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1 08:45: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土建专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作为土木建筑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对实践性要求很高。对于城市远郊的高校而言,其地理位置对课程实训造成了不少限制。本文主要对城市远郊高校土建类专业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实训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施工实训 城市远郊
0 引言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土建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由于该课程内容丰富,且涉及大量实际操作的内容,仅通过课堂讲解,学生难以有直观认识。通过课程实训,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具体化,对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有重要作用。
1 研究现状
对于如何进行建筑施工技术实训,许多学校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式:
(1)顶岗实习。学生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方法,可以最近距离地接触工地现场,并通过与工人和技术人员同生活同劳动的方式可以最快地熟悉施工现场的状况,是最佳的实习方式。此种方式的缺点是学校能联系的工地往往是有限的,每个工地容纳学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这使顶岗实习只能在部分学生中开展,难以大规模开展。
(2)工地参观。教师组织学生集体去工地参观,使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施工的过程。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将工地看到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比,更容易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此种方式为各高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训的常规方式。其缺点是工地进度与教学进度不一致,如果遇到雨雪或大风还可能停工。同时,如果工地距离学校较远,每一次外出参观所花的时间往往较长,对后勤保障的要求高。
(3)多媒体工具。教师利用视频、图片、PPT等形式展示施工工艺和施工现场。学生通过多媒体工具,可以拉近书本和实践的距离。①此种方式的优点是通过多媒体,学生可以在校园内了解施工知识,比较直观,安全可控性强。缺点是学生只看不做,缺乏立体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难以提出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 城市远郊的特点
自1999年以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用地的紧张,新建高校和扩建迁建高校往往选址在城市远郊。这对建筑施工技术实训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首先是地理位置决定了校外实训的成本高昂。这包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高校远离市区,使各种校外实训耗费在车上的时间较多,真正用于工地现场实训的时间较少,时间利用率不高;同时,通过租车方式外出,资金成本较高,对后勤保障要求也高。其次,城市远郊高校的选址远离市区,附近的大型基建项目较少,学生在校园附近接触工地的机会也少。再次,由于交通不便,联系实习基地的难度增加,对扩大实习面不利。
综上所述,既要完成建筑施工技术的课程实训,让学生得所得益,又要考虑实训成本较低,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利用校园及附近条件进行实训,也是许多同类高校正在研究的对象。笔者根据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对建筑施工技术的实训内容进行了一些探索。
3 实训建议
在具体考虑施工实训内容方面,建议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第一方面是“看”,即施工现场参观(如果条件具备,通过顶岗实习的方法更好)。根据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要求。
(1)学校内有在建工程的。施工实训时间建议分散为主,不搞集中实训,根据施工进度,不定时地带领学生到工地参观。这样的话不用出远门,就可以根据施工的进度来安排实训。平时的课堂教学可以根据工程进度有所调整。在工程建设过程,鼓励学生关注工程的进度,并加强观察。
经检验,这种实训效果良好,学生平时对工程的关注度较高,能主动把观察到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巩固了学习的效果。
(2)学校附近有在建工程的。由于学校位于城市远郊,大型基建工程较少,附近居民自建房可以成为重点实训对象。在实训过程中,教师不要强求讲解复杂先进的施工方法。在现场讲解过程中,要告诉学生哪些施工方法是正确的,哪些施工方法是不规范的,如何整改;如果某种方法和书上标准做法不一致的话,又是考虑了什么要求,这种考虑是否合理;在施工中,可能存在哪些质量隐患或者安全隐患,应该如何整改。
经检验,此种方法结合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指导学生,学生在施工现场往往能提出一些问题来,通过问题的解答,学生对“因地制宜”这个施工原则理解得比较深刻。②
(3)学校内部有较新已建建筑物的。实训前,先收集整套建筑图纸,然后在建筑物现场教学。可以对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施工方案的现场选择、水电暧的走向布置、建筑材料与装修施工、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对建筑设计的反思、单栋建筑与校园整体协调等方面进行讲解。
经检验,此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建筑图纸与建筑物的比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所提高。
(4)学校内部有较旧已建建筑物的。建筑物使用时间长了,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可能是当时的施工工艺留下的隐患,有些可能是设计或使用不当造成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材料老化造成的问题。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建筑物参观,结合建筑物出现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再讲解处理方法,进一步再讲预防措施;也可以针对建筑物提出修缮要求,并且现场提问和分析修缮的方法。
经检验,通过现场提问,让学生分析质量问题的成因,实训教师再总结的方法效果较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第二方面是“做”,即布置实训作业让学生操作。根据各学校的条件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实践内容。
(1)施工测量。实训教师在学校划出一块空地,按给定的图纸及精度要求,要求学生在现场将建筑物平面位置测设出来;还可以形成方格网,结合土方量计算。为了增加难度,可以考虑在斜坡或长满草的场地进行。值得重视的是,在测量实训完以后,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测量成果进行验收,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懒惰现象。
(2)土方量计算。学生在做完施工测量实训内容以后,会在地面上形成测设棉线。由于场地的不平整,造成地面高程变化。学生应根据施工现场实测成果,结合基础施工方案,进行土方量计算。由于各组学生场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计算出来的结果应该有所区别。这就有效地防止抄袭现象。
(3)质量验收。在每个单项工程施工完成后,都要经过质量验收的程序。教师可以结合现有的建筑物,让学生模拟验收程序。质量验收以无损检验为主,如检验饰面砖的垂直度、地砖的平整度、砼的回弹强度等。
(4)工种实操。学校在场地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建设施工工种实操实训室。③在实训室里,学生可以学习工人的操作技能。如抹灰、钢筑绑扎、脚手架搭设、砌筑等。
4 小结
建筑施工技术是土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实训条件不足时,可以通过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实训效果。城市远郊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训方法。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施工中变电站的蓬勃发展,为了满足县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能力,文章就电力施工中变电站土建专业分包管理费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电力施工;变电站;土建专业;分包管理费用
我国电力施工中变电站土建专业对外进行专业分包的变电站土建部分进行全面性的管理。土建管理费用是在公司建立初期或是在工程项目稍少的情况下,变电工程中主要考虑能否使分公司在困境中谋发展而需要平衡的一个经营指标问题,如果公司项目增多,稳定发展,且变电分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原来存在的困境问题已经解决,而土建管理费用还延续前期的计算方法,将对公司本部的资金运营产生很大的影响,故本文对电力施工中变电站土建专业分包管理及其费用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分包管理的实施
我们先阐述一下分包管理项目是怎样实施才能更有利于项目低成本高质量的运行,这对管理费用的分析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电力施工中变电站土建专业分包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分包过程中存在着风险,所以施工企业要强化和重视风险回避意识,制定防范风险制度,坚持合法经营,严明合同管理制度,就能做到化解、防范施工分包工程中产生的工种风险。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企业只有通过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并严格实施,正确管理,掌握法律、技术、经济等各方面知识,分包工作才能正常进行。企业员工从上到下应该选用懂法律、懂经营、人品好、责任心强的相关工作人员执行各个岗位,使企业内部形成健全的合同管理机构,给回避合同风险提供了保障。
(二)建立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对工程分包的各个环节依法管理、并建立激励机制
施工企业只有通过依法分包,健全企业法治,才能使企业有效地减少工程分包的风险,一个健全的施工合同包括分包合同的总体资格预审、评审、合同谈判、签约、变更或删除、履行、验收结算、分包合同终止、违约处理、工程款管理等统一、严密管理的管理制度才能使项目顺利的完成任务。
分包管理、风险回避方面应该制定健全的奖惩制度,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进而稳定优质的施工队伍。
(三)对分包方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建立分包专项管理
建立分包专项管理是确保工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所以在对电力工程实行分包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对分包队伍实施管理,构建分包队伍的档案。
2.利用模拟招标的形势选择施工企业。
3.管理费用承包给变电分公司后分公司应确定管理人员,且做到不定期考察施工方是否履行合同要求,加强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定期记录,最后对施工较差的企业重新定位或撤销。
4.建立健全合同管理系统,做好分包合同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特别是验收记录、变更设计、结算付款单、工程隐蔽记录、交底资料、往来信件等都是分包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企业应该进行妥善保管。
5.做好工程价款承包模式及其管理费用承包模式的工作,是分包工程具有的特点之一。其中的工程价款是由公司和专业分包队伍在双方互利的情况下确定的,这主要的工作则由公司本部来完成,而工程管理和管理费用则由公司本部给变电分公司下达的一个项目指标,分公司收到指标后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管理(除本部和分包队伍进行签订的合同协议),包括工程质量,安全,该项工程的体系建立,都包含在管理内容里面。
(四)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管,确保分包方认真履行合同
分包方只有认真履行合同,才能保证分包工作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1.相关人员人人参与和掌握合同的内容情况。
2.加强对分包工程质量管理,切不能以包代管。
3.加强成本控制,
确保企业利益不受损害。
以上三点是要求分公司建立该工程的项目部、公司工程部、经营部、财务部在支付分包款项时,要严格把关,包括分公司的管理费用,每次在支付款项前,由技术部门对分包方已完合格工程进行计量,经营部门对应结算的价款进行审核,扣除领(租)用的材料、水、电和机械等费用后,才能对分包方拨付工程款。另外,还要对代扣营业税金支付作出明确的规定,并预留工程质量、安全保证金等,有必要时将工程部分款项作为结算价款调整。而管理费用则是另当别论,因分公司是公司的主要组成部分,以资金分配这一方面上是可以灵活运作的,从一定的程度上为了缓和一下分公司的资金周转困难可以预拨或超拨,在下一个分包项目的管理费用中扣回。
(五)完工后对施工作出总结,积累分包管理经验
当分包工程竣工后,经营专责人员应该对分包合同的各项管理费结果进行总结,为以后分包工作提供了宝贵意见。
二、变电站土建专业分包管理费用的预算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现在正在施工的土建分包管理费用的一些资料分析:
我国电力施工中变电站土建专业对外进行专业分包的变电站土建部分进行全面性的管理,这其中就会产生一个管理费用的问题。其中具体的测算如下:
1.管理费用的测算本着为公司利润分配公平原则而进行。
2.测算按一个220kV变电站来计算,管理费用总价按1年7个站进行计算。
3.所有变电站工程都要建立项目部,项目部按4人配置: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安全员。
4.220kV变电站工期:三通一平工程70天,土建主体施1240天,预验收30天,三通一平工期50天在计算费用时按2个月计。
5.测算表内的差旅费用按100元/天计算,单个220kV变电站主体工程4人每人每月出差3天,三通一平每人每月出差2天。
6.费用已经考虑到有人员资源重合现象的问题。
7.工资不包含公司总部代缴纳的养老保险五险一金费用。
从表1和表2两个表中看出按原来管理费用模式的指标下达变电分公司一年的土建管理费用远超测算值,公司要平衡考虑变电分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土建管理费用的调整。
另从变电分公司的实际情况可看出,按照变电分公司的项目人员资源重合是一个常态的情况来计算,变电分公司有5个项目经理,按管理费用测算出来的数值来看,管理测算费用已经足够。按2010年的管理费用来看,变电分公司进行的土建分包管理项目一年共有5个220kV变电站,3个220kV变三通一平,这样与测算的价格基数相当,即偏差不大。
三、变电站土建专业分包管理费用的预算的作用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土建管理费用对变电分公司来说已是盈余,如继续使用原来的管理费用分配模式,工程继续增多,管理人员跟不上的情况下变建分公司会有“加倍盈余”的倾向,而对于公司本部来说,项目增多管理费用也将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总部的管理费用调配额度却相应的变窄,公司总部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这将部分抑制了公司经济效益管理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分公司合理利用管理费用,将会有不恰当使用管理费用的现象发生、同时也有违于《公司内部经济承包责任制实施办法》中提倡的向低耗完成各项任务的宗旨。所以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应重新调整土建劳务分包的管理费是大势所趋,是变电分公司原来的“粥少僧多”成现在的“粥多僧少”现象进行企业经济整顿的最佳时期。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阐述,一定会对于我国电力施工中变电站土建专业分包管理费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如何改进现有变电站生产、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成为了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相信通过企业内部调控、依靠科技、加之企业不断的改进技术支持。一定会使我国电力施工中变电站土建专业分包管理费用的预控上有越来越严格的规范和预算。
摘要:概述土建类专业课程的特点及其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讨论了过程评价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高校土建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坚持全程的评价观,如何将过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实施的有关措施。
关键词:过程评r;土建类课程教学;应用策略
一、高校土建类课程的特点和传统教学评价中的若干问题
土建类,是指一切和水、土、文化有关的基础建设的计划、建造和维修,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目前,专业课程教学主要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包括实验、上机、课程设计和各类实习等。学生更多的是学习基本理论知识,而这些理论如果不能在实际工程实践中加以应用的话,理论就是纸上谈兵。而这种应用需要在学生理解消化以后,结合具体的客观情况,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土建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结合实际的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来阐述案例使用的理论以及理论应用的效果,体现土建类应用性强的特点,也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体现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和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土建行业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不断发展创新,行业规范不断持续更新,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工程行业前沿动态,了解专业理论和行业规范是如何约束工程实践,工程实践又是如何对专业理论和行业规范产生修正作用。使学生从专业发展的来龙去脉中,加深对专业认知的理解。土建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非常广泛,动态性很强,这对教学评价方法也提出了新要求。传统课程评价方式中,评价主体是授课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学生处于被评价地位,较消极被动,评价的导向、激励、调节、改进的功能很难得到发挥;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期末考试为主,评价目标比较浅显,评价内容过多注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堂知识;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甚少。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无法对学生提出阶段性的改进意见,无法促进学习者的进步。当前形势下的传统教育评价已经相对滞后。
二、过程评价的理论基础
“教育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需要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作出判断和决定,由此产生对应的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指通过系统的采集和分析信息,对教育活动满足预期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1]新形势下,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不仅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实践过程,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评价的理论基础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2]。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的,不应由老师统一引导,完成同样的学习活动,而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老师和他人的帮助下,通过每个人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构建对现实世界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逐步转变观念,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更应该是善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不平衡并加以扩展,充分注意到不同学生在认识上的特殊性,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和纠正,成为解决问题的教练和策略的引导者。因此,过程评价的重点在于评价学生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进步与提高的程度。
三、过程评价的实施办法
教学评价要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在教学课程开始前就要制定详细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各课时内容安排、学生是否需要准备相关环节辅助资料、什么环节需要开展小组讨论等,并在学期初提前告知学生,使学生在课程开始前就清楚这门课程要达成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检查课程实施方案的完成情况和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情况,根据情况反馈,动态调整课程实施方案,并对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建议,形成“教―学―过程评价”三位一体的动态机制。基于这种评价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利用“任务―效果”评价法进行评价,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并制定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表。通过课程实施方案,学生已经了解到该课程的预期目标。比如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实施方案中,可以制定阶段性任务,如多层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多层公共建筑给排水设计、高层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高层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等,在这个大范围内,学生可以自选子任务,在多层工管公共建筑给排水设计大任务下,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多层学生公寓楼、多层图书馆、多层体育馆等子任务,学生在上课时,会更有针对性地获取自己要完成子任务。同时可以制定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表,如下图所示,分阶段检测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教师能从反馈的完成情况,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策略。
2.让学习者做知识的传播者,并给出阶段性评价。在个体学习者知识构建的基础上,可以转变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角色,引导他们成为知识的传播者。针对土建类课程实践性强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学习者可以将任务和实际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具体问题有效地接轨,并能在日渐更新的行业规范、前沿动态和实际案例中,体会到土建类课程学习的动态过程,刺激学习者自发主动地搜集与任务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从而充分提高学生课外时间的有效利用率。让学习者针对自己构建的知识系统,筹备专题讲解,或者选定专题,开展小组讨论。与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传统形式相比较,学习者之间资源共享和思想碰撞,多点辐射相互交织形成更为庞大的知识网络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建构起了与所完成任务相应的知识经验。教师根据个体学生的学习进度,对其掌握的知识再进行提炼和概括,并给出阶段性的评价意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使得学习者能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3.建立学生动态档案。过程评价需要通过一定的成绩记录得到体现,因此应该建立动态档案记录学生在完成每一阶段任务时采用的学习策略和收到的学习成效,在不断丰富动态档案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加深对土建类课程的了解程度,树立职业自豪感。动态档案的主要内容应该体现:学生对课程实施方案的认可情况反馈;师生共同制定的任务清单,完成任务拟采用的学习策略和措施,各阶段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表、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及教师的反馈建议、平时测验情况、学习者开展专题讲解的情况、小组讨论发言互评情况、课外学习行为的记录等。学习档案的建立,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的自我价值,激发其学习土建类课程的兴趣。学期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档案,综合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做出学期综合评价。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效果,意义虽好,但在实际实施中还存在一些争议问题:一是同一门课程不同教师评价标准可能不一致,学生自评互评时的公正性也不能得到保障;二是教师过分看重学生固有的能力或过分看重学生学习上取得的成绩和达到的能力水平为依据[3];三是过程评价会消耗教师和学生一部分精力,势必需要双方尤其是教师在有限的课堂学时之外,获取更多教学反馈信息,从而真实地评价教学质量。因此,在土建类课程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设计既符合课程要求,又能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形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摘要:文章结合土建类专业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总结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指出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教学改革的方法与措施,如引入了BOPPPS教学方法,应用模型和多媒体技术展示空间形体和工程构筑物,工程实例中正确做法与错误做法均举例,应用SolidWork建立立体模型库,另外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实践表明,上述教学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关键词:画法几何;工程制图;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是土建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该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利用投影原理在图纸上准确表达空间形体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工程图纸的能力。掌握好该课程,便掌握了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沟通的语言。然而考试成绩和调查结果表明,很多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不够,特别是在复杂形体的想象表达、绘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给以后的工程设计与建设埋下了隐患。帮助学生学好该课程,提高其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其准确识图能力,为工程设计和建设输送优秀人才是该课程的重要任务。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课时为64学时,与80年代原国家教委要求的教学参考学时相比减少了近一半 [1],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高效地开展教学[2],但该课程具有听课容易、习题难做的特点,课堂上的高效教学容易造成学生上课能听懂、课下完成练习很困难的局面。另外,
由于大一学生缺乏建筑、水利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造成其对建筑物各部分形状功能的图形表达不理解、不明白,学完后记忆模糊等问题。为此,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在绪论中增加课程起源的介绍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为什么叫画法几何,与几何有什么联系,也许是大一学生首先想到的问题。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思路,我们在教学中加入了“几何之父”欧几里得、“解析几何之父”笛卡尔和“画法几何之父”蒙日的介绍,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以前学习的知识与这门课程的联系,增加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以及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这一过程的讲解,可以通过介绍公元前300年“几何之父”欧几里得所著的《几何原本》中的勾股定理、正弦定理、多边形相似等学生都已经学过的内容,使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的初等几何的概念,再进一步介绍17世纪“解析几何之父”笛卡尔在病床上看到蜘蛛网后,发现几何图形是可以放入坐标系中应用数学方程表示,从而建立了解析几何,使学生认识到解析几何与初等几何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引入18世纪中期以前人们借助初等几何和解析几何知识来修建工程以及制造机械构件的工作是非常繁杂的而且常常出现错误,直到“画法几何之父”蒙日运用二维的平面图形来表示三维空间中的立体,形成了工程界通用的“语言”,推动了各国机械工业和工程建设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画法几何与初等几何、解析几何的区别,并且认识到该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引入BOPPPS教学方法
BOPPPS教学方法为台湾大学王秀槐教授多年研究的成果。王秀槐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主攻教学方法,其提出的教学方法包括B(bridge in)引入、O(object)目标、P(pretest)前测、P(process)过程、P(posttest)后测和S(summary)总结5个部分。我们通过王秀槐教学工作坊的培训,熟悉了5个部分的组成,并将该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首先是对原有的课件进行修改,使其体现这5个方面的内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进行前测,以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并引导其进入将要学习的内容;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安排重点讲解和略讲的课程内容,在讲完教学内容之后,通过练习进行后测,以了解学生掌握程度;最后进行课程内容总结。经过该教学方法的引入,我们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并且课堂中疲劳、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有所减少。
(三)应用实体模型、多媒体技术展示空间形体和工程构筑物
展示于课件中的立体模型,通常只能呈现一个角度,不容易从各个方向观察。对于大一学生而言,他们缺乏水利、土木工程构筑物方面的基础认识,因此通过对缩尺模型各个角度及方向的观察和认知,可以让其充分理解立体或工程构筑物的构成及多面投影的意义。
画法几何部分的实体模型展示能够增加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但实物展示也存在缺陷,特别是在60多名学生共同上课的课堂上,学生的视角不同,加之实体模型通常较小,学生观察不清晰。这时可以引入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利用三维软件,生成所需的各种模型。这些模型图像逼真,尺寸较大,并且可连续地上下、左右、前后旋转展示,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和细致地观察模型,展示效果得以提升。
(四)增加正确做法与错误做法的举例
学生作图的过程通常具有一定的习惯和自己的认识,做出一道题通常也付出不少辛苦,但当做错时,如果不对其指出错误原因而只讲解正确做法,学生通常不能深刻认识到错误的原因,从而改正自己固有的认识和习惯。在课堂教学特别是讲解习题作业时,对正确做法与错误做法均举例,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比如在讲解贯穿点投影时,给出图1(a)已知投影,求直线与圆柱体的贯穿点投影。根据直线与圆柱体在正面和水平投影上有4个交点,可根据学生习惯思维假定1、2是空间实际贯穿点的投影,得到错误做法,如图1(b),再询问学生是否正确,检验出2是2’与圆柱面在水平面的重影点而非贯穿点,然后得到正确做法,如图1(c)。这种教学措施通过先不给学生正确答案,引导其思考和判断,可以达到纠正其错误习惯和认识的目的。
(五)应用Soilidwork建立立体模型库
在讲授建筑形体表示方法中的剖面、剖视图时,课堂所用课件中的立体模型有三维视图,而作业中还没有构建立体图。通过Solidwork件制作这些立体模型并进行剖切后截面的展示,一是可以提高学生作剖面图和剖视图的能力;二是学生在学习绘制剖面、剖视图时,立体模型能辅助其进行空间想象和分析[4];三是教师在作业讲解时,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空间想象立体与实际立体的差别,从而达到矫正的作用。
(六)作业及时修改,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单独辅导
在批改习题作业时做到每题批改和及时批改,让学生能够及时知道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共性问题在课堂讲授,个性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批注或提供的答案进行比对改正。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因其学习基础较差,需要对其进行单独辅导,通过讲解作业出现错误的原因,使其达到提升掌握该课程水平的目的。
三、结语
文章结合土建类专业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程度。值得展望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程制图课组正在尝试将微课引入该课程。微课程将课程知识点分解,支持课下学习,这样就将学习时间最大可能地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微课更加注重在课堂中进行实践与练习,更适应将来工程教育的方向[5],相信会进一步提升该课程教学效果。
摘要: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在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该地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也必将有着自己的特点。本文在阐述大文科含义的基础上,对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与国际上的培养进行了比较,然后提出了本土化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大文科背景
民族地区高校因其所处地域文化差异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较大,其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办学有着与其他地区不同的自身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具有深厚文科背景知识的同时,如何在民族地区做好这一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找准培养的国际化人才需求与本土特色的契合点,显得非常重要。
一、大文科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技术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思想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后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前者,况且前者许多地方在技术上还不成熟,争议较多。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然是一个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家。与专科生培养相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应该更多地着眼于思想上的培养,具有大文科意识,把其培养置于大文科背景之下。
对于文科专业或偏向文科的专业,单从专业课程去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偏向文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其本科生的培养必须要突破这种“单一”瓶颈,具有大文科思维。所谓大文科思维就是,所有文科专业或偏文科专业都是相通的,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贯通,相互融合,这些专业的学生培养必然也必须是综合性的。基于这种思维,大文科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让学生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使他们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文科知识,并会融会贯通,培养较高的文科素养;在课程设置上要具有学科群的理念,可以把以往多门课程综合成一门课程开设,以相关学科资源整合形成一个学科资源网,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1];在实践教学上,注重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战”技能,例如,可以让学生单独主持一个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切实提高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力。
二、民族地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国际比较
虽然我国民族地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上趋同,但是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1.培养目标上,发达国家的培养目标宏大,颇具野心,而民族地区高校培养目标往往针对性强,更多地囿于民族地区或周边地区人力资源管理运用型人才培养。欧美许多大学旨在培养商界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领袖、精英。美国著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乌尔里齐(Daveulrich)强调了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将来应该成为高层管理者的战略合作伙伴、效率专家、雇员权利的卫士,以及持续变革的动力[2]。民族地区高校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其本科生的培养自然会更多地与当地民族文化、地方特色结合起来。
2.在课程设置上,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国际上流行三种模式:事业模式(Institutional approach),按照专业将要从事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设置课程;职能模式(Functional approach),根据该专业学生将来需要的职能设置课程,例如,沟通、协调、营销、运筹和组织等职能;整合模式(Integrating idea approach),以培养人力资源管理者综合素质为目标来设置课程[3]。民族地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一般包括:地方特色课、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课程设置具有层次性,但丰富性相对缺乏。
3.在合作办学上,国际上较多地实施校与校或校与企强强联合,常常实现高层次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国外一些名校经常邀请一些名企高层管理人员进校进行宣讲,同时也派自己的学生到这些企业见习和实习,此外各大学也会进行联合办学,共同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学生可以在不同大学选修学分,充分发挥各校优势,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民族地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容易走过场,常常随便找个企业挂个实习基地牌子以完成所谓的实习见习课程,甚至有些企业根本就没有具备完成实践教学的条件,至于校与校之间的联合办学,只有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才有派少数学生到教育部指定的国内重点大学学习的机会。
4.在专业发展方向上,国际上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实施不同文化的融合教育,进一步拓宽学科基础,奠定学生未来专业发展的宽口径,注重培养的层次性,实现不同学科的相互搭配,确立培养世界精英和商界领军人物的目标和方向。中国民族地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方向的形成似乎还不是那么突显,即使有也只是其中少数高校加以确立,但其方向性质上一般局限于民族特色,空间上一般局限于民族地域,更多的是被动式地随波逐流,或疲于应付,甚至许多高校根本就没认真考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
三、民族地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本土建议
我国民族地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与国际上的培养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基于这种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本土建议:
1.制定中长期培养目标,兼顾近远期发展,中期目标要照顾到当前实际,长期目标要预测到未来发展;其次,找准培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契合点,既要符合国家发展的大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要求,又要兼顾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槊褡宓厍发展搭桥铺路;再次,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相结合,在夯实学生中国古典文化的基础上,让学生辩证看待和学习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既融会贯通各种管理思想,又精通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最后,服务区域以民族地区为主,兼顾周边区域,向全国其他地区辐射,既能够为该地区培养出大量精通该地区民族文化,了解该地区民族历史和风俗习惯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又能够向周边地区输送一些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甚至可以少量满足发达省市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
2.课程设置要立足现实,展望未来,这个现实就是我国民族地区大多是比较落后的地区,全球化影响在这里还不突显,一些当务之急的问题较多,这一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要尊重并迎合这一实际,不能好高骛远,但也不能目光短浅,或裹足不前。国内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培养要遵循分工协作、各有侧重的原则。民族地区重点大学很少,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要把重点放在中端人才培养上,课程设置也要基于这一情况。为此,需要加强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素质提高,通识课要设满,专业课程要包含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基本职能,可采取“专题”的形式开设,重点讲授一些人力资源管理重要且实用的技术,同时也要设置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增加学生对该地区民族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的认识。
3.在联合培养方面,猿帧扒虢来,送出去”的校与校、校与企、校与社会的合作办学理念,利用好各种优势资源。为此,要了解社会和企业所需哪些人才、哪些技术,学校在这些方面需要怎样提高学生的技能,丰富哪方面的知识。有关管理部门要放开手脚,鼓励社会、高校和企业加强对民族地区高校的合作和支持。学校可以从社会或企业引进一些项目,建立校内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的平台,同时也可派出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见习实习,利用好所学知识和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为社会和企业创造价值,形成有成效的、牢固的、可持续发展的联盟体。高校之间也要互通有无,充分利用好各自的校内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向对方开放,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育部规定的少数几所高校之间。
4.基于民族地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主要面向该地区和周边地区以及向国内其他地区辐射的目标,其专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坚持“中国式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为此,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精华,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高价值点,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元素的作用并加以充分利用。当然为了迎合经济全球化,专业的发展趋势也要不断融合各学科知识,拓宽专业口径,逐步渗透国际化元素,为民族地区未来逐步走向国际开放交流做好人才供给的衔接工作,以便实现一定数量的国际化人才贮备。
摘要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从事建造与工程工作,由于建造与工程工作对土建类专业生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因此,职业体能训练对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十分重要,进行体能训练是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的首要任务。但是当前,高职土建类专业体育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效果不佳,未达到提升学生体能的目的,为解决此问题,研究高职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措施,提升教学质量,使毕业生能够满足职业体能要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体能 高职 土建类 体育课程 改革
1开展职业体能训练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以保证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满足岗位需求,具备专业的知识与专业的技术,还能够适应紧张单调的流水作业,具备较高职业技术所需的体能,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土建类专业学生对体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对其开展职业体能训练十分必要,开展职业体能训练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通过体能训练,能够使学生满足岗位需求,适应工作需要,更好地完成工作,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职业体能训练是针对相关职业的要求进行,与专业技能训练一样重要,好比警察一样,警察既需要具备侦查能力,又需要具备较好的体能抓捕罪犯,在一些需要具备良好体能的工作中,体能影响着工作质量。由此可知,职业体能训练尤为重要。第二,通过职业体能训练,能够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身体是革命的资本,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较好的体能是终身受益的,即使不从事相关职业工作,具有一个好的身体也能够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几率,更好地生活与发展。第三,开展职业体能训练,有助于高职院校建设特色教育课程,实现课程优化,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职业体能训练,能够为高职院校劳动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现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建设,在增强学生体质的情况下促进学习特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第四,通过开展职业体能训练,能够促进职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加快职业技术的学习。由于体育运动素质可以迁移到职业体能上,因此,运动中的坚持耐久力、动作协调配合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都对职业体能的提升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2高职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定位不准确
课程定位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方向以及教学质量,当前,高职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课程定位不够准确,教学方向不够明确,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因而,课程定位不准确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课程定位不准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课程缺乏设计性,没有明确的教学方向,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只知道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体能,却没有明确的实施方法与实施方向,对课程缺乏准确的定位,课程内容较为模糊,不够具体,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无法达到真正提升学生职业体能的目的。第二,高职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与土建类工作岗位还是存在一些脱节问题的,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即使课程教学效果较好,也未提升土建类学生的职业体能,无法发挥出重要作用,无法达到教学目标。总之,课程定位不准确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也影响了职业体能的训练与提升,是职业体能视角下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2.2教学内容单一
当前,教材编写时间较长,一套教材会使用很多年,虽然,其中的知识都是当时较为重要的内容,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理论、新概念层出不穷,传统教材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已经脱离实际,不具备应用性与代表性,教学内容较为传统、单一,不利于教学的实施,不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教学内容单一是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学内容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并未体现出土建类专业对学生体能的要求,缺乏特殊性,不具备针对性。当前,虽然是对土建类学生进行职业体能培养,但是,体能训练项目依旧是常规项目,可以适用于各个专业,只是一些长跑、速跑、篮球、足球等项目,而不是与土建类专业密切相关的职业保健、攀岩等项目,不具有针对性,无法切实提升学生职业体能。第二,课程内容不合理,当前,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内容侧重于理论讲解,理论课程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且理论主要侧重于体育动作的要领、意义、任务以及体育活动的规则等,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学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再加上对于学生需要掌握的伤病救治知识与保健知识较少,知识不具备实用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2.3课程设置模式传统
课程设置模式影响着课程教学效果,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模式较为传统,无法达到提升土建类专业学生体能的目的,影响教学质量。课程设置较为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课时较少,对课时不断压缩,缩短了授课时间,影响了授课效果,同时,导致学生对职业体能训练不够重视,影响了学生学习质量。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时过多,实践课时较少,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职业体能的提升。
3职业体能视角下高职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策略
3.1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准确定位
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并对课程进行准确的地位,只有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准确进行定位,才能够明确教学重点,有效地进行教学规划,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准确定位十分重要。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准确定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明确教学方向,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对体育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通过明确教学方向,可以抓住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对体育教学进行准确的把握,从而达到准确的定位,提高教学质量。第二,对课程的不同重要度进行划分,安排不同的教学课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不同重要程度的划分,将核心课程划分为必须课,安排较多课时,对一般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例如,针对土建类专业学生,拓展、攀岩、职业保健、伤病救治等课程为核心课程,需要设置为必修课,篮球、足球、铅球、标枪等一般课程可以设置为选修课。
3.2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单一是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专业化、多样化十分重要,是有效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调整教学内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快教材建设,尽快编制出符合土建类专业职业体能训练要求的教材,在教材中融入新的知识理念,删除不实用的繁琐的理论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其符合新时代教学要求,注重安排符合土建类职业岗位需求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第二,增加职业保健、伤病救治等内容,注重职业保健与伤病救治教学。此外,只注重专业技能培养是体育教学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土建类工作较为特殊,极易出现各种专业病,如腰肌谒稹⒋躺艘约胺尾考膊〉龋非常需要保健知识,开展职业保健教学尤为重要。“例如,教师可以多开展一些生理学、急救学、保健学等课程,使学生在受伤后懂得急救的方法,掌握预防职业病的措施。
3.3创新课程设置模式
创新课程设置模式是有效进行体育教学的关键,通过创新课程设置模式,可以有效开展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创新型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1+1模式,此模式的核心课程是一年基础课程加上一年专业课程,即第一学年开设球类、田径等体育基础课程,为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学年开设攀岩、职业保健、急救等专业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体能。第二种,渗入式模式,将职业体能训练穿插于常规体育教学中,在学生完成基础训练后,进行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职业体能训练,达到良好的职业体能训练效果。第三种,2+1模式,2+1模式与1+1模式较为相似,只不过2+1模式在第一学年开设体育基础课与体育选修课,也是一种有效的课程设置模式。
4总结
综上所述,研究职业体能视角下高职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了解与职业特点相符合的科学锻炼方法以及科学体育锻炼项目,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满足职业需求,除此之外,还可以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摘 要】高职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从事的是艰苦行业的岗位工作,而近几年毕业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会接触到真实的施工环境,使其产生了心理落差。新形势下,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期的管理面临了一些新的问题,文中指出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为顶岗实习期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改进对策。
【关键词】顶岗实习 高职院校 土建专业
前言
实施多年的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最后的环节,也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要“无缝连接”的重要环节。在众多高职专业中,土建类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大多数土建类企业的工作岗位在野外,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也以野外现场施工为主。虽然近年来土建类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确实得到了专业技能的提高,为就业获得了实践经验,有效地提高了就业率。但艰苦的施工环境,使家境较好的“95后”学生产生强烈的思想波动;分散的岗位,使学校对顶岗实习的管理难度加大;企业安全教育的力度不够,甚至会出现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伤亡的事故。这就要求高职学校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对策不断完善。
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期管理存在的问题
1.“95后”学生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
近年来,高职院校大量扩招,吸纳了很多高考分数较低、学习基础较差的生源。很多学生是经历过高考失败之后无奈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失落感和自卑感突出。而土建类专业对理论和技能学习要求较高,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效衔接知识与技能。加之大多数高职学生已是“95后”,他们在人际交往、沟通等方式上具有时代特征,更自我,喜欢用网络沟通,而不是面对面沟通,不能及时融入并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2.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期管理不到位
虽然大多数学校意识到顶岗实习管理的重要性,指派老师和辅导员进行专门的管理,但在管理学生时,有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原因有:(1)专业教师严重缺编。多数高职院校土建类教师严重缺编,甚至专任教师身兼数职,既要进行繁重的教学工作,又要应对科研任务,不仅要兼当班主任,还要不时担任各类竞赛的指导老师。专业教师已经没有精力去细心地指导“校外”的学生,有时甚至只是在通知事情时与学生联系。(2)辅导员工作繁重。一般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管理在校学生的人员数字为200人左右,光是在校生的管理工作已不堪重负,有些辅导员甚至还要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更不要说去针对“95后”学生的特点去管理。(3)学生较分散。施工企业每个项目部接纳的学生有限,施工地点偏远又分散,学生在不同的地点和单位实习,加大了学校的管理难度。
3.企业缺乏参与顶岗实习管理的积极性
由于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存在差异,参加顶岗的学生大多不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在企业还需要培训,导致企业增加了投入而并不能立即带来效益,从而使企业在接纳学生上缺乏积极性。尽管教育部大力提倡顶岗实习,也实施了很多年,但政府对顶岗实习工作缺乏实质性支持,企业也没有动力去重视顶岗实习工作,故而很少和学校主动沟通配合,共同培养的目标有时候并不能实施。
新形势下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分析
1.“95后”学生具有时代特点
高职院校的校园里已经迎来了“95后”大学生,他们身上确实具有不同以往的时代特点。他们是在网络时代成长的,即使是农村生源的学生,家庭条件也不会太差,在物质配备上也比之前的学生更丰富,很多学生都有手机、电脑、平板。他们的人际交往、沟通、消费方式都与以前不一样,喜欢在网上发表意见,但却不善于与人面对面沟通,有时候也不太接受传统管制的约束。土建类行业要接触各色各样的人,需要很好的沟通才能顺利地完成工作。这就造成了学生和单位之间沟通的矛盾。当然不管哪个时代,每个大学都要在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上去花工夫。
2.学生对顶岗实习环境认识不足
土建类企业工作地点环境艰苦,从小生活优越的“95后”学生从未经历过那些环境,是想象不来的。尽管在学校老师已多次强调工作环境的问题,甚至通过视频展示过施工现场的状况,但当学生从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到企业单调又艰苦的生产环境时,心理上仍然会出现巨大的落差。所以当“95后”学生到工作岗位后,见到真实的施工环境内心是抵触的,甚至会萌生不想从事该行业的念头。加之“95后”学生普遍不善于面对面与人沟通,不知如何与工程上复杂的人群交往,只能闷在心里,时间一长,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也无法正确地面对。
3.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期管理职责难落实
由于土建行业建设周期长,大部分土建类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时间长,每个单位接受实习生的数量有限,造成实习学生人员分散,有时甚至出F学生在顶岗实习期换几个单位的情况,这就致使学校需要大量的师资去管理。但大多数学校土建类专业指导老师师资缺乏,不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变动状态;而学生在外不受学校控制,在企业又不是正式员工,学生自由度加大,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到岗的实习。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管理很难实施到位,虽然也会派指导老师去现场检查指导,但只是很少一部分,时间也很短,根本起不到实质作用。
4.企业没有起到共同培养的作用
尽管学校和部分企业签订了协议,规定企业应当协助学校履行对学生的管理,但大多数协议流于形式。很少有企业是因为支持顶岗实习而接纳学生,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弥补土建行业职工短缺的岗位。在日常工作中,企业抱怨“95后”学生缺乏责任心而不去正确引导,有些企业甚至把顶岗实习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同时,又因政府缺乏政策支持,所以企业并没有动力去承担培养的任务。
解决的对策
1.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
针对“95后”学生的特点,要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就充分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性,了解施工企业岗位的真实情况,要对岗位的工作任务和生活环境有明确的认识,且知道怎样与人沟通。学校可安排专业师资开展职业指导工作:(1)在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每个行业都要有人去做,选择了这个行业就应该清楚这个行业的要求和环境。(2)在二年级开展模拟职业岗位的实践。可以通过参观施工现场、聘请行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暑期到附近工地实践等形式增加在校学生对岗位的熟识度,提前作好应对的准备。(3)在三年级顶岗实习之前做好动员工作,邀请企业进行宣讲,尽量缩短对接时间。当然还要适当训练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加大实训环节,让学生知道再苦的行业都要有人去从事。
2.加强校方对顶岗实习的管理力度
尽管存在很多困难,但校方还是要想方设法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专业的指导团队。指导团队应该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共同组成,解答外出实习学生的技术问题和生活问题,让学生知道遇到问题时应该和谁联系。(2)网络沟通和现场指导相结合。“95后”学生习惯使用网络进行沟通,指导老师可利用QQ群、微信群或其他网络平台掌握学生动态。期间安排一两次到现场指导和看望实习学生的机会,既可了解学生实习的真实状态,也能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3)完善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顶岗实习结束后,通过实习过程的考核、企业考核、师生座谈会、技术总结资料和答辩成绩综合评定顶岗实习成效,一开始就要让学生知道考核的内容和评定成绩的方法,他们才能重视顶岗实习的过程。(4)应该要求家长参与沟通。首先要告知家长,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单位和地址,家长也应该经常和学生沟通,了解近况。家长的鼓励和关心会让独自在外思想波动的学生有归属感,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会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家长也应该和老师经常交流学生的情况,起到共同培养的作用。
3.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有效性
校企合作不应只停留在“协议”的层面上,而缺乏实质进展。学校和企业之间经常相互走访,学校了解企业的动态,企业多提出对毕业生技能的要求,这样双方才能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建立长期合作之后,企业愿意接纳顶岗实习的学生,学生也愿意去企业实习,这样会避免很多误解,更适合双方的需求。同时,作为第三方的政府也应在政策上给予企业鼓励或补贴,激励企业提供更多岗位给实习生,愿意去培养实习生。再者,从长远看来应推进实习保险制度,免除学生和企业的后顾之忧,减轻企业的压力和家长的担忧。
结论
在行业变化和学生的时代特征背景下,土建专业学生的培养也会发生重大转变,学校应直面新形势下高职土建类学生顶岗实习的问题,认真分析产生的原因。虽然解决问题面临着很多困难,但解决的对策在实践中要不断推进,让土建类学生在顶岗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掌握专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为行业输送可靠人才。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杨凌
摘 要:吉林省高职院校建筑实训基地的建设,对省内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与我省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相符合,也是素质教育的保障。文章对吉林省高职土建类专业实训基地的现状加以分析,提出思路和原则,为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基地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急剧增长的学生数量与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等条件产生严重矛盾。同时我省土建类高职院校纷纷进行教学改革,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加强对策,大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相继开展着实训基地的建设,但在加强实验实训设备与设施的硬件条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职场氛围、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内涵建设,使高职院校实训室成为融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科研开发和生产服务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目前,建筑实训基地项目多存在于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中,由于其学校的办学性质以及培养人才的模式等原因,实训基地就显得十分必要,虽然其规模不尽相同,但都结合本校情况,采用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和充实实训基地的规模和实训项目,更好的为师生服务,使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有着更平滑的过渡或无缝连接。而一些建筑类院校,由于受办学规模条件,办学传统,相关资金,教学侧重点等的影响,反而没有实训基地,或者由于规模小,年代久远,疏于维护管理与更新,形同虚设,造成学生与行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而又不得不面对师生临时寻找实习单位,时间仓促又没有得到实习锻炼的痛惜结果。因此,目前对于建筑实训基地建设相关的教学学术研究多集中在职业教育中,而相关体系构建与运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研究较少。
吉林省当前存在数所具有土建类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市场规模的扩大,建筑业对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的办学条件远远不能满足该专业的办学需要,建筑实训基地的建设,将使我们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专业技术的实地操作,并进行施工现场过程的训练,使学生能够自己动手熟练掌握各工种施工过程作业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快速适应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管理能力、人员协作能力等职业能力。有利于土建类专业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零距离适应,实现成品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实训基地相关内容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省的空白,有利于增强高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缩小相关专业学生在专业能力上与外省学生的差距。
在学校内建设可供区域共享的,能真实体现土建行业生产、管理实际状况,安全可靠且便于操作,用于学生实践的训练基地。对其建设的前期策划、营建过程、竣工后的教学使用进行研究,为吉林省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的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2 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与原则
2.1 基本思路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立足吉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代表建筑行业技术应用发展趋势,体现先进技术手段,突出职业岗位需要,不仅为建筑专业群的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实习、实训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并能够面向市场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具有自我发展能力、产学研相结合的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建筑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
满足土建类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艺术设计、环艺设计、工程造价等专业提供职业化、企业化的实训环境,成为具有建筑装饰设计、建筑装饰材料展示、施工工艺技术、素材资料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面向学生和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面向企业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面向社会开展劳动部和建设部等相关的装饰美工、室内设计师、计算机辅助CAD应用工程师、施工员、制图员、预算员等职业资格项目的培训和考试业务。与地方经济接轨,与建筑装饰行业、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及环境工程设计单位建立良好的技术服务平台,承接企业或社会相应的设计项目,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服务和创意交流服务。通过与行业、企业、部门进行合作,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利用实训基地的先进设备和仿真职业环境,实现对学生和社会人员的技能鉴定。
2.2 基本原则
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建设实训基地,强调设备的实用和效能,不片面追求高精端设备。在设备、材料、工具、软件、工艺流程、生产性技术指标等方面,贴近行业技术、贴近工艺。严格按照当前的建筑装饰行业技术标准,按照企业行业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的需求来规划和建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广泛吸引建筑装饰企业、装饰材料商、行业协会、技术能手和专家、兄弟院校等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资金、材料、技术、信息渠道和经验等支持。
3 实践策略
根据吉林省高职土建类专业实训基地的现状和建设发展的思路,应首要解决以下问题,首先在实训基地的管理中按照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建立健全检查监督机制,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采取聘任制,聘任专业教师担当各部门主管,轮流聘任学生担任各部门副主管。还可通过校企共建的方式来建设的实训基地,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实习实训的便利条件等社会物质资源,得到行业或企业资金、设备、场地等物质资源方面的支持,积极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是有效地解决了高职院校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教师队伍是实训基地发挥其功能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要狠抓师资建设,采用调入、选聘,提高实训教师待遇,到企业实践等方式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摘 要 交通土建专业群是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创建卓越院校时提出的把交通土建类专业相似相近的课程和教学资源组合共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又可以最大化集中学校的资源来为专业教学服务。本文主要研究制图识图共享实训中心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 专业群 制图 识图 实训中心
1 建设背景与主要问题
1.1 建设背景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振兴的深入推进,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大势所趋。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抓住这一重要机遇,创新的提出交通土建技术专业群这一概念,是为了整合教学资源,贴近工程实践,通过四年的建设,建成满足交通土建专业群人才培养需求的实习实训基地。
目前制图实训室是为了满足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CAD制图能力训练而建立的,只能满足该专业学生CAD二维制图能力训练。但是交通土建专业群包含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道路养护与管理、港口与航道工程技术、高速铁道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和工程造价(公路工程造价)六个专业,目前的制图实训室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建立一个满足交通土建专业群各专业共享的制图识图实训中心,既能够训练学生识图能力,还能够训练学生二维、三维制图能力是必要的。
1.2 主要问题
目前我制图实训室共有两间,建筑面积200m2,电脑120台左右。现在主要的实训都是针对路桥专业开设的,我们分析了制图实训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制图室设备严重不足。交通土建专业群经过四年建设,在2018年将有2200名左右的在校生。以目前120台的电脑实训工位,远远不能满足制图实训的需要。(2)开设实训项目单一。目前实训室开设的实训项目主要是CAD二维制图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训练只能依赖普通教室上课开展,实训效果不好。三维制图实训由于硬件问题基本无法开展。(3)其他专业无法共享。由于实训条件的限制,目前实训室开设的实训项目主要针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开设,其他专业的工程制图识图训练只能依赖公共机房展开。(4)无法开展社会服务。由于设备硬件问题,实训室目前还只能开展校内实训教学,无法开展社会技术服务,没有做到产教融合。
2 建设思路与建设目标
2.1 建设思路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制图实训室已有条件,优化实训教学资源配置。重点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制图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三维制图的基本能力。瞄准前沿技术,积极开展社会培训。
2.2 建设目标
交通土建工程制图与识图实训中心通过建设,建成与高等职业教育交通土建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实训基地。针对交通土建各专业新建校内实践训练中心,围绕培养学生的识图和制图能力为重点、兼顾进行素质教育。同时紧跟行业新软件新技术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实训项目,使实训中心成为交通类高职院校一流教学实训基地。
3 硬件建设
优化现有教学资源,改扩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制图实训室两个,新建交通土建专业群共享制图实训室一个,新建交通土建专业群共享识图实训室一个。
3.1 改扩建交通土建专业群制图实训室
根据专业工作的需要,优化现有实训条件,须优化或购置电脑120台套(2台主机+中控系统),购置AUTOCAD20XX软件,购置专业标准图集电子版,用于制图训练;购置道路与桥梁工程设计软件,用于学生学习简单设计及社会服务。该实训室所需建设硬件见表1。
3.2 新建交通土建专业群制图实训室
新建制图实训室,须购置高性能电脑60台套(1台主机+中控系统),购置专业标准图集图纸及电子版,用于制图能力项目训练。该实训室所需建设硬件见表2。
3.3 新建交通土建专业群共享识图实训室
识图实训室将打破原来的识图训练模式,实训室不设置固定黑白板或投影幕布,而是将四面墙壁涂刷黑板漆。上课时,老师将所讲图纸电子版通过短焦距投影机投影到四面墙壁,学生分成多组面向四面墙壁。由于没有了讲台的限制,老师可以游走于任何一面墙壁投影来讲述,近距离接触每组学生,学生也可以直接在墙上修改图纸或提出回答问题。教学效果将会非常好,学生识图能力提高效果明显。所需建设硬件见表3。
4 团队建设
(1)建设目标。通过制图与识图实训中心的建设,教学团队也要加快教学内容、方法改革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进程,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 。(2)建设思路。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增强教学团队意识,建立和创新团队合作机制,优化教师整体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3)建设内容。实训中心在已有三名“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从教师队伍中,遴选优秀教师,依托企业锻炼、国内培训、国外访学等方式将其培养成为“双师型”骨干教师;在提升骨干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鼓励其提升学历水平,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100%;通过参加培训、下企业实践锻炼、鼓励教师加入行业协会组织等途径,使骨干教师培训面达100%,并且专业教师每年专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一个月。
5 技能竞赛
(1)建设目标。制图与识图实训中心不仅承担全院的工程制图教学,还要积极对接行业前沿,参加各种技能竞赛,争取取得好名次的同时,加强和各个院校的交流。(2)建设思路。通过实训中心的硬件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学生识图制图能力训练,积极参加各种技能竞赛。积极了解行业动态,将行业的发展融入教学改革中去。(3)建设内容。制图与识图实训中心建设期内以及建成后,可建设包括专业群各专业学生技能抽查考试标准、配套题库、抽查考试方案、考试设备、上级文件、技能竞赛规则、技能竞赛题库、技能竞赛视频等资源,并承办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抽查模块一道路工程制图模块抽测。满足省内同类专业组织技能抽查强化训练和全国同类专业迎接技能竞赛的需要,每年保持15%的资源更新。
6 技术服务与培训
(1)建设目标。制图与识图实训中心通过建设后,能承接各类工程项目设计工作,并为企业行业培训人才的制图与识图能力。(2)建设思路。通过实训中心的硬件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并积极衔接行业发展动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积极开展各类培训。(3)建设内容。制图与识图实训中心建成后,与院办企业湖南交院勘测设计咨询公司合作展开服务合作,利用实训中心的硬件设施和人才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可承接各类培训,与学院培训基地联合为行业企业培训技术人员200人次以上。
7 结语
交通土建专业群内各专业基础能力部分有着很多相通之处,我们把这些相同性提炼出来建设共享教学资源的方案是可行的,但是在建设中又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亟待我们研究。
摘要: 本文结合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高职土建类专业“345”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为省内高职类院校同类或相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土建类专业;“345”人才培养模式
0 引言
目前我国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国家基础建设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有着现实指导意义,并会对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笔者通过对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科技学院、抚顺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多家高职院校的调研,对当前我省高职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探索“3”个融合,“4”个接,“5”个转化的“345”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构建形式,为高职土建类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时提供一些参考。
1 “345”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
在确定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笔者对省内几所开设土建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和省内市政、道路施工公司进行了充分地调研分析,最终提出了高职土建类专业“345”人才培养模式。模式构建过程如图1所示。
2 “345”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345”人才培养模式即“3”个融合、“4”个对接、“5”个转化。
2.1 “3”个融合
①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融合。如图1所示:以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前,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用工需求。每年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定,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梳理;
②教学体系与职业标准融合。教学体系及课程设置紧跟行业标准,遵循市政八大员: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材料员、机械员、安全员、标准员、资料员的的岗位技能要求对学生进行培养;
③学生培训与技能鉴定融合。把对学生的技术培养与行业技能鉴定相融合。在培养过程中,有针对地组织学生考取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学生在毕业时,取得毕业证同时取得包括施工员证,质检员证等至少一个执业资格证书,即“双证”毕业。
2.2 “4”个对接
①专业与产业对接。市政专业对接于国家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该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成立了以辽宁省市政行业协会、学院、施工企业三方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讨专业发展前景,跟紧行业发展的动态,做到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②课程与岗位对接。在进行专业课程安排时,首先分析施工企业的岗位设置,然后提取岗位核心能力,对应岗位核心能力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如表1所示;
③教学过程与实际施工过程对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专业核心课采取了一体化教学,将一些实际施工和检测过程安排在课堂上和校内外实训场进行现场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实际施工过程对接。
④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企业的文化。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每学期聘请1~2名企业专家到校宣讲企业文化,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在学生社团中广泛开展一系列与企业文化有关的专业社团活动。
2.3 “5”个转化
①教育教学项目化。在实施课改的课程中,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把章节式模式变为以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以“道路工程施工”课程为例,项目划分如图2所示。
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之后,课堂上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变成以学生分组完成任务为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动手能力,教师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②学习情境虚拟化。为了解决施工类课程难以实现一体化教学的难题,我们开发了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虚拟的施工操作平台,实现施工过程进课堂。学生在虚拟的界面里可以选择施工人员、施工机械进行施工操作,通过动画演示来掌握施工工艺流程。
③考核评价多元化。在专业建设中,市政专业建立了由院领导、教学评价处、教务处、教学系部、用人单位等多元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通过“四级监控、五位一体、六种方式”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实施全方位监督与评价。如图3所示。
成立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出台委员会工作程序和章程,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了“院级领导教学评价处、教务处系部教师和学生”的四级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健全了由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评价处、系部)、招生就业处、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通过日常教学检查、评教、评学、座谈会、奖惩处理、质量跟踪等六种方式进行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
实施监控的内容包括:教务处、评价处、系部重点监控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实践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教师工作规范执行情况、教学管理的执行情况、课程标准的编制与实施等内容;招生就业处和系部重点监控学生的双证书获取率、毕业生就业率、企业满意度等;系部、教师通过评学监控每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动态;学生通过评教监控教师的行业规范和教学质量;用人单位监控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能力,从而反馈人才培养方案的可实施性。
④专业资源公开化。对专业教学资源实现网络公开化,目前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已建成包括道路工程施工、桥梁工程施工、施工组织与管理、道路工程识图等6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全部课程资源已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随时登陆进行在线学习,并可以实现与老师的互动。后期将开通企业人员登陆通道,真正达到专业资源公开化。
⑤质量评估系统化。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包括: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项工作,每年聘请评估专家对建设过程进行系统化的评估与诊断,找出不足,不断改进。
3 总结
本文以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提出了高职土建类“345”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3个融合、4个对接、5个转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现代高职教育发展要求,可为其他开设相同或相似专业的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提供一些参考。
[摘 要]本文以当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的现实情况,对比人才培养中的发现的制约因素,从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等模式进行研究,基于现代学徒制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土建专业人才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建筑工程专业;产学结合;实践;校企结合
1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现状与前景
我国教育自古以来就存在八股式教条教育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发展更加迅猛,逐渐与国际接轨。我国在建筑工程领域推行工程项目监理制和项目经理负责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国家市场的日渐规范化使建筑工程类人才需求越来越高,需求带动竞争,愈加激烈的竞争使企业对建筑工程类毕业生的要求愈加提升,企业迫切要求毕业生可以直接上岗工作,缩短培训时间甚至希望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工地,无需培训就能整理档案资料,以往纸上谈兵式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用人公司对于高职学校所培养人才的要求,所以这就要求高职建筑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跟上时代的步伐,发生与时俱进的改变,将重心转向实战、实践技术和经验的培养,将毕业生培养成应用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教学新模式,实现职业学校与用人单位直接接轨,即“零距离”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职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时设置在2500学时左右,实践课约占1/4,建筑制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与设计有关的内容是课程的主要内容,学好这类对基础要求高的理论课程对于基础本就不好的高职学校的学生非常艰难。因此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去公司从事设计工作的机会非常少,而且从就业形势来看,大部分毕业生都在从事施工员、造价员、材料员、质检员等基层工作,应用不上在学校所学习的各类设计课程内容,这也使得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时无法保持高涨的热情,学习时缺乏主动性。
2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构想
2.1 目标定位
职业教育要突出一种技术性,是以技术为中心的一种教育方式,应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并在两方面都按照岗位的特殊性进行知识结构分析,根据学生的能力,储备的知识,素质等结构整理课程,设计课程,发展新的课程w系,不能墨守成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教育应注重高级性人才层次,职业性知识能力,技术性人才类型,因为培养人才面临的就业方向为基层,应看重实践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技术人才。
2.2 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适应市场的需求,了解市场,适应市场,树立市场意识;二是专业与就业面的适应性,学科之间存在交叉的部分适当进行拓宽,课堂理论与实践课程的适当拓宽可以增加学生就业适应面;三是专业与现实和前景的关系,培养人才不仅需要适应现今社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而且要坚持考虑未来发展,不能将技术培养局限,广泛了解和改进培养计划,将理论教育、技术教育、职业认证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2.3 模式构建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为技术应用技能和职业基本素质培养,应用技术和素质养成是毕业生就业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第二是学校的理论教育环境和企业实践实习的教育环境,这直接关系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成果。第三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培养相互的关联和渗透,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人才培养,将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技术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并把它们三个作为重点实现产学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
2.3.1 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就业的实际调查,从各个岗位的特殊性入手,分析岗位的领域、不同的任务、对于职业的能力要求方面进行课程设计,由单项职业技能培养,综合技能培养,上岗实际能力培养三个阶段进行由简单到复杂的阶段式递进培养方式,这种培养方式也具有不断强化巩固技术技能的优点。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更要注重理论实践化,传统教育一般是教师在课堂里进行教学而少有互动或者实际应用,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育要更加扩展在企业上岗实践实习的部分,延长此部分的课时时长,而且要将理论课和实践课进行交叉教学,争取一部分的理论教学结束紧接着进行这部分的实践教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3.2 突出建筑工程技术特色,加强实践实习
因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建筑工程基层领域进行就业,所以要以培养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服务等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尤其加强其创新性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在新型技术不断发展,网络技术逐步飞升的大环境下,要加强学生对于新型机械和新型技术的接受力,同时教师教学也要不断创新,可以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利用实践基地和实践中心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基础技能主要包括操作流程、操作工艺、工程量核算、质量验收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可以影响建筑业的整体氛围,提高这个行业的择业水准和道德,同时要进行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3.3 强化学生的“双证书”意识
在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技术的人才培养中,要求学生既要有学历证,又要有职业资格证,一面进行知识学习,一面进行职业资格认证,比如施工员、造价员等建筑行业的从业资格证认证增强就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2.3.4 加强“双师型”教育团队建设
“双师型”教师对于学校至关重要,它是培养高素质,适应市场需求人才的必要保证。为满足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要求,让老师参与实践,安排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或者可以招用有实际经验和有关的专家对学生零距离教学。她们的态度不仅对于产学结合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是产学结合教育理念的先行者和执行者。
因此,业务能力强,水平高,对于产学结合理念有充分认识是对于教育团队的基本要求。提高当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并可以表现其特色的是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教师通过在企业实训和基地锻炼可以提高自身水准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在生产第一线,管理第一线获得第一手资料,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2.4 做好学徒制人才的培养
在现代土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其能够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需要做好对师父的选拔、认证和监管。对于土建单位而言,基于现代学徒制来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获得更多适合企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对于土建专业院校而言,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到土建专业人才培养之中,可以为社会培养一批综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更好的满足现展需求。而在现代学徒制土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谓的师父并非教师,不会注重所谓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方法,但是其所培养出来的土木专业技术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更好的融入到土木工程建设之中。事实证明,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和建筑企业密不可分。中国建筑行业的进步和人才培养未来承重于建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高职学校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培养能够适应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人才。当然为了更好的满足未来发展需求,还需要加强对现代学徒制的土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加强与高校、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提高土木专业人才的整体水平,而且还能更好的满足土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3 结语
教育要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主要目标,通过现代学徒制建设新的教育模式和体系,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高职建筑工程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为我国建筑行业贡献出一切力量。
[摘 要]本文通过对钢结构专业课程建设的分析,突出了课程建设必须紧跟行业发展步伐、贯彻职业教育教学新理念,优化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实训项目开发等方面,使课程真实体现钢结构施工岗位能力要求,使课程学习与企业岗位能力有效衔接。
[关键词]课程建设 企业调研 贯通任务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传统高等教育。表现在课程建设中主要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不同。相较于传统教育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逻辑为载体、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课程,职业教育要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使学生建立“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观,保证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课程建设思路
结合钢结构专业施工岗位特点,其课程建设思路如下:
1.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槟勘
学生经过学习相关课程,在具备建筑钢结构安装的技术指导能力前提下,还应具备协调、组织、计划、监理等工程管理能力中的至少一项能力。
2.以综合性学习为载体
选取实际工程案例组织教学,建立应用型课程。具体案例选用单层钢结构厂房、多层(高层)钢框架办公楼、网架结构体育馆这三种建筑结构的安装施工过层为教学载体。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学院整体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将项目按照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按照实际工作流程组织具体教学。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自经历完整工作过程。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等实训场所,借助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模型、实物等教学资源,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亲历完整的工作过程。
二、体现课程建设特色
钢结构专业是以建筑钢结构行业职业能力要求为出发点,突出教学内容实用性,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体现“融入标准、贯通任务”的特色。
将钢结构工程建设中各项标准充分融入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实现职业能力与岗位技能相适应、项目学习与结构形式相一致、教学组织与真实工序相协调,来实现学生能力逐次递进的教学目标,有机的将行业标准与课程建设思路结合起来。
“贯通任务”是以钢结构工程中常见的三个典型结构――单层工业厂房、多高层框架办公楼和网架结构体育馆为学习对象,以具有代表性的实际工程案例为载体,将分解后的学习任务贯通于“详图―制作加工―安装施工”的核心工序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课程建设步骤
经过多年的职业教学实践,我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建设步骤。概括来说就是,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
1.初始教学信息收集。该阶段主要任务是获取课程建设所需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工作岗位种类、岗位能力需求、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程资料、国家及行业标准等。可将主要任务分为课程建设教研活动、企业用工调研、典型工程图纸及施工方案收集、企业施工资料收集、国家及行业规范工法收集、钢结构施工图片及视频资料收集、其他院校钢结构专业优秀毕业设计成果筛选等工作任务。
2.信息整理,决策方案。针对调研过程中获取的问题和建议,通过教研活动集体讨论协商,明确课程建设的大方向并确定课程建设思路――将课程建设分为不同层面,例如内容设置、项目载体、企业工法、工程资料、实训项目、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形式等。
3.制定课程建设计划。该阶段主要是将课程建设任务细化――落实到人、定期完成。要制定详细要求,统一建设思路和各建设内容的格式要求。具体内容包括,典型工作分析、课程标准、校本教材、教学情境、建设课程资源库及试题库、课程配套实训项目开发、选定授课专业班级等。
4.实施课程,取得结果。根据课程建设实施计划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上课方式问题、实训设备问题、配套实训安排问题等,相应的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材料也面临再次修订,此时需再次深入企业进行针对性调研以完善教学资源。
(1)教材编著。钢结构行业发展快速,相应的教材已经难以适应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必须结合学生能力水平和未来就业岗位能力需求编写教材,对钢结构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即结合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遇到的典型结构的安装工艺,从设计角度讲解制作与施工,使学生明白工作过程离不开设计理论。另外要将从企业获得的典型工程设计、制作、安装、验收图纸和文件资料的核心内容按照工作过程顺序融入到教材的编写内容中,做到“任务贯通”;同时要将国家及行业规范、标准等融入教材内容中,做到“融入标准”。
(2)编写课件。编写具体教学课件,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学院关于合理使用多媒体的规定;其次课件的运用要与板书进行有效协调,并能够引起学生听课兴趣。课件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主要体现在:以流程图表现工作过程,并辅以真实图片或视频;避免大量文字性描述,须提炼关键词;如有图片或文字切换的动画,动作要小;要有相应思考题目。
(3)编写课程辅助学习材料。教材或讲义受篇幅所限,不能将典型工程项目全部施工过程完整体现,所以辅助学习材料必不可少。所编写材料应选取厂房、办公楼和体育馆三个典型工程的全套设计、施工资料汇总排版,结合教材供学生学习。
(4)建设课程试题库。为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编写试题库。首先由学生根据学习内容提炼重点来编写试题;然后由教师对命题进行修正。在情境学习完成后,教师将该部分习题库发给学生学习。
(5)建设课程资源库。通过收集实体书籍、图纸、实物、模型及电子资源、企业管理制度、优秀毕业设计、招投标及预决算资料等,为学生和教师能够更好的学习与进修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提供良好平台。
(6)开发课程配套实训项目。从提高课程的学习成效出发,应编制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并配以相应工作页、考核表等材料,例如《建筑钢结构施工实训》,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
5.课程建设结果检查。从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材内容、教材使用、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通过学生是否感兴趣及主动学习程度等表现进行结果检查。
6.课程建设评价。要从多方面收集信息,主要针对在校或毕业学生、企业人员、出版社等不同群体,就教学材料、资源库、考核方式等方面展开评价。评价内容主要有建设思路是否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材质量内容是否全面系统;所选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实训项目实施性是否较强等。
四、课程后续建设
由于我国钢结构发展速度快、施工工序变化大,高职钢结构专业课程建设必须符合这一现状。因此一个课程建设过程的结束即意味着又一个建设的开始。后续建设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加大钢结构实训水平,优化实训现场设备及场地条件;重点抓好核心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实训项目开发;完善课件建设和工作页设置。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成都 611230)
摘要:建筑信息化模型(BIM)是集工程项目技术、管理与数据处理为一体的技术,其涵盖了工程项目的所有内容,是建筑行业一项具有革命性的创新技术。目前BIM技术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使其成为建筑工程类专业人才必备的一项技能,也为高校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我国各大高校已经将BIM技术应用在工程类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但是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BIM技术教育的特点和意义入手,分析现阶段BIM技术在工程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我国高校的BIM技术应用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BIM技术;工程类;专业;教学;应用
引言
近年来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一项通过数字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的完美结合,将工程项目的设计通过三维立体的方式显现出来,并指导项目施工、维护运行的新技术。[1]它综合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和技术,具有模拟性、可视化、可出图、优化性、协调性等特点,随着其广泛的应用,培养专业的BIM技术人才逐渐成为各高校的主要任务。[2]高校工程类专业是为我国培养建筑人才的主要阵地,应该积极的将BIM技术引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加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握市场的导向和需求,为我国建筑行业培养更多专业素质过硬、综合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一、BIM技术教育概述
(一)BIM技术教育的特点
BIM技术教育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专业教学模式不同,其需要建筑工程类各个专业的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首先建筑工程类各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充分掌握本专业的BIM建模软件,并对其他专业的有初步的了解。在应用BIM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协作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相互协作,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各专业学生之间的协作进行教学,促进各个专业知识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完善建筑工程学科各专业之间的课程内容,优化专业设置,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BIM技术教育的意义
BIM技术涉及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全部过程,范围较广,且在这些方面具有一定的领先性,已逐渐成为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方向。当今世界各国已将BIM技术视为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必备的技能,高校也在不断的将BIM技术应用到工程类专业的教学中。在高校工程类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BIM技术教学的模式,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BIM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改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的能力。通过BIM技术对工程项目的模拟设计、施工,可以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能力,并通过与其他专业学生之间的协作,共同解决专业难题,使学生跨专业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均有所提升。[3]BIM技术符合现代建筑工程的内容复杂、管理精细的发展要求,在高校工程类专业教学中应用BIM技术可以使高校学生获得更专业的技术知识,具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具备更强的职业竞争力,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指明职业的发展方向。
二、BIM技术在工程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国内BIM软件开发技术不成熟
BIM技术的关键在于建立用于存放建筑工程几何或者非几何数据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以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任何一个阶段为工作人员提供所需的相关数据。[4]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之间、工程结构之间都存在差异性,工程的施工技术和方法也各不相同,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这也就需要一个能够包含大量工程信息参数的建筑模型,也就决定了BIM软件在开发之初就需要考虑到其能够含有内容较为丰富的数据库平台。我国的BIM技术起步较晚,目前国内BIM软件的开发公司积极地与高校进行合作,以不断的对软件的信息库建设进行完善。但是现阶段国内BIM件的开发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现阶段国内的BIM软件还无法实现项目管理信息的系统化,无法将信息化模型应用在设计、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以实现整个工程的完整串联。[5]BIM软件开发技术使BIM技术在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大大降低,阻碍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设置之间的链接和不同专业之间的互通。
(二)高校BIM应用型人才缺失
BIM人才需求结构大致可分为BIM技术教学人才、BIM专业应用人才、BIM工具开发人才、BIM标准制定人才。[6]这些人才需求类型中,专业应用性人才所需范围广,需求量大,而所有的这些人才类型的培养,都是以BIM技术教学人才为基础,只有教学有成效,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的人才的培养才能得到根本保障。目前我国高校工程类专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建筑项目建设的实践能力,对BIM技术的掌握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还不够,缺乏运用BIM技术建设实际工程的经验,导致BIM技术在工程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不能有效的开展。
(三)现有高校教学管理机制不完善
因高校决策、管理人员的重视度不够,在实际教学中,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高校教师并未在强有力的管理机制约束中对教学工作投入精力,而更多的高校多注重教师的科研成果,对实际教学成果未设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工作的展开未提供足够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校的教学发展。其次,高校课改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尤其是课改经费的问题,在BIM技术实践教学中,课改经费未能支撑实际的经费开支,影响了高校的BIM教学效率。即使国内一流高校在教学设备方面优先于其他高校,但并不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导致全国各所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未能有完整的设备满足专业课题的实践教学所用。[7]
(四)BIM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高校对工程类专业BIM课程的设置还处于探索的阶段,虽然一些高校对课程进行了重组设置与创新,如某高校在水利、土建工程中设置虚拟沙盘、修建水库枢纽实训基地等。由于水利、土建工程的BIM设计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才能显示出其优势,这些虚拟的工程都较简单,学生在实际运用BIM技术的过程中并不能发挥其全部功能,领略不到其的强大,也无法感受到工程的复杂性。此外,部分高校过于重视BIM软件的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课程设置较多,缺少实践教学课程。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如何操作软件,而没有真正应用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课程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学生的应用能力均严重下降。
三、BIM技术在工程类专业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最大化的应用BIM技术教学
高校工程类专业在应用BIM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转变教学的模式,注重BIM技术的专业性、灵活性和时效性,积极地与校外施工单位、软件开发公司进行合作,在课程设置中加强对实践教学的安排,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应该在原有专业课程(如CAD)的基础上单独开设BIM建模课程,为工程类专业学生进行BIM技术的教学。我国现阶段的BIM软件可以从MagiCAD、Revit以及天正、浩辰等软件中导入数据进行三维模型的建立,还能够运用软件自身的功能建立三维模型。[8]BIM软件对其他绘图软件的兼容性可以大大缩短不同专业、不同软件之间的建模时间,使BIM技术在教学的工程中得到最大化的应用,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了BIM技术的优势。
(二)加强BIM技术教学队伍的建设
高校应该加强工程类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BIM技术的专业型人才,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养,积极组织本校教师对BIM技术的学习,完善对教师BIM技术教学能力的考核制度,建设一支知识过硬、能力过强、经验丰富的BIM技术教育队伍,保证教学的质量。此外高校应该加强对BIM教学人才实践经验的培养,通过与校外工程企业、软件开发企业之间的合作,让高校工程类专业教师进入实际工程中进行锻炼,丰富教师参与工程建设、实际应用BIM技术的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工程进行BIM技术的教学,成为一名专业的BIM技术教学人才,为高校工程类专业BIM技术教育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为社会培养更多的BIM专业技术性人才。[9]
(三)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我国各高校应该加快建立有效的BIM技术教学管理机制,规范BIM技术教学行为。根据建筑工程类各个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特点进行信息化模型数据资料的有效整合,保证输出信息具有实践性价值。建立专门的BIM技术领导小组负责学校BIM技术的教学工作,定期对各专业教师BIM技术教学质量和效率进行抽查,对于不合格的教师进行淘汰。在BIM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个专业之间的优势,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大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研究力度,不断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
(四)加快工程类专业BIM课程的改革
高校应该加快BIM技术在工程类专业课程中的改革,将BIM技术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合理设置BIM技术教学课程。在大一时期就要开始向学生普及BIM建模软件知识,让学生可以通过BIM技术制作完整的结构施工过程动画,吸引学生的兴趣。积极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建立工程施工模拟实验室,鼓励学生通过BIM软件将实习的工程图纸进行整合,制作成虚拟的四维施工模拟图,以加深学生对施工设计、施工管理流程的了解,熟悉建筑工程的施工特点,增加自身的BIM技术应用经验。例如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案例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BIM技术可以实现工程图纸、结构设计、工程材料、施工技术要求、工程的造价、项目管理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制作成虚拟的工程案例模型,为学生提供全面化、系统化、可视化的建筑工程施工流程,加深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BIM技术的应用能力。此外,各高校应该加强与建筑行业的沟通和联系,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加强与合作工程企业的协作,不断鼓励学生进入合作企业的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实践,增加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建设的经验,促进学校BIM课程的改革。
BIM技术作为现代工程类专业人才必备的技能,高校的工程类专业应该不断进行BIM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最大可能的应用BIM技术,发挥其真正的优势,加强BIM技术教学队伍的建设,创建一直技术过硬的专业教学队伍,同时应该加快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采用科W的教学管理方法,加强对学生BIM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入手,为我国培养更多综合能力强的建筑工程类专业人才,推动我国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
摘 要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转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分析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对土建类转型专业的产教融合动力机制进行梳理和探讨,提出产教融合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最后结合省级应用型转型专业的建设实践,提出地方普通高校转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促进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效参与。
关键词 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土建类专业;应用型本科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和调整,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发凸显。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2015年底,大连海洋大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学校首批省级应用型转型专业,辽宁省教育厅划拨一定的建设经费用于转型专业建设。因此,在试点专业实践之前先行探索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应用型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2 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目前,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与职业技术教育界限模糊;实习环节受施工场地及安全条件的限制;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工程实践能力薄弱;传统教学手段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不适应;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热情不高;工程技术企业的有效参与度不高。
辽宁省教育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2015年4月开始进一步组织研讨地方本科高校和本科专业两个转型发展方案,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有条件的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研究内容包括如何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创新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
工程性、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土建类转型专业的基本特点。因此,探索转型专业的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就必须保证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高效利用的实验设备、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内容、科学的考评体系和充足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转型专业产教融合的程度。
3 土建类转型专业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探讨
转型专业通常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专业,一般包括本科第二批、第三批录取院校中的应用型专业。土建类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引导部分高校的土建类专业进行转型,对于推进高等教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产教融合则是实现专业转型的有效途径。
产教融合的基础是“产”,即必须以工程实际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产教融合的目的是“教”,要把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基地建设的落脚点放在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上。研究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就是研讨如何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捋顺产、学、研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社会资源来参与办学。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土建类专业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影响因素及相互制约关系如图1所示。
研究土建类专业产教融合动力机制问题,就是研究如何解决“办学过程中的社会资源有效参与”的问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来源于校企合作能为企业发展带来正能量,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是目前一些地方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如有些地方院校实训实验条件薄弱,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欠缺,学校专业不能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服务,对口就业率偏低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因此,只有从地方院校对外服务硬件条件、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专业设置的产业符合度等方面入手开展改革,才能打通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最终达到增加校企合作深度的目的。
4 应用型转型专业产教融合改革实践
大连海洋大学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与定位,通过校企合作,探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有效机制、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行机制,不断强化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逐步形成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基于产学融合理念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为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与专业成功转型提供保障。
首先,在校企合作模式方面,坚持“双赢”原则,尊重市场规律,实施责任共担。进一步打通学校、企业相互沟通的渠道,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要使企业认识到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是储备技术力量的基础,有利于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支持高校办学的积极性,达到校、企、生三方面的共赢。
其次,在实践教学手段方面,利用网络共享平台,建立高校与企业信息联系的纽带。学校可以在实践基地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上获取或发送相关信息,如企业生产、施工进度的第一手资料,丰富校外实践基地的内涵建设,这样学校在安排实践教学地点、方式、内容方面将带来更大的自由空间。此外,企业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获得有关科技进步的相关信息。
再次,在实习方式方面,灵活安排实习方式,为企业充分参与实习提供便利。由于土木工程建设周期较长的特点,传统的短期实习容易造成实习内容不系统、不全面,亟待创新实习方式,探索为期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的现场教学、实习、设计、答辩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早更全面地接触和参与工程实践,在践中进行学习,并锻炼解决工程综合问题的能力。
最后,丰富工程案例,建设工程特色鲜明的企业课程。构建以实习驱动教学的企业课程体系,选定土木类转型专业部分主干课进行课程改革,企业参与教学大纲、教材辅导书、实习指导书的编写工作。按照“教学―实习―能力”递进式的原则,将基地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为认识实习、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四类课程。
5 结语
在专业转型背景下,以土建类专业为研究对象,开展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全面实现辽宁省教育现代化等方面,也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摘 要:近十年来,高职教育在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对高职的快速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但目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师资力量不足之处,约束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高层次“双师型”的教师培养,探索出更适合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师培养模式。文章结合中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土建施工类;“双师型”;培养模式
近些年来,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其中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应当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而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高层次“双师型”的教师培养。湖南省某职业院校拥有“省级土建施工类专业课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水平认证培训基地”和“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工程技术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本文以此探索了适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一、确定师资的培养目标
面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培养一批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和创新精神,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优良的教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擅长发现并解决建筑产业的关键技术,提高专业技能竞争力,引领土建施工类专业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高层次“双师型”教师。
二、建立“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
针对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建立“高校、行业(企业)与政府”三位一体的协同合作委员会,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整合双方资源,优势互补,相互支持,共同参与专业教育教学、专业建设,共同进行专业应用技术研发,实现 “人才共育、过程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目标。
1.以“协同合作委员会”为平台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合作体制
由湖南省建筑行业专家、建筑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指导中心专家、土建施工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组成协同合作委员会,形成“高校理事会宏观引领方向、协同合作委员会协调运作项目、专业教师团队具体执行项目”的合作体制。定期召开教师培养工作委员会会议,研究职业教育特点和建筑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参照职业教育教师整体水平制订培养方案,进行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调整,确保教师培养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调整。
2. 建立合作共赢长效机制
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优化整合教师教育资源,促进教师培养、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积极利用培训基地优质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了发挥协同合作委员会职能和功能,根据职业院校教师培养需要,逐步建设培养规划建设组、 培训基地建设组、组织教学团队组、教师培养评价组等,建立稳定可靠的长期合作网络,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三、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实施模式
1.改革培训学员报名方式,针对性选拔培训学员
在职业院校教师培养报名中,采用院校推荐与培训基地资格审核相结合的原则,审核环节主要考察学员的专业特长、职业教育理念和创新潜质,以及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拔对职业教育有贡献的优秀学员。
2.实施导师制,探索个性化教学的模式
参与高层次“双师型”培养的学员,双向选择一位培训基地教师和行业(企业)高级工程师为导师,每一位导师至多选择两位学员。导师指导学员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和专业技术学习。实现学员教研教改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
3.改革教学组织方式,突出因材施教
导师根据学员职业教育研究和专业知识结构特点,结合学员的特长和潜质,在保证教师培养中集体学习的基础上,导师可以为学员制订相应的培训课程学习计划和课题研究计划。
4.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课堂工地化”的教学方式
导师和学员之间积极交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优秀学员可以在培训基地的课堂上课,同导师一起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另外,通过企业导师的引导学习,不断丰富专业水平,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 。
5.依托培训基地和行业(企业)的优势资源,培养学员的自主实践能力
导师对学员尽可能地提供专业学习和课题研究的资源,支持学员开展研究工作。积极开发现实和虚拟教学技术,应用推广“课程、实践和网络结合的学习平台”,形成创新型、智慧型教育的特色。为学员制订自主学习措施,协助学员建立一门优质课程网络资源。
6.支持学员积极参与专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开阔学员的国际视野
支持和鼓励学员参加专业教学交流和专业知识学习培训,每年参加专业建设研讨会不少于2次,开阔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研究的交流合作能力。
7.培养教师教育技术信息化能力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级)优质资源共享课程、(慕课)MOOC的建设,完善教师个人空间建设,推动教师在专业建设和改革工作中提高教育技术信息化的能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学院提出重点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遴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有创新意识的专业教学骨干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
1.建设高层次“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团队
对于教学团队学院实行高校、(企业)双方管理体制, 形成分工明确、有机协调的管理模式。教学团队制订明确的建设内容和发展目标,团队负责人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团队成员,学院对团队的建设进行跟踪检查和监督,保证教学团队运行管理顺畅,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实现规划发展目标。
2.提供有力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培养计划
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出国进修学习等手段,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在岗位聘任、教学名师遴选方面,向教学团队成员倾斜,培育更多团队成员成为学术带头人、教学骨干和科研骨干,不断促进团队师资水平整体提高。
3.搭建发展平台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有利的政策空间对团队极为重要。学院为教学团队提供充足的教学条件和继续教育学习深造的机会,使团队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建设中,为学院培育更多高质量的高层次“双师型”教师人才。
4.制定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
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探索,根据学院教师培养的规律和趋势,制订青年教师培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一系列开放、动态的规章制度,不断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通过目标激励和过程监控等措施,强化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智慧和创造力,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训教师团队在学院教师评教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团队内部成员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制度,为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
通过实施土建施工类专业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项目,培训基地培养出国家级教学名师和省级教学名师。依托“学院省级示范工程”,重点建设共享共用的示范性建筑工程实践教学基地,要不断完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具有培养职业院校高层次“双师型”教师的优秀师资培训基地。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论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论文关键词】 建筑工程 事前控制 事中控制 事后控制 ...
建筑抗震论文: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问题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很多高楼大厦在城市中出现...
房屋建筑论文:践行科学发展观做好校园安全保卫工作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论文: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探讨 摘要: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项目建设...
西方建筑论文:谈东西方建筑装饰中的植物 论文关键词:建筑装饰 卷草纹比较 文化 论文摘要:本文由建筑...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论文: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浅谈 摘要: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