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26 03:38: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建筑设计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国内教堂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按世纪惯例,“基督教”为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之各教派的统称。基督教(Christianity)包括天主教(theWesternChurch,亦称“公教”、“罗马公教”、“旧教”)、东正教(theOrthodoxEasternChruch,亦称“正教”)、新教(Protestantism,亦称“耶稣教”、“更正教”)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在中国常以“基督教”单指新教。本文中“基督教”所指遵世界惯例,为统称。

唐朝以来,基督教曾四次入华,基督教教堂建筑也在中国建筑历史中占一定地位。

唐初“景教”从波斯传到中国,为基督教第一次入华,其传教最初利用了佛法的外衣,此时的景教教堂也采取了佛寺建筑的名称和样式。元朝的“也里可温教”为基督教第二次放华,使中国出现了最早的东正教堂和天主教堂,但它们基本上采取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型制。

明末清初基督教第三次入华,导致了西洋建筑在澳门的大规模出现了“大三巴”教堂(1638年)的建成。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人利玛窦(字西泰,atthieuRicci,1552-1610)入京,万历皇帝准其留居北京。1605年,利玛窦在宣武门住处建“礼拜堂”。虽然澳门“大三巴”教堂表现了12-15世纪法国哥特教堂的特征,但宣武门“礼拜堂”则由于地处北京仍采取了中国传统样式,且沿用一百多年,直至1712年重修后才易为“洋风”(西洋样式)。

自利玛窦1605年建宣武门“礼拜堂”到1904年南堂第五次重建,其间基督教教堂建筑在北京300年的演变,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17世纪:初始期——基本为中国传统样式

1517年,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之后,新教在北欧取得优势地位,天主教则在南欧进行“革新”,并借助于葡萄牙、西班牙的炮舰向东方扩展宗教势力。因此,由天主教东进开始了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

为适应天主教势力的扩张,1540年罗马教皇批准成立了名为“耶稣会”的传教团体。该会创办人之一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coJavier,1506-1552)于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到达广东上川岛,成为耶稣会来华的先驱;然而为耶稣会在中国传教奠定基业的,却是意大利人利玛窦。

利玛窦开创了耶稣会传教士尊重中国社会制度和礼教文化的先例,改穿儒服,研习儒籍,并专门在官府上层及士大夫身上下功夫,“用西方的奇物珍品铺成了从肇庆到北京的漫远道路”,而使天王教得以进入明王朝的宫廷。利玛窦等人考虑到了中国礼教文化的特点,为了吸引中国的士大夫“礼儒易佛”,相信天主教教义,采取了“传道必先获华人之尊敬,以为最善之法,莫若渐以学术收揽人心”的手段,与传教互为表里,构成了明末清初天主教东传的特点。这也决定了这一时期天主教堂多使用中国的民宅、寺庙,或者按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建造,稍有西洋装饰,简单的仅立十字架为象征。

1605年(万历三十三年),利玛窦病逝北京后,曾由皇帝赐地建墓,在“阜城门外二里马尾沟腾公栅栏外”。腾公司栅栏俗称“太监坟”,自17世纪末,又被人称为“荷兰墓地”,以与正福寺附近的救世堂法国耶稣会士公墓——“法国墓地”相区分。

利玛窦在意大利耶稣会士,其继任人龙华民(字精华,NicolasLongbardi,1559-1654)指导下设计,是中国第一座基督教式坟茔,开始表现出“洋风”的特征:“其坎封也异中国。封下方而上园,方若台圯园若断木。后虚堂六角,所供纵横十字文。”

清顺治七年(1650年),德籍耶稣会神父汤若望(字道未,JeanAdamSchallvonBell,1591-1666)在宣武门利玛窦所建礼拜堂基址上修建南堂。两年后大堂建成,仍“按中国式样而造”。但“堂牖器饰,如其国制。”“内建亭池台榭,式仿西洋,极其工巧。”“堂前有大理古牌楼一座,……署有上赐‘钦宗天道’四金字。”

顺治十二所(1655年)皇帝赐地两位神甫利类思(LudovicusBuglio,1606-1682)、安文思(GabrieldeMagalhaens,1609-1677),在王府井八面槽利用民宅设东堂。

东正教在北京设堂是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雅克萨城自卫反击战中俘虏了沙俄入侵者,因押来北京的59人中有一名司祭,康熙皇帝将他们驻地东直门内胡家园胡同的一座关帝庙拨作临时祈祷所,这即为北京人所称的“罗刹庙”或俄罗斯“北馆”。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后,沙俄教区将其命名为“圣尼古拉”教堂(又称“圣索菲亚”教堂,后改为“圣母安息”教堂),是为北京第一座东正教堂。

二、18世纪:发展期——中国传统样式转“洋风”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法国耶稣会士张诚、洪若、刘应奏请在皇城西安门内所建小堂基础上另赏隙地建盖大堂。康熙四十二年(1903年)“救世堂”——北堂的前身,在中海西畔蚕池口落成。

南堂在救世堂落成之时(1703年)开始重修,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完成,历时10年。“徐日升与闵明我予以改造,成为欧洲区”。这标志着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开始从中国传统样式向折衷主义“洋风”转化。

由于天主教在西方历史进程中代表了反对宗教改革的力量,利玛窦等所代表的远不是已蔚为主流的西方近代文化,他们东传的“西学”处处以不违背天主教教义为前提,不过是经基督教义陶治过的西洋学术,因而,自龙华民之后,对中国教徒祀孔祭祖的传统都不能容忍,导致了天主教在华陷入困境。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康熙皇帝下令禁止天主教在华传教;1775年耶稣会在罗马教皇取缔令下解散。自沙勿略1552年来华,在中国传教200年的天主教耶稣会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由于这时天主教以“西学”为传教工具,并帮助封建统治者铸造战炮;而明末和清初的统治者又需要火炮和历法,也还想借各种宗教维护其统治。所以,取缔天主教时紧时松,并不坚决。北京教堂建筑在18世纪仍进入发展期,并以从中国传统样式向折衷主义“洋风”转化为特征。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京师地震,南堂、东堂均被毁。

“康熙六十年(1721年),费隐以葡王斐迪南三世之款第二次重建南堂,利博明修士(Fr.F.Maggi)为建筑师,……此堂系当时欧洲盛行之巴罗克(Barogue)式。全部地基作十字形,长八十尺,宽四十五尺。教堂内部,赖立柱行列,分教堂顶格为三部,各部作穹窿形,若三艘下覆之船身。”

利博明同时为东堂重建进行了设计。

雍正元年(1723年)意大利人德理格(TeodoricusPedrini,1670-1746)神父于京都西直门内大街南建西堂。

雍正八年(1730年)京师地震,南、北二天主堂亦被损伤。南堂第三次重建,“堂之为屋圆而穹,如城门洞,而明爽异常。”乾隆四十年(1775年),南堂堂内火发,建筑尽毁,又进行第四次重建。重建后的新南堂“堂制狭以深实,正面向外,而宛若侧面;其顶如中国卷棚式,而覆以瓦;正面止启一门,窗则设于东西两壁之巅。……左右两砖楼夹堂而立,左贮天琴,……右圣母堂。”“其式准西洋为之。……其堂高数仞,凡三层,层层开窗,嵌以明瓦,渐高渐敛如覆舟形,圆而椭。”可知时南堂网络仍为巴洛克式。

至1785年,北京有四天主堂。“一即北堂,在皇城内,与西安门相近,……二即南堂,在宣武门内,即利玛窦所居之处。后耶稣会士不属法国者,皆居其内。两经火灾,旋即重修如故;三即东堂,乃葡国之耶稣会士所居。此堂虽系西式,而甚卑矮,与北堂无异长仅七丈;四即西堂,乃遣使会士德理格所置,后献与传信德部,以居此部所差之司铎。”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俄国政府正式委派组成历史上第一个东正教“北京传教士团”,驻在东江米巷(东交民巷)中由会同馆之“高丽馆”改设的俄罗斯“南馆”。1727年(雍正五年)开始,这里成为专用的俄罗斯馆,“中国办理俄事大臣等帮助于俄馆盖庙。”1732年,北京传教士团在“南馆”建立了新的永久性教堂——“圣玛利亚”教堂(或称“奉献节”教堂)。

三、19世纪:延续期——“洋风”

随着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新教徒的传教活动大部分来自英国和美国,部分原因是由于新教徒高度集中在这两个国家。同样地,也由于工业革命给讲英语的世界带来了空前的财富和人们旺盛的活力。”1807年(清嘉庆十二年),英国伦敦会派遣传教士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1834)来华。1830年(清道光十年),传教士裨治文(ElijahColeman

Bridoman,1801-1861)受美国公理会委任抵广州。此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相继进入中国南方口岸城市,卷入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旋涡,并开始扮演各自不同的社会角色。

基督教传教士第四次大规模进入中国,是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分不开的。“1858年和1860年的中法条约使所有基督教徒在华传教的地拉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条约为1860年以后传教运动的空前大发展提供了合法前提”。这造成了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在19世纪继续得以发展,进入延续期。此期间的基督教教堂建筑,以折衷主义“洋风”为特征。

1860年之前,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屡遭厄运:

嘉庆十二年(1807年)教会遭到清洗。先是东堂被焚,“大堂虽未焚坍,亦令拆毁,饬修士等尽移南堂居住。”嘉庆十六年(1811年)西堂被毁。道光七年,(1827年)借没北堂,“其大堂则令拆毁。”

1860年10月25日,中法《北京条约》签订,中法《天津条约》互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廷归还救世堂。1864年,“孟主教复欲于旧北堂地基起建主教座位之大堂。有法人布里耶者,晓于工料,画堵为式。”1865年5月1日奠基,1866年1月1日落成。“此堂虽未建于原址,而堂之名称仍……为‘救世堂’。堂之格局乃照圣教第十三世之时样建成。”

法国遣使会教士谭微道(JeanPicrreArmandDavid,又译“达维德”,1826-1900)是著名博物学家,当时“于北堂创设博物馆一所。”人称“百鸟堂。”

1867年西堂重建。

1880提开始重建东堂,1884年建成,为罗马式。“大堂计长二十二丈二尺,宽六丈余。高亦如之。堂内明柱计十六楹,每楹俱高五丈有余,径一尺六寸,皆系黑龙江运来之赤松,精坚胜任。堂内望板,皆作穹窿之形,彩绘尽致。堂中之正祭台,俱用意大利亚国拿波里府之五色珉古镌成。台前之短柱,皆以珐琅烧成,璀灿可观。……堂前钟楼三座。正中一座,至地高九丈有余。其正面圆牖框,与它牖各框,及其层檐,与檐下之方柱,皆大理石雕成。堂之全身,皆以上用之城砖砌成。每砖重可五、六十斤。堂前阶除,长阔相等,俱十丈有余。又起洋式大门一座,达于通衢。

1886年慈禧太后大规模修建西苑,将救世堂划入苑中,因此与法公使签订了《迁堂条款》,商定把救世堂迁到西什库。教堂迁到西什库后,人称“西什库教堂”,即为北堂。

北堂于1888年12月建成,“北堂轮焕崇闳,可为中国第一。堂内之格局,乃照圣教会第十三世时起建大堂之式样而成。堂中明柱三十六楹,柱下础石皆汉白玉所成;柱顶俱镂菘菜叶形,玲珑可观。每柱计高四丈九尺,……柱皆四棱,面宽一尺八寸,皆美国运来之桧。柱之四面俱贴关圆细柱,约宽四、五寸,与大柱共撑穹窿。大柱桧以天蓝之色,细柱则涂以金屑。堂之正身,有双尖洞牖十二,高约三丈,蔽以五色烧花玻璃作坊所制。其正祭台三面单尖洞牖亦有十二,约高一丈五尺。蔽牖玻璃皆烧五色圣像,……大堂后面,建有耶稣苦难小堂,计长五丈有余,与大堂相通,间以玲珑隔扇。”

教堂入口处前部,建造了中国传统样式的月台,设汉白玉石栏杆,并有两座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的碑亭分立左右,亭内立教堂迁建谕皆碑和满汉文天主堂碑。中国传统样式的碑亭同大堂正面镌刻的耶稣善牧圣象形成强烈对比。

北堂是北京天主教堂中最大的,除教堂外,尚包括主教府、修道院、医院、若瑟院、光华女中、育婴堂以及神甫宿舍等。“这些建筑除教堂外都基本一致,用大开条青砖、板瓦屋顶,带平顶廊子,无须挂檐板。室内用地板,抹灰天花……是初期外国人在中国建造的‘洋房’的近代式样。”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期——“洋风”转复古主义

后期基督教堂(主要是新教教堂)有的仍利用中国旧有房屋忙改设,新建的则多模仿中国传统样式,但是,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在经历了18世纪从中国传统样式转“洋风”的发展期、19世纪的“洋风”的折衷主义影响,表现出中国传统样式的复古主义,并引导了30年代中国复古主义建筑的出现。

义和团运动中,南堂、东堂、西堂被焚,北堂受损。

1900年后北堂修整,钟楼加高。

1902-1904年南堂第四次重建。

1904年东堂第三次重建。

1012年西堂第二次重建。

1901年,法国神父高司铎在东交民巷建圣米厄尔堂(St.Mechel),后由法国人斩利国扩建。同北京四大教堂相比,该堂规模为小。堂院北部是一座灰砖砌筑的“洋风”二层楼房,面阔七间,供神职人员居住。西部为哥特式圣堂,坐北朝南,南北进深十四间,东西面阔三间。圣堂东侧有十间砖砌平房,为北京传统住宅样式,但门窗均代拱券处理。

东正教“圣尼古拉”教堂于1900年被毁,其后重建,命名为“致使堂”,由教堂、种楼、中外书房、神父住宅及寡妇院组成。致使堂为典型的十字形东正教堂,堂顶上有五个带十字架的拱形堡。

东正教“圣母堂”建于1918年前后,在安定门外六铺炕,坐西朝东,堂体最宽处约16m,进深约27m。堂内分“圣所”和“致圣所”两部分。圣所中间设宝座,为一米多高的方台,上置圣体、宝匣;东北角有一祭台。圣所两旁设木制圣隔门,供祈祷时出入。圣母堂设有地下室,是停放灵枢的场所。堂西为俄国墓地。

马尾沟荷兰墓地、正福寺法国墓地、六铺炕俄国墓地——是为北京三大外国墓地。

1900年后,荷兰墓地墓碑、墓穴及一切建筑物遭毁,仅索智能、利玛窦、龙华民、汤若望、南怀仁及徐日升等六人之墓尚未全毁。经修复后,“利玛窦墓已不在其位置上,而是西移至汤若望的茔地上来了。”同时,在墓地内兴建了“致使圣教堂”。

在这一时期,北京的基督教教堂建筑以亚斯立堂(AsbruyChruch)规模为大。1909年美国美以美会教士刘海澜(HiramHarrisonLowry,1843-1924)在崇文门内建亚斯立堂。该堂分正、逼两堂,中间以活动木墙相隔,可以推开活动木墙形成一体。正堂堂顶做成高起的八角形,辅以高侧窗采光。

在这一时期,南沟沿救主堂和八面槽救世军中央堂为中国传统模样式的复古主义之典型。

南沟沿救主堂(建于1907年,又称安立甘Anglican教堂、中华圣公会教堂)是当时中华圣公会华北教区的总堂,由主教史嘉乐(CharlesPerryScott,1847-1927)请人画蓝图、找工匠建筑的。它“是北京最早的中国‘宫殿式’教堂。教堂平面为十字形,中央部分作成交叉的两个硬山建筑,两侧廊做成单坡硬山,比中央部分低。中央部分上部做成侧窗。侧廊中部又各开一个侧门,高度和中央通廊齐,这样屋顶就成了‘??’字形。在屋顶的两具交叉点上,各设一个八角形亭子,作为钟楼和天窗。教堂入口开在硬山山墙上,作成中国式住宅大门式样,外墙全用青砖,筒瓦顶。建筑内部用木柱,柱上用桁架支持屋顶。平面十字交叉处为祭坛。作为方形木台子,四周用中国高式栏杆,围绕起来,祭台背后是中式带冰纹格子隔扇,主教坛和讲坛都是仿中国红木家具的式样,雕刻中国番草花纹。祭坛顶上的天窗做成八角井,用英国高直式样构件,井上是中国式的重檐八角亭子。”

八面槽救世军中央堂(1922年建成,外国工程师设计、成威廉监造)则基本上搬用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平面为“一”字形,外观多处采用中国传统式处理:上部右端为三层中国塔式钟楼,左端为歇山屋顶;入口则为中国式六廊。

1922年建成的南河沿北京协和礼拜堂(PekingUnionChruch)以1928年计划扩建时,由美国纽约梅里尔一亨布尔一泰勒建筑师事务所(Merrill,Humble&TaylorArchitcts)设计,为两栋主要建筑物,中间有联廊,教堂为二层,并设钟楼。但最后只建成其中单层一栋,并大为简化,类似北京的民宅。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基督教本世纪20年代在北京的境遇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环境绿色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提出绿色建筑的新概念,论述了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设计观和技术观。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就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21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1何谓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2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节能与环境

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能源对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的建筑意味着生命,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为制造大气污染的元凶。据统计,全球能量的50%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绿色建筑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转化,依靠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日本有关学者研究得出: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比例为34%,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而生态环境保护是绿色建筑的追求。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首先必须注重研制、优化保温材料与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采用高效热发射材料,可将大部分红外射线反射回去,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目前,美国已开展大规模生产热反射膜,主要用于建筑节能。此外,还可运用高效节能玻璃,硅气凝胶———新型节能墙材,以提高节能效率;其次,研制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力、水力)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回收装置。太阳能是一种最丰富,便捷,无污染的绿色能源,近年来在我国的天津、北京、甘肃、河北等省市建立了17座被动式太阳能恒温式住宅,以建筑物本身为太阳能收集器,从而达到屋内取暖制冷的目的。

3绿色建筑的设计观———建筑与气候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可以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自然是人类的幸运,但这种违背气候环境的高能耗建筑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能源代价,同时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居者与自然环境人为地分离。为了克服现行建筑模式对人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注重地区气候与建筑的关系,并将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作为绿色建筑的一项基本方法,这是一种按人体的舒适要求和气候条件来进行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即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运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组织各种建筑因素。事实上,人类对于环境的舒适、健康需求,常常无需现行空调设备也能得到满足,如:我国陕北的窑洞在-20℃左右的气候下,其室内被大地包围着,仍保持着15℃上下的舒适室温;还有西双版纳干阑住宅在酷热的气候中,仍可在室内创造出荫凉的空间。因此,以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大自然是主要的供给者,而辅助设备系统属于其次。因而大部分的照明可以由太阳光提供,制冷由流动的空气产生,采暖可以从人体以及办公设备中获得通过其他自然方式补充:太阳加热,以风压和太阳浮力产生自然通风,以水的蒸发产生制冷。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是一种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使用的方法,因为,在绿色建筑中气候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是当作资源来考虑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是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的本质。如果将其原理与未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其他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就会构成丰富多彩的绿色建筑前景。

4绿色建筑的技术观———技术与形式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首先,环保节能型材料是绿色建筑所必须的,必须对现有建材和技术进行环保、节能评估,提出技术改良、更新措施,使之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将得到广泛的运用:如建筑结构有可能引入有机体的原理,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无论使用何种技术,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生产(recycle)等几个方面。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绿色建筑是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和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充实其意义。可以预言,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目前,绿色建筑意识已在许多国家引起重视。荷兰住房计划强调使用无污染建材;瑞典一家最大的住宅银行于1995年初宣布,只向绿色建筑贷款。

美国的“生物圈二号”示范区研究;瑞典的“生态循环城”计划;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亚得里奥洛。特理姆鲍里主持,欧洲各国专家共同参与设计,采用多种高新技术,号称“全球第一家生态村”的圣。乔密尔村已在西班牙伊维沙岛实施。位于美国俄亥俄州东北的OBERLIN学院最近推出一项耗资500万美元的环保建筑设计,它所需能源之一半是由曲线形屋顶上板状太阳能光敏发电设备供应,板的倾角可自动追踪太阳行迹;另一部分屋顶则为绿化所覆盖,具有迅速吸纳太阳能、缓和雨水排放流速的特点,是理想的自然隔声、绝热层。同时具有供应物和消耗物持衡、食物和废弃物等量、生活和设施体系的生成品均安全分解、拆卸处置、回收再使用的特征。今天,绿色建筑体系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建筑设计中的许多方面,建筑师将在现代社会中创造一种“回归自然”的建筑形式,遵循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设计出与自然、人、社会融为一体的人类生活空间。但是,按照欧洲国家的经验,在经济方面,绿色建筑需要更多前期费用,而利益回收速度又相对缓慢的一类项目。更主要的是,用于绿色建筑体系方面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一定能够装进开发商的口袋,而多由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即使这样,一般也须若干年以后才会见到节约资源的价值开始大于用于生态方面投资的价值。这些都有可能使决策者与开发商望而却步,或者觉得力不从心。似乎这已成为一种规律,即如果一种新的思想或技术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如投资回报比)并不明显高于传统思想或技术的效益,那么即使它会有更好的长期效益(如低廉的建筑管理与维修费用,长寿命、节约资源等)也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在建筑、城市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任何变革都有可能出现这类问题,特别在我国社会逐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它已成为社会的一道门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当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如:使采用节能设备与材料、无公害材料及各种节约资源的措施成为设计中的必须。并通过政府在立法、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加强绿色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特别在开始阶段,如果没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用以补偿开发商由于额外投入所带来的损失,绿色建筑的推广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尽快确定一个宏伟的目标以及架构起一套可行的制度框架,从而使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4绿色建筑的技术观———技术与形式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首先,环保节能型材料是绿色建筑所必须的,必须对现有建材和技术进行环保、节能评估,提出技术改良、更新措施,使之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将得到广泛的运用:如建筑结构有可能引入有机体的原理,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无论使用何种技术,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生产(recycle)等几个方面。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绿色建筑是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和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充实其意义。可以预言,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目前,绿色建筑意识已在许多国家引起重视。荷兰住房计划强调使用无污染建材;瑞典一家最大的住宅银行于1995年初宣布,只向绿色建筑贷款。

美国的“生物圈二号”示范区研究;瑞典的“生态循环城”计划;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亚得里奥洛。特理姆鲍里主持,欧洲各国专家共同参与设计,采用多种高新技术,号称“全球第一家生态村”的圣。乔密尔村已在西班牙伊维沙岛实施。位于美国俄亥俄州东北的OBERLIN学院最近推出一项耗资500万美元的环保建筑设计,它所需能源之一半是由曲线形屋顶上板状太阳能光敏发电设备供应,板的倾角可自动追踪太阳行迹;另一部分屋顶则为绿化所覆盖,具有迅速吸纳太阳能、缓和雨水排放流速的特点,是理想的自然隔声、绝热层。同时具有供应物和消耗物持衡、食物和废弃物等量、生活和设施体系的生成品均安全分解、拆卸处置、回收再使用的特征。今天,绿色建筑体系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建筑设计中的许多方面,建筑师将在现代社会中创造一种“回归自然”的建筑形式,遵循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设计出与自然、人、社会融为一体的人类生活空间。但是,按照欧洲国家的经验,在经济方面,绿色建筑需要更多前期费用,而利益回收速度又相对缓慢的一类项目。更主要的是,用于绿色建筑体系方面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一定能够装进开发商的口袋,而多由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即使这样,一般也须若干年以后才会见到节约资源的价值开始大于用于生态方面投资的价值。这些都有可能使决策者与开发商望而却步,或者觉得力不从心。似乎这已成为一种规律,即如果一种新的思想或技术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如投资回报比)并不明显高于传统思想或技术的效益,那么即使它会有更好的长期效益(如低廉的建筑管理与维修费用,长寿命、节约资源等)也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在建筑、城市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任何变革都有可能出现这类问题,特别在我国社会逐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它已成为社会的一道门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当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如:使采用节能设备与材料、无公害材料及各种节约资源的措施成为设计中的必须。并通过政府在立法、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加强绿色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特别在开始阶段,如果没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用以补偿开发商由于额外投入所带来的损失,绿色建筑的推广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尽快确定一个宏伟的目标以及架构起一套可行的制度框架,从而使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变化多端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1.生成设计法简介

生成设计是一种科学的艺术创作过程,这个过程能够通过一种类似生物基因编码的转换最终形成一种人工的世界。这是一种设计活动,目的不仅仅是要获得一个结果,更要形成一种可以操作的编码,在演化过程中可以产生无可穷尽的变形体。这是一种鼓舞人心的经验,借助这种经验,我们能够重读20世纪60年代以前那些采用元设计方法(meta-designapproach)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那些作品在生成设计法中可以视为一种具体的三维模型,属于这种设计法的一个种类。

与生成设计法相平行的设计方法叫做参数设计法。人们使用参数工具来产生和控制数量不多的变形体。尽管参数设计法具有易于控制的优点,但是,在表现复杂性和发展潜力方面,参数设计法不同于生成设计法。参数设计法在运用过程中较多地局限于设计模型的物件尺寸或者几何变化。作为一个完整的形体,当每一个物件被附加上特定的维度约束以后,这种形体的变化才能够被实现和认识。而运用生成设计法进行工作时,虽然每一个三维的物件也要采用参数设计法来进行,但是,参数的建立仅仅是系统结构中的元素之一,该系统结构可以产生无可穷尽的形象表现场景,这些物件都具有理想基因编码的特征。所以说,生成设计法不是一个最终结果,也不是一个堆积物件或者形式的数据库,而是一个设计行为模式的开放矩阵,这个开放矩阵会把存在于世的东西转换成未来可能看得到的样子。

生成设计法的特征和结构在于它能把基因编码变成一个开放的形象体系,设计过程就好像是在操控一股可以听凭摆弄的意识流(fluxusoperandi),随时能够把任何一个特征突出的形象作为最终定夺的结果。虽然这个形象会与众不同,甚至不可名状,但是却可以被人们轻易地认知。最终形象都是互不相同的,都表现出独一无二的个性;但是,最终形象又是互有联系的。若把这组最终形象的特征放大去观察,就会发现它们差不多来自同源的基因编码。换句话说,生成设计法的设计作品就像有一个人工的DNA,从每一件设计作品中都会被认知,因为它们带有基因的印记,那就是设计者的思想。

生成设计法不仅能够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来操作和发展,不仅是一种可以利用的工具,它更是一种具有强烈人文特征的设计方法。事实上,生成设计法的每个步骤均始于设计者的一种思维或假设,这种思维或假设被视为一个科学过程,设计之初就带有一种主观的或者想象的未来世界的形象。因此,这种设计方法决不能认为是一种人手可得的设计工具,而是应该被理解为一种设计的操作方法(modusoperandi)。对于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来讲,生成设计法是可以发展的,可以发展成为一种异常灵敏的、有助于进行更为深刻的创造性设计的工作方法,这是因为这种设计方法发现了我们这个技术时代的工具—计算机—并与之有着良好的操作协同性。

事实上,当我们进行创造性工作时,我们会意识到我们的思想并不容易被转译成一个用物件或者图样来表现的结果。每一个输出命令仅仅可能是设计者某种思想的表现,或者是某种思路的发展。我们设想并且试图来塑造出一个能够产生不同结果的完整思路,但是,最终我们获得却是综合的多样共时性(syntheticsimultaneityofpluralities)的东西,也可以说成是示意的差异共时性(schematicsimultaneityofdifferences)的东西。利用复杂性来创造美丽和谐的世界是可能的,生成设计法的运用是多种创造性思维的表现,能够以一种毋庸置疑的魅力表达设计者的思想。

20世纪的80年代,我就尝试着如何把设计思想作为一种视觉表达的动力来生成可能出现的结果,如何使得这种如泉喷涌的思想能够把握和操作。设计的意识流(fluxus)在表现为物件和图样之前,它不但能够表达我的建筑理念,还要能够表达建筑理念得以实现的基本逻辑。这种新的设计方法的特征在于如何展望未来,如何掌握实验,操作重复不断的演化的设计过程,建构一个复杂的视觉世界。

由于计算机技术带来的好处,可以把一个人的创造思维转换成一种逻辑编码。生成设计法需要大量地借助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善于处理数据量大、周期长、重复性的工作,生成设计法正好利用计算机的这一特点。

2.基本概念和文化背景

利用人工基因编码来制作符合我的建筑理念的场景,这是一个令人激动不已和充满创造意义的工作。在进行这项实验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这种方法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时代精神的探索。当我利用计算机作为探索时代精神的工具时,我碰到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例如几何学、透视学和失真学的逻辑,建筑学的形状与数字的编码,这些都能够表现基本的文化特征。通过探索这些特征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和谐性,是寻找生成设计法进行建筑方案设计的路子。

和谐编码不论在文艺复兴时期还是在今天都是一种表现强烈的特征编码。当我们置身于美丽、和谐与统一的自然环境中来用镜子来反映自己的话,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征象就会表现出来,这种独特的征象就是特征编码。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精心制作的人工形体在自然环境中看起来很可爱,那么,这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就被称为“生成艺术”。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家曾提出过不少建筑法则,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阿尔伯蒂和帕拉蒂奥,那些建筑法则是不尽相同的或者是各具特点的,因为它们表现了建筑师本人的思想、印象和想像力。我也在做建筑方面的效仿,提出自然的复杂性和物件的简明性,并且试图在作品中表现出我的这种建筑理念的独特和完整。

为了实现这种复杂性和简明性,就必须建立一个可以操作的逻辑系统,这个逻辑系统要有完整的结构,要能够像镜子一样反映出设计者的想法和理念,哪怕是很细微的想法和理念。首先,复杂性的表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果我们要描绘出一座城市,我们总是可以采用一种简化的表现方法,或者在最大的程度上,采用一种能够强烈地表现某个特殊的或者某种限定意义的关键方法。皮拉奈西[1]笔下“卡切利”系列雕版画的城市形象,也许就是笔法简练的城市和建筑复杂性的最好的视像表现。可是,皮拉奈西为了表现复杂性也采取了叠加画面的手法,在一层已经蚀刻好的版面上再叠加上另一层画面,画面上物体的透视关系也往往是不尽相同的,制造出一种含糊不清或者叠加出来的新的理解。这种画面的特点是把不同时间和情感的关系相互混合起来,可是它们之间并不矛盾。

复杂性的实现总是要在不断地合成和叠加后才会有结果,这个结果是借助一个变化多端的生成过程得来的,这个过程通常是非线性的。事实上整个过程并非这样简单,复杂性还取决于设计者产生想法或假设的能力,这种想法或假设要对应于在一个短暂的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预见的物件。假如设计者的想法或假设是对未来的一种视觉成像,那么,在系统生成的运行中一旦碰到阻碍,就必须克服这些阻碍,巧妙地解开复杂性缠绕的结扣。同时,克服那些不利于提高设计者对于想法或假设的视觉识别能力的阻碍,那就是每一个物件所具有的复杂特征。

2.1生成图码库的结构

生成图码库(Argenia)[2]的结构基本由两种不同的要素组成,一个是基因转换编码,另一个是动态演化的范例组织,这两种要素是运用生成设计法进行创作的最为基本的内容。

2.1.1转换编码

生成设计法的编码系统就像自然生物结构中的DNA,那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控制着生物演化过程中千变万化的复杂性。换句话说,我们也可以把基因转换编码看成是一组能够描绘和确定某种特殊设计行为的理念。我在第一年研究结构图码库的时候,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们有了更为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生成设计法的规则反映了我对于自然美的认识,这些规则表现了我对于某些特殊的自然结构的主观迷恋,然后又将这些特殊的自然结构转译成了一种操作系统的设计规则。

然而,这些设计规则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产生于哪种哲学方法。总的来说,这些设计规则表现了我对于和谐之美的理解,这个理解一方面来源于我个人的社会和文化阅历,另一方面来源于我读到的那些描绘自然和人工世界中各种结构形态的作品,那些结构形态竟然能够产生出一种新的“现实”场景。其实,这种做法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和挑战非常接近,那就是:把对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理解作为一种可以操作的基因编码来表现一种人工的世界。在“理想的城市”这篇文章中论述了这些设计规则表现出的一种诗意的结构形态[3]。

一套具有演化逻辑的转换编码既源自于传统文化,又反映出我的个人特征。甚至,它在艺术的与科学的方法之间还存有不可分割的协同关系呢!事实上,我们利用这个复杂系统的演化逻辑进行设计实验时,就能够寻找那些可能实现的和谐编码的片断,追求我们对美的理解。这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以及它的那些出乎意料的生成结果,表现出美学研究领域中那些似乎无甚关联的东西之间隐含着意想不到的协同关系。

在寻找和谐编码的设计规则时,我曾利用过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例如几何编码、透视编码、数学编码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操作变成可视图形。更特殊的是,我还利用图像数字技术进行编码的转换,这样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生成物件在这个复杂系统中的作用。这个复杂系统能够通过子系统的变体和细部表现,沿着“优先路径”进行转换和演化,暗示了它是对设计对象在整体和特征方面进行范例控制的一种逻辑。我也曾利用多维细胞体自动生成系统(MCA,multidimensionalcellularautomata)编写设计规则,这种规则能够确定生成的建筑场景的拓扑结构。

为了建立每个单独的生成物件,这种人工化的DNA需要一个演化系统,或者说是一种人工生命的演化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发展和产生适合我们这个时代要求的复杂性,目标是能将那些复杂的生成物件最终赋形,使它们形成城市、建筑、工业制品。当然,仅把能够产生美妙动人的形式作为目标是不够的,尽管这些形式表现出来了未来可能环境中的自然复杂性,就像贝塞尔曲线[4]的整体数字公式中出现的那些不规则线段。我的研究要使最终赋形能够表现出人工的个性化特征,这种个性化特征令人们在现存环境的复杂性中“可识别”。例如,意大利中世纪保留下来的历史城市的特征,纽约城市滨海地段的特征,芝加哥城那些20世纪初期建筑的历史特征,香港城中充溢着东西方混合风格的特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1986年我开始进行生成设计法的实验就是首先从意大利的中世纪城市着手。

2.1.2动态演化的范例

为了对复杂的物件进行赋形,就必须设计出能够在系统的结构演化过程中使用和指导的范例,这样产生的结果是各不相同的意大利中世纪城市的典型样板(图3、4)。为了能够做出这么多可以组合的范例,我就需要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所做的那样,对建筑的空间结构进行分门别类的组织。因此,我建立了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建筑的各个物件的关系是相互嵌套的,这个系统是建筑空间可演化结构和非演化结构的基础。非演化结构也是值得重视的,因为在演化的过程中它可以完全推翻与其相同的结构。

这个系统是按照“生成物件—空间结构”的对应关系制作的,它的周围设计了26个像神经元那样的突触(synapse),这些突触能够处理那些相邻物件的拓扑界面,这样,这个系统就有了第27种功能。两个空间结构之间的单个直接联系最大程度能够激活9个复杂界面,这样,在空间关系上,每个相邻的物件之间在建立拓扑关系上就同时有了1∶9的可能性。每一个界面在运行演化—转化时可以利用一系列平行的子系统来生成自己的特征,这些平行的子系统可以同时使用或者相互合成。每个子系统都有对应于用物件来说明和表现的特性,都有一个不同的几何结构或者类型结构来代表它的特殊性。试举例说明,对建筑的生成对象进行演化合成时可以采用三种平行的几何系统,第一种是基于数字9的系统,例如9×9×9的形体与黄金分割法的关系,第二种是基于中轴线与对角线逐次划分的系统,第三种是基于笛卡尔坐标中角度与圆心关系的系统,在这三个平行系统的合成和干涉下同时生成出来作品的复杂与和谐的特性。

除此之外,这个系统还有折叠功能,它能够改变空间结构的拓扑关系,让突触产生的界面与每个物件刚好重合。而在折叠功能作用以前,界面与物件之间是分离的。在整个编码转换的过程中,时间作为惟一的不可预知的因素,在演化结构中可能会出现分歧(bifurcation)的决定性作用。每一个生成路径的起始端在一开始就设定了时间量。很明显,开始的时间总是不同的。伴随着各自的加速或减速,系统的折叠功能控制着结果的不可预知性。同样,这种方法使得相同的生成程序无法重复进行,这种独特的性能是因为生成程序一经启动就具有短暂性,这种性能只有通过调整或者重新设置时钟来产生克隆体时才会被克服,当然,这样的做法与生成设计法的主旨是相矛盾的。

一旦建筑空间的网络系统组织好了,我就会针对每一个设计要求来制定一个有条理的计划来检查系统的演化动态,以使其能够满足设计委托人的要求。具体地引例来讲,不论是设计洛杉矶的一栋多功能的摩天大楼,还是设计一个简单的椅子,都必须运用和谐编码来按部就班的进行工作,直至达到了所要求的目标。对于每一种设计工作来说,利用生成法来进行设计明显是一件异乎寻常的(adhoc)工作,所以,从经验的成熟程度来讲,我们还没有一种严格确认的技术。

生成设计法并非是一个能够产生各种各样可能方案的工具,也不适合所有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生成设计法的运用需要一种主观目的明确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对设计委托人的特殊要求做出回答,同时与社会的人文传统相一致。最有可能的就是制定出一种可以操作的方法,这种操作方法可以通过各种规则来执行,就像我在教学中的实验探索,这就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了。

2.1.3方法和技术

这里的问题是,生成设计法能否被认为是一项技术?能否被认为是一种类似于我们建筑师常用的CAD那样的生成系统?根据我个人的试验,答案明确是“不”!其他诸如参数设计法、随机形式法等,只不过是简化了设计的过程。

首先,让我们来把生成设计变成参数设计来考虑问题,参数设计在可能有约束条件的变体参量下仅能产生被程序化的变化形体,物件不是被生成的而是被画出来的。接下来,产生的变体不是与可能产生的结果发生相互作用,而是与同一结果在尺寸大小方面发生相互作用。因此,这种假设成参数设计的方法只能适用于复杂系统的“简单”部分,这个结论并非是偶然的。复杂性不是通过增加、而是通过整合来实现的。因为建筑的相关要素是千变万化的,所以,若是利用参数设计建筑的话,只有把建筑减少到只是体块的程度时才有可能进行。无论如何,一个体块不是建筑,它只表示某个量的体积。要成就建筑,就必须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阶段。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这种主观目的明确而且具有创见性的设计方法的确能够打开一扇看到强烈文化特征的门扉。

接下来,让我们再以随机产生形式的方法来考虑建筑设计的问题,这种方法有许多的支持者,也有不少人拿它来做实验。这种方法的理念是让计算机随机产生出许许多多的建筑形式,建筑师只是在这些建筑形式中做出选择罢了。但是,这种方法忽视了生成过程的主观目的性,而只把它作为一种如何进行挑选的方法。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真正的随机状态如何产生?对建筑如何做出选择?

对于前一个问题可以这样考虑,只有当形式以及产生形式的思想变得愈发不可预测或者令人惊讶的时候才是随机的状态。举例子讲,当一只瓶子的外缘沿着一根随机变化的中轴旋转360度的时候,瓶子轮廓产生出来的样子是不可预测的吗?设计者的思想是通过旋转的构思和逐次的结果表现出来的,但是,仅仅拿出旋转中轴的马达类型或是应用的约束条件来说明设计者思想所产生的结果,能够让人信服吗?无论如何,这个例子说明了不论生成设计内容的繁简程度如何,即便是一个极其简化的系统,都是一个相当可观的矩阵。

另一方面,如果这种可辨识性没有具体的形象,建筑师何必守在电脑前等着正确的建筑形式出现呢?如果建筑师真要这么做?那他是在做建筑师要做的事情吗?我想会有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其一是针对建筑师,其二是针对委托设计的业主。建筑师在业主的面前摆弄着电脑,不断地把现存的世界转换成将来可能的世界,把现存的环境朝着他的思想方向发展,什么未来的、美好的、有用的、和谐的等等,面对这种情况,业主只能去做选择。建筑利用电脑工作静候着他所希望的建筑形式出现,然后他再把这种形式附加上专业特征。对于这样的做法,说到底建筑师还是像个业主。

对于后一个问题可以这样考虑。不消针对一栋摩天大楼,只是针对建筑在结构、技术、配置、审美、形式等方面的复杂性,时下的设计方法常常提供的是一种相关的和综合的多层面的系统。做出一条随机变化的贝塞尔曲线,无疑是一个有趣的事,我相信我们所有从事建筑学这个领域的人都会非常欣赏这样的曲线。但是,一项建筑设计就有所不同了,很可能会利用随机的方式设计建筑的外表,或者设计建筑的内部,但是,我相信有必要在出现的建筑形式上加大表现建筑品质和特征的范围,例如技术的、材料的、色彩的等等。目前可供选用的设计方法严重地制约了建筑表现的潇洒自如(arbitrariness)。

无论如何,前面论述可以认为是针对业主的情况,不是针对建筑师的情况。某种形式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它令人激动,具有一种特殊的效果。设计就是在建立和转换那些能够实现复杂性的编码,把设计者幻境般的思想编录成可操作的条理规则。这样看来,仅仅利用随机这个条件是不够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成设计法呢?它是一种能够成为最终产品的思想,一种能够产生无穷无尽的结果并令业主能从这些结果中进行挑选的思想。最终结果肯定不仅仅是形式的结果,例如贝塞尔曲线形成的那样漂亮的形状,而是一种具有实施可能性的直接赋形。因此,生成图码库的建立是要把它作为一种人工的DNA,作为一种和谐编码,作为一种可组织的范例,这种范例能够以动态的方式检查设计环节的特殊性。整个系统的运行由转换规则和控制规则所决定,转换规则是一种可以控制的运行方式,控制规则把握着关联、干涉、合成和谐振等环节的运行,特别是谐振常常会出乎意料地出现在被激活的演化动态中。这里一点没有数据库的样子。当我们研究达·芬奇绘画作品的编码时,我们知道了利用大量不同的创作思想作为试验性假设的设计方法,每一种假设都限定于一个可操作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一堆零件的组装。创新的目标一经设定,科学的探索总是不断进行的。

根据我的做法,生成设计并不是把那些预先设计好的零件储存起来,然后拿出来可以进行相互交换的设计方法,而是一大堆可能的物件在出生、形成、相互合成的过程中在系统中不断地发生作用,直至生长成熟,这种过程与自然的生命现象很相似。不可预知性并不是固定在随机形式的上面,而是与系统运行的人工生命相关联的。人工生命愈是复杂、愈是不可预知,伴随着不同时间的演化,就愈是能够从和谐编码的庞大矩阵中激发出令人激动的答案。这些答案将大大提高设计者波涛浪涌般创作思想在特征表现上的明确性和可识别性。

2.2生成设计的方法

人们的创造性活动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因为使用了新出现的数字工具,更是因为人们对新领域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新的哲学思想。设计也从重于成形改变到重于转换。思想的表现在开放与包容的程度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当前,各种各样的音乐变奏曲已经偏离了基本主题,在多样形式并存的情况下,每一种形式都可以变成一种可转换的模式,甚至是一种思想。

今天,我们掌握的技术工具不会像老式机器那样,制造出来一堆一模一样的产品,而是制造出各具特色的产品,这是一场新兴的革命。在成本相同的情况下,数字化时代使我们能够效仿大自然或者手工艺来制造出独一无二的产品。独具特色的产品已经成为对于当今文化需求的一种新的回答,这种文化需求把人们引导到这样一个境地,那就是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环境、建筑、人工制品都能反映出一种独一无二或者举世无双的特点。可惜,这种文化需求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估计。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我们发现了自然界的生物特征是通过克隆的方式来产生和传递的,那么,生成设计法可以在人工的世界中实现一种与之相应的发展趋势,利用这种方法,通过人工智能、人工生命系统以及高科技,我们能够再次体验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审美和道德上的愉悦。

3.形态生成设计的作品

下面介绍利用生成设计法制作的一些形态生成实验作品,我的第一个生成设计案例开始于1986年,主题是关于意大利中世纪城镇的DNA,接下来做的是“巴西利卡”软件。

3.1从二维到三维,对转换编码规则的理解

1984年,我的第一个生成实验来源于我对一幅历史图画产生的想法,作为一幅二维的笔记式印象速写,即使这幅画很抽象,假如我们很合适地观察它,我们不能否认它是一种具有普遍可能性的三维模型的生成编码。这个从二维到三维的过程不是一个自动演化的过程或者演绎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理解的过程,这种主观理解表现出建筑师可能具有的某种思想。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本土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本土建筑设计行业需要一个独立施展才华的舞台,也需要一种对建筑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能力。

开工不久的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正在我国建筑设计业引起非同一般的轰动。因为,它实现了我国超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的一次历史性跨越———国内建筑设计企业担纲设计总承包。扩建工程中的第二航站楼,也是我国首个原创设计的大型机场航站楼。

当众人关注的目光聚集而来,承担设计总承包的现代设计集团有关负责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也要感谢项目业主方———上海机场集团,给了一个让国内建筑设计师独立创意并进行项目管理的舞台。

话语虽短,意义深长。

唯“洋”至上的悲哀

不知何时起,国内重大公共建筑中标方案中,已经很难见到本土建筑设计师的名字。应当承认,国外建筑设计事务所和国外设计师在各地“创意”了一批优秀的建筑项目。以上海为例,从中国古塔中汲取灵感的金茂大厦,晶莹剔透的上海大剧院,都是国外建筑设计师领衔,并广受好评的建筑。

但劲吹的“洋”风,正引起越来越多建筑专家的忧心。如今,不少项目业主在新建建筑设计方案招标中,非“洋”不取;在建筑造型上,优先考虑的不是实用、经济、美观,而是好不好看,是不是新、奇、特,有没有“眼球冲击”。于是,中标的国外设计方案,建筑造型一个比一个大胆、奇特,有的已经到了“怪异”的程度。先不论建筑建成后是否与周边建筑和谐、用材是否节约,光是项目实施时的施工方案、结构安全问题,就已引起广泛争议。在一些大规模的城市开发项目中,有些国外设计师由于缺乏对中国的国情、风土人情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深刻了解,拿出的方案也并不十分符合当地发展的要求。

按照我国有关规定,国外建筑设计企业并不能单独参与项目投标,必须与国内设计企业组成联合体,方有投标资格。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外建筑设计企业通常会选择与一些当地比较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由于“洋设计”在市场上更为吃香,许多国内完全有能力独立承担项目设计的企业,也只能和国外建筑企业联合,以求获得项目。但是,他们在联合体中只能从事设计咨询、施工图设计及一些辅助工作,属于从属地位。

国外设计师出马的项目,设计费用也通常比由国内设计师单独完成高。于是,有个别国内设计企业,通过向国外某些设计事务所上交一定的费用,打着其招牌在国内招揽业务,也扰乱了整个行业的秩序。

大师匮乏的窘境

今年已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五个年头。随着市场环境的更为公开、公平、公正,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必将与国外建筑设计企业进行更充分的竞争。要应对今后的激烈竞争,建筑设计企业更需要的,恐怕还是内功的历练。

从一些大型项目的实战经验来看,国内不少设计企业的技术水平,包括设计图纸的绘制,结构、电气安装等细部处理等,已经和国外设计企业不相上下,要说最主要的软肋,还是在设计理念上比国际一流建筑设计企业逊色,创意能力不够。

放眼国际,很多知名的建筑设计公司,规模并不大,但由于有一个或数个富有创意的大师级设计师领衔,在重大项目上极具竞争力。反观目前本土建筑设计企业,尽管人数成百上千,但真正称得上“大师”的,凤毛麟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曾经涌现了诸如江欢成、邢同和、汪大绥、蔡镇钰等建筑大师,但此后便鲜有新面孔出现。

建筑大师匮乏的原因有多方面。除了建筑师本身的创意不够,还有建筑设计企业论资排辈严重,年轻人无法快速脱颖而出;社会舆论对建筑界的新秀关注不够等。包括上海建筑设计“领头羊”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在内的一批建筑设计企业,已经深深认识到人才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比如:现代建筑设计启动了一项以中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工程,致力于培养一批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设计精英,去年还隆重表彰了五名“科技精英”和六名“优秀导师”。但总体而言,整个建筑设计业界,大师仍旧紧缺。

建筑设计是一个智力密集型行业,对建筑设计企业来说,参与市场竞争,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人,资金、生产设备等要素则是其次的。近年来,国内建筑设计市场上,小型事务所迅速增加,它们以灵活的经营机制、专业特色的经营理念迅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与原有的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展开差异化市场竞争。可以想见,今后不断寻求本土化的境外建筑设计企业、传统的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和新兴的民营建筑设计事务所,将展开一场无声的“人才之战”。它们争夺的,不止是大师,还包括那些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较好演讲展示才能、宏观项目管理才能的“全才”。

专家认为,要适应这场竞争,对国内设计人员来说,必须进一步提升设计理念,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一味洋化,而是要不断培养融国际先进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为一体的设计观念。对于原有的国内设计企业而言,还必须从体制机制上不断求变,以求获得人才、留住人才。

全过程管理是趋势

浦东机场扩建工程彻底打破了我国建筑设计师为外国建筑设计师打工的格局,转为15家国外建筑设计和咨询公司为中国建筑设计师打工。

作为设计总承包方,现代设计集团所属华东院此番将工程进行了一次全过程的项目管理———不仅承担包括航站楼和道路、景观系统等设施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配合等全过程设计,还将组织国内外33家专业设计、咨询公司,承担进度、质量、成本、分包等多种项目管理与控制。

对工程推行全过程的项目管理,是国际通行做法,也被认为是今后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这种全新的尝试,不仅考验了我国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水平,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国建筑设计师对工程项目的全面掌控能力。这无疑是今后与国际设计公司竞争的重要武器。

除此以外,建筑设计企业也一定要形成自己的设计特色。日前在沪召开的中国工程项目管理服务论坛上,有关专家指出,建筑设计单位占有设计市场与公司性质、类型等并无多大必然联系,重要的是要有与众不同的设计特点。比如,美国最大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SOM公司,擅长于高层和公共建筑,加拿大知名的DGBK公司,特色是绿色建筑设计,而国内大多数建筑设计企业没有自己的设计特色,大都在同一平台上竞争。因此,建筑设计企业要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体制机制改革之外,一定要有自己的设计特色和专长。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虚拟技术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1前言

计算机技术用于建筑设计已有多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主要是帮助设计者把设计、计算、画图、数据存储和处理等繁重工作交给计算机完成,而设计者把主要精力用于创造性构思。计算机产生的设计结果,可通过图形设备向设计者展示,并可模拟,允许设计者作出修改。虚拟现实(简称

VR)技术能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虚拟现实也称虚拟环境或虚拟真实环境,是迅速发展的一项综合性计算机、图形交互技术,它集成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人工智能、多传感器、网络并行处理,利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空间形象实现的目标合成技术,通过视、听、触觉,以图表及动画方式呈现,让观看者“眼见为明”。它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被动静态的信息传递方式。它的特性包括:(1)交互性(interactive);(2)想像性(imagination);(3)沉浸性(immersion)。虚拟现实就建筑视觉模拟的可行性而言,应用领域可包括:建筑物模拟、室内设计模拟、城市景观模拟、施工过程模拟、物理环境模拟、防灾模拟、历史性建筑模拟等。在建筑设计中既要进行空间形象思维,又要考虑到以用户的感受为核心,是一连串的创新过程,包括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维护等。巨大的成本和不可逆的执行程序,不能出现过多的差错,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造和体现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虚拟世界是整体虚拟环境或给定仿真的对象的全体,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虚拟现实,可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节省投资。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广泛。

2展示建筑物的整个信息

现阶段的二维、三维的表达方式,只能传递建筑物部分属性的信息,并且只能提供单一尺度的建筑物信息,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展示一栋活生生的虚拟建筑物,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设计不仅仅是设计者的事,住户、管理部门都可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

3远距离浏览

设计者设计的建筑物与工程单位可以相互沟通交流,通过万维网达到远距离浏览,也可以以计算机语言开发与虚拟现实造型语言整合,虚拟现实用于Internet网中提高其普遍性与实用性。

4实时多方案比较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般都会对设计的建筑物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对未来建筑物的形象做多种设想,在虚拟的建筑三维空间中,可以实时地切换不同的方案,在同一个观察点或同一个观察序列中感受不同的建筑外观,这样,有助于比较不同的建筑方案的特点与不足,以便进一步进行决策。事实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不但能够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而且可以对某个特定的局部作修改,并实时地与修改前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

5专用的人机接互

人机接口是使用者与计算机沟通的桥梁,它是代表使用者意图的转换及计算机程序的执行,良好的人机接口的建立,可减少使用者对系统的学习时间和增强系统的使用效率。在虚拟现实技术建筑设计中,必须有特定的人机接口模式:(1)使用者模式。使用者直接进入虚拟现实中,进行观测

与互动操作,以第一人称的观测方式,进行虚拟现实的沉浸观察,隐藏的接口,只有在使用时才出现;(2)者模式。在虚拟现实中,常因沉浸环境与现实环境的感性差距,而造成空间迷失现象,以至于使用者无法掌握虚拟现实中的状态,以空间者的虚拟环境信息的提供,以第一和第二人称的观察方式,进行虚拟环境中的观测;(3)监控模式。使用者以第三人称的方式,监控虚拟现实中所有的现实状态,并进行虚拟物的监视与控制,而接口的产生与虚拟现实的种类并无绝对的关系;(4)浸入操作模式。将控制虚拟现实物的接口,置于虚拟现实中,以进行仿真式的操作模拟,使用者以

第一人称的操作方式,对虚拟物进行控制。从系统整合的观点来分析建筑设计,系统的接口连结不

当,影响设计质量和施工程序。

虚拟现实系统基本上有两种:模型式和图像式。以模型式虚拟现实,以虚拟现实造型语言(简称VRML)为主要描述语言,使得建筑设计可用计算机进行三维建模,利用效果图和三维施工图与资料库,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连结到资料库作为实时模拟操作。虚拟现实造型语言,可用来在万维网(3W)中定义与更多信息相关联的三维世界的布局和内容,使之能够在一个交互的三维空间中很容易地被表达出来。当虚拟现实造型语言浏览器启动后,它会将虚拟现实造型语言中的信息解释成虚拟现实造型语言空间中的建筑物的几何形体的描述,一旦VRML空间被用户的浏览器解释,它将提供实时显示,一秒钟可以显示多次,这样,用户的机器上将会有一个活动的场景。

6应用实例

荷兰的虚拟现实技术起步较快,Eindoven大学的Calibre研究院已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和咨询,他们开发的软件包由一组类CAD的函数组成,称为CAAD软件,为建筑结构的创建、修改和可视化提供了工具包,它支持AutoCADDXF文件的输入输出,而且能够用于虚拟环境中增加动画和对象的动态行为。已用该系统模型化了一座小城市,具体目标是在河中小岛上设计一栋博物馆。这座城市由好几百栋建筑物组成,坐落在河边斜坡上,可以俯瞰小岛。首先,数字化该城市的地图,创建基本的AutoCAD模型;其次,按真实三维位置安排每栋建筑物,同时也考虑山坡的轮廓;再次,加上建筑细节,如门框和窗框设计,以便标准地表现该城市的美学特征。该应用实例让人们领略了该领域和他们所取得的成果。

在美国洛杉矶和费城的虚拟建筑三维模拟系统被认为是全球最成功的虚拟建筑模拟系统之一。各国对虚拟现实技术都在研究和应用,我国也一样,在虚拟世界建筑方面,都已制作和展示了复杂的虚拟世界模型。虚拟现实技术所涉领域十分广泛,技术潜力巨大,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前景广阔,但软硬件投资巨大,可重复性低,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数据库/计算机辅助工程,多媒体/台式视频,图形艺术,形象/动画制作,科学可视化,实时模拟等的硬件价格很高。

7结语

总之,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随着网络的发达及计算机软硬件的进展,应用层面会更广,成长幅度会更大。网络传输的便捷与快速处理,利用计算机科技来呈现建筑设计成果,已成为新的趋势,而且技术日新月异。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日前,五合国际一级注册建筑师曹一勇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如果“90平方米,70%”的新政落实实施的话,有可能催生目前住宅建筑设计中的一些质的飞跃。

推出这一结论是因为,面积减小了,户型设计空间相对也就变小,增大了设计师设计出多样产品的难度,因此无论是从产品角度讲,还是从营销定位角度讲,市场上都会出现许多同质化产品。若想增强项目的竞争力,开发商就不得不另想办法,在成本控制和细节设计等方面下功夫,以体现项目的差异性。曹一勇推测,这些设计的飞跃将会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通常情况下,90平方米建筑面积内,在保证至少一厅一卫的基础上,户型往往设计为两居或是小三居。如果整个项目90平方米以下住宅占70%的话,由于功能空间区分增多,势必造成构件的增多,工程量的加大,从而使工期拉长,成本提高。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从提高房地产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入手,即实现房地产设计建设全过程的从工地到工厂的转变。以建材、轻工等行业为依托,工厂化生产各种住宅构配件、成品、半成品,然后进行现场装配。有关专家介绍,产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空间利用率提高,使建筑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并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环境破坏及污染,同时降低成本。

曹一勇介绍,目前住宅开发在设计、施工、选材等环节都可以做到不同程度的标准化和产业化。中小面积户型的大量出现将会扩大对住宅产业化的需求。

第二是住宅细节变化的突出。

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使得开发商不得不在增加产品附加值方面下功夫。一方面精装修成品房在众多开发商的力推之下来势汹汹。经过3—4年的市场考验,精装修房越来越被购房者接受和认可。另一方面,建筑设计的品质将体现在细节上。这种细节关怀更多的将与入住后的日常生活感受结合起来,比如房间内各种插座、端口的位置设定将会更加合理,再如为避免儿童和老人行动时出现危险,房屋所有内墙采用圆角设计等等。

第三是推动住宅节能的普遍应用。

其实天津市在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推进建设领域资源节约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收到了初步成效。曹一勇认为,无论是市场的需求看还是从国家的推广力度看,节能住宅都将是未来住宅发展的趋势。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先进的建筑科技和材料,充分调节声、光、热等自然因素,从而降低能耗,提高建筑的居住舒适度。其实目前,在节能住宅方面已有不少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技术,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促使这些技术的推广和普遍应用是有利的。

第四是增强住宅品质的均好性。

曾经所谓的产品“均好性”曾经被开发商用来掩饰项目的“无特色”。曹一勇指出,其实产品均好性具有许多考察指标,基于精心的规划设计,体现的是人性化的关怀。比如景观,景观的均好性,应该是尽量使社区内的每一户都能够享有社区景观的愉悦,即“户户见景”,不存在死角。再比如,如果中小面积住房增加,就意味着车位需求增多,应该在不影响景观绿化的情况下,尽量建造地下停车位或通过利用机械停车位来解决。

曹一勇说,在90平方米的限制下,开发商还可以推出一些高适用产品,在全框架结构中,可以考虑少设隔断,或保留空间自由划分的可能性,以方便业主自行安排功能空间。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城市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当前博白城镇化进程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建筑设计师的任务。

建筑、建筑的地域性、建筑的文化性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南方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就拿博白来说,我们这个地方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四季长青,所以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逐渐形成了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建筑风格。

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建筑的文化性,就是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但凡精品都能传译一定的精神内涵,有很高的文化品味的建筑。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一批不朽的建筑作品,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的标志,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的象征。

建筑设计体现和谐的方法

(一)、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包含工程技术和造型艺术两方面的智慧。在工程技术方面,先知国际建筑设计专家团重视建筑智能化和高科技在建筑上的应用,注重风水布局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使建筑产品在市场上占有强大的竞争力。先知国际建筑设计专家团的建筑作品不只满足人基本的使用功能,还在设计中追求整体环境的和谐和美感、天人合一的建筑形象。

当前,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建筑创作应该往哪个方向走,一个建筑要满足一般使用功能上的要求,也不是很难。但要把一个建筑作为一个精品,来创作来设计,是很不容易的,笔者就是通过这几十年的建筑创作,深深体会到建筑要有一个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区的传统中,来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比如过去博白客家村民居屋,建筑形式是跟当时特定地域的环境,跟博白的气候环境完全结合一起的,是中国传统的家族的观念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把它糅合在一起,这是跟一个地区的地域环境,和地区的文化是完全分不开,每一个建筑就是一个家族。现在博白居民都兴建楼每一家一栋。

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方式,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科技与人文同步发展的这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宁要平凡的也不要’造作’的,宁可迁就也不要排斥,宁可过多也不要简单,既要就的也要创新,宁可不一致和不肯定也不要直接的和明确的。”

(二)、绿色建筑的设计观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可以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自然是人类的幸运,但这种违背气候环境的高能耗建筑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能源代价,同时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居者与自然环境人为地分离。为了克服现行建筑模式对人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注重地区气候与建筑的关系,并将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作为绿色建筑的一项基本方法,这是一种按人体的舒适要求和气候条件来进行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即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运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组织各种建筑因素。

事实上,人类对于环境的舒适、健康需求,常常无需现行空调设备也能得到满足,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比如,博白气候炎热,城区内没有山与河等“自然风光”,在设计中通过实与“虚”结合,设计以色彩、布局、空间,以风压和太阳浮力产生自然通风,以水的蒸发产生制冷。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是一种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使用的方法,因为在绿色建筑中气候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是当作资源来考虑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是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的本质,还可将人工与自然结合,设计假山、喷泉等。如果将其原理与未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其他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就会构成丰富多彩的绿色建筑前景。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高层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当前,高层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多以追求新奇造型为目标。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宏观的城市环境到微观的建筑细部角度加以分析,认为在参考人的尺度下,高层建筑设计外部形象的设计,主要处理好五种尺度关系,并试探地提出一些设计指导原则。

当前,我国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多以追求建筑形象的新、奇、特为目标,每栋高层都想表现自己,突出自我,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整个城市显得纷繁无序、生硬,建筑个体外部体量失衡,缺乏亲近感,拒人于千里之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的认真仔细推敲,因此,对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定义一下尺度,所谓的尺度就是在不同空间范围内,建筑的整体及各构成要素使人产生的感觉,是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给人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包括建筑形体的长度、宽度、整体与城市、整体与整体、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对行为主体人产生的心理影响。讲到尺度时应注意它与尺寸之间的区别,尺度一般不是指建筑物或要素的真实尺寸,而是表达一种关系及其给人的感觉,尺寸是用度量单位,如:公里、米、尺、厘米等对建筑物或要素的度量,是在量上反映建筑及各构成要素的大小。不同的尺度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尺度使高层建筑显得挺拔或厚重,有的则使高层建筑显得庞大或轻飘,它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感受,由此可见,尺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

高层建筑设计中尺度的确难以把握,因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很容易根据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高层建筑物的体量巨大,远远超出人的尺度。二是高层建筑物不同于日常用品,在建筑中有许多要素不是单纯根据功能这一方面的因素来决定它们的大小和尺寸的,例如门,本来可以略高于人的尺度就可以了,但有的门出于别的考虑设计得很高,这些都会给辨认尺度带来困难。

高层建筑设计时,不能只单单重视建筑本身的立面造型的创造,而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数,充分考虑人观察视点、视距、视角,和高层建筑使用亲近度,从宏观的城市环境到微观的材料质感的设计都要创造良好的尺度感,把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分为五种主要尺度: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

1、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外部尺度

1.1城市尺度

高层建筑是一座城市有机组成部分,因其体量巨大,高度很大,是城市的重要景点,对城市产生重大的影响。从对城市整体影响的角度来看,表现在高层建筑对城市天际轮廓线的影响,城市的天际轮廓线有实、虚之分,实的天际线即是建筑物的轮廓,虚的天际线是建筑物顶部之间连接的光滑曲线,高层建筑在城市天际线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城市的天际轮廓线从一个城市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也是一座城市给一个进入它的人第一印象。因此,高层建筑尺度的确定应与整个城市的尺度相一致,而不能脱离城市,自我夸耀,唯我独尊,不利于优美、良好天际线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高层建筑对城市局部或部分产生的影响,是指从市内比较开阔的地方,如:广场、干道、开放的水系和绿地所看到的天际线,也直接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城市天际轮廓线不仅影响人从城市外围所看的景观,也直接影响到市内居民的生活与视觉观赏。

高层建筑对城市各构成要素也产生重大的影响,高层建筑的位置、高度的确定,也应充分地考虑该城市尺度、传统文化,不当的尺度会对城市产生不良的影响,改变了城市传统的历史文化,也改变了原来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有机协调的比例关系,如:上海市,黄浦江可谓是城市一条重要水系,原先具有宽大、雄壮的气势。但由于东方明珠塔的建成,又过于靠近黄浦江,其他高层建筑也跟着靠近黄浦江建设,使黄浦江的尺度感变小了,失去了原有的雄壮,而改变了老上海的历史与文化,从这一角度讲,东方明珠塔的建成又是一件憾事。

1.2整体尺度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如: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给人的感觉。整体尺度是设计师十分注重的,关于建筑的整体尺度的均衡理论有许多种,但都强调整体尺度均衡的重要性。面对一栋建筑物时,人的本能渴望是能把握该栋建筑物的秩序或规律,如果得到这一点,就会认为这一建筑物容易理解和掌握,若不能得到这一点,人对该建筑物的感知就会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混乱和不安。因此,建筑物的整体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时要注意下面的两点:

1.2.1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协调

高层建筑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的--裙房、主体和顶部,也有些建筑在设计中加入了活跃元,以使整栋建筑造型生动活跃起来。一个造型美的高层建筑是建立在很好地处理了这几个部分之间的尺度关系,而这三个部分尺度的确定,应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参考系(如把建筑的一层或几层的高度作为参考系),不能每一部分的尺度参考系都不同,这样易使整个建筑含糊、难以把握。

1.2.2高层建筑中各部分细部尺度应有层次性

高层建筑各部分细部尺度的划分是建立在整体尺度的基础上的,各个主要部分应有更细的划分,尺度具有等级性,才能使各个部分造型构成丰富。尺度等级最高部分为高层建筑的某一整个部分(裙房、主体和顶部),最低部分通常采用层高、开间的尺寸、窗户、阳台等这些为人们所熟知的尺寸,使人们观察该建筑时很容易把握该部分的尺度大小。一般在最高和最低等级之间还有1~2个尺度等级,也不易过多,太多易使建筑造型复杂而难以把握。

1.3街道尺度

街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临街面的尺度对街道行人的视觉影响。这是人对高层建筑近距离的感知,也是高层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环。临近街道的高层建筑部分的尺度确定,主要考虑到街道行人的舒适度,高层建筑主体因为尺度过大,易向后退,使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减少了高层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例如:上海南京路两边的高层建筑置于后面,裙房置于前使两侧的建筑高度与街道的宽度的比例为1∶12,形成良好的购物环境。

为了保持街道空间及视觉的连续性,高层建筑临街面应与沿街的其他建筑相一致,宜有所呼应。如:在新加坡老区和改建后的一条干道的两侧,为了不致造成新区高层和老区低层截然分开,沿新区一侧作了和老区房屋高度相同中相似的裙房,高层稍后退,形态效果良好的对话关系。

1.4近人尺度

近人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最底部分及建筑物的出入口的尺寸给人的感觉。这部分经常为使用者所接触,也易被人们仔细观察,也是人们对建筑直接感触的重要部分。其尺度设计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易使建筑缺少亲近性,过小则减小了建筑的尺度感,使建筑犹如玩具。

在近人尺度处理中,应特别注意建筑底层及入口的柱子、墙面的尺度划分,檐口、门、窗及装饰的处理,使其尺度感比以上几个部分更细。对入口部分及建筑周边空间加以限定,创造一个由街道到建筑的过渡缓冲的空间,使人的心理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如:上海图书馆门前采用柱廊的形式,使出入馆的人有一个过渡区,这样使建筑更具有近人及亲人性。

1.5细部尺度

细部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更细的尺度,它主要是指材料的质感。在生活中,有的事物我们喜欢触摸,有的事物我们不喜欢触摸--我们通过说“美妙”或“可怕”来对这些事物做出反应,形成人的视觉质感,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不同材料的质感,来塑造建筑物,吸引人们亲手去触摸或至少取得同我们的眼睛亲近感,或者换言之,通过质感产生一种视觉上优美的感觉。勒·柯布西埃在拉托尔提建造的修道院是运用或者确切地说是留下大自然“印下”的质感的优秀典范,这里的质感,也就是用斜撑制作在混凝土上留的木纹。

2、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的原则

2.1建筑与城市环境在尺度上的统一

注意高层建筑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因为在城市轮廓线的组织中,起最大作用的是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因而它的布置应遵行有机统一的原则进行布置:(1)高层建筑聚集在一起布置,可以形成城市的“冠”,但为避免其相互干扰,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高度,或虽采用相仿高度,但彼此间距适当,组成有关的构图。也可以单栋高层建筑布置在道路转弯处,以丰富行人的视觉观赏。(2)若高层建筑彼此间毫无关系,随处随地而起不到向心的凝聚感,则不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谐整体。(3)高层建筑的顶部不应雷同或减少雷同,因为这会极大影响轮廓线的优美感。

2.2同一高层建筑形象中,尺度要有序

高层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这一尺度的序列,在某一尺度设计中要遵守尺度的统一性,不能把几种尺度混淆使用,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及与人之间保持良好的有机统一。

2.3高层建筑形象在尺度上须有可识别性

高层建筑物上要有一些局部形象尺度,能使人把握其整体大小,除此之外,也可用一些屋檐、台阶、柱子、楼梯等来表示建筑物的体量。任意放大或缩小这些习惯的认知尺度部件就会造成错觉,效果就不好。但有时往往要利用这种错觉来求得特殊的效果。

3、结语

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影响因素很多,设计师在设计高层建筑中充分地把握各种尺度,结合人的尺度,满足人的使用、观赏的要求,必定能创造出优美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高层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广州经济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起。在多数地下室的施工中,均采用传统的正作法程序,即:开挖基坑——施工基桩——施工底板——施工地下室竖向构件——施工地下室梁板。地下室施工耗费的时间占了整栋楼相当大的比例。近几年来,一种“逆作法”施工新技术正被逐渐运用并趋于成熟。该技术适用于市区建筑密度大,邻近建筑物及周围环境对沉降变形敏感,施工场地狭窄,施工工期紧张,地基软土层厚等工程情况,对于三层及以上的地下室效果尤为明显。本文就笔者设计的一个工程作为实例介绍逆作法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逆作法高层建筑设计

一、工程概况

十甫名都商厦位于广州市第十甫路和第十八甫路交接处,地上十五层,地下三层,基坑深度14.3米,建筑平面约为长90米宽29米的矩形。由于场地西边为西关风情民居,距用地红线不足3米,北边为第十甫路步行街,距离约4米。规划部门明确指示,必须严格控制基坑水平位移及竖向沉降,绝不允许出现邻近房屋产生裂缝或路面开裂、下沉的情况。另一方面,甲方从商业角度出发也提出要求,一是地下室的边线应尽量贴近用地红线,以取得最大使用空间;二是要求尽量缩短工期,力求比邻近同类建筑先封顶,以便售楼。在这种情况下,逆作法施工技术便充分体现其优越性。

二、地质情况

该场地地质分布情况自上而下大致如下:

1、淤泥质粘土,流塑,饱和,平均厚度1.9米,c=10KPa,φ=6~8°;

2、中粗砂及粉砂层,饱和,松散,平均厚度7.5米,c=0,φ=28~30°;

3、粉质粘土层,饱和-稍湿,可塑-坚硬,平均厚度5米,可塑土c=30kPa,=14º。硬塑土c=31kPa,=18º;

4、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平均厚度3米;

5、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平均厚度5.5米;

三、设计思路

针对工程设计要求和地质条件,工程师结合逆作法的特点,确定了以下几个重要设计措施:

1、为了有效地控制基坑变形,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基坑支护手段,可同时具备挡土和止水作用。利用地下室各层楼面的梁板体系作为水平侧向支撑,地下连续墙将与内衬墙一起构成地下室外墙,成为永久性构件。

2、为了争取时间,最大限度缩短工期,从首层楼面开始,向上下两个方向同时施工,争取地下室与上部结构同时完工,具体施工步骤将在下一节介绍。

3、出于逆作法施工需要,地下室竖向构件采用钢管柱。长度3层楼高,一次吊装到位。

4、人工挖孔桩从现地面开挖,为了准确安装钢管柱,钢管柱底以上的空段部分应考虑工人到桩底定位钢管柱时的操作面,一般操作面不小于60cm,故空段部分桩径为钢管柱直径加上1.2米,而基桩部分直径按承载力要求确定。

当以上几个因素明确后,设计方案便基本明朗。

四、逆作法步骤

1、施工地下连续墙。经计算地下连续墙厚度800mm,标准槽段长度6米,深度18米左右,即到达基坑底面以下3-5米,且下端进入强风化层不少于1.5米,以确保止水效果。槽段之间采用工字钢刚性接头。

2、施工人工挖孔桩。人工挖孔桩分为基桩部分与上部空段两部分。当基桩部分浇灌到桩顶设计标高以下1米时,便由工人下去安装定位环并调校水平,然后由工人在下面扶正,卡位,保证其垂直度后,在地面用十字架固定钢管柱上端,用高抛法浇筑管内高强混凝土。

3、开挖至-4.5m标高。此时地下连续墙处于悬臂状态,现场监测得最大水平位移发生顶点处,约3.7mm,平面位置在矩形长边中部。施工首层楼面梁板及上部普通混凝土柱,在平面靠近第十八甫路处预留10米X10米出土口,方便运输。

4、开挖至-7米标高,施工负一层楼面梁板及上部结构。在二层楼面梁安装吊车梁,设计该梁时应考虑吊运土方和机械时的最大荷载,负一层楼面出土口位置与首层一致。对于地下连续墙而言,首层和负一层楼面的水平刚度可视为两个铰支座。但是出土口处的槽段应设置腰梁和钢支撑。现场监测得最大水平位移发生顶点处,约5.3mm。此时上部结构施工至三层楼面。

5、开挖至-14.3米标高(地下室底板底),从-9.5米开始即采用盆式开挖,即在周边留有4.5米左右的反压土,以控制连续墙的位移,保证基坑安全。此时地下连续墙可视为下部为连续的弹性支座,上部两个铰支座的连续梁,受荷形态简化为上三角形下梯形。现场监测得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9.7米标高处,约13.2mm。此时上部结构施工至七层楼面。

6、施工负二层楼面主梁梁格,即楼板及次梁暂不施工,以便吊土,通过主梁和腰梁系统为连续墙提供一定的侧向支承,其概念类似于对撑系统。

7、完成其余土方工作,施工底板和负二层楼面,吊出挖土机,封闭出土口。至此地下室土建主体已完工,同时上部结构也已封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地下连续墙最大位移为14.3mm,位置在-11.3米标高处,远小于规范限值。基坑周边场地未发现明显下陷,邻近房屋未见明显裂缝,保护效果非常理想。

五、心得体会

在整个逆作法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笔者从成功中获得很多经验,也碰到不少问题,现就这一工程几个关键技术问题的处理方法作了整理,以供参考:

1、设计中应进行逆向思维。在正作法中,地下室的剪力墙如核心筒、人防墙及地下室外墙等作为竖向构件承担荷载。但在逆作法中,剪力墙是先施工上一层,再施工下一层,受力模式已发生变化,故建立计算模型时应按大梁输入。

2、钢管柱与梁板的连接。本工程采用环梁节点,须预先在钢管上焊接抗剪环箍,且定位要求精确。当施工期间地下室标高发生改动时,其处理措施相当麻烦,因为现场补焊环箍操作困难,而且管内混凝土可能因温度过高而影响受力性能。

3、钢管柱吊装的垂直度控制。由于逆作法的施工工艺的特殊性,决定了地下室的竖向构件必须采用钢管柱或格构式钢柱,而吊装这一竖向构件时如何控制垂直度成为关键因素,本工程先在桩顶标高以下1米处安设一定位钢板,定位钢板有三个调节螺栓,以调节钢板水平,钢管柱中部采用钢筋制成笼状定位架,在地面也设有井字形定位木架,实践证明,这种定位方法取得较高的精度,可以满足工程需要。

4、地下室楼面梁与连续墙的连接。在逆作法工程中。内衬墙尚未完成,边跨的楼面梁一端支承在钢管柱上,另一端则必须支承在地下连续墙上。原设计思路在地下连续墙钢筋笼中预埋钢筋,地下室开挖后凿去砼保护层后,扳出钢筋与梁钢筋焊接即可,但由于施工误差及建筑方案修改,这些预埋钢筋位置偏差太大而失去作用,实际施工中采用植筋的办法解决,因连续墙中钢筋太密,将梁端弯矩适当调幅到跨中。

5、底板周边连续墙连接处止水措施。这个部位的止水成功与否对整个地下室的止水乃至使用安全有着决定性作用。本工程地下连续墙钢筋笼中与底板位置预埋一竖向钢板,浇筑底板前焊接一水平止水钢板,实际效果非常理想,底板周边未发现渗漏现象。

6、桩基类型的确定。从钢管柱安装定位的要求来看,人工挖孔桩是较好的选择,笔者曾在另一个工程中使用钻孔灌注桩,由于泥浆的扰动,钢管柱难以保证垂直度,开挖后发现偏心较大。就本工程的地质情况而言,淤泥层和砂层比较厚,本来并不适合采用挖孔桩。但是,笔者认为当连续墙进入不透水层(强风化层)并且围合之后,进行坑内抽水,在没有水压力的情况下挖桩发生涌土、流沙的可能性不大。事实证明,这一措施是有效的。

七、小结

十甫名都商厦已封顶并投入使用,从该工程实例看,逆作法与常规的施工方法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例如:

1)显著地缩短了工程施工的总工期,经计算,本工程采用逆作法比采用正作法缩短了至少两个月工期,取得巨大的商业效益;

2)基坑变形小,相邻建筑物影响小,实测结果显示基坑顶点变形不足20mm,周边路面沉降量也极小,未造成不良影响;

3)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规划红线地下空间,在允许范围内尽量扩大地下室建筑面积。

但逆作法目前仍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如连续墙与基础桩间存在着不均匀沉降,连续墙槽段间的渗漏等,有待通过工程实践取得改良措施。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地域建筑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大家都知道,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受益的同时,带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消失而担心忡忡。而作为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处在这个时间里边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时代特性

我本人是从事建筑设计的,就是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建筑师,当然我在高等学校里面是带研究生,就是把设计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的。所以,这几年,特别这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建筑的创作活动,从我搞了这么多工程里面,我深深体会到,要把建筑与文化这个问题谈清楚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从事具体设计人员,我只能够先把我这几十年来的一些创作体会跟大家谈谈,最后呢也想通过做的一些作品,做一点说明。

大家都知道,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受益的同时,带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消失而担心忡忡。而作为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处在这个时间里边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

但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建设的面前,在心理上,综合素质上,都准备不够,也深深感觉理论上观念上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在当前新的世纪到来的时候,我认为整个建筑界就我们一方面是非常好的形势;另外一方面从创作方面也是处于一个比较迷茫的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我就感觉到,当前整个建筑创作,在同步发展的同时,也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建筑创作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我认为一个建筑要满足一般使用功能上的要求,也不是很难。但要把一个建筑作为一个精品,来创作来设计,是很不容易的,我自己就是通过这几十年的建筑创作,深深体会到建筑要有一个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我想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比如说我们广东,我们这个地方也属于跟岭南一个大区域,这个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它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长青,所以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逐渐形成了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岭南建筑风格。

建筑如果从建筑的地域性,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当然,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区的传统中,来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我觉得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

下面几个照片我想谈一谈建筑的地域性的问题,我先把这个照片放一下。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是我们客家民居,就是围屋,就是福建田螺坑的一个客家民居。我先把这几个放一下,大家可以看一看,这是山区村落的肌理,一看就是一个山区的这种民居。大家可以看得出来,这种建筑形式的出现,是跟这个特定地域的环境,跟这个地区的气候环境完全结合一起的。这种村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完全体现了一种聚居功能,它的防卫功能,以及就是中国传统的家族的观念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把它糅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聚居的村落的形式。这是跟一个地区的地域环境,和地区的文化是完全分不开,为什么这种形式出现?每一个建筑就是一个家族,这几百人住在一起,家族里面是非常团结的,非常统一的,有主次之分的,很严格的,家族跟家族之间是完全一种封闭性的,没有交往的,这个大家都知道。这个有圆的有方的里面,每一家一栋,这个项目准备申报联合国项目的。我们是一个聚居形式,是特有的。这种村落也可以看得出来,就是山区村落,显然跟我们其他地区的地域环境不一样,形成不同的空间模式。

这是我们岭南地区的建筑,下面几张图,可以看得出来,是我们岭南地区这种特定的气候条件,形成的一种就是我们台山一带的塔楼的民居,它这种形式。我刚才讲到岭南建筑的话,它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固有那种可以说这种村,院落的布局,就是民居的形式,同时,由于它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岭南建筑就是一种交融能够吸收交融的这样一种建筑概念,这可以看得出,很多装修,很多处理,都受西方的南洋建筑的一些影响,是一种兼容的,就是一种综合性文化。

所以看得出就是一个建筑的形式的来由,是跟地区的文化,地区的特点来的,它不是无缘无故来的。你看,这是东莞可园,东莞可园的话它是一个很好的所谓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它吸收了中国园林的固有的传统的手法,但是呢,它很多你比如说,这种院落的布局的话,错落有致,空间利用,但是它也同时跟大自然的结合,跟环境结合,由于气候炎热。另外就是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房子,这个房子的一些处理完全西洋的手法,它是中外交融的岭南园林你完全看得出来,很多装修的手法,做法,都是南洋建筑,它是融汇得很好的。

当然,这个是威尼斯水城,完全这样由于一种特定的地域的环境,形成另外一种城市的肌理,船就是他们的一个交通工具。

第二,关于建筑的文化性,大家知道,就是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但凡精品都能传译一定的精神内涵,有很高的文化品味的建筑。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一批不朽的建筑作品,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的标志,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的象征。

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方式,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科技与人文同步发展的这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我认为这并非各行各素,无章可循。

从建筑创作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一个设计首先要融合城市和自然的环境,表达这个建筑项目的性质和文化的特征。简单来说,建什么设计什么用途的建筑,首先就应该表达这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有的文化的内涵。就等于说我们设

计一个校园建筑,它总要表达校园那种高雅的,学术殿堂的,这样一种非常有机的这样一个建筑的形态;我设计一个商店,可能是一个购物环境很好,非常休闲的这样一种环境。每一大类型的建筑,它要固有着一种文化内涵表达。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作为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的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的。比如像我们广东,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源于百越文化,从秦汉以来,中原文化也开始南传,并先后融入荆楚和吴越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岭南文化体系的基础。随着广东广西一带,广东沿海对外开通和海外的交往,中外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融、孕育、发展,使岭南地区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又受到了外来文化的熏陶,各种方式的跨文化交流,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和形成。所以,兼容性是岭南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以这个地区建筑创作,就应该吸收岭南传统文化的内涵,融会到现代建筑文化之中。在建筑创作中,建筑师应该自觉地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吸收精华,弃其糟粕,就能够创造出有地区文化特色,和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

这是南越王墓博物馆,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作品。它这个作品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把两千年来的汉代文化的一个特征,与岭南地区这种特有的地域环境结合,和当地的岭南一些材料一些做法结合,以一个现代建筑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所以它是充分体现一种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一种统一,有人把它理解为是一个新的地域主义的建筑。我们的材料就是完全是地方性的材料,这是用我们家乡的红砂岩,这个是我跟莫伯兹院士共同做的一个作品。

这可以看得出来,我们这个汉墓,这些东西都是原有石头,汉墓在底下,这个是完全的保护性的措施,把它盖起来,它的特点就是有很高文化的品味,表现了西汉文化的一种特有的特征和表现了作为一个纪念建筑一种共性的特点。我们把两千多年汉代的文化和纪念建筑的一些共性,和岭南地区的气候材料等等的关系把它融合起来,以一个现代建筑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是这样一个作品。

这是搞的一个市长大厦,这是48层,这是28层,这个建筑当然是一般的超高层的建筑,它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形成了一个市民广场,在很有限的地区里面。不像旁边是一个中讯广场,是广州一个大的标志性建筑,它这个建筑非常好,但这个建筑可惜太靠近马路了。我们设计的时候,把它让出来,形成一个城市广场,形成一定的广场文化,把它围起来,这个地方。所以这样的话,使得市民有个非常好的活动空间。超高层建筑本身,我们是用非常简洁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是一个风格非常统一的作品,这个看得出来是一个广场。

第三个小点,我想谈谈建筑的时代性。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应,所以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使建筑的空间跨度高度和空间的品质有了很大的灵活性。信息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观念,和工作模式,新功能,孕育了新的建筑类型,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使建筑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当今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知识经济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化,和思维模式的更新,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多元的综合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将逐渐起到主导的作用。我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更需要沟通跟交往,交流,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普遍的要求。

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写照,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了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现代建筑创作很自然地就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当然我们强调创新和时代精神,并非排斥传统和地区特色,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关键要处理好时代精神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弘扬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也必须原有的文化根基上发展。继承传统并非在新建筑上贴标签、贴传统符号,或者部分构件的复制;而是吸收整体的文化的内涵,这既有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世界人类建筑文化的精华。

还特别要重视吸收地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并融会到新的建筑中去,才能够创作出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真有特色的建筑。

这是我跟莫院士一起搞的岭南画派的纪念馆,这是借鉴于新艺术运动一些手法,表现岭南画派的一个特征。它里面是方庭小院,水庭等等都是岭南常用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这个建筑。像这种建筑如果拿到北方去,完全不可能,这是一个特定的地域条件,特定的文化和特定的功能形成这样一个建筑,第二个地方也不可能这样盖的。

这是我前段时期搞的一个广州歌剧院,这本来也是进入优秀方案。市长还不满意,所以现在搞了两次国际竞赛,现在正在搞第三次国际竞赛,我又有参加了,前两次我们都进去了。这种建筑可能在北方不适应,它是在珠江边一个歌剧院,1800座的歌剧院,这个建筑的主要意图,就是广州是一个花城,又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兼容性的一个城市,所以我们表现一种欣欣向荣的,就像一个艺术之舟正在重新开始新的丝绸之路一个航行一样,比较飘逸的一个建筑形态,这是广州歌剧院。

这是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这个都是我们跟日本合作的,他们的方案我们完成的。2001年不是开全运会的时候,八万人的体育场,它主要是一个飘逸,表现一种飘逸的,那是广东人的那种比较开放的,比较敢为天下先的这样一种社会风气,一种市民的心态。所以他们能够接受这种方案,通常我们的体育馆,都是闭合的,只有像我们这个,把它完全分开了。

这个是我搞的一个鸦片战争海战馆。这个工程呢,就是一个是鸦片战争的主题,表现一个鸦片战争主题。它是把海战这种特定的内容和历史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纪念性很强的一个博物馆,这是鸦片战争海战馆。这个房子的话,从外边看起来,它既像一个海战里面的一个战船,又像一个炮台,海战主要是炮台,一个炮台群,又像一个军民团结力量的象征,把这几个糅合起来,抽象跟具象相接的手法,把它设计出来。这个已经盖起来,这是盖起来的一个照片,它是填海工程,是填海填出来,就是面对珠江口大海的一个地区,这是位于虎门的。

这是我们搞的东莞文化中心,它这个建筑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本来这个地区就是一个文化很强的一个民居区,我们把它拆了重新搞一个文化广场,我们的目的希望形成文化广场。旁边是一个市民广场,我们这个建筑设计主要是应用城市设计的概念,把这个房子作为广场的延伸。所以我们这个房子的话,里面是五万平方米是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而且房子本身这个地形是层层叠摞,每一层都可以上到屋顶,屋顶花园,这是作为南方地区人们活动的一个场所。所以整个房子盖完之后,它的房子本身就是广场的延伸,就是广场的延伸的部分,所以本身两部分使用,里面可以使用,外面的天台,它的屋顶也是有使用的功能。

这个原来是一个方案,就是没有盖的九一八纪念馆的方案。因为大家都知道“九一八”这块地的话,是一个非常长条的,大概差不多800米长,一个刀把形的一个地形,70米左右宽。我们当时这是一种构思方案,在这个做的过程里面,没有盖,我们就是应用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就既然是“九一八”,这是我们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也是经过八年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这样一个意念。我们在设计里面就要用抽象跟具象相结合的手法,这个地形,既然是个刀把形地形的话,我们就好像地形就像日本那个关东刀一样,就是从造型方面像一个刀给埋在地上,一半给砍断了,一半埋在地上,就意喻中国人经过八年的抗战艰苦奋斗,最后战胜了日本,走向了光明,走向胜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参观的话,从地上开始参观,埋进地下之后,先从地上看,经过迂回曲折的过程,最后逐步,参观流线逐步上升,最后找走到这个地方,非常高的。由于太远了,这个800米长,我们就500米收了它了。前面搞了一个水池,一个日晷,一个雕塑,瞭望远景,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希望这个建筑能从功能,从形式方面把它完全统一起来。就写了一种抽象和具象相结合的语言,用简单的内容配合,共同表达这个纪念性的一种主题,就是真理必然胜利,正义必然胜利,这样一种信念,就是一种概念性设计。我们当时做的时候,就把形式和内容完全统一起来,正好这个体型也是个刀把形的,像日本的关东刀这样一种情况,这是一个小的作品。

这是国外的一个跟地形地貌结合非常好的是大西洋岸边摩洛哥的一个屋顶的一个山上边。它是充分利用地形,面向大西洋,地中海那一带,形成非常好的一种跟自然结合得非常好的一个旅馆的设计,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个作品。

这是日本的东京的新搞的一个歌剧院,它是一个文化品味的表达,现代建筑文化品味的表达,是非常成功的。这一是个公共的大厅,这个地方是公共大厅,它公共大厅里面的它的装修手法你看这个是每一个剧种,每一个剧种的表现都是表达一个内容。另外这个地方因为照相没照出来,里面是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这整个空间布局是非常好的。

下面几个我想谈谈校园建筑的设计。我有一大批校园设计,我就先谈谈概念。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这两年,进入一个高等教育的高潮,就是正好我们碰到这样一个机遇,就是这两年我主持搞了几十个大学校园,而且是由于它投标,我们有一批博士硕士的话,非常敬业,就这方面,做了相当多的校园设计。这种大学校园设计的话,它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说,当今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追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是从书本上培养人才,现在强调培养一种综合性的人才,开拓性的人才,创新性的人才。这个培养出来学生,应该承担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他的社会的职责,所以从一个从书本改成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这样一种教育理念,那我们实现这种教育理念,在我们大学校园规划里面,体现了一种整体性的,把整个校园也不是作为单栋建筑来考虑,整个校园的规划和设计,体现了这样一种新的培养模式。这种新的大学校园体现了我们规划里面,体现了一种校园规划的整体性,它的综合性,还有它那个学科的交叉,和新学科的出现。怎么形成一种网络化、组团化的结构布局?还有适应于现在大学校园的开放性和社会化的要求?这是一个意念。

另外一个意念的话,大学校园里面现在强调人的话,强调一种交往,就是环境与人,这样一种大学校园的环境下熏陶,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另外跟生态环境的结合等等,这都使大学校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我们搞了一大批校园的规划。这是顺德校园的规划。它是一种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中间形成一个,这是一个交通体系,中间形成一个非常好的网络化的大学校园中心区,在这个区里面完全是步行为主的,是一种交往性空间,里面都是一种网络化的结构。所以这是学生区,这是运动区,成一个“品”字形的布局,景观非常好,互相瞭望,这个看得出来,这是一个顺德的校园规划,现在已经盖起来了。

这是上海的淞江大学城的规划,现在大学城的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模式。它重点是形成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水网生态带。这是一个学校,这是学生区,之间的联系通过非常好的水网带把它连成一个整体,这也是上海淞江的大学城。

这是已经盖好的一个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校园,它是从设计到施工完用只11个月,整个大学搞起来,是少有的,不到一年的时间。我这个在学校《学报》介绍过。这样一个不大的校园,我认为我现在搞的校园,这个是比较好的。它不大,五千学生,五百多亩地,它是非常好的一个环境,形成一个教学中心区,这个尺度非常好,整个建筑的品味要比较统一和高雅,这是教学中心区,这是学生区,这是运动区,就是整个大学校园环境非常好。

把刚才这种大学新的教育理念,体现在这个大学校园规划里面去,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和学习的环境,这是当时正在盖好的时候拍的一些照片。可以看得出,中心区,看到校园文化,这是校园的一部分,这是校园的部分。

下面这几个,这是浙江大学,也是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校园,现在已经盖起来了。这个校园的话,就是可以看出来,这是两公里长,这是一公里宽,整个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态网络。它的特点就是说,我们把江南水乡这个特色和浙江大学作为百年老校的一种海纳百川的这种校风,和现代教育里面的这种组团的结构,网络信息化时代一些要求,把它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校园规划。

这中间是一个非常大的生态带,我们借用了王羲之《兰亭序》里面谈的“曲水流觞”这样一个典故,应用到这个江南水乡这样一个大学生里面去,正好回应了高等学校文人雅士积聚的地方,回应了“曲水流觞”那个的故事,用这个理念把它表现出来,形成一个非常好的生态带。交通网络是在外边,里面是教学群,这个图就是现在已经盖起来。因为当时校园的绿化正在搞,所以我们就画了一个透视图,非常好的一个设计,光是这一组建筑群是七万平方米了,这非常大的。这是我们正在搞的一个设计,中间是一个非常大的交往廊,这个廊十米宽,五百多米长,中间是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在这个里面,把它连接成一个整体。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就能创作具有特色的建筑。

作者简介

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首届国家“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全国政协委员,并担任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多项职务。

何教授提出以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及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三者并重的建筑创作思想。曾经主持和设计80余项重大工程,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30余项,其中国家级金奖1项、铜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在建筑界享有较高声望。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浅谈建筑设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设计管理是直接干系到建筑项目的品质和项目投资的重要环节。在建筑策划的工作中实行科学的治理,能够更好的实行创新、优化与绿色节能的设想。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项目的投资,而且能够有效展开环保建筑的策划工作。

【关键词】建筑设计 设计管理

近几年来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对于有效治理的成长也十分快速,统计数据展现,高效的项目治理不但可以保证项目品质,还可以减少项目建造的资金投入,有利于提高项目承包机构的市场角逐与经济效益。但是我国建筑项目治理,目前仍留存着较多的缺点与问题,尚待改进。

一、建筑策划中存在的重要疑问

(一)界面治理疑问

通过从事多年设计项目资料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中了解到,在建筑项目设计工作中通常都是分专业、分阶段实行,各个专业当中即彼此穿插与联络,还彼此限制。同时,因为设计不光是项目工程前期构想计划的具体化,而且还是后期开工建设的远景,由此喽了设计治理的主要性与复杂性。然而,设计界面是很多疑问当中较为复杂的一个。在建筑项目工程中,少许设计的脱漏、缺陷、纠纷和索赔等全都出现在界面上,而且,界面上的纠纷同样难以解决,已经成为建筑设计治理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在项目工程设计治理当中,界面管理首要留存以下2个方面的疑问:其一,各个设计专业在交界处留存紧要的设计矛盾,没法完成有用连接。例如有的设计实质各个设计机构都有触及,但因为采取不同的设计办法,致使设计结果出现矛盾;其二,设计和作业实施可行性出现冲突。通过我司建筑项目接触中了解到少许比较特殊个性化造型的设计,由于缺少行业标准和规范实行要求,导致设计没法落实实行,只能靠经验和模拟软件等进行从新设计,这不但浪费了较多的设计资源,还造成了设计进展拖延,设计机构的主动性也大幅度下降。

(二)信息治理疑问

在建筑设计治理中,设计信息治理有着较为主要的位置,其成效的好坏直接干系到设计治理的全局效率。设计信息治理当中的疑问关键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其一,准确性方面的疑问。经过对大批建筑项目工程的设计管理中发现,信息不完备、不准确、使用不当等情况较为普遍,例如:设计图纸版本问题酿成设计或者动工出现问题等等。除此之外,因为各机构看待信息的角度不同,或者设计机构为了遮掩些设计错误而对相关信息进行虚报,致使造成了其他设计机构没法获取详确准确的信息,最后致使设计沟通出现信息失准的状况;其二,及时性方面的疑问。信息的及时性首要反应在信息传达时间上,信息传达延迟是最为典型的问题之一。例如:当某个设计机构需要用到另一个设计机构所提供的资料时,因为此机构的资料供给不及时,造成后续设计没法顺利实行,假设这种状况不断积累,就会对全体设计进度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三)设计品质评估疑问

当前,我国建筑项目设计品质的评估办法有以下几种:由设计机构自由组织内部设计质量评估;由政府主管机构组织针对项目工程设计质量实行评定检查;由业主方组织针对设计质量实行评定或者评审。从某种立场上讲,这些设计质量评估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增进了建筑项目设计品质的提升,然而,这些评估也都或多或少留存一些疑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常规性:因为对建筑项目设计品质评估工作的首要性了解不够,而且欠缺制度上的治理,引致了质量评估工作的开展无规律性,设计机构的内部评定欠缺常规性,普遍采取的全是三级审阅的办法来保证设计品质。

(2)有限性:在各种评估办法中,多数以专业人士为主,评估结论单一不完善,整体评估最终无法反映不同主体的观点。同时,一些评估是在阶段成果产生之后展开的,一些甚至是在竣工之后实行的,欠缺对设计的评估与支配,影响十分有限。以上问题的留存让建筑设计品质评估的作用没法充分施展,严重影响了建筑项目的整体品质。

二、处理设计治理疑问的有效策略探究

(1)构建完善的建筑设计治理组织框架。因为建筑设计治理自身触及的内容较广,再加上设计历程属于一个集体性活动,因此,想要保证建筑设计治理工作成功实行,就需要有一个完备的组织框架。

(2)强化建筑设计品质支配。应该对建筑项目工程的需求与相关资料实行深化详细的探讨阐述,并且以此为根据拟定设计大纲。设计大纲可以由工程主持人组织各个专业负责人在探访、资料汇集的基础上,经过讨论实行拟定,并且把拟定好的大纲提交建设方实行审定,之后根据这些编制好详细的设计计划。对施工图实行检查。此为设计进程质量支配的一个主要点,在对其实行审核的流程中,应当着重看应用功能和质量要求能否达标。检查内容包括: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给排水施工图、暖通空调系统施工图、电气安装施工图等等。

(3)设立健全设计界面协调管理机制。为了有效处置设计界面治理当中的问题,应当设立健全对应的协调机制,一方面能够设立无等级协调形式,当设计历程当中出现界面矛盾争执时,有关设计机构可以经过组织协商与协调,并能在没有任何行政命令干扰的状况下,处理相互之间的矛盾争执,这种形式最大的长处是没有留存强迫性治理命令,所有问题都可以经过沟通协商得到处理;另一方面,可以设立专家评审组。当各方对争执问题留存有较大的差异,而且没法经过协商处理是,就可以经过专家评审组对有关问题实行阐述,之后做出评估与决定,以此来处理各方的争执。

三、结束语

建筑设计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建筑施工的品质,支配项目的资金。建筑设计治理须要持续提高管理水平,在确保建筑设计品质的同时,全力提升服务的认识,使建筑设计更加顺应都市成长的须求,在猛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更大的进步。中国一些建筑设计产业在治理中还留存一些问题,制约了进步,这需要建筑设计产业增强杰出设计团队的创立,取得更大的收获,全部实现建筑设计在项目建筑中的影响。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探究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建筑设计的科学有效管理可以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工程的成本及工期。建筑设计管理需要不断提升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在保证建筑设计质量的同时,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使建筑设计更加合理化。本文从建筑设计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建筑设计;管理;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事业的发展步伐也逐步加快。建筑设计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建筑施工之前规划出合理的建筑设计方案,才能够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开展,节约建设投资,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促进建筑企业的健康良好发展。

一、建筑设计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1、建筑设计影响建筑工程投资

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的决策、设计和实施三个阶段,建筑设计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投资,虽然建筑设计本身所耗费的资金较少,在建筑工程的总开支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是,设计环节是投资控制的关键,也是投资决策后的重要环节。根据相关研究结果,设计支出占工程建设总支出的比例低于1%,但正是这不到1%的资金投入,却会对工程投资产生重要的影响,工程投资额的75%以上将会受其影响,可见建筑设计对工程投资的重要作用。

2、建筑设计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

建筑设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质量,如果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脱离实际,就会使建筑设计和实际的施工过程产生较大的差距,造成在施工过程中机电水暖电专业和土建钢筋模板等工种产生冲突,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

3、建筑设计影响建设工期

建筑设计将会对建设工期产生重要影响。建筑设计工期是建设工期的一部分,在设计阶段,一般需要经历获得设计数据、设计、出图、校对审核、修改、报业主审核、修改、定稿等步骤,业主的开发计划中会明确每一个阶段设计院应该提供的图纸内容,同时配合业主向政府部门提供报审资料,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建筑设计的图纸深度需要达到能够施工的深度,施工图中详细节点做法需要符合当地地区环境特点,设计变更的处理需要考虑建筑结构机电全面考虑及及时处理变更,不然就有可能引起现场局部停工、因后续引致质量问题而返工,影响建设工期。

二、 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优化设计意识

目前,很多建筑企业将管理的重心放在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环节,没有充分认识到建筑设计管理的重要性,在建筑设计阶段缺乏优化设计意识。通常情况下,很多业主都是通过招标环节控制工程造价,没有认识到优化建筑设计也可以降低造价和成本。很多建筑设计人员往往根据业主的要求进行设计,不重视后期的设计优化,由于业主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也不会提出建筑设计优化的要求。

2、缺少必要的压力与动力

由于我国的建筑设计市场竞争竞争机制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完善,很多设计单位不注重提高自身的设计质量,而是依靠关系来中标。因此,很多设计单位缺乏改善设计质量的积极性,没有技术创新的动力。另外,建筑设计的收费方式也有不合理之处,建筑设计收费与建筑设计的经济效益不挂钩,这就导致建筑设计单位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充分考虑建筑的经济性,进而降低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

3、运行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市场缺乏健康的市场竞争机制,各地建筑设计管理部门都会严格保护本地区的建筑设计企业,一般不会进行公开设计招标,这样就不会充分调动设计单位的积极性,一些优秀的设计单位在设计招标的过程中就无法获得工程。此外,建筑设计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健全,这些都导致建筑设计市场缺乏一个健康、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

4、政府监控不到位

虽然我国制定了一些建筑设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设计单位不重视对设计质量的量化考核,缺乏相应的量化考核标准,评价人员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建筑设计单位往往将建筑功能和质量作为建筑设计的重点,没有对建筑成本和造价综合考虑。此外,目前的建筑市场还不够规范,管理相对混乱,很多建筑设计单位并没有相应的设计资格,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建筑设计的质量。

三、 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强设计优化意识

重视管理建筑设计的优化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能够有效地控制投资。

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节约投资,要把握好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做到技术和经济的和谐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应当增强设计优化意识,注重建筑设计优化的综合性,充分利用价值工程原理分析建筑设计方案,提高建筑设计的价值,做好功能分析工作,树立系统观念,追求建筑设计的总体效益,从而达到优化设计的目标。此外,建筑设计部门应当重视设计管理,认识到建筑设计的重要性,提高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打造高品质的建筑工程。

2、建立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

为了建立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设计经营单位也需要通过招标投标的过程选择。虽然在《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城市建筑方案设计竞选管理办法》和新颁布的《招投标办法》中都对招标投标过程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是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招标项目的数量只占总项目的10%左右。因为招投标的管理体系不完善,评标的方法不合理,招投标的过程也缺乏公平性与公正性。为此,必须要完善建筑设计的招投标环节。第一,要设立建筑设计的招标机构,并保证其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第二,地方建筑设计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招投标方面的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工程项目,一定要开展招标投标工作;第三,业主要明确工程建设项目的功能和投资要求,并且要具备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在招标阶段要对投标单位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了解投标单位的资质和信誉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第五,要建立健全建筑设计方面的评标方法,保持评标机构的公正性和评标方法的合理性,从而为设计单位营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以限制业主在招投标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

3、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是规范建筑设计市场的根本性保障。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包括《建筑法》、《合同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招投标法》在内的法律体系,对工程项目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这些法律法规都没有从建设项目的总体出发,缺乏具体化的设计规范。因此,政府部门为了更好地发挥建筑设计的监督管理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设计招投标、价格管理和设计市场进行规范,将设计监督管理工作具体化。

要是想要彻底的提高建筑的整体品质,那就需要加强在构建过程中的技术引导和科学施工。除此之外,还要学会从建筑的根本,也即是抓住建筑的管理技术,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实现各部门间的合作才可以切实提升建筑的质量,进而促进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建筑设计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建筑设计企业只有提升自己的建筑设计管理水平,重视建筑设计的质量,提高服务意识,才能够适应当前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当下,我国很多建筑设计企业在设计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限制了建筑设计事业的发展。为此,建筑设计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优秀设计团队,取得更好的设计成果,发挥建筑设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浅谈建筑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建筑行I是国家的重点行业,它的存在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显著的力量,能够为广大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由此可见其意义之关键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建筑行业来讲,设计工作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只有做好了设计,才可以确保后续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当今时期,人们已然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积极开展设计管理工作。作者在这个背景之下,具体论述了设计管理工作面对的各种不利点以及应对方法。

关键词:建筑设计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对于建筑行业来讲,设计工作的意义非常重大,只有做好了设计工作,才可以确保后续的所有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设计的品质关乎到项目的总体品质,然而要想做好设计工作,确保设计的品质良好,就必须积极开展设计管理活动。不过,当前时期,因为一些干扰要素的存在,导致我们国家的设计管理工作面对许多的不利点,严重的干扰到设计品质的提升,干扰到项目作用的发挥。所以,为了避免负面现象出现,就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应对。设计管理是项目的总体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也是意义独特的一种。和常见的管理活动不同的是,其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有非常高的专业能力,要懂得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能够掌握各种新材料和技术。同时作为管理人员,还要对设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管理工作开展到位。同时,管理人员还应该参加到项目的具体设计工作之中,把管理知识和设计内容有效的融合到一起,以此来指导建设工作,切实提升设计的能力和管控的水平。建筑设计团队通过精诚的团结合作,适当的设计人员承担设计的执行工作,并承担责任,保证建筑设计管理真正发挥作用。

1 建筑设计管理概述

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此时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如沐春风,迎来了新的发展局面。当今的建筑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要想获取发展,就要积极开展设计管理工作,确保项目设计内容更加科学。如今的很多建筑都增添了抗震设计,此举能够节省成本而且能够明显的提升项目的抗震能力,确保其安全性高。众所周知,建筑项目一种非常综合的项目,它将经济以及技术和管控工作融合到一起。通过开展高效率的设计工作,能够确保项目的品质优良,能够确保建设工作如期完成。因此,我们对设计工作者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建筑设计阶段,要完成建筑设计图、施工图,配合施工队伍开展合理的施工。

在具体的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必须将保证项目的品质当成是最关键的目标,做好管理工作,确保设计符合规定。假如设计存在问题的话,就会使得项目的建设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严重的话还会使得项目后续使用过程中安全问题频繁出现,危及到相关人员的生命和财产。笔者具体的分析了当前时期设计管理工作面对的各种不利点,并且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

2 建筑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认知能力有限

如今我们国家的许多建筑单位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多是将工作的重点放到现场之中,其未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没有认真的优化设计。许多施工方为了节省成本,一般都是依靠招标活动来获取此目的,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通过优化设计同样可以起到节省成本的作用。作为项目的业主,他们的专业能力有限,而设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主要是依据他们的要求而开展的,没有做好设计的优化工作。

2.2 没有完善的竞争体系

我们国家目前的建筑设计行业的秩序非常混乱,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色彩,招标不公平,导致设计工作的品质不高,这样既无法发挥出所在区域的设计机构的工作热情,也使得其他区域的能力强大的设计工作无法获取标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有效的竞争体系。

2.3 没有搞清设计和经济的关系

由于行业缺少竞争管控体系,许多的设计机构获取项目并不是因为自身的实力强大,而是依靠关系获取的,这就使得行业之中缺乏竞争,严重干扰到设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缺乏创新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设计收费不当和项目的利润不对等,导致设计单位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非常随性。

2.4 监管工作不到位

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条例,制定了很多的标准,不过在具体的落实的时候却并非如此。许多的设计单位将项目的品质等当成是工作的重点内容,完全忽略了成本。当前的建筑行业的管理工作非常粗放,缺少严格管控体系,因此许多设计方在不具有设计能力的前提下,参加到设计工作之中,导致设计工作问题频出。

3 建筑设计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不断完善法规条例

对于建筑行业来讲,要想获取稳定的发展就要切实完善法规条例。虽说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些法规条例,但是内容不全面,缺乏规范性,特别是设计规范方面的缺失,导致项目设计工作开展不顺畅。因此,为了避免负面现象出现,就要认真完善法规条例。

3.2 加强建筑设计的优化监管

通过政府的强制执行,加强建筑设计的优化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成果要通过审查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实施。政府加强对建筑设计优化工作的管理,可以为建筑设计单位增加压力,提高设计质量。

3.3 完善监理制度

在做好优化管理工作的前提之下,还要强化监理力度。只有将监理工作开展到位了,才可以确保设计优化,才能够符合相关方的规定。设计监理可以有效改变目前设计单位单一控制的局面,有利于建筑设计的优化。

3.4 进入竞争体系

不论是何种行业,要想获取稳定的发展就要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建筑行业来讲正是如此。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引入竞争体系,能够激发出设计单位的工作积极性,设计出更为完美的工程。虽说国家已经出台了招投标相关的法规,不过在真正的落实的时候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少有企业靠着招标来获取项目。就算是中标了,也因为缺少评标措施,而无法体现公平性,因此当务之急是制定合理的竞争体系。

3.5 革思想,强化管理

如今,我们国家的建筑设计行业因为管理无序,导致市场很混乱,竞争无序。许多设计方将工作的重点放到获取业务上面,没有关注设计优化工作,设计者急于完成工作,导致设计水平不高,品质较差。要想合理的应对这种现象,设计单位的管理工作者就要强化管理力度,变革思想。

3.6 建立设计电子平台

建立建筑设计的电子平台也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不同的设计公司,要根据公司的不同配置颜色等使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平面图观察到设计的成本和方案。而设计电子平台也要进行权限的设置,对不同图层的锁定要实现多方面的控制,使设计电子平台可以实现电子化的管理,做好设计图纸的存档工作。设计电子平台可以更好的完成信息传递、设计图纸审批等工作。

4 建筑设计管理的重要性

4.1 建筑设计管理影响工程的整体造价

建筑设计管理对建筑整体结构、建筑材料选择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建筑设计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建筑设计对建筑物的不同要求,例如:层数、高度等,不同的要求对工程造价有不同的影响。由此可见,优化建筑设计,设计合理的建筑结构,对工程施工来说,可以有效降低工程造价,控制工程成本。设计对项目的影响,不单单体现在场地之中,还会影响到后续的维护等工作。通常来讲,项目前期投入多,后续的维护投入的就少,这需要建筑设计的优化,要精简前期投入,确保后续维护品质,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4.2 建筑设计管理影响工程质量

设计会对项目的最终品质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设计工作者一定要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开展工作,确保它们之间不会有较明显的差异。假如设计出现了问题的话,就会体现在施工过程之中,进而引发很多问题。

应当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要求进行深入研究, 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设计要求。通常情况下, 设计大纲可由项目工程师组织各专业工程师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制定,并将制定好的大纲提交业主方审定,然后据此编制详细的方案,对设计进行初步审查。对初步设计方案的审查主要是针对项目主体设计方案进行审查, 审查过程中应当与设计要求大纲进行对照,看其是否满足要求。这是设计阶段质量控制的一个关键点,在对其进行审核的过程中, 应当重点看使用功能等是否达到标准。

5 结束语

通过上文可知,对于建筑项目来讲,设计工作的意义非常重要。只有开展好设计工作,才可以确保项目在开展的时候有据可依,才能够保证项目的品质良好。然而要想实现设计工作的强大意义,就要积极开展设计管理工作。当前时期,我们国家的很多设计单位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还面对一些不利点,严重的影响到设计工作的开展,因此当务之急的工作就是不断提升管理力度,旨在打造出优秀的设计方案,以此来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最终起到带动国家经济进步社会发展的作用。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公共建筑设计管理方法研究

[摘要]设计管理对于公共建筑的目标实现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公共建筑设计管理工作的特点,采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设计管理组织构架的设置原则,并就不同设计阶段设计管理要点、设计管理的四大控制,以及设计界面管理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公共建筑;设计管理;项目管理

设计是体现业主功能需求、指导工程施工的重要工作,对工程整体功能、质量、进度、投资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设计管理工作在公共建筑工程管理中具有关键意义。笔者在多年的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工作中,对设计管理的重要性和难度深有体会。

1 公共建筑设计管理特点

1.1 动态性:公共建筑中,建设单位更容易对项目功能方面提出要求;而决策人往往缺乏专业知识,设计阶段不能完整的提出全部功能要求,使功能决策滞后于工程建设,容易发生功能性变更。

1.2 协调工作量大:现代公共建筑专业不断扩展,设计复杂性逐渐增加。传统的建筑设计单位无法单独完成所有专业设计,且我国要求专业设计需由具备相应资格的专业设计单位完成。各专项设计之间存在复杂的技术关系,且它们在项目不同阶段分别展开,需业主对它们在技术、功能、质量、进度等方面进行协调,协调量大,难度较高。

2 设计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建设单位和项目管理单位应当在项目启动初期对设计管理进行总体策划。根据公共建筑特点和设计市场情况,设计管理可采用以下形式:

图1 设计管理组织构架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领域一般的建筑设计院只能完成方案、建筑、结构、给排水、强电、暖通空调等设计,而内装、幕墙、景观、弱电、消防等专业工程需由专业设计单位完成。设计管理组织构架考虑以下原则建立:

2.1 总体设计院牵头。建筑工程设计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代表对项目的整体功能、品质、设计进度、投资等向业主负责;这个核心就是公共建筑的总体设计院,所有专项设计单位必须服从总体设计院的协调管理。总体院中的建筑师是项目的实际负责人,负责各专项设计界面协调,与建设单位需求设计部门(通常为建设单位决策层、营销部门、物业部门等)和施工单位进行协调。总体设计院负责审核幕墙、内装、弱电、景观等专业设计,确保它们与总体设计风格、功能要求一致;负责对涉及结构安全和质量的深化设计(如钢结构深化、幕墙深化、基坑支护等)进行核算确认。

2.2 建设单位各职能部门协调原则。公共建筑包括较多的项目干系人,包括建设单位、营销部门、物业部门、运营部门等,他们对项目需求不同。为保证最大限度的满足各干系人要求,在需求设计阶段应充分听取各干系人意见。设计管理组织构架应吸纳各相关部门参与,并提前介入设计管理工作。

2.3 专业设计/承包商参与。现代公共建筑中的基坑支护、外装饰、内装饰、建筑智能、消防等专业工程,其承包商往往既能设计、又能施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达到:①提供专项设计(如内外装饰),对业主需求进行明确定义,为招标、施工等进度安排提供依据;②为项目设计的可建造性、使用性、维护性等方面提供自己的专业意见;⑧在可能的情况下,形成设计、施工一体化,提高投资效益。

2.4 合理划分设计界面。应根据工程惯例及各专业单位专长,合理划分设计界面。确保各专业之间接口的协调与一致性。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程,如幕墙、内装、弱电等,其承包商往往同时具有设计和施工能力,若将设计与施工同时委托一家单位实施,将有助于减少设计和施工之间的矛盾。

3 各设计阶段的设计管理要点

设计工作可分为需求设计、方案设$tl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阶段的设计配合等阶段,各阶段设计管理工作要点是:

3.1 需求设计。需求设计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环境、场地条件、相关工艺、使用者需求、项目预算等调查,明确建筑物的价值、目标、客观限制和需求。

需求设计阶段,要求相关部门(工程、运营、销售、物业等)充分参与,对项目方案、功能、建设标准等进行论证;商业项目还应当考虑市场、环境等因素;必要时可委托专业咨询公司或聘请专家进行论证。

3.2 方案设计和扩初设计。本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需求设计文件,与建筑师沟通,完成项目方案设计,以效果图、实物模型、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形式,向决策层初步展示规划布置和建筑设计。决策者对功能需求、建筑风格、结构、主要技术等方面进行确认。方案设计的决策,应听取相关部门意见。设计方案的确认过程,应加强设计过程控制,整合相关各部门对设计的意见,从多方面优化设计方案,保证设计满足项目干系人的需求。

3.3 专项设计。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督促各专项设计单位在总体设计的要求下完成满足材料设备采购和现场施工所需的图纸文件,加强对各专项设计的审核。

专项方案设计管理的重点是审核专业方案的设计参数、标准、功能和使用价值等方面是否满足适用、经济、美观、安全、可靠的要求,应当充分发挥总体设计院的龙头作用,听取相关部门意见。

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管理重点是控制出图进度和施工图质量,审查其是否满足扩初设计的质量目标和水平、是否满足使用功能要求、是否具有可施工性等。

3.4 施工配合。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的设计问题。

图纸会审主要内容是审查图纸是否满足抗震/防火/安全/环保要求;专业之间、图面之间有无矛盾;有否难于实现的技术问题,或易于导致质量、安全及费用增加的问题;标准图册、图集、详图做法是否齐全,非通用设计图纸是否齐全等。

设计交底主要任务是由设计单位向建设单位、监理、承包商等介绍设计意图、主要设计参数、技术难点、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通常应在开工前组织设计交底。施工中可根据需要针对一些特殊和难点问题组织专题交底。

设计配合主要任务是协调相关设计单位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有关设计问题,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由于目前各设计单位设计任务比较饱满,其服务态度和质量常不尽如人意,设计文件在深度和质量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现设计问题,需专职人员协调处理。

4 设计管理四控

4.1 投资控制。设计是投资控制的源头,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对最终工程造价的影响占到80%,因此应在设计阶段加强投资控制。应根据项目定位和总体估算,编制设计概算,控制各专业工程设计标准,要求设计单位将造价严格控制在设计概算内。可采用价值工程方法,充分进行方案技术经济比选;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方案竞赛获得更优的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前提下,优化设备和重大材料的选择。

4.2 质量控制。设计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项目实体的质量,还关系到的项目实施过程的顺利性。应保证设计单位有充分的时间完成设计;设计基本结束后,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四查四定”,即查设计漏项、查各专业冲突和协调、查是否满足功能需求;查“可建造性”;四定即定任务、定责任人、定措施和定工期。

4.3 进度控制。为避免设计脱节影响工程施工,必须确保设计进度与现场施工相协调。为了保证设计的顺利开展,应简化工作流程、减少组织之间干扰,提高组织效率;提高决策效率,及时为设计提供条件;将设备材料的确定纳入设计过程;调整各专项设计的时间安排,做到专项设计与相应工程施工相搭接;采用标准设计,提高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4.4 变更控制。由于外部环境、业主需求、设计缺陷等因素,公共建筑经常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变更,对工程造价和工期等造成不利影响。设计变更控制的目标在于及时跟踪和评估即将或已经发生的变更,确保变更获得项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批准。控制重点在于及时对变更意图进行评估,分析评价其对项目投资、进度、质量可能的影响,并将此影响向审批的部门和人员报告,使变更随时处于受控的状态。公共建筑变更控制可按以下程序(见图2):

图2 设计变更控制程序

5 设计界面管理

公共建筑涉及设计单位较多,各单位设计范围、职责、立场各有不同,如果缺少必要的界面管理,疏于协调沟通,则可能造成工作混乱、职责不清,影响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5.1 实体界面管理。实体界面开始于设计,如幕墙和屋顶的连接面、门窗与墙体的交接面、机电设备与预埋件之间的界面,内装饰与机电的界面等。应在各设计合同中明确各设计单位设计范围,避免各设计单位之间设计交叉或遗漏。

5.2 组织界面管理。明确各相关单位在项目组织构架中的地位、角色和职责,考虑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设计组织界面管理的依据是“设计管理的组织构架”(见图1):建设单位处在设计管理组织构架最上层,负责决策;总体设计院为设计第一责任人,负责审核有关专项设计;各专项设计单位除完成自身设计,还应配合其他专业设计。

组织界面的划分应当根据专项设计单位的专长,以及工程惯例。例如建筑设计单位一般负责审核内装、外装、景观等方案;结构设计单位负责审核基坑支护、钢结构、幕墙等深化设计;内装设计单位应与机电设计相互配合,确定照明、风口等的位置;弱电设计单位应与机电、电梯、专用设备(如机械停车库)的设计单位配合,确定控制点等。

6 总结

设计管理对于公共建筑工程的实施与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应建立合理的设计管理组织构架,加强各阶段设计优化、评审、协调、控制等,使设计工作满足公共建筑工程投资、进度、质量等综合目标要求。

建筑设计管理论文:绿色建筑设计管理分析与研究

摘要: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正处于大力发展的阶段,应坚持立足于本土从国情出发、以节能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实现精细化设计的原则,不断采取专业工种的合理配合、选用适宜的技术以及集成化设计的具体措施推进绿色建筑的实施。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管理

0引言

全球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所有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各国在国家层面对于基本的行动框架也达成共识。特别是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说明人类的建设活动进入了理性阶段。绿化建设是利用生态的想法(E-cological thinking)来创造人们的生活及工作空间。这样创造出来的健康而舒适的空间,不但不增加投资,反而更能节能、减少运行费用,并改善空间用户的生产效率。绿色建筑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有人把绿色建筑归结为具备4R的建筑,即Reduce,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Recycle,利用回收材料和中水,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Reuse,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中国近年来一直全力推进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并积极推进建设实践。

1绿色建筑发展总体方向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绿建筑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章节中专门提到了建筑节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作为重点领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下的优先项目。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建设部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这都说明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并已经从国家层面开始实际行动,地方政府全面积极响应。同时,绿色建筑发展也有利于国家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推进健康的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国家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抓手。

30 多年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形成了较成体系的设计方法、评估方法,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一些发达国家还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green building challenge)行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行综合优化设计,使建筑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基础上所消耗的资源、能源最少。日本颁布了《住宅建设计划法》,提出“重新组织大城市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满足21世纪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适应住房需求变化。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适应生态环境的居住区政策,以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法国在80年代进行了包括改善居住区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居住区改造工作。瑞典实施了“百万套住宅计划”,在居住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些国家绿色建筑的发展已初见成效,我并向着深层次应用发展。英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来促进高能效技术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在低碳排量建筑方面,英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新的规划和经济激励政策。一些相关的私人组织也自发地行动起来,并协同政府部门,不断推动绿色建筑的研究与改革,促进绿色建筑科技的发展。在英国有很多来自政府和其他组织的机制,如:碳排量信誉(the carbon trust),碳排量预测(the carbon vision),气候变化税(the climate change levy),节能信誉(energy saving trust),建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 法拉第合作组织(integration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in buildings/Faraday Partnership),建筑研究组织(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这些机制和组织为推进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在能效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不断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建筑设计方面,英国有很多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致力于绿色建筑的设计,并已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世界一流的低碳排量建筑。例如在威尔士的加的夫港口的未来屋,在设计中巧妙地应用环境友好性材料,使得建筑对居住者在生活方式和环境方面的改变具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在对上世纪30年代修建在白金汉郡的白宫进行翻新时,也应用类似的理念。

2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依据国外绿色建筑发展的经验,并结合国内的实际国情,可以大致得出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如下:

2.1 绿色建筑设计应立足于本土从世界绿色建筑发展的时间表来看,我国在绿色建筑的推行上是紧跟世界潮流的,但不可否认中国是在与国外完全不同的基础上发展绿色建筑。中国虽然经济总量进入了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人均GDP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同时带来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技术水平、建设成本、工业化程度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中国的建安造价实际上还未达到世界水平的40%,在高层住宅方面甚至只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当先进但昂贵的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引进中国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思考有多少建筑承受得起这种成本和代价呢?如果只是在个别高端项目实现了绿色目标,对全社会的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贡献又有多少呢?同时,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差距很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绿色建筑更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地理状况。我们面临问题的独特性决定了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既有经验,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同步推行绿色建筑。

2.2 以节能为核心发展中国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本质是,在建筑活动的全生命周期里,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建设健康环保的人居环境。从这个目标出发,我们可以从节能的视角来推动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建设观念,避免浪费。只要是建设活动,必定消耗资源和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规模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造成土地、空间、设施的闲置是最大的浪费。同时,要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时间跨度中实现低耗。对一个建设项目来说,全寿命控制是从策划、选址、规划、设计、施工、维护运营直至拆除的全过程中贯彻绿色建筑的低耗理念。

2.3 以科技创新实现精细化设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建筑师的核心责任。建筑设计在建设的全过程处于关键环节,尤其在目前的中国国情之下,建筑设计对推行绿色建筑至关重要。改变创作理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精细化设计是必由之路。绿色建筑并不仅仅满足节水、节地、节能、空气污染的几个指标,也不是从南到北、从办公到住宅都能适用的,一定有个性化设计的要求。因此,从总体规划到单体设计的全过程必须从地域性、经济性和阶段性出发选择适宜的技术路线。精细化设计的前提是有精细化的思想意识――从粗放到精细,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建设周期走向全寿命周期。在此过程中,也有一个全寿命成本的概念。发展商的成本是一次性投入,用户则有运行成本,社会的成本是资源的消耗。精细化设计首先体现在个性化的定性分析中,其次为科学化的定量验证,第三为合理化的设计措施。

3绿色设计的要点

3.1 强调主动性与传统的建筑设计相比,绿色建筑设计更强调设计的主动性,一方面相对于甲方业主而言,设计师更为主动地与委托方进行沟通,同时协调多个专业进行合作,从而才有可能完成整体、系统的绿色设计;另一方面,设计师改变了单纯的对于墓地来者顺受的被动局面,而是对墓地、选址、可行性等综合条件更为主动地分析和利用,根据绿色建筑原则,舍弃不合理的项目构想,同时采用必要技术措施对场地进行友好性的改造,方便适宜的场地策划将为绿色措施提供便利的条件。

3.2 关注预设性绿色建筑是由各种设计元素、结构体系、维护技术构成的联合系统。单纯的工种叠加和结构元件的叠构不可能产生出最佳运行状态的绿色建筑。因此,就需要在绿色建筑设计的最初阶段,明确项目的建设目标,详细分析达成这些目标所需的操作办法。建筑策划是研究建设项目的设计依据,论证和预定了项目的设计规模、性质、内容和尺度等设计目标,它为设计制定出空间的模式和组合概念。因此,可以说建筑策划是建筑创作建立“骨骼系统”的工作。建筑设计则是将策划中的空间概念和模式以建筑语言加以丰富充实,并表现在图纸上,绘制出项目的具体空间形态和造型。

3.3 重视团队合作绿色设计小组首先一个特点是成员广泛。一个完整的绿色项目设计小组应包括各方面的代表,包括:业主、建筑师、结构师、使用者、施工方、咨询顾问等。这样组成的小组既可拥有超越单个设计专家的能力和预见力,共同协商的结果便于日后贯彻执行。绿色项目设计小组的另一个特点是成立时间早。绿色设计小组应该成立在项目初步构想阶段,这样便使得设计、体系和材料的综合影响为人们所认识,使得设计成员能够透彻认识到对环境友好的设计或材料的利益。合作应贯穿整个小组成员交流的过程。

4绿色建筑设计具体措施与建议

4.1 专业工种的合理配合绿色建筑设计是对整体环境的追求,其参与人员也应该是全方位的,设备和结构工程师都应该在方案设计初期就参与到设计讨论中,并提出个各自的意见。

4.1.1 建筑师的控制地位建筑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因而建筑师们也常常被人们认为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者。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要求对项目的生成全过程进行整体控制和把握,以确保绿色措施从研讨策划、设计整合、集成应用、施工建设都能够顺利进行,最后使项目综合绿色性能得到保障。而无论从对项目的理解、专业水平和在整个工作团队中扮演的角色等各方面来考虑建筑师无疑都是这一角色的不二人选。因此,建筑师在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决策权应该得到进一步提升。

4.1.2 配合中的角色把握设计从建筑方案的提出开始,然后由结构和各设备工种进行各自的设计。因此,结构和设备在设计过程中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角色,难以对方案的发展产生影响。绿色建筑是以“四节-环保”为衡量准则的,其对于环境和生态方面的应对措施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而结构和设备工程师在设计中也应该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完整的设计方案应该被看作为建筑方案、结构方案、设备方案和一系列生态要素控制方案的集成体,结构和各设备工种对于设计最终发展应该拥有更多的影响力。

4.2 选用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

4.2.1 传统技术的改进传统建筑技术已不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生产效率上业已不能适应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传统技术的利用与改进,我们重点应放在合理地吸收传统技术中的精华,利用适宜技术构造方法、适宜的材料、适宜的形态方式等来进行适宜于环境的建筑设计。

4.2.2 “四新”技术的利用重点应放在合理的利用现代技术中的高科技含量,加大对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利用;利用新的结构技术和工业化的生产方法;利用智能技术和加快建筑的智能化发展;运用新的设备对传统技术进行改良。

4.2.3 注重运用生态设计手法生态设计中,阳光、空气、温度、湿度、等一直是评价环境状况的尺度。在适宜技术中,首先把生态环境的承受力放在第一位考虑,强化资源再利用和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利用、融合周边环境的同时,也通过节能、节地、节水、节材、防止各种污染、保护环境等生态手法,保证了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4.3 优化绿色建筑设计模式

4.3.1 设计工具多样化要建立储存大量信息的绿色设计信息资源工具,如美国HOK建筑事务所编制并发行的《HOK可持续设计指南》就是此类设计工具的典型代表;此外要综合运用建筑环境性能分析工具等。

4.3.2 集成化设计绿色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门类、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设计过程就是涉及多个知识领域的技术集成过程,同时还渗透着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靠多个专业队伍提供了技术支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未来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中,打破现有僵化的设计体制,增加相互间技术交流是大势所趋。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