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8 11:18: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融合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 要 融合教育提倡让特殊儿童就读普通班,融合教育作为特殊教育发展中的一次重大突破,为实现特殊教育学校职能转变的目标提供了充分保障。本文从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的基本概述出发,分析融合教育实施的重要基础,阐述融合教育对于促进特殊教育学校职能转变和定位转变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融合教育 特殊教育 职能转变
0引言
特殊儿童教育一直受教育部门和社会的高度关注,特殊教育学校的出现很好地解决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问题,保障了每一个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随着特殊教育不断深入,特殊教育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在不同环境下接受教育,使得特殊儿童在适应社会时遇到诸多困难。所以,促进特殊教育学校职能改变成为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
融合教育指的是让特殊儿童就读普通班,让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在同一个环境下进行学习。由于学生特质不一样,开展统一教学活动必然是行不通的。融合教育模式下,将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置于同一个环境,对学生进行分班,以互动和教育工具辅助的方式实施教学活动,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开展因材施教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真正实现融合教育的重要目标。
随班就读是专门针对特殊学生学习需求实施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与融合教育不同,随班就读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盲、聋、哑三类残疾儿童,而融合教育则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学活动。目前,对于随班就读的研究和践行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教育方法和体系。从随班就读到同班就读再到融合教育的转型是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模式,特殊教育学校职能转变,积极推行融合教育是必然途径。
2特殊教育学校是融合教育的支持者
特殊教育的随班就读已顺利完成其历史任务,到了谢幕时间。如果不改革的话,融合教育始终停留在初始状态。推动融合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特殊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主要是因为融合教育提倡将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集中教学,既能够有效解决特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又可以拓展特殊学校的教育职能,提高特殊学校的竞争力。在受教育学生中,特殊学生占据一小部分,专门建立特殊学校,大大提高了特殊学生受教育成本,与普通学生不同的学习环境,也会使特殊学生在融入社会中出现问题。新形势下实现特殊学校职能的转变,积极推动融合教育改革,就可以为特殊教育职能的转变提供充分的保障。所以,特殊教育学校是融合教育最大的支持者。
3特殊教育学校职能转变
融合教育下的特殊教育W校职能会发生转变。以往特殊教育学校是以特殊学生未来就业为导向展开教育教学活动,过于重视特殊学生的未来发展,忽视了对特殊学生心态建设,使得特殊学生在适应社会过程中极容易出现问题。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不仅为特殊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也让普通学生进班就读,将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置于同一学习环境下,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进行正常的交流,不仅可以使特殊学生从与普通学生的交流中了解不一样的世界,调整特殊学生的心态,也能够让特殊学生提前适应普通学生的生活环境,这对于特殊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特殊学校接纳普通学生就读,必然需要根据普通学生的特质和学习特点,积极转变学校职能。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特质有非常大的区别,特殊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特殊学生的特质实施相应的教学活动。而普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青睐于融入学习环境,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为此,特殊教育学校必须实现职能的转变,综合考虑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学习特点,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从而真正实现特殊教育学校推动融合教育的重要目标。
4特殊教育学校定位转变
融合教育背景下的特殊学校职能转变,其中最大的转变体现在定位的转变。主要是因为融合教育模式下,特殊教育学校不再是专门针对残疾儿童设立的教学机构,而是以满足全部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而形成的教育教学体系。首先,特殊教育学校必须深层次发掘融合教育的内涵,突破传统特殊教育认知上的桎梏,将教育教学的对象定义为全部学生,积极推动融合教育改革;其次,特殊教育接纳普通学生就读,在实现学校定位转变的同时,还需要根据普通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能够满足普通学生基本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实现特殊教育推动融合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最后,以往特殊教育中强调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差异性,以期通过特殊的环境和教育方式,将特殊儿童“隔离”起来,对这类学生进行专门教育。实际上,这种教育模式下使得特殊学生心态出现了很多问题。为此,在转变特殊教育学校定位的时候,必须认识到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共性,将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放在同一个学习环境下,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
5结论
综上所述,特殊教育学校推动融合教育改革是必然趋势,充分发挥出融合教育的优势,利用融合教育解决特殊教育模式下特殊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实现特殊教育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特殊学生的行为问题是影响其融入主流群体的主要障碍之一,也是普校教师最为头痛的问题。正确认识特殊学生的行为问题,掌握特殊学生行为管理的基本原则对普校教师而言至关重要。
关键词:融合教育;特殊学生;行为问题
一、前言
融合教育在推广的过程中面临许多具体的困难,其中之一就是普校教师普遍缺乏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包括行为管理的知识。特殊学生的行为问题往往让普校教师望而却步,不知所措。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特殊学生很难融入班级,被学生接纳,也让任课教师的班级教学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正确认识特殊学生的行为问题,掌握特殊学生行为管理的基本原则对普校教师而言至关重要。
二、正确认识特殊学生的行为问题
1.认识到特殊学生行为问题的普遍性。不同障碍类型和障碍程度的特殊学生行为问题的表现方式不一样,但是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行为问题。教师首先在心理上要有较为充分的准备,遇到特殊学生的行为问题不能惊慌失措或者产生强烈的反感心理,这种心态将不利于教师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容易让教师从一开始就对特殊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错误地选择处理方式。因此,当班级里出现特殊学生时,教师一定要有针对性地阅读与该障碍类型有关的教育书籍,了解此类儿童的身心特征和教育方法。如果学生的行为问题对其自身和其他同学无显著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包容,切勿以普通学生的标准衡量特殊学生。
2.认识到行为问题解决的时效性。普通教师由于对行为矫正专业知识的缺乏,在处理行为问题时往往希望立刻见效。事实上,一个的错误的行为如果已经上升到行为问题,说明该行为已经存在较长时间,改变起来不是那么容易。因此,根据问题行为的性质和形成时间长短,矫正周期也不太一样。教师在矫正行为问题时务必保持耐心,保持教育方式的一致性,坚持正确的教育原则。
3.认识到行为矫正方法的重要性。儿童的行为问题表现各异,行为矫正的方法也非常多样。不同的问题有相对适合的矫正方法,因此,方法的选择很重要。长期以来,许多普校教师对待行为问题更多地会选择惩罚作为矫正手段,而在行为矫正专业领域,通常只有在各种积极行为矫正方法无效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惩罚。惩罚只是让学生迫于压力而暂时不敢表现某种行为,一旦环境和对象发生变化,行为就可能反弹。常用的积极行为矫正方法包括:强化、消退、行为塑造、前提控制、刺激链接、差别强化、自我管理、代币管理等,教师可以找到有关行为矫正的专业书籍详细了解。很多时候教师不一定能一次成功选Ψ椒ǎ因此,可以多次尝试,或者综合使用多种方法。特别注意方法实施过程中,教育的一致性和时效性。单个行为问题的彻底解决必须找到维持该问题行为的强化物,移除该强化物,问题行为才能得以消失。
4.认识到特殊学生行为日常管理的重要性。无论是普通儿童还是特殊学生都可能存在行为问题,只是特殊学生的行为问题相对较多。对于智障儿童、自闭症儿童、多动症儿童等类型,行为问题很难根除。也就是说,某一个问题被解决或者某一时间段内不出现行为问题不代表不会出现新的行为问题。如果教师只是疲于矫正不断出现的行为问题就会非常被动,且不一定会有好的成效。况且,特殊学生是处在班级这个动态的群体当中,其问题行为不仅有自身的因素,也和互动的环境密切相关,教师需要关注的显然不仅仅是点的问题,更应该是面的问题。因此,始终坚持正确的教育原则,坚持采用一些面向集体的行为管理方法,创设理解、包容、互助、无障碍的班级氛围,点和面兼顾,尽量避免出现引起行为问题的线索,做到预防为主,才应该是行为问题解决的最有效方法。
三、特殊学生行为问题的矫正和管理原则
1.预防与矫正相结合,以预防为主。在行为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尽量避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教师要具有善于观察的品质,每当发现特殊学生有不良苗头时,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以免火苗燃烧成大火。例如,小敏是个多动的孩子,经过评估,发现小敏的课堂注意力大概在5分钟,快到4分钟的时候,小敏就已经表现出不耐烦,有离开座位的冲动,此时,老师果断采取措施,请小敏站起来回答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同学们给予她掌声,回到座位的小敏很高兴,又坚持了几分钟。可以想象,如果老师不采取这个小策略,而是等到小敏已经离开座位了,再去拉她回来,处理难度就要翻倍了。行为矫正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问题行为的形成比矫正要容易得多。因此,预防永远是第一位的,它让教师可以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而矫正是行为已经发生,教师不得不被动地应对。要做好预防工作,教师还必须尽可能消除引起行为问题的内外因素,创设积极的环境。
2.从“前提―行为―结果”的联系来理解问题行为。对问题行为进行功能评估是行为矫正的必要环节,所谓功能评估就是收集与问题行为的发生有关的前提和后果的过程,评估结果有助于推断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1]。没有弄清楚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就无法彻底矫正一个问题行为。对问题行为进行功能分析的过程,就是从“前提―行为―结果”的联系来理解问题行为的过程。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奶奶带着8岁的小军去上学,路过冷饮店,小军要奶奶买雪糕,奶奶认为雪糕吃多了不好不愿意买,小军就赖着不走,奶奶刚开始还跟小军讲道理,发现讲不通,就威胁说不管他,直接往前走,小军一看奶奶要走了,情急之下躺地上哭起来,奶奶见此情景只好妥协买了一根雪糕。在这个例子中,前提是:奶奶带小军上学路上看到冷饮店;行为是:小军通过哭闹行为来坚持自己不恰当的需求,要吃雪糕;结果是:奶奶满足其需求,妥协买了雪糕。在这个例子中,结果将进一步强化小军的行为。小军经常哭闹的行为原因在于:小军认为哭闹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找到了问题行为的原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策略。对小军而言,今后奶奶应该引导小军用正确的方式表达需求,当需求不合理时,奶奶应该坚持原则,不予满足。
3.行为矫正的同时注重良好替代行为的养成。人的行为大多有着较为明确的目的,当目的没有达到时,通常会尝试其他的行为,以期达到目的。对特殊学生而言,很多行为问题其本质是采取了错误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如果目的达成,这个行为问题就得到强化。在行为矫正的过程中,教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简单地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却忽略教会学生正确的替代行为。以下是个简单例子:学生小鹏是个学习障碍学生,加上平时一些不好的习惯,班上同学在课间游戏时都不愿意叫上他,站在一旁的他很想参与,但是又不知如何参与进去,索性搞破坏,不让我玩,你们也玩不成,结果学生小鹏更加受到排斥。教师得知情况之后对学生小鹏“欺负同学“的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但是效果不理想,类似的行为还是经常发生。以上例子中,学生小鹏之所以有破坏行为,其目的是希望能够参与同学的活动,破坏行为本身并不是目的,因此,教师在指出学生小鹏行为不当的同时,更应该指导他如何更好地融入学生,并适当做其他同学的工作,让他用正确的行为替代原来错误的行为以达到目的。行为矫正在消除一个错误行为的同时该让学生养成一个新的良好替代行为,日积月累,学生的良好行为就会逐渐增加。
4.坚持教育的一致性。许多教师会抱怨,行为矫正的那些方法不管用,自己尝试过专业书籍上的那些方法,结果都没效果。事实上,方法本身是没有错的,一定是没有找对方法或者没有用好方法。从实践的经验来看,教师用行为矫正的方法处理行为问题无法得到理想效果,最常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浅尝辄止,不能坚持。总是希望方法一用就见效,耐心不够。第二,无法做到教育的一致性,教师之间、家校之间合作不畅,行为矫正的方法无法得到一致的实施。在这两个原因中,行为管理的一致性因为涉及到不同人员的合作,所以相对比较困难,但也是对矫正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因此,当行为矫正的方法确定以后,教师之间,家校之间必须多沟通,多合作,确保教育的一致性。
总之,特殊学生的行为问题虽然复杂多样,但是在处理策略上通常是有规律可循的。普校教师在遇到特殊学生行为问题时切莫绕着走,或者简单粗暴,而应该勇于面对,尝试解决,总结经验,以获得处理各种问题行为的能力。
摘 要: 伴随着我国对于教育平等、教育民主化的追求,“融合教育”的理念与模式逐渐被认可并付诸实践。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视障大学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榱烁好地融入社会,视障大学生与普通学生一样面临创新创业的时代主流,创新创业对于视障大学生改善生活、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分析视障大学生创业状况、视障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就融合教育背景下视障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 融合教育 视障大学生 创新创业 能力培养
融合教育思想起源于西方,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成为热议话题,其意识形态扎根于人权和平等理念,倡导者们呼吁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把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融入主流学校,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西班牙通过《萨拉曼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首次提出“融合教育”理念,并做了重要的宣示。2005年《融合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道路》,给融合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融合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会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并对其做出反映的过程。以覆盖所有适龄儿童为共识,以普通教育体制负责教育所有儿童为信念,融合教育涉及教育的内容、途径、结构和教育策略的变革及调整。”融合教育强调教育机会平等、教育公平,反对传统的对特殊人群隔离式的特殊教育。
随着“融合教育”思想影响在我国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视障学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视障大学生与普通学生一样面临创新创业的时代主流,创新创业对于视障大学生改善生活、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点,指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树立“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风尚,从这可以看出创新创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此,笔者就我国视障大学生的创业状况进行分析,寻找视障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现状及问题找到有关视障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1.我国残障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
1.1国家政策支持。
“融合教育”思想影响在我国不断深入,很多残障人都受到不同层次的教育,高等院校视障大学生录取人数逐年上升,视障大学生与普通学生一样面临创新创业的时代主流。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补偿政策,使残障大学生平等地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保障其就业的权利。《残障人就业条例》第十九条提出:“国家鼓励扶持残障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对残障人从事个体经营的,应当依法给予税收优惠,有关部门应当在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照顾,并按照规定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家对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残障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小额信贷等扶持。”2013年5月,中国残障人联合会《关于做好2013年高校残障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为残障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残障人保障法》规定:“政府有关部门鼓励、帮助残障人自愿组织起来从业或者个体开业。”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我国残障大学生予以不同层面的支持,并对其教育支持的发展进行规范和指导,保障残障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消除社会对他们的歧视,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1.2残障大学生创业现状。
结合第二次全国残障人抽样调查和中国残障人联合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推算,我国残障人口总数约850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比例为6.34%。其中,视力残障占14.85%,约为1263万人。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障人抽样调查显示,残障大学生的就业率不到非残障人就业率的一半,考虑到残障人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情况及扣除在校学生和离退休人员后,残障大学生就业率只相当于非残障人的72.7%,而我国残障人创业率为社会平均水平的20%~25%,而视障大学生创业比例更是微乎其微。这是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及就业创业能力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阻碍,导致他们不仅就业率及创业率较低,而且创业成功率较低。有学者对在全国残联系统残障人就业服务机构范围的残障人开展了网络创业的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残障人网络创业面临的一些问题:残障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网络营销技能亟待加强;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物流配送环节存在困难;由于资金不足,限制残障人网络创业的规模;由于地区经济条件的差异,残障人网络创业发展很不平衡等。还有学者研究发现显示,当前残障人创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残障人创业缺乏系统性的政策扶持体系;残障人创业往往缺乏启动资金,残障人创业抗风险差;残障人障碍的消减难度较大。
综述,残障大学生在创业中受制于其自身缺陷及较低的就业创业能力。因此,在正视残障人自身缺陷的同时,如何提高残障人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生活质量,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是当前我国残障人事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视障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困难
2.1视障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和帮扶体系的不足。
现行的法律法规为残疾人创业提供了相关法律依据,国家鼓励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对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应当依法给予税收优惠,有关部门应当在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照顾,并按照规定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虽然我国制定了《残疾人就业条例》和《就业促进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有关残疾人创业的法律法规中都没有提及视障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问题。此外,在实际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各级各类部门落实的力度不一、具体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存在不足,使得视障大学生在办理创业所需的一系列手续时不太顺利。资金的不足是视障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主要矛盾。首先,某些视障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主要靠奖助学金或助学贷款维持学业,家庭根本无法资助其创业。其次,某些银行不愿贷款给视障大学生,多数被拒理由是因其创立的企业规模小、还贷能力弱、有时会涉及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等敏感问题。因此,有关部门不能充分落实保障政策,更无法有效监督用人单位。
2.2视障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缺乏。
对于高校学习的视障碍大学生来说,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多数只在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中作为一章的热莩氏郑在课外缺少其他的选修及辅助课程进行指导。结合社会普遍现象来看,视障大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针灸推拿及钢琴调律等相关工作,虽然部分高校针对视障大学生特点设立专业课程,教学人员只是通过讲授、竞赛等形式对学生的创业心理与技巧、创业政策与法规等内容进行指导,内容都是与健全大学生的一致,没有针对如视力障碍这种特定类型的学生进行个体差异分析及行业分析。此外,在课外实践过程中,缺少提供对视障大学生相关创业知识、锻炼能力的机会。如果视障大学生自身不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和创业实践锻炼,就会造成创业实践能力弱、理想与现实差异大等问题。但是,由于经费和条件所限,视障大学生参加专业见习、实习实训、考察实践等活动的时间普遍较少,参与有关创业实践锻炼的活动更少。所以在校的视障大学生创业环境急需改善,需要参与实践基地。
2.3视障大学生自身创业创业意识的单薄。
由于身体上的缺陷,视障大学生在其求学和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会遇到挫折,强烈的自尊背后隐藏的可能是强烈的自卑。心理上的各种障碍导致他们行事低调、比较敏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在创业中遇到困难,视障大学生很容易情绪低落、信念动摇,抗挫折能力不强,缺乏创业风险意识,缺乏创业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此外,因身体上的原因,导致在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和学习存在很多障碍,所以视障大学生交往的圈子比较小,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对狭小和闭塞,与健全人的交往和互动并不是很频繁,这就形成某些特殊的性格特征,所以主观上不太愿意和正常人交往。以上种种原因都会成为视障大学生创新创业道路上的困难。
3.视障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3.1为视障大学生创业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保障残疾人基本权益的法律,如《美国残疾人法案》。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但针对残疾人就业制定专门法律法规的国家并不多。英国的《残疾人就业法》以法律的形式,具体规定了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条款。虽然法律法规不能实现残疾人的全体就业,但它的号召力与强制性在残疾人就业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国家和政府为了保护大学生的就业权益,2007年我国颁布《残疾人就业条例》,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提升为法律,使得残疾人就业得到有力的保障。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制订了一系列保护残疾人权益的政策和措施,如:北京市实施了《北京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北京市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个体就业暂行办法》、《北京盲人保健按摩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促进残疾人就业和创业的政策。在视障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最常面临的是资金不足的困境,应该加强对视障大学生的贷款支持,为他们创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除了在贷款方面给予优惠外,还应在税收方面实行优惠政策,通过社会保障金对视障大学生给予财政上的援助。
3.2制定针对视障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
学校应该结合视障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开设专门的心理学课程,帮助他们克服不健康的心态,帮助视障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创业观念,以帮助其深刻认识自己的优劣势、建立自信。在实际的就业指导课程中,针对创业,应系统讲解创业教育的理论和知识要点,必要时应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行业内部最新的市场资讯的讲解及创业经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创业的热情,还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实践探索。引导视力障碍学生创立创业协会,并组织视障大学生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多交流、多参加聚会,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实施意见。还可以通过学校社团活动让学生对于本专业产生更大的兴趣,创造积极思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氛围,并在实践中运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开阔其眼界。
3.3帮助视障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业实践实践能力。
“创业教育应该是要培养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在如今融合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各高校每年招入的残疾大学生逐渐增多,视障大学生的在校人数随之增长。从学校角度对于残疾人高等教育应该在创业教育中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为目标,赋予创业教育创新、创意以新的内涵。可以结合视障大学生的特点,在大一新生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其次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为视障大学生系统讲授创业知识。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为视障大学生创造培养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实践机会,实际到已经成功的创业人士的工作地点学习考察,提供与其交流学习的机会,还可以邀请成功的残障创业者来校举办创业讲座,分享创业经历,以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视障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摘 要:实行融合教育能为残疾学生构建一个优秀的交往和学习环境,有利于扩大残疾学生社会的交往范围和身心健康发展。通过融合教育、协助教学的方式,消除残疾学生自卑,孤独的负面心理,健全学生的人格,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合作完成指定的任务让学生们感受到自身所具有的潜在能力,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正视自己、面对现实、重新评价自己,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挑战。因此我校针对培智6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我的装机历程》实行了融合教育的教学模式的实践。
关键词:特殊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模式;装机历程
一、选择课程内容
《我的装机历程》是一门简单且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对理论知识要求不多,对轻度智障学生不需要太多基础知识就可以接受的课程。所以在本课程实行融合教育教学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教学的时间为一个月,共16课时。课程由三个活动构成:活动一“了解多媒体计算机”,活动二“设计购机方案”,活动三“安装计算机软件”。
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一是让学生明白自主购买和安装计算机,首先必须对计算机的结构和硬件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二是针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感到困惑的问题,如品牌机和组装机的选购,通过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能够自主判断并作出选择;三是对计算机完整的装机过程有个粗略的认识,包括硬件和软件方面。
二、课前准备
(一)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我的装机历程”的三个活动,必须要有安全和专业的设备。本次安排在计算机教室进行。计算机教室配有20台计算机及一台拆解实验计算机。计算机教室里有投影仪,可以演示装机过程或者播放录像。工具准备包括:螺丝刀、手电筒、防静电手套、教学用正版软件等。
(二)师资配备
根据轻度智障生与语言康复生的生理特点,选择了配备两位教师,一位是培智6班班主任,另一位是会手语的信息技术教师。两位教师在同一教学场所组织教学,都具备处理常见问题的能力,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学生准备
采用融合教育模式教学,对语言康复生、轻度智力障碍生和教师都是新的尝试。在实施之前向聋、智障生介绍双方的情况,对他们进行融合教育的动员,让学生做好心里准备。
(四)教师准备
1.制定学习任务
在制定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到融合教学的特殊性,轻度智障生和语言康复生在同样的平台上完成相同的学习任务,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力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状况,对于计算机知识特别是硬件的介绍避免过分理论化和专业化,力求通俗易懂,易于操作。避免语言康复生容易完成而轻度智障生无法完成的现象。
2.准备教材及课件
教材选用的是科学出版社出版,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教科书。该教材比较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并且书中配有dvd光盘,里面有所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视频、图片、课件等,更适合融合教育。
3.计算机专业术语
轻度智力障碍学生:只要求懂得经常使用的硬件名称,如:显示器、鼠标、键盘等。
语言康复学生:专业的手语打发以《计算机专业手语》为准,查不到的在课前与学生约定好以指语或组合手语代替。
三、教学实施过程
(一)学习准备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制订学习目标,讲解活动内容,把握学习难度。
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积极学习教学内容。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及内部结构。2.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3.了解装机的一般步骤。4.了解计算机的原件知识及安装。
(三)学习任务的实施
教师利用现实生活中装机的一般步骤开展活动,以选购计算机为手段,综合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在了解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后,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让学生通过网上调查比较,确定一套购机方案。本活动从设计上来讲应该属于实践活动,涉及到的知识点并不多,从网上调查到确定购机方案,在明确了活动目的后,基本上都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三是按照装机的流程,在购买了计算机以后,需要进行软件的安装工作。通过活动三,引导学生了解软件知识,说明软件安装的必要性,分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关系,逐渐展开,最后举例说明应用软件的安装和卸载的方法。在这三个教学活动中,全部采用语言康复生辅导轻度智障生的教学方式及流程。以学习活动一为例,学生在每个学习任务的学习过程均按以下流程进行。
1.学生按要求分组。以两名语言康复学生和两名名轻度智障生为一组的组合方式组合,16人共分成4个小组,确保每个小组都会有一个语言康复学生能理解教师的教学目标。每组选出一名语言康复生为组长,负责教学活动的实施。
2.教师采用示范教学模式,教师示范讲解,学生结合教材的图例展示,和教师的讲授过程,来了解计算机的组装方法。教可以多收集展示一些计算机硬件的图片,在介绍的时候,尽量结合当前比较流行和主流的硬件设备。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尽量做到语言康复生全部掌握操作技能知识,不然无法帮助轻度智障生掌握操作技能。
3.由组长带领大家复习活动一的内容,组长进行示范和讲解,并指导组员完成操作和回答组员的疑问。由于生理特点的不同,当组长语言不清晰,轻度智障生听不懂时,由手语教师当翻译来帮助学生之间沟通。另外,也可以将沟通的内容写在纸上交流。自主学习过程中,两位教师不停的巡视和观察学生的活动,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要注意轻度智障生的理解是否到位、操作是否正确,给予及时的提示和指导,但一般不干涉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纸观察和记录组员之间的写作情况及发现问题。
(四)学生作业验收点评
当学生在活动一教学结束时上交完成的购机方案后,全班学生一起分析购机方案,进行评价交流。先由个组自己介绍为什么是这样的方案,再由别的组来评价此方案,最后由教师点评学生的方案,及时给出指导性的建议。比如:cpu与主板的接口是否相同;电源功率大小够用不够用;玩游戏和上网计算机的配置是否合理等建议。
(五)教学活动总结
先由学生总结,如果是语言康复生,必须用口语加手语的方式,手语教师在旁边翻译给轻度智障生。最后教师对本次教学活动做最后总结。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以促进团队合作的学习,实现课堂的融合。
【摘 要】我国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遭遇多方面的困难和阻碍,在肇庆市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文章分析了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开展阻碍,并为肇庆市的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发展提出对策。
【关键词】自闭症;融合教育;学前教育
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缺失,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困难,兴趣狭窄及行为刻板重复。目前,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数量逐渐增多,自闭症儿童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是指普通儿童和自闭症儿童在幼儿园里一起学习,并获得所需的相关服务和支持。经过多年探索发现,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对自闭症儿童和普通儿童都有积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响应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开展有效的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必定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但是到目前为止,其研究现状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调查研究少,地区差异大,研究范围窄。其开展过程遭遇较大的困难和阻碍,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第一,缺少国家的政策法规支持;第二,缺少幼儿园的行政支持;第三,缺少幼师的专业支持。在肇庆市里,患有自闭症儿童的数量也日益增多,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开展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对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开展态度积极,而普通幼儿园却有心无力。本文对公开发表的43篇关于学前自闭症融合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发现在学前自闭症融合教育中主要采用个案融合的方式,进行一定的指导干预后,学前普通儿童和自闭症儿童在融合教育中呈现了积极的变化。笔者经过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到相关机构的观察记录,与教师的沟通访谈,试图探讨我国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并针对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障碍,从国家、肇庆市幼儿园和幼师这三方面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研究现状和遇到的阻碍
1. 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研究现状
(1)调查研究少。以“学前自闭症融合教育”“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学前自闭症全纳教育”“自闭症儿童全纳教育”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分别获取的检索结果是22条、235条、2条、63条。经过对检索结果的整理与筛选,获得24篇符合本文研究方向的文献,其中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现状和阻碍”的文献仅有13篇,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的文献仅有10篇。
综合分析:随着融合教育逐渐成为当代教育的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致力于融合教育的研究工作,但是专门针对3~6岁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调查研究却很少。
(2)地区差异大。朱娜等采用文献法对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研究地区分布进行了综合整理与分析,按照行政区域的划分得出结果是52%的研究来自华东地区;刘晓艳同样采用文献法对我国学前随班就读的研究地区分布进行了综合整理与分析,按照经济区域的划分得出的结果是65.1%的研究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而本文采用文献法获取仅有10篇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按照行政区域的划分得出的结果是40%来自华东地区。
综合分析:总体而言,我国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研究地区分布差异大,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在华南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广东省在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也是缺乏的,仅仅停留在相关的报道而已。
(3)研究范围窄。在10篇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文献中发现,研究融合教育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成效有4篇,研究融合教育中的具体干预策略有5篇,研究融合教育中的同伴关系有1篇,研究融合教育的困难有1篇。其中,魏寿洪的个案研究内容包括了融合教育自闭症儿童沟通、社交、行为问题的教育成效,也包括幼儿教师在融合教育过程中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训练策略;李丽娥的个案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幼儿教师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对自闭症儿童如何制定和实施个别化教学。
综合分析:目前为止,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研究内容较单一,研究范围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学前融合教育对自闭症儿童的成效研究,以及融合教育中的具体干预策略研究,而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对普通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极少涉及的。
2. 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阻碍
(1)缺少国家的政策法规支持。笔者查看了关于学前教育的重要国家政策法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国务院关于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整理分析发现并没有具体提及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相关内容,只是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第四点意见中提到“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在《幼儿园工作规程》(2016年版)中第二章的幼儿入园和编班中提到“幼儿园对烈士子女、家中无人照顾的残疾人子女、孤儿、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等入园,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予以照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有专门提到对“随班就读”的相关保护规定,具体是在第三章即第十九条“普通学校应当接受具有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但是当前,国家的义务教育不包括学前教育。
综合分析:通过对学前教育及特殊教育的重要法律法规的整理分析,笔者发现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保护条例是完全不完善的,甚至是严重缺乏的,并且到现在为止,学前教育并没有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因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的相关保护条例对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并没有法律保护作用。可见,我国的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开展缺乏有效、具体的政策法规支持。
(2)缺少幼儿园的行政支持。杜泽星的调查研究得出,在重庆市内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机构招生困难,在已开展的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幼儿园中调查发现,普通儿童与自闭症儿童的比例不足3:1。熊絮茸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不同省份的246名自闭症儿童,发现属于学前阶段的自闭症儿童就有163人,占了总数的66.2%,可是能够进入普通幼儿园进行融合教育的仅有21人。靳敬坤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幼儿园行政支持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和家长对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幼儿园行政支持现状分别有不同的看法,教师认为幼儿园的行政支持较好,而家长却认为幼儿园的行政支持较差。
综合分析:尽管现在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但现实是绝大部分幼儿园不愿意接受自闭症儿童进入园内与普通儿童进行融合教育,因此,幼儿园行政支持的缺乏在一开始的时候就阻碍了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进行。可见,幼儿园的行政支持会直接影响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能否正常开展。
(3)缺少幼师的专业支持。杜泽星等在调查中发现,在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幼儿园里,教师的专业结构并不理想,教师的专业技能缺乏。在两所已开展了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幼儿园中调查得出,在幼儿园的教师专业结构中,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所占的比例都低于10%。叶增编等在进行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发现,幼儿教师在进行融合教育过程中因缺少专业技能而无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尽管幼儿教师对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持认可态度,却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综合分析:幼师能够为幼儿学习提供支持和引导,是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关键因素,但是在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幼儿园中,幼师普遍缺少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这会导致在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中幼儿不能得到有效的引导,从而影响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质量。
二、肇庆市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开展现状
1. 从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中看现状
笔者和小组的研究人员来到肇庆市最大的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围绕肇庆市的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开展现状对负责人进行了一次非结构式访谈。在访谈中负责人提到,当前国家的相关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对肇庆市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作用不大。并且还提到,目前肇庆市有一些幼儿园是接收过自闭症儿童的,但是当自闭症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后,普通幼儿园仍然是按照已有的教学方式,因此,自闭症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只是随班就读而已,并没有做到理想中的融合教育。她们希望能够和普通幼儿园进行合作,共同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但是目前为止,她们联系过的多个幼儿园都拒绝了合作。
综合分析:将访谈录音转为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后得出,目前肇庆市的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开展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普通幼儿园不愿接收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意识不强;②在有接收自闭症儿童的普通幼儿园里,自闭症儿童只是随班就读,没有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指导;③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国家政策相当缺乏,而且相关的国家政策对肇庆市的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开展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
2. 从普通幼儿园中看现状
笔者和小组的研究人员同样围绕肇庆市的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开展现状,对肇庆市内的一家省级幼儿园的园长进行了一次非结构式访谈。当问到在幼儿园里是否有开展过自闭症融合教育的时候,园长表示,到现在为止,幼儿园还没有开展自闭症融合教育。一般情况下,在入园前,幼儿园会提前了解入园儿童的基本情况,当发现入园儿童出现自闭症症状的时候,幼儿园会建议让家长选择专门的康复训练机构。园长提出,自闭症儿童进入幼儿园后需要专业的教师对其进行个别化的干预指导,但是目前,幼儿园内缺乏专业的有特殊教育背景的教师,而且在幼儿园里还没开展过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缺乏经验的积累。幼儿园如果接收了自闭症儿童,也不会不管不顾,仍然会给予关注。
综合分析:经过对园长的访谈,笔者了解到普通幼儿园开展学前自闭症融合教育的基本情况。现如今,肇庆市并未开始实施真正的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而且要在肇庆市开展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普通幼儿园有心而无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幼儿园从未开展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缺乏实践经验,不敢贸然接收自闭症儿童;②开展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需要专业的干预指导,幼儿园缺乏从事关于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教师。
三、肇庆市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对策
1. 国家应制定具体的政策法规
现在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已经趋于完善,但是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却是少之又少,国家的政策法规是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强有力的后盾,因而国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制定具体的、可行的法律法规。普通儿童的学前教育有《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具体的、明确的法律法规的支持,甚至还有具体的地方法规支持,如《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试行),然而这些都是关于普通儿童的学前教育的相关法规,并没有涉及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急需具体可行的法律法规;第二,确保法律法规落实到位。相关部门对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管是落实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法律法规的重要保障,绝大多数幼儿园拒绝接受学前自闭症儿童,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追究,因此,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的开展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法律法规落实到位,发挥法律保护作用;第三,国家也应简政放权,让地方有更多的权力能够制定符合地方实情的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地方法规。在肇庆市,是否也可以拥有一些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具体有效的政策呢?
肇庆市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需要国家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护,同时也需要地方的相关部门对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严格监督,期望国家能为肇庆市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提供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持。为肇庆市的普通幼儿园打下强心剂,让普通幼儿园_展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迈开第一步。
2. 幼儿园应转变观念,积极响应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
幼儿园直接影响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因而肇庆市内的幼儿园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转变观念,接受融合。肇庆市大部分幼儿园负责人拒绝接收自闭症儿童,开展融合教育,因为他们对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意识不强,认为开展融合教育会影响普通儿童的教育,同时也害怕耽误了对自闭症儿童的有效治疗。其实开展有效的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无论对自闭症儿童还是对普通儿童,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转变肇庆市幼儿园对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观念是必不可少的;第二,积极与自闭症康复机构合作。肇庆市幼儿园和相关机构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共同商讨可以弥补各自专业的短板,自闭症康复机构提供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指导,普通幼儿园提供关于普通儿童的教育指导,这必定会大大提升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开展质量;第三,积极组织园内幼师开展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探讨学习活动,加大对幼师的鼓励、支持,帮助他们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
3. 肇庆市幼师应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在肇庆市有效地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离不_幼师良好专业技能的支持,因而肇庆市幼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主动学习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在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中必定需要幼师进行干预,但肇庆市幼儿园大部分幼师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是不清楚和不熟悉的。实行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时,幼师应在掌握普通儿童的教育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学习更多关于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知识;第二,积极参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课程实践探索活动。现在为止,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具体课程还没有系统的安排,幼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关于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课程的规律,制定有效的个别化教育方案,提升融合教育的质量,在融合中促进普通儿童和自闭症儿童共同发展。
摘要:送教上门是指教育部门或机构针对无法进入学校学习的重度与多重残疾儿童采取的一种补充教育模式,即教师及其他相关服务人员进入学生家庭,定期向送教对象提供教育与康复训练、开展家教指导、提供相关支持等服务。这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也是残疾儿童、少年共享社会发展文明成果的具体体现。我校在“个性化、生活化、生命化”理念指导下,为重残孩子提供康复课程、生活课程、文化课程、技能课程等送教课程,并实行科学评估、纳入考核、一人一案、多元送教、立体融合等管理方法,探索了送教上门的融合之路。
关键词:送教上门;特教中心;专业评估;师资
唐红清是一位住在三台县潼川镇谭天巷的智障孩子,性格自闭、内向,因为身体的原因至今无法走进校园接受教育。可是从本学期开始,她也上学了,因为每周末来自三台县特殊教育学校的钟老师都会准时来到唐红清家,教她读书、认字、画画,有时还会带来同伴陪她说话、游戏。现在的唐红清变得开朗、快乐,最喜欢坐在家门口看书、画画,因为她说家门口的路通往大街外面,每次钟老师都是走着这条路来到她家,她要坐在门口等钟老师的到来……那么如何有效开展“送教上门”工作?保障重度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益,我针对自己本学期的“送教上门”实践经历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建立机制,成立领导小组,让送教上门有保障。“送教上门”教学工作由校长全面负责,副校长组织开展,全体教师具体操作实施。该活动服务对象为三台县城、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中,不能接受教育,但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重度残疾儿童。教学工作的开展本着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开展、免费教育的原则,侧重残疾儿童身体、心理康复,注重家长的康复知识培训和残疾儿童少年潜能开发,以此来提高残疾儿童的感知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动协调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成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开展指导工作。为顺利开展“送教上门”此项工作,三台县特殊教育中心成立了领导小组,认真研究送教工作,确定了送教服务教师成员,并于9月上旬召开了相关人员会议,商讨送教具体情况。会议布置了送教任务:每个星期特教老师给送教对象进行一个小时的服务,语文、数学穿插进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送教计划,特教中心安排两名分别负责语文、数学教研活动的孙倩老师和陈川宁老师前往三台县康复中心对焓焓同学进行摸底了解。焓焓同学是一名患有听障、智障的多重障碍学生,因该生行动、生活不能自理,无法适应学校生活。在三台县人民医院康复中心。焓焓母亲陪同两位老师前往孩子平时进行训练的场所,老师们找到训练师,向他们了解该同学三个多月以来的训练情况。回到病房,两名老师又分别从语文、数学的角度,通过让该生指认数字,模仿写字等简单易懂的方式,测试该生的语数能力。通过这次摸底,送教教师知道×××的基本情况:他看不懂老师的手势语,没有口语,会认“1”到“9”,会写“1”到“7”,能模仿写的汉字只有“一”、“二”、“人”。送教老师制定了送教计划,安排了相应的送教内容。三台县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秉承“给每一个残障孩子一个春天”的服务宗旨,努力把最温馨的服务带给每一位需要的孩子。
第三:专业评估,找到残疾儿童、少年真正需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听障学生,可以多用文字、图片,甚至手语等来呈现教学语言;对于视障学生,则可以通过放大的阅读材料、盲文、有声的计算机或录音磁带呈现学习内容;对于智障学生,可以更多地采用实物、图片、视频、沟通板等来呈现学习内容。选择学习内容要注意:1、功能性:满足适应环境的需求、实用、从生活出发。2、适龄性:考虑他们的实足年龄,而不仅仅是他们的智龄。3、选择性: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一些日常的选择。
第四:专业送教上门师资是送教上门工作的质量保障。1、送教前,送教老师要写好个别化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的残障情况,要进行的学科知识教授、康复训练和心理辅导等写好教案,准备好送教物资。2、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做到活动有跟踪。3、整理并收集关于家庭特殊教育系列系统知识,帮助家长掌握辅导孩子的具体方法。4、鼓励家长认真学习教育残疾子女的信心,让他们有信心、有干劲参与对子女的教育中来,做到不放弃、不遗弃。自本学期九月份以来,“送教上门”教师深入残疾儿童家中,逐个对被送教儿童的适应性行为、感觉运动、生活自理、语言发展等方面进行测量评估和综合分析,并填好情况调查表。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有针对性的对被送教儿童进行行动康复训练和语言康复训练。工作中,老师们在面对这些重度残疾孩子特殊的突发情况时,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悉心地教育孩子、包容孩子。送教工作虽然艰辛,但老师们的送教之路风雨无阻。
第五:加强工作督查考核使质量得以促进。截止目前,我校在县教体局的领导下,在特教中心的指导下,全体教师已完成了对全区11个镇、街19位重度残障少儿新学期送教评估工作,为每一位送教对象制定了新学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老师们依据个别化教育计划,坚持一人一周一次的“送教服务”,并将每次的送教情况以书面的形式上报特校“送教服务”QQ平台各查,特教中心进行动态管理与评估,切实提升每次“送教服务”的质量与成效。
一学期以来,三台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们在这平凡而艰辛、朴实而伟大的工作中,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不抛弃,不放弃”的诺言。用行动延续爱与责任,一个都不落下,让所有残障少儿都能享受公平与优质的教育是每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目标与理想。
摘 要 本文报告了一项孤独症学生社会交往干预个案研究。在学生家长与班主任的配合下对一名普通小学的三年级孤独症学生进行为期八个月的社会交往行为的干预,分别采取了视觉文本干预、游戏与文化介入(PCI)、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在干预过程中发现同伴介入的游戏干预效果最为明显。本干预个案研究说明,同伴介入的游戏干预既有利于特殊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的提高,又有利于普通儿童仁爱之心的培养,对孤独症学生的社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孤独症 社会交往 游戏与文化介入(PCI)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 同伴介入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晓东是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基本情况如下:
(1)性格特征:该生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是害羞,听从老师指令,待人友善。容易兴奋,情绪容易波动,有些刻板与固执。
(2)家庭情况:该生是独生子,父母均是大学本科毕业的老师,曾系统学习特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尽心尽力,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
(3)学习情况:该生堂上表现较好,认真听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但是注意力不够集中,有时会和同学说话。课后能够按时完成作业,思考问题难于转弯,成绩处于中下等水平。
(4)确诊及康复训练情况:该生三岁时于广州市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为孤独症,其父母就带他去医院及特训机构做康复治疗,持续到小学一年级。曾接受过应用行为分析(ABA),结构化教育(TEACCH),地板时光(DIR),游戏文化介入(PCI)等多种方法训练,多年的康复训练预后效果明显。
(5)医疗机构量表测验结果:该生于2015年8月在广州市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行测验。受试者在《中国修订韦氏智力量表(C-WISC)结果分析软件》中获取的言语、操作和全量表智商分别为74、92和81,其百分比分别是4.70、30.50、10.40。受试者的言语智商较操作智商弱,差度具有高度显著性。
2 研究对象社会交往行为问题及原因分析
该生有较强的社会交往意愿,喜欢参加班集体活动,愿意与同学交往。但是语言表达不流畅,不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感觉比同龄人天真幼稚,不容易得到同学的认同;行为有点刻板固执,在同伴游戏中容易出现分歧而不懂得处理,因而不受到男同学们的欢迎,班里也没有好朋友。而与老师交往,因为老师的包容性使他表现出较大的社会交往的兴趣。
该生在社会交往中出现的较大的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语言文字理解与表达能力较差。孤独症儿童病症之一就是语言沟通障碍。该生不能较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的话语,因此在社会交往中较难与他人交流,尤其是同龄人。
(2)刻板固执,以自我为中心。孤独症儿童病症之二是重复刻板行为。孤独症儿童刻板地遵守自己认同的游戏规则,不会灵活改变。该生在游戏时只会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玩法来玩,而不会改变自己去迁就别人,因而不易受到同龄人欢迎。
(3)社会交往技能薄弱。社会认知障K及引发的社会交往困难是孤独症儿童固有的核心问题。该生有强的交往意愿,喜欢和小朋友玩。但在眼神辨认、表情解读与情绪理解方面能力较弱,缺乏交流的技巧,与同伴的交流多以失败告终。
3 确定行为干预方式
针对研究对象的上述情况,拟采用以下的干预方式:
(1)视觉文本干预。重点干预措施是心智解读,通过心智解读的训练来引导儿童,增进他们对社交行为的理解,从而改善他们的社交技巧,提高他们在社会适应与人际互动的能力。所谓心智解读能力是指个体理解自我和别人的愿望,意图和信心等生理状态,并依此对行为做出表明和预测的能力,是个体顺应社会的最根本的能力。
(2)游戏与文化介入(PCI)。游戏与文化介入模式主要是以文化学习有关的能力为主要的介入目标,包括社会性趋向、相互调控、模仿、意图解读、社会性参照、游戏、分享式注意力、会话与叙事等。介入的做法,主要是以日常生活中介入与游戏介入为主,在介入时,特别着重儿童的兴趣与主动性,让儿童亲身体验与建构各种的日常文化活动。
(3)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Steven Gutstein博士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缺陷提出的训练方法。该方法着眼于孤独症儿童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的发展,强调父母的“引导式参与”,在评估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的方法触发孤独症儿童产生运用社会性技能的动机,进而使其习得的技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迁移。
4 干预研究过程
4.1 干预研究阶段
本个案的干预研究时间为2015年9月―2016年5月,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个案观察记录阶段(2015年9月),对个案个性、学习、家庭、社会交往等情况进行细致调查研究,分析个案的在社会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确定行为干预的方式。
第二阶段为视觉文本干预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1月),重点是心智解读:运用不同的相片或图片做辅助引导儿童辨认基本情绪表情,再根据实际情况辨认与愿望有关的感受,正确表达自己要求与情绪。
第三阶段为游戏与文化介入(PCI)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2月),在集体游戏中学习基本的交往原则如轮流、合作、分享、互让等。
第四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阶段(2016年3月―2016年5月),根据个案的测试结果,选择《儿童人际关系活动手册》第二级学徒第五阶段至第七阶段的内容开展干预训练。在这一阶段引进同伴,教导对象要负起责任去维持与同伴互动的协调性。
基于三种干预方式各有交集,在干预过程中会按实际情况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
4.2 干预研究过程与结果
研究者对个案干预研究是每周一次,时间是每周五16:25-17:15(见表1-4)。
5 干预效果评估
(1)个案自我评价。现在喜欢和班里的几位同学玩,放假也想找他们玩,称徐xx同学是自己的“兄弟”。
(2)个案班主任的评价。个案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主动语言变多,会主动和他人打招呼、问好并且会赞美别人如“你今天好漂亮哦”,能够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求“我想”“我不喜欢”,会寻求帮助,与同学们交往时分歧减少。
(3)个案父母评价。个案之前不接受游戏规则的变化,同小区的两位小哥哥交往相处容易闹矛盾,现在可以跟随两位哥哥的变化玩新游戏,相处比较和谐。个案在与父母交往过程中,会主动关心父母,看见妈妈生病吃药会倒水给妈妈,同理心增加。
(4)研究者评价。个案在表情解读与情绪理解方面能力增强,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会逐渐理解别人的感受,猜测别人的想法,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刻板行为减少,可以接受规则与环境的改变,情绪比较稳定。
(5) 医疗机构量表测验评估。个案于2016年5月到中山三院进行测验。受试者在《中国修订韦氏智力量表(C-WISC)结果分析软件》中获取的言语、操作和全量表智商分别为77、95和84,其百分比分别是7.20、35.50、15.40。与干预研究之前的测验评估相比,言语、操作和全量表智商分数分别提高了3、3、3,证明干预效果明显。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本次干预研究针对个案的社会交往中的实际问题采取了视觉文本干预、游戏文化介入(PCI)与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每种干预方式都至少持续了两个月,结果表明:这三种干预方式对于改善个案的社会交往状况都都有较明显的效果,而游戏中的同伴介入干预效果更为明显,在训练过程中,同伴可以做到很好的引领,个案能模仿同伴,社会交往技能得到提高;家长在家庭及日常生活的积极干预对个案社会交往状况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6.2 建议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随班就读不能仅仅是一种形式,更应该是一种全纳与融合。如何让孤独症学生不再孤独呢?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学校师生观念的转变。首先,学校对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应该是接纳与宽容,而非视为负担。学校应该对师生如何与孤独症儿童相处有正面的引导,还应该普及关于孤独症的基本知识。老师要教给孤独症学生具体的社会交往技能的常识,还应该引导孩子们都来关心帮助孤独症儿童,既使孤独症儿童提高社交能力,也使普通儿童懂得仁爱互助。
(2)专业特教人员的介入。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开展随班就读的学校投入专业特教人员,以促进融合教育的真正实施。目前开展随班就读的绝大多数的普通学校在硬件(资源教室)与软件(特教人员)上都严重短缺。例如,增城区全区小学143间,目前只有5间资源室,没有专业的特教人员。没有专业的特教人员,就难以针对特殊学生开展普特结合的教育工作。
(3)家庭干预的增强。家长在家庭及日常生活要积极干预。邹小兵(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主任、儿童发展行为中心主任)认为:治疗孤独症,父母才是最靠谱的康复机构。家长应该坚持每天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系统干预活动,节假日应该多创造机会给孤独症儿童与同龄人交流玩耍,发现问题及时介入干预,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
一、圆融的溯源与发展
《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六艺”均包含身体运动和身体动作,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体育”是渗透在六艺之中的。也在其《体育之研究》中说到“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而当今美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努力实现体育课程与科学的高度融合,以学生的健康观念构建、健康科学知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作为体育教育的核心价值。可见体育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融合于各类教育教学之中的。
二、以融合的视角反思当下体育课的现状
1.“人人会教的体育课”
(1)体育课被大量的游戏活动所占用,缺乏“有分量”的教育内容
中央七号文件已经明确了体育课在学校课程当中的核心课程地位。但是在学校w育学科的价值依旧没有体现,学科地位依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除了人们对体育长久以来的无知与偏见以外,很大原因是体育课缺乏鲜明的学科特点,没有“有分量”的教育内容。当下的体育课被大量的游戏所占用,学生玩得很开心身体也都动起来了,但是追问一句这堂课到底学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基本技能,锻炼了身体的哪一部分?往往学生是回答不出的。这就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体育课就是游戏课,谁都能带孩子来玩,只要安全就可以。
(2)只要学生在课中“快乐、繁忙、安全”就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而当下的体育课却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只要学生“快乐、繁忙、安全”就是有效教学。这种以学生安全为第一,形式大于实质的体育课往往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低知识和低运动量”。很多教师想当然地认为预设的所有活动都是有一定运动量的。只要学生玩得开心大家都动起来保证安全就可以了。可是大多数教师却不懂得如何检测运动强度,也就无法保证教学的有效了。
2.低知识低运动量的“体育课”
大多数教师想当然地认为体育课自然会存在中高强度的运动量,只要按照预设的内容完成,学生自然会学到知识,身体自然得到应有的锻炼。其实不然,只有教师在备课时仔细安排这些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重新认识体育教学
1.融合让体育课不再是人人都能教的活动课
(1)体育课必须是以体育学知识与身体练习相融合的教育过程,而不是运动训练过程
体育课是学习的过程,是教育的过程,不是运动训练的过程。将知识性、教育性和健身性融入体育课堂才是体育教学的宗旨。
(2)体育课内容须有独到的特征以及富有挑战性
专家们经常说体育课要有“体育味”。这个“味”是体育课必须具有的特征,能让旁观者一眼就认出这是体育课而不是活动课或者游戏课。那么体育课必须具有的特征是什么呢?那就是新课标所说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要想凸显这四个特征就必须将知识性身体练习和技能方法融合起来。
【实践】“快速跑”主题认知融合性教学:(以学生的本体感受为本)
A.理解快速跑是人类的一种“原始生存能力”,体验到“跑得快是一种实用和令人羡慕的能力”。深入领会快速跑的实用价值――提高人的“移动速度”和“无氧耐受力”最为有效的手段。(价值――以游戏方式去体验)
B.探究“怎样才能跑得快”。引入“边际概念”,如: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无氧运动、动作效率(步频、步幅)等,以挂图、模型、记录表等形式呈现。(基础性与实践性)
C. 本体感受,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跑速,知道快速跑对身体的意义,知道自己在提高跑速方面的潜力和存在的问题。例如:腿部力量不足时,知道如何通过练习来加强腿部力量等。以测验、老师点评、自我评价分析等方式记录在册。(基础性与实践性)
D.掌握几种适合本人特点的快速跑练习方法并进行一定运动量的练习。自行收集并记录在册。(实践性与健身性)
E.懂得发展快速跑的能力需要一个艰苦训练的过程,为自己确定一个可能的目标和训练计划。学生计算、计划、实施、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计划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实践性与综合性)
2.融合让体育课富有知识性和健康价值
(1)改变从“洗脑”开始
“练体育的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一句话充分反映了当下人们对体育认知的落后和偏见。由此可见在改革体育课程之前首先应转变人们对体育的看法。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SPARK课程创始人约翰.瑞迪的实践与研究正是改变人们对体育“病态” 认识的一剂良药。他在《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说道:运动不仅可以健身还可以励脑。这一观点被不停提及和证明。书中谈到一种叫BDNF的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一种蛋白质),它可以促进神经新生和保养神经回路,是“大脑优质的营养肥料”,并且BDNF是思想、情感和运动之间至关重要的生物学纽带。而运动是促进其合成的最有效手段,也就是说运动让大脑变得更聪明!可以想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把这一观念灌输给学生,并通过学生传递给家长乃至社会,那么体育课将重新走向神坛并为其他学科所尊重。
(2)体育课的所有学习任务必须建立在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基础上
在融合教学中要想达到运动与学习知识的完美融合,就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运动强度。根据美国北卡罗那大学陈昂教授的研究的观点,体育课强度以中高强度为宜。所以通过实验和对比综合起来看,中高强度的运动量是合适的,它既可以保证学生的运动负荷又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健康知识。但是现有的教学把更多精力用在班级的管理、纪律的维持和技能教学上,学生练习的时间很短,很难收到良好的运动效果。因此,必须科学预设教学内容,尽量做到精讲多练。也只有如此体育课才有其价值,学生的体质才会提高。
【作者单位:南京锁金一小 江苏】
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当代新闻学的一个核心词汇――无论在实践、理论还是教育层面,尽管人们对它的概念还莫衷一是。国际报业主任Kerry Northrup说,媒体融合就是由技术和信息经济带来的媒体环境变革;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Mark Deuze教授认为,新闻学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在不同情形下指代不同的事物,媒体融合最常见的就是以前不同部门的新闻编辑部开始了越来越多的合作与互助;《奥兰多前哨报》副总编辑Keith Wheeler指出,媒体融合就是使用报纸媒体资源在其他媒体上培育产品,它的整体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接近公众,以各种形式尽可能传给更多的人……随着来自各个层面和视角的解读的增多,人们越发认识到,媒体融合事关新闻机构的生存和改变(Stephen Quinn,2005)。
在业界,《坦帕论坛报》《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时报》等报纸率先展开了媒体融合的实践。“他们积极改进传统采编方式,以便高效高质地向受众提供新闻服务,培养记者为多媒体平台讲述新闻故事的能力,致力于探索数字化内容的转化与再利用,并希望从中获利” 。如在《坦帕论坛报》,原来将新闻中心分为三个部分的出版、广播与网络部依旧保持编辑职能上的独立性,但是这三个平台在新闻采集上展开全面合作,并自由共享信息资源。论坛报记者可以出现在电视上,WFLA电台记者同时可为报纸写稿,而在线记者则为各个平台服务。这样,每个部门由于其合作者的支持而得到增强(Thelen Gil,2002)。
在学界,美国堪萨斯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于1999年,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在2002年最早启动了媒体融合教育计划。 从1998年到2002年,大约有60%开办新闻专业的学校开发了新课程或修订了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为跨媒体平台工作的能力。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1908年创办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也在2005年秋季学期开设了媒体融合课程,并同时创建了媒体融合专业。笔者借访学之机,对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开展媒体融合教育的方式与特色做了一些考察、体验。
媒体融合教育的出发点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作为美国乃至世界一流的学府,至今依然保持着每两年修订一次教学大纲的节奏,以便时刻对业界的最新动态作出反应。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适应日益变化的新媒体环境,利用现有的正在融合的各种平台为受众制作新闻,或者和受众一起来制作新闻。尽管关于媒体融合已经有很多种诠释,密大新闻学院认为,他们培养媒体融合方向的学生基于这样三个出发点 :
1.受众希望在任何时候使用方便的媒体获取高质量的新闻的需求越来越大。
2.现在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非常娴熟于使用各种新式媒体或与传统媒体互动,他们逐步具备了相关的技能与装备。作为全职记者也应适应这种趋势,并且善于利用由这些“受众”所创造的机会和资源。
3.年轻记者既应当学会做新闻的各种方式和技巧,更要树立媒体融合理念和意识,深刻理解媒体融合,以便将来成为媒体团队中有力的贡献者。
可以说,以上三句话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媒体融合教育“为什么”、“教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密大新闻学院才确立了其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中的核心部分,建构起自身媒体融合教育的方式与特色。
教学内容与特色
密苏里大学的媒体融合课程并不是对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的一个“大杂烩”,而是积极探索迥异于传统的授课内容,逐渐树立学科的特质。就媒体融合报道、融合编辑与制作这两门核心课程而言,没有对应的教材可循。据笔者总结,教师主要围绕以下十个方面展开“融合报道”的教学:
1.社交型媒体(social media)的学习与实践。社交型媒体是近两年在新媒体领域最受关注,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媒介类型,像Youtube、Facebook、Twitter、Flickr等网站在美国非常流行。在媒体融合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讲解社交型媒体具备的一般社会功能,还着重分析其新闻信息传播功能,并大力倡导学生以具备专业精神和融合技能的公民记者的身份,使用、体验各类媒体,成为各类社交型媒体中的积极活动者和舆论领袖。学生在社交型媒体上的内容和产生的影响,也被视为课程成绩的一个参考因素。
2.新媒体新闻工具的使用。主要侧重新媒体环境下对网络搜索引擎、网络数据库及各种可应用型工具的学习。如教师光是对Google这一常见的搜索工具的讲解就用了一个课时,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其高级搜索功能快速查找、筛选、定位网络上的公共资源,包括各级政府网站,各类官方网站,各类专业数据库、各种特定格式的文档等;还用几次课时介绍了如何利用网络收集电视媒体的收视率数据、各大网站的点击率数据,以及如何绘制新闻地图(news map)等,形形色色的网站和功能的介绍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强学生搜索、利用信息的能力。
3.采访技巧与拓展训练。该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至少占有8个课时,可见对专业素质的培养依然是媒体融合教育的重心。除了对采访规则和注意事项的一般介绍,他们的课堂实践与教学设计值得一谈。比如在一次采访课程上,教师要求学生两人分成一组,围绕一根香蕉提出自己所不知道的“关于香蕉”的任何问题,一轮之后将自己一组的问题与另外一组学生对比,将大致相同的问题划掉,这时还有组学生保留高达46个问题。当然教学设计的重点并不仅在于此,教师继续要求将问题进行归类处理,明晰采访思路,然后随机抽取学生提出最想问的问题,再由全体学生讨论针对这一问题涉及到哪些采访对象,去哪里寻求答案。这样,农业部门、高校的农业学院、农业科学家、香蕉种植员甚至运输工等不同的社会系统和成员都会被发散式思维“激活”,构成一条生动的“报道链”。这种实战演练式的授课技巧可以说是密苏里新闻学院的一种惯用方式,也是值得我们的新闻教育特别借鉴的地方。
4.主题教学。主要分三个单元:新闻图片在个人媒体、网络、报纸媒体中的不同应用;视频新闻报道技巧;什么是成功的广播新闻报道。
5.案例分析。在对一些新闻作品进行分析时,教师要求学生不但要指出作品的好的创意有哪些,还要指出其不足是什么,并假设如果由自己来负责会有哪些改进。这些互动式的探讨归结到最后就是给学生加强“什么算是一个好新闻故事”的认知。他们特别强调“批判式思维”的运用和折衷的实用主义,让学生不断探索优化的新闻报道技巧的同时,避免掉入理想主义的陷阱。对这种平衡性的把握,就在一次次头脑风暴中培养与形成。
6.新闻摄影、新闻摄像的基本技巧。关于这个主题,教师并不是讲解技术操作要领,而是从实际经验出发,强调在新闻报道时的注意事项。比如新闻摄影对细节的把握和发现,新闻摄像中对人物采访时背景的选择,强烈光线的规避,以及多用固定镜头等技巧。
7.专题学习与指导。比如针对当前突发事件频发,教师设计了一个关于战争、灾难类新闻报道的指导专题。由教师团队的成员之一,曾获2005年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一等奖的Jim Macmillan负责,内容涉及自身安全,采访设计,镜头、语言选择,人文情怀等方面。
8.报纸、电台、电视台记者或专家的讲座。
9.新闻道德与伦理观念的探讨。
10.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探讨。
关于“融合编辑与制作”这门课程,系主任Lynda Kraxberger女士将其内容总结为三大板块:新闻融合编辑室是什么样的 如何发现新闻源并与新闻提供者保持良好关系 如何使新闻故事多元化、吸引人 这门课程的授课方式与其说是教学,不如说这就是一个真实的编辑部,每节课由学生带来各自的选题,或者上一周完成的作品,然后老师与学生就选题对象、标题设计、内容表现、故事来源等展开充分探讨,并推而广之,延伸到网络环境下新闻标题的设计与制作,如何利用网络协助报道,以及如何在媒体机构中当好一个中层管理者等话题,使学生获得全面认知和不断提高。
由上可见,密大媒体融合教学始终很明晰自己的定位和开展背景,其课程始终是强调在一个各类媒体高度融合的平台――网络环境下做新闻,但不是仅仅针对网络媒体做网络新闻,而是做在线新闻(online journalism)。“在线”变为了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新闻融合的具体操作环境,采、写、编、拍、录都要求在线流程化操作,不论是将社交型媒体列入教学内容与实践,还是教授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报道(Computer-Assisted Reporting),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特色。
教学方式与安排
在美国,媒体融合教育基本上有四种方式(Auman, Ann;Lillie, Jonathan,2008):一是团队协调模式(Team-coordinated models)。在这种模式中,媒体融合课程被分为几个板块,每个板块由不同的教师负责,但板块之间相互连接或通过共同项目建立连接关系,这种合作带给教师较高的教学自主权;二是联合学习团队(Federated learning communities)。在此模式中,以一人为主讲者,其他成员负责讲授分散知识点,主讲者通过个人能力整合所有知识与技能;三是协调学习模式(Coordinated studies model)。这是最富有合作性的一个模式,教员根据课程安排及教授内容等方面协调与合作,有时会同时出现在课堂上,这种高水平的合作与协调性最需要花费教员的时间和精力,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经验;四是团队分散模式(The team-dispersed model)。在此模式中,教员每周与学生进行两至三次会面,但只有第一次以团队方式出现。在每周的第二或第三次会面时,教员会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进行分批式教学,由不同教师负责不同领域的学生,学生通过团队项目进行专业互补,教师则在每次团队会面时互相学习教学理念、技能和方法。
密苏里大学媒体融合课程的教学方法属于第三种――协调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所强调的高度合作和协调性既体现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业界专家之间的搭配,也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首先,整个教学团队构成“3+N”组合:系主任Lynda,编辑出身的Karen Mitchell副教授和摄影记者出身的Jim Macmillan三人作为稳定的教师团队,以常态共同出现在课堂上,并按照个人专长和课程内容主题决定每节课的主讲,其他教员则做有益补充,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其次,密大新闻学院因为与业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还几乎支撑了KBIA广播电台、KOMU电视台和《密苏里人报》等专业媒体的运作,所以课堂上也经常请来第一线的人员给学生讲述实践所需的经验,形成与理论的有益互补。“N”就代表来自其他专业领域的教师或业界的专家,几乎每周都会安排一个课时的讲座(利用上课时间)。他们所讲授的内容也是与教学安排相统一的,与教师所讲的主题形成呼应。第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融合教育的课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启发、提问、激励是老师惯用的手段,而学生的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则来自于从小学、中学就得以培养的优良传统。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作用更在于开展好组织教学,真正的知识是需要学生课下付出努力去自学的;第四,学生为了在这两门课程中取得好的成绩,更需要通力合作。因为在课程一开始,教师就将参加“融合报道”课程的学生每3~4人分为一个小组,再从参加“融合编辑与制作”课程的同学中选出一人作为其项目主管。他们要一起经历从选题、采访前准备、联系采访对象、拍摄到后期制作的整个流程,最后将课程作业(新闻作品)以小组名义提交上来。其中“融合报道”小组主要负责新闻制作,项目主管主要起到监督与督促作用。由于一切都要在一周时间内完成,所以每个人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以保证按时提交作品。综上,不同的教师发挥不同的擅长,业界专家带来鲜活的想法,加上学生的努力和合作,从而保证了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改进与提升。
密大媒体融合课程的安排情况为每年的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开课(专指核心课程“融合报道”、“融合编辑与制作”),每周三次课(基本安排在周一三五早上8点至10点),每次课为两个小时(两门课程连上,每门1个小时),总共大约100个课时。其中,周一、周三的课程为理论课,采用课堂教学;周五为实验课,由三位老师和学生一起在媒体融合实验室讨论选题、采访准备情况和评析完成作品。其课程考试方式为:平时测试(5次,占10%),媒体实践(20%),新闻作品(60%),课堂出勤(10%)。其中新闻作品会以团队合作评价、能否按时完成、创新性、新闻专业性和音视频技术质量等指标进行考核。
教育理念及特色
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间,“密苏里方法”的确立者、首任院长――沃尔特 威廉姆斯一直给美国、欧洲名校的高层管理者写信,寻求有关新闻教育的课程、办学条件的信息,也就教学方法的问题听取了诸多当地及海外出版商的建议。 最终威廉姆斯从医学、法学和农学专业的改革途径中找到了获得新闻教育合法性的方法――“从做中学”(hands-on)的教育模式,即为了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新闻业,不仅要有教师授课、课堂讨论环节,学生还要去实践它。威廉姆斯认为:“既然将新闻确立为专业,它就既不能不强调通识、整体的文化教育,也不能偏废了实践经验所能赋予的训练。新的教育方式就是将专业课程和一定数量的经过精心选择的学术课程结合起来”。
媒体融合教育很好地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第一,课程上保证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合作。虽然学生在学习媒体融合课程之前已经掌握了必要的专业技能(选修该课程的大多为大三学生和研究生),教师还是经常建议学生去选修与电视、广播、报纸等相关的研究型课程,比如经济、法律等,并强调某些课程对于新闻记者而言的特殊价值;第二,将学生放到报社、电台和电视台去实践。由于每个参加课程的学生都会得到KOMU电视台 制作的特殊的采访证,这就意味着学生可以像电视台记者一样获得采访、录像许可。每周的选题讨论和实际指导,也有助于学生做出达到播出水准的新闻节目。一旦作品成熟,就有机会安排到电台或电视台播出,这种“实践出真知”的教学手段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信心,形成良性循环;第三,注重引导学生从技能到理念的回归。媒体融合自然要求学生对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技术、网络技术等有全面的掌握,然而如果对技术过多地强调,则有可能使学生陷入技术崇拜的误区。教师一直主张“实践,实践,还是实践”,事实上,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的不仅是学生掌握的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新闻理念的植入。系主任Lynda介绍说,如何确认一则新闻故事 谁关心它 为什么它是重要的 这才是媒体融合专业的学生所真正要学习的最难的技能。
针对融合教育会让学生变得肤浅,以及“要求技能的全面是以牺牲技能的精通程度为代价,以降低报道的专业水准为代价” 的批判,Lynda说,媒体融合教育不会让人们变得肤浅,只有肤浅的人自己才会让自己变得肤浅。他们培养的学生并不是要和专业的某一领域的记者去竞争,比如摄影记者或者学者型记者等。而是认识到在当前媒体环境发生巨变的情形下,很多传统媒体比如报纸、广播,要借用新媒体的力量,这就引发出很大的就业空间。他们培养学生全面的技能,就是使他们能适应这一趋势,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效地对传统媒体进行改造,从而获得立足之地。
通过考察密苏里大学媒体融合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我们得知:媒体融合教育不是将电视、广播、报纸的技能简单的相加,也不是使用互联网的技能与新闻专业主义相加,也不是用浅显的技术对付专业的媒体要求,而是旨在如何在新技术环境下向受众提供更好更高质量的新闻内容的教育。在这样的前提下,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开展媒体融合教育的种种理念、方法,对我国的新闻院校不乏启发、借鉴意义。
摘 要: 孤独症儿童在融合教育环境开展教育康复有利于改善其社会行为习惯,融合教育的课堂环境需要系统化、科学化的个别训练来满足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能显著增强教育康复效果。教师与家长的态度对融合教育的成效起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 融合教育 个案研究
融合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想,源于20世纪70年代特殊教育领域内的“回归主流”运动,即尽可能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置在一起实施教育,为特殊儿童创造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环境[1]。让残疾幼儿与普通幼儿一起享受融合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2]。1997年,美国残疾人教育法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IDEA)明确规定:让所有的残疾儿童能与普通儿童一起学习,其中也包括孤独症儿童,并需提供相关的支持服务。由于孤独症儿童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交往和沟通障碍,更应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而且将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进行融合教育,能有效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交和沟通技能的发展[3]。尽管有研究指出,孤独症儿童可以在融合情境下受益,因为融合提供了更多机会让障碍者与非障碍者沟通和社会互动[4]。但诸多问题行为、狭隘的思维方式和严重的社交障碍,又使孤独症儿童在融合教育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选取了一名在康复机构中普通班级上课的孤独症儿童进行了半年左右的观察研究,探究融合教育对孤独症儿童教育的影响,以进一步寻找孤独症儿童康复的具体途径。
一、个案基本情况
阳阳,男,2002年3月5日生,江苏省南京市人。他是个足月剖腹产儿,出生时未见异常。其家族没有类似病例。父母学历都为大专,且有稳定的工作。2006年被诊断为孤独症。随后到国内一家儿童行为矫正中心进行过康复训练。又于2008年3月将其转入江苏省某市一所融合教育机构继续训练。
通过对阳阳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察,并与家长、老师进行访谈,对阳阳的行为评定如下。
1.课堂注意力的维持。
阳阳在康复机构普通班级上课,注意力较弱,总是东张西望,需要提醒才关注老师,对周围同学做小动作。阳阳的数学较差,课上需要老师及时提醒,稍一不注意他,他就拿笔乱涂鸦。
2.社会行为习惯。
不听从老师的指令,不想听课就随意离开座位,而且不会主动返回座位。下课后听到哨声不会主动回教室,需要老师提醒。为了逃避学习任务,他们会有一些故意行为。如:把书本丢进抽屉里,把铅笔盒弄坏,要么就一直要求去厕所。对日常生活的指令掌握不好,如对其下达“把水杯给我”,“把毛巾给我”等指令,没有正确的反应。
3.同伴互动。
律动课上,听到音乐不模仿老师的动作,而独自做没有节奏的扭动、蹦跳,也不与其他小朋友拉手或配合小朋友。下课喜欢在园内骑儿童车绕圈,而且不载其他小朋友,也不让他们骑。有时趴在秋千板上荡,只低头看着地面。尽管阳阳在老师询问时,能说出每个小朋友的名字,但不主动喊他们,也不主动和他们玩。
二、融合教育措施
通过对阳阳平时观察记录的分析,并与家长和所在班级的老师(后称为L)进行访谈,针对阳阳的情况共同研究制订教育训练计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训练。
1.融合教育:注重行为习惯培养。
L老师对孤独症儿童的融合教育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她认为这样有利于孤独症儿童的学习,有助于建立集体意识。“在普通班阳阳可以体会到正常孩子的思维与交流方式,从而促进他对社会的认识”。
在融合班级,L老师注重对阳阳的社会行为习惯的教育。给阳阳制订的律动计划(《捞鱼》《吹泡泡》《火车开开》《幸福歌》等),首先从他喜欢的音乐、简单的动作开始,L让阳阳先模仿她一两个动作,如:听到“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阳阳模仿老师拍拍手。在阳阳能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后再逐渐增加学习任务。其次,L让阳阳在讲台上跟老师一起做示范,引起同学们对他的合理关注,积极表扬他,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喜欢上这门课程,从而把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之后在阳阳熟悉整个律动过程后,让两三个普通儿童与他组合,听到音乐后,模仿同伴的动作。等阳阳适应这种模式,再慢慢增加普通儿童数量,让阳阳逐步融入这个集体。由普通儿童带动他的积极性,邀请他走入普通儿童的世界。这样阳阳有了更多时间和普通儿童在一起,他更多接触到的是普通儿童的世界,而不再是独立的、封闭的自我世界,从而和同伴逐步建立了新的伙伴关系。同时,一些社会规则也会通过身边儿童的示范映射到他身上,让该儿童逐渐形成了一些行为模式,如懂得遇见困难去寻求帮助,学会依恋老师、家人、朋友等。
2.个别训练:满足特殊教育需要。
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个训课是重中之重,而且老师的及时提醒能让阳阳的注意维持较长的时间。我把阳阳的学习任务划分成更细小的目标,让他一步一步完成,最后达到总的目标。制订相应的计划,系统地训练,进一步融合课程,达到融合教育的目的。课程安排为:
(1)注意力和指令训练:鉴于他喜欢雪花片,就让他坐在桌前用细线穿雪花片;结合游戏,调动阳阳的积极性,保持注意力的专注,如:套套圈,一定要把十个圈全部套在玩具上才算完成。二、三步指令的练习,如:先摸头后拍肚子,先摸头后指鼻子再跺脚等。主要训练阳阳规范行为和学会遵守基本社会规则。
(2)模仿训练: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如:随老师跳房子,手指操等。先从简单的一对一模仿开始,使阳阳学会“看老师”再做动作,以便能在律动课上学会跟随老师。
(3)书写和数学练习:因为在普通班级的练习时间较短,老师关注力度也不够,所以利用个训课指导阳阳在普通班级所学的课程,加强练习,一对一地进行巩固,对阳阳掌握知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语言训练:普通班级无法开展最基本的发音课程,为提高阳阳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特安排此课程,内容包括:纠正个别发音、模仿句子、儿歌等。每天20分钟。一对一地纠正阳阳的发音,通过反复的模仿句子,进而掌握句式,变成自己的语言。
除此之外,我还穿插折纸、画画等活动到课程中,利用辅助、提示、泛化、示范、听音乐、观看录像等方法手段调动他的积极性。
3.家庭教育:融合教育的第二课堂。
在与阳阳的父母访谈中获悉,其父母很赞成对阳阳进行融合教育,并希望阳阳能进入普通幼儿园。他们每天让阳阳对在学校学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积极辅助孩子完成幼儿园老师为他布置的家庭作业,还会抽出时间和阳阳一起预习第二天的内容,让阳阳对新知识有个预热的过程。喜欢玩耍是儿童的天性,孤独症儿童由于自身的发育障碍,表现为缺乏交流技巧、异常的游戏兴趣等[5],所以他们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游乐场去玩,同时做阳阳的解说员,为他解说所见所闻,刺激语言,帮助他拓展视野,拓宽思维方式。这对阳阳的康复过程中起到很大的帮助。另外,其父母总是借生活场景对阳阳进行即时训练,比如在2010年春节期间,为他讲解春节的意义和习惯,让阳阳参与包饺子、贴对联、挂中国结、放鞭炮等活动,还带他走亲访友,多和小朋友接触,增强了他的社会意识。当面对阳阳逃避学习的行为时,他们也是很严格地进行处理,还会积极与学校老师沟通,及时解决孩子的问题。
三、结果
为阳阳进行六个月的融合教育干预后,通过观察,我与家长、老师访谈,对阳阳的行为进行评定,结果如下。
1.课堂表现的进步。
当研究接近结束时,阳阳能够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不转移,可以听从老师的指令,跟随大家一起朗诵《咏鹅》《锄禾》等古诗。可以演唱《小毛驴》和《世上只有妈妈好》等儿歌。能够独立完成抄写一篇简单的生字或计算简单的数学问题,私自离开座位的现象几乎消失。
2.社会行为习惯的改善。
阳阳对日常生活指令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回应,并且主动帮老师分派小朋友的水杯,午饭后帮助老师收起小板凳。在律动游戏中有了初步的规范性和纪律性,随意的蹦跳几乎消失,并会有节奏地模仿老师简单动作。听音乐主动做韵律操《小手拍拍》《幸福歌》和《开火车》《分果果》等律动小游戏。
3.同伴互动的增加。
在和同伴配合的活动中,尽管还不太合群,有时还会把同伴“丢下”跑开,但多数情况下还是能跟小朋友一起完成协同性游戏,较为突出的是可以和同伴配合搭建20块积木的小房子。而且在《捞鱼》游戏中,能拉住小朋友的双手,并举起来做“渔网”。
四、分析
开展融合教育,对孤独症儿童所起的帮助和积极作用是明显的。对孤独症儿童实施融合教育有可能逐渐成为引导他们回归主流社会的重点教学形式。孤独症儿童的智力发展参差不齐,但有很大一部分是智力接近正常甚至超常的孩子,融合教育可以让他们接触更多的正常儿童,为他们的学习提供符合年龄特点的环境和条件,可以促进孤独症儿童逐步形成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能力,使社会性、独立性和纪律性得以发展。融合教育成功与否,教师的作用很关键。融合课堂的个别教育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充沛的爱心、持久的耐心;个训时的针对性、科学性和亲和力等教师素质都是关键的因素。然而,孤独症儿童自身的行为和情绪问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造成对其他同学的干扰,给普通班级带来麻烦,此类问题是急需我们研究解决的。
融合教育不仅仅是改善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关系的过程,也需要家长和老师观点的转变。研究表明,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融合教育是一种为孤独症家长较为乐意接受的受教育方式,且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是使孩子融合教育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在中国国情下,正常儿童的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态度很重要。该研究不仅仅得到了老师们和阳阳家长的帮助,还得到了部分正常儿童家长的同意和认可,对于阳阳的进步他们也是持肯定态度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表示反对,他们认为会影响自己的孩子。所以,让家长支持融合教育需要为他们指明积极努力的方向。
学习、生活和心理各方面差异显著的学生就读于同一所学校和同一个班级时,怎样实现所有学生的平等、和谐与共同成长?面对学生素质、家庭教育背景和理念迥异的现象,我们如何有效实现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融合教育?这既是流动儿童群体成长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议题;这不仅是家长担心的问题,更是学校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江西省赣州市文清路小学把“融合”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中心点,着重从学生与学生的融合、家庭与学校的融合两个方面入手,推崇多元文化敞开、接纳和认同的教育,提升学校品质,深受家长欢迎,得到社会的认可。
生生融合,互补“缺失的一角”
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原本只有一个校区的文清路小学发展成三个校区,学生6500余人。人数的增加,生源的变化,无疑给学校带来了严峻的考验。2009年年初,学校对全校学生家庭主要成员职业背景、教育背景和教育理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结构大致呈现“四分之一现象”:比如1/4的学生来自公务员家庭,1/4的学生住在高档住宅区,1/4的学生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生源结构复杂。
面对复杂的生源问题,学校倡导生生融合。我们倡导的生生融合不是优势一方对弱势一方单向的付出,而是互有优缺点的双方互相帮助。“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骄傲”,这才符合人际交往的规律,才能实现生生之间真正的融合。
基于这样的生生相互融合理念,学校把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均衡分到各个班级,开展各种活动给学生提供交往平台。“密友行动5+1”就是让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结为“密友”,通过“制作一张交友卡,接纳新朋友,送朋友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个拥抱,在朋友家做一回小主人,办一次见证友情大展示”五个行动加上“评选一批‘友善之星’”,让学生平等结识,互相了解,消除身份歧视和排斥,感受和认同文化差异,在交往过程中实现品行融合、文化融合、心理融合。“四个一”展示活动即“每月一场音乐会、每月一次书画展、每月一个学科活动、每月一场专题报告会”,给兴趣、智力、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学生以充分展示的舞台,发掘学生差异化特点,鼓励学生差异化发展。是“差异”带来了生生之间真正的融合,融合教育的目的也不是消除差异,我们反而突出学生差异特点、发掘差异背后的价值,将学生差异转化为他们相互学习的教育素材。
彭晨是学校里有名的“小才女”,曾多次荣获全国作文大赛金奖。她性格活泼,在学校深受老师和同学们喜欢,然而回到家中,身为独生子女的彭晨却感到十分孤单。自从学校开展“密友行动5+1”后,小区门口的学妹雅惠便成了她的好友。两年前,雅惠一家从周边的小县城来到赣州,在彭晨所住的小区门口开了一家打印店。雅惠在课余时间经常帮助妈妈干活,所以练就一手快速打字的本领,在微机课程测试中,她一举夺得“打字大王”的称号,但说到作文、生活习惯等方面,就是她的弱项了。
在交往过程中,彭晨每次写好作品,总是第一个与雅惠分享。雅惠总是乐此不疲地帮助彭晨把作文打成电子版,还配上插画。这一来一往,彭晨不再孤单,雅惠的写作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学期末,当彭晨把自己的《作文集》呈现在大家面前时,她感激地说:“谢谢雅惠,是她的巧手让我的《作文集》闪亮登场!”雅惠不讲卫生的坏习惯也在彭晨的影响下慢慢改掉了,学习成绩提高了。每当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夸奖时,雅惠都会骄傲地说:“彭晨姐姐是我最好的朋友,是她帮助了我。”
家校融合,致力于“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的流动性较大,教育的一贯性成为难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实现一贯性。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的两股主要力量,只有当这两股力量具有一致性时,教育才能产生合力,方向明确,事半功倍。因此,我们着力推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
在家庭与学校的融合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有强烈的意愿了解学校、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却往往因为对学校生活不了解、不熟悉而无从问起。学校应该在家校融合过程中做主动的一方,主动交流,主动开放,主动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过程中来。
清晨,老师在校门口微笑着迎接学生,跟送孩子上学的家长招招手;下午放学,老师牵着孩子的手交到家长的手中,聊聊孩子今天课堂上的一次精彩发言,唠唠孩子在家的表现;学校活动时,面向全体家长征集义工,请他们亲身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学校教育。当更多的家长恰当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工作中来,从学校教育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当有更多的教师能够从家长的眼中看清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身教育得失的时候,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融合便加深了。
家校融合应该是双向融合,不仅家长要了解学校,学校也需要了解学生家庭。文清路小学强调家访的重要性,推出“教师访千家”活动,主动走进学生家庭。
芷碹是个留守儿童,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平时由奶奶负责她的生活起居和学习辅导。在家访过程中,班主任周小红老师发现,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虽然身体状况不是很好,腿脚也不太灵便,但她对孙女的教育问题从不放松。只是老人不会用手机,更不会上网,平时找不到什么渠道与老师沟通,更不了解学校教育情况。于是,周老师开始手把手地教奶奶使用电脑,让老人家可以通过校园网、校讯通、QQ群等多种渠道了解学校信息和沟通家校情况。奶奶也非常用心地学,从前连手机都不会玩的奶奶自学了拼音打字,现在几乎每天都跟老师保持着交流。
周老师还与芷碹奶奶沟通交流了学校“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奶奶也将“快乐学习”吸收进家庭教育中。为了让芷碹学得更加快乐,奶奶专门买了一块小黑板放在客厅。她们有时一起在小黑板上比赛做练习题,有时奶奶抄写古诗、芷碹按自己的理解画出诗的意境。练累了、画好了,祖孙俩就拉着手跳个舞、唱个歌。
懂事的芷碹没有辜负老师和奶奶的期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期末测试门门优秀。谈起孙女的教育,芷碹奶奶说:“其实我也没什么经验,是与老师的交流给我提供了很多新鲜的信息和理念。我虽然是‘家长’,但是只要不断学习提高,就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和好家长呀!”
【摘 要】随着融合教育观念的提出,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环境,使特教学生有机会学习更多的知识文化。英语成为聋教育中的一门学习科目,拓宽了聋生的语言能力,为其融入社会,回归主流文化,回归主流社会提供了支持。聋教育学校中英语课程是聋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环境,英语知识的建构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关键词】融合教育;聋教育;英语知识建构
20世纪80年代,融合教育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民权运动的推动下应运而生。融合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想,不但引起了教育理论界的广泛讨论,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其中,特殊需要学生回归主流社会,离不开融合教育的支持。英语学习,不仅关乎于聋生走进大学,更是其走入社会应掌握的一项语言技能。聋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源自于课堂,帮助其整合英语知识与知识建构,教师的教学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一、融合教育背景下的聋生回归主流文化
融合教育与回归主流或一体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特殊教育是为使特殊教育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使特殊需要学生回归主流。特殊教育教师要探索与总结适应与特教学生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使其掌握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与生活中更应为其提供更多的应用与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其中,成为真正能够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社会的能力。“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开发头脑的多种官能,这样随着人生的发展,学生能够运用训练好的头脑应对他所遇到的种种情景。”当特教学生们掌握了这种应对能力,便是通过融合教育帮助其回归主流文化的目的所在。
二、聋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人们更可通过掌握一门语言,更多的了解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与其表述的文化历史。英语是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二语言,因此英语的学习与掌握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更多使用英语的国家的文化与历史,更能融入现代文明之中。英语语言的掌握不失为是一把打开世界文化的钥匙。“一个人由于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他自己的意识。”聋生接受教育就是为了使自己的力量不断增进,英语作为通往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一门学科,可以帮助其踏入大学知识的殿堂,而当其走向社会后,抑或是现今的生活中,英语的掌握可以使其接受更宽泛的理念与文化氛围,且可为其日后的生活提供更多的机会与能力提升空间。“人的文化的一个要素就是作为他历史性知识方式的陶冶,陶冶作为某一时代世界和宗教的历史现实性之语言是充满生命力的,同时陶冶又是交流、唤醒和自我实现的中介。了解过去、掌握过去的要求是人出自己获得的可能性从而要成为自己要求的体现。”通过语言为媒介而接受的文化熏陶,不失为陶冶人全面发展的手段。英语也成为聋生应用更多一门语言接受全面教育的一种方式。
三、聋校英语课堂知识建构
1. 情境化教学建构
弗兰德指出,融合不仅是指残疾儿童在物理层次上的融合,还应该能够让残疾儿童实现课程教学中的融合与社会中的融合,既要让残疾儿童走进普通教室,也要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中的各种教学活动与课程中来。在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班级中全部为有听力障碍的学生,要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要求教师要在采用正常教学模式的同时,适应本班学情的应用个别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带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创设英语学习情境,为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明了地感受到英语的使用环境。胡壮麟指出,导致我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能力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英语在我们国家是外语,不是第二语言,学生离开课堂后很少有机会接触操英语的本族人,并用英语和他们交谈。平时不用,待到用时当然会力不从心。因此在课堂中注意创设情境化教学,乃至课后,还应注意多加提供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虽英语学习常学常新,但更应再每一次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进一步的提高。
2. 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的建构
自新课标以来,强调还课堂于学生,强调学生的主体化,教师变为辅助学生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建构主义者从知识的主观建构出发,强调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建构而非给予的过程;理论不是权威的特权,应该是不同范式之间的对话;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单向的传递与给予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师生平等参与、共同经历、自主探索的知识生成与发现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起到帮扶与指点的作用,这要求教师要有善引善诱的能力。文秋芳指出,英语学习方法系统由两大子系统组成:观念和策略。观念是学习者通过自身体验和外界影响所形成的学好英语的看法体系。策略,用在英语学习上,它指学习者在观念的指导下为学好英语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英语课堂是旨在培养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观念,自主形成英语学习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与探索能力。
3. 教育信息技术对英语知识的建构
“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由于这些新技术,明天的社会将不同于过去的任何模式。”信息技术创造了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特殊教育学校采取个性化教学多媒体教室等各种电子设备辅助教学。教师可利用网络探究学习、微课、翻转课堂等方式,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可以在其已有知识水平上通过网络探究学习等建构新的知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能有效直观的呈献给学生知识情境体验,可使情境教学更加仿真化,有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使学生们可以更加快速清晰的掌握所教授的内容。
使特殊教育学生回归主流文化,还需有一段漫长的路。融合教育为特殊学生提供的平台,加速了他们回归主流的步伐。“教育是关涉人的灵魂的活动,是个体的生命情感孕育、生命情怀舒展、生命体验充盈的过程。在教育这种有目的地将人对生命意义和价值引向高处的事业中,自古以来,我们都赋予它心灵转向的神圣使命和促进生命生长的重要地位。” 在聋生的成长中,教育对其灵魂活动的引领起着无可厚非的作用,英语知识的建构是聋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应为其倾力关注的问题。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为聋生提供平等的教育环境,英语知识的整合与建构为他们的知识能力储备提供了条件,为他们回归主流社会与文化创设了机会,使他们能够幸福的生活,是他们的现在与明天。
“融合教育”强调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存在一种“共同分担的责任”,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与理论研究,现今“融合教育”的思潮被推向最高峰,“完全融合”概念随之而出,倡导将所有残障学生都安置在普通学校之中,由此促使特殊教育专家思考:“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如何做到融合教育?”实际上融合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本,注重残疾学生能完全参与并从中获益,透过适当的评估以保障教育绩效,以达到真正融合的目的。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想,不仅彻底改变了特殊教育观念与发展模式,而且赋予了普通教育以崭新的内容。于是在“融合教育”理念的倡导下,普通教育学校除了普通学生外,越来越多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受到关注并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经过特殊教育的聋儿学生随着语言的发展需求及心理发展的需求,一方面渴望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得到社会各层的正常交往与认可,另一方面聋儿的家长强烈要求,孩子经过特别的个训之后能够回归到正常的环境中学习。教育是公平的,所以聋儿学生的“随班就读”呼之欲出。
一、“随班就读”既是聋儿学生的个体需求,又是公平教育发展的趋势
随班就读是设置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有特殊需要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聋儿学生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专业语训师的早期语言个训,语言交流的能力已基本具备,其语言的深入学习成为聋儿语言发展的需求,特殊教育学校把聋儿推向普校的阵营,回归语言的主流区域,有意识地让聋儿参与这种正常的、大的母语环境中自然地学习语言,有利于聋儿听力缺陷得到最大限度的弥补,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当聋儿作为随班就读生走进普校时,需要建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配备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定期为普教家长作讲座,让他们了解普通孩子与聋儿在一起不仅不会受影响,反而有助于普通儿童的认知能力、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等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时,可以给普教教师及普校家长发送特殊教育方面的资料,帮助他们了解聋儿,掌握特殊教育的方式方法,为聋儿提供更好的教育。随班就读突破了传统的封闭式特殊教育模式,帮助聋儿以平常心态参与普通学校的生活,逐渐实现与社会的融合,让特殊儿童分享到教育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与普通的学生达到最大限度的融合,为他们今后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二、聋儿学生“随班就读”的做法
随班就读的聋儿个体发展情况与特殊需求等都是不同的,教师应当根据聋儿的特点确立发展目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制订个别教学计划,采用符合其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让聋儿得到较大的发展。
(一)全力为聋儿打造各种良好的环境,陶冶情操。
1.为聋儿创造平等和谐的精神环境。良好的精神氛围是影响聋儿健康成长与学习的积极因素。特校教师协助普校教师创造平等和谐的精神环境,以及无歧视的平等关爱环境。在老师的引导下,正常儿童逐步学会接纳交往,愿意与聋儿学生交往,一起参与各种活动的互动,使聋儿学生感受温暖,形成同情、关爱的班级氛围。
2.创设聋儿学生喜爱的班级环境。在创造班级环境时,为聋儿学生留有展示的空间,例如:展示聋儿学生的特长作品,或者和同伴共同活动的生活照片,使其在这里寻找心理上的安慰,体验到同伴的关怀。引导聋儿学生积极参与环境的创造,显示他们也是班级不可缺少的成员。
3.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让聋儿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感受普通班级环境。采取随班就读,既为聋儿学生提供了正常的生活环境,又不影响普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在与普通学生的交流中自理能力、交往能力、模仿能力、学习能力得到提高,逐渐适应集体生活,为聋儿学生尽早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二)加强教师特殊教育培训,促进师资质量的提高。
随班就读的聋儿学生通常在生活自理、社会适应和智力发展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落后于同龄学生,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智慧和师德修养。随班就读的聋儿学生和其他学生有明显的差异,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提供机会和条件,帮助普校教师学习特殊教育知识,参加特殊教育培训,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技能,并派遣特殊教育教师定期了解聋儿学生的近况,辅助普校教师想方设法照顾和教育好聋儿学生。
(三)做好聋儿学生随班就读的管理工作。
由特校与普校共同邀请特殊教育专家,组织聋儿随班就读的班级任课教师及家长共同制订聋儿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从而保证对随班就读聋儿学生的教育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搭建交流平台,获取普校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许多普校学生的家长担心聋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对自己的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为了打消这种顾虑,特殊教育学校携手普校开展家校之间的互动活动,增进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抓住每个与家长们沟通的机会,引导他们设身处地地为这些聋儿学生的家长着想,让他们明白聋儿学生的加入能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懂得尊重与爱及平等。
(五)做好随班就读聋儿学生家长的工作。
由于聋儿学生在语言的表达上与正常孩子有所不同,家长往往担心孩子被正常孩子嫌弃,甚至排挤,心灵受到伤害,特校教师与普校教师共同利用家访、电话沟通、网上交流、联系便条等形式主动与家长交流沟通,共同研究对聋儿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另外,重视聋儿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在家中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使家庭教育成为聋儿学生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三、聋儿学生“随班就读”的另面现象
聋儿学生的随班就读已初见成效,但也引发另一种现象:聋儿学生回归主流教育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因出现难以适应而重返特殊教育学校,接受特殊教育学习,再融入普校学习。鉴于这种现象,解决问题的根本是特殊教育与普校教育的完全融合,这就要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长期为普教提供特殊教育措施与方法,在普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办公室,由特殊教育专家坐镇,随时指导聋儿随班就读出现的问题将是万全之策,也更有利于聋儿的学习与成长。
一、家庭社会条件
家庭是构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夫妻关系和子女关系结成的最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家庭对其子女在文化知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心理健康、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
影响。
1.父母的职业地位比较低
农民工所从事的是脏、累、差的职业,这些职业的社会地位比较低,所以他们往往会受到歧视,这种现象在媒体上屡有报道。因此这明显不利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合,也给融合教育带来消极影响,我们要努力消除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自卑、不满。
2.经济收入较低
虽然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收入与自己在老家的劳动收入相比有较大提高,生活条件也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较大,他们在温州所住的环境也相对较差,一家人挤一个房间更是很常见的事情。
3.父母的文化素质较低
由于农民工文化水平有限,一些父母采用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责骂、惩罚较多,也会影响亲子关系以及子女的人际处理方式及良好家庭教育氛围的营造。这种差异的不利在于“这种变相的贫困文化在农民工随迁子女身上进行复制并传递,文化的贫困加大了其城市生活、学习和城市社会的融合过程的难度”。
二、城市环境
城市环境是农民工随迁子女随父母进城后所面临的一种全新的生活环境。城市与乡村相比,城市是一个人口高度密集、功能多样、设施齐全、环境复杂的地方,城市社会具有法治性、多样性、开放性,农民工随迁子女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大、设施便利、文化多元、追求变化、人群陌生、温情稀薄、高度变异的社会环境。
1.社区环境
尽管农民工及其子女与城市居民存在着空间区隔,但一个社区全部为农民工群体的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以温州为例,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群体的混合还是比较常见的,特别是老城区。虽然城市本地居民和农民工两个群体的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他们又有共同的利益。因此社区是一个给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城市学生和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接触机会的平台,这个平台为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学校环境
农民工把子女带到城市,除了监护、满足子女情感交流外,最重要的就是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对农民工子女融合问题尤为重要。
(1)学校层面。为什么温州市特地创办温州市第三十九中学,就是更好地为了清晰指导融合教育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重要性,减少城市居民差异、学生文化水平差异、家庭生活条件差异等问题对他们心灵的伤害。
(2)教师层面。教师是融合教育的实施者,如何帮助农民工随迁子女适应本地的文化教育、适应本地的教育理念,教师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具备专业的教师素质和教育能力以及拥有大爱、感恩、责任的教育理念。
总之,只有我们首先认识到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影响因素,才能做出对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的实施方法。我们有理由相信学校的融合教育其结局应该比较乐观,城市社会唯有放低姿态,抛弃那些苍白的偏见丢弃歧视,伸出友谊的双手,去握紧农民工兄弟那双老手,这样一个可爱、和谐的社会才会到来,我们的融合教育才能大成。
素质教育类论文:论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 信息素质教...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初探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谈新《纲要》背景下如何开展幼儿园一日常规教育 【摘 要】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生活...
教育经验论文:对于学生养成习惯教育经验之谈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
快乐教育论文:少年宫快乐教育分析 一、校外教育应该是快乐教育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孩子对本来应该...
幼儿生命教育论文:幼儿生命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策略研究 【摘要】幼儿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