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9 05:21: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群众文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是基层文化建设中一项重要项目,基本活动的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很大程度依赖于基本队伍建设。本文就群众文化基本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粗略的阐述。
关键词: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深度
近年来,文化部提出的群众文化四基建设——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基本活动方式——这一科学命题,是新时期群众文化新的历史任务。“基本阵地建设”旨在解决群众文化的物质基础,“基本队伍建设”力图在人员素质等构成因素方面实现突破,“基本活动内容建设”则强调了群众文化的主体性质,“基本活动方式建设”揭示出了群众文化的创新问题。很显然,“四基建设”这一宏大命题突出了群众文化内部各要素的突变。这一突变是符合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的,因为它强调了对群众文化本质需求的满足,把人民群众对文化权利的实现作为了最基本的任务,这就为人民群众实现文化小康提供了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主题,对建设群众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文化四基建设的内涵和战略意义也必将更加凸显出来。基本阵地建设通过地方财政可以得到解决,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的创新,很大程度上还得依赖于基本队伍建设的成效。因此,群众文化的人员队伍建设就显现出相当的份量。本文现就群众文化基本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目前基层文化建设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莫过于“社区文化”,其政策依据是“城市发展社区文化,农村发展乡镇文化”。社区文化作为城市化战略在文化层面的内容,往往被提得很响,社区文化的队伍建设也就相应受到关注。而农村的文化队伍建设似乎远没有社区那样迫切,还处在自在阶段。至少在认识和建设理念上与社区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很明显,这种城乡文化差别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社会学观点告诉我们,社区按人口密度、经济活动性质等标准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两大范畴。沿着这样的思路,社区文化也可分为农村社区文化和城市社区文化。具体而言,就是把城市社区队伍建设的要求和内容延伸到农村,模糊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在农村实行与城市一样的社区队伍建设,即农村社区队伍建设。这种认识和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抓住了城乡文化基本队伍建设的同一性,就为破解“城乡文化二元对立”找到了新的思路。我们知道,社区文化有这样的特点:以社区为依托,以群众文化为主体内容,它的各要素在群众文化的影响下向社会主义的主文化认同。也就是说,社区文化在极短的时间内,已从原来社会学意义的亚文化性质的“社区文化”,实现了向具有主文化性质的新型的“社区文化”的转变。这一本质性转变,意味着社区文化的价值体系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本质需要的,其队伍建设也符合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价值取向。因此,就群众文化基本队伍建设而言,不应存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区别,就其范围而言,应将农村和城市的文化队伍建设统一在“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题义之中。
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在队伍建设上,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各层次在职人员的培训已经成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中非常迫切的问题。因此,建议文化部、教育部对文化院校有关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在相关院校开设群众文化或文化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和研究生班。在群众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上,也应拓宽思路、创新方式,如借鉴中国戏曲学院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的经验,由相关学校承办,面向群众文化以及文博、图书馆系统的优秀青年专业人员举办长期性的文化管理研究生班。另外,对文艺人才的评价不应仅以职称、学历为标准,而应结合业务技能和业绩综合评价,营造不拘一格评价和使用人才的行业规范和社会氛围,这也是队伍建设尤其是文艺人才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保证。 30年沧桑,30年巨变,一度单调沉闷的群众文化生活如今逐渐变得丰富多彩,各级政府为此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相当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一直处于边缘的群众文化活动逐渐重归它应有的位置。针对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提高认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必须要把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与落实人民群众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相协调、相统筹,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企业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多渠道投入体系;采取政府投资、文化帮扶、社会捐助、农民自办等多种方式,逐步形成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化的格局。各级财政给予群文活动的经费要做到按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逐年同步递增,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上级文化部门要把为农村培训文化业务骨干作为自己的工作内容列入计划之中,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发组建文化社团和演出团队,并加强业务指导。要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帮助农村搞好文化队伍建设和业务交流。建立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展城市社区与农村结对子,继续大力开展“三下乡”等活动,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注重创新,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还要注意文化活动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深化文化特色村创建活动,满足群众的需要。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是稳定社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生活环境的前提和基础。群众文化作为与广大人民群众最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发挥群众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是每一位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关键词:群众文化 和谐社会 构建 人文环境 社会责任
群众文化工作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是人民群众须臾也不能离开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积极发挥群众文化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让人民群众在自娱自乐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熏陶,自我提高,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作为文化建设的群众文化由于它固有的和谐特征和和谐功能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无法替代和必然的功能作用。
一、群众文化的和谐情结
所谓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指的是群众文化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群众文化的文化情结,充分地反映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当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群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从原始社会我们的原创先民们在生产劳动中诞生以来,就寄托着先民们美好的社会理想,体现着和谐的社会精神。千百年来,我们的先人们定制的传统节日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还有许多民族性的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等等,就是充分体现在一个"和"字上。它就是表达人民大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饱含着祖先们祈望家和、人和、万事和,家兴、业兴、万事兴的期待和向往,蕴含着群众文化鲜明的和谐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政府还创造性地举办了具有地域特色浓郁、时代特色鲜明的各种节日,以黑龙江省为例,哈尔滨市的"冰雪节"、齐齐哈尔市的"观鹤节"、佳木斯市的"三江旅游节"、伊春市的"森林旅游节"等等,数不胜数,为已经繁花似锦的群众文化活动再添光彩。
无论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节日,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群众创造的新鲜节日,都凝结着群众文化的和谐情结,都起着繁荣社会,稳定民心,发展经济,创造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
二、群众文化与知识普及
我们曾说,群众文化就像空气、阳光和水一样,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群众文化在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扩大知识领域,增长智慧才干,提高生活质量,提升文化品位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其一,群众文化的社会教育作用。
群众文化是人们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社会教育作用具有方便、灵活、广泛、业余、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特点,使人们在广泛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能够达到获得终身教育的作用。
其二,群众文化传授、交流、提高的作用。
群众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群众文化,是因为群众文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知识、文化、美育、经验的有效载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人民群众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参与中,增长知识,增长才智,积累经验,得到发展。
其三,群众文化的娱乐、求新、求美的作用。
在自娱自乐、求新、求美,也就是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放松身心,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愉悦,求得知识和能力。
三、群众文化与精神生活的调剂效能
群众文化的精神生活,是群众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在调控参与者的思维、意识和一般心理方面都产生积极的效能。
首先,是娱乐效能。
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贯穿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它是为劳动力再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人们在参加群众文化活动诸如音乐、舞蹈、美术、书法、象棋、围棋、扭秧歌、健美操等等活动中得到精神的调剂和积极的休息。
其次,是宣泄效能。
通过群众文化活动,为人们宣泄情感提供了表现方式、途径和平台,充分体现人的自我价值,适应了人类宣泄情感的需要。
第三,是审美效能。
群众文化的活动内容、形式、方法、特点,决定了群众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审美效能。群众文化激发了参与者了解美、认识美、追求美、热爱美、创造美、享受美的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达到精神愉悦,心理满足,心境平和,人际和睦,社会和谐。
摘要: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是基层文化建设中一项重要项目,基本活动的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很大程度依赖于基本队伍建设。本文就群众文化基本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粗略的阐述。
关键词: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深度
近年来,文化部提出的群众文化四基建设——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基本活动方式——这一科学命题,是新时期群众文化新的历史任务。“基本阵地建设”旨在解决群众文化的物质基础,“基本队伍建设”力图在人员素质等构成因素方面实现突破,“基本活动内容建设”则强调了群众文化的主体性质,“基本活动方式建设”揭示出了群众文化的创新问题。很显然,“四基建设”这一宏大命题突出了群众文化内部各要素的突变。这一突变是符合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的,因为它强调了对群众文化本质需求的满足,把人民群众对文化权利的实现作为了最基本的任务,这就为人民群众实现文化小康提供了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主题,对建设群众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文化四基建设的内涵和战略意义也必将更加凸显出来。基本阵地建设通过地方财政可以得到解决,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的创新,很大程度上还得依赖于基本队伍建设的成效。因此,群众文化的人员队伍建设就显现出相当的份量。本文现就群众文化基本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目前基层文化建设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莫过于“社区文化”,其政策依据是“城市发展社区文化,农村发展乡镇文化”。社区文化作为城市化战略在文化层面的内容,往往被提得很响,社区文化的队伍建设也就相应受到关注。而农村的文化队伍建设似乎远没有社区那样迫切,还处在自在阶段。至少在认识和建设理念上与社区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很明显,这种城乡文化差别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社会学观点告诉我们,社区按人口密度、经济活动性质等标准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两大范畴。沿着这样的思路,社区文化也可分为农村社区文化和城市社区文化。具体而言,就是把城市社区队伍建设的要求和内容延伸到农村,模糊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在农村实行与城市一样的社区队伍建设,即农村社区队伍建设。这种认识和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抓住了城乡文化基本队伍建设的同一性,就为破解“城乡文化二元对立”找到了新的思路。我们知道,社区文化有这样的特点:以社区为依托,以群众文化为主体内容,它的各要素在群众文化的影响下向社会主义的主文化认同。也就是说,社区文化在极短的时间内,已从原来社会学意义的亚文化性质的“社区文化”,实现了向具有主文化性质的新型的“社区文化”的转变。这一本质性转变,意味着社区文化的价值体系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本质需要的,其队伍建设也符合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价值取向。因此,就群众文化基本队伍建设而言,不应存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区别,就其范围而言,应将农村和城市的文化队伍建设统一在“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题义之中。
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在队伍建设上,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各层次在职人员的培训已经成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中非常迫切的问题。因此,建议文化部、教育部对文化院校有关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在相关院校开设群众文化或文化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和研究生班。
在当前农村,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文化生活和发展则表现为较为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经济转型要求发展农村文化
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转型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这个转型不仅表现在物质性的发达,而且要求社会文化的进步。这一转型首要的在观念和精神上发轫,然后表现在物质和行为方式上。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本来就严重不足,特别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更为贫乏,需要填补这方面的短缺;很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村更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农村文化建设就要符合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这就从执政党的执政要求上明确了农村文化必须是先进的文化。在广大农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上应该从四个方面着眼:
一是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与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灵魂。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和干部基础是党在农村广泛设立的基层组织和广大的党员干部,他们是党在农村一切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和带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和行动,群众不仅要按照他们要求的、所说的去做,还要按照他们所做的样子去做。农村一切文化建设都要在党的正确领导之下进行,都要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否则就不能称得上先进文化,这是先进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
二是在社会伦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观念。社会伦理要随着也必然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的进步而发生进化,这个进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又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新文化的产生,并在历史的运动中发展、演绎和嬗变。“和”是社会存在的最好境界,人们无不期望“和”。新时代的“和”应当是和谐社会之“和”,这个“和”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追求的“和”更具有丰富的内涵。人们既要享受历史文化之“美”,也需要享受外来文化之“美”和新时代创造出来的更多的崭新的“美”。
三、从三个层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要从精神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来具体地抓、具体地落实,这三个层面实际上是在建设农村文化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工作的范围、内容和目标。
一是精神文化层面。这个层面的文化是非物态文化,包括人的政治思想的树立、精神的塑造、道德修养的熏陶、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素质能力的培训、思维方式的引导等方面。要通过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党的主张、党的思想、党的方针政策、党的声音传播到农民群众中去,并被他们所接受,让他们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能得到最大的实惠和最好的发展,脱离党的领导则会受到损害;要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实践成为农民群众最大的福祉,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我们的党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以此来坚实党执政的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来巩固党执政的最广泛的农村阵地。要通过思想教育、舆论宣传、党员干部行为引导与感化、先进典型示范引导、具体事务处理示范引导、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影响引导等各个方面的教育示范和引导作用,促进农民群众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道德追求和思维方式。通过广泛的社会化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
二是物质文化层面。这个层面的文化是物态文化,包括文化活动的方式与方法、载体与场所、产品与内容、组织与实现等各个方面。精神文化等一切非物态文化必须通过物质文化来实现。随着历史的进步,虽然大部分农村还是以农业社会为主,但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进程加快,广大农村也已步入了崭新的时代。建设这个时代的农村文化,既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依靠新科学和高科技建设农村文化,又要不脱离农村实际和历史传统,有针对性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文化。体现在物质文化建设上,一是要加大投入,以最快的速度、尽可能多的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从全社会的角度加强和加大农村文化开发,针对农村和农民需求生产和提供优质和优秀的文化产品。三是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使农民喜闻乐见。既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又要善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形式,创造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的文化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和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
摘要:本文从海岛经济发展的高度、海岛历史文化深度和海岛开放、城市化建设的进度三方面对海岛小康社会群众文化作出了明确的定位,希望能以此为坐标推动海岛群众文化事业与小康社会同步发展。
关键词:海岛;群众文化;定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发展,嵊泗海岛地处“长三角”的独特优势,在经济建设大潮中更加凸现出来。近年来,在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的指导下,抓住机遇,制定了发展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海岛群众文化如何建设与之相匹配的具有海岛特色的小康文化?小康社会的群众文化没有统一的模式,海岛小康社会群众文化必须同海岛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同海岛的历史文化背景相适应;同海岛人民群众的民风习俗相配套,具有海岛自身特点和地域特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大众性的文化。因此,海岛小康社会群众文化建设应从三方面加以定位。
一、从海岛经济发展的高度来定位
改革开放30余年,海岛经济建设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渔业承包制的实施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海岛经济发展的基础;二是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形成,海岛经济又一次从计划经济中解放出来,国家、集体、个人多种经济成分和模式齐头并进,出现了一批上规模、上规格的企业与产品;三是跨入新世纪,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海岛出现全面开发、开放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海岛,海岛出现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品牌。从海岛发展的历程中,群众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化,20 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起步,群众文化打破以往文化馆、站一贯的老格局,出现了渔村文化中心的热潮,无论在文化活动、文化形式、文化队伍、文化规模等都呈现了新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海岛群众文化向社会化拓展,走向社会,文化产业初现稚型,市场运作、文化产业意识、文化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使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浙江东海明珠工程”和“舟山海岛百花工程”的实施,建设浙江文化大省、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和嵊泗海洋文化强县的提出,将海岛群众文化建设列为海岛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一个与海岛经济发展相适应、城镇文化与渔村文化格局风采、文化设施与文化布局先进合理、文化活动与文化消费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格局。因此,在建设小康社会群众文化中必须从海岛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度来设计、规划、建设海岛未来小康型的群众文化。
二、从海岛历史文化深度来定位
嵊泗海岛蕴含着温文儒雅的吴越文化,激越高亢的海洋文化,加之近代崛起的海派文化,三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综观历史,吴越文化有数千年的历史,拥有一批国家级的历史名城、一批文化名人、艺术流派,在国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独树一帜的文化奇葩,同时也促进了海岛的经济发展,提高了海岛人们的思想品格、道德观念、审美情趣、文化涵养。另一方面,以中西文化为结合点,融集吴越文化、海洋文化为一体,既有民族性,又有开放型的海派文化,对引进西方优秀文化、传播民族文化起了不可替代的窗口与桥梁作用。由此可见,建设海岛小康社会群众文化,必须考虑海岛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它的发展变化过程,从中可借鉴历史发展的有益经验,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以历史文化为依托的民族文化品牌。建设小康社会群众文化,更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通过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培育人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从海岛开放、城市化建设的进度来定位
嵊泗地属舟山群岛,历来是开放的口岸,对外的门户。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都曾光顾过,近代西方列强也在此用枪炮打开我国的国门,特别是上海开埠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更趋频繁。嵊泗又是我国著名渔场,我国沿海六省二市的渔民和相关人员云集嵊泗,同时南北各地和大陆文化对海岛有很大的影响,并得到交流和融合。改革开放以来,嵊泗海岛作为“长三角”的组成部分,迅速成为我国沿海开发、开放的重点。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给海岛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和通讯的便捷,缩短了海岛和大陆的距离,加快了海岛和各地的交流,海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生活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求知、求美、求新、求乐的追求,给群众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要求。群众文化的客体在变,服务对象在变,群众文化主体也必须从形式、内容等方面有新的改变,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才能建设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群众文化。
了解这些情况,对海岛小康社会群众文化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坐标。进入小康社会后,群众的文化消费将上一个新的台阶,据有关方面估计,2015年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总额能将达到11000亿元左右,这是一块巨大的文化消费。因此,群众文化建设要不断打开新视野,开拓新境界,与时俱进,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海岛小康社会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求,要深入对现有的群众文化体制、内部管理、队伍建设、文化产业的开发等等方面深化改革,不断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使海岛群众文化与海岛小康社会建设同步发展。
群众文化是当前整个文化艺术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文化机构,积极推进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适应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是摆在我们群文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对此加以认真的研究和探讨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在这个新时期,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群众文化工作者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新的形势,做好群众文化辅导工作,引导群众文化健康地、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为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本文就此做一粗浅的探讨,愿与大家共勉。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文化馆的群众文化辅导工作,应当是首先从大处着眼,以发展大文化为突破口,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以人为本,培训文艺骨干
目前,群众文化早已摆脱了仅限于节庆文化或单项活动,而是日益向深广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其活动范围之广,内涵之深,形式之不断创新,都是前所未有的。仅靠文化馆少数辅导干部是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群众文化工作需要的。经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凡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好的地区或单位,都有具有一定活动能力和擅长文艺的骨干分子带头。过去文化馆办的各种培训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经过培训的人员,除了少数继续深造成了国家尖端人才,大部分都成了单位文艺骨干。这些事实充分证明,办好各种培训班,培训业余文艺骨干是解决文化专业辅导干部不足的一个最好办法。所以采取办班、培训文艺骨干的做法,不但要坚持办下去,而且还要适应形势的发展,扩大骨干培训范围,如办文艺创作班、表演辅导班、音乐辅导班、美术班、书法班、舞蹈班等为解决培训师资不足问题,可以采取灵活的多种形式,邀请省市专业艺术团体专家或退休艺术人员进行讲座、授课,也可以走出去,组织文艺骨干参观交流,开阔眼界。总之,我们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开拓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努力培训和造就一大批能适应新世纪群众文化发展和繁荣社会活动的脊梁,通过他们带动各行各业的群众文化载体,沿着正确方向,把群众文化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起来。
二、抓好组织,编织大文化网络
改革开放二十年多来,群众文化工作和其它方面工作一样,摒除了传统思想和模式的束缚,活动的形式、内容、范围都发生了量与质的变化,而且发展之快令人振奋。就其内涵来说,由过去与计划经济相适应,转化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由过去的封闭型转为开放型;由过去单方面国家办,转向为全社会多方面办;由过去单纯强调教育功能转向为教育与娱乐相结合。就其活动范围外延之广泛也是前所未有的,再也不是单纯的节庆活动。近几年来出现了家庭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民俗文化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一种以愉悦身心,延年益寿为目的的老年文化异军突起,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面对日趋新颖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活动导向。所以,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首先要从大处着眼,抓好组织工作,形成系统网络。把一些群众自发的活动,引导群众有组织、有管理、有规律、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向上的活动。城市要以社区为中心,乡镇要以文化站为主阵地,村屯以文化室为基层阵地,此外还有企业文化、军队文化、幼儿文化,分门别类,丰富载体,形成网络。从大文化出发,做好导向和调控工作,建设一支遍地开花,坚持正确方向的浩浩荡荡的业余文化队伍。使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更有高度。这样,群众文化才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出群众文化发展的旧模式,形成群众文化建设的新格局,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大力开展创新各项文艺活动
目前,将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群众文化工作者,是“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而群众文化活动,完全不同于专业艺术团体。它参与面大、受众面广、影响面强,是显示时代精神风貌和国民整体精神文化素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所以文化馆辅导工作,仅仅是深入基层,面向群众,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辅导和指导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努力,千方百计,大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文化艺术表演、展示、竞赛活动。只有把活动开展起来,才能真正发挥文化艺术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品格,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只有把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开展起来了,才能做到由普及到提高,把文化活动一步步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水准。这是因为普及与提高是相辅相成的,辅导与开展活动亦是如此。因为通过辅导,把活动开展起来了,而这种活动,又为下一步举办更高水平的活动提供了样板,所以说,大力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是一种实践的辅导,也是普及与提高的过程。因此,群众文化工作者对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是辅导与指导,大力组织与开展群众性的各种类型的表演、展示、竞赛活动是群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所以必须坚持节庆活动与平时活动相结合,主题系列活动与单项活动相结合,广泛的参与型群众文化活动与高层次欣赏型精神展示活动相结合,做到常年有活动,常办常新,不断创新。提高活动层次、活动水平,充分显示我们国家广大人民群众逐步走向现代化、文明化、高素质的精神风貌。
关于群众文化工作如何建设的走向,除上述三个方面,还有一个极不容忽视的就是有关主管部门要重视和抓好文化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也就是群众文化辅导干部的自身的培训提高问题。众所周知,一个地区的群众文化事业,离不开一支高标准、高水平的专业辅导队伍。因为对于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方面,文化馆担负着重要的组织、辅导与指导的职能,所以,不断提高、培养一批精干、高效的辅导干部队伍,是做好新世纪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关键。组织辅导干部搞好业务学习,进行学术研究,到专业院校进行短期进修,都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建设一支优秀的完全适应和胜任辅导工作的文化干部队伍,使我们的群众文化以崭新的姿态,在新世纪大显身手。
摘要:群众文化是社会大众的文化,广泛的存在于社会和群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群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分支,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它在社会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群众文化的提高,才能体现国家民族的整体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进步,才能加快社会和谐的步伐。
关键词 群众文化 社会和谐 和谐发展
文化是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的生活中的方式、地方习俗、行为规范、价值观等的体现。群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来自于人民群众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其中包含着人们期待美好生活的心情也蕴含着深刻的和谐精神。顾名思义,群众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而社会的和谐是需要全民的配合和支持的。群众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觉悟、认识、以及思想等的提高和改变,直接影响这社会的和谐发展,两者是息息相关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针对群众文化的特征,和社会和谐的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群众文化的发展的前提和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析讨论,更深一步了解群众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
一、群众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和谐
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和谐,和谐就是以人为基础。人类活动的和谐就是社会的和谐。人们常说的“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地利人和”等无不昭示着“和”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社会上起到的作用。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代代相传的美好传统。诸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劳动节、国庆节等中国传统的节日,那种喜庆和谐的气氛,全民同贺的快乐,无不体现着和谐的氛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群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共同携手建设的结果。群众具有强大的力量,是宣传和继承文化的基础。它能够促进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相处之道。和谐不仅是中国群众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群众文化的时代精神。因此,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二、群众文化的提高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
群众文化和社会和谐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只有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涵养及素质,社会才能和谐进步,才能看到和谐快乐的场面。试想曾经的远古时期为什么人都是野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用最粗暴的方式,那是因为人们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生活方式,没有文化的教育和规范,更没有一定的制约,一切都是混乱的,也就没有和谐之说。所以群众的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所提炼出的生活模式,是一种生活的规范准则。群众的文化越高,认识越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就会越高。社会是由一个又一个的群众组合起来的。群众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群众文化发展了,那社会和谐也就会进步了。社会的和谐进步更加快带动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进步的,是互利互惠的,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要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进步,就必须要以群众文化的发展作为指导的方向,找好群众整理文化发展的重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以最有效的方法达到最直接的效果。譬如可以发动政府重视起群众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努力积极的倡导群众学习的热情,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也认识其重要性,认识到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建设公共的文化学习体系,尤其在农村或偏远的地区,发展和健全这种体系措施,组织群众积极学习,让整个社会能够平衡稳定的前进,不能让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认识落在最后,否则也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进步发展。
三、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保障和前提
社会和谐的进步不是一步到位的工程,它需要漫长的路程,是长期的工作。群众文化的提高也是漫长的过程。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的进步上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逐步的加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的进步。群众文化的教育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撑。群众有很强的传播信息的作用,文化在人民群众之间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所以我们要广泛的建立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成立文化中心、休闲驿站、文化馆等等,让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发扬,让社会和谐的进步的精神能够深入人心,得到全民的认可和支持。通过文化活动的传播和发扬,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生活精神内涵,塑造了他们美好的灵魂,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社会风貌就会因为群众文化风貌的改变而改变,社会和谐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
四、提高群众文化,创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随着社会的高速迅猛的发展,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明显、人们的心理变化,矛盾的扩大和激化,社会现象越来越复杂,人与人之间变得不信任,相互猜忌指责,
抨击,所以人们在长期生活工作上的压力日益加大,心态开始变得浮躁。在社会体制的影响下,金融危机、住房危机、事业危机等等都可能激化矛盾。群众都存在不安的情绪和心理的不平衡。面对社会的现象,需要宣泄一种不满的压力,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的时有发生。所以要改善这种社会矛盾的计划,提高群众的认识,正常、公平、客观的看待面临的问题,妥善的处理所面对的困难,社会才能和谐的发展,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可见群众文化提高,创建和谐社会意义远大,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奋斗。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提高意义远大。群众文化以其独有的和谐的特征,影响着社会和谐的发展;社会和谐的发展直接制约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群众文化的提高和社会和谐的发展是无法分割的整体,两者的进步和发展是相互的。社会和谐是一切事业发展之基本,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谐是前提,群众是基础。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没有群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生活的安居乐业。社会由群众组成,群众来自社会的大家庭。加强群众文化的教育,社会和谐也必然就随之进步和发展。
群众文化也可称之为全民文化,是整个社会大众对精神层面不断需求的整体显现,是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理想寄居,同时,群众文化还是人际社会的各种纽带。
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诸多方面。群众是和谐社会的不二主力,群众文化的好坏、深浅、纵深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设和谐社会,首先应重视群众文化的建设。面向大众,让大众全方面参与、践行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全面提高大众综合素质,使大众的身心更健康,是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的重要保障。因此,群众文化共建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群众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纵观历史,群众的最大理想是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所谓和谐,《辞海》释义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适当和匀称的状态。是一种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的进步由竞争促进,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影响社会和谐主要产生于竞争中产生的利益不均而直接导致的心理失衡。这时,人与人之间需要一种强大的润滑剂。群众文化,无疑便是优化这种关系的最佳“良方”。
在现实社会里,群众文化活跃之地,毫无疑问便是群众安居乐业之地。因为无论歌唱还是读书,抑或音乐还是舞蹈,总而言之,只有积极的文化活动,才会给群众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或精神享受的舞台,人们文化活动中,逐渐平复、遗忘在激烈竞争中遭遇的各种精神创伤,人际关系得到良性调整,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群众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它以崇尚和谐为价值取向,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为一体,表达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共同追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睦相处,达到自身心理和谐。可以这样大胆放言:没有和谐的群众文化,社会和谐便无坚实根基。
和谐社会之魂是群众文化。群众文化的主体是广大群众,广大群众也是群众文化的广大受众,指在群众中进行的以满足群众精神需要为主的社会文化。放眼如今,相信大家都有清醒的认识,我国群众文化正处于不断发展壮大之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取得了一连串伟大的成就,当然无可避免也存在诸多问题。建设与发展群众文化,建设好和发展好群众文化,对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繁荣,构建和谐家园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赋予神州大地广大群众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神圣职责。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和谐文化,最主要需要系统的文化惠民项目、工程的不断推出。在文化服务基层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创新观念和机制,把文化“输血”与文化“造血”相结合,把群众文化建设作为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文化服务在基层焕发出崭新的活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无论社会物质如何丰富,如果没有广大群众参与、认可的群众文化的丰富、健康,社会的真正和谐永远是纸上谈兵。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几年,我们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总纲正确引领下,群众生活水平有了一日千里的提高,物质生活日益富有,群众文化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群众文化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提升群众思想的阶梯,我们要积极建设和探索繁荣群众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方法、新路子,以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为路径,以开展社区群众广场文化为切入点,大力开展群众性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人文价值观。
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但物质文明的发展过速,精神文明的发展较物质文明稍有迟缓,产生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金钱、物质的日益丰盈,并没有给广大群众带来普遍的快乐,“穷得只剩下钱”,既是一句生动的调侃,更是对文化匮乏一声响亮的鞭策。这种与“钱太多等于没钱”的茫然、困惑时刻提醒我们:群众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也即是群众亟需精神食粮:健康、丰富的群众文化。群众文化以人民群众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为需求的文化。
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便是群众文化,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主流,以其最活跃、最生动、最具吸引力、最易于为人所接受的方式满足着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群众文化以自我介入、自我表现、自我满足为主要特征,陶冶情操、愉悦心情、锻炼身体。群众广泛的精神交流,将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
共享共建和谐社会。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广泛开展的群众文化,而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丰富,其中不管是儒家、道家中的和谐理论更是精华中的精华,老子主张“万法自然”,强调和谐的人与自然。先秦时期的黄老学派继承老子“万法自然”,进一步升华到“和则能久”的思想高度。黄老学派认为,世间万物,只有按照“和”(和谐)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才能生生不息,永无止境。这些传统文化精华早已被群众文化所继承,从“天人合一”的自然艺术升华到“以和为贵”的处事哲学,从“家和万事兴”的和谐伦理,升华到人与人之间的“和气”,均是当下群众文化在以各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传承、发扬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这样一种和谐文化、和谐思想,一直庇护着华夏民族的成长,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繁荣群众文化,其本质就是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追求。
文化属于一个民族的软实力,需要有长远眼光去发展去关心、去重视群众文化的投入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在树立群众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领域,虽然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具有独特的魅力与力量,既能丰富群众社会生活,更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发展带来的发展动力。要让群众文化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还需大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让全体群众共享和谐社会建设的文明成果,使群众文化的积极、深远意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得到充分体现。
群众文化是民族之魂,需要在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不断优化,与时俱进,以此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社会发展与群众文化密不可分,在各种迥异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下一路走来,无可避免会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因此对于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开展,就必须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通过开展群众文化,实现真正地陶冶群众情操,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对传统文化去粗存精,并重新赋予时代内涵,体现时代精神,使之与当今社会有机适应,与现代文明水乳协调,焕发无穷新生与活力。
建设和谐社会,要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和谐群众文化。这个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改变单纯由政府单方面出资,包办社区文化的旧模式,充分利用民间社团、企业、学校、家庭的文化资源,将社区内的场、馆、站、室对居民群众免费开放。也可以以群众需要为导向,通过街道与机关团体合办社区学校或各类培训班等形式,如文化补习班、书画学习班、舞蹈兴趣班、电脑辅导班、艺术研究班等,可以收取一定的报名费或课时费,维持社区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二是根据本社区的人文特点、人才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社区特色文化。发展社区特色文化,乃是社区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建设和谐社会的丰富的精神动力当属群众文化。和谐是一个社会稳定、成熟的标志,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更是共同愿望和追求。而繁荣群众文化则是对这种理想追求的鼓励,是对这种根本利益的维系。群众文化主张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具有提高素质、舒缓压力、娱乐身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多种功能,对人际社会的和谐共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建设逐步向深入发展,社区文化蓬勃兴起。挖掘社区文化资源,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对于繁荣城市文化、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对于强化政府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打造居民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导论
文化是新型社区建设的精神支柱,提高整个社区居民的素质,从而建设社区群众文化的“理想精神家园”。近年来,珠海市在新型社区文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距离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有一定差距,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进。
二、核心概念及目前发展状况
(一)新型社区定义
目前新型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新型社区是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构建成的社区组织体系,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文明程度高,社区内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
(二)社区文化的定义
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将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结合起来,才能揭示出社区文化的全面内涵。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有效载体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1.社区文化建设是传播文化知识,增强社区向心力的有效方式。通过演出、展览、讲座举办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同时,通过各种表演、娱乐等共同的社区参与增强了居民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社区文化建设是促进社区发展的有力杠杆。社区文化的多样性、兼容性、熏染性和沟通凝聚功能、教育感化功能、协调发展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特点和功能可以改善社区的人际关系,居住环境,归属感等,维系良好的生活水平,最终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
3.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环节,是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只有从社区这个社会基本单元入手,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从细微处入手,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不断深化的社区建设进程和群众日益高涨的社区文化需求,社区文化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
1.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发展目标还不协调,需要进一步发挥社区文化在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上的作用,倡导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现代文明素质,培育积极向上的“社区精神”,促进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形成。
2.社区文化服务能力与群众日益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还不适应,需要更加贴近社区群众,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创造更多符合区域特点、体现人文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3.社区文化场地资源不足,社区文化硬件设施、设备投入不足,文化设施和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学校、社区图书馆等硬件尚未达标,导致居民文化生活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无法满足,质量不够高,需要在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社会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扩大社区文化服务的覆盖面。
4.社区文化工作者整体素质较低,队伍不够稳定,管理不规范。社区文化工作者存在着人员少、兼职多、素质低、业余化、老龄化、任务重、福利待遇较差、业务能力和专业能力差、干部流失严重等问题,而且在管理上缺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5.区域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认识不全面,参与意识不够强烈。
6.社区文化建设缺乏长效机制,发展后劲不足。
五、加强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
推进社区基层的文化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务实开拓,在社区文化功能定位、工作方式和保障机制上不断创新,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增强社区文化“软实力”,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一)对社区文化功能的认识
街道除了广泛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以外,正结合和谐社区建设的需要,逐步把社区文化向教育、科普、体育、社区服务、凝聚力建设等多个方面延伸,拓展了社区文化的功能,受到群众的欢迎。为此,结合调查情况,对社区文化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情感满足: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随之增大,人们的精神、情感需要更为迫切,文化消费需求和娱乐方式更为多元多样多变。要主动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文体科教活动,满足居民求新、求美、求知、求健的要求,净化美好心灵、充实精神世界,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2.居民教育: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生活质量。现代社会需要具备现代劳动技能和文明素质的人。提高人的素质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构筑终身学习的社区教育体系,开展知识、技能、礼仪、文明素质培训等,使居民不断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现代生活质量。
3.民风塑造:保持良好的民风民俗。社区特有的民风民俗正越来越受到现代文明和流行文化的冲击。要从社区实际出发,开展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形成正确的社区舆论,培育健康向上的社区精神,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
4.价值引导:强化正确的价值取向。以文教化,自古有之。在当前居民日益多元的价值追求面前,更需要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领社区居民群众追求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合格公民。
(二)推动社区文化工作创新发展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实现社区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准确把握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建立健全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社区文化体制;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和审美情趣的新变化,进一步推动社区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让社区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居民。通过调研,我们认为需要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着力构建区域性文化平台
要继续深化社区文化建设从“区属”到“区域”的转变。一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力量整合。充分发挥社区群众文化工作共建委员会的作用,打破行政管辖、条块分割的界限和“围墙”,发动社区单位建言献策、出人出力,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二是进一步推进社区资源共享利用。发挥社区党建共建联建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在继续组织好中小学文化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工作,提高场地利用效率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把开放的对象从学校向社区内的“大院、大所、大厂、大校”四大资源延伸,把开放的范围从场地资源向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服务资源拓展,进一步放大资源共享利用的效应。三是进一步营造各方广泛参与的社区环境。一个有活力、有创造力、和谐的社区,都是公众参与率相对比较高的社区。要加强宣传动员,搭建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区域性参与平台,加强街道的统筹协调、分类指导,不断探索符合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和居民群众各自特点,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的社区文化参与机制,进一步为凝聚各方力量、共建社区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2.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是服务人民,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一是加大街道财力投入。逐步扩大街道财力用于建设基本文化设施、购买文化产品、扶持文化服务上的直接投入,为文化资源免费开放、文化设施维护、文化活动组织和意外伤害保险等工作提供保障。二是完善社区文化服务配送体系。继续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委活动室等现有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培训文艺骨干、指导文化活动、调配文化资源、建设文化网络上的作用,加强运作管理,挖掘服务潜力。利用现代网络手段传播先进文化,实现市、区、街道三级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推进街道和社区单位网站的文化内容建设,提高网络文化建设、服务水平。开展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深入小区、学校播放经典影片、优秀曲目,组织“送演出、送培训、送科普”活动。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为居民提供低价优质的社区文化服务。三是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全社区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加强社区学校师资配备、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针对不同居民群体,开设各类培训班、报告会、读书会等,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终身学习的社区教育体系,努力构建学习型社区。
3.充分利用社会性文化载体
通过文化阵地、文化团队和文化活动等多种载体,充分调动和运用社会多种资源、力量,强化政府在文化领域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能力。一是文化阵地体系化。以社区文化中心为骨干,以居委文化活动室为支点,以向居民开放的社区各单位场地、小区广场、健身苑(点)为补充,形成深入基层、覆盖广泛的社区文化阵地的体系。二是文化团队多样化。进一步开发社区优势资源,实行社区专业性文化团队和各类兴趣协会、主题俱乐部、演出团体、体锻小组等群众性文化团队有机结合,强化组织保障,推动高雅文化和群众文化、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互动协调发展。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积极为团队建设提供支持服务的过程中,有效实施管理。三是文化活动系列化。街道搭台,社区参与,举办社区群众文化艺术节、全民健身节等系列活动,打造符合社区特点、群众喜闻乐见、能够持续发展的社区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4.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是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围绕创文、创卫等发展主题,丰富群众性文明实践活动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广泛开展文明小区、楼组、单位、家庭创建活动,让群众评、评群众身边的人和事,使群众成为文明建设的主体,扩大文明创建的影响力、渗透力。二是积极培育居民特色团队。开展“一居一特”创建工作,鼓励群众建设贴近基层的社区文化阵地,培育排舞队、民歌队等居民特色团队,使基层文化迈入自我创造、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三是拓展基层群众文艺演出交流活动。发挥社区名人名家的专业服务功能,指导群众文艺创作、培训群众文艺骨干、组织文艺演出交流。积极引进来、走出去,举办百姓戏台、群众艺术巡展等各类活动,发挥群众文化在加强情感沟通、促进人际和谐上的作用,通过文化参与来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强化社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共建社区文化家园、精神家园。
(三)加强对社区文化工作的领导
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对社区文化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形成社区文化发展的合力。
1.提高思想认识,把社区文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要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切实把社区文化建设摆到社区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街道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区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监督检查,确保社区文化工作落到实处。
2.健全制度机制,提高领导社区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要进一步树立社区“大文化”理念,统筹各方力量,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文化部门主要负责、党政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要进一步强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创新社区文化共建共管的机制、平台,调动各方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目前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群众文化生活;存在问题;组织开展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一、何为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正是因为群众的主动参与性,群众在活动中才能实现自我教育,陶冶情操和审美享受,并在健康的审美享受中建立和升华高尚的审美趣味,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
群众文化活动集中性与分散性并存,表现在:一是地点上,既有分散在各户进行的,又有集中在城区、村广场、公园、文体场馆等开展的;二是参与人数上,既有以群体形式进行的活动,又有以个体形式出现的活动;三是类型上,,既有依照各自兴趣爱好分散选择参加不同类型项目的活动,又有不同兴趣爱好的人集中选择参加的同一类型项目的活动。
二、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我县发展群众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城乡发展不均。就我县群众文化活动总体情况来看,城区的文化活动多于其他镇的文化活动;而有些乡镇一年也就几场群众文化活动,不足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二是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基层干部文化意识较弱,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不把群众文化活动摆上位置,这是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群众文化队伍人才培养不够。专业技术人才对文化活动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今后要加大对群众文化人才的培养。
三、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
目前,我县每个乡镇都建设了综合文化站,100%的行政村建有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也实现了全覆盖。如何利用好这些文体设施组织开展好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课题。
(一)以党的理论为指导,扎实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群众文化工作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精神,切实推动我县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广饶县文化软实力,为服务于广饶县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文化强县建设!
(二)文化阵地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础
今年,我县不断加大文化惠民资金投入,促进县乡村三级文化体系建设,文化阵地实现全覆盖。为每个乡镇和街道文化广场配备必要的舞台设施和灯光影像设备,努力推进科学化、人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示范带动作用,要逐步把群众文化活动的新设施、新内容、新节目、新动态传递给群众,发挥其示范带动的力量。
(三)深入基层,贴近生活
必须深入到社区、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选取有代表性的生活小事进行提炼加工。相声、小品、快板、秧歌、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新的作品,使文艺演出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2、活动形式要丰富多样。群众文化活动的对象、参与者都是群众,而广大群众的文化爱好又千差万别,要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就要开展多门类、多形式的文化活动。如美术、摄影、书法、棋类、健身、工艺制作等展示、竞赛活动。
3、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对收集到的信息都要认真对待,找到问题的根源,向相关领导汇报,并在文艺活动中用艺术手段最大限度的化解这些人民内部矛盾,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四)强化辅导培训
要有针对性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传授文化活动知识和技能,大力培养各种人才,进一步拓展分散活动层面。今年我县依托新型农民学校,开展了百姓健康舞、摄影、鼓子秧歌高层次免费
培训班,经常性的组织专业人员到各乡镇(街道)文化广场开展广场舞培训。培养了一批素质高的文艺骨干,由文艺骨干带动文艺爱好者,推动我县文化活动的开展。
(五)以集中活动为载体,提升活动水平
在群众分散活动普遍开展的同时,群众文化事业单位要适时组织各种高质量的集中活动,为分散活动提供综合交流和集中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对于新内容和新形式初创而尚未普及流行的前提下,率先举办推广性的集中活动,予以宣传并扩大影响。还要在逐步普及活动的基础上,组织高质量的集中活动予以推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不断增长的需求,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必须适应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创新,在培育和打造文化品牌、挖掘和发扬民间文艺、发挥广场文化凝聚作用上狠下功夫,不断开拓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群众文化工作 创新 发展
总书记在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任务,会议要求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也为创新群众文化指明了方向。因此,要推动群众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必须紧贴时代特点,紧跟群众需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创新,不断开拓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1 着力培育和打造文化品牌
把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向社会,让企业为群众文化注入新的动力,让群众文化活动走向市场,与企业联姻,与商家联合,是群众文化持续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
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的源头与核心,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灵魂,做大做强文化品牌,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作为我市的文化活动品牌可结合本地的特色,这将更有利于在社会影响和市场效果中占据优势,它可以创新整合出新的活动形式和项目,品牌有无竞争力,主要在于品牌是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不取决于技术上差异。如石家庄彩色周末、二月二鼓王争霸赛、千人大比舞等,就是石家庄打造文化品牌的成功典范。群众文化活动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城镇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其他文化替代不了的,将成熟的、传统的文化活动项目打造成为品牌难度是非常大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活动在城镇精神文明建设中是不能被忽略的。所以,我们必须在培育文化品牌上下大气力,力争把省会的文化品牌做得更大更强。
2 大力挖掘和发扬民间文艺
民间文艺与群众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群众文化吸收了民间文化的精髓,包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形式和精华。今天,许多群众文化活动的优势,都来自于民间艺术。鲜明的民间特色,浓郁的地方风味,为群众文化提供了健康的思想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实践证明,群众文化利用当地的民间文艺形式开展活动,最易为群众所接受,最能受到群众的欢迎。民间文艺鲜活直观,朴实无华,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如石家庄具有本土特色的井陉拉花、常山战鼓、丝弦、赵县扇鼓、藁城宫灯、耿村民间故事、剪纸、泥塑等,这些民间文艺都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但民间文艺与群众文艺在形态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民间文艺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它反映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就呈现出自在性和原生态属性。因此,在传承优秀民间文艺过程中,形态成熟、主体自觉的群众文化,就成为既能让民间文艺保持民间文化特性又能让民间文艺获得主体价值观念支撑的必然选择。对此,我们要紧紧抓住民间文艺的传承,积极采取有效举措,让宫灯、皮影、剪纸、泥塑等民间文艺形态进一步完善,获得现代意识,让这种自发的传承成为自觉的、更加成熟的传承。石家庄市本着文化为民、文化靠民、文化惠民的理念,充分调动全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举行的“欢乐城乡”石家庄市群众文化艺术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此次艺术节是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主办,市群艺馆承办,诣在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与书法、美术、摄影比赛,业余歌手大赛,城乡社区群众舞蹈大赛,戏曲票友大赛,曲艺、小品、故事大赛,全市群众文艺精品荟萃文艺晚会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我市文艺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不少节目都是自编自演,展示出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使当前我市蓬勃发展的社区文化、乡镇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广场文化得到进一步升华。挖掘和发扬民间文艺不仅仅是举办几次活动就可以传承的,活动只是一个现实载体,通过开展活动,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手段,逐步打造特色鲜明的民间文艺品牌,使之更具有时代气息,更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保护民间文化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对民间文化的保护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付诸于行动,倾注更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在
抢救、保护、传承、弘扬上多想办法、多下工夫。只有当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保护民间文化给现实生活带来的实惠,才会真正让他们认识到传统民间文化的巨大价值,才会使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意识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人们才能自觉地加入到抢救、保护民间文化的行列中,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民间文化的自觉认同意识。
3 充分发挥广场文化重要作用
开展广场文化,是新形势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趋势,它对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构建和谐社会、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情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想开展好广场文化活动,为他们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节目,就必须深入、细致地研究群众的心理企盼和审美兴趣。在我国民间历来都有搭台看戏的习俗,过节和庙会,都会请戏班唱戏。当这种露天形式的演出再次出现时,引出了群众心里早年露天看戏的欢乐,所以,文艺下乡文化活动是广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对此,我们可以在广场上开展专业和业余艺术团体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表演展示,或组织形式各样的群众参与性较强的文化娱乐和体育休闲等活动,丰富广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方面,特别是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其它文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每当遇到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广场是人民群众的聚集地,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传播党的声音的宣传教育课堂。比如“彩色周末”、“社区广场”庆“国庆”、庆“七一”建党、庆“八一”建军等举办专场广场文艺晚会等,往往能吸引广大人民群众自发走到一起,在喜闻乐见中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在启迪感悟中净化灵魂。实践证明,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是提高人民政治思想觉悟的一条十分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持广场文化多大良好态势,怎样打造广场文化品牌,让广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发挥更加重要作用,是摆在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解决的一个新的课题。首要的是,要正确把握广场文化的方向。广场文化虽是开放式的,但绝不是杂乱无章、毫无原则的。作为人民政府的一块文化阵地,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广场的主导作用,确保方向正确,达到引领思想的目的。因此,组织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必须要有计划,详细安排,通盘考虑,科学实施,这样才能配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开展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文化氛围。要根据本市的中心工作,筹划好全年的广场文化活动实施方案,提出具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主体内容,力求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形式多样,不断推动群众文化建设上新的台阶。其次,还要增强参与性。文化是大众的,要结合各种节日和纪念日,灵活设计活动方案,广场文化活动要坚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使广大市民主动参与到广场文化的建设中来,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广场文化是开放式互动性的,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要自觉地筹划组织广场文化活动,鼓励群众自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搞好宣传引导工作,引导广大群众对广场文化活动逐步产生浓厚兴趣,把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与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相结合、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与艺术创作活动相结合,吸引更广大的群众积极参与。
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广场文化这一主线,坚持以广场文化为中心,不断向外延伸辐射,带动其他文化活动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这样也就以点带面构建一个大的文化格局。
总之,我们要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研究群众文化的特点,大胆开拓创新,牢固占领群众文化这块重要阵地,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积极打造文化品牌,繁荣群众文化生活。
【摘 要】 群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以娱乐为活动主要内容,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基层文化部门作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向导,对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近几年,我国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它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能完全适应。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不断的加强和完善。本文通过阐述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从而促进和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关键词】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重要性;精神文化;创新
前言:目前,由于我国原有基层群众文化资源的不足,各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活动、文化设施等资源匮乏,导致我国很多传统文化面临着逐渐走向消亡的局面。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要倡导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活动中能够充分的实现自我提高和文化修养的提升,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和繁荣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
1. 搞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可以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指引方向,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抵制不良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智力支撑。由于我国农村原有文化的资源的缺乏,很多传统文化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局面。而乡镇文化站是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它对群众做好文化宣传、组织和引导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智力和精神的支持。此外,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立足于面向广大基层的文化建设工作,它将群众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2. 我国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施和发展,我国各级领导尤其是各乡镇基层领导对于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各乡镇重要节庆日的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实施力度也在不断增强。随着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不断丰富,人们对于文化的品位也在逐步提升。许多民间传统的庙会、龙灯等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发扬。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的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间文化队伍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但由于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乡镇的文化建设发展不容乐观。
2.1 资金和人员投入较少,重视程度较低
国家对于政府的考核偏重于经济建设,而隶属精神建设领域的群众文化事业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政府对于基层群众文化的考核方式不严格,伸展的力度也不大,另外由于群众文化生活很难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各地方政府对于农业文化建设的投放力度较小,重视程度较其他方面(如财政收入和工农业产值等)较低。
2.2 文化资源匮乏,形式单一
各级政府对于农村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基层群众文化设施工作难以立项,各乡镇文化站的文化干部待遇长久得不到良好的落实,专职负责人员调换频繁,人才流失情况严重。目前社区文化建设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活动场地短缺,许多公共活动文化场所经常以各种名义被占用,加之举办文化活动的经费缺乏应有的保障,社区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对群众的吸引力不大。使得群众文化建设难以进行。
2.3 文化建设工作运作困难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是否切实有效,主要取决于文化队伍建设和年轻有活力的文化骨干的支持。而当今社会的大趋势是农村青壮年普遍都外出打工,具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也纷纷远走谋生,使得许多由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文化群体逐渐瓦解。而且各乡镇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也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硬性指标上。虽然随着国家和政府对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不断重视和加强,城区的广场文化活动也日渐丰富起来,但是想要延伸到村镇却很难。
3.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3.1 对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得管理规范化
各级政府应该注重群众文化建设思想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倡导和组织基层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各种文化宣传活动。监督和抵制“黄、赌、毒”等社会毒瘤,建立和发展健
康的精神文化建设。同时要充分调动群众对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必要时可采取一些激励政策,大力支持民间剧团、文化广场等文化实体的开展,加强对其工作的引导和监管,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3.2 转变思想观念,创建现代化的人文教育平台
群众基层文化建设是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于乡镇文化站点只有招牌没有场地、有编制无经费、有人员无活动的问题的良好解决,杜绝一些乡镇为了完成组织任务而搞形式化的文化建设。另外,乡镇文化的工作人员要培养对文化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根据当地农村人口结构、经济条件、地域特点、文化差异等,科学地分析和制定符合当地群众需要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建设方针,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平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创造出符合当地民俗文化的娱乐新项目。
3.3 创新活动内容,提升文化修养和品位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除了要得到政策和方法上的正确引导,还应该在原有文化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文化建设工作人员要紧紧抓住节日这一传统文化活动,有创造性的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遏制各种不良低俗文化侵蚀市场。及时的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送到基层群众中来,满足人们的日常文化需求。
结束语:总之,文化建设相关工作人员要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方法,活跃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大力弘扬和创新文化的形式,努力打造出现代化的先进文化形式,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作者单位:龙江县老干部中心活动室)
群众文化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当看到文化起着塑造个人性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文化起着目标、规范、意见和行为整合的作用;文化起着社会导向的作用。因此,新形势下应立足实际,繁荣基层文化,丰富群众生活,给广大群众以一种健康向上的引导。新时期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工作,本人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积极占领精神市场,让群众文化为社会服务。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尤其在城市中,文化生活更是丰富多彩。群众文化以多种形式出现。在城镇,有各类的文艺团体及娱乐场,在乡村、民间的地方演艺团深受农民的喜爱。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西方文化的撞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异,呈现出相当复杂的矛盾状态。
因此,具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质特征的群众文化就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形势,任务重大。文化消费体现了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群众文化工作要利用这个契机和文化自身的功能,主动占领广大的精神文化市场,采用多种类型的、群众喜闻乐见的、高尚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奉献给群众。群众文化工作要正确引导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消除各种模糊认识,协调不同层次人员的关系,理顺人们的思想情绪,抵制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影响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群众文化工作要努力表现我们民族和人民的优秀品格和精神风貌。群众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多出深刻反映现实生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导向鲜明、影响面广,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的精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同时,优秀的作品对其他的精神产品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影响作用。可以这么说,没有优秀的作品,精神文化产品就没有正确的导向。
二、贴近实际,增强群众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群众文化只有具备鲜明的时代性,才会得到群众的热切响应。只有蕴含浓郁的本土气息,才会得到基层的广泛认可,才会具有源源不竭的生命力。
一是在内容上,要把握时代脉搏。群众文化的时代性不单单体现在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更体现在呼应群众的理想和追求、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凝聚人心、陶冶情操等方面。在当前,群众文化就是要以“文明建设”为主旋律,以广大群众为服务对象,紧密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开展。二是在形式上,要追求变化创新。除了传统的踩高跷、秧歌、腰鼓、茂腔外,健身操、大众广场舞近年来成了群众的“新宠”。如何创造出深受群众喜爱的新的艺术作品,这是需要基层文艺工作者们去潜心研究和细心琢磨的。三是在表现手法上,要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始终坚持先进性,唱响主旋律,努力创作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生活和群众精神风貌,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文艺精品力作,并通过各种载体加以积极传播。鼓励群众发掘身边典型的人、事,以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方式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目的。
三、实行产业化运作,让群众文化工作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当前,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形势的迅猛发展对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增,组织开展规模较大的群众文化活动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承担着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文化宫,如果把这一任务完成好,举办好大规模、高水平、高档次的群众文化活动,既可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又会带来积极的社会效应。
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演出者和参与者众多,活动一般又都在当地最大和最重要的广场举行。高质量、高档次的演出不仅会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观看,而且当地主要媒体也会主动给予报道。经常性地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大大提高文化宫的知名度,扩大文化宫的社会影响,树立起文化宫在人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经济上的投入是很大的。如果单靠文化宫来做,显然力量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宫应改变思路,对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应采取走向市场,实行产业化运作的方式。不是把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当做负担,而是把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当作是一个载体,一个可以宣传企业产品、树立企业形象、展示企业文化的平台。文化宫借助企业的资金支持开
活动,企业借助文化宫举办的活动扩大企业的影响,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提升企业的文化品位。这样,不仅可以使活动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还可以收到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文化宫和企业的双赢。
四、落实职责,促进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群众文化繁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生动体现。地方政府要切实落实“规划、协调、指导、服务、监督”的职能作用,理顺文化管理体制,积极推动群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要把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群众文化纳入城乡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之中来。尤其要注重对民族、民间文化做出前瞻性的科学决策,将民族、民间文化需要保护的对象全面融入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要多轮驱动,培育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整合各类文艺人才资源,广泛吸纳民间文艺人才参与,共同活跃群众文化。认真制定和实施基层文化人才培训计划,打造一支专业文化队伍。充分发挥文化宫等专业文化机构的作用,并建立业余文艺指导组,加强对民间文艺团队和文化示范户的业务指导。举办各类学艺班,储蓄基层群众文化的后备力量。
要加大对群众文化的投入。除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由财政保证外,政府还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补助经济落后社区的文化阵地建设,保证群众文化必要的经费开支。各类基层文化单位,要积极探索、开拓文化经营服务项目,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促进文化单位的良性运转。要改革创新,探索群众文化发展的新机制。积极探索以市场化运作方式繁荣群众文化的新途径,坚持“谁投入,谁收益”的原则,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的文化投入机制。
总之,我们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下,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立足点,深入基层,贴近生活,让人人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人人参与群众文化工程建设,人人享受群众文化活动的成果。使群众文化工作真正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我们就一定能开创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境界,取得新成果。
(作者单位:青岛胶南市工人文化宫)
论文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教育
论文摘要:群众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和水平提升的一种发展趋势和表现形态,是我国独特的文化表现形态,是群众追求自我发展、建设和谐文化氛围的重要形式,群众文化的艺术教育应发挥文化馆的作用,提高文化馆干部素质,切实加强群众文化专业的人才培养。
群众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文化繁荣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是和谐社会发展的艺术支撑,是内容广泛和表现极为丰富的社会文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充实了群众的生活,改善了群众业余生活的质量,提高了其对艺术的审美和理解的程度,同时对发挥中国传统民间优秀文化,建设一个更加人性化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群众文化概述
群众文化是自发进行的,以满足人民群众自身的基本精神需求和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以娱乐的形式和快乐的方式和风格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娱乐的文化艺术活动,是一种文化和娱乐的集合体,也是具有创造性的和谐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体现方式。群众文化是传统文化和现代娱乐的和谐统一,具有鲜明的特性和别具一格的文化价值。
1、群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由于群众文化的主体由广大的人民群众构成,具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文化的参与没有任何的年龄和艺术形式的限制,只要爱好艺术敢于实践的群体都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群众文化形式。在另一方面来说,群众文化在开展过程中传播了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娱乐方式,感染和吸引了不同阶段的人群,致使群众文化在各个民族、区域都得到了不同形式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多样性的群众文化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和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群众文化具有民主自由的特性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行组织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发展和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民主性质和自由程度,一般说来,群众文化都是由人民群众自行组织和自由发展,不受任何组织制度和艺术形式的限制,仅仅只是一种娱乐和传递快乐的方式,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但从更深的层面上说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充实和享受,是人们积极向上和乐观生活状态的充分呈现。
3、群众文化具有多样性的文化传承特征
群众文化在各民族和各个地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文化多样性和地域性的特点。群众文化是面向大众的文化,其表现形式包含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气息和形式,在群众文化的实践和发展中,独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被不断地发展和传承下来,使群众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播特征和地域文化的吸引力,正因其独特和“亲民”的特性使群众文化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群众文化的艺术教育
群众文化的自主性和广泛的民主自由程度致使群众文化真正发展成为丰富充实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那么群众文化的艺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和成为必要,群众文化的艺术教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发挥文化馆的功能作用
文化馆对群众文化的发展应起到相应的指导和教育作用,群众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不同,群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文化馆在教育和引导过程中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完整地保持群众文化民主自由发展的特性,文化馆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一个辅导和帮助的作用,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在必要时对群众文化的发展和活动进行管理和帮助,起到为基层群众服务,传扬群众文化的作用。
2、转变文化馆干部观念,提高干部素质
群众文化作为一种广泛而新颖的文化活动形式,具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面对这一特殊的文化表现形式,文化馆在发挥基层群众服务的功能作用时应转变干部观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干部素质以熟悉和适应群众文化的发展形式,提高自身对群众文化的理解,在具体的艺术教育过程及实践中不断积累教育和管理的经验,从而使群众文化科学民主自由发展。
3、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培养群众文化专业人才
群众文化发展具有相应的自由发展形式,有关于群众文化的理论和专业的发展也尚在起步阶段,因此群众文化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群众参与程度,但仍未走上系统化发展阶段。因此各相关的管理部门应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弘扬群众文化的积极影响,使其成为和谐文化发展和深入人心的艺术表现形式,另外应培养专业的人才对群众文化的发展加以管理和规范,使群众文化的发展更加科学合理,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摘要:从某种程度上讲,小戏小品属于我国新型的艺术表演形式,有利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推动戏剧小品创作以及表演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小戏小品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小戏小品;群众文化;艺术
群众文化的相关艺术形式不仅具备审美效能,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宣泄效能以及娱乐效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人们之间的了解,尽量消除隔阂,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对各种矛盾起到相关的调和作用。现阶段,小戏小品以表演形式灵活、短小精悍、生动活泼以及贴近生活等特点在艺术舞台上得到了茁壮成长,深深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喜爱。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小戏小品的重要作用,推动其健康发展。
1小戏小品的特征分析
目前,小戏小品是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时也可以体现出群众文化中艺术性的一面。从某种程度上讲,基层中的小戏小品主要是在相关业余文艺爱好者或者是专业化文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进一步升华日常生活体验,并打造出可以在舞台当中表演的小戏小品,表演内容往往是群众生活当中已经发生过的,有着较强典型性以及代表性的意义非凡的事,而且小戏小品在剧情设置方面通常都比较质朴,可以充分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1]。总而言之,小戏小品是戏小舞台大的一种表演形式。小戏小品实际演出时间一般控制在十几分钟,还有一些仅仅只有几分钟,充分体现了短小精悍的特点,而且演职人员也相对较少,只有三个人到五个人之间,然而小戏小品表演者并没有因戏小,且观看人数少而随意编排,相反的小戏小品工作人员非常用心,这些题材新颖、且短小精悍的小品形式可以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拥有非常大的舞台。现阶段,小戏小品的投资成本相对较少、表演队伍比较小、且演出时间相对较短、其道具简单,非常便于基层展演,充分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价值取向。此外,小戏小品可以最大限度折射出大千世界,进一步浓缩百味人生,以生动鲜活的特点,不断深入人心,可以迅速反映出群众日常生活,充分表达群众情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2小戏小品在群众文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1丰富群众文化内容
小戏小品具有戏小内容不少以及题材不小的特点,可以有效丰富群众文化实际内容,属于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艺术形式。而且小戏小品的题材一般是来源于群众以及来源于生活的,可以进一步反映群众生活,其表演饱含充足的真情实感,可以将日常生活当中的相关典型事例活灵活现的演绎出来,情真意切。近几年来,小戏小品的内容得到了大胆创新。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相对悠久的国度,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多,然而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在文化多样性大力冲击之下,失传的风险非常大,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濒临失传,所以说让那些源于民间以及养于民间的非遗继续传承下去,责任是非常重大的,传承以及保护工作迫在眉睫,责任重大[2]。目前,一些“非遗”剧种并没有属于自己的专业化剧院团,然而这些动态化艺术可以在创新的基础上,以小戏小品形式进行传承。从这个角度出发,小戏小品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载体进行传承,则对非遗保护以及传承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此外,小戏小品往往将生活中那些看似非常普通的事情与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有机结合,进而融入到相关的艺术创作中,进而浓缩为相对精美的艺术作品,然后采用展演的手段,进一步呼唤真情以及抚慰灵魂,有效鞭挞假恶丑,达到讴歌真善美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小戏小品尽管在资金成本投入以及规模方面无法与大戏相提并论,然而社会价值却非常大,小戏小品在现代社会群众文化发展中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2.2引导群众文化教育方向
小戏小品不仅有着群众娱乐功能,而且还有着群众自我教育功能,可以借助小戏小品展演,发挥让小戏小品教育人、感动人以及鼓舞人的积极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尽管小戏小品的剧目相对较小,然而却可以借助一个个生动化、形象化的场景就新生活以及新风尚等进行充分反映,从而做到新事物或者是新生活的家喻户晓,真正进入寻常百姓的家中,提升思想境界。此外,一些小戏小品可以充分展示和谐社会建设期间大力追求知识学习以及渴望新生活的社会风貌;在小戏小品当中,很多角色会利用自己公正的人格以及诚恳待人的表演行动,鼓励人们讲诚信,真诚待人;还有一些小戏小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而且在艺术水准方面也相对较高,在经历长时间的基层锤炼之后,也亦教亦乐,可以引导群众文化的科学教育方向。
2.3加快群众文化发展
小戏小品作为深受社会各界喜爱的群众艺术表演形式,其艺术水准相对较高,不管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能够看到新颖独到以及贴近现实的影子。随着现代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在日益发展变化,而小戏小品可以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健康发展。
3结语
总之,小戏小品在群众文化当中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关系到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高度重视小戏小品的地位,通过小戏小品人才队伍壮大以及加强培训辅导等手段,实现小戏小品的健康发展。
摘要:
在新形势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基本得到满足,所以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整体素质需要有相应的提升,国家对文化工作也越来越重视。作为国家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新形势;群众文化工作;策略
群众文化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通过文化建设,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和道德修养。因此,在新形势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建设,以促进基层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将整个中华民族紧密的凝聚在一起。
一、重要性分析
1.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在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等领域的发展,还能促进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这些都是国家的软实力,如果能够促进其发展,就能带动我国社会的整体进步。而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群众是最直接的受益人,在此过程中,群众的文化水平能够得到提升,道德修养方面也会有所进步,能够加快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建设进程。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并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智慧支持。与此同时,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过程中,还能使国家文化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使群众与国家能够共同进步,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定的精神基础。2.有利于实现四个现代化。在社会进步的同时,国家意识到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文化建设的支撑。因此,如果我国要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首先就需要重视文化建设,然后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因此,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还需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发展,只有群众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才能加快国家发展的步伐,使文化产业得到相应的发展。比如,在河南郑州的王村镇,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该镇将不断完善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其建设目标,积极的开展各类群众活动,在每年的重要节日中,镇上的24支文艺队伍都会精心准备文艺节目演出,让当地和外来的群众都能够观看到精彩的文艺表演。同时,为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提升群众的文化水平,在镇上还建设有房罗村文化大院,里面不仅设置有图书阅览室,还配备有培训室和电脑室,以方便人民群众获取公共文化服务信息。而在其未来的发展中,还会进一步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3.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随之而增长。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条件下,人们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精神文化生活却更加渴望。群众文化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在人们日常工作以外开展的各类社会文化活动,这些活动通常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质,是群众自行组织或自行参与活动,其能够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在群众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身心都会受到活动氛围的熏陶,心灵在活动中得到净化,还能使其审美情趣在活动中得到提高。比如,在海东市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为全面贯彻“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在其文化服务工作中,将各类文化能人组织成一个民营的艺术团队,包括乡土文化、民间文化等方面的能人,以及对艺术充满热爱的群众。在农忙时节忙农活,在闲暇的时候积极排练,在务工的季节则出去务工。在这样的模式下,不仅能解决艺术团队的资金问题,还能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从而让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满足。
二、策略分析
1.对建设活动进行创新。群众文化工作是在各个地区进行的,而通常情况下,每个地区都会提供一些专门的场所和设备,以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并有相关的负责人。在有的地区,甚至还设置有专门的文化室,为民间艺人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并提高文化生活领域的活跃度,促进社会文化活动的开展。而在开展文化活动时,应注意对其进行创新,以不同的形式来吸引群众的目光,让群众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文化建设活动中来。比如,在每年的元宵节前后,自贡有灯会展,当地居民和游客可参与猜灯谜活动,并对这一传统进行传承。又如,轮台县驻村的工作队,组件萨玛舞蹈队,以其欢快的舞步和动感的节奏,吸引男女老少参与其中,萨玛舞蹈是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业务生活,还能让更多的人学习到萨玛舞,将这一舞蹈文化发扬光大。2.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基础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根本,也是对群众普及文化知识的保障。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大对这方面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同时,要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使其能够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并对基础设施进行科学的管理。比如,在基层文化站,可建设一些图书馆,收藏与农业、科技、文化、等有关的书籍,让群众能够通过阅读,掌握更多更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时,还可建设一些公共艺术馆,以及棋牌室,让群众能够在娱乐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带动更多的人学习棋牌等艺术,陶冶人民群众的情操,使群众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3.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在任何工作中,人才的作用都是最关键的,人才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本。因此,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以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从而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管理者更应该拥有一些专业艺术技能,并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才能够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同时,管理人员的理念应该是最新的,要通过开展不同的社会文化活动来提高个人的能力。比如,在2017年的4月14日,滨州市文化馆举办了2017年全市文化馆馆长培训会,以加强对该使各文化馆馆长的培训,提升文化馆馆长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当地文化馆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资源。4.提升群众文化发展空间。群众文化活动应该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的,而不能受到环境的局限,所以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新形势下,更应该扩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空间,全方位的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街头、校园、广场、企业等,都可以作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场所,将不同的文化充分的利用起来,有利于促进群众文化的多元化。在昌吉州的乡镇,每个季度都会开展一次文体活动,将街道、广场、公园等利用起来,举办书画展、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活动,以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活动。而在四川的内江,每年端午节都会举办龙舟大赛,这就将群众文化工作的空间延伸到江河中,龙舟大赛是在市民的参与下进行的,这就会提搞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此外,还有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都是群众文化工作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空间去建设群众文化,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国民素质,促进我国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不仅要对建设活动进行创新,还要加强对基础文化设施和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并提升群众文化发展空间,从各方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促进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人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在当前社会,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其不可以满足现阶段人民群众的需要,还能了解政府部门对民生的了解。在文化宫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可以提高让人民群众的文化意识,对其进行有效的传承。本文就新世纪文化宫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文化宫;群众;文化活动;重要性;开展
现阶段,随着社会改革的加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加剧。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是由当地的政府部门或者群众自发建设的一种组织活动,其对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社会文化的进步,还能使群集中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的丰富和健康,推进社会文化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下面笔者对其进行浅析,希望对日后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1新世纪文化宫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扩大群众文化队伍
在文化宫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后,可以聚集大批文化骨干,这可以保证群众文化队伍的稳定性,对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有着促进作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对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有着鼓励的作用,可以保证群众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达到宣扬文化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对当地文化进行传承。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还可以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可以聚集大批具有文化特长的群众,可以给群众一个展示的舞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保证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稳定性,可以扩大群众文化队伍,吸纳更多的具有文化特长的人才。
1.2可以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形象
随着经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也逐渐的加强,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并且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国外糟粕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因此,为了保证我国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和进步,因此应该加紧对文化的建设,进而提高整个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市政府部门坚持以人文本的重要体现,也是其坚守自己职责的重要体现。政府在进行群众性文化组织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其进行先关的引导,提高群众性文化开展的质量和水平,因为这不仅关系着群众文化水平的提升和满足现阶段人民群众的需要,并且还影响着政府部门的形象,有利于树立政府部门的威信,提高群众对政府部门信任。因此,在开展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手段进行支持和引导,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高度重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建设,满足现阶段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达到真正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目的和作用,维护群众的自身利益,使其基本的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提高政府部门在人民群众的心理中的形象,保证群众性的文化活动顺利的实施。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的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并且使其业余的生活更加的健康和阳光,在有效的放松身心的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
1.3可以促进文化宫更好的建设
在文化宫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还能有效的促进文化宫的发展和完善。在文化宫开展文化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该地区的文化,促进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促进文化传播的同时,可以有效的推动文化宫更好的建设和发展,进而提高文化宫的知名度。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文化宫具有很好的宣传效果,因此,文化宫应该定期的进行群众性的文化建设,开展文化活动,并且使群众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在了解本地特色文化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在文化宫进行群众性的文化建设,可以有效的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还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的有效发展和进步。在新时期的条件下,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发生了重要的改变,由以往的第一、二产业为主,到现阶段以第三产业为主,这种经济的发展方式是现阶段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重点。因此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和进步。
2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必要性
2.1可以丰富群众的生活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使群众在工作之余,更好的放松心情,参加群众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了文化盛宴,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当地居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劳动之余,可以通过参加或者观看的方式,感受群众文化活动的气氛,并可以积极参与其中。由此可见,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当地居民生活,并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2.2可以引导群众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之前,许多当地居民在劳动之余没有消遣的娱乐活动,于是开始了打牌、赌博等不健康的生活,为了有效引导当地居民健康的生活,当地文化部门积极筹划,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式,将当地居民逐渐引导到健康的生活轨道上来。从目前的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对引导当地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在当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具体措施
3.1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主要节假日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
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方面颇有心得,利用节假日等契机组织了文艺晚会、烟花晚会、醒狮游行、游园活动、卡拉OK大赛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通过开展这些群众文化活动,有效的提升了当地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使当地群众感受到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当地群众的生活品质。
3.2突出当地的特色文化
每个地区都有地方特色艺术,一些曲艺之乡,乐曲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因此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时候,可以结合当地具有特色的曲艺的发展特点,筹集专项资金大力扶持镇街曲艺社建设,使当地的曲艺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不断的壮大发展,并定期举办专项演出,为当地群众奉献精彩绝伦的粤曲表演,活跃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4结论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着较多的意义,不但可以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还可以更好的传承当地的文化,不同地区的文化活动都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所以文化宫多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使外界更加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在新世纪,文化宫开展的文化活动多种多样,举办的形式也有着多种类型,这可以很好的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可以使群众更加了解文化的内涵,可以促进当地文化更好的建设。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也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稳定的发展。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民间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 [摘要]我国目前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缺乏必要的力度,导致民...
文化解读论文: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现实尴尬——徐坤《厨房》中枝子形象的文化解读 论文关键词:《厨房》 ...
1文化自信的概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庆祝中国共...
文化研究论文:文化旅游产业融资问题的研究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消...
传统文化论文: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大融合 一、“和谐”问题是世界性问题 李方祥先生认为,人类社会从来没...
中外文化论文:浅析中外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升高和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