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自然教育论文

时间:2022-04-18 02:54: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自然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自然教育论文

自然教育论文:自然环境下农村幼儿教育论文

1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

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提高保教质量,要根据“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幼教理论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培养与造就一支稳定而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她们的专业水平。还有要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加他们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解决其医疗、保险等后顾性问题,从而保证农村幼儿教师不但有投身农村幼儿教育的激情,而且有长期工作下去的动力,即所谓的“引得进”、“留得住”。

2注重幼儿时期的品德、品行的教育

农村里,父母因为忙于外出打工,常常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因而,为小朋友们创设一个清洁,优秀、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的重要。教师要注意每个幼儿的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的教育,把德育深入每一个幼儿的内心。例如:让农村的小朋友回归大自然,去感受家乡的美丽,教会孩子们帮助父母做家务事,对表现比较好的我们可以颁发“大红花”以作奖励。这样不仅培养了小朋友了小顺心,而且还培养了小朋友积极主动的性格。

3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因地制宜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倾向逐渐加剧,许多家长一味模仿城里人,不惜本钱给孩子买各种洋玩具或很贵的玩具,使孩子在室内玩耍的时间越来越多,而孩子在野外的时间相对减少,虽然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大自然贴得那么近,却很少有机会与大自然亲近,他们不认识稻谷,分不清麦苗和小草,不知红薯长在哪儿……照这样发展下去,这些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对土地、对自然的感情将会越来越淡薄。良好的环境能给幼儿提供思考、观察以及动手能力表现的条件。嫩而过陶冶幼儿的情操,发展幼儿的智慧,让幼儿的身心得到慢慢的健康发展。

3.1变废为新

充分的发动孩子和家长收集废弃的物品,经过自己的精心设计、加工、改制之后,成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我们有着取之不竭的资源。例如:利用烂泥巴进行美工活动,孩子们可以尽情地摆弄,挖洞、团圆、堆高、捏塑,获取造型经验和乐趣。可以使用废弃的糖纸折叠、裁剪成各式各样的蝴蝶、小人,将用后的汽水易拉罐剪成不同形的花儿,用装鞋子的硬纸盒裁剪成不同的图案等。

3.2制作标本

孩子在幼儿时期总是换踹着一种好奇、新颖的心态,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态,让孩子们制作各式各样的果实标本,然后进行粘贴。例如:收集玉米籽、大豆、葵花籽等,可以制作成美丽的花朵;收集树叶、小草、小花等可以制作成一幅动人的山水画。这些制作似乎是很幼稚或者是是很粗糙,但是那包含着有幼儿们的童心、想象力等,因而孩子们会非常珍爱自己的作品。我们还可以摆在校园的走廊,让别的小朋友也欣赏,这样不仅提升了小朋友的自信,而且还培养了小朋友的意志力。

3.3设置自然的植物园

在设置的植物园区里,我们让小朋友从自己家里带上种子,如:玉米、高粱、向日葵、麦子、大豆等,然后让小朋友自己种下,每天浇水、施肥,看着种子慢慢的发芽、长大、成熟,从而提高小朋友们热爱劳动的积极性,同时还能亲身的体会父母的辛勤。也可以为小朋友们设置小动物的饲养区,我们可以养殖一些小兔子、小鸡、小鸭、小狗等,让孩子们经常与小动物进行接触,并熟悉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从而培养孩子们的爱心与责任心。

4从小培养环保意识

教师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待周边的事物,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教育。幼儿园环保教育应该是能够广泛反映我们生活环境以及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环境知识。这里的环境,应该是我们的周边,我们的家园。在周围的环境中,幼儿有许多可以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事物和现象,如观察垃圾堆及被污染的河水、听听刺耳的噪音、欣赏美妙地音乐等等。只要我们老师时时做个具有环保意识的有心人,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随手可得的教育内容自编成教材,以专题环保教育为主,将丰富的环保教育知识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及各种教学活动中,让幼儿从感性的活动的基础上获得并形成有关的知识。让幼儿从小就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5就地取材,制作特色性的玩具

玩具是幼孩时期不可缺少的物质。但是在农村并不能像大城市里有大量的、高档的玩具,为了弥补不足,我们只能教孩子们自己制作玩具,就地取材。然而在在制作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等。例如:将高粱杆用针线将其穿在一起,然后进行数数,并学习数的分解、合成等,还可以使用高粱杆或者是麦秸等进行拼图;用积木搭建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等;用水果或者是蔬菜雕刻不同的不同的工艺品;用破碎的布料为洋娃娃制作花哨的衣服、裙子等;用葫芦做成不倒翁、花瓶等;用筷子做成秤杆,用瓶盖制作成秤盘,再用线将其穿起即可。在这样的制作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和丰富的想象力,制作出自己喜欢的玩具,更加能让他们的童年值得回忆。

6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幼儿在活动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体验,在这个生动、亲切、有趣的氛围中,心态完全处于正常、平等、积极的求知地位,而教师充当的则是孩子游戏的伙伴。由于设备有限,可以让幼儿多做一些传统的民间游戏,它形式多样,有的是徒手进行的,有的只需十分简单的材料,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深受幼儿喜欢。例如:促进幼儿小肌肉发展的游戏有:抓石子、翻绳、转陀螺、弹珠子等;发展幼儿智力的有:黑白板、爬梯子、五湖四海等;锻炼幼儿大肌肉动作的有:踢毽子、捉迷藏、跳皮筋等;还有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敏捷性和平衡性的,如老鹰捉小鸡、瞎子摸瘸子、踩高跷、独木桥等。这些具有生活气息、风采各异的游戏,简单易学,不受场地、人数、孩子接受能力差异的限制,三五成群就可以进行。它们能促进幼儿的身体的协调发展,合作能力的发展和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7结语

综上所述,走进大自然,走进劳动,走进他人,重视对美的感受和创造。这既能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特色,也能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优势。农村有着比城市更加优越的自然条件,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去教育孩子们,就如同将小小的鱼苗放进博大的海洋之中,所接触的事物更加的真实、更加的丰富。

自然教育论文:家庭教育中的顺应自然法

一、福禄贝尔的教育顺应自然原则

福禄贝尔的教育顺应自然原则一方面是指教育要顺应大自然的普遍规律,即教育要按照儿童身体发育的基本规律来进行,不能逾越其年龄特点和身体素质进行过度或不及的培养。他指出,过分地按照人类的意志对植物进行修葺,最后不一定能达到使植物得到更好发展的目的,反而很可能破坏了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所以,教育儿童更不应该像粗鲁地对待植物一样任意“修葺”,应该耐心、小心地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一点一滴地逐步教导。另一方面,福禄贝尔的教育顺应自然原则是指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发展,不能任意妄为地按成人的意志进行塑造。福禄贝尔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发展的本能,教育就是要引导儿童充分、全面地发展和完善其本能。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动”。他认为活动是儿童内部需要的外在表现,即活动是其本能发展的途径。

二、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怎样应用福禄贝尔的教育顺应自然原则

(一)幼儿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应该掌握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

1.摒弃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等陈旧的教育观念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一直在强调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这样的想法早已根植在人们的心中,觉得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找一个体面的工作,而忽视了对受教育者本身能力、情感、观念等的培养。直至今日,这样的想法非但没有改变,反而加入了更多错误的元素,认为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人上人,要达到“光宗耀祖”的标准才算是成功的教育,并且拥有这样观念的人不在少数。把教育的目的和作用狭隘化、功利化,导致儿童教育的最原始阶段———家庭教育就出现教育偏差现象。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根据儿童的自身特点,顺应其个性发展,培养其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行为规范等。

2.把游戏融入学习和生活

游戏对儿童来说至关重要,它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幼儿时期,儿童有渴望认识世界的心理需求,而游戏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最直接的方式。幼儿家庭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爱玩、爱游戏的心理,将游戏融入生活和教育,让儿童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能强健儿童身体,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规则意识,还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让儿童的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家庭教育应该顺应儿童身体发展规律

儿童的身体发育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家长只有在充分遵循这些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培养出健康聪明的孩子。我国自古就用“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来教导人们遵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不能随意违背。我们只能充分地认识它,从而利用它。对于幼儿教育,我们也同样应该遵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不然也只能得到寓言里宋国农夫的结果。现如今,社会发展快,竞争激烈,家长都怀有望子成龙的强烈期盼,于是,不惜代价地投入巨大财力物力来培养孩子,但却往往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导致这种现象的一部分原因正是没有顺应儿童的身体发展规律。比如,幼儿4岁之前的手指小肌肉群并未得到充分发展,画画只能涂鸦,不能很好地掌握线条。如果这时候家长主观地认为孩子只要参加专业绘画训练就一定能比别的孩子画得更好,而不考虑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强迫孩子参加训练,那么,孩子不仅学起来吃力,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还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并且还会严重打击孩子的信心和对画画的热情,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

(三)家庭教育应该顺应儿童心理发展

1.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以被分解为一个个小的不连贯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人类的进化史一样是从简单到复杂,渐进发展,不可逾越。这就要求幼儿家庭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这种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并且有特色地施教。所以,家长应该细心观察孩子,敏锐地抓住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及时选择相应内容,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顺应儿童的心理需求

儿童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他们和成人一样有着某些特定的心理需求,比如,爱和被爱的需求、被关注的需求、自我表达的需求、成就感的需求以及活动和满足好奇心的需求等。幼儿家庭教育应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并且要求家长能迅速地给予相应的回应。只有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健康、快乐、积极的儿童。

3.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教育

幼儿的注意以不随意注意为主,注意持续时间有限。只有调动幼儿的兴趣,幼儿的注意力才能集中,才能持续。所以,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很多家长总会抱怨孩子不听话,注意力不集中,教育实施难以开展。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儿童对所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所以,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兴趣,并努力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儿童的兴趣得以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十分不错的教育。

作者:刘晓 谷忠玉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自然教育论文:自然教育观念与现实教育

作者:徐晓枫 母淑杰 单位:北钢集团公司培训处 一重集团公司设计研究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科学的进步,人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大批有知识的劳动者,已成为激烈竞争的焦点。我国的“四化”建设离不开教育事业,更好地吸收外国的教育理论的长处丰富和充实我国的教育理论,对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是十分有益的,对如何培养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所需要的人才就更为有益。

1汲取精华充实我国的教育理论

在中国古代以杰出教育家孔子为代表而创立的古典教育理论中,非常重视自然教育。古典教育理论主张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与人的自身发展相结合,强调教育的广泛性和注重人的个性倾向的差异,比如“有教无奖”、“因才施教”等。但后来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到严重束缚,使孔子的教育思想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充实,造成了教育的失落。16世纪到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给封建专治以致命的打击。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将被神学包围的教育理论解脱出来,创立了独立的教育理论。他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其中包括两面的含义:即教育要适应自然界万物生长法则和秩序、以及教育要适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另外还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即“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的明智主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学原则,打破了封建经院式的教学模式,为现代教育及现代教育理论奠定了基础。法国教育家卢梭对自然教育理论进行了完善和总结,提出了教育三个来源的观点,即自然、环境、教育。他认为将事物(环境)教育与人的教育顺从自然教育时教育才会真正有效。在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中强调教育环境问题,要建立一个“纯净”的、无干扰的环境,使教育更加符合人的身心发展。他认为“儿童的堕落、道德的沦丧是由于社会的腐败所致,城市是充满社会弊端的缝凝之地,是导致儿童堕落的染缸”,提倡让受教育的儿童保持其良好的个性,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更好地指导他们去观察认识世界。教学方法上不要死记硬背,要尊重学生自由发展和个性要求,使学生自己形成主动学习、主动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这些理论无疑是对封建教育理论的巨大冲击。能否承认和允许人的个性自由、独立发展的要求,是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与封建教育理论的重要区别。

在卢梭以及在他以前夸美纽斯所处的17世纪至18世纪,当时的社会状况不能不影响到他以前的理论。而他们的理论中很多东西也是针对当时的教育弊端和社会的腐败,因而他们的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积极进步的特色,对以后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和贡献,这已为世人所公认。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他们的理论有着历史的局限性和认识事物的片面性。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中,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的进步。这种更新和改变不是简单的重复。

在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孔子的教育体系维持了千百年。教育理论不可能对社会起决定作用,但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人们是有充分共识的。长期的封建统治,教育理论的停滞不前,教育的不发达带来的愚昧、落后导致国弱民穷。教育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大小,取决于教育理论的发达程度。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欧洲文艺复兴同教育意识形态的变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习外国教育史,加深了对教育的认识,同时也会对中国的教育发展有新的更深刻的认识。教育的发展要受到社会制度、经济状态、传统习惯的影响,超社会、超历史的教育是不可能的。教育是对人的完善,是对社会缺陷的补充。原始教育只能教会人们求生存的方法,封建教育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发展小农经济的意识形态需要,资本主义教育无非是在工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而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及理论,主要取之于传统的封建教育理论,传统色彩较浓。所以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应在极取传统优秀理论的基础上,应用马列主义、思想将外国的教育理论与思想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育报我国的教育事业走上飞速发展的轨道。

2洋为中用培养应用型人才

无论是夸美纽斯还是卢梭,他们的有关自然教育理论对资本主义教育的发展贡献以及其后产生的巨大影响为世人所公认。他们的理论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培养适应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提倡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强调人的教育要适应人的自身发展,废除僵化的教学方法,提倡动手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理论就我国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有指导意义的。我国几十年来沿续着苏联教育理论的模式,在教学方式上受孔孟传统理论影响很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视共性培养,缺乏个性培养”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等问题。面对现实我们应当看到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笔者认为,所谓自然教育理论,一方面是人的自身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矛盾。而教育,尤其是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是促进双方面共同发展的桥梁。在我国原来的计划经济影响下,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只有一种,就是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学生。

不管学生有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一律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大学。这样一方面使大批的学生考不上大学而又无能力就业,另一方在使学生的身心、个性自由发展受到了束缚。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仅仅局限在纯粹的理论教学上,其培养结果是书呆子式的学生。在市场经济机制发展的今天,夸美纽斯、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以及后来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理论,都是在社会经济、文化大变革的社会背景中提出的。其积极作用是巨大的,对当前中国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改革尤为重要。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主要是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否受社会的欢迎,也是教育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应大力培养有觉悟、有知识、有动手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劳动者,使教育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17世纪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要求教育从经院走向社会,使教育尊从社会自然发展和需求。今天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和党的教育路线指引下,我国的教育也正在走向新的里程。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改及发展纲要》指出,要逐步扩大职业教育,开拓就业渠道,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从根本上改变工人队伍的结构和素质。#p#分页标题#e#

教育体系内部在结构、运行机制上也要改革,传统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已是历史。要通过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机遇加快教育内部的变革。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等,要与社会意识形悉保持充分一致。任何落后教育体系主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去为社会进步服务。教育在培养人才和培养良好意识形态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应在结合建国几十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汲取西方17世纪至18世纪自然教育理论的精华,对现行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使教育为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大批人才,并使我们的教育事业不断充实、完美,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西方教育中的自然教育理论,由于受到历史、区域、观念的限制,在我国影响不大。这个理论的缺陷使其发展受到了制约C按照同志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教导,我们应吸取自然教育理论的优点,丰富、发展我国的教育理论为“四化”建设服务,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使中华民族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

3结语

党的科教兴国方针把教育改革推到新的高度。适应社会发展、企业改革的需要是教育活力所在。汲取自然教育理论的精华,将教育深人社会发展之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自然教育论文:自然观察智力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培养

一、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自然观察能力

对于传统的幼儿园课程来说,幼儿的感知能力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培养的,而我们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主要是让幼儿进行观察,而教师为幼儿传递一些技能,幼儿仅仅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去进行感受,这样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自我观察能力的培养。根据多元化的智力理论来看,幼儿必须要充分的在探究性活动中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对于智力的本质来说,主要是解决问题以及创造产品的过程,这些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不能通过讲授式教学来完成,一定要利用实践性较强的探究式课程来进行教学。所以一定要幼儿在活动中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对于幼儿来说其自然观察能力仅仅能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发展,根据幼儿的特点年龄特点来说,幼儿的好奇心很强,对于很多事物都很好奇,喜欢自行去进行研究。并且会去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而来获取对事物的体验。并且幼儿自身的这种观察也为日后的成长储备了丰富的资料,所以,简单地说,观察能力是幼儿阶段探究世界以及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中,必须要做好探究活动对幼儿自然观察智力的培养。

二、将幼儿自然观察智力成为教育内容

在传统的幼儿园课程教学中,主要的指导思想为一两种核心智力而教,教学者主要是围绕这一核心进行课程的设计,对于传统的教学中,仅仅是将重点放在了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以及语言能力上,这样导致了学生的发展偏离了全面发展的轨道。因此,针对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这种方式,要设置多种智力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教学中要将自然观察智力与其他多种智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且与其他智力相互结合,从而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自然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让自然观察智力成为幼儿园教学的主要内容,例如在进行语言智力的培养上,要让幼儿进行事物良好的观察,并且能让幼儿自行阐述出来,充分的表达出感受,以此来培养幼儿的自然观察智力。同时幼儿在观察中,教师要做好与其的交流,帮助幼儿更深入的观察事物,并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力。这样幼儿能在自我的观察中,并经过教师的引导,从而来更深层次进行事物的观察,从而来产生自身独特的感悟。

三、观察智力的培养与多元化智力有效结合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多种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自然观察力的培养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关键意义,因此必须将其与多种智力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幼儿能够灵活的运用。幼儿自然观察力和多种智力的相结合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身体动觉智力。指的就是幼儿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培养和应用这种能力,不仅符合幼儿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还能够有效的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并且使幼儿对于教学活动有更加深刻的体验,使其正确的认识到信息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种智力对于提高幼儿未来的探究思维和能力有着关键意义。

第二,视觉智力。就是在开展各类探究活动时,尽量多为学生展示一些具体的实物、图像或是视频,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官,从而有效的培养幼儿辨别、记忆、对待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符合幼儿形象思维发展的特点,还帮助幼儿开展符合其身心发展的探究活动,并且有助于其运用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方式,展现自身的探究成果。

第三,逻辑智力。指的就是辨别、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要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正确的引导幼儿认识、理解、区别事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使其能够根据固定的标准,对其探究的事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分,并且要不断的鼓励幼儿分析和总结事物具有的共性及其具有特殊之处的原因。这些活动对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以及探究能力的提高都有着关键的作用。

第四,语言和人际交往智力。在开展探究活动过程中,师生。生生间的协调合作和交流,往往对活动的探究方向、内容、方法有着直接的影响。能够有效的培养幼儿合作、协调、交流的能力,并且幼儿与幼儿之间也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弥补的作用,还能够有效的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培养生生间的情感和默契度。因此,培养幼儿语言和人际交往智力,能够使幼儿在探究活动中取得最理想的活动成果。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现代化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教育理念下培养出的人才已经满足不了现阶段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计划,不断完善教学体系。自然观察力的培养着重针对的是新时期的人才,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从幼儿阶段开始,幼儿时期的学生拥有较为独特的个性,某种能力的培养可能会对其产生一生的影响,因此,幼儿阶段自然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要从学校、教师、家人这三方面入手。

作者:柏丽彦 单位:疏附县中心幼儿园

自然教育论文:加强教育自然灾害论文

一、当前中学自然灾害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注重学生对自然灾害类型的认识而忽视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措施。同一般知识教育不同的灾害教育,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灾害的认知来实现学生对灾害的预防,而不是追求认知目标的达成,这是灾害教育首要面临的问题。

2、灾害教育缺少学科与学科之间必要的整合。高中教学中有关灾害教育的主要有地理、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体育健康等学科。在课程资源在开发设计中较少关注隐性课程和社区之间的联系,没有将社区的教育教学资源(灾害遗址)应用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设计及教学中。

3、教师教法陈旧单一,较少使用图文并茂的挂图、地球仪、剖面图、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直观教学,在灾害教育教学中仍然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缺少实践操作,不适应和不适合灾害教育的特点,也难以达到灾害教育的要求。

二、加强自然灾害教育的对策

1、整合各学科资源,渗透性地设计选修课。不同学科都可以以适当的方式,多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自然灾害教育。各学科展示的内容有可能不一样,但它们的目标总体是一致的,通过把自然灾害教育渗透到不同学科的适当章节中。例如数学学科通过数据的方式展示灾害或与其相关内容的数据,可以让学生从数据上了解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程度、感受到防灾工程和措施的重要性等;生物科可向学生展示生物多样性、生物链、生态系统、环境破坏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等内容,让学生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等;语文科可以展示与自然灾害相关的文章,学生将会对灾害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历史科可以向学生讲述灾害相关的历史事实,让学生了解灾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破坏程度和制约作用;地理科可以展示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和防灾减灾的具体措施等内容。建立在必修课基础上的选修课《自然灾害及其防治》,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的特点从而提高他们的防灾意识,系统地了解自然灾害方面的知识。对自然灾害的相关内容作了系统的呈现,主要内容有:主要自然灾害的特点、分布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通过学习《自然灾害及其防治》,可让学生较为深入的学习灾害的表现方式、发生原理、危害程度、防避方法及其预防和监测措施等知识。从而为日后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灾害教育资源库,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灾害知识,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密切联系的开放性灾害教育教学。(1)结合当地的实际,积极建设学校地理灾害教育相关课程资源库,逐渐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提升质量。(2)加强“数字地球”战略的实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3)加强防灾教育。通过黑板报、宣传栏、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加强“地震救护常识”、“洪涝救护常识”、“台风防护常识”等教育,学会认识预警信号,如“台风、暴雨、高温、冰雪等预警信号”。(4)加强学生实际操作、应用的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对灾害相关知识的收集、加强灾害调查能力、帮助他们研究制作灾害演示仪器、定期开展应急演习。(5)考虑学校的实际和学生对防灾的学习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灾害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地理灾害教育相关课程资源,以及师生可用于地理灾害教育教学的经历和体验,建立预案,定期开展自然灾害演练。不断完善灾害教育资料库,其中包括数字地球,数字地球为我们提供了灾区大量的定位、定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基础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模拟技术,通过对灾害发生时获得的遥感和地面监测资料以及各种基础背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就可以对灾害造成的损失、灾害发展的态势以及灾害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书籍资源、网上资源、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多媒体系统等,制作以灾害教育为专题的网站,通过网站让学生直观地及时地了解世界及我国发生的重大灾害事件的信息。学生通过灾害发生过程的触目惊心的画面的感受,将会提高他们了解灾害成因和防灾避灾方法的兴趣,树立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观念。

3、开展有关“自然灾害教育”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专题研究,非常适合进行自然灾害教育。利用地方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探索通过理论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以自然灾害的相关问题为研究课题,以小组合作或个人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查阅文献,观看视频、亲身实践,深刻了解其灾害现象、成因、危害等,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防患灾害的意识。例如:分析福建沿海台风灾害的危害这一课题,我们就可以结合乡土地理,宁德地市夏季是台风频繁发生的地方,随着就是台风所带来的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我们开设这些“自然灾害”研究性课题,目的是(1)通过认识影响我市的主要气象灾害,学会正视自然灾害,正确面对气象灾害的发生,通过了解抗灾救灾的事件,培养在灾害发生时采取积极主动抗灾救灾的意识以及不畏灾害的精神。(2)能够让学生了解旱灾、洪涝、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产生的成因以及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他们科学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以及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科学精神。

4、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开展灾害教育在当今的高考中“自然灾害”作为选做题,主要考察学生防灾减灾的类型、危害、成因、解决措施等方面知识,这些都以乡土地理教学资源为载体,乡土地理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紧密结合课内与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观察实践认识家乡的灾害遗址或收集历史上有关灾害的记录,了解和明确当地常见的自然灾害,引导他们分析灾害成因、特征及其规律,以及灾害对家乡的自然条件,资源开发和环境,经济发展等的影响。地理学科的研究是以区域作为对象,因此灾害研究和灾害教育也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上,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区域环境及其问题更加熟悉和了解,激发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同时将这种情感升华为学习上的动力,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由于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时空分布广、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面对自然灾害日趋频繁的今天,我们的灾害教育可以帮助大家获取更多地防灾减灾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灾害教育逐步提高了大家对自然灾害的认识、防御,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安逸。正如“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中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

作者:周英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第九中学

自然教育论文:小议自然灾害背景下的家庭教育

自然灾害对家庭教育造成的冲击

自然灾害破坏家庭物质基础房子是人们赖以居住的场所,能给人以心理依靠,满足人们对安全感的需要。财产是一个家庭维持生计的物质基础,包括室内的和室外的,如存款、家具、家用电器、生活用具、农作物、树木、牲畜等。③其中,房子和大部分财产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是很难转移的,因此在遭受自然灾害时比较容易遭受损失。

自然灾害破坏家庭组成结构“家庭结构是指家庭分子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家庭分子之间的相互配合与组织,家庭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于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家庭模式和类型”。④简而言之就是家庭构成成员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家庭教育在其中体现为由长者对幼者所施加的各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然而,当自然灾害发生后,一个家庭的组成结构会受到破坏,从而对家庭教育造成冲击。

自然灾害冲击着家庭成员的心理世界灾害不仅对家庭成员造成生理伤害,还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心理创伤。首先,会留下心理阴影,尤其是深受其害的人,会有难以抚平的伤痕。第二,让人没有安全感,即使没深受其害,也会人心惶惶。第三,加重人对自然的不可抗力的无能为力感,也可以说有挫败感,觉得人定胜天是不可能的。综合上述几个方面可知,自然灾害对人们心理上造成的创伤是难以抚平,在灾后的很长时间里,他们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或障碍,因此给实施家庭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自然灾害背景下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家长缺乏有关灾害教育的培训,防灾意识薄弱。在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或灾难发生后,有关部门没有或很少对家长进行防灾、避灾、自救等教育培训。由于灾难教育和安全教育的缺位,导致很多家长无法辨别灾难发生的征兆、不能掌握灾难逃生技巧、无法积极地进行灾后自我心理复愈和对孩子进行心理康复辅导等。当灾难发生时,多数家长们不仅无法及时组织家庭成员合理逃生;灾后,很多家长自身处在恐惧中不能自行摆脱,不仅意识不到对孩子进行必要的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是必要的,也不知道如何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二,家长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灾难教育。“灾难教育是指为应对自然和人为灾害所造成的损害和影响,通过有效的方式所进行的促进个体灾难应对能力的教育”。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口号“学会生存”,表明生存能力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其中和孩子的自救能力有限不无关系,因此父母对孩子开展灾难教育非常重要。然而在当下,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却忽视了对他们进行灾难教育和安全教育。家长没能意识到让孩子掌握自我保护和自救技能远比孩子能考多少分重要。

第三,灾后忙于重建家园,忽视对孩自内心世界的关注。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都会给一个家庭带来一定的损失,如住房或财产的毁坏。为了弥补损失、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家长们往往把精力投入到家园的重建上,从而无心管教孩子,忽视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关注。

第四,灾后孩子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没能得到有效帮助。经历过灾害,孩子们所受到的心理、生理创伤是难以估量的。死亡感觉、死亡焦虑、心理麻木、无对象发怒等是人们经历自然灾害后比较常见的心理创伤症状,心理咨询理论者们习惯将它们统称为自然灾害综合征。由于家长自身也可能存在类似的创伤,抑或者家长缺乏对这些创伤的认识和有效应对技能,从而导致孩子们灾后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提升自然灾害背景下家庭教育有效性的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提高自然灾害背景下的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教育孩子应对灾难,学会自救。把灾难教育和安全教育纳入到家庭教育中来,并且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小培养孩子防灾意识,加强对灾害知识了解以及预防技能的训练。防灾自救教育要从早教起,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孩子的逃生自救能力,而且要引导孩子有效地将防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相融合。应当教育孩子在灾难发生时首先要能保障自身安全;其次,能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来提醒大家逃避危险;再次,学会以求救、报警等方式来帮助受害者。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仅能够保护自己,也同时很好地承担了社会责任,发挥了人性的真善美。

第二,教育孩子直面灾害,学会生存。当孩子经历或目睹了大灾害后,往往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应激性创伤反应,如极度害怕、恐惧、无助,并出现焦虑、愤怒等。这些心理创伤会延续数月,甚至数年。灾难会以闪回的方式不断出现在他们的脑海里或梦境里,使他们对相似环境产生恐惧,不愿与人交往,表现得过于警觉等。解决灾后创伤的最好办法就是及早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理解孩子内心感受,给他们以共情、关怀等。

第三,回归学校,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重大自然灾害后,受灾地区都面临着艰巨的重建任务。学校是重要的社会公共设施,它的重建关系着当地众多儿童的发展。学校能为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问题提供较为专业的指导,弥补家长在这些方面知识的不足。如果学校能够有效利用教师和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则能为灾后儿童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从而有效帮助孩子抚平心灵创伤。如果家长能够和学校教师保持良好联系,接受教师的指导,联手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校环境会十分有益于孩子灾后心理的康复。家长也可以和学校共同商议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家庭和学校一致的社会环境会给孩子内心带来极大的安全感。

作者:陈江南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自然教育论文:自然美和爱国主义教育

苏霍姆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自然美是自然形态的典型化与人格化。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峻峭的山峰、广阔的田野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真正体察到祖国山河之美,引起审美情趣,获得美的陶冶,产生热爱美、热爱祖国的心理情感。自然美总是和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认识水平相联系。它于德育主要有陶志和冶情两方面的作用。烈士热爱祖国的山水,把她比作天姿玉质的母亲,当她被敌人肢解时,便痛心疾首,为之呼号,为之搏斗。祖国壮丽、丰饶的河山,是世代相承永不枯竭的爱国主义教材。对大好河山的眷恋。她引发人民的民族自豪、自尊感,同此产生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一代伟人的诗句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

作为一个人民教师,你要教育学生同自然美引起无限的联想,从而激发爱国情感,你自己首先必须了解一些起码的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演讲能力,否则讲解起来就不会生动感人。

学生们大都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对圆明园有个初步的了解和印象。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意义的文化贵迹之一。中国的历史充满了悲剧,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圆明园实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圆明园美吗?历史上曾经很美。但如今却是芳草萋萋,断石残壁遍是,一片凄凉景象。但我仍认为它是美的,是一种悲壮的美、残缺的美。著名诗人李瑛在诗作《圆明园的黄昏》里写道:“世界上有一片废墟,丢在冰冷的祭台上,圆明园,这就是你。”看见圆明园,就会激起民族的耻辱感。在一次《观电影〈火烧圆明园〉有感》的主题班会上,学生们发言踊跃。他们的历史知识,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恶表示无比的愤慨,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表示痛恨。同时总结历史教训,深感自己肩上担子的重大,表示要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

荷塘是随处可见的自然景观,我就利用荷花对学生进行高尚人格的审美教育。

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晚年在庐山莲花峰前写下了一篇留传久远的妙文----《爱莲说》。作者讴歌了“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你看它那中直外通的磊磊胸怀,不枝不蔓的情感意趣,香远益清的献身精神,亭亭玉立的傲岸气质,不正是人世间人杰英华的写照吗?当今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股拜金主义的浊流正在冲击着天真幼稚的年青人的心灵。我利用班会课让学生讲《我最喜爱的花》,我也作了即兴演讲。我讲的题目是《荷花赞》。

我认为在人世间,最贵重的并不是金钱,而是人的高尚的品格。我们要学习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情操,做一个高尚的人。我的演讲获得学生一片热烈的掌声。

清代诗人袁枚在一首咏西湖的诗中写到:“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西湖一向以风光秀美著称于天下,西湖的景色固然很美,但岳飞、于谦两位民族英雄长眠于此,自然的美便有了深深的人格情态。我曾两度游西湖。第一次是1996年期间,但那时的岳王庙的大门是紧闭的,让我甚感遗憾。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有机会再度游西湖。其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景点还是“岳王庙”。进了大门,只见“还我河山”四个大字跃入眼帘。看到岳飞坟前照壁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和双双跪倒在坟前的秦桧夫妇,让人心里激起许多联想。千秋功罪,自有公正的评说!岳飞奋力抗金的民族英雄精神功垂千古。一想起他写的那首词《满江红》,止不住浑身热血沸腾!

我所带的班的学生一届又届地毕业了,但我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从没有停止过。每一个班进十八中,召开的主题班会中,都有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祖国在我心中》、《我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故乡作客的日子里》等等。启发学生利用与父母家人回故乡、到祖国各地游玩等机会,书写有关歌颂祖国自然美的文章,抒发爱祖国爱故乡的优美情怀。

自然教育论文:自然教学中环境教育

在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当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与发展意识是我国环境工作和现代物质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目前小学没有专门开设环境课的情况下,通过自然学科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适当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两全其美的举措。

一、地位、任务

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小学自然、社会,初中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这就决定小学自然课是必须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自然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的第一项就是“指导学生熟悉四周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从而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中不难看出,自然学科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落实《课程计划》的规定和体现《自然教学大纲》的需要,决不是穿靴戴帽,另搞一套。

根据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自然课要完成的任务中也包括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的教育。在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获得一些浅显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增加环保意识,在他们幼小、单纯的心灵上烙下保护生态环境的印记,让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影响他们一生,以致他们将来长大了走向社会后,不做对生态环境有损害的事。

二、内容、要求、方法

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时《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应正确反映自然事物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因此,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关的环境内容,找好结合渗透点,应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有机地将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为了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渗透的尺度,我们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统编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按其渗透和结合的程度,分为典型环境教育课和渗透环境教育课(简称典型课和渗透课)。1~6年级典型课共14节,渗透课共38节,针对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已有的知识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低年级:指导学生熟悉四周自然环境的显著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行为习惯。

中年级:指导学生熟悉四周自然环境的共同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保护,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行为习惯。

高年级:指导学生熟悉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保护、改造和探索的一些情况,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基本方法:

环境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熟悉环境及环境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有讲授、观察、考察、实验、讨论等方法。

三、课堂教学

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首先必须依据《自然教学大纲》和《武汉市小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指导意见》确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做到全面、明确、具体、适当,然后围绕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教学都必须指向目标这个核心,使每项目标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1.典型课

这类课涉及的环境教育的内容比较多,集中突出地反映了环境和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一课就是一个具体的环保内容。

低年级以环境保护启蒙教学为目标,结合实际,诱导他们对环境的感性熟悉。例如《漂亮的大自然》,可以用图片、录像、幻灯等直观教具,展现大自然的旖旎风光、鱼虫鸟兽、神秘太空、珍稀动植物等,也可带学生游览校园,让他们用眼睛看大自然,用语言描述大自然,使之通过感官的感知和语言的加工,将感知到的一个个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大自然漂亮的具体表象。以此实现本课环境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中、高年级则是小学环境教育的要害年级,此时的学生对环境已有了一定的感性熟悉。对自然事物的个体、事物的表面现象和事物的外部联系也有了初步的熟悉。此阶段环境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同学们将感性熟悉上升为理性熟悉,以培养学生的熟悉能力为主,使学生熟悉自然规律,知道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关系,知道人类在利用、保护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做过的探索。例如《水的污染与保护》、《空气的污染与保护》、《保护大自然》等课,要带领同学们实地考察,或借助录像资料,让他们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例,深切地感受到当人们的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就会破坏大自然,甚至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使同学们从小就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不做或少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

2.渗透课

此类课涉及的环境和环境问题方面的内容不突出,或是间接的反映,这一类课教师授课时,环境教育的知识不必展开,只是结合教材内容找到自然知识和环境教育的结合点,点到即可。例如《声音》一课,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声音有悦耳和嘈杂之分,知道了悦耳的声音对健康有利,嘈杂的声音则损坏人体健康后,告诉同学们:“嘈杂的声音就是噪声,噪声也是一种污染。”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在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时,还要注重教材前后有关知识的衔接。例如《溶解》可为《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以及《雨和雪》作铺垫,空气中如二氧化硫的含量过高,溶解于雨雪,就可能形成酸雨,对动植物生长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破坏作用。

总之自然课中渗透环境教育,无论是典型课,还是渗透课,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可能接受的能力,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切忌不分教育对象和教学实际用同一模式进行,在渗透的深度上,也要把握好。环境教育作为普及性教育,不能上成某一学科的知识拓宽课和环境专业课。喧宾夺主、牵强附会,为渗透而渗透,只会影响教学效果,造成学生厌烦心理。

四、课外活动

要真正地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仅靠课堂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其它媒体,利用课外时间共同辅助完成。例如学校与环保部门挂钩,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科学实验,开展社会环境调查,参与社会各种环保宣传活动,创办校园教育园地,举办知识讲座、演讲

当然,开展课外活动,不必追求面面俱到,应当根据本地、本校的自然环境、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及教师本身的专长,选择一两个项目,长期坚持下去,力争搞出特色,并且起到以点带面的典型作用。如有的学校开展的红领巾监测站,对大气、噪声进行监测的活动;还有些学校组织生物活动爱好小组,开辟红领巾种植园,将种植珍稀植物作为长期活动项目等。

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又一课题,没有成熟的教法可遵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所以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碰到一定的困难,加之从事教学的教师分散于各学校,因此建议通过相对集中的教研活动,组织起来进行教学研究。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课等活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备课中体现环境教育内容,授课中有目的地渗透,力争通过我们的努力使环境教育真正成为面向21世纪的现代教育。征文竞赛、学习动植物的养殖等。

自然教育论文: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

摘要:让·雅克·卢梭是l8世纪法国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者以及现展心理学的先驱,他提出了“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的自然主义教育观,这一观点有力地针砭了当时教育界存在的问题。卢梭的教育思想有极其丰富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卢梭;自然人;自然主义教育观

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运动者,教育家,是西方教育史上与柏拉图和杜威齐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完成了教育中儿童观的革命,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卢梭的教育思想有极其丰富的现代价值。

一、以“性善论”为基础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

卢梭属于性善论者,“认为人人秉赋善良的天性,若能顺从天性的发展,人类就可以进入黄金时代;无奈罪恶的社会扼杀了人的天性,邪恶便笼罩人间。他的理论是个人和社会都该‘归于自然’,杜绝传统势力的侵蚀,从而复现人人自由平等的无压迫无暴政的尧日舜天。”[1]卢梭在《爱弥儿》中讲到,人的天赋中秉有自由、理性和良心,三者能使人选择、认识和热爱正确的事物。他说“无机物没有自动的能力,仅能接受运动和传递运动,而不能产生运动……唯独人类是完全自动的,原因是人类受自由意志的支配,不完全受制于外力。”[1]他认为人类既然能自动,就有条件择善弃恶了。卢梭接着指出,人类是有智慧的生物,对于事物更有比较、分析、判断、辨别的能力,这就是理性。徒尚自由可能流为盲目冲动,好勇斗狠;理性指引人们知道事物的道理和好坏的区分,从而驱使人们行善而免恶。卢梭还指出,“人类有了智慧也可能因心地不正而误用智慧;处处为自己考虑,以致损人肥己和损公利私;幸而人类还秉有良心,良心是一种叫人爱护正义、扶危济困的纯粹的自然感情。”[1]卢梭强调良心的价值高于理性,理性只叫人知道善恶,并不能叫人热爱善而痛恨恶,良心却能使人无条件地乐善和好善。意志(即自由)、理性和良心互相补足,便使天性善美了。

卢梭的人人性善的“天性论”给他的进步的民主政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渊源。

二、儿童本位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培养“自然人”

依照卢梭的说法,“凡是出自造物主手里的东西都是好的,一转移到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2]。”“不了解自己的天性而任意蛮干的天使,比按照自己的天性和平安详地生活的快乐的凡人还弱”[2]。“不按成规来管教你的学生,要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2]。他认为人的堕落是腐败社会造成的,人是自然的学徒,自然的学徒是不需要老师的,平庸的老师只能限制他们的智力,把他们束缚在教师自己的狭隘能力的范围之内。

卢梭提出的“自然人”首先是相对于公民而言的。在卢梭看来,专制主义社会里人的自然本性受到了扭曲,但好的社会制度可以改变这种扭曲,“好的社会制度是这样的制度:它知道如何才能够最好地使人改变他的天性……以便使各个人不再把自己看做一个独立的人,而只看做共同体的一部分。”[2]其次,所谓的“自然人”是指不依从于任何社会地位、社会职业的人,否则当社会急剧变动时,人就无所适从。卢梭认为,“在自然秩序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之上。”[2]所以教师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拿什么东西去教育孩子,使他成为固守某种特定地位和职业的人,而是要指导孩子怎样做人。卢梭在自己所著的《爱弥儿》中提到:当爱弥儿(卢梭假设的一个教育对象)能识字读书时,让他看的第一本书应是《鲁滨逊飘流记》,卢梭认为鲁滨逊就是“自然人”的典型,他说,“鲁滨逊在荒岛上,失去了伙伴的帮助,没有技术工具,仍能找到食物,保全生命,而且过得相当舒适”,“我使爱弥儿一心向往着鲁滨逊在荒岛的生活……让他想着自己就是鲁滨逊”[2],“我想要培养的自然人,并非使他成为一个野蛮人,把他赶到森林中去,而是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了”[2]。可见,卢梭设想的“自然人”不是指完全脱离社会生活、纯生物的人,而是指不受传统束缚而按照其本性发展的人,是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实体,是体脑发达、身心健康的人。

三、自然主义的教育方法——“适应儿童的天性”

(一)教育要适应儿童的个性发展

卢梭从性善论的角度出发,号召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他说,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特殊气质,这种气质决定着他的能力和性格,这种气质或者应当加以改变和限制,或者应当加以发展和改进。

卢梭指责当时的教育,把小孩当成大人看待。他说:“世间的父母和教师不是从儿童造就儿童,乃是完全按成人的要求把儿童造就成学士、博士,野蛮的教育使儿童欢乐的岁月在眼泪、惩戒威吓、奴役中度过。”[2]他认为“自然使儿童变为成人之前,先使他做儿童,若乱此秩序,一定变为没有味道,没有香气的早熟的果子,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势必很快至于腐烂”[2]。他主张对儿童就要用儿童的样子对待他。

卢梭还十分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他还主张自己的事情都要自己努力去做,自己去判断、预想和思考。为了使儿童获得个性自由的发展,卢梭主张切不可对他们加以束缚,甚至提出“消极教育”的主张,宣称:“最早的教育只应是消极的,不在教学生以道德和道理,而在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开始不做什么,终了时你却能得到教育上的奇迹。[2]”

(二)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

卢梭强调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卢梭把儿童的教育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婴儿期——出生到2岁;第二期:儿童期——2岁到12岁;第三期:少年期——从12岁到15岁;第四期:青年期——15岁到成年。卢梭认为这几个时期是密切相连的,各个时期的教育过程应当集中注意该时期的儿童的自然发展。因此,在不同的时期,对儿童的教育重心是不同的。

在婴儿时期,主要是进行体能培育。卢梭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锻炼和增强儿童的体力,促进儿童身体健康发展。因为健康的身体是儿童接受自然教育的基础。按照卢梭的意见,儿童期处于“理智睡眠”的时期,这时的儿童还不能思考,因此,除了继续加强儿童的健康及其身体发展外,应把感觉教育提到首要地位,这是智育的先决条件。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卢梭认为,智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在于发展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儿童不能学习一切东西,只需要学习应该学习的东西。在选择学习对象的时候,应当以儿童的兴趣为标准。所以爱弥儿的大部分课程就是在自然界中进行的。卢梭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卢梭希望儿童能够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那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卢梭认为这个时期的青年人处于“激动和热情时期”,需要用道德准绳的力量加以调节,指导他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卢梭称此时为“第二次诞生”。让青年人观察人类苦难、贫困和悲伤的情景,使他看到一些善良的范例;通过阅读伟人传记和研究历史培养他们的正确判断;通过各种善行练习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

(三)在活动中学习

卢梭反对当时经院主义教育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强迫儿童死记硬背的做法,强调儿童应在活动中学习。主张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儿童的感官,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作为儿童理性活动的基础。他宣扬“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如果不冒多大危险,最好还是让青年去经历,至于在经历中儿童所受到的惩罚,“也应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2]。“我要不厌其烦地强调一点: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让他们从经验中学到那些在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2]卢梭认为儿童的道德观念也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他反对当时流行的空洞的道德说教。他说“你要极小心的是,不能使你的学生接触到社会关系的一切概念,因为这不是他的智力所能理解的。”[2]

四、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历史影响与评价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在18世纪的欧洲是富于革命性的。他无情地揭露封建教育的腐朽丑恶,多属切中时弊;它对于当时教育改革的建议也基本是合理的;他那锐利笔锋更使他的著作显示出巨大的煽动力,因此,卢梭对于近代教育有着深远影响。卢梭反对封建教育的斗争是当时反封建政治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是在历史上有贡献的。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历史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也存在着观点偏激、立言失当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首先,他以性善论为基础,认定儿童出生就秉赋善良天性,教育的职能就是使受教育的新生一代能够顺任天性发展;他看轻社会在个性形成上的作用,甚至叫人远离现实社会而提倡消极教育,这是违反科学的。实际上,儿童的良心、理性和意志都是从社会中习得的,是来自后天而非得之先天的。卢梭把天性至善推演为天性至尊,以致形成自然主义教育思潮,便有不当之处。卢梭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论述中也有很多漏洞,其中也不乏违反现代教育科学的观点。

毫无疑问,卢梭在人类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正如列宁所说:“判断历史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3]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人类教育史上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它的现代价值是极其丰富的。首先,卢梭关于儿童年龄阶段的分期,以及竭力强调的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在不同的时期应进行不同的教育等等观点,表明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孕育了现展心理学的观念。因此,卢梭被后人公认为现展心理学的先驱。其次,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充满着热爱儿童的感情。他号召尊重儿童的个性,研究儿童的兴趣,要求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让儿童多接近自然,在自然界中进行知识的学习,使教学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主张培养“自然人”;主张儿童亲身活动;提倡家庭教师实施自然教育;反对压制、灌输,主张给儿童以自由。这一切都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甚至对当今的教育和教学仍有一定的启发。

自然教育论文:自然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当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与发展意识是我国环境工作和现代物质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目前小学没有专门开设环境课的情况下,通过自然学科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适当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两全其美的举措。

一、地位、任务

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小学自然、社会,初中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这就决定小学自然课是必须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自然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的第一项就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从而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中不难看出,自然学科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落实《课程计划》的规定和体现《自然教学大纲》的需要,决不是穿靴戴帽,另搞一套。

根据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自然课要完成的任务中也包括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的教育。在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获得一些浅显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增加环保意识,在他们幼小、单纯的心灵上烙下保护生态环境的印记,让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影响他们一生,以致他们将来长大了走向社会后,不做对生态环境有损害的事。

二、内容、要求、方法

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时《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应正确反映自然事物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因此,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关的环境内容,找好结合渗透点,应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有机地将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为了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渗透的尺度,我们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统编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按其渗透和结合的程度,分为典型环境教育课和渗透环境教育课(简称典型课和渗透课)。1~6年级典型课共14节,渗透课共38节,针对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已有的知识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低年级: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环境的显著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行为习惯。

中年级: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环境的共同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保护,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行为习惯。

高年级: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保护、改造和探索的一些情况,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基本方法:

环境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环境及环境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有讲授、观察、考察、实验、讨论等方法。

三、课堂教学

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首先必须依据《自然教学大纲》和《武汉市小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指导意见》确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做到全面、明确、具体、适当,然后围绕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教学都必须指向目标这个核心,使每项目标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1.典型课

这类课涉及的环境教育的内容比较多,集中突出地反映了环境和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一课就是一个具体的环保内容。

低年级以环境保护启蒙教学为目标,结合实际,诱导他们对环境的感性认识。例如《美丽的大自然》,可以用图片、录像、幻灯等直观教具,展现大自然的旖旎风光、鱼虫鸟兽、神秘太空、珍稀动植物等,也可带学生游览校园,让他们用眼睛看大自然,用语言描述大自然,使之通过感官的感知和语言的加工,将感知到的一个个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大自然美丽的具体表象。以此实现本课环境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中、高年级则是小学环境教育的关键年级,此时的学生对环境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自然事物的个体、事物的表面现象和事物的外部联系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此阶段环境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同学们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以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为主,使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知道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关系,知道人类在利用、保护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做过的探索。例如《水的污染与保护》、《空气的污染与保护》、《保护大自然》等课,要带领同学们实地考察,或借助录像资料,让他们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例,深切地感受到当人们的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就会破坏大自然,甚至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使同学们从小就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不做或少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

2.渗透课

此类课涉及的环境和环境问题方面的内容不突出,或是间接的反映,这一类课教师授课时,环境教育的知识不必展开,只是结合教材内容找到自然知识和环境教育的结合点,点到即可。例如《声音》一课,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声音有悦耳和嘈杂之分,知道了悦耳的声音对健康有利,嘈杂的声音则损坏人体健康后,告诉同学们:“嘈杂的声音就是噪声,噪声也是一种污染。”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在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时,还要注意教材前后有关知识的衔接。例如《溶解》可为《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以及《雨和雪》作铺垫,空气中如二氧化硫的含量过高,溶解于雨雪,就可能形成酸雨,对动植物生长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破坏作用。

总之自然课中渗透环境教育,无论是典型课,还是渗透课,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可能接受的能力,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切忌不分教育对象和教学实际用同一模式进行,在渗透的深度上,也要把握好。环境教育作为普及性教育,不能上成某一学科的知识拓宽课和环境专业课。喧宾夺主、牵强附会,为渗透而渗透,只会影响教学效果,造成学生厌烦心理。

四、课外活动

要真正地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仅靠课堂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其它媒体,利用课外时间共同辅助完成。例如学校与环保部门挂钩,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科学实验,开展社会环境调查,参与社会各种环保宣传活动,创办校园教育园地,举办知识讲座、演讲征文竞赛、学习动植物的养殖等。

当然,开展课外活动,不必追求面面俱到,应当根据本地、本校的自然环境、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及教师本身的专长,选择一两个项目,长期坚持下去,力争搞出特色,并且起到以点带面的典型作用。如有的学校开展的红领巾监测站,对大气、噪声进行监测的活动;还有些学校组织生物活动兴趣小组,开辟红领巾种植园,将种植珍稀植物作为长期活动项目等。

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又一课题,没有成熟的教法可遵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所以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遇到一定的困难,加之从事教学的教师分散于各学校,因此建议通过相对集中的教研活动,组织起来进行教学研究。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课等活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备课中体现环境教育内容,授课中有目的地渗透,力争通过我们的努力使环境教育真正成为面向21世纪的现代教育。

自然教育论文:追求自然的教育境界

今年夏天我在北京开会期间,参观了中关村四小,在参观过程中,该校校长很自豪地对我说:“许多教育专家、学者在参观完我校后,都说我校的师生很自然。”在反复琢磨校长说的“自然”一词后,我觉得它实际上包含了一种很高的教育境界。

自然是一种真实的状态。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真谛在于“求真”。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告诉我们生活与教育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将师生上课、锻炼、游戏以及生活的状态自然地呈现,是一种道德层面的高姿态,将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和教育。而那种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平时一个样,上级检查一个样的做法,只能给大家以作假、作秀、不自信的感觉。而对于教育来说,实际上这是一种失败。因为它对师生的心灵是一种侵蚀,会不自觉地让师生虚伪起来。因此,以自然的状态面对来访、参观,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

自然,折射出的是一种自信和大气。我也在学校提倡“开门办学,推门听课”,欢迎各界人士,包括教育界同行、家长、社会人士,到校园里参观、进教室听课。但我有许多不自信的地方,如个别教师讲课一般化,管理上存在不少盲点和不足,包括学校的卫生、学生的文明与礼仪等,因此总有这样那样的担心。中关村四小能以自然的状态示人,就好像很讲究卫生的家庭一样,根本不怕有不速之客来访。而不少学校就如卫生搞得不怎么样的家庭一样,一旦有来访便需要搞一次大扫除。

自然,应该是教育追求的一种高境界。

我们追求自然,是希望把平时的工作做到最好,达到有上级检查,或客人来访时的那种状态。如果平时严格要求的都做到了,那么,我们也就能自然、从容地应对来访和检查了。

学校如果自然起来,师生的人生境界会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一切都会真实起来,师生的品德、性格、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都会随着真实自然的教育而美好起来。学生最终是要融入社会的,一旦在学校里养成了自然真实的习惯,进入社会时便会经得起考验

自然教育论文:培养学生意识深化自然科学创新教育

摘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及取得的成绩谈一点体会。

关键词:问题意识课堂教学学生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古今中外一些杰出的学者,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1.无疑可问。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

2.不敢问。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

3.不知怎样问。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不知怎样提出来,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

4.没有机会问。课堂上大多数的教与学行为均有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1.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这个圆由问号组成,问号越多,则圆周越长,圆面积越大,意味着人的知识越多。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知识撷取创造了有利条件。

2.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强调问题意识不但促使人们不断发现问题,还会促使人们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人们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3.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他们由此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的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和发展。

三、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

(一)、营造民主“土壤”,强化问题意识氛围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在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因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

1.消除心理障碍

由于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认为“问”的内容就是指对教师讲授的新课没听懂、没学会的地方。这样一来,差生不敢问,因为一旦问了就表示没学会、没听懂,轻则遭到同学讥笑,重则会遭到教师的训斥;优等生则认为都听懂了,学会了,没什么可问的。这样就造成了没人提问题的尴尬局面。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向学生做了解释:质疑问难不单针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理解没学会的问题,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见解或由当堂某一内容联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使你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又可以锻炼你们的求异思维和超前思维。差一点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如果真有问题,没学会,不要有顾虑,人的思维是有差距的,有问题很正常;都没有问题才不正常呢?

2.构筑民主平台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让他自圆其说;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重在肯定,对不合理成分用积极的态度挖掘出闪光点。在问题性教学的开始阶段,为了让学生敢提出问题,我采取写纸条的方法:上课前每位学生预发一张小纸,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集中后归类再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起展示。

3.实施成功教学

学生渴望成功,成功将更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通过精心设计符合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问题,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假如学生有时提出了不合理的问题,也要首先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问题意识形成

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认知冲突造成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从而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一冲突实现新的平衡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激发问题意识形成。

1.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因此,教师无论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1)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例如:我在组织“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验教学时,让学生往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内吹气。问学生:a.吹入的主要是什么气体?b.观察到什么现象?c.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实验现象?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其中一个学生观察到吹入CO2时间久了沉淀溶解了的现象,提出“为什么沉淀会溶解?”这一问题。(2)通过揭示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前已有了一些非科学的观念,这些观念可能妨碍学习新知识。例如:他们认为往浓硫酸中加水与往水中加浓硫酸是一样的;在煤上洒水比不洒水放出的热量多等。因此可以从这里入手学习浓硫酸的稀释、反应热等。又如鲸为什么不是鱼?蝙蝠不是鸟?通过这些概念和说法的并列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引导他们去解决产生的问题。(3)联系STS(科学、技术、社会)设置问题情境,学生会觉得具体、亲切和现代感,同时反作用于STS,养成热爱生活、热爱科技、勤于思考的优良品质。例如在讲机械运动时,可渗透同步通讯卫星、宇宙飞船进入空间站的对待等;在讲电阻后,可介绍利用超导制成的磁悬浮列车等。(4)通过谚语、民俗、典故等设置问题情境。一些当地的谚语、民俗、典故学生耳熟能详,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五九六九、沿河插柳”把这些生动、鲜活的来自群众的精粹引入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赞美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一定要这样吗?”,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走进“最近发展区”

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以学生现有的认知为基础的,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获取的,也即我们平常说的“跳一跳,摘果子”。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它们的关系是:

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如果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设置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贴近的认知目标、学习内容,那么必将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认知结构,如“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发生渗透吸水?”这类问题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若换个角度问:“为什么卖菜的人经常给蔬菜洒水?”这样提问,学生感到特别新鲜,就会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完成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3.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重教轻学,重智轻能,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要求轻独立见解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既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在不断涌现。例如,“四导式”创新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四导”,即导趣、导疑、导思、导创。它的程序结构如下:

教师

学生

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实施自学、启发、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很好的作用。

(三)、活化思维方法,促进问题意识发展

1.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经验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并迅速作出判断的思维。直觉思维浓缩了思维的信息加工过程,敏锐洞察客观事物的本质,直接的理解和判断,是认识的顿悟和灵感的迸发,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的指路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做出直觉思维的示范,如大胆假设、猜想,让学生感到直觉思维的重要性,并模仿这种方法,其次要尽可能多运用启发式教学,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有效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为了研究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可设计如下图的4个实验来演示,并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图1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

2.培养发散思维

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不懂的东西也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像猜测,对同一个问题多层面、多视角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尤其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的能力。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如在讲到“配制溶液”时,我就提出“将100克5%的NaOH变成10%的NaOH溶液,有哪些可行的实验方案?”对这样一道灵活性强且为开放性的试题,引起了学生多方面的思考。(1)加固体Na(2)加固体Na2O(3)蒸发水等。由此提出以下不同的问题:a.需加多少克固体Na?b.需加多少克固体Na2O?c.需蒸发多少克水?使学生的思路沿着不同的方面展开,最终得出不同的解法。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发展。

3.鼓励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学中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以培养创造性思维。通过实施开放式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如怎样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这一题目。由于硫酸浓度不确定、鉴别方法不规定、实验用品不限制等,这为学生的自由讨论创造了条件。学生想出了利用小木条、铁丝或铝丝、锌片、蓝色石蕊试纸、PH试纸、石灰石、无水CuSO4溶液、天平、密度计、玻璃棒与纸片等十多种方法。

(四)、留下思考的空间,养成问题意识习惯

经过一阶段教师的“问题意识”的诱导后,就应逐步转向由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往往追求讲得“细”,讲得“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可以说教师将几乎所有问题都讲到了,学生哪有问题可研究呢?其实,教师讲述再细再透也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思维。有许多道理、方法、要领是要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研究的。如在复习《密度》内容时,对于密度的测量只讲测密度的基本原理,至于用什么方法、用到哪些器材以及实验步骤让学生自己课外去研究。结果学生概括出了将近十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实践的结果

1.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所教两个班的学生的提问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高情况如下表:

班级人数提问人数占全班百分比提高百分比

2001.92002.6

初二(3)班432.33%18.6%16.3%

初二(4)班454.44%24.44%20%

五、实践后的思考

1.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在初始阶段,以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为主,逐渐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提问能力的培养有一个从“敢问”到“善问”、“会问”的过程。

2.在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和前提。基本技能的训练既是自然科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认真仔细地备好每一堂课。

总之,只有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自然教育论文:卢梭自然主义家庭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指出了卢梭的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介绍了卢梭教育伦理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基础,以及卢梭提出的分阶段进行道德教育的理论,并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教育重点,探讨了卢梭伦理教育思想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家庭教育;道德教育

1引言

卢梭,18世纪启蒙时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被誉为“浪漫主义之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其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西欧经历了文艺复兴后,整个社会开始把“人”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并且赋予了“人”全新的意义,更多的哲学家主张人生的目的应该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提倡人的个性解放。而卢梭的《爱弥儿》站在反封建主义的立场上,提出尊重儿童天性的自然主义的教育观,在教育史上掀起了解放儿童的教育革命,此书也被誉为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系统、最完整的教育专著。

2卢梭教育伦理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基础

卢梭生活的18世纪,正是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旧的封建主义制度严重制约社会进步的矛盾尖锐化时期。当时的手工业、商业开始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封建贵族和教会僧侣却牢牢的控制了政治经济的大权,利用财政税收来残酷的剥削资金阶级、农民、工人等社会第三阶级。同时,封建统治者利用宗教思想来愚昧人们的思想意识,教会宣扬赎罪论来残酷压迫教民。自中世纪以来教会一直掌握着社会的科学、文化、教育,教会教育以宣扬教义,维护基督教的精神统治为目的,采用惩戒约束的方式来根除儿童“恶”的天性。课程主要以教义条律为核心,强行的进行传统偏见的灌输和死记硬背教条,普遍使用戒尺和棍棒对儿童进行体罚,压制儿童的天性,对他们进行严酷的训练,使儿童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迫害。文艺复兴的反禁欲、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得到了社会精英知识分子的现实化推动,启蒙思想家们接过反封建、反教会的旗帜,从理论上论证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教会统治对人民的身心的残害。卢梭就是那个时代挺身而出大声呼吁社会关注教育这项“首益于人类事业的一件事情”的人,他通过《爱弥儿》一书构建了一套与封建教育完全针锋相对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卢梭的自然教育来自于他的自然主义哲学观,他相信人生来就带着上帝赐予我们的自由、理性、良心,教育必须根据我们的天性,在自然条件下,用良心来警惕理性免受欲望和私利的诱惑蒙蔽,让理性来约束自由促成善性。人是生来自由的、道德的,但是私有制的出现,社会不平等的形成开始摧毁人本性的善,产生了贪婪、虚伪等不道德现象,人开始陷入社会的枷锁中。卢梭是信奉性善论的,在他看来,作为教育培养出来的自然的人是自爱的,只有自爱的人才能将善传递给他人,变成他爱形成道德。在道德社会里人都是平等的、自由的、善良的,在理想的国家里培养自然人对他们道德共同体的整体认同感,让自然的人最终成为道德公民,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卢梭探讨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和构建理想社会的完美教育与当时黑暗社会强烈的反差,让他的思想充满了矛盾和困境,正是这样的具有深刻启蒙意义的探讨让康德给予卢梭“另一个牛顿”的高度评价。

3分阶段培养

“自然人”的自然教育伦理思想卢梭相信“出自造物主手里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维护和保持人的自然天性,培养遵循天性的“自然人”。人接受的教育无非来自于3个方面“受之于自然”、“受之于人”、“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无法改变的来自自然的教育,在成长过程中对事物获得的经验是可以部分控制的来至事物的教育,唯一可以控制的是教我们如何利用自身发展的来至人的教育。教育应该遵循顺应自然的原则,以自然为教育内容,在自然中教育,培养自然的人,教育挣脱封建神学文化的桎梏,人性就得到了发展。卢梭坚信在人类的原始时代,充满了纯洁、善良、快乐等所有美德,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生来就具有自爱心和怜悯心,人的心灵中存在着认识世界的巨大能量。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针对儿童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婴儿期(0~2岁)的儿童应该是家庭教育,重点进行体育教育以养成健康的身体,这才是一切事业的基础、智慧的宝藏、幸福的源泉。儿童期(2~12岁)是“理智睡眠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并不具有道德判断力,应该重点进行感觉教育发展他们的感觉器官强健儿童的体魄,尤其反对在这个阶段强行灌输道德观念,这样只会让毫无判断力的儿童出现偏见、谬误。少年期(12~15岁)是体力发展最旺盛的时期,但是又是一个十分短暂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儿童已经具有感觉能力和一定的经验,应该重点进行智力教育和劳动教育而不是进行道德的宣扬,培养对科学的兴趣。青年期(15~20岁)是理性觉醒情感发展的时期,青年人已经有了社会意识,能够感觉道德和思考社会关系,这个时候才是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主要任务是培养青年善良的情感、正确的信仰、博爱的精神、坚强的意志。但是并不能靠说教和灌输,应该让青年自己去社会中体验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虽然他们已有一定的判断力,但是也应当给予适当的引导。卢梭分阶段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反对揠苗助长的封建教育,重视教育的阶段性和顺序性,提倡因材施教在不同的阶段采用直观的儿童能理解的教材,循序渐进的进行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让儿童由简及繁从已知到探索未知,在学习过程中不盲从师长的权威,自主地进行科学的探索,让天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4卢梭家庭教育伦理思想

卢梭认为“结婚不是单单为了两口子彼此的相思,也是为了共同履行社会生活的义务,认真地管理家务,好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以爱为基础结成婚姻,构建家庭并对子女进行教育是家庭的责任和内涵。家庭是一个社会稳定健全的基础,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儿童最早的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爱弥儿》一书中的教育实践也正是卢梭担任了父母角色的家庭教育实践。但是现实中的卢梭却是把自己的几个孩子送到了育婴堂,因为他认为在一个乱糟糟的家庭里“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在那个上流社会都把孩子交给保姆养育的年代,他呼吁母亲应该亲自哺育孩子“母不母,则子不子”,母亲应该从小给予孩子最多最无私的爱,父亲则应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榜样模范的作用,只有道德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成长为道德高尚的公民。不管是在卢梭的著作中,还是在卢梭的实际生活中,他都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庭教育伦理观。(1)充满父母之爱的家庭环境在儿童的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就像一张白纸的儿童来说,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充满关爱与生活乐趣的家庭氛围可以让儿童避免不良风气的荼毒,改掉身上的坏习惯。爱是构建家庭的重要基础,也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条件。父母之间亲密而热烈的感情,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关心是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保证,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变得自信乐观。有了良好的环境熏陶,更需要家长能够以身作则,在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一定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孩子最容易的就是模仿父母的行为,“最好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父母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质都是孩子学习的教材,父母应该道德高尚充满爱心,引导孩子习得良好的品行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2)“自爱”推及“他爱”的家庭教育目的论。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自爱之心”,并且由此推及“他爱之心”,自爱就是生存,爱护自己的身体,让自己健康成长。自爱关注生命的个体,是最为原始的情感,是一切的情感美德衍生的基础“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成美德”。卢梭认为从孩子出生开始,家庭教育的最重要工作就是保护孩子的生命,他也介绍了很多保育的方法,但是自爱不是教育的目的,他爱之心才是教育的本质,只有把对自己的爱给予给他人才能收获更多的爱。父母给孩子的爱,不应该是溺爱和放纵,在教会儿童爱自己的时候,更应该教会他们怎么与人相处,怎样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感恩爱自己的人才能奉献出自己的爱给他人养成美德。(3)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充分的尊重儿童,把他们当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发展的个体,建立一个平等的家庭教育关系。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状态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社会的不平等与阶级差别让人们不能遵循本性享受自由,儿童处在他们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有着跟成人不一样的思想、情感,他们并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给予他们应有的权利,平等的对待儿童。家庭教育应本着尊重儿童个体发展的原则,父母要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和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根据儿童的接受水平选择教学内容,不急于求成不好高骛远,逐步培养孩子的领悟能力和判断力。应多给孩子自由,多给他们动手的机会,直接参与观察事物,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孩子犯的错误,可以采用“自然后果法”,而不是不顾后果的进行强行的灌输。

5卢梭教育伦理思想的现实启发意义

虽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刻画出了完美的家庭教师的形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只是一位对教育效能充满乐观精神的教育理论家。他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家庭教育为主要方式,构建了爱弥儿式的新教育模式,对封建教育提出了挑战并颠覆了传统的宗教神学教育。他提出的“自爱”和“他爱”奠定了资本主义的道德基础,强烈的呼吁培养具有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精神的新公民,猛烈的冲击着那个时代,具有革命性的启蒙意义和进步意义。但是卢梭主张的完全脱离社会的天性教育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空想教育观,人始终是社会的产物,是不能够离开社会而存在的,教育发展人性必须放在社会性历史性的环境中进行。卢梭的分阶段教育学说把儿童放在了教育的中心位置,他以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特征差异为基础来确定教育的方法内容和原则,是教育学领域里第一次关注人的内在本性。这样就打破了封建教育的机械性和外在强制性,让儿童成为了教育的中心,由教育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学习的主人。他继承和发扬了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的理论,被人们公认为“是儿童教育的改造者”“为儿童争取人权的旗手”。当然卢梭的教学的阶段划分在目前看来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并且在儿童生长的每个阶段都应该有相应的体育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把某一方面的教育集中在一个阶段进行是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的,我们应该科学地细分每个阶段各个方面的教育,让德育体育智育能够有机结合,循序渐进的进行。卢梭的家庭教育伦理思想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爱”在儿童的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不可或缺,也给家庭教育提出了尊重儿童天性的原则,指出了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道德素养完全,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这些思想都可以给我们现在的家长和教师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中的借鉴意义,我们可以反复地思考吸收并积极地加以应用。

作者:彭正海 王锋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自然教育论文: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特色分析

摘要: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将“归于自然”作为其核心内涵;理想的培养目标———自然人;推崇“正视儿童,将自由赋予儿童”的方法原则;在自然教育的实施方式上分年龄阶段进行因材施教。针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些短板,并借鉴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本文提出并探讨了一些针对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各级政府要增强职业教育的育德使命感,塑造合格的劳动者;整个社会应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然中充分实践与拓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职业院校应秉持“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开展教育工作。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职业教育;启示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著名的思想家,同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西方社会发展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影响力。他倡导的自然主义教育包含“归于自然”、“培育自然人”等多重特色。本文从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特色出发,探讨和提出这一独特的教育思想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特色

(一)将“归于自然”作为其核心内涵

贯穿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主线就是尊崇儿童的自然天性,因此,“归于自然”也就成为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他认为,“归于自然”[1]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要注重人的天生能力和人性中的自然倾向。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只有向自然的教育靠拢,才能实现良好有效的教育。城市的文明往往带来诱惑和罪恶,只有在理想的自然状态下,善良的人性才会有效生成。究其实质来说,就是要求儿童在关乎自身发展和教育中获得主动权,避免成人的强迫和灌输,在自然状态下茁壮成长,教师的作用就是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防范产生对儿童不利的影响。当然,卢梭所倡导的自然教育主要针对富人,因为在富人周围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是最不适合儿童成长发育的。相反,由于经济因素和地理位置条件,穷人所处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最接近自然。

(二)理想的培养目标———自然人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表达了通过自然教育

将儿童培养成为理想主义范式的自然人。他所定义的自然人是与封建专制下的“公民”概念相对立的。卢梭认为,与封建专制下丧失自我价值的“公民”相比,首先,自然人拥有着独立自主的主动权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其天性得到极大的开发。[2]其次,在自然的社会状态下,自然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无需为了世俗的名利和情欲而费尽心机,摆脱了追名逐利的庸俗生活。然后,自然人有着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有着自由的本性,也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因为其善于学习任何知识技能。最后,自然人摒弃了懒惰的秉性,并不靠他人来维持生活,反而自食其力,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劳动价值,而且智商极高。值得一提的是,卢梭所倡导的自然人并不是生活在大自然当中完全脱离了社会的人;相反,自然人有着高尚的社会道德,能理性克服内心的贪欲和邪恶,不为偏见和权威所动,不但为社会做贡献而且保持着内心的单纯与善良,不会被外界诱惑。总之,卢梭理想中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身心和谐发展、具备高尚道德且社会适应力极强的自然人,即摆脱封建专制束缚的社会新人。

(三)推崇“正视儿童,遵循自然,将自由赋予儿童”的方法原则

卢梭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对人压制的同时,更对当时封建制度下教育给儿童灌输知识、旧伦理,遏制儿童本能天性的做法给予了极大的批判。他认为,首先,在教育中要正视儿童,不要让儿童成为“小大人”[3],正确看待属于他们最自然的天性,这样才不会做出一系列急于强迫儿童形成成年人言行举止的荒唐行径。其次,家长和教师要遵循自然法则,维护儿童天性,在自然中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而不是以束缚儿童天性、惩罚不良行为、剥夺儿童欢乐时光为代价。倡导将自由赋予儿童,让儿童远离压制,脱离灌输,率性发展,因为卢梭认为大自然总会用它最本真、最有效的方法去照顾儿童,而成人干预的后果则是前功尽弃。但这意思并不是说成人不需要关注儿童,相反,成人恰恰要做的就是细致观察自由活动中充分发展的儿童,注意儿童的一举一动,洞察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自然倾向,而后防范源于外界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四)自然教育的实施方式:分年龄阶段进行因材施教

卢梭认为人生存在着不同的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有它特有的成熟期。[4]所以,他在其自然教育实施的设想里根据年龄特点将儿童分成了四个教育阶段,号召人们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对待他们。首先,在婴儿期的教育里,应该锻炼和养育婴儿的身体,但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号召妇女把婴儿送往乡村,这样可以使儿童生活在一个更加自然的环境里,让身体可以适应自然的艰苦环境。其次,在儿童期的教育里,卢梭提倡锻炼儿童的感官并继续发展身体,为今后的发展智慧打下基础。尽管他也同意在这一时期让儿童掌握一些道德观念,但反对让儿童读书,更反对向其灌输理性教育。然后,在青年期的教育里,卢梭认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其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独立自主地学习自然科学等有用知识。同时,通过让儿童参加劳动教育,使其得到思想陶冶。最后,在青春期的教育里,学生应该接受爱情教育、性教育、宗教教育等道德教育,以此形成对自身的自爱自利。同时,将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善良的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其最终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遵照良知引导、顺从理性、克服情欲、独立自主不受诱惑的社会自然人。

二、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短板

(一)育人模式失衡:重技能、轻德育

职业教育作为支撑社会和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教育类型,其育人模式必须满足社会未来的发展要求。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较为短暂,再加上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迅猛,使得职业教育的功利性与实践性突出,人文性相对滞后。很多职业学校为了实现“就业率”的完美达标,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却忽略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很多调查显示,大型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往往看重的是求职者的职业态度、团队意识以及奉献精神等,而这些也是经常被学生和学校所忽视的。2011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状况研究报告》指出,“94.3%的高职生对基本技术技能训练课程最感兴趣,只有8.5%的高职毕业生认为职业态度与素养是现在工作岗位最需要的能力。”[5]这说明,在学生中也存在着“重技术、轻德育”的现象。

(二)环境缺失:学生缺少实践环境的浸润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和社会两大环境的支持,职业学校的学生尤其如此。从职业技能上讲,学校环境为其提供知识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场域,而社会环境则为其创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氛围,促进其技能进一步内化。在学校环境方面,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特别是当前由于职教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批本科以上学历的新教师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他们的理论功底深厚,但实践操作却相对薄弱,因此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影响。在社会环境方面,虽然校企合作已很普遍,但始终不能摆脱“两张皮”的尴尬,往往使校企“合作”沦为基于情感的偶然性支持,甚至退化为短视的功利性资助[6]。再者,学生实践的环境也常常单一局限于企业,缺少在社区以及政府部门实践的机会,实践的环境缺乏多元化。

(三)理念定位不清:学校的管理范式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学校的办学和管理理念决定着学校的育人成效,理念定位不清则会导致管理范式的错位。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理念的现代化必不可少。当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成为教育所要秉持的理念,但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这种理念往往成为“喊口号”而难以作为真正指导学校管理范式的理念。很多职业学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仅仅停留在文件中而没有真正落实,处理问题方法低效,管理方式简单粗暴,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许在很多职业院校看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让学生有一技之长就是对学生谋生的关怀。但不得不说,没有人文关怀的职业教育将是机械的教育。如果学校只看重对学生的谋生关怀而忽视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发展的关怀,那么,当学生面对以后压力大的环境时,就会走不出困惑和迷茫。

三、补齐短板,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学做人”:各级政府要增强职业教育的育德使命感,塑造合格的劳动者

德育是塑造合格劳动者所不可或缺的关键方式,正如卢梭认为学生“不但是学做木工活的学徒,‘学做人’的学徒期比所有学徒期都漫长,而且艰苦”[7]。当今信息化社会尤其需要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吃苦耐劳、德才兼备的劳动者。为此,职业教育的德育使命不应削弱,更应加强,不仅需要重视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而且要根据他们今后从事的相关职业进行职业道德的培育。然而,应该看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德育使命并未有效发挥,有些职业学校将德育窄化为“上上课、看看书”,将德育形式化、简单化。育德不达标,也就造成了当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现状。因此,当前发展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吸取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来整体布局,通过提供更多道德实践的时机让学生“有机会育德”,通过社会各界参与、家长协同的方式使学生“有效育德”,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课程安排,让学生“有时间育德”。

(二)“遵循自然”:社会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

卢梭推崇“遵循自然”的教育方法。他认为,教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现象,很快就能唤起他的好奇心,从而让他自己去找答案,教育需要做的就是创造良好的环境。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力量的鼎力相助。[8]整个社会都有义务为职业院校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企业方面应该提供更多实习见习的机会,让职业院校的学生长时间零距离接触生产第一线,不需要教师过多干预,只需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身对职业的认知,而后主动探究,进而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有所预估。媒体方面,特别是网络媒体应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实事求是,积极传扬优秀劳动者的先进事迹等正能量。社区等社会组织方面,应该协同家长为学生营造更多更好的劳动与实践的氛围,让学生结合劳动实践去掌握与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以此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认为在实践中学习并不是无聊与烦恼的事情,从自然中汲取知识经验,从而让学生在自然中充分实践与拓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便为今后很快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三)“学生本位”: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展教育工作

在当前职业教育“不差钱”的背景下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从软实力着手,更新教育者的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开展教学工作,这是职业教育补齐短板、吸引更多生源的关键所在。参考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特色并联系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职业院校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贯彻“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正确看待职业院校的学生,了解学生内心,避免灌输和压迫;其次,建立人性化与多元化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程体系;再次,遵循学生渴望民主的自然天性,用多种途径培育其独立自主的主人翁精神;然后,尊重学生个体对自身发展的意愿,引导学生选择适应自身发展的合适专业;最后,关注职校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防范不良影响。综上所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批判了封建的教育格局,解放了儿童。尽管其中有些内容在当代看来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从整体上说其关注儿童身心发展、因材施教、将自由赋予儿童等特色依然对当前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具有深远的借鉴价值。

作者:蒋维西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