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3 10:49: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幼儿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钢琴向来被人们誉为音乐皇冠上的明珠。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钢琴这一乐器之王也开 始走进寻常百姓人家。为了培养孩子成材,许多家长不惜重金购买钢琴,想尽办法聘请钢琴教师,不辞辛苦, 风雨无阻地带孩子上课,从而在社会上兴起了“钢琴热”。然而钢琴教学是一项十分专门的学问,尤其是幼儿 钢琴教学更有其特殊性。因为幼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表现,所以幼儿钢琴教师必须熟悉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 。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幼儿心理特点搞好钢琴教学。
一、培养幼儿音乐兴趣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学习音乐 也是如此,只有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去追求音乐的最高境界,教育心理学指出, 兴趣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等一切活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成为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又可激发一个 人的创造性才能。对于幼儿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因为幼儿时期心理发育尚不完全。缺乏意志力与责 任感。虽然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但如果不能及时将好奇心转化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必然对枯燥的指 法与音阶练习等产生厌烦情绪。有些家长和教师不注意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只是一味地逼迫孩子硬学,结 果有的孩子不堪忍受而将钢琴砸烂堵也曾有所闻。儿童最容易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和富有情趣的事物。为 了开启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大门,教学中应采取启发、诱导、激励的方法培养和加深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比如 幼儿喜欢形象思维,无论教识谱,还是教演奏,最好多用一些比喻方法。在弹奏标意性乐曲时,教师在范奏前 最好用形象的语言或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将乐曲的内容、情境讲给孩子。另外家长也可有意识地多给孩子听磁 带、唱片、或多让他们看一些有关钢琴方面的音乐会录像、观看实际演出等。幼儿多具爱表现、喜欢得到赞扬 的特点。家长、教师平日可采用打分、贴小红旗的方式鼓励他们练琴。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也要充分肯定。 经常举办一些小型音乐会,让孩子们互相观摩、互相找差距,既锻炼了表演能力,又能产生竞争意识。通过以 上方法,幼儿会逐渐对学习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并能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成绩会明显提高。随着 成绩的提高同时还会产生较强的自信心,会更加努力地学琴。
二、注意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习音乐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音乐开发智力。通过学习音乐,可以 使孩子的记忆、协调和集中注意的能力得到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教育心理学 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在钢琴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 高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力,同时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十分有益。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的奥尔夫教学法 ,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充分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法。它充分调动了一个人的一切感觉 器官来接触音乐,也就是充分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充分进行表达。比如相同的一个节奏型或一段旋律, 可根据个人的不同感受演化成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强调并鼓励哪怕是细微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幼儿钢琴教学 中也是如此,如果只是死板地让学生按乐谱的要求去弹奏,必然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该用生动形象的 语言帮助学生分析旋律所蕴含的情绪与思想,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建立音乐形 象。通过准确的范奏,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内涵,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弹奏,充分创造与发挥自己 所感受的音乐形象。有的教师只注意了学生技艺的训练,而忽视了创造力的挖掘,忽视了音乐感、节奏感的培 养。只有充分启发创造性思维,才能通过丰富想象充分理解音乐内涵,才能提高音乐感、节律感等音乐素质。 儿童钢琴考级比赛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也说明了这一点,比如有许多考生在演奏技艺方面尚不错,但音乐感、 节奏感极差,使乐曲显得空洞、枯燥、乏味,没有一丝活力。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对音乐的 理解力以及音乐感和节律感,作为教师本身也应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用一些直观、生动、形象的手段,充分 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例如可以制作一些形象的教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各种节 奏谱。另外也可通过一些人的画面介绍音乐内容,使学生通过视觉配合听觉来感受音乐形象。反过来通过听音 乐产生联想,让学生以音乐形象产生联想,让学生将其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画出来,也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好办法。总之,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再充分表现音乐,激发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学习音乐,可以起到事半功 倍的作用。
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幼儿正处于生理与心理上的发育期,各年龄段间及同年龄段每个幼儿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一律 用同一模式进行教学,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循 序渐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由于每个幼儿在家庭环境、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性格特征方面都有一定的 差异。因此幼儿钢琴教师有必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这样才能作到“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比如有的 男孩子脑子很聪明,但特别好动,上课时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有的女孩子自尊心特别强,非常敏感。教师略微 批评她一下,便会哭闹不止。很显然对这样的孩子不能过分批评,然而也不能对其错误置之不理。每堂课对他 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有计划地指出他们弹奏中的错误,且用非常温和的语气讲:此处如能弹 得更优美一些就好了。孩子们很乐于接受这种语气,很快就能纠正错误。有的家长看到比自己孩子后学的都已 赶在前面,非常着急,不时训斥,甚至打骂和强制幼儿练琴。有些教师也往往缺乏耐心,动辄对孩子严加训斥 ,甚至拿根小棍敲击孩子的小手。久而久之许多孩子不仅产生了逆反心理,厌恶学琴,更有甚者一听要上钢琴 课,就会产生恐惧心理。这样的心理状态还怎能学好琴呢?对这样孩子只有耐心地启发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 趣,让他们轻轻松松地上好每一堂课,并能轻轻松松地完成布置的练习任务,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做同样 也能使孩子们在学习钢琴中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
一、合理选择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参照。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尽可能地选择那些生动、形象、具体的且图片信息较多的图书,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书中内容要简单易懂,便于幼儿理解记忆。在选择歌曲时要注意选择那些节奏感鲜明、旋律优美的音乐。另外对幼儿进行舞蹈创编的时候要注意动作要尽可能的简单,同时在上课时可以让幼儿自己改编和创作歌词,运用简单的乐器,以促进幼儿的创造力。
二、创设良好的倾听环境
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倾听是幼儿基本的学习方式,因此倾听不容忽视。在歌唱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喜欢倾听、专注倾听),因为清晰的“听觉表象”是孩子们“胸有成竹”地正确再现歌曲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倾听环境。首先,教师要让孩子静下来听音乐的旋律、听歌曲(或老师)的范唱,包括速度、音准、吐字等。教师要给予幼儿以充足的倾听机会,坚持先听后唱、听清再唱的原则,提供的音乐要清晰优美,杜绝嘈杂的录音。教师的范唱要清晰、有吸引力,伴奏应尽量简单,以便让孩子听清楚歌曲的旋律,引导孩子听着音乐、琴声演唱,为幼儿营造一个安静、有序、优美的倾听环境。久而久之,孩子的倾听意识和倾听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其次,要借助多种形式,让幼儿有兴趣地倾听。有人做过专门的实验,一般情况下,六遍倾听才能保证即时的最好反应。但让幼小的孩子在集体在集体中多次集中注意力地倾听,很容易导致他们的倾听疲劳。这时,就需要老师设法利用各种有趣的活动或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可以通过各种游戏进行听觉输入,往往会对幼儿听觉表象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比如情境渲染,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开展韵律活动,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创设一个游戏情境,就要选择恰当的音乐,并根据音乐的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设计,让幼儿情不自禁地投入到韵律活动的角色中,自由地用身体动作表达音乐、创编动作。如《欢乐满山谷》这首乐曲欢快、有趣,里面有动物的叫声和人们的欢笑声,,!这些特质都有利于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故事情境。活动中,我分别设计了不同要求的倾听,听歌词、完整倾听、倾听不同力度的音乐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让幼儿在每一次倾听中都能集中注意力,感到新鲜刺激。
三、加大社会的支持力度
学前教育除了幼儿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以外,家庭与社会也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七章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音乐教育中,幼儿园应多向家长介绍相关的音乐教育知识,让家长全面了解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及相关情况,使家长能充分配合幼儿园进行教育,加强家园合作的力度,构建更多的途径及方式,以此来保证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幼儿英语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掌握好合理科学的方式方法。
1.教学活动设计要科学
幼儿园的英语活动设计应做到游戏多、要求少,重复多、内容少。3-6岁的幼儿正处于学习语言的扩展阶段。有的专家指出:3-6岁的儿童,相当容易学会世界民族语言的发音。可以说,幼儿在学习外来语言上有比较好的先天条件,孩子们很容易接受新的单词。但是幼儿由于其特定的年龄特点,学习英语也存在一些困难因素:如注意力时间短,喜欢重复,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等。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我注意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英语活动。例如:在第一次的英语活动中,我将apple和A作为教学内容,让孩子们的触觉(摸)、嗅觉(闻)、味觉(尝)等多感官参与学习,并让每个孩子上来做"送apple宝宝回家"的游戏,使每个孩子都能练习和重复apple这个单词和发音,我也能为他们个别纠正发音。最后结合短小易学的儿歌(apple黄、apple红、apple圆、apple啧、啧、啧、甜)。一方面让幼儿熟悉apple的发音,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进一步感知apple的特点。活动下来,孩子们兴趣很高,而且很轻松得就把apple这个词学会、记牢了。
2.巧妙利用童谣
在英语教学中,我发现让孩子听歌谣、说韵文,在说说唱唱中学英文,是一种非常有趣和有效的学习方法。首先,悦耳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符合幼儿思维水平。实践证明,极富特色的韵诗、歌谣及儿歌,旋律好听、简单易学,既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有能适宜儿童的喜好。所以,用有节奏的音乐方式来教学,能增加语言的多样化和新鲜感,给孩子创造活泼欢快的语言学习环境。其次,歌曲童谣大都可以配合手指及肢体动作,不但能增加趣味性,而且也符合孩子爱动及爱玩的心理。更重要的是,运用肢体动作可以帮助孩记忆和理解,对语言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孩子在学习bird(小鸟)时,边学小鸟飞边念儿歌"bird、bird飞飞",学习elephant(大象)时,边学大象走边念儿歌"elephant,elephant走走"。第三、学习歌谣韵文不需要具备该语言的基础。小朋友们由歌谣的引导进入英文世界,只要常练习,能琅琅上口,就会有自信及成就感,对学英文更加起劲。特别是幼儿园新班的孩子,他们第一次接触英语时,新鲜感和想学英语的欲望较强,能很快得学会唱一些英语儿歌。第四、歌谣韵文的教学是在欢快的环境下进行的,因而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很浓,效果也特别好。我们还可以让幼儿在进餐、看图书、玩玩具时听歌谣,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会更好。既然歌谣对幼儿英语教学起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歌谣给儿童呢?我认为,可选择一些内容比较简单、且是幼儿身边常见的事物,如小动物、家庭成员、食物、身体部位等等。另外,可搭配动作以及节奏轻快、有趣易学的都可以选用。如以下动作歌谣:SometimesIamtall(站起来,并将身体向上伸展)SometimesIamsmall(蹲下来,收缩肢体)SometimesIam very tall(站起来踮起脚尖,更用力将肢体向上伸展)SometimesIam very tall(蹲下来,并尽可能的将肢体缩得很小)Nowtall,nowsmall(站起来,蹲下)Now I am atiny ball(蹲下双手抱膝,将身体卷成球状)
3.进行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式讲求的是教师一板一眼地教学,学生认认真真地听课,这样原本应该是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就完全被颠覆了。在英语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职责和作用是帮助、促进学生的成长以及实际英语能力的提升。探索不同的教学新方式,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尝试,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手段帮助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从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感受语言学习的独特魅力,并加强对于英语的认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充分对自己的学生负责,尤其是处于幼儿阶段的学生,要尽可能地对他们多鼓励,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要尽可能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而对于学习的结果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能取得很好的成效,要懂得因材施教,给学生以不同形式的鼓励。
4.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英语教学素质
幼儿英语教学与其他阶段英语的教学相比,对教师英语教学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由于幼儿的学习能力较差,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幼儿英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有效的开展英语教学。幼儿英语有效教学的开展要求教师首先应当对英语学科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并有一定的英语文化素养;第二,教师应当给予幼儿充分、完整而又连贯的英语刺激,可用中文进行必要说明,但信息量不能超过英语,以培养幼儿听英语的习惯;第三,教师应保持相当的热情,给予幼儿正向、积极的评价和反馈,使整个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此外,教师还应在教学活动之前、之中、之后及时反思和自我评价,不断调整和修正教学。同时,进行有效英语学习的幼儿应当具有较高的参与性,能专注地,持续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并具有一定活动性的。
最后,提倡英语阅读。英语阅读是十分重要的学习环节。阅读是一种习惯,而习惯最好是从小培育。我们让小孩从小学英语,决不是想让他们当一只兔子,很早起步,快速到达那棵树,然后就在那里睡觉。而是要让他们产生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英语教学要从娃娃开始,我们要不断探索,摸索适合幼儿英语教学的新路,让孩子们开开心心、充满自信地通向英语王国。
音乐教学论文:幼儿音乐教育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
我爱音乐、孩子们更爱音乐,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一直以来,我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以趣引趣: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幼儿年龄小,学习动机与活动本身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此,我经常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尤其在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教法趣味法上下功夫。
1、教材趣味化
我在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有些教材要经过改编、加工以后才有趣味,如:《手指歌》原来五段歌词最后两小节的节奏都是┃××┃×-┃,就显得很枯燥,经过改编,我就增加了四分、八分、十六分等节奏,如“妈妈洗衣服┃哗-┃哗-┃”;“姐姐拍皮球┃嘭嘭嘭嘭嘭┃嘭嘭嘭┃”等,孩子们感到十分有趣,这样既是唱歌,又有游戏,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2、设计趣味化
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着这次活动的成败,因此我对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音乐意境走向另一个意境。
孩子们随着老师简练和游戏性的语言进入了音乐的意境,在音乐意境中孩子们不仅感受了音乐,而且表现音乐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老师的精心安排,使幼儿感到有趣味。
3、教法趣味化
“好奇”是幼儿的心理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我的教育方法力争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二、以情育情: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因此我将音乐教育的重点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那么,怎样利用音乐手段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呢?我认为关键是一个“爱”字,因为老师的感情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我接触过的人都说我非常爱笑,确实我是个很快乐的人,尤其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我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我在事业、孩子和生活中总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在音乐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比如说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当孩子们很兴奋时,我就说:“天黑了,小动物要睡觉了。”并带头假装睡觉。)同时,我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鸭妈妈、小鸟、风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在每一次音乐活动前,我对教材都要做详尽的研究和分析,领会每首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如:在《娃娃家》这首歌,我就根据歌词内容分析出歌曲所要表达的自豪、温柔、高兴、自信等几种感情。由于我对教材的感情做了详尽的分析,并将这些感情充分表现在其中,所以使一首简单的歌曲有了丰富的情感体现,使一首较为平淡的歌曲显得耐人寻味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情感的投入,只是老师说轻就轻、说响就响,通过反复练唱来把这些要求强化下来,那效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三、以新带新
奥尔夫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在不断创新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对!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幼儿在自我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自我探索中增强创造力。作为老师,就要做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掘者、引导者。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我注意启迪幼儿的形象思维来创造性地表达歌曲的音乐形象。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当孩[,!]子们会唱后,我就问孩子们:“怎样才能把这首歌唱好呢?”有的孩子主张,第一段要唱得快,因为小乌鸦急急忙忙赶回家啊;第二段要唱得慢点,因为小乌鸦的妈妈年纪大,小乌鸦呀要一口一口地喂妈妈,所以这部分要唱得慢些,要唱出小乌鸦很喜欢妈妈,小心地喂着妈妈。这首歌我就是根据他们的构思引导他们进行表演的。在充满稚气的童声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愉快的情绪中我也给以技能技巧上的指导,如发生、咬字、口形方面的指导、示范,但这些指导的目的是让幼儿更好地按自己的意愿表达音乐。
其次,我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既能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也有利于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如针对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创编时需要的有关生活经验等事先在其它活动中进行准备,以便幼儿能将注意力集中于音乐的要求和创造的乐趣上。
在创编歌曲中幼儿的“求异思维”得到了发展,孩子们常常会叫“老师,我又想出来了”。他们不模仿别人编的,也不满足自己编的,这种创造性,就需要老师去发现、鼓励培养和发展。
今天的幼儿音乐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唱唱、跳跳、玩玩了,而是要紧紧地与“培养人”联系起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幼儿园教师在努力继承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广泛吸收、借鉴国外经验,促进了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但要深化改革,一系列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比如,在音乐教育中,我们进行的不是单纯的音乐课程教学,而是对人的培养;音乐教育不是音乐表演,不宜追求技巧娴熟、表现完美,它也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应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亲身参与、充分表现;幼儿或迟或早唱准某个音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体验和发现,等等。这些都与音乐教育目标和教学策略有关。
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涉及如何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艺术的学习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如何使当代教育观念融入音乐教育实践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使音乐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促进幼儿全而发展。
音乐教育能够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做什么?
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体验快乐,培养兴趣。可以说,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婴幼儿对音乐具有一种本能的反应。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会使他们情绪激动、表情愉快。音乐在时间中流动、运动的形态,不断地产生着新的变化,其音响对感官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特别是音乐的节奏,间接地影响到血液循环、呼吸甚至内分泌,和人的心理更有着密切关系。让幼儿体验快乐,应该是音乐带组幼儿的第一份珍贵礼物。“培养兴趣”不仅是指对音乐的兴趣,更是指由此引发的对世间一切的兴趣。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美感,为其今后的健康生活及终生的艺术学习培植动力、奠定基础。在艺术世界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情绪,获得情感的平衡;通过广泛接触表现不同情感、内容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将逐渐变得丰富、充实。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基本音乐能力。幼儿阶段是各种感官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是听力培养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学习是通过多种感官体验音乐的要素,通过体验形成经验。幼儿阶段通过音乐的母语获得的音调积累,对继承民族音乐文化、发展音乐的创造性能力具有深远意义;形成的趣味、态度,获得的音乐能力,将会成为幼儿血肉的一部分。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感知觉。幼儿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对于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别力,对于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都会提高幼儿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性。音乐的学习不仅是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还会引起全身官能的反应。伴随着律动、舞蹈、乐器进行的歌唱或表演活动,要求幼儿的耳、眼、脑、四肢协调作用,可以培养幼儿的敏锐感觉,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活性。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但音乐中最重要的乐音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高低与时值的长短、音乐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等等,对于培养幼儿的直觉、分析、想像、创造等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的欣赏和演奏可以训练儿童注意力。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习惯于跟随乐音的运动和变化,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音乐欣赏和演奏还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在演唱中,既要控制自己的发声,使自己的音高、节奏和自己的声部协调统一,还要倾听其他的声部,注意指挥的手势和要求;在欣赏中,既要聆听主旋律,又要注意其他的声部,倾听不同的音色、表情的变化等等,否则就无法完整地体会音乐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音乐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探索、表演、动手实践,使他们有机会独创、试验自己的艺术想像。幼儿哼唱或是拍击出一个旋律或节奏的片断,或者表演了什么动作,可能很幼稚,甚至不可能再重复,但这是可贵的创造性活动,是幼儿尝试对已经感知了的东西进行变化与重新组合。这些创造性活动没有对、错之分,也不会给幼儿造成挫折感;这个尝试的过程能够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表达自己的独创性与个性,丰富自身经验,是教育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音乐教育应该重视的是创造过程对幼儿的影响,以及审美经验带给幼儿的感受、体验,而不应追求成品。强调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应该是艺术教育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
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人的交流手段,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沟通。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了自律、自我激励。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习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通过什么途径帮助幼儿掌握基本音乐能力?
牢牢抓住节奏感的培养。节奏比音高更容易被幼儿感觉。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它充满生命、感情和意义,决不仅仅是一种数学关系。应鼓励幼儿从实际的音乐中获得对节奏的印象、经验,逐步形成节奏的内心感觉,使节奏活在身体里。节奏活动也是幼儿音乐创造能力培养的起点、突破点。
节奏能力的培养应该遵循节奏自身发展的阶段特点:体验稳定律动——发现、感知节奏——多声部节奏活动。拍子感和节奏感是节奏能力的两个基本要素。稳定的拍感是一种潜在的、起组织作用的基础,是构成节奏的基础。幼儿的节奏能力要从体验稳定律动、感受节拍开始。幼儿能够独立、稳定地表现节拍之后,就逐渐会发现音乐中有的拍里有一个声音,有的拍里有两个声音,有的拍里没有声音——单一的象声词比歌词更容易使幼儿感觉到这个现象。在充分体验、感知节奏的基础上,多声部的节奏活动可以使幼儿在比较中感受节奏,发展多层次的、精细的听觉能力,丰富节奏活动形式,体验合作、配合。
节奏能力培养可结合各种音乐活动形式,包括说、唱、律动、舞蹈
、器乐等,特别是身体动作的体验。节奏感不是从符号学习中获得的,它必须通过肌肉反应来感知,要依靠整个身体高度协调的动作来感觉节奏。
以即兴活动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幼儿的即兴创作常常是不能重复的节奏、动作或旋律,限于能力,他们还不可能有意识地运用音乐知识。但是,即兴活动可以表达情感,促进审美感受,发展创造性能力;可以调动幼儿积极尝试嗓音、语言、动作、节奏、律动、舞蹈、乐器等表现(组合或创新)形式,培养幼儿的直觉、反应能力、想像力以及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兴创造应该从音乐学习的第一天起,就伴随着幼儿一起成长。即兴活动不是自由随意的。教师应精心设计,掌握启发幼儿的技巧,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因为即兴是有感而发的,因此,和谐自由的环境,教师的鼓励、启发、爱护至关重要。此外,音乐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幼儿的参与态度和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体验过程,而不应仅仅以结果为标准。
以五声音调歌曲为培养幼儿准确歌唱的起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声带发育尚未完善,不容易唱准半音,只有稳定、准确地掌握了五声音调,才能更好地发展准确歌唱七声音调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五声音阶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特征,幼儿熟悉、积累自己的音乐母语,对学习继承民族音乐传统、发展民族音乐思维都具有深远意义。当然,在律动、音乐欣赏中也应广泛接触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儿童音乐作品,以开阔艺术视野。
语言、歌谣在培养音乐能力方面和儿童歌曲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幼儿歌唱有一定局限性,而朗读则可以在难度、长度上超出歌唱的局限,可以在节奏感、多声部配合、音乐要素、结构的理解等方面促进音乐能力的发展。
以形象的、游戏的、律动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结构要素。音乐结构的感知是我们教学中比较薄弱的方面,教师往往认为结构问题比较复杂,幼儿难以理解。人们在欣赏、理解音乐时,需要通过记忆、思维把连续出现的瞬间结合为统一的印象。感知音乐结构的能力对于全面的审美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幼儿音乐教育应从小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分句、分段,音乐的开始、结束,以及音乐中的相同、不同、变化等的意识和敏锐的感觉。这与即兴能力的提高也有直接的联系。教学中可以通过分句朗读、歌唱,结合律动、游戏等活动,逐渐地使幼儿感知音乐的基本结构。经过培养,大班幼儿可以自己创编回旋曲式结构的表演。
多声部的音乐能力也是我们教学中应重视和开发的领域。可以通过律动、声势等多声部的节奏活动,卡农(轮唱)形式的多声部朗读,配合固定节奏型的歌唱、卡农形式的二声部歌唱、打击乐器的合奏表演等,发展幼儿的多声部能力。
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一定要避免使幼儿“呆坐干听”,要使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有事可做”。例如伴随音乐做合拍的及自由、即兴的身体律动,用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型参与欣赏,用图画、符号描绘出对音乐的想像,说说对音乐的感觉、想像,配合音乐做即兴的、带有简单情节的戏剧表演,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幼儿在每次听赏时都有新的“发现”,保持新鲜感。教师要掌握引导的艺术,不要以过多的语言、过于具体的描述代替对音乐的听赏,要让幼儿从听引发感觉、做出表现,给幼儿留有充分的想像空间。
充分运用辅助手段,增强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对音乐要素的理解。音的高低、强弱、渐强渐弱的变化,二拍子、三拍子的区别,音乐的句、段结构等等,都比较抽象,不容易被感觉和理解,因此,除了借助于游戏外,还可以使用手势等身体语言和球、彩带、纱巾、棍棒、三角铁等教具辅助幼儿理解。当代音乐教育特别强调勿让幼儿习惯于在乐器伴奏中成长,因为这样不利于幼儿听觉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应让幼儿学会在没有乐器拐杖的情况下独立地唱准音调。钢琴或其他乐器主要用于演示各种不同的音乐要素,例如强弱、音高、快慢等,用于听觉训练,发展对节奏、节拍的敏锐感受,为舞蹈、律动伴奏。
一、即兴参与原则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最具灵魂、最为核心的原则就是即兴参与原则。奥尔夫曾指出:“从音乐教学范畴来讲,教学应当以即兴参与为基础,并以应用节奏形式为支柱,而后才能进行记谱和音准的教授。”“以人为本是演奏音乐的出发点,而人对音乐最本初的表达方式就是即兴参与演奏及演唱。”“从即兴参与出发,开放、自由的音乐教学模式永远是音乐教育领域优秀的范本。”基于奥尔夫的这一思想,课堂中的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将肢体和思维跟随音乐运转起来,并根据自身的理解用各种简单乐器或嗓音表达情感和思维,达到了能动的即兴参与和创造目的,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表现音乐、表达自己。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即兴参与原则有别于以往任何一种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彻底投入地说、唱、演、奏,进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思维。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基于奥尔夫教学法有机综合原则的启示第一,顺应课程综合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加强学科间的交流,突出音乐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学科间的有机综合性,致力于让处于个体身心发展初期的儿童获得综合、全面的艺术审美体验。从各类艺术形式的本源上看,音乐与语言、舞蹈、戏剧本来就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
奥尔夫体系的有机综合性原则启示我们,儿童音乐教学应当将欣赏、表演、诵读、歌唱、舞蹈、演奏等多种艺术表达方式综合到一起,让儿童在音乐综合教学模式中调动多方位思维,全面发展他们的身心。奥尔夫这种将音乐知识同动作、语言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加深儿童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体验,增进其对音乐的情感,达到“将音乐移植到躯体中”的素质教学目的。这种艺术学科间的有机综合、情感与知识间的体验整合给单调、枯燥的中国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提供了实践和理论的参考和借鉴。音乐与舞蹈、文学、美术存在着许多共通的审美要素,音乐教师需要将这四种形式通过情感、直觉、通感等方法进行渗透、迁移,实现学科门类间的综合。从完善儿童人格的高度出发,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融入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使儿童在音乐中获得更加广泛的文艺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审美素质,最终构建起健全的审美心理。第二,从儿童特质出发,选择最符合其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多元化教学素材。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针对的是全部儿童,而不是特定的、有音乐天分的儿童。因而,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尽量多元化,这既是奥尔夫教学法有机综合原则的具体要求,也是儿童天性与特点的需要。具体来讲,在教学材料和课堂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以生活与自然中常听到的声源为切入点。例如,选择杜鹃叫声下行三度作为旋律与音准学习的起点,以儿童熟悉的童谣、儿歌、地名或者花草树木的名字作为歌词学习的起点,这样儿童就能根据自己常见的事物进行音乐模仿,不但能使学生快速掌握音乐知识,更能实现多学科的综合学习。以奥尔夫本人撰写的《儿童音乐教材》为例,这本教材融合了民歌、谚语、儿童游戏、戏剧等多种形式,自然而富有综合性。
总之,将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教材进行综合性编排能够更多地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儿童综合审美意识的提高。但在进行综合性音乐教材编排时,教学工作者还要注意儿童的适应性等问题,在保证符合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贴近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编制多艺术、多学科的综合音乐教材,努力融入社会生活、艺术和科技发展等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二)基于奥尔夫教学法即兴参与原则的启示第一,以练习实践为主线,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意识和创造力。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以学生为主导,强调学生主动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这种课堂模式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只充当引导者,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诱发其创造兴趣,最终提高他们的自主参与意识和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是一门强调实践的艺术,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体系逐渐替代以乐理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的今天,音乐教学的实践性越发重要。奥尔夫用他的实践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尝试和参与是一切音乐灵感的源泉,人的切身体会是理解音乐的关键。当前,我国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尚处于转型时期,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以奥尔夫教学法的即兴参与原则为指导,加强教学实践性,鼓励学生用朗诵实践、动作实践、演奏实践、演唱实践等方式参与音乐活动。例如,在唱、奏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身的视听体验感受声音和乐谱的魅力,由浅入深、由粗及细、由表及里地获取音乐知识。这种以实践为主线,培养儿童自主意识与创造力的音乐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进而产生探究音乐的学习欲望,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以即兴创编为手段,注重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在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体系中,教师一直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知识是课堂内容的重点,这种强调传授知识的功能虽然在过去的音乐教学发展中产生过巨大的作用,但已不适合现今的创新型社会需求。奥尔夫教学法推崇即兴创编,注重对儿童音乐创新能力的培养。奥尔夫认为,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艺术形式都带有以人为本的自发性和创造性。他提倡音乐教育要以人为本,为个体提供音乐创作空间。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下,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以合奏者或合唱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奥尔夫这种“让孩子主动去寻找音乐,主动去创造音乐”的教学模式对于当代我国儿童音乐教育十分具有借鉴意义。这里所讲的“创造”即为“即兴创编”,教师要努力提供条件,提高“即兴”在音乐教学中的比例。例如,向儿童提供一些铁块、玻璃球等常见的原始性材料,让儿童自由发挥这些材料的音色,并按照自身感觉掌控节奏;或是弹奏一段简单的钢琴曲,让儿童即兴创编歌词;又或是让学生用肢体动作、符号语言、图形图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所创编的乐句等。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创造过程辅助即兴创编,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幼儿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课程中所涉及到的不少内容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采取相关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当然也对加强和改进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幼儿教育学基础教学的特点
1、缺乏实践性
《幼儿教育学基础》一书是幼教专业的基础课程,内容涉及较为广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幼儿教育概论和基础知识、幼儿园教育中的各种要素和幼儿园教育的相关实施路径,通过递进的方式把这三个方面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幼儿教育学的主要内容。从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来看,主要以理论知识介绍、教育教学方法为主,而较少的涉及到实践性的内容,因此,在幼儿教育学教学中,该门课程教学呈现出缺乏实践性的特点。
2、教师容易把握教育对象的规律
《幼儿教育学基础》一书的教育对象是中职生,该书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对幼儿、幼儿教育、幼儿园教学等都进行了一定规律的概括。因此,在幼儿教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总结出来的规律合理的开展教学活动,降低了教学中的难度。因此,呈现出了容易把握教育对象规律这一特点。
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
1、把教材与学生培养目标相统一
《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缺乏实践性的课程,教师把教材与学生的培养目标巧妙地统一起来,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实践在提高教学能力中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实践性。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涉及到人际关系的培养、岗位胜任的能力等。因此,在幼儿教育学的教学中,可以把教材中的知识充分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授“幼儿德育”这一内容时,教师不但要讲授到幼儿德育的培养方法,如多参加劳动,增进与劳动人们的感情,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师还可以把这些方法正确地应用到对中职生的德育培养中去,让学生在接受幼儿德育教育方法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这种教学方法就达到了教材授课与学生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目标,最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2、开展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把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系统整编出来,用生动的案例模拟教学过程,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性调动起来的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扮演各个角色,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幼儿教育学》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有条理地进行:
一是系统整编教学案例。在幼儿教育学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案例都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整编,比如可以把《幼儿教育学》中出现的案例进行收集,还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整理等。
二是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根据收集到的案例,给予学生讲解,在讲解《幼儿教育学》中出现的案例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案例,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分析解决,学生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要正确的运用教材中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是对案例进行总结和回顾。总结和回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教师不但要总结案例,而且还要及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差异性。在总结和回顾的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的态度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不要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通过对案例的总结和回顾,不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加深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知识的深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性有重要的作用。
3、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外实训是开展学生实践能力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教学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实训教学却充满生机活力。对此,学校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一需求,建设好校内外实训基地。
一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可以把校园内的空教室改幼儿园仿真实训室,以学生自身为对象,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轮流模拟教师,其他学生模拟幼儿的方式进行。比如,在开展“幼儿游戏”这一环节的教学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模拟成幼儿去开展各种活动的游戏,也可以让模仿能力较强的学生去充分想象幼儿的特点去模仿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表情等。通过这种模仿幼儿的游戏教学,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幼儿的情感,体会到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内容的重要性,而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一般是以本校附近的幼儿园或者是与本校关系较为密切的幼儿园为主,这类幼儿园可以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提供实战性场所。对此,学校和教师要广泛联系建立学生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在幼儿园实际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在开展“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教学时,先让学生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然后再根据幼儿的整体情况、个体差异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最终确定选定幼儿教育的相关内容。
4、课后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
课后作业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每一小节的课程教学完成之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具有实践性的作业,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是要布置探究性的作业。探究性的作业有助于学生自主去探究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比如,在讲授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布置一些学生家访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获取调查信息后进行探索总结。通过这种形式的锻炼,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利用所学知识去提高探究意识、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因此,这样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是要布置实践性的作业。比如,在对幼儿园教学环境这一部分讲授完毕后,先让学生去调查当前幼儿 园环境中的问题及不足等现状,再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再如,可以布置学生一些合作型的作业,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去,针对教学中教师留下的问题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予以总结、探索,这种方式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性。
三、结论
总之,在幼儿教育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面都切实努力。教师方面要善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学生也要高度重视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不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努力促使自己成为合格的、优秀的幼儿教师。
目前,不少幼儿园都采用数学活动教学法进行数学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小组活动。采用这一教育方式 怎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设计教学指导用语
教学指导用语一般指教师在作业开头的几句开场白,指导语应达到下列要求:
语意简洁明确 即用简洁的话表达清楚四层意思:“要做什么”(操作目标);“要怎么去做”(活动规 则);“要注意什么”(强调重点);“完成作业的标志”(自我检测的依据)。
如何做到语意简洁?第一,凡是由教师定义的概念、规则,不要用发散性的提问语。第二,凡是与教学重 点无关的问题不要提问,做到“开门见山”,切中要点。
幼儿学习数学依靠的是自己的经验,而不是教师的经验,因此教师的导语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时间的掌 握上,一般以5~7分钟为宜。 语句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交代给幼儿的规则、要求,哪些先说,哪些后说, 哪些放在操作过程中说,要仔细推敲。比如:新活动先说、详说,其他活动后说、略说;新活动中主要规则先 说,例外情况的处理等到出现时再说;操作是按什么顺序做,就按怎样的顺序说;各组不同的作业要求(如作 业量)分别说,需要共同遵守的秩序统一说。
概念准确、合乎规范 教师使用的概念必须正确。如“高矮排序”不要说成“长短排序”;“倒着数”不 要说成“倒数”;数量“多”与“少”的比较,不要说成是“大”与“小”的比较。还要使用统一的概念用词 ,如横排叫“排”,竖排叫“列”,遇到横向两组物体比较时,就使用“排与排的比较”;遇到纵向两组物体 的比较时,就使用“列与列的比较”。
语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对小班孩子交代规则时,要尽可能用符合他们理解水平的、富有情境性的语言 来帮助他们理解规则,并调动其学习的兴趣。而对中大班的孩子则应顺应他们求知欲的需求,以问题作为活动 的开端,引导幼儿运用观察、迁移的方法领会活动的规则与要求,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此外,指导语中还要尽量避免将活动的结果直接告诉幼儿,也不要给予暗示。以幼儿为学习的主体,就应 由幼儿自己去体验、探索。
二、注意小组活动内容的组合策略
数学小组活动可以按四种方式来组合:
平行组合 即内容相同而材料不同的活动(但属于同一抽象层次,如都是实物或都是图片)组合在一起, 幼儿到各组去参加活动,实际上是将同一个活动重复玩了好几次。这种安排策略可用来加速活动的周转,让全 体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接触到新活动。
层次组合 即各组活动所依据的心理运算结构相同,但在材料的抽象层次上不同,如用排除法归类,所配 材料有的用实物,有的用图形。有时是在操作规则上有复杂程度的不同,如在练习排除法归类时,有的组只要 求找出错的用纸盖掉,而有的组则要求先用白纸盖,然后再找一个对的放在白纸上。这样操作就多了一步,难 度也相应增加了。还有时是材料中干扰因素有所不同,如还是用排除法归类,有的用规范的标准图形为材料, 有的则用各种变式材料,幼儿需要排除干扰才能区分材料中不属于一类的图形,这样活动的难易层次也能区分 开来。运用层次组合的安排策略,特别适合不同学习速度、不同认知策略幼儿的学习需要。
相关组合 即活动的数学属性相同而活动形式或材料形态不同的几个活动的组合。如幼儿通过“组成连线 ”、“分两份”、“看一图列数式”(详见肖湘宁著《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来学习数的分解组合。这三个 活动在活动规则、材料形态方面完全不同,但它们的数学属性是一致的。幼儿在这三个活动中积累的是同类型 的经验,通过这些经验的积累、概括和抽象,幼儿才能形成初级的数学概念。因此相关组合策略的意义在于为 幼儿提供具有类似的多种经验的活动,让幼儿有可能在体验这些经验的共同性质中完成概念属性的抽象。
循环组合 即重复以往出现过的活动,但各活动的规则和材料可做适当变化,这种安排策略适用于复习巩 固以及调节活动进度时采用。 活动的组合方式要服从于教学的要求和幼儿的实际水平。根据需要,有时采用 单一的某种组合方式,有时则需要综合地采用几种组合方式。只有增强活动组合的意识性、目的性,方能达到 科学合理之目的。
三、开发学具的潜在功能
在设计、制作学具时应注意以下潜在功能的开发:
唤起和控制幼儿注意 实践证明,色彩鲜艳、干净、对比度清晰、形象特征鲜明的学具材料,能在呈现的 最初就引起幼儿的兴趣,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幼儿选择性知觉的内化过程,保证刺激的有效接受。
刺激幼儿对先前学习的回忆 规则相同的活动,如各种系列接龙活动的材料、各种双维排列或层级分类的 材料,用统一规格的材料或底板,有利于幼儿调动以往熟悉的操作经验,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提高学 习动机,促进幼儿学习能力的迁移。
提供学习指导 在排序等一些活动中,我们将数学关系和概念属性蕴含在范例板中,当通过导语帮助幼儿 理解了范例所规定的操作要求后,就可以让幼儿独立完成一些作业,提高幼儿的自学能力。如下列几种范例板 就可以起到学习指导的功能:
范例版(1)、(2)、(3)表达了排序的几种规则要求;范例(4)是要求用6根火柴拼一个三角形。教学经验告诉 我们,配套成系列的范例底板有助于引导幼儿学习的深入。
提供学习反馈信息 采用镶嵌板的形式制作成的学具,可以为幼儿提供自动反馈结果正确还是错误的信息 。做错了就拼不起来,可以刺激幼儿尝试错误最终达到正确的结果。
四、重视教学评价的导向
数学活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教育效果,但对于“效果”的认识,我们应建立这样的概念:即教学 效果包括了幼儿在学习中取得成绩的“质”与“量”两方面的情况。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单纯从幼儿 “玩过了几个组”的数量上给予评价,这是不够的。我们的着眼点应首先放在幼儿完成作业的质量上,参加过 一组活动,就应保证幼儿在这组活动中有所“得”。要注意发现幼儿在活动中是如何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困难 与问题的。对来自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认知策略,要加以推广,使之成为多数幼儿的学习技能。 另外数学活动的评价还应立足于整体教育的原则,成为放大教学绩效的过程。因此不仅要评价数学活动中 幼儿通过与学具的交互作用获得的数学经验有无增长,还应根据幼儿在当前作业中表现出来的现状做出导向性 评价。
导向性评价包括:
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如是否坚持做完一项活动的作业再换第二个活动。
交往能力有无进步,如能否主动与同伴开展“学
术交流”或请同伴帮助检查结果;能否与同伴共享材料, 友好相处。
使用材料的习惯和做事情的条理性是否形成,如一项活动完成后,能否收拾好学具再离开等。
导向性评价也应有侧重点,要善于抓准幼儿学习中的最主要问题进行引导。总之我们不仅要通过评价的环 节来实现数学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特殊功能,还应努力挖掘数学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的一般性功能,要使 数学教育真正为整体教育服务。
(南京市“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课题组” 许卓娅执笔)
音乐欣赏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比较困难的研究课题。我们对这一课题的关注和研究,是从1985 年开始的。由于主要是围绕四个问题展开的,所以也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反映了我们十年来的思考轨 迹,现略述如下。
研究的最初阶段(1985~1987),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研究解决的问题是:改变教师不愿进行音 乐欣赏活动和幼儿欣赏不起来的现象。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理学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有用的理论知识。学习心理学告诉 我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 越深刻。我们知道,一些成人已经有了较多的唱歌、跳舞或奏乐的经验,在上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感知、欣 赏音乐的能力,因此有可能进行仅仅只有听觉参与的音乐欣赏活动。而幼儿只能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 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特别是跟随音乐做动作的方式,更是幼小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最自然、最重要的 方式。
据此,我们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儿童和不同的音乐作品,努力优化组合各种音乐的(倾听、歌唱、 舞蹈、奏乐)和非音乐的(文学、美术、游戏)活动经验,以深化和丰富儿童对音乐的听觉经验。我们把这种 教学思路称之为“多通道参与模式”。“参与”是让儿童尽可能多地在操弄音乐的过程中欣赏音乐;“多通道 ”即帮助儿童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不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仅仅使用听觉,而是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来丰 富、强化所听到的音乐内容。
“多通道参与模式”在部分幼儿园进行了推广后,课题组又以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实际效果进行了验证, 结果是令人鼓舞的:教师、幼儿对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态度初步形成,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和幼儿感知、理解 音乐作品的能力。
第二阶段(1988~1990),我们就“如何确立音乐欣赏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研讨。如果说在这以 前,我们对目标的关注还仅仅停留在音乐感发展诸方面的话,那么在这一阶段,我们对音乐欣赏活动目标的思 考已经涉及到了智力(包括音乐与非音乐方面的智力)、情感(包括音乐情感与一般的社会性情感)、个性( 包括自信心、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独立性等)及社会性(包括守纪、责任感、交往合作意识及能力 、公平竞争意识及能力……)等幼儿心理发展的全部领域。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吸收了教育学领域中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首先,教育哲学中“整体的观念” 和“系统的观念”给我们的启示是:儿童是一个整体,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儿童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的 经验也是一个整体。虽然在学术研究中,可以把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音乐经验与美术、文学经验等分开进 行研究。但是,在儿童的实际生活中,这些经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因此,全面发展的教育 目标绝不是人为地强加给各个学科教育的任务,而是教育向儿童提供的一切实践活动能够完成、而且应该完成 的任务。
其次,教育目标分类学及课程目标建构研究也告诉我们: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具体的目标才是教师 可能把握住的,可能追求达成的和可能被检验证实的。
以上述理论为指南,我们对音乐欣赏教学目标的确立,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
1.树立全面发展的目标观。设置目标应从音乐感、一般智慧能力、情感、社会性等诸方面来综合考虑, 以保证儿童发展的整体性。
2.目标必须围绕活动的具体内容、程序和方法提出,使其能与之相匹配。
3.目标必须针对教育对象的现有状况及发展需要提出,避免过高、过全;过低、过偏。
4.目标必须用可观察的行为化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应该随时观察、判断儿童的实际行为是否与目标相 趋近,并及时正确地调控自己与儿童的行为,使活动朝既定目标的方向发展。
举例来说,让小班儿童欣赏一首段落上有明显强弱对比的乐曲,若将活动内容定为让儿童想象、创造性地 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和欣赏。这时活动目标中一般不应出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培养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这类空洞的提法,而应代之为:“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强弱变化,想象自己是某 种笨重的大动物或轻巧的小动物,用自己想出的动作跟随音乐的强弱变化进行表演,并力争使所做的动作与他 人不同”。“初步培养和同伴一起面对面进行表演的习惯,初步学习看着对方的眼睛与对方交流表情,并体验 其中的愉快感觉。”
第三阶段(1990~1993),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解决的是: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育问题 。
1990年,我们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情感表现的适度性”争论的启发,开始研究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 及其对儿童参与活动的影响。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人生实践活动,它充满着 人的活生生的情感。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双向的情感沟通渠道,才能使教育活动不仅具有传递知识、培养个 性的教育功能,而且具有使师生双方共同获得人生意义的积极体验,促进精神享受、精神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功 能。
情感教育方面的研究证明:教师个人的情感素质,是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水平高低的关键。教师个人的情 感表露,能使学生受之熏陶,为之感动;被学生活生生地感受到、体验到,吸收消化,成为学生个体知识、信 念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个人的情感能力与技巧,也是区分“效率高”和“效率低”的教师的最重 要指标。(参见朱子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
据此,对教师提出了下列要求:
1.不只把教学当作一项任务来认真完成:同时也把它当作一件乐事来细细品味、享受。只有这样,才能 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真情实感。也只有真情实感的付出,才可能得到真情实感的回报。
2.从幼儿的情感发展目标来考虑问题。除了审美感受以外,教师还应关注和满足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产生的各种情感。如希望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关注、认可、赞扬;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经验;渴望表达自己的想 法,展示自己的才华;害怕失败、害怕遭拒绝和受冷落等。
3.改变“先生面孔”和“演员面孔”。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害怕“镇”不住幼儿,总是摆 出一副严肃的或平淡冷静的表情。也有一些教师,希望在教学中更显魅力,可惯于像演员那样拿腔拿调地讲解 和示范。这些过“冷”或过“热”的做法,都不利于创设真正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比较适当的
做法是:经常 看着孩子们的眼睛讲话和示范;语言、体态、脸部表情和音乐、舞蹈示范,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 用表情、动作以及音乐或游戏中的规则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兴奋与抑制)。如“小老鼠”到处乱跑时,教 师可以说:“大猫来了!”并马上蹲下不动,或者说:“小老鼠累了!”并带头假装睡觉。
4.会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师,还可能是各种各 样的角色,如鸭妈妈、鸭孩子;放牛娃、牛犊;观众、演员等。教师要十分乐意和善于扮演这些角色,以逼真 的表演把幼儿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5.会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如《红绸舞》是热烈奔放、喜气洋洋的,演奏时,应突出强 拍处向上的“甩”劲;《赶花会》的A段音乐轻快活泼,B段较为舒展柔美;《牧童短笛》的A段清新悠闲, B段活跃欢快;《京调》A段流畅淋漓,B段高唱低吟,亮丽委婉。学会区别各种音乐、特别是性质相近音乐 的作品之间在情绪、情感上的细微差异,能够准确地表现和传授。经过这样的音乐欣赏活动熏陶,幼儿的情感 体验、情感表达会逐步变得细腻、深刻,丰富。
第四阶段(1993年至今),为了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能够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更多地满足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课题组重点研究了“怎样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游戏化”这一问题。经过一年 多时间的实践,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游戏化的音乐欣赏活动方式。现简介三种:
1.串连方式——将欣赏活动的过程设计成一连串的游戏,每一个游戏重点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当全部 游戏完成之后,幼儿便自然地掌握了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同时也获得了其他方面的有益经验。(具体例子参见 《幼儿教育》1994年第3期《两个音乐活动过程及评折》)
2.本体方式——欣赏作品本身就是一个设计好的表演游戏。欣赏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层层深入地引导 幼儿熟悉音乐和熟悉表演的过程,直至最后能够完整地跟随音乐进行游戏表演。如后面的《过新年》、《小小 京剧迷》等活动设计,均属这一类。
3.添加方式——在音乐欣赏活动的中部或尾部添加与欣赏要求紧密相关的游戏情节,诸如智力游戏、体 育游戏或角色游戏,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十年来,我们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作了一些探索。这一领域 中尚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我们期望通过本文,引起幼教界同仁的响应和斧正。*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必将引来一个全球新教育的时代,掌握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是体现现代人素质的一个特征。近年来诸多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的研究也证明:2.5~12岁是儿童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对语言非常敏感,语言接受能力最强。因此,关注幼儿英语教育,在幼儿园探索开展英语教学,已成为现代幼儿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幼儿英语热”,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由于幼儿英语教育目前无统一的幼儿英语教学大纲与教材、无明确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又无一成系统的幼儿英语教育理论做指导,所以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误区,如:教育目标上的不一致、教育内容上的盲目性、教育方法上的成人化、教育环境上的匮乏等,造成幼儿学习兴趣的降低,对以后英语的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系统地研究幼儿英语教育的教学设计,从而实现提高幼儿英语教学质量,为幼儿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的目的。
所谓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和“怎么教”所进行的系统规划和设计,从而解决教学的方法学问题。教学设计是一项多因素、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就各项规划的作用来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教学的宏观设计,在于解决办学的总体规划,制定教学体系的远景蓝图,以解决教学的宏观方法学问题,主要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制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办法等。所谓教学的微观设计,是指确定教学活动计划,以解决教学的规划问题。由于教学的宏观设计过于复杂,本文作者仅根据教学活动单元的动态结构构成因素,结合自己多年的幼儿英语教育的实践经验,对幼儿英语教育的微观设计做一探讨与研究。
一、确定教学目标
幼儿园英语教育是一种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为培养双语能力打基础,而目标是实践的导向,在开展幼儿英语教育之前,理所当然应先确定教学目标。受幼儿思维能力与语言水平的限制,幼儿英语教育的着眼点应放在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习惯和各种基础能力的培养上;在语言知识方面,重点应培养幼儿对英语的听说能力及对英语语言的敏感性,提高英语口语交际的能力。
1.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习惯和各种基础能力
这是幼儿英语教育的首要目标。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早期教育应把“培养有益的兴趣”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任何以牺牲幼儿学习兴趣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因为知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遗忘,而兴趣将伴随人的一生,让人终生受益,幼儿英语教育自然也不例外。而有的幼儿园为了追求所学单词、句子的数量,随意增加学习时间,加重幼儿的负担,再加上教学方法的成人化,结果适得其反,“倒”了幼儿学习英语的“胃口”。幼儿英语教育是一种启蒙、一种熏陶,是一种素质教育,要把重点放到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如集中注意、善于模仿、不怕出错、勇于实践、友好大方、乐于交往等,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如听音、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自然得体地进行初步的日常英语交往能力等,归根结底,把幼儿英语教育定位于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上,借此挖掘幼儿的巨大潜能,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培养幼儿对英语的听说能力及对英语语言的敏感性,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受幼儿年龄特点的制约,幼儿英语教育不能孤立地教授英语单词、句型和语法,而应教给幼儿活的语言,让幼儿知道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并在大量不同情景和不同语言环境中初步习得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例如下面对话:
A:Excuse me!
B:Yes?
A:Is this your book?
B:Pardon?
A: Is this your book?
B:Yes, it is. Thank you very much.
A:You are welcome.
对话很简单,却从中可以培养对语言的敏感性及口语交际能力,对促进幼儿现阶段乃至一生的英语学习和语言发展至关重要。
二、了解幼儿已有的准备状态
由于幼儿长期生活在汉语环境中,对于学习英语幼儿可以说是处于相对“零点”的状态,然而幼儿对英语口语的学习却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幼儿又处于最佳的学习准备状态,因为儿童早期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期,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机构在1996年第1期《自然》杂志上指出:成年人学习外语时使用的大脑部位与儿童明显不同,由此导致成年人掌握外语的速度远远没有儿童迅速。这是因为大脑中负责学习语言的部位,即“布罗卡斯区”在人的幼年时期非常发达、灵敏,人们的母语即存贮在该区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该区域的灵敏性呈下降趋势,研究者还利用核扫描技术对儿童和成人学习外语时大脑的活动情况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幼儿在学习外语时,大脑将外语贮存在“布罗卡斯区”,即与母语相同的部位,而成年人在学习外语时,大脑已无法将外语贮存在该区,只能在大脑的另一部位重新建立记忆结构,新的记忆结构没有“布罗卡斯区”灵敏,在使用时还需要与“布罗卡斯区”建立联系,因此成年人学外语的速度慢,掌握得远没有幼儿牢固,也较难形成基于“布罗卡斯区”的语感。这一研究成果,充分说明幼儿学习外语处于相 对最佳的学习准备状态,只要方法得当,加上环境的熏陶,幼儿对英语的学习会有巨大的潜力。语言学习的理论也告诉我们:儿童具有一种独特的自然吸收、自然习得语言的能力,他们正处于学习口语会话的最佳时期。总之,幼儿对英语的学习既处于相对“零点”的状态,同时又处于相对最佳的学习准备状态。
三、制定教学程序计划
1.安排教学内容
幼儿英语教育内容必须要根据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来加以选择确定。一方面,幼儿英语教育不同于正规的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也不能按语法上的顺序,而其语法和词汇的安排应服从于交际活动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幼儿英语教育也不同于那种“词汇讲解+语法分析+句型操练”式的成人化的语言教育模式,而应根据幼儿大胆好奇、模仿性强、记忆力好,正处于学习口语会话的最佳时期这些特点,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注重听说,把重点放到活的语言材料上,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口头语言的样本。在具体选择方面,应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幼儿感兴趣、能理解、易吸收的语言项目作为教学内容,诸如起床就寝、一日三餐、问候告别、道歉致谢、身份介绍、指路问路、求医问药、购物卖物、饮食服务、地址住所、天气、旅行和交通工具等等,让幼儿学了就能用。
2.安排教学过程,确定教学的组织形式,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及教学媒体
皮亚杰指出:在前运算时期(幼儿时期)要发展智慧,关键是让幼儿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从娱乐中学,从玩耍中学,其教育过程是“兴趣——游戏——引导——激励”。这一游戏模式及其过程显然适用于幼儿英语教育,对科学地设计幼儿英语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幼儿英语教育的游戏化是幼儿年龄特点和前学习期的学习特点所决定的,要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英语歌曲、故事、儿歌等,辅以录音、录像、课件等多种现代教育手段,并精心设计组织各种英语教学游戏,寓教于乐,让幼儿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习得英语。如,学习一组身体器官的名称(nose\ eye\ ear\ mouth…)时,教师可以组织“Do as I say”、“Put your…on your…”、“Use your … to push the toy”、“Touch your…”(注:“…”处均为身体器官)等游戏,通过组织这样的游戏,幼儿很感兴趣,学习效果更好,也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寓学于嬉的目的。
同时,由于幼儿英语教育尚未纳入到幼儿园教育纲要计划之中,所以既要根据幼儿学习英语的规律,又要兼顾艺术、健康、社会、科学等其它领域的教学内容,借鉴和揉合它们的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也就是说要正确处理幼儿英语教育与其它领域教育的关系,站在幼儿园课程的整体角度,安排幼儿英语教育活动,使之融入幼儿园整体课程,成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四、开展教学活动
经过以上各项准备工作,最终要落实到幼儿,执行教学程序计划,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如师生对话、小组活动、问答、猜谜、智力竞赛、角色表演、游戏等等,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实践机会,刺激和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语言发展,使他们愿开口、想开口、会开口,在大量接触、多次重复实践活的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习得英语。
五、确定考核教学成效的内容及方式,以确切了解教学的实践效果
幼儿英语教育一个很重要、而又极易忽视的环节就是考核与评价。为了确切了解教学的实践效果,就要根据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培养幼儿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及听说能力,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来设置情境,考查幼儿在具体情境中(如,打电话、购物卖物、问路指路、待人接物、抱歉道谢等)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而不是考核幼儿掌握英语单词、短语和句型的数量。比如,教师设置一个商店的场景,有商品、售货员和顾客,要求扮演“顾客”的幼儿带上“money”,通过与扮演“售货员”的幼儿英语对话,买回一件自己喜爱的商品,这样便可以考查出幼儿对英语的应用能力,了解教学的实践效果。
六、对教学成效做出确切评价,并对教学是否需要继续做出判断
教育评价就是将教育实际表现与理想目标加以比较的过程。经过了考核教学成效这一环节后,就要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以对教学是否需要继续做出判断,因为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至少具有导向、调控、激励、鉴定等功能,教师通过全面细致地观察幼儿在预置的情境中的活动表现作为评价幼儿英语水平的主要依据。另外,这里需要指出一点,评价的内容不仅仅是教育效果如何,更重要的是全面的评价,即评价幼儿在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对英语的推陈出新、随机应变的应用能力,若评价效果不佳,就要从拟定目标、选择内容到活动设计,以及计划的实施上寻找原因,改进教学,若评价效果很好,则可以判断该教学可以继续。
以上即为本文作者对幼儿英语教育的微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此外,还有很多课题,比如幼儿学习英语的潜力到底多大?幼儿究竟几岁开始学英语为宜?等,这些都将成为我们继续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在深化幼儿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启蒙教育,迎接新世纪到来的背景下出现的。这是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
一、意义与目的
音乐教育,历来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我们所研究的音乐教学模式力求合乎幼儿的身心特点,以审美为核心,以幼儿愉悦感受和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为出发点,初步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趣,扩展其知识以及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它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塑造完美的人格,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我们结合本区教研的重点,于九八年探究和建立“感受表现型”幼儿音乐教学模式的构想与实践,旨在强化幼儿音乐教育的功能,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幼教质量,促使全体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全面、和谐、自主地发展。
二、内容与方法
幼儿园的教学模式一般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原则的指导下,对设计的教学结构,以及相关的教学策略等因素进行优化组合而成的相对稳定而又概括的范型,其核心问题是教学结构,主要制约因素是教学目标和教育理论。根据幼儿园教学模式应含有的内涵,本模式确立的主要研究内容是:1、理论依据及基木思想,2、结构程序及教学指导。
在“感受表现型”幼儿音乐教学活动模式的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归纳法和验证法,即:将理论依据、特级教师的教学经验、市幼教中心教研组的“建模”成果,以及本区幼儿园音乐教育改革实践的体会,予以归纳并进行理性和逻辑性的分析,同时,为了论证本模式的可靠性,我们分期在机关幼儿园等进行试验、并逐步修正、完善。因此,本模式的研究过程,缘由是问题,动力是认识,起点是经验,过程是验证、形成是归纳。
三、结果与结论
“感受表现型”’幼儿音乐教学活动模式的研究,经过:理论学习实践研究专题讨论
实际探索改进教学推广延用
前后近二个学期,其结果如下:
(一)理论依据及基本思想
在构建本模式的过程中,主要的理论依据是:音乐起源中的“情感表达说”、市幼教中心教研组首建的“体验型”、“表现型”教学模式所依据的理论、幼儿心理学,以及多位幼儿教育专家的教育经验。
广泛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首先想探究的模式是融“体验型”和“表现型”幼儿教学模式中主要思想为一体,且符合音乐本质特性及音乐教育规律的幼儿音乐教学活动模式。为此我们剖析了多位幼儿音乐教育专家的教育经验后发现众多幼儿音乐教育专家,除教育风格不一,特色各异外,在教学方法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以感受促表现”。由此培养的孩子,都能歌善舞,想象丰富,思维敏捷、全面发展。凭借上述思想理论的基础,我们初步构思形成了一种较适于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上有一定理论指导的,下有相应操作程序的“感受表现型”’幼儿音乐教学活动模式。
(二)结构程序及教学指导
教学结构程序是模式的表现形式和中心内容,我们所构想的结构程序为:
倾听入趣感受体验想象表现
其一、音乐是听觉艺术。人们对音乐的感知首先是通过耳朵的感受来进行的,以音响感知为情感培养的触发点,从而使幼儿感受体验到音乐的美感和所蕴含的情感内涵,这当该是本模式结构程序的第一步。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指导时,可采用以下办法:1、利用和创设相适宜的倾听音乐的环境,营造一种有利于幼儿倾听感受的生动场面,2、巧设提问,引导倾听,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在听赏中,自然地入情入境,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其二、音乐属“感性”教育,它又是情感艺术,所以“感受和体验”是幼儿音乐入门的关键。我们将“感受体验”作为本模式结构程序的第二步,即主体部分。在教学指导中。可参用以下办法:1、寓感受、体验音乐作品于游戏之中;2、整体或分段感受,逐步理解与感悟;3、听、想、说、唱、动、奏等方式融合,多渠道,多形式体验;4、借助设问、提问和简洁讲述,引导深刻感受、体验音乐语言要素。
其三:音乐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审美对象,往往需要在个人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通过感知、联想、共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过程来进行。并通过“表现”使其外显。所以,音乐还是门表现艺术,感受音乐是和表现音乐紧紧地连在一起的。所以,在倾听、感受、体验音乐的同时,促进幼儿的丰富想象和大胆表现,是符合一切审美教育的共同规律的,这对培养陶冶幼儿的美感和个性大有益处。因此,通过音乐想象力的培养,激励幼儿进行创造性的音乐表现,既是幼儿学习音乐的目的之一,也是幼儿教师的神圣职责。“想象表现”作为本模式结构程序的第三步,即重点部分,是十分必要的,幼儿教师在指导教学时可借用如下方法:1、引导模仿,启发想象,开展即兴表演;2、创编歌舞、配奏乐器,巧用电化多媒体;3、以想带动,学用结合,尝试再造创新。
通过近一年的对于“感受表现型”幼儿音乐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认为:
(一)本模式适用于幼儿音乐教学活动,并在实施素质启蒙教育的今天,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二)本模式主导下的音乐教学活动,虽不能涵盖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方方面面,但它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促进幼儿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启蒙教育的进程。
四、思考与建议
“感受表现型”
幼儿音乐教学活动模式,经过二个学期的实践和研究,已初定成型,为了使之更为完善,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总结,而且模式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迷信模式,应当对模式有正确的态度。
教学模式是连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对理论和实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然而,模式的构建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不可能只遵循一种逻辑形式,任何一类教学活动都有其内在规律可循,这种内在的规律的具体体现应该是千差万别的,或有可取的一面,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模式”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会随着时代的步
伐而发展,会随着人们对教育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而使其外在形态不断变化,以适应新教育目标的需要。可见,“教学模式”是一门可持续性研究和发展的课程,需要和广大的教师一起不断地研究和总结。
音乐教学论文:幼儿音乐教育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
我爱音乐、孩子们更爱音乐,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一直以来,我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以趣引趣: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幼儿年龄小,学习动机与活动本身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此,我经常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尤其在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教法趣味法上下功夫。
1、教材趣味化
我在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有些教材要经过改编、加工以后才有趣味,如:《手指歌》原来五段歌词最后两小节的节奏都是┃××┃×-┃,就显得很枯燥,经过改编,我就增加了四分、八分、十六分等节奏,如“妈妈洗衣服┃哗-┃哗-┃”;“姐姐拍皮球┃嘭嘭嘭嘭嘭┃嘭嘭嘭┃”等,孩子们感到十分有趣,这样既是唱歌,又有游戏,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2、设计趣味化
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着这次活动的成败,因此我对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音乐意境走向另一个意境。[本文转载自
孩子们随着老师简练和游戏性的语言进入了音乐的意境,在音乐意境中孩子们不仅感受了音乐,而且表现音乐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老师的精心安排,使幼儿感到有趣味。
3、教法趣味化
“好奇”是幼儿的心理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我的教育方法力争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二、以情育情: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因此我将音乐教育的重点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那么,怎样利用音乐手段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呢?我认为关键是一个“爱”字,因为老师的感情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我接触过的人都说我非常爱笑,确实我是个很快乐的人,尤其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我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我在事业、孩子和生活中总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在音乐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比如说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当孩子们很兴奋时,我就说:“天黑了,小动物要睡觉了。”并带头假装睡觉。)同时,我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鸭妈妈、小鸟、风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在每一次音乐活动前,我对教材都要做详尽的研究和分析,领会每首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如:在《娃娃家》这首歌,我就根据歌词内容分析出歌曲所要表达的自豪、温柔、高兴、自信等几种感情。由于我对教材的感情做了详尽的分析,并将这些感情充分表现在其中,所以使一首简单的歌曲有了丰富的情感体现,使一首较为平淡的歌曲显得耐人寻味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情感的投入,只是老师说轻就轻、说响就响,通过反复练唱来把这些要求强化下来,那效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三、以新带新
奥尔夫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在不断创新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对!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幼儿在自我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自我探索中增强创造力。作为老师,就要做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掘者、引导者。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我注意启迪幼儿的形象思维来创造性地表达歌曲的音乐形象。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当孩子们会唱后,我就问孩子们:“怎样才能把这首歌唱好呢?”有的孩子主张,第一段要唱得快,因为小乌鸦急急忙忙赶回家啊;第二段要唱得慢点,因为小乌鸦的妈妈年纪大,小乌鸦呀要一口一口地喂妈妈,所以这部分要唱得慢些,要唱出小乌鸦很喜欢妈妈,小心地喂着妈妈。这首歌我就是根据他们的构思引导他们进行表演的。在充满稚气的童声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愉快的情绪中我也给以技能技巧上的指导,如发生、咬字、口形方面的指导、示范,但这些指导的目的是让幼儿更好地按自己的意愿表达音乐。
其次,我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既能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也有利于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如针对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创编时需要的有关生活经验等事先在其它活动中进行准备,以便幼儿能将注意力集中于音乐的要求和创造的乐趣上。
在创编歌曲中幼儿的“求异思维”得到了发展,孩子们常常会叫“老师,我又想出来了”。他们不模仿别人编的,也不满足自己编的,这种创造性,就需要老师去发现、鼓励培养和发展。
今天的幼儿音乐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唱唱、跳跳、玩玩了,而是要紧紧地与“培养人”联系起来!
《音乐教学论文幼儿教学心得体会》
琵琶是我国古典的民族乐器,它古朴、典雅,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群众性。琵琶教学目前在幼儿园还是一 个新课题。在近几年的琵琶教学中,我经过大胆尝试,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幼儿的琵琶教学法,促进了幼儿 音乐素质的培养和琴艺水平的提高。
一、创设意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学习琵琶对幼儿益处很多,不仅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而且能使他们手指灵巧,胆大心细。但幼儿学习 琵琶并不那么简单,要使他们持之以恒就更不容易了。每次上课前,我演奏一段幼儿熟悉的、富有儿童情趣的 曲子让他们欣赏,从中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其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乐曲的意境之中。如每次给新生上第一课,我 都演奏《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这首曲子。小朋友们听到熟悉的曲调后,都和着拍子轻轻地哼唱。弹完后,我就 启发他们:要是这么美妙的乐曲,能由你们自己的小手弹出来,该多好!一下子,幼儿对琵琶就产生了兴趣。 我又带着幼儿从玩开始,了解琵琶。如认识四根弦的高低音时,我模仿鸟鸣、牛叫声,让幼儿辨别。“鸟叫的 声音是什么样的?”“是细细的、高高的。”“牛叫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是粗粗的、低低的。”幼儿从玩 中记住了四根弦的音高和位置。学习音阶练习时,我又跟他们玩上楼梯游戏。这样从玩开始,幼儿就不会把学 琵琶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于接受的游戏。当他们在游戏中发现自己也能弹出好听的乐曲后,兴趣就会 巩固并增强。
二、情感交融,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音乐感受力,是指幼儿在听音乐时,不仅能感受音的高低长短,还能体验到音乐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情感, 并由此产生共鸣的一种能力。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情感交融,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让幼儿体验音乐, 从而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琵琶弹奏技能。如我在示范演奏《小放牛》这首曲子时,就将放牛娃的童稚、顽皮 ,尽情地表现在脸上。演奏完后,我把乐曲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然后对照乐曲,告诉他们哪段是表现放牛娃 可爱的,哪段是表现放牛娃顽皮的,让幼儿真正地理解曲子,并将这些感情融入到他们的演奏中。在《小猫钓 鱼》的演奏中,我还因势利导,启发幼儿:学琵琶也跟钓鱼一样,如果三心二意,就永远没有收获。这样,幼 儿不仅从演奏中了解了音乐,也学会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因人制宜,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
幼儿在学习琵琶的过程中,由于各自的天赋不同,对琵琶技能技巧的掌握也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有的进 步很快,有的感到吃力。为了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我把他们按学习情况分成三个组,因人施 教,并与家长密切配合,给每个幼儿制定了总的培养目标和各阶段具体目标。为了配合教学,我还编写了一本 《少儿琵琶入门》教材,选编的练习曲目都是幼儿常听易记的,还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编配了难易程度不同 的曲目,使弹得好的幼儿能“吃得饱”,因而进步更快;对中下水平的幼儿,布置适当、适量的作业,使他们 既消化得了,又有新长进。
此外,我还注意培养幼儿的舞台实践经验,定时召集家长举办一些小型的学习汇报演奏会,增强幼儿的表 演意识,并让他们在表演中给自己找差距,从而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同时,在幼儿园和其他一些单位举办文 艺演出会之际,我也要求幼儿积极报名,使他们从小树立竞争意识。
通过学习琵琶,不仅提高了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质,而且陶冶了他们的性情,使 其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教学网站论文:教学网站视觉设计方法探究 【摘要】教学网站教学效果的优劣与否不仅在于其丰富的教学资源,...
浅谈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拓展农村中学生时事政治视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效能 摘 要:以本校高中学...
本文首先对德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然后简单阐述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现状,最后对学前教育过程中德育的渗透...
课程与教学论文:对初中历史教学经验与课程内容思考 一、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利用有助于历史课程内容的理解...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职高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摘 要: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阅读...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在我院2020级护理专业高护班随机抽取两个班,一个班是实验组,另一个班是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