL课程共选用上述教材中的六个案例,每个案例需要进行四次讨论,每次讨论占需用2~3个学时。课程第一次是对学生进行PBL课程培训和演练,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PBL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课程第二次发给每人案例的第一幕,小组成员拿到第一幕后进行阅读,思考,小组讨论,最后汇总已知信息(Known)、推测和待查信息(NeedtoKnow)以及学习目标(LearningObjectives)。第一幕课后,小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自己所知和导师推荐)进行分工查找搜集资料完成“学习目标”以及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课程第三次,小组成员将自己搜集加工的信息和数据拿出跟小组成员分享,完成上一次的“学习目标”。这一分享过程可以是任何形式,包括演讲、PPT展示、互动表演等。这时导师分发案例的第二幕,重复上一次的讨论学习过程。课程第四次,总结第二幕,分发第三幕。课程第五次,小组成员和导师总结第三幕以及整个案例,并进行小组成员在本案例讨论中的自评、互评和案例评价,至此,一个案例的学习讨论结束。整个课程结束后导师对课程、案例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小组成员进行PBL课程评价和对导师的评价。

2结果

借鉴其他医科大学开展PBL教学应用的PBL评价量表,我们根据学生以及教学资源的情况进行了评价量表的选择和改良,最终确定如下两类评价量表:一类做为学生考评成绩,包括导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另一类为课程效果评价,包括学生对导师评价、学生对课程评价、学生对案例评价。共发出评价表127套,收回有效评价表120套。

2.1考评成绩

课程考评成绩,即最终总评(100%)=导师评价(60%)+学生自评(20%)+学生互评(20%),其作为学生选修PBL课程的总评成绩,并录入成绩系统中。

2.2课程效果评价

PBL课程效果评价包括学生对导师评价、学生对课程评价和学生对案例评价。还加入了几个主观性问题:如“每次课后用于自学时间的投入”,“对学习资源的使用情况”,“对PBL课程改进的建议”等等。

3讨论

3.1关于PBL-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

医学教育的PBL探究式学习对学生来讲是一个主动吸纳的过程,学生能更生动的知其所以然[4]。“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正是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PBL教学模式的鲜明对比。学生只有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真正地做好一名称职的医生。鉴于我们民族院校学生的基础较差,对于PBL的开展是经过了一番论证和调研后才决定实施的。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看出,PBL这样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式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在学生个人方面,可以促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帮助提高分析推理能力和信息管理能力;帮助提高自信心,提高表达、交流与教育别人的能力,提高责任心和尊重。在与小组其他成员组成团队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了团队精神、如何合作、责任心等等。同学们还表达了有利于PBL的其他意见:例如案例选择应该更加贴近实际,内容更丰富;PBL教室的硬件设备需要完善;开课时间应推后;导师角色应弱化等等。针对同学们给出的评价和提出的一些建议,导师团队认真考虑并且进行了优化调整,在下一次的PBL课程中使其更加完善。

3.2关于案例

PBL案例是进行PBL教学的教材,是整个PBL教学的关键所在。如上所述,我们组织导师团队编写了相应的“PBL案例集”。根据PBL案例编写的要求,每个案例都置于一个真实客观的生活场景、疾病和医事环境中,包括疾病本身、社会-心理因素、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因素等,在尊重案例真实性、典型性和完整性[5]的基础上,特别侧重涉及某些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样就避免了学生们学习目标抓的太多不能吃透的情况,例如,在关于人体解剖学的案例中,设计“急腹症”的病例,在学习目标中重点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腹部手术切口的层次,以及手术时阑尾的毗邻关系。这样在学生对整个案例的学习中,不仅了解了临床案例的实际情况(包括疾病发生的原因、机制、过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结局),而且更加侧重了“人体解剖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掌握。

3.3关于导师

导师在PBL教学中的作用仅次于案例。案例讨论过程中,导师应该实时观察和仔细倾听,及时给出正确的引导。从学生对导师评价评估量表中发现,学生对导师的评价基本都在90分以上(满分100分),表示导师“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摒弃以前对导师选择的盲目,笔者认为,一名合格的导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从事相关专业的研究和教学、熟悉相关专业知识、熟悉PBL运作方式、具有“引导”而不是“教授”能力、具有创新和合作精神、独特的人格魅力。在这样的导师的引导下,PBL才能发挥出它的最大作用。由于是初次尝试一种全新的方法,做为导师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导师对案例中的学习目标掌握的不够清楚,没有很好的区分主要和次要学习目标;在引导学生重新整合已知信息时还有欠缺;在向学生提供有用的学习资源建议时做的不够等。综上所述,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说几乎是全新的,是由导师引导学生基于案例中遇到的问题一步一步探究事实真相,最终解决问题。在这种学习方法中,案例和导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案例和导师都是为最中心的角色—学生服务的,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聚合在一起,既需要个人能力的发挥又要有团队合作的凝聚力。而这些素质正是做为一名德能兼备的医生所必须具备的,基于此,我们会将PBL继续更加完善并且进行全面推广。

作者:甘红云 赵晋 张雅青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