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9 05:32: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实践教学作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重要环节之一,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又对实践教学起监控和指引作用。本文首先分析实践教学评价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实践教学评价原则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按照评价体系所设计的指标评价实践教学,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指标
0 引言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教育部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各高职院校也对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系列改革,但是缺乏明确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培养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团队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掌握电子仪器测量技术、电子电路设计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具备相应的安装、调试和维修能力;具有较强的设计、开发小型电子产品的能力和计算机硬件维修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重要的环节之一,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又能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 实践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1.1 评价观念落后 由于高职教学的历史不长,很多还沿用中职时候的实践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侧重放在实践教学结果,即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方面,忽略对教学设计的评估;重点对实践教学的工具评价,忽略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评价;忽略教学评价的反馈功能,没有对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
1.2 缺乏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标准 目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很多高职院校过多强调理论、忽视实践,在进行实践教学评价时还沿袭理论教学评价模式。虽然部分学校形成了自己的评价体系,但没有把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量化,主要采用听课等简单的评价方式,然后督导对教学过程提出意见与建议,这样的评价方式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不能很好地反映实践教学整个环节的情况。
1.3 实践教学评价方法单一 在实践教学评价中侧重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注重实践教学的结果,所以习惯用单一的实验成绩来评价实践教学的效果,缺乏对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评价,缺乏对教的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评价。仅仅停留在学生评教、督导评教方式,缺乏广泛的评价方式,即引入企业对学生满意度评价机制、家长对学生实践教学满意评价机制以及同类院校对比评价机制。
1.4 忽视教学评价反馈作用 在实践教学中,评价反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运用反馈能促进教学,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很多学校的教学评价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制定教学评价制度,很多老师甚至没有见到评价意见,这使教学评价失去应用的意义。
2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设计的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持系统的、科学的观点,把实践教学各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分析哪些因素影响实践教学质量,按照影响的轻重设置不同的权值,从而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起到有效监控。
2.2 职业能力原则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所以在实践教学评价中应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应按照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应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在考核方面,按照职业素养对学生严格要求。
2.3 可操作性原则 是指每一级指标要求可以直接测量,不可测量的指标需要进一步细化,直到可以测量为止。在制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时,对于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可以直接制作评价标准。但是对于那些难以量化的指标,不能随意给一个量化指标,但是可以使用定性指标。另外,由于实践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践教学质量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还要增加实践教学评价的动态性,对评价体系进行实时修正。
3 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3.1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根据国外专家彼得・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方法,按照实践教学评价原则,首先由电子行业专家、教学大师以及学院领导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目标。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目标,结合企业岗位能力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然后实施实践教学。根据实践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接着根据教学评价调整教学目标,修正评价体系。
3.2 实践教学评价的指标及内容 根据实践教学评价原则以及考虑影响实践教学的因素,设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指标如表1所示。
3.2.1 实践教学目标 首先,实践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通过实践学生不仅要学会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要点,还要达到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以及创业创新能力。其次,教师的教学目标可以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评价,教师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然后才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使学生爱学。
3.2.2 实践教学准备 在实践教学开展前,需要准备好实训计划、实训任务以及实训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训计划,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企业工程实际需要,布置实训任务。实训任务是否能完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否有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需要根据实训要求安排好相关指导教师。
3.2.3 实践教学过程 实践教学过程中,首先符合工程实际的教学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可以从3个方面来评价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的独立性、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教学内容的有序性。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指导实践,所以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既要有区别,又要有机联系在一起。实践教学内容是否由易到难,依次递进,即从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其次,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是陈旧的填鸭式教学,还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或者是启发式教学。最后,实践教学中采用什么考核方式,科学的考核方法更能激励学生学习,通过自评、组评、学校评价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实践课成绩。
3.2.4 实践教学保障 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需要三个方面提供保障:师资队伍、实验设备、实践教学管理。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为实践教学提供人员保障;必备的实验设备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对应的场所;实践教学管理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制度与经费等方面的保障。
4 总结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采用上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以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也有显著的改善。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①学生的专业考证通过率达96%以上。②最近两年来学生参加全国、全区的学生技能比赛连续多次获广西区一等奖数项。③企业对本专业的学生认可度越来越高。
摘要:在2014年8月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笔者所在学校与成都感智索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徒制”试点工作。通过具体实践,本文对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现代学徒制在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学徒制;认知;现状;措施
1.对现代学徒制的认知
传统学徒制又称为“手工学徒制”,指的是在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前,手工作坊或店铺中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指导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的传艺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高度情境性的学习方式,学徒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观察师傅的操作,感知和捕捉师傅的知识和技艺,然后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逐渐学会师傅的技能。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招工,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工学交替。从本质上讲“现代学徒制”和“传统学徒制”是一致的,即都有师傅、徒弟以及师傅对徒弟的教育和指导,都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但二者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培养技能为核心,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制,也不同于单纯的学校教育,它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是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革新。
2.现代学徒制的试点现状
校企合作是维护现代学徒制校企双方利益的根本保证之一,也是实现学徒双重身份的基
本途径,建立校企共同管理的基础。但由于政策、资金、管理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高职院校要建立并拥有一批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1)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建立难。在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过程中普遍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的状况。一是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激励配套政策不完善,企业不愿意参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二是资金不到位,企业为学徒工安排专门的师傅进行指导,要支付一定的薪酬,必然会增加企业成本,而政府的薪酬补助和优惠政策又没有落实到位,从而打击了企业的积极性。
(2)维持难。现代学徒制要求招生即招工,但是企业用工和经济、企业的人事变动、生产经营状况不佳等因素紧密联系,这些不确定的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对学徒工的人数,致使产教结合进行不下去。
(3)运行难。由于政策的不完善,现代学徒制还没有列入企业生产经营指标考核范围,企业没有设置对师傅及学徒工的考核办法,学校也没有对企业师傅进行监督、考核。制度缺位和激励机制缺乏,造成学徒制成效不显著。
3.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采取的措施
(1)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学院应该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共同加强对参加学徒制学生的过程管理。学院和企业应该制定专门的学徒管理办法,保证学徒基本权益;企业应该根据学校的教学需要,合理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岗位应该与所学专业对口。根据学徒培养工学交替的特点,实行弹性学制或学分制,创新和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探索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
学校应该提供专项资金对目前的学徒制项目提供支持,因为在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师傅一方面要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而另一方面又要培训学徒,因此要给予师傅一定的培训和指导经费。学生进行学徒制试点时,一方面要完成学校学费及住宿费的交纳;同时在企业进行学徒时还得自己租房子之类的,因此学校及合作企业应该考虑对参加学徒制的学生进行一定的补贴。
(2)加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加强基于现代学徒制课程教学改革应该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同r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试点专业的教学标准,按照现代学徒制的思路重构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确定“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课程标准。
以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为例:大一主完要是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及一些基本技能;大二主要是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加强对技能的训练;大三进行仿真项目或真实项目主的设计。在大二和大三项目化教学中,邀请企业有多年开发经验的“师傅”来指导参与教学,在“师傅”的带领下学生参与到整个项目的制作过程,在这种一体化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完整的完成一个项目前期、中期和后期部分的制作。课程的教与学,通过对项目制作的分解来进行实训课程的分解,在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
(3)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的建设
现代学徒制的师资队伍应由学院专业教学团队和企业技术骨干教学团队两部分组成。学院教学团队除了参加本学院的教学工作外,还应该参加到企业的项目开发等工作中;企业技术骨干除了完成企业的相关任务外,还应参与到学院的教学工作之中,实现学院与企业之间的互补,形成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形成教师、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
4.小结
目前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试点工作才刚刚起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创新尝试。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的通力合作,政府部门必须制定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高职院校也要努力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企业也必须主动承担起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真正做到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各司其职,才能构建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
摘 要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内容。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进行有益探索,提出从“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建设体现职教特色的教材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实践能力意识的自主提升”四个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水平。
关键词 高职;电子技术专业;实践能力
1 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教育结构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既懂行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1]。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适应在良好就业趋势的同时,毕业生“不对口”及“就好业难”等现象仍为突出。其根源在于: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创新意识欠缺,不能满足企业高技能岗位的要求。
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就业能力低下、就业质量差的现象,高职院校应切实分析自己人才培养的现状,拿出可行的措施,将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真正达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2 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从针对每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来看,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岗位”,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感到“学非所用”,但同时出现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技能型人才却又招聘不到毕业生的窘况。对于培养一线人才的高职教育是否应反思:我们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否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是否要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改进策略?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人才培养中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合理 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各高职院校加大了对实训设备的投入,以提升对学生实践能力技能的培养,但是仍然有很多高职院校因实训设备不能即时更新、双师型教师缺乏等条件限制,实践教学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比如在进行实验时,往往是几人一组,学生独立完成验的机会较少[2]。另外,也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与实训的各阶段相适应,因此有部分学生在实验实训环节滥竽充数,达不到实验实训的最佳效果。
在实习时间安排上,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一般采用2.5+0.5的模式,学生实多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使得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践锻炼。
另外,各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积极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但实际上学校缺乏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监管和指导,不利于学院对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的改进。
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理实一体化教材 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教授,缺乏职业岗位所需技能培养的现象,教学内容上缺少职业性和针对性。再者,很多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材,采用项目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但实际上有些教材里的项目缺乏专业知识的递进性,有些项目实施起来又比较困难,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双师型教师缺乏,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切实发挥实践指导作用 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紧密相连,没有实践能力,在一所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的高职院校,是不能胜任实践教学的,更谈不上实践教学能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目前,各高职院校通过企业培训、引进企业人才等途径,提升了双师型教师比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实践操作能力薄弱仍是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的主要不足,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
专业学习兴趣缺乏,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培养意识弱 多数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由于基础差,普遍感觉专业知识学起来较困难,缺乏学习的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对实践教学也不重视,没有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他们无论是对理论学习还是对实践学习,都没有兴趣,缺乏应有的正确的人生目标。对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培养实践能力而开展的实习、实训课程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更谈不上主动去学习实践。虽然也有一部分学生倾向于实践技能的锻炼,但缺乏自身约束力,容易受周围学生的影响而不能坚持,也惰于钻研,往往无疾而终。
3 提高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措施
能力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1],脱离实践的培养模式谈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无异于纸上谈兵。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从多方面加以重视。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要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必须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课程计划制订及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始终紧随市场变化。
首先,通过定期企业调研、走访毕业生等途径,确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所必需的职业素养、岗位能力,对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体系进行优化、完善。要适时根据电子企业对相应岗位能力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增加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将实践的内容、目的、时间及活动方式等明确列入实践教学计划中,使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保证实践教学科学、有效地进行。
其次,在组织教学时,要将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推广、新仪器的使用纳入课程教学计划中,使电子技术教学紧跟时代,与时俱进,让教学内容真正与市场需求接轨。比如在电子仪器的使用上,从模拟毫伏表到数字毫伏表,从模拟示波器到数字示波器,从普通信号发生器到DDS信号发生器等,对陈旧的过时的东西少提,注重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的实际操作能力。
再者,在学生每次实训之前,要求学生参照实训指导书完成实训预习报告的填写,实训完成后要对实训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3],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每组实训学生人数不要超过2人,以培养他们独立实训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在实训过程中,还要有针对性地设置故障让学生进行排除,使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对学生课程的考核应增加实践考核的比重,内容上要体现学生是否具备从事专业岗位的能力,比如可以考核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电路分析、故障排除等。考核方案要先制订好,评分标准要先公布给学生,最好采用抽签的方式确定学生的考核项目,以督促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养成自觉培养实践能力的习惯。
在实习时间安排上不能局限于2.5+0.5的培养模式,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确定时间。比如学习电子产品工艺与管理时,对基本元器件的测试和工具的使用等,可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现场操作,而电子产品的整机装配与管理、电子产品制造业的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等内容,则可安排一定的时间在实训基地及生产车间完成,通过“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学生入企业实践时,要视其为教学的重要部分,要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加强与企业的交流联系,让企业参与到学生实习的考核过程中,和企业一起建立实习评价制度。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要收集相关资料,比如学生的反馈、企业的反馈等,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依据,真正实现实践教学的高效化。
建设体现职教特色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材体系 由于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各课程教材编写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但有些并不适用。教师要结合学校特色和区域经济实际,结合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开发校本教材。要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邀请行业专家共同分析行业现状,为教材内容提供宝贵的建议,把行业和企业的先进经验引入教材,使其真正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1]。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对培养技能型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教师开展职业培训。比如:安排教师带着专业任务到大中型电子企业中去锻炼,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利用暑期鼓励教师下企业,与企业行家交流;经常聘请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到学校开展专业讲座和技术示范。
之,各高职院校可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教师实践水平,建设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双师型教师队伍还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促进其发展,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强化学生自主提升实践能力的意识 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象是学生,要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必须激发他们的自我提高意识,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有目的地向学生灌输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实践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要注意知识的递进性,内容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将生活中、工程中常见的项目引入实践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教学过程中除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培养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踊跃参加专业实践活动的意识。例如:教师可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学生进入电子协会这一课外科技活动社团,定期开展一定的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并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电子技能竞赛,通过良好的技能竞赛成绩提升自信心,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的良性循环。
4 结束语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培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2],需要不断探索、总结和实践。总之,在实施实践教学方面,要切实以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变化为基本依据,按照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科学地组织教学。
摘要: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三方面探讨了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职院校
0引言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为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中树立改革示范,经国务院同意,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四川建院)被确定为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通过三年的示范建设,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重点建设专业取得显著成果。本文在借鉴示范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从 “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推进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探究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2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旧有的课程体制中专业基础课程采用的是理论课+验证性试验课,是课程教学导向模式;实训课程主要从实训环境、实训工艺、实训文化氛围、实训人物交流、实训管理模式等方面营造仿真的职业氛围,模拟仿真的工艺,是工作环境模拟模式。自示范建设以来,四川建院全面实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以岗位要求为基准,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建立以实训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电子电器制造企业生产第一线的现场工艺管理、生产管理、产品质量检验、产品性能试验等职业岗位,因此必须构建以实现这些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新体系。第一,在课程的开设方面,邀请电子行业专家参与,探讨不同职业岗位在企业中实用性比较强的知识,以便在教学中开设相关课程,形成职业化的课程体系。第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避免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脱节,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体会到实际工作任务的真实性、复杂性、多变性和灵活性等多种元素和信息,而这些元素和信息恰恰是高职人才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培养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三,在实训教学中采用工作过程模拟模式,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实训教材。这种实训模式结合课程对技能、理论、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按照企业职业活动中典型的具体工作过程来组织实训教学。其项目构成包括了任务下达、方案策划、任务实施等多个单元,融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总结等环节为一体。使学生在校内学到的技能与职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差异更小,学生的职业气息更浓,为以后毕业直接上岗打下基础。第四,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想,学生至少有半年的校外实习或顶岗实习,不仅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也有利于缓解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
除了要做好以上四个方面外,还应将“双证书”制度纳入到教学改革中,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开设专业培训课程,进行岗位实践训练或进行相应专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培训,保证他们毕业时能取得产品可靠性检验员、家用电器维修工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该制度直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大大增强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创新、创业、就业能力。
3推进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四川建院建立了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各类社会人员职业培训为目标,按照“产学结合、共建共享”的原则,建设开放式、共享型的,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生产性实训和技术研发功能为一体的,训练理念、综合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形成四川省建筑技能训练与建筑技术培训“共享资源”平台。结合学院实际和专业特点,积极探索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原则,建立了约千余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既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场景,满足顶岗实习需要,又为教师下企业锻炼,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条件,形成“互利共赢”的机制,保证校企可持续合作。
可在电子工艺与创新实训室中先后引入了BGA贴片系统、贴片生产线、高精度贴片机、插件生产线、无铅波蜂焊机、一体化制版系统等设备,使实训室具备模拟工厂和模拟车间功能,不仅可以用于教学、培训和技术研发,还具备企业的贴片生产和插件生产能力,建设成为一个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结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可由学校提供场地、管理和设备,企业提供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的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在这种模式培养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一线工作的“现场性”、“操作性”、“艰苦性”和地方工作的“特殊性”等。使学生毕业后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奠定基础。
4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实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模式,必须培养一批既熟悉理论又具备实践经验、既懂理论教学又掌握操作技能的专业教学团队。为满足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这一内在要求,四川建院的重点专业采用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使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广泛吸收和鼓励电子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并联合企业培养职教师资,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每年派部分教师到电子企业顶岗实践,让他们积累实际工作经历,增长才干,提高实践教学工作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也可以建立企业培训师队伍,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条件,也是推行兼职教师制度的重要基础。
摘要:实验、实训教学对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职业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验课教学现状及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验实训体系改革的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 实验实训 项目式教学
1专业实验课教学现状分析
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的一线技术工人,能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对所学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实验实训作为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运用实验手段去发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理论课不能替代的作用。目前,职业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绝大多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开设一定数量的实验,大多属于演示、验证性实验。众所周知,目前,很多职业学校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很差,毕业工作后很长时间不能独立顶岗,给用人单位带来很大负担,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仅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甚至是脱节的。有部分职业学校干脆就只开设理论课,不开设实验实训课。实践教学已成为职业学校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严重滞后于理论教学改革,已明显不能适应当前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由于许多职业学校办学基础较差,专业师资缺乏,实验设备陈旧,部分领导办学观念未能更新,部分教师教学观念尚未切实转变,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完全胜任实践课教学,造成学校的实验实训开出率严重不足。2008年,对参加电子科技大学举办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全班35名来自全国各职业学校的培训学员进行专业实践课教学调查见表1。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职业学校实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1 课程按学科设置,缺乏融合性目前职业学校的课程基本上沿用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方式,高等教育学校该专业开设什么课程,职业学校也开设什么课程,内容为高等教育学校该课程的压缩或删减版。缺少的是理论、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要求的相互融合。
1.2 实验设备投入不足,专业师资匮乏许多职业学校办学基础较差,实验设备陈旧。部分学校的实验设备平时使用率低,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实验所需耗材较大,政府无资金投入,学校无财力投入。②部分专业教师不能完全胜任实训课教学。③更有部分学校专业师资严重匮乏,想要的专业老师进不来,不想要的进来后不会操作实验设备的局面。
1.3 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技能课改革的需要。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分别进行,并且由不同的教师担任,形成教学与实践“二张皮”,二者之间没有很好地衔接。
2专业实验课的改革探讨
经过多年的实践课教学探索,发现要更好地提高实验、实训质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打破学科限制,按专业需求进行取舍,强调能力本位,突出技术、技能实训课的地位,为实现上述目标,可采取以下方法:
2.1 加强实训教学及实训教学改革力度加强实训是一种整体的教学思想,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计划的制订、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都应有所体现,比如:在教学计划中就应明确规定实验实训课的比重;在教材的选择上要选择项目式或工学结合的教材;在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安排上最好是一个老师,独立完成一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和上课时间、地点的安排上要力争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这样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意识,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当然由于教学过程需要专业课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时专业课老师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这些都需要学校和社会提供一定的平台支持。
2.2 实训课教师必须注重“练以致用”的原则实训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理论加以运用。目前我们不少学校的实验设备是模拟型的,只能进行模拟实训。而这种实训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真正到了企业生产环境仍然是一脸茫然,更谈不上说胜任工作岗位。所以,对这种模拟型的设备,我们教师要加以改革和创新,使实训课由模拟型向实用型转变,让学生所做的实验更加接近真实。
2.3 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使实验课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技术与研究科学理论的有效途径。将现代技术引入实验室,推动实验教学手段现代化,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扩大信息量,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采取项目教学的方式,进行综合性的实际训练,实训内容项目化,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身临“职业环境”,把知识教育变成能力教育,综合技能训练采用企业运作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和岗位上增长知识、感受工作氛围、体验工作内涵,使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真正做到与企业“无缝链接”。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较为完整的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训练,为毕业后尽快适应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实施灵活多样的办学思路,探索教学发展新空间①走市场化路子,实行市场化运作方式,广泛开展合作办学。主动与劳动人事、农业、妇联等部门联系,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与企业合作,主动与企业联姻,实行订单培养。②与高等学校联系,联合办班,分段培养。为学生提供新出路。③利用学校现有设备,将学生实习、实训与企业加工相结合,开展教学创收。④主动考察乡镇村组所需的新技术,开展技术帮扶活动,发挥科技辐射作用。
总之,实验实训作为整个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在于作为能力培养的载体,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和工程意识的形成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正确认识实验、实训教学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充分肯定实验、实训教学在整个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将对职业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力技术行业作为市场竞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因此,教育部门对电子技术专业的培训和发展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需要从细节问题抓起严格要求每一位技术性人才。在电子技术专业中更加注重培养人才的思维创新能力,希望在未来的电子技术领域中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带动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文章主要对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运用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和创新策略进行了观点论证。
【关键词】创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具体运用
一、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运用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
1.缺乏创新思维意识
电子技术专业是当前社会趋势发展下比较热门的专业,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电子技术内容教学缺乏重视,依然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主要以内容灌输为主,没有讲知识内容进行深入拓展,严重缺乏创新思维意识和探究能力,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去思考问题,再加上受传统理念的影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难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的真正目的。只能按部就班的进行思考学习,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在电子技术专业学习中失去了创新学习的热情,影响了电子技术教学质量的发展。
2.缺乏对学生创新力度的培养
目前各大学校缺乏对学生创新力度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只注重基础内容的讲解,没有进行知识拓展,课堂教学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阻碍了教育事业的进步,而且各大教育部门没有严格遵守各项管理实施制度,没有将重难点知识进行针对性讲解,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拓展。因此,必须加大措施进行有效管理,不断完善电力技术教学目标,将电子技术教学内容与实践操作相互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想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电子技术专业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性
创新模式的发展是促进教育事业和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能够促进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子技术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是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将电子技术理念与适当发展趋势相互结构,对存在的弊端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完善,加强对电子技术创新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只有不断加深创新研究力度,才能充分体现出电子技术人员的价值所在,从而促进电子技术行业的全面发展。
三、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对策
1.创新教学目标
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创新教学目标设计。首先,教师向学生讲解一些电子线路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掌握运用方法和操作技能。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基础之上,学习一些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有联系的知识,其教学目标是能够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的全面,做到触类旁通,有利于学生专业操作水平的提高。再次,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对实际的电路能够进行熟练的组装和设计,独立完成对电子组建的测试,对电路的设计方面应该做到具体的掌握。最后,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在实际的实践当中,能够建立系统的操作规范,进行规范化生产,进行知识要点积累总结,有利于学生的长远性发展。
2.创新教学内容
高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应该进行全面的创新。教师内容的安排上应该与学生日后的就业作为导向,积极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具备最先进的应用电子技术知识,并且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知识的选择上,应该以实际的操作作为变准,为日后的操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另外,教学内容应该做到符合实际,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另外,学生应该针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特点,研发本专业的实训教材,进而让学生在进入企业工作之前,就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不断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带动社会的发展。
3.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不断的创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应该符合本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很多学生的专业基础非常的薄弱,而对于教师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更是反感,对于知识的掌握水平较差。因此,教师应该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从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抓起,鼓励学生进行学习,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师还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从而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另外,教师还应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将学生感兴趣的以及比较先进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知识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结语
总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我们面对电子信息产业出现的问题,要敢于迎接电子信息产业带来的挑战,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才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只有通过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努力把握住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不断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积极主动地进行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电子信息行业的转型,促进电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摘要:首先论述了应用电子技术目前的发展趋势以及电子行业对电子人才的需求状况,然后从基本思路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课程体系的开发、实验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对笔者所在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过程
一、专业建设的背景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产业的换代升级众多企业急需大量既懂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其培养任务主要是由高职高专院校来承担的。然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对电子技术人才的要求,其原因主要为:第一,我国的高职教育长期以来延续了普通教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知识而轻技能;第二,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没有真正明确高职院校的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所能从事的岗位所需的素质和技能。由此,造成了学校培养出的学生缺乏职业特色,而不能迅速地适应岗位需求。因此,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改革和建设势在必行。
二、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在认真研究国内外先进高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确定了张家界航院(以下简称“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即以电子产品制造类企事业对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岗位适应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以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核心,构建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挥我院的优势,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办学定位准确、培养方案科学、办学条件完备、特色鲜明、产学研结合紧密、深度融入产业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作用大的骨干专业。
通过深入到航空军工电子产品制造企业一线的调研、分析和对往届毕业生的跟踪回访,确定了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主要面向设备操作岗位、工艺技术岗位、质量检测岗位、生产管理岗位、技术服务岗位、产品设计岗位。在结合了我院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我们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主要培养面向电子产品制造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设备操作与维护、工艺设计、生产管理、产品检测、产品营销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具有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并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
我院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起,一直是专业建设的重点。目前,该专业在师资力量、实习实训条件、优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有较为扎实的建设基础。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将专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组织模式,以及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不断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按照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原则实施改革、体现校企“双主体”育人。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才能了解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状况,了解企业对电子人才职业技能的需求,从而为专业建设提供正确的思路;还可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同时也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践以及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1)充分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
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和高层管理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本专业的建设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指导;并对专业教学计划、主干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安排进行审核;指导实践性教学与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协助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岗位的安排。
(2)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
为了给学生创造实际生产的环境加强实践教学,我们建立了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顶岗实习以及毕业实习。借助企业优势,在拓展了教学空间的同时,也让学生接受到了企业“真刀真枪”的实战训练,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并且也实现了为企业服务的目的。
(3)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
电子信息产业仍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进程之中,如果一次调研一次校企合作就将以后的专业建设定型,必然造成未来专业无法跟上时代的进步。为此我们特别建立了毕业生评价和调控机制,通过定期的毕业生跟踪和质量分析,并通过全面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规格能够根据产业发展做出快速响应。
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是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的核心部分,其设计和开发的科学性、合理性是决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遵循“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原则,按“同平台、专方向、岗前训”的顺序,以核心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重点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课程的优化和整合。
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应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强化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先进性原则。其中,理论教学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注重实用性;实训教学方面,充分利用校内多个实验实训场合如电工电子实训室、单片机实验室等,加大实训量,保证实践性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并贯穿全部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重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和教学效果。
(2)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
为了保证生产性实践教学的开展,我们特别注重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目前,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已经有《单片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电子产品安装与调测》、《电子产品故障诊断与检修》等多门理实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重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融合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讲授法、现场示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类比法、分组教学、“一帮一”教学等。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最终形成了“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专业教学模式。
另外,我们也组织教师不断充实和完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习题库、实训指导书以及拓展学习资料等教学资源,并建立了精品课程网页,将优质课程资源在校园网上实现共享。使课程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充分整合,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学习和测试,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4)教材建设。
教材的选用和编写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优先选用适合本专业的、基于工作工程的高职高专优秀教材的同时,积极组织教师、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编写具有我校特色的教材。目前,已经正式出版并应用于教学的有《AVR单片机原理与应用》、《Protel 99SE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数字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等教材,以及《电路实验实训指导书》等校本教材。还有部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型教材正在积极编写中。
3.理实一体化学训室建设
为了保证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实施,我院投入了大量资金先后建设了10个服务于不同课程的理实一体化学训室,包括电工基础学训室、电子装配学训室、嵌入式学训室、EDA学训室等。能开展从基础理论学习、专项实践技能训练等各方面课程的需要。经过几年的不断扩建和更新,各学训室分工合作,已形成一个能模拟真实生产环境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即能满足教学需要,又兼有生产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功能的先进的实践教学基地。除了在硬件方面的建设以外,也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去保障课程教学尽量在实践场合开设,鼓励学生多参加实验实训,提高实验实训室的利用率。
4.师资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将专业建设的成果真正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为此,我院开展了多项措施来加强教师队伍,并已逐步形成了一支以专业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在建设方法上,主要是制度建设,激励和惩罚指导来引导现有师资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引进。我院先后颁布了《专业、课程带头人选聘和管理办法》、《优秀骨干教师选聘和管理办法》、《教师引进管理办法》,对专业带头人、课程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均提出了企业工作经历及业绩要求;要求专业带头人、课程带头人必须通过“传帮带”,培养青年年教师,并承担一定的技术服务、科研项目、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任务,完成规定的学术考核要求;引进的教师一般都应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在《青年教师培养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了中青年专职教师必须取得企业工程系列职称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被学院确定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则兑现双师型教师津贴。
实行“以老带新”,指定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方面等;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历进修、下企业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并定期组织教师技能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鼓励教师通过本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获取相应的证书。同时,聘请相关院校、科研所或企业的学者、专家和高级技术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聘用制度。
四、结语
通过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实现高起点地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质、较强的电子产品生产相关的电子设备操作与维护、工艺设计、生产管理、产品检测能力,能胜任企业对高职层次一线的技术员、质检员、工艺员等岗位的旺盛需求。从而为提高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推动了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进一步优化我校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摘要:目的:对竞赛引领下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进行分析。通过应用竞赛的方式增加学生对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兴趣和重视,提高学习成绩,改善学习环境,增加竞争意识。
关键词:竞赛;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兴趣.
电子专业课程对于电子学科的学生来讲较为重要,但课程讲解较为复杂,枯燥,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单纯专业知识讲解,教学效果欠佳,近期对我校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进行改革,详细分析如下。
1参加学生情况
选取2014级电子专业学生200名,传统教学100名学生,其中男性学生56例,女性学生44例,年龄19-21岁,平均年龄(20.00±1.50)岁,竞赛教学100例,其中男性学生58例,女性学生42例,年龄18-21岁,平均年龄(19.00±2.00)岁。
2教学情况
传统教学100名学生,主要是依据学生的情况给予常规的教学,主要是进行老师拟定教学方案后备课,课堂讲授电子专业知识,课堂提问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对专业知识进行理论学习,同时进行课堂学习后进行实践动手,对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1]。
竞赛教学100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教学方法同传统教学方法,同时针对于相关知识,定期举办理论知识竞赛,主要内容为竞赛的技术体系主要包含理论知识测试、电路识图、元件选型与参数计算、原理图绘制、设计、板制作、电子工艺焊接、单片机软件程序编写、电路调试、软件调试、电子产品的结构与安装工艺、电子产品的工艺文件编写、电子产品的技术文件编写、技术答辩等技术考核内容。整个竞赛过程贴近生产、工艺、注重质量,以企业实际要求出发[2]。在竞赛中获得较好成绩的学生给予适宜的奖励,奖励内容主要针对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给予奖品的发放,并且同就业优先相关联,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3教学效果
在学习后定期对学习内容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成绩检测,考试成绩优秀:90分以上;75分及以上为及格,75分以下为不及格。
传统教学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为36例,比例为(36.00%)、及格学生为35例,比例为(35.00%),不及格学生为29例比例为(29.00%),及格学生为71例,比例为(71.00%),明显低于竞赛教学,优秀的学生为54例,比例为(54.00%)、及格学生为36例,比例为(36.00%),不及格学生为29例比例为(10.00%),及格学生为90例,比例为(90.00%)
4竞赛引领下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4.1课程体系的重构
近些年来为更好的学习电子专业技术课程,专业学校均给予适宜的课程改革,因电子专业课程初期为理论知识学习,课程枯燥乏味,难以获得学生的兴趣,并且难以进行深刻的记忆,因此导致学习效果欠佳,因此电子专业教学中经常会应用较多的辅助方法帮助教学。近几年,为更好的增加电子专业学习,我校给予电子产品设计大赛及相关知识竞赛,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竞赛内容围绕电子产品的理论设计、结构理论、生产工艺、安装结构、产品组装、产品调试、成品上交、竞赛结果评估。电子产品的学习不单单为简单的理论知识学习,还需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够更好地胜任电子专业工作。同时人才培养还应严格执行国境职业资格鉴定的相关标准,课程的标准体系建设增加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同时学生学习期间的培养应同课程考核构成衔接体系,做到边学习边检验,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时给予补充学习或是强化训练[3]。
4.2竞赛引领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仅仅为常规的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同时课后给予实践动手,对学生而言仅仅为了应对考试,缺乏对学习的理解和兴趣,因此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面对枯燥乏味的学习和复杂的学习知识不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深化概念。
竞赛教学能够更好地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加学生对于电子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改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竞争,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设计、制作、完成电子产品的能力。竞赛项目及企业项目为例,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控制器,从设计方案、成本核算、电路设计、工艺设计、程序设计及系统联调、产品装配、工艺文件编写及使用说明书撰写到项目总结与创新,完整的体验竞赛项目开发的全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
5结论
竞赛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普遍缺乏自主研究的精神,对于专业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相关的实践活动少。且教师没有专业的研究项目,导致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课题研究。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培养模式,无法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而通过技能竞赛,一方面能促进“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技能是职业院校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也是“双师”素质的必然要求。在技能竞赛中,教师也必须锻炼和参与实践中。
电子竞赛教学模式目前已经在相关学校中普遍开展,获得了较高的教学成绩,我院为更好的开展电子专业教学,已经在教学中增加竞赛教学模式,促进了专业课程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更好的培养理论知识强,动手专业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可提供更有价值的指导和辅助措施。
摘 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针对湖南省电子信息产业高级技能人才紧缺的形势,笔者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明确专业定位,构建“岗课证相融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层次化、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专业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取得了较好的专业教学改革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应用电子技术 岗课证 层次化 模块化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大产业。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到网络通信、生物医疗、家用电子产品、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等民用产品制造产业,电子技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应用电子技术是一门以电子技术的应用为目的的专业,而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够综合应用电子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 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现状和改革的必要性
1.1 企业需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2014年春节后,深圳人才大市场招聘信息显示电子行业的用工需求排名第一,其中电子电器制造类企业对一线生产岗位以及有2~3年专业工作经验的技术员、工程师、研发经理等岗位的用工需求量很大。其中,电子类企业一线生产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很低,初高中毕业生甚至是一般的农民工就能上任,而研发经理、工程师、技术员等却比较紧俏难招,也就是说这些企业紧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1.2 什么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素质高”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第一是职业技能高,包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等。
第二是职场应变能力强,包括及时把握职业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的知识结构等。
第三是专业创新能力强,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不断找出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其创新的各种要求等。
1.3 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电子电器制造类企业招工数量大,尤其是高素质技能人才紧缺,并且招到也很难符合企业要求,需要再培训才能上岗。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高素质技能,使其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呢?近年来,笔者学校展开了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 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1 构建“岗课证相融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定位是专业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也是关系到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第一步。湖南省现有电子信息产业工人12万左右,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级技能人才只占技术工人总量的6%,这一数字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标准。在“十二五”发展纲要中,湖南省明确将电子信息产业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经过多次调研和研讨,课题组确定了该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定位是对接湖南省战略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适应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并且,专业依托行业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工作机制,校企共同进行专业建设。
“职业岗位、专业技术课程、职业资格证书”是“岗课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3个内涵要素,“岗位技能训练、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职业资格认证”三者融为一体的教学实施是“一体化”的内涵。为了构建“岗课证”一体化培养模式,首先,广泛调研和听取来自企业一线行业专家建议,确定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覆盖哪些职业岗位(岗位群),每个岗位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其次,再分析这些能力之间的逻辑联系, 将能力分类、分层、分先后,与课程相对应;最后,通过职业资格考证,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
2.2 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层次化、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强调学习者在动态的行动体系中生成与构建整合了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工作过程”知识,从而满足社会或职业对教育或个性的需求,实现学习者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
课题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对电子信息产业中电子设备装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中机车电子设备维修调试等工作岗位开展调研、分析、归纳,得到了生产管理等4大岗位群和电子设备检修等23个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培养生产制造、技术服务、设计开发三层次目标,以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五大理实一体课程模块为支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
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出发,遵循典型的工作过程“6要素”原则和抽象的思维过程“6步骤”原则,进行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以《电子电路的分析与应用》课程为例,课题组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课程学习情境的教学环节设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用合宜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施,积极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根据职业资格考核要求进行课程的考核,合理设计考核内容,制定考核标准,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课程考核。
2.3 建设与专业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2~3个企业保持长期联系,成为合作单位;安排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锻炼,并深入到企业生产、技术革新和科研中,逐渐形成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成 “公司+车间”的实训基地模式,采用企业当期主流生产性设备和自主开发的先进虚拟仿真软件,虚拟现实与真实产品生产结合,开发基于真实产品的实训项目教学资源,满足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产品研发与生产四大功能需求。
建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积极探索名师课堂、慕课、微课等信息化教学形式的应用,满足教师、学生、员工、社会学习者终身学习需求。
3 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
经过近3年的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笔者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更加清晰,专业教师的教学目标和个人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系统化学习,掌握了基础的职业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职场应变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得到了老师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摘 要: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宽广,电子产品的生产和使用、服务等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对从事电子技术行业的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师资队伍
一、改革背景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秉持更好地在该专业领域内,需要培养出一大批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合格的初、中级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通过一体化教学改革,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质量意识、创新能力等职业素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改变电子行业企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现状。
二、教学改革思路及实施措施
1.开发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一体化教材
教学前准备:走访企业,与企业专家进行访谈,了解企业对电子专业员工的要求及应该掌握的技术,对电子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收集企业相关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力争构建以企业需求为核心,学习过程更接近企业的工作过程,实现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高度结合的教学模式;组织开发适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开展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校本教材及辅助教学材料。
2.创造教学改革条件
课程改革是以“五个一体化”为指导,从满足电子类岗位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出发,分析其职业能力结构和工作过程,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达到满足一体化教学的五个条件,改革的具体内容是:
(1)教学内容一体化
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要紧密结合,形成一体。在一体化课程方案建设阶段,积极顺应企业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需求,严格采用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进行企业人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调研、分析,选取来自不同的代表性企业的实践专家,通过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炼出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形成与真实工作任务对应的学习工作任务,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一体化。
(2)教学方式一体化
教学方式采用学、练交替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对应。工作是怎么做的,教学就怎么开展,做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实现教学方式一体化。
(3)教学环境一体化
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对接,实训设备采用企业典型工作设备,学生进入实训基地犹如进入真正的生产企业。把传统教学场所建设成一体化教室,在一体化教室既可以进行必要的理论讲解,又可以马上开展技能训练,实现教学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一体化。
(4)师资队伍一体化
教师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要求既是教学行家,又是技术能手,能将各种知识、技能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师必须集深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于一体。通过教师到企业轮训,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兼课等方式,使专业教师既能上得了课程,也能入得了厂房,教师有真实的企业工作、学习经历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实现师资队伍一体化。
(5)教育教学一体化
把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综合素质教育融合在一起,寓综合能力教育于专业技能学习中,教师不仅只传授专业知识技能,还教会学生如何适应企业,提高职业素养,实现技能学习与综合素质教育一体化。
三、教学方法改革――采用“五步教学法”实施一体化教学
“五步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是:
1.接受任务
学生通过阅读任务单知道“做什么”,即明确学习目标、任务来源和要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维,在工作页中设置了合理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出任务。
2.分析任务
学生了解工作任务和要求后,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分析任务涉及的技术要求难点,对技术、技能、设备等的要求。
3.制订方案
确定完成任务的路线流程图。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或独立状态下,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去制订计划,确定完成项目的方案和步骤。每组制订好计划后,派一名学生向全班展示并说明完成项目的方案。
4.完成任务
按照路线图一步步完成工作任务。学生按选定的最终工作方案,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学习与项目需求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按照工作过程要求与规范,各自独立或协同配合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5.评估总结
得出经验,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本阶段的目的侧重在复习,总结教学内容,对实训中学生是否完成了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达到了规范要求,通过适当地点评和表扬,对学生进行指正和鼓励,让学生发现不足,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
教学一体化模式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和老师,在不同时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和老师。改变以往课堂中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学生就像是一部机器,学习的参与度很低,造成课堂枯燥乏味,学生难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工作任务驱动法教学以“节节有活动,人人能参与;节节有笑声,人人有笑容”为出发点,按照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和标准设计课堂,把课堂变成工作场景,让学生亲身参与完成工作任务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轻松快乐地学习。
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参与度明显降低,分小组完成设定的工作任务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学生积极提问、积极搜索资源寻求答案、积极完成各项任务,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得到明显提高。一体化教学模式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一种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一定会为我们新职教创造新的辉煌!
摘 要:认识实习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改革现有教学模式,采取新的教学措施,从认识实习日常化、学校企业合作化、课程安排合理化及教学实践考核化等方面深化课程改革,使学生能对所学专业有个更为直观的认识,明确今后学习的目的与要求,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 认识实习; 改革; 新思路
认识实习课程是我们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认识实习,学生可以对所学专业有个更为直观的认识。从短暂的认识实习课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并认识常用的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和仪器;了解并认识电子或电器产品的生产工艺;了解企业的新产品及电子专业的发展方向;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更能从员工的交流中明白企业的需求和专业的着重点。这种实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和激发学生对未来的兴趣和期许。然而,认识实习的效果为什么不明显?因素很多,除了需要校方、厂方的配合外,还与我们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有关,因此效果难以保证。
一、应用电子专业的现状
根据目前教学情况,我把情况归纳总结为以下三点。
1.实习安排不合理
首先我们认识实习的时间短,一般为一周时间,而且学生人数一般在五六十人左右,其实大家只能走马观花般的大致过个场,很多时候都不清楚自己看过什么,师傅讲过什么,其实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我们认识实习一般在教授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和仪器后,学生对其有所了解认识,但是对电子生产方式与技术,企业管理模式与需求等均不太清楚,而一切的知识在短暂的时间里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信息量过大,使得学生接收信息量有限,效果不明显。
2.实习指导教师经验尚浅
教师是航标,是指路明灯,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由于目前学校及其整体环境对认识实习重视度不够,所安排的教师大多为年轻的实习教师,其所负责的大多是学生一些安全问题及实习单位的秩序等问题,真正的教学经验不足,与实习单位的衔接也仅浮于表面,对于单位的生产方面了解也很缺乏,对学生的认识实习帮助并非有益。
3.实习单位难寻觅
实习单位与学校虽有情义,但无深交,大量学生涌入单位实习,虽然时间也许不多,但给单位的生产也造成一定影响,给领导人带来压力。久而久之,实习单位也会感到厌倦、麻烦,使之再次合作或联系新单位造成阻碍,这也加大了学校的困难。
二、应用电子专业的改革措施
面对诸多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适应时代对应用电子专业的需求,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方案,完成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1.认识实习要深入日常学习中
认识实习实际上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短短的几天学习并非能给学生带来足够的帮助,因此我们要将实习深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除了在课堂上教导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外,还可以不时地邀约一些企业家给学生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的生产与文化,当然也可以给学生分析下当代对应用电子专业的要求和期许。这样我们将书本知识、间接认识和切身体会有机结合,能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与认识,明白学习的目的与追求。
2.实习指导教师要深入企业沟通学习并合理安排实习内容
企业有企业自己的事情,面对学校的合作,也会有自己的考量。学校将企业作为合作单位,应该在平时多与企业交流,特别是实习指导老师和企业生产人员,这样的话,一方面实习指导老师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切实地解决公司生产,甚至研发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另一方面,人与人的交流在于点滴积累,实习指导老师与企业相关人员多联系,能更加方便解决认识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实习条件,更细致的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文化。当然,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对于实习内容的安排也会更有弹性更充实。
3.改进考核方式
考核是必要的,毕竟学生有一定的惰性,一味地放养,只怕前期效果再好、教学再出色,没有一定的考核,效果也不会太明显。当然考核要讲究方式方法,绝非一张试卷即草草了事,我们认识实习的考核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认识实习中切实学到东西。我们可以将考核分为以下五点:
①学生在实习中的整体表现;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③公司师傅和实习老师的反馈;④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⑤学生的实习报告。只有及时考核、总结,才能使学生的实习成果得以巩固,加深印象。
三、应用电子专业认识实习的改革成果
应用电子专业的认识实习是一个远比想象重要的一件事,通过这段时间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我们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于专业的兴趣和认识,还切身地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书本中的基本知识、明确了专业的学习方向、了解了相关产品的生产工艺,懂得了企业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与期望。一个有意义的认识实习,值得广大教师分享,服务更多的学生,培养更多的人才。
摘要:长沙民政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作为湖南省首批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专业,通过探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与湖南省5所示范性中职学校与形成中高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衔接及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势互补、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湖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保障。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为了进一步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湖南省教育厅决定从2014年开始在全省中、高职院校中开展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遴选建设一批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项目。长沙民政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成为首批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专业,与湖南省“四大区域板块”的5所示范性中职学校共同发展,形成中高职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格局,通过探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中高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衔接及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势互补、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湖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保障。
一、中高职衔接建设思路与目标
1.建设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对接湖南工业领域“八大千亿产业”及“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电子信息产业,选取“四大区域板块”的中、高职院校为改革试点院校,以完善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突破,以培养目标衔接、专业设置衔接、课程建设衔接、教学过程衔接为重点,全面推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与湖南电子信息产业体系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建设目标。
(1)专业衔接:对接湖南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电子信息产业,确定电子信息专业大类中的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电子与信息技术与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衔接专业;基于湖南省信息产业的战略性新兴十大工程的数字化整机发展工程、新型应用电子产业化工程、物联网应用试点工程等四大工程,确定信息家电、医疗电子、物联网工程专业定位;通过岗位调研,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中高职不同职业岗位、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要求,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衔接:按照教学设计分层递进,教学组织梯度推进,教学内容编排由简到繁的总体思路,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公共课教学中职阶段达到部颁教学大纲要求,高职阶段要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培养,专业课教学侧重电子电路分析、电路装配与调试、电路维修、PCB设计、工程布线等专业基本能力培养,拓展信息家电、医疗电子、物联网工程等助理设计、生产工艺管理、工程安装施工等专业能力,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方法、新设备的教学;在现有试点专业课程标准基础上,共同开发《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分析与调试》、《信息家电产品分析与实践》、《医疗电子产品分析与实践》、《物联网工程安装与维护》等5门专业课核心课程,实现核心课程建设中高衔接和共建共享。
(3)教学过程衔接:研究并实践应用电子技术中高职衔接专业在培养目标、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关系,系统设计专业定位、教学过程、考核评价和教学管理制度,开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中高职“3+3”分段培养方式,研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中高职衔接中的具体实践,创新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空间教学方法,开发MOOC课程、“名师课堂”、“专递课堂”课程资源;联合设计《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方案》(含岗位、实践项目和教育教学计划);探索以能力为核心、以作品为载体、有明确的梯度和层次要求、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方式,联合设计《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转段学习评价标准》;共同建立健全的日常教学、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学籍管理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4)共建共享:两校各自发挥师资在专业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应用技术开发、专业技能互补中的优势,进行专业师资互聘、结对帮扶、定期研讨、专项培训等方式,优化专业师资结构,提升专业教师团队整体水平;探索按照中高职技能复杂程度要求配置不同技术标准的教学仪器设备,根据试点专业对接的产业(行业)和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双方联合企业共同建设中高职衔接共享的专业基础实训、专项实训和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中高职专业实习、实训条件合理配置和衔接共享;共同探索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式方法改革,开发适合专业教学实际的教材、实习实训项目等,建设与课程相配套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库,开发专业相关空间资源课程、微课程、名师课堂、网络课堂、专递课堂。
二、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非专业对口衔接,造成知识和技能错位。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扩大生源,并未严格按专业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有的地区只是分成文、理两大类“对口”招生。由于非专业对口衔接,学生在中职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部分无用,几乎从零起点开始学习新专业,而文化基础又不如普通高中毕业生,严重影响高职教育质量。
2.非一体化设计的专业对口衔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有中职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许多学校按普通高中毕业生设计教学计划,这样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许多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出现重复,有些专业重复率超过60%。
3.高职专业课程零起点,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职与中职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理应有明显的差异,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高职专业课从零起点开始,而且专业课学时数少于中职。
三、中高职衔接的应对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实施中高职教育衔接,如果没有一体化设计的教学计划,无论是非对口衔接专业错位,还是对口衔接课程与内容重复,都存在很大损失,严重影响职业教育质量。设计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结构,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已是当务之急。
1.构建整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的前提,是根据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确定技能型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构建一个整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明确中职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及其标准,避免中职、高职培养目标出现职业能力水平和教育层次的重复和错位。
2.实施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计划。要使中高职衔接达到最佳效果,关键是实现真正的专业对口衔接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应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行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根据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分析,按照相关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要求,制定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设计并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制定中职与高职的专业教学标准。
3.制定中高职衔接的接口标准。要确保中高职课程的高效衔接,关键是在一体化教学计划的设计中,必须统一制定相应的专业接口标准。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接口标准可分为专业、文化基础两部分。专业部分接口标准,可按照相关国家职业标准四级(中级工)和相应的职业鉴定考核要求制定;文化基础部分接口标准,与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考试要求一致。
4.构建整体性的课程结构体系。要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结合。应根据企业职业活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整体课程结构体系。这样不仅能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造就高技能人才。
四、结语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充分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带动中职学校电子技术专业共同发展,形成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实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3+3”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通过中高职“3+3”衔接人才培养机制,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过程衔接为突破口,充分利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与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全面推进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加快建设与湖南产业体系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摘要:从我校电子技术专业基本情况入手,通过分析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下降、课程体系学科本位痕迹明显、课程改革与企业需求存在较为明显差距和忽视课程开发,课程目标创新性要求操作性差等高职课程改革面临的困境因素,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两个方面阐述了我校具体做法及取得成绩,对其它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高职应用电子技术 课程改革 课程体系
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越来越引起各高职院校的重视。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标准的制订是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的保障,是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优化课程内容落到实处的保障。课程标准作为课程的质量标准,为教学主客体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课程实施、课堂教学和学业成就评价的依据。课程标准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对于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良性发展具有实质性的重要意义,其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发展、实现课程改革整体性突破的切入点。
一、电子技术专业基本情况
我校电子技术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长期以来,与苏南、苏中及泰州地区中小电子信息类企业联系紧密,培养了一批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本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最近三年累计毕业生共计130人,拥有9个校内实训室和4家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二、专业课程改革的原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和高中在校生源地日渐减少,近年来我校生源质量不可避免与以前相比大幅度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下降
随着生源质量的下降和为保持我校招生规模,在施教过程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学生由于高中基础理论知识较弱,滋生出了厌学情绪。有的学生即使考前老师给考试范围,宁愿挖空心思铤而走险考场作弊,也懒得去学和记。甚至还出现了部分学生自己不学习,还对其他人进行冷嘲热讽的现象。
2.课程体系学科本位痕迹明显
由于我校脱胎于中职教育,在快速发展中受普通本科教育的影响,目前仍有部分课程体系仍是基础论课程观所主导的学科体系,课程基础化、学问化、普通化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课程体系结构不太合理,不能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重理论,轻实践,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了一堆知识却不知道能做什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3.课程改革与企业需求存在较为明显差距
从宏观角度讨论高职定位,并以此指导课程开发,仍然采取以工作任务为依据重新选择课程内容,而老师受其职业习惯的影响,也往往只关注教学生什么知识、技能,没有认识到围绕什么来较这些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导致对具体的微观内容模糊不清,是高职课程改革难以深入下去的首要原因。课程改革仅停留在表面上,课程内容陈旧,不能跟随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学生不受企业欢迎。
4.忽视课程开发,课程目标创新性要求操作性差
我校开设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和职业拓展课,其中公共基础课对全校各专业而言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普适性。而各专业通过对行业企业技术需求充分调研基础上,自行设置一定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特殊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该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少。且各专业均明确要求所设课程应具有较高的创新性,但是一味地要求创新,却对应该如何创新、怎么样才算创新等没有具体规定,这使得课程目标关于创新性的设置失去可操作性。
三、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及做法
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要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具体做法是对职业领域中工作任务进行剖析、选取、序化和教学化的过程,最终实现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的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的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对接。具体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2.具体做法
(1)确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定位该专业面向的岗位
①通过对企业专家观点的汇总,清楚、明确地列出本专业可能面向的岗位;
②根据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数据,统计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
③根据该专业的发展理念,在以上思考的基础上,最终筛选出该专业所应面向的岗位。
(2)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并同时进行任务的职业能力定位
①对已经确定的某一岗位或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
②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时,可采取会议研讨式任务分析法,具体做法是在分析专家的主持下,组织企业专家对岗位中的工作任务进行会议形式的研讨,制定出工作任务分析表。分析专家要对不同企业专家的材料进行整合,形成一份分析材料。最终获得一个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③对职业能力的分析,应当尽量避免简单地从现有教材中抽取内容,避免重复一些常规的能力内容。分析专家在引导企业专家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时,应当尽力引导企业专家通过对自我经验的反省来获得职业能力定位,并要努力引导他们对职业能力进行细致的描述,尽量避免宏观的描述。
(3)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中,应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以工作过程导向系统开发课程体系,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和实施。在课程建设中应注意课程的适用性问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如单片机技术,以控制LED灯闪烁方式为载体,按典型工作任务划分若干个学习情境,使学习任务对应实际工作任务,并包含完整的工作过程。在课程内容的编排和学时分配上,既要考虑工作任务的完整性,又要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允许一些知识点和技能点出现交叉和重叠,重点强调技能的熟练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如图2所示。
3.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1)工作任务确定后,如何将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加强与企业的对接,通过实施校企合作,构建了“课证融通”高职课程体系,从而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与模式,建立课程的评价、激励与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将职业岗位技能的标准纳入到相应的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职业技能的要求更具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我们在制订高职课程标准时,适当引入职业技能标准,一方面,符合“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将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制度相结合,实行“双证书”教育;另一方面,有利于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课程内容,搭建新的建设基础与运行平台。
(2)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分析好之后,如何在教学中实现?
课程实施的关键是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总结实施较为成功学校的经验可以发现:专职教师队伍是有序、有效实施通用技术课程的主要基础,兼职教师队伍是更加有效实施通用技术课程的重要条件,既是促进课程模块建设的保障,也是拓宽专职教师专业视野的法宝。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既需要专职教师的专业引导和精心组织管理,也需要兼职教师的专业技术及其实践经验。在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专兼职教师要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4.取得成效
(1)鼓励、支持教师大胆创新,在教材内容的组合、编排上,打破学科界限,结合“任务”的工作流程和技能训练,推出模块化的“教、学、做”一体化教材,如本专业教师参与编写的《电气控制与PLC项目教程》及《单片机技术项目教程》等2门主干课程教材,同时积极组织教师编写修订实训指导书,保证实践教学的需要。
(2)与科兴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传感器与检测》教材和课件,将企业案例和生产过程引入到教材内容,提高了教材编写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服务企业生产实践的目的。《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课程分别被学院评为精品课程和优秀校企合作课程。与常州西玛特电器有限公司、春兰股份有限公司、泰州科兴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一道合作制定了突出职业能力的《机电生产实训》《家电维修》《彩电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子线路分析与仿真》课程标准。
(3)鼓励学生参加政府、行业组织的各级别技能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良好素质和扎实技能。2010年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二等奖。2011年3月,江苏省论文抽检本专业10篇论文,结果8篇合格,2篇基本合格,远超省40%平均合格率水平。2012年,学生毕业设计“畜禽舍环境控制”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三等奖。据统计,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双证获取率为100%。
(4)通过召开企业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座谈会,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并,形成了“电子产品装接”和“电子产品调试”等7项典型职业行动领域和14项典型的工作任务,优化和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综合职业技能明显增强。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占应届毕业生比例100%,双证书获取率均为99.3%。近三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平均为97.5%,学生半年后的起薪由2010届的2115元提高到2834元。
摘 要:本文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理论性强和抽象的特点,阐述了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所进行的一些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教学模式;分层分组;学练考
一、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
(一)教学现状。近几年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起得了长足的进步,加大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不断下降,操作技能培训课程比重不断上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这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学生能力与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有差距,在企业大多数学生从事主要是技术要求不高的岗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课程的设置不很切合企业的实际,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与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电子技术应用的综合技能训练不足,单项技能训练的技能熟练程度不够;老师对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认识不到位,老师教学主要还是围绕教材,为完成教材的教学任务而完成任务,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能落到实处;教学方式不适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实际,主要表现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有完全融合,没有体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二)改革起因。课程体系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但课程体系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在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主阵地。根据我们对电子技术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调查,企业需要(1)电子元器件装接工(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从事元器件的安装)(2)电子产品的质量检测(3)家用电器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大型商场家电维修部)(4)电子产品的经销(5)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6)电器设备的安装与维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应结合学生实际,按职业岗位群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和实训项目:以知识运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将课程进行整合,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以理实一体为指导,以行动导向为线索,不断探索有利于学生能力提升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主要在核心课程《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与精品课程《电子产品整机组装与调试》上进行先行先试,以积累经验,以带动其它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三)改革目标。通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能力的有效提升,使课程体系规划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课堂不仅成为知识增长,能力提升,而且还要让学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善于沟通能力,做事认真仔细的习惯。这些都是职业岗位要求不可或缺的素质要求,因此教学模式改革应用使课堂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场。
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成果
实施“分层分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为了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符合企业岗位的要求,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分层分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为使实训课顺利进行,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分层,分层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以及理论知识水平进行分层,对各方面较好的学生作为分组的学科组长或辅导员,通过分层分组,各小组长或辅导员也协助老师进行教学与管理。现将分层分组后的实训课教学总结如下表:(光控灯电路的搭建)
总结:为了完成构建课程体系的目标,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至关重要,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实训课程我们采用了“分层分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学生实训项目来自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真实电子产品,任务通过分析完成项目的典型工作过程提炼出来,通过这样的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能适合工作岗位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实训模式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摘 要 就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项目化”教学模式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以及教学过程的实践,分析了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节约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提高独立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的学习平台独立完成“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学习任务,使得“项目化”教学效果更好。
关键词 教学资源库 “项目化”教学 高职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教育,尤其是在大力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趋势下,教学资源已不再以学科理论体系分类,而是以任务、项目模块进行分类。教学资源体系强调实践性、技术性,而理论以够用为度。同时,倡导企业参与开发教学资源。在构建高职教学资源库过程中,针对职业教育对“项目化”课程教学体系的要求,建设高职以“项目化”教学改革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库具有重要意义。
1以“项目化”教学改革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路
以“项目化”教学改革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要求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打破原来实验室和教室场地分开教学的模式,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教学基地的仪器设备进行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项目”教学方法,是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兴趣;“项目化”教学资源是以任务、项目模块进行分类。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也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通过任务书、引导文及教学课件等形式,教师可向学生提出相关的“任务”,观察学生的操作,随时接受和处理学生反馈的信息,从而很好地控制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项目化”教学组织是以行动为导向,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完整的“行动”方式来组织教学。例如,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依据“项目化”教学特点和教学过程进行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整合,尝试了建设有行业,企业参与的使用方便快捷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利用。
2以“项目化”教学改革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
教学资源库必须规范,合理、科学地创建,并不是越大越好,越全越好,而是要根据使用对象、服务对象的需求来创建。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特点,结合“项目化”教学模式,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主要分为教学平台和学习平台两大模块,并在使用过程中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了教学资源的专业性、职业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2.1教学平台的建设
教学平台主要包括专业课程教学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专业教师对教学平台的使用,一是进行专业课“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建设,将自己创作,收集的各类教学资源上传,通过权限控制与其他师生、企业兼职教师共享。二是检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有用资源用于项目化”教学,教师对于“项目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已有明确的认识。结合“项目化”教学过程,教学平台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分为以下6个主要资源模块:课程标准库、教学素材库、电子课件及教案库、教学视频库、专业试题库和专业教学资料库。其中,教学素材库包含了文本类素材、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教学资料库中包含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各类电子书、课程教学资料,专业技能培训资料等。
2.2学习平台的建设
学习平台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学习资源。主要是学生类用户对此平台的使用,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平台,阅读课程学习指南,可以了解所学课程的内容、结构,并通过任务书和引导文了解每次课的任务;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查阅学习平台中学习资料库完成任务书当中的任务。学习平台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分为以下五个主要资源模块:教学案例库、学习资源库、学生作品库、自测试题库和行业标准库。
此外,学习平台中还设置了“考证专区”和“在线答疑”两个功能模块,在“考证专区”模块内收集了大量专业培训与职业技能证书考取的相关资料,方便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资格的认证;学生通过 “在线答疑”模块,可以将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课后体会以及学习经验等与专业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和知识经验的共享性。
3结语
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日趋完善,实用性愈来愈强。在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使用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对专业教师能力和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独立查阅资料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根据“项目化”教学的需要从教学资源库中选择适当的素材组织教学,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的学习平台独立完成“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和自主项目,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项目化”教学模式,也使得“项目化”教学效果更好。
1自动化技术 自动化技术侧重于对产品以及信息的控制和管理,因此是一门综合性相对较强的技术,在利用自动...
21世纪是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虽然在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但是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电子信息论文:谈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中小企业电子信息...
浅谈电子商务物流教学: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引言 从最新的国内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研究机构...
电子小制作论文:鉴于GIS的电子政务系统制作分析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稳妥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
应用电子技术论文:应用电子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目前工作室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工作室教学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