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12 04:39: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

信息经济管理论文:信息公开及与经济管理方式转变的关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信息公开的内涵及对市场定价的影响,接着分析了我国信息公开制度的现状及其与经济管理方式转变的关系。

关键词 信息分析 经济管理方式 转变

一、信息公开的内涵及对市场定价的影响

(一)信息公开的内涵。

信息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以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动将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而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

(二)信息公开对市场定价的影响。

信息公开对市场定价具有促进作用,增加了公平、提高效率。相反,不公开信息会导致信息不完全问题。其中众所周知的是信息不对称,即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具有更多的有关经济信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不对称信息可能导致人问题,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而信息公开对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二、我国信息公开制度的现状

(一)对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

中国的制度特色决定了其自身在信息公开上面有所保留。有人认为推行政务公开仅仅是为了解决群众关心的一些具体问题,只要群众满意就可以,不管政务公开本身如何搞,这种看法导致实践中对信息公开缺少系统规划和安排;有人把公开和社会稳定对立起来,认为信息公开会影响稳定;有人认为信息公开会提高政府运营成本;更有甚者对群众接受信息公开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以目前我国不具备信息公开的条件为由反对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

(二)对信息公开活动缺少系统的制度安排。

虽然信息公开活动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地推行,但总体看来仍然停留在政策指导下的实验阶段,缺少系统的制度安排。各地的做法五花八门,在政务公开的范围、内容和形式等诸方面表现出随意性和零散性,各种措施之间不能配套,缺少内在的联系,这些都造成信息公开难以成为稳定的机关工作方式延续下去。

(三)信息公开的主体不够广泛。

纵向看,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实行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对基层机关的注意力比较多,政务公开的主体主要集中在乡镇级和县市级的政府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和省、部级机关的信息公开的范围没有基层机关广泛。横向看,信息公开的主体主要限于各级政府机关,党委、人大、政协、司法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尚未涉及。

三、信息公开与我国经济管理方式转变的关系

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四部分:制定法律法规并监督执行的职能,制定宏观经济稳定发展政策的职能,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的职能以及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的职能。其中其中后两项都要求政府必须培育一个竞争的市场条件。

(一)政府经济管理观念的转变。

政府要从计划经济的观念转为市场经济的观念。在计划经济下,政府是整个经济的运转中心,是经济总调度,经济的主体,企业只是实现计划的工具,是被动的被政府调度。在信息公开的不断完善和要求之下,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是经济运转的中心,政府要为企业服务,要成为企业的服务者。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信息,公共服务来规范社会。要做到公共信息的及时披露,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二)政府经济管理权限的转变。

政府要从无限权力向有限权力转变,从全能政府向有效能政府转变。之前的政府是无所不能,几乎涉及所有行业。经常出现“管的过多,管的过死;该政府管的没管好,不该政府管的乱插手”现象,解决政府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越位”与“缺位”并存现象。明确划分政府的角色定位问题,政府是“掌舵”而不是 “划桨”,政府是“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政府是 “公仆”而不是主人。建立有限权力的政府,避免无限权力的政府,建立效能政府,避免全能政府。

(三)政府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

政府要从注重单一行政管理向注重经济、法律、行政等综合管理,要从权力向权威转变。政府要善用综合手段进行管理,协调经济发展。从对经济个体的直接干预和经营转为间接调控,从管理个体转为调控总量,避免政府陷于直接的事务性管理之中,影响政府对整个经济的调控能力。同时,政府还要规范权力的行使,

法行政,割断权力行使与自身利益的联系,维护政府权威。

虽然我国信息公开制度起步比世界发达国家晚,但是我坚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型,体质的不断完善。我们一定能够建立一个各方面完善的市场机制,一个合格的 “仲裁”政府体系。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会计信息与经济管理综述

一、国家的会计信息需求

会计信息为国家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认识、管理、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各基层经济单位向国家机关呈递会计信息,国家机关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汇总、分析,就能把握住宏观经济的脉搏。在短期内,对于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的生产力水平低下问题,国家机关可以直接进行干预,调配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在长期内,国家机关立足于长远发展,依据当前经济发展状况拟定方针政策,如产业、投资、信贷等政策,从各个层面引导资源的流向,将闲置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使得经济协调有序的发展,早日实现经济目标。

二、市场的会计信息需求

个人、企业都是市场的参与者,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是市场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都以会计信息为重要依据,通过会计信息的汇集、处理做出经济决策。市场主体对会计信息的认识和处理随着经济、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目前,会计信息已经成为了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随着市场的规范化和国际化,会计信息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市场连接的重要媒介。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的需求已经从个体性需求转化为社会性、全球性的需求,对个人、企业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对国家机关进行宏观调控、拟定政策都至关重要。若是会计信息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市场经济信用将会缺失,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无从谈起;政府宏观调控就会缺乏正确信息的反馈,国家以此制定的政策方针就会有所偏差,偏离实际,使得可行性大大降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自身会计漏洞,也会影响其合作的信誉,企业的竞争能力也就会下降。从长远来看,会计信息失真会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从而滋生腐败,引发犯罪。所以,实施规范经济管理的落脚点在于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三、会计信息的管理

会计信息的管理是为了提供最及时、真实、全面的会计信息,避免会计信息失真。要对会计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必须先认识会计信息失真的诱因,然后找出相应的对策,防患于未然。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会计人员的素质低。会计人员通过会计程序提供最原始的会计信息,一方面,由于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存在差异,对会计要素的判断也会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就直接反映在账务处理结果上;另一方面,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也因人而异,会计是提供会计信息的基础也是关键的岗位,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不少会计人员都会陷入了会计信息造假的泥潭,使造假手段层出不穷,造假现象也比比皆是。2.会计结构基础建设不完备。有的单位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为减少成本,一味地削减会计人员数量,会计结构设置紊乱,对岗位的职责也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也没有制定和执行规范会计工作的政策法规,会计人员工作随意散漫,账簿登记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这些都很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3.会计方法变化与会计环境变化不同步。会计方法是随着经济发展沉淀下来的能被整个经济环境容纳,被各个经济主体接受和认可的会计处理工具,每一种会计方法从被提出到被广泛使用都经历了一定的时期,而在这个时期中,会计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旧的会计方法和新的会计环境就会出现不匹配的状况,会计方法不能同步跟踪反映会计环境,这就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完整和偏差,这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难以克服的原因。4.会计工作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会计师事务所是政府财政部门批准设立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办查账业务、对单位进行会计审计的机构,与单位外部的会计监督有关部门共同构成会计监督的整体。这个会计监督体系中各主体的职能没有明确的划分,这些主体也缺乏外部的约束和监督,这样就很容易监管不力,有的会计师事务所甚至还会出具虚假的验证报告,这都严重阻碍会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预防会计信息失真的政策

1.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提升他们的素质。首先,要加大宣传法制观念,从思想上肃清腐败、懒散,要经常组织开展对《会计法》和其他财经法规的学习,提升会计人员的法制意识。其次,对会计人员要经常展开技术培训工作,更新员工的知识库,提升员工的操作技能。最后,要鼓励会计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职业判断能力。会计环境的改变不可避免,会计人员如何应对极速变化的会计环境,如何快速的从中提取有效信息都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准的判断能力。这种专业会计人员队伍的培养需要系统化、多形式、多层次地展开,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培养出一批懂规则、懂控制、懂管理的行业领军人物。2.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这个控制体系包含人员素质的控制、职务分离的控制、目标控制等,涵盖业务的方方面面,规范企业内部的各个活动及各个参与主体的行为。内部控制体系越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就越少。内部控制体系使得每一笔账都有真实凭证做依据,这就有力地防患了财务造假行为,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性。3.建立和完善社会会计监管体系。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会计监管体系,除了科学、合理的自身机制,外部环境很重要。首先应完善地区、部门和国有单位的干部考核制度;然后要加强发票管理,防止发票环节的疏漏。一个完善的社会会计监管体系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公众共同建立和维护。对于政府部门,首先要合理分工,职责明确,然后要加大处罚力度,树立监督权威,最后政府部门要承担好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职责,将重点放在对注册会计师职能的监督,这样就能创建一套高效率、低成本的会计监督运行机制;对于企业、单位,要完善以会计监督制度为基础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状下,以会计委派为契机,构建事中会计监督机制,形成单位自觉、自律、高效的内部会计监督体制;对于公众,政府、企业、单位要鼓励公众发挥监督作用,对群众检举、监督行为予以奖励,促成人人守法局面的建立。

作者:余岫澂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摘要:针对目前中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实情况,探讨了把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使二者进行结合的效果。通过分析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将农业经济管理发展为信息化管理,保证农业的增收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有效结合

中国的基础产业是农业,农业是中国的第一产业,农业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属于特别主要的支柱,对国家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1978年以后,中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农业产品的生产率每年都有所提升,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粗放型经济发展为科学的集约型经济。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农业可以更好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农业的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要构成因素,现在农业经济发展不只是决定在农业的投入方面上,信息技术使用更是影响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率的重要因素。把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将它们进行有效的结合,是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

1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应用

农业信息化指的是从农业的生产到农业产品的销售每个重要的环节都要使用信息技术开展营销。详细的说就是在农业范围里,把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在农业生产中进行使用,将信息技术进行全方位的使用。它可以有效实现和发展农业的决策体系和管理系统的结合,促进农业在生产效率方面的提高,保证科学的管理。我们要注意,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使用不是简单过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应该进行全面的实施信息的管理。详细来看就是要实现农业资源、农业教育、农业技术和农业市场的信息化,必须要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的经济管理每个环节中,才可以实现农业完成现代化的建设。

2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近些年来稳步的提高和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使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成为一个主要的趋势,信息技术对农业的经济管理有很大的作用。

2.1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小康社会有很大帮助

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现代化的技术行业在进行持续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保证城乡共同进步和发展是政府所关注的。伴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现在已然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可以提高农村现代技术的水平,推动农村更好的发展。

2.2有力的推动农村经济进行产业化的升级

当下的市场经济开始全面的开放,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将会把农业经济推到社会制高点。农业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农村经济需要进行产业化的升级才可以适应现在的形势,强化农村间的联系,走农业化经营的道路才是应对之策。

2.3对于培养专业农业人才有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不能缺少科学技术的支持,也不能离开产业的经营。把信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进行使用,可以提高农业知识在传播方面的速度,强化农业地区之间的联系,争取将农业技术进行普及,保证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这样才可以培养出素质高的农业人才。

2.4利于改变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中国因为农业的发展历史非常长,而传统的农业在经营和管理方面非常单一,中国的农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很弱。将信息技术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去使用,主要是利用生物工程的技术等这些措施去转变传统农业的一些问题,逐步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更好的发展,把农业的发展变为资源的密集型,最后彻底改变以前传统农业的形式,进行新型农业经营方式。2.5可以有效的使农民进行经济效益的增长有关的数据统计显示,一些农业的生产地区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农产品的产量少而发生的经济方面的贫困,真正导致农民收入低的原因是农民没有办法正确的掌握有关市场的最新信息,而他们的农产品销售策略也跟不上市场的瞬息万变。因此,必须要保证实现农业经济信息的管理,将现代化的技术进行充分的发挥,一定要坚持市场的主要导向功能,帮助农民掌握市场的信息,做出科学的营销策略,提高他们的收入。

3信息技术和农业经济管理结合遇到的一些问题

其一,农民缺少信息化的意识。农民对信息技术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的农民都是在很偏远的地区居住,他们的教育水平非常有限,农民的思维严重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们对新的技术和设备缺少了解,大部分的农民封建思想很大,他们自以为种植经验丰富,不屑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使用,这会严重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二,在资金的投入方面没有达到标准,信息技术就不能进行现实的施行。信息技术的使用其实并不是非常简单的过程,它不但需要农民有基本的知识,还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尽管这些年来政府在农业资金的投入上也在努力的加大,可是相当一部分的地方农业把资金用在其他的地方,这就导致农业在信息化的建设方面步履维艰。其三,农业的信息资源缺少必要的整合。中国有的农业地区虽然是按政府的要求进行发展,不过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其中最显著的一个就是农业的信息资源非常缺乏。地方一部分的农业网站的信息不但缺乏权威性,还没有做到及时的信息更新,这样不能充分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其四,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非常缺乏。农业经济管理的趋势是信息化,可是因为信息技术有一些复杂,中国现在拥有优秀技术的专业人员非常缺少。

4农业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结合的策略

4.1强化宣传的力度,将农民进行信息技术使用的意识进行提高

农民是农业建设主要的力量,提高农民的思想和意识是发展信息技术和农业经济管理结合的关键因素。所以政府和地方必须要强化宣传的力度,积极的宣传农业信息技术的效果和重要作用。同时农业地区要组织农民培训,请专业人员对广大的农民讲解信息化给大家带来的便利以及对农业生产有效的作用,提高他们的素养,为了下一步的发展进行基础的奠定。

4.2提高资金的投入

农业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结合一定不能缺少大量资金注入,中央政府需要制定可行的资金投入方案,结合不同农业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政策的制定,帮助农业地区早日的实现信息化的建设。地区需要把资金的使用用到实处,确保信息技术可以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顺利的实现。

4.3保证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

信息化设备与技术在进行完善以后,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要确保农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转变以前传统农业信息比较单一化的不足。

5结语

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完善,农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前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因为它已经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到了阻碍作用,必须要进行改革。把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不但是趋势,也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最好方法。它可以提高中国的农业经营规模,实现农民在经济方面的增收。政府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农民在认识水平方面的培训,等等,这样才可以推动中国农业的繁荣。

作者:董文丽 唐烨 单位:临江市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结合教学

一、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中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是农学、土化、植保、畜牧、气象、园艺、农教、经管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门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本科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学习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综合掌握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便在今后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相关内容的讲授中,除了涉及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还涉及一些其它课程的知识,例如: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原理等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其中,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中体现出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知识的介绍在农业物流管理和农业信息管理相关知识的讲授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信息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资源。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农业信息化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然的科学选择,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管理等方面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具体体现为: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以及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其中,农业专家系统、精准农业技术和农产品网络营销等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应用比较广泛。

二、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整合

由于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要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紧密结合。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内容讲授时,特别是在农业物流管理和农业信息管理知识的介绍时,应适时补充一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以农业物流管理讲授内容为例,除了介绍与农产品相关的物流知识外,农产品物流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信息技术,例如:MRP物料需求计划、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条形码技术、EDI电子数据交换、GPS全球定位系统、POS销售时点信息系统等都应作为重点补充内容给学生予以详细介绍。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紧密结合。鉴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是一门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中,研究和阐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经济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实践应用的部门经济学和方法论。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来完成。理论部分教学内容涉及基础知识的掌握,其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教师+粉笔+黑板”的方式或者是“教师+电脑+PPT演示文稿等”的方式去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教师讲,学生听;而实验部分的教学则可以通过外出实地的实践教学以及校内专业实验室实验教学等方式去实现。

1.理论教学。除了利用传统的“教师+粉笔+黑板”教学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PPT演示文稿、Flash动画和视频文件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同时,这种大容量性、大信息量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和学生节省了很多的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这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还具有可重复性,也就是说,对于课堂上学生不太理解的知识点,他们在课外仍然可以借助计算机和PPT演示文稿等信息技术的方式进行再学习,直至理解。

2.实验教学。利用相关的教学软件、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来实现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扩充和升华。例如,学生通过运用农业专家系统的教学软件,设定相关条件和输入自己的要求,通过教学软件系统的分析和计算后得出结果,然后根据相关的结果选择出适合科学指导生产的最佳方案。这种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应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整合过程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差异度,因为他们毕竟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以,教师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中有关信息化知识的讲授时,要特别关注学生对这些新知识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通过与学生的及时互动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尽可能将复杂的知识以简单的形式讲授给他们,当然,这对于我们教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所以,作为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二)积极利用课外时间。随着计算机价格越来越市民化,很多学生都配有电脑。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积极制作课外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将实验教学软件交给学生,以帮助学生特别是差生来消化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消化的知识和方法。

(三)加强教师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培训。教师教育要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水平为中心。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是连续的终身的发展过程,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科研和教学是农业院校教师的主要职责。科研是农业院校培养教师创新能力、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学可以让教师的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而教师在教学中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学生活跃的思维也有利于教师开创新的知识领域,推进科研工作的开展。农业院校要注重和强化教师的职后教育,特别是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为教师提供终生学习的好机会,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与科学知识纳入到教育的内容与过程之中。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尤其要加强信息技术的专业培训,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使教育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通过教育提升农业院校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探究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

摘 要: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相结合,互相促进,使农民能够真正在其中发现商机,不断进行整合分析,加强技术的创新力度,使信息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呈现出来,将农业经济管理中问题进行改革,使农业生产发展及经营运作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农业经济,信息技术

加大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力度,不断发现商业运转中的各种发展机会,才能够抢占先机,进行不断投资和销售,使效益达到更好的水平。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新政策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进步,一些专家分析推测,我国的小规模农业用户,也就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他们的经营方式在未来的长时期中将保持现状,产业模式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农业经济的大范围环境将会发生明显的突出的变化。尤其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对于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更加深刻,为了满足全球市场的供需,也为了适应当今的知识经济体系,对农业产业的研究和一些农业经济策略的提出将是我国发展的趋势。所以农业经济管理政策是根据我国国情而提出的有效策略,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基本措施。

创新农业和土地经营制度。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农业结构是以小规模的农户为主。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理位置有其独特性,所以,在制定农业管理政策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土地经营的管理制度,经过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相关法律,可以证实我国在今后的农业管理中仍将以土地经营为主。创新我国的农业制度,关键在政府的决策是否得到合理的改善。但绝不能忽视的是对农业和土地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制定。

“三农”政策的提出。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有四分之三的人口是农民。相应的出现了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即“三农”问题,它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和突出的问题。通过解决人民内需,同时满足对外应求,这是我国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通过一定的政策减轻农民的沉重负担,调整我国的农业结构,这是国家的重要责任。“三农”政策的提出是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核心研究问题,以解决有关农业产业的困难,最终确保粮食安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二、农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一)加强对自身的科学教育力度

现今,进行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致使农村缺乏大量的先进信息技术的人才,导致农业的生产与发展跟不上市场的需要,更发现不了,经济市场中各种有效的商机,使更多的经济效益在身边白白流失了,促使农业发展,不能够得到有效进步。进行信息技术的深化学习,就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行基础性的教育学习,熟练掌握对电脑的操作。由于农民多是文化水平较差的,很难领悟信息技术的正常使用细节要求,只能从最基础的东西入手,并且按照自家农业水平的现实状况,不断进行有效的基础性建设。将网络中学习到的先进经验进行实际应用,这是一个较难的环节,虽然农民的动手能力很强,但是其学习能力有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专业的人士作指导,一步步进行基础性的操作,坚持不懈的努力,达到能够熟练操作。

(二)组建信息技术建设队伍

乡镇组建信息技术模范队伍,对理解力较差或学习有困难的农民进行手把手的教学,通过政府的力量使农民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使农民通过对现场实际教学中,能够发现掌握信息技术的重点,使自己在学习中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根据别人的正确指导,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将更多的经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同时,信息技术队伍的核心思想还应是,使农民能在灵活掌握对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下,还要集合自己的种植经验,进行网上的交流,将自己的农业技术推广到网站上去,给更多的农民提供先进的种植经验和技术指导,同时也能够带动自身种植技术的信心提升,各项细节也会得到不断强化和增进。

(三)加强对农业的信息的分析研究

进行信息技术的使用,就要将农业信息进行系统性的整合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商机和挑战。最近,大葱价格上扬,一些葱农发现不了其主要原因,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发现是中间环节多引发的,这就能帮助葱农趋利避害,发现其中的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再进行实际改革,使农业商机不断进行拓展,将中间环节缩小,不断进行商业变革,将着眼点放在真正能够进行促进销售的改进方法上来。将网络及其它先进技术载体提供的农业信息进行整合,发现先进的种植技术,了解新型的防虫病害的有效方法,使农民更好进行农业运作和病害防御。同时,在各种信息中优中选优、精益求精,不断进行创新实验改革,将最好的农业技术进行实践应用,加大对农业的发展力度,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农业市场的良好商机,都能够加入到农业生产中来。

三、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一)发现商机。以上粗略提到过在有效信息中发现商机,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进行信息的有效整合,就是要把信息中最有用的东西提炼出来,进行深加工,然后进行有效的对照分析,比如对区域性的农业发展进行对比,结合当地地形、天气情况,是不是真正能够进行这样的种植,是不是应该将自身的种植技术传授出去。这样进行详细的判断,未雨绸缪,趋吉避害,才能使农民不至于白花钱,白浪费时间。另外,在各种外部信息中发现哪里需要我们的产品,分析这个地方的人们需求和食用习惯,发现他们的市场价格与我们当地的冲突,进行有效选择,分析出价格最低,最适合我们进行销售的地方。还有发现其中的中间环节的复杂性,发现最少中间环节的经营市场,或者直接选取适宜农民直接销售的地点自行经营,把效益不断进行提升。

(二)创新技术实验。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渗透,把农业经济管理与其相结合,需要更加创新的技术来进行协调应用。通过对信息的研究,发现在经济事项中的各项存在的问题,其中在经济管理的重要事项中,应该把农民的价格自我调整能力进行不断提升,在信息技术指导下,发现更先进的管理经验,帮助农民自身不断进行经济管理改革,比如,加强对经济效益的统筹计划,提高商务活动中的经营技巧,使自己能更上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新进的种植技术改革,不断进行创新信息研究,使信息技术能够为自己更好的利用,使经济效益在更加稳定的市场中,进行良好的运作,促进新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一步步达到最好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多方位的信息技术结合。只有政府提供的信息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农民自己应该找到更多的信息传播途径,将多媒体技术进行充分利用,用长远的眼光进行系统性的创新研究,使信息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传到农民那里,使农民了解到更多的农业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发现更多的商机和种植技术信息。整合更多的资源,农民之间进行有效合作,使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更上一个台阶,系统性的建设有效的发展战略,将思想素质建设与信息技术能够不断进行提升,使农民不断增强对经营信息的掌握,多方面细化分析,在进行新一轮的战略部署中,能够打好漂亮的一仗。农业经济管理也应该是多方位发展的,将信息技术进行渗透,把握市场的先进管理经验,帮助农业在进行经营和投资过程中,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法,减少成本投资,又要使农业经营收入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农民能够抢占先机,不断在市场中渗透多样性的观察手段,将信息渠道不断进行拓宽,将信息技术的力度不但增强壮大,使信息技术真正为农业经济管理做贡献。

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与发展举措探析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农业经济也带来许多的机遇与挑战,要求农业经济走向产业化、集群化与规模化。然而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在实现信息化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很难使现代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要求对规范农业经济管理并加强信息化建设。本文主要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意义、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举措进行探析。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发展举措

前言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主体,农业经济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尽管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已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角度,使其发展遇到瓶颈。因此,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以及发展举措探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意义分析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实质在于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具体体现在信息化市场、资源以及科教等方面,尤其在信息化资源方面是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资源的必然途径。现阶段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首先为农业经济转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使现代知识型发展模式逐渐取代传统发展模式。其次,农业科研人才的培育。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推动知识的快速传播以及农业科技研究的不断进步,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必然途径。经济发展质量以及农民生产积极性很大程度得益于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农业收入不断升高的基础上,农民更致力于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并投身于农业发展过程中[1]。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取代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处于关键阶段,如何正确利用信息化将是促进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发展知识型农业的重要手段。然而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管理并未真正落到实处,许多政府部门在贯彻信息化管理要求时多流于形式,使信息化无法真正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学科与资源。

(二)资源整合能力差

相比工业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在采集农业信息过程中更侧重于以点盖面,收集信息渠道过于单一,使相关的农业信息失去基本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也由此出现了“信息孤岛”现状,导致信息化经济效益逐渐减弱。尤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对信息化经济管理缺少相应的规划手段,即使采集到国外一些农业信息,也很难对其充分利用,更无法在农业生产方面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

(三)落后的基础设施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检验政府职能的必要手段,只有使其自身成为市场服务主体,避免完全依托于经济管理智能,才可正确分析农业经济市场,引导农业经济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然而大多地方政府部门在产业化程度、农业现代化程度等方面并不高,使信息化进程极为缓慢。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政府部门对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力度不足,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缺乏基础保障。

(四)信息化建设队伍水平较低

农信信息化的实现不仅要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还应保障具有高素质的信息化建设团队,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目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信息化建设队伍方面所表现的现状不容乐观。许多信息化建设人员并不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很难为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而且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主要为农民,但因大多农民未接受过正规的信息化指导培训,使相关的技术应用水平难以提高[2]。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举措

(一)强化信息化建设意识

作为现代农业主要标志,信息化建设应深入到政府部门以及农民发展意识中。针对农业发展中对信息化建设认识的缺失,要求政府部门应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引导农民投身于信息化建设中,并采取相关的措施培养或鼓励更多技术型人才积极参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这样才可使农业经济管理中政府部门、人才以及农民的作业充分发挥出来。

(二)合理规划农业信息资源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资源未实现合理配置,原因在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对此现状需从三方面进行完善。首先,立足于信息化发展现状,统一信息标准。政府部门可根据当前农业经济市场以及信息化应用程度,制定相关的信息标准,以此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其次,信息收取渠道的开拓。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要求进行信息的交换与采集,相关部门应构建并拓宽更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信息收集渠道,如农业市场环境中的供需变化或国外先进农业技术等。最后,信息资源有效性的检验。许多现代农业发展信息并不完全适用于各区域的农业发展,需在正确分析后在可投入使用。

(三)基础设施的完善

信息化建设的完善要求政府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同时也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其中,促使先进技术对信息化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对更利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相关设备如计算机等也需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以此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四)人才队伍建设的强化

受有限的信息化知识影响,信息化建设更侧重于采集信息与信息方面,未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对此现状要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农民群众应快速提高信息化知识水平并将其应用于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体措施首先可进行农民经济信息培训工作,普及信息化知识尤其在如何利用先进技术方面。其次在培养农业复合型人才过程中还需注重引进人才,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开发使信息化建设质量得以提高[3]。

四、结论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途径。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需正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并立足于当前发展现状,从基础设施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以及信息资源整合等方面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作者简介:隋殿海(1968C),男,辽宁抚顺人,经济管理专业。

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统计信息与医院经济管理

【摘 要】在医疗卫生事业日益发展的今天,医院统计工作不再局限于提供单纯的统计数据,医院统计信息也不仅仅只是医院领导和各级卫生部门看到的统计报表。统计信息作为医院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在医院经济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统计可以为医院成本核算提供全面的资料,为医院要素分配提供准确的数据,为大型设备购置提供可靠的依据,为医院两个效益评价提供依据。我们要不断提高统计工作质量,更好地为医院经济管理服务。

【关键词】医院;统计信息;经济管理;作用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医院经营管理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再只是领导、专家凭经验拍脑袋的事了,也不再只是借助几个单纯的经济指标就事论事,而是依赖大量的经济信息数据及由此反映的客观经济现象。统计信息工作作为现代医院管理的工具,重要性逐渐被人们广泛认识和了解,在新形势下医院要强化经济管理,促进自我生存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功能,有效开发和利用统计信息,使其在管理行为中发挥较好的引导作用,以此促进医院经济管理朝着科学的轨道发展。在医疗卫生事业日益发展的今天,医院统计工作不再局限于提供单纯的统计数据,医院统计信息也不仅仅只是医院领导和各级卫生部门看到的统计报表。统计信息作为医院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在医院经济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统计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一)为医院成本核算提供全面的资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管理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遵循生事业自身的发肢规律。在医院经营管理中,有效地控制人、财、物的流动,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是其重要内容.医院成本核算,就是对人、财、物的核算,医院要搞好经营管理就必须加强成本核算。

医院成本核算是以一定的数据资料为基础的,数据资料既有成本费用资料,也有期间工作最、人员、时间等资料,如科室成本核算需要科室人员统计资料,项目成本核算需要一定期间的项目成本资料和项目完成数统计资料,病种成本核算需要统计一定时期单病种费用发生额和单病种完成数等。医院各种成本核算无不依赖医院统计信息资料的提供,在医院成本核算中,统计信息的使用是全方位、多渠道的。

(二)为医院要素分配提供准确的数据

在现代医院管理中,为了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医院管理的积极性,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医院必须确立按劳动、技术、风险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改变过去单一按经济指标考核科室和个人业绩的办法。医院临床、医技科室,由于性质、功能不一,或由于不同时期疾病谱变化,单纯依靠经济指标考核科室业绩或作为分配的依据已不尽合理,能客观反映科室劳动强度、风险程度和技术含量的统计信息指杯,如门诊科室诊疗人次、病区入出院人次、科室占用床日:、危重病人数、住院手术人次、科室检查治疗人次、年度新业务新技术开展量等统计指标被广泛运用于医院要素分配中,作为科室和个人工作业绩指标,成为科室和个人分配的重要依据。

(三)为大型设备购置提供可靠的依据

医院设备购置是医院不断提高诊疗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要的手段,同时也是医院经济增长的途径之一。在购置设备前必须了解以几个方面的信息和情况:(1)区域卫生资源情况,即一定区域范围内一设备购置量;(2)区域需求量,即一定区域范围内人群对设备的需求量;(3)同级医院同一设备使用情况;(4)设备效益预测。以上每一个方面都需要运用大量的统计信息资料,对设备购置的各种可能进行预测、分析、比较。特别是设备效益预铡,这是设备购置论证最重要的环节,也是运用统计信息资料最多、统计分析判断最复杂的一环,要求统计信息真实、准确,并对信息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处理,效益论证的结果直接影响着设备购置的取舍。

(四)为医院两个效益评价提供依据

医院是国家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事业单位,它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要为目的,以提高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要面临自负盈亏,实现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为保障。通过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以低廉的价格、优质的服务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组合。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数据和几个指标的简单分析,也不是一个方面和几个环节的粗略评价。它是建立在大量统计信息基础上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如反映医疗水平的治疗效果指标;反映医院服务量的门诊诊疗人次、入出院人次、检查治疗人次指标;反映床位、设备利用情况的床位利用率、设备利用率指标,反映病人负担程度的出院者人均费用、出院者人均每天费用指标,反映职工业绩的每一职工工作量、每一医生工作量、职工年创业务收入指标;反映医疗服务质量、医疗管理、后勤管理、人事管理、医院规模等方面的指标都是医院效益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信息作为评价医院效益的重要依据,是统计信息资料运用的较高境界。统计信息翔实、准确,效益评价就会真实、客观;统计信息粗糙、不实,效益评价将会歪曲、失真,其直接后果是影响医院计划和决策,将医院发展带入误区。

二、不断提高统计工作质量,更好地为医院经济管理服务

医院统计工作的目的除了为各级政府提供区域卫生资源信息外,主要是为医院管理服务。医院统计工作者应清醒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性,通过不断提高统计工作质量和水平,逐步提高为医院经济管理服务的能力。统计人员具备一定水平的统计专业技能是统计工作质量的保证。统计人员应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极学习先进的统计方法,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和相关的统计软件,让自己具备快速获得和充分利用、处理统计信息的能力。统计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是不断提高统计工作水平的要求。作为医院统计人员,除了具备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卫生财会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复合型人才,才能在统计工作中游刃有余,全方位地处理各种统计信息,更好地为医院管理提供有价值的统计资料。

统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严格执行《统计法》是保证统计质量的关键。统计人员要严格遵守统计法,爱岗敬业,实事求是,确保统计资料的真实、可靠,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统计人员在工作中要敢于发现问题,揭示问题,主动为医院经济管理出谋划策,为领导决策提供调查研究资料,同时,统计人员也应积极争求和听取领导及相关人员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统计工作,提高统计工作水平,更好地为医院经济管理服务。

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信息化的建设,推动医院经济管理的高效与高质

摘要:信息化建设结合时展的特点,给医院经济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医院经济建设的完善与健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信息化建设对医院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更优良的服务,而且能够减少人力、物力等成本,为医院创造更多的效益。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医院经济管理高效运转和高质报务的有力保证,其有利于医院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信息化 医院经济管理 高效 高质

医院经济管理是指运用客观符合经济规律要求的经济手段,通过计划、组织、实施和监督等行为,对医院的经济活动开展的经济分析和核算。目的是为了更合理的分配和使用物力、财力、人力等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的消耗,节约成本,使医院自身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使医院的服务对象取得更高效、更高质的医疗服务。信息技术作为科学进步与人类发展的产物,给医院经济管理带来了新的启发,传统的医院经济管理模式将逐渐被信息化技术给取代。医院经济管理信息化是良好的趋势和结合,其将更好的为患者和需要医院服务的健康人群提供更快、更有效、更完善的服务,确保医院更健全的发展。

一、信息化建设发展与形成

目前在我国,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正处于逐渐完善的阶段。大多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4]:第一阶段,有独立自主的经济管理系统,也就是财务系统,主要是指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对医院展开的信息化建设;第二阶段,电子病历及医疗挂号等信息服务的完善和普及,使临床信息逐步信息化,整合医院信息资源;第三阶段,医院信息的交流和传递,使医疗系统完全信息化,实现数据的共享和资源的合理使用,使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传递和交流沟通。

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是医院经济管理完善的基础,其为医院各方面信息的统筹与保存及传递提供了优质的平台。信息化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与其强大信息的服务功能有关密不可分的联系,医院经济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一部分,其与医院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是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点。

二、信息化建设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和意义

信息化建设对医院的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为医院的经济管理提供了更高效便捷和更系统完善的信息服务。医院经济管理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也终将作为医院经济管理前进道路上的重要力量,推动医院经济管理的高效和高质运转。

医院自身的环境及功能决定了其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信息化系统的建立能够减少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负重和避免一些不必要发生的信息误差。由于医院每天都会有大量数据的产生,而庞大的数据体系会让医务工作者长期处理忙碌的工作环境下,因此这也就增加了出错的可能性。而信息化系统的建立由于其系统化的程序能够简化工作,减轻医务工作者的工作任务,因而减少了不必要的错误发生。

信息化建设更有利于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存储,与传统模式相比,能够保证信息传递过程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并且能够自动整合资源,节省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信息化建设能够为患者和医务工作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其运作的高效性,意味着对医疗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整合。信息化建设推动着医院经济管理的高效和高质运转,增强了医院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医院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之路。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部分是系统的完善和资源的整合,以及信息的共享和传递。信息化具有快速、便捷、实时等许多优点,医院经济管理只有在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下,才能更融入社会,实现飞跃式的成长。信息系统作为科学进步和技术发展的产物,其给医院经济管理的经济决策以及经济活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为医院经济建设的完善与健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小结

信息化建设对医院经济管理而言,具有快速、便捷、实时等许多优点,但其也有不足之处,信息系统的瘫痪和信息文件的丢失很可能会给医院的医疗服务造成不良的影响,尤其对于医院经济管理而言,可能会影响医院工作的正常运行[5]。因此,对于信息系统的及时维护和更新,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显得非常的重要。并且初期的信息化建设将会有诸多的困难,由于传统方式难以转变,或推行动力的不足都会影响信息化建设在整个医院的生存。但信息化的建设是医院发展的趋势,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信息化医院经济管理模式必将引领医院发展,成为医院立足的关键。

信息化建设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实效性,其能有效的反馈和传输信息,使医务工作者能够节省劳力及时间等成本,更好的投入到医疗服务过程中去,保持更高效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确保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医院的竞争力,促进医院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国家的医疗服务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整体而言,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医院经济管理高效运转和高质报务的有力保证,其有利于医院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信息公开及与经济管理方式转变的关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信息公开的内涵及对市场定价的影响,接着分析了我国信息公开制度的现状及其与经济管理方式转变的关系。

关键词 信息分析 经济管理方式 转变

一、信息公开的内涵及对市场定价的影响

(一)信息公开的内涵。

信息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以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动将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而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

(二)信息公开对市场定价的影响。

信息公开对市场定价具有促进作用,增加了公平、提高效率。相反,不公开信息会导致信息不完全问题。其中众所周知的是信息不对称,即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具有更多的有关经济信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不对称信息可能导致人问题,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而信息公开对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二、我国信息公开制度的现状

(一)对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

中国的制度特色决定了其自身在信息公开上面有所保留。有人认为推行政务公开仅仅是为了解决群众关心的一些具体问题,只要群众满意就可以,不管政务公开本身如何搞,这种看法导致实践中对信息公开缺少系统规划和安排;有人把公开和社会稳定对立起来,认为信息公开会影响稳定;有人认为信息公开会提高政府运营成本;更有甚者对群众接受信息公开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以目前我国不具备信息公开的条件为由反对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

(二)对信息公开活动缺少系统的制度安排。

虽然信息公开活动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地推行,但总体看来仍然停留在政策指导下的实验阶段,缺少系统的制度安排。各地的做法五花八门,在政务公开的范围、内容和形式等诸方面表现出随意性和零散性,各种措施之间不能配套,缺少内在的联系,这些都造成信息公开难以成为稳定的机关工作方式延续下去。

(三)信息公开的主体不够广泛。

纵向看,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实行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对基层机关的注意力比较多,政务公开的主体主要集中在乡镇级和县市级的政府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和省、部级机关的信息公开的范围没有基层机关广泛。横向看,信息公开的主体主要限于各级政府机关,党委、人大、政协、司法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尚未涉及。

三、信息公开与我国经济管理方式转变的关系

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四部分:制定法律法规并监督执行的职能,制定宏观经济稳定发展政策的职能,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的职能以及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的职能。其中其中后两项都要求政府必须培育一个竞争的市场条件。

(一)政府经济管理观念的转变。

政府要从计划经济的观念转为市场经济的观念。在计划经济下,政府是整个经济的运转中心,是经济总调度,经济的主体,企业只是实现计划的工具,是被动的被政府调度。在信息公开的不断完善和要求之下,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是经济运转的中心,政府要为企业服务,要成为企业的服务者。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信息,公共服务来规范社会。要做到公共信息的及时披露,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二)政府经济管理权限的转变。

政府要从无限权力向有限权力转变,从全能政府向有效能政府转变。之前的政府是无所不能,几乎涉及所有行业。经常出现“管的过多,管的过死;该政府管的没管好,不该政府管的乱插手”现象,解决政府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越位”与“缺位”并存现象。明确划分政府的角色定位问题,政府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是“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政府是 “公仆”而不是主人。建立有限权力的政府,避免无限权力的政府,建立效能政府,避免全能政府。

(三)政府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

政府要从注重单一行政管理向注重经济、法律、行政等综合管理,要从权力向权威转变。政府要善用综合手段进行管理,协调经济发展。从对经济个体的直接干预和经营转为间接调控,从管理个体转为调控总量,避免政府陷于直接的事务性管理之中,影响政府对整个经济的调控能力。同时,政府还要规范权力的行使,依法行政,割断权力行使与自身利益的联系,维护政府权威。

虽然我国信息公开制度起步比世界发达国家晚,但是我坚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型,体质的不断完善。我们一定能够建立一个各方面完善的市场机制,一个合格的 “仲裁”政府体系。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与发展举措探析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逐步走向了科技化、生态化的发展道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模式也正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前进。本文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行了简述,分析了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意义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 信息化 现状 发展举措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包含了农业科技信息化、农业市场信息化、农业教育信息化、农业资源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这几个方面。它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获取各类农业信息与农业知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管理决策水平,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意义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当前农业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了较良好的格局,但依旧存在着不足,比如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主要依靠农业化学药品来提高产量,质量较低,此外我国农业区域布局不够合理,未能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能够为产业决策提供信息保障,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有利于生产者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部门、农业运输部门、农业加工部门等部门的联系与互动,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有效地解决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上的不足,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改善目前农村市场上经济体制不健全、农业竞争力低、农产品商品率低等问题,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实时准确的价格行情、供求走势、产销信息等,帮助农民把握市场,及时调整,有效规避风险。此外,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信息化、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还能够有效地改善农业就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为农民实现增收。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1.资本投入不足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资本不足主要表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逐步走向了科技化、生态化的发展道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模式也正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前进。本文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行了简述,分析了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意义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 信息化 现状 发展举措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40-01

现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这两方面。物质资本方面主要是在财政制度上的投入重点在工业信息化建设上,而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相对较少,并且由于农业本身积累资本的速度较慢,使得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资金不足,抑制了发展,甚至很多十分有创新性的信息化发展想法因缺少资金的支持而无法进行。人力资本方面主要是缺乏具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不论是软件资源建立,硬件设施完善还是信息化的管理、应用,都需要有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但现今,虽然有学校开设了此方面的相关课程,但农业科技人才的数量还是偏少,并且很多受教育者并不愿意到农村去做此方面的工作。另外,就我国的整体的人员专业素质而言,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也是相对落后的。

2.农村相关设施设备不完善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是需要完备的相关基础设施设备作为后盾的,但目前在农村地区,这种设施设备并不普及,网点覆盖范围较小,农民基本还是通过传统的方式来获得相关的农业信息。农业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人力和传统的机械设备。信息的传播也往往比较滞后,不能与实际相符,相关信息的使用成本也偏高。

3.科学技术滞后

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为传统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的发展,但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的人才匮乏,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从而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举措

1.加大资金投入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必须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设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专项资金。此外,政府可以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吸引个体私营企业、国内外企业等投资,从而进一步扩大资金的投入。

2.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

政府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配备合适的信息化设备供农业生产使用,并加大对信息化设施设备的使用培训,激发相关人员的热情,提升相关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同时,建立符合当地的特色信息平台,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

3.加强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出路。加强对信息化机械设备的开发与利用,加强对品种的改良与信息化种植研究,政府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园的建设,为培育先进信息化项目提供基础设施。

4.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制度是产业发展的保障,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必须完善当前的财政政策,建立相关的财政政策评价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制度,建立具体可行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制度;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具体有层次的管理体系。不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相关规章制度,结合自身情况,建设科学可行的相关制度。

5.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引进制度,让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创新性人才愿意走进农村,投身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去。建立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激发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加强农业信息经济、农业信息管理、农业信息技术等方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的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人才队伍。

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经济管理中的信息沟通与行为改变

随着企业规模日趋扩大,企业内部之间及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复杂。为了搞好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关系与合作,管理者要运用各种方式,进行不断的、广泛的信息沟通和意见沟通。因此,沟通是协调功能的基础。良好的沟通,对于改变员工的行为,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组织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一当个体之间以各种方式联系在一起时,必须有一种渠道进行交流,也就是沟通。所谓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观点或交换信息的过程。实际上,作为社会性的人,总要同他人进行沟通,如果沟通不畅,甚至没有沟通,常常造成员工之间、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矛盾和冲突,给工作带来损失。因此,良好顺畅的沟通,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条件。作为企业的员工最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的同事友好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够起到一定的决定性作用。

(一)沟通是协调功能的基础。从企业的组织内部来讲,一个企业或组织要协调全体员工去实现某项目标,必须使每一个员工都了解明确其目标,就需要某种形式的沟通。缺乏沟通,则成了没有方向的目标,其员工也将如一盘散沙。因此,所有的协调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沟通形式中进行的,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就无法协调。所以,沟通首先是协调的基础,通过组织内部的沟通,我们可以了解各部门的生产或工作进度、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各部门员工的士气,以及管理的效能,等等,从而做出如何协调的决定。

(二)沟通是企业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增进了解、理解和保持一致的工具。一致性行为,为组织内部的持续稳定提供了前提条件。企业领导者为了动员下级和员工努力工作,要说明方针、政策、任务和要求,以帮助下级和员工理解和明确组织目标;同时领导者还必须善于倾听和沟通下级和员工的意见、要求,通过意见沟通和信息交流来理解与培养员工的感情,改变员工原有的态度,并表现出合作的行为。作为员工要时刻关注企业的发展变化,积极献计献策,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正确的意见,使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能够互相理解、支持,并保持一致行为,共同实现组织目标。

(三)沟通是企业组织了解掌握公众需求、建议和深化与其它企业关系的一个有效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与市场和广大的消费者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企业决定生产何种产品,完全是根据社会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来进行的。对于产品的规格、性能、质量,又是根据市场信息和广大消费者的意见、要求确定的,而不是盲目的、随意的组织生产。另外,企业组织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关系,也要经常的进行沟通、往来。体验对方企业对本单位的态度和反应,不断增强企业间的了解,密切企业间的关系。如果缺少必要的沟通或沟通渠道不畅,就会使企业之间发生误会、矛盾和纠纷,影响到企业之间的关系与合作,给现代化建设事业造成损失。因此,沟通是企业组织了解和搜集社会公众的需求和建议,以及深化与其它企业之间关系所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形式。

二沟通是人们在生活中和企业经营中相互发生联系和接触的活动,是解决矛盾分歧,密切员工之间、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模式。在沟通过程中,实际的沟通行为和彼此产生的效果是多种多样的,由此所形成的沟通模式和类型也是千差万别的。沟通的种类或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一)从企业组织的结构和系统来划分,可分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又可分为企业组织外部和内部。企业组织外部,如企业组织与其他企业组织的实际往来、商谈、或通过公函、信件等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企业组织内部,如企业组织决定的传达、各项通知、领导者讲话、定期会议、部属上级报告和企业的组织所举办的各种聚会活动等。正式沟通是企业组织在正确的渠道内进行的。这种渠道决定了规定、要求、信息在一个企业组织内所有部门和所有员工之间流通传播的方向。正式沟通是企业组织进行信息传达和征求建议、意见的一个最基本的形式。非正式沟通,包括所有正式沟通以外的信息传达与意见交流,如同事之间的私下交流,朋友之间议论企业里某人某事,等等。非正式沟通不仅能够表露或反应员工的真实心理动机,同时也能给管理者通过正式沟通而得不到的内外部信息。因此, 现在企业的管理者都很重视非正式沟通,常利用私人聚会及非正式团体的娱乐活动等,从与员工接触中获取各种信息,作为改善管理或拟定决策的参考。

(二)按沟通流动的方向可分为以下三种:下行沟通。即企业组织内最常见的将上级所拟定的组织目的、管理决策等传达至属下各基层。传统的企业组织都偏重于下行沟通。上行沟通,是指员工向管理者报告工作情况、提出建议、意见,表达自己的意愿等。平行沟通。也就是横向沟通,在企业组织内部,同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沟通。

(三)按沟通的方法可分为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的优点是具有权威性、正确性,不能在传达过程中被歪曲,可永久保留。口头沟通的优点是,有亲切感,可以用表情、语调增加沟通的效果,可以马上获得对方的反应,具有双向沟通的好处。

(四)按沟通的形式可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两者之间的地位不变是单向沟通,如作报告、公布决定等,都属于单向沟通。两者之间的地位不断互换则是双向沟通。如双方交谈,协商交换意见等。

上述只是从一般的意义出发,对沟通的几种主要模式进行探讨,对沟通的基本方式作了一些大体的描述。从中不难看出,沟通的模式实际上不外乎是正式与非正式沟通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沟通两大类。正式与非正式沟通的最大特征在于,一种是正式渠道,另一种是非正式渠道。正式渠道是企业组织获取信息资料,进行沟通的一个主要形式。而非正式渠道又能使管理者得到在正式渠道得不到的信息资料。正式沟通的优点是便于集中和统一,传统信息较快,也有组织性。在一般企事业组织中,主要采用正式沟通的模式。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沟通模式的特征在于,管理者是沟通的中心人物,并起着一种领导、支配和协调作用,汇集和传递各方面信息, 广泛征求员工反馈的各种意见。其优点是,便于员工与领导者进行直接接触和沟通意见,能够调动员工沟通意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管理者搜集信息,掌握员工的建议、意见、意愿的一个较理想的沟通模式。

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经济管理在医院管理中从来就不是一个新话题。在公立医院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新形势下,医院的经济管理如何在政策许可范围之内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赢得长远的发展?回首国内医院财务管理多年走过的路,着眼于目前我国医院人、财、物的管理尚未形成体系,已有的管理体系也都各自处于孤立运行状态的现状,根据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我个人认为,要作好医院的经济管理,除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和监测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提高财务从业人员的各项素质外,还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尽快建立完善医院总会计师制度

“总会计师”的提法源自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当时是一个既对国家负责,又对厂长(经理)负责的职位。进入市场经济之后,我国企业一般都是在“对总经理负责”这一含义上定位总会计师的职责。财政部于1996年6月17日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会字【1996】19号)第九条明确规定:“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业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总会计师。”1998年在财政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医院财务制度》中也要求“符合条件的医院应建立总会计师制度。”

2003年,陕西省财政厅、卫生厅进行财务大检查时要求300张床位、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医疗单位必须设立总会计师。在此前提下,我院当年便建立了总会计师制度。

1. 设立总会计师的必要性

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民生、保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意识的形成,医院的经济管理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变化。从对外树立形象上讲,医院能否为患者提供质量优良、价格合理的服务,关系到医院生存与发展。从对内运营管理上讲,医院经济日趋广泛、频繁,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在经济核算,组织、调配资金等方面要求逐步提高,这些因素均使得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而许多医院“重投资、轻治理、轻核算”所导致的医院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低。在经济资源的筹措、投资、融资和经济管理等方面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问题也日渐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加快建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尤其是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作为自主管理和运行的独立法人,自主调配资金越来越多,更是迫切需要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完善。杭州市的医疗卫生单位为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实行的“总会计师委派制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 现行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存在的问题

虽然早有规定,但距今为止,依然有很多医院并未设置总会计师职位,这种情况在大城市的很多三级医院以及地、市和县级医院普遍存在,尽管这些医院中很多医院的国有资产已达到上亿元。其中,主要原因是一些政府部门以及医院院长对总会计师的职责认知还不到位,认为总会计师所做的工作与会计主管工作类似,因此医院不必设立总会计师。其实,这是对现代医院管理中总会计师工作的误解。我国目前所实行的总会计师体制是参照了发达国家的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首席财务官)模式,是根据我国具体经济环境和体制,按照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所推行的一种企业管理制度。

国际财务总裁联合会主席康奇塔女士曾介绍说:外国对CFO的知识结构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财务与会计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而且要有现代企业管理的知识与经验,还要有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对于目前各医院的总会计师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经济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建设是医院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如今,医院的各项业务已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最早便是围绕收费环节展开,可见,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密不可分。信息化贯穿于医院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从最早的会计电算化,到现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HRP实施,从后勤保障到行政管理,从门诊到住院,无一不证明,只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与时俱进,使得当前医院的管理工作高效、快捷、安全。据统计,医院管理所需的信息有70%是由财务部门提供的,由此看来,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在医院管理中便显得尤为重要。

1. 融入HRP理念

医院的经济管理目标是不断提高医院经营管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进行具体分析,向领导反映以供决策之需。而当今时代,一所医院的财务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医院的经营决策,也决定了医院是否能够适应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HRP(医院资源计划系统)是医院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引入ERP的成功管理思想和技术,整合医院已有信息资源,融合财务流、业务流等信息,创建出的一套支持医院整体运行管理的系统化医院资源管理平台。由于涉及一系列信息化项目的规划、建设和改造,国内外的大公司都看准了这块市场,包括微软、IBM和用友、方正等软硬件服务商已经纷纷大手笔地开始在这一领域的布局。

2.医院财务信息化的基本原则

(1)如同现代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一样,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首先要树立财务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在确保医院获得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财务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做到及时反馈信息,尽可能早地发现问题,及早处理问题,以避免更多的经济损失和人、财、物的浪费。

(2)实现医院财务帐务、报表、分析的信息化。医院作为专业机构,业务数据复杂,不同的医院财务管理人员需探索适应各自医院工作特点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机制。全面高效地建立以财务预算为前提,以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为重点,把发挥现有资产效益的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并渗透到卫生服务全过程的管理体系中的各个环节,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3)财务信息化是实现医院财务、业务集成的管理模式。财务信息化立足财务管理,是从医院业务出发的考虑问题的新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人员要逐步改变过去拖沓冗长的多数以纸质记录为主的工作流程,尽可能的通过信息化实现业务目标。也只有上行下效,管理人员以身作则,才能使信息化在财务部门尽快地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的应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医院财务、业务的一体化建设,为医院的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4)财务信息化管理贯通财务与业务之间的流程,要面向业务服务。医院财务管理理论上将向开放化、技术化、专门化的方向发展。医院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医疗服务数量与质量变动分析、医疗业务运行分析、医药费用控制分析,收支结余分析等。医院财务分析的主要指标包括:偿债能力分析方面和营运能力分析等。这些都要求医院的财务管理必须围绕医院业务进行。

总之,医院要把握时代节奏,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地反映医院资金流、信息流和物资流,从而改变以前的资金流信息滞后于业务流信息的状况,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医院决策能力和竞争能力。以上作为医院经济管理工作总结中的一点浅见,希望各位读者朋友指正。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