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7 04:03: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企业经营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每个石油企业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也就是说风险在每个石油企业当中都是客观存在的。同时,风险在企业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如果说是要想完全的消除风险或者说是去掉其所带来的影响,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怎样才能降低经营中所遇到的风险,是每个企业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这样一来,进行风险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1经营风险的内涵
所谓风险就是在一种情况下,各种结果的一个波动或者是变化的程度。风险在实际当中具有两面性,有时候风险可以让投资人得到相应的效益;在很多时候,它也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本文所讨论的经营风险是指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所遇到的或者说是可能会遇到的对企业有不利影响的事情,也就是在实际中风险所带给我们损失的那一面。经营风险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在实际的生产当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经营风险,主要有市场销售稳定性、产品成本水平等。
2石油企业经营风险的表现
自从1993年,我国开始变成石油净进口国家,从这以后我国每年的原油进口量不断增加,2014年的石油进口量就已经达到3.1亿吨。随着油气资源的不断开发,其量也在不断的减少,我们将面临着更大的资源短缺风险。对于跨国石油公司来说,在经营过程所遇到的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和勘探开发风险。政治风险一般来说都是和东道主国家以及其中的恐怖主义相关,经过相关的调查以及统计可知,跨国公司[1]在这其中都处于一种被动的或者说是对自己不利的状态。比如在非洲、中东等政权更迭和战乱地区的石油投资,政治风险较大。勘探开发风险一般来说主要由于受当地环境、地质、技术等影响,出现的投资亏损,甚至面临项目停顿危机。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的提升,我们迎来以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数据质量的高低影响企业管理层进行监控生产、优化运行、经营决策的方案制定。企业习惯于对照计划指标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容易忽略对生产实际数据的分析,不利于解决生产过程的差错和生产管理的持续改进。另外,企业预算管理系统与相关系统优化整合不明显,预算管理引领、约束作用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对生产投入产出调节功能不明显,联合考核机制运行不成熟,制约了预算对效益管理导向性作用的发挥。目前国际油价持续处于低位运行,对石油企业形成了冲击,企业经济效益压力巨大。所以,面对国际油价持续低迷这个新常态,如何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2],成为石油企业研究的重要问题。
3风险管理措施
3.1加强风险管理信息收集。风险管理第一个措施就是加强信息收集,取得比较全面的风险信息,通过对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做好相应的迎接挑战的准备。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数十个国家都有油气项目,应该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和筛选,分析风险,确定以后的投资重点。一是选择探明储量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投资;二是选择开采方便和产量增加快的国家投资,例如选择近5年石油增量较快的国家,增加对这些国家的石油投资,尽快增加石油产出,以保障价格稳定。
3.2利用数据分析创造利润。生产计划是企业平稳生产的依据,要根据国内外市场、同期生产统计结果、生产运行情况等因素,及时进行生产计划的动态调整,使生产经营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实现有序衔接和统一。利用大数据分析创新企业统计计划管理,找准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措施点,将计划经营目标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效益目标,形成生产全过程的信息跟踪、优化控制和精细管理。通过提供全面、详实、准确的生产数据,支撑企业生产决策,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加企业利润。
3.3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形成以市场导向为核心的效益管控氛围,将边际贡献管理方法融入企业预算管理体系,构建企业效益管控责任组织体系。依据日检查、旬分析、月考核的分系统评价、分层级落实的动态运行监控、考核机制,形成系统优化、持续改善的预算管理机制,实现整体把控效益、配置资源,以适应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对经济效益执行差异较大的重点项目及时进行跟踪分析,寻找差异原因,提出改进意见,从而改善内>!
3.4引进风险控制管理人才。在风险控制以及管理方面要积极引进人才,建立风险评估管理团队,才能加强对风险的控制以及相关的管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导致我们在竞争当中不具有优势地位。随着我国石油行业的不断发展和与国际进行接轨,我们逐渐认识到对风险进行管理评估的重要性,并在这些方面进行相应的改进,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夺得主动权。现在我国的许多石油公司都在大量引进具有风险评估管理方面的人才,并且提供各个方面的培训工作,以便能够对实际中的风险进行恰当的管理。
4结语
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需要风险的评估管理,另外对风险进行管理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才能够更好的应对实际中的许多风险,让企业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通过文章对风险评估以及管理各个方面的研究指出了方法,对石油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商品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物资空间移动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扩展,因而对于物流活动的效率、物流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信息化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物流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度化,要求物流服务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优化企业的经营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发新型物流服务,以适应物流市场的变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现代物流企业是指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采用现代物流的组织方式和现代物流技术,为客户提供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合理化水平的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现代物流企业在经营理念、运作模式、服务内容、信息化程度、物流技术、企业制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以反应快速化、服务系列化、作业规范化、目标系统化、手段现代化、组织网络化的显著特征区别于传统物流企业。
现代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用物流功能要素进行生产经营并获得收益的业务运作方式。经营模式是企业盈利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个成功的经营模式,企业才可能获得盈利。物流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研究,对于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寻找新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物流企业经营现状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市场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物流企业,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开始向物流领域拓展,新兴物流企业大量涌现。国外物流企业也看好中国的物流市场,加快在中国市场的拓展速度。物流业形成了多种类型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但与物流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仍处在发展初期,物流企业发展还很不成熟,主要体现在现代物流理念淡薄,经营观念落后,缺乏现代物流服务模式的开拓创新。
据有关机构统计,近年来,我国新增物流企业的数量每年以16%—25%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国已有70万家与物流有关的企业和机构,但从网络、功能、管理、服务、业绩等方面综合评估,真正实力超群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却寥寥无几。据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和美智管理顾问公司所做的第三次物流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在调查的50多家企业中没有一家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物流企业的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缺乏满足客户的个性化物流需求的能力。现代物流的本质是服务,物流企业的目标就是要满足货主企业向其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在服务能力上,还是在服务质量上都要以货主满意为目标。随着工商企业物流理念的成熟,他们在要求提供运输、仓储等一般性服务外,还希望物流企业提供物流网络设计、库存管理、订货管理、流通加工、定单处理、信息服务等一系列的增值服务。然而,国内只有极少数企业可以提供此类物流增值服务。调查数据表明,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收益的85%来自基础性服务,诸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等,增值服务及物流信息服务等的收益只占15%。
从表面上看,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服务内容单一,物流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等方面,但通过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物流企业缺乏对现代物流深层次的研究,缺乏成熟的、适合客户需要的经营模式。
二、先进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分析
以中远物流、中外运物流、招商局物流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先进物流企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应对国外企业的冲击,结合自身优势,在开展现代物流服务的过程中探索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经营模式。笔者走访调研了数十家先进的物流企业,掌握大量企业经营运作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八种具有借鉴意义的模式。
1.物流服务延伸模式
所谓物流服务延伸模式,是指在现有物流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向两端延伸,向客户提供更加完善和全面的物流服务,从而提高物流服务的附加价值,满足客户高层次物流需求的经营模式。如,仓储企业利用掌握的货源,通过购买部分车辆或者整合社会车辆从事配送服务;运输企业在完成货物的线路运输之后,根据客户的要求从事货物的临时保管和配送。这种模式对于从事单一功能物流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来说,不仅可以拓展物流服务的范围,而且达到提高物流服务层次的目的。
2.行业物流服务模式
行业物流服务模式是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在拥有丰富目标行业经验和对客户需求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在某一行业领域内,提供全程或部分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主要特点是将物流服务的对象分为几个特定的行业领域,然后对这个行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掌握该行业的物流运作特性,提供具有特色的专业服务。行业物流服务模式集企业的经营理念、业务、管理、人才、资金等各方面优势于一体,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
商业运作方式决定着物流服务方式,只有深入掌握了目标行业或项目的具体特征,才能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实际上,行业物流服务模式体现了细分物流市场的特征。物流企业必须不断研究目标市场行业的物流特点和发展趋势,成为这些行业的物流服务专家。在全球,也只有极少数企业能进行所有种类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绝大多数物流企业都可采用目标集聚战略,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各有侧重地展开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务。
在国内,行业物流服务是近年来我国物流市场发展的一个趋势,服装、家电、医药、书籍、日用品、汽车、电子产品等行业或领域纷纷释放物流需求,极大的丰富了物流市场。
3.项目物流服务模式
项目物流是指为具体的项目提供全程物流服务的模式。这类需求主要集中在我国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综合性的展会、运动会中,如三峡水电站、秦山核电站、国家
体育馆等基建项目以及奥运会、展览会等大宗商品的运输物流服务,实施这种模式的物流企业必须具备丰富的物流运作经验和强大的企业实力。“中外运物流”在项目物流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长期以来,中外运在国内外建设起完善的业务经营网络,在为国内各大外贸公司提供全面运输管理服务的同时,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生产物资实行国际多式联运,同时为我国大型国际展览会、博览会和运动会承担物品运输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4.定制式物流服务模式
定制物流服务是指将物流服务具体到某个客户,为该客户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销售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程物流服务模式,涉及到储存、运输、加工、包装、配送、咨询等全部业务,甚至还包括订单管理、库存管理、供应商协调等在内的其他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强调与客户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采用定制式服务模式不仅能保证物流企业有稳定的业务,而且能节省企业的运作成本。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为其确定最合适的物流运作方案,以最低的成本提供高效的服务。
北京星网物流中心是由“金鹰公司”(MSAS和Sinotrans在1996年成立的合资公司)专门为诺基亚公司兴建的物流设施,它坐落在诺基亚星网工业园内,将园区内诺基亚的区域供应商和制造厂商紧密的连接在一起,通过“金鹰公司”提供的无缝隙供应链解决方案,降低整个园区内企业的供应链成本,实现低成本运营目标。
5.物流咨询服务模式
物流咨询服务模式是指利用专业人才优势,深入到企业内部,为其提供市场调查分析,物流系统规划、成本控制、企业流程再造等相关服务的经营模式。企业在为客户提供物流咨询服务的同时,帮助企业整合业务流程与供应链上下游关系,进而提供全套的物流解决方案。企业通过物流咨询带动其他物流服务的销售,区别于一般仓储、运输企业的简单化服务,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在具体的业务运作中,可以采用大客户经理负责制来实施物流咨询服务。大客户经理要针对每个客户的不同特点,成立独立的项目组,组织行业专家、大客户代表、作业管理部门、项目经理等人员,从始至终负责整个项目的销售、方案设计与服务实施,保证项目的实施效果,提高客户满意度。实践证明,这种站在客户角度考虑问题,与客户结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业务运作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6.物流管理输出模式
物流管理输出模式是指物流企业在拓展国内企业市场时,强调自己为客户企业提供物流管理与运作的技术指导,由物流企业接管客户企业的物流设施或者成立合资公司承担物流具体运作任务的服务模式。采用管理输出方式时,可有效减少客户企业内部物流运作与管理人员的抵制,使双方更好的开展合作。采用物流管理输出模式时,可以利用客户企业原有设备、网络和人员,大幅减少投资,并迅速获取运作能力,加快相应市场需求的速度。在运作时,可以有两种方式
(1)系统接管客户物流资产:如果客户在某地区已有车辆、设施、员工等物流资产,而物流企业在该地区又需要建立物流系统,则可以全盘买进客户的物流资产,接管并拥有客户的物流系统甚至接受客户的员工。接管后,物流系统可以在为该客户服务的同时为其它客户服务,通过资源共享以改进利用率并分担管理成本。
(2)与客户合资成立物流公司:物流企业与客户共建合资物流公司的方式,既使客户保留物流设施的部分产权,并在物流作业中保持参与,以加强对物流过程的有效控制;又注入了专业物流公司的资本和技能,使物流企业在物流服务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招商局物流集团与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便是物流管理输出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招商局物流集团通过对青啤发展现状和其他多方信息的分析,结合青啤自身拥有大量物流设施、设备与人员的实际情况,提出与青啤成立合资物流公司,购买或租赁青啤原有物流设施、设备,并接收青啤原有运作和管理人员。这种模式确保了招商局物流能够将其较为先进的现代物流理念、员工分配制度、操作流程的再造方法,渐进地、完整地灌输到合资公司的物流管理中。合资公司开始运作的三周时间内,青啤原有车辆利用率就提高了60%,每年仅公路运输就将为青啤节省物流成本近700万元。
7.物流连锁经营模式
物流连锁经营是指特许者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包括服务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方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的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者支付相应费用的物流经营形式。物流连锁经营借鉴了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以迅速的扩大企业规模,实现汇集资金、人才、客户资源的目标,同时在连锁企业内部,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更大程度的整合物流资源,用以支持管理和业务操作,为客户提供全程的物流服务。
锦程国际物流集团从2000年开始物流连锁经营的尝试,将商业中加盟连锁的经营理念引入到物流业,创造出了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持,以加盟连锁的形式进行物理网络扩张的经营模式,使公司迅速汇集了资金、人才和客户资源,扩大了企业规模。
8.物流战略联盟模式
物流联盟模式是指物流企业为了达到比单独从事物流服务更好的效果,相互之间形成互相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关系的经营模式。国内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自身力量薄弱,难以与大型跨国物流企业竞争,因此,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是相互之间的横向或纵向联盟。这种自发的资源整合方式,经过有效的重组联合,依靠各自的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合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在企业规模和信息化建设两个方面进行提高,形成规模优势和信息网络化,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有机结合,从而使企业在物流服务领域实现质的突破,形成一个高层次、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在战略联盟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而将附加价值低的功能虚拟化。虚拟经营能够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实现企业的精简高效,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广州海元物流公司就是中小 型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的成功典范,它是由31家优秀的专线运输公司资产重组后建立的现代化物流企业,在全国拥有376个分公司,并且建立了海元物流信息系统,推出了京广物流带、广沪物流带、广渝物流带等服务区域。“海元模式”是中小型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新模式,为中小型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借鉴。
三、对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几点思考
1.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成功的关键
在物流市场被普遍看作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市场以后,进入物流行业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多,行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竞争已经由单纯的价格竞争开始走向服务质量和服务层次的竞争。此外,我国加入WTO以后,已经陆续开放了部分物流市场,一些跨国物流企业,如马士基、UPS等相继进入中国,国内的物流企业面临着来自跨国物流公司和国外物流资本的挑战。今后的五至十年,将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物流行业将重新洗牌。通过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创新而被淘汰出局;那些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企业则会打牢市场根基,确立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通过企业整合、重组,将会在各个地区产生若干家大型的现代物流企业。其中,有的将会成为具有全国性物流网络,能够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前面所述的几种经营模式,便是那些具备勇于开拓创新精神和敏锐市场洞察力的企业成功经验的总结。这说明,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成功的经营模式是企业获得盈利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传统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目标就是寻求一种新的盈利模式,只有找到了适合于企业的经营模式,传统储运企业才真正完成了转变。
2.经营模式是现代物流服务理念的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顾客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企业对于物流服务的准时性、及时性、全面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物流企业针对客户的经营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在提供服务时,要仔细分析客户的需求,了解客户的经营规律,以便提供精确的物流服务。经营模式体现了物流企业的现代物流服务理念,企业在为顾客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必须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思考物流合理化问题。
行业物流服务模式和项目物流服务模式将物流服务具体到每个行业或具体项目,物流服务是建立在对目标行业或项目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的,由于掌握了行业的运作特性和客户的具体要求,因此,可以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物流连锁经营模式和物流战略联盟模式体现了物流企业间横向联合或纵向联合的经营思想,通过行业内部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不同的经营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竞争策略和企业各自的特点,以及资源优势。但是,无论采用哪种经营模式,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需求。
3.经营模式的选择要结合物流企业实际
能适用于多个企业,关键是经营模式必须与企业实际相适应。因此,企业在选择经营模式时要注意结合自身优势,对物流市场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同时,依托原有资源,利用现代物流理念来改善企业的经营,使选择的经营模式能够给企业带来最佳的经济效益。例如,大量中小型、采用传统物流手段的物流企业,他们不具备实施项目物流或物流咨询服务的能力,但可以采用加盟连锁或者物流联盟的形式,依托在大型物流企业周围,提供专业性、阶段性的物流服务。经营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企业可以选择多种经营模式,一种经营模式也可.
摘要:网络经济是建立在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形态。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模式和营销渠道出现了新的变化,把握这些新变化并改进我国企业经营的渠道策略,有利于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目标。
关键词:网络经济;企业经营模式;营销渠道
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的经营模式正在发展根本性的转变。
1、从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
在农业经济时代,生产者与消费者距离非常近,甚至是合一的,他可以制作出非常合乎使用者要求的东西。到了工业经济时代,专业化的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单位成本,形成了规模经济。分工越来越细,环节愈来愈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越来越远,消费者的需求常常由于过长的生产销售链而不为生产者所知。从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到市场营销观念的演进,我们可以看到工业社会为克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分离而作出的努力。但由于科技手段的限制,这种分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和,却无法完全消除。
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规模生产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数字化网络改变了一对多的关系和生产者的统治地位,使用者重新加入到生产中。通过因特网提供的企业与顾客即时双向的交流通道,全球各地的顾客可以随时了解一个企业的产品或业务,获得基于信息的服务,提出反馈意见,发出订单乃至根据自己的需求参与产品的设计。这样,企业的产品虽然可能由于顾客的个性化定制而各不相同,但由于网络的作用而仍然享有大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生产者和消费者因为工业革命而离异,现在却由于网络时代的大规模定制而破镜重圆。融合了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制作的优点,大规模定制使得网络经济时代的产品藉着信息技术,使生产者把商品和服务的生产链的末端交到消费者手中,不仅享有更低的成本,而且无比贴近顾客需求。正如亨利·福特首倡大规模生产(MaProduction)并成为其代表一样,戴尔是大规模定制(MaCustomization)的先驱者和典型。
2.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
工业经济向网络经济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表现为经济重心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换。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使得它的产出和就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使服务业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经合组织成员国净增的6500万个工作岗位中,95%都是由服务业提供的。网络经济是信息占主导地位的服务型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服务性工作,与工业经济时代的服务性工作不同,后者仅限于生产辅助性服务(如交通设施、银行等)和个人服务(如商业零售、家政服务等),而前者共包含4个层面:个人性服务;商业服务;交通运输、通信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服务;信息、教育、卫生、研究和政府部门的服务。这些部门的中心任务是创造、处理和分配信息。其中前3个层面在工业社会也有涉及,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正是第4个层面服务的增加。
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从产品质量和成本方面的竞争转到服务质量上。IBM公司表示,该公司不是在从事电脑制造,而是在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服务。比尔·盖茨认为,今后微软80%的利润将来自产品销售后的各种升级换代和维修咨询等服务,只有20%的利润来自产品销售本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发展迅猛,日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目前的经营额已超过全球贸易总额的1/5。而从服务贸易内部的构成来看,保险、银行和通信等业务增长尤快,超过了传统占首要地位的旅游和运输,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了46%。
3、从实体经营到虚拟经营
虚拟化经营也是一种通过专业化生产提高效率的行为,虚拟化这一崭新的企业组织和经营方式,正在为世界经济提供一个全新的、倍增了的拓展空间。网络经济从两个方面引发了虚拟化经营的出现。首先,国际互联网给虚拟化经营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企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可以仅保留最为关键的功能,而将其他功能通过各种方式如联合、委托、外包等,借助外部的资源力量进行整合来实现。其次,市场情况和竞争方式的新特点,形成了对虚拟化经营的内在需求。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以服务取胜的竞争条件,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富有弹性的动态组织结构,即需要建立虚拟企业。虚拟企业有如下优势:有利于技术开发,有利于拓展市场,有利于共同筹资,有利于精简机构,有利于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多元化经营,有利于组建企业集团。
4.从互相竞争到双赢合作
工业经济向网络经济转变过程中,企业从竞争到合作,从"零利"到"双赢",合作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基本思路。方式多种多样:兼并、收购、上下游整合、合资、技术转让以及各种各样形式的战略联盟;对象也各色各样:客户、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以合作代替竞争作为企业经营的新思路,源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商品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物质商品的特性:首先,信息商品具有可重复使用性,信息商品的使用并不像物质商品的使用那样会被消耗掉。其次,信息商品具有不完全排他性。所有物质商品都具有排他性,但你拥有一种信息,不排除他人同时拥有此信息。另外,网络技术为企业实施该战略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条件。通过因特网,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可以应用EDI等信息系统实现彼此的资料互换、信息共享,联合进行产品开发、生产、营销,以及售后服务。
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的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在网络经济条件下,面对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企业营销渠道出现了新的变革趋势。
1、营销渠道的结构性优势日趋突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营销渠道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一个对目标市场全方位覆盖、全渠道控制的营销渠道是绝大多数产品取得成功的先决因素。而随着现代零售商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厂商的营销渠道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商品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生产商由于能为社会提供稀缺的商品而在渠道内处于支配地位。但是,市场格局的变化使营销渠道系统内权力由生产商转向零售商,零售商逐渐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市场供求发展为有效供给大于有效需求的买方市场,消费者成为稀缺资源,由于零售商处于渠道的最前沿,最能够接近和直接影响目标市场顾客,因而成为产品流向市场的"守门人"。其次,零售商通过扩张、兼并、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急剧扩张规模,零售商的集中程度大大提高。如1996年美国"R"玩具公司销售的产品占美国玩具市场的20%。零售商实力的日益壮大增强了他们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结构性优势,使厂商在整个价值链系统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再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地区之间销售渠道的差别正日趋减少。超级市场、连锁商店和直复营销等形式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许多巨型零售机构把自己的销售网络扩大到世界各地。零售商业的国际化发展,反过来进一步带动了生产商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但伴随而来的是,生产商的国际化也更加依赖渠道网络的国际化。
2.渠道组成结构向扁平化方向转变。传统的销售渠道结构呈金字塔式,存在着许多不可克服的缺点:一是厂家难以有效地控制销售渠道;二是多层结构有碍于效率的提高,且臃肿的渠道不利于形成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三是单项式、多层次的流通使得信息不能准确、及时反馈;四是厂家的销售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落实。因而,许多企业正将销售渠道改为扁平化的结构,即销售渠道越来越短、销售网点则越来越多。
渠道扁平化作为一种销售模式,简化了销售过程,缩减了销售成本,使企业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但扁平化并非是简单地减少哪一具体销售环节,而是要对原有的供应链进行优化,剔除供应链中没有增值的环节,使供应链向价值链转变。供应链管理最优化将是未来厂商、分销商、电子商务营运商经营成功的关键之一。要做到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客户服务网、互联网五网合一。借助互联网,把产品销售、物流控制、信息沟通、客户管理及意见反馈有机结合起来,使传统分销模式向电子分销模式转化,利用电子商务来解决传统渠道的低效率运作,以求以最短的供应链、最快的反应链、最低的成本来进行运作。
3、营销渠道终端的个性化。针对消费者的产品定制不仅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没有产品积压,而且个性化的产品价格缺乏弹性,所以可以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如伊莱克斯冰箱,可以按照消费者的偏好换门板,正是凭着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进入中国市场的短短几个月中,市场占有率已进入同类家电行业的前五名。福特汽车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工业化时代大规模、低成本的无差异营销的案例,但是在1999年9月,福特开始发起网上计划,消费者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零部件、车型、可信赖的分销商和保险服务等,瞬间就可以完成个性化的定购。相反,看不见消费者差异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将难以生存。
4.新型营销渠道的拓展与延伸。网络经济推动了渠道的变革,因特网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空间,在这个由数以万计的计算机主机和光纤、电话线连接起来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进行测览商品、订货、付款、交货、广告、市场调查等一系列的商务活动。这种新型渠道的突出优势在于其便捷性和透明度。供求双方同时在网上进行交易,节省了中间环节的成本,供求信息能够及时获得沟通,对双方都具有较大吸引力。
5.注重渠道成员的客户关系管理。由于争取一个新顾客的成本要大大高于保持老顾客的成本,所以建立同顾客之间的联系,并管理这些事关顾客和公司利益的关系就显的尤为重要。关系营销的中心就是顾客品牌的忠诚。据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顾客的忠诚度提高5%,企业的利润就增加25%。经济全球化时代,网络的运用更加普遍,通过开发数据库软件,可以建立起目标客户群的档案.针对具体目标客户的特点进行"一对一"营销。如亚马逊的网上书店,就是以低成本建立了庞大的客户数据库,利用顾客以前购物的信息,巧妙的提醒顾客去浏览可能会引发兴趣的其他书籍等。今天的营销方法不再是强加信息给顾客,而是试图吸引消费者的兴趣,获得他们的许可,然后同他们开展产品的对话: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关于产品的信息,通过实行一种"许可营销"来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传统的营销渠道模式和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全球一体化、需求多样化、消费个性化的市场了。因此,对中国企业的营销渠道进行适当的改进,必将更加有利于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实现"走出去"战略目标。
1、政府的信息网络建设。政府要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改进贸易实务的运作方式,使电子商务进入贸易的各个流通环节。首先,可以运用电子数据交换的方式改进通关流程,进出口企业与海关计算机联网,通过网络数据的传输进行申报、审核、复核、下达指令等,加快通关速度,降低贸易成本。其次,通过电子数据交换改进物流系统,使运输、仓储信息、交通联合起来,实现运输革命。最后,使电子方式进入国际贸易的支付环节,从而单证的审核、付款、交付都可以通过网络银行得以实现,使跨国经营企业的营销渠填更加快捷、流畅。
2.企业的供应链再造。供应链再造是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会出现一种由不同层次的供应商组成的供应等级结构,供应范围不仅涉及原料,而且涉及零部件甚至整个生产系统。一方面企业要精心挑选供应商,通过收购、战略联盟、合资等方式与供应商形成紧密的关系,使供应链变得合理;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只控制核心能力,而将非核心能力的业务虚拟化,外包给专门的供应商,即对其业务流程和服务进行区域和全球的整合。21世纪,已经进入了快速反应的供应链阶段,通过电子商务手段与合伙者形成物流、信息流的无缝连接,通过对供应商的培训整合他们的能力,以达到对消费者需求的准确、快速反应。如戴尔公司通过互联网与几百个供应商相连,每隔两个小时经因特网向仓库发出部件需要 通知,从定单的下达到电脑部件的个性化组装,再到消费者收到电脑往往在一周之内。因此国内企业可以适当的参照他们的运作方式,与供应商建立稳固的战略伙伴关系,对于一些标准化的大件出口商品,可以实行根据顾客的不同要求定制化的生产方式。
3、建立扁平化的渠道结构。渠道扁平化作为潮流,是市场规则使然,最大限度地减少供应链环节,降低成本,提升利润,同时给渠道合作伙伴盈利空间,是当代企业渠道建设和发展的方向。IBM公司面对经销商的直销计划和电子化支持的渠道策略就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也使得IBM渠道更加扁平化。分销渠道扁平化,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这应是今后我国企业分销渠道建设的共同追求。
4.与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商业竞争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只有与当地的合作企业建立起长期可依赖的关系,采取"双赢"战略,才能借助合作伙伴的渠道赢得市场地位。日本的三菱集团与德国奔驰公司在汽车、宇航、集成电路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得以在欧洲统一大市场建立之前就进入欧洲。作为回报,三菱集团帮助奔驰公司在日本建立起了销售网,双方各有所取。与当地企业合作,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市场占有,更要为对方提供广阔的赢利空间。如可口可乐在中国建立的合资企业只提供可乐原液,除此一不投资,二不出人,三不分利,但却对当地可乐企业的建设、生产和销售、宣传广告和职工福利等提供一切的支援和扶持,从而使可口可乐公司的利益深深根植于当地企业的利益之中。
5.建立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GRM),源于"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管理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销售、技术支持等与客户有关的工作部门。目标在于通过提供快速、周到、优质的服务来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通过优化面对客户的工作流程以减少获取客户和保留客户的成本,它关系到企业在未来怎样与客户和与潜在客户进行交流和互动。它可以帮助企业充分利用以客户为主的外部商业关系资源,扩展新的市场和业务渠道,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企业的赢利能力。“文秘站”版权所有
6.数据库营销。数据库营销指企业通过搜集和积累供应商、消费者的大量信息,经过处理后分析供应商、消费者的行为,给产品以精确定位,制订有效的营销计划。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整个营销渠道的整合都可以使用因特网,从而建立起与供应商、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密切联系。企业除了可以利用它加强同当地供应商的直接交流,建立快速反应供应链外,还可以建立网站,通过电子邮件加强消费者、经销商的直接交流和产品信息反馈,通过数据库建立目标客户的档案资料,灵活运用不同的直复营销手段进行客户关系管理。
7.实施品牌关系管理,提升和管理顾客资产。通过互动的、个性化的、长期的、以增加价值为目的的接触、交流与沟通,建立、维持以及增加品牌与其顾客之间的关系。品牌关系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或一种活动与努力,更是一种全新的品牌管理方法,它交叉了产品生命周期与顾客生命周期,将传统的纯粹收益管理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的收益管理,强调品牌与顾客之间的交流与关系。品牌关系管理是一种互动式的营销管理。在互动过程中,可以培养顾客的品牌体验与品牌感觉,进而提高顾客的品牌忠诚度,增强品牌与顾客之间的关系(顾客关系)。品牌关系管理帮助企业进行个性化的销售活动,让顾客融入销售流程,这不仅可以增加顾客的参与感,满足其个性化接触的需求,而且还能够降低交易成本。
一、样本、指标选取与研究思路
(一)样本选取与分组设计
数据样本截止2010年12月31日上市的创业板企业共154家企业,其中苏州恒久(300060)由于提供虚假材料而被中国证监会取消上市资格,募集资金返还投资者,剔除300029、300055、300113、300125极端数据,共计有效样本149家,其中有vc/pe支持的企业为86家,无vc/pe支持的企业为63家。(具体分布见表1)。
(二)指标选取
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条件中明确要求:企业要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发行人应当主营业务突出、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且应当主营业务突出……因此,在选取财务指标时综合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运营能力等因素,选取了下列指标,以综合评估企业经营绩效。每股收益(EPS),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衡量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及投资风险,是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据以评价企业盈利能力、预测企业成长潜力、进而做出相关经济决策的一项重要的财务指标。总资产收益率(ROA),衡量公司运用股东和债权人投入资金的效率指标,它可以考核公司运用这些资金进行经营的获得能力,在同行业之间具有可比性。因此,总资产收益率(ROA)比净资产收益率(ROE)在衡量公司获得能力方面更为有用。营业收入增长率(OIGR),是企业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与上年营业收入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营业收入的增减变动情况。营业收入增长率大于零,表明企业本年营业收入有所增长。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市场前景越好。总资产周转率(TAT),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周转率越大,说明总资产周转越快,反映销售能力越强。
(三)研究思路
为分析风险投资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本文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无风险资本支持对于企业在创业板IPO前经营绩效是否会产生实质性影响,风险资本的介入是否提升了企业经营绩效;第二、有无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在创业板IPO后,企业经营业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情况;第三、企业在创业板IPO后,风险投资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会产生如何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提出了下列假设:假设1、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在创业板IPO前经营绩效应好于无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假设2、企业在创业板IPO前后经营业绩应不会发生显着性变化;假设2a、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IPO前后经营业绩应稳定增长;假设2b、非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IPO前后经营业绩应稳定增长。
二、风险投资与企业经营绩效假设检验
(一)风险投资与非风险投资企业IPO前经营绩效比较分析
在分析风险投资与非风险投资对于企业经营是否产生影响时,本文采用了上市前两年的财务指标均值进行比较。2009年上市企业,选取2008年与2007年的均值;2010年上市企业,选取2009年与2008年的均值,把风险资本支持与非风险资本支持企业分两组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检验风险资本对创业板上市企业IPO前是否有显着性影响。从分析可看出88家风险资本支持的与66家风险资本支持的上市企业每股收益、营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无论是否无风险资本支持,上市前企业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三个财务指标无显着性差异,只是营业收入增长率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明显高于非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即假设1不成立。
(二)风险投资与企业IPO前后绩效检验
为了分析风险投资与非风险投资对于企业IPO后业绩有无影响,对IPO前一年、IPO当年及IPO后一年进一步分析比较。在分析是采用了上市前一年、上市当年及上市后一年的财务指标均值进行比较,2009年上市企业,选取2008年与2009年数据,2010年上市企业,选取2009年、2010年与2011年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从分析检验看,无论是否有风险资本的介入,企业在IPO前一年、IPO当年及IPO后一年,财务指标总体呈现单边递减的状况,企业IPO后的经营业绩明显低于上市前一年及上市当年,因此,假设2、2a、2b均不成立。
三、创业板企业
IPO前后经营绩效变化实证分析由于IPO前后,企业总资产收益率(ROA)发生了显着变化,而ROA更能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为此,本文将选取ROA为因变量,同时构建自变量(控制变量)来分析风险投资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如何的影响。在构建自变量时遵循选取了净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及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以这三个变量为分子,选择共同的分母总资产,定义净利润/总资产为总资产净利率、主营业务利润/总资产为总资产主营利润率、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总资产为总资产经营现金率。统计检验量相关检验系数分别为:调整R2=0.935,F=136.298,DW=1.636,有较好的拟合程度。对于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创业板上市公司:VC持股比例、VC持股时间、VC投资机构数、VC主要股东及保荐商声誉对企业经营业绩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而言,VC投资机构数越多,企业经营绩效越好,这也是资源配置的体现,资金流向成长价值高的企业;VC持股时间长,对于企业经营绩效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家风险投资机构控制企业股权10%以上,企业经营绩效要好一些;但如果多家风险投资机构同时介入一家企业,导致股权分散,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会产生负面影响。自证监会颁布证券公司分类评价后,保荐商在一定程度上看中的还不是企业经营绩效,更多的是发行承销费用。[7]
四、结论及思考
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否有风险投资支持,企业上市前,经营绩效较好,反映出来较好发展态势,但在IPO后企业经营绩效发生了显着性下降;风险投资对于企业经营绩效的下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IPO后,有无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在财务指标均值上并未表现出明显差距,由此可见:我国风险投资项目选择存在一定的问题,风险投资介入的可能并不是高成长企业,关注点可能是集中在风险资本的退出上;风险投资介入企业时间长短对于企业经营绩效会产生一定的作用,一家风险投资只有可控了企业10%以上的股权后,才会对经营绩效产生较好的效应,而一家多家机构同时持股,反而会引起股权分散,对经营控制权的争夺,无论是否出于风险投资的初衷考虑,会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负面影响。由此折射出我国创业板市场作为风险资本市场的一个子市场,是我国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及风险投资退出的一个重要平台,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推动企业成长,目前分析来看,其功能远未到初衷目的。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关键问题。它关系到我国企业能否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完善,经济能否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等重大改革课题,因此一直受到经济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本文所涉及的政企关系并不仅仅是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而是包含了所有性质的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一、我国政企关系的新变化
1. 政企关系类型日趋多样化
当前世界各国政府与企业关系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种是"警察与司机关系",政府与企业没有隶属关系,政府只需要告诉企业什麽是不该做,企业其余事情政府一律不过问不干涉。这种政企业关系在欧美发达国家比较普遍。第二种是"手足关系",即政府与企业之间相互依赖,官商一体。日本的政企关系属于该种类型。第三种是"父子关系",企业隶属于政府,不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政府对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拥有决定权。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企关系大致属于这种类型。
我国经过近20年的改革,政企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原来的纯粹的"父子关系",而是在逐步向包括上述三种类型的混合型政企关系过渡:政府与部分国有企业之间、一些乡镇政府与其所辖的乡镇企业之间依然保持着"父子关系";政府与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交通警与司机"的关系;一些地方政府与其所办的企业、部分乡镇政府与乡镇企业之间则形成了利害相关、生死与共的"手足关系",政府与企业一体,政府企具有了业化倾向。
2. 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日趋突出
以前,每当谈起政府与企业关系,首先想到的就是政府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但是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其他所有制企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支柱。政府与企业关系不再局限于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政府职能部门与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企业整体之间的关系日益引起关注。这是因为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特殊性:首先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涵盖所有专业领域;其次是职能部门仅仅在某些特定职能上与企业发生关系;第三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是随机的,非紧密性的;第四是职能部门视企业为均质的,不论企业性质如何,规模多大,都按同等方式平等对待;第五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多为由法律调整的法律关系,这种关系很难由行政手段调整。因此,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现阶段政企关系中的基本关系,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展到一定阶段后,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将是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全部内涵。
3. 企业与所在地政府之间的关系重要性增强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与上级主管政府之间的关系逐步理顺,而越来越多的与所在地政府之间发生关系,如就业、税收、企业社会负担的转移、企业支援地方建设等关系。同时,大型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也面临如何与所在地政府打交道、建立良好关系的问题。这些企业绝大部分的日常经济活动都发生在所在地,要受所在地政府约束与管辖。当地政府对企业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否顺利进行,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企业对当地政府的支持也会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4. 政企双方在职责上越位与缺位行为同时并存
政府的越位行为表现在与国有企业政企不分、干涉企业经营、乱收费等方面。其缺位行为表现在国有资产出资者缺位、公共服务提供者缺位、市场竞争监督者缺位等行为。企业的越位行为表现是一些国有企业私自处置企业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强迫企业职工购买企业股份等行为。其缺位行为表现有国有企业没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功能、企业不能按国家政策规定保障下岗职工权益、不履行保护环境职责产生严重污染以及偷税漏税等行为。
5. 政企关系的当事主体呈现多元化状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企业关系不再仅限于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是政府与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不只是企业与专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不仅要与主管政府打交道,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本部以及各分支机构所在地政府的关系。政企关系主体日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所呈现出的上述变化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对于我国的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来说,这些变化是新生事物,在处理双方关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影响良好政企关系的建立,从而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运行。
二、政企关系新变化产生的原因
1. 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对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变化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为适应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成为市场的主体,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成为能够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企业法人,从而与在法律上是
行政法人的政府具有平等的主体资格,两者之间不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法律上保证的这一平等关系,对政企关系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据。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政府职能进行转变以提高效率,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传统体制是下中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具有明显的弊端。其一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与其他职能高度集中在一起,缺少必要的独立性;其二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排斥和取代了市场机能,用经济计划和行政命令排斥和取代了市场机制;其三是强调用政府的经济职能(当然同时也使用其他职能)同时解决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问题,政府的经济计划和宏观管理直接"侵入"到企业的微观经营管理内部。这种状况直接阻碍了中国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转换政府职能以越来越成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要求。因此对政府职能进行了转变,经过其主要表现是:(1)部分专业经济管理机构改组为经济实体或行业协会,不再承担政府职能。(2)暂时保留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亦将生产经营权大幅度下放给企业,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机构和人员精简;(3)政府管理方式发生了初步转变,如减少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强化宏观调控职能等;(4)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实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离的新路。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政企关系的变化消除了一个直接障碍。
2.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引进了外资,也产生了同时产生了几种新新性质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资独资企业。这些企业与我国各级政府在一开始就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因而为我国原来单一的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增添了新的内容,也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了探索的渠道。
3. 所有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20 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沿着两条线进行的,一是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确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二是所有制改革,构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所有制基础。所有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到1997年迅速发展到占经济总量的1/4,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非国有制经济的壮大与发展,为政企关系的转变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出现,也是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出现了纷纭复杂的局面,导致了政企关系新变化的出现。
三、合理的企业与政府关系模式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对政企关系的转变前景十分关心,并纷纷提出了自己所希望的政企关系模式。综合起来看,合理的企也与政府关系应该具备以下原则:
1. 主体平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同样,政府是公共秩序的维护者,是依法行政的行政主体,是能够承担行政行为责任的行政法人。企业法人和行政法人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因而从主体资格上看是平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2. 法治原则。行政机关和企业是不同的主体,必然有不同的利益关系,调整这种关系的准则职能是法律。行政机关的活动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必然会影响私人利益,因此,行政活动职能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本机关的职责和权限行事,所实行的行政行为必须有充分确凿的证据并且符合法定程序。当行政权力被任意行使侵害企业权益时,企业有权要其行政机关补救或赔偿。企业也必须依法进行经营活动。
3. 权利、义务对等。政府的权利是征收税赋,义务是为纳税人提公共服务;企业的权利是获得政府的公共服务,义务是向政府交纳税赋。
4. 平等保护原则。在职能部门面前,不论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是企业法人,因此,任何企业依法经营都要受到平的保护,任何企业违反法律都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5. 高效原则。办事效率是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的表现,是政企关系是否协调的重要标志。政府办事效率搞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同时推动企业效率的提高。国际经验表明,高效、廉洁的政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起飞与发展的关键。因此政府的办事效率不仅是政府内部问题而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6. 经济原则。经济原则适用三种情况:
(1)政府机构设置应遵循经济原则。 一般来说,要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行政机构过小和公务员太少是不够的,但机构庞大人员冗肿也是不行的,因为会导致人浮于事、职责不清的问题,形成政府内部自我服务的恶性膨胀。因此,机构设置应考虑经费问题,尽可能的降低纳税人的负担或把有限的资源更多的应用于科学、教育、卫生等事业上去,造福于民。
(2)政府制定或实行某项法规、条例时,应综合对比该项实行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或经济效益以及带来的负效益,当社会效果大于负效应时才能实施,反之则不应该实施。
(3)行政机构及其公务人员在具体实施行政权利过程中,也应坚持经济原则,不给公民、企业及其他组织增加额外负担。
符合以上原则的政企关系,是我国深化改革过程中所应该追求的企业与政府关系。只有建立起这样的关系,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才有机会重振雄风,非国有经济才能为我国经济腾飞作出更大贡献。
一、股权集中度(SCR)
本文的股权集中度定义为一定时期内该企业前十大股东所持股票的比例。因为从股票的占有程度上我们可以看出该企业产权的变化状况,一般而言,股权集中度越高,该企业的产权就越稳定,这样股东就越有动力实行对该企业的权利,从而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提高企业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如果前十大股东所占的股权比较小,那么该企业的产权结构就不稳定,可能出现重大股权改变,这将给企业的日常经营带来影响。我们选取该指标主要就是为了检测一下产权稳定性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因此将股权集中度作为一个影响因素。2.数据来源本文研究的样本期间为2002年~2011年,样本期间内所有数据均来自于证券交易所及各个航运公司的年报,可以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及可靠性。
二、实证研究
1.Tobit回归
笔者前期研究成果表明,我国上市航运企业2002年~2011年的技术效率如下表,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将各个企业技术效率值作为因变量,将上述选取的5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设定Tobit模型,其表达式为:EFIit=C+β1GDPit+β2SEit+β3HCit+β4DEBTit+β5SCRit+εit模型中,因变量EFI代表每一家上市航运企业的技术效率值TE。自变量GDP我们取各年的国内生产总值;SE为企业的规模,我们取总资产的对数;HC为企业的人力资本,取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数;DEBT为企业年度资产负债率;SCR为股权集中度,取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C为常数项,β1、β2、β3、β4、β5为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εit为残差项,i代表企业数(i=1,2,3……15),t代表时期(t=2002,2003……2011)。
2.回归结果分析
(1)国内生产总值与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为显着正相关关系,GDP意味着国家宏观经济状况,而GDP与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正相关则说明宏观经济环境对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宏观经济状况良好,则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较高,当宏观经济遭受巨大冲击时,上市航运企业的经营效率也会出现下滑,例如,2008年的金融海啸对各国的实体经济都造成了重创,航运企业作为国际贸易发展的衍生产业,经营效率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仔细探究其中的关联,本文认为当宏观经济处于低迷状态时,各国国内消费水平下降,这不仅会抑制实体商品市场的需求量,而且对服务性产业的需求也会大幅减少。而航运企业面对危机造成的总需求巨幅减少,却不能撤掉其服务,只能坚持亏本经营,这便导致上市航运企业的成本支出相对提高,利润额下降,从而效率便随之下滑。因此,外围宏观经济对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呈现出正相关性。(2)企业规模对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为显着负相关。对于航运企业,企业规模越大不一定意味着市场势力越大,相反,企业规模的扩大还会导致成本支出增加。过去的几年,很多上市航运企业如中海海盛、天津港、长航油运等因为规模的盲目扩张而导致企业收益大幅下降甚至亏损。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航运企业之间的服务差异化程度很小,而且当地航运企业往往收发货更快,价格更低,规模的扩大竞争优势不明显。二是许多地区存在地方行政垄断,政府更加趋向于保护本地企业的发展,对本地企业来说等于获得了较大的竞争优势,而外来扩张的航运企业便处于劣势地位。所以,航运企业应该注重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根据自身特点对企业规模进行理性选择,规模大的航运企业不一定有效率。(3)人力资本对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为正相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以往的航运员工综合素质水平普遍较低,通过人数规模来盈利,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这很难再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因此哪个航运企业能最先拥有素质优秀的员工,其便掌握了国际航运的主动权。尽管目前来看人力资本的效果还并不显着,但是随着航运企业管理经验的不断成熟,对每个员工创造价值的能力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将会在国际航运的各个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今后的发展不能只依靠人多力量大,更多的是向管理要效率。(4)资产负债率与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呈显着的负相关。分析其中的原因,负债率过高往往经营压力较大,这将影响到企业的日常决策,因为负债率高了企业便不能保证资金的流动性良好,当面对投资决策的时候,为了维持适度的流动性,航运企业就不得不放弃部分盈利。因此,资产负债率与上市航运企业的经营效率成显着负相关。从整个航运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目的来说,良好的流动性跟盈利性都是必需的,但是两者的矛盾性要求我们分清主次,维持合理的流动性只是实现盈利的手段,所以上市航运企业应该保持适度的资产负债率。(5)股权集中度指标未通过z检验,说明股权集中度对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很小。我们往往认为股权集中度越高,在做各项决策时越及时、有效,从而更容易抓住市场机会,取得更好的效益,企业的经营效率就越高,而股权集中度低的航运公司,因为各个股东之间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又没有一股绝对性的影响力,因此企业的决策往往显得比较复杂,企业内各方利益博弈的同时,机会也会丧失,对企业的经营产生负面影响。但是通过检验我们发现结果并不是这样的,本文认为,股权集中度并不会对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产生太大影响,拥有公司的所有权不一定拥有直接控制权,企业经营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企业的高管,只要高管成员不变,对上市航运企业的经营效率是不会产生影响的。
三、结论及建议
在我国15家上市航运企业2002年~2011年间经营效率的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对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作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GDP与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正相关,说明宏观经济环境对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呈现出正相关性。企业规模与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为弱负相关,许多航运企业盲目的扩大规模而不能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一旦出现经济动荡,往往引发资金链断裂,导致巨亏。人力资本与上市航运企业的经营效率成弱正相关,而且今后人力资本的作用会继续显现出来。资产负债率对提高上市航运企业的经营效率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股权集中度对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很小,拥有公司的所有权不一定拥有直接控制权。
摘 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施低成本战略,全面降低企业成本,不仅需要在财务上认真细致的审视和管理,而且还要在市场中诚实守信,更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也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因为,低成本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性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需要标本兼治、切合实际地实施,才能最终实现。
关键词:企业经营 成本管理 诚实守信
在任何一家企业,成本管理都是财务工作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管理层非常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因为它与企业的赢利能力、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息息相关。从成本管理的角度看,精益生产的核心是杜绝浪费。我们看到在企业中其实浪费随处可见,不增加效益的活动比比皆是,那么我们如何加强成本管理呢? 精益生产的做法是从企业内部管理入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比如: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分析,然后通过优化流程将非增值作业剔除掉,以达到减少浪费的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把成本管理仅仅放在财务部门这个层面上是不够的,必须站在企业战略的角度审视成本管理问题。
所谓低成本战略又称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在提供相同的产品或服务时,通过在内部加强成本控制,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领域内把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使成本或费用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主要竞争对手,从而赢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或更高的利润,成为行业中成本领先者的一种竞争战略。
低成本战略成功实施,会给公司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更持久的成本优势,从而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由于企业成本低,公司可以利用低价格吸引力从竞争对手那里挖掘市场份额,在价格战中存活下来并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另一好处是,公司的低成本战略对于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形成了较高的进入障碍,从而吓退潜在的进入者;再者就是采用低成本经营战略,可以使本企业的产值利润率高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使企业有能力不断地进行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低成本战略是大多数企业参与竞争的重要前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施低成本战略,全面降低企业成本,不仅需要在财务上认真细致的审视和管理,更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也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因为,低成本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性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需要标本兼治、切合实际地实施,才能最终实现。
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长期竞争力无法脱离市场的认可,市场的认可度和开拓的空间范围也可以给企业调节“返成本”降低,这需要诚实守信。
虽然成本领先战略有综合“因素”特点,现代生产管理模式的革命和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成本领先战略与综合“因素”融合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低成本与差异化的不一致性在逐渐消除,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潜在的一致性。但如果企业要同时追求低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则需遵循一套新的“融合竞争战略理论”来指导企业运企业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根据经济学原理,企业要取得诚信这种无形资产必须有所付出,即诚信是有成本的。
现实的经济活动表明,“诚信”是有价值的。任何经济现象的出现都是成本和收益相互对应的,付出成本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收益的高低,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欺诈只会给自己带来一时的不义之财,但要付出丧失交易伙伴的沉重代价,严重者将最终被市场淘汰出局,这是任何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经营者和企业家都明白的道理。“诚信”已成为时下中国人最为稀缺的一种资源,谁拥有它并进行认真的经营管理,谁就会成为一个成功者。
当企业准备支付诚信的主动成本时,就已经有了长远眼光,树立诚信形象为将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时,因为企业已经有了积累起来的信誉,所以企业诚信回报就会快速增长,其收益曲线就会变得陡峭。当企业不会为了诚信而诚信时,其被动投资已变为主动投资。企业发现诚信能带来的收益越大,则会投资越多的资金用于树立诚信形象。支付诚信主动成本则处在较高层次,为了企业发展。不管是哪一种,只要用持续发展的眼光看,诚信收益一定大于诚信成本。企业持续不断的投入诚信投资,而又源源不断得到诚信回报时,企业就形成了自己的诚信品牌。品牌是企业在诚信方面长期大量投入的结晶。我们已经进入了品牌的时代,社会越发达,需求越复杂,消费越高档,品牌也就越重要。品牌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要求以外,更能满足人们在精神、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享受。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调查统计表明:在人均收入达一万美元以上的国家,90%的消费市场是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品牌在市场经济中有着独特的经济魅力。品牌是一种信誉和口碑,是企业诚信的投入和企业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它将直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和收益。在一个健康向上、秩序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投资诚信的回报应该远远大于付出,即收益远大于成本。据美国的一家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在诚实守信方面每投入一元,将产出3元~6元的收益,其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一般的投资项目。我们平常所说的“老字号”、“金字招牌”和品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是企业诚信在市场中的折射影像,是企业经过多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持久的市场考验才得来的,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一块不朽的丰碑,同样也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
综上所述:企业经营成本管理与诚实守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必然会在利益的获得与诚信道德选择的代价之间进行成本和利益的权衡,这便形成了对诚信道德选择的成本—收益经济学分析。诚信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既有投入,也有回报,具有商品的某些属性。企业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根据经济学原理,企业要取得诚信这种无形资产必须有所付出,即诚信是有成本的。
管理会计作为一种能够实现企业增值的持续服务体系,它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大力支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所以,企业更应该重视管理会计的工作,推进管理会计,服务企业价值。
一、管理会计的特点
1.重视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运用管理会计兼顾企业管理的全局、局部
管理会计通过分析、研究企业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达到向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数据资料以服务于预算及控制环节。管理会计的关注重点是企业内部运转效力(企业健康状况度),这是现代企业中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公司的运营管理,管理会计必须同时考虑到企业经营的部分以及整体两方面的管理工作。相对而言,管理会计更多是从全局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分析、处理问题,而财务会计更多是从企业的部分角度出发,考虑、分析、处理问题。因此,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管理会计更为贴合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
2.多种多样的管理会计方式与会计人员的高素质要求
管理会计由于它对应的产业领域较为广泛,因而管理会计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不受既定的会计准则的限制。同时管理会计当前仍处于管理学科的前沿,尚缺乏可参照的标准性和统一性。管理会计一般涉及的学科种类较多,诸如控制论、信息论、决策原理等现代相关企业管理理论。管理会计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可以对财务会计提供的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加工、分析、利用。
管理会计方法多样,形式灵活,数据与非数据并重,因此管理会计的水平高低更倚重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积累和判断力,以及对企业的深层次认知和对多学科相关知识的把握,才能较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红海”商业环境。
3.趋近于综合性学科的发展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管理会计先后从国际上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经验,引进宏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等的最新科研展示成果,丰富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学科。促进了管理学的重大进步。
二、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作用
1.管理会计创造价值增值的可能性
首先提出VBM这一概念,即从“价值”视角看待企业、企业管理,它主要是基于价值管理、销售以及市场财务和生产管理,围绕价值战略职能实现。VBM的最终归宿是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最大化,同时这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管理目标;VBM的观点强调公司价值是比每股收益、销售和利润增长或其他传统会计指标更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公司价值的概念不是基于已获得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数据,而是基于与适度风险相匹配的已经获得和可能获得的自由现金流量。VBM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增长提供了可能性。
2.创造价值的渠道
首先,预算控制。管理会计的控制功能是指按照既定的企业预算目标,实时监督并有效评价会计的设定活动,必要时将绩效和报酬联系起来,达到有效控制企业投资行为的目的。管理会计的预算控制功能主要包括经营控制和激励控制两方面。
(1)经营控制是指管理会计部门一旦完成了预算编制计划,公司的上层管理部门应定期进行实际、预算业绩间的比较,并针对比较的结果,将公司预算信息进行后期的完善加工,使之更能符合企业的经营情况和长期发展需要。以利于对公司业绩的实时有效控制。
(2)管理会计的激励功能是指对下一层级公司业绩进行公正、公平的评价以及做出相应的奖励或惩处措施,进一步提高公司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对公司的认同感、归属感。
其次,预算激励。实现预算激励的目标是进行预算的相关编制时,鼓励员工提供真实的个人信息,促进预算目标的合理化制定。公司员工在这种激励下,可以最大程度的完成既定的工作,甚至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进行预算考核工作时,上级可以根据预算的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进行奖惩制度工作时,上级可以以此为据,为员工寻求多样化的激励点,公正的奖惩制度,会进一步提升员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
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可以运用一些风险激励、战略目标管理等途径使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中发挥出应有的增值效应,在管理会计中,“控制”可以使成本得到降低,“风险激励”可以使绩效增加,“创新”与战略、目标管理、风险激励几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管理会计工作的整体。
3.管理会计价值创造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领导者也需相应转变企业的发展观念、实现企业员工职能的再塑造,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平衡计分卡。这是管理会计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它能够满足企业迅速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它还能够弥补传统的管理思维工作中的不足。企业员工日常工作中使用平衡计分卡能够帮助企业持续提升自身竞争力。而从传统的财务会计角度,非量化、非财务数据都无法得到具体的体现。以微软为例,目前的市值达到3300亿美元(企业价值),远远超过财务报表的800亿美元(账面价值),达4.125倍。根据纽交所的预计,上市公司有75%的资产没有体现在公开的资产负债表上。“创造价值就需要考虑所有资产。换言之,这就要使用管理会计,而不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可以用来创造价值。”加里?比德尔坦言。
第二,企业还可以实现全面的预算制度,这也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体系的价值。在这个工作系统中,扎实地实行全面的预算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预算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起点,可靠的预测分析是工作基础。全面的预算制度能够发挥到企业沟通、塑造员工
文化等作用。 第三,绩效评价。在每年度预算期间初期,企业领导可将预算管理指标与上级对企业考核指标相结合,实现“预算-考核”的“一张皮”。在每个年度预算期间末期,企业领导对预算执行结果和年初预算目标进行详细对比,按生产类型、业务板块、指标类别、管理质量等各个维度对各生产部门年度预算管理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既有涉及数据的财务指标,也有不涉及数据的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学习力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形成一个经纬度交织的、立体的企业状况评价。
当然,在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系统中,企业领导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管理会计的作用,为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三、展望管理会计在未来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的快速发展,更可为企业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可行性保障。也为会计专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创新思路。管理会计的巨大商业价值及其潜在的价值增值功能,正在被我国企业的广大从业人员以及相关科研人员所关注、认同。如何将管理会计的新型概念贯彻应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方方面面的合力,使之最大限度的创智增值,是当今管理会计专业及各界人士重点研究实践的重点课题。
浅谈加强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监督
目前,在国有企业中有法律监督、党内监督、监察审计监督和职工监督等各种监督形式,可以说是建立了一套套较为齐全的监督体系,形成了一定的监督机制。但是,现有的监督机制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却并不能完全制约和遏制腐败。从近年来披露的事实情况可以看出,在一些企业中还存在着一边是国有企业大批职工下岗,国家设法保障其最低生活标准。一边却是一批企业经营者由于存在经营不善、腐败现象等,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有的经营者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民主意识差,搞“家长制”,大权独揽、特权意识浓厚;在财务管理上,乱开支现象较为严重,“一支笔”审批难以体现公心;在工作作风上,搞形式主义;在干部重用方面,任人唯亲,淡忘宗旨,利用权力挥霍公款、追求享受,见利忘义。
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监督意识不强。有的经营者以“老大”自居,自恃特殊,不自觉接受监督。有的一听到监督就反感和厌恶,认为监督是挑毛病、找茬子、捅漏子,害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的对干部、职工的监督满不在乎,麻木不仁,有的给监督者,说真话者“穿小鞋”,冷了监督者的心,阻塞了忠言之路;有的无故不参加或者敷衍其事地参加民主生活会,思想上长期不与组织和职工见面,怕别人“揭短”;有的自身毛病百出,害怕组织和职工群众的监督,不支持甚至阻挠监督。久而久之,这些经营者就会把自己凌驾于组织和职工群众之上,以至于放任自流,我行我素。
第二,监督力度不够。一是监督的法规和制度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弊端。现有的法规和制度过于原则,难以把握操作的尺度;有些法规和制度随着形势的发展又显得容量太小,使一些人有空可钻。更甚者,有的经营者根本就不执行这些规定,使已有的监督法规和制度形同虚设。二是监督严重滞后,现在调查和处理的问题和案件往往是事后发现和查处的,没有做到事前、事中进行监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三是惩处力度不够。目前,对违纪违法的经营者仍然存在着处理措施“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现象。有的免职了事,另行任职,改头换面;有的调任了事,易地做官,另行高就;有的虽然被撤职,但风头一过,又官复原职。再加上说情风、关系网的严重干扰,影响了案件的公正处理、使监督、惩处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一是上级监督太远。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一步步深化,自从1978年的扩大企业自主权,一直到后来的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以及现在实行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在扩大,也加强了企业厂长(经理)的手中权力。同时,上级部门的对企业微观管理、监督也越来越少。上级部门侧重企业(公司)的年终业绩,而对企业领导的考核,则流于形式。二是同级监督太险。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厂长(经理)处于企业的中心地位,企业的生产经营,人事调配和日常管理权都掌握在厂长(经理)手中,即使是经营决策,人事调动,任免等重大问题,虽然经过党委或党政联席会研究但一般也是以厂长(经理)的意见为主。三是下级监督太浅。企业的监察和审计部门是厂长(经理)居下的一个科室,作为被领导者要去监督领导者,难度可想而知。企业中的职工代表大会是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但是职代会的监督职能很难落实到位。因为职代会什么时候召开,如何召开,不可能不经过厂长(经理)同意,起不到民主监督的作用。至于职工群众的监督,往往更难引起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而且,一般职工群众,对厂长(经理)处理的事情也确实不了解,不知情也就更无法监督。
针对当前对企业经营者监督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有必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职工群众和监督部门的作用,改变以往对经营者监督乏力和监督滞后的现象,不断完善监督制度,规范监督程序,努力在对经营者实行有效监督的制度创新上有新的进展。
当前要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认真开展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使企业经营者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树立“立党为公,人民利益第一”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常性地组织企业经营者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组织收看反腐倡廉纪实片,组织学习重大案件犯罪人的反面教材,弘扬主旋律,高唱正气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 深入开展,使企业经营者始终认清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党、国家和人民给的,只能用于“三个代表”,而不能用做自己生财、敛财的工具。认清自己所在的位置,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要保持警觉,立场坚定,做到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防微杜渐,使企业经营者在思想上始终绷紧“人在做,党在看,群众在监督,任何违法违纪的事,终将逃不出法律的制裁。”的一根弦,让自己监督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第二,加大公开透明度,促进有效监督。很多腐败现象的产生,大都与滥用权力,幕后交易有关。因此,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增加透明度,是治本堵源之策。职工群众只有知道情况,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扩大民主,增强透明度,就能有效地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如现有实行的预算外资金管理、收支两条线,会计委派、厂务公开等,这些措施的实行,实际上是对企业经营者最有效的监督。
第三,坚持实行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是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监督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按照先审计后上岗的要求,紧紧围绕反映企业经营者工作实绩的主要方面,重点审计企业经营者在原工作岗位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经济项目的决策经营管理情况,个人的经济收支情况和遵守财经纪律的情况,审计结果应作为干部考察的内容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坚持和健全干部考察、谈话、民主评议、年度工作考核等制度,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经常性的考察、审计以增强监督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对考察过程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要予以重视,积极提醒,防患于未然,改变监督滞后的现象,收到爱护干部,维护党的形象的效果。
第四,坚持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总书记曾经郑重指出:“党要管党,首先要管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企业经营者一旦失去了监督,其危害之烈,影响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管住、管好企业经营者,就要坚持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强化责任意识,给企业经营者套上一个“紧箍咒”,不断完善目标体系和工作机制,直接向企业经营者交廉政建设任务,增强其“一岗双责”的意识。同级纪委要做到尽责不越位,组织不包办,协调不撒手,监督不专断,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同时要坚持从严惩治的原则,强化责任追究,对一个单位出现严重问题的企业经营者要按照责任追究制度,上追一级,下考一级,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该撤职的撤职,该调换的调换,决不姑息,切实提高企业经营者抓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论文关键词:财务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 企业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从财务预算的重要作用出发,通过分析目前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关于企业建立有效财务预算管理的看法: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可降低企业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势在必行。
一、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
(一)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
现代企业为了求得生存、盈利和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职能管理的界限,将企业视为一个整体,在战略目标及战略计划的指导下,注重企业内部的综合协调管理,强化企业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职能。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则能够全面、综合地协调、规划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层次的经济关系与职能,使之统一服从于未来经营总体目标的要求;同时又能使决策目标具体化、系统化和定量化,能够明确规定企业有关生产经营人员各自职责及相应的奋斗目标,做到人人事先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职能部门和所属单位的子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趋同,从而使得投资者的战略决策与经营者的管理行为相一致,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实行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搞好企业预算管理并在管理中产生效益,是检验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财务预算将企业的现有资源与企业未来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都要围绕预算目标展开,在企业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中,控制始终贯穿于其中,企业通过预算管理,可将预算目标分层次、分部门地分解到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并进而细化到每个员工。预算目标一经确定,即成为企业、部门以及员工的行动目标,执行过程必须以预算为标准实行严格的控制。使企业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了解本部门的经济活动与企业整个预算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励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努力为实现预算目标而工作。
(三)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加强内部控制有效的措施
财务预算管理:一要推行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控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将预算管理的思想纳入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认真落实,责任到人;二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以保证预算的有效实施。预算管理既然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那么就不能没有责任制度,而有效的责任制度离不开对工作业绩的考核。建立有效的考核体系和预警体系是预算执行的有力保障,必须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跟踪、分析和考核,通过考核和预警体系使非正常业务活动控制在萌芽中,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科学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以便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通过量化的分析与考核,可以对每个费用单位、每个部室的工作进行客观评价,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激励机制。通过采取严格、科学的考核奖惩制度,有力调动职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的进一步落实,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益。
二、部分企业财务预算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务预算管理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部分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经营计划,它是以生产为导向的全面预算,而财务预算管理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企业为了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建立起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许多企业对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应包含的内容缺乏应有的理解和足够的认识,相当一部分企业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哪方面出问题,就对哪方面进行预算控制。不少企业在编制预算时只侧重内部生产,甚至有的企业生产、销售人员都不参加预算的编制,使预算目标脱离实际而无法执行。
(二)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
当前部分企业预算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很不到位,董事会和董事长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较低,加之多数企业对有无必要开展财务预算管理这一问题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和统一,所以财务预算的编制和调整工作都落在财会部门或预算小组,致使财务预算管理缺乏权威性和前瞻性,难以发挥财务预算的控制作用。
(三)预算的执行力度不强
大多数企业中的预算负责机构仅在预算编制中发挥作用,在执行过程中作用不大,尤其是预算的执行差异分析与控制往往是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则很少顾及。很多企业每年只进行一次差异分析,这种分析最多只能起到事后评价的作用,事中控制作用较差。至于对预算执行的实时控制,则更多的企业无法真正做到。
(四)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预算执行结果的考评和激励是财务预算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调查结果却表明很多企业认为预算的考核对职工积极性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到预算推行和预算管理缺乏客观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考核后没有配套的奖惩措施,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预算指标约束作用的丧失,可能使整个预算工作名存实亡。
三、建立有效财务预算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公司领导要高度重视
对员工进行广泛宣传,使企业上下都明白实施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营造一个有利于开展预算管理的环境。全面预算设计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而这些环节都是由企业的不同部门和员工分担执行的,因此需要全体员工直接或间接参与预算管理的过程,员工对于他们所要负担的部分的实际情况是最了解最有发言权的。在编制财务预算过程中,财务部门通过积极协调、控制、配合各部门做好财务预算的编制、审查、汇总、上报、反馈、分析等具体工作,保证企业财务预算的实现。企业领导应带头遵守预算管理制度,在对预算外项目审批时要严格履行预算审批程序,不能因预算具有不确定性而随意增减预算外开支项目,给预算指标的完成制造障碍。
(二)健全预算组织机构,加强预算控制力度
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包括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部及预算责任网络。预算管理委员会是实施预算管理的最高组织机构,负责每年的预算编制、调整和考核,负责协调解决预算管理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预算部是处理预算管理日常事务的职能部门,在预算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工作。预算管理责任网络是以组织机构为基础,根据所承担的责任来划分的,企业下属分支机构是预算的主要执行单位,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预算执行结果负责。预算一经确定,在企业内部就具有“法律效力”,下属分支机构要充分按预算办事,围绕预算组织经营活动。预算管理委员会每季(月)召开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通过对各项预算指标执行情况的分析,跟踪实施预算控制管理,并采取必要的制约手段,把企业管理的策略融会贯通于预算执行过程中。
(三)大力推广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
预算编制是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起点,也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为了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在编制预算时必须根据实施预算管理的目的,结合具体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经济内容的业务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对于市场价格及企业市场份额情况不能确定的企业,应尽量采用弹性预算;而对于市场情况比较确定的企业,则采用固定预算更为合适。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适应不同的情况,不能将预算编制方法模式化,不能“搞一刀切”。
(四)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信息,积极审慎调整预算
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财务部门应及时向预算执行部门反馈预算执行信息,以便各部门领导及时了解本部门的财务开支状况,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解决,从而确保其经济活动不偏离本部门的财务预算目标。
(五)不断完善财务预算考核体系
在财务预算期末,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应成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考核组,研究并建立一组适于本企业实际的、易操作的考核指标,并制定一个可操作的考核奖惩办法。考核的原则是:以预算为基础,从严从细、量化到人。对于业绩考核的评价标准应以先进的预算为标准,将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进行比较,对于实际发生额与预算数之间的各种差异,不论是对实现目标利润有利还是不利都必须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原因,以便于改进。
总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利用市场背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企业的整个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规划、协调、控制与业绩评价职能,是降低企业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因此加强并深化财务预算管理势在必行。
〔论文关健词人力资本 剩余索取权 剩余控制权
[论文摘要〕本文从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一般特征入手,进一步延伸分析了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的制度选择,即赋予企业经营者刹余控制权和部分刹余索取权门
现代企业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为获取经济利益按一定的规则组成的经济实体,企业家的经营才能是企业中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经营者的人力资本是一种主动资本,缺少这种资本,企业资本将不能够增值;同时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产生了对经营者约束的困难。因此对企业经营者的人力资本进行激励和约束就成为了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
(一)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一般特征
1.排他性。这是指产权主体在行使对某一特定资源的一束权利时,排斥了任何其他产权主体对同一资源行使相同的权利。这是一系列权力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产权的主要作用和核心。企业经营者是其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对其人力资本产权进行垄断,排斥其他任何主体对其人力资本的占有。只有具有排他性人力资本产权,企业经营者才可以获得人力资本带来的收益,激励企业经营者,否则会出现任意侵犯人力资本产权主体的现象。
2.可分割性。这是指产权的各项权能可以隶属不同主体。一项完整的产权包括狭义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受益权,这些权能既可归属为同一主体,也可分属不同主体。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是包括了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受益权等一系列权力的总和,这一系列的权利束可以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分解。现代企业是经营者和所有者分离的企业,企业经营者的人力资本的可分割性,是现代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企业经营者拥有其人力资本,而企业所有者拥有其人力资本的使用权。
3.价值性。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使用的权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产权是经济品所拥有的一种权利,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品的价值是由其稀缺性所带来的,也就是说只有稀缺的东西才会具有价值。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在社会中的分布具有不对称性,从而带来了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价值性,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者经营才能的交易过程中企业经营者和企业所有者各自获得了他们需要的东西。
4.可交易性。这是指产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手和让渡。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可交易性表现在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手和让渡。没有交易性的产权是一种残缺的产权,没有交易性的产权对主体的激励作用是很小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之间的自由流动为企业经营者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体现了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的可交易性。
(二)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殊性
1.层次性。在同一企业内部存在不同层次,在不同企业之间存在不同规模,这些不同的层次和规模对其经营管理者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企业经营者的人力资本是具有层次性的,企业经营者可以随着其对人力资本的投人和经验的增长,而不断地提高人力资本的层次。
2.外部性。外部性是反映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关系的概念。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外部性是指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使用给其产权主体和社会带来的收益的不一致。在一般情况下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使用给其产权主体带来的收益是小于社会收益的。因为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带来了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发展会为社会提供有用的物质和服务,同时也给社会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那么就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做出贡献。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不成功的企业经营者将企业带人了深渊,但是从一个社会长远的角度来讲,企业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企业经营者的人力资本是具有正的外部性的。
3.能动性。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企业经营者具有自我实现和价值增值的特点。以能动、理性和有创造性的人体为载体的人力资本,无须外力作用,本身就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力资本载体是理性人,偏好稳定、追求收益最大化,通常具有极为强烈的、难以遏制的动机,实现自己所拥有的人资本的价值。因此我们说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是一种主动性资产,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正的激励就可以促进其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而如果不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激励或者进行负激励,就会限制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的使用效率,使其收益水平维持在较低水平上或者下降。其次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具有价值增值的特点。在生产过程中,物质资本的价值实现了转移,而人力资本的价值不但不会转移,而且其价值会随着生产的推进而增加。
二、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激励机制一基于产权角度的理论分析
在传统企业中,企业的股东就是企业的经营者,因此实现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结合,解决了企业经营者的激励问题。但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产生了对企业经营者经营行为信息不对称,因此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合约就存在不完全性,而且企业经营者的有限理性会带来其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提出让监督者成为企业的剩余索取者,监督者为有效的实施监督,就必须拥有一定的剩余控制权;然而这又产生了一个对监督者进行监督的问题,陷人了“监督监督者”的陷阱。为了避免监督者对非人力资产的掠夺,监督者最好是企业的非人力资本拥有者。哈特认为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是高度互补的,他们的分离必然导致套牢问题,且在有些情况下他们的分离是根本行不通的,并将导致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无效率。因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企业经营者会通过其所拥有的剩余控制权,实现剩余控制权的收益的最大化,因此,企业经营者度在职消费、腐败等问题就出现了;并且在中国企业经营者的选择并不是完全的按照能力来实现的,企业经营者为了实现其升迁或者继续被聘任,也会在企业经营和个人目标之间进行重新分配个人精力,这样在企业经营者的目标和企业所有者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之间就出现了不一致。在张维迎看来,剩余索取权意味着风险承担者,而剩余控制权意味着风险制造者;如果剩余控制者没有剩余索取权,那么剩余控制权是“廉价的控制权”,企业的经营者就没有积极性将全部投入到企业的经营中;企业的控制权的劳动又是最难以观察和监督的,很难通过观察他们的努力水平来对他们的劳动进行定价。同时提出了’‘资本雇佣劳动”的观点,认为实现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的统一,是对古典企业的否定再否定。再次由于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定价成本太高,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安排给了企业经营者,对其实行间接定价。
现代企业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有效结合、有效统一,成功的企业都必须成功发挥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最大效用。明确的界定人力资本产权是激励企业经营者的前提,产权实质上是一套约束和激励机制,它决定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产权也是一种个人选择的集合。个人就是根据社会安排给他的权利在权衡成本和收益之后而采取行动的。所以有什么样的产权安排,也就有什么样的激励效果、行为方式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必须对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进行保护和激励。根据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基本假定,我们认为企业经营者的目标是追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等级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共有五级,只有在低级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才会有更高级的需求。给予企业经营者部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一方面剩余控制权的给予可以使企业经营者更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经营才能,同时也能够满足企业经营者的自我实现的最高级需求;另一方面赋予企业经营者部分剩余索取权,那么企业经营者的剩余控制权就不再仅仅是“廉价的控制权”,企业经营者会在经营过程中尽自己的努力实现剩余索取权的收益最大化,这样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获得企业其他部分的剩余,也就实现了企业物质资本最大化的收益,这样企业经营者和企业所有者目标实现了一致,最终达到激励相容约束。
三、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激励和约束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多种形式的薪酬制度
目前在实践中出现了多种薪酬制度如年薪、奖金、期权、退休金制度等,但是无论采取何种薪酬制度,必须遵循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应当提高中国企业经营者的薪酬,而在中国成功的企业经营者的薪酬与其所做出的贡献是不成正比的二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经营者应当获得企业的控制权和部分剩余索取权,因此我们认为企业经营者薪酬制度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一是“年薪+期权”。年薪满足企业经营者日常生活的需求;期权是参与者按照一定的价格购买或售出股票的一种契约,在经营者薪酬制度中的期权主要是企业经营者按照一定的价格购人企业股票的一种契约,通过期权,企业经营者就获得了企业的部分股份,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企业的价值就实现统一;二是“年薪+奖金+退休金”。由于股票期权需要较成熟的股票市场的支撑,因此在目前中国实施“年薪+奖金+退休金”制也是一种有效的制度。企业经营者剩余索取权通过奖金的形式获得;退休金制度是在西方对企业经营者到达一定年龄退出企业的一种保障,高额的退休金也是避免国内“59岁现象”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企业经营者为了在退休以后能够获得较高的退休金,就会在经营中尽量地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二)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精神激励
有效的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精神激励机制是中国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激励的必然选择。人力资本精神激励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的权利、声誉和地位等方面,关键在于承认企业经营者的价值,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权利,给予企业经营者足够的剩余控制权,使企业经营者既能扩宽在企业经营中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经营能力的舞台,又能有效地实现企业经营者个人价值,提高企业经营者的地位和声誉。
(三)建立有效的经理市场机制
经理市场越成熟,对经理行为的评价也会越成熟,企业经营者在经营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也越容易被发现,而一旦被发现,企业经营者将会在未来的经理市场中失去获得更高收益的机会,经理市场成为了传递信息的一种渠道。在成熟的经理市场中,具有较高经营能力的企业经营者的人力资本将会获得较高的价格。企业经营者为了其人力资本的升值增值,必将会在经营中更加注重自己的声誉,成熟的经理市场是形成企业经营者声誉的有效制度,同时也是约束企业经营者的一种有效机制。
(四)完善资本市场机制
资本市场主要包括银行和股票市场,欧美等国发达的股票市场是对企业经营者经营行为的一种约束。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通过对企业经营财务数据的分析,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当企业的经营出现危机时,投资者可以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退出这一企业,这样就约束了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因此通过资本市场的监督和约束就可以形成对企业经营者经营行为的间接约束。
(五)完善企业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完善的企业法律体系一方面是保障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合法权利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也是约束企业经营者的外部机制。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避免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在生产经营中受到非法侵犯,保护企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的企业法律体系也有助于经理市场的形成和正常运作。它可以直接的约束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对于一些采取违法措施获得不当利益的企业经营者进行法律制裁,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摘要:中国有句老话:省钱等于挣钱。在经济生活中许多人都知道:利润=销售额-成本,所以对企业来说成本降低和利润增加的概念是可以互换的。在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延缓成本的降低往往是一种自杀行为。作为企业经营者,应当努力掌握成本管理的技能,唯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成功的希望也更大。文章从采购、产品设计、销售预测、商品价格以及劳务成本等几个方面对成本管理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现代竞争是成本的较量
高成长期与低成长期的经营相比,成本意识有很大的差异。高成长期市场不断扩大,经营者最关心的是销售的增长,成本意识较弱。但是,在市场有限,竞争对手拥挤的情况下,争夺就会通过价格来进行。即便经销独特产品,一旦类似产品登场后,仍要靠价格决胜负。
对成本敏锐起来
企业竞争以成本决胜负,从这个意义上说,成本感觉是经营者最为重要的经营感觉。
那么,经营者对有关成本的数字,应当怎样看呢?
第一,相对于销售额花费了多少直接成本。经营者不应该单纯地看直接成本,而应该看相对于销售额的比率。把附加值比率作为指标最合适。附加值即企业活动所产生的新价值。一般来说,包括零售和批发业的商业是指销售额总利润(销售额减去销售成本),制造业等工业是指加工额(生产额或销售额减去材料费、外协费),建设业是指完成加工额(完成工程额减去材料费、劳务费、外协费),这些数字相当于附加值,附加值与销售额之比为附加值比率。这几年的大致平均值,制造业为41~42,建设业为27~28,批发业为18左右,零售业为30。如果本公司的数字比这些平均值低,说明直接成本花费过多。在这种情况下,努力降低进价,降低对外协作成本等等,将成为经营的重要课题。
第二,直接成本以外的成本花费了多少。指标为销售管理费。销售管理费是指销售员工资、包装运输、广告宣传、接待交际等销售费加上有关人员工资、福利保健、办公用品、差旅、通讯、房租等管理费。销售管理费与销售额之比即销售管理费比率。平均值:制造业19,建设业约14,批发业16~17,零售业约28。超过了这个数值,则说明比其他公司销售管理费高。
第三,人事费的大小。人事费,是指关系到人的经费,合计为工资、奖金、福利保健费等。人事费与销售额之比,即人事费比率。平均值为制造业17~18,建设业12~13,批发业超过6,零售业超过13。人事费过大时,由于不能降低工资,只有削减人员或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销售额。也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关注每一个提高了多少成果。
以上三个数字是经营者应该看的最为重要的数字。另外,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视点--单位小时成本和成果,即公司每小时花费多少成本,获得多少成果。
比起表面上出现的数字,严格地关注单位小时成本和成果更为重要。
一个立志成功的经营者为培养这种技能,不妨首先计算一下单位小时的人事费是多少,可能的话以十分钟或以一分钟为单位来计算,算算单位小时产生了多少成果。经常检查一下,到下班时是否还在全力冲刺;是否在拖拖拉拉地加班。
有的放矢的成本考虑
降低成本计划包括短期和长期两种方式。短期方式可称为临时的应急措施,一个月内可以完毕,分三步。
第一步:分析企业的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公司各个部门怎样合理配置和改编,把握三个重要规则:
(1)控制范围:一个经理主管下属人员不超过10人,但不少于7人;
(2)合适的汇报层次:最影响利润的部门经理应该直接向公司负责人汇报;
(3)简化管理层次:公司负责人与基层管理部门之间的管理层次数应保持最少程度。
第二步:分析经营管理比率。
首先你需要一组最近5年(最好是10年)公司营运的详细数字。这些数字都是最基本的,如:销售量,毛利,销售开支,一般费用和行政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用,债务成本和税前利润等。了解这些数字相对于销售量的百分比,再对这些数字作宏观分析,先找出毛利占销售量百分比最高的年份,找出销售成本,一般和行政管理费用,研究和开发费用和债务成本占销售量最低的年份,如果有可能,你还应将你的数据与其他公司相比较,这样做,会让你大有启发。接下来是微观分析,确定哪种成本是在正常值以内,哪种成本占销售量的百分比不必要增加了。在这一步中你应该细分,比如原材料、固定资产损耗、人员工资、一些其它的制造费用等,其它如监督管理费、销售人员工资及佣金、仓库管理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固定开支、差旅费和招待费等,分门别类。应该想方设法将这些费用降低。
第三步:工作抽样。
工作抽样是对工厂内或公司内不同工位的活动频率和效率进行抽样,能明显地反映出工人和机器两者的生产率及低效率的程度。
它是从一个工作抽样观察员进入车间或办公室的一个特定部位观察特定职能开始的。该观察员记录每个人在做什么,他们做事的速度,每台机器或每个职能发生了什么。凭借这些任意观察结果,企业主能探知操作者或机器在安装、操作、维修保养等方面所花的时间以及操作者的工作节奏。
工作抽样必须安排企业内部有经验的雇员,或者是外部的、在这方面有能力的咨询专家。事实上,组织机构分析以后的那个星期一,经营者必须和工作抽样专家坐下来讨论工作抽样过程和时间表。对负责工作抽样的专业人员来说起码要花费一周时间取得所需的雇员和机器数据以及向有关雇员解释抽样过程。这样大约留下三周时间进行工作抽样实际操作。
进行工作抽样能提供企业管理者三个方面的宝贵信息:
(1)雇员工作时间百分比;
(2)雇员工作速率;
(3)机器利用率。
通过工作抽样你能对机器和人员的利用率做出评估,可以确定你的公司哪些工作点的人太多。以上三个步骤即组织机构分析、比率分析和工作抽样,可以帮助你降低人员费用10~20。当然这只是临时性的应急措施,下一步更加深入的程序需大半年才能完成。
管好你的采购部门
在企业里,采购部门常常控制着40~50的销售金额,减少材料成本也许是整个降低成本计划中最有效的一步。所有经营者应明三个关键性的采购原则:
(1)不要害怕采购部门。要学习各种成本降低方法,学习采购。最重要的是,不要使自己和采购部门及采购负责人隔离开来,要参与进去。
(2)把力量集中在“一号”部件上。要保证你的采购部门在代价较高的“一号”部件的选择、交货和周转上花费最多的时间。在这方面,有效的采购、替代或重新设计会产生大的影响。
(3)不要超速完成采购。要允许企业的采购部门运用其创造力,想象力和专业经验,以尽可能低的价格采购部件和材料。不要像你定一份咖啡那样对待采购部门。不要根据蹩脚的预测或因为缺少正确的销售和生产制造计划而让采购部门迅速办理。
(4)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对采购部门来说,往往习惯于和一个特定的供应商维持关系,因为他们在一起做生意已有多年了。事实上,经营者完全可以挑起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这样可以刺激他们降低某些材料的价格。
(5)能作出准确的预测。企业必须能对原材料未来的走向及产品的趋势作出预测,特别是那些较为短缺的原材料,许多往往需要进口,短缺常会发生。如果经营者不能准确地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也许最需要一种材料的时候,正是它价格最高的时候。
重视产品重新设计
利润提高的一个重大机会在于对现有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一般来说,认真地重新设计可以使你的成本降低10~15。在劳务、材料和制造费方面都能得到大量的节省。
不仅是市场中不再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受人喜欢的产品也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对一种受人喜欢的产品,往往只需要对其内部的工作部件进行重新设计以便降低成本,而购买者看到的和在广告中出现的都没有什么变化。对于其它产品外观也需要改变,因为公众欣赏新款和现代化。
一方面,知识更新加快,造成普通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另一方面,由于出现外部形势变化,如竞争对手的进步或产品原材料成本突然增涨,这些都使重新设计成为必要。为取得和保持主要产品的竞争优势,在成本降低计划中应包括为提高利润而重新设计产品阶段。
精确的销售预测
销售预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公司应该有一个比较准确的预测:其产品究竞有多少能卖出去。科学的销售预测可防止产品生产得太多或太少。
特别是在经济或商业周期发生重大变化时,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原材料和零售需求起伏波动相当大。这种突然的急剧的变化会给最好的库存管理系统带来混乱。没有透彻的、全面的销售预测,一个公司很难肯定它应该生产的产品数量,因而,保持有效库存管理将会十分困难。
错误的销售预测是多数经营管理中的一个共同弱点。实际上可靠的销售预测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做到的,花钱也不多。
在销售预测分析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趋势;
(2)周期;
(3)季节性变化;
(4)不规则变化。
趋势是一系列经济数据长期的长距的动向,与逐月发生的变化没有什么关系,极其缓慢地显露出它们的走向。
周期是指较短的持续时期,尽管一般不能规定其长短。它们通常以发展和紧缩的交替期为特征。
季节性变化发生在一年中某个时期内,在每年的同一时期并以大致相同的程度再发生。
不规则变化是具有经济影响的不可预见或非再次发生的事件的结果。例如,在关键性工业中的罢工会引起不规则变化。
在销售预测中可以共同使用或分开使用这四种要素。一个有名望的分析事务所在帮助其重要零售业客户进行销售预测时往往采用时间系列分析法。这是把周期的和长期的(或趋势)因素及其他形式的因素,特别是由于季节性产生的因素区分开来的一种统计方法。
虽然这些分析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制造运行管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分析被用于所有最敏感的销售预测,零售。它们对一年中每个月度的季节性影响作出分析,帮助零售商作出有关短期经营的正确决定。决定中包括确定价格、库存量、采购以及使用多少销售人员等。
时间系列分析还包括这样一些指示量,如可支配的收入(即纳税后收入)、国民生产总值、顾客服务开支、商品消费价格指数、服务消费价格指数以及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开支等。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实际上适用于所有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为一个以上的客户服务。企业销售经理向经营者提供的销售预测报告,应包含下列几项内容:
(1)公司销售量的历史趋势轮廓线,其中能清楚地识别出季节性变化;
(2)行业预测;
(3)国家经济预测;
(4)可获得的有关竞争者计划的全部信息;
(5)表示相关经济指标状态的研究结果。
另外,销售经理自己的研究结果也应加入其中,包括:
(1)预测期间内销售受到最大重视(广告,特殊推销,折扣等)的产品;
(2)受到竞争者最激烈竞争的产品;
(3)竞争最少的产品;
(4)逐步淘汰的、降级的或替代的产品;
(5)构成销售量大部分的A类产品。
过低的价格等于增加成本
在作出如此多的辛勤工作和努力之后,经营者应努力避免因定价错误而造成的损失。
特别是在高通货膨胀期间,定价错误代价更为惨重。在通货膨胀时期,没有任何成本降低方法能替代定价。即使没有通货膨胀,一个错误的定价制度也会断送企业通过成本降低带来的效益。所以如果要保护成本降低和提高利润,则定价和标准成本彼此必须完全分开。
应认真实施和控制定价方针和方法,参与定价的关键人员必须接受正确程序和不正确程序所导致的两种结果的教育。定价应成为建立在其他规范基础上的一个独立的职能,不这样做,会招致灾难。
审视劳务成本
人们往往将劳务成本的降低放在尽量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上。实际上,作为一个劳、资配合得相当好的企业来说,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似乎比裁员更具远见,也更具效果。而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则需要你动一番脑筋,因为有时工作效率低下的毛病似乎并不出在工人身上。
任何有关降低劳务成本的讨论都不能忽视对是否需要新的工厂和设备以提高生产率的讨论。在花大量资金购置新工厂和新设备之前,必须确信对现有的工厂和设备已作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在工厂兼并期间,许多经营者发现,他们从一个工厂能够获得的生产量比他们承继该厂时的生产量要高出3倍或4倍。这种利用率和生产率的提高不仅是由于采用了减少多余人员的成本降低方法,还由于改进工作方法,增加班次,出卖了闲置或不必要的设备,调整了工厂布局和工作流程,并采用了优秀管理部门必须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每一家企业都要有这样一条方针,即尽可能快地、尽可能多地使用任何一台新设备,直到某个部件损坏为止。损坏部件修理和加固后再如此使用,直至另一个部件损坏再修理加固。这样的操作过程反复进行,直到实质上已对该种设备重新设计为止。
资产结构,是指各种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按不同的标志,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结构形式:1 按资产的价值转移方式划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2 按资产的占用形态划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3 按资产的占用期限划分为短期资产和长期资产。4 按资产的用途结构划分为货币资产、结算资产、非商品材料资产、商品材料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5 按资产的资本形态结构划分为货币资本、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6 按资产的数量习性划分为临时波动的资产和永久固定的资产。由于企业经营是对各种资产的运用,让其充分发挥作用,产生最大的收益,所以这些不同划分和不同结构的资产,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均会产生如下不同的影响。
一、风险影响
对于企业整个经济活动,可以将其划分为单纯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理财活动两个方面。单纯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对主营及其附营的业务进行策划、运作、经营,使之实现利润,而理财活动是为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他投资活动筹集资金、管理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能等。因此,企业面临的风险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如果企业资产经营缺乏效率或资产运作没有效果时,就会给企业造成损失,同时具有一定的经营风险。而从企业融通资金来讲,主要是遭受财务风险,即企业不能还本付息,而在使用资金时,又必须确保企业收回原垫支并取得相应收益。由此可看出,企业融资面临财务风险,而企业资产主要面临经营风险。这里主要论述企业资产的经营风险。
不同种类的资产对企业会形成不同的经营风险。一般地,流动资产或者短期资产因其能在短期内完成周转,实现价值,所以,企业对这类资产的市场预期往往较容易和准确,而且短期内市场的变动一般来说也很少,也就较少出现市场预期与市场变动不一致的情况,这就为有效地经营资产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这类资产的经营风险相对较小。此外,流动资产内部也依其各类资产的流动性大小,短期资产内部依其各类资产占用时间的长短,经营风险会逐渐由小到大。而有形资产因其有实物价值作为基础,其经营风险相对于没有实物价值作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也要小得多。如果没有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资本不存在经营风险。
然而固定资产、长期资产却需要在较长时期内完成周转,实现其价值。在这一较长时期内,市场变化莫测,企业要进行较长时期的市场预测往往较难,且不易准确,企业的市场预期与市场变动极易相背离。固定资产、长期资产从其构成看,它们所能加工的劳动产品或商品,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单一性,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动,这些产品或商品就卖不出,以致固定资产和长期资产相应地成为废品。所以,企业要有效地经营这些资产,必然会遇到更多的市场障碍,从而使这些资产的经营风险相对较大。无形资产也如固定资产一样,无论企业是否经营,它的转移价值或摊销成本照样发生,它是一种固定费用,因此,它的经营风险比实物资产更大。与货币资本不同,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必须在市场上完成销售,才能转化为货币资本,所以它们也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由上可以看出,由于不同的资产面临不同的风险,所以,企业的资产结构不同,企业所承受的风险也不相同,企业应寻求一种既能满足生产经营对不同资产的需求,又能使经营风险最小的资产结构。
二、收益影响
不同的资产对企业收益也有不同的影响。资产按与企业收益的关系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直接形成企业收益的资产;二是对企业一定时期收益不产生影响的资产;三是扣抵企业一定时期收益的资产。直接形成企业收益的资产主要包括结算资产(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除外)、商品、产品资产、投资资产等。对企业一定时期的收益不产生影响的资产主要是货币资产。扣抵企业一定时期收益的资产主要有非商品、产品资产、固定资产、支出性无形资产(或递延资产),这些资产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有助于企业收益的实现,或者说是企业收益实现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从实际的收益计算看,这些资产转移或摊销价值则是其他资产取得收益的抵扣项目。所以,在总资产一定的条件下,这些资产占用越多,要抵扣的收益就越多,企业利润就越小;反之,亦然。因此在企业总资产中,应尽可能地增加直接形成企业收益资产的比重,减少其它两类资产的比重。
此外,资产结构对收益的影响,还表现在资产内部结构不协调,而使某项资产占用过多,另一项资产占用短缺所带来的损失。这种损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产占用过剩,进而使资金成本无端增加,这是由融资成本多少来反映的;二是资产占用短少,会影响企业资金的整体周转效果,如果周转利益一定,结果必然会因此而减少总周转利益。
三、流动性影响
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的变现速度。资产流动性大小与资产的风险大小和收益高低是相联系的。从总的来看,流动性大的资产,其风险相对小,收益相对高;反之,流动性小的资产,其风险相对较大,收益相对较低。但也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如:1 流动性很强的短期证券,可能由于市场变动不利,在企业将其出售变现时,不会产生较多的收益,甚至出现亏损。相反,企业长期投资中的证券投资变现能力小,但由于接受投资企业的经济效益好,所以企业的投资回报较高;2 流动性很强的资产一旦遇到市场实现的障碍,就不能销售出去,变成呆滞积压商品物资,其经营风险很高。在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流动资产比固定资产、金融资产比实物资产、收益性无形资产比支出性无形资产、短期资产比长期资产、货币资产比商品资产和生产资产、临时波动的资产比永久固定的资产流动性大。但是,如果资产的质量不正常,流动性排序也必须按资产质量来进行。这里所指的资产质量是指其市场的适销程度,它可以分为畅销资产、平销资产、滞销资产、停销资产。其中滞销是供过于求,但仍有销路的资产,停销则意味着资产完全被市场淘汰。可以看出,资产质量主要是对存货质量而言的。一旦资产停销,那么它的流动性为零。所以,存货的流动性可能在全部资产中变得最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资产结构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资产结构始终制约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反过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又不断在调整资产结构。为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尽量减少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增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企业应充分把握各项资产的特点,寻求一个合理的资产结构。
在本世纪末,日美等发达国家又涌起一股新的企业经营思潮,即CS经营战略,CS为Customer Satisfaction 的缩写,意即“顾客满意”。
一、 主旨
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的观点满意为指针,要从顾客的角度、用顾客的观点而非自身的观点来分析、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其基本观点和方法是:把顾客需求(包括潜在的需求)作为企业开发产品的源头,在产品功能价格设定、分销促销环节建设、完善售后服务系统等方面,以便利顾客为原则,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感到满意;在产品开发到产品售出乃至实施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企业要及时跟踪研究顾客购买的满意度,并依此设立改进目标,调节经营环节;抓住老顾客并通过老顾客为企业传播良好口碑、扩大顾客队伍。通过不断巩固和提高顾客满意度,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如果把CS经营战略同CI设立相比,可以发现:CS考虑问题的起点是顾客;CI则是企业形象;CS要建立的是企业为顾客服务、使顾客满意的系统;CI则带有较浓的推销色彩。显然,就经营观念而言,CS要比CI更深一层、更高一筹。
二、 内容
主要有这几方面:
(1) 站在顾客立场上研究和设计产品。预先把顾客的“不满意”从产品本身(包括设计、制造)和供应过程中尽可能地去除,并顺应顾客的需求趋势,预先在产品上创造顾客的满意。通过发现顾客的潜在需要并设法用产品去引发这些需要,使顾客感受意想不到的满意。
(2) 不断完善产品服务系统,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感到安心和便利。
(3) 十分重视顾客意见,让用户参与决策。要把处理好顾客的意见视为对创造顾客满意度的推动。据美国斯隆管理学院调查,成功的技术革新和民用新产品中,有60~80%来自用户的建议。
(4) 千方百计留住老顾客。给老顾客以优惠是常见的做法,而给老顾客以关怀更能打动他们的心。最好的推销员是那些从产品和服务中获得满意的顾客。据美国房地产行业的调查,一个满意的顾客会引发8笔潜在的生意,其中至少有一笔会成交;一个不满意的顾客会影响25个人的购买欲。争取一位新顾客所发的成本是保住一位老顾客的6倍。
(5) 创造厂商与顾客彼此友好和忠诚的界面,使服务手段和过程处处体现出真诚和温暖。IBM是享誉全球的电脑帝国,这家公司也以忠诚为用户服务而著称。
(6) 按以顾客为中心的原则建立富有活力的企业组织。首先要对顾客的需求和反映具有快速反应机制,其次,组织氛围要鼓励创新。第三,组织内部要保证通畅的双向沟通。
(7) 分级授权。这是及时完成令顾客满意的服务的重要一环。如果服务工作的执行人员(从一线经理到售货员)没有充分的处理决定权,什么问题都要等待上司的指令,那是无法保证顾客满意的。虽然授权不同于分权,权责不能匹配,但通常受权人在执行过程中会增强责任意识。
三、 背景
构成CS经营战略的主要思想和观点方法早已有之,一些企业也曾实践过。但是,作为一种潮流出现于90年代,却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
经营与竞争环境的变化是CS经营战略出现的第一个原因。在买方市场时,企业利润是由强大的生产力和包括生产率与质量在内的企业竞争力带来的。现在,西方绝大多数行业已处于买方市场之中,如果不能使顾客满意,即使是“好商品”也会卖不出去。
质量观念与服务方式的变化是CS经营战略出现的第二个原因。传统的标准认为,凡是符合用户要求的就是合格产品。在市场激烈竞争条件下,新的质量观念是:企业的产品质量不仅要符合用户要求,而且要比竞争对手更好。美国是世界上的汽车生产王国,但是,美国街头却到处奔驰着日本汽车。其实,美国生产的汽车质量也是很好的,但日本的汽车更能满足消费者各方面的期望,相比之下美国的汽车要略逊日本汽车一筹。现代意义上的企业产品是由核心产品(包括产品的基本功能因素),有形产品(质量、包装、品牌、特色等组成)和附加产品(提供信贷、交货及时性、安装使用方便及售后服务组成)共三大层次构成的。现代社会中系统的服务正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产品的核心部分却降到次要地位。
顾客消费观念和消费形态的变化是CS经营战略出现的第三个原因。在理性消费时代,物质不很充裕,消费者大多着眼于产品是否经久耐用,较多考虑的是质量、功能与价格三大因素,评判美产品用的是“好与坏”的标准。进入感情时代后,物质比较充裕,收入与产品价格比有所提高,价廉物美不再是顾客考虑的重点。设计、口牌及使用性能更为重要,评判产品用的是“喜欢和不喜欢”的标准,消费者往往关注产品能否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活力、充实、舒适和美感。他们要求得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功能和品牌,而且还要求与产品具有的魅力和一切为顾客着想的体贴去感动顾客。一位汽车销售商说得好:“当顾客的汽车出了毛病,你也应当为他难过”。
无论是从理论意义上还是从实践意义上看,CS确实开辟了企业经营战略的新视野、新观念和新方法。CS经营战略热潮始于汽车业,接着导入家用电器、电脑、机械等制造业,目前已扩及至房地产、银行、证券、运输、旅游等服务行业,大有胜过CI设计之势。
论文关键词:连锁企业;互动性;原则;连锁经营体系;整合
论文摘要:现代商业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连锁经营模式已成为现代商业经营成功的最佳模式之一,其最大优点在于其规模效应。本文主要论述国内连锁超市可以通过企业间的互动性发展、连锁经营体系等经营策略进行整合,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地取得优势。
整合,已经成为当今广告界的主流,营销界的热门话题。的确,任何一项活动或者工作,都不能单独离开其他支配或辅助因素而独立存在。我们需要的是系统的思维,整合的观念,组织的力量。但“整合”绝对不是“拼凑”,也不是“组合”。连锁企业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将自己的模式完全复制,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整合,这种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竞争力等,这种整合是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以整合,从而加速企业的物资流通,保障信息畅通,使企业充满活力。这些整合的具体要素是:立地条件、业态确定、商品定位、规划设计、商品品质、行销企划、管理机制、经理人等。
目前,我国的零售业正处于各大零售企业急剧扩张的时期,每一个连锁企业、连锁集团都希望能在外资集团全面进入中国这一市场前,占领尽量多的市场份额。但我国连锁企业的规模、资金、管理、竞争力等与洋超市还不能完全相比,在目前价格优势越来越小的情况下,为了保住足够的客流,抓住终端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的增值服务就成了必然,而国内连锁超市的社区化发展正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一种有效的途径。连锁超市的整合,实际上是在超市商品结构的社区化、增开新店的社区化、提供增值服务的社区化发展基础之上进行整合。
对连锁超市经营策略的整合包括很多内容,这里就连锁超市的互动性发展、开店、销售方法以及如何建立一套标准的连锁经营体系进行分析。
一、对连锁企业的互动性发展的整合
连锁企业这两年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也无论在规模还是在形式上都发展得如火如荼。单一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在业态之间进行互动,在业种之间进行互动。
1.零售企业内的多业态协调性发展
所谓业态,就是指零售业之经营形态,以销售商品的方法为主,是结合商品和服务的购买业。如百货(商场)公司、量贩店、超级市场、便利商店、连锁店等。各种不同业态的形式是根据市场环境而定的,这种市场环境包括:人口数量、人均收入水平、人均购买力以及当地市场竞争力等等因素。如仓储式超市是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用品需求的选择;现代百货是为满足人们追求时尚品位生活需求的选择。对于沃尔玛、家乐福这些世界零售巨头来说,他们在进人中国这一市场前就进行了系统的市场调查,把中国的城市划分等级,什么等级的城市建什么业态已经有了一定的标准。这种多业态的发展模式是合理利用自身资源,降低开店成本并符合市场需求的。
截止2000年4月,沃尔玛在美国拥有传统连锁店1702家、超市952家、“山姆俱乐部”商店479家、“街区市场”杂货店20家,另外在其他国家还有1088家连锁店,组成了一个威力无比的“WAL—MART帝国”。
在国内,据中国连锁协会统计,到2001年底,在69家经营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会员店、便利店的百强企业中,单纯经营一种业态的只有18家企业,其余51家采取了多业态发展策略。以超市经营为主的企业正在向大、小两极延伸,发展大型综合超市和便利店。今年,江苏苏果超市集团进入全国连锁前十强也是靠中心店、直营店、特许加盟店、便利店以及仓储式大卖场等多种业态的协调发展来完成的。
2.连锁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的互动性发展
所谓连锁企业之间的互动,就是业种之间协调合作发展,通过行业互补、广告促销、资源共享,形成商圈吸引人气,从而最终提高销售量的经营策略。
(1)店中店经营。店中店是在设计卖场的过程中,空出部分柜台或者小房间以招商的形式承租给其他业主。这种方式主要优点在于:一是由于店面柜台的所有权属于自己,所以可以收取高额租金。二是租出去的店面一般是经营与自身不同类的商品或服务。这样可以不花成本地尽量满足消费者的“一站式消费”,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延长顾客在店里停留时间,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台湾好又多量贩在国内主要采用这种形式,效果比较明显。另外,海尔也在许多零售商场、大卖场租一块地方成立自己的“海尔家电园”来完成产品的销售。所以无论对于店面的所有者还是经营者,这种方式都存在着极大的利润空间。
(2)捆绑式经营。捆绑式经营就是两家或者两家以上连锁企业,通过协商采取一家连锁店开新店,另外一家也在同一个地方同时开店的经营策略。这种方式的主要优点在于:同时降低两家的开店成本,这些成本主要包括地租费用、开店广告促销等费用。目前,典型的是法国家乐福和江苏悦达集团采取的捆绑式经营。
(3)联合式经营。联合式经营是要求在一个大中型城市内完成的,即通过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连锁企业,通过协商采取的合作经营方式。具体操作是采取共同会员制,即你只要加入一家店的会员,你就同时成为所有合作连锁店的会员,如果这种联合越来越大,将会引导一个城市的消费理念,这种会员卡也会在无形中升值。这种合作方式的手段是通过共同制作统一的会员卡、促销品互换、软广告的互动宣传完成的。
目前,这种经营方式还未出现,只是有一些雏形,比如有些店对消费者消费完后赠送麦当劳的优惠券。所以,这种新的经营方式蕴涵着巨大商机。
另外,现在很多企业经营者以及中小业主在发展连锁业或者加盟连锁的时候,大多只从宏观角度去考虑,并没有把握好很多细节的东西。而这些细节也是亟待解决的一部分。
二、对建立连锁企业的若干原则的整合
1.开店原则
(1)上班路不开店;(2)不方便的地方不开店;(3)没人的地方不开店;(4)没特色(有形+无形)不开店;(5)没想好(没规划)不开店;(6)没钱不开店;(7)没产品不开店;(8)没员工不开店;(9)没把握(没自信)不开店;(10)没理念不开店。
2.营业员销售服务要诀
(1)热情主动;(2)业务纯熟;(3)扩大销售;(4)顾客利益;(5)仪表仪容;(6)多售好货;(7)情操修养;(8)珍惜时间。
3.待客原则
(1)了解顾客心理;(2)探知顾客爱好;(3)迎合顾客兴趣;(4)预知顾客反应。
4.接近顾客原则
(1)顾客仔细看商品时;(2)顾客用手去摸商品时;(3)顾客将脸从商品处抬起时;(4)顾客脚步停止时;(5)顾客像在找什么时;(6)当与顾客目光相接触时。
三、对如何建立连锁经营体系的整合
目前,国内连锁超市快速发展,但很多企业只是急于占领市场,而在建立自身经营体系方面投入很少,其实这在无形当中,增加了连锁超市扩张的各方面运作成本,而这种成本很可能大于新店所创造出的利润,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新店就面临亏损,这就是许多连锁店开了又关的问题所在,所以必须对如何建立连锁经营体系进行整合。
1.发展连锁加盟体系的五要素
(1)建立基本的经营理念。建立基本的经营理念,即形成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用以将个体力量聚集成群体力量的有力工具,也是企业立身于社会所必需的精神支柱。努力塑造企业一种积极向上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就在于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使管理创新日常化、制度化。要形成一套从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监督、控制到检查、奖惩的完整体系。
(2)建立科学的营运模式。一个优秀的连锁企业必须有一套合理的营运模式,否则企业的营运系统就会出现障碍。(以连锁超市为例,见图1)
(3)发展和创新经营产品。一个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必须寻找出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个最佳途径就是创新经营产品,如麦当劳、肯德基不断地推出自己的新食品,怪味楼推出了“怪王”啤酒等,企业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消费者消费,最终达到利润的增长。
(4)建立标准经营操作手册。目前,国内的连锁企业还在刚刚起步,许多操作方法和管理手段都是在摸索之中,而这一切必须用一套标准化的东西来规范,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展连锁加盟体系的成本。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经营操作手册。这些手册包括:第一,连锁管理系统手册;第二,连锁总部经营管理系统手册;第三,门店经营管理手册;第四,CIS管理系统手册;第五,开店管理手册;第六,加盟管理系统手册。这些手册的完善将为连锁加盟体系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使一切工作程序化、简单化。
(5)选择加盟主。连锁企业在选择加盟的同时,其实是在寻找合作者,在这一过程中,选择加盟主不仅是看加盟主的资金、在当地市场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看加盟主的经营理念。现在很多企业选择大型的连锁企业开自己的加盟店仅是为了在购买产品时拿到最低价、在开店过程中店面的装潢费用由总部承担一部分、以及添置新设备时可以优惠,其实这些理念都是错误的。不仅要让他们意识到加盟连锁能让他们在各方面获得低成本,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无形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来销售更多的商品,为商家带来更多的附加值。如果对方无法理解和接受,则只有放弃,做到宁缺毋滥。目前国内很多连锁企业不断地发展特许加盟店,在选择加盟主的时候并不对其进行评估和考核,这样会对企业整体形象的提升带来影响,很可能由于一两家加盟店的经营失误给整个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
国内的连锁企业之所以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归结于经营者经营思想的落后。很多企业不愿意花成本去系统地培训自己的员工,或者是有这样的想法,但真正实施起来又很困难。这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瓶颈,也是企业经营的误区。对于连锁企业,不断发展直营店,就不断地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全靠引进是不现实的,所以只有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才能使得管理立即上新的台阶,这也是留住人才的一个有效手段。另外,对于特许加盟店,也应建立一套专门为加盟主进行培训的体系,让他们了解总部的发展情况,使加盟店的经营理念和总部的经营理念始终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可以借助厂商的资源对促销员进行培训,通过规范的培训以提高零售店的销售额。
3.建立符合自己企业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现在大部分连锁企业已经建立或者正在建立自己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目前全国连锁零售业软件的开发都存在很多问题,目前使用的系统软件应用水平很低,还停留在基本的业务处理阶段,即便如此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可以说,信息系统落后的应用水平,已经极大地阻碍了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特别是管理上的提升。
这几年,国内连锁企业的发展及现代化进程,是伴随着电脑系统的建立而发展的,苏宁电器公司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企业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水平,比较便捷的方式就是:一是重视咨询服务,请顾客、专家帮助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运作体系,帮助培训企业管理人员。二是让软件开发商以及信息管理人员到企业业务部、财务部等各个部门进行几个月工作,这样才能尽快地开发出适合本公司的软件。
总之,国内连锁企业的整合是势在必行的,只有不断健全自己的经营体系、经营理念,最终抓住终端消费者,这样的企业才能做强、做大,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企业在选择新的经营战略时,两个问题非常关键:是否适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如果适合又将以什么样方式和步骤实施?据统计,在实施顾客满意企业经营的所有努力中,75%的投入没有产生效益。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顾客导向型企业,必须站在企业的高度,深入思考以下问题:顾客信息系统是基础
顾客满意经营
最首要的基础是建立一套完整的顾客信息系统,以随时了解顾客的状态和动态。企业必须象管理其它资源一样对顾客进行管理,做到象了解企业产品一样了解顾客,象了解库存变化一样了解顾客的变化。
清楚掌握顾客的动态和特征,企业才可以避开以下常见的经营误区:
1、幻想留住所有顾客。企业应首先区分哪些是目标顾客,将有限的资金和精力用在刀刃上,到处撒网只能徒费资源。
2.以真正的顾客为中心。重要的不是大顾客,而是能让企业盈利的顾客。不要一味将资源用在所谓大顾客身上,多些关注能让企业赢利的顾客。必要时应剔除一些服务成本太高的顾客。
3.盲目开发新顾客。"以最忠诚的顾客为标准去寻找新顾客".分析企业现有忠诚顾客,找出这些顾客的共同特点,并据此寻找最合适的顾客。
零顾客成本即竞争力
建立顾客导向的企业就必须理解顾客成本,即顾客在交易中的费用和付出,它表现为金钱、时间、精力和其它方面的损耗。
企业经常忘了顾客在交易过程中同样有成本。企业对降低自己的交易成本有一整套的方法与规程,却很少考虑如何降低顾客的交易成本。
许多企业已意识到培养忠诚顾客是顾客满意经营的关键,做法却往往不得要领。以下例子可见一斑:当我们在餐厅受到不好的服务而投诉时,餐厅通常是以餐费折价甚至免费的方式给予经济补偿,期望以此获得顾客忠诚。但这只能平息顾客一时怨气,却无法得到顾客忠诚,因为顾客真正想要的是精美食物和好的服务。因此,培养忠诚顾客的最有效方法是将顾客成本降为零。
要培养忠诚顾客,首先要评估顾客的关键需求,然后开始改变企业的作业流程,设法消除交易过程中影响最大的顾客成本,尽量避免如交货不及时、手续烦琐等问题的出现。
重视内部顾客
顾客的购买行为是一个在消费中寻求尊重的过程,而员工在经营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顾客满意度。联邦快递(Federal Express)发现,当其内部顾客的满意率提高到85%时,企业的外部顾客满意率高达95%.
一些跨国企业在他们对顾客服务的研究中,清楚发现员工满意度与企业利润之间是一个"价值链"关系:
·利润和增长主要是由顾客忠诚度刺激的;
·忠诚是顾客满意的直接结果;
·满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提供给顾客的服务价值的影响;
·价值是由满意、忠诚和有效率的员工创造的;
·员工满意主要来自企业高质量的支持和制度。
提高内部顾客满意度决不能仅仅依靠金钱,开放式交流、充分授权以及员工教育和培训也是好方法。
抛弃传统的绩效考核
顾客满意的企业经营是以顾客满意度为最重要的竞争要素,经营的唯一目的是顾客满意。因此,销售人员最主要的考核指标应是顾客满意度,而非销量。
在"派"专卖店中,只有店长有销售任务,店员的收入和销售额则丝毫没有关系,店员上岗前都要严格训练在各种情况下安排什么步骤进行规范服务。店长不直接与顾客打交道,只要对员工与顾客的每一次接触进行观察和打分,并在顾客走后对员工予以提醒或鼓励,打分表就成了员工奖金收入多少的依据。
正如陈昕在《企业不是机器》中所言:如果营业额与营业员的收入直接挂钩,营业员服务的目的就只在于"成交".成交又意味着顾客的付出,这使买卖双方站在了对立的立场。以顾客满意度为营业员收入依据,便使双方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的共同点都在于"满意".利益的一致使双方变得亲近,服务也更发自内心。
推行现场管理
制度显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顾客导向的企业经营中,现场管理将更有效率。在一项对国际优秀企业的调查中,最惊人的发现之一就是,这些企业100%地对员工进行解决问题技巧的培训。
推行现场管理,不但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教给员工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一家国际著名酒店中,领班必须将每天员工遇到的问题和适当的处理方法记录在一个专用笔记本上。每个员工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这个笔记本。这样的管理能不让同样的错误犯两遍,同时使整个团队能不断进步。
优秀的现场管理人员要在问题发生之前及时介入、解围,甚至必要时接手处理意外事件。而在随后的空闲时间,让员工立刻进行处理这种意外情况的模拟训练,让员工每天都能掌握新的服务技巧。但一般情况下,一定要充分授权,否则服务人员将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能力无法提高。
现场指导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记录并激励员工每次成功的服务和每一点一滴的进步。
理顺业务流程
企业必须有能力让服务满足、甚至超出顾客的预期,否则,就必须对企业的组织和业务流程进行重新的设计。认真分析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规划和整理,加强内部协作,建立一个能保证顾客满意的企业经营团队。这是建立顾客导向企业最大的难题之一。
要实现这种业务流程重组,必须首先了解所有内部和外部顾客真正想从企业得到什么。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来首先确定业务或服务部门的服务规范和工作流程;然后,以此为标准来重新考虑各个最相关部门的工作流程应该如何调整,以配合业务部门达成他们的目标。让企业所有经营活动都指向一个目的,即顾客满意!
理顺企业业务流程后,推行"下道工序即用户"的观念也非常必要。各单位和员工若都能为下道工序多尽一份责任,企业团队将无往而不胜。
顾客满意既然是战略,就必须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作好战略规划,否则,一味地追求顾客满意度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局。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的基本内涵,探讨了将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的技术引入到CIMS工程当中去的必要性,并且较为详细论述了几个关键的技术。最后提出了CIMS环境下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的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企业经营过程重构;BPR;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和系统(CIM和CIMS)日渐成为制造业的热点,人们把CIMS看作二十一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企业都把发展CIMS作为本国制造业或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了许多由政府和工业界支持的计划,用以推动CIMS技术和系统的开发和利用。最近几年,又有一些新的制造技术和哲理相继提出并且被纳入CIMS体系当中去,大大丰富了CIMS的内涵。
CIMS的出现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必然结果。CIM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企业组织和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哲理、思想和方法,而CIMS则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同其它具体的制造技术不同,CIMS着眼于从整个系统的角度来考虑生产和管理,强调制造系统整体的最优化,它象一个巨大的中枢神经网络,将企业的各个部门紧密联系起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协调、有序、高效。
CIMS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过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外的一些企业在实施CIMS工程时,往往按照CIMS的结构和要求对企业的组织进行全面改造和优化。1990年,美国原马萨诸塞理工大学的Michael Hammer教授提出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理论(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引起了席卷欧美的管理革命浪潮,同时也为CIMS的思想体系注入了新的内容,目前对于CIMS环境下的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研究已经成为CIMS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的内涵
企业经营过程重构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经营过程作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和彻底改造,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等方面获得重大的改善,以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其基本思想是:(1)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采用市场需求拉动的企业业务流程和组织形式;(2)精简企业组织结构,减少纵向管理层次,增加横向的管理范围,以灵活多变、基于项目组形式的组织结构代替传统的阶梯式组织结构,并且尽可能缩小中央管理部门的功能,而把更多的权限下放到业务部门;(3)最大程度地简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剔除一切不增值的企业活动,加快业务流程和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通讯;(4)企业经营过程和组织结构应同新的生产和管理技术相适应;(5)坚持“服务至上”原则,并且将供应商和用户作为重要的元素纳入到企业经营过程中去[1]。
所以经过重构后的企业,其技术资源、设备资源和人才资源等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生产的敏捷性不断提高,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也显著增强,从本质上讲,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的目标不是渐进提高和局部改善,而是性能和绩效的巨大飞跃。通过企业经营过程重构,建立全新的体制,使企业管理发生质的变化。
任何企业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技术、组织和人。所以企业经营过程的重构主要体现为对这三个基本要素的重构[2]。
1.对技术的重构
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不仅需要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而且还需要将这两个方面的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改造企业的信息基础结构,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覆盖整个企业的信息网络,使员工能够及时得到同自己有关的各种信息。另外,面对用户不断增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及产品结构与制造工艺日益复杂化的特点,企业应不断加强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制造装配上等基本单元技术的标准化和模块化,使各种单元技术能够根据生产任务的需要快速及时地组织起来,满足市场对生产产品的敏捷性要求。
2.对组织结构的重构
目前,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代替它的应该是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中的单元是能够适应新技术和面向过程的、跨职能的、具有高度自适应机制的工作组,这有利于组织内部以及与外部之间信息交流的迅捷畅通,同时组织权力下放,分散决策,提高了员工的自主性,进而提高了企业的反应速度。
组织结构的变化必然伴随着企业运行机制的变化,包括运营程序、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企业的经营过程将得到重新整合,原有的直线式的经营过程可能要被打破,一个经营过程的各个子过程既可以按照自然顺序进行,也可以根据需要并行或交叉进行。
3.对人力资源的重构
现在的制造系统中,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一个制造系统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对人力资源的重构主要有两个方面:
(1)对各种不同性格特点的人才的优化组合。一个好的人才重构策略应该充分考虑到人才之间的性格和能力的互补,这样组合起来的群体作用会大大超过个体之和。反之只会对企业的高效运行起破坏作用。
(2)对员工的观念教育和培训。首先要创造适应新技术和新组织运营机制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员工应从控制对象转变为授权对象,尽可能让他们参与过程运营的日常决策,创建更加开放、更加简捷的交流报告机制,使员工真正确立“顾客至上”的意识;其次要对员工进行经常性的新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多面型人才,这样更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将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的思想引入到CIMS中
传统上,CIMS是建立在对已有的各单元技术集成的基础之上的,早期的CAD、CAPP、CAM和MRP等单元技术是分别设计和开发的,彼此之间的联系比较小,成为一个个“自动化孤岛”,按照CIM的思想,各子系统设计时必须考虑系统集成的需要,所以人们提出了许多对现有子系统集成的技术和方法,但这种由下至上的被动集成在技术上有很大难度,并且增加了集成费用。
另外,人们发现,制造系统中各子系统的集成不仅仅是计算机化和设计几个数据接口的问题,制造系统设计的简捷合理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企业必须根据系统和集成的观点对现有的企业各要素进行重构,在CIMS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采用“先重构后集成”的策略[1]。
CIMS企业的经营过程重构意味着企业按照CIMS的思想重新设计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这包含了生产和管理技术的重新组合和组织结构的重大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结构的模块化和标准化。
(2)生产装备的智能化和柔性化。
(3)管理技术同生产技术的适应性。
(4)分布式的组织结构。
(5)并行的工作流程。
(6)信息流和物料流的简化。
(7)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自律性和多岗位适应性。
(8)用户—系统的一体化。
三.几个关键技术
国外的学术界和企业界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探索,总结了一些BPR的关键技术,有些技术可以有效地运用到CIMS环境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基准研究
基准研究(Benchmarking)是一个连续、系统化地对其它企业特别是那些技术和效益领先企业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目的是吸收这些企业的经验和教训,确定出最优的经营过程和工作方法,作为本企业进行重构的样板。
基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确定基准研究的对象,这主要同企业所要重构的内容有关。
(2)成立基准研究组织。这个组织中应包括企业的重要决策者、信息方面的负责人、数据采集和分析人员和多个领域的专家,必要时也可以将用户吸收进来。
(3)信息的采集与整理,即以合法的手段搜集其它企业特别是同行企业的信息,主要是有关一些企业生产经营策略、企业内部组织改造及企业文化树立等经验和教训。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
(4)基准的制定。将处理过的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制定出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基准。
由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标准的CIMS概念,世界各国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来开展CIMS的,所以企业在确立自己的基准时不仅要考虑本企业的特点,更要注意本国的实际情况和所要面临的市场环境。
2.建模与仿真技术
CIMS工程对企业来说是投资强度较大、开发周期较长、技术复杂、风险大的系统工程, 一旦失败,将要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在CIMS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系统建模和仿真是必不可少的技术。企业的经营过程重构是实施CIMS工程的第一个步骤,对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的建模和仿真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1)建模
CIMS属于离散事件动态系统(Discrete Event Dynamic System,简称DEDS),因此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理论是构成CIMS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之一。目前基于这种理论的建模方法很多,其中Petri Nets和极大代数法是两种重要的建模方法。
Petri Nets是近几年来比较热门的离散系统建模工具之一,它能够模拟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是将系统划分为两种基本元素:库所和变迁,用库所或库所的集合表示系统的各个状态,而变迁则表示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变化,通过对网系统状态变化的分析,就可以对系统结构进行适当地简化和优化,并且找出系统的缺陷,进而提出改方案。
极大代数法是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建模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可以将CIMS这样极其复杂的非线形系统转换为建立在极大代数基础上的线性系统。目前,有的学者已经能够将这种方法成功地运用于企业的生产系统建模和工业过程建模。
Petri Nets和极大代数法也能模拟企业经营过程,所建立的模型能够初步地反映出企业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上存在的问题。
(2)仿真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模型建立起来之后,通过实时仿真更能直观和全面地了解现有经营过程存在的问题,再通过迭代和比较建立全新的经营过程模型。其最大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具有较低的成本。由于企业经营过程重构涉及到企业方方面面的问题很多,特别是人的重构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困难,需要从企业最高的决策层到最低的执行层的支持和协作,借助仿真工具的强大图形功能,员工们不仅能够看到未来的经营过程及其运作情况,而且还可以体验一下自己在未来的企业经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使他们真正理解重构活动的意义。
3.基于Intranet的工作流系统(Workflow System)
工作流系统是一种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它能够管理和协调企业经营过程的有关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迅速地传送到指定的地点。其主要原理是:计划管理员从他的工作站上查阅用户的申请单,根据顾客的要求确定执行哪些活动,并输入相应的活动代码和信息,然后系统自动生成一个“电子文件夹”,通过网络系统将其送至指定活动代码的工作站上。业务员们将根据“电子文件夹”中的指令开始在各自工作站上执行相应的活动。当一个环节的活动结束时,负责下一个环节的业务员会在自己的工作站上得到提示,于是执行自己的活动。整个过程一直这样进行下去,直到将一个用户的申请单处理完为止。
工作流系统的主要优点是:
(1)信息传递速度快,而且经营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环环相扣,因此可以缩短整个运营过程的周期。
(2)信息处理成本低,省略了许多原先人工处理的中间环节和协调工作,减少了工作人员的数量。
(3)经营过程处理的可靠性高,信息能够在线传送、在线监控。系统能够对每个“电子文件夹”的信息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反馈给计划管理员,而且系统还能够自动记录服务质量和测试数据,并且生成服务质量报告。
(4)服务效率高,体现了“服务至上”原则。由于工作流系统可以在线响应用户的需求,所以能够及时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基于Intranet的工作流系统不仅继承了原来工作流系统的优点,而且为用户和业务人员提供了更为良好的用户界面,借助Web浏览器用户和计划管理员之间、计划管理员和业务人员之间及业务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方便、迅速,而且原先的工作流系统中业务人员获取信息的方式为“推动” 式,而在Intranet上,业务人员还能够搜集和“拉动”信息,细节的多少由业务人员自己决定。使用Intranet还能够快速地定位人员所需要的信息,并与之对话。
四.CIMS环境下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的方法和实施步骤[1][2]
企业经营过程重构意味着对企业的管理程序和组织结构的优化,它是以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为前提的,这要求重构不能是盲目的,而是对应于一定的外部环境,从企业开始考虑重构开始到完成重构为止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用户需求”这个核心,而且重构后的企业流程和组织要有一定自适应能力,能够适应一定的市场环境变化,特别是对CIMS企业来说,企业经营过程重构既要有一定的动态性,以灵活适应市场变化,又要有必要的稳定性,以降低企业重构的成本。
所以,CIMS企业的经营过程重构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行性分析和必要的准备工作
可行性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对市场情况和本企业的现状进行初步调查,确定当前时期是否有必要实施重构工作,主要应该做哪几部分的重构,正确选择最佳的重构项目开始的时间和重构的主要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构工作,并且初步估计重构给企业带来的利益。
准备工作主要是人的方面的工作,包括高层领导统一认识,对BPR的思想和重构后企业的经营模式的宣传,对员工的培训,以及建立过程性能评价指标等等。
第二阶段:实施机构的建立
实施机构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员组成:
·企业的最高决策者。企业的经营过程重构必须得到他们的支持,而且他们应该充分理解重构的必要性,能够为项目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 精通BPR理论的专家和顾问。他们的主要作用是为项目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负责把握企业重构的方向。
·项目主管。负责资源的调度与协调工作,他必须兼有技术专长和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规划和监督项目的实施。项目主管应直接对企业的最高决策者负责。
·工业工程人员和多学科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负责项目的具体规划、设计和实施。
·经营过程中的业务人员。他们熟悉自己的工作,能够直接体会到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将他们吸收进来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
第三阶段:总体规划
这个阶段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系统地分析国内外优秀企业,特别是同行企业的经验教训,重新评价企业的外部环境及战略目标,确定关键经营过程及其相应的高级目标、信息与资源需求,从全局角度对企业所有经营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建模,并从中找出每个经营过程的物质流和信息流及其中的决策点和控制点。
·分析所建的企业经营过程模型,确定影响企业运作效益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变量。同时要借助经营过程承担者的实际经验,找出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本质问题。
· 确立经营过程的目标。根据基准研究的结果,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相应的目标。
·制定出重构工作的进度和重点内容。 第四阶段:设计
设计阶段的工作主要是重构方案的制定,有下面几个步骤:
·对经营过程、组织结构、信息支持系统和企业文化等进行初步设计。对经营过程的设计是对整个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分解和提炼,得出经营过程单元,然后再将这些单元适当地综合,归纳出几个宏观的经营过程;对组织结构的设计是指设计出面向经营过程的工作小组;对信息系统的设计是指设计出支持经营过程高效运作的工作流系统和计算机协同工作系统;对企业文化的设计的目的是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氛围,企业具有员工个体的“活力”和组织的凝聚力。 ·对上述设计的结构进行仿真,根据仿真结果修改和选取最佳的设计方案。仿真的手段应该先进,尽量使用带有动画功能、具有实时性和动态仿真功能的软件。
· 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风险性和性能价格比进行分析和评价。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同企业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人员素质和设备资源状况有关,设计时要考虑方案实施后,是否会产生暂时的负面效应,企业是否有能力承受等等。设计方案的性能价格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第五阶段:实施与改进
这个阶段的步骤有:
·围绕各个关键经营过程进行组织重构,办法是组建面向新的经营过程的工作小组,并对小组的成员进行培训。
·建立新的信息系统,用以支持关键的经营过程及其目标,并且突出信息主管人员的地位和作用。
·对员工进行技术和素质教育,并推行新的企业文化。 ·试运行新的运营过程,对其中的各个阶段的运行效率进行评价和检测,并根据各方面反馈回来的意见和信息做适当的改进。
五.结论
CIMS虽然包含了许多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但是一个企业CIMS实施的成功与否主要在于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着各种高新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先进制造哲理的提出,CIMS的内容日益丰富,适用范围也日趋扩大。当前的CIMS结构体系中,人和组织已经处于核心的位置,如何将人、技术和组织管理集成起来是当前CIMS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的思想大大充实了CIMS“集成”的内涵,使原先的被动集成变成了主动集成。将企业经营过程重构的思想运用到CIMS工程的实施和开发过程中,将会使CIMS的内部结构更加合理,集成效率大大提高。
跨国经营论文: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核心竞争力培育 内容摘要:跨国经营中企业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是每个跨国...
经营论文: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探讨 摘 要:本文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过程中现实与法律...
财务预算管理是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大概念分支出来的,同时也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部分。而对...
财务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只有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合理性的把控,企业的经营才能更加灵活,如此一来,...
一、品牌的塑造需要企业文化精神 好的企业文化实质上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延伸、发展和创新,是治国...
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管理会计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应当重视当下会计在相关的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