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医学专业论文

时间:2022-03-29 09:23: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医学专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医学专业论文

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而课程体系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将课程按照其所承载的学科知识及实践技能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和比例关系进行排列组合后而形成的知识系统。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来完成,课程体系决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和水平。本文结合我校临床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1 构建岗位胜任力为根本的医学理论体系

应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将医学理论知识由学科体系的横向联系变为纵向拓展,在对农村及社区基层医生岗位胜任力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临床诊治疾病的工作过程序化成为教学内容,以系统为主线,以脏器为基础,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作为问题中心,按照结构、形态、机能、病变、诊断与治疗的架构形成知识体系框架,体现了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依存性。医学基础将学科体系中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药理学中的部分内容,打破学科界限,按照个体的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成,人体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及其病变的框架,形成新的医学教育知识体系,分别为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的反应和人体的病变。

2 强化临床医学专业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时,我们重点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强化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知识和能力,增加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和社区基层医疗服务“六位一体”的工作模式课程,强化了对社区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康复、健康教育宣传,特殊人群保健能力的实践。使学生毕业后具备从事农村及社区基层卫生工作的基本素质。

3 打造综合素质培养的“立交桥”

在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我们打造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立交桥,将医学有关的社会科学方面的交叉学科知识纳入课程计划中去,通过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及学生的社会实践、名医讲堂、医德大讲堂、生命教育课程实践等形式涵盖了医学伦理、心理、人际交往与医患沟通、团队协作、医学相关法律、医院管理等知识和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了以校训“医道天德”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在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隐性教育功能。普通教育课程中的“两课”、外语、计算机技术、体育等课程内容,但本课程体系中通过教学内容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普通教育课程的教学理念,使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准专业课程学习为他人、为患者、为职业生涯服务的技能。 并且由我校教师主编的以岗位胜任力为根本的教学改革系列教材已经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4 全科医师培养的实践类课程的建设

在岗位胜任力为根本的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4.1 培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能力相关的实践课程,包括临床基本技能实践课程、临床辅助诊断技术如检验报告单阅读、心电图诊断、影像图片阅读等实践课程以及各种临床应用技术的实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岗位中的核心技术能力。

4.2 培养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实践课程,包括社区卫生及流行病学调查、社区常见疾病的宣传教育实践、特殊人群保健指导等,旨在培养学生服务于基层的“六位一体”的技能。

4.3 培养医学人文素质的实践课程,包括生命教育实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项目的课间实习,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流、医患沟通及团队协作的能力。教学计划中实践类课程所占比例达到43%。

4.3.1 以岗位胜任力为根本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学习完成了从记忆式学习到形成式学习再到转化式学习的转变,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以患者和人群健康为中心的初级卫生服务工作。

4.3.2 打造特色专业,为全科医师培养提供平台 围绕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特点、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及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培育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展相关辐射课程的建设。

4.3.3 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注重教材建设,针对新的课程体系自编的校本教材已由人卫社出版。

4.3.4 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尤其是把爱的教育、医德教育渗透到两课中,把《中国传统医德》、《医学法律常识》、《医学伦理学》具体到日常岗位中。

5 改革成效显着,获得广泛认可

2009年我校成功申报吉林省高等职业学校示范学校,作为示范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临床医学专业成为试点专业,通过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器官系统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优质教材开发应用等方面的大力改革和积极建设,夯实了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基础,提升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社区医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并在2011年通过了吉林省教育厅组织的省级试点专业的验收工作,成为吉林省示范专业。同年12月临床医学专业群(中医学、口腔医学、针灸推拿学)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吉林省特色专业群,使得临床医学专业的改革成果在专业群中得以广泛应用。2012年初,临床医学专业又通过了中央财政支持发展专业项目的评审工作,是对临床医学专业建设和改革过程的又一次肯定和认可,也为临床医学专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充足的准备。2012年10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通过了吉林省教育厅的评审,再一次为临床医学专业的改革和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医学专业论文:中医学专业微生物及免疫学教学体会

微生物及免疫学属于医学基础课,具有名词多、描述多、概念抽象、难记忆、难理解等教学特点,理论相对枯燥,实践性不强,是医学院校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课程[1],对于文科生占大多数的中医专业学生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过难、过深的东西都不会感兴趣。因此结合中医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来提高他们学习这门课程兴趣和主动性。

中医专业的学生特点是学生家庭以从事医务和知识分子为主,尤以中医名家子弟较为突出;而生源结构中以城市、文科及女生人数相对偏多[2]。据统计我校中医专业文科生能占75%,而女生人数可以达到70%。针对中医专业学生的特点,在微生物及免疫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高教学效果。

1.找到两者共同点—类比(利用优势攻克难点)

医学院校招文科生多,主要是因为中医学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受到了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医药及相关专业学科具有特殊的人文哲学属性[3]。其吸收了古代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并以这些理论为基础,构建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是古代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4]。所以可以看出中医学理论是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蕴育而出的。而文科生文史知识丰富、善于阅读、思维活跃,考虑这方面因素,文科生能够比较好的理解中医理论。这是文科生的优势。并且中医的基础理论在大一就已经学过了,包括医古文、中药、方剂等课程已经学过,中医对他们的熏陶已经使学生对其很认可了,所以利用他们已知的和熟悉的知识理论来类比性的介绍新的知识,理解起来较为容易一些。

例如中医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这种朴素的哲学理念上的,中医讲究的是阴阳平衡(包括人体内部和环境),而微生物及免疫学实际上也讲究平衡,讲究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以及病原微生物之间及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这一点使他们的最基本的共同点。所以在讲课时把微免的这些平衡与中医的阴阳平衡进行类比的方式进行讲授,受到学生的认可。在讲消毒和灭菌的这一章时可以强调对于病原微生物与我们人类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状态,而是我们也要与它们保持平衡,因此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目的,我们是要采取不同的消毒灭菌的方式是来保持这种平衡,而并不是一味的杀死病原微生物。紧接着举一些例子来证明。例如我们生病了,进行输液时,这个注射用的生理盐水一定是无菌的,因为生理盐水是要进入我们的血循环中的,血循环是没有任何细菌的,为了不破坏这样的平衡,我们注入血循环中的任何药物都必须是无菌的。但是对于人体的有些部位,例如女性的阴道,本身就有大量的细菌,是以乳酸杆菌为主,有些女性经常冲洗阴道,破坏了阴道本身的平衡,反而容易得阴道炎。就这些生活中生动的例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体的这种微生态的平衡与中医上讲阴阳平衡很相似,无论哪种平衡被破坏都会引起疾病,这样理解起来也就不困难了。在微生物及免疫学的整个授课过程中不时的去穿插一些学生熟知的中医理论知识,可以进行类比。微免课程探讨的就是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的最终是——平衡或不平衡。这要求教师大概了解中医理论的知识。

2.在绪论中介绍背景知识

中医专业学生因为没有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上课听不懂。即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的起巩固作用的知识观念可利用,阻碍了新的学习与保持,因此提供背景信息及相关的概念将有助于启动他们的学习[5]。例如在课堂上加入一些本学科的背景知识教学效果较好。对于大多数是文科生的中医专业学生来说,他们的想像力是十分丰富的,需要教师去组织语言,可以通过这几点来将微免的发展简史讲的生动而具体:人类在没有发现微生物时对疾病的看法,以及人类是怎样发现微生物的,以及是怎样把它和疾病联系到一起的,是怎样来寻找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做好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有很大的帮助。

3.增加内容的趣味性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用一些小故事、图片、视屏、生活(增加与原有知识相关性)等各种方式来提高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加速剂,是一切创新动力的重要源泉,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6]。例如介绍培养基时,可以将科赫发明培养基的过程较详细的讲给学生,不单单增强内容的趣味性,而且在这些发明的过程中渗透了很多科学家的优秀的科学素质和道德品质,无形中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和道德品质有了一定的影响。课堂上还可以应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视屏,例如在讲到流感病毒时,播放了一个《流行感冒的发病过程》的视屏,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在视屏中病毒不再是看不见摸不到的,甚至在免疫学中的免疫细胞也是栩栩如生的,是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甚至突然对微免学茅塞顿开感悟。在上的每一次课中去花一些心思来设计好每一次课的引课,也是可以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医专业学生条理性的思维可能比理科学生占多数的一些专业的学生稍逊色,但发散性的思维较好,介绍课程中的与人文科学相关的内容,用一些有趣的、能打动学生的历史过程,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效果较好。

4.介绍书籍网站

阅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活动, 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 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7]。文科生较多的中医专业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强,可以通过介绍与之相关的有趣的的内容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课外书籍和网站。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开阔,相当于本课程是一个原点,以这个原点向外发散出去,了解了相关内容,再回到原点,则感觉课本中的内容并不是难以理解和枯燥,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学这门课程很轻松。

综上说述,结合中医专业学生特点,利用其特点进行一些教学方法的改进,的确可以让学生不再觉得微生物及免疫学是比较枯燥、抽象和难学的一门课程。实际上中医学与微生物及免疫学都与哲学有很多联系。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学。在课堂内容中加进些人文性的(包括哲学,科学,思想、人文素质等)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医学专业论文:分析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物理课教学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生命科学。它研究的是最高级、最复杂的物质运动形态,物理学与医学有密切的关系。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物理课属于公共基础必修课,它对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的运动规律和医学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除了某些较自觉的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肯下一些功夫外,其他的大多数学生对待物理课的学习就只是为了通过最终的期末考试,甚至有一些数理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应付考试。这类学生由于没有学习物理的动力和兴趣,使得本身就有一定难度的物理在学生的心里变得更加恐怖和难学,所以不少学生抱着消极的态度学习物理。他们对课堂讲过的课程内容不愿意复习,更不愿意将课堂没有弄懂的问题继续钻研,抄袭作业是十分普遍的现象。针对上述情况,浅析物理教学中的一些想法。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1揭示物理学和医学“相融”的历史整在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地打开学生们的思维。在教学具体医学知识的同时,可先讲解与这些医学知识相关的物知识,例如:生物、护理、生理、生命等学科的知识,然后把这些学科中的一些知识和医学联系起来。其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三个道理:一是,每个学科之间都有交叉和浸透之处,这是科学整体化的表现和趋势。二是,让学生把医学知识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更好的认识医学知识。三是作为医学研究、工作人员,应详细了解其他学科。例如:物理实验派创始人伽利略年少时是一名医学生。英国医生托马斯·杨发现了光的双缝干涉现象,为光的波动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伦琴发现X射线,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活体骨骼影像,从而开辟了医学影像学。居里夫人第一次将放射线引入到治疗中,开创了放射疗法。

12介绍物理学研究成果对医学发展的推动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物理学研究成果对医学发展的推动,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对医学研究的重要性。例如显微镜的发明使医学研究从解剖水平提高到细胞水平,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医学研究从细胞水平提高到亚细胞水平;X射线衍射技术、波普技术的应用,使医学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实现了医学史上的飞跃。

2课堂教学重概念、稳基础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物理课采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共有十五章,包括力、热、光、电等普通物理学及原子物理知识。书中涉及的内容广泛,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每周四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给学生讲述如此多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计划的选取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应注重概念的讲述,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不是一味的推理演算。在教材中钻难度,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数理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而言,只能让学生对物理学习望而怯步。

21在教学中就简避繁,倾向医用物理在教学中应把与医学有联系的物理知识讲透、讲清。例如《液体的流动》一章中先向学生讲述连续方程与伯努利方程两个关于液体流动的基本规律,然后分析血液流动时流速及血压的变化。伯努利方程的推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教师演算即可,而学生应重点掌握的是方程中所叙述的内容,以及在医学和生活中的应用。

22教学中注重讲述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与物理过程中的密切关联为了让学生在医学知识的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中应注重讲述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与物理过程中的密切关联。例如人的神经传导、心电、脑电、肌电等生理过程与电现象的联系,体温调节与热现象的联系,人的机械行走与机械运动的联系,眼的成像原理与光学知识的联系,听觉与声学知识的联系。

23教学中注意介绍一些与医学相关的新知识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不失时机的向学生介绍一些新信息、新进展,拓宽学生的思路。例如超声原理、核磁共振技术、激光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等。这些内容新颖,贴近现代医学水平,颇受学生欢迎。

3注重学前预习

由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数理知识较为薄弱,而预习是为了学生在学习前做好准备,对不能理解的内容进行标注,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的时候,选择性的听取,有助于学校效率的提升。同时,作为教师,还可以安排适当的预习作业给学生,让他们找出本次学习的重点、难点,然后课堂教学时,重点讲解和解答。从形式上来看,课前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的情况下亲身感受和学习新知识。从功能上来看,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医用物理教材的特点是知识性、逻辑性强,预习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教材,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教学效果来看,有预习的学生对教学内容会提前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有一些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过思考,带着问题来听课,就会有利于提高上课效率。

4组织好课堂教学

对学生的课堂教学,采取较为灵活多样的方式,包括教师讲授、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通过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引入新的物理知识之前,引导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提出问题的时间,鼓励留学生质疑教师、质疑课本内容。这样,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有利于大家在交流中掌握正确的物理相关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探索精神。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夯实了学生的物理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学会了生用物理方法解决医学上的相关问题,为学好医学奠定了基础。

医学专业论文: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物理课教学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生命科学。它研究的是最高级、最复杂的物质运动形态,物理学与医学有密切的关系。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物理课属于公共基础必修课,它对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的运动规律和医学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除了某些较自觉的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肯下一些功夫外,其他的大多数学生对待物理课的学习就只是为了通过最终的期末考试,甚至有一些数理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应付考试。这类学生由于没有学习物理的动力和兴趣,使得本身就有一定难度的物理在学生的心里变得更加恐怖和难学,所以不少学生抱着消极的态度学习物理。他们对课堂讲过的课程内容不愿意复习,更不愿意将课堂没有弄懂的问题继续钻研,抄袭作业是十分普遍的现象。针对上述情况,浅析物理教学中的一些想法。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1揭示物理学和医学“相融”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地打开学生们的思维。在教学具体医学知识的同时,可先讲解与这些医学知识相关的物知识,例如:生物、护理、生理、生命等学科的知识,然后把这些学科中的一些知识和医学联系起来。其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三个道理:一是,每个学科之间都有交叉和浸透之处,这是科学整体化的表现和趋势。二是,让学生把医学知识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更好的认识医学知识。三是作为医学研究、工作人员,应详细了解其他学科。例如:物理实验派创始人伽利略年少时是一名医学生。英国医生托马斯·杨发现了光的双缝干涉现象,为光的波动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伦琴发现X射线,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活体骨骼影像,从而开辟了医学影像学。居里夫人第一次将放射线引入到治疗中,开创了放射疗法。

12介绍物理学研究成果对医学发展的推动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物理学研究成果对医学发展的推动,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对医学研究的重要性。例如显微镜的发明使医学研究从解剖水平提高到细胞水平,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医学研究从细胞水平提高到亚细胞水平;X射线衍射技术、波普技术的应用,使医学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实现了医学史上的飞跃。

2课堂教学重概念、稳基础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物理课采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共有十五章,包括力、热、光、电等普通物理学及原子物理知识。书中涉及的内容广泛,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每周四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给学生讲述如此多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计划的选取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应注重概念的讲述,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不是一味的推理演算。在教材中钻难度,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数理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而言,只能让学生对物理学习望而怯步。

21在教学中就简避繁,倾向医用物理在教学中应把与医学有联系的物理知识讲透、讲清。例如《液体的流动》一章中先向学生讲述连续方程与伯努利方程两个关于液体流动的基本规律,然后分析血液流动时流速及血压的变化。伯努利方程的推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教师演算即可,而学生应重点掌握的是方程中所叙述的内容,以及在医学和生活中的应用。

22教学中注重讲述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与物理过程中的密切关联为了让学生在医学知识的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中应注重讲述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与物理过程中的密切关联。例如人的神经传导、心电、脑电、肌电等生理过程与电现象的联系,体温调节与热现象的联系,人的机械行走与机械运动的联系,眼的成像原理与光学知识的联系,听觉与声学知识的联系。

23教学中注意介绍一些与医学相关的新知识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不失时机的向学生介绍一些新信息、新进展,拓宽学生的思路。例如超声原理、核磁共振技术、激光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等。这些内容新颖,贴近现代医学水平,颇受学生欢迎。

3注重学前预习

由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数理知识较为薄弱,而预习是为了学生在学习前做好准备,对不能理解的内容进行标注,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的时候,选择性的听取,有助于学校效率的提升。同时,作为教师,还可以安排适当的预习作业给学生,让他们找出本次学习的重点、难点,然后课堂教学时,重点讲解和解答。从形式上来看,课前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的情况下亲身感受和学习新知识。从功能上来看,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医用物理教材的特点是知识性、逻辑性强,预习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教材,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教学效果来看,有预习的学生对教学内容会提前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有一些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过思考,带着问题来听课,就会有利于提高上课效率。

4组织好课堂教学

对学生的课堂教学,采取较为灵活多样的方式,包括教师讲授、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通过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引入新的物理知识之前,引导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提出问题的时间,鼓励留学生质疑教师、质疑课本内容。这样,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有利于大家在交流中掌握正确的物理相关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探索精神。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夯实了学生的物理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学会了生用物理方法解决医学上的相关问题,为学好医学奠定了基础。

医学专业论文: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一、 培养目标分析

下面表1是某985工程大学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由解放军驻校军选办和学校国防生管理办共同制定国防生总培养目标和分目标,主要体现在军政方面的要求,然后由教务处医学办确定专业培养方案,下面是该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

(一) 对培养目标的分析:

一般来说,作为某一专业的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是有关课程理论或教育政策,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而作为一个专业培养目标是执行对我国教育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至少要体现为谁培养人才(性质)怎样培养人才(途征),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定位)。在以上两个培养目标中的描述,一是文字的描述不够精炼;二是为谁培养人才专业目标中未见体现;三是培养规格上既不统一又定位不准。医学办的是高级医学人才,军选办的是合格后备军官;四是培养途征未体现。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课程设置的重要方向和行动指南,可以说,如果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就会影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就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而言,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也有从事医院和军队卫生事业管理的或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因此,本文对国防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以下梳理流程。

(二) 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梳理:

为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为军队卫生事业服务(培养目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方式)培养德智体美军全面发展的、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经身学习能力,优良人文素养和军人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规格与定位)。目标中是为国防建设培养人才为目的,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培养途征中注重实践部分;人才规格上,五年的学习只能说是初步临床能力。毕业后需要工作2-3年的岗前教育或岗位实践才能成为一名独立工作者。目标中的人文素养和军人素质一词,因为医学工作特别是临床医学要求人文性很强的工作,而军人素养一词,涉及到军人的特殊性,所以在培养目标中强调了它的重要性,为课程设置提供方向和要求。

二、 课程设置分析

课程设置一般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评价四个部分,课程目标上面已述,此处重点阐述课程内容,实施和评价在此休述。下面表2是某大学国防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计划(不包括军政课程)。

课程设置问题分析:

(一) 课程内容明显缺少军需医学专业知识

从课程设置的内容中没有考虑军队卫生事业之特色,如军人的常见病、战伤救护、军队流行病、生物与化学防护、高原病、航天、航海特殊环境下所致的疾病。为军队培养医学专业人才,在五年的学习中对以上军需专业知识至少要有了解。究其原因是课程资源或教师缺乏。

(二) 课程理念宽基础、薄专业

经调研多所学校多年的课程设计规律,临床医学生的公共基础和普通基础从未有过这么多课程,而本文研究对象的公共和普通基础课大约21门,如果加上军政课程15门,共有36门课程。比过去独立医学院多出20余门课。全部课程中必修课有58门,必选课34门,军政课15门,该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事业达107门课程,如果四年八学期平均分配,每学期有13.4门课程,作为医学生每学期承担这么多课只能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因此,本文认为公共和普通基础课过多,有待优化。

(三) 重理论、轻实践

从上述课程计划表中的92门课程中只有5-6门的实验或实践课程,其他的都是理论课,基础医学院的课程中,某些讲座和进展性课程,比如生物学讲座,完全可以融入主干课程中去。哪些讲座、进展类课程是研究生或博士生课程,至于本科有没有必要设置值得讨论。如果需要,在主干课程中花1-2学时概要性的讲一讲即可。

三、讨论与建议

(一) 加强学术交流,进一步完善国防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方案。

至今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培养临床医学国防生已十二年,据电话调查几所大学医学院,国防临床医学生的培养和普通生一样,只是加了些军政课程,因此,建议加强学术交流,完善国防生临床医学培养方案。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军需专业知识的内容。

据调查,很多学校开不出防化、战伤救治、军队卫生和有关军需专业知识课程,普通高校需要加这个方面的师资培养和引进。

(三) 压基础,厚专业

临床医学是一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最多的专业,如果公共课或普通基础课程太多,意味着挤压了专业课程。因此本文建议压缩部分通识中的思政、英语、数理化等学时数,或把部分设置为任选课,同时培加军需的战伤救护,军 队流行病学、军队卫生课程为必选课。而防化医学、防原医学、高原医学、航天航海医学、防核医学为任选课。

(四) 重实践,压理论

从课程设置中可知,在选修课中要求学分太多,对某研究或进展性课程可作为任选课程,同时压缩军政理论和公共、通识基础课程,让多数学生节省更多的时间学习临床医学,加强实践能力。

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统筹考虑学科、个人和社会(军队)三个价值取向:首先站在大医学学科的视角,侧重军队临床医学的特殊性;同时要考虑国防生的个人发展;有的理想当一名临床医务工作者,有的可能成为军队卫生事业管理者,有的可能成为一名军队科研工作者,还有的可能要从事医学教育工作;在课程设置中,以医学课程为中心,增设个人发展的相关课程。设置的原则:要遵循协调、发展、灵活原则。首先要考虑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来设置课程、以专业为主线进行纵向和横向组织课程内容,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志向的差异性来组织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一定要尽可能的处理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个性教育与共性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大学教育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教育学和课程理论知识,应加强对这一部分人员的教育理论培训,才能提高各专业课程设置水平。

医学专业论文: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就业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日益突出,心理疾患逐年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将会有更多高新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要求医生不但要掌握人体科学,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治病救人的本领,还要了解新设备新技术的运行原理,具有捕捉分析不同病人心理变化能力,善于沟通正确处理医患关系能力。医学双学位教育为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但由于医学院校专业单一,专业性较强,教学资源不足,双学位教育开展相对滞后,甚至有些单独设置的学校尚未开展,不利于培养医学复合型人才,本文就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教育的意义、组合形式及注意事项做简要阐述,以期促进医学院校双学位教育的开展。

1、开展双学位教育的意义

1.1 开展双学位教育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医学双学位教育就是结合社会对不同医学人才的需求,培养英语能力强,计算机知识丰富,掌握法律、心理、管理学等知识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但专业技术好,知识面广,且知识结构合理,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1.2 双学位教育是彰显学生个性、就业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专业流动性非常小,学生一但被录取到什么专业学习,一般是不能够改变的,这种做法虽有利于稳定高校教学秩序,但极大的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1]。加之很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对社会的了解不够,不明确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随意性比较大,到学校后专业又不能够改,只好硬着头皮学,导致很多学生产生厌学,不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专长,制约了学生个性发展。双学位教育开展使学生有了选择的机会,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掌握主修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自己努力获得了更多知识。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2100万,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空间和自由度很大,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再是他们的唯一,他们更喜欢实践能力强,善于沟通,团队精神好,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双学位的学生无疑更容易获得他们的青睐,就业机会显着提高。

1.3 双学位的开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大学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除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外,应注重内涵建设,双学位教育以其灵活性和实用性越来越被高校领导重视,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而且根据相关精神收取一定费用,弥补学校硬件建设资金不足,促进学校的发展。

2、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的几种组合形式

双学位是指在校本科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第一专业,即指学生入学时所选专业)获取学士学位的同时,又修读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第二专业,即指学生入学后兼修的专业)而获取的学位。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及市场,需要懂管理、通法律且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与高科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2],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辅修学位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1)临床医学专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通过对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学习,具备管理学知识,管理基本技能得到较好锻炼,这种组合有利于提高医院管理水平。(2)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疾患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有些心理疾病是无法通过药物治愈。这种形式为医学人才解决人们心理障碍提供了有利条件。(3)临床医学专业+英语专业:就目前而言,西方国家医疗水平较高,能够阅读外国文献的医生就多一条信息来源的渠道,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先进技术先进理论。(4)临床医学专业+法学专业:通过法理学,宪法,法社会学,中国法制史,民法总论,刑法总论,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经济法,劳动与社 会保障法,刑法分论,物权法,债权法,合同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知识产权法,国际经济法,民事诉讼法的学习,掌握相关法律知识,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更好地解决医疗纠纷,保护医生的合法权益。

3、开展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达到本科双学位教育目的,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医学人才目,应做好如下几点。

3.1 大力做好双学位的宣传,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双学位政策已不是新生事物,早在80年代很多综合性大学已开始实行,至今已有30多年了,但对刚入大学校门的学子来说就是新鲜事物,他们对这方面的了解太少,甚至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双学位”。为保证双学位教育质量,学生真正受益,一方面要加大双学位的宣传[3]。可以通过专题报告,现场解答,印制宣传单,师兄师姐介绍经验,邀请刚参加工作同学做报告等形式进行宣传,使每位学生了解双学位制度,了解各个辅修学位情况、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一经确定,就是学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学生根据职业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修读学位,更能够实现双学位教育的目的,同时避免因随意选择而导致中途退出,无法获得学位等情况的发生。

3.2 合理安排工作,优化师资结构,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

辅修学位的课程除和主修学位课程相同的外,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进行,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导致有些教师产生抵触,而且有些教师正常情况下课已经很多,根本就没有精力在业余时间再教学,特别是年纪较大的教师难以承受。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双学位课程精心安排,尽可能的安排教师教学相对较松的时候开展,要优化师资结构,让年轻的教师多承担些任务。除课时酬金外给予适当的补助,在外出进修、职称晋升等优先安排等,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热情各积极性,确保授课质量和效果。

3.3 加强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由于双学位是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开展的一种教育形式,国家没有对其提出相关管理制度[4],这就要求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建立相关制度,确保经费投入,加强教学管理和监控。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管理,做好修读学生的筛选,设立课堂签到制度,督促学生学习。另一面要加强考试管理,不能因为是辅修学位,或学生另外交了双学位修读费就放松考试制度,要按主修课程一样对待。第三,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加强对课堂的巡视,对教师备课情况不定期检查,对双学位教师实行竞聘上岗。第四,通过网络教学,教师答疑、定期辅导等多渠道为学生自学提供条件和便利

开展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教育,有利于培养知识结构优化、综合素质较高的医学复合人才,有利于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在我国已经开展了近10年,而军队医学院校则刚刚起步。如何加强临床型研究生培养,造就医德兼备的高级临床医师是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管理机制不完善、临床特点不明确、考评制度不完善、医德教育未重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起步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对于专业学位,我国以前旧的学位条例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表述,对于学位的认识只是侧重于学术的标准,培养的目标基本是教学、科研人员。而医学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除少数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基础研究外,多数都将进入医院从事具体的临床工作,而诊治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高素质、会看病、能做手术的临床医师更为需要。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的脱节导致了研究生不会看病的“高学位低能力”局面,培养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1998年我国开展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将医学学位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从而使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逐步进入制度化、规范化阶段。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侧重于某一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口腔医师、卫生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明确突出了临床医学的特点[1]。我校近年才开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受到了各附属医院和导师、研究生的欢迎,招生报名踊跃。但在实际的培养工作中发现尚存在较多的问题,有待我们探讨与解决。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机制不完善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公共课程学习于前一、二学期完成,教学实践及临床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三至五学期完成,五、六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和论文答辩工作。其中临床能力训练时间不少于一年半。在完成公共课程的一年中,研究生主要由研究生管理大队进行管理,这一阶段的生活学习基本比较正规。但在公共课程结束后的教学和临床实践阶段,研究生多半处于“放羊”状态,学校(研究生院和研究生管理大队)和科室两头都疏于管理:学校研究生院机关在研究生进入临床阶段后将管理职能转归医院,基本没有相关的监管措施;研究生管理大队则认为研究生进入临床后应属于医院管理,手术、值班等导致作息时间不确定,没必要也没办法再进行管理了;而反过来,研究生进入科室后,医院机关对他们并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认为这是科室的事;而科室领导和导师,因为忙于繁杂事务和临床事由,在安排了研究生的课题和工作后,也就很少过问其他的具体问题了,研究生多数时候其实是科室的“边缘人”,科室对其工作和学了导师和指导教师外基本无人知晓也无人关心,只在考试的时候有专门的人员来进行考评;还有教学实践,任务是分配了,但没有专门的培训教研究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员,只有靠自己摸索,更多的时候是从听前辈的讲课中获取经验。这些显然都是非常不规范、不科学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从学校到医院、科室都缺乏管理制度上的统一和连贯,不仅缺乏有条理的监控和测试机制,各科室更缺乏专业、规范的临床技能培养和教学培训计划,研究生多的大科室还有专人负责研究生的管理,只有几个研究生的小科室则多数无专人管理。这样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很难使研究生在一年多的临床实践中学到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这将大大影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2 临床特点不突出 尽管是明确的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但实际的培养计划中仍存在着“轻临床重科研”的倾向。临床实践的一年多时间,大部分学生把精力集中放在课题的完成和毕业论文上,而且大部分课题为了凸显“水平高”,都会不自主地加重基础研究的比例,而能够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应用型课题研究明显不足。不能结合临床实际,更不能用于临床,轻实践重理论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临床诊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专业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据统计,我校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博士)用在临床轮转学习的时间有近80%不到一年,因此,毕业前夕的临床技能考核被专家组普遍认为差强人意,尤其是没有接触过临床的应届研究生,和基层医疗单位考来的研究生,他们入校前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与本校在职研究生均存在不小的差距。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对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导向缺乏引导和对不同背景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不够具体化等问题。

1.3 考评制度不完善 我校3个附属医院目前已初步制定出各自的临床型研究生培养和考评方案,但明显不够细化,没有量化和统一。临床技能虽有专业区别,但其临床学科性质是共同的,各医院没有制定统一细化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训的考核指标,这使得各专业学科临床能力的考核没有统一标准,也使导师制订研究生个体化临床培训计划缺乏依据。

1.4 医德教育未重视 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这类研究生毕业后不仅要懂得科研,更重要的是能熟练地运用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为病人解除痛苦。由于直接与患者接触,临床型研究生应首先具备高尚的医德情操,牢记学医的初衷与誓言,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工作的宗旨。而经实际调研发现,我校各附属医院在对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重技能培训,轻思想教育”的倾向。医德教育不是如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就是根本就没有相关的教育内容,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一个技术出众的临床医师如果没有好的医德和品行,就不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优秀人才,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的长远发展,对医院的声誉也会造成影响。

2 对策探讨

2.1 健全各级管理体系 临床型研究生的管理应该呈现统一连贯的结构。学校主要由研究生院培养处统一管理,为宏观调控管理,如培养过程的监督、文件的发放等。应由专人负责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进入临床实践阶段的培养监控。首先应与研究生管理大队及时沟通了解研究生的生活和政治思想状况,更为重要的是应与各医院机关教学办随时联系,督促其定期上报研究生临床技能实践的培训计划与考核结果,要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研究生管理大队应对住校研究生的生活和日常事务负责管理,了解并解决研究生的实际困难和思想动态并及时上报研究生院;医院的研究生管理则更为具体直接和重要,涉及导师管理、所在科室管理、轮转科室管理和机关教学办公室管理。每一层次都应有专人负责,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方案。其中导师的管理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导师应负起责任,对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指导和直接的管理。可根据研究生的考核成绩对各导师进行相关的指导评定记录并全院定期通报,评出年度优秀导师和辅导教师,以此督促导师对研究生的负责;除了导师个人外,研究生所在科室主任应重视本科各级研究生的培养,指定专人负责进入临床实践的研究生管理,会同各研究生导师制定本专业研究生技能培训计划并有不同和侧重,指定专业技能好的人员进行最好是一对一的临床实践指导,做到研究生导师、科主任和指导教师三级管理,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专业知识、临床诊疗技能的学习与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评价;各临床科室也应对来科轮转研究生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应在指定的轮转时间内指导研究生熟悉并掌握本专业常见病、疑难病的临床诊治技能,对每一个轮转出科的研究生作出本专业的临床技能评定报告;医院教学办应有专人负责研究生临床培养阶段的全面管理。应制定临床考核量化指标,组织专家组进行中期考核、毕业前综合技能考核等。定期抽检学生岗位情况,组织学生统一进行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急症抢救、病例分析等考试。定期下科室检查研究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上级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2.2 课题、培养突出临床特点 医学专业是一个经验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近28个月的临床技能实践时间,对临床技能有很高的要求: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和实习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因此,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应大力加强临床技能的培养和考评。首先应在研究生课题的选择上进行相关指导,明确临床特点,引导研究生和导师确定临床实用型研究课题,在完成课题的同时加强临床技能的培养,避免课题与临床培训脱节,而使研究生为完成课题不得不减少临床技能的培训时间,或为应付考评虽然不得不完成培训,但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不能全身心投入和钻研进去。其次是加强各级临床技能培训与考评措施,比如,规范临床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各项医疗行为,并由专家组对此进行检查;聘请操作规范的专家、教授,组成临床实践技能指导小组,定期为研究生安排临床操作示范,规范研究生操作手法;轮转科室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尽量多为研究生提供学习机会,提高研究生动手能力;健全各级学科导师组,在导师与研究生人员不对等的情况下,指定副高以上教师指导研究生临床工作,尽量做到一人一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医院管理部门定期组织某方面有所专长的专家或学者作专业知识及临床技能操作报告,给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及机会。

2.3 规范、严格考评制度 在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临床培养方案后,相关的考评制度也直接关系到培养质量,应制定完善的考评制度,如轮转科室出科考核,中期基础知识考试,中期临床实践技能测试,毕业临床实践考核,末期综合评估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考评制度[3]。应重点组织好二级学科的考核小组,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把握好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公正评分关,力求使研究生的考核工作做到规范、公正。应采取研究生管理人员和学科专家组共同审议的办法,严格按照考核要求进行考核。临床型研究生的考核分基础理论知识考核和临床技能考核两部分。基础理论知识为笔试内容,考核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临床技能考核是对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两者结合起来共同考核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各项考核尤其是中期考核应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各项考核均达标者,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培养,否则需延长培养年限或作结业处理。目前我校各附属医院对临床型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有形势化的倾向,有时为照顾导师情面而打人情分,这大大地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放松了研究生本身的紧迫感。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按照制度严格执行,考核时学校和医院机关应有监管人员在场,对不公正的考核人员应提出警告和撤换。

2.4 加强医德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应将医德列入临床型研究生的考核重点。国家卫生部和军队颁发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方法》等文件明确规定了医德规范,这是指导临床型研究生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是医德考核的主要依据。医院,尤其是科室,应随时强调医德医风的重要性,大力宣传好的医德事迹,进行医德医风教育系列讲座等。对研究生在临床培养过程中的违纪率、奖惩数量、患者的满意率等都应记录在册,并最好制定具体的量化考核标准。量化考核指标可包括自我评价、患者抽查评价、科室评价等多种形式。总之,我们应大力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医德教育,并和临床技能培训两者兼顾,才能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优秀合格的临床应用型人才。

医学专业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药理课程改革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类型,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2]。药理是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专业核心平台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人为分割,致使高职教育特色不特。按照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3]。我们结合药物基本理论、临床岗位需求、执业医师资格要求及我院学生实际情况,积极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并通过教学实验,取得较好效果,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择我院临床医学专业2010级的一个班为实验班(50人),另一个班为对照班(50人)。两个班均为高中毕业的统招生,实验班男生23人,女生27人;对照班男生24人,女生26人,年龄19~21岁,学制三年。两班入学时成绩、已修课程、年龄和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1.2.1 课程改革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采用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的由芦靖、叶莉主编的《药理学》教材;实验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授课,采用自编教材。两班均为72学时。课程改革由药理教研室全体教师和实验教师、临床见习和实习的带教教师共同参与,1人授课,其余跟踪评价,两班均由同一教师授课。

1.2.1.1 课程标准制定 在充分进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临床岗位和西药房调研的基础上,坚持面向市场、依托行业、服务社会、就业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进行课程设计。实践引导理论,实践与理论由原来的1:3改为1:1。构建以工作过程的顺序为主线的项目课程,实施“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1.2.1.2 课程内容开发 课程打破原来的学科体系,按照病人就诊顺序和药物治疗工作流程设计,并参考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将课程内容从简单到丰富、从单一到综合,形成一系列彼此联系、层次渐进的项目序列。构建了5个学习情境、13个学习单元、56个项目任务。5个学习情境包括临床见习药物治疗过程、依托临床典型病例亲自完成制定治疗方案-选药-开处方-观察疗效-防治不良反应-调整用药方案的基本用药循环、角色扮演、动物实验、临床实习用药过程。13个学习单元包括药物基础、传出神经系统用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用药、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血液系统疾病用药、呼吸系统疾病用药、消化系统疾病用药、泌尿系统疾病用药、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用药、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感染性疾病用药、肿瘤治疗用药、中毒治疗用药。其中药物基础单元有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等3个项目任务;传出神经系统用药单元有激动胆碱受体用药、阻断胆碱受体用药、激动肾上腺受体用药、阻断肾上腺受体用药等4个项目任务;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用药单元有麻醉用药、镇静催眠用药、抗惊厥用药、抗癫痫用药、抗帕金森病用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用药、抗精神失常用药、镇痛用药、解热镇痛用药、抗痛风用药、兴奋中枢用药、恢复大脑功能用药等12个项目任务;心血管系统用药单元有抗高血压用药、抗慢性心功能不全用药、抗心律失常用药、抗心绞痛用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用药等5个项目任务;血液系统疾病用药单元有促进凝血用药、抗凝血用药、抗血栓用药、抗贫血用药、促进白细胞增生用药、扩充血容量用药等6个项目任务;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单元有镇咳用药、祛痰用药、平喘用药等3个项目任务;消化系统疾病用药单元有治疗消化性溃疡用药、调节消化功能用药等2个项目任务;泌尿系统疾病用药单元有利尿用药、脱水用药等2个项目任务;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用药单元有兴奋子宫平滑肌用药、抑制子宫平滑肌用药等2个项目任务;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单元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临床使用、甲状腺激素的临床使用、抗甲状腺用药、降血糖用药、性激素类药物使用、避孕用药等6个项目任务;感染性疾病用药单元有抗化脓性感染用药、抗结核用药、抗麻风病用药、抗真菌用药、抗病毒用药、抗寄生虫用药、抗变态反应用药等7个项目任务;肿瘤治疗用药单元有抗恶性肿瘤用药、调节免疫功能用药、基因治疗用药等3个项目任务;中毒治疗用药单元仅有特殊解毒用药1个项目任务。每个项任务设计上述5个学习情境。每个单元结束后,先用一个综合实训项目(仿真病房综合模拟药物治疗)将所有内容串联在一起,然后选择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的药理模块和临床疾病药物治疗部分进行考核。

1.2.1.3 教学方案设计 按照明确任务-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等六大步骤组织教学。首先教师根据工作过程确定任务,再明确为了实施工作任务,必须要做什么。课前从布置任务入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教学医院相关科室见习、收集资料、自学课程相关内容;课上首先学生展示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案例讨论或角色扮演,教师与学生共同点评,教师再答疑解惑、提炼总结,如此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第二,每个项目任务的学习均让学生先学会选什么药物、如何应用此药,再明确为什

么用此药物、如何监测和防治不良反应、注意事项是什么,即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实践引导理论;第三,改变传统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或动物实验融入到每一个项目任务中一起完成,教、学、做、评一体化。

1.2.1.4 教学方法实施 教学过程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和引导文教学法,辅以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场景教学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专业网站、辅助教学系统等辅助手段,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多种教学方法和辅助措施的综合运用,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弊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其依赖、懒惰心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1.2.2 评价方法 课程进行过程中由授课教师、带教教师、学进行形成性考核,包括出勤、课上表现、实验操作、处方分析、阶段性考核、见习表现、实习表现等,突出职业行动、专业内容、职业情感、关键能力的综合评价;课程结束后由未授课的4名专职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综合终结性考核,包括期末理论考试和综合实训考核,期末理论考试尽可能采用执业医师考试题型和历年真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药物治疗问题的能力,两个班采用相同试卷考核并统一标准,最后将总评成绩进行比对。此外,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实验班学生、医院带教教师进行调查。学生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50份;向医院带教教师发放问卷18份,收回18份,有效收回率均为100%。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10.0进行u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班综合终结性考核成绩比较 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对照班(77.90±5.73)分,实验班(89.36±3.64),两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4.752,p<0.01);综合实训考核成绩比较:对照班(73.52±6.41)分,实验班(83.42±2.77),两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3.033,p<0.01)。

2.2 实验班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见表1。

3 讨论

3.1 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引导、组织、答疑解惑的辅助作用。例如在学习抗心绞痛用药时,课前先组织学生到教学医院心内科见习,然后全班分为8个“诊疗小组”,教师精选7~10个真实病例,各组抽签选择病例,以病例的药物治疗为项目任务,课前通过小组合作自学心绞痛的病机、表现、诊断、治疗及相关的药物知识,通过小组内头脑风暴法为本组病例选择药物,通过思维导图法制定用药方案。课堂教学时,在高仿真病房借助多媒体、药物、高仿真模拟人等辅助手段,综合模拟演练用药方案实施、控制、评价等环节,教师采用苏格拉底式提问[4]进行必要的引导,增进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最后由其他组成员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补充。课程改革初期,部分学生并不适应新的授课方式,他们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方式,但很快接受并喜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98.0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学能力,86.0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兴趣。

3.2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医学类高职教育,学生将来的服务对象是病人,任何知识上的缺失和技术上的失误都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要求很高。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通过实践引导理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课程内容[5],使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建构专业知识体系,发展相应的职业能力。由于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在教上实现了“手把手、放开手、育巧手,手脑并用”,在学上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会,做学结合”,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用人单位调查显示学生刚参加工作要经历一段“发呆期”,医患关系、护患关系、上下级关系因缺乏沟通而变得不和谐,甚至僵化紧张,而这是从事医疗工作的大忌,因此,教学中对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就十分必要。从表1不难看出,学生的团结协作、沟通交流、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应变能力、岗位适应等能力大大提高,使学生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于一身。

3.3 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有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最新的诊疗理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很多年轻教师经过努力考取了执业医师资格证,积极申请临床进修学习,创造机会外出短期业务培训,以增加临床实践经历、提升职业素质;很多高年资教师通过订阅专业期刊杂志、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加强学习,丰富自身内涵。另外,授课前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熟悉每位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授课过程中,建立班级反馈小组,通过定期座谈,探索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解决问题、弥补不足。参与课改的教师均认为自身素质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3.4 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临床诊疗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能够体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教学情景与工作环境、教学情境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6],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并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过程为坐标,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7],并以过程性知识为主,同时参考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考核时大量采用历年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临床医师身份进入学习状态,增加学生见习、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职业意识,最大限度地贴近临床,消除学生进入临床后的不知所措。医学知识更新和诊疗技术创新日新月异,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学会终身学习,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前必须自主合作学习、动手收集资料,课堂参与模拟或讨论,学习方法逐渐得到完善,学习潜能不断得以开发。结果显示72.22%的医院带教教师认为学生能够很快适应临床。

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传统医学教育对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存在一定的缺陷,其创造力得不到有效发挥。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包括七年制研究生)是新兴的一种医学人才培养类型,重点培养他们的临床胜任能力,以最终培养成为合格的临床医师为目标。实践表明,这种重临床的培养方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1]。尤其儿科临床工作非常繁忙,大部分时间已安排在临床第一线工作,故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明显低于科研型研究生,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不能紧跟学科发展,也进一步影响临床技能的提高。如何安排时间参与科研是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及导师面临的挑战[2]。本研究结合目前临床型研究生的重临床轻科研的现状,旨在为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提供参考,对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1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特点

临床实习时间不同。临床专业型研究生包括了七年制研究生和5+3专业学位研究生。而临床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有4年的时间在临床实习,七年制研究生在临床实习的时间仅仅只有2年半,因此,对于临床问题的发现和科研思维及科研问题的提出都有很大的不同。每个层次的科研能力差别较大。科研能力是一个人在其所从事的专业中,以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是反映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在临床轮转的时间较少,同时学生主动性不强,指导教师督促力度不够,那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基本得不到规范的培养,科研水平也就参差不齐。部分儿科专业学生错误地认为,临床型研究生只要能熟练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和儿科临床技能,具备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及临床工作能力就可以当一名好医生,对于科研能力的培养认为是科研型研究生的主要方向,所以常常忽视对临床问题的发现、分析和整理,对学科发展方向把握不准,无法掌握新技术、新方法[3]。

2结合儿科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的特点,加强儿科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生专业外语阅读与翻译能力的培养。科研课题的新颖性取决于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自身试验或临床数据[4],发现新方法、新热点,其中对国外医学文献的仔细研读,对把握本学科前沿知识至关重要。因此,研究生必须具备英语的听、说、读、写四大基本能力,尤其是翻译文献的能力在科研活动中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外语能力强,查阅、分析文献的能力就会明显提高,也容易产生兴趣点,从中获得有价值的科研信息,除此之外,还会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及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法和思路,有助于提高专业外语水平和实际工作应用能力。所以,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就要掌握好专业外语,这是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最基本的保障。例如,进入呼吸科轮转实习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全英文版的小儿呼吸病学书籍,以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特点及英文专业术语书写方法,积累主要的专业术语和重要的专业英语表达方法。其次,每2~4周将1篇有关小儿呼吸系统专业的文献进行翻译锻炼,导师给予纠正和指导。在日常临床查房中,要针对不同病种进行英语提问,比如,该患者有哪些症状?(cough、feverand wheezing);该患者诊断是什么?支气管哮喘(Asthma)等,以培养学生的日常专业英语听说能力。每1~2个月进行专业英语考核,了解学生掌握程度,对其以后研究工作及撰写英文文章打下基础。

3注重师生沟通,增强学生科研动力

3.1培养学生思考科学问题方法及科研兴趣

要引导学生在临床实习中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作为一名硕士生导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应该是且必须是智慧的启迪师。在临床工作中,需注重师生间的沟通,倡导师生互动,交流问题。儿科临床工作非常繁重,师生间除了在工作时进行面对面交流以外,还可通过其他形式如E-mail、QQ、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将临床和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瓶颈,及时沟通交流,减少盲目性和问题的堆积。通过启迪学生“从临床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刺激学生对科研探索的兴趣,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与技术手段为目的[5]。例如,针对整天忙于临床工作的学生,要积极引导其在所管病例中甚至交叉学习中发现问题。比如为什么胖体质的小孩容易吼喘;为什么有部分孩子呼吸道感染喘息反复发作;是否过敏体质的孩子更应患哮喘。针对这些问题去查阅文献看有没有相似的研究,研究的样本、方法和内容是什么,培养其在日常工作中捕捉到有意义的信息。学生在科研思维培养过程中,导师应该予以正面的支持和反馈。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在实验室做出大量的实验数据才能写出好的研究论文,忽略了基础数据的来源除了动物实验的反馈,更有意义的还是临床工作中所搜集的临床患者的资料、标本真实数据等。要总结科学研究中的失败,尤其对刚参与科研的低年级学生而言,其思路、方法均不成熟,失败的时候需要导师的鼓励和安慰,学生的科研兴趣不会因为遇到困难而减弱,科研思维也会逐步形成。例如,在肾脏免疫科实习的学生发现有些过敏性紫癜的小孩有哮喘病史,经查阅文献后,发现两种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并调阅本院多年的病例进行研究,最后顺利完成了高质量的学位论文。

3.2鼓励科研创新

儿科临床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选题应当遵循“从临床实践出发”“与国际前沿接轨”“具有创新性”3个原则[4]。科学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大程度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并激励学生开拓创新[6]。(1)学会运用专业文献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工具[7]。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查阅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文献资料,掌握最新国内外进展,再结合自身研究方向考虑选题。(2)要积极参加医院组织或科室之间组织的专家学术交流、专题讨论等,感受学者或同事们的创新过程,从中来领悟科研创新并获取有用的信息。(3)对于临床型研究生应着眼于临床,在临床实践中要勤于思考,主动培养科研意识,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以及进行临床总结的能力,形成有意义的探索题目。例如,自PM2.5在全国引起广泛的重视以来,2013年开始重庆地区也进行了实时监测,临床医学七年制研究生在临床管理患者中发现哮喘儿童发病率确实有上升趋势,门急诊的哮喘患者每月发病人数都不同,而哮喘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于是想到PM2.5这个新的课题,其与儿童哮喘之间是否有联系。这想法一提出,立即查阅资料,与环境部门联系获取数据,再经过统计学教师的指导,最终形成的研究论文被Environmental Pollution杂志录用,获得了外国专家的首肯。当前,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科研创新思路同样对研究生科研思维培养起重要的作用[8]。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基础与临床专业的整合,对儿科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提出了新要求。(1)要确定儿科临床轮转阶段导师负责制。临床导师工作在一线,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擅长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对学生的操守、品行、临床技能及科研探索等进行有力的监督和指导,使其树立转化医学理念,掌握学科发展动态,最后明确专业研究方向。对于儿科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而言,导师应当在具备副高级职称、硕士以上或有省部级科研课题任务的,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队伍中选拔。(2)要为儿科研究生构建多学科课程体系,儿科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应开设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应确立重点教学内容。(3)建立临床与基础学科联合培养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采取临床与基础学科联合培养的方式,要配备科研导师作为第二导师,这样才能将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服务。

4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指导效果

4.1学校和教学医院应注重导师选拔、考核,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1)应健全导师的遴选制度,制订严格的研究生导师选拔方案。要注重导师的师德和教风,因为这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而且对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只有建设起一支有着高尚师德、献身教育、献身临床的导师队伍,才能言传身教、严谨治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及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因此,要想培养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勇于探索的高素质研究生,必须具备一支医学素养高、治学严谨、积极创新的导师队伍[9]。(2)医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有规划,要重点培养具有献身精神同时又具有潜力的青年骨干,积极培训他们的带教理念、责任感及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并为他们提供临床理论授课、临床带教及脱产教学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其专业技术和学术水平,为青年导师后备力量的建设,为申报临床型硕士生导师打下基础。

4.2注重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硕士生导师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硕士生导师要保证终身学习的习惯,要经常参加院内外的相关讲座和培训课,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掌握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完成知识的更新,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不断有所发展和创新。同时还要注重多学科交叉学习,使自身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医院应采取有效积极的措施,不断提高导师的临床业务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如每月举办疑难病例讨论,请外院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会等,加强各学科导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本院每年均选送较优秀的骨干导师出国进修或专项研究,有助于培养综合能力强、学术视野宽的研究生。

4.3建立监督机制,提高导师指导效率

应进一步明确导师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建立起有效的导师指导监督机制。研究生处定期检查学生科研进展,从而督促导师进行定期的指导。此外,加强研究生对导师的评价,将评价表反馈给导师,从而增强导师的责任心和指导效率。建立导师考评系统,定期组织师生交流会,并将其列入考核指标,奖罚分明。还可通过研究生管理部门建立专用邮箱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学习需求、意见建议等,再与导师进行反馈,这样能增强导师对学生的了解并认识自己的不足。同时有利于针对性的组织专家讲座、调整培养计划,甚至可以作为导师考评系统、导师培训课程和导师的遴选工作的参考。因此,建立健全了监督机制,有利于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以更好地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作用[10]。

5加强学位论文管理,鼓励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1)组织专家小组进行开题报告,对学生课题的文献查阅、选题方向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及创新点进行审核,以保证论文选题方向的正确性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使后期工作能顺利开展。(2)在学生课题设计、开展及撰写科研论文过程中,导师要对其论文中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严审,对文字表达、论文格式进行审核、修改,直至达到毕业论文要求。学位论文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是科研能力的体现[11]。医院或科室应制定奖励政策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热情,同时对其导师也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在具有国际影响力杂志的学生,可作为毕业留院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纳入考核。科研处对发表在核心期刊以上的文章,版面费给予全额报销,以激发学生的科研积极性[12]。总之,临床型研究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应坚持临床技能与科研能力培养并重。通过兼顾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使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在掌握临床技能和诊治能力的同时培养科研意识和科学思维,了解本专业研究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掌握先进的试验操作技术,来解决临床面临的新问题。使临床胜任能力及科研能力相互促进,最终才能培养成为高素质,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

作者:彭东红 黄英 舒畅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中心二病房

医学专业论文: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实践

摘要:

为实现临床医学专业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无缝接轨,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改革传统的“2+1”教学模式,形成新的“1+2”教学模式,实现课岗对接,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校院合作;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临床医学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制三年,时间较短,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真正学有所成,成为各高职医学类院校积极探索的课题。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泉州医高专)不断深化校院合作办学机制,校院双方共同实践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1+2”教学模式,努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农村和社区培养更多优秀的医疗卫生技术人才。

1“1+2”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我国传统的三年制高职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主要采用“2+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医院实习1年。这种模式的弊端有:教学方法单一,以填鸭式为主,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晚接触临床,实践能力不足;较不利职业道德养成。因此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新形势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泉州医高专根据教育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基于校院合作共育人才的“1+2”教学模式,即学生第一学年在校部学习人文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年进入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完成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任务,第三学年在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实习。这种“1+2”教学模式以“校院合作”为基石,搭建对接临床工作岗位和融通执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

2“1+2”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2.1有序安排教学工作

学校目前有1所直属附属医院、3所附属教学医院为临床专业专业课教学基地。根据各教学基地的实际,分别安排50~80名学生进基地教学班。校部教务处下达教学任务给临床学院教学办,并指导院办统筹安排各教学基地的教学任务,各教学基地教务科召集相关教研室开会研究,落实分配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各项工作,保障专业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各临床教研室负责某一专业课的教学安排、组织大讲课、小讲课、床边教学、病历讨论、评教评学、考核等教学具体工作。建立关于备课、授课、实训见习、课程考核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保障教学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2.2确立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

通过调研,按照基层医生岗位能力需求与工作任务的要求以及执业助理医师准入标准,确立临床专业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重新设计、开发实训项目、改进实训条件、增加实训时间,加强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课堂与临床岗位的无缝对接。为适应教学内容改革,校院共编特色校本教材。

2.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采取案例、情景(床边)、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证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训见习按照1∶1或1∶1.5的比例交替进行。充分利用医院的医疗资源和教学优势,注重围绕多形式床边教学这一关键环节〔2〕,通过教学查房、临床情景、病历讨论、问诊查体示范、社区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丰富生动了床边教学内容,高效地将理论授课、床边教学、技能培训三者有机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突出学生临床岗位能力的培养。

2.4教学管理组织与实施

2.4.1组建教学管理机构,形成院系合一的管理机制:为保证附属及教学医院按质按量完成第二学年临床专业课的教学,校院联合成立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明确学校、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的教学任务。专业课教学工作在学校由分管教学校长负责,在教学医院或附属医院由1名副院长负责,医教科负责统筹、协调、落实教学工作。每个教学医院或附属医院为1个教学点,成立教学办,可以单独设立或与医务科合署,配备1-2名专职医务人员负责专业课教学。根据医院实际和教学的需要,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专业课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由临床各科主任或副主任担任,各教研室配备至少1名教学秘书,教学秘书须由高年资医师担任〔3〕。学校至少派出1名教师负责联络每个教学点的工作,上传下达,其职责是:协调安排教学工作;协助抓好学生管理;做好学校与每个教学点的沟通联络等。通过整合临床医学系与附属、教学医院的关系,形成比较健全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深化院系合一。院系合一的管理机制为深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搭建了平台。

2.4.2制订管理制度:校院合作共同研究制定《临床教学基地教学管理办法》、《专业课教师选聘管理办法》、《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临床专业课的教学设计、过程控制、师资管理、教学考核、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管理,为专业课教学的正常进行及按质按量完成提供制度保障。

2.4.3规范教学环节:依据“1+2”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临床岗位职业核心能力需求与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标准为依据,优化教学内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建立教学文件制定、备课、授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实训见习、课程考核等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以临床工作岗位任务为依据,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制订并推行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训见习,体现临床医学专业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工学结合”教育理念,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2.4.4过程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是保证教学计划顺利实施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保证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基础〔4〕。校院联合组成教学督导组,通过以下措施加强教学过程的控制与评价:①对各教学点进行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阶段性地掌握教学状况、教师授课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②深入课堂随机听课、访谈等形式,监控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提高。③深入开展评教评学活动。评教由学生评教、领导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等环节组成,根据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对教师教学进行综合评价;评学主要是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学习兴趣、接受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定性评价,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④由教学秘书及学校派出教师进行常规教学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⑤建设理论和实践试题库,坚持教考分离。⑥实行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结合、阶段性综合考试与实习前综合技能考核结合、毕业前理论考试与综合技能考核相结合。

2.4.5实训场所管理:实训教学是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所必需的。为实现教学目标,校院共建了实训教学场所。由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提供场地,学校投入设备,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各病区多媒体示教室、体格检查实训室、急救实训室、仿真手术室、动物手术室等,为教学提供硬件支持。

2.4.6教学质量评价:校院合作共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以“督导、反馈、评价”为总体思路,校院合作共同构建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开展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及时进行教学质量纠偏。成立了教学质量监控小组,负责制定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细则,检查督导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行医院临床实践教学月报制度,学生定期座谈反馈教师教学与带教情况;校院每月信息互通。成立了教学质量评价小组,负责制定听课评课制度、“以老带新”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和用人单位评价制度,采取教学检查、教学反馈、督导评价、领导听课、同行评教、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学信息员反馈等评价方法,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活动,教师教学活动由校院双方给予督察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由校院双方给予相应奖惩。

2.5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校院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教学团队建设。

2.5.1教学团队“准入”条件:按照《专业课程教师选聘管理办法》的规定,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8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且必须具有较好的临床教学能力。保证专业课教师全为有经验的临床一线医生,实现专业课教师双师资格的预定目标。

2.5.2教学能力培训:根据各教学医院师资状况,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对任课教师采取岗前集中培训、分散培训、定期培训,加强其医学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课堂艺术培训,增强教学基本功,提高其教学能力。每年寒暑假,学校对每个教学点的专业课程教师进行为期1~2周的教学能力集中培训;每年派出2~3名教学名师到各个教学点举办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讲座或示范课教学活动。

2.5.3“双师型”教师培养:为加强临床医学专业优秀“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泉州医高专“建站立室”,即建立临床医学专家工作站和教师工作室。主要成效体现在:一是学校教师不脱离临床岗位,课余参与医院的临床诊疗工作,将理论付诸临床实践、丰富临床经验,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二是充分利用医院资源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强化青年教师的专业理论,丰富其临床经验,提升工作热情和职业素养,完成了“双师”教师的跨越;三是临床医生更多机会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不仅自身理论知识得到夯实和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且能将临床实际案例、诊疗经验融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受益匪浅。

2.5.4教师激励机制:为调动临床一线医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校设立了“双师型”教师专项津贴,给予教学医院专业课程教师的课时津贴明显高于校本部教师,有效地激发了临床医师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学校出台了《临床教学基地优秀教师评选办法》,对在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医院将教学工作作为业务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使专业课程教师自觉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凡教学点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学校为其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并创造条件支持其申报或转评为高校教师职称。

3“1+2”教学模式实践效果评价与展望

为考察“1+2”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成效,泉州医高专委托独立第三方(麦可思)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近五年校院合作的“1+2”教学模式实施效果。效果评价主要从2个维度进行:①临床教师评价。向4个教学点共发放临床教师调查问卷82份,回收有效问卷8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8%。调查结果显示,98.8%的临床教师支持此种教学模式。按照《专业课程教师教学质量量化考评细则》对82名临床教师进行考核,其平均分数为(84.5±2.7)分,优于以往校本部专业课程教师的考核成绩。②学生评价。设计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表,从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97份,其中有效问卷59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7%。调查结果显示,98.9%的学生赞成或接受此种教学模式。在4个教学点学习的学生,其实习前理论考试和综合技能考核成绩,以及毕业理论考试和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均较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相关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近3年来,本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5%以上(2013年97.5%,2014年97.9%,2015年98.1%);基层就业率达到85.5%以上(2013年85.5%,2014年86.9%,2015年85.9%);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4.7%以上(2013年94.7%,2014年95.1%,2015年95.6%);2014年专科升本科考试上线率达98.7%;执业助理医师初次过线率达68%以上(2012年68.9%,2013年68.4%,2014年69.2%);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对学校培养的满意度(2013年98.2%,2014年97.9%,2015年98.5%)、各用人单位对泉州医高专临床专业毕业生满意度高(2012年97.9%,2013年98.6%,2014年98.5%)。从2006年来,校院合作共同实施“1+2”教学模式,在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技能、岗位工作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可以说是成功的实践。但是在深化校院合作、培养合格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如校院合作机制应当更加完善、全面和科学,以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专业课程教师的培养机制、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等等。今后,将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深入探索,改革与完善校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医学人才。

作者:吴海容 黄幼霞 单位: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医学专业论文:医学专业教学人文教育尝试

[摘要]

在医学教育过程的备课、课堂互动以及课后师生交流等不同环节,从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出发,分别对医学生进行了崇尚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文精神培育,医学发展史中的人文知识传输,人文知识与医学的互动,人际交流中的人文关怀等实践,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又使师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关键词]

医学;人文教育;人际交流

医学专业教育是医学生职业生涯的专业能力教育过程,这个过程是医学职业生涯所需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临床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过程,也是一个医学科学社会发展史的宣讲过程。通过医学发展史的穿插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医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良好的人文教育媒介,发掘和利用好医学专业课所蕴藏的人文素材,结合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现实和就医环境中,因人文知识匮乏、意识形态社会化等造成医患矛盾重重等社会需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已经成为当前医学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基本技能。[1-2]

1崇尚生命、敬畏生命是形成良好学习和教学态度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人文教育中,备课也是重要环节。医学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和尸体和各种实验动物打交道。医学基础课中,许多课程都要在了解了人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以及各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深刻理解人的器官和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同时,通过不同的动物实验,进一步观察、分析和验证动物各系统、结构的功能和作用,分析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分布和对不同器官组织的影响。因此,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加一些对使用尸体和动物的课程中的人道主义教育。在需要尸体和动物的课程中,要求在课前先向尸体标本默哀,以此来唤起学生对向医学事业奉献遗体的死者的尊重、崇敬和对生命的敬畏。在使用动物的实验课上,要求学生以轻柔的动作和安乐的方式处理动物,不采取粗暴、残忍的手法处理实验动物,尽可能地减轻动物的痛苦,尽可能地减少使用动物的数量,养成崇尚生命、爱惜生命、怜惜生命的习惯。通过这种教育,可以形成学生面对生命时的审慎态度和崇尚生命,敬畏生命的职业习惯。

2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人文知识做补充,有血有肉地传授知识

医学专业课中的绝大多数内容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但其中也蕴藏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医学专业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既经历了由浅入深、逐步细化的自然科学发展过程,同时也经历了社会发展变革的洗礼,其中蕴藏了丰富的阶级斗争、宗教纷争的历史素材,甚至是饱含着腥风血雨的历史。我们现已熟知的许多专业基础知识,甚至很多医学常识,在其最初被提出、被论证的过程中,都曾经历了血腥的纷争,并有一些科学家为此历经磨难,甚至为此献出了性命。在教学过程中,当笔者有意识地将这些充满血泪,包含无数科学家冤屈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形成过程所经历的撼天动地的历史事件介绍给学生时,无不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撞击,而这些附加了人文知识的专业知识,也深刻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若干年后,当我们师生再相逢时,谈论最多、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些人文化了的专业知识点。

3人文知识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剂良药

人文知识在专业知识理解和改善教学效果方面有着特殊的促进作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需要一定人文知识的帮助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解后的记忆才更加深刻难忘。如神经生物学中,“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一节,如果仅仅从其定义和各自的特点来讲解,学生理解和记忆就不够深刻。若这时能引入一点人文方面的知识,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喜爱和读过《红楼梦》的人很多,学生也是如此。在讲述陈述性记忆时,我引入了其中中秋赏月时的一段小诗中的两句,“寒湖度鹤影,冷月葬花魂”。并提问学生:此句子来自何处?由谁在什么情景下吟出?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通过这样的问答,同学们既回忆了红楼梦中群芳中秋赏月情景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事件等关系和顺序,对大观园中的美景来一次神游,又对陈述性记忆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另外,在讲授“知觉”一课中,引入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鲜活的实例,来加深对影响知觉的因素,以及在知觉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在同样大小的两个圆盘周围,分别用较大的一组圆盘和较小的一组圆盘环绕。这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原来同样大小的两个圆盘,由于周围环绕的圆盘大小不同,我们就将其知觉为大小不同的两个圆盘了:被小的一组圆盘环绕的圆盘,看起来比被较大的一组圆盘环绕的要大一些。这就是错觉。这样既让同学们明白了错觉的概念,又了解了周围环境对知觉对象的影响,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使学生认识到,在一些情况下,眼见并不为实,培养了学生批判性认知事物的能力。

4人文关怀是师生交流沟通的润滑剂和联系纽带

教学工作中,师生交流、学生工作者与学生的交流,除了专业知识学习方面的“授业解惑”式交流外,更多的交流是学习以外的东西。学生在学校学习,除了应对正常教学安排的活动以外,还要应对许多各自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来自不同的层次和方面。在物质方面,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经济状态的家庭。而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吃饭,吃饭离不开钱。因此,家庭经济条件差别必然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课外活动;认知方面,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入学前生活环境差别较大,教育环境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知能力也有显著差别。当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受到的影响不同,应对问题时采取的方法也会不同;精神追求方面,经历过不同的生活环境的人,其精神追求显著不同,对精神追求的渴望程度也有差异。同样,有不同生活、学习经历的学生学习的目的和学习动机和动力不同。因此,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首先要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充满爱心地与学生交流,真诚面对学生,对学生多一份爱心,少一点责备,多一份肯定和鼓励,少一点批评和怀疑,其次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分析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站在学生父母的立场上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予学生帮助和鼓励,做学生的朋友和生活的引领者。最后在和善的交流中,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渴望,了解学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了解学生人生道路上的疑惑,有针对地给予学生帮助、指导和鼓励,用肯定坚定学生学习、生活的信心,用指导矫正学生的不良言行,用赞许促进学生向着优秀发展。

5行为示范是人文教育良好的载体

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以后职业生涯的医疗活动中,只有在医学生构建医学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他们能胜任今后医疗工作中的人文关怀需求,把医学知识和技能在关怀患者、重视其疾病、尊重人格的情况下,加以利用和实施。而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为此,我们一方面在备课过程中设置一定量的场景,为学生提供与他人在特定环境中交流的机会,以实际考察和训练学生的社会交流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同时,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注重以文雅得体的行为方式与学生交流、互动,以规范的言语和文明高雅的举止影响学生,并与学生一起评判、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案例,使学生明确什么样的行为是文明而切合医疗实践的,什么样的行为有利于医患沟通,促进医疗效果提高,什么样的行为方式符合人文精神,怎样做更能在体验人文关怀的情况下获得可靠的医学资讯,达到尊重患者,与患者友好相处,以增强医疗效果。同时,定期邀请医德高尚的老专家到课堂,进行人文实践讲座,以发生在职业生涯几十年中的鲜活事例,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组织学生到专家应诊的现场观摩,亲身感受老一辈医务工作者人文魅力在医疗实践中的作用,使学生对人文精神既有理论上的认知,又有行为实践上的成果支持,促进人文精神深入到医学生心灵,并转化为初步的人文行为。

作者:肖延丽 彭磊 单位:泰山医学院研究生部 泰山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医学专业论文: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探索

摘要:

为了克服目前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弊端,体现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本研究探析了任务型教学法在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任务型教学法在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切实可行,可以帮助提高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

关键词:

任务;教学;口腔;英语

一、引言

医学英语教学已经在不少医学院校广泛开展,也是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无法满足现实需求。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了克服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传统教学法的弊端,本研究试图探析任务型教学法在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目的是为了提高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质量。

二、文献回顾

由交际教学法发展而来的任务型教学法,在班加罗尔实验的基础上,在印度由珀拉胡于1983年首次提出。像其他语言教学法一样,任型教学法也有其理论基础,比如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等。NunanandKeobke(1995)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了任务难度问题,探讨了学习者对任务难度的观点和导致问题的原因,香港城市大学35名一年级学生完成了一系列任务难度的检查及其对任务难度产生的因素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任务难度的认识及其在任务中由成功的言行所衡量的实际困难是低的,缺乏对任务类型的熟悉、学生对任务目的混淆、及文化知识是由学生识别的任务难度的主要因素。Willis(1996)将任务分为六类:听力,顺序和分类,比较,问题的解决,分享个人经验,创造的任务。吴旭东(1997)探究了外语学习任务难易度原则的理论框架,五阶层复杂度来衡量任务难易度,“更易”条件是由最简单的衡量,“更难”的条件是由最“难”的衡量,在两极中间的任务随着难度增加,取决于任务遇到“更难”条件的因素。赵守亮,王光华,王胜朝,等(2003)从教学过程中探讨了多种口腔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口腔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专业英语阅读和翻译的不断强化,与口腔英语相关的专题讲座,口腔专业英语病例答辩考核,丰富完善了现有基础上的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汪慧(2011)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探讨了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问题,35位大学英语老师完成了问卷调查和访谈,144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完成了另一个问卷调查,根据数据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大部分老师不太了解任务型教学法的相关知识;第二,在大班实施任务型教学法有难度;第三,评价简单且不能满足期望;研究结果还表明任务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但无法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孙健,陈惠,徐维宁,等(2014)针对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入手探讨了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刘跃良(2015)针对目前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和问题,以语域理论为指导,探究了医学英语教学的特点,结合实例探析了语域理论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三、任务设计

Ellis(2006)提出的任务型教学法模式包括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任务前是师生可以在任务开始前进行的各种活动,比如是否给学生时间实施任务。任务中主要是任务本身并且提供一些教学选择,包括是否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任务。任务后包括紧随其后的任务实施过程,它包括重复表演,回顾任务,及聚焦于形式。本研究中的任务设计将遵循Ellis提出的任务型教学法模式。任务前:上课开始,老师检查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课前预习任务是搜查关于Thedevelopmentandcomponentofthetooth(单词、短语、图片,视频等)的相关知识。检查完课前任务后,老师通过一段关于牙齿构成的英文视频简要介绍话题Thedevelopmentandcomponentofthetooth.看完视频后老师鼓励学生回忆之前所经历过的和电影中看到过的关于牙齿的场景。这一阶段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回忆先前知识和经验完成任务,老师将学生说出的相关单词和短语写在黑板上,比如teeth,enamel,mouth,dentine,pain,patients,doctor,nurse,ma-chine,andsoforth.还有少部分学生用英语讲述了自己看牙医的经历。师生共同将这些词分类。任务环任务:老师告诉学生这节课的任务是阅读讨论Thedevelopmentandcomponentofthetooth并回答以下问题:whatisthecomponentofatooth?学生在小组内用英语讨论并回答问题,老师在教师走动,必要时提供帮助,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查词典,有的学生在讲英语时感到紧张。老师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计划:每个小组都计划在全班进行任务结果的报告,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报告内容,更注重语言的准确性,老师在教师来回走动,必要时帮助学生。报告: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报告任务结果,组内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同学认真听,老师在报告结束后进行积极的评价并纠正错误。任务后:老师就每个小组的报告进行了积极的评价总结,主要归纳为:Atoothiscomposedofenamel,dentine,cementum,andadentalpulp.在黑板上列出重点词和短语并对其进行分类。同时鼓励每组就课文、黑板上、和自己脑海中的相关知识进行一个关于牙科医生和病人在门诊的英文会话。而且,布置下节课的任务,搜查关于“Lesson2TheDentitionandOcclusion”的相关知识。

四、结束语

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是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医学院校广泛开展。综上所述,任务型教学法在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既体现了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又满足了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需求。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教材的选择比较单一。建议未来的研究加强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材的建设,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设置及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等。

作者:慕秀荣 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外语教学部

医学专业论文: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

一、进行岗位调研,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基本工作能力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主要面向社区培养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求承担预防医学教学的教师要转变观念,深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岗位调研,了解真实工作环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家共同分析,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集“预防、保健、康复、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因此,应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包括:能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治疗与转诊;能开展传染病的预防及社区管理;能分析判断慢性病的流行因素并制定预防措施;能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自我保健;能对社区三大公共卫生进行管理;能初步开展医学科研;能建立并使用健康档案。

二、制定课程标准,实现校内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在岗位调研基础上,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课程标准。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执业标准为依据”的设计理念,将《预防医学》定位为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基本思想,强化“群体观念、环境观念、预防观念、大卫生观念”,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预防意识、水平和技能。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开出临床处方,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开出预防处方的能力,以适应将来从事社区医疗服务的需要。将课程内容整理为环境、职业、食品等三大卫生;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方法;健康档案的使用与管理等五大学习任务,努力实现校内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其课程目标按照执业考试大纲要求与岗位工作要求制定出知识、技能与态度三大目标。例如,在知识目标中除要掌握环境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懂得如何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避开和消除危险因素,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三级预防原则与措施,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内容、自我保健与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技能目标要求具备开展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能力,具有指导群众开展防病和自我保健工作的能力,具有制定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健康措施与计划的能力。职业素质目标要求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具有维护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会使命感。

三、加强社区实践,获得岗位工作的初步经验

预防医学的实践性很强。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是要教会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这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预防医学的教学应将课堂外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学生在工作环境中学习,提升专业适应能力,深刻感知就业岗位,从而获得基层工作的初步经验。例如,为培养学生在社区开展慢性病预防的工作能力,教师提出“生活方式与慢性病”的健康教育课题组织学生到社区完成。到社区前,学生分别收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资料进行准备,到社区后,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合作,精心制作社区健康宣传板报、印制发放宣传单,进入社区高危人群家庭帮助制订个性化的干预计划,实践结束后班内开展总结交流。大多数学生表示,通过社区实践,学会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同时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更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获得了岗位工作的初步经验。

四、改革课堂教学,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课堂上,大多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知识,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课堂知识,更没有时间对课堂知识提出质疑,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亟需改革课堂教学,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改中的体会是:一是教师课前备课要充分,悉心编写或选择恰当的案例,从案例中引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能覆盖讲授内容;二是课前将问题布置给学生后,学生需要通过网络、杂志、专著等途径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此过程不能流于形式,可通过学生自查、教师抽查来严格落实;三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特点,在教学中可采用提问、讨论、讲授、学生专题发言等多种教学手段,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有效地传播知识,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不断纠偏,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和教学组织的能力。同时,通过课改实践我们感受到,学生接受在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医学的发展是无限的,要使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渠道获取和掌握不断涌现的前瞻性知识,成为自主学习者,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

五、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实现共享互动平台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通过高职院校多年来的实践表明,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我院《预防医学》精品课程的建设起步较晚,课改组成员以借鉴现有优质资源为基础,搜集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课程标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习题、模拟试卷、图片、表格、flash动画、视频、网站等,并将其进行整合、优化和共享,建成了更加适合我院教学实际情况的精品课程网站。网站的建立,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具有示范作用的本课程优质教学资源,提供良好的资源上传、下载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教案、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源提前预习和准备,上课没充分理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复习。教师还可以通过互动平台适时布置学习任务和相关练习,学生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向教师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由教师答疑解惑。通过这些方式,实现了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交流。既可使学生的疑难问题得到适时解答,又可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可因材施教,体现个性化教育。从而在教与学两方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总之,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作为高职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在课程改革中做出积极尝试。

作者:赵俊 单位:陕西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专业论文:高等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研究

1明确预防医学在高等医学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引起学生的重视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三大学科之一,是贯彻我国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目的的一门学科。和临床医学相比较,预防医学具有更加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代表了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相互渗透,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1995年世界卫生大会提出,要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更好地为个人和社区卫生保健服务。WHO(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要求,指出未来的医生要具备5个方面的能力:(1)能根据病人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总体需要提供高质量、综合、持续和个体化的保健;(2)能从伦理、费用与病人等方面综合考虑和合理选择各种诊疗新技术;(3)能承担健康教育的任务、有效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4)满足个体和社区的卫生需求,并代表社区倡导健康促进活动;(5)利用卫生资料,在卫生系统内外与个体或组织一起工作,满足病人和社区的要求。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较落后,因此,我国实行三年制的专科临床医学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面向农村、面向社区的助理全科医生。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有6个任务,即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因此,全科医生不仅要知晓临床知识,还应掌握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搞好预防医学教学工作

目前,大多数预防医学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和职业病、营养与食品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卫生统计、流行病等。按照目前我国对基层医疗人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新发传染病的防治等内容。预防医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只看重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认为预防医学无关紧要。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转变学生的医学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自觉将预防医学知识应用到医学实践中,从而培养合格的、面向社区的、全面型的医学人才。

2.1理论课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多媒体教学,其与传统教学比较,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提供大量、直观、生动的信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照本宣科,应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图片和视频有机结合起来,讲课内容尽量贴近生活。如讲维生素C时,可以讲述哥伦布在探险过程中是如何发现可以预防和治疗坏血病的故事;讲环境污染物铅、镉对人体的危害时,可以播放新闻调查等视频,以事实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讲台上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事件;讲尘肺时,可以引出我省的开胸验肺事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创新教学理念。预防医学会涉及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很多学生课前不预习,无法看懂这些知识,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等方式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复习相关的知识。同时,教师要注重语言艺术,在课堂中可以使用网络语言,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

2.2实验课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注重实践应用

预防医学实验课中流行病与卫生统计部分占的学时比例较大,这两部分内容主要讲授的是方法学,理论和公式比较多,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经常应用到,而有些学生在高中学的是文科,数学基础较差,因此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消化这些抽象知识难度较大。通过对我校临床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少有学生在课后对流行病和卫生统计这两部分内容进行复习,鉴于此,实验课应多安排流行病和卫生统计的内容。以往的实验教学通常是教师出一道或两道计算题,让学生参考书上的例子进行解答,学生普遍反映只会“依葫芦画瓢”,对理论课上讲授的知识如何应用没有理解和掌握,此种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有些院校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无法让学生上机练习。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实验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如可以让学生运用现况研究的方法使用调查表实地收集、整理资料,然后运用统计学知识对数据进行编码和资料类型的转换;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让学生学习用软件进行信息录入,建立数据库,然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并根据研究目的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咨询者引导学生,不受学时的限制,让学生自己支配时间,独立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实际中熟练应用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的知识。

2.3严谨治学,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教学态度,不断拓宽知识面,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沟通,用自己的教学热情感染学生。课本知识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应经常学习、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其次要加强科研工作。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高技能型医学人才。医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收集的资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成为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使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我教研室正在进行农村学龄儿童营养干预的项目,可以在课堂中将项目的开展过程向学生讲述,并将涉及的营养学基本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医学统计学的统计方法进行介绍。

3考核方式的改革

预防医学知识零碎、自成体系,高职院校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闭卷笔试为主,理论分值较大。这种考核方式虽然操作简单、便于评分,但导致许多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前采取突击背诵的方式过关,因此有必要对这种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可以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重,在每一部分内容结束时,进行单元测试,使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在期末考试中,除了闭卷考试以外,还可以增加实践技能考试,并将成绩计入总成绩,例如教师可以在课程快结束时出几个题目让学生自选,学生通过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以综述或调查报告的形式上交。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更好地体现考试的公平性。

作者:张军 李艳 刘建涛 单位: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面向城乡基层培养的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2013届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6份,收回232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75.82%。

1.2方法

根据该校研发的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情况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毕业生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在校内实训(或实验)室讲解理论知识的认可度、校内实训(或实验)室讲解理论知识获得认可的原因、理论课教师授课方式获得认可的原因、对实训基地的满意度等。受访者通过登陆专业性网络问卷调查平台完成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输入、整理与分析。

2结果

2.1受访毕业生基本情况

在2013届毕业生中,受访毕业生所在单位的类型主要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占65.52%,15.95%(表1);受访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类型主要为内科和全科,分别占25.86%和18.97%。

2.2学生对教学实践的满意度情况

71.47%的受访毕业生认可教师在校内实训(或实验)室讲解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25.35%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此种教学方式获得认可的主要原因为“教学展开形式好”,23.94%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是“知识呈现方式好”(表3);70.09%的受访毕业生认可理论课教师的授课方式,24.47%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教师授课方式获得认可的主要原因为“教学方法选择恰当”,21.28%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是“教学媒体生动形象”;40.95%的受访毕业生认可教师采用“运用典型工作案例”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76.29%的受访毕业生认为实训基地能满足学习需要,基本实现了通过网络教学、辅导、讨论、答疑、考试的一体化教学。

3讨论

在校内实训(或实验)室讲解理论知识可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及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有效地融为一体。其融合点主要是该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即“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由于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习惯于在具体的实践场景中认知和学习,故而将理论知识放在实训(或实验)室内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例如在《诊断学》中,心脏检查一直是学习的重难点,若在传统教室中讲解心脏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内容,一方面学生难以形象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到实训(或实验)室进行操作时,容易忘记相关理论,导致操作不到位或错误。直接在实训(或实验)室中进行心脏检查理论知识讲授,教师可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边听讲边在体格检查模拟人上练习操作,既解决了纯理论学习时的枯燥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操作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了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受到学生的好评。案例教学法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师授课的常用方法,该教学方法首创于哈佛大学法学院,之后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临床医学是应用最为深入和系统的领域之一。临床医学教育既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是知识的单纯接受者,特别对3年制的专科医学生来说,由于在校时间短且学习内容多,故教师多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此举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多不太理想。案例教学法一方面通过教师对实际病例的剖析,引导学生对病例中的相关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已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以实践者的身份去分析、解决问题,在模拟临床实际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例如,讲授原发性高血压时,教师首先将原发性高血压的典型病例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在课堂上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如患者的病史有什么特点?初步诊断是什么疾病?诊断依据是什么?原发性高血压有哪些危险因素,其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是什么?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临床表现和并发症有哪些?患者所做检查是否合理?还需要进行哪些检查?考虑患者是否为继发性高血压?鉴别诊断有哪些?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是什么?患者的治疗方案如何制定等,鼓励学生针对提问轮流发言,其他学生可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看法,通过各种观点的交流碰撞,学生不断对比并反思自己的观点,引发新的思考,从而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讨论中学生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进而取得新的收获,教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薄弱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完全理解和明白病例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培养了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在相互探讨中了解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对该种教学方法认可度较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在实训教学方面,学生对该院实训基地的满意度较高。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家教育部十分重视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实践教学,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该院十分注重学生创造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中心有业务用房4158m2,62间实训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888台。为了能让学生毕业后做到从实习生到医生的无缝对接,实训中心按照医院临床科室设置划分为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等12个功能区,学生所有的训练、操作相当于在“医院”进行。在各科室中设置相应实训室,如在内科设置体格检查实训室、模拟诊断实训室、心电图诊断实训室、超声诊断实训室、穿刺实训室;在外科设置急救实训室、止血实训室、包扎固定实训室、搬运实训室、清创缝合实训室、手术室等,以满足学生实训学习要求。同时,还将体格检查模拟人、心肺复苏模拟人、穿刺模拟人和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12导联心电图机等结合在一起构建“模拟病房”,使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富有逼真性和吸引性。另外,尝试启用标准化病人进行实训教学,标准化病人是指一些经过训练、旨在恒定复制真实临床情况的人,他们可充当正常人、病人和评估者。学生一方面通过与标准化病人的接触学习问诊及体格检查技巧,从病人反馈中明确操作的标准模式;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与标准化病人的交流,了解到自己最终的接触对象是真实的病人,而不单是从病人身上掌握某种操作或技巧。因此,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在实训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为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今后仍将继续完善实训室建设,打造更为真实的职业环境文化,并大力推广启用标准化病人进行实训教学。

作者:刘彦 何坪 王燕 单位: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

医学专业论文:医学专业英语阅读教学论文

1应用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加强探究式阅读教学法的应用思路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医学专业的英语教学与普通的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区别,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1.1精心选材

在选取学习材料时,确保所选的学习才能不仅要满足教学大纲中的相顾炎需要,还要紧密结合医学专业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并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才能更好地确保其应用成效的提升。以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常见的各种临床疾病为例,其不仅具有较强的普遍性,而且所涉及的英语词汇较多且常见,尤其是内容通俗易懂,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并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就能使得学生基本上掌握所学的内容,即便没有掌握的内容,也能在课后通过努力而掌握。如果是采用涉及理论的相关内容,这不仅对学生而言较为生疏,而且具有较大的词汇量,这就需要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掌握,而且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其失去学习的兴趣。基于此,作为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尽可能的在临床常见病探究教学中穿插一定的理论内容,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掌握有关内容。

1.2创造机会

在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时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发现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机会,当学生在面对未知的知识时,作为教师应加强对其的引导,尤其是学生在质疑之后,应引导其通过查询和论证进行释疑解惑,并在整个过程中采取独立、合作以及讨论三者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才能使其更加快速而又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及时的进行学习成果的沟通和交流,通过交流实现互相启发和融通以及吸收,进而在促进自身提高的同时促进学生整体性的提升。

1.3加强引导

就探究性的阅读教学来看,其主要是以发现问题为前提,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求证,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以及思考和分析得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进行自我求知,而且学生还能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出与自身学习相符的学习方法。所以作为教师而言,在应用探究式阅读教学法时,应对自身在课堂中的角色进行精准定位,一般而言,教师只是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扮演着设计和管理的角色,而学生是整个探究活动的合作者以及被鼓励的对象,从而使其更好地分析和解答问题,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出符合自身学习和发展的学习方式方法,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

2结语

综上所述,对探究式阅读教学法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作为医学专业的英语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生本原则,确保所提出的问题具有较强探究性的同时还应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尤其的医学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学习兴趣的提升,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培养更多符合时展的医学人才,并为此而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终身。

作者:辛艳平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

医学专业论文: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从北京教育考试院调取2005年至2014年北京地区整体与高考理科本科第一批次统招统分临床医学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类数据,摘取北京教育考试院编著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京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理科):提前批次(含艺术类提前批)及本科录取部分》(2005~2007年、2008~2010年、2011~2013年)中人数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主要评价指标

1.2.1实际录取人数。本研究中,实际录取人数是指被北京地区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实际录取的考生人数,该指标主要反映了每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就读群体的数量规模,它与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人数密切相关。

1.2.2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本研究中,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是指北京地区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平均分数在北京地区高考理科考生分数分布中的排名位次占考生总数的百分比,在高考理科整体生源具有一定同质性、考生分数分布呈现相似正态性的情况下,该指标主要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录取生源在高考理科整体生源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1.2.3报名招生比。本研究中,报名招生比是指北京地区以一志愿一专业报考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数与该专业计划招生人数的比值,它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同时报考竞争1个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名额的人数,该指标主要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对于高考生源的报考吸引力以及招录竞争激烈程度。

1.3统计方法

采用Excel20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不同类型数据资料分别采用均数或者中位数描述其集中趋势,按照时序绘制相应折线图,直观地呈现主要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主要评价指标进行线性趋势预测。

2研究结果

2.1招生数量规模

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录取人数在数值上依次历经激增、渐减、回升的变化,与计划招生人数变化趋势相同。2006年实际录取人数最多,2012年实际录取人数最少,两者相差82人。总体来看,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录取共计2735人,平均每年实际录取约274人,招生数量规模总体呈现出减少的变化趋势。

2.2录取生源的整体质量

2007年至2013年(2005、2006年缺乏平均分数数据,2014年缺乏分数分布情况,故该指标只统计2007年至2013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录取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在数值上历经渐增、回落的变化,2012年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最高为前11.06%左右,2007年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最低为前5.59%左右,两者相差5.4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07年至2013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录取生源在理科整体生源中的相对位置总体呈现出下滑的变化趋势。

2.3专业吸引力

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报名招生比在数值上呈现波动性下降,2005年报名招生比最高,2012年报名招生比最低,两者相差1.28)。总体来看,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对于高考生源报考的吸引力总体呈现出降低的变化趋势。

3原因初探

3.1临床医师执业状况不佳

由于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学科,其绝大多数毕业生都会选择担任医师、从事一线临床医疗工作,故医师执业状况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质量及吸引力有着最为主要的影响。从目前来看,医师执业状况不佳主要体现为“三大三低”,即“工作负荷大、压力大、风险大”与“职业待遇低、声誉低、安全感低”,我国临床医师似已“恶化”成为一种危险职业。当前,临床医师一方面要谨慎地完成“医、教、研、防、保、康”等方面的高负荷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承担职业发展的高压力和医疗行为的高风险,与此相应的却是相对较低的、与劳动复杂专业程度不相适应的收入待遇,以及医患缺乏信任、关系趋紧背景下人身安全可能面临的威胁,加之极少数医务人员出现医德下滑等不良现象致使医师群体的社会声誉受损,这些正是造成我国临床医师职业和专业吸引力不足以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3.2临床人才培养尚存弊病

我国临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分为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3个阶段,紧密衔接着临床医学生的招收环节,因此,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某些行业性、体制机制性、人为性“弊病”,也是造成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下降的一个直接原因。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5对矛盾:一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投入花费大与快节奏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低投入、高产出、快产出”的社会心理追求之间的矛盾;二是教学质量较高的医学院校招生数量少、生源品质较好与教学质量欠佳的医学院校招生数量多、生源品质较差之间的矛盾;三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与人才需求在规模数量、专业结构、区域分布等方面不够协调匹配的矛盾;四是部分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增性与其教学资源承载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五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临床实践、人文素养、医患沟通等方面薄弱与临床医疗岗位能力要求之间的矛盾。上述5对矛盾或将造成人才“贬值”、人才流失、人才竞争优势下降,使得高考考生对于就读临床医学专业的前景预期不乐观,不利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的提升。

4思考与建议

4.1不断改善临床医师执业状况

面对目前临床医师“三大三低”的执业状况等因素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的问题,需要逐步完善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制度,引导患者合理就诊、有序流动,减轻医院医师过重的工作负荷。健全医疗执业保险制度,分担医师执业的过大风险。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完善激励约束、激活人力资源;改革职称晋升与绩效考核制度,建立起适应不同岗位特点及工作内容的指标体系,实行评聘分开,缓解医师职业发展的过大压力。落实财政投入政府责任,建立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薪酬体系,逐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至合理水平,切实提高医务人员收入与待遇。坚决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努力营造安全执业环境,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感与工作幸福度。鼓励媒体对临床医疗工作进行体验式、纪实性报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宣传优秀医务人员的先进事迹,提高医师职业群体的社会声誉,提升临床医疗职业对于高考生源的吸引力,进而改善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

4.2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

面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制度不健全而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的问题,需要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医、教协同深化改革。从宏观层面来看,需要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供求平衡机制,加强针对医学院校数量设置、区域布局、专业结构、招生规模、教学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根据人才需求规划以及医学院校教学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及时调整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规模及结构。从微观层面来看,需要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整合,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强化临床实践教学以及实习实训管理,培养临床思维、提升临床技能,增强临床岗位的胜任能力。统筹各方资源健全多渠道经费筹措的机制,加大对临床医学教育的投入力度,落实高校学生“奖、助、勤、贷、补”方面政策,加大对临床医学生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医学院校探索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加大临床医学专业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度,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人才的招收与培养质量。本研究对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进行探索分析,主要评价指标依据经验选取。随着社会、经济、政策、文化发展,高考考生人数有所减少,报考录取方式、考试方式难度等有所变化,加之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改革推进,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人数也有所调整,上述种种或将对本研究的分析立论造成影响,故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客观局限性,今后的研究可考虑继续完善。

作者:陈秉喆 王辰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 中日友好医院

医学专业论文:助理医师医学专业化学教学论文

1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是合法行医的前提

按照农村医学专业教学计划,生物化学属医学基础课,在第二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共54学时。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基础知识部分涉及生物化学内容一般有15个选择题(15分),题虽不多,但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针对考试涉及知识范围而言,生物化学学时少、内容多,且抽象难懂,教学难度大;再者目前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学生基础差,要学好生物化学更为困难。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的不断摸索、实践,采取以下措施,使生物化学日常教学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紧密衔接,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化学成绩,学生毕业后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时,生物化学答题正确率、得分率普遍有了提高。

2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

2.1考纲引导教学法

第一次上课笔者就把当年新颁布的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生物化学考试大纲印发给学生,并明确告知学生,今后生物化学课程就是紧紧围绕这个大纲来教学的。每次开课前,先给学生展示本次课对应考纲要学习的内容,明确达成目标,按目标进行教学。

2.2内容摘要引导学习法

由于生物化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并且开课的第二学期节假日较多,会耽误一些课时;加之学生书写较慢,只顾抄笔记,影响了听讲,导致学期教学任务难以保质保量完成。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将教学中学生要做笔记的板书,以及归纳总结的重要内容课前印发给学生,减少学生记笔记的时间,为学生赢得深入思考、记忆和做题的时间。

2.3复习题引导师生一对一考核法

农村医学专业开设课程多,学生平时学习任务繁重,需要教师加强平时学习过程的督导;生物化学教材每章后只有少量选择题,为使学生全面掌握、理解、记忆考点,笔者制作了一份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常用缩写符号及结构的综合性复习题印发给学生,题目涵盖了考点,同时将复习题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题目,将每类题所占分值进行公布,平时考核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即20分),由教师对学生一对一考核获得。具体实施如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完一章或一节后,做复习题上有关的题目,由教师课堂提问学生,并点评、讲解。到学期中期,用两节课时间和课余时间,学生按自己掌握的程度主动找教师进行考核,教师按每类题所占的分值随机抽取复习题上的各类题目逐个对学生进行考核。

2.4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题强化法

为了使生物化学教学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零距离,笔者参考当年的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卷,以及历年考试真题和最新公布的考试大纲,编印了生物化学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模拟题。每学完相应章节,就布置相应章节的题目让学生来做,通过批阅发现存在问题,进行点评讲解,强化学生记忆,使其在校期间就接触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生物化学部分真题,减轻毕业后考试的压力。

3效果分析

按考纲进行教学,做到了有目标、有内容;内容摘要引导学习法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使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复习题引导师生一对一考核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较为懒惰的学生,有了面对教师考核的压力,不得不去学习、记忆,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了期末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考核合格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助理医师资格考题强化法,让学生了解了考题类型与难度,毕业后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时,生物化学答题正确率普遍提高。课程结束后,对农村医学专业3个班共156名学生进行测评,结果如下:认为内容摘要引导学习法好的学生人数占75%,较好占20%,一般占5%;认为复习题引导师生一对一考核法好占77%,较好占19%,一般占4%;认为助理医师考题强化法好占64%,较好占32%,一般占4%。

4结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以上教学方法减轻了学生学习压力,学生较牢固地掌握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知识点,增强了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生物化学日常教学与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紧密衔接,提高了学生生物化学考题得分率,为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顺利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杨萍 单位:云南大理卫生学校

医学专业论文:医学专业学生人文教育论文

1问卷设计与录入

问卷采用自编的医学专业学生(以下简称医学生)人文素质调查问卷,分别考量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以及医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满意度情况.在调查问卷设计、预调查与现场调查,资料整理与录入环节认真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数据准确、真实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数据用SPSSl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2调查结果

2.1医学生对高校人文教育的态度

(1)对人文素质重要性的认识.调查显示,对人文素质的重要性,67.5%认为非常重要,29.9%的同学认为比较重要,认为毫不重要的占1.1%,无所谓的占1.5%.(2)对选修人文课程目的:有74.1%的同学选择是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68.2%的同学选择了养成健全高品位人格;64.3%的同学选择了追求人生真谛;60.9%的同学选择了陶冶高尚情操;19.6%的同学选择了仅仅为了修满学分.(3)对学校人文教育情况的调查.对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的调查显示,满意的占13.3%,比较满意的占36.2%,一般的占44.2%,不满意的占6.3%;对学校人文课程设置情况,满意的占8.9%,比较满意的占33.7%,一般的占49.9%,不满意的占7.4%;对学校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满意的占10.3%,比较满意的占32.8%,一般的占51.7%,不满意的占8.7%.(4)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因素.在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最主要因素调查中,38.3%的学生认为是“社会主流导向,造成医学生忽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23.0%的学生认为“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大量同学参与其中”;27.7%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较重,影响了在人文素质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5.1%的学生认为是“家庭氛围的影响,造成从小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也有6%的学生兴趣不大,不喜欢在人文素养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

2.2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的学习情况

(1)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满意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非常满意的占9.1%,比较满意的占33.7%,一般的占52.6%,不满意的占4.6%.(2)医学生获取人文社科知识的主要途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医学生获取人文社科知识的主要途径有阅读人文书籍和刊物(42.2%)、电视和广播(24.6%)、网络(25.7%)和教师传授(7.6%)等.其中,对医学生人文书籍和刊物的阅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能做到”经常阅读人文书籍和书刊的”只有17.5%,“偶尔阅读的”占到71.5%,“对人文书籍和书刊不感兴趣的”占了7.4%“,觉得浪费时间”的同学占3.6%.

2.3医学生价值观的调查

对于问及学医的目的时,选择“做一名合格的医生,治病救人”的占38.2%,选择“医生职业比较稳定”33.3%;选择“医生职业社会地位和收入比较高”的占11.3%;有15.9%的医学生选择了“学医并非本人意愿”;选择其他的占1.4%.对医生收受红包的态度,有9.3%的同学认为“医生那么辛苦,收红包也可以理解”;34.6%的同学认为“病人及其家属送红包一方面是出于感激,另一方面也是买个放心”;44.5%的同学认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所在,道德上不允许收红包”;也有11.5%的同学认为医院有明文规定不能收受红包,医生应该遵守规定.

3分析与讨论

3.1医学生能够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现实中重视不够

人文知识的积累是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人文实践是医学生将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人文行为的具体体现.通过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同学能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养非常重要,但从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影响因素和医学生人文知识阅读量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医学生对人文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人文书籍的阅读也比较欠缺,主动学习人文知识的时间不足.因此,医学生想提升人文素养的愿望是强烈的,积极的.但是由于课程压力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投入到人文知识学习和实践中的精力不够,这也是导致医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重要原因.

3.2医学生对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满意度不高

开展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学校的措施是否得力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十分重要.调查显示,有23.0%的学生认为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同学参与人文课程的学习和提升;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医学生的满意度不高.在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发现,有69.4%的医学生认为教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但是“对学校教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出非常满意的比例只占13.3%,比较满意的占36.2%,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所占调查人数的比例仍不足50%,可见,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

3.3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发生偏差

上述的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医生的认识已经发生变化,医学生的价值观比较功利,容易受到金钱和物质的诱惑,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缺乏.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亟待加强.

4建议与对策

4.1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等医学教育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将来面对的是一个个特殊的群体,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探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高等医学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认识到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使全校师生员工,附属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深刻领会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平时教学、管理和临床实践之中.要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人文课程的比例,发挥专业教师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作用,让人文精神在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授中和医学的实践中,体现出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4.2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教学

专业课在医学生的学习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绝不单纯是人文社科教师的事情,医学专业教师更应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因此,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优势,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运用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情怀,阐述医学的人道主义精神,用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感染和教育学生,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3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西方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医学教学改革,教学中采取了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病例为中心(case—basedlearning,CBL)及以任务为中心(task-basedlearning,TBL)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国内,也有部分高校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如中山大学医学院在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采用了理论教学-调查研究-撰写总结相结合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把学生自学、专题讲座、师生讨论、社会调研等教学方法融入到医学人文教育的过程当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部分高校,如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在探索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方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较国内和国外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在医学人文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在讲授的基础上广泛采用包括学术研讨、课外阅读、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并积极探索“基于案例的学习”以及“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

4.4多渠道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学校的教学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至关重要.一名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师,必须兼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丰富的医学素养,从而实现在教学中将医学和人文相互融合;一名优秀的医学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医学经验,也要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操,从而把人文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只有通过专业教师和人文社科教师的共同努力,人文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当然,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也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引培并举“,充实学校人文师资队伍:一是要结合学校的特点,建立人文教育培训机构,分层次、分阶段地对校内人文教育专职教师和医学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人文教师,不断提升学校的人文学科实力;三是要充分发挥各附属医院中医德高尚、临床经验丰富医师们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优势,打造具有医学特点的人文师资队伍;四是要积极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激励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教学氛围.

4.5搭建医学院人文学习的平台,增强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高等医学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强人文平台建设,积极打造人文知识学习的活动平台和网络平台;通过开展人文书籍阅读月等活动,引导医学生投入到人文知识的学习中,积累自身的人文素质;通过建设网络平台等形式,为医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提供便利平台.同时,要进一步加大人文阅读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奖学金评定等方面的权重,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供政策导向.

作者:于宁波 周亚夫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南京医科大学

医学专业论文: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1方法

1.1方法

(1)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家庭关系、阅读习惯、对消极事件的归因方式、性格。

(2)情绪管理能力量表:由孟佳编写,该量表共22个条目,分为5个维度,即情绪调控能力,情绪表现能力,情绪觉察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运用能力。量表采用5点量表计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计分1到5,总分范围为22~110分,22~52为低水平,53~82分为中等水平,83~110分为高水平,分数越高表示越符合,情绪管理能力越好。为了进行维度间比较,各维度计分采用平均分(即维度总分除以总人数,得分范围为1~5)。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29,各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均在0.70以上,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1.2数据分析

全部研究资料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一般资料用频数和率描述,情绪管理能力现状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情绪管理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男生74人,占13.83%,女生461人,占86.17%;大一200人,占37.38%,大二150人,占28.04%,大三185人,占34.58%;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63人,占30.46%,护理学专业本科生257人,占48.04%,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115人,占21.50%;农村生源365人,占68.22%,城市170人,占31.78%;家庭关系较差的为6人,占1.12%,一般的为93人,占17.38%,较好的为436人,占81.50%;阅读习惯中,基本不阅读的为58人,占10.84%,想起来才读的为383人,占71.59%,规律阅读的94人,占17.57%;将消极事件归因于外界原因的为78人,占14.58%,归因于自身因素的为457人,占85.42%;性格偏内向的为259人,占48.41%,偏外向的为276人,占51.59%。

2.2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能力

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总平均分为(82.36±12.94)分,情绪管理能力处于高水平的为287人,情绪管理能力平均分为(91.14±7.46)分;中等水平的为233人,情绪管理能力平均分为(74.03±7.08)分;低水平的为15人,情绪管理能力平均分为(43.80±10.89)分。各因子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情绪理解能力(3.78±0.71)分、情绪运用能力(3.78±0.67)分、情绪表现能力(3.73±0.67)分、情绪调控能力(3.73±0.66)分、情绪觉察能力(3.73±0.64)分。

2.3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级、专业、家庭成员关系、阅读习惯、归因方式、性格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在α=0.05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的6个因素(年级、专业、家庭成员关系、阅读习惯、归因方式、性格)为自变量,以情绪管理能力为因变量(得分<82.36分赋值为0,得分≥82.36分赋值为1)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关系、阅读习惯、归因方式、性格为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得分较高,说明其能够有很好的判断出自己的情绪状况,这可能与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后,医学教育比以往更重视心理健康理念和知识的传播有关。情绪觉察能力是指体会自己的各种情绪及其变化,觉察他人的各种情绪表现,而情绪调控能力是指寻找自己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式,本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维度得分较低,说明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在遇到不适情绪时,感知他人的情绪能力及有效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较差。可能原因为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时间长,压力较大,与他人沟通交流时间较少;此外,专门情绪管理教育缺乏所致情绪感知及控制技巧不足也是导致无法顾及他人感受和有效管理自己情绪的原因之一,如何将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医学相关教育中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关系越好,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越依恋,情绪管理能力越强,不易产生不良情绪,与甘强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原因为家庭关系和谐的家庭中,家长往往懂得适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父母的言传身教使得子女也习得了一定的情绪管理技巧,能够较好处理自身情绪问题,提示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情绪或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略对学生家庭背景的评估。有规律阅读习惯的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最强,可能原因为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获得较多的情绪管理知识。归因方式,是指个体对积极或消极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在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

本研究结果表明,将消极事件归于他人原因的学生要比归于自身原因的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强,祁珍华等的研究也表明,倾向于把积极事件归因于外界因素,把消极事件归因于自身因素的个体,会体验到较高的抑郁焦虑情绪,其情绪控制能力较低。此外,偏外向的要比偏内向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强,可能原因为外向学生往往更多地将自己与外界人或事件联系在一起,并在此过程中有机会不断体会和调整各种应激对自己带来的情绪体验,使其与自身身心状态处于和谐状态;而内向学生缺乏这种锻炼经验,因此情绪管理能力也较弱。程冉等人研究也表明,个性特征外倾型的大学生在面对生活事件时更多地寻求其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而社会支持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心理健康状态。

作者:郝玉婷 李长仔 赵佳 张盼 刘广天 汪凤兰 景丽伟 单位:河北联合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 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外科

医学专业论文:医学专业人文教育论文

一、医学教育系统与人文教育子系统

医学是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的学科,医学教育可分为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部分,因此可以把医学教育这个系统分解为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子系统。其中,专业教育子系统是通过教学,进行医学知识的传授和医疗技能的训练,具体又可分为各个专业的教育子系统,目前已有结构完善、层次清晰的知识体系,并应用于各个专业的学校教育与工作实践培训中;人文教育子系统则是通过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知识的传授和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但其内容组成、层次结构尚未形成共识。整个医学教育系统由两个子系统及其内部元素组成为一个立体、有层次、网络状的整体。在其之上,还有社会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教育系统等大的系统。在医学教育系统中,人文教育子系统相对薄弱,不仅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目标、内容组成没有形成共识,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考评方式等也不完善。医学作为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虽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中,人文教育仍是“短板”,仍是制约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也被认为是导致医患紧张关系的重要原因。

二、系统基本特性对做好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启示

1.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目标和手段必须协同推进

我国目前医学教育存在的重专业、轻人文现象,本质是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子系统不协调。系统的目的性要求,为了实现医学教育系统的目的,内部子系统之间必须相互协调;系统整体性也要求,为了提高医学教育系统的整体效应,内部各个部分要注意协调。因此,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部分应该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为目的,不能顾此失彼,“单兵突进”。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终究只是实现医学目的的技术方面手段,这种手段使用正确与否、结果好坏,有赖于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忽视了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再好,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是社会期待的。技术使用只有与人文素质紧密协同,才会更加有利于提高治疗的结果———患者生命的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另外,教育目标和手段要协同匹配,即以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专业教育和以提升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的人文教育,使用的教学手段应该有所差别。前者可以通过集中传授取得良好收效,而后者则更多地需要习惯的养成,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2.医学人文教育应该贯穿医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和职业过程

目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时比重不足、教育阶段集中在低年级等问题。同时,忽视医学生毕业后的人文教育和考核,例如在职业准入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对人文知识和能力的测试不如国外合理。系统的开放性要求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人文教育保持开放性和连续性,因此在医学人文教育中,不仅要进行知识理念的传授,更要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教育时段不仅仅集中在低年级,也要扩大到高年级,尤其是实践实习阶段;不仅在学校内重视,也要扩大到校外,持续到社会实践系统,要贯穿医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和职业过程。尤其要重视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的医学人文教育,重视导师对研究生、高年资医生对低年资医生的言传身教作用,并开展继续医学人文教育工作。如果仅仅依靠在校人文教育的改善,而忽视后续的教育和习得养成,那么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3.改进医学人文教育应该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医学教育系统之上还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大的系统。“存在决定意识”,现实的环境必定影响个人的行为。首先,市场经济因素、多元价值观必定冲击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学教育功利性的增强,使医学教育过多地成为提高谋生能力、改变社会地位的工具。这种过于强调功利性的教育,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强化专业课程,削弱人文课程,导致医学生知识面狭窄,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医生更多地成为治病的“工匠”,而不是救人的“大医”。其次,国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及其相应的教育路线、目标和功能等,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影响也体现在课程设置、课时比重、教学方法和考评方式等诸多方面。例如有的医学院校将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主要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就是一种受过度政治化影响、片面看待人文教育的做法。系统开放性和环境适应性要求,在改进医学人文教育时要考虑各种外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功利性的影响。学校人文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变化,过度逐利、精神空虚等行为要批判,传统文化精髓要发扬光大,片面看待人文教育的做法要纠正,人文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考评方式要适时更新。

4.引入外部力量改善医学人文教育

目前医学人文教育的师资大多来自医学院校,内容单一,教学方法死板,以课堂讲授、理论考试为主“,填鸭式教学”现象普遍。系统开放性要求系统动态、连续地从临近系统中吸收负熵,以维持系统有序化。首先,应引入医学教育系统以外的学科、领域的相关理论与教学力量,拓展师资队伍来源,增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外部力量的加入,将会促进医学人文教育内容的深化,推动科学合理课程体系的建立,促进教育教学与考核方式的创新。例如按系统论的要求,为体现系统的层次性,课程应有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必修与选修之分;为体现系统的目的性和整体性,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应有融合、渗透。其次,还应打开大门,多向国外学习。美国等国家无论是人文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和考核方式,都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第三,学校和相关教师应主动适应外部变化,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对其赋予一定的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与考核进行调整。例如针对医患矛盾比较突出的实际,可以及时增加沟通交流方面的课程。

作者:李显文 单位: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