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4 05:32: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小学生语文小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教会学生读书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掌握读书的规律,从而形成“自能读书”能力,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读的训练,实际就是一种理解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的综合训练,学生具备了“自我读书”的能力,便能独立地阅读有关书籍,以较快的速度较准确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为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读书步骤:
1.疏通读:学习新课,先把每句话读通,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掌握。
2.了解读:在初步读通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探索读:了解课文内容后,进一步思考重点词句的含义,分出文章的段落层次,探索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布局谋篇的特点。
4.检查读:通过读来发现文章中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5.巩固读:理解课文内容、特点再读,巩固获得的知识。
6.弥补读:琢磨琢磨再读,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7.回味读:教过的课文经常诵读诵读,反复体味课文运用的语言文字的妙处,熟读或背诵某些段落。以上读书步骤符合”感知——理解——评论——运用”的阅读心理发展过程,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读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上述步骤进行自读训练,就能渐渐掌握读书方法,形成“自能读书”的能力。
二、教会学生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科的目的之一,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所以,语文课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不可依靠教师逐字逐句地机械讲解。而必须促使学生在阅读时自求了解,养成“自能理解”的能力。而讲规律、教方法是培养学生“自能理解”的能力的关键。为此目的,我注重教给学生阅读评注的方法。即指导学生边读书边用笔圈画出重要词句,然后读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意思,并动笔在旁边加上评注,评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些词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春景一节时,我指导学生根据写景文章的特点,边读边圈出具有春天特征的景物。划出有关写春天的词句,再读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这些词句写了什么,评评作者是怎样写了出春景美丽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划圈评注,学生体会到小兴安岭的春天是美丽的,是生机勃勃的。接着,我便让学生用此法学习欣赏写夏、秋、冬景的三个小节,自己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深切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组课文《田园诗情》一文时我让学生再次用学到的方法,自己去学习、理解,以强化、巩固“自我理解”的能力。边读书边圈划评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使他们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理解内容,又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并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三、教会学生探索
现代教学方法主张教师要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积极开展紧张的智力活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思维,培养探求精神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指引一条探索的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去发现。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当前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指导预习,诱发兴趣。
预习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前应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如在指导预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可以先到野外捕捉一些小蝌蚪,养在玻璃缸内,然后进行了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平时看见过青蛙吗?谁知道它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出示玻璃缸内的小蝌蚪)这是小蝌蚪,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小蝌蚪不知道它们的妈妈是谁,它们要去找妈妈。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到妈*的呢?回去后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和求知的兴趣,并且在课堂上学得生动、活泼、理解透彻。
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导入布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
1、巧设悬念,课前激趣。
在导入时,教师用巧妙的语言巧设“悬念”,能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他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问,小兴安岭?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语:“同学们,小兴安岭,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有香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许多人参和珍贵的药材,美丽的小鹿……要想领略小兴安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小兴安岭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2、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直观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先让学生边听古筝乐曲,边观赏西湖的美丽风光(视频),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这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好古诗打下基础。
3、猜谜语,激起兴趣。
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则小小的谜语,往往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如教学《蜜蜂》这一课时,我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嘴象小铲子,脚象小扇子,走路晃膀子,水上划船子。”生动形象的谜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很快就猜出谜底。这时我趁机将学生的兴趣引入课文:蜜蜂有什么本领呢?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打开《蜜蜂》这一课。于是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书本上来了。
上面只是举了一些导入激趣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孜孜探求,创设了好多导入方法:如插图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音乐歌曲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设制悬念导入等等,举不胜举。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兴趣就行。
三、做游戏,讲故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低年级儿童
好动好玩,持久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容易疲劳,而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要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巩固和熟练。因此,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努力创设语文知识的故事性和游戏性情境,使他们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我在识字教学中经常用“一字开花”,“开火车”、“找朋友”等游戏进行扩词比赛、从而丰富学生词汇,巩固字词。“一字开花”就是老师在黑板上先画一朵花,再在花心里写上某一个生字,而后让小朋友口头扩词或板演。如果这个字的朋友多,就在花瓣外再画上一层花瓣,花儿越开越大,学生就越有兴趣,注意力非常集中。如我教“花”这一字时,用“花”字就扩词二十多个,为了进一步巩固词、“一字开花后就进行”开火车游戏。这样学生在欢乐的游戏中掌握了知识,特别对那些后进生帮助很大,教师就能达到较好地传授知识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语文知识的故事性,我在看图说话教学中常以故事进行教学,如教第二册基础训练与看图说话教学中《迷路和小白兔》,我先让学生看三幅图,看后让学生说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一幅图画的是:早晨,小白兔走出家门,擒着篮子去森林采蘑菇,找不到家了,第三幅图画的是:乌鸦与小白兔说话,乌鸦给小白兔指路。为了使学生能围绕故事中心有目的进行说话训练,我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主要内容起个名字,有的学生起出了如《勤劳的小白兔》、《采蘑菇的小白兔》、《找不到家的小白兔》等题目,最后我板书《迷路的小白兔》,当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后,我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音乐声中进行完整的表演。有的学生扮演小白兔,有的扮演乌鸦,学生们声情并茂,兴趣盎然,这样教可使学生实践与表演相结合,以趣引思,知趣结合,掌握了辩别方向的知识,学生愉快地受到了观察,思维和语言训练。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国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本世纪初,主要内容是对学生的职业辅导到学习、生活、人格辅导,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构建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从师资培训到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制度、人员使用、服务范围等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台湾、香港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历经30年,也基本上在师资培训、课程标准、学校辅导工作等系统形成网络,使这项工作成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这一领域进行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有关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理论技术,为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专家指出:心理适应不良的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系列不利于学习的“症状”:多动分心、情绪波动、易怒、爱寻衅挑事……这样的学生个性不成熟,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未来社会的公民不仅需要文化底蕴、聪明智慧、道德高尚,而且还要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现实与未来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归结为一点,就是如何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学校能否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这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基础工程。
然而,家庭背景差异和个性差异客观地存在于我们的教育对象之中。学生间发展的不平衡现状也客观地存在于学生之中,教育者都充分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未来世纪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使他们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都健康地成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学校和教师应尽的天职。
因此,引导学生在师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家庭行为习惯等,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获取和完善独立探索中的未知,矫正自主学习中某些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势在必行。正如俄国一位教育家说的那样,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在增殖,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新课程计划也提出这样的要求:“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质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进行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并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研究内容:
(一)对学生行为特点的思考:
行为,顾名思义,就是行动之所为。《墨经》说:“行,为也。”行乃行动,为系作为;行与为可以互训。亦即凭借行动有所为或有所不为,就叫行为。2000多年后的今天,心理学仍沿用这一观点。
行为是人的心理、意识参与外部活动时其外部表现的组合。心理、意识是行为的内部基础,活动、行动是行为的外部载体,行为是心理、意识、活动、行动的表现与结果。统观现状,学生行为特点主要表现为:
1、活动性:一为它总是凭借活动的动作与行动表现完成的;二是行为的表现与完成有一个活动过程。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在多种活动中,教育、矫正和评价习惯。
2、意识性:行为都受一定的心理、意识来支配,无意行为也在潜意识的操纵下产生。运用合理的心理辅导艺术,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支配言行。
3、外显性:行为是在外部活动中表现和完成的,具有突出的外显性。教师必须及时捕捉现状,对症下药。
4、适应性:行为是个体适应环境的工具,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同个体行为的适应性水平则不同,同一个体的行为水平也有差别。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必须为学生创设有利的环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5、习得性:部分行为由遗传决定,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学校的责任尤其重大。
6、复杂性:人的心理纷繁复杂、所处的环境也五彩缤纷,因而心理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下的行为,自然具有复杂性。对学生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7、良莠性:行为有优劣、好坏、良与不良之分。学校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预防其不良行为。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主要是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差异。它的现实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领域里会有不同的特长和才能;二是不同的个体在同一领域里会有不同的发展水平。由于智力差异、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和认知方式的差异的存在,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一是要提高其心理素质,让它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组织多种活动,使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
(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思路与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育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集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开发自身潜能,取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格健全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于这种教育活动不仅体现了现代进步的教育观念,而且也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所以得到了教师们的重视。
本课题比较系统、深入地探索了思想行为后进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与对策、教育的途径、矫治的方法、研究对象转化的评估;并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分阶段目标,根据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根据目标的达成度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校行为习惯培养工作的成效。课题在内容上侧重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背景调查、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帮助全体学生获得适应与发展,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矫治的能力。
在途径和方法上,侧重于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优化个案者家庭教育的辅导研究,并辅之一次定期教育、适时矫治和过程评价等多种方法。
1、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
(2)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砥砺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3)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师要在学生有了学习要求的情况下去教;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记;要在学生明白行动规则的条件下再要求去做。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无穷。
2、优化环境,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小学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环境不同造就他们不同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和教学经验所得: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于现实社会中不良环境,以及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1)优化人文环境。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就拿学校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校园环境都必须协和统一,形成合力,让学生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A、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
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就尤为重要。
a、仪表示范:教师随时随地都给学生留下端庄的仪表,整洁大方的形象。
b、语言示范: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一个人情绪。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会思想的孩子。教师应时时以饱满的情绪,高涨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c、性格示范:教师良好的性格是积极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师对现实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师有稳定情绪,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坚韧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品格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d、行为示范: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在讲课时应体现语言美,操作时表现出谐调美,板书时表现出文字美,教态中展现气质美,让学生在潜移化中接受教育。
e、人格示范:学生是教师的影子,教师的人格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做到诚实守信,求真正直。凡是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要保证做到,决不食言。
B、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者,制造人才之所也。”尤其是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十余年左右,乃至更长的时间在学校这个环境中生活。因此,学校的状况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关系极大。因此,我们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如窗明几净,教室走廊地面发光见影,学生自然就不会随地吐痰或乱扔纸屑,教学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学生自然不会乱刻乱画,教室物品摆放整齐,学生物品也会摆放得整齐有序等等。我们还充分运用学生自己的宣传阵地,如板报、特色专栏、名言警句栏、优秀作业栏等等,引导学生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学习。一是利用晨会课学习《日常行为规范》、校园《三字经》,联系现状,引起学生反思;二是在国旗下讲话中或组织班会、队会进行专题讨论,现身说法,深入领会,提高认识。三是做好专栏导向。宣传好的典型,刊登学生来稿,注意针对性,启发性,帮助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养成习惯,产生效果。
(2)优化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初受到教育的课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子女与父母之间是有一种特殊的血源关系的感情纽带联系起来的,这是父母影响孩子、孩子向父母学习的最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是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品德等,对孩子的个性,习惯和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是否诚实、文明、谦虚等等,无不与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潜移默化有关。再一方面,还由于家庭的影响具有早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其特殊作用是其他影响所不能代替的,不论在学校接受教师、同学的影响,还是走向社会接受领导、同事的教育,都是暂时的、可离的,而家庭影响则是长期的、终身的。
作为父母,既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购置必要的书籍、学习用具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应在言谈、行为、思想、信仰、习惯、爱好等方面提供优良的示范。总之,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以身作则,才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因此,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我们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重互谅,以其获得更佳的效果。我们将学生守则及一些规范中的内容化为可实践的东西,让学生分阶段,有重点地在家中“练习”,并定期召开家长会,或通过家校联系本,让家长把“练习”结果向老师汇报,如外出回家打招呼,尊敬长辈等。我们与家长结对子,渗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指导,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分为四步:第一步,师生共同填写家庭基本情况,教师填写不良行为习惯发生的时间和主要事实、教学效果;第二步,家校共同分析原因,进一步研究矫正措施,使看法趋于一致,形成教育合力;第三步,进行效验跟踪记载;第四步,开展矫正评价。
(3)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人们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影响最大的是文化传统、社会风气、政策和舆论导向。
a、历史文化传统。
每一个个体的学习过程,都是传递一定社会文化的过程。一个人的学习成长,离不开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很丰富的民族;对下一代的学习成长就有很大的帮助,就能使之在前人创造的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程。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条件,是不可缺少的外部环境之一。因此,只有每一个人都遵守社会规范,学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才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b、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习惯、志气、爱好等,对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来说,社会风气表现为一种无意的社会外部控制,对改变人的思想和情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人们学习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决定意义。这种决定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二是良好的学习情绪。学习情绪是伴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而出现的一定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对人们积极努力学到更多的知识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三是坚定的学习信念。信念是人们对于生活、事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学习信念的产生和形成,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绪,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刻苦学习,实现理想和目标。可见,良好的社会风气,是人们学习的重要环境之一。小学生年龄小,明辨是非能力差。不良的社会风气,会腐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c、政策与舆论导向。
政策与舆论导向,都是个体学习的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正确的政策与舆论导向,可以调动人们学习的积极性,推动浓厚的学习风气的形成;反之,则挫伤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文化知识的传递和积累。
政策是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控制人们的行为,还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适当的政策,特别是有利于学习的政策,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外部条件,也是强大的推动力量。
在我国社会,要做到自觉学习,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造成舆论,形成学习空气,调动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注意舆论的作用,千方百计造成一个有利于学习、能促进学习、能鼓励学习、能坚持学习的广泛的社会舆论环境。
3、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以学生为本,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主人意识”以至健康成长。
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学校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业成就的保证之一。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纠正行为偏差的能力。
(1)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在教研活动、学科教学以及点点滴滴的日常管理中,我们做到两个结合,一个强化:
A、借助儿歌,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我们把行为规范化成“三字经”,每条为一颗星,在班内设置夺星栏,逐条学习评比,每周评一次,学校定期检查总结评比,通报情况。
B、干部负责与学生督促相结合。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还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千方百计激发他们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加强对小卫生检查员、作业量督促员、图书管理员、值日长等小干部的培养,让他们对全班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文体、常规等情况进行记载总结,指出不良习惯,必要时进行协调处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C、持之以恒,及时强化。学习行为一经规范,就要按规范严格要求,加强训练,经常对照,督促去做。在培养规范化行为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予以强化,老师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善于观察,发现正反两类典型。抓两头,促中间,树榜样,同时重点帮助习惯差生,促其改正,要求学生时时处处规范言行,长期这样,才能慢慢见效。
(2)提高学生自我导向能力。引导学生自己问自己:今天在学习、生活等各类活动中应注意纠正哪些不良行为习惯。做到胸中有数、井然有序、有的放矢。促使学生在积极地寻求自我目标的心理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能力。
(3)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强化认识,自觉地、有目的地用实际行动做到自己认可的程度。
(4)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对行动进行对照、综合、鉴别,对一天行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全面剖析自我、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肯定否定自我的心理过程中,找出值得肯定、发扬的,需要改进的,在自我认识、自我比较、自我反醒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三、研究法效果分析:
该课题无论是目标的确定,活动内容的安排,活动过程的策划,活动环境的提供,活动评价的构成,都是一种有意识的教育革新和尝试,其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课题从1998年8月----1999年6月为初试阶段,1999年9月为发展阶段,2000年2月----2000年7月为深化阶段,2000年9月----12月为总结阶段。课题研究历时3年,我们对实验班在学习行为习惯、生活行为习惯、日常行为习惯、家庭行为习惯等方面作了调查或测评,并与普通班进行对照比较,认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已经达到。
(一)课题研究前后的数据对比。
我们共有26位教师进行课题实验,分别就语、数、英、体、音、自然等学科进行抽样调查。为了广泛地掌握实验情况,我们随机抽样400人次学生进行研究前后的行为习惯发展的对比,情况见下表:
1、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前后对比。
(二)良好的社会效应。
我们在对外进行的各项活动及调查反馈中,纷纷收到来信或接到来电:学生的习惯好,行为文明,整体素质较高。
一中领导给予学生的评价是:“清潭小学进入我校的学生,经过一阶段时间的观察、了解,发现他们在校园生活、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敢于质疑,敢于向困难挑战。例如有位叫杨旭冬的同学,他已形成自觉学习和自主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使得他在短短的时间内,攻克了许多电脑难关,并被选往新加坡继续深造。再如今年毕业进入我校的李莎、张梦琛等同学,初入校门,就体现出原来学校所培养出的特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坐立行走端正有礼,预复习工作自主而有系统。这些都得益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
清潭中学的领导给予我们的评价是:“a、学生的学习行为品质及习惯能在较短时间内与中学的要求相适应;b、个人行为习惯、规范及文明礼貌比较好;c、集体荣誉感强,团结友爱精神较好。”一居委、二居委、三居委领导说:“该校学生在家庭以外和学校以外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习惯很好。”
(三)来自家长的心声。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对家长进行书面征询,他们普遍反映:“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启发很大,感触更深的是学生的各方面习惯都得到有效培养,促进了孩子们的成长,这一研究很有必要。”郁葱同学的家长说:“从平常与学校的接触和孩子的反映来看,教师为人师表,学校在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确是花了很大的功夫,而成效也是家长们有目共睹的。学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广大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并强调和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学校还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学生家长联系会,主动与家长联系,互通学生信息,从而也进一步促使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教育工作。我认为一个好的学生离不开好的家庭教育,但更离不开一个为人师表的老师,离不开一个学校好的素质教育。”
(四)学生们的体会。
经过三年实验,学校学生都明确了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学生们对习惯培养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通过问卷调查,四(3)班学生沙志超说:“我家庭作业老出错,我想我的学习方法一定不对。自从学校发了三字经后,我认真学习,牢记心理,并付诸于行动。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但作业错误减少了,而且上课发言也越来越积极。另外,三字经介绍的学习方法,使我能先审题,再动笔,现在不管做什么作业,我总要细心地一道一道地检查,错的马上改正。我会不断改正不良学习习惯,争取不断进步,学好知识,建设祖国。”戴宋一同学说:“上课时,专心听,习惯好,早养成,好习惯,重培养……”通过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经》的背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必须从小树立良好的学习和日常行为习惯,为将来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打好基础。我深深地感到:“只有靠自己,样样都能行。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才会成为对社会用的人。”
五(1)班栾宇晔同学说:“以前,我在做作业或课外活动时,经常会和同学闹小矛盾,还强词夺理。现在呢?通过老师的教育,我改掉了往日的面貌,遇事总是以礼相让,不和别人争吵,因为我做到了这一点,我与同学的矛盾减少了,与同学更加团结了,也得到了同学们的支持和信任。”
五(3)班任艳婷同学说:“自从开展了这项研究,我胆子逐渐大起来了。上课能积极发言,跟以前的我简直没法比。以前,老师提出了问题,我即使会回答,也不敢举手。我非常羡慕其它同学的胆量。老师看到这一缺点,上课有意识地经常鼓励我发言。我也在暗地里对自己说:“我能行!”老师总是及时表扬我。现在我发言可积极了,甚至站起来,希望老师叫到我的名字。”
六(1)班学生李心怡说:“结实的房子要从地下造起,房子才能经得起长年风吹雨打的考验;我们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也要从小抓起。因为学校非常注重习惯培养,我的进步可大了!平时在学校不时有老师从我身边走过,可我却旁若无人,只顾低着头走自己的路,连招呼也不打一声。自从学校进行了行为习惯的培养,我改正了许多。看见老师都能主动说:“老师,您好!”回家时遇见老师也能说一声:“老师,再见!”
(五)教师堪为人范。
实验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改变了教育观念,教师们都把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去考虑和对待,对各类教学的评估都坚持把是否进行了习惯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们的言行更是充分体现其教育性: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文明优美,能微笑着面对那些有思想缺陷或学习差的同学。在与学生交往时应以礼待人,多用谢谢、不用谢、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让学生始终受到文明语言的熏陶、感染,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心田;板书工整规范,操作轻拿轻放,并以其积极的生活态度,崇高的精神境界,坚韧的意志品格,启迪着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总之,学校教师提高了科研能力,增强了科研意识,已逐渐形成为一支有理论底蕴、教学言行规范的教师队伍。
(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学生习惯的形成与智力的发展是他们心理发展的“质变”。教师掌握心理辅导艺术,因人而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纠正了学生的心理偏差与行为偏差,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同样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两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观点,关心学生,主动和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后,会对教师教学的学科感兴趣,从而把对教师的喜欢转化成对语文学科的喜欢。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在课堂上能和教师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课堂氛围处于平等和谐的状态,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学习过程中,思维能积极地运转。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更深入地探究知识,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获得发展。
二、创设生动而和谐的学习情境
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能调动学生感情、点燃激情,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玩是孩子的天性。精心创设与学生知识相关的,使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主动去理解、思考、体验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课堂活泼有趣,更有实效。在教学《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时,要求分角色朗读。为了让学生上好这节课,我做了头饰,让朗读的学生戴上头饰上台表演,学生又高兴、又激动,每个人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读得非常投入,很有感情。在这游戏的气氛中,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扮演角色也是有效的创设情境的方法。对写景的课文,让学生当“向导”带着大家旅游观光。如《桂林山水》,当向导的学生向大家介绍桂林山水的美景,学生仿佛置身于这景色之中,深深陶醉了。对写小动物的课文,如《猫》,可让学生当“小饲养员”,向大家介绍动物的外形特征、性格等,孩子们都很投入。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的,小学生关注的多是“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把教材图画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课堂教学更有趣味性,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尤其在作文教学中,首先创设故事化的情境,引导孩子们说,说写结合,不但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且能收到实效。
三、设置疑问环节,抓住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兴趣
质疑要抓住课文的难点,例如教《万年牢》这课,我问学生:“课题的意思是指坐一万年牢吗?”学生哄堂大笑,有学生说:“万年牢”是指父亲做糖葫芦的技艺高,做的糖葫芦质量好,赢得了众人的口碑,同时体现了父亲做人的态度与方式。“那么你吃过糖葫芦吗?糖葫芦该怎样做呢?小组讨论一下。”同学们兴趣很高!在小组内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最后我问:“做糖葫芦和做人有联系吗?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做人?”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不知不觉中一堂课已结束,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了所有的知识点。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不断的创新小学的教学模式,要引进新的教学方式,其中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手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将枯燥而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而形象,在另一方面,也大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的信息量,能在学生在本身的基础上,得到更多有效的学习资料,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多媒体教学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图、声、动画等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的教学中,阅读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能在一些图画和音乐中插入标准的朗读,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阅读的内容中去,更好的理解阅读内容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表达。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语文课外活动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小学生年龄小,但是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时候,学习任务并不轻松,课堂时间有限,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必须要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围绕课文内容开展直观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鼓励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学习《乌鸦喝水》时,如果教师能在课下模拟乌鸦喝水的情景,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受,那么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六、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激励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虽然有些在我们眼中不值一提,但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能在学习中得到的快乐的最好的资源。为了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我曾经召开过一次班会,主题是“我是最棒的”,内容是学生讲讲自己成功的上事情。如“我的朗读水平提高了”“我为班级争光了”“我会模仿宋丹丹了”等。学生面对简化的谈话内容,侃侃而谈,无拘无束,很容易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成功的快乐中起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我们更要耐心帮助学生,学生有了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我们也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我们要共同努力,让学生树立自信。
七、总结
语文教学不应该是死板的教育,而是应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容易接受,这样子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在学习中得到快乐,真正做到快乐学习,快乐发展。
作者:杨秘良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凉水河总校
1.增强学生日常的阅读素材积累
小学生想要写好了作文,就必须掌握大量的生活素材,素材是作文的骨血,只有合适的作文素材支撑的作文才是优秀的作文。因此教师要鼓励同学们积极地寻找生活素材,细心的观察生活。作为素材的来源非常多,在生活中可以将日常的事件积累起来,作为作文的素材,也可以是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还要鼓励同学们拓展阅读量,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语文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包括大量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因此仅仅是教材中的知识根本不能满足作文教学的需要。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推荐很多的课外优秀阅读书目,鼓励学生在课下的时候认真的阅读这些优秀的中外经典,从中提高写作的能力。其次,学生要掌握大量的好词好句,在阅读中将喜欢的优美的句子和精美的词汇收集起来,还要经常的翻看这些摘抄,做到孰能成诵。教师还要鼓励同学们将阅读中的体会写下来,毕竟只有写下来的感悟才会更加的深刻。在进行课外知识阅读的时候,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帮助同学们积极地理解经典中的场景,能够有自己的审美意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推荐的优秀经典书目一定要仔细的筛选,符合小学生的知识层次。推荐的书目不仅要有中国古代的优秀经典《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还要有外国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悲惨世界》等,学生在阅读这些书的时候就能够提高对人物的形象有深刻的认识,在作文的过程中就可以合理的使用进去。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中,教师尽量的选择一些简单的书,例如是《弟子规》《三字经》等,在高年级学生中,就可以提供一些高难度的书,《论语》《资治通鉴》等,都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好的帮助。
2.学生要多多的进行写作的实践
提高写作能力的最合理方法还是积极的进行写作训练。小学生只有多多的进行写作训练,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写作的方法,提升写作的能力。小学生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可以在日记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每天在睡觉之前的半个小时,回忆这一天发生的事情,可以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记录,也可以选择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件进行描述。教师要鼓励同学们细心地观察生活中的事情,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例如有的学生就会这样写道:今天天气非常闷热,天上的太阳虽然很大,但是空气很闷热。经过这些年的经验,我知道这是要下雨了。我早早的将外面的被子收了进来,趴在窗台上向外看去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蜘蛛在结网。我仔细的看了一下,原来在它的旁边还有一个平面上的蜘蛛网,现在它正在织的网是竖直的。下雨之后,我急急忙忙的来到了屋外,发现横着的蜘蛛网已经被雨水打坏了,而这个蜘蛛正在这个竖直的网上悠闲的呆着,这个竖直的蜘蛛网还是好好的。于是,我就学会了看蜘蛛网识别天气的能力。学生的这个作文就是来源于生活的细心观察,体现了学生的细心,这样的作文才是优秀的作文。
3.结语
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作文兴趣。教师要鼓励同学们细心的观察生活,在生活和课外阅读中积累优秀的生活素材。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作文写作方法,可以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提高作文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作文的真情实感。
作者:周丽萍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滨淮镇中心小学
一、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从以往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方向转变。主动学习是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中,要求学生先预习一遍,再展示出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回答都认识哪些动物,哪个动物是小蝌蚪的妈妈,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生词的拼音标注和解释,对生词进行发音,通过发音看学生在音标的认识和发音上还存在哪些问题,以便于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行纠正,最后通过生词的偏旁部首学习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比如生词中有“辶、艹、女”等部首,教师就可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回想以往所学汉字中哪些字有这种偏旁部首,并要求回答这些汉字是什么意思,按照这种教学方式能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加强小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书本知识都是固定的,只有将固定化的知识进行活灵活现的运用,才是对知识的真正把握,才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学生不仅能对文章中的词句进行学习,而且能了解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因素,可以根据每年不同的开花时间,推算出当地的农业季节,这些都能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中,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篇课文的知识,要求学生课后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改进和完善创新教学的方式
创新教学要营造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依据现阶段应用较多且教学效率较高的方式,认为小组讨论、情景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比较适合小学语文教学环境。小组讨论式语文教学能增加学生创新的动力。将班级学生分成水平相当的小组进行讨论和比赛,能间接激励到那些不爱思考和学习的学生也参与其中。比如在讲解《》时,让学生分成小组熟读课本,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后回答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什么,结合课本或是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述能力,又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增加学生的创新动力。情景教学能增加学生创新的源泉。情景式教学不仅能营造学习的气氛,而且还能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为创新提供源泉。比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根据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的内容来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画,展示自己所理解的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到底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区别,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为创新意识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媒体教学能比较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具体的形象,比如在讲述《翠鸟》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播放翠鸟的外形图、鸣叫声以及捕鱼的动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翠鸟的外形特征,再通过阅读课本,看书中是如何描述翠鸟的,与自己的描述有什么差异,通过这种形象的展示,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三方面的探讨,我们看到,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育观念,弄清楚创新的内涵,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改进和完善创新教学的方式,并使这些方式能有效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改革创新教育的作用。
作者:于婷泽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劳技课实践基地
摘要2012年,从一年级开始每周开设一次“儿童大讲堂”,一直坚持至今。现在学生已进入五年级,儿童大讲堂开设近120场,学生每学期都有机会站上讲台,当至少一次“小讲师”。2015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儿童大讲堂”。当然,在推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愿得到更多的建议和指导。
关键词“儿童大讲堂”;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一、引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同时,语文课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着重培养的也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不仅要求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积极倡导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综合性学习。1~2年级的学生,观察大自然,参加校园、社区活动,能对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想法;3~4年级的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能提出问题,并学会合作,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口头与书面相结合,表达自己的想法;5~6年级的学生,要初步了解利用多种渠道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能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能策划简单的活动,并对策划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能对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组织讨论、专题演讲等。以上不难看出,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锻炼学生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多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多年来也在不断的摸索,并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核心载体是在班级中开设“儿童大讲堂”———让学生自己选题、查阅和收集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形成正式的讲义后走上讲台给同学上课。2012年,笔者从一年级开始带课,每周开设一次“儿童大讲堂”,一直坚持至今。现在学生已进入五年级,儿童大讲堂开设近120场,学生每学期都有机会站上讲台,当至少一次“小讲师”。2015年,学校支持和肯定了笔者的工作,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儿童大讲堂”。当然,在推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笔者愿抛砖引玉,得到更多的建议和指导。
二、“儿童大讲堂”是提升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实践
为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笔者最初采取的方式主要是针对教材内容,或者是重要节日、家庭与学校生活、当前社会关注热点等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综合性学习,这可能也是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方法。通常先由教师指定一个大致的选题范围,学生在课外收集和整理资料,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想法,高年级的学生可能还需要制作或撰写简单的PPT或报告,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讨论和交流。有时,教师还会让个别学生上台做一些简短的讲解。这种方法确实能起到一些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但是,一方面,课堂时间有限,能真正参与讨论和交流的学生人数并不多,尤其当需要学生主动发言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害羞怯场等因素,一学期也不开口,变成一个“透明人”;另一方面,受限于这种交流形式的宽泛性特质,学生们讨论和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一般都很不够,有些内容只是点到即止,没有进行深入探讨,这些现象对学生综合能力锻炼的局限性显而易见。经多方摸索并参考一些成功经验,笔者终于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开设“儿童大讲堂”。
(一)“儿童大讲堂”能弥补传统实践方法的不足
每一名学生不仅能得到展示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而且还能拥有可持续性互相学习和提高的平台。1.一学期18周,每周笔者都会腾出一节课,交由学生开设“儿童大讲堂”,学生可以自主开讲,也可以合作开讲。每一名学生都有站上讲台当“小讲师”的机会,本学期没排到,就顺延到下学期。2.“小讲师”的上课过程与笔者这些“大讲师”一样,不仅要使用PPT来展示教学内容,以方便听课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要设计问题,与听课学生进行互动。3.听课的学生能随时向“小讲师”提问,进行讨论和交流,这一点很考验“小讲师”的课前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4.每一名学生每周都有借鉴当堂“小讲师”成功经验或汲取他们失败教训的机会,然后扬长避短,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
(二)“儿童大讲堂”能全面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建立和增强自信心
课前:“小讲师”要根据选题查阅、收集和整理资料,按照40分钟的上课时间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设计互动环节、制作PPT(可请家长协助)、反复演练(讲给家长或同学听),必要时还得根据演练效果调整相关内容。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小讲师”们为了上好一堂课,往往提前十多天就开始热火朝天的准备,那股子投入劲,经常连家长们都吃惊。有的学生甚至会跑来向笔者请教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如何设计互动才能让学生们爱听、想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识字认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都能得到强有力的锻炼。课上:“小讲师”要姿态大方、声音洪亮、注意语速的轻重缓急、突出和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教学内容的讲解。讲解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听众状态,及时互动,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回答,暂时无法回答的,可以告知课后再讨论和交流。该阶段能大幅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建立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很多学生当过“小讲师”后变得开朗,不再惧怕当众讲话。用他们的话说,“我们都当上老师了,还怕开口吗!”课后:听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拥抱,在综合能力得到大幅锻炼的同时,自豪感、成就感油然而生。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大讲堂”在全校推广后,有同事请笔者所带班的学生去给他们班讲一次课。课后,同事激动的对“小讲师”说:“你讲的太棒了!我们班上有个不爱听课的学生,今天他听的眼都不眨,还积极举手回答了问题!”可想而知,“小讲师”当时的自豪感会有多强!
三、开设“儿童大讲堂”的几个小经验
(一)“儿童大讲堂”适用于每个年级
笔者所带班的第一次“儿童大讲堂”开设于一年级的第1周,不过,那其实只是一次“灵机一动”的活动。开学第一周,平均年龄6岁的小学生们以为上学跟上幼儿园一样,天天书包里都带着玩具。开学第三天的课间,笔者看到一名小男孩在桌上摆了大大小小好几杆枪模,就随口问了一句“这些都是什么枪啊?”结果小男孩立刻如数家珍般的讲解了起来。眼看快上课了,可小男孩还没有停嘴的意思,而且笔者也被小男孩的介绍所吸引,就灵机一动“老师周五有一节课,给你40分钟,你能给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一下枪械知识吗?”结果,周五小男孩带来了他的全部珍藏,没有讲稿,没有PPT,整整40分钟,“小讲师”讲的是激情四射,笔者和学生们听的是欲罢不能。下课后,学生们拥上来,有的说“我能讲飞机”,有的说“我能讲星星”,有的说“我能讲小兔子”……笔者干脆答应“好!以后我们每个周五都请一位‘小讲师’来讲课。”就是这么一次“灵机一动”的活动,拉开了“儿童大讲堂”的序幕,至今仍在“连载”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叶圣陶先生说过“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即使是一年级的“小豆包”,也有值得学习之处。所以,请相信学生的能力,只要给提供讲台,他们就能当好“老师”。如果可能,笔者建议“儿童大讲堂”开设的越早越好,低年级学生的自信心、好胜心和班级荣誉感强,推崇有力量的英雄,渴望得到关注和表扬。而且,教师们往往会对年龄小的学生更加宽容,只要学生能勇敢的站上讲台,哪怕有些磕巴,哪怕照着PPT念,也会为他们的勇气可嘉点赞。下课了,等学生回过味来,感叹“噢,讲课原来是这个样子啊,没什么好紧张的,下次我会表现得更好”时,自信心自然就慢慢建立起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水到渠成。
(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自由选题
教育学家朱永新提出了“新教育实验”的概念,他认为,理想课堂要具有六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相信很多一线教师,包括笔者在内,都在为建设这样一个理想课堂而努力着、探索着。没想到,由学生开设的“儿童大讲堂”竟已是接近完美的理想课堂了。这种感受初觉不可置信,但细思后却是“的确如此”。理想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当然,是学生心目中的样。学生希望自己是课堂的一份子,希望教师亲和,希望能自由发言,希望能亲自动手实践,希望能用旧知识学好新知识,希望所学知识能用于社会生活。学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当他去讲课时,就会不知不觉地朝这方面努力,会寻找更好的素材,会设计更有意思的交互,而他们在此过程中的付出也会转化成自身能力的提高。笔者开设“儿童大讲堂”近4年半,低年级的时候,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出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的考虑,由学生自由选题。三年级开始,每学期伊始就会划定一个大致的范围(例如三年级的主题是“民族”,四年级的主题是“古代人物”,五年级的主题是“科学”),学生从中选题,并向笔者报备,一是避免内容重复,二是初步审核学生的选题。至今,近120场的“儿童大讲堂”上,教与学的气氛始终都是热烈的,而且经过不断的尝试和磨练,“小讲师”们已对如何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驾轻就熟,甚至于笔者都会经常“偷师”,把看到的一些好方法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
(三)家校一体,共办“儿童大讲堂”
语文课要锻炼的是学生在识字认字、阅读理解、写作、口语交际,以及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至于如何制作精美的PPT,是《信息技术》课老师负责的工作。在讲课时使用PPT是必要的,一是可以在课前帮助“小讲师”对讲课内容进行安排、归纳和总结,二是可以在课上提示“小讲师”接下来要讲的内容,三是便于听课学生更直观的学习、理解和记忆。有时候,光用耳朵听“小讲师”讲,所获得的信息量是不够的,对知识点的印象也是不深刻的。因此,在学生们接触计算机相关课程之前,PPT的制作还得由家长代劳。为此,笔者曾专门给家长开会,讲解“儿童大讲堂”上PPT的作用和做法。对于自信的、理解力或记忆力较好的“小讲师”,建议家长以绘本的形式制作PPT,每页PPT以图片为主,附有少量文字。“小讲师”在讲课时,相当于进行了一次绘本仿讲,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会很快。对于害羞的、理解力或记忆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多一些文字,但要告诉孩子,PPT上的内容只是给你作提示用的,不能在讲课时照着念,要把这些内容理解后换一种方式讲出来。这种换个方式表述的过程,也会“小讲师”在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有所进步。低年级的时候,开设“儿童大讲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开口,让他们克服胆怯心理,敢于在一群人面前(人群中可能还有老师和家长)流畅清晰的进行口语表达。所以,哪怕家长代办了资料收集、整理与PPT制作等工作,也是可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老师和家长们可以逐步放手,先让孩子使用网络、图书馆查阅和收集资料,再指导他们对资料进行重整和取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的作用将慢慢减少,甚至全部消失。
(四)“儿童大讲堂”,让学生自主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笔者在开设“儿童大讲堂”的最初阶段,主要任务是提前和家长、学生沟通教学内容,上课时帮助维护秩序,准备“小讲师”临场发挥失常的应对方案,以及进行课后点评等。当学生们养成了“每周一讲”的习惯,“儿童大讲堂”也渐入学生自主管理的佳境。因为4年多的坚持,现在学生们已经把每周五下午的第一节当作“儿童大讲堂”的时间,雷打不动。每到这一天的中午,“小讲师”就会提前拷贝PPT,并准时站在讲台上,只等铃声一响就开始上课。其他学生会主动打扫、布置教室,在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互动,因为将心比心,当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时候,也希望下面的同学们热情响应。如此,笔者的工作直接被简化成课后点评。至于需要每周腾出一节课,时间是海绵,挤一挤总是有的。
四、结束语
叶圣陶先生说过“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儿童大讲堂”在这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不仅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还让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学生们能像叶圣陶先生所希望的,“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作者:郭丽萍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摘要: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单单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因为小学生年纪较小,尤其是那些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差。然而,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它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进行培养,同时也需要汇聚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给语文课堂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增加了教学资源的多样性;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氛围更加积极和高效化。新课标的理念在于学生可以进行主动、合作和探究式学习。在这方面,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可以进一步促进合作探究的学习。所以说,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这是需要我们进行探讨的问题。
1.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力度,全面开展语文教学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语文教学不再只是停留在原先的教学模式阶段,更多的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需要依靠情感体验和利用图画来进行,而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将这些内容进行转化,比如,可以利用立体化的图画以及相关的声音效果,从而绘声绘色地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系统充分调动起来,促使他们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这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可以感受到教学内容中的美,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易于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时代,电脑以及网络走进学校和课堂,教师利用电脑以及多媒体技术将学习的内容通过动画、音响、图片以及文字等传授给学生。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络地址或者将这些资料进行下载,让学生自觉欣赏与阅读。资料中的图画和音乐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并且这些丰富知识可以促进学生提高读写水平。
2.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可以激发他们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可以利用电脑以及多媒体技术向学生进行展示,因为很多教学内容都不需要教师一一讲清楚,而学生就在多媒体提供的内容中进行细细的品味,有自身的体会感悟。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将音乐以及图片融入其中,让学生跟着音乐朗读。从而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在品读的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境。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转变其身份,在适当的情境下将自己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以及指导者等,通过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并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必须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基础。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可以通过习惯慢慢养成。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时可以养成的,它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对学生性格的考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并将这种习惯逐步延伸到课堂之外,当然,教师要在其中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比如说,对于学生仔细读书的习惯的养成,就是需要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培养。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就需要仔细看清,读准音调,不增加或减少字句;在读的过程中要思考这些字词和语句的大意,并将自己不懂的地方进行勾画,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方便对文章的理解。
3.加强语文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种非常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创新。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注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经过教师的相关指导,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对学习过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教师应当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独力思考,完成文章课前要求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此可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和提升。但是,有时候课堂预习并没有达到其目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安排学生预习后,在检查上不够重视和及时。所以说,检查学生预习状况,既是检查学生完成预习任务情况,也是和学生进行沟通。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了学习的结果,并希望老师能认可他们,课堂交流正是给了学生这么一个展现自身成果的机会,即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从而调动起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探究与思考
问题,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所以,教师要学会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营造融洽的氛围与情境,调动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声音、图片以及游戏等方式,带给学生比较直观化的立体感受,对于喜欢探究新事物的小学生来说,可以引起他们的注意与重视。探究式学习可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创新。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由简单逐渐变得较难,在设计的过程中,也是有很多且为多样化的探究问题以及活动,而这些教学活动可以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进而解决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创新,这需要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充分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后,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问题的探究,并不是学生自身摸索性地探究,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有目的性地探索。学习方法养成后可以有效实现主动探究,所以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在实践活动和学习过程中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究。
5.对于学习效果进行开放式的评价
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那些低年级学生,他们并不能够认识和理解语文学习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学习效果进行开放式的评价,促使学生可以自由而独立地发表意见。对于学生进行多层次和全面的评价,及时挖掘学生自身的信息知识,将他们身上的优点要着重表扬,注重引导他们理解作为独立个体学习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加强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联系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之下,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但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学校进行相关的建设。语文科目的学习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就需要学校将自身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建立一个统一化的知识共享平台,促进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同时,家长是小学生的监护人,需要在学生上网以及浏览网页的时候提供保护,引导小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与信息技术,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另外,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人才,社会各界要为小学生建立一个绿色的上网环境,使他们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把学生放到核心位置上,教师应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手段进行优化。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竞争、创新以及合作,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黄云秀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黄田镇东水小学
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探求和知识构建,养成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下面我就小学语文学科信息环境下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学习技术,提高小学生信息环境下有效学习的本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学的时候,不仅仅要教学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感受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知识的快乐。信息技术下的语文课程教学,首先要让学生适应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知识学习的本领。提高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应用信息的能力。要在小学语文学科实现信息环境下的有效学习,必须重视学生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指导,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使学生熟练使用信息化手段,有效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小学语文教学不是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对学生自我感悟,重视学生自身价值观和态度情感的价值观。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焕发了教与学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了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三、任务驱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提出、让学带着问题和任务,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任务驱动法,就是给出一个具体要解决的问题或一个学习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交互的信息环境中,自主、有目的地运用互联网或者是校园网中的海量资源开展信息资源的查找,通过对信息的融合和处理,从而形成个性化的主题(问题)的观点和答案。如在学习欣赏《秦兵马俑》这一课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师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兵马俑到底有哪几种类型,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形象?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最喜欢的兵马俑介绍给大家,同时说出喜欢兵马俑的原因。学生会带着任务就会去上网寻找问题的答案。而老师则只需要通过网络监控就能够了解到学生学习和查阅知识的过程,如果发现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则可以应及时引导、点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顺利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既要发挥老师在学习中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展知识学习,也要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小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四、协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的标准指出,要学生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新的教育理念则认为合作要比竞争更为重要。进行分组协作学习之前,老师的主导(引导)作用非常重要,老师要分析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学习专题学习网站提供的资料,上网学习探究。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主题任务,为了相同目标,共同协作,共同完成。学生通过协作探究、交流讨论,形成了小组讨论结果,最后以小组汇报交流,全班学生一起来分享,学生在信息化网络空间中进行相互的学习,一起进步,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体验到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学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网络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的学习不仅在课堂上,还可以延伸到课外。结合课堂内、外,根据小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及心理特征,选择和确定学习专题,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网络交流,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有效学习、快乐学习。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知识的主人,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在《介绍家乡的一处美景》的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让学生通过网络教室上网进行专题学习写作,专题学习网站呈现出家乡风景名胜。如此巧妙开展作文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家乡美景。进而有了表达的欲望后,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自由选择写作的题材,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跨越进行情境写作的难关。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增强了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有效性及针对性,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在自主、协作、探究性的过程中更有效地学习,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者:高国华 单位:金湖县教育局电教中心
一、精读课文,体会手法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像一汪清泉,文章就是这个生活的清泉中流出的溪水”。这个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课堂之外的知识源泉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有很多知识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因此教师应经常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让学生从一些科普文章中,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从诗歌,散文,童话,小说中获得美感,当然也可以从电视节目中获得知识,如《动物世界》等,还可以直接从生活中得到感受,勤于观察生活,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河流湖泊,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小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往往很感兴趣,而且有很强的想象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如小动物,小台灯等,先观察它们的外形特点,然后进行联想和拟人化,赋予这些事物人的情感、语言和动作。再比如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各种行为动作时的神态。长年累月的积累之后,就会发现积累的素材不断增多,在写作时语言就会像滔滔江水一样滚滚而来。再结合课本中学习到的各种方法,便不再惧怕写作,反而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先开始不断的仿写,然后不断创新,写作水平就会突飞猛进。
二、读说结合,提高表达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读写结合才能在读得正确流畅有节奏的基础上把话说清楚流利并富有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教师先范读,然后学生再进行朗读或齐读等,由于每一种朗读的形式都有它的独到之处,究竟何时采用什么形式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而定。但我们主张多进行个性朗读,以展示学生的个性,齐读只是在很少的情况下进行,如文中反复的部分。以《长江之歌》为例,诗中有四行反复的内容可以齐读,但其他的部分最好是个人朗读,以读出个性特点。至于齐读和自由读等朗读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减轻阅读的疲劳感。有时还会有配乐朗读和分角色朗读,这样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三亚落日》、《卢沟桥烽火》时都可以配上优美动听的与文中情感相一致的音乐,让学生在朗读时能够入情入境,不断地渗透自己的感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以读促写,灵活运用
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时所选择的每一篇课文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多数为名家名篇,文章结构合理、语言优美,是学生初学写作模仿的佳作。学习中要引领学生深入研读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出对写作有用的因素,在读写中渗透为习作服务的指导思想。阅读方式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愿意接受和乐于接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一些重点句,并学会精心品析,透彻理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用词的含义,获得感悟,以期在以后的写作中得到迁移。以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为例,文中人物的心理矛盾是通过具体的描写体现出来的,复杂的心理斗争要通过朗读慢慢体会。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的描述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的。在对环境的描写方面也要仔细体会,作者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主题的写法值得借鉴。这样的阅读才会有深度,而且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多,积累的写作素材也会与日俱增,对学习写作有百利而无一害。教师在教学时再适当地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写作方法,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训练写作,开拓思维
法国教育家库西内说:“作文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审美教育,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情趣”。事实也正是这样。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书写,告诉学生写字是一项基本功,在给予人以美的享受之外,还能够塑造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做事认真的良好习惯。在写作的过程中,小学生往往喜欢模仿学过的课文,按照范文的结构和写作思路来写作,这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习作的方法,快速入门。但经常这样,学生就会一直在这种思路中徘徊,没有创新,只在大家都熟悉的套路中逗留,永远找不到自我和个性。此外,生活以及学习中我们应多提供时间让学生走进自然去发现自然和感悟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发现我们身边的美。在不断感受与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比如在学习《广玉兰》、《夹竹桃》等课文以后,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植物,把植物的美尽情地表达出来。总之,学生的读写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读写训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不同的途径,引领学生将读写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写和不断思考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作者:许鑫鑫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一、通过课堂精心设计激趣
1、课堂导入趣味化设计。课堂的导言是小学语文课的开始,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堂的整体气氛,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新课、新内容学习的兴趣,也关系到阅读的重要性。教室设计语文课堂的导言可采取与语文教材有关的语文趣闻、语文小故事、语文谜语、歌曲、漫画等等内容,增强趣味性。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被导引起来。还可以利用古诗词导入,巧铺垫,巧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教学过程生活化设计。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极为重要。语文阅读的兴趣源头在于其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的存在,并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语言以解决学生的疑惑,满足学生的学习的欲望,就能够极大的刺激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使其能够较为积极和主动的融入语文阅读的学习中去。
为此,这就需要教师们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中,选取一些具体和实际的生活材料作为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形成互动,使学生的生活、学习密切的和语文教学相结合,从而达到使学生真正学会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具体到教学生活中,教师就要善于时刻捕捉生活中有用的语文事物和语文现象,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身边的例子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接受语文,了解语文,掌握语文。
二、基于课外实践活动增趣
兴趣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持续,如果仅仅是依靠课堂的时间,那么兴趣是难以长久存在的,所以,在通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要通过开展课下“第二课堂”,进一步巩固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们学习阅读的兴趣长久保持。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中设置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字、词、句的趣味练习,通过该练习,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对课堂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加深,还可以增加学生对字、词、句的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学习的兴趣不断的保持。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小学语文识字比赛,来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与备战比赛,通过该活动不仅增添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语文字、词、句的学习环境之中,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应对比赛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在进行课外活动教学时,教师应该起到微观的指导的作用,一些具体的活动的内容、方式、方法等等方面需要一一做到位,使学生在浓厚趣味的语文阅读中真正的动起来,将“要我学”的心态改变为“我要学”。语文教与学的过程长久性的充满快乐,学生的兴趣自然会长久保持。
作者:王亚梅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杨崖集乡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社会各行各业,特别是在学术交流方面,而其中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新应用,本文从以往的语文教学与运用了信息技术后的语文教学相对比,得出了巧用网络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的,一、查阅资料,课外延伸;二、增加阅读,开卷有益;三、加强交流,以说促写;四、了解社会,拓展视野;五、打字训练,熟悉拼音。
关键词:网络信息,小学语文,辅助教学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在很久前提起,并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一致认同,是一个不容质疑的真理!在十几年前,这个“渔”,主要指的是学习方法。而这里的“渔场”也莫过于工具书、爸爸妈妈或同学、图书馆(有条件的地方)。例如,给孩子解释词语时,往往不是直接告知,而是告诉孩子使用几种方法:1、近义词解释法;2、逐字义相加;3、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4、联系上下文推测,5、问爸爸妈妈或同学。
记得当时在山区工作时,有一个学生问我“围魏救赵”的意思,这是一个有故事的成语,要想自己解决,除了上面第3外,好像没别的方法,于是让他查字典,字典上的释义很简单: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而学生对这个故事来龙去脉并不清楚,又跑来问我,我便详细地讲了这个故事及与之相关的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这个学生当时听得认认真真,听完后,仰头期盼地问我:“老师,什么时候,我也能知道你这么多?”我只能说:“多看书,慢慢积累吧!”今天,已进入了网络发达的二十一世纪,我又突然想起了这件往事,现在想起来,要是能把这个问题交给网络解决,那该有多好啊,学生知道的可能就不单是词语的意思,而且能够独立地查阅到与之相关的无限广阔的内容,可能是图片加文字,可能是动画,还有可能引出其它的成语故事……并且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学生主动的、系统的、满腔的热情进行的,这比查阅书籍或看书偶遇,以及请教别人来得很丰富,更方便。人一生读的书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
可也有不少小学生的家长和老师“谈网色变”,生怕孩子沾染网瘾而难以自拔,于是一票否决,让孩子远离网络。我认为网络是一把名副其实的“双刃剑”,可我们不能因为它的一方面不足而不用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应该合理发挥网络在学习方面的巨大作用,尽力引导避免和杜绝网络弊端,通过实践,我们总结,网络在语文学习中可以发挥以下几方面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查阅资料,课外延伸
网络是相当丰富的知识宝库,对小学生知识结构来说,网络搜索比起在图书馆查阅图书也是极为方便的查寻方法。在例如我在让孩子预习《小萝卜头》一课时,让孩子查阅关于“小萝卜头”的相关资料,结果没想到孩子们不仅查到了小萝卜头的生平资料,还查到他父母的资料,以及白公馆、渣滓洞等资料,并且包括一些图片。查找到资料的孩子们交流时异常兴奋,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感悟人物的情感来得更快。在学完《鲁班造伞的传说》一课后,我说:“鲁班是传说中古代的名匠,除了造伞之外,还有关于他很多的传说,你们上网查找下,明天我们交流。”第二天,孩子们也很兴奋,有交流《鲁班学艺》的,有交流《鲁班造锯》的,有交流《鲁班雕凤》的,还有的观看了动画片和电影……
二、增加阅读,开卷有益
网络中有不少的信息,我国网络阅读率6年增6.5倍。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自然有着其他阅读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网络的连通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读者之间跨越时空限制而互通信息,而且计算机的存贮空间所能承载的信息量是纸质载体无法比拟的,据估计,每天网上刊载的免费阅览的新信息将近100万页,这是世界上英文图书出版产量的lO倍多,而今后3年网上刊载的东西将超过自印刷机发明以来,以印刷形式出版的总和。网络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加快了读者查询资料与信息的速度,节省了查找资料的时间,便捷了读者的阅读,缩短了获取信息的时间。
三、加强交流,以说促写
上学期我为我们班学生创建的QQ群,想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建议和思想状况。自开学加入以来,学生积极主动和我讨论班里的状况,我才发现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的确有很大好处:第一、是班主任老师班级管理的好助手。网络班级中的师生互动能为老师提供一个与学生的沟通引导的新形式,弥补面对面教育引起的一些局限性,网络班级中的各种活动和展示能为老师提供一个更加全面了解学生的新平台,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我发现我们班存在的问题,也了解到一些学生的想法,好多同学也能积极地提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方便我做好班级工作。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将所要表达的意思转化为文字,这无疑在无形中训练了学生写作能力。
四、了解社会,拓展视野
网络就是一个社会真实、快速的反映,是了解大千世界的窗口,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了解社会万象,分析根源,使孩子受益匪浅。
五、打字训练,熟悉拼音
打字是一个人一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从小训练就很有必要,小学生在打字时多使用拼音,所以这不失为一个熟悉拼音的方式。
作者:徐晓勇 单位: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二小学校
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站在一个把握全局的高度去加以认识,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在关注其人文性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其工具性,只有本着这样的认知,才能有效地学好这门语言。
一、倾听――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地基
学会倾听是一种很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反观我们的课堂,语文比较好的孩子大部分都是上课认真听讲的,当然不光是在课堂上,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这些孩子也很善于倾听,从婴儿时的咿呀学语到幼儿时高声歌唱,无不是在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的倾听模仿中而不断习得的。这个倾听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获得了大量的语言信息,然后对这些庞大的信息自觉地进行组织再加工,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孩子正是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由量变积累达到质变飞跃,实现了知识能力和语言层次的逐步提升。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孩子们进行倾听习惯的培养,不仅是在老师讲课时,还有其他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更要认真听讲,回答问题的时候不是各说各的,而是在听取别人的回答后在其基础上加以补充,这样的课堂问答模式才会更加地全面、有效。课堂上的专门训练肯定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正面地引导,这样他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也就在有意识地学会倾听,捕捉有用的信息,久而久之,语言能力的提升也就在稳步推进了。
二、能说――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支架
如果把“倾听”看做是低层次的信息输入的话,那“能说”便是较高层次的信息输出。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说了很多,表面看上去似乎是“能说”,细细琢磨,前言不搭后语,与要回答的问题牵涉不多,废话不少,里嗦的比比皆是。尽管现在的一些声音鼓励孩子大胆地说,说得越多越好,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有效地引导孩子们把话说准确,说到点子上,能用简洁的语言把话说清楚,就不要浪费过多的口舌进行无效劳动。
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能说”的训练,这可以是一个要求标准由宽到严不断提升的过程。比如先大体把话说清楚,然后在此基础上说得比较连贯、得体,接下来可以说得更有水准,让人信服。
三、悦读――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砖瓦
信息输入的途径有很多,倾听只是其中的一种,要论其主要途径,还是“读”。古人提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都是这个意思。平时,很多家长反映:“我们给孩子买了不少书,可他就是不读”“我家孩子老是看那种漫画书,又没多少字,也不知道他咋想的”“孩子在家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游戏,根本提不起看书的兴趣”……
这些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应该正视,一般的应对措施莫过于“亲子共读”“家长少看电视、少玩电脑,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等,当然这些也是比较有效的应对办法。在这里,我们提到的是“悦读”,笔者认为,这才是解决孩子读书问题的一剂良药。让孩子充满喜悦地读书,课堂上精读,习得阅读的方法;全班共读一本书,交流书中的故事情节,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互相提出一个问题,轮流回答,看谁对书中细节了如指掌;交流自己最喜欢读的书,实现资源共享等都是经过实践验证能使孩子们充满喜悦的爱上读书的好方法。
四、慧写――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宝塔
写是最高层次的语言输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些孩子写作文时无话可写,抓耳挠腮、甚是无奈;有些孩子写了很多,仔细一看却是言不达意,不知所云;有些孩子则是完全为了凑字数,眉毛胡子一把抓,记流水账式写作,主次不分……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原因:读的书太少,阅历少,视野太窄导致无内容可写;缺乏系统有效地指导训练导致写作技巧欠缺;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大多是面上的蜻蜓点水,很少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平时写得太少,一般是在上交语文作业或考试时被动地写作文,导致兴趣减弱等。对于这些原因的分析可能不够全面,但大体上应该差不多。我们如何才能使孩子们爱上写作,充满智慧地进行写作呢?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坚持写日记是提高写作兴趣及能力的最佳途健H帽欢地写作变为主动地抒发内心地真情实感,好像在和自己的知心朋友倾诉内心深处的秘密一般,内驱力在这里发挥的作用可以说是淋漓尽致。正如巴金先生说的那样――只有多写,才越来越会写。
倾听、能说、悦读、慧写,这四个方面是提高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基本点,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整体,而不能孤立地把它们分开。
翟吉修,山东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中心小学教师。
摘要: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就小学生语文创新意识培养的策略展开分析,探索创新意识培养的最优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创新意识;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复兴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柱,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手段。小学生是一个民族鲜活的生命力象征,是一个民族复兴的力量支撑。所以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学生开始培养创新的意识。语文是多有学科的基础,在小学学语文才能为其他学科的创新做出贡献。那么,如何在小学生中语文创新意识培养教育呢?
一、教师创新理念培养
创新意识培养要从源头开始关注,设置创新理念课程,培养教师创新素养和创新教学理念。不难理解对教师开展创新理念课程,分析一下教学过程:教师培养、教师传授、学生学习、学生创新,源头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是授道解惑者,也是学生的榜样者,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学生模仿,所以对教师创新教育理论的培养是势在必行。作为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在新课标实施和高科技发展的时代,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创新教育课程,定期开展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交流会,不断更新教师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名言一直是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兴趣是开展创造活动的起因,只有在人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意识也是最为活跃的,新的想法和思路才能像开闸的洪水一般涌出。在开始一节语文课程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比如在《美丽的地球》一文时,生动的展示一些现在地球环境破坏的照片,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态度,在阅读课文中描写的地球美丽景色。两者强烈的反差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心中涌起无限的悲愤,呼吁学生一起保卫我们的地球。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共Q和情感,也是学生开始探索之路的开始。
教师要把握课堂中的时机,适当点拨,设置提问,让学生产生兴趣,主动思考问题。知识的学习是为了以后在生活中应用解决问题,在语文课堂中要巧妙的设置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考的意识,才能培养创新意识。在《美丽的地球》一文中,在引发学生共鸣后,要抓紧时机提问,作为地球的一员,你为保护地球的美丽可以做哪些努力呢?现实中污染地球的问题,你能给出什么样的解决办法呢?小学生的思维是不受限制的,只要教师能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思考的意识,学生在习惯了思考,才能大胆的设想,才能更富有创造力。
三、突出学生主体
课堂的构成是教师和学生,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学生接收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更注重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更能理解学生的思维。应试教育只会固定学生的思维模式,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潜在的创新也会随之掩埋。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打破思维的牢笼,以学生为本,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创新意识。
比如实施小组学习模式,语文是很复杂、意思很深远的学科,对于语句和文章的理解,都是各抒己见。小组学习语文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组学习语文是最能发散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模式。小组交流学习是建立一种愉悦的环境,学生的身心都能在其中得到释放,良好的心境会使人的思维更为活跃,感情更为充沛,在一种思维高度碰撞下,创新的思路更容易产生。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尽量设置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宽松氛围,带动学生的活跃性和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美丽的地球》一文中,教师提出学生为保护环境献计献策,就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讨论,小学生的思维就如一匹野马一样,想象驰骋,让思路相互撞碰。其中可能会有些异想天开的想象,但是教师不要为此打断学生的想象思路,要注意保护他们这种创新的意识。创新开始是没有对与错的,不到实践中验证,谁也没有权利评判一项创新的对与错。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
创新意识的蹦出是要有一定的刺激的,也只有让学生接触更多新鲜的事物,才能让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深远。小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是空白的,教师不应该一锤敲定事物如何如何,要通过不同的手段,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多面性,才能为创新埋下种子。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也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提出的,要因材施教,发散学生的思维逻辑。比如《夏》一文中,文章是描绘的作者眼中的夏天,地球中各个地方的夏天是不一样的,不能单单以此让学生认为这就是夏天。教师应该多找些不同地区的夏天景色来供学生了解。事物的全面性了解是学生创新的必要知识储备。其实还有很多发散性的教学方法,如举一反三、一题多做、对立面思考等。
总之,教师不仅要注重自己的创新培养,也要从各方面训练学生,慢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以后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语文兴趣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兴趣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发挥。科...
高中语文论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探究的路径和方法 一、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实践意义 教师语文素养的...
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说话训练 摘 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最重要的目标...
小学语文作业论文: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概述 摘要:语文作业是为了确保学生能落实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提高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途径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位思考 摘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