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8 09:38: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幼儿园德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本文基于幼儿园德育意义,探寻德育实施的有效路径,营造德育氛围,发挥环境德育功能,创设德育情境,善于借家园互动之力,实现家园德育资源、实践活动互动,推动德育与其他课程互动,包括教学内容、实践活动等方面互动等。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路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幼儿园是幼儿人生起航阶段,有效的德育将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不仅能够确保幼儿掌握好人生的航向,也将为幼儿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之源,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新时期接班人。
1营造德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实施德育
1.1重视校园环境建设: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幼儿园要重视德育环境建设。首先,重视幼儿园硬件环境建设。幼儿园是幼儿园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将对幼儿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这就需要幼儿园能够重视育人环境建设,通过优化校园设施建设,使每一处雕塑、每一面墙壁、每一扇橱窗等能够发挥德育功效。其次,重视幼儿园班级环境建设。班级环境建设不仅体现出这个班级的文化水平,也直接对幼儿的思想品德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幼儿园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使班级环境体现出浓厚的德育氛围,为幼儿德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1.2创设德育学习情境:幼儿园德育课程实施要重视创设生动的德育情境,提升德育的有效性,成为提升幼儿园德育的有效路径。一方面,善于利用课堂德育资源。幼儿园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德育资源,对幼儿实施德育,例如发挥幼儿榜样、教师德育资源优势,通过树立幼儿“德育标兵”,发挥幼儿的榜样作用;教师也要善于以身作则,成为幼儿德育榜样。此外,创设生活化德育情境。幼儿园德育课堂是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德育课堂的有效性离不开生动的情境,这符合幼儿认知特点与需求。幼儿园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德育情境,调动幼儿生活积累,促使幼儿进行德育迁移,提升德育效率。
2借力家园互动,在家园合作中实施德育
幼儿园德育的实施仅靠幼儿园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尤其要借力于家园互动,发挥家园互动的德育优势。2.1家园德育资源共享:幼儿园与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这就需要借助家园互动,实现幼儿园与家庭德育资源共享。一方面,家庭要积极向幼儿园输出德育信息。家长要及时将幼儿在家表现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及时地掌握幼儿德育发展信息,以实施有效德育;一方面,幼儿园教师要主动对家长实施家庭德育指导。家长受学历、学识影响,德育水平层次不齐,不少家长在实施德育时,方法简单粗暴,教师的介入将有助于提升家长家庭德育科学性与有效性,从而与幼儿园德育形成合力。2.2家园德育实践互动:目前德育说教味道比较强,缺乏有效的德育实践。幼儿园要基于家园合作,推动家园德育实践互动。首先,积极开展家长进校园活动。幼儿园在德育实践互动中要发挥主动性,积极推动家长进园活动,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开展诸如“家园共话成长”实践互动,不同邀请家长走进德育课堂,参与幼儿德育学习互动,而且要邀请家长共话幼儿德育发展,推动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幼儿以及师幼之间广泛的德育交流与互动,家长可以畅所欲言交流家庭德育经验,倾听幼儿德育需求等,提升德育实践互动的有效性。其次,积极推动教师进家庭活动。教师进家庭是传统的德育路径,尽管微媒体为家园德育互动创造了便捷的路径,但是家访具有其他德育途径所不具备的“亲和力”优势,幼儿园要继续深化教师进家庭活动,建立长效、常态化家访机制,让教师带着目的进家庭,带着收获出家庭,使家庭德育与幼儿园德育形成有效合力。
3推动学科渗透,在课程整合中渗透德育
构建开放性德育课程体系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幼儿园要积极推动学科渗透,将德育与其他幼儿园课程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在课程整合中渗透德育。3.1德育与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与幼儿园其他学科的渗透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机的渗透,不能简单地将德育与学科教学叠加起来。教师要基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加强学科与德育整合意识,寻找德育与其他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的整合点,将德育有机渗透在其他课程教学内容中,改变传统说教的形式,做到在无痕中渗透德育,提升德育的渗透力,从而提升幼儿园德育效率。3.2德育与学科实践渗透:实践是强化德育体验的重要手段,幼儿园除了要开展好常规德育实践活动外,还要基于德育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视角,将德育实践与学段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借助于其他学科德育实践机会与平台,拓展德育实践实施路径。例如将德育与幼儿园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德育实践与体育实践教学结合,在培养幼儿抗挫力、毅力等体育学习品质中,优化幼儿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通过实践体验使幼儿更好地实现德育知识内化。总之,幼儿园德育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要进一步提升德育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幼儿园德育任务的紧迫性与幼儿园德育形势的严峻性,不断开拓德育路径,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重视环境建设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善于借家园互动之力,推动德育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开创幼儿园德育的大好局面。
作者:张春燕 单位:长春市九台区幼儿园
【摘要】
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幼儿园的重要使命,幼儿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幼儿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们亲近音乐的先天优势,采取学唱音乐歌曲、开展音乐游戏、倾听音乐故事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春风化雨般感化孩子们的思想,让孩子们在欢快愉悦的幼儿园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
音乐歌曲;音乐游戏;音乐故事
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教育步入集体教育的第一步,幼儿园是孩子价值观念的萌芽时期,正确合理地引导幼儿园进行德育,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思想品德,帮助孩子养成优良的品质,为孩子们健康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现结合幼儿园音乐教育谈谈自己的想法,以期对幼儿思想品德教育有所借鉴。
一、学唱结合,在欢快歌唱中熏陶品德
幼儿对音乐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平时孩子们只要听到音乐,都会欢快地舞动起来,甚至跟着音乐哼唱起来,可见音乐是走进孩子心灵的一条康庄大道。幼儿园老师肩负着对孩子们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音乐老师有着亲近孩子们心灵的便利条件,因为孩子们喜欢音乐,老师可以借助音乐课适时对幼儿开展品德教育,通过日常的音乐课堂,让孩子们在音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具体来讲,老师应该在一日教学活动中融入品德教育,把蕴含品德教育的歌曲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孩子们学唱,春风化雨般熏陶孩子们的思想品德,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品德力量,在学唱中慢慢领悟到品德的重要性,这样老师也就达到了合理科学地开展幼儿品德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学唱《谦让歌》,老师采取领唱的方式,一句一句教导孩子们学唱,逐字逐句讲解歌曲的内容,边学边唱,边唱边乐。老师在引导孩子学唱的过程中,可以问问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点名问孩子们“你知道这首歌曲讲的什么内容吗?”有的孩子会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对孩子不正确的回答,老师可以恰当地进行纠正。这样,孩子们慢慢就会把谦让的品德转化成自己的日常行为,在幼儿园和日常生活中体会到应该谦让的重要性,慢慢地孩子们就会懂得凡事要谦让。通过学唱歌曲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要比单纯的语言说教有着显著的效果,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也是老师教授音乐的价值所在。
二、寓教于乐,在音乐游戏中陶冶情操
音乐歌曲是通往孩子心灵的捷径,孩子们在学唱幼儿歌曲中受到了良好品德的熏陶。除了学唱音乐,老师还可以采取引导孩子做音乐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老师可以利用孩子们活泼可爱的行为特点,结合音乐教材,适时组织一些音乐游戏,让孩子们在快乐的音乐中舞动起来。教师通过唱、听、做结合,让孩子们深刻领悟歌曲中蕴含的良好品德,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得到良好情操陶冶。老师在选择音乐歌曲的时候,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的生活,使幼儿容易模仿歌曲中的内容,让孩子们通过模仿音乐游戏,亲身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肢体美、品德美,从中感受歌曲所反映事物的美与丑、悲与喜、崇高与低下,领悟到事物中的是非、正误、美丑。例如,老师在教《拉拉钩》这首歌表演时,可以让幼儿模仿歌曲中的情节,学着表演拉钩。这样,孩子们除了学唱歌曲,还可以表演歌曲内容。孩子们一起动起来,互相理解,互相承诺,孩子们在音乐游戏中通过表演懂得了承诺的重要性,也知道了遵守承诺的重要性。诚信的种子就会慢慢在孩子们的心中发芽成长,学会讲诚信遵守诺言的良好情操慢慢就成了孩子们的向往。这种正面激励的作用,强化了孩子们良好情操的养成,有利于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
三、巧设情景,在音乐故事中升华思想
爱听故事也是幼儿园孩子们的一大显著特点,老师可以从孩子们的这一特点出发,巧妙地选取一些音乐故事,用音乐作为德育的引线,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故事中领悟到德育的真谛。例如,老师在教孩子们歌曲《小蚂蚁》时,可以设计先用音乐导入的方式,把歌曲中优美欢快的旋律播放出来,孩子们一开始就融入音乐的氛围,然后老师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把这首歌曲变成小故事,讲讲小蚂蚁们在刮风下雨天,如何破除重重艰难险阻;蚂蚁们见面时相互用触角问好,用触角传话,很有礼貌;大家一起努力地去寻找自己的家,找到家后和爸爸妈妈团聚在一起。蚂蚁们这种有礼貌、团结友好、尊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就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慢慢生根发芽。听过故事后孩子们唱起这首歌来既容易记住歌词,也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林霞 单位:海南省军区幼儿园
【摘要】
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幼儿园的重要使命,幼儿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幼儿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们亲近音乐的先天优势,采取学唱音乐歌曲、开展音乐游戏、倾听音乐故事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春风化雨般感化孩子们的思想,让孩子们在欢快愉悦的幼儿园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
音乐歌曲;音乐游戏;音乐故事
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教育步入集体教育的第一步,幼儿园是孩子价值观念的萌芽时期,正确合理地引导幼儿园进行德育,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思想品德,帮助孩子养成优良的品质,为孩子们健康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现结合幼儿园音乐教育谈谈自己的想法,以期对幼儿思想品德教育有所借鉴。
一、学唱结合,在欢快歌唱中熏陶品德
幼儿对音乐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平时孩子们只要听到音乐,都会欢快地舞动起来,甚至跟着音乐哼唱起来,可见音乐是走进孩子心灵的一条康庄大道。幼儿园老师肩负着对孩子们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音乐老师有着亲近孩子们心灵的便利条件,因为孩子们喜欢音乐,老师可以借助音乐课适时对幼儿开展品德教育,通过日常的音乐课堂,让孩子们在音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具体来讲,老师应该在一日教学活动中融入品德教育,把蕴含品德教育的歌曲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孩子们学唱,春风化雨般熏陶孩子们的思想品德,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品德力量,在学唱中慢慢领悟到品德的重要性,这样老师也就达到了合理科学地开展幼儿品德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学唱《谦让歌》,老师采取领唱的方式,一句一句教导孩子们学唱,逐字逐句讲解歌曲的内容,边学边唱,边唱边乐。老师在引导孩子学唱的过程中,可以问问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点名问孩子们“你知道这首歌曲讲的什么内容吗?”有的孩子会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对孩子不正确的回答,老师可以恰当地进行纠正。这样,孩子们慢慢就会把谦让的品德转化成自己的日常行为,在幼儿园和日常生活中体会到应该谦让的重要性,慢慢地孩子们就会懂得凡事要谦让。通过学唱歌曲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要比单纯的语言说教有着显著的效果,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也是老师教授音乐的价值所在。
二、寓教于乐,在音乐游戏中陶冶情操
音乐歌曲是通往孩子心灵的捷径,孩子们在学唱幼儿歌曲中受到了良好品德的熏陶。除了学唱音乐,老师还可以采取引导孩子做音乐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老师可以利用孩子们活泼可爱的行为特点,结合音乐教材,适时组织一些音乐游戏,让孩子们在快乐的音乐中舞动起来。教师通过唱、听、做结合,让孩子们深刻领悟歌曲中蕴含的良好品德,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得到良好情操陶冶。老师在选择音乐歌曲的时候,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的生活,使幼儿容易模仿歌曲中的内容,让孩子们通过模仿音乐游戏,亲身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肢体美、品德美,从中感受歌曲所反映事物的美与丑、悲与喜、崇高与低下,领悟到事物中的是非、正误、美丑。例如,老师在教《拉拉钩》这首歌表演时,可以让幼儿模仿歌曲中的情节,学着表演拉钩。这样,孩子们除了学唱歌曲,还可以表演歌曲内容。孩子们一起动起来,互相理解,互相承诺,孩子们在音乐游戏中通过表演懂得了承诺的重要性,也知道了遵守承诺的重要性。诚信的种子就会慢慢在孩子们的心中发芽成长,学会讲诚信遵守诺言的良好情操慢慢就成了孩子们的向往。这种正面激励的作用,强化了孩子们良好情操的养成,有利于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
三、巧设情景,在音乐故事中升华思想
爱听故事也是幼儿园孩子们的一大显著特点,老师可以从孩子们的这一特点出发,巧妙地选取一些音乐故事,用音乐作为德育的引线,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故事中领悟到德育的真谛。例如,老师在教孩子们歌曲《小蚂蚁》时,可以设计先用音乐导入的方式,把歌曲中优美欢快的旋律播放出来,孩子们一开始就融入音乐的氛围,然后老师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把这首歌曲变成小故事,讲讲小蚂蚁们在刮风下雨天,如何破除重重艰难险阻;蚂蚁们见面时相互用触角问好,用触角传话,很有礼貌;大家一起努力地去寻找自己的家,找到家后和爸爸妈妈团聚在一起。蚂蚁们这种有礼貌、团结友好、尊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就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慢慢生根发芽。听过故事后孩子们唱起这首歌来既容易记住歌词,也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林霞 单位:海南省军区幼儿园
一、当前幼儿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家长对德育不重视
在传统教育观念及升学、就业压力影响下,家长普遍存在“重知识,轻德育”的思想,幼儿德育观念淡薄忽视对幼儿的品德教育。
(二)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
绝大多数幼儿园和家庭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甚至个别家庭与幼儿园在幼儿的管教问题上存在矛盾。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沟通、协调、配合不足,使得幼儿德育工作缺乏连续性。
(三)社会消极心理因素负面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社会对幼儿德育工作缺乏广泛的支持,社会幼儿德育氛围不够浓厚,社会群体对幼儿德育态度淡漠等。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以创造良好的幼儿德育环境为切入点,着力构建社家园联动“三位一体”幼儿德育体系,形成园内教育主导、家庭积极配合、家园密切联系、社会广泛支持的幼儿德育新格局。
(一)加强幼教队伍建设,创新幼儿德育方法,强化幼儿品德教育
要合理调整幼教队伍的结构设置,加快提高幼教队伍内在素质。严格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刚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对幼儿教师所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以园本教育为主,开展多元化、有针对性的幼儿教师培训,强化幼儿德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升业务素养,促进幼教队伍专业化成长。要以幼儿社会化培养为切入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幼儿品德教育。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日常教育与情景体验相结合,耐心细致说教与合理强制管教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幼儿德育载体,注重幼儿良好品格行为的养成,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要建立健全幼儿品德教育奖励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幼教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广大幼教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幼儿品德教育工作,激发幼儿德育工作内动力。
(二)紧密家园沟通配合,增强家长德育观念,保持德育连续性
要建立健全家园沟通协调长效机制。新《纲要》中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应重视并充分利用家长会、定期家访、开展家园活动周等工作措施,增强幼儿园同家庭之间的沟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主动与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并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德育任务。要将园内教育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杜绝出现幼儿只在园内受教育,在家里放任自流的现象,使幼儿在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得到连续的、同步的品德教育。
(三)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营造幼儿德育氛围,创造德育大环境
要大力宣传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使幼儿德育工作真正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德智并重,以德为先”的幼儿教育理念,重视社会价值取向对幼儿成长的影响。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消除社会上对幼儿德育的消极心理因素,营造良好的幼儿德育氛围,努力开创幼儿德育工作新局面,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总结
众所周知,环境对幼儿教育的影响举足轻重。随着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都在时时刻刻的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构建并完善社会、幼儿园和家庭联动的“三位一体”幼儿德育体系,强化幼儿德育基础,创造幼儿德育大环境,是提高幼儿德育质量、确保幼儿德育效果的根本性工作和必然要求。
作者:杨秀坤 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毛洼幼儿园
本文作者:杨晓芹 作者单位:楚雄市鹿城幼儿园
如果将人的一生比作一条河流,那么,人生最初的几年就是河的源头。源头上的一点扭曲,都有可能改变河流的走向。只要在源头上轻轻引导一下,就能彻底改变一个人一生的方向,这正是德育的魅力所在。德育对所有的学校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对幼儿园来说,更有其特殊的功能。因为幼儿期是人的启蒙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影响。作为基础教育奠基工程的幼儿园教育,怎样把握住这个有利时机,有效地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呢?我认为,幼儿是幼儿园德育的对象,只有从实际出发,不断增强幼儿园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幼儿园德育形成合力,学校、社会、家庭“三育”一体,纵横衔接,融会贯通,幼儿园德育才具有生命力。
一、建“网络”,创设教育氛围
幼儿园德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要把德育工作抓好、抓实,首先就应重视和加强全程德育管理,建立全员、全方位科学育人的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幼儿园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功能作用,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其次,还要编织一个德育网络,把幼儿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部门都有机地联结起来,组成一个由学校、党政、保教组、后勤组等分层管理,党、团、工会、年级组、后勤、保育对口管理的运行机制;再结合幼儿园实际,从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紧紧抓住“养成教育”这个中心,制定出内容丰富、方法多样、趣味浓厚、手段创新的,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的,更贴近幼儿实际的管理措施和评价体系。将幼儿园德育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园风、园纪、园貌以及保教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营造出“德育无小事,事事有人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所能,自主参与,团结干事”的教育氛围。
二、强队伍,形成德育新局面
“以人教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以人教人,即以自身的行为、准则去教育别人。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儿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作用。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孩子。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给幼儿以示范的教育影响。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个学校的教师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的校风,这样也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规范教师们的言行,使教师起到榜样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园良好的园风、教风、学风的形成,才能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从而形成德育工作新局面,为幼儿园德育合力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重实效,营造育人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德育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一日生活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因素,教师要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感情丰富、易激动的特点,注意从情感教育入手,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如:自己用小匙吃饭、洗脸、穿衣、叠被子教师运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要求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不仅手变巧了,小脑瓜变灵了,每天的劳动习惯也养成了。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比如:有的幼儿有不收拾玩具的坏习惯,如果一味批评,效果不会很好。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闪光点,适时地进行随机教育。发现幼儿穿戴特别整齐、漂亮,教师用称赞的语气表扬小朋友:“咦,你今天特别漂亮,对不对”?幼儿肯定会高兴地回答说:“对”。教师可趁热打铁说:“你自己漂亮还不是最美,你的房子也要跟你一样漂亮才行。你看,你现在的玩具把屋子搞得乱七八糟,你说怎么办好呢?”这时幼儿肯定会自觉收拾,教师要及时加以奖励,并在同伴面前表扬幼儿,变批评为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就会逐渐改正。又如,游戏时把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了孩子的心灵。因为是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充分利用生活常规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把德育要求落实到每个幼儿,才能使幼儿教育真正体现“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教育的目的是把青少年培养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人”。3~6岁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从而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如,自私,爱发脾气,任性固执,听不得批评,打人,不懂得向人道歉,遇到困难爱哭等等。因此,对独生子女幼儿进行德育一定要因材施教,即要根据幼儿身心的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应以培养其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应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应以培养其诚实的品质为主;对待不良个性的幼儿应以矫正训练为主。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使幼儿获得好的发展。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也要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的最优化。
四、“三育”一体,整体协调,形成合力
德育工作的根本在于学校、社会、家庭的整体协调。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由于父母与幼儿的亲情关系的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的影响接受得更快些,更多些。所以要培养幼儿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作为教师要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和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思想品德变化的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教师也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各方面的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才能使德育工作产生实效。为确保幼儿园德育的持久性、实效性,幼儿园还应主动争取家长的配合,可组建家长委员会,专门协调和配合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工作;可定期召开家长会,互通幼儿情况;还可举办家长学校,聘请家庭教育专家讲授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还可让幼儿家长现身说法,传授家庭教育的先进经验,为幼儿家长提供一个相互沟通、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的平台。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逐步与社会沟通,向社区开放,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教育服务。因此,幼儿园应加强与社会沟通,与社区联手,不断加强幼儿园“三个文明”的建设;还要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参加适量的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将在幼儿园里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沟通、学会生活、学会负责。
总之,幼儿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细致的综合工程。幼儿既生活在幼儿园里,同时也生活在家庭中,生活在社会中,幼儿学习、生活的空间决定了对幼儿的德育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因此,德育不仅仅是幼儿园的事,家庭和社会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将幼儿园、家庭、社会“三育”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构建一个主体化的思想教育体系,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使幼儿园的保教质量稳步提高。一句话,形成合力的幼儿园德育才更具有生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德育至关重要。幼儿的品德和文化素质不仅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也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乃至民族精神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人的素质培养要从小开始。因此,从小向幼儿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意义重大。然而,资料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幼儿德育效果不容乐观,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文献检索发现,对于幼儿德育效果的研究还很不足,因此,我们把幼儿园品德教育的低效性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将教师一周内对样本幼儿(指在品德方面存在问题或者不具备某种品德的幼儿)的品德教育过程和样本幼儿一周内的品德行为表现作为观察分析的重点。另外,访谈样本幼儿的家长,了解样本幼儿在家庭中的品德表现。访谈教师,了解教师一周内德育的准备等情况。
三、幼儿园德育低效性的研究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德育的低效性问题的确存在。数据分析显示,幼儿园德育低效性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场合集中于课堂
统计表明,五位教师一周内针对样本幼儿的德育场合分配比例中,课堂场合占比80%以上。综合五位教师对各自班级的全体幼儿和样本幼儿的德育场合分布特点,可以看出,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德育场合,甚至作为唯一的德育场合。我们认为,把幼儿德育局限于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和短暂的时间之间,忽视课堂之外极为广阔的德育场所和更为丰富的课外德育时间,客观上造成了课堂上的德育活动与丰富生动的幼儿日常生活两者之间的隔离与对立,使教师当堂的德育成效难以顺利地迁移到幼儿更为自然的日常生活中去,形成不了良好的品德习惯。
(二)德育方式集中于说教
调查发现,五位教师针对样本幼儿的德育方式中,“说教”一项就占90%以上。这一数据表明,教师们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德育方式以言语说教为主。德育规律告诉我们,幼儿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著名心理学家皮阿杰和柯尔伯格都强调活动和交往对儿童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认为仅仅采用口头说教的方式是不能培养出儿童品德的。皮阿杰认为,儿童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逐步理解他人的观点,才能逐步摆脱权威的束缚,通过相互协作,逐步实现自律性道德。皮阿杰认为,只有形成了自律性道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柯尔伯格认为,儿童仅仅接受他人的劝告或者是作为没有相互交流作答小组的一员,是绝不会引起道德发展的;儿童只有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才能从自我中心逐步向考虑别人的感情、观点、动机转化,这正是道德发展的关键。观察表明,教师们不去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发展其品德,仅仅局限于口头上说教,是造成教师们德育教育效果不良的操作层面上的原因。
(三)德育花费时间不够
调查表明,由于教师用于样本幼儿的德育时间太少,仅占教师一周工作时间的万分之七,而教师平均花在每位样本幼儿身上的德育时间占其工作总时间的比例为万分之一点六。由此可见,在一周时间内,教师们几乎没有花时间对样本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根据学校德育原理,学生德育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它要求教师要把幼儿德育当作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而实际观察和统计分析表明,教师在一周实际内对每位样本幼儿仅仅花费13秒时间进行品德教育,这对于品德养成期中的幼儿来讲无论如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对样本幼儿进行德育时仅仅浅尝辄止,这是教师们德育效果不良的原因之一。
(四)德育环节缺失
分析发现,五位教师在德育各项工作环节中,备课和上课两个环节平均共占74.6%,课前调查幼儿和课后追踪教育两项均比合计为5.4%,家园联系环节均比为零。上述数据表明,一周之内,教师们仅仅重视备课和上课环节,非常轻视课前调查幼儿和课后追踪教育环节,普遍忽视家园联系工作环节。课前不对幼儿品德状况进行调查容易造成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课后不去追踪教育使德育工作缺乏连贯性,忽视家园联系则容易造成德育工作缺乏一致性。这种模式违背了德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规律,容易导致德育活动陷于盲目和被动。这应该是造成被访教师德育低效的原因之一。
(五)德育缺乏针对性
实地观察和调查表明,教师们的德育目标的制定要么来自于上级领导的安排,要么来自于书上内容的摘抄,都不是针对本班级幼儿自身的品德实际状况来制定的。因此,教师教育计划中的德育目标缺乏针对性。
调查发现,教师在开展德育活动之前都没有调查本班幼儿是否在该项德目方面有问题,有多少幼儿有问题,是哪些幼儿有问题。这些方面教师都不太清楚。当问及他们上述问题时,教师都是泛泛而谈,一般根据他们平时的经验进行回答。回答结果显示,五位教师虽然都承认班级幼儿存在某些品德问题,但是她们都不能确定存在具体问题的幼儿有多少人,也不能准确地知道是哪些幼儿存在品德问题。可以看出,教师的德育教育活动建立在对幼儿不太了解的基础上,这就为后面教师德育的盲目性埋下了伏笔。
调查中还发现,在几个案例中,没有一个老师针对样本幼儿的情况制定专门的德育教育计划和方案,从而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对样本幼儿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这说明教师的教育方案缺乏针对性。
观察表明,教师的教育方案缺乏针对性。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对样本幼儿进行重点教育。他们大都面对整个班级的幼儿泛泛而谈,没有区别对待不同品德发展水平的幼儿来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教师没有根据样本幼儿在品德结构上的差异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举措。他们往往采取统一的说教模式对待品德结构上有差异的幼儿。
观察发现,所有接受观察的教师都没有在课后对样本幼儿进行追踪教育。在实际观察过程中,没有发现一位教师对样本幼儿采取比较系统的追踪教育,他们一般都是上完课就结束了当天的德育教育活动。
实际研究发现,家园联系缺乏,同步教育缺失。一方面,在每天家长接送幼儿时,没有发现教师就一周品德教育问题同家长进行过沟通与交流,也没有发现教师与样本幼儿家长进行过专门的沟通与联系。另一方面,通过对样本幼儿家长的调查可以发现,教师没有就样本幼儿的品德教育问题请家长配合共同做好家园同步教育。
四、幼儿园品德教育低效性的应对策略
综合上文分析,目前幼儿园的德育低效性问题的确存在。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以提高幼儿园德育的实效性。
(一)德育环节要充实到位
幼儿园德育目标的制订要依据幼儿品德的实际特点,教师课前要认真调查本班幼儿的实际品德状况,摸清本班幼儿在品德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制订本班德育教育目标。教师要根据样本幼儿的情况制订专门的德育教育计划和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品德发展水平和品德结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特别要对样本幼儿进行重点施教,课后要对他们进行追踪教育,还要会同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对策。
(二)德育必须加强针对性
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区别对待不同品德结构缺陷的样本幼儿,分别制订和实施不同的德育教育计划和方案。对待存在品德认知缺陷的样本幼儿,教师的德育教育工作要侧重于采取认知冲突训练等方法加强品德认知教育;对待缺乏品德情感体验能力的样本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要侧重于采取角色扮演和移情训练等方法增强样本幼儿对该种品德的情感体验能力;对待存在品德行为问题的样本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应侧重于采用榜样示范和行为强化等方法来帮助幼儿掌握该种品德行为的正确方式,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待品德认识、情感、行为方面都存在问题的幼儿,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德育方法进行针对性教育。
(三)德育场合的突破
在德育场合方面,教师必须突破“课堂中心模式”的局限,充分挖掘其他德育教育空间的教育价值,比如重视利用幼儿自由活动和游戏场合进行德育,重视幼儿生活场合的德育,重视户外活动场合中的德育,重视家园联系场合的德育,重视幼儿园与社区联系的场合等等。教师只有把德育工作跟幼儿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把德育工作深入到幼儿实际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德育教育效果的提升才可能得到切实保证。
(四)德育时间的确保
上文分析表明,提高幼儿德育的效果,必须保证足够的德育时间,将德育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做到课堂集中教育和课后分散教育的有机结合。当然,具体花费多少时间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它因幼儿的实际品德发展水平与接受能力、教师安排的德育教育活动的多少、教师采取的德育方法与手段的差异、教师本人工作水平的高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五)德育方式多样化
在德育方式方面,教师要勇于突破“说教中心模式”的局限。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容易引发幼儿讨论的含有正反对比的德育情境,组织有助于幼儿道德判断力发展的问题讨论,以发展幼儿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促进幼儿品德认知的自我构建;教师应该组织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来增强他们对某种品德的情感体验能力,通过移情训练进一步增强幼儿对这种品德的切身感受;教师还可以给幼儿提供良好的示范供幼儿模仿,以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品德行为方式;同时,针对样本幼儿制订专门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方案,对他们的品德行为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强化,以巩固他们的品德行为。
(六)扎扎实实做好家园联系
首先,教师从课前调查幼儿的品德状况时就应该同幼儿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和社会上的表现,为教师制订后续的德育教育计划和方案提供切实可靠的保证。其次,教师在制订德育教育计划和方案时应该多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教育计划和方案的针对性。再次,教师在课堂上以及课后对样本幼儿实施德育教育以及跟踪教育之后,教师一方面需要及时了解自己采取的德育措施的效果,另一方面需要同家长联系征得家长的配合以便形成家园同步德育,这都要求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
(七)幼儿园与社会、媒体形成德育合力
幼儿园要积极寻求社区的教育资源共同承担幼儿德育的任务,保证各种德育资源对幼儿品德的影响在方向上取得一致。各方应共同努力形成社会教育的支持网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成立社区教育机构,负责统筹协调社区内幼儿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整合社区各种教育资源,做好同步教育工作。此外,幼儿园可会同当地政府与电台、电视台以及电信部门协商制订音频视频节目播放许可协议,规定必须播放与幼儿园德育教育同步的音像节目内容,使之与幼儿园的德育工作保持同步性和一致性,从源头上保证幼儿品德健康发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园同社会与媒体的合作共育的问题,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应尽快立法,加快制订《学校与社会合作共育法》,从法律上保证有关各方对幼儿形成德育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德育氛围。
一、提供适时的物质材料,寻找适时的教育时机
幼儿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幼儿的认知能力正是在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实物和动作的帮助。因此可以说,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的中介和桥梁。所以,我们要努力将教育目标和内容物化,将期望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蕴含在物质环境之中,使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获得最基本的知识经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询问、提供情境或材料等手段来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通过儿童思想和双手所布置的环境,可使他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的认识,更加的爱护。”我让幼儿和家长共同种植一小盆植物(如:大蒜、葱、萝卜、小白菜等)并带到自然角来。我负责写明植物的名称和喜好,然后由幼儿来照顾自己的小植物。在照顾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并不是所有植物都是喜欢喝水的,如果天天给他们浇水,可能有的植物很旺盛,而有的植物却枯萎了。这样的现象是会引发幼儿的思考,知道并不是所有植物的喜好都是一样的。这样的环境创设无需我们提前告诉幼儿,而是让幼儿在自己的亲手操作,亲眼观看和亲身体会中去感受植物生长的秘密。我认为这样的环境创设比单纯的给幼儿上一节、两节的教育活动更有教育价值。我还选择了孩子们喜欢又易于饲养的、生活习惯明显且便于幼儿观察、探究的小动物如:小乌龟、小金鱼、小蜗牛等。孩子们在亲手饲养、照料这些小动物的同时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恰好是进行科学教育的切入点。比如:我班龚子杰龚子鉴的家长买来了两只小乌龟。九、十月份两只小家伙还爬来爬去,一有时间小朋友们就围着它俩唧唧喳喳讨论不停。天气渐渐冷了,特别是近几天,小家伙不吃也不动。孩子们着急了,龚子杰还差点儿哭起来“我的小乌龟死了”。我知道教育时机来了,于是我就趁机告诉孩子们小乌龟的生活特性——冬眠。明年春天天气暖和了,小乌龟又会醒来和大家玩的。孩子们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所以,我认为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询问、搜集信息、验证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不仅能发展幼儿探究未知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对动植物的关爱与责任感。
二、充分认识、挖掘并发挥环境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要有效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我们就必须对每一个活动、每一种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有所了解。就拿我们结构游戏区的积木来说吧。幼儿通过观察可以获得积木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运用积木进行操作活动,幼儿可以发展他们的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还可以认识各种几何形体,培养初步的艺术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实际地感知重心、平衡等物理概念。以往我们的墙饰也太注重突出艺术功能和审美价值,有的墙饰的设计、装饰只是为了给幼儿观赏,没有更好地让它与孩子们互动。要让墙饰真正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充分挖掘发挥它的教育价值并能与幼儿有效互动、对话。首先,我认为墙饰的内容要来自于幼儿的生活或幼儿关注的问题。小班的孩子一入园,对幼儿园的一切东西都好奇感兴趣。特别是我们弹的钢琴。喜欢围着钢琴摸摸这摸摸那儿,有时还偷偷按按键盘。于是,我就设计了娃娃在键盘上跳舞这样的墙饰,小朋友们很喜欢。我们要善于在幼儿的兴趣点上不断生成有益的教育内容。又如我班的“学穿鞋”,这个内容就是孩子们每天生活活动的具体体验。我发动家长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多种多样的鞋子,引导他们多次观察鞋子的大小、颜色、款式、形状、功能。并和孩子们动手制作了许多小拖鞋。把它摆在娃娃家,让小朋友们给洋娃娃穿鞋。多次操作后,幼儿终于找到了穿对“鞋子”的办法。
三、创设丰富、开放的物质环境
创设丰富、开放的物质环境也是幼儿有效地进行同伴交往、主动学习能力培养的非常重要的条件。我们要创造性地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具有层次的、可供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选择的材料和环境。一是区域活动中的环境创设。区域活动是幼儿自选的,带有小组活动性质的活动形式。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幼儿的交往能力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因此,我们在班级中开设了内容丰富的区域活动,并同幼儿一道投放适当的活动材料供活动时使用、探究和创造。例如在我班“娃娃家”的创建中,我和孩子们先商量:家里面都有些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得异常热烈。电话、餐桌、碗筷、衣柜、镜子、挂钟…“还有牙刷!”“还有爸爸妈妈和宝宝!”就连平时害羞内向的佳佳、小真也积极的参与进来。很快,这些材料就由孩子们收集带来了。真是比我设想的丰富齐全多了。因为材料既丰富开放又是大家的劳动成果,所以孩子们玩得特开心特带劲儿。在阅读区中,我请孩子们从家里带来自己最喜爱的书宝宝,把它们放在老师设计的布袋里,布袋色彩鲜艳,图案卡通。大小、高度也都非常适合幼儿取放。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能阅读许多好看有趣的书,还懂得轻拿轻放、不推不挤、安静阅读的好习惯。运动区也是孩子们的最爱。除了班里现有的皮球、跳绳、球拍以外,我们和家长还一起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了许多“宝贝”如:毽子、滚筒、哑铃、高跷、纸球等。从此,我班的体育游戏活动、户外活动在这些材料的支持下开展的更加有声有色。二是一日生活的环境创设。生活就是教育,我们要抓住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创设适当的环境。例如,我们小班幼儿在饮水时,往往有拥挤现象。于是,我们就在杯子柜前的地面上贴了一串小脚丫,并在杯子柜上贴了一张张不同的小笑脸,然后告诉幼儿说:“大家在取杯子时,一定要踩着小脚丫,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当你与杯子柜上的笑脸相对时,就是笑脸在请你饮水。他看着每一位小朋友,谁做得最好,笑脸就笑得最开心。”同时,我还表扬那些遵守规则的幼儿。在小笑脸的提示下,幼儿很快就改掉了饮水拥挤的坏毛病,做到了排队饮水。在幼儿洗手时,孩子们总是把衣袖弄湿,也不懂得节约用水。于是,我把洗手的方法和程序由说教变成了照片。请大班的小朋友来做示范,并把它拍成照片配以文字贴在洗手池上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从此,孩子们变得秩序井然,而且也没人把衣服打湿了。可见,恰当的环境创设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所以说创设自由、丰富、开放的物质环境在我们幼儿园教育中是极其重要的。
四、从爱出发,让幼儿和家长感受到环境创设的温馨和浓浓的爱
我班的幼儿大都只有两岁多,也没离开父母的经历。刚入学时又哭又闹,情绪很不稳定。家长们也是不太放心的样子。看到这种情形,我们就创设了温情区。如:“我爱我家”贴上和爸爸妈妈照的全家福,再写上温暖的话----“我爱妈妈,妈妈爱我!”“我们一家相亲又相爱!”孩子们想妈妈了就去那里看看摸摸照片,就会开心了。又如,“本月寿星”这个区,我把一个月过生日的小朋友的名字贴出来,让他们说说自己满三岁了。并和全班幼儿一起唱生日快乐歌。孩子们很开心,真切的感受到了老师和同伴的爱。还有“温馨提示”这一区,它是由大大小小的心形图案组成。家长们把要说的话写在纸条上贴上去,如:佳家感冒了,请关注。何思雨高烧,请喂药。今天有事,晚一点接王瑞……这个区角做出来以后,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他们说:“你们老师想的真周到,真细心。孩子交给你们我放心!”可见,环境并不是死的,只要用心去做,它会成为老师和幼儿,老师和家长之间情感的纽带。也会为我们的保育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五、总结,你我共享
要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以及教育目标来设置环境和投放材料是基本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还必须有教师的启发、鼓励和引导,为此我们幼儿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材料取自身边的资源(大多是废旧材料)。这样的教育让孩子们学会了勤俭,学会了珍惜和利用资源;也让孩子学会了创造,通过自己的创造让废旧的材料发挥更大的价值。总之,让孩子们感受到创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乐于创造,乐于探索。
2.材料要有一定的结构,暗含着教育目标与内容。教师对所投放的材料都要进行精心的选择、设计和安排,使其暗含着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相适宜的事物的特征与相互关系,而这些事物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又是由低到高渐进性展开的。这样,孩子们在与符合自己认知特点和需要的、有结构的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
3.将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在发动幼儿集体讨论决定了区角布置或墙饰的内容后,我们应和幼儿一起准备材料并进行设计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他们能做得到的让他们自己去想,让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听、问等途径获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4.要给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实践证明:幼儿是否有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参与区角设置和墙饰制作的积极性,影响着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自己决定做什么,并把材料放置在方便幼儿取放的地方,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便于幼儿不断地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
5.支持、启发和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无论是师生共同准备和创设的环境材料,还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提供的环境材料,我们都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探究和操作活动。在指导幼儿进行探究操作活动时,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检查者”的角色,把精力从“检查玩具是否掉了,东西是否乱了,幼儿是否发生矛盾了”等问题转移到幼儿的探究和操作活动上来,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正确判断他们的发展水平,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搞好幼儿园环境创设,就必须以“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和材料”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全面透彻的了解,充分认识环境材料可能蕴含的教育价值,并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和环境材料相互作用,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使幼儿园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能使幼儿在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等。创造创造性的环境,造就创造性的孩子,愿我们以惊人的探索和研究热情、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努力使每一块墙面、每一件材料都能与幼儿互动,与幼儿“对话”,使孩子们从小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助于学习、生活的良好环境,让幼儿乐在其中。
长期以来,在幼儿园经常使用的德育方法不外乎说服、榜样、行为练习、奖惩法。它们往往是自上而下、由外而内地把一定的思想、认识或观念赋予幼儿,而不是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实践而得到正确的观念,更不是让幼儿运用智慧和经验与环境相互作用后产生正确的认识。因此,这样培养出来的道德观念,不容易牢固,稍有变化,便会出现动摇。
为此,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引进国外行之有效的德育技术,再通过实验应用完善我国现有的德育方法。现选择介绍几种经实验证明应用有效的德育方法。
一、移情训练法
1991年,韩兰、琚贻桐在参考美国“学会关心:移情训练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幼儿的具体情况编制了一套“幼儿移情——亲社会行为系列教育活动”方案。该方案强调认知——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绪追忆、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移情训练技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教育,训练技术简便易学,教育活动实用性强,具有较强的推广和运用价值。
采用移情训练法的教育活动一般可分为三步,现结合《关心生病的小朋友》这一教育活动作一说明。第一步,主要是运用认知提示和情绪追忆技术,组织幼儿回忆、联想、讨论自己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过的情绪、情感体验,并鼓励其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如上述活动中首先要求幼儿先想一想:自己生病时是什么样子的?心情怎么样?会想些什么?引导幼儿追忆自己的体验,从而为下一步理解他人心情打下认知和情感上的基础。第二步,主要是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情境表演等基本训练技术,促进幼儿设想他人观点、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上述活动中要求幼儿进一步考虑:××小朋友生病在家会怎么样?会怎么想?等等,从而促使幼儿设身处地地替“生病的小朋友”着想,并鼓励幼儿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第三步,向幼儿展示假设的社会性情感情境,让幼儿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特定的社会性情感和事件并产生移情,同时,教师运用巩固深化的技术,让幼儿把想法付诸实践,强化行为练习,使幼儿正确对待情境中他人的情绪反应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移情训练法共包括认知提示、情绪追忆、情感换位、巩固深化、情境表演等子方法,其主要作用和心理效果如下:
认知提示是通过成人的言语提示,组织幼儿讨论、绘画、唱歌、游戏、表演等形式,帮助幼儿辨别各种不同的情感及其面部表情,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的想法、观点和情感,促进幼儿辨别他人情感、设想他人观点及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认知水平和社会理解水平的提高,为产生移情奠定认知基础。
情绪追忆是运用言语提示唤醒幼儿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体验,引起他们对情绪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想,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社会情境之间建立的联系。
情感换位是提供一系列由近及远的社会情境(家庭——父母——老人——邻居,幼儿园——同伴——老师等),让幼儿进行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从而使幼儿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某种情绪、情感状态,并促进其角色转换能力的发展。
通过情绪追忆和情感换位,幼儿得以把过去的情绪、情感体验迁移到相应的社会情境之中,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验或设想他人正在体验的情绪、情感,从而产生移情。
巩固深化是对上述活动的延伸,它引出“人不应只想到自己,还应考虑到别人,应该给别人带来幸福、高兴和快乐”的概括性主题,其作用在于把幼儿引向更高的层次,使之不再拘泥于具体的情境,而是掌握普遍性的行为规范。
情境表演包括事例分析和行为练习,即先举出假设的各种典型的社会情境或事例,让幼儿分析出在该种情形下怎样做才能给别人带来欢乐,并根据幼儿的提议,让大家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从中体会不同的情感;或通过欣赏、表演儿歌等,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情感,并鼓励情感反应。其作用在于强化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使之正确地把握积极的行为方式,并进一步促进促儿设想他人观点和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
通过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可以使幼儿从更高的社会认知层次上去把握积极的行为方式,强化其正确的行为技能,从而使幼儿在遇到类似的真实情境时,更容易产生移情,并作出亲社会行为。
二、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
“社会认知冲突理论”认为,幼儿在相互作用时由于动作或观点不同而争论,导致社会认知上的冲突。在解决冲突时,幼儿不仅要考虑自己,而且还得考虑其同伴的动作、观点。这样,冲突解决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导致幼儿认知结构改变的过程,也是使幼儿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1992年,徐彩华、李辉设计了“有教师指导的社会认知冲突训练”这种旨在使幼儿在活动中发生认知上的冲突的教育模式,并将它们与传统的教师说教分析法进行实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这种模式的教育训练能使幼儿正确而牢固地掌握社会概念,而说教分析法则做不到这一点。这一方法若和角色扮演法等常见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则效果会更佳。如《小羊过桥》教育活动,就是通过讲故事创设一个冲突的情境——“两只小羊同时都要过桥”,然后通过角色扮演(情境表演)和讨论等活动,让幼儿寻求正确的解决“冲突”的办法,并付诸实践。
有教师指导的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努力创设能够诱发社会认知冲突的客观情境,并且不急于向幼儿陈述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要求。这样可以使幼儿在争论、辩解和表演(即社会认知冲突)中去主动探索,并寻求解决办法。在经历了冲突和解决冲突之后,教师的总结概括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效果。
我们可以让孩子考虑一些常见的社会认知冲突情境:只有一个苹果时是给爷爷吃还是给自己吃?车上只有一个空座,是自己坐呢还是给抱孩子的阿姨坐?只有一台电视机,自己想看动画片,爸爸想看足球,到底该怎么办?等等,让孩子们来演一演、扮一扮,促使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等孩子得出正确的结论后,再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让他们付诸行动,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指角色承担者在特定的情境中,遵循社会对该角色的要求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角色行为,即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境,让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从他人的立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道德规范。角色扮演训练能显著提高幼儿的角色承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水平。幼儿通过角色扮演而实现其角色转换过程,进入他人角色并体验他人情感和行为经验,从而相应地习得该角色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我们周围的每一个社会角色都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幼儿扮演某一个社会角色,从而掌握该角色所应具有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例如,幼儿普遍活泼好动、缺乏耐心、怕吃苦、畏难,老师就可以让孩子扮一扮哨兵,而且可以跟他比赛,“看看谁是个好哨兵”。当然,一定要强调好哨兵的标准,即保持固定动作越久越好。一开始,老师最好故意“输”给孩子几次,以激发其兴趣和勇气,等孩子接受了,习惯了玩这个游戏以后,就可以把这种要求迁移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去,鼓励孩子时刻以哨兵自居。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于无意中习得哨兵所具有的良好的行为规范(如坚守岗位、一丝不苟)和道德要求(如坚韧不拔、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等)。这是固定模式的角色扮演训练。另外还有一种开放模式的角色扮演训练。它一般是给幼儿提供一个故事情境,这故事没有结尾,是让幼儿扮演情境中的主人公并尝试以自己的行为给故事一个完美的结局。如“早晨,小朋友在排队做操,小明往后退时不小心踩了小海一脚。做操结束了,小海趁小明不注意,也狠狠地踩了他一脚,并转身就跑。小明愣了愣,赶紧去追小海”。老师可以让孩子扮演故事中的“小明”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然后把结局表演出来。老师可以协助扮演,并启发幼儿想出一个好的结尾。幼儿亲自“表演”出来,才不易忘记,而且以后可以落实到行动上。
四、价值澄清法
价值澄清法是让幼儿在活动中直接思考一些价值选择的途径,使他们对社会活动和周围人产生积极的态度。其实质就是让幼儿利用“理性思考”和情绪体验来“审查”自己的行动,“分析”并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念,揭露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和别人进行价值观念的交流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行事。该方法结合幼儿道德发展的阶段特征,具有简单、灵活、生动有趣的特点。
1995年,冯根据价值澄清法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一套适合我国幼儿特点的“幼儿价值澄清训练方案”,实验研究证实,该方案能够明显提高幼儿价值观的认知——情感水平,改善幼儿道德行为,提高其道德认知——情感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该方案围绕《幼儿园品德教育大纲》,确定了“一是帮助幼儿澄清价值观;二是帮助幼儿建立起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价值观”等两个活动目标。根据这两个活动目标,每一主题教育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诱发幼儿的态度和价值陈述。教师就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或班里常出现的问题向幼儿提问,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充分陈述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充分参与到教育活动之中。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使用一些价值澄清策略,如价值表决、公开提问、愿望表达、自我展示等等。
第二阶段:从认知、情感、行为上对幼儿进行价值观的澄清教育。根据价值观形成所经历的四个步骤的标准,对幼儿实施价值澄清训练。教师利用故事、图片、幻灯、电影片断或情境表演等形式向幼儿提供一些生活中常遇到而又感到困惑的较为典型的道德情境,引发幼儿的思考,组织他们对此进行讨论和评价。活动按以下步骤进行:①列举选择途径。针对所提供的情境提问:“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鼓励幼儿充分思考,尽可能多地列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也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注意强调各种不同的意见,而且要让幼儿意识到这种种不同,但教师对所有答案并不作出或“好”或“坏”的判断。②想象后果。提问:“这样做最后会怎样呢?”“那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让幼儿充分考虑到每一种途径可能会引起的后果,然后加以比较。比如有的方法可能会顺利地解决问题;有的方法虽然解决了问题却会引起冲突;有的方法不但没有解决问题还会造成不良后果。③自由选择。在引导幼儿对每一种途径及其后果进行分析比较后,提问:“现在你是怎么看的?愿意怎样去做?”让幼儿自由地作出选择。然后问“为什么”,让幼儿阐明选择理由以对其认知进行强化。④情感体验。让幼儿从多方位去体验某种情境中不同角色的情绪或情感状态,引导幼儿对情境中不同人物的角色地位进行分析,从而进入他人角色,从他人的立场上去感受或认识有关问题。如让幼儿想自己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的心理,设想别的小朋友遇到困难而非常焦虑时的感受,想象帮助小朋友之后自己会不会高兴、小朋友会不会高兴等。然后再想一想对自己所作的选择是否满意、愿不愿意告诉爸爸妈妈,使幼儿对所作的正确选择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⑤行为强化。鼓励幼儿把自己的选择在生活中表现出来,还可让幼儿把自己做过的有关事情讲述出来,并鼓励幼儿坚持下去,无论在哪里都要保持一致的行为。如有的幼儿在幼儿园经常帮老师做事情,教师就鼓励他在家也要爱劳动,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摘要】探讨如何从娃娃抓起,幼儿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和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促进每个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教育;潜移默化
人常说:“三岁看到老”,不无它的道理。幼儿的内心正如一张白纸,喜模仿的性格,让他们从身边生活中学习,并养成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一些品质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幼儿期是人品德教育的关键时期,重视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为其成长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空间,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点,我们要在一日活动中注重德育的渗透,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行。
一、为幼儿创设和谐、温馨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要努力营造生活化、人性化、开放化的幼儿园文化氛围。除了创设童趣的幼儿园物质环境,教师则是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俗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利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建立。
二、发挥整体德育功能,形成教育网络
幼儿园是一个教育机构,应发挥其主动性,加强家园合作,联合社区,形成网络教育。首先,幼儿园要通过家长会、专门会议、家长园地等形式,向家长传授科学的育儿知识,让家长们意识到良好的品行比知识、技能本身更重要,对幼儿一生发展的影响更大。幼儿园应畅通多重渠道,通过家园联系手册、网络等手段,与家长及时互通信息,让家长全面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同时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情况。提高家长参与幼儿德育工作的积极性,改变过去把问题推给家长的做法,请家长介绍一些好的家庭教育经验。对于个别孩子出现的问题,老师应与家长坐下来商讨教育策略,相互配合采取系统的教育措施。其次,社区是幼儿直接生活于其中的重要社会环境,对于幼儿社会化至关重要。可以邀请社区各行各业的人士向幼儿介绍相关行业的知识,比如请社区派出所的警察介绍派出所的职能、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讲解预防疾病的常识、社区超市人员介绍如何购物等。幼儿园还要组织幼儿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比如走进养老院、孤儿院等,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教育实质上就是利用生活常规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多,幼儿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活动,遇到不同的生活学习场景,如果德育工作跟不上,很容易使幼儿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德育工作。由于幼儿的思维的局限性,品德教育必须直观、形象、具体才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比如,用“狼来了”的故事或图书教育幼儿不说谎,不骗人,通过情景表演加深幼儿情感体验;用“三只小猪”的故事,教育幼儿做事认真不敷衍,团结友爱,勇敢、机智地战胜坏人,逐步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加深与同伴的感情,培养幼儿组织纪律和集体荣辱感。教师还应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针对不同问题,采取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指导、纠正,适时提醒孩子按正确的规则去做,使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例如,利用节日、传统活动的开展,渗透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在“重阳节”时,幼儿园组织幼儿到敬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在家里为爷爷奶奶捶捶背等;“劳动节”时,开展“爱劳动,我是小巧手”的主题活动等,以丰富幼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构建优秀的个人品质。
四、幼儿园的德育工作要有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都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幼儿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再者,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幼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吵闹不休,婆媳不合,父母离异等等,会导致幼儿孤独,产生怨恨、猜疑、固执、粗鲁等心理和攻击性甚至违纪行为。要培养幼儿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与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思想品德变化的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教师还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才能使幼儿园品德教育产生实效。
作者:付媛媛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第三幼儿园
随着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宽带、云计算、互联网络、多媒体等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新形势下,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变革。信息技术的支持,知识的跨领域流通,给幼儿园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
一、幼儿园德育与信息技术的内涵
1.幼儿园德育
幼儿园德育教育是指根据社会要求以及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目的促进社会化及良好道德品质形式的活动总称。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覆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每个儿童从出生开始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关系中,社会公德是每位儿童必须习得的技能之一。心理学的研究报告发现,整个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学龄前儿童,开始初步发展是非观念和行为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也明确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具有初步的归属感”......可见幼儿园德育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2.信息技术
20世纪末,随着电子信息业的突破与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全面渗透,人类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全球化日益加深,突破了时空界限,物流、信息流、知识流呈现全球流通的态势;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在教育行业,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始转变,逐步趋向开放知识、多元需求、自主探究、合作型的教育;再者,知识与创新成为时代的关键点,知识将成为了财富与权力的源泉,信息被认为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在大信息流的冲击下,如何收集、分析、处理、利用与共享信息,如何利用信息创新与求进成为信息时代的关键。信息技术使得教育具有了崭新的特点,该特点也为幼儿园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
二、信息技术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活力
幼儿的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发展与形成的,环境的熏陶与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为幼儿添置与提供了一个更多维度、更深广度的认知与体验的空间,为德育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1.新型可拓展的现代化支撑环境
幼儿园教育与环境密不可分,信息技术为幼儿园德育增添了更多可选的支持环境。
(1)音视频环境音频和视频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应用技术,广泛应用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音视频环境是指以音视频技术为支撑的传播声音、画面或者声画同步传输的系统。幼儿园内的全园广播系统、影音播放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数字视频系统以及班级互动多媒体系统构成了幼儿园校园音视频应用环境。①全园广播系统全园的广播系统在幼儿园里的利用率非常高,大型的活动宣传、每周的升旗仪式、每天的公开播音(如小小广播站、正面新闻信息的讲述简析、陶冶性情的音乐播放等),很多幼儿园利用了校园广播建立起正能量的宣传阵地,成为宣传的窗口,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②影音播放系统VCD或DVD+电视机或投影等构成了幼儿园简单的教学光盘播放系统,几乎应用于所有幼儿园当中。③闭路电视系统幼儿园的闭路电视系统已经逐步普及,应用于监控视频和广播视频。监控视频主要面向幼儿一日的生活与活动记录,可作为个案的分享与分析;广播视频主要是电视或教育教学的统一筛选与播放。④数字视频系统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数字视频也开始在幼儿园中逐步推广,数字视频系统中的资料源主要通过自制、购买和网络下载等途径获得,自制通常是拍摄后加工处理的相片和视频,能够提供实时的记录或幼儿园外的有用记录。⑤班级互动多媒体系统大部分幼儿园基本每个班都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麦克风、便携性音响、投影幕、实物展台、幼儿电脑、IBM等幼儿软件,一些有条件的幼儿园还配备了互动式的电视机、交互智能平板等等。完善的多媒体系统满足教师日常教学的需要,并为师友互动、人机互动、自主个性化学习提供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
(2)校园网络信息环境网络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平台得以应用与推广。幼儿园内常用的网络信息系统主要包含物理网络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络、因特网等)、网络资源(如可为教学提供支持的资料或音乐视频等、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学具等、可供幼儿学习的软件素材等)和互动网络(如家园沟通使用的校讯通、电子邮箱、QQ、微信等)。
2.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课程的创新
(1)园本德育课程资源的拓展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设计、实施、评价等)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德育课程资源是“可能进入德育课程活动,形成德育课程实施必要条件,并保证德育课程教学系统进行的一切素材和条件”。传统的德育课程资源存在单一、封闭等弊端,而信息技术的精准、高效以及其独特的信息的海量性、动态性、共享性与可变换性等特性,恰恰能弥补传统德育课程资源的空缺。可利用的文本、音像、社区资源、人力资源等在数字技术下一览无遗,从园内资源的分享开发到园外家长、社区、世界各地区实时资源的利用都能“一点到位”。①鲜活资源的引入传统的幼儿园德育资源一般为文本、图片以及教师讲述等,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资源将以更丰富的形式、更贴近生活形态、更具感染力的动态呈现。如,小班活动《一起玩,更开心》中,针对小班孩子日常抢夺玩具、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为切入点,以愿意和小朋友游戏、友好提出加入同伴游戏的要求,与同伴友好相处为目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日常拍摄到的照片、录像镜头筛选展示,让孩子们通过数字视频系统重温当时真实情景,即刻吸引了幼儿的专注力,引发讨论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帮助他们学习换位看待与思考问题。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平实枯燥的围坐讨论,更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水平与思维、表达等能力水平,降低了讨论活动中“无话可说”的几率。②班、园、家、社资源的共育共享《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合力教育是教育发展中一种必然的趋势,家园合作更是幼儿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儿德育教育更需要家园共育的熏陶与教导。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快捷地获得与传递一切文明成果,为人与人之间搭建起密切交往与对话的桥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幼儿园各班级、全园、家庭与社区资源将得以高效流通、共享,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更广泛、更有效的“四位一体”的课程参考与可用资源。如,《国庆节亲子活动》中,幼儿园通过幼儿园网站向家长发出活动设计、游戏组织、可支援的教育软件和硬件等的调查和邀请,通过网站留言板、班级博客、QQ群、微信群等回收反馈的意见。邀请家长委员、老师代表共同根据收集到的意见与可用支持,召开会议制定计划与方案。“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征集了来自各行各业家长们的意见,通过他们的参与挖掘了身边其他可用的丰富资源,而通过互联网络的多种沟通方式,图文并茂地及时掌握幼儿园本次活动的需要与欠缺的物品等,在短时间内集众人之力,解决幼儿园经费、物品、人员不足等问题。如:有的家长承接了民族展示与服装租借,有的家长联系了提供活动户外音响设备的广告公司,有的参与收集游戏中使用的废旧物品,有的家长承担了活动当天的摄影摄像工作……活动后,通过幼儿园网站的快讯回顾、班级网站相册的展示等,幼儿、家长、教师与社会各界都感受到了这一国庆主题活动的有趣与深刻的教育意义。在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课程的可用资源不再只限于教学参考书中,而可随时随地寻找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资源;在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课程的可用资源不再只限于此时此刻此地,还可随时回放、直播在社会、周边、自身发生的当地或异地的事件,更贴近生活,更能引发共鸣。幼儿在观察、感受、体验、分析的过程中,得以认知、模仿、同化与强化。
(2)园本德育课程的活化幼儿园德育课程在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撑下,其规划、设计与实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借助幼儿园数字化环境,如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信息技术能推进德育活动的开展,营造浓郁氛围、展示活动进程、凸显活动的效果,构筑无空间、无时间、无地域限制的幼儿园德育大广场,促进幼儿社会化及良好道德品质的逐步养成。儿童在生活中观察、体验与成长。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才能达成幼儿园德育“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信息技术的支持,多彩的图文声画,能提供给孩子更形象生动、更贴近生活的体验,符合幼儿认知的年龄特点。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唤醒幼儿的记忆与共鸣。如,针对放学后,幼儿经常在园玩耍,玩具没有收拾,皮球、单车等乱停乱放现象,利用全园广播系统与内线电话系统,开展了一场《放学后该如何管理幼儿园软玩具和设施》的师生论坛。广播直播室中邀请了不同年级的老师、不同班级与年龄段的幼儿以及后勤管理部门的教职员工参与,讲述放学后的玩具设施被乱摆乱放、孩子们只玩不收拾的现象,展开如何科学管理放学后幼儿园玩具和设施的讨论。各班老师组织孩子收听,并展开讨论,通过“热线”(内线电话)向直播室中传达意见与建议,并通过广播系统全园开播。一场热火朝天、打破班际的讨论就开始了,利用广播、班级多媒体系统以及内线电话系统,全园老师、幼儿、各部门的教职员工都收听并融入讨论活动中,实现了全员性的、深刻的、鲜活的德育教育活动。孩子们与老师们在活动中共同收获感受规则、遵守规则、爱护身边的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等的德育教育。活动报道于幼儿园网站的快讯栏目向家长分享,同时让孩子回家与爸爸妈妈一同学习,利用幼儿园留言板、QQ群等反馈讨论后孩子的改变与幼儿园玩具和设施的变化,共同达成遵守与互相监督的共识。此举跨越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全员参与的社会公德、环境意识的德育教育活动是在传统教学模式是下无法轻易实现的。以幼儿园德育为目标,适度选择合理的信息技术支持环境,恰当切入有效的现代化技术的支持,拓展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涵,打造便捷快速的教育教学信息流通渠道,达成积极参与、互动探究、多维合力的认知效果。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德育的结合,给幼儿园德育注入了新的动力源泉,适时运用好信息技术将为幼儿园德育提供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林敏 单位:广州市越秀区东方红幼儿园
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德育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
一、幼儿德育教育现状 :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幼儿教育事业蓬勃向上,幼儿德育教育工作进一步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是,现阶段幼儿园德育教育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和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幼儿从小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孩子总是处在众星捧月的地位;二是家长存在重智轻德的教育现象,使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无理”等不良意识和行为;三是存在重说教轻实践教育现象,使得孩子分不清是非对错。所为言传不如身教,教育者的言行不一使德育过程中达不到知、情、行的统一;四是存在重传递轻体验教育的现象,使更多的孩子从小养成了懒惰无理无情感没有同情心的性格,教育缺乏积极的道德情感的培养;五是出现重显性轻隐性教育现象,忽视了发挥环境陶冶、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使孩子的思维不够灵活,缺乏比较丰富的想象力。
二、幼儿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确立幼儿德育内容,塑师德修师风。
幼儿园德育工作体系中明确提出了幼儿德育总目标: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教师本身的品质是养成幼儿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的人才。结合幼儿园工作实际情况,加强师德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学习,规范教师们的言行,使教师起到榜样的作用。
2.德育教育渗透每个人的灵魂
孔子曰:“少成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 一个人小时侯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到作用。幼儿园一日生活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因素,“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 教师们在掌握本学科教育要求的同时,还应理解德育大纲的精神实质,使德育要求渗透到具体计划中去,并根据这些要求来设计活动,布置环境,使之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
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
第一,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树立这样的观念: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例如在体育活动中,老师有了德育的意识,就会不但注重对幼儿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绘画习惯,绘画的水平也就难以提高。
第二、多途径整合德育内容。
(1)与领域活动整合
领域教学活动是幼儿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幼儿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实践证明,在各个领域的教材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尤其是在语言活动、音乐活动中,几乎每一个艺术作品都蕴涵着一个做人的道理。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对幼儿的德育教育和思想品德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2)优化教育环境,注重德育教育的隐性渗透
利用环境来教育儿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一项革命。这里的“环境”有两方面:一是指物质环境。二是指精神环境。我们的环境不作为一个摆设而是应该与教育教学的内容息息相关。除了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还应该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3)与生活相联系
杜威曾指出:“学校的德育教育应从儿童参与生活出发,离开了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目的”。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中去挖掘品德教育资源,把德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引导幼儿去关注、去感受、学习与体验。可以利用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幼儿轮流做小值日生,来培养幼儿自我管理和组织能力以及为他人服务的良好品德;自由活动中注重幼儿与同伴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的培养;游戏结束后,注意让幼儿自己收拾玩具、整理玩具,培养幼儿爱护公物的品德习惯。
(4)资源整合
《指南》中指出:“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利用本土资源,引导幼儿充分感受家乡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组织幼儿到家乡的一些名胜古迹去参观,让他们通过语言、绘画、版面、录象等多种形式描绘和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逐步激发孩子为家乡而感到自豪之情,让他们够过语言、绘画、录像等多种形式描绘和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5)与节日整合
一年当中有许多与幼儿相关的或对幼儿来说是很重要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是一个开展品德教育的机会。围绕这些节日主题,设计一些集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德育活动,也是一条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6)与家庭教育整合
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幼儿园德育教育应该与家庭教育想协调,才能使得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为促进幼儿德育教育做出积极努力。
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品德教育与幼儿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在思想上与幼儿园取得共识,积极配合幼儿园,参与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活动,从中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让幼儿在家庭中得到良好的德育训练。
3.注重情感Q位
德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单纯地对幼儿说教是难以收到良好效果的。要真正使道德品质成为幼儿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这就要求我们将“知”与“情”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在晓之以理的前提下动之以情。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情感换位。
4.在社会实践中导航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是德育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能否使幼儿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是品德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导行是德育过程的重中之重。我们认为,使导行环节充分发挥作用,使知与行真正统一起来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推进幼儿德育教育工作收到良好效果的重要途径。
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总之,在全面事实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幼儿德育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全力关心,教育者积极努力。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探索和不断创新。
【摘 要】幼儿正处于道德情感、道德认知与道德思想萌芽的A段,对幼儿道德发展起着奠基作用。本论文在阐释幼儿道德教学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幼儿园德育教学活动原则分析,探索幼儿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诚信;知行;德育;渗透
幼儿身心发展处于萌芽状态,尤其是其心理犹如一张白纸,社会化的道德、思维、自我意识等还十分薄弱。正因为如此,幼儿阶段是形成道德观念、感受道德体验、养成道德行为规范的启蒙阶段。笔者结合个人多年的幼儿教育经验,探索幼儿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策略。
一、幼儿德育教学的特征
(1)幼儿德育教学受环境影响较大。幼儿阶段的道德意识容易受到他人影响,教师的言行极大地影响着幼儿的观念、意识与思维,并且,幼儿园里同伴关系会大大影响到幼儿的道德行为选择;在道德上,幼儿的自觉意识与行为并不强,这说明幼儿的道德认知距离道德认知内化还有很大距离。
(2)言行规范应当成为德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受制于幼儿自身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幼儿的德育教学不应该追求有多高的认识或者觉悟,而重在言行规范的培养上。
二、幼儿园德育教学活动原则分析
(1)全员、全园幼儿德育教育。就幼儿园教育而言,每个老师要想对幼儿进行相关教育,都要首先对幼儿进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与规范教育,每个老师也都会在考察幼儿时关注每一个幼儿的道德表现,所以,幼儿思想道德教育必然是全员的,每个学科或者活动组织者都要在教学中渗透幼儿德育教育。同时,幼儿园的各项布置、各项活动也都要恰当地体现德育内涵,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熏陶。
(2)不重说理重行动。幼儿园德育教学活动不一定要以活动学时、教学内容多少来定,因为幼儿的认识水平、思辨能力还十分低下,可以说,幼儿园的道理还处于很难“说通”的阶段,只有用行动来引领幼儿,用行动来规范幼儿,幼儿才能从“做中学”,从行动中产生道德情感体验,从行动中产生道德认知。
(3)不重课堂重日常。幼儿园德育教学是一种渗透教育,这种教育在课堂也在日常生活中,并且,幼儿日常生活更应当成为教育渗透教育的重要阵地,幼儿园、家庭都是渗透幼儿德育教学的场所。
三、幼儿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策略
(1)树立典型发挥榜样作用。在幼儿园,为发挥幼儿彼此之间的正面影响,教师要善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发现道德表现良好、具有典型性的例子,并将之作为榜样引领其他幼儿评点、反思,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典型榜样的正面作用,鼓舞幼儿“有样学样”,以榜样的行动规范为标准要求自己、审视自己。
(2)规范教育懂得讲究技巧。对于幼儿来说,由于其难以掌握复杂的行为要求,也缺乏理解复杂德育知识的经验,郎朗上口的儿歌能够让幼儿较为轻易地接触德育知识,以及掌握恰当的德育行为规范。比如编写上课礼仪、入园礼仪、游戏规则、就餐规则、午休规则等儿歌,鼓励幼儿背诵并且实际练习,则有利于幼儿快速地掌握规范行为的一些基本要求。
(3)实现德育教育向生活回归。德育教育的时空就不能局限于幼儿园教学时间及活动教室,而是要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实践,日常生活中就有德育教育的阵地。比如吃饭时两名幼儿之间发生吵闹、动手打人行为,而有另外一个幼儿前来拉架、劝阻,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在制止幼儿不当行为的同时,表扬另外一个幼儿得当的行为,并且要引导幼儿以同伴榜样约束幼儿不良行为、学会赞赏其他幼儿遵纪守法行为。通过生活中的事件,挖掘其中所隐含的各种教育资源,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带动幼儿身临其境地思考问题,加深了幼儿对“规范、纪律”等道德规范本身的理解,给予幼儿以思考“遵守纪律、规范”的契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对实施道德教育、培养幼儿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提高道德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4)于游戏活动中渗透德育教学。游戏活动能够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也能够促使幼儿在个人活动当中体验各种情感、知识,慢慢领会规范要求,掌握规范技巧,增强幼儿遵守规范的能力。比如在幼儿上下楼梯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在讲解“上下楼梯有秩序,不滑栏杆不拥挤”的行动规范时,提醒幼儿这么做的好处:大家都守秩序,那么大家才都能够顺利地上下楼梯,如果有人破坏规则,那么其他人也会遭殃,让幼儿慢慢体会到集体行动、大局意识;在多个幼儿一起上下楼梯时,教师一边在旁边协助一边就当中所出现的拥挤、抢道行为进行说明、纠正,并可以附带解释为他人让道是为了方便彼此的道理,让幼儿慢慢领会到谦让的意义所在。
(5)教师要加强正面引导。幼儿的思想道德如“白纸一张”,幼儿最先接触到的教育与影响会对幼儿思想道德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慎重言行,以把好的教育传递给幼儿。教师要善于带领幼儿体验正确而且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一些情况下,做正确的事情并不一定就会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扬,也未必就一定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但是,那些品格高尚的人还是坚持道德先行,这才是他们之所以伟大的原因所在。
摘 要:在时代的发展中,幼儿教育教学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亟待进行迅速有效地发展。但是,现阶段的幼儿园对于德育的教学认识还不是十分深刻,而且由于幼儿年龄尚小,并不要求着重培养德育内容。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落实,要求德育教学必须从幼儿阶段开始,着重提升幼儿的德育基础。探讨了新时期如何科学有效地发展幼儿园德育教学。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教学;主体性
传统的幼儿园教学,并不重视德育,教师一致认为幼儿的认知基础属于起步阶段,对他们进行直接的德育内容灌输显得不切实际,也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同时,由于这时候的幼儿园教学更要求从本质上为幼儿奠定学习的基础,因而知识内容成为教师着重关注的核心,整体的教学过程和模式都围绕其来展开。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幼儿园德育教学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在素质教育理念的贯穿下,社会各界普遍加大了对孩子所受教育的重视程度。为了培育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要求幼儿园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方面,因此,幼儿园教学受到了多重的压力和挑战,为了迎合新时期的需求,必须科学有效地发展幼儿园德育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提高。
一、新时期幼儿德育的发展方向
1.德育目标的多样性
开展德育教学,幼儿园必须优先确立多样的德育教学目标,这主要是为了迎合新时代幼儿成长的需求。传统的德育教学,开展的基础都是一些统一的价值观,如简单的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内容也应该进行适当整改,促使德育目标更加科学有效。现阶段的社会教育,应该有着全面而多样的德育观念,不再单独注重于传统的那几样,而应该结合时代的先进性,产生最为实际的教学效用。比如,新时代下的德育价值观包含了爱岗敬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些都是传统德育目标不包含的,但是却具有较高的时代先进性,能够切实满足时代成长的需要。新时期的德育目标也应该做到实时的变化,及时改变教学策略,科学有效地促进幼儿德育的成长。
2.德育教学应该做到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
每一个学生对于德育都存在不同的思考方式,理解的方向也不一致,并且,由于个性发展的需要不同,教师在实际的德育教学中,没必要统一地把幼儿推向同一个德育目标,而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释放他们的成长需求,帮助他们取得良好的德育修养提升过程。比如,有的幼儿家庭较为富有,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大手大脚,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对其开展节俭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节约观念,使得幼儿的不良习惯受到有效的遏制。有的幼儿家长性格简单粗暴,经常对孩子责骂,导致他们的孩子对自己有一定的偏见,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因而自暴自弃。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自强教育,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为他指明发展的方向,进而使幼儿受到更加完善科学的德育。
二、新时期促进幼儿园德育教学有效发展的策略
1.以情说理,强化幼儿的德育感知
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们本身的认知水平十分低,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没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对于教师直接讲出的理论性内容,他们往往听不懂,即时听懂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同时,幼儿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探索和思考,经常性地问为什么,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切实的回答,会留下较大的疑惑。为此,教师不妨在德育中采用以情说理的形式,对于幼儿所犯的错,并不直接给予指责和教育,而是优先对他进行一定层次上的引导,使他自主地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并进行改正。比如,有的幼儿有着乱丢垃圾的习惯,教师可以把他们带到扫地阿姨面前,给他们介绍扫地阿姨的不容易:她们勤劳地维护着校园环境的卫生整洁,而环境卫生脏乱的制造者,正是幼儿自己,以此来为幼儿敲响警钟,促使他们能够迅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本质上实现有效的德育。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同步开展
对于幼儿德育而言,仅仅凭借学校的德育并不能产生最为实际的教学效用,还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是幼儿接受德育思想教育的另一场所,同时也可以称为主要场所,因为幼儿的很多习惯都源于他们的生活环境,源于周边大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在耳濡目染的状况下,幼儿的德育修养也会受到较强的影响。为此,幼儿园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强与幼儿家长的联系,积极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共同设定德育策略,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同步开展,进而最为有效地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
总而言之,在时代的变迁下,幼儿德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必须加大对幼儿德育的重视度,积极地进行德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完善,不再一味地批评教育学生,而是以情说理,深层次地打动学生。同时,幼儿园有必要与幼儿家长联手,共同对幼儿的德育合理引导,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度品德教育,能激发幼儿积极心理状态,是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关键,为其将来形成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几年来我园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扎实开展德育工作,在实践中获得了些许经验。
一、我园德育工作现状
1.我园教师、家长、幼儿现状分析。
我园位于嘉峪关关城脚下城乡接合部,是一所新建园,教师均是新招聘上岗的,工作经验还很不足;孩子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外来务工人员及个体商贩家庭,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有很多回族幼儿家长甚至没有上过学,很多家长觉得教育孩子就是幼儿园老师的责任;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缺乏稳定性,经济状况、家庭环境欠佳,导致孩子生活、成长的环境不够理想,养成教育没有形成,导致我园德育工作的艰巨性。
2.德育工作方向单一。
教师工作经验缺乏,在方法上以集体教育为多;内容上以道德知识灌输为主。存在“重说轻行”的倾向,德育成效不高。如要求幼儿爱护环境卫生,家长有时却乱扔果皮、纸屑,甚至烟头;要求幼儿不要挑食,老师、家长却在就餐时挑挑拣拣;要求幼儿按时作息,家长参加活动却经常迟到等。这样的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是空中楼阁。
二、根据我园具体情况,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育工作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呢?
1.转变观念,把握德育内涵。
幼儿园德育工作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小事情,做好这些小事,就抓好了德育工作。我园提出了这样的德育观念:要求老师做到的,园长必须先做到,要求幼儿做到的,老师必须先做到;要求子女做到的,家长必须先做到。
2.强化师德教育,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育人者必先受教育。我园组织开展读书心得交流、学习闫桂珍先进事迹、观看最美教师张莉莉事迹报告会、爱岗敬业师德演讲、爱国诗歌分享会、学习《幼儿教师教态的艺术》等系列活动,规范教师行为,细化教师的一言一行,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3.注重发挥环境创设中隐藏的教育作用。
环境创建时老师在走廊、楼梯拐角、活动室墙面等处添画、粘贴小动物吃菜、与同伴打招呼、问候长辈等情景图画,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成了幼儿模仿的对象,幼儿慢慢学会说:“爸爸你辛苦了”,“老师我爱您”,“我也要学小兔子,多吃蔬菜”,“靠右行走”等。
4.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
(1)早上见面时老师主动与同事、幼儿打招呼,引导幼儿学习;点名时,引导幼儿对没来园的同伴说一句话,使幼儿学会关心自己的同伴;站队时,引导个子高的幼儿站在后面;喝水吃午点时,有时让幼儿自己为自己服务,有时设立“小小值日生”,为大家端水发午点,引导幼儿感受替集体做事的快乐,引导其他幼儿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进餐时,通过《吃得真干净》、《大公鸡和漏嘴巴》等故事,引导幼儿吃饭时不东张西望、不掉饭粒,吃完饭自己收拾餐具、擦桌子、摆放小椅子等,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午睡时教育幼儿将脱下的衣服叠整齐,不吵不闹、安静入睡。总之,抓住一切有利教育时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注重在游戏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老师带幼儿观察园内种植的花草,通过游玩、听故事、学儿歌等方式引导孩子感受生活的美好,懂得爱护花草树木,不随便摘花踩草;学做律动操《猪八戒吃西瓜》,教育幼儿吃完的果皮要扔进垃圾箱;在《峪泉农家乐》区角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等待、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公共场所不乱吵乱叫等。玩开火车游戏,学着给老爷爷让座;在娃娃家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习去别人家做客的礼仪;开展“水果沙拉对对碰”自助餐活动、“周末玩具城”活动,孩子们感受到自助、分享的快乐;在舞蹈《学习雷锋好榜样》中设置情景表演,孩子们在表演节目的过程中懂得尊老爱幼、爱护环境等,比单纯说教效果好很多。
(3)注重在主题活动中突出德育教育内容,我园幼儿流动性很大,随时都有新入园的孩子。我们就组织大班小朋友带领弟弟妹妹一起做游戏、摆放桌椅、分发玩具等,在混龄活动中,大班幼儿逐渐学会照顾弟弟妹妹,小班幼儿逐渐学会跟哥哥姐姐一起玩、不打人、不任性哭闹等。注重结合各类节日开展系列活动。如“教师节”,开展“打扮我的好老师”主题绘画活动;国庆节到了,开展“好娃娃唱红歌”、“童心颂祖国”诗歌朗诵会等活动,通过演唱《国旗国旗多美丽》、《红太阳照山河》等歌曲,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健康教育,向幼儿介绍刘翔、姚明等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的事迹。
三、家园沟通,合作共育
1.主动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针对有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邀请其来园参加健康课堂、育儿课堂讲座,聆听科学育儿的方法;针对个别幼儿,邀请家长来园面谈,引导家长配合教师共同培养教育幼儿。
2.制定峪泉镇中心幼儿园家长文明公约,引导家长注意文明礼貌习惯养成,如家长孝敬自己的父母、外出时遵守交通规则等,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知道哪些行为是文明的,哪些是不文明的。
3.提醒家长们不要因为在外打工、身处农村就降低卫生要求,勤为孩子洗澡、换洗衣物、勤剪指甲;要求家长以身作则,上车、购物、接孩子要等待、排队。
4.在家长开放日开展幼儿手工作品展、绘画作品展、六一文艺会演等,引导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学会怎样正确评价孩子的作品。
以上是我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点探索,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反复教育、不断培养的长期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将德育教育渗透于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相信通过幼儿园、家庭的共同配合与努力,孩子们一定会成长为活泼、快乐、阳光、自信的健康儿童。
【摘 要】幼儿园教育是幼儿的启蒙式教育,对幼儿未来的成长有着事关重要的影响。为了培养幼儿的良好道德品质,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为幼儿园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地教育环境,提供了新的教育契机,丰富了德育教育课程。本文主要针对幼儿德育教育的现状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展示论述。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教育;信息技术;资源;课程
伴随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快速发展,许多新型计算机产品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例如说宽带、多媒体产品等等。同时,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也为我国的教育环境提供了变革力量。信息化环境下,幼儿德育教育拥有了新的朝力。因此,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对幼儿德育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信息化环境对幼儿园德育教育产生的影响
幼儿的良好道德品质以及社会性都在日常地生活里逐渐形成。他们是否能够养成良好地道德品质和教育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产生于发展,信息化技术为幼儿德育教育活动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教育空间,更加深层、更加广泛的体验空间,推动了幼儿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
(一)新型可拓展的现代化支撑环境
教育环境对幼儿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信息化环境为幼儿德育教育提供了许多可选教育环境。
1.音频和视频环境
由于信息化环境的影响,视频与音频已经成为日常教学环境中两项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这两种技术利用音频来传播声音、利用视频进行画面传输,通过它们可以进行声画并行传输。例如广播系统、视频播放系统以及多媒体教学环境等等。
2.校园网络信息环境
现如今,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科技力量的快速发展,以网络技术作为基础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今,幼儿园已经采用了许多网络化信息系统,例如方便与孩子家长沟通的互动网络,即QQ与校讯通等等。
(二)信息化背景为幼儿园德育课程带来的影响
1.拓展了德育教育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指的是为了实现课程教学而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了保证课程教学能够顺利开展,我们必须要开发和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因此,为了使德育教学能够得到实质性的进展,德育课程资源是必须要得到拓展。在以往的德育教学过程里,课程资源比较封闭、单一,然而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课程资源的变革。正是信息化技术的高效、高精度特征让德育教学的课程资源得到了拓展,并且弥补了以往德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着的一些空缺与弊端。
例如,传统式教学资源通常是以图片、文本和教师的论述等,然而在信息化背景下,资源将会以愈加丰富地形式呈现在教学过程里。以“一块玩,更开心”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把日常教学过程里拍摄的图片以及摄像进行筛选,然后在孩子面前进行展示,孩子可以通过视频回想起当初的幸福场景,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开展教学工作。这种模式避免了传统式教学中的枯燥地围坐讨论,更加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
2.园本德育课程的活化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幼儿德育课程的规划设计以及实现部分都有了很大的创新改革,同时还具备了鲜明地时代特征。基于幼儿数字环境下的幼儿德育教育,更有助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地行为品质,引导他们实现社会化精神。例如说利用广播、网络等一些技术可以加快德育教学的实施,创造出一种良好地教学气氛,凸显教学活动过程,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
例如,以往放学之后,幼儿往往会在园内玩耍,许多玩具最后都没有被收拾。在现环境下,我们通过校园广播以及一些信息系统开展实施以“怎么样有效管理幼儿园玩具”的论坛,让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到这个论坛,一起来讨论如何更加有效地管理玩具。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提高所有孩子们对玩具管理的认识,让他们能够投入到幼儿园玩具有效管理的活动中去。
三、总结
幼儿教育作为儿童的启蒙式教育,为了培养他们良好地道德品质,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有效开展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基于信息化环境下,我们要以有效开展幼儿德育教育活动为目标,选择合适地科学技术作为教育环境,选择有效的切入点,拓展德育教育课程资源,提高德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以此来打造出一种快速便捷的幼儿德育教学模式,实现师生的共同参与、全力合作。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日常地幼儿园德育教育活动里,可以为德育教育提供新式动力资源,实现幼儿德育教育的快速性发展。
摘 要:幼儿园德育是幼儿体验与习得道德品质与社会性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的独特特征为幼儿园德育提供了新的、跨地域时空的支撑环境,拓展了新的幼儿园德育的教育资源,活化了园本德育课程,为幼儿园德育课程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教育;信息技术;资源;课程
随着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宽带、云计算、互联网络、多媒体等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新形势下,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变革。信息技术的支持,知识的跨领域流通,给幼儿园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
一、 幼儿园德育与信息技术的内涵
1.幼儿园德育
幼儿园德育教育是指根据社会要求以及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目的促进社会化及良好道德品质形式的活动总称。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覆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每个儿童从出生开始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关系中,社会公德是每位儿童必须习得的技能之一。心理学的研究报告发现,整个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学龄前儿童,开始初步发展是非观念和行为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也明确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具有初步的归属感”......可见幼儿园德育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2.信息技术
20世纪末,随着电子信息业的突破与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全面渗透,人类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全球化日益加深,突破了时空界限,物流、信息流、知识流呈现全球流通的态势;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在教育行业,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始转变,逐步趋向开放知识、多元需求、自主探究、合作型的教育;再者,知识与创新成为时代的关键点,知识将成为了财富与权力的源泉,信息被认为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在大信息流的冲击下,如何收集、分析、处理、利用与共享信息,如何利用信息创新与求进成为信息时代的关键。
信息技术使得教育具有了崭新的特点,该特点也为幼儿园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
二、信息技术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活力
幼儿的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发展与形成的,环境的熏陶与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为幼儿添置与提供了一个更多维度、更深广度的认知与体验的空间,为德育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1.新型可拓展的现代化支撑环境
幼儿园教育与环境密不可分,信息技术为幼儿园德育增添了更多可选的支持环境。
(1)音视频环境
音频和视频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应用技术,广泛应用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音视频环境是指以音视频技术为支撑的传播声音、画面或者声画同步传输的系统。幼儿园内的全园广播系统、影音播放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数字视频系统以及班级互动多媒体系统构成了幼儿园校园音视频应用环境。
①全园广播系统
全园的广播系统在幼儿园里的利用率非常高,大型的活动宣传、每周的升旗仪式、每天的公开播音(如小小广播站、正面新闻信息的讲述简析、陶冶性情的音乐播放等),很多幼儿园利用了校园广播建立起正能量的宣传阵地,成为宣传的窗口,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
②影音播放系统
VCD或DVD+电视机或投影等构成了幼儿园简单的教学光盘播放系统,几乎应用于所有幼儿园当中。
③闭路电视系统
幼儿园的闭路电视系统已经逐步普及,应用于监控视频和广播视频。监控视频主要面向幼儿一日的生活与活动记录,可作为个案的分享与分析;广播视频主要是电视或教育教学的统一筛选与播放。
④数字视频系统
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数字视频也开始在幼儿园中逐步推广,数字视频系统中的资料源主要通过自制、购买和网络下载等途径获得,自制通常是拍摄后加工处理的相片和视频,能够提供实时的记录或幼儿园外的有用记录。
⑤班级互动多媒体系统
大部分幼儿园基本每个班都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麦克风、便携性音响、投影幕、实物展台、幼儿电脑、IBM等幼儿软件,一些有条件的幼儿园还配备了互动式的电视机、交互智能平板等等。完善的多媒体系统满足教师日常教学的需要,并为师友互动、人机互动、自主个性化学习提供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
(2)校园网络信息环境
网络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平台得以应用与推广。幼儿园内常用的网络信息系统主要包含物理网络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络、因特网等)、网络资源(如可为教学提供支持的资料或音乐视频等、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学具等、可供幼儿学习的软件素材等)和互动网络(如家园沟通使用的校讯通、电子邮箱、QQ、微信等)。
2.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课程的创新
(1)园本德育课程资源的拓展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设计、实施、评价等)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德育课程资源是“可能进入德育课程活动,形成德育课程实施必要条件,并保证德育课程教学系统进行的一切素材和条件”。传统的德育课程资源存在单一、封闭等弊端,而信息技术的精准、高效以及其独特的信息的海量性、动态性、共享性与可变换性等特性,恰恰能弥补传统德育课程资源的空缺。可利用的文本、音像、社区资源、人力资源等在数字技术下一览无遗,从园内资源的分享开发到园外家长、社区、世界各地区实时资源的利用都能“一点到位”。
①鲜活资源的引入
传统的幼儿园德育资源一般为文本、图片以及教师讲述等,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资源将以更丰富的形式、更贴近生活形态、更具感染力的动态呈现。
如,小班活动《一起玩,更开心》中,针对小班孩子日常抢夺玩具、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为切入点,以愿意和小朋友游戏、友好提出加入同伴游戏的要求,与同伴友好相处为目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日常拍摄到的照片、录像镜头筛选展示,让孩子们通过数字视频系统重温当时真实情景,即刻吸引了幼儿的专注力,引发讨论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帮助他们学习换位看待与思考问题。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平实枯燥的围坐讨论,更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水平与思维、表达等能力水平,降低了讨论活动中“无话可说”的几率。
②班、园、家、社资源的共育共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合力教育是教育发展中一种必然的趋势,家园合作更是幼儿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儿德育教育更需要家园共育的熏陶与教导。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快捷地获得与传递一切文明成果,为人与人之间搭建起密切交往与对话的桥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幼儿园各班级、全园、家庭与社区资源将得以高效流通、共享,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更广泛、更有效的“四位一体”的课程参考与可用资源。
如,《国庆节亲子活动》中,幼儿园通过幼儿园网站向家长发出活动设计、游戏组织、可支援的教育软件和硬件等的调查和邀请,通过网站留言板、班级博客、QQ群、微信群等回收反馈的意见。邀请家长委员、老师代表共同根据收集到的意见与可用支持,召开会议制定计划与方案。“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征集了来自各行各业家长们的意见,通过他们的参与挖掘了身边其他可用的丰富资源,而通过互联网络的多种沟通方式,图文并茂地及时掌握幼儿园本次活动的需要与欠缺的物品等,在短时间内集众人之力,解决幼儿园经费、物品、人员不足等问题。如:有的家长承接了民族展示与服装租借,有的家长联系了提供活动户外音响设备的广告公司,有的参与收集游戏中使用的废旧物品,有的家长承担了活动当天的摄影摄像工作……活动后,通过幼儿园网站的快讯回顾、班级网站相册的展示等,幼儿、家长、教师与社会各界都感受到了这一国庆主题活动的有趣与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课程的可用资源不再只限于教学参考书中,而可随时随地寻找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资源;在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课程的可用资源不再只限于此时此刻此地,还可随时回放、直播在社会、周边、自身发生的当地或异地的事件,更贴近生活,更能引发共鸣。幼儿在观察、感受、体验、分析的过程中,得以认知、模仿、同化与强化。
(2)园本德育课程的活化
幼儿园德育课程在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撑下,其规划、设计与实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借助幼儿园数字化环境,如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信息技术能推进德育活动的开展,营造浓郁氛围、展示活动进程、凸显活动的效果,构筑无空间、无时间、无地域限制的幼儿园德育大广场,促进幼儿社会化及良好道德品质的逐步养成。
儿童在生活中观察、体验与成长。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才能达成幼儿园德育“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信息技术的支持,多彩的图文声画,能提供给孩子更形象生动、更贴近生活的体验,符合幼儿认知的年龄特点。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唤醒幼儿的记忆与共鸣。
如,针对放学后,幼儿经常在园玩耍,玩具没有收拾,皮球、单车等乱停乱放现象,利用全园广播系统与内线电话系统,开展了一场《放学后该如何管理幼儿园软玩具和设施》的师生论坛。广播直播室中邀请了不同年级的老师、不同班级与年龄段的幼儿以及后勤管理部门的教职员工参与,讲述放学后的玩具设施被乱摆乱放、孩子们只玩不收拾的现象,展开如何科学管理放学后幼儿园玩具和设施的讨论。各班老师组织孩子收听,并展开讨论,通过“热线”(内线电话)向直播室中传达意见与建议,并通过广播系统全园开播。一场热火朝天、打破班际的讨论就开始了,利用广播、班级多媒体系统以及内线电话系统,全园老师、幼儿、各部门的教职员工都收听并融入讨论活动中,实现了全员性的、深刻的、鲜活的德育教育活动。孩子们与老师们在活动中共同收获感受规则、遵守规则、爱护身边的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等的德育教育。活动报道于幼儿园网站的快讯栏目向家长分享,同时让孩子回家与爸爸妈妈一同学习,利用幼儿园留言板、QQ群等反馈讨论后孩子的改变与幼儿园玩具和设施的变化,共同达成遵守与互相监督的共识。此举跨越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全员参与的社会公德、环境意识的德育教育活动是在传统教学模式是下无法轻易实现的。
以幼儿园德育为目标,适度选择合理的信息技术支持环境,恰当切入有效的现代化技术的支持,拓展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涵,打造便捷快速的教育教学信息流通渠道,达成积极参与、互动探究、多维合力的认知效果。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德育的结合,给幼儿园德育注入了新的动力源泉,适时运用好信息技术将为幼儿园德育提供意想不到的效果。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对幼儿园德育工作的目标做以下论述:“萌发幼儿热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城市、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这一时期个性塑造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良好个性奠定基础, 这一时期对幼儿以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幼儿积极的心态,是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修养的关键.当今社会现状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优越,成人的溺爱娇惯 纵容,使得幼儿产生‘以我为中心’的恶习,养成任性执拗粗暴的个性,不爱惜东西。不善于与人合作,自私,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因此德育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作为启蒙教师应从小处着手,细心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抓住每一个教育机会,采取最适合幼儿特点的方法,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德育培养。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布置合理的环境,把德育渗透进去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教育首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通过物质环境这种意识和氛围来感染和熏陶幼儿的情感,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如;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为了突出这个主题,在我们幼儿园楼道有大型壁画:各族小朋友手牵手迎奥运,贴有福娃,有小动物在进行各种运动比赛等。幼儿走进幼儿园就能感受浓浓的奥运气息,渲染了友爱和平的气氛。在活动室内有师生制作的福娃教我学英语,有废旧光碟拼成的中国龙“2008”字样,五环旗。在这种环境的感染下,自然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奥运的真实情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建设家乡、振兴祖国的种子,从而潜移默化的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把德育渗透到各种活动之中去
教师应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使幼儿获得好的发展。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 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通过国旗下的讲话进行德育教育
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让幼儿听听,学学,讲讲中学英雄激发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英雄的情感。如2008年的5・12我国四川发生了大地震,通过国旗下的讲话知道,这一突如其来的灾难,灾区人民什么都没有了,没有房子,没有吃的,穿的。没有玩具,没有亲人他们多可怜,可是各族人民纷纷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从此孩子们知道互帮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以及向英雄学习,激发幼儿同情心,离园时孩子们纷纷要求家长捐款,有的幼儿宁愿把买奶的钱都捐出来了,献出了爱心。
(二)教学活动是幼儿德育的主要渠道
幼儿教学与活动是幼儿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幼儿品德实践的主要途径。利用教材本身内在的思想性,在完成各科教学要求的同时,顺理成章的提出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
如在纸的探索活动中,孩子们对纸的种类,特性。作用。来源都有了解。他们模仿造纸过程,体验到一张纸来之不易,孩子们主动的提出要节约用纸,怎么节约呢?经过一翻讨论他们决定要爱护书,轻拿轻放不乱画,于是孩子们行动起来看书时不乱翻乱扔,把废旧纸收集起来,制作一本新图书,摆放在书架上,活动中孩子们的能力得到提高,道德品质得到培养。
(三)户外活动和区角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园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团结意识,明白团结一致、互相协作就会胜利的道理;在玩高跷、跳绳、玩皮球等为主的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谦互让,不争抢活动器具;在自由活动时,幼儿不慎突然摔倒,其他幼儿就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去帮助他;当幼儿走独木桥,个别幼儿产生畏惧情绪时,老师都及时而恰如其分地进行勇敢与尝试帮助。
(四)利用重大活动,培养优良品质
如“三・八”节进行爱妈妈、爱阿姨、爱奶奶的教育:节前,老师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日期,同时,要求每个幼儿在家了解妈妈、阿姨奶奶的辛苦,从中使幼儿萌发尊敬妈妈、尊敬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阿姨们的情感。节日当天,小朋友把亲手做的小礼物献给妈妈、今年“十・一”国庆节是我国60周年大庆的好日子,设计‘爱祖国’画展。幼儿用绘画,手工的方式表现祖国的美丽,使幼儿萌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三、抓住生活中的契机进行随机教育
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习惯,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动力。它的教育融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我们要善于抓住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的每个契机。如要求幼儿来园后给自然角的种植物浇水,让幼儿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有一天,我发现一棵大蒜有点枯黄了,我连忙对孩子们说:“哎呀孩子们,你们看这棵大蒜怎么变黄了。”“大蒜妈妈肯定很伤心”。你们说该怎么办呀?”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有的说给它浇水,可能是渴了”,“给它换盆子吧。”以激发幼儿爱动脑筋的习惯,以及关爱情感。
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德育教育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
众所周知,幼儿思想品德教育对人的一生具有举及其重要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幼儿思想品德教育呢?正像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所说的那样:儿童有其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许多不同于成人的道德判断方式,它们不是成人道德的“内在化”。所以,开展幼儿德育工作,必须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判断方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人在长期的幼儿园德育工作中,根据幼儿的阶段性心理特点,探索幼儿德育的有效途径,构建学龄前儿童身健康成长的环境,初步形成“四个维度”的德育特色。具体如下:
一、以日常教学为主轴,加大德育工作的密度。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随机性、非系统性。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幼儿品德教育的随机性,把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充分抓住幼儿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教育机遇,随时随地进行幼儿的习惯养成和品德教育,做到德育工作全覆盖。
通过日常的生活和各类活动对幼儿进行渗透性的德育教育,从每个小细节中让幼儿领悟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德育要求。
第一,从常规教育入手,在点点滴滴中确立行为规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独立自主和自制、自律的品质。比如,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幼儿与幼儿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因此在洗手、上厕所、吃点心、喝水、玩玩具、午餐、午睡等等环节时,老师都能及时提醒幼儿互相谦让、有序排队、安静进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的方式相处,避免因拥挤、争抢而造成的伤害。
第二,结合开展的主题活动和领域活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在开展每个主题活动时,老师都能深入挖掘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因素,有机渗透到活动中,丰富主题教育的内容,如“各种各样的桥”主题中,我们组织幼儿收集祖国各地桥的图片,让家长与孩子通过网上查阅了解家乡古代的桥、现代的桥等,促进幼儿进一步了解我国各种各样的桥梁建筑、桥梁设计师和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第三,利用游戏活动实践道德行为。游戏活动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还为幼儿提供了实践道德行为的机会,如在开展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时,老师都能创设社会情境,把一些正面的人物角色,通过道具或者语言让幼儿去扮演,让他们付诸行动,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有道德行为,什么是不道德的行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让幼儿逐步领会合作、互助、分享等道德要求,通过不断调整和选择自身的行为规范,将道德认知付诸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
二、以节日活动为节点,挖掘德育工作的深度。
节假日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日子,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节点。我园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培养幼儿的美好品德。
一年当中有许多与幼儿相关的重要节日,我们结合节日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如:“三八”节开展爱妈妈、爱奶奶、爱阿姨的活动,“五一”节开展爱劳动教育,“六一”节开展好儿童教育,国庆节开展爱祖国爱家乡教育,“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等,如利用重阳节邀请小朋友的爷爷奶奶来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老师教小朋友制作礼物送给爷爷奶奶,让爷爷奶奶给小朋友讲他们小时候的苦日子故事,通过这种活动,不仅使孩子们了解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他们更加热爱和珍惜今天的生活,培养幼儿尊敬老人的情感,深受老人们的欢迎,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我们充分利用节假日活动,挖掘德育工作的深度。
三、以课题教研为推手,维护德育工作的鲜度。
幼儿的心理特点是喜新厌旧,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对司空见惯的东西懒于理会。通过课题教研可以不断开发幼儿德育的新领域,探索德育的新途径。我以省级德育课题《国学经典教育与幼儿德育的有效结合》为推手,挖掘德育工作的鲜度:每年开展一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幼儿感受传统文化韵律美;编写国学情景剧《或饮食》和《一饭千金》等,在大班的表演游戏中深受幼儿喜欢。幼儿通过表演故事中的角色,实践了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认真读书的良好品德行为。
除大型的省级课题外,也提倡开展短小灵活的县级课题、校级课题。它们团队小,周期短,见效快,更有利于及时更新德育课堂的内容和途径,保持幼儿德育工作的鲜度。
四、以服务社区为翼展,拓宽德育工作的广度。
幼儿德育不是幼儿园教师的独角戏,是教师、家长、社区三位一体的全景戏。我依托幼儿园早教指导小组,积极发挥“0-3岁社区早教基地”辐射作用,拓宽德育工作的广度。利用休息日,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0-3岁早教志愿者”服务队活动,指导家长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亲子互动游戏活动,有效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把德育工作拓展到“0-3”年龄段和社区范围。
以上是我从事幼儿德育工作的四个维度,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实效,总结出来,与诸君共享,更期抛砖引玉。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那么,如何把握幼儿园德育的契机,避免教育流于形式?笔者在实践研究中得到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契机
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可见,教育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更影响社会的发展。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娃娃抓起,这已是全社会认同的事情。为了避免幼儿德育流于形式和说教,重要的途径就是善于把握、利用教育的契机,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经过实践研究,我们得到几点启示:
一、把握幼儿道德情感和行为体验的契机
契机教育对幼儿而言是直接而有效的方式。在活动中,我们紧紧围绕幼儿园特有的教学模式,结合幼儿一日活动,针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激发幼儿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道德情感及行为体验转化为他们自觉主动的需要,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如新生入园时,为了缓解他们入园焦虑的情绪,我们会邀请大班的小朋友来和新生做游戏,让新生初步体验爱的情感,培养大班幼儿的爱心和责任心。再如我们结合主题“我爱地球”,让幼儿利用看、听、画、做等,了解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她、保护她,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在社会领域中开展“做个守时的好孩子”主题活动,让幼儿懂得遵守时间的重要性,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作息时间,培养幼儿做什么事情都要守时的良好品质;在艺术领域“家乡美”“画你眼中的家乡”等活动中,让幼儿感受家乡的变化,热爱自己生活、成长的地方,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适时树立德育参照物
幼儿模仿性强,道德认识尚处于他律阶段。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适时地树立一些参照物,让幼儿直观地进行比较认识,不仅能帮助幼儿清楚地辨别是非,而且能提高其道德认识。幼儿之间正面或反面、成功或失败的事例,幼儿自身的过去与现实,大哥哥、大姐姐们的榜样,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事迹,传说、故事中的优秀人物等,都可以作为幼儿德育的参照物。如在吃点心时,有的小朋友把碗里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而有的小朋友则吃得到处都是,还有的偷偷把点心倒在垃圾桶里。这时,老师可以讲一个爱惜粮食的故事,让小朋友辨别哪些行为做对了,哪些行为做错了,为什么?大家通过一正一反的对比,马上形成了正确的是非观念。教师再从中进一步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懂得尊重农民伯伯及他们的劳动,从而培养幼儿珍惜粮食的习惯。
三、利用社会道德环境和氛围的教育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中的种种信息正越来越快地渗透于幼儿的生活之中。教师要敏锐地捕捉社会信息,适时利用社会环境和氛围,对幼儿进行德育。如全国开展的评选“美德少年”“最美孝心少年”活动,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幼儿了解少年们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自强自立、文明有礼、诚实守信、尽责奉献等事迹,以他们为榜样,培养自己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再如,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根据幼儿园的安排,结合“我们的节日”,开展各种针对传统节日的公益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唱歌、跳舞、绘画、手工DIY、环境创设等形式,营造氛围,在充分体验欢快节日气氛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家园共育,强化道德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德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幼儿一日在园时间只有不到8个小时,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如果家园教育脱节,家长不能给孩子一个正确的道德观念,规范好孩子的行为,那么孩子就可能养成自私自利、好吃懒做、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坏习惯,这样也将影响孩子一生。所以,要使我们的德育行之有效,家长的协调配合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可以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设立家园联系栏等形式,一方面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脾气个性等,另一方面把幼儿园德育的计划、内容等情况,以及进行家庭德育的方法等向家长一一介绍,请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开展德育,进一步强化幼儿的道德意识。
幼儿德育需要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相互配合,共同促进,这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应及时纠正,并鼓励其改正,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来影响幼儿,有艺术性地引导他们接受别人的建议或意见,以正确的态度对人对事,健全幼儿的人格修养。教师、父母及幼儿周围的人如果能好好把握幼儿德育的契机,必将更加有力地促进幼儿德育品质的养成。
【摘 要】幼儿期养成的习惯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而幼儿期又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所以,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期的重点。我们在掌握各学科教育要求的同时,还应把德育要求渗透到其中去,使之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真正把德育教育落实到每个孩子。
【关键词】幼儿;德育 ;良好习惯
如何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思考的问题。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对幼儿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要想学会做事,首先学会做人!”多年幼教实践让我得出这样一条经验:要想教有所获、学有所成,关键的基础和前提,是要抓好幼儿期的德育教育。注重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开展其他一切教育的前提和保证。而尊重实际,因人施教,却是实施幼儿德育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德育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
一、将德育教育及时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日常活动中
处于幼儿期(3―6岁)的孩子,其个人兴趣和能力差异已有所表现,个性特征初步形成,这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由于现在4-2-1的家庭模式,绝大多数幼儿在家倍受宠爱,从而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就要注重每一个环节,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使幼儿获得良好积极的发展。在进行幼儿德育教育时,教师时常参与幼儿活动,才能充分了解幼儿思想、行为习惯的具体发展情况及个体差异。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帮助幼儿认识问题,抓住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予以教育纠正,使之形成正确的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幼儿,实现德育教育的任务。比如说,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如在各类比赛性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明白团结一致、互相协作就会取胜的道理;在跳绳、搭积木等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谦互让,学会分享,不争抢玩具等。孔子曰:“少成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人小时侯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其一生都会起到重要作用。教师要善于发掘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的教育意义,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祖国、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友爱、不怕困难、讲礼貌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二、创设优质教育环境,环境布置体现德育内容
教育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往往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而它对幼儿的作用及其影响是巨大的。如:“我可爱的家乡”图片展览等,可以自然的激发起幼儿热爱我们生活的城市的真情实感,从而潜移默化的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我们也改变过去单纯地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点,把品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幼儿生活的环境中。如,餐厅墙面的布置可以是一些珍惜粮食的图片和诗词,或者让小朋友们自己画一些珍惜粮食的图画等,在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图片、材料、布置展览的过程中,在健康、积极的情绪感染下,幼儿对珍惜粮食,热爱劳动会有更深的体会,受到更好的教育。
三、注重家庭教育,好的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的教育和培养
马卡连柯曾指出:“一切都替代孩子,为孩子做好一切,这是父母所给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而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知道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习惯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只要方法和内容合适,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必要的。因此,我们经常向家长宣传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使家长从内心赞同我们的观点进而支持我们的工作。在幼儿园,通过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园活动,请家长走进课堂,与孩子共同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环保服装,组织“时装秀”表演;利用重阳节开展亲子活动,请孩子的爷爷奶奶来园参加亲子游戏,这种家长与幼儿的互动,使家园教育取得一致,提高了幼儿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德育教育要全面,品德教育也应渗透于幼儿家庭教育中,试想:如果一个家长满口脏话,动手就打人,那他的孩子又怎能做到文明礼貌的去对待别人呢?家庭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要做到家园一致,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发展导向,成为孩子成长的表率。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他们需要得到父母和教师温暖的牵引和扶持。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孩子学会生活、学习、做人的能力,是传给他们一辈子享之不尽的财富。所以,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氛围中茁壮地成长!
中小学德育论文:中小学优化德育教育 [摘要]德育途径是德育取得良好实效的重要保障,面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德...
德育小论文:发挥社团的德育功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
高中德育论文:高中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为何不能取代高中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不能...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浅谈新时期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策略 摘 要:中小学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十分重...
高中德育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
教师德育论文:教师德育技巧探求论文 众所周知,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如何,直接关系到工作成效。德育工作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