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学化学小论文

时间:2022-04-03 03:44: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中学化学小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学化学小论文

中学化学小论文: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体会

一、改变传统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基础的教育,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化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决不能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而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使学生负担过重,妨碍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或“扯平拉齐”,要承认学生的客观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作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一要保障优秀学生的正常发展,不能使他们处于“嗷嗷待哺”状态,要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二要提高中等学生的现有水平,让他们“吃好”,鼓励他们赶超优等生;三要加大转变后进生的力度。首先,对后进生不能歧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由于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学习成绩上的暂时落后。作为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迎头赶上的学习动力,使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强化德育功能,培养现代意识是贯彻素质教育的标志 进行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衡量素质教育能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德育工作并不仅只是校长、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的事,而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化学课也不例外。

1?依靠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化学学科本身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我们可以在化学教学中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建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通过氧化与还原、化合与分解、溶解与结晶等内容树立学生的对立统一的观点;通过元素周期律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通过酸、碱、盐、氧化物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烃和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衍变关系培养学生的联系转化的观点;……总之,在化学教学中主观能动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发展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学时,应确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化学方面就占了二项;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的“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的空白;我国首先在世界上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迅猛发展,钢铁、能源、水泥、化纤等年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这样,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点燃学生的爱国之火,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他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3?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化学与社会、化学与人的关系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和影响。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和渗透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淡水资源的危机、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如在教学“NO和NO2是污染大气的重要污染物”时,可介绍这些氮氧化合物受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如1943年9月,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就是光化学污染的典型事件。学到SO2、SO3的性质时,告诉学生硫氧化合物会污染环境,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1952年12月发生在英国的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就属此例。再如由CO2、CH4等引起的“温室效应”,氯氟烃引起的臭氧层破坏,塑料形成的“白色污染”等等。以此培养学生形成三个观念:爱护淡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防止污染,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观念;节约能源,合理利用现有能源的观念。强化两个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和减灾意识

中学化学小论文: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

论文摘要:本文从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师的要求入手,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和分析了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并提出了提高和加强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对策。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日益丰富,国家和地区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人才的竞争。“全民科学素质计划”的远景目标,旨在改变目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低的窘况。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目前,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的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是否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省。因此,提升化学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不仅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是实施新课程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1 教师专业素养的涵义

素养,来源于拉丁语litterateurs,即有文化。所谓素养,是指决定一个人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内在特质。所谓专业素养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是指为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需具备的能力及态度、个性等涉及信奉价值的个性心理特征之和。

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同学者研究的视角不同,对其概念的表述也不尽相同。林崇德教授以心理学理论作为主要基础,提出教师素养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叶澜教授从教师专业化出发,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表现,它应以承认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为前提。”等等。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定义,其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养、教育教学技能能力等。本文所谓教师的专业素养,指的是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相关的观念,能力等的总和。

2 化学新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师的要求

2.1 化学教师要有正确的“学习教学观”

学习不是简单地从教师那里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相对独立地探索和发现尚不了解的规律、规则和操作方式等。化学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与需要,提供多种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从材料中挖掘知性和情意性,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反馈,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在化学的“学习教学”系统中,化学教师要注重活动课程与化学课程的相辅相成关系,突出建立一种思想价值、情感体验、操作技能、经验认识等多方面构成的多元的、开放的学习目标系统,为学生多纬度的个性健康发展提供一个教育与完善的机会。

2.2 化学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教育课堂设置的革新、教材编制的提高,都需要通过有正确教育观念的教师去直接作用于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是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寻求知识、运用知识的向导,是协调学生活动的指导员,是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是对学生学习的研究者。进行化学课程改革,教师的观念转变是前提。观念转变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形成自己头脑中的观念。同时,将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真正成为教育实践者。

2.3 化学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

化学教学要通过化学知识、化学技能、认知策略和情感态度等预期学习效果的达成,实现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公民生存发展所需的相应基本素质的目的。并通过学生有效的学习,培养具有全面素养的现代公民的教育教学目标。同时,化学教师要选择明确的教学内容。随着实践的发展,化学教材中蕴涵的知识量剧增。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传授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精华,要为学生获得终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化学教师应按照培养目标对客观存在的知识进行选择,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对策

3.1 强化教学反思作用和功能

所谓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教学实践是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是“一种思考经验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做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反思性教学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反思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突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强化实验的探究性;加强科学与人文精深的渗透与融合,等等。

通过反思这样一个环节,使一线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有助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很好的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3.2 加强教师可持续发展教育及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

可持续发展教育(简称ESD),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教育,是实现可持续战略的中心支柱,是关注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教育。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教师更新许多观念,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与此同时,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随着知识量的迅速增长,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师不断更新和补充知识,是继续工作的必要条件。要在中学涌现出更多“学者型”的教师,就必须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连贯性,必须提倡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

3.3 增强教师教科研创新能力

化学教师的能力是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由基本能力、化学教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3部分组成。长期以来,化学教师只是化学课程的执行者而不是开发者;是化学知识的传播者而不是研究者。因此,学校必须要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思想,做好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只要每位教师都具有争当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教学专家的意识,就能全面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可见,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的实践基础,对于新课程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学化学小论文:谈谈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摘 要:中学化学实验改进、创新要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简约性、安全性、环保性和创新性的原则。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改进;实验创新

提起实验改进、实验创新,一些教师不知从何下手,我认为:对于农村及老、少、边、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学来说,由于学校实验条件简陋、实验经费紧张,教师更多地应该关注的是如何用一些替代品来完成本来无条件完成的实验,如微型试验、用矿泉水瓶以及经过消毒处理的一次性注射器等来完成的某些实验,这些地区的教师们要尽量地想办法创造条件开足开全实验;对于实验条件较好的中学教师来说,可从多媒体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整合、教材中现有的某些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性实验等方面出发,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在初中化学评优课会议上,有一位老师在讲《燃烧的条件》时,当她按教材中的设计进行白磷在水下(热水)燃烧的演示实验时,第一次没做成功,我想她之所以没做成功是因为在水下气流吹的白磷到处移动,氧气与白磷无法充分接触的缘故,她若把通气的导管改成倒扣的小漏斗罩在白磷上,然后再通氧气,实验就能很容易成功。我认为中学化学实验改进、实验创新就应该从这些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

在第九届十省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研讨会上,有很多省市的作品很有创意,我认为这些好的作品对中学化学一线教师进行实验改进、实验创新有很大的启示,下面把我认为有创意并且比较实用的作品分类整理如下:

1.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原创性的作品。如河北邯郸永年二中(乡镇中学)曹治淮老师的《安全环保型气体发生器》,该作品已获国家专利。此装置是曹老师使用优质透明的PVC塑料薄膜、气门、接口热合而成。该装置能用于中学化学实验的十多种气体的快速制取、储存并能进行一些性质的实验,该装置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安全环保,便于携带,很适合农村及老、少、边、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学使用。

2.为了节约药品的微型试验。如云南省富源县一中的汤学周老师多年来研制、使用的《中学微型化学实验仪器》,该套装置比较好地解决了富源县一中的实验教学问题,。

3.利用废旧物品的实验。如云南省建水县建民中学的祁有金老师的《用矿泉水瓶解决西部贫困地区开展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创新》,就是为了解决西部贫困地区的初中化学实验能够正常开展而想出的办法。据祁老师展示、介绍,用无毒、无害而生活中到处都有的塑料矿泉水瓶可代替化学实验中的好多仪器,如水槽、试管、烧杯、集气瓶、漏斗等,把大的矿泉水瓶从下半部剪开即是水槽,把小的矿泉水瓶剪开,下半部分即可作烧杯,上半部分可作漏斗,想往矿泉水瓶上安一个支管,利用塑料的热塑性,把一根玻璃管的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往矿泉水瓶上一插即可,非常方便。祁老师介绍说:“用此办法可解决初中化学教材中85%的实验。他在大会上用矿泉水瓶制品演示的《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实验》非常成功,赢得了与会专家和参会教师的尊敬和好评。

4.现代多媒体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整合。如上海市风华中学陆惠莲等老师的《DIS数字化信息系统在化学中的应用——测定冰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导电率的变化》,以前在中学讲这一部分内容时只是从理论上分析、推导得出结论。而陈老师等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结论,使原来枯燥的理论变得有趣生动,我认为这对中学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是一种尝试和突破。

5.对教材中现有实验的改进。如天津市扶轮中学的梁天真老师的《铝在氧气中的燃烧》。高中化学第二册原有实验中“把薄铝箔卷成筒状,内部裹一纸片,点燃纸片立即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这样做有时纸片引燃不了薄铝箔,为了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梁老师改进如下:先将滤纸剪成条状后用水浸湿,然后在滤纸上沾满铝粉,最后把粘好铝粉的滤纸在阳光下晾干,引燃粘好铝粉的滤纸立即深入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滤纸上的铝粉剧烈燃烧,火星飞溅,发出耀眼的白光;再如天津市静海一中的张希彬、李东平老师的《用滤纸做半透膜渗析实验》,他们首先是对半透膜本身加以改进,将胶水均匀涂布在玻璃片上,晾干揭下即可。其次他们对实验装置与程序加以改进,在半透膜两面各放一张滤纸,在一张滤纸上滴加淀粉溶液,在另一张滤纸上滴加碘水,然后用玻璃片夹住,一分钟后将两张滤纸揭开,可以看到:滴加淀粉的滤纸变蓝色,另一张不变色,证明:半透膜准许小分子(碘分子)通过,而拒绝高分子(淀粉分子)通过;再如上海市闵行中学张顺?老师的《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改进》,由于原实验反应剧烈,苍白色火焰不便于观察,张老师则用一个针管抽取一管氯气,在氢气燃烧的火焰内缓缓推出注射器中的氯气,这样可明显地长时间观察到火焰的苍白色;还有重庆市巴蜀中学钱胜老师的《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改进》,原来实验是用木炭粉,实验现象有时不太明显,钱老师把木炭粉改成了激光打印机用的墨粉(粉末极细,价格便宜),实验现象变得非常明显;另外,北京市密云县教研中心任连俊老师的《氯水见光分解实验改进》,就是为了克服教材上的氯水见光分解实验用时很长,一节课的时间根本无法看到明显现象的缺点,而自制了一个强光光源,把盛装氯水的平底烧瓶放到该光源上,反应变得非常迅速,几分钟即可完成此试验,并且实验现象明显,分解后的氧气检验科学合理;还有辽宁省调兵山市第三中学的张艳萍、王崇庆老师的《石蜡蒸汽点燃改进》,教材中采用的是直接点火的方式,由于白烟(石蜡蒸汽与固体的混合态)容易散失,因此,点火时要求火柴离烛芯很近才能成功,这样学生会认为是烛芯被点燃,说服力不强,针对这一问题,张、王老师设计了一个螺旋铜丝圈,当蜡烛熄灭后,马上在其上方罩上这个螺旋铜丝圈,白烟顺着该圈上升,这时在圈的上方点燃白烟,现象明显,说服力很强。

6.改进、创新最基本的实验仪器。如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的王兴中、王伟老师的《复式试管夹》,就是为了克服现有的试管夹一个只能夹一个试管的不足而发明的,他们发明制作的复式试管夹既能夹一个试管,同时又能夹两个或三个粗细一样或粗细不等的试管,这就为中学化学某些对比实验的演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7.课本实验的延伸。如天津市杨村第二中学的任培文、杨士祥老师的《氢气验纯后试管中余焰的检验》。氢气验纯后试管内应有余焰,但是试管内的余焰却很难观察到,任、杨老师为了让学生确信试管中有余焰,他们设计了如下操作:验纯后立即把试管口朝上、微倾斜浸没在水槽中,水进入试管,氢气被排出,在试管口则可以看到剩余氢气继续燃烧的火焰,现象特别明显,该实验赢得了在场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8.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加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如北京市牛栏山一中姜璐璐老师的《氯气与乙炔反应的探究实验》。乙炔能使溴水褪色,有的学生提出:“乙炔和氯气发生什么样的反应呢?”姜老师设计的这个实验是用两个针筒分别抽取一定量的乙炔和氯气,针头用胶管连接分别深入到水下,慢慢推动两针管,当两气体在水面下相遇时,立即发生爆炸,有明亮的火球和大量的浓黑烟絮上升,反应原理为:C2H2+Cl2=2HCl+2C+Q;再如北京市昌平区南口学校谷永起老师的《用于演示臭氧的制取及其化学性质的简易实验装置》。氧气不能使品红溶液、碘化钾淀粉溶液褪色,臭氧能使他们褪色吗?谷老师自制了一个简易臭氧发生器,让氧气通过该装置,在放电的情况下使氧气转变成臭氧,再使生成的该气体通过品红溶液、碘化钾淀粉溶液,溶液均褪色;还有四川省江油市第一中学的刘忠心老师的《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探究》。有学生问:“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迅速反应吗?”刘老师设计了如下实验:用一小团脱脂棉包上少量的过氧化钠粉末,迅速投到事先准备好的瓶底铺满一层细砂的二氧化碳集气瓶中,再迅速盖好玻璃片,在投入的同时即可看到棉花迅速燃烧起来,我认为此设计很成功,它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环保。

以上这些作品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有意义的,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和创新是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对其他教师以后的实验改进、实验创新也是有一定启示的。

我认为实验改进、实验创新要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简约性、安全性、环保性和创新性的原则。

教师实验探究、实验改进、实验创新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不过,我认为,中学化学实验改进、实验创新不能只是教师的事,要把它变成学生的事,要通过教师积极引导,有计划地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一点我在河北保定满城中学听刘永胜老师的课时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刘永胜老师在讲《硝酸》这节内容时,认为现行高中化学第二册(人教版)中铜与稀硝酸的反应的演示实验,存在反应器试管中的空气无法除去,生成的NO马上和试管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使学生无法很清楚地观察到无色的NO的问题,另外,NO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针对这一情况,刘老师组织了一次探究性的实验教学活动,他把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展示给学生,请学生自己分析此装置有何不足,并让学生设计改进的方案,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交流等过程,设计出了很多种方案,刘老师先让学生小组研讨,相互评判,再让学生把他们小组选出的比较理想的方案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师生共同分享创新的成果,最后师生综合考虑共同选出了一套比较理想的设计方案。该过程中,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和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我认为这样的探究性的实验改进是值得提倡的。

中学化学小论文:试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论文关键词:中学化学 实验教学 安全教育

论文摘要:中学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教学生怎样进行实验操作、现象的分析,培养他们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中央电视台一套《今日说法》节目曾播出了这样一个案例:徐州市某学校的一节化学课后,化学老师让一位学生帮他把实验器材及药品送回实验室,这位同学在去实验室途中私自偷拿了化学药品氯酸钾和硫磺。由于好奇心,回家后该同学把氯酸钾和硫磺混合在一起玩而发生爆炸,致使该同学一只手指被炸伤。之后,家长把学校告上法庭,从而引起法律纠纷。

类似的案例在我们的日常化学教学中不在少数。那么我们的平时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减少乃至杜绝安全事故呢?怎样对学生有效进行安全教育呢?

一、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教师的责任。教学化学实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力求杜绝大小事故的发生。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相当重要的环节。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轻者可以致残,重者危及人身安全,还对学生学习化学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凡是化学教师都知道,在化学实验中,要经常接触各种化学试剂,不少化学试剂是危险性化学药品。如:浓酸、强碱,金属钾、钠,苯酚,白磷等。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常伴有各种气体、蒸汽、烟雾、粉尘等,这些物质对人体有的是有毒,有的甚至是剧毒,实验中还会偶然发生烧伤,炸伤、烫伤、割伤等事故,所以在上化学实验前,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及一些应急措施;在实验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规范操作,千方百计预防和清除不安全因素,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这既是化学实验教学应重视的问题,也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要求。化学教师只要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重视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二、中学化学安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实验室安全守则教育

化学实验室中不少事故是由于学生无知,粗心大意、好奇、思想麻痹等造成的,因此,学校要制定必要的切实可行的实验安全守则,危险化学药品使用制度,学生实验守则,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肃的科学态度来学习化学实验,充分了解注意事项,熟悉实验内容,掌握实验技巧,精心操作,勤于思考,严格药品用量。

(二)加大实验改革力度

教材是教师施教的依据,从我国现行化学教材来看,学生实验的编写一般是由目的、原理、仪器、药品、步骤等几部分组成。我认为应当适当增加安全方面的内容。在这方面美国的化学实验教材《化学中的探索》一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该书所有实验的编写均由:目的、原理、仪器药品、安全、步骤、处理方法、问题等几方面组成,例如:在“体积的测量和溶液”实验中,安全部分写道:“在实验中必须始终佩带护目镜。14mol/L NaOH溶液的腐蚀性很强,取用时要戴手套。溅出的任何化学药品要立即用水擦净。应该注意碱会腐蚀玻璃,要用大量的水彻底清洗玻璃仪器,以防止被腐蚀性物所腐蚀。”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编者详细的要求安全措施,如果我们的教材中也能补充这样的要求,再加以教师的引导,实验效果也许会好一些。

(三)认真讲解原理

每一个基本操作都有其自身道理。如给试管里的药品加热前为什么要先预热;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为什么要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为什么要从底往上套等。学生从原理上懂了以后,对理解在“操作中为什么这样做”大有裨益。

(四)认真训练基本操作

任何一个复杂的实验都是由一个个简单的基本操作所组成,所以掌握每一个简单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前提。近几年,教育部门给农村中小学配备了设施齐全的化学实验室,为化学实验的开展提供了保证。因此化学老师就要有计划的让学生到实验室熟悉各种化学仪器,知道它们的功用,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在懂得原理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掌握。

(五)共同分析实验

每一个化学实验都有科学的操作步骤。在学生分组实验前和学生一起认真分析实验原理,明确每一个环节,做好预案,让学生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地带着快乐的心情去做好每一个实验。

(六)做好安全防范准备及演练

在实验室里认真准备好创可贴、药棉、纱布、碘酒、胶布、沙桶、灭火器等必备药品和器材。模拟事故情境,让学生练习如何应急处理,掌握自救的知识。

(七)教师应当“从我做起”言传身教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有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从“安全意识”的培养角度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

1、一丝不苟做好演示实验,教师在演示实验中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学生动手实验时的态度和方法,因此,哪怕是最常用仪器的使用也丝毫不能大意,对于一些有危险隐患的实验更要充分备课,引导学生把不安全因素想全想透。

2、合理使用反例。对于一些可以在实验室模拟的错误操作导致的后果,教师可设计一些错误的反例加以验证,以加深学生印象。如不纯的可燃气体点燃爆炸,水倒入浓H2SO4中进行稀释的后果;加热时先撤酒精灯导致水回流引起试管炸裂等,只要条件允许,装置设计合理,不会引起事故的均可一试。

3、严格监督,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学生进入实验室亲身体会的印象是最深的,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什么都好奇,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在平时学生实验中除了讲清楚规范操作,安全要求外,加强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安全实验的关键是要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只要熟悉操作规则,了解反应规律,做好课前预习,危险也能变为安全。反之,在实验过程中就可能发生事故,不但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可能危及师生安全,甚至严重致残造成终生不幸。所以,奉劝广大师生要高度重视。

中学化学小论文:浅谈利用信息技术开辟中学化学教学新天地

论文关键词:中学化学 化学教学 信息技术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能否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水平的方法多种多样,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效果千变万化。利用信息技术于中学化学教学可以解决常规教学难以解决或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将开辟中学化学教学新天地。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已经逐步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传统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学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克服了传统中学化学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突破,同时增大了课堂容量,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1 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的现状

传统中学化学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方式。化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利用信息技术,所用教具一般是粉笔和黑板。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讲清楚,学生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听清楚。这就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师传授中学化学知识、学生接受中学化学知识并运用好中学化学知识。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传统中学化学教学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因此中学化学教师有必要根据中学化学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中学化学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来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

2 利用信息技术于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优点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一些宏观概念和微观概念的内容,教师仅仅用口头描述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教学往往变得枯燥乏味。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优化中学化学教学效果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中学化学教学解决了传统教学难以解决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于中学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将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化学教材不再只是一本书,而是多方面的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融合在中学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将实现那些用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目标。

2.1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中学化学的学习兴趣

通过信息技术来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如氯化钠、氯化铯、金刚石和石墨等的晶体结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可用CAI模拟动画展示物质的微观世界,将比以往只用语言叙述,死记硬背的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构建起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的认知结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2.2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内容比较抽象。有许多的化学概念的知识内容因为抽象,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点、难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将突破时空的限制,使中学化学教材上静态的知识变成生动、形象、直观的动态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优化的中学化学教学效果。

2.3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可将中学化学的知识表达多样化。对有危险的实验、有污染的实验,可用信息技术展示,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安全无害,学生也容易理解。还可以用动画模拟出一些教师无法演示的实验,如把水注入浓硫酸错误操作后引起硫酸飞溅的后果,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给学生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利用信息技术,用声、形的感性知识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获得最佳的化学课堂教学效果。很多现象坐在后面的学生就看不清楚。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观察清楚,实物投影仪可以将实验现象演示在大屏幕上,收到很好的预期效果。

2.4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学习中学化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将学习视野从书本拓展到网络,搜集到了许多和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既扩充了知识面,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3 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代替中学化学教学中传统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效果,但应该注意一些误区,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代替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传统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能够用实验去研究的教学都不能脱离实验。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应根据中学化学化学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化学课堂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教学环境。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于中学化学教学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况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但只要持之以恒,大胆把信息技术当成工具用于教学中,一定能开辟中学化学教学新天地。

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功能,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中学化学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开辟中学化学教学新天地。

中学化学小论文:中学化学教学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 化学史 人文素质教育 科技伦理道德

论文摘要: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科技伦理道德,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探索与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1]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现状

我国中学理科教育实践中,由于学校承担着巨大的高考升学压力,教学组织和管理以及学科内容的教学成为理科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由于教学目标的偏颇,中学化学教学很少涉及科学伦理道德的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淡化了人文教育。具体地表现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逻辑、系统化和网络化的化学知识结构编排,忽略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就业等化学素质的需要,也严重地忽视了化学在技术研究和社会应用方面的道德规范问题;在教学方式上,崇尚理性,追求规范化、划一化,忽视学生谋求个性解放和创造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斓的化学世界里,但对身边最基本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基本原理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更有甚者道德沦丧,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做出违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举措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案就是一个典型。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意义

学生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树人的根本”。[2]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3]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强调化学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化学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化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让学生将学习化学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化学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有益探索

1.充分挖掘化学史中科学家人格魅力的榜样示范作用,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一部化学科学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挖掘存在于化学知识背后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用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格魅力去影响教育学生,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 讲到元素氟时,向学生介绍:由于氟单质的活泼性和毒性极大,因而长期未能分离出来,为了研制它,英国化学家戴维曾受氟的毒害病倒好几个月,乔治和托马斯也为研制氟而严重中毒,鲁耶特和尼克雪为研制氟不幸殉难。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化学家莫瓦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仍坚持不懈,终于在1886年获得成功。让学生走进化学家丰富而多彩的精神世界,与大师们交流对话,沐浴人性光辉,逐步使学生在挫折前表现出一种顽强的斗志,从而在学习中自觉地去砥砺自己意志。

2.发挥化学史的德行、美育功能,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化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人文教育素材,化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不胜枚举。解放前,我国留美博士侯德榜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的制碱技术封锁,为发展我国的民族化学工业,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母亲怀抱。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并公布于世。这是何等的爱国情怀,何等的高尚人格!

(2)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一般认为在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容易结合革命故事和史实进行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在数理化生等理科教学中,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例如:在有机化学“苯”一课中,可向学生介绍凯库勒发现苯的结构的传说,说明天才出于勤奋,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从苯的结构简式 SHAPE \* MERGEFORMAT 到 SHAPE \* MERGEFORMAT 的发展,又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同时再介绍苯的两种结构都各有优缺点,应该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3)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

科学家之所以可以成为科学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有科学的态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不畏辛劳。卤族元素氟、氯、溴、碘的发现史,就是一部化学家求真求实的历史。可以说轻信和主观使人们丧失及早认识氯真面目的机会,但化学家孜孜不倦地追求才使它真相大白。教学中以具体的实例展现化学先驱们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情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3.用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道德伦理能净化心灵。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学生曾遇到一道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阿斯匹林为题材的练习。我不失时机地引用了发现阿斯匹林的故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阿斯匹林的前身是名叫Spirsaure的一种药品,这种药有很大的副作用,有机化学家霍夫曼的父亲因患风湿性病需要服用Spirsaure。但他对这种药过敏而无法服用。霍夫曼为了给父亲治病,就潜心研究改进这种药的方法。后来对这种药的结构进行修饰,减除了药的副作用,经过修饰的药被命名为阿斯匹林。[4]这个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孝敬父母关心老人的思想内涵,故事虽短,但教育效果不言而喻。这样的例子在化学史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新课程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由于科学是真善美的统一,化学教学过程必定也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面向全体学生,由把学生当容器来“灌”转到把学生当成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来“育”。

中学化学小论文:浅析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初探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化学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论文摘要:探讨了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关问题,阐述了化学课程资源的内涵。在分析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

21世纪我国在化学教育方面与时俱进,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自1999年提倡素质教育以来,我国教育一直强调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无疑给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课程资源可谓是非常丰富的。那么,如何才能更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呢?当前化学教育工作者正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新课程理念要求设置多元化的教学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1]。

一、化学课程资源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部分,首次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问题。其中课程资源是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是课程要素和内容的基本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研究者以化学课程实现化学课程目标或计划的需要为出发点,认为化学课程资源是化学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化学课程编制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化学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化学资源。化学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化学课程实施的媒介。

二、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1.国内研究的发展

我国化学课程的开发经历了洋务运动时期,维新运动时期,近代学制建立时期,民国时期,现代时期五个阶段[2]。化学课程开发从萌芽走向成熟,化学教育有了崭新的面貌。

我国的化学课程资源的研究是伴随着新课程提出与实施而逐步得到发展。新课程提出后课程资源问题成为教师以及课程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前期涉及的化学课程资源研究主要是理论研究,处于理解层面。从2005年以后,化学课程资源研究从各个方面细化分析资源,出现了案例资源的分析、信息化资源、实验资源。接着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分类,提到了学生资源、教师资源、新闻资源、教学过程资源等;开始探讨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化的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研究涉及了实验资源微型化、绿色化,渗透STS 的思想。2009年至今大多数研究展现了人们对于化学课程资源动态生成、乡土资源的更深入的研究。总之,随着课程资源研究的深入,学科课程资源不断发展,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深化。

2.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的不足

目前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处于发展初期,当前许多化学课程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农村。在大多数地方,学校只是为了升学,很少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造成化学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我国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不足从多方面反应:

(1)教育机构对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宣传和强调力度不够,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很少。同时教学相关人员如校长也缺乏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意识。

(2)中学化学教师的新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对新课程了解不深,大部分有印象但缺乏对新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教师不适应新课程,缺乏开发化学课程资源的意识,认为教学中缺乏化学课程资源。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少数专家,教师没有看到自己在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所具有的潜力。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结构不协调。学生喜欢讨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但由于教师的满堂灌忽略了学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所针对的主体。学生渴望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但学校、教师很少或者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设备等方面的投资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经费不足,导致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机会少,开发条件受到限制。

(5)校外资源的利用不足。如农业生产中的化学课程资源(化肥和农药的合理使用,土壤酸碱性的判断)、酿酒、采矿、文物保护中的化学课程资源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3]。

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当前这种状况正在得到改善。新课程理念下,教育者也逐步意识到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会有好的发展。

三、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施建议

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遵循开放性原则、经济性原则、针对性原则、个性原则。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何实施,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强调:“(1)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2)加强校外课程(the out-of-curriculum)的开发与实现;(3) 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 [4]

1.注重因地制宜,保持动态平衡

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保证资源被充分利用,而不被浪费。动态平衡即符合当地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和当今社会的要求。农村与城市,不同民族间化学课程资源存在差异,要保证各取其需,各具特色。各种化学课程资源之间以及它们内部应做到动态平衡,地区化学课程资源的差异性也应该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另外,一些地方科研机构也应该公开化,将高科技与教育结合,让学生真正认识科技,支持科研活动。美国费米高能物理实验室将高科技平民化,让不同社会群体真正走近科技。他们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①免费开放实验室,鼓励公众了解和支持科学研究活动 ;②成立专门教育机构,与学校教育及课程紧密结合,开发大量教育项目。

2.强化教师的化学课程资源观

新课程中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它们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只有教师意识到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意义,才能推动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是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二是教师要不断反思、学习;三是加强对教师的理论指导,鼓励他们多实践。

3.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化学课程资源的直接使用者。因此,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城市和农村的学生,不同区域的学生都存在差异,在开发资源时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资源是否会有助于学生学习化学,认识化学。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来开发和利用中学化学课程资源。

4.加强相关教学理论研究

建构主义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建构主义“本质上是反经验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同时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强调认识的动态性、不确定性和具体差异性。” [5]知识观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问题的答案,需要在具体情境中再创造,强调了知识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的时候注意情境的创设问题,同时体现了化学课程资源需要考虑其动态性。教学观上,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是帮助和促进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我们在开发化学课程资源的时候注意资源的可建构性,考虑是否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实践,发现问题,收集数据,形成解释,最终获得答案并交流。合作学习将让学生共同探讨交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合作学习使得学生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我们开发和利用的化学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有利于开展探究式和合作式学习。只有将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开发出恰当的化学课程资源,才能合理利用这些资源。

5.利用信息化手段——化学课程资源包

(1)化学课程资源包

化学课程资源包指将相关课题涉及的所有有用的化学课程资源整理、归类后,组合成一个文件夹存储。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本地特色、自我风格、学生实际开发出自己的化学课程资源包,为以后教学积累资源。同时,化学课程资源包也可以作为另一个资源开发的基础。

化学课程资源包涵盖了图片、视频、文字形式等有形资源,在有形中包括了无形的资源,比如美食文化与营养活动中民俗文化也是课程资源。资源包中可以包括情境创设背景资料、实施建议及导课举例;教学过程设计指导与活动方案建议;相关的拓展知识以及案例展示。资源包层层递进,便于资源搜索与管理。

(2)化学课程资源包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取资源包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教学设计。构思教学活动时,在资源包中寻找情境创设相关资料,再结合学生这个主体的实际,思考优化后,设计出情境资料。教学活动中各个知识点的设计也必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可以开发整理针对教师和学生不同的资源以供参考。课内和课外活动的设计也是化学课程资源包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设计的自己的教学方案,又形成了新的课程资源,成为资源包的一部分。化学课程资源包内容的丰富与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有“生命力”的。教师应该不断充实原有资源,这样资源包将会不断得到优化。

新课程对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让中学化学课程更具有生命力,更具有吸引力,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任重道远。

中学化学小论文:浅析中学化学教学中应建立“主动参与型”学习模式

论文关键词 主动参与 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论文摘 要 长期以来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在这种学习方式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推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弘扬学生的自主精神,尊重、发挥、完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建立“主动参与型”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指导思想

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师生主体性教学,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施教主体,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师生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呢?其有效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其目的是形成一个平等、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其宗旨是要变传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参与式和探索式学习,变重结果的学习为重过程和方法的学习。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

(1)导入要奇——兴趣性。课一开始,教师要满怀激情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当好主持人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导” 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人问题状态,而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点火——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学习“物质的溶解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

一个小女孩说:“妈妈,我要喝糖水。” 妈妈将一个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入凉开水,然后向其中加糖,搅拌,糖全部溶解;小女孩喝了一口,然后她说:“妈妈,不甜,再加点糖。”妈妈又加了一勺糖,搅拌,糖有剩余。小女孩又喝了一口,然后她又说:“妈妈,不甜,再加点糖。”妈妈说:“傻孩子,再加也不会更甜了。”小女孩问:“为什么?”。我把这个“为什么”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去解释,还让他们想办法如何得到更甜一点的糖水。学生在讨论中兴趣盎然。

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这一阶段,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2)精讲点拨——科学性。教师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

(3)巧设疑问——思维性。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这一过程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4)小结精简——逻辑性。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探索结果的心理,回到主导地位中去,剖析错漏,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具体、准确、系统地讲述知识内涵和构成。化学课的小结,也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由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透,其教学结构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三、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有以下特点:

(1)探索性。传统的化学实验都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即先教给实验结果,然后再通过演示实验进行验证,这样使化学实验缺乏思考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把验证性化学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正、反两种不同的实验操作方法,从而得出正、反两种不同实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结果。

(2)参与性。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学不应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探索知识的过程及其方法比获得知识本身更重要。”面向过程的教学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在理解中仔细体验这一知识得以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化学教学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即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感知过程和理解过程,创设学生主体参与情境。

(3)开放性与创新性。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充分体现出“开放性”。例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提出猜想,学生猜想出结论正确与否,并不重要,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猜想分别给予点评、总结,逐步引导出正确结论。这样能充分激发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能进一步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

(4)化学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化学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与化学课堂实验是否成功地应用关系密切。“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能通过课堂实验,进行知识的导入,问题的探索与推理、结论的归纳,培养了学生重视科学实验,不怕失败,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而且养成认真对待科学、勇于实践,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意志品质,使化学的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同时也有利于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总之,注重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创新,给学生留出自由思考的空间,增加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实验的机会,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实践证明:化学课应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各种素质都有较明显的提高,相信通过今后实践中的不断完善,该教学模式一定会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学化学小论文:谈谈中学化学课堂的教学机智

摘要 教学机智作为教师的一种能力,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化学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失控现象。本文主要对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面对课堂上随机出现的偶发事情,提出随机应变的技巧。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机智 应变技巧

化学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为化学课堂教学提出了理想化的教学模型和优化的教学“蓝图”,但是,由于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物质性质学习的阶段性和理论理解的有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例如:课堂演示实验失败或出现异常,学生突然发问超出所学的范畴或出现其它令教师尴尬的事情等,这些偶然性事情的发生,使教师难以按教案设计的步骤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求教师在具备其它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或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敏感地洞察学生的思维,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机智作为教师的一种能力,目前在高师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上还没有足够的重视,造成学生在教育实习或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深感这方面的能力欠缺。那么怎样才能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以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随机应变呢?

一、应用信息反馈原理调整教学。 化学教学系统与其它任何系统一样,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调控。化学课堂教学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是否能达到这个教学目的,需要课堂上随时了解教学现状,找出现状与达到目的之间的差距,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这就必须应用反馈信息原理作为主要手段,以便经常取得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系统做到有效控制,保证教学过程处于最隹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如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堂练习以及学生的脸部表情变化等)改变和调节教学,对教学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尽快提供反馈信息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注意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调整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流处于最隹传输状态,获得最优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使原来设计方案中信息的传输程序受到冲击、干扰甚至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当时的反馈信息果断地采取随机控制的办法,改变、调整信息的传输程序或信息传输手段,以保证教学效果不受影响。

二、设计好化学教学系统。 化学教学系统的设计是化学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环节,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对不同层次的化学教学系统,规划出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要制定出教学行为的“蓝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稔熟,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才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卡壳了,怎么办?或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或变换角度等。这些都必须熟悉教材才能办到。

(2)要熟悉学生情况。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储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关注学生认识发展的动向。

(3)要充分备课。备课实际上是在脑海里活现上课情景,既要把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又要在头脑中装着学生,形成一个在脑海中上课的过程。例如,当教师讲到某个地方,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如何作答;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一般有几种答案,教师怎样引导,最后该怎样归纳等等。如果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方面考虑,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4)对演示实验有充分的准备。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装置、所用试剂、溶液浓度、实验用品等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无误,并从实验效果的直观性强、实验简易快捷以及确保实验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预备实验。

中学化学小论文:谈谈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摘 要:中学化学实验改进、创新要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简约性、安全性、环保性和创新性的原则。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改进;实验创新

提起实验改进、实验创新,一些教师不知从何下手,我认为:对于农村及老、少、边、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学来说,由于学校实验条件简陋、实验经费紧张,教师更多地应该关注的是如何用一些替代品来完成本来无条件完成的实验,如微型试验、用矿泉水瓶以及经过消毒处理的一次性注射器等来完成的某些实验,这些地区的教师们要尽量地想办法创造条件开足开全实验;对于实验条件较好的中学教师来说,可从多媒体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整合、教材中现有的某些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性实验等方面出发,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在初中化学评优课会议上,有一位老师在讲《燃烧的条件》时,当她按教材中的设计进行白磷在水下(热水)燃烧的演示实验时,第一次没做成功,我想她之所以没做成功是因为在水下气流吹的白磷到处移动,氧气与白磷无法充分接触的缘故,她若把通气的导管改成倒扣的小漏斗罩在白磷上,然后再通氧气,实验就能很容易成功。我认为中学化学实验改进、实验创新就应该从这些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

在第九届十省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研讨会上,有很多省市的作品很有创意,我认为这些好的作品对中学化学一线教师进行实验改进、实验创新有很大的启示,下面把我认为有创意并且比较实用的作品分类整理如下:

1.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原创性的作品。如河北邯郸永年二中(乡镇中学)曹治淮老师的《安全环保型气体发生器》,该作品已获国家专利。此装置是曹老师使用优质透明的PVC塑料薄膜、气门、接口热合而成。该装置能用于中学化学实验的十多种气体的快速制取、储存并能进行一些性质的实验,该装置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安全环保,便于携带,很适合农村及老、少、边、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学使用。

2.为了节约药品的微型试验。如云南省富源县一中的汤学周老师多年来研制、使用的《中学微型化学实验仪器》,该套装置比较好地解决了富源县一中的实验教学问题,。

3.利用废旧物品的实验。如云南省建水县建民中学的祁有金老师的《用矿泉水瓶解决西部贫困地区开展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创新》,就是为了解决西部贫困地区的初中化学实验能够正常开展而想出的办法。据祁老师展示、介绍,用无毒、无害而生活中到处都有的塑料矿泉水瓶可代替化学实验中的好多仪器,如水槽、试管、烧杯、集气瓶、漏斗等,把大的矿泉水瓶从下半部剪开即是水槽,把小的矿泉水瓶剪开,下半部分即可作烧杯,上半部分可作漏斗,想往矿泉水瓶上安一个支管,利用塑料的热塑性,把一根玻璃管的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往矿泉水瓶上一插即可,非常方便。祁老师介绍说:“用此办法可解决初中化学教材中85%的实验。他在大会上用矿泉水瓶制品演示的《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实验》非常成功,赢得了与会专家和参会教师的尊敬和好评。

4.现代多媒体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整合。如上海市风华中学陆惠莲等老师的《DIS数字化信息系统在化学中的应用——测定冰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导电率的变化》,以前在中学讲这一部分内容时只是从理论上分析、推导得出结论。而陈老师等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结论,使原来枯燥的理论变得有趣生动,我认为这对中学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是一种尝试和突破。

5.对教材中现有实验的改进。如天津市扶轮中学的梁天真老师的《铝在氧气中的燃烧》。高中化学第二册原有实验中“把薄铝箔卷成筒状,内部裹一纸片,点燃纸片立即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这样做有时纸片引燃不了薄铝箔,为了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梁老师改进如下:先将滤纸剪成条状后用水浸湿,然后在滤纸上沾满铝粉,最后把粘好铝粉的滤纸在阳光下晾干,引燃粘好铝粉的滤纸立即深入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滤纸上的铝粉剧烈燃烧,火星飞溅,发出耀眼的白光;再如天津市静海一中的张希彬、李东平老师的《用滤纸做半透膜渗析实验》,他们首先是对半透膜本身加以改进,将胶水均匀涂布在玻璃片上,晾干揭下即可。其次他们对实验装置与程序加以改进,在半透膜两面各放一张滤纸,在一张滤纸上滴加淀粉溶液,在另一张滤纸上滴加碘水,然后用玻璃片夹住,一分钟后将两张滤纸揭开,可以看到:滴加淀粉的滤纸变蓝色,另一张不变色,证明:半透膜准许小分子(碘分子)通过,而拒绝高分子(淀粉分子)通过;再如上海市闵行中学张顺?老师的《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改进》,由于原实验反应剧烈,苍白色火焰不便于观察,张老师则用一个针管抽取一管氯气,在氢气燃烧的火焰内缓缓推出注射器中的氯气,这样可明显地长时间观察到火焰的苍白色;还有重庆市巴蜀中学钱胜老师的《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改进》,原来实验是用木炭粉,实验现象有时不太明显,钱老师把木炭粉改成了激光打印机用的墨粉(粉末极细,价格便宜),实验现象变得非常明显;另外,北京市密云县教研中心任连俊老师的《氯水见光分解实验改进》,就是为了克服教材上的氯水见光分解实验用时很长,一节课的时间根本无法看到明显现象的缺点,而自制了一个强光光源,把盛装氯水的平底烧瓶放到该光源上,反应变得非常迅速,几分钟即可完成此试验,并且实验现象明显,分解后的氧气检验科学合理;还有辽宁省调兵山市第三中学的张艳萍、王崇庆老师的《石蜡蒸汽点燃改进》,教材中采用的是直接点火的方式,由于白烟(石蜡蒸汽与固体的混合态)容易散失,因此,点火时要求火柴离烛芯很近才能成功,这样学生会认为是烛芯被点燃,说服力不强,针对这一问题,张、王老师设计了一个螺旋铜丝圈,当蜡烛熄灭后,马上在其上方罩上这个螺旋铜丝圈,白烟顺着该圈上升,这时在圈的上方点燃白烟,现象明显,说服力很强。

6.改进、创新最基本的实验仪器。如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的王兴中、王伟老师的《复式试管夹》,就是为了克服现有的试管夹一个只能夹一个试管的不足而发明的,他们发明制作的复式试管夹既能夹一个试管,同时又能夹两个或三个粗细一样或粗细不等的试管,这就为中学化学某些对比实验的演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7.课本实验的延伸。如天津市杨村第二中学的任培文、杨士祥老师的《氢气验纯后试管中余焰的检验》。氢气验纯后试管内应有余焰,但是试管内的余焰却很难观察到,任、杨老师为了让学生确信试管中有余焰,他们设计了如下操作:验纯后立即把试管口朝上、微倾斜浸没在水槽中,水进入试管,氢气被排出,在试管口则可以看到剩余氢气继续燃烧的火焰,现象特别明显,该实验赢得了在场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8.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加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如北京市牛栏山一中姜璐璐老师的《氯气与乙炔反应的探究实验》。乙炔能使溴水褪色,有的学生提出:“乙炔和氯气发生什么样的反应呢?”姜老师设计的这个实验是用两个针筒分别抽取一定量的乙炔和氯气,针头用胶管连接分别深入到水下,慢慢推动两针管,当两气体在水面下相遇时,立即发生爆炸,有明亮的火球和大量的浓黑烟絮上升,反应原理为:C2H2+Cl2=2HCl+2C+Q;再如北京市昌平区南口学校谷永起老师的《用于演示臭氧的制取及其化学性质的简易实验装置》。氧气不能使品红溶液、碘化钾淀粉溶液褪色,臭氧能使他们褪色吗?谷老师自制了一个简易臭氧发生器,让氧气通过该装置,在放电的情况下使氧气转变成臭氧,再使生成的该气体通过品红溶液、碘化钾淀粉溶液,溶液均褪色;还有四川省江油市第一中学的刘忠心老师的《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探究》。有学生问:“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迅速反应吗?”刘老师设计了如下实验:用一小团脱脂棉包上少量的过氧化钠粉末,迅速投到事先准备好的瓶底铺满一层细砂的二氧化碳集气瓶中,再迅速盖好玻璃片,在投入的同时即可看到棉花迅速燃烧起来,我认为此设计很成功,它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环保。

以上这些作品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有意义的,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和创新是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对其他教师以后的实验改进、实验创新也是有一定启示的。

我认为实验改进、实验创新要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简约性、安全性、环保性和创新性的原则。

教师实验探究、实验改进、实验创新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不过,我认为,中学化学实验改进、实验创新不能只是教师的事,要把它变成学生的事,要通过教师积极引导,有计划地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一点我在河北保定满城中学听刘永胜老师的课时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刘永胜老师在讲《硝酸》这节内容时,认为现行高中化学第二册(人教版)中铜与稀硝酸的反应的演示实验,存在反应器试管中的空气无法除去,生成的NO马上和试管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使学生无法很清楚地观察到无色的NO的问题,另外,NO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针对这一情况,刘老师组织了一次探究性的实验教学活动,他把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展示给学生,请学生自己分析此装置有何不足,并让学生设计改进的方案,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交流等过程,设计出了很多种方案,刘老师先让学生小组研讨,相互评判,再让学生把他们小组选出的比较理想的方案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师生共同分享创新的成果,最后师生综合考虑共同选出了一套比较理想的设计方案。该过程中,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和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我认为这样的探究性的实验改进是值得提倡的。

中学化学小论文: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

论文摘要:本文从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师的要求入手,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和分析了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并提出了提高和加强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对策。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日益丰富,国家和地区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人才的竞争。“全民科学素质计划”的远景目标,旨在改变目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低的窘况。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目前,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的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是否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省。因此,提升化学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不仅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是实施新课程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1 教师专业素养的涵义

素养,来源于拉丁语litterateurs,即有文化。所谓素养,是指决定一个人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内在特质。所谓专业素养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是指为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需具备的能力及态度、个性等涉及信奉价值的个性心理特征之和。

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同学者研究的视角不同,对其概念的表述也不尽相同。林崇德教授以心理学理论作为主要基础,提出教师素养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叶澜教授从教师专业化出发,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表现,它应以承认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为前提。”等等。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定义,其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养、教育教学技能能力等。本文所谓教师的专业素养,指的是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相关的观念,能力等的总和。

2 化学新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师的要求

2.1 化学教师要有正确的“学习教学观”

学习不是简单地从教师那里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相对独立地探索和发现尚不了解的规律、规则和操作方式等。化学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与需要,提供多种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从材料中挖掘知性和情意性,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反馈,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在化学的“学习教学”系统中,化学教师要注重活动课程与化学课程的相辅相成关系,突出建立一种思想价值、情感体验、操作技能、经验认识等多方面构成的多元的、开放的学习目标系统,为学生多纬度的个性健康发展提供一个教育与完善的机会。

2.2 化学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教育课堂设置的革新、教材编制的提高,都需要通过有正确教育观念的教师去直接作用于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是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寻求知识、运用知识的向导,是协调学生活动的指导员,是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是对学生学习的研究者。进行化学课程改革,教师的观念转变是前提。观念转变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形成自己头脑中的观念。同时,将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真正成为教育实践者。

2.3 化学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

化学教学要通过化学知识、化学技能、认知策略和情感态度等预期学习效果的达成,实现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公民生存发展所需的相应基本素质的目的。并通过学生有效的学习,培养具有全面素养的现代公民的教育教学目标。同时,化学教师要选择明确的教学内容。随着实践的发展,化学教材中蕴涵的知识量剧增。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传授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精华,要为学生获得终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化学教师应按照培养目标对客观存在的知识进行选择,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对策

3.1 强化教学反思作用和功能

所谓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教学实践是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是“一种思考经验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做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反思性教学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反思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突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强化实验的探究性;加强科学与人文精深的渗透与融合,等等。

通过反思这样一个环节,使一线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有助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很好的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3.2 加强教师可持续发展教育及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

可持续发展教育(简称ESD),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教育,是实现可持续战略的中心支柱,是关注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教育。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教师更新许多观念,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与此同时,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随着知识量的迅速增长,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师不断更新和补充知识,是继续工作的必要条件。要在中学涌现出更多“学者型”的教师,就必须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连贯性,必须提倡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

3.3 增强教师教科研创新能力

化学教师的能力是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由基本能力、化学教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3部分组成。长期以来,化学教师只是化学课程的执行者而不是开发者;是化学知识的传播者而不是研究者。因此,学校必须要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思想,做好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只要每位教师都具有争当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教学专家的意识,就能全面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可见,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的实践基础,对于新课程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学化学小论文:关于网络多媒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中学化学教学

【论文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网络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撑握,可有效提高中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学生不必完全依靠课堂,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学,开阔视野。

步入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媒体传播形式,被称为第四媒体。在此基础上网络多媒体教学也成为教育领域新兴的一个重要教育方式,并成为网络信息时代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网络多媒体教学不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而且也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素质的提高也有着深远影响的积极因素。同时在网络化多媒体课件教学中,不存在“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枷锁,体现一种后现代课程观精神。所以运用多媒体开发工具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1 中学化学的内容决定了课件开发制作的必要性

中学化学内容的特点具有基础性、现实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它利用很多图、画的形式更形象地对知识点进行讲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撑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步认识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课本中穿插了很多的实验、家庭小实验及课外实践等,在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相联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的关系,逐步使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

网络多媒体工具例如MacromediaFlashMXProfessional可提供创建和Web内容和应用程序所需要的所有功能。不管是设计动画还是构建数据驱动的应用程序,Flash都为用户提供了最佳体验的工具。Flash是一个创作工具,从简单的动画到复杂的交互式Web应用程序都可以创建。通过添加图片、声音和视频,可以使Flash应用程序媒体丰富多彩。

因此,将中学化学内容要求与计算机的形象模拟相结合,Flash可以把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图、画、动作等功能形象地体现出来,同时也可以进行课堂模拟实验,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学生可以不必完全依靠课堂,这样就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更多自学的机会。

2 课件的设计思想

网络课件的设计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以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对实际情境的生动性、丰富性提供是有限的,所以有的时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而课件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需要,采用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将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多媒体演示系统表现出来,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微观的知识宏观化,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些,当堂就能将知识消化,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3 构建网络平台

利用lfash开发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与Internet完美结合,建立一个应用更广泛的网络课件,先利用DreamweaverMX开发一个主页的平台,然后就在各个分页面引入Flash课件。利用Flash与Dreamweaver结合开发微机原理实验的网络课件,可有效进行网络教学,它具备良好的实用性和网络适用性,也可以成为指导学生自学的网络平台。网络课件是否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通过教学中的应用来检验,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反馈作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中学化学小论文:中学化学教学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 化学史 人文素质教育 科技伦理道德

论文摘要: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科技伦理道德,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探索与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1]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现状

我国中学理科教育实践中,由于学校承担着巨大的高考升学压力,教学组织和管理以及学科内容的教学成为理科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由于教学目标的偏颇,中学化学教学很少涉及科学伦理道德的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淡化了人文教育。具体地表现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逻辑、系统化和网络化的化学知识结构编排,忽略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就业等化学素质的需要,也严重地忽视了化学在技术研究和社会应用方面的道德规范问题;在教学方式上,崇尚理性,追求规范化、划一化,忽视学生谋求个性解放和创造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斓的化学世界里,但对身边最基本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基本原理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更有甚者道德沦丧,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做出违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举措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案就是一个典型。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意义

学生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树人的根本”。[2]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3]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强调化学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化学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化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让学生将学习化学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化学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有益探索

1.充分挖掘化学史中科学家人格魅力的榜样示范作用,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一部化学科学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挖掘存在于化学知识背后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用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格魅力去影响教育学生,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 讲到元素氟时,向学生介绍:由于氟单质的活泼性和毒性极大,因而长期未能分离出来,为了研制它,英国化学家戴维曾受氟的毒害病倒好几个月,乔治和托马斯也为研制氟而严重中毒,鲁耶特和尼克雪为研制氟不幸殉难。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化学家莫瓦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仍坚持不懈,终于在1886年获得成功。让学生走进化学家丰富而多彩的精神世界,与大师们交流对话,沐浴人性光辉,逐步使学生在挫折前表现出一种顽强的斗志,从而在学习中自觉地去砥砺自己意志。

2.发挥化学史的德行、美育功能,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化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人文教育素材,化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不胜枚举。解放前,我国留美博士侯德榜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的制碱技术封锁,为发展我国的民族化学工业,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母亲怀抱。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并公布于世。这是何等的爱国情怀,何等的高尚人格!

(2)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一般认为在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容易结合革命故事和史实进行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在数理化生等理科教学中,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例如:在有机化学“苯”一课中,可向学生介绍凯库勒发现苯的结构的传说,说明天才出于勤奋,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从苯的结构简式 SHAPE \* MERGEFORMAT 到 SHAPE \* MERGEFORMAT 的发展,又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同时再介绍苯的两种结构都各有优缺点,应该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3)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

科学家之所以可以成为科学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有科学的态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不畏辛劳。卤族元素氟、氯、溴、碘的发现史,就是一部化学家求真求实的历史。可以说轻信和主观使人们丧失及早认识氯真面目的机会,但化学家孜孜不倦地追求才使它真相大白。教学中以具体的实例展现化学先驱们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情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3.用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道德伦理能净化心灵。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学生曾遇到一道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阿斯匹林为题材的练习。我不失时机地引用了发现阿斯匹林的故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阿斯匹林的前身是名叫Spirsaure的一种药品,这种药有很大的副作用,有机化学家霍夫曼的父亲因患风湿性病需要服用Spirsaure。但他对这种药过敏而无法服用。霍夫曼为了给父亲治病,就潜心研究改进这种药的方法。后来对这种药的结构进行修饰,减除了药的副作用,经过修饰的药被命名为阿斯匹林。[4]这个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孝敬父母关心老人的思想内涵,故事虽短,但教育效果不言而喻。这样的例子在化学史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新课程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由于科学是真善美的统一,化学教学过程必定也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面向全体学生,由把学生当容器来“灌”转到把学生当成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来“育”。

中学化学小论文:浅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

学习的任务之一,就是把人类知识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储存在自己的头脑里,在需要的时候,就能把知识重现和再认出来,为高深的学习打基础,为生活的使用作准备,正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过: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而创造不过是运用知识。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决定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首先要能够记忆。在化学教学中,常有学生反映:元素符号等化学用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化学基本理论及其计算、实验等,太多太难记,记住后也容易忘记。怎样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直观教学,尽最大努力加深化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印迹的深度,提高记忆效果。其二是掌握学生的遗忘规律,帮助学生与遗忘做斗争。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记忆效果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较之小学生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从老师讲授中获得知识,还爱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解难答疑,对提高记忆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1、加强实验教学,以各种奇异的化学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

生动直观的实验,对学生有很大的的魅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如讲授“自燃”这一内容时,开始就演示实验,把白磷溶液滴在滤纸上,一会儿滤纸就自己燃烧起来。这时提出问题,滤纸为什么自行燃烧?这个实验及这个问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这时再引入新课。这样,学习新知识成了学生的迫切要求,学生听讲有目的,对教材内容自然印象深刻。

2、应用直观形象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初中化学的概念、理论,涉及到微观粒子的结构、组成,运动和变化,它与宏观形象或事实有质的不同,是更为抽象而难于理解的。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有较深刻的记忆,在教学中,科学地把一些概念、理论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记忆效果。如讲“电解质的电离”时,出示小黑板的图象,学生对电解质的离解及运动,一目了然,印迹深刻。

3、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概念的完整性,把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结合起来,提高记忆效率。初中化学知识覆盖面大,内在联系千丝万缕,而化学用语和化学量的规定与运用又千差万别,不少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已学过的知识,在知识系统中失去了线索因而不能把注意力保持在接受新知识上,表示出记忆效果不佳。要帮助学提高记忆效果,就力求在教学中将新旧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并掌握一个完整的概念如:有关溶解度计算的教学。先复习“溶解度”的概念。而后给出溶解度的计算公式。进一步强调指出:这一个公式必须具备:一定温度下,百克溶剂中,溶解达饱和,溶质克数一定,此时溶质克数即溶解度。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增强了记忆效果,又掌握了计算的方法。

4、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简化记忆。比较是确定现实现象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从比较中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突出矛盾的特殊性。比较又是概括的前提,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确定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把这些事物联合为一组进行概括。在教学中,应用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简化记忆。

如:硝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要求学生将已学过的有关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跟硝酸的化学性质进行比较。硝酸跟硫酸、盐酸都具有酸的一般通性,因为电离时可以生成氢离子。但硝酸的氧化性跟浓硫酸相似而与盐酸不同,这是由于硝酸分子里的氮原子处于最高价态,容易被还原成低价态氮。它的氧化性突出表现在不论稀浓,在不同条件时,硝酸都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由于硝酸分子的不稳定,极易分解的特征,因此它的化学性质又和硫酸有不同之处。经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和归纳,简化了学生的记忆,学生不仅能记住硝酸的特性,还能巩固对硫酸和盐酸化学性质的记忆。克服了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化学的弊玻

二、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 记忆的大敌是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实验研究。他的研究结果以著名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依次规律,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

1、组织有效地复习。(1)及时复习。教师要抓好新课前的复习提问。提问的目的首先是减少学生的遗忘,巩固学生的记忆,其是对新课扫平道路。学生平时不复习,临考前“开夜车”和“加班加点”是不符合记忆规律的。(2)分散复习。教学中要利用一切机会抓好平时的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3)注意复习方法。复习要避免机械重复每次复习都应给以新的信息,提出新的理解要求,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2、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由于干扰而产生的临时遗忘是常见的。如:学生考试时,因为紧张,本来记住的内容,一时怎么也回忆不起来,越急越想不起来,这是一种情绪干扰。为了排除一些干扰,平时要注意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考前的临场指导就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经常运用学过的知识、技能,根据对遗忘规律的研究,已经贮存的知识信息、若不反复运用,强化信息的痕迹,将会自动丧失而使得到的知识流失。所以在教学中经常地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如有代表性让学生做些上节、上章以至上册的习题,增加一定数量的综合题,可多次刺激,强化记忆,减少遗忘。

中学化学小论文:浅议中学化学教育中的科学素质培养

一、科学素质的含义与特征分析

目前学术界对“科学素质”尚无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有关科学素质的论述却有许多。科学素质(science literacy)一词源自英文( literacy) 。literacy的原始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指有学识, 有学养, 跟学者有关; 二是指能够阅读,能够书写, 对象是一般的普通大众。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素质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和得到了发展。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与人文等已发展成为科学素质的重要内涵。如1996年出版的美国科学教育国家标准提出:科学素质是指个人选择和决策,参与社会、文化事业和经济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对科学概念和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也包括一些特殊类型的能力。同时美国在国家理科“内容标准”中对培养“科学素质”列出了八项内容:统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作为探究的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 地球和空间科学; 科学和技术; 个人和社会前途中的科学;科学的历史和本质。

在我国,人们对科学素质也进行过探究, 但都是把科学素质的内涵概括为几个范畴,或把科学素质的内涵划分为几个方面或几个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①三因素说。一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包括三个层面, 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科学方法与思维、科学精神与价值。二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指的是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和接受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的基本品质和能力。这种观点认为科学素质涵盖科学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科学品质(科学道德、科学情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习惯) 、科学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表述能力、创新能力) 等三个方面。三是中国科普研究所袁正光老师把科学素质的结构划分为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三个方面来论述。②四因素说。一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至少应包括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知识、对科学过程的理解(主要是科学思维、方法和技能) 和活动能力等四个方面。二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是现代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个人的科学认知水平、科学认知能力、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综合体现。三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素质。科学素质是由科学知识(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方法(自然科学一般方法、学科科学方法、学科学习方法)、科学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 、科学精神( 科学观、科学品质)构成。③五因素说。一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的内涵是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因素构成。二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作风等五个方面。三是2002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考化学测量研究与实践》一书指出:科学素质主要指自然科学素质,是指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 经过教育和实践发展起来的人们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的内在品质。基本科学素质包含科学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科学方法(自然科学方法、学科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认知能力、科学实践能力、科学创造能力)、科学观( 辩证唯物主义观、科学价值观、科学自然观) 、科学品德(科学兴趣、科学情感、科学意志、科学态度) 等五个方面。④六因素说。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是指在接受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适应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基本品质和能力, 诸如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实践意识、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六个方面。

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科学素质内涵的论述,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科学素质的时代要求,具体表现在四个维度: 科学探究( 过程、方法与能力) , 科学知识与技能,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综合对三个领域的理解:科学的三个层次:知识、方法、观念, 观念是最高境界; 文化的三个层次:符号、规范、价值观, 价值观是最高境界; 教育的三个层次:知识与技巧、方法与态度、感悟与价值,感悟与价值是最高境界。我们认为科学素质是一种视野、是一种方法、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观念,它是学生在认识自然和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品质和能力。科学素质主要由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

在科学素质的五个构成要素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它是一个德育和智育相互兼顾,知识、观点、能力协同培养,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考虑的系统工程。科学知识和技能是构成和发展科学素质的基础要素,科学素质的形成必须以科学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要素, 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是科学素质的翅膀, 科学品德是科学素质的灵魂。科学品德严重影响着智力因素的水平, 是整个科学素质结构中的动力条件; 科学思想是导向; 而智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其中能力是科学素质的发展方向。在科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探究, 能逐渐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形成良好的科学品德, 同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思想。

二、中学化学教育中科学素质的基本内容

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培养是以形成科学的观念、知识、方法和态度,从而形成科学能力为根本目的, 以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科学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这是基础理科教育的共性之一。下文按照科学素质的内涵定义,分别论述化学学科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也是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既能提高学生对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科学观的形成。化学知识总量大,增长快, 在化学教育中只能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未来及自身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中学化学中的科学素质知识主要有: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知识、有机知识和化学计算知识六大块知识体系。

其具体体现在:①初中阶段要学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初步知识,氧气、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酸、碱、盐的性质及无机物之间的相互反应规律的知识和有关溶液的基本知识; 学会使用化学用语的技能、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进行基本化学计算; 初步学会学习化学的方法。②高中阶段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物质的量、氧化- 还原反应、化学反应的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电化学胶体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卤素、碱金属、氧、硫、氮、磷、碳、硅、镁、铁等主要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有机化学知识;进一步学会使用化学用语的技能、化学实验技能和化学计算技能; 学会学习化学的方法。③对化学学科的一般了解,包括化学与社会、化学科学新进展、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化学学科知识与生活、自然、生产联系十分紧密,现行的课标和教材只是为学生提供化学知识的一个信息源, 大量的信息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及自身, 在教材的知识点外, 大量使用的是潜在的化学知识点。

2.突出化学学科特征, 教给学生化学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所采取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主观手段和重要工具。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论。科学的方法教育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化学知识的获得常借助于观察和实验方法得到化学概念和理论, 要用到科学的抽象、假设和数学处理的方法, 还有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和类比等逻辑方法。认识论认为, 认识能力中最基本的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观察是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而思维则是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得信息、选择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这就是要用到科学的方法。科学方法教育也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化学学习中,从提出问题, 对信息的加工处理, 直到得出科学的结论, 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论,都是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有机结合, 都凝聚着创造性思维。类比推理、假说和模型方法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最有效的科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恰当、灵活地运用这些科学方法,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是有益的。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