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

时间:2022-04-12 11:35: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小学语文阅读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新概念阅读”不容回避的选择──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态势

2OO1年7月26-28日,我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多种风格展示会”,并以“评委”身份与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一起研讨了4节识字课和12节阅读课。大会给我的突出感受是,阅读教学确实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心;同时又燃起我强烈的愿望,必须把“新概念阅读”的理念和技法推广到小学阅读教学中去。

所谓“新概念阅读”,是针对非科学的落后的阅读旧观念、旧传统而提出来的,它并非排斥有用的阅读老概念,而是继承和发扬中外阅读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总结改革开放2O多年来中国阅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创立现代化、民族化、科学化的阅读新理念、新策略、新方法。我们有这么四句口号:“提高阅读科技含量,弘扬阅读人文精神,及早培养读书习惯,努力营造书香社会。”按照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建设先进的“阅读文化”。

新《语文课程标准》代表了语文教育的改革方向。其中第一、第二、第三学段关于“阅读”的31项教学要求,预示着小学阅读教学的改革方向。它与我们提出的“新概念阅读”,其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下面,我想从“阅读教育体制、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教学过程、阅读个性发展、阅读课堂环境、阅读方法效率”六个方面,结合这次“课堂教学多种风格展示会”的实例,来具体谈谈小学阅读教学的发展态势:

一、让幼儿学会识字,在小学低年级开始读文教学,使以往的“落后阅读”教育体制向“尽早阅读”教育体制的方向发展

人生阅读,始于幼儿。两岁前后是儿童口语发育的最佳时期,6岁左右是儿童书面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亚洲汉字文化圈的幼儿园识字实验成果普遍证明,及早让幼儿认识2O00字(只要求会认会读,不要求会写)是完全可能的。“七岁开始识字,九岁开始读书”,这个滞后的阅读教育体制,现在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是对的,但必须提早阅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让学生“在读文中识字”。我们不能脱离阅读教识字,纯粹为识字而识字的教育方法,再也不能适应新的语文教改潮流。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改变了传统的以识字为中心的编制,换成了以读写为中心的教材体系。“人文识字”公认为小学识字教学的主要途径。黑龙江佳木斯市第七小学纪春岩老师执教的成语识字课《愚公移山》,通过诵读28个字的韵文(“愚公移山志冲天,率领子孙凿石岩,自信努力不中断,王屋太行两山搬。”),很快产生了“文熟字悉”的效果。众多实验表明:“为阅读而识字,在读文中识字”,即以篇章为单位进行语言训练,在阅读汉文的过程中学习汉字,已成为小学阅读教学不可动摇的原则。

二、阅读教学首先是培养阅读能力,其次才是培养写作能力。必须突出阅读课的本色,使“重在写法指导”向“重在读法指导”方向发展

多年来,受“读只是为了写”的影响,阅读课沦为作文教学的附庸,语文教材中有关阅读的知识和技能的课文太少,教师被迫在阅读课中大讲作者的写法,少讲或不讲读者的读法,多练范文的仿写,少练范文的自读,致使阅读课未能落实自身的教学目标。“新概念阅读教学”强调阅读课应明确多元的阅读教学目标(包括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能力、陶冶思想情操),而以“培养阅读能力”作为首要的最直接的目标,使阅读课显露它的本色,成为真正的阅读能力训练课、阅读知识疏导课、阅读情志修养课。

阅读行为属于智力含量很高的操作技能。凡自觉的科学的阅读教学,训练前应了解每项阅读技能的程序性知识,知其然;训练后应总结该项阅读技能的陈述性知识,知其所以然。小学生的阅读启蒙教育更应以阅读知识为先导,不能再走“自发习得能力”的缓慢老路。具体说,就是要在单元“导读”、课文“预习”、“思考和练习”以及“知识短文”的合理穿插中,有计划地分布阅读的知识点和能力项目,有意传授科学的阅读理念,明确阅读的操作程序,弘扬阅读的人文精神。

吉林长春市宽城区南京小学李娜老师执教《登山》,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画、边谈,从峭壁和深渊感受小路的危险,从对话和行动领悟列宁探险的志趣,还抓住巴果茨基领路一段让学生比较“背贴”与“背靠”、“碎小”与“小”、“移动”与“走动”,围绕一个“险”字,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这样学会“语境定义,意会神振”,具体落实“读法指导”,避免了“在暗胡同里摸索”,真正在提高阅读能力上下功夫。

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郑锦杭老师执教《狼和小羊》,打破“师问生答,繁琐分析”的传统“讲读”模式,立足于“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挖掘课文的阅读潜能和人文价值,重点训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和“边读边体会”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去感受狼的凶恶、狡诈、蛮横和小羊的天真、善良两个艺术形象。这样以读代讲,以读促解,以读悟法,以读动情,切实做到了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引人进入“得意者越乎语言,悟理者超于文字”的境界,真正显示了阅读课的本色。

三、让“阅读教学过程”尽可能逼近“实用阅读过程”。在“披文得意”的基础上加强“运思及物”的训练,使“导读”向“导写”延伸,使“半程阅读”转化为“全程阅读”

阅读教学要培养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就必须让阅读教学的特殊过程逼近生活和工作中的一般阅读过程,即经历“披文得意及物”的全过程。阅读是吸收和表达相统一的过程,先要把作者的书面言语内化为读者的内部言语,后要将读者的阅读心得外化为口头或书面言语,再身体力行将精神营养转化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物质能量

。多年来,旧的阅读观念把“入情得意”当作“阅读的最终目的”,轻视“用意及物”的阅读迁移能力训练,致使许多教师误以为经历“语言思想语言”的回环,就算完成了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披文得意品文”只是阅读理解和鉴赏,只是“入情得意”的一半路程,还有“运思及物”的另一半更艰难的路程。只重吸收,不重表达,只顾认知,不管实践,这是阅读教学的一大误区。“半程阅读”的教学积习也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小学生阅读当然要兼顾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在“语言思想语言”之间走几个来回,追究写了什么和怎样写以及为什么这样写,因此应重点抓阅读吸收、抓阅读积累。但是决不可忽视表达性阅读,阅读表达既是对阅读吸收程度的检验,又是对阅读迁移能力的训练。鉴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没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老师应尽可能使训练性阅读和生活中的实际阅读趋于一致,完成“意化”和“物化”的双重转化过程。

江苏海安县西场小学何春光老师教读《爬山虎的脚》,重点导学第三、四、五自然段,观察爬山虎脚的样子和爬的过程;“披文得意”之后没有停步,继续布置作业,让学生“运思及物”:“想想和爬山虎相似的植物还有哪些?仔细观察后模仿课文写一篇观察日记。”这种“导写”实为“导读”的延伸,是文本向实际生活的迁移,是“有字书”向“无字书”的延伸,是阅读教学改革的攻坚目标之一。

四、在“学习性阅读”中进行“探究住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教育

如果把阅读行为分成学习性阅读、欣赏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四级,那么小学阅读教学基本属于“学习性阅读”,即以学习阅读知识、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为主要目标。阅读教学改革的重心是改变阅读学习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阅读教学,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阅读、交流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按照“学创相生”的阅读原则,在学习性阅读中应该而且可能进行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教育。阅读创造,就其结构,包括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就其过程,包括理解中的创造和运用中的创造;就其层次,包括原创和仿造;就其核心,包括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在形成良好阅读习惯上,要让学生养成阅读行为定势;但在训练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时,却要突破阅读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究。问题在于科学地确定小学生阅读创造的具体标准和可行途径。在阅读探究中如果小学生能有一点独特体验,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在读中悟到的见解,都应热情鼓励。

湖北武汉市崇仁路小学董琼老师教读《高粱情》,出色地贯彻了“自主阅读”的精神。她抓住课文三、四、五自然段对高粱气根的特点和作用的描写,让学生遵循“托物寄情”的思路,去感悟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敬佩之情。江苏启东实验小学沈虹霞老师教读《黄山奇松》,成功地运用了“交流阅读”。她展示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阅读,领略黄山名松的神奇和秀美,创造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课堂氛围。

黑龙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学校李晓密老师教读《五彩池》,引导学生朗读全文,背诵第二、三自然段,品味描绘形状和颜色的佳句(特别是比喻句),感悟五彩池的神奇景象。感悟时并不拘泥课文的描写,而是展示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去描摹,去生发,再现人间瑶池的千姿百态和五光十色。这样强化了读者“重构文本”的主动创造意识,使阅读课出现了“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生动局面。

五、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大力开展课外阅读,使“小阅读教育”向“大阅读教育”方向发展

首先搞好课堂阅读教学,“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是对的。像这种“全国中青年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多种风格展示会”,着力研讨课内阅读教学的改革,是相当成功的,值得持续开展下去的。然而过分地依赖课内阅读,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课本阅读上,那是阅读教学的误区之一。阅读资源和阅读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必须在搞好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加强和加快阅读活动课程和阅读环境课程的开发。

大语文教育要求我们推行大阅读教育。所谓“大阅读教育”,从阅读对象来说,提倡读“纸本书(包括纸介质的书报杂志)、电子书(电脑、网络、影视、音像)、无字书(自然万物和社会人情之事理)”三大类;从阅读内容来说,不但要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而且要博览新、活、宽的读物;从阅读课堂来说,要开发课外和校外的阅读第二、第三课堂,自读课应超过教读课的四五倍。阅读的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必得靠课外阅读活动才能实现;阅读的校内外沟通必得靠家庭阅读教育、社区(社会)阅读教育才能实现。

叶圣陶诗云:“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和家门,抓住每周的双休日和每年的节假日,参观旅游,去阅读大自然、大社会这一部“无字书”,去领略万事万物之理。这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书”“地书”“活书”。纪购诗曰:“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的确,课外和校外阅读永远是学生课外生活的快乐选择。

六、强化阅读的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坚持以精读训练为主,以略读、快谈训练为辅,从小树立“精谈、略读、快读三法合用”的新观念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求学生“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体包括“精读(含朗读)、略读(含默读)、浏览”三类。我以为:“浏览”是快读的一种常用方法,其含义狭窄,没有“快读”的内涵丰富,且为“略读”所采用,它与精读、略读不相称,还是换成覆盖面更大的“快读”概念更好。“新概念阅读”包括阅读原理和阅读技法两个层次。据我对古今中外阅读技法的多年研究,完整的阅读技法系统就是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法:精读法,用朗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250字以下,理解和记忆率达80%以上;略读法,用默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250一500字,理解和记忆率在80%左右;快读法,用视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500字以上,理解和记忆率在70%-60%之间。这是着眼阅读的时间和效率来区分的,是依据阅读能力的发展程序来排位的。

精读是略读、快读的基础。小学阅读教学应以精读训练为主,但应降低要求,降低难度。追求理解深度是没有限度的,弹性很大,教师须适应小学生年龄特征有所控制。略读、快读是精读的重要补充,在阅读广度和速度上是重大发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快读是综合运用的。在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中,三者还常常遵循“快读略读精读”的次序:先用快读法,迅速选择阅读材料;再用略读法,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重点;后用精读法,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

要切实做到小学生课外读四150万字以上,单凭精读是不行的,还得辅之以略读和快读。新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二年级“初步学会默读”;中年级“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高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并且“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所谓“快速查阅资料、收

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就是快速阅读能力。实验证明,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行快读训练,一直延续到小学高年级毕业,不但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浙江省舟山市特级教师乐连珠经过14年实验,获得巨大成功,学生平均读速达2000-2200字,理解率为75%-80%,有效读速为1500-1600字,最高的每分钟能读4000—5000字。她把快读启蒙阶段的基础训练分为七个步骤(视觉训练、速机图片、快读词语、快读句子、快读句群、猜读字句、快读文篇),又把文篇快读方法分为整体式阅读(理解率达70%-80%)、寻找式阅读(理解率达80%-90%)、浏览式阅读(理解率在60%一65%左右)。显然,这是结合小学阅读教学实际,对国外整体阅读法、鉴别阅读法、筛选阅读法的简缩与活用。应该说,这是小学快速阅读教学的先进典型。

最近,河南大学出版社约我和甘其勋主编了一部新书《快读指导举隅》,我们邀集了全国小学、中学、大学、成人各方面的快读研究专家执笔,乐连珠专写小学快读训练,有5万字的篇幅。该书试图继承和发扬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的光荣传统,建立“精读、略读、快读训练一条龙”的新体系。该书出版后,我们计划在全国逐步推广快读教学法,希望得到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支持,使快速阅读训练成为全国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论文摘要]课外阅读的丰富性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培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探索新形势、新标准下课外阅读有效引领方式,完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引领策略,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引导的实效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空前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着、裂变着,由此牵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文化与精神活动方面的改变。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阅读活动以锐不可当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着,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两良性循环。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最基本的环节之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和文章作者之间产生共鸣和感悟,达到阅读活动的真正目的。而创造性思维能够让学生运用更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可以不断探索、实践以及创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视,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出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1.小学语文学习的特点

1.1模仿性学习。小学生都处在年龄比较小的阶段,需要通过一定的模仿来完成大多数知识的学习,另外,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模仿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小学语文学习是一种模仿性的学习。

1.2联想式学习。大多数的语文教材都是用篇作为单位,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以此为单位进行教学,很多情况之下,课程间缺少了必然的联系,因此需要学生通过联想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所以说,小学语文学习是一种联想式的学习。

1.3积累性学习。相对与其他科目来说,语文是一门最具有综合陛的学科,并且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无法快速形成,而是需要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所以说小学语文学习是一种积累性的学习。

1.4体验式学习。为了能够理解并接受课文中的思想、态度以及情感,学生必须运用反复体味、领悟以及推敲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所以说,小学语文学习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

2.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新,不是遵循传统,而是推陈出新,它是让一个民族永远保持生机的动力源泉。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过程,通过创新的能力和思维能够获得崭新的成果,除此之外,还可以把创造性思维看作人们在知识领域中的思维活动,它不但可以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还可以在这基础上探索出有一定社会价值和独特的全新事物。

在创造性思维中,包含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更多是表现在发散性思维上,发散思维靠着已经获取的信息,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争取探索出一切可能的答案,是一种展开式的思维方法。创造性思维有着新颖性、独创性以及首创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个人智力水平的发展。

另外,创造性思维与想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创造性想象是通过已经获得的表象,在头脑中形成独立、创造性形象的心理过程,一直都和创造性思维密切联系在一起,通过以前获得的经验创造出新的形象、提出新的假设,让创造性活动可以更顺利地进行。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1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着名的教育家泰勒提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着某种才能,可是大部分教师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导致了学生才能的发展遭到了忽视,从而让学生失去了发挥才能的机会;如果学校能在学科之外多挖掘出一些其他的才能,那么很多学生都可以取得卓越的表现。”由此可见,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不仅要发现学生的不足与不完善,还要看到他们不可限量的前程,绝对不能求全责备。

教师需要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允许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一定不可以规定统一的答案。在相处上,要让学生感到自由,这样才会出现创造的灵感,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有想法就随时表达,良好的氛围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

3.2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激发出学生的想象、联想以及幻想,对于一些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联想以及想象。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师可以向学生问出这样的问题:“假如同学们是文中的人,当那位父亲寻求帮助时,你们会去帮他吗?为什么呢?”又如《假如没有灰尘》,教师可以根据课文题目来进行提问,让学生来说说如果没有灰尘会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教师自己去摸索与探究,但是,最为主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需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将教学逐步发展成为创新式的教学,大胆尝试创新,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3发扬民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了,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发挥教学民主,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这样做:首先,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绝对不可以强迫学生去适应自己,而是要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学习心理进行研究,让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其次,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也要尊重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而学生则是帮助教师教学;最后,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出他们对读书的兴趣,并引导他们自主读书与学习,增强做学习主人的意识。就拿《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然后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是看法,说说读了课文之后所获得的启示,然后再由教师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入对课文的讲解,这样的方法还能运用于《落花生》《慈母情怀》等课文当中。

4.结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从不同方面入手,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发扬民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潜能,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开放性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开放性

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余美祝

摘 要:开放性阅读教学是针对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封闭性特点提出的,它充分顾及学生在阅读态度上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和阅读方式的探究性。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中应营造开放性的氛围,注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倡导质疑、感悟学习,探索个性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开放性 创新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

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气氛严肃,师生互动缺乏,教师只是对课文做一些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的分析,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阅读的规律,把“分段”、“概括段意”、这个手段变成了必不可少的训练程式,这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想我们当时所受的中小学教育,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师始终给我们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在课堂上教师的思维方式主宰了我们,师生互动的几率极低,唯一的互动方式就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式的,而且始终局限于课文本身,学生只是知识的单向接收者。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信息的流动方式基本上是单向性的,既师生,这种封闭的信息系统,导致了信息的淤积,学生的想法得不到表达与交流,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阅读教学方式上,以往遵循的是“组(组织教学)——复(复习旧知)——新(教师讲解,分析课文)——巩固(巩固练习)”这一基本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师很少有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处理的,对教学形式也很少有进行更新。比如说“读”,“读”在阅读教学中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传统阅读教法中的“读”,主要是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而且篇篇课文都是如此,长年累月没有变化,这样学生自然感到枯燥乏味。这种单一的,乏味的教学方法不可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意识。

而且传统的阅读教学内容只局限于课本本身,很少涉及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可是,我们不难发现,在现行教材的内容上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有些内容对于农村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概念,教师在处理的时候就要采取一些更直观,更形象的方式来处理。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平淡而没有感情,不能给学生以积极鼓励,而且评价标准单一,往往是以标准答案为准绳,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学生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感受,甚至刚刚萌发的创新的火花被老师的一句否定的评价给浇灭了。教学目标也比较单一,认为只要能够读懂就行,完全忽略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差异。。

统观传统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内容,教学目标以及评价方式等,可以知道,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从师生互动,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手法都是相对封闭的一种教育,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当然也就根本谈不上如何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了。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创新精神是他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内核,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陶行知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反对灌输的教学方法,他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强调要教给学生方法,他明确指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今天重新认识陶行知先生的创新精神,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在我国进行的教改活动中推出的新课程标准正是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理念的体现。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反思,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在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像这种态度,情感,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来说是属于只能意会的知识的传授过程。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套用可表达性知识的教学经验。这些只能意会的知识往往都隐含与社会,生活实践中,无法形成格式化知识,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分析在感受中习得,所以这类只能意会的知识的学习是感受性的学习。它又可分为体验性学习和和发现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是学习者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通过学习,亲身参与和互动,对情感、行为、事物和策略的内省体察,掌握某些技能、策略,形成能力和某些行为习惯,建立某些感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比如我们学学习一首诗,一篇散文或小说,主要的不是诗,散文或小说本身,而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对文章之外的生活场景和思想感情的体验,以实现认识、情感、态度与观念的变化。

开放与创新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最鲜明的要求。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培养,想象力需要保护,也只有通过开放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要这样来理解。

开放性阅读教学要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开放思维的空间,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特别是要鼓励学生不断生疑,大胆发问,对问题,新知识始终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开放性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广义上的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综合、推理、想象,运用创造性思维,激发出新的灵感,做出新的发明或发现,提出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在教学中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其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开放性阅读教学要发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以及阅读方式的探究式。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

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才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这样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而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也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这样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这样就能激发创新的兴趣。

(二)、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课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另作设计等等。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重视情感体验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为落实这一要求,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有利于改进传统阅读教学繁琐分析的弊端。传统的阅读教学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背离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违背了阅读规律。

(三)、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手段和教学手法以适应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

“需求是行为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而且因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我们不敢想象,如果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没有任何需求,仅凭毅力可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400万字的阅读量,即使完成了,也是事倍功半。所以,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了乐趣,才会喜欢。

采取多样化阅读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开放性阅读教学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1.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对于低段的儿童,在内容的选择上,可选那些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这里所谓的浅就是浅显,学生能够读懂。所谓近就是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这样就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2.形式多样化,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妙的声音,欣赏美丽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是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自我表现的舞台。3.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四)提倡探究式阅读。

“探究性阅读”是新课标非常强调的 ,“探究性阅读”是开放性阅读,它的阅读渠道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探究性阅读”是自主性阅读,阅读主题的确定,阅读的组织、途径、方法及阅读结果的总结、整理主要有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性阅读是挑战性阅读,既然是探究性的,也就是未知的,有一定难度的,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是一种挑战,包括创新能力,想象能力。

“学贵有疑”,人们的进步往往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提的必然前提,阅读也一样。能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问,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推想”是阅读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所谓的推想,是一种猜测推断,这种猜测推断是建立在学生初步感受理解的基础上的。人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大都是运用这种方法 解决的,它是一种使用价值很高的方法。

总之,开放性阅读教学能充分发挥学主体性和创造性,体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学理念。实施开放性阅读教学,不断引导学生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以及想象和表现的欲望,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活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以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开放性阅读教学策略。

(一)营造开放性教学氛围,激励学生参与,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开放性阅读首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 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在这种激励性的氛围中,教师结合教学情境,通过语言鼓励、神态暗示,动作启发,情绪感染、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确立开放性阅读教学目标,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突出学生个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读懂课文为目标,而开放性教学是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目标(达到教材双基的目标,为后面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弹性目标(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目标(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如《落花生》这篇课文的基础目标是要求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弹性目标是教育学生能将落花生的品质对照新时代人才需求的异同;发展目标是学了课文后让学生思考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这样,分层要求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突出学生的个性。

同时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策略。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评价要避免单一化,而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1.自我评价法,这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进行自我考察,思考自己在对文本的理解方面,哪些值得肯定,哪些需要修改,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避免学生的盲目自信和自卑;2.同伴互评法,这是鼓励学生对同伴在阅读教学中的行为、态度和学习状况发表意见,培养学生初步的民主批评和自我批评意识的评价方法;3.成果展览法,这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每个学生以各种形式如展现阅读经验、申述对某一作品的

评价等,从而体验成就感的评价方法。(三)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社会,单靠课本与课堂教学是远不能满足发展中学生的需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阅读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所以,阅读教学也要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围墙,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这比教师在教室里用口述,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更直接,更生动。比如第三册的《秋天》一文,教师就可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悟、体会秋天的景色和韵味,使阅读课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且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并与学过的内容相结合,以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意识。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一般来说,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初读前,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运用“诱导式”,如教学《赤壁之战》,在学生弄清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可用“询问式”,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五)倡导感悟学习,探索个性化阅读教学。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的老师喜欢搞“统一”,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以此套住学生,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还要强调个性。可先由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比如一篇课文,可以让每个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且说出为什么,这样,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所悟出的道理就会丰富的创造色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可以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每一偏课文都是一曲优美的旋律,在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用心去学感悟、内化课文内容,放胆让学生去想象和联想,让学生能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中碰撞,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例如《小摄影师》(五年制教师教学用书第五册)结尾处的空白,就可以要求学生由此展开想象“那小男孩还会再来吗?为什么?”,结果会有两种,有的学生会说小男孩还会再来,有的可能会说小男孩不会再来了,这个时候老师要对这两种意见都予以肯定,只要孩子们能说出理由,这样就已经达到了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了。

(六)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培养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那么,要开展哪些语文课外活动呢?

1.课外阅读

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 个人活动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展,教师应只有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 兴趣小组活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尤其对于儿童,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培养,想象力需要保护。教师在学生创造力形成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创造意识。如果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就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会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训练项目,会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果教师具有创造意识和民主意识,就会去创设一种适合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师生和谐的民主环境。因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是需要多多鼓励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中的一些创造性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给以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探求创新教育,不断提高自身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为培养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大全

关键词:阅读;习作;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任务做了清晰地阐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向“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四个能力的培养,在不同的学段应有所侧重。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更强调指出: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关注文本“写什么”;另一方面更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文本“怎么写”,关注这样的内容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上下功夫,活用教材,将两者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通过阅读课文的学习,掌握习作的方法与技巧,并引导学生将习得的方法迁移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最终实现阅读教学与习作指导双轨并行,两者交相辉映,让习作指导不再成为阅读教学的附属。

在第三学段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五个融合”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把“感悟内容”与“习作选材”巧妙融合

“习作选材”是学生在习作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难题。很多学生提到写作文就头疼,因为他们不懂选择习作素材,不知道要写什么,可以写些什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融进作者的选材意识──从哪个角度来写,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素材来写?

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描绘的一幅幅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画面的同时,有意识地辅以板书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老舍先生文章的表达顺序(既按时间顺序,从过小年到正月十五一路写下来)。并着重引导对老舍先生素材选择技巧的理解与感悟──文章对所描写节日习俗进行了详略处理,引导学生关注老舍先生特别详细介绍的三大节庆习俗:除夕吃年夜饭、大年初一拜大年、正月十五闹元宵。通过这三大节庆习俗向读者充分展现了老北京过年的年味儿。

接着,我顺水推舟引入课后“阅读链接”:梁实秋的《过年》和斯妤的《除夕》。他们的文章跟《北京的春节》一样,都是以春节为题材,都是以回忆的形式记录了童年过年的情景,但是写作的角度,选取的素材又各有不同。梁实秋不喜欢过年,他选取了年头年尾一些琐碎小事,如守岁、拿压岁钱、吃杂拌儿、吃剩饭菜等来表达自己对“过年”的感受。而斯妤喜欢过年,她描绘了闽南老家在大年二十九当天和除夕围炉忙碌的场景,喜庆又热闹。

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组“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将你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写成一篇习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角度作为切入点,去搜集素材。如不少学生选择以“服饰”为切入点,介绍各个民族的特点,但构思却五花八门。有的专门介绍某个民族男女老少服饰的特点;有的对比各个民族不同的服饰特点;有的则专门介绍民族服饰的工艺等。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习作梯度就降低了,既不会无从入手,习作思路也大大得到了拓宽。

二、把“学习语言”与“积累表达”巧妙融合

学习语言就要积累语言,而积累语言则要从积累常用的句式开始。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文本内容,机敏地捕捉,睿智地把握习作的触发点,有意识地将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别出心裁地开展拓展、练笔。

1.读后仿写。

细读我们的文本,会有意外的发现,文章的构段和文本的表达常有精妙之处,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去模仿,去创编,不断积累,慢慢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朱自清的《匆匆》,文章用了鲜明的句式“……的时候,日子……”具体描述了日子来去的匆匆,在这里结合小练笔,引导学生模仿句式再写一写,十分具有代表性,又容易被学生喜爱和接受。

2.读后续写。

续写是活跃思维,激发想象力的一种练笔小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挑选一些有趣的故事或富有哲理的文章,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情节续写或故事补全。在续写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参照和回顾原文,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运用文本中的一些表达法,减少表达的障碍。同时,读后续写也有助于强化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强化语言表达和文本之间的协同,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又有助于学生建构情境模式,发挥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学会自主建构语言。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凡卡》一文的教学中,以问题:“凡卡的爷爷会收到他的信吗?如果收到信,会来接他吗?”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续写。在文章中,并没有详细交代事情的结尾,只是写凡卡将信寄给爷爷后,梦见爷爷收到了他的信。学生能根据文本提供的阅读材料加以分析,创编故事,且情节曲折又合情理。在学生的练笔中再现了小凡卡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对小凡卡的同情,体现了对小凡卡艰难处境无可奈何的感叹。

三、把“习得写法”与“实践运用”巧妙融合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立足文本内容,善于捕捉文章中写作技巧的精妙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丛的村落》,这是一篇散文,在表达上颇有特色。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并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丛的微观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如作者看到一只小甲虫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将它想象成一位英勇的“游侠”;又将一群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想象成“南国少女”;还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草虫生活的地方比作“村落”,赋予他们人的生活形态,视角独特,描写生动有趣。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文本,引导学生学习借鉴作者独到的写作手法,同时借鉴法布尔《昆虫记》写实描写的风格,再结合自己观察后的独特感受,融会贯通,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完成课后小练笔:“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通过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小练笔中都能自觉地运用联想和想象、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

文章的感染力大大增强了,学生习作的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四、把“分析结构”与“谋篇布局”巧妙融合

教师要学会巧妙利用文本丰富、多元的结构特点,培养谋篇布局的能力。阅读教学中在渗透文本谋篇布局优点的同时可以布置相应的小练笔,让学生理解、吸收这类文本谋篇布局的方式;还可以拿文体相同而谋篇布局不同的阅读教学文本,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自主去揣摩它们各自不同的方法、特点,再引导学生练习写同文体同题材而谋篇布局不同的作文,从而使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不同谋篇布局的写作技巧。

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一夜的工作》都属于回忆性叙事文体。《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倒叙方式,以“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为切入点,首尾照应。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怀念;《灯光》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样,采用倒叙的手法对往事进行回忆,不同的是以天安门广场上观灯者的一句赞叹“多好啊!”作为切入点,引出对那年那人的回忆。在第十自然段中又加入了一段插叙,交代郝副营长牺牲的原因,结构十分有特色;《一夜的工作》也是回忆录,以一夜工作的时间顺序记叙下来,文章笔墨集中,中心突出,凡与中心无关的枝节,作者都尽量压缩,做到了有详有略。三篇文章同为回忆录,写作思路却不尽相同,十分具有代表性。阅读教学时应该充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清文本结构,掌握文本写作的思路,融会贯通,在习作中学会合理建构与布局。

五、把“专题回顾”与“习作指导”巧妙融合

人教版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以先阅读后习作的框架组织教学。这种结构既明确了阅读与作文的关系,也为教师更好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材从五年级开始,每个专题都安排了《回顾·拓展》环节,对每一个专题内容进行复习回顾的同时在原有知识层面上进行拓展与创新,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习得学习方法,掌握表达方法,积累拓宽语文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应充分明确编者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每个单元的习作指导服务。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主要引导学生回顾本组课文刻画的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正面的、反面的等。作者运用了多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等。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妨将这部分内容往前挪,先上《回顾·拓展》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关专题的“习作”指导: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在具体鲜活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表达方法进行习作实践,使单元组的整体教学功能独放异彩,为学生习作打下更扎实的基础,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结语: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语文素养,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积累、练说、写作,用读为写服务,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提高,同时也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讲出新意,讲出精彩,讲出实效。

一、“原阅读”的提出

时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师研究教材多,考虑学生少,课堂上环环相扣,层层讲练,句句提及,老师们最担心的是文本中的哪个点掉了,哪个点没做闪亮。这些想法自然没错,但老师们却很少去考虑我们的学生是否有兴趣。反复讲练的课堂上,文本容易支离破碎,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消失殆尽。这种阅读教学着力点在教师,关键点在讲练。

基于此,“原阅读”进行了方向性的改变。原为“源”的古字,本义就是“源泉”。学生阅读的源泉为文本,学生阅读的根基为自身对文本的理解。阅读教学的原点从学生起,终点还是至学生终。“原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在学生,关键点在自主习得。

2011年,在美国各地兴起了“翻转课堂”,课堂上互动交流的时间大大增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原阅读”正好似“翻转阅读”,它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提前阅读,同时将所获展现于课堂,老师抓住学生的疑惑以及文本中的兴趣点、关键点、延展点进行阅读指导,助力学生终身阅读。

二、“原阅读”的特点与构成

教学是教与学协同发展的过程。原阅读打破传统阅读只重课堂,只重教师的不足,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从自主阅读时就已经进入了教学的第一步。

1.学生层面:螺旋反复的上升过程。从上图可以看出,“原阅读”注重让学生走过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而不是局部;它注重完善知识能力的累积过程,注重完善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螺旋反复的上升过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教师层面:回归本位的扶助过程。以上环节让我们看到,在“原阅读”教学中,教师实施行为是与学生一一对应的,教师“搭建平台”“构建环节”“创设情境”都是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教师“布置指导”“组织反馈”是对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和检查督促,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回归本位的扶助过程。《论语》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原阅读”同样是基于学生积极思考后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在老师的扶助激励下,自主爱上阅读,创造阅读成果,享受阅读体验。学生在老师帮助下的自学、互学、展学;这个过程中学习是起点,也是归宿点,它将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阅读动力,从而达到乐读、能读、会读。三、“原阅读”的实施策略(一)先读为本策略据调查,在每学一篇新课文之前,95%的学生已读过该文本。原阅读要做的是不只是读,而是重点地读、有指导地读、有成效地读,要让学生从能读走向会读。1.能读的准备。当前,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及对文本的理解力,已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但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主阅读,单元集中识词是一种较好的辅助先读方式。用一节课的时间去完成一个单元的字词及日积月累的教学,将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必备条件。老师可以落实了五个确定。让学生在文中勾画字词,确定点;在课堂上读词正音;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多种方式理解,确定义;用词造句或说话,确定用;最后听写词语,确定形。2.会读的扶助。一是注意时间的把控。在实施初期,若每日自主阅读时间为四十分钟,宜在校内并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待学生养成自我阅读习惯以后,逐步将自我阅读放在家里完成。二是注意内容的把控。原阅读与其他阅读不同在于不是“你今天读了多少遍”,而是读后的收获要让学生呈现出来。我们确定了自主阅读的六个方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来。这六方面内容是:文题作者、文本主旨、好词积累、佳句理解、我会质疑、我会创编。其中“好词积累”是学生在自主阅读后认为需要掌握的词语,可以写一遍,也可以多写几遍;“我会创编”更要注意分层要求:学生根据文本中的相关信息,可以仿写、续写、写剧本、写读后感、写诗,可以选词造句,甚至可以画画,只要能表达阅读所得,皆可。当看到“我会创编”中的那些创新火花,我们时有“误入藕花深处”的快乐,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三是注意质量的把控。只有真正落实了内容,才能让学生实施真正的阅读。老师对孩子们这一过程的把控在于及时评价、及时展示。老师可以口头表扬,也可以收录作品,特别是与学生一道进行作品展示与鉴赏,都能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二)以读定教策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基于此,以文本为载体的原阅读教学,必须基于学生读的程度开始。教师在对学生自主阅读成果的检视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及成功之处。教师将这些因素植入课堂,作为教学重点与突破点,阅读教学才真正有效。以读定教策略要求教师对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不必花过多时间去条缕分析,费时、费力、费心。以读定教,更多的在于关注学生自读后的收获与疑惑,将收获与疑惑作为课堂的起点,在课堂中呈现收获解决疑惑。(三)专题阅读策略“原阅读”不支持阅读教学指导只停留于教材。“原阅读”的始是自主阅读,终同样是自主阅读。专题阅读是学生文本阅读后的自然延伸,其内容一定是名家经典或适合儿童心智的文章或书籍,也可以是对教材中选编文本的拓展阅读。如学完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后,让孩子们读《呼兰河传》。孩子们既有了阅读兴趣,又有了较深刻的感悟。专题阅读贵在“专”,一是要做好阅读内容的专门推介,二是要在学生自主主阅读后开展专门的阅读交流。老师可以将语文课上节约的时间改设为专门的读写课,为学生搭建展示自读收获的平台,或者创建相应情境,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感悟文本内容,激发进一步的阅读兴趣。四、“原阅 读”课堂高效的三个度如何去管理好四十分钟的课堂,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原阅读”课堂,应该把握一些什么度,课才精彩呢?1.课堂的能见度要高。“原阅读”的课堂追求秋高气爽,追求云淡风轻,能见度一定要高。具体体现是教学环节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能见度的把控在于教师。教师要捋清教学材料,让它们能有序有效呈现;要确定课堂画面主体,以主体吸引学生眼球。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学生已有阅读基础上拨云见日,抓住重点,设计出简洁、清晰的教学思路。其中取舍能力是老师实施“原阅读”教学最重要的能力。我们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取新颖的、重要的、有趣的、可供示范的材料来探讨学习。至于学生早就能明白的知识,坚决不纳入教学环节。2.学生的参与度要强。在“原阅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组织学生通过展示、讨论、拓展,让学生自主发现,获得阅读成功体验。学生参与度的高低是课堂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课堂中,教师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要营造良好环境让学生敢说敢问敢想,同时要为学生搭建展现自主阅读收获的平台,在宣讲、体悟、借鉴中互助提高。3.阅读的延展度要适中。我们认为,文本只是一个载体。从文本中走出去,我们可以看见书本里面很精彩,文本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借助文本议辩和理解文本创编都是较好的方法。如教学《白杨》时设计辩点:边疆建设者有一句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你是同意这种观点还是认为这观点有问题?学生就此问题进行思辨的效果很好。延展度要适中,就必须要求学生必须要对文本的了解达到一定高度,才能激发学生后期创编热情,才能对文本深入学习,从而反作用于阅读能力的提升。五、实施“原阅读”教学的认识与体会教育的本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是绿色的,可持续的。它不仅指向学生当下的发展,更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原阅读”的实施,就是基于这种思想。教师在“原阅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面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与差异,老师要区别对待,最重要的是要付出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热情。师生相互讨论和诘问,相互启发和鼓舞;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独特的阅读理解不硬性加以干涉,充分鼓励孩子,给予阅读写作的成就感。“原阅读”的实施,还应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特别是让家庭参与进来,成为督导孩子阅读的推动力。总之,“原阅读”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认知体系中,建立了新的自主阅读意识与方法。这种新的认知结构,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时空,激发和爱护学生的阅读热情,也将为终身阅读奠定基础。英国作家罗伯特·斯蒂文森在《点灯的人》中写到:“李利呵,我愿意跟你去巡夜,把一盏盏街灯点燃!”我们的语文老师也要做一个点灯的人,照亮孩子的阅读方向,让他们在阅读中润泽生命茁壮成长,让他们在我们的目光里展翅飞翔。摘要:现在的教育,新理念层出不穷,需要农村教师不断学习、借鉴。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低”下身子跟他们谈心,关爱他们,了解他们,因材施教。近几年发现,孩子越来越聪明,可是他们越来越不想学习,学习效果不理想。我们困惑了,于是组织部分教师对本乡的兄弟学校及邻近乡镇进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找到了存在相类似的问题:语文学习比较随意,没有形成良好的读、说、写的习惯,语文基础相对薄弱。所以,我们应该加强读、说、写的指导、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说、写习惯。最终让学生在读、说、写方面有“质”的飞跃!

关键词:“读中感悟,说中拓展,写中积累”

随着新课程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接触和接受,现在的课堂伴着信息技术元素的添加,不时闪烁着新理念亮丽的火花。这种现象在农村的教学公开课、观摩课自然生成,那种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竞争合作常常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切实给人以享受和启迪。这几年,我听了不少的公开课、优质课,积极与我们一线教师交流,发现新课标思潮下的“阅读教学”过程拘于形式,过于放任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跟着学生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明明答案错的教师也没有及时纠正,美其名曰:“别伤自尊!”教师该指导的没有,该纠正的没有,含蓄委婉地说:“把学习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发挥!”即使是高水平的优质课,也是在专家的精心辅导下磨出来给大家看的“艺术品”。这种“艺术品”在我们农村的教师觉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就是说,我们农村一线老师根本不可能每一节都上这样的课。所以,我觉得应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尽量利用好信息资源,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继承好的传统,发挥新元素的作用,扬长避短,在“读、说、写”上狠下苦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十几年来,历经“应试教育”“愉快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的洗礼,如今又出现“翻转课堂”。不同机会的培训、学习,给我的启示非常深刻,尤其是与市普教室的胡和春大师的多次交流,让我受益匪浅。胡老师温馨的微笑,温和的话语,温暖的教导,仿佛春风拂面,清脑醒目,贯穿心耳,久久回味。他曾经语重深长地对我说:“语文教学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会听、会读、会说、会写”。这四个“会’需要我们教师好好学习,用心琢磨,细心体会,真心实践,根据自身条件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连续担任小学六年级毕业班语文的教学十多年,我发现有一部分孩子们越来越不喜欢课外阅读,更喜欢沉迷网络游戏或“悦读”网,甚者变成“低头族”,一放学玩起手机;在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不愿与同学交流,说话结结巴巴,语序颠三倒四;习作时,懒得动脑,随手仿抄作文选,即使没有仿写,内容也空洞无物。老师习作指导时,他们总心不在焉。今天,我们的农村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很有必要“老调重弹”,尤其是在“读、说、写”指导与养成方面,需要我们教师耐心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读、说、写”习惯。

下面就以四年级的《桂林山水》为例,谈谈自己“读、说、写”方面的教学感受。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导语:“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腾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远广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阅读下面的课文,与作者一起做一次愉快的旅行,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语句表达情意的。”

第一组的《桂林山水》,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就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从文本优美的语段中用心感受大自然的活力和灵气,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一、加强“读”与“说”的指导,培养兴趣,养成习惯

(一)仔细观察,用心感受

充分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看,用自己敏锐、聪慧的双眼欣赏桂林美丽的风景,并与同学交流自己观看后的感受。如我们组织学生到阶梯教室上课,播放“桂林”优美的风景,让学生抓住主要的段落自由说说自己欣赏到美景时的感受。如读到“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赞叹:“那里的风景太美了,我真想去看看呀!”有的学生沉浸在美景中,两手划呀划:“漓江的水好凉呀,好清澈,鱼儿在身边优哉游哉!我真想变成一条鱼,游荡在漓江里呀!”再如读到桂林的山时,“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有的学生说:“去攀这样的山,肯定很刺激,很好玩”……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多么五彩缤纷。

(二)结合文本,“说”中拓展

学生初读课文,细细理解课文。学生自己提出疑惑的问题:(1)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桂林的风景,它们有什么特点?(2)这些风景跟我们家乡的风景有哪些相同点、

不同点?(3)读了课文后,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根据问题,自主理解,互动交流,把学习心得写在书上。还有疑惑的,再次朗读课文,从文本中思考解答。(1)作者陈淼运用生动形象的笔触向我们介绍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山水相拥”。(2)我们观赏了桂林优美的风景,那里山美水更美。我们的家乡山虽然绿了,可是“水”不容乐观。家家户户的污水、废水一个劲往河里流,垃圾成堆往河里倒。虽然村里有垃圾池,老一辈的还在发扬传统──垃圾顺手一扔,飞进河中央。学生结合家乡的生态环境大胆说说自己合理的整治办法,从日常宣传做起,从自己做起,做一名优秀的“环保小卫士”。

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读说与交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品味;通过语文学习培养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从而激发自己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美丽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联系生活,积累素材,“写”中提高

教学完《桂林山水》,趁着同学们热情高涨,我引导大家说说家乡的美丽风景:谁能用最优美的话语介绍自己的家乡?比一比,谁说得最精彩、最仔细、最真实?(可按桂林的“山”“水”的顺序引导,亦可以抓住一处自己认为最独特、最优美的地方或景点展开叙述。)大家踊跃发言,激情四射,说出了家乡许多令人惊叹的风景点。有的说古竹第一名山──南华山:山青水甜、鸟语花香、绿竹拂人、香烟袅袅、神光普照,几百座神灵错落有致,置身其中犹如天上仙境,久久不舍。有的说寨下水库“夕阳西下风景独好”:碧波荡漾,群鱼跳跃,斜阳倒映在水中,宛如长虹贯日,激起七色彩虹掩青山,微风乍起,翠竹飘摇,如仙女在灵霄宝殿翩翩起舞,唤出“彩云追月”之天籁!有的说:我们的学校很美,香樟挺拔,细榕低垂,红豆吐绿,桂花飘香,溪水伴着我们的书声,夹杂着小鸟的呼朋引伴,组成一首和谐的校园交响曲。你听,读书亭里的小夜莺在莺莺细语,仿佛告诉我们秋天季节,人们准备忙着收割庄稼;科技楼中的小麻雀在叽叽喳喳,倾诉着秋天里小虫子侵蚀成果,得赶紧消灭它们……

我完全沉迷于他们娓娓动听的描绘,陶醉得不能自拔。

“孩子们,赶紧写下自己最精彩的美景吧!”

“写完后,读一读,议一议,改一改,装进自己的文库吧!”

原来,孩子们是多么的细心,多么有洞察力。在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许许多多非常美丽的东西,我们没有让他们充分地大胆说一说、写一写。我们扼杀了他们最真最美最动人的东西。

小学课文里有很多课文是描写风景的。我们要多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多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及时把自己的感受记载下来。

我想对农村的孩子们说,平时要多读书,品味其中的“髓”;平时要多同学们交流,多练写生活日记、周记。只有平时多读书,多交流,多练写,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小学语文“四、四式”阅读电化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活动中所形成的阅读能力,集中表现在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四种思维品质中。由于思维深刻性品质在培养上存在突变期,又是思维品质的基础,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学生思维品质深刻性的培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突破口,也是“四、四式”模式构建的理论前提。

二、目标

该模式旨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小学生独立的阅读过程来发展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深刻性品质,掌握自能阅读的方法。

三、结构序列

1、表意理解阶段:粗读感知模仿训练。强调教师范读与学生仿读及有要求的默读。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调动思维。

2、内涵理解阶段:细读生疑变式训练。要求学生在默读或朗读中不断生疑,开展讨论。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3、整体理解阶段:评读概括综合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议,边议边听,边听边评。概括全文中心。用电教媒体培养思维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4、创新理解阶段:点读拓思引申训练。挖掘可发散思维点或在有争议处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产生新意。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定向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把握文章整体,深入理解内容。

“四读”和“四练”构成了阅读教学课程,故称“四、四式”阅读电化教学模式。

四、实现条件

1、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学习。2、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3、教师需事先设计有一定深度和指导意义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质疑。4借助电教媒体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5、师生处于协作关系。

五、特点

1、该模式对学生的阅读明确提出了内涵、整体、创新三种较高的理解水平作为学习和教学目标,教师指向明确,学生的学习构成梯度。

2、该模式强调电教媒体对学生思维培养的作用。

第一,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感染学生。第二,运用电教媒体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解决教学重难点。第三,运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与集中,促进学生拓思、深思,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3、该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 ——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初探——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初探

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空前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着、裂变着,由此牵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方式、文化与精神活动要求和内容的改变。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阅读活动以锐不可挡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由于旧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课外阅读至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里,笔者就课外阅读指导的话题抛砖引玉,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

一、 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趋势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而且,形式要不拘一格,不求统一,这样才能成功地激发起学生阅读动机。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要求个人面对大量的信息能进行正确的判断、整理、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活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成为一个核心的课题。此外,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目前,小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的“营养”结构仍不够合理,卡通漫画在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强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许多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然而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尽 如人意。究竟存在哪些问题,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效率已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选 择了占小学语文教学比例最大的阅读教学作为突破口,成立了“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课题组,以常州市局 前街小学及博爱路小学作为突破口,从1989年2月至今进行了二轮实验。

首先,我们对常州市区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及各种类型的课文中抽取50节课 ,组织教研员分五个方面,即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结构、课堂训练、提问情况、学生参与情况进行实录及分析 。调查的结论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二缺一多: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存在明显的随意性、盲 目性,缺乏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课堂中一问一答过多。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四个措施:整合目标、块状结构、加强训练、及时反馈。现逐一加以 说明。

(一)整合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有效的教学以制定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为首要条件。而 要制定这样的课时目标,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必须使目标整合优化。

这里的“整合”,决不是把目标简单地、机械地连接或叠加,而是要把各项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学 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智能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就是要选择最佳的结合点、最佳的结合方式和结 合顺序。

在具体操作时我们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整合。

在实际教学中认知和情感总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必须使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以达 到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根据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交汇点,并作为教学中的重点,有目的地创设情 境或设计智能活动,让学生在阅读的训练中感受或领悟。

2.知识和技能目标的整合。这是指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各项目标之间的有机整合。这 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综合性、整体性强的特点所决定的。关键是要在最佳方式和最佳时机上下功夫。要尽量使每 一个教学活动能起到“一箭双雕”或“一石三鸟”的作用。

3.各级目标的整合。

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从纵向来看可以分为六级,即总目标、年级目标、每册教 材目标、单元目标、每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而课时目标是教学的立足点,因此,必须把各级目标有机地渗 透到每一课时中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设计课时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与课之间的合力作用,特别是对各单 元的重点目标要有层次地,用不同方式来强化和巩固。

因此,目标整合优化的过程,就是对目标进行分析、组合,使之具体化的过程,是把课时目标分解为可以 操作的子目标的过程,也是使目标具体落实的过程。

(二)块状结构

所谓“块状结构”,就是将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根据完成整合后目标的需要,划分为若干个较大 的组块进行教学。每一个组块内部应当有明确的整合目标,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可操作的学生的训练和教师 的指导,还应当有围绕目标的反馈环节。

为什么必须形成“块状结构”呢?这是因为:

①整合后的目标,实际上是一个一个将知识、技能、情感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的目标群,因此一个简单的 教学环节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所以块状结构就成为完成整合目标的必然的形式。②由于整合后的目标有一定 的难度,想靠一问到底、一讲到底的老方法是达不到“整合”的要求的,只有让学生自学,通过听说读写的综 合训练才能达标,这样克服了当前小语教学讲得过多过碎的弊端,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③由于每一块教学 内容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因此学生学得怎么样,可以通过必要的检测立即得到反馈信息,并及时对教学调控 ,保证整个教学向着预定的目标逼近。

关于块与块之间的组合也应体现内在的逻辑联系,而决不能是简单的拼凑。如体现“整体——部分——整 体”、“尝试——指导——练习”的教学思路,或体现阅读教学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再由思想内容 到语言文字的双向心理过程等,要特别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主轴来组块,学习水平应 由低到高形成台阶式,前一块是后一块的基础,后一块是前一块的必然提高。还要注意块与块之间的稀衔接, 做到既可分,又不机械生硬。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这样的块状结构提高了效率,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感、层次感、立体感,既不同于过 去的教学环节,也不同于按课文逐段讲解。最大的特点是按整合后的目标来划块,由于教学活动有明确的目标 指向,所以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由于知识形成网络,又配合智能的训练,更便于学生记 忆和形成技能,因此教学效果显著。

事实上这种块状结构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也并不少见,只是有些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和自觉运用而已。随 着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学措施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学生的训练越来越放到重要位置 ,那么块状结构的趋势也必将越来越明显。

(三)加强训练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长远的意义。然而,人类的精神文明发展成果——无论是“ 语言”还是“科学”,儿童如果不借助能动的活动来掌握它们,成为“自己”的东西,那么在人类的精神文明 发展成果上刻着的人类的能力,就不能在儿童身上再现出来。正因为这样,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动口、动手、 动脑,通过语言的实践活动来学习语言就成为必然的过程。

有效阅读教学在这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①保证训练的时间。我们对平常的语文课作了调查,一般学生的读及练习的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甚至 更少。因此,要求每节课必须最大限度地安排学生活动时间,一般应二分之一左右。②要注意训练的质量。不 注意质的过量训练是低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要注意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语言文 字的训练,要以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要形式。因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听觉的学习,效率只有30%;视 觉通道的学习,效率为50%;而复合通道的学习,效率可达70~80%。③训练要贯穿于教学过程,要到 位,要有层次。重点训练要分步实施。要

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迁移,特别要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过程和方法 。④训练应面向全体学生,力求所有的学生能参加训练。不要让学生把训练看作是负担,要为学生创设愉悦的 气氛,以达到最佳效果。要变单一的“教师出题——学生做题——教师评价”模式为让学生自己提要求,共同 拟答案,集体来评价。凡重要问题和说话训练都要在全班同学参与的基础上再请个别同学回答。

通过以上措施,增加了学生有指向的紧张智力活动时间,促使知识的内化,提高了效率。

(四)及时反馈

根据反馈原理,作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必须包括学习者吸收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和评价知道正 确与否,四者不可缺一。我们开始阶段主要通过单元形成性测验进行反馈和评价,但很快感到这远远不够。因 为一个单元的教学一般要二周左右,而小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矫正的意识和能力都不强,对部分学生来说,一 个单元学习的累积误差难以在短时间内校正。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反馈在学习上效果之显著,尤以每日的反馈 ,较之每周的反馈,效率更高。于是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建立逐级反馈系统。每节课根据课时教学目标,特别是读、写重点和能力目标设计反馈环节,在教学过 程中增强反馈意识,做到每大“块”也有反馈。逐步形成了“块”有反馈,课有反馈,课文有反馈,单元有反 馈的系统。②促使信息的多向交流。我们充分发挥四人学习小组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相互对练、互相批阅 、组际竞赛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变原来师与生之间的单向交流为师与生、生与生、小组与小组之 间的多向交流,增加了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和信息量,增强了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矫正的能力。③及时评价, 积极鼓励。为了改变过去主要依靠练习、作业获得反馈信息而评价不及时的状况,我们在课堂采用做对的同学 举手,用手指数表示选择题项、相互校对等办法,让学生及时获得评价信息。并以表扬、鼓励为主,使他们充 满完成学习任务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以更大的主动和热情投入新的学习。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充满创造性的劳动。以上四项主要措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视教材、学生 、教学条件等各种因素作出合理的安排,选出最佳组合,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几年来,我们始终立足于课堂教学,把“学习——研究——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主攻方向,走过了从优化单个因素到各个因素综合优化的过程,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现在学生学习语文的 兴趣很高,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热烈,听说读写能力普遍提高。教师也从“自在”的教学向“自为”的教学转 化。他们深有体会地说:“过去是教到哪里算哪里,心中无数。现在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讲什么,练什么 ,教得怎样,学得怎样,心中有数感到踏实。”

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们的研究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使各项措施更具操作化 方面还很不够。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很复杂的,但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的 主要渠道,研究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真切感受

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其内容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候若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例如教学《北京》,要求学生说清楚天安门广场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建筑物,这对于大多数从未去过北京、方位概念又模糊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天安门广场四周的景物,学生有了真切感受,就能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

创设教学情景绝对是多媒体的拿手好戏。运用它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激活学生与学习对象相关拥有认识,帮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最近我听了一堂《火烧云》的课,上课教师根据学生一般都没有仔细观察过没有真正见过火烧云这一实际,课上注重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先通过动画演示课文中描写的几种不同形、色的火烧云,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作者观察的仔细、描绘的细腻。后来又出示大量的火烧云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模仿课文说话。这堂课,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望尘莫及的。

二、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

计算机多媒体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社会情景中,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如《三味书屋》,那是一篇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学生要真切理解课文内容会有一定困难。教师事先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建立一个资料库,上课时让学生根据阅读需要提取相关的资料,这样就能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又如学习《海底世界》,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海底的真实资料,既能帮助学生深切理解课文描述的内容,又能丰富小学生关于海洋的知识。

这些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既配有声情并茂的朗读,又有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能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

三、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究

实施创新教育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紧扣课文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捞铁牛》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巧妙地捞起沉在黄河中的铁牛的过程,使学生由衷地感受到怀丙和尚不愧是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索精神。学习中,学生指出了怀丙和尚的做法中有不合理的地方,说:“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将两船泥沙铲到黄河里去,捞八只铁牛就需要把十六船泥沙铲入黄河,这样做既费事,又可能会将河道阻塞。”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兴致勃勃,自由讨论,纷纷为怀丙和尚出谋划策,找到了更完善的捞铁牛的方法:“准备四只相同的大木船,两只先装满泥沙划到沉铁牛的地方,架好架子,扣住铁牛,另两只空船分别靠在旁边,让水手们把泥沙铲到空船上,这样原先装泥沙的船慢慢浮起,铁牛就被捞起。原先的空船此时装满了泥沙,再用这两只船搭架子、扣铁牛,等前两只船把铁牛送到岸边划回来,再分别靠在这两只船的边上……这样流水作业既可以少花一半时间捞起八只铁牛,又可以不将泥沙铲入黄河,保持河道的畅通”这时候,教师让学生把他们想出的好办法输入电脑演示出来,学生的创新成果得到及时反馈。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更增添了自主探究的劲头。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新课标中指出:“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浏览室、图书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阅读的认知过程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虽说是“教无定法”,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应该悖此而行。笔者不揣浅陋,大胆地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而不应只注重表面的教学技巧的展示。

1.课文的结构分析

“感性认识——深刻理解——学习运用”与“初读——精读——研读”相统一。什么是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教育大辞典》则说是“从书面语言获取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信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由此看来,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教学生简单的分析理解几篇课文了事,更重要的则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首先应该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掌握运用”的过程。从课堂结构方面来讲,则是要求学生从“初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过程。

1.1 感性认识——初读。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清课文的大体内容。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就是指导“初读”。这个阶段,应当是教会学生从貌似无疑中生疑。明代先哲朱熹曾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简单地说,只有疑问,才能撞击出思维的火花。从激发学生兴趣而言,从产生疑问开始解文也跟“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有同工之妙。

例如我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阅读教学中,通过初读有学生提出质疑,小女孩为什么只有死了才幸福呢?难道说真的有所谓的天堂吗?这和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冲突的吗?在学生产生疑问的同时,兴趣自然产生,初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接下来通过反复阅读,逐层深入,学生在不断的生疑求答中,也就体会到了,在黑暗的现实世界中,小女孩只要活着就无法摆脱被压迫的悲惨命运,这是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控诉,而不是真的存在所谓的天堂。当然,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还不够开阔,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能够在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产生兴趣,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 深刻理解——精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而达到领悟文章的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领悟文章的中心。因此“精读”有别于“初读”,它是在初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并非是教师把自己的理解、体会强加给学生。相反,应该围绕着学生的思路去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悟,在悟中有所提高。

比如《草原》一课,在初读的基础上,我就试着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通过学生的动口、动笔、动脑,深入地挖掘,一幅幅优美的草原风景画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般的小丘,宛如“迂回的明如带子”的河,好像“给无边的绿毯乡上了白色在大花”的羊群,其间有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逐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意识和自读自悟的能力。

1.3 学习运用——研读。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由此及彼”的应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也就是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

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在精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自己看到、课外读到的有关破坏生态环境,给人类造成危害的事实说一说,印证“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的事实。此时,我适时地播放有关地球被破坏的画面,让学生重温课文,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在以后的一次练笔中,许多学生都写了这篇课文的读后感。我想我的学生们已经认识到环保的极端重要性,自觉地担负起环保的责任。

2.课文的主题理解

“认识的开始——认识的深入——认识的升华”与“整体——局部——整体”相统一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即首先通过预习,泛读,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然后通过精读,对文章的局部,即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这是对文章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进行分析教学的过程。对学生而言,从开始认识到认识的深入,再到认识的升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1 认识的开始——整体。学生理解一篇课文总是先有个总体印象,之后才能抓住文章的具体内容、具体人物、情节、结构和具体的描绘,才能进行深入精读,达到从点到面的深刻理解。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他们的知识面不广,自我教育的控制能力还比较低。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特点、兴趣来设计教学过程。综观这一过程,教师的作用始终在“导”和“引”上,学生则完全自主地探索,寻求知识,从中发现规律。这样的教学,不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满足了成功欲,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活创造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2.2 认识的深入——局部。对文章的局部分析,首要任务是品味重点字、词、句。教学中,我们要捕捉那些表达主题内容精确、形象、生动的词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突出重点段落、重点词的精读。突出重点,关非为教而教,目的仍是在于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中心内容。

在《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贯穿全家。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一段故事情感的主线。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然后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个贯穿全文的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一边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一边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一边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做到学文不断情,激情不离文,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笔者认为在精读的过程中,不能把字、词、句、段、篇各个孤立起来,而应该围绕文章中心有机地联结起来,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否则,势必使教与学的活动支离破碎,学生得到的印象将是孤立、分散、不完整的,将会 导致学生片面地理解课文甚至出现谬误。

2.3 认识的升华——整体。在学生对文章的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达到对文章更深层次的掌握的基础上,应该适时引导,从整体上入手,使心中的轮廓更透澈、鲜明。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课文内容,完成知识的迁移。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实现认识的升华的关键。

例如,在风和日丽的日子时,自己会感到心情开朗,在风雨交加时,自己会心情抑郁。春天里的一个萌芽,会使自己怦然心动,秋日里的一片落叶,竟让自己怅然若失。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把丰富的人生体会积累起来,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浅谈计算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越性

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在逐步进入我国的小学教育,并且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结合所听过的数节计算机辅助教学课,浅谈计算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越性。

一、激发了阅读兴趣

兴趣是个体力求深入地认识某种事物或乐于参与某种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小学生的兴趣,主要是学习兴趣,即认知兴趣。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以来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

然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本提供的只是一个不动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在计算机参与下的阅读教学则不然,它可以利用“LOGO”中的绘图语句或用“WINDOWS”中的画笔及“POWERPOINT”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或直接利用“CAI”的丰富直观的画面和图形动画等,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视像效果。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骄傲的孔雀》一文时,使用计算机进行动画设计,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只昂首挺胸、正沿着湖边散步的孔雀,学生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直观地看到孔雀那副骄傲的模样;然后再通过“WINDOWS”中的声音驱动程序,将喜鹊的有礼貌与孔雀的骄傲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孔雀的骄傲,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培养了阅读品质

由于有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参与,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加强,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1.认读品质。也就是记认文字符号的能力和正确流利地把语句读出来的能力。这是深入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在计算机的参与下,文字符号和课文语句可以进行再加工,或文字与画面结合,或文字与声音结合,或文字、声音、画面(包含动态、静态的)三者结合,增强直观性、形象性,易唤起学生的注意,也易使学生保持较高、较久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默读的习惯,能通过文字了解文章表面的直接的意义,具有良好的认读品质。

2.理解品质。理解是阅读品质的核心,是从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形式的认识过程。有位教师在执教《江上渔者》这一首古诗时,利用动画设计,生动地把一叶小舟在汹涌的风浪中出没的情景表现出来了,让学生体味出捕鱼这项劳动的危险和艰难,从而进一步升华学生的认识,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3.创造品质。由于理解比较深刻,在计算机的参与下,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时地迸出创造的火花。如有位教师在上《我的战友》一文时,讲到“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句话时,教师在计算机中出示了声像结合的被火烧的画面,同时也出示了千斤巨石的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联想:巨石稳如泰山,一动不动;巨石经烈火不化,身体虽化,但精神永不灭。从这不难看出,学生从前两点的形似理解到第三点的神似,不失为一项创造。

三、提供了阅读帮助

当我们急需某一方面的知识时,可能要去图书室查阅或询问他人,费时费力,很不方便,计算机阅读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立即为读者提供帮助。例如:给一篇文章划分段落,那么这时就需要划分段落方面的知识,而恰巧学生此时正忘记了,计算机对此会立即给予帮助,只需按下“HELP”键即可。再比如:对于不懂的词语,如在平时,我们只能请教词典这位“老师”,而利用计算机,你只需用“HELP”键入所查词语或把光标移到词语下面,按回车键,即可知其义,这些只在十几秒钟或几秒钟内即可完成。如此方便快捷,何乐而不为?

四、提高了阅读效率

计算机的存储量比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的存储量还大,也就是说,计算机的阅读量大。我们平时的阅读只限于书本,且有时还要到图书室去查找资料,这样一来,不但阅读面狭窄,也难于提高阅读效率。利用计算机阅读,能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从而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丰富的知识,由此,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教师时常会为多次教给学生同一知识仍然掌握不了而烦恼,计算机则不然,只要学生不会,即可在任何时间请教计算机这位老师,而它也会不厌其烦地教给自己的学生。再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地位存在着差异,这也是小学生阅读心理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而计算机则可扫除这一障碍,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征服欲,以此满足他们的好奇感与求知欲,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所取得的阅读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随着人类对计算机的不断开发、、研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会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有着较强的视听感染能力和非线性的快速交互功能,它将音、像、视、听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服务,也将使计算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越性得到更大的发挥。

(此文获顺德市计算机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感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感山东省陵县陵城镇马厂街小学丁俊才参加工作时,正逢课程改革的浪潮,各地的课改搞的有声有色,精彩纷呈,而我所处的农村小学却无多大改变,仍然是“一读、二写、三总结”的传统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与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感

山东省陵县陵城镇马厂街小学 丁俊才

参加工作时,正逢课程改革的浪潮,各地的课改搞的有声有色,精彩纷呈,而我所处的农村小学却无多大改变,仍然是“一读、二写、三总结”的传统教学,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与提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较低,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再加上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很少买书。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受到限制,多数学生读书积极性较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课外阅读更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达不到预期效果。

下面我仅从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谈谈自己发现的问题与几点体会。

一、主要问题

1.只重眼前,教学一味应试。在农村,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深重,很大一部分农村家长只是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平时对孩子几乎不闻不问。对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也只看分数,不看其他。再加上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将教师考核与教学成绩相挂钩,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普遍存有“急功近利”的心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学生当前的成绩,漠视学生长远的发展。

2.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沉闷压抑。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沿袭着讲解式的单一教学法,课堂教学中仍以分析课文思想内容,会写段落大意为重。为了分析得透彻,教师设计许多问题,由浅入深让学生回答,当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能写段落大意时,教学目的就达到了,教学任务也就自然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几乎完全是预设的产物,教师的心中只有教材、教法、问题和答案,学生一有不同见解,便遭斥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究性受到压抑,使得语文课堂变得异常沉闷。

3.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正是记忆的最佳期。因此,积累语言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要求之一。但一些老师平时习惯主宰课堂,以讲代读,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书,使得学生没有读通课文,就开始讲。学生还没有读顺课文,就开始问。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致使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很少深入思考。这样非但教学成绩不理想,学生的阅读习惯也难以养成。

4.注重课堂教学,忽视课外积累。课改已实施多年,可时至今日,在农村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有多少教师舍得留给学生哪怕是几分钟的自学时间?在大多数教师看来,课堂上把时间交给学生是一种浪费,他们既不放心,也不放手。课堂时间都给了课本,课外时间都变成了作业,忽略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使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从而造成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低,综合运用能力弱的现状。

二、几点体会

1.治好教师依赖症,建设“生本课堂”。(教学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积极主动思考,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理解和应用语言。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参与,对于学生的课堂发言,尽量不要指责,要多表扬少批评,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真正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2.变被动为主动,使课堂“活”起来。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既动脑又动口,使之始终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如教授《蟋蟀的住宅》一文,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问学生:“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读了这句话,你还会想到些什么?学生交流后发言:生:我感觉蟋蟀非常勤劳。生:我感觉作者把蟋蟀当成人来看了,它工作很努力。生:我感觉作者很喜欢它。……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变得“活”起来了,这些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是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结果。

3.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读书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营造和谐民主、主动阅读的氛围,让每个学 生都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1)放开手脚,还给学生读书的自由。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想象。大家知道,学生并不是对一切书籍都不感兴趣,只要我们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去读,其实学生同样都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有的喜欢高声朗读,有的喜欢低声咏读,有的喜欢边读边画。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这样学生才会读得高兴,读得投入,对文章就能理解得透彻。所以我们要相信学生,给他们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而学生的阅读量也自然会提高。

(2)保证阅读时间,倾听学生的感受。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是不肯给充足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让学生读书也只是一种形式,走过场,学生还没有弄懂文章的内容,教师就要他们汇报自学情况,久而久之,学生就感觉到沉闷压抑,自然就会对阅读失去兴趣。所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封闭沉闷的繁琐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让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发掘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抓好课外阅读,拓宽语文知识。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仅仅依靠课堂阅读就能建立的,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农村小学基础设施差,就拿我任教的小学来说吧,一直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图书室。再加上农村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家长又没有买书的习惯,孩子们拥有的课外书少的可怜, 阅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近几年,学校采取每人凑一本书的方式,在班上建立图书角,供大家阅读,由班委会负责管理,每学期更新一次。这样一来,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当然,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以上所述只是自己外出的见闻和教学中的所得,难免有失偏颇之处,只是借此向大家征得一些宝贵见解,以期待不断完善自我,在农村小学阅读这片广阔天地里,和孩子们一起感受阅读的快乐!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张扬阅读个性 倾情有效阅读——构建小学语文有效阅读点滴谈

论文关键词:透视现状 趣味性 自主性 独特性 生成性

论文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关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创设轻松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突出阅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开发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应让学生倾情于有效性的个性化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生成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品味阅读情趣,更加有效地进行阅读活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由此深层次地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是一个个体运用已知探究未知并重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在阅读学习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认知能力,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目标,着重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阅读感悟的能力;尽可能使低层次的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让中等生吃好,优等生吃饱,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

一,想说爱你不容易——透视阅读的现状

阅读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的身心愉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每一个语文教师都需要重视也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与培养,尤其是处于课改一线的"弄潮儿"——小学语文教师在全人类大声疾呼"张扬阅读个性"的今天,则更应重视个性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但是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透视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观摩体验,发现个性阅读迷雾重重,想说爱你还真不容易.

透视1 一问多答 管中窥豹

有些教师把教师个体对课文的"深刻","精辟"的个人理解自我炫耀式的或自我欣赏式的预设给学生,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在问答中统一到预设的标准答案之中.这样,教师的提问统领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40分钟,老师似乎话语不多,只简简单单抛出几个问题,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围绕着老师的提问在泛泛而谈,看似他们是在尽情发表着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或高论,其实真正领悟与内化的语言却很是贫乏.学生深入阅读的时间几乎没有,"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时间也是少的可怜.这种管中窥豹式的阅读只见树木,不见泰山,怎能美其名曰个性化阅读呢

透视2 自由读书 徒劳无功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很多—线老师把新课堂看成放飞学生个性的蓝天,更看成是小学生无拘无束,快乐无穷的乐园.他们在上公开课或考评课时对"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课文."等类似话语格外推崇.殊不知,阅读领悟力有待加强培养的小学生在这片"叽里呱啦"地自由读中大多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真正能够读有见解的,恐怕寥寥无几呀!

透视3 偏离文本 广种薄收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大家都知道这句名言.阅读教学,特别是阅读带有文学色彩的课文,虽然学生对课文形象的感受问题可以因人而异,但也要有分寸,千万不能一味的盲从.曾听一位年轻女教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一文,在探讨课后的思考题"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这个问题时,很多小朋友都说因为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水,孝顺妈妈,孝顺乖巧,体贴长辈的才是真正的好儿子.可是该女教师不满足于现状,又抛出一问:"难道其他两个儿子身上没有优点吗 "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了一大堆无关痛痒的废话,与文本初衷相去甚远.所以教学过程中还需教师正确的引导,尽量避免出现偏离文本,广种薄收的阅读"惨状".

二,披荆斩棘勇向前——张扬阅读的个性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所以,处于课改一线的"弄潮儿"——小学语文教师理应认清现状,推翻"唯自由阅读独尊",走出盲目推崇放任自流式阅读的现状.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学习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地努力追求真正个性飞扬的阅读教学.

1,丰厚底蕴,提高教师素养.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自身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文学鉴赏素养,广博的阅读储备和敏锐深邃的是非判断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不间断地读书学习,广泛涉猎,兼收并蓄,增长历史阅历,加深文化积淀,全面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文化及专业素养.我一直都嗜好读书,也一直坚定不移地相信一位好读书的老师引领的学生也必将是全都好读书,个个会读书,人人多读书.每天早读课上,我都尽可能抽出点时间,捧起书来陪孩子们一起津津有味地大声诵读;每次导读课时,我都会不厌其烦地勉励学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大家要"勤动笔墨勤看书",相信"书都读得来的人,就不怕有什么做不来的."孩子们在我的言传身教之下,也渐渐爱读书了,词汇丰富了,表达顺畅了,阅读理解能力强了,口语交际与写作水平也提高了.由此可见,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真的非常重要.

2,注重需求,挖掘学生潜力.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教师要关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突出个性阅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开发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孩子们"把书读在脸上".我说:"小朋友,读书要达到一种境界,就是能够把书上的文字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再把自己的理解读在脸上.这样呀,老师只要一看你可爱的小脸,就能知道你读得好不好."每当我用满含微笑的目光专情注视着孩子们的小脸时,孩子们读得格外认真.这样,将无声的文字转换为有声的语言,将无形的情感转换为有形的表情,大大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有效地挖掘了学生的阅读潜力.此外,我还非常重视做好以下两点工作:第一是加强自主阅读的指导.第二是切实保证自主阅读的时间.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只有学生自己深入课文后的阅读感悟才记忆深刻,体验独特.因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感悟,体验,探究,讲求自主阅读的效果,这样阅读教学方能扎实有效地落到实处.

3探问引导,张扬阅读个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绝对不能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非常重视探问引导法,如教《从现在开始》一文时,我将各种动物的头饰带到课堂上,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各自喜欢的动物角色,使情境直接诉诸于儿童的感官,以探问引导他们身临其境,轻松进入课文情境.在教学袋鼠当大王时,我探问为什么动物们都议论纷纷呢 开始,学生有点语塞,我微笑着说:"别急,让我们扮演森林中的动物依照袋鼠的生活方式来生活过日子吧."然后,我引导学生在小组里自主表演.当孩子们的表演不够入味时,我就马上用自己无声的体态语,来提醒他们.不一会儿,"大象"开始叫苦说:"我这样的庞然大物整天跳来跳去,不摔死,也会累死的.""蛇小姐"也跟着抱怨说:"我没有脚,只能靠身体来走路,我怎么跳呀!"其他动物也纷纷跟着埋怨,大家都在互相诉说着自己的苦处.于是,我紧接着探问:"如果让你来选,你会投谁一票 "这样,学生以进入情境的模仿表演去学习探究,在角色体验驱动下,产生一种巨大的导引效益,使学生在角色中去思考,去表白,去体验个性化阅读,学习效果当然不同一般啦.

三,一言一语总关情——倾情有效的阅读

语文教师应该将真情注入我们的阅读课堂,将关爱倾入学生的个性心灵,让每一个学生生活在阅读阳光中,使阅读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扎实有效.我们应以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学的实际要求作为组织课堂内容与策略的依据.我相信:一言一行总关情,只要我们在阅读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立起平等对话的机制,让师生共同构建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模式,最终阅读教学就会焕发生命的精彩!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文本等阅读模式,相信很多语文教师都不陌生,在此我不想白费口舌,更不想班门弄斧.今天,我只想说点近年来我在阅读教学中的点滴尝试,与大家分享.

1,创设良好氛围,激发个性学习的趣味性

"兴趣是阅读的老师,快乐是阅读的动力."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如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我故作神秘地说:"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游览一个热闹而又繁华的地方,请你带上摄像机,拍下你认为最亮丽,最辉煌的镜头.呆会儿,咱们来评一评谁是最佳摄影大师." 教师富有激情和诱惑的语言魅力,巧妙地促进了学生与课文的有效对话,使学生一下子就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文本的探索与解读中去了.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品读北京的亮丽与辉煌,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2,鼓励自主选择,诱发个性体验的独特性

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这课时,我就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一块"奇石"来品读学文,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师:课文介绍了哪几块"奇石" 用心地读一读你最喜欢那一块"奇石".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由读书.

师: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奇石" 读得好的我们聘请他当导游.

生读后,用上句式:"因为——,所以——"说说喜欢的理由.

师生质疑小导游:请问"这块巨石奇特在哪儿呀 "

师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师:你还能用其它形式来表现黄山石的奇特吗 其余小伙伴补充帮助.

以上教学通过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读,用背诵,表演,编故事,当导游等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来再现黄山石的奇特美,学生就会读得更加有兴趣,说得也更加有条理,对黄山奇石的美就有了更加深切的体验.

3,增强内外结合,促发个性阅读的有效性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将会对阅读失去激情与灵性.因此,教师不但要扎根课内的范文导读,还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目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例如我在教《画家和牧童》一文时,抓住围观的人"纷纷夸赞"一词,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大家争先恐后赞扬戴嵩画技高超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激起学生感受夸赞的神奇魅力.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很多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夸奖赞美,文中用哪个词语来描述的 从"纷纷夸赞"一词,你读懂了什么 有的学生说戴嵩画画本领高,有的说,戴嵩的画画绝了,大家都喜欢.我又问:"小朋友,你们什么时候也受到别人的纷纷夸赞 一定特别开心吧,快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教室里的小手马上就高举如云.严红英说,她每天一回家就先淘米做饭,再认真做家作,爸爸妈妈纷纷夸赞她懂事乖巧;王昕锐说,他主动留下来做值日,老师同学纷纷夸赞他关爱班级;还有郑思琪说,她给老爷爷让座,车上的叔叔阿姨纷纷夸赞她尊敬老人,乐于助人……从学生喜形于色地回答中,我知道学生已经理解"纷纷夸赞"一词,不仅从文本中理解,从自己的学业上理解,还从关心他人中理解,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理解的角度,加强了感悟的深度,使学生在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上强化了个性.课后,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一定的语文环境中,把"纷纷""夸赞"等词语运用得十分贴切,十分巧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想,只要我们教师牢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坚持在教学中贯彻执行,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兼顾,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融合,相信个性化阅读之花将会越开越美丽!"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让我们将趣味融进我们的阅读教学,将鼓励请进我们的阅读课堂,将关爱倾入学生的个性心灵,让每一个学生愉快地生活在阅读阳光中,使阅读教学更生动有趣,扎实有效吧!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语]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有效引领

[论文摘要]课外阅读的丰富性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培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探索新形势、新标准下课外阅读有效引领方式,完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引领策略,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引导的实效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空前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着、裂变着,由此牵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文化与精神活动方面的改变。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阅读活动以锐不可当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两良性循环。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