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5 03:13: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高三语文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表扬多姿化——选取不同角度、挑选不同层次(择取不同对象)、打出不同评语
巧于表扬,我觉得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高三学生成绩的一个有效方法。高三学生,易产生情绪,且高三的知识陈旧、习题繁多,复习容易让人产生厌倦、烦躁感,所以适当的、有技巧的表扬,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1、从不同角度每次考试完,阅卷时我总会一边打分、一边记下各题的得分情况,如选择题全对的同学;文字题部分的翻译、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等答得最好的(有的比参考答案还全面);作文上了48分的、50分以上的、54分以上的(分记叙文与议论文);卷面最工整的,文字题体现了答题技巧的及文字题分点答题最优秀的等,我均会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的自信。
2、从不同层次每次表扬,我会从不同层面选取对象,扩大表扬范围,加强表扬力度。比如第一次我表扬分数排在前面的(总分如此、各题也是),第二次我会表扬有进步的和成绩排在前面的,第三次我会表扬成绩一直稳定和稳中有突破的不同层次会有不同代表,有利于激发整体,全面提高。
3、打不同评语批阅试卷,除了打好分数,每位同学的每套试卷,我都会为它打一句话的评语——或赞扬或指出凸显的问题,以之激励。比如我曾在一位同学的试卷上写下:写错别字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颗认真对待的心。在进步了的学生试卷上我写下:进步的阶梯,你有能力搭建,更应有恒心攀爬。还有学生,一直成绩较稳,所以我在他的试卷上写到:稳中求突破,会将你与梦想拉得更近所以到最后一套试卷,我为了不影响学生高考前的心情,发给他们答案,带领他们自批时,有学生在qq里写下了这样的话“老师,我真想您为我们再阅一次卷,每次您的评语都能给我无穷的能量。”每次表扬,我会稍加更新,这样不至于评语枯燥、学生厌烦。一方面有利于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信心,稳定他们的情绪。促使他们在希望中不断挖掘潜能、释放能量。
二、知识系统化——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作文皆规范教学
高三的复习,资料繁多、内容丰富、作业量大,所以我们必须高效教学。教学规范、知识系统,不仅能使学生一目了然,且易让他们产生胸有成竹之感。比如我在复习作文时,便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的方法井然有序的进行: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选材用材——语言表达——开头结尾,由段落训练到整篇修改等,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文章明显有了较大提高,已逐步凸显出高三的水平,不仅99%以上的学生审题准确,不时出现新意,且文学与思想能在他们的文章中碰撞出火花,富有哲理,耐人寻味。一体化的教学,系统、高效。
三、技巧综合化——巧妙结合、事半功倍
有效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课堂。高三的复习,多方结合,方更有效:知识与趣味结合;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结合;批改作业时单个面批与整体讨论结合;练、评、讲结合等,这样的复习,老师轻松,学生愉快,收获不菲。人生有涯,而学无涯。我们的教学领域,我们对于更科学有效的高三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又何尝不是如此。心得有限,但愿能给您些许启迪。
作者:彭碧清 单位: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学
在导学案反馈中可以发现词性法、句式法等学生掌握得不好,所以,本节课学案就是让学生明确重点学习目标就是词性法和句式法。选择题同时也倾斜在词性法和句式法上。其次,师生共同研读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教师进行复习教学的旗帜,它点向哪里,我们复习就往哪个方向着力。我们不能像牛那样活着,卖力而不讨好。“懒教师教出好学生”的精髓就在于教师能从宏观上把握高考的走向,引领学生走最快捷的路。那么根据考点去精心选材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考纲中关于实词的考点具体阐述为“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常用”和“在文中”两个关键词,就能够让学生明确“结合语境”是文言实词的必考解读方法,尤其在印证答案时,“语境法”是最好的途径。强调“常用”,能帮助学生减轻对记忆120个实词的恐惧。
一、设计导学案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反馈机会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的主要体现形式就是学生展示导学案的学习成果与其他同学互相点评,对本节课的疑难问题进行生生互学和师生学习,这样既能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目的,又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在高效课堂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组织全班“大展示”。比如在学生处理“见”这个字时,忽略了实词“见”的特殊义。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对实词“见”的意义进行“大展示”。首先,学生展示“见”的基本用法,即展示基本义“看,看清,看出”,如:卒以此见楚王之终不悟也。(《屈原列传》)然后通过联想记忆把握引申义“拜见”,拜见、求见,用于下对上。如: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再关注特殊的通假字意。接着,教师板书重点展示“见”的特殊义,即用在动词前,表偏指一方,可译为“我”。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见背”意即“离我而去”。)同时,迁移记忆“见”为虚词时表被动的特殊用法,即介词,用在动词前,表被动,可译为“被”,有时同“于”配合使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展示完成后学生在组内分别举例,对知识点进行强化。所以,教师千万别认为这浪费时间,因为语文课堂的高效不仅仅是教艺的展示,更应该是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展示舞台。
二、学案的重要作用:及时检测,促进高效
高效课堂进行的第三个环节是检测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掌握的情况如何,不妨来一个检测。高三的复习书籍浩繁,往往一个知识点有大量的题目用于检测,也许你觉得每道题都很可爱,都想着将它们一网打尽,但学生做完,还需要我们教师讲解,一来复习进度不允许,二来学生也兴味索然,从而感觉到困惑。其实,忍痛割爱是我们最应该做的。在选择检测题时,以考纲和真题为依据(我个人认为真题做几遍都没关系)。同时,高三复习所选择的检测题,重在做题方法的锤炼,所选题型一定能够体现本节课的学法。比如,在处理“解读实词的结构法”这个知识点的检测题就可以选择2011年湖北卷的文言文阅读第1题A选项,“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虽然这道题考查“离”的用法已经超纲,但是根据“结构对举”的方法,学生仍能根据“被”(遭受)推测出“离”的含义,即遭受。当然,题量不要大,不要让学生做重复、无用功。要随做随改随评,或同学互评或教师点评,要让绝大部分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有成就感。高三时间有限,向课堂要质量,实现课堂的高效是我们解决时间短暂与教学任务重这一矛盾的不二法宝。为了扩大课堂容量,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配合学案的实施与落实,既节省时间,又激发兴趣,让课堂容量更大,让效率更高。
作者:丁卫平 单位:石家庄市第四中学
一、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高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课堂上大量讲述,学生课后大量训练。这种做法不仅本末倒置,消弱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而且这种做法“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并且旷日持久,教学成效在高密度和大强度的讲述训练中也被逐渐地抵消。高三语文教师必须要做的工作,一是应给学生创造宽裕的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教师不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学生,不再施以不必要的压力;二是应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适当的、必要的指导和管理,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益,教师就应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延长时间、增加题量的做法,而是应该要精选试题,精于讲述。
教师对语文知识的讲解,不应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简单讲述,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教师教学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有些内容甚至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想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对已有的知识精心筛选,忍痛割爱,要考得少,要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而从有效考试中,我们可以审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指导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能力,让考试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首要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解决存在问题的条件,进行知识的积累与归纳,为有效训练作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正确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可能性。只有这样,高三语文教学因此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调动和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个教师的真正本事就是解放学生、开发学生、发展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立足于把学生当主人;立足于发动学生积极主动、快乐、有效地学习,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命力。各个层次的学生觉得自己是课堂主人,都有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时间和机会,就会学得积极、主动、快乐,自然就会取得好成绩,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教师的目的和学生的行为产生共震。高三复习课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大量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用自己的热情和信心去点燃学生的热情。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表扬,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奋发向上不懈追求。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允许而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说出不同见解,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特别是面对这么多的习题,高三学生自然会有些疲累和厌烦,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热情引导以及趣味横生的语言,常常会给高三学子带来些清新和活力。老师应给学生多创造些认识自我的机会,多让他们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来,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比如,选定训练题后,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做训练题时发现的疑难问题,如果这一疑难问题带有普遍性,教师课堂上便给予回答。如果没有普遍意义,待下课后个别解疑。这样,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动脑、动口、动手。练习的最终目的不是找到训练题的答案,而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多年来的高三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断优化课堂结构,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高考语文复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作者:孙慧单位:南京市溧水第二高级中学
摘要考试是对课堂教学效果检测和反馈的重要方法,试卷讲评则是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三阶段,专题训练和综合测试显著增多,语文讲评课成为整个高考语文复习的重要一环。一堂高效的语文讲评课,既能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知识,再次强化、完善知识体系,又能帮助老师了解学情,反思教学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三语文;课堂教学;讲评课;教学方法
观察目前的高三语文讲评实际,暴露出“老师讲得辛苦、学生记得辛苦”、“老师天天讲,学生次次错”的现状。如何避免学生下次考试犯同样的错?如何提高语文讲评课的效果?结合近几年的高三语文教学实际,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高效的语文讲评有“三忌”
(一)讲评忌“延时”
每次考试完,许多学生喜欢相互询问答题情况,也期待早点看到评分标准,这些现象都表明,每个学生都希望尽快知道自己的测试结果。如果试卷能及时批改,及时讲评,学生会以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听老师的评讲,并积极思维,反馈效果较好。相反,假若讲评拖拉延时,学生对未知解答已失去了兴趣,甚至有的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已找不到试卷,可想而知,这样的讲评只能让学生心生倦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人的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可见,评讲及时,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知识的获取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否则,收效甚微。
(二)讲评忌“包办”
许多老师误认为讲评课就是教师纠错解疑课,学生只需认真听记。也有老师认为语文试卷本身容量较大,若让学生参与讲评,就难以调控课堂节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都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新课改也要求“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若能给予学生在课堂上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或者让学生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小组讨论,代表讲解,学生就容易暴露解题思维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纠正、总结,学生对所考知识更加深印象。但是,若课堂只是“一言堂”或“注入式”,缺少学生的思考与参与,最终学生也只是课堂的“记录员”而已,课堂枯燥,评讲效果大打折扣。
(三)讲评忌“平均”
语文试卷本身容量较大,若教师逐一细致讲解,平均用时,估计一张试卷需讲三课时甚至更多。部分老师误认为讲得多、讲得全,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就多。但实际表明,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讲评课只会使优等生听得昏昏欲睡,而学困生则心不在焉。这样的讲评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认为,讲评课切忌从头到尾,面面俱到,而应该是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教师应在讲评前认真统计各题的错误率,细致诊断学生的答案,讲评时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症下药。主次分明的语文讲评课建立在学生强烈求知欲望上,集中了学生易错处和典型错例的分析,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印象,从而提高讲评效果。
二、高效的语文讲评有“三重”
(一)讲评重“拓展”
高三的语文试卷命题特点一般都是高考考点知识的再现,但由于受卷面、时间等限制,一套试题不可能对所学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全面的考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告知答案,而应从“点”出发,把“面”带出来,做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分析讲评,使学生在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上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模拟卷的现代文阅读中,经常会考查“某一节”或“某一段”的艺术特色。例赏析“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宗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这段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答题示例是从“修辞”和“五官”的角度去鉴赏的,若老师只是依据参考答案的角度去评讲的话,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全面。若讲评时教师能注意拓展延伸,综合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帮学生总结出鉴赏的角度还可从语言的风格、选材的典型性、表现手法(例07江苏卷《麦天》)、表达方式(09江苏卷《上善若水》)、观察视角的变化(2010江苏卷《溜索》)等角度考虑,那么学生就能归纳总结出一类题型的规律。重“拓展”的语文讲评能加强高三总复习的系统化,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二)讲评重“回归”
很多老师认为“教材无非是例子”,高考语文不会直接考察语文书上的内容,所以讲评时不善于引导学生从已知知识中提取信息。其实,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基础知识和文言文知识点的考查都依据现行课本。例如,08年江苏卷考查的文言实词“听”“度”分别源自苏教版必修五《陈情表》中的“听臣微志”、史记选读《刺客列传》中的“尽失其度”,09江苏卷考查的文言实词“属”“率”分别源自江苏高考必备篇目《岳阳楼记》中的“属予作文以记之”、必修三《六国论》中的“率赂秦也”。教师每次讲评试卷时,若能联系课本所学知识,学生对新学知识才能理解深透,也更容易加深这个知识点的印象。例如,在评讲2010江苏卷文言实词“归”“庶几”时,教师就可联系必修五《项脊轩志》中的“后五年,吾妻来归”、《陈情表》中的“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回归课本,找到“原型”的讲评课,会让学生意识到“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也就不会将课本“束之高阁”。
(三)讲评重“规范”
很多学生失分的原因并不是知识性方面的问题,而是答题时规范意识薄弱,尤其在回答阅读题时,把想到的全在写上,密密麻麻,缺乏条理性,让阅卷老师“大海捞针”。高考评卷特别强调得分点意识,若学生表述含糊不清或不能切中要害,得分就少甚至零分。这就要求老师在每次讲评模拟试卷时,一定要强化规范意识,避免使学生的“随意”成为习惯。
当然,“教无定法”,语文讲评课方法多样,形式灵活,只要通过讲评,使学生感到“考有所得、评有所获”,我想都应该是一堂高效而务实的讲评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满诗书气自华”。阅读是学生摄取语文知识最重要的途径,被誉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语文能力中,“读”占鳌头。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自然不容忽视。高中毕业生要有三百万字的阅读量,不是没有道理的。问题是进入高三复习阶段了还要不要课外阅读?学生茫然,不少老师也淡然,甚至不以为然。
我以为,高三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高三是人生的转轨时期,学生、家长、老师都十分重视,不敢稍有懈怠。由于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学校、家长、任课教师的心目中,语文只是“被打入冷宫的皇后”而课外阅读往往被称之为“看闲书”,于是一些教师、家长便禁止学生的一切课外阅读,甚至包括课内阅读,争分夺秒大搞题海战术,以期望通过多练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学生本人呢,由于没有阅读的习惯,不理解阅读的目的,缺少阅读的方法,课外书拿在手中只是随意地翻阅,匆匆地浏览,收效甚微。渐渐地学生对阅读也就失去了兴趣。
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显示,同学们最薄弱的环节是语言表达,包括阅读中的主观表述题和作文。追根溯源,学生有限的阅读面、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不能不说是其重要因素。
我们知道,一味地做题目,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不能起到根本的作用。如2004年福建语文高考卷作文命题(从下列历史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文学人物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等10位人物中任选一位作为话题,任选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作文)就能得到启示:那种沉溺题海,不屑阅读的考生肯定是无话可说,即使凑够了字数,也不会有独到时的见解,分数自然也不会高。2008年高考上海市作文以“他们”为题,其中的一篇优秀作文写了农民工这个群体,作为90后的孩子,能够把目光投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的农民工身上,,可以说跟他课外大量的阅读,深沉地思考是分不开的。
多读能开拓视野,积累知识,培养语感,锻炼悟性,提高阅读能力;能了解社会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有鉴于此,新的语文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量不得少于300万字。
我们的学生在高一、高二阶段已经作了一定的阅读,但距离新考纲的阅读量还远远不够。高三如果不能继续坚持下去,将不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当然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时间就是分数。他们根本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去阅读。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课外阅读并收到最大的效益呢?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首先学生必须明确“读什么”。针对高三备考要求,我以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
(一)现代名家散文。这是近几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重点内容,如余秋雨的散文,情文并茂,知识性强,且篇幅不长,学生不妨多读一些,这样能“怡情、博采、长才”。
(二)精悍的时事评论、小品文和中学生的优秀习作。这些文章往往切中时代的脉搏,针对社会热点,立足激浊扬清,能催人向上,给人以启迪陶冶。学生读后不仅可以明知国家大政,分清是非善恶,树立人生理想,也可感受文字之美,学习写法之巧,于读于写都有好处。如:多读读《语文报》《青年文摘》《读者》《时事》等,多看看电视上的“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纪实”等栏目。
(三)文学名著。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名著是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阅读名著是自我拯救、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最佳途径。当然,到高三了,逐字逐句的阅读大部头的名著显然不行,这就涉及到阅读方法和阅读量的问题。
其次要注意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阅读目的和个人习惯等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一般地,拿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读者首先要看看目录或前言,对内容了解个大概;然后有选择有侧重地阅读。对于具有典范性或概括性的文章应该精读;对于一般的课外书则可以用略读方式,或选读其中的部分章节或片段。而阅读时应注意有一个由表及里、又由里及表的过程,即先对读物由词到篇章内容有个初步的感知,了解“写什么”;进而把握读物的思想内容、写作技巧,体会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又是“怎么”写的,可以从字词句角度进行仔细揣摩体味。同时,要善于思考,善于动笔。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及时作好读书笔记。这样就会收到积土成山、集腋成裘的效果。如摘录一些好的字词成语、片段甚至篇章,可以写读书心得体会等等。
当然,对于高三学生,我们更提倡专题性阅读。所谓专题性阅读,即根据学生自己的阅读兴趣,确定阅读对象,挑选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这种阅读,讲求的是学生自主性:自己的爱好需求,自己设计确定目标,自己选择实现目标的方法,因而学生阅读积极性往往很高,学习效果相对较好。同时,它能加强“大语文”意识,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为学生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发展思维开拓广阔的空间,于读于写都有好处。尤其是在如今的高考中,那种“空旧同”的作文显然已经无法取得高分,只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个性化写作才能脱颖而出。而专题性阅读由于要求“读得专”“读得深”“读得透”,能更好地为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服务。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很多地方可以得到验证。比如2001年南京考生蒋昕捷就是一个“专题性阅读”的受益者,据说他平时酷爱《三国演义》,很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呢!他的高考作文《赤兔之死》获得了满分。
总之,即使到了高三,阅读不仅必不可少,还要加强,一味地做题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感悟,才能读出语文的新天地、新境界。
从接高三教学的第一天起,自己就明白要承担的责任,于是给自己制定计划、暗下决心,一定要踏实努力的走好高三这一年。现在到了学期末,回顾自己这一学期走过的路,深感获益匪浅。
一、深入研究《说明》,学习先进的经验,将理论与经验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
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作为标准和方向的《考试说明》,每年都会根据实际要求调整,这种调整或改动势必会对高考起到一定得指向作用,从而要求各学科针对说明进行细致研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不断的结合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每一个考点进行解读,并分析比较与去年的差别,特别是结合高考试题分析,从而明确教学的侧重点,为自己的工作做了更好的指导。
二、细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全部。
1.用好教材,注重双基。学生总是抱怨语文课本对考试来说没用,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对的。教材是一个载体,它包含了高考说明中的所有基础考点,熟练掌握教材就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材又是一个跳板,只有从教材中拓展、生发,就能够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而高考试题正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用好课本我们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2.激发兴趣,提高课堂质量。只有步入高三的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紧迫性和肩负的责任感。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如何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收获。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激发兴趣绝不是一个故事或者笑料就足够的。因此我根据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做好准备。注重知识点与高考说明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变通,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这些,让学生明白知识不是表面上的,也不是僵化的,要在使用中掌握知识,在理解中拓展知识。同时,再辅以课堂中的那些生成性问题,联系实际生活和感悟,就使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使用知识的能力;不仅是课堂上的,还有生活中的……
3.突破重点,注重实效,抓好常规,注重平时积累。
高三的教学工作绝不是高一高二的简单重复,特别是教材的复习,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所突破,紧扣大纲要求,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如文言文教学,不仅是掌握基础词语、用法和现象,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有规律的归纳总结,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系统,这样才能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掌握复习的重难点,从而有效的达到复习的目的。
对于专题专项复习要抓好常规落实。由于语文知识点多,分散广,再加上记忆的遗忘性,就要求哦我们注意多积累,做好基础知识和错题的分类整理,为高考的最后冲刺夯实基础。在落实上要加强课前练习,从字音字形成语标点语病诗词鉴赏和名句默写上做好,即对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起到警示作用,又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精选习题,优化训练,上好讲评课。
高三阶段是专项复习与系统训练相结合的时期,要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做题中去,就要精选试题,主要选择那些有针对性、典型性、创新性的试题,同时试题要紧密结合考试说明。
在讲评试卷时,也要做到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要结合考纲分析出题的类型、方向和趋势,甚至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图。这样也能增强学生对考试的认识。
同时,还要讲究解题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答案分析主观题的答题步骤、术语和得分要点,全面提高学生的阶梯能力,最大限度的避免失分。对于错误一定要分析原因,做到借鉴和学习。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提醒适当拓展,将那些同类但不同问法的试题集中归纳。
5.做好学情分析,对症下药。
通过定时练习来检查我们在教与学上的不足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对于这些,及时通过学情分析找准具体环节,然后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稳步提高的目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反应以及课后学生的作业上发现问题。这样多管齐下,最大限度的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的创设是高三教学的有效保障。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整个教学环节的重点。故人所说的“教学相长”就说明了这一点,教师的“教”影响到学生的“学”,同时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也会促进教师的“教”,而且师生关系的融洽影响整个课堂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多从自身反思,多与学生交流,以此来促进自己的教学。
其次,同事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可以补自己所短;多向老教师学习可以提升自己的水平和增加教学经验。而学校整个大环境上从硬件设施上给教师提供更大的便利,采取许多措施和提供很多的教师成长和专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都是我们整个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保障。
当然由于自己的年青,经验不足,也在教学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如课堂上会因为时间的不足和学生反应慢而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机会少等,我将积极发现并改正缺点。
经过一学期的踏实努力,取得了一定得成绩,虽然成绩不是自己满意的,但自己对这学期努力的过程是无怨无悔。感谢领导的信任和老教师的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学生给予自己的理解和配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一如既往的奉献自己的才智和汗水。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
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摆位问题至关重要。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笔者在教学实践探索中认为,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扮演好以下这些角色:
一、导演目前,在众多语文教改呼声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已被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例如:在教《核舟记》时,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老师只作个别难词上的点拨,重点在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这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苏东坡、黄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的情态。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老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再请其他学生表演,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又如,《变色龙》一课的学习,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老师把课文编成小剧本,让学生表演小话剧。老师适当指导学生的表演细节和道具运用,导演的角色在这里就充分地体现出来。再如《市长》一课,就是现成的剧本,更加适合于发挥师生之间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共同学好、演好这场戏。这样一来,语文课就活跃起来了。这里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当好演员必须认真地研读好课文。
二、舵手在实施语文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了老师没有当好"舵手"的现象: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为的是更多地鼓励学生。然而老师多是片面地运用了以肯定为主的教学原则。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会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不少老师显得没有太多的办法。或者置错误答问而不顾,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或者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地引发一番,不得要领,这里的老师也没能真正领会到学生错误的答问到底错在哪里;或者直接出示正确的答案。以上这些情况,显然老师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例如: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时,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对于这些同学的回答和讨论,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本文的学习目的,把同学们讨论的共识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而不要过分强调愚公的做法,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到先秦时期去考察。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三、记者如今,学生作文的内容及体裁都呈现开放的状态。话题作文是近几年高考的考试形式。平时在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老师可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说开去。这时,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记者,就话题有目的性地进行现场采访。例如:关于"手"的话题,老师可以从"手"的形态、作用等角度采访学生。有关"门"的话题,老师可从实在的门、虚拟的"门"等角度采访学生。再如"树"的话题,老师采访学生的角度就更多:各种各样的树;有形的树,无形的树;有人栽树,有人毁树。人们为树而礼赞,又为树而叹息。树,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树,蕴涵着人类丰富的感悟。提起树,会有说不完的话语,会有自由飞翔的遐想。记者角色的扮演还可运用在课堂的点拨式、讨论式等教学中。
四、主持人、裁判员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放在指导学生"自治"管理上,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创造性自学能力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十分重视学生的自立、自治。他还认为这种情况下的语文教学"一靠民主,二靠科学"。这样一来,老师的角色扮演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又产生了新的变化。例如:语文课中的一场辩论会,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主持人、裁判员(评论员)。一堂朗读或诵读课,老师同样要担当起主持人和评论员的角色。这些角色的出色扮演,就完全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师中心"的专制型教学机制,把教师能够扮演的各种角色,灵活地运用到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去。同时,这也是遵循教学民主原则的重要体现。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怎么做。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着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讲述;② 大量训练;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 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回顾高三一年来的教学,会有一些反思,会有一些总结,会有一些经验,会有一些感悟,也会有一些自己认为的不想有但又没避免的遗憾。梳理一下思路,大致是这样的:
一、基础问题
语文最讲基础,基础决定语文素质,基础决定语文能力。可是很多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做题只凭自己的运气:做对了,那是运气好,老天有眼,天助我也;做错了,那全是咱基础惹的祸,本性如此罢了。结果不少学生包括尖子生,对基础知识无力改变,想改变而不知所措,或不想用功。基础问题从字词句的角度讲,就是语法和一些常识性知识,从小到大该认识的字,该会背的诗,该知道的作家及作品,该会运用的修辞,该说好的规范性语言,因种种原因没有做好,笼统地都叫做基础差了。
回想教高一二年级时,学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是不重视的,要求背的东西不能完成,要求读的文章不能好好读,字词好象那已经是小儿科了,早在高中以前已经学完了,见到个把生字也不觉得怪,以为是作者卖弄字词,不必在意更提不到重视以至逐一灭之的思想高度。到了高三才知道,乖乖, 高考考的都是这啊!我好悔啊!想当初要能把他们一一降服,何至今日啊?所以,基础在一二年级很不起眼,不为人重视,不以礼相待之,结果到高三就积少成多,化零为整了,成了制约自己成功的大敌。
在训练这些专题的时候,也就暴露出学生的软肋。这些东西如果集中起来是非常枯燥的,又难以磨得出来的,因此不少学生和教师认为补基础部分真难啊。以我奉劝同学们基础知识不可小视,要抓紧抓好,把他们消灭在萌芽状态,以免后患,我再也不想听见那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也不想看见某人摔头打脸作痛不欲生状了。
那么,基础在哪儿?很简单,它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而是能看见又摸得着的,基础就在课本上。我们一年中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又脱离了课本,对课本中的基本东西只借助于资料,把课本这一很好的资料放在了一边不管不问了。所以到了高三,很多学生就在意识里无形中有了一个暗示:课本的使命已经完成了。有人说基础知识全在资料里了,要课本还有什么用?我认为这是错误的,资料能全等于课本吗?资料上有课文吗?资料上有在学习中记录的知道信息吗?资料上有自己已经付出的感情投资吗?资料上有自己早已熟知的结构框架吗?没有。所以我在复习时要求我的学生把所有的语文课本都带来,有的学生笑了,“要它何用?早没了!早卖了!”我就会气而不怒地说,你们“忘本”了啊!
我们虽然反复强调要学生回归课本,可那只能是教师的一种自我心理安慰而矣,学生们根本不把这话当回事,所以落实政策是十分重要的。事实证明,这一年的复习中,我的学生课本利用率是很高的,有的学生记不准某个知识点,就随手取来课本来查,结果手到擒来,迎刃而解,大获全胜。故我将此作为我的经验想继续使用,以期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效力,为我的学生们增分。
二、作文问题
作文作为一种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中的重头戏,一直为社会界人士所观注。可是作文的训练却成了一盘沙,没有目标,没有规矩。如果说有的话,那我们的目标是拿高分,可是如何拿高分?只凭空喊是不行的,作文高分是要有实质性内容技巧性章法的,不是想拿就能拿到的。
尤其是高考作文的导向问题,作文训练变得急功近利。过去一些常规性训练只好作罢,致使很多学生没有学会走呢就开始跑起来,结果不言自明矣。有人说都是高考惹得祸。又有人说,高考住哪指,我们就往哪儿打,这话不错,可是方法有错。高考考材料作文,高一高二就开始练材料作文:高考考话题作文,高一高二就练话题作文。这不对,这不是学生的错,也不是高考的错,我想还是教师引导的问题。高考作文不论怎么变,都离不开其成为文章的基本形式。那文章的最基本的东西是哪些?不就是记叙文、议论文、散文或少量的说明文?不管怎么材料,无论怎样话题,文体的形式章法还要有,还是要讲究的。有人说那有的高考佳作就没有文体形式而且得了高分甚至满分怎么解释?试分析哪篇文章没有章法,哪个文章写得不成样子,“四不象”却得了高分!
事实上高一的学生就开始话题了,一直写到高三,大家都会想三年话题下来该是差不多了吧,或应该自信得想,一定可以了。可是高三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毛病百出,与要求差距甚远,不是话说不成,理说不清,情抒不真,就是文体概念极差,不知如何记叙如何议论如何抒情,语言的美感,思想的深刻,根本谈不上,大都犯了低级幼稚病。二年或说三年的写作训练练到哪去了?不能不令人深思。
我觉得,高一二年级先把大架扎好再说,先练得个写什么象什么,说写记叙文就能六要素齐全,感情动人,真情流露;说写议论文就能三要素一齐上,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方法多样;说写抒情散文就能形神兼备,左右开合,收放自如。练得个十八般兵器样样通,不精通也得能抄起来就用,然后才能打遍天下无敌手,一身是胆,不管他狼豺虎豹,全都收拾利落。
另外,语言的练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作文是要文采的,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要感人靠什么?说理能服人靠什么?语言啊。一个只有骨架没有血肉的躯体怎么能招人喜欢?很多学生的基本框架很好,就是言之无物,或词不达意,言不及心,表现力不够,不能我手写我心,语言匮乏是也。因此我们要求学生过好语言关,可从小的片断开始练起,也可从一个词一句话练起,借鉴他人或自出机杼,方法多多,但只要真、善、美即可。语言练好了,出口才成章,才能行得远,才能招人喜欢,才能拿高分(我这儿又急功近利了)。
有时我们教师批改作文,改的就是语言,但学生的收获甚微,用心不用心且不去说,但训练不能有素,是谁之过?
再者,我认为我们现在学生写作文,要做到二次重写。在老师批改,范文指导的前提下,学生再经过自己的思考,重新构思,重新组织材料,就会有很大的收获的。在这个方面,我们自己这么要求的,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收获是比较大的。
摘 要:高三语文教学应正确地引导学生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以及对学生方法的启发。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也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精于讲述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给学生解决问题留出时间,有助于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教学方法 高三学生 语文教学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对学生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
一、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也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
二、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1、大量讲述;2、大量训练;3、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也可以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
摘 要: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中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本文从3个方面进行解析。
关健词:复习;管理;教学质量
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如下理解和方法:
1 不能加重学生负担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2 让学生有所成就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 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 现实、 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3 加强管理合理指导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讲述;② 大量训练;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 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 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 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 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素质教育类论文:论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 信息素质教...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初探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谈新《纲要》背景下如何开展幼儿园一日常规教育 【摘 要】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生活...
融合教育论文:融合教育下的特殊教育学校职能转变 摘 要 融合教育提倡让特殊儿童就读普通班,融合教育作为...
教育经验论文:对于学生养成习惯教育经验之谈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
快乐教育论文:少年宫快乐教育分析 一、校外教育应该是快乐教育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孩子对本来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