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8 02:42: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农业资源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论文摘要: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贸易与生产开发相结合的新机制的形成。这一新机制的形成,使贸易双方传统意义上的贸易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贸易双方为了确保贸易产品的品质及安全等,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积极展开了生产领域里的合作,进行了贸易产品生产资源的国际化配置,使贸易双方的农业资源效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今后中日农业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一、中日农产品贸易发展的背景与现状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农业的比较利益下降,务农者减少,农业出现了萎缩,国内农产品自给率逐年降低,农产品供给出现了不足的局面。日本政府为解决国内农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从80年代后期开始,放宽了对外国农产品的进口的限制。在此背景下,日本商社为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增加对国外资金、技术的投入,用以开发、生产、进口适合国内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日本把这一农产品贸易形式,称之为农产品的“开发输入”。
中国的农产品供给状况与日本大不相同,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相对剩余。中国政府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出了扩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农业发展战略。中国的这一农业发展战略恰恰迎合了日本的农产品“开发输入”,并且,中国农业生产成本低的优势,有力地吸引了日本商社从中国开发进口农产品。从90年代初开始,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逐年增加,日本的贸易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总金额是28.8亿美元,2000年增加到73.9亿美元,10年间增加了2.6倍。特别是生鲜蔬菜进口增长十分迅速,由1992年的2.9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36.3万吨,8年间增加了12.5倍。与此同时,日本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也在增加,特别是种子出口,从1997年的58吨增加到2000年的207吨,3年间增加了3倍多。日本在中国的农产品“开发输入”,不仅促进了中日农产品贸易量的快速增加,而且,对中国的农业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地影响。我们过去的研究证明,日本在中国的蔬菜“开发输入”,对中国的农业技术进步、生产效益的提高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中日农产品贸易开发与农业资源配置效益
众所周知,传统的农产品贸易形式是出口国将农产品出售给进口国,贸易双方是单纯的商品交换关系,并不涉及生产领域里的合作。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日本从中国的农产品(主要是蔬菜)开发进口,则是双方为了贸易展开了生产领域里的合作,形成了贸易与开发生产一体化的贸易新形式。这种贸易形式主要有3个基本特征:日方商社以订单形式向中方企业订购产品,日方提供生产订购产品的生产资料及生产技术;整个生产过程按照日方的技术指导进行,产品质量标准必须完全符合日方要求;所生产的合格产品全部由日方商社进口到日本。
日本在中国开发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有:肉食加工品、面食加工品、蔬菜(包括蔬菜加工品)等。其中,蔬菜的开发进口量约占从中国进口蔬菜总量的70%。在蔬菜的开发进口中,日本大葱是鲜为人知的产品,2001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的3.7万吨大葱中有90%以上属于在中国开发生产的日本大葱品种。
在传统的贸易理论中,无论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还是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还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都是从分析一国资源优势与生产要素配置人手,阐述国际贸易发展的动因。而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贸易双方形成了贸易与生产开发有机结合的跨国经济体系。在此情况下,仅仅考察一国的资源优势与生产要素配置,显然已经不能正确解释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因,中日间的农产品贸易开发亦是如此。为此,我们用中、日生产日本大葱的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实际,考察中、日生产日本大葱的资源配置效益,揭示中日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动因。
(一)日本大葱在中国的开发生产过程
日本大葱以脆、甜为其特点,适合日本人的食生活习惯,是日本主要蔬菜品种之一,全国年消费量超过50万吨。20世纪90年代以前,日本大葱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基本保持平衡,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农业劳动力减少,机械化程度低、手工劳动量大的大葱生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日本大葱生产量减少,价格开始走高,在此情况下,日本农产品商社开始把目光放在海外开发生产上。1996年以前,日本的大葱“开发输入”主要来自于台湾、韩国,1996年日本大阪一家农产品商社与中国山东省安丘市的一家蔬菜加工企业通过签订合同,开始了日本大葱在中国的开发生产。合同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日方公司与中方公司合作开发生产日本大葱,日方公司为中方公司提供所需种子、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提供生产技术指导,中方公司提供土地、劳动力、生产设施等,按照日本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第二,双方公司合作开发生产的产品,由日方公司按合同价格全部收购出口到日本,中方公司无权自行处理。1996年日本大葱在中国开发生产成功后,由于日本大葱与普通蔬菜相比生产效益好,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很高;同时,由于开发生产的产品质优价廉,受到了日本消费者的欢迎,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进行开发生产的公司不断增多,开发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开发进口量由最初的1千吨增加到2000年的3万多吨,短短的4年间增加了30倍以上,这种旺盛的贸易生命力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
(二)中日两国日本大葱生产中的资源效益比较
表1是中国及日本生产日本大葱的投入与产出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日本生产大葱的产出价值是中国的2倍多,但由于日本的劳动力资源紧缺,生产大葱投入的劳动力价值皇中国投入劳动力价值的近15倍,所以,日本农户生产大葱低于中国农户生产日本大葱的收益。不过,如果是中国农户生产中国大葱,其效益并不能达到生产日本大葱的效益,原因是日本大葱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品质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日本大葱种子技术含量高),品质好带来了高价格、高收益。当然,效益好的原因还有国际市场的因素。但是,中国开发生产日本大葱所取得的高收益,可以说是日本的农业技术资源与中国的土地、劳动力资源跨国优化配置的成果。
(三)日本大葱在中国开发生产的效益分析
日本大葱在中国的开发生产项目,虽然比一般作物投资大、成本高,但由于所生产的产品品质好,并且全部销往日本市场,所以,其经济收益明显高于国内普通种植业生产项目。表2是我们对日本大葱生产基地农户不同生产项目的收益情况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土地收益率或者是劳动收益率、资金收益率,日本大葱生产比粮食生产、中国蔬菜生产都成倍提高。这种土地、劳动、资金收益率的提高应该说是日本大葱的贸易开发,促进了大葱生产资源及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优化配置,产生了国际资源优化配置效益。
三、结论
从日本大葱的贸易开发可以看出,中日农产品贸易开发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贸易关系,贸易同生产形成了有机联系的整体,贸易双方进行了贸易产品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使资源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对于促进两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增强了中日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生命力,取得了双赢的效果。目前,这种贸易形式虽然局限于部分农产品。但是,应该看到,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形成的中日两国农业互利合作、协调发展的新机制。这种新机制如果推广到中日农业的全面合作上,可以避免或减少目前两国农产品贸易中出现的问题,加强中日农业战略互惠关系,共同应对因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农业衰退——农产品短缺的危机。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危机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农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作为人类生存和农业发展基础的农业资源应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提出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因此,本文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1.1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1.2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3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危机
2.1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现有近5000万的贫困人口分布农村,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贫困-资源环境恶化一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2.2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主要表现为:一,近30年来中国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资料,1996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中,已有14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0.067hm2以下,占总数的47%,其中有7个省、市(区)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线,尽管如此,占用、毁坏的耕地情况仍未好转。再加上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二,农业用水危机正在加深,农业每年缺水达3.0x1010m3,受旱面积约2.0xl07hm2,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00个城市缺水;乱开滥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如华北已经形成了1.5-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
2.3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表明:在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82%受到严重污染。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中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农药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染给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这样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恶化,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执行不力,严重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业资源保护,就会使目前已经恶化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导致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后劲;制约农业发展进而制约中国整个经济发展。
中国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如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农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作为人类生存和农业发展基础的农业资源应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提出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特征;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1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意味着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提高上的满足。
2.1.2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2.1.3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2.1.4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5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
2.2.1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经济可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
2.2.3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2.4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2.2.5目标的多元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3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危机
3.1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现有近5000万的贫困人口分布农村,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贫困-资源环境恶化一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3.2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首先,近30年来中国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资料,耕地由1957年的人均0.173hm2下降至1995年的0.08hm2。到1996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中,已有14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0.067hm2以下,占总数的47%,其中有7个省、市(区)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线,尽管如此,占用、毁坏的耕地情况仍未好转。再加上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
其次,农业用水危机正在加深,主要表现在:(1)农业和城市缺水严重。农业每年缺水达3.0x1010m3,受旱面积约2.0xl07hm2,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00个城市缺水。(2)水涝灾害严重。90年代成灾面积已经相当于50年代的273%,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3)乱开滥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如华北已经形成了1.5-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
3.3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表明:在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82%受到严重污染,25000km的河流污染物超标,受污水、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0.1亿hm2;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中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1995年为26.8万t,预计2000年将达30万t,农药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增加到1997年的45%,"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0.1亿hm2,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为污染,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给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这样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恶化,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对农业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如陡坡毁坡毁草等,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和"局部有所改造、整体继续恶化"的被动局面,使得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仍在发展。
中国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执行不力,严重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业资源保护,就会使目前已经恶化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导致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后劲;制约农业发展进而制约中国整个经济发展。
4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
4.1.1法律法规是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法律管理应成为强化资源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全面审理中国现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提出修订和补充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条例和管理办法,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具体化,增强其操作性,要注意有关法规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
4.1.2建立并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并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并划分清各类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从法律上支持、监督产权所有者对农业资源保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强化农业资源管理的协调机制。
4.1.3制定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现有农业资源的各种基本法规中,一般都是就某种资源论资源,较少涉及一种资源和其他资源作为农业资源整体的关系和综合管理的规定,因此,要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观念和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综合管理意识;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体系,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
4.2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
4.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的试点,及时推广应用。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的延伸产业,形成种养加和农工贸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高,确保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4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政策
4.4.1保护耕地。今后中国各项建设都应力求少占地、占坏地;坚持有偿用地,有借有还;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闲地,减少占地损失;有计划地开垦边远地区的宜农荒地。
4.4.2改善农业资源
环境。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等。
4.4.3注意引进、吸收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的节能、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的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替代等。
4.5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评估和评价工作
长期以来农业资源的无偿使用已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农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不能及时扭转资源无价和价格扭曲现象,就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规范农业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产的评估方法,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估价和评价工作,推行有偿使用及社会补偿制度,资源开发的申报和审批制度,以便加强对农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5结束语
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中国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如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生态农业这一现代农业新模式受到广泛关注,生态农业的实践和研究逐渐增多。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有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0余个,带动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500多个,建成生态农业示范点2000多处。虽然我国生态农业试点不断增加,但生态农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对生态农业的认知尚不成熟,对生态农业资源利用的评价还不完善。学术界对生态农业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偏重于对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探讨,如刘刚等以区域研究为基础提出不同功能区发展不同模式的生态农业;[1]二是关于生态农业效率的研究。如吴小庆等将农业生态效率指标分为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两个子系统,对无锡市农业生态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2]潘丹等将农业污染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测算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生态效率;[3]三是对生态农业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程翠云等运用回归模型分析了中国2003—2010年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4]高亮等运用DEA方法对安塞县商品性生态农业系统耦合效率进行了评价。[5]这些研究无疑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一、生态农业和资源利用效率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和本质
生态农业的内涵是构建其评价体系的基础,对生态农业的准确把握直接影响评价体系的构建。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6]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生态农业是依靠农业内部来维持土壤肥力,促使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它既能带来生态的良性循环,稳定地、持续地提供农产品,又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7]综合以上观点生态农业的内涵可概括为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综合农业体系。生态农业本质上更关注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其中土地、水、劳动力、机械、肥料、农药、农膜等应受到重视,这为构建生态农业条件下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提供了思路。
(二)资源利用效率的诠释
经济学认为物质的稀缺和人类需要的无限必定带来资源配置的问题———即如何配置资源才能达到两者的平衡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生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是资源的利用效率,从单位产出消耗的投入来衡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它体现了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合理性,包括研究单要素的利用效率和多要素配合时的综合利用效率。二是资源的配置效率,[8]农业生产的投入多种多样,一方面需要考虑各要素的配置是否合理,是否实现了技术的最优化,即考察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存在规模报酬递减情况,所以还需考虑要素投入的整体规模是否合理,即决策单元的规模效率。
二、生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体系构建
生态农业的投入主要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其中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气候、土壤微生物、土壤自然肥力等;社会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力、财政投入、技术、管理、农用物资、能源等。其中农业自然资源中的气候、土壤微生物、土地自然肥力倾向于农业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社会经济资源中的能源更倾向于对农业技术的研究。生态农业的产出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经济效益既包含其为社会产生的经济总贡献,也包含对农户带来的微观收益;生态效益既包括其正面效益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也包含负面效益如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和空气污染等,而这些污染可以从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量侧面反映出来。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其食物保障功能、农产品的质量方面。生态农业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体现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即资源投入的减少和产出效益的增加;准则层则是目标的细化,其中资源投入分为农业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层是将准则层的具体化,其中的分项有的属于农业经济研究方向,有的更偏重于农业自然科学研究或农业技术研究。这里主要从农业经济方面研究生态农业的资源利用效率。
三、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方法和指标选择
研究资源利用效率既可以对生态农业生产中的单个要素进行分项衡量,也可以对若干重要要素进行综合衡量。
(一)分项要素资源利用效率
1.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可通过土地产出率来表示。土地产出率=农业产量或产值用地面积,体现了土地资源集约、合理利用的综合水平,是反应农业生产力的综合指标。[9]其中使用产量指标时可体现土地作为粮食基本保障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使用产量时侧重土地投入产生的经济效益。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体现了单位农业用水获得的农业产量或产值,可选用农业用水效率系数=农业产量或产值农业灌溉用水量,这一数据体现了农业用水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为了体现节水灌溉等技术的应用程度也可使用节水灌溉面积比重=节水灌溉面积农业总灌溉面积来表示,这一点体现了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程度。
2.社会经济资源劳动力的利用率可通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利用效率体现,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可以用同一劳动力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农产品的数量来表示,[9]劳动生产率=农产品数量劳动时间,这一指标倾向于对微观农户的研究。宏观来看,当研究对象为某一区域或地区时可运用劳动力利用效率来计算,劳动力利用效率=农业产量或产值农业从业人数。农用物资主要包括机械、化肥、农药和农膜。农用物资利用效率=农业产量或产值物资投入量,其中的物资投入量可以是农用机械总动力、化肥折纯量、农药施用量、农膜使用量等。这些指标中化肥、农药、农膜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污染物,所以,这些指标对应的利用效率可体现农业污染程度,可表征农业的生态效益。机械总动力则可表征农业的经济效益。财政投入主要指用于农业生产的政府财政投入,在统计数据上主要体现为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财政利用效率=农业产量或产值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用来衡量农业财政投入的产出效益,体现农业财政投入的高效利用情况。农业技术投入方面,受限于直接农业技术投入数值较难统计,可以根据历年统计数据中的农业技术成交额或动植物新品种技术成交额等数据从侧面反映农业技术的投入情况;也可以选择农业科学研究机构数量、农业科学研究人数等从技术研究平台方面反应农业技术的投入情况,其利用效率的计算使用公式为:技术利用效率=农业产量或产值技术投入。也可使用农业科技贡献率体现农业科技的使用效果,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业科技产值农业总产值。
(二)多要素资源利用效率
单要素利用效率分析侧重对农业要素的分项对比,在考察多要素的综合利用效率是会显示出不足,所以,应使用多因素综合评价的方法综合考查资源利用效率。在研究方法上可选用多因素综合评级模型,其公式表达为P=mi=1ΣWi×(nj=1ΣWij×x'ij)。其中,P为综合农业资源利用生产率评价分值;Wi为各类型要素i的权重,Wij为要素i的指标j的权重(权重可根据专家咨询法或主成分分析法确定);x′ij为要素i的指标j的标准化数值。由于农业资源利用的指标存在量纲不同的情况,所以,需要在研究时换算为标准数值。[8]yij=xij/x*j,(x*j=max1≤i≤m,xij≠0),正向指标x*j/xij,(x*j=max1≤i≤m,xji≠0),逆向指ΣΣΣΣΣΣΣΣΣΣΣ标式中:yij为指标标准化数值;xij为指标原始数值。在指标的选择上可选用资源耗用的绝对数来表示,其中土地资源可选择农用地面积、耕地面积表示;水资源可以用农业灌溉供水量表示;劳动力可选用农业从业人数或农业劳动时间来确定;农用物资可选择农用物资的耗用量,如农用化肥折纯量、农膜使用量、农药施用量表示;财政投入可使用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技术可选用农业科学研究机构数量、农业科学研究人数、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经费支出等指标表示。在具体运用是可根据研究侧重点或回归分析找出主要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四、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方法和指标选择
资源配置效率旨在研究各类资源的投入比例和投入规模的合理性,其中投入的最小化或产出的最大化是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标志,它是一个相对值,是几个决策单元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对比,取值在0和1之间,越靠近1的决策单元资源配置越有效,反之越无效。同时资源配置效率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现有资源是否都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即技术是否有效;二是现有的资源投入规模是否合理,即规模是否有效。测量资源配置效率可使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它不受量纲的限制,可测量不同决策单元在多投入多产出的情况下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其具体表达公式为。(DC2R)minθnj=1Σxjλj-θx0+s-=0,nj=1Σyjλj-y0-s+=0,λj,s-,s+≥0,j=1,2…,n,θ∈EΣΣΣΣΣΣΣΣΣ∈ΣΣΣΣΣΣΣΣΣ1其中n为被评价对象的数量(即n个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中分别有m种投入(输入)与s种产出(输出);xrj为第j个决策单元所使用的第i种投入的数值;yij为第j个决策单元所创造的第r种产出的数值;xj=(x1jx2j…xNj)T,j=1,2,……,n;yj=(y1jy2j…yNj)T,j=1,2,……,n;θ为决策单元的效率值;λ为评估该决策单元的效率时参考的其他决策单元的比例;s-为松弛变量,表示该决策单元应减少的投入量;s+为超额变量,表示该决策单元应增加的产出量。在指标的选择上,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侧重点选择不同的指标,如若研究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可重点选择土地面积、耕地面积等;研究农用物资的配置效率可选择机械、化肥、农药等指标。产出方面可根据研究的侧重点选择农业产值、农业增加值、农户经营性收入、农产品产量、粮食产量等指标。
五、小结与讨论
生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指标的判定及研究方法是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环节,必须从生态农业的本质内涵出发,充分关注其特殊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生态农业实践。同时,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了解其本质、要素、特性、功能等各个方面,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其本质、要素、功能也将会发生变化,所以,生态农业资源利用评价体系的构建也需要适应时代节奏不断完善。
作者:赵伊娜 单位:中州大学
1现代休闲农业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形式
现代休闲农业的主要特征有:①自然性,休闲农业的资源主要来自于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及人文资源,而非人工建造的景观。②体验性,休闲农业重在亲身感受。游客可以在观光的同时,参与农业生产、果实采摘等。③休闲性,休闲农业为国民提供了休闲的机会,使得游客可以更好地与当地居民增加了解、交流互动,体验农村生活。④产业性,休闲农业是融合了农业和旅游业的新型产业经营模式[7]。在我国,各地区结合自身农业优势开创了很多休闲农业的实践体系,形成了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田园农业观光、民俗风情、农家乐、村落乡镇、科普教育、休闲度假等休闲模式,其中以田园休闲观光农业为主,因为这种休闲模式投资相对较少、见效也快。
2德化县南埕镇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分析
2.1德化县南埕镇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类型结构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由此,旅游资源是进行旅游活动的前提与核心,也是旅游业产业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中,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是人类与自然环境长期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统一的农业景观,具有广泛性、多样性、时代性、季节性、地域性、系统性等特点[8]。德化县南埕镇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基础良好、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呈现出一定的结构特征(图1):该区的桃仙溪自然景观、桃花岛农业观赏园景观、石笋峰景观、石笋洋水电站在旅游区内部形成局部的黄金组合优势。这里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安静的村庄、水声潺潺的溪流、参天古树、茂密的植被,充分体现了桃仙溪乡村旅游景区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与独特性,极具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价值。同时,德化县南埕镇积淀了深厚的古村落文化、农耕文化及民俗文化,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这些旅游资源内容丰富、优势突出,具有发展当地现代休闲农业的巨大潜力。但是已开发的景区相关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不完善,可进入性较差,且与周边乡镇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有极大的相似性,旅游资源易被替代;南程镇还有一些旅游资源处于未开发状态,如地文景观资源石笋峰、遗址旅游资源(湖兴宫)等。
2.2德化县南埕镇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层级结构
德化县南埕镇开发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目标客源市场主要是泉州市、福州市、厦门市、漳州市等,其中针对的顾客群主要是一些想回归自然、体验农家乐的城市居民、开展夏令营和春游等形式的中小学生、怀念家乡的海外侨胞等。因此,德化县南埕镇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在确定旅游资源类型结构的基础上,再结合目标休闲农业游客的旅游动机、特征等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确定德化县南埕镇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层级结构。
3德化县南埕镇休闲农业的开发模式德化南埕所具有的气候资源、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及其地域空间特征决定了其休闲农业开发的模式。
3.1生态观光农业园
德化县南埕镇应积极招商引资,并充分利用闽台的五缘优势,引进台湾的观光休闲农业,建设以种植桃树、葡萄、枇杷为主的农业观赏园;在巩固发展桃花岛农业观赏园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生态农业观赏园的规模,为南埕镇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其中,南埕镇可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古厝、村庄、溪流、温泉、古树、森林等,积极打造以桃仙溪景区为主的自然生态旅游品牌。
3.2农业体验园
德化县南埕镇应启动“乡村游、农家乐”旅游线路,推出“农家自助餐”、“农家旅馆”、“垂钓台”、“生态田园乡村”、“素质教育拓展基地”等生态旅游项目,完善生态旅游要素,从而设计出欢乐农家体验区、科研考察基地,将南埕镇打造成知名的乡村旅游景区,不断扩大乡村旅游项目在省内的影响力。其中,重点开发农家乐生活体验区、茶树种植区,并利用当地村落古民居打造乡村客栈,使乡村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在接待服务上更加完善。此外,还要形成当地富有特色的乡村墟市、农业艺术等民俗风情旅游品牌,这样才能促使德化县南埕镇发展现代休闲农业走多元化、可持续道路。
3.3温泉休闲养生度假村
德化县南埕镇应充分运用当地景色宜人的农村和农业观光点、温泉、田园村舍等旅游资源,按照一定的布局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家村舍,打造温泉休闲养生度假村。这样可以使得游客不仅可以观光、体验农家生活,享受乡土乐趣,又可以使游客养生、住宿、度假、游乐,从而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憩度假场所。同时,农业度假村的建设还可以延长游客逗留的时间,进一步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
4小结
德化县南埕镇的现代休闲农业处于初步开发阶段,相应地开发模式也不够成熟、周密。因此,其应依托著名的石牛山国家地质森林公园旅游热线的游线依附综合型休闲农业旅游区来带动德化县南埕镇的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本文提出的德化县南埕镇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有生态观光农业园、农业体验园、温泉休闲养生度假村,具有较强地针对性。然而,该休闲农业开发模式不具有普遍性,因为全国各地之间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等条件不同,各地区休闲农业发展不可能按照相同开发模式进行,必须考虑自身区域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旅游产品及旅游形象等方面的基础上,科学规划、逐步实施,从而最终实现各地现代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体验经济时的到来,旅游者对旅游体验需求的广度与深度日益增加,开发体验式旅游产品成为顺应时代的要求和趋势。本文在分析河南休闲资源体验式开发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环境优势的基础上,深刻剖析其存在的诸如产品类型单一、经营规模小、规划不科学、旅游体验不足等问题,提出开发高端综合性庄园,开发休闲体验式休闲农业产品,深度挖掘农耕文化内涵,开展亲子娱乐旅游活动等对策建议,促进河南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休闲农业资源;体验式开发;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城市生活、工作的巨大压力使得城市居民越来越渴望回归自然,前往乡村休闲度假,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这为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1河南休闲农业资源体验式开发的优势
1.1区位优势
河南地处中原,铁路、高速路、航空四通八达,交通优势十分明显,是重要的内陆交通运输枢纽。近年来河南省实施了村村通工程,使得农村与外界建立起了一个更加便捷的联系通道。同时,随着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私家车数量的迅速增加及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为人们进行休闲农业体验式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1.2资源优势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面积大、人口多,农业文化底蕴丰厚,农业经济在河南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丰富和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为开发河南农业体验式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中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河南丰富多彩的中原乡土民俗文化,地方戏曲、民间杂技艺术、民间工艺、乡土节庆等乡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河南具有开发休闲农业的明显优势。
1.3政策环境优势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等一系列关系农业的一系列政策,这些为河南省开发农业体验式旅游产品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同时,国务院曾提出《关于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被提升为国家战略,为河南农业体验式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
2河南休闲农业资源体验式开发存在的问题
2.1产品类型单一,经营规模小
河南省现有已经开发的农业体验式旅游产品多以“农家乐”为主,总体的规模都普遍较小,产品对外界缺乏影响力,在市场方面没有合理、有效的推广营销手段,大部分还只是单纯地停留在农业观光层面,很大程度上都忽视了农业文化、农村生活,民俗风情等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体验式旅游产品的丰富性。旅游产品开发大多数都集中在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等产品上,大都是以吃饭,观光,采摘等为主,缺乏自身特色缺少产品创新,特别是有相当大一部分接待水平偏低,而且配套的设施也不够完善,导致现有产品难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2.2缺少科学规划,产品挖掘深度不够
河南农业体验式旅游产品的开发普遍缺少长期的合理规划,在开发过程中由于自主开发式占据极大比例,开发管理者很可能由于资金和管理水平的欠缺等问题,从而导致了中短期的行为十分明显普遍。许多旅游产品只是进行了表层的初步开发,缺乏设计上的创新,大多数农业旅游体验式产品都是以赏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做农家事为主题,产品开发粗糙,并未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探索,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只注重“表”,而忽略了内在,忽略了乡村文化元素的深度开发,这些就造成了旅游产品雷同,缺乏特色,而且产品的文化品位较低,档次不高。这样就造成了所开发的产品无法满足现代旅游市场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更加无法满足一些游客对高文化品位的需求。
2.3旅游产品体验式不足,高素质人才缺乏
旅游者的感受难以提高。由于产品的单一、内容不够丰富,一般的旅游活动都是吃饭,观光,或者采摘,垂钓之类,缺乏其他一些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活动,经常给游客的感受就是,与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相比较,只是观光的对象发生了变化而已,这样就使得旅游者的体验需求得不到满足;另外,在从旅游者购买产品至消费完成这一过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感受和体验的过程,然而由于中间的服务者没有良好的素质和体验式服务概念,或者经营管理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了所提供的体验式服务不够周到。同时,由于我国乡村旅游经营中的淡旺季变化明显,引不来人才、留不住人成为制约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
3河南休闲农业资源体验式开发的对策
3.1开发高端综合性庄园
开发商集中开发,经营管理为主,游客自己耕作,赢得果品或者原地种植某作物,参与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另外游客也可购买庄园内的相应水果或其他作物。可以通过社会融资,小规模,多渠道的方式,将旅游者也纳入到旅游产品投资与开发的范围内,吸引人们投资,解决小规模自主式开发所出现的资金缺乏,规模小以及缺乏长期统一规划与管理的问题。
3.2农业体验与休闲度假相结合
将农业体验与休闲度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旅游地进行合理规划,建立农业体验区,生活区,以及娱乐区,把这些要素一体化,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休闲体验式农业旅游区,游客们不仅可以观光,种植,采摘,通过这些活动体验农作,还可以住宿,进行其他娱乐活动,度假,充分体验和享受乡村风情,培养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向旅游者提供优质的体验式服务,使得旅游者在体验劳作的同时也获得身心的放松和愉悦,从而帮助其提高自身的旅游体验感受,更好地突出体验式旅游的特点。
3.3深度挖掘和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
在开发农业体验式旅游产品的过程中,不能仅把目光聚焦在农业生产劳作和娱乐活动上,更要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在提供物质和娱乐享受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文化情感的陶冶和传播,例如可在产品中加入当地富有特色的民俗表演,设置专门人员向游客们讲解和介绍当地乡村民俗风情,也可以加入当地特色小吃或者特色工艺品,不仅用于出售,也可将制作过程全面展示于游客,以吸引游客并且帮助传播当地乡土文化。除此之外,可以设立一些农业民俗节庆旅游活动,如梨花节等,增添文化氛围,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体验旅游,以此来满足一些对文化有高层次追求的旅游者。
3.4以农业资源基础为依托,开展城市亲子娱乐
随着目前亲子问题的热议,《爸爸去哪儿》等亲子电视节目的热播,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更好地和孩子沟通和相处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可以借助这一契机,开发亲子娱乐农业体验式旅游产品,设置一定的项目,如亲子共同捉小鱼小蟹,钓鱼,放风筝,共同种植蔬菜水果,共同完成采摘任务,以及捉泥鳅,斗蟋蟀等一系列农村田园活动,让父母带领孩子充分体验农业劳作和田园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增进亲子之间的交流。
作者:洪旭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1农业资源概念
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设备,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
2影响农业资源利用的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农业生态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农业资源和已经呈退化的趋势,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农田污染等现象十分严重,很多时候,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对耕地过度利用,破坏其原有的生存环境,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气等对农业的泥土和用水都造成严重的损害,近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急剧增长,都打破了农业资源原有的生长环境,因此,要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就要重新规划农业的发展模式。
2.1在浪费资源方面在农业生产方面,资源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例如:玉米的秸秆就是很好的饲料和有机肥料,但是在收割后为了方便清地,采取直接在田地焚烧秸秆的措施,不仅浪费了农业资源,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还会影响生态环境;在农田灌溉时,很多农民为了方便直接把水管放在田地无人看管,造成大水漫灌的现象,这样不仅破坏了田地的收成,还促使水土流失,影响土地的二次耕种。
2.2资源与环境被污染方面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污染浪费的现象,比如:在饲养牲畜时产生的粪便都直接投入排水池中,农业生产中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农作物的农药含量大大升高,进而对人体造成伤害,污水排放到江河湖泊中导致藻类的异常繁殖,引发水质发生恶化。这些污染现象都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3合理开发资源与强化环境保护意识
农业资源的保护就是要运用法律、经济、政治等手段,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对破坏和滥用农业自然资源的行为所实行的监督管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要正确认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在农业生产建设中必须要遵循自然环境的规律,不要只追求利益最大化,要着眼于全局,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3.2改善当前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化肥的使用,用自然光的光合作用代替饲料化肥,这样可以减少对土地的伤害,增加耕种的次数,提高产量,合理规划更重的密度,采取高杆作物和低杆作物交叉种植的方式,既节省耕地又可以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获得更多的能量,近而提高作物产量。
3.3在浇灌农田时要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农田浇灌的方式上也发生很大变化,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水资源的浪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浇灌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4大力开发再生能源。近几年随着农业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很多资源已经逐渐减少面临枯竭,因此,开发可再生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效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能源,这样既起到了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效果,又有效地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5要坚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相统筹、外源污染防控与内源污染治理相协同、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以“两个持续提高”为工作目标,重点做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抓好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工作,探索建立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抓好示范建设,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常态化;加大秸秆机械化还田力度,全面推进秸秆循环利用,建设一批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扎实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步伐;加强地膜监管,加大推动地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力度,启动可降解地膜示范和推广,推动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探索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新机制,推进农业物种资源保护工作再提升;力争实现外来入侵生物防控管理工作制度化、监测预警信息化、防治工作长效化、防控管理分类化;实施现代生态农业重点工程,加强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创新发展;树立不同地区美丽乡村典型,推动形成农业农村环境联动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新局面。
3.6要落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生产力持续提高、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目标,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为前提,以保护农业资源、减少投入品使用、治理环境污染、修复农业生态为手段,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实现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产地(资源环境)安全的三个安全以及生产发展、生活提高、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确保资源环境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生态文明程度。
3.7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要想真正地实现环境保护,就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预警机制,避免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造成对农作物的伤害,导致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的退化,影响土地的耕种能力,建立预警系统,就可以及时掌握农业资源的发展变化,针对出现的问题状况及时解决,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4结束语
环境监测预警是环境管理职责最基础、最基本的一支力量。因此,建立支撑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列行监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监测能力和信息技术系统的农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十分重要。对农村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改善与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保障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高克强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一、南亚所休闲农业资源优势
(一)自然资源优势
同时南亚所处于城郊结合部,疏港大道从旁经过,交通方便,离渝湛高速、徐湛高速的交汇处10分钟车程;距湛江市区仅20公里,坐车行程20分钟左右。南亚所土地资源丰富,土地面积达468公顷,且土壤深厚,质地较好,含丰富的矿物质。目前建成科研基地200多公顷,科研试验设施近万平方米,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一定的空间承受能力。火山峡谷位于南亚所土地范围内,紧邻疏港大道。三条火山峡谷呈放射状分布,与直线距离仅1公里的世界玛珥湖地质公园湖光岩遥相辉映,他们均为同一地质年代火山活动构造出的神奇地质景观。其独特的地质地貌及原始的植物群落为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活教材。
(二)科技资源优势
经过多年发展,南亚所取得了相关科技成果120多项,获奖成果5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30多项,出版专著20多本;农业行业标准21项;选育澳洲坚果、芒果、剑麻等新品种15个。这些都为南亚所发展休闲农业提供科技成果保障。南亚所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目前已收集保存了南亚热带植物139个科1437个种的种质资源3000余份,是国内收集和保存南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单位之一。已建成芒果、菠萝、剑麻、荔枝龙眼、澳洲坚果、优稀果树种质资源圃,同时拥有生产规模达800亩、近80个品种的园林绿化苗木生产基地。南亚所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水果品种繁多,是城市居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人才资源优势明显。南亚所现有硕士学位以上人员60多名,其中博士学位以上人员20多名,副高以上职称人员30多名,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科技人才保障。
(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通过申请国家修缮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所内主干道、通往各科研示范基地道路均已硬底化,示范基地已通水、通电,按照科研、生产、示范的要求,配套修建相关温室大棚或荫棚。修缮改造休闲餐厅、烧烤区、体验基地,完善相关接待设施,接待能力逐步加强。加强所内环境建设,绿化美化了环境。
二、南亚所今后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主要模式
南亚所科技资源丰富、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因此,南亚所今后发展休闲农业的模式为综合型,主要由科普教育型、农业观赏采摘型及参与体验型等类型构成。
(一)科普教育型
以南亚所丰富的植物品种、高新的农业技术为教材,通过现场讲解、科普试验、科普讲座等方式,进行农业科技教育、生态农业教育,为广大游客和青少年学生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
(二)农业观赏采摘型
以科研、生产示范基地为重点,开发观看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设施农业、园林绿化苗木生产基地,向休闲观光者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业生产过程,使游客增长现代农业知识。以南亚热带植物园、优稀果园、休闲体验基地为重点,开发观景、赏花、踏青、采摘等活动,让游客观赏美丽景观,采摘新鲜水果,在享受美好田园风光的同时,体验自摘、自食、自乐的快乐生活。
(三)参与体验型
游客可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自己制作叶脉书签、小盆栽以及植物标本;在烧烤区,学习打鸡翁,烤制乞丐鸡,在人工湖边可以垂钓或打牌娱乐;在休闲农业体验基地,认购地块自己动手种植蔬菜、水果,也可以自己动手摘菜,生火做饭,品尝新鲜优质、绿色无公害的瓜果蔬菜;在火山峡谷遗址区,游客可以结伴而行到三条火山峡谷内探险,体验独特的火山地质地貌及原始的植物群落,提高生态环保意识。
三、南亚所发展休闲农业应采取的措施与保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发展休闲农业在丰富城乡居民休闲、游憩的同时,将南亚所已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增强单位经济实力,提高职工福利的同时,也是推广展示农业科技成果、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因此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发展休闲农业所带来的社会、生态、经济效应。
(二)合理规划,整合资源
南亚所虽然资源丰富,但利用效率不高、产出效益低下,主要原因是功能分区不明确,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因此要遵循科学发展观,以《南亚热带作物科研创新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指导,整合科技、自然、人才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功能分区,明确南亚所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突出特色。在开发方式上,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原则。
(三)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南亚所虽然在科技人才的层次和数量方面有一定优势,但目前真正懂开发、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严重缺乏,致使所内的导引、休息、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管理与开发不完善,与休闲农业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应根据我所休闲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加大对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确保休闲农业健康发展[3]。
(四)加强宣传,形成品牌
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南亚所各部门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配合,优势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同时发展休闲农业资金投入少,项目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和知名品牌,以致社会影响力不大,缺乏吸引力,对单位经济、社会效益的推动作用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因此,要依靠自身的科技成果、资源优势,选择发展最具市场潜力和竞争力的休闲产品,打造名品、名园,形成特色品牌。要将单一观光休闲型或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向观光休闲、科普教育、参与体验的综合型休闲农业发展,丰富休闲农业的类型或项目,形成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从而使休闲农业向多功能、高层次的方向发展。要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及户外广告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培育客源市场。加强与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及各种旅行社的沟通与合作,与周边的景区、景点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吸引更多的游客[4]。
(五)完善管理,促进发展
根据南亚所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和管理规范,责任到人,防止服务无标准、卫生不合格、安全有隐患、产品质量差等管理混乱局面的发生[5]。在《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科技开发管理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办法,体现奖惩分明,多劳多得,激发休闲农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创新我所休闲农业开发工作,推动休闲农业向前发展。休闲农业现已成为南亚所发展过程中的新兴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实际过程中,要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科学规划,不断创新,扎实推进,开发具有一定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和产品,实现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的统一[6],使南亚所的休闲农业走上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左雪冬 李端奇 谢江辉 邓旭 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一、工业资源
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工业资源已经成为当前的新亮点。通过高科技工业资源实现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休闲农业的多元化,确保新型农业符合当前的工业发展潮流,增强高科技技术在休闲农业中的作用与价值。河南省目前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4401.70亿元,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六大高成长性产业比上年增长25.3%,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9.6%。高技术产业增长53.3%,整体高科技技术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和改进。
二、休闲农业对策
在进行休闲农业建设的过程中,我省建设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地位、生态效益等,对整体的建设进行全面分析和管理,从本质上提高休闲农业的发展效益。
(一)完善农家体验型
要制定科学的整体发展规划,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结合当前的河南农家体验型特点,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河南农业特色。在进行农家体验的过程中,要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在进行河南地区休闲农业的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根据河南当地农业资源特点和农业资源优势,对农家体验进行完善,将农家体验落实到休闲农业的方方面面。要侧重游客的亲身体验参与,对整体农家体验形式进行完善,将整体农家体验形式多样化。在进行农家体验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丰富整体的农家菜、农家房、农家景观等,将农家体验形式由单纯的农家拓展到景区、农场等,从而丰富农业体验和农业休闲形式。
(二)坚持农业有序发展
在进行河南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要对整体的休闲农业进行管理,实现农业有序发展。相关人员要坚持《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贯彻河南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相关人员要结合河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式对休闲农业进行规划,实现对休闲农业的基础状况管理。要对整体的休闲农业进行层次化管理,对农业区域、经济区域等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确保休闲农业整体管理和建设的有序化。在坚持有序发展的过程中,要确保形成结构更加合理、建设特点更加鲜明、服务水平更加高级,从本质上实现对河南省休闲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合理分配资源
在进行休闲农业的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加强对河南省休闲农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发展休闲农业,政府首先要加大投资力度,要对当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增强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对本地区农业资源、交通旅游资源、经济资源等进行合理分配,保证休闲农业结构。政府要加大休闲农业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从本质上提高该地区的资本投资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在本省休闲农业的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加强高科技资金投入,加强休闲农业的科技建设,提高本地区的休闲农业建设特点。
(四)加强体系管理
为引导休闲农业的规范化健康发展,该省建设人员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的体系管理。要根据当前《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整体管理方针,对休闲农业企业管理中的规划建设、产业培训、安全生产等进行整体规定,建立统一的管理方针。要完善对自身管理体系的建设,对内部管理制定严格的标准,确保当前的休闲农业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政府加紧制定资源、环境、服务、市场等方面规范管理条例,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增强体系的整体管理效益。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价格制定到经营管理各方面督促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休闲农业服务意识、业务能力、服务水平。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加强对休闲农业的重视程度,将其效益进行拓展,确保休闲农业带动本省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对本省农村经济建设规划和落实。
三、总结
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建设的一种趋势,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完善农家体验型、坚持农业有序发展、合理分配资源、加强体系管理,从多方面实现对休闲农业的强化建设。要坚持休闲农业特色化建设,将休闲农业向多元化发展,对河南省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确保本省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杨晓娜 单位:郑州牧业经济学院
摘要:
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资源的利用、最大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生态平衡发展等是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内容。生态农业和农业环境污染是农业环境主要内容。其中对农业生产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等的良性循环模式进行研究属于生态农业工作范畴;而农业环境污染除了与农业环境安全保障有着密切的关联外,也以高标准、高要求对人类保护环境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
农业资源与环境;污染问题;保护措施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成为了现代人们期待高品质生活时重点担忧的问题,因为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主要以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由于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和常规农业所施用的化肥和农药导致了农村的环境污染严重,这两个问题日益加剧危害着农村的环境质量,因此,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两方面的环境污染因素进行改善已是当下环境保护所刻不容缓的重点工作内容,也与我国环境保护目标的顺利实现息息相关。
1农业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将资源和环境定居在了其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位置上。然而,依照目前的形式来看,农业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发生了较为突出的矛盾,具体存在问题如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我国领土面积相对于我国人口数量则处境是岌岌可危。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将近1.3亿公顷,实际总量为19.2亿亩,但人均耕地仅0.1公顷,占世界平均水平约4.5%,不由分说,我国耕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性。虽然我国目前的耕地面的也存在严重的短缺,但相比于水资源短缺问题还相对良好。我国人均拥有水资源仅占世界水平的1/4左右,约2000立方米。但目前我国已存在水资源严重短缺,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由于水资源量不足500立方米,大大地制约着我国的农业发展。
2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农村算是生态资源的原始部门,因此,抓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农村的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是我国生态社会建设的基础。可再生能源由于其的可再生特点在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科学、合理地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目的。
2.1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生产意味着人们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是人们在对自然界进行着无期的索取,而自然资源并非无限的,它和人的生命一样是有限的;除此之外,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与人的承受能力是一致的,并非无限度的。而且自然资源还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但如果将可再生资源利用不当,也会使其沉入不可再生资源行列,因此,农业和农村经济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2.2合理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可再生资源往往通过合理化利用可以将其恢复到再生资源行列,是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清洁能源是通过对其的开发利用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者对污染程度较小的一种能源。目前,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在各个领域存在现象此起彼伏,对于农村贫困地区的能源问题而言,需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进行开发和利用,即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一方面对传统的能源进行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要对水能、沼气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急性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例如,发展小型水电站,一方面对电力方面的相关问题可以进行合理化处置,另一方面可以对发电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有效减弱;而且沼气不仅可以用来做燃料,还可以将有机质添加进农田,同时可大大减低农村的环境污染程度。
2.3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生产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其进行全面、细致地规划和进行科学合理地组织,从而实现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目标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力争将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目标充分实现,以农业生产、经济、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融合为一体,使其相互之间形成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构建新型农业体系目标。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中,生态农业是主要的发展方向,我国的“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已将生态农业列入其中。这一重大举措使得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充分地表现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拥有的良好前景。
2.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对保护环境逐渐高度重视了起来。保护环境就是要确保现有的资源在不被受到破坏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进一步进行改善,促进环境的优化发展。由于人类发展对于农业具有特殊依赖性,目前,农业占据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而环境是促进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精神食粮,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已是刻不容缓。
3结语
总之,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资源的利用、最大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生态平衡发展等是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内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将资源和环境定居在了其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位置上。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防治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作者:袁扬静 单位:广东省城市建设高级技工学校
一、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路
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由浅入深,先基础再综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随教学过程的推进而不断加深递进和拓展延伸,以整体、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以环境监测与评价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环境科学概论和环境监测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夯实学生基本能力把握,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专业特色课激励学生提高应用素质能力,挖掘环境规划与将管理专业教育课内涵拓宽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体系,突出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体系的教学系统性,优化课程群教学模式。本课程群既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内容,也有实践性强的实验内容,在教学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移到注重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促进学生个性与才能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上来,建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新课程体系,突出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体系的教学系统性。
2.突出课程群实践定位,通过调整实验和实习教学内容,优化实践体系,强化教学过程课程群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环境监测与评价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重在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故突出了课程群的实践定位,通过调整实验内容和优化实验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走知识理解提出问题实际操作总结分析实习应用深化学习的路子。
3.以科研带教学,积极指导与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完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中指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复合生态体系。这突出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课程组老师依据地域特色和科研基础,积极指导与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课程群框架
农业环保类专业中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是农业与环境科学的交叉,主要研究运用环境监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防治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以宏观层面的农业环境问题为出发点,强化“农业与环境监测”、“农业环境评价与管理”等基本理论,结合农业、环境科学、环境监测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学和环境管理学相关知识,系统地打造以保障农业环境安全为核心的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教学组织上,加强主干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联结、递进与层级关系,减少重复与交叉的内容。课程群建设以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增加教学效率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中的特色办学为目的,通过将相关的课程科学地整合,产生新的课程群,从而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强化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方面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包括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监测实习、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与管理6门课程。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和环境检测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综合特色课,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监测实习课程是本专业的实践基础技能培养必修课。课程整合优化后,将系统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基本技能为着力点,技术应用为主线,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教学,利用环境监测实验分成模块化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以知识为本位确定教学内容的做法,突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系统性,建立以综合应用能力为本位确定教学内容结构的体系,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本专业课程群建设条件
石河子大学于2003年开设“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并列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讲授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固体废弃物、生物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方法,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以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等内容。经过几年教学实践,已经积累形成了较完善的教学体系。2010年环境监测课程被评为校级一类课程。在该课程的推动下,教研室逐步加强和改革环境监测相关课程的建设。2011学年教研室教师所授本科生课程《生态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监测实习》、《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概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资源环境研究法》被评为石河子大学优质课程。因此,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建设可更好地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创办出颇具特色的农业环境教学。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环境相关理论与实践技术不断更新。
四、本专业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环境监测课程体系较健全,但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均按照环境专业人才共性能力培养为主,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的相关理论还不够突出和系统,亟待课程系统整改,主要问题有:(1)教师对各课程内容及特点不够熟悉,课程之间知识点重复或脱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配套,未与教学资源与条件有机结合,课程之间不能融会贯通,教学案例与实例启发性及与课程联系性不强。(2)课程组教师单打独斗,谈不上学生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学生由课程学习获得的能力系统连贯性不强,学期分散授课后教师仅强调本门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未融合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3)环境监测课程实验和实习内容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优化,但对学生仅注重实验及实习结果,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优化,不能突出学生个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能力提高。(4)学生创新能力仅依靠教师个人指导,没有发挥相关课程及课程组老师的指导优势,忽略了学科及教师优势的交叉性和互补性,局限了学生思维。因此,本专业应针对环境领域共性职业能力(环境监测技术、环境评价方法)分析的课程群平台设计,课程群建设以“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创新提高”为主线,以“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必修课程作为课程群建设的理论支撑主体,以“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监测实习”为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支撑主体,结合农业环境保护类专业环境监测与评价能力分析,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要求,选择相关课程,以“环境规划与管理”选修课程为专业方向拓展核心课,从而为基层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有助于学生能力培养和就业需求,实现岗位需求和能力培养、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就业相结合。
作者:王开勇 樊华 张凤华 杨乐 潘旭东 庞玮 单位:石河子大学 农学院资环系
一、现有课程设置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培养内容单一化。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的高素质农业科学技术人才,但现有的培养内容及课程设置主要还是注重对植物营养和土壤学方面的知识培养,其相关课程占专业核心课总学分的100%,对于资源管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相关课程的知识涉及较少,资源管理利用相关课程只开设了土壤调查与制图一门,占专业选修课总学分的7%,环境类相关课程占专业选修课总学分的32%。学生缺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关理论和技术,特别是对专业相关的农业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管理等课程的开设更是较少,然而管理的思想又是本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
2.缺少专业认识相关介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主要是由任课老师和相关教授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进行设置,学生对于课程及专业认识较为浅薄,不了解课程设置的目的及各门课程的相关性,只是机械化被动地接收老师所介绍的内容,对在同一学年特别是低年级开设的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致使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互相之间没有很好地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实践动手能力弱。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不仅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本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偏重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而缺乏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也有27.5学分,但由于受到实践场所、实践经费和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却不尽人意,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只知道“为什么”,而不知道该“怎么做”,甚至连最基本的知识也因缺少实践而不巩固。
4.忽视学生个性培养。核心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保证,而选修课的开设,是学生个性和情趣培养的重要手段。目前的选修课实际是必修选修课,学生没有选择权,只能被动地接受所开设的选修课程。一方面,所开设的课程有限,学生必须全部选修,失去“选修”含义;另一方面,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权,不能依据自身实际需求合理选择课程。另外,高考录取学生,只是通过单一的分数进行录取,进入大学后对于学生个人在智力和兴趣方面的差别没有足够的重视。有的学生对应用工作感兴趣,愿意服务社会,有的学生更喜欢进行学术研究。喜欢学术研究,有进一步深造打算的学生会更努力地学习,而喜欢社会工作的学生却没有实践能力评定机制,成绩也不理想。在现有的培养机制下,缺乏适应“学术型”学生和“实践应用型”学生差异性的培养。学校是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的场所,应该实行个性化培养方案,探究推行“学术型”和“实践应用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改革,对教育资源的重新利用和分配,开发和引导学生,使其能独立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完善自己,发展自我。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原土壤与农业化学(部分)、农业环境保护(部分)、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部分)以及农业气象合并为农业资源与环境(090403),隶属于环境生态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多学科结合的学科,涉及到土壤、水分、气候、土地资源和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对于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改革应该在教育部颁布的基本框架下,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改革。首先我们不应该只是仅仅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应通过课程的教育让学生获得基本社会适应能力和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其次,农业资源与环境是一门实用型和技术型相结合的具有综合性和基本性的专业学科,作为农林类高校,我们不仅要为农林发展提供专业型人才,还要培养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环境评价为例的教学改革措施
本文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以环境评价课程为案例,该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了本课程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与应用,强调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培养了其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污染源调查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的能力,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基本编写技能,及环境背景调查,污染源调查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并对本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63位学生进行了改革效果问卷调查(问卷发放63份,有效问卷60份),表1显示,16.7%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4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专业学习重要,只有15%和0.3%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或不重要。在对环境评价课程教学质量的调查中,其不满意率仅为1.7%,超过90.0%的学生对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质量感到非常满意或满意或比较满意。因此,环境评价课程改革效果的探析,可以为探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1.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教学。学生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要养成基本的学科素养,提高认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明确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老师不再作为课堂的主角,满堂灌输知识,而是积极配合学生去探索知识,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客观认识,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在环境评价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课堂互动性的总体满意度较高,18.3%的学生对课程互动性非常满意,43.3%的学生感到满意,而有6.7%和3.4%的学生对其互动性不太满意和不满意。与此同时,在对学生关于课堂内容理解的调查,只有8.3%的学生能够完全的理解,大部分理解的比例为38.3%,基本能理解的43.3%,少部分理解和不理解的占到10.1%。为了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提高与学生的互动,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特别是那些对课堂互动性不满意以及对课堂知识没有全部或大部分理解的学生之间的交流,积极帮助他们融入教学课堂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2.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实践。对于课堂知识的传授,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基本了解,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该课程,应该学什么,以及如何学。在被访的学生中,13.3%的同学能经常地从课堂教学中受到启发,75.0%的学生能在偶尔或个别时候在课堂上受到启发,11.7%的学生基本没有从教学过程中受到启发。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该将相关课程融合在一起教学,另一方面借鉴先进的经验,特别是中西方在该学科有价值的理论,让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中清晰辨别,思考问题,为今后继续研究或社会实践提供多元思想保证和机会。同时,练习作业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一部分,可以提高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提高理论知识实践运用能力,针对环境评价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学生们普遍认为做习题练习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如图1所示,只有5%的学生认为通过做习题是较合理的;实物模拟(25.0%)、案例分析(33.3%)以及调研(24.2%)等综合实践能力强的练习类型更是受到学生的偏爱。因此,要针对不同学科的背景和特点,综合考虑分析适宜的作业类型,选择更能锻炼学生能力的作业。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是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重与社会需求的内、外在联系,以学生为基本点,以自我需求为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供多平台的实习机会,培养学生掌握利用现有相关资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受访学生的了解,95.0%的学生对《环境评价》的课程实习(区域环境主要污染物调查)持肯定态度,其中,10%的同学非常满意,58.3%的同学满意,26.7%同学感觉还可以,仅有5.0%的学生对实习效果不满意。如图3,然而在对学生关于环境评价课程哪方面还需要改进的调查中,有52.0%的学生认为,其实习的条件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很大一方面需要加强实习实践平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能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机会。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培养相结合,不断加强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集中精神进行科学研究和朴质肯干的勤奋刻苦的精神。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实验操作与资源调查规划是其基本的专业技能,进行课程的改革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进。学习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为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的课堂讲解首先是引导学生建立基本的逻辑结构,其次在后续的教学中应该对这个逻辑结构进行不断地知识和概念的补充,从易到难,渐进地教学,并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在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调查中,课程的教学方式的改进也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图3示),43.0%的学生认为其教学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更喜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除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教师教授占20.0%,学生还希望通过学生讨论(22.0%)、网络教学(15.0%)、学生专题报告(16.0%)、案例教学(25.0%)、其他的方式(2.0%)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从多角度获取知识。多种方式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探究多种方式联合教学,可以考虑到不同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学生依据自己学习习惯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因此,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入教学改革,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接受方式和程度差异。
4.考核机制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所学的知识不应以是否记得为考核标准,传统的考核方式中,对课堂上学习过程的考核不太重视,期末考试考核占有较大比例,这样的考核会让学生只注重期末临时的复习,突击复习,死记硬背,失去学习的意义。如图4,学生对于环境评价课程的考核方式各持不同意见:闭卷考试(14.3%),开卷考试(23.3%),提交论文(10.0%),案例分析(11.0%),平时成绩结合考勤(17.0%),综合考核(21.4%)等都是学生普遍接受的考核方式。因此,在立足于学生基础上,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模式,期末考试可作为其课程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计入。将考核形式由书面考核转变为书面文字表达与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为标准,在课程结束后,通过考察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总结所学知识,达到综合考察学生的目的。
三、结言
2l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结构中的高层次教育,受到的影响更明显、更突出,呈现出国际化、现代化、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特征,这就是知识经济推动下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大众化教育,如何能在普及大众化教学的过程中,摸索出一条具有农林类高校特色,适合培养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生多学科意识的教育模式。因此,以上环境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不仅从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而且更重要的是应进行学生和教师角色的转变,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作为指导者,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的改革,可以在现有环境评价等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在个性培养上的差异,推进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改革的习进程。如何多方面地考虑学生因素,使得改革更具难度和主观性。我们无法探索符合所有学生的培养模式,只有符合绝大多数学生需要,保证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同时也要创造让优秀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推进“基础+模块”的教学模式,不仅对所有学生要加强基础教育,拓宽其知识,还要依据学生今后发展的方向弹性计划,因人施教,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只有有了体制的保障,师资的支持,才能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下慢慢地进行熏陶和转变,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提高。
作者:肖丽虹陈伟刘泓单位: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摘要]“农业资源权”是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就植物遗传资源利益分配的长期较量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我国作为拥有丰富植物遗传资源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国内立法确立农业资源权非常必要。这一权利的确立将对植物遗传资源开发行业的外资企业的既得利益有所影响,而这并不会对我国该领域的外商投资整体产生负面效应。
[关键词]农业资源权植物遗传资源外商投资
因植物遗传资源应用于工商业领域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使拥有丰富植物遗传资源的我国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主要投资地。为维护处于弱势的植物遗传资源提供者的正当利益,我国需设立农业资源权,而这种植物遗传资源所有人利益的扩张,将对我国植物遗传资源开发利用相关领域的外商投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何谓“农业资源权”
谈及农业资源权,首先要明确何谓植物遗传资源。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CBD)和《农业和粮食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条约》的规定,植物遗传资源就是“植物本身和所有的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系”。“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是指来源于植物,对于粮食和农业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的任何遗传材料。
对植物长期种植者来说,因为他们对植物遗传基因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对他们的权利保护及利益分享问题。因而,国际社会提出了“农业资源权(Farmer’sRights)”这一概念。按照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定义,“农业资源权”指的是那些长期以来为保存、改良和提供植物遗传资源做出贡献的农民,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原产地和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农民所享有的权利,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农民权”。
二、对“农业资源权”的设计对我国植物遗传资源开发领域外资引入的影响
讨论植物遗传资源开发的外商投资是否会受到影响及其程度,与我国设立“农业资源权”的具体操作有很大的关系。
“农业资源权”在国际法层面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框架,我国无论是以CBD等国际条约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成员身份而承担的义务,还是以主要遗传资源国的立场,都要在立法上贯彻该权利。到目前为止它还只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为能够更有效地参与植物遗传资源利益分享,学者们对其权利主体和权利内容形成以下的认识:
首先,对于其权利主体。按照农业资源权的定义,其主体是农民,而这种农民群体数以万计,将带来具体操作上的困难。对此,有人提出区分事实上的主体和法律上的主体。上述农民群体是农业资源权事实上的主体,而其所属国家是其法律上的主体。国家作为农业资源权事实主体的代表在法律上行使权利并承担义务。
其次,在“农业资源权”框架下,国家作为法律上的主体,通过立法或协议的方式,凭其主权对开发利用者享有事先知情同意权,惠益分享权。作为遗传资源的长期种植者,其权利应包括事先知情同意权、利益补偿及获得其他支持的请求权。
按照上述“农业资源权”的制度设计,使对我国植物遗传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跨国公司,相应的承担了以下的义务:(1)在对其选中的某植物遗传资源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之前,必须要取得国家和相应植物遗传资源提供者的事先同意,而不仅仅是通知;(2)若进行专利申请,在其申报材料中必须包含一份所用植物遗传资源的来源的说明。这在我国第三次专利法修改中已经有所体现;(3)与相应资源提供者分享开发利用所带来的惠益,这种惠益既包括允许我国参与产品开发、对我国技术人员进行遗传资源有关的培训、转让相应植物遗传资源研发技术、与我国共有知识产权等,并必然包括经济利益的共享。
这些义务的承担意味着其对我国所进行的相关投资成本的增加,既得利益的可能减损。而这是否会影响我国大力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造成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明显下降?
第一,我国的事先知情同意权及与我国分享植物遗传资源开发利益方面。以CBD为核心的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国际法律框架已将“遗传资源提供国对遗传资源享有主权”确定为公约原则。根据“尊重他国主权原则”,任何国家都不得在没有经过主权国家同意的情况下获取和利用该国遗传资源。基于主权,遗传资源国也就相应的享有了事先知情同意权。对外国跨国公司利用我国植物遗传资源所生惠益之分享权。这是国际社会成员需承担的国际义务。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农业资源权,国家不作为广大植物遗传资源提供者的法律代表,这些都是外商在正当获取我国植物遗传资源时需要承担的,除非其选择非正当手段获得。而因为农业资源权区分事实主体和法律主体,跨国公司并不需要与农业资源权的法律主体产生直接联系。更重要的是,跨国公司还可通过其擅长的缔结协议的谈判来保障自己的既得利益。
第二,从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原因分析。根据邓宁提出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三优势组合论,跨国公司经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的严密分析后,在对外直接投资、商品出口和无形资产转让三种主要的对外投资方式中进行选择,若三种优势同时具备则可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开发利用东道国的植物遗传资源即属直接投资形式。构成其对外投资原因的三种优势中,区位优势是与东道国的资源拥有量和制度有关的。首先,我国相应政策制度对其投资的影响。针对专利法修改中提出的申请专利时披露遗传资源来源的规定,很多人认为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弱化。因此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其次,我国丰富的植物遗传资源是吸引外资的主要力量。开发我国植物遗传资源所带来的巨额利润足以使这些跨国公司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放在其对我国投资理由的第二位。
因此,对我国来说,设立农业资源权,不会阻碍我国植物遗传资源开发领域外商投资的长期和整体利益,而且可以维护农业资源权主体的的正当权益。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省级机关作风建设的意见》,全面落实省级机关作风建设动员大会精神,切实加强局机关作风建设,是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同志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会上讲话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全面推进农业开发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提高机关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实效,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机关的根本要求。各处室要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为契机,全面建设服务型机关,全面提高机关干部素质,全面促进农业开发事业的新发展。 一、深入学习,统一认识,充分认识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机关各处室、各党支部要以整风精神,迅速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学源潮书记和王寿亭副书记的重要讲话,学习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省级机关作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统一思想。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从抓省级机关作风建设入手,以作风建设促进发展,以作风建设促进稳定,以作风建设促进干部素质的提高,以作风建设来保证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这一鲜明主题,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这一重要部署的重要意义。
我局作为省政府的直属办事机构,是全省农业资源开发和沿海滩涂资源开发项目管理的领率机关,承担着重要的农业开发管理服务职能。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决策部署中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现阶段,在全面推进我省农村小康建设,力争“两个率先”的发展进程中,肩负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责职和使命。切实管理并运作好每年近十亿元的公共财政投入,通过开发项目投资建设,发展农业,造福农村,致富农民,承担的责任重大。局机关作风建设的成效如何,事关全省农业开发事业全局,直接影响到省级机关在全省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中的形象。应该说,我局机关干部作风总体是好的。但按照党中央关于保持“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以及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要求,离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力推进“两个率先”的目标和任务,还有明显的差距;与全省基层开发系统、项目区干部群众,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开发的企盼比还有差距。在机关中,不思进取,墨守陈规、思想解放不到位者有之;下基层指导工作,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不完全了解基层民意者有之;工作标准和要求不高,混日子,图轻松,不思进取者有之;不注意自身形象,不守纪律,反映欠佳者有之;不努力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本领、新政策,庸碌无为,不适应本职工作要求者有之;自身要求不严,行为不够检点者有之。总书记前不久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列举的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十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在我局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有些问题反映还比较强烈。为此,我们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出发,从做好农业开发本职工作,努力推进“两个率先”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加强我局机关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全力建设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机关。
二、联系实际,着力排查,认真解决好我局机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期,机关各部门、各个处室要在全面抓好集中学习教育的基础上,本着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边整边改,自觉主动整改的精神,努力排查、解决本部门、本处室以及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作风建设迅速见效。同时,要制定单位及个人的整改措施,积极推进长效机制建设,巩固和发展作风建设的成果。
认真排查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紧紧抓住以下三个主要环节:
首先,着眼进一步转变观念,查找和破除一切不利于加快农业开发改革和发展的思想障碍。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是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局机关作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是解放思想不够,观念滞后。加强我局机关的作风建设,必须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首位。充分利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开辟的解放思想的新空间,在机关形成新一轮思想解放的热潮。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要切实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要紧密围绕年初全省农业开发局长会议提出的“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推进发展”的总体思路和12项主要任务,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生动实践入手,紧密结合局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改制等重点、难点,紧密结合建设服务型机关、学习型机关的目标,针对机关干部思想和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机关干部职工用“三个代表”这一锐利思想武器,认真审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审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审视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规范,查找并切实解决存在的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观念滞后于群众、滞后于实践的问题。彻底冲破不合时宜的思想框框和陈规陋习。要从局领导做起,从部门、处室负责人抓起,自查自省,互查互议。特别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与工作难点入手,进一步深入清理影响农业开发管理创新和发展的各种思想障碍,形成务实奋进,合力推进思想解放的新氛围。
其次,着眼进一步转变职能,查找和破除一切不利于加快农业开发改革和发展的机制性障碍。加快机关作风建设不能停留在表层,必须加快改革,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联系全省农业开发管理实际,我们要进一步从开发管理的源头上抓改革。在进一步规范项目库建设,实行全省农业开发立项招投标,实施政府采购等项举措的基础上,今年要集中精力抓好四项主要改革任务的落实。第一、实行公开选项。对承担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龙头项目,统一在省级媒体上选项公告、立项指南,扩大选项范围,提高透明度,进一步落实竞争立项机制。第二、认真组织好经营性开发试点,探索新的开发路子。第三、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构造投资新机制。第四、积极探索农发项目产权制度改革,创新管理机机制。此外,还要根据国家新出台的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的若干政策意见,改进农业开发项目审核、审批管理,减少层次,分级负责,加快节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要进一步完善农业开发的激励机制,奖优罚劣、实施动态管理。要认真学习和执行即将实行的《行政许可法》,抓住依法行政这个关键,推行政务阳光操作和透明管理,加大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开发农业资源的力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减少随意性,提高公信力,营造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相关处室要从制度、机制两个层面进行深入思考,挖掘潜力,努力建言献策,以更好地转变职能。
第三,着眼进一步转变作风,切实解决基层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把为民、利民、便民,作为做好农业开发与局机关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坚决纠正部门本位主义,切实做到发展经济和善待百姓的统一,权利和责任的统一,单位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统一。坚决克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办事不公、服务不力、不到位等现象。机关党员干部都要牢固确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真心诚意地为基层、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使项目区的人民群众能从农业开发服务中得益受惠。要切实改变领导方式及工作方法,下决心减少会议和文件,加强服务和指导。把调查研究作为服务开发,搞好科学决策的基础环节。今年,要就农业开发省级立项开发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问题,进行重点调研论证,多听听基层及开发主体的意见,拿出一个比较合理、地方政府和受益老百姓又能承受得了的方案。要针对热点、难点问题,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调查研究,每个处级干部都要完成1篇有深度有份量的调研报告,并组织专题交流。局领导班子成员除每年至少用2个月时间深入基层、深入项目区外,还要参照“省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的做法,选择一个县局为作风建设和开发工作联系点。各处室也要相应选择一个项目区或一个龙头企业、示范区作为作风建设联系点,以更好地了解民情、倾听民意、反映民愿,改进工作,服务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和农业开发系统管理干部廉洁从政的九条规定,全面落实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42条规定,切实始终绷紧反腐倡廉这根弦,坚决反对以权谋私和不正之风。对那些不爱学习、不思进取、不守纪律,作风不良的人和事,要认真抓好教育和诫勉谈话,对失职、失误,又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做出严肃处理。
三、加强组织,强化领导,确保我局机关作风建设取得实效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加强领导,抓好落实。
(一)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责任制。根据省委的统一要求,局成立机关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机关开展机关作风建设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由秦忠彬同志任组长,成员由王晓光、陈新传以及各处室有关负责同志组成。局纪检组、机关党委要把加强局机关作风建设作为一项主要职责共同承担好。各个处室、各个党支部都要把作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一把手负总责,指定专人负责。全面建立工作责任制和服务“首问负责制”。
(二)加强学习,打牢基础。思想理论建设是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思想路线端正,才能作风端正。我们要把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作为推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深入发展的重要举措,结合学习型省级机关活动的开展,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机关广大干部和各个支部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同志关于建设“为民、务实、清廉”党员干部队伍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学习中纪委三次全会与省纪委五次会议精神,学好《党纪处分条例》和《党内监督条例》两个新的党内管理法规。结合各时节的中心工作,机关党委要相对集中安排,组织好相关学习教育活动。抓好党的宗旨教育;求真务实政绩观教育,党纪党规教育,廉政勤政教育,正反典型教育。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开门整风,听取意见。机关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基层、群众和服务对象对此最有发言权。为了找准问题,扎实整改,最近,局将结合工作安排,统一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市、重点县去听取反映,征求意见和建议。各处室也要利用即将建立的联系点,加强定期联系与项目区群众的沟通,以便更加广泛、深入地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找准机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抓紧整改。局还将在农业开发网站上设置监督网页,公布投诉电话,以持久畅通、随时接受基层意见,及时了解项目区和项目建设单位群众的心愿。此外,近期,我局还将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专题听取意见,以便进一步改进指导和服务管理。第四,机关各处室也要依据开门整风的要求,拿出专门时间,结合学习讨论,召开会议,发扬民主,听听大家的意见。互相帮,积极提,既要组织开展好批评和自我批评,又要集中反馈好意见与建议。
(四)健全机制,接受评判。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有效的监督至关重要。今年,要根据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出的新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局机关一系列的工作制度、党内生活制度。加强集体领导,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各处室要结合整改,研究加强作风建设的各项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领导带头,全员参与,而又责职明确的目标管理体系。局要把作风建设纳入对各处室年度工作的考核范围,作为全面衡量和评价其工作实绩的重要方面,作为奖优罚劣,干部升迁调动的重要依据。年终,还要在系统内评议机关处室。聘请市、县开发部门的同志给机关各处室的工作打分,进行综合评判。全面推行全省农业开发系统管理工作的双向考核互动机制。并作为一项长期措施,加以坚持。机关作风建设领导小组要认真筹划,集思广益,在第二季度拿出具体的考评操作办法。
(五)抓好机关,带起队伍。领导带头是老百姓的期盼,上行下效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在集全局之力全面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基础上,针对全省农业开发业务管理的具体特点,我们还要用一定的精力指导、督促市、县开发部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系统上下,整体推进,形成合力,大兴“五风”,进一步放大机关作风建设的成效,推进全系统的作风建设。一是要大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之风,克服做表面文章、空谈误事的现象。把做好农业开发工作的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倡导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多做少说,走出办公室,沉下身子到开发第一线处理解决问题。二是大兴实事求是、按实际情况办事之风,克服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现象。搞开发,上项目,不搞一厢情愿。不建图虚名、背包袱的“形象工程。使实施的农业开发项目经得起群众的评判和时间的检验。三是大兴以民为先,为民谋利之风,克服与民争利,损害群众的现象。既要搞好开发工作,又要切实减轻项目区群众负担。四是要大兴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之风,克服以权谋私,贪图享受的现象。勤俭节约,廉洁开发,过紧日子。五是大兴勤奋好学、创新创优之风,克服固步自封,不求进取的现象。要结合今年举办农业开发系统干部培训班和即将召开的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认真加以落实。
[摘要]:近年来,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人们的活动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导致水资源被污染严重、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以及土壤的肥力也有所下降,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保证生态环境不遭受威胁的重要策略,同时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基础。所以本文所研究的生态环境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的几点思考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依据农业生产的特性可知,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农业生产的特性源自农业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交叉所产生的特性。有许多因素会对农业自然再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周期因素、区域因素、季节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它们都可能对农业产量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农业是一种弱质性产业,农业的发展只依靠政府的投资与帮助是不能够保证产量的,生态环境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环境就是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且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因素的总称。通常情况下,农作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可以对环境造成正外部性影响,但是如果农业生产存在不合理之处,也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负外部性影响。
2、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
2.1农业生产结构不科学
农产品种类非常单一。农业区域的重点目标就是保证全国所有地区所需要的农作物的使用用度,当中还要包含喂养牲畜禽类等的粮食用量;而且我国还有很大面积不合理开发使用的山地以及草原。高速发展的农业范围以及农业机械水平的快速发展,就直接给地下水开采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目前,用水量已经超过了标准量,最终造成土地表面出现沙化情况,将盐碱地面积增长了。尤其是还在城市旁边建立大规模的养殖基地,只会直接增加用水量,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负担。
2.2农业自然灾害增多,危害增大
人们过度的对森林滥砍滥伐、荒地开垦,直接造成了地表植被严重受到损害的情形,扩大了出现自然灾害的几率。极有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灾害,土壤当中微量元素的大量流失,让土壤养分流失,大地变得更加无养分。还可能出现土地沙漠化,让耕地开始被吞没,可耕种土地面积逐渐减少。还会出现全球变暖情况,直接造成旱灾或者洪水泛滥情况。一旦不关心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变,农业受灾范围就会逐渐增大。
3、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合不合理,直接决定资源是否得到优化配置。落后的农业产业结构,浪费了大量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产出效果也不理想。我国地大物博,但是区域差异明显,各地资源分布不均。对于这样的特殊情况,我国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根据不同区域的特性,进行不同形式的农业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比较优势原理,实现农业产业的结构升级。我国沿海地区应该适当减少粮食种植,多种植特色植物和农作物,充分利用其有效资源,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而我国东北和内陆地区可以发挥其地理优势,多种植粮食作物,足够满足全国粮食需求,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增加农民收入。
3.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让农业资源及环境发展达成平衡状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做到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一是要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氛围,在政府的引导下,让农户主动参与其中,奠定群众基础;二是要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对农业种植结构、作物布局等进行优化、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以资源循环、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为发展方向,并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分层次发展模式。在上游山区应实施退耕还林;在坡地及丘陵地带,则应该重点种植经济林果;在河谷平原地带应扩大稻谷、烤烟等作物种植规模,并发展淡水养殖。另外,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例如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绿色种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让农业生态资源得到合理开发。
3.3将技术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最佳状态
农业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当中要使用监测和普查技术,能够更好的将环境质量改善,同时将已经成熟的生物技术以及各种有关技术进行推广使用,将农药、化肥等农业资源合理使用效率提高,降低因为这些导致环境受到损害的几率。加上,推广农业技术管理系统,不断对农业技术管理改善,将综合防治技术建立起来,利用实践经验,科学合理的对使用结果进行技术的选择,从而获得更为有效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技术。
3.4不断强化M织领导和宣传教育作用
每层政府和领导阶层需要加强生态保护观念,才可以确保农业可持续进步,利用有关会议的展开和有关规章制度的确定,构成健全的法律系统,同时要农业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健全的法律系统当中的规范制度进行,将财务人员的自身素养提高,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水平,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
3.5加快农产品的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农药、化肥品的投入量不断增长。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第一大国。我国在农药化肥使用方面严重超标,市场上充斥着许多“毒”产品,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农药和化肥是造成土地污染最严重的因素,土地板结、碱化,严重的导致土地无法再生,无法种植农作物。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要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发展科学技术,发明绿色环保的农药,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
结语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不可偏废。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在不断地恶化,出现了许多问题,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执法部门依法管理,全国人民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只有这样,农业才能取得可持续的发展,人民才能更加安康,国家才能更加稳定和富强。
农业经济学论文:农业经济学院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经过了一段时间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觉得真是收益良...
育种论文:CIMMYT小麦品质育种策略 摘要:总结了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international maize and wheat im...
1农业机械化管理出现的问题 1.1农机技术缺乏专业人才 很少有继续教育和培训,一些农业机械专业知识老化。...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生态农业下美丽乡村建设思考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美丽乡...
农业标准化论文: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业生存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农产品开始出...
环境保护论文: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工程作为人类发展史上实施最早的大范围工程,对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