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1 05:55: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环境管理体系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 要:HSE管理体系是国际石化企业通用的一项管理体系,该体系在我国石化企业运行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在体系的审核及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以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HSE;石化企业;以人为本;领导重视
1 概述
健康(Health)、安全(Safety)与环境(Enviromen)管理体系,简称为HSE管理体系,是集合了各国同行管理经验优势而形成的,可适用于各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其主要的管理思想为预防为主、领导承诺、全员参与、持续改进,是石油天然气工业企业与国际接轨,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主要评价标准。我国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推行HSE管理体系,既是满足政府对健康、安全、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保障员工健康与安全,实现安全生产,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
2 我国石化企业HSE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HSE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HSE管理体系的最大目标是追求企业生产过程中实现零事故、零伤害和零损失的管理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在制定HSE管理体系过程中,将健康、安全与环境进行有机结合,而不可相互独立割裂开,否则难以实现动态的良性循环的模式。我国石化企业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中存在范围标准及专业术语方面缺乏明确的界定,多采用国际标准模板,而在HSE管理体系实践当中,与管理制度严重不符,从而导致管理混乱、职责不明、标准不一现象层出不穷。
2.2 HSE管理体系实施力度不够
HSE管理体系对于石化企业的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的提升、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该体系的作用需要切实可行的执行手段和方法才能得以实现,否则再完善的管理标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传统石化企业管理主要以不定期安全检查、事后处理等方法控制企业的生产管理,HSE管理体系的引入极大的改善了管理方式,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有效控制,但在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价和控制环节中,仍处于相对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力度。
2.3 企业内职工对HSE管理体系重要性认识不足
HSE管理体系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企业职工的身心健康。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企业生产中发生的安全事故中,75%的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如,兰州石化“1.7”爆炸着火事故、川东北气矿“12.23”特大事故等均是责任人未能担当责任而造成的恶性事件。因此,HSE管理体系的实施,需要企业各方人员的协同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3 我国石化企业提升HSE管理水平采取的措施
3.1 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制度
3.1.1 企业领导重视,全员配合,提高审核效果
HSE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需要企业领导及全体职工的共同参与,审核是在HSE管理体系在实践基础上的监督机制,只有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体系运行机制,审核才能在管理体系中发挥作用。企业在进行HSE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时,应坚持以规范管理、简化流程、明确责任、严密接口、有效沟通、执行到位、持续改进为工作原则,从企业生产需求出发,在领导高度重视、职工积极配合的情况下进行科学严谨的内部审核。
3.1.2 加强企业内部审核人员队伍的培养
HSE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一批高水平的审核人员,以确保内部审核工作的高效性,因此,企业应加大审核人员的培养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审核队伍。
3.2 加强HSE管理体系的实践应用
HSE管理体系的制定及实施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动态的工程,需要各企业、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汲取失败经验,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企业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体系的实践应用。
3.2.1 明确体系内各职能的责任,确保体系运行协调统一
HSE管理体系在实践运行过程中,主要涉及决策者、管理者和操作者三方的责任。其中,决策者是管理体系的最高指挥者,这是体系制定及运行的核心驱动力,失去决策者支持的HSE管理体系,整个体系的建立及运行就缺乏指导思想,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中层管理者是整个体系的传导神经,是沟通最高决策者及基层操作者的桥梁。作为一名中层管理者,对上级部门的管理指令应坚决服从,并将各项指令及时、准确的传达给各基层人员;基层操作者是体系运行实践的直接接触者,作为企业生产流程中最后一个环节,基层操作者的素质及工作习惯,对HSE管理体系的运行具有直接的影响。
3.2.2 运用风险控制手段,提升HSE管理水平
HSE管理体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将降低风险作为体系的重要评判标准,风险消减措施是一个具有目的性强、创造性强、科学性强的管理活动,具有极大的操作难度。
为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活动的风险,应对企业生产活动中各种可能发生的危害行为进行全面、正确的分类识别,确定危害发生的范围;然后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危害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及企业经营状况制定合适的评判标准,从而对需要进行控制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最后根据风险划分标准及其危害性,对需要控制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同时满足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和具有可执行性两方面的要求。
4 总结
HSE管理体系的制定及实践是石化企业由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的开始,该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完善的过程,需要企业及全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以确保安全第一、环保优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实现。
摘要: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5年9月11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其代表了中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企业作为社会生态资源的使用者,更应全面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本文通过研究环境质量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试图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基于企业价值增长的环境经营战略体系,用环境绩效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目的是使企业对环境的保护成为一种自主性的内生动力,并从企业、政府、市场多个层面构建全方位的环境管理体系,以避免当前政府对环境保护过多依赖罚款等行政手段治理带来的弊端。
关键词:环境管理 环境经营战略 环境绩效 企业价值
2015年9月, 中共中央总书记访美,引起全球瞩目。中美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方面达成更多的共识。白宫网站公布了“美中气候变迁联合声明”(U.S.-China Joint Presidential Statement on Climate Change)。中美承诺两国将致力于减排和一个共同愿景――本世纪实现向低碳的全球经济转型。就中国而言,中方在声明中确认,中国计划在2017年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系统,覆盖发电、钢铁、水泥产业。另外,中国还将拨出31亿美元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由此可见,国家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保增长的情况下,必然要严格限制环境污染,这更需要企业界人士摒弃传统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求得发展的企业生存模式,重新认识环境质量与企业价值增长的基本关系,建立保环境、保增长,向优质环境要效益,促进企业价值增长的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
一、环境质量与企业价值增长
(一)环境污染对企业价值增长的理论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 库兹涅茨 (Simon Kuznets)在1955年研究财富分配问题时,提出了著名的 倒 U 假说,又称作“库兹涅茨曲线”,即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起初拉大,之后随着经济增长不断减少。借鉴库兹涅茨关于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倒 U 形曲线关系,Grossman和 Krtleger(1995)提出了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动关系的假说,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 ”(Hypothesis " r Environmenta l Kuznets Curve,EKC), 即当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程度较轻,但环境污染会随经济增长而加剧;当该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其环境污染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
可以看出,依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国际经济增长水平较低时,也是企业在发展的早期阶段,企业在经营方式上多采用粗放式经营模式,这个时期大多数的企业从事第一、第二产业,在低端产业链的运作,造成资源消量大,环境污染严重,产业附加值低的问题,此时企业由于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对社会自然资源破坏的代价远远超过自身对社会作出的经济贡献。在这个时期,企业不愿意投入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对环境污染治理成本远远超过企业的价值增长。
但是,当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则情况完全相反,因为这个时期,大多数的企业在经营方式上由粗放型变为集约型,企业能够以较小的资源消耗,带来较高的产品附加值的增加,这个时期大多数的企业从事第三产业的经营,对环境的污染小,在这个时期,企业愿意投入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通过自身环境管理,参与环保投资,以及与环境相关的创新是实现新的收入的重要方式,因而,对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明显低于企业的价值增长。
(二)我国企业环境管理的现状
2010年,我国GDP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2位,2014年破10万亿元,达到103 611亿美元。从经济增长总量及增长速度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高阶段,但是经济增长的方式却令人担忧。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大多数的企业的中心任务是仍是发展生产经营活动,努力扩大产品的销售收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较少考虑自身行为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忽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根据2010年环保部公布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化工、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等16类行业为重污染行业。这16各行业大约涉及575家上市公司,占两市共计1947家上市公司的29.5%。在这种现实背景下,紧紧依靠政府行政手段,通过罚款等末端方式作为对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方法是远远不够。如何发挥企业的自主性,促进企业自身进行环境管理建设,谋求企业环境管理内生动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促进企业环境管理的动因分析
从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动因看,可以分为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两个方面。
(一)企业通过环境管理增加企业价值为内在动因
企业环境管理的目标,在于通过环境的管理活动,使企业在绿色生产过程中创造更多的财富,通过对环保成本的投资,获得比正常生产条件下更多的绿色效益的增加值。这种效益的增长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环境管理获得的直接效益,比如,利用三废生产产品取得的收入、出售排污权而发生的收入、采取污染控制措施而从政府获得的补贴、环境治理的咨询服务收入等;二是通过环境管理获得的间接效益,比如,排污费、诉讼费赔偿额的减少、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节约、从银行或环保机构取得的低息贷款、利用三废生产产品获得的税收优惠等。
由此可见,企业如若通过环境管理达到节能增效的双重目标,不但能保护好环境,更重要的是企业能够从环境保护中获得增值效益,这会极大激发企业环保投资的主动性,有效克服政府对环保工作的被动管理方式。基于此动因的存在,企业管理者就能够从环境管理战略角度出发,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环境经营战略安排。
(二)政府对环境的管制和市场的竞争为外在动因
政府对环境的管制,主要是通过制定环境法规,强制性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达到环境管制的要求,否则企业就要遭受处罚。企业为避免支付处罚金,不得不对自身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加以规制。另一方面,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发现,利用清洁能源或环保技术能够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减少生产成本,获得竞争优势。为此,企业大力宣传绿色消费理念,推广绿色营销,不但会树立自己的社会责任形象,而且会获得较好的业绩。从影响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外在动因看,要全面构建对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必须依托于企业外部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及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与建设。
(三)从动因分析构建对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框架
图1是环境管理战略体系图,该图标明,企业环境管理内外动因是建立对企业环境管理战略体系框架的基础。
三、提升企业环境力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企业制定增强环境绩效的经营战略
1.构建环境经营战略体系。企业只有制定相应的环境经营战略,才能使企业的环境绩效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而环境经营战略的制定要围绕着影响企业环境力的要素展开。首先,要明确企业环境力的六大基本要素,包括环境管理能力、环境设计能力、环境学习能力、环境投资能力、环境融资能力与环境营销能力。其次,对于企业环境力的认识拓展,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环境经营战略规划,贯穿于产品的研发、采购、生产以及产品分销的全过程,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标准,使企业能够有效实现绿色采购和清洁生产。最后,依据企业环境经营战略的要求,明确环境绩效评价的内容,从而更加全面评价企业的环境绩效。如表1列示。
从表1可以看出,环境经营战略体系是企业环境管理建设的核心,通过管理层有效的环境战略安排达到清洁生产和绿色营销的目的,而环境绩效评价只是对环境战略安排效果的检验。
在环境经营战略执行的过程中,其管理的关注点有三个方面:一是环境产品战略,将环境保护理念整合到整个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方面,强调产品对环境的保护作用,增加产品的绿色成分,从而塑造消费者的消费习性及品牌偏好;二是环境过程战略,注重污染防治,利用原料替换、循环、技术创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及企业绩效;三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在全球范围内企业都要执行积极的环境管理战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2.设立环境管理委员会。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环保部门,明确职能,稳定专职环保队伍。企业为实现环境经营战略目标,必须有专职的机构和专职的人员来完成,所以越是规模较大的企业,越应该配有人数较多的专职环保人员,来强化日常的环境管理。在公司治理体系中,设立环境管理委员会,如果董事会决策存在环境破坏或环境危害影响时,具有一票否决权。
(二)政府要完善环境立法的规则制定
1.加速制定或修订环境立法。1989年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诞生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在环境立法修订过程中应与国际接轨,在立法规则制定方面,不要仅考虑末端惩罚机制,而是在企业设立登记之时就要设立“门槛”,考虑相关环境保护的要求,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取消其注册资格。
2.环境检查常态化。政府要强化环境执法,及时处理环境犯罪案件。由环保部门牵头,成立由工商、税务、卫生、安检、公安等各个政府部门联合行动调查小组,采用明查后暗访的方式,不定期、常态化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以往只由环保部门检查,而环保部门又没有对环境犯罪案件查处权利的这种尴尬局面。
(三)市场机制建设
1.建立环境保护的投融资机制。创新环境保护的投融资机制,对于满足公众生活需求的城市基础设施,如:城市环保设备、环保设施的投入,政府除了应当安排适当规模的财政专项基金或财政投资贷款的方式以外,还应鼓励除政府和商业银行以外的投资主体的作用,比如公募基金、众筹、社保基金等,以贷款或入股的方式投资。
对于投资公共环境设施的企业,政府可给予其运营权,在政府的许可范围内,企业可依据受益者分担制度,向各受益者收取一定的运营、管理及维护费用。
2.增强环境保护的财税优惠政策的力度。为推行和鼓励企业清洁生产,对能够使用清洁能源,能够利用新材料、清洁的工艺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的企业,政府应加大对其财政的补贴收入或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生产清洁产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提高企业的环保效益。
3.推行环境治理的专业化运营机制。在国际上,对于工业污染的治理一般采用专业化的运营模式,即污染类企业通过付费将本企业的污染交给专业化的环保公司处理。这种模式有助于对行业污染治理进行标准化,从而实施标准管理。其可分为委托运营模式、特许经营模式、DBO模式及综合服务模式等若干方式。
4.建立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综合定价机制。鼓励企业实施环境会计,将环境成本纳入生产成本,实施综合定价,促进环境资源的利用。为此,企业应估算本公司主营产品产生的预期环境收益与预期环境成本,并将估算的收益与费用,合理纳入主营产品的销售定价中。对于上市公司,应当公开其环境成本,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成本核算系统中对环境成本的反映,只有较少的公司对环境成本有所披露,但其对环境成本的计算和分类均不准确。为此,政府应当制定统一的环境成本的分类和方法,并要求企业在采取环境对策的基础上,披露其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
5.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碳排放权交易是采用市场手段,利用经济利益激励企业遵守环境管理规定,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欧盟和美国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我国刚刚起步试点,目前在发改委指定的7个试点省市中进行。这种交易制度的经济激励有两种方式:一是正激励,守法企业可获得经济收益的预期,降低守法企业的运营成本。比如:对于排污权的交易,政府的环境管理机构可以将某一区域污染物的排放量设置一个上限,以保证环境质量不会恶化,然后将排放总量以指标的形式分配给各排放源。在排放总量限额内,各排放源可以自由选择减排或在市场上购买指标以满足排放需要。高效率的排放者可以选择减排,并将多余指标存入银行或在期货市场上出售给低效率者,从而获得经济收益。二是负激励,对于不守法的企业,重经济处罚。一旦企业违法超量排放污染物,超标的排放量要给予经济重罚,并且超标的部分要在下一年度的指标额度中予以相应扣减,严重违法的企业要承担一定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综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只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愿意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性资源投入的企业,会逐渐出现财富的弱效应。这时,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认识到环境对竞争力的影响,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环境管理机制和环境绩效的考评机制,改变传统的经济绩效评价模式,通过环境管理和环境投入为企业创造价值增值,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谢彦,女,会计学硕士,青岛大学商学院会计系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摘要:目前由于城市轨道运输运营客流大,专业性强,安全管理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现代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目前项目管理的重点为了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标准化和环境管理的有效性的轨道交通,轨道交通项目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铁路运输项目全程环境管理的概念,对整个环境管理的轨道交通量的研究基础,和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关键词:城市轨道 交通 环境管理 研究中图分类号:U213
文献标识码: A引言随着中国城市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城市在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是由地下,地面,高架线,通过最密集的市中心区,住宅区和大型交通干道,在建设和运营将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很大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了城市轨道运输项目全程环境管理体系一、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优势分析 (1)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很强的能力)。由于城市轨道运输火车站点间的交通时间短的优点,列车运行速度,高质量的一系列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编组能力,较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大客流,远远超过城市公交运输能力。(2)强劲的城市轨道运输时间。由于城市轨道运输列车是在专用轨道上运行,从而保证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将不受干扰,所以它不会像公共汽车交通堵塞,而且不受天气限制条件,所以城市轨道运输时间强(3)城市轨道交通有助于缩短乘客出行时间。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速度更快,和城市轨道运输通常需要一组单独的平台,乘客上下车,换乘很方便,大大缩短了旅客的出行时间(4)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问题没有平交道口的限制,但在这个阶段的轨道交通信号控制技术是成熟的,所以城市轨道运输总线系统相比,更加安全可靠。此外,由于城市轨道运输列车运行平稳,和出站服务设施,因此旅游舒适度较高(5)城市轨道交通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空间。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大多采用地下或高架的形式把一个轨道,以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充分,对城市空间规划的影响较小,有利于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6)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城市轨道交通由于一般采用电力牵引方式,不仅不会像公共汽车排出的尾气污染,从而有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此外,由于城市轨道运输可以连接城市拥堵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城市交通状况的改善,减少交通大堵塞情况造成汽车尾气污染,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有帮助。二、轨道交通项目对环境的影响1、轨道交通建设期环境影响 铁路运输在施工期,施工弃土弃渣将产生大量的污染物的排放,大量的机械,施工人员也会产生垃圾,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两粉尘破坏,污染物对空气污染等。地铁线路的建设,也可能影响到地面,造成地面沉降与变形在地面的轨道施工作业,它会破坏城市绿化,由于施工将被禁止部分引起的,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高架路的建设,将破坏城市景观和美丽的;地下铁路运输建设,将产生大量的弃土弃渣,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周围的环境。各种施工机械的周围产生噪声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在学校和医院等噪声敏感区的铁路运输线。在地下管线的开挖,使地下岩石和原始平衡条件下的土壤流失,然后转化到新的平衡,从而造成地面变形,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地面沉降,造成建筑物的地面塌陷事故。2、轨道交通运营期对环境影响主要是对对周围对周围居民生活饮用噪声车辆和冲击波的影响网站的水环境和列车运行过程的影响所产生的油污水,建筑和单位。生活污水和油渗透到表面,会造成地表水的污染。在隧道中的波的传播,媒体的地面轨迹,如冲击,会引起周围建筑物的振动,当振动过大,会直接对建筑物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从轨道交通噪声的主要来源是钢轨的高频振动。在操作过程中,可变的高电压和高电流的变电站将产生大的电磁效应,地面轨道和高架轨道列车运行会产生电磁波大,产生的干扰周围的无线信号和电视信号。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当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当中减轻对环境影响的措施
1.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 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而且可以有效控制的影响,对周边环境一般,如果可能的话,地铁的开挖方法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要小得多,在地铁一号线区间,尽量使用屏蔽的方法。如果明挖法,我们必须注意粉尘,噪声,废水和废物的各种控制,一般可采取下列措施,包括商品混凝土的使用,或集中拌制混凝土,以降低噪声的消声器等措施,容易洒水的方式降低施工粉尘量面积尘,由池施工过程中的废水,隔油池的方式来处理。各类垃圾应逐步加强职工生活设施,如垃圾收集,建立假设,网站,化粪池。对于参与降排水施工,必须考虑到地下水循环特征,研究地下水环境建设的影响。尽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当项目线穿过湿地或农田,搞好农田水利和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2.控制爆破震动的影响在地铁的建设,不可避免地影响岩层。在岩石形成的面,使用爆破方式是最经济、合理,爆破,必须考虑爆破振动对地面的影响。实际操作之前,必须通过一定的测试,得出详细的参数。爆破方法是根据参数的合理选择。例如,定向爆破,预裂爆破,静态爆破。3.膨润土代替传统施工泥浆 膨润土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材料,它与水混合时可。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的粘度,形成施工壁角质膜,有效防止壁面坍塌。它具有无污染的优点,可重复使用。(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时降低对环境影响的措施
城市轨道交通在运行期间,仍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包括噪音污染、震动以及电磁干扰等。 由于轨道和车辆的碰撞和摩擦振动会产生一定的噪声。所以在轨道车辆通过该区域的人口和敏感地区,必须安装寂静和隔音材料,降低噪音分贝。由于诱导除了加强对源分析与技术改进车辆的震动问题,也是推动政府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以便于监测和控制。应用于城市规划交通运输设备在家庭电力的城市一样,不会对人体和电气设备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流浪在回路中的电流,他会对周围的金属管道腐蚀的影响。因此,在敏感的地方应绝缘材料。总之,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要求比较严格,特别是对地质条件的认识,并有施工情况,掌握和了解周围环境中的其他项目,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有重要的积极影响。施工前,全面了解环境建设,了解当地的地质,做建设,初步设计和完善具体的建设,努力创建优质工程。这是对建筑周围环境的其他建筑要清楚明白,不能和已完成项目的前期项目冲突,破坏,如地下高压电缆等。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保证工程质量,做到万无一失。结束语 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在不同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整个环境管理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系统,技术,组织,四合同保证措施,为了使铁路运输项目全程环境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交通项目,实现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资源浪费问题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清洁生产理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需要将清洁生产技术给应用过来,构建环境管理体系,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保护环境。本文简要分析了清洁生产背景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构建,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企业
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将科学发展观给提了出来,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生态平衡,在社会发展全局中,加入提升环境质量的内容,这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可以得到实现。因此,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就需要对资源高效的利用,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现代清洁生产技术和末端治理方法的对比
在传统的治污中,通常会将末端治理的方法给应用过来,在尾部集中处理污染物,将环境责任放在部分人员身上。在实施的过程中,因为没有结合污染控制和生产过程,就无法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没有较好的效益。同时,因为没有先进的技术,不能彻底治污,这样就容易二次污染到环境。而现代清洁生产技术则是考虑经济效益,对污染问题进行解决,将节能降耗原则贯彻于生产全过程中,这样就可以对污染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同时,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可以得到提升。它的目标是保证产品能够与人们的需求所符合,同时又可以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等高效利用,对环境有效的保护。
2在清洁生产背景下对企业新型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构建
在上文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末端治理方法比较的被动,如今人们对环境质量日趋重视,企业如果依然将末端治理的方法应用过来,就容易出现诸多的问题,经济效益受到影响,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而清洁生产技术则是将控制措施贯彻于生产全过程,在起始阶段力图消灭所有污染,并且可以再次利用废物,与循环经济的要求所符合,我们需要将其贯彻推广下去。在引进先进技术之前,需要将企业的具体情况给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分析投入产出比,以便有效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笔者建议,企业可以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构建,将环境审计给开展下去,对环境目标科学设定,以便将清洁生产技术给有步骤分阶段的实施下去。
在企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构建的环境管理体系,主要是依据相应的环境方针、目标和组织程序等,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加入环境保护的内容。清洁生产则是从技术角度上来预防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污染。我们结合清洁生产技术,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构建,可以真正落实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通过构建这个体系,企业环境管理工作就可以有效开展,既可以自我检查和纠正,又可以及时响应外界信息,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调整。同时,这个体系也可以指导企业,对落后的生产工艺逐步调整,将新的节能技术给应用过来。
3新型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法
一是企业将清洁生产审计给开展下去,对环境因素科学评价,以便更好的制定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审计的开展,主要是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和能源进行节约,将有毒原材料给淘汰掉,在释放废物之前,需要对其数量和毒性进行减少和降低,在原材料和使用以及产品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这种清洁生产审计,在环境管理体系中,可以更好的识别和评估环境因素,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更好的衡量。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了一个框架,来持续改进企业环境质量,作用主要是帮助组织对自己的行为系统的控制。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构建,不能够对有害环境影响进行立即降低,因此,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污染防治技术。
二是企业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构建,可以将清洁生产给规范实施下去;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从组织结构和政策方面保证了能够良好实施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审计的主要目的就是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构建。这种环境管理体系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如组织结构、政策制度等,这样就可以从多个角度来保证能够开展清洁生产审计。以环境方针为例,就可以知道企业的清洁生产,也提供了政策支持,因为企业最高管理层提出了环境方针,那么就会在这个方面,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同时,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企业对环境管理机构进行构建,以便更加顺利的开展清洁生产。清洁生产的实施,需要人们不断的创新,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发现和改进,人会直接影响到实施成效。因此,就需要制定相关的制度体系,规范人员的行为。
三是有效结合环境管理体系和清洁生产,企业需要有效结合预防污染、全过程控制和清洁生产审计等环节,分析产品的生产周期,以便最大限度的降低废物量,之后,依据相应标准和要求,来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构建,审计工作需要定期经常的开展。在构建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在对企业环境方针进行确定时,需要将预防污染的内容加入过来,分析已经确定出来的排污点,在环境管理体系管理运行中,加入控制污染的措施。另外,对于企业来讲,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方法,如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构建,剖析企业整体的环境因素,借助于清洁生产审计的方法,来全方位分析生产流程,然后对管理方法进行制定。
四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自身情况,通常情况下,大中型企业会对清洁生产技术自主开发,这类技术的专属性较强,在竞争中,可以获得更大的优势;中小企业则需要对相关的清洁生产技术进行购买,这样独立开发成本可以得到节约。
4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清洁生产理念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对于企业来讲,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需要积极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构建,剖析生产流程,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高效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摘 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和环境管理都是组织管理体系都是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管理的主体是组织,管理的对象是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职业健康安全发生相互作用的不健康、不安全的条件和因素,以及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但管理原理基本相同。
【关键词】策划;管理;体系;运行;设计
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发展,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的问题越来越受关注。为了保证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健康安全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必须加强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步骤
1.1领导决策
最高管理者亲自决策,以便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和在体系建立过程中所需的资源保证。
1.2成立工作组
最高管理者或授权管理者代表成立工作小组负责建立体系。工作小组的成员要覆盖组织的主要职能部门,组长最好由管理者代表担任,以保证小组对人力、资金、信息的获取。
1.3培训的目的是使有关人员了解建立体系的重要性,了解标准的主要思想和内容
1.4初始状态评审
初始评审状态是对组织过去和现在的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的信息、状态进行收集、调查分析、识别和获取现有的适应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威胁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环境因素识别和重要环境评价。评审的结果将作为确定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制定管理方案、编制体系文件的基础。初始状态评审的内容包括:
(1)辨识工作场所中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2)明确适用的有关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3)评审组织现有的管理制度,并与标准进行对比。
(4)评审过去的事故,进行分析评价,以及检查组织是否建立了处罚和预防措施。
(5)了解相关方对组织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与环境管理工作的看法和要求。
1.5制订、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方针是组织对其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行为的原则和意图的声明,也是组织自觉承担其责任和义务的承诺。方针不仅为组织确定了总的指导方向和行动准则,而且是评价一切后续活动的依据,并为更加具体的目标和指标提供一个框架。
职业健康安全及环境目标、指标的制定是组织为了实现其在职业健康安全及环境方针中所体现的管理理念及其对整体绩效的期许与原则,与企业的总目标相一致,目标和指标制定的依据和准则为:
(1)依据并符合方针。
(2)考虑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3)考虑自身潜在的危险和重要环境因素。
(4)考虑商业机会和精整机遇。
(5)考虑可实施性。
(6)考虑监测考评的现实性。
(7)考虑相关方的观点。
管理方案是实现目标、指标的行动方案。为保证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目标的实现,需结合年度管理目标和企业客观情况,策划制定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方案,方案中应明确旨在实现目标指标的相关部门的职责、方法、时间表以及资源的要求。
1.6管理体系策划与设计
体系策划与设计是依据制定的方针、方针目标、管理方案确定组织机构职责和筹划各种运行程序。文件策划的主要工作有:
(1)确定文件结构。
(2)确定文件编写格式。
(3)确定各层文件名称及编号。
(4)制定文件编写计划。
(5)安排文件的审查、审批和工作。
1.7体系文件编写
体系文件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三个层次。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
2.1管理体系的运行
体系运行是指按照已建立体系的要求实施,其实施的重点围绕培训意识和能力,信息交流,文件管理,执行控制程序,监测,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等活动推进体系的运行工作。上述运行活动简述如下。
2.1.1培训意识和能力
由主管培训的部门根据体系、体系文件的要求,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的组织部门、时间、内容、方法和考核要求。
2.1.2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是确保各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的、持续改进的体系和基础,应关注信息交流的内容和方式。
2.1.3文件管理
(1)对现有有效文件进行整理编号,方便查询索引。
(2)对适应的规范、规程等行业标准应及时购买补充,对适用的表格要及时发放。
(3)对在内容上有抵触的文件和过期的文件要及时作废并妥善处理。
2.1.4执行控制程序文件的规定
体系的运行离不开程序文件的指导,程序文件及其相关的作业文件在组织内部都具有法定效力,必须严格执行,才能保证体系正确运行。
2.1.5监测
为保证体系正确有效地运行,必须严格监测体系的运行情况。监测中应明确监测的对象和监测的方法。
2.1.6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体系在运行过程中,不符合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包括事故也难免要发生,关键是相应的纠正与预防措施是否及时有效。
2.1.7记录
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及时按文件要求进行记录,如实反映体系运行情况。
2.2管理体系的维持
2.2.1内部审核
所作的内部审核是组织对其自身的管理体系进行的审核,是对体系是否正常进行以及是否达到了规定的目标所作的独立的检查和 评价,是管理体系自我保证和自我监督的一种机制。
内部审核要明确提出审核的方式方法和步骤,形成审核日程计划,并发至相关部门。
2.2.2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对管理体系的系统评价,判断组织的管理体系面对内部情况的变化和外部环境是否充分适应有效,由此决定是否对管理体系作出调整,包括方针、目标、机构和程序等。
2.2.3合规性评价
为了履行对合规性承诺,合规性评价分公司级评价两个层次进行。
项目组级评价,由项目经理组织有关人员对施工中遵守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合规性评价。当某个阶段施工时间超过半年时,合规性评价不少于一次。项目工程结束时应针对整个项目工程进行系统的合规性评价。
公司级评价每年进行一次,制定计划后由管理者代表组织企业相关部门和项目组,应对公司遵守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合规性评价。
各级合规性评价后,对不能充分满足要求的相关活动或行为,通过管理方案或纠正措施等方式进行逐步改进。上述评价和改进的结果,应形成不要的记录和证据,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管理评审时,最高管理者应结合上述合规性评价的结果、企业的客观管理实际、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系统评价体系运行过程中对适应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遵守执行情况,并由相关部门或最高管理者提出改进要求。
3.结束语
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目的是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护产品生产者的健康与安全,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采取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噪声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注意对资源的节约,避免因管理不当对员工健康安全的危害。
【摘 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环境保护的概念,并根据建立组织内部环境管理平台的要求和实践,从一些方面分析该认证在组织的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分析该认证的本质所在,说明该认证与政府环保部门环境管理方面的一些关系,以及怎样将组织申请这种认证纳入到政府的环境管理中去。
【关键词】 环境管理体系 认证 环境保护
现在,国内有多种体系认证,质量管理方面是一个,一个企业获得了认证,不但能提高知名度,也是进入国际市场的许可证,这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就不那么普及了,一是它不会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有些企业做起来困难;二是该认证要求申请者承诺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方面的条件必须符合标准,这样企业就必须加大在环保方面的投资,很多企业不愿意这么做以减少生产成本。
1 环境保护的概念
环境保护在上个世纪就曾被提出,那时主要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在以后全世界进行了一场环保运动,这个过程中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定义。现在所说的环境包括三个方面:生态方面、人类生活方面、自然方面。环境保护是指人类在发展生存空间时,对环境污染提出防止和解决措施,以减少甚至是消除对生活环境的破坏,使生活和自然两个环境能够和谐相处,相互促进和依赖。环境保护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进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环境管理属于组织管理的一部分,用它来制定一些环境方针并进行有效实施,还有就是管理一些环境因素。环境管理体系有17个要素组成,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是由认证机构根据ISO14001标准评定组织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并能有效运行。这是通过借助外力加强组织对环境的管理这样一种措施。通过该认证,提高了组织和员工的环保与守法意识、规范了对环境的管理,促进了环保方面一些法律法规的贯彻和落实,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和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2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申请要求
一个组织在向认证机构申请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前,认证机构一般会要求他们提交多达25种材料,这里包含了多项法律法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材料不能提供或者有些材料是无效的,该组织就不能通过该认证。因为这诸多方面的要求,一些企业没有做环境影响的评价或者没进行“三同时”验收,为了获得认证他们会补做环境影响的评价,并提交有关部门批复,然后报请有关部门补做“三同时”验收。
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让组织识别所有的环境因素并找出其中重要的因素,这是做好环境管理的基础,重要环境因素是会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它是环境管理中的重点。组织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该因素进行更新。组织对于自己的环境管理要制定出目标与指标,还有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管理办法。这些目标有排放浓度、排放总量的要求,环保目标,节能降耗的目标,这使组织找出了进行环境管理所要努力的方向,还可以把它们进行分解、展开,制定具体的措施,确保能够实现目标。组织还要对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定期的考核,然后依据考核的结果对管理的方法与措施进行适当的调整,推动地区与部门对环保目标的实现。此外和重要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的人员要具备相关能力,这种能力是指用知识与技能解决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问题。为达到要求,就要对那些人员培训环境保护方面的很多知识,有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法律法规、标准、环境科学、污染治理方面的一些技术等,通过对这些人员的宣传教育,提升它们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促进越来越多的人关心环保,积极地参与环保。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组织要注重该体系的信息交流,包括在组织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在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能够对环境管理起到协调作用,组织外部的交流能够争取和获得有关部门和方面的理解、支持。组织要通过网站和标牌公示它们的重要环境因素、目标和实现的结果,接受舆论和相关部门的监督,对于供应链中的企业,要对他们在环保方面施加影响并且提出要求,从而推动他们的环境保护工作,也促使政府的环保部门公开他们掌握的环境信息。为了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有效控制,组织制定好几项控制程序,并规定这些控制程序的运行准则,有污水、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的排放和化学危险品的管理、消防措施、能源资源的节约等这许多文件,这些文件能够促进环境管理的规范化,另外为确保控制程序能有效运行,很多企业也更新与完善它们的治污设备。
有些环境事故虽然现在还没有发生,但是它有着潜在的危险因素,组织要能够及时的识别,还有一些可能会出现或者是以前曾经出现过的紧急情况,组织要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以便在出现事故或者紧急情况时,快速的做出影响或处理,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于制定好的应急预案,组织要定期的进行评审,有些地方需要更新,还要在职工中间进行演练,提高他们的应急意识和处理事故的意识。在环境管理上对于正在实施的措施或方案,组织要能做到实时的监视,并测量企业所在区域环境的变化,在环境管理的一些目标上达到了怎样的情况。
3 结语
一家企业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他就特别注意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制定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措施和方针时,组织就以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要素为治理环境的目标,同时这也是对企业在治理污染方面能力的信任。通过了认证,组织就有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平台的资格,并运行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同时也获得了管理上的工具,这是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的紧要抓手,也是政府对环境管理的着力点和环境信息来源。
环境管理体系(UMS)是在不断改善环境效率的目标下和生态整体概念的范围内,有计划地控制企业的环保,如单项措施中有采取FSC认证等。在德国,当涉及企业环保时,更多地是按照环境管理系统的标准对印刷企业进行评价。印刷企业必须承担生态责任和社会责任,但是通过环境认证书证明其所尽义务的方式不够全面,不仅无法有力说服其真实的环境效率,也不能正确反映企业是否恪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近几年,《德国印刷者》多次给读者介绍重要的环境认证,其中最重要、最全面的两个认证是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EMAS(生态管理和审核计划)。本文以德国一家印刷厂为案例,介绍该厂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情况,但目前该企业还处于验证过程中(或刚结束),因此只是希望能为我国印刷企业的环境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OEDING印刷厂。对于环境特派员来说,Oeding印刷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从2012年初开始进行的EMAS验证和ISO-14001企业认证是其绿色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该厂的环境特派员说,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企业未来的能力,也就是要持续不断地适应技术和社会的变化。
其实自2008年以来,Oeding企业集团已开始坚持推进其生态工程。例如,采取传统的绿色印刷措施,如改用免处理的印前版材,进行FSC认证,实施无醇印刷(金属油墨除外)和碳中性印刷,以及开展各种不同的CSR(企业社会责任)项目。Oeding印刷厂还获得了POS(胶印过程标准)认证,并且在生产中使用植物油基的油墨进行印刷,此外该厂还是再生纸倡议的印刷伙伴和联邦德国环境管理工作组的成员之一。
生态目标。该厂的环境特派员称,1997年,随着采用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他们意识到管理体系可以帮助其定义企业的目标。因此从那时起,管理体系的课题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企业的发展进程中。2010年,恰好是他们把许多现有的绿色措施汇集成环境管理体系的最佳时机,因此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后,Oeding印刷厂破例被批准参加汉诺威地区的koprofit(综合环境技术的生态项目)。koprofit或其他地区的环境项目(如Ecofit)是企业进入环境管理体系的理想通行证。
koprofit项目对企业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实际分析,并在输入与输出平衡和法律检查的基础上制订了可行的目标。在正确的形式下,实际上这些数据可以被EMAS文档或ISO-14001标准1∶1接收。为了能够实施环境管理体系(UMS),Oeding印刷厂借助ISO 9001在生产技术上满足了相应的要求,因此2011年底该厂作为koprofit项目企业获奖后不久,仅3个月便获得EMAS验证(生态审计)和ISO 14001认证。
表1是2011年Oeding印刷厂的环境声明。(2010年该厂在已实施措施的基础上其耗电量减少5%,尽管是生产量和纸张消耗量都明显增加的情况下。)
实际的做法。在实际分析中,要通过环境管理体系对印刷生产的各个方面及其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环境检验”)。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环境效率的EMAS典型目标,每年由环境团队对重要的环境问题进行验证和评估,然后根据这些环境问题为促进环境效率和实施企业的环境策略确定环境目标,这些目标在一个包括具体措施、责任和规定期限在内的环境计划中显示。此外,通过详细的输入输出平衡进行目标跟踪,而这种平衡依据在EMAS III(生态管理和审核计划)中规定的核心指标,如能源效率和材料效率、水、废弃物和排放。重要的是,确定切合实际的目标,最好与员工协调一致。环境鉴定专家与验证人会对以下情况进行检验:是否成功地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是否达到规定的目标,是否可以根据数据证明,企业工作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等。
费用和优点。现在采用UMS(环境管理体系)要花多少钱?这取决于是否动用外部的支持。通常在百人左右的印刷企业进行认证与验证,包括准备工作在内的费用是在4位数欧元范围内。但环境特派员和环境团队其他成员的费用以及措施费用不包含在内。在这方面UMS的初始费用较高,但每年的监督审核费用一目了然。
UMS中期给Oeding印刷厂带来的成效是多方面的,除了减少企业成本外,如电、水、油墨、纸张、有害物质及其处理,企业还可以从改善健康保护和提高法律保障中受益。UMS还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特别是在客户有目的地寻找印刷厂时。此外,2011年Oeding印刷厂的绿色印刷产品占总销售额的比例提高到了25%,例如化妆品包装和儿童玩具包装等。
零排放印刷厂。 Oeding印刷厂的环境目标在其他老的印刷厂很少存在。据了解,Oeding印刷厂与Ruth印刷媒体集中力量联合建立了Oeding Print公司,还计划到2013年夏季按照绿色印刷的方式在不伦瑞克建立能源自给自足的(光伏、热电联产、现代照明技术等)零排放印刷厂。这意味着该厂也要实施新的USM环境管理体系。如今,EMAS(生态管理和审核计划)规则也围绕ISO 50001新标准作了修订和补充。
摘 要:ISO14001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ISO14001认证已经成为打破国际绿色壁垒、进入欧美市场的准入证,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可以节能降耗、优化成本、满足政府法律要求,改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 认证 企业竞争力
ISO14001已经成为一套目前世界上最全面和最系统的环境管理国际化标准,并引起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界的普遍重视和积极响应。
ISO14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汇集全球环境管理及标准化方面的专家、在总结全世界环境管理科学经验基础上制定并正式的一套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涉及到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生命周期评价等国际环境领域内的诸多焦点问题。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下面分五个方面说明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关系。
一、提高企业形象进而提高市场份额
企业获得了ISO14001的认证证书标志着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标志着企业已经实施了一整套符合国际标准的管理机制,对有关环境、资源等问题进行着有效的管理,特别是表明企业已经严格遵守了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国际公约和其他相关要求。
遵守环境法律法规是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体系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体系的十六个管理要素之中,与遵守环境法规要求紧密相关的就有九个要素。包括:环境方针中承诺、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法律法规的收集和识别,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培训、信息交流、法规符合性的定期监测以及法律法规符合性的评审等。因此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可以从体系上保证企业能持续、有效的遵守法律法规,极大的丰富了企业执行法律法规的手段。
二、提高市场的准入程度
ISO14001标准中规定,实施认证的组织要对自己的相关方施加影响。即获得认证的企业要求相关方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认证便形成了一个链式效应,使各级的供货方、相关方加入到认证行列中来,迅速扩展企业的数量。否则便不能满足订货厂商的要求。由此可见,ISOl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已经或正在成为市场准入的条件之一。
三、改进产品的环境性能,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
环境管理体系从体系的高度强调了污染预防,明确规定在企业的环境方针中必须对污染预防作出承诺。在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中,要求全面识别企业在活动、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并针对其环境影响加以控制和管理。这就体现了从源头控制污染,实现污染预防的原则。在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时,要审核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材料选用、设备运行、废物处置等以及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是否实现了方针中预防污染的要求。通过认证的各企业在上述不同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环境绩效。
四、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节约能源和原材料
在ISO14001标准中,不仅要求识别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环境因素,而且还要识别能源和原材料使用方面的环境因素。因此企业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中,应对本企业的能源消耗和主要材料的消耗进行分析,找出能源或资源消耗中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技术措施或管理措施,提高能源或资源的利用水平。
2、认真对废弃物实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
首先是采取措施降低工艺过程中的废物产生量,包括降低废品率,减少边角余料等工艺废料的产生量,从源头上加以治理。除了从源头治理之外,对产生的废物,也要进行认真处理,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例如实施14001认证的企业普遍对金属边角料、注塑浇口、包装纸箱、废油及废溶剂等尽量做到回收再利用。很多企业对建立体系前后的废弃物排放量进行了比较,降低的幅度很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五、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
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过程是对企业的环境影响状况,资源、能源利用状况等方面的环境因素的一次全面地、系统地调查和分析的过程。要通过这一工作,使企业的各个部门对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因素进行识别并加以评价,找出重要的环境因素加以控制或管理。在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中,除对环境污染方面的控制和管理状况进行审核外,也要对能源、资源利用方面的分析和管理状况进行审核。在能源、资源的利用方面,要分析主要耗能设备的利用率及利用的合理性,要通过本企业单位产品历年消耗量的比较,以及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的比较找出自己企业在管理上、技术上或设施上的差距,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制定措施加以改进。同样对于原材料的利用也要做类似的调查和分析工作。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可以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消耗的控制,全面优化本身的戍本管理,减少不合理的消耗,实现最低成本的控制,因而可以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所控制的环境因素,除了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因素之外,还包括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的使用。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意义是重大的。它不但可以丰富环境管理的手段,实行有效的污染预防,还可以节约能源资源,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城市正在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是由地下、地上、高架线路构成,大多穿过人口稠密的市中心繁华区、居民住宅区以及车流量较大的交通干线,在建设和运营中会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全程环境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轨道交通;全程环境管理;保障体系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城市中心的繁华商业区、交通的主干道等人流量比较集中的地方。因而,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路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建设期地面沉降对道路的影响及建设时产生的弃土弃渣等对周围居民的影响等。而高架线路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噪声对周围居民及特殊单位的生活生产的影响,地面线路主要表现为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及振动对环境的影响。
一、轨道交通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1、轨道交通建设期环境影响
在轨道交通建设期,施工时将产生大量的弃土弃渣,机械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施工人员也产生生活垃圾,这些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弃土弃渣的二次扬尘,污染物对空气的污染等。地下线路的建设中,还可能影响到地面,引起地面的沉降及变形等。
在进行地面轨道施工作业时,将会破坏城市的绿化,由于施工时会造成部分路段的禁止通行,从而造成城市交通的阻塞,影响居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高架桥路线施工时,将会破坏城市景观的美观;地下轨道交通施工时,会产生大量的弃土弃渣,如果没有妥善的处理,将影响周围环境。施工时各种机械产生的噪声将会影响到轨道交通线路周围的学校及医院等噪声敏感区的正常工作。在开挖地下线路时,将会使地下岩土体失去原有的平衡状况,进而向新的平衡状况转化,从而造成地面发生一定的变形,严重者可能造成地面的沉降,引起地面建筑物的坍塌等事故。
2、轨道交通运营期对环境影响
其主要表现为车辆与站点产生的油污及生活污水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及列车运行过程中的撞击而产生的冲击波喝噪声对周围居民生活、建筑物及单位的影响。生活污水及油污渗透到地表,会造成地表水污染。冲击波在轨道、隧道、地面等媒介的传播下,会造成周围建筑物的振动,当振动过大时,将直接对建筑物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轨道交通噪声的主要来源是钢轨的高频振动。运营期间,变电所内的高电压及高电流会产生较大的电磁效应,地面轨道与高架轨道列车运行时也将产生很大的电磁波,从而对周围的无线信号及电视信号等产生干扰。
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全程环境管理的基本思路
1、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期的环境管理工作
在轨道交通项目建设阶段,参与主体主要是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这些主体关于环境管理的内容、方式不一样。政府主管部门主要是通过定期对施工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环保措施的执行情况和环保设施的落实情况,促进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投入使用,以达到环境管理的目标。
建设单位则应全面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批复意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完善环保管理体系、制定强制性的环保措施、实行环保监理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环保设计和要求在施工中得以全面落实,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沿线环境的影响。达到上述目的,关键在于建设单位选择具有环境管理的理念、知识、技术、经验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因为具体环保措施的执行和环保设施的建设是由监理单位监督、施工单位落实的,只有两者的配合才能达到环境管理的目标。
施工单位应该落实施工组织设计的环境保护方案,采用先进技术和设施,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噪声、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同时加强与地方交通部门的交流沟通,统一安排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走行路线,尽量减少交通流量,并在此过程中对各环节进行严密监控,了解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
监理单位则根据国家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及环保部门批准的环境保护文件,对工程建设中环保措施的落实实施监督管理。在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环境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政府环保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对环保设施进行竣工验收及环境有效恢复进行验收,经环境监测站监测合格后,环保局办理项目环保工程验收合格证,项目正式进入运营阶段。
2、轨道交通项目运营期的环境管理工作
在轨道交通项目运营阶段,环境管理的主体是运营单位,内容是对轨道交通项目运行中可能产生的水污染、电磁辐射、噪声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对各项环保设施运行状况进行监控,确保轨道交通的运行给沿线居民造成的影响最小化。另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开展环境后评价,分析前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准确性、可靠性及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并对环境影响评价所采用的方法、标准以及其他相关内容进行检查,确定是否需要改进,从而为将来的轨道交通环保设计、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全程环境管理的保障体系
1、建立全程环境管理法律制度体系
要有一定的法律制度体系来保障相关利益主体加强环境管理。基于相关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构建轨道交通项目全程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如环境评价制度、轨道交通项目环境监理制度,环境后评价制度等。不论是政府环保部门,还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等,都要在一定的法律制度体系下进行轨道交通项目的环境管理。使得从项目立项之初到运营阶段的全过程,在环境管理方面各参与主体都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同时建立基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0质量标准管理体系的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全程环境管理运行机制,把环境管理作为与质量、成本、工期、安全目标管理同等重要的管理目标,并构建国际广泛认可的、规范的、系统化的环境管理模式,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2、构建全程环境管理技术方法体系
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全程环境管理技术方法体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完善、丰富环境标准和规范、改进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技术规范和方法,提高环保设计技术水平,明确施工组织设计中环境保护的内容和要求;根据轨道交通项目环境监理制度,制订具有指导性的实施办法和技术文件;进一步完善环保验收管理规定和验收监测办法;制订环境后评价的办法和技术文件。另一方面,建立轨道交通项目全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将各阶段、各参与主体产生的环境管理信息在项目的全过程、各个参与方之间进行交流,从而有助于环境管理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也有助于项目环境管理效果的监督、检查,提高全程环境管理的有效性。
3、加强合同管理,落实责任制
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是环境管理的重要保障。首先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管理部门出台的规范文本签订合同,严密分析与拟定合同条款,特别是有关环境管理的条款,尽量详细规定合同双方在环境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在合同的实施过程中,要落实责任制,进行严密跟踪管理,使得合同双方最大限度履行环境管理的义务。
4、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协同工作机制
组织管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各参与主体的内部管理,另一方面是参与主体间的协同管理。各参与主体应设置环保管理职能机构或部门或配备专门的环境管理人员,明确界定各部门和员工的环保管理职责,与此同时建立健全有关环境管理的规章制度。参与主体间应建立有关主体间的协同工作机制,并与政府环保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以减少环境管理决策失误,保障环境管理的顺利实施。
结束语
在全面分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在不同阶段对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程环境管理的基本思路,并提出制度、技术、合同、组织四大保证措施,以使轨道交通项目的全程环境管理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从而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轨道交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摘要:港口环境的保护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海洋生态的稳定平衡。完善的港口环境管理体制有利于规范港口在建设、营运中的环境保护行为,是形成良好滨海生态环境的保障。本文主要对我国港口环境管理的规章管理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进行梳理,并结合当前港口环境保护现状进行评价,最后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规章管理体系 行政管理体系 评价
港口环境管理体系包括规章体系和行政体系。前者由与港口相关的国家立法,部门法规,地区规章等体系组成;后者指实现港口环境管理的政府行政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协作关系。
1.我国港口环境规章制度体系
我国港口环境规章体系包括来自国际公约的规范,来自中央政府的规范,来自地方政府的规范。
1.1来自国际公约的规范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加入国际海事组织《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1]。为切实履行公约义务,国务院于1983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修订后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2]于2009年9月通过,并于2010年3月起实施。该规定中要求港口应当配备与其装卸货物种类、吞吐能力、修造船舶能力相适应的污染监视设施和污染物接收设施,并定期检查和维护;应制定海洋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同时定期组织演练。
1.2来自中央政府的法规
(1)港口综合管理:我国于2003年修订,2004年1月实施的《港口法》中明确提出在编制港口规划和港口工程建设中,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港口的安全设施和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2006年2月实施的《港口统计规则》明确了港口统计调查中包括港口能源消耗、环境保护项目内容。2010年3月实施的《港口经营管理规定》中从场所,人员配备、管理制度和接受污染物设备等方面对港口从事船舶污染物接受经营提出限定要求。
(2)港口工程建设:1999年4月实施的《沿海港口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规定》在19章明确提到环境保护规定,涉及港口设计采用的环保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港口装卸工艺流程中可能的污染环节。《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于2008年2月实施。该规范中对港口建设中涉及到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粉尘和废气,噪声,绿化,固体废气物,石油码头事故溢油清污应急措施,建设期污染防治等项都设立了实施标准。《港口建设管理规定》于2007年6月实施,提出项目申报中包括对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的分析,以及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提供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2005年1月实施的《港口工程竣工验收办法》中提到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
(3)港口机械管理:1998年《港口装卸机械管理规定》提出港机设备分类,采用能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小的一、二类港机,能源消耗、环境污染较大的三类港机停用,四类港机禁用的管理规定。
(4)港口生产规定:1991年10月实施的《港口煤尘防治规定》专项提出了煤炭码头的防尘作业流程。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控制城市港口区域的噪声污染,国家环保局1989年6月通过《城市港口及江河两岸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1.3来自地方政府的规范
2004年新的港口法实施后,各地区政府相继港口条例。如《上海港口条例》(2006.3.1)、《浙江省港口管理条例》(2007.10.1)、《福建省港口管理条例》(2008.3.1)、《江苏省港口条例》(2008.3.8)、《天津港口条例》(2008.4.1)、《山东省港口条例》(2010.4.1)、《大连港口条例》(2012.1.1)等。其中都会提到港口环境管理要求。如《天津港口条例》,提到在港口规划、建设和经营活动中应当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港口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各地区也制定有其它环境管理规范。如辽宁省的《辽宁省港口管理规定》提出编制港口规划,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辽宁省海洋环境保护办法》规定港口码头等单位应当防止污染物、废弃物进入海域,清除本单位用海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编制配备污染应急计划和设备。辽宁省内沿海城市也制定了相应港口环境管理规定,如大连市的《大连市海洋功能区划》、《大连港口条例》等。
2.我国港口环境部门管理体系
港口建设属于海岸工程项目,部分作业发生在海上,同时作为海陆运输衔接枢纽,部分作业在岸上。因此港口环境监管问题即涉及到岸上,也涉及海上环境的监管。与港口环境管理相关的国家级主管部门分别包括国家交通部、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海事局、国家渔业局等,分别负责岸线审核审批,提出环保要求;港口工程环境设施验收;港口营运环境检测;港口工程海洋影响检测;海洋倾倒废弃物监督;污染事故调查处理;船舶污染港口应急设施及方案;港区海域生物鱼类生态环境监管等。国家主管部分别由地区相应主管部门负责地方港口企业的具体监管和指导。
3.对我国港口环境管理体系的评价
(1)涵盖了主要的功能码头环境管理。
2011年我国万吨级原油、成品油及液体化工泊位数占总专业码头泊位数的32%,与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数比重相同。从港口的环境管理规范来看,油品码头的环境安全监管一直是港口防治污染的重点。于2013年2月1日实施的《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中就提出港口建设项目的审核包括论证与周边敏感环境区域的相互关系,港口作业中包括对周边环境因素的监控,防治。
(2)涵盖了港口建设和营运阶段环境管理。
①港口建设期环境管理规范:港口工程质量会影响港口营运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港口法》中提到了环保“三同时”制度,严格执行“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包括《港口规划管理规定》、《港口建设管理规定》等法规都强调港口建设期的环保环节,体现了预防重于治理的环保理念。②港口营运期环境监管规范:如《港口煤尘防治规定》、《城市港口及江河两岸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以及对港口水域水质检测适用的《渔业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和《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3)涵盖了主要港口环境影响形式的管理。
港口的环影响形式主要包括噪音污染、水域污染、油污染、气体污染等;从影响的对象来看主要包括居民、渔民、海域植被、海底生物等的生态环境。从现有的港口环境影响管理规范来看,噪音污染管理的有《城市港口及江河两岸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能源消耗管理的有《港口装卸机械管理规定》;水域和油污染的有《渔业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和《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粉尘污染管理的有《港口煤尘防治规定》;危险品防治管理的有《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
4.我国港口环境管理体系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很多港口企业都有环境管理部门。港口建造配套的环保设备,如污水处理场、围油栏,污水接受处理船,垃圾接受船,浮油回收船,垃圾焚烧站,港口检测站等也已初步满足接受处理船舶废弃物需求和处理港口自身污染物的环保功能。
(1)检测指标不仅有流量指标,更要重视存量指标。
当前港口环境影响的监督指标主要为流量指标。由于部分港口环保指标设定的间比较早,如《港口煤尘防治规定》制定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而目前港口作业规模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水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存量指标的检测更能体现环境影响的方向和程度。
(2)防治对象不仅有环境影响形式,更要重视综合生态保护。
综合生态保护整合各种环境影响形式。如港区居民受到噪音,粉尘的污染影响,而其中的渔民还受到海水水域质量变化而带来的渔业收入的影响等。当前的环境管理注重对港口直接的单一污染形式行进监督控制。受损主体不明确导致港口环境危害缺乏更广泛的监督主体和污染补偿依据。
(3)港口企业不仅有环境保护意识,更要注重与提高企业效率相结合。
港口区域是海陆联系的综合作业区,多种运输方式的集聚增加了其污染程度和潜在的污染隐患。港口的环境影响需要由包括公路、铁路和水运的综合运输效率提高来实现。而当前的港口环境管理,仅注重港口生产作业环节,对如何通过综运输效率提高来实现港口环境保护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摘要:通过企业环境体系的实施和维护,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的日常控制和管理列举了一些方法,对体系管理的控制提出了完善建议。
关键词:环境体系 应急准备 响应
通过近三年公司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和保持,对标准中应急准备和响应要素的日常管理有以下体会和经验,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加强对应急准备和响应标准要素的理解,重视和提高全员应急和预防意识
GB/T 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中4.4.7应急准备和响应要求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确定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或事故,并规定响应措施。组织应对实际发生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做出响应,并预防和减少伴随的环境影响。组织应定期评审其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必要时,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对其进行修订。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试验上述程序。”
上述标准条款要求企业应对可能的环境事故或紧急情况进行程序化管理,程序中应确定组织存在哪些可能的环境事故或紧急情况,并规定预防事故的应急措施,并在事故发生时做出响应,预防和减少随之引发的污染损害,预防和减少环境影响。这类程序应定期检验、评审和修订。
企业在策划制定程序前,首先应分析确定企业可能遇到的潜在的环境事故和紧急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或应急计划;其次应考虑紧急事故发生时,如何采取措施以便使由此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减少至最低。在条件允许下,应对应急准备和响应装置及程序进行演练,以判断企业现有的应急设施和程序用来预防与控制紧急情况和突发事故的有效性,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
然而在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对应急准备和响应要素不熟悉,有的甚至没有经过标准知识的培训。企业所提供的应急准备和响应文件内容简单,层次间多数没有补充,起不到相互支持的作用,附件不全。以上绝不是积极地按标准要求去执行“预防为主”的原则,而是对标准要素的片面理解,是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的重视不够。
二、应急预案的编写应结合企业实际,强化其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企业在编写体系文件时,通常做法是先建立环境体系管理手册,引出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进而在环境管理作业指导书中写出应急预案。下面就以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写来探讨一般的方法: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一般是指现场预案,以重点环保设施或环境活动为具体目标,以现场应急指挥为主。其结构可采用“公司级+车间级或部门级”的组成模式,即公司层级上的环境管理作业指导书围绕废水、废气、固废环保设施运行,危险化学品泄露、重点防火部位、变电站运行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制。车间级或部门级应急预案要突出重点,不易过多,以专项预案为主。总体上应急预案要具体、有效,文件之间有一定关联性,查询途径要快速直观。
在编写应急预案时,首先应对自身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对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通过综合评价,确定出重要环境因素清单,以提供应急预案编制的依据,为应急准备和响应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
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企业突发环境事故或紧急情况及其后果的分析、识别、评价;针对使用化学品的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文件涉及发生事故或紧急情况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和物资。
2.企业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现场指挥及其应急小组成员名单、应急准备和响应(信息报告、应急启动、应急处置、应急疏散、应急救援)等各程序中的负责人、配合部门及职责分工。
3.企业内部消防队员、医护人员、保卫人员等,明确他们的联系电话和备用电话,明确报警、联络方式;确定应急指挥机构和人员疏散路线。配备齐全的消防设施、通讯工具、堵漏工具、应急物资(泵体、收集容器、吸附材料)等。
4.在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发生时,首先考虑人员安全,进行紧急疏散,迅速报警和现场急救,对外泄造成环境危害的有毒有害物质,根据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掌握的应急处置方法进行清除;这一过程中还要防止二次泄漏与危害,其次要考虑尽可能减少财产损失。
5.明确规定恢复现场的程序,规定现场清理和设施恢复顺序。针对恢复后受影响区域进行事故调查和后果评估,避免现场恢复过程中潜在的环境污染。
6.明确对应急预案的演练方案、频次和更新。预案演练后,在规定时间内定期评价预案的合理性等。对其涉及的国家法律法规及要求列出条款,以确保预案适用的合规性。
三、应急预案编制后应强化培训,必要时进行应急演练
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后进行培训的内容包括:操作人员自己所处的工作区域存在哪些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可能发生的事故性质与应急特点,相关的应急、报警电话,事故报告程序,应急防护措施等,使每个人掌握应急预案的具体分工。
日常审核中发现有些部门对应急培训走过场,一部分人员回答不出所处区域潜在的环境影响;有些应急预案受控文件未能发放到使用现场,操作人员对相关内容不清楚;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和重视。
四、应针对潜在重要环境因素配备完善的应急资源
首先应根据组织职责,确保应急人员及分工明确;其次是针对危险化学品或潜在环境事故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配备降低有毒有害物质的应急物资、堵漏工具、防护工具等;再次是要使相关人员会正确地使用应急设备。在审核中也会发现,有些部门虽然配备了灭火器、消防栓、沙土和铁锨,但是忽略了化学品泄漏的应急物资;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或突发事故,就不能有效、快速的做出应急响应。
五、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管理的完善建议
1.应急准备和响应要素相关的体系文件,相关层次间要保持一致性和适宜性,文件查询途径要清晰明确,可以不强调其文件的形式和数量。
2.应急准备和响应相关文件必须按照文件控制程序进行受控管理,文件更新经过会签、审批,评价其有效性。
3.根据现场观察法,评价应急预案内容的完整性、适宜性、可操作性;应急资源配备是否合理、准确,是否满足预案规定的要求。
4.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培训,重点应放在事故预防上。企业应模拟紧急情况或突发事故开展应急演练,对预案进行合理性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验证有效。
【摘要】政工师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而思想政治工作是依靠思想政治工作者来具体实施的,因而其自身的修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主要作用。
【关键词】EMS QMS 整合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QMS)族标准自1987年问世后,对全球企业质量管理和认证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适应全球日益高涨的环境保护要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又于1996年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EMS)标准。我国有关部门及时转化和了以上二大标准。二大体系认证工作在我国深入发展。企业将环境管理体系(EMS)和质量管理体系(QMS)整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使用共有要素的单一管理体系,会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管理体系运行的效率,本文就企业EMS和QMS的整合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整合的好处
(一)有利于企业认识和掌握管理的规律性。
ISO9000族标准和ISO14000族标准均遵循PDCA循环的规律,都按照策划(P)、实施(D)、检查(C)、评审改进(A)的工作思路实施管理,这有利于企业认识和掌握管理的规律性,为企业建立一致性的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企业科学地配置人力资源。
环境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都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有明确的要求。二个体系整合以前,环境管理体系由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牵头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由企业质量管理部门牵头负责,造成企业机构庞大,人员设置重叠。体系整合后,企业可结合二个标准的要求,统一考虑人员的岗位设置,提出综合性要求;同时可设置一个体系管理部门来全面负责体系的运行,将负责内审和管理评审日常工作及文件控制、记录控制、纠正预防措施等工作的岗位人员的工作合并。
(三)有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
二个体系整合后,企业可统一策划体系的运行,统一进行文件的修订,统一开展综合的内审和管理评审,结合二个标准的要求考虑纠正和预防措施,能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二、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整合的可行性
(一)ISO14000和ISO9000的共同点是二个体系整合的基础
1.ISO14000和ISO9000的运行原理和原则都是基于戴明模式
戴明模式,又称“戴明环”或“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它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分解为前后相关的P(策划)、D(实施)、C(检查)、A(评审改进)四个阶段。PDCA循环表明:任何一个优化而有效的管理过程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完善的螺旋上升的过程。PDCA反映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提供了一种普遍性工作程序。
ISO14001在引言中提供了其运行模式,从环境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管理评审,直至持续改进,可以看出,该模式是基于PDCA循环演变而来的。
ISO9000也处处渗透了PDCA循环。如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从质量体系策划——体系文件制订、实施——内审、管理评审——?体系改进;质量环中关于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的11个阶段,无不体现了PDCA循环,并且一直延续,进行永无止境的改进。
2. ISO14000和ISO9000都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
ISO14000和ISO9000都以“预防胜于治疗”贯穿全过程。ISO 14000认为,建立EMS,其费用绝对低于未管制而酿成灾害后的清除工作。ISO 9000认为,建立QMS,其费用绝对低于处理不合格品或退货等质量问题。所以防患于未然.两者都通过管理体系的建设、运行和改进,对组织内的活动、过程及其要素进行事先控制和优化,使污染或缺点降低到“零”,达到预定方针、目标。
3 .ISO14000和ISO9000都涉及到第三方认证
ISO14000和ISO9000都有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审核的要求。因此,二个体系的实施都涉及到认证审核机构、审核员和对认证审核机构及审核员的认可等内容。
(二)ISO14000和ISO9000内容的兼容性是二个体系整合的前提
2004年11月2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了ISO14001第二版,标准名称从1996年版的《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及使用指南》改为2004年版《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标准名称的修改主要是为了和ISO9001:2000取得一致。ISO 14001在引言中明确指出:本标准“对ISO9001的内容予以必要的考虑,以加强两标准的兼容性,从而满足广大用户的要求”。ISO 9001在引言中也指出:“为了使用者的利益”,本标准与ISO14001相互趋近,“以增强两类标准的相容性”。这充分表明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希望使用标准的组织将环境、质量整合成一体化的管理体系的愿望。
三、环境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中的整合
尽管二个体系关注的目标不同(分别为环境目标和质量目标),但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是组织总体目标的一部分。企业在环境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整合中,可以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管理方法的整合。
企业在环境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整合过程中,采用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即通过将各种活动和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和管理,可使资源的投入、管理的方式要求、测量和分析及改进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使体系中所包含的各个过程相互协调,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二)文件的整合。
文件是企业管理体系运行的依据。文件的产生和使用是一个增值的过程。在二个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中除了环境手册和质量手册要分别单独描述外,不少体系文件可以共享。如可将ISO14001EMS中文件控制,记录控制,不合格、纠正与预防措施,分别和ISO9001QMS中文件控制,记录控制,不合格品控制、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结合起来使用同一程序文件。而操作性文件中既可以包括环境管理方面的操作要求,也可以包括质量管理方面的操作要求,共同作为第二层文件——程序文件的支撑文件。
(三)资源管理的整合。
在二个体系的整合中,可统一对资源管理进行策划和实施,如人力资源的配置、职责的界定、人员意识的提高、技能的培训等,既要考虑符合ISO14001的要求,也要满足ISO9001的要求。
3.4 内审、管理评审的整合
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具有同样的方法和类似的要求,企业在二个体系整合中,可根据ISO19011进行一体化审核。企业要选择既懂ISO14001,又懂ISO9001,且具有较多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内审员进行一体化审核。将二个体系的管理评审同时进行,不但可以节约企业最高管理者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统一协调二个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整体性和有效性。
摘要:港口环境的保护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海洋生态的稳定平衡。完善的港口环境管理体制有利于规范港口在建设、营运中的环境保护行为,是形成良好滨海生态环境的保障。本文主要对我国港口环境管理的规章管理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进行梳理,并结合当前港口环境保护现状进行评价,最后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规章管理体系 行政管理体系 评价
港口环境管理体系包括规章体系和行政体系。前者由与港口相关的国家立法,部门法规,地区规章等体系组成;后者指实现港口环境管理的政府行政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协作关系。
1 我国港口环境规章制度体系
我国港口环境规章体系包括来自国际公约的规范,来自中央政府的规范,来自地方政府的规范。
1.1来自国际公约的规范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加入国际海事组织《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为切实履行公约义务,国务院于1983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修订后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于2009年9月通过,并于2010年3月起实施。该规定中要求港口应当配备与其装卸货物种类、吞吐能力、修造船舶能力相适应的污染监视设施和污染物接收设施,并定期检查和维护;应制定海洋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同时定期组织演练。
1.2来自中央政府的法规
(1)港口综合管理:我国于2003年修订,2004年1月实施的《港口法》中明确提出在编制港口规划和港口工程建设中,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港口的安全设施和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2006年2月实施的《港口统计规则》明确了港口统计调查中包括港口能源消耗、环境保护项目内容。2010年3月实施的《港口经营管理规定》中从场所,人员配备、管理制度和接受污染物设备等方面对港口从事船舶污染物接受经营提出限定要求。
(2)港口工程建设:1999年4月实施的《沿海港口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规定》在19章明确提到环境保护规定,涉及港口设计采用的环保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港口装卸工艺流程中可能的污染环节。《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于2008年2月实施。该规范中对港口建设中涉及到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粉尘和废气,噪声,绿化,固体废气物,石油码头事故溢油清污应急措施,建设期污染防治等项都设立了实施标准。《港口建设管理规定》于2007年6月实施,提出项目申报中包括对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的分析,以及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提供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2005年1月实施的《港口工程竣工验收办法》中提到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
(3)港口机械管理:1998年《港口装卸机械管理规定》提出港机设备分类,采用能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小的一、二类港机,能源消耗、环境污染较大的三类港机停用,四类港机禁用的管理规定。
(4)港口生产规定:1991年10月实施的《港口煤尘防治规定》专项提出了煤炭码头的防尘作业流程。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控制城市港口区域的噪声污染,国家环保局1989年6月通过《城市港口及江河两岸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1.3来自地方政府的规范
2004年新的港口法实施后,各地区政府相继港口条例。如《上海港口条例》(2006.3.1)、《浙江省港口管理条例》(2007.10.1)、《福建省港口管理条例》(2008.3.1)、《江苏省港口条例》(2008.3.8)、《天津港口条例》(2008.4.1)、《山东省港口条例》(2010.4.1)、《大连港口条例》(2012.1.1)等。其中都会提到港口环境管理要求。如《天津港口条例》,提到在港口规划、建设和经营活动中应当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港口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各地区也制定有其它环境管理规范。如辽宁省的《辽宁省港口管理规定》提出编制港口规划,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辽宁省海洋环境保护办法》规定港口码头等单位应当防止污染物、废弃物进入海域,清除本单位用海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编制配备污染应急计划和设备。辽宁省内沿海城市也制定了相应港口环境管理规定,如大连市的《大连市海洋功能区划》、《大连港口条例》等。
2 我国港口环境部门管理体系
港口建设属于海岸工程项目,部分作业发生在海上,同时作为海陆运输衔接枢纽,部分作业在岸上。因此港口环境监管问题即涉及到岸上,也涉及海上环境的监管。与港口环境管理相关的国家级主管部门分别包括国家交通部、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海事局、国家渔业局等,分别负责岸线审核审批,提出环保要求;港口工程环境设施验收;港口营运环境检测;港口工程海洋影响检测;海洋倾倒废弃物监督;污染事故调查处理;船舶污染港口应急设施及方案;港区海域生物鱼类生态环境监管等。国家主管部分别由地区相应主管部门负责地方港口企业的具体监管和指导。
3 对我国港口环境管理体系的评价
(1)涵盖了主要的功能码头环境管理。
2011年我国万吨级原油、成品油及液体化工泊位数占总专业码头泊位数的32%,与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数比重相同。从港口的环境管理规范来看,油品码头的环境安全监管一直是港口防治污染的重点。于2013年2月1日实施的《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中就提出港口建设项目的审核包括论证与周边敏感环境区域的相互关系,港口作业中包括对周边环境因素的监控,防治。
(2)涵盖了港口建设和营运阶段环境管理。
①港口建设期环境管理规范:港口工程质量会影响港口营运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港口法》中提到了环保“三同时”制度,严格执行“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包括《港口规划管理规定》、《港口建设管理规定》等法规都强调港口建设期的环保环节,体现了预防重于治理的环保理念。②港口营运期环境监管规范:如《港口煤尘防治规定》、《城市港口及江河两岸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以及对港口水域水质检测适用的《渔业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和《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3)涵盖了主要港口环境影响形式的管理。
港口的环影响形式主要包括噪音污染、水域污染、油污染、气体污染等;从影响的对象来看主要包括居民、渔民、海域植被、海底生物等的生态环境。从现有的港口环境影响管理规范来看,噪音污染管理的有《城市港口及江河两岸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能源消耗管理的有《港口装卸机械管理规定》;水域和油污染的有《渔业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和《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粉尘污染管理的有《港口煤尘防治规定》;危险品防治管理的有《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
4 我国港口环境管理体系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很多港口企业都有环境管理部门。港口建造配套的环保设备,如污水处理场、围油栏,污水接受处理船,垃圾接受船,浮油回收船,垃圾焚烧站,港口检测站等也已初步满足接受处理船舶废弃物需求和处理港口自身污染物的环保功能。
(1)检测指标不仅有流量指标,更要重视存量指标。
当前港口环境影响的监督指标主要为流量指标。由于部分港口环保指标设定的间比较早,如《港口煤尘防治规定》制定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而目前港口作业规模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水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存量指标的检测更能体现环境影响的方向和程度。
(2)防治对象不仅有环境影响形式,更要重视综合生态保护。
综合生态保护整合各种环境影响形式。如港区居民受到噪音,粉尘的污染影响,而其中的渔民还受到海水水域质量变化而带来的渔业收入的影响等。当前的环境管理注重对港口直接的单一污染形式行进监督控制。受损主体不明确导致港口环境危害缺乏更广泛的监督主体和污染补偿依据。
(3)港口企业不仅有环境保护意识,更要注重与提高企业效率相结合。
港口区域是海陆联系的综合作业区,多种运输方式的集聚增加了其污染程度和潜在的污染隐患。港口的环境影响需要由包括公路、铁路和水运的综合运输效率提高来实现。而当前的港口环境管理,仅注重港口生产作业环节,对如何通过综运输效率提高来实现港口环境保护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产科病房护理工作具有自身特点:节奏快、患者多,工作量大,病情容易变化[1]。孕妇在术前、球囊引产后、...
护理管理论文:儿科临床用药安全护理的风险管理 目的:分析儿科临床用药安全护理风险管理。方法:笔者选取自...
项目管理类论文:浅谈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交往与协调 [摘要] 在当代工程项目管理中,交往与协调是进行各方面...
城市管理论文:城市管理中党建工作的论文 党建工作,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基础和灵魂。近年来,玉环县城管执法局...
治安管理论文: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引发的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探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水利工程管理篇1 1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基本内容 1.1创设组织 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施工企业往往聘用项目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