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2 11:14: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语文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语文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学生在学习中怎样运用正确的方法,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这向中学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怎样抓好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材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转变 现代教育强调民主化教学,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以知识为中心”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校成为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场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重视每个学生独立的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健康发展;要转变地位和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得到不断的发展并走向成熟。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以及学会共同生活,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2. 教学中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在课程改革与教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不但具有精深广博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和现状,有助于教师更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了解学生能力差异、个性特征、学习心理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会就会让学生茅塞顿开,心领神会……。教师的引导可以达到最佳状态。同时,初中生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外显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展开合理的!想象、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自信心。
3. 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合作、探究、交流,特别重视学生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正是教学产生效果的重要条件。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小组探究。通过关键词,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词语真切地与文本对话,去探究发现,品味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学生的思维灵动,课堂的气氛活跃;探究性学习模式活是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基本的模式,但不囿于固定的模式,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创新。
4. 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等多种方法教学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习方法更显示出它不可忽视的价值。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技术。信息技术中有各种各样的教育产品,如课件、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等。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借助视频、音乐、歌曲等现代媒体手段,将原本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生动直观地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感知可视化,想象可视化、知识可视化。方法作为中介,在获取新知识及形成能力中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的运用使语文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体现,它能够更灵活、更易接受的方式来调动学和教,能够不加重教师和学生负担的情况下,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5. 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就决定了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交际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6. 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要求培养有语文素养的社会成员,是否掌握语文的思想感情也是作为具有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探索科学与发展经济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具有语文素养的人往往善于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发自己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些都能有助于语文思想感情的渗透和培养,中学语文通过知识的传授,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依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思想教育,做到“文道统一”。让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时,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 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即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课堂本身的评价,这两部分是有机统一的。从过分看重学业成绩转向综合素质的评价已成时代要求的必然。质性的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被评价者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更有效帮助学生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在教学中,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方面进行检测和综合评价。
总之,教师作为学习的首席,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充满激情与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语文的课堂教学将是高效和谐的。
不久前,记者参加湖北省教研室课程改革调研组,一起赴省内部分实验区考察。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实验小学,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这节课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改革后课堂出现的可喜变化,同时也反映出某些带普遍性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这里将课堂笔录和调研组课后与老师对这节课的剖析研讨一并发表,供大家讨论。
这节课的内容是接着前一天的语文课继续学习课文《坐井观天》。教师李小东中师毕业,有12年教龄。今年9月刚通过小教高级职称。学校事先不知道我们要听语文课,因此这节课是随机抽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家还记不记得小鸟和小青蛙为什么事争起来了?
生:小鸟认为天很大,青蛙认为天很小。
师:为什么它们看法不同?
生:因为小鸟在天上看得远,青蛙在井里看不远。
师:好!让我们看看课文里怎么说的。(按座位)每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当小鸟,一个当青蛙,再把这段对话读一读。
生:读(略)
师:我请两个同学上来分别扮演小鸟和青蛙把这段话给大家读一读。
(先后有三组同学上来,每组读完,大家点评,引导学生带着语气读、带着表情读、带着动作读。)
师:课文里说,“小鸟笑了”,它为什么笑?
生:它相信自己对。
师:是吗?我们把这段再读一读,看看青蛙是怎么说的。
生:齐读(略)
师:“小鸟也笑了”为什么?
生:“它被青蛙的话逗乐了”。
师:我们把小鸟这段话也读一读。
生:齐读(略)
师:想一想,如果你是小鸟,你想对青蛙说什么?
生:你真是的,不弄清楚就下结论。
生:你自己看看就知道啦!
师:好,那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它们是怎么做的。
(放投影:画面为青蛙从井里跳了出来。)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青蛙看见了什么?
生:原来天真的无边无际。
生:天这么大,我没看花眼吧?
生:外面有农夫、房子、羊群。
生:有的农夫在拔草,有的农夫在给牛挤奶。
生:大自然真的很美呀!有各种各样的花。
生:天空无边无际。往前看,有草原;往后看,有田;往左看,有房子;往右看,有树林。
生:我这不是做梦吧?
生:我再不想回井里去了。
(老师在每位同学回答之后,都有一、两句鼓励性点评,如:“你很会想象”;“你会用方位词”等等。)
师:同学们都说得这么好,让我们编一段“小鸟和青蛙的第三次对话”好吗?可以自己编,也可以和同桌同学一起编。
生:(大部分与同桌一起编)
师:哪位同学把编好的说一说?
生:天真的无边无际,看来我是弄错了。小鸟,对不起!
师:知错就改。
生:外面的朋友那么多,我在井里多孤独哇!
师:外边的世界这么精彩,小青蛙还会回到井里去吗?(按座位)两个同学一起讨论一下。
生:讨论(略)
师:谁来说说你们怎么讨论的?
生:不回去。青蛙看到外面的世界这么美,就想在外面安个家。
生:不回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留在外面可以了解得更多。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会回去。因为它太小,不安全。
生:有时候在外面,有时候回去。在外面可以和小朋友玩儿;想家的时候就回去看看。
生:要回去。外面人多,它会被踩死。
生:有的人会把它抓去杀了吃。
生:还是回去。要保护自己。
师:怎么保护?
生:我们跟抓青蛙的人说,不要杀了吃,青蛙是有益的。
师:我们要让青蛙在井里、在外面都能幸福地生活,人类要和它们做朋友。
课后,教研组成员与老师一起对这节课进行剖析、研讨。
调研组成员A: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光喊理念不行,一定要把理念融入教育教学行为,怎样融入是当前的重点。看得出李小东老师在这方面是下了功夫的。师生互动,课堂很活跃;让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设计得不错:一次是让学生一起编“青蛙与小鸟的对话”,还有一次是讨论“青蛙还愿不愿回井里”。学生有话可说。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
调研组成员B:感受到年轻教师在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总的来说,教师的引导到位,学生的回答充满童真童趣,完全进入到小青蛙的情境。读书也读得到位。李小东老师把课改前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自读自悟”与课改中积累的新经验结合起来了,这很可贵。
调研组成员C: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不好,但不能因噎废食。对于小学生,接受式学习其实很重要。小孩子理解能力弱,但记忆力很好,多接受一些东西对将来发展创造性思维可以打下好的基础。所以反复读书,记住一些优美的句子,积累词汇,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课文中正确的价值观很重要。不能因为要把课堂搞活就把这些都否定。
调研组成员D:有些问题设计得不错。例如“小青蛙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还愿不愿意回去?不是一种答案,可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当答案在“不回去”方面出现趋同时,老师能及时引导:“有没有不同意见?”在拓展学生思维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主导作用。
调研组成员A:但是拓展也得有个度。例如青蛙跳出井口,看到农夫、羊群、房屋、树林、花朵……可以无限地说下去,说得太多就离”坐井观天“这个”天“到底是大还是小”的问题离得太远了。
调研组成员D:最后把重心落在保护青蛙,让人类和青蛙做朋友方面也有点离题太远,可以涉及,但不应该是重点,还是应该回到”坐井观天“的本意上来。
调研组成员C: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在外省听课也常遇到这种情况,本来这节数学课是要讲“用乘法口诀算出商”,结果几乎整堂课都在讨论小猴子分桃有几种分法,怎么分才风格高等等,喧宾夺主。既然新课程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这个问题。
教师:那要是学生把话说开去了怎么办?
调研组成员A:收放要有度。这方面的经验要积累。但首先教师自己备课时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与文本“对话”,把握文本,这样才能发挥好主导作用。过去备课不“备学生”,现在不能片面认为“备学生”就是让学生上课有话说就行了。那么,教师的引导作用呢?课堂的效率呢?不要跑到
另一个极端。要全面理解备课的质量问题。 教师:可是我觉得学生通过读书已经理解了“坐井观天”的意思。
调研组成员C:小学生中会不会犯“坐井观天”的错误?我觉得学完这节课以后学生应该能正确理解并学会正确应用这个成语。应重点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坐井观天”的现象。
调研组成员A:对于如何理解课改中提出的“创造性应用教材”,如何避免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误区,恐怕还要深入探讨。
调研组成员D:过去片面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很不好,但也不要跑到另一个极端,忽视知识技能的掌握。这节课如果在阅读、讨论课文时,能对文中提到的关键字、词强调一下就更好了。毕竟认字识字、积累词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陈佳琪同学说:“档案袋啊,档案袋,你可知道,为了使你增色添辉,为了再不断给你加上点滴的魅力,我花了多少心血,每次当我决定再写一篇文章时,我都力求使它能成为一篇令你引以为荣的佳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修改了好几遍,才放进你那里,为了想出些精辟而美妙的语句,我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有时甚至还会茶饭不思,这一切的一切,难道都不是为了使你成为平庸中的不平庸吗?
档案袋啊,档案袋,你可知那天当我喜滋滋地又完成了一篇习作时,你突然躲了起来,我翻箱倒柜也不见你的踪影,我心急如焚,难道你以为我是怕被老师批评才如此着急吗?不,你错了,其实不然,只因为你是我的无价之宝,我的至爱。我要将你永远地珍藏。“
如此富有魅力的档案袋,操作起来并不复杂。
使用档案袋,首先是选择它,如果你是一个追求整齐划一的人,那么你就指导学生买统一的档案袋;如果你是一个崇尚多姿多彩的人,那么你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准备档案袋。准备好后,就让学生们为它起一个漂亮而富有个性的名字。随着对档案袋感情地不断加深,学生们还会一次又一次地修改自己档案袋的名字。
接下来的日子里,同学们为了让自己轻飘飘的档案袋变得圆鼓鼓的,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辛勤耕耘。档案袋中的文本类型也就随着丰富多彩起来。在写作上,有命题、半命题作文、自由命题作文、读后感、书评、影评、童话、书信、寓言、仿写、扩写、缩写、改写、课本剧、评书、配上文章的漫画、日记等等,应有尽有。还有摘抄、各类小报、预习本、存疑本、老师、家长、学生的评价材料等。难怪有些同学都把自己的档案袋,亲切地称作“百宝箱”。董小倩同学曾写道:“现在我拥有了自己的档案袋,这里面装的虽然不是什么珍贵的宝物,但却比宝物更珍贵,虽然不是什么美味的佳肴,但却比佳肴更味美。在这里我的思索和辛劳都化作了我的一篇篇文章,我的一个个‘?’渐渐拉直变作了‘!’。我好不容易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小成果,虽然它的光芒不大,不过,我坚信,不久,它就会光芒万丈。”
档案袋在学生的手上,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将文本装进去,教师一般一周或半月检查一次。督促学生不要丢失了自己的文本。
档案袋的内容多了,分类管理就必须跟上。学期结束就指导同学们按照作文类、摘抄类、小报类、评价类等装订。每类再细分,如作文类可再分成写人、记事、绘景、抒情等,也可从个人成长历程、个人情感历程的角度来分。同学都有自己的作文集、摘抄集、评价集,很多同学还打印装订成优秀作文专集,而且还给它们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有的同学用自己的画笔在作文里配上了美妙的图画;有的还把自己的照片配上文字贴在档案夹的封面上;有的还寄语档案袋,对自己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他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档案袋的喜爱。
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一堂课,教师精神饱满,激情飞扬,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民主活跃,师生互动心情愉悦,视共同学习为最大的快乐。这就是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效课堂。高中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能绽放出生命活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导语精妙 抓住人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始,老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这样可以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着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如我在上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字谜 :“酉时下大雨”,大家试试看,是哪一个字,学生兴趣盎然,一下子课堂就活跃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开来,反应较快的同学运用谐音就猜到了是“酒”,我因势利导,继续引导,“酒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我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名诗佳句,同学们能否举些例子?”学生记忆的闸门打开了,纷纷举起了手,说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我继续引入,“这样看来,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欢乐、悲伤……看样子,酒常与某种情感相连,那么李白借酒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来一同欣赏李白的《将进酒》。”这样导入,就像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
二、运用媒体 渲染气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创设语文情景,画面、音乐对渲染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是一种重要手段。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画面、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第 一 ,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短歌行》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曹操画像,讲述曹操一生的经历,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画面,使学生充分感受形象。借助图片,可以把人物精神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音乐对渲染情境、创造气氛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再播放配乐朗读,又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参与表演 洞察内涵
新课程的理念,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地参与。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有时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上台表演小品。学生想象并模仿焦仲卿、刘兰芝以及焦母和刘兄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使课文中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跃在全班同学面前,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小品的表演促使学生理解课文,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四、课前三分 尽展才艺
在每堂语文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或演讲、或朗诵、或高歌一曲,一天一个话题,传学生心声、扬学生鸿志、抒学生情怀、发学生所思。我再做个小结,或评价、或借题发挥、或幽它一默。于所悟、所感、所笑中拉近彼此悬殊的心,让平等与真诚永远回荡在语文教学之中。如最近我们上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每堂课前都有一位学生事先在黑板上写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一上课就像老师一样给大家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上台的同学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其他同学在潜移默化中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以趣结尾 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啜香茗,令人回味无穷。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如上完《陈情表》我是这样结尾的:《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们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是友情,深深憧憬的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作者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最后,请同学们一起再一次有感情地诵读全文,体会作者催人泪下的真挚情感!
六、教态亲切 尊重学生
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心交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鼓励。情感教学是生命课堂的支柱,真诚的微笑是建立融洽和谐师生关系的良药。带着微笑进课堂,学生少了压抑、焦虑;多了乐观、自信。学生就会身心放松心情愉悦地去学习。把心向学生敞开,让每一位学生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感受到师爱和鼓励。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像是一篇流淌着诗情画意的散文诗。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第 一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活力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每一堂语文课我都会带着微笑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总之,创设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的有效生命课堂还需要我们语文老师们不断探索。当我们教师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工作,饱满的激情投入课堂,抑扬顿挫的节奏调控教与学的活动,用真爱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与心彼此沟通的桥梁,以终身学习的态度和学生达到共勉,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塑造一批又一批的新人时,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记得有很多人说过,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之前记得,如今懂得。很荣幸我成为了这一光辉职业中的一员。“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踏上了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怀着期待与欣喜来到了白鹤小学,“期待”是因为步入新的工作岗位,对新的环境和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欣喜”是因为我感受着领导对新老师的深切关怀。
作为一名刚刚步入教育事业的新教师,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各方面的运行都不是不很了解,但是作为教师,我深知上好每一节课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像我这样没有多少上课经验的新教师,想上好课,我认为必须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多读书,看各种文化及教育方面的书籍;二是多听课,向每一位老师学习教学方式与方法。
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学校每周四举行公开课。我讲的是《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我上的是第二课时,结合教材特点首先我以矛和盾的图片最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说出矛和盾的作用,从而引出课题,再由“集合”引出课文中大显神威的“坦克”。
在让学生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中,我采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对“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进行了理解,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发明家是怎样不断地深入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不断地产生新的发明创造的过程,我采用了一个表格形式,让孩子们独立思考,研究“发明家还发现了什么问题?想到了什么解决办法?”这一环节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探究之中,为了让学生能加深印象,我让学生照着表格复述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然后师生合作读课文的2-4自然段,再次引领学生了解坦克发明的过程,从而来突出重点。最后以生活中还有那些类似于矛+盾的例子,联系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大胆想象。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这才让我明白,只有实践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太多,在课堂上,不能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课文时,大部分学生不会填写表格中的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不能及时总结。
作为一个新的老师,我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将以饱满的热情,全部的精力和专业能力贡献给我最爱的教师事业,为之奋斗终身!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我们三(1)班全体师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领导下,在各科任老师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和耐心帮助下;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小摄影师》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品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有的说:“高尔基拒绝接受记者,却愿意把自己宝贵的时间留给那个男孩,说明他关心爱护下一代,他不愧是世界文学巨匠,我为他深感骄傲。”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水浒传》等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学习《秋天的雨》后,组织学生去郊外走一走,寻找大自然的足迹,领略大自然的风采,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本学期我虽然尽了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结束了,又是一年总结时,每年的工作总结我都会在电脑前,去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情况,在回顾工作情况的时候,适时的总结得失,对于一个新人来说是很好的一次成长。本学期由于白老师歇产假,临危受命由我担任三(一)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首先我来谈一谈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吧。
在语文教学方面,我一直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就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这比起平时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在注重兴趣的同时,在本学期我也加大了学生阅读方面的训练,这是孩子们薄弱的环节,本学期第一次家长开放日,应学校要求我们语文学科讲的是口语交际,口语交际主要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由于事先准备充分所以课堂效果还不错,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
的孩子还是不会说,课堂发言不太积极等等,这就需要在平时就把功夫下够,让他们敢说,会说,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加强孩子们这方面的锻炼。此外,我还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
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仍会坚持不懈培养孩子的能力,因为我坚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班主任方面,说实话刚一上任不是很适应,要主持班级的各项事务,而且要事无巨细,大到各科的教学工作是否顺利,小到卫生的打扫,全部都要操心。放学之后也不再慌着往家赶,而是看看教室的灯关了没有,电源切断了没有,有哪个孩子家长还没有接走等等。除了要把教学工作完成好之外,这些都是一个班主任老师要做的,当然是必须要做的。现在的我已经适应了这一切,并能做好它,看着三一班各项工作正常运行,我在心里感到自己成长了。此外我深深懂得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也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思想教育常抓不懈:利用班会,晨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卫生、纪律、安全等经常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等。再者我发挥"小干部"的大作用:大胆放手使用班干部,通过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各方面做出了严格要求,班内形成了团结向上的优良班风。还要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协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教会学习方法,学好各门功课,并掌握学生的课业负担量。关心学生身体健康,注意保护视力,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搞好班级的经常性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互通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等。
当然孩子们很争气,本班的学生纪律、学习、生活习惯、日常行为规范一直不错,我一直在心里对自己说,白老师带出的班级一定不能毁到我的手里,我要让每位家长放心的把孩子交给我,为孩子,为家长,为学校,也为自己。
有人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人总有着那么一种冲劲,那么在这初生牛犊的第二个工作年头中,我已经褪去了学生的稚嫩,更多的是多了几分成熟,多了几分稳重。我对自己说:“加油,你可以!”
从语文课后习题入手,提高导学稿设计的质量
随着小班化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开展,我们对导学稿的设计越来越关注。导学稿的设计,我们把两个学习内容前置(问题前置、作业前置),把新知设为问题,前置为课前预习;把课后作业(这个课后作业重点指的是《课堂作业》)前置当堂检测,减轻课后作业量。没有优质的导学稿,就没有更好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展开。为此,要重视导学稿的编制与使用,成熟使用导学稿,提倡教案、学案一体化,不断提高教案、学案的实用性,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载体。
在平时的讨论、交流中许多老师都谈到导学稿的编制很困难,重点把握不好,可是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却发现,很多老师在精心备课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语文课后习题的钻研,认为这些已经摆在那的问题如果再放入导学稿中就显得多余,或者还会让人误认为是不动脑筋的表现。
其实教材课后习题是教材编者针对篇章节特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指针。如果我们去认真关注和分析课后习题,去发现学习的重难点,去感悟课文内容,去领会学习的方法,并以之统整课堂教学,不失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将更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语文课教什么、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在课后习题中都有或明或暗的指示。关注、把握和有效利用课后练习,既有利于优化语文学科教学,同时有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学科发展。
通过教研组在对课后习题的梳理和解读中,我们发现只要很好的利用和落实课后习题的主旨,对于老师导学稿设计的指导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引领的作用。因此,我们觉得从语文课后习题入手,对于提高导学稿设计的质量会是有很大的帮助。
在语文课后练习中,有这样几类的内容很容易与我们的导学稿相结合起来设计使用:
1、有关理解内容关注写法的。
这一类练习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篇章结构和语言含义等。如人教版三年上册《爬天都峰》“老爷爷和‘我’爬上天都峰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呢?我们来讨论一下。”;又如四年上册《白鹅》“我们来交流一下,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再如五年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带点部分的意思,说说句子好在哪里。”;再如五年上册《开国大典》“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对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梳理与感知的同时,进而理解课文的思想与情感,再经反复回味咀嚼,分析动作细节和心理活动,思考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词语、句子、篇章来组织表达。这样的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有关语言揣摩进行说写运用的。
这一类练习在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一步,要求学生推敲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精妙所在,并亲自参与课堂,动口动手进行表达训练,把知识变为能力。这类练习主要是讨论、比较、找类似的词句、仿写、续写、缩写等。如二年上册《从现在开始》读读写写“神气极了,可怕极了,_极了;荡来荡去,跑来跑去,_来_去;立刻喊起来,立刻欢呼起来,立刻_。”;又如三年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中的‘抽出’用得真好。我们一起来找找这样的词语,体会体会。”;再如四年上册《幸福是什么》“我想和几个同学合作,把课文内容演一演。”;再如四年上册《小木偶的故事》“在小木偶身上,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来接着编下去……”;再如五年上册《走遍天下书为侣》中的小练笔“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仿照课文,写一写你自己的想法。”学生亲自参与训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这部分练习的设计立足课文,贴近生活,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训练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能力。
3、有关联想拓展注重诗词积累的。
这一类练习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延伸、熟读背诵,巩固、扩展学习成果,培养创造性思维。新课标提出教科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人教版课后练习的设计也注重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如四年上册《观潮》“让我们一起来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再交流读后的感受。”;又如五年上册《古诗词三首》“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编辑:圆圆)
实施素质教育,要在总体目标下构建具体的目标、途径和方法,做到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通俗地讲,就是各学科都要研究自己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问题。本文探讨“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亦即语文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
一、人的素质与语文素质的关系人的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是人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固的性质。我们对这“稳固的性质”的判断,以适应环境和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标志,是对人的适应环境、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潜在能力作用的量度。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素质教育,中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
语文素质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才素质和语文素质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一个是上位概念,一个是下位概念。两者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基本点是人的素质。两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状态的,且两者的目标、任务相呼应。人才素质目标烛照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是圆点接近,半径几乎相等的两个圆。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相统一,把教学生学语文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二、人的素质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纲要”中指出的素质教育目标,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发掘潜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与应试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应试教育只强调适应学科要求,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模式,是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高分低能”弊病的一种概括。而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凝聚力强、覆盖面大的一面旗帜,是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宿。
所谓语文素质,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情趣、语文交际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具体地说,语文素质有五个方面:1.语文基础素质——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2.语文智能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3.语文技能素质——听、说、读、写能力;4.语文道德素质;5.语文审美能力。语文素质教育,不只是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及听、说、读、写、书(写字)能力训练。知识和技能只是素质的外在形式,素质教育有更丰富的内涵,是深层的教育,是根本。
语文素质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认识、情意、操作诸因素的统一,语文素质各要素的和谐发展,不是孤立的某方面的单项指标,也不是几个单项指标的简单相加,是一种综合效应,综合整体水平
三、小语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小学阶段切实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质,将对各类人才的成长,从基本素质上打好;基础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
1.明确认识学科性质小学语文具有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的特点,而且带有基础性、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教好这门学科的基本前提。教好这门学科,不但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强语文能力培养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行为特征是语文能力。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地表达出来。他的思想认识,他的知识水平,他的审美倾向,他的人品学问,他的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然而,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与他所掌握的语言材料——词汇、句式的获取情况、语言技巧、知识素养、认识事物等有关。
因此,语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上。能力是不能灌输的,而要靠训练才能培养出来。所以,语文课应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从语言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在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获得锻炼提高,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袁微子同志讲:“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文基本功训练。”
——刘克语文教学评介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提高民族素质,培 养跨世纪人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有效地实施学科领域的素质教育, 是进一步落实、深化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哈尔滨市经纬小学校特级教师刘克,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研究教学规律,依据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 需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逐步探索出一条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路子,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可资借鉴、 学习的宝贵经验。
一、面向每一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能动性的原则,要求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素质生动活泼主 动全面地发展。刘克老师提出:“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在课 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为教师服务的偏向,要牢固树立教师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素质的全面、主动发展服务的 教学思想。”
1.坚持“差异参与”的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是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的。现代教学心理学的研 究表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不能决定他能否学习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效果,而只能决定他将要用多少时间 才能掌握该项内容。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并进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 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刘老师始终格外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她认为,这些学生更需要教师用热心去鼓 励,用诚心去感化,用耐心去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变课堂教学中少数学生积极学习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如 学习《琥珀》,刘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许多学生举手,都急于想回答这 个问题。刘老师并没有立刻指名让举手的学生回答,而是亲切地说:“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你们认为写了哪 些内容?不一定找得很全,你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大家可以互相补充。好,再给大家一点儿时间。”这就给了 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充裕的阅读感知、理解思考和组织内部语言的时间,非常有利于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 主动精神,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刘老师还注意设置有层次的、有差异的学习目标,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学习《西门豹》, 刘老师出示以下阅读思考题:(1)概括说出西门豹管理邺时首先做了什么工作。(2)西门豹找谁做调查?为 什么找他做调查?(3)西门豹调查了哪几个问题? 从回答中了解到哪些情况?这几个问题难度不同,既有复 述型、理解型提问(适合下、中等学习水平的学生),又有探究型提问(适合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有利于 全体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2.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 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采取放任的态 度,恰恰相反,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在何种程度上成为学习的主体,都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方 式和效果。
在学生的认识发生偏差、意见出现分歧时,刘老师是如何处理的呢?刘老师总是通过适时适度的点拨、启 发、评价,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调控学生的思维流程,升华学生的理解认识。如学习《可爱的草塘》第5自然 段,刘老师提问:“这满塘的绿草为什么绿得不一样呢? ”有的学生说:“我认为是光线的问题,光线强的地 方颜色就鲜艳一些,其他地方就暗一些。”有的学生说:“我认为是风吹过草塘,草一起一伏,颜色发生了变 化。”刘老师引导说:“如果按照你们的说法,课文应写成‘有的呈鲜绿色,有的呈翠绿色,有的呈墨绿色’ 。可是,课文中写的是‘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是有层次的,再想一想 究竟是什么原因。”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认识到,造成近处和远处绿草看起来颜色不同的原因是:近处的草看 得很清楚,每一片叶子的颜色都呈现在眼前;而越远草就越密集,颜色看上去就越深。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刘 老师充当的角色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裁判,而是为学生获得正确认识服务的引导者;学生的不同意见(包括不 正确的认识)不是仅仅作为供选择、淘汰的对象,而是作为“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从而发挥了学生认识 事物的主体作用。
正因为刘老师摆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体现了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教学思想,从而 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达到了使课堂教学成为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的目的。
二、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刘老师在坚持正确的教学思想的同时,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扎实全面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努力提高每 一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从而将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1.正音训练严而复严
学生出现语音错误、语音缺陷,是常见的也是正常的。刘老师认为,语音正确标准是一个人具有良好语文 素质的重要表现。因此,她在学生朗读课文、回答问题、师生间语言交际等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视正音训练。 如学习《琥珀》有
10名左右的学生将“因为(wei或wèi )”读成了“因为(wéi)”,刘老师都不厌其烦地 逐一纠正。刘老师还注意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强化正音。如学生读课题时将“琥珀(p ò)”读成“琥珀(pè )”,刘老师立即指出“珀”的韵母“o”是圆唇音,并让全班学生再齐读课题以加深印象。再如学习《捞铁牛 》,学生朗读课文时把“潜”读成“qiǎn”,刘老师不但告诉学生“潜”没有“qiǎn”这个音,应该读“qi án”,而且板书了一个“潜”字, 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2.说话训练字斟句酌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习得时期,这是一个人掌握语言的关键阶段。刘老师特别注意学生说话时语脉是否清楚 ,语流是否顺畅,语点和语式是否合乎语法规范和语言习惯,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用词准确性、说话条理 性训练。比如学习《西门豹》,刘老师让学生按小标题归纳段意:
生:第一段写了“摸清底细”。
师:这是书上给的小标题,归纳段意得把小标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
生:这段写了西门豹问老大爷是怎么回事。
师:什么怎么回事?
生: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是怎么回事。
师:请你把话再组织一下,重新说一遍。
生:第一段写西门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问老大爷这是怎么回事。第二段写的是他把这个迷信给 破除了。
师:“他”指的是谁?
生:西门豹。
师:在段意中如果用“他”,让人不明白到底指谁,请你再说一遍。
生:第二段写的是西门豹破除了河伯娶媳妇这个迷信。
刘老师坚持进行这种严格的说话训练,有助于尽快缩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交际需要之间的差距,有利于 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3.朗读训练适当到位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刘老师十分注重朗读训练的质量,即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 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辅以具体、准确、恰录的朗读指导。如学习《琥珀》第3——5自然段,刘老师 首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讨论确定朗读每个自然段的感情基调:第3自然段要读得欢快、 轻松,第4自然段要读得悠闲自得,第5自然段要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然后在学生练读过程中,针对学生朗读 中的问题,刘老师随时给予语气、重音、速度等方面的技巧指导。如读第5自然段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要读得声 音不要太大, 音调不要太高,速度应慢一些。“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可用虚声来读,在“小苍蝇”、“越来 ”之后稍做停顿,读出既替小苍蝇担心,又怕蜘蛛惊动小苍蝇的语气。
4.词语训练深究细研
词语训练是最基础的语言文字训练。刘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并领悟作者是如何准 确恰当地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让学生经历“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双向心理过程,达到张 志公先生提出的让学生“走一个来回”的目的。如学习《琥珀》中“推测”一词。
师:“推测”是什么意思?
生: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师:这是词典对“推测”一词的解释。请你根据课文中“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 事的详细情形”这句话,说说作者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什么去想象不知道的什么,在课文中指推测什么。
生:根据琥珀里面的小虫子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事情。
师:哪些是知道的?
生:琥珀的特点是知道的。
师:哪些是不知道的?
生:“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是不知道的。
师:那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是根据已经知道的琥珀的特征想象出来的。
师:所以说作者在这里用“推测”这个词是很恰当的。
这样学生既明白了“推测”的抽象意义,又具体理解了“推测”的语境意义;同时,初步懂得了如何使用 这个词。
5.段篇训练突出联系
一段话是由句与句连缀而成的,一篇课文是由段与段结构而成的。袁微子先生认为,段篇训练其实质是“ 逻辑思维训练,是言之有序(即能够按顺序来表达)的一种训练”。在段篇教学中,刘老师十分重视引导学生 把握作者连句成段的脉络和连段成篇的思路。如学习《太阳》第2段,先让学生弄清首句“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 很远, 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这句话表示的是转折关系,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1段(太 阳的特点)、第2段(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接着,又帮助学生归纳出这段的结构 方式:总起——分述——总结。再如《西门豹》第一句是:“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 ”刘老师认识到,这句话中的“管理”一词看似一个很平常的词,而实际上是一个起统领全文作用的关键词。 刘老师在讲课时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词,再围绕“管理”提出问题,刘老师做归纳:(1)邺这个地方在西 门豹管理之前什么样?(2)西门豹是怎样管理邺的?(3)管理邺之后什么样? 这几个问题非常巧妙地使学生 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这样处理既教给了学生阅读课文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的方法 来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将这一最常用的布局谋篇方式“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之中,达到“从读学写” 的目的。
6.思维训练重视过程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语言与思维是一个密切相关的统一体。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指出:“小 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 ,刘老师以培养良好的抽象逻辑思维品质为核心,以语言文字训练为载体,力求使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互 相促进、和谐发展。如学习《可爱的草塘》第13自然段,刘老师提问:“水泡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说: “水泡子里的鱼多。”刘老师追问:“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鱼多?”学生在她的启发下抓住“挤挤挨挨”、“ 都是”、“一条又一条”、“不住”、“波光粼粼”、“逮”等词语和描写作者感情、语言以及鱼的种类的语 句,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思维也经历了从具体到概括、从发散到辐合的过程, 训练了思维的概括性。
听过刘老师课的人常说:刘老师设计的问题能问到点子上。刘老师重视思考问题的启发性、整体性、导向 性、深刻性,注意切合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起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思考的作用。如学习《别了, 我爱的中国》,刘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作者不是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为什么还感到自己是一个罪人 呢?经过深入思考学生明确了,因为作者与国内继续坚持斗争、正在流血流汗抗击敌寇保卫家园的勇士们相比 ,感到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所以感到自己是一个罪人。这样,学生对作者强烈的革命责任感、高度的革命自觉 性和深挚的爱国之情的认识和体会就更加深刻了。
三、体现“文”与“道”辩证统一,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语文学科的学科性决定了语文教学 是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辩证统一。刘老师从学生年龄特点、思想实际和教材特点出发,选准语文训练与 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运用多种切实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素质的同时受到相应的教育。
1.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
刘老师认为,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同时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学渗 透思想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方法。如学习《粜米》中农民询问米价、米价大跌这部分内容时,刘老师引导学 生认识到:在农民获得了丰收满怀希望来粜米时,米行老板收米的价格是“糙米五块,谷三块”,是贱买;而 在六月 里青黄不接,农民为糊口买米时,米行老板卖米的价格是十三块甚至十五块,是贵卖。两相对比,学生 很自然地认识到米行老板的唯利是图。此外,通过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辩论米质的好和坏, 争持斛子的浅和满”和“送进”等语句,明确米行老板不仅大幅度压低米价,而且在收米时又从质量和数量上 进一步盘剥农民,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旧社会以米行老板为代表的资本家剥削农民的残酷。
2.通过朗读训练强化思想教育
在朗读教学中,刘老师贯彻朗读训练与情感熏陶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朗读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的教育感 染作用。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中“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刘老师 引导学生体会到,第一次出现是在写船渐渐离岸时,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亲人无比眷恋、依依难舍的思想感情 ;第二次出现是在写作者看到了祖国山河美丽,目睹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我国的军舰之后,表现了作者对祖国锦 绣河山的无比热爱和对帝国主义者的满腔仇恨;第三次出现在课文最后,写作者以美好的希望和豪迈的誓言告 别了祖国,这时作者的爱国之情已经达到了顶峰。朗读时,语调要由深情逐步达到高昂,表达感情的程度也应 一次比一次强烈。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受到了真切的爱国主义教育。
3.创设情境自觉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中,只有教师首先披文动情,进入到课文描绘的情境之中,才能发挥情感“共振器”的作用;只 有学生也随着动情入境,才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效果。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刘老师身穿 一套黑色西服,在黑板上方悬挂了一幅披着黑纱的遗像。解题之后,刘老师便播放哀乐,同时用深沉低 缓的语调说道:“1976年1月8日,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敬爱的与我们永别了!举国上下,一片 悲恸。鞠躬尽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心血,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全国人民衷心 爱戴。正像当时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旁悬挂的一副挽联写的那样: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 民。虽然‘’不允许悼念,但是人民群众无限热爱、深切缅怀的感情是禁止不了的。”随 后,刘老师出示挂图,继续动情地说:“这就是当时首都数十万群众挥泪送总理灵车的悲痛场面。”接着播放 课文录音,哀乐伴随始终。学生在情感的支配下,很快进入到课文描绘的特定情境之中,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很自然地激发出对的怀念、热爱和崇敬之情。
刘克老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7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她教过的学生语文素质扎实全面,认识问题、 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刘克老师用诚实的劳动,为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材,做出 了自己的贡献。尤其可贵的是,在当前,刘克老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了一条 可以效仿的新路。刘克老师不愧为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榜样。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般认为,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记忆力、阅读速度等,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自读与教读相结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自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钻研课文,理解课文。教读要求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教读带动自读,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自读既是教读的基础,又是教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一方面,通过教读,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
另一方面,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又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并给教师以信息反馈,从而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步骤、方法和进度,以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自读和教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实践证明,自读与教读的有机结合,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2.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①朗读。
它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历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朗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语言的含义和体味课文的精妙所在,进而提高鉴赏能力。
②默读和速读。
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可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默读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阅读速度快而正确,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识记,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默读与速读,都要有专题训练,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③复述和背诵。
复述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文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主要是通过复述和背诵训练而实现的。反复诵读与深入理解相结合,能使背诵获得最佳效果。
④精读和评析。
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评析是阅读中的一种鉴赏活动,它要求对文章特点作出评价。精读与评析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它们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并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中,把握阅读要领,提高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做读书笔记等。
②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预习、自学的过程中,运用工具书可以迅速解决随时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中学生应养成随手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③阅读卫生习惯。
阅读卫生习惯要求正确处理好阅读与环境、阅读与卫生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光线、位置、姿势,如不在直射或暗弱光线下看书;不要躺着、走着或在晃动的车子上看书;坐的姿势要端正,眼睛与书本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等。
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程。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读为主,以学生的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思想,坚决克服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阅读教学不阅读,尤其是不让学生阅读的弊端。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生活教育的观点看来,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与生活是一致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将阅读教学与认识世界,体验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因此,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以下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景,在生活中观察
语文来自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语文。许多课文的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不知其然的,教学时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加深对课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前,我让学生请父母养几只小蝌蚪进行观察。没想到引来了学生一大串问题,有位学生说:“我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就是青蛙,可小蝌蚪与青蛙完全不一样,它怎么可能变成青蛙呢?”一个学生开了头,其余的学生都纷纷说开了,有的说:“其它的小动物小时候多少与它妈妈有点像,可小蝌蚪什么也不像呀?” 有的说:“它到底是先长后腿还是先长前腿?”……
面对学生这些问题,我想: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亲身观察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学生彻底搞清这一系列的问题。于是,我带领学生捉来了一些小蝌蚪,养到鱼缸里,每天观察小蝌蚪的变化,还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到了第九天早上,有个孩子突然叫了起来:“小蝌蚪长出后腿来了!”这一叫,同学们都围了上去,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楚些,我把小蝌蚪放入透明的塑料杯中,放在投影仪上放大。学生们都睁大眼睛,两眼放光,小脸通红,那份激动啊,简直难以言表!就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任何封闭的课堂教学无法获得的!
二、引导实践,在生活
体验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体验也是如此。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其含义是“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就是通过“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学生自己会做。”
因此,我们应该用新课程理念来实施教学,对教材内容加以充分挖掘,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起来,做起来,在实践的体验中学习。
三、再现原形,在生活中感悟
着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理解。
如教学《龟兔赛跑》时,让学生戴上头饰上前表演故事情节。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创设了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并能使他们更直接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加以发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制作课件,演示乌龟一刻也不停步地向前爬的动作。当学生们看到小乌龟这样努力地爬行,都情不自禁地为小乌龟呐喊“小乌龟,加油!小乌龟,加油!”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仿佛就在赛场,亲眼目睹了这场比赛,并深深的为乌龟的精神所感动。这比我们平时的说教所起的教育效果显然要好得多。
四、手脑相长,在生活中创造
陶行知就手与脑的关系,提出了着名的“手脑相长”的论点。他认为脑与手联合起来才能产生力量。陶行知先生还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真教,学也不成为真学。”在“做上用功夫,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它能极大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为此,我们要让学生们在“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中感受“人生的需要”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教学时,要打破“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读,学生记”的常规,坚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求得成功,在实践中尝试成功,在实践中,发展创造力。例如,学习了《一次科技活动》后,我要求学生开拓思路,大胆设想,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发明创造的小模型,并举行竞赛。评选出“发明小博士”和“创造先锋组”。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开动脑筋进行创造的兴趣,获得充分展现创造才能的机会。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从而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现代教育技术正日益成为教育的先导,它是科学技术物化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须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多种教学媒体互相补充、协调统一,按教材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发挥其优势,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视听结合,图文并茂”是优化组合的原则。
一、多种电教媒体巧妙地组合,创造优化的教学情境文秘站版权所有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等灵车”时,先播放录影,渲染气氛,引导学生看北京长安街上男女老少盼总理灵车时的气势恢弘地悲壮场面,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入“十里长街送总理”等灵车的真实情境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同时使课堂教学效果及其教育功能达到了最佳状态
二、灵活运用幻灯片,使语文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
在小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正开始发展,而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但如果单靠语言文字提供的形象思维,无疑会受到知识、阅历、经历的限制,借助幻灯片,便能化静为动。
如《詹天佑》一课,有关工程学知识的设计“人”字形线路,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而对课文中文字叙述理解不够深刻,通过利用移动幻灯片演示,使学生对“人”字形线路有了具体的形象,同时通过演示,使学生了解了火车行使的原理,从而也进一步体会到詹天佑的确不简单,确实是了不起的工程家。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促进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突破
《落花生》一课,理解父亲谈花生的两段话的意思是重点,特别是借花生说道理是难点,在教学中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组合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
利用活动灯片:右上方是“落花生”图,形象地演映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长在地里,果实埋在泥土里,一定要挖出来才知道的特点;右上方是“高挂枝头、鲜红嫩绿,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苹果、石榴”;下面是活动文字片。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一边品味文字意思,使声形结合、声画并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图画形象上观察感知到同类植物的不同之处,从语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对比的写出两种事物本质的不同,从图文创设的意境中,从视听创设的感知文秘站版权所有中,学生自然品味出父亲将花生和苹果等作比较是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从而反映花生“谦逊朴实,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同时让学生读读议议,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自然的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哲理,文章借物喻理的难点迎刃而解。
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个人所拥有的潜在独创力与想象力是无穷的,作为老师,应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作者] 泊头市交河镇小学 孙荣喜
[内容]
泊头市王武镇后河高小 刘坤认定目标是目标教学课堂结构中的重要一环。怎样才能做到积极有效地认定目标呢?
一、认定目标应掌握这样一个原则:学前重点认定,突出主要目标;学中逐一认定,坚持目标先导;学后对照认定,加深整体认识。一节课的目标系列,通常都有多个目标组成,要想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作用,就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目标。课前只对重点目标进行强化认定,其它目标则在讲课过程中边学、边认定。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必须遵循目标先导的规律,即先认定目标再学习,充分发挥目标的激疑启思功能,在导学达标之后,还可以对照目标再次认定。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对目标系列有一个完整、深刻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对教材中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在认定小学语文第七册《海滨小城》一课的目标时,对于重点目标——知道海滨小城的景色特点和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的,我在学前重点认定,学文中反复提醒,导学达标之后,又对照认定。而对于其他目标,如“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知道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则采用了学中认定的方式。这样,学生便对本课重点目标有了深刻印象,而其他目标也在学中逐一认定,立即达成。
二、认定目标方式要简易,方法要灵活。认定目标应该以口述为主,以简化认定形式,方便教师操作。与此同时,更要注意引出目标的灵活性,如果堂堂课教师都采用“直展示”,认定目标前总是一句“我们这节课的目标是……”,课课如此,机械刻板、单调乏味,长期下去,必将消弱学生认定目标的兴趣,影响目标认定的效果。而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展标方式,才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认定目标。
具体说来,可采用“情景式”、“设问式”、“温故式”等等。
例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小语第四册)一课时,认定目标时就采用了“情景式”。我抓住了少年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点,在课前绘制了“小蝌蚪找妈妈”的图画,把3个目标分别放在小蝌蚪找妈妈的三道险关上,每达到一个目标就等于帮小蝌蚪前进了一步,直到最后目标达成,小蝌蚪找到妈妈。这样一来,学生兴致勃勃,学习热情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我采用了“温故式”来认定目标。学文前,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于狼的课文,让学生谈谈对狼的认识。在这个认识的前提下,我适时地引出本课目标:“狼为什么要摇尾巴?狼的本性会改变吗”?弄懂这些问题,也就达成了本课目标。这样的认定方式,有助于本课目标的达成。
认定目标方式的选择,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掌握。讲读《荷花》一课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前提,采用了“承启式”的认标方式: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从前见过的荷花是什么样的?让全体学生初步了解荷花的颜色、形状,这就为本课目标的达成垫定了基矗在此前提下,我引出本课目标:作者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他又是怎样观察、怎样描写的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开始积极探求目标的达成。
三、对于中高年级认定教学目标的三种方法。
(一)提前认定目标。从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来看,他们已具备了自己理解教学目标的能力,适合于在始教阶段认定目标。同时,提前认定目标对于“自学辅导课”也很合适。如在《粜米》一课中的几个目标分别是: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背诵课文前三自然段;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3.能通过重点词和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了解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些教学目标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这课的教学目标最好提前认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先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然后带着这个任务去学习这篇课文,收到最佳效果。
(二)课后出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起始知识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比较陌生,若提前出示教学目标,目标中涉及到某些概念、术语,因为学生还没学习,所以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以目标为导向,先逐层讲授,然后再结合课堂小结,滞后出示目标,这样效果会更好。如讲《种子的力》一课时,其中一个目标是“理清文章脉络,看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阐明自己的观点的,并了解议论文的结构”。在小学课本中,议论文出现的很少,对议论文的结构就更不了解了。因此,在讲课时,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看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把道理讲清的,进而渗透关于论文的定义及议论文的结构等写作知识,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不提前出示教学目标,而是对教学目标进行叙述。陈述时与教学环节结合,这样可以把教学目标与叙述过渡语融于一体。如在《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有一个目标是“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教育学生学习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我在分析课文内容时,先让学生找出全文的中心词“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接着指出了解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是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中心词进行提问,使学生既学会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又学会了抓住重点词句直奔中心的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
引出目标的方法还有许多种,如悬念式、讨论式、点睛式、破题式、回溯式等等。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适当选择,创设认定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定目标的导学作用和激疑启思功能,上好目标教学课。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已人“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的传统教学中走出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以其特有物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用CAI进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魃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种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我们设计的CAI课件总是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音响,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例如:《雷雨》一课,教师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制作精美的,趣味盎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回忆观察到的雷雨景象,接着让学生回忆自己观察到的雷雨的景象,乌云压下来,狂风吹得树技不断摇晃,雨哗哗地下起来,一道美丽的彩虹出现在天空......活动的画面中夹杂着风声、雷声、雨声、蝉鸣声、蛙叫声。在声、光、色、像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性被调动起来,对雷雨这一自然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课文的有利的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的转向课文内容的学习。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个性
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要提高语文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提高学生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善于,善于参与,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加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个性。
如《雷雨》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计算机中的图像、声音、动画,从表现形式上唤起学生对语言的主动感悟,积累词语,表达思想、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妙,“渐渐,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小了”一句中“渐渐地”一词,学生理解上有难度,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先听两组声音:一组雷声由大慢慢变小;一组雷声突然变小,学生马上指出第二组声音不对,可见学生主动领悟到雨的变化是从小到大,慢慢变化的。接着我又出示几组图像:花儿慢慢地开放,太阳从海上慢慢升起......学生马上举手用“渐渐”说话,不仅说了老师展示的画面,而且还马上联系生活实际说了很多渐渐变化的事物。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学生主动感悟词语,
积累词语、表达思想、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三、运用现代技术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趣创设和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把握,从而突然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如:《蝙蝠的雷达》一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了解蝙蝠和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相当难度的,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教师设计了以下的动态画面:夜空中,一史蝙蝠边飞边从嘴里发出声音,用“>>>>>”代表声音,“>>>>>”碰上一棵大树,“>>>>>>”反射回来到蝙蝠的耳朵,蝙蝠巧妙地避开大树,安全飞去,在此基础上,展示第二幅画面,蝙蝠变为飞机,嘴变成雷达、天线、耳朵变成接收器,大树变成一座高山,飞机依靠雷达安全飞行的画面形象地展现在同学眼前,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蝙蝠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而且体会到雷达正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而发展的,这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使教学难点得到了崐有效的突破。
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尤其语文教学更应引导学生报之入情,悉心品味,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以达到情感共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如《丰碑》讲述了将军在云中山行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位穿御寒衣服冻死的战士,而这位战士竟是负责发放给养被服的军需外长的感人故事,文短情深,催人泪下,但是现在小学生对过去年代的特点环境了解甚少,为了激发学生对这位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情教学,为了帮助学生先进课文的特定场景,开课时设计一个“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大雪山上,一支队伍艰难的行进着”,“同学们让我们把纷飞的思绪拉回到艰苦的战争岁月,你们看......”教师绘持绘色的描述,以及生动的画面,立即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总之,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着乐趣。
语文兴趣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兴趣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发挥。科...
高中语文论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探究的路径和方法 一、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实践意义 教师语文素养的...
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说话训练 摘 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最重要的目标...
小学语文作业论文: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概述 摘要:语文作业是为了确保学生能落实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位思考 摘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提高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途径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