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3 05:42: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电力行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 要] 我国从2002年底进行电力体制改革、建设电力市场以来,电力行业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我国 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电力紧缺、煤电价格矛盾以及电网与电源建设不同步等问题,介绍了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峰谷 分时电价、实施煤电价格联动和加速电网建设等宏观调控措施,指出目前在建设电力市场的同时,发挥国家宏观调控 的作用对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 宏观调控;电力紧缺;分时电价;煤电联动;电网建设
一、前言
电力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它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并且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安全、稳定和充足的电力供应,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在我国,电力行业多年以来一直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自2002年底起,开始全面推行电力体制改革,国家电监会、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和四个辅业公司相继成立,实现了“厂网分开”和“政企分开”,电力行业有序竞争的局面已经形成。在将近4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电力行业的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然而,目前在电力行业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电力紧缺、煤电价格矛盾以及电网与电源建设不同步等,对此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本文结合我国电力行业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介绍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及其实施情况。
二、电力行业中的宏观调控措施
(一) 调整产业结构
1.问题产生的背景
目前,我国缺电与产业结构水平低、粗放式经营密切相关。根据有关统计数据,2003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8910亿千瓦时,增长15.4%,其中以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高,达到73.69%,而且其增长率也是各产业中最高的,为16.54%。在第二产业用电中,以工业用电占绝大多数,它占全社会用电的72.69%。在工业用电中,重工业占77.40%,其中,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这两个高耗能行业用电2663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4.08%,对全社会用电增长贡献率为19.19%,并且,这两个行业对全社会用电增长贡献率从2000年开始逐年增加。由此可见,近年来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重工业用电量快速增长,其中尤以高耗能行业的用电增长为最快。粗放型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高耗能行业持续快速扩张,导致用电持续高速增长,对我国电力供应带来了压力。
2.相关措施及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国家出台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2004年4月,国务院《对电石和铁合金行业进行清理整顿的若干意见》,全面清理并取消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企业享受的优惠电价、优惠税收、优惠供地等政策;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加大环境监督和执法力度,对电石和铁合金生产企业进行重点监控;电力监管部门加强对供电企业的监管,对必须依法关闭的生产企业、淘汰及限期整改的生产装置要立即停止供电;国家发改委5月发文限定高能耗企业生产的《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它主要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机械、轻工、纺织、汽车等行业的部分低水平、重污染产品。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到位,工业生产用电总体呈下降趋势。2004年我国工业用电量增长在4月末达到18.2%的最高点后,连续4个月呈下降趋势,至8月末下降为16.4%,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初步成效,工业增速有所趋缓,三产增速加大。重工业的用电情况也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2004年1-4月份,其用电增长率为全社会用电增长率的1.188倍,远大于同期二产的增长率。在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出台执行后,在1-7月份,重工业的用电增长率降到全社会用电增长率的1.097倍,宏观调控效果明显,其发展势头得到了一定的遏制。有色金属行业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最大,在2004年初其用电增长率为全社会用电增长率的1.781倍,在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这一比值下降到l-7月份的1.2倍,效果十分明显。
总的看来,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同程度地抑制了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发展过热的情况,同时,对三产还起到了促进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通过采取价格政策、行政手段等宏观调控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抑制重工业中某些行业的过热发展,降低工业用电增速,尤其是抑制高耗能产业的过速发展,推动节能型及环保型产业的发展,逐渐将目前粗放型经济模式转换成高效型经济模式,对于缓解我国电力供应紧张局面有十分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实行峰谷分时电价
1.措施的相关介绍
在电力体制改革中,要加速推进电力市场的建设,就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根据市场上的电力供需情况,通过价格杠杆,实时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调节电力供需平衡。
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就是一种利用价格杠杆,有效地调节电力供需平衡的宏观调控措施。供电公司根据电网的负荷特性确定峰谷时段,根据不同时段确定不同的销售电价,在负荷高峰时段实施高电价、在负荷低谷时段实施低电价,缓解高峰期的用电紧张状况,挖掘低谷期的用电需求,以达到削峰填谷的目的。此外,它还能提高负荷率,并基本不改变社会总电量需求,不会制约企业的生产发展或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是主要通过经济激励而非行政手段达到其效果的。所以,实行峰谷分时电价是一种有效的需求侧管理措施,符合现今电力行业市场化的发展要求。
在实行峰谷分时电价的措施中,合理地划分峰谷时段、制定相应的分时电价,对于有效地发挥其调节电力需求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划分峰谷时段有不同的方法:一是先对主要负荷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负荷的持续曲线定性地给出高峰时段所在的位置,然后确定负荷曲线上各点分别处于峰时段和谷时段的可能性,以进一步确定峰谷平各个时段在1天24小时内的位置和长度;二是以不同时段的电能成本为划分峰谷时段的主要依据,根据电能成本在负荷曲线上的突变特征划分峰谷时段,并得到相应的峰谷电能成本比,在此基础上得到相应地反映峰谷时段供电成本的峰谷电价。总之,无论使用何种划分依据和定价方法,供电公司都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类型负荷的持续曲线制定相应的峰谷分时电价措施,并结合电能成本、季节变化等因素及时地调整分时电价,激励电力用户自觉错峰避峰,引导用户科学合理用电。
2.措施的实施效果
在我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都较早地实行了峰谷分时电价措施,随后其他一些省市也逐步推行了这项措施。在实行初期,价差偏小,激励作用有限,此后,各省市都根据各自情况,逐步拉大了峰谷价差。以上海市为例,该市于1993年开始试行峰谷分时电价。目前,对需量在0.1 MW以上用户实行的是两部制三段式峰谷分时电价,对需量在0.1 MW以下的工业、非工经营性用户实行的是单一制两段式峰谷分时电价,而需量在0.1 MW以下的非工非经营性用户仍实行单一制不分时电价。其中,对需量在0.1 MW以上的工商业大用户,自1999年11月起,峰谷价比为3:1,至2002年7月,在平时段电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峰谷价比拉大为3.5:1,这一调整对提升系统负荷率起到了积极的影响。2002年7-12月以及2003年1、4、5、6月,典型日系统负荷率比峰谷价比较小的前1年同期有1-2%的提高,明显改善了上海电网的系统负荷率。由此可见,适度拉大峰谷价差能更好地调节系统负荷,使电力供需平衡。
(三)实施煤电价格联动
1.问题产生的背景
在我国,目前燃煤机组占国内电力装机容量近75%,所提供的电量约占社会总需求的80%。因此,煤炭市场的电煤(发电用煤)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价,而电价又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发展以及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电煤价格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一直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工作中的重点。煤电价格矛盾源于我国煤炭、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不同和定价机制上的差异。l992-l994年,国家用3年时间逐步放开了煤价,而电煤市场一直存在“计划煤价”与“市场煤价”的双重价格。从2000年起,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电煤的市场化,放开了电煤的价格。而电力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电力企业2002年才实现初步的“厂网分离,竞价上网”。
2.相关措施及效果
为了理顺煤电价格关系,促进煤炭、电力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12月15日印发了《关于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决定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根据煤炭价格与电力价格的传导机制建立上网电价与煤炭价格的联动公式,以电煤综合出矿价格(车板价)为基础,实行煤电价格联动。电力企业要消化30%的煤价上涨因素。销售电价调整后,按照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价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则,相应调整电网企业对用户的销售电价。
我国在2005年5月1日实施了第一次煤电价格联动,销售电价平均提高2.52分/千瓦时,旨在解决2004年6月以后煤炭价格上涨、部分电厂经营亏损以及取消超发电价等对电价的影响。通过该次联动措施后,部分发电企业电煤供应紧张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发电企业利润自2005年7月份开始实现连续同比正增长,但从全国范围看,电煤供应紧张的局面仍没有根本好转,仍有每吨13元的燃料成本无法在电价中消化,再加上这1年来煤价上涨、煤质下降以及铁路运价上调、资源费上涨等因素,综合电煤价格已经远远超过煤电联动条件。
为了进一步缓和煤电矛盾,第二次煤电价格联动已于2006年6月30日启动,国家发改委将全国上网电价平均上调1.174分/千瓦时,全国销售电价平均上调2.494分/千瓦时。这次调整电价,主要解决煤价上涨、可再生能源发展、电厂脱硫改造以及电网建设资金不足等矛盾。
上述这些行政性的煤电联动措施只能暂时地解决煤电价格问题,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要从根本上解决煤电问题取决于电力市场化进程,将煤炭、电力价格都放开由市场形成,因此国家对电煤价格实行的“稳定、监管、放开”的原则已调整为“放开、监管、稳定”,但电力市场化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所以,建立政府调控下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是缓解当前煤电价格矛盾的有效手段。
(四) 加速电网建设
1.问题产生的背景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电力建设中,电网建设一直滞后于电源建设。2003年全国电网建设投资占全部电力投资的比重为40%,2004年这一比重下降至23%左右,而电源建设却趋于无序状态,近些年,为缓解用电紧张局面,国家加大了电源建设规模,可有些地区却未经国家批准自行开工了相当规模的电源项目。这样,电源建设快于电网建设,限制了电网对电力资源的调配能力,造成有的地区窝电,而有的地区缺电的尴尬局面,使潜在的供应能力不能转化为现实的供应能力。而且,我国地域辽阔,用电高峰东西有时间差,南北有季节差。因此,跨区域送电是解决各地缺电的有效办法,但是目前我国骨干电网的送电能力已经没有余量,这就对跨区域送电造成了很大的制约。
2. 相关措施及效果
自2004年初起,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决制止违规电源建设,各地、各有关单位对此开始加以重视,经过多方努力,一部分违规项目已经停止建设,电力行业无序建设、盲目布点的势头得到了一定遏制,违规电源清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与此同时,在此次电力体制改革中,电网企业和电源企业分开,电网建设速度比原来有所加快。但是,要彻底解决我国电力行业中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的“瓶颈”现象,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国家的宏观调控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对电网与电源的统一规划下,逐步加大对电网的投资建设,建立投资电网的激励机制,并对我国现有的骨干电网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其输送能力。对于电源建设,则要进行适当的调控和引导,通过市场公开招投标,选择电源项目投资主体,减少无序竞争。这样,电网与电源就能统一协调地建设发展,这对于缓解我国各地的用电紧张局面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结语
多年来,我国的电力行业一直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自从2002年底起,我国开始实行电力体制改革,引入电力市场机制。在电力行业政企分开以后,建设电力市场和国家统一管理并不矛盾,有很多方面依然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本文结合我国目前电力行业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电力紧缺、煤电价格矛盾以及电网与电源建设不同步等问题,介绍了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实施煤电价格联动和加速电网建设等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和实施情况。通过我国运用这些宏观调控措施的实际情况和效果,说明在进行电力体制改革、建设电力市场的同时,也要运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进行统一规划,将电力市场和宏观调控相结合,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电力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电力行业作为事关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国家基础性行业,近年来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电力行业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
电力行业实施信息化已有近20年的时间,企业信息化已涉及到电力生产、管理、经营和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信息化在其中的各个子系统(子应用)、模块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卓有成效的作用,但是从电力信息化的整体来看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信息机构不健全、没有形成闭环管理、信息孤岛、技术平台不统一、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安全漏洞多等问题。
经过近5年的电力行业信息化大发展,信息应用、资产、数量等急剧增长并形成了一定规模,面对着种类繁多的平台和应用,信息部门必须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促进电力行业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定位信息部门是关键
信息部门必须正确作好自身的定位,才能积极地开展工作,更好地为企业信息化发挥作用,综合当前电力行业的信息化现状,信息部门的作用和定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企业信息技术权威部门。把握企业信息化规划中涉及信息技术(IT)发展部分内容,确定信息化发展的技术路线和目标;规范信息系统建设中有关网络、安全、主机、数据库、存储、备份等信息平台的引入和使用;掌握和控制应用系统开发或引入中涉及信息系统的架构、开发平台、数据库、数据字典等软件开发各个环节中有关技术部分,便于系统能够顺利地进入生产运行阶段,最大限度地保证应用系统从开发到运行的平稳过渡和信息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在运行维护阶段对出现的事件、故障和问题需要具备一定的处理能力,使得业务部门和最终用户对信息部门技术能力的认可。
提供信息服务的部门。信息部门必须转变观念,为业务部门和最终用户提供优质的IT服务,特别是在电力行业内部,信息部门的服务角色显得更为重要,它始终是围绕着电力安全生产、高效管理和可靠服务这个主题,在提高IT服务质量的同时,才能更好地促进电力行业的信息化,使得电力行业的信息化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信息中心面临重重困难
这几年的信息化经验表明,就浙江电力而言,当前信息部门自身,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如果这些困难不得到重视和及时的解决,那么对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将会有极大的损害。
IT技术发展太快。IT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都无法对日新月异的IT技术中有关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存储、安全等方面作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信息化呈无序性发展。规划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业务部门有强烈的需求,但是在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某些应用(模块)无论在规划、设计、建设,还是在运行、控制过程中信息部门的权威作用无法得到体现,造成了平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一个侧面来看,电力部门成了最新IT技术的展示中心和仓库,因此加大了系统建设和运维的成本。特别在系统规划和建设期往往会忽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在系统架构、运行方式和数据交换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大部分应用系统均“带病”运行,形成了“系统投运后信息部门再来补安全漏洞,而新应用中的安全窟窿又在不断地造就”的现象,系统发展存在一定的无序性。
信息部门自身的问题。信息部门目前普遍存在机构、人力资源配备不到位,由于信息系统架构的分散导致人力资源不集中,信息战线拉得太长,另一方面是信息部门现有人员自身的基本技能,责任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运维能力低下,系统监控不到位。
领导的支持。IT近几年在电力部门是一个大发展期,IT规模、资产等急剧膨胀,然而IT的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使得领导对IT的投入产生怀疑,因此在后续系统运行维护人力和平台的升级、质保等财力方面不能得到保障。规模扩大了,人没有增加,资产增加了,后续的资金保证没有落实等等问题。
采取措施推进信息化
信息部门作为电力企业的一个非主要专业,面对当前电力行业信息化现状,我们应该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把电力行业的信息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此信息部门可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做好基础工作,把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应用系统的文章,要有所作为,有“为”才能有“位”。同时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宣传这项工作,取得领导、业务部门和用户的理解与支持。最终实现企业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又能为企业提高竞争力这一局面。
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在系统规划、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程、规范,促进信息平台的规范化,逐步消除信息孤岛,形成闭环管理,提高运维水平和服务质量。
多与一把手沟通和汇报。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经验和实践表明,领导的主持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企业信息化起步与成功的关键。
建立和健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队伍的同时落实机构的建制,以技术带动管理,以管理促进技术的应用,因此,在电力行业对信息机构的建立以及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应该与其它部门作区别对待。
由于受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影响,不能简单的把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技术管理、建设和运行维护作简单的分离,如果长期不直接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而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就无法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时候会被外界的IT公司或专家所左右,不能为我们企业信息化作“量体裁衣”式的配置、发展和管理,因此,有必要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中将技术管理和具体的技术实践作有机结合。
采用高度集中的模式。根据现有的IT技术发展水平和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现状,应该走类似于银行、电信等行业的集中化模式,只要能够集中的应用必须走高度集中的模式才能解决我们当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既然我们现有的技术和基础设施、管理等都能满足业务集中处理,为什么不直接采用这种集中化模式呢?
内容摘要:本文以各种资本结构理论为依据,以我国28家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资本结构 影响因素 面板数据(Panel data)
电力是当前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资金需求来看,电力行业属资金密集型行业,它的发展需要各种渠道的资金投入,电力行业资本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司融资成本的高低和市场价值的大小。2003年以来,全国缺电现象日益严重,国家对电力行业的投资力度加大;2004年,我国一共有24个省份拉闸限电,“电荒”现象依然存在;2005年,电力供应仍然偏紧,最大电力缺口在2500万千瓦左右,华东、华北等地区夏季用电高峰时期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从中可以看出,电力行业的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目前,我国日益壮大的资本市场为电力行业的融资需求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础,电力行业只有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上可利用的资源,优化其自身的资本结构,提高企业绩效,才能缓解整个国民经济的电力供给压力并加快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电力行业资本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立研究框架
样本的选取和数据的来源
到目前为止,在沪深两市上市的电力公司共有50余家,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在此选择1999年12月31日前上市的公司,样本期为2000—2004年,再剔除ST类上市公司,最后符合条件的有28家单位的样本。本文的数据来源于wind金融数据库、证券之星网站。
实证假设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的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的全部资本的构成。狭义的资本结构是指长期资本结构,而短期负债资本作为营运资本来管理。本文主要研究微观影响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这些微观因素主要有公司规模、盈利能力、成长性、非债务税盾、流动性、资产结构。在实证之前先提出以下假设,通过检验来说明实证结果的可靠性。
公司规模与资本结构正相关 权衡理论认为,公司直接的破产成本是固定的,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公司的边际成本递减,破产成本只占公司价值的很小一部分。此外,根据不对称信息理论,相对小企业来说,大企业信息的披露更充分,信息不对称程度更低;另外,企业规模越大,更容易实行多元化经营,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倾向于债务融资扩大其财务杠杆,因此假定公司规模与资本结构正相关。本文采用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公司规模(用x1表示)。
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负相关 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偏好内部融资,如果需要外部融资,债务融资优先,其次是股权融资。根据这一理论,公司将优先选择留存收益作为资金来源,盈利能力越强的公司就越容易进行内部融资,高盈利能力的公司通常具有较低的财务杠杆水平。因次,公司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负相关。本文采用公司主营业务利润与总资产的比率来衡量盈利能力(用x2表示)。
成长性与资本结构正相关 优序融资理论认为,高成长性公司往往缺少资金,内部融资较为困难,不得不选择次优的债务融资。根据成本理论,债务会对经理人员产生约束,增加负债可以使经理人员受到更多的约束和监督,因此成长性与资本结构正相关。本文采用前后两年间公司总资产的增长率来衡量(用x3表示)。
非债务税盾与资本结构负相关 在一个考虑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模型中,折旧、投资税贷和税务亏损递延等非债务税盾可作为债务融资税收优惠的替代,非债务性避税越多的公司,其债务融资就越少。因此,非债务税盾和公司资本结构间应是负相关关系。用公司年折旧额与公司总资产的比值来作为非债务税盾的变量(用x4表示)。
流动性与资本结构负相关 流动性高的公司支付短期到期债务的能力较强,但是公司流动比率高,说明公司具有较多的流动性资产,资金周转速度快,并有可能用这些流动资产作为新的投资资金来源,从而减少对债务的需求,因此流动性与资本结构负相关。流动性用公司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来衡量(用x5表示)。
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正相关 资产结构是指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投资之间的比例。成本理论认为,债权人面临着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当公司发行债务,将其投资于风险更高的资产,从而从债权人那里谋取价值,有形资产的担保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债务成本,资产有形性与杠杆正相关;另外,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有形资产较少的企业将面临较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应该进行权益融资而不是债务融资。本文假定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正相关。用(固定资产+存货)/总资产来度量资产的有形性(用x6表示)。
关于资本结构的度量,本文采用总负债/总资产,即资产负债率来衡量资本结构(变量用Y表示)。
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的是面板数据,主要是因为面板数据模型可同时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不同单元的特性,综合利用样本信息,使研究更加深入,同时可以减少多重共线性带来的影响。面板数据模型主要有变系数模型和变截距模型,根据样本数据性质的不同,这两种模型又都有确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之分,分别对应不同的参数估计方法。本文选用的是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选择该模型的检验过程略,主要是F检验),模型的形式为:
Yit=ai+Xitβ+μit
其中:xit为1×K向量,β为K×1向量,αi为个体影响,为模型中被忽略的反映个体差异变量的影响;μiitt为随机误差项,为模型中被忽略的随横截面和时间变化的因素的影响,假设其均值为零,方差为δ2,并假定μit和Xit不相关。引入虚拟变量成为下列形式:
Y=Da+Xβ+μ
令D=[d1,d2,……dn],其中di代表第i各单位的虚拟变量。上式叫做LSDV(最小二乘虚拟变量模型)。采用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下表:
由表二可以看出,模型的解释能力是比较高的,调整后的R2达到98.75%,模型拟合优度很高, F统计量为334.251,说明模型整体线性关系显著。
表一的实证结果表明:公司规模对财务杠杆有正向效应,在5%显著性水平下,P=0.000,说明二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另外,公司规模的回归系数为0.159,也即公司规模每扩大1%,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将增加0.159%个单位。这就证明了公司规模越大,公司和外部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公司更容易通过债务融资,又因为公司规模越大,规模效应越大,边际成本递减从而其破产成本变小,因此规模越大的公司越倾向于债务融资。这很好的印证了电力行业的行业特征,电力行业的边际成本很小,存在很大的规模效应。
公司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显著负相关,回归系数为-0.941, 说明主营业务利润占总资产的比例每增长1个单位,将引起公司资产负债率降低0.941个单位;同时该系数的绝对值也是所有变量中系数最大的,说明电力公司的盈利性对其资产负债率影响最大,这和优序融资理论一致,当企业盈利能力较强时,公司偏好内源融资,企业就有可能保留较多的盈余而更少的发行债券。
成长性和资本结构正相关,但不显著,P=0.208,回归系数=0.038,资产负债率关于成长性的弹性为0.038,从经济学上的弹性分析看属于缺乏弹性,说明当成长性上升1%时,公司资产负债率上升0.038%,这一结论和优序融资理论相符,和国内一些学者的结论不太一致,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电力行业大多是由以前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高级管理人员大多由国家的任命产生,公司大股东对公司的治理作用不是很高,从而传统的理论无法解释电力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问题。
非债务税盾和资本结构负相关,它的回归系数为-0.433,说明非债务性避税1个单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将下降0.433个单位,它的系数的绝对值是除了盈利能力系数外最大的,这也和电力行业的实际情况相符,电力行业属国家基础设施产业,公司规模一般很大,公司的固定资产也相对较多,因此每年对公司提取的折旧也较多,折旧所带来的避税作用也较强,非债务税盾作为税收优势的替代形式降低了公司的实际税负,公司债务融资较少。
流动性也和资本结构负相关,系数为-0.002,是所有系数中最小的,它的变化引起公司资产负债率的变化较小,电力行业由于其行业特征,其生产和销售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和季节性,例如夏季用电高峰时期电力常常供不应求,因此资金的投入也有周期性,故其资金的流动性对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影响不是很大。
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显著正相关,资产结构对企业经营风险和经济效益都有重大影响,各种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投资的合理配置使公司的资产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都能达到最佳点。另外,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有形资产较多的企业面临较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容易在外部市场上融资。故资产结构和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电力行业公司的规模、成长性和资产结构与财务杠杆正相关,而盈利能力、非债务税盾和流动性与财务杠杆负相关。本文仅对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得出的某些结论和其他学者的结论不一致,这可能是由电力行业的行业特征决定的。其次,本文未把宏观影响因素变量纳入模型,因此在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解释上不太完整,将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行业电子商务实践应用如日中天,然而,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并不一样,其电子商务应用必然有所不同。行业电子商务也出现了理论研究跟不上实践应用的不利局面。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与《电子商务》合作,发表主题为“部分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研究”连载文章,同时选取中小企业、电力行业、网络广告、电信业、银行业、证券业、网络游戏等领域,进行电子商务的应用分析研究,根据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行业提出电子商务应用的对策与建议,起到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作用。
继2002年我国电力行业启动市场化改革之后,作为电力行业主导者的国家电力公司在“十五”规划中提出:依靠科技进步,搞好电力信息化,推进电力企业现代化进程,从而拉开了电力信息化的帷幕,电力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渐显端倪。
我国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状况
电子商务是指市场主体运用现代电子手段和互联网络等从事的商务活动。破解电力垄断格局之后形成的分权体系下,电力商品从生产到消费,需要涉及到五类主体:电力原料及设备供应伙伴、发电企业、输配电企业、供电企业和电力用户。据此,电力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类:
1. 电力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应用。最明显的表现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发电企业、输配电企业、供电企业作为独立的电力企业,要适应网络经济的需要,迟早都要走上信息化之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ERP、OA等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为主,小到企业邮件服务器的配置,大到企业财务、人力等资源的整合,实现基于企业基本数据库的生产流程控制、办公自动化、科学高效管理和企业自身资源的协调运作。发电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 生产管理系统(MIS)、供电企业生产管理系统(MIS)/ 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在电力企业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从1994年开始,国内电力企业就开始尝试ERP.国华电力前总经理顾峻源参观香港中华电力时,震惊于香港中华电力管理系统的一只“哭泣的小猫”,于是在2003年春组织了包括承担管理咨询及系统实施的毕博公司、担任项目监理的德勤公司、专注财务软件实施的大唐兴竹软件公司,以及专注进行电力软件开发集成的博奇公司在内的强势力量,开始上马ERP项目,使得集团层面能够对资金进行统一调度,通过对财务、人力资源信息的实时掌握,对企业的资金运作、人力资源变化的决策提供详实准确的信息,企业每年降低发电成本5%.
2. 电力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应用。发、输、配、供形成了电力产业链条,而各自又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因此链条内的上下游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电子商务的应用。发电企业通过竞价实现电力上网,需要有网络竞争价系统的支持;输、配、供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电力调度、远程监控读表、故障定位等,GIS(地理信息系统)大有用武之地。江西县级自动化电力调度系统选用浪潮英信NC1000硬件平台形成一个覆盖范围广、管理复杂的网络,能实时有效地捕捉到各地的用电信息,然后自动地通过发电机组和继电器调控系统,实现电能在各个子网的均衡。北京供电公司的远程自动抄表系统实现了电能计量的实时遥测,实现了2500位大客户的远程电量采集,并实现了35千伏以上的电力客户、10千伏或630千伏安以上容量电力客户的自动计算电费,提高了工作效率,把大批抄表劳务人员解放了出来。
3. 面向外部伙伴的电子商务应用。电力企业的运营离不开相应的供应伙伴,发电、输电、配电设备采购需要供应商,尤其是发电企业需要电煤等原料供应,这些都可以利用电子采购来实现。浏览各大电力企业的网站,不难发现项目招标信息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各独立企业之间资金结算离不开金融机构,需要利用电子转账系统。
4. 面向用电客户的电子商务应用。虽然电力行业长期垄断、电力供不应求使得电力拥有“皇帝女儿不愁嫁”之优势,但市场化改革分拆了电力产业,电力也以商品的身份走进了市场,这使得电力营销成为关系到电力企业命运的工作,电力客户服务也日渐提上日程。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用电客户需要通过市场购买电力商品,获取信息、竞价购买、电费缴纳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来实现。近期伴随着电力危机的频繁出现而不断升温的需求侧管理,更加突显了电力资讯网、电力市场(EM)、电力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实践表明,我国电力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已经起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零打碎敲,缺乏全面规划。电子商务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需要有全面长远的战略规划作前提,否则将难以为继。目前我国的企业在打算应用电子商务时,要么对高额固定投入的要求望而止步,要么病急乱投医匆匆上马,这导致电子商务的应用收效甚微甚至全面告败,人们开始怀疑电子商务的先进性和必要性。电力企业也有如此经历,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国家电力公司的要求下,纷纷触网,不管结果如何,先上一点再说,一方面赶上了信息化的潮流,另一方面能算得上在位者的一大政绩。安装一个财务软件,建成一个公司网站,就叫应用电子商务了。这样零打碎敲,没有战略规划,遇到问题再修修补补,无法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而更多的就表现为外界所看到的“烧钱”。
2. 各自上阵,不能整体协调。电力行业长期的高度垂直一体化和垄断造成了企业机制不灵活、电价偏高等弊病,电力市场化改革要求以全新的电力运作模式面对市场竞争。业界纷纷擎起分权大旗,独立行事,各行其是,尽量减少上下游之间的联系,惟恐有“垄断复兴”之嫌。然而电子商务强调战略协同,单兵作战是无法体现 “团队生产”优势和发挥“网络效应”的。
3. 偏重硬件,观念不够深入。电力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也需要基本的硬件、软件的投入。但单靠这样的硬投入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信息化建设只是电子商务的基础和物质准备,电子商务则更强调“商务”,强调“理念”。众多电力企业着手开展电子商务,基本上完全依赖技术部门,而在经济规律的把握、投入产出分析、市场交易与竞争、客户需求导向意识等方面做得很不够。信息化的外壳完备起来了,但电子商务理念不能深入,依然无法体现优势。电力电子商务不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嫁接到传统的电力行业,而是全面的、彻底的、深入的电力企业革新,从管理体制、管理层级到电力交易、客户服务,都要渗透全新的电子商务理念。
4. 注重技术,轻视商务环节。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中,明显偏重于技术,从各类技术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技术方面的投资力度就能看出,而竞争意识、营销观念、市场交易、客户需求等往往被长期处于国有体制、多为技术出身的电力企业领导所忽视,因此当前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远远没有达到真正的电子商务应用的要求。
5. 偏爱实践,理论指导不足。电子商务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目前只是处于摸索阶段,而电力产业运行规律、行业电子商务的应用理论和应用模式探讨研究严重滞后,跟不上实践的需要,使得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处于盲目、无序状态,缺乏理论指导,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依托电子商务缔造电力航母
通过对电力行业运营的考察、对电子商务运行规律的研究和对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状况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电力行业拥有明晰的产业链条,比一般的传统产业更适合于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信息化建设只是实施电子商务应用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准备;电力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需要全面规划,整体协同,利用先进理念深入彻底地改造电力运行机制,促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我们要加强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理论研究,探寻电力行业电子商务运行规律,发现、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为此,我们要依托电子商务,充分整合资源,缔造电力航母,促进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的良性、高效发展。首先,深刻理解电子商务的本质含义,把握电子商务行业应用的规律。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是先进生产力,贯穿于企业运营全过程。正如IBM倡导“随需应变”(On Demand)电子商务一样,要对客户和市场一切的变动更敏感和更灵活地做出有效响应;采用可变的成本结构来提高投资效率和财务结果的可预测性;让战略合作伙伴承担周边次要任务,而自身专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一个灵活而可靠的信息运作环境,企业既能对新的问题和变化进行调整,还能提供高度的安全性和隐私性。行业电子商务应用需要将电子商务理念融入各个操作环节,整合全行业资源,形成整体优势,提升产业链条核心竞争力。
其次,深入探究电力行业的运行规律,理解电力市场体制改革的精髓。电力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电力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电力改革的目标不能以简单的垄断或竞争格局加以描绘。电力市场体制改革要打破的是电力行业的行政性垄断,塑造合格的电力市场主体,打造电力产业整体优势,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的及时、有效、安全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依托电子商务的资源整合优势,建构电力电子商务链,缔造电力航母,一方面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电力行业运营效率,另一方面借助整合优势和信息的充分畅通,保证电力的及时有效供应,防止资源浪费,也能防范电力危机。
电力行业作为事关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国家基础性行业,近年来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电力行业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
电力行业实施信息化已有近20年的时间,企业信息化已涉及到电力生产、管理、经营和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信息化在其中的各个子系统(子应用)、模块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卓有成效的作用,但是从电力信息化的整体来看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信息机构不健全、没有形成闭环管理、信息孤岛、技术平台不统一、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安全漏洞多等问题。
经过近5年的电力行业信息化大发展,信息应用、资产、数量等急剧增长并形成了一定规模,面对着种类繁多的平台和应用,信息部门必须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促进电力行业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定位信息部门是关键
信息部门必须正确作好自身的定位,才能积极地开展工作,更好地为企业信息化发挥作用,综合当前电力行业的信息化现状,信息部门的作用和定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企业信息技术权威部门。把握企业信息化规划中涉及信息技术(IT)发展部分内容,确定信息化发展的技术路线和目标;规范信息系统建设中有关网络、安全、主机、数据库、存储、备份等信息平台的引入和使用;掌握和控制应用系统开发或引入中涉及信息系统的架构、开发平台、数据库、数据字典等软件开发各个环节中有关技术部分,便于系统能够顺利地进入生产运行阶段,最大限度地保证应用系统从开发到运行的平稳过渡和信息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在运行维护阶段对出现的事件、故障和问题需要具备一定的处理能力,使得业务部门和最终用户对信息部门技术能力的认可。
提供信息服务的部门。信息部门必须转变观念,为业务部门和最终用户提供优质的IT服务,特别是在电力行业内部,信息部门的服务角色显得更为重要,它始终是围绕着电力安全生产、高效管理和可靠服务这个主题,在提高IT服务质量的同时,才能更好地促进电力行业的信息化,使得电力行业的信息化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信息中心面临重重困难
这几年的信息化经验表明,就浙江电力而言,当前信息部门自身,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如果这些困难不得到重视和及时的解决,那么对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将会有极大的损害。
IT技术发展太快。IT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都无法对日新月异的IT技术中有关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存储、安全等方面作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信息化呈无序性发展。规划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业务部门有强烈的需求,但是在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某些应用(模块)无论在规划、设计、建设,还是在运行、控制过程中信息部门的权威作用无法得到体现,造成了平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一个侧面来看,电力部门成了最新IT技术的展示中心和仓库,因此加大了系统建设和运维的成本。特别在系统规划和建设期往往会忽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在系统架构、运行方式和数据交换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大部分应用系统均“带病”运行,形成了“系统投运后信息部门再来补安全漏洞,而新应用中的安全窟窿又在不断地造就”的现象,系统发展存在一定的无序性。
信息部门自身的问题。信息部门目前普遍存在机构、人力资源配备不到位,由于信息系统架构的分散导致人力资源不集中,信息战线拉得太长,另一方面是信息部门现有人员自身的基本技能,责任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运维能力低下,系统监控不到位。
领导的支持。IT近几年在电力部门是一个大发展期,IT规模、资产等急剧膨胀,然而IT的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使得领导对IT的投入产生怀疑,因此在后续系统运行维护人力和平台的升级、质保等财力方面不能得到保障。规模扩大了,人没有增加,资产增加了,后续的资金保证没有落实等等问题。
采取措施推进信息化
信息部门作为电力企业的一个非主要专业,面对当前电力行业信息化现状,我们应该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把电力行业的信息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此信息部门可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做好基础工作,把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应用系统的文章,要有所作为,有“为”才能有“位”。同时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宣传这项工作,取得领导、业务部门和用户的理解与支持。最终实现企业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又能为企业提高竞争力这一局面。
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在系统规划、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程、规范,促进信息平台的规范化,逐步消除信息孤岛,形成闭环管理,提高运维水平和服务质量。
多与一把手沟通和汇报。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经验和实践表明,领导的主持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企业信息化起步与成功的关键。
建立和健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队伍的同时落实机构的建制,以技术带动管理,以管理促进技术的应用,因此,在电力行业对信息机构的建立以及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应该与其它部门作区别对待。
由于受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影响,不能简单的把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技术管理、建设和运行维护作简单的分离,如果长期不直接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而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就无法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时候会被外界的IT公司或专家所左右,不能为我们企业信息化作“量体裁衣”式的配置、发展和管理,因此,有必要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中将技术管理和具体的技术实践作有机结合。
采用高度集中的模式。根据现有的IT技术发展水平和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现状,应该走类似于银行、电信等行业的集中化模式,只要能够集中的应用必须走高度集中的模式才能解决我们当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既然我们现有的技术和基础设施、管理等都能满足业务集中处理,为什么不直接采用这种集中化模式呢?
一、电力物资管理的发展与现状
1.电力物资管理模式的发展
物流中心一般隶属于集团公司,是一个物资管理中心。集团公司按照下属各分公司上报的物资采购计划进行统一采购、调配,并下发使用,各使用单位仅需做好接受工作。因此,物流中心也是一个计划管理、采购管理、签约管理、履约管理、结算管理的中心。
2.电力物资管理的现状
2.1统一计划。以年度需求计划为主的物资需求是编制物资需求计划的主要依据,各需求部门或公司上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核,最终生成合理的物资需求计划,提交物流管理中心进行采购。
2.2集中、统一采购。集中、统一采购可以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招标采购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也是集约化管理环节的核心,集中采购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其次可以通过网上竞价、框架协议采购、战略协议采购等方式。无论采用何种采购方式,都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招投标法及华电集团公司公司相关采购规章制度及工作程序。
二、实施集约化管理的困难
成本达到最小化的管理方法是全生命期的供应链管理[2],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需贯穿整个过程。
1.需求的不确定性。在电力生产过程中,需求的突发性与不确性困扰着电力企业,维修费用逐年递减也使企业无法预存众多的维修备品。需求物资无法准确预测、上报,这也大大增加了物资计划管理的困难。
2.平衡计划扩容的困难。计划平衡是通过集团采购平台对各单位上报的数量、品种做合理的统筹、平衡,以达到最合理的采购数量,争取最合理的采购价格。要使整个集团公司物资管理系统统一平衡利库,减少库存积压,做到有效利用库存资源,需要非常完善的管理系统。
3.计划准确性的困难。电力物资管理的计划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对待计划上报和计划审核,保证申报计划的准确性,避免因为计划重复、漏失或其他造成计划与实际需求不相符的情况发生。(4)供应商管理的困难供应商处在供应链的源头,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供应商的产品在交货时间、品质保障、库存管理都制约着企业的生产。在电力物资供应中,对供应商的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供应商价值的认识不足,产品质量问题以及缺乏有效监督绩效评价和反馈机制。
三、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的方法与保证
1.提高计划编制的准确性。各需求部门或公司应严格执行集团的规定,加强初步审核,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物资需求计划,对物资名称、规格型号、需求数量、交货时间、重要参数等进行审核,确保上报计划能通过ERP系统报送并流转,提高集团公司采购平台的利库平衡性。
2.提高计划的严肃性。合理安排全年招标项目,重点做好年度招标计划、批次招标计划的报送。紧急物资的招标采购,或对计划内容做实质性变更的,须按相应的工作流程,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申请方可办理。
3.密切关注外部市场的变化。需要密切关注主要原材料市场,分析市场价格与主要设备材料成本的联动关系,动态跟踪供应商产能、了解市场供需关系等的变化。
四、未来与发展
供应链思想的发展与深入让集约化管理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集中采购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实现共利双赢。物资管理成为企业重要的增值环节,集约化的电力物资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希望本文可以帮助电力企业有针对性的加强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水平,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支持与帮助。
作者:周琪 单位:上海华电闵行能源有限公司
摘要:为了推动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提升企业生产运营效益,实现电力企业运营管理的规范化,许多电力企业积极投身于信息化建设当中,大力实行运营监测行业改革,努力向电力企业集约化、精细化管理迈进。该文从电力行业运营监测应用入手,希望能够借此加深对电力企业运营监测工作的了解,更好地实现企业战略化发展目标、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水平。
关键词:运营监测;电力行业;网络技术
运营监测能够有效地提升电力企业工作效率,降低员工劳动压力,促进企业精细化和集约化发展,是实现电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下面就从运营监测信息系统相关内容加以分析论述,不断寻求电力企业运营监测的优化策略,以适应市场化企业改革发展需求。
1电力企业运营监测信息系统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用电需求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电力企业供电压力较大。国家针对这一情况不断加强供电监管力度,用电客户对供电服务质量也越来越高,许多电力企业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加强企业运营规范化管理。“三集五大”运营体制改革,为电网企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意见和建议,同时也是在提升公司管理水平、管理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一大创新。
2企业运营监测信息系统相关概述
2.1电力企业运营监测信息系统功能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顺应时代进步,必须要提高运营监测信息,提升公司管理水平,促进电力企业安全健康发展。全面监测,对于企业核心资源和核心业务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异动实施自动预警和动态监测,这也就是常说的梳理指标体系、构建监测模型、设定指标阈值等方式,对企业运营状态实施在线跟踪。运营分析,电力企业需要通过研究分析技术、核心要素、构建分析模型等方式,实施有效信息的采集,并做好电力市场实时动态的掌握,对未来发展趋势展开预测分析。协调控制,这一模块主要针对企业运营管理异常设置,它结合了运营分析和全面监测结果的理论依据,综合采用内部协作和横向协同等方法来进行运营异常和运营风险的协调控制。通过可视化技术,可以将企业运营信息以图形图像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它能够帮助企业决策者进行更加清晰直观的全方位企业管理。全景展示主要包括企业优质服务、基本概况、科学发展、科技创新、热点聚焦、经营管理等内容。数据资产管理,就是在建立健全数据分级管理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的业务数据入口质量评价和管理,不断进行企业运营数据质量水平的提升,深入挖掘数据质量,努力实现企业运营数据资源价值最大化。综合管理,该模式就是通过业务需求分析,采取报告管理和综合业务管理,实现全面综合管理。这一模块综合性较强,涉及方面较广,其中就包含:人才管理、企业远景规划设计以及体系构建等内容。
2.2电力行业运营监测系统应用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通过运营监测信息系统的利用实现了对固有业务应用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是建设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数据全在线、业务全覆盖运营监测平台与运营数据共享中心的重要举措,实施电力企业主营业务活动与核心资源的全方位、全流程监测和运营分析,是发挥电力运营管理监测、预警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升我国电力企业运营管理水平,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规范企业行为。建立企业运营监测信息系统,是推动我国电力企业治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变革的主要方式、方法,是电力企业实施“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关键。运营监测信息系统能够极大地提升电力企业运营效率、效益,提升电力企业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电力发展需求。
3企业运营监测体系框架
电力企业想要实现运营监测体系建设,人才是基础,只有加强高质高效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够推动电力企业运营监测业务发展,相较于普通业务条线员工,运营监测人员应当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下面根据运营监测核心业务内容要求,将运营监测业务人员能力总结如下。第一,监测人员需要掌握被监测对象有关业务知识。这样才能够进行科学有效的业务分析工作。所谓被监测对象相关业务知识指的是要掌握被监测人员业务基础理论知识、业务开展流程,了解业务管理工作要求,同时还要具有管理业务的经验和水平。第二,运营监测人员还应具有较强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只有在扎实的专业业务理论基础上,才能够熟悉数据库基本理论,了解相关业务信息系统使用操作方法,进一步搭建业务信息系统模型分析和监测平台,有效掌握数治理方法。第三,运营监测人员还应具备业务洞察和分析能力,全面了解企业战略发展要求,掌握基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理论,掌握数据软件操作、使用功能,进行科学合理地业务分析。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态度。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行业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变化,运营监测人员应紧跟时展步伐,大力开展运营监测业务,积极参与公司组织的集体学习,以高度的热情投身于业务知识的学习当中去,不断提升监测业务水平。第四,要对运营监测人员实行综合能力的培养。由于运营监测人员涉及的业务内容较为广泛,只有具备优秀的组织沟通能力才能够使运营监测人员在工作当中应对自如。因此,电力企业应当积极组织运营监测业务相关培训,让运营监测人员不断加深对业务管理制度的了解,能够熟练进行信息系统操作,展开部门内部分析技能和实践经验分享。
4提升运营监测管理人员能力策略
4.1提升运营监测人员管理能力
运营监测人员要在熟悉运营监测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掌握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管理沟通能力,做好能力基础建设。监测人员还应多方面提升自己的业务面,掌握被监测对象业务知识,培养自身业务数据获取能力。积极提升自身业务洞察能力和定量分析能力,做好相应工作准备。
4.2培养运营监测人员能力
正确认识到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极力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职业道德素养和实践经验,具备现代化科技知识、了解电力行业市场经营管理的人才,构建外向型、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努力提高企业运营监测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始终坚持实效性原则,围绕高级管理人才和一线技能人才的核心培养策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运营监测涉及知识面较广,获取专业业务管理经验难度较大。因此,要建立运营监测专家保障机制,充分发挥高级人员作用,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让更多的基础人员掌握业务知识,获得业务管理经验。建立奖惩机制。利用奖惩制度激发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相关业务管理和考核办法,量化业务考核目标,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动作用。完善人员遴选机制。大力发展选人用人“阳光工程”严格把好人才选用技术关和质量关,始终坚持以业绩和能力为根本导向,突破各种不良人员选用界限的约束,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通道,使更多优秀人员能够学有所用。
5结语
电力企业运营监测中心的建设是对党中央建设“一强三优”、深化“两个转变”政策的积极响应,是创建“国际一流企业”和“世界一流电网”、更好地完成“三集五大”工作任务的重要管理创新。为了尽快实现电力企业运营管理与其目标,企业应正视市场化发展变革情况,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实施协同联动和强化责任,积极开展运营监测业务,促进电力行业更快更好发展,加快我国电力行业发展建设。
作者:郝莉丽 单位: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佳木斯供电公司
思想政治工作者死守着老观念老做法不放,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但不能取得效果,相反还能引起职工的反感甚至抵触情绪。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创新,决不是主观意志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当前形势的迫切要求,否则将失去思想阵地,导致各种不良思潮的泛滥。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一、寻求与现代企业管理的最佳结合点
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结合:第一方面是融入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将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供电企业同样也不例外:一是来自用户的挑战。这是由于用电客户对电能这种特殊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是来自竞争的挑战。供电企业竞争的范围变大,手段变多,竞争的结果越来越难以预测。三是来自变化的挑战。企业的经营环境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当外界发生变化时,企业作为不断与其环境发生作用的开放系统,必然要进行不间断的调整与创新。供电企业必须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手段,运用企业再造、柔性管理、扁平化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用户关系等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重组业务流程,彻底改变多年来形成的结构设置、职能分工、业务流程等传统的管理模式,以适应竞争的需要。管理上的任何变革都将涉及到人,都将是个体利益的再调整,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融入其中,全程跟踪,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调动职工主动参与改革、创新和竞争的积极性。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将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第二方面是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人本思想、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团队精神的培育等理论和方法的核心也是人,也是提高人的素质,增强人的全局观念、归属感、荣誉感和凝聚力,所以两者完全可以结合起来,互相呼应,以发挥更大的效应,取得更好的效果。大连供电公司近年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具有这方面的特点,在争创国内一流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实施质量管理认证、打造“一强三优”现代公司,乃至最近两年实施的“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等多项企业管理的活动中,都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如大连供电公司在职代会上通过的核心理念,提出“创建中国最好的电能供应服务公司”,既是企业管理的精髓,又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二、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
互联网作为人类信息时代的一种标志性信息传播方式,自产生以来就一直以迅猛的速度发展。互联网信息交流具有开放性、实时性、交互性、无中介性、费用低廉等特点,这种特点使它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和新的途径,扩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思想政治工作将因此而大大扩大了覆盖面,增强了时效性、辐射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以大连供电公司和大连电力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而言,借助信息平台即微机网络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职工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各种信息资料,并利用电子信箱来沟通思想,保持了职工的稳定局面。
三、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企业员工由封闭的“单位人”向开放的“社会人”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受社会各种思潮影响很大,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工作体系带来较大的冲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全方位地覆盖,存在着一定的死角。大连供电公司和大连电力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对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近年来,已经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社会化、途径社会化、手段社会化和机制社会化的完整体系,即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将思想政治工作和资源重新组合,形成良好的社会运行秩序,净化企业员工的心灵,激发企业爱国、爱岗、敬业的精神。
四、重视人格教育
人格是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的心理依据,就很难接受正确的观念;另外,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一旦形成,就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大连供电公司和大连电力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对人格的教育,针对不同人的人格实施按人对号,或者称为开“小灶”,研究每个人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品德性格,开出不同的药方,决不搞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刀切”,因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五、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管理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战略是指随着经济领域、社会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企业为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而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总体性谋划。它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规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战略和企业战略是企业制定两个文明建设规划的基础。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工作对象的管理是静态的、个态的和近态的管理,只强调一时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整体的谋篇布局,缺乏长远的战略思考。这样,对于事物的矛盾发展和突发性事件常常估计不足,一遇到这种情况常常措手不及。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对工作对象的管理是动态的、系统的和前瞻的管理,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既注重眼前一城一池的得失,也关心长远江山社稷的兴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行战略管理,将避免遇事手忙脚乱、惊慌失措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
六、思想政治工作者成为沟通的大师
思想政治工作者决不仅仅是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人员,企业的管理人员都应该肩负着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大连供电公司的政工网络覆盖面特别广泛,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责无旁贷地承担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角色,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当成制定和实施工作计划的一个主要和重要的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责无旁贷地成为沟通的大师。沟通的主要作用有:一是通过沟通,企业员工认清形势,了解企业内外部环境,使企业员工既埋头拉车,又抬头看路;二是通过沟通,把握信息流,使企业决策更加合理、有效;三是通过沟通,稳定员工的思想情绪,统一企业行动。沟通的原则主要有:准确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沟通是技术性的,但更为有意义的是相互之间建立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
七、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成为心理咨询的专家
心理咨询是指心理学家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沟通为求询者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它借助语言、文字等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暗示和教育,使心理咨询对象在认识、情感和态度上有所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咨询对象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员工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思想问题将引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关注。对于这些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运用心理学知识来为他们解疑释惑。所以,21世纪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将在心理学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在供电企业的管理岗位上,一般说来都没有也不能脱离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作为一名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在大连供电公司和大连电力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这样一个良好的有着浓郁氛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中,不仅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浓厚的兴趣,而且更把思想政治工作当成一项神圣的使命,不仅在实践中摸索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更着力探讨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
作者:方红梅单位:大连供电公司
在国家和行业几个红头文件下发之后,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规划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双网隔离早已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的必修课。双网隔离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困境,满足了当前安全需要。通过双网隔离这样的办法,尽量减少互联互通,减少接触面,杜绝多出口多互连所带来的业务是否需要上网界定不清无法控制问题,而且互联互通程度越高,对人员、管理、运维要求也越高。今天,日趋完善的网络隔离产品已成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防范非法入侵、阻挡网络攻击、防止内部信息泄密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手段。安全隔离网闸是采用双主机+物理隔离开关的硬件结构,结合高强度的网络协议分析和控制的软件系统,共同构建一个在网络边界处隔离网络已知和未知攻击行为的高端网络安全设备。简单的说,安全隔离网闸是一套双主机系统,两个主机之间是永远断开的,以达到物理隔离的目的,双主机之间的信息交换是通过借助拷贝、镜像、反射等第三方非网络方式来完成的。当数据需要从外网下载到内网,或者和内网通讯时,安全隔离网闸在内外网之间扮演着一种类似“信息渡船”的角色。信息技术是动态发展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安全不是绝对化的。作者所在企业的双网隔离方案是集团本部和分公司分别部署安全隔离网闸,三级单位及电厂的内外网实现完全的物理隔离。每个三级单位及电厂均有专线通道到分公司,每个分公司又有专线通道到集团本部构成整个集团内网,大集中方式部署在集团内网的应用系统正常情况下均通过集团安全隔离网闸实现内外网安全访问和数据摆渡,分公司部署的应用系统均从分公司安全隔离网闸实现内外网安全访问和数据摆渡,三级单位原则上不允许部署单独的应用系统,现有系统将逐步集中到分公司层面,三级单位及电厂严禁内外网互联互通。这样就形成了两个网络,双网(内外网)共存,内网作为集团企业内部各业务应用系统信息网络基础平台,外网各单位分别与Internet国际互联网互连。其实作者认为外网也同样应该减少局域网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因为人员编制等原因,实际上各单位的信息网络管理和维护水平和领导重视程度都不一样,参差不齐。
分区分域防护原则
划分安全域是构建企业信息安全网络的基础,提高抗击风险能力,提高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内网具体划分为网络核心区域、各业务应用服务器区域、桌面办公区域、广域网接入区域、测试服务器区域、集中管控服务器区域和与外网安全隔离区域。网络核心区域是企业信息安全网络的心脏,它负责全网的路由交换以及和不同区域的边界防护。这个区域一般包括核心交换设备、核心防火墙以及主动防攻击和流量控制设备等。各业务应用服务器区域是内部各应用管理系统所在区域,包括企业门户、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HR人力资源系统、财务一体化、营销、生产管理、ERP等内部管理信息系统。桌面办公区域包括接入交换机和员工桌面终端。广域网接入区域包含由公司总部到集团总部乃至各所属机构的专线安全设备以及交换路由设备,是公司总部至各单位的通信命脉。测试服务器区域是供系统开发人员所访问的未上线的开发系统所在区域。集中管控服务器区域是内网辅助类服务器区域,这个区域一般包括DNS、DHCP、防病毒、桌面管理系统、网管系统、IT运维管理平台和安全运维管理平台SOC等。内外网安全隔离区域是用于内网与外网摆渡的区域,是内网与外网通信的唯一出口,其主要设备是安全隔离网闸。各安全域的信息系统之间边界鲜明,为安全防护体系设计和层层递进、逐级深入的安全防护策略提供了必要条件。网络核心区域是整体信息网络的核心,所有其他区域均经过核心区域进行交互,这个区域理所当然地成为各个区域的安全边界。以核心服务器区域为例,它和网络核心区域中间部署安全设备,对过往的流量起到控制作用,以达到安全防护。再以广域网接入区域为例,它和网络核心区域中间部署安全设备和主动防攻击设备,达到更高层级的防护。分区域防护的设置,将降低外界对信息系统的物理攻击和网络攻击的危害性,以确保内部各网络应用系统的安全。外网具体可划分为网络核心区域、服务器区域、桌面办公区域、DMZ区域、与内网安全隔离区域和与Internet国际互联网接入区域。外网的服务器区域类似内网的辅助类服务器区域。与内网交互的安全隔离区域包括安全堡垒机系统、认证系统、SSLVPN系统。DMZ区域是提供给互联网用户访问的系统,主要包括WWW、Email、外部DNS等服务器,DMZ区域的服务器禁止访问其他区域,避免来自互联网用户攻击或控制DMZ区服务器后影响或威胁其他区域。拓扑结构如下图:
应用虚拟化接入原则
双网隔离方案的建设极大提高了内部网络的信息安全水平,却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内外网之间信息安全交互受到制约,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和可用性(Availabili-ty)矛盾日益凸出。一方面随着双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公司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投入的业务系统不断增加,用户业务快速发展,商务出行及会议等逐渐增多,导致公司员工无法遵循业务要求的标准化,流程化,及时地处理文件,从而使整个业务停滞不前,同时随着集团双网改造和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原有VPN移动办公解决方案从安全和性能上都已经不能满足要求,限制了信息系统的效益,阻碍了业务的处理。移动办公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今天的信息安全已经从最初的网络安全逐渐向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的全面安全体系发展,从基础安全向细粒度的高阶安全发展。双网改造后,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内外网数据的交互和便捷的移动办公应用?如何对员工的访问进行有效地控制,实现便捷高效访问被授权资源?如何防止内部人员泄密或其他未授权人员直接接入内部网络导致的泄密等?作者所在企业选择了经过公安部、电监会、国家信息中心等权威部门的论证和充分的调研可行的立体解决方案,采用虚拟化技术的安全堡垒平台和SSLVPN设备,使用数字证书或UKEY登录,彻底解决了双网环境下跨网访问、移动办公的难题。安全堡垒平台将应用虚拟化技术应用于信息安全领域,将应用100%在服务器运行,没有任何应用组件运行于客户端环境,以虚拟的方式与客户端交互,实现一种新型的数据不落地的传输模式。虚拟化技术分离应用的表现与计算,实现虚拟应用交互、本地化应用体验,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只传递键盘、鼠标和荧屏变化等交互信息,没有实际的业务数据流到客户端,客户端看到的只是服务器上应用运行的显示镜像。安全堡垒平台的整体安全体系,包括事前安全策略规划、事中安全访问控制和事后安全审计三个层次,可以实现多级的用户管理和细粒度的用户授权,可以完成对用户整个生命周期的监控和管理,制定统一的、标准的用户账户安全策略,捆绑具体用户,对用户、行为和资源进行授权,以达到对权限的细粒度控制,最大限度保护用户资源的安全。可以记录和查询用户何时、多长时间、从哪里访问、访问设备的信息等。还可以通过对用户访问的行为全程录制,实现事后的审计与追溯。访问控制策略是保护系统安全性的重要环节,制定良好的访问策略能够更好的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最终用户通过访问SSLVPN设备,手机和平板电脑通过数字证书,笔记本电脑通过UKEY与安全堡垒平台建立虚拟的专用VPN隧道加密,从而实现了4A(认证Authentication、账号Account、授权Authorization、审计Au-dit)的安全标准。
积极管控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提高,各种应用系统逐渐上线运行,各种业务也开始在网络上开展起来,有些应用已经是在整个集团正常运行,同时网络的扩展也为病毒和木马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各种极具破坏性的病毒在网络中流窜,使网络拥堵不堪,甚至瘫痪,也给一些不法分子和敌对国家获取企业和国家机密信息和重要数据等信息提供了便利,所以健全的网络建设和管理机制对维护企业和国家利益都有着重要意义,一旦网络瘫痪或信息泄密,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信息安全的建设并没有随着双网建设、分区防御的建设和应用虚拟化移动办公接入的建设而结束,反而对整体信息网络的安全防护和监督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管理和控制,提高信息安全意识。作者所在企业的信息网络基础平台关键设备和链路通常采取双机双链路方式部署,实现负载均衡和单点失效保护,利用可管理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防毒墙、上网行为管理、安全隔离网闸、堡垒机、统一认证平台、SSLVPN、IPS、IDS、WAF等网络产品构建安全高效的信息网络基础架构平台,在设备选型时尽可能考虑厂家异构和产品异构,安全设备必须是国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尽可能的规避由于产品和设备选型带来的安全风险。通过部署网管系统、IT运维管理平台和安全运维管理平台SOC,既满足了信息安全运维管理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国资委信息化检查和数据收集报送的需要。采取细分VLAN来减少网络病毒影响的范围,防止类似ARP泛洪攻击,利用DHCP服务器绑定MAC地址方法管理客户端IP地址,使用桌面安全管理系统有效管理和控制客户端,包括安全接入控制、安全策略管理、U盘等移动存储管理、资产管理、软件分发、补丁管理、员工行为等管理。网络管理人员在上述系统的辅助下及时对实时运行的网络进行分析和管控,预判故障和攻击行为,实行主动防御、及时处理,将这些对智能电网建设和运行中可能发生的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随着企业网络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及上网人员用户的增加,不可避免带来泄密隐患。企业必须正视现实,处理好安全与应用方便性之间的关系,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对于因特网的弊端,不能矫枉过正,不能因为因特网对企业信息安全形成了巨大威胁,就强制要求所有单位和用户断开与因特网的连接,这样无异于“因噎废食”。在当前“双网隔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然后通过安全分区域防护,部署相应安全产品和系统保证各业务应用系统和各种客户端在授权模式下,都能安全访问所需业务并实现事后追踪审计。当然双网隔离的应用不但没有降低对管理的要求,反而带来新的管理问题,对管理要求日渐提升。我们要以“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作为信息安全管理基本原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人,我们不要太崇拜技术,人的安全意识提高才是最重要的,现在很多信息网络基础平台建设很全面,安全制度制定得也很完善,但在执行过程中,常常被打破,被忽视,现在其实缺乏的不是技术,很多时候欠缺的是一个完善的体系化的管理机制。
作者:李正忠单位:云南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
库存备品的价值随着科技进步以及企业自身技术改造等因素的影响有贬值的可能,进而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总体库存量大,无效库存现象严重,越是储存年限较长的备品,其使用的可能性越小,但出于电力安全生产需要,还需不断补充。如此循环往复,给企业库存带来新的压力。
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社会客观因素。(1)电力生产建设对电力物资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部分专业电力设备生产厂家出现生产饱和现象,小范围的卖方市场已经形成。基于安全和交货周期考虑,电力企业可能出现超储多储现象。(2)随着科技进步,电力技术突飞猛进,为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必然要进行技术改造,原有备品逐渐失去用途,为满足新技术要求,电力企业被迫重新增加备件储备。
企业自身因素。(1)供应网络搭建不合理。电力企业在供应网络搭建过程中往往追求单一的经济指标,而忽视了企业的发展战略,也没有充分权衡供应网络,导致供应商的供货能力参差不齐,网络区域分布不合理,使得采购周期变长,零件配套困难,造成库存过高。(2)管理机制不健全,库存控制技术落后。在基本的物料分类管理中,没有充分考虑产品的流通量、体积、订货提前期、贮存与防护要求等因素。(3)企业组织相对分散,缺乏整体调度和协调。传统库存管理是以单个电力企业为对象,侧重于优化单一的库存成本,没有形成规模效应。(4)仓库管理人员水平及经验有限。由于技术人员对机器设备健康状况达不到完全掌握,从保工期、避免考核等角度出发,采取谨慎原则,超额报批采购计划,形成了库存浪费。
电力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潜在风险
多数企业存在库存风险问题。对电力企业而言,由于生产的高度连续性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库存风险往往更大。电力企业库存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
1.经济风险。库存物资要占用资金,场地,派人维护,形成库存成本。如果库存过多,一方面易造成积压,影响流动资金的周转,如果通过借贷支持所需的库存资金,则会加重企业的利息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储备数量过多,须占用大量的仓库面积,增加管理人员,增加储备成本,造成巨大浪费,形成了企业沉重的包袱。当然,有时候库存过少或缺货也会产生经济风险。因为若要在有限时间内组织供应,必然增加供应的难度,被动提高采购价格,且可能增加物流运输成本。因此,用合理必要的资金占用换取最大化的经济社会效益,是电力企业库存管理追求的目标。
2.市场风险。传统电力企业库存管理在制定库存水平时,市场观念意识不强,对市场供应和价格情况考虑较少或根本不考虑,并把二者对立起来,认为要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就必须增加库存,改善服务和降低库存这两个目标不能同时实现。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关注不够,尤其是难以把握最终使用单位的实际要求,往往导致计划与需求脱节。但电力企业基于安全考虑,为了防止缺货,不必要地增大安全库存量,从而增大了企业的市场风险。
3.安全风险。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基本要求。制定安排库存时,必须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如果库存过少,易造成货物短缺,影响正常安全生产;如果库存物资出现质量问题,易导致事故频发,为今后系统安全运行埋下隐患;如果库存结构不合理,也易出现因无合适的备品而影响生产的现象,甚至可能因无事故备品后不能及时抢修而导致重大安全事故。因此,科学安排电力物资库存,使库存达到最优状态,是提高电力设备健康水平,保证系统可靠经济运行的重要措施。
4.技术风险。电力产业是典型的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由于科技、技术进步的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电力产品换代寿命周期不断缩短,长期存放会使物品陈旧过时,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尤其一些精密电子仪器、智能控制产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更新换代的节奏更快,备品备件遭遇技术落后淘汰的风险更高。
5.政治社会风险。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电力安全生产关系着经济稳定运行,关系着人民群众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社会影响。而电力物资保管肩负着为电力生产、技改、基建提供合格材料的重要责任,电力物资稳定供应是电力建设、生产和运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同时,电力物资采购和管理环节也是引发腐败问题的高发地带,政治法律风险同样不能忽视。因此,规范电力物资管理,严格把好检验、入库关,是防范政治法律风险,防止不正之风的有效手段。
降低库存风险的对策研究
运用合适的控制策略,对企业库存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已成为现代电力企业库存管理的发展趋势。针对电力企业传统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为有效降低库存成本,规避库存风险,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全面加强需求计划管理。加强物资需求预测是做好库存管理工作的前提。这需要我们深入进行市场调研,及时了解需求信息,掌握变化情况,不断探索电力物资使用、积压、缺料的规律性。作为一种工具,适当采用数理模型进行需求定量分析,提高需求分析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发挥决策参考打下基础。同时,需要创新计划管理思路,不断强化计划管理的基础地位和主线作用,增强需求计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实现物资计划管理与物资内部供应链各环节的高效协同运转。电力企业应根据年度生产建设投资总量测算材料消耗,在充分做好评估分析基础上,及时下达生产、技改、基建项目计划,并把计划贯穿于物资的采购、发放、消耗、储备的全过程。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突出计划的严肃性和实效性,实行预算定额控制,用计划约束采购,用计划控制消耗,减少采购的随意性,严禁计划或预算外采购物资。另外,物资的采购还需结合项目工程的实际需要,根据变化后的情况及时调整需求计划,利学确定交货期,保证生产厂家有合理生产周期,既不提前交货,又不将交货期拖长,将库存控制在合理水平。
2.建立完整有效的供应网络。完整的供应网络是确保物流高效运作,库存降低的基础条件。电力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供应网络,结合企业自身的长期发展战略进行谋划,在供应网络的搭建过程中融入库存管理思想,不但考虑物资的价格,还要考虑运输、库存、搬运等物流成本及供应商选择标准,整合现有的供应商,建立健全供应网络。首先要加强供应商管理,做好供应商的效率评估,优先选择信誉程度较高、管理制度健全、生产设备先进、检测手段严格、工艺把关认真、产品质量可靠的供应单位。其次要注重相互融合,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将各自业务集成在一起,缩短距离,改善交流,相互之间在设计、生产、管理、竞争策略等方面积极协调,立足于整个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增值,减少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最终实现供应物资的质量、产量、交货、用户满意度以及业绩的改善和提高。
3.建立高度柔性的生产调度体系。建立高度柔性化的生产调度体系,是对库存管理的更高要求。当库存短缺且短时期内难以及时补充时,材料使用单位要及时调整生产计划,更改作业流程,重新安排进度,将因库存短缺对生产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高度柔性化的生产调度体系要求对预警工作实行自动化控制。根据不同物资种类和标准,分别将库存水平设为绿色安全区、黄色预警区和红色危险区,科学确定风险等级。当库存物资余量低于安全库存量时,柔性管理系统会自动提醒用户留意。低于最低库存量时,系统会根据预先设定好的一次性采购量自动生成计划申购单,从而缩短计划传递时间,避免出现管理死角,实施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4.对物资实行分类管理。依据物资技术含量、采购难易程度、价值金额大小、紧急程度以及是否属于通用产品等标准,对库存物资进行ABC分类,不同类别的库存确定不同的管理方法。A类属于战略性物资,严密控制,定期订购,定期盘点,降低单次进货量。既要了解生产动态,掌握需求时间,避免过早进货;也要严密监视库存量变化,采取措施,防止缺货。B类属于相对次要性的备品物资,应采用制定最低定额、集中招标、签订长约合同、实时供应等常规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即可。C类属于大众通用物资,品种多,占用资金少,可以适当增加安全库存、减少订购次数,以节约采购费用。
5.探索实施零库存管理模式。零库存技术是指在生产与流通领域按照“实时供应”物流体系组织物资供应,使整个过程的库存最小化的技术总称。零库存是一种特殊的库存概念,它并不是以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些物品的存储数量真正为零,而是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例如实时供应、代储制等,实现库存量的最小化,以此大幅度减少库存费用以及免去仓库存货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在电力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物资可以采取“零库存”方式供应,如具备多家供应条件的通用物资,属于完全买方市场。另外,电力生产维护过程中,很多物品都为定点企业生产,供需双方相互之间形成了稳定的、相互信赖的局面。对此类物资,双方可以商定由供应商代为储备,需用时按要求运抵现场,采用“先使用后结算”的方式运作。还有,部分机电产品、标准件、工具物资等可尝试选择多家商品存放在企业仓储超市以“柜台展销”方式,由生产使用单位择优选用,待领用后办理结算手续。电力企业采用“零库存”形式出现的储备策略,不仅降低了流动资金占用,也规避了物资遭遇技术落后而淘汰的风险。当然,在实现零库存的过程中,尚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但总体而言,零库存作为众多企业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是创新库存管理模式、降低库存水平的有效手段,仍然值得电力企业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和借鉴。降低库存风险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管理问题,更是关系电力安全生产的社会问题。合理、科学、有效的库存管理,就是要通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利用现代管理理念和先进管理技术全面加强和改进库存管理,最终实现以最少的资金占用、最低的库存成本满足物资供应和正常安全生产的需要。
作者:胡永军单位:江苏新海发电有限公司
一、绩效管理的相关内容
1.绩效管理的概念。绩效管理就是指企业中对各级的领导管理者和员工进行绩效的考核,将考核的结果作为对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评价依据,因此,企业要有效的利用绩效结果,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的评价,随着考核结果的增多,绩效考核的目标的也要随着提升,在整个的绩效考核工作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企业组织管理者与员工的共同参与,在考核的过程中,需要对员工进行绩效辅导,在沟通的过程中,要依据绩效考核制定的计划进行,绩效管理的过程是通过使用有效手段来实现企业中的组织、部门以及个人绩效的提升,绩效管理中最为基础的环节就是制定完善的绩效计划;而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就是绩效辅导沟通工作的开展;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就是绩效考核评价,在这些关键的环节上,对绩效管理的工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2.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在电力企业中,实施绩效管理工作有利于企业的员工对企业的经营效益有所了解,使得企业员工能够准确、有效的了解到企业的未来发展的期望,企业可以通过员工对企业的期望而做出调整,并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办法,并通过企业中的各种途径实现企业管理工作中制定的目标;绩效管理可以对企业的管理目标进行分解,分阶段逐步实施,以便员工的工作顺利实施,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员工的服务意识有所提高,同时也增加了客户的满意程度,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绩效管理能够改善员工的绩效状况,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在实际的管理中,绩效管理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加强了员工在企业管理者的沟通,使得员工在工作中逐渐发现不足之处,从而在企业中能够发挥出其有效的工作能力。
3.绩效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绩效管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这种原则有利于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工作的开展,该项原则突出了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长远的发展;坚持约束与激励的结合,企业理者与员工的薪金与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绩效管理能够提升管理者和员工的业绩与薪酬,企业的效益也会随着增长;坚持效率、公平原则,这种原则有利于企业的经营效益的合理调控;鼓励先进的原则,这种原则要求考核标准要实施分类评级的方法进行企业绩效的考核;“三位一体”的考核管理,实现薪酬分配、业绩考核、绩效管理的一体化实行。
4.绩效管理的优势。绩效管理能够提供可靠的信息,以支持企业对管理者和员工的管理,从而对企业中的晋升、按劳分配等工作作出相应的调整,这种管理方式使得企业中的管理者和员工有了更多的机会来施展其工作能力,能够促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行为进行约束与调整,这样管理者与员工有机会通过制定计划来克服在工作绩效管理过程中所揭示出来的那些低效率行为;工作绩效评价可以激励员工的行为,同时可以约束和监督员工的行为,并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决策的信息和数据。
二、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1.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文化有所缺失。电力企业还未完全的发展到市场化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的市场缺少绩效文化的缺失,导致市场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在电力企业中,大部分管理者和员工对绩效管理的思想认识不充分,其思想仍停留在传统的管理观念中,而在企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绩效管理是其核心的工作,这种管理方式与电力企业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二者在管理对象、范围、工作重心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而在实施绩效管理时,一些管理者和员工对这种方式并不能完全的理解,在对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认识上仍有所欠缺,因此,在企业中没有形成有效的绩效文化。绩效管理关系到企业中的战略管理、日常管理等工作,通过制定战略目标,对其进行分解,引导员工的工作行为,绩效管理有利于企业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而绩效沟通可以帮助员工改进绩效,对于电力企业的员工来说,健康的绩效文化还未完全形成,企业中的良好文化氛围也为完全形成。
2.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定位仍需要进一步明确。一些电力企业中实施了绩效管理工作,但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定位还不清晰,企业中的相关部门和员工在完成工作任务后,才开始对被其进行业绩的考核与评价,这种考核结果不利于企业的动态发展,绩效管理定位在工作的结果上,不能够全面的衡量员工的绩效,这种绩效管理方式使得员工难以及时发现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这种只注重结果的考核使员工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员工绩效、部门绩效和企业整体绩效水平的提升。
3.电力企业绩效管理体系还不健全,还不够完整。电力企业中的绩效管理制度相对比较独立,缺乏系统性,而且企业中的一些制度的相关规定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企业制度缺乏实用性,而绩效管理的实施范围仅仅局限于企业中的生产人员,但对于企业中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说,绩效管理体系对他们的约束并不大,一些企业中的考核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对安全生产、质量目标的考核,对于企业中的员工来说,对他们的考核并不全面,加之绩效考核的执行力力度不够,在电力企业中还没有全部的落实,电力企业的考核主要用于对员工的奖惩,这种考核形式很单一,总体看来,电力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
4.电力企业的绩效管理在实施上处于弱势。绩效管理的实施基础还不够完善,现代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将组织的各项职能有效的分解到各个部门和岗位,明确岗位工作职责,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就是建立在科学的工作分析基础上,但一些电力企业缺乏科学的工作分析,企业编制的工作标准的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
5.电力企业缺乏科学的绩效管理办法。一些电力企业在合理的绩效目标和绩效标准的制定上还不明确,绩效管理办法不够科学,缺乏有效的依据来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仍比较低,电力企业在人事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一些管理者的素质较低,整体素质仍需提高,管理者对绩效管理认识模糊不清,在操作上欠缺技能和知识,在考核过程中欠缺责任心。
三、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对策
1.电力企业要建立绩效管理的长效机制,实施企业管理文化。在电力企业中,要推行绩效管理机制,就要在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绩效管理需要在一个好的企业管理环境中开展,企业文化可以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要推进绩效管理与企业文化,就要让员工认同绩效管理的工作模式,通过绩效管理来加强团队合作和全体员工的有效沟通。
2.电力企业要建立健全的绩效管理体系。电力企业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条件和现状,建立健全的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部门与员工三个方面,无在哪方面,都要明确其绩效领域的角色,结合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来进行有效的管理。
3.电力企业要采取适合的绩效评价办法。绩效管理的评价方法要根据电力企业的发展战略来实施,需要考虑到企业的绩效理念,针对企业中的不同对象来采取相应的绩效评价方法。
4.电力企业要建立绩效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电力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要有效实施,就要建立一个机构,从而保证绩效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在企业中,绩效管理工作要有专门的管理者来负责,企业的整个绩效管理工作需要管理来组织、协调和监督,以为人力资源部的绩效管理提供支持工作。
5.电力企业要要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在整个绩效管理体系的运行中,承担起重要的工作责任,管理人员有责任帮助员工提升绩效,辅助员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要实施绩效管理,就要依赖于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从而提高管理效能,电力企业要运用创新性的管理方式,电力企业对绩效管理要有清楚的认识,在企业中开展,绩效文化的宣传,营造科学的文化氛围,这样才会提升电力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电力企业在实施绩效管理上要以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要增强企业的实用绩效执行力,电力企业应应该建立完整有效、科学实用的绩效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的绩效管理的制度,使之规范化,实施绩效管理前要依据绩效管理的原则,建立企业的自我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将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融入日常管理活动,促进电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作者:白丽芳王慧单位:山西省长治供电公司
如果我们只关注员工劳动纪律、人际关系和性格品德等共性东西而忽略其不同的工作内容和职能,那么此时的绩效考核就会偏离考核的目的和意义,这种方式的考核不但不能起到提高组织功效、激励员工的作用,相反地可能会造成组织内部的不和谐。
绩效考核标准量化不足。电力企业内部工作职责界定较为模糊,而实际工作中,各部门各岗位工作性质、内容存在较大差距,而模糊的绩效考核体系不能准确量化各员工的工作效果。比如,模糊的绩效考核体系主要表现为考核内容、原则、指标设定和权重分配等与企业发展目标不统一,主观随意性较大,采用这种模糊的绩效考核标准去考核工作人员,一方面难以得出客观的结论,另一方面被考核者极不愿意接受考核结果。同时,模糊的绩效考核体系使得员工不知道怎样做能得到企业认可,这样最终失去了考核的意义。
绩效考核人员主观意识主导考核结果。考核分为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其中,定性考核受人主观意识影响较大。我国电力企业因其垄断性而具有独特的经济优势,这种优势在无形之中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员工对彼此之间的关系较为敏感,而绩效考核者在进行考核评价时极易受此类因素的影响作出失真的判断。比如员工互评绩效时可能出现竞争性的攻击,或下级考虑到自身利益常对上级作出较高评价,而有的考核者考虑到下属的感情给出失真评价,而有的被考核者自恃有背景,对待考核态度不端正,最终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考核结果,致使考核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员工绩效考核和部门绩效考核脱节。员工绩效考核之和是部门绩效,部门绩效考核之和是企业整体绩效,因此员工绩效考核和部门绩效考核相关性较大,而有的企业将员工绩效考核和部门绩效考核独立起来,最终使得员工考核结果失真。若将部门考核和员工考核独立起来,可能会出现业绩优异部门排位较靠后的员工不如业绩不良部门排位靠前的员工,这种现象一方面考核结果和实际情况不符,使得绩效失去了公允性,另一方面不能调动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大地打击业绩优异部门员工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反倒是鼓励业绩不良不良部门员工的消极性。
绩效考核缺乏反馈沟通。反馈沟通作为绩效管理工作中较为重要环节,是提升和保障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策略。电力企业通过绩效考核能及时发现员工和企业存在的问题,如果其不能正确反映员工和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那么绩效考核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反馈沟通作为绩效考核中的关键环节多被电力企业淡化了,有的企业甚至不存在反馈沟通环节,只在人力资源部和被考核人二者之间进行,成为一种暗箱操作。
电力企业绩效管理改革措施
1.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在绩效考核指标方面要结合电力企业的特点分层界定企业的关键考核指标,建立健全经营绩效类、安全管理类、客户服务类以及综合支持类的绩效考核指标库,按照国内领先水平、基本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并实施红绿灯和内部排名制度。在员工个体指标方面,针对各个岗位的不同将绩效考核指标个性化、具体化,根据每个员工的岗位职责和考核关键指标设计出每个岗位的绩效考核表。
2.合理设置考核周期并量化考核指标。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设置不同的考核周期,二是参照交警处罚形式完善绩效加减分通用标准表,做到能量化的要量化,不能量化的尽量量化,最终切实提高绩效考核的操作性,同时避免因考核者的主观带来的影响。
3.考核周期和方式须正确得当。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应该是“制定绩效考核目标—实际绩效指导和监控—绩效评价—绩效改进”,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是辅导和帮助员工及时改进,提高个人绩效从而提升部门业绩,若员工绩效考核周期较长,此时员工工作中的不足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实践证明对一线员工缩短考核周期,实行月度考核,可以促使管理者时刻关注、评价员工业绩,也有助于不断改进和提升绩效管理的终极目标。
4.考核指标须结合岗位实际。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应结合岗位实际,遵循统一标准。因此,各部门、各层级、指标之间应有统一参照标准,避免指标冲突而影响绩效考核的权威性。严格有效的绩效考核标准有助于认真分析岗位工作成果。在制定绩效考核标准时要对照岗位说明书,订立的目标也应该是易明确了解、易达成、可衡量的。
5.加强绩效考核沟通。绩效考核反馈沟通是绩效考核是否成功的体现。反馈沟通是双向的沟通,反馈沟通过程从改善员工和企业绩效出发,探讨存在问题的对策,因此绩效考核者要高度重视反馈沟通环节,通过该环节不仅能切实了解下属真实想法、存在问题及期望,同时还能发现企业存在问题,能及时激励员工改进绩效,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结语
对于正在高速发展的电力企业来说,没有好的管理就没有好的发展前景,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思想和工具,其的建立和运行只有在不断实践、持续改进的情况下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从而更好地促进电力企业员工职业发展和公司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作者:王静单位:许昌供电公司
思想政治工作在电力企业中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与社会、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是我国的基础企业,其发展的好坏将对我国的国计民生产生重大的影响。而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来保驾护航。思想政治工作在电力企业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如下:
1、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提供理论指导。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在经营管理中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责任感,对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企业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提供政治保证。电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员工的贡献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就是因为有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做保证,才能使员工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企业向前发展。
3、企业中员工的紧密团结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来支持。在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中,拥有着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队伍是企业获胜的必要条件。而高素质队伍的出现需要企业不断的进行着思想建设,经常的开展思想建设和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员工的操作技术水平和思想觉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还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决当前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想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获得发展,就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从以下方面来为电力企业提供对策:
1、紧跟时代潮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现代社会出现了各种思想潮流,这就需要电力企业必须牢牢的把握着思想政治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员工进行各种指导和帮助。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水平,紧跟时代潮流,经常开展和讨论思想问题来达到加强思想的目的。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任何思想和理论都需要在实践中来检验其作用,思想政治的建设不是照搬的方式学习和食之不化,而是需要在其特定的环境中来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执行。各个企业需要针对自己企业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学习、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也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政工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广大员工之间来了解他们并为他们办实事,办正事,这样才能使员工汇聚一起,共同努力,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好的效果。
3、做好监督作用。目前造成企业员工的不稳定因素极多,但是企业的领导阶层违法违规是造成员工最为敏感的问题。这需要企业的领导要从自身做起,给企业员工树立良好的榜样。而领导自身的问题也需要企业订立规章制度,并对此严格考核,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整个管理者的整体素质。
4、进行换位思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企业员工的各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也造就了会有不同的思想,而多进行换位思考,多多的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解决员工问题,容易使员工心存感恩之心,员工定会化为工作的激情和动力来努力工作。
5、贯彻以人为本思想。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思想政治工作始终离不开人的观念,就必须尊重、理解和关心人,在充分了解员工的思想状态后做到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解决员工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帮助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实现超越自我的发展。
6、创新机制,激活员工创造潜能。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进行一些有渲染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双向沟通交流的形式,让企业员工都可以参与其中,最大限度的提高和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的热情,并在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和能力,为企业的共同发展而拼搏加油。
结语
总之,电力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紧紧的把握住思想政治工作,并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自己企业的新措施,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来迎接更大的挑战。
作者:万振华单位:南昌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1,电力行业
电力行业可细分为电力生产业和电力供应业。其中电力生产包括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力发电和其他能源发电。电力供应是指利用电网出售给用户电能的输送与分配活动,以及供电局的供电活动。
电力行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电力工业的产品不能储存,生产和消费具有同时性,如果发电量超过需要量会形成浪费,发电量不足又会影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二是,电力是人们日常生活或生产的必需品,电力需求缺乏价格弹性。三是,电力生产具有差异性。
一般来说,大容量,带基负荷的火电或是核电在出电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运行最有效率,而水电与中小型燃气电站则可以跟随符合的变化灵活变动,甚至在特殊的要求下快速启动。
(_1Jp60)
2,我国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2.1火力发电比重偏大,能源、环境压力大。尽管2005年以来水电发电量有了较快增长,但是我国电力供给够不合理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性改善。从表中看,火电发电量的比重自2003年以来一直保持在82%以上的水平;水电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影响波动较大,供给不稳定由于建设周期较长,核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上升缓慢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量微乎其微。火力发电比重偏大,使得我国过度依赖化石燃料,对资源的可持续供应造成压力。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又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同时,火力发电主要以煤炭为原料,并且未对煤炭利用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造成高额的环境成本。烟尘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的90%、氮氧化物的67%来自干燃煤。国内外研究机构的成果显示,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7%。
2.2电能利用效率低下。就电力行业而言,与世界电力工业的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电能效率较低。我国电网综合损失率在8.5%以上,而发达国家平均在6%左右;就用电部门而言,我国目前八个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73%的高耗能行业其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中国的工业部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
2.3电力行业的制度改革不彻底:其一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尚未协调。电力行业是关乎国家整体利益的关键行业,具有自然垄断性,完全自由竞争不可行,但是,垂直一体化的垄断模式亦存在诸多弊端。缺少竞争的压力,造成其服务质量不高,供给不足,但又享受高额利渴缺乏提高效率的主动性,欠缺创新能力、管理水平,而造成能源利用率低、浪费污染严重。其二,在电价改革方面,销售电价缺乏弹性,不能根据用电的峰谷差别调节用电时间。另外目前只有发电侧的上网电价和供电侧的销售电价,而未出台输配电价。其三,在融资方面,国有资本对对民营与外国投资存在“挤出”效应。由于五家国有发电集团(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和两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均脱胎干国电公司,“厂网分离”实际上难以实现,在竞价上网中不同性质的资本处于实质性的不平等地位。
3.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3.1发展循环经济,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对污染进行全称控制,实行清洁生产,遵循3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可循环我四电力供给结构发展状况单位:%
一i年份澎
发电量100100100100100100100毫水电2o’4¨鬣火电79,679.882.480.982,782.682,2-蜘_一0篓00
图表来源:2006中圜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P258recycle)。电力需求侧管理(DSM),即通过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用电方式,在完成同样用电功能的同时,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低成本电力服务。具体而言,在生产过程中合理转化一次能源,提高能源的转换效率,减少自身的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及废物的产生,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在输送过程中,提高输送效率,减少输送成本,减轻电场、磁场的影响等。
3.2优化电力结构,推进发电资源多样化。一是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我国水能资源较为丰富,可开发容量喂378{L千瓦,而目前开发利用的不到25%,应优先发展水电。另外,充分利用可再生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减少一次能源的消耗,推进电源的多样化。二是,根据我国的资源分布特点,因地制宜,优化电力的地理格局,继续推进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北煤南远西南、华中地区以水电开发为主,东北、华北、西北以火电为主,华东、华南沿海地区适当建设核电。
3.3构建电力工业的核心能力,重视技术创新,提高电能利用效率。具体而言,电力行业应在区域、国内、国际的竞争中快速实现知识的获取、积累、激活和运用的能力,针对当前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以人为本、以知识为主体、以信息为主导、以网络为纽带,积极创新:在发电方面降低成本、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在配电方面建立统一的竞价上网机制;在送电方面加强全国电网联网工程中电力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
【摘要】文章以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公司业绩、公司规模、高管人员持股总数、国家股总数对高管薪酬影响等方面提出了假设,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研究。证实企业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公司规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是与高管人员持股总数、国家股总数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制度不合理,人力资本不能按照生产要素分配原则参与分配,导致高管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经营短期化行为较为普遍,造成部分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状况日益恶化,极大地损害了广大股东的权益和投资者的积极性,动摇了证券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研究为理顺上市公司的利益分配关系,调动高管人员的积极性,保护广大股东的投资热情,实现上市公司乃至证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对电力行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
假设一:电力行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年度报酬与经营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根据委托理论,公司股东与高管人员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企业面对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股东为了防范问题,会设计一个最优报酬计划,并通过可观测到的业绩指标来决定高级经理人的薪酬,尽可能将经理的报酬和企业的业绩联系起来,激励高管人员采取符合股东利益的行为,以减少高层经理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导致的成本和风险,从而使经理有足够的动力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最终增加股东的收益。同时,由于公司高管人员的年度货币收入取决于公司的绩效,高管人员为了自身的收入最大化,必然努力工作以提高公司经营业绩,使自身的薪酬水平随着会计盈利的增加而增加。
假设二:电力行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年度薪酬水平与公司规模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osen(1982)构造了一个理论模型,认为企业是一个层级组织,企业的产出由管理、监督和生产决定,能力越强的经理要求在生产中控制更多下层员工的人力资源。根据管理理论,公司规模越大,组织中的管理层级也越多,高管人员控制的资源也就越多,而每一层级在薪酬上的差别使大公司的高管人员更有机会使其高薪合法化。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公司规模扩大带来的企业复杂性将要求管理者具有更高的管理技巧,从而企业会聘用更高价的经理人。因此,大型企业中高级经理能力所产生的租金要远远高于小型企业,其报酬也就相应地更多。国内外大量研究(Kaplan,1997、Baker,Jensen和Murphy,1988、魏刚,2000)发现,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加,公司高管人员的报酬也会随之增加,即当公司规模增加时,高管层级差报酬也会随之有一定幅度的增加。
假设三:电力行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年度报酬与公司股本中国家股所占比例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构中普遍存在股权结构畸形,即国家股大都具有绝对控股地位,而国有资本主体一直处于缺位状态,这对于激励机制的效用发挥无疑具有抑制作用。由于受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上传统“大锅饭”现象的影响,使得国家股比重较大的公司在薪酬制度设计上不能完全走向市场。因此,国家股比重越大,高级经理人的薪酬水平越低。而国家股在大部分电力上市公司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这就导致了电力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水平相对较低。
假设四:电力行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年度报酬与其持有的股份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根据委托理论,当高管人员没有拥有公司股份时,他们就会回避风险较高且收益较高的项目,而选择风险较低、收益较小的项目;当高管人员拥有公司股份时,他们就会投资收益较高的项目,从而使自己的福利水平得到提高,这样,公司利益与个人利益就紧紧地捆在一起。由于高管人员不断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当他们持有企业的股票越多时,他们将会视企业为利益共同体而为之奋斗,促使利润增加,提高经营绩效,从而获得更高的薪金报酬补偿。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采集来源
本文的实证研究以2005年12月31日前在深沪两地发行A股的全部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共56家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对2005年的电力行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与企业经营绩效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所采用的样本数据来自于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网站刊登的有关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摘要和巨潮资讯所披露的电力上市公司数据信息(其中有些数据系直接取得,有些数据系经过加工计算后所得)。
(二)变量选择及说明
国内外许多研究一般使用Tobin’sQ值(即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公司资产的重置价值的比率)来衡量公司的价值。本文认为,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远远偏离其价值,而且公司资产的重置价值也难以估算,Tobin’sQ值并不能真正反映公司的绩效。所以,本文采用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公司的绩效。同时本文研究所用的薪酬数字并没有将股票期权纳入,而只限定于上市公司年报所披露的货币性年度报酬,包括工资和奖金等。另外,由于高管人员隐性收入的资料难以取得,所以本文研究的高管人员薪酬中不包括此项。对于企业规模,本文采用公司的资产总额表示。在本文的研究中,为了进一步研究高管人员持股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以及国家股对高管人员薪酬的影响,分别设置了高管持股变量和国家股变量。详见表1。
(三)模型构建
根据上文提出的假设,笔者构造以下模型来进行实证检验。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
①每股收益可准确描述上市公司每股股本的盈利能力,但却不能说明净资产的盈利能力,而净资产收益率的特点恰恰相反。因此,本文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经营绩效指标。
②本文的高管人员不包括独立董事。
式中βi(i=0-4)为系数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描述性分析
笔者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就样本数据的各有关变量数据指标进行基本的统计分析和计算(见表2)。从表中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绝大多数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是工资加奖金,实行年薪制的很少,对于西方极其普遍的股权激励的报酬形式,即使是在最便于推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这种激励手段仍然处于“真空”状态。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总体持股数量较少,持股比例偏低,统计结果显示,高管人员总体持股数量的均值约为百万分之六,总体持股数量占总股本的比例最高也不过为0.02%。值得关注的是,高管人员“零持股”现象严重,在56家上市公司中竟有53家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为零。另外,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之间高管人员报酬差距明显,前三位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年度报酬的平均数最高的达到86.67万元(股票代码000037),而最低的仅为1.14万元(股票代码000426)。我国电力行业56家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为7.013%,盈利状况一般。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国家股比例均值为41%,约占总股本的五分之二,与其他地区类似。
(二)回归分析
我们对上述变量利用SPSS软件进行偏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表3—表7所示:
R2=0.913F=114.953DW=1.616Y=0.951+0.421×X1+0.617×X2
分析以上结果,由表5、表6可以看出X3、X4与Y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044、-0.235,也就是说电力企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年度报酬与国家股比例之间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没有支持假设三;同时高管人员是否持股,对公司经营绩效并不能产生显著影响,即不支持假设四。而由表3、表4可以看出X1、X2与Y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408、0.441,即电力企业上市公司高管报酬总额与公司绩效(净资产收益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假设一成立;电力企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年度报酬总额与公司规模(资产总额)正相关,即假设二成立。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Y、X1和X2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其具体的函数关系式为:Y=0.951+0.421×X1+0.617×X2,且在95%的置信水平下通过了F检验和T检验。
四、研究结论
(一)电力企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年度报酬、高管人员持股并没有对高管人员产生显著的激励作用,国家股比例与高管人员的薪酬水平也没有显著的负相关性
这说明高管持股比例和国家股比例对高管的薪酬影响不显著。对于这种结果,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电力企业上市公司近几年来进行改革,国家对其政策以市场化为导向,企业之间形成竞争趋势,国家对其影响越来越小。另外,我们的研究没有考虑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获得的非货币收益——灰色收入(如公费吃住、旅游、出国、购买豪华轿车等),而这些可能会为高管人员提供足够的激励。同样,电力企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持股比例偏低(见上文描述性统计),“零持股”公司的比例达到94.64%,如此低的持股比例根本无法把高管人员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紧紧地捆在一起,根本不能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而且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在任职期间不能通过二级市场买卖本公司的股票。这样,除了在公司初次发行、增发新股或送配股时可以取得公司股票外,没有其他增加持股的渠道。国家对内部职工股的发行和交易也有严格限制,这使得高管人员的持股处于一个十分僵硬而自我封闭的体系中,导致拥有股权的激励效应荡然无存。因此,在电力企业上市公司中高管人员的年度报酬与国家股比例没有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高管人员持股对高管人员没有产生显著的激励作用。
(二)电力企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年度报酬与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
这说明电力企业上市公司目前高管人员薪酬水平的制定基本上结合了企业的业绩指标,开始摆脱过去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脱钩的现象。实证研究结果也显示,电力企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净资产收益率)越好,高管的薪酬越高。这是因为在电力企业上市公司中加强业绩与薪酬间的联系对发挥薪酬机制的有效作用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企业在制定高管人员的薪酬水平时开始认识到了业绩的重要性,并在实际中结合具体的薪酬结构来挑选业绩的衡量指标,全面配合解决现代公司制度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委托关系所面临的激励不相容问题。
(三)电力企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年度报酬与公司规模正相关
这说明电力企业上市公司在制定高管人员年度薪酬时,主要是根据公司的规模。实证研究结果也显示,电力企业上市公司资产的规模越大,公司资产总额越多,高管人员的薪酬越高。电力企业上市公司目前高管人员薪酬水平制定的这种方式往往会造成电力企业高管人员为其自身利益只注重追求公司规模(总资产)的增长,而忽略了公司盈利的增长,只做“大”不做“强”。
五、研究局限
(一)由于时间仓促,样本取样只取了2005年的数据,没有历年数据对比,这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由于客观原因限制,只能取到56家样本量,对研究结果也会有一定影响。
内容摘要:针对电力行业存在的分拆式改革思路,本文提出电力行业分拆式改革中存在的制约性认识误区,并结合电力行业的网络效应特征来分析误区,得出分拆式改革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电力行业效率的提高,对待电力行业的分拆式改革应该慎重而行,最后针对电力行业改革提出适度分拆,打破电力行业行政垄断和推行电力行业政企分开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分拆式改革误区自然垄断行政垄断
目前我国已经完成对垂直一体化的电力行业进行“横切竖割”,“横切”是把发电企业拆分成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和中电投五大集团公司,把电网按照区域拆分成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进而又按区域拆分为多个区域电网公司;“竖割”就是把电网、发电和辅业按业务切割,分别组建两大电网集团、五大发电集团和四大辅业集团,同时又设立“电监会”,整个电力系统被拆分成“1+2+5+4”的基本格局。本文结合电力行业的网络效应,提出电力行业分拆式改革的误区,有针对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电力行业的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些产品所获得的效用会随着购买这种产品的其他消费者的数量增加而不断增加,也被称作网络外部性或需求规模经济。卡尔•夏皮罗和哈尔•瓦里安(2000)用梅特卡夫法则形象地说明了网络效应。即网络的价值与其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考虑一个拥有n个用户的网络,该网络对每个用户的价值与网络中其他人的数量成正比,这样该网络对所有人的总价值与n×(n-1)=n2-n成正比。
自然垄断产业中大多具有网络效应。如电信、电力、铁路、邮政等产业。这种网络效应表现为两种形式,即直接网络效应与间接网络效应。直接网络效应是指消费一种产品的用户增加可以直接增加这种产品的老用户的效用。间接网络效应,主要是由辅助产品所构成的系统产品所引起的。消费者消费这个系统产品的效用大小取决于所提供的辅助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使得对电力行业进行分拆后,极有可能会导致社会净福利的损失。电力行业基本上要依托一定的网络框架如管网、线网、路网等才能提供产品或服务,网络效应使得电力行业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从理论上讲可以将不同阶段的作业交由不同企业分别去完成,但垂直一体化的产业组织具有更大的经济效益性。一定程度上,垄断成为电力等网络型产业更富有效率、资源配置更为优化的制度安排和产业组织形式。基于对电力行业的网络效应认识,分拆式改革一定要慎重而行。
电力行业分拆式改革的误区
(一)误区一:自然垄断等同于行政垄断
自然垄断的形成有其客观必然性,并非人的主观意志所能左右。这主要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规模经济的原理在于生产要素的不可任意分割性,范围经济的原理在于成本的弱增性。规模经济要求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必须足够大,才能有效地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进而降低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才能获取竞争优势,而范围经济则要求企业必须将密切相关的业务有效地聚合起来,进行一体化经营,这样可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电力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比较显著,只有保持垄断结构,才能维持良好的经济效益。如果实行高度竞争的市场结构,任何厂商都缺乏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企业不会有较低的成本结构。
所谓行政垄断,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行政垄断形成于行政权力的介入,是政府运用其掌握的公共权力限制竞争。行政垄断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如行政部门设立准销门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以保护本地的厂商。行政垄断的必然结果使得享有垄断地位的企业缺乏竞争所带来的生存压力,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降低成本、创新产品和提高服务质量。缺乏竞争所造成的低效会远远超过规模经济可得的利益,其结果最终只能是价格高、供给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和服务质量低下。由于在市场上居于绝对优势地位,消费者和其他相关企业都缺乏足够的议价能力,垄断企业得以施行价格歧视,侵蚀消费者剩余。
当前我国电力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在于自然垄断而是行政垄断。行政垄断体现在进入门槛、价格管制和地方保护三个方面,比如在进入门槛方面,电力行业的发电、输电、配电、售电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进入都需要行政审批,其中输电环节的审批尤为明显,其他行业国有资本进入难度较大,民营资本和外资更受限制。售电市场也由政府一手把持,除了发电市场的进入门槛较低外,输电、配电、售电市场的进入门槛很高,自然人为地造成了行政垄断。
(二)误区二:垄断行为等同于垄断结构
我国现阶段还处在工业化中期,任重道远。而在工业化阶段,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技术创新和经验效应等经济规律仍在非常广泛的产业中起作用,在这些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优势企业必然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途径而成长为大企业或巨型企业,由此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组织体制,国外称之为“大企业时代”。在大企业时代,市场结构上必然呈现少数以大公司、集团为主体的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结构,这种垄断结构一般都是通过竞争而形成的,反过来又强化了市场竞争,对自然垄断产业而言,自然垄断产业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和关联效应较显著,以致在特定市场上可能形成这样一种状况,即一家大厂商足以提供和满足大部分甚至全部市场需求。
从效率的标准看,完全垄断就是最优市场结构,而事实上,垄断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垄断行为没有必然联系。垄断结构虽然是在竞争基础上产生,但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结构并没有消除竞争,垄断结构改变的只是竞争形式,而不是竞争本身,恰恰相反,如果放眼于更长的时间跨度、更广的空间范围,垄断结构反而使竞争更加激烈。所以,不要因为电力行业的一家独大就去人为肢解分拆它,问题的关键在于电力行业的垄断厂商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厂商,如果是真正意义上的厂商,垄断厂商也不会全然置消费者的利益于不顾而滥施垄断特权。
总之,垄断结构与垄断行为并不是一一对称的关系,垄断结构可以产生竞争行为,竞争结构也可以产生垄断行为,两者没有必然联系,所以对电力行业的分拆式改革,只是对现存企业利益的分拆,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强化竞争,本文反对电力行业的垄断反的是其垄断行为而不是垄断结构。
(三)误区三:拆分等同于引入竞争、提高效率
竞争是维系市场经济的基本力量,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先决条件,但竞争有多种多样的模式和方式,并不是所有的竞争都能够导致资源优化配置,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一个企业的市场行为始终面临着5种竞争力量,而通常讨论的竞争仅仅限于其中一种,即现存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的确,人们都看到了我国电力行业存在“一家独大”的局面,因此,大多数人主张通过分拆方式引入新的竞争对手。其实,这种看法是很狭隘的,忽视了其他竞争力量仍在起作用。
就垄断厂商而言,垄断者仍然面临各种各样程度不同的竞争,即便是集中度最高的独家垄断或经济学意义上的完全垄断,也决不能把竞争力量排斥在外,因为在这种场合下,竞争的实质就是消费力对生产力的关系。如果垄断企业不顾客户和消费者利益而滥施垄断特权,那客户和消费者可以实行推迟购买,或者减少购买量,或者改变偏好而强制替代,客户和消费者的自卫措施足以使垄断企业蒙受重大损失,而只有切实维护客户和消费者利益,真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垄断企业才能维持和发展自己。此外,垄断者还面临着与供应商、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等主体之间的竞争,每一方面的竞争都可能和现存竞争对手一样削弱垄断企业的市场势力。分拆程度和市场竞争运作不存在正相关关系,电力行业结构并不是拆得越彻底,电力市场就建得越好。在印度,有些邦在进行电力体制改革时,电力行业结构在形式上拆得很彻底,实际运作还是在采用传统模式,竞争成分很少;而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虽然电力行业结构在形式上拆得并不彻底,但由于改革政策尊重市场竞争的基本原则,竞争实际上已经在某些环节出现并形成,很多州由于竞争的作用致使电价下降。所以说不完全拆分不等于不能推动市场竞争,完全拆分也不等于自然产生竞争和市场资源配置。
电力行业分析式改革的对策
(一)合理分拆并区别对待
自然垄断环节不宜拆分,以使资源配置更优,竞争力更强。自然垄断形成有其客观必然性,电力行业分为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四大环节,其中电力的输配环节属于网络型产业,必须有一个完整统一的网络才能提供社会化的服务,其基础设施投资成本极高,如引入竞争投资建设多套设备,则社会成本过于高昂,在我国因人均资源、资金稀缺而又发展不平衡而更应谨慎。
输配环节中自然垄断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比较显著,只有保持其垄断结构才能维持良好的经济效益。发、售电环节不属于网络型产业,打破垄断将促使竞争市场尽早形成。我国现阶段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的分拆重组对电力产业引入竞争是一个很大的推动,但是离最终建立市场体系的目标相差甚远。输、配、售三个环节没有分开,仍然是采取垄断的单一购电模式,竞争格局依然不能真正形成。发、输、配、售四个环节必须同时完成,发电和售电环节要形成竞争,必然要求输、配电环节提供公平、无歧视的普遍服务,这就对其产生了规制的需求;也因为输、配电环节的自然垄断特性,只有对其采取适当的规制,才能确保其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发电、售电环节竞争的需要。电力改革要实现最终目标,其必然的发展趋势是: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输、配环节和非自然垄断性质的发、售环节分开;在发、售环节引入竞争;对网络特性的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输电、配电环节进行规制。
(二)电力行业要消除行政垄断和政企不分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不能把电力行业的一切弊端统统归结为垄断因素。从市场结构来看,电力行业是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从所有制角度看,电力行业又多是典型的国有独资企业。暴露出效率低下、差别价格、价外收费、强制搭售、服务质量差等垄断行为,但这些都不能完全归罪于单纯的垄断因素。应该说,垄断行为是个综合症,绝大多数都应该属于行政垄断、政企不分的结果,即垄断行为依托的是行政特权,是计划经济的惯性和官商作风的产物。对电力行业而言,真正的症结还得从产权角度去分析,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内部管理乏力,这些问题都不是靠简单的分拆和强化竞争的办法就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的。所以要深化电力行业改革,必须要打破行政垄断,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失去了政府的保护,电力行业即使没有竞争的外在压力,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也会自觉投入到竞争的行列之中。
电力行业非常注重系统的安全性和及时响应,目前人工智能主要用于态势感知和辅助决策等领域,并逐步在营销...
电力工程论文:电力工程合同管理的风险和对策 随着电建市场的逐步放开,加强对电建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已成...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浅析 【摘要】当今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而...
电力企业工程论文: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论文 1 我国电力工程管理模式概述 1.1 监理模式 我国推行的监理模式是...
电力安全论文:电力科学发展观征文-安全管理的科学发展观调查和思考 摘要:安全工作关系民生大计,是一切...
电力工程基础论文:浅析基础电力工程规划 摘要:电能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形式之一,随着用户对电能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