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育毕业论文

时间:2022-05-02 04:12: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教育毕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育毕业论文

教育毕业论文:论小学教育专业毕业教学设计的实施

一、小学教育专业毕业教学设计改革的背景

1.教学设计是教学研究的基本载体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教师最重要的研究就是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即研究一节课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载体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而问题的解决是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特别是要在特定的情境中,着力解决具体科目的教学难题。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规划阶段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明白这些知识是否值得教和学,何时呈现信息,教材说明了什么,学生是否愿意学。二是怎么教?即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三是教谁?关注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四是教得如何?即对学生进行评价〔1〕。因此,教学设计的完成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实践知识以及教育研究知识去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是大学生大学阶段学业的总结,又是他们走进未来工作的开始。

2.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成长的断裂

有学者对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小学教师更多的是凭借经验设计教学过程,依赖于教学参考资料、现成的教案,设计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2〕。多数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在职后形成的。从教1-5年的青年教师,开始教学时往往认为自己在师范教育中没有获得任何有助于教学的知识,放弃了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想法,转向实践学习,特别是向身边教得好的老教师学习;一般从教5年之后,教师才发现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在分析学生、确定教学策略等方面的重要性,才开始重新学习相关理论知识〔3〕。由此可见,职前教育并没有使师范专业学生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能力,致使他们毕业以后仍然不会运用教育专业知识分析教育情境与学生需求、确定教育教学方案。这些教师只有经过实践摸索,才能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可以看出,教师的职前教育与教师的职后成长是断裂的。

二、小学教育专业毕业教学设计的实施

1.毕业教学设计的内容与要求

毕业教学设计是实习教师在规定课程计划和标准的指导下,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以某种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对某一学科一个单元或一个课题的内容,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案、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修改方案、再次实施与评价反思、形成最终文稿的过程。毕业教学设计的过程要经历分析、规划、行动、观察、评价和调整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编制、评估方案工具设计、制定教学策略、开发和选择教学资源、课堂观察和课后学习效果测评、教学反思和教学方案的修改等环节。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内容分析是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分析所教教科书内容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的结构体系及其核心,确定学点及重点。教科书分析要把所教内容放在单元中进行分析,注意所教内容与单元内其他教学内容的关系以及教学内容所在单元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学习者分析是对所教班级学生状态的分析,包括班级学生的性别、年龄、家庭背景、认知、情感、学业成就水平等基本特征;学生的学习动机、喜欢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将要学习内容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学习困难等方面。学习者分析要运用各种教育研究方法充分了解所教班级全体与个体的学习特征,要注意所教班级与其他班级以及同年龄孩子的差异。教材分析与学习者分析要相互联系,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与应用性,又要注意分析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基于对学生需求的评估,即学生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差距。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都取决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既包括整体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也包括具体的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所利用的教学媒体。评估方案工具的设计包括课前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诊断评价方案和工具,课堂上对学生倾听、互动、目标达成的形成性评价方案和观察工具,课后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总结性方案与测评工具。评估方案工具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决定着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课堂观察、课后学习效果的测评都离不开评估工作,课后的教学反思是基于评估结果,对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资源等全面反思,然后修改教学方案,在新的班级再次实施、评价、反思。毕业教学设计与日常教学设计相比,它重视前提分析、课堂观察、课后反思,将设计、行动、反思、再行动融为一体。前期分析重视知识的结构与联系、学生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体现了结构性与研究性。

2.毕业教学设计的步骤与保障

毕业教学设计的完成主要经历以下一些步骤:联系实习学校、确认教学年级与内容、准备开题 报告与开题、结合实习展开教学设计、整理设计资料形成文稿、修改文稿准备答辩、答辩与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天津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实习从第七学期第5周开始,第1周召开实习准备会,大学的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的领导与指导教师都要参加。学生与实习学校领导、教师协商决定实习学生执教年级,准备做教学设计的学生要与小学指导教师确定教学设计的内容,同时开始准备毕业教学设计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初步分析所教年级的教材结构体系;大致了解实习学校及所教班级的情况,编制分析学生的方案与工具;查阅所教内容已有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确定设计的主要思想及基本思路;明确设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确定教学设计的技术路线与步骤;初步制定课堂观察、课后教学效果测评方案与工具。学生开始实习后,按照开题报告设计方案,深入细致地完成教学设计的诸项内容。实习结束后,学生整理教学设计资料,撰写毕业教学设计文本。毕业教学设计文本格式主要包括:标题、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正文、页下注释、文后参考文献、附录。标题一般采用“XX年级XX内容教学设计”,也可以加副标题,副标题可以强调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采用的主要设计思想等。正文的撰写主要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依次陈述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附录主要包括调查问卷、课堂观察表、课后测试题、两次课堂实录等。学生毕业设计顺利、有质量地完成需要以下条件:一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大学教师与小学教师形成良好的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教学设计。二是学生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各项工作。毕业教学设计与实习结合紧密,没有充分的分析,就没有科学的教育规划;没有实践对规划的检验,就没有进一步的修改调整;没有课堂观察和课后检测,也无法进行评价与反思。三是要成立研究小组,研究小组不仅包括大学与小学的指导教师,还有同在一个实习学校的实习学生。

三、小学教育专业毕业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

1.融通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了学生学习、实践与研究的质量

毕业教学设计是学生运用大学课程获得的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研究知识围绕实践进行的教育规划、教育反思等活动,它改变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学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相互割裂的现状,实现了课程学习、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的融通。例如,要做一个古诗的教学设计,就需要大学古代文学课程中学习过的诗歌知识,学科教学论学习过的古诗教学知识,儿童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心理学知识,还需要运用教育研究方法了解儿童对古诗的兴趣。为了完成好教学设计,学生必须查询相关知识,在查阅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既可以巩固他们学过的知识,也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意愿。这样的教育实习不再只是简单地观摩、实践,而是增加了主动的分析、规划与反思,提高了学生参与实习的自觉性。学生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相结合,让他们感到研究具体化、可操作性强。毕业教学设计由两个过程组成:一是实际的分析、规划、反思、调整的设计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探索与研究性;二是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记录设计过程。它不只是单纯的论文写作,而是将论文写作与人的研究能力结合起来,与人的科研兴趣结合起来,变被动式的写作教育为主动性的写作实践,变拼凑式及堆砌式的写作形式为科学合理的探索和研究思想的逻辑性表达〔4〕。

2.丰富了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有利于学生就业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教师实践知识的形成是教师借助于教育理论,对自身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富有个性的对教育实践的见解。本科生在完成毕业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小学教材有了更多、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对小学生也有了不同于书本层面的见解,形成了个性化的教材知识、儿童知识,在学习环境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还形成了教师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自我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教师在实践中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的就是自己的实践性知识〔6〕。因此,有了在毕业教学设计中获得的诸多实践性知识,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并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3.奠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有利于职前教育与职后成长的对接

通过完成毕业教学设计,学生对教学设计有了深刻的认识,形成了教学设计的意识与初步的教学设计能力。通过教学设计,学生认为,教学目标不再是简单照搬教师用书、他人教案或凭经验和感觉的随意拟定,而是通过对教材与学生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再形同虚设,而成为教学的重要指针与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依据,目标的陈述走向具体、明确、可测。教学设计的完成是一项基于教学问题而不断分析、研究、实践、反思的过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学生会认识到,对一个教师而言,学科教学知识的积累至关重要,而学科教学知识的积累是通过设计、实施、反思、再设计、再实施的过程实现的。可以说,毕业教学设计实现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和转化,打破了职前教育学习教育理论,职后成长初期又抛弃理论转向实践的局面。毕业教学设计让准教师明确了专业发展的方向,寻找到了专业发展的途径,养成了良好的专业习惯与品质,为其职后发展奠定了基础,职前教育与职后成长实现了很好的对接。

教育毕业论文:试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 就业 现状分析

论文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就业是每个在校大学生走向社会所必须面对的。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生,深入分析所学专业的就业现状有助于我们正确定位就业方向,根据社会需求转变就业观念,从而为自己搭建更广阔的就业平台。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教育信息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在众多高校发展起来。然而,基于一个大的培养目标模块,各个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造成了很多学生的实际技能与社会需求脱钩。因而从现实出发调查分析该专业的就业现状显得十分必要。

一、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透视

1.教育技术学专业自身的发展

截止2005年5月,全国14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其中近80所是近几年开办的,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的有38所,博士点5所。到2008年底,全国设立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200多所,遍布在师范、理工、农林、医学和综合性大学等多种性质的高校之中。这些数据显示:教育技术学专业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多层次的培养目标体系。

2.学生就业去向

从省内几所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高校近3年的毕业生就业去向来看,主要就业单位包括以下几类:高等院校、中小学校、电教馆、广播电视台、教育类软件开发公司等部门。具体从事的工作有:

高等院校:(1)从事教育技术学课程的理论、实验及实践课程的教学;(2)校园网建设和维护、校园新闻制作、多媒体教室管理。

中小学校:(1)担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远程教育教学指导;(2)其他学科课程教学兼作信息技术服务。

省市县电教馆:(1)资源建设;(2)技术服务;(3)教学培训和研究。

广播电视台:(1)从事电视节目制作、前期拍摄、后期编辑;(2)文稿编辑、组稿、编稿。

教育类软件开发公司:主要参与软件开发、软件售后使用培训等。

3.学生就业形势

有调查显示,2005年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平均仅在50%左右,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工作难找”形象地描述了当前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求职困境。经历了几年时间的调整,信息技术教育提供的岗位也逐渐趋于饱和。教育技术从业人员剧增,就业岗位萎缩,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很多学生在毕业离校时仍未落实就业单位,部分学生则选择了考研作为暂时缓解压力的方式,还有一些则从事与教育技术无关的工作,如市场营销、行政文员等。

二、造成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的原因

1.专业办学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育技术是一门交叉性质的边缘学科,突出体现在教育性和技术性两个方面。在这样的一种办学思想指导下,一些院校没有深入分析当地的需求,而盲目的参照兄弟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只为办专业而办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既包括教育技术理论、心理学,也包括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各种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等多方面。不可否认这种“宽口径”给教育技术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广泛的渠道,但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和尴尬局面。

2.学生自身的原因

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知识涉及的广泛性,造就了本专业毕业生这样的一种心态:普遍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具有相对的优势。例如和师范类相比自己更加擅长信息技术,而比起计算机专业学生更懂教育,因而普遍存在较高的心理预期。主要表现在: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由于这些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存在,使一些毕业生不能正确看待就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焦虑,影响其身心健康及择业。

三、改善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措施

1.社会需求应成为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指挥棒

任何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都要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拓展未来,努力培养出一种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是当今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1)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应用性”能力的培养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任务应该是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专业人才。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才能使本专业越办越好。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加强应用技术和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技术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展,专业分工也会越来越细,过去那种“万金油”式的全能人才已经不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为此,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育也应该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细化分工,使教育技术专业教育瞄准实践中的某一领域工作的具体需要。例如,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电视节目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在实践环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征分析来分配给不同学生不同的任务,使每个学生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得到锻炼。

(2)适应社会对于高学历人才需求的转变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武利成和古忠民老师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调查访问了15所高校、34所中小学、5家教育类软件开发企业和一部分接受教育技术类毕业生的单位,调查分析结果是:在所有的单位中共需求博士毕业生5人(约占总需求人数的14.7%)、硕士13人(约占总需求人数的38.2%)、本科生16人(约占总人数的47.1%)。可见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人才学历的要求正在逐步向高学历转变。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应着眼未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结构的转变,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储备。

2.作为一名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应该做的

(1)注重提升个人能力

个人能力包括专业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每个人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才会在实践中做到得心应手。其次,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分析自己的能力结构,明确自己毕业后想向哪方面发展。清楚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后,矢志不渝地努力奋斗,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再次,要注重其他方面知识的涉猎。

(2)转变择业观念

本专业的许多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普遍偏高,都向往大中城市的高等院校或各级电教系统,一方面不愿去中小学一线教育领域,另一方面不愿去教育落后的地方,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本专业的就业,造成了本专业所谓的“生产过剩”。更多的时候正是这种不成熟的就业心理造就了就业难的问题。面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转变自己的心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相信到基层去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很好的锻炼。与此同时,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以积极的心态向社会营销和推荐自己,这样才会为自己创造更多地就业机会。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在今天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更多的去关注本专业的就业现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定位自己,认识自己,努力提高自我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顺利实现就业。

教育毕业论文:高校毕业班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初探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党建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毕业班党员的特殊情况,致使毕业班党员管理教育出现盲点,不利于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在分析高校毕业班党员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加强高校毕业班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机制,完善高校党建工作。

关键词:毕业班 党员 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校党建工作的不断加强与完善,高校学生的党员的培养与发展工作力度的逐渐加大,学生党员的队伍日趋壮大起来,毕业班党员数量逐渐增多,致使毕业班党员的教育与管理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因此,剖析毕业班党员管理现状,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加强毕业班党员的教育、管理,提高毕业班党员的先进性,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高校毕业班党员现状

1.1 毕业班党员数量多、质量低

部分高校个别院系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过分关注党员发展数量及党员比例,忽略了对学生党员的教育,没有严格的把好质量关,致使部分党员缺乏理论知识,不能在学习、工作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些学生党员在顺利召开支部大会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反而出现学习成绩的滑坡和工作表现的落差。总之,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毕业班学生党员数量不断上升的同时,质量却在下降。

1.2 自我意识强、组织观念淡薄

毕业班学生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在实习单位中完成的,地域上的限制使毕业班党员逐渐远离了党支部的管理与教育,在感情上疏远了与党组织的沟通与交流。加之面对繁重的实习任务,毕业论文的撰写预答辩,应对各种面试、考试,使毕业班党员出现了各种疲于奔命的现象。身心的疲惫使他们已无暇顾及与各级党组织的联系,不能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学习、工作等情况。不能主动参加支部的组织生活及各类学习交流活动,组织观念逐渐淡薄。

1.3 功利色彩浓厚、模范意识淡薄

有些学生党员经团组织推优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入党愿望迫切、热情很高、表现积极,但从内心深处并没有树立共产主义信仰,没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心与决心。更多考虑的是个人目的、打个人的小算盘。有的为了面子好看、名声好听;有的为了找个好工作、图个好发展等等。而当学生党员进入毕业半年级后,繁重的实习负担早已磨灭了入党时的激情与热情,加之面对毕业、考研、就业、恋爱等诸多问题,使之再也无暇顾及慷慨激昂的入党誓词。

2.毕业班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初探

2.1 坚持发展标准,严格发展程序,严把党员质量

入党申请人必须由本人向党组织提出书面申请,并对入党申请人进行系统教育,经过团组织推优,以团支部为单位、通过个人自述、民主选举的形式推选优秀学生为入党积极分子,报团总支审议,团总支审核后向党支部推荐,参加学校党课的学习。申请入党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党支部应及时指定政治素质好、威信高,对入党积极分子比较熟悉的正式党员作为培养人,负责培养、教育、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工作。积极分子在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考察后,经党支部讨论通过后,确定为发展对象,列入党员发展计划。在对发展对象进行外调并广泛征求党内外却种意见后,经支部大会讨论发展为预备党员,并报上级党委审批。通过严格把握发展程序,把好党员“入口”关,真正做到吸纳优秀的学生入党,提高党员质量。

2.2 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党性修养

2.2.1 注重早期教育引导

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时机,大力开展新生入党启蒙教育,介绍“入党程序”,普及党的基本知识,请支部书记为新生讲党课,并邀请优秀党员为新生作报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通过党课学习、主题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广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和党的基础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她们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吸引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2.2.2 强化党员意识,提高党性修养

加强党员的政治学习活动,系统地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党员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时事政治等内容,并组织小组针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观看录像、听先进事迹报告会、参观各种形式的展览等方式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使学生党员进一步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更全面地掌握党的基本知识,提搞党性修养。

2.3 加强管理,强化党员意识

2.3.1 建立独立党支部

为毕业班党员设立独立的党支部,不仅有利于对毕业班党员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教育,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低年级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由于毕业班党员都分散在各实习单位,很难聚集到一起进行政治理论的学习,所以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对毕业班学生党员进行远程的教育管理。并把握住毕业班返校的时机,组织党员进行交流讨论和理论学习,及时更新毕业班党员的政治思想理论知识,使毕业班党员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3.2 强化责任意识,突出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对毕业生党员的引导、管理,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给毕业班党员压担子,派任务,不断增强党员的模范意识。为党员建立党员先锋岗,根据不同责任安排相应岗位,对于在、实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困难的同学,结成“一帮一”帮扶小组,积极帮助广大同学解决好毕业实习期间的各种实际问题,让广大同学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提升党员形象。定期针对责任岗进行群众评议,督促学生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总之,针对新时期毕业班党员的新特点,高校党务工作者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同年级党员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教育毕业论文: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求职行为的分化与整合研究

摘要:中国正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大众化推进的同时,高校毕业求职行为出现了分化,呈现出新的特征,如时间上的持续性与多次性、空间上的集中性与无界性、范围上的广泛性与跨专业性及方法上的人际关系性与多样性,最后提出了政府、观念、制度、自我等整合。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求职行为;分化;整合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在20世纪70年代初先后阐述了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的基本观点。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定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数量指标。我国从1949年开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经历了53年的艰难探索,2002年毛入学率达到15.3%,已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00年的98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660万人,9年时间高校毕业生人数翻了6.7倍。毕业生人数几年时间内成倍增长,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境地,而我国对求职行为这方面的研究却甚少,通过中国知网以关键词“求职行为”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论文只有46篇,这些与“求职行为”相关的论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1)研究的人群多为失业者、低保者及下岗工人;(2)研究的角度多为经济学视角或心理学视角;(3)研究方法上偏向理论、文献研究。高校毕业生求职行为研究是当今研究的难点与热点问题,而找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分化特点及整合模式是当务之急,本研究运用社会学的分化与整合理论来诠释高校毕业生求职行为,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求职行为的分化与整合

(一)分化与求职行为的分化

分化(differentiation)一词本是生物学术语,后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领域,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用进化论观点看待人类社会的进程,他认为,随着社会总体的增长,社会个体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分化,即在社会中承担不同的功能,分化造成相互依赖,进而造成整合。《现代汉语辞海》把分化解释为:①性质相同的事物变成性质不同的事物;②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1]。王恩斌(2003)主编的《社会学教程》将事物之间具有相同特点的现象称为同质性,而将事物之间相互不同的现象称为异质性。从最一般意义上来说,分化是指事物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变化过程[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求职行为也出现了变化,无论是求职行为的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在求职行为的范围上、方式上都出现了异质性,如在高等教育精英阶段,毕业生毕业后就可以安排工作,无求职后顾之忧,高校教育大众化阶段就有可能两三年找不到工作,甚至时间更长;高等教育精英阶段一般毕业生毕业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流动性不大,而大众化阶段则自由化,自由流动,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精英阶段所找的工作一般都专业对口,而大众化阶段不局限对不对口,有很多毕业生找的工作并非对口;高等教育精英阶段求职行为方式单一,国家统分统配,大众化阶段百花齐放,有的是政府提供,有的是市场提供,有的是中介机构介绍,还有的是自主创业,总的来说呈分化趋势,表现出异质性、多元性与多样性。

(二)整合与求职行为的整合

“整合”(integration)的最早使用者要推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他在《第一原理》中阐述了著名的进化公式:“进化是经过不断的整合与分化,是从不确定、不协调的单纯性到确定性、协调的繁杂性的变化。”他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包含着分化阶段和随后的整合阶段”[3]。中文原先没有“整合”一词,在汉语最具权威性的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和《中文大辞典》中,均无“整合”这一条目。郭灿鹏(1997)认为,中文里的“整合”是由英文“integration”翻译过来的,蕴涵着系统内各要素之间通过互相作用,达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协调乃至相互包含的状态,从而使系统达到高度有机的团结、统一或一致的合作。

求职行为的整合主要指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学校、政府、社会以及用人单位应提供实质性帮助,使其在观念、方式方法、制度及专业能力上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求职行动,来达到找到满意工作的目的。求职行为的整合包括政府整合、制度整合、观念整合、学校整合及自我整合等。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求职行为分化的特征

(一)求职行为时间上的持久性与多次性

求职行为在时间上表现为持久性与多次性,求职行为的持久性是指求职者在求职时时间跨度比较漫长,求职过程有可能伴随至终身。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国家统包统分,一次性到位,只要找到工作就可能是终身职业。因此求职行为是短暂的;大众化阶段出现了分化,有些求职者的求职行为持续的时间不长,一找到即是终身职业,有些却不然,一生中可能都要求职,持续的时间较为漫长。求职行为的多次性是指求职者求职的频率比较高,只要工作与自己的期望值有差距,就出现另寻门路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求职者自身的原因,如工作不太适合自己,或薪水过低,而主动另外求职;另外一个原因是单位原因,若单位觉得求职者不能胜任该项工作,单位就会辞退求职者,求职者只好被动去求职。所以只有当双向选择达到一致时或双方都满意时,这种行为才算终止。

(二)求职行为空间上的无界性与集中性

求职行为的无界性是求职者求职时无国度与地域之分,自由流动。传统社会大学生就业都比较封闭,从哪来到哪里去;转型社会却不一样,自由流动,双向选择,求职者可以到经济发达地区去就业,也可以到边缘山区去就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流动,甚至可以流向国外就业。求职行为的集中性主要是指大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老区等发达城市。就算是经济发达的广东省,该省的大学生就业也具有集中性,如近几年广东省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基本集中在珠三角地区9地市,占已就业毕业生数的80%以上。并且主要分布在广州市、深圳市与东莞市,到茂名市、外省和云浮市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比较少。

(三)求职行为范围上的广泛性与跨专业性

求职行为范围上的广泛性是指求职者的就业范围不断在扩大,就业分布在各种行业。这主要是由我国现阶段经济成分决定的,我国经济成分划分为两大类,五种类型。第一类为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类型;第二类为非公有经济,包括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精英教育阶段,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一般都在机关、事业、国有企业就业,大众化阶段大部分毕业生向民营科技企业和外资、合资企业单位转移。求职行为范围上的跨专业性是指大学生求职时所找的工作并非专业对口。精英阶段,大部分毕业生都专业对口,而如今大学生找工作难,找对口工作更难,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历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对口率最高仅在三成左右,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与专业方向不对口。

(四)求职行为方法上的人际关系性与多样性

求职行为的人际关系有强关系与弱关系,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来的。他认为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两种。强关系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弱关系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格兰诺维特认为,美国社会是一个弱关系社会。根据格兰诺维特的理论,华裔学者边燕杰提出了强关系假设。即认为中国社会并非美国的弱关系社会,而是一个强关系社会[4]。也就是说,在中国,想要办成事,靠的不是弱关系所能够获得的信息的广度与多样性,而是强关系所能给予的确定而有力的帮助。但也具有多样性,如不乏有凭借自己能力、机遇或政治权力、经济实力找到工作的。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求职行为的整合

(一)观念整合

观念整合就是要转变求职观念,使当代大学生认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一个人在一个单位或一个岗位“终身制”。要由“终身制”就业向“先就业,后择业,再就业”转变。变更工作或者暂时失去工作是正常现象,这体现人对职业选择的自由和职业对劳动者标准的要求,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并且要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在机关、学校、国有企业等单位工作的就算有工作,就算就业,个体、私营,甚至小商小贩就算无业的陈旧观念。无论什么所有制形式,无论什么行业,只要法律允许,只要能创造价值,贡献社会,就要大力支持和提倡。

(二)政府整合

首先,政府要提供并搭建平台,要多把招聘会设置在学校、企业,使用人单位能够真正吸纳大学毕业生,也让大学生走进企业去了解情况,尽快找到称心的工作。其次,政府要提供小额贷款,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要研究符合经济发展规划中投资少、见效快的创业项目,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技术、信息、市场、政策等方面的服务,使大学生真正愿意去创业。再次,政府应搞好服务工作,解决大学生求职的后顾之忧。如在户籍、职称、交通等方面,为企业和大学毕业生做好后勤服务工作,使企业能够招纳人才、留得住人才。最后,政府要成立大学生就业培训机构,针对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有关职能部门应免费对求职大学生进行求职前培训。

(三)制度整合

制度整合就是要出台并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分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偏远地区工作。在实施“选聘毕业生到村(居)委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上,要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投入,保证他们的待遇,使他们真真正正愿意到基层,到山区,到欠发达地区去,脚踏实地工作,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到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

(四)学校整合

学校首先要认清高校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求职形势,深入调查人才市场的需求,针对人才市场的需求来合理设置专业,优化专业设置,同时,各院校要加强联系和沟通,避免热门专业重复设置。其次,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有效的切合实际的指导,避免盲目性。再次,多与人才市场联系,及时为毕业生提供招聘信息。

(五)自我整合

自我整合就是通过对自己的兴趣、性格、专业技能与社会环境及人际关系进行评定,然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求职行为。总而言之,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不要有等、靠、要的思想,要充分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亲朋好友介绍等各种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抓住就业机会,实现就职。

教育毕业论文: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问题探究

论文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心理教育 心理调适

论文摘 要: 本文针对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高校与毕业生的角度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使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正确择业,充分发挥人生价值。

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从2008年的559万到2009年的611万,2010年达630万,而2011年远远超出这个数字,达到660万。我国高校在世纪之交开始大规模地扩招,引发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岗位需求却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令不少人发出“大学生就业难”的感慨。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已经慢慢消退,经济又进入平稳发展期,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给面临就业的当今大学生带来了不少压力。我认为,导致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毕业生心理问题。作为高校教育研究人员,我将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教育。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对于高校毕业生整体而言,他们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数能够正确对待就业,以乐观、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也要看到,当前大学生活几乎与社会脱节,他们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只停留在书本阶段,一旦面临就业,就要承载社会、家庭较高的期望,自我定位也较高,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我们权且将他们的心理分为以下几种。

(一)“随波逐流”心理。

在求职过程中,很多大学生因为人格尚未成熟与完善,对社会缺乏比较理性的认识,容易受家庭、朋友、社会的影响,缺乏自己的思想,人云亦云。对工作和职业前景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兴趣和爱好所在,在茫茫求职路上随波逐流,盲目跟从他人的选择,而很少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社会环境等主客观条件,做出合适的选择。看到同学甲考公务员,于是也备战公务员;看到同学乙准备简历找工作跑招聘会,于是也天天跑招聘会到处撒网,到头来却一无所获。

(二)“焦虑畏难”心理。

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没有做好充分就业准备,缺乏就业方法,担心受挫,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这种过度的焦虑对他们产生消极影响,使他们正常的才能得不到发挥,影响到他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

(三)“自卑自大”心理。

很多大学生虽然很重视就业问题,专业能力也相当不错,但由于性格内向,缺乏与人交流的经验,缺乏自我认识能力,缺乏自信心,缺乏谋求合适岗位的勇气,在求职时不能很好地推销自己,难以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与之相反,一部分大学生自视甚高,好高骛远,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够准确,设定与自己能力远远不符的就业期望值,一旦遇挫自信心就容易瓦解,一蹶不振。

(四)“依赖攀比”心理。

一部分学生抱着等、靠、要的思想,就业时缺乏独立意识,依赖学校、老师把就业招聘信息送上门,依赖家人朋友试图通过关系就业;或者盲目与他人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他人的工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进行设定与更改,容易在就业中遭遇失败。

(五)“逃避懈怠”心理。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害怕承担社会责任,没有勇气到社会上拼搏,他们或逃避或推迟就业压力,寄希望于提高学历而获得竞争力。一部分学生因为在就业中遇到了挫折就灰心丧气,甚至全面怀疑、否定自己的能力,渐渐成为不就业、难就业一族。

二、高校亟须加强健康就业心理教育

在新时代,高校一方面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造就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另一方面还要开展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其顺利就业。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要引导大学生认清形势、合理定位、科学择业,更重要的是在入学之初就加强健康心理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1]。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大学,不少学生面临着不适应的问题。从紧张的高中生活到放松的大学生活,他们就好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道飞向哪里;在独立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他们不知道怎么处理生活与学习、恋爱、就业之间的关系,导致不少悲剧发生。因此有效的心理辅导就显得极其必要。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建立良好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面临的一些心理困惑,减轻他们在生活中的压力,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焦虑,做到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保持乐观积极、进取向上的心态,从而在就业竞争上取得胜利。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生理想的主要内容,是激励人们奋斗和创造的力量泉源。没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就没有正确的职业观。因此,大学入学之初高校学生处等相关部门就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以各种讲座、专题、论坛的形式对他们进行专业启蒙和职业理想教育;在之后几年的大学教育活动中,连贯性地、分阶段地开展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活动[2]。帮助每一位大学生解决好个人成才与国家需要、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等矛盾,不断引导他们找准方向、合理定位,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促使他们逐步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最终将毕业生成功地“推出去”。

三、高校学生需做好自我心理调适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实践锻炼,他们同样要面临择业就业问题,在就业中是主体。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调节对就业起到主导作用。从学生自身因素来看,大学生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

(一)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心态。

高校大学生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各异,一些大学生表现出自卑、怯懦、骄傲、懒惰等多种不良性格特征。人贵有自知之明,大学生应对自身有一个充分认识,不仅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建立自信,而且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再针对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和途径。大学生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让自己经得起挫折,胸怀宽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中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妨向自己信任的老师、父母、同学、朋友倾诉,有助于压力的缓解与释放;积极向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心理咨询[3],解开心理疙瘩,克服心理障碍。良好的心态不仅有助于应对压力,而且有利于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就业理念和行为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自我定位。因此,大学生在就业前期就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一方面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一方面对社会环境和形势有正确的判断和认识,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要制订一个大致职业规划,在就业上做好心理准备,有主人翁意识,摈弃错误的幻想和等、靠、要思想,结合对社会形式的正确判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专业上加强学习,在实践中锻炼技能,抓住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为大学生活增添色彩,通过学习和锻炼为成功就业增加砝码。

(四)根据实际调整就业期望值。

作为天之骄子,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而真正在能力上不少学生并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这就导致在目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公平竞争,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情况下,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与就业大学生互不满意的状况极其普遍。要实现顺利就业,大学生就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与水平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就业目标一致,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4]。当获得理想职业的机会还不成熟时,应学会调整心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锻炼能力,增长阅历,作为以后职业生涯的准备。

四、结语

综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一方面高校务必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以人为本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另一方面,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根据实际调整就业期望值,并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只有通过双方的努力,高校毕业生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在人生大道上越走越精彩。

教育毕业论文:浅谈创业教育理念下高校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

论文摘要:毕业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实现与创业教育理念的有效衔接,对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升竞争力,实现毕业设计的本质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创业教育基本概念及发展的分析,提出在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论文关键词:创业教育;毕业设计;改革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世界第一。然而,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毕业设计形式比较单一,毕业论文仍是最普遍的毕业设计形式,毕业设计不仅能综合检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效果和水平,也是对已有的教学环节的扩展和深化,更是检验和发挥学生创造性、开展创新活动的试金石,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但毕业论文的规范形式均为单一的学术论文,其考核片面注重学术性而忽略实践性、应用性,不但强化了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业教育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改革,将创业计划书、营销方案等综合实践成果纳入毕业论文的范畴,有助于改善这种单一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也更符合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创业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到毕业设计中显得意义重大,可实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改革。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当代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信息为载体,知识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所谓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必备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基本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就是高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中对创业教育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所持的一种认识。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这一概念。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开展了“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中国、日本等九个国家参加了这一项目。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早在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极大的加速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尤其近几年各个高校都大兴创业教育,很多创业教育思想与理念得了到广泛传播与深入。

二、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1.创业教育理念发展日趋成熟,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形式已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2002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南京经济学院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拥有了很广阔的发展土壤,其发展规模与空间相当广阔,与此同时,很多创业教育理念发展也日趋成熟。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环节,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专业背景,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如较强的创新能力、强烈的市场意识、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这其中又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社会需要的是以创新精神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形式都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采取多样化与多元素的毕业设计形式以满足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不同的专业具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的形式上也应该具有其专业特性,实现毕业设计形式与专业理论的有效接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所以目前很多院校都将这个专业的毕业设计确定为单一的毕业论文的形式,缺乏新意。在毕业设计中,如果全部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一是限制了学生的选题范围,二是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形式单一难免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已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采取单一制的毕业论文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很明显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专业特性,市场营销作为一个社会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对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创业教育理念下,要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进行改革,实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如市场调研、营销策划案、商业计划书、促销方案、stp策略应用等形式,突破单一制的论文形式,以实现毕业设计与专业特点的结合,这也完全符合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毕业设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形式,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实现因“业”制宜。

3.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具备新的评价标准和制度保障

创业教育理念下,要求毕业设计形式必须多样化并附之新的评价标准与制度,以有效实现对其的监督和支持保障作用。任何新的毕业设计形式的出现都应该拥有完善的评价标准予以评判与监督,确保毕业设计过程中立题规范、审题严格、选题不重复、评价公平。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实行层级领导负责制,对选题、过程管理、成果评阅、答辩评价、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时间安排、质量评价、分工负责等都提出了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新的制度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多数导师对毕业生的指导仅仅局限于书面文字的形式,很少有实践操作性的指导,究其原因一是观念上的因素,二是制度保障体系没有跟上。在创业教育理念下,不仅要更新传统的毕业设计理念与形式,也需要很多新的制度保障体系予以支持。

三、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的思考

1.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指出: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抄袭剽窃现象严重,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缺少新意,独创性差。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形成也需要相应理论基础作为后盾,在制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专业基础要求以外,还应提高创业教育理念基础的要求,有效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理念与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理念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影响是全程的,从最初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答辩评价。每一个环节都应加入创业教育的理念,更加全面的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因此,应该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2.建立“三导一体”模式的服务和管理体系

所谓“三导一体”模式就是在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领导督导,毕业设计导师指导,班级辅导员引导为一体的,层次分明但又层层相扣的服务与管理体系。作为毕业设计改革的决策者,学院领导除了要在过程中不断深化创业教育理念以外,还应督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不仅仅是毕业设计结束时的评价监督,更多的是过程监督,学院可以分设不同督导领导小组,针对不同的专业和毕业设计类型进行有效的督导,确保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导师的指导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对专业知识的指导,是指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指导;另一层是创业教育的指导,包括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指导。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后者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遇见困难或者疑惑时,导师此时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具体的实际操作类型的毕业设计,导师可以提供很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案,确保学生高效、高质、完整的完成毕业设计。通过专业导师对选题的适当控制和引导,加强过程的监控和指导,使毕业论文(设计)真正达到训练目的,不会成为流于形式的鸡肋。辅导员是与毕业设计者关系最紧密的一层,他们更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创业教育理念,实现专业与创业教育理念的对接,引导学生选择更加合理的毕业设计类型,制定更加科学的毕业设计方案。领导督导、导师指导、辅导员引导,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水平评价进行全过程的服务与管理,而且这种服务与管理具有开放性,更能发挥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全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实施对“业”施教,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

主要包涵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结合;二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主要目的就是根据不同的专业特性采取更适合专业本身发展的毕业设计类型。创业教育的内部运行规律与一般教育的内部运行规律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创业教学理念时,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生源质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5]对“业”施教就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采取合适的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与创业技能,这样有助于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水平。因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适当添加创业教育的课程,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很多,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学,还应该开展更多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创造与创新能力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发挥自我创造能力,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与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校面临很多竞争,其中毕业生的质量竞争日显激烈,作为衡量毕业生质量指标之一的毕业设计更成为竞争的焦点。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实现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工作的认识,加大各方面投入并做好各项保障工作,这样不仅能提高高校毕业设计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对其他高校也具有借鉴价值。

教育毕业论文:浅析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与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 毕业生 就业

论文摘 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体育教育专业育人质量总体不容乐观,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求量又有限,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难度就进一步加大,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同小异,没有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风格。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重技术轻理论课,技术课学时过多,课程设置内容体系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没有与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相适应。各高校普遍存在学科与术科之间的矛盾,实践环节明显不足,课堂知识陈旧,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较差,严重影响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部分学生是因自身文化课成绩偏弱,经过突击训练才报考体育教育专业的,其目的仅仅是获得一张大学文凭。而进入大学的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自身的要求不高,不求上进,专业思想不牢固,专业理论基础较差,专业技术技能不精,没有自己的特长,知识结构单一,拓展不宽,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极不适应,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限制了自己的择业和就业。

体育教育专业的许多学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没有转变就业观念,缺乏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对条件好、收入高、工作稳定舒适的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趋之若鹜,而对亟需要人才的农村地区,特别老、少、边、穷地区退避三舍,以至于专业不对口、所学非所用的现象非常严重,造成体育教育人才的极大浪费。

好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较大,这种保守的就业观是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一些学生在校期间不认真学习专项技术,专业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在应聘过程中表现平平,从而失去就业机会。而且,尽管高校提倡素质教育,中小学推行健康快乐体育,但现实中用人单位在毕业生选用上都注重专项和外语、计算机水平,大多数学生因不能令用人单位满意而无法达成就业协议。

一些用人单位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缺乏长远眼光,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没有从体育人才的发展潜力和单位用人的实际情况出发,片面地提高招聘条件(如在招聘条件上增加非硕士、博士研究生不招、非某专业毕业生不招、非名牌院校的不招等条款),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还有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用人唯亲”“用人唯礼”等不公平竞争的现象。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在当前还较为严重,不少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明确规定只录用具有本地区户籍的毕业生,限制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流动。

解决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综合考虑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本人等方面的因素。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进行课程改革、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全程化、提升毕业生的素养、充分调动其自主择业等方面着手来改变这种就业难的现状。

教育部相关部门应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加大审查力度,对各高校设置的体育教育专业进行合格评估,采取优胜劣汰机制。对不具备办学条件或办学中存在严重问题的学校,应取消其办学资格;控制和停办一些地区设置重复、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偏低的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不再审批新的学校设置体育教育专业。通过这些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办学规模,缓解供需矛盾,减轻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政府也可根据实际需求适度控制招生人数,取缔不合格学校的招生资格。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和进步,体育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体育产业和体育服务行业等发展较快,产生了许多相关的就业岗位,可供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多,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能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前提下,明确今后的就业方向,在专业与岗位之间寻找更多的结合点,做到既能就业,又能实现专业理想。毕业生应正确判断自身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改变自己的择业观念,不能好高骛远,盲目追随。理性而又客观地评价自身条件,科学地进行就业定位,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合理地降低就业的期望值。大学生应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增加自己就业的机会。选择到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去工作,或许更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另外,在就业进行双向选择的今天,大学生应该主动地去寻找机会,而不能闭门造车、等待机会。否则,机会也会擦肩而过。

扩招带来的大学毕业生的素养降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当前一些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素养低下也是用人单位顾虑重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对其加强人生观、世界观、诚信的教育,提高其人格魅力;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单位要尽职尽责,不能一有困难就逃避,盲目离职,妄自尊大,只有这样,才能使用人单位放心,从而改变就业难的现状。

教育毕业论文: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摘要:高校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容易因此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以健康、文明的心态应对大学最后一年,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浅谈了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开展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就业压力

随着我国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以极快的速度逐年增加。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这就很直观地得到一个事实: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很多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从进入大学就开始主动关注就业动态,逐步感到就业压力,尤其到了大四,巨大的就业压力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使许多毕业生产生失落感,很容易产生过激行为,扰乱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毕业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只有明确认识到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取得实际有效的成果。

一、做好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良好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坦然应对大学最后一年,协调处理好学习与就业的关系,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提高就业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维护学校的形象。

第一,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不仅要应对正常的学习任务,还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四这一年,有的同学无法处理好学习、生活、就业三者的关系,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很容易出现反常,在毕业前夕,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引导这些同学的思想和行为,他们很容易就会做出过激行为,比如破坏公物、扰乱正常秩序等违规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不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毕业生是学校学生当中的“老大”,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影响着低年级的学生,如果毕业思想教育工作做得好,广大毕业生能够正常进行学习生活,以平稳的心态应对一切压力,文明、健康地度过大学最后一年,那么他们就给低年级的学生做出了榜样,有利于全校学生的思想教育,更有利于下一届毕业生工作的开展。

第二,高校毕业生即将进入社会,投入到各行各业工作,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代表着学校的形象。良好的思想教育,可以使毕业生心态平稳,更好地把自己所学到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地做个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的人。这就有利于维护学校的形象,有利于学校的长效发展。

第三,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就业问题,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有利于把毕业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单位的需求。同时,经过良好有效的思想教育,有利于毕业生端正思想、稳定情绪,主动了解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积极参与到就业工作中。

总之,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关系到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必须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二、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就业,就业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影响着毕业生的思想和情感,因此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必须与就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就业工作作为思想教育的切入点,根据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困惑,达到端正毕业生心态,使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取得实际效果。根据毕业生就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

(一)加强就业形势教育,尽早树立就业意识,营造就业氛围。

进入大四后,因为即将面临着就业问题,每个人思想和情绪总会出现不稳定,不知如何应对择业、就业问题,很容易出现惊恐、慌乱。这个时候作为辅导员就要开始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消除学生的矛盾心理,稳定学生的心态。大四初期,虽然每个人都感受到就业压力,但是真正开始择业、为就业做准备的同学很少。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很茫然,对就业问题不知所措,就业意识很薄弱。整天只会叹气就业压力大,却没有实际行动去应对就业问题。特别是小城市的高校学生,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大四第一学期很少有就业意识。笔者所在的学校离省城比较远,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从第一学期开学开始每周都给他们开就业指导课,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其他城市高校的就业进度,并在每个毕业班的qq群最新的就业信息和专业所对应相关就业政策,吸引各位毕业生对就业问题的关注,营造就业的氛围。同时关注周边城市的招聘会,组织学生参与,亲身感受竞争激烈的就业潮流。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提前树立就业意识,另一方面学生了解了最新的就业形势,对就业现状心里有底,避免出现茫然和恐慌。

(二)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政策教育,提高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

首先,要转变毕业生的思想。当前高校毕业生大多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过高,都想到大城市、大公司、大企业工作,但是目前发达地区以及大型企业单位的人才基本饱和,对人才需求量很小。笔者认为这个时候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政策教育,引导他们改变职业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的意愿与社会和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寻求合适的就业渠道。同时要宣传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帮助学生寻找合适的职业定位,引导学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工作,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其次,定期邀请学校就业指导方面经验丰富的老师以及大型企业的负责人给毕业生开讲座,讲解择业技巧及企业用人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就业渠道 。这有利于毕业生根据社会和企业的用工需求,主动查找自己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利用在校的时间弥补存在的不足,做好择业准备,以便毕业生择业时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提高就业机会。最后,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联络方式,不同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了解到最新的招聘信息。同时,积极寻找长期合作的企业,根据企业的需求定期推荐合适人才。

(三)做好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维持学校正常秩序。

毕业前夕,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能遵守校规校纪,但也存在少数毕业生由于即将离别的惆怅以及对自己在大学阶段表现的不满而产生的失落感,聚众滋事,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秩序的进行。毕业前那段时间,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成了各高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加强毕业生离校前的思想教育,让他们平稳、健康地度过大学最后的阶段非常重要。

首先,要营造一个“文明离校光荣”的氛围 。利用宣传栏粘贴文明离校的倡议书,并利用校园广播台播放感恩母校、文明离校的相关报道,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从思想上感动毕业生,使毕业生感受到学校的温馨以及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即使离开学校了,学校永远是自己的家,使他们带着感恩的心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其次,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毕业生的行为,使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有章可循。再次,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作为辅导员,临毕业时要结合毕业生的情感特点对毕业生进行情感教育,用真情感化毕业生。要深入到学生宿舍主动和毕业生聊天,耐心引导他们把内心的困惑说出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导,及时化解毕业生的内心矛盾和对大学生活的不满情绪。对于就业遇到困难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去择业。作为辅导员和班主任要真诚关心毕业生,真心帮助毕业生解决存在的困难,使毕业生满怀感恩,服从学校的安排,文明离校。最后,要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在学生当中有一定的威信和影响力,在毕业生即将离校这个阶段,更要发挥带头作用。通过动员会等形式让这些同学理解文明离校的意义,再通过这些同学日常的活动引导、感化班级同学,使文明离校这种思想深入人心,每一位毕业生都能自觉地遵守学校的纪律。同时,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发现有的毕业生存在不良的行为,要及时向辅导员反映,有利于尽快解决存在的问题,避免事态恶化。

总之,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面对毕业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作为辅导员需要以负责的态度,以自己的真心、热心和耐心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文明离开学校,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教育毕业论文: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问题

摘要: 本文针对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高校与毕业生的角度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使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正确择业,充分发挥人生价值。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心理教育 心理调适

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从2008年的559万到2009年的611万,2010年达630万,而2011年远远超出这个数字,达到660万。我国高校在世纪之交开始大规模地扩招,引发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岗位需求却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令不少人发出“大学生就业难”的感慨。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已经慢慢消退,经济又进入平稳发展期,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给面临就业的当今大学生带来了不少压力。我认为,导致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毕业生心理问题。作为高校教育研究人员,我将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教育。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对于高校毕业生整体而言,他们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数能够正确对待就业,以乐观、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也要看到,当前大学生活几乎与社会脱节,他们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只停留在书本阶段,一旦面临就业,就要承载社会、家庭较高的期望,自我定位也较高,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我们权且将他们的心理分为以下几种。

(一)“随波逐流”心理。

在求职过程中,很多大学生因为人格尚未成熟与完善,对社会缺乏比较理性的认识,容易受家庭、朋友、社会的影响,缺乏自己的思想,人云亦云。对工作和职业前景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兴趣和爱好所在,在茫茫求职路上随波逐流,盲目跟从他人的选择,而很少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社会环境等主客观条件,做出合适的选择。看到同学甲考公务员,于是也备战公务员;看到同学乙准备简历找工作跑招聘会,于是也天天跑招聘会到处撒网,到头来却一无所获。

(二)“焦虑畏难”心理。

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没有做好充分就业准备,缺乏就业方法,担心受挫,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这种过度的焦虑对他们产生消极影响,使他们正常的才能得不到发挥,影响到他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

(三)“自卑自大”心理。

很多大学生虽然很重视就业问题,专业能力也相当不错,但由于性格内向,缺乏与人交流的经验,缺乏自我认识能力,缺乏自信心,缺乏谋求合适岗位的勇气,在求职时不能很好地推销自己,难以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与之相反,一部分大学生自视甚高,好高骛远,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够准确,设定与自己能力远远不符的就业期望值,一旦遇挫自信心就容易瓦解,一蹶不振。

(四)“依赖攀比”心理。

一部分学生抱着等、靠、要的思想,就业时缺乏独立意识,依赖学校、老师把就业招聘信息送上门,依赖家人朋友试图通过关系就业;或者盲目与他人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他人的工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进行设定与更改,容易在就业中遭遇失败。

(五)“逃避懈怠”心理。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害怕承担社会责任,没有勇气到社会上拼搏,他们或逃避或推迟就业压力,寄希望于提高学历而获得竞争力。一部分学生因为在就业中遇到了挫折就灰心丧气,甚至全面怀疑、否定自己的能力,渐渐成为不就业、难就业一族。

二、高校亟须加强健康就业心理教育

在新时代,高校一方面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造就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另一方面还要开展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其顺利就业。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要引导大学生认清形势、合理定位、科学择业,更重要的是在入学之初就加强健康心理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1]。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大学,不少学生面临着不适应的问题。从紧张的高中生活到放松的大学生活,他们就好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道飞向哪里;在独立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他们不知道怎么处理生活与学习、恋爱、就业之间的关系,导致不少悲剧发生。因此有效的心理辅导就显得极其必要。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建立良好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面临的一些心理困惑,减轻他们在生活中的压力,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正确

对待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焦虑,做到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保持乐观积极、进取向上的心态,从而在就业竞争上取得胜利。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生理想的主要内容,是激励人们奋斗和创造的力量泉源。没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就没有正确的职业观。因此,大学入学之初高校学生处等相关部门就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以各种讲座、专题、论坛的形式对他们进行专业启蒙和职业理想教育;在之后几年的大学教育活动中,连贯性地、分阶段地开展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活动[2]。帮助每一位大学生解决好个人成才与国家需要、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等矛盾,不断引导他们找准方向、合理定位,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促使他们逐步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最终将毕业生成功地“推出去”。

三、高校学生需做好自我心理调适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实践锻炼,他们同样要面临择业就业问题,在就业中是主体。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调节对就业起到主导作用。从学生自身因素来看,大学生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

(一)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心态。

高校大学生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各异,一些大学生表现出自卑、怯懦、骄傲、懒惰等多种不良性格特征。人贵有自知之明,大学生应对自身有一个充分认识,不仅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建立自信,而且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再针对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和途径。大学生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让自己经得起挫折,胸怀宽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中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妨向自己信任的老师、父母、同学、朋友倾诉,有助于压力的缓解与释放;积极向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心理咨询[3],解开心理疙瘩,克服心理障碍。良好的心态不仅有助于应对压力,而且有利于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就业理念和行为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自我定位。因此,大学生在就业前期就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一方面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一方面对社会环境和形势有正确的判断和认识,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要制订一个大致职业规划,在就业上做好心理准备,有主人翁意识,摈弃错误的幻想和等、靠、要思想,结合对社会形式的正确判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专业上加强学习,在实践中锻炼技能,抓住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为大学生活增添色彩,通过学习和锻炼为成功就业增加砝码。

(四)根据实际调整就业期望值。

作为天之骄子,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而真正在能力上不少学生并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这就导致在目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公平竞争,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情况下,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与就业大学生互不满意的状况极其普遍。要实现顺利就业,大学生就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与水平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就业目标一致,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4]。当获得理想职业的机会还不成熟时,应学会调整心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锻炼能力,增长阅历,作为以后职业生涯的准备。

四、结语

综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一方面高校务必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以人为本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另一方面,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根据实际调整就业期望值,并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只有通过双方的努力,高校毕业生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在人生大道上越走越精彩。

教育毕业论文:分析高职毕业生诚信教育

论文摘要:高职学生的不诚信问题,在毕业生中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择业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和签订就业协议后的失信行为。本文针对毕业生的诚信问题,结合工作实践,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思路,以期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论文关键词:毕业生诚信教育信用管理体系社会和谐

“诚信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从幼儿园开始,小朋友们就开始幼儿诚信教育,到了中小学,则教育部规定直接将“诚实守信”写入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高中的每一次期末考、会考、高考都要签“诚信承诺书”,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一族,在接受了这一系列的诚信教育以后,应该表现的更加“诚实守信”才对,但在实际与同学们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诚信危机仍然是一个困扰学生们的重要问题,主要表现从拿到学校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就开始,全国每年高考有4O万考生被其所填报学校录取,但未报到,造成了对招生资源的极大浪费,进入大学校园的同学也屡屡违反诚信条约,在学习上奉行“作业大家借、论文网上抄、小考互相看、大考找”的新主张,其它诸如抄袭、舞弊、替考等更是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表现。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我深深的感到“诚信”这个问题,在就业工作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在这里简单说说发生在校园里的例子吧。

每年从三月份开始,应届毕业生就开始拿着“推荐表”跑人才市场、用人单位,他们的身影频繁的出现在各种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作为学院的就业部门,我们其中一项工作就是检查毕业生的“推荐表”并加盖公章,同学们的“推荐表”五花八门,做假的技术也是层出不穷,有伪造证件、模仿老师笔迹、篡改学习成绩等各种手段。这一情况也引起了一些招聘单位的注意,曾经就有一名公司的人事部经理告诉我“现在的学生连假的英语证书都敢做,他们还有什么不敢做呢?”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同学们急于找工作的心情虽然可以理解,可一旦被用人单位知晓了真实的情况,我想他们也不会用一个不诚信的员工吧!

还有一个现象也值得关注,国家为了让贫困学生上得起大学,从1999年开始专门出台了“助学贷款”政策,莘莘学子们得到了助学贷款的支持,完成了大学的学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申请了“助学贷款”的部分同学在毕业以后音信用无,不按时偿还贷款的毕业生占了大部分。据统计,国家发放“助学贷款”这八年以来,发出的贷款数累计总金额超过200亿元,到了毕业后能按时还款的同学不足30%,这种利用国家政策恶意贷款、欠款不还的行为,不仅给学生本人,也给学校带来了恶劣的影响。比如我们学院,2007年的1321个新生中,申请贷款的就有365人,占了新生比例的27%,而助学贷款的审批却一直到年底都迟迟没有批下来,这和之前贷款的同学们没有诚信还款是脱不了关系的,最终受害者就成了学校,还有下一届的师弟师妹们。从网上查询的数据也显示,由于银行追贷的困难,实行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以来,仍有大约27%的申请学生遭拒,没有获得贷款,诚信问题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接触中,也存在“诚信”问题。为了让毕业生更好的找到就业单位,我们学院长期和国内几家大型国企和外企联系,输送毕业生就业,几年下来,由于专业对口,薪资待遇也不错,毕业生和企业都很满意。可是,在今年的毕业生输送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一家国内知名的外企在我院招聘了40多名应届毕业生,由于工作岗位是分散在全国不同的城市,该企业不仅全程报销差旅费,还特许部份同学乘座飞机,并约定先期签定一年的合同,可是到了工作岗位后不到一个月,就业单位的岗前培训还没有结束,就有10多名同学打道回府,虽然企业表示能够尊重学生们的选择,但难免会给将来的毕业生推荐工作留下隐患。

这两年来,毕业生在就业时经常会有各种状况发生,有和公司谈好工作意向后反悔不去上班的,还有是先签了约垫底,找到更好的单位马上跳槽的,这让许多公司不得不再临时找人,毕业生频频毁约跳槽,已成为用人单位的心病。这样的违约行为,从客观上来看,将导致就业市场秩序的混乱,极大的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也会使学校的声誉受到影响。

这样那样的诚信问题,给我们这个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的国家,提出了一个很现实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底如何才能让这群“天之娇子”一一国家将来的顶梁柱找回失去的“诚信”,让他们带着“诚实守信”的品质踏入社会、建设新中国呢?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父母和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狼来啦”的故事每一个中国人都听过,也能领会其中的含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这是小朋友们都能明白的道理,为什么“不诚信”这样的情况还是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高职毕业生当中呢?分析原因,我归纳了以下几点:

一是社会环境的原因。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经济的阶段,经济上的急功近利,必然造成道德上的惟利是图,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规范被物质化、功利化。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虽然形成了诸如“童叟无欺,公平交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诚信的古训,但到了今天,一些“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老实人吃亏”的俗语,也导致人们在潜意识中诚信意识的扭曲。学生们身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中,受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难免“近朱者赤”,从而导致了当代高职学生诚信的滑坡。

二是失信成本偏低,这也是导致高职学生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每个人都要对自已所犯的错误付出代价,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失信行为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当前,同学们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看到的是,失信者所付出的成本远远小于守信所付出的成本。那么当他们面临毕业,即将踏人社会的时候,又怎能以一颗诚信的心去迎接呢?

第三个原因是教育机制的问题。高职学院一般都是才升人大学行列,各种教育机制和管理体制都不完善。部分学校虽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缺乏有效的实施与监督,制度缺乏、管理松散、监督不力等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诚信缺失学生的侥幸心理。这些行为,客观上助长了高职学生诚信的缺失,加剧了诚信缺失的泛滥。

最后要看到高职学生本身也存在问题。学生诚信道德的缺失与其自身有很大的关系,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思维活跃,易接受新事物,但又有任性好强、辨别能力差的一面。高职学生初涉社会,对周围的事物有了自已的看法和理解,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会用一种怀疑一切的眼光来看世界,对家长、学校的教育持逆反心理,这更增加了不诚信的因素。

面对毕业生缺乏诚信的诸多问题,分析了学生们诚信缺失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要建立毕业生的诚信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学生进入校园第一天就应该开始,同时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才能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在这里就学校这一块的工作,谈谈我的想法。

1、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利用全社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良机,举办讲座、征文、团会等活动,在学生中确立诚实守信的意识,将其作为为人处世的第一准则。强调从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等小事做起,将诚实守信贯穿到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高校在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完善和执行过程中,既要强调制度的严肃性,使制度起到惩戒的作用,督促诚信缺失的高职学生去约束自己的不诚信行为,把可能出现的不诚信问题制止在萌芽状态,对于一些不遵守学校制度的“害群之马”给予严历警告或开除学籍。只有这样,才能使失信者得不到任何益处,而且会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3、在诚信教育中引入心里咨询的方法。学校的诚信教育往往习惯于通过批评、禁止等行政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行动,而不善于形成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熏陶;习惯于居高临下对学生提出种种要求,而不善于从学生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学校可以借助已经成立的心理咨询室,通过老师找同学谈心,探讨诚信问题等方法来引导学生。

4、建立高职学生诚信档案制度。从学生入学开始,为其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以及奖惩等各种信用状况进行记录。推行个人诚信档案,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信用档案不仅是高校作为其入党、保送、评优、发放贷款的—个重要依据,而且也是用人单位是否聘用、是否让其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

5、针对助学贷款中暴露出的问题,要求申请贷款的高职学生们建立个人诚信系统,高职学生借用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信息将被录人在内,成为个人信用记录的一部分,按期还款将成为高职学生们诚信的标志。也可以将“个人信用档案”和“贷款诚信系统”合二为一,通过建立诚信系统,让全社会来监督毕业生的诚信度。

6、加强就业规范化管理,指导毕业生如实填写“毕业生推荐表”,建立严格的就业推荐材料制度,证书认证制度,用人单位信息公布制度,引导高职学生制作“诚信简历”。同时,让学生明白,签订就业协议是一种法律行为,违反协议必将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杜绝恶意毁约的行为。

高职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是高校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然要求。让我们呼吁毕业生同学们:“唯天下至诚,唯能尽其性”!

教育毕业论文:大学师生素质教育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论文摘要:毕业设计是高等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学生在走上国家建设岗位之前一次重大的实践。通过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笔者发现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别从加强大学生和教师的素质教育的角度.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大学培养是人生的黄金阶段,而作毕业设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总结、检查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同时使学生有机会利用学过的知识对某一课题进行专门、系统、深人的研究,可见毕业设计既是评定学生毕业成绩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走上国家的建设岗位之前的一次重大的实践活动,不仅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加深了对其的理解,而且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锻炼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做好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的愿望,也是教师的期望。本文就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展开论述。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毕业设计任务书中指出毕业设计包括: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外文翻译等方面。而对于理工科大学生,则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应用中英文资料的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但是现实却不容乐观近年来通过指导审阅大学生毕业设计,并参加学生答辩,发现在毕业设计中存在如下问题:

(1)毕业设计与其任务书要求不符,没有严格按照任务书的内容去做。

(2)存在着虚造数据的现象。

(3)人文素质差,语言文字功底薄弱,词不达意,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面:

①从词法上讲,词语滥用。

第一,“做”和“作”不分。例如做为一篇好的论文有许多准备工作要作(“做”和“作”颠倒)。

第二,“那”和“哪”不分。例如那里有哪种道理呢,

第三,“的、地、得”滥用。例如飞地越快,我们觉的越稳(“地”和“的”应为“得”)。

②从句法上讲,句子结构混乱,成分残缺。

第一,结构混乱。例如种子发芽率的高低,关键是由内因起决定性作用的。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注意,并展开了研究工作(应为“种子发芽率的高低,关键由内因起决定性作用。不但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注意,而且他们展开了研究工作。)

第二,成分残缺。例如上面介绍的方法,用精密光学仪器来定量A一淀粉酶的活性(可改为:我们可以根据上面介绍的方法,……)。

③从逻辑上讲,词句连接疏松,标点符号运用不当,中心概念不明确,偷换概念现象严重。

④从文法上讲,详略不当,结构不清,以致意义重复,遗漏较大。例如鉴于当前我国数据通讯系统尚不发达的现状,建立全国范围的分布式水资源数据库系统暂时是不可能的。(“目前”与“暂时”重复)。

(4)专业基础薄弱,基本概念不清。

搞信号处理的分不清楚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搞计算机的不懂什么是三总线;搞电路的分不清接口与接口通信;搞信息的不会写傅里叶变换;搞系统的不知何为线性系统等等。

(5)论文标题外延太大,不发挥概括文章的作用。比如有的文章标题中有“射线”,"CT”这类词语,但在文章中几乎没触及。又如用“电视监控系统”、“变频变调器”等根本不能由单个学生来完成的课题来作为个人论文的标题,这显然没有说服力。

(6)外文译文不尊重原文,牵强附会,将英语单词的常用意义和科技意义混淆,有将总线“BUS”译成“公共汽车”的,也有将“混凝土”(CONCRETE)以为“具体”的。甚至有的外文内容与所选题目无关,这不利于学生了解所从事研究工作的国外现状。

(7)论文结构方面的问题

①参考文献书写格式不符合标准,普遍存在着罗列参考文献的现象,而在文献中几乎没有见到何处引用;对期刊、论著等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不规范;

②篇章结构不合理,章与章、节与节之间不能有机衔接;有的章节完全是为了凑够字数;

③摘要是文章内容的一次提练,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但是有些摘要没能紧扣研究内容,而是做毕业设计过程的陈述,过多的叙述前人的工作,对自己论文的创新之处没有重点指出;

④排版不规范;

⑤电路图元件符号不准确,新旧国标并用。

(8)答辩过程中存在着教师为学生争“优”的现象。

以上不仅反映了学生素质偏低,也反映了教师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师生的素质。

二、如何加强师生的素质教育,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呢

教育是一项需要全社会投人,多层面动员,各种手段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根本目标在于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大业培养人才。

因此素质教育点多面广,层次复杂。但就大学校园而言,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展开积极活泼、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具体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教育等。但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与我们“德、智、体”标准还有差距。这正是存在大学生毕业设计问题的根源。因此,提高了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教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就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

(1)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只有提高主体的综合素质,才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从立身处世上讲,要宣传做学问和做人的关系。做人是根本的,也是永恒的,要培养诚实、正直、勤奋、豁达的优良品质,为做好学问打下基础。

①从教学上讲,要重视基础性教育。

第一,加强大学语文教学,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并在其教学中加人写作课,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得到提高,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要。

第二,重视基础课,尤其是数学、物理等理工科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理解。

第三,不仅要重视公共外语的教学,也要重视专业外语的教学。

②从实践上讲,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提倡学生上大学期间参加科研活动,鼓励参加各种知识竞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在毕业设计中慎重选题,明确任务,逐步改变在毕业设计完成后才写任务书的局面;在现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己补充费用完成实验设计。

第三,建议大学生在毕业前发表一篇或几篇论文,逐步建立自己的科学思维体系。

第四,借鉴校外国外的素质教育的经验,培养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条件,要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和教师队伍的素质。”因此,必须建立这样的教师队伍:

①从总体上讲,应该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群体优化,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

②从个体上讲,应该是师德高尚,能力较强,会管理,肯学习的园丁。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①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其明白自己不仅是学生的引路者,也是学生的服务者。只有明确自己的作用和任务才有端正态度做好工作的可能。

②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使其成为学业精通,教学有方的实用人才和反应敏捷、思维严密的创新人才。

③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是做好任何事情的道德基础,教学也不例外。

④提倡教师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同时也有能力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大家的朋友。

⑤教师本身要努力加强个人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当然,如此庞大的一个系统工程,素质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共同行动,从个人抓起。使每个公民都成为一个受教育者,真正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过硬,人文底蕴深厚,并且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师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水平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教育毕业论文: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法研究

摘要:毕业论文是成人网络教育本科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对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本文结合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部门的多年实践,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下成人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论文写作易出现的问题、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对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法及优化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法

毕业论文撰写是网络成人继续教育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往往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毕业论文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本科培养的质量与水平。要求本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有一定了解,初步掌握论文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数据并进行分析、描述案例、撰写论文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思维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并提出初步解决方案。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以下“我院”即指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部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与管理的实践为案例,结合笔者对网络教育本科生多年论文指导与管理的工作经验,围绕毕业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分析网络环境下成人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并对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举措提出建议。

一、网络教育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成人学员往往具有较强的学习目的性,学习过程和现实工作或生活问题联系紧密。也就是说,成人往往是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或在生活中发现有再充电的需要,而选择进行继续教育,尤其是便利性较大的网络教育,来学习知识或获得文凭的。因此成人学员往往具有工作体验丰富、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较强、易于沟通,也更易接受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等特点,但同时也因工作、生活或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会出现想走捷径、难以专注和学习积极性不易长期坚持等问题。

二、我院对网络教育成人学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思想建设管理

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并能用规范的学术语言进行表达。成人学员虽然常具有丰富的实践积累,但常因之前教育背景或理论基础欠缺,而不擅长把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尤其不擅长用学术语言进行表达。大部分学生几乎都没有接触过论文写作,听到要完成几千字的论文才能毕业,心里就会有点发怵,不知道要如何开始、从何下笔、如何计划文章结构,因此就需要全方位地进行指导和管理。而且我院本科毕业论文安排的写作周期通常在3~4个月,论文写作周期长,时间跨度大,学生又要工作又要业余学习,若督促不到位,则难以长久坚持。因此,在毕业论文思想建设管理方面,我院做了以下工作:(1)从新生入学、跨入校门开始,我院就通过教学计划和通告等形式告知学生,除了修满学分以外,必须写作毕业论文并通过,让学生对毕业要求有清晰的认知,在思想上早日做好书写毕业论文的准备。(2)毕业论文通常设置在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学期,我院通常提前一个学期就会以多种形式告知学生“即将”启动毕业论文工作。(3)我院专门请有丰富论文指导经验的教师,提前录制“毕业论文写作导学”课件,在启动毕业论文工作时就给学生,以便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一个初步而直观的了解,并且知道写作流程以及学院的各项相关规定。(4)关于写作毕业论文的章程、规定、格式要求、范文、选题参考等,我院在学院网站首页开设“论文园地”专栏,常年开放,感兴趣的学生平时也可以查阅、学习,毕业论文写作工作启动后,也发动学生到论文园地了解规定、熟知要求、浏览学习范文。(5)毕业论文评定结束后,会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不同等级,被评为“优秀”等级的优秀论文将在学生中公示,且发放证书及奖金,而“不及格”的论文则不能达到毕业条件,需重新申请论文写作,因此,提前公示并通过各种渠道告知我院的相关规定,也便于学生在论文启动之初,就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明了自己的需要以及努力的方向。

三、我院在线互动和线下辅导结合的论文指导管理模式

网络教育具有跨越时空、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便利性,学生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学习优质课程。我院设置有多个远程学习中心,在最后一个学期,各远程学习中心的学生和市区内的学生一样,同步展开毕业论文写作工作。我院还专门开发了专为毕业论文写作工作服务的在线论文平台,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将论文导师每一步的指导要求、师生每一次的互动、学生每一步所提交的工作都纳入论文系统中进行监督及管理,而且学生和导师同时也可通过邮件、微信(群)和电话等多种形式开展点对点的论文写作辅导,构成了以学生和导师为主体的双向在线互动和线下辅导结合的论文指导管理模式。我们建设的在线论文平台由教学管理人员在后台进行管理,学生和导师分别以不同的身份登录,面向学生和导师显示不同的面板,主要有如下功能:(1)明示时间节点我院论文写作工作分为选题、提纲、初稿、定稿、审核、答辩六个环节,在论文系统中清晰划分并显示各环节的时间节点,以及在各个环节内导师及学生所必须完成的任务。(2)显示导师、学生的联系方式由教学管理人员聘请具有资质并具备丰富远程指导经验的论文导师,提前根据专业性质、各远程学习中心所处地域进行安排并录入系统,录入后每位导师和对应的每组学生可相互看到彼此的联系方式。(3)管理人员管理通知,告知学生各种相关规定及注意事项比如答辩与否的选择、相关规定、重要性、时间节点及答辩流程等,所有重要通知都可在此,导师和学生都可随时查看。

四、我院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监控措施

毕业论文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科培养的质量,我院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的质量管理,着眼于运行过程的监督及关键环节的控制,包括教学管理人员、论文导师和远程学习中心班主任等多重角色共同参与。管理人员后台全程监控整个论文系统,我院重点管理的关键环节如下:

1.注重导师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储备

建设优秀的导师队伍是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导师聘请环节我院要求进行专题试讲、面试、签署协议、培训,管理人员定期和导师、学生进行联系并通过在线论文平台对论文指导过程监控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加强管理,根据导师指导效果进行考评并收集简历建设储备导师库。

2.注重全过程、无盲点的管理

在论文完成主要过程的每个阶段的后期,管理人员及时提醒导师跟进学生进度,重点监控联系尚未完成的学生。尤其定稿结束时,要关闭学生端口,意味着学生不能再对自己提交的论文做任何改动,这时要做到管理人员和导师都对学生情况胸中有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进度和状况。

3.突出不同阶段管理重点

根据论文完成的不同阶段,加强重点任务管理。在选题阶段主要是加强审核,要求选题既体现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既体现对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又紧跟时代热点;在提纲阶段要根据学生答辩与否进行重点把关,答辩的论文字数要求多,质量要求高,论文结构长,提纲就要求高。抄袭现象高发是成人继续教育本科的一个常见问题,进入初稿阶段,就需要开始严格对抄袭的控制,此阶段主要由论文导师进行;定稿阶段和审核阶段,着重对格式的规范并安排专人对学生提交的论文进行抄袭审查,对网络抄袭过多的论文出具论文审查报告,通知学生并给予一次修改机会;审核通过的论文才可以参加现场答辩,远程学习学生则通过视频进行远程实时答辩。4.通过奖优罚劣措施树立良好的学风通过评选优秀论文并公示成绩、发放优秀论文证书及奖金等措施对优秀论文进行奖励,而不及格的论文则不予毕业,需下学年重新申请论文写作。

五、对完善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议

我院构筑的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对导师和学生的管理,以及论文质量的监控方面都行之有效,在提高学生水平和毕业论文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此体系加以完善,提高其有效性,对提高网络教育成人学员的论文质量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充分发挥管理团队的监督指导作用

构建全程参与的管理团队,包括各个专业方面的专家教授和监控论文平台的管理人员,实行专家指导下的毕业论文质量监管制度。在论文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建立清晰的质量标准,如有修改则着重提醒论文工作相关的所有人员,充分发挥管理团队的监督指导作用。

2.储备论文指导教师信息库,增加视频或面授指导环节

虽然在毕业论文启动工作之初,就向学生公布论文导学视频,但部分学生会由于长期在外地出差、出国或是家庭原因等因素,接收学校信息较晚,或是对学院信息关注度较低,在毕业论文工作启动之后也难以跟上进度,而论文指导教师毕竟是和学员一对一进行具体接触的人员,因此若由指导教师在和各学员建立联系之初,就及时录制并上传具体讲解各环节制度及注意事项的论文指导视频,会对学员掌握学院规定、跟进各环节写作、提高论文质量,有较大帮助。另外,部分论文指导教师是在读博士、兼职教师等,流动性较高,也需加强对论文指导教师信息库的储备。

3.及时更新论文资源库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每年都涌现出许多热点和更新的企业案例,论文平台中的资源库也应随着新技术和热点进行更新,给学生提供的选题素材、指导课件、优秀论文范例以及各类资料素材都应及时更新,并由指导教师着重向学员指出,力求让学员的论文能体现时代特征,体现思想热潮,这样更能提高学员在认识和观点上的高度,提高论文写作质量。

4.实行多环节把控的质量审核制度

通过实践摸索,采取论文多环节把控的质量审核制度,即由论文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进行指导后,给出初级评价和成绩;再由专职审核小组成员,采用网络技术,批量审核全部论文,并对抄袭超标的不合格论文出具论文审核报告;再由各专业学科专家教授带领评审团队,抽查部分论文再次进行审核,筛选出论文质量较差的论文,最后由教学管理人员对指导教师的指导交流过程、论文最终成绩再次进行审核,确保无遗漏、无差错,确定论文终审成绩。这种多环节把控的质量审核制度,对严格把控论文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5.建立及时反馈的导师评价系统,提高论文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在整个毕业论文工作中,论文指导教师是重要角色。无论是和学员建立一对一的具体联系,还是对学员每个环节的写作进行指导,对学员的写作态度和进度最清楚的人都是指导教师,论文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无可代替的关键作用。因此,对论文指导教师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建立包含学生和管理人员在内的多角度、全面的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加强激励措施机制,是提高论文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学员论文质量的有力举措。

六、总结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愈来愈突出,越来越多想要边工作边充电的成人学员选择了网络教育。通过论文写作,学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归纳水平,学会构架论文写作体系,初步掌握用基本原理来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作为进行网络教育的机构,也要根据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搭建符合需求的写作指导平台,不断完善和提高对学员写作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

作者:雷登攀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教育毕业论文: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认证体系改革

美国联邦政府对毕业后医学教育的资金投入主要通过Medicare医疗保险机构,而接受该经费的项目必须要通过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的认证。因此,ACGME的认证体系成为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最重要的质量保证机制之一,通过此认证体系来考核和提升住院医生及专科培训医生的培训项目以促进公共健康。美国ACGME于2016年开始全面投入使用住院医生项目新认证体系。本文将对新认证体系做简要介绍,希望对我国的住院医生培训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1新认证体系产生的背景

ACGME作为考察和认证美国住院医生项目的非营利性专业组织。为了应对公众和联邦政府对于美国医疗服务和医学教育的安全和质量担忧[1-5],启动了成果计划[6],了6项胜任力要求,并针对现有体系的问题着手建立新的以教育成果为中心的认证体系[7-9]。在这样的背景下,ACGME于2012年正式宣布了新认证方案的实施,并通过前期试点后,于2016年全面投入使用。

2新认证体系介绍

新认证体系的目标是培养21世纪的医生。对项目的认证将基于项目培训的成果,让优秀的项目可以创新,帮助有问题的项目进行改进,并极力地减少认证过程的行政事务负担。

2.1新认证体系的结构

2.1.1年度项目评价和项目自查新认证体系不再对机构和项目进行周期性的认证,而是要求各个项目进行年度项目评价和项目自查。对于培训项目依托的机构,机构审查委员会将认证要求分为了4个部分:(1)机构对其项目进行监管的组织结构及管理人员(例如ACGME、管理办公室等的设置)。(2)确保机构拥有足够的资源,特别是保障住院医生的待遇(如工资、保险等)。(3)住院医生及专科培训医生的学习和工作条件。(4)机构制订的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政策和程序。作为核心要求,各个项目主任必须任命一个项目评价委员会,至少包括两名教师和一名住院医生,并且有明文的责任规定。项目评价委员会必须每年至少1次记录对培训课程的正式和体系的考核,并写出年度项目评价报告。年度项目评价内容包括住院医生的表现、教师的培训、毕业住院医生的表现(如认证考试通过率)、项目培训质量、质量改进计划(正式的、有记录的、由全体教师通过的文件)、质量改进实施进展等。项目自查是对项目的综合考察,目的在于寻找项目改进目标和项目环境考察,其目的在于加强项目评价的关联性和有效性,以及促进项目表现超越项目认证的要求。考核由临床能力委员会进行。临床能力委员会由项目主任任命,至少由3名教师组成,并有明确的责任分配文件。项目自查在10年期项目现场考察前12~18个月进行。数据提交期限前6~7个月会提起得到通知。2.1.210年期的项目现场考察现场考察前60~90d会通知项目进行准备。项目需要更新自查报告和年度报告的最新信息,提供自查过程中发现的改进及未解决的问题信息。现场考察有两名以上的专家,考察结束时会对考察结果进行反馈。但是认证仍然由住院医生审核委员会(RRC)决定。2.1.3通过信息平台持续不断的年度监督和认证RRC和住院医生项目机构审查委员会(IRC)以年度数据审查的方式进行持续不断的监督和认证。审查的内容包括每年6月份提交年度更新数据(包括组织管理、资源、教师情况及教学时间、轮转安排);住院医生调查;教师调查;住院医生操作记录和临床经验(RRC会对每个住院医生必须的操作例数和单个科室轮转时间做出规定);学术活动;住院医生专业认证通过率及Milestone等,RRC和IRC通过审查后给出认证决定。2.1.4特别现场考察在持续的认证过程中,ACGME可以对有问题的机构或者项目进行特别的现场考察,至少会提前30d通知。考察可以针对项目选择性的方面,比如从年度数据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项目质量降低的可能原因调查,或者针对投诉进行的调查。考察也可以是一次全面性的,如针对初次申请认证的项目,或者初次认证周期结束时的考察,或者RRC发行项目存在有严重的问题时。2.1.5临床培训环境考察项目(CLER)[10]该项目认为,建立安全的医院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要使住院医生参与到加强安全和医疗质量的过程中来。该项目只针对6个方面进行考察:患者安全、质量改进、交班监督、工作时间监管、疲劳管理和缓解、职业素养。该项目分为3个部分:(1)现场考察;(2)CLER审查委员会;(3)教师和领导力培训。依托机构必须每隔18~24个月进行1次CLER的审查。CLER是IRC和RRC进行认证的重要参考,是使正式认证现场考察周期延长到10年期的重要保障机制。

2.2新认证体系的特点

2.2.1促进临床学习环境的创新和质量改进为了在保证项目培训质量的基础上促进创新,新的项目认证要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核心要求,包括项目的组织结构、资源或者培训过程的要求。第二部分为成果要求,项目必须细化其住院医生或专科培训医生不同阶段可观察或者可考核的知识、能力、技能或态度。特别是第一部分(非必须要求),要求描述项目为达到核心要求而独有的组织结构、资源或者培训过程。该项目措施使得优秀的项目可以替代或创新其方法方式。2.2.2使认证的重点逐渐向培养结果转移ACGME通过将6项胜任力目标转化为每个专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使项目主任和教师可以用以对项目整体和单个住院医生进行评价,从而使认证重点从过程向成果转变。Milestone通常划分为5个阶段,并不严格地与住院医生的培训年限相关,只要住院医生达到第4阶段就认为达到可以参加专业认证考试的水平。但是,并不是说住院医生达到第4阶段就可以毕业。单个住院医生的Milestone的考核结果不会提交用于项目认证,但是认证需要项目整体的考核结果。2.2.3提升认证体系效率以减少工作负担新体系改变了过去的认证程序,建立一个持续性认证的认证体系。新认证体系不再对机构和项目进行周期性的认证,而是要求各个项目进行年度项目评价和项目自查,使绝大部分项目减少了工作负担。一般约有96%的项目可以得到持续的认证,4%的项目会遭到警告或者进入观察期,有2%~4%的新申请项目,另外可能会有低于1%的项目会撤销认证。2.2.4促进相关机构的沟通与合作经过15年的协商,新认证体系终于将同时认证医学博士(MD)和整骨医学骨伤科医学博士(DO)的住院医生项目。为此,ACGME将在目前27个专业考核委员会、1个过渡项目考核委员会、1个机构考核委员会的基础上增加1个整骨医学神经肌肉骨骼医学审核委员会和1个整骨医学原理委员会。

3启示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对组织管理机构、培训基地标准、招生办法、培训标准、考核办法做出规定,并计划建立相应的一套信息系统。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新认证系统对原有系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设计,迎合了医疗系统发展的时代需求,对我国住院医生规培的制度建设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3.1注重培训基地的动态管理

新认证体系从组织管理方面进行变革,鼓励优秀的项目进行创新,同时加大了对潜在的不合格项目的认证审查,尤其是通过在线系统的年度自查,例如对专业认证医生通过率等培训成果的数据收集,保证了项目的培训环境和培训质量。我国已经建立培训基地基本条件相关规定。然而,医院的培训资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的培训人数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培训的结果也可能因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同而产生差异。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国家统一的认证信息平台,实现对培训项目的实时数据收集和质量监控。

3.2重视住院医生的参与

住院医生作为这个培训体系的“产品”,其亲身体验和建议对培训环境和质量有最重要的发言权。新体系在设计时非常重视住院医生的参与,不仅规定各管理委员会都要有住院医生的成员,并且会通过年度在线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建立住院医生论坛等方式使住院医生尽可能表达和交流其培训体验,促进项目的质量改进。目前我国的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体系中,住院医生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表达渠道,并未将培训医生的满意度纳入项目管理之中,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3.3重视住院医生培训项目的医疗安全

参加住院医生培训的医生还处于学习的状态。然而,不管在美国还是中国,住院医生的工作量都非常大,还承担部分对本科生或者低年资住院医生的教学工作。美国政府和公众对承担住院医生培训的教学医院的医疗安全担心,使得临床培训环境考察项目(CLER)成为新认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住院医生规培体系也可以参照此体系,加强患者安全、质量改进、交班监督、工作时间监管、疲劳管理和缓解、职业素养这6个方面的管理,在保证培训任务的同时确保医疗安全,保障患者利益。

3.4加强对住院医生培训项目管理者的培训

每年ACGME都会召开年度教育大会,对项目管理者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其内容不仅包括认证要求,还包括培训中如何进行教学、如何进行考核、如何进行项目管理、如何进行质量改进、如何保障医疗安全等多个话题。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正在建立和完善阶段,很多项目管理者还缺乏相关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指导,急需进行自我提升,否则其培训过程就会回归到以往学徒制式的医学教育。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可以考虑出台政策鼓励住院医生培训项目进行管理和教学的改革创新.

作者:任莉 王云贵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药学系

教育毕业论文: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充分就业策略

【摘要】学前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供不应求,这使得学前教育从业人员不足成为我国幼儿教育领域近年来出现的突出问题之一。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充分就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同的价值诉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前教育毕业生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实现其充分就业的关键。

【关键词】充分就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策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视,尤其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学前教育”之后,为学前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供不应求,这使得学前教育从业人员不足成为我国幼儿教育领域近年来出现的突出问题之一。据统计,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每年所培养的幼儿教育人员数量是基本符合我国幼儿教育需求的,但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不从事幼教工作,是造成人力资源短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帮助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做出正确就业选择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实现其充分就业的关键点。

一、充分就业的内涵

充分就业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同学者分别从个体、微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界定。本文仅从劳动者个体层面阐述充分就业,劳动者个体中的充分就业是指劳动者与劳动相关的个体特质与工作岗位相匹配,劳动者在其工作岗位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就业状态。[1]这种状态的充分实现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个体特征和工作岗位两方面因素。具体而言,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必须与其劳动价值观、专业类别、技术等级、兴趣爱好等这些主要个体特质相适应。在现实就业中,要实现劳动者个体的充分就业是一种理想就业状态,劳动者个体特质与工作岗位的完全匹配是有困难的。但就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个体的充分就业来说,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兴趣爱好等要与幼教工作有关。

二、充分就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人为本为起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社会荣辱观为基本道德准绳;以集体主义为重要标准;以社会主义和谐为最终目标五个方面。它能够有效地规范人们在当下价值多元造成的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和行为。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充分就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同的价值诉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学生就业,帮助他们从劳动价值观上完成这种角色的转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1.充分就业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起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充分就业意味着让每一个劳动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各尽其才,各尽其能,实现劳动者效用最大化。充分就业既是大学生人生价值的体现,也是国家、社会对他们十几年学习的肯定,体现了现代文明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利用与开发。如果国家花大量的钱培养出来的各种专业人才从事的都是和学习专业无关的内容,那我们的高等教育、专业教育也就无任何意义。所以,只有专业人才流向专业的岗位,才是高等教育最理想的状态。2.充分就业是爱国主义的体现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个人所应具有的公民道德之一。就业过程中所面对的关于“我要去哪里?”、“哪里适合我?”等矛盾冲突,实际上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等关系问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要实现充分就业,要实现自身价值,就应该主动地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适应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国家和社会发展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广阔舞台,个人的自我价值、物质利益、发展空间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长足的发展。面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存在诸多不完善的现状,如西部、农村和广大边远山区学前教育质量落后、私立幼儿园条件差、编制少等。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又要回到社会价值的创造上来,在肯定自我价值的基础上,要主动调整就业观,将个人利益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充分就业,这本身就是一种爱国主义。3.充分就业以社会荣辱观为基本道德准绳社会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道德准绳,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充分就业的内涵意味着选择一份职业就必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信为本、遵法守法。只有以八荣八耻的社会荣辱观规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观和就业行为,才能保证他们充分就业。4.充分就业是国家、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责任的体现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责任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是个人或组织应该秉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将“责任”作为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一个有责任的政府就应该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政策、财政、法律的帮助与指导;一个有责任的企业应该为国家分忧解难,为大学生充分就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岗位;一个有责任的大学生也一定会把自己的理想、价值和国家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主动地适合应国家的发展。

三、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就业中存在问题及具体原因分析

1.关注个人价值,忽视社会价值的实现

受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当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呈现出理想化、功利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如在就业意向调查中发现,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大中城市,就业薪酬期望值较高,就业部门多想去机关单位等。择业过程中,他们过多关注自身价值,如单位是否有发展空间、我的才能能否发挥等。国家利益,集体观念淡薄,对于“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我为国家幼教事业做贡献”等这样的一些想法在他们看来已经过时。因此大学生首先看重的是自己有没有发展,自己才能是否得到发挥,企业或工作的待遇等情况,较少考虑自己适不适工作单位,能不能为工作单位贡献自己的力量。

2.理想信念模糊,注重物质利益

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理想信念不坚定。他们怀着一颗热爱幼儿的心理选择了这个专业,但是经过四年的学习却发现,幼教工作者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幼教工作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目前还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公立幼儿园教师编制较少,私立幼儿园大量增加急需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但是没有编制,待遇低,工作任务繁重,致使很多大学生除非选择到有编制的公立幼儿园,他们较少人会选择私立幼儿园。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政治信仰淡薄,在择业中,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的获得,一味追求生活安逸舒适,缺乏艰苦奋斗的韧劲,意志力薄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抱着“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乡下一间房”的择业观,选择生活环境优越的大中城市,薪资待遇高的部门。他们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不是符合自己的专业,而关注的是职业的附属物,诸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这种情况导致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出现了有业不就的现象。

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充分就业

面对国家急需学前教育人才的情况,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作为社会公民必须尽量主动地适应国家社会的发展,调整自己的就业意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等学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调整,努力实现其充分就业。

1.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使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自觉地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

职业价值观影响着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意志、品质等职业心理活动,科学的职业价值观能够使学生正确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并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地结合起来。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夯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价值基石,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从而激发他们对生命、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强化他们在行动选择中对他人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把个人的目标追求与社会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在目前形势下,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就应该要求他们摆脱功利化观念的束缚。那些追求享乐、安逸和一味索取的观念,都是与当代社会进步格格不入的,应该从这个狭隘的就业观念中摆脱出来。要让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认识到,艰辛和磨难,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基层教育、农村教育是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是就业理想和个人价值最好的实现,要热心广大乡村基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2.培育政治意识,使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始终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支柱

正值毕业,学生身心也不断承受着种种内部的、外来的负面现象的冲击和各种利益的诱惑。在此情况下,通过加强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培育他们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公民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使命,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集体主义和大局意识。

3.加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都有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政府相关部门而言,不但要广开就业门路,提供就业机会,不仅仅满足每年开几次大型招聘会。还要引导高校在专业和课程的设计上注重就业理想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支持鼓励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到基层幼儿园见习和实习,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外,政府相关部门推出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到农村、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贡献教育事业。关键的一点是政府要依法颁布行之有效、大力倾斜的政策、严格执行、真正有效地落实、广泛动员一切力量监督政策、如实地反馈。

总之不能一直停留在精神鼓励上。作为父母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能过多的保护,孩子不仅属于父母,他更属于国家公民。因此,转变观念天地宽,当所有人都深刻领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的人生价值就能得到有效的张扬,我们的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是真正充满活力的。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