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电力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24 03:30: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电力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电力管理论文

电力管理论文:探析信息技术在电力运行管理中应用的论文

【摘 要】安全问题是电力变电运行的咽喉,随着信息管理技术在变电运行中的应用,先进的安全不仅包括物理安全,也涉及到了由互联网带来的各种来自外界的侵犯,如果电力系统被利用或是遭到攻击,将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有效的提高信息管理技术在电力变电运行中的应用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信息管理 电力变电 安全性

1.信息管理概念

信息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满足组织要求、解决组织环境问题而开发、规划、集成、控制、利用信息资源,以提高信息利用率,使信息效用价值最大化的一种实现的一种战略管理。

2.电力信息化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更趋向于科学性、实用性、安全性以及效益性,电力企业开发了一系列企业管理和经济运行有关的应用系统,目的在于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益以及信息系统的实际使用效果。电能可以瞬间完成发电、输电、配电直到用电,电力的生产和使用具有连续性、等量以及同时的特点,要想确保电力的安全生产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生产,必须要根据调度指令对电力系统的所有环节瞬时作出反应,电力系统的控制中心、调度中心要同时对发电、配电、输电以及用电的各种数据进行全面掌握,并及时地分析、调度和处理,对生产运行进行科学的安排,要及时的处理大而广、纷繁复杂的信息量,这使得信息处理工作面临着一定的挑战。而信息管理技术的出现正好为信息的处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结合了GIS技术,能实现多源数据的迅速整合,便于电力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可以综合管理大量的属性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可以为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结合了网络技术,更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促进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电力信息的共享,有利于电力系统信息管理更加的透明。电力系统涉及到了十分广泛的地理区域,需要多个部门对同一图层进行编辑,传统的GIS图层数据不支持多用并发操作,只适合单用户使用,它采用的是文件格式,采用文件服务器的方式来共享图层,若不进行特殊处理,多用户同时更新同一图层文件时就会发生冲突。而新型的ORDBMS技术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不会发生共享冲突,它采用的是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可以集中式管理地理属性数据和信息空间数据,支持版本管理以及并发操作,还支持完全数据库存储模式,能够解决数据安全机制、存储管理大量的数据、数据完整性以及多用户编辑等方面的问题。

1.先进性和开放性

数据仓库技术使数据有了更加广泛的来源,便于使用,方便与MIS等系统接口,系统的构造和Internet模式进行了结合,应有前景良好。

2.实用性强

信息管理技术有利于变电运行中二次部分各类数据源的共享和使用,尤其是对于变电保护技术工作人员来说,有利于提高系统分析和数据统计的工作效率,有利于提高保护运行水平。

3.可靠性高,易于维护和升级

方法库和数据仓库的采用使得整个信息管理系统运行集中于网络中心规则库和数据库,不再在各级用户之间分散可靠性,即使其中一个客户的工作站突然损坏了,也不会对系统其他部分的性能造成影响,并且很容易恢复,软件开发人员只需改变方法库就可以进行升级换代,既方便又快捷。

1.安全技术策略

为了确保信息的安全,采取的必不可少的安全技术措施有:1)病毒防护技术。应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统一管理计算机病毒库的升级分发以及病毒的预防、检测等环节,应该采取全面的防病毒策略应用于信息系统的各个环节,有效的防治和避免受到病毒的侵害;2)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主要用于隔离信任网络与非信任网络,它的检查方式是通过单一集中的安全检查点,强制实施安全策略来实现,避免非法存取和访问重要的信息资源;3)数据与系统备份技术。电力企业必须制定数据备份策略,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备份,按照重要程度划分数据备份等级,建立企业数据备份中心,采用灾难恢复技术来备份应用系统以及关键业务的数据,并制定详细的数据库故障恢复预案以及应用数据库备份,并定期的进行预演,以防止在数据遭到破坏或是系统崩溃时能够及时的修复,从而使信息系统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和可用性;4)安全审计技术。在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安全设施不断完善的背景下,电气企业应该引进集中智能的安全审计系统,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来自动统一审计网络设备日志、业务应用系统运行日志、操作系统运行日志以及安全设施运行日志等,迅速自动的对系统安全事件进行分析,安全管理系统的运行。另外建立信息安全身份认证体系以及虚拟局域网技术也十分重要。

2.组织管理策略

组织管理措施以及技术措施统一在信息安全的范畴之内,由于管理方面的原因为造成的计算机安全事件的比重达到了70%以上,所以应采取必要的组织管理策略:1)安全策略和制度。电气企业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方针来指导企业整体的信息安全工作,只有制定统一的、具有指导性的安全策略和制度才能有效的衡量信息的安全,才能形成安全的防护体系以及遵循信息安全制度,只有制定有效的安全策略和制度,才能实现具体化、形式化的法律管理,才能将法规与管理联系在一起,确保信息的安全。2)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电气企业应该组织员工进行培训,普及他们的安全知识,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使他们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并具备基本的安全技能,能够处理常见的安全问题。通过安全培训来提高职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再结合第三方安全技术和产品来提升信息安全保障;3)安全组织和岗位。本着保障企业信息安全的目的,电气企业应该设立独立的信息安全部门来管理企业信息的安全,实行“统一组织、分散管理”的方式来使信息安全部门全面负责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和维护。安全岗位是是根据系统安全需要设立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机构,这个职位主要负责某一个或是几个安全事务,在全企业形成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使各个信息技术部门也能配合和推行信息安全工作。

电力管理论文:电力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摘 要】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同时又是资本密集型企业。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资金管理对于企业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传统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阐述了电力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以及如何全面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提高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 电力; 资金; 集中管理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电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投资规模不断加大,我国电力装机已居世界第二位,电网建设投资也在以每年2 000亿以上的大规模投入。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电力企业的资金管理与使用,对于提高效益、降低风险、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电力企业开展资金精细化管理,使其为自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进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科学管理,是一项积极而有意义的任务。

一、传统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管理的方式粗放,制约企业战略决策

企业集团缺少统一集中的资金管理系统,子公司多头账户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集团各子公司设立的账户少则数百,多则逾千。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有些企业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损失严重。各个子公司、各种业务对资金流动的影响没有形成相关联的完整信息,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搞不清楚下面的情况,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难以作出快速、正确的决策,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资金管理的界面不明晰,造成资源浪费,成本提高

一个集团内部没有统一的资金管理平台和管理界面。部分子公司资金出现缺口,贷款拖欠居高不下,另一些子公司资金沉淀严重,占用不尽合理,资金周转缓慢,企业信用和盈利能力降低,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部分子公司与多家银行的无序合作,使得内部交易体外循环,汇总费用过高。一方面大量闲置资金;另一方面大量向银行贷款,按照20%的资本金贷款方式看,有的企业负债率已超过80%,无形中成为了银行的打工者。

(三)资金管理的监督不力,可能产生较大经营风险

目前,一些电力企业中母公司对子公司、总公司对分公司、公司管理层对各资金运作环境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力的现象,擅自挪用、转移资金等问题存在。尽管设置了一些监督职能,也制定了多种监督制度,但因监督者没有掌握企业财务资金全面情况的必要信息和手段,故而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相当多的企业在重大投资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监督机制不健全,使经营风险大大增加。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之一。如何使电力企业集团的资金循环周转顺畅、高效迅速,是财务管理者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各电力企业为加强资金管理,提高对资金的调控能力和使用效益,逐步实施集中统一管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理财手段,成立资金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的共识。

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具有突出的优势。全面集中管理尤其是资金的全面集中管理,可以充分发挥资金集中优势,有利于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如提高企业集团对成员企业的资金管理能力,增强企业集团的融资能力和信用扩张能力,盘活企业集团的内部资金等。

二、电力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

根据管理的集权与分权程度的不同,以及行业资金运行规律,电力企业资金管理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现金集合库模式

现金集合库是由一组形成上下级联动关系的银行账户和内部结算系统账户及其定义在这一组账户上的资金收付转和相应记账规则组成的。

企业集团及其成员企业均为独立法人时,双方均在商业银行开立实际账户,集团账户交集团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管理,作为结算业务主账户或称一级结算账户,成员企业开立的账户作为二级结算账户,资金在开立的两级结算账户之间由协作的商业银行或者由集团结算中心自己根据需要或约定进行上划和下拨。企业集团在集团结算中心为参加集中结算的成员企业建立对应的内部结算账户,用以记录一、二级结算账户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成员企业从系统外收款时,资金从二级结算账户上划到一级结算账户,集团结算中心增加该二级结算账户所对应的内部结算账户余额;成员企业向系统外付款时,资金从一级结算账户下拨到二级结算账户,集团结算中心减少该二级结算账户所对应的内部结算账户余额;两个成员企业系统内部转账时,集团结算中心增减涉及交易的两个二级结算账户的余额,而资金始终在外部的一级结算账户中未进行任何移动。

(二)集中监控模式

集中监控模式即成员企业定期上报资金调度表或者采用技术手段搭建一个跨银行的资金集中监控平台。企业集团不干预成员企业的资金管理,在资金使用和用途上,给其较大的自主权,使其自主安排流动资金总量,分配不同流动资金所占的比例,自主决定购买与公司经营有关的固定资产。然而,企业集团对成员企业的资金借贷规模和负债比率要实行严格控制,这主要是为了降低成员企业的负债风险和金融风险。成员企业不能私自从外部商业银行借贷,其借贷有两种方式,即从企业集团借贷或者经企业集团批准按计划向商业银行借贷。

(三)预算驱动拨款模式

预算驱动拨款模式是资金集中管理业务中资金收支预算与资金结算的有机结合,它不仅解决了预算对结算的控制问题,也解决了根据资金的不同性质将资金按时、按量自动回拨的问题,提供了从根本上解决因资金集中结算而形成的大量集中的工作问题的可行方法。预算驱动模式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定额管理模式。这是指成员企业在上报资金使用申请时,必须按企业集团统一制定的预算项目填报金额明细用途和具体金额,即一事一单地提交付款

委托书,集团结算中心按预算项目逐笔审批、拨付或受托付款,同时以预算项目为指标监控和考核额度执行情况。在资金计划内,成员企业有权自行安排流动资金,但融资权、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权归企业集团统一控制,资本性支出必须经企业集团审批,超计划的经营性支出必须补报预算。企业集团通过资金定额管理和预算报表控制成员企业的资金变动和财务状况,集团结算中心是资金预算的执行机构。

2.总量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同样要求成员企业在上报资金使用申请时必须按企业集团统一制定的预算项目和预算表格要求填报金额明细用途和具体金额,但集团结算中心对其成员企业采取在一定的时期内控制资金总量的办法管理成员企业的资金。在具体拨付时,按资金预算项目的预算汇总数一笔拨付给成员企业,成员企业可在此总量内自行逐笔安排使用。这种资金管理模式适用于有稳定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经营范围较固定的企业集团。从现有客户的实践经验来看,该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借助于软件系统形成预算驱动结算的自动化流程,大大降低集团结算中心的日常工作量。

资金管理集权和分权的程度是资金管理中的基本策略问题。高度集权的资金控制策略对资金的集中控制和统一调配有利,但不利于发挥成员企业的积极性。成员企业在资金上过分依赖企业集团,若配套措施不到位,可能影响资金的周转速度,影响其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经营品种单一、现金流稳定、有比较固定的上下游资金链,可以优先选用集权程度较高的资金集中管理策略。目前,在各大型电力企业集团中,这几种方式都有所采用,有的更是将几种模式结合起来使用。

三、全面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提高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体系

将企业货币资金由分散管理改为集中管理,首先要成立企业内部资金结算中心,撤销企业所属各单位在外部银行的开户,由结算中心统一在外部银行开户,在结算中心分设收入户和支出户,各项收入进收入户,支出统一由支出户支付;结算中心要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各单位货币资金的动态收支状况,合理调度调剂闲散资金,加速资金循环周转,形成由决策层、管理控制层、核算操作层等自上而下的资金集中管理体系,实现企业对全部货币资金的管理协调、整体监督控制、合理调度调剂,从源头上杜绝“小金库”、资金体外循环,实现货币资金的动态管理,内部资金按需流动、合理配置。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业务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

(二)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作为一种控制机制和制度化的程序,是完善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模式,一个健全的企业预算制度实际上是企业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预算制度完备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进行监督、控制,审计、考核的基本依据。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预算范围要由过去单一的经营资金计划扩大到电力生产经营、基建、投资等全面资金预算,由单一主体资金预算扩大到包括多种经营各单位在内的全方位资金预算,从而真正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预算的编制、分析、考核制度,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收支纳入严格的预算管理程序之中,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科学理财。

(三)加强资金计划管理

正确核定流动资金定额,编制定额流动资金计划,及时组织资金的平衡调度;进行流动资产的清查和盘点,处理积压物资;严格支取和报销制度,从日常活动中资金流动最频繁的源头上控制现金流量。对于资本性支出,建立跟踪机制,加强资金动态管理,积极促进货币资金回笼。规范各部门之间往来资金清算办法,严格划分各类资金的使用途径,尤其对电费收入要实施实时划转,尽量压缩存量资金,促进资金流转顺畅,发挥资金规模效益。不断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作关系,借鉴国外集团公司下属财务公司的运作模式,逐步健全企业资金借入和归还的调控机制。

(四)加快推进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在资金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是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有效载体,也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监督控制的必然选择。财务管理软件的推广使用,不单纯是推广软件本身,更重要的是推广一种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结合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工作,开发使用国际先进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软件,逐步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保障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

(五)强化资金集中管理的监督考核

从公司整体效益出发,建立和完善资金效益管理的考核机制,促使各单位管理目标与公司整体目标的一致。增强财务结算中心的核心地位,保证资金集中管理的权威性。与此同时,逐步摸索预算管理委员会的监督职责,在月底、季底、年底按照签订的内部经营指标对各部门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考核。

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严格监督、考核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强化监督约束机制、使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取得实效的保障。加强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重大经营决策执行情况的过程性审计和监督,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年度预算,对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的投融资、资金流向、财务状况变动等情况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和监控,定期检查,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中的突出问题,并给予纠正和处理。

(六)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资金集中管理水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创新,鼓励实践,不断完善资金管理。加强财务资金管理人员的技术、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对资金使用问题综合分析的能力,提高从业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和回避风险的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推行精益化管理,强调目标细分、任务细分、流程细分,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考核。

总之,加强和改善电力企业财务资金管理是实现管理创新,推动企业管理工作上水平、上台阶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规范的迫切需要。只有真正建立和完善财务资金管理的运行机制和信息网络,集中管理,动态监控,调剂余缺,盘活沉淀,才能进一步增强集团对下属单位的财务监控力度,促进货币资金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本运营效能,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电力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高压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

1、前言

高压输变电工程由于社会需求的不断提升,建设规模日益扩大,使得电网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难度不断提高。其施工方案、组织和工程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在管理工作中采用各种先进的管理工艺和方法让管理更加准确有效,对成本与时间的整体控制更加的合理,这对于提高施工进度、增加施工效益、降低施工投入成本和加强管理者的科学管理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电力工程是一项劳动密集型模式,因此施工管理的主要难点就在于资源密集、专业众多、技术专业、施工复杂、资金密集等,在实际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设计、设备和材料的影响,使得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着多种问题与不足,需要在工程施工管理中进行良好全面控制,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益能够满足要求。

2、高压输电线路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高压输电线路工程质量要求比过去更加的严格规范。而输电线路工程作为一项多工种、多专业、多环节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基础工程、测量工程、土方施工成、架线工程、搭杆工程等多种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只有严格有效的确保这几部分的施工质量,才能够保证施工的进度与质量,进而保证高压输电线路的施工质量。

针对目前高压输电线路施工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施工单位应当结合现有的规章和制度进行全面控制,明确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权力,做到责任到人,明确规范各方面的管理原则和要求,使得具体管理规范和措施能够满足施工要求,同时对员工的施工规范和管理意识有着良好的提高。

2.1施工管理原则和要求

施工单位需建立健全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项目负责人、各施工队队长等管理人员的责任,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以保证能顺利进行安全管理工作,施工企业应确定“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把预防控制工作作为安全施工管理的重点工作来抓,尽可能的堵塞管理漏洞,防止不安全施工。

2.2高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的方法措施

根据此前确定的施工管理原则,企业可根据以下几点具体的管理措施进行有效的安全施工管理:

(1)各施工单位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自身的建设总体目标,在高压输电线路施工期确立明确的安全施工目标,并根据所制定的目标进行层层细化,使得各级人员都有自己明确的安全目标,并以此目标作为其考核的重要标准,以保证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进行施工。

(2)依照《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有关规定,施工单位需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保证体系,根据此前制定好的安全目标,层层细化,落实到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细微步骤中,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文件,在施工过程中落实专门人员进行填写,以便监察人员抽查调研,保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得到贯彻落实。同时选举出来的各级相应责任人,必须认真仔细落实其对应的安全施工责任,在源头上做到“安全第一,重在预防”。

3、高压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高压输电线路基础施工

所谓的基础,是指高压输电线路杆塔地下部分的总体。它能够承受高压输电线路杆塔的荷重并将其传递给周围的地基,起到稳固高压输电线路的目的。基础施工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对高压输电线路的运行安全造成影响。高压输电线路施工中一般采用板式基础,阶梯基础、掏挖基础、岩石基础、斜插基础及桩基础等多种基础形式。为了有效控制基础施工的质量,应针对不同的基础形式所具有的不同技术要求及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

3.1.1掏挖基础施工

直接将混凝土浇筑在掏挖成型的土坯中,即可形成掏挖基础。掏挖基础的特点是其承载充分利用了原状土的机剪强度。因此,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图尺寸进行开挖,尽量避免对基坑周边原状土的扰动。在基坑施工完成后,为避免基坑裸露时间太长而造成坍塌,需要立即进行}昆凝土浇灌。此外,施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一旦发现孔壁有坍塌迹象,应立即停止施工。

3.1.2阶梯基础施工

阶梯基础具有施工难度小、工艺简单等特点。要注意在开挖施工过程中,以防降低地基土的承载力,应尽量避免扰动到基底原状。由于高压输电线路穿越地区地形地貌复杂,经常会遇到如较塑状态的粉质粘土等容易塌方的较差土质。此时,应根据现场具体的土质情况,合理放坡,并采用基坑土堆放在离基坑较远处、做好基坑开挖和混凝土浇制过程的排水施工、基坑附近严禁堆土、校核L(基础中心至坡边的距离)是否满足要求,是否能按要求降基等基坑支护措施,以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3.2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施工

高压输电线路的杆塔施工一般可分为整体组立施工和分解组立施工。其中,整体组立杆塔时,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要求应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分解组立杆塔时,对混凝土抗压强度要求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70~/o。在施工过程中,还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1)在杆塔的起吊设备、绳索规格、起吊方案的选择及起吊现场的布置等方面必须要符合相关的起吊技术标准要求。此外,为防止车位不合理造成起吊困难,起吊杆塔前要根据现场情况合理地选择吊车车位。(2为防止钢管杆在起吊过程中脱节,在钢管杆整体起吊前,应检查其每段之间的插接长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在插接部位预先做好保护措施。(3)在杆塔起吊过程中,要缓慢转杆,防止杆塔突然倾倒。为防止杆塔一侧受力后有些部件会变形损坏,在必要时要采用双吊点同时起吊。起吊的吊点位置应与设计图纸上所标注的位置一致,不能擅自更改。(4)在组立杆塔过程中若遇到特殊情况,如组立角钢塔时发现杆件加工尺寸误差太大,无法正常安装,就必须与铁塔加工单位联系更换。

4、结语

工程施工管理的目标应当全面贯彻“节约投资、提高效益”的原则。输电线路作为供电企业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电力工业的大动脉。对于“大动脉”的质量,关系到整个电力工程的成败,也与我国的国民经济息息相关,做好输电线路的施工技术管理,不但保证了输电线路的健康运行,同时也保证了整个电力工程的质量。

电力管理论文:对我国电力企业物流管理改革的思考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化,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也被纳入了市场化的范畴,进行着一系列适应市场与竞争的改革。而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作为企业价值链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企业的运营成本有着重大的影响,有时候直接关系着电力企业经营成本的高低。所以,对于电力企业来讲,在物流管理中运用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方法与手段,降低物流运营成本,提高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是保证电力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电力企业总体运营效益的重要途径。

一、电力企业物流管理内涵及成本分析

(一)电力企业物流管理内涵分析

在电力企业中,电力物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它是为了电力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能够满足终端电力用户的需求而设置,在管理方面要求达到从发电到终端用户各流程服务的全过程的低成本、高效率等运营。具体来讲,它有着下面的一些内涵:

首先,从电力物流的产品特性方面来看,它并不是一种有形的物体,而是一个管理的过程。其中涉及到了电力的发电、输电、配电以及销售等流程。

其次,从其涉及的范围来看,电力企业物流管理涉及面广,并且在管理中作用于电力的各个环节,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进行电力市场的建设,实现区域内的联网以及在整个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其竞争能力。

最后,在其管理的目的来看,主要是用最低的成本创造最高的客户价值。也就是在整个物流的管理过程中需要降低整个流程的运营成本,从而增加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电力企业物流管理成本分析

对电力企业来讲,在其电力生产建设成本中,物流成本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并且也直接对电力企业的运营产生影响。一般来讲,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围绕着财务、生产、供应这三个基本的只能展开。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物流管理的成本主要分为下面的两大类:

第一,显性物流成本。包括电力产品的运输费用、仓储费用、装卸费用、保险费用以及一些环保费用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工作人员的一些成本,即工资、奖金等等。

第二,隐形物流成本。隐形物流成本是相对于显性物流成本而言的,主要是指物流管理中的一些存货的资金成本,其中主要包括存货产生的利息,机会成本,损耗等;订单处理成本,包括订单的合约、洽谈、传真电话等费用;信息系统成本,包括信息购置的费用,维护的费用等;以及缺货成本等。

二、我国电力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分析

在我国的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中,其主要的管理模式有三个阶段,分别如下所讲:

(一)第一个阶段——电力企业物资科管理模式

在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中,最早的模式是物资科管理模式。物资科是电力企业物流管理的归属单位,作为一个物流管理科室,它不具有物资独立采购权以及财务核算权,仅仅只是一个物流单独的管理的科室。也就是说,在最早的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中,采购、财务核算与物资的管理是相互独立的,物资科只需要进行需求计划的汇总,采购计划的上报以及进行物资仓库的管理工作。

(二)第二个阶段——物资公司管理模式

物资公司管理模式是在电力体制不断的改革与深化中出现的,这个阶段的物流管理实行的是主辅分离,人员分流的管理方式。虽然说与电力企业电网运行密切相关的一些部门,比如说生产技术部、调度部、安监部以及试修部还在电力企业的统一管理之中,但是像物资科等这样的附属部门则被分离了出来,开始了自负盈亏的历程。在这样的一个管理模式之下,物资科被分离出来,成立了物资公司,它可以在财务方面自行核算,并且拥有了独立采购的权利,也就是说整个物资管理的权限开始加大。但是在其管理中还是由于管理混乱等问题,给电力公司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三)第三个阶段——物流中心管理模式

通过第二个阶段的物流管理改革,虽然说让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体系得到了简化,但是也存在着各种管理方面的弊端。所以为了提高电力系统的资源利用率,降低物流管理成本,物流中心管理模式也就应用而生。这种管理模式是一种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往往省局物流中心会对下级的物流进行统一的宏观调配,取消了原来的物资公司销售模式,大大地提高了物流管理的水平。

三、我国电力企业物流管理改革优化

在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中,进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手段与方法的应用,一方面能够大力的降低电力企业在建设生产中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对电力企业来讲,进行物流管理的改革与优化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具体的改革优化措施:

(一)进行物流业务流程重组

在电力企业物流管理的改革中,首先要做好物流业务流程的重组。其中要以服务为主体理念,以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为依据,根据消费者需求的订单,进行整个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塑造。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要节约服务的成本,维护服务的稳定性,保证服务的质量,并且在整个流程之中还需要进行价值大小的分辨,留下价值大的流程,对于那些价值小的流程要进行缩减或者是外包处理,从而在达到服务客户的基础上提高整个物流管理的水平。

(二)进行物流组织系统整合

进行物流组织系统的整合,是优化电力企业物流管理的关键。在进行组织系统的整合中,优化物流的输入、流转、输出以及相应的一些信息流的流动构成,建立完善的电力建设、发电、配电等供应链,逐步形成电力企业物流管理的一体化系统,从而达到电力企业物流管理整个组织系统的优化。

(三)加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化的管理与低成本管理是相伴而生的。所以在电力系统的物流管理中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对物流进行信息化 的管理,也是其改革的一个重点方向。在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中进行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通过对上下游的信息反馈来提高整个电力物流供应链的协调性以及有效性,使得整个物流系统趋向最优化管理,这也是电力企业提高其运营效益,降低物流管理成本的一个关键的措施。

电力管理论文:集成管理思想的电力物资采购的问题和策略

1引言

从生产物流的角度来说,生产计划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主要依据,生产作业计划是企业的具体执行计划,是生产物流满足生产需求的关键依据。作为生产管理领域当今最流行的先进管理思想与方式,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e Resource Planning,MRPⅡ)、准时制生产(Just in Time,JIT)以及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TOC)等理论为生产作业计划制订提供了较好的方法,但从系统假设、计划控制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来说,其仍存在不足之处。

由于上述几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了对几种方法的改进模式,例如Johnny等[1]对JIT和MRPⅡ两者相结合,提出改进的生产作业计划与控制模式框架。在实际应用中,有学者提出了JIT和MRP[2][3]以及TOC与MRPⅡ的具体集成方案[4]。张凡[5]对三种生产管理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陈建华等[6]将三者结合起来,形成集成化生产管理模式。

上述三种生产计划管理模型主要应用在生产物流中,而电力物资管理既有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又具备物流管理的一般性,本文通过借鉴生产物流的计划管理模式,通过对比三者的优缺点及各自的适应性,同时对三者基本思想加以整合,构建TOC、 MRP以及JIT相结合的集成化物资采购计划与控制模型,与电力物资采购模式相结合,对现有的电力物资采购管理模式进行优化。

2集成背景和基本思路

21集成背景

电力物资需求管理的主要模式分年度物资需求计划、批次物资需求计划两种实施模式。省公司计划发展部制订电网规划,按照时序将项目的前期工作计划、建设周期细化到各年度,已完成前期工作的项目可进入项目储备,具备列入年度投资计划的条件,形成里程碑计划,作为计划编制基础。公司项目主管部门根据年度里程碑计划中的项目投资、建设安排,将相应的项目物资采购需求形成下一年度物资需求计划,批次物资需求计划的提出需严格基于年度物资需求计划。

年度物资需求计划制订后由物资部结合公司采购战略、经济发展趋势、产能情况、历史数据、价格走势等,对年度物资需求计划进行分析预测,提出公司年度物资采购方案建议。物资需求单位根据年度物资需求计划和年度物资采购批次安排,在每批次内提报的物资需求计划形成月度物资需求计划,其为正式实施招标采购的物资需求计划。月度物资采购计划管理,由地、市公司编制,省公司汇总并审核,审核通过后报总部物资供应公司审核物资采购计划,审核通过后提交到总部物资部审核。经总部计划、招标审查会专家审核通过后实施采购。

22集成思路及集成化的计划与控制模型

对MRPⅡ、TOC与JIT各自优缺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三者的侧重点和适用环境不同,并在追求目标、计划展开方式、物料需求以及能力控制存在诸多不同点,但并非完全对立,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通过取其长处,实现三者优势互补,与电力物资采购管理模式相结合,定能更好地实行物资计划与控制的职能。

基于电网物资的采购流程和特点,建立如下集成电力物资管理模型,如图2所示。

首先,物资需求计划的制订采用的是MRP思想,通过物资需求预测,经分类汇总、综合平衡审批后形成公司年度物资需求计划,并作为电力物资管理的主要依据,用于制订公司年度采购策略,并进一步确定采购模式及采购方式等具体信息,为月度物资需求计划的制订做好准备工作。

其次,月度物资需求计划制订后,除将物资采购方案进行分配,还要考虑到采购方案的可执行性,作为采购计划的执行方,制订瓶颈平衡计划,对瓶颈资源进行调整,并考虑库存情况,对物资需求计划进行修正。

瓶颈资源平衡结束后,进行电力物资需求计划的制订。由于电力物资供应具有不确定性,除要考虑采购计划的执行外,为避免因物资采购延迟而对项目生产计划执行造成的影响,还要考虑项目部门的物资需求,根据项目实施进度、物资变动情况做出基本调整。物资供应公司应实时对项目物资需求信息进行了解,对已到货物资实施优先生产,对计划期内无法到货的物资向上层的月度物资采购计划及时反馈,对月度物资采购计划进行调整。

最后,将JIT采购管理模式应用到电力物资现场管理中,结合对关键资源的调度,实现对电力物资管理的实时供应,满足电力物资实时供应的要求。

3结论

电力物资采购管理是保证电网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环节,通过三者集成思想,将MRPⅡ计划的优势应用到电力物资计划管理的制订这一层次,TOC及时调整瓶颈资源,并运用JIT保证项目类物资的及时供货,将三者有效融合,对电力物资采购模式的短板进行改造,才能从整体上优化整个采购管理模型。

电力管理论文: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探讨

【摘 要】 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不仅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而且还面临着市场化竞争带来的运营风险。本文从电力企业的角度出发,对存在于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财务风险进行论述,并提出了应对、防范和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 电力企业; 财务风险; 风险控制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财务收益与目标财务收益发生背离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例如由负债引起的,因为借入资金而增加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电力企业作为特大型中央企业,以建设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电力保障的基本使命,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但是电力企业长期处于国家垄断经营,依靠国家计划和优惠政策来配置生产要素,发展靠国家、效益靠政策的机制,缺乏应对市场经济中财务风险的能力。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电力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遇到的财务风险管理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加强和完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是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前提。

一、电力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政策性风险

政策性风险是指政府出台的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各项财政和金融政策。电力企业作为特大型中央企业,其经营发展形势和国家政策的制定有密切关系。由于电力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放在第一位的,它必须以满足国民经济整体利益为出发点,这样必然面临政策性层面的财务风险。例如电价政策风险。在电网企业当中,有“电价是电网企业的生命线”一说。电网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每年要投入巨大的资金进行电网的建设与改造,但是作为企业,效益始终是第一位的,电价政策就是电网企业的效益源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任何企业都不能可持续地发展,财务指标也面临恶化的风险。

(二)投融资风险

1.投资风险。电力作为投资规模最大的行业,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状态,目前投资规模都在千亿以上。其中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在政策的要求下进行大规模基建投资,但是作为企业经营,对于有些投资项目的审批要充分考虑投资的合理收益、融资的及时稳定回收以及投资风险的合理控制。如果没有制定整体投资战略和行业规划,也没有明确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导向,投资随意性很大,一些投资存在短期行为,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2.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筹资活动而引起的收益不确定性以及到期不能偿付本息的风险。电力企业属于高投入的技术密集型企业,电网建设投资规模大,设备更新较快,解决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由于电网投资等因素导致的电力企业普遍存在的高负债率,给企业带来了巨额的债务风险。这虽然与国家宏观政策密切相关,但最终偿还债务是要落实在电力企业。为此电力企业要在争取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加强经营管理,堵塞漏洞,力争将因偿还债务导致的不容乐观的财务状况可能产生的风险降至最低程度。

(三)内部控制风险

内部控制风险是指企业内部控制措施不到位使得控制机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而造成的风险。具体表述为在对有效管理的内部牵制制度、合法的财务收支活动、资金和材料的充分效能发挥以及最大利益回报。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管理机制,设计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和职务分工,以及明晰的标准化业务处理程序,将为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性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四)信息化风险

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国网推出了“SG186”信息化战略,其中实施ERP系统是核心的组成部分,企业财务管理的方式和理念将迎来全新的改变。ERP系统即企业资源管理计划信息系统,将整个公司的生产、运营和管理以业务流程为导向,以财务管理为主线,建设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覆盖公司各个方面的大型专业数据库,形成集中、高效、统一的管理机制。整个系统的规划、建设和实施的好坏,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是巨大的。

(五)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因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产生的现象所导致危害经济活动,物质生产或生命安全的风险。如地震,水灾,火灾,风灾,雹灾,冻灾,旱灾,虫灾以及各种瘟疫等自然现象。电力企>!

二、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和建议

(一)政策性风险的应对

电力企业作为国家骨干企业,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在贯彻国家方针政策方面责无旁贷。对于政策性风险电力企业虽然无法左右,但可以积极应对,争取享受有利政策。

1.分析企业自身发展状况,争取有利政策。如电价政策,从2003年6月《电价改革方案》出台,到《上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输配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和《

销售电价管理暂行办法》的相继颁布,建立了独立规范的输配电价机制。输配电价承担了整个电网企业建设、发展的全部成本和费用,这就要求电力企业要充分了解自我发展状况,找出有待完善的方面和环节,积极向国家争取有利政策;同时要着力改变自身的成本结构,降低成本和消耗,优化电价结构,抵消政策带来的风险。

2.充分享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如财税发[1999]90号,“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政策。电力企业作为投资的重点行业,每年的设备投资在100亿以上,如果能充分利用上述政策,将为企业带来税后几十亿的利润。

(二)投融资风险的应对

1.建立项目投资风险监督机制,完善投资效益评价制度,确保电网发展规划与投资紧密结合。具体做法就是将电网建设规划与投资规划紧密结合,建立投资管理的长效机制,在投资效益分析和电网规划的基础上确立企业的长期投资规划。即在进行电网前期规划时,除了考虑市场、负荷增加、未来经济发展等因素外,更要考虑市场是否优良,未来用户的电价结构如何,以及未来经济发展是否符合国家宏观政策引导的方向,并根据上述因素对投资项目进行详细的测算,结合未来用户的生产经营周期、产品性质、市场情况对投资资金的回收期进行详尽测算,保证投入的资金能够收回,规避投资风险。同时重视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增加投资回收内容。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超过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增加;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小于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减少。同时也要考虑投入货币的时间价值,即要增加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指标并进行评价。

2.建立科学的融资方案,减少融资成本,避免企业的融资风险。在公司内部可通过电力财务公司,集中所属单位的分散资金,形成规模优势,实现内部资金调剂,将部分沉淀资金用于电网建设,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电网集团企业还可运用发放委托贷款、提前归还借款、用存量资金垫付工程款、融资租赁、发行债券等多种运作手段,调整资金配置结构以降低存量、增加流转、提高资金收益。

对外融资,可采用银团贷款,引入银行竞标制度,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以争取获得最优惠贷款,降低融资成本;电网企业还可充分利用资金信托这一融资方式,即信托投资公司根据电网企业的资金需求,通过向社会推介资金信托计划,集合社会闲散资金,为电网建设项目提供借贷资金。电网企业可以根据项目的建设期与回报期,通过与信托投资公司协商,设立各种组合计划,在利率、还款方式、期限等方面灵活掌握,最大幅度地降低融资成本,减少资金风险。

(三)内部控制风险的应对

1.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即五种职务相分离制度: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业务经办职务与审核监督职务相分离;业务经办职务与会计记录相分离;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相分离;业务经办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

2.树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意识。为防范规避内部控制风险,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在企业全员中树立风险意识。它包括:风险辨识,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风险分析,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风险评价,评估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风险的价值等。同时企业应对风险管理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实施风险辨识、分析、评价,以便对新的风险和原有风险的变化重新评估。

3.加强人员素质的培养,更好地适应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现代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人员的素质有了高的要求,只掌握单一的会计核算技能,远不能满足财务管理的要求。财务部门是企业的核心管理部门,同各个部门的管理密不可分,同时也承担着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任务。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大大突破了财务会计的工作范畴,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同时也是市场营销、法律咨询、规划发展、信息管理、设备采购、安全生产等多方面知识的融合,没有相应的知识支持,内部控制不可能完全到位。培养和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之能更好地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履行本质工作,减少内部控制风险。

(四)信息化风险的应对

随着ERP系统的实施,建立标准化业务流程,统一财务标准,建设会计核算、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分析与评价等核心应用模块,实现公司业务与财务信息实时共享,提升财务的主动控制和决策支持能力,为实现财务管理现代化提供支撑。对信息化风险的应对措施如下。

1.建立安全防护体系。网络与信息安全全面纳入安全生产体系。落实安全评估制度和等级保护制度。建设网络信任体系和应急机制。建立多层次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防御系统,建设从设备安全到用户安全的整体安全防护体系,实现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可控、能控、在控。

2.建立标准规范体系。完成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安全、评价等方面的标准,为实现信息系统的标准化设计、开发、运维与管理奠定基础。建立公司信息化标准体系库,实现标准的动态维护、管理与查询。

3.建立评价考核体系。按照公司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信息化同业对标,丰富对标内容和形式,完善评价指标库,推广信息化最佳业务实践,将信息化工作逐步纳入公司的业绩考核体系,形成激励机制,实现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

4.建立人才队伍体系。按照公司“十一五”教育培训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公司“1551”人才培养计划,建设信息化管理、建设、运行维护和应用四支队伍,培养专家和管理咨询人才;加强信息技术及应用交流,建立在岗信息技术人员培训制度,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

(五)自然风险的应对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而电网又是多层次大范围布局,这些因素决定了电网企业属于风险密集型行业。如由冰雪、地震、洪水和暴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电网崩溃、大面积停电等事故也屡见不鲜。应对自然风险的举措有:

1.基于自然风险防范,确定全面预防目标。“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电力生产和建设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贯穿于各级电力企业的生产过程。其特点是以经验总结为依据,制定可能发生自然灾害的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恢复等措施,确保电力生产的安全稳定运行。其中风险管理重点在于超前预防,即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就对工作环境和场所中可能产生的事故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查预测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力争将可能的事故消除在产生之前。

2.超前规划,合理转移自然风险损失。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将风险降至最低水平,可寻求转移自然风险损失的办法。例如,为电网资产投保,合理规划资产投保范围和条款,尽可能以最小的成本,转移部分风险损失。 保险不仅能够帮助受灾企业及时恢复生产,而且能够促进电网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人拥有为大量类似企业服务的经验,掌握了大量的同质标的风险数据资料,在风险识别、评估、制定风险管理方案等各个方面,保险业的介入都对电网风险管理不无裨益。特别是在电网的防灾防损过程中,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人可以凭借其掌握的历史经验数据和与社会其他机构建立起来的良好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大灾预警、防灾防损建议和企业投保方案建议,从而促使企业的风险管理措施更加完善和有效。

电力管理论文:电力市场开拓以及营销管理的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用电需求也出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同时,电力企业逐渐走向市场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开拓电力市场,提高营销管理水平是每个电力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但由于制度、人员等因素制约,当前电力市场开拓及营销管理存在不足,对电力企业运营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下面将分析存在的这些问题,并就电力市场开拓及营销管理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一、电力市场开拓及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相关制度不完善、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当前电力企业市场开拓及营销管理中仍有不足之处,对电力企业运营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节能环保意识不强

产品研发、能源利用方面缺乏有效措施,对环境可能造成一定污染与破坏。管理部门宣传工作不到位,企业员工节能环保意识不足,影响电力企业运营效益的提高。

(二)电力科技创新不足

电力企业产品研发、生产等方面的科技创新不足,资金不到位,阻碍电力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对电力企业安全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也带来负面影响。为此,今后应该改变这种情况,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电力企业技术创新与发展。

(三)服务意识比较缺乏

工作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较低,对产品和服务的宣传不够,售后服务工作不到位等,降低了电力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满意度,影响了电力企业更好地运营和发展。

(四)营销管理体系不完善

未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营销管理体系,制约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导致很多工作缺乏完善的制度约束,难以调动工作人员的热情。影响电力企业的市场开拓及营销管理。

二、电力市场开拓的对策

电力市场开拓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应该从产品质量、科技创新、服务水平等方面采取措施。以便赢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更好地开拓电力市场。

(一)提高产品的节能环保性能

环境问题为人们所普遍关注,为了更好地拓展市场,电力企业要提高节能环保意识,将环保作为核心主题,从而赢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首先要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产品研发、能源利用时尽量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让每个员工都树立节能环保意识,提高广大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使之追求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只有这样,电力企业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电力企业应该注重产品研发,改善产品使用性能,提高产品性价比,以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注重电力科技创新

电力企业要加大资金投入,注重科技创新,促进产品性能提升,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从而更好地开拓市场。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政府政策优惠,推动核心技术革新。提高技术研发力度,确保产品性能和质量的提高。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更好地推动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确保产品安全,推动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服务水平并丰富营销策略

在市场拓展方面,电力企业要注重营销手段创新,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电力企业要提高整体服务意识,将满足顾客需要作为重要目标,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电力企业的有效运行和发展。在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时,要全面落实和执行相关理念,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实现电力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共赢。电力企业在产品销售时,要注重丰富营销策略,综合应用现场营销、电话营销、网络营销等多种模式,向客户全面介绍产品性能,完善服务体系,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让消费者更多地接受电力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

三、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的对策

为提高营销管理水平,促进电力企业的运营和发展,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完善营销管理结构体系

建立完善的营销管理体系,在电力企业内部实现产品生产、销售、服务等一体化管理,促进营销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可以在电力企业内部建立客服中心,将电力企业电网调度、管理、电力产品销售、企业整体服务等串联起来,促进客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功能,确保工作人员严格遵循规章制度,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要根据产品和服务的特点,结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制定和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广大消费者的满意度,使之更加乐意接受电力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另外,要确保电力企业相关资料的完整,包括设备性能介绍、电费收费单、会计资料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统一管理,促进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确保电力企业更好地运营和发展。

(二)拓展营销思路并实现营销创新

电力企业在改革背景下,其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企业用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为拓展市场,赢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电力企业必须拓展营销思路,实现市场营销创新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例如,遵循政府各项规定。以节能环保为工作指导方针。综合应用网络营销、现场营销、电话营销、终端营销等方式。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赢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促进营销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拓展市场,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

(三)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

分析

市场动态,坚持产品和服务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重视市场调查和用户需求分析。分析市场动态。从市场需求决定产品生产规模,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提高顾客满意度,并开拓新的市场,扩大电力企业产品市场的占有份额。根据不同区域和顾客需求的差异,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合理确定产品价格,采用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刺激消费,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四)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重视电力企业基础设施建设,采购先进设备,提高设备运营效率,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对原有旧设备要改造和维修,促进工作效率提高。注重设备运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重视设备日常运行与维护,促进设备运行效率的提高。重视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完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对电力营销进行全过程监控。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和应对,确保系统有效运行,促进管理水平提高。

(五)提高安全系数并坚持与时俱进

重视电网改造和日常检修,及时处理存在的隐患,确保电力企业各种产品安全,提高产品安全系数。在电力网络架构重组过程中,要重视先进技术应用,促进服务水平提高,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根据电力企业的运营实际情况,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检修制度,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对电力故障及时排除和处理,确保各项设备正常运行,提高用户满意度,促进电力产品营销。还要坚持与时俱进,注重产品的更新和换代,重视科技创新,紧跟时代步伐,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实现生产、销售、管理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提高对市场的适应性,形成独特的营销模式。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推动电力企业更好地运营和发展。

(六)提高服务意识并塑造品牌形象

电力企业工作人员要正确定位自己,树立优质服务理念,为广大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得到客户认可。增强自身营销意识,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重视电网改造和建设,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注重通过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塑造企业品牌形象,严格履行对社会和顾客的各项承诺,做好电力企业的形象宣传工作。通过报纸、网络、电视、杂志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对电力企业的品牌宣传工作,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树立品牌形象,推动电力企业更好地运营和发展。

总之。市场开拓和营销管理是电力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日常工作中,电力企业应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从而更好地开拓电力市场,提高营销管理水平,以优质的服务满足广大客户需要,推动电力企业运行发展,提高电力企业的综合效益。

电力管理论文:电力营销管理信息化措施的探讨

引言

在信息化时代潮流的影响下,电力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电力企业想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发展的趋势,只有不断创新,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的电力营销体系,通过信息化网络来做到电力营销管理的信息化。如何实现电力营销管理的信息化成为了工作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此进行讨论分析。

1.信息化是电力营销管理的必由之路

营销业务及管理的信息化,不仅是当前电网营销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核心,而且是电网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是实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长期以来,电力系统一直存有“以生产为驱动、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即使在政企分开、转制成为企业后,也未能真正转变这套计划经济传统思维和价值观念,其明显的标,志是,电力系统长期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概念,而习惯性地推行“三电”式的,以企业为中心的用电管理。

随着农网改造的完成和农电体制改革的深入,供电企业遇到了新的难题,正在从过去以生产和调度为主的生产型向以用电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型战略转变。

要解决上述困难,做到服务质量好、水平高,运作成本低、效率高,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就必须进行持续的管理变革。持续管理变革的目的是实现优质、高效的流程化运作,确保从客户需求端出发、到满足客户需求端去的所谓“端到端”的优质服务,才能实现真正的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才能做到同行运作水平最佳,运作成本最低。因为标准化的模式与标准化的流程是提高效率、减少人力的基础。信息越快捷、越准确,管理的层次就越少,成本就越低。而所有这些,都必须有现代信息化技术支撑。信息化技术支撑不仅是高效的流程化运作的平台,同时也是建立流程化组织支撑的依据。为此,必须通过营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推动持续的管理变革。

2.电力营销信息化的主要实现途径

2.1技术创新

信息化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管理目标的必要的手段和工具,单纯从技术方面求新从来不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我们也不倡导盲目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关键是要贴近客户的实际需求,结合电力营销业务的特点。

2.2管理创新

传统的管理变革,让企业效能提高10%就已经很困难,而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使得企业管理效率提高100%以上成为可能。信息系统建设要遵循“流程从属模式、模式决定流程,模式从属战略、战略决定模式”的重组原则,采取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策略与方法,对营销的核心流程进行深入的分析重组。信息系统归根到底只是工具和手段,其作用和目的是支撑营销管理创新和信息化目标的顺利实现,信息化的实施过程就是通过IT技术和管理软件,固化经过长期优化的最佳业务流程实践,并持续不断优化,从而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创新。

2.3服务创新

技术创新必将有效推进服务创新,即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手持终端的便利性,进行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方位电力营销。以Internet为依托的电力营业厅是一个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多维营业厅,是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客户界面。

(1)电力客户可以打破地理界限,到电网公司的任意一家营业厅办理业务。

(2)电力客户可到任何一家联网银行缴纳各种费用,从集成创新的角度还可通过ATM实现了预售电和电费收取,使供电营业厅“延伸”到了各银行的营业厅甚至居民小区。

(3)建立网上自助服务中心,向电力客户实施24小时全天候服务,使电力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得到良好服务。

(4)多维营业厅不仅是提供传统意义上的营业服务,而且应该主动向消费者介绍企业产品与服务,快速反映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一对一服务。

2.4文化创新

由于长期受垄断经营思想的影响,大多员工还认为电力是“皇帝女儿不愁嫁”,不会遇到市场竞争问题,这样的观念使得电能在作为商品交易时,商品外在的服务要素被忽略了。电力企业的营销文化创新就是要改变我们过去卖电、收电费这种传统的用电管理模式,转变成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电力营销,全方位、多渠道、7x24小时不间断的立体、多维的客户服务方式,从根本上转变我们企业每个员工的行为意识、价值理念,改变企业传统的经营文化。只有文化的创新才是最具本质意义的,才是公司基业常青的核、竞争力。

3.智能电网将推动电力营销信息化的发展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需在输变电网智能化关键技术、智能配用电网关键技术、电网智能化通I信支撑技术这三个领域对智能电网开展全面研究。2011年1月12曰,经过智能化改造、稳定运行一年的110kV变电站成功通过专家组技术验收,成为当地首个智能变电站,也是国内目前智能化改造技术最先进、应用最全面的110kV变电站,也标志着电网开始部署建立智能电网,这一连串的事件使得智能电网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同时也预示着公司将会大力发展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最重要的特征是互动性,实现能源信息一体化,可以在电网设备之间、用户和电网之间建立联系,提高供电可靠性,实现节能减排,降低用户用电开销。智能电网对营销信息化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要想实现电网和用户间的实时交流,需要大力发展智能表计,建设智能计量自动化系统;要想提高用电可靠性,需要将营销业务和配网业务整合,通过信息的交互实现电网设备间的交互。

3.1大力发展智能表计,提高用电效率,降低用电开销

表计是营销的计量手段,从早期的脉冲表发展到后来的电子表,但这些表计只能实现电能量的计量。未来为了实现用户和电网间能量信息的互动,需要大力发展智能表计,使用户能够制定用电策略,智能表计根据电网能量信息,合理安排用电,提高用电的合理性,降低峰值负荷和用户用电开销。

3.2建设智能计量管理系统,实现电网和用户间的能量信息实时交互

智能表计作用的发挥需要智能计量自动化系统的支撑。目前计量自动化系统仅能实现能量的单向采集,而不

能实现双向互动,未来智能计量管理系统应该能够实现电网和用户间能量信息的双向传递,能够对实时用电情况进计量并计费。未来智能计量管理系统类似于移动通信领域计费系统,借助于智能表计,能够实现更多更先进的功能。电网企业可以根据用电负荷情况进行分地区分时段的定价,并利用智能计量管理系统将其传送给智能电表,智能电表根据预先设定的模式运行,这样可以更好的体现电能的时间和空间价值,引导用户合理用电。 3.3推进营配一体化,提高供电可靠性

电网营销业务和配网业务联系非常紧密,营配一体化可以很好的提高服务质量,配网自动化可以将营销信息作为运行的基础,根据用户信息合理安排停电,指导业扩报装。

营配一体化系统将营销系统和配网自动化系统进行集成应用,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电网设备和用户间的拓扑关系,实现业务间的协同运作;形成站-线-变-户的一体化数据模型,实现业务间的信息交互,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GIS的营配一体化管理信息平台,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和供电可靠性。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创新,使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模式进行改革,这是管理创新的重要体现。通过信息化的电力营销管理不仅是时展对电力企业的要求,也是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电力企业一项重要的发展策略。

电力管理论文:谈电力营销中客户管理对策

1探讨改进电力客户服务的积极措施和手段

首先我们以佛山供电局电力营销管理系统为具体案例进行简单分析。佛山供电局包括禅城、南海、顺德、三水、高明共计5个辖区。佛山市在建立电力营销管理系统之初共有101个营业点,48个供电所和205万户用电客户。其中佛山供电局本部占用38万,南海供电局占用70万户,顺德供电局占用60万户,三水供电局有20万户,高明供电局占有17万户。面对如此庞大繁杂的客户群,佛山供电系统是怎样在全国电力系统中脱颖而出的呢?其关键在于客户服务管理上,建立了以用电客户为中心、以用电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新型运营模式和标准化的营销服务支撑体系。该系统蕴含了佛山供电局“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打造电力营销现代化、打造供电数字化的创新理念,为佛山供电局营销管理创新和建立统一规范的电力营销管理模式及业务流程发挥了积极意义。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借鉴佛山供电局客服管理经验,切实改进电力营销领域的客户服务管理水平呢?

1.1树立为客户服务的意识

作为新形势下电力营销领域客户服中心的工作人员,我们必须转换服务理念,增强品牌意识,提升服务态度,树立客户至上的意识和一切为客户服务的决心。面对不同的客户,我们应当心怀感恩之心,积极为客户排忧解难,定期与客户沟通交流。要深信客户是上帝,客户永远没有错,即便客户有错那也是因为我们的产品达不到客户需求、我们的服务不能让客户满足。此外企业要进行对客服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客服人员的实际服务水平,提升服务于客户的本领,在企业上下营造以优质服务打造优质品牌的氛围。

1.2提高为客户服的水平

有了为客户服务的理念还要做出为客户服务的行动。客户服务中心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谨慎细致的客户服务流程和标准。对客户服务项目、客户服务时间、客户服务效率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各环节要紧密相扣、层层切合并要认认真真贯彻实施,的的确确服务于客户。积极鼓励支持客户主动走进客服中心,耐心为客户解释服务过程,依照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信息和符合客户需要的产品服务以及单独的目标性服务,巩固电力企业与广大客户群的合作关系,增强客户对本企业的满意程度和信赖感、依靠感。客服人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加强与客户群体间的密切联系,积极处理好企业与客户的依存关系。

1.3完善客户服务制度建设

在电力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客户服务制度体系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晚,发展的速度慢,没有现成的套路和模式供我们选择使用。我们必须借鉴西方电力企业营销客服管理策略结合现有的基本经验进行全新的探索和创新,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机制体制。必须要保证通过企业自我完善、电力客户评估、社会舆论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管解决当前客户服务制度不能有效为客户服务的问题。完善的客户服务制度要以服务性文化为基本理念支撑,服务性文化也必须是要为客户服务制度所准备的。各个窗口的开放要以客户为中心,其他窗口要做出全力辅助形成一个科技含量高、资源浪费少、各个部门嗅觉一致的客户服务机制体制。目前全国各地在电力使用上仍存在着一些体系问题,比如说一些地区客户缴费难、业务扩充报装难、客户工程服务不规范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电力企业有责任改善企业的营销方式通过与网上银行、电子转账等技术相结合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代收电费点和自营收费网点的设置也是值得考虑的有效措施。另外,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通过电力举报热线电话、媒体关注曝光、社会舆论评价等彻底杜绝不规范的服务现象,保证优质的服务质量。传统的电力企业机制体制是以安全生产、提高发电量为中心的。它的主要任务在于是保证电力企业能安全生产电、大量生产电,至于如何处理电的流向、客户如何使用电力资源以及客服后期跟踪服务并不关注、重视。因此电力行业有必要引入电力行业价格竞争机制,消除电力垄断,对现有的不合理成分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2洞悉提升客户服务对电力营销行业的意义

(1)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体观点越来越深入人心。电力营销领域倡导提升客户服务水准、创新企业思维模式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是电力行业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的体现。这有利于电力行业更快地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促进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和突破,促进新型发展策略的形成和企业品牌的树立,最终为电力行业充分开发利用市场资源、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赢得先机和主动权。(2)世界政治一体化和国际经济全球化沟通加强了全世界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行业与行业间的紧密联系。客户服务文化与理念已经是多极化和一体化之下的必然趋势。电力行业提升客户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企业的未来发展态势。通过发展客户服务管理战略,融合企业环境,创新客户服务增长点对推动电力企业文化与经济发展,促进电力企业机制的改革创新有显着意义。

3结语

电力资源是民生之本、民生之基,电力企业是民生企业。完善客户服务中心,提供高品质的供电服务事关人民百姓最直接、最现实、最关注的民生利益问题。为广大的电力客户提供及时高效、迅速便捷、安心放心、知足满意的服务既是我们电力领域客服人员的应有职责,也是人民群众和电力用户应该享受到的权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从而使服务能力和品质得到提升。

电力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管理的探讨

当前全国电力紧缺,电力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巨大的发展机遇,作为电力生产一线的管理者,如何围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安全管理实效,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是值得深思和积极实践的一个崭新课题。

一、实施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的现实意义文秘站版权所有

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就是以尊重职工,爱护职工,维护职工的人身安全为出发点,以消灭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隐患为主要目的。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应有以下二个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电力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要求用较短的时间、较少的环节和较少的代价,最大可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而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突出职工的中心地位,不断增强安全管理实效,确保安全生产的有序可控、长期稳定,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其次就是当前的安全管理方法,虽然采取了“安全性评价”、“危险点预控”等方法,但与安全生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当前急需一种更为科学有效的方法来逐步完善安全管理。推进安全生产的以人为本管理是当前推进安全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电力安全生产的迫切要求,也是安全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

二、以人为本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

1、有利因素。首先近年来电力企业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其次,通过常抓不懈的安全教育活动,特别是《安全生产法》的贯彻实施,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为推进人本管理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不利因素。有些职工对人本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人本管理无非就是管人治人的方法,支持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还有的认为人本管理只能靠物质才能实现。管理者发现问题往往以罚代教,久而久之,职工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加剧,挫伤了职工保安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职工的安全意识存在差距,执行标准化作业的内动力不足,管理者盯得紧,干得就标准一些,检查少、管理松,就存在求快图省事的违章现象。职工落实规章制度被动行为多,主动行为少,没有做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在日常工作中没有真正把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变为自觉行动,不能切实作到领导在不在一个样。

三、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管理的具体措施

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管理就是通过推进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把制度建设为主的管理方法与提高个人积极作用的工作方法结合起来,在工作中突出职工自身价值,引导职工树立安全新理念,养成安全生产良好习惯,创造安全生产优良环境,增强职工保安全的内动力,这是探索立体保安全的新渠道,提高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

1、千方百计,以人性化教育增强职工安全意识。职工的安全意识是安全生产的灵魂。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必须放弃过去死板生硬的安全教育方式,大力推进人性化教育模式。在教育中把个人的平安健康与家庭生活联系起来,使其理解“你的安全就是家庭的幸福”、“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道理,引起职工心灵的共鸣,深刻领会个人的安全与家庭的幸福、生活的甜美息息相关,使职工发自内心地重视安全,在工作中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为安全”的转变。

2、人性化管理,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管理新模式。在实施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管理的过程中,一是本着人性化管理原则,对现有的规章制度、作业方法、考核标准等进行一次认真梳理,及时修订和充实完善,使管理制度从约束人向激励人转变。二是改进安全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对职工的过错行为和违章违纪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使职工做到心服口服,切忌使用粗暴手段训斥职工,执行经济处罚时也需要有理有据,切忌随意处罚。三是注重培养职工安全生产的良好习惯,把职工执行规章制度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升职工保安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党政工团齐抓“厂兴我荣”的人性化思想。把安全管理活动从企业内部和生产现场推广到职工的日常生活中去,力争使职工在工作之余获得良好的休息,过上和睦美满的家庭生活,从而减轻疲劳,在工作中能够更加精神集中,从根本上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温暖”活动,解决好职工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最大限度获得职工对安全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4、充分发挥职工积极性,搞好“安康杯”竞赛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安全议案征集活动,发动职工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写成提案,提交工会,对有价值的提案要及时进行表彰奖励。奖励职工发现事故隐患,力争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5、积极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安全文化。在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的管理中,应着力培育职工热爱企业,忠于企业,关心集体,奋发向上的良好品质,唤起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使命感,改变单纯的物质利益追求,从而可形成热情共鸣、任务共保、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企业安全文化应为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范畴,走人性化与法制化想结合的管理之路。追求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应该成为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文秘站版权所有

利用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方法,大力倡导“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意识和工作导向,使每一个职工都认识到“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就是生产力”,认识到“安全就是自己和企业最大的效益”,使每一位职工都把“安全第一”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人为本安全管理要体现在关心职工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上,不断改善 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手段,关心职工的思想和生活,营造和谐工作氛围,使职工能够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实现企业安全的长治久安。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安全标兵等多种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方法,发挥企业安全文化激励功能,激发全体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以人为本安全管理使广大职工自觉享受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中的安全健康保障,保证完成安全生产的每一项任务,努力追求卓越的安全生产成果。

电力管理论文:电力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策略的相关

1、前言

随着近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电力建设项目逐渐增多,其大型的工程量和较长工期特点造成了大跨度管理现象,分散了施工工程涉及到的技术力量,忽视了电力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给电力施工建设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隐患。虽然国家为保障电力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监督体系已经制订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电力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安全质量事故依然频繁发生,安全管理形势不容乐观。电力施工建设项目处理不当,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电力设备的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电力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程度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能否顺利完成生产工作,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目前电力施工现场仍存在的问题

2.1 工作人员违章现象时有发生,冒险施工

电力施工现场的技术工作人员违章现象、冒险施工情况比较严重。部分工作以及施工人员自恃工作经验丰富,工作中未出现过比较大的问题,便对施工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不够重视。具体要求在落实时未按照一定的章程来做。更有甚者不仅忽视规章制度还随意更改施工工作内容和措施。新工作人员参加工作,要由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带领,因此,新员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沿袭老同志的工作习惯,违章行为也学来了,形成习惯性的违章作业。经验丰富的老职工,凭借自己有工作经验,即使明知道是违章行为,还是会不听他人劝阻,冒险施工,简化施工工序、不按规定步骤进行工作。例如进行登杆作业时全过程不系安全带、安全帽不,直接进行装设地线作业而省略了必要的验电程序等,这些违章行为都会给电力施工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2.2 电力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

电力施工建设工程工作任务重,因此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目前我国电力施工的劳动力主要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民工,尤其是一些大型的跨省市、跨地域的施工队伍,基本上所有的基层劳动力均是农民工。施工队为了节省开支大批雇佣农民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大部分农民工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其安全操作意识薄弱,而大部分施工队未能对其展开必要的培训,更加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部分施工队伍在电力施工过程中,为了节约成本,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并没有按照设计图纸的硬性要求进行施工,往往出现偷工减料现象,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豆腐渣工程”,给电力施工后期的运营工作形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还有部分施工队伍,为了得到工程招标而不择手段,盲目压低竞价价格,施工过程又为了弥补低价竞价价格而损失的利润,往往会盲目压缩工期,甚至提前竣工,导致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施工现场安全隐患较多,施工过程频频发生安全质量事故。

3、电力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对策

3.1 提高安全管理的认识,强化安全管理

电力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根本目的是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健康安全,保证国家电网安全稳定地运行,这同时也是对电力企业最基本的要求。只有保证了电力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保证电力施工安全生产,才能保证工作人员的幸福生活,以及社会的稳定,企业的经济和壮大才会朝着更健康的方向顺利发展。

3.2 建立健全的安全保障体系和应急方案

健全的安全保障体系是电力施工现场做好安全施工的基础和保障,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思想体现在工作人员职责分明、施工以预防为主、把握施工重点、保障施工工期。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从项目经理到操作人员都要认真贯彻落实各种法律法规,明确不同部门、工作单位的安全保障体系中有关的职能,强化各级工作人员的责任制。施工过程注重管理资源上投资,通过制定精密的安全策划和预防措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实现以预防为主的基本指导思想。另外。相关部门还要制定危险以及施工关键点的安保计划,改善施工现场缺乏针对性的安全措施的现象,从源头抓起,实施安全生产管理。

电力施工现场制定应急方案的根本目的就是科学合理地应对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突发意外的情况,做到在发生意外时将工作人员的伤害程度减到最低,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对其进行紧急救冶和护理。应急方案要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并综合考虑企业和施工项目的基本情况制定的主要应急方案。具体应包括应对火灾事故处理应急、化学材料应急、机械设备故障应急、食品中毒现象应急以及人员伤亡事故应急等。

3.3 加强现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督检查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

电力施工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注重控制个人的违章违规行为,有关单位要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相应的专职、专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人员。注意要确保安全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具备完善的安全管理知识与较强的专业技能,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人员要切实发挥其监督指导功能,严格按照各种规章制度落实各种有关安全技术措施,严禁出现各种违章行为,并对相应的违章行为采取一定的惩处措施。施工期间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和管理,认真检查任何可能影响施工安全的工作环节,并对各种存在安全隐患的薄弱环节进行相应地改善,彻底消除电力施工现场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保证高效、高质量完成电力施工项目。对于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的劳动阶层进行相关的安全培训,保证其工作人员掌握必要的安全施工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提高底层工作人员的劳动素质。

5、总结

电力施工项目建设危险系数较高,发生安全质量事故在所难免。安全生产作为电力企业首要的工作任务,能够保障电力施工最基础的工作,因此必须保证电力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到位,尽量减少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现代化生产对于电力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

随着时展和进步,安全管理工作模式和相关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电力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要不断引进并学习最新的安全管理技术和观念,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章程,切实做好电力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

电力管理论文:浅论电力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

摘要]

资产是企业效益产生的源泉,资产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运营与发展。作为国际化的电网企业,有必要实行资产经营,力求资产运营上的高效益、低成本。在新的形势下,企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自觉地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办事,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注重价值形态经营管理,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本文试就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结合ERP工程的推广实施,就如何改进和提高这方面的管理工作作一些有益的探讨。关键词:固定资产,经营杠杆,ERP,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前言

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良好的资产管理可以减少浪费,提高资产的利用率,直接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固定资产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可以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完好率、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

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且能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具有投资时间长,技术含量高;收益能力高,风险较大;价值双重存在;投资的集中性和回收的分散性等特点。我们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除了具备一般固定资产的特点外,还具有数量多、分类复杂、较为分散又更新迅速的独特之处。正是由于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的上述特性,给企业相关部门及时、准确地反映资产状况和变化带来了管理和核算上的许多困难,如何来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

传统意义上的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是指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使

用、保管、维护、修理等各个环节和各使用部门所进行的管理。通过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保证固定资产正常运转,完整无缺,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效能,提高其利用效果。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1.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管理

以较小的力量获得较大效果的现象成为杠杆作用。财务管理利用杠杆的目标是:在控制企业风险的基础上,以较低的代价获得较高的收益。

财务管理中的杠杆作用产生于固定费用的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固定费用(如计时工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价值摊销额、固定的办公费用等,但不包括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方面的费用),形成经营风险。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过程中存在的固定费用(如债券利息、优先股股利等),形成财务风险。也就是说,没有固定费用的存在就无所谓杠杆作用。

为达到企业总风险程度不变而企业总收益提高的目的,企业可以通过降低经营杠杆系数来降低经营风险(可采取减少固定成本或扩大销售的方法),而同时适当提高负债比例来提高财务杠杆系数,以增加企业收益。虽然这样做会使财务风险提高,但如果经营风险的降低能够抵消财务风险提高的影响,则仍将使企业总风险下降。于是,就会产生企业总风险不变(甚至下降)而企业总收益提高的好现象。

经营杠杆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关系如下:

由此可见,通过控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可以作为企业经营杠杆系数的调整机制,在经营杠>:请记住我站域名/

2.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管理

由于固定资产可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使用,并可以在多个会计期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因而,在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的条件下,按照配比原则的要求,需要将固定资产的价值按一定的分配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内进行分配,以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和当期损益,这就是企业按照不同的折旧方法计提的折旧。企业在制定折旧政策时应考虑固定资产的磨损状况、企业获利能力、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动状况、纳税义务的考虑、资本保全与技术更新的考虑、会计信息的稳定性等因素。

企业计提资产的折旧方法,直接关系到固定资产回收时间和某一时期的经济效益,折旧的提取对企业筹资和现金流量、对企业投资、对利润等等都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固定资产规模较大的电网企业来讲意义更是重大。

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电网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同时资产较分散,资产使用部门多,使用地点范围大,可以说从市区到郊区,从平地到山坡,遍及辖区的每一个角落。同时结构分类复杂,覆盖面大,可以分为输电线路、变电设备、配电线路及设备、用电计量设备及通讯设备、自动化设备、工具器具、运输设备、房屋建筑物、土地、福利设施等十几大类。另外电网资产通常数量多,金额大,更新快,在管理上就要求及时准确反映这些变化,所有这些都为如何做好电网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目前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基本上都能做到账卡相符,在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各单位要经常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每年至少全面清点一次,保证账、卡、物相符,但是事实上电网企业的资产量大,分布广,很难做到定期的盘点。同时还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分属不同的部门,财务不能及时反映资产的各种的变化,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和财务帐面资产信息的准确性是值得推敲的。由此可见,就目前状况来说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相对薄弱。总的看来无外乎如下几个原因:

原因之一:领导重视不够。领导重视的是企业直接的效益和安全生产状况,其考核指标主要有: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应收电费余额、购电量、公司经营电网线损率、售电量等。根据电网企业的特点,一直以来公司对固定资产更重要的要求是使用价值上的,即只要电网能够安全地输送电能,因而就比较容易忽视对固定资产经济价值的管理。

原因之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相对滞后。要保证固定资产账卡物一致,首先要保证各部门在管理上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从物料领用的申请到发料、建卡、财务入帐,都应该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需要在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用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形成工作流程的标准化。资产管理是各个部门互动的管理,对企业管理水平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财务部门应作为资产综合管理部门、生技部门作为主管部门、相关科室作为归口管理部门、使用部门作为具体保管部门。而我们目前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明显存在职能部门之间工作不衔接,即存在多头管理又有管理上的真空地带,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没有并轨,因此要搞好固定资产管理

工作首先就要做到制度先行,有必要在管理制度上保证资产的日常管理。

原因之三:部分资产的产权问题。部分地区的10KV线路资产产权复杂,农电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由于历史原因,一条线路既有地方所属,又有农网改造中投入,还有用户投资形成,这对资产管理带来了较多的不便和难度。也有一些城市的用户工程产权没移交,供电公司却承担了运行维护以及相应的安全责任。根据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__]45号)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货币性资产,须并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须按接受捐赠时资产的入帐价值确认捐赠收入,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对于此类用户工程,企业入帐后将直接影响公司的现金流。因为对电网企业而言,税是现钱,资产固有即存在,这就意味着要用一笔“活资金”去换“死资产”,从财务上来看这么一笔交易对企业而言是不经济的,但事实上该资产本身又确实已经在为企业创造效益,由此导致用户工程不能及时移交、入帐,这也为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埋下了弊病。改进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宣传,改变观念,重视管理。领导的重视是做好工作的关键,应努力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要把企业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作为建立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价的基础,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价要做到公平、公正、客观、科学,必须保证企业有关资产及财务指标的统一、真实、完整、可靠和准确。建立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价于固定资产管理挂钩的体系,建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激励机制。

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建立系统的资产管理体制。针对供电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生产轻管理,各自为政,随意处置电力资产的现象,打破条块分割,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意识,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并举,建立健全公司总部、分公司、班组三级的资产管理体系,并严格制定考核和奖惩制度。还要注意加强各级资产管理人员的协调,建立起资产管理信息传递及时、工作相互协调的管理模式,建立资产管理的网络,便于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以清产核资工作为契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高资产质量、优化资产结构。清产核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清产核资的成果,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一套既符合今后电网企业实行新企业财务制度要求,又兼顾企业特性的资产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资产管理约束机制,并加以认真实施,继续深化资产管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以适应今后电网企业发展的新形式。

具体来看,首先,企业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制约机制。其次,应建立以出资人管理制度为中心,以资本管理为突破口,企业资产与财务统一管理的模式。它具体包括企业资本投入、运营、收益管理,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评价考核等。为实现这个目标,国家颁布了统一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报告格式,统一了对不同行业的监管,对企业接受资产的捐赠等加强管理,从而达到防止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目的。再次,应加强企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比如利用清产核资工作,摸清企业家底,核实财物,使账外资产及时入账;再如切实做好企业资产产权登记工作,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纠正和制止侵害企业资产的行为,清理出那些长期脱离管理的企业资产

强化对资产的核算、监督和审查,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财务部门担负着对电力资产核算、监督和管理的重任。首先要强化对自己的要求,对新建资产要确保及时准确入帐,并正确计提折旧。对久拖未决的工程项目要督促有关方面及时编制决算。对随意处置电力资产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并令其补偿损失。对该报废的电力资产及时向主管部门申请报废。对未在资产目录中列出的新设备要及时向主管部门反映,并积极探讨对策。同时财务人员不仅要努力学习财会业务知识,而且还要学习生产知识,熟悉生产技术设备,经常深入现场了解资产的使用、变动情况,加强与实物管理部门、使用保管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资产变动情况。

四、结合ERP上线,展望上海电力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的前景

随着20__年国资委的设立,一整套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将随之得以建立,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实行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这么一个大背景下,上海市电力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时地提出了“实施ERP工程,构建精品电网”的宏伟计划,将公司各个业务模块集大成于一体,旨在灵活地将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大大提升了电网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

可以预见,ERP工程的成功实施也必将会使电力公司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的水平。它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资产管理手段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明确相关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和职责,实现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并轨,从而旨在通过自动化的资产管理系统自行监控固定资产(比如重型机械)和商品(比如零件和原材料),并与会计系统和后勤系统相集成,使它能提供大量的功能,最佳化地用以控制和使用企业的资产。固定资产管理模块是ERP项目的核心环节,它所倡导的管理模式的确改变了我们过去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将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实现资产变动管理与流程控制,加强动态监督(管资产);

通过实现跨部门流程处理,强调动态管理,加强资产监控。系统根据预设业务流程,实现资产变动信息的自动记录与传递,确保信息及时共享,达到数据规范准确的目的,并能对全公司资产的分布提供及时的掌控、分析与统计,强调对资产的统一调度和配置管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落实资产管理责任,防止资产流失,降低生产成本(管人);

通过建立一整套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将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个资产的使用者,实施严密的资产控制与监管,达到防止资产流失,杜绝产生帐外资产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控制资产的使用成本,提高资产保值增值能力。

加强内控机制,分清工作责任,使得管理及时、有效(管事);

通过一体化的流程设计,使得资产管理不再只是部门级事务,实现跨部门的过程处理,有利于分清工作中的责任,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各项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资产管理与信息的及时、完整、有效,将对资产管理

落实为企业经营活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企业做好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打好基础。五、总结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其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增强企业对于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电网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为确保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出不懈的努力。

作为电网企业来说,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又是所有基础管理工作的核心,有必要实行资产化经营,在盘活存量,用活增量的基础上,使企业资产高效益、低成本运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随着ERP过程的正式上线运行和业务流程的不断整合,相信上海市电力公司将围绕国网公司提出的“一强三优”的目标,通过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继续深化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在盘活现有资产的基础上抓管理、出效益,逐步适应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所提出的新要求,在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向建设国际一流电网公司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电力管理论文: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探究

加强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内部制度自我约束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是防止经济基础犯罪的重要措施。

在国家“厂网分开”的政策实施以后,近年来各大发电公司打破地域限制,纷纷走出家门,跨地区建电厂,各发电集团规模急剧扩张,于是许多新电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其主要特点包括跨流域广,涉及的行业较多,前期(或基建期)项目多且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地区差异大,母公司对各子公司的控制情况各异。

以上种种新情况,也给发电集团财务部门带来不少新问题。本文将主要探讨分公司制度下的经营,特别是财务管理模式。

一、分公司财务负责的主要工作

在分公司管理模式下,分公司统管所属各电厂的财务工作,分公司财务不插手各电厂具体财务业务,更不能沉溺于日常业务的处理之中不能自拔。具体业务由各电厂财务自己去办,分公司财务主要负责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负责组织各电厂预算编制、预算审批,并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并依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核;(2)负责与电网协调,统一行动,及时回收电费;(3)负责全分公司范围内贷款合同的审批签订工作;(4)负责全分公司范围内的资金调度管理工作;(5)负责全分公司统一财务制度的制定及监督执行工作;(6)负责组织全分公司范围内的财务报告编制、审批工作;(7)负责全分公司财务基础工作检查及审计工作;(8)负责全分公司范围内的财务分析工作;(9)负责全分公司范围内财务人员的考试考核工作。

二、分公司的资金管理模式

根据分公司发展历程,分公司的资金管理可分三个阶段:

(一)分公司筹备阶段

此时不仅分公司本身还处于筹备阶段,其所属的项目公司还都处于电力建设前期阶段,主要表现在没有独立的资金来源,前期费主要由母公司代垫或者是就近的一个已投产的发电厂代垫;财务人员较少或不设财务,从代垫款的电厂借款后,支付各种前期费用,然后凭报销单据回有关电厂财务记账,冲销借款;没有工商执照,没有国税、地税的税务登记,由于处于筹备阶段,所以一般不能取得工商执照,因为按《公司法》有关规定,筹备处是不能核准登记的。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以及母公司工资,保险等管理的实际需要,分公司人员的各种工资,工资附加费由有关电厂代管。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等(简称“五险两金”)由有关电厂核算,按属地原则缴纳。

这样情况下,会产生种种弊端,其一是分公司资金调度受电厂限制,不能独立运作、自主调度资金,常常出现资金调度不及时情况。其二是资金管理与前期工作进展脱节,无法真正实现财务的核算监督职能。其三是分公司支出,由有关电厂代垫,这样处理的合理合法性受到质疑。其四是如果分公司及各项目部不能完全独立核算,由有关电厂代垫费用,代为核算,不符合会计准则的“会计主体”假设。

(二)分公司所属项目核准,正式成立公司,即处于基建阶段

在此阶段,分公司已经至少有一个项目公司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取得工商登记,正式动工,就可以取得银行借款了。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除了用资本金以外,其余建设资金全部靠贷款解决。所属项目公司有了资金来源,就相当于分公司有了自己的资金来源,可自主调度资金。

(三)电力项目投产后,即进入生产阶段

在此阶段,分公司下属的项目公司投产发电,资金来源除了资本金及银行贷款以外,资金来源方面又增加了电费收入,分公司根据需要,负责与电网的协调工作,催收电费,设立电费专用账户,每月收回的电费先在电费户归集,然后再根据需要拨付各电厂(或项目公司),按照资金计划(或预算)及贷款合同,归还银行长短期借款。如果资金还有剩余,可通过和银行做工作,提前归还一部分长期借款、这样可以减少企业财务费用,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增加企业利润总额及净利润。

三、分公司的会计机构设置及核算方法

分公司体制下,分公司不是法人,只是一级派出机构,负责管理境内各发电公司。我们常说“企业管理以经营管理为核心,经营管理又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因此我们若想实现分公司的管理职能,必须在分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开 展各电厂的经营管理工作。要实现分公司对各电厂经营工作的领导,就必须施行分公司对各电厂(项目筹备处)财务工作的统一领导。我们不妨建立一种“大财务”管理方式,即各电厂在分公司的统一领导下,执行分公司统一的财务规定,统一调度资金,统一编制预算及依据预算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这种财务管理体制,主要的优势就是:

首先是各电厂的财务工作由分公司财务部统一领导,对各发电厂能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监控。在该体制下,各电厂的主要财务业务,都在分公司财务的实时监控之下,可以充分发挥分公司的管理效能,加强内部控制,极大的减少各电厂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其次是能够整合企业资源,更好的发挥整体实力。统一调度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财务费用,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最后是可争取合并计算增值税,合理降低分公司税负。除国务院另有规定外,企业之间不得合并交纳企业所得税。按企业所得税法有关规定,以企业为单位缴纳企业所得税,分公司一般不能合并交纳所得税,但特殊情况,国务院另有规定,就可以这样处理。分公司可以向所在省(市)税务局申请,请求其所属所有企业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这样如果部分电厂有亏损情况,按盈利企业和亏损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合计金额计算应纳税额,这样盈亏相抵后计算的应纳税额,小于单个企业交纳的所得税合计,可以合理降低整个分公司的税负。特别是分公司所属企业,多元化经营涉及行业较多,个别企业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出现亏损时,分公司合并缴纳所得税,比各企业分别计算缴纳所得税,可以依法合理降低分公司整体税负。目前已有某国有大型化工企业取得此项优惠政策,其所属所有境内子公司合并计算交纳企业所得税。

四、分公司的财务人员人事管理模式

(一)实施内部正常轮换制度

在分公司范围内,财务干部正常交流,对财务人员进行正常换岗,既能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又能减少舞弊的发生。

(二)强化分公司财务对各发电厂

财务的纵向领导。各电厂财务部门在行政方面受单位负责人领导,在业务上受分公司财务部的直接领导,这样有利于各电厂财务部门相对独立,公允的处理各项会计业务,有效地实行会计监督职能。

电力管理论文:论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管理

电力营销是供电企业的核心任务。目前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模式较为单一,管理机制缺乏创新,市场化水平、营销管理水平及核心竞争力与国内一些先进企业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现代营销管理体制,把市场营销观念引入电力企业,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用电和社会生产用电的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

发展。

一、电力营销及电力商品的特点

(1)无形性。电力商品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其他指标如电压、频率、波形等来表现。

(2)非储存性。一旦形成电力输出,便无法储存,电力商品的产、供、销必须依靠各级电力输送网络来完成,电网则成为电力输送的载体,电网的质量对电力商品的质量有重要作用。

(3)公用性。电力商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保障,出现供电故障会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不稳定,全社会的经济单位和社会成员都可以使用电力作为其能源。

(4)计量特殊性。电力商品必须使用电度表来计量交易数量,电度表的计量是交易双方收付费用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成为电力商品交易双方产生质量的焦点所在。

二、电力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1)市场营销管理意识淡薄

我们必须高度认识电力营销是电力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市场营销的需求,电力产品销售困难、供电服务质量差、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完全适应电力需求的增加,这些都制约着电力销售,使得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形成了电能需求量大但供应不足和电力企业销售困难同时并存的矛盾性电力市场。因此必须完成从生产管理为主到市场营销管理为主的转变,转变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2)营销管理机制与信息化不相适应

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方便、快捷、高效,其基本要求是信息处理标准化、统一化。而目前用电业务流程都是在传统用电营销体制下制定的,程序复杂,环节太多,与当前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要求不相适应。加之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现有用电客户的一些营业档案和基础资料不全,直接导致一些业务传票无法正常传递,有关信息也无法得到共享。

(3)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存在风险与不足

目前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一是技术风险,由于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上有一定缺陷,造成系统不稳定或不安全漏洞较多,如非法用户或电脑黑客可轻易地入侵系统、电费统计有时会出现重复或遗漏等;二是误操作风险,误操作风险主要指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无意识的误操作带来的风险,如电价标准修改时因出错而造成的电费误算;三是违规操作风险,违规操作风险主要指个别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可能利用工作之便,采用隐蔽的技术手段,蓄意对某些重要数据进行更改而造成的风险。

(4)电力营销调查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

尽管我国多数供电部门在电力销售业务中开始应用了计算机技术但就全行业而言,还是零散的、低水平的,就给电力行业的发展以及电力用户带来了障碍。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电力营销还是纯手工操作,营销手段相对落后,使电力营销调查不尽科学、合理,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

三、电力营销管理新策略

(1)树立全员营销观念

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指导思想,既考虑客户目前需求又考虑客户长远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这是使电网企业具备竞争力的关键工作之一。

美国市场学专家设计了一个评判标准来衡量一个企业营销机构的优劣,简称“POISE”标准。它表示观念、组织、情报、策略和效率。由此可见,考察一个电网企业的首要标准就是观念,即要求企业员工目标一致,上下同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建立高效、团结的服务团队。

(2)优质产品策略

电能质量是电力营销的基础保证。要通过城网改造和户表改造,改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质量。要以用电需求为基础,适度超前发展电网,满足客户对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不断提高的要求,以此来保证服务承诺的兑现。

(3)开拓市场策略

加强对市场的分析、预测,通过完善电网架构建设,以提供各项供电服务为手段,扩大电力营销市场。清洁、高效、快捷是电能的优势,以市政、商业、居民用电市场为主攻方向,以稳定工业市场用电为重点,以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比例为目标,积极开拓其他可替代能源市场。

(4)建立新型的营销管理体系

尽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营销管 理体系,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经济的电力和快捷、方便、高效的服务,其职能相应转变到市场策划与开发、需求预测与管理、业务发展与决策、客户服务与支持、电力销售与合理管理、公共关系与用电咨询、抄表收费与电费电价等方面,全面开展电力的售前、售中、售后的一条龙服务,形成以客户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电力营销管理体制。

(5)协调好市场营销中的公共关系

电力企业必须处理好与政府、客户之间的关系。电力企业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及时与客户进行沟通,用自己的优质服务,来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通过配合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共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利用政府的效应,来做好电能的替换工作,扩大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为电力营销提供强有力的社会舆论氛围,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6)引导创造电力商品的消费

配合工业化进程,重点保证大的工业项目、新项目的电力供应,对用电大户,电源企业、电网企业共同配合,开展电力直供的试点工作。

配合居民消费转型的变化,提高对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占有率。

拓展城乡居民用电延伸服务,例如推出用电 保险、培训等服务,增强用电安全感,引导电力消费。

(7)电力营销的价格策略

分时电价策略。根据一天不同用电时段、制订不同的电价价格,用电高峰和低峰采用不同电价。

两部制电价,即把电价分成基本电价和电度电价两部分,实现增供扩销。

随着农网改造的深入进行,拓展农村用电市场,通过加强对农村用户的服务,使农村用电量不断增加。

结束语

在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电力企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基础设施改造,以提供优质服务为重要手段,不断创新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赢得更广阔的市场。我们坚信,电力企业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基础上,一定能开拓进去,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出更积极、更重要的作用。

电力管理论文:浅谈怎么对电力工程施工进行安全管理

1、前言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就是电力工程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由于施工现场是个动态的多工种立体作业,生产设施的临时性、作业环境的多变性、人机的流动性,形成了人、机、料的动态集中,导致安全隐患的大量存在。许多惨痛的教训表明,电力施工的事故几乎均发生在施工项目中,并与项目部安全管理不力或疏忽大意有关。因此,加强和完善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是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常抓不懈的问题。

2、当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近年来,由于电力建设、施工等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尽管事故的发生存在不同的客观原因,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在现场的安全措施没有得到执行落实,有的管理人员对安全工作只是浮于表面,没有做细做实,不是认真贯彻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工作规程、落实各项安全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以推动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而是为了做样子,做给上级领导看,应付各种检查评比,其结果必然使安全工作流于形式。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最大效益,但有的管理者往往认识不够深刻,只看到安全工作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看不到做好安全工作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从而导致对安全工作认识片面,具体到实际行动中必然是说一套、做一套。还有,一些安全管理人员存在浮躁思想,安全观念淡薄,平时不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监督,没有掌握第一手的、真实的、全面的现场信息,对现场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准确有效,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不进行深入细致研究,而热衷于走过场、瞎指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忽略”与“疏乎大意”,却往往是导致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源。

3、加强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建议

3.1提高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安全投入

提高对施工安全管理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对电力工程施工的最根本要求,也是电力施工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电力企业处于改革的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地位将更加突出,如果失去安全生产基础的支持,项目效益就无从谈起,可以说,安全是项目管理成功的基石,是项目效益的前提。因此,每一位项目管理人员在施工中,都要正确处理好项目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进度,安全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据悉,2008年××厂职工一住宅楼工程,造价650多万元,工期182天。按照项目管理要求,该项目的安全投入预计要支出30多万元,才能确保做到安全投入一次性到位,各种安全设施齐全,各类人员配备和教育培训到位。然而,项目承包者却认为这笔开支减少了项目的利润,最后只投入不足10万元用于安全设施的配置,并由质检员兼职安全员。由于投入太少,许多安全设施无法按规定落实到位,2008年10月15日,该工程施工至三层楼面时,一名工人不慎从脚手架上摔下,造成重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该项目三层脚手板没有满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混乱,缺乏监督管理所致。最后,项目部不仅被下令停工整顿,而且还要负担该工人的全部医疗费用,加上赔偿其由此带来的损失一共40多万元,远远超过了当初的安全投入预算。

3.2 强化现场安全管理措施

(1)提高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提高项目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可通过强化安全知识培训和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来提高。通过学习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安全管理专业知识和企业规章制度而获得管理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特别要重点学习《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和企业各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断提高项目安全管理水平。

(2)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所有人员通过安全教育及技能教育获得长期、稳定的安全操作技能,做到按安全操作规程施工,不违章作业。对项目生产管理人员教育的目的是使其获得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自觉依法管理、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够正确处置的能力;在施工过程中对危险源、环境因素能预先进行辨识并制定和落实控制措施;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能正确做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的能力。

(3)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三级安全监督网络,实行安全标准化监督,按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改进三个环节的要求,完善各级安监人员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加大对生产流程的监督,严格执行“两票”作业,督促现场施工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在施工现场配置满足要求的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标志和警示牌,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消除隐患,不断完善和规范安全防护设施,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

(4)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制定好到位标准。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很难落实。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与各单位和部门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对管理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要加强监督和考核,对管理失职的情况要按责任和协议要求追究违章、违约责任,从而促进各级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

(5)开展危险点分析与预控,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加强施工危险点分析,开展危险源调查,编制危险点清单。在此基础上制定危险点预控措施,通过消除、隔离、疏导等方法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故发生。加大重大危险整改消除力度,对重点项目、重点部进行重点监控,做到隐患不消除、问题不解决决不放过。制定重大事故应急处理、救援预案并定期进行反事故演习,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

3.3 加强施工过程安全管理

(1)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因为对安全不重视、态度不正确、操作技能或技术素质差、健康或生理状态不佳等因素造成。因此,要加强对施工管理人员和一线生产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使之自觉遵守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自觉按安全工作规程办事,逐步培养他们遵章作业的良好习惯,营造习惯性遵章的氛围。

(2)要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

在施工过程中要

加强对各类安全工器具、起重工器具的检查、维护、保养,并定期进行安全预防性试验,有效控制设备的不安全状态。 (3)加强现场安全监督,杜绝安全管理漏洞

现场施工人员及安全员要对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善于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现行安全措施进行安全性评价,查找安全薄弱环节,并及时补充完善,堵塞漏洞,对重大危险源要进行重点控制,务必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4、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一方面人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及对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和技术手段会有新的发展,由于企业实力的增强,可以采用更先进、更安全的设备、设施、工具和工艺方法;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有可能产生新的安全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电力建设管理水平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与市场经济要求相比,差距还较大。在继承传统的有效管理方法的同时,电建施工现场的现代安全管理将是企业决策者和广大安全工作者面临的思考。

电力管理论文: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探讨

【摘要】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关系着国家能源安全可靠、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起居等问题。文章对电力生产安全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期,对电力需求十分迫切;与此同时,我国电力工业体制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电力生产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不管电力体制如何改革,电力生产内在的固有特点和客观规律不会变化,各级领导的安全责任不会减弱。在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衡量一名领导干部的政治敏锐性、思想觉悟高不高,关键是看对“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措施落实得深不深、细不细、严不严、力度大不大。本文对电力生产安全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一、安全生产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一)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

目前,各电力生产企业大部分都已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的制度,也明确了安全生产职责,但也有一些单位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只停留在开会讲话,只作一般性、原则性的动员和要求水平上。分管生产的领导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很少分析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没有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对一些事故通报内容不详,语言含糊,没有把事故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的根源及事故责任、需要吸取的教训等介绍清楚;也有一些单位将上级转发的事故通报一转了之,既不认真分析,也不提出和落实防范措施。专业人员对电力安全生产没有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没有熟练掌握必要的规程制度,不能很好地指导基层班组的工作。

(二)习惯性违章

习惯性违章是指定安全生产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习以为常的违章行为。它包括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有些临时性工作,特别是配电修理工作容易发生无票作业。如某配电修理人员,在没有填写修理票的情况下开始进行修理工作,导致了一起人身触电死亡事故。有些需要停电的作业,在没有停电、验电、挂地线情况下,就开始工作。如一些人身死亡事故,就是在处理变压器二次刀闸接触不良故障时,没有对变台停电、验电,未挂地线,严重违章作业而酿成的。

(三)安全工器具管理混乱

一些使用中的安全工器具质量堪忧。尤其是一些基层农村供电所或供电营业所的登高作业器具和小型起重器材等安全器具的质量合格率不高。同时,对安全器具的定期检测意识淡薄,报废管理流于形式。许多已明显损坏的工器具仍在超期使用,该淘汰的没有被淘汰。

(四)管理工作不到位

一些电力企业重视大型作业的管理,轻视日常管理。近几年发生的事故,多数是在进行小型、分散作业时发生的。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分领导仍然习惯于靠搞运动的形式抓经济建设,抓企业管理,不注重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注意通过规章制度管理,不注重通过抓事前控制来预防事故。同时,设备的检修记录、试验报告、设备档案记录也不及时、不准确、不规范,保管不认真。

二、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安全意识

各级领导要树立“管理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好《安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安全网络。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了解每一个员工的思想状态和喜怒衰乐,既严格要求他们,又热忱关心他们。这是因为,电力生产一线的职工日常工作单调、重复、枯燥,要应对随时发生的电力事故,心理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此外,我们还要对全体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全体职工自保、互保意识。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