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4 05:38: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小学语文论文范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我引导孩子们用学到的知识描述他们熟悉的植物,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不但提高了孩子们理解能力,还有效开展了创新能力的训练。课外阅读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发展,以课堂带课外,课外促课堂为基点,我要求孩子们在课内学方法,在课外谋创新。通过实践,孩子们的阅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
孩子们应该把课内所学之法,有效地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把方法转化为能力,使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有效提高,进而让孩子们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以求“以课外促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科书的特点,以知识拓宽见闻,以求“以课堂促课外”,使孩子们掌握方法;以优秀的课外作品引导孩子们创建阅读学习网络。首先,课前有效阅读。讲一篇课文,最理想的境界就是把孩子们迅速引入课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要导好。
1、巧设课前读背环节。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读背一些名言警句、优秀诗词、谚语等,每次一两句就可,重在平时积累。读背的方式不要单一,可以多种形式地进行个人读、背,也可以集体开展读、背,看谁读得好、背得快,激发兴趣。
2、改进导入手法。导入时,我们要精心设计导语,我们常常采用故事导入,抒情导入、记忆导入等。例如,我在设计《赠汪伦》导入时,要求孩子们阅读故事《汪伦请客》,这不仅激起了孩子们学诗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就活跃了。下课后,没有找到资料的孩子纷纷向其它同学了解情况,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3、铺垫性课外阅读。这是以课文内容为基点,引导孩子们在学习课文之前的课外阅读,孩子们可以围绕文本内容阅读相关书籍,查阅有关资料,帮助孩子们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样为教学的深入打下基础。例如,我讲《一夜的工作》这一课,孩子们阅读课文时,在理解内容和感情上都有一定的困难。课前我让孩子们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了解到伟大、无私的一生,对理解文本重点做了有效铺垫。
其次,课中扩展阅读。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有效做到举一反三,我在教学中科学、有效地让孩子们阅读课外书籍,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与取舍能力,这样就能够使孩子们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掌握。例如,我在讲《咏柳》这首诗时,我有效补充了两首写春天的诗,让孩子们阅读时进行有效对照,这样可以让孩子们了解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春天的。使孩子们更准确掌握了诗文的内容。再次,课后有效延伸。
在孩子们学习与理解课文后,我们语文学习活动并没有结束,除了要求孩子们加强对课文内容有效积累与运用外,还必须进行有效课外阅读。可利用课文将要讲完的时侯,及时向孩子们推荐相关的课外书籍。例如:我们讲完《太阳》这课后,我让孩子们阅读一些与天文有关的书籍,让他们体察宇宙的奥秘,调动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在讲完《平分生命》这一课后,我让他们去搜集有关亲情的小故事,并写出他们读后的心得体会。我们在讲完《赵州桥》后,我借此机会让孩子们去阅读那些有关特殊建筑的书籍。我们在讲完《妈妈的葡萄》后,我给孩子们推荐《昆虫记》作为本课的课外阅读的有效补充。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文推荐课外书籍,如学了课文《海底世界》,可推荐《蔚蓝心脏》一书;学了《蝙蝠和雷达》可推荐《神奇世界》等。这些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对课内学习的理解更深刻、更准确了。我们要积极地向孩子们推荐各类好书,还要善于鼓励他们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有效运用到课堂,进一步调动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
总之,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是培养孩子们养成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提高孩子们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他们写作技巧。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把课文作为“案例”,给孩子们教授阅读方法,进而提高阅读的能力,积极组织课外阅读活动。这样有利于孩子们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掌握,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实效。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总书记又一次明确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这里,培养创新能力已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摆在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承担基础教育基础学科教学的语文教育,自然责无旁贷。我们要自觉地有意识地把“创新”意识糅合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使我们的下一代,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萌发强烈的创新冲动,挖掘潜在的创新意识,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崭新的历史使命,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新课题。现代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开放性
语文创新教学的开放性,是由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在教学思想上,主张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既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社会,又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不局限于教材,主张课内与课外的衔接,把课内所学的知识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在教学模式上,不固守单一的一种模式,而是学习和借鉴最新的研究成果,用多样化的教学去满足学生创新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启发式,不搞注入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和创造新知识。只有在这样开放的氛围里,学生创新才有现实可能性。
二、民主性
民主性是语文创新教学的一个极重要的特征。在语文创新教学的课堂里,老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习活动的经纪人,他的职责就是筹划和管理,保证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圆满成功。在语文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课堂唯一的权威,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领路人,是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者,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语文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已经没有了满堂灌和注入式的陋习,呈现在课堂上的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在语文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以及异想天开的设想,对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权威的勇气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与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在语文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给了学生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参与的可能性,机会是均等的,参与也是公平的。
三、层次性
层次性是语文创新教学的又一基本特征。层次性的基本含义是: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讲,从学段来说,有低段和高段;从年级来说,从一到六个年级;从地域来说,有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从类别来说,有重点小学和非重点小学。创新教学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及其阅历经验,有目标、有刻度地进行训练。
四、多解性
多解性也是语文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多解,说是面对一篇文章或是一个问题或是一种观点,允许有多种读法,有多种理解,有多种认识,而不仅仅只局限于一种。就一篇文章来说,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段落层次的划分、人物形象的分析、写作技巧的揣摩、语言特色的玩味等,都应允许多种理解并存。
当然,不管是哪一种理解,哪一种说法,都必须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道。就一个问题来说,也应允许有多种看法存在,允许“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不以“标准答案”去规范学生的言语表述。
五、互动性
互动性是语文创新教学又一基本特征。所谓互动,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就某一次课来讲,教师与学生创新的载体就是课文。课文成了教师与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互动的纽带。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认真的挖掘课文隐含的创新价值,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努力的去质疑,去发现。在这个环节里,发现和挖掘课文隐含的创新价值实际上已经成了教师学生互动的契机。然后,教师带着创新的设想,学生带着创新的渴望,共同进入课堂教学。这“渴望”与“设想”的联结点就成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开展,教师把学生引入一个又一个的创新机会里,引发学生生命潜能中创新的火花,通过本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在学生原有的创新积累里又添加了新的营养。这个结果实际上就成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鹄的。教学到这时还没有完结,师生双方乘着创新的余韵,意兴盎然地进入下一篇课文的教学,这最后的一个环节实际上就成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新的追求。
六、新颖性
新颖性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所谓新颖,就是新而别致,这是对教师实施语文创新教学的基本要求。具体地说,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1教师处理课文的方式很新,篇篇课文都不雷同;2教师安排学生活动的形式很新,每一次活动都能吸引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3教师对事物的看法很新,随时都能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4教师剖析课文的角度很新,每一次课文剖析都能把学生带到创新的情境中去;5教师对练习的处理方法很新,每一次练习处理都能满学生的意;6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很新,每一次评价都能使学生产生一次飞跃。
语文创新教学的实施还需在语文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创新。从教学目的来看,要通过我们的创新教学,在全面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教学内容来看,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个性心理素质和民族文化素质的全面培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自学习惯、扎实的知识基础、合理的能力结构、灵活的思维方式、健全的个性特征和务实的思想作风;从教学效果来看,要通过我们的语文创新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在语文教师的自我创新中创新。实行创新教学,语文教师必须换脑子,要用创新教学的基本理论刷新自己的思想,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特质的教师,也就是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的基本要求是:①崇高的职业理想;②创新型的教学观念;③全面的知识结构;④丰富的创新能力;⑤民主的教学风格;⑥灵活的教学方法;⑦成熟的管理经验;⑧不懈的创新追求。语文教师如 果不立足于创新自我,要引导学生创新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困难的。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语文 国学系统化教育
论文摘要:作者针对中小学语文中国学系统化教育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并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提出了建议。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学,它是这个国家国民生存、生活、思维方式的抽象与概括,是该国家国民智慧的结晶。作为华夏子孙,研究国学、提倡国学,是责无旁贷的事。而要普及国学,就必须振兴发展国学教育。今天,“国学热”渐起,让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的同时,却也暴露了许多巫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我国国学教育的持续发展,我认为,应当让今天的国学教育系统化,尤其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落实加强[1]。
1、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阶段历时长,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学生从6、7岁娃娃长成一个个健壮的青少年。所以说,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接受知识教育、性格养成、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性格决定命运”,说明这个阶段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个体一生的发展,是他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而国学教育可以很好地引导他们了解并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古代圣贤的先进思想,并受之熏陶,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良好品格,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中小学阶段是我国的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的主要过程,这种强制性规定就决定了这种教育的最大普遍性;它的历时长,就使得接受教育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所以说,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其他阶段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国学教育要大规模推广,实现全民国民教育,那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个主要的受教育群体,并加强落实。
我国现在的国学教育,虽然在学前(包括幼儿园)和大学阶段已悄然兴起,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但在中小学阶段就很是薄弱,以致使整个国学教育系统出现了严重脱节。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政治可以教给学生古代圣哲的先进思想;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以鉴古察今;美术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中国精彩的绘画艺术;音乐可以引领学生走入祖国独特的音乐殿堂;体育可以教给学生具中国特色、能强身健体的功夫……这些科目都在以自己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国学教育,让学生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古代圣贤的思想文化得以流传,并影响至今或更远,最主要的还是依赖于文字、文学。美国教育家萨王尔认为:“语言是利用任意产生的符号体系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人类特有的、非本能的载体。”要能读懂、吸收记载有古代圣贤思想精华的典籍,并且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优秀传统继续发扬光大,首先就必须具有基本的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要加强这些基本能力,在经典阅读中熏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众学科中的语文教学无疑尤其关键。
所以,要发展国学教育,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就必须尤其重视落实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
教学之所以称为一门艺术,是因为课堂教学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余地,学生可以像美术家、音乐家、文学家和诗人那样进行艺术创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你的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呢?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能使你的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一、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吸引学生,导入课题。
进行新课的学习时,在导入中,枯燥的讲解,或者是煽情的演说,都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
例如教《颐和园》这一课时,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出示颐和园的实景图,让学生身临其境,不由得想进一步了解颐和园:大名园建在哪儿呢?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在学生连连的赞叹声中,在学生好奇的追问中,老师再开始新课的教学。这样生动巧妙地导入课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再见了,亲人》这一课,老师可先用CAI课件放映录像片,展示1950年6月份,美帝国主义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派出优秀儿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等实况。接着继续展示中朝并肩作战,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的事迹。那么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分批回国,与日夜战斗在一起的朝鲜人民告别时会是一番什么情景呢?这时停止课件放映,而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都急切地想知道当时的情景,那么就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而学生则会兴致高涨、聚精会神。
二、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介绍背景。
学习某些课文,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在介绍背景时,要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要注意思想教育的渗透。但是,学生往往容易忽视老师枯燥的介绍方式和没有感染力的介绍语言。即使老师讲解得较详细,也只能让学生产生抽象的认识,而不能有生动的感性的理解和体会,那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能使你的教学如鱼得水,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背景,且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学习《詹天佑》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以及詹天佑修路时的恶劣气候和险恶地势,不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动可感的画面、文字幻灯片和气候地形的图解,学生就理解得更快,他们能从画面中体会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欺负压迫给詹天佑修路带来的巨大阻力和压力,从而由衷地佩服詹天佑,并感受到他的伟大之处。
三、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课堂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是一篇描写景物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彩图,让学生感知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懂得它“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镶嵌在祖国大陆南边的一颗明珠”。接着放映一组组彩色幻灯片和动画片,带学生做一次到西沙群岛的假象旅游。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银幕上五彩斑斓的图像,向学生们揭开了海底的奥秘:五光十色的海水,丰富的海产品和岛上旖旎的风光……使学生直接感受到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热爱祖国宝岛——西沙群岛的激情油然而生。最后用出示两张新闻照片,介绍英雄儿女建设[文秘站:]西沙、保卫西沙的生活情景。
这样,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抓住了课文中的形象,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美情操。
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他们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老师将从电视录制下来的英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壮烈行为的片断搬到课堂上,同学们全神贯注,被银幕上的英雄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一个个脸上的表情随着屏幕上的情景变得肃然起敬,教室鸦雀无声。
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教育技术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被老师接受,也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辉,产生了伟大的艺术魅力。
传统学习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 忽视发现与探究的价值, 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 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 倡导探究性学习, 这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 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 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探究学习中,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 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可见, 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 更是一种有趣味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结合小学生的心理、 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实践, 笔者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营造良好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 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 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 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 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 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俯下身子, 放下架子, 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如做到教态亲切、情绪饱满、多表扬, 对发现问题的学生要及时指导, 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营造探究氛围。《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拓宽语文学习渠道, 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第十册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利用班委会,号召全班学生创办班级图书角。图书管理员全班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 讨论、探究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 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 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3.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 营造探究氛围,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 探究氛围容易形成。再如开辟第二课堂, 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 教师只当参谋和观众, 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
二、培养探究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 引发探究意识
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 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 —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 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 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一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 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 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成为好朋友, 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你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 有的说:“老师, 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 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 ”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 适当地给予鼓励, 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质疑问难, 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 善于发现问题, 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 有很多一字多义、 一词多义的现象。如 《》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 才用20分钟。” 这里为什么用 “才” 不用 “共”? “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一句的“才”与上一句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 前一句表示时间短, 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 是因为战士们被的精神所激励。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 有这样一段话:“你想, 四周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 我恍然大悟, 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 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 “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 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 教师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讨论。 学生明白, 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学生完全理解后, 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 你体会到了什么?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鼓励独特见解, 巩固探究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 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判断, 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 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 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 发表自己意见, 深入理解课文。再如教学《狐狸与乌鸦》一课时, 对狐狸有什么样看法? 大部分学生认为狐狸很坏, 有个别学生提出狐狸很聪明, 善于动脑筋。对不同的看法, 教师应予以肯定。 同时指出, 狐狸确实动了脑筋, 但是它是采取欺骗的手段来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 这是不好的。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生成问题指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维教学, 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 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 生成新的教学问题, 使学生探究的兴趣持续下去。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 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 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 应该让学生在学 习实践中自己去发现、 去提出, 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 更能引发其探究。
1.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 在课堂上会踊跃地发问。但是, 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 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还有的学生就发现不出问题。如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 甚至有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这样, 问来问去, 既浪费了时间, 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 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 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⑴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如《全神贯注》一文, 写谁全神贯注? 从哪几个方面知道罗丹全神贯注? 有的课文在结尾处发现问题, 如《峨眉道上》, 最后一句话: 啊, 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 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问: 平常, 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 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2)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一课中, 有“沉思” 一词, 在文中两次出现, 爸爸这两次沉思, 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3)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 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 往往揭示出了问题, 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 就要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问题。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 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⑴读思结合, 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 让学生仔细阅读, 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对难题要推测几种答案, 经过周密思考, 选择最佳答案。如:《圆明园的毁灭》 一课有这样一句话: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是为了什么。教师出示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①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②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祖国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③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⑵思议结合, 探究问题。经过阅读思考, 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与已有答案一致, 也可能与已有答案不一致。这不一致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 也有可能是答案不只—个。这时可让同桌议一议。⑶合作讨论, 探究问题。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在语文教学中, 经常使用分小组合作互帮的方式,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此一责任, 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不仅情感内容较多,而且有利于学生想象的内容也较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创新能力是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够生存下来,甚至脱颖而出的重要依托,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从小开始。
一、激发学生对创新的热情
学生创新的热情是创新教育的质量保证。只有确保学生对创新具有一定的兴趣,教师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只有保证学生对创新的热情,才能确保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1.以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情境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此外,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在教学枯燥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小学语文课文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课程导入时,笔者一般以此为突破口。如在教学《狼与鹿》时,笔者选择了文章的前半段,即狼群捕猎鹿群,最后狼群为人类所灭这段内容创设了教学情境。在课程刚开始时,笔者就用故事性的语言讲述了这些内容,然后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这个故事还有下半部分哦,而下半部分就在我们的课文之中,你们想知道后面的故事吗?”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高涨。
2.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小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稍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问,从而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阅读课文。设计问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
二、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想象。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可以积极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稍微想象课文描写的内容是怎样一种景象,或者在教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画出自己所理解的课文内容。这些训练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在想象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创新。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轻易相信他人的结论,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对世界有自己的认识。虽然有时候,学生的观点有点幼稚,但却很新奇,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创新方式。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教导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在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和选择之后,可以合理地吸收他人的意见。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广大教师要积极重视创新教育,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创新教育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笔者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做好语文创新教育。
可以这样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哪里有语文,哪里就有生活。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与语文共存。
可是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阅读,很少有学生自己的独到见解;作文,很少有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会照老师的指令去思考,按统一的要求来表达,这样下去,学生的悟性、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禁锢。
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多处提出要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思考、交流,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宽语文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新大纲十分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改变学生以往的不良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阅读,自主写作;提倡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新大纲明确指出故事会、朗诵会、课本剧等形式都可以引进课堂教学,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本文试图从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这两个方面,谈谈在小学语文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语文活动课的核心。学生始终是知识、能力、情操等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在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落实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从事主动经历和探索发现的活动,必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上下功夫,必须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端正学生主动探索的态度,激励学生主动开拓的精神。
1、激发主动探索的动机。动机是行为的诱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活动课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语文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如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展语言警察巡逻、语文游艺宫、相声表演会、绘画日记展、社会考察录、语文联谊会、信息擂台赛、新书介绍会、十分钟演讲、影视评析论坛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适时地开展。
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活动课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作为活动的开始,学生不仅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这些活动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密切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例如:在修改作文的活动课上,如果大部分学生不会修改词句,那么,下次的活动课内容,老师就事先与学生商量,准备以如何修改词句为内容开展讨论或练习。学生就会在近期内,对这方面的内容主动探索。这样,活动课就成为连贯的、有一定次序的活动。前一次活动为后一次活动打下基础,后一次活动在前一次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新的内容,以积累的方式向前推进。学生就会不断地充实自己,学生的能力就会持续发展。
2、端正主动探索的态度。 语文活动课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地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要端正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①让学生查找资料、自我准备。学生在开展某项活动之前,自己查阅资料,进行自我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例如:低年级开展的"声母和韵母找朋友",中年级开展的"词语开花",高年级开展的"我最喜欢的名人名言"等活动。在活动前,学生都要花较长时间自己查找资料,作好活动准备。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如高年级学生在开展"成语游戏"活动前,学生自我积累成语,进行成语分类,开展成语接龙等。在正式开展成语游戏时,又引进了竞争机制,效果十分理想。
②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挥。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欲望。在活动课中可以满足学生的这些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如在开展成语游戏时,学生担任主持人,要求大家讲成语故事,谈成语的作用。同学们根据所学的成语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同学们互相之间质疑问难,大家开展活动的兴趣高涨,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锻炼和提高。再如三年级学生开展以"春"为主题的语文活动时,每个学生说出与春有关的词语,每个学生背诵与春有关的名句、古诗等。在说词、背句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挥,还结成了对子赛,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争意识强,合作精神好,活动效果佳。
③让学生勤于总结、自我评价。每次活动结束时,用三至五分钟时间,开展自我总结、自我评价。比如,成语游戏活动结束时,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对本组活动的情况进行小结,并评出本组的"成语大王"。主持人也对全班的活动情况进行小结,并颁奖。同时,让同学们找出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活动的质量。
3、激励主动开拓的精神。 语文活动课教学强调群体间的经验交流,相互启发,使之产生更强的探索愿望,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同伴之间的交流还使学生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养成能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从而使自信和谦虚有机结合起来。
在设计语文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经过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可与教师商量后,自我决定活动内容、安排活动进程,自我管理与调控。活动结束后,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质量,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取得的成效进行自我综合评价。总之,语文活动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主动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用自己 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郭沫若语),使学生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权利和欢乐。
在安排"语文文艺会"这一活动时,首先,师生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语文文艺会的内容和形式;然后,同学间相互讨论、设计活动游戏,排演童话剧、相声,讲述文学家的故事,布置文艺会会场等;最后由学生总结活动的收获,评选最佳节目。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语文活动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高年级学生开展板书擂台赛、标点符号的自述等活动时,同学们作了充分的准备,在活动中个个争先恐后,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很多同学的板书,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可以这样说,有的同学的板书比老师设计的板书,比资料上的板书还要好。在开展标点符号的自述的活动中,有的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认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这些活动由班级活动逐步发展到向学校开放,向社会开放。有些活动的内容由小学语文的范围,逐步扩大到涉及到了初中、高中的语文知识。如古诗擂台赛,诗词背诵比赛等。
也许有人认为,主动探索的学习只适合于高年级学生,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其实,这是一种保守的看法。例如,美国和澳大利亚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老师就要求他们独立地收集资料,写出"研究报告",说明自己对社会、自然的看法。年幼的学生,同样具有探索的兴趣和愿望,只不过要为他们设计适宜的活动方式,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已。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鼓励孩子们学习,在课堂之外学习,锻炼观察的本领、思考的本领、创造的本领……"所以,通过语文活动课,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独立探索、主动求知的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两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学生在语文活动课中的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矛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是在活动过程中放任自流,而是要求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鼓励与培养。只有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既有直接明示,又有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和疑问时,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将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语文活动课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又与教师"导演"和指导密切联系,不过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因为活动课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对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有精深的了解,而且对学生的活动需要、活动能力等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和活动的方案、程序,进而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活动课中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传授、灌输中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活动课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1、编导。语文活动课必须根据课程计划的总要求, 以新的教学大纲为指针,有计划地做好各个年级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基本安排。
一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安排活动的内容,选择活动的形式。如:和高年级相比较,低年级同学更适合开展"击鼓传花"等语文游戏活动;和低年级同学相比较,高年级更适合于开展"成语游戏"等活动。相对而言,高年级应多开展一些"社教"、"科教"等方面的活动,低年级更适合开展"文艺"、"体卫"等方面的活动。有些内容更适合于开展小组活动,如背诵等;有些内容更适于开展班级活动,如语文游艺宫等;还有些内容更适合于全校活动,如读书节等。不管是哪些内容,哪些形式的语文活动,都要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整合性,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小语活动课与小学语文课程的协同运行,以达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目的。除了像晨会、知识讲座、报告会这样的语文活动外,还应尽量安排一些让学生接触实际,接触社会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做一些社会调查,欣赏自然风光,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了解社会生活等。通过收集和整理数据,做一些分析和比较,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尽一步理解他们在课堂里学过的知识,还可以看到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和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另外,还可以让学生畅谈个人的感受与理想,发展他们的语言和思维。
三是要考虑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让语文活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得以体现。语文活动课与学科课程在总体上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在开展语文活动时,既要考虑到语文活动课与语文课的联系,又要注意语文活动课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比如《我的家乡》是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教师可以根据该课文的内容,开展语文与数学、美术、手工等相结合的语文活动课。用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各种物体,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一套立体学具,并涂上颜色等。再如,中高年级学生学习了古诗后,可开展"绘画·表演·编文"的语文活动。要使活动课开展得异彩纷呈,富有成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活动之前的"编导"作用。
2、引导。教师在活动开始时要设计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活动程序之中,重在导趣、导向、导路。
①导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儿童对活动的内容或形式没有情感和欲望,如果活动没有提供给儿童发挥创造能力的余地,儿童就不会感到有意思。在语文活动课开始时,如果能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兴趣,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求索愿望,他们就会入情入境,主动参与活动。比如,一位老师在开展成语游戏活动时,巧用投影映出四条成语,每条成语空出一个字,让学生填空,填对一个得10分,所填的四个字就是"成、语、游、戏"。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②导向。在开展语文活动时,老师要起导向作用。即这一节课要开展哪些方面的活动,要达到怎样的预期目的等,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开展成语游戏活动时,老师告诉学生,我们这节课要开展"成语接龙"、"巧填人体部位"、"成语大王"评比等活动。这样,四人小组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情况,有选择地开展活动,不至于使活动产生盲目性。
③导路。即老师引导学生大致要按怎样的思路开展活动。比如二年级学生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后,老师想通过"树叶剪贴画"的活动来深化学生的学习。那么,老师首先请同学讲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后,然后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树叶剪贴画"的优秀作品,学生知道了小蝌蚪的生 长变化,是用剪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老师希望学生通过再造想象,也可用树叶剪贴画的形式来表现小蝌蚪的成长经历。这样,老师就起到了引路的作用。
3、开导。在学生活动难以深入进行时, 教师要适当地进行活动开导,这种开导重在导疑、导难、导法。
①导疑。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疑惑之处,这就要看老师释疑的功夫。如一位老师在引导同学们开展字谜竞猜活动时,有的同学就不知道如何根据字谜的谜面来猜这个字谜的谜底,也不知道如何根据一个汉字的特点来设置谜面。经过这位老师的巧拨善引,大部分同学解决了一这疑点。
②导难。在开展语文活动时,学生有时在思维方法上会碰到难题,这就涉及到如何导难的问题。比如:同学们开展查字典比赛时,首先要弄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部首查字法,在什么情况下使用音序查字法,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数笔画查字法。同时,还要掌握这几种查字法的方法、步骤。为了让学生掌握用部首查字典的方法,一位老师引导同学们编了这样的口诀:部首、偏旁掌握好,按照目录、页码找,除去部首数笔画,勤查多练收效高。这样,就解决了同学们思维方法上的难题。
③导法。学生如何开展语文活动,这就要求老师在方式、方法上加以指导。比如:老师指导学生可以在校内开展活动,也可以在校外开展活动;指导学生可以在全班开展活动,也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展活动;可以开展竞猜活动,也可以开展擂台赛。在活动方法上,老师要加以指导,学生才不至于无所适从。
总之,在小学语文活动课中,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的时间,又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开展活动。这样,把语文活动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语文教学的实际紧密结合,语文活动课才能真正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学生的创造力在语文活动课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培养和发挥,从而实现新大纲所要求达到的语文教育的目的。
创新能力通常是指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潜在的心理能量。对于正处在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说,这种潜在的心理能量主要是靠在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加以体现。当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新式及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他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它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辟出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通常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出发点的观念和意识。它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创新意识的激发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基础。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1、聆听音乐,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
每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地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为此,我们在上课前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绪,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发挥。
2、展示图片,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
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学投影片的视觉效果,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民主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
3、播放动画,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
动画片是小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对动画片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学生更是一个比一个发言积极。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利用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配备的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各抒己见,必将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能保证学生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就小学语文而言,由于其涉及的内容涵盖面广、包容量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思维上能够不囿于原有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地灵活地去思考。为了能够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录音播放。
《月光曲》这课内容源自于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为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在上课前可以先借助录音机把钢琴曲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从中听出了什么?听后你有什么想法?你对这首钢琴曲的哪个地方感受最深?为什么?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还不甚了解,自己的头脑中没有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因而他们在回答时就不会受局限,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从而促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录像再现。
《火烧云》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对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不同变化的描写,让学生对火烧云有进一步的认识。由于小学生平时观察到火烧云的机会很少,有时即使有机会观察,看得也不是十分地仔细,因此在对课文内容理解时,自己的思维就受到了局限。为此我们可以把电视录像中有关火烧云的资料重新播放给学生看,学生看过以后,视野开阔了,思维也就灵活了。然后再让他们去学习文中的内容,他们就有了一定的思维求异性和变通性。
3、网络下载。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什么是雷达,雷达的作用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小学生很难有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很难得到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打开计算机,进入相关的网站,找到这些内容下载下来,一看便明。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1、实物演示。
写入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中的许多物体,孩子们都没有亲眼见过。究竟这个物体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像书中所写的,孩子们一概不知,如琥珀。这很不利于孩子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这个物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是能见到的,为此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准备几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琥珀,上课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分别演示给学生看。由于是实物,他们看的兴趣就会很浓,看的时候就会很认真很细心;他们就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许多自己认为还不明白的问题,然后通过询问查找讨论,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
2、摹拟试验。
许多事情,如果不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其中道理永远都不会明白。例如《画杨桃》,同是一个杨桃,它能被画成不同的形状。其原因是每个学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杨桃的形状就不一样。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单凭讲学生是不会轻易理解的。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把一个杨桃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试着自己也去画一画,然后再变换位置看。这样一画一换,虽然学生仅仅是动动手动动腿,但他们在动的过程中已经是锻炼了自己的一种创新能力。
3、虚拟假设。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的主人公结局都是极具有悬念性的。如果能对这些主人公后面的故事进行一番虚拟假设,势必会对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帮助。如《凡卡》《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他们后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我们可以把这些文章的图片通过剪辑整理合并在一个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把它后面的故事虚构成一段文字讲给同学们听。此举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各方面
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在小学阶段,一提起语文,教师就对作文感到头疼;一提起数学,教师就对应用题感到心烦。其实最头疼的也许就能给你带来对工作的热情,最心烦的也许就能点燃你对工作钻研的欲望。当然,如果你不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就只能是永远的去感受工作给你带来的压力,而不是活力。同时,你做其它事情也肯定不会做好。但如果你在工作中能善于钻研,敢于创新,那么,你就会在工作中不断激发自己的兴趣,在失败中探求成功的喜悦,在成功中感受失败的辛酸,同时,也会将工作越做越好,
接下来我要写的是自己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课中探寻的一点感悟。
那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基础训练三的一道作文题。要求写一件家用电器或一种农具,要求是:围绕它的形状、特点、用途(功能)、使用中应注意事项等来写,突出一两个方面,先讲给大家听,然后写下来。
在设计这节作文指导课时,我首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了学生在家庭中参与劳动的情况。在农村,多数学生都参加过自己家里的田间劳作,也使用过一些较普遍的家用电器,也有部分学生了解一些农具和家用电器,但没有实际操作过。这说明学生们的观察能力还没有进一步提高,劳动观念有待于增强。为此,我在讲课时,将一些农具和家用电器搬进了课堂,让学生分组实际观察、操作,然后由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际操作中所体会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小组同学给与补充,以促进其它学生思维的逐步完善,头脑中思路的逐渐清晰。
接着试行以点带面,师生互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方法的完善。我选择了一只石英钟作为观察对象,让学生进行细微的观察,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描述。这样,在所有学生的头脑中已对石英钟形成了印象。这时我又拿出几只不同样式的石英钟,让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并且一一进行叙述。接下来,让学生想一想它在自己生活中的作用(即功能)。我一边引导,一边让学生发挥想象,石英钟的样子像什么,嘀嗒嘀嗒的秒针声像什么,报时声像什么,定时报时声又像什么?我们在写作业是它像什么,早晨报时又像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为写作积累想象素材。待学生表达后,强调: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写作这篇关于石英钟的小文章,然后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等到学生写完后,先让学生诵读自己的文章,并阐述自己写这篇文章的思路,师生一起进行评价,指出优缺点,进行修改,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评价能力。最后,我将自己的小文章也当堂进行了诵读,让学生进行评价、修改。学生们的情绪一下又提高了许多,纷纷进行了评论,许多学生都能简明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语句流畅,有一定内容。我首先肯定了学生们的评价,然后向他们表示感谢,并与学生达成共识:课后一起对文章进行修改,在下一节课时再进行评改。
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我还能沉浸在学生高涨的情绪之中。这节作文指导课上,学生诵读的文章,基本都达到了本次作文训练的要求,并且有一定中心,有充实的内容。在这些作文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带有大量的想象内容,还有的进行了议论或抒情,90%的学生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部分运用了列数字、做比较、打比方的表达方式。
由此可见,一堂真正的作文指导课应该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绪为主,使学生愿意去观察、比较,想要描述自己的观察所得,想要将自己的观察、所思、所想用笔写出来。
我认为自己在这节课中较为成功之处是:与学生一起去写、评价、讨论、修改。使学生感觉到了师生之间和谐、平等的气氛。而不是事先写成的文章在课堂上念一念,然后讲一讲自己的思路,再让学生模仿自己的文章去写就是完成任务了。
对于语文来讲,学生的作文确是一道难题,但还得看我们教师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引导,去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想:只要我们每位教师都在作文这道难题上多钻研,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多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一些素材,一定会将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上来的。
1创建民主学习环境,优化课堂教学氛围
优质的课堂教学氛围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基础,研究分析证明,要想提升教学效率,令学生又好又快的学习文化知识,提升实践技能,关键在于引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为学生开创完善丰富的学习平台。因此,教师应积极创建民主、和谐与文明的学习环境,通过轻松愉快的教学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其能力培养,并形成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理念,方能令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核心价值以及生动有趣性,进而积极主动的在课堂学习中配合教师,提升学习自信心,踊跃的回答教师提问,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与沟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给予其必要的引导与启发,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而不应对学生全盘否定,应通过正面的鼓励与激励,充分的肯定,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机会与时间自主的思考研究。对于难点教学问题,可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甚至是争论。对教师讲授内容不明确的环节可积极咨询教师,进而通过民主和谐环境的创造,提升教学有效性与综合质量。
2丰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可良好的提升教学有效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成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求知欲望,那么课堂教学便离成功不远。为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令其始终积极主动的学习,可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令学生至于自由、开放、多变、贴近生活的环境氛围中,形成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并对新知识积极探究、深入学习。可借助问题情境模式,例如在讲授有关描写大自然灿烂阳光、迷人景致的课文内容时,可首先令学生积极主动的展开思考,并可就课文题目提出问题,文章对大自然的优美景观进行细致入微、生动感人的描写,那么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到底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何类好处,阳光对于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呢?
该类问题情境模式,可令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探究学习热情,进而提升语文知识学习兴趣,集中精神的听讲,并提升教学有效性。当然,开创教学情境的手段方式丰富多样,教师应尽可能的贴近现实生活,创设学生熟悉、愿意探究思考的生动教学情境,例如可针对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活泼好动的个性,可利用童话故事、多媒体系统、网络资源、视频声音等开创多元化教学情境,开发学生智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应抓住学生年龄特征,开创活泼生动、独特新颖的教学模式,进而令学生提升主动性、创新性、勇于探索发展的精神。可组织模拟表演、小组合作、绘画描述等活动,将语文教材内容良好的融入其中,加深学生印象,巩固知识掌握。例如在讲授咏柳课文内容时,教师可首先组织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而后,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有关柳树的视频动画、影像资料。可激发学生想象力,令其对课文内容所展现的意境画面进行联想。
并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下真正的了解古诗所要展现的艺术美、情感美。教师可依据学生活泼喜动、愿意绘画的特征,在向学生阐明课文内容的诗情画意后,组织学生开展配乐绘画活动。学生在创作完毕后,则可令其主动的向大家展示绘画的内容,检验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具体意境理解到何类程度,并可引导鼓励学生积极的分享与互动交流,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抒发情感技能,将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表露出来,激发智力因素,锻炼手脑协调并用技能,形成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发散思维,进而真正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综合锻炼培养目标。
3结语
总之,为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我们只有明确新课改目标,遵循实践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令其形成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勇于探究、不断上进,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中,锻炼综合技能,形成发散思维,丰富的想象、自由的创造,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升学习能力水平,并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目前的口语教学,常常能够看到许多的老师将比赛的模式转化成了应有的教学,例如学校会举办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会等。这样不仅不能够使学生在这些比赛中得到很多的训练,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会导致有的同学从来都没有参加过相应的比赛,进而导致这些同学的口语交际能力根本得不到任何提升,长此下去,也会使这些学生对口语交际越来越没有积极性,越来越缺乏信心。在制定口语教学计划时,有的教师并没有注重学生的几次口语交际训练的连贯性。这次是一个随意的话题,而下次的话题可能与上一次的话题毫不相关,这样,就不会使学生通过一次次口语交际的练习得到提高。没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制定,如何能够使学生内在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使学生潜在的能力得到提高。
一、口语教学评价重视度不够
在目前的口语教学中,教学评价重视度不够,往往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形式过于简单单一,往往是学生们进行完口语交际后,教师象征性的进行一下简单的点评,而这些点评经常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由于教师对教学评价的重视度不够,学生往往也不会有很高的重视。对于教师的口语教学的评价,学生也只是听听就完事了,并没有从中得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解决方法
(一)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
小学的学生们,大多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和语言词汇都是有限的。如果将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选择的非常专业化,那么学生自身就无法理解这个内容本身的含义,也就无法在进行口语表达中和与同学们相互交谈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选择贴近生活的,最好是学生自身经历的事情,或是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对于自己熟悉的事情,学生才能够有很好的表达,才能达到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事,由于学生对此都具有共鸣感,能够使学生之间彼此相互交谈。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对口语交际的积极性,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能够使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感觉口语交际不仅仅是一门课程,也是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谈心的一个平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二)教学形式有较强调动性
教学形式有较强的调动性,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对口语交际有更强的学习兴趣,有更高的积极性,能够做到大家都参与进来。不在用以前的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或是辩论会的形式,而是采用多感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音乐的渲染、实物的演示、角色的扮演等,都能够让学生身临其中,真正的参与进来,真正的起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反思性方面的教学,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对于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出现的问题或是不好的习惯,要及时的使他们进行反思。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平时忽视的错误在课堂上得到改正,得到了真正的自我提高。
(三)教学评价不断提高重视
对于口语交际教学方面的评价,教师应从多方面进行评价,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学生内容方面的评价。在口语教学课堂上,注重学生口语交际过程及内容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方面、态度方面、价值观方面等非语言能力培养,全方面的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通过全方面的评价,使学生不仅能够在语言能力上认识到自己不足,从而得到提高,也能够在非语言能力上发现自己应该改进的地方,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另一方面,目前的口语交际教学评价多局限于老师对学生评价,这样还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不断完善评价形式,可以开展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自身对自己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这样不会使口语交际教学评价过于局限,也能够给学生一个更好更全面的评价。
“思维品质”这个概念是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来的。一般认为是指个体思维活动中智力特长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科思维以教材为载体,以师生双边活动为桥梁,发掘思维训练的各种因素。小学语文教学向来是离不开思维训练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从“学”和“思”的辩证关系中,可以看出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要自学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多方引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学习生疑,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学生提问是他们深入钻研的标志。通过学生的提问,老师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同学们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程度,才能逐步地诱导他们巧妙地越过耸立他们认知道路上的高山峻岭,有效地防止学生不懂装懂,从而使他们一开始就直接获得真知灼见。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当创设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兴趣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生疑,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如《找骆驼》,老人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如果根据漏落在地上的米和蜜、骆驼啃过的树叶,能不能找到骆驼为什么这些可以质疑的问题在不少课文里都有,如果学生一时难以想明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材料,采用定向的形式,使学生围绕课文中心,有一定的目的,循着一定的线索,教他们究竟怎么问。由于学生知识有限,学习中难免会产生一叶障目不识泰山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也往往不假思索便能回答或幼稚可笑。首先要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并及时进行引导使之更易准确深入,必要时要进一步追问提问的过程,以使全体学生从中学习良好的提问方法。
思维训练的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智慧又是高明意识的外现,而高明意识的标志是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只有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教师才能把握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和特点。“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在一个班级中,往往有几个思维敏捷、发言踊跃、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久而久之,在其他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几个人的回答总是对的。这样势必影响了其他学生的独立思考。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任何回答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开动脑筋深入思考,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在教师所创设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让学生消除紧张感,消除戒备心态暴露思考过程,有不足的,可让教师对症下药,有创造性的可让大家效仿,起到示范作用。
教师需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在组织教学时要尽可能暴露自我思维过程。把一些语文思维活动“拉长”,通过“拉长”产生慢镜头。其目的是为了强调思维重要性,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看得见、想得清。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世界上最定贵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把这种知识当作良种,学生总会种一粒、绿一片、收一筐的。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将会为每个学生所拥有。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检查上小学四年级孩子的语文作业时,发现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落花生》一文与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落花生》在遣词造句方面不尽相同。经考察,发现北师大版的《落花生》对原文仅做了个别改动,而人教版的《落花生》则在文字上做了较大的加工处理。随后,笔者又在《北京青年报》《新京报》上看到有关专家、学者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落花生》的修改问题所发表的意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材的改革总会引起诸方面人士的关注,笔者作为一名语言文字工作者,同时又是一位经常辅导孩子语文学习的家长,也想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目前,有关小学语文教材中名家名篇的修改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观点。不赞成修改的专家认为:对名家名篇的随意修改是一种“削足适履”,是把固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或者是思想方法强加给作者,是对作者的不尊重,把文章修改得“惨不忍睹”又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不利。认为名家的原着一般都具有特定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且其内涵与作家特有的语言风格、作家所处时代的特定语言表达方式和作品的整体语境有密切的联系,对原着进行修改都会或多或少地破坏它的整体语言风格和历史文化脉络。因此,他们主张让学生阅读原汁原味的作品,而且强调语文教育本身就具有教学生欣赏经典作品、感受文学原着魅力、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赞同修改的认为:完全适合小学生的作品很少,多数都要进行某些修改。因为从适龄儿童的理解力和感受出发,对立意较深、不利于理解的部分进行一些修改,可以使小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再说有些表达方式今天已经不常用或不用,不易于学生理解和学习。这方面专家总的看法是:把握好修改的“度”,尽量少改,力求保持原貌。他们还强调无论是用于教材还是考试,都应对删改部分加以标注,以利于学生日后选取原着阅读。
比较两种不同意见,笔者认为反对修改教材的专家意见并非没有道理,但从语文教育的需要来看,赞同修改的专家意见显得更为中肯、有效。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①对选篇是否适宜的认识;②对名家名篇入选教材后是否需要修改的认识;③对语文教学任务的认识。
有关选篇问题,有的专家认为如果某些名篇对儿童来说不易理解,可以选取其他篇目,但如果篇目已经入选,就不应该进行任何修改。然而,语文教材的编辑遇到的实际情况是,在选材、立意和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完全适合儿童的并不多,大多数名家名篇并不是为儿童所作,因此对入选的作品进行某些修改是编写语文课本的惯例。以《落花生》为例,这是一篇短小精悍、优美平实的夹叙夹议的散文,它在选材和布局谋篇等方面很适合初学写作者学习。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叙述童年时期经历的一次家庭活动,即种花生——收花生——过收获节——谈论花生,引出一个为人处世的道理。这种写法可以作为高年级小学生的写作范例。但是,这篇文章还存在一些不易于小学生理解的地方。例如,在立意方面,作者通过描述花生的用处及特点,赞扬了一种为人低调、踏踏实实、甘于奉献的品格。原文中写道:“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笔者认为这段文字让有一定生活阅历的成人阅读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心智初开的四年级小学生来说就比较难懂。笔者的女儿从字面理解文意,感到“有用的人”和“伟大、体面的人”似乎是对立的,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做又‘有用’又‘伟大、体面’的人有什么不好呢?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不就是这样的人吗?”不仅如此,作者所提倡的低调的做人风格与社会上提倡的张扬个性、勇于表现的某种当代意识不甚一致,这也使学生颇为费解。人教版将这段文字改为:“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样改写就把作者的原意表达得更为清晰明了,而且这种修改也使原文的表达中将“有用”与“伟大、体面”对立起来而导致理解含混的可能性消除了,易于小学生理解。笔者曾经就此文请教过孩子的语文老师,这位老师表示将该篇文章的立意给孩子们讲清楚很难,只能一带而过。笔者认为,将《落花生》一文放入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本,在难度和时代感方面都有不够适宜的地方,放到更高一些年级的语文课本中似乎好一些。如果选用它作为教材,人教版的修改更适合教学,否则学生在理解上都有困难,更谈不上通过阅读感受原着魅力,并从中获得写作的教益了。
对于名家名篇入选教材后是否需要修改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可能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来思考。所谓可能性是指名家名篇是否有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地方。名家名篇也并非绝对完美,名家的作品在文字表达方面不完全符合普通话表达形式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郭沫若先生曾听取编辑的意见将他的诗《天上的市街》中的“市街”改为“街市”,叶圣陶先生则将他的童话《蚕儿和蚂蚁》中的“蚕儿”改为“蚕”。因此,笔者认为名家名篇入选教材后,为了帮助正在学习语言并发展语文能力的小学生排除阅读障碍、更好地理解作品和学习写作,在尊重作家或其家属意愿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修改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要的。
比较原文与人教版的改文,不难看出,后者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了改动:一、将过去使用而今天已不使用的表达方式加以改动,其中包括带文言色彩的词语、“五四”时期白话文中使用而今天已不使用的词语和词语搭配。二、将一些书面语的表达方式或今天看来语意不够明确的口语表达方式改为明白通俗、便于小学生阅读理解的口语表达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改动是合理的。《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文学作家,这篇文章属于早期现代白话文。由于早期现代白话文作家受传统教育影响很深,基本上都用文言文写作,因此他们在白话文作品中不可避免地会使用一些今天已不使用或不常用的词语。如果直接使用早期现代白话文作品作为语文教材,不加以适当的修改,将不利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规范语言的教学。笔者平时在辅导学习成绩颇佳的孩子的语文功课时,发现她的作文中还存在不少词语表达不准确、使用生造词的现象,在做阅读练习题时,也经常会出现理解不准确、把握不住全文主旨的现象。在这种语文水平下,让小学生像大学生那样欣赏经典作品,学习《落花生》的原文,在语言规范方面自然难以起到良好的教学示范作用。众所周知,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是国家的基本语言政策。笔者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普通话教育,不仅应将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课堂用语,还应将普通话的教学与推广体现在语文课本中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形式等方面,使小学生以用语规范的课文为范文,通过阅读与摹写,掌握普通话的书面表达形式,逐步提高读写能力,发展儿童语言能力,这也应是小学/ :请记住我站域名/语文教学任务中的一个重点。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人教版的《落花生》虽然改写之处较多,但并非“惨不忍睹”,编辑是在保持原文原貌的基础上,根据特定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理解的需要而进行的合理改写。笔者认为,可以让这类改写过的名家名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导读作用,而原着则可等到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到相当程度后再接触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务本中小学校杜弟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培养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那么,如何营造一个宽松而愉悦的课堂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务本中小学校 杜弟美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培养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那么,如何营造一个宽松而愉悦的课堂,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充分的展示,并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呢?
一﹑给学生营造“多彩”的课堂氛围
在改革创新,重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首先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尽量选择学生熟知的和生活关系密切的地方入手。利用多媒体进行精妙的导﹑多样的写和创设情景的画,培养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但喜欢上,而且热爱上有声有色,多姿多彩,过目不忘的一节节语文课。
1.把课堂还给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一二年级的语文课识字量太多,六七岁的小孩多数觉得最难的地方是识字﹑词汇的积累和笔画笔顺的应用,感觉枯燥单调,所以精力不集中。以往教师多以写代替记,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效果并不理想。现在只要教师利用一定的时间,在网上下载图片和课件,根据需要进行编辑,上课时一放,稍微点拨和启示学生一下就行了。(语文教学 )一节课放两遍,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都能达到过目不忘的效果。其次是组词,平时多鼓励学生带表情的讲故事。要想讲的好,受同学欢迎,就得多看书,词汇自然就积累了。有时组词都超越了老师的想象,真是百花齐放啊!
另外,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幻灯片和一二年级的还要有区别。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上学不用接送了,来的相对比较早,所以每天早上和中午课前十分钟,让学生共同找十到二十个错词就可以了。一定要把偏旁归类﹑字形字意都融汇到课件中去。慢慢的他们就会自己推敲在写作时,用哪个字或那个词更好。只要教师用相信欣赏的眼光去鼓励学生,学生的作品都会比较出色的。课堂上学生大胆提出的问题,不要采取压制的手段。教师要及时引导拓展问题,不要给答案,让学生主动地去讨论,换位去思考,他们的思想就会逐步成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钻牛角尖,主动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人云亦云”,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人格。譬如我们在讲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七步诗》时,首先是学生反复的诵读诗文,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再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想象,去动笔勾画场景,最后写出曹植的心情怎样。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便于学生更好的想象和联想,同学们很快地理解了诗意。解决了过去一句一字的耗时、费力的讲解,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背下了这首诗,掌握了本节课的全部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和谐平等的校园氛围,靠师生互动共同去营造。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我在教学中倡导“民主”和“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同学们的身上,有很多智慧的资源令我感动,有时也在学生的见解中,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所以我常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近况,包括家庭状况,让自己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和可信的朋友。课堂上我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集体讨论问题。回答结果不做肯定与否定,让学生充分去评析﹑去判别,反而激起学生的热情,追溯源头,得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让学生多角度的判定利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一刀切,目的是让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标新立异,课堂上真正成为学生智慧飞扬的天地。语文课堂效率的提升,教者心境自然明朗,学者眼界放宽,品格也会随之升华,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师生都乐此不疲。
二、落实以生为本,营造开放宽松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帮助学生以更为主动、自由、积极的心态参与听、说、读、写能力活动中,对于课堂效率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的,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环境的设计过程
中,一方面从思想上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不仅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权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且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发展的主人,另一方面从行为注重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时,享有开放的环境、宽松合作的人际氛围,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主、独立、主动、探索的心态,为学生获取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学习成果提供有利的条件,以此促进课堂效率的全面提升。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可以提升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
完善各班的多媒体,是保证课堂效率提升的前提。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声形并茂,直观又快捷,特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客容量效果非常好。尤其在创设情境上,更是引领学生活跃的想象﹑激发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欣赏着﹑微笑着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1.精妙的导,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学习《张家界》这篇写景的散文时,我精心设计了导语,然后激发了学生力求想知道张家界是怎样一幅迷人的景象时?用多媒体播放一幕幕的幻灯片,展现张家界美丽隽秀的风景图,再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沉浸在如诗如画的境界,享受祖国河山的优美。经过艺术的熏陶和洗礼,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可以从一种境界,跳到另一种境界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拓展其思维空间,实现认知的飞跃与突破。
2.多样的写,确立“我能行”的理念。在写作前,根据本次习作的内容要求,我们 可以通过让学生编故事﹑续写和扩写等习作训练的方式,发展学生的个性,设计思维和想象,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对作文不再犯难,不再害怕写作文。
3.用心灵去感受人际关系,创设情景的画。如:我们在讲六年级《古诗五首》时,课文的五首诗都有插图,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文的内容,然后再让学生互相补充没有描述的内容。我在边上加以点拨,再通过默读﹑齐读和接龙式的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及时用笔勾画出心底的创意画,画出诗的意境,画出曹植的心情(高兴,色彩就要亮,沉重就要色彩深)。最后和文中插图比,看看谁的更漂亮,是否达到了诗人的意境。这样做,符合小学生爱动手﹑动脑的习惯。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了,都主动的去描绘诗中的画境。最后用多媒体,将学生的作品投影出来,供大家欣赏,并共同分享学生创意画的快乐与成功。
四、优化师生关系,提升课堂效率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的观点之一就是要注重人的发展。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实现每个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习惯上把学生当作被灌输的教育对象,教师作为单一的语文知识元是绝对的课堂构建者,独霸着课堂的话语权、评价权,并且加之语文教师与学生在身心方面的巨大差距,很容易导致教师对小学生的个体需求存在忽视甚至无视的现象,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势必影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构,令教师无法深入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令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进而对语文学科近而远之,由此为课堂效率的提升制造了障碍。要想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就要真正走近学生,尝试换位思考,努力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转化自身的“师道尊严”角色,真正成为学生们的大朋友;努力开放课堂空间,给学生们释放更多的话语权,赋予学生更多的思想上和行动上的自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发挥小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创造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断确立的过程中实现课堂效率的同步提升。
以上是我执教多年的积累和体会,但我终生学习的信念不会改变,还会继续和其他教师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诚恳的﹑虚心的接受同行们的批评和指导。
一、个性的涵义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因受特定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而形成的某种性格特性。一般个性分为两部分,即心理特征和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是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异性,是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个性倾向性包含欲望、兴趣、动机、志向、信仰等,与心理特征共同构成人的个性。人总是在一定的活动中被个性倾向性牵引而表现出某特定的心理特征。个性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性共同制约着人的个性发展,彼此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作为不可忽视的心理卫生问题,个性的塑造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不被重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策略
针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下面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进行探讨。
2.1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的舞台
小学生都好表现自己,时常意欲展现自己个性。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不要死板教条的授课,经常让学生自由的阅读,自己去领悟知识,然后加以引导修正,对则表扬,错则鼓励,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要把时间多放给学生,让同学分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每组选个代表陈述自己组的结果,加以修正,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自由交流和探讨,不受制约,发挥自己的个性。
2.2教学气氛要温和
课堂气氛不要严肃,在传统的教育中,语文老师言辞威严,课堂气氛紧张严肃,让学生上课心怯,感想也不敢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老师发威,问及问题,也吞吞吐吐,生怕说错,套话和空话频现课堂。这样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思想来说是一种极大地束缚,难以让学生积极思考,自由发挥,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学生的自信心在一点一点被传统的教育模式消磨殆尽。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营造宽松的气氛,多给予学生鼓励,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思考,让学生的自信在温和的气氛中唤回,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敢想敢说,爱上语文课堂,发挥出学习积极性,挖掘才能,培养自己的个性。
首先,在语文课堂上,师生要建立一种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这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只有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学生才敢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总之,作为语文老师不应该板起面孔,应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其次,老师要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做到这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优点,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
最后,老师要奖罚分明,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沉默是金,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不敢说话,总是沉默,不可能让学生在沉默中爆发,只能让学生的个性在沉默中消磨,成为一个死板教条的产品。只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错不罚,对必夸,这对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具有重要意义。
2.3 让学生萌发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每位老师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很少被老师应用到教学中去。学生没有兴趣上课是学不好任何东西的,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更是如此。如何让学生感兴趣?萌生好奇心理是最好的方法。在课堂上,一个有才华的老师会把学生带进语文美丽的世界,而平庸的教学方式足让学生上课味同嚼蜡,除了背诵就是写作,没有丝毫乐趣。因此,要激发学生好奇心,老师教学必须具有艺术性和巧妙性,让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并积极去探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授诗歌时,不要简单背背完事,要在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仿写,并提供指点,学生在写诗对句中争强好胜,兴趣自然就有了。此外,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分组,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撰写研究笔记,积极培养学生个性。
2.4 鼓励逆向思维,支持求异思想
课堂上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也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老师要知道有不同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的学生对同一篇课文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包容学生奇怪的答案,不是批评而是引导,允许学生张扬个性,独立思考。孩子个性体现在思维的不同,而创新思维特点就是求异。所以老师在发现学生的求异点时,不是直接棒杀,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去接近答案。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总是标准答案,学生的答案不能偏离标准,其实语文题本来就没答案,就像一个人对一件事物的描述,角度不同,答案自然不同,作为语文老师如果一味的追求标准答案,这其实是在抹杀学生的个性,也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2.5寻找平衡,协调发展
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应该包括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因为对于各阶段的教育而言,学校在进行教学时都应具有双重的目标,一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二是为社会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我国早期的教育总是重视服务社会的目标而忽视个体培养的目标,教育思想落后时代,如今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但是学校在制定教学规划时,又不应当走向另一个极端。要寻求平衡,培养个性,协调发展,就必须要做到下面两点:第一,个性化与规范化要实现协调发展。并不是说高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就要忽视学生的普遍教育,毕竟小学生学习的普遍规律和应有的规范都是相似的,普遍规律与应有的规范性是师生双方教与学的保证。第二,个性发展与基本素养的发展要平衡。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
三、结束语
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小学语文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还要培养学生个性品质。我们一定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同时,努力引导学生,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有着良好个性品质的人才。
一、语文教学创新的意义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当今教育阵线正进行着一场大的变革。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显着特征。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偏差
1.观念更新不够彻底。一部分教师、教研员对教学创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2.教师自身培训不够。新课改对教师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陈旧的培训方式,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同时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比如说其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就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样,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增加了,甚至对教师的体力提出了挑战。
3.外部条件不够。教学创新需要给予教师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发展空间。但现实中不仅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很少,而且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补差上,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探索教学创新,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要求
1.吃透教材,找准角度,激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各学科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就形式上讲没有固定和统一的模式,更主要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个性差异,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一原则,因材施教,因人而宜,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授以不同的内容。对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可以讲高深的学问;对中等以下水平的学生,不能讲高深的学问。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找准角度,要让学生知道祖国语言文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祖国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激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从心理上真正懂得学好语文的好处。学生一旦明确了这些道理,自然就有了学语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就不怕学不好语文。
小学语文汉语拼音篇1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识字教学并落实教学目标,不断提...
语文兴趣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兴趣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发挥。科...
一、问题的提出 为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核心素养渗透到各学科以实现学科育人的目的,教育部于...
高中语文论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探究的路径和方法 一、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实践意义 教师语文素养的...
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说话训练 摘 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最重要的目标...
小学语文作业论文: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概述 摘要:语文作业是为了确保学生能落实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