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2 11:21: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初中语文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必须研究的内容。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精彩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学有声有色,良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查,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声有色;积极性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必须研究的内容。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精彩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学有声有色,良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查,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问呢?课堂提问的方法很多,笔者把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提问片断经过收集整理,总结,略举一二展现出来以供大家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予以批评指正。
一、依次设置,化大为小
这种提问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语文一般是按事件的发生,人物出现的顺序,论点论据提出的先后来提问。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它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特别是在中学低年级,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高,如果问题提得过于宽泛,学生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对问题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课堂中,教师能围绕教学重点或难点,尤其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应当注意化大为小,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难及易,化大为小,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中心问题,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因为文章内容庞杂,有些还不易理解,直接让学生分析“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给“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恐怕难以做到,我们可以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提出一些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一:百草园中有哪些迷人的景物?第二:你听了美女蛇的故事后的什么感受?第三: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冬天雪后捕鸟情境的?第四: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读后对他有什么印象?第五:我问“怪哉”,先生为什么生气?第六: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有什么作用?第七:先生与“我们”读书的内容苦涩难懂,引出来有什么作用呢?第八:写我画画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把统领全文的大问题给予分解,便于学生逐步认识学习,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当然,问题设置也不能事无具细,问题提问小,太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在课堂提问时,还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不同层次提问,要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等生吃得了,要让全体学生享有煅练的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抓住重点,综合设问,抓住重点词句设问
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和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例如:在教学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时,不按循序提问:为什么于勒本来是全家的“恐怖”,后来却成为全家唯一的希望?他到美洲先写了怎样的一封信?第二封信又说些什么?等等,而是采用综合法提问:于勒耗尽了家产,是个花花公子,为什么若瑟夫会对他流露出深切的同情?学生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就必须在掌握全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勒前后的不同,分析他给菲力浦两封信所表达的思想,透过于勒在船上当水手时的服装、神情、动作以及他的那只手,看到他思想发生的变化,从而认识莫泊桑谴责的那个资本主义社会。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判断、推理、分析、综合,需要速读和“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阅读本领。
三、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它是指为了达到教学上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就解决了。例如:在教学契诃夫的著名小说《变色龙》时,可设计一些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第一个问题:根据课文的叙述,你认为课文的主人公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在学生准确回答是“善变”后,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从课文中你们知道他“变”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怎样表现出来?学生讨论后回答:首先是变得快(顷刻间他对狗的态度“变”了5 次),其次是变得蠢(他“变”的理由是愚蠢的,逻辑是荒谬的)。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由此我们知道奥楚蔑洛夫是“变色龙”式的走狗,“变色龙”的色虽然变来变去,骨子里却隐藏着一个不变的性格内核,你们知道他的性格内核是什么吗?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得出结论:奥楚蔑洛夫狗仗人势、媚上压下玩忽法律的奴才本性始终没有变。于是提出了第四个问题:什么原因促使这个执法者一变再变,左变右变?学生基本能回答:这主要是将军的威势促使他一变再变。为了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最后还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这样坏,为什么没有人嘲笑他?而赫留金的手指被咬伤,是受害者,为什么反而遭到人们的嘲笑?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就让学生反复讨论。有的学生说,奥楚蔑洛夫是警官,有权有势,没人敢嘲笑他。最后大多数学生认为,奥楚蔑洛夫出场时,“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狗咬了人后,“木柴厂四周很快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这些描写说明“那群人”是些穷极无聊的庸俗市民,他们没有正义感,所以不嘲笑执法者,反而嘲笑受害者,这是当时那个畸形社会的真实写照。
以上的提问步步诱导,环环相扣,使学生不仅清楚地认识到了主人翁的性格特点,而且深入了解到,“变色龙”这个文学形象的讽刺锋芒不只指向沙皇忠实走狗的丑恶灵魂,而且直指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
一.读写结合,以写带读
阅读的目的是收获知识,而收获知识的目的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要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而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和学生往往是把阅读学习孤立起来,学生只是为阅读而阅读,理论上是掌握了知识,但实际上却对知识的本质一无所知,以至于在读完之后,不知道文章的真正含义,没有进入文本的世界中。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的基础是“读”,但是,在此基础上,学生必须要学以致用,也就是要在阅读中找到文章的奥秘之处,并能够吸收消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和观点。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主要归结出了“读写结合,以写带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动笔写作来加深阅读的收获。这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组织:第一,可以写“读后感”的形式,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在写的过程中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并能够与作者形成共鸣。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第二,以模仿写作的形式,让学生抓住文本的写作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仿文本的写作格式进行创作。这里的模仿,主要是模仿学习写作技巧,如《皇帝的新装》中,说实话的小孩的出现,就是文章的转折点,因为小孩的出场,才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并达到高潮,而初中学生写作的不足之处,就在于行文平淡,没有起伏,也就没有了阅读的喜悦感。这样的训练,无疑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二.立体阅读,培养能力
一般来说,我们说到阅读,想到的就是文本的阅读。的确,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主要是指书籍的阅读。但是,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阅读是一种源自于书籍、却不限于书籍的行为。我们阅读书籍,但是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还需要阅读绘画、阅读雕刻、阅读音乐,还有,阅读人。尽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可能抛开文本进行阅读,毕竟语文阅读教学是以书籍的阅读为主的,但是在素质教育观下,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阅读,而不仅仅是文字的阅读。例如实物阅读。
如在《羚羊木雕》的教学中,笔者就准备了一张羚羊木雕的图片,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先就这一张图片进行观察阅读,并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通过“观物”而“观情”,带着阅读的期待进入文本,这能够更好的促进阅读教学的开展。
三.根据学生的性格,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正如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的“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毕竟,初中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形成,不仅需要课内阅读,还需要课外阅读来构建。尤其是在素质教育之下,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课外阅读必须给学生选择的自由。当然,我们也必须要正视这样的一个事实,初中学生对图书的选择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有时候会“择书不当”,这不仅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帮助,可能还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
笔者认为,教师在为学生开书目,或者提建议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能够阅读符合自己需求的书籍。这就如同初中学生交朋友一样,如果不想和他交朋友,那就意味着见面只是点点头,跟他打个招呼,却不会想要“读一读”进一步认识他。这是因为两个人之间没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阅读亦是如此。如果学生对选择的书不感兴趣,那很难继续读下去,即使读下去也是囫囵吞枣,毫无收获。如好动的学生会喜欢《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名着,文静斯文的女生可能较喜欢《三毛文集》之类的图书,喜欢策略和思考的学生,可能喜欢《三十六计》这样的着作。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能够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教会学生学会把握文本,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扩大阅读的范围,并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相信阅读能够改变自己的一生。
教学对象在发展,时代在发展,教学内容也应顺应时代而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表示“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语文课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其中“人文”在《辞海》中的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这里的“人”和“文化”两个重要元素以人类社会为背景、文化为主要载体;而“工具”主要反映在使用层面上。先说“人”,教学活动是学生、教师双边作用的过程。近些年被大家普遍认可的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论,认为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另外由此引出一个较新的师生“双主体”论,认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双边互相依存。上述两种理论都强调了语文课堂教学中“人”的重要地位。
中学语文教学对象是不断发展着的青少年,他们渴望追求新鲜事物,如果语文教学内容在经典中穿插一些新鲜的时代元素必然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再者,语文教学的施教者是引导学生或与学生共同发展的教师,其思想与时代同步才能与学生顺利沟通,对教学内容的重组自然要常换常新,一篇课文在十年前教学内容与十年后的教学内容完全一样便是停滞不前,自然也不会受到学生的认同,教师也觉得重复无味。再说“文化”,由于它的概念比较复杂,我们就采用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狭义文化经典学说,“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而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某段时期的智力程度、生存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文化的发展方向。从通俗层面上来说文化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合理地反映了时代精神。语文教学内容所要表现的文化自然是符合当下时代需求的文化,与时俱进才能有被接纳的可能性与实际应用性。
说到应用性,便不得不说到时代对语文教学内容“工具性”的要求。“工具性”即体现了语文的使用价值,经典的教材内容经过语文教师合理地重构,与时代同步,把陌生的知识与熟悉的元素结合起来,转变为学生的“熟人”,那么这些知识被使用的准确度和频度也就增加,语文知识的使用价值也会升高。利用时代元素重构语文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捕捉以下几点要素:1.抓准时代流行元素使教学内容“潮流化”在这个被流行元素冲击的时代,电视、网络、杂志等传媒工具为我们带来了海量信息,一些受大众欣赏的流行元素集通俗和经典于一身,教师适当使用这些流行元素重组教学内容,老课新上,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bbs、博客、短信、通俗音乐、选秀节目、影视节目、娱乐信息中的一些经典段落都可以拿来为语文教学所用。2.寻找青少年喜欢的时代符号为教学内容增加亮点青少年谈论最多的武侠、言情、漫画、hiphop文化、欧美音乐、网络文学中不乏优秀的作品可供教学使用。2009年北京高考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正是由张韶涵《隐形的翅膀》作为话题来考查学生写作水平,金庸作品《天龙八部》入选高中语文读本,虽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是并没有影响到学生对它的喜爱以及语文教学效果。3.精选现实生活大众信息使教学内容“生活化”随处可见的广告语、招牌还有热议新闻都是容易被忽视的对象,但是它们中相当一部分是与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曾有一则房地产广告语“离繁华不远,距自然很近”,拿它训练学生品味词句的内涵十分贴切。还有蝶恋花、花想容、相见欢等引用词或词牌名的商店名也随处可见。4.慎用流行元素以免扰乱教学内容前段时间红遍网络的“杜甫很忙”、“包拯很忙”也是十分流行的元素,这些元素放在网络上供大家娱乐方可,但安排在语文课上便要三思。有一位实习教师讲《登高》这首诗时先让学生看了几幅“杜甫很忙”的图片,想以此来导入新课,可是在图片播放完之后,学生的情感已经不是这节课所需要的,于是教师用了将近十分钟的时间把学生的思想拉回到课上。这样不合理地使用流行元素非但没有成功地表现教学内容,反而弄巧成拙。综上,使用时代元素需要教育工作者平时多积累,合理地使用时代元素重建语文教学内容还需要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实践和研究。
新一轮课改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可纵观其时效性,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高耗低效现象。许多学生因为不喜欢上语文课而不爱语文,而不是因为语文自身的因素而不喜欢语文。其实,语文课堂,不在于你教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你是否教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是否培养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语文教师怎能败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岂不是自毁墙基!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关注文本,关注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学会探究性地阅读学习。
《新课标》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我们语文教师受自身求学经历的影响,觉得学教材就是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其次就是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文本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指导。这种教学法是对阅读教学法的曲解。笔者认为阅读是以准确获取文章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维活动,阅读不是为了追求标准答案,而是为了培养学生探求正确结论,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笔者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
笔者对课内课外文本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对于课内教材的探究课,教师的主导性多一点,主要是教师设计开放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有方向地探讨,这种做法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注重探究方法的授予,为学生的课外自行探究提供思维参照;而对于课外阅读教材的探究课,学生的主体性则大大突出,教师只起点拨引导作用。
下面就教学实效性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一、巧设问题导学生,不搞“一言堂”
就目标的达成意识而言,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教师根据自身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等设计出难易适当、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问题设置注意难易度,由浅入深。同时,教师应时刻关注课堂的瞬息变化,适时调控,引领学生走上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道路。
在熟悉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之后,笔者通常运用以下方法设计问题,问题解决了,阅读教学的目的就基本上达到了。
(一)从主旨出发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对文本纲要性知识进行讨论分析,主干问题解决了,枝叶性问题往往随之而解,优化了课堂结构。
如教《醉翁亭记》时,可以如此设问:“作为一个被贬之人,何来之‘乐’?”这个问题思考空间很大。在对这一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对话中,师生引出并解决了如人物形象品析、写景、涵咏品读等一系列很厚重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①游人之乐;②太守之乐;③禽鸟之乐……由浅入深地体会写作特色。
(二)站在知识迁移的角度设计问题
联系所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些比较阅读型题目,促使学生回顾旧学,结合新学,融会贯通,完成知识迁移。
教《爸爸的花谢了》一文时,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创作动机,可联系冰心的《荷叶》中雨后荷叶的意象,启发学生思考家庭亲情伦理道德对于成长的作用。在对两篇文章比较探究中,学生发现了问题:所有的爱中,唯有亲情最朴实最无私最博大。在与旧知比较中,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三)站在能力提升的角度设计问题
在解决教材的知识传授之余,笔者常以某一关键词或关键内容切入进行拓展延伸,引出其他相关联的有深度的问题的思考。这类提问,可增强学生发散性思维,促进他们多维度解读文本,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如教《谈生命》时,我以“生命像什么”为关键点,发散引申出其他值得探究的问题:①为什么作者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要说生命像什么?②该如何理解生命的比喻义,诸如流水、小树?借助问题,师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理解了《谈生命》的内涵,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有些问题虽然答案就在课文里,但不去寻找是不知道的,因此也是离不开探究的。就初中生而言,能从书中找到现成答案的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是必须的,虽然是浅层次的探究,却也是深层次探究的基础。
总之,一节课围绕着主干问题对课文进行品读,能让学生读得有趣、想得自由、悟得充分,然后师生交流评价,使得语文课堂上人人有话说成为可能,也打破了语文课堂“教师独角戏”的尴尬局面。
二、注重教学实效,避免形式主义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初中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时,就不能单调地进行读写听说的训练,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激活学生内在的兴奋点,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手段。这本是值得提倡的,但有些教师却过分追求形式,忽视了教学的实效性。有一老师教《变色龙》时,开始就让学生讨论分角色朗读,这样讨论朗读反反复复折腾了一节课,也没见得有什么效果。像这样的文章,宜着重以指导学生揣摩领悟时代背景作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多次诵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现的意义。
又如多媒体的使用。新课改之初,凡是公开课均被要求用多媒体,没用多媒体“一票否决”,造成教师的误解。后来用课件也成了一些教师的习惯,没课件就没法上课了。课件设计得很丰富,教师忙着操作电脑鼠标,学生一个劲地盯着屏幕,一节课下来黑板上没有一个字的板书。这样的课,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似乎兴趣盎然,学到了很多知识,其实整节课学生都好像在看电影,根本没有一点思考的时间,更不要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了。
三、避免只读课本,重视课外阅读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内文本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初中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正确区分精读与泛读,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如果仅仅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却没有考虑到阅读的物质前提,阅读也就成了空谈了。面对农村中学 文化氛围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我们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找到自己想看的书,如果觅书过程艰难,很多学生的兴趣也会随之殆尽。为此,应集众人之力量,上则建议学校完善图书馆建设,下则设置一个班级图书角,让阅读教学成为有源之水,让学生的阅读愿望有地方实现。另外我们知道“开卷”未必都有益,因此,设置图书角时要帮助学生净化阅读内容、提高阅读品味。既要热情地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又要教育学生拒绝“”的诱惑,培养健康的阅读情趣。
教师可根据教学延伸的需要去设计课外阅读目标,初中学生知识积累有限,认知思维能力不够,所以要求不宜过深过难,应切合学生实际。问题要多样化,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学生可自行组合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如名着《水浒传》导读,笔者以李逵为切入点,在分析了李逵形象特征后,给学生设计了《李逵与鲁智深性格异同》这一延伸课题。让学生用一周左右的时间,通过各种阅读渠道查看有关《水浒传》中重点写李逵与鲁智深的章节,并在课外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李逵的鲁莽单纯、疾恶如仇的性格与鲁智深行侠仗义、粗中有细的性格截然不同,并能简要引述相关情节。如果设计成《从李逵这一形象看〈水浒传〉的人物刻画艺术》,则让学生摸不着边际,甚至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一定要注意我们要做的是最可能实现的,而不是最有价值的。当然,也可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阅读取向。关键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阶段性检查。及时督促,及时鼓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实质性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变,才能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和理智的引导者。
一、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增强语感
当我们学习一种语言时,最重要的东西既不是语法也不是词汇,而是一种对语言的感觉,一种敏感性,也就是语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出来,读出声音,这样才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学会如何运用语言。对于语感而言,其实就是一种习惯,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有了积累,有了脱口而出的能力。例如有些学生在做成语填空时,可能对这个词的印象不深,但是只要反复朗读几遍,就会把这个空填上,这就是语感所发挥的作用。
2.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能力
学生通过在语文课上的阅读锻炼,可以逐渐提升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们会在阅读课上开动脑筋思考书籍里的问题,掌握自主学习方法,而不是被动、机械式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阅读书刊的时候,可以更好地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问题与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思想情感等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加深对于文中内容的认知与理解,逐渐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3.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是分不开的,只有拥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与阅读积累量,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水平与写作能力得到相应提升。同时,学生也可从课外阅读过程中获得一定量的课外知识,在完成自己词汇积累的同时,也会逐渐培养起语感,从而促使写作能力的提升。
4.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健康养成
中学生正处在构建自己情感框架,学习处理种种关系与感情的关键时期,阅读能力与阅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辨别能力的提升。学生在枯燥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会忽略自身情感元素的发展。然而在枯燥的学习中强化阅读,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打破这种不与外界接触的现状,从而更多地接触新鲜的事物与知识,并促使自己以清晰的思路进行分析与思考,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感情观与世界观。
二、怎样在语文学习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学会如何自主阅读
阅读其实是一种习惯,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学会了如何阅读,怎样阅读,才能逐渐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使学生意识到阅读重要性的同时,真正爱上阅读。
2.选择恰当的书籍,以书为本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是一个拥有很强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的群体,教师应该尽可能地给他们推荐一些科考类与探索类的书籍,如《人间词话》、《围城》、《读者》等。并且初中生需要一些可以学会如何表达情感陶冶情操的书籍,教师要仔细筛选甄别,以防不健康的书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但是教师应该以课本为依据,不能抛开课本,防止弄巧成拙。
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尤其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这就要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并引导其主动思考。例如在教授《桃花源记》一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己朗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建起一种虚拟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受“桃花源”中的生活与人文气息,以学生的虚拟情感体验来提升阅读兴趣。
4.拓宽阅读面,增加课外阅读量
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不出门而知天下事”,阅读是巩固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阅读课外书的过程其实就是巩固积累知识的过程,可以增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与灵活性。另一方面,课外阅读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可以使自己的思想与境界得到洗涤与净化,为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5.师生共同探讨,帮助学生赏析重点难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课堂主导作用,在学生阅读时积极参与进来,一方面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有疑难问题时得到适时指导。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帮助学生理解与赏析阅读材料中的重点与难点,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想法,并对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想法予以鼓励,以逐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水平。
综上所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学生语感,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等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注重阅读教育,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新课改理念要求以人本思想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而学习过程的递进和学习体验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突破预设之外的新的构建,这正好是高效课堂教学所要求的教学境界。下面,笔者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感悟,谈一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方法与策略。
一、精心预设、虚实相生。
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不过,不能忘记的是,我们在预设时需要有意识地“留白”,即预先留下“空白”。“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在语文教学中,空白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有思维的余地,讲到适可,点到即止,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化虚为实、联想思索,主动探知和动态生成。这种空白艺术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联想、想象,使语文教学实处含虚,虚处含实,形成无穷的意味、悠远的意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教学也应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追求那种“虚灵”的“空间感型”的“妙境”。所谓教学留白的艺术乃是指将留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教师有意识地留白,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时留有余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教师所留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那么,该如何留白呢?
(一)抛砖引玉,抓重难点补“留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考虑教材特点及学生需要,本着“伤其九指不如断其一指”的精神,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关键处,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逐步深入,分层次、有梯度,让学生慢慢进入角色,激活他们的想象力,进行艺术的补白和艺术的再创造,使文章在更高意义上充实、升华。
(二)驰骋想象,利用插图想“留白”。
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开拓读者的想象。”现行语文教材图文并茂,配有大量插图,这些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依据课文插图,巧妙地设置留白,领悟教材内容所蕴藏的内涵,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创新能力的重要凭借。
(三)联想回味,利用标点填“留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会使人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一个个静止的省略号变成一朵朵思维的火花。
如《故乡》一文,当“我”见到阔别二十余年的闰土时,我说了一句话“阿!闰土哥,——你来了?……”这短短的一句话,运用了五种标点,每个标点都值得学生去深究,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时可创设留白:“我”当时心里会怎么想,请在标点处各加一句话,反映“我”当时的心情。通过填补空白,使学生从中领会“我”从兴奋——欢喜——生分——疑问、急切了解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这样的教学才会蕴含着鲜活灵动的生命力。
(四)余音绕梁,利用结尾悟留白。
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教师可以在课尾设置留白,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这样写道“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马洛船,以免再遇见他。”针对这个结尾可设留白:如果菲力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从而让学生感悟到不合理的制度下,亲情被金钱奴役,人际关系异化的现实,激发同情、憎恨之情。课后再留下一篇习作《于勒来到我们身边》来对比迁移,使这种情感得到延续和升华。
二、预以成规,生而创新。
为了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体现出充满成长的气息,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以成规,生而创新。让预设和生成有机融合,使师生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得到共同提高。
1、让预设和生成在借题发挥,衍化生成。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往往与其认知水平、个体差异密切相关。面对学生随时可能提出的知识难题,甚或与解读文本无关紧要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借题发挥,衍化生成,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迸溅出创新的火花。
一位教师在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突然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三味书屋那位先生家里的画为什么画着梅花鹿?为什么要学生对着梅花鹿行礼?”问题一出,全班哗然,连老师也始料未及。老师马上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衍化生成的好机会。在学生讨论无获后,老师进行了点拨:为什么要画梅花鹿呢?只能从谐音上来理解其寓意。“梅花”的“花”谐音“花”,“鹿”谐音“禄”,意味着学生读书可以换来荣华利禄。这就是封建时代的“读书论”。教师点拨到这里,学生的疑惑解开了,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让预设和生成在放与收中,促成生成。
所谓“放”,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究问题;所谓“收”,就是指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信息进行必要的归纳和再生成,从而使学生自主获得的知识明确化、系统化。笔者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力求做到收放自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即让预设和生成在放与收中有机融合,实现“放”与“收”的和谐统一。
下面是笔者在执教《孤独之旅》时的一个实录片段: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一位导演,准备将《孤独之旅》一文中农家少年杜小康在芦苇荡放鸭的经历拍成电影,你准备将哪些镜头搬上银幕呢?请大家再读课文,结合相关句子,发挥想象,把这个镜头描绘出来。(这是“放”,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
总之,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留白”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胆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作为教师我们要有动态生成的理念,要科学而艺术地融合“预设”“留白”和“生成”。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师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才会共同得到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追求语文课堂的高效,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理、趣的挖掘。只要我们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我们一定能拥有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其师。”对我而言,更可谓是“天涯海角有穷时,只有师恩无尽处。”是老师的关爱使我奋发图强,是老师的付出助我扬帆远航,是老师的开导让我乐观向/!/上。因此我从小就想做一名老师,像我的老师那样——做责任教育,做良心教育!
____年刚毕业的我带着这满腔的激情和美好的憧憬,成为了有72人之多的六一班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开学的第三天,张校长在听我教授《古诗两首》时满是失望地连连摇头。于是我以谦卑的心态求学,以阅读的姿态生活。努力钻研教材,努力钻研教法;精心设计写出详案,精心查询背景资料;认真听取骨干授课,认真写出教学反思;积极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业务培训……两个月后的一天,当张校长再次走进我的课堂听到《三克镭》的教学时已是笑容满面地频频点头。
对于研习初中语文教学的我来说,从六年级再到一年级的转换更是一次挑战,何况“一年成就六十年”啊!所以任教一年级这几年来,我拜学习为师,和勤奋交友,与坚持作伴。清晨的教室里有我跟孩子们一起阅读的声音;中午的办公室里有我跟后进生一起拼读故事的场景;凌晨的电脑前有我观摩视频的身影……但最刻骨铭心的是2008年3月19日那个星期三的傍晚。那天下午五点半左右我正在办公室准备晚上六时要教老师们学习的电子表格的讲义,被电话告知养父中午喝了点酒后晕倒在地口吐白沫,三个多小时了还不省人事。我心想:养父经常发病应该无啥大碍吧,先请医生输液,等教完老师们学习电脑后再搭摩托车回几十公里外的老家——凤仪。谁知九点多正准备出发时急促的手机铃声划破了山村春夜的寂静,相依为命的养父就这样一睡不醒了,含辛茹苦的养父就这样连临死都没盼到我回家的脚步,可亲可敬的养父就这样突然地离开了还未曾好好孝顺他的女儿!我将背负永远的内疚、无尽的自责和深深的懊悔。我的家人也常常抱怨:“我没见过有哪个老师像你这样挑灯夜战的?随随便便对付一下得了!”可是正如于漪老师所说“上课就是用生命在歌唱,每节课都影响到孩子的生命质量。”我怎能敷衍了事?我怎能浅尝辄止?
教学不能马虎,教育更不能疏忽。执教六年级《瑞恩的梦想》一课时,我激情澎湃地问“同学们,只要心中拥有梦想,你的人生就不会迷失方向;只要心中拥有梦想,你的人生将会绚丽辉煌。你的梦想是什么呢?准备怎么去实现你的梦想呢?”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分享着自己的向往。我惊喜地发现平日不爱发言、自卑敏感的杨洪也想一吐为快。“我的梦想是小学毕业后去打工,挣几万块钱来把土房改建成砖房,以后好娶媳妇。”听到这样的回答,全班哄堂大笑。而我看到这个跟我身世相同的孩子却有如此不同的生活追求真是心如刀绞。此后为师,我不仅要给学生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乐园,更要给孩子撑起一个阳光灿烂的精神世界!一路走来,面对因母亲疯癫而不苟言笑的孩子;面对因父亲入狱而郁郁寡欢的孩子;面对因父母双亡而无依无靠的孩子;面对因身患疾病而不久于世的孩子……无论经历多少风风雨雨,我怎能不坚守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人生风景在游走,岁月如流在穿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心中的翅膀,已载着我在教育的领空展翅翱翔了九年。作为一名平凡的村完小教师,我虽然没有先进的事迹和傲人的业绩,但我将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为榜样——“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以奉献感悟幸福,让攀登实现理想,凭执着书写人生!用我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山区教育事业的华彩乐章!
三亚市实验中学黄绍平
“美”,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并没有明确的解释,只是罗列了一些词条,对这些词条作了较详尽的解释。就美的内在意义而言,肯定不能和漂亮、帅气、酷等词等同,因为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我们有必要给他组一个词来进行讨论,就学校的功能而言,是一个教育机构,是塑造人的场所,所以,我要讨论的是“美育”。美育,简而言之就是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在《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以培养审美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音乐和美术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它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爱美、爱艺术的兴趣,提高对现实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以及艺术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生活情趣,培养健康、积极、高尚的思想情感,使受教育者不仅学会生存,而且学会审美的生存。
如此一来,人们往往就只认为音乐和美术才是美育的重点,而忽略了其他学科的美育功能,其实,在初中阶段的各个学科里,都有美育的内容,特别是语文学科。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在美育方面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于美的教育应该如何运用于语文课堂呢?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 情景设置注意美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精心创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教学拓展出更丰富更广阔的学习空间。随着多媒体走进课堂,教师有了更多的设置情景的办法,但是多媒体总归只是一个辅助工具,我们不能全靠它进行辅助教学,更多的学校还不能满足每位教师上课都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仍然是粉笔、书本加黑板的模式,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身边的资源呢?我想,以下几个方面是可以利用的。
第一,利用教学挂图
为了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现在各学校基本上都给各学科配有教学挂图,其中也包括语文学科。据我了解,现在各学校里的教学挂图的利用率最高的是生物学科和地理学科,其他学科的教学挂图基本上无教师带进课堂。一是嫌麻烦,另一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认为挂图的意义不大,对教学没有多大的帮助。其实,只要我们提高认识,教学挂图在我们的辅助教学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授阿累的《一面》时,我们利用
教学挂图,就能更好地让学生从感官上去认识鲁迅,单就《一面》中的三处外貌描写,教师不管如何给学生讲,作者是如何如何抓住鲁迅的外貌来写的,都不如让学生看了图中的鲁迅以后,让学生自己体会来得深刻,进而学生的理解力自然加强,对文章中作者的描写也就更加容易理解了。
第二,设置音乐场景
音乐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通过灵活运用音乐资源,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品位。新课程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其情感和美质往往是内涵的。这样,在品味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可根据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特点,辅之以情感内涵与之相近的音乐,创设一种和谐的情感意境,渲染出浓郁的审美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如讲授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时,为了表现船难发生时慌乱危急的场面,我们可以播放《TITANIC》的电影原声带中关于海难的片断,那急促紧张的旋律配上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沉船时哈威尔船长沉着指挥的场面以及表现他对大海和轮船至死不渝的执着的爱在音乐声中表现,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第三,提高教师语文修养
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初中生并没有完全摆脱模仿教师,因此教师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的审美观。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以丰富的文化素养来提高人文修养。要有能力从祖国丰富的语文宝库中汲取营养,从现实生活中努力学习、善于学习、广泛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特别还要炼化出属于自己的“活”的富有创意的语言。把学生引向一种美丽的、主动创新的课堂境界。例如在讲授《春》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杜牧的《江南春》导入课题,让学生首先进入春的氛围。当然也可以引用其他优美的语句或是描写春天的诗词,给学生创设一个春天的情景。
二、课文中蕴含的美
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蓝本,很大一部分学生也许一周、一月,甚至一个学期也就只读语文书,而没有其他课外读本。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美,得到美的体验,得到美的教育也就至关重要。语文课文中的美,大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优美的结构
文章结构是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框架,就像框架式的房屋一样,组成一幢房屋需要先用钢筋混泥土筑成房屋的框架,然后对房屋的内外墙进行填充装修,这样才能组合成一间一间独立的房间。好的框架所构成的房屋才能结实、美观,文章好的结构才能显示出审美的价值。而我们的语文课本都是经过专家、学者反复推敲,认真编排的,可以说每篇文章都是精品,文章结构当然是经得起考验的。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从总体上来看,作者是按照行动路线在安排结构,但就某局部而言,作者安排又具有特色。在介绍纪念碑上的十幅浮雕时,既照顾了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同时又是按照东、南、西、北的空间顺序安排,也符合作者瞻仰纪念碑的行动路线,结构安排井然有序,使人产生美的享受。古代诗词更是其外在形式就有美的一面,律诗、绝句整齐划一,宋词、元曲结构统一,不必去读内容,首先给人美的感受。
第二,优美的语言
语文课本随处可以观赏到“美”的鲜花。如果我们能从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美”,欣赏这些“美”,对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有很大的帮助。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写了从杭州附近的富阳到桐庐航行时所见沿江的山水奇景。我们阅读时,越读越觉得自己的身心进入那“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天下独绝”的奇妙异常的自然景象之中。当读到“水皆缥
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处,我们仿佛也置身于富春江上那种宁静幽深的境地;领略、享受那种静态之美。又当读到“千百成峰”,“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文句时,我们又似乎感觉到那里两岸山峰充满
着生命的活力,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读着读着,我们觉得自己也徜徉山水之间,恬淡超逸的心境脱颖而出。此时此刻,阅读主体沉醉在一种和谐宁静的境界,山水与我交融为一,神与物游,整个身心获得怡情欢愉的享受。又如朱自清《春》描写春花一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所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使得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情感真挚。认真读一读,就会产生心灵的愉悦。特别是联想到写法,让我们也不得不联想到春给人带来的希望。
第三,美好的情感
对文章的审美,不能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对词句表相的理解,而应结合作家的个性与写作时的特定心境,帮助学生深入分析和发掘课文中的内在美点,揭示作者通过描写美景或形象美等各种客观美所表现的深层性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充分领悟文中思想情感的美,达到以情化人的目的,使学生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得到陶冶,很自然地进入文章的美感世界。反映社会美的文章在语文课本中俯拾即是。众多的形象美能引起学生的仰慕、敬重之情,进而去模仿、追求和学习,创造出新的社会美。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们这些人的身上体现的是人性的品质和情感,体现的是人类追求进步时的苦难、磨练和奋争,体现的是一种坚强和不屈的精神意志,他们带给读者的是一股强大的心灵震撼力,促使读者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人性的力量,这正是课文的美育教育目的之一。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美育无处不在,只要我们认真去领会,认真去把握,就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美的环境,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1.教师的言传身教
每天从教师踏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其举止就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直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将德育渗透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完善自身的人格体系,给学生树立一个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谦和友善的良好形象,将自身的美德自然地流露在举手投足之间,此种渗透像春雨润物般起着不易察觉的潜在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学生通过模仿,慢慢将其转化成感化心灵的催化剂,激励自己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2.课堂的巧妙设置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都是名篇佳作,所有的文章都具有丰富的文学性与思想性,因此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文学性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进行传递,但是思想性只能靠学生自身的琢磨与领会。因此在授课时要选择好切入点,巧妙地设置引线,将学生带进课文中描绘的世界。例如,在教学《乡愁》一文时,我着重以祖国统一为出发点,启发学生领会作者对亲人以及对祖国大陆无尽的思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期盼台湾回归、维护祖国统一及领土完整的强烈愿望。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讲到鲁提辖三拳打死郑屠时,可引出一个讨论问题:如果在当今的法制社会,有人为了见义勇为而将做了坏事的人暴打致死,这种行为是否可行?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制社会不同于封建社会的法律观念,告诫每一个学生都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学会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这种方式将相关的德育渗透在课堂中,对学生的教育效果非常好。
3.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学校教育中,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必要因素,是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人才的需要。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开阔了自身的视野,又锻炼了技能,培养了个性特长,最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是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应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可推荐一些励志的、教育意义丰富的书籍给学生,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明确了解到保尔身上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顽强的品质等,从而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发愤努力,以健康的人格严格要求自己,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直接参与其中,感受尤为深切。语文教学中处处蕴含着德育因素,需要教师适时、适当、适度地激活这些因素,并将其渗透在教学中,利用多样性与艺术性的表达方式,最终达到文道统一的境界。古语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工作中,教师就是源头活水,为使活水长流,教师必须把握渗透工作的可行性,在抓好德育渗透工作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素质,将传授知识与德育教育进行良好的结合,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的。
一位教师针对毕淑敏的《素面朝天》,用做摘抄的方式设计课堂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收获佳词、收获美句、收获手法、收获哲思。对这篇文章的处理颇有创意,可惜从第二个环节开始,问题出现了。第一环节,教师提问:“初读课文,看看记住了哪些词语?”学生对词语识记的比拼兴味盎然;第二环节,教师提问:“再读课文,找出比喻句,说说你的理解。”学生对比喻句的解说不得要领,花时很多,效果不大。这样一来,“收获手法”、“收获哲理”两个环节不得不一带而过。
整体来说,这节课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原因主要是流程设计缺少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板块是割裂的,文本解读难以到位。我不由想到了“主问题”这个关键词,应该说,上述板块式教学能简化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条理清晰,只不过,互不相连的问题不能称之为“主问题”。余映潮老师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思考。这是针对课堂上的随意连问,简单追问和习惯性碎问而言的。“主问题”指的是阅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或问题。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我们的课堂才精彩纷呈,活力四射。那么,如何设计“主问题”呢?
一、深入解读文本,优化主问题设计
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高度,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从而收获到课堂教学的美丽风景。
主问题设计需要教者精细阅读课文和精心思考教学。阅读教学要“潜心会本文”(叶圣陶语),于永正老师也说: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没法。教师要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揣摩解读文本的每一个细节,预想学生阅读文本时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从而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进行主问题设计可从如下方面入手:扣住课题,因为标题能概括中心,往往是内容的浓缩,情感的出发点;找准文眼,品味、体悟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悟作者的情感;根据文章结构,任何文体都有一定的行文思路,教学时若能抓住作者思路自能悟出深意;联系文章背景,有助于深入地解读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我从标题入手设计了如下问题:
1.我的叔叔于勒是什么样的人,请做于勒的简历;
2.对叔叔于勒应持什么态度?我们一家对叔叔于勒是什么态度?
3.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揣摩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语句,说说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传统教学一律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概括情节,分析人物、明确环境描写作用的不变教法,设计有递进性,由浅入深,问题之间有逻辑性,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揣摩教学目标,优化主问题设计
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必须讲求教学效率,所以,每一堂课必须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面面俱到式的教学,只能导致教学目标不明,课堂教学没有重点。
一位老师这样设计教学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设定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分析文章所描写的戴维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其具有优秀才能的根源,从而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祷和平的感情及犹太民族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培养生存能力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几个主问题:
1.犹太民族中的优秀青年戴维是怎样的形象呢?请捕捉有价值信息为戴维设计一份全面、别致的小档案,档案中必须包含评语这一项。
2.如此优秀的犹太青年,其优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呢?请阅读课文,并结合对犹太民族的了解,探究其中的原因。
3.有人认为,本文题目“生命与和平相爱”可以换成“个人——家庭——民族”,也有人认为不能换,因为这三者之间相距甚远。你认为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阐述理由。
这几个教学问题,目标指向非常明确,第一问解决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而设计小档案及评语的形式,比形象分析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二问探究“优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旨在揭示戴维这一形象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引导学生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分析,从而达成“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祷和平”这一目标;第三问解决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通过设置对矛盾问题的选择回答,巧妙地把教学引向深入。
这几个问题成了支撑此课的骨架,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到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把握,逐渐达成教学目标。
三、考虑学生学情,优化主问题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说:“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战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在课堂问题设计上应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学定“问”。
有位老师为《天上的街市》这样设计课堂问题: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描绘出的“天上的街市”;诗人是通过怎样的写法创造出这样美好的境界的?你能分清哪些是诗人的联想,哪些又是他的想象吗?课堂至此晦涩不畅,气氛沉闷。
究其原因,在于问题设计背离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状况。初中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概念定义下的内容理解,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意义不大。更何况 “联想”、“想象”的手法是本单元学习目标,直问哪些诗句运用了联想,哪些诗句运用了想象,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于理解。
根据学生的学情,相同的内容,不同的问法,效果可能就会大大不同。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天上的街市》:
1.诗人描绘的“天上的街市”是个怎样的世界,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2.诗人描绘出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民间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通过哪些词 语表现出来的?请圈出体会。
3.诗人为什么要对民间故事作这么大的改动?他的用意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对学生来说,天上的街市特点容易概括,“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也耳熟能详,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歌背景,思考改动民间故事的用意,在明确主旨的同时,介绍“想象”手法。这样,在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中,既能水到渠成地理解文章主旨,又能自然引出写作手法,符合学生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的习惯,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通过“主问题”设计和引导,创造出活动充分的激情课堂,有效改变教师满堂讲读的局面,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课堂的品质,进而实现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
一
复习教学的功能在于对已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的检测、反馈、纠偏、回授、巩固和提高。但在初中语文复习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低效现象遏抑了复习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1.盲目引进。有的教师到了复习阶段,随意地引进各地的复习资料,大量地印发给学生训练。这种复习教学,缺乏针对性,内容失控,教师的盲目导致了学生的盲目,复习效果当然不会好。2.一味模拟。不少教师一进入复习教学,只是让学生做大量的模拟试卷。这种复习形式,其弊端至少有以下三点:一是反复的综合训练,长期给学生多点刺激,实际上造成每个知识点学生的印象均不深刻,导致考试点模糊;二是同质知识点反复操练,学生缺乏新鲜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降低复习效果;三是一次次的模拟考试,加重了学生的学业和心理负担,误入了“重负担、低质量”的怪圈。3.简单讲评。有的教师对学生复习训练的结果不予重视,不加反馈,训练题的讲评只对答案,不究过程。学生解答正确,教师便心满意足,不去追究和指导学生怎样得出这个结论,舍弃了最有价值的“怎样”(即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复习教学达不到“使学生掌握规律、方法”的高度。4.指导失控。某些教师教学能力较低,无论是复习内容的选择、复习层次的把握,都不得要领;有的只是对以前的教学内容作重复的讲解,缺乏给学生新鲜的刺激,系统的梳理,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二
要革除上面所列举的几种低效复习教学的弊端,我们必须确立以下几个教学观念。
1.目标观念
复习目标是复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是复习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确定复习目标,其意义在于使复习工作明确方向,避免出现脱轨和失误,有利于克服师生复习教学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因而,目标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这种教学以确定目标为先导,以达成目标为终结,整个教学过程都紧扣目标,目标达成度的高低就是复习效率的高低。
2.能力观念
素质教育的核心因素是培养能力。所谓“能力”,指的是运用已有的知识,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认知活动,解决实际问题。从最近几年的语文试卷命题分析,无论是高考试题,还是各类中考试题,都注重于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记忆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的分值比重越来越小,课本内的知识逐步向课外材料延伸。这一命题思路,引导我们在教学中,包括复习教学,要把能力训练和培养放在至高的位置上。只有培养学生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即信息的接收、处理、加工改造的能力),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境界。
3.实践观念
语文知识和能力,教师讲得再深再透再有水平,也只能使学生达到“懂”的水平。而要使学生具备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标志的能力,必须有赖于实践。因此,复习教学必须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践活动为主。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定向(给复习目标、复习任务)、释疑、讲评。把教师的“讲”压缩到最“精”的程度,学生才有可能在充分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能力。有效的复习教学模式,必须是一种师与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的结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以充分地体现,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才会扎实有效。
4.反馈观念
反馈原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认知活动的发生、发展,一开始就同信息反馈连在一起。课堂上的师生活动实际上是教与学双方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信息获取、处理、输出的流动过程。有了教师发出的信息,才有学生读书、思考、复习等学习活动,并把信息处理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反馈信息加以处理,及时调整教学,再生复习信息,传递给学生,以实现教学目标。复习教学中获取反馈信息,一般有三个时机:一是提示和分解目标时的反馈;二是学生训练时的反馈(教师巡视收集);三是讲评练习题时的反馈。复习教学中重视信息反馈,可使学生强化正确知识,纠正错误认识,调整思维方式,改进复习方法。
三
教学观念制约教学实践,要使复习教学走上高效率的轨道,必须以上述的教学观念为指导,努力改善复习教学的实践。其基本做法可整理为以下几点:
1.复习目标的确定
正确地确定复习目标,才能有效地展开复习活动。在制订复习目标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适纲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既有《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又有省、市《初中毕业、升学会考考纲》的考试目标。考试目标小于大纲教学目标。而考纲则是试卷命题的依据,因此必须认真学习、理解和应用考纲,并以考试目标为凭借,精心设计复习教学的目标。初中语文毕业、升学会考的目标一般分为五大块:一是基础知识及其运用,它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句子、标点、修辞、常识等知识点。二是现代文阅读,要求以三种文体为材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从五个角度(重要词、句的语境含义;段、篇的结构和层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不同文体的主要写作方法;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检测五种阅读能力(筛选能力、解释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三是文言文阅读,其目标为理解词义(实词和虚词)、理解句意(翻译重点语句)、理解文意(把握段、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是写作,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结构完整,语句通顺,格式正确。五是听力部分,要求能摘录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能把握段、篇的中心和要点。复习目标则对考试目标作具体的分解、调整。②明确性。复习目标的明确性主要体现在:(1)以学生为行为主体, 即明确学生的知识达成度;(2)用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表述, 即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3)带有一定的具体标准。③层次性。 复习目标应实施复习信息的定度控制,也就是对传输的复习信息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进行控制,以达到学生稳定地、有效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定度过高,则是超纲复习,拔苗助长;定度过低,则不能达到考试要求,也无法与试题吻合,也达不到初中学生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如掌握修辞方法有三个层次:一是能判断是什么修辞方法;二是能指出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三是能运用某种修辞方法写一段话。三个层次由低到高,初中复习教学目标应定度到
第二层次。 2.复习内容的选择
复习内容指的是学生复习训练的材料。复习教学过程,说到底是复习材料信息的传播、反馈、再生和升华的过程。复习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复习效率的高低。选择复习内容应遵循两条基本原则:(1 )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复习内容是复习目标的具体体现,选择复习内容要受到复习目标的制约,要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如省中考纲要中有“理解课本中作注的部分疑难词语”这一考试目标。加强针对性,就要注意“作注”和“疑难”这两个关键词。“作注”限定了词语复习的范围,“疑难”一般是指词的本义与语境中的含义不尽一致(如比喻义、引申义)和有其特定用法的词。如《海燕》中的“翡翠”(比喻义)、《匆匆》中的“徘徊”(引申义)、《春天的脚步》中的“鳞次栉比”(专用于建筑物)等。筛选此类词语作为复习训练材料,增强与考试目标的对应度。二是要针对训练对象(学生)的实际。有些知识和能力学生掌握得较扎实,复习训练时可以淡化,有些知识和能力学生掌握得较薄弱,必须选取相关材料进行强化训练。(2)典型性。 复习内容选材的典型性,指的是既要注意到训练材料对知识点的涵盖面,又要能通过训练,寻求规律,掌握方法。如一组标点符号使用的复习训练材料,应考虑到各种标点的使用情况,尤其要选取学生容易出错的,像陈述句有疑问成分的句末标点、引文中的引号和点号的配合使用等作为训练材料。又如语段的阅读训练,在命题时要力求考虑到结构、内容、写法、语言等多种角度。只要复习材料典型,就能“以一当十”,掌握规律,培养能力,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3.复习流程的安排
根据复习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情绪,优化复习训练程序,把复习流程工艺化,才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
常见的语文总复习有两种方式:一是竖式复习,即按课文、单元为序进行复习。这种一篇课文、一个单元均从语音、词语、标点、修辞、语法、内容、结构、写法等展开复习的方式,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①知识点零碎,缺乏系统性;②与平时教学重复,缺乏新鲜感;③与毕业、升学会考试卷命题思路不一致,缺乏对应性。二是横式复习,即按初中语文知识点为板块进行复习。这种以知识点为“链”,从课内和课外选取相关同质材料实施训练的方式,其特点是:①知识点集中,系统性强,给学生以强刺激;②这种集约式复习打破了平时的单元式教学: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组合,学生具有新鲜感;③与《考纲》中的“考试目标”和中考试卷结构对应,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中考复习阶段的训练程序可安排为以下五步:①摸底测试,即利用《考纲》中的样卷或前一年的中考试卷对学生进行初中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检测。摸底测试的目的在于:一是了解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掌握的现状,为确定复习目标和复习重点提供有效信息;二是使学生了解中考试卷的基本结构、题型和难度。②系统复习,即根据考试的范围、要求和复习目标,按知识板块指导学生逐项对应复习。复习时,教师宜编制好相应的训练题,注意到知识的涵盖面,以提高复习的效率。③重点复习,即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某些富有能力训练价值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重点复习时要注意到知识的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点。④综合练习,即将初中语文知识集约,编制训练题供学生训练。④模拟测试,根据中考试卷的结构、题型、难度,编制试卷进行模拟考试。模拟考试的目的在于:一是检验复习效果;二是为后续的复习提供校正信息,以便查漏补缺。上述的五步复习法既注意到系统复习,又突出重点复习;既有单项性训练,又有综合性训练;既有承前联系,巩固已学知识,又有蒙后操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考试心理素质。
4.复习课型的设计
复习课型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是: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②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中提高能力。
下面根据复习的内容,介绍几种复习课的课型。
①基础知识和阅读训练复习课型。这种课型的训练过程为:确立目标(教师提示本课时复习的知识要求、复习范围、达标层次以及复习方法)提示内容(由师生共同梳理知识,分析特点,把握难点)实践训练(学生根据训练要求,或整理训练材料,或完成教师编制的书面练习,或分组讨论相关的训练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信息反馈(统计完成率、正确率,追究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回授小结(分析典型错误,传授纠偏方法,归纳知识要点,预测考试题型)。这种课型设计的优点表现在:目标的体现度,主体的确保度,方法措施的有效度,教学效果的达成度。
②应用文复习课型。这种课型的训练程序为:理出写作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格式、内容、语言三方面整理写作要求)对照要求,评议实例(投影正确实例,学生按要求逐条对照明确)修改错误实例(投影错误实例,指导学生修改完善)提供材料训练写作(指导学生审察题目,摈弃材料中的干扰信息)交换修改作文,互相评议交流。这种课型设计的优点:一是紧扣训练目标和改、写两种考试题型;二是训练过程逐步推进,由理性的初步理解到感性的深入理解,再到实际运用,最后强化巩固;三是节奏快,变化多,时效高,输入的信息量大。
③大作文写作训练课型。这种课型的训练程序为:提示文体特点(从各类文体的写作目的、谋篇布局、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复习,使学生明确其写法)交作要求(以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为依据,从思想、内容、结构、语言以及书写、字数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出示命题(或提供材料),指导审题列出提纲,互相交流(提纲中要求体现基本内容的结构层次)写作训练(时间紧张,亦可口头作文)交流评改(既可是就主要写作要求进行评改,也可是综合性的评改)。此种课型设计的优点在于:既传授写作知识,又注重实践操练;既有写前指导,又强调写后评改。
④试卷讲评课型。这种课型的操作程序为:教师解说命题意图,评价试卷(从考试知识点、考查能力、试卷题型、难度等级以及预估分数、试卷特点等角度加以说明)逐题讲评分析,订正错误(可由学生讲答案和解题思路、方法,教师作适当点拨启发)教师小结考试情况,分析典型错误。试卷讲评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重视解题程序和方法的指导;二是要善于分析典型错误的原因;三是要强调答题的规范。
优化课型设计,还必须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习惯进行分配,要根据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作出调整。
5.复习方法的应用
要提高复习效率,还必须讲究复习方法。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和能力的要求,可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
对某些识记性的而又分布面广的知识,可“编制简明实用的图表”,使知识集中化、条理化。如“识记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这一知识点,可按“姓名”、“国籍”、“时代”、“主要作品”等项目分类编表格,填写复习;又如“识记课本中有注音的部分生字的读音”这一知识点,可将这些生字的读音按其音节分类编制表格。这种归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复习,能使我们对知识的“瞬间记忆”上升为比较牢固的“长效记忆”,而且,将原本分散的知识集中在一张表格上,便于后续的再复习。
对某些理解、分析性的知识,可根据有关知识的不同特点,采用“比较法”进行复习和训练。某些知识与知识之间,由于差别细微,往往容易混淆。这就需要对它们作细致的异同比较。如“近义词选用”,可将备选的几个近义词,从词性、词义、词的适用范围、词的感情色彩及搭配等方面加以比较,从中选出最恰当的词。又如分析句子成分,宾语和补语两种成分一般都出现在谓语之后,因此,常常容易“张冠李戴”。如果从句子的结构和词性上作一番细细的比较,就不难掌握它们的不同特点,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对一些应用性的知识和阅读简答题,可采用“找规律”的方法进行复习。如“变换句式”,先要明确两种句式的不同特点,然后通过实例分析,找出变换的规律。比方说,要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就有三点要领:一是要加表示反问
的语气词;二是将原句否定形式改为肯定形式,肯定形式改为否定形式;三是将句号改为问号。掌握了这些规律,自然就培养了“举一反三”的能力。思维容量大、综合性强的阅读训练,在解题上同样有规律可循。阅读简答题的一般解题程序为:审察题干,发掘提示性信息根据命题角度,确定阅读材料筛选相关语句,截取关键字眼按照表述要求,加工改造形成答案。这种复习方法,将巩固知识、传授方法、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充分发挥复习教学的功能,切实提高初中语文复习教学效率,是一个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实践课题。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这一课题研究必将不断深入>!<。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培养学生成为理想远大品德高尚有奉献精神的人,首先要做到严于律已,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谈吐优雅。要知道,教师的言行举止,精神面貌,语言态度、思想作风都对学生具有渗透性,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珍重自己的形象,尊重自己的人格,用教师的职业道德约束自己,提升德育素质,使本身成为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
二、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理想之根,事业之本,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人,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竭尽全力为祖国服务,有了炽热的爱国热情,就一定能够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在语文学科中蕴含着生动的、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如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体会到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那种为国家、为民族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启发学生,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里,我们是否还需要这种精神,以及如何以实际行动去爱国,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三、在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学生要正确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联系,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如讲授《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为了保证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让年轻的斑羚获得新生,通过这个事例,使学生感受到斑羚身上折射出来的团队精神牺牲精神,从而教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
四、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当前,有少部分的初中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把生命当作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打群架致伤,无视交通安全,闯红灯的事故时有发生,常见于报端,针对这一情况,在学习《热爱生命》一文时,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而是要充分利用时间,珍爱生命,做事三思而后行,切实做好每一件事,为祖国为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环保教育是新形势下学校教育面临的一大新课题,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被严重的生态平衡等环境问题已成为相当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喂,出来》中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带来的危害及不良后果,再联系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还有一些地区因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地质礼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灾害,让学生知道当下必须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好生活环境,实现天长蓝、地长绿,水长青。
六、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行的语文教材不乏有一些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在作家笔下有多姿多彩的世界,有丰富的情思,有精巧的构思,有优美的语言,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悉心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品味,感悟其中的魅力,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作品也写得很美,描绘性的文字,褒扬赞美的感情,极有吸引力的艺术情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评价美,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作用。
七、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
“人无信而不立。”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源远流长,精神遗产洋洋大观,就其精髓也可谓丰富而多彩,其中一点便是“诚信”也被奉为中华民族做人之根本,她一向是中国人引为自豪的美德。诚信缺乏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也严重危及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农村,初中学生的诚信状况不容乐观,说谎,抄同学作业甚至出钱雇同学完成作业,考试作弊,且花样不断翻新,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作为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如讲授散文《信客》时,文中作者刻画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正直善良的高尚品质,这种诚信是需要大力提倡的,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该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诚实守信者,奉行“君子戏言”“行必信,行必果”。
八、教学中渗透理想教育
理想是奋斗的目标,能给学生前进的动力,不断引导和激励他们去学习和工作,目前在学校中,有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得过且过,心里感到空虚和迷茫。为此就要把理想教育融入教学中,如钢琴家贝多芬为了自己酷爱的事业,不畏艰苦、刻苦创作最终成为钢琴家。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鲁迅年轻是学医的,可后来弃医从文,最终于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这个事例应教育学生,象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无形中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理想教育的熏陶,并为理想去奋斗。
九、教学中渗透责任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其背影于现在社会上责任意识缺乏的危机。当今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太宠爱以致他们经不起坎坷,挫折,缺乏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勇气,缺乏对自己、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感,难以担当起时代,国家赋予的责任。身为语文教师,应注意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如在学习课文《散步》时文中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感受到作者的高尚的品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思想情操得到陶冶,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总而言之,德育的内容相当丰富,渗透的方法多种多样,语文教师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德育渗透,善于挖掘教材,联系实际,不断发展并增添新的内容,因势利导,常抓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文”与“道”两方面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全面提高民族的素质教育。
教科书中,学生最喜欢看什么书?你看发下来新书时,学生首先翻开什么书读得津津有味就知道了。那肯定是咱们语文老师引以自豪的语文书。一节节一年年的课堂学习中,学生最轻视的是什么课?看看不少学生读到初中甚至高中依然分不清修辞方法、说明方法、表达方式等就明晓了。那肯定也是咱们语文老师汗颜心痛的语文课。文章是浑然一体的精美艺术品,学生自然喜欢。那学生为何轻视语文课呢?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面对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学生而言,按部就班、支离破碎的课文解读应该是其中一个原因。再看看名师的课堂,再回想自己某些师生群情激昂的课堂,就会发现学生也是喜欢语文课的,不过他们喜欢的是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的课堂。那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注重课堂的绾合,用浑然精彩的课堂把学生们紧紧绾合在你的课堂里。那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否绾合、怎样绾合呢?本文将根据笔者学习听课以及上课的经验尝试着梳理一二。
一、重绾合是初中生对语文课的心理需求
初中生年龄大约在12—15周岁,心理上认知、情感及个性虽然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自我意识较强,但学习动机还不够稳定,意志品质也不够成熟。你问小学生你将来干什么,他们会告诉你他们的远大志向;你问高中生的人生目标,他们可能会告诉你明确的目标。惟有初中生,当你问他们的目标时,他们往往是沉默的,因为他们觉得说得太大可笑了;说得具体也不可能,因为他们几乎还没有考虑过。一个人意志力的强弱与其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很大的关系,当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确立起来时,责任心、坚韧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质就不可能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他们大多还是喜欢谁就学谁的课,喜欢这节课就全身心投入,不喜欢他们会游离在课堂之外。特别对于看似谁都能听得懂的语文课堂,如果你仅是按部就班学习课文或者一块一块地肢解课文,破坏了他们对这篇文章的美感或者你没能上出超越他们理解的新颖内容,都不足以吸引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所以重视语文课堂的绾合是初中学生对语文老师的基本要求,老师设计的内容及课堂的呈现要能紧紧地抓住他们的心。
二、重绾合是语文学科对语文老师的需求
重绾合也是语文学科对语文老师的需求。《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它多达十项。在总的教学建议中,它也列举了六大建议。在课程理念中它也强调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作为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语文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面对同一篇文本,不同的语文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语文素养确定出不同的教学内容。而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魅力,语文本身就是博大精深的,语文课程的丰富性以及其多重功能、多样策略为每位语文老师发展教学个性奠定了基础。这样就可以产生语文教学的丰富内涵、多样形式,可以使得每一节语文课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与无限的张力,因此自觉自主地绾合好每一节语文课就成了语文学科本身对我们语文老师的必然需求。
三、巧设计是语文课堂教学绾合的基石
教母语的语文老师拥有可以自由绾合教学内容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也最容易上得支离破碎、不知所云,因此,设计教学预案对于语文老师而言特别重要。教学预案的设计一般有两种构思方式,一种是板块结构,一种是线性结构。两种方式很难说孰优孰劣,一般优秀的设计倒多是两者的紧密糅合。比如你在教案设计上看到的可能是“导入”“整体感知”“具体品味”“拓展延伸”“作业布置”等几个板块,但是,好的设计一定是有一条线贯穿了所有板块的,而决不会让每个板块是断裂开来的。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领军人物余映潮也经常采用板块结构来上课,但是他设计的板块看似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几个板块之间还是形成了层层递进式的教学思路的。比如他的《济南的冬天》一课,就用“三读”(一读,了解文章大意;二读细细品味了精彩段落;三读就是课后作业的背诵)串起了从导入到感知再到品味和巩固的几大板块。
那么常态课中,采用那种形式较好呢?可能采用板块结构的老师不在少数,因为觉得它思路清晰,容易操作,不用费尽心思怎么去设计过渡绾合的问题及语言,用“接下来我们做什么”就可以顺利上完一节课。但也正是因为此,语文课往往上得波澜不惊,味同嚼蜡。因此,越是平时的常态课,笔者认为越应该采取的是线性结构。虽然设计时需要找到好的切入点,备课的难度增加,时间延长,但是一旦你设计好了宛如一篇精美文章的教学预案,那么当你走进课堂时,胸有成竹的感觉和你上课过程中如行云流水的教学流程会抵消掉你课前备课时所有的辛劳。作为老师,还有什么比看到学生全情投入的神情更满足自得的呢?
比如,《那树》是台湾当代散文家王鼎钧的作品,文章通过描写一棵大树的命运,含蓄地表达了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是一篇难度颇大的散文。我校夏老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以“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这一句子为文本鉴赏的主干,探究老树的命运,引发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这一句子在文中的重要性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只要找到了这一句,全文的脉络就非常清晰了。夏老师为学生寻找了一片利于放飞的天空,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整节课由于有这条线的串联,听、说、读、写相结合,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感悟和发现变为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进入课文到深入课文最后到探寻主题并自我发现,最终顺利完成整个预设。师生共同投入感情的一节课,学生是系着线的风筝,高飞于蓝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是系着牛绳的耕牛,听所谓的答案,默默记笔记。再说,新课程的实施,试卷上很少是书上直接学过的答案,让学生被动地记笔记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素养丝毫没有帮助。
郦道元的《三峡》是一篇优美的文言写景散文,在设计时我想把文意疏通放在语言品析的环节里,于是我从“峡”字形入手设计:“‘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所以要写三峡风光,当然要从三峡的哪两个方面入手来描写?”“在作者描写的山山水水中,你喜欢什么呢?”“你喜欢山的什么呢?”“那么你喜欢三峡水的什么呢?”在字形的引领下,层层追问,在学生找说的同时融进字词的疏通和美文的诵读,一气呵成,学生也感觉酣畅淋漓。《落日的幻觉》是一篇说明文,但第一段又比较生动形象,因为描绘了落日的幻觉,后几段文字是揭示幻觉的原因。抓住这个特点,我设计时构思了“艺术让我们沉醉,科学让我们清醒”的教学思路,引领学 生品味了说明文中描写的精妙及这类事理说明文写作的顺序。整节课,由于遵循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行文顺序,达到了步步深入而又井然有序的效果。
其实,就是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浑然一体的艺术品,所以几乎每篇文章也都能找到巧妙设计的那个点,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湖心亭看雪》中的“痴”字,《孔乙己》中外貌描写的那句话或者引人深思的结尾,《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出大乱子了”的关键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和“纳”字等等。还有看名师的课堂实录时就发现,被名师演绎过的经典文章莫不是浑然天成的艺术品。名师特别注重教学预案的精妙浑然设计的原因就是因为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实现课堂教学科学管理的根本。语文教学活动必须是教师有意识的控制活动,是有目的、有方向的运动。课前符合学生思维层次、思维规律的精心预设才可以实现课堂上的定势控制。老师的设计像攀登阶梯一样,步步升高,逐渐推进,才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攀登,并向纵深处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时刻获得一种动力准备状态,以便于迅速转化为高效的学习功能。
四、妙语言是绾合成为常态的教育智慧
老师要能像盐一样融入孩子的身体里,学生才能和你在课堂里产生紧密的连接,形成有效的互动,达成学习的最大效果。课前精妙的设计是很重要的基础,但也只是基础。在真正的课堂教学现场,最浑然一体的绾合还特别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智慧。而课堂调控的课堂智慧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巧妙的提问语言和衔接过渡的语言。
提问语言很忌讳说“接下来请同学们回答老师的这个问题”等很直白的话,似乎把一节课变成了练习讲评课。除掉课文的主问题是自己课前精心预设好的之外,课文的追问问题在课前预设的基础上会随着课堂的进展有一定的变化。这时候巧妙巧妙的衔接语十分重要,它可以不着痕迹地把问题引向纵深。比如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余映潮的《济南的冬天》中当余老师感觉到学生的表述还没有到位时,不是说“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还有吗?”“只有这一点理解吗?”等不少人常有的引导方式,他总是悠悠地说:“对,下面还应该有话说。”用这种方式来重新启迪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能、规范学生的学习方法。严强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当发现学生结合王熙凤的外貌描写分析性格陷入瓶颈时,严老师用“大家知道清朝妇女服饰美的标准吗”引导学生轻松地解读到了王熙凤华贵美丽外表包裹下的多重性格。
在提倡语文教学重视人文性的今天,衔接点评的语言被越来越多的老师重视,但是在改变只用“好”或“不对”之类过于简单的评语一评了之的情况的同时,有些评价又走入了虚假的误区。比如,“真好,你回答的真不错。”“你真棒!”“大家掌声鼓励一下!”因为当你说这些时语调很平淡,没有惊喜的眼神和语气时,初中学生决不会因为这些所谓的表扬而激动,从而提高课堂的投入度的。其实只要你老师是真诚,全情投入的,不用直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额外的点评,而只要在逐渐推进的教学流程中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客观点评并引领深入就可以了。嘉兴名师姚培红老师在上《生物入侵者》一文时,姚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都作了点评,但丝毫都没有哗众取宠的生硬之嫌,就是因为姚老师都在解读质量的本身上进行点评,说出了学生优秀的地方以及不足的地方。比如在进行说明文片断练习时,有一!个学生开头那句话是用记叙文的表述方式介绍了自己喜爱的花瓶。姚老师及时抓住这一细节,在肯定她说明方法用得好的同时,校正了开头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没有练习过说明文写作的前提下对说明文的语言表述问题有了最及时地对比感知,效果很好。再如钱梦龙老师在教学《论雷峰塔的倒掉》时,当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说本文写得有些杂乱时,钱老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来讨论。由于学生都知道鲁迅的文章肯定不会乱写的,当站起来说时“我……我想鲁迅写文章是不会乱来的”的无效答案自然出现。但是,钱老师抛出问题的目的肯定不是这个,而是引导学生读进去,读懂。当发现目的没有达到时,钱老师的处理非常高明,他继续笑着把问题引向了深入:“当然,鲁迅如果乱写的话,那就不是鲁迅,而是一名水平不高的中学生了。但不能把这个作为理由。要用文章本身来 说明。”在钱老师不动声色而又积极的引导下,学生慢慢走进了文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在越少感到教育的意图时,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因此,新鲜的情势、奇妙的方法、奇特的事例、风趣精美的语言、丰盛高贵而纯粹的情操、良好的教学气氛,张弛有致的课堂节奏……这些,都是我们教学过程所追求的、并且趋于成熟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重视教学设计的绾合和课堂过程的绾合就是促使课堂浑然一体,尽可能让学生在不那么明显地感觉到你的教育意图的状态下就自然地融入你的语文课堂,爱上你的语文课堂,从而实现精美文章的精妙解读。
开初中语文新教材,犹如踏上了一次奇妙的精神之旅,沿途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一片片精神风景美不胜收。毫无疑问,曾有许多人怀着对新课程的好奇心来“赴约”,而几乎所有描述它奇异的文字,都难以满足这份好奇心,仿佛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捕捉住这潜伏在纸页间每一句话中的悬念和答案。与新课程相约一学期以来,我们初一语文组每一位老师所做的,就是聚精会神地采撷每一个诠释新课程理念的细节,虽微不足道却也别开生面。
“学习,是一个像诗一样迷人的字眼。”----德哲学家康德
我们都知道,在诗歌的国度里,语言是奢侈的,并且在最让人沉醉的时候总是缺席。在这里,我却要用诗来形容新课标理念下的学习。理由可以用一个故事来解释:
一日孔子对弟子说:“予欲无言”。弟子不解:“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我想,还有什么比这天地间的大美更美的呢?可通过“诲人不倦”,通过语言的教育能做到的,只是那么一点点。不言不等于不寻求,我们依然要用这大美来滋养我们的个性“美”。所以,我更愿意和我的学生一起来享受诗一样的学习。
我想,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又开始浪漫了,我们又开始需要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了(诗是有空白的,有余地的,有空间的,能够让想象力飞翔的。)?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生存基础具有了诗的性质,我们又开始了“诗意的生存”、“诗化的时代”?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课堂又开始包孕更多的可能性,甚至可以再现类似文艺复兴时期的那种生机盎然的人文趣味了?
“浪漫”从课堂提问开始,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学生天马行空的思考,七嘴八舌的回答,别出心裁的想法,那些被学生个性化的思想标点过的段落似乎都顷刻间获得了全新的涵义。在诗化的学习面前,对与错失去了昔日的权威。
如果说“言有尽而意未尽”是一首好诗的标准,那它更是一篇好课文审美价值的体现。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于言而动于情,总是以自己的知识贮存、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和审美情操丰富着课文的意蕴。在课文戛然而止时,学生依然作着“超文本”的发挥。比如在研读《第一次真好》时,学生会反其道而行,认为并非第一次都好;在研读《皇帝的新装》时,学生会提出骗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等等。这样,既不损害课文主旨,又开拓了思维空间。
语言在诗歌中的缺席或许恰恰泄露了它无所不在的踪迹,那么也意味着诗一样的学习也是无孔不入的。叶圣陶先生就曾在《读书二首》中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新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无疑是与这种“超文本”的理念和“大阅读”的策略不谋而合的。
诗是美丽的,学习亦然。
“大胆地说吧,怎样给苹果命名”
这是里尔克的一首诗在我脑中留下的零星的记忆,此时我却要用它来概括我和我的学生在这场学习的革命中所迈出的第一步。
在我看来,初中语文新教材是一部张扬人生智慧的词典,它引领每一个读者走向深邃、敏锐。带着真实的呼吸和未曾有过的思想的自由,我们从课堂笔记中那些潦草乏味的文字,从冷冷的纸页间跳出,我们正以思维的行草形式来重新诠释每一个词条下面所覆盖着的真实感受,并且大胆地说出来。一切从重新命名开始。当我们用自己的触角碰到了一些来自往昔的语词时,便撬开了被封顶的记忆,思维的贝壳张开了,光芒便从心灵的窗户中透露出来,尘土里的树叶都开始舞蹈,世界便被美妙的声音所浸润。
在《生命生命》里,我们和杏林子一起站在生活的细节之处思考生命,发现这个世界上连一朵花一茎草一湖水一尾鱼都那么持久地拥有令人震撼的特质。我和我的学生在静听生命,静观生命之余,即刻给“生命”命名,我们用小小散文诗续写的形式重新找回了隐匿的诠释,你听多鲜活的声音:生命是战场上被烈马踩不倒的草茎,生命是雨夜里永不失明的灯火,生命是一颗滚落在草叶上的露珠被摔碎前的最后一次眩目的闪耀,生命是一群疲惫的蝼蚁抬着战利品亦惨亦烈移动的步伐……
在《山中访友》中,我们深情地面对山水林木飞禽走兽呼唤了一回亲朋好友。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我们发现自己是在和宇宙万物捉迷藏,我们出现,我们隐藏。或许我变成一只鸟,一棵树,一朵花或许我变成一缕电波,在广袤宇宙旅行,叩问彼岸世界无穷的门,结识我无处不在的知音,我们学会了和天地间的精神相往来。
面对“四季”,我们用真切的感受来把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一一解读,我们读出了春的忧伤,我们读出了夏的单纯,我们读出了秋的欢欣,我们读出了冬的温情,我们心中有了自己的四季。
面对“科学”,我们从《化石吟》奇幻的化石世界中窥见了科学的神秘,我们从《看云识天气》漂浮的云彩中读出了科学的美丽,我们从《绿色蝈蝈》的歌唱中读出了科学的灵性。
通过命名,我们欣喜地发现,我们也开始真正拥有一些语词,通过命名,我们静默的思维开始被檫亮,通过命名,我们获得了一个新的视角。
旅途是愉快的,可我们却不知道走向的终点是否依然美丽,但我确信未来即使是渺茫和不可知的,那也是从希望中升腾起的渺茫和不可知。我想做的只是保存好沿途中一个个美丽的瞬间,将它们变成一个个刻骨铭心的记忆并长久地留在心里,直到产生新的彻悟,从而使瞬间变成永恒!
语文兴趣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兴趣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发挥。科...
初中语文学生学习能力篇1 自主学习能力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自主设计阅读、听讲、研究...
高中语文论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探究的路径和方法 一、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实践意义 教师语文素养的...
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说话训练 摘 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最重要的目标...
小学语文作业论文: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概述 摘要:语文作业是为了确保学生能落实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位思考 摘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