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艺术类论文

时间:2022-04-03 11:26: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艺术类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艺术类论文

艺术类论文:试论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艺术类学生组织 应用

论文摘 要: 艺术类学生由于在思维、个性、学习过程和方法、组织开展活动类型等方面与其它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其学生组织建立建设要充分兼顾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分析,探讨其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学生组织是在学校党组织领导和团组织指导下的学生群众组织。它面向全体学生,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在维护学校利益、推动学校发展的同时,也充分表达和维护广大学生的具体利益;它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重要平台,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加强学生组织的建设,引导其健康发展,一方面可使学生从中锻炼自我、成长成才,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高校通过学生组织这个“桥梁”实施文化育人具有深远意义。

艺术类学生由于在思维、个性、学习过程和方法、组织开展活动类型等方面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其学生组织建设既要考虑一般学生组织建设的共性,又要充分兼顾艺术类学生的特点。笔者通过对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分析,探讨其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创造力强却自由散漫。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特质,思维敏锐活跃,富有创新精神,是大学生中最为敏感和具有活力的群体。他们强调个性,自我意识明显高于非艺术类学生,追求与众不同,包括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都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和爱好进行,且不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及较高的创作能力,而其创作过程和方式往往表现出自由散漫的特点。由于受授课方式、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影响,以及自身缺乏自律性,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着纪律观念淡薄、生活习惯懒散、基础学习松懈等现象。他们向往所谓的绝对自由,对纪律教育乃至思想道德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应用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几个基本特点:①人本特征。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人本取向,始终贯彻组织成员是组织最宝贵财富的主题,强调对人的关心,把人真正作为资源加以保护、利用和开发。②双赢性与互惠性。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互惠取向,强调管理应该是获取组织的绩效和成员的满意感与成长的双重结果;强调组织和成员之间的“共同利益”,并重视发掘组织成员更大的主动性和责任感。③战略性与全面性。人力资源管理以组织成员为基础,是在组织最高层进行的一种决策性、战略性管理,是对全部人员的全面活动和招聘、任用、培训、发展的全过程的管理。④系统性和整体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系统性,兼顾组织的技术系统和社会心理系统;强调运作的整体性,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之间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是与组织中的其他战略相配合,支持整个组织的战略和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保证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最大限度地开发和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和激励组织的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从学生会人员及工作安排、成员招聘、学生干部培训、激励和工作考核等方面加强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类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现学生组织目标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1.加强学生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是“战略性”的集中体现。而人力资源规划是以工作分析与评价为基础的。对学生组织建设而言,加强组织工作的分析和评价,开展人力资源规划是学生会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会由各个不同的部门组成,需要确定每个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制定学生会干部及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工作量和任职资格。如在学生会制定学生干部职务说明书,可以明确学生干部承担的职务,所要履行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的标准,以及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品质。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可为学生会成员的培训、晋升、人员调整、绩效考核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是学生会人事决策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对调动学生会成员的积极性也很重要。因为只有在人力资源规划有效进行的条件下,学生会成员才能明确自己承担工作的方向,从而积极争取相关的管理职位。同时也可以调动组织外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踊跃加入到学生组织工作中来。在学生组织中开展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引导学生会成员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有利于其职业生涯发展。

2.建立健全的学生组织招聘机制

规范人员招聘流程,健全人才选用机制,满足组织持续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招聘管理的要求。

艺术类学生组织成员的招聘要采取多样、灵活的方式。首先要规范招聘流程,使其制度化。如采取自愿报名、多方了解、公开竞聘、择优录用、试用考察的办法。自愿报名,就是在对学生会各部门工作内容进行广泛宣传的基础上,让大家自由申报,充分尊重大家的个人意愿,这样的学生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工作积极性也会比较高;多方了解,就是要充分研究学生的个人档案信息和申报材料,综合个人态度、工作经历、个人性格、同学的评价等多方面条件,确定面试的候选人;公开竞聘,就是要为候选学生创造一个公开、公平、透明的面试环境,充分展示应聘者的长处和特点。由于艺术类学生组织的工作经常会与其专业能力相关,对于公开竞聘的方式应根据岗位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将竞聘活动与展示个人才华相结合,充分体现艺术类学生的特色;择优录用,根据公开竞聘的表现和个人情况,综合各方面的意见,确定学生会的录取人员情况;试用考察,对录取的学生会成员进行一段时间的考察,在工作实践中观察其是否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及团队合作的能力。艺术类学生由于其自身的专业和性格特点,一开始对学生组织内从事的活动组织、策划等工作可能会报有非常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但在实际工作一段时间后,随着热情的消退,常规工作内容也比较枯燥,有些学生不太愿意继续受到组织的束缚或在纪律方面难以达到组织的要求。试用环节给学生一个充分了解学生组织的过程,也是指导老师观察学生工作态度的过程,在了解的过程中进行双向选择。

3.注重学生干部培训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十分注重对员工技能的培训,通过对员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以达到组织与员工共同发展的目的。

在学生组织建设中,经招聘选拔出的学生干部,虽然工作热情很高,愿意为广大学生服务,但是缺乏经验,加上多数自身为独身子女的一些特质,一开始很难胜任工作。因此,对新的学生干部要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了解学生会各部门的工作,培养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明确自己在学生会所处的地位和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需求的确定也要以学生干部职务说明书对业务知识、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要求为依据,简单地说,将组织成员的现实情况和这些要求进行比较,两者的差距就是要培训的内容。艺术类的学生创造性强,而且艺术类院系开展的很多活动都与专业技能相关,因此对学生干部的培训不能把一些工作方法定得太死,关键是要明确需要完成的工作目标,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自身的长处。

4.规范考核制度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考核制度是以企业价值创造为核心,使业绩透明化和管理系统化,把经营业绩与企业、部门和个人的回报相结合,保证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得以层层分解和贯彻。

学生组织中对学生干部的考核应以学生会工作业绩为主要核心,学生会工作业绩主要体现在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在各级活动、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在本院系开展活动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能力,加强学生生活、学习管理等多方面。对艺术类学生组织的考核,一方面要考核开展活动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要考核学生会在提高学生组织纪律性、加强文化基础课学习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对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的考核要做到透明化,进行公开述职,根据职责范围及管理目标的分解进行全体成员打分,结合指导教师的意见进行综合评定。

5.制定激励机制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加强薪酬管理,把员工个人业绩和团队业绩有效地结合起来,共同分享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收益,激发员工的活力,建立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机制,最终推进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实现。

在学生组织建设中,同样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把学生干部个人的业绩与组织业绩联系在一起,增强其集体荣誉感。激励机制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两个方面。对工作积极性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取得成绩的学生要实行物质奖励制度,具体办法可结合艺术类学生的偏好来制定。艺术类的学生由于个性鲜明、创造性强但组织纪律性不强等特点,在工作中要多鼓励少批评,积极引导。既要求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又不能因此而按部就班,失去活力和创造性,敢于放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开展工作,但也不能袖手旁观,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补充不足,控制活动的进展和主要环节,对工作中存在的失误的学生干部也不能一味批评,而是要让其明白今后如何避免失误,使其工作能力在失误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还要帮助学生在学生组织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树立工作的成就感。

6.加强学生职业生涯管理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实现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员工个人职业生涯需求之间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发掘企业现有人才,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使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保持一致。

学生组织建设应充分发掘艺术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潜力,在组织活动中充分展示他们的个人才华,并积极引导其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靠拢,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生组织的锻炼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结语

艺术类学生组织的建设需要以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为基础而开展,采用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把艺术类的学生作为组织最宝贵的财富来保护、使用和开发,在组织管理方式上,充分尊重艺术类学生的个性,扬长避短,把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学生组织的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的创造性优势和专业优势,建立具有创造精神的组织文化。

艺术类论文: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随着高等教学体制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而带来的就业难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农林类院校艺术类大学生又是艺术类毕业生中更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竞争力小于那些名牌高校的艺术类毕业生,部分院校还逐年扩招导致供给量与需求量失衡,他们的市场竞争力也逐年下降。

一、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内部原因

(1)艺术类毕业生的文化水平偏低

相对其他毕业生来说,艺术类毕业生的文化课基础不够扎实,就业时往往注重专业对口或者与专业有关的工作岗位,一旦所选工作岗位与本专业相差较大时候,他们在学习新技术能力上的弱点就会显现出来[1]。同时由于部分学生从小开始学习艺术,使他们对艺术的追求比较执着,宁愿放弃其他工作岗位也不愿意随意转行。

(2)高考中艺术类录取门槛低,部分学生“半路出家”改学艺术

由于高考中艺术类录取门槛低,使得部分文化课成绩差的高中生在家长或老师的指点下改学艺术,通过“捷径”考取大学。

(3)艺术类毕业生对经济待遇上的态度

艺术类大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从经济上的投入相对普通毕业生来说,他们所花费的是普通毕业生的两倍甚至更多,高昂的学费和开销使他们在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往往在潜意识里会把这些投入掺杂在其中,所选择的工作大都趋向于专业对口、高工资、高层次的工作,进而影响他们的择业观念[2]。

(4)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观念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受传统观念和家长的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在求职方面往往认为比较理想的是大城市,他们认为在大城市发展空间较大,这一误区使得大城市毕业生的文化水平偏低。发展空间较大 较大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不愿意选择去基层和经济发展滞慢的地区。事实当中,这些地区对艺术类毕业生的重视程度和渴求愿望更高,引进人才的政策有时会更好。

2.外部原因

(1)体制原因

高等教育确定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方针后,农林类院校也相继开设了艺术类专业,并且逐年扩招,但是社会就业市场所提供的岗位远远滞后于高校扩招的速率。同时由于部分院校盲目扩大招生数量和范围,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整体素质降低[3]。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实行艺术类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体制,就业去向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和科研单位等等。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实行市

场经济体制,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科研单位的进人机制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在招聘时更加慎重,通过笔试面试等各种途径进行考核。然而艺术类专业对口的部门相对其他专业来说较少,且吸收能力也有限。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已经由“统包统分”转变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上了[4]。

(2)地区经济发展失衡

从经济因素的角度出发来看,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城乡经济二元化的现象严重。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地区的艺术氛围相互匹配。经济发达地区的艺术市场较为活跃,

艺术氛围较为浓厚,正是这一原因导致艺术类毕业生更加向往去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大城市,他们追求的艺术,良好的艺术氛围更容易激发起他们的艺术灵感。因此直接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地点扎堆现象的出现,但是这些大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接纳能力有限。

农林类院校艺术类专业相对比较薄弱,同时学校的经费和招生数量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就导致了有些院校“重招生轻就业”。学校就业机构不够健全、人员欠缺导致就业指导队伍不能实现“专业化”,甚至出现断层。对艺术类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大学期间没有形成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当艺术类毕业生面临职业选择和决策时,他们所欠缺的择业意识显现的尤为明显[5-6]。

二、解决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1.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各个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而且要求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所以艺术类学生必须充分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在学好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同时,还应该去公司进行实践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

2.引导艺术类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艺术类毕业生择业观念受到社会、家庭和自身的影响,但是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毕业生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调整自身的就业期望值,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由于艺术类毕业生的高投入,导致他们要求高回报,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一味追求专业对口、高回报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会面临择业的挫折。应该考虑社会的需求和现实情况,科学定位,找准自己的角色,干预面对挑战。树立多种形式的就业观念,面向基层,不要追求地域性,应该到对艺术渴求愿望较好的地方去,不要扎堆于城市里的行政事业单位和经济发达城市的大公司等。

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艺术类毕业生的创业优势较为明显,因为他们个性鲜明,性格较为独立,多年的习惯使他们独立进行比较和判断能力强于其他类毕业生。他们渴望多样的思想交流,自主创业的意识较高。因此要加大创业教育使学生由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就业。艺术类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前期投入较低,几万人民币就能注册一家设计公司,所以这些有利的条件能积极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3.加强就业队伍建设

教育体制的改革导致学生的毕业人数递增,学校现有的就业指导队伍已经严重超出能够承担的负荷,大多数农林类院校就业指导队伍的老师都是兼职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但是就业又是艺术类专业的生存之本,因此学校应形成一支专业化的指导队伍。就业指导老师的工作思路应该适应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应走进学生内心,多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就业观念,积极随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全程的就业指导。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培养自信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高年级的学生应该以心理辅导为主,以形式政策教育和职场培训为辅进行开展。

加强任课教师的指导作用,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比较亲密,这是专职负责就业教师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学生受专业教师的影响较大。为了能够使艺术类毕业生顺利就业,这就要求专职负责就业的老师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力量,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就业教育队伍。

4.调整专业设置和建立校企联合制度

社会在进步和发展,学校也应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学校既要完善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应该开设一些符合时代要求和引领本专业前言的新课程。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能力强、思路广的学生,培养复合型艺术类毕业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学生在市场经济下能够更好的适应各种工作环境,能够从容面对事业上的转变。避免出现由于学校设置问题,而导致就业去向窄的倾向。

在艺术类学生当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时间爱你能力,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毕业生在本行业外地竞争力。

建立良好的校企联合关系,学校培养的人才大多数终究是要面向企业就业,这就要求学校应该多和企业进行沟通、探讨学生的培养目的,以及现在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根据企业的需要及时调整。校企合作,是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面共赢的方法,也是新时期教学体制的创新。学校和企业合作,能够使学校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使学生零距离的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的文化,在毕业以后进入工作岗位角色转变时间较快,这是企业要求毕业生的所具有的最基本素质。同时对于学生而言,能使学生在择业过程更为流畅,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艺术类论文:试析和谐社会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培养与公民教育的融合

论文摘要:文章基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提出和谐社会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可以和公民教育融合起来,并论证了价值观培养与公民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同时探析了价值观教育在与公民教育融合时出现的误区。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价值观教育;公民教育

艺术类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引领和谐社会风气之先的力量,要使他们做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道德规范的引导者,做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必须引导他们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类在各种对象性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价值意义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区分是非、善恶、美丑、好坏、荣辱的根本标准,是人们对事物趋、避、亲、逆的主导因素,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实质和核心。就其构成来讲,主要由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组成。价值观教育本质上是引导人们树立价值意识,增强把握社会生活中价值关系的自觉性,增强生活中的自为性意识、建设性意识和创造性意识。价值观教育带有明确的思想性,它从方向上引导人们处理好现实社会价值观运行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做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基本一致,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协调,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狭义的公民教育就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育,更强调的是关于如何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协调个人与政府社会关系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可见,学生良好的价值行为直接导源于公民的素质,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则可以使学生的公民教育有所指向,使其公民行为有所皈依。因此,对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只有和公民教育融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以公民教育为基础

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比较鲜明。一般来说,有一定的专业特长,思维灵活,思想开放,想象力丰富,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富有创意性和自我表现性;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意识,崇尚自强进取、公平正义;政治选择上求真务实,不盲目崇拜个人权威、追随大众。但也必须看到,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也有缺失公民精神的一面:

第一,权利意识模糊,主张褊狭。认为搞艺术的应该自由散漫,限制多了会抑制个性思维发展,影响创作灵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从而把自由与纪律、个人与集体、个性发展与学校制度和社会规范对立起来,对自己权利过度重视,对群体权利相对漠视,对法律缺乏必要的信任。第二,责任意识淡薄,功利化倾向明显。艺术类大学生大多家境不错,父母宠爱,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把思想和情感交流往往都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上,相对缺乏与外界和同学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因为学费高,演出、设计、写生等接触社会的机会又较多,很多人有过赚钱的经历,所以,造成其热衷经济活动,注重个人眼前蝇头小利,做事具有一定的功利化倾向。第三,公德意识缺乏,理论与实践脱节,他们对公共道德、社会的规范制度等有一定掌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存在“知识”与行为的分离和脱节现象,对善良高尚行为不去效仿,对身边的负面现象缺乏鞭挞,不遵守公德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

基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性,在实施价值观教育时应当将公民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首先提升其公民道德素质,才能形成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公民道德都不具备的话,他是不可能有正确的价值观的。优良的公民教育可以使法治理念、社会规则制度等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人们生活中的信念和准则,养成以身作则、敬业爱岗、关爱他人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责任感。只有以公民教育为基础和中介,才能进一步实施价值观教育;只有先当好合格公民,才谈得上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和目标、拥有高尚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使社会主流价值观渗透于个人的自我意识中,不断审查自己的动机、欲望、需要,形成个人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和目标,使之符合社会的价值要求和价值目标。但是,一般情况下,价值观教育大量的是说理、灌输教育,方法上存在教条主义、简单生硬的现象,往往会存在两个瓶颈:一是价值观教育内容通常是灌输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原则和不容置疑的观点,突出政治信仰层面上的内容,强调远大理想和超然目标,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结果是教育出来的学生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那么,价值观认知如何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二是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通常是单调、枯燥、填鸭式的政治说教,学生不能面对事实作出判断,只面对一个先验的结论,不论相信还是不相信,都必须作为标准答案记住它,结果是你敦你的,我做我的。那么,服从社会价值观要求的“他律”行为如何转化为个体“自律”行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约翰,帕特里克教授通过研究归纳出世界公民教育的趋势之一便是内容趋同,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公民教育集中于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德。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使矛盾化解,就应当使价值观教育通过公民教育提供的公民知识的传授、公民道德的养成和公民技能训练的中介来实现。

二、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艺术类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艺术工作者,艺术工作要求从业者必须自身就站在一定的精神高度上,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但他们具有的一定精神高度的价值追求更直接导源于公民素质,导源于主体自身内心的接受和自愿的实践。而这种接受和自愿的实践又导源于公民素质的培养。

1 公民知识的传播帮助实现价值认知

价值观教育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懂得其所从事的艺术创作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取向和标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等。而公民知识的传播包含基本的诉求,即希望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公民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使其成为忠诚于国家、服务于国家、适应本国主流文化的“合格公民”、“好公民”。例如,公民意识关涉的是纯粹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其本质含义可概括为两个层次:一是每个公民首先是归属于自己的国家,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必须讲国格、讲民族尊严,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超越个人与家族、个人与阶级、个人与党派等的关系,在国家法律的保障下,个人无论是何家族、阶级、党派,都是人人平等的,这就会产生平等意识。因此,大学生公民知识的传播既能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平等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意识,也能培养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可见,公民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取得公民行为能力,达到公民要求,却又把爱国主义等价值观溶解内化在个体感性认识和要求中,化为行为趋向,引发价值行为。克服了以往价值观教育中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等不足,从而使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公民知识的传播教育渗透和内化在学生心里,实现价值认知。

2 公民道德的养成推动价值行为由“他律”转化为个体“自律”

事实证明,具有公德意识的公民能够在一定限度内节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追求社会整体的普遍利益和长远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民道德的养成可以为其价值观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艺术类大学生,如果淡薄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把躲避崇高奉为时尚,利己主义观念、急功近利意识膨胀,以个人的利益需求作为标准进行价值评判和取舍,对知识带来经济效益的关注大大超越对知识本身价值的追求,忽视知识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对心灵的熏陶,就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艺术类大学生只有首先自觉遵守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拥有最起码的社会公德,“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才能追求崇高和圣洁的价值理想,从基本的义务走向崇高,其自身的价值行为才能由“他律”转化为“自律”,才能自觉地将其崇高的价值理想体现到作品上来,才能使其创作的作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3 公民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促进价值认知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

价值观教育除了培养价值理性,就是价值引导,即通过向学生灌输和传授特定的价值观(一般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使学生对这种价值观产生认同,并内化为自己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未来能够自觉地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种价值引导通常是重视对学生的外部强制。具有较强自我中心意识的艺术类大学生对此反感。只有通过实践性、现实性极强的公民技能培养和训练实践使学生具有自由思考和探索的习惯使其在生活中和实践中通过切身体验来感知相关的价值观,例如,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利用假期或外出写生、演出等机会开展服务学习旅行活动:学生深入社区服务,以可持续发展、农村教育、环境保护、如何追求有价值的生活等主题对所服务的社区和周边单位的活动进行调查了解。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产生直观深刻的体验和强烈的情感震撼,使其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既提升学生的道德能力又培养其对生活和社会的主动价值思考和判断能力,克服以往价值观教育单调、枯燥、填鸭式政治说教的方法的不足,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使学生价值观内化在心理,养成内在意志,使价值认知转化为价值行为。

总之,在理论层面上,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融合,为建设和谐社会既提供了价值方向、标准,又提供了现实行为规范。

三、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融合存在的误区

当然,在将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时候,需注意的问题是:不能因为过去价值观教育在内容、方法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就将公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混为一谈或以公民教育取代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属于基本的社会公德而不是个体价值信奉,他作为公民,又必须受到基本的价值规范的制约,使公民按照价值目标进行价值行为选择。事实上,公民在面临相反或相冲突的观念和行为时,如何调节、调整自己的公民活动能力,权衡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价值观教育中获得,一定社会价值体系中价值观与公民教育衔接得怎样,体现了什么样的原则,对公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1 价值观教育能够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层次

公民教育的首要环节是教育标准的确立,价值观告诉人们行为活动的最终目的,解决的是为什么而活的问题,直接规定和指导着人们的活动,为人们提供基奉的是非、善恶、美丑、对错的标准,为公民素质教育规定了价值目标。个体在发生公民活动时,往往从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去选取一个或几个标准,用来指导自己在行为的合理性上作出正确判断;积极的价值观会使人的言行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特征。艺术类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使人受到感召、启示和引领,使大学生在精神上获得升华,才能创造出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高尚的精神作品来。那种迷失政治方向、没有社会责任感、人格低下的艺术作品,是不会受到人民的信任和欢迎的。

2 价值观教育影响着艺术类大学生个体公民教育的性质

价值标准区分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最好的,价值标准影响着公民素质的形成。价值观教育是否合理得当,势必影响个体公民素质教育是否得到正确的方向指引,否则,如果价值观教育搞不好,就会导致人们形成对公民行为的不合理的判断。艺术类大学生因其从事的工作具有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体现着特定时代的文化主流和核心价值体系,并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的艺术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对他们的公民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引导,才能把他们的公民教育引向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其形成对公民行为的合理判断,进而使其作品鼓舞和引导大众,使人们的行为朝向有意义的事物,推动人们去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3 价值观教育规定了艺术类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基本方向

价值取向告诉人们该提倡什么,引导什么。每一个社会都会以其主流价值观引导公民的思想和行为朝向社会所主张的方向努力。艺术类学生价值观培养的特殊要求在于艺术专业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工作者本身就是精神食粮的创造者,其价值观如何直接关系到其人格的生成和艺术品位的趋向。价值观教育会使其懂得应该遵循哪些道德原则;如何处理自身与社会需求、观众需求之间的关系。正如所指出的:伟大的艺术家必须同时具备“远大的理想、丰富的生活经验、良好的艺术技巧”。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艺术人才成长,引导他们具有崇高的人格和爱国情怀、民族气节、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境界以及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使艺术人才在今后的艺术创造中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重要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艺术创作活动的各个方面,促使他们多出赋予时代精神、民族气节,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精品,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总之,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是传播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和谐精神的强有力的媒介,艺术人才的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在于两者互相关照和补充,共同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合格的艺术人才。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既要在关注和研究公民教育中去实现价值观教育的自我批判,又要在对公民教育的实践中实现价值观教育自身的使命。

艺术类论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初探

【摘 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和价值观,特别是对艺术类学生的影响,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以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研究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越来越深入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艺术类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是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部分,对于他们的教育管理一直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分析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具有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他们具有其他专业学生的共性的同时,还具有鲜明个性特征。这些特点如同“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淡薄。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偏离正确轨道。

(二)个体竞争观念突出,集体观念弱化。艺术专业的教学方式及教师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以个体为本体的,一切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等弱点。

(三)情感丰富,但组织纪律性不强。纪律性较差具体表现为:随意迟到、早退、旷课;不顾公共卫生,寝室卫生脏、乱、差;夜不归宿,上课时间外出兼职打工等等。由于这些现象的长期存在,艺术类学生的学风、班风都相对较差,其整体形象的塑造也较难。

(四)文化基础薄弱。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一般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专业学习,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艺术类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都集中在文化课上。

二、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思想信仰多元化

新媒体介入后,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一种“时间、空间、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和使用比以往更加自由,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违反社会公德的信息,甚至资产阶级消极思想趁机进行大肆传播和渗透。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很容易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影响个人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导致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等问题。

(二)生活空间虚拟化

新媒体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空间。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社区等都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大多数学生在新媒体空间里都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言行得不到规范,真实性难以保证,部分学生整天沉溺于虚拟空间,容易造成紧张孤僻、厌倦生活、逃避现实、丧失自我等问题,甚至会出现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

(三)精英意识模糊化

新媒体的内容多来自于大众,几乎任何思想观点都能得到表达,人人都可以有博客可以是记者是编辑,个人言论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出现了草根大众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由于新媒体的这种自由性和开放性,传统的纸张阅读和笔墨书写逐渐淡出视野,快餐文化应运而生。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正确把握新媒体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实现了信息选择与利用的自由化和自主化。但艺术类学生本身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而辨别是非的能力却较弱,容易受人误导,面对艺术类学生错误的或不成熟的思想观点时,如果不尊重或不能准确把握新媒体技术的传播规律,不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容易事倍功半,甚至矛盾会激化。因此,在新的环境中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角色的转换,帮助艺术类学生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积极鉴别纷繁复杂的信息,引导他们积极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以平等的方式丰富教育形式。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教育功能,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功能,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通过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艺术类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三)大力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水平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好地掌握新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当代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首先意识到新媒体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便捷和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掌握主动性,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媒体背景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四)建立健全大学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监督机制,并且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运用技术手段在校园内、外部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关卡,通过建设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式使所有内外连接都要接受检查过滤,从而屏蔽危害大学生心理、思想等信息的传入,对新媒体信息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在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加强信息传播监管力度。同时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制度法规,完善新媒体信息的监控机制。

艺术类论文: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和对策

摘要:在我国,对英语学习的动机研究仍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尤其是对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甚少。本文综合gardner 的心理学派和社会norton 的文化学派的动机研究理论,结合我国实情,初步探索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和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大学英语;学习动机

随着我国独立学院的这一新兴教育模式的蓬勃发展,教育教学研究也因此诞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而独立学院大学外语教学的研究则是这一领域不能也不可忽视的一个版块。但是,国内学者和专家们对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研究有所忽视,有的干脆片面的将其等同于其他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这显然不符合当前我国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实情,也不能有效地指导日常的教学实践,更谈不上教学效果的取得或提高。因此,本文借鉴目前外语教学的动机研究这一新兴理论,结合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实情,探索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对教学作出一些更有效、更实际可行的探索。

1.gardner 和norton的动机研究理论动机(motivation)是影响外语学习的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它指的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的等),它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具有启发性、选择性和目的性,并可以使人们从厌烦转为感兴趣。外语学习动机是人类行为动机之一,它表现为渴求外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是直接推动外语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心理上积极性的状态。学习动机是指个体由一种学习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这就是说,学习动机是个体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它是不可以直接观察的,但是,可以通过个体的外部行为推测。例如,通过学生对任务的选择、努力的程度、对困难的态度和坚定性等,可以推测出学生学习动机的指向性,即兴趣、爱好和方向;也可以推测出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度以及维持时间的长短等。

外语学习的动机研究(motivation research)始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行为主义学派。加拿大心理学家gardner 和lambert将外语学习的动机研究“粗略地分为心理学派(gardner1985; dornyei 2005) 和社会文化学派(norton 1995; lantolf2000)。前者注重个体心理因素的作用,较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后者注重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多采用质的方法。近十年来,两个学派在批评和借鉴的对话中,也形成了一定的交叠,主要体现在对学习者整体‘人’的关注,以及对多元性、动态性的重视。”(高一虹,2004)

2.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

学习的动机有不少人对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和必须性产生了质疑,尤其是对艺术类学生,他们的英语水平较低、基础较差,因此,有的人为学学英语没有实际的意义。从实际出发,这种观念必须被否定。

首先,全球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世界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我国也在努力与国际化接轨,国际艺术、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尤其是以商业化为目的的娱乐产业更是走向了国际化。其次,当下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问题,艺术类人才的竞争也很激烈,但掌握英语的能力和大学英语成绩的优劣仍是社会对艺术类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主要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学院不仅不能降低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教学标准,更不能降低大学英语教学的规模,相反,应该努力平衡大学英语与专业之间的教学实际,努力找出现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推动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良性发展。

3.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对策

艺术类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加之缺乏学习动力,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逐渐的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信心,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这些不良因素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3.1 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现代大学英语教师更重视课堂上的交流。课堂上,教师应把握教学中心,认真组织教学,并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英语学习。例如,在课堂上开展分组讨论、分组练习对话、辩论、表演、演讲、模拟讲课等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还形成一种专业的英语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说英语、学英语的兴趣。

此外,引入情境教学也是加强学生主动性的有效途径。所谓情境式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规则、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虚拟现实场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帮助学生收集有效信息,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有所发展。通过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

3.2 选择合适的教材及教学手段选择与学生英语实际水平相当的教材,而教材中最好也具备一些与其艺术专业相关的内容,一方面,教师可选择一些预备教材,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可根据专业知识来弥补英语知识学习,即专业英语的教学。但是,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只有真正贴合学生实际,才能让学生的有学习动力,他们才能将所学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艺术专业类学生有其自身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图片等辅助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他们在语言环境中学好英语,理解在真实环境下英语的灵活使用,真正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3.3 加强学习督管,改革考核模式作为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少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艺术专业类学生。因此,除了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管束,在课后还应耐心辅导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因为自主学习英语是提高英语能力的关键途径,只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不断坚持努力才能实现提高英语成绩的目标。而针对艺术类学生成绩考核,教师应更加重视学生的日常考核,而不是一时的成绩测验,不能全以成绩定优劣,只有对学生每一次的努力都表示肯定,对学生的每一点做些表扬,学生才能在教师的鼓励中找到学习的动力,学好英语。学习语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而要使艺术生改变多年的错误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则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的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从而达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及时改善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差的问题,这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全面提高英语能力。

艺术类论文: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

论文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职业价值观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艺术类大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形成了他们个人本位非常突出的职业价值观。面对高校扩招和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艺术类大学生也受到了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压力。从艺术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就业指导工作双向互动的角度,探讨艺术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以及艺术院校就业指导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

1.研究背景

近今年来,艺术院校出现了招生热潮,使原本稀有的艺术类大学生越来越大众化,他们也卷人了日益严峻的就业大军队伍中。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其实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但是,有关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以及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研究却未引起研究人员的足够重视。本课题即拟从艺术院校大学生价值观与就业指导工作双向互动的角度,探讨艺术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其艺术高校就业指导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探寻艺术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基本目标,确立一种全新科学的职业发展指导理念和工作模式,为提升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作出有益的探讨,从而为中国艺术院校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2.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数据调查分析讨论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西南师范大学黄希庭教授主持修订的塞普尔职业价值观问卷,以艺术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他大学生为参照对象进行问卷调查。2006年3-6月,我们以全国就读于苏州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苏州大学300份,艺术系100份,其他各系科200份,男女学生各半,毕业生偏多,其他年级均分,工艺美院,200份,分配原则同上。),回收474份,非卷25份,有效问卷449份,有效回收率为89.8%。其中女生231人,占51.45%,男生218人,占48.55%。运用数据统计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辅以重点、难点、疑点访谈,尽可能全面准确地获得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建议。

3.结果与讨论

3.1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个人本位突出

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为了作出合乎实际的解释,采用正交均方最大旋转主因子分析法,以累积方差贡献率在50%以上为标准选取因子,共抽取6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9.59%。由此得到6个因子在60个项目上的载荷,找出载荷较大(绝对值大于0.6000)的项目结合。由此可以对各个因子进行命名,得到影响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工作感受、工作有新意、成就感、工作环境、自主性、人际关系。(见表1)

采用同上方法对普通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影响普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个人发展、自主性、工作条件和安全感、进取心和利他、工作职权、人际关系。

可见,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普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有所区别。我们通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p<0.001)这表明艺术类大学生更注重工作时的个人感受,而普通大学生注重个人发展。普通大学生比艺术类大学生更有长期、全局的观念,更理性;而艺术类大学生比较感性,直接,个人本位突出。

3.2不同专业类型职业价值观有显著差异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将艺术类大学生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现代专业,一类为传统专业,比如美术,主要分为传统美术如书法、国画,和现代设计如广告、室内设计等等。即所谓市场上的冷热专业区分的。我们采用同上方法,统计结果如下:

凌文辁、方俐洛等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经陡阶法检验,将职业价值观分成三个主成分因素,即“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和“声望地位因素”【】1。我们的研究表明传统专业注重保健因素,现代专业注重自我实现因素。

3_3不同年级职业价值观有不同诉求

同样为了研究,我们将研究对象分大学新生和毕业班学生以及其他学生(即本科院校的二、三年级,高职院校的三年级学生)。我们采用同上方法,统计结果如下:

可见艺术类大学新生注重自我实现;二或三年级注重保障因素,而毕业生则注重发展因素。他们的职业价值观越来越务实、成熟。

3.4高职学生比普通艺术生职业价值观更务实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职高专的发展,高职高专学生队伍不断壮大。高职高专学生所接受的是某种机能或和专业技术教育,对他们来说,从进人学校起目标就很明确,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就直接面临就业问题。研究表明,影响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大因素分别为:工作待遇、自主性、安全感、声望地位、创造性;影响本科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大因素分别为:个人发展、工作变异性、工作职权、社会责任感、安全感、自主性。可见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比普通大学生更清晰、更现实、更成熟。

3.5艺术类男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无显著差异

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男女学生在职业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那么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性别差异如何?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差异并不大。男生为:生活方式、创新精神、工作环境、经济价值、社会声望、责任与职权;女生为:工作环境、成就感、工作变异性、工作条件、自主性、自我实现。

4.讨论与建议

4.1对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引导非常必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的独立自主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自我意识、成就欲望、自我责任明显增强,这无疑是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表现。然而,市场经济犹如一柄双刃剑,它在造就大学生独立自主择业意识的同时,也使相当部分大学生择业的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这种个人本位的职业观对高校传统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带来了强烈冲击。

如何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好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在引导学生择业与就业时,要引导注重学生发展因素,使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符合三个原则:一是有利于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二是符合社会的需要;三是注意自身发展与职业本身的发展相结合hl0

4.2把握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殊性

通过研究,可以了解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把握他们的择业意向与从业方式,提高他们的就业成功率与工作满意感;同时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艺术类学生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一定的贡献。根据艺术院校的特性,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做到职业选择的客观性和针对性,必须主要依靠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深人系统的工作来实现,特别是对大学生当中“弱势群体”的就业应给予更多关注。

4.3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有针对性

要针对青年学生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学校类型、不同专业学科,进行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针对青年职业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职业理想偏高,职业价值标准摇摆多变等特点,开设职业咨询、职业介绍等机构,培育、健全人才市场,建立职业培训或再培训机构,帮助青年择业、就业和创业。针对青年学生职业心理准备不足的特点,要加强择业就业心理准备。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大学生进行择业心理调适与健康培育,使大学生就业指导科学化、规范化,深人探求全程式职业发展辅导的路子。要做到一个意识、两个层面、三个阶段、三会贯穿。一个意识: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本”,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更要“以学生为本”。两个层面:即学生层面和社会家庭、学校层面。从学生层面要努力使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社会和学校则要认识艾术类大学就业工作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到“加快学科专业结构以适应就业需求”与“提高就业工作指导和服务水平以促进学生顺利就业”相结合,真正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大事来抓紧、抓实、抓好。同时加强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就业形势和职业特征,鼓励他们自主创业、探索择业,就业新的模式。三个阶段,三“会”贯穿:在新生阶段通过“专业介绍会”,确定专业思想,拥有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这是了解自己的过程。二三年级:邀请毕业生返校交流会,这是了解社会的过程,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得启发。毕业班:促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恳谈会,这是了解关系的过程,获得信心和成功。

艺术类论文: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思政工作中逆反心理调查与论析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逆反心理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思政工作中的逆反心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经调查分析后认为,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只有通过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师德修养,才能把学生的逆反心理转化为对事物进行深入探究的动力,有效地服务于思政工作。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思政工作不再是简的事务性工作,也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性教育工作,而是包含着更丰富的内涵。在新形势下,开展高校思政工作时,总会遇到很多阻力,其中一个重要的阻力源就是学牛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具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而思政工作中的逆反心理是指思政工作对象(学生)这一客体与思政工作者(教师)这一主体的需要不相符时,思政工作对象(学生)故意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思政工作者(教师)的愿望、要求相抵触和反感的心理。这种逆反心理在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尤其足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在思政工作中不能因人而异,就很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从而造成思政工作的零效应或负效应。因此,对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研究,找到其产生的原因、预防及疏导的方法,将其转化为对事物进行深入探究的动力,服务于思政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思政工作中逆反心理调查

1.研冗对象

随机抽取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轻工系12个班级,服装设计专业、鞋样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家具设计专业、室内装潢设计5个艺术类专业的321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1份,收回有效问卷282份。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用自编的“高职学生思想状况调查问卷”对321名艺术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选择题和判断题两个部分,内容涵盖了思想政治素养、价值取向、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等方而。

(2)数据统计法。将收同的有效问卷利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

(3)总结归纳法。对统计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3.结果与分析

(1)学生自身因素。

一是积极热情,但政治素养较差。当被问及“您和‘我有时下决心从第二天做某事,但到了第二天劲头就没了’的情况符合程度如何?”时,14.89%的学生选择“非常符合”,54.62%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24.1l%的学生选择“比较不符合”,6.38%的学生选择“非常不符合”。当被问及“您如何看待日本右翼势力问题?”时,38.29%的学生选择“不知道”,40.08%的学生选择“知道一点”,只有15.25%的学生选择“基本清楚”,6.38%的学生选择“非常清楚”。当被问及“您对‘世纪之交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态度如何?”时,有30.85%的学生选择“认同”,50%的学生选择“基本认同”,8.16%的学生选择“不认同”,10.99%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当被问及“您认为思想政治课(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有无开设的必要?”时,有40.78%的学生选择“有必要”,40.43%的学生选择“无所谓”,18.79%的学生选择“没必要”。调查显示,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虽然积极热情,但却较少关心时事,不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政治素养较差。这就使得他们做事多欠现实考虑,又缺乏政治理论指导,往往热情有余而理性不够,不能脚踏实地。

二是个性鲜明,但缺少团队精神。当被问及“您如何看待‘别人眼中艺术类学生都很另类”’时,有37.23%的学生选择“不觉得艺术类学生另类”,33.69%的学生选择“艺术类学生就应该另类,否则就没有艺术类学生的特色了”,只有29.08%的学牛选择“有些艺术类学生夸张了点,应有所收敛”。当被问及“您喜欢与众不同吗?”时,有52.84%的学生选择“是”,47.16%的学生选择“否”。当被问及“对您感到没有意思的事,别人怎么说您也不会好好去干吗?”时,有61.70%的学生选择“是”,38.30%的学生选择“否”。调查显示,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常以“个性”为重要的“艺术”标志,不管是穿着打扮,还是行为举止,都要求与众不同,但常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往往将个人的喜好凌驾于集体之上,对自己缺乏兴趣的事情漠不关心,甚至唱反调。

三是兴趣爱好广泛,但缺少职业规划。当被问及“您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时,42.90%的学生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不一定成功”,28.37%的学生选择“事业成功”,19.86%的学生选择“建立美满家庭”,8.87%的学生选择“其他”。当被问及“您的业余生活主要是什么?”时,14,54%的学生选择“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7.09%的学生选择“阅读课外书籍”,65.25%的学生选择“听音乐、看电影、上网聊天”,10.99%的学生选择“玩电脑游戏”,2,13%的学生选择“做兼职”。当被问及“您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担忧过吗”时,27,31%的学生选择“经常”,50.71%的学生选择“有时”,14.89%的学生选择“很少”,7.09%的学生选择“无”。当被问及“您经常考虑事情的反而吗?”时,69.50%的学生选择“是”,30.50%的学生选择“否”。调查显示,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虽然兴趣爱好广泛,但却不知道如何规划未来,不知道如何为未来做铺垫,普遍对前途感到迷惘。这就容易使他们在校期间无所事事,产生悲观情绪,容易看到事物的反面,而不易接受积极向上的一面。

四是自我意识强,不愿受约束。当被问及“您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吗?”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35.82%的学生选择“否”。当被问及“您是否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时,45.39%的学生选择“是”,54.61%的学生选择“否”。当被问及“您是否觉得父母和老师不应为一些小事大惊小怿、小题大做?”时,56.74%的学生选择“是”,43.26%的学生选择“否”。当被问及“对伤r您的自尊心的人,您是否要给他添些麻烦,让他感到您是不好惹的?”时,43.26%的学生选择“是”,56.74%的学生选择“否”。调查显示,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自我意识趋于早熟,具有极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好胜心,不愿意别人小看或轻视他们,对约束他们的规章制度和老师、父母产生抵触厌烦情绪,渴望从各种约束中解脱出来。

(2)学校因素。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和焦虑情绪。当被问及“您是否对学校、班级或教学质量产生过不满的心理?”时,20.21%的学生选择“经常有”,54.26%的学生选择“有时有”,17.02%的学生选择“很少有”,4.61%的学生选择“没有”,3.90%的学生选择“未考虑过”。当被问及“您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担忧过吗?”时,27.31%的学生选择“经常”,50.71%的学生选择“有时”,14.89%的学生选择“很少”,7.09%的学生选择“无”。调查显示,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普遍对学校感到失望,对自身的前途感到迷惘,这就容易使他们对学校教育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从而对思政工作等相关的学校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此外,由于高职院校大都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在学生管理上尚存很多中专模式,有些不正确的教育措施未能顾及到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征i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3)社会冈素。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校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和了解礼会,有r自己的社会评价标准,但这种标准印不够成熟和完善。当被问及“您对目前社会道德的评价如何?”时,2.84%的学生选择“满意”,65。25%的学生选择“一般”,31.91%的学生选择“不满意”。当被问及“如果您看到地有被遗失的100元人民币,您会怎么做?”时,21.98%的学生选择“捡起来,lⅱ1寝室请人家吃夜宵或占为已有”,38.30%的学生选择“试冈在附近寻找失主,若找不到,捡起来同寝室请大家吃夜宵或占为己有”,32.27%的学牛选择“捡起来,把它交剑学校相关部门,希望他们能帮忙找到失丰”,7.45%的学生选择“当作没看见,走过去”。当被问及“您觉得最值得信赖的人是谁?”时,65.96%的学生选择“家人”,15.25%的学生选择“亲友”,7.45%的学生选择“男/女朋友”,10.61%的学生选择“知心朋友”,0.70%的学牛选择“老师”,0.03%的学生选择“同学”。调查显示,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对社会道德评价普遍偏低,拾金不昧等社会美德有所欠缺,对他人缺少信任感。这些都阻碍了思政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逆反心理的预防及疏导方法

对十人学牛而占,思政上作中的逆反心理其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正常心理现象。表而上看起来,这种心理是消极的,令人不快的,甚至带有危险性,但不能把它简单地认为是“人格偏差”,更不能消极否定地描述为“是非不分、好走极端、为所欲为”。作为思政工作者,应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不作简单的指责和否定,又要千方雨讣地消除消极的一面,不欠时机地促进学牛逆反心理向好的方向转化。

1.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改进教育方法

(1)肯定、尊重、理解学生。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个性鲜明,身份特殊,有极强的自尊心、好胜心,但其社会认同感较差,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批评远胜于表扬,久而久之,就会对外界的批评,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甚至持一种抵抗情绪,从而与思政工作者的教育日的背道而驰。冈此,在对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应该肯定他们自身的价值,给予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并且这种肯定、尊重和理解应该发白内心,是受教育者自身所期望的。这就需要思政工作者在平时要做好对学生信息的采集和积累工作。

(2)采用隐蔽式思政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足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内心的要求。”换言之,思政工作者在做工作时,尽可能隐蔽自己的教育目的,淡化教育对象的受教育意识,营造轻松的思政教育环境,使教育对象从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化为生动地要求教育。反之,思政工作者如果将自己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提问、指责、教训,而学生只是被动地答问、倾听、接受,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应付及逆反心理,不能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例如,找受教育者谈话是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谈话大部分都是在办公室内完成的。由于办公室的气氛过于严肃,让人有压抑感,谈话时放不开;且人员流动大,严重影响谈话内容的保密性。这些都容易引起谈话对象的应付态度和逆反情绪,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应尽可能营造宽松愉快的谈话氛围(如谈话地点选择校园的操场、林荫道等),让谈话对象淡化受教育意识,主动敞开心扉。此外,谈话时应该站在与谈话对象相互平等的角度,先不追究事情的对错和责任,而是将教育内容融汇在整个谈话过程中进行,使谈话对象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这才能从根本|: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更新教育内容

由于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个性非常鲜明,对于他们感兴趣、认为值得做的事情,会非常积极踊跃地参加,并能坚持到底,但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事情,常常是消极地应付,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直接拒绝参加。因此,思政工作教育内容必须贴近他们的实际需求,从他们所关心的疑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出发,不断地进行调整更新,才能获得他们的认同和接受,进而使思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自开办以来,由于建校时间不长,在管理制度上仍存在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例如,缺少一个很好的师生交流平台,对学生所提的问题不能及时地予以答复;对学生的某些收费项目,未能事先给予解释或说明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学校应在充分调查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才能培养学牛的“爱校”情感,进而主动地要求并接受教育。

4.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思政工作队伍水平

对教育者而言,需时刻铭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并不断以此激励自己,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工作水平,成为一名集科研、教育、服务、管理于一身的全方位的新世纪思政工作者,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取得他们的信任,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在思政工作中存在逆反心理是客观现象,只有找到产生的根源,并通过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师德修养,才能把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思政工作中逆反心理转化为对事物进行深入探究的动力,有效地服务于思政工作。

艺术类论文:简析艺术类高职院校摄影教学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摄影与美术比较;摄影艺术的本体性及边缘性;教学知识结构的更新

论文摘要:对摄影与美术比较、摄影艺术的本体性及边缘性的美学理论探讨,更新数码摄影理论与教学知识结构等,都是这门学科在教研中所面临的新课题。

在艺术高职院校里,摄影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的课程,起着培养美学品味、提高审美水平的作用。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从数码摄影理论与实践、摄影美学与摄影教学结合等方面予以加强。

1摄形与美术的横向比较

在横向与美术比较,纵向与摄影历史发展比较的基础上,探讨摄影艺术的自律性及与兄弟艺术的联系性,能促使摄影眼光、品味和美学理论修养的提高。

美术的特性具有造型性、视觉性和空间性,在平面或三维空间塑造形体、创造可视性的艺术图象。绘画雕塑具有瞬间凝固或静态的特性,与摄影关系最近。所不同的是媒介材料。美术思潮的写实技法、流派在摄影发明后,趋向更为主观的风格和流派的发展,甚至有意与摄影拉开语言距离。摄影以纪实性语言特性见长,深受美术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等影响。

从媒介材料上看,摄影是光与影的色彩交响的瞬间组合。摄影通过光化学、数码等成像,极具感性特征,是主体和客体的空间交融。

以当今电脑技术数码影像占主导和统治地位的高科技为后盾的映像艺术(电视、摄影、计算机)昌形成规模,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视觉艺术形象,不仅意味着它从根本上制约着设计艺术的更迭和演化(手绘、喷绘等手法己逐步被摄影图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现代高新技术所代替),反作用于美术、设计艺术,而且还对人的思维模式和情感体验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数字图像后期处理的方便,颠覆了传统暗房复杂繁琐的工艺。美术构成了新的设计艺术形成的技术基础,数码影像则是新的艺术形成产生的审美心理基础。

在这一单元中,结合美术与摄影的共同点,重点讲授构思构图、色调构图、风景人物静物等专题:同时,将美术与摄影碰撞交融所产生的流派风格等,融合在纯粹的技法传授中,使学生具有更开阔的眼界。

2摄影艺术的本体性

摄影与美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对摄影自身语言特性及其艺术规律的研究,属于摄影美学的范围。

随着艺术思潮的发展和数字时代的来临,典型性的瞬间艺术,已成为传统艺术或一种流派风格的代名词,艺术图像越来越多元化了。摄影象美术那样,可以表达类似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多种图象,可以先设计构思,再摆放物体来摄影和后期进行特别加工。电脑数字软件使这类摄影变得越来越可行,更具有视觉传达效果上的陌生感。这类观念性图象的特征,是具有可计划性和可预见性;而且,摄影也可以象现代美术那样,表达一种多义化的“有意味的形式”。仅靠“纪实性”、“典型性”已远不能解释摄影的本体性了。因此,艺术摄影是包含着具有艺术真实的纪实性或观念性的图象信息,具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摄影具有自己所特有的静态的二维图象性。摄影作为静态的图象,与动态摄像、三维雕塑区别开来;二维空间的绘画尽管也是一种决定性的瞬间来形成静态的二维图象,但它的完成并非是瞬间成像的。而且媒介材料根本不同。从摄影的媒介方式上看,前期有银盐化学媒介感光、电子感应技术数字成像两种;后期是传统暗房冲印技术、丰富多彩的电脑数字软件加工。用“画笔”—各种照相机进行前期拍摄和后期暗房(数码暗房)加工,实现图象的产生。

摄影具有独一无二的自身语言。摄影的光圈与速度的组合,可以产生虚实快慢的各种变化。’镜头长短的选择,可以表现不同透视效果的图像视角。在一个底片上,用多重曝光可以产生多重图像的特株效果。一幅平庸的素材,在后期处理中,可以升华成鲜明生动的艺术性图象。胶片的颗粒性如加以突出,能具有语言的纯度、冲击力和缺陷美感。摄影构图剪裁的可塑性,往往能使素材“废片”成为好片甚至是艺术品。对光影造型元素的巧妙组合,更是摄影的长处和奥秘。越是切近这些语言特征的图像,越能体现摄影的自身魅力。

综上所述,艺术摄影是以决定性瞬间的曝光成像,来形成静态的二维图象,经过后期暗房加工,塑造鲜明生动的光影形象用以表情达意,或通过观念性图像来体现意境、意味的视觉艺术。摄影是外在客体和内在主体的统一,或是内在世界在外在客体上的投射。其中,“决定性瞬间”的摄影前期是最重要的环节,可以说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这一单元中,着重把握摄影自身规律,通过典范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分析,进一步提升对摄影语言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借以摄影艺术的大众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3摄影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

在数码图像器材占压倒性优势的时代,传统摄影理论必须变通是肯定的事实:胶片暗房实践和理论更多地让步于数字暗房。

数码图像全方位的知识结构更新有如下方面:

传统摄影理论与数字成像的交融。各种不同档次的器材、特色、成象介绍和探讨等。

加强教学相长的互动性。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到国内外网上优秀的摄影网站自学、互动等,用qq群进行作业互动交流、和作品品评等。

在教学条件受限制时,要善于因陋就简,进行简单实践。大部分学生只有小型自动数码相机,而不是可以控制快门速度、光圈的准专业以上的相机。这些相机,也可以对摄影色温、构图、用光、色调深浅、闪光摄影、恰当的曝光等等做现场简易实践。用些黑、白卡纸、专用灰卡和简易的反光板,也能在每节摄影课中,结合理论讲授来就地取材,穿插摄影实践。

对各种品牌的相机生产商的图象处理软件和专业的图像软件的把握有较高水平,能指导学生进行创意摄影或后期加工。熟悉这些软件,对专业摄影或普通摄影的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设计、观念性美术等与摄影的结合,具有较强的实战意义。

针对在校生业余相机的特点,重点讲授色彩构图、色调构图、风景人物静物等专题。对以美术设计为专业的学生,则在广告摄影、摄影图像与设计的结合方面以重点,收到有的放矢的教学效果。还可以结合观念摄影等主观艺术摄影作品赏析,做一些画意摄影的实践。

这些新平台和因材施教的方法,成为当今卓有成效的教学手段。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建立一定规模的摄影棚,为广告摄影等提供更好的实践场所。

当今,数码摄影作为数字图像主流之一,对旧有媒介图象是极大的挑战甚至于更替。价廉物美的小型自动数码相机,使摄影完全大众化。在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什么是好的摄影?摄影是否一种艺术?如何把握好这门艺术?这些是新时期摄影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题。

艺术类论文:艺术类大学生英语教学现状研究及思考

【摘要】分析当前英语教学形势,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先天、内在、后天的特点,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综合适度原则引入相关性、实用性的文化内容,辅之以情感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艺术类英语教学 现状研究 导入文化 情感教育

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加强,社会对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大学英语教学是大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涉及面最广、开课时间最长、学时最多的一门基础课程,确存在着“费时较多,收效甚微”的问题,尤其是艺术类英语教学。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均设有艺术类专业,该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有所不同,具有特殊性。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教学一直是一个瓶颈,处于英语教育的弱势状态。

1 现状分析

笔者长期在吉首大学公外部执教,一直致力于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在工作中,我发现艺术类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以下两个特点:

1.1 英语学习先天不足

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以专业课成绩为主,这无形中成为一种诱因,导致考生重视专业课程,而轻视文化课和英语课。多数的艺术类学生从高中起就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很少问津文化课内容和英语,而且其中还有不少的学生是从职业类的学校直接考入大学,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学习,导致英语学习严重脱节。

1.2 英语学习内在不足

其一:艺术类专业学生相对其它专业学生,在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方面有明显优势,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而语言却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需要有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持之以恒的毅力。

其二:市场导向的影响,眼下无论是主管还是客观方面的压力,学英语对他们毕业后从事的工作用处甚少。

其三:艺术类学生才用的教材和其他专业学生一样,都是《大学英语》,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难度大,学生普遍没有积极性,学习英语非常被动。

1.3 英语学习后天不足

上表说明艺术类学生在学英语方面,整体来说最偏爱的策略是形式操练策略,形式操练策略的平均值在所有的策略中居于首位,说明艺术类学生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授课;学生最不喜爱的策略是管理策略,这就表明艺术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喜欢母语策略的程度略强于喜欢功能操练策略的程度,可知学生在学习中受母语的干扰相对较多。

2 改进方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引导。学生的态度、学习方法、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影响着学习成绩,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来设计教学方案。

2.1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搞好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学习的衔接

对于新生来讲,从高中到大学,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进入大学后很难顺利地与大学英语教学要求进行衔接。对于单词、语法、翻译等,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办法,不仅可以减少学习难度,还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

2.2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其一: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在原有基础上能得到提高,顺利通过考试。

其二:能运用英语达到实用的目的,通过说明学好英语重要性,分析他们英语学习的差距,从而端正态度,逐步形成良好的学风。

2.3 改变课堂教学

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要减少和防止单纯的讲解式教学,多开展交流和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语音实验室和网络。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对象,实践的机会大大减少,运用语言的能力受到限制。

2.4 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艺术类的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较弱,往往不会主动安排学习时间。因此,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大学阶段的业余时间,不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2.5 重视个体差异

二三十年以来,西方的应用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日益重视对学习者个性差异的研究。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支持者。组织教学第一要细致,其次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结合课堂表现和小测验情况制定教学方案,确定教学内容。对于成绩优越者,可以推荐课外参考书,以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而对于大多数英语水平低的学生,在统编教材之外提供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材料,帮助他们学习、复习和巩固语言基础知识,打消畏难情绪,为今后的英语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3 思考

3.1 文化导入法英语教学

学习英语必须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充分认识并重视文化差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言素质。不了解目的语言的用语规律、民族习俗、心理观念、文化背景和词语内涵,仅仅学会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能顺利用语实际。

在进行教学文化导入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相关性。课堂上所讲的文化要点必须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从而更好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其二:实用性。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文化导入应针对教材内容,着重讲解课文中所出现的使用价值大的文化差异。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语言,与日常所需密切相关,那么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就会大大提高,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其三:综合适度原则。文化导入要避免主观随意,以偏概全,尽可能做到准确、全面、客观。将所学融会贯通,这样学生可以对英语从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准确的理解。文化导入要分清主次,有针对性。英语教学不可将导入文化变成专门的文化课,背离教学目的,仍然要坚持语言为主,文化为辅的要求。

3.2 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是认知和情感培养过程的统一。2003年英国沃里克大学国际教育研讨会共识:“情感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情绪。它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关注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身心愉悦,更为重要的是关注他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的效果,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是情感教育的核心。”

关心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石。罗杰斯认为:“能否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首先取决于教师行为,即取决于他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缩短师生距离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知所教学生的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综合适度原则引入相关性、实用性的文化内容,辅之以情感教育,致力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运用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艺术类论文:浅谈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艺术类 信息素养

论文摘要:实施针对艺术类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我院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概述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遍及社会各行各业,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是当代大学生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目前许多高校都已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年级的普修课程,这说明了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无论对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必要的。[1]

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关于进一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白皮书)中的精神和高教司组织制定的高等学校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我院从2003年起,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本科一年级学生修完该门课程后,全部参加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一级考试(以下简称cct),并将取得cct合格证书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既在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同时,要求我院本科学生达到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一级考核要求,达到当代信息化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所要求的综合素质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本科一年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是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理解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基本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的操作及常用软件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为后继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院计算机课程设置采用三层次原则,即第一学年开设《计算机基础》大公共课必修课程;从第二学年起开设计算机小公共课程按学科进行分类和分层教学,例如《非线性编辑》在我院不同系均有开设;以必修课、院级选修课不同形式开设《计算机音乐技术》、《数据库管理》等计算机专业课程。

作为计算机大公共课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知识点设置时要求具有一定的广度,涵盖更多的计算机领域,同时考虑作为其它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先导课程,知识点设置时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例如针对计算机中的常用编码,多媒体技术,二进制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同专业应具有不同的培养类型,例如,我院舞蹈系的学生受集训、排练、文艺活动的影响,课后时间相对紧张,要求所有的知识点都必须在课堂内被消化并相对减少课后作业的数量。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我院自2003年开始组织学生参加cct考试以来,由于首次参加规范考试的陌生性,加之教师、教材、大纲、备考辅导等方面准备不足,因而初考结果不尽理想,总结前几届考试组织及教学复习指导的正反经验,2004年以2004级本科学生为主参加cct考试成绩获得显著提高,及格率较上届提高了48个百分点,通过近几年的努力,cct考试成绩总体逐年呈上升趋势,部分院系本科学生的cct过级率已达到了96%-98%。以下就该门课程教学结合cct考试谈一些教学体会。

(一)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根据我院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具体安排,从培养目标出发,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具体部署: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结合考试大纲,讲授教学内容时强调基本性,注重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避免简单性,由于教学内容涵盖范围较大,如果面面俱到,看似什么都教了,实际什么都没学会;讲授内容应有侧重点,根据不同专业,求同存异;坚持系统性和动态性,由于计算机知识不断发展,后续课程知识点可能需要调整。这就要求后续课程知识点与“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必须有效衔接,动态调整,不断迭代优化。

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网页制作初步、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教学时数为72课时(即理论课36学时,实践课36学时)。

(二)强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2]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围绕学生开展。为了促进学生计算机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的提高,在授课过程中强化师生的互动,从而使学生参与教学,达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目的。

本课程教学(讲授,实验)过程均在实验室完成,通过投影教学,学生实践来完成相应教学内容,如何合理组织教学,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即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培养能力,强调自力,思路创新,应用为本”的原则,从自学能力的培养开始,做足课堂100分钟有限时间的“文章”,教师“精”于引导,学生“勤”于实践。学生有事可“做”,自然兴趣注意便会由“负”转“正”,课堂学习氛围及学习效果因此大为好转。同时集中所有软硬件资源,力争在有限学时内实施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针对性教学。

(三)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几年来,由任课教师自行开发软件、并配套建立的各类客观试题,无纸化民、汉界面实践训练试题,任课教师利用教学资源指导教学,行课答疑,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这些基础性积累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产生了十分具体的教学效率。

(四)建立教学反馈系统,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在注重课堂教学时,更应重视教学反馈的重要作用。

针对目前本科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建立教学反馈系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等基本情况,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使得教学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建立教学反馈系统有助于教师在授课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反馈系统还可以对收集学生意见、形成常见问题、对改进教学效果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

例如:2011年我们分别对本科一年级的开课班级在学期初和学期末进行一次网上调查,可以看到学生上大学之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占到42%,课堂希望有更多师生互动,例如问答,同学讨论,报告等占到36%,建议增加团队合作课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51%,喜欢比较简单而且要求明确的实验题目占到76%,对于本学期所完成的实验练习中,觉得练习的难易程度还可以占到84%,认为该门课程实用占到81%,认为该门课程实用,喜欢学占到60%,认为教材中网络和windowsxp章节需要修改和补充占到34%,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能够认可,同时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四、结束语

针对艺术类学生实施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整个工作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努力使学生掌握更多、更新、更实用的知识和技术。对于该门课程的教学还有很多可探讨的地方。因此,需要我们集思广益,共同努力。

艺术类论文:浅谈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管理方法的改革

【摘 要】本文介绍了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艺术类考试特点,规范了艺术类考试中的各个环节,为考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充分落实了教育部“阳光高考”精神。

【关键词】艺术类 考试 管理 规范

近年来,高校自主组织艺术类招生考试的形式多样,专业方向也日渐丰富,吸引了一大批艺术考生报考,院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设置不拘一格选拔适应学校发展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但是如果高校对艺术类招生考试管理不善,此类考试也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由于自主组织的艺术类考试形同于高考,关系到考生的求学前途,甚至人生规划,而且大部分艺术类专业文化课录取分数较普通类考生分数低,所以许多考生及家长对此类考试趋之若鹜,认为此类考试是圆大学梦的一个捷径。如果此类考试制度不严格,考风不严肃,管理不规范,就会使一些考生抱有投机心理,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达到录取的目的,从而妨碍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影响了学校的生源质量,给院校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综上所述,作为艺术类考试的组织者,高校一定要规范艺术类考试流程,使考试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科学合理地安排管理考试,并加强警示教育和监考力度,严肃考风考纪,保证招生考试的顺利进行。

一 高校艺术类考试管理存在的弊端

1.考官的选任方式值得商榷

高校艺术类考试中,考官的评判结果对考试的最终结果具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目前,部分高校艺术类考试考官均以校内教师为主且考官成员多年变化不大,这样就会给一些具有投机心理的考生可乘之机,不遗余力地联系相关科目考官,一些立场不坚定、经不起诱惑的考官更可能会被考生利用,成为考生圆梦的捷径。

2.试卷命题及保存存在隐患

高校艺术类考试,试卷的命题内容和考核重点关系到院校选拔人才的方向和水平,所以试卷的保密工作是院校能否公平合理选拔人才的关键。近年来,高校艺术类招生专业逐渐增多,考点涉及多个省市,考试形式也丰富多样,考核内容较为复杂,导致部分院校对试卷的管理较为松散混乱,多年测试内容雷同,试卷泄题等问题也是屡见不鲜。

3.考试流程欠规范,监考强度有待加强

由于高校的艺术类考试较普通类考试流程复杂,部分专业还要经过初试、复试等多层筛选,考场不固定,考试内容互不相同,考试周期也较长,再加上监考人员很难掌握全部专业测试的考试特点,所以在考试过程中,部分考生可能会利用考试流程的漏洞采用作弊手段达到录取目的,如专业替考、交换试卷、手机作弊、无线电耳机作弊等。

二 改革高校艺术类考试管理制度,完善考试流程

1.完善考官遴选制度,被选考官应具有较强的政治觉悟

高校选聘考官应对教师的职称、专业背景、品德素养、年龄、身体状况等都有明确规定,并且要求考官应由校内外教师共同组成,且校外教师比例不得低于40%。在选聘流程上要严格管理,全程遵守保密制度,校外考官在考试结束前不得会客,校内考官通过专业测试领导小组抽签产生,抽取结果当场封存,考试当天早晨由招办和纪检监察通知共同启封并通知相关教师,最大限度的预防在考前私下接触现象的出现。

2.做好命题保密工作,加强题库建设

高校自主测试相当于高考,命题过程应有一定的规范要求,如应向命题教师颁发聘书,命题教师应签署《命题保密承诺书》,应规定题目的格式要求、数量、封存方式以及提供参考答案等,命题全过程应严格遵守保密规程。此外,注重题库建设。通过题库生成试卷是比较科学的命题方式,而题库的建设尤为重要。题库可以通过多年的积累逐步建立,也可以集中组织命题教师共同建立。建设题库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题库要有一定的规模;(2)题库中的试题质量要有所保证;(3)试题应配有对应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4)严格做好题库的保密工作;(5)注意题库的更新和维护。

3.规范考试流程,科学管理

首先,应做好监考人员的选拔,挑选责任心强、敢于坚持原则、身体健康的教师。其次是优化考试组织方式和流程,考试管理采用“三随机”制度,即考官随机、考生随机、考场随机。考官随机一方面是指校内考官通过抽签随机产生,另一方面如考场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考官进入哪个考场也是临时随机决定的;考生随机是指考生在进入考场前应抽取号码,并按抽取的序号依次入场考试;考场安排随机是指如考场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前提下,考生进入哪个考场是根据各考场的考试进度随机分配的。由此,考生、考务、考官均无法提前预知考场安排,最大限度的杜绝了“关系分”、“人情分”的出现。再次,加强考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对考生进行考试规章制度的宣传和纪律提示,如将纪律要求写入招生简章中,在考生报名时发放《考生注意事项》,在考试开始前宣读考生须知等,让考生充分了解考试的各项纪律,认识到作弊的严重性和后果,打消侥幸心理,防患于未然。最后,还要采取科技手段防止高科技作弊,配备电子狗、电子屏蔽仪等设备,在必要时学校可以联合公安部门严厉打击高科技群体作弊。

总之,由于艺术类考生前期投入大,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极其迫切,高校自主组织的艺术类考试可以给艺术生提供了一个继续深造的机会,所以此类考试受关注度极高,这就要求院校应加强对艺术类考试的管理,减少由于管理不完善造成的不良影响,加大考试监管力度,科学规划考试内容,为考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也为高校选拔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提供了宽广可靠的平台。

艺术类论文:农林高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的探究

摘要: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难点问题,而这一问题在农林院校中更为突出。艺术类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成为高校教育管理上的一个难题,是艺术类学生自身的问题,还是我们认识的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本文分析总结农林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独有特点,剖析了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对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新思路。

关键词:农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思路

艺术类学生是当代大学生中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群体,个性鲜明也就意味着在教育管理中会出现很多的特殊问题,“他们比较难管”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一个共同认识。如何提高农林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水平,变难管为易管,笔者认为必须充分研究其个性特点,把握他们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的做好教育管理工作,才能趋利避害,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一、农林类高校艺术生的特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艺术教育也逐渐呈现从艺术精英殿堂走向普及化、大众化,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数十家重点农林院校都增设了艺术类专业。总体而言,与艺术专业院校相比,农林院校学生相比处于弱势地位。

(一)农林院校专业性不强,学生缺乏归属感和成就感。

在经济利益驱动和社会升学压力下,艺术类考生急剧增加,加上许多学校原本并不具备过硬的师资力量和艺术教育氛围,使得本就薄弱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科研水平令人担忧。在农林高校,不论是硬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还是文化氛围,都偏重于农理类,艺术专业在这里往往显得不够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不尽合理,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实力都显薄弱。另外,公众对于农林院校开设艺术专业存有认识偏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学生自然而然觉得在这里很难找到实至名归的归属感,难以得到高水平的培养和训练。

(二)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心理压力更大。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农林院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处境更为艰难。和校外比,艺术类毕业生不如主流艺术院校毕业生那么走俏;和校内比,传统大农学科专业名声更响,新兴的艺术专业更像是“菜鸟”。面对这种困局,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很多学生因为担忧就业而产生心理疾患或困扰。

除了就业引发的心理压力,还有经济引发的心理压力。艺术专业是一个“高消费”专业,一般艺术类高校学费每年均在一万元左右,加上学习阶段价格不菲的专业学习用具开支,花费往往超出一般专业数倍。以西北农林科大2007级学生为例,该校普通农科类专业收费是3025元每年,理工科收费是4950元每年,艺术设计(艺术类)专业却高达9900元每年,加之专业作图需要的计算机、画笔、颜料、特种纸张等花费,每名学生每年平均承受近2万元的日常开销。农林类高校艺术生大多来自农村或者中小城镇,许多家庭不堪重负,很难满足该专业的高额支出。再加上不少艺术类学生追求个性张扬和自我标新立异,许多经济并不宽裕的学生会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二、农林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群体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艺术专业教育内在特殊要求。

艺术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创新和突破,倡导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的培养,学生思想活跃、敏锐而富有创新精神。但“兴一利则生一弊”,艺术教学对个性化的过于尊崇可能使得学生情绪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感性大于理性,在考虑问题时容易脱离现实基础。学习方式的单独化,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对于个性化德追求,可能让学生形成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包括个人才能发挥、个人利益获取、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敏感唯学,崇尚自由和创新,情感丰富,喜欢无拘无束的学习、生活方式,从而容易滋生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个人价值为取向的个人主义思想。

(二)环境外在影响。

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环境决定论和环境无用论的长期争论。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决定了人的思想的产生,环境的变化也必然引起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环境无用论的同时,也批判了机械的环境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坚持人与环境、教育与环境关系的唯物辩证论,既承认环境的决定作用; 更强调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教育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各类环境因素对艺术类专业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上存在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等思潮对艺术类学生影响很大,一些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不具有很好的审美和批判能力,经受不住社会的诱惑,追求绝对自由主义,忽视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忽视他人感受和公共道德,片面追求自我个性另类发展,无视校规校纪,难以说服教育,成为大学管理工作中的难题。

三、农林高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一)以人为本,保护个性与教育管理相结合。

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的“每一个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 时展到今天, 尊重个性, 关注个性,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需求。在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中,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注意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创作灵感,不夸大他们的文化课程劣势,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关爱的氛围,让他们发挥自己专业的特长。树立有利于艺术类学生成才的新的理念,要有能够容得下艺术专业学生某些个性的雅量,从大处着眼,从培养学生做人的高度要求学生,塑造学生高层次的人格思想,增强学生高层人格思想,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注意严格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强化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教育,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工作:(1)是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管理干部队伍;(2)是管理工作要做到突出重点,强化定量管理;(3)是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统一学生思想,规范学生行为,充分发挥制度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激励、制约、导向作用;(4)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在对学生考核、评奖、评优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上,工作要细,按制度办事,做到奖得有理、罚得有据;(5)是注重人性管理,强调情感交流,最大限度地弥补和消除制度管理所带来的不足。

(二)探索课堂新机制,内心激励与外部引导相结合。

孟子有言“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的内心是需要的激励的,激励手段的使用有助于帮助艺术类学生了解他和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在艺术教学中多采用个别指导和小组教学方式,有利于唤醒学生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有利于激发学生“我固有之也”的资质和潜能。因此,教师、管理者要用自身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行为风貌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以课堂为落脚点,融思想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于一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化他律为自律,变强制为自制,通过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和自身实践,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以职业规划为切入点,职业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完善职业规划和人生追求的学生更容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容易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和效果。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者应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新的切入点,通过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和国家、时代、社会,理性分析自身优劣条件,合理制定职业规划来达到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的效果。

(四)改进“两课”教学手段,创新教育管理的主载体。

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简称“两课”)的教学,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着和可靠接班人历史重任。教育管理者应当针对艺术类学生重形象思维特点,与时俱进革新教育手段,加强两课教学的创新改革。运用影视资料开展电化教学,以课堂主题辩论、演讲、小组讨论等丰富而生动的形式,比如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开展“美丑一瞬间———大学生道德建设漫画大赛”,开展文明礼貌教育。“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以创新教育为载体,不拘形式,使“两课”教学富于针对性和导向性,在形象感触中引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五)营造人文环境,开拓教育管理新境界。

一是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针对艺术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较低的状况,应适量增设文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课程,有计划地举办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等人文讲座,开展读书活动,弘扬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知识渗透和熏陶,帮助学生正确判断、理性选择,提升人生境界。二是构建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浓郁文化氛围和谐校园环境对学生优良学风的培育和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教育管理者要充分利用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长组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和各类文艺竞赛,活跃校园文化,营造健康向上、高雅和谐的校园氛围,开拓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境界。

艺术类论文:高职高专艺术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艺术的作用在当今社会日益明显,今天的高职类院校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调整教学目标,以适应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艺术类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非常紧迫,整合教学改革成果,结合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实行引进项目等一些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教学创新

艺术是与人类文明共生的,是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在传承和改良中发展的。目前,概念化、单一性、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还笼罩着高职院校的艺术基础教育。这种陈旧的观念、落后的方法体现在艺术课程教学上,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灵气,缺乏创造力,缺乏自己的个性。

一、艺术基础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艺术基础课程包括:素描、水粉、建筑透视、表现技法、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这些课程为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摄影、绘画等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基础作用体现在:

1、鉴赏美、创造美

美感对于艺术类各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课程设置重视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创造美和鉴赏美的实践,通过素描、色彩、造型等艺术学科的综合与联系,使学生的视觉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艺术课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丰富的艺术信息,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与世界各地艺术的历史、文化意蕴,感受其特色,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有专业针对性的能力培养

艺术课程更多地让学生观察实际事物和接触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形象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基础课程通过各类艺术的综合和联系,全面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色彩修养。在教学中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如环艺专业侧重三维空间的塑造,平面专业重二维空间的构成等,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和徒手绘制能力得到协调发展,智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二、艺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基本理念

俗话说“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艺术设计也是如此, 如不勤于动手练习, 只是一味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 将是纸上谈兵。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 不仅要重视理论, 更要注重实践。学生通过技能训练, 可以使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在教学中, 要做到不只是停留在对美的认识与欣赏方面, 更要使学生对美的认识升华到创新的层面上来, 进而运用到今后的设计中去。

1、尊重学生个性

挖掘个人潜能,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在艺术课程中的体现。课程整合应注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挖掘每一位学生的特性,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重视师生间及学生间的互动。当今的学生, 思想活跃, 如果课堂上还是弥漫着沉闷的教学气氛, 学生是不会欢迎的。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注重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互动。

2、改革教学模式

采用良好的教学手段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只凭讲解授课, 难以让学生理解设计理论基础课的内容, 学生学起来比较抽象, 必须有大量的范例讲解才能把设计原理分析清楚, 而书本上少而又少的作品图片很难满足全班学生的需求。因此,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采用一些先进的教学设置是必要的, 如使用多媒体教学, 把课本以外的好作品及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 针对理论, 老师运用作品进行分析, 可以使视听效果直观明了,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艺术类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法

1、开放的教学环境和支撑体系

现代艺术教育中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进程的催化作用日益重要,建立面向社会实践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技术知识支撑体系,让学生从旧有的局限于师生对话的单一传统教学方式里、从个人冥思苦想构思方案的封闭系统中解放出来,扩散思维、启迪思路、激发灵感。艺术各专业涉猎较多学科的知识,立足专业特点,积极注入新的教育思想和学术成果,加强同社会的交流,引进项目进行实践教学,促进发展活跃开放的教育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讲座和展出活动,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把长远和短期需求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需求结合起来,把自身和他人结合起来,与社会上的设计公司、装饰公司、广告公司等相关单位定期合作交流,引进双师型人才参与教学,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展出,建立激励机制,形成开放的研究、交流环境。

2、综合艺术与综合能力培养

人类知识是统一的整体,文理之间、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世纪教育、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与之相适应,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也已成为重要趋势。强调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材料、预算、识图等)之间进行交叉和融合,将各种学科在知识背景、思维方法、学习能力、技能操作等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配合和贯通,这样既可以减少各学科间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又可以克服学科知识相互隔绝,彼此缺少沟通的弊端,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知识掌握的综合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院校艺术类各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应根据高职类院校的教育特点,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有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来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天性中创造力的师生合作开放式教学体系,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艺术类论文:浅谈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归因探析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 就业心理问题 心理指导

论文摘 要: 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的高峰期也已经到来,就业形势呈现出多元化、全面化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作为高等院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高职院校中的艺术类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点个性的特点,在这种压力下呈现出更为明显的诸多心理问题,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显得越发重要。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而根据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院校成为高等教育的新力军,加之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等诸多因素,就业趋势也呈现了多元化、全面化。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校毕业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艺术类”毕业生,其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将会比普通类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加复杂。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艺术类学生产生了自卑、焦虑、偏执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解决这些严峻的问题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工作的一个新方向。

一、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所学专业的特点容易使得他们在就业问题上凸显出比普通大学生更明显的心理问题。

1.对择业定向性的偏执心理。

相较于普通大学生而言,艺术类学生个性较强,在考上大学前就开始了数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加之大学时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他们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学以致用的专业职位。但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量的储备人员接受小需求的市场挑选时,必然面对的是激烈的竞争。初次踏入社会应聘,频频的碰壁很容易对细腻化、感性化的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消极影响。面对着就业面的狭窄,有的学生不能及时认清形势,调整就业目标,降低就业期望值,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长时间地执着于择业的定向性问题,会引起不良的情绪负性情绪反应,进而引发一定程度的偏执心理。

2.自我价值无法实现的抑郁心理。

艺术类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高投入使得他们希望毕业后同样有一个高回报。但受整个社会用人成本大环境的影响,这种希望往往是很难实现的,当他们因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频频碰壁,无法就业或者找到的工作离预期目标相差过大时,支撑他们的精神理念就会轰然倒塌。这种因为主客观原因而造成的自我价值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的失落感,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最终导致大部分艺术学生在择业问题上难以自我认同,或是由于无法适应社会需求而自我放弃。

3.急于求成的焦虑心理。

在现实与期望激烈碰撞后,开始的满心期望变成了忧心忡忡、烦躁不安,难以排解,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活彻底失去信心。还有部分举债求学,渴望毕业后赚钱还债的学生面对再三的面试失败,由感觉就业无望,自愧而产生焦虑。这种焦躁不安的心理,容易进一步转化为压力而导致他们不能正常地展示自己,影响用人单位对其作出正确评价,进而加重他们就业的心理负担。

4.缺乏主见的依赖心理。

由于艺术类专业是个需要高投入的专业,艺术类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总体而言优于普通类学生,加之当下独生子女较多,他们的父母在为他们提供优越成长环境的同时,也使他们养成强烈的依赖心理。在面对就业的重重困难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只是一味地依赖学校的联系,听从家长的安排,被牵着鼻子走。一旦希望落空,就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或者即使通过家长、学校的帮助走上工作岗位也难以胜任。

5.对自身认识不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在当今就业体系和用人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艺术类专业中家庭经济比较好的学生的处境要相对优越得多。两相对比是不可避免的,所谓相形见绌的自卑心理就渐渐地在一些学生的心里占据上风。家庭条件一般,本身平时也表现不活跃的毕业生在面临就业竞争时会产生自卑犹豫的心理,觉得自己成绩平平,没什么突出表现,能力不如别人,不敢大胆地应聘,积极地择业。

二、导致艺术类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

1.外界因素。

(1)社会环境

由于高考对艺术类考生文化课要求较低,艺术类专业报考和招生持续升温。报考艺术类的学生在逐年成倍地增加,一些高校也纷纷开设艺术专业,加之每年各个培训机构培训出来的社会人员,每年希望从事艺术类相关行业的人员数量规模相当可观。而与此同时,虽然目前我国的动画、游戏产业在大力地发展,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岗位,但艺术类专业社会需求还是整体较小,即使一些大城市,对艺术生需要也非常小,这些艺术类岗位也主要集中在广告、室内装潢设计上,而一些中小城市的需求就更小了,这些就业机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而言仅仅是杯水车薪。加之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2)家庭因素

艺术是一项需要高投入的教育,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整体而言要优于普通文理类的学生,艺术类学生的父母从小就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大量的财力、精力,事事都为子女安排妥当,对他们期望值过高而导致的溺爱往往会使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心理。

2.内部因素。

(1)学习动机

由于艺术类专业对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要低,很多学生只是为了上大学,而在高中时期突击,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是真正地喜欢艺术,对专业所对的相关工作并不是很了解,考上学校后,专业基础较差,专业课程学习吃力,面临毕业更不知道何去何从。

(2)自身定位

人们常说:搞艺术的人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很多艺术类学生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认清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理想和现实往往脱节,当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他们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心理。面对初次就业,艺术类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遇到困难和失败就容易产生抑郁心理。而个性较强、自我定位较高,对专业的学习更加执着,使得他们更渴望施展自己的抱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容易盲目追求就业环境、经济收入、福利待遇最优化,因而存在偏执心理。

三、加强艺术类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指导

由于受到自身教育及自身生理、心理因素和社会、家庭等因素的种种限制或制约,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的困扰,因此,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指导变得尤为重要。

1.协助艺术类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

“眼高手低、浮躁虚夸”是艺术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他们往往对自己评价过高,不能正确地自我定位,也对未来的职业要求过高。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艺术类学生必须不断更新就业观念,给自己一个正确的社会定位。高校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纠正艺术类大学生的认知偏差,改变他们的不良心态,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定位。

2.指导艺术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在就业中,艺术类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不能充分估计就业的难度,正确为自己定位,而是在择业的过程中一味攀比,盲目追求高收入、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还有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将就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单位,对于一些基层工作不屑一顾。目前,艺术专业毕业生已呈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的趋势。我们要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摆正就业心态,将眼光放低、放长远,强化艺术类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鼓励艺术类学生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自我创业。

3.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培养独立性,勇于面对各种择业竞争。

大学生在择业时,社会并不把他们当作学生或未成熟的青年来看待,因此,艺术类学生培养独立意识十分重要。走自己的路,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对自己有信心,无论成功与否,身在顺境和逆境都能坦然面对,相信自己,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参与竞争;要注意提高遭受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主动摆脱受到挫折后的颓丧情绪,并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就业机会。

艺术类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社会、高校、家庭给予更多的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而艺术类学生本身也要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树立好良好的心态,克服不良心理,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艺术类论文: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论文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随着高教体制改革,高校扩招措施的实施,各高校纷纷开设了艺术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艺术类专业一般包括音乐专业、美术专业、设计专业、传媒专业等,从专业群体来看,这是一个思维风格、心理特点、行为方式具有鲜明专业特点的群体,而与普文、普理的学生相比,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有如下特点:

(一)思维方式上:长于形象,短于逻辑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多是训练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情感体验、较强的审美与表现力,特殊的思维训练和心理体验导致艺术类专业学生特殊的思维定势: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欠缺。形象思维的发达导致他们对诉诸视觉、听觉的线条、色彩、声符以及意象具有较强感受力,且善于联想与想象,情感丰富。逻辑思维的缺乏使得他们在掌握与接受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的理论知识方面能力较弱。“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生产,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与思维活动,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形象性是最突出的美学特征,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尽管好的思维品格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配合、协同运行,但不可否认,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确实存在着利于专业技能学习的重形象轻逻辑的思维定势。

(二)学习行为上

行为是思维的体现,不同的思维风格可能导致不同的学习兴趣和行为偏好,“艺术类学生受艺术思维特征的影响,一般更习惯于直觉和形象思维,更富于情绪、情感和想象,往往喜欢追求浪漫情调和美感”。故反映在学习过程中,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多体现出如下特点:

(1)倾向无纸化阅读:由于受直观和形象思维习惯影响,那类融合了文字、画面、声音、视频的丰富、形象、生动的教学材料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好奇,更多关注知识载体视觉与听觉的趣味性。“传统的以文字为主体的教材、文学作品正被艺术生所冷落,相反,那些动感的、图形的、虚拟的阅读物正受到他们的青睐。”这种特殊的阅读倾向,值得大学语文课堂思考教学局限与实施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2)凭兴趣接受知识:由于想象活跃、情感丰富,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影响,极容易出现注意力与兴趣迁移,情绪不够稳定,专注力不够深入与持久,故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多表现为喜欢轻松、新颖、实用的学习氛围,更适于面对有新鲜感的任务,做事喜欢标新立异,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对单一、缺乏新意的学习环境与课堂气氛极易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更多地依凭个人兴趣,率性而为。

(3)学习过程中重自我表现: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创造性思维敏锐,情感世界细腻丰富,人际交往中有较强的自信心,专业特点又决定了他们经常参与竞赛活动与表演活动,有充分的机会表现自己。有研究显示:艺术类学生具有一种立法型思维,这种思维风格的人“喜欢创造并提出自己的规划,用自己的方式做事,喜欢没有预先建构好的问题,自己去搭建结构并决定如何去解决问题”。故作为个体,他们在群体中具有强烈的不受约束的自我意识倾向,不愿受约束而要求行动自由,要求自我表现,有较强的表现欲。

(4)同时也具备一定合作精神:由于思维感性,更易被外部世界影响,也喜欢关注外部世界,故他们对外部的鼓励评价与帮助有较强的心理需求,这种外顷性思维使得他们具备一定的社会参与感,也能很好地与别人合作,所以艺术类专业学生虽个人表现欲强烈,但学习与工作过程中,也具备一定的团体合作精神。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策略探析

在承认、了解了受教群体的差异性、特殊性之后,应着眼构建与之匹配的差异化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有效控制以及老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多途径多手段地达到教学效果。针对以上分析的艺术类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语文可调整如下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专业针对性

欲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革新,首先应是教学内容的革新。就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来说,大学语文教材缺少针对性的问题已成为阻碍艺术专业开展人文教育的一大瓶颈:表现为编辑体系单调,多以文学史或文体类别结集作品、古代作品比例偏多、注重作品的教化功能,强调共性而忽略了艺术类受教对象的专业特性……有鉴于此,对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必须作出选择,而选择的原则是教学内容切合艺术专业背景,能够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艺术专业大学语文的内涵应是文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用文学的语言,人文性建构,与诸种艺术相互交融,去激发学生的艺术思维,用语言文字去完成孕育“艺术创造潜能”的任务。具体做法可尝试如下建构:

(1)创建有艺术专业特色的多元组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如可设置一门《大学语文》必修课程,下设《影视欣赏》《新闻写作》《中国文化》等专项选修课,或开设一些如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绘画、诗歌与艺术为题的专题讲座,这种多元组合的课程设置可让艺术类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会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多方面的兴趣,从而运用自己的优势思维风格,完成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

(2)结合艺术专业特色编写教材:

编一部偏重艺术类专业特性的特色教材,在编撰过程中注意选文既要有浓郁的文学性,又有很强的专业色彩,如依据艺术的分类,选取与美术摄影、音乐舞蹈、建筑园林各大艺术门类相关的文章作为课文,如嵇康《琴操》诗、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范曾《徐悲鸿论》等古今中外文本,这样会使学生由熟悉和相关性产生对整个课程所学专业的兴趣,让学生在文学欣赏的同时浸润艺情。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的适配性

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仅仅以一本适宜的教材或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的挑选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研究教育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从教学中获益,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应该和学生的思维风格、学习心理、个性行为相匹配。因此,针对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积极创新,运用与艺术类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相长,协调师生的课堂关系。具体来说,有如下教学途径可与学生的艺术思维匹配:

(1)视听法:

也叫“圣克卢法”,是一种强调在一定情境中听觉(音频)和视觉(图片、影视)结合的教学方法。由前所述,艺术类学生由于形象性思维,多崇尚无纸化阅读,源于他们成天与声音、旋律、线条、色彩、视频等专业符号打交道,由纯文字组成的文学界面对他们不够亲和,过于抽象和枯燥。因此,大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顺应艺术类学生之所长,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将文学的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以图文、影像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如诗歌教学中的诗配乐,文学品读中的画面,戏剧学习中的视频、录像、电视片段的播放等。事实上,在文学作品中涉及相应的音乐、舞蹈与绘画知识,作为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师,还应下大力气去挖掘。

(2)情境体验法:

具体到大学语文教学上是指教师给学生以自导自演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舞台设计等,将语言文字构筑的文学世界表演出来,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有较强的艺术天赋和艺术表现力,性格上注重自我表现但又具有一定的合作精神,故在讲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时,可让他们采用角色扮演、诗歌朗诵、动漫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自编自导,自行设计去体味人物、人物心理与文学场景,让他们在激发专业热情的同时加深文学体验。

(3)课堂讨论式:

情境体验式给学生提供“我的舞台”,课堂讨论式为学生提供“我的讲台”让他们表达“我的观点”。教学中,教师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的一言堂、满堂灌会使学生兴味索然。艺术类专业学生生性自由,张扬自我,爱发表言论。因此,教师可采用引进案例或设置话题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后再试着将讲台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各种导入式话题、展开式话题、深化式话题中组织语言、表达观点,给他们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创新的教学方式需要个性化的教师。目前,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的授课教师最迫切的任务是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向相关领域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院校也应将艺术类专业大语教学的教师相对固定,并提供更多艺术实践继续教育的机会,以使他们积累与艺术相关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大语课堂更具艺术实践性。

(三)考核评价的方式:过程差异性

合理的评价能把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倾向传导给学生,对学生科学、积极的评价也直接激励着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培养。艺术类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他们应重视创作过程中创新能力的考查,故传统的“定性评价”只重视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的评判方式,已逐渐证明了对其艺术个性发展的不利,而教改语境下提出的“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则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参与程度、知识选择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因材施教”思想的回归,对艺术类专业的大语课程考评也应有与艺术思维相对应的革新。

(1)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例。

课程最后的评价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而比例多为平时成绩占30%或40%。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最后成绩总评可改为平时成绩占50%至70%,从分配比上注重过程性评价。

(2)平时成绩可采用模块化评价。

对艺术类专业的考评,可按能力侧重点将考核内容分成几个模块,其中有1—2个模块向平时艺术创作倾斜,如除去期末卷面考评模块后,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可加入“广告语创作”模块,服装设计专业可加入“作品人物服装设计”模块。同理,别的艺术类专业亦可加入别的“创作模块”,如根据作品文本去谱曲、编舞、绘画、制作flash作品等,打通文学与艺术,让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中去品评文学经典,提高文学素养。

(3)具体考核方式可考虑“视觉情景法”。

即在学期末的卷面考评中,教师在部分试题中采用比传统纸质试卷考试更为仿真与注重现场感的影像资料作为考试试题,教师可先拍摄、制作5分钟左右的录像,题目可以是简单的名画分析或流行影视的片段分析,最后落脚到录像的评述和写作,使其成为考题的笔试方式。这种新的考核方式的尝试适合擅长形象思维、学习过程中更带有视觉倾向的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式,将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情景,可以提高他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接受效率,也能有效测试艺术专业学生的知识积累及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能提高大学语文课程对艺术专业学生考核的信度与效度,达到增强考核质量的目的。

作者:王凡 单位:汉口学院文法学院

艺术类论文:艺术类专业学风建设论文

一、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课堂纪律较差。

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较强,学习纪律意识淡薄,部分学生认为学艺术就要张扬有个性,追求自由,不应受到过多管束,思维发展会因为学校的规章制度限制而受到抑制。在一些错误的思想影响下,盲目崇尚所谓的自由和浪漫,不愿自觉接受学校纪律约束,上课迟到、早退等现象较为普遍,随意旷课也屡见不鲜,尤其是公共课,特别是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大部分学生有抵触心理,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二)学习动机不明确,为应付考试而学习。

不少学生在入校前并非出于对艺术的爱好和追求而学习艺术,而是因为学习成绩偏低,报考非艺术类普通专业根本没有录取希望,因而“临时抱佛脚”,突击参加艺术类考前培训参加高考。这种情况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也缺乏对自己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的一定规划。

(三)学习氛围不浓厚,学科竞赛活动较少,缺乏团队精神。

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发的课程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不鲜明,对学生吸引力不强。多数学生认为,目前艺术系乃至整个学院的学习氛围不浓厚,课程体系设置不成熟,也尚未形成真正能吸引学生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学生缺乏良好的艺术创作氛围,因而团队协作意识难以形成。学科竞赛是艺术类学生专业能力体现的重要平台之一,而由系部组织参加全国或全区类的学科竞赛活动偏少,这限制了学生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交流,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四)只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忽视综合文化素质培养。

艺术类生源输出主要依靠中学美术类、音乐类特长班,以及由个人或社会举办的各种培训机构。这些机构主要以应付专业考试为主要学习目的,培训中灌输学生以掌握艺术技能为主,忽视整体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在这种盲目追求升学率,忽视培养质量的培养模式下,艺术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普遍不均衡。由于长期受到只突出专业素质,忽视整体素质的应考观念影响,多数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入学后,其学习重心全部放在专业课程上,对文化课程不感兴趣,觉得文化课程难度大,枯燥无味,没有学习理论知识的动力。因此,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大学期间专业课程比文化课重要,这种恶性循环给学风建设以及学生的管理工作都带来了诸多障碍。

(五)艺术类专业学生兼职现象普遍。

部分学生片面地追求实践锻炼能力,热衷于拉项目搞演出、做设计,严重影响在校的学习时间。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后,艺术类专业学生在社会上较容易找到兼职工作,虽然通过兼职能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但在社会的某些消极方面影响下,也有一些学生没有把握住自己,认为“读书无用,不如赚钱”,出现旷课赚钱影响学业的负面现象。

二、加强学风建设的建议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及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激励学生成才。

学风能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风建设活动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重要,可以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百色起义革命精神,分阶段、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解决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原动力问题。此外,学风教育在新生的入学教育即可展开,一年级新生的学习目标和理想要尽早确定。只有这样,大学四年的学习原动力才能保障,学生才会有明确奋斗的目标与方向。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好大学学习规划,逐渐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二)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对各个艺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当突出能力模块设置,设置能力模块有利于以能力统筹课程,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文化必修课教学方法的更新,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有着重要作用。此外,还应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打破艺术类专业传统的“操作式”或“专题设计”的考核形式,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考核要求,从而促成良好学风。

(三)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浓厚的学习氛围。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优良学风的形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笔者认为,依托百色学院办学的资源优势,开发有地域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凝练形成富有民族与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群,在此基础上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浓厚的学习氛围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基于“全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结合专业特点以地方民族文化或者红色革命为主题,开展唱红歌、举办红色主题绘画作品展等各类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将极大地激发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些做法也能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作者:杨帆 单位:百色学院艺术系

艺术类论文: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基层党建论文

一、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现状

以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类院系为例,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艺术类大学生及其党员、基层党支部现状展开调查与分析,对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系、美术学系、传播学院等500名大学生,其中含150名党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个人基本情况,对党的认识,支部建设和支部生活的基本情况等,发放问卷500分,回收有效问卷413份,问卷有效率82.6%。通过调查发现,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及其党员,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对自身的要求,对社会的认识,对党的了解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的现状有鲜明的特点。

(一)大学生及其党员的现状

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以“90后”为主体,他们成长的时代是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最大、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速、人们思想、价值观最为多元的时代。特定的时代孕育了一群有鲜明个性的群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现状等更具特点。

1.道德观念基本正确,但个人主义倾向严重。

调查发现,艺术生最崇尚的品质,排在前三位的选项分别是诚信(85.6%)、自信(70.1%)和孝顺(68.5%)。但在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他们的价值取向往往呈现多元化,具有个人主义倾向,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主导价值观趋弱。

2.民主意识较强,但理想信念淡漠。

如,在推优对象的选定方法方面,仅13.4%的同学赞成由辅导员结合候选人学习状况及行为表现推荐产生,67.1%的同学赞成由辅导员和班委会提名候选人再通过无记名投票产生,79.2%的同学赞成完全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产生。谈及个人理想信念时,31.1%的同学表示要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仅23.3%的同学对励志类书籍感兴趣。

3.注重专业学习,但轻视综合素质养成。

艺术类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视专业为学习的唯一必修内容。再加上目前艺术生专业课多是一对一教学方式,本科生自入学后即实习专业导师制。这些在帮助他们学好专业的同时,给他们造成一种误区,认为专业才是唯一,从而轻视其他通识课的学习和个人能力的锻炼。67.6%的同学表示追求专业上的进步是在校期间最重要的目标,仅32.1%的同学看到了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4.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抗挫折能力较弱。

艺术类大学生往往思路开阔、思想新颖、学习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但优越的社会和家庭成长环境,使他们生活较安逸的同时,抗挫折能力较低。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当被问及面临困境时的处理方法时,57.3%的同学首先会寻求父母的帮助。

5.对入党有需求,但对党的了解不够。

在被调查的非党员学生中,86.7%的同学表示若有机会会考虑加入党组织。在开放性问题部分,要求用三个形容词来形容中国共产党时,排在前5位的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与时俱进”、“团结”,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有35.6%、29.8%、15.2%的选择率,说明同学们对党的印象是正面、积极的。当被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的内容时,仅23.4的同学选择是正确的,对党的性质,有58.3%的同学认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说明他们对党的了解深度不够。

(二)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党组织的状况

1.组织规模相对较小,影响力较弱。

由于艺术类大学生往往重视专业学习,轻视综合素质的提升。艺术生喜好特立独行,对党的理论和党员遵守的规范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这个给党员发展带来困难。因此,一般艺术类院系党组织规模均相对较小,以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类院系为例,音乐学系325名学生中仅有党员23名,党支部1个,美术学系440名学生中有党员50名,党支部4个,传播学院200名艺术生当中有党员10名。此外,党员发展困难,组织规模相对较小的现状,也导致了基层组织薄弱,增加了党建工作的难度,部分党员出现放松懈怠,也影响了党员在艺术生中的形象,损害了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在调查中发现,仅有37.5%的同学认为所在院系的党员能起到先锋模范的作用,33,6%的非党员同学知道本班级党员同学所属支部书记姓名。

2.组织生活单一,支部建设滞后。

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往往采取个别教学或小组教学的形式,容易产生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集体主义意识相对淡薄。在调查中发现,仅56.7%的党员表示能积极主动的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在调查中还发现,65.4%的党支部书记表示仅根据上级指示安排组织生活,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往往主要为发展党员、传达会议精神等。67.5%的党员认为支部组织生活缺乏创新性,缺乏吸引力。41.2%的党员认为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期,没有明确的评估指标。同时,党支部往往缺乏明确而有效的监督、考评和激励机制等,支部建设举步维艰。

3.党组织建设缺乏持久的动力支持。

在被调查的艺术类院系中,基层学生党支部书记大多是兼职,有些由高年级学生兼任,或者有学生辅导员兼任,或者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这些人员往往有着繁重的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等任务和很大的工作压力,而又要做好本支部的党务工作,从而导致有时分身乏术、难以兼顾。而在工作考评时,“对这部分党建工作考虑不多或者基本上不予考虑,严重挫伤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基层干部缺乏持久的工作动力”。学生党建队伍的人员配置已不能适应工作的实际需要,缺乏工作合力。综上,对艺术类大学生及其党员、党组织的状况考察,我们发现,艺术类大学生的党建工作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然而搞好艺术类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却势在必行。

二、加强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诸多问题,然而搞好该项工作却是始终代表党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是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艺术类专门人才的需要。一是始终代表党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的内涵可以通过艺术表现出来。艺术和文化密切联系,文化包含艺术,艺术丰富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表现形式——艺术的发展、壮大。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艺术类学生成为先进文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对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培养,必须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原则,努力培养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和满足社会需要,民族特色和开放性世界眼光兼备的,能够走综合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高级艺术人才。“做好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党建工作,既是坚持核心原则不变的保证,又是实现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更是我党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保障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举措。”二是引导艺术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艺术类专门人才的需要新时期,国际局势虽趋于缓和,但东西文化的摩擦和冲击并没有减弱。西方敌对势力往往打着“艺术无国界”的幌子,借助所谓的“文化交流”、“学术研究”,对艺术类学生从思想上进行文化渗透。同时,随着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加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逐步凸显,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价值观,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着强烈的冲击。另外,随着近年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艺术类大学生队伍也逐步壮大,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些都给高校党建工作者带来挑战。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加强和改善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党建工作已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命题,它既是党建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也是党建工作改革创新的体现。

三、创新高校艺术类院系基层学生党建工作

机制的基本思路及实践探索针对高校艺术类院系基层学生党建现状及必要性分析,笔者认为应结合艺术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建工作,创新高校艺术类院系基层学生党建工作机制,构建独具特色的党建工作新局面。

(一)以组织创新为依托,为党建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合理设置学生党支部。要努力实现“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学生党建工作格局。在低年级学生的党建工作中,党务工作者要加强指导;高年级建立班级或年级党支部之后,尽量由学生担任党支部委员;对部分党员人数较少的院系则可以一个系建立一个学生党支部,配备好学生党支部书记,推动学生党支部的建设。部分艺术类院系由于各专业差异较大,可尝试按专业设置党支部,有针对性地开展支部工作。另外,艺术类大学生专业学习实践的空间和时间相对自由和灵活,有时需要经常外出采风,参观和进行专业创作、演出,这给在校内开展正常的支部生活带来困难。为此可以在学生党员外出学习实践活动中,根据党建工作需要,成立临时党小组或临时党支部,使上级党委的各项工作要求能够及时、全面地覆盖到每名党员同志,各项措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落实。加强队伍建设,合理调整党建工作中专兼职人员的比例。目前高校党员队伍的扩大和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对学生党建队伍的配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党组织应着眼于学生党建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协调人力资源,合理调整党建工作中专兼职人员的比例,减少兼职党务工作者自身流动对工作的影响;提高发展、培养等具体工作中的专职党务工作者的数量,确保在政治导向工作环节上专业化。同时积极完善专职党务秘书和组工信息员的配置,达到合理配制比例,完善组织体系。运用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专业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参与学生党建。要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党建工作队伍,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的学生党建工作队伍格局,形成强大的党建工作合力。同时,对基层党组织干部要加强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培训内容的时效性,强化实践性培训方式,以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干部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履职尽责能力”。

(二)以制度创新为依托,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搞好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要以健全的制度、明确的规范搭建起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平台,确保支部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具有自由、散漫的个性,部分党员“身在组织、心在外”的情况,要完善支部监督、考评和激励机制,完善群众工作制度。对艺术类大学生仍要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切实贯彻坚持党员标准、严格掌握政策、严格履行程序、加强教育管理的原则探索建立定期分析评议的党员考核评价体系。同时,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要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要及时处理不合格党员,疏通出口,纯洁队伍。如,上海戏剧学院学生党总支设计推出了《创先争优实践手册》,记录学生党员的每一步成长。这本被称作“成长护照”的《创先争优实践手册》参考上海世博护照的做法,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每参加一项活动就由活动组织方签名盖章,一学期一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学生党员推优、发展、转正等环节的参考依据。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党员参加支部生活情况公示制度,也可给我们提供有益借鉴。在当前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背景下,高校艺术类院系可结合具体工作,完善学生党支部群众工作的实施细则并尝试量化细则,并可动员群众参与支部评建,对党支部工作进行监督,对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评议打分,由院系党校汇总结果,支部表彰先进,鞭策落后。党支部要保障制度落到实处,实现深入细致地开展群众工作。

(三)以模式创新为依托,增强党组织的教育服务功能

艺术类院系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党员全过程教育,更新教育方式方法。高校艺术类院系可从新生入学教育和入党教育等方面入手开展工作,对艺术类大学生可紧扣非功利的美学态度,加以正确引导,纯化入党动机,促使共产主义信仰成为其个性的抉择与坚持。从党校培训方面来看,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均要进行培训。要改变传统的纯粹理论研讨的模式,培训要有针对性,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党组织应通过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深入社会、引导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如“开展党日创新活动”,“共产党员工程”、青年志愿者进社区及暑期进行“三下乡”等活动,引领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奉献给社会并实现个人价值。还可以着力创造环境、搭建平台,打破单一学科孤军奋战的局面,积极创造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的合作共建模式。如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系在党校培训方面,就多次与其他院系联合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党校培训班,有包括政治学系党委、闵行区吴泾镇党委、等8家校内外单位参加,不同学科背景的学员共同学习、交流、成长,培训效果明显。要探索对艺术类毕业班党员的离校前教育。帮助他们总结思想、澄清认识,明确责任,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各自所从事的行业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四)以活动创新为依托,增加支部生活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艺术类大学生感性意识非常强,可借助直观的、生动的、丰富的素材进行支部生活。在支部活动形式上,除了传统的理论研讨外,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创造性的寓教于乐的党建活动。笔者结合华东师范大学部分艺术类院系党建工作的有效举措,认为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可立足于专业特点和时政热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如,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系在诞辰120周年之际,结合专业特点排练由田丰谱曲的《诗词五首》,并于2013年5月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参加第3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纪念作曲家田丰诞辰80周年音乐会,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很高。通过这次演出活动同学们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党的领袖个人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党的性质和作为党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有了更直接的体验,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要坚持组织生活的主体性凸显和生活化介入,体现以人为本,贴合学生实际。艺术类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必须关切党员的现实需求,构建重视支部组织生活的政治功能与注重党员个人发展的二元价值体系。同时要把党员组织生活看作党员群体现实生活的一部分,避免组织生活与现实生活脱节,艺术类院系在设计组织生活时,可多注意解决党员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善于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中帮助艺术生实现进步和发展。如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开展“爱心支教”活动,通过教授民工子弟小学的学生画画,高雅艺术进社区等活动,使学生在享受奉献的快乐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以载体创新为依托,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

为搞好高校艺术类院系基层学生党建工作,需要利用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重要基地的有利条件,“在对传统载体扬弃的基础上,创造并运用覆盖面更广、承载信息更多、更富有特色”,并适合艺术类大学生特点的党建载体。如通过网络平台做好学生党建工作,通过艺术实践课和红色艺术为媒介融入党建工作,以特色宿舍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等。智能化手机的应用,网络移动技术的普及,让网络成为人们特别是90后大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高校党建工作可通过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综合利用多种网络载体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党支部可建立QQ群、博客、微博、人人、微信平台等,让党建工作日常化、身边化,使网络阵地成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精神家园。高校生活功能区是学生在大学期间休息、交际、业余学习和活动娱乐的重要场所,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可以以特色宿舍文化建设为切入点,稳步推进。正如同志在第十九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所指出的,高校党建要坚持改革创新,继承和发展高校党的建设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成功方法,又要不断创新和丰富高校党的建设有效管用的新方法,不断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生机活力。高校艺术类学科在众多学科专业中,显得与众不同,它的自由、开放、相对灵活、不拘一格以及区别于其它学科专业独树一帜的特点,给我们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内涵。故而,设有艺术类院系的高校,应更加重视和研究开展好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方式和新举措,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内涵融入和渗透到专业教育活动中,巧妙运用艺术类专业得天独厚的自身条件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践行党的十八大关于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精神,大力做好学习型党组织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党员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作者:程涛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艺术类论文:能力培养艺术类学生管理论文

一、新时期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一)思想活跃,但缺乏思考问题的基础。

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思想跳跃性比较大,但同时也赋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

(二)情感丰富,好恶分明。

艺术类学生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极个别学生甚至表现为情绪化突出,遇事不冷静,思想偏激,不能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发展。艺术类学生是个特殊群体。他们个性自由、随意,衣着、发型总会与别人有所不同。

(三)自我意识突出。

强调个性化发展,社会化程度不高,集体观念、团队意识相对淡漠,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和较大的随意性。学生的学习风气不浓,厌学现象较为严重,学生行为散漫,由此又加艺术类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文化基础较弱。

艺术类学生人学考试特殊,设置的是专业、文化课两条线。但是专业课程占的比例比较大,文化课程仅是作为辅助课程来开展的。因此相对而言,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知识面较窄,考虑问题时思想深度不够,文化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西方的优秀文化遗产不能较好地继承和吸收。

(五)融入社会的机会较多,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对他们来说专业课成绩至关重要,所以任务重、压力大。在上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时,教师感到难以适从,学生也感觉苦于应付。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教、学两难的境地。

二、新时期艺术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这个定义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为自主学习提供理论支撑的主要有: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通过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周围环境,经过意义构建获得的。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在一定的情景中构建知识的意义和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教师讲授课程的能力。刚进入学校的艺术类学生,因综合素质较低,自我约束能力差,以追求自由和张扬个性为理念,不愿意遵守大众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导致迟到、早退、旷课、打架、夜不归宿、顶撞老师、等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群体,需要从改掉不良行为习惯入手来渗透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二)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的价值、人的潜力和个别差异,强调情感和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学习自主性等。罗杰斯认为,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表达。

三、新时期艺术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措施

当前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过分强调统一严格管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艺术类学生局部的特殊性;只是注重形式教育,忽略了学生内涵的提升;他们的教学内容很多程度上的一刀切,没有针对学生自己的特点进行分门别类的设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欠缺的。因此,根据当前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对艺术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艺术类学生要不断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

(一)、学校要为艺术类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

我国古代学者认为学习环境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墨子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着变,其色亦变。”荀子主张“求贤师”、“择良友”。艺术类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还是在学校,因此,校园氛围与环境对营造高效的学习环境很重要。加拿大著名学者、幽默散文家斯蒂芬•利考克教授曾经指出:“对艺术类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一切他真正学到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靠他自己的积极活动,不是作为被动的听讲者学到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学生感到被疏离,觉得无法融入学校的学习情境,或者学习风气也不是积极向上的,那么他就很容易受影响,掌握学习的基本技能并发展有效的学习技巧的潜力很可能会减小。因此,学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多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国外的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课外活动的作用。

(二)、强化自主学习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这一概念是班杜拉(1977)最早提出的,在20世纪80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自我效能感高的学习者,他们对自身能力自信,相信努力的重要意义,这可能使得他们能更有效地利用学习策略,例如:元认知策略、记忆复述策略、控制策略等等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自我效能感低的学习者则缺乏自信去应对困难,甚至放弃努力,这样也更容易使得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未来的生活中遭受失败。因此,强化自主学习效能感,它不仅影响艺术类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还可以强化自主学习能力。

(三)、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的源泉。每门功课都应该这样开始,使它能引起学生的真正爱好,做法是:向他们证明它是如何的美好、有用、惬意,是如何需要。这些都可以说明人有积极地、主动地掌握某种事物的心理特点,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例如,近几年流行的“愉快教学研究”、“素质教学探讨”,都是以人为本,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乐意学的好方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热爱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让他们明白自主学习的要性,不仅关系到大学期间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关系着未来的适应社会能力。教师应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对艺术类学生来说,他们的兴趣主要涉及到的是吹拉弹唱等技术活,要把这些专业性的技能与文化专业课程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在文化课程中融入技术课程,培养他们将文化与艺术相互结合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科学家笛卡尔说过:“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是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有关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学生掌握丰富系统的基础知识,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但是,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则会阻碍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l)指导学生善于组织学习活动。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活动具有导向、激励和调控的作用,帮助学生确定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还要指导学生对多种方法作出比较和评价,引导学生踏实地向既定目标前进。这是较高层次的带有策略性的学法指导。(2)指导学生掌握常规性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预习、听课、课后复习、运用知识和课外阅读等基本环节。(3)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知识。可通过开设专题课程或讲座,专门讲授有关学习方法问题;可结合各科教学进行各学科具体学习方法知识的传授;也可通过典型示范,由有独特学习方法的学生向本班乃至全校学生介绍经验,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学习,共同提高。

艺术类论文:艺术类院校钢琴教学论文

一、艺术类院校钢琴教学的现状

1.教师思想观念比较传统

教师的思想观念指导自己教学行为开展,高校的钢琴教师应该不断学习研究,坚持最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把实用的思想意识融入到教学中来,培养出更多专业素质过硬的优秀学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使用实效的教学方法,在丰富自己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对钢琴有一个全面概括的认识。钢琴艺术可以陶养一个人的情操,在艺术院校中的钢琴教学则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籍于此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钢琴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素养,提高教学效果,使每一个学生都更加有兴趣的学习钢琴知识。从长远来看,艺术院校钢琴专业学生参加社会之后很大一部分会加入到钢琴教学之中,传递的是一种理念以及基本的知识,提高国民钢琴素养。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都应该改变自己思想中的不利因素,及时采用先进的工作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钢琴教学不系统

钢琴课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熟练的掌握钢琴演奏技巧,初步的了解有关琴键的基本理论,知道演奏方法,要能鉴赏钢琴作品,把握不同的曲调风格。钢琴教学还承担着培养文艺接班人的任务,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讲解基本的技能技巧,保证教学顺利的开展。

3.钢琴教学不规范

钢琴教学在实践上可以有比较大的自由度,这导致教学过程的不规范,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音乐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不过这是学生艺术之花盛开的源泉,熟练的演奏钢琴曲既需要有高超的技艺,更需要有过来人从旁指点,一个优秀教师可以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教师将专业的知识以及技巧进行演绎,让每一个学生熟练的掌握钢琴演奏技巧,不断提高钢琴教学的规范性。

二、艺术类院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钢琴水平参次不齐

随着艺术类院校不断增多,音乐专业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有一些学生的专业素质不高,从整体上降低了音乐学院的音乐水平,同时人数的增多,专业教师的匮乏,降低了教育质量,这又进一步遏制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2.教与用分离

钢琴教学应该将书本知识与演奏实践结合起来,现实中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有些人不能熟练的弹奏钢琴,即便是毕业之后这种现象也会存在,所以,钢琴教学应该注意实际的演奏技巧教学,将教与用有效的结合起来。

3.教学体系不够系统

钢琴教师的职责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也是艺术类院校课程设置的基本目的,一个系统的教学体系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在现在的钢琴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学活动只是一种孤立存在的现象,缺乏学科间的关联,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

4.过分追求高难度作品

艺术院校学生已经有了自己成熟的价值观,对于如何进行弹奏有自己的看法,对自己熟悉的曲目都有自己的理解,有时候为了证明自己而执迷于追求高难度作品。这样不能很好的表现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也无益于演奏技能的提高,更不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

5.无法合理使用教材

目前,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依然存在很大的不规范,教材不统一,一些甚至根本就不适合学生的自身学习实际,这不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教材的不合理还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合理选用教材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三、当前形势下艺术类院校钢琴教学改革的要点

1.集体课和分组教学结合的教学方式

钢琴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的大力配合,提高的方法要依据学生音乐素质的高低,对钢琴掌握情况进行教学分组,分成小组之后,用集体课和分组教学的方法授课。根据每个小组具体情况讲授知识,练习演奏内容。钢琴教师与学生应该及时的进行交流,帮助同学们有效的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以及所遇到的难题,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以及演奏技术,对教学效率提升也有很大帮助。不同教学形式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拓展教学渠道,这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最终必将使学生从中受益。

2.制定目标并合理的选择教材

艺术类院校的音乐专业学生具体的钢琴知识基础不同,个人能力也不一样,选用合适的教材对于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很有帮助。钢琴教师要仔细的了解每一个学生,在此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自身素质。对于素质较低,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合理使用教材,帮助学生饶有兴趣的去学习,使之明确学习目标,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对于素质较高的学生,要采用恰当的方法来教学,提出合理的要求修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艺术感悟力。一个合适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更好的掌握钢琴演奏的水平,在选用什么样的教材问题上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要全面系统,要准确的传授演奏技巧,合理的选择要演奏的曲目,要依据学生具体的特点以及认知特点为学生挑选作品,选取那些曲调高雅、技术适中、全面的作品。

3.加大对钢琴作品的赏析

对于艺术类院校的钢琴教学,一定要注意从不同角度进行着手,不仅要让学生仔细的学习钢琴演奏技巧,注意提高教学效果,还应该注意提高对于钢琴作品的欣赏水平。学习方法上的交流轮替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没有积极性学习将会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音乐可以塑造一个人的灵魂,这种相对抽象的艺术对人们心灵的关怀不是其它方式所比拟的。艺术类院校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优势,利用便利的互联网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钢琴知识及更多的艺术作品,熟悉钢琴文化以及相关的名曲,激发自己学习钢琴知识的兴趣。学生在了解演奏曲目的时候,要注意对于质量的选择,这些作品必须内容健康、风格独特、多元化。积极向上的音乐内容能够带给学生高级的愉悦感,充分发掘他们潜在的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4.提高即兴表演的技能

即兴伴奏是在熟练掌握音乐知识,熟悉使用音乐器具的基础上开展的,这也是音乐教师以及从业者在工作中应该掌握的主要技能,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不可缺少它的参与,这是艺术与现实实践生活相结合的组成部分。即兴演奏作为一个最基本的评判标准,是艺术类学校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之一,艺术类院校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即兴伴奏。即兴伴奏实用价值非常高,作为一种基本技能,每位钢琴教师都应该加强对学生相关技能的教授。在钢琴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需要加入进行即兴伴奏的基础知识训练,强化学生快速识谱能力,能根据演奏进程进行及时调整。

5.优化教学设备

大多数艺术类院校的钢琴教学主要使用小琴房,当进行分组授课或者是合奏以及、重奏教学的优化改善教学环境,满足钢琴教学所需要的各种不同需求,为灵活的开展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持。

6.加强合作性训练和学习

对每个社会人而言,能够与周围人融洽的合作是一种能力,这对于学习提高自己是十分重要的。钢琴的独奏性很强,作为一种比较有艺术感的乐器,艺术院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进行培养,这时候适度的技巧是必须的,要培养学生参与钢琴协奏、伴奏的能力,提高学生与别人合作的意识,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钢琴演奏的奥妙之所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艺术类院校钢琴教学要不断进行改进,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建立健全合理的教育机制,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模式,对影响教学效果的不利因素进行改革,够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成为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作者:方艳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艺术类论文:艺术类高校实践教学管理论文

一、促进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职业教育是为适应工业化大生产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高职教育作为相对独立的高等教育,是为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升级产业结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的需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阶段。在本科院校的转型道路上,艺术类高校要自觉检视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认清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这一培养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在理论知识学习上更多地强调综合性、实用性,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使高职学生在掌握熟练技能的基础上,具备适应企事业文化的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

二、遵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一)生源构成多样化

艺术类高校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的文化录取分数线较低,录取批次早,相对普通高校学生而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尤其艺术类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愿景、理论素质、思维习惯等相对较弱,对枯燥、陈旧的理论学习和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不大,但他们的准职业人特性却十分明显,对未来的职业岗位(群)具有一定的认识及心理准备,对符合自己兴趣的内容具有极强的学习愿望,动手能力较强,热爱劳动,对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参与度高,热衷于自我表现。因此,艺术类高校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情况,以生为本,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将现实与未来、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适应高职学生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化

根据艺术类高校的发展定位,其学科、专业发展注重实践体系的构建,学制结构安排也比较灵活。一般而言,为实现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目标,艺术类高校的实习(实践)时间一般占到高职整体课时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实习(实践)期较长。同样,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的时间也更多。

三、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研究表明,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艺术类高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可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从而真正转化为他们的认识和信念,积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一)打造实践教学平台

在当前一些艺术类高校的课堂上,照本宣科、回避所谓的敏感问题、一味灌输的教育方式依然存在,忽视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类高校开始主动适应区域化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深化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仿真实训及顶岗实习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围绕行业发展进行专业设置及谋划专业的发展,要求吸纳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人才评价,将学生受欢迎程度、企业满意度、为经济发展贡献程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这时,教育内容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仅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群体的特点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且教育效果同样难以实现。因此,艺术类高校教育必须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的转变,积极为学生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艺术类人才。

(二)构建实践教学内容骨架

1.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在艺术类高校的实践教学探索中,应该选择实践性和理论性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体系,并结合实践教学基地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对接,进行相关的课程开发和建设。具体来讲,这类课程的教学应该主要是由本校专业教师承担,有些课程的知识需在平时授课中传授给学生,有些则要在实践开始前或是在实践进行中来完成相关教学工作。

2.自主开发特色课程

艺术类高校一般还应根据实践教学基地的人文地理特点进行课程设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实践课程进行培训,开设一些配套的专题学术讲座,并针对这些讲座建设相关课程。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课程的硬件条件完全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实践现场的设备、技法、流程等达到要求),但是,艺术类高校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授课教师短缺、没有相应的专业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现场视频的匮乏等,这都需要逐一进行建设,才能达到要求。所以,在一般艺术类高校中,这类课程都由指导教师和实践教学基地的领导来共同完成授课任务。

3.加强实践指导导师的培训

为了使实践教学基地所承担的实践教学任务达到一定的水平与质量,学校应在实践基地的每个写生地点培养一名实践指导兼职教师,加强对参与实践的学生的相关培训与管理。此外,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学校还要安排至少一名人员(兼职)作为实践基地主管之一,负责对前来实践的师生进行实践安排、实践接待、安全教育、与相关实践事务的协调等;在实践基地人员中或其他到基地实践的高校教师队伍中选拔一批专业实践课教学指导教师来承担学生的实践指导和理论授课任务。

(三)经费保障

实践教学要能够顺利开展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一方面要有思想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有资金上的扶持。比如,实践基地机构建设、管理建设、办公建设等费用;学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训费用,基地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费用;教材、PPT课件、实践现场视频制作等费用;实践基地场地建设、专用授课多媒体教室建设、安全设备购置等经费等。此外,艺术类学校还应支持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在申报的项目经费中投入一定比例的建设经费,以确保完成实践基地软件、硬件建设所需要的费用,并且为保证上述经费能够投入到位,学校还应安排相关人员定期到实践基地进行现场调查,校企双方共同监督其经费落实情况。

作者:浦娴娟 单位: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