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5 10:17: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 要】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本报告,在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以徐州涉农社区为例,调查徐州市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在调研中发现涉农社区的志愿服务水平与经济状况并不适应;政府在管理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加强宣传、完善绩效评估等措施政府还可以在推动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政府;涉农社区;志愿服务;问题与对策
0.引言
志愿服务泛指志愿者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国家、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①。而涉农社区又称城市边缘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演替式边缘社区,前身是政府主导的“农转非”社区。由于征地拆迁,这部分原先属于农村的村庄在短时间内迅速转变为城市社区,但大部分仍沿用农村的政府管理方式②。为调查这类地区志愿服务的特殊性,2014年7月12日至24日,中国矿业大学“为祖国勤学修德・以实践明辨笃实”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11人对徐州市的涉农社区志愿服务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以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向徐州市泉山区、云龙区、铜山区和鼓楼区的4个城区共12个涉农社区发放了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6份。问卷发放采用实地走访的方式,主要调查涉农社区居民对于志愿服务的了解程度、志愿服务组织向涉农社区提供的志愿服务情况、涉农社区居民对于政府管理志愿服务的意见。同时,实践团对泉山区政府和云龙区政府主管志愿服务的部门进行了面对面访谈,主要了解政府管理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过程中,涉农社区的志愿服务水平虽有所改善,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政府在涉农社区志愿服务水平的提高上仍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1.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
1.1志愿服务组织为涉农社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的频率较低
在问卷统计过程中,发现70.7%的涉农社区居民“没有接受过志愿服务”。接受志愿服务“一个月两次以上”的情况仅仅占了2.8%。所以单从接受志愿服务的数量上看,涉农社区的志愿服务情况仍有待提高。
1.2志愿服务组织为涉农社区居民提供的志愿服务的类型比较单一,缺乏精神方面的服务
在35.4%多接受过志愿服务的涉农社区居民中,28.2%接受的是“帮忙打扫卫生”或“直接捐款捐物”这种志愿服务方式,而对于“陪聊天,表演节目”这种精神方面的志愿服务则仅有3.8的居民接受过。
1.3志愿服务组织提供的志愿服务难以满足涉农社区居民的需求
调查数据表明,有大约34%的涉农社区居民希望志愿服务带来的是“精神上的安慰”,而在“物质上的切实的帮助”仅仅占到了25.3%,还有28.5%的涉农社区居民说不清楚。因而可见,涉农社区居民对于志愿服务的需求主要还是精神方面的安慰。志愿服务组织对于涉农社区居民的精神上的服务仍可加强。同时,通过对志愿服务组织的访谈中了解到,他们提供精神方面的帮助多集中于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而忽视了人数在涉农社区中占相当比例的广大青少年、妇女的精神文化需求。
1.4政府管理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
通过对云龙区和泉山区政府的访谈了解到,目前政府管理涉农社区志愿服务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主要采取非强制手段引导涉农社区居民成为志愿者,引导志愿者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引导志愿服务组织在政府部门登记注册,之后再由政府部门进行统一管理。
(2)在资金政策方面政府基本对于管辖区域内的志愿服务组织一视同仁,不会对于纯农社区,涉农社区给予特别优待。
(3)对于志愿服务重志愿服务组织的实际行动而轻对于志愿服务行为的宣传,使得涉农社区居民对于志愿服务的了解不高。
(4)采取对志愿服务组织进行日常管理与推行志愿服务项目相结合,但是存在多个部门共同管理的情况。民政部门、“文明办”等相关部门往往对于志愿服务都有管理,很少成立专门机构或小组对于志愿服务统一管理。
2.政府管理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的问题
2.1涉农社区政府管理者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不同层级之间对于志愿服务存在差异,中高层政府工作者和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对于志愿服务的认识相差很大。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缺乏对于志愿服务理论和思想上的认识,而高层政策制定者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于各地志愿服务管理实际很难全面了解,政策很难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因而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对高层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很难完全将政策贯彻彻底。另外,同一层级的不同部门之间对于志愿服务的认识也存在不同。跟志愿服务有关的民政部门、文明办等不同政府部门会结合自己部门的特点和要求认识志愿服务组织,对志愿服务组织制定不同的政策,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往往也使得志愿服务组织难以统一管理,不能健康发展。当然,不同地区政府由于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影响,对于志愿服务的认识更是存在很大差异,这也使得不同地区的志愿服务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2.2志愿服务组织为涉农社区居民提供的志愿服务水平较低,政府对志愿服务组织向涉农社区提供服务缺乏政策引导
前面已经谈到,有70.7%的涉农社区居民“没有接受过志愿服务”。同时,接受的志愿服务形势比较单一,缺乏精神方面的服务。志愿服务组织服务对象也有很大局限,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妇女的志愿服务需求被忽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涉农社区居民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意识不高。另一方面志愿服务组织对于涉农社区的志愿服务关注较低。在对泉山区的几个志愿服务组织的访谈中了解到,多数志愿服务组织的服务对象面向全区,但是对于特定的涉农社区很少有从事专门服务。而且涉农社区的居民,往往因为对志愿服务的需求不明确、距志愿服务组织较远、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的条件不好、提供志愿服务的成本高而往往被忽视。政府在这方面也没有对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组织进行政策和资金的优惠,因而涉农社区居民很难接受到高水平的志愿服务。
2.3政府管理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的难处
在对泉山区政府以及云龙区政府的访谈中也了解到,政府对于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也存在一些困难。首先,有许多草根志愿服务组织,不愿意在政府部门进行登记注册,政府很难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只能进行总体上的引导,这些组织的活动难以规范化。其次,政府对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的资金支持上,仍是比较薄弱的。以泉山区申请微公益创投项目为例。泉山区51家志愿服务组织申请到了微公益创投项目,每个项目可获得资金2000到10000元不等,而涉农社区提出申请的只有不到10家。涉农社区的志愿服务组织在资金上相对于城市社区的志愿服务组织要缺乏很多。同时,政府对于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仍待完善,尤其是在激励机制的运行实施上仍有很多困难。政府会表彰一些在志愿服务工作上表现突出的志愿者,但是表彰力度并不是很大。云龙区政府作为全国志愿服务试点,努力开展一个公益护照项目,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记录上网登记,想通过评选志愿服务等级、予以志愿服务者在公共活动上优惠等措施激励志愿服务行为,但是由于职权的限制,区政府很难将这些优惠落实到位。
2.4涉农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运作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志愿服务项目在实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资金方面前面已经提到过,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在资金方面往往存在不足,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于志愿服务的资金支持,但是涉农社区的志愿服务组织得到了资金支持有限,项目运行中资金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次,在志愿服务的绩效评估上政府也难有统一的标准,即使进行了评估,政府也很难有比较好的方法进行奖惩。因而对于志愿服务项目,运行得好坏很难进行评判。同时由访谈了解到政府各部门之间对于志愿服务管理方面的权责关系并不明晰,一个项目往往由多个部门共同管理,一个志愿服务组织要被多个部门共同指挥,这也产生了多头领导的情况,不利于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
3.对策探讨
针对以上现状和问题,探讨出以下对策。
(1)对于政府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差异问题。首先,政府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培训与交流,提高对于志愿服务尤其是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的认识,明确志愿服务组织也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另一条路径,尤其是对于涉农社区而言,志愿服务的发展可以预防和解决许多涉农社区城市化中的问题。政府应加强重视,规范引导,为志愿服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提高政府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服务基层管理者的素质,加强政府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强其对于相关志愿服务政策的学习,提高志愿服务组织基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许多好的志愿服务政策在推行过程中存在障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基层管理者对于志愿服务的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引起重视造成的,因而更新他们的观念至关重要。同时,高层管理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也应积极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对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与基层管理者多交流,共同促进志愿服务组织规范发展。最后,政府不同部门之间也应该加强交流协调,统一认识,成立统一机构,避免多头领导的情况。由于志愿服务涉及的政府职能部门比较多,而且考虑到其发展前景,政府可以成立专门机构,统一负责志愿服务的内容,对志愿服务进行体系化、规范化的管理,这样志愿服务水平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2)对于第二个问题,涉农社区居民接受志愿服务的次数比较少,水平不高的情况。首先,政府可以加强对志愿服务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志愿服务的目的、意义与精神,进而也可以提高涉农社区居民对于志愿服务的需求意识。其次,政府也可以引导志愿服务组织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努力提高其服务的范围,不局限于固定的群体,让更多的人接受志愿服务。政府的政策引导至关重要,由于缺乏对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视,政府在政策上对于涉农社区的优惠较少,因而涉农社区很难获得和城市社区相同的志愿服务资源。政府在资金政策方面可以进行干预,多向涉农社区倾斜,给予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组织更多的资金帮助等。同时,政府也可以在管辖区域内建立一个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将志愿服务规范化,确定好志愿服务组织负责的区域和人群,合理分配志愿服务资源,将管辖地区内的志愿服务资源形成一个规范的系统,有序引导,努力使其覆盖全区,减少重复服务这种浪费志愿服务资源的情况。最后,政府可以在引导志愿服务组织主动提供服务的同时鼓励涉农社区居民自己联系志愿服务组织。将涉农社区居民的需求状况提供给志愿服务组织,同时也将志愿服务组织能提供的服务以及其联系方式、地址公布给居民,方便其自主联络,这样为涉农社区居民提供的志愿服务才能真正满足其需求。
(3)关于政府内部对志愿服务的管理难处有如下几点建议。首先,对于草根志愿服务组织或草根志愿服务人士不愿意在政府注册的情况,政府不应该对这些组织放任不管。可以通过与草根志愿组织服务活动相似的志愿服务组织加以带动,促进草根志愿的规范化,有序化。并且对于遵纪守法、在社会上起到积极作用的草根志愿服务组织或爱心人士,政府可以给予一定奖励和表彰,推动草根志愿服务的发展。其次,对于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组织资金的问题,政府一方面可以加大投入,加强对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一定监管。志愿服务资金的使用尤其要引起重视,完善监管,避免资金的滥用、私人挪用也很重要。最后,对于激励机制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于表现优秀的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奖励,包括物质方面以及精神上的表彰。另一方面对于激励机制的运行问题很多情况是由于基层政府权力不足造成的。各层级政府之间可以加强沟通,高层政府应加强重视,给予基层政府一定的权限,避免基层政府因权力不够而无法真正有效开展相关激励政策的情况。
(4)对于志愿服务项目的运行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政府部门之间对于志愿服务管理的权责关系要理清一些。对于志愿服务项目应该由单独一个部门负责。从项目分配,到项目实施,以及最后的效果评估都应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其次,对于涉农社区的志愿服务组织申请项目的资金支持可以适当加大、名额适当增加,以鼓励性的政策促进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当然对于项目资金的使用也应该加强监督。最后,也应努力建立统一完善的志愿服务项目评估标准。标准应充分考虑志愿服务行为的公益性、非营利性。并且应根据标准评定项目是否成功,以此界定项目资金发放的多少。总之可以通过完善绩效评估更好地激励志愿服务的发展。
4.结语
志愿服务作为新生事物,是伴随经济发展,人们需求日益多样化而来的。在社会发展中,对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而涉农社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演替式边缘社区,在各方面的城市化过程中,志愿服务水平的提高对于解决涉农社区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本次调研表明,政府在涉农社区志愿服务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政府只有更加规范化地管理引导,加强对涉农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视,涉农社区的志愿服务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摘要:随着社区建设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国家对社会工作人才越来越重视,而如何培养适合当前社区发展的人才队伍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为例,从培养目标的定位出发,论述了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以便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的社会工作人才。
关键词:社区管理与服务 社会工作 培养目标 教学方法
“社区”一词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后,经历了由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由社区实验到社区示范的发展,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截止2011年底,全国共有6923个城市街道,8.7万个城市社区,共建成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515个,社区服务站44237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50.81%①。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与社区服务的推进,建设一支适应当前社区发展要求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据统计,到2010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43.9万人,社区公共服务从业人员105.9万人②,然而在这支队伍中,普遍存在着专业素质不高、能力不强、职业化水平低等问题。而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要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达到300万人。可见,社会工作人才还存在着庞大的缺口,而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尤其缺失。因此,寻找一套适合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教学方法,培养一批高素质、强能力、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概述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始建于2011年,是嘉兴市首家开设该专业的学校,至今共招收2011级和2013级两届学生(2012、2014年停招),共有学生77人。该专业有专业教师3名,均为硕士以上学历的“双师型”人才,其中副高级职称1人;校内专业兼课教师6人,其中双肩挑教师1人;另外有来自民政局、街道、社区等的领导和社区干部担任的校外兼职教师6名。目前共有1届毕业生,截至今年6月份就业率为95%,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只有2人在社区相关单位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该专业还处于新专业的建设阶段,学生人数不足,专业教师的师资力量略显薄弱,同时专业对口率不高,而造成专业停招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上对该专业的认可度不高,职业化渠道还不通畅,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扩大专业的影响力,加大专业的宣传力度,同时培养一批适应社区工作的专业化人才来得到社会各界,包括政府的认可,才能打开与畅通职业化道路,而其关键就在于培养目标的确定与教学方法的探索。
2 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需求,全国各大本专科院校纷纷开设了社会工作相关专业,在这里需区分两个专业,即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与社会工作专业。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主要开设在各大高职院校,目前大约有60多家,而社会工作专业主要开设在各大本科院校,目前有200多所大学开设了该专业,这两个专业虽然都是适应我国社区发展而开设的,很多学校也把这两个专业混淆,但实际上这两个专业还是有所区别的。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社会工作价值感和服务精神的,掌握社区工作、物业管理知识和技能,能在基层行政、企事业单位,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物业管理与经营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性人才,可见其培养人才的工作重心主要在社区,是集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专业。而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其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是一种帮助他人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其帮助的重点在于帮助别人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更加注重专业技巧的培养,更加体现服务意识,而在此基础上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范围更加广泛,可以分布于民政、社会保障等政府部门,社区服务中心等社区组织,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学校、医院等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机构中,同时社会工作专业也是我国的示范专业,前景更加明朗与广阔。
然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出现又有其必然性,这与社区在中国发展的特殊性有关。社区在中国起步较晚,处于建设初期,社区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中国的行政色彩,我们更多接受的是“管理社区”,对于社区工作人才的需求也使得我们将人才培养主要定位在社区层面。另外,社工这个职业在中国的发展渠道还不通畅,虽然在西方国家与中国台湾,社工是一个高薪职业,但是在中国对社工的理念还不能完全接受,还停留在帮助人应该无偿进行的状态,所以一方面政府在大力宣传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性,比如嘉兴市在《〈嘉兴市中长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专项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嘉委办[2011]67号)明确了“1152”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数量总目标(即到2015年达1万人,到2020年达1.5万人、中高级社工人才2000人),并提出接受系统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和取得各类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才需占总量的30%以上,但另一方面这一类社会工作人才目前并没有在嘉兴发挥它应有的职业水平。截止2012年2月,嘉兴市的社会工作人才总量为7000余人③,这些人才多数分布在社区居委会中,从事着行政与管理工作,少数分布在社工机构中,更有许多社区工作人员考取社工证的目的只是为了加薪,而忽视了社工本身“助人自助”的职业特点,因此社工在嘉兴还远远没有形成一个职业,相应的职业渠道也没有健全,在考虑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就应运而生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集社工、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在职业选择上更能为人们所接受,既满足人们对社区的构建,又能向社工灵活转变,是顺应中国社区建设国情的产物。
鉴于此,我认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两大方向,一个是侧重于社区日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主要从事的是对社区公共事务与公益事业的行政管理与服务工作,目的是保证社区的正常运转,这类人才的就业渠道可以是社区组织(居委会、物业公司等)、街道,也可延伸至企业,而其发展前景一是社区组织中职位的提升,二是将社区作为跳板进入“公务员”行列。另一个方向是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社会工作者,从整个国家政策来看,其发展前景更为广阔,适用范围也更广泛,基本适用于各行各业人们的需要,从长远来看更加符合社区自治的发展。实际上,从对深圳、广州社区管理模式的调研发现,这两类人才在共同推动着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社区一方面需要能够进行日常管理与服务的工作人员,使社区能够正常运转;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社工机构派驻到社区服务中心或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们承担着专业化的服务工作,共同推动社区的和谐与发展。
3 教学方法探索
说到教学方法,我们一般首先想到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同样重要,然而在论述侧重点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培养目标的定位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培养目标而产生的,纵观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无论是哪一个方向的人才培养,都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运用,注重专业实用性与技巧性,理由如下:
①从社区的发展来看,社区管理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步迈向了社区治理,更加强调各类社区管理主体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更多地采用参与、协商、合作等非强制性的方式进行,强调持续的互动,因此,相较于管理的强制性与教条性而言,社区治理更加强调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谈判协商、沟通合作、相互认同,而这些技巧是没有固定的理论可以执行的,只能在实践中培养与提高。
②从学生的特点看,更适合实践主导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不同于本科院校学生的特殊性,他们热情、活泼、动手能力普遍较强,但知识的学习兴趣较低,专业知识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对于他们进行理论教学效果不佳,而更加适合在不断实践中总结与论证理论知识。
③从社会工作的理论发展来看,其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社会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因为其有规律可循,具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称为“通用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是在实践经验中提升出来、描述和总结实务运作过程的重要变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逐渐形成的;说它是艺术是因为这种工作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人而异的,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分析与运用。
由此可见,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因此,我们主张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侧重于实践教学,以实践引导理论的学习,以适应专业的特点。下面将主要介绍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对实践内容进行反思性批判,多次实践后形成新的理论观点。
3.1 项目情景教学法。是指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景中,通过情景角色转换,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具体项目,以任务的完成过程贯穿于项目教学中,同时将该项目的知识点逐级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项目“为桂苑社区设计一次中秋节的文化活动”,需要学生将自己转换成桂苑社区的工作人员,通过调研、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桂苑社区的背景资料、以往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居民需求等,以中秋节这个特定氛围,从参加人员、时间、地点、活动内容、注意事项、奖品设置、前期准备、人员分工、经费安排等各个小项目来设计文化活动,随后在课堂上展示成果,采用学生分组演讲与点评的方式,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修正,最后每位学生完成一份总结报告,对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感想、建议等进行总结。
3.2 实验模拟教学法。即模拟社区管理的情景开展教学活动,包括:①虚拟居委会。学生分组(6~7人一组)组建社区居委会,为社区命名,进行职责分工,制定规章制度(主要是考核方式),在课程学习中以之为单位进行合作与学习共勉。②模拟社区活动。即将社区中经常开展的活动缩小到学校层面来开展,比如“组织与召开社区会议”可以通过“组织与召开班级总结会议”或“组织分院会议”来模拟,会前准备、会议进程、主持、拍照、记录、会后清场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学生来安排。③模拟社区网络。即利用QQ、博客等网络工具来进行专业互动,比如按照嘉兴市桂苑社区的博客,建立班级博客,将日志区分为班级简介、政策学习、专业知识、新闻、日常活动、实践活动、作业布置与答疑、学习交流等板块,进行学习互动与专业信息的共享。
3.3 案例教学及角色扮演。①学生自述。由学生在课前寻找与社区管理相关案例,在课堂上轮流讲述,并作分析总结。②教师导入。由教师引入社区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点评,教授正确的处理方法与知识点。③个案重演。引用个案工作中的真实案例,隐去个人信息,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现服务对象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社会工作者的处理方法。
3.4 现场训练。即让学生处于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技能训练,包括:①专项能力训练。如采用向陌生人问路(设置时间下限)和对居民访谈的方式来训练沟通能力。②班级特色活动训练。如社管131班组建了一个基于传统玩具的团体游戏的搜集、设计与实施的特色项目,收集了陀螺、空竹、沙包、毽子、铁环等传统玩具,由学生设计游戏项目,主办了分院运动会、幼儿园助学活动等多项活动。③小组训练。针对学生面临的问题,开展提高学习能力、正确处理情感问题、野外拓展训练等的成长小组和教育小组,由学生设计、实施与参与,从而掌握小组工作的特点。
3.5 工学结合。依托社区与社工组织,开展校企合作。首先,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了解社区与社工组织的特点,培养服务意识;其次,在课程中聘请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分享工作经验,并安排学生进入社区参与社区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再次,利用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机会,加强与社区、社工组织的合作,安排学生进入社区或社工组织进行长期学习与实践。
4 结论
随着社区在我国的深入发展,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重的局面,为此,我们需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综合采用多种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培养一批具有服务意识与责任感的高素质、强能力、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才有利于推动社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摘 要 正确理解物业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以过硬的综合素质促进物业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加强与社区居民的真诚沟通促进物业管理良性发展,以推进物业管理创新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不断提升油田社区物业管理与服务质量。
关键词 物业管理与服务 社区 措施
在物业管理日受关注的今天,对社区来说,探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的新思路、新方法,是从事物业管理工作人员的重要责任。物业管理是一项平凡、琐碎却很复杂的工作,每一项工都必须从细处着眼,从细处着手,细中求发展,细中求和谐。
1正确理解物业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一直以来,一谈到管理,往往认为管理就是约束,通过约束机制来达到管的目的,殊不知在物业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不是行政机构,也不是什么职权部门,更没有独立和强制管理权限,也就是说没有必然的约束力。相反的,物业管理者在从事管理过程中,更多地是为满足社区居民所需,为社区居民创造更合理、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通过收取一定费用来完成物业管理过程中的设施、设备维护,环境改善以及其他的物业管理成所需,而社区居民同时就享受了自己花钱买来的整洁、安全、文明、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物业管理每一个过程中,都切实需要管理者用心为社区居民服务,都透着服务业的特性,确切地说,物业管理在本身就是一个服务行业,是以服务为主,以管为辅。因此,要搞好物业管理就需要有服务的管理理念,有寓服务于管理的精神,在每一项管理活动中,都要从服务的角度出发。
2以过硬的综合素质促进物业管理质量的提升
一流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如果没有相应素质的人去执行就不可能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在任何一项管理活动中,人是决定效果的第一因素。因此,要搞好管理服务工作,必须有一支素质过硬的物业管理队伍。
物业管理以服务为主的行业性质决定了物业管理工作人员在具备管理能力的同时,更要具备服务的理念和精神,要把服务当成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中,以服务业的角色进行管理工作。在目前物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下,个别的物业管理者简单地认为物业管理就是一项简单的管理工作,不需要多高的素质,因此对人员的使用、培训、要求等方面不够重视。员工没有较好的沟通能力,会使物业管理工作中一些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因此,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是提升服务水平的关键,也是搞好物业管理工作的前提。
3加强与社区居民的真诚沟通促进物业管理良性发展
物业管理工作不管是设施设备维护、环境改造、文化建设或是治安管理工作,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物业管理者在社区居民心目中的形象和信誉,让社区居民满意,而社区居民在工作、生活中的需要也最终要物业管理工作人员来具体解决,这是一个需要相互理解的过程,双方所要达到的目的,必须通过深度的沟通才能实现。因此,作为物业管理者,必须学会与社区居民真诚地沟通,才能实现管理效果,达到预期管理目标。
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沟通可以是语言的沟通,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沟通。语言的沟通自不必说,而其他形式的沟通可以通过具体的形态来体现。比如,通常情况下,很多社区居民都会关心水电气暖的动态信息、物业管理费用的收缴,就可以通过宣传栏、电子屏等多种形式予以告知,实现社区居民所期望的透明化;在不同的节假日、纪念日,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小区共建活动;针对小区居民工作、年龄、爱好等特点,可以搞一些不同群体风格和趣味特征的群体活动;对有特殊情况的个别社区居民,多关注,多留意,并适时地予以帮助;建立回访制度,通过电话、上门服务等方式对社区居民进行服务回访,并切实在回访反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在管理过程中,只有通过感情、思想、理念、行为方式、文化交流等多种渠道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才能了解社区居民所需,做好服务工作,得到社区居民最大程度的支持,促进管理工作向更合理、更轻松、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4推进物业管理创新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物业管理所涉及的范围、社区居民的角色等都趋于多样化,最明显的就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物业有了新的市场概念,投资型物业在大量增加,因此,社区物业管理者必须更新理念,及时调整管理思路。
现代物业管理者要有成本意识,不只是内部管理成本控制,还要充分考虑小区居民利益,在取之于小区居民、用之于小区居民的物业管理方面要逐步与市场接轨,努力降低成本,花更少的钱提供更超值的服务。要充分考虑所管物业管理的社会效益,通过提升社区管理服务质量尽力提高物业管理的市场价值,实现物业管理的保值增值。还可以通过投资型的物业管理项目,想社区居民所想,通过租售信息、提供交易中介、甚至合同管理等多方位增值服务来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形成特色服务。这些不仅能提高社区居民对管理者的信任度,同时也能提升管理者的行业声誉,为自己开拓更大的市场,真正实现管理者与社区居民的互利双赢。
好的物业管理,需要管理者与社区居民共同努力创造,只有充分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能共建一个整洁、文明、安全、和谐的社区。对物业管理者来说,用心服务,用心与社区居民沟通,想社区居民所想,急社区居民所急,做社区居民所需,从做好内功开始,从细处着眼,向大局看齐,始终牢记“物业管理无小事”,做好物业管理工作就有了基础。
摘 要 社区房产管理与服务工作应立足提升服务满意率,促进内部管理规范化;立足业务办理亲情化,促进服务人性化,不断提升房产管理与服务质量。
关键词 房产管理与服务 人性化 社区
自油田社区住房交易大厅正式开始启用,住房交易大厅也成为了社区联系民生最密切、服务职工居民最直接的重要窗口。今年以来,社区房产管理与服务工作始终紧紧围绕中石化和管理局开展的“从严管理年”“作风再转变,潜力再认识,对标再分析,办法再创新,打造一流上水平”等一系列主题活动,重点突出以提升服务油田发展大局、服务“胜利大本营”建设、服务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的能力和水平为主线,积极探索房产管理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大力优化服务环境,加快建立规范高效的房产管理综合业务平台,全面提升油田房产管理工作整体水平为目的。在这种大背景的驱动下,房产管理与服务工作必须不断地完善住房交易大厅内部管理和纵深服务,向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发展,以提高精细管理水平和为民服务质量,树立房产管理与服务品牌,推进房产管理与服务人性化,为社区职工居民提供更加规范、更加精细、更加亲切、更加温馨的房产服务。
1立足提升服务满意率,促进内部管理规范化
1.1 提升服务质量
服务好,就是态度好。说起来老套,做起来难。每天需要面对社区广大居民提出的各种问题,甚至是重复回答很多种一样的问题。在对住户咨询的问题进行解答时,必须坚持不急、不燥、不吵、不嚷的工作方式,使用文明用语,从住户的角度出发,多为住户着想,耐心细致,心平气和地进行政策解释,真正的贴合住户的心声,才能让住户的满意率得到提升。
1.2 规范内部管理
按照房产管理系统节点精细管理办法,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深化细节管理,坚持谁经办谁负责,加强责任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房产基础工作必须作为强基固本工程来抓,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为目标,创新管理,促进基础管理规范、完善。
1.3 增强个人素质
把“以人为本、服务至上”作为工作宗旨,带着感情和真情去开展工作,以良好的职业素质、原则性与实效性相统一的工作技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2立足业务办理亲情化,促进服务人性化
2.1恪守“五心”理念,达到“四最”效果
五心:接待来访有热心,处理问题有信心,解决困难讲诚心,对待工作要要细心,对待职工有爱心。四最:办事态度最热情,办事程序最简化,办事方式最快捷,办事结果最满意。
工作人员始终坚持“说话轻一点,语言甜一点;推诿少一点,解释多一点;动作快一点,效率高一点;脾气小一点,服务周到点”的工作态度,通过工作人员的一个笑脸、一声问候、一杯热茶、一盒面巾纸、一副老花镜、一件实事,一举一动,点点滴滴,铸就了良好的服务形象,赢得了职工居民的赞誉。
2.2强基固本,创新基础管理
不断强化办公区域规范化建设,梳理整合相关规章制度和各岗位职责,并严格执行现场“5S”管理标准,完善房产服务理念,做到设施完善,摆放有序,环境温馨,氛围和谐。
建立《房产业务指南》。 把精细管理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建立了《房产业务指南》,人手一本,交叉学习,熟练掌握,实现所有房产工作办理流程、步骤全覆盖。任何一项业务,只要按照手册的内容操作,均能全部完成,形成了工作程序流程化、模板化。
2.3灵活掌握政策,“柔性”措施见成效
根据管理局的工作要求,为进一步掌握职工住房的基础情况,规范住房管理,要求各社区清查职工持有的待交易住房。鉴于社区的实际情况,许多待交易住房是因为房屋位置不好无人问津,或者成交价格不理想等原因造成的,虽为政策不允许,但确属职工困难所在,为更好地推进清查工作有效进行,房产管理部门不是来硬的,而是积极贴近住户所思所想,换位思考,采取柔性措施,使住房清查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让政策进家入户。不断加强房产政策宣传力度,采取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召开座谈会及专题工作会议等方式,让每家每户每一名职工都清楚了解这次待交易住房清查活动的目的、意义,以及与职工切身利益的联系,赢得职工的信任与支持。帮居民算好帐、支好招。借第二套房全额收费政策的执行,及时告知清查待交易住房的相关政策,积极贴近住户所思所想,换位思考,多为居民支招,为前来咨询的职工算好帐,在房屋交易、离婚后房产处置方面给予帮助,收到意向不到的效果。既完成了管理局的工作要求,又树立的社区房产的良好形象,得到广大居民的好评。
2.3实行“预约现场办公”服务
针对部分有特殊情况,夫妻双方不能同时到场办理二手房交易手续的住户,我们可根据住户申请,工作人员提供现场办公。房产工作人员先后到过身患重病患者的病房中、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中,彻底消除房屋交易隐患,极大地提高了窗口服务满意率。
3结束语
房产管理工作主要是面对地区广大居民的,因此,要彻底改变原来的工作理念,打破以往的科室办公模式,正式转为正规化的窗口服务行业,开放住房交易大厅,根据岗位分别设立综合窗口、准入窗口、交易窗口、收费窗口,为住户提供温馨便捷的服务环境。要通过温馨整洁的大厅环境、合理便民的窗口设置、形式多样的服务举措、规范严谨的业务管理,内强管理;外树形象,优质服务,使社区房产管理工作更加精细、大厅建设更加规范、交易服务更加优质,职工群众更加满意。以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业绩,让职工居民享受到优质的房产服务,真正实现房产管理与服务人性化。
摘 要:社区休闲体育组织管理在当下已成为我国全民健身体育发展体系结构中最值得关注与研究的课题热点之一。文章运用社会学视角,从社区休闲体育整体出发,通过社区休闲体育各相关主题内容的联系与主体行为来考证现行问题:基层社区休闲俱乐部运行管理机制混乱、社区休闲体育环境指标体系结构失衡、激励与发展机制模糊、体育专业化指导员缺乏、公共服务供给与辐射中心建设滞后等。运用社会学分层方法分析建议,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对上述问题解决,如规范本土休闲体育组织体系制度、科学构建人居环境体系、加强供给与辐射中心建设、提高激励机制与发展模式效率等等。
关键词:社区休闲体育;社会学;指标体系;激励机制
1引言
社区休闲体育服务在我国不同区域和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发展逐年呈现非均衡化趋势,从社会学角度来解析这些现象,始终坚持从变动着的社会整体观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体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展规律。因此社区休闲体育服务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必然遵循这一法则,通过建立社区休闲体育服务组织管理机构、合理配备人员、制定各种相关规章制度,确保提高组织工作效率。同时,依据国务院和体育总局相关条例文件《城镇化战略》《全民健身计划》和《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所举,积极深入开展社区休闲体育服务所涉及课题,迫在眉睫。因此,加大对社区休闲体育服务的组织管理如顶层制度设计,行为主体制度设计和物质设施组织管理问题研究,对社区休闲体育服务组织加强有着积极的理论实践指导意义。
2社区休闲体育服务组织管理矛盾现实考察
十八大提出城镇化战略后,社区集中化、规模化已是大势所趋。另外,社区所属地区、经济、文化等迥异,尤其人口流动规模增大,对社区各项组织管理而言困难重重,因此,社区休闲体育组织管理也受到这些因素诟病制约。
2.1制度顶层设计:社区休闲体育管理无法形成“先导、中管、后督”机制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需求是逐步多样化,伴随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而提高与发展的。因此,社区休闲体育组织管理首先是制度顶层设计即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社区休闲体育服务的各个方面、各层次、各系统等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
目前,国家体育相关部门在这方面还很缺失,如《全民健身计划》《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等都是一些泛化条例、条款,如在体育激励机制上尚属空白,社区休闲体育国家战略决策机制盲区、部门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监督强制标准弱化、人居环境体系缺乏支撑等,从近年文献报告来看,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寻找矛盾分析点,认真理解制度顶层设计决定性,顶层设计自高端向低端展开的设计方法,核心理念与目标都是源自顶层,因此,顶层设计决定底层,高端决定低端;二,是整体关联性,顶层设计强调设计对象内部整体之间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所形成的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没有可实际操作性,设计的基本要求表述简明扼要,设计成果具备实际可行性。因此,顶层设计成果应是可实施的,可操作的。这样可知,社区休闲体育服务组织管理还是应抓住矛盾,服务与组织在当下社区休闲体育发展中的顶层设计方案直到操作可行。
2.2中间架构设计:中间架构各规章制度与现实问题
社区休闲体育服务最终效率如何、组织管理落实、考核监督实施评价等都关系到行为主体制度层面的工作及效能。
首先,社区休闲体育俱乐部是社区休闲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也属于行为主体制度层面之一,但提及俱乐部涉及问题如组织管理功能混乱而不健全、经费、场地与器材等缺乏、专业人才欠缺,资源配置的单一行政化等始终阻碍着社区休闲俱乐部发展。
其次,社区体育人居环境也不例外,一般规律认为社区居民进行体育健身相关因素属于有机结合体,优化社区人们所居住环境,如在社区休闲体育自然环境失衡;社区休闲体育主体社区休闲体育社会行为导向与需求不均衡结构比例偏高,偏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人员缺乏以及后勤保障功能不足等,因此,上述指标,在当前状态下还不完善,应该建立一套严密科学的指标体系,准确并真实反映当前社区休闲体育主旨,协调统筹相关二级、三级指标内容,建立符合地缘特点的评估指标与监督考核指标尤为重要。
第三,社区休闲体育发展模式研究值得关注,发展模式即国家顶层设计具体化,责任化有待提高。因此,在社区休闲体育发展初就存在规范指导思想混乱、社区休闲体育基本原则不清、社区休闲体育发展模式恶性循环、社区休闲体育基层管理体质机制完善设施不够,社区休闲体育制度发展模式单一等,总之遵循指导思想,模式原则,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上科学性、规范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3基础支撑设计:物质、场地设施投资融资途径
根据国家五次全国体育场地调查报告显示,全国体育场地存在多方位不足,且经济发达地区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严重,资源浪费严重,而相对落后地区场地设施资金来源单一,社会投融资稀缺。
一方面,社区休闲体育属于基层单位体育,这一现实决定了大部降解为单位个体时,社区体育服务也开始进入实际落实阶段,而体育运动场地设施不足或稀缺。另一方面,客观上讲,体育设施场地建设费用高,规模大,仅凭社区或街道和社会组织很难实现。如有些省市也出台条例,区级社区体育设施匹配标准为1.8万座场馆,一个250平米/千人配套标准,公益彩票资金投入1.9%等,这些措施只能实践于少许地区,在全国大部分省份还不多见。
同时,引资社区与社会国体企业,设计想法与思路完好,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资料报告,20.3%的规模化社区体育场地(所)仍靠社区或政府投资,社会企业公益性捐赠1.2%左右,实体投资经营1.23%,现实状况是庞大资金从何而来。显然,这一矛盾实际上阻碍了我国社区休闲体育的快速发展,即使国家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创建了至2004年以来250个示范社区俱乐部,且北京、上海、广州也建立了商业混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但庞大的“场馆”赤值仍无法改变。
3展望
首先从制度顶层设计,对我国社区休闲体育服务组织管理进行要素关联统筹,对体育激励机制应扩充细条款,操作强的步骤等;监督强制标准如考核、提高等质量化指标出台。其次,中间架构面对体育俱乐部的运行机制。如经费、场地器材等进行定期优化配套,专业人才加大与高校联合培养力度,实行培训与指导机制,这些都是中间架构所承担的职能。最后,基础支撑方面,现在基层社区体育处于夹缝层,没有专门管理机构人员,专业指导员缺乏,场地设施偏少,针对这些状况,衔接本地企业公益项目,实行企社联合组织管理模式。总之,三层设计兼顾所涉及的各因素,可最大效能发展社区休闲体育服务组织管理。
摘 要:本文从新型社区服务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给读者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社会服务;社区管理;问题;对策
社区工作一直都是城市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社区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过去的社区服务管理仅仅停留在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上面,但是这种社区服务工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新型社区服务管理则应该努力提高工作的范围,努力让社区的所有家庭都能够在社区服务管理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帮助。在努力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的同时,政府的服务功能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加强社区工作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新型社区服务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相关的法律制度缺乏。从目前社区服务管理的现状来看,其开展工作主要借助街道办事处实行,跟我我国现行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我国的街道具有明确的法定地位,在社区的服务与管理中具有直接的作用,较以往的地位也得到了显著的变化和提高。但是在街道的管理协调服务等职能方面,还缺乏一定的法律法规进行规定和规范,也就是说当前的社区服务和管理的合法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社区职能的增加使得职能范围不清。区域性的影响以及政府职能机构的缺失等造成了当前街道办事处职能的拓张和延伸,街道工作的职能范围在不断增加,但是其缺乏一定的工作重心和规划性,因此社区的服务管理常常陷入一个被动的地位,缺乏有效的机动性和规划性。这种形势下的城市服务管理显现出明显的弊端那就是使得街道社区的职能范围不清楚,影响了责权利的有机结合,再加上利益的驱动,急功近利、低迷奢侈等现象常常存在,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影响。
(三)物质基础薄弱,服务管理质量受到影响。从街道和社区服务管理的经济物质基础来看,绝大多数都是依靠生产自救来实现的,因此在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的安排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问题,再加上政府对于社区服务管理方面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直接影响到了社区服务管理的质量水平,不利于社区服务与管理相关工作的开展和实行。另外,目前街道的编制和其承担的责任义务不相符也成为影响社区服务与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提高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和综合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进一步加强新型社区服务与管理
(一)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于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社区服务与管理的经费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社区服务管理的质量水平,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于社区的经济支持力度,为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社区的建设并不是社区内部的事情,它需要各方面共同协作和支持,目前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方支持为辅的社区资金筹措机制已经得到了广泛社区的认可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那些积极承办社区服务项目,为社区贡献力量的个人和团体,政府也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和政策经济方面的支持。
(二)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公共服务组织。所谓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它是指在民间自主成立的经过政府批准允许的主动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非盈利性质的服务组织。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公共服务组织除了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非营利性和服务性以外,还应该具有合法性。积极培育社会公共服务组织,符合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行政体制改革就是要将权利下放,把部分属于市场的权利下放给社会,走社会公共服务社会化道路,让社会公共服务组织承担部分公共服务职能,既能减轻政府的负担,又能推动社会公共服务的发展。
(三)逐步推进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建设监督机制。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社会工作与国际接轨势在必行,社区工作队伍专业化是必然趋势。在实行社区工作者资格证书制度的同时,还可以采取“引进一批、培训一批、淘汰一批”的办法,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管理。建立健全社区建设监督机制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保证社区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公开度。
三、结束语
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工作,对于稳定基层关系,提高基础的服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在新型社区服务与管理模式的探索和构建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借鉴其他国家或是地区的成功经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社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于加强服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应该正确面对,并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和方案,在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的听海,也可以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更好的发挥政府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为此,各级政府应该对于城市的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社区的服务管理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引导,努力让社区服务惠及更广泛的群众主体。
摘 要:通过分析社会管理与服务专业的特点,总结相关社会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的了解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的标准,为制定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人才标准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专业调研计划;人才
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为引导,巩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群建设成果,进一步提升本专业的教学水平,形成专业特色。2012年7月-11月间,针对省内社区管理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我们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老师对相关行业和组织,以及开办相关专业的院校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我们组织开展了专业人才需求与分析调研,并以这样的一种数据作为专业标准制定的依据,根据职业属性和专业特点,制定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标准。
1 社区管理与服务相关市场调研计划
根据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需要的不断变化与演进,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已经被专业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作为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团队依据学院下发的“专业标准”项目建设要求,由专业带头人负责,成立了由专业教师、教辅人员,校外兼职教师、校外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标准”建设方案的调研团队,召开会议共同制定调研计划,确定调研主题、调研对象、调研内容、设计调研问卷。
2 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农村的管理重心将转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社区,由社区承担起社会稳定、社会整合和社会服务等功能。这就意味着,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势在必行,社区建设越来越需要专业的社区工作者。社区工作,这个新兴的职业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加强社区服务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都将加强社区管理与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列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保证社会稳定的必要途径。专家指出,社会分工在配置大量人才进入社区工作的同时,快速推动社区建设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社区承担的历史使命在为社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的同时,也为社区人才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 企业及相关组织与本专业对应岗位设置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各项工作特别是流动人口、下岗职工、老龄工作、社区服务等诸多新问题的出现,对城市居委会和社区工作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岗要文凭,年龄要年轻”已成为这一岗位的基本要求,工作人员也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和职业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在街道、居民委员会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年轻化、学历也越来越高,而且不再局限于女性,很多男性也热衷于该职业。这主要是很多地方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的办法,选聘社区居委会干部,使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不断改善,素质明显提高。
4 社区工作及人才需求趋势
城乡社区是我国社会管理体制中的重要平台,社区管理组织集党的基层组织、村居民自治组织、基层行政管理组织、社会服务组织四种身份为一体,功能多,任务重,是社会工作的主战场。社区层面社会工作领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行政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社区管理机构,承担社会政策的落实、社会福利资源的筹集分配、社会工作信息的收集整理等;二是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主要包括社区服务中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有社区老年服务,社区未成年人服务,社区残疾人服务,社区特困家庭服务,社区优抚对象服务以及社区矫正、社区卫生、社区劳动保障等工作。
辽宁省共有277个街道、943个乡镇、3145个社区、29534个农村村委会、531个社区服务中心、2720个社区服务站,按一个街道(乡镇)配备一名专业社工,一个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至少配备一名专业社工,一个社区服务中心至少配备3名专业社工的标准,辽宁省共需配备5万名左右社区专业社工。
5 企业及相关组织与本专业对应岗位设置的现状
因为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一个涉及领域非常宽,涵盖面非常广的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也比工科专业宽广的多,所以专业调研团队在岗位设置现状的调研上尽量选取和涵盖了本专业所涉及的各种领域和方向。其岗位设置分类如下。
社会福利类:社区服务中心、老人院、儿童福利院、社区福利机构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
社区综合管理类:区街社区工作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居委会主任助理和工作人员。
公共事业(社会公益团体):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社区民间组织、公益性劳动组织、家政服务中心,后勤社会化劳动组织的服务人员。
物业服务类:社区保障管理员;社区物业管理员;社区服务管理员;社区文化宣传员。
其他行政性工作:房地产管理销售人员;企事业单位从事综合行政管理员;员工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员;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策划、人事管理等管理、服务岗位工作。
6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对应的省内行业企业职业岗位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总体来说,现在的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在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观念素质、服务协调能力等方面,明显与现代化城市社区管理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管理人员多是转业军人或其他专业的人员,文化程度高的少,年轻的少,学相关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正处于实践初级阶段和摸索过程中的社区建设面临重重困难。通过走访多个社区进行访谈我们了解到,目前的社区工作人员有着丰富的社区工作实践经验,但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培养和训练,面对社区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时感到力不从心,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很多社区工作人员缺乏创新意识,思维视域较窄,不利于在县域范围内进行新型社区的建设。
辽宁省社区专业相关企业及组织目前用人的基本情况总体上,一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总量不足,二是结构不合理,三是素质不高。
7 结束语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势在必行,社区建设越来越需要专业的社区工作者。具备良好职业道德,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人员岗位需求的发展方向。为了深入了解、熟习社区管理与服务发展的人才需求,找准职业岗位(群),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要求,更好地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高职教育工作者们会更加努力的完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必然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摘要】目前社区服务的研究在我国仍然处于前期探索阶段,政府等有关部门正在大力促进基础社区服务设施的完善,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完整的社区服务设计,特别是对高校校园社区服务关注的缺失,造成了对大学生社区服务的概念及其在学生精神建设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仍是空白。本文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高校模式)”协同创新项目为例进行了高校社区化管理与服务改革的研究。
【关键词】高校,社区化,管理与服务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高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其管理机构要对校园公众也就是教师和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提供便捷的服务,新形势下,高校校园的社区化管理与服务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且有助于高校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目标,因此,高校社区管理与服务应运、应需而生。
社区服务是指能够满足社区人们生活、生存与发展的某种直接需要,并且能够让社区人们受益或享受的服务。高校校园是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并具有鲜明风格特点的社会社区,如何将高校进行社区化的管理与服务是摆在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亟需得到重视。
一、高校社区化管理与服务的现状
由于高校对校园社区服务关注的缺失,国内高校发展高校社区化管理与服务的状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
(1)由于高校社区化管理与服务的概念和理念尚未形成,高校领导者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需求缺乏统筹思考和顶层设计,对高校进行社区化管理与服务的意识未能形成。
(2)高校社区管理与服务设计缺乏整体的、系统的设计概念、方法和原则等,师生对校园社区服务设计的理解一直还停留在设计设施的建设、公共环境的改善等小范围的概念之上。
(3)高校中层和基层的管理干部、教师、员工没有社区化管理与服务的意识和氛围,各系(院)、部门对其在校园社区化管理与服务中所充当的角色、承担的任务不明确,。
(4)国内整体环境的不成熟直接影响了校园社区服务系统建设者,使他们缺乏社区服务的意识。
二、高校社区化管理与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1、校园社区管理与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高校社区服务体系的组成元素应为一整体,各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保障系统。
(2)发展性原则。通过构建校园社区服务体系,将有助于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开放性看待高校校园社区服务体系构建。
(3)实际性原则。高校校园社区服务体系构建应充分考虑高校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高校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道路。
(4)职能延伸性原则。高校校园社区服务体系构建要置于高校教学、管理、服务的总体架构下,不能将其业务独立于高校相关公共部门,更不能使其业务与学校总体架构下的公共部门职能产生混淆和冲突。
2、校园社区管理与服务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广东轻工职院”)以落实学校文化管理为高度进行协同创新,在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学校、企业、政府三方联动,共同建设“社区管理与服务(高校模式)”协同创新项目。该项目由“大学生社区服务中心”“与“感知轻院”物联网及其软件系统两个子项目构成,通过“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探索和构建新型的、符合社区管理与服务以及高校管理发展方向的社区管理(高校模式),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的管理与服务平台(含物理平台、网络平台和智能通讯终端平台),融入社区垃圾分类解决方案设计基于“云管理”、“云服务”理念的高校感知管理与服务体系,构建适合学校乃至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基于物联网的“感知轻院”的智慧校园,尝试推进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并与国际接轨的社区管理与服务(高校)模式的形成。
三、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高校模式)”协同创新项目的建设内容
“社区管理与服务(高校模式)”协同新项目主要由“大学生社区服务中心”“与“感知轻院”物联网及其软件系统两个子项目构成,大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在项目中是一个综合性的前置物理管理与服务平台,“感知轻院”物联网及其软件系统是大学生社区服务中心的后台支撑系统,两者在“社区管理与服务(高校模式)”协同创新项目中互为支持和密不可分。
1、大学生社区服务中心
大学生社区服务中心的核心设计就是通过一个体系设计,融合政校企多方力量,变革学校传统管理流程,构建基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载体的综合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面向学生一线的一站式服务,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将学校的后台管理与面向学生的管理进行有效剥离,形成有序规范便捷的管理流程。
广东轻工职院分为广州校区和南海校区,根据区域分为广州校区和南海校区大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其建设内容主要是场地和设备设施等的硬件的建设。两校区大学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分别为300和500平方米,分别拥有各类服务窗口9个和18个,为学生提供面对面的人工服务;两校区同时设自助服务区域,分别放置自助电脑、网络缴费终端、一卡通圈存机、银行服务终端,通讯运营商服务终端等各类自助设备15套和30套,为学生提供全方位自助服务。
2、“感知轻院”物联网及其软件系统
“感知轻院”物联网及其软件系统是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的、涵盖校园面向大学生的各方面管理与服务信息收集、存储,然后通过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实现大学生管理与服务信息利用的系统,系统设置大学生社区服务网上业务大厅,开发智能通讯终端应用,又称“智慧校园”物联网系统,其主要由以下子系统组成:①“智慧公寓”子系统;②“智慧教室”子系统;③“智慧门禁”子系统;④“智慧后勤”子系统;⑤垃圾分类与收集管理子系统。
为实现“构建大学生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集散体系,打造‘一站式’大学生社区服务平台”的最终目标,落实“云管理、云服务”理念,建设以下网络软件和开发与其相对应的基于安卓系统的智能通讯终端程序,具体细分有12种系统,分别为服务中心网络服务大厅、后勤服务与报修网络系统、网络服务与报修网络系统、学生诉求服务网络系统、心理咨询网络服务网络系统、一卡通圈存网络服务系统、垃圾分类网络服务系统、拜登公益电子商城、团工作、学生活动服务网络系统、学生工作与服务网络系统、教务工作与服务网络系统、食堂服务与评价系统。
3、“社区管理与服务”项目的业务开展形式与提供方式
(1)业务开展形式
项目以“一站式”服务为基本要求,以实现“云管理、云服务”为目标,以下列形式为学生提供服务:
①物理窗口:在校园学生集散的中心区域建设大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实体场所,并在其中设置各类业务窗口为学生提供面对面的服务。
②自助服务:在服务中心实体场所中建立各类自助服务席位或建设设置自助服务区,放置各类自助服务设备,为学生提供网络软件系统能够受理或处理的服务业务。
③网络服务:设立大学生社区服务网络大厅,开发面向学生服务的各类网络软件系统并整合进网络大厅,为学生提供在网络上就能受理或处理的服务。
④智能通讯终端服务:开发对接于网络服务软件系统的智能通讯终端程序,实现“云管理”,为学生提供“云服务”,学生利用手机、PAD等移动终端就可随时随地得到服务中心的服务。
(2)业务提供的方式
根据职能延伸性原则,业务的提供方式置于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总体架构下,在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任不变的情况下利用服务中心提供的场所和各类平台,将本部门面对一线的学生服务事务进行有效剥离,以下列方式向学生提供服务:
①直接派驻:业务量较大或专业性很较强的业务,由职能部门在服务中心设置的专门窗口并派出本部门人员到窗口办公为师生提供服务。
②委托代办:服务中心专门设有综合服务窗口和负责服务窗口工作的人员,相关行政事务和部门面对的学生的零散业务,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不变,由职能部门委托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窗口受理或收发受理及其受理结果文件。
③学生社团窗口: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开设专门学生社团窗口,由学生向学生提供管理与服务。
④机动窗口:服务大厅另独立设有机动窗口,并提供一定的室内和室外空间,为各职能部门、系(院)、校外机构的阶段性服务、间歇性服务及开展各类如咨询、宣传、教育、展示和业务等活动提供场地支持。
4、“社区管理与服务”项目的业务架构和管理架构
(1)业务架构
(2)管理架构
(3)项目的业务设置
具体的业务设置可细分为16类,分别为行政服务、后勤服务、网络服务、邮政服务(南海校区)、财务服务、诉求服务、学生管理服务、教学管理服务、团工作与学生活动、心理咨询服务、校区管理信息服务(南海)、金融通讯服务终端(南海)、物联网信息利用研究、垃圾分类支撑业务、教学督导服务、安全管理服务。
其中,具体业务整合由各相关职能部门主导,全面统计和分析本部门面对学生一线的服务与管理业务,在本部门业务分管校领导的领导和指导下,出具具体可行的对接方案和进度计划,积极与社区服务中心逐步进行业务对接,成熟一项对接一项。
广东轻工职院“社区管理与服务(高校模式)”协同创新项目以探索和构建新型的、符合社区管理与服务以及高校管理发展方向的社区管理(高校)模式为目标,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的管理与服务平台(含物理平台、网络平台和智能通讯终端平台),设计适合我校乃至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基于物联网的“感知系统”方案,形成基于“云管理”、“云服务”理念的高校感知管理与服务体系,并尝试推进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并与国际接轨的社区管理(高校)模式的形成。
作者简介:陆英杰,男,硕士,1971-,现任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从管理员、医生和社区居民三种不同的角色进行设计,通过医生记录社区居民各类记录、社区居民查看相关信息、管理员维护医生和字典等信息的相互协作,提出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以及MVC模式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实现了家庭档案管理、居民档案管理、儿童保健管理、妇女保健管理等模块,其中包括家庭指导计划、居民主要问题、居民健康信息、居民社区服务、儿童体检登记、妇女产后检查等信息的维护。系统为社区居民享受更好的服务提供平台,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根据卫生部最新行业标准开发,紧紧围绕社区卫生在“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指导”的特色服务,为社区居民建立海量存储与共享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库,实现分析决策为主导的科学化管理,提高社区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系统的实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1 系统研究内容
医疗信息一体化是本系统的基础内容,通过此平台能使社区医生更好地开展工作,使社区居民享受更好的服务是基本目的,因此 ,系统研究的内容包括:
1) 诊疗与健康档案有机结合:将社区内人员每次的诊疗记录动态记入健康档案,使健康档案能有效地反映人员的情况。对于妇女儿童重点人群,社区医生可以非常及时清楚地了解病人的整体情况,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的管理,向病人提出良好的建议。
2) 建立医疗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完成统计、查询、报表等功能。
3) 提供数据Web服务接口:设计基于Web服务的数据调用接口,为卫生管理部门和高端医院提供第一手的全面、准确健康数据资料。
2 系统设计与实现
2.1系统设计
系统模块的设计基于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功能,涵盖社区全科医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社区卫生管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等,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保健等功能。通过该平台更加快捷、准确地和获取信息,可以提供医生与患者、患者与患者间的资讯、交流平台,建立社区卫生信息化服务的雏形。系统整体框架见图1。
图1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整体框架
2.2数据库设计
建立数字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医疗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完成统计、查询、报表等功能是对本系统数据库设计的需求,具体有:(1) 以数据库模式组织、储存信息,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最终形成数字化的患者诊疗信息,同时满足经济管理的要求。(2) 采用全表格式录入,常用数据采用标准化字典配置,确保系统的稳定可靠。(3) 采用自定义组合查询统计,灵活的报表设置,全面满足各种查询统计需求。(4) 对外提供Web服务接口,调用该接口完成系统与相关部门交换与共享数据的功能。
本系统数据库设计中数据字典包含字典名称、字典顺序、字典内容,其中字典名称表明了字典所属类别,字典顺序为程序下拉框中的显示顺序,即字典内顺序。每个系统管理员都能维护各类数据字典,每个数据字典由多个管理员维护。每个管理员能管理许多医生。每个医生能管理许多的家庭,每个家庭是由一个医生创建并维护的。家庭包含有家庭基本信息以及家庭主要问题、家庭指导计划。每个家庭拥有许多的居民,一个居民仅在一个家庭中。居民包含了居民基本信息、居民健康信息、居民主要问题、居民次要问题、居民社区服务、儿童体检登记、儿童计划免疫、儿童五病登记、儿童营养不良记录、儿童佝偻病预防投药记录、孕产妇卡记录、分娩记录、产后检查记录等信息。
2.3系统实现
基于Web 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采用B/S 结构模式,该结构主要特点是集中管理:软件程序、数据库、的信息以及其他一些组件都集中在服务器, 用户端除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外无需其他软件,即用户以Web 页面的形式与系统进行交互。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家庭档案管理、居民档案管理、妇女保健管理、儿童保健管理等模块,管理员、医生、居民三种角色的相互协作。管理员能增加医生、删除医生信息、修改医生信息,并且能对数据字典进行增删改查。医生在响应的权限下,能对家庭档案、居民档案、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的信息进行增删改查,包括了家庭主要问题、家庭指导计划、居民健康信息、居民社区服务、居民主要问题、居民次要问题、孕产妇卡、分娩记录、产后检查、儿童体检登记、儿童计划免疫、儿童五病登记、儿童营养不良、儿童佝偻病预防投药等信息。居民能查看所有医生对其自身相关操作的历史记录。为了信息的保密与安全,系统还提供一定的安全机制。
3 结束语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经过不断地完善和改进,达到了设计需求。系统具有界面友好、易于操作、安全稳定等特点,并且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和移植性等特点。完整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应当包括众多模块,在随后的改进中需要逐步地将更多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相关模块加入到本系统中。
摘要:社区护理的组织管理与设置应依据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在研究目前国内社区护理系统的结构和管理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架构。通过基本功能的设定、组织体系的设计、管理制度的建立、护理设备的配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创造和谐的、有效的工作环境。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组织体系
所谓管理就是创造并保持一种环境,使组织中的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潜能,为实现组织的崇高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过程。社区护理管理就是运用管理的原则,研究社区护理工作中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达到控制社区护理系统、激发社区护士潜能及优化社区护理效应三方面的统一,从而确保社区护理质量的过程。社区护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的活动,充分运用社区卫生资源,以发挥最大效率、取得最大效益,实现社区护理服务的目标[1]。
1社区护士的基本条件和职责
卫生部印发的《社区护理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根据规模、服务范围和工作量设总护士长或护士长,负责中心内部和社区的护理管理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设护士长(或组长)负责护理管理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护士数量应根据开展业务的工作量合理配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部除负责中心的临床护理工作外,也负责对下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工作的监督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管理监督应由其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省市护理学会也应将社区护理纳入学会的其中专业组,定期进行学术探讨和研究活动[2]。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的现状
传统的护理质量控制以终末质量评价与反馈为主,通过信息反馈间接控制下一个护理环节,不利于很好地预防护理缺陷。与医院护理相比,社区护理有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①服务对象:为固定的社区内人群(健康人或慢性病患者);②服务场地:家庭、社区生活或工作场所等;③服务内容:除了门诊常见疾病治疗护理外,主要为健康人群服务和慢性病监控管理,并有大量数据分析和统计工作;④服务方式:主动上门的方式,与被服务对象建立起朋友或家庭成员似的关系;⑤服务性质:社区卫生服务以公益性为主导。为此,社区护理在具体的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门诊护理服务主要在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内给患者测血压、测体温及其他生命体征、输液、注射、吸氧、雾化吸入、导尿、灌肠等。②咨询服务责任护士公开电话咨询、热线咨询及中心网络咨询、义诊咨询、电话回访咨询等。③下社区服务事先告知,定时定点到社区开展义诊、咨询、健康调查、健康监测、健康教育等。④上门服务家庭病床服务、慢性病上门访视、出诊服务、临终关怀、居家护理、高寿老人及孤寡老人和特困人群慰问帮助、上门健康调查与健康指导等。社区责任护士的工作以责任医护团队的形式,并以促进健康为目标,有计划地为居民提供健康护理服务[3]。⑤护士数量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社区医护比为1:2或1:4,我国医护比为1:0.5,存在严重缺编情况。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的对策
3.1制定社区护理管理的管理制度
3.1.1确立社区护理管理标准应确定社区护理控制对象、选择控制的关键点,并注意将计划的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可具体操作的控制标准。控制对象应选择那些对实现社区护理组织目标成果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社区护理控制关键点的选择应考虑影响整个工作运行过程的重要操作事项,能在重大损失出现之前显示出差异的事项,选择若干能反映组织主要绩效水平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均衡的控制点,以便社区护理管理者对组织总体状况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社区护理控制的关键点包括社区制度、社区护士、社区重点服务对象、器材设备和药品、社区部门及社区时间等[4]。
3.1.2衡量社区护理管理工作绩效通过适宜的衡量方式、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对实际工作的情况进行衡量。
3.1.3评价社区护理管理偏差并纠正偏差判断偏差对组织活动效率的威胁程度,根据判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在此过程也要对标准进行再次判定,若标准不够合理,则修订标准,反之则应注重解决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2建立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护理质量是在护理服务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要使社区护理服务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必须建立完善的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规定每一个社区护理人员在质量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职责和权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护理管理活动,保证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包含以下内容:①包括护理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质量职能、质量职责以及机构之间的纵向、横向关系,质量工作网络与质量信息传递与反馈。②包括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的过程。如活动的目的、范围、做法、时间、进度、执行人员、控制方法和记录,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每一过程都有输入和输出(结果),护理质量管理是通过对各项护理活动的过程的管理来实现的。③包括人员和物资。这是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硬件,是实施护理质量管理、实现质量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3.3加强对社区护士培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社区护士的角度了解其对业务培训的需求,并深入社区调研社区人群对社区护理服务项目的需求,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常见的社区护理与社区护士对相关社区护理技能培训的要求进行由高到低排序:慢性病用药知识、社区急救、康复护理、居家护理知识、与患者有效沟通技巧、临终关怀等[5]。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开展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个性化的方式,为社区护士创造足够的培训机会,并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尽早尽快适应社区护士角色的转变。
3.4提升护士长管理能力社区护理管理人员应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社区护士的知识需求,结合社区护理的工作特点,定期监督、指导[6]。护理部坚持每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月查相结合,每月定期召开质量控制通报会,对发现的问题或特殊病例,及时组织大家讨论学习,修改工作流程,制订解决方案,坚持质量持续改进。进一步完善社区护士培养机制,合理利用社区护理人才,明确社区护士分工,各尽其长。
4结论
总之,通过社区护理管理可以提高社区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社区的个体、家庭以及整个社区提供优质服务,维护和促进社区人群的健康。社区护理管理涉及的学科多、内容广、范围大,它主要包括组织管理、人员管理、业务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经济管理、信息管理和科研教学管理等。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吐哈油田离退 休管理中心当前面对的问题。目前吐哈油田公司对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模式是:单位管理为主,小区活动为辅。严格执行《吐哈油田公司离退休职工工作管理办法》,认真落实"两项待遇", 把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寓于服务之中,有效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给油田政治、经济、文化 、福利等方面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离退休职工的管理与服务也呈现出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新时期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仅靠过去那种单纯的福利型、服务型的工作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离退休职工的要求。如何使老同志健康长寿,幸福的安渡晚年。
充分利用社区功能,加强离退休职工的管理与服务, 是新形势下做好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离退休职工工作的方针政策,不断开创新形势下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根据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的意见》和油田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实施办法》结合油田实际,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怎样发挥离退休老同志宝贵财富,社区功能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和完善社区功能的必要性
第一,发展和完善社区功能,有利于提高离退休职工管理和服务的质量。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部门都十分重视社区建设。社区功能包括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体育活动、社区环境等。加强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社区属于区域性,具有普遍性、规范性的特点,它方便离退休干部参加各项活动,使老同志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同时还具有兴趣性、娱乐性的特点,社区可设有各种娱乐措施,比如摄影协会、钓鱼协会、书画班、太极拳班、门球、朴克、象棋、麻将及动员老同志参加老年大学等,这些活动是根据老年人年龄特点、爱好设计的。参加这些活动可使老同志排除离退休后的孤独感;保持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其身心健康,达到老有所乐;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余热,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社区与离退休职工在管理和服务上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社区管理的宗旨是满足离退休人员生活发展需要,维护离退休人员的基本政治权利和生活权益,社区管理服务于离退休老同志,反过来社区也靠离退休职工参与,真正做到在管理上互补,服务与效益上互利,真正达到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二、离退休职工加入社区管理的必要性
第一,社区活动的特点可以解决离退休老同志生理机能衰退带来的不便。吐哈油田公司现有离退休人员共4451 人,其中离休人员19 人,退休人员4413 人,退职人员 19 人;平均年龄 63 岁,最高98 岁,最低 42 岁。由于离退休职工年龄偏大和居住的分散性,要组织各类活动,工作量比较大,这样老同志来回跑的也辛苦,如果能就近参加社区的活动,就大大提高了老同志的参与率和兴趣,使老人们都能够从家中走出来,积极参与到各类活动中。
第二,老同志加入社区活动,参与方便,活动内容丰富,兴趣广泛,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社区活动作为新生事物,它的发展、建设、完善是符合新形势下老人们的要求和特点的。它根据老同志的年龄特点、身体状况设有多种适宜的活动,社区的活动场所一般在社区的中心,方便老同志参加。有的老同志说,退休后比工作时还忙,每天过得很充实。由于离退休后参加了很多活动,身体比上班时结实、健康了。
第三,社区服务心系老人,想老人所想,急老人所急。离退休老同志曾经为党为人民作出了贡献,前人载树,后人乘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社区建设就是为老同志服务的,并开设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护理等多项专为老人服务的项目,如定期打扫卫生,上门护理长期有病的、鳏寡独居的离退休老人等。
三、拓展社区服务,提高离退休职工服务质量。
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分类完善养老模式,优先解决好高龄、空巢、孤寡、失能老年人等养老需求最迫切老同志的养老问题。一要安排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二要提高服务质量,特别要注重对鳏寡独居的离退休老同志特殊服务和热心真诚的关怀。
第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增强离退休老同志身心健康。通过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和服务设施,为离退休老同志提供专业化、综合性的养老服务,实现绝大多数老年人在家养老、在所居住的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统筹考虑同一地区各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满足系统内离退休老同志基本养老需要。随着离退休职工进入高龄期,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绝大多数老同志都患有多种疾病,个别老人甚至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料理,看病就医、就近活动的需求日益增多。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以上矛盾的最好办法,根据离退休老同志的年龄结构、身体状况、家庭条件及个人需求,搭建由志愿者队伍、社会服务机构、社区服务单位及其他公益性互助组织参与的养老服务平台,提供多层次、个性化服务,满足社区离退休老同志差异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尤其是开设社区服务-家庭病床,对老同志进行社区系统化服务。一是为离退休老同志提供康复医疗护理及健康指导。包括老年人生活卫生、家庭护理操作,饮食营养、常见病危、老年人保健检查、老年人用药问题、老年人体育锻炼与家庭护理等。二是为老同志及家属提供心理咨询。由于老年人社会地位、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必然产生一系列心理反应,产生失落感、怀旧感、孤独感和忧郁感。家属及子女如果掌握老人们这些心理特点,有的放矢进行心理引导,对护理好自己的亲人就可"对症下药"了。三是为社区老同志提供基础护理技术。如换药、静脉注射、褥疮护理、造瘘护理等上门服务。有了社区卫生服务,大大减少儿女的困难;有了社区卫生服务,老人们就能安心养病;有了社区卫生服务就进一步增强了离退休老同志的身心健康。
第二,利用社区综合功能,落实离退休老同志的待遇。一是利用社区综合功能,进一步落实好离退休职工的政治待遇,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要在政治上关心离退休老同志让他们思想常新、理想永存。社区紧跟形势,有针对性组织离退休职工政治学习,使他们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政治经济改革新情况和油田经济发展形势。二是利用社区功能,落实离退休职工生活待遇,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单位按时发放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及福利,保证离退休老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让社区积极通过地方政府和油田公司,抓好有关离退休职工生活各项待遇的落实,多做送温暖工作,切实为离退休老人们办好事,办实事,保障离退休职工现有的生活待遇不降低,积极帮助解决离退休职工生活上的困难。通过社区服务,让离退休老同志真切感受到人间的真情。
第三,利用社区服务优势,加强离退休职工党支部建设。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是做好新形势下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的需要,也是开展社区服务的必然条件。离退休干部党员是离退休干部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是党建工作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油田离退休党员 873 人。离退休党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对党的事业的热爱,在党的思想建设上和组织建设上有着丰富而宝贵的经验。更有些离退休老同志在离退休前担任过不同的领导职务,他们对党的政策有较深的认识与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有很高的威望、独特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技术优势,能够在参政议政、经济建设、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等重要领域作出贡献、创造价值。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离退休职工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充分利用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功能,才能够进一步加强离退休职工的管理与服务。
(作者单位:吐哈油田离退休管理中心)
摘 要: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必将需要更多的社区工作者来从事政府下放的工作。这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规格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研究和分析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构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
一、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就业岗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社区工作站的社区事务员和社会组织的社会工作者等一线岗位,即社区工作站的党群服务专干、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专干、综合治理服务专干、城市管理与爱国卫生服务专干、劳动保障服务专干、社会救助服务专干、住房保障服务专干、社会事务服务专干、公共事业服务(经济服务)专干等岗位以及社会组织的社会工作者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必备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社会工作方法、社区工作事务流程及方法等理论专门知识,具备政策执行和社区事务受理能力;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开展不同人群和不同领域的服务能力;社区活动和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和评估的能力,具有爱心助人、助人自助等专业品质的高素质高等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门人才。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分析
1.社区常规事务受理。包括管理和服务基层党员,做好育龄群众的分类管理及辖区内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工作,社区环境整治,协助做好各类社会保险的参保审核工作;负责辖区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家庭医疗救助、精神病人救助、临时应急救助工作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等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区党建、计生、综治、社会救助等事务内容及受理流程,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爱岗敬业、为民服务的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有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民政工作、社会救助、农村社区管理等。
2.社区各项工作相关政策宣传教育与执行。包括宣传教育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规章,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劳动保障方面的信访接待、政策咨询,宣传贯彻关于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社会救助工作制度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区各项工作及服务人群相关的法律法规,具备宣传教育与执行能力及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法律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为社会管理概论、社会政策与法规等。
3.社区常见公文写作。包括简报、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规章制度,介绍信、证明信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简报、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写作规范和要求,具备文字写作能力和耐心细致的职业素养。对应的课程包括社区公文写作、申论、档案管理实务。
4.社区关系沟通与协调。包括协调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工作,发挥计划生育协会、计划生育议事委员会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全面化解民事矛盾,组织协调街道、社区、城管执法大队、城市协管员、驻辖区单位等各条线做好城市管理整治及执法工作;负责社区内物业服务公司的管理衔接,加强社区与物业公司、业委会的联系,积极受理、协调处理有关物业纠纷,指导业委会成立和改选工作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会互动、社会角色、人际沟通等社会学、心理学知识,具备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矛盾调解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大局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有普通心理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区管理沟通、物业管理实务等。
5.社区个人、家庭的个案辅导及管理。包括针对社区老年人及家庭开展长者日常生活照料、健康维护服务、精神慰藉服务;针对儿童青少年及家庭开展困难家庭帮扶、家庭暴力、家庭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针对社区内的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职业技能训练服务;针对外来人员提供情绪心理辅导、矛盾调解服务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个案工作的基本程序、方法技巧,具备较强的表达沟通、个案辅导、资源链接的能力以及爱心助人、助人自助的职业素养。对应的专业课程有个案工作、老年健康照护、现代家政、自闭症的康复与治疗等。
6.社区特定人群的小组工作。包括针对社区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文体康乐、社会支援服务;针对少年儿童及其家庭开展430学校、兴趣小组、专题培训、拓展活动、健康娱乐、能力提升、亲子活动、儿童教育培训服务;针对社区内的残疾人提供康娱与社交、社区共融服务;针对外来人员提供文体服务、关怀支持服务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区特定人群特点及小组工作流程及方法,具备小组招募、计划、实施与评估的能力以及协作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有小组工作、成长小组、矫正社会工作等。
7.社区活动和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与评估。包括社区公益活动、娱乐活动、民俗活动、科普活动、专题活动、观念活动等和社区针对特定人群服务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与评估工作。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会工作行政、社区活动和社区服务项目的类型及策划、组织、实施与评估方法等知识,具备组织策划能力、资源整合与拓展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对应的课程有社区工作、社区活动策划、社区服务、社区建设项目管理等。
8.社区问题与需求的调研。包括掌握分析社区的社会治安和安全形势,降低刑事案件发案率;组织开展治安巡逻,及时收集、汇总有关综治工作数据,做好资料的整理、归档及保管工作;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家庭状况、本人就业条件和就业愿望等情况进行核实;定期对申请社会救助的家庭进行入户调查,及时掌握其家庭动态信息;及时掌握辖区各楼宇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变动情况,使每项工作有原始记载,资料齐全。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会问题分析及社会调查程序与方法,具备发现问题及开展调研的能力以及热心为民服务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有社会工作概论、社会调查方法、当代社会问题等。
三、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设计
1.根据课程性质分类,构建模块式的课程结构。课程模块具体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基础课应适当综合化,按照培养“职业人”和专业价值观来设计,包括社会管理概论、成长小组、普通心理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工作概论等课程。专业核心课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按照岗位需求和运用性来设计,包括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民政工作、社会调查方法、社会政策与法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区公文写作、社区服务、社区活动策划等。此外,专业拓展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所以专业拓展课包括当代社会问题、社区建设项目管理、申论、手语、人力资源管理、自闭症的康复与治疗等课程。
2.根据社区工作任务,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工作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安排在每个工作任务之中。在具体的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定位要准确,要以社区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设计课程,实现个人成长和岗位需求的双重目标。二是工作任务的解构需要在了解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解构工作步骤,明确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及步骤的理论知识、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由此来确定具体的理论章节和实践项目。三是课程内容的重构需要打破原有的课程的知识体系,从社区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依据每一个任务的具体步骤组建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四是课程实践任务要符合课程要求,严把实践环节确保课程实践的效果。
3.凸显实践教学,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价值教育为核心,服务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感性认识与环境熏陶相结合,价值内化和实务训练相结合,以社会服务推动教学,服务与学习相互促进,逐步建立“义工服务―寒暑假实习―阶段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递进式的实践体系。专业实践教学注重由一般服务逐渐发展到专业服务,由引导参与逐渐内化为自身意识,继而转变为自觉行动。
摘要: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通过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的阐述,深刻剖析该专业在实践教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改进建议和实施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实践教学;研究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社会工作的一门应用性分支学科,同时也包含了大量的管理类与服务类知识,集社工、管理、服务三种理念于一体。实践教学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严重影响着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始建于2003年,在10年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成功地培养了一大批社区服务管理人才,但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内容、师资力量、教学督导等方面有待提高。
一、专业概况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始建于2003年,是江苏省高校中率先开设该专业的院校,2009年被批准立项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社区、福利机构、物业公司以及相关企业,掌握社区管理、物业管理、长者服务等方面专业知识,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从业职业资格证书,能从事社区老年服务与管理管理、社区物业服务与管理、社区服务与管理等岗位工作实际操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基层物业公司、社会管理机构、社区社会工作站、企事业单位文秘、行政管理岗位、社区服务机构等。10年来,该专业已经与许多国家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如2012年与万科物业公司签订合同为万科定制培养三届学生。
二、教学体系
(一)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引入国家社工师与物业管理师相关职业标准与职业规范,充分发挥行业专家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构建中的作用。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置课程开发建设机构,具体负责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开发与构建。
以工作任务为依据,构建工作任务导向型专业教学标准体系。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相匹配,按照工作任务的关联性与逻辑关系设计与确定课程体系。
以工作项目为中心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任务由工作项目组成,以完成任务为核心析出工作项目,以完成项目为目标确定工作职责,以胜任工作职责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形成项目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具体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程、职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平台课程、专业拓展平台课程。
(二)实践教学体系
在所有课程学时中,实践课程的学时占53%。这也说明专业注重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安排认知实习、课堂实训、综合实践、毕业顶岗实习四个教学环节。
认识实习环节,主要通过参观现场,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以及该岗位所从事工作的内容和对工作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课堂实训环节,结合课程内容进行专项技能训练阶段。主要是通过实验室实习课堂模拟等环节,训练学生掌握课程要求的各项技能。
综合实践环节,这一阶段为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综合以前所学内容和已具备的各种能力,对学生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介能力的训练。主要包括社会工作方法实训、物业管理综合能力实训,老年社会服务实训,主要是通过将学生安排到相关单位,按照实训大纲,进行真实岗位及任务进行训练。目前建有校外实习基地5个,有政府建构,如徐州市信访局,云龙区民政局;有社区管理机构,如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务机构,如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机构、社区物业服务机构;大型物业公司,如万科南京物业、徐州金鹰国际物业,成为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训练,仿真工作情景的展示提供了物质条件。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对学生接触专业实际工作,提高处理管理工作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毕业实践训练环节,学生在这一阶段结合所学和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社区工作与管理的机构中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在教师和实际工作人员的具体指导下,解决与专业有关的具体问题,并写出毕业论文,完成学习期间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训练。
三、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许多东西要学,在主导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应把具体内容细化,使学生实习更有针对性。如社会工作方法,由于社区不希望学生常换岗,学生的实习基本上全部是在一个岗位上完成,缺少对其他部门、其他岗位的了解,实习效果就大打折扣。实习是学生全方位接触具体工作务的难得机会,由于时间和经费的严重制约,许多专业操作技能涉及不到,实习目标的设定难以细化,使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受到很大局限。
(二)实习单位不配合
目前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安排在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在实际工作中,对社会工作的理念和认同度并不是太高,他们主要的日常工作是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所以在分配学生实践任务时考虑最多的是居委而不是学生的专业需求,再加上对专业知识懂的较少,给学生安排的都是一些琐碎的日常事务,在实践中,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三)校内实践教学有待加强
由于条件所限,社区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十薄弱,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及相关视听资料严重缺乏。例如,社会工作方法与实务、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老年社会工作等核心课程都是操作性极强的应用性课程,需要校内实训室的配合,但是目前缺少相应的软件及硬件设施支持,即使专业教师的授课水再高也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可能理想。
(四)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和实务操作能力的教师欠缺,在实践课程中不能给予全面有效地指导。大部分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实践经验略显不足。教师队伍学历高,但是没有具有丰宫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普遍经验不足。这些教师没有受过社区管理或者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培训,课堂教学基本上靠自己摸索,对于专业知识在社区中的应用学习的并不多。
(五)实践教学缺少科学的督导
实践督导形式单一,没有完善的实践督导模式为指导。专业教师对社会实践全权负责,扮演了安排、联系、管理、监控等多种角色。同时,专业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再加上实务经验上的欠缺,所以仅靠专业教师单一的督导教学模式来实施,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目前没有专门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实践课程进行宏观指导,在机构层面上也没有机构督导来详细地计划和安排学生的实践,所以目前的实践督导模式存在一定的弱点。
四、建议及对策
(一)完善专业实践教学监控反馈体系
对专业实践教学监控叫以通过相关实践教学档案来实现,前期准备监控要求有专业实践教学方案,方案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安排、考核办法、评价标准等作出明确规定;教学过程监控要求有相关专业实践记录;教学效果监控要求有专业实践效果分析记录。建立专业实践过程全程档案能够有效达到监控效果。建立简明而健全的“质量记录”信息,启用学生教师网上评教系统,以形成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机制。
(二)拓宽实训基地建设与开发
社区工作是一项人对人的社会性工作,不可能也不适宜将一个完整的社区管理机构模型搬入学校,成立专门化的实训实验室,因此,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教学基地建设应该突破其他职业教学“校内实训室”加“校外实习基地”的模式,采用更为灵活、更贴近专业特点的见习、实习方式,保证学生能够与行业现状和实际工作有更深入的接触。
与社区组织及相关单位形成教学互动关系,是组建校外实习基地的有效方式。除定期去对口社区见习、实习外,还要积极把社区工作经验“请进来”,聘请行业专家与一线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实例教育带动实训项目,理论联系实际;积极鼓励专业教育“走出去”,进入社区开展现场教学,让学生通过社区工作实践第一线进行“真刀真枪”式的实习,接受真正的“实战”演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在“见习”、“实习”中积累社会工作经验。
利用学校社区资源,将学校开发为整体实训基地。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社区,具备社区工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移植一个社区居委会或工作站,既不现实,也无必要,但利用学校现有的社区工作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校成为整体型的专业实训室。学校可指导本专业学生参与各类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和活动策划,在学生公寓区开展各类服务项目,最大程度地感受学校这个特殊社区工作的各个层面,使专业知识与技能得到应用。
(三)加快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校内校外实践相结合
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加快建设标准化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可用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践教学,可配备先进的教学和实验设备,设立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模拟室,社区服务中心模拟室,物业管理模拟室等。学生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各种服务场景,熟悉服务流程和专业实践任务,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校内校外实践相结合,能更好地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和质量。
(四)加强培训专业教师实务操作技能
加强培训专业教师实务操作技能,可考虑聘请社会工作机构中具有资格证书、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担任社会实践兼职教师。同时,学校应该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者培训,可以去发达地区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社区领域参加锻炼,学习适用的实务操作技能。同时,可以走访省内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或者社区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调查他们的实践开展情况,学习经验。
(五)建立有效的实习督导模式
建立有效的实习督导模式,形成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指导、专业教师和机构督导相互合作的实习督导机制。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指导。学院可以聘请民政部门主管社区管理的领导、本科院校社区管理专家、经验丰富的机构督导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实践中的桥梁作用,利用他们对服务一线的了解,对学生的就业岗位群进行合理的分析,同时运用他们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学生谋求更广泛的实践基地和就业机会。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使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得到有力的保证。
(六)依靠专业学生社团强化实践训练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以价值教育为核心,依靠专业学生社团,义工服务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价值内化和实务训练相结合,以服务社会促动教学。如学生社团在徐州市社会福利院、徐州市民政局、徐州市老龄委开展社会服务,学生通过服务巩固、反思了所学专业知识,合作单位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作者简介:吴 华(1970-),女,河商丘人,硕士,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与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教学与科研工作。
摘要:本文阐述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的理论与方法,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深刻剖析该专业在实践教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改进建议和实施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实践教学;研究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涵盖了大量包括管理类与服务类在内的知识,其作为社会工作的一门应用性分支学科,将社工、管理、服务三种理念有机地集中于一体。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及解决方法的重要途径更多的体现在实践教学中,它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严重影响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始建于2003年,在10年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成功地培养了一大批社区服务管理人才,但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内容、师资力量、教学督导等方面有待提高。
一、专业概况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始建于2003年,是江苏省高校中率先开设该专业的院校,2009年被批准立项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社区、福利机构、物业公司以及相关企业,掌握社区管理、物业管理、长者服务等方面专业知识,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从业职业资格证书,能从事社区老年服务与管理管理、社区物业服务与管理、社区服务与管理等岗位工作实际操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基层物业公司、社会管理机构、社区社会工作站、企事业单位文秘、行政管理岗位、社区服务机构等。10年来,该专业已经与许多国家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如2012年与万科物业公司签订合同为万科定制培养三届学生。
二、教学体系
(一)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引入国家社工师与物业管理师相关职业标准与职业规范,充分发挥行业专家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构建中的作用。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置课程开发建设机构,具体负责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开发与构建。
以工作任务为依据,构建工作任务导向型专业教学标准体系。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相匹配,按照工作任务的关联性与逻辑关系设计与确定课程体系。
以工作项目为中心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任务由工作项目组成,以完成任务为核心析出工作项目,以完成项目为目标确定工作职责,以胜任工作职责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形成项目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具体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程、职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平台课程、专业拓展平台课程。
(二)实践教学体系
在所有课程学时中,实践课程的学时占53%。这也说明专业注重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安排认知实习、课堂实训、综合实践、毕业顶岗实习四个教学环节。
(1)认识实习环节,体现在要求学生在参观和了解现场环境及情况的基础上,熟悉和掌握与所学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目标内容以及工作要求。
(2)课堂实训环节,要求学生将所学专业内容不断融入专项技能训练之中。通过模拟和演练,培养学生的各项实践技能。
(3)综合实践环节,系统性地将所学的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综合所学的内容和已具备的能力,打造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具体的实践环节包括社会工作方法训练、物管综合能力培训,老年社会服务实训,主要是通过将学生安排到相关单位,按照实训大纲,进行真实岗位及任务进行训练。目前建有校外实习基地5个,有政府建构,如徐州市信访局,云龙区民政局;有社区管理机构,如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务机构,如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机构、社区物业服务机构;大型物业公司,如万科南京物业、徐州金鹰国际物业,成为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训练,仿真工作情景的展示提供了物质条件。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对学生接触专业实际工作,提高处理管理工作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4)毕业实践训练环节,在教师和实习机构人员的专业、实践指导下,通过一段时间的熟悉掌握与技能性训练,学生可全面结合所学和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具体的专业性问题,编写毕业论文准备毕业答辩,完成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训练。
三、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需要了解掌握的东西太多,这就需要明确主导目标,细化具体内容,实现实习的针对性,避免肤浅的通用性认知实习。如社会工作法中,学生的实习过程全部是在固定的专业位置上完成,缺少系统全局性的了解,实习效果就大打折扣。由于时间和经费的严重制约,许多专业操作技能涉及不到,实习目标的设定便难以细化和度量,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将受到很大局限。
(二)实习单位安排不合理
目前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安排在社区居委会,但对社会工作的理念和认同度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使社区居委会缺乏工作积极主动性,而只是被动地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所以在实习期间,学生的实践任务与其专业要求并不对口,而都是一些通用性的琐碎事务,也就无法满足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
(三)校内实践教学内容薄弱
由于条件所限,社区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十薄弱,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及相关视听资料严重缺乏。例如,社会工作方法与实务、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老年社会工作等核心课程都是操作性极强的应用性课程,需要校内实训室的配合,但是目前缺少相应的软件及硬件设施支持,即使专业教师的授课水再高也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可能理想。
(四)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在实践课程中,部分教师由于缺乏丰富的专业理论和实务操作能力,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全面地指导。究其原因在于,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师范专业教育,缺乏适度的教学经验,更没有接受过,社区管理或者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培训,无法有效将专业知识转化到具体的实践中来。
(五)科学地指导水平低下
目标导引的形式单一,没有完善的实践目的与方向。专业教师负担过重,不仅对社会实践全权负责,同时还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无法实现系统性的科学引导模式。缺乏专业的实践课程组织机构,在目标、思想和组织上都缺乏系统性的科学引导来详细地计划和安排学生的实践,实践的效果也就必然大打折扣。
四、建议及对策
(一)完善监控体系的建设
教学档案可作为对专业实践教学进行监控的一种主要手段,这就需要首先撰写和制定出专业实践教学方案,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安排、考核办法、评价标准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在实践过程中全程跟踪记录相关专业实践内容并进行分析和改进。另外,还可通过建立简明而健全的“质量记录”信息,启用学生教师网上评教系统,对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二)拓宽实训基地建设与开发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教学基地建设不仅要依靠传统的教学――实习转移机制,还需要更为灵活、多变、和更贴近专业特点的实习方式和手段,增强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践培训的适应性,保证学生在走出校门前,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行业现状和工作内容。
除定期去对口社区见习、实习外,还要聘请行业专家与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实例教育带动实训项目,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通过社区工作实践第一线进行“真刀真枪”式的实习,接受真正的“实战”演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在“见习”、“实习”中积累社会工作经验。
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社区,具备社区工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指导本专业学生参与各类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和活动策划,在学生公寓区开展各类服务项目,最大程度地感受学校这个特殊社区工作的各个层面,使专业知识与技能得到应用。通过利用学校社区资源,将学校开发为整体实训基地,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校成为整体型的专业实训室。
(三)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立,实现校内校外实践互动结合
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立,配备先进的教学和实验设备,设立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模拟室和物业管理模拟室等,促进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各种服务场景,熟悉服务流程和专业实践任务,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校内校外实践相结合,能更好地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和质量。
(四)加强对专业教师实务操作技能的培训
加强培训专业教师实务操作技能,需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者培训,派驻教师到发达地区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社区领域参加锻炼,学习适用的实务操作技能。也可考虑聘请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人员担任社会实践兼职教师。通过走访省内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或者社区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调查他们的实践开展情况,学习经验。
(五)建立有效的模式进行实习督导
形成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指导、专业教师和机构督导相互合作的实习督导机制极其重要,可通过建立有效的实习督导模式,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指导,逐步实现。学院可以聘请各方面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利用他们对服务一线的了解,对学生的就业岗位群进行合理的分析,同时运用他们丰富的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实践中的桥梁作用,为学生谋求更广泛的实践基地和就业机会。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使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得到有力的保证。
(六)依靠专业学生社团强化实践训练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以价值教育为核心,依靠专业学生社团,义工服务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价值内化和实务训练相结合,以服务社会促动教学。如学生社团在徐州市社会福利院、徐州市民政局、徐州市老龄委开展社会服务,学生通过服务巩固、反思了所学专业知识,合作单位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作者简介:吴 华(1970-),女,河商丘人,硕士,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与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教学与科研工作。
摘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社区医疗机构管理与服务必须跟上时展。本文对社区医疗机构与服务模式的改革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社区医疗机构 社区居民档案 社区居民医保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群众基础机构。最初由德国学者提出,我国学者从英文意译而来。社区医疗服务在国外开展已经有半个世纪,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1]。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城市已与上世纪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从而成为市民。这样原来的社区也有了发展壮大,管理的人员也相对加大,就医人员逐渐增多。为了更好的管理社区的医疗,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医疗管理急需改革。
一、社区医疗机构的建设与服务
目前我国政府对社区医疗机构经费投入不足,社区医疗服务能力差,社区医疗价格不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人员总体素质较差,知识陈旧,技能不够熟练[2]。因此急需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物质条件环境条件强化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建设社区服务机构的文化建设,使社区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指南。建立民主化、人性化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地鼓励与调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设社区理疗机构的精神文化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文化素养[1]。建立定期的专业培训制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建设定期著名医生服务日,定期的著名医生坐诊社区,为社区民众提供医疗服务。建设定期开展居民健康医学知识讲座,丰富社区居民的医学知识。开展定期普查,及时发现社区居民身体健康状况。
通过社区医疗机构改革与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
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建设与服务
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的特点[3]:①管理的信息量大,管理面广;②服务时间跨度大;③应对突发疫情实时性强;④需要丰富的知识支持。
我们引进计算机处理信息构建居民档案,其主要方式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健康档案;以个人为主的个人健康档案;以年龄段为依据的健康档案,1-7岁,7-12岁,12-22岁等为阶段的健康档案;以同一病种为依据的档案。通过这样建立了档案,就能很好的了解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本社区以某种病为主要病等。
三、社区医疗引入居民医保的管理与服务
由于国家对城市的医疗卫生投入大部分集中在大医院,对社区医疗机构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居民除了接种疫苗婚育体检等,到社区医疗机构就医的患者减少,经营业绩不佳,无法添置必要的医疗仪器,且医疗服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无法展开。通过引入居民医保的机制,落实参保人员定点就医政策,参保人员至少选择一家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这样就可影响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战略,增加经费投入,从而添置必要的医疗设备[4]。有了这些,居民就医方便,社区医疗机构收入就会增加,经营好转,就有钱投入医疗服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等,形成良性循环,既节约的居民的医疗费用,又为国家节省了卫生医疗资金的投入。
产科病房护理工作具有自身特点:节奏快、患者多,工作量大,病情容易变化[1]。孕妇在术前、球囊引产后、...
护理管理论文:儿科临床用药安全护理的风险管理 目的:分析儿科临床用药安全护理风险管理。方法:笔者选取自...
项目管理类论文:浅谈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交往与协调 [摘要] 在当代工程项目管理中,交往与协调是进行各方面...
治安管理论文: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引发的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探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城市管理论文:城市管理中党建工作的论文 党建工作,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基础和灵魂。近年来,玉环县城管执法局...
水利工程管理篇1 1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基本内容 1.1创设组织 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施工企业往往聘用项目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