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1 09:19: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建筑类毕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建筑类毕业生自我鉴定(一)
大学三年是我一生最重要的阶段,是学习专业知识及提高各方面能力为以后谋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从跨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就把这一信念作为人生的又一座右铭,作为一名建筑专业的大学生,这三年来,在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让我有了理想,渴望,追求,成功,失败,同时,我也不断进取自我,之后,我将任然孜孜不倦,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价值而努力风斗!
这三年来,在思想上,因从小到大受到家庭,学校的良好培养,有着良好的品德修养,并有着鉴定的政治方向,紧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XX大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为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
在学习方面,我觉得大学生的重要任务还是学好文化知识.所以,在学习上,我踏踏实实,一点也不放松,我认为好的学习方法对学习好知识很有帮助,所以,在每次考试后,我都会总结一下学习经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次看到自己辛苦挣来的成绩,我就会感叹,只要有决心,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对于我们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说,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利用课余实践经常阅览建筑相关类书籍.我认为学习是学生的职业,这份职业同样需要有智慧,毅力和恒心.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不会落伍.
大学校园就是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扮演着被培养对象的角色,老师是我们的长辈所以,我对他们尊敬有加.同学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娱乐,互相帮助,和睦的相处,集体生活使我懂得了要主动去关心和体谅别人,也使我变得更加坚强和独立.
我觉得自己的事情就应该自己负责.别人最多只能给你一些建议,遇到事情要冷静思考,不要急躁,不轻易承诺,承诺了就要努力去兑现,生活需要自己来勾画,不一样的方式就有不一样的人生.
三年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回忆,我迈步向前的时候不会忘记回首凝望曾经的岁月!
建筑类毕业生自我鉴定(二)
在技校两年的理论学习,使我的知识面有了提高,技校的生活让我学会坚强,对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体育委员和足球裁判的工作,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交流,学会了工作的态度。
在技校的学习与初中的学习不同,技校的学习是为了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而初中的学习是为了升学。所以在技校的学习,我变得更有自信。对专业课的学习需要多练,不能空想,我比以前增加了动手的能力。我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遇到许多挫折,面对着这些,我选择了勇敢去面对,而不是退缩。
我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每个学期均拿到奖学金,荣获“学习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等。这些源于我对学习的热爱,我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兴趣,特别是学习,没兴趣就学不好。
我认为对专业课学习不应只停留在课本上,还应该多阅读课外书。所谓“学海无边”,学习不应只停留在课本上,应经常对市场材料价格做调查。施工技术和材料是不断发展的,只有不断关心最新施工技术和材料价格,才能学好专业知识。
在学习上,我认为对建筑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的知识面广了,涉及施工技术、材料性质、设备等方面的内容。学习专业课程,需要与实际结合,更需要认真的学习态度,细心、谨慎的性格。
在班上,我担任体育委员。在工作中,需要经常与班上同学交流,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我还是学生会裁判团工作人员,担任足球裁判。我执法了多场比赛,我比以前更有责任心和耐心,以及面对突然事件的果断决定。我经常利用放学及休息日的时间去锻炼身体,包括跑步,踢足球,打乒乓球等,运动能更好地舒缓压力,所以运动是非常必要的。
技校的经历对我来说是比较光荣的,但我更加希望把这样的经历看成事一种磨练,为以后的我大家坚实的基础。
建筑类毕业生自我鉴定(三)
从入校就读以来,我一直以严谨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投身于学习中,虽然有成功的喜悦,但也有失败的辛酸。然而日益激烈竟争的社会也使我充分地认识到: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的重要性。因此,我仍然孜孜不倦,不断地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守校纪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政治上要求进步;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成绩优良;班委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同学,热爱集体。有一定奉献精神。不足是工学矛盾处理不够好,学习成绩需进一步提高。今后我一定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争取更大进步。
在大学期间,我认真学习,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获得大家的认同。另外,我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求学期间, 学而知不足是我学习、工作取得进步的动力。除了必修课程外我还自学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等软件,并制作了自己的个人站点。在英语学习上,我坚持阅读英文报刊,提高自己的科普知识和阅读能力。
通过大学几年的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今后人生的价值时刻准备着。在校期间,在学校的指导、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下,通过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自觉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专业功底扎实、知识结构完善、适应能力强、具有团体协作精神的青年。
一、学习方面,我认真端正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系统全面地学习了土木工程的理论基础知识,主要课程有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测量,工程CAD,土木工程原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我努力认真地学好每一门功课,同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还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我会经常的去图书馆看下其它方面的书等。
二、工作方面,我注重自己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实践,如学校的运动会,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等。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使我增强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大学放暑假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在大二暑假我去一家设计院画建筑图等。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最大程度上提升自己各方面素质。
三、思想方面,通过大学里系统全面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会用正确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注时政,通过了解和学习党的有关动态和精神,使自己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我们在党校的学习培训班的学习后,顺利通过党校考核,获得了党校结业证书,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
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的思想理论学习和实践还有待提高,如何正确地运用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去指导现实生活将是我将来努力的方向。
四、身体和心理方面,我掌握了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学院、系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身体健康,体育合格标准达标。在心理方面,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克服心理障碍,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现在我拥有年轻和知识,我可以用热情和活力,自信和学识来克服毕业后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用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协调,管理能力去完成今后的美丽人生!
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即将走向尾声,此时此刻,我内心感想很多。总结一下大学四年的得失,从中改进不足的地方坚持做得好的方面。使自己回顾走过的路,也更是为了看清将来要走的路。四年之中学习成绩比较不好,也曾犯过许多错误,但同时也学习到很多东西。
在学习上,首先是要检讨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在大学的学习中我始终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特别是在必修的学科的学习中。被动的学习使我的学落后于班上的其它的同学。另外就是对学习的自信心和刻苦精神的不足也是导致学科成绩不佳的原因。在今后的日子,我要加快速度,充实自己的本专业知识,成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同时也成为一名对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有一定学识的人才。
我坚持相信自己是个爱学习的人,我一直没有荒废过学习。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也会坚持让自己多学习点东西,经常到图书馆阅读各类有益的知识,广泛学习各项社会学科,阅读名人传记,查阅经典典籍,获知人类的伟大思想和生命,不断提升思想的境界和拓宽眼界。
在生活上,我最大的特点是诚实守信,热心待人,时间观念强,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作风。同时我也存在与人交往不够主动,耐性不足等缺点。在朋友圈较小,至交好友不多,但我不轻易失信于第一个与交往的人,建立个人良好信用。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更积极主动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学习别人的优点,有克服不足的地方。另外平时不太注重体育训练,以后要加强体育运动,强壮自己的身体。
大学四年中,我参加了不少的校内活动和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此外,我曾经做过班内的心理联络员,还做过协会的干事。我喜欢做一些社会活动,会让大学生活更丰富多彩,做过保健品派单、楼盘派单员、沙盘解说员和样板房解说员等,有时会感到累些,但乐此不彼。使我的社会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较快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思想变成熟了许多,性格更坚毅了。同时对于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我也充分认识到。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走好每一步。
建筑类毕业生自我鉴定(四)
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即将走向尾声,此时此刻,我内心感想很多。总结一下大学四年的得失,从中改进不足的地方坚持做得好的方面。使自己回顾走过的路,也更是为了看清将来要走的路。四年之中学习成绩比较不好,也曾犯过许多错误,但同时也学习到很多东西。
在学习上,首先是要检讨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在大学的学习中我始终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特别是在必修的学科的学习中。被动的学习使我的学落后于班上的其它的同学。另外就是对学习的自信心和刻苦精神的不足也是导致学科成绩不佳的原因。在今后的日子,我要加快速度,充实自己的本专业知识,成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同时也成为一名对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有一定学识的人才。我坚持相信自己是个爱学习的人,我一直没有荒废过学习。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也会坚持让自己多学习点东西,经常到图书馆阅读各类有益的知识,广泛学习各项社会学科,阅读名人传记,查阅经典典籍,获知人类的伟大思想和生命,不断提升思想的境界和拓宽眼界。
在生活上,我最大的特点是诚实守信,热心待人,时间观念强,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作风。同时我也存在与人交往不够主动,耐性不足等缺点。在朋友圈较小,至交好友不多,但我不轻易失信于第一个与交往的人,建立个人良好信用。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更积极主动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学习别人的优点,有克服不足的地方。另外平时不太注重体育训练,以后要加强体育运动,强壮自己的身体。
大学四年中,我参加了不少的校内活动和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此外,我曾经做过班内的心理联络员,还做过协会的干事。我喜欢做一些社会活动,会让大学生活更丰富多彩,做过保健品派单、楼盘派单员、沙盘解说员和样板房解说员等,有时会感到累些,但乐此不彼。使我的社会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较快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思想变成熟了许多,性格更坚毅了。同时对于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我也充分认识到。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走好每一步。
【摘 要】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能否为社会所认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独立学院能否健康发展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及肯定。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建筑类专业为例,应用swot分析法,对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进行分析,提出对独立学院毕业就业的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swot;建筑类毕业生;就业
近年来,我国独立学院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本科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情况下,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质量高低,不仅是家长和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能否为社会所认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独立学院能否健康发展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及肯定。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建筑类专业为例,应用swot分析法,对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进行分析,提出对独立学院毕业就业的思考和对策。
1.广西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用来确定组织本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组织的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因此,清楚的确定独立学院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对于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1竞争优势分析
1.1.1专业设置合理,面向市场需求
广西的独立学院多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所以设置的专业都是近年来就业市场上非常热门的专业,可以根据市场需要求的变化随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改变各业招生人数的比例。例如:现我院大力发展符合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新专业,我院建筑工程系有土木工程、建筑学、勘查技术工程、测绘工程、工程管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七个专业,其中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为新增的两个专业,且都是社会上急需的热门专业。
1.1.2人才培养定位优势
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将直接影响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就业去向和就业能力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独立学院基本上以教学型为主,培养的学生大多数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类的人才培养要求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并且在把握好从事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应用性特色,这一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基本介于一般本科和专科学生之间,既可以占据原来优秀专科学生的就业市场,又可以填补本科和专科就业市场的间隙地带,同时还可以使一些学生向较高层次的就业市场进军。在就业定位上显示出就业层次的多样性和就业面的宽泛性的优势。
1.1.3办学母校品牌与区位优势
举办独立学院的母体高校一般是办学历史悠久,具有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具有在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科研水平、教育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其人才培养质量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社会效益良好。独立学院依托母体学校形成的“品牌”效应,为毕业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的基础。我院师资主要以桂林理工大学引进为主,聘请为辅。专业设置方面,与母体学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就业信息方面,利用母体学校优势资源,拓宽信息渠道,扩展就业市场。借助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就业渠道网络和就业信息平台向企业推荐毕业。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独立学院更要主动出击,与政府人才机构联手,充分利用政府资源,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实现就业指导信息化。
1.1.4家庭背景好,社会关系优越
首先,独立学院相对于一般本科学生而言,根据国家的政策,收费较高,因而城镇学生的比例较高,这些学生家庭相对富裕,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相对优越。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许多学生毕业后暂不就业,继续求学以待发展。其次,独立学院学生家长担任领导职位和企业负责人的比例较高,这些学生相对来说就业的社会基础好,就业渠道较畅通,就业压力小。
1.2竞争劣势分析
1.2.1自身品牌尚未建立,社会认
知度不高
由于办学时间短,独立学院自身的品牌尚未建立,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办学状况尚不完全了解,对毕业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缺乏合理的评价和客观的了解,这在毕业生人才市场处于供大于求失衡的状态下,将会直接影响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选用。
1.2.2实践课程缺乏,影响求职能力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满足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虽然我院设置的专业都是社会上的热门专业,但从课程设置这个方面来看,部分课程一定程度上存在与社会脱节的情况,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虽然会有专业实习课程的编排,但由于缺乏业界人士和更多专业老师的指导,对专业实践的意义并不凸显。
1.2.3就业指导工作薄弱
独立学院发展快,规模逐年快速增大,但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迟,缺乏专业人员。目前独立学院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一线主体是招就办工作人员、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专职辅导员,大多数并不是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平时事务繁杂,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培训,在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时难度大。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又缺乏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教材,再加上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流动性大,所以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总是点到即止,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和有效性。
1.2.4学生学习能力不强,竞争力弱
进入独立学院就读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本身并不是很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以及理想抱负水平和重点以及二本院校的学生的差距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而在上大学后,他们对三本院校的认同感或者专业的认同感不是很强,半数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目标性和计划性,不清楚如何将自身和社会的价值结合起来,忽视对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锻炼。此外,独立学院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就业观念不强,在校期间不愿刻苦钻研,不愿承担责任,他们一般对艰苦条件准备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过分依赖父母亲朋或学校,难以把握推销自我的机遇,以至于在就业时竞争力弱。
1.3机会
1.3.1继续深造的需求增大,考研扩招
尽管独立学院的学生入学时成绩并不理想,但随着考研的扩招,独立学院的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考研摆脱“三本”的身份,所以独立学院的学生也希望抓住考研扩招的机遇,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研究生。以我院建筑类毕业生为例,近三年来,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上逐年上升,学生被录取率也稳步增长,同时居全院前列。虽然独立学院的学生考研难度要比二本院校的学生要大得多,但是对于考研的学生,独立学院还是应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在平常学习生活中多加以引导。
1.3.2家庭环境影响较大,民营企业为就业重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环境较好,就我院2012届建筑类毕业生目前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分析,家里帮忙联系工作的约占48.1%,其中,民营约占43.5%。同时,选择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家庭成员中大多数从事建筑行业,早在入学前就已基本确定工作单位或方向。可见,独立学院学生良好的家境状况会给就业带来优势。
1.4威胁
1.4.1就业面临多方竞争
一本、二本以及各类的专科学院的毕业生、研究生都是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强劲对手。专科院校针对目前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学生培养方面多采用订单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和动手能力都比本科生强,对工资、待遇等期望值不高,所以就业率相对较高。而一本、二本及研究生在基础知识和个人综合能力方面也要比普遍的三本院校毕业生强,且企业的认可度也较高。
1.4.2社会偏见
独立学院一般招收“三本”类学生,这部分学生相对于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本科学生而言,入学成绩相对较低,这导致市场形成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统计性歧视,使得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果在独立学院最初几届毕业生质量以及在工作中的实际水平没有得到认可,这种统计性歧视还可能强化人们的成见。
2.对策
2.1创建学院品牌特色,增强社会影响力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竞争力是独立学院办学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招特色师资、建立特色学科、培养特色人才、明确学院办学定位。独立学院要利用母体高校优质资源的
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科知识的融合,加强综合性知识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基础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体系和注重实践、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我院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资格证考试,专门成立培训中心,与各类资格认证单位建立联系,并不定期邀请各考证机关来校开展各类资格证讲座,为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提供平台。同时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并获得较好成绩。
2.2加强专业特色建设和实践环节教育,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力是顺利就业的基础,所以,一方面要经常性的加强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完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环节教育,改善教育质量,努力使专业培养方向与市场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深入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多参与社会的见习、实习和实践,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3健全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
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学生就业指导专职队伍,这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的组织保证。要通过内培外引,把综合具备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并具有较好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人才吸引到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来。要对现有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提供教育进修的机会。要走出去,进行对外就业工作经验交流和学术探讨。同时,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只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进行,应对学生从入学起就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全程就业指导教育,营造全员就业的氛围。积极调动就业指导队伍的工作,就业工作负责人要经常性的与班主任、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交流,增强他们的就业指导意识,促使他们主动了解和掌握所带班级和学生的就业状况,多层面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知识、就业心理等方面进行指导。
2.4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理想抱负
要将就业与成才的理念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综合素质、抱负层次与创新意识才能不断提升。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第一,通过主题班会、社团或校园活动的形式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和自我肯定、相互理解、合作、诚信等健康的人格魅力。二是加强对新生入学教育的引导,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努力方向,指导学生完成学业目标,获得成就感和认知感。其三,加强基础竞争力锻炼,不断提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打造良好的身心素质,全面发展,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
总而言之,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虽然在就业是与普通高等院校存在差距,但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因此,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工作不仅要吸取普通高等院校就业工作的经验与教训,更要开创本学院的特色,结合自身特点,树立学院就业品牌,突出优势,切实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摘要我国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而建筑类毕业生就业形势火爆。建筑类毕业生首选安稳、轻松的工作,而行业特点决定了大部分毕业生都要从事流动、艰苦的工作。这些矛盾使建筑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凸显了很多心理问题。本文指出,在就业观念上进行创新,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引导学生自我调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普通高校 建筑类 毕业生 就业心理
1 普通高校建筑类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误区
(1)急功近利。这是普通高校建筑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主要表现为在就业时没有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好高骛远,一味追求经济收入高、社会声望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地区的心理倾向。
(2)消极依赖。指毕业生在就业目标选择上,期盼依赖家人、学校和老师帮助的一种心理倾向。他们一直生活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缺乏求职择业的社会经验,仅拥有较为简单的与家人、老师、朋友等社会关系。他们在面对重大的人生选择时,难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
(3)情绪波动。指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其情绪极容易出现波动,产生不良情绪,多表现为焦虑、抑郁等。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前焦虑抑郁普遍存在,尤其是建筑类专业的女生,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都高于男生。
(4)盲目跟风。指毕业生对自身情况缺乏正确认识,如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实际能力等,在择业过程中目的不明确,盲目从众,对择业缺乏全盘考虑,往往会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延误甚至丧失就业机会。
(5)“专业好,就业就好”。部分毕业生存在 “只要专业好,不论专业成绩有多差,都能找到好工作”的错误观念,不注重本专业的学习与钻研,甚至旷课,浪费了大学时光,把找工作寄希望于专业优势上。
2 立足就业观念创新,解决影响普通高校建筑类毕业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2.1 高校要注重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1)普通高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建筑类毕业生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与个人意愿间的关系,自觉把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统一起来;教育建筑类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加强有关就业政策的教育和引导,鼓励建筑类毕业生到基层去、到生产一线去;帮助建筑类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鼓励他们创业,提高他们适应激烈竞争的能力。
(2)普通高校要完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将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贯穿于大学各个阶段。从低年级开始,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与职业规划能力;第二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使其掌握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培养自身实践能力;第三阶段,培养毕业生提高自身就业技能,帮助毕业生掌握面试的具体技巧,克服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3)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做好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校园网、宣传栏等多种途径,积极宣传就业心理咨询的性质和作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建筑类毕业生解除疑虑。开展定时定点、专人负责的就业心理咨询门诊,一方面帮助建筑类毕业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了解建筑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有普适的指导培训,又要有个体的心理辅导,缓解因就业压力而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更要特别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和女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引导建筑类毕业生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正确认识就业挫折,增强其就业自信心,走出就业心理困境。
2.2 建筑类毕业生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学会自我调适
建筑类毕业生只有进行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才能确立合理的择业目标。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主要应做到:
(1)自我反省。在择业过程中,建筑类毕业生面对各种问题和矛盾,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只有通过全面、客观地自我思考,才能合理地评价自己,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2)社会比较。建筑类毕业生要正确地评价自我,在客观上需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参照尺度可以选择其他社会人员,特别是与自己情况相似的人,避免孤立地评价自己。也可通过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自己参加社会活动的结果来评价自己。
(3)职业测验。建筑类毕业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职业指导专业人员的帮助下,选择合适的标准化测验表,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职业技能等进行测验,认清自己的个性特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避免择业时的盲目性。
建筑类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要学会自我调适,以缓解心理压力、消除不良情绪。自我调适的常见方法有:
(1)转移法。当择业过程中的不良情绪难以控制时,可以采取转移的方式,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它活动中,如学习一种新技能、参加有趣的活动等,使自己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2)宣泄法。当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挫折而产生不良情绪时,不能把这种情绪藏在心底,应进行适当地宣泄。不良情绪隐藏得越久,自身受到的伤害就越大。向别人倾诉或者参加运动量大的活动都可以很好地宣泄不良情绪。但宣泄时一定要适度,注意场合,并且无破坏性。
(3)自我安慰法。当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尽最大努力仍无法解决时,应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承认并接受现实,说服自己不必苛求,保持心理平衡,以缓解心理压力。
(4)理性情绪法。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不良情绪,往往是由毕业生的某些非理性观念引起的,如果把非理性观念转为理性观念,就可消除这些不良情绪。例如有的建筑类毕业生认为“建筑类毕业生就业应该是顺利和理想的”,遇到择业挫折便消沉苦闷、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良情绪,引发心理问题。如果转变这些非理性观念,不良情绪就会得到调适。
摘 要:随着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减缓,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高职建筑类毕业生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弱势群体”,其就业质量的隐患引发众多教育专家和学者的讨论。如何保证高就业率的同时稳步提升就业质量成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一大难题。文章将以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类专业为例分析探讨高校就业难题。
关键词:高职建筑类毕业生;就业;就业质量
教育部近日《关于做好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关乎社会安定稳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而高职建筑类毕业生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弱势群体”,更应该予以重视和解决。
1.高职建筑类2016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作为新兴发展教育力量,办学规模,办学水平正不断向本科院校看齐,但高职院校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以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类专业2016届毕业生为例,2016届建筑专业毕业生679人,签约人数198人,签约率为29.2%,专升本人数76人,其他录用形式388人,就业率97.5%,待就业人数17人。签约人数相比往年下降,其他录用形式人数增加,就业率基本保持不变。结合这两年的就业指导工作,个人认为导致目前就业质量下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建筑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全国高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已经突破750万人。而实际市场提供岗位数远少于毕业生数,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当前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工业基础依然薄弱,建筑企业受到严重冲击,企业整体用工需求下降,使得高职建筑类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2)高职建筑类毕业生择业观念不科学,眼高手低。即使临近毕业,部分高职建筑类学生仍沉迷玩乐和网络游戏,无心学业,根本没有提前做好就业准备,没有就业紧张感,总是希望自己从事高薪、轻松、稳定的工作,希望一步到位,一职终身。“高不成、低不就”现象时常发生。
(3)高职建筑类学生基础薄弱,就业竞争力相比较差。多数高职建筑专业毕业生入学基础相比本科毕业生较差,学习基础薄弱。在校期间综合素质培养锻炼不够。在就业应聘中容易产生自卑、茫然、焦虑心理,择业压力大,无法合理科学应对职场突变风云。
(4)建筑行业整体用人需求下降,供需矛盾突出。在2016年学院招就部门组织的建筑水利专场招聘会中,到场建筑单位相比往年减少许多,不少用人单位表示人员充足无需补招。招聘会上,沿海地区单位或大公司应聘毕业生排成长龙,踊跃应聘;而中小企业则无人问津。招生就业部门日常就业信息后,多数毕业生往往关注公司规模,所在地区和待遇,没有根据自身能力和条件准确定位,无形中增加择业难度,导致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激化。
(5)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指导不够,就业指导体系有待加强完善。多数高职院校没有设定专门的就业指导老师,就业部门人员紧张,就业工作多为各班辅导员承担,辅导员由于专业限制和能力条件限制,就业指导力度不够,缺少专业性和针对性,无法高效服务毕业生。
2.提升高职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建议
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对社会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高职院校的发展,关系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高职建筑专业毕业生应树立科学择业观,合理择业。内外因的哲学原理决定了高职建筑专业毕业生是改变就业现状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高职建筑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提前做好就业准备,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要立足实际,结合建筑专业就业特点,充分了解市场就业需求正确择业。从底层起步,夯实就业基础。
(2)高职建筑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应重视扎实专业技能,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高职建筑专业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首先从思想上重视就业准备和就业能力培养。在校期间应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不光理论学习还要扎实实践操作,对于建筑专业毕业生来说,会算能测是最基本的,要追求精益求精,用能力和实力向用人单位证明自身的业务素质扎实。
(3)高职建筑专业毕业生应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合理规划生涯就业。三年的大学光阴不可浑浑噩噩虚度,要通过科学的生涯规划让自己的大学时光变得充实有益。建筑学子入学后应在老师、学长、学姐的帮助下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应积极参加院系学生社团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和模拟面试大赛,多与社团指导老师和辅导员沟通交流,充实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扎实掌握专业技能,精通测算技能,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要规划合理,要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在学习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丰富生活,沉淀梦想。
(4)高职院校应加大就业工作指导力度,培养就业师资,构建完善就业体系。针对目前学院实行的院系二级管理,在充分发挥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就业指导的基础上,应加大系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
(5)高职院校应加快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优化专业设置。首先、学院系部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部分学生不去课堂、到堂不听、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的陋习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要加强配合,在增加到课率的同时提高建筑学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其次,要加大对学生上机及实训的管理和要求,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再次,系部要主动联系选择优秀建筑企业加快推动校企合作,建立扩大教学基地和实训基地,通过教学和实训基地增加学生建筑见闻和现场操作机会,实现校企共赢。最后,针对每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结合建筑就业市场变化科学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
(6)地方政府应重视和加强就业服务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积极做好辖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福建省永安市政府作为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辖区管理政府部门,应加强同学院及系部的共建工作,针对学院的水利专业、电力专业、建筑专业等专业特色,结合永安市本地资源,积极做好就业帮扶等。
3.结语
就业工作形势依然严峻,毕业生一定要认真对待就业问题,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行动上要积极主动,认真做好就业应聘和投入岗位工作的准备。同时学院和系部要e极总结往届毕业生工作经验,更加积极主动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要针对不同专业特色、不同就业群体分类指导,创新就业指导方法,稳步提升就业质量,开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新局面。全院师生应齐心协力,迎难而上,不畏挑战,群策群力,共同致力于解决学院就业难题,服务学子,建设学院。
摘要:建筑类本科院校BIM协同毕业设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顺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要求、是改革建筑类本科院校教学方式的需要、具有显著优势和特点。今后在建筑类本科院校教学中,为更好协同BIM协同毕业设计,需要从教学平台构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展示、教学质量保证、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以促进BIM协同毕业设计顺利进行,提高建筑类本科院校教学质量。
关键词:建筑类本科院校;BIM协同毕业设计;教学资源;教学平台;教学质量
0 引言
众所周知,BIM又称为建筑信息模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通过创建三维建筑模型,利用和共享模型中的信息,从而确保项目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紧密联系,并促进信息畅通,方便相关部门的联系,实现项目周期全过程的信息化。对建筑类本科院校来说,推动BIM协同毕业设计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具有弹性的学习时间和随时随地进行设计的灵活方式,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能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有利于方便毕业设计的各项工作,能够给学生学习带来巨大方便,因而其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和关注。文章主要探讨分析建筑类本科院校BIM协同毕业设计的意义,并提出建筑类本科院校BIM协同毕业设计的策略。希望能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BIM协同毕业设计实际工作发挥借鉴和指导作用。
1 建筑类本科院校BIM协同毕业设计的意义
BIM协同毕业设计顺应时展需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建筑类本科院校教学具有积极作用。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顺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在人们生活和学习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良好效果。目前,我国正处在信息化飞速发展时代,互联网取得快速进步,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越来越强,在工作和学习当中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BIM协同毕业设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利用互联网学习知识,进行毕业设计,建立学习模型,对建筑类本科院校毕业设计各项活动开展具有积极作用。[1]
1.2 改革建筑类本科院校教学方式的需要
传统课堂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被支配地位,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利用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的支持下,通过采用BIM协同毕业设计方式,能改变将学生束缚在课堂的情况。毕业设计方式更灵活,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行学习,更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还能缓解教室不够用、师资短缺、学校教学负担过重等情况。
1.3 具有自身显著特点和优势。教学过程中,建筑类本科院校BIM协同毕业设计具有显著的特点,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通过BIM能获取大量的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资料,根据毕业设计需要整理和加工。并根据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习主动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建筑类本科院校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②最大限度的利用教学资源。BIM可以利用网络教学,不仅能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还能最大限度利用毕业设计的各种资源。学校可以在现有毕业设计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资源。并通过BIM让学生了解,使教学资源更好的为学生毕业设计各项工作服务。
③BIM协同毕业设计的方式更加灵活。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的显著特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学习任何知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时间没有规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可以自由灵活的选择学习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并在BIM的支持下,合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更好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④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平台具有互动功能,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变得十分方便。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难点,老师可以及时解答,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答疑问。并加强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从而促进毕业设计任务顺利完成。
⑤有利于规范BIM协同毕业设计管理。可以将计算机自动处理功能运用到毕业设计和教学管理当中,学生的咨询、查询、管理、考试等,都能够通过互联网交互方式完成。有利于规范BIM协同毕业设计管理,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2 建筑类本科院校BIM协同毕业设计的策略
正因为建筑类本科院校BIM协同毕业设计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今后在毕业设计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而更好推动毕业设计各项工作,提高毕业设计效果,满足建筑类本科院校教学和学习需要。
2.1 构建BIM协同毕业设计平台
BIM协同毕业设计平台,可以建立在网站上。具体页面设计中,将毕业设计的信息详细公布,方便学生了解和操作。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BIM协同毕业设计的具体情况,包括毕业设计有哪些内容,起止时间,对设计的具体要求,BIM协同毕业设计的操作程序等。学生通过相关提示进入系统,按照规定填写信息,由学校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学生就能进行相关的设计操作,利用BIM指导毕业设计各项工作。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收到学生毕业设计信息后,对信息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学生,以邮件方式通知学生登录名和密码,学生凭登录名和密码就能进入页面,开展BIM协同毕业设计各项工作。[3]对整个毕业设计来说,它既有管理功能也有交流功能,明确毕业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毕业设计的目的、学习要求,同步练习题,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需要阅读的参考数目等。在交流模块建立交流平台,这样方便在BIM协同毕业设计中,学生、老师间的交流互动。专题讨论、学习疑难点讨论中,老师和学生可以进行交流互动,老师可以解答学生BIM协同毕业设计中遇到的疑问。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以指导,让学生更好掌握BIM协同毕业设计的相关知识。
2.2 合理设置BIM协同毕业设计课程
设置BIM协同毕业设计时,应该以建筑类本科院校教学课程为参照,同时根据BIM协同毕业设计特点做出适当调整。具体来说,应该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对专业课的教学最好分开进行,一段时间内只讲授一门专业课。因为毕业设计任务多,一些学生比较忙,空闲时间少,运用这种方式可以保证学生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学习。不会因为时间紧张而产生过大的学习压力,使他们保持对BIM协同毕业设计的兴趣,[4]更好参与BIM协同毕业设计,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各项任务。
2.3 恰当展示BIM协同毕业设计内容
BIM协同毕业设计中,应根据毕业设计的计划展示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段,向学生提供不同的BIM协同毕业设计内容,可以通过PPT、视频、音频投放。与此同时,还应该根据设计内容的不同适当布置一定量的、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完成,以巩固毕业设计的相关内容。作业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案例分析、阅读参考文献等,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可以独立完成、分组谈论、共同完成,更好掌握相关内容,为更好完成BIM协同毕业设计任务创造便利。
2.4 保障BIM协同毕业设计质量
为保障BIM协同毕业设计质量,应该逐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规范管理,加强BIM协同毕业设计的资源共享和质量控制。落实BIM协同毕业设计标准,加大检查监督力度。例如,组织专家对BIM协同毕业设计的课程设置、过程管理等进行认定,对师资、教学设施、多媒体课件等评估,定期抽查BIM协同毕业设计质量,对不能达到指标要求的学校,取消办学资格。BIM协同毕业设计中,管理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管理,保障BIM协同毕业设计质量。[5]例如,定期在网上征求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并将这些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对指导工作适当调整,在以后毕业设指导中改进和完善,保证BIM协同毕业设计质量。
2.5 改革创新BIM协同毕业设计的考核评价方式
BIM协同毕业设计完成后,学生在网上能查到成绩和老师的评价。BIM协同毕业设计合格后就能申请学位证和毕业证书。为保证BIM协同毕业设计质量,教师在指导中应该严格把握好考核和评价关,对学生考核和评价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3 结束语
建筑类本科院校BIM协同毕业设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面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毕业设计面临新机遇。为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而BIM协同毕业设计正好适应这种需求,成为一种教学和学习的时尚,并为越来越多人所接受。今后在BIM协同毕业设计中,为更好完成设计任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从毕业设计平台构建、课程设置、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以顺应建筑类本科院校BIM协同毕业设计的现实需要,提高BIM协同毕业设计质量和效果。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建筑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了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认为,政府部门需要提升对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视度;高校需要调整、完善就业指导方案;大学生需要转变择业与就业观念。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措施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出现,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一项问题。同样的,对于建筑类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来讲,其在求职时必定为面对十分纷繁复杂的社会,大部分的毕业生则会呈现出一种十分迷茫的状态。与此同时,部分毕业生还会由于自身择业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使得其在求职时会长期的处于一种焦虑、困惑与失落的情绪之中。因此,为了解决建筑类毕业生面临的此种就业现状,给予毕业生良好的就业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一、建筑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社会的原因
从当前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来看,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方面,毕业生想要就业的单位一般不招收应届毕业生,而大学生又不想到基层部门去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就业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而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又在逐年的增加,这就使得大部分的学生由于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在求职时处于劣势地位。
2、学校的原因
受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使得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招生制度在近几年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而建筑类的高校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也将其教学专业进行了细化,开设了一些新的专业。而所谓的择业,是学生从填报志愿就开始的,而建筑类高校的领导者为了推动新专业的发展,往往会将一些服从调剂的学生调到新专业中,将热门专业留给一些补录的学生,高校这一招生行为的存在,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大部分学生择业的目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影响部分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心态。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度较低,所以,在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就业指导课程占据的比例也相对较低。这一情况的出现,使得大部分大学生由于无法在大学学习期间了解到社会就业现状,导致其在毕业就业时比较迷茫,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
3、自身的原因
就目前来看,大部分建筑类毕业生都没有在大学期间树立起正确且明确的择业就业观,对于自己的就业方向无法进行准确的定位。并且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压力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对于基层工作并不是十分的认可,从而导致其无法对自己的就业进行准确的定位。此外,部分学生由于对自身的认知不足等原因,使得其无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一个科学的规划,对于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也没有确切的打算,一直处于一种随波逐流的就业心态和行为中。
二、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1、政府部门需要提升对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视度
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其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困难就是相关建设的投入力度不足,特别是对高职教育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所以,要想有效的解决建筑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首先就需要政府部门大力的发展并重视高等教育,不断加大在高等教育中资金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还需要做好政策建设,不断的完善并落实各项对毕业生就业具有促进作用的优惠政策,特别是有关大学生创业、参军等方面的政策,并保证这些政策能够被落到实处,从而为我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与良好的就业体制,进而从根本上保证我国高校建筑类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此外,我国部分的用人单位也应该要改变自身的用人观念,保证其用人标准可以同其所需岗位实际需要相符,以期能够尽可能的减少人才资源的浪费。政府也需要做好相关的政策宣传,强化舆论引导,从而促使用人单位能够树立起正确的用人观念。
2、高校需要调整、完善就业指导方案
首先,高校的领导者需要不断的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策略,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就业指导体系。对此,高校管理者一方面要以用人单位当前急缺专业岗位进行全面的调查并预测,从而采用合理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调整各个专业招生的人数与规模;并且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高校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培养人才的模式,提升对培养学生专业和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视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领导者还需要不断的提升并改进同就业指导有关的工作内容,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其次,学校需要充分的尊重学生个人的选择,当其录取了服从调剂的学生后,应该尽可能的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重新的选择专业;并且,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也需要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工作,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期使得毕业生的素质能够满足社会要求。此外,高校管理者还需要适当的调整自身的专业结构与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提升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参与到同自身所学专业相关的证书考试与技能培训活动中,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提升毕业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
最后,高校应该不断的加强同用人企业的合作,尽可能的与用人单位建立起长期并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使得自己能够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的建筑毕业生。对此,高校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订单式”的大学生培养模式,以企业对毕业生实际的需求为依据来制定教学计划。通过这种合作形式,一方面企业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和实习基地,让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企业领导者也可以将自己对不同岗位的用人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来告知各大高校,帮助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使得其学生可以获取到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时间。此外,高校也应该鼓励一些教师深入到企业的一线中去进行实践与锻炼,从而使得自身在教学时能够制定出更多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案。
3、大学生需要转变择业与就业观念
首先,当学生在选择专业和填报志愿时,需要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同时尽可能的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从当前我国各建筑类高校来看,其建筑类专业包括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共同特点是实用性强,如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建筑及建筑装饰工程中的施工、概预算、投招标、监理等技术和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装饰设计方面的初步工作。从当前社会就业形势来看,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大多去往建筑企业、房地产公司等单位工作。从岗位来看,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建筑材料、采暖、工程预算、测量型等多方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不要总是去看中一些所谓的“热门职业”,而是要从基础部门做起,从自己专业的本职工作做起,通过长时间在建筑类企业工作来不断的积累属于自己的工作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建筑类高校大学生之所以会面临就业难的局面,其主要是由学校、社会以及其自身等方面的综合原因导致的。所以,要想改变这种就业现状,需要社会各界人士长期共同努力。当建筑类学生面临此种就业现状时,一定要看清社会发展形势,摆正自己的心态,从而能够以积极的态度与行动去面对这种就业压力,进而促进自己更快的成长。
【摘要】笔者从大中型民营建筑企业,规划设计类事业单位和相关高校三个方面,针对建筑类专业大学生的基本就业问题进行了相关调查,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建筑类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建筑类专业; 就业现状; 对策探讨
一. 建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 建筑类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较好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业、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行业的增长也带来了对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
根据最新的《2013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建筑类学生的专业需求,平均就业率,就业满意度以及薪资水平普遍较为靠前。据统计,全国各大建筑类院校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都超过90%,全国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甚至超过98%。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主要体现在社会需求数量的增加方面,另外在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上也有具有较大优势。大型建筑企业、设计院、高校等单位及政府部门对建筑类毕业生也是非常青睐,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
2. 行业高端人才缺乏,毕业生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当下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但建筑类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和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崛起,各层次高等院校不断增开建筑类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随之建筑专业专科,本科,研究生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同时建筑行业日渐成熟,建筑人才需求趋于饱和,行业内中低端人才供需矛盾正在逐渐缓解,高端人才的在建筑行业中的需求不断增大。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总共3893万人,其中具有建筑专业相关资质的技术人员只有154.6万,整个专业技术队伍中高级职称为4.1%,中级职称为24.7%。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占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比例总共为9%,远远低于全国其他行业18%的平均水平。高端人才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不足及中低端人才供给的饱和,都使得对建筑类应届毕业生需求放缓,不具备从业经验和相关资质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的选择机会减少,面临一定的就业压力和挑战。
3. 就业方向与社会发展方向产生矛盾,毕业生期望值过高
相关调查显示,从就业地点的选择上来看,大多数毕业生都希望到大型城市就业,87.2%的毕业生希望去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发展。在我国城市发展的国情上,近几年大城市发展稳定,在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重点将转移到中小城市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与社会发展方向已经开始产生矛盾。就现在的行业状况看,设计单位人员趋于饱和,需求量在逐渐降低,而施工单位仍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加入,单位给出的招聘待遇与学生期望不符,二三线城市建筑行业每月3000元左右的平均工资与大部分学生每月5000元以上的理想工资间存在很大差距。
二. 用人单位对建筑专业毕业生的考虑因素
1. 建筑类相关的大中型民营企业
目前,行业发展趋于稳定,大中型房企普遍进入转型期。随着基层建筑工人用工成本和人员培养成本的不断增加,用人企业更希望招聘到有实践经验的,有资质的能够迅速适应施工现场工作的员工。对于没有任何资质的高校毕业生,企业更需要他们能进入工地,从事基本的建筑施工工作。
在实际用工过程中,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熟练程度不及普通建筑工人,另一方面由于毕业生眼光较高,对工作环境,薪酬福利都有着很高的期望和要求,高校毕业生欠缺吃苦耐劳精神,招聘到的毕业生不断流失。此外,大部分企业新获地块均在相对偏僻郊区、县区或外地,这些人烟稀少的地方,远离人群的施工地点,人员要随着工地的迁移而变化,员工的工作地点流动性比较大,很多毕业生感觉工地与世隔绝,觉得不能承受那种“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招聘计划,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的时候考虑得条件更多,更加谨慎,也造成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更加犹豫,宁缺毋滥的心理影响了双方的积极性,造成建筑类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和企业的人才流失。
2. 建筑类相关的规划设计事业单位
当前,房地产行业发展进入平稳期,具有完备的设计体系和长期合作单位的大型房企成为二三线城市商品住宅投资主力,小型规划院很难从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市政工程方面,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家对政府财政支出的严格管控,近年来鲜有大兴土木,大盖楼堂的情况出现。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建筑设计事务所不断崛起,随着国家的去行政化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规划院逐渐暴露出大院文化色彩浓重,思想相对封闭,自赏意识浓厚,思想陈旧老化,薪酬带有明显的平衡思想,没有体现付出和回报的对等原则,对核心人员尤其缺少激励等众多问题,各类规划院,设计院人才流失严重。
三. 保障建筑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1. 建筑专业学生自身方面
职业规划不足是导致大学生们求职或就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建筑类专业毕业生,想要在毕业时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应该尽早做好规划和准备,包括专业能力、人际交往、心理素质以及对建筑类行业发展的了解等方面。在就业之前,认清行业发展状况,积累实习经验,对自身做出客观、真实的自我评价和定位。克服“从众心理”、“自负心理”、“攀比心理”三种不良择业心理。对于女生,首先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着手培养造价,预算等方向的能力。其次鼓励女生考研,通过再一次深造顺利实现就业。最后女生可以适当考虑做一些与建筑相关的工作,以实现就业。
2. 建筑相关高校方面
高等院校应根据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模式,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结合对人才需求的预测来设置专业,确定招生计划,制定培养计划,尽可能地处理好招生的“超前”与就业的“滞后”间的矛盾。这点对工程类院校来说,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其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因为该行业的工作特点决定了用人单位对其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期望更高。
3. 政府和建筑企业方面
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用人单位行为,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优惠政策,限定试用期限及最低工资标准等,切实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高校也应加强校企联合,承担对用人单位甄别的责任,并以学校名义出面,对侵害毕业生权益事件进行干涉。同时,企业也应走出招聘误区,完善用人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真心实意录用人才,给毕业生一个成长和发展的平台,使高校毕业生这一宝贵人才资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四. 结语
要保障建筑类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满足相关单位的人才需求,毕业生要转变就业思路,提高个人专业水平和经验;用人单位也应切实依法保障员工权益,完善用人制度和企业文化,提供对人才的吸引力;政府更要加强监管和平台建设,发挥调控和导向作用;高校需转变教学思路,摒弃教条主义,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多方联动保障供求平衡,共同促进行业良性,有序,蓬勃发展。
摘 要:针对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从高职教育创新研究、构建“三结合”人才培养及质量评价模式角度提出了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对接提供了理论支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提升 建筑类高职毕业生 就业质量
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关系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及毕业生的全面、长远发展。创新教育理念、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与支持力度,将有助于建筑类高职生综合素质提高;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将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1 建筑类高职教育创新研究
1.1 在建筑类高职教育中普及新的教育观念
(1)正确理解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每个人的职业目标都是不同的。并不排除在建筑类高职院校,有部分学生入校伊始就憋足劲要升入高等学府深造,所以在每年举行的专升本考试中,都有一部分建筑类高职毕业生成功通过升本考试,开始本科学习生涯,将来可能还要考研。因此,建筑类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者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的同时,应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实际发展,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富有弹性的发展空间,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将专业技能培养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培养“德才兼备”人才。
高职院校教师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组成,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高质量就业,就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将专业技能的传授与综合素质的提高融合在一起。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并不是上思想政治理论那几十节课所能实现的,它需要在高职三年的学习、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建筑类高职院校安排的思政理论课课时有限,只靠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专业课教师的队伍庞大,课时较多,因此,要提高建筑类高职生的综合素质,还要依靠专业课教师的渗透教育,以及建筑类高职院校整体的校园文化氛围。
1.2 加大对建筑类高职教育的投入与支持力度
(1)政府应加大对建筑类高职教育的投入。
第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加大实训基地资金投入。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类高职院校要使学生高质量就业,就要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人才,因此,实训基地的设备仪器应有适度超前性,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②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加强建筑类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邀请建筑行业及施工企业专家到实训基地进行指导,为学生实训做现场指导和目标引导,使学生在实训中能够掌握切合岗位需要的技能,将大大提高实训基地的实用性。
第二,教育经费预算仍需向建筑类高职教育倾斜。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普通高职高专教育招生数为313.39万人,在校生达到964.81万人,创历史新高,占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44.99%。①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并形成了与普通本科教育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发达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2.64倍”②,因此,在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上,国家应该给予高等职业教育更多的倾斜,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张的态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办学经费投入,导致了高等职业教育人均教育经费偏低。
(2)加大社会、家庭对建筑类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
社会、家庭应改变对建筑类高职教育的认识偏见。由于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更侧重于技术教育,导致家庭、社会、企业对高职生依然存在很多认识偏见。与建筑类专业本科生相比,建筑类高职生学历稍低一等,但从目前的就业形势看,高职生的实践能力较本科生强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北京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显示,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甚至高过重本院校。而且,据青年时报2014年5月11日报道,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一半的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
2 构建“三结合”人才培养及质量评价模式
2.1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人才培养紧贴企业需要
2.1.1建立“跟踪调查―信息反馈―调整培养”教育体系,培养企业需要人才
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就业质量,建筑类高职院校可建立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信息反馈―调整培养”教育体系,了解社会需求,并据此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及时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及企业发展的建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跟踪调查。具体调查方法有:①利用班级QQ群。学校可在学生入校时,要求各班建立QQ群,由辅导员管理,利用这一网络平台,了解毕业生就业及工作情况。②开展网上论坛,利用BBS就某个就业问题展开讨论,既能让辅导员了解学生毕业后的情况,也能就一些问题给予指导,为学生答疑解惑,给予职业生涯发展指导。
第二,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毕业生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和弱点,继而了解社会对建筑类专业高职毕业生质量方面的总体要求,并撰写调查报告。
第三,调整培养。将调研结果反馈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扩大优势,弥补差距,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
2.1.2 定期邀请知名校友来校交流,加深对职业世界的了解
往届校友们的就业信息、求职历程对在校生来说是宝贵的资源,将帮助在校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因此,知名校友对在校高职生来说是活生生的榜样,不仅能为在校生的健康发展灌输正能量,而且校友资源可为学校提供人、财、物、信息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贡献,是学校的宝贵财富。
2.2 第一课堂与第二、三课堂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一课堂是指按照教学计划在校内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教学部分;第二课堂指的是在校内开展的各种校园活动;第三课堂是指在校外假期社会实践。
2.2.1 第一课堂中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交叉融合
一方面,理论教学引入实际知识。要求教师做到:第一,将建筑设计、施工、检测等实际知识引入第一课堂,让学生亲临其境,增强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视度和理解力;第二,开展学科及技能竞赛,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研究、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第三,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适应行业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以任务为中心,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2.2.2 第二课堂中以校园活动为抓手,加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建筑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活动指的是在校园里,由学校或组织举办的面向全校师生涉及文化、娱乐、户外素质的拓展活动及其他相关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校园活动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整体上反映一所院校师生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充实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高质量就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2.3 第三课堂发挥假期社会实践的作用,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鼓励在校学生进行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巩固专业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实践能力;第二,缩短岗位适应时间。毕业生在校期间从事的与专业相关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将帮助其提前了解行业规范、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岗位要求具备的能力及个体发展空间,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促使毕业生更加理智、慎重地选择职业,将大大增强其职业满意度。
2.3 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加速城镇化进程”,为建筑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该行业需要大量具有较为全面的建筑施工、设计与管理知识及专业技能,同时具有较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建筑类高职教育要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共同提高,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类专业人才。
3 结语
因此,建筑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应坚持“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目标”。即在教会学生专业本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适应、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本领。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摘要】当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还是非常乐观的。然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却相对较低,建筑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对于职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毕业生的全面和长远发展来讲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就利用对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阐述。
【关键词】建筑类 高职毕业生 就业质量
一、当前建筑类高职教育的创新研究
(一)普及新的教育观念
(1)正确理解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每个人的职业目标都是不同的。并不排除在建筑类高职院校,有部分学生入校伊始就憋足劲要升入高等学府深造,所以在每年举行的专升本考试中,都有一部分建筑类高职毕业生成功通过升本考试,开始本科学习生涯,将来可能还要考研。因此,建筑类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者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的同时,应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实际发展,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富有弹性的发展空间,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将专业技能培养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培养“德才兼备”人才。高职院校教师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组成,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高质量就业,就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将专业技能的传授与综合素质的提高融合在一起。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并不是上思想政治理论那几十节课所能实现的,它需要在高职三年的学习、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
(二)加大投入与支持力度
(1)政府应加大对建筑类高职教育的投入。第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加大实训基地资金投入。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类高职院校要使学生高质量就业,就要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人才,因此,实训基地的设备仪器应有适度超前性,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②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加强建筑类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邀请建筑行业及施工企业专家到实训基地进行指导,为学生实训做现场指导和目标引导,使学生在实训中能够掌握切合岗位需要的技能,将大大提高实训基地的实用性。第二,教育经费预算仍需向建筑类高职教育倾斜。
(2)加大社会、家庭对建筑类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社会、家庭应改变对建筑类高职教育的认识偏见。由于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更侧重于技术教育,导致家庭、社会、企业对高职生依然存在很多认识偏见。与建筑类专业本科生相比,建筑类高职生学历稍低一等,但从目前的就业形势看,高职生的实践能力较本科生强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北京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显示,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甚至高过重本院校。而且,据青年时报2014年5月11日报道,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一半的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
二、构建“三结合”人才培养及质量评价模式
(一)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人才培养紧贴企业需要
(1)建立“跟踪调查―信息反馈―调整培养”教育体系,培养企业需要人才跟踪调查。具体调查方法有:①利用班级QQ群或微信群。学校可在学生入校时,要求各班建立QQ群或微信群,由辅导员管理,利用这一网络平台,了解毕业生就业及工作情况。②开展网上论坛,利用BBS就某个就业问题展开讨论,既能让辅导员了解学生毕业后的情况,也能就一些问题给予指导,为学生答疑解惑,给予职业生涯发展指导。
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毕业生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和弱点,继而了解社会对建筑类专业高职毕业生质量方面的总体要求,并撰写调查报告。
调整培养。将调研结果反馈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扩大优势,弥补差距,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
(2)定期邀请知名校友来校交流,加深对职业世界的了解
往届校友们的就业信息、求职历程对在校生来说是宝贵的资源,将帮助在校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因此,知名校友对在校高职生来说是活生生的榜样,不仅能为在校生的健康发展灌输正能量,而且校友资源可为学校提供人、财、物、信息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贡献,是学校的宝贵财富。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三课堂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第一课堂中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交叉融合。一方面,理论教学引入实际知识。要求教师做到:第一,将建筑设计、施工、检测等实际知识引入第一课堂,让学生亲临其境,增强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视度和理解力;第二,开展学科及技能竞赛,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研究、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第三,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适应行业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以任务为中心,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2)第二课堂中以校园活动为抓手,加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建筑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活动指的是在校园里,由学校或组织举办的面向全校师生涉及文化、娱乐、户外素质的拓展活动及其他相关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校园活动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整体上反映一所院校师生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充实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3)第三课堂发挥假期社会实践的作用,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鼓励在校学生进行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巩固专业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实践能力;第二,缩短岗位适应时间。毕业生在校期间从事的与专业相关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将帮助其提前了解行业规范、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岗位要求具备的能力及个体发展空间,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促使毕业生更加理智、慎重地选择职业,将大大增强其职业满意度。
(三)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加速城镇化进程”,为建筑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该行业需要大量具有较为全面的建筑施工、设计与管理知识及专业技能,同时具有较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建筑类高职教育要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共同提高,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类专业人才。
总之,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建筑类高职院校应坚持“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目标”。在教会学生专业本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适应、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本领。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摘 要】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能否为社会所认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独立学院能否健康发展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及肯定。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建筑类专业为例,应用SWOT分析法,对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进行分析,提出对独立学院毕业就业的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SWOT;建筑类毕业生;就业
近年来,我国独立学院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本科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情况下,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质量高低,不仅是家长和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能否为社会所认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独立学院能否健康发展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及肯定。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建筑类专业为例,应用SWOT分析法,对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进行分析,提出对独立学院毕业就业的思考和对策。
1.广西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用来确定组织本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组织的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因此,清楚的确定独立学院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对于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1竞争优势分析
1.1.1专业设置合理,面向市场需求
广西的独立学院多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所以设置的专业都是近年来就业市场上非常热门的专业,可以根据市场需要求的变化随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改变各业招生人数的比例。例如:现我院大力发展符合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新专业,我院建筑工程系有土木工程、建筑学、勘查技术工程、测绘工程、工程管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七个专业,其中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为新增的两个专业,且都是社会上急需的热门专业。
1.1.2人才培养定位优势
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将直接影响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就业去向和就业能力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独立学院基本上以教学型为主,培养的学生大多数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类的人才培养要求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并且在把握好从事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应用性特色,这一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基本介于一般本科和专科学生之间,既可以占据原来优秀专科学生的就业市场,又可以填补本科和专科就业市场的间隙地带,同时还可以使一些学生向较高层次的就业市场进军。在就业定位上显示出就业层次的多样性和就业面的宽泛性的优势。
1.1.3办学母校品牌与区位优势
举办独立学院的母体高校一般是办学历史悠久,具有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具有在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科研水平、教育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其人才培养质量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社会效益良好。独立学院依托母体学校形成的“品牌”效应,为毕业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的基础。我院师资主要以桂林理工大学引进为主,聘请为辅。专业设置方面,与母体学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就业信息方面,利用母体学校优势资源,拓宽信息渠道,扩展就业市场。借助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就业渠道网络和就业信息平台向企业推荐毕业。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独立学院更要主动出击,与政府人才机构联手,充分利用政府资源,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实现就业指导信息化。
1.1.4家庭背景好,社会关系优越
首先,独立学院相对于一般本科学生而言,根据国家的政策,收费较高,因而城镇学生的比例较高,这些学生家庭相对富裕,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相对优越。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许多学生毕业后暂不就业,继续求学以待发展。其次,独立学院学生家长担任领导职位和企业负责人的比例较高,这些学生相对来说就业的社会基础好,就业渠道较畅通,就业压力小。
1.2竞争劣势分析
1.2.1自身品牌尚未建立,社会认知度不高
由于办学时间短,独立学院自身的品牌尚未建立,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办学状况尚不完全了解,对毕业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缺乏合理的评价和客观的了解,这在毕业生人才市场处于供大于求失衡的状态下,将会直接影响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选用。
1.2.2实践课程缺乏,影响求职能力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满足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虽然我院设置的专业都是社会上的热门专业,但从课程设置这个方面来看,部分课程一定程度上存在与社会脱节的情况,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虽然会有专业实习课程的编排,但由于缺乏业界人士和更多专业老师的指导,对专业实践的意义并不凸显。
1.2.3就业指导工作薄弱
独立学院发展快,规模逐年快速增大,但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迟,缺乏专业人员。目前独立学院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一线主体是招就办工作人员、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专职辅导员,大多数并不是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平时事务繁杂,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培训,在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时难度大。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又缺乏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教材,再加上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流动性大,所以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总是点到即止,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和有效性。
1.2.4学生学习能力不强,竞争力弱
进入独立学院就读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本身并不是很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以及理想抱负水平和重点以及二本院校的学生的差距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而在上大学后,他们对三本院校的认同感或者专业的认同感不是很强,半数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目标性和计划性,不清楚如何将自身和社会的价值结合起来,忽视对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锻炼。此外,独立学院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就业观念不强,在校期间不愿刻苦钻研,不愿承担责任,他们一般对艰苦条件准备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过分依赖父母亲朋或学校,难以把握推销自我的机遇,以至于在就业时竞争力弱。
1.3机会
1.3.1继续深造的需求增大,考研扩招
尽管独立学院的学生入学时成绩并不理想,但随着考研的扩招,独立学院的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考研摆脱“三本”的身份,所以独立学院的学生也希望抓住考研扩招的机遇,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研究生。以我院建筑类毕业生为例,近三年来,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上逐年上升,学生被录取率也稳步增长,同时居全院前列。虽然独立学院的学生考研难度要比二本院校的学生要大得多,但是对于考研的学生,独立学院还是应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在平常学习生活中多加以引导。
1.3.2家庭环境影响较大,民营企业为就业重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环境较好,就我院2012届建筑类毕业生目前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分析,家里帮忙联系工作的约占48.1%,其中,民营约占43.5%。同时,选择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家庭成员中大多数从事建筑行业,早在入学前就已基本确定工作单位或方向。可见,独立学院学生良好的家境状况会给就业带来优势。
1.4威胁
1.4.1就业面临多方竞争
一本、二本以及各类的专科学院的毕业生、研究生都是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强劲对手。专科院校针对目前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学生培养方面多采用订单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和动手能力都比本科生强,对工资、待遇等期望值不高,所以就业率相对较高。而一本、二本及研究生在基础知识和个人综合能力方面也要比普遍的三本院校毕业生强,且企业的认可度也较高。
1.4.2社会偏见
独立学院一般招收“三本”类学生,这部分学生相对于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本科学生而言,入学成绩相对较低,这导致市场形成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统计性歧视,使得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果在独立学院最初几届毕业生质量以及在工作中的实际水平没有得到认可,这种统计性歧视还可能强化人们的成见。
2.对策
2.1创建学院品牌特色,增强社会影响力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竞争力是独立学院办学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招特色师资、建立特色学科、培养特色人才、明确学院办学定位。独立学院要利用母体高校优质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科知识的融合,加强综合性知识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基础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体系和注重实践、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我院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资格证考试,专门成立培训中心,与各类资格认证单位建立联系,并不定期邀请各考证机关来校开展各类资格证讲座,为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提供平台。同时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并获得较好成绩。
2.2加强专业特色建设和实践环节教育,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力是顺利就业的基础,所以,一方面要经常性的加强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完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环节教育,改善教育质量,努力使专业培养方向与市场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深入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多参与社会的见习、实习和实践,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3健全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
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学生就业指导专职队伍,这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的组织保证。要通过内培外引,把综合具备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并具有较好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人才吸引到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来。要对现有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提供教育进修的机会。要走出去,进行对外就业工作经验交流和学术探讨。同时,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只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进行,应对学生从入学起就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全程就业指导教育,营造全员就业的氛围。积极调动就业指导队伍的工作,就业工作负责人要经常性的与班主任、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交流,增强他们的就业指导意识,促使他们主动了解和掌握所带班级和学生的就业状况,多层面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知识、就业心理等方面进行指导。
2.4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理想抱负
要将就业与成才的理念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综合素质、抱负层次与创新意识才能不断提升。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第一,通过主题班会、社团或校园活动的形式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和自我肯定、相互理解、合作、诚信等健康的人格魅力。二是加强对新生入学教育的引导,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努力方向,指导学生完成学业目标,获得成就感和认知感。其三,加强基础竞争力锻炼,不断提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打造良好的身心素质,全面发展,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
总而言之,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虽然在就业是与普通高等院校存在差距,但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因此,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工作不仅要吸取普通高等院校就业工作的经验与教训,更要开创本学院的特色,结合自身特点,树立学院就业品牌,突出优势,切实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摘 要:为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择才用人的新趋势,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调研小组通过问卷调查,详实掌握了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了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人才需求 毕业生 调查报告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随着高职教育体系的建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及高职生就业质量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和教育界高度重视的热门话题。调研小组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及对建筑类高职毕业生的评价的角度出发,探索提高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参加我校2012—2013年度招聘会的用人单位。共发放问卷90份,收回问卷75份,有效问卷52份,有效率为69.3%。
2 调研内容
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分析;用人单位择才选人时看重的方面;用人单位对建筑类高职毕业生知识、能力、人格素质等方面的评价等。
3 结果分析
3.1 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分析
(1)用人单位今年与去年相比招聘人数的变化。73.07%的用人单位今年招聘的人数比去年增加;26.92%的用人单位今年招聘人数与去年持平;无任何一家单位招聘人数比去年减少。调查结果表明,虽然毕业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但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却在逐年增加,这个结果也体现了当前就业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
(2)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态度。在问到“在同等条件下,贵单位更倾向于选择录用”这一问题时,选择“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的单位最多,占55.77%。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在最终录用时,用人单位还是比较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由此可看出,是否有经验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性别要求。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招聘单位优先选择男性,只有1.92%的用人单位选择“女性优先”,表现出明显的性别歧视,女性在就业中处于明显劣势地位,这是由建筑行业的工作性质及工作环境决定的。
3.2 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时所侧重的方面
(1)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比较看重的求职者的品质。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看重的求职者的品质由强到弱依次为: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诚实/积极主动、吃苦耐劳。
(2)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的能力。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的“沟通协作能力”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其次才是“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这一调查结果为就业指导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参考。
3.3 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总体评价
(1)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在专业及综合知识储备上的评价。调查结果表明,一半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方面还是比较扎实的。仅有7.69%的用人单位认为是“非常充足”的;11.54%的用人单位认为是“比较欠缺”,总体数据说明,强化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仍是我校需要提高的一个方面。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的评价。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毕业生把个人能力提高和职业发展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其次是“工作环境和氛围”,小部分毕业生看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企业规模与性质。说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在不断改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认为到个人能力的重要性。
(3)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最大弱点的评价。调查结果表明,眼高手低是应届毕业生对最大弱点,其次是职业稳定性差和缺少工作经验。一方面说明建筑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工作态度及职业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说明提升毕业生的实际动手及实践能力也是建筑类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4 对策与建议
4.1 以建筑专业教育为主线,强化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建筑行业的专业技术型及管理型人才。学校应从基础专业理论知识抓起,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打好基础。强化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要求专业课教师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4.2 以实训课、实习及技能竞赛为平台,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专业技能
实训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使学校的实践教学避免流于形式,让其真正发挥作用,尚需要学校加强监管,包括对实训课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监督和检查。专业实习是在校期间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也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实习前的动员会到实习基地的选择,再到实习结束时的总结,都需要做好精密地安排。技能竞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应利用每年举行的各类全国技能竞赛,做好宣传工作,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参与中交流,在参与中提高。
4.3 以政治课为依托,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道德素质
我校肩负着为建筑行业培养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使命,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校应以政治课为依托,在其他基础课、专业课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强化爱岗敬业、诚信、职业纪律、服务意识以及奉献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4.4 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为突破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力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有助于学生认清目前的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帮助学生做好求职准备,掌握求职礼仪与面试技巧,提升综合素质,实现成功就业。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她包涵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每个就业指导课教师的专业背景不同,因此,学校应尽快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提供师资保障。
4.5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与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由于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与企业需求出现了偏差,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与大学生难就业两个问题同时并存。加强校企合作,是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的关键点在师资队伍的真正“双师化”,养双师型教师是培养合格毕业生的前提。
摘要:分析学校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建筑类院校行业特点,对学校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与行业紧密结合、可有效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建筑类院校;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项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精神、强化大学生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和社会环境变化导致了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设计工作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因此,结合自身特点改革传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在新形势下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传统毕业设计模式的弊端
(一)指导教师因素
要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指导教师是关键。指导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高度的责任心,应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建筑类院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来讲,还需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而实际情况是在各建筑类院校中具备这些素质的指导教师相对匮乏。
国内各高校在向各自既定发展目标迈进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这在高校教师中产生了“指挥棒效应”,直接导致
部分指导教师不重视毕业设计,削弱指导教师的责任心。高校教师同时承担大量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指导教师用于毕业设计指导的时间被迫压缩,指导效果难以保证。
指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历不足以单独指导毕业设计。随着高校扩招,师资力量的发展落后于学生数量的增长。而要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必须保证指导教师和学生比例,才能保证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指导时间。教师资源相对缺乏,一方面增加了每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另一方面,一些不具备足够教学经验和基本工程实践经历的青年教师也被推上了毕业设计指导岗位。因此,毕业设计质量难以保证。
(二)毕业设计选题因素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选题直接决定了毕业设计质量,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效果。尤其是建筑类院校毕业设计选题更应多下功夫,以保证毕业设计这一重要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目前,建筑类院校毕业设计选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毕业设计选题脱离工程实际,与行业脱轨[2]。一方面,由于指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自身缺少工程实践经验,难以结合工程实际选题,仅凭理论知识和主观臆断随意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导致毕业设计变成了“闭门造车”,严重脱离工程实际,对学生培养产生较大副作用;另一方面,一些毕业设计题目多年重复使用,远远落后于行业发展,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到的是旧知识,甚至是已淘汰的知识,从而与行业被动脱离,使毕业设计效果大打折扣。
毕业设计选题同质化程度高,差异性不足。由于师生比例问题,很多建筑类院校毕业设计选题种类较少,题目同质化程度高。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互相“依赖”,彼此“借鉴”,导致较多毕业设计成果相似度过高,难以达到较好效果。
(三)学生自身因素
在多数国内建筑类院校中毕业设计为本科阶段最后一个环节,大多安排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由于高校扩招和经济危机影响,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学生急于落实工作单位,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和面试[3],学校往往为了保证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默许学生的这种做法,导致毕业设计时间缩短, 毕业设计成果质量有所下降。也有部分建筑类院校的毕业设计管理工作不到位,再加上学生本身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某些高校甚至出现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外出休闲旅游的情况。
二、改革传统毕业设计模式
针对国内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结合自身实际,以建筑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提出并构建“三阶段两能力”学用递进式建筑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其中,“三阶段”即将人才培养划分为基础、工艺实践阶段,技术、工序实践阶段和工程、项目实践阶段;“两能力”即对学生人文社会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4]。
这种人才培养理念,将毕业设计阶段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阶段,强调毕业设计对学生“两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和核心地位。具体做法上,倡导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引入校企合作机制,利用学校现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人力、物力资源,全面深层次联合开展毕业设计,保证学生毕业设计具备综合性、实践性、前沿性和创造性。以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创新化解传统模式弊端,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借助校外实践基地力量缓解校内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压力。与行业紧密结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学校现有近百家实践教学基地,自2008年起,先后与北京建工集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和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建立了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开展实践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于实践基地完成毕业设计,学校聘请高学历、工程经验丰富的专业骨干为兼职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指导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
其二,避免了毕业设计选题脱离工程实际和毕业设计题目同质化问题。毕业设计选题一般采用“真题真做”形式,学生在企业内“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遇到的都是工程实际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力。而且,“真题真做”避免了毕业设计题目同质化问题。
其三,校外实践基地对毕业生的接纳能力缓解了学生的就业压力。校外实践基地均为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由于校企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企业对毕业生的认可,大部分到基地做毕业设计的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该单位就业,这样学生可以专心投入毕业设计,同时,企业对自己“准员工”的培养也更加积极。多年来,校企合作已形成稳定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企业和学生都达到了各自的目标,实现了互利共赢。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论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论文关键词】 建筑工程 事前控制 事中控制 事后控制 ...
建筑抗震论文: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问题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很多高楼大厦在城市中出现...
房屋建筑论文:践行科学发展观做好校园安全保卫工作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论文: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探讨 摘要: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项目建设...
西方建筑论文:谈东西方建筑装饰中的植物 论文关键词:建筑装饰 卷草纹比较 文化 论文摘要:本文由建筑...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论文: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浅谈 摘要: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