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6 10:57: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自媒体分析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 要:在当今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速度较以往从本质上发生转变。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是由社会公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方式,由传统的由点到面传播转化为由点到点的对等传播。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观点使传统的声音逐渐弱化,每一个人都从独立获得的信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地方和部门都有可能面临舆情带来的危机,如何应对“舆情危机”将成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这里所说的“舆情危机”,是指一些地方发生的突发、偶发、负面事件等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热点事件,受到社会公众、各类媒体的持续关注,并形成了较强的给地方造成压力,让形象受到损害的舆论力量。①如何应对舆情危机,本文将从自媒体传播特点、负面舆情处置方式等,进行浅层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自媒体;舆论;舆情危机;应对策略
一、什么是自媒体?
自媒体是基于互联网发展的全新数字媒体,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即凭借强大的生命力对传统媒体的地位发起挑战。关于自媒体有多种定义,最被大众认同的是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我将其理解为个人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等信息传播渠道,以个人电脑或移动手机作为信息终端,个人信息,已达到分享信息的目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生活形态的多元必然导致诉求表达的多元,自媒体的出现,正好符合这一需求。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又保证了自媒体发展的技术支持,让很多人都成为 “自媒体人”。
二、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有明显的特色
(一)铺天盖地的信息量
自媒体有铺天盖地的信息量,这种现象是由自媒体数量、自媒体信息量和受众的数量共同决定的。且自媒体拥有不确定的受众群体,一条微博经过“粉丝”的转发以后,受众可能会达到数以千万计。
(二)分享性、主观性与随意性
传统媒体一贯以“独家”作为信息的重要价值,而自媒体却以分享作为传播活动的最终目的。在报道方式或报道内容上,传统媒体追求“客观、真实、准确”,并认为这是确保拥有忠实受众,拥有权威话语权的手段和基本要求。而自媒体的“报道”多为主观意见的表达和感性的认识。传统媒体在报道中,由于具有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对事件的报道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客观、真实、全面、准确,而自媒体在描述某一件事时,往往带着自媒体人强烈的主观色彩,这就是主观性报道。另一方面由于受专业素养和其他条件的限制,自媒体人只能获取事件的部分信息,虽然报道的是事实,但信息片面、不准确,不免有盲人摸象之嫌。
(三)多向互动的传播方式
传统媒体是以单次单向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单次是信息基本上之传播一次,即使有二次传播,传播的影响力也要比第一次弱得多。所谓单向传播,传统传播方式是由媒体到受众的传播,很少存在媒体与受众的互动。而自媒体尤其是微博、微信的传播以多次多向为主要特征,信息经过转载和评论后呈非中心、几何式裂变传播,所形成的影响和传播力度也呈几何级数放大。
(四)积小流以成江河的传播效应
传统媒体报道所产生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往往在开始最为明显,其他媒体转载、转播后,影响力递减,后续的深度报道和思考,只有少数的受众会关注,类似于地震与余震,可以视为“地震式传播”。自媒体的传播开始只局限于者的社交圈,但被无数自媒体人转发、转载后便被更多的受众所了解、转发,最终成为江河似的信息洪流,我们称作“山洪式传播”。
(五)媒体与受众,受众与受众
传统媒体中,媒体传播信息,受众接受信息,二者的行为泾渭分明。自媒体和受众的关系是“传受合一”的,传播者即受众,受众也可以成为传播者。
而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受地域限制,仅在很小范围内发生,自媒体时代中,受众可以通过交流平台频繁的互动,交换观点。
(六)自媒体人的自由自在
传统媒体严格的行业准则和媒体人的职业素养,使得传媒工作成为严谨又庄严的工作之一,但在自媒体时代,注册、观点、、传播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况且自媒体并没有固定的传播模式、传播场所、传播人员,使人既能切实感觉到自媒体的存在,又很难准确的捕捉和把握。
三、自媒体负面舆情的产生和特点
在传统媒体时代中,负面新闻大多是经过审核、符合政策或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传统媒体报道,媒体主导着舆论走向。而在自媒体时代,自媒体人都可以是负面内容的传播者、制造者。传统媒体时代中,促使主流媒体正面定调便可以消除负面事件产生的影响,但在自媒体时代中,这种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自媒体时代舆情危机的特点是建立在自媒体的特点和舆情危机的产生原因上的。
(一)负面来源多样化,消息“绝对封锁”成为空谈
个体即媒体,这是自媒体时代的真实写照,所有拥有社交能力,能运用新兴媒介、传播信息的个体,都是自媒体人。在这样自由的传播活动中,消息的“绝对封锁”只能成为空谈。
(二)信息大爆炸
在自媒体时代“传受合一”的传播模式下,任何能引起公众强烈兴趣的信息,尤其是负面内容会从的那一瞬间开始,在极短的时间内扩散。在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和受众接受信息后所产生的舆论,都更加难以捉摸。
传播速度并不是信息爆炸的唯一原因,更重要的其实在于“非中心、几何式裂变”,以微博为例,甲的信息在他的社交圈引起关注,甲的“粉丝”乙将感兴趣的内容转发后,又将被乙的“粉丝”持续关注、转发。
(三)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常言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种现象在自媒体时代变得轻而易举,互联网将整个地球变成一张巨大的网,任何事情都能够传“千里”。
自媒体时代下,负面事件的影响会被空前的放大
1.微博和网络论坛的直播功能使某地方的局部危机可能演变为全网的群体讨论,甚至演变成为线下的群体事件。2010年9月,一名叫钟如九的女孩因拆迁引起自焚的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并最终形成了一次重大危机事件,使当地政府的声誉受到恶劣影响,当地政府主要领导人被免职。
2.网民的猎奇心理和盲目心理促使他们对负面事件进行恶搞、对负面事件主人公进行人肉搜索等行为。这种行为使得本身简单的负面事件以丰富的形式广为传播,增加了危机的危害性。这种影响由于传播过程的不可控性,会发展成为一种强大而不可控的舆论力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影响到司法程序的公正,对当事人产生不可估量的伤害。
(四)自媒体人的主观情绪引导自媒体的舆论导向和主流价值
我国社会目前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异常突出,由此引发的矛盾也会成为自媒体传播的内容之一,仇富、仇官情绪占据了部分自媒体平台,当这种情绪和扭曲的价值观便引导这个群体的舆论导向,所有不符合导向的言论都将成为被批评的对象。
(五)滋生谣言的“沃土”
微博、微信的普及使个人成为信息源,尤其是新浪微博认证的名人、媒体记者的言论,都成为舆论的风向标。这种现象为谣言的产生、传播提供了便利,使谣言更加容易蒙蔽大众,传播更加迅速,破坏力也更强。近几年因通过网络传播谣言引发的刑事案件数不胜数,例如甲型H7N9疫情在某地出现等,互联网安全也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
(六)自媒体主宰舆论导向,全媒体危机凸显
微信、微博作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已经占据了人们大部分时间,也主导着大众的舆论方向,官方媒体的权威性明显减弱,舆情危机已经演变为全媒体行业的危机。
四、自媒体时代应对“舆情危机”的策略
应对“舆情危机”,政府部门和传统媒体应该各有作为。
(一)政府部门
为了尽量避免自媒体舆情危机给政府部门带来影响,首先政府部门要从自身做起,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范行政,科学决策,从根源上减少工作失误。
其次政府官员应该提高行政水平和个人修养,遵守法律法规,注重公众形象,端正作风。
第三,应对自媒体时代舆情危机,应该做到防患未然,反应迅速,态度诚恳,立场坚定,客观真实,对症下药。
自媒体舆情的发展需要发酵过程,政府部门应做好舆情监测工作,为舆情处理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传统媒体时代,个别地方政府应对媒体批评采取“一堵二拖三掩盖”的措施。但在自媒体时代,这个办法显然是行不通的,一是堵不住,自媒体的舆论来自千万自媒体人;二是拖不得,自媒体的特性,往往让危机的影响力、破坏力越来越强;三是无法掩盖,自媒体的传播渠道无处不在,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应对危机唯一的办法就是和自媒体保持顺畅沟通,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回应媒体。对于需要核实的舆情,官方应该立即表明立场,介入调查,并在调查过程中公布最新进展。在表明态度,公布结果时,要客观真实,做好充分的调查核实工作,答复有理有据。部分地方政府在发表声明时会选择传统媒体,无异于隔靴搔痒,由自媒体引发的舆情危机,必须在自媒体上及时作出回应,才能得到自媒体人认同,才能改变舆论导向。由此看来政府部门建立健全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等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传统媒体
自媒体已经悄然发展成为影响力巨大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年轻社会群体更加关注来自自媒体的信息,而广受关注的舆论热点大部分由自媒体首先披露。2013年6月26日公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显示:“最近三年,在自媒体上曝光的反腐舆情事件达156件,是传统媒体的两倍。”目前很多传统媒体将自媒体披露的热点舆情作为深度报道的线索。但由于自媒体人大部分并不具备新闻专业素养和手段,造成“主观式报道”和“盲人摸象式报道”层出不穷。《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个自媒体舆情案例进行了研究,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
应对自媒体时代舆情危机,传统媒体能做的有很多。
形式上,传统媒体应该借鉴自媒体传播的优点,完成传统媒体的自媒体化。严格来说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并不符合“自媒体”的定义,但是其通过自媒体载体出现,能够影响到自媒体的舆论导向。
在传播内容上,首先,传统媒体应该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对自媒体上的质疑声进行积极回应,对自媒体谣言进行澄清,对自媒体反腐、揭露社会丑恶现象进行声援,树立权威性和品牌效应,夺取网络话语权,将舆论的发展趋势把握在手中,这既是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需要,也是传统媒体的责任和良知。其次,传统媒体的自媒体平台在转载、转发信息时,一定要做到客观真实,权威有效,才能够赢得受众的信任。第三,传统媒体应该重视对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的严格把关,避免让自媒体的主观性、随意性占据了官方微博的宣传阵地。
摘 要 微博、微信、SNS的迅速发展促使网络媒体全面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正在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前沿, 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争夺青年大学生的重要领域。高职院校学生广泛使用自媒体, 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本文旨从加强高职院校思政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三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 自媒体时代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1自媒体时代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效能弱化不能适应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硬件的要求
目前,高校基本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但根据运行情况来看,高校自媒体的运行存在着两个局限:一方面高职院校自媒体平台缺乏专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缺乏专业化运作,信息量少、更新速度慢;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自媒体平台大多局限于单向的重要信息,是基于“机-人”单向信息交流模式,而忽视了背后的“人-人”互动信息交流模式,缺少平民化、个性化的互动交流,面对数以亿计的良莠不齐的自媒体信息冲击,其实际教育效能受到严重挑战。
1.2自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日益表现出叛逆性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总体上思想素质比较好,但也有部分学习思想政治水平低、辨别能力弱;学习兴趣差、承受能力弱;心理素质差、逆反心理重。加之目前家长和学生对高职教育的整体认可度不高,高职院校的学生感觉自己学历低,是大学生中低人一等的“二等公民”,对学校和老师产生逆反心理。而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现代化,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逆反心理表现的更为强烈,他们不断地从自我需要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种种不着边际的要求,当这种心理预期无法满足时即演变成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疑甚至心理对抗。
1.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素质不适应自媒体时展的要求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介入程度的深化、信息来源的便捷化、多元化使教育者在信息传递中的优势地位被削弱,网络媒体的功能得到空前强化。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还停留在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新生事物缺乏敏锐性和新鲜感,教育理念陈旧,运用自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少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偏弱,极少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责任心不强,甚至“哗众取宠”迎合高职学生的逆反心理,在课堂上发表与整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的言论,对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产生不良影响。
2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高职院校要加强财力、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支持,按照校、院及具体部门一体化设计理念,整合资源,合理构建网络信息平台,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时应积极探索,构建以qq群、飞信、微博等为载体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借助新媒体应用能力的提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占领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如建立主题新颖、议题时尚、吸引力大的“官方微博”,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依托学生党员、班团学生干部及其他社团干部等学生骨干,培养一批骨干分子作为“意见领袖”,发挥他们在现实生活与网络环境中的模范作用,积极开展高职大学生思想和网络道德、良好行为和习惯养成与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等工作,或者借助于手机终端构建班级或党支部qq群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网络交流过程,间接实施全程教育引导,增强教育实效。
(2)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其知识体系要经得起现实生活的检验和历史的验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跟上实践的发展。这就要求必须不断丰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注重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伦理性,政治性与历史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结合。要加强创新教育,培养与时俱进的品格;加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
(3)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力引进一批理论素质较高、研究能力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员,建立起多层次、学者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自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潜心研究,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和学生工作能力。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分担他们的不快,抚慰他们的创伤,帮助他们及时化解心理矛盾,释放心理压力,从实质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同时要熟练运用学生所认可的网络语言与他们沟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促进师生情感交融;恰当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竭力引导学生在混杂的信息中做好各种选择,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
摘 要 互联网的普遍使用,对媒体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快速渗透让其面临更严峻形势。本文主要对三所专业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议程设置理论探究了目前自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自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议程设置 分析 问题
在高职院校里,学生使用自媒体已经非常普遍,自媒体也成为学生亲密的“朋友”。自媒体使高职院校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根据调查收集的各种资料来看,自媒体在高职院校学生中使用已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自媒体的影响,因此,如何利用自媒体做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和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此次调查是针对重庆地区专业高职院校学生使用、接受自媒体情况和自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的影响问题,调查问卷共设计三个部分,22个题目,分别从学生用户基本情况、使用自媒体现状和自媒体对学生思想影响状况诸方面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试图找到自媒体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
我校同学组成了调查小组,对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和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三所专业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由于调查对象范围比较大,本小组采用的是抽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有效问卷612份。从年级、性别、专业及是否是学生干部四方面对被调查者个人信息进行汇总。
1自媒体现状调查分析
1.1高职院校学生自媒体使用情况整体分析
“您是否拥有自媒体账户?”对此问题展开调查。结果表明,有自媒体账户的学生人数为510人,占总人数83.3%;没有自媒体账户的学生人数为102人,占总人数16.7%。可见,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绝大多数都有自媒体账户,自媒体在学生中已经广泛使用,必须引起重视。
1.2对学生上网时间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每天使用自媒体上网时间大约多久?”对此问题。结果表明,使用自媒体上网2小时以下学生人数为146人,上网2-3小时学生人数为234人,上网3-4小时为116人,上网4小时以上为116人,分别占百分比为23.7%、38.2%、19%、19%。可见,高职院校学生每天上网2小时以上的人数总计大约占了总人数的四分之三以上,其中上网4小时以上的占了总人数19%,上网2小时以下的学生还不到四分之一。可见,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使用自媒体上网时间较长,必须引起重视。
1.3用自媒体关注辅导员动态情况分析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是否使用自媒体关注辅导员动态信息的问题。结果表明,69%的学生要使用自媒体关注辅导员动态信息,只有31%的学生不用自媒体关注辅导员动态信息。可见大多数学生在使用自媒体想要去了解辅导员的情况。是学生干部的学生有60.8%关注辅导员动态,不是学生干部的学生有59%关注辅导员动态,可见关注辅导员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与是否关注辅导员信息之间关系不大。
1.4主动用自媒体跟老师交流情况分析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是否要使用自媒体与老师交流的问题。结果表明,85.6%的学生要使用自媒体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只有14.4%的学生没用自媒体跟老师交流。可见大多数学生愿意使用自媒体跟老师交流。是学生干部的学生有76.5%用自媒体跟老师交流,而不是学生干部的学生愿意用自媒体跟老师交流的也占有61%的比例,可见学生干部使用自媒体跟老师交流相对来说要比不是学生干部的学生要多一些。
1.5对班级自媒体使用情况整体分析
“您所在班级是否开通自媒体账户?”对此问题展开调查,汇总信息见图7。结果表明,有519人所在的班级开通了自媒体账户,占总人数84.8%;有93人人所在的班级没有开通自媒体账户,占总人数15.2%。可见,目前高职院校班级绝大多数都有自媒体账户,自媒体不仅在学生中广泛使用,在班级中的使用也较为普遍。
1.6自媒体在班级中用途调查
“您所在班级使用自媒体最主要的用途是什么?”对此问题展开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中有277人最常使用自媒体参与学生事务通知和讨论,占总人数45.2%;有291人最常使用自媒体进行私人聊天交流,占总人数47.5%;有44人将自媒体用于其他用途。可见,自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了解信息,交流沟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7对不同年级学生最想通过班级自媒体了解信息的调查
不同年级的学生想要通过自媒体了解的信息有差异吗?对此问题在年级分布上进行剖析。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最想了解的信息是就业方面信息,并且随着年级的增加,了解就业信息的需求越高,从大一到大三分别占总人数的比例为56.4%、66%、79.1%。可见,随着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学生从大一新生开始就关注就业,了解就业信息和企业需求,提前做好准备,以适应现在的就业形势。
2自媒体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情况分析
2.1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调查
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展开调查。在612名学生中,有318人觉得效果不好,275人觉得效果一般,19人觉得效果很好,分别占总人数的比例为52%、44.9%和3%。可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太感冒,因此改进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迫在眉睫。
2.2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您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高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对这一问题。有33%的学生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枯燥,31%的学生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单一,24%的学生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自媒体,还有12%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原因,比如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太少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较少将理论联系实际等等。由此可见,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手段上都存在一定问题,急需解决。
2.3高职院校学生最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调查
“您最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哪方面内容?”。有48%的学生选择道德教育,32%的学生选择理想信念教育,12%的学生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8%的学生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强,对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教育内容。
2.4通过自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调查
对于高职院校利用自媒体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25.4%的学生觉得没有效果,30.6%的学生觉得基本有效,45%的学生觉得非常有效。可见自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但是觉得非常有效的学生没有超过一半。
2.5自媒体影响下学生与老师沟通频率调查
“您认为在自媒体的影响下与老师沟通的频率?”结果表明,52.5%的学生认为增强,3%的学生认为减弱,44.5%的学生认为影响不大。可见,自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
2.6自媒体上的信息对学生看法的影响调查
辅导员在自媒体上发的信息或者评论会影响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吗。26.2%的学生认为不会影响,66.7%的学生认为有时会受到影响,7.1%的学生觉得经常会影响。可见,辅导员在自媒体上发的信息对绝大多数同学的看法有时会产生影响,因此,可以利用自媒体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充分发挥自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3结合议程设置理论分析目前自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受到公众对媒介的需要程度、公众与媒介的接触频率、当时人际交流的情况、不同公众的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人际交流和亲身观察以及很多具体情况也会增大或减弱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另外,一些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时间在媒介的议程设置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并不是立即出现的,一般都是在新闻报道的5-7周之后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公众议程冲击最大的关键时间段是在报道以后的8-10周。同时,公众对信息的接受量一般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多的议程往往会削弱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根据麦克姆斯和肖的研究发现,公众的议事日程中不能超过5-7个议题,否则受众就会忽略很多媒介认为重要的议题。通过对影响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的研究,结合以上调查分析,发现自媒体环境下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议题内容没有与时俱进
要使议程设置的效果达到最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议题内容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第一个步骤,它要求议题内容的选择必须是“符合社会和受众的一般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自媒体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的广泛渗透,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议题内容的选择应当相应地进行变革,使其更加贴近现实,贴近受众。根据此前的调查,有部分学生认为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太好的原因是其内容比较枯燥,面对9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虽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所更新,但是主要的教育议程内容并没有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仍然固守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上, 没有直视受众的批判与怀疑,议题内容也没有完全跟时代接轨,回避一些现实问题。
3.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议题传播方法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特点不相适应
尽管传媒的力量再大,威力再强,它都不可能使传播内容直接地、单方面地输入接受者的心田。媒介的传播活动如果得不到受众的反馈和积极响应,一切传播活动都变得毫无价值可言。根据调查,目前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特别是对一些资历较老一点的教师来说,由于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弱,就更少使用自媒体跟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师生之间要有双向的互动和交流,不是一味的单向灌输,而是主动地引导和有效的反馈相结合。
3.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议题忽视了受众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充分利用好自媒体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动态和需求,因此缺少对受众意识状态、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知识思维的研究,在选择议题内容上,趋向于选择一些高深的政治理论,很少将议题内容跟高职院校学生现实紧密生活联系在一起,这种议题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枯燥,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这将导致教育者忽视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个人规划和人生发展,难以满足他们多层次的需要。
3.4没有及时抓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最佳时机
时间在议程设置效果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研究表明对公众议程冲击最大的时机是新闻报道后的8-10周,这时新闻成为了公众最关注的话题。从教育的时机来看,就是要把握好这个最佳的时机,就是受众议论最多的时候,也是受众最关注的时候,在这时赋予议题一定的意义,则可以引导舆论的导向。而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利用好自媒体把握好这个关键的时机,缺少对时政热点、群众焦点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教育。
摘要:自媒体的发展愈发成为网络传媒的趋势,微信作为典型的自媒体,三年时间里创造了移动即时通讯的神话。自媒体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和受传者。微信自2011年11月21日推出,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微信在超越传统大众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只有个人,企业,社会三者相互监督,才会有更加完善的网络传播环境。
关键词:自媒体;微信;大众传播
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自媒体(Grassroots Publisher),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硅谷著名撰稿人丹・吉尔默(Dan Gillnor)出版的《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1]一书,即公民用以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传统媒体强调新闻的,职业或专门的传播机构通过技术手段(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这样出来的事件是通过“把关人”层层取舍再出来的。而如今的自媒体更强调观点的输出,国内较早的视频网站中,如土豆网视频,它们的口号是“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告诉其他人,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把关人”的限制,再如通过微信公众账号等订阅渠道传播的《罗辑思维》就主要是传递观点,每天早上六点半会给用户推送一条语音消息,推送的内容大部分是对时事热事的评论与观点分享。自媒体的概念,本质上是自出版的表现形式,自己出版自己知道的感兴趣的内容。第一代自媒体,应该是随着Web 2.0的兴起而出现的博客。
二、微信的发展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2]。
这里主要涉及的是微信公众平台,微信提供公众平台账号、扫二维码方式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将推送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12年3月底,微信用户破1亿,耗时433天;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户破2亿,耗时缩短至不到6个月;截至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达3亿;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2014年11月,腾讯推出微信电话本。
微信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占据移动即时通讯市场,较之于QQ和微博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微信较之于QQ:
1.微信默认24小时在线,QQ必须在线才能接受发送消息,微信利用的是碎片化的时间,而QQ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碎片化的时间才是移动的常态;微信弱化了在线的状态,发微信时,默认是双方都在线的;
2.微信的隐秘性较高,微信添加好友的方式只有导入通讯录和QQ好友,大部分都为身边较为熟悉的人,而QQ的好友一般而言熟悉的认识的陌生的都有,微信偏向于熟人社交,而QQ各种关系的人都囊括了;
3.微信的传播内容为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平台的订阅号和服务号,关注感兴趣的订阅号,制定自己的新闻推送;而QQ传播内容主要为空间,绝大部分都是QQ好友发送的动态,内容上较微信范围小。
(二)微信较之于新浪微博:
1.好友熟悉程度的差别。微信的好友多为亲戚同学朋友同事等熟人,而微博好友除了同学朋友之外,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好友也占了大部分;
2.微信文字不受限制,微博140字的限制;
3.微信订阅号大部分每天推送一次,信息精简,推送的消息会一直在订阅号的下一级菜单栏中显示;微博每天不定时不定量更新,信息的质量和用户的关注阅读得不到保证,更新的数量多,加上速度快,难以保证消息的到达率;
4.微信社区可以和公众平台直接交流,在这方面的交互性更强,而且可以通过订阅号下方的栏目,获取相关的资料或者是进入相关的社区,比微博的资源整合较完善。
三、微信自媒体超越大众传播
1938年美国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传播的“5W”线性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取得什么效果。后来,荷兰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即传播者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形态研究,受众研究,传播效果研究[3]。从这五个基本要素出发:
1.传播者范围扩大。大众传播的传播者为职业的或专门的传播机构,而在微信的发展过程中,微信公众平台的经营者没有规范的传播机构,多为个体经营;
2.传播内容更广泛。大众传播活动从信息采集,信息选择与加工到信息的,有“把关人”的层层筛选,编辑的价值观完全体现在新闻上;但是微信的传播内容不仅是社会新闻,更多的是生活感悟,不在经过多层“把关人”的审核,可以直接与其他用户进行直接思想观点交流;
3.媒介形态多样化。传统大众媒体主要依靠的是大型的印刷机器,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等传播媒介,技术和资金都有一定要求,但是微信自媒体只需要在腾讯微信公众平台申请一个账号即可,难度小可操作性强。
四、微信传播中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1)朋友圈错误消息的广泛传播,缺乏监督,消息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2)一篇文章被多个订阅号重复发送,信息重复率高,用户的信息累赘,并且原作者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3)微信传播中社会道德的缺失,甚至利用微信进行犯罪。
对策:(1)加强个人媒介素养的提高,网络的信息繁杂,必须学会辨别是非,那些耸人听闻,断章取义的消息,作为微信用户最好能有自己的判断力,而不是一味的相信;(2)增强网络传播者的自律能力,加强网络传播过程中的道德与伦理建设,网络法律法规仍需完善;(3)腾讯方面技术的改进,对一些进行不法言论或没有经过证实就散布的言论进行多次审核。
五、结语
微信发展到今天,给用户碎片化的时间带来了充足的资讯,不管是时尚、科技、社会热点新闻、娱乐等方面的。微信让人人可以说话,受传者和传播者集于一身,这对于社会民主与法制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对个人、企业和社会提出可更高的要求。在移动网络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的时候,构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摘 要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考察了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根据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建议。
关键词 网络 政治参与 大学生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与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的大量普及,公众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网络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大学生以其良好的素养、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与较高的参与热情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群体中最活跃的群体,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程度如何?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理性的对待网络政治参与?这些问题都是十分值得探讨的。
1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
1.1 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我们根据随机与分层抽样的原则,在2014年7月对湖北省的两所高校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主要选择了暑期在校的300名本科大学生,发放问卷共3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收回的有效问卷共275份,问卷有效率为91.6%。统计调查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抽选学生的主要指标与在校大学生的总体情况较为接近,为了进一步了解真实情况,我们也联系了26名大学生进行了访谈作为补充。
1.2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时政治信息获取的渠道主要是网络,其中82.3%的学生选择将网络作为时事政治信息的主要渠道,而选择通过电视获取时事信息的大学生仅占8.6%,报纸与广播以及其它形式的渠道则非常少;在网络时事信息的获取过程中,有59%的学生将新闻网站作为获取时政信息的主渠道,选择微信、微博的大学生为21%,而网络社区以及QQ等通讯软件分别占15%与6%,可见如今的各大新闻网站对大学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由于政治相关的新闻极其广泛与复杂,加之个体的喜好,大学生对于时政新闻的选择也存在着群体性差异,对于国家政策、社会矛盾和人民生活现状等热点新闻的关注度比较高,调查显示有58.3%的大学生对这类问题有着较强热情与兴趣,调查显示这部分大学生有86.7%的参与时评的意愿度;对于近期国际热点新闻的关注率也达到了42.5%;笔者发现在网络政治信息选择中,由于年龄、性别、专业等都体现出了由于差异性而显现出的相关关系,其中性别的差异最显著,也正是由笔者调查的学校是理工院校男生较多,所呈现出的总体调查结果对于政治信息的偏好程度较高。
如今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的形式日益多元化,调查显示大学生有网络政治表达、游行、演讲、参与政治社团组织、信访、社会实践调查等各种政治参与方式,网络政治表达、入党、社会实践调查已然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最主要的三种形式,其中由于思政课程的体系的要求,社会实践调查的参与比例达到100%,有网络政治参评的学生比例达65%,入党的比例有12.3%;其中有过网络表达经历的大学生中有82.3%的大学生对于“中纪委打虎行动”、“新疆暴恐事件”、“山东招远杀人案件”等社会热点问题参与网络讨论。调查也显示出大学生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也主要还是通过关注网络新闻与参与评论的方式,对于政府的参政调查、以及政策宣传的网络关注极少并且兴趣不大,关注政府网站的学生比例仅占2.1%,参与过政府网站调查的学生也仅有3.6%,可见大学生更热衷于非制度性的讨论,哪怕在自由程度较高的网络中,对于制度内的政治参与仍然十分消极。总的看来,大学生关心时事,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对于社会热点关注也体现出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然而当前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形式太过单一加之参与的深度还有待挖掘,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2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影响因素分析
2.1 政治文化与制度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中一直所倡导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臣民文化,强调的是对权威的顺从,封建传统文化中还包括着民本、务实等思想,人们参政的意识是长期被压制的。在近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百姓的政治参与度相较西方国家一直较低,在今天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政治表达欲也并不强。
第二,制度因素的影响。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兴世瞩目的成就,民主政治制度相较于以往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近年来是政府致力于将网络作为搭建与民众沟通的桥梁。然而在高速的经济发展中也伴随大量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很多问题还与共产党的理论主张有较大差距,理想与现实、在各种“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反差,再加之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还存在参与渠道有限、透明度不高、参与效果并不明显等问题,直接导致对于政治有很高关注度的大学生却更偏好于非制度性的网络政治参与方式,而与政府直接相关的网络政治参与方式呈现出整体性的参与意愿较低。
2.2 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分析
第一,“90后”做为大学校园里的主流群体政治观念、理想信念等方面与“80后”和“70后”截然不同。尽管他们自我意识强烈,追求张扬自我,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相当部分的大学生表现出对于远大理想与抱负的漠然,但他们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对国家与社会的认知日趋理性;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使得“90后”更加务实,对于政治参与的动机更多的是基于个人利益的考量,特别体现在大学生入党的动机与个人前途发展的高度相关;调查显示有大部分的学生对具体事件的评价问题疑虑较多,对深层次思考如抽象的民主自由等问题兴趣不大,可见不少大学生关注政治的出发点比较功利,值得肯定的是他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有着较高的认同感。
第二,网络政治信息的获取。大学生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其时政信息、政治知识以及政治思想的立场除了课堂的学习外,很大程度上是以网络信息为中介进行的,由于网络具备虚拟化、匿名化特征,大学生在网络政治的参与中往往不需要考虑现实以及自身的利害关系。一方面,在网络的交往行为中形成的政治理念以及思想通常具有理想化特征,这种理想化的认知体系与真实世界巨大反差极易使大学生产生对现实的不满;另一方面,大学生所面临的是极度膨胀的信息化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利用网络传输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严重影响着不成熟、易冲动的大学生的政治倾向以及心理偏好。
2.3 网络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自媒体时代的互联网作为最大的信息聚集平台,扩大了政治参与者的信息来源,调动了网民参与的积极性,推动了民主的发展。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民主的同时,也为各种问题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例如近年来屡屡发生的群体极化现象,由于网络缺乏监管,不少网民在网络中宣泄不良情绪,由于自媒体时代信息快速扩散特点,在现实中难以聚集的个体变得更加容易集合,网络舆论随之发生蜕变;如同“蝴蝶效应”,一个论坛中的帖子或者一条微博,伴随着信息碎片和不良情绪,迅速在网络中传播,引发大量网民的关注上升为网络公共事件。根据从众效应人们大多都遵从多数人的意见,在网络传播中导致严重的对立化情绪,在这种网络群体事件中,大多数人的意见未必是公正的。这种现象的影响十分恶劣,大学生在这类非理性的网络事件中很容易受其感染,动摇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认同,这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导策略与措施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前提。应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心理动态,对其进行系统理论教育引导学生。首先,引导大学生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明确在政治体系中的是与非,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极端或严重西化的思想划清界线;其次,培养大学生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大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形成对于个人与他人、人个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的正确价值取向,对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最后,注重对于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意识的培养,自觉抵制各种“非理性”的网络行为,有效规避群体极化现象带来的认识与行为的偏差。
其次,网络实践引导是基础。从高校的角度来看,数字化已然成为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生存方式之一,高校应以此为切入点着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平台,数字化平台应作为校园主流文化阵地,以平等互动性为前提,注重多元化交流,针对大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进行疏导;从思政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思政工作者还应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参与的素养,如今大学生基本上都拥有具有上网功能的手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手机通过微博、微信等载体引导媒介方向,向大学生传播政治观念,在涉及到重要问题时随时沟通,并且及时反馈,培育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
最后,道德与法制规范是保障。尽管网络政治是虚拟的,但其对于社会的影响却真实存在,在高校仅仅是教育与引导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通过道德与法制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首先,在进行大学生德育的过程中,应加入网络道德规范,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明确伦理道德观念,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的情况下知荣知耻,在匿名的网络环境下也能严守道德规范;其次,对大学生进一步进行网络法律的宣传教育,使大学生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积极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通过道德和法制规范的双重保障,让大学生在不断积极进行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成为推动网络政治文明的中坚力,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网络政治社会。
【摘要】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自媒体的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一拨又一拨的舆论浪潮。现在,越来越多的热点事件来源是微博,微博在发挥积极社会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乱象。因此保证微博的健康有序发展,成为了当下大众关心的问题。分析了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传播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微博面对的一系列劣势。
【关键词】微博传播特点劣势分析
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使得信息传播资源只掌握在少数传媒机构手中的时代已成历史,迎来的却是打破了传统媒体构建的信息传播“中心化”传播结构,使得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的中心,并具有高度的信息参与性和交互主体性的信息传播的新时代――自媒体时代。
什么是自媒体?自媒体又称“个人媒体”或“公民媒体”,在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有一个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简言之,即公民用以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2014年4月17日,新浪微博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全球范围内首家上市的中文社交媒体。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郭美美的名牌手袋到故宫破碎的瓷盘,在进行舆论监督、反映社情民意上,自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010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到了22%。毫无疑问,微博是自媒体时代最具代表性的。
一、自媒体的传播特点
从目前发展来看,自媒体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参与性、个性化、平民化、圈群化等特征。自媒体在传播媒介方面主要以微博、博客、BBS、QQ、MSN为主;在传受传关系呈现出以普通大众主导的互动、对等、共享、参与的信息传播态势;在传播效果方面呈现出去中心化、辐射扩散式的信息传播。
微博作为自媒体时代的代表产物,信息传播方式上更加体现了自媒体传播的便捷性、及时性、交互性等特点,与此同时前所,未有地改变了公众的媒体习惯和信息传播的模式,成为社会化媒体中最为即时性、用户最活跃的信息传播平台。小到草根民众、各方名人,大到企业政府纷纷开设微博网站直到近几年的“E两会”的出现,微博不光带给媒介环境又一次革新,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沟通方式、表达方式。让人们不得不再一次重新审视微博在信息、引导舆论、以及事件的推进、真相的探究等方面所呈现的自媒体信息传播新秩序。
1、低门槛、平民化
对传统媒体而言,媒体运作无疑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它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维系。同时一个媒介的成立,需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层层核实和检验,其测评严格,门槛极高,让人望而生畏,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是,在当下,互联网让我们坐在家中看世界,让我们拨动手指就能知晓全球所有重大事件,甚至让你我成为“记者”,随时直播我们看到的新闻事件。2006年年底,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评选封面上没有摆放任何名人的照片,而是出现了一个大大的“You”和一台PC。《时代》周刊对此解释说,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2006年年度人物就是“你”,是互联网上内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同时,传统媒介的传播是一种单向的关系,只有少数人是内容的生产者,多数人是内容的消费者,形成一种由中心向四周的传播途径,因此一个普通人想让自己的文字、声音传播到千千万万人那里是很困难的。到了自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网友都可以轻松、自由地创建自己的微博,分享自己的所感所知。
2、传播快、互动强
在微博上,每个人与受众的距离是为零,我们随时可以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交流。传统的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需要一系列的审核、流程。而微博没有任何的组织目标和指导方针,每一个人都能够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顾的状态记录着自己生活中的大事琐事、并宣泄自己的情绪,诠释自己的观点和倾向,尤其名人更是如此。2012年韩寒重回新浪微博,首篇博文24小时转发超29万次、其微博粉丝数也突破了160万。2013年,王菲发微博宣布跟李亚鹏离婚,此微博发出四个半小时,评论突破30万,转发量更是突破61万。2014年,文章出轨微博道歉,三分钟后,微博客户端“爆表”,部分用户无法正常使用,两小时后,这条微博的互动量(转评赞)竟突破了87万,10小时后,转发量突破100万,不到24小时已经被疯转超过120万。由此可见,微博的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是任何传统媒介望尘莫及的。
3、圈群化、个性化
微博上的沟通、交流是以圈子为中心的,微博用户主要关注的人本身就是具有一定圈群性特性的人群。调查表明,89%的微博用户主要关注的人是朋友、同学、同事、业内人士,而且微博内容中具有圈群性的话题、熟人朋友的动态、业内人士的观点更受关注。而圈群可以分为几类:以朋友、熟人为主的个人关系群;以关注主题为主的共同爱好群;以自我提升或工作合作为主的行业群。
而同时,微博因其有着可以“随时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共同探讨热点话题”和能提供“最新资讯”信息的个性化服务,在人们越来越追求有个性的事物的当下,微博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人们的媒体个性化的需求。据统计,74%的微博用户主要的内容是“个人心情感受”,其次才是分享和关注,博客虽然也具备这样的特征,但对写作能力的要求限制了博客的产出量,在信息生产能力上,微博更适合大众,更能表达用户的个性化。
二、自媒体的传播效果分析
1、用户的年轻化、高学历化扩展了传播的广度
根据网络数据分析,微博用户年龄以18~30岁的年轻用户为主,占比高达67%,更趋于年轻化;以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为主,占有63%的用户比例,趋于高学历化。以80、90后为主力军,势必会为微博传播注入新的血液。微博用户的年轻化、高学历化,使微博用户的表达欲望更加强烈,他们敢于指出生活的阴暗面,历数近年来的曝光事件的源头往往来自与于一则微博。
在2011年轰动一时的“郭美美”事件中,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女孩因为时常在微博上晒豪车以及贵重的奢侈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不久,人们就发现她的认证信息是“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众多网友对“郭美美事件”进行了转发和评论,还掀起了一场对中国慈善事业名誉的社会公益机构的声讨。至今,“郭美美事件”的影响还余波未了。
2、微博设置的“共景监狱”提升了公众的参与意识
喻国明教授提出“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事实是,传统社会建立在信息资源垄断基础上的社会治理模式发生了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的根本性转换”。同时,喻教授认为“由于中国社会目前处于深刻的转型期和利益调整波动较大的时期,网民能够宣泄情绪和不满的渠道和场地有限,网络目前承载着社会安全阀的功能,因此,在目前的政治考量和社会稳压的前提下,一定数量的情绪宣泄通道和场地是必要的。”
2012年微博年度热门话题涵盖“2012伦敦奥运会”、“丝”、“江南style”、“微公益”、“中国好声音”、“高富帅白富美”、“钓鱼岛是中国的”等网友最关注的年度大事件。这显示了微博用户对社会事件的广泛关注和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掘。
3、“舆论领袖”的信息引导增强微博的传播示范效果
一般而言,传媒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在微博上,一些声望较高的“舆论领袖”通常会在重大的舆情事件中以自己的意见和评论改变或影响其他人的想法和认知,及时引导并推动整个事件的发展。值得强调的是,这类“舆论领袖”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地位,有较强的公众关联度和较高的社会知名度,拥有正确的思想道德的观点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绝大多数能够将事件导向一个良性发展的方向,他们区别于“乌合之众”。
三、自媒体的劣势分析
任何新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诸多优点也避免不了一些弊端,自媒体也是如此。在发展的中前期,微博因其独特的传播优势而迅速成长和壮大,但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工具,它既有独占鳌头的机遇,也有停滞不前甚至全军覆没的风险。如从2009年7月至今,国内大批老牌微博产品如饭否等已经停止运营,腾讯微博也于今年宣布关闭自己的微博事业部,搜狐微博网易微博更是几乎无人问津。在仅存的新浪微博中,不少人也表现出了对它前景的担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微博谣言”使真实性受到质疑
在微博上,信息传播并不需要特殊技术支持,也不必经过复杂的提前审核就能简单快速的出来。因此,无论是者的恶意制造还是转发者的盲目从众,谣言的传播仅在一“指”之间。而传统媒体中至关重要的“把关人”弱化甚至消失了,这在源头上为微博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微博的可匿名使用降低了造谣的犯罪成本和风险,这也弱化了谣言转发的责任意识和严谨态度。如果一些权威媒体、传统媒体并未及时把关甚至加入传谣的队伍中去,会更大程度的加快谣言的传播速度和影响。目前,微博上的谣言一般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直接捏造来源,此类谣言大多捏造来自境外媒体或网站;第二种是名人遇难型,比如金庸先生多次“被逝世”等;第三种是张冠李戴型,利用ps技术,把不是真实的图片用来传播,混淆网友的视线。
当下,打击谣言的力度也是空前,微博已要求实名认证,并成立专门的账号“微博辟谣”来监督。而网友们也应自觉提高素养,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意见领袖”们也应承担起更多的正确的舆论引导工作。而针对微博虚假信息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2、碎片化信息大,难以保持持久互动
微博上的信息呈现文本碎片化的特点,140个字的限制也决定了信息主要以简短为特征,不可能有更深入、全面的事实呈现出来。另外,随时记录的微博必然成了一个言论的万花筒,少数有效信息和多数生活琐事掺杂在一起。因此,微博的碎片化从形式上、内容上、意义上都呈现出来。碎片化的特征使得大量同质化、无用的信息更新从而导致信息泛滥。这不仅对网站本身的成长极为不利,而且很容易丢失用户群。
当下,大多数年轻人都范有“手机依赖症”,他们每天通过手机登陆微博,搜索获取信息及关注。这样的行为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间隙,吃饭时看一眼手机,坐公交车时发条微博等等,最典型的例子在与以前开大会时大家踊跃发言,现在开大会时大家不停发微博。然而个人时间的有限性必然导致媒介接触时间多则社会交际时间少,甚至于周围朋友的沟通减少。这种“微沉迷”也是碎片化导致的后果。
碎片化阅读时代还有瞬聚瞬散的特点,尤其一些官方微博,操作仅限于信息阶段,持续关注的粉丝少、互动少,也不会借助活动、事件、话题等方式刺激用户和粉丝的情感神经,使得用户难以与关系链上的好友通过转发、点评、私信等方式进行互动。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兰所说,“如何使微博用户之间的互动能深入持久,如何使人际交往与微博上的共同信息传播形成良性互动,也是摆在微博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问题。”
3、盈利模式不清晰
从2009年微博诞生以来,盈利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微博生存发展的最大挑战。即使是微博的鼻祖――推特,目前也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在微博迅猛发展的时期,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商家看到了其潜在的巨大利益和商机,他们不断的把广告内容发到微博中,包括其中的一些旅行、英文等专题类微博也越来越多的各种广告,但这同时让给用户产生抵触心理,对微博的好感度有所下降。
而且微博用户驻留时间短,微博的使用行为特征就是快速浏览、快速,然后下线,很少有用户长时间停留在微博的界面上。如果加载广告链接,直接结果是点击量会非常低,也不能帮助微博网站获取广告收益。在这样的情势下,如果没有合理的收益模式,持续地投入,将可能使各厂商承受不住维护和推广的费用,而最终影响微博的生存。因此,传统广告对于微博而言不是长久的盈利模式。
当下,更多的商业用户把注意力集中在微博营销上。微博营销因其成本较低、覆盖范围较广、操作简单、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在一段时间成为行业内的热点,但同时由于微博营销需要有足够的粉丝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微博的更新速度太快、微博的移动端用户过多等原因,前景仍然不够明朗。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博客、微信等为形式的“自媒体时代”悄然到来。以大学生为对象的高校网络党建,在自媒体发展呈现井喷状态的背景下,如何适应媒体发展,以此来有效开展网络党建工作成为现在高校值得思考的问题。从自媒体时代网络党建工作现状入手,进而分析网络党建工作的特点,存在的问题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性地对网络党建工作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党建
自媒体是继“新媒体”、“微媒体”之后产生的另一概念,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它体现了公民的自主话语权,即属于自己的媒体。自媒体的特点即源于大众、为了大众,具有鲜明的草根色彩。自媒体的出现是媒体界的一个革命,它让普通大众成了信息传播活动的主导者,实现了“点对点”的传播方式。
以微信为例,2013年1月15日22时22分,微信宣布用户数量正式突破3亿。在移动社交应用风靡全球的今天,微信无疑已经成为一种媒体热议、专家推荐、公众依赖的信息传播工具,用户订阅自己所需的信息,平台通过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以点对点的方式推广自己的内容。人们越发地离不开手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使用网络的频率更高,学生的注意力在哪里,哪里就应该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自媒体对社会的政治影响日益深刻,如何运用自媒体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对党务工作者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考验。
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期间,本课题组以“自媒体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运用”为题,组成2个调研组,针对温州医科大学12个二级学院、46个党支部开展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调研活动。期间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8份,回收率为99.3%。综合分析这次调研活动的情况,结合近年来各高校运用自媒体创新党建工作的典型做法,可以看出,高校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对自媒体的发展和应用比较关注,能充分利用自媒体,创新开展党建工作,成效明显。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加强和改进自媒体应用于党建工作。
一、运用自媒体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自媒体”成为思想舆论新阵地
网络沟通工具十分丰富,网络消息病毒式传播,传统的思想汇报、诫勉谈话、开会讨论等方式已跟不上实际情况的变化速度。以新浪微博为例,用户达3亿,新话题层出不穷,新热点瞬息万变。“自媒体”环境下,各种观点碰撞,形成不同的观念群体,代表各自利益立场。
允许匿名发言的互联网,为掌握党员群众真实的思想动态提供了新渠道。“自媒体”成为倾听民意、了解民生、汇集民智、凝聚共识的重要场所,成为党贯彻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执政地位和社会基础的新桥梁。
(二)自媒体为党建宣传搭建传播平台
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一些常规的宣传交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党建工作的发展需求。自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和变异,它是开放的、平等的、个性的、去中心化的,传播性质、传播方式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一个“交互性”的舆论场。
自媒体迅速发展并深刻地改变了舆论宣传方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既对高校党建宣传和舆论引导效果提出了新挑战,也为党建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党建宣传在吸收自媒体所长时,应“犹食笋而去其箨也”。
二、存在的问题
(一)平台关注数量,不求质量
目前众多的自媒体平台的使用水平良莠不齐,有一部分公众平台的建立是跟风和随大流,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只要求关注度的上升,如号召或者要求所有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入党申请人必须关注,而没有做到内容的实时。有些公众平台即使坚持每日内容,但多数内容没有得到认真细致的加工,内容的质量很难保证,从而导致受教育者没有兴趣打开接收到的内容,更不会去阅读每一条信息的具体内容。
(二)疏于公众平台的双向沟通
由于多数组织在运营自媒体公众平台的思维还停留在传统的媒体传播思维上,只是将新媒体作为一个新的信息单向通道,单纯地认为自媒体公平平台是一种单向传播或非对等双向沟通的媒体形式,但实质上通过自媒体公平平台,可以收集关注者的建议和意见,通过引导关注者的积极回复来实现对等双向沟通,也是被多数组织所忽视的一个作用。
(三)缺乏公众平台经营策略的应用
目前以党组织作为主体运营的自媒体公众平台缺乏经营策略,有的组织只是单纯地为成立而成立,之后可能由于缺乏内容素材等原因导致只有短期或断断续续地运营,甚至没有任何运营,这样会使关注公众平台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入党申请人有一种从党组织自身不重视理论学习的错觉,致使公众平台的作用与成立时的初衷背道而驰。此外,党组织在运营公众平台时,也往往存在内容较为枯燥,一段时间内的内容缺乏内部联系和系统性,使得平台对组织成员的管理、引导和教育功能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公众平台的运营者没有用心去经营、前期没有投入时间去规划平台栏目和缺少媒体经营策略的实施。
(四)公众平台多,观点内容和角度各异
各个公众平台新闻所内容和所发角度看法均有不同,各个平台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也不同,学生因此可能受到多种平台的信息交汇影响,容易对某些平台内容产生质疑,如何确保党政媒体平台所发言论真实性和可信度,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新华网”以及大学生活中所必须的“新闻联播”也将成为多数平台组织的一个重要方向。
(五)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教育主体价值选择偏离
在自媒体时代,高校的党建工作可以借助自媒体展开,与此同时,自媒体也成了新型教育形式的载体,并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思政政治意识、价值观等方面。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对信息甄别能力较差,信息交融过于繁杂,对信息的真伪、信息的良益需要有辨别能力和评判标准。
三、对策和建议
(一)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优势,创新党建工作方式
1. 运用自媒体推进党建工作向现代方式转变。利用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信息化工作平台,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网络党支部”、“短信党课”教育平台,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开展网络党建工作。在“网下”,进行集中学习和党内事务讨论;在“网上”,开展网络互动,推动党员干部的自学和交流,形成统一的信息化党建管理网络,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
2. 运用自媒体创新学习形式。利用自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借助电脑、手机等终端,使学生党员随时随地学习,快捷、高效地获取知识。
3. 运用自媒体创新联系群众方式。利用自媒体搭建起党与人民群众之间交流的平台,传递党的声音,通达社情民意,把党的声音和群众的声音统一起来,形成和谐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4. 利用自媒体积极推进党务公开。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或微博账号,拓展党务公开渠道。及时党务信息,澄清涉及党的工作的各种误解和疑虑,消除不实或歪曲报道的影响。
(二)加强学生党务工作者业务能力培训,实行动态型管理
1. 要切实加大学生党务工作者网络知识与技能培训以及思想政治培训。加大对学生党务干部的培训力度,建立以老带新制度。通过定期举办党务培训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2. 要切实加大内容更新力度,实行动态型管理。要实行细水长流的动态管理,对时效性强的内容要及时进行公布,及时予以更新,要采取每天、每周、每月、每季不停更新的动态管理模式。
3. 要切实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现自媒体党建最大合力。
(三)建立长效机制,为自媒体服务党建工作提供保障
1. 在组织保障方面。上级主管部门应对各地利用自媒体开展党建工作的领导机构、职能。选拔政治理论水平高、媒体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新闻宣传队伍中,努力建设一支适应信息传播技术发展和熟悉党务工作业务的自媒体宣传骨干队伍。
2. 在制度保障方面。探索建立网络宣传骨干培训考核、党建网站管理、舆情应对处置预案等制度。
3. 在经费保障方面。实行经费预算制度,建立财政投入、党费补助、相关部门支持的运行经费投入机制,确保自媒体更好地服务于党的建设,为创建新党建工作提供保障。
摘要:自媒体实现了传者与受者身份合一,它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的特性于一体,把关方式从“组织把关中心”向组织把关、个人把关、协作把关等多元把关方式转变。自媒体传播中把关呈现出新特征,即把关主体泛化、把关过程隐蔽化、把关方式多样化、把关对象复杂化、把关结果零散化等。
关键词:自媒体 传播 把关
一、自媒体传播环境分析
1.传播状态碎片化、传播中心分散化。在自媒体传播中,大量业余的编辑、记者、出版者出现,使自媒体成承载海量用户产生内容的信息传播平台。聚集在少数人、部分组织手中的信息传播权力被打碎,细化以无数个体中心的传播点,碎片化的传播状态形成。
大众通过自媒体载体进行传播的几率基本相同。理论上讲,只要愿意,谁都有可能成一个信息传播的中心点。自媒体传播中心被分散开来,主要表现:第一,价值标准中心的分散化。处于编辑、记者新闻职业上的个人,要求信息把关行要符合新闻的职业要求、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要避免个体价值标准凌驾于媒体价值标准、社会主流价值标准之上。因此,在原有的传播环境中,价值标准是相对集中的,个体价值标准受到压制。第二,中心的分散化。在面对具体的社会现象、社会事件时,每个人都享有参与性。第三,议题中心的分散化。个体能自由选择想要观看、阅读的对象,更能够即时自己的想法。
2.媒体公信力多极化。自媒体在反映社会生活、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以及进行社会动员等方面呈现出的强大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其逐渐获得公众的支持与信任,公信力出现了分流。第一,传统媒体公信力向新媒体的延伸,形成公信力的多极化。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最大的改变是内容的载体不同了,受众选择在网络上继续关注某一传统媒体,主要在于媒体在现实社会中的公信力,自媒体实现了传统媒体公信力的延伸。第二,传统媒体公信力向自媒体的分流,形成公信力的多极化。编辑、记者、主持人是媒体公信力建设的重要力量,尤其是知名的媒体人,他们的言行代表或者反映了所在媒体的形象。在互联网上,众多知名的媒体人或者公众人物开通了博客、微博等自媒体,受众投以关注,并对其的信息和观点表示信任。原因一方面是受众对名人的崇拜,另一方面是信任转至记者所供职媒体的公信力。再次,自媒体有意识地构建自身公信力,成长受众信任的媒体平台。自媒体由于集纳社会的微内容以透视事件本质、追寻事实真相,通过大量的、相互有关联度的微内容对社会事件和现象的即时关注、对重要信息的即时转载、对信息进行即时处理等,逐渐建立起自身的公信力。
3.知识更新频度高。一则传统新闻与受众见面要经过发现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排版印刷(编播)等一系列流程,了保证质量,其间还包括层层的编辑把关、过滤,到受众手中的新闻,是专业媒体人士认值得阅读的新闻产品。新闻生产的职业要求、新闻制作的工艺流程增加了新闻产品的时间成本,从而延长了新闻产品与受众见面的时间。以微博代表的自媒体,可随时随地记录身边的事情。微博客没有了职业上的要求与限制,努力寻找新闻改变成随意记录身边的事情。这些变化降低了新闻生产的门槛,改变了传统新闻的选择价值,提升了信息的效率,激发了草根编辑、草根记者群体的崛起。先发表再过滤的信息生产模式,使知识的更新频率大大提高。而以人肉搜索代表的自媒体,因其明显的聚合效应,进一步增加了微内容之间的关联度和影响力,使其形成话语链,获得更多话语权,成价值含量更高的信息。
二、自媒体传播中把关的主要特征
自媒体实现了传者与受者身份合一,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的特性于一体,把关方式从“组织把关中心”向组织把关、个人把关、协作把关等多元把关方式转变。自媒体传播中把关所呈现出的新特征,促进“把关人理论”作相应调适。
1.把关主体泛化。把关主体即把关人,对信息是否进入传播渠道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传统的把关人,多指大众传媒中的记者和编辑,这些人在行使把关权力的时候,虽然表现个人行,其实是在遵循媒体把关原则与标准下的把关行。所以,我们看到不同的媒体都表现出不同的报道倾向,包括关注事件类别上的差异、报道风格上的差异等。而作记者、编辑的人之所以能够充当这个把关人,是媒体组织对个人的选择,是媒体给予个人的一份职业。可以说,传统的把关人其实是由个体作行实施者的组织把关形式。
真正使把关主体从组织回归到个人是在自媒体环境中,信息渠道向普通大众的开放,使人人都可以成信息的者,由此,把关人的范围被扩大了。个人可以自主决定某些信息是否,而是否大致归因于个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
2.把关过程隐蔽化。由于把关人在把关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关人身份信息的公开与否,直接决定着把关过程的公开化程度。传统的把关人是社会中明确的个人,对于某一条刊发出来的信息,信息的采编由谁完成一目了然。这种公开是对记者、编辑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种监督。把关人身份公开化的好处在于,每条信息都有明确的权责人,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闻信息的准确性,降低了假新闻出现的可能性。而在自媒体环境中,把关人的身份多是匿名的。由于匿名性,把关人与其现实的社会身份相分离,与现实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相分离,随意、自由的个人把关标准规律性不高,让外人无法轻易考察,从而增加了把关过程的隐蔽性。
3.把关方式多样化。传统把关是以媒体中心的把关方式,在公开、发表和出版之前,对众多的信息进行过滤。从时间的划分标准来看,这种把关行发生在信息传播的源头,或接近信源的地方,笔者称其前把关。互联网后台的技术人员和监管人员承担着前把关的责任,通过网络后台的技术屏蔽,过滤掉容易引起社会动荡,破坏社会发展相关主题的信息,最大化降低不良信息对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
同时,从时间划分的标准来看,自媒体中还存在另外两种主要的把关方式,包括即时把关方式和后把关方式。即时把关多由自媒体中普通的个人担当,当某件事情、现象、观点刺激到个人对其的关注时,把关行就可能发生了。由于把关行的发生来自于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即时判断,所以把关过程短暂,可能就发生在个人思考的一刹那。后把关多由自媒体中博主、版主(或称楼主)、意见领袖(网络推手)、网络监管人员等担当,他们是在信息出来后有着删除信息、引导舆论和屏蔽信息等权力的个人或组织。后把关能有效帮助受众判断事实、认清事实、找到事实本质。
4.把关对象复杂化。相较于传统媒体,自媒体对于信息的表现方式更加丰富、多样,甚至创造出新兴的网络表达方式。在QQ即时聊天中,QQ表情充当着聊天者们频繁运用的网络语言。形象生动的QQ表情,增加了聊天者之间情感的交流,往往能达到语言所不能完成的交流效果。然而,与此相反,大部分的网络语言并不是普世性的,它往往形成于不同的交流圈子。了展现小群体交流者之间的默契以及防止监控者的进入,他们通常会生造一些其他圈子里的人不容易理解的新兴表达方式。当准确的信息含义无法得知时,我们要把关的对象信息就变得复杂了,加大了有效把关的难度。在网络的前把关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部分网民在信息时,了逃避技术屏蔽对某些话题的过滤,常采用拼音缩写,或用同音不同字的方式来信息。
5.把关结果零散化。把关结果并不是简单的信息呈现,还包括信息内容的完整性、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以新闻报道例,在传统的信息把关中,新闻报道必须具备五个基本因素,即5个w,分别(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何事、(why)何因、(who)何人。这是新闻中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5w报道模式让受众在阅听新闻时,能迅速了解较完整的新闻事件。在自媒体的信息把关中,每个人都可能充当着把关人角色,类似5w的新闻信息把关标准并不总是有效,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他们只能根据自己所想、所认的方式去呈现新闻,因此,在信息时缺少呈现新闻事件必要的一些因素就在所难免了。
对于仍在发生变化、经历过程的新闻事件而言,传统把关要求通过持续关注、系列报道以保证新闻事件的完整性。但在自媒体中,大多数的信息者,并不是像专业记者一样去寻找新闻,而是记录新闻,记录发生在他身上,或身边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他们生活的零散片段。记录新闻是一种无意识、随意的个人行,在文字编辑、图片拍摄、视频录制、持续关注等方面无法用专业新闻记者的要求去规制他们,记录新闻只是他们的随性、零散之作。
传统媒体中的信息传播是中心向周边辐射的传播方式,并有公信力、可信度高、关注度高等特点。中心化的传播方式把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对社会舆论的发展流变有较强的影响力。而在自媒体传播格局中,人人都可能成信息的传播点,传播方式是多点线面和去中心化的,传播者分散于社会各个阶层、存在于真实世界的各个角落,微内容瞬间汇集在某一自媒体形态中,碎片化信息形成的,把真实信息和重要信息切割成一座座岛屿,公信力散落在不同的自媒体形态当中,某些自媒体用户也会在公信力的赛跑中脱颖而出。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要]自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交互性、无限性等特点。自媒体发展给高校思政工作者对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现有的工作方式带来冲击和挑战,对思政工作者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政工作者要从提高学习能力、积极参与自媒体互动和提高网络舆情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应对自媒体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自媒体 思政 应对
张雪瑞(1978-),包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以“微博”这种手机捆绑电脑的140字文本的移动网络传播形式为代表的自媒体,引领传播模式和社交方式的新一波浪潮,掀起了信息传播平民化的浪潮。自媒体已经成为各种思想与价值、经验与判断的集散地。大学生是追新的一族和“数字化生存”的最先体验者,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已深深烙上自媒体的痕迹,自媒体对他们的影响与日俱增。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及在青年学生中的广泛运用,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同时,年轻的大学生社会阅历相对较浅,信息的筛选、辨别能力较弱,容易在海量的信息海洋中迷失,以及自媒体传播的即时性、交互性、无限性等特点对思政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自媒体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者如何应对自媒体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
一、自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自媒体(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自媒体的主要形式有个人主页、博客、掘客、播客、QQ、微博、微信以及以开心网、人人网等为代表性的交友平台等。新兴的“自媒体”给用户提供了广阔的讨论空间,加上自媒体用户的多元性和分布的广泛性,使自媒体中的公共议题更加广泛。新兴的自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传统媒体的信息需要一个较长的制作周期并定时定期发行播出不同,自媒体最大的特点是摆脱时空的束缚,“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是记者”,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或接收信息,跨越了媒体与受众的界限。在近期国内外发生的许多重大突发事件以及一些被放大的事件中,无一不是通过自媒体渠道第一时间的,其传播时效远远领先于传统媒体。当今的大学生群体是极具个性特点的一代,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也渴望表达自我。快速传播自我以及他人的信息成为自媒体用户的一种乐趣。第二,信息内容的无限性。由于自媒体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准入门槛低,导致了自媒体信息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无所不能、无所不包、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自媒体上任何信息都能找到自己的天地,任何信息通过自媒体的“口口相传”,都可能变成争议话题或者流行语。信息容量的无限性、信息内容的无限性、制造和推动话题的无限性,成为了自媒体受到追捧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通过自媒体传播的信息,既有经过严格审查的真实信息,也有各种根据个人爱好或道听途说随意编撰的信息,甚至有不法分子的诈骗信息,破坏社会稳定的非法信息,还有一些为了追求新闻速度或追求点击率而缺乏真实性的信息。这导致了自媒体平台上所流传的信息缺乏传统媒体所拥有的权威性与真实性,可信度较低。
二、自媒体发展对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挑战
首先,自媒体发展带来对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的挑战。在信息传播交互性和信息内容无限性的平台上,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增多,种类各异,参差不齐,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极大的调动起来。其认知方式和接受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对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单向灌输式教育产生巨大冲击。来自自媒体上上的各种信息、观点、价值观念呈现多维态势,对处于人生观和价值形成和固型过程的大学生来说,又是很容易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传统的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更多是采取教育工作者与学生面对面谈心、主题宣讲、班会或者通过文件发放、张贴、公告等相对封闭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教育模式。如何在自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运用自媒体传递生动、直观的信息,对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和多元的价值评判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而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对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思政工作者的教育目标能否实现,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受众的意愿和认同程度。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正视自媒体带来的沟通方式的变革,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以应对新形势的变化。
其次,自媒体发展对思政工作者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媒体的出现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虚拟空间,深刻改变着高校的思政工作环境。于是在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得不面对学生知道的知识并不比他们少,甚至更多、更早。更快的现实。因此,自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小结
当今的社会是“知识社会”,知识、创新成为社会的核心。在知识社会里,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发挥学习、创新的精神,应对各种新兴事物的挑战。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把握自媒体的特点和青年大学生的特点,了解大学生的需求,不断改进和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引导大学生建构健康的网络和媒介环境,努力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新载体,才能让自媒体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逐渐呈现个体化的特点,现代化的个人信息工具将信息采集、加工、传输功能集于一身,单独的个体就能完成信息传播的全过程,自媒体传播应运而生。自媒体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和垄断,使普通的社会个体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赋予了普通民众充分的话语权,这不仅颠覆了传统的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并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信息传播;自媒体;社会政治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社会公共管理
“自媒体”(we media) 的概念于2003年由美国的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学者提出,其涵义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1]自媒体传播是一种以个人为主体的新型传播形态,它的出现不仅掀起了一场媒体传播的革命,更带来了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进而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自媒体传播使人们的行为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自媒体传播是在新的技术背景下信息传播方式的变迁,而“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绝不限于它所传递的内容,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本身定义了某种信息的象征方式、传递速度、信息的来源、传播数量以及信息存在的语境。”[2]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第一要素,信息传播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因此,自媒体所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变迁也必然导致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
1.自媒体传播使人们的信息行为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20世纪60年代,世界传播学泰斗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著名的“媒介即信息”理论,即人类有什么样的媒介就有什么样与之适应的传播活动,媒介的发展状态决定了信息传播的程度和水平,每一种新媒介的诞生,都会开创人类感知和认知世界的新方式。[3]麦克卢汉的理论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分析人类传播变革和社会发展的独特视角。并预见性地指出了传播技术的更新必然带来传播方式的改变,进而影响社会文明的发展与变革。自媒体传播的出现恰恰印证了这一论断。
进入信息时代,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出了类型众多的新型媒体平台,如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 电子布告栏系统),Podcasting(播客),Blog(博客)和microblog/weibo(微博),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groupmessage(手机群发)等等。普通大众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平台随心所欲地用文字、声音或图像进行信息传播,这使得人们摆脱了对传统媒体的依赖,突破了传统媒体对人们的限制和束缚。这些新型媒体平台最大程度实现了个体化传播,使得普通民众在社会信息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传统媒体传播时代,信息传播媒介一般由特定的组织机构控制,如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等,可称之为“他媒体”(官媒体)。这些传媒机构拥有众多的专业人员及设备,从信息的采集、筛选到加工、传输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所有的信息活动都有着既定的立场与口径,是一种严密的组织行为。在传统媒体环境中,普通民众仅仅扮演着信息接收者的角色,对信息传播的参与和影响都十分有限。但随着自媒体的出现,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自媒体以现代化个人信息工具为依托,将信息采集、加工、传输等功能集于一身,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单一的自然人就可以拥有和掌握,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进行信息活动,是一种随性的个体行为。比如在BBS、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空间等都可以便捷、交互地和索取信息,不受时间、地点、写作格式的限制,只要有的终端设备,日常闲聊见闻、所思所感等都可以随意上传到自己的页面上,或是公共知识分子的观点传播、或是草根一族的时事传播、或是官员的政务传播,乃至娱乐造势者的谣言传播,不论是自我倾诉的满足还是与大众粉丝的沟通愿望,都可以利用自媒体及时和获取信息。如此一来,人们信息活动的自由性和自主性空前释放,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信息热情和传播动力。
2.自媒体传播使人们的社会交往由人际交流发展为网际交流。自媒体是以即时通讯和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传播系统,它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交流互动。即在新媒体技术为信源与信宿之间提供即时的双向的信息反馈模式的背景下,信息受众在对于信源发出信息有选择性接收的过程中,也利用了技术媒介完成自我对于信息的反馈和二次传播行为,作为普通公民经由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与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自媒体以其多样性的信息载体和平台,完成了个体及群体民意再次聚集并深化寓意的过程。[4]自媒体的强大交互功能,突破了传统人际交流的诸多局限:一是突破了物理时空的局限,不同地域间的人们不必见面即可实现交流互动,实现了社会交往范围的最大化;二是平等的话语权消解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诸多差异性,实现了社会交往的平等化;三是传统社会交往中人们表情达意的风格化语言和动作等均被图片、文字、语音、视频所代替,交流更加直接明了,实现了社会交往的简单化。自媒体交互功能所带来的快捷性和便利性充分迎合了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社会交往广、注重效率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这使得人们的社会交往逐渐由人际交流发展为网际交流,自媒体也已成为当前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其中微博的渗透率已经过半,尤其手机微博的增长幅度明显,用户数量由2011年底的1.37亿增至1.70亿,增速达到24.2%。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4.45亿,比2011年底增长3005万,增长率为7.2%。即时通信使用率为82.8%,我国微博总用户数达到2.74亿,网民使用率为50.9%,中国社交网站用户数增长至2.51亿,网民使用率为46.6%。[5]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自媒体传播的推动下人们社会交往方式所发生的深刻改变。
3.自媒体传播使人们的信息关注重点由他我中心转向自我中心。在传统媒体传播时代,由于缺乏自主化的信息渠道,民众的信息需求往往依赖于媒体机构或者舆论领袖,其的信息对人们的认知理念、思想情感、行为方式有着巨大影响,往往成为民众工作生活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权威。因此,媒体机构和舆论领袖受关注度极高,人们对其保持着高度的依赖性和追随度,使得人们的信息关注呈现“他我化”的态势。但进入自媒体时代,这种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如数字化之父尼葛洛庞帝教授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在后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在数字化生存的情况下,我就是‘我’,不在是人口统计学中的‘子集’。”[6]在自媒体传播平台上,“自我化”态势十分明显,即每一个用户都是既可以信息同时又接受其他用户信息的节点,他们之间的互动又会增加新的信息,改变信息的传播路径和状态,所有这些信息都是全面开放共享的,每一个用户无论是自媒体信息的提供者还是索取者,都会以自己为中心形成规模各异的“节点共享”的信息传播网络。[7]“自我化”的传播态势使得普通民众的话语权得到空前释放,能满足受众在过去传统媒体长期约束下的自由表达欲望及某些心理或社会的需求,以实现自我呈现的满足,正如麦克纳和巴奇强调的那样,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人格面貌、人们需要“把自己‘真实’或‘内在’的自我展示给外部世界”。[8]自媒体赋予了民众海量的、五花八门的信息以及在这些信息中用户所拥有的自由攫取、编辑、的权力,个人的价值理念、心理情感、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等都随着个体化的信息活动表露出来,形成千差万别的极具个人化风格和魅力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这种差异化的信息吸引并聚集着不同的人群加入其中,如微博中的“加关注”、QQ中的“加好友”,这使得自媒体信息者成为关注焦点,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引起关注者的反映,呈现出“自我中心化”的传播态势。可见,自媒体传播进一步消解了传统媒体传播中以传媒机构及舆论领袖为重点的“他我中心化”状态,同时个人的意愿表达被众人瞩目所带来的受重视感和成就感成为自媒体传播的源动力,达到了个体对自媒体使用的一种满足。
二、自媒体传播使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
现代社会,信息已经成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能力的强弱,信息质量的好坏、信息效率的高低都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利益和社会地位。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不同受众群体间的信息差距日渐凸显,造成其社会差距进一步拉大,使得整个社会结构的分化进一步加剧。
1.自媒体传播使社会群体间的“数字鸿沟”进一步凸显。“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往往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掌握与未掌握数字技术的群体之间的数字信息差距。自媒体的出现在赋予人们更大的信息自由和信息权利的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数字鸿沟”。自媒体技术的扩散和使用造成社会信息资源分配的进一步失衡,弱势阶层对于自媒体技术的运用远不及强势阶层,这种矛盾与冲突突出表现为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在信息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上的巨大差距。一是由于自媒体传播的技术手段和物质平台等“硬件”建设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间的“数字鸿沟”。比如,截止2012年6月全国城市网民的比例为72.9%,农村网民的比例仅为27.1%;而IP地址数量分布比例北京为25.60%,广东为9.61%,浙江为5.31%;而西部欠发达的省份如甘肃为0.48%,贵州为0.44%,宁夏为0.24%,青海为0.18%,西藏为0.13%;[5]二是由于人们在自媒体传播技术的掌握运用等“软件”上的差异而造成的“数字鸿沟”。在2012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目前54.8%的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是因为“不懂电脑和网络”,相比2010年6月,比例上升近十个百分点,信息技能的缺失仍然是阻碍自媒体深入普及的重要障碍。而信息技能的差异往往又与人们的受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自媒体的出现实际是将人们的社会差距反映并放大了出来。正如德国学者海因利希·施莱曼认为:“当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信息流增长时,社会中那些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并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的人在接受信息方面要比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较低的社会群体强。其结果是信息的增加反而扩大而不是缩小了这些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9]
2.自媒体的“圈子化”传播态势使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在自媒体传播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价值观念、行为习惯、认知理念、兴趣爱好而自由地进行信息选择,在选择过程中文化背景、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相同或相似的群体会逐步形成一个“圈子”,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媒体“圈子化”的传播态势可以帮助人们在虚拟网络中跨越现实关系的羁绊,在更为广泛的世界里找到可相互拥趸、彼此取暖的友人、强化着个性和自我。当前,社会进入转型期,人们的利益诉求千差万别,自媒体的出现为这些利益诉求表达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人们在利用自媒体表达意愿的同时也在寻找并聚合着相同或相似意见看法,以壮大自己的声势,强化意愿表达。自媒体的“圈子化”传播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助推下的互利性的社交关系,是人们出于自身的需要而结成的交往方式,而无论这种需要是一种利益还是情感。需要指出的是,自媒体的“圈子化”传播在促进互利性的人群交往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排斥或阻碍了与其他社会人群的交往,即圈子内的人群交往相对固化,而与圈子外人群则相对割裂,隔离了圈外信息、隔离了异于自己的社会观点和价值取向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不同利益人群间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甚至会产生对立和冲突,加剧社会分化。
三、自媒体传播使社会政治生态日渐呈现公民化态势
1961年美国学者阿尔蒙德和维巴首次提出了“公民化政治”的概念,强调“公民化政治”是公众对统治权力依附程度的降低以及公民政治参与的增强。[10]自媒体传播的出现赋予了民众高度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表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就是个人意愿的自由表达和对整个社会的关注,这极大地释放了普通民众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热情和动力,使整个社会政治生态日渐呈现公民化态势。
1.自媒体传播使民众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自媒体削弱并分享了传统“主流媒体”的媒介权力。所谓媒介权力即选择、加工、突显框架的权力,在传统媒体时代,从信源到成品的新闻报道存在着重重把关,每一道把关流程都会筛选掉一部分信息,这种筛选甚至可能变成断章取义。但自媒体的出现取消与颠覆了传统媒体对话语权和解释权的垄断,传统媒体无法再对信源加以任意裁剪,打破了管理者的严格管制。自媒体打破了不同主体间的权力界限,拉近了精英与平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实现着传播平等。[11]自媒体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其公开、便捷和互动的特点更强化了民众的这种平等性与自主性。通过自媒体,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立场,选择自己所关心、喜爱的场域投入对话和沟通,自由、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而不论社会背景、阶级或理念观点的差异,可以随时加入,也可以随时退出,地位平等,行动自由。在自媒体的世界里“我”就是主角,“我”可以有所作为。这种主体意识的增强使民众感到自己对国家和社会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政治功效感,从而提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2.自媒体传播为民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有效渠道。自由而广泛的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的重要内容,自媒体的出现使其成为现实。一是自媒体传播在技术上使人人参与成为可能。传统媒体条件下很难做到让每个公民都参政、议政,只能靠推选人民代表商议国事、讨论政治问题。自媒体的出现在技术上赋予了所有社会公众发表意见的机会,互动式的媒体环境也极大地强化了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它给每一个民众提供了更为开放的释放自我的空间,是真正意见的“自由市场”。二是自媒体成为公民利益诉求表达的重要手段和民意的释放出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社会矛盾凸显,各种利益主体不断分化,由此导致民情民意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些利益诉求如果被压制或者得不到顺畅的表达,将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自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为人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要求,提供了崭新而便捷的路径和平台。三是自媒体强化了民主监督的功能。作为一种新的监督形式,自媒体监督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民主监督的有机结合。与传统舆论监督相比,自媒体监督主体分布更广,监督形式更加方便快捷并且产生的舆论压力更大。可以说自媒体中的每个民众都握有一把“利剑”,可以随时随地向黑暗现象和腐败势力开刀。比如:南京江宁抽天价烟戴名贵表的“史上最牛房管局长”周久耕事件,“表哥”杨达才事件等等,都是自媒体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监督作用。
3.自媒体传播成为改进社会公共管理的有效手段。现代政治学认为,良好的社会公共管理依赖于全面有效的信息占有和高效顺畅的沟通交流,自媒体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是自媒体使每个民众都有自主发表意见的机会和场所,这使得社会政治信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全面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了有效提升,打破了以往社会政治信息仅在科层体制内部流动的缺陷,有效地克服了政治决策的封闭性与政治服务开放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充分的信息参考,为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二是自媒体改变了政府工作的方式方法,使社会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和谐。一方面自媒体实时互动沟通的方式一改以往政府管理生硬的话语体系,以平等的姿态和口吻面对民众,拉近了政府与民众的感情距离,提高了认同度,促进了社会管理的和谐。比如,北京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言人王惠在其微博“北京王惠”中写道:“我是北京的新闻官。我开微博的原则是不当僵尸不作秀,要的就是一个真诚。我知道的信息会赶快,能回答的就马上回答,实在不知道的也请原谅。来当惠粉吧!”[12]这种生活化的表述吸引了大量民众的关注,微博开设仅三天后她的粉丝数已达到14156人,而像“成都”、“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等热门官方微博的粉丝则达到了500万人以上。正是这种人性化生活化的沟通方式吸引着众多的民众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去,充分体现了民众政治参与的广泛性。另一方面,自媒体为政府工作聚合了大量社会力量,为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比如,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就开设了“打拐微博”,借助社会力量参与公安部的打拐行动,目前他总共拥有470余万粉丝,正是在广大粉丝提供的线索帮助下,一大批被拐儿童得以解救。他的微博被评为全国十大个人政务微博之首,赢得了“微博最具影响力公务员”的名号。[13]再比如,从2013年新年伊始,网络发起了“豪华军车随手拍”行动,全国各地网友纷纷响应,用自媒体手段将违章违纪的豪华军车纷纷曝光,为相关部门查处军车乱象提供了广泛线索,也为落实中央规定厉行清正廉洁之风开了个好头。
总之,自媒体的出现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并且正在以更加迅猛的势头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如传播学者麦奎尔指出的那样:媒介技术不只是一种传递符号内容或者在某次交换中联系参与者的应用工具,它同时也包括一套与新技术特质互动的社会关系。[14]尽管自媒体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技术潜力,并且受制于现实的体制环境,但必须看到的是,自媒体凭借所拥有的广泛民众基础以及强大的影响力必将成为未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强大动力。
摘 要:随着3G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以指代步”时代的到来,微博、人人网、腾讯QQ、飞信等各大热点网站和新媒体客户端对大学生用户群的争夺日益白热化。由于人人网、微博、QQ、飞信等早于易班进入市场,且技术支持丰富,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在此类网站和新媒体客户端满足自己的各类需求。如何在诸多社交网站和新媒体混战的今天,紧紧抓住学生的需求和胃口,牢牢掌握大学生教育的网络阵地,充分发挥易班的育人、服务功能,成为易班工作者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易班使用现状的实证调研为基础,并结合青年学生的用网需求的五个维度:求知、交往、自我呈现、发展以及娱乐,将易班与人人网、微博、QQ等新媒体及主要社交网站的从这五个维度进行差异化比较分析,综合分析当前易班的网络供给和学生对易班网络的真实需求,由此探索易班建设和推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易班;网络;需求;大学生
一、引言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成为了信息的者。自媒体有别于由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它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的传播概念。自媒体时代具有(1)传播即时性(2)覆盖全民化(3)影响放大化,三大特征自媒体的发展不仅使每个人的媒体权力扩张了,同时也满足了大学生寻求个性发展、人际发展和情感发展的需要。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促成了大学生社交网站的不断壮大。
易班作为教育部门主导的、真实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易班是广大学生的实名互动平台,提供了SNS、博客、微博等Web2.0应用。根据师生的需求,易班研发了话题、日程表等基于班级的特色应用,集成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上海现有31所公办高校、19所民办高校、11所公办高职高专、2所中学、2所中专开通了易班网络社区。在高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学生和老师采用实名制登录。
随着3G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以指代步”时代的到来,用户成为各大媒体竞争的关键,微博、人人网、腾讯QQ、飞信等各大热点网站和新媒体客户端对大学生用户群的争夺也日益白热化。由于人人网、微博、QQ、飞信等早于易班进入市场,且技术支持丰富,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在此类网站和新媒体客户端满足自己的各类需求。如何在诸多社交网站和新媒体混战的今天,紧紧抓住学生的需求和胃口,让他们乐意到易班上寻求自我发展、获取有用信息、满足需求,牢牢掌握大学生教育的网络阵地,充分发挥易班的育人、服务功能,成为易班工作者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二、易班使用现状分析
本文从易班使用时间、使用目的、使用需求、使用感受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和访谈,并通过监测易班网站IP的方式,对易班使用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大学生的网络需求旺盛,但对易班的用户粘度偏低。
问卷统计显示超过95.2%的同学每天都会上网,这表明了网络成为同学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动,68.3%的同学上网2-4小时,说明大部分学生使用网络还比较理性,而8.2%的同学选择4-8小时,2.3%的同学选择8小时以上,这表明网络思政教育不容忽视,需要关注同学们的网络目的和需求。在调查学生中,每天上易班的同学比例仅为10.7%。在对易班的IP监测中,连续一周监测IP数量在8000左右,这个IP相对于,易班系统显示的860075名师生注册用户,用户涵盖75所学校,30070个班级而言,用户活跃度和粘度确实偏低。
(二)学生对校内网站的认可度较高,但在校园信息获取方面对易班使用度偏低。
校内网站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平台,更是学校品牌建设的需要。目前上海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内部网站,包括校内门户网站、校内bbs及易班。学生在校期间对校园信息的获取也主要来自于这些校园内部网站,在问卷中发现43.75%的同学通过浏览学院主页来获取学校信息,27.46%的人通过询问辅导员、同学或朋友,13.78%选择使用校内论坛,仅7.1%的选择通过易班。这说明校园内部各成熟网站如校园网、学校论坛等已经具有一定的网络人气,这些校园网站在学生管理和教育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在所有的校内网站中,易班起步较晚,且学校各部门工作人员、教师等对易班的使用情况不是很乐观,基本上很多学校的各类教学信息和资讯等无法出现在易班上,导致学生对易班的使用率偏低。且各高校情况各异,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和985高校的校园网络软硬件环境都比较好,“易班”上的部分功能和应用在这些高校的校园网、校内论坛等校内网站上都已经存在,并且运行的较好。因此,在易班与高校原有的系统资源未进行有效的兼容,与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未进行有效对接的前提下,势必会影响同学们使用易班的情况。
(三)学生对社交网站和网络新媒体需求旺盛,但通过易班满足这一需求的比例偏低。
如今,大学生社会需求迫切。长期生活在校园中使他们与社会有一定距离。在校园里,他们主要通过网络等大众传媒关注社会,评判各种社会现象,希望自己融入进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各种令人不满意的现状,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张扬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迫切的社会需求促使他们诉诸于网络,特别是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他们这方面的心理需求。调查显示社交类网站、微博更能吸引同学们的关注,71.65%的同学经常登录人人网等SNS网站,48.45%的同学登录微博,33.51%的同学登录校内论坛,经常使用易班的同学为15.32%。且调查发现,被调查人数中的46.6%希望通过易班结识更多的朋友,这些调研数据都表明了出于大学生的社交心理需求,社交类、论坛类网站极大吸引同学们的关注度,且学生对易班的社交功能也满怀期待。访谈中,学校表示,刚上易班的时候想多跟同学们交流,但活跃用户较少,且跟其它学校朋友或外地同学交流不是那么方便,所以放弃了对易班的使用。
三、大学生对“易班”的真实需求分析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必然要求,“易班”作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一个新探索,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载体和思路,自易班在上海高校中推行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易班推进了高校思政教育从“一元教育”到“多元教育”的变化,变单调、单一化为活泼、多样化。但鉴于“易班”诞生时间晚于大部分社交网站、各校园网站和新媒体,易班的用户群体相对更单一,且易班建立、建设和推广的特殊性,使得易班建设的发展中面临了不小的挑战,在对易班使用现状的分析中也可见易班的建设、推广和发展仍然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充分挖掘学生的真实需求,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结合网络发展规律,将易班努力建设成为学生们真正愿意驻足的网络家园。根据调研显示,青年学生的用网需求主要表现为求知、交往、自我呈现、发展以及娱乐消遣等五个方面。从易班使用现状出发,结合学生用网需求的这五个方面,积极探索易班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加强内容和分类搜索机制的建设,满足学生求知需求。
求知需求表现为大多数青年学生将“了解新闻”、“查找资料”、“浏览信息”等作为上网的主要目的。调查发现,网络信息搜集是大学生网络最大的需求之一,67.45%的同学将上网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了解信息、查阅资料等, 89.5%的同学认为网络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之前,高校论坛、校园网站等吸引并凝聚了广大学生,是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渠道。但近几年,随着社会商业网站的发展,SNS社交网站、微博、手机新媒体的崛起,高校校园网络在信息提供方面的优势弱化,大量学生流失到社会商业网站中。“易班”这一集教育功能、社会商业社区功能于一身的平台的初现,为满足学生上网求知需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在调查中发现“易班”网络供给情况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约73.3%的同学认为易班更新速度一般。72.5%的同学认为网站的的资料权威性不足,且在“易班”前期推广过程中,大多数用户想方设法提高EGPA,赚取经验值而出现恶意刷帖等现象,帖子质量不高。
“易班”上提供资讯的板块很丰富,包含首页、论坛、学校主页、班级主页、微博、博客等。虽然版块齐全,内容涵盖各种大学生活、茶楼聊吧、娱乐休闲、生活资讯、社区服务、政治新闻等各方面,但信息呈现出碎片化,有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网络使用不充实,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因此,“易班”建设要加强相应的监管,提高易班发帖的质量,坚持引导“三贴近”的发帖原则,在确保网络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坚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需求、贴近教育需求主题。此外,由于易班活跃人群主要是学生,一些网络信息比较局限,导致同学们感觉现有的易班网络资源更新速度较慢,不够新鲜。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易班骨干团队的建设,加速易班各类信息的更新速度和广度,让同学们能够在易班上看到更多有用的信息,并对易班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探索易班网络资源的分类策略和搜索机制,让同学们在易班上的网络信息的获取相对快捷、方便。
(二)增强易班互动性和活跃度,满足学生交往需求。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交往内容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提高,相对单纯的大学生活使他们的交往面相对局限,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日常生活方面的交往,他们渴望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了解和交流。交往需求表现为网络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交往实现途径,从电子邮箱到网络聊天、从网络社区到交友网站的兴起都说明了这点。在问卷反馈中,有49.65%的同学因交际的需求而上网,57.43%的同学将上网的较多时间用于通讯聊天、联系朋友等社交关系的建立和保持上,59.39%的同学将较多时间用于登陆社交网络服务类网站,67.72%的同学认为网络在扩大交友圈和人际交流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以上数据显示,不管是内在心理需求还是外在行为表现都体现出大学生对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社会关系保持有较大的有效需求。
“易班”上在交友模块上也非常齐全,包含加好友、邮件、即时通信、微博、博客互动、班级圈互动等版块。但在调研中发现,92.4%的同学经常上人人网进行交流,而经常上易班交流的同学则只有19.7%。在人人网的《SNS发展趋势与竞争分析》的报告中显示人人网对用户的吸引力排在前三的分别是1.能找到失去联系很久的朋友2.实名制,有真实感3.可与朋友增进交流,了解朋友近况。报告中还提到人人网注册用户总数达1.9亿,其中高校学生4000万,白领10800万,这庞大的用户群体使学生能够在人人网上充分的感受到信息的快速更新性和共享性、娱乐性、互动性和便捷性等特点,充分满足交往需求。此外,易班起步较晚,且易班系统显示的860075名师生注册用户,用户涵盖75所学校且主要的为上海的高校,相对社会商业性质的社交网站,可供交往的用户群体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访谈发现,学生在使用人人网的过程中无非就是与自己的高中同学、大学同学交流互动,特别是与大学同学居多。因此,易班可以充分利用班级群这一功能优势,从同学们重视班级荣誉感,渴望班级关怀的角度,开展一些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每人每天上易班等活动,推动班级活跃度的建设。此外,加强易班应用的开发,比如在个人主页上可以滚动出现可能认识的易友的名字,并可点击加为好友,在个人主页上滚动出现班级明星、各类发帖明星,明星校友等等情况,并可点击加为好友,类似的一些应用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和交往需求。最后,有互动才会能真正满足学生的交往需求,在易班上活动的同学们如果无法得到积极的互动,自然无法提供使用易班的热情。因此,在推广初期,各高校可以建立一支易班的骨干队伍,对互动性进行推动,以满足学生的交往需求。
(三)充分尊重和合理引导,满足学生自我呈现的需求。
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当代大学生身上存在强烈的“自我呈现”的需求,在学生们喜爱的网络世界中表现的更加充分。自我呈现的需求体现为青年学生青睐于利用各种网络工具在“公共空间”上展示才能、释放个性、寻求认可。
易班上包含上传照片、更新博客、微博、发表帖子等各种功能来展现自我,获得关注,达到自我呈现的目的。埃里克森指出,大学时代是学生探索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社交网站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在这里,他们通过照片,微博、博客、帖子等形式充分的展现自我,并且通过评论的方式迅速得到人们的关注,明确自己的形象。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这种来自网络上大众的关注和正性的评价,满足了学生获得别人尊重的需要。此外,网站上展示的个人成就和能力,使大学生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自我实现。人人网等社交网站上的关注获取非常迅速,在学生状态或照片几秒钟内便可获得大量的回复,并且随着关注评论和关注人数的不断上升,满足了学生渴望获得关注的心理。而易班上由于用户群体的局限性,使得同学们获得关注、评论和回复的时间效率不够,发了照片、帖子、状态久久无人问津和回复,无法很好的满足学生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会影响学生们的使用热情。因此,在易班的建设和推广中,要提高用户活跃度,加强易班骨干队伍的建设,对同学们的疑问有人回答,对同学们的感受有人同感,对同学们的话题有人讨论,对于学生的敏感问题不要仅仅通过屏蔽的方法来处理,而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同学们在易班上有被关注的感觉,被关心的感觉,被尊重的感觉,充分满足学生自我呈现的需要。
(四)充实学习资源和就业信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发展的需求是指网络为青年学生拓宽发展视野、搜索发展机会提供了更多便利途径。学生使用网络,很大一部分表现形式或者最初需求是网络学习,数据显示59.48%的同学是为了学习、收集学习信息或者与个人发展相关的就业、发展信息而上网。在内在成才动机和外部环境要求的双重压力下,自主学习和发展自我成了大学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易班的论坛、学校主页、班级主页以及强大的网盘功能,都是学生学习和发展信息的良好渠道,且网盘的大空闲是其它社会商业网站所无法比拟的,而且易班网络环境和用户相对纯粹,有害信息和无聊信息相对较少,可以充分发挥易班在满足学生发展方面的需求。但现在学生更喜欢在百度、校园论坛、各大招聘网站和学习网站寻求资料,最主要的原因是“易班”发展尚未成熟,除了一些学生上传的学习资料外,就业信息、培训信息、论文信息、科技信息等有效信息量较少,信息量不够大,信息更新不够快且所有的信息不成系统、比较零碎等原因都是影响“易班”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中的不足。因此,在易班建设中,要努力实现易班和现有的校园网络资源,如学校论坛、电子资源库、就业网站等方面的兼容和对接,并积极发动学校和各团队,丰富易班在这方面的信息,使易班成为同学们获取学习信息的首选。
四、结论
以上五方面用网需求驱动了青年学生主动地根据自己的偏好和需求来选择网络,从而影响用网效果。“易班”是一个新的网络文化产品,是上海市网络教育的一个创新。虽然在各方面尚有不成熟的地方,但价值很高。我们应该努力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进一步建设和推动易班,让易班的发展遵循需求理论和网络发展规律,努力将易班打造成为同学们热衷的网络家园。
【摘 要】自媒体是伴随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出现后的热词。进入自媒体时代后,“人人皆记者”“人人皆媒体”的说法更是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热潮,作为推动自媒体发展的一大动力——微博,有着非常广泛的受众群体,微博受众参与网络社交有着种种心理。
【关键词】自媒体 微博 受众心理
一、自媒体的兴起
“自媒体”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它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也叫“个人媒体”。它的出现对舆论监督、反映社情民意都有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与其他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个体用户端信息的自由双向传播,这实际上实现了个体之间的信息共享,这种双向信息通道构建起“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新格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到2011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了1494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5%,成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博是自媒体的代表。新华网的信息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仅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就已超过5亿,同比增长74%。
微博就像是受众手中的“麦克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博用户日益增多,其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既有一些明星、媒体,也有政府、官员、企业,当然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普通大众。人们在这个平台上信息,发表评论、表达看法;出于正义感,对社会上的各种不平现象大胆吐槽;对于政府工作,群众的意见也能反馈到政府官方微博上。人们自己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表达着意见或态度,网聚着一种力量。
二、来自微博受众内心深处的“声音”
我们知道,自媒体强调的是自我对于信息传播的主动控制权,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是它的特征和优势。微博作为自媒体,也同样具有以上特征。受众是出于哪种心理来使用微博,他们内心有着什么样的“声音”,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维权意识——话语权的表达
传统媒体作为政党的喉舌,宣传的是政府决策和党的方针。从现今情况看,社会正在倡导媒体对公民的“知情权保障”,并且更多的听取民众的声音,话语权转移到民众身上。
话语权,从字面上理解,也就是公民的说话权、发言权,对罪恶事实的控诉权、对错误观点的批判权、对政治主张的阐发权、对违法违规的举报权等等,都属于话语权的范围。微博门槛低、交互性强,参与者通过微博来维护自己的话语权,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平台表明自己的态度。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题关注的先后顺序”。微博作为媒介的一种,受众通过它可以向社会发表自己的言论,提出某种见解来影响社会大众的看法,并且引发了更多人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它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新的责任机制叫做“微博问政”。如2010年3月22日,南京纪检部门宣布,微博上爆出抽“天价烟”的南京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原局长周久耕,因严重违纪被“双开”;4月初,“湖南浏阳市广电系统负责人在高档酒店公款消费单复印件”在微博上广泛转载后,相关负责人被停职……当前,微博问责、微博监督已成为反腐机制的重要一环,微博问政真正发挥了网络成本低廉,快捷、及时的优势,成为了反腐倡廉的新手段。
2、“名人”效应——寻求自我参与和自我满足感
对于“名人”效应这一说法的理解,笔者有两种看法。其一,自媒体具有平民化的特征,这就意味着无论什么样的身份都可以参与到微博的群体中来。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众多的“粉丝”关注后成为“名人”。其二,对于“名人”效应,除了使用者自己成为“名人”外,还有一种心理,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众多“粉丝”们,想要通过这一平台拉近与自己崇拜“偶像”的距离。因为自媒体本身具有普泛化的特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关注自己心中的“名人”,就好像自己身边的朋友,无时无刻都能感觉到对方的存在。这两种看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都实现了微博受众的自我满足感。
在龙虎网一篇《2012年度微博红人榜》中,排名第一位的是一位被认为受到欢迎的称作“延参法师”的微博控。据悉,他的走红不仅是因为其佛力深刻,还因为其喜欢卖萌的性格。例如:“艾玛,你轻点”、“我不是唐僧,自从大唐取完经,你不是已经回花果山了吗,你想你师父,可以去大唐啊……”等等微博用语。让众多网友大喊“太萌了,大师好调皮”,被网友称为“最萌法师”、“用绳命在卖萌的大师”,以1300余万微博提及量成微博红人。我们不难发现,“延参法师”的走红得益于对网络的充分利用,而众多的“粉丝”对他的追捧更是对微博使用的结果。
3、“揭示真相”的欲望强烈
“媒体公信力”是指在公众与媒介的相互作用中,公众对于媒体信任的能力。微博的使用者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认为传统媒体的公信力降低,出于对于传统媒体的不信任感和“揭示真相”的正义感来在微博上不同于传统媒体新闻的信息,这也是微博受众的一种心理。
在“7·23”温州动车事件中,微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形成社会舆论的重要平台之一,而对于传统媒体的公信力问题,很多网友提出了质疑。在网上有一篇名为《温州动车事故何时能有官方说法》的文章,针对该事故的调查报告迟迟不出这一现象,表达了一种说法:“一次次,考验的不仅仅是民众的耐心,更是民众对于公信力的信心”。这篇文章表达了民众对于知晓事故真相的强烈愿望。另外,在这一事故中,铁道部信息不及时,信息不准确等问题同样让众多网友对此愤怒不已。众多的微博网友信息,发表个人看法,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使其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焦点。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社会上一些虚假新闻的出现,大大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很多人不再从传统媒体中寻找“答案”,而是从公众和自己的视野看待问题。部分微博受众也是因为具有了这样的心理,才会自己找事实真相,从而在微博上“揭示真相”。
4、找寻“同道中人”——现代社会的孤独感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相应的是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虽然很多人不再为衣食而忧,但是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和孤独感却与日俱增。随着网络的出现,人们逐渐找到一个可以排解寂寞的平台。而微博成为了一种渠道,使得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找到““同道中人”。
华商网中的一篇名为《微博就像身边最忠诚的朋友》文中提到:“现在很多朋友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上微博,我觉得微博走红是因为现代人的孤独感,微博就像你身边最忠诚的朋友。”微博是人们的朋友,同时它还是人们寻找更多朋友的工具,由于它极强的互动性,博友们在使用它的过程中得到了孤独感的释放。
在新浪微博上,有个“新浪微群”,百度百科对它的解释为“新浪乐居公司推出的服务,它能够聚合有相同爱好或者相同标签的朋友们,将所有与之相应的话题全部聚拢在微群里面,让志趣相投的朋友们以微博的形式更加方便的进行参与和交流。”称“新浪微群——总有一群人和你一样”,据2012年3月份统计,已有超过72万人加入该群。不难看出,通过微博来找寻“朋友”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5、“围观”心理以及“羊群效应”
在网络上,“围观”被称为是一种“打酱油”似的沉默。有一种说法是:“围观”也是一种力量。在凤凰网“围观”栏目的广告词里这样写道:“不做解读,不加评论,我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但我们关注,我们思考,我们相信围观也是一种力量。”通过上万的点击量、跟贴和转发,人们用一种无声的语言同样表达着一种态度。
“围观”,笔者认为是博友们现在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他们并不会对某一现象或某一人物发表直接见解,这和前面提到的第一种心理——话语权表达正好相反。有人认为,围观可以转化为媒介的监督,承担起瞭望社会的职责。
“羊群效应”认为大众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的影响,从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在微博的世界里,同样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对于微博转发、跟贴等行为是基于一种“跟风”心理,作为旁观者的大众,不具备条件以调查事件的真伪,而是在微博“意见领袖”的带领下一呼百应,这种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围观”和“羊群效应”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围观”者不管发表言论与否都是对某一事物通过微博的转发等手段隐隐表明了个人看法,其中不乏正能量,当然也会有负面影响;可在“羊群效应”的受众中,他们并不是表态的一群,而是盲目跟风,不会自己思考。
除了上述心理以外,笔者认为受众使用微博的其他心理还有如寻求安全感,追求时尚,寻求帮助,例如现在网上流行的各种寻人启事、爱心集资、微博求助等等。
对于微博的使用,笔者认为受众应该理性对待,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对媒介影响潜意识的温顺的接受,是媒介成为囚禁其使用者的无墙的监狱”。当今社会,因为有了网络的普及,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但是,只有找到正确的定位,从积极的心理角度出发,我们才能真正成为自媒体的“主人”。
【摘 要】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众传播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体育受众这一特殊群体,在自媒体语境中也呈现出新的特征。文章旨在探讨体育受众在自媒体语境中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变化。
【关键字】自媒体 体育受众 行为特征
伴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介技术和形态不断产生和应用于人们的信息传播过程中。自媒体作为媒介技术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深深地影响着传播过程的每一个要素。受众作为传播过程的重要部分,在自媒体语境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新的特征。
一、自媒体释义
有学者曾将媒体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农业时代的精英媒体;工业时代的大众媒体;信息时代的自媒体。①基于web2.0技术带来的丰富多样的媒介形式,人们已悄然走进一个新的传播时代——自媒体时代。关于自媒体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私人化、平民化、白手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产化的手段(如QQ、手机短信、博客、微博、播客、维基、P2P下载、社区、分亭服务等),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特定个体传递关于他们自己信息的新媒体,称为自媒体;②“自媒体”首先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是超越旧媒体、新媒体历史跨度后,在演进与革新中,在渐变与突变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内涵和外延;其次“自媒体”是一个媒介概念,涉及媒介的传播特性、传播模式,并在新型传播效果中,展示了颠覆性的媒体奇观和传播生态。③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笔者理解自媒体既可以看做是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又是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前者是指可以为受众自主、自由、自发地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媒介形式,这类媒介形式统称为自媒体,这类媒介与传统媒介最大的区别就是受众在媒介使用权上的极大自主性,这是从微观的媒介形式层面来理解的;后者指受众利用推特、微博等新型媒介形式进行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传播范式,这是从宏观的传播模式层面来理解的。
下面就以受众中的体育受众为例来具体探讨自媒体语境中,受众的特征变化。
二、体育受众在自媒体语境中的特征分析
(一)体育受众相关释义
1、体育受众定义
受众研究是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之一,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受众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例如书籍、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或电影、电视的观众等等”。④体育受众即体育信息的接受者或体育传播的传播对象。
2、自媒体语境中体育受众的特征
自媒体对体育受众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来考察会有不同的结果,从体育受众的本身来看,本文试图从心理和行为两个层面来分析自媒体带给体育受众的新的特征。
(1)体育受众心理特征
自媒体一方面从微观上改变着作为个体的体育受众的接收和传递体育信息的心理,另一方面,这些无数个个体的微小的改变聚合后形成规模效应,便会影响整个受众群的心理。在这里,我们引入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一个经典理论“沉默的螺旋”来具体分析。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的。在其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对这个理论做了全面的概括。这个理论假说大致包括以下三个命题: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成本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⑤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作为个体的受众,在接收到信息后,缺乏有效表达自我意见和了解他人意见的途径,很大一部分人选择保留自己的看法,为了避免陷入孤立状态,他们在没有明确群体多数人的观点时,一般倾向于“沉默”。只有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意见时,他们才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现象最终导致的是舆论的一边倒,很难形成一种理性的社会意见。
在自媒体传播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媒介形式,例如前面提到的:bbs,博客,QQ等,这些媒介的出现,一方面为受众提供了自我表达和获取外部信息的途径,另一方面,由于自媒体传播中,媒介使用者的身份是虚拟或者隐匿的,这为他们公开发表意见提供了便利。受众在接收相关信息后,通过自媒体了解他人的观点,由于身份的隐匿性,他们在心理层面不再迫于压力选择“沉默”,而是通过这些自媒体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整个舆论的形成不再是一边倒,而是形成“百家争鸣”的舆论热点。
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因伤退赛,当时整个社会对于此事几乎是呈现一边倒的质疑和不解,仅有少数表示理解的声音。受众在通过电视或者其他媒体了解到这一消息后,也许自己的态度并不是很明确,而当社会上批评指责的声音大于理解和宽容的声音时,很多立场不坚定的受众便附和“多数人”的意见,于是,舆论便以滚雪球式的方式呈现出一边倒。在这种以媒体为中心的传播模式中,受众自我的观点很难得到相应的表达,话语权的缺失,使得受众只能接受传播者的意见。
(2)体育受众行为特征
在探讨体育受众在自媒体语境中行为层面特征之前,首先对体育受众进行简单的分类,以便进行相应的考察。在这里,笔者引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
对于场域(field)这一概念,布迪厄这样说过:“我将一个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布迪厄的场域概念,不能理解为被一个定边界物包围的领地,也不等同于一般的领域,而是其中有内含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存在。在体育传播中,可以将受众分为两大类:独立于“场”的受众和存在于“场”的受众,这里的场域是指体育信息传播的某种氛围或者规范。通俗地来讲,就是现场受众和媒介受众。
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2008级传播学专业本科生周亚萍
一、问题提出:自媒体时代下的微博与大学生“微博控”
在自媒体时代,传统的接受者——大众摇身一变变成了拥有自主权利的传播者,他们通过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向其他人传递各种信息。自媒体包括博客、个人空间、微博、个人主页等等,不同于传统媒体,自媒体是由普通的大众来主导信息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传播。自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成了“传播者”。随着自媒体的崛起,“微博控”的流行,大学生网络依赖现象的研究被放置在了一个全新的媒介环境中。本文探讨的就是大学生群体中,“微博控”现象是否普遍化了?相关研究已经表明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学生满足其宣泄情感、探索求知等内在心理需要。那么大学生使用微博是为了满足自身的什么需求?其依赖度有多大?其诉求和发生机制又是什么?
二、理论概述:媒介依赖理论概述及大学生网络依赖的现状回顾
媒介依赖论(Media Dependency Theory)认为,一个人越依赖于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媒介在这个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而媒介对这个人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当我们置身于越来越繁杂的社会之中,我们不仅需要依赖媒介理解社会、认识社会,还需要依赖媒介指导我们作出选择和应对,以及帮助我们放松精神、减轻压力。当我们通过媒介来理解社会时,媒介也同时塑造了我们对于社会的价值观、期望以及我们内在于心的精神。媒介并不是平均的影响着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所受的媒介影响程度也不相同,那些需求更多的人往往是更加依赖媒介的受众,而其也将受到更大的影响。
三、调查报告: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问卷内容分析
本文采用网上问卷调查法,以调查大学生的微博使用来剖析在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媒介依赖状况,主要从大学生对微博的接触目的和内容、接触时间和频率、接触方式等展开调查,从他们的微博使用状况来分析大学生在自媒体下的媒介依赖感。
此次调查人数中男生46人占总人数的52.87%,女生41占总人数的47.13%。其中使用微博的人数为59,占人数的67.82%。而且虽然32.56%的大学生没有使用微博,但是他们中至少有81%的人在使用其他的自媒体,如人人网、博客等。也就是说,86人中至少有93.10%的大学生在使用各种形式的自媒体。自媒体在大学生的生活里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在使用微博的大学生中,对他们使用微博的原因做了图解,如图1:
图 1
A. 能够使用图片、视频,使用方便,内容简单,形式新颖 B. 信息量大,更新快,能够及时知道新闻 C. 能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情感D. 互相关注,能即时知道双方的消息,方便与人沟通交流 E. 娱乐消遣,还能了解明星名人的动态F. 能结交新朋友,拓展人脉 G. 周围的人都在使用,“随波逐流” H 其他
从中看出,50.57%的选择的微博的原因是微博“信息量大,更新快,能够及时知道新闻”;而居第二的则是“娱乐消遣,了解明星动态”占43.68%;随后是占36.78%的“方便与人沟通”,34.48%的“自由发表观点,表达情感”3。
微博给予用户极大的自主权,受众可以自由选择关注什么事件什么人物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其所需要的信息和要求。微博简练的形式和极强的交互性使得人们能够一目了然彼此的最新的生活状态, 51.72%的大学生均选择了“朋友微博”表现出他们维系关系的诉求。而“喜爱的事物的微博,如品牌、动漫等”和“名人微博”则同时分占47.13%。“热门话题和人气推荐微博”和“媒体微博,如新闻报纸”则分别占36.78%和35.63%。相比于新闻媒体,被调查者更倾向于“娱乐消遣”。就参与度而言,只有18.39%的人选择“参与话题讨论”。从中看出,大学生在微博中的主动参与度不高,他们更多的显示出是信息的接受者。
被调查者“每次更新微博的内容”所占比例最高为“心情”,占48.28%。同时,大学生更新的内容多为“心情”这种内心生活状态。虽然他们在选择使用微博的原因中都注重于“获取信息”,但是这种信息更多的是娱乐和个人生活动态的讯息,对于“新闻媒体”的关注度均低于“名人微博”和“喜爱事物的微博”。虽然原创性的“心情”占了内容更新较大的比例,但是同时47.13%的“转发”和仅为19.54%的“身边新闻”显示出大学生使用微博除了个人生活的原创性外缺乏内容的创新性和新闻性,缺少对事物的自主思考。
使用微博的59位大学生中“一星期上微博的频率”,如图2
图2
“一天上微博的时长”
图3
“使用微博的时间分布”
图2显示,40.23%的大学生每天都会登陆微博,占大多数比例。图3则表明36.78%的大学生登陆微博的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4小时以上的只占2.3%。根据《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 认为“如果个人平均每天用于非工作学习目的连续上网超过6小时且持续这种状态超过3个月则可构成‘网络成瘾’”,暂不论这个标准受到的质疑,但是以此推算,在每天都会上微博的大学生中只有2.3%的人会持续四小时以上。数据显示对于微博大学生中的“微博控”现象还是少数。其中有31.03%的人“偶尔想起才会登陆”,17.24%的人“注册了以后没怎么上”,这两个数据显示出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偶然性成分较高。
四、内容分析:大学生微博内容与调查报告之间的互相印证
通过问卷调查法得出大学生微博使用者的微博接触时间、微博接触频率以及接触原因等内容,除此之外,进一步通过内容分析法统计出一部分大学生具体使用新浪微博的频率及其内容的倾向性,最终获得13个人的838条微博,对上述微博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补充论证。
在对新浪微博上的13个大学生用户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时,共得到微博数量共838条,其中原创性微博共276条,转发性微博562条。其中平均6~7天即“几乎每天都登录微博”的人数占38.4%,其人数占最大比例。在用调查问卷方法所得到的“一星期上微博的频率”中,“每天都会登陆微博”的比例数最大,两次结果相对吻合,从中可以推测出微博日趋成为大学生常用的大众媒介。
原创微博数共276条占总数的32.9%。转发的微博则占总数的67.1%。在“转发微博”中,转发而无评论的微博数则占60.3%。再加上“转发社会话题类”占5.60%的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微博中的主动参与度不高。图4的数据显示大学生注重关注多种类的讯息,但是在原创类中“自身的生活情感类讯息”几乎占了所有原创内容,而在转发类中“娱乐和情感类讯息”的比例也高达30.31%。运用内容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与调查问卷所得相对符合。
五、理论思考: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微博依赖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对微博等自媒体的媒介依赖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个是微博等自媒体自身的优势;另一个则是受众的需求在微博等自媒体上得到了良好的满足,这足以影响受众选择媒介进行实际的媒介接触行为。
首先,从微博等自媒体自身特质上分析自媒体下受众依赖的原因。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它“改变人的‘所听、所见、所触、所尝、所嗅’,亦改变‘所知、所为’”。自媒体的产生不仅对经典的传统传播学理论发起了挑战,而且对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了众多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使得单一的接受者拥有了双重身份,扩充了传播主体信息源,同时伴随着扩大了信息的来源和渠道。
在当今互联网世界中,多种新兴的网络产业此起彼落、风起云涌,带动了整个互联网发展与改变,在不断前进和创新的道路上,互联网不再停留于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多路径、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展现得淋漓尽致。WEB1.0带动了互联网群众的热情,催生的WEB2.0加速了网络作为媒介传播的力度,打破了传统媒体平面和单途径的简单方式,传播的方式从“广而告之”的一对多转变为“人人皆记者”多对多,直接影响了整个互联网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在没有特定的主客体之分的情况下,“受”者皆为“授”者,而这样的时代也被称之为“自媒体时代”。
在自媒体时代中,信息的更替让原本的受者主动成为授众,微博、SNS、论坛等各种多元化信息交互平台均衡地推动互联网服务的发展,一点一击中,信息变成充满活力的新鲜事物,更多的人在感知自媒体时代的分享和速度。互联网群众催生了自媒体时代的现在,自媒体时代也将引领整个互联网世界充满“活的信息”的未来。这不仅是正向推动传播媒体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从传播者的角度还是新闻参与者的角度,群体的力量逐渐显现。青年群体也将在互联网激流中涌进,而这股年轻的力量将伴随互联网一同成长。
互联网自组织群体现象定义及网络中大学生群体自组织的意识和价值定位
互联网背后支撑的群体力量,让“自组织”的概念再一次走上舞台。早在1959年由Yovits M. C 和Cameron S写的《Self-Organizing Systems》中就有提出“自组织系统”的定义。之后更有多位学者提出自组织系统概念和特征,其中有经典的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系统自动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过程。”如今互联网的潜在群体力量让信息从无序的分享走向有序的聚合,互联网个体行为也从无序的形式走向有序的自组织群体。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的学说——混沌理论(Chaos theory)中,也对今天这样的群体现象做出了概念性解释。混沌理论说明了复杂而不断变化的系统 ,而这正贴合了如今的互联网群体,他们在无形中组成了虚拟世界中的组织体,他们是复杂且不断变化的。
网络群体中,散布着大量的年轻人。据EnfoDesk易观智库最新研究揭示,国内两大主流微博平台——新浪和腾讯,他们的用户多集中于20 ~29岁,均占据各自用户年龄构成的60%左右。特别是作为中坚力量的多是大学青年,在社会大环境中,信息洪流冲击着这些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大学青年们往往怀有满腔热情,对于互联网应用较为熟悉,善于利用互联网寻找到现实生活中无法诉求的渠道,获取有用信息,寻找共性同伴,自发形成自组织群体。他们大都广泛开展线上交流,部分还结合线下互动的形式。他们在现实中组织意识较为淡薄,却往往寻求在虚拟世界中的倾述,价值取向较现实世界中更为自由。
自媒体时代打破了原有的静水传播模式。互联网不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方位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各种文化的冲击,迅速扩散到虚拟世界的每个角落。这同样也影响着网络中的各种自组织群体。网络中的自组织群体团结在相似的情感环境中,有着较为类似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网络表达自我,倾述自我,这无形中加大了舆情问题产生的几率。
大学生自组织群体及舆情问题产生的成因、影响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需要面临整个互联网以及社会文化传播格局的转变。同时,网络舆情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多样,已有很多典型网络舆情案例,特别是其影响常常被不可控地扩大,给舆情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递符合幂律分布模式,当一个信息传递一次的概率是k时,传递后的再次传递通道是m的话,那其所可能第三次传递的概率就已经从原本的1变为km,而这决定于信息的被关注度和有效性,也更取决于被转发后传递通道数量。六度分隔理论4也印证了互联网传递无边界的特点,它打开交流互动的空间,不仅将更多的信息带给使用者,还提供了一种无序无责的复杂的虚拟环境。
大学生正处于形成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思维的波动和行动的冲动多见于这个年龄层次。在互联网中,青年大学生往往会放弃在现实生活中的拘谨,缺少面对面交流的互联网强化了青年大学生在线上自由表达自我的诉求。在互联网管理法规和制度还不完善的今天,互联网带给青年大学生一系列的错觉,无责感、多样性、随机性都会将任意的群体趋向于无限制的自由状态。而这恰恰忽视了舆论错误导向所产生的诸多问题。
“具有有序结构的消息即为信息”,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群体,通过从无序的消息集合,慢慢转变为传递有序的信息。“消息有序是信息,信息有序是知识,知识有序是智慧”5的说法中,不难看出到在传递信息和知识之间,尚未构成知识的无序信息最容易导致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郭美美事件、温州重大集资案、环境PM2.5检测、故宫文物被盗、世界末日说等一系列新闻事件都在互联网平台上引起网民的广泛热议。一方面促进了舆论监督力度,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夸大不实的虚假谣传。青年学生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对事物的好恶分析多以个人不成熟的观点以偏概全。如何提高青年学生的鉴别能力,加强对谣言的抵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问题都是现今高校亟待思考和完善的。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自组织行为及舆情问题管理的办法和建议
对于大学生网络群体自组织行为及舆情问题如何有效管理,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青年大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紧跟时代脚步,研究尝试符合大学生学习特点、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紧密结合实际需求,开设以社会热点为主题的课程,营造良好的自我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氛围。
2、加大互联网舆论管理力度,完善自组织管理办法。 互联网的纷繁复杂,不仅在于网络媒体错乱无序的形态,更在于对网络舆论管理的缺位。如何让无序的互联网舆论走向有序、规范,法治化将是可以维护互联网和谐环境的基本路径。例如采取网络实名制,这将进一步引导舆论参与者的言论规范化,约束谣言的散播;创设规范互联网舆论的法规办法,促进互联网络健康发展,用文字性法规健全网络言论及自组织行为。将混乱无序自由的组织建构从线上虚拟状态转向有序民主和谐的形态,这不仅有利于互联网的良好发展,更有利于网络民众的非组织行为得到保护。
3、发挥党团组织指导作用,促成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在虚拟媒介中传递往往借助了自组织的群体活动的介入和推崇。在青年学生中,网络生活已经深入人心,贴近他们的生活,结合新时代的媒介特点,进行健康、良好的网络文化的传播,将大大丰富和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通过新媒体,建立良好的党团组织网络载体,传播党团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将培养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同时也创新了党团组织服务方式,贴近群体,走进生活,教育和提升了网络群众的精神文化。
浅谈媒体运营管理:基于互联网条件下媒体运营管理的信息化 【摘要】现今社会互联网已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应...
自媒体营销论文:自媒体时代车企如何营销 曾经网友们热血沸腾地发出“自媒体宣言”:当你的微博粉丝超过10...
数字媒体技术论文:浅析数字媒体技术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 音乐元素在数字媒体艺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
新媒体技术论文:创新创业教育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论文 一、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对多...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浅析数字媒体技术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 音乐元素在数字媒体艺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数字媒体艺术论文: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论文 一、国内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方法 国内数字媒体制作手法仍然处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