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7 11:16: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人类跨入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道德、情感等心理因素。人们要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信息技术恰恰是现代人综合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他们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主阵地,便是信息技术课课堂。
一、以往两种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灌输的对象,是被动的外部刺激的接受者。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阵地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这种教学模式的缺陷也日益突现出来,尤其是对于处于认知主体地位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却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这显然是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更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有创造性的人才的重担。
近年来出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相应的教学理论的。在这种模式中,教学四要素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是主体,也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则是认知工具。这种模式是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因而也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教学模式之一。但是,这种模式对教学环境的要求很高,必须要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持,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由于教学中主要是通过人一机进行交互活动的,对学生身心的健全成长难免会有一些负面效应。还有一个更为实际的问题,就是它与目前占统治地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是截然相背的,那么,要建立这种新的模式,就必然要将旧的模式推倒,另起炉灶。这势必会使学校的各个方面都发生整体性的大变化,是不现实的。
二、双主教学模式
计算机网络教室是一种现代化教育媒体,利用网络系统进行教学,既可进行集体协作式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能给学生明确的教学目的、鲜明的教学目标、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灵活的学习方法,它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育信息的多维呈现和变化,能给学习者提供一种发现探索式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创造性地学习。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结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在基本保留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的同时,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去主动地发现、探索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认知能力。这是用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将传统教学模式扬弃和彻底改造。
外因与内因的成熟发展,要建构这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已成为可能。我们将其称之为“双主”教学模式。分类指导,发展个性,是该模式操作重要环节,也是计算机课程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可见,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由于学生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心理素质不同,学习者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都将有所不同,主体的能动作用也有所差异。教学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区分层次,加强分类指导,促使各类学生在上机练习中动手动脑。对于能力强、主动型的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实践,要求他们在操作中不骄不躁,认真细致,鼓励有所创见。有条件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好的上机操作机会,对于被动型学生则要具体指导他们上机练习,给予更多鼓励,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促进上机动手能力的提高。
教育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学习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外部因素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的媒介。信息技术的出现,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将声、像、动态与静态完美地结合起来,成为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补充手段,显示出它无以伦比的优势。
一、适时运用信息教学,营建获取知识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一基本理念指明了教学设计的一个要点,即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注意变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多数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是一个相对枯燥的过程。多媒体就有一个直观、形象的优势,课上利用视频创设情景,播放真实有趣的生活场景,会令原本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进行低年级空间方位的辨识学习时,我就拍摄了相关视频,将生活中的空间方位实时展现在学生们面前,无需太多的语言,他们就能清楚地了解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且印象深刻,不容易遗忘。当然,在进行相应练习时,也会得心应手。在教正负数时,把正负数融入到国家科技发展水平中,展现出蛟龙号潜水、神州飞船升天的即时画面,不但让学生掌握海平面、正负数的读法计法写法,更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思维的思想情感。适时运用信息教学,采用生动有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带进一个个崭新的境界,创造出激动、高昂、活泼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
二、运用探究方法,消除数学畏惧
探究即探索追究。在探究中有机的融入信息技术,多方寻求答案,对一种事物,一种现象或一个问题反复研究,提高学生运用和判别信息的能力。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走向成功的彼岸。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探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1.创造信息语言表达形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讲授、释疑、提问、回答、描述、阅读、书写、讨论等,都必须用到数学语言,数学语言始终伴随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整个数学活动中,正如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所说的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既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又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体现,它既是表达的工具,又是交流的工具。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数学语言的掌握和运用,直接关系到他们数学能力的发展及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的程度。因此,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必须对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予以足够重视。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表达能力的心理障碍。吴有昌老师在《数学语言障碍初探》一文中也指出,心理因素也是造成表达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长期以来学生形成了数学难学及对数学有所畏惧的心理定势,再加上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怕自己说错被同学嘲笑,被老师讥讽、批评,或者是有自卑心理等,认为只有老师、优等生才有权利去说去写……这些都阻碍了学生学习数学语言和进行数学表达。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与教师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言,对每个学生的每次发言都给予充分地肯定与正确地引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让学生在课堂上毫无顾忌,畅所欲言,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这种训练需要从外部要求逐步过渡到内部需要。而学生的学习往往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的激发学生说话、书写的兴趣,比如精心挑选让学生进行热点讨论的问题,强化吸引力,否则引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巧妙地设计一些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地小课题,学写科技小论文等,让学生写说结合。
2.亮嗮信息语言效果。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信息问题情境的多样性,必须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准确地复述,捕捉关键词句,变换叙述方式。做到正确、流利、不读破句,不添字漏句。读完后,还要求学生不看原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兴奋而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接受视听信息,很快便能理解并完整地表述,达到教学目标。亮嗮信息语言中,教师要多鼓励、多赞美,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鼓励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每一个闪光点。也许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的话,就能埋下一粒天才的种子,成就一个天才,成就一个领域的开拓者。因此教师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兴趣以及所思所想,沟通师生彼此的心灵。针对小学生新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学生做题时经常会设置种种游戏关卡,要求他们每闯一关都须做对一道题,每做对一题都会有相应的鼓励性的语言或奖励标志,这不仅让学生们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获得了学习动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开放教学,扩大思维数学容量
一是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组织和发动学生,利用因特网搜集大量资料,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由“授之于鱼”到“授之于渔”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比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快乐和成就,保证学生乐于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与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造能力和进取精神。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既创设教学情境,以境生情,又孕含新知识,分散生难点。信息技术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检索快、传播效率高的功能优势,这大大增加了学生自学课堂密度,强
化学生思维的整合度,促使学生对通过所获取的知识信息,产生内在的迁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 (文秘站:) 二是挖掘思维品质。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潜力信息技术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较强优势,是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在学习知识、能力拓展、锻炼意志品质方面,使学生能认识自身的不足,同时设定阶段性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快乐,获得成功,全面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与培养,带动综合素质的提高,使每个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同时也必将更加提高学生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数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激发学生在趣味中学习。
我在教学一年级的“用数学”时,设计了“妈妈吃鸡蛋”的动画作为例题。(一年级上98页做一做),老师边讲故事边出示动画:星期天,妈妈为了全家忙了一个早上了,懂事的小明, 为妈妈煮了满满盘子鸡蛋,动画放映妈妈吃了1个鸡蛋、2爪……,最后换成妈妈说的一句话, “我吃了8个鸡蛋” 。再让学生说一说,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齐声回答:妈妈吃了8个鸡蛋。我再问: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议论纷纷了。“碗里还有几个?”一起数一数。“妈妈还要吃几个鸡蛋?” 、“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原来一共有几个鸡蛋?” “原来有多少个鸡蛋?”这样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乐学氛围,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而易接受,为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它比传统的手段激趣,效果要好得多。又如:在教育二年级《除法的开始晓得—— 平均分》时,能够选用故事导人,森林里小动物们举办运动会,预备了很多好吃的,小动物们在开心的玩着,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上美丽悦耳的音乐,让学生很快进人学习情境。接着由小动物们分水果遇到困难, “如何分才公正呢?”然后引出课题“平均分” ,在教育中,当学生经过实习活动了解了“平均分”后,课件演示平均分的几种办法,使学生对此有更深刻的晓得。教育时创设这一情形,把一些枯燥而笼统的数学知识变为风趣而靠近儿童生活的故事情节,然后使他们一直在愉悦、和谐的讲堂空气中学习。
二、杰出教育重点,打破教育难点
教师评价学生的疑问后, 课件出示:“本来有多少个鸡蛋?” 再让学生完好的将咱们晓得的和处理的疑问叙说一遍后。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为什么?学生1:减法,因为吃了就变少了?学生2:加法,因为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加法。意见不能够统一,那老师就请小组讨论一下吧。讨论后,请每个组的代表汇报,老师和学生一起评价。学生1:加法,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学生2:盘子里的剩的鸡蛋是原来的,吃的也是原来的。用加法。学生3:画8个圆圈表示吃的,画6个圆圈表示剩的,用加法。学生4:吃的和剩下的合起来就是原来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学生5:把原来的鸡蛋分成了吃了的和剩下的,用加法。学生5;原来的鸡蛋分成了吃的和剩的,用加法,学生6:吃了的鸡蛋是从盘子里拿的,拿回来放在盘子里就是相加。老师和学生掌声鼓励回答精彩的小组,并结合主题图讲评,动画演示“把吃了的拿出来的“过程,编成儿童喜欢的语言,吃了的拿出来。一起说一遍。课堂又达到了一个高潮。再让学生比较“原来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和“原来有多少个鸡蛋?”有没有区别。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件演示使他们轻松地获取了知识。实践证明,学生学习一个知识,一般都要经历“感知一理解一积累一运用”这样的一个过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动态展示其思考过程,使抽象化为具体,化难为易,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达到了最佳效果。
三、动态演示,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新一轮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其中关键一点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创造了适合于儿童数学的虚拟情景和现实情景。如“人民币的认识”是一年级学生难于学习和运用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掌握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并能灵活地用到生活中,提高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个“虚拟现实” 的购物情景:在一次秋游活动之前,老师让大家自由购物,每人限定金额为1O元,预先创设了“乐乐商场”,商场里有各种水果、饮料、食品等生活用品和玩具,让一年级的学生身临其境,根据自己秋游所需的物品进行自由购买。学生心情兴奋,都迫不及待地拿起鼠标去“购物”,根据电脑显示,商场提供每位学生一辆购物车,学生每购买一次物品(只要用鼠标击点)物品就被放到购物车里,电脑同时显示你已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同学们紧跟着思考剩下的钱是否还能买所需要的物品?如果钱不够买,电脑里会发出:“请认真想想,你够钱购买吗?”教师利用监控网络系统,监视大家购物的情况,如发现问题可以利用人机对讲给个别同学进行提示、帮助。最后,教师把同学购物的情况通过监控系统把它显示到每位同学的屏幕上,共同评价,看看购买是否合理,是否超出预算,谁最节约,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技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优化练习,深化学生思维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手段。练习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省时、容量大、拓宽思路的特点来强化练习效果,提高练习效率。我把例题作为学生的练习,让他们一步一步进行练习,达到让学生感知解决问题的步骤是先要找出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进一步把本节课解决的问题的思路再清晰,达到学生理解、掌握、形成知识的目的。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找准多媒体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 的作用,从而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快乐。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应用的实践探索
(一)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科学探究
多媒体网络提供的外部刺激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既看得见又听得见,还可以动手操作。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使左右脑半球都受到刺激,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被激发,用多媒体很适合创造出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从五官感觉乃至心灵的撞击,也更能帮助他们谙知内涵而举一反三。研究表明,精彩的多媒体演示会使学生的刺激记忆延长,这种刺激会在潜意识内渗透到学生对其它学科的研究,从而形成学科的交叉,而学科之间结合处更能激起学生的创造欲和灵感。实践证明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科学教学,确实能有效地推动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深入发展,在探究课程开发建设上开辟了新天地,找到新的增长点。
(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
为了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就要把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为“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在更大的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因此,每节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学科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应用,能充分强化教师“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敢于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扩展,这与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为教师“用教材教”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就是指学生调动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开展创新思维,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新见解、新方法、新设想,或者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的智力活动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始于动手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首先、在教学中应运用计算机的特殊功能多设计一些让学生必须运用知识展开想象才能解决问题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通用的智力工具应用于他们的学习活动中。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让学生利用计算机上各种课程,利用计算机创作音乐,甚至利用计算机学做科学试验,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各科教学中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1、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
2、出现了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它教学资源的问题。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亦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
3、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提供相关网页资源前,要做好引导学生对那些无关信息的筛选、过滤工作,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
4、从各学科课程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学习中,传统手段仍然大有用武之地,挂图、模型、标本、实验能够以直观、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以较强的感性认识,应鼓励学生亲自调查、实验、制作,善于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实验、记录数据、绘制图表、制作简单的模型,这对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正确规范的操作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一、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黄山奇石》时,课本插图不足以让学生感受黄山风景的秀丽神奇、石的奇形怪状。于是我要求学生在网上寻找有关黄山的录像、图片资料,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欣赏品味,使学生不仅对黄山美景有了整体感知,而且对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也印象深刻,学习顿时变得主动起来了。他们不仅了解各种奇石的样子,还在欣赏美丽风光之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山的其他奇石。学生陶醉在美文中,更多的是陶醉在美轮美奂的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浓,情绪之高,收获之丰是教学之前所不能预料的。
二、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能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好学易学,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捞铁牛》时,因为本篇课文涉及到了一些工程问题和浮力知识,尽管作者利用一些顺序词清楚有序地记叙了捞铁牛的方法,但由于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很难将课本上的文字叙述转换成自己的理解。所以课堂上,我利用网络提供的Flash课件一边叙述课文内容,一边演示怀丙和尚带人捞铁牛的过程,声画并茂、视听结合,清楚地再现了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场景,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使学生便于接受,且形象的视听效果让学生乐学,对所学文章加深了印象。
三、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能激发学生说话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是口语训练的重要内容。利用多媒体可开拓学生视野,丰富说话内容,可以变无话可说为有话爱说,有利于拓展说话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在教学小语第一册课文《我是中国人》一文时,要求用“爱”字口头造句。刚踏入校园的小学生只能说出“我爱爸爸”“我爱妈妈”等单调的句子。我播放了欢快的音乐和可爱的小动物的画面,学生听着音乐、看着美丽的画面,激发了他们说话的兴趣,他们的话闸顿时打开,小手高高举起,说出了“我爱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小牛爱吃青青的草儿”“小鸟爱蓝蓝的天空“”鱼儿爱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等优美的句子。再播放人物的画面,学生便说出“我爱勇敢的解放军叔叔“”我爱敬爱的老师”等等。然后再播放祖国的名胜古迹和自然景物,学生说出的句子更是丰富多彩,有“我爱祖国的万里长城”“我爱长江、黄河”“我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我爱美丽的家乡”等。
四、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还需要一本一本地找,一页一页地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料,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同时,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运用它作为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开放而又充满活力,使学生在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愉快学习。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让它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中驱动“任务”之我见
武进区前黄初级中学 信息技术教育组 杨勇
摘要:“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作为建构者——教师仅是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咨询者、导航者,而学生才是教与学活动中的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带着驱动“任务”进行研究性学习,本文对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建构主义、任务驱动、驱动任务设计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维持学习兴趣,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而其主线——任务的设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作为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计算机老师,对驱动“任务”的设计作了一些思考。
一、驱动“任务”设计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问题。
1993年美国教育部在《用教育技术支持教育改革》中指出:“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投入型学习(engaged learning),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所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与已切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和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例如讲EXCEL电子表格时,要求学生完成近期开支统计表。给出任务后不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这时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一些是以前已学过的,如数据的输入、格式设置等,这些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如函数、公式的使用/,!/、页面设置等,即内隐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新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两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驱动“任务”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可谓“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例如,在学习存储容量的单位时,如果只讲理论知识,学生可能就会一知半解,因为存储容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看得见,摸得着,比较难理解。所以,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我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先布置一个“查看文件大小、磁盘容量大小”的任务,学生在完成该任务后,就会对容量单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三、驱动“任务”设计难度要有层次性。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不一般齐。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作为老师就要“因材施教”,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时,尽管已经把问题讲解、研究、讨论得比较清楚,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个别学生仍会提出不同层次、有待解决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要随时随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譬如,针对初一同学,因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不同,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也存在很大差异,有“大虾”,更多的是“菜鸟”,所以在进行WORD的教学时,对于先做完的学生要给出更深层次问题;对于刚刚开始接触电脑的学生,也要多主动关心,向他讲解具体操作步骤,这样一来,快的学生可以往深的地方研究;大部分学生完成课堂任务;“菜鸟”可以得到教师的特别“哺育”,缩短与同学们的差距。
四、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解决问题多元化。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例如,在学习如何退出WORD程序时,可以用右上角的“关闭”按钮,此时也提出还可以用其它方法来退出,一是让学生明确还有退出程序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二是明确退出程序方法的多样化,防止学生思想僵化,做到会思考、会创新、会实践,就会“条条马路通罗马”。
五、在“任务”设计时要关注任务的可思考空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计算机学科是开放性的、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在课堂上不可能将一个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学到,也没必要这样做。计算机教师在教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正好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例如,在WORD制作贺年片,插入图形时,一般学生只用书上讲的方法,而此时,我们就应给学生一个思考空间——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插入图片,有的学生琢磨能否将自己的具有个性绘画插入,也有同学想出网上的精美图片,甚至提出自已的照片要输入电脑,更有学生提出用其它工具软件来制作更具有个性特色的的作品。
《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开设历史不长,“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当今
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值得大家探究。但也要科学地、辨证地看待“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不是万能的,很多东西也不适合用任务驱动,所以,科学地理解任务驱动,必须要认真地研究,只有从学习者角度出发,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驱动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使学生有成就感、荣誉感,那么,我们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进一步推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摘要: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课程即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赋教学内容予人文精神的内涵,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形成健全的人格。
正文内容:
进入二十一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的学生具有比以往任何年代的学生都更优良的学习条件,拥有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但伴随而来的却是有些学生道德水平下降、厌学、社会责任感差、精神无所皈依……。这些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是人文精神的滑坡,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和精神发展,忽视了人文精神的熏陶。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在学科教学中充分渗透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人和人类社会自我完善所需要的美好的精神要素,是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价值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这包括人对完善自己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追求等等。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任何一种专业训练能够完成的,它是各学科综合教育的结果,信息技术虽然是属于科学技术性学科,但它与其它学科一样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就强调指出:课程即要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为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了三方面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与热情,更是指内心情感体验和心灵的触动;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赋教学内容予人文精神的内涵,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学习知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我在教学中主要是从这两方面来实现的:
1、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赋教学内容予鲜活的生命力:
情感,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当学生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和思考中。所以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与价值观,并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中,摒弃以往只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观念和做法,赋予教学内容鲜活的生命力,这个过程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而要有机地融合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比如:在学习Photoshop图像处理的知识时,我给出一个总任务--每人制作一套家庭电子相册,来贯穿整章的学习,利用所学的图像裁剪修补,图像合成,图像的色彩调整等知识来对学生童年的老照片进行修复、加工、润色,学生在学习与操作过程中,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童年,在重温童年的快乐点滴之时体验长辈的关爱之情,让美好的情感渗透于学习、问题解决之中,并相互作用和影响。又比如在学习Flash动画制作软件中的文字渐变动画时,我提前布置学生收集或自行创作若干爱心标语或励志格言,如:"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又如:"志高山峰矮,路从脚下伸。""多一个微笑,多一点爱心,让世界更温暖"等等,上课时就用学生自己采集的标语作为素材来进行文字动画的学习与制作。接下来的课堂的就具备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情感情境,不少学生在学习中被这些语句的意境所感染,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在完成Flash这一章的综合任务时,我要求学生制作一套公益动画广告,内容可以涉及爱国、环保、教育、敬老、爱心、助人为乐、励志等题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广义的道德感,包括责任感、义务感、自豪感、尊严感、同情感、友谊感以及人道感等等,通过综合广告的制作,使学生又一次经受了一种健康、温馨、崇高的情感冼礼,从而促进了知识的掌握。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时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与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并引起心灵的触动则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在学习Excel电子表格的知识时,我收集了大量有关于东莞近十年来的经济,文化,人口,教育各项领域的发展数据和图表作为教学素材,这些数据贴近生活使学生觉得很亲切,在学习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学生看到了东莞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家乡欣欣向荣的景象,心中充满了自豪感,他们更加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同时又激发了学生们报效家乡的志向,增强了学生建设强大中国的信心和决心。又比如在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来制作班级网站,班级网站主题要求展现当代青少年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并体现同学之间的团结与友谊,同时大造声势宣传举行全年级的班级网站评比活动,接到这个任务,学生们按老师的要求分小组合作,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在争论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学会了合作,感受到了合作的欢愉、发现的惊喜,他们力求做到最好而为自己的班级争光,从始至终学生们都强烈体会到班级体的凝聚力,感受到了合作过程中迸发的同窗之间的真挚友情,在这样的心态下作出来的网页,当然比我想象中的更具感染力!
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刚好经历了劳动节,母亲节两个节日,学生制作节日贺卡的兴趣高涨,劳动节贺卡让他们重新理解了劳动的崇 高和乐趣,母亲节贺卡将他们酝酿以久的对母爱的感激之情抒发和表现出来,当设计新颖、版面精致的贺卡在手下产生时,同学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经历了一次艺术和美学的熏陶。在学习制作电子小报时,我让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实实在在地先做一些调查,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市场菜价,中学生心理现状,中学生课余生活等,同学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去收集小报的素材,与此同时,他们的内心涌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贯穿了整个小报的学习制作过程,最后学生制作出来的作品的确让人感到中学生的成熟的一面。在讲到互联网这一部分时,我精心收集了不少具有趣味性、艺术性、科学性的优秀网站网址提供给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让学生开阔视野,补充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又如在讲述病毒、黑客等内容时,我举例讲到计算机病毒给我们造成的危害和带来的巨大损失。如电脑病毒"CIH",98年4月26日造成全球6000万台计算机被毁,此后每年的4月26日定期发作,继续造成更大破坏。触目惊心的事实让学生感到了痛惜与愤怒。从而更容易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建立了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
总之,花心思研究教材,将教学内容与情感目标有机结合,用真情包围学生,激起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则能不断提升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在课堂中加强师生情感互动:
教育过程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是一个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双向撞击过程、在以往的技术类学科的教育中,侧重于追求教育的效率、追求教育过程的程序化、技术化,导致情感陶冶弱化,师生情感交流减少,学生本是有血有肉的人,却几乎要被培养成学习机器,导致知识与能力脱节,道理与行为分离。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重视建构知识的同时,重视师生人际关系的建构。要有强烈的教学激情,让课堂成为富有情感的课堂。
古语说的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爱换爱,以情激情是培养师生融洽关系的根本途径。师生间融洽的情感,是推动学生不断进步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具有吸引力。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爱与期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作积极的"倾听者",时时以高兴、满意、慈爱、鼓励的态度欣赏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关注学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用诸如"这个步骤的操作你掌握得非常好,还有其它方法吗?""真棒!""错了没关系,再试试看,好戏在后头呢"等语言来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探究,思索,并起到控制学生的教学活动中的情绪,使之处于最佳状态的作用。总之,教师用自身的激情,亲切的面容,期待鼓励的目光,生动的手势,使学生产生肯定的心理倾向而愉快地接受教师这种热情的感染,转化为对学习的热爱。
新课程改革正实施得热火朝天,我们不再只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的过程,应当重视人的情感、价值、态度体系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发展,将人文精神融入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和探索,让健康美好的情感伴随在课堂的始终,让学生不断得到精神上的充实,用人文精神去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吧!
新课程改革以来,信息技术教学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质为前提的指导下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教学历史相对较短,仍是传统教学方面的薄弱学科。存在着老师教学内容多,而学生实际学的少,造成大量教学资源浪费。因此要重视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为主体地位,教师只起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教学 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
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融合了知识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基础教育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更多基本操作技能,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课堂学习让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得到共同提高。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加到学习计算机的课堂氛围中去,更多更全面地接受多方面教育。使学生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全面提高。所以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现阶段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1.在教学中使用教材方面。新教材比旧教材变革比较大, 新教材注重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应用。让学生学习书面知识的同时进行实际拓展,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以来就增加了老师在上课时的难度。如果一味讲解书面知识会是学生感觉到课堂枯燥无味,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一味讲解应用步骤,就会使学生不知道所学科目的意义,不知所措。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期间,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好个度。这既是考验老师的时候,但也是老师自我提高的一种方法。
2.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学生现状。中学学校中,特别是高中学校中的学生有来自乡镇、市区的学生。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接收到的教育也有一定差异。面对这个不同的群体,在教学中学校要下很大功夫,因为这些学生所接受的信息化教育起点截然不同。市里的学生在日程生活中大部分接触过电脑,对电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乡镇的学生接触电脑的机会和学习电脑知识机会相对城市中学生较少,因此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全体学生接受情况会有很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会影响老师的授课效果,假如不认真处理会影响一部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
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方法
1.教学内容的安排。信息技术教学不但要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可以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不能生搬硬套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要根据自身学校实际计算机硬件情况来确定,同时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的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对每个学生照搬教学大纲。所以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时要做到教学内容新颖化、 教学内容应用化、教学内容过程化、教学内容整合化。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参与性。很多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不认真,主要是一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不够重视。现在大部分学生虽然对网络游戏和电脑聊天比较热情,但是对信息技术课缺少必要的重视,感觉信息技术课枯燥无味。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不重视也直接影响到了老师教学的积极性。使老师在教学中缺少激情,造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只有引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才可以使教学过程良性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在课堂上有效地设置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尤为关键。
在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一开始就要使学生清楚地明白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和学习好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然后把信息技术课的前景和使用价值清楚地告诉学生,使学生明白在以后生活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在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第一课时就要使学生明白信息技术是人类以后必备的技能,让信息技术课一开始就吸引到学生。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感觉到本课程的乐趣。同时也要使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学习效果,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随后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传送到网络上。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极大的调动起来,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学习效果会更好。
3.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 优化教学效果。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特别强的一门课,实际操作的机会也很多,但是在上实际应用课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进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操作,将电脑用于娱乐。因为实际操作课的时间很有限,因此就要告诉学生在上课时不要把时间都浪费在无用的操作上。通过耐心讲解,绝大部分学生都会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做到专心致志。
老师在讲课时要做到精讲多练,多给学生练习机会,对基础书面知识在每一阶段进行测试,对存在的问题耐心给学生讲解清楚。对操作部分进行测试时,合格的学生安排进行操作下一部分,不合格学生的进行单独指导,直到合格为止。对经常出现的错误要进行总结,对容易失误的环节让学生反复练习,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小 结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项实践技能很强的学科,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学生必须要掌握好信息技术课的相关知识。同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深入了解,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成,为社会培养实际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个性化教学”的运用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并不枯燥,而且难度也不十分高,根据教学经验来看,大多数同学还是非常喜欢这个课堂的。如果能将“个性化教学”持续运用到课堂中来,那么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定会起到促进作用,具体运用方法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提升教师的“个性”
教师作为课堂主体,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信息技术教育。“个性化教学”需要教师本身拥有一定个性,其意义在于教学能力的延伸,不但要拥有过硬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理念,最主要的,身为教师自己必须对计算机拥有浓厚的兴趣。这样一来,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课程布置便会得心应手,因为教师知道同学们喜欢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们乐于学习,对学生的兴趣情感和个性特点了如指掌。
(二)培养学生的“个性”
一位令学生为之着迷的教师是成功的,要想让学生充满“个性”,教师的风度气质和渊博学识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学生会模仿教师的行为,他们会将教师当作一个标准,认为教师的知识是取之不尽的,这很厉害,但自己只要为此付出努力,也可以成为教师这样充满“个性”的人。所以说,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不断通过学习和模仿这位“个性榜样”,那么学生自己也会渐渐开始充满“个性”。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两个问题:信息技术是有趣的课程,在这个课堂里没有人会限制你的个性;每个人都有潜力,而且决定潜力深度的是兴趣。如此一来,学生们的“个性”被逐步建立起来,课堂也会随之活跃。
(三)因材施教,激发“个性”
通过教育经验来看,小学校园里的男生普遍比女生更有兴趣学习信息技术。这一现象需要得到充分认识,如果长期按照固定的教育模式来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很可能会造成部分学生“脱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产生,我们要对同学们进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是需要教师掌握的一项重要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各个同学的学历能力以及兴趣高低,以此为依据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此弥补另一方面的不足,因材施教同样是建立在学习兴趣之上的,不能够放弃任何一位同学。举一个操作实例:为了树立同学们的信心,尤其是操作较慢的女同学,你可以选择将同学们重新分组,由能力强的同学带领着能力弱的同学,按照座位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是“对立”的关系,需要在竞争中分出高低,这样一来,能力强的同学自然不甘下风,在他们的带领下,不但可以形成默契的团队关系,还能够让所有学生能力得到平衡。
二、“个性化教学”运行效果
无论怎样改变教学方法,其根本目的都是要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且在一个良好的气氛中进行。“个性化教学”要符合几个基本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掌握课程知识、提高能力锻炼、培养创新意识。下面通过几个运用个性化教学的案例,来具体分析对信息技术课堂起到的优化效果。
(一)个性化分组教学
在信息技术课当中实施分组教学,采用协作分组模式,每一组由五位成员构成,分组原则是结合各位同学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分组教学虽然为信息技术课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但由于分组后缺乏管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每一组安排一名实习教师来担任组长,将所有同学的特长充分掌握,形成学习小队,进而优化整体学习效果。在组长的指导下,学生们迅速进入了状态,由于每个分组风格不同,自然会有竞争要素存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实习教师增加了教学经验。经过分组教学实验后,学生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表现有了明显上升,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遇到困难时,学生们会首先询问周围的同学,而周围同学受到这种良好氛围的影响,十分乐于为别人解答问题,在遇到关键知识点时,组长协同教师对学生们进行集中辅导。通过各组员之间的协作,树立了学生自信心,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一些平时学习吃力的同学也得到了很好的帮助,在增进同学友谊的同时,教学效果也随之增强。
(二)顾首尾,抓中间
这项措施的基本内涵在于个别教学,因为学生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表现不一,因师资力量有限教学资源缺乏等原因,信息技术课总是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由于信息技术强调线性教学,知识与知识之间具有连锁关系,一旦学生出现掉队情况则很难再跟上教学节奏,所以我们尝试采用顾首尾,抓中间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一实践,将教学主体定为“中游”水平的同学,而对优等生及后进生采用个别辅导,以强化优等生能力来带动整体成绩,以重点辅导后进生来均匀整体水平。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显着提升,沟通能力获得加强,围绕着优等生树立学习典型,将后进生重新引入课堂核心,让学习环境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改善,无论什么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在信息技术课题中获得展现个性的机会。合理运用“个性化教学”是当下信息技术课程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教育事业腾飞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未来,越来越多的课程都会在“个性化”背景下展开,让同学们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充分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让上学变得简单快乐,为他们的人生保驾护航。
摘 要:历史教学是学生接受各种知识信息形成和认知结构的过程。接受信息主要通过视(有像信息)、听(有声信息)、做(手脑运动信息)三条通道来完成的,而且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与灵活运用信息通道密切相关。新课改也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师生互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和谐、开放、民主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辨证地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能力,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学科教学优质高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教学;应用初探
系统论和认识心理学实验表明:同一时间内,人通过感官获得知识量比例不同,纯视觉展现时学习注意集中率是83.7%,纯听觉展现时学习注意集中率是54.6%,而视听结合所接受的信息量和记忆度效果良好。信息技术包罗万象,涵盖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兼容性、周期性。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而信息技术是锻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极好手段,师生可利用该技术联网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事实热点、古迹和古董展示、聚集历史资料和信息等,同时利用学生好玩、好动、好奇的天性,使这项技术和正确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就能够创设良好的认知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各环节来应用信息技术:
一、突破教学重难点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生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呼唤多媒体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知识点(概念、时间、人物、事件、影响等),其交差关系纵横复杂,无法一目了然地呈现给学生,教师仅凭枯燥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学生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不能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并且很快就会忘记。
现实的难题需要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播放、图形动态演示、教师生动点拨,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轻松获取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
如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中。教师播放课件《爱迪生的发明》,然后组织学生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1)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在这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家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3)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具体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通过认真观看,仔细思考,在课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它使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体作用,进而使每个学生都积极的投入到教学研究之中,为学生树立自尊心、自信心创造了条件。同时学生对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以及本体系中的具体知识就产生了初步印象。
二、再现历史现象:
中学历史是一门客观反映过去事实的人文学科,它具有变迁性,固有的特性使它不可能重演。但历史的本身却是人文的、有血有肉的,可通过实验去感知。既然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形象再造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方式形象、具体地再现难忘的历史时刻,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来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去感受历史、发现历史、领悟历史,从而缩短久远的历史与现代的时空距离,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思想受到启迪。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格局》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它是一把双刃剑,为了阐明这个问题,我通过利用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配有精心解说词的重污染毁坏大自然的后果,把根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近似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了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再启迪学生思考:如”因为环境遭到污染就不发展工业经济吗?“学生们借助教师所给的资料,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通过分组思考和讨论,回答起来条理清晰、头头是道。同时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教学媒体只是一种表演的道具,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它的应用只是为了提高教学实际效果。要依据先进的教学思想来设计良性的软件。
设计良性的多媒体学习软件,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多媒体教学设计要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切入点,或循序渐进,或跳跃前进;同时学习者可随时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更可以打破时间的界限,达到开放教学的效果。其次,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要与学科特点相结合,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做为最终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只有良好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扩展,培养学生的辨证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化教学方式:教师+学生+计算机(网络)+课件。通过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经点击播放讲解复习等方式进行,节省大量的时间,在开放的渠道中增加信息的密度和容量。
素质教育的重点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法的传授为主。要求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找出问题答案。但现行课本的浓缩和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贫乏,决定了学生的自学水平。为此,我利用多媒体教具为学生提供大量详实历史资料,反映历史事件的社会背景、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等内容。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
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时, “罗斯福的新政措施”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而课本内容又相对繁重,所以我为学生补充了罗斯福的生平,“大萧条”时代的具体表现等主要内容。其间,插入了教师评论和史料插图。这种集光、声、色、像为一体,形象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并满足了不同档次学生对知识拥有量的要求。正是由于它能够把多种形式的材料集中展示在了学生面前,其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再配以恰当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拥有大量原始资料的前提下,生动再现当时历史情景,达到了教师的预期要求。
四、情感自然 渗透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电教媒体的使用,使思想教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使学生情感溶入教材中,与作者同喜同忧。例如《挺进大别山》这一框题中解放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强渡汝河这一高潮情节,教师借助于电教媒体,集声像色于一炉,展现了壮观而惨烈的战争场面:耀眼的炮火、嘹亮的冲锋号声、密集的枪炮声,高亢激昂的“同志们,冲啊!”的喊声和解放军战士排山倒海的气势。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更好的体会了解放军战士为了解放全中国浴血奋战的意义。英雄的高大形象,深深印入他们脑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学生与作者达到思想的共鸣,教师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进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反馈教学效果
现行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精讲细导的前提下,加大了学生知识巩固的时间和力度。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往往是提一些大众化的问题,留一些大众化的作业,这样要想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是不可能的。而在多媒体电化教学中,由于同学间的交流和展示得到增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开展地丰富多彩,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如学生在经过分组讨论,得出结论以后,教师在各组挑选代表进行成果展示,自由评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自学效果。同时,由于学生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各组展示完毕,由非本组成员进行评估,由于要求给分要有根据,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和作业正误所反馈出的信息,分析学生接受的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重点的指导。同时在知识授新完成后,进行适时的考核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在参照学生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教学的进度、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进。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沟通信息,不断取得良好效果,使历史课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六、延伸课外知识
知识是无限的,课堂的时间却是有限的。为了进一步扩展知识的传授途经,在课堂中尽力营造一种学术研究氛围,在知识讲授过程中不断设置悬念,努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不满足于课堂上的短暂研究和一些收获,延续探究学习欲望。我在自己的网站中储备了丰富信息,以便为学生的课外研究提供帮助。结果是有很多学生在课下向教师提出了很多问题,在师生共同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习已不单是学校里、课堂上的事情,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多媒体教学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以趣激情,寓知于乐,课堂气氛活跃,乃有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之快感,师生感情融为一体,在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中获得知识。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悄然进入各个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教师在教学中已经使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这一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应用的重大意义表现在:一、它能帮助教师备课;二、它能实现对教学信息的组织与管理;三、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它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五、它是教师教学演示的工具;六、它能突破书本知识的局限性;七、它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八、它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九、它能帮助教师评价、管理学生;
关键词:信息--应用--意义
正文:信息技术悄然进入各个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教师已经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这一教学手段,这一手段的运用不仅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且促使教学任务更好地完成。总结起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学中的重大意义至少表现在:
一、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师备课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备课,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中搜索、整理所需的教学材料,处理软件以及教学内容等。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备课可以使教案更详细、更具体、更科学。例如:初中一年级英语下册第六模块,是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知识,教师如果按照书本去讲也许不会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网上下载的相关知识、图片,并把这些内容纳入备课之中,然后呈现给学生,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不仅使他们学到书本知识,更能学到丰富的课外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备课还有一个更大的优势就是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备课中出现不完善的地方,可以随时更正,无论修改多少遍都不会凌乱,更不会影响整体效果,不像平时教师用的备课本那样只限于死板的文字、图形,而且无法修改,第二年想重新利用其中内容时,只得重新写,而且这种重复性的劳动无太大价值。
二、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教学信息的组织与管理
有了信息技术可以把包含不同信息的图、文、音、像等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完美的教学课件,在教学中用到哪些内容可以随时播放、提取,不用其他设备,而且操作起来非常方便。例如:在传统的一节化学课中,部分实验由教师动手操作非常费时间、有危险,还有一些实验现实教学中无法尝试,如果教师不给学生演示,恐怕学生不真正理解这部分知识,这真是教学中的缺憾,但是教师用现成的软件或自己制作的课件,可以给学生演示出实验的全过程,用这样的课件组织的教学必然是特别的、有趣味的,进而能更生动地展示知识的要领,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丰富多彩的画面,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的教学环境,使教师教着省力,学生学着轻松。
三、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因之显着提高,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奠定基础。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是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使难懂的知识变得有趣、易学,因此能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刺激学生兴趣的发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积极投入到每节课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教师应经常展示自己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课,使每一节课变成一种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寓情趣于知识教学之中,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教学生绘画必须做示范时,不必自己一笔一画地去演示,可以把绘画过程做成演示文稿,然后一步一步呈现给学生,如果学生没有看明白,教师可以反复演示、指导。这样让学生看得更清晰、更明白,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他们想学习知识的兴趣,很自然地学到了绘画的技巧。
四、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阵地,教师如果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精心编制多媒体课件,就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信息技术可提供极为丰富的信息,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无限地发挥。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需要学生想象的“结果”设置为:点鼠标后“棋盘式进入”,这样学生事先看到的只是供学生思考的数学题,而当学生思考完以后,教师点鼠标将思考结果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棋盘式进入”,让学生们去验证自己思考的对与错。如果此题非常重要,可以在“棋盘式进入”结果时插入声音效果,用以加强知识的重要性,还可以将其用动作路径中的“绘制自定义路径”设计“固定路径进入”,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这样的课件引导下,学生们不仅可以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还会积极地探索发现问题,认识规律,提高思维创新的能力。
五、让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教师教学演示的工具
学会了信息技术的教师,在使用这一工具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各种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代替粉笔、黑板以及教师动手制作的传统教学工具,让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常用工具,利用信息技术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把那些用语言无法形容的变化、用想象难以理解的奇观异景等知识,形象地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使师生从粉尘中走出来,在数块黑板所容不下的知识海洋中漫游。总之,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师生教与学非常好的工具。
六、用信息技术的应用突破书本知识的局限性
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丰富教材的内容,不断扩充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更广、更新颖。例如:外地景观、繁琐数据、历代历史史事等,很多是课本所容纳不了的。然而利用信息技术对各学科知识进行扩充后,各学科教学就能囊括天文、地理等方面无限丰富的资源,这样的资源被开发利用,各学科教学的手段和条件都将发生巨大变化。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白的诗歌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李白的写作特点,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中无限度地读他的大量诗歌,然后让学生去总结、归纳,这样比教师把归纳好的结果呈现给学生要好得多,而且还会极大地丰富学生课本中有限的知识,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
七、用信息技术的应用获取有利于知识
利用信 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使教学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的感觉,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可见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比单一地听老师说教强得多。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让学生间讨论、交流,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八、用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讲课只靠一本书,一支粉笔,既耗时费力,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如果在教学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就能有效地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量,把学生从单调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地理老师在教授外国的气候特点、建筑结构、地理位置等时,如果教师一味地说教,学生可能半知半解,这时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师生,教师可以把这些难于理解的内容制成课件,并配上大量的教学图片,还可以适时放映异地影片,帮助学生理解、识记。这样,学生理解得快,掌握得牢固,课上学到知识容易,而且学的知识多,从而提高速记能力,达到容量大、负担轻、教学效果好的目的。
九、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帮助教师评价、管理学生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电脑中建立学生档案、成绩单、心理健康调查、典型个案等,还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资料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案例分析等,使教学与管理更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学科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成绩建立表格进行量化分析,从表格中可以分析哪些同学进步了,哪些同学退步了,哪些同学成绩一直不错,哪些同学学习不见起色等。教师可以从这些有形的数据中更了解这些学生。再如:为了做到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负责,班主任可以建立心理健康跟踪调查,如果班主任在新的学期在不跟班的情况下,可以把这些资料交给新的班主任,使这些学生在教师科学的教育下更健康地成长。
总之,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这不仅需要教师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驾驭能力,我相信只要努力、不断实践,并且耕耘,我们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会更加完善。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的九点思考反映信息技术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信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的探讨,有人喜欢借用教学的一般原则,并稍加解释。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原则有其特殊性——个性,是共性要求与个性要求的统一。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的“个性要求”主要有:技术性,强调信息技术与工具的运用,强调教学手段和内容的高科技含量。素质性,强调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整合性,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度,强调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优化。发展性,强调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必须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而不断调整,强调所有信息技术教学活动都必须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体系的提出,还要注意各原则的相适性、完备性和原则本身的独立性、简练性、针对性等。据此,信息技术教学原则体系可以表述为如下九条:
任务驱动与问题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该原则强调,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布置,也要注重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既要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追求学生创新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培养。既要运用接受性学习,也要加强理解性学习。努力使学习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在驱动力共同发挥作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 该原则强调,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两张皮的现象,使信息技术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要把教学改革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要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虚拟教学与现实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该原则强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利用多媒体与网络学习环境进行虚拟教学,拓展教学时空,要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节省教育成本。同时,也要重视教师面授、学生间的直接讨论与综合实践等现实的教学,加强直接交流与即时反馈。要避免虚拟学习中的情感冷漠与情景变异,也要避免传统教学中的“少”、“慢”、“差”、“费”。
开放学习与统一规量相结合的原则 该原则强调,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施模式与评价管理中,既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创造、自愿参与、自我评价,也要重视教师的具体指导与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学绩效考评的统一要求。
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该原则强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既要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学习,也要重视具体操作、工具运用技能的学习。既要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也要重视能力体系的形成。既要重视书本知识、间接经验的掌握,也要重视实践创造与直接经验的积累。以优化学习、培养信息素质为根本宗旨的原则 该原则强调,要牢记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为中心,努力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质。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门面”、盲目追求“高”、“精”、“尖”与滥用。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该原则强调,要充分发挥实物直观、模象直观与语言直观的综合作用,要加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直观形象性,可以化解教学难点,减少教学坡度,提高记忆效果,但应注意避免使教学表层化、肤浅化。适当加大学习难度,特别是抽象思维的难度,对于高年级学生、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知识、情感、技能多目标统一的原则 该原则强调,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选择中,要处理好知识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的关系,使多种目标统一到信息素质培养这一根本目标之中。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实施中,要注意每一教学活动的多功能性和各教学环节组合的科学性,使知、情、技多种目标都能有效地实现。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的九点思考:效益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 该原则强调,信息技术教学要重视成本效益分析。既要考虑教学效益、社会效益,也要考虑教学的人力成本、物资设备消耗与经费投入。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摘要] 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在信息技术高速更新换代的时代,我们的信息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学会合作,善于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一、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二、明确合作小组的分工协作,;三、建立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四、形成正确的评价,培养良好品质, 这样才能进行多角度的探索、尝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分工协作、平等、和谐、民主、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在信息技术高速更新换代的时代,我们的信息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学会合作,善于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这种背景下,我把“小组合作学习”引到我的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本人在进行《多媒体幻灯片创作》教学中的探索,浅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
一、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要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起探索性的个性化的主体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小组的组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小组合作成功的关键。有的老师只是简单根据座位的安排,同桌或前后组合作,而不顾及学生的性格、学识、能力、家庭背景等因素,小组中有时只是一两个学生合作,那些学困生坐着不说,有时小组成员性格不和,不愿合作。而我在本教学内容组建合作小组时,小组成员控制在4-6人之内,我先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然后我再综合男女生心理与生理差异、能力与智力差异及个性与气质差异等方面情况,以及结合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所掌握的哪些同学演示文稿操作水平高些、哪些同学富有创意、哪些同学语文水平好些等各方面的能力知识水平进行更加合理的调换搭配,更有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提高合作效率。如:小组间既要有男,又有女,既要有能力强的,又要有能力弱的,既要有性格内向的,也要有性格外向的。当然有时能力强的学生对学困生的帮助是有限的,我们也常常看到能力强的学生津津乐道,而学困生却默默无语,但通过我们合理搭理,优劣互补,充分发挥每一个同学的闪光点,结合小组合作学习,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这时我们也可以组建各方面相差不大的学生,让他们有“共同的话题”,他们合作时同样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如在五年级学生创作综合多媒体作品时,考虑到需要多种综合技能,而单一个学生可能存在某一方面能力的欠缺,因此,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了解把各个方面能力较好的进行分配组合,力求每一组都包含有美术、语文水平、资料搜索、幻灯片制作技能等各方面的同学组合起来,这样,我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组成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的“最佳拍档”。
二、明确合作小组的分工协作
小组合作就是要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达到最优化,因此合作小组的运作好坏与否都直接影响着教与学的最终成效。由于组员的学习能力不同,有的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故而为了防止合作小组变成好的学生的个人行为,中差生只能做听众、当陪衬,失去了锻炼的机会。所以一定要明确分工,让学生各司其职,各显所能,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提高,这样合作才有章可循小组,所以我在本节演示文稿创作学习中,结合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是分工负责,如有的同学操作水平高些,可以作为主要创作者,有些同学语文水平好些,可以担任资料搜集整理工作,有时同学操作能力较弱,但对绘画有一定兴趣,可以作为美工角色,目的就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为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如在综合多媒体制作中,由于组员里包含各个方面都较好的同学,因此各组都分配好各自负责的任务,同组间以某一方面好的同学为主,其他同学配合,这样各人有各人的发光点,各人发挥各自的优势。因此在活动中,一定要明确合作小组内各人的分工,每人要各司其职。让他们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三、建立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倡导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信息技术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思想的贯彻一样,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虽然小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才是真正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使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某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方面学习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因此我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创作时,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当中,真诚地和学生探讨问题,如这个演示文稿怎样排版好些呀,图片放在什么位置较美观呀,可以添加什么的特色内容等等,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倾听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不时对合作得比较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对一些小组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好的点子和好的想法及时进行鼓励支持。只要教师给小组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展开合作学习,使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就会撞击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乐趣和带来的成功感受。
四、形成正确的评价,培养良好品质。
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参与者不仅充分表现自我,而且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接受他人的评价,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因此我在合作小组评价方面采用“综合评价”,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性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对于组内成员来说,是他们之间的合作,但对于组与组之间来说,还必须有竞争。因此在“综合评价”中我设置了两部分的评价体系,一是组内之间的评价,作为一个合作群体,能否做到合作无间,能否做到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价值,组员间能否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以团队为整体,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便会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带动性格内向不爱发言的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而战。二是组与组之间的评价。成立合作小组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发挥团队协作的基础上,以最优异成绩完成任务,因此小组合作的作品优劣就成为组与组之间评价的核心。只有建立“组内是合作,组间有竞争”的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对于表现好的小组,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激发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
这样, 通过小组合作模式,解决了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问题,同时在教学中能面向全体,兼顾个别,使每个学生都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点,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打造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课堂。(编辑:圆圆)
教学网站论文:教学网站视觉设计方法探究 【摘要】教学网站教学效果的优劣与否不仅在于其丰富的教学资源,...
浅谈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拓展农村中学生时事政治视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效能 摘 要:以本校高中学...
本文首先对德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然后简单阐述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现状,最后对学前教育过程中德育的渗透...
学习动机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激发学生学习行动的外部因素,而内在动机指的是支撑学生...
课程与教学论文:对初中历史教学经验与课程内容思考 一、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利用有助于历史课程内容的理解...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职高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摘 要: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