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

时间:2022-04-25 11:01: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强调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科本位下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这一要求,需要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中全面采用任务驱动、仿真模拟、现场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能力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大有益处。

关键词:课程体系;任务驱动;仿真模拟;现场教学;信息化教学

一、引言

我国职业教育倡导培养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知识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台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由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学习态度构成。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构建这一教学体系的重要途径。

二、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方法,它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为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定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1]。在任务驱动法中,任务是根据课本知识设置的,目标要明确,内容要合理,并为任务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专业基础课《建筑材料》的学习过程中,将学习内容分解为分析混泥土的优缺点、认识混泥土的组成材料、设计混泥土的配合比等任务。在《建筑工程法律法规》学习过程中,设计制作规范的合同文本、分析工程案例事故等级和处理方法、解读仲裁协议等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系统知识,锻炼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实践精神,形成独立探索和创新精神。

三、仿真模拟教学

每项任务的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协调者,引导和激励学生完成实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做”为一体的仿真教学方法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强调给学习者尽量多的模拟机会,让他们在模拟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才干。组织仿真模拟教学,要以科学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依托。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既可包括虚拟工程项目的模拟,如公寓外墙项目,也可包括虚拟中心的模拟,如工程检测中心[2]。在《建筑施工技术》学习过程中,把课本知识转化成多个模块,教师通过仿真模拟来讲解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在仿真实训基地完成砌墙砌筑施工模拟、模板工程施工模拟、钢筋工程施工模拟等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展示才干。在《建筑工程概预算》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学习中,将“教、学、做”贯穿于理论教学、单项实训、工程实训、工程软件实训四个环节。将BIM技术融入课程,形成以工程项目为载体,“BIM项目仿真模拟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并结合职业和岗位技术技能要求,设置施工管理综合实训周,安排就业前的职业技术技能训练,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四、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使将教学地点从教室转移到生产现场、管理服务一线、施工一线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按照工作现场的情况,分解成为一个个独立的项目或任务,以任务或项目为中心,展开理论与实践教学,是典型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也是教学做一体化的体现。《建筑制图与识图》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主旨是结合实践操作的训练,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识读及绘制建筑设计图纸的基本能力。课程内容包括识图和构造两部分,介绍建筑制图、识图的基本知识和房屋的构造组成等知识。利用直观的实务模型,结合施工现场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3]。在教学中,提供与施工现场相应的建筑施工图纸,学生结合现场,观察工程图纸实例,在真情实境中读懂图纸,增加感性认识。

五、信息化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及建筑工程领域应用的不断扩大,计算机信息管理及应用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信息化教学是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的双边活动,既有教育内容和模式的变化,更伴随了教育观念的变化[4]。Examcoo软件的应用。Examcoo软件在课程学习的作业和理论考试环节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可推送教学资源,布置作业,从题库当中随机抽取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提供指导和反馈;学生不受时空限制,进行自主学习、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互动。系统既能有效改善学生抄作业和考试抄袭现象,还能测试后马上看到答案和解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互联网监控教学。由于某些实验的持续时间长,两节课堂教学时间不能满足要求,学生可在课后空闲时间在实验员指导下继续进行实验。教师可在手机或者通过办公室电脑实时查看学生实验的操作情况,并对其进行指导,并不需教师时时在现场跟进,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世界大学城是一座网络虚拟城市,以网络交互远程教育为核心、综合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及时通讯、商务管理、全民媒体、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学社区平台,是全民终生学习的校园。教师可利用世界大学城开展辅助教学,如建立课程导航及时更新教学资料,与学生进行互动。

作者:贾湘琳 单位:湖南软件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群视阈下的专业教学团队的优化研究

摘要: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群面向建筑业全产业链的工程项目咨询和经营服务领域而建立,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群教学改革中的关键内容之一,是专业群竞争力的最集中体现。

关键词:专业群;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目标;教学改革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重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特别强调了要保证双师结构。因为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技能型人才,需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才人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所以同时具备较强教育教学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保证工学结合才人培养模式顺序实施的关键因素。

1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

1.1素质目标

“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应基本符合两点要求: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二要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质;三是根据以上两方面要求,在理论性教学过程中达到“能讲会做”,在实践性教学中达到“能做会讲”。

1.2结构目标

专业教学团队在年龄、职称、学历、专业等方面要呈现梯队型结构,通过内培外引、专兼联合的手段达到合理的结构形式。根据中共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教职工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青年教师在组成教学团队时,应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高、中、初级职称比例2:4:4,90%的专业课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每名教师至少具备一项与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根据建筑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必然会使学生就业岗位同步变化,专业教学团队势必结合行业与企业实际需要,随时进行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适应特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变化的要求。

1.3职业目标

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了高职教育是学生在上岗前直接学习职业技能的教育。按照这一基本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团队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还要考虑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就职岗位的变化和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次,教学团队应具备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随时做好知识及能力储备的能力,师资的能力储备要具有职业性和前沿性。

2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重点内容

2.1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

专业带头人作为教学团队的灵魂核心人物,是确保团队的共同目标能得以实现的基础。

2.1.1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为了加大优秀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可为其在专业领域新技术培训、海外研修访学、带薪下企业、境内外培训学习等提供机会,拓宽视野,提高专业带头人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增强专业规划及资源整合能力,建设一支专业实践能力强、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学专家和掌握前沿技术、技术服务能力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现场专家组成的校企双带头人。

2.1.2专业带头人的引进

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2.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采取内培外引、重点培养现有教师的方式,打造满足教学需要、相对稳定、资源共享的专业骨干教师队伍。提升骨干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为骨干教师学历提升、境内外访学、培训学习、专业技术职称提升等提供更多机会;鼓励骨干教师下企业,提高实践教育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加入行业协会组织。通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科研等途径培养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使专业群内具备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人数比例达50%以上。

2.3专业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

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其核心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建立稳健的“传帮带”机制,拥有副高以上职称经验丰富的教师与青年教师互相听课,“老”教师传授授课方法给青年教师,“老”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老”教师带着青年教师一起进步;二是支持教师搞好个人基本建设,鼓励专职教师进行教研教改、课题申报和教材编写,提高和优化职称结构层次,提高专业教学能力;三是以教研室为单位,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室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相互促进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四是根据师生比例调整教师个人师资培养方向,固定其教学研究的擅长领域,实行专能结合;五是落实中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教师在武汉、北京、上海等高校聚集地进行学习培训,开阔教师视野。

2.4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也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关键所在。遵循群内教学资源充分共享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构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群内共享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析职业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研究岗位基本能力,基于学生知识获取规律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动态调整群内课程和教学内容,以满足项目化、模块化教学以及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需求。基于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基础能力一专业能力一拓展能力一运用实践”的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

2.5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

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依托“湖南建工培训中心”,构建“省内卓越、国内领先”的专业师资及社会培训基地。我院依托合作企业湖南建工集团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本专业群的师资、设备、行业资源等优势,进行社会培训团队建设,建立社会培训资源库。为企业完成新职工岗前培训、在岗职工技术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考证培训;为各类中高职院校教师及社会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个性化的培训;为国家级、省级各类竞赛提供赛前培训;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BIM技能培训、实习实训培训等服务。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针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浅究其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对于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完善教学方法。下面文章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希望能够有效提升当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高等数学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创新;建筑工程管理专业

1前言

对于国内外各大高校理科学生来说,高等数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科目,并且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比较重要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为理科学生的后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还能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不仅如此,还能不断提升理科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效果更加明显。该文针对高等数学教学的这些状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通过设计相关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职业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的深层次原因,并给出相应改革建议。

2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上文中已经提到,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的一基础科目,特别是针对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设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出优秀的、多元化、综合素质较强的建筑人才,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建筑施工第一线需要,具有建筑施工、组织、管理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等数学课程作为文化基础课,不仅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高等数学课程更是其学习专业课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高等数学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工程思维方法,为学生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提供理论方法保障;而工程管理专业课能扩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是理论方法的延展,二者相互补充,必不可缺。

然而,经过实际调查我们不难发现,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依然较为落后,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数学课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关公式、定律的由来,并没有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忽略数学是源于生活的,数学中的很多公式、定理、模型在实际生活中都是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学生们不理解数学课程学习的作用,更不知道数学和专业课程、数学和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所在。可以说,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让数学与所学专业挂钩,不能让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生活中。

3探析引发问题的因素

在理科专业的所有学科中,高等数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为何会出现高等数学与专业知识的断层现象呢?为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去指导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我们从学校、教师、学生这三个层面去分析与了解高职数学的教学问题,通过与工程系的管理人员、教职人员、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深层次、多角度分析了解,以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老师与学生为调查对象,设计相应的问卷调查表,得出了以下的问题存在如下原因。

第一,经过与建筑专业的领导人员沟通得知,尽管领导们非常重视学生高等数学的教学,但是并不了解高等数学与建筑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而造成了教师对高等数学实践教学的忽视。

第二,经过与建筑专业的任课老师进行沟通得知,身为数学教师他们非常重视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希望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地了解运用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比如,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中,水准、角度测量、经纬仪、全站仪的使用都要用到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此外,《建筑工程造价》、《概预算》等课程的教学更是与数学息息相关,一些操作软件也是需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

第三,通过随机调查建筑专业的部分学生得知,大多数的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高等数学的课程设置,明白高等数学课程的重要性。设计的调查问卷表的主要内容包括:你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你希望高等数学的学习给你带来哪方面的帮助或者提升、你希望如下那种方式的教学方式会更好等等。

在进行调查工作时,调查人员主要针对建筑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为对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按照8:2的比例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和教师配合调查,最终得出调查结果:(1)在高职院校85%的师生均认为高等数学很重要;(2)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不一;(3)学生对学习高等数学的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帮助认识还不到位,甚至有部分认为学习高等数学毫无意义;(4)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学习对理解高等数学抽象问题有帮助,甚至有学生认为没有;(5)部分学生对学习高等数学对他们能力的培养,选择无所谓;(6)建筑类的学生普遍学习高等数学的方法还是来自于老师的讲授;(8)学生喜欢的高等数学的授课方式,普遍喜欢从工程技术、应用的角度讲授。

4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创新对策分析

根据上面提到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措施,具体做法如下。

4.1从学校的角度分析创新对策

首先,身为学校的管理人员,一定要摆正态度,重视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充分认识到学生综合素质与高等数学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当然学好高等数学还能够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

其次,学校有关教师还应该合理安排高职高等数学课程,还应该重视数学教学软件及模型的开发与学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升数学教学效率。比如开设《大学数学实验》、《数学模型》等课程,并配合相关软件的学习。

第三,学校负责排课的部门需要按照不同专业的不同特征进行科学排课,针对同一个专业可以安排几个固定的老师进行教课。还要结合实际需求定期对数学老师进行培训,让这些老师更深入的了解所教授学生的专业知识,以便能更好的把专业知识与数学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数学在专业和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第四,学校还可以根据相关要求创建科学的数学建模队伍,鼓励其积极参加一些数学建模比赛,另外,创建数学建模队伍还能有效培养实践型的综合性人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学校需要尽快的成立数学建模团队,报名参加各种数学建模比赛,通过数学建模竞赛来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

4.2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创新对策

首先,数学老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着其教学水平,因此一定要提升数学老师的专业素质,只有不断丰富数学老师的知识面,才能让数学老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导学生,让学生系统的、全面的去学习数学知识。

其次,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老师,要给学生做好表率,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跟不同专业的老师交流教学经验。数学老师还要把自己培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型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数学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要懂得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

第三,数学老师还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以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引用新型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数学。高等数学课程作为文化基础课,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够重视,学习态度欠佳,因此把课堂还给他们,让他们来做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来让学生积极的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们真正的学懂数学。

4.3从学生角度分析创新对策

从学生角度来分析相应的创新对策,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数学建模比赛,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这是因为数学建模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计算的能力。参与数学建模是最有效、最快捷的把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途径,能让学生的能力、素质、心智在比赛过程中得到较强的提高,熟练掌握一些基础的数学教学软件,把自身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

5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目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本文中在阐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高等数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创新对策,希望能够提升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效率。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基于BIM背景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转型的必要性研究

摘要: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的出现,建筑施工装配式模式的到来,都使得建筑行业不得不发生一次质的变革,在这种情形下建设部对各建筑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均提出了一个变革的时间点,对于高校来说,该如何应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变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比较深入的探讨了此问题,就建筑信息化技术(BIM)对建筑设计、建筑施工领域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举证。

关键词:BIM技术 人才培养 转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转折时期,经济学家称之为"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发展要从过去依靠规模扩张、低价劳动成本、低价土地政策、低价环保成本发展向依靠质量提高效益型转变。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生态环境的恶化加上近几年建筑类各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的迅猛下降。我们如何应对,建筑业选择什么样的路径,真正把"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促升级"贯彻到实际工作中,继续保持建筑业平稳健康发展,给各大专院校提出了一个需要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人才培养往哪里走?

一、新常态下建筑市场的需求

我们必须要转变思路。建筑业"十三五"规划提出了要坚持节能减排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建筑信息化技术的简称建筑模型技术(BIM)引入到建筑领域,是建筑业的一次质的颠覆,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它的重要性。BIM技术对工程建设领域的作用和价值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业界认可,并在建设工程项目上得到快速应用与发展,BIM技术已成为继CAD技术之后行业内的又一个最重要的应用信息化技术。对于我国建筑设计行业,施工行业而言,BIM技术在设计阶段对于各专业的交互检查;施工阶段应用对于节约成本、加快进度、保证质量等方面均可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建设部已经在认识上起到了导向作用,认识到了BIM技术潜在的价值,已发文给全国的建设行业,重点是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树立大建筑业的概念,从注重承揽大型公建向包括基础设施、第三产业服务、再造城镇文化的"建城"转变。思路转变了就要把握时机,人才培养是关键,各建设类高校要认识到新常态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经济减速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提供了克服依靠扩张规模发展、做好结构调整的空间和时间,使我们有机会从先期人才培养抓起,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从实用技能入手。所以,我们每个学校一定要超前谋划,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建好配套的实训场、室,把经济下滑带来的各种不利就业因素降到最低程度。加强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咨询公司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交流会、研讨会、大师工作室等搭建平台,尽快地分享各单位的实战经验,凝聚实践智慧,尽快保质的在2020年到来之前把BIM人才培养好,以促使企业能正常在应对新常态挑战。

二、BIM技术在建筑行业应用的必要性

应用BIM技术可以支持建筑设计、造价、施工工艺等多方面的分析和模拟,实现虚拟的设计、虚拟的建造、虚拟的施工现场管理以及全生命期、全方位的预测和控制。例如,施工企业在正式开工前如果设计单位利用BIM审图功能进行了各专业设计的碰撞检查,提前发现了各专业之间的不协调问题,就可以避免后续的设计变更问题出现。

BIM技术可有效提高施工建造阶段的各专业、工种之间的协同工作效率。所有对建设项目不同阶段的有效设计、方案和技术措施都是以项目参与人员对项目全面、快速、准确理解为基础上展开的。BIM技术不仅基于三维数字化参数模型,其核心是在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各参与方共同的资源平台共享。它改变了原来所有专业间靠蓝图进行协作的方式,改变了单纯依靠设计人员用抽象的符号和文字表达的施工图纸为依据的管理方式。降低了项目参与人员对结构、构件难重点的理解难度,提升了不同专业间、不同参与方对项目的协同能力。

利用BIM技术创建的数字化模型,相当于对建设工程项目从设计、建造和运营全过程进行管理进行了优化和方案预演。

三、BIM技术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一)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应用。BIM技术可与项目管理集成应用并为项目管理提供技术和专业数据的支持。BIM技术应用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可供深加工和再利用的数据信息,是信息生产者;项目管理系统解决了企业之间、企业到项目、项目之间的协同管理问题,在协同过程中,成为业务数据的使用者。二者相结合,可有效形成业务数据产生、存储、使用、再存储的一个封闭环路,可以有效提高业务数据准确性和使用率。这样的模式,将会对传统的项目管理机制和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二)工程建造方面的应用。目前我国大力推行建筑产业装配式施工,目的是减少建筑垃圾,实行绿色建造。BIM技术能够将建筑全寿命期内不同阶段的数据、资源等连接起来,形成行业产业链的贯通,为工业化进程提供技术的保障。核心之一就是推进建筑预制装配化,而推进建筑预制装配化必须实现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机械化、项目管理信息化等。采用BIM技术就能比较容易实现模块化设计和构件的"部品化",可以说在建筑工业化的应用中有天然的优势。,如基于BIM技术实现设计过程中的空间优化、专业工种之间的碰撞检查;施工过程中的深化设计、施工工艺的模拟和优化、成本控制等;这些是预制装配化建造过程中对BIM技术的实际需求。

四、建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以BIM模型为核心,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集成应用,发挥双方更大的价值,支持施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实现智慧建造。目前,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被普遍应用,为BIM技术的深度应用提供了更多技术支撑和应用手段。BIM技术基于几何模型,可附加建造过程大量的业务信息,前端可集成物联网、移动应用等,动态掌控工程建造现场及建筑物运行状况;后端可利用云计算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特性,形成稳定的BIM模型数据库,支持基于BIM技术的业务协同。在这种状况下,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那么我们高校培养的学生本身就是要求与施工一线零距离接轨的,那么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型就是势在必行的事了,怎么转,以哪一种方式与企业接轨,课程如何架构都是我们在近一到二年必须快速解决的问题,2020年就要来了,我们建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春天也要来了,我们每一个高校都应该抓住机遇,不放过每一秒钟,保持和党中央的高度一致,最终实现智慧建造。把基于BIM技术综合集成各种信息技术,可以系统地管控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包括项目成本、进度、质量和材料等不同业务,提升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和控制水平,

总之,在新常态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我们要建造绿色的建筑、智能的建筑、智慧的建筑、舒适的建筑,首先要有合格的建设人才,合格建设人才的培养必须引进BIM技术,一个科学合理的将BIM技术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就是非常重要的。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认识实习的课程改革

摘 要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是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识图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完善建筑工程认识实践的课程内容,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将基于GMT土建建模软件的应用与学生识图和现场认识有机结合起来,是对工程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课程改革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 识图能力 软件建模 认识实习

1 传统的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方式

1.1 建筑工程认识的意义

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认识实习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在学习建筑制图(画法几何)和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的基础上,在即将学习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等其它专业知识时所进行的为期两周的一次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识读工程建筑施工图纸、结构施工图纸,并进行现场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识读工程图的能力,通过参观实际建筑,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建筑文化、建筑知识以及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的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今后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传统的建筑工程认识实习,只是教师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以及在教室里看图纸图集。

1.2 当前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所面临的困境

传统的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模式中,学生的积极性持续时间短、安全问题突出、识图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具体操作起来有诸多的不足:

(1)安全问题突出是认识实习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每届120人的规模,实习之前往往认真讲解施工现场安全知识,但是学生数量过多,安全问题始终是最令人担心的事情,学生的安全问题也是建筑企业不情愿接纳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认识实习的理由。

(2)联系施工现场是学生认识实习中指导教师面临的又一困难,虽然我院与诸多建筑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合作协议,但是协议企业施工现场距离学校较远,学校附近施工现场较少,给建筑工程认识实习的开展带来了困难。

(3)缺少现场指导教师也是建筑工程认识实习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指导老师数量少,120名学生只拥有5个指导教师,致使指导教师的压力较大;二是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更少,现在学校通过专业课教师工程实践岗位培训等方式来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4)对学生识图能力无考核标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少,没有一套完整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很不利。

2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课程改革实现途径

2.1 课程改革的实现途径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主要分三个内容:识读施工图纸、建模软件绘制土建模型及参观已建成或正在施工的各类建筑工程。各部分安排的情况如下:

(1)指导教师下达建筑工程认识实习任务书,并安排发放图纸,讲解实习的方案、目的、意义和任务,共2个学时;

(2)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的识读,并将图纸中工程概况信息、梁板柱、墙、过梁、圈梁、构造柱、基础、楼梯、台阶等构件数量、类型的信息制表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带着问题识读图纸,共10学时;

(3)采用GMT三维土建建模软件完成所识读图纸的土建建模部分,用先期培养的六名同学分别指导两个小组学生学习软件建模,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成果发送到指导老师信箱完成成果提交,共12个学时;

(4)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软件建模和图纸的识读,对之前所做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对房屋建筑学知识加以深入理解,巩固已学专业知识,指导老师对学生问题进行答疑,同时为学生到现场进行认识实习打下理论基础,共4个学时;

(5)指导教师安排现场认识实习工作,主要针对学生在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和现场重点关注的内容进行讲解,采用PPT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安全教育内容和关注点,共2个学时;

(6)带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认识实习,选择现场时,要考虑住宅、工业厂房、教学楼、酒店、市政设施等,丰富教学内容,一般上午安排去现场、下午安排学生写实习日记并加以总结,共30学时。

2.2 课程改革的成效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首先,安排内容较多,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始至终都很高;其次,通过将识图、软件建模、现场实习的有机结合,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最后,改革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是种挑战,但改革效果明显,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很高。回顾整个过程,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课程改革有几点可以借鉴:

(1)考核形式多样,学生收获很大。改革后学生要提交的资料除以往要求提交的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外,还应提交识读施工图过程中识读的梁、板、柱、雨棚、台阶等构件数量、类型的信息表,还要提交由广联达土建建模软件建立的项目三维模型。整个过程做到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任务,每个阶段都要提交成果,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虽然工作量较大,但学生普遍反映他们的收获很大,实习过程很充实。

(2)基于GMT软件的BIM技术得到应用是我们在改革中的一个创新。以往学生在识读施工图过程中对二维图纸到三维实体的理解存在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GMT土建建模软件将二维图纸转换成三维模型,学生在识图后根据图纸内容建模能加深对图纸的理解,看到自己建立的三维模型有很大的成就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将三维模型与在现场中看到的实体建筑相比较时,会有很大的收获,实践表明这是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另外,随着BIM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基于GMT的BIM应用是建筑技术发展应用的必然需要。

(3)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采用全班同学一套图纸,识图和软件建模一套图纸,目的也是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就这样一套图纸,在大二时作为建筑工程认识实习的识读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在大三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建筑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中使用该图纸进行土建算量和钢筋算量,在大四中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中使用该图纸进行安装算量。另外,GMT土建建模软件是BIM土建算量软件的建模部分,教师在讲授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上机部分时,可直接讲解套做法部分就可以,也为工程管理专业开展项目化教学奠定基础。

3 课程改革的优化

3.1 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

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尽管这次改革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收获都比较大,但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还需要改进。在内容上,图纸既要有公共建筑、住宅,还要有工业建筑、道路桥梁工程、市政工程,并鼓励学生在完成一套图纸(一个项目)的任务量后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套不同用途的图纸,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在形式上,如在提交软件建模成果过程中可以分两次提交,可以在第一次定时提交后,让学生在经过软件的学习,将自己最好的成果以指导教师为单位提交刻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软件。在建模软件的使用上,除采用现有广联达土建建模软件GMT外,还应该采用Revit、ARCHICAD等建模软件,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

3.2 积极参加专业比赛,以赛促学

针对目前以住建部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为代表主办,由软件企业联合高等学校承办的各类BIM应用比赛为契机,加强学生BIM团队建设,通过“以老带新、以赛促学、以学利改”的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BIM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本次改革以学生提交的成果作为校内选拔依据,再由老师针对比赛内容进行专业培训练习,学生在第一届识图建模大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在学院不断加大学生团队建设的投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全国性质的专业比赛,以“以老带新”的形式促进学生团队的建设,以赛促学,这种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专业素质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3.3 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丰富教学内容

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必要性,是我们在这一次课程改革中的深切体会。建筑工程认识实习对指导教师的识图能力、钢筋平法、BIM软件操作及相关理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钢筋混凝土等的知识要求较高,特别在软件操作、施工现场经验和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用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的软件操作技能和鲜活的案例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目前,学校针对青年教师开展工程实践岗位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丰富教学内容。

3.4 加强学生BIM团队建设,做好校企合作

学生BIM团队在建筑工程认识实习中起到很大作用,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也促进了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不断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需要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团队,学生通过参加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和住建部专业指导委员会等主办的BIM应用技能比赛,实现“以赛促学”的目的,学生BIM团队将成为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也为企业“量身打造”BIM专业人才,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4 结语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是实践环节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起点,是将传统教学模式、BIM技术及后续学习课程相结合,知识内容承前启后,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断加强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教学的课程改革,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断增强,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以致用,通过以赛促学,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标准的创新研究

摘 要:实践教学课程标准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化,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操作规程。作为实践教学过程的执行规范,本文主要在描述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实施建议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实践教学;课程标准

课题名称《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LZY15561

实践教学课程标准是为组织和实施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实践教学实施的依据,它对实践教学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与任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也提出了明确要求。经过对用人单位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调查分析后,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为依据编制的,强调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构建并实施实践教学课程标准,有利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

1.课程定位。课程定位主要写实习实训课程的性质及实习实训的目的,在本专业课程体系及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指明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或本门课程的先行课与后续课程。

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主要是说明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实践后,学生能掌握哪些知识、应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主要以“能”、“会”、“应具有某某能力”的文字来描述。

3.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课程内容主要是根据课程目标的需要设计的具体的实习实训模块;教学要求是指在各实习实训项目的训练中,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具体要求。给出本课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

4.时间安排与学时分配。时间安排与学时分配主要是对实习实训各模块教学所需要的时间进行统一安排和分配。

5.考核。考核主要是确定考核标准和成绩评定方法,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岗位知识和岗位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法应多元化,考核过程应贯穿实习实训全过程。

6.课程实施的建议。根据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提出教学建议、教材编写建议、教学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7.实例分析――《工种实训》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工种实训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次实践性教学,学生到工种实训现场,以实际操作为主,掌握各工种的施工操作步骤、施工方法、施工质量检验标准,完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一方面能将施工理论与施工现场紧密结合,为即将学习的土建预算、安装工程预算等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学生以劳动者的身份,参加各种生产工艺劳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课程目标:通过参加工种操作实训,使学生掌握主要工种的操作要领和质量、安全知识;熟悉这些工种的工艺过程,与其它工序的搭接、穿插状况。同时,使学生在实训中得到了锻炼,增加劳动观念和分工协作精神,培养职业技能。

1)提高学生对建筑施工工艺、建筑施工方法的认识,巩固和扩大所学施工的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2)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及工艺技术方法。训练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及管理工作所必须的各种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3)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岗位观念,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协作意识的形成。

(3)实习岗位及岗位工作任务与内容

(4)时间安排与学时分配:本实训课程的学时共计60学时,具体时间安排见下表所示:

(5)成绩考核标准与评定方法:工种实训成绩主要由指导教师以学生现场实际从事的各个工种操作的质量技术水平而定,同时参考劳动态度,遵守纪律,实训日记,实习报告等方面的情况综合评定,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评定,应单独记录成绩册。

(6)课程实施建议

1)实习组织:由专业教师负责工种实训环节的组织和现场教学;根据工种实训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2)指导教师必须熟悉工种实训课程标准,做好实训准备工作。实训中要按实训教学要求和进度计划指导学生实训。每天实训结束后,应对当天的实训情况进行小结,并对次日的实训作好安排。

3)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记实训日记。实训结束后,要指导学生写工种实训报告,并组织学生搞好实训总结。

4)进入实训场地后,主要以带动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条件允许时,可聘请施工现场工人师傅或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操作要领指导,进行现场讲解指导实训,进行具体训练。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 1998年颁布的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整合了原专业目录中的建筑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部分)等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工程管理专业中设置了四大平台课程,即技术平台课、管理平台课、经济平台课与法律平台课。工程施工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其作用就是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知识。由于传统的教学受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比较注重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而忽视了学生思维创新、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善于利用所学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问题;措施

工程施工教学如何改革,已探讨了多年然而教学改革收效甚微,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即在于该课程实践性太强,传统教学方法无法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适应社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要,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结合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讨,做了一些尝试性工作 , 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施工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材内容陈旧过时,部分内容详略不当从目前施工教材的内容看,多是传统施工工艺,有的甚至已过时,即使最新的施工教材,也很少介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一些已经成熟而且应用广泛的技术也未能在教材中加以反映,如砌体工程中各种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在教材中就很少讲述,而国家限制使用甚至禁止使用的粘土砖施工工艺,在教材中却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又如在模板工程一节中, 目前应用广泛的胶合木模板施工技术也是空白,而对于目前已很少使用的组合钢模却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课堂讲授与工程实践相脱节,教学手段落后工程施工是一门技术发展较快、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量的施工工艺过程和技术构造,完全通过课堂讲授,学生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必须结合工程实际, 通过现代的教育技术进行传授。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 , 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 “黑板 +粉笔 ”, 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 互联网等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 , 它的优点是 :节约了板书时间, 加大了信息量 , 开阔知识面, 并能挖掘出课本文字达不到的直观、 动态效果, 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形象化、 生动化, 并将学生带入模拟场景, 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一)认真备课、精心遴选讲授内容

认真备课、精心遴选讲授内容,大胆舍弃过时的、不实用的旧知识,结合专业特点,增加先进的及实用性较强的相关知识;还应针对学生的特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工艺和基本原理,可以采取让学生课外自学的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 ,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 , 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 , 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 ,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们结合工程施工应用型强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 注意收集工程实践中的实例, 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 , 利用多媒体设备及真实材料再现实际工程活动 , 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课堂讲解生动清晰,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 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 。案例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全面看问题 , 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分析问题, 使工程施工知识在现实项目管理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采用三阶段教学法,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土木工程的许多施工工艺、施工原理都是施工技术人员在长期的施工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及对学生的考查内容,却往往只局限于课堂中讲授的书本知识,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使得学生常感到有些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为此笔者认为,采用分段教学法,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目标实现的质量和效率。

三阶段教学法: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总结深化阶段。具体为:

1、感性认识阶段,即观看录像、现场参观。先观看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过程录像短片,并及时联系施工现场进行参观,让学生对本次课中所涉及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方法等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理性思考阶段,即课堂提问、课后阅读作业。结合工程实例,精心设计问题,采取学生提问、教师提问及课后大量的阅读作业等途径,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教学互动。

3、总结深化阶段,即理论教学过程。介绍书本内容, 通过板书、框图、投影、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掌握必要的概念和基本理论。重点介绍典型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施工验收等内容,使学生在全面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对典型结构的施工从感性到理性地进一步升华。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服务社会经济、提高学生与就业岗位的接应能力为主要目的。如今,高等院校在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上大都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实施,不仅是教学模式改革的结果,也是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转变的表现。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工学结合的模式则为培养高素质的建筑工程管理人才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优势进行分析,探究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实践。

关键词:工学结合;建筑工程管理;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尤其以建筑业的发展最为显著。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房地产企业、建筑安装公司等。这些行业对建筑工程的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也对相关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融建筑工程与管理为一体的交叉性学科。我国的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这一专业。建筑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教学主要包括:土木工程、工程经济学、建筑施工组织与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的工作有: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施工、工程的投资与造价等,可以说,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覆盖面很宽,学生们的就业范围也比较广,社会需求也很大。

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要求比较高。所以从业人员除了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学校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应该定位在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能够全面发展,具备建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同时又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并且能够获得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管理能力的,能在相关工程建设领域中从事项目决策的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由此也可以看出,学校在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双重训练,使学生在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从而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就业形势的需要,为以后的工作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优势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主体包括学生、学校以及企业,通过学生的专业就业方向为主要导向,从分的利用学校和校外的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其形式非常多样化,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还要进行一定的工作实践,也就是半工半读。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这种工作实践,应该是带有一定报酬的。

在我国,工学结合这种模式很早就已经产生,但是受到我国高校教学课程设置和企业用人理念的影响,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很顺畅。但是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的优势还是切实存在的。

2.1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对从事职业的认知

工学结合的模式是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习。学生们通过在学校期间的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不仅可以指导学生们更好的在工作岗位中进行社会实践,也能够有助于学生们获得相应的证书。目前,技能考核的证书还是很多的,比如: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师、房产评估师等。这些证书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可以说是学生们敲开工作岗位大门的一块敲门砖。而工学结合的模式则会考虑到该专业的特性,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获得相关执业证书。

另外,学生们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当中,会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在工作中会看到理论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差距,从而提高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及时的了解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出适当的合适的调整。

2.2 工学结合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培养综合能力

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锻炼自己,培养出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社交能力。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为明白的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喜好,从而选择理想的职位,单位也可以对学生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从而选择适合工作岗位的学生。这一过程促进了单位和学生的良性沟通,也建立起学生和企业的良好的双向选择的机会和条件。

2.3 工学结合的模式减轻了学生们的经济负担

学生们在企业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企业还会支付一部分劳动报酬。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解决了一些学生的经济问题。

2.4 工学结合模式为学生接触社会搭建了桥梁

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最终走上工作岗位,创造更多的价值。然而,学校的环境和社会环境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工学结合的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接触社会的条件,使得学生们能够提前感受到社会工作环境中的氛围,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好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各种准备。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实践及效果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在推进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基本上以就业方向为导向,进行教学和专业建设。通过学校的理论集中教学,使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比如:CAD制图、建筑力学、建筑工程造价、建筑测量与方法等。通过课堂上的学习,能有一个基本的理论为实训做指导。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实训,对课堂上学习到的测量等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实地运用,指导老师可以在现场给学生进行讲解和示范。这样子的做法可以使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就能进行实践,课堂氛围也比较轻松,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单一的在课堂内学习高的多,而且时间安排也非常灵活,老师们可以根据学习的难度、学习的内容等做出适当的调整,将较难的内容安排较长的时间进行实训。另外,许多学校还和一些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学校的教师们根据学校的课程设置安排学生们在假期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相关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工作实践的示范和规范化指导。

这样的实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而且在过程中也比较自觉,都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相关实训要求。由于是进行实际的现场操作,所以学生们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得到了巩固,学生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另外,在实训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协作,也提升了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结语

工学结合的模式将高等院校的教育、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企业可以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改革当中,而学校也会更加了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更能够促进校内部实训基地的建设,达到了学校和企业合作双赢的目的,也一定程度的解决了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

所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的推进高等院校的教育和发展,应该更好的实行。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浅谈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基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圈的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教学改革

摘要:城乡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增加了市场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需要大量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现有工程管理培养体系与行业现状仍存在一定距离。如何对专业进行改革,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市场对口率,满足需求是该专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 建筑工程管理 技术 管理 经济 造价

一、 专业背景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圈城市形态的形成,从而带动城乡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增加了市场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 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顺应了建筑市场的需求而衍生的一个专业。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质量需要大量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但现有的工程管理培养模式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行业现状仍存在一定距离。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算是较为年轻的专业,目前在我国还处于研究、探索和发展阶段,但基本上以工程技术为依托,兼顾管理、造价、经济,不同的院校虽然侧重不同,但都是培养土木工程技术、造价、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算是一个建筑“全能”专业。

可是,这样的“全能”专业真的能让建筑工程管理的毕业生们全能的胜任建筑行业中各岗位的工作吗?

二、专业改革现状分析

现下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种类型的用人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房地产开发公司、工程咨询单位等。这些公司对建筑管理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已经是市场的迫切需求了。从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从业人员水平来看,多数的学历水平较低,但是基层相关的施工技术工作经验丰富,良好的专业技术是保证其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就是要培养具有工程、建筑、施工、生产等相关专业技能,而且具备了相关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通过以下行业现状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看出,行业当下的现实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尽契合,导致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尴尬。

而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因其专业领域过泛,什么都想抓,什么工作岗位都想能胜任,虽然愿望是好的,但由于知识技能多而不精,反而有“小刀很多把,把把都不利”的无力感。相比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学术型毕业生来说,感觉更显弱势。如何把高职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建筑类教育中的极强专业,并具有竞争力,已成了呼之跃出必须的改革。

三、已有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

但由于是新兴的专业,存在着专业实践基础薄弱、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理论研究还欠缺、实验室及设备不完善的缺陷等,在专业实质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如何进行专业定位、形成特色职业发展模式,既需要把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规律,又要从地方经济社会和学院发展实际出发,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系统研究职业化、特色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问题。

四、改革目标和内容

如何能提升我们高职院校工程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本次主要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具体包括:

1、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

从技术、造价、管理、经济、这四个核心大方向出发,四手都抓,但可以根据专业的历年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出偏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在摸索和跟随市场的脚步中前进,分出不同侧重点的培养方向。从现下行业需求情况和我院综合办学能力来看,主抓土木施工技术和造价两个方面,兼顾经济和管理,既可满足市场对建筑行业大批量施工技术和造价人员这两块的需求,使我们的毕业生在施工和造价两个方向做到知识结构和技能虽少而精,又能兼顾胜任管理类和经济类的工作领域,为就业拓宽方向,提高竞争力。

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因工程管理行业的实践性要求较高,除了内部教师需继续进修及提高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外,加强企业工程师来担任课程教学的模式是我们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这一方面我们学院可以说较有优势,利用学院自有建筑产业中的资源,聘请项目中现场施工和预结算经验丰富的工程人员进行实践教学,将项目带进课堂,课堂融入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枯燥的理论知识“填鸭式”灌输模式。

3、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材改革研究。

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要求等领域的知识根据政策要求和市场情况不断在改进和调整,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材因内容陈旧和更新不及时等原因与实践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同时对于最新的相关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理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针对拓宽专业,应把合理应用教育技术,开阔学生知识领域作为首要问题考虑,而不应再死守教材理论。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吸收传统知识外,更多地还要吸收先进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因此,仅用加法和减法修改教学计划无法体现教学内容的改革。

4、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根据专业侧重方向,完善核心课程,修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增加贴近当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知识需求的课程,形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5、建筑工程管理的教学模式建设研究。把课堂移步至实验室、企业、工地现场,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等。

五、改革的创新之处

1、不盲从部分高校较极端的课程教学体系,偏“土木”,或偏“管理”。根据各类建筑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向,建议按主抓技术、造价,兼顾经济、管理开办专业。

2、利用本学院自有产业项目的优势,加重和加大学生实践课程,让学生把课堂搬到工地更为便捷,提前角色带入,为市场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3、重视和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让我们的毕业生能进入就业岗位直接就业,大大提高就业竞争力。

七、结语

总之,广西北部湾经济商圈和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坐落广西南宁为房地产行业带来的无限商机,使得建筑等相关行业还在蓬勃发展,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还有较大的人才空间,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招生与教学就还将继续下去。我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的课程设置、教学研究、教学方式探索,都有待于专业教师的进一步完善与丰富,以越来越娴熟的步伐顺应市场和时代的发展,以越来越饱满的姿态填补市场的空缺,为该专业的人才输出和提高就业竞争力补充更完善的力量。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浅析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摘 要: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担负起向建筑生产一线输送懂技术、懂管理、懂经济、懂管理的高端技术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的任务。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本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与教学实践,对本专业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内容、方向、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 高职 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办学思想与观念的改革是先导,教学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核心。对于办学时间不长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应当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校传统的教育模式、方法和思路已经不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及实践谈几点浅略的看法。

1 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建筑工程管理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具备建筑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建筑工程管理技能基本训练,能胜任工程管理相关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高端技术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2 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

首先,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并结合本校的实际,调整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根据南通地区实际情况,考虑对现有的学生培养目标作如下调整:(1)从培养只能懂建筑工程技术的人才,转变为培养懂建筑工程技术、懂管理、懂法律、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2)要考虑到工程的实践性,而不是光注重其的理论知识。考虑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其次,进一步对原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进行改革。我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原有教学计划基本是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管理方面的课程,这样的教学计划相当于是课程门数的叠加,知识结构并没有实质性转变。而在建筑工程管理从业者的知识结构中,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及法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因此,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成为工程管理行业和学科的四个重要支撑平台[1]。由此,本专业在新的教学计划的制定中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以技术平台、管理平台、经济平台、法律平台为核心,采取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拓展性课程加集中性实践环节的组合模式。

再次,逐步对原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对专业平台课的改革与建设的重点是管理基础课程和工程技术基础课。该类课程的内容反映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工程法规与合同管理、建筑制图、工程测量、房屋建筑构造、施工成本控制、工程资料管理等方面比较成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且学生毕业的后的很长时期内都能应用到,甚至终生受益。所以必须把基础打扎实。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要兼顾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更为了使在更大的范围内择业,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一些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专业方向拓展性比较强的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推行“双证书”制度。在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中,将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双证书制度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要求学生毕业时既有毕业证书,又有职业技能证书[1]。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合理设置课程和实验实训项目,使学历教育与职能技能培训相融合。使在专业教学中,能够完成或基本完成职业培训任务,达到相应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学生在跨入社会岗位时,只需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直接上岗,实现“无缝对接”。

3 构建专业实训教学体系

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培训要求,实践与实训教学体系对于专业核心能力培训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改革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3.1 实训教学现状

(1)课程体系设置有待进一步合理化。①该专业学生文理兼招的现象,对课堂教学与课程学习都造成一些影响;②传统课程体系所含课程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存在重叠现象;③课程教学学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2)专业实训项目内容有待进一步开发,实训条件尚需进一步改善。实验设备、实训教学内容与现代建筑工程发展不相适应,学生从现有实训项目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训练已不参适应现代施工技术的要求;实训设备的利用率较低。

(3)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紧密度不高。现阶段学生学习多数尚限在教室里进行,与实际工程联系比较小,以致专业核心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4)集中性实训环节过程控制未得到有效监督。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集中性实践主要是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此类课程缺乏过程辅导,学生自己盲目地做,最后最基本的知识都未能有效掌握。综合实训名存实亡,处于瘫痪状态,无人管理,放羊式管理使集中性实训的实施效果差,岗位核心能力未能得到锻炼,走入工作岗位之后还是无头苍蝇一只。

3.2 教学改革方向

注重工程实践与实训教学,改革教学课程和内容的设置,让学生多到工地上去实习,让学生多去实训基地进行模拟性实习,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找差距;改革专业平台课的纯理论教学,引入当今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尤其是信息管理技术,并开发相关实训教材,立求实习与实践内容与建筑工程管理实际接轨;开设开放性实训室、加强适应性、综合性、可设计性,扩展实验实训的时间、空间,实现资源充分利用,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

3.3 教学改革的内容及措施

(1)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修订与改革:在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的原则下,调整教学大纲,编写和出版特色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将职业岗位核心能力逐步细化为专项能力和分项能力目标,在实践教学要求制订时,将其分解为各具体目标,确定其内容、方法、步骤、要求达到的标准和能力考核办法。将实践性较强的边讲边做的课程,真正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建立开放性实验实训室[2],开发新的实验实训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首先让学习根据实训项目的内容及要求,自己拟订实训(验)目的、方法、步骤、标准、要求、并提出所需要仪器、工具、设备、材料等,向实训部门申请实训时间、批准后在实训(验)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进行实训,最后写出实训报告,并进行实训(验)能力测评,根据实训(验)过程和测评结果综合评定成绩。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学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合二为一的教学模式。毕业设计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应该在选题、质量监控等方面加强管理。毕业设计时间一般在8~10周,目前毕业设计的方式学生大多都是在学校完成的,缺乏实践事实,普遍都是互相抄袭。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让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实习,让学生将亲身经历体现到毕业设计或撰写论文中,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双导师制”,以加强对学生的过程监控,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4)扩大学生专业视野,极力推行“双证制”。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学时,聘请工程界、实业界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与学生进行专题讨论,使学生了解前沿科技动态,扩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支持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岗位培训,推行“双证制”,提高学生获取岗位证书(如施工员、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试验员)的意识。

4 结语

通过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使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成为懂技术、懂管理、懂经济、懂法律的高端技术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试论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应用

摘要 一体化实践教学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将一体化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和理念贯穿应用于高职高专院校中所设置的专业。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分析了在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中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意义与实施。

关键词 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 “一体化”实践教学 应用

一、引言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革新,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分支逐渐崛起。高等职业院校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实践型人才设为主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应该注重把握教学理念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教学。同时,要深入调研岗位对人才专业和技能的实际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岗位的人才提供相对应的职业培训需求,建设一个与岗位职业技能需求相匹配的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育体系,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二、职业教育改革综述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难题,高等职业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在课程安排和教育水平上都不能够很好地满足现代化的职业技能教育、创新型的职业教育改革、现代化的岗位服务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这主要体现在:学院设置的教学课程与实际行业所需的技术要求不匹配,学院毕业生的职业技能素质难以适应岗位工作内容。专业课程设计的不合理,会忽略专业间不同课程的内在联系,过于注重单门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及理论性,存在很多的不足。首先,专业课程设计的不合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缩减了学生的闲暇时间;其次,它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最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混乱,没有系统化掌握。而一体化的实践教学能够将师资力量、教学理论课程以及实践教育充分的结合在一起,构建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的联系各个教育环节,设计一个合理的教学任务大纲和实践教学规划,将实践综合型人才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确保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主要采用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将培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作为主要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设置任务给每门课程,依此来设计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依照之前课程为之后课程做铺垫的准则,将各个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实践方案,利用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高素质的、高技能的实践人才。针对大多数高等院校所设计“三年完成四年的教学任务”,高等院校必须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利用,加紧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实践教学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将一体化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和理念贯穿应用于高职高专院校中所设置的专业。因此,对于一体化教学性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从培养目标方面来看,合理的设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大纲和内容,紧密联系专业课程知识。首先,它能够使紧密的联系专业课程之间的知识和内容,避免出现课程模块独立;其次,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理解,融会贯通整个专业知识体系;最后,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少学生重复学习的时间,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完成教学任务。第二,从理论方面来看,一体化教学能够有效的减少实践教学对学习时间的重复使用,增加学生专业学习的实践。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体系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资源的管理能力,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构建一个学习型校园。第三,从实践方面来看,合理的将建筑工程管理的一些专业课程联系在一起,设计适应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体化实践教学。通过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够减少以往教学课程设计重复的弊端,缩减学生教学实践的时间,还能够有效地提高高等职业学院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第四,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实施,利用先学教后学的原则,借助学生传授知识,合理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建筑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四、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应用在一体化实践教学中,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主要目标,以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程序为主,利用计算机等其他高科技手段,将建筑工程管理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设计一体化教学课程,紧密联系专业课程间的知识内容。同时,在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合理的兼顾课程的主体以及各门课程的核心知识,避免出现重复的内容。从使用步骤来看,一体化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实践教学准备阶段。(1)设计关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任务大纲,以培养建筑工程人才为目标设定专业化教学课程体系。(2)设定关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实施方案,以培养专业和实用型人才为目标设定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第二阶段,实践教学实施阶段。(1)实施第一阶段的第二方面,即实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构建一个建筑工程实践教学兴趣爱好小组,挑选小组组长,与小组成员一起开展实践教学,推广并扩大实践教学应用。(2)搜集整理实践所需材料,利用传统分析和计算机分析调研教学实践中的难题,找寻解决方案,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第三阶段,后评价阶段。通过对比参与一体化教学的学生和未参与一体化教学的学生的不同,分析实践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探讨一体化实践教学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影响并进行分析,以期得到改进。

五、结语综上所述,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促进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实践教学过程与施工过程对接,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教学安排的整合。它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分层级,培养内容模块化,同时资源利用最大化、评价机制科学化,形成目标、内容、资源、评价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和优化,缩短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之间的距离,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水平和毕业生的产业服务能力,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特色对比分析

摘 要:文章对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异同点进行分析,从就业面向、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要求等方面,提出如何形成各自不同的专业特色。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特色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有土建类专业,最常见的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许多高职院校往往出于专业群建设壮大、资源共享、平台共用的需要,同时开设两个专业。但若问起两个专业的区别,大家往往只能大概说一个侧重技术,一个侧重管理。但做过现场的人都知道,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是不可能完全分隔清楚的。如果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势必影响到专业核心能力的分析,再多的教改举措都只是无用功。同时开设有两个专业的院校,必须认真分析两个专业的不同,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抓准专业人才的不同特点,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

1 专业现状对比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同属于建筑大类,前者属于其中的工程管理类,代号560501,后者属于其中的土建施工类,代号560301。2011年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了土建类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该文件对于两个专业的主要区别建议见表1。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土建教指委认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专业的初始岗位是建造员,工程技术专业的初始岗位是施工员,但我们国家很多省市并没有建造员这一实际岗位,大部分都只有施工员这一职业岗位,或是建造师这一注册执业资格。从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来看,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初始就业岗位上也没有很大区别。

2 专业特色分析

要办出不同专业各自的特色,关键在于抓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正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方能办出专业特色。两个专业的不同特色分析如下:

①就业面向不同。工程项目参与各方包括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材料供应方、工程咨询服务方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岗位一般为面向施工单位的一线施工员,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则面向包括建设方、施工方等各方在内,从事如建设单位项目报建、招标工作;施工单位内业、投标及合同管理工作;工程咨询服务公司招投标、工程项目管理、造价咨询等工作。

②培养目标不同。如表1所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建筑工程施工环节,侧重培养施工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面向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培养参与工程建设各方所需的项目投资策划、招投标及合同管理、造价管理、施工管理等人员。

③专业核心能力不同。一个专业的核心能力应该由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组成,以循序渐进、逐层递增的方式形成。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对比见表2。

从上述分析可得,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侧重经济类、管理类能力的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侧重施工技术类、施工组织类能力的培养。

④专业课程体系不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有许多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则有所区别,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工程施工、砌体结构工程施工等各类施工课程,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房地产开发等经济管理类课程。

⑤实践教学体系不同。不同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的形成手段――实践教学体系是不同的,两个专业的主要实训项目对比见表3。

两个专业开设有许多相同实训项目,但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实训项目的侧重点、深度及广度要求是不同的。以建筑工程测量实训为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同学只要求掌握测量仪器基本使用方法、完成工程测量简单任务即可,而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同学来说,他们除了掌握测量仪器基本使用方法外,还必须模拟完成施工现场的实际测量放线任务,满足工程建设过程测量需求。实践体系的不同,正是不同人才培养需求、不同人才能力要求的体现。

3 不同专业和谐发展

在同一所高职院校里同时开设多个相近专业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主要是出于扩大专业队伍、提升专业群影响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考虑。但如果没有对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能力进行深思熟虑后的准确定位,就会出现专业概念模糊、专业特色混淆、专业建设重复的现象,要不然就是出现专业建设各自为政、教学总量过剩、专业资源浪费的现象。

要使得同一所院校里的相近专业各自健康发展,必须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结合院校所在地的人才需求特征,结合本校的资源特点和优势,充分论证不同专业的人才定位,准确把握不同专业的人才核心能力,构建各具特色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建设专业群,才能实现教学资源利用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效益最佳化。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提升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探索

摘要: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承载着培养建筑市场懂施工、会管理的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以提升该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应通过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实施项目化教学、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共建利用共同体等途径,达到提升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社会服务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行业,特别是最近几年建筑业一直持续稳定发展,在专业技术人才招聘数量上建筑工程管理技术人才一直稳居前10位,这在给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高校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一大批精通工程管理业务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1]。2004年国家教育部、建设部联合确定我院为“国家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1年我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发展产业发展能力”的建设专业,经过为期两年的建设,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完善产学研机制等方面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示范引领作用,在业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为皖江城市带及安徽省乃至长江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笔者通过我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所取得一些成效,分析如何提升该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一、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成效显著

1.“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院校主体”四方联动、协作办学,共同构建和实施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社会服务平台。我院与芜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正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在产学研、人才培训、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以芜湖市住建委主导,芜湖市建筑业协会、芜湖市建筑工程管理处、芜湖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指导,建筑企业参与,创新校企深度合作的互动机制和长效机制。

2.依托行业,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形式,创新产学研合作的双融机制,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我院与芜湖市建昌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建筑节能与能效测评中心,并成功申报获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取得安徽省省级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资质;与芜湖市建筑业协会签署“芜湖市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岗位培训合作协议”,重新修订职业能力培养标准,面向企业在职专业人员开展施工员、资料员、监理员等建筑专业人员岗位资格培训,每年面向社会培训2000余人;协助芜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承办“徽匠技能大赛”――芜湖市建筑业技能大赛;与安徽省建设干部学校建立长效合作关系,协助该校组织制定“安徽省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岗培训试题库”,推荐培训教师加入师资库;与芜湖市门窗协会合作,开展二级建造师职业资格培训,为芜湖市建筑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此外,我们还广泛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监理、造价咨询等服务,积极参与企业的应用技术推广与研发等工作,扩大专业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3.整合行业、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确保专业实践教学的系统有序实施。按照“校内实训基地产学研结合,校外实训基地长期稳定”的要求,通过自建、校企合作共建、企业捐赠等形式建立了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在合作企业内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三十多处。2010年,我院与安徽宝翔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署了双方合作协议,形成了校企双方合作的产学研技术研发中心,并与2012年共建了建材实验室,已正式投入运营中,并且运行效果良好。另外,在建筑工程施工工法研制、教师企业实践、学生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合作,已完成两项工法研制(正申报省级工法)。

二、提升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

1.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构建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已成功举办两届校企合作恳谈会,成立了由芜湖市建筑行业协会、建筑企业资深专家和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与几十家建筑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开展实质性合作。为实现“安徽省向建筑业大省、强省转变”,以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跨江发展为契机,由学校牵头,联合芜湖市住建委、芜湖市建筑业协会、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建筑材料企业、社会咨询机构等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研讨,最终形成了一套紧密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组建了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业联合理事会,共同研讨如何将专业建设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服务。在学院建筑业联合理事会的领导下,由行业专家和专业课教师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工作要求,进行大量毕业生工作趋向分析,确定以懂施工、会管理作为建筑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能力,构建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工学结合、分层递进、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建筑工程施工的阶段产品作为任务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与构建。在企业的支持配合下,按照“贴近项目、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要求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有效性。在对岗位(群)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岗位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和阶段产品特点,确定课程及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2.实行项目化教学,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在教学改革方法上,构建由《建筑材料》、《建筑测量》、《建筑施工组织与设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专业核心课程组成的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群,实现理论教学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交叉融通对接。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校内教育期间主要采取模拟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仿真和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历练,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实现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方法有:①通过现场教学由专门的技师在实训车间内直观演示动态工艺流程、施工方法、施工技术质量要点、工种操作过程等;②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典型建筑工程的构造、组成、施工程序与方法、安装运输、质量检验等;③在实训室和实训车间内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如在建筑材料实训室,学生可以真刀实枪地按照规范检测材料性能;在专业微机实训室借助预算软件进行工程计量与计价,编制工程造价文件;在实训车间,学生可以动手进行钢筋绑扎、模版安拆、墙面抹灰等多项工种操作等。

3.依托行业,联合企业,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引进与稳定并举,培养与补充并重。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作为重点,通过参加行业培训、外地考察、深入企业学习、技术服务以及科研活动等方式,将教师培养成理、实能够融合贯通的双师型队伍。截至2012年底,我院该专业中级职称以上的专职教师中双师型达到85%。依托行业,联合企业,进一步建设好教师校外实践基地,为专任教师能“真刀实枪”地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实践平台;鼓励教师在完成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参与企业实际工程建设,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和技术服务能力;并聘请一批在建筑类企业一线工作的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建成了15人以上的兼职教师库,形成稳定的校内外兼职教师队伍。

4.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环境。我院已与40多家芜湖市地方施工企业、监理公司、造价事务所、建材公司、建筑设计公司开展实质性合作,建立了几十个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这些实训基地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我院还与多家合作签约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明确了学校和企业双方各自的责任,待学生毕业之时,这些企业可以优先选择录用优秀毕业生的权利。这样有效的保障了学生能顺利参与企业的生产实习任务。

5.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服务。高职院校能够依托企业进行办学的保障机制就是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是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能够长期、稳定、深入发展合作关系的基础和前提。作为我院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服务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构建行业、企业、业内教育专家、毕业生、专业教师等“多方论证”的“多方合作、多元建设”的办学体制,创新和完善校企合作、相互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专兼职教学团队专业能力;充分利用实训基地,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是实现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论文: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探讨

【文章摘要】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其任务的途径是结合专业设置的课程教学尤为重要。课程是连接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教学实现了课程的具体连接,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这座“桥梁”的质量,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探讨其专业必修课程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从经济的角度对工程项目进行分析,包括工程项目的建设期和运营期,通过分析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该课程在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属于核心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为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从事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投资评估、项目财务及环境评估、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论证、企业经营决策等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课程教学是将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集于一体的过程。课程若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起到关键的作用。鉴于,当前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该课程的教学受到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工程经济学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改善现状、如何解决问题,以适应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 专业设置下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工程经济学立足工程项目,运用技术经济的方法,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资源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工程经济学,其教学目的是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原理分析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侧重于理论灌输、实验与实训,而疏忽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 教学“形式化”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拘泥于传统教学,注重授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做题”、教师再“批改”,教师“出卷”、学生“考试”、教师再“阅卷“。虽然目前的教学逐步由课堂讲授辅以板书的形式向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的形式转变,其实质依旧是注重授课教师的课堂讲授,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并没有改变学生被动听讲,一问一答模式的传统的课堂上的抽象互动,学生对这门应用型课程的相关知识依旧缺乏内涵性的理解,从而使教学成为流于教学设施改善而教学实质未变的教学形式,导致现代化教学设施应用下的教学依旧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体现于从业资格证考试之中。随着国家对各行业从业人员管理制度的逐渐规范化,从业或是执业资格证成为从业或上岗的必备条件。从建筑行业的从业角度而言,工程经济学是取得相关从业或执业资格证书的必考科目或是相关知识科目,更加凸显这门课程在各种从业证或执业证考试中的重要性。比如,造价员、监理员、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等考试中成为相关知识科目或是直接成为一门考试科目。工程经济学在这些考试中的重要性,导致其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设置中,成为一门应试型课程,从而使其教学侧重于应试,而使工程经济学教学流于结合从业证或执业证的应试型教学形式,忽略了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经济技术方法解决工程建设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不尽合理

教学依托于教材,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展具体的教学过程,因而教材的选择对于教学而言尤为重要,所选教材合理与否,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在教学中使用的工程经济学的教材,有一部分是本科使用的版本,侧重于经济技术方法的理论研究方面;有一部分是混拼版本,这类教材将本科版本的工程经济学中的主要几章经济技术方法的内容摘选,再配以相关的案例分析、实训任务,或者是把本科使用的版本进行逻辑重组后辅以相关的案例、实训任务。这些教材没有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没有根据建筑企业对管理类的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要求,没有根据课程内容应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要求,组织课程的逻辑结构级内容。因而,这些教材本身就脱离了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更加脱离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缺少可读性、针对性、实践性。选择这些教材必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十分重要而又必要的问题。

1.3 传统的考核方式达不到真正的教学效果评价

传统的课程考核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主要是考学生。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传统考核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平时成绩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完成的课堂内与课堂外作业情况、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核的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二是期末考试部分,通常采用卷面考试形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应试反应情况。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看到教学中的“学”,这一个面或是把其作为这个主要面;而忽视了教学中的“教”,这一个面或是把其作为次要的、辅助面。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传统考核方式是传统教学下的产物,遵循了传统教学的教师教授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并通过平常的学习表现和期末的考试,这样的方式来来实现这门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即考核。因而,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没有起到以下作用:一是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考核作为一种压力,并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将这种压力变为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通过考核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该课程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三是通过考核使教师意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1.4 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担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通常来自于两类教师群体:一是经济类专业的教师群体;二是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教师群体。这两类教师的知识结构,从专业的角度而言,只注重了某个方面,如工程技术方面或经济管理方面,而缺乏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

同时,高职院校担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有极少数是来自于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人才。这类教师的知识结构合理,知识全面,但是为数极少。因为,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蓬勃发展的现状及强劲的发展趋势,加大了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使得这类人才炙手可热,从而出现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急需这类人才却留不住或者聘请不起的状况。所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老师只能由相关专业的主要是上述两类教师担任。

另外,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中来自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师,也有着自身的缺陷。因为,这些教师基本是没有工程管理的实践经验,而是从高校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担任教师,这些缺乏工程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必然不可能很好的实现通过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来在工作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目的。

教师作为教学这个系统过程的“中枢”,如果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如果教师本身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必然会造成教学这个系统过程无法很好地运行或者无法有效地运行,其表现出的结果必然是教学效果不佳。

2 针对专业设置下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教学改革

2.1 针对专业培养目的、课程教学目的选择教材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原理、经济技术方法分析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因而,工程经济学的教材应满足实现这两个目的的相关要求。

目前,高职高专教材市场没有完全满足上述两个目的工的程经济学教材,这种状况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体现出“综合性”。第一,选择某一版本教材作为主导教材,辅以一至两个版本的教材作为辅助教材。主导教材的逻辑结构必须符合高职高专规划系列教材的要求,而且理论知识部分和理论实际应用部分应逻辑明晰。辅导教材,主要是提供相应理论知识应用的案例分析、实训内容及课程设计等,以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选定主导教材和辅助教材的同时,应配备合适的体现相关理论知识应用的习题、案例、实训,供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第二,教师在应用主、辅教材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及时将工程建设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带到课堂上,以弥补教材不可能快速更新的缺陷,尽量做到所选教材不滞后或者少滞后于工程建设实践。

只有在选择了合适教材的前提下,再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达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及该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这样的双重目的。

2.2 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改进考核方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教育设备实施的应用,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和模拟实训教学,以期提高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是将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作为研究对象,供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及经济技术方法在其中的应用,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大量的、系统的、专业相关的、典型的案例分析,可以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并把枯燥的经济技术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可以达到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可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例如,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案例的选用,项目建设前期可行性研究方面的案例、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的案例分析、项目建成后的后评价的相关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应用工程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将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展现出来。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模拟实训教学,是将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即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及经济技术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是模拟未来学生从事建筑行业的相关工作,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模拟实训立足于案例教学,是对案例教学的进一步提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案例分析跃升到自己动手、动脑进行相关案例的分析。因而,模拟实训的质量依赖于案例教学的质量。模拟实训的内容依托于其之前的案例教学所选取的案例,选择类似的实际问题作为实训对象,然后,根据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再次进行类似问题实训,如果不需要再次进行,可以考虑进行拓展训练即加大实训难度、扩大实训范围,以进一步巩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进考核方式需要立足于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的模拟实训的开展情况,应将其作为考核对象之一。因而,考核方式中应加入实践考核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运用工程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的部分。改进后的考核方式应包括三个部分,即平时考核部分、实践考核部分和期末考核部分。

2.3 强化师资队伍

强化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师资队伍,需要针对上述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其中极少数的属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师,鼓励他们或者给他们创造机会参加专业进修,实现专业知识的不断补充、更新;给他们创造机会参加专业相关的职业证、执业证的培训及考试,使他们成为“双师型”的教师。例如,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监理员、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及执业资格的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后,给机会让他们到建筑企业以挂职的形式参与工程建设实践活动,将这类教师培养为既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其次,顺应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提高此类专业的授课教师的待遇。或者,加大师资培养投入,将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的经济类专业和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教师培养成为知识结构合理、全面的教师,并不断给他们参加工程管理类各种培训的机会,将这个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师资队伍的主体部分培养成为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有赖于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改进、完善,有赖于教学软件和硬件的不断完善。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