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2 09:22: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中学语文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育有效性的策略之一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语文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完善教学方法,创建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沟通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村中的家长到城市中打工,这样就使农村中留守儿童的数量在不断增多。这些留守儿童由于从小没有在父母身边长大,就养成了比较害羞与腼腆的性格。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这些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所以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陌生感,帮助学生学习建立自信心,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敢于说话,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实现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去,并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三、全面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及时进行调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做好引导与组织工作,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并在学习中获取新知识。
四、完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枯燥与繁重的学习任务,只会增加学生的压力,并让学生产生疲劳与烦躁感,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这一现象,教师就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出教学内容,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突出重点内容,条例清晰,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这一知识。综上可以看出,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前言
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然而,当前我国中学的基础教育状况却差强人意,不断出现保守教学、机械化教学等现象,这也在客观上使得创新教育遭到轻视。笔者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来剖析其不足与出路。
二、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现象严重阻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延伸。在语文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当以一个真诚、尊重、关爱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不断发现自身的优势与长处。比如,在学习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回忆我的母亲》这一课的时候,为了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引导学生说:“母亲是温热心灵的太阳,母亲是滋润心灵的雨露,你对母亲这个词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学生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纷纷抢着发言,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受到了尊重,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学习中。
2.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所在。比如,在学习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口技》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吹口哨、学狗叫、学鸡鸣的口技表演,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整堂课也变得异常精彩,教学效果非常理想。与此同时,在必要的时候,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拓展性活动,磨砺学生的意志,开拓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并感悟生活。
3.利用最新技术设施
在现代教育领域中,音频、视频和图文等形式的运用已经屡见不鲜,主要因为上述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人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日出》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壮观的日出视频,让学生感受景观的壮美,然后再引出正文,如此一来,便能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在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关于互联网的灵活运用,大量实践证明,互联网当中丰富的资源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并且在客观上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网络环境下,可以由教师出题,学生到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并且利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此同时,教师课件、电子教案、练习题等材料都上传到网络,学生能够有效利用课件、电子教案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在网上进行评价和指导。长此以往,学生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拓展,沟通能力也会提高,并逐渐塑造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4.采取多样化教学视角
每个人对于文章的理解都存在差异,进而形成多样化的想法。就学生主体而言,其往往会对于既定的看法产生相应的质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只要学生的道理和想法合乎逻辑,就需要给予一定的肯定,而不是在其发言的时候,就对其想法产生怀疑,或者直接给予否定。应当鼓励学生举一反三,从不同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使得思维更加严密。推而广之,学生看待一切事物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研究,从而激发创新意识。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事物,看清真相。
5.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个体的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不能同一种方式来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应当以思维水平较为普遍的中等生为主体,兼顾优等生和后进生。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些内容缺乏透彻的理解,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问题的设置方面也应当注重分层次原则,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做好问题的设置,从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在学习《秋水(庄子)》《捕蛇者说》等古文的时候,由于学生对于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存在差异,教师应当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定。
三、结语
在新课改环境之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已经被提到日程上来。以往的语文教学难以有效推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在未来发展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树立创新意识,有效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作者:严成翠 单位:永平县水泄乡初级中学
时代的发展,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相关单位更加重视中学语文的教育工作。在语文教育中,要坚持工具性、人文性,同时合理融合两项内容。在中学语文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很多专家与学者,更加重视这部分内容,并在不断地学习中产生新的思考。在20世纪末,语文教育已经成为了最为基础的人文学科,“无论是从语文的基础性方面去审视,或是从语文的“交际”“文化”性方面去审视,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自身固有的根本的属性。
一、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作用
人文精神是我国教育界非常重视的一个内容,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背景。目前在时展的促进下,计划经济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并在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促使社会中,出现很对拜金的消极现象。人们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限制,所以经常会出现吸毒贩黄、精神空虚等,这些情况都对人们的精神文明产生了很大抑制作用,导致人文精神极度失落。所以教育界要重视人文精神,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并进行严格规范。
二、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基础,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教育中,能够让学生产生主体意识。教师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挥个性,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教育中,人文精神存在失落的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一)文化人格在构成上存在的缺陷
在语文教育中,语言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代表人的思想和感情[1]。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育中,语言没有得到重视,教师对语文的开发程度不够,对人性的理解比较片面,在历史文化面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这种情况导致文化人格有很多缺陷。
(二)人性的失落
中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只了解教学的流程,缺乏技术性的知识,这种情况显示出人性的失落。例如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一些作者的文章比较片面,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了虚伪的一面,并没有积极的一面,从而导致语文教学中存在人性的失落。
(三)人文视野变得狭窄
一些中学语文课本存在课文的删减情况,导致学生的阅读量得不到增加,对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够全面,长此以往,学生的视野就会变得越来越窄,影响学生在步入社会后的表现。
三、弘扬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相关人员要从两个方面对人文精神进行弘扬。一是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让学生拥有健全的文化评估,能够发挥自身的个性;二是要引导学生能够主动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重视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学生应在语文学习中,认识到人文精神的内在思想,充分掌握人文精神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要想弘扬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相关单位应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在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自身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为国家的教育发展做出良好的贡献[2]。
(二)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人文素质水平的提升,在人文精神的弘扬中非常重要。首先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学识基础,然后增强自身的魅力,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在个性与知识相互融合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有所提升[3]。在进行中学语文教学中,要选取合适的方法,人们普遍对私塾教育存在争议,但是这个内容,也存在一定优势,人们应明确其重要意义。例如在传统的私塾教学中,要采取“熟读万卷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掌握大量的知识,增加单词的存储量,在脑中形成一个完好的学习系统。
(三)拥有个性的教学模式
个性的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重视知识的积累,然后通过感悟,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对中学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分析中,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通过个性的发展,更好的弘扬人文精神。
四、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弘扬分析,人文精神在教育界具有重要作用,其发展和现状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语文教育的有效推动。人们为了更好地弘扬人文精神,应先了解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然后掌握其出现失落的原因。通过深入的分析,利用有效的方式解决这些情况,并弘扬人文精神。教师认识到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然后根据专家的观点,和自身的认识提出一些有效的意见,避免中学语文教育中出现纰漏,为之后的语文教育奠定有利的理论基础。
作者:徐立新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威县枣元中学
一、中学生人文精神“失落”的现象
人文精神的失落主要表现为人文精神的缺失,当前,中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学生个性缺失。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学生有一明显的特点,就是十分会考试,不论是在任何大型考试中,中国学生的平均成绩都会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学生。这是因为中国学生从小就被灌输一种“为考试而学习”的思想,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始终围绕成绩进行学习,而教师在教学时,也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展开教学。在此情况下,学生的个性化缺失,在课堂上的人文精神教育,也被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而教师在讲解人文精神过程中,也只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人文精神教育内容一笔带过,导致人文精神中的个性化培养效果不明显。
2.价值观的迷失。在现阶段语文教学中,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相关内容展开教学,通过反复阅读、背诵、练习而达到教学效果;在课文讲解时,教师通过分析人物个性与该人物在课文中的定位,将不同课文角色进行分类,保证学生能很好掌握作者写作意图。总体而言,这种教学方法满足当前中学语文教育要求。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差生一种错觉,即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书本中的人一样,都具有严格界限,而忽略了人性格本应具有的多样化与复杂化特点。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就会导致学生价值观迷失,对其日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的几点措施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教师应该以教学大纲为指导,结合学生性格爱好、心理特点展开教学,确保教学科学、有效。
1.实现教学目标人文化。为将人文精神与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不仅要紧抓学生考试成绩,还要认识到培养独立人格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课本中的人文内涵,并将这些人文内涵完整传输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角色性格特点,帮助其感受真实的善恶美丑。同时,教师应该扩大取材范围,从课本范围内解脱出来,寻找更具备显明特点的人物,提高学生对人物性格认识。例如,教师可以以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为样本,在学生充分阅读这本书籍后,邀请每位学生能根据祥子的特点,讲述自己对祥子个人及其所处社会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自己转化为一个听众,倾听不同学生对《骆驼祥子》的感悟,对于创新型建议,教师应给予一定鼓励。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引入不同艺术,包括哲学、历史等,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对课文内容也会提出不同建议,实现了人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目的。
2.实现教学方法人文化。在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学依然延续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被局限在问与答范围内。例如,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会通过关键词,帮助学生在课本中寻找正确答案,这种模式将学生思维局限在课本中,影响发散性思维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教学方法,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场景还原、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课本内容,实现学生与主角的融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主角在当时环境下的心理特征。此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引导学生从主角角度,根据既定的要求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回答也许会脱离课本,甚至会不知所云。此时,教师应给予学生鼓励,并站在学生角度思考这些问题、方法可行性,并坚持多种结果并存的可能。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教师可进行鼓励;对于多次被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本班级学生进行深入讨论,直到问题解决。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尊重,他们能更好的表达内心的想法,可以为与语文教师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奠定基础。
本文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对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弘扬进行讨论。对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紧紧把握学生心灵诉求,通过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释放学生内心,加快人文精神融入,最终达到人文精神教育目的。
作者:王雪梅 单位:河北省任丘市第一中学
一、语文教学中融合真善美教育,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取向
现代的中学生几乎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练,对于事物总是以单一的知识作为判断基础。这种较低的事物判断能力必然会对于真善美的缺乏准确的理解。因此在中学教学中,要将语文教学内容充分地运用起来,培养学生以积极的意识鉴赏美,以健康的观念理解美,以对于真善美以准确定位。
二、语文教育中融合真善美的新理念
(一)语言教育要从认识论的角度探求“真”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所谓的“真”,主要是针对于智育的角度而言。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语文学科的质量水平,这就意味着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学生智力开发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以做到“求真”。在语文教育中,语文能力是学生听课、阅读以及写作中所具备的特殊能力。注重语文能力的训练,不仅对于学生语文智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语文能力训练融入到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在对于事物的创造性以及人格的健全上都会有所提高。
(二)语言教育要从伦理学的角度探求“善”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所谓的“善”,主要是针对于德育的角度而言。语文教育的核心旨在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使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得以弘扬,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更为注重人文性。也就是说,在语文教育中,要发挥德育教育,即是指通过人文教育,发挥其“向善”的目的,即学生接受道德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要中国家和民族的角度出发,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教育。中学语文教育中,只有注重学生思想的净化,才能够引导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人民建立起情感,并富有社会责任感。这种学生健全人格塑造,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极爱直观的确立非常有利,同时更有利于促进中学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语言教育要从美育学的角度探求“美”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所谓的“美”,主要是针对于美育的角度而言。语文教育本身就有提高学生审美意识的功能,作为语文教育的归宿,其作用在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构建学生的自由心灵,引导学生提升审美能力。通过语文教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深处生发出审美感受能力,从而发展审美鉴赏能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就要将真善美融合于其中,以为学生创造独具特色的教育环境。学生在感悟真善美的同时,心灵受到感染而获得个性上的健康发展。
作者:周云剑 单位:临沂市兰山区教育体育局
一、中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
(一)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字词教学
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育开始,字词教学就已经成为学生必须经历的教育过程。从现行的多种中学语文教材来看,每一单元都会拥有专门的字词教学内容。字词教学偏重的是识字与释义的教学,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习生字生词,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积累,从而让学生拥有更深层次的阅读基础和写作基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媒介,而字词又是语言的载体。也就是说只有拥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学生才可以学习、交流和成长。这就体现了中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
(二)中学语文教育的阅读教学
在字词教学的基础上,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中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阅读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未来成长的过程。阅读是除了倾听以外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人类要从报纸、杂志等诸多介质中获取信息就必须通过阅读,在阅读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最终提炼自己需要的信息。站在学生的角度,阅读也是支撑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以中学数学学科为例,学生要领悟公式的使用方法就必须阅读相关的解释,通过阅读明白公式的使用方法和推理过程。学数学中包含应用题的教学,其本质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题目的阅读,进而理解题意,最终进行解题。从上述言论来看,阅读能力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有极大的影响。在中学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是主要的教学内容。每一篇课文讲述的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阅读能力。总的来说,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成长有重大的支撑作用,更进一步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应用性和工具性,也就体现了中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
(三)语言表达教学
最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无论是作文教学还是口头语言表达教学,对于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学生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只有两个途径。第一,口头表达。学生通过说的方式,以清晰的逻辑和分明的层次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想法。第二,写作。学生还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在纸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无论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是建立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的。通过语言表达教学,学生才能拥有清晰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才能够用流利的语言或文字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字词教学、阅读教学以及语言表达教学,其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四种能力正是支撑学生生活、学习和成长的重要能力,也是中学语文教育最直接的功能和作用。同时,这三大教学内容也是应付考试的主要力量。在这种背景下,众多中学语文教师将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当作主体,其教育目标就是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做支撑,其主要目的是应对考试。这种想法违背了新课程标准,忽视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二、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相比中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其人文性特征更加深邃,但也始终贯穿中学语文教育过程,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也是素质教育理念下被大力推进的教育目标。
(一)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情感教育早已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充足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深刻感受丰富的情感,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众所周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拥有大量饱含感情的文章和素材。《我的战友》、《小英雄雨来》、《丰碑》等众多的文章就表达了伟大的无私奉献精神。《我的母亲》、《再见了、亲人》等课文表现了伟大的亲情。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充足的情感体验,其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无形之中就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就已经超脱了中学语文教育表面的教学目标,从科学性上升到了人文性,是一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教育过程。
(二)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美育
另一方面,在语文教育中还渗透了对学生的美育。所谓美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发现美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发现美、鉴赏美,最终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让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以《桂林山水》、《林海》、《海上日出》等课文为例,通过学习学生就可以充分了解大自然美丽的景色,由此产生对美的向往和憧憬。《白杨》、《竹石》这一类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伟大的心灵和精神。通过语文教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发现美的能力将会逐步提高,将会带着对美的向往和憧憬面对生活,逐步产生心灵美。这正是符合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贯彻了新课程标准中人文素养的教育理念。总的来说,通过中小学语文教育学生不仅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还领悟到了丰富的情感和各种精神。通过语文教育,学生能够感受到伟大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爱国精神,能感受到亲人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还能感受到大自然和人世间的美丽,这正是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性的有力体现。
三、中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辩证统一
结合中学语文教育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表现,以及研读素质教育理念下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更加肯定地得出语文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其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并不存在高低之分。
(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对立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与科学性是相对独立的,两者的教育方向、教育方法不存在共同点。首先,中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主要倾向于语文教育的应用性,即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起到支撑作用,并且应对考试。而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却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精神、思想和心灵方面的教育。从表面来看,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对学生取得成绩并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其次,语文教育中科学性教学目的可以通过直接的练习来达到,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大量作业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以此达到教学目的。而语文教育中人文性教学内容则更倾向于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通过情感关怀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心灵进行培育。
(二)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语文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又是统一的。两者的终极目标都是对学生的培养和塑造,无论是科学性强调的能力还是人文性强调的心灵其最终目的都是要通过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健康的学习和成长。从一定程度而言,我们可以将中学语文教育当作一个原点,而其中的人文性与科学性就成为一个岔路,两者在教育过程中相对独立。但最终,这两条岔路会在终点重新结合,两者的终极目标是统一的、确定的。结论经过分析发现,中学语文教育中拥有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特点。这两种特征在语文教育的过程和内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上没有交叉点,相对独立,但并不能摆脱两者拥有相同的最终目标的事实。总的来说,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科学性既对立又统一,并不存在高低浅显之分。这就告诉众多的中学语文教师不应该从主观上忽视人文性和科学性,应该在教学工作中使两者结合,以此达到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目的。也只有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保证人文性与科学性共同发展,才可以使学生健康成长,推动我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杨军 单位:烟台市桃村一中
一、新理念要侧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将教师的讲为主导化为引导。顾名思义,引导就是点拨。如在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在关键的衔接过渡的地方,或者课文的精华部分,略微给予提示,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然后思索提高。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变教师灌输为主为自己探究为主。不要担心学生在学习中走弯路,只有经过挫折的进步才会效果卓著。新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但同学之间也要合作讨论、取长补短。要给予学生选取视角和不同学习方法的权力,以获取学生们不同的思考结果。遇到难以理解的课文,教师要归纳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解答。
二、探索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方法的有效途径
1.帮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寻找方法。传统的授课模式每课必分段,要归纳段落的意思,还要概括中心思想。新理念要根据课文的不同要求,因地制宜地采取课堂教学分析多样化、个性化,还要允许多样并存。如有的课文要大家一起学习,然后再讨论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课文的大意,找出课文的重点,以及作者的写作理念和技巧。有的课则可以由重点部分切入,以局部看全部,引导学生先从重点段学起,再依次自学其他部分。还有的课,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从有趣的段落入手再予以展开,但注意要视整篇课文为一体,要依据作者的思路进行完善。个别的课,可以安排学生以自学为主,合作学习为辅。鼓励学生自学,在学习中遇到难点、疑点,尽量让学生用工具书解决,实在困难的教师再予以讲解。
2.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培养语感。读的过程应该是促进学生提高的过程,阅读以学生为主体,也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完善过程,学生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首先确定读的目标,然后确定读的重点,再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最后比较效果,这些都构建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倡导读书,尤其提倡自读,侧重读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齐读也不要放弃,要有度,不是不能用,但要有分寸。读书是一个理解和感悟的过程,边读边积累,多读会形成语感。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予以指导,并在读前提出要求,在激励中纠正错误,最后总结归纳。所有的这一切要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进行,教师不要着急,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鼓励学生按正确的思路思考。
3.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知识积累。多读是学生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课文的内容的捷径,进而理解重点词语在文章中的特定意义。引导学生按照“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方法去学习。教师首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侧重予以讲解。要改变传统教学节奏慢效率低的缺点,立足新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语言要规范精炼,学生也要做到言简意赅。每个教学环节要科学合理,不要为一些无所谓的问题耽误解决主要问题的时间,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尽量课下解决,保证教学进程有序进行。
三、结束语
倡导学生课外阅读名著,并鼓励学生做摘抄;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后感的交流活动;提倡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随时做时政的笔记,也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组建文学社、读书会等一起进步;组织学生旅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总之,社会在进步,语文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创新中前进。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适合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才能培养出优秀现代化人才;只有不断进行教学的创新研究,才会促进语文教学真正进步。
作者:陈飞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怀文中学
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的反面人物。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守财奴”葛朗台,但这些反面人物同样也可给人以美的感受。正是作者用辛辣的笔调对他们加以讽刺、嘲笑,在人们的嬉笑怒骂声中激起了读者对他们的厌恶与憎恨。所以我们在课堂阅读过程中,一定不要轻视反面人物形象对学生的影响,通过正反人物形象的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加疾恶如仇,从而弃恶扬善,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一、在情境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课堂上尽量引导孩子们进入文章的境界,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运用图画、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方法营造课堂氛围,把学生的感觉器官有效激活,进入教材所描写的情景中去,与作者的思想融为一体,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比如,在讲授《我的信念》一文时,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从内心体会居里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进而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并培养学生为目标努力奋斗的精神。如讲授《望庐山瀑布》一诗时,我先让学生闭目想象,假如自己去庐山旅游,真正看到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从而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感情。如《望岳》和《三峡》,两篇文章分别描述了泰山的雄壮和三峡的美丽,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得到了美的感受。而且文中也渗透着浓厚的道德教育,即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及悠久历史的感情,从而培养了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为自己出生在这个国家而骄傲。
二、在反复诵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语文阅读离不开朗读与记忆,通过记忆才能使学生逐渐掌握字句的涵义,也才能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通过朗读能够把握作品的“气”,细细品味,在日益熏陶中受到感染与教育。通过阅读经典能够对初中生进行道德教育,并且是重要途径之一。朗读经典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可帮助他们提高语文素养,增长见识;可以有效继承与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引导他们高声背诵爱国诗词,可以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的强烈熏陶,意志得以锤炼,思想得到升华,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低声吟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使学生进入一种美的意境,心灵得以陶冶与净化,培养初中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只有反复诵读文本,使他们和作者产生共鸣,高效地鉴赏文本的动人情感,体会人物的魅力,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德育渗透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没有了德育渗透的阅读教学,就等于失去了教学的灵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道德品质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发挥初中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关键在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承载着授业和育人重任,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成为学生的楷模,才能增强德育效果,这是初中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者:张凤菊 单位:阜平县城厢中学
今天,教学硬件设施普遍有了很大的改善,多媒体教学的相关设备在许多农村学校中也得到基本解决。在教学中,恰当多运用媒体教学,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的课堂教学容量也得到充实,同时,也更利于教师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但问题是,很多时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是否现代化的体现,而忽视考虑了这些辅助教学手段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有多大,是不是一定需要。
根据上面所列举的现象,笔者认为,产生以上误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现行教育质量检测方式单一,教学目标把握上错位,从而造成重应付语文考试方面“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轻语文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二是教语文教师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只要考出好成绩,今后学生能不能驾驭语言文字,不是当前阶段自己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三是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过分依赖,忽视了以背诵为基础的传统语文教学,“出口成章,落笔成文”者已愈来愈少。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良好的行为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所以所,教育的目的是要教育学生养成各种好习惯,学生在各种场合都能自觉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但是,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不正确,表现随意的情况普遍存在。对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育中引起足够重视。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在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基本点上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学会专注地、有礼貌地听话的习惯;说话清晰、连贯,并对视对方说话的习惯;读书与思考相结合、读书与记笔记相结合的习惯;勤于写作、个性的点滴记录的习惯等。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教育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养成的良好习惯。有了这些习惯,会让他们一辈子都受用无穷。
正确处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辩证关系。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学生在学习中必备的基本知识,它对学生在进一步学习系统的语文知识、转化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如何筛选、组织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语文基础知识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②让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运用能力。教学初级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以陈述性语言知识为基础,语言习得为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设计实施途径或方法,通过训练二者得以联结,达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鉴于此,设计练习和问题解决是在课堂教学中促进知识转化的最有效途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侧重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对抽象知识的灌输。③化解教学中语文知识要求分门别类与语文能力重在综合运用的矛盾。语言的运用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
如何才能有效地化解这种矛盾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坚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品味文本,在日常学习中才能不断积累语言材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泛滥的教辅手段有时会喧宾夺主,成了课堂教学的灾难。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不仅没有让学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反而占用了学生本应有的体悟、读背的时间,严重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学生的语文学习离不开对语言文字本身进行品味。只有对文本进行充分的品味,学生才有可能体验蕴含其中的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文本行文的妙处……如果一味地依靠教辅手段,只图教学课堂上的热闹,这就背离语文教育的本义了。
作者:胡娅丽 单位:湖北神农架林区实验初级中学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呼唤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课程标准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创造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等要素。他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架,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
我校属于农村中学,地理位置偏僻,信息相对闭塞,学生生活窄、见识少、阅读少,这样的学生各方面都难以跟上课本,难以了解课本所传递的新观念,更难以体会作者的种种情感。此外,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很难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束缚了他们创造力的发展。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我们广大农村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笔者总结以下策略:
一、突破传统,观念创新
中学生习惯于填空选择之类的客观性习题的解答,一些主观性问题避之不及,即使作答语言啰嗦、语句不通、观点不鲜明。究其根源,源自课堂。传统的语文课堂都是老师说,学生听;老师灌,学生接;课堂中学生没有发挥的空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机械地读、记,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围着考试转。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对语文课堂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知识的引路人。教育观念的新突破必定带动教育改革与发展上的新成就。二、巧设环节,教法创新
1.精心设计,引发创新欲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语设计可以让学生兴趣高昂,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课堂,甚至忘记是在“学习”全当是在“探索”。导语的设计因教材而不拘一格,主要有:激趣导入、情境导入、悬念导入、故事导入、比较导入等。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趣的实验,生动的故事,幽默的笑话,奇闻轶事都能让他们投入其中;精美的画面与动情的音乐也会引起他们感官的共鸣,这种情境的创造容易使学生入情,移情从而融情于中,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创造情境,营造创新氛围。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情境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激活思维。同时,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
3.善于质疑,培养创新意识。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问题是激发思维活跃的刺激因素,因此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有梯度性问题,创设思考的氛围,使学生积极进入“探索者的角色”,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教学民主,给每个学生公平公正的待遇,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敢于争辩,即使学生的答案与事实相悖,教师也要努力发现其闪光点,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的积极性,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对于胆小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要给予肯定和支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4.采用多维教法,提高创新能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也有规律可得。教师的课堂设计也要善于变换形式,设计开放,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突破思维定式,勇于创新、乐于创新。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创新
农村学生见识少、阅读少,在现代社会可采用计算机弥补。多媒体教学使单调的课堂变得有趣,让学生摸不到看不见的东西仿佛触手可及,拉近书本与现实的距离。课件教学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让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创新的目的。
总之,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提高农村语文教学的质量,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开拓创新教育这个崭新的课题。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日常的课堂教学同时,一定要看到语文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它不仅能教会学生基本的交流交往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心灵健康的成长。所以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能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要做好心理教师这个角色。对于中学生而言,中学语文不仅有利于他们培养良好的语文素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因此,加强中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语文心理教育的质量,势在必行。
一、对中学生语文心理的教育应加强
第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渗透心理教育。当然,中学语文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教育课程的教育要区别开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态度不要太严肃,也不要只是单纯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把当前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现在的语文课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们的心理也就会越来越健康。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要完成语文教学的教学任务,还需要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设施,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们的心理越来越健康。
第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心理的教育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然,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同学之间言语说重伤自尊了、成绩逐步下滑了、被个别同学或老师误会了等。此时教师就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让学生用乐观的态度来面对每天的学习。
第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持之以恒。在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师务必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面对中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不要怕麻烦,一定要有耐心和信心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伴随着语文知识的不断增加,相应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也要及时跟进。其实,通过语文教学来达到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并不是刚刚兴起的教学方式。目前很多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开设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学校也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但是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好面子,往往因为面子问题而不敢走进心理咨询的大门。所以,语文心理教育就显得更为突出和迫切。语文教师务必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健康的心理,这在语文教学中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了。
第五,以人为本,重视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在中学语文心理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及其内涵和人文精神充分的融合在一起,要有意识、有目的、有感情地通过语文教学,来树立中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达到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
第六,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新课改也明确指出,我们的教学过程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将语文教材中大量的人格因素统一起来,通过优秀人格及人物的魅力来感染中学生,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促使他们朝着完善的人格发展。
第七,注重学生的教学反馈,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通过教学反馈,语文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是否处于消极状态,同时通过教学反馈还可以发现中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有了这些信息,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克服自己的消极心理,使他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看待人生和自己周围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定式。
二、对中学生心理教育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教育理念。设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以此作为教学的灵魂和核心,这也是所有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传统的教学目标侧重知识的传授,但这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在新课改教学的今天,教师一定要摆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束缚,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方位的发展做足努力。另外,教学目标要具体落实到一篇课文或者一节课当中。对于众多的教学目标,我们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如何把握其中的重点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中学语文心理教育一定要允许差异的存在,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好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而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提高。
第二,注重创新,变革心理教育方法。根据心理学的“罗森塔尔效应”,我们都渴望学生能够早日形成自信、自爱、自强与自尊的健康心理,这也有利于学生发挥他们的潜能,教师应该看见学生的长处,对于那些微小的进步也必须给予鼓励。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思维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不断进行深化改革,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进行了更新点,义务教育进一步的得到了发展和进步。中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十分重要的学科之一,由于该学科本身所具备的文学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在培养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学语文学科在促进义务教育全面开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对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逆境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同行所有助益。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逆境;解读;解决对策
中学语文学科在学生真个学习生涯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承接小学语文课程,联系大学语文学科,可以说中学语文是整个语文学科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依靠这门学科掌握和理解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对学生今后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进入新世纪,我们步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学习好语文既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又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沟通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由于中学语文学科被本身所具备的人文性和文学性,在培养思想道德和智力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做好中学语文教育工作对学生今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阶段,中学语文教育工作开展中面临很多逆境,需要我们深入分析这些逆境,比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促进中学语文教育更好发展。
1中学语文教育的逆境解读
1.1功利观念严重影响到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目前,在社会群体中,有不少人和学生家长都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识字,当出现汉字之后能够读下来,读得懂,会写字即可,学习其他学科才是学生今后发展关键。这种观点其实是对中学语文学科的一种偏见和一种忽视,是完全错误的一种理念。这些人根本没有全面认识到语文学科所具备真正功能和作用。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学科,其内容往往涵盖了古今中外与的历史、文化、地理和自然科学,学习好语文会对一个个体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同时在语文学科中包含了我国人民发展过程中所形成悠久历史文化,学习好语文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此外,学习好中学语文才能为学习好其他学科奠定坚实基础。
1.2学生对学习中学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语文学科本身是富有活力的,在中学语文体系中有着生动形象有趣的内容,直接面对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人和社会现实,由于中学语文具有显著文学性和人文性,按说其中的故事、典故和曲折的情节会显著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是多数中学生比较反感的学科,有的学生一上课就感觉昏昏欲睡,觉得教师讲解的内容寡淡乏味,在课堂上根本不愿意听教师讲解。还有不少学生在思想方面存在认知错误,他们认为学习语文就是识字,认识几个汉字就行了。还有不少学生认为教师讲解的内容没用,听不听都一样,在课下语文作为写不写也都一样。在社会功利性观念影响下,很多学生都十分功利,他们认为自己在语文考试中拿不了多少分数,分数多也就多几分,少也少不了多少,根本没有必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不如将学习语文的时间用来学习英语、数学、理、化、生等学科,这些学科提分较快。在这种情形之下,语文课程不收学生欢迎,语文学科的重要性逐渐淡化,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升。
2解决对策分析
2.1语文教育要转变观念:语文作为应试教育中的一个必考学科,历来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高度重视,而出题者为使高考学生的成绩能拉开距离而费尽心机,各种奇特的思维训练、分析题让千百万考生跟着几个人设置的框框转。语文改革一定要让学生走出分析、考究、思维训练的迷宫,避免那些僵化学生思维的所谓标准化试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语言,决不能让学生整天围绕这些东西转,真正掌握,要在实践中慢慢体会。
2.2创新教师的教法:真正废止“灌输式”就成为改革与优化教法的关键。一是要坚决摒弃依靠讲授法和作业法“包打天下”的习惯,加强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使教法生动有趣、灵活多变,富有科学与艺术的魅力;二是要调整师生角色,最大限度的减少教师对语文教学活动过程的主宰成分,还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
2.3改革学生的学法: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基本上还是被动的听讲、记笔记、硬背、做书面作业,自主、探索、创造性学习的意味太少,紧密联系生活应用的理解、吸收、表达、交流的活动太少,这样的学习必然寡味低效。优化学法的关键是,学生要能够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点,选用生动有趣、科学高效的学习过程和活动方式。
2.4建设高素质的中学语文教师队伍:确保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招录优生,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系统工程中最基础的工程,也是最艰难的工程。当前急需根据高素质教师的要求,修订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在职语文教师素质终身提高制度,人类社会已进入终身教育时代,教育者更应该终身接受教育,语文教育改革也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素质。因此,国家要实施终身教育制度,最好首先实施语文教师素质终身提高制度,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充分有力的保证。
作者:张丽 单位:辽宁省铁岭县莲花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是“生活即教育”。中学语文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支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正确解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将中学语文教育贴近生活实践,形成中学语文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新的教育模式,以促进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其具体策略包括:生活即教育,让生活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源泉;社会即学校,让社会实践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常态;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体验中丰富语文学习情感。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学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不仅要承担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职能,同时要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从生活的角度开展语文教育,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收获、感知、理解和应用知识,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活化,才能使中学语文教育更加“接地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理解“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的内涵,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真正与语文教育融合到一起,加深中学语文的教育层次,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本身,增强语文教育的针对性。一、中学语文教育中对生活教育的曲解语文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的特征,还具有人文性的特征,但在教育实践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育的特征认识理解不到位。具体表现是:首先,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过分注重语文课程作为工具的属性,而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重视不足,导致中学语文教学失去了教育活力和应有的精神性。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协调发展,也不利于中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其次,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过分依赖语文教材,“唯成绩论”的教育倾向比较突出,语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仅仅能从语文教材中获取语文知识,学习过程相对枯燥与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学习热情。同时,中学语文教育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学以致用”,没有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这一教育理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好地贯彻和落实。再次,当前的中学语文缺乏开放性,中学语文教育活动基本被严格限定在学校教育空间内,使中学语文教育脱离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由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影响了学生对社会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利于实现中学语文教育实践中智力教育、德育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
二、生活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支点
(一)中学语文教育应源于生活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催生了更大的教育需求,也让教育行为处于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之中,同时教育又反作用人类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来说,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人类基础生活经验的总结、人类智慧与人文精神的结晶以及思想的升华,所以无论是基础性的知识,还是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情感,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由于语文教育源于生活,所以中学语文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这正是陶行知对于教育源于生活的核心阐释。只要将中学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衔接,中学语文教育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力源泉,才会使中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如果中学语文教学过于依赖教材,无法实现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效衔接,那么这样的语文教育就是“死教育”,就无法为学生构建有益的生活教育环境,教学思想也是狭隘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中学语文教育离不开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学教育的功利性和工具性需求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说明了教育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但另一方面也暴露教育常常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进而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中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的教学目标,决定了中学语文教育离不开现实生活,这不仅仅体现在语文课本内容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还体现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孕育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只有将中学语文教育融合到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不会与社会相脱节,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生活体验,最终内化为个人的知识与情感。
(三)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为了生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即服务于学习者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不断增长知识,实现综合育人,让学生的生活更加美好。因此,中学语文教育要保证教学素材的生活性、层次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养成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思考生活的思维习惯,并最终利用所学知识改造生活、丰富生活、改善生活。
三、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学语文教育对策
(一)生活即教育,让生活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源泉
生活素材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导入,不仅可以丰富中学语文教育的素材,还可以有效增强中学语文教育的活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拓展教学思路,善于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将生活中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的内容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文本教材的生活化。虽然语文教材是可以在学生面前直接呈现的知识范本,但是只有与生活紧密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在感悟语文、欣赏语文方面取得进步,感受语文课程学习的生活意义与现实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学生不仅要理解作者笔下关于春天的表象,还要能够体会文中作者的丰富情感,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对春天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感悟。对此,语文教师需要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前搜集和整理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素材,将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及时充实到课堂中,以便引导学生从课堂学习环节有效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二)社会即学校,让社会实践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常态
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语文教师要有开放的教育思想,将教学活动走出课堂和学校,让中学语文教学打破固有的局限性,让自然、社会都成为语文教育的载体,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大教室、大环境。对此,中学语文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增长新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桥之美》时,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关于“桥之美”的摄影比赛,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桥梁多发现、多观察,并结合在课堂上学到的说明文写作技巧,对最美的桥梁进行描述,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观察能力,训练景物写作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中学语文教育的体验中丰富语文学习情感
中学阶段,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量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生活经验较少,情感素质较简单,社会阅读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对于很多抽象性、复杂性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很多时候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统一,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在知识理解和知识应用时可能会遇到的思维障碍,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高效。例如,在写作教学中,对于语文基础差、语用能力偏弱的学生来说,“提笔忘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有的学生对语文写作兴趣丧失、信心全无,在语文作文课堂上存在畏难、焦虑等作文写作的思维障碍。对此,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先创设实践操作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写作前可以“有感而发”,逐渐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写作情感,端正语文学习与作文写作的态度。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忧国忧民”的感情,在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孤儿院、养老院等社会公益机构,亲身做一些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使学生在进行相关的作文写作时就可以“文思如泉涌”了。在教育实践中,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和整理教学素材,实现课内教学、课外教学的有效延伸,使现实生活知识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索生活化教育途径,使中学语文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从而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魏娟 单位: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教育局
一、从历史走来的语文教育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教育紧密相连,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事业追求于语文教育之中,文字教育与思想教育不可分离。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完备的价值教育体系,产生了宝贵的古代文学文化。在教育方式上,经典哲学思想通过书面记录、口头语言以及艺术作品等形式得以传播和发展。对于语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主要强调把儒家经典文献作为中心开展伦理德教,从而达到自然成俗、不治而成的社会目标,同时却相对忽视了其作为语言的工具性价值。对于个人价值取向,古代语文教育将理想中的人格作为归宿,表现为“君子”或是“圣人”,“学而优则仕”、“学以致用”,以超脱的姿态为社会和民众服务。对于语文教育静态的内容,以汉民族文化为中心、融合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和海外文化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向心的文化,它海纳百川,博大精深,意蕴丰富,将天地万千融于一身,既综合,又显多样。对于语文教育动态的方式,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大量的教育经验被积累,发掘出了更多根本性的道理,成为了宝贵的财富。对于语文教育和文化的关系,古代语文教育促使传统文化在社会中不断自我完善,持续千年的教与学中,旧的文化不断传播,新的文化不断形成,作为文化主体的人更是不断地进步,造就了一个薪火相传、自新图强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传统文化传播这条明线中一直隐藏着古代语文教育的暗线,这条暗线通过书面记录、口头语言、器物刻画等多种多样的传播媒体在传统文化体系中传播、流传。文化传播在内容上的丰厚性、形式上的多样性给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了不少借鉴,特别是在文化育人、人文化成方面的极大成功无疑是今天处于价值多元化社会的语文教育应该努力学习和借鉴的重点。由此可见,中国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性,是人类社会文明繁衍演变的重要支撑和有力工具。
二、与国外交融的语文教育
中国语文教育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观,同时受到西方文化教育的影响和冲击。1903年,清政府在洋务派开办的学堂中将语文单独设科,开创了中国百余年的语文教育。可以说,中国的语文教育从一开始就是受到国外思潮影响的。其中在外国教育思潮中对语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形成倾向性和主导性,大致有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凯洛夫教育学说以及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语文教育百年中的前半叶,在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民主主义教育思潮的深刻影响下,我国初步形成了具有民主及科学特色的崭新的现代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上,教材里突出充满新时代生命气息的白话文,尽可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交融成一体;教学方法上,倡导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反对传统的灌输法,尊重并培养学生的读写趣味;发展目标上,关注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型过程中学生现代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时还关注其思维和心智的提升、情感和德性的涵养。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给语文教育产生了最大影响的是苏联的教育模式。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思想。他用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观念来建立一个牢固的教育学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强、政治性强等特点。提出了教学过程“五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有心理学理论依据且方便实用。凯洛夫的《教育学》是当时全国学习教育理论的基本教材,语文课普遍使用他的教学方法。进入历史新时期以后,以美国教授威廉•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从基本教育观到课程观实现了对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即“泰勒模式”的全方位超越。威廉•多尔后现代课程理论更多地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师生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尊重学生的批判和质疑。其理论精华为语文新课程的崛起提供了直接的理论营养。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出现,充分反应了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从而标志着新型教育思想在我国扎根生长,并引发了中国语文教育最深刻的一次嬗变。由此可见,我国语文教育理念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与西方文化思潮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面对西方文化思潮或教育理念的冲击,我们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妄言否定,而是要在汲取精华的同时,坚持独立探索,走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改革之路。
三、向和谐前进的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但代表着分数的变化,更有着承接初等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基础的重任。因而,中学语文教育的好坏不单单影响和决定着学生未来对语文这门课程的兴趣和感情,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其语言文字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并且在最后影响和决定了这个学生的发展道路及其人生航向。由此一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只关注学生语文能力、当前语文素养发展水平,更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应当将学生眼前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统一起来,更加重要的是,必须思量当前的语文教育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积淀多少知识,对未来的发展提供多少支持,如此才能体现出教育对学生本身的关怀。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应是一种将每个生命成长、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的教学理念,对生命尊重、关怀、拓展、升华,并将深刻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包含其中。用“科学发展观”来说,就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引导学生思考“我打哪儿来?我到哪儿去?我为何而活着?我能活成什么样?我为什么这样活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中学语文教育活动处于特定的时空中,老师与学生通过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发展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文化及其多样性的教育,最终追求的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和谐。因此,中学语文教育必须也只能是以学生为中心。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革命家以及编辑出版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多次言明:学生,是“有生命力的生活体”、是“自由的人”。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学民主,学生应彰显个性,他十分反对教师依赖各种教学参考书、教学设计,而忽视了学生是“有生命力的生活体”。教师应将学生当作有生命力的人,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今后的生活中一辈子受用。
四、结论
中国的语文教育历经百年沧桑,造就了一代代鲜活的中国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变化的脚步再次走在了路上。中学语文作为初级语文教育和高级语文教育的支点,在吸纳优秀思想的同时,以和谐为目标,本着为学生未来负责的理念,将“以人为本”的“人”发挥到极致,定能划出属于自己的轨迹。
作者:黄义 单位:湖北省秭归县水田坝初级中学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受学习环境、教学条件的局限,农村的中学语文教育水平与城市相比明显偏低,由于教师观念落后,方法陈旧,学生思想拘谨、视野狭窄,社会评估唯分数论,导致学生厌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存在于农村教育中的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仍需我们努力解决。
一、农村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
1.新教学理念接受迟缓,对学生缺乏心理上的正确引导
农村地处偏僻,信息流通缓慢。而农村教师大都受到过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他们曾经也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学习并成长起来的,所以,教师要在短时间内接受教育新理念会比较困难。而正是这种相对比较迟缓的改变使语文教学效率无法提高。旧的传统教育观念下,教师在整堂课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充当着主要角色,而学生更多时候都是一个个在观看或聆听的观众一样,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也没有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师,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发展需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但教师也有必要认识到育人不仅是从文化上、知识上对学生进行武装,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信息技术设备缺乏
农村语文教学单一落后的原因主要还有现代化信息设备缺乏,电脑网络没普及、无图书室、无教育杂志的学校比比皆是。就是学校偶有几本图书,也是“古色古味”且被封于书柜中。教育经费的不足使农村语文课堂仍是一人、一书、一粉笔,至于多媒体教学,教师只是听说过而已,没有真正用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所以,语文教师只能靠陈旧的教学方式去讲,学生也只有依然陈旧下去。
3.分数仍是评判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
对于教师和学生,分数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一种对他们进行评判的标准,但对学生或教师学习工作上的认可单一用分数来衡量是很不科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追求成绩,一味要求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分数、分数、高分数的做法只会从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厌恶。
4.语文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一些教师却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不懂得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致使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一直得不到提高和改善,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是不能满足现有教育教学的需要,使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符,严重影响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完成,从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广大农村师生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唯分数论英雄显然已过时了,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不一定都是考试门门得高分的人。学习分数高固然好,但我们不能把分数当作学习的唯一目标和乐趣,我们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2.鼓励自主学习,感受学习乐趣
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获取的知识一定比通过教师强制性学习获得的知识要牢固、长久。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多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发表自我见解,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
3.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自身素养
在农村,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差,也很少买书,即使是条件好一些的家底,也没有花钱为孩子买书读的思想意识。而学校里因办学资金短缺,没有一个像样的图书室,为学生提供的能看的图书也少。有的是学生本身就不喜欢读书,对看书没兴趣。多方面原因使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不高。而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很好的一种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读熟、读好,在“读好”中有读的情感上的指导和读的技巧上的指导,特别是要求学生用心灵去诵读、去倾听、去倾诉、去感悟,真正理解读书的意义。
三、农村语文教育的进步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1.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平等教育,教师应当积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应使评价、考试成为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一种教育方式,而不是制造等级的方式。
2.改进农村办学条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可是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教育教学资源严重匮乏,社会各界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农村落后的办学条件。
3.鼓励开发农村有利的教育资源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学校要大力提倡并鼓励广大农村语文教师有针对性地研究农村这个大舞台,努力将语文教学走出课堂,面向自然,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拓宽语文教学的天地,提高开发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引导学生增强对家乡山水的热爱,进而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进而理解课文。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种种要求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惑,我们的教师尤其是办学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要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姿态迎接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实现历史性的跨越,真正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作者:马海峰 单位:甘肃省临潭县第一中学
语文兴趣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兴趣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发挥。科...
高中语文论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探究的路径和方法 一、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实践意义 教师语文素养的...
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说话训练 摘 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最重要的目标...
小学语文作业论文: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概述 摘要:语文作业是为了确保学生能落实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提高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途径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位思考 摘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