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2 06:06: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德育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幼儿的德育工作有一定难度,所以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对幼儿充满爱心,用爱的纽带联结师生关系、同伴之间和谐的环境气氛,使幼儿情感得到和谐完美的发展,同时,我们要针对幼儿年龄特点,探索幼儿德育渗透规律,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好。“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谚语阐释了品德的重要,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小时候养成的行为习惯就像与生俱来的一样,长大了都不会轻易改变,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应重视幼儿期对孩子进行的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魅力,使其成为已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成美德!这种美德,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的心中都可以找到它的根底!那么作为家长和幼儿园的教师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
一、纠正错误方法,树正确观念
现今独生子女普遍,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抱有“他打你一拳,你也还他一拳”的错误心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对幼儿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家长的教养行为来实现的。因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一般是最坦率而无掩饰的。幼儿模仿性强,辨别力差,家长一些不良的、错误的言行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如,家庭中父母“过度关心、过度替代、过度教育、过度要求”等错误的教育方式,结果使一部分幼儿成为依赖性强,缺乏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道德约束力,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胆怯、粗暴。因此家长必须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使他健康成长,避免出现心理畸形。
二、家园联动,经验共享
由于幼儿园、家庭密切联系,使原来的家庭配合幼儿园教育变成为家园同步教育、共同教育。这不但对幼儿的德育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对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孩子与家长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学习;家长与教师在互相沟通中,同步教育孩子。但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窗、组织相关的专题讲座,向家长宣传幼儿早期德育的重要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陶冶幼儿的道德情操
首先,每天幼儿入园时,园长、一名教师和保健老师都站在大门口迎接幼儿,互相问好,遇到有幼儿生病时,亲切询问耐心指导。教师之间互助友爱,同事之间谁家有困难互相帮助。班上有哪个孩子生病了,教师打电话问候安慰,条件许可时让幼儿也说一句安慰的话;有公益活动,教师带头给灾区捐钱捐物,积极参加助残活动;让大班的孩子帮助小班的孩子学穿衣服,扶着小班的孩子爬楼梯;让小班的孩子把自己喜爱的玩具送给大班的孩子玩;让快上一年级的孩子把图书送给小班的孩子看。通过营造愉快和谐的校园氛围,给孩子爱的熏陶,养成好的德育行为。再次,在图书角里多放一些《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白雪公主》等经典童话故事,让幼儿明白谦让、勇敢团结等道理。在区域角里,可以种些花草,饲养一些小动物,让孩子定时给花草施肥、浇水、拔杂草,学着喂养小动物,如给小兔子喂青草,给小鱼喂小虫子等,关心小动物,让抽象的道德情感变得具体生动,培养孩子爱护自然、关爱生命、勤劳勇敢、善良等的良好品质。
四、打破常规领域和思维模式,渗透德育内容
说到德育教育,我们就会想到社会领域。其实,社会领域不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唯一途径,我们可以渗透到其他领域中。如语言领域中有一个绘本阅读《彩虹的尽头》,故事中鸭妈妈说它的宝贝就是鸭宝宝,我就因势引导孩子们“你们是谁的宝贝?”,同时播放了班中孩子们与妈妈的照片,让孩子感悟妈妈对孩子的爱。因为这是一个半日开放活动,我还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让孩子尝试在集体面前大胆向妈妈示爱。孩子们一句句“妈妈,我爱你!”“妈妈,你也是我的宝贝!”让孩子们理解了在接受爱的同时也要付出爱,学会感恩、去爱别人;在科学和艺术领域中,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爱护和正确使用操作用具,学习分享、合作和互助的规则等都是渗透了德育教育的内容。
五、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培养幼儿良好德育行为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幼儿园开展德育工作要善于挖掘资源,发现教育契机,整合周围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不是拘泥于预设的教育活动,这样才能把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开展得生气勃勃。首先,要多关注本土文化,将本土文化与幼儿园的品德教育相结合,引导幼儿感受家乡文化的巨大变化,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如带幼儿观看如皋新盖的高楼大厦,如皋的盆景、水绘园,了解水绘园的来历,如皋白蒲的茶干,如皋的长寿食品,如皋人织的地毯还挂在大会堂里等等,让幼儿为自己是一个如皋人而自豪。教师设计了“美丽的如皋―我的家”、“美丽的护城河”、“长寿之乡―如皋―我爱你”等丰富的游戏教学活动,让幼儿多角度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及风俗文化,产生热爱自己的家乡,想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美好的理想。其次,利用特殊的节日渗透德育教育。围绕节日,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教育性的活动,能发展幼儿的德育水平。如“三八妇女节”时,请家长到园助教或和孩子做一些亲子游戏,让幼儿给妈妈做一张贺卡,这样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九九重阳节”让孩子给爷爷奶奶们送贺卡或做一件让爷爷奶奶高兴的事,给孤寡老人送去问候及礼物,让孩子学会尊敬老人。最后,要利用好重大活动的影响。如我国成功发射的卫星、上海的世博会、北京的奥运会、建国六十周年纪念等,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让品德教育收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品德非一日形成的,只有在漫长的时间中去学习、积累。因此,我们老师要对德育工作要抓不懈、循循善诱,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孩子们能更健康和谐成长。
一、科学发展观是德育教育创新的旗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科学发展观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碑育教育创新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要在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学评估、教学环境等方面都与创新精神相协调。创新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变革现行德育教育已刻不容缓,教育更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育教育必须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前瞻性,促进现代化建设。现代社会的人应该成为不断发展的主体,德育教育必须关怀人。关怀人的德性发展,必须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德育主体的可持续发展,从更深刻的层面引导人们对“人”的关注。只有高扬人的主体价值,整体优化和整合各种德育教育因素,才能培养适合社会不断变化的合格新人。社会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始终坚持的宗旨,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德育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正是时代对德育创新基本价值取向的强烈呼唤。
二、德育主体是德育教育创新的前提
传统德育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强调权威,强调统一,强调服从,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德育观。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被淹没,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和道德的堕落。传统德育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这种无视人的主体性,无视道德系统的发展性,是一种“目中无人”的德育价值观,这与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学生的道德品性日渐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态极不适应,越来越受到挑战,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反思过去,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德育教育创新中坚持“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必要性。主体性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从创新角度看,重视发扬学生的主体性非常重要,“人是千差万别的,人的客观生长环境赋予了每个人特有的气质和性格,甚至是潜在的智能,如何保持人健康的个性,并把它挖掘、发扬,这应是教育者的责任,是教育的功能。”唉德加?弗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使他们成为一个人,来承担不同的责任。”创新性首先强调的是一种品格和态度,“一个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不可能是一个没有主体人格的人,学生创新性人格的充分发展,就要建立旨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精神的师生关系。大量事实证明,人的创新精神有赖于他们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发展。”[2]4’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于打破常规而开创新的局面。’,I3]教育要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首先要尊重人,张扬人的个性,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给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空间,重视学习过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主要是营造一个轻松、安全、信任、温和的心理环境。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会自信,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人到学习中去。学习型校园理论也认为:学校不仅是个人发展的本能,而且也是一种基本的人权,在人的发展观上强调学习不仅知识技能的增长,也是人格和情感的和谐发展。国内一些学者把德育主体也称为主体性德育,其意是要通过我们的德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个人,一个主体性的人,一个有情感、有智慧的人,一个在生理和心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志诸方面协调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德育教育本身是一种化人的活动,创新必须提高德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凸现自主学习的能量,张扬挑战自我的个性。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同历史上任何一次伟大的变革必然要突出人的问题一样,人的问题一直伴随着我们改革的进程……人和人的主体性问题再次成为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I’]弘扬德育主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的进步,也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只有具有个性的人,才能把思想进行到底。”侧创新精神依赖于人的自主意识,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自主性、缺乏独立思考精神的人能有什么创新,创新精神呼唤人的自主意识,人的主体性被淹没、侵蚀,主体的力量不能唤醒,价值不被认同,主体创造性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渐失。”问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只有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适应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培养学习文化主体,今天学习的主人,才能明天成为国家、社会的主人,驾驭自身命运的主人。
三、“生活世界”是德育教育创新的源泉
今天的教育是开放的教育,而开放的教育应是立足生活和实践的教育。在教育理论上,杜威曾提出过“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也提出过“生活即教育”,这对可逆的教育命题,虽在具体表达上有所差异,但有殊途同归之处,即对教育而言,生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生活原本有滋有味,而回归生活的教育必然也是有滋有味的。德育教育既要结合书本知识的学习,强化德育内化功效,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德育外化的功效,这一切先后都要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实践加以印证和体现。任何时候,德育始终是生活呼唤的最强音符。“德育是学校根本性教育,是关于人的品德修炼的综合实践活动,它贯穿于大学生以学习为中心的一切生命活动过程中,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践课。’啊所谓“生活世界”即“回到生命世界中,使人重新成为生活的主体。’,司其本质含义是尊重人的主体性和生成性,使学生将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去,从中也体验、感悟、经历生活的实际情境,寻找生活中的问题,发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享受属于自己生活的乐趣,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及德育认识、情感和能力的全面生成。德育就“是要营造一汪沐浴灵府的深潭,让人沉醉于其中,使人神情气爽,让人们有可能去经营生活、咀嚼生活、品味生活,成为一个性情通达,才智清明的人。”网在真正的生活中进行教育,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这是德育教育立足的关键。‘,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融合起来,学生就会感受到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 。”0学校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目的的实现需要校内外各种相关因素发挥合力的作用。“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都是源于生活的,向生活学习,无疑会为德育教育创新注人新鲜的血液。
四、学习型教师是德育教育创新的关键
邓小平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索质教育下,德育教育的真正对象是具体生动的人,创新的根本出发点是要实现从“抽象人”向“具体人”的观念转变,复活人的主体性和存在价值,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要向学习型转变。学习型教师就是要建立一支更适合人性的队伍,重建以教师为核心的价值和信念,把教师看作是一所学校活力的来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激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直至自我超越。只有自我不断超越的教师,才能不断扩展他们的能力,去“创造生命中真正心之所向的愿景。”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自身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书必先强己,育人必先律己。德育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学习型德育教师的功能发挥突出表现在对话和科学引导上。教学从形式上来说,是人与人的对话,而实质乃以传授一定的知识为目的,教师要主宰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采取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营造一种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教育舞台。“教育就是对话,是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是人类的历史经验与学生个体的对话。”〔即对话的唯一目标便是对真理的本然之思。”【13]对话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新活动,“就象一溪流水,既流过生活,又是生活的源泉。’,tl4〕德育教师要在教学艺术和方法上做到创新,必须实现由原来的“教书匠”向“雕塑者”角色转换,在对话教学中使德育教学成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实现“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师生对话中,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性,形成主体间性,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完成各自的意义建构,对话始终要在爱的基础上,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展开,目的是要达到理解和信任,“教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只有信任学生,学生才能信任教师,心服口服地接受教育。”习相信、理解、尊重学生,这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信条。科学引导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又一表现,素质教育条件下,“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知识,有时他们的知识比老师更广泛。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当然教师仍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路线和策略上。”l1q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激发教与学的强烈兴趣,变以往被动教学为主动的求学和释疑。威尔逊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既不是使学生与社会的价值相一致,也不是把教师们特有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而是培养学生对德育原则的尊敬和运用这些原则的能力。”德育教师创新要结合本课的特点,在引导教学方面必须首先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构建,“实践性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如何将民族精神转化为行动,自觉践行和弘扬民族精神。”lln生活实践是最好的课堂,一个成功的德育教师应根据学压的思想性格特点和所教课程,想方设法指导学生深人实践,体验生活,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从而寓教与乐,融知与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实践是德育体验、深化、发展的动力,让学生在各种实际活动中锻炼思想、陶冶情操、增长才干,培养优良品行,实现认知和情感的协调,促成外在的教育与学生内在的德性成长的和谐。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要注重于创造,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叶圣陶说:“教师之主导作用,益在于引导和启迪,傅学生自奋其力,自知其远。非为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创新性是人性的基本方面”“如教学中没有真理的创性,如课堂不是寻求真理、发现真理、分享真理的首要地方,那么教学就难以称为生活。”llN“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上既要有创意,又要因材施教,认真负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智力上和社会心理上有所发展。”[1q德育是一门较为抽象和枯燥的学科,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更应主动创新,提高学生的兴趣,百般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适应能力。成长的学生需要成长的教育,成长的教育需要成长的教师,成长的教师需要成长的思想。在教育创新中,德育教师应充分发挥两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提升学生精神境界方面的优势,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以学习型教师标准要求自己,才能不断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五、德育有效是德育教育创新的内在尺度1986年,当英国学者基里亚科在《学校有效教学》的专着中最先提出有效教学的含义后,引起我国教育者的极大关注,“有效教学既是人们的长时期追求,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教学研究者研究有效教学和教育实践者开展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率的教学。”l荆有效教学“主要指通过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不是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学生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Pl时德育教学来说,德育有效也不完全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而主要取决于被接受者的接受,这是实现德育功能的关键,是提高德育塑造力和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德育教育的效果不是立马起作用、立竿见影的,其有效主要在于受教育者怎样接受,取决于接受者成长、成才中的内在需要,以及对这个需要的认同、理解和把握。德育有效的实质是德育教育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现实中,德育教育脱离实际,远离学生的情况十分突出,教师照本宣科,使德育教学沦为空洞的说教,因而显得苍白无力,加之手法过于呆板,极大制约着德育实际效果,更为严重的是,它可能使部分学生忽视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而在将来的从业岗位上形成知行不一的矛盾性格。实践证明,单向灌输和“填鸭式”的教育,这种方法是不可能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的。因此,德育教育只有独辟蹊径,大胆创新教育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将先进的教学手段为我所用,根据学生、社会的实际和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接受能力,扩大学生的德育内需,“做到学生兴趣所在,德育所在,困惑所在,德育所在,问题所在,德育所在,发展所在,德育所在。”圈坚持德育有效性,就是要不断促发德育方法的优化和创新,真正提高德育主体的职业道德素质。
六、科学评价是德育教育创新的保证
德育教育塑造人,能否真实有效,科学评价是保证,“主体性评价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主体对评价策略和方法的指导和学习,重视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主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义务的体认,重视主体对评价结果的协商和认可,重视评价过程中主体的自检自查、自我反思。评价不是为了证明和甄别,而是让学生知得失、知自救,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教育与内化的平台,极其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能力。”圈以往评价德育的手段是用建立在课本和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学习、复习、考试,这种以点代面的评价方法,造成了一种依赖性很强的惰性学习方法,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今天,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评价制度改革是促进德育教育创新的重要手段。德育效果的生成重在于过程,因此,要形成“评价产生于过程”的理念,注重开放性,价值取向多元化,变书面成绩评定为结构成绩评定,以至达到 社会评价的标准。评价不仅是承认和选拔,更重要的是为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在评价中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打破认知的“趋同性”,赏识认知的求新求异,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肯定的同时要加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追求下一个的成功,这种评价,使学生在收获成就感的同时,对自己的终身发展都非常重要。
七、人格生成是德育教育创新的目的有位哲人说过:“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爱因斯坦曾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在象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重大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塞缪尔?斯迈尔斯说:“优秀的人格能最大限度地展现人的价值。”上述表白说明一个共同问题,即修身立德是人生的根本,健康人格是人生战无不胜的法宝,它比知识获得、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更重要。人格是德育教育生成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性德育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时代呼唤健康的人格,“不培育健全的人,终究不会有健全的社会和健全的经济。’,Iw德育教育在德育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然后“首要的任务乃是传授为其本身而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心理学的规律,人格生成发展经历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依附人格”,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独立人格到个性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格”三个阶段,科学教育的对策应是发展独立人格,超越独立人格向自由人格方向发展,德育教育创新坚持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开创个性为基本价值取向,主动实现人的思想解放、内在潜质的激发,作为德育工作者,就必须以人格现代化的标准塑造人,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自由人格的发展,主动承担起重建一个理想人性世界的重任,突出人的主体性的存在价值,完善人格,优化人格。新世纪是一个创新型人才占优势的世纪,是一个需要健康、完美人格的世纪,是人全面发展的世纪。我们坚信,人格的魅力一旦充分展现,人类社会就会展示一片自由光明的天地。当今社会处于急剧变革、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伟大的时代需要产生伟大的精神,“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目前尤其如此,因为归根到底,教育必须培养人类去适应变化,这是我们时代的显着特征。’,祠德育教育作为育人的基础工程,要缩短与时代的距离,变革形势非常迫切。只有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大胆地创新,执着地探索,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就一定会不辱使命,创出佳绩
一、教育学生要有较强的责任感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成功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话说明了责任感与成功的联系。我在工作中,不忘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例如,利用课文中的典型人物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育学生要学习主人公身上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感,要为自己曾说过的话负责,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做任何一件事,只要拥有较强的责任感,才会无怨无悔地付出,才会不断有收获。
二、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
“诚实”是一个人的美德,“诚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言行负责任的伦理规范,当今社会虚假太多,诚实守信显得尤为重要。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文明程度的象征,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德育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告诉学生:“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教师要从小处入手,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形成诚信行为。
三、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班主任要把握一切教育时机,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开发内在动力;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树立自信心。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班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发挥学生的特长,吸引了更多同学的注意,使许多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脱颖而出,令人刮目相看。这些鼓励与肯定,将成为一种动力,推动他们不断努力,不断向新的更大的成功迈进。有句教育名言说得好: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走路。在学生的心中时刻树立起“我能行”“我最棒”“我一定能做得更好”“这点挫折算不了什么”等观念,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四、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小学生善于观察和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应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好学生的榜样。比如:2012年冬季的一天,在刺骨凛冽的寒风中,我和学生一起清扫校园的积雪,分享了劳动的快乐。师生一起劳动,学生从思想上受到熏陶,受到了爱环境、讲卫生的教育。
五、教育留守儿童要自强自立
留守儿童是学校的另一道风景线。上级部门与学校为留守儿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不再感到孤单。我班的留守儿童李兆金性格很孤僻,不愿与人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为他的家长,我常常教育他不要因为家庭的变故而自卑,要坚强起来,自信起来,我和同学们都会帮助他。我还经常打电话给他的母亲(他爸爸在他没出世前就死了),叫她多打电话回家,多回家看看,与儿子联络感情,关心他的学习及成长情况。兆金久违的笑容又出现了,发言积极了,性格开朗了,操场上又见到他与同学们一起玩耍的身影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班主任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时刻关心他们心理的变化,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让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项长期的工作需要老师付出爱心、信心与耐心,采取好的方法引导、教育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对培养良好的班集体起着重要作用。
实施“着眼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三体”教育在德育的总体设计上,坚持以“做人”的教育为基础,以立志成才教育为主线,在教育内容上着重解决:政治方向、学习动力和学风、品德行为和劳动观念等问题。在教育中,要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导向,始终抓住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爱国教育;振兴中华、立志成才、勤奋学习、和谐发展的成才教育;行为习惯、劳动及心理素质教育。简而言之,即培养学生具有民族正气、个人志气,维护并建设良好的集体风气。
立志成才教育实质上就是以理想、志向、人生目标、成才道路和条件等为内容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立志成才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促进学生接受教育、自我发展的动力。如果说,“做人”的教育主要体现了学生整体的需要和要求,那么立志成才教育则能更多地体现个体的差异和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
在实施上述教育中,要坚持把德育同智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德育同智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科教学中除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外,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良好习惯的教育,以及意志,毅力等个性品格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活动和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是锻炼才干、体验行为准则、接受教育的重要形式。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校园环境建设要坚持教育性和知识性原则,做到绿化、美化、净化。要重视个别教育。个别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尤其是对那些发展特别优秀或存在严重不足和缺陷的学生,更具有重要意义。把评价、表彰作为一个教育过程,建立规范化评价表彰制度。每一 个阶段的评价,应帮助班集体和每一个学生,对照班集体建设目标和学生素质培养目标开展自我评价,从而确定新的起点,促使集体意识、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和成熟。
21世纪,"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最抢眼的词汇。而互联网正像一个不断生长和扩展的大网,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据统计,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上网人数中的45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而大学生又首当其冲地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随着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的量变引发了大学青年在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质变,已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阵地。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机遇。
1、网络为高校德育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
其次,网络信息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教育的资源。互联网是一个大型的交互式多媒体高速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它有效的将分散在各地的通信系统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大容量、高速度的数据传输系统。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广为集纳相关信息、提供多种信息形态上优势明显。网络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教育工作的资料,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了丰富资料的来源。
2、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使高校的德育教育更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使德育教育更直接、更深入。
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点,信息高速公路所架设的四通八达的方便快捷的网络,使高校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聆听"老师的教诲,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它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增强了影响力。以往,德育教育以课堂传授或一对一的形式开展,通过促膝长谈,可以很好地解决个人和少数人的思想问题,但这种交谈的内容无法广为传播,对其他有类似问题和疑惑的人无法产生影响。为了扩大宣传,也只能采用作报告、印材料、印报纸等形式,但这些手段因为要受制于场所和时间等因素,所以覆盖面也有限,网络的发展使我们传统中"深入"、"细致"的德育教育工作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同时,正面的声音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等限制,迅速而广泛地传播。
另外,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人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虚拟性一方面造成了一些人无所顾忌地在网上不负责任甚至错误的信息和言论。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又有着某种程度的真实性,在网络社会的虚拟空间,人们反而更容易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德育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从而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网络使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德育教育,大多采用课堂讲课的方式,德育工作者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精力去查找资料、撰写讲稿,学生则是被动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接受"灌输"。网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多媒体"技术使大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波的三维动画及其它多媒体仿真画面,犹如身临其境,其效果是传统德育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4、网络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对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自由地访问所需要的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使大学生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二是促进学生开放精神的树立。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适时地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及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使青年人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从中获得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网络这一虚拟现实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在这里可以大胆尝试、不断开拓。四是网络有利于促进学生民主意识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法制意识的健全。
二、网络浪潮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的挑战。
1、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给德育教育理念的主导性带了新的挑战。
由于网络文化来的太迅猛,农耕时代和工业文明滋养至今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对它的"应对"、"衔接"和"包容"发生了某种逆转或倒置,结果导致了当今文化中的一些消极状况。基本的一点就是: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精神富矿并没有很好地借助网络文化整体充分地展示,也没有很好地统摄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相反,网络文化的快餐化、工具化致使传统文化发生了某种失范和滑坡。首先,过度商业化了的文化,金钱文化、黄色文化、封建迷信、反对言论以及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的各种流派多渠道的渗入,还?quot;网络文化"带来的浓厚的文化趋同,"西风压倒东风"式的泯灭文化多样性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次,就网络文化而言,它的多元性尚处于"网络人办文化"的初级阶段,有待于发生"文化人办网络"的质变,"网络人"即使小有文采仍处于工程技术人员的范畴。而少量活跃在网上、"IT"业的"小网络文化人"亦不能改变网络缺乏文化的基本面貌。
显然,在此背景下,德育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诸多浅薄的多元信息流强烈的冲击、挤压和挑战。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性又空前增强,多样化的社会经济成本、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这些同样会在网络信息中以各种面貌出现并诱导大学生在行为和意识上发生质的变化,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大学德育以什么样的对策来保证自身理念传输的主导性地位,就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之一。2.网络成员沟通的交互性给现有德育教育方法的机械性、静态性、单向性、带来新的冲击。
互联网是开放的,聊天室里,你可以不动声色地"呼风唤雨",公告板下,你可以从容不迫,甚至毫不负责任的说三道四,挥斥方酋。其次,所有的网络成员可以同步共享信息,自由选择交流方式,自主决定行为模式。沟通方式的变化使得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更加容易。每个上网者可以与大学教授交流也可能与罪犯沟通;既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制造信息;既相互沟通,也相互感染;既可以张扬个性也可以纵扬激情;既不担心无人喝彩,也不担心骂声如潮。面对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传统德育教育的课堂传授、谈心、写思想汇报、评先进树榜样的方法已显得过于机械和单调。针对这种情况,尽管部分高校已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普遍性的高技术少文化、重宣传轻知识、多简介少深入的缺陷。导致了高校网站只成为高校自我宣传的窗口,没能成为一个传播知识,引导学生成才的重要思想阵地。所以大学德育以什么样的途径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二。
3、网络技术发展的创新性与现有德育教育模式的滞后性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三。
网络时代大学德育的背景是新的,挑战是新的。因为网络是创新的产物,是创新的形势,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识过程。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时间变得界限模糊了,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而这种直接认识方式不知不觉的剥夺了青年学生的独立性知觉,在某种程度上造?quot;虚拟时空"的存在形式,使青年学生不自觉地受这一存在形式的强制性影响和被动性接受,失去理性和自我。再者,网络信息都是以数字符号的形式传播的,甚至人在网络上也以数字符号的形式出现,成为一个符号。在交往中个人的性别、年龄、相貌、种族、身份、阶层、职业等通常倍受关注的特征都被掩盖了,剩下的只是符号的交往。正如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所说:网络虚拟性的危险在于,它以一种更具欺骗性的手段、方式和魅力抓住了你的注意力,并在你没有意识到时就排斥掉你其它的生命感受、情怀、痛苦和乐趣,它利用所有人类交流的欲望和行为,构筑起她扑朔迷离,常开不败的青春。
然而,面对着网络的挑战,我们的德育教育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的自身素质等重要环节上,自身改革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空泛的高谈阔论与媚俗的市井传闻都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并存。其次,问题的关键是:教育主体--学生与教师以及他们所依赖的原有教育制度环境已严重滞后,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三、如何借鉴和吸收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如何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以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我们认为新时期的大学德育工作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关注网络,弘扬东方文化,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自律教育。
(1)针对网络文化的多元信息流的冲击,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对网络保持高度的关注,做到了解、知情、监控。学校网络中心要明确管理规范,建章立制。要依靠技术手段切实加强对因特网的控制力和对各种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研制能防止、过滤政治诽谤和色情暴力等反动、有害信息的软件和监控系统,构?quot;网上防线",保护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加强"信息疆域"的拓展攻势,积极主动利用互联网这一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穿透力强的载体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网上传播,及时对某些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大局的观点提供事实,针对一些热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进行正面的引导,使网络处于可控状态。
(2)针对网络文化中的"西风压倒东风"式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我们要大力弘扬东方文化,重建东方文化的优越感,其意义绝不仅限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维护自己民族一己利益,而是要在摈弃狭隘民族主义的同时,用我们伟大的文化遗产去匡扶正义,用深层次、稳定的文明,支撑浅层次、脆弱的文明。在大学德育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和倡导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交融。
(3)网络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性因素,必然会引发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理念的深层次嬗变,这种嬗变最可能引发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所以,高校在加强德育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一、特别要强化"两课"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两课"教育是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措施。在教学内容上要大量引入人文知识;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广电化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座谈式、辩论式,专题报告、专题调查等多种形式。二、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文化素质系列选修课程,内容要涉及到文、史、哲、体、美等方面。三、要积极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和播放文化素质教育电视片和中外著名影片。四、要引导大学生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三观三德教育活动、各种 征文、书画、摄影、艺术展览及各种社团活动。
(4)加强学生自律教育。高校可邀请相关的网络负责人来校,就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大学生如何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作为主题进行讲座。另外,在德育教学中可以增加"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网民"等相关内容。还可以在网上与大学生开展网德大讨论等活动,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
2、建立专门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德育教育。
(1)建立坚持正确导向的网络阵地。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网络阵地。我们除了需要有一批像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这样的网络宣传主阵地以外,高校还要以开放的心态应对互联网的挑战,即要有像清华红色网站那样旨在宣传邓小平理论的网站,又要有北大在线、北大新青年这样一批既坚持正确导向,又能体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集思想性、教育性和多样性于一体,为大学生乃至社会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网站。
办好高校网站,一定要体现出导向性原则。在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上,针对一些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稳定的敏感性问题,要有正面的声音,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以政治上的引导。当然这种正面的声音应该是和风细雨、入情入理的,切忌生硬地说教和简单的贴政治标签。
(2)要创造思想类网站网络传播的鲜明特色,将可读性、服务性与权威性、指导性有机的结合起来。高校网站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具有可读性、服务性。另一方面互联网求快求新的特点又使网络新闻缺乏权威性和指导性。高校办思想类网站,就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经营好五?quot;拳头产品"即:新闻快递、时事消息、时代焦点、专家评论、时代论坛。以体现网络的特色和水平。另外,高校网络还可以充分利用强项专业和优势专业所衍生出来的特色向网络成员展示有关内容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充分体现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高校网站的文化含量,这也是高校网站区别于商业网站的最为明显的优势。,我们还要注重双向交流,界面友好。需从传统媒体?quot;我办你看"到向网络媒体的"双向交流"转变,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学校和老师可以在网络上设置电子意见信箱,倾听学生对学校日常管理和对老师在教学方法、内容上的一些意见和要求。
(3)高校要尝试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学生工作信息的,党、团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利用校园网,学生社区还可以在网上建立"社区管理模式",让学生尝试、参与社区管理。还可以开展"网页设计"、"虚拟家庭"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其次,通过建立心理咨询站和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数据库,开辟德育教育的新路子。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具有超时空、迅速的特点,因此这种心理咨询安全便捷,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利用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库的超信息量、立体化的特点,突出正面引导的作用,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3、要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
高校网络管理,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管理。这就要求从事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不能是对网络一无所知的"网盲",他们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此,一是要尽快地对德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二是德育工作者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注意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学会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解难;四是要把高校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如报刊、学报和教学、科研成果等资料,特别是"两课"的教育成果,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4、高校德育教育要在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前瞻性的探索。
(1)要确立终身德育教育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和扩展,知识更替的周期越来越短,单纯的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的需要,一次性教育已经过时,与终生教育理念相适应,高校德育应树立终生德育理念。高校德育主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心理教育,由这一主题所决定的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等德育目标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而需要教育对象在德育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内化、升华、实践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素质,在时空上它不仅需要小学、中学、大学道德教育的相互衔接,而且还会贯穿德育主体的人生的全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新的德育问题会不断的出现。所以,高校在德育教育上要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提高教育对象的自我修养能力。
(2)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我们可以以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教育为基础,向实践能力和鉴别能力、选择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延伸。其次,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学生同社会的接触增多。我们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必须进行创新,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将德育教育向社会延伸,可以在校外建立德育基地,可以与工厂、企业和街道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广大青年学生回到活生生的道德生活中去,在道德交往和实践中学会道德交往与实践,在责任承担中树立真正的责任意识。
(3)在德育教育的方法上还要倡导生动活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将传统的"灌输"方法转变为"吸引"和"参与"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政策,我们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文风表现出来,并且利用多媒体以声、色、光、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体现出来,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也可以在校园网络的信息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针对学习马列课程的学生在网上提供各种参考资料,让学生参与教育。
总之,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关起门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应该是开放的德育观念,既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既要增强教育对象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又要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中国与俄罗斯互为最大邻国,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日益紧密,随着两国政治经济交往的深化与成熟,两国在多领域开展了交流与合作。中俄边境高校具有地缘优势,与其他高校相比,拥有更为丰富的合作交流资源,理应在促进中俄多领域合作,特别是教育人才培养方面有所作为。
一、“大数据”时代边境高校德育教育的新机遇
“大数据”技术带给高校德育教育的新变化,正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的机遇,特别是中俄边境地区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人才培养需要创新德育教育思路。
(一)利用“大数据”信息,实现高校德育教育教学的知行合一
德育教育的本质实践的。德育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空洞的理论,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德育的成果能够对接社会。“大数据”所能提供的技术支持除了文档、图片等传统结构化数据,还包括音频、视频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这为德育教育工作者开拓了更广阔的教育资源。“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丰富的德育资源,对于中俄边境地区高校来说,能够起到单向的理论灌输所不能企及的特殊效果,体现并实现作为道育目的的实践指向。
(二)利用“大数据”技术,增强高校德育统一性与个性化教育的结合
根据对“大数据”的分析,即时性获取学生思想行为动态,根据动态信息数据库,通过思想行为数据抓取和分析,即时呈现学生思想行为动态,价值导向和关注社会热点难点等,克服基于经验或直觉的推断缺陷,能够实现全样本的数据分析和整体性精准描述,从而使德育教育工作决策具有科学性支撑,实现统一性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大数据”动态捕捉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性格等有效信息,发挥现代大学“监测、分析、预见、缓解”的预警功能,根据数据分析呈现出的题,对学生群体或个体进行针对性教育,构建个性化教育环境,做到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对于中俄边境地区高校而言,具有中俄文化交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独特区位优势和历史渊源。德育教育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应反映国际视野和地方特,!色。“大数据”技术将为德育教育提供丰富完整,有针对性的服务平台。
二、“大数据”时代边境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大数据”引发的深刻变革,既为高校德育教育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提供了便利,但同时,在其应用过程中也存着现实的困境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者“大数据”技术应用意识和能力亟待提高
高校德育教育的机遇依赖于对全面完整的数据的收集和利用,以往形成的德育教育思维观念和教育模式是德育教育向新时代变革的阻碍。因此,决策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有必要重塑,这将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者要想实际有效的应用“大数据”提供的便利,应用先进的技术在海量的信息中挖掘出有益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信息,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持续提升自身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信息采集,处理和分析能力等等。当前,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或管理者对“大数据”重要性和功能性的缺乏足够的认识,“大数据”实践教学主观动力不强,总体上使得高校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新变革。
(二)教育者跨学科交叉研究水平亟待提升
通常来说,校德育教育者的研究和教学主要围绕德育教育理论课或是心理学和统计学的研究,并且研究层次水平不高和研究范围也比较局限,无法完全满足“大数据”时代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研究和教学的需要。通过计算机,统计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来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的系统化研究亟待启动。
(三)“大数据”技术应用的道德责任亟待明确
“大数据”平台所收集的公开性数据和个人隐私数据的边界,以及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使用和保护问题存在责任和法律的空洞。“大数据”让我们每个人的信息都被暴露,教育者在利用“大数据”对进行数据挖掘时,数据采集的存储,特别是公开和隐私信息的使用范围不清晰,那么就会使“大数据”的应用反而损害了教育对象的利益和权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德育教育巨大压力,危机感十足,而这些压力躲不过、逃不开,只能应对,迎难而上,边境地区高校德育教育才能适应国家区域经济战略构想的需要,在高校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呈现出一番新的景象。
三、“大数据”时代边境高校德育教育新应对
高校特别是中俄边境地区高校,肩负着在德育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中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教育学生既保持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的责任。“大数据”时代高校德育教育,要充分利用好“大数据”的正面影响,挖掘正能量信息,实现高校德育教育“大数据”时代的转变,增强高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力和活力。“大数据”为我们带来的认识世界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掀起了一场数据革命,同时也带来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变革。区域发展对边境高校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因此边境高校发挥的作用就是依托地缘优势,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重点考虑区域发展的实际要求,注重高素质人才培养。因此,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依托“大数据”时代的技术工具,我们可以根据大学生使用智能终端所产生的数据痕迹,进行挖掘数据化的背后的真实思想,全面认识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使“大数据”这把利器更有益的为高校德育教育研究和实践服务。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必须重视德育。同志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如何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过程的规律之一。德国教育家第多惠说地:“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于教育。”“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学科教学中的必须进行德育教育。另一方面,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的性质所决定。他要求有一个教师必须肩负起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这也是各科教学大纲所强调的。因为教育本身具有阶级性,“德育是解决为难服务的方向问题,智育是解决为难有服务的本领问题。德育指挥和调节着才的运用,起着导向的作用。”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成为“既是一个专业教师,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
现就我结合自己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实践的三个主要方面作一浅谈。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态度,表现为对祖国的爱和责任感。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是鼓舞人们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为祖国贡献一切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期间,教育和文化都受到了极大的迫害,尤其是与国外有关的一律视为走资产阶级道路,崇洋媚外,因此英语教学在当时是难以生存下去的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伴着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英语这门学科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如今大家都知道,我们不仅要通晓古今,还要跨出国门,了解世界。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阅读,我就尽可能向学生适当介绍国外的一些经典的爱国主义作品和爱国主义人士,如法国都德写的《最后一课》,写的是在普法战争时期,法国受到普鲁士的侵略,当地居民被禁止说法语,在最后一课法语课上主人公小弗当朗士,一个顽皮不好学的学生,他到教室时整个教室挤满了人,大家都来上这最后一节法语课。文中小弗朗士学习态度的转变和整个村民学习法语的情景,反映了他们对自己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又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不受外国的侵略与剥削。
我在平时的教育中注意让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相互促进。从而教育学生尊重兄弟民族,加强民族团结,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又要让学生知道长期的封建统治,使我国科学技术落后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受到美帝国主义等一大批资本主义国家的欺压和掠夺。因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既光荣又艰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目前主要是教育学生把学习英语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联系起来。英语是学习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只有学好英语,才能了解外国的世界,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2.道德品质教育
道德品质是属于伦理学范畴,它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中的体现。爱护公共财产,忠实反映学习成绩,学习中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共同提高这些优良品德的形成,靠老师在教学中适时引导,严格要求,以及老师本人的优良作风在学生心目中潜移默化。这不是在发现问题之后对学生的几句批评甚至讥讽所能奏效的。教育的重点在于品德、理想、世界观。教养着眼于文化素养和文明行为。教学首先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几方面密切联系,统一于教学过程。
道德教育是要求以社会主义的国民公德等教育学生,努力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是要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发扬优良作风,诚实正直,谦虚宽厚、勇敢坚毅、惜时守信、开拓进取等良好品质。学习语言是一种艰苦又枯燥的劳动。需要反复的预习、复习、默记。说过:“语言这东西,非下苦功不可。”只有靠学生自己用顽强的意志才能做到。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又增强了毅力,养成了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由于英语这门科学需要多听多说,同学之间相互练说英语,互相纠正错误,使得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我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发挥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努力做到在教英语中培养人,在培养人中教英语。
3.培养良好的学风与品德
学英语和其它课程一样,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要踏踏实实,勤学苦练,不畏困难,才能学到知识,不断进步。学习的进步与良好的学风、品德的养成是密不可分的。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树立良好的学风,进而培养优秀品德。英语学习需要仔细严谨的作风,单词拼写,单词的使用,标点符号,粗枝大叶是无法学好的。英语学习也需要敏锐思考,好学深思,深入钻研,如阅读理解、分析英汉表达差异。学习英语需要勤学多练,勇于实践,精益求精,永不自满,虚心好学等多种优良品质。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寓教于乐
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中总是承载了大量的思想内容。其思想内容大多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而逐步深化和发展。例如革命爱国主义的内容,初一上学期以《最后一课》为代表。这是法国作家都德的名篇,它通过小学生弗郎士幼稚的心灵和眼光,直观地表现出教师韩麦尔对自己母语的爱,实际上寄寓了对自己祖国的深切的爱。小学生弗郎士的“经验”,使课文显得浅显易懂。而到初三年级,爱国主义的内容不但在量上增加了,其表达方式也复杂起来。如《藤野先生》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但在日本期间的见闻,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给别人示众的材料,从而使他毅然弃医从文。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何传达给学生,是需要教师认真下一番功夫的。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要借助于感情。所以,初中语文课中的思想内容多数呈现为经验形态,决定了语文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时必须注重相应的情感教育。
二、把握学生心理特征,在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学生的年龄大致在13~16岁之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层次,在“身”、“心”两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既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心理,具有初步的价值观念,又缺乏较为完整的人格心理、自觉的人生设计、理性分析的能力。因而,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必须重视这些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兴趣,有的放矢,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教俄国着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命的意义》一课前,我先布置了一项作业:请同学们以《我的愿望》为题写一段文字。有位学生这样写道:“我的愿望是以后设计电脑游戏,因为电脑游戏太有趣了。”上课时,我读了几位同学写的文章,其中就有这位学生的,不出我所料,有些同学听了哈哈大笑,那位同学也意识到了什么,头埋得很低。我趁机说:“大家不要笑,这电脑游戏并不是人人都能设计的,他其实就是想成为一名电脑软件设计师,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理想,但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实现你的理想,就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你们有足够的信心吗?”接着,我给他们讲了《生命的意义》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我注意到所有的人都震撼了,包括刚刚那位低着头的同学,也许他在暗暗下决心吧。
三、利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教育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我们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更多的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因为这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加强品德教育,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更多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体育教学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体能,也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对体育课结构的详解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体育教育是一项全方位的教育,其中包括,智利、体能、身体等诸多方面,学生通过系统的体育课程的学习,不但强健了体魄,增加了理性思维的能力,并且从提高觉悟,增强智力,扩大经验,提高适应能力方面,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所以,作为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详尽的了解课程的机构,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内容,合理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思想品德教育应该结合常规的课程教学
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符合课堂的教学常规,而且教学常规是向学生进行德语教育的根本,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特点把德语教育和课程本身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2、品德教育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上述都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非常有利的元素。体育运动每个项目的内容都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教学效果也不相同,作为老师来说,就要做到善于挖掘教学内涵,抓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利时机。比如说体育运动中比较枯燥的田径运动,这是一项会使学生感到枯燥的运动,但是对于学生顽强意志的培养是非常有效果的,还有球类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还能增强学生的顽强意志,这些都要靠我们教师来发掘。
3、思想品德教育中不同的组织教法的利用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选择科学的组织教育法,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作为教师来说,要能够结合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活动,利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4、校园的偶发事件的处理中德育
教育的渗透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偶发事件,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真实的思想和行动的体现,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偶发事件,善于抓住学生真情流露的东西,然后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会在学生的是非能力的判断方面进行非常有效的教育。
5、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在当前学校的体育教学当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言传身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会以老师为榜样,效仿老师的做法,所以,教师应该努力的去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谈吐大方得体,举止言行合时宜,要当学生争相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一定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二、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1、体态暗示法
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比如说,在体育教学进行当中,老师如果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漫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要比中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
2、实践体验法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着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
3、激励竞争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4、时机捕捉法
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5、情感感染法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去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贯彻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品质,也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德育教育的效果应该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它在我们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语教育必须和体育教育有机的结合,不能只是空洞的讲述和传授,这样才能让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这个环境下发挥出更大的贡献。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
一、中专语文教学中德育实施的必要性
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元素的人,每个阶段的外在环境都对其进行着德育教育。从家庭对其进行的对与错的教育与影响到小学、初中阶段的学校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从升入大学、参加工作到成家立业,单位、社会对其思想道德的诸多要求,我们不难看出道德教育是贯穿每个人一生的。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如果没有合乎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基本素质,那他将会寸步难行。中专生是个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处于可塑性很强的状态,很多同学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美与丑、对与错方面与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有很大一部分同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甚至是错误的,是违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是法律所不能容忍的。鉴于此,中专生的道德教育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摆在学校管理者与教学实施者的面前了。
从语文教学方面来说,中专生既不同于一般的中学生,也不同于大学生。现在的初中、高中学生,他们对语文的认识,除了兴趣之外,还有一种外在的压力———升学。因此,不管怎样,他们对语文知识及其思想内容都要无选择地加以接受。大学生年龄较大,所受的教育时间也相对较长,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而处在这两者之间的中专生,尤其是理工科学校的中专生,他们许多是从初中直接进入中专学校的,既不担心升学的问题,也缺乏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他们认为语文是基础课,可学可不学,尤其认为语文中的思想因素意义不大,这样,要使他们接受语文基础知识,尤其是接受语文中的德育因素,教师的作用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各个学科中都蕴涵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坚持文道结合原则,让学生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性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就品德说品德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文道结合是必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材料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我们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诵,引导学生赏析范文,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更深刻地体会语文学科内容的思想性,从而保证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要使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篇章里体会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再通过中国历代文人笔下的荷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追求高洁人格的情感。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通过讲解四大发明,使同学们了解中国在历史上的伟大之所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促使其努力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从而使伟大的祖国更加强盛。
(二)注意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人格在社会上指人品,在心理学上指人的个性。人格和能力是人的心理特征的两个基本属性,我们不能在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其人文性和综合性。语文既是人们进行思维和实际交际的工具,也是人的思想的体现者,因此语文教学既体现其工具性,又体现其超越工具的人文性,只有这样才会在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引导他们学习教材内容,陶冶情操,分清美丑,明辨是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精神,进而培养优良的品格,塑造健康人格。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学生智能的开发,又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格、自信心和意志进行培养,把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寓于语言教学之中,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分析、评论、挑剔,有较高的自信心和自制力,这些都属于学生的人格品质。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从理解语言文字、结构中体验语文内在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还可以透过语言材料的学习将知识性、工具性和文化性相统一,挖掘其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三)形式自然,方法灵活
语文课的德育和智育应当是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重点是在“潜”字和“润”字。在利用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时要注意德育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只要一有可能就立刻实施教育,形式上也不拘一格,如讨论、写读后感,或用讲授式、提问式、 启发式等教学法都可行。但有一条可参考的经验,那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情动情,如讲解朱自清的散文《绿》时,其写作意图是借写梅雨潭的“绿”来抒发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之情。此文德育的渗透点是使学生体会梅雨潭的美丽,同时体会祖国大好河山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社会主义中国。所以在讲解这一课时,一开始就用饱含激情的语调朗读全篇文章,能使学生体会到梅雨潭的绿真是太美了,这样的好处是教师先为学生创设了美丽的心理环境,然后学生带着这种心理状态进入学习境界,祖国河山之美就全深深地铭刻在学生心中,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因此,可以这么说,凡是能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任何方法都是可行的。
三.应该注意的问题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利用语文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还存在两种错误做法。
一是只片面强调教会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面对文章的意———即思想内容却视而不见,或只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错误地认为德育工作是班主任或政治教师的任务,这实际上是丢掉了语文课的灵魂,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大好机会。
二是任意发挥,其结果是枯燥乏味的大道理取代了优美作品的品味,取代了作品深层意蕴的挖掘,使听者昏昏然如坠云雾之中,其结果必然导致教育的失败及语文课的缺乏活力。鉴于以上两种走极端的错误做法,语文教学的实施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把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和思想境界。
作为我们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更多的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因为这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加强品德教育,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更多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体育教学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体能,也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对体育课结构的详解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体育教育是一项全方位的教育,其中包括,智利、体能、身体等诸多方面,学生通过系统的体育课程的学习,不但强健了体魄,增加了理性思维的能力,并且从提高觉悟,增强智力,扩大经验,提高适应能力方面,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所以,作为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详尽的了解课程的机构,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内容,合理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思想品德教育应该结合常规的课程教学
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符合课堂的教学常规,而且教学常规是向学生进行德语教育的根本,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特点把德语教育和课程本身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2、品德教育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上述都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非常有利的元素。体育运动每个项目的内容都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教学效果也不相同,作为老师来说,就要做到善于挖掘教学内涵,抓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利时机。比如说体育运动中比较枯燥的田径运动,这是一项会使学生感到枯燥的运动,但是对于学生顽强意志的培养是非常有效果的,还有球类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还能增强学生的顽强意志,这些都要靠我们教师来发掘。
3、思想品德教育中不同的组织教法的利用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选择科学的组织教育法,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作为教师来说,要能够结合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活动,利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4、校园的偶发事件的处理中德育
教育的渗透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偶发事件,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真实的思想和行动的体现,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偶发事件,善于抓住学生真情流露的东西,然后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会在学生的是非能力的判断方面进行非常有效的教育。
5、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在当前学校的体育教学当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言传身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会以老师为榜样,效仿老师的做法,所以,教师应该努力的去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谈吐大方得体,举止言行合时宜,要当学生争相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一定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二、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1、体态暗示法
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比如说,在体育教学进行当中,老师如果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漫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要比中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
2、实践体验法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着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
3、激励竞争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4、时机捕捉法
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5、情感感染法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去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贯彻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品质,也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德育教育的效果应该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它在我们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语教育必须和体育教育有机的结合,不能只是空洞的讲述和传授,这样才能让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这个环境下发挥出更大的贡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是目前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新时期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所以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必要渗透德育教育。笔者近年来尝试在化学教学中开发德育教育的新渠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把我自己的做法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求索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探求开发化学学科的德育因素
在人类化学学科的发展史上,发生了很多的化学事件,这些化学事件给我们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如:为了给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我通过给学生重点介绍中国是世界上对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许多发明创造对推进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学进步是有卓越贡献的。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着。例如: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岛素。同时,在化学课堂上,化学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讲解国外的化学史实,使学生明白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是相连的,希望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和使命,通过学习化学知识,为自己的将来,也为了自己能在未来的化学发展史上多作贡献。在国外化学发展史上,原子论的创始人、英国着名化学家道尔顿,在他的辛勤努力下,创立了原子说,原子说的创立对整个化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瑞典化学家舍勒具有顽强的学习精神,求真理,顽强不屈,刻苦钻研,结果合成了许多有机物同时发现了许多气体。如氟单质的制取,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赴后继,毫不退缩,严肃认真,敢于创新。通过对化学学科历史的介绍,教育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勇于探索、不畏困难、尊重知识、团结协作、大胆质疑、实事求是、坚持追求真理的信念。
二、学化学业界英豪,开发化学德育教育标杆
化学界有很多杰出的英豪人物,我们可以把这些化学界的英豪人物作为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德育教育的介质。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学习勤奋,热爱祖国。留美后,为报效祖国,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在当时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侯德榜态度坚决,不愿意和日本人合作,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试验和摸索,历经多次的失败后,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震惊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取了荣誉。1972年以后,侯德榜经常下厂调研,帮助解决技术问题,并讨论小联碱技术的完善与发展问题,呕心沥血,把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制碱工业。
启普是荷兰的一名药物商人,在中学时学过化学。他结合前人制作的气体简易装置,自行设计可以随时使反应发生或停止的气体发生装置,后人为纪念他,将他发明的装置叫做启普发生器。
化学老师向学生介绍这些着名的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培养和熏陶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优秀品质。这样的方法很生动很具体,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合现有规律、定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化学老师如果根据学科的特点能结合化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学生如果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学习中学生就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进行科学探究,掌握知识。如:在化学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应该持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对于在化学实验中看到的各种现象要如实的反映,甚至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不相符合的时候,学生应该认真分析、深入研究,实事求是的处理相关的数据,使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掌握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如果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学生就会在学习生活中使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化学反应不会生成新的元素,只是生成新物质,自然界中的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不是任意主观决定,而是客观存在,在学习中,使学生认识到:使水变成燃料;使铁生成铜,是不可能的事,是违反科学事实的。通过这样的渗透,学生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揭露伪科学的现象,将所学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四、把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渗透在实验过程中
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探究的过程中,特别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醒学生注意,化学试验是有一定的研究程序而不是盲目地乱撞,即整个科学的探究过程应该是:提出疑问,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记录,数据处理,交流评价,得出结论。然后用得到的结论指导进一步的实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觉得自己也是在研究,增强学生主动性、兴趣性 。通过潜移默化,学生就会自觉地养成良好的、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实验的能力相当重要。我讲到酸碱指示剂时,结合教学内容讲了玻义耳发现了酸碱指示剂并不是偶然的的故事 ,这正是一贯认真观察实验的好习惯所带来的,结果从而教育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但必须细致观察,尊重事实,认真思考。
总之,德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教育的方式灵活多变。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其自身的德育教育优势,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因势利导,结合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用潜移默化的手段教书育人,就一定能够塑造出新一代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高尚品德的合格中学生。
内容摘要:纵观教育改革的历史,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在追求理想教育模式和科学教育方式的过程中,各类教育精英、普通教学工作者都贡献出了无穷智慧。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且日渐被人们认可,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学生地位、现状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并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做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令人堪忧道德心理健康
一、中学生与德育
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二、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某校两个14岁的中学生因发生一点小矛盾,男孩便有预谋地在放学途中将女孩连勒带砸至死。今年二月在某校均为三好学生的刘某和杨某在家做完寒假作业后,谈到了网上色情,心里产生了躁动,将在宿舍里玩耍的七岁幼女骗至家中,将其猥亵奸污。更有甚者,由于学校考试中四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和奶奶杀死,然后自杀。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
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有的甚至猝死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也不排出女生。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以至常听到社会人员议论“如今的学生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学生”。
4、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
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为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当代德育教育犹其应强调如下几点:
1、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仅仅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3、提倡个性发展教育
个性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主要是进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二十一世纪,人们的审美观易受影视、音像制品、网络文化以及广告宣传等的影响,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综上所述,中学生德育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探讨,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并最终成才。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学校是进行系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思想道教育不能单纯停留在通过课堂讲知识的层面,还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通过感化、熏陶等各种途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是非观念和行为习惯。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一)三感恩和三热爱
我校贯彻国家教育部和自治区教委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提出了三感恩(即,感谢党和国家培养之恩\感谢学校教育之恩\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和三热爱(即,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的教育思想。通过在学生中深入扎实地开展三热爱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对党、对祖国、对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围。
(二)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定期培训制度
教育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也不是简单得到的说教。教育要抛砖引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通过班主任辅导员的认识,才能帮助学生型城市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我校对于班主任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指导主要集中在班主任辅导员例会中、学生处领导及时、准确的传达学校最新思想动态;定期召开一线班主任辅导员的管理经验交流会。在会上,班主任辅导员互相交流心得,吸取经验,正确看待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分岐,提高了班主任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班主任辅导员是班级的引路人,学生干部是班级的核心群,抓好这个核心群,学生工作就会事半功倍。我校学生会干部及班级干部约占学校学生总数的20%,针对学生干部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我校组织创建了学生干部例会制度。在会上,进行日常学生工作总结,及时反映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听取学生呼声,组织学生干部学习学校指导思想、规章制度,夯实学生干部的理论基础,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学生干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三)一会一课制度
一会一课制度,即定期开展主题班会与道德教育课,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制订了道德教育课的基本内容,强调从法制教育入手,深入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贯穿三感恩和三热爱教育方式。此外还通过征文,演讲,主题班会,院报等形式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此外,还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观念,以及用于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明确辨别是非荣辱,自觉加强自我约束,使培养优良的思想道德观念成为大学生的主动追求。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本质上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是相互统一的。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与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正确的选择人生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以人为本,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管理机制
(一)创新管理机制
从管理主体的角度去创新学生管理机制。这里包括组织领导管理机制、齐抓共管机制以及学生自我管理机制等。其中,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管理机制,是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中共中央对高校学生工作的领导管理机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高校党委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校长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负责,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学生管理机制。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切实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针对学生自我管理方面,我校学生自发成立了“大学生自律委员会”,为学生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形成了良好的基础。从管理方法的角度去 创新学生管理机制。这里主要包括学生管理疏导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自制制约机制。“四个机制”是我校根据学生实际状况而创立的。实际告诉我们,这些学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才群体,很多人讲义气、头脑灵活、适应性强、比较擅于交际,有些人在某一方面还具有很突出的才能。只要我们正确引导,发挥他们的特长,他们不但不是包袱,而且将会是巨大的财富。因此,我们教育管理遵循的基本思想和工作原则是:以人为本原则、爱心原则、对一切学生负责原则、规范管理原则和服务原则。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落实到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着眼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从学生需要出发,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与学生处于管理和被管理的对立格局,适应高校发展要求,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通过转变角色,来应对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二)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的作用
对班主任辅导员队伍考核使他们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校制订了《班主任辅导员职责》和《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条例》,进一步规范了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明确了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等内容,为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如:加强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和管理,定期召开班主任辅导员会议,实行班主任辅导员例会制度;重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要求班主任辅导员每日深入宿舍,深入班级,进入学生视野。同时,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严格把关,使我校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在动态中不断优化,形成良性循环。注重学生工作研究,本年度,大胆地实施“班主任辅导员管理百分竞赛奖”,提高了待遇,稳定了队伍,极大地调动了辅导员的积极性,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学生干部队伍,充分发挥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延长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手臂。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学生党员干部队伍,就抓住了学生的主流。建设好这支队伍是增强我院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性、实效性的重要保证。为此,我校制订了《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生干部考核条例》,实行各类学生干部例会制度,主要抓好学生干部队伍、班长队伍、团支书队伍的建设;我们还提出,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平时,我校经常性地开展学生干部经验交流、学生干部培训等,努力创建一支学习性、服务性、创新性的学生干部队伍。还规定,凡是学生干部在校表现优秀、成绩突出,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都要进入档案,以资鼓励。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人际关系适应不良、自我认知失调、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在学校的全力支持下,成立了“心理健康工作室”,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三、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对于大学生管理工作有重要辅助作用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课外活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和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是实现高效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途径。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知道,如果大学生没有健全的人格,诸如道德教育、心理辅导之类也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因此我校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当下教育热点,以月为单位,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三感恩、三热爱”文明活动月系列活动;结合我国60周年大庆,开展“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但展示了我校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更在评比活动中强化了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广大学生遵守校规校纪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进一步优化了校风。
(二)成立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组织、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不仅要完善知识结构,更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全面提升自我。而社团本身也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校十分重视社团的教育工作。一个优秀的社团,其成员能够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刚入学的大学新生,虽然面对从中学到大学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但通过参加社团的形式可以使他们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找到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三)开展宿舍互动活动,促进大学生在良好环境下健康成长
加强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及规范,有助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树立良好的学风。宿舍不仅是休息居住的场所。而且是重要的育人阵地,被我校誉为“第四课堂”。学生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宿舍里度过的,他们不仅在此休息,而且在此娱乐、交流思想。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我们及时了解宿舍中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深入宿舍,组织学生开展互动活动。和他们谈心,讲理想,谈人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感情等方面的难题,让学生感到亲人般的关怀和温暖无时不在,使他们在良好环境下健康成长。实践证明,思想教育、管理机制、课外活动三方面“三管齐下”有益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气氛,创建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使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视野得到开阔,知识得到延伸。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而我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正是通过以上的几个方面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在学校,党团,教师,学生干部等各个方面的积极配合下,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德育工作更具有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堂成功有效的思想教育课,总要需要大量的材料、信息。当前的德育教育存在信息量少,视野不够开阔,内容不够丰富,只有教师的空洞说教,因此很难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缺乏说服力,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在当代信息量超大的网络条件下,德育教育的内容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通过网络共享德育资源,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存储量。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德育教育更具有灵活性和互动性,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工作,传统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不能引起师生的共鸣。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活动不仅仅是文字,学生可以通过声音、动画、图片等不同的形式去感受和理解德育教育,从而解决思想上、情感上的障碍。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德育教育的手段、方式、效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同时更加强化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感知,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学习德育内容,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向前方发展。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模式,对传统、封闭式的育人方式进行了变革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通过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育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网络上搜索各方面的德育资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德育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
(四)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以推进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学生差异各千,根据他们的长处,为他们搭建一个合理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和自尊。教师给出相关的探讨问题,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去搜索相关的资料,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挖掘学生的潜能,改变和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教育方面扮演者积极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德育教育的效果得到最大发挥,同时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
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各方面文化知识素养,其中一项重要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如何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网络来解决实际问题。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各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去丰富学科的教学内容,优化学科的教学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六年级信息技术课中进行过制作幻灯片的教学内容,当时正值学校的法制宣传月,我就借此机会让学生搜集法制学习的信息,整理法制宣传的资料,制作法制宣传海报和刊物,并提出在互联网中一系列不道德、不守法的行为,警示学生认识到不正当使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带来的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认识到其中所涉及的道德层面和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指导学生理解世界上公认的信息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并要求其自觉遵守。学生们在学习制作电子报刊的阶段学习过程中不但体会了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的过程,同时也接受了法制教育。如语文《我是最弱小的》教学中,我从心理学教育学中得知,这一阶段的学生把友谊视为他们心理生活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源和兴奋点的友爱感,我组织他们制作“珍爱自我”和“珍惜友谊”主题网站,把爱的教育和美的教育结合起来,让他们用美的规律来塑造美的心灵和美的形象,使真挚友情升华为深厚的道德体验,以此作为鼓舞他们一生的精神动力。
总之,德育具有广泛性,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几乎存在于教材的每篇文章里、每个章节里。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的“礼之用,和为贵”,“和”应该解为和谐,是德育的范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德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无论古今中外的教育界论述,还是实践经验的总结,都能看出学科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帮助教师加深对各门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深入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高校部分学生信仰缺失,德育水平下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复杂的社会心理,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学生生源参差不齐等特点给德育教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志愿服务作为承担社会责任,有效地参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行为模式,逐渐成为弘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拒绝冷漠,从我做起”主战场。
1志愿服务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志愿服务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志愿服务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2独立学院德育教育工作现状
2.1社会环境对独立学院德育教育工作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往往忽视了自身信仰和道德的追求;而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追求生存,多元文化冲击、多种价值观念碰撞使大学生无所适从,导致各种心理问题,也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面对的困惑。
2.2独立学院自身特点对德育教育工作的影响
独立学院没有百年老校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育人成才的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生存之本。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导向,更多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发展;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等。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乐于实践、勇于开拓”的品质,是独立学院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点。
2.3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对德育教育工作的影响
独立学院三类学生是德育教育难点:一类是家庭富裕的学生,家长在金钱上满足孩子需求,孩子受家长影响,想用金钱解决问题,人生目标和方向模糊;一类是高考失利却无法正确面对的学生,部分学生对独立学院本身不认可,归属感不够,不主动地参与学习实践;一类是心理冲突比较强烈的学生,不懂怎样和别人相处,喜欢独处,不合群等。
2.4传统的教育模式对独立学院德育教育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模式采用单向灌输方式,教师是主体,是主导;学生是客体,是被动接受。而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认为学生品德养成、道德教育、心理分享是辅导员的职责。然而当德育教育脱离了大学生的亲身经历,仍延续传统的缺乏多层次、立体的教育模式,德育教育就如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也起不到很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3志愿服务对独立学院德育教育的作用
志愿服务是德育教育实践领域的有效载体,是大学生自觉自愿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其以“知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指导,搭建了德育教育的立体格局,起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3.1志愿服务的“求是-责任”过程,有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
志愿服务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培养了社会公民意识,树立了社会责任感,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如志愿者关注留守儿童,创建“漂流读书室”“,启智”爱心读书角,开展曙光爱心助学行动;深入灾区,宣传自然灾害防范意识;结合社会动态,开展奥运、亚运知识、建设文明城市宣讲活动;结合汶川、玉树地震实况,举行防震抗灾知识宣讲活动等。
3.2志愿服务的“思考-行动”过程,有助于培养职业道德
志愿服务过程是学习遵守职业规范,坚持职业操守,寻找职业认同的过程。德育水平作为个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企事业单位的关注。志愿者深入企事业单位,了解管理和生产情况,与企事业单位领导深入座谈,思考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怎样培养自己综合素质;他们走访党校,聆听党课,受教育、长才干。知不足,才知“有所为有所不为”,进而产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3.3志愿服务的“友爱-互助”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实现精神富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一个从低向高发展的过程,层次越高,人的精神需要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志愿服务在奉献友爱同时,收获了内心的富足,使“知识水平高,德育水平薄,外在能力不小,精神内在空虚”的90后能学会“自我悦纳”。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学生在帮助别人过程中,体会自身价值,减少因没有精神依托而导致心灵空虚、匮乏,有解决心理问题,实现精神生活富足,并内化为精神粮食外化为利他行为的德育功效。
3.4志愿服务的“组织-团队”过程,有助于缓解矛盾,促进和谐,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启发大学生把道德规范作为一种精神需要去追求,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难点之一。志愿服务是有组织、有纪律、有团队合作的项目,志愿者通过彼此之间的配合、沟通交流,学习尊重他人,欣赏他人,帮助他人,促使志愿者思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协调统一,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志愿者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服务过程进行自我检验,推动“自我评价”、“自我定位”、“自我构建”。
3.5志愿服务的“励志-辐射”过程,有助于弘扬深层道德价值
“教育 需要培养爱的精神,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没有根基的教育”。志愿者深入到消防大队模拟演练逃生技能,思考生命的重量;走访红军,思考信仰的重量;关注社会经济与各项建设,思考创造的重量;他们扶弱济贫,给予爱和温暖,思考付出的重量。志愿服务让大学生的道德观超越功利的束缚,彰显“真”、“善”、“美”的深层道德价值。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心理发展起着潜移默化德育教育作用,并能辐射带动影响其他人。
所谓德育,是建立在认知、情感、信念、意志基础上,并能衍生出行为的教育。如果德育不能有效地转化为行为,那么德育将无实际意义。在社会环境的熏陶下,在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而志愿服务工作,作为实践性德育教育平台,必将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载体,发挥独特的德育功能。
素质教育类论文:论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 信息素质教...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初探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谈新《纲要》背景下如何开展幼儿园一日常规教育 【摘 要】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生活...
融合教育论文:融合教育下的特殊教育学校职能转变 摘 要 融合教育提倡让特殊儿童就读普通班,融合教育作为...
教育经验论文:对于学生养成习惯教育经验之谈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
快乐教育论文:少年宫快乐教育分析 一、校外教育应该是快乐教育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孩子对本来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