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

时间:2022-04-12 03:30: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中学语文教师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浅析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材的适应性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课程改革;教材;适应性

论文摘要:目前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应用新课程教材进行教学实践,但是其对新课程教材的适应性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对中学课程改革语文新教材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改善中学语文教师对课改新教材的适应状况的策略建议,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师自身的发展。

新课改的推行无疑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曙光,九年以来,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中学语文教学取得显著的成效,语文天地里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硕果累累,社会反响十分强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语文教材、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要求语文教师改变行为、转变观念,尽快适应新课改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变传统的析、记忆、技巧为诵读、思考、体验、实践,更快的走出语文学习的误区,更有效的学习语文,从而使得中学的 语文教学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改教材的适应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是转变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材的适应情况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采取适合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策略方法来促进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材的适应性引导。

一、中学语文教师适应新教材所遇到的困难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其显著特点在于使用新教材,课堂气氛比以前活跃了,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但教学任务加重了,现在备课比以前花时间要多的多,以前是现成的教材、教参、标准答案,按部就班地教就可以了,而且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考出好的成绩。新教材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注意学生智力、情感、道德等多方面的素质的培养。可见,适应新教材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在适应新教材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既没有参考的教学模式,也没有成功的经验,一切都在摸索中。年轻教师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采用新奇的方式授课,但是相对老教师来说就比较困难一些,老教师力求的是稳妥。虽然也参与课程改革,但目前社会仍然高度关注着升学率,要教师们放弃原来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在毫无把握中追求新奇的授课方式,确也勉为其难。

新教材理念与评价机制落后间的矛盾使得中学语文教师常常处于矛盾的境地:一方面要面对新教材,按照新教材的理念进行教育教学。另一方面由于评价机制改革的相对滞后性,又要接受原来教学评价制度的考察。比如,新教材教育理念中倡导因材施教,即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有差别地进行教学,但同时学校又要求我必须保证所教学科的及格率,全社会仍然高度关注着升学率,这让教师感觉压力很大。如果考试评价体制不变的话,课程改革也只是走走形式而已,雷声大,雨点小。看起来热闹,但最后还是要回到应试教育上来,因为升学制度是不会为此而放松要求的。

二、增强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材适应性的策略

首先,面对新的教材,教师要做的就是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新教材要求教师能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更多的独自学习的时间,而不是像传统的语文课堂一样“满堂灌”,学生只是被迫接受知识的机器。新课改的语文新教材要求一节课最多有十五到二十分钟是教师讲解的时间,剩余的时间是留给学生的,包括学生独自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同时教师按照新教材的要求设计多种课堂活动。

其次,有效改革评价制度是增强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材适应性的重要策略之一。目前,我国仍沿用旧的考试制度,考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这种滞后的评价制度是制约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材适应性的“瓶颈”。 新教材提倡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因而我们评价学生和教师也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将结果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客观评价学生和教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放手去按照新教材的理念去实施教学,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因此,对现有的考试制度进行有效改革是新课改顺利实现的关键,也是教师真正适应新教材的关键。

最后 ,加强教师的群体协作和相互学习能够有效的增强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材的适应性。新课程目标的多维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的局限性成为一对矛盾,因为面对着需要实现的多维的教学目标,知识再渊博、能力再强的教师都会经常显得茫然无措。因此,教师应该相互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依靠群体协同作战,而不能靠单兵独斗。在课改的实施和推进过程中,为了促使中学语文教师更好更快地适应新教材,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应该注重教师团队的协作和相互学习。

针对新课改实施中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从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尽快进行有效的评价制度改革,加强教师的群体协作和相互学习三个来方面增强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材的适应性。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

要演出一台好戏,演员要讲究舞台艺术;要上好一堂课,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要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除了抓教师的业务进修外,重视和不断提高教师课堂语言的修养,也是举足轻重的一方面。

一、控制语言数量

我主张教师每节课留出一半以上时间供学生阅读课文,这是因为读是自外而内地吸收,读和写则是由内而外地表达。学生要以课文中学习语言、写作方法等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在某种意义上,阅读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提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水平,这决不是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取代课文。教师在课堂上的用语,主要应该用来答题、解惑、阐释重点、总结和引导,指点学生如何学好课文。教师讲授与学生读书这二者,学生读书应占首要地位,所以应该把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真正使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把读书这一关过得扎扎实实。

二、提高语言质量

课堂语言不精炼,水分多,浓度小,常会影响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引起反感。程式化地处理课文,不同类型、体裁的课文一刀切,势必会塞给学生许多老话、套话,这些话多属于废话,听了使人烦躁不安。教师的语汇贫乏、词不达意、准确性不高、不必要的重复、讲话不流畅,以及语言针对性不强等等,都会影响表达效果。

要使课堂语言少而精,首先要在课前把握不同课文加以精心设计。先要设计好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要集中,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什么都有想解决,结果是什么都解决不好。许多课堂实践都可证明,教师讲授内容越庞杂,学生则越抓不住重点;对讲授每一个问题,也尽可能对用语事先作一番准备,要使用的几个关键词语,应该经过一番推敲和筛选,提高它对阐释问题的命中率。处理课堂临时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的“即席”用语要能够“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刺激才强烈,才有利于记忆的巩固。

相反,如果教师拖泥带水地刻意追求“详尽”,常常会出现由于某些词语的干扰或者句子的修饰成分较繁琐而导致学生离开问题核心,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在这一点上,教师的课堂用语只能讲“三分话”。

三、把握语言的时机性

同样的问题解答,由于所用时间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争取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考虑和选择自己讲话的最佳时机。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不提出疑难不讲;不到学生反复思考、讨论而仍不得其解时不讲。最好是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教师先启发引导,使之自己解决。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这方面有两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篇》)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一言以蔽之:讲解、答疑的时机,一定要选择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之后。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才能充分理解、牢固记忆。这就是教师课堂讲解的最佳时机。

四、锤炼语言的艺术性

体现教师“三分话”的课堂语言,首先应该达到准确、明白、清晰、简练。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则没有理由以此满足而忽视甚至排斥课堂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如果你总是板起面孔,摆出一副“夫子”的“尊严”相,日复一日地干巴巴地向青少年说教、灌输,半强迫性地驱使他们听讲,肯定是教不好语文的。这样做,首先便是学生不买账。

所谓课堂用语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首先是指教师用文学语言从事教学活动,抛弃那些已经僵硬而趋于模式化的陈词滥调。二是随着所教课文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词汇,使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语言经常有新鲜感。三是讲授不仅要达意,还应力求有表情,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拨动学生的情感。四是尽可能地使课堂语言幽默,富有趣味,使学生喜听乐闻,如沐春风。五是尽可能用“三分”微言,体现“七分”大义,使课堂用语含蓄而深刻,精微而深远,这可以说达到了语言的最高境界,学生一定会对之产生一种强烈的美感享受。

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造就二十一世纪的人才。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进修的作用及价值分析论文

摘要: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伴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的战略,作为教师,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加强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进行教学生涯前提。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及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是教育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语文教师素质继续教育

如果说语文是一门艺术,教师则是艺术家。语文的艺术令人赏心悦目,思想丰富。同时,它也是一门实用的工具。如何把艺术的精髓传达给学生,把工具的技能传授给学生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职责。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变化,教育事业面临新的挑战,新课程、新课标的的实施,要求教师们适时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

一、教师继续教育的意义

1.1时代的要求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犯“重教法轻学法”的错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总觉得多多益善,在课堂上传输知识得越多,越是对学生负责。结果造成“老师说,学生写”的单调教学模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缺乏,难以学以致用。张志公先生曾说:“无论读的能力,写的能力,还是听和说的能力等等,在应付日常生活时常常捉襟见肘”,由此可见,语文的素质教育已经十分紧迫,要求我们老师重新审视教学目标和方式,进而对教师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教师进行再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1.2学生的呼唤

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学生的生活里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老师在黑板上讲解和板书课文的传统教学方式远没有MP3、手机、电脑对他们来说具有吸引力,甚至觉得枯燥厌烦。同时,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使学生获得信息量的途径增多,知识量那个扩大,眼界更宽广,语文单纯的字词句等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作为语文老师,仅限于传授课本知识势必于现在的学生产生“代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此外,语文课本涉及许多人文、地理、科技方面的文章,学生一般会对这些更汗兴趣,会提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如果老师因为不懂这方面的知识,一味的讲解课文段落大意,行文结构,字词句等势必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知道,学科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特别是语文老师应该具备较全面的知识体系,才能把语文课上“活”,给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知识和信息。“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根本,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和谐地发展”。由此可见,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及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

1.3知识的更新

一个人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老化和退化,当今世界知识日新月异,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求我们老师不但要传承人类文明更要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主学习,提高“战斗力”。继续教育,为教师的学习创造难得的机会和条件,值得我们重视和珍视。

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

2.1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一种教育追求,它决定了教学工作的方向性和原则性。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收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先进的教学理念是符合时展要求、与时俱进的。这种教学观的形成是在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开拓形成的。曾有论者大胆指出,语文教育之所以长期没有根本性突破的因素之一就是韵文教师的理论修养不够。理论指导人们行为自由的有力工具。故教师一定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加深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当然,教学的新理念由新的内容来支撑和体现。光打雷不下雨,如竹篮打水一场空,仅仅留在理念而不实施,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阻碍。

2.2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新

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真正理解和对教学目标正确认识上建立起来的,要求对学习状态有较准确的把握。利用现成的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改编、乃至增删和更换,丰富课堂内容,变换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乐在其中,学在其中。例如,鉴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特殊阶段,学生们的爱情观还不够成熟。在学习当代诗《致橡树》时,可以引入课堂讨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同学们的爱情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加入讨论,先讲讲自己青春期的感情故事,引导同学们参与进来。不但能让同学们更深入的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内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爱情佳偶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2.3大力倡导终身学习观

曾说:活到老,学到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为了号召广大人民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方针。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更应坚持终身学习。目前,部分教师包括一些优秀教师,学习合格又职称,还停留在以前的教学方式,甚至认为优秀的就一定是适宜的,殊不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许多学校引进多媒体设备,但是部分教师而特是部分老教师不会使用或者认为设备实际用处。故学校要注意这方面的培训和思想引导。语文,本是一门内涵丰富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强化专业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公务员之家

2.4为教师教学实施提供切实的支援

目前,对于新课程的实施,老师正面临着“教什么”和“怎么教”等现实问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广大教师迫切需要研究切实有效的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分析,对教例进行研究,领导阶层应为老师提供优秀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供大家学习或借鉴。同时,教育机制也应相应的改变,构造新的教师的评判标准机制,给教师提供选择和开发合适的教学内容。确保学校方面对继续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学校要重视建立对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提高培训者各个方面的素质。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管理,避免考试形式和格式化。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心理素质及信息素质与课堂质量直接挂钩,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也应自我教育,用渊博的知识武装大脑,学会和使用现代化设备更能激发每天被电脑、MP3等电子产品包围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才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新课标下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要求

摘 要: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将长期以来的“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已经贯彻执行新的“课程标准”,使用各种新的教材。可是不少教师却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表现在:一、用应试教育的旧思维、旧观念、旧方法观念来教素质教育的教材,二、知识结构陈旧,三、习惯于依赖教学参考书,四、视觉单一狭隘,五、沿用旧的思维方式。这些情况不能适应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新型化。

关键词:教学改革 语文教师 要求

一、观念必须更新

(一)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其观念是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认为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死背硬记知识成为考试的唯一内容,普遍的题海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习内容陈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应当迅速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将自己由主宰变为主导,将学生由被动的容器接纳变为主动的学习主体。

(二)关于语文的理念。长期以来,人们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不断讨论,曾认为要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后又认为政治教育与语文知识并重,这些都没有还语文本来面目。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程理念是: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必须具有新型的知识结构

(一)全面的知识结构。语文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个大千世界,涉及各种领域。语文和其它学科渗透、交叉,英国的英语(即语文)教育思想就强调了其“学科交叉观”。重视各种观念的交叉与共存。语文与思想道德、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过去的学科实行条块分割,使教师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如不懂外语,不会使用计算机,不了解科技新发展等。这些巫待改变。

(二)开放的知识结构。过去的知识呈现封闭性,常用单一的不变的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如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权威的论述静止地认识。客观现象极其复杂,主观世界又极其博大,应当从许多方面综合研究,要以变化创新的观念去认识。

(三)反思的知识结构。传统的教育是接受学习,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是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进行素质教育应当使用“发现学习”方法,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倡导运用探究的技法去发现学科的基本原理,首先要带着问题,带着疑问去反思,这样的话,就可以发现许多新东西。

三、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

(一)要有选择教材的能力。教师要有辩析的眼光,要能够独立选择教学所侧重的内容。

(二)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一些教师凭借教学参考书去教课,教死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活的知识,培养活的能力,教师必须提高独立钻研的能力。要能抓住作品的立旨立意,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找出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

(三)教师要能将这篇作品与别的作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发现其思想上真知灼见,艺术上独到之处。

(四)教师要能认识教学参考和他人之说的正确与错误,妥贴与否,而不迷信盲从。

四、思维要兼容并蓄多视觉

现在使用了新的教材,鼓励学生思考、想象,学生的各种回答都有可取之处,都应肯定。可是不少教师说:“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岂能多种答案共存,如太阳只能是红的,月亮只能是白的,怎能说太阳是黄的、白的、黑的、绿的”。这就表现出长期以来的单角度思维、直线思维、轨道思维的思维方式。几千年来,人们的思维在儒家思想的“道”中运行,在皇权圣旨的方向活动。前几十年,人们的思维在领导人语录的轨道中运行,是单一的。如今这种思维还有遗留。如果思维在多线条、多角度情况下,就可以得出各种不同的答案。从多视觉的目光看,太阳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等情况下,其颜色是变化的,不相同的。早晨的太阳是红色的,接着变橙色,中午是银光耀眼的,有云雾时,它或白或灰,在绿窗内看,它是绿色的,在日蚀时又是黑色的……要改变狭隘单一的思维方法,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气度兼收并蓄。鼓励学生以多维视觉去观察、思考、想象,去发现和创造。

五、学习使用创造性思维方式

(一)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如首先要重视横向分析,纵向剖析等分析综合方法

1.横向分析法。如《西游记》有27路妖魔鬼怪,可分两类:A类,14路与神佛有关系,又分两种:a.神佛所派;b.私欲作怪。其结局皆受神佛庇护而保命。B类,13路与神佛无关系,其下场是4路被收用,9路被斩杀。这里边蕴含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维认识意义。2.纵向剖析法。如日本在“二战”后是战败国,但其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20年间提高了5倍,其原因,不是劳动力增加,而是技术的发展创造。因其重视教育,大量投资,教育经费增加10倍,占总预算20.40。如此方法甚多,兹不赘述。

(二)教师要学习研究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潜意识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六七十年代只承认逻辑思维即科学思维,研究形象思维等其它各种思维就受到批判。许多人对其它各种思维理解不够,对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潜意识的认识是很肤浅的。而这些思维形式极富创造性,属于创造思维。巫待我们去学习研究它们。

1.直觉思维,是指人脑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资料,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联系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的思维过程。培根说:“人类主要凭借机遇和直觉。”艺术和科学创造都离不开直觉思维。直觉思维的特征是思维的跳跃性、超逻辑性,没有明确的思维中介环节,一下子就悟到了问题的实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思维有突发性、直接性等特点。

2.潜意识。古人云:“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迹作不成。”西方人说:“创造即白日梦”,“梦是一首无意的诗。”这些,实际上是潜意识问题。弗洛依德研究发现了潜意识。他认为:人的精神领域有认识到的部分,能清楚地感觉到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属显意识。还有隐伏于灵魂深处的不为人觉察的无意识,也叫潜意识。弗洛依德认为人的意识就像冰山一样,显意识就像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部分,只占1/8;潜意识就像冰山沿在水面以下的部分,要占7/8。人们没有明确感觉的意识,梦境、无意识的反应,非理性的冲动,似曾相识等,都属于潜意识心理现象的范畴。潜意识的不断开发,将会带来巨大的创造性。

3.灵感思维。灵感是一种奇妙的思维状态,也是心理现象,或精神状态,这时思想认识与情感极富于创造性,表现为激情亢奋,感觉灵敏,想象丰富,佳句纵横,创造力突然冲出,难以阻挡。

总之,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有关素养,使自己新型化,使自主应试教育的教书匠变为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师,才能发挥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素质教育。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浅谈新课改反思阶段中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困扰与定位

摘要:中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改十余年的探索过程中遇到很多困惑,如语文内涵与外延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取舍、内化理论等等。在反思阶段,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修订后的课标文件,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做学生“想学”的激励者、“会学”的导引者和监督者等。

关键词: 角色困扰;反思阶段;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一、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困扰

新课改给中学语文教师带来了教育观念的革新,同时也带来了角色定位的困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内涵与外延把握上的困扰

新课标指出:“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与协调,不断拓宽知识获取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实践机会。”而在语文教育本质的探索过程中,涉及语文内涵和外延的论断很多,如“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语文”“大语文”等。对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来说,他们挥之不去的愁思是:到底怎么才能坚持语文的生活性,又不让语文陷入到“泛语文化”的泥淖中去呢?

(二)语文教学内容取舍上的困扰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表述较为笼统,并未指明每阶段具体的教学内容,也未明确规定某一阶段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语文素养。由于缺乏固定而又明晰的教学内容规定,一线语文教师不得不根据自己的经验,确定教学内容,这就势必会出现同课文、同年龄阶段、同知识能力水平,而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却千差万别的情况。于是一些语文教师开始困惑了:教学内容的“弱水三千”怎么“只取一瓢”?“同课异构”的“同” 在哪里,“异“在何处?

(三)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应试教育的接轨困扰

语文新课标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关注,并反复重申语文教育的“基础性”,这确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但是,学生通过语文教育而表现出的结果是显性和隐性交织在一起的,尤其是语文素养隐性方面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除此之外,全国教育的不均衡性使得学生及家长要想获得优质教育唯“竞争”无他。因此,本应承载着更多基础教育性质的中学语文教学就不能置“选拔”于度外。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社会和家长评价好学校的唯一标准仍是成绩,它并未随新课标的推出而改变。许多语文教师,尤其是毕业班的语文教师,就在新课标理念和重成绩、重升学率的现实中茫然。

(四)内化当前各种教育理论的困扰

新课改推行以恚各种语文教学方法、策略模式潮水般袭向语文教育界,撞击着传统语文教育,为其理论与实践输入新的血液。这本该使语文教育走出当年“语文教育大批判”的阴霾,步入百家争鸣的春天,可现实是,在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层盲目而机械地推行某种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让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甚至迷失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于是教师产生疑问:新课改后,我们怎么就突然不会教语文了?为什么语文评课活动中,听到评课者使用“专业术语”越多感觉他越牛?

(五)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参与度”上把握的困扰

怎样才算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回答一定是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能动地参与课堂。“学生不像一面镜子似的接受客体的反映,也不像录音机似的听取和储存教师的语言信息;他们对自身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是在主动同客体交往过程中取得正确认识,促进自身成长”。然而,要想真正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统一起来绝非易事。“主导”和“主体”不是同一个哲学层面,教师不可能置身教学情境之外去作“主导”。于是教师不免困惑:教师的主体性要不要体现,怎么体现?教师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度”怎样平衡?怎样巧妙地处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二、新课标中对语文教师地位的表述与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修订稿中都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既然是“平等”,那还要不要分主次呢?一段时间以来,许多秉信“后现代主义教师观”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主张消解教师作用,他们甚至认为,如今的教育“敲响了教授时代的丧钟”,其实这是对后现代主义教师观的片面理解。事实上,即使是最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对话理论,也并未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就连“后现代主义”鼻祖威廉姆・多尔仍把教师的作用界定为“平等中的首席”,认为教师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因此,笔者认为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作为“首席”的教师,其引导、组织、调控的作用无可替代。只是在确认谁是主体的时候,不要忽略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即确认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语文教学的践行者。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言:“我备课时最关心的问题,不是自己怎样教,而是学生怎样学。”教师要能树立“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理念和意识,在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动精神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偏向和心理特征规律,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意义的建构。

三、新课改反思阶段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鉴于以上对中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改探索阶段角色困扰的总结和分析,结合201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在新课改反思阶段,中学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想学”和“会学”两方面的引导问题。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

(一)学生爱语文、用语文以及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培养者和激发者

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学生爱上语文的内驱力,故此,中学语文教师肩负着培养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担。那么,怎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很多人会问:学习不是很累吗,怎么会快乐呢?笔者想反问,长时间的坐在电脑旁打游戏,感觉累吗?回答是:不累。为什么?因为游戏情节设计得很刺激,娱乐性比较强,并且能够使玩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快感。即使过关失败,也会受到鼓励再来一次。因此,语文教学要创设情境增加娱乐性,缩减枯燥的讲析,精选习题,减少学生的劳累感。其次,注意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教师要先认真解读文本,继而让学生同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再次,关注学生差异,利用对话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你”与“我”的灵魂碰撞。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充分体现自主意识的创造性学习。

(二)学生语文知识体系和语文素养形成的引领者和促建者

一位好的语文教师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学科知识理论体系。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主要包括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文化知识等方面的综合内容。很多语文课程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都曾对语文学科知识体系进行过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何更生的语文学习四类型理论等。关于语文素养的内涵,有学者认为,它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修养、语文水平、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等概念的总和,它是一个 “集合式”的短语。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熟知语文学科的完整知识体系和语文素养的完整内涵,还要有意识地协助学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完整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学生构建语文学科体系方法示范者和监督者

中学语文教师在协助学生形成一套完整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后,不能替代学生往学科知识体系框架中填补知识,而是应该教会学生自主地往这个学科知识体系中填补语文知识,并让学生明白应将学到的新的语文知识填补在哪里。不仅如此,语文教师还要时常监督学生及时将学到的新知识填补到学科知识体系中去,使其形成一个常态化的语文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师要倾其毕生精力去研究学生“想学”和“会学”的问题。只有学生想学了,会学了,他们的语文素养才会真正地得以提升。

作者简介:翟颢(1978― ),男,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教师,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为中小学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须关注课堂资源的生成

【摘 要】中学语文教师不要只把注意力放在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内容上,应该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活动中去发现、整合相关的信息,形成并且有效地把握、利用这些生成性的资源。教师要考虑到语文课要注意的问题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可能会收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生成性课堂资源的生成。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资源 高效课堂

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教师首先可以从学生方面入手。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都不相同,再加上其课前准备的程度也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及时地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还要尽可能地预测随时会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再思考具体的对策,为丰富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做好必要的准备。

要想让中学语文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课堂,就需要把课堂变成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让语文课堂变成一个研究性的课堂。这就要求语文课堂充满变化且活跃。为了让语文课堂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教师就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把一言堂变为多言堂,盘活整个语文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安排学生多发言,为学生预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展示学生的个性。

为了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就需要课堂上既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又要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学生间的讨论而生发一些新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因此,要让语文课堂变成生成性的课堂,既需要语文教师的探究,又需要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必要的探讨,在讨论、交流、研究中不断地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感觉既然秦武阳那么胆小,荆轲为什么不直接跟太子丹说明真实的情况呢,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朋友等来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讨论。这时候,学生会有很多种看法,在讨论中,教师再恰当地给予建议和引导,学生就会对秦武阳、荆轲以及太子丹等人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上也会更为准确。这样,课堂氛围也瞬间活跃起来,能促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探讨、研究顺利地解决疑问,既能活跃他们的思维,又能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是很有意义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会收获多多。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中自我陶醉,在文字造的美好中徜徉,这样的阅读才有效。在阅读前,我们应给学生一个阅读的要求,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之后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这样,学生读的时候自然有目标,自然读得认真。如在教《社戏》一课时,我让学生阅读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至“赵庄边真的在眼前了”这几段。我在学生阅读之前提出问题:找出这段中描写孩子们开船的一系列的动作的词并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途中所见景色的。又如,在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这一段时,我也是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园中的景物的,并提供给学生如视觉、味觉等表示角度的词语。

中学语文教学中涉及到很多文学常识,枯燥的学习和死记硬背,往往达到不预期的成效,进而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把复杂的内容缩减,把生硬的文字进行智慧的加工,并用趣味性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在加深了理解记忆的同时,也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可谓一举两得。

在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学到《伤仲永》一课时,介绍到王安石,就不可避免的介绍到了唐宋八大家,对那八个人有些同学总是记不住,对此我很是头痛,于是我仔细观察这几个人名,寻找其中的规律,我编成了一个顺口溜“寒柳三苏欧王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寒冷的初春,柳树经过春风的多次吹拂才苏醒过来,欧王对柳树这种反应迟缓的状态非常憎恨”,同学们听了这种有趣的解释,会心的笑了,头脑中有了这样一种意象,自然记得牢。“寒柳”指韩愈、柳宗元;“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欧”指欧阳修;“王”指王安石;“憎”指曾巩。“寒柳”是唐代,其余下剩五位是宋代的,这样一来,学生利用联想记忆法,很快就记住了唐宋八大家,而且连八大散文家所处的朝代也记住了。

除了联想法,口诀记忆也包括其他很多方法,如缩略法、概括法、罗列法、形象法等,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总结教学内容,根据内容的特点针对性的运用各类口诀。一直以来,制约中学语文教学成效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课堂过于枯燥,教师走上讲台完全是一支粉笔一张嘴,没有生动的演示手段,没有丰富的教学信息,完全依靠口头讲解,不仅学生听得枯燥,就连教师也觉得教学氛围比较单调。因此,通过生动形象的信息补充演示,可以让学生对语文课堂增加兴趣,提高吸引力。

笔者将多媒体手段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有效提高了语文教学生动效果。一方面,笔者通过图像演示、视频演示等方式,将学生缺乏生活感知的内容形象演示在课堂之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缩短了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认知差距,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将学生带进教材所描绘的场景、情境之中。另一方面,笔者还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强大的视觉震撼。

例如在《巍巍中山陵》教学中,笔者以视频短片形式,向学生全方位演示了中山陵的宏伟气势,学生虽然大多数没有去过,但是经过视频演示之后,所产生的视觉震撼效果与实地游览并没有多大区别,这就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是对情感的感悟,都产生了明显效果。

再比如《凡尔赛宫》教学中,通过短片演示可以帮助学生真切感悟这座建筑的富丽堂皇、宏伟气势,对照演示内容开展问题的探究,学生会产生图文并茂的感觉,学习理解效果也会得到增强。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课堂进行生动的形象演示,可以弥补教材信息量的不足,而且让语文学习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学得更感兴趣,理解效果也更加明显。

总而言之,中学生语感的培养任务艰巨,需要语文教师高度的重视和长期的不断尝试,寻找适合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合适的教学方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觉的探究与感受字词的妙,阅读的乐,诗词的美,从而能正确善用语言表情达意。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语文教师课外阅读量与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离不开课外阅读,要实现专业发展目标需要进行课外阅读,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先要亲自阅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根本无法回避课外阅读的影响。另外在概念上来说,“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是很容易被混淆的两个概念。“教师专业化”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的,被看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和结果[1]。而“教师专业发展”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着重点在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2]。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培养个人的知识、技能、专长以及作为教师的一切特点的任何活动,包括自学反思以及正式的课程学习”[3]。

教师专业发展,从80年代以来成为教师专业化这个大背景下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关注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到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在当代教师教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前提条件;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设教师专业化的过程。而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不一样,师资力量不一样,语文教师的阅读量与专业发展存在不同的现状。文山市是云南省的一个地州,与广西百色接壤,是壮族、苗族自治州,以少数民族为主,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是一所市级初中,属于文山市较好的初中之一,对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的调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因此,我们设计了“初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量与专业发展调查问卷”,希望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分析和思考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初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量与专业发展的现状。

一、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语文教师课外阅读量与专业发展问卷分析

此次问卷于2016年11月在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进行,调查采用现场填写调查问卷与访谈的形式,本次发放问卷,27份,回收有效样本27份,回收率为100%;调查涉及初中三个年级所有在职的语文教师。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37.04%的教师课外阅读量约每年少于三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9年的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这些数据就构成了一种反差,部分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阅读量远远低于自己的学生。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说,要面对的学生比较多,因此阅读量就要求更高,仅仅靠每年几本书的阅读量来说是很困难的。

在此次调查中,全部被调查的教师认为制约课外阅读量的最主要原因是教学任务繁重(100%),77.78%的教师认为是工作压力大(见表2)。由这些数据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一线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压力大,一般来说语文老师需要承担班主任的工作,同时教两个班的语文,每周正常上课至少12节,还不包含早晚自习、班会课、批改作业、试卷、备课、开会等工作,所以,表3中62.96%的教师课外阅读时间Q1小时,每天阅读时间2-3小时的教师仅为37.04%,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外阅读时间难以保证。

二、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语文教师课外阅读的书籍类型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初中语文教师的阅读兴趣排名前四的书籍类型分别是:文学类、教育类、心理学类、教学类。由此可见,教师平时阅读除教材、教参类书籍之外,所涉足的领域比重最大的是文学类书籍;而对其他跨学科的实际阅读的兴趣不大,阅读量明显与语文学科密切相关。只有14.81%的教师对经济类书籍感兴趣,仅有7.41%的教师对科技类的作品感兴趣。这表明,部分初中语文教师都在有意识地通过这些教育和教学类书籍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就是在自身的专业领域中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一)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语文教师课外阅读的作用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92.6%的教师对课外阅读量对自身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持肯定的态度,可见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能够重视课外阅读量与个人专业发展的关系,他们肯定课外阅读量的积极作用。

从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来看,所有教师都认为可课外阅读量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96.3%的教师认为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88.89%的教师认为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e极性。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而言,绝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偏向于课外阅读量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这一板块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阅读量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运用课外阅读过程中积累的知识来丰富教学课堂内容,从而使课堂气氛融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由调查结果来看,通过多选的方式我们的教师认为课外阅读量对促进科研能力的影响方面主要体现在:“科研论文的选题”和“经典课文的解读”这两方面上,比例别是92.59%和92.30%。由此可见,初中一线语文教师对科研比较重视,除此之外,文本解读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对课文的多元解读有助于教师在科研能力上发现新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立足文本的个性。其次,一部分教师认为课外阅读量能够有助于语文前沿研究热点的探究,语文的前沿研究热点包括: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学科的教材、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等等的一些问题。语文学科的前沿研究热点的探究能够更有效地提升高中语文教师的科研能力,而课外阅读量就是两者之间的一座桥梁。

从调查结果显示,96.30%的教师认为课外阅读量对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吸纳新知识。教师的职业素养中包括一个方面――知识素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因此,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作为一个向别人传授知识的职业,没有坚实的知识地基,就无法向学生传授知识。所以大部分教师认为阅读量能够吸纳新知识来补充自己的知识面,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另外,85.19%的教师认为课外阅读量对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也是有一定作用的。教师的职业素养中的另一个方面――职业道德素养,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教师自身的阅读量越多就能更好地去遵循教育工作中的规范和准则,所谓“为人师表”,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引导者,如果自己不能以身作则的话就很难让学生信服。

调查表明,课外阅读量的情况与语文教师个人成长关系非常密切。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曾经说过:“语文教师就应该以书为师,这是教师素养的体现,也是客观发展的要求。”[4]在这次调查中,100%的教师都在进行课外阅读,90%以上的教师对课外阅读量对自身专业发展持肯定的态度,这对于现今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来说是比较有利的。他们并没有放弃课外阅读,只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了课外阅读量的减少。

总的来说,当下初中语文教师普遍认同课外阅读的作用,能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并从中收益。而如何通过课外阅读量来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也是当下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二)通过阅读量提升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提高,不是读几本文学史,看几部作品,了解当下最流行的理论就可以的。有学者指出,语文教学的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一篇文章因为时代的不断变化,教师要读懂不同时期对同一篇文章的解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断阅读,持续阅读。无论从自身知识层面来说或者从教学方面来说,阅读和专业发展都是分不开的。结合此次调查,我们对初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量与专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适度减轻工作两,重视阅读文化建设

此次被调查的教师普遍反映,工作量大,一般而言一个语文教师,两个教学班,同时承担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一个星期五天的课程多达28节(包含两个班的语文课、早晚自习、班会课),除此之外还有批改作业、试卷等相应的工作量,还不包含平时的各种会议、考核、指导学生各类比赛等,由此可见,一线语文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多数老师反映不是自己不思进取不认可阅读的重要性,而是在如此大的教学压力下阅读的时间难以得到保证。

另外一方面,与学校的文化建设有紧密的联系。“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它既包括教师团体的信念、价值、态度、习惯以及行为规范,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关系形态以及集体成员的结合方式。”[5]因此,教师文化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极大。

阅读文化也是学校教师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访学校中教师在学校进行阅读的空间受到限制,在新校区工作的教师们暂时没有配备相应的阅览室,学校没有提供很好的阅读场所和读物。所以学校应该提供教师阅读文化建设的空间,让图书馆成为全体师生的精神王国,让阅览室成为教师心中所向往的地方。学校不应该只成为学生遨游书籍海洋的地方,也应该成为教师知识补给的营养站,更应该成为师生共同读书学习的场所。将教师阅读的管理纳入整个学校兴校治教的体制当中来,并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才能长久保持良好的阅读氛围,形成人人爱阅读的教师群体习惯。

2.提倡阅读多元化,提升专业素养

要取得专业发展的成功,除了专业学科的知识储备之外,初中语文教师还必须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知识来武装自己。“从世界范围内的示范教育课程设置比例来看,专业课程设置占35%,普通文化教育课和教育理论课占25%,教育实践占15%。”[1]从这几项数据中可以看出师范专业生的知识结构比列失调。基于这样的现实,初中语文教师还必须在工作后不断补充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教育科学类书籍中所阐述的教育理论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理论基础,没有这些理论的支撑教学活动是很难进行的。另外,教育科学类的书籍对教师的教学有指导作用,让教师了解如何进行教学。同时,教育科学类书籍是教师在教学研究上的重要工具。

同时还要兼顾人文类书籍,成为多元发展型教师。“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基础性要求语文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广博的一般基础知识。”[2]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杂家”这个词是由中学语文学科所特有的综合性所决定的。纵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上百篇课文,这些课文内容丰富,包罗了文学、艺术、科学、历史、哲学等等的一系列知识,所以说语文教材算得上是一本“小百科全书”了。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和作用,决定了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博览群书、博闻强识,汲取古今中外文化之精华,深谙说话、作文的技艺。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思维灵活、角度多变、技法丰富,才能使学生在教学中觉得情趣盎然、意q未尽,体现出大语文的教学观念。因此,语文教师的阅读面应该要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广博,作为语文教师,阅读更是一种责任。

三、关注阅读品味,提升专业修养

品味,通常是指质量和水平。有阅读品味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品味、学识品味是他专业修养的自然流露,有阅读品味的教师能够精于教学的构思,善于创设情境。初中语文教师要提高阅读品味,首先要学会阅读选择,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选择对自己教学、生活等方面有益处的书籍。在问卷调查以及访谈中,当问及对专业发展最有影响的书或刊物时,被调查的初中语文教师们提及最多的是《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杂志,书籍中以班级管理类书籍为主,只有一位教师提到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由此可见,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对阅读品味的思考不是很深入,选择《读者》的杂志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作文提供素材,而班级管理在教学中任务重、影响大,因此,语文教师的阅读功利性比较直接,想要直接可用。

因此,建议我们的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关于课文内容解读的书籍,它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文本解读入手,关注教学内容的深层次问题。教师的阅读品味与专业修养联系紧密。第一,阅读品味可以提升语言修养,丰富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吸引学生,打动学生;第二,阅读品味可以提升文学修养,丰富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能够凭借文学的力量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第三,阅读品味可以提升语文修养,丰富教师的专业功底,增强对课文的把握能力。

教师职业被社会认可成为一个专业,必须具备的一个特征就是完善的专业理论,而教师要想拥有完善的专业知识,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持续不断地阅读。阅读对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好比是一颗大树,大树要想不断成长,汲取营养的方式就是阅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不再是只要求学生阅读,同时也要求教师阅读,初中语文教师要想不断发展,就必须通过阅读来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才能够在变化与挑战中稳步前进。只是单有阅读还不行,还要有阅读量来保证阅读的进行。在专业发展的这颗大树中,汲取营养的方式有了,那么阅读量就是这些营养。教师课外阅读量能够补充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认识到更多、更新的教育知识和专业知识,从而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出来,不仅能够提高自身专业能力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量与自身专业发展是分不开的,明确阅读、阅读量与专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那么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普通中学语文教师如何突破平庸教学

近日,市教科研所主办了九江市首届高中语文教师说课比赛,本人有幸代表九江田家炳实验中学参加了比赛,并获得了特等奖。在比赛期间,作为一个参赛者、学习者,本人几乎全程参与,听了50多位老师的说课后,感触良多。

给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有这样几位老师:

一位是九江同文中学的谌海清老师,是一位1988年出生的年轻教师。她给我们带来的是《小狗包弟》。在谌老师讲课之前有4位老师、在她之后还有3位老师选择了《小狗包弟》这篇经典文章。她的课之所以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她对课本解读得特别透彻。她通过作者对小狗包弟的忏悔之情,通过“我思念那个和我一起散步的人”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剖析了作者对无力保护亲人(妻子萧珊)而产生的负疚感,并深层思考如何避免悲剧的发生。谌老师说课时条理清晰,语言生动,给评委和听课老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第二位是九江一中的王小书老师,他给我们带来的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他独辟蹊径,抓住“记演讲其实是为了记人”这条线索,从文中引用的三段古诗文(《桃花扇》《闻官兵收河南河北》《箜篌引》)出发,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地分析了梁任公先生的性格特征。

第三位是九江一中的冷国辉老师,他给我们说的是宋词《望海潮》。他采用对联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思想、表达手法贯穿其中,才华洋溢,情感恣肆。

这几位老师都是九江市重点中学的老师。那么,为什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是重点中学的老师?难道普通中学的老师就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吗?答案是,是的。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普通中学的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在很大的程度上还仅仅是停留在文本层面。难道普通中学的老师们个个对语文教学如此懈怠吗?当然不是!

就我个人的理解,其根本原因是生源素质决定的。以冷国辉老师的《望海潮》为例来分析,相信教过这堂课的普通中学老师都有感受,我们的学生能通过注释自主理解这首词的已经是少数了,更不要提可以和老师直接进行对联对话了。我甚至还大胆揣测,即使在九江一中(九江市最好生源汇集的重点中学),能够进行这种对联对话的应该也不是大多数学生。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普通中学的语文老师们似乎显得很无奈,更多的是很无力。自己的聪明才智犹如是重拳打入棉花包,石沉大海。久而久之,惰性、倦怠真的就会如影随形了。我想,这可能就是普通中学的教研活动开展逐渐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吧。

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这些普通中学的语文老师们应该怎么做?在普通中学中,我经常会听到老师们把一切都归结于生源太差。不认真备课,“学生这么差,认真备课有什么用”;不认真讲课,“学生这么差,认真不认真他们都不听”;不认真改作业,“学生这么差,反正他们的作业也是抄的,认真不认真改有什么关系呢”。试问,这种态度,很难给学生以信心,学生怎么可能听你的呢?须知“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所以,我认为,普通中学的教师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普通中学的老师们得有个良好的心态。我们的生源确实比不上重点中学,我们也无需去比。我们应该自己和自己比。今天的学生和昨天的学生比有没有进步,这个学期的学生和上个学期的学生比有没有进步,今年的学生和去年的学生比有没有进步?三年下来,你会发现大多数学生并不是真的想在学校里虚度时光,他们其实也是想学的。

其次,我们应该知道自己要教什么和怎么教。从我当老师以来,我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当了十年的老师,这期间,做过班主任,做了母亲,心境改变,心态慢慢平和,这才发现其实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我的理解是每个学生其实都是想学好的,也是可以教得会的,只是看你教的是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来教。什么意思呢?就好比学生连加法和乘法都没有掌握好,你就教他微积分合适吗?语文也是如此。学生连理解文章大意都有没有理解,你又怎么能奢谈让他根据主旨去写一阕诗词?

既然如此,是不是在普通中学中,语文老师就很好做了呢?我认为不是的。事实上,在普通中学的语文老师更难做,要下的功夫更多。因为重点中学的老师是从文本出发,超越文本;而我们这些普通中学的老师们则要从文本出发,超越文本,还得再回到文本,努力带领学生超越文本。因此在普通中学教好书更不容易。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们的智商,还得关注学生们的情商。我们要从语文出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力争让学生们从语文中获取尽可能多的生存智慧。比如说,学生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课时,我认为不但要让学生对文言字词有所掌握,更重要的是对说话的技巧得有所掌握。我认为后者远比前者更具有指导意义。作为一名普通中学的语文老师,我们要尽量让我们的学生不要在日后的竞争中远远地落在重点中学的学生后面。如果在学习成绩方面,我们的学生和重点中学的学生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那么最起码要让我们的学生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此外,通过此次说课比赛,我还有一个发现,普通中学的老师们大多数是单兵作战,这可能也是普通中学老师的通病,比如上文所提的几个重点中学的老师,他们的说课稿和说课课件都经过教研组的反复讨论,反复打磨。反之,普通中学的老师们却往往只能依靠自己。在教学中和思想的交流中,1+1>2的道理谁都懂,可是行动起来却真的艰难。一个学校要做大做强,一个老师,尤其是一个语文老师要快速成长,仅仅依靠教参,依靠自己,肯定是不够的。如果没有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单丝”如何都拧不成“绳”。我始终认为,只要你以谦虚谨慎的态度,积极地去请教前辈和同仁,大多数老师都会乐于帮助你的。和同仁们的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必将会对你的教学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因此,我认为中学的语文教师应拥有这样的心态:一切在于自己,在于自己的抉择,在于自己的付出。真正做到这些,普通中学的教师也能拥有像重点中学教师那样的精彩课堂。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四种素质

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四种素质:

一、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

新课程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从课程层面来说,应具有扎实的语文学科知识,包括语言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及相关文化知识等基础知识,还有关于语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课程资源等方面的课程知识。从理论层面来说,语文教师应具有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语文教育心理学知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等。从实践层面来说,语文教师必须把自己的学科知识转化为与学生原有知识相联系的实践性知识,如教学经验、教学风格、教学智慧等。

新课程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需求也是与时俱进的。中学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知识更新意识,在课程改革中努力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和学习语言学、文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努力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要时刻掌握语文课程改革方面的新动向,熟悉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新发展,努力用这些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扎实创新的专业能力

语文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教学要求,很多老师都意识到了自己专业能力的不足和对课改的不适应。具备怎样的专业能力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呢?一方面是扎实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是创新的专业能力。

扎实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理解教材、驾驭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等语文备课能力;组织教学、运用教具、教学应变等语文施教能力;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等语文考评能力。创新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要始终以创新精神对待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在语文教学的方法、内容、过程等方面进行优化和创新。

三、以科研促教学的专业发展意识

在长期重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对教学心生厌倦,导致自我思考意识的钝化、自我发展意识的萎缩,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到最后还会产生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职业危机感。怎样才能打破这种不良循环呢?最好的办法是“边教学,边研究;边研究,边教学”。

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但实际情况是,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和科研的意识欠缺,惧怕变革,不重视教学经验总结,不会撰写教学科研论文,更不知道如何从教学反思与科研中获得实践性知识充实、发展自己。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角色意识还没有完全转变,没有意识到教师其实是教育知识的生产者、研究者和创造者,也没有意识到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合作、沟通、对话的教育教学态度

新课程的实施其实是教学秩序的重建。在新的教学秩序中,合作、沟通、对话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教师之间。教师之间必须要能够合作、沟通,从个体之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积极的伙伴关系,才能形成一种合作开发课程资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真正促进语文教学改革。

教师和家长之间。家校合作的主体应该是教师,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对话,消除分歧、统一认识,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甚至还可共同开发家校合作课程,通过家长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合作、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努力构建民主、平等、互动的新课堂。

学生和学生之间。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启发,共同探究,共享学习资源,相互取长补短。

(责 编 晓 月)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的素养构成

新时期,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新的任务,语文教学被提上新的议程,在整个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轰轰烈烈的教材改革、考试制度以及招生制度的调整,需要我们适应新时代的特点,达成新时期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那么当代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拥有哪些素养构成呢,下面是我的一点浅见。

一、丰富的综合素养

新时代,知识日新月异,语文教师需要各种综合的文化素养。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丰富而广泛的人文、社会、自然知识。语文是最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的学科,生活又是多元化的、复杂的,尤其是面对新教材的不断变化、发展、完善,教材的内在知识更接近生活更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经常出现知识的贯通融合。这就要求教师要对相邻的学科有更广阔的涉足和了解,也要懂得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一个复合型教师。面对新形势,不要像以前那样以教材为中心,要求学生对课文死记硬背。而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开放、充满创新与活力的课堂。多元化的知识贯通,有助于塑造教师优秀的品格,形成乐观稳定的综合素养。而这种综合素质也极有可能影响学生健康发展以及学生对事物的看法等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常常将自身的意志、兴趣、性格、各种观念带入教学环节,如果没有较好综合素养,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客观辩证的对待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过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培养稳定的综合素养。

二、精湛的专业素养

作为一名专业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能读懂文章、能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这就是一个人的语文专业素养。作为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自己首先要具备较高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阅读能力,在于对文本的深层次把握,在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内在美。而真正的阅读教学,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方法和思路,更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辩证地汲取个人所需、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必须勤于阅读、善于阅读。否则,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就很难实现。同样,写作也是如此。教师具备了较高的写作能力,就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最有力、最有针对性的指导效果。教师具备了较高的写作能力,自己的“下水作文”就是学生作文的最好示范,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心。良好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要传递给学生,需要教师具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的优劣、口头表达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语言就是教师的武器,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熟练的教学素养

有了必要的知识结构体系作保障,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掌握多种教学技能。首先要学会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建立全新的互动教学模式。教师要通过语言、肢体、表情等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独立见解,创设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教师真正遵循教学规律,不断称赞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使学生拥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最终使教学走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主体学习的轨道上来。如语文中的阅读,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而绝非能“讲”或“听”出来的,掌握这些技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其次,重视方法授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将终身受益。”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参预学习实践活动,在学习中领悟道理,摸索方法,并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总结、积累。此外针对学生个体进行指导和点拨,或在自学前提示方法,或在学习后总结得失,在考试检验后进行方法总结。从而使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特点,以及不同学习内容诸如处理不同体裁、题材文章的学习方法,达到会学,最终获得个体全面发展。最后,应具有组织管理、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吸收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舞台,而教师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负责对学生的组织,教学过程的控制,各个环节的调节。学生多元性、个性的特点会在教学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因而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而且还要在课堂上随机应变,随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能力以及课堂的偶然因素不断调节教学计划、进度等。

四、较强的创新素养

当下很多语文课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人文性消解殆尽,语文课的目的在于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浓郁、强烈的人文精神。还原语文的本色,注重语文教学的目的。需要我们树立大语文观,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大胆教改,在不断创新中取得进步。新时期修订了课标,编制了新课本,在教改上取而代之的应是遵循大的方向,更加自主地灵活运用教材,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重点。教材不再只是追求教育经验的完美预设,而应为学生留有发展的空间,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创造精神,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有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是创新备法,学会合作。课从教师“单兵作战”向分工合作转化。教师以往"单兵作战"备课、授课,往往受个体局限,很难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广大青年教师经验不足,更应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发挥学科教研组的整体优势加强语文教师之间的合作更显必要,大家群策群力,那么备课更具有实用价值。教研活动中多交流学科信息,把握整体教学思路,分析学情,正确进行教学评估,把握工作重点、难点及改进措施。从而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发挥集体教学中的优势。二是创新学法。以学生诵读为主,要读出重心、感情、节奏、味道,要熟读成诵。教师应着力帮助其吟诵熟读:首先,应扫清其文字、读音障碍;其次,要准确地予以解词,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词汇总量;最后,使其懂其大意并熟读成诵,受到感情的滋润与熏染,从诵读中引起共鸣,悟出心得。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然掌握先进的前沿信息,创新思想、教法、学法,提高教学成效。

当前,我们处在一个知识与经济的新时代,也是一个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时代,面对各种诱惑、矛盾、挑战,学生的价值观日益多样化,对当代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具备以上的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责任感、较强的科研能力等。需要我们中学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把一个高素养的自己呈现给当代学生。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浅谈新课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后续动力的培养与加强

摘 要: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和加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对于新课程实施的深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师 后续动力 培养与加强

新课程实施一学期以来,犹如和煦的春风给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新气象,正如一位老师所言,这届的初一比上届的初一要活跃很多。然而新学期伊始,部分教师和学生就出现了新课程实施后的不良反应。有的教师说现在的课不知怎样上了,有的教师说这一学期找不到上学期的感觉了等等。这些现象的产生,笔者认为这是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的表现。如何培养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对于新课程实施的深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产生的原因

1、硬件设施落后,教学资源缺乏。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的现象,新课程的教学需要许多的学习资源,不仅是学生的,而且是教师的。教师收集学习资源时间精力有限、难度很大。另外,必要的教师辅导用书的缺少及新课程的教学经验的不足,使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2、缺乏现成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作指导。新课程如何上,怎样上才算一堂好的语文课,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语文教师,影响了教师后续动力的培养和加强。笔者所在的学校,大多数语文教师采用了开放、自主的课堂教学,但多数教师觉得教学中放与收的尺度把握不好。如有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上,几乎整堂课的时间,都放在了朗读这个环节上,对知识目标的探究几乎无暇顾及,这算不算一堂好课?在评课时,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这堂课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另一种却认为这堂课没有深入对文本的探究,并不是一堂好课。

3、缺乏经常性的培训和学习。由于新课程实施时间短、农村学校信息闭塞,使得许多语文教师不能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仅凭为数不多的几次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所得十分有限,无法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4、农村中学的生情非常复杂。学困生量多且转化难度大。理解能力差、对知识和能力感到乏味并且没有兴趣是学困生的共同特点,因此对学困生的转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另外,优生由于得不到更优质的营养大餐,已不满足甚至开始厌倦语文教师简单的鼓励和表扬,导致部分教师找不到上学期的感觉了。

语文教师处在新课程实施的最前沿,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上述因素的产生和存在,影响和制约了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后续动力的培养。

二、如何培养和加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

1、探究并构建具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这是语文教师最感困惑的一个问题。农村中学和城镇中学的生情不同,课堂教学模式就应有别。有没有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字词、分段、中心、写作特色的分块教学),又有别于当今部分教师采用的华而不实的教学模式(即放手让学生讨论而又无任何实质意义),笔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受到教学观念、教学条件等制约,要靠语文教师自己去摸索、探究,积累吸收经验,最终达成。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比如对关键词句的品读),调适学生的心理状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才能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和师生的生命活力。

2、创设并保持和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课堂心理气氛是在课堂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由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教室中的环境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创设和营造,部分班级已经形成了和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在此基础上,保持并发展和谐积极的语文课堂心理气氛,有助于教师后续动力的加强,进一步组织好语文课堂教学。

3、分层激励,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结合上学期的学习效果,根据优生和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将学生分为多个层次,不断调整对学生的评价,对进步快的学生予以公开鼓励,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一以贯之的育人环境。

4、继续开展多种形式新课程培训和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经常性地开展新课程培训、教研交流是保持教学创新的源动力。同时,鼓励语文教师自主和集体学习。农村中学教师由于学校经费紧张,进城培训的机会不多,因此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心理和课堂环境,也是培养和加强语文教师后续动力的重要途径。

5、尽快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如果评价和考试制度仍停留在课改前的状态,就会使语文教师丧失激情,失去后续动力,甚至于用新教材教老内容,那么新课程在农村中学将名存实亡。另外,家长及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认可程度与其教学成绩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及生源。因此,尽快建立并完善评价和考试制度,是加强语文教师后续动力的关键。

总之,培养和加强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有利于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农村中学的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切实提高,更有利于农村中学的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我相信,有了语文教师持续探究实施新课程的动力,农村中学语文这方园地,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自身写作的探讨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最难落实的内容就是写。学生写作难度大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语文教师写作难度大。语文教师过不了写作关就担任了语文教师,他们在大学期间按照学校的要求写了一些东西,但是走上工作岗位后基本没有写作的职责了,写作水平不断下降。很多教师不写下水作文,更谈不上写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写作也只能按照写作大纲要求做理论上的指导,导致学生作文难写,写出来的作文没有可圈可点的特色和亮点。

一、中学语文教师写作的现状调查分析

有资料显示,上海教育教研部门对教师写作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中设计了“近年来你写作的情况如何?”一题,提供了四个备选项,结果选择“经常写作”的占13.16%,选择“偶尔写作”、“从不写作”与“不清楚”的分别为78.07%、7.89%、0.88%。“经常写作”的教师只有一成多,反映出目前初中语文教师写作的总体状况令人忧虑。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曾作出明确规定,九年制学校一至五年级的语文老师每学期写作量不少于万字,六至九年级的语文教师不少于1.5万字。本次调查也显示,分别有25.52%、54.48%的初中学生认为语文教师“非常需要”或“需要”经常写作。内地发达地区教师写作尚且如此,在我们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语文教师经常性从事写作的更是少之又少。有的语文教师从来不写作,有的语文教师偶然写一次下水作文,但从来不敢拿给别人看,也没有人想要看语文教师的作文,学校教研组也很少安排教师写作任务,根本谈不上检查考核教师所写的作文的情况。教师中间包括各科教师能写文章并大胆投稿的几乎是凤毛麟角。还有一些学校管理人员认为语文教师教好语文就行了,教师写不写作文和提高学校语文水平关系不大。语文教师不写作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任务重。调查显示,每周课时数的多少、任教年级的高低与能否“经常写作”之间存在较密切的关系。周课时为5-10节的初中语文教师(占调查总数的33.90%)中有22.5%的人能够经常写作;周课时为10-15节的人(占调查总数的64.41%)能够经常写作的只有6.58%,两相比较,相差近16个百分点。任教毕业班的教师教学任务相对基础年级教师要更为艰巨,所以能坚持写作的比例前者比后者略低。

二、中学语文教师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写作对中学语文教师是十分不要的。教师不写下水作文,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很多就成了纸上谈兵,或是闭门造车,教师认为讲的浅显易懂且头头是道,但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即使听懂了教师讲的写作方法,但是在写作实践中也是难上加难,因为理论和实践本来就有很大的距离。教师自己不写作,写作的方法自然距离实践就远一些,可操作性就差的多。虽然教师讲的写作方法是也是根据无数前辈总结归纳的精粹,或是自己多年从事语文写作教学指导的经验总结,但没有切身体验和验证,自然对学生的指导性差一些,这也是学生作文无从下手且提高困难的根源之一。教师自己从事写作工作,自然对每次作文的难点和重点了如指掌,就能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每次作文的主题要求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提高要求必须写作。因为写作过程也是一个归纳自己积累知识使之不断丰富和明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新知识总结新经验的过程,是一个剖析自己思想灵魂和认识不断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过程。人本来应该是会写作的,因为写作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它只不过是一种感情的流露、思想的显现而已。

三、提高中学语文教师写作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一)引导教师明确提高自身写作素质的重要意义

众多语文教师虽然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非常需要”或“需要”经常写作,但对提高自身写作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其实并未真正到位:或是随大流,他不写作,你不写作,为什么我要写作自讨苦吃呢?或是认为我不去写作吃那个苦头,只要将写作技法嚼烂了喂给学生,让一次次操练来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学生不照样能在考场上拿个不错的分数吗?或是怯于自己的笔下功夫不过硬,即使写出点东西来也拿不出手。因此,我们要通过开设讲座、集中宣讲、小组讨论、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等途径,让语文教师对提高自身写作素质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相信,广大语文教师对提高自身写作素质的认识一旦由模糊而清晰,由片面而全面,由肤浅而深刻,那坚持写作的热情自会高涨,从而自觉地从繁忙中挤出时间来,在提高自身写作素养上狠下功夫,将语文教学引向一个崭新天地。

(二)制订制度,让坚持写作成为语文教师的份内工作。

几乎每一所学校都会对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建章立制,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以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查看学生的作业本、通报课堂巡视结果等手段来予以督促。因而即使有少数教师有懒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念头,也多半不会付诸行动。可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到目前为止,对语文教师坚持写作提出硬性规定的学校却为数不多:调查中只有6.09%的初中语文教师认定本校对语文教师必须坚持写作有规定,并要求严格执行。可想而知,没有硬性规定的约束,写作与否完全是悉听尊便,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多少语文教师愿意从繁杂的教育教学事务中分出身来,劳神苦心地去写作!可见,制度的缺失,是语文教师写作现状堪忧的重要原因。

因此建章立制并严格执行,是促使教师坚持写作的关键。以下几条可作为参考:

第一,师生作同题作文。每次学生作文时,教师也要在作文指导前(或与学生同步)完成同题作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的同时,也要将自己的下水文交给全班学生评品。学校在作教学工作例行检查时,要将教师的下水文作为必查内容之一。

第二,每学期举办一次语文教师写作成果集中展览活动。对内邀请全校师生参观、品析,对外邀请行家予以评点,必要时还可进行评奖。

第三,给语文教师规定发表文章的任务。当然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本校、本地区具体情况来确定。

当然,要求语文教师坚持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视大多数教师的现有水平和承受能力,但有一点十分明确,那就是建章立制并严格执行,化压力为动力,才能促使其练出一手好文章来,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师。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浅谈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加强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和加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新课程实施的深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教育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

新课程教育的实施,犹如和煦的春风给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新气象,正如一位老师所言,这届的初一比上届的初一要活跃很多。然而实施新课程刚开始,部分教师和学生就出现了新课程实施后的不良反应。有的教师说现在的课不知怎样上了,有的教师说现在的课上得找不到以前的感觉了等等。这些现象的产生,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的表现。这就要求培养和加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这对于新课程实施的深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加强的阻力

1、硬件设施落后,教学资源缺乏。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的现象,新课程的教学需要许多的学习资源,不仅是学生的,而且是教师的。教师收集学习资源时间精力有限、难度很大。另外,必要的教师辅导用书的缺少及新课程的教学经验的不足,使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2、缺乏现成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作指导。新课程如何上,怎样上才算一堂好的语文课,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语文教师,影响了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加强。我所在的学校,大多数语文教师采用了开放、自主的课堂教学,但多数教师觉得教学中放与收的尺度把握不好。如有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上,几乎整堂课的时间,都放在了朗读这个环节上,对知识目标的探究几乎无暇顾及,这算不算一堂好课?在评课时,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这堂课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另一种却认为这堂课没有深入对文本的探究,并不是一堂好课。

3、缺乏经常性的培训和学习,培训和学习也是流于形式或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由于新课程实施时间短、农村学校信息闭塞,使得许多语文教师不能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仅凭为数不多的几次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所得十分有限,无法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4、农村中学的生情非常复杂。学困生量多且转化难度大。理解能力差、对知识和能力感到乏味并且没有兴趣是学困生的共同特点,因此对学困生的转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另外,优生由于得不到更优质的营养大餐,已不满足甚至开始厌倦语文教师简单的鼓励和表扬,导致部分教师不知如何是好。上述因素的产生和存在,影响和制约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培养和加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

1、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更加丰富和完善!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专业知识,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艺理论、写作学等,是评价一个语文教师功底如何的基本标准。另外语文课程涉及的面极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丰富自己的阅历,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勉的切入点。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样的角色要求促使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在对新知识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夯实你的文化知识基础,才能使你在语文课堂上信手拈来,最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2、探究并构建具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这是语文教师最感困惑的一个问题。农村中学和城镇中学的生情不同,课堂教学模式就应有别。有没有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字词、分段、中心、写作特色的分块教学),又有别于当今部分教师采用的华而不实的教学模式(即放手让学生讨论而又无任何实质意义),我认为,教学模式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受到教学观念、教学条件等制约,要靠语文教师自己去摸索、探究,积累吸收经验,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模式。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比如对关键词句的品读),调适学生的心理状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和师生的生命活力。

3、创设并保持和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课堂心理气氛是在课堂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由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教室中的环境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创设和营造,部分班级已经形成了和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在此基础上,保持并发展和谐积极的语文课堂心理气氛,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加强,进一步组织好语文课堂教学。

4、分层激励,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结合最近的学习效果,根据优生和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将学生分为多个层次,不断调整对学生的评价,对进步快的学生予以公开鼓励,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一以贯之的育人环境。

5、继续开展多种形式新课程培训和学习,不断汲取新观念。经常性地开展新课程培训、教研交流是保持教学创新的源动力。同时,鼓励语文教师自主和集体学习。农村中学教师由于学校经费紧张,进城培训的机会不多,因此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心理和课堂环境,也是培养和加强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6、尽快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如果评价和考试制度仍停留在课改前的状态,就会使语文教师丧失激情,失去后续动力,甚至于用新教材教老内容,那么新课程在农村中学将名存实亡。另外,家长及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认可程度与其教学成绩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及生源。因此,尽快建立并完善评价和考试制度,是加强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

总之,培养和加强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利于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农村中学的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切实提高,更有利于农村中学的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我相信,有了语文教师持续探究实施新课程的动力,农村中学语文这方园地,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