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3 10:28: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吕梁市农业学校,山西 吕梁 033000)
摘 要:生态环境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石,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等问题不断出现,这就对我们如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本文在总结历史经验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然后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
而农业的发展又是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农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显得尤为的重要。而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农业的发展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负面;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紧密相连,二者缺一不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生产的粮食产量将大大减少;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
1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这些年来,为了发展农业而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从短期上来看,农民获得收入,但如果长此以往,放任此行径,必然带来生态的危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起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水环境,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排名靠后。另外,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不强,水资源的浪费从未停止过;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有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的水土流失量是50亿t,约占世界的1/12。同时,我国50%的土地处于干旱地带,常年少雨水,该地带沙漠化现象严重,平均每年增加3000km2。另外,我国滥砍滥伐现象严重,导致草地退化、沙化现象严重,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也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合不合理,直接决定资源是够得到优化配置。落后的农业产业结构,浪费了大量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产出效果也不理想。我国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我国地大物博,但是区域差异明显,各地资源分布不均。对于这样的特殊情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区域的特性,进行不同形式的农业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比较优势原理,实现农业产业的结构升级。我国沿海地区应该适当减少粮食种植,多种植其特色植物和农作物,充分利用其有效资源,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而我国东北和内陆地区可以发挥其地理优势,多种植粮食作物,一来足够满足全国粮食需求,而来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增长农民收入。
2.2 大力l展科学技术
广泛推广科学技术与服务,利用科学技术建设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过良好的保障,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率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农业成果的转化率以及科技贡献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所以,我国在科技兴农方面,还需要加大投资的力度,不断地进行摸索和创新。
2.3 实施城镇化战略
实施城镇化战略,促使农村过剩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减缓农村生态环境压力,从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由于我国城乡人口不合理的现实情况,致使全国大部分人员滞留在农村,从而导致农村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压力过大。因此,解决农村人口城镇化,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有直接和高效的作用的。另外,我国也要保证人口的科学布局,不仅要保证农村人民能够转移到生活条件好的城镇,同时保证农村人民能够在城镇生活下去,这就要政府在城镇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稳定房价,为转移的人口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使其能够适应城镇生活,并生存下去,实现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从而减缓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和重建生态环境。
2.4 加快农产品的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农药、化肥品的投入量不断增长。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第1大国。我国在农业化肥使用方面是严重超标,市场上充斥着许多“毒”产品,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我们知道,农药和化肥是造成土地污染最严重的方式之一,它会造成土地板结、碱化,严重的导致土地无法再生,无法种植农作物。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要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同时发展科学技术,发明环境和谐型的农药,从而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效率。
3 结语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2者之间不可偏废。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在不断地恶化,出现了许多问题,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执法部门依法办公,全国人民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只有这样,农业才能取得可持续的发展,人民才能更加安康,国家才能更加稳定和富强。
与国内其他城市一样,东北地区城市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日趋恶化的难题。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加强城市绿化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加强城市生态修复,提高东北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东北地区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一、东北城市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1.部分区域生态环境退化难以遏止
水生态平衡失调愈演愈烈,以江河断流,湖泊干涸,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和湿地破坏最为典型,干旱地区绿洲和植被日趋萎缩,灾害日益频繁。由于过度砍伐,可供开采的森林资源濒临枯竭,森林的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有增无减,部分城市已经饱和,甚至黑土资源都受到侵蚀。部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大量珍稀濒危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大庆市原来的湿地资源很丰富。由于油田的深度开发,范围不断向外延伸,大量的湿地被开发利用,许多湿地变成了泥浆地、排污池、废水排放池,土壤、植被及湿地水体的污染加剧,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在逐渐减少,湿地萎缩,功能丧失。
2.区域性水污染严重
水污染程度加剧会导致水体中和周围地区动植物大量死亡,使水域生态物种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进一步降低水环境容量。水污染也直接减少了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数量,导致水质型缺少。有的地区河流严重污染,使流域附近居民陷入守着河流没水吃的窘境。2010到2012年三年间,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废水持续增加,增加量都在2000万吨以上,黑龙江省2011年比2010年增加了5792万吨,增幅为16.6%;辽宁省2011年比2010年更是增加了16387万吨,增幅为23.2%,虽然在2012年有所下降,相比2011年的增加量16387万吨而言,降幅较小。2012年,东北三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67663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7.6%。2012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大于100万吨的省份有10个,黑龙江省排在第3位;全国氨氮排放量大于10万吨的省份有11个,辽宁省排在第10位,同时在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石油类排放量上,排在第3位。
3.城市空气污染危害严重
从总体上看,东北城市空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东北地区城市机动车保有量逐年上升,使得汽车尾气正在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新型“罪魁祸首”,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2013年底,哈尔滨市民用车辆比上年增加12.4万辆,总量达到142.2万辆,比上年增长9.5%。其中,汽车总数突破百万辆,达到100.5万辆,同比增加11.2万辆,增长12.6%。哈尔滨市整治大气污染压力最大,提出2017年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要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10%。目前,哈尔滨市建成区将不再审批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钢铁、建材、焦化、有色金属冶炼、石化、化工等高污染项目,现有的项目也要逐步向外转移。
4.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越积越多
2012年,吉林省地级及以上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差距明显,一半城市的综合利用率在90%以上,吉林市和白山市却低于50%;辽宁省的鞍山、抚顺、本溪和丹东更是低于30%,超过90%的只有沈阳和大连;黑龙江省相对其他两个省份要好一些,只有双鸭山在50%以下,其他城市都在70%以上。除工业固体废物外,生活垃圾也是固体废物的一个重要来源。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东北城市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多,造成垃圾包围城市的严重局面。由于处置能力有限,很多城市并非是对垃圾进行处理,而是堆放垃圾。大量堆存的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这些废物经过雨雪淋溶,可溶成分会流入江河湖海,造成水体污染;或随水从地表向下渗透,向土壤迁移转化,富集有害物质,使堆场附近土质酸化、碱化、硬化,甚至发生重金属型污染。这些有毒物质在土壤中发生累积而被植物吸收,毒害农作物,威胁人们的食品安全。
二、东北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建立治理大气污染的长效机制
要以增加城市绿地为主构筑城市景观,构建自然生态体系,突出城市特色。绿色植被能够很好地吸附灰尘,吸收有害气体,平衡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起到净化城市空气的作用。城市公园、街道两旁的树木、草坪都可以通过叶片来吸纳烟灰和粉尘。此外,修建屋顶花园不仅能够使建筑物减少紫外线辐射,增加建筑物使用寿命,同样能够起到治理大气污染的作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对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进行调整,对城市交通格局进行调整。
2.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绿色经济体系
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要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进行。改变经济增长过度倚重第二产业的局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切实引导和限制那些能耗物耗高、污染重、产品附加值低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分工格局;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在区域层面上建立大循环模式,即工业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把不同工厂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成为另一个企业的能源和原料。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逐步由主要依靠化石燃料向主要依靠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转变。
3.注重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安全
从水量、生态栖息地、水质恢复三方面构建水生态安全体系。不仅考虑环境水质标准的限值,更强调从维系水生态安全出发,保障水生态系统的健康需求。从水源地保护区,城市景观水区,水污染总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建设。同时,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防洪抗旱并举,坚持涵养水源、节约用水与防止水污染相结合,市区污水处理厂加大运营力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的供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逐步解决城市公益设施的配套完善问题。
4.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坚持减量化、无害化
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应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处理处置设施进行短期和长期规划。在短期内,使固体废物和垃圾远离城市,进行无害化处理;在长期,使其远离生物圈,脱离物质循环,坚持永久安全的原则集中处置。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垃圾分类、处置方式,使人们的观念改变并付诸实践。企业投入正常运营后,可实现对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具有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
5.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环保的经济政策。
(1)、实行绿色信贷政策。h保部门与金融部门必须建立起信息通报制度,将企业环境行为纳入征信系统。企业贷款时需出示排污许可证和环评批复等有关证明材料,对不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未通过环保审批、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不发放任何形式的贷款。积极支持环保型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开展污染治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能减排环保型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从而提高企业环保责任意识。
(2)、完善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一是大力提倡“绿色税收”,即提高环境税,特别是能源税,可以抑制污染排放,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二是改革资源税,完善其环境保护功能。应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应将森林资源、土地、草地、水资源纳入征税范围,并适当提高征税标准,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资源以及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资源课以重税。三是把传统的排污费转为由地税部门收取环境税。对污染企业提高征税标准,以此提高排污企业环保意识,促使企业改进技术,从而减少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
[摘 要]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工业化步伐在逐渐侵蚀着人类生存的环境。大部分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而我国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不重视以及过度追求利益导致环境受到了极大破坏。我希望能够通过本文所讲述的一些内容,研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引发大家的思考。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工业化
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世界,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那么我们人类的生存空间将会大大降低。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目前我国由于工业化发展迅速,并且以火力发电较多,导致我国大部分省市直辖区都产生了极为严重的雾霾天气,不仅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
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如果没有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那么经济得不到有效的进步和改善。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改良,例如当前科技的进步,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保护环境的产品,例如分类垃圾箱的出现、绿色低碳汽车的出现……这些新型产品都是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人们逐渐重视起了环境保护而做出的一些努力和贡献。
2.环境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第二,很多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如果环境得当那么就能够大大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比如说有的环境是可再生的,如果企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根据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周期和时间来合理的安排开采工作,那么就能够有效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现在很多企业都过于追求眼前的利益,眼光狭隘,没有看到长久的角度,导致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危害。
总之,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如果经济毁灭了环境,那么经济就相当于自断后路,失去了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3.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及关键
人类从历史的长河中发展至今,一直都在不断的了解自然,改变自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人们改造自然的手段更加的粗暴、简单,对自然实施了大规模的破坏,虽然说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自然资源的枯竭以及各种极端恶劣天气的出现就是大自然做的对人类的惩罚,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存空间。
因此可以说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大部分物质资源等都是间接或者直接来源于大自然,如果没有大自然为我们提供无穷无尽的财富和资源,那么我们根本无法在这个星球上长久的生存下去。经济发展需要以环境保护为基础,可持续发展同样也要以环境保护为基础和关键。只有人们能够重视环境保护,重视从点滴生活做起,才能够真正的深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就目前的发展来看,人们的思想和态度正在发生变化,人类开始逐渐重视起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就从我们生活的环境就能够看出,现代化的垃圾桶代替了传统的不分类垃圾箱,城市绿化环境的不断扩大以及人们在发展科技的同时推广的很多现代化的低碳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都为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深化了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总之,环境保护于可持续发展来说是基础所在,环境为经济提供资源,经济反过来则需要反馈环境而不是破坏环境,只有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大力发展。
4.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主要是为了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环境保护不仅能够使得生态环境中的可再生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和长时间的使用。比如说需要大量水资源的相关产业,产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水资源的循环时间,从而合理的安排工业生产计划,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可再生资源的重复再利用。而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则应当尽可能的做到每一份资源都能充分利用,同时防止过度开采现象,促进生态平衡。就以当前石油产业为例,在发展石油产业的时候,人们应当降低过度开采石油现象的频率,石油挖一些就少一些,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我们在开采过程中应当合理的考虑到发展经济的环境保护的作用。
在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发展理念来进行,尽可能将污染扼杀在摇篮里,避免污染源对环境产生过多的破坏。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具体对策
1.个人应当树立环境保护的理念
首先对于个人来说我们应当重视环境保护的理念,当前人们的生存环境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和贡献来改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不践踏草坪,对于他人破坏环境的现象要加以制止,做一个守法、环保的公民,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一份绵薄之力。
同时为了深化可持续发展经济,人们也可以从出行方式的变更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可以降低私家车的出行率,步行或乘坐公交车出行。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能够有效提高空气质量状况,降低雾霾天气的出现。
2.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控制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对相关污染环境较为严重企业的监管,对这些污染严重企业进行定期的监督和审核,很多工业企业往往白天排放符合规定的污染物,但是一到晚上借着夜色就开始排放超标污染物,政府部门应当着重重视晚间时段对工业企业的检查力度,保证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1]
3.国家有关部门构建全面有效的政策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国家应当构建全面有效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来限制重污染的工业部门,比如说可以限制更高标准的污染排放,这样工业部门在进行有毒气体的排放时就会将污染气体进行深度处理,从而有效的保证了生态环境。国家也应当投入一定的资金来研发新型低碳绿色技术,使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够真正对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2]
结论
综合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生存的环境正在受到人类过度发展过度开采的影响,人类应当清醒了!人类应当对自己做出的一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负一定的责任了,从现在开始坚持可持续发展,重视环境保护的理念还不算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实质,猿只肪潮;だ砟睿才能够真正与生态环境做朋友。
摘 要:从城市园林绿化的含义切入,指出园林绿化的作用,分析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园林;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业、工农业、 交通业、 贸易业、文化教育业、旅游业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和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园林城市应运而生。
一个城市能否永续利用,环境的好坏是很重要的因素。园林绿化的数量和质量又是环境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城市能拥有足够的公园和绿地,并创造出优美的景观,不仅能起到净化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市民素质的作用,起到激发群众热爱家园、共建美好家园的作用。要想使我们的城市永远美丽、整洁,不仅要绿化,更要把城市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总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共同提高。
2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2.1平衡大气中的CO2和O2
绿地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CO2,释放O2,这对地球上O2和CO2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环境中,由于人口的增加,氧气消耗大,二氧化碳浓度高,这种平衡更需要绿色植物来维持。
2.2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城市绿地对城市工业和交通所排放的大量污染气体有阻挡、吸收、滞留和过滤的作用。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具有净化空气能力。
2.3减弱噪声
植物的叶与枝条轻而柔软能吸收声波,宽阔高大且浓密的树丛可以减弱噪音5dB~10dB;乔灌草结构带30m宽可降低噪音3dB~5dB。
2.4改善城市小气候
城市园林在酷热的夏季,其枝叶形成浓郁覆地,直接遮挡来自太阳的辐射热,而且也阻隔了来自地面、墙面和其他相邻物体的反射热。同时, 城市绿化地段有强烈蒸散作用,它可消耗掉太阳辐射能量的60%-75%,因而能使城市气温显著降低,高温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在严寒多风的天气里,也能使温度降低较为缓和。
2.5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园林绿化一般以乔灌草相结合。配置这些花、草、树木不但具有显著的生态作用,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布局合理、设计美观的城市绿地不仅可改善城市环境,而且可美化城市,使人赏心悦目。一年四季五颜六色的花、千姿百态的造型,均可为城市增添几分自然美。
3 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绿化事业较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城市经济总量和决策者重视程度的不同,各地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多数中小城市经济相对欠发达和环境意识不高,致使城市园林绿化投入不足,总体水平偏低。
3.1绿地生物多样性不充分
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绿量不足,人工植物群落景观
单调,树种单一,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当等。
3.2发展不平衡
各城市之间、城市的区与区之间,城市中心城区、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绿化的发展不平衡。
3.3侵占绿地、滥伐林木的问题
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使得成年树木被大量砍伐,还有些城市的规划绿地被挪作他用。
3.4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是法制观念有待提高。城市公用绿地被侵占、花草树木被攀折、草坪被踩压、景观遭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无人问津;其次是城市园林执法队伍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手段滞后,赏罚不明等等。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目前落后于城市发展、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的主要原因。
4 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
城市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每个人都希望居住在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爽、鸟语花香的地方,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过渡膨胀,伴随而来的是垃圾、有害气体、噪音等的急剧产生或增多,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4.1大气污染
目前,工矿企业、家庭炉灶、汽车、火车、飞机等产生大量的煤烟、粉尘、硫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使城市空气污浊,烟雾弥漫,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4.2水体污染
随着城市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城市所排放的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城市地面径流,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大量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入河流,使河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变坏,尤其是饮用水水质下降,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4.3环境噪声
随着城市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的飞速发展,城市噪声来源增多,噪声分贝增大一般来讲,噪声在50dB以下,环境是安静的,而各种车辆造成的噪声一般都在80dB以上,有的达到180dB以上,造成人们心理紧张以致耳聋。
5 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措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城市环境质量逐渐恶化。现实告诉人们;自然界不可能无限度地承受侵害,人类再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协调不断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保证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自然的发展则必须优先保持自然生态 ,不断提高城市绿地定额指标,更好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最大限度地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应实施以下4种可持续发展措施。5.1提高认识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力量薄弱,城市园林绿化基础差,居民绿化意识低下等,这些决定了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宣传教育,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中的合理定位应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
5.2转变城市规划观念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内涵已有了质的扩张,不仅是城市的点缀和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而且被历史性地赋予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功能。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不应再像过去“见缝插绿”补窟窿,或者为应付规划用地指标,将完全不能绿化的“废地”充实到绿地队伍中,而应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规划与整个城市发展建设规划协调起来,体现绿色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5.3遵守生态学原则
从生态学基础理论来研究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就是如何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功能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从而推动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遵守生态学原则。
5.4以法治绿
制定各种园林绿化管理公约和管理办法,使城市园林管理有法可依。
园林管理部门要与公安、林业、工商、城管、交通、建筑等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对毁坏城市园林绿化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6 结语
总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一方面,站在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城市园林绿化事业。21世纪的城市,应该是高度园林化和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实现城市园林化、花园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公共选修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推进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与否。本文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授课形式等教学手段进行了改进和实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学效果提高较大。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教学效果
0引言
当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普遍开展了形式各异的环境教育[1],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在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中开设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推进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手段[2]。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全球环境问题,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环境使命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因其涵盖内容广泛[3],授课对象专业层次多样,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常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1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授课
由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而目前我国多数大学都将其作为选修课开设,学时数相对较少。必然要求对讲授的内容做到有所取舍,突出重点。我们在查阅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筛选了以下几方面的素材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同学:(1)列举出你认为的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2)全球环境问题。(3)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问题。(4)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5)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措施。(6)水污染及其防治措施。(7)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措施。(8)物理污染、微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措施。(9)八大公害事件介绍。(10)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11)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工业园区。(12)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13)当代大学生如何肩负起环境使命?由于所讲的内容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及以后的工作密切相关,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以专题的形式紧密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更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多样化的授课形式,转变教学主角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填鸭式的,课堂上始终是老师作为主角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记,其缺点是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尝试了让学生当主角的授课方式,每学期拿出3-4学时让学生分组准备材料进行课上讲授,由同学和老师共同打分并记入平时成绩。同学们都能认真准备,积极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讲到精彩处常常博得满堂掌声。一次一名学生在用多媒体讲解时假想了一个奇特的沙漠耐旱动物,虽然已经过去几年了但我仍然记忆犹新。在每次课前利用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说本周内发生的环保大事,可以口头的形式、或者制成幻灯片到前面来讲解,对于不善于表达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在纸上交给我,下堂课由我讲给同学们听。此外还采用了课堂讨论以及定期布置小论文等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3调查与专题讨论相结合
当前我国高校以公选课出现的环境教育多数都是缺少实践部分的[4],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了一些简单易行的实践项目供学生来完成。这种活动一方面可以填补实践教学的空白,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保护与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4灵活公正的考试方式
为了保证多数同学都能顺利地拿到学分,很多学校都将选修课的平时成绩提高很多,有的甚至达到了50%,此外由于选课人数众多,如果仅凭考察出勤和作业等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公正客观评价学生带来了困难,而将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实践环节纳入考核标准,比如积极主动发言的就要增加平时分,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于需要卷面考察的部分应避免单纯以论文的形式进行,可以防止学生到网上直接下载论文蒙混过关。由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门大学里的公共环境教育课程而不是专业课,面向的学生来自多个专业,知识背景相差较大,所以试题的内容应当难易适中,深浅得当,既要覆盖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也要突出一些热点问题,可以多设置一些灵活多样的题目,如结合环境热点问题的材料分析,可有多个答案的填空题等等。
5教学效果的检验
为了检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效果,我们设置了一套基本知识测验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课程进行到2/3时发给同学,每名同学领取两份,其中一份自己回答,另外一份拿给没选本门课程的同学来回答。以2008年和2009年统计调查结果为例。
2008年和2009年参加选课同学获得高分人数明显多于未参加选课的。以2008年为例,选修本门课程的有5人获得满分,64%获得80分以上成绩,60分以下的仅有6人;而未选修本门课程的无人获满分,仅有15%获得80分以上的成绩,55人在60分以下。2009年数据显示:学生整体环境意识有所提高,选课同学中有8人获得满分,80分以上人数增加到72%,而未选课的同学中仍没有人能获满分,获得80分以上成绩人数达到了25%;与2009年相比,无论是选修还是未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其不及格率都有所降低,但未选修本门课程的不及格率仍然较高,远远高于学习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同学。
摘要: 2l世纪的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环境与发展的巨大挑战,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文本通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谈论了当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以后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法律保障;建设规划
0引言
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要受到外部性问题的影响和政府政策的支配,而且它们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互相制约、互相依赖。因此,如何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1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1 环境保护“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的总体。环境保护是指为了避免环境污染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防止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使之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生活和自然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它包括管理和治理两大部分,即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在产生环境污染后,做好综合治理。
1.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协调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发展质量好,市容环境景观美,生态环境状况佳,人民生活水平高,社会治安秩序优,抵御灾害能力强。发展直接关系着全国的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支撑着生命系统的延续,维系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达到高度的和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联。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代的发展与现实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的支撑,人们在没有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之前,随着传统发展,环境与资源正在急剧的衰退,能为发展提供的支撑越来越有限了,越是高速发展,环境与资源显得越重要。环境保护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的实现,因为现代的发展早已不是仅仅满足于物质和精神消费,同时把为建设舒适、安全、清洁、优美的环境作为重要目标进行不懈努力。
2当前环境现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全局性问题。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大气污染呈发展趋势。水体有机污染加重,饮用水源水质大降。噪音影响范围扩大,影响程度加深。生态失衡问题加重,出现“热岛”、“荒漠”等问题。自然生态系统退化,进一步降低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加剧了资源环境供给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环境污染边缘化问题日益显现。因此,我们必须研究环境的演变规律,认识环境的结构与功能,维护环境的生产、恢复和补偿能力,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以满足人类的生态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3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加强环境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
3.1 要制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规划是“龙头”,环境保护必须有科学的规划,以保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既要立足现实,又要前瞻未来;既要强调环境保护,又要注重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既要明确战略思想,又要设计具体工程,尤其要确保规划的严格执行。
3.2 要建立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法律保障体系依法加强环境管理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途径,只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
3.3 要加强综合管理和治理要把环境保护纳入建设和发展总体规划,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要建设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综合管理和决策机制及相应的体制。要建立环境综合监督制度,确定环境的综合评价标准体系。要全面推行环境质量评价,包括污染源评价、污染监测、综合评价、预测研究、模拟实验、系统分析和治理规划等内容。
3.4 要改进工业生产技术的流程和管理要加强工业企业的技术更新和改造;加强污染的预防,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物耗少、能耗少、排污少而效率高的高新技术工业;发展并扶持环保企业和环保技术的开发。
3.5 要有效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的作用停止对污染严重企业的贷款;对环保企业和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贷款、税收方面予以扶持;对污染企业要从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中收取污染税;推广污染集中控制措施,使我国的环境保护走上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3.6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的根本措施,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治理污染产业化。
摘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针对非环境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为目标,通过普及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建立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的价值观,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从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教学手段的多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为提高高校环境教育质量、培养大学生的生态素养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教育;教学改革;生态素养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严重制约了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明确目标,并在十八大中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了能够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必须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1],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进而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从而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是文明的宣传者、创造者和推动者。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观念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建成生态文明社会,能否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在此笔者以我校本科生全校公选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例,结合其他高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经验[2,3],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探讨,以期为生态文明背景下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高校环境教育的主要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为主,通过普及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同时激发学生的环境责任感,使学生能够自觉自愿接受并执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的价值观。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进行相应调整。
1.强化生态学的系统思想和平衡理论。生态学是环境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同学们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过生态学的一些概念和词汇,所以对这部分教学内容往往心存轻视。但是环境问题正是由于生态平衡失调所导致的,而生态平衡失调主要是由于人类在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时,忽视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性而造成的。从多年的授课经验可以看出,学生们对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以及我国环境政策的制订的理解都是非常表面的,缺乏对其背后原因的多角度深层次的系统剖析,其主要原因就是对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及生态平衡理论认识不足所造成的。因此,在讲授生态学的内容时,同学们所熟悉的概念、词汇等略讲即可,重点在于帮助其理解生态学的系统思想和平衡理论。具体可通过一些案例来启发同学们进行思考,如温室效应是由于能源的消耗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化,由此又引起了一系列物种多样性的改变;又如污染物处理过程中的污染转移问题等。通过引导学生们对环境问题的多角度思考,使其能够从系统性和生态平衡的观点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重视环境伦理学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律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环境伦理观念的支撑[4,5]。环境伦理观念是发展生态文明的依托和动力来源,而目前高校的环境教育大都偏向环境问题的分析和环境保护知识、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对环境态度、环境责任以及环境伦理的培养,从而无法成功激起广大学生有效的环境行动。因此,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讲授上,应重视环境伦理学的教育,确保大学生接受系统的环境伦理知识,使其了解自然、了解环境、了解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从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逐渐养成爱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道德观念和良好习惯[6]。环境伦理学的教育可以在环境保护知识教育过程中穿插进行,如分析某一具体环境问题成因时可从道德层面深入剖析;或者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教学时,向学生讲授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等。除此之外,还应辟出专门的章节进行系统的环境伦理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环境伦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使学生们在充分了解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并自觉遵守环境伦理道德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
3.注重案例分析的实时性拓展。环境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生态学、资源学、环境学、伦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等。目前大多高校选择清华大学钱易院士主编的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该教材内容丰富,基本涵盖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各方面内容。但是教材的更新毕竟具有一定滞后性,难以与当前不断涌现的环境问题同步,如当前社会的热点PM2.5和雾霾问题,教材上几乎没有提及,但是学生对这些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因此,单单依据教材来制订教学大纲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考虑到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可采用教材章节设置的思路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以当下公众关心的环境热点问题及环境保护形式和政策作为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对当下发生的环境热点事件进行深入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更能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与参与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7]。
三、教学方式的多模式创新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门公选课,面对的是来自全校各个院系、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大学生,如何深入浅出地将一门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的内容阐述清楚,并为学生所接受,是一个颇大的挑战。因此,授课过程中,可在传统教学模式之外,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专题化讲座。由于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他们更多关注且熟悉的是当下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政策,如雾霾、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物种多样性锐减、土地沙漠化、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专题化讲座可以就某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影响危害、解决方案等进行完整系统的讲授。同时在专题化讲座过程中,更便于开展小组讨论以及课堂互动,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效果。专题化教学目前已经尝试了两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对一些热点的环境问题和环境政策有了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教学效果良好。
2.利用优秀视频资料辅助教学。目前,随着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相关的影像资料日益增多。如果在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之外,采用适宜的影像资料进行辅助教学,将会给学生留下更加直观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讲述全球变暖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让学生意识到温室效应的缘由及危害,以及措施、希望和行动;《子熊故事》展现给学生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等。这些影像资料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发了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和思考,结合课后的小组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增加主题讨论和辩论。人们对于很多环境问题的看法并不相同,或者说,当把一些环境问题与人类自身利益联系到一起时,往往容易形成不同的观点。因此,可以在讲课过程中选取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设计小组讨论或辩论,使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例如关于素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解决雾霾问题和工业化问题等。学生可以分成两组,互相辩论,在阐明各自理由的同时,了解对方的观点。通过辩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锻炼了他们进行研究型学习的能力,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四、结语
为了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目标,必须加强环境教育,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环境教育。环境教育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区别在于:第一,知识比较容易理解,没有繁杂的公式推导,但是内容却非常丰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由老师在台上喋喋不休,学生在下面难以集中精力。因此可以尝试采用多模式的教学方法,并注意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强化学生的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改善教学效果。第二,环境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想让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相关技能和知识,而是也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引导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思考和伦理思考,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真正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建设我们的美丽中国。
摘 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旅游度假村开始出现,但是由于相关的农村旅游开发项目没有对环境资源进行良好的保护,使得一些农村旅游度假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因此本文通过对农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来思考如何有效的平衡农村旅游开发与农村旅游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农村旅游项目的合理与可持续开发提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旅游 环境保护 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旅游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农村旅游度假村项目的出现可以说是为许多偏远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福音,但是许多地区在农村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想法,没有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使得许多农村旅游资源得到不可逆的破坏,从而使农村旅游项目在经历了初期的收益之后逐渐走向没落,没有做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一、农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农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对于当地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因此对于一些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的农村来说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资源的供应成了当地农村旅游开发的压力,因此许多农村选择过渡开发当地资源,比如一些水资源比较不足的地方为了能开放旅游项目对当地的水资源进行过渡开发导致了水资源环境的恶化,因此在对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避免大量的旅游基础设施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要对公路、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对原有的自然景观进行保护,以避免大量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破坏了原有的自然风景,而且由于许多度假村的大量出现导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不够严格,对于一些垃圾的处理以及一些废物的排放都没有进行很好的管理与限制,使得许多风景区的自然环境受到大量白色垃圾的污染,导致风景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而且在许多的旅游风景里,有许多素质低下的旅游者会对旅游风景区里的环境进行故意的破坏,导致许多旅游风景区里的自然风光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农村旅游风景区的开发也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对当地的一些珍稀动物的生存造成困难,使一些珍稀动物因为环境的破坏而逐渐消失。
二、农村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农村的旅游业想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使农村旅游的开发与对环境的保护两个问题之间维持平衡,要保证在对农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使农村旅游业能够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在对农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同步进行对农村旅游环境的保护,因为一些特殊的旅游环境极其珍贵,一旦遭到破坏就会永远失去,因此对于这一类的生态旅游环境要进行严格的保护,以避免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同时在对农村旅游项目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规划,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对对农村环境造成大量的破坏,因为环境破坏严重的话将会逐渐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要求,而且若是在后期对环境进行治理的话将会付出更加巨额的代价,因此在对农村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到未雨绸缪提前进行环境保护的规划,使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之间能够得到有效的平衡,当然环境保护比不是完全拒绝旅游开发的,而是要在合适的地方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因此在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要积极的挖掘可利用的旅游资源,比如对一些古老的建筑进行资源的挖掘,使一些快要损毁的古老建筑能得到重视,从而进行相应的保护,因此在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的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同时也要对环境进行必要的保护,同时要对游客进行良好的管理与引导,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合理有益的开发,使农村旅游项目的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促进农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农村旅游可持续开发的策略
由于大部分的农村地区都拥有着大量的旅游资源,比如美丽的自然风光、悠久古老的农村建筑使得在都市生活中疲惫许久的人们可以来到充满自然气息的农村里来感受自然的安宁与美丽,从而使身心得到良好的放松,因此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要多根据农村旅游资源的特色来进行有目标性的建设,来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旅游资源,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些策略来引导农村地区进行合理的可持续的旅游资源开发,比如在开发农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产业进行严格的限制,同时可以对农村的生态系统进行适度的开发,比如可以建立起一个动物园之类的地方,来增加农村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使相应的农村旅游资源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同时在农村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还可以引进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手艺与生产技术,来牢牢吸引住游客,使游客对于这里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还要加大对旅游环境的管理,比如对一些污水的处理,一些白色垃圾的处理以及一些珍稀动物的保护,相关的部门要对旅游区建设的合理性进行严格的把关,最后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要使当地居民深刻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就必须要使当地的居民受益,使他们得到形成良好的自然环境就是他们获得受益的根本的思想,从而使他们能够做到自发的保护环境,使当地的农村旅游项目能够可持续的进行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时时刻刻的考虑到环境问题,因为农村的环境旅游资源是农村旅游项目开发的根本,只有保护好农村的旅游资源才能使农村旅游项目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定义、主要内容、现实紧迫性以及实施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企业的影响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为下一步实施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海洋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1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且已经对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构成威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融入到海洋经济发展中。它强调的是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做到海洋环境的友好不污染,海洋资源的节约不浪费。其理念是强调海洋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会破坏海洋生态平衡,以及不会对后人的生存发展环境造成危害。其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如下:
1.1海洋经济与环境保护统筹发展。传统的海洋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味的粗放式超高速发展,会造成海洋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而海洋资源的枯竭与环境的污染会阻碍海洋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环境没有污染之前,就要做好海洋经济和环境保护统筹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与其他发展不同的是,只有在环境和资源做到了有效的保护的情况下,才能够有效的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改变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传统的海洋经济发展由于科技的不发达而严重依赖于海洋资源的高消耗以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种发展模式造成资源大量浪费且污染环境,已经不符合时展的绿色要求。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一流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来优化生产作业,从而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发展的新趋势。只有做到低消耗高产出才能够减轻环境与海洋资源的负担。
2 实施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实施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目的就是要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节约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海洋环境保护要基于海洋经济发展能够持续进行为前提,不能因为一味的强调海洋环境保护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同样经济的发展也要以环境所能承受的净化范围之内为原则,最大化的减少环境污染。做到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的统一而不是对立。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辅相成。以经济发展促进环境保护,同样,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又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只有做到统筹兼顾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权衡好短期和长期的利益,才能解决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的矛盾。这对于促进我国成为海洋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大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解决我国人口众多带来的海洋食品供需矛盾的重要举措。
3 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海洋环境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日益恶化,海洋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发展和生存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参照《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数据,我国2005年的海水未达标面积为13.9万平方公里左右。这些区域包括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以及锦州湾等,其中部分靠近大中小城市的水域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些环境污染不仅导致了海产品数量减少而且深受污染。这种受污染的海产品又被运到厨房上了餐桌,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此外,污染水域的海滩遭到废弃,相应的旅游业发展也受到了阻碍。面对日益污染的海洋环境所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传统的靠牺牲环境还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现实,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人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二选择。因此,实施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全球各国迫在眉睫的任务。
4 行政干预等海洋环境管理手段对企业的好处
4.1 消除企业在海洋贸易中的壁垒。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各个国家敏感和高度重视的问题。各国的海洋环境管理也从以往的内部管理向外部管理发展。很多国家为了控制海洋环境的污染,制定了相关限制进口的措施。因此,未来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从过去的非关税壁垒发展为绿色壁垒。因此,只有强化海洋环境管理,才可以让企业在海洋经济贸易中争夺话语权,消除相应的绿色壁垒。
4.2 促进企业实施绿色清洁生产。通过行政干预等海洋环境管理手段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实施绿色清洁生产,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改变以往的末端治理污染模式,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绿色清洁生产已经成为海洋环境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的手段,能够有效的解决涉海工程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
4.3 促进涉海工程企业治理环境污染水平的提高。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涉海工程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在环境管理时,要自觉的通过方案设计、工艺流程检查以及评审等管理手段将海洋环境保护当作企业内部的一个管理目标。企业应从海洋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自我约束,通过管理评审等企业内部管理办法来提高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能力。
5运用法律等海洋环境管理手段来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1 优化对海洋资源和环境功能的划分。兼顾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统筹并协调好各个方面的主导功能,从功能上对海洋区域进行划分。从海洋环境保护的角度去可持续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综合考虑勘探海洋资源的分布量以及海洋当前的环境状况和今后的发展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海洋区域进行功能上的划分,有效并恰当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5.2 减少企业排污量,对违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相关的行政管理单位要对污染源直接排入海洋中的企业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调查。研究控制近海区域的环境净化能力以及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使得污染物的排放在海洋环境承受的能力范围之内。坚决抵制“先污染后治理”的想法,做到排污负责制,谁污染谁就要负责治理等。督促企业研发利用高新技术进行海上作业,引进一流技术专家及知名管理人才对生产线进行优化,做到资源循环再利用,最大化的减少的污染物的排放,对那些偷偷排放污染物或污染物治理不达标的企业坚决查封,做到一旦触碰底线和违反规定的要零容忍,从而在源头上控制污染源,实现海洋环境的保护。
5.3 全方位检测海洋环境,建立相应的海洋自净区。我国海洋面积大,孕育着大量的生命,其在自然变化中,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对海洋中的废弃物可以进行稀释、氧化还原以及降解等自净活动,这是海洋自我保护的一种形式。因此,可以建立相应的海洋自净区域用于控制污染物的乱排放和总排放量,实现定点监测。此外,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海洋环境监测力度,全方位多角度的跟踪,对污染区域要及时发现并快速处理。做到在海洋自净能力范围内,有效的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4 倡导科学海上作业,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海洋资源。传统的海洋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海洋资源的粗放式利用,一方面导致了大量的海洋资源被浪费从而污染了海洋环境。另一方面导致了海洋资源的过渡消耗从而出现资源枯竭活减少不能支撑海洋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因此,要改变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意识,积极倡导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到海洋资源循环再利用,最大化的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5.5 建立健全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细化各个现有法律中的执法内容。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让行政执法部门在海洋环境保护中做到有法可依以及执法必严等。只有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健全和细化,才可以有效的进一步规范涉海企业作业管理,减轻海洋生态负担,确保海洋的生态环境处于平衡状态。
6 结论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海洋环境保护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同样,海洋经济的发展也不能以环境污染为前提。要统筹兼顾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从整体规划海洋长远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协调规划好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的统一发展。让海洋环境在得到保护和有效的改善后,能够有力的支撑起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又可以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从传统的对立状态转变为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局面,促进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成为海洋大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偏重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影响,这给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生存环境带来巨大的灾难。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系统的、协调的、不破坏旅游生态环境为目的发展,是为千秋万代造福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以独特的东方神韵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我国应在提高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保护好旅游的资源,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鼓励经济增长的途径之一。可持续发展是要求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允许浪费和各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提倡低碳消耗,高效率的统一经济增长模式。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为基础,强化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相协调的持续发展。资源是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基础,因此保持好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环节。改善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方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的进步相适应的条件之一。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坚持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性。生态保护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进步的发展是我们最终目的,所以我们认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体。
环境保护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本保证和重要内容之一
旅游业的发展应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匹配起来。因为经济利益上的趋动,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自然景观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当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着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只有采取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措施,才能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重旅游业循环经济的建立,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能够达成一个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把旅游资源开发真正融入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将传统的被动式保护变为积极的保护。
可持续的发展旅游,与环境的保护应做到以下几条:
科学地有计划的开发旅游资源,建立旅游与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尽可能地减少因旅游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建立旅游投资效益的评估体系。建立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制止破坏旅游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生。在发展旅游,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统筹考虑当地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承载能力,防止因短期行为而过度开发资源,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此,应制定包含环境保护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旅游设施的布局和游客流量的设计建立在环境和资源可承受的能力之上;加强旅游景点建设的环境论证,促进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区内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旅游开发的决策过程中,应保护各级政府、相关的各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公众特别是当地居民有正常的参与渠道。与此同时,在制定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时,应把旅游区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充分考虑旅游区的特殊功能,保护旅游区的环境质量;应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强有力手段,消除外部因素对旅游区环境与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从而保障旅游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度。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是世代人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环境的保护为目的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使其人人都自觉保护环境。旅游,其内涵博大精深,上包括天文,下包括地理;前浓缩历史,后展现未来。既是我们丰富的教科书,又是培养我们情操和体魄的广阔天地。由于旅游者文化层次不同,欣赏品位各异。要使每一旅游者,在每一次旅游中都有健康的收获,当然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作为旅游的管理者必须先提高自身素质。要站在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去引领各界人士认识旅游的内涵,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启发大家,自觉地把旅游和保护密切相连,提高旅游者、旅游管理者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步形成文明旅游、科学旅游、健康旅游的社会氛围。
在旅游区应建立完善的排污系统。采用先进的废物处理技术使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和垃圾得以迅速的处理。加强科学研究,与科研院所加强沟通与联系,在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便更科学地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
国家各级政府和企业要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资金支持。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总体规划,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评价旅游业给我们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避免"亡羊补牢"。我们今天的可持性发展旅游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一件永久性的保护资源的工程。
(作者单位:沈阳市植物园)
摘 要:随着工业化、城镇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步伐加快,旅游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新兴行业。经济繁荣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逐渐转向国际、国内的旅游行业。旅游已成为人们繁忙工作之余一种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娱乐方式,但由于旅游开发者只顾眼前利益,肆意开发旅游基地,并且民众的旅游环保意识也较弱,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文章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阐述,深入分析目前旅游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有效解决措施,促进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1.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环境资源为前提,在保护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将环境保护发展放在第一位,以可持续发展为旅游业发展的长期目标,保障旅游者、环境、经济三者利益的均衡性才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目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长远、健康的发展模式,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更有着维护环境利益的责任与使命。
2.旅游业的表现形式
旅游业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维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满足现代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需求,同时又能达到保护环境,均衡生态系统的目的,将旅游业的表现形式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协调性
协调性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形式,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和首要条件,生态环境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的物质条件,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以协调好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旅游业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社会是旅游业发展的载体,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要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规范旅游行业的综合行为,保障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效开发潜在客户资源。
(2)系统性
旅游业所涉及区域广,经营业务多,但都是社会这个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行业或者其他经济活动是相通的。就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各个人群、各个领域都共同推进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旅游业进行系统性管理能充分发挥各资源、各个区域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旅游售票、线路、导游以及旅游消费都是系统性的管理。系统性对旅游业发展规范化具有重要作用,独立的、超前的、单一的旅游发展形式不能形成规范化、系统性的旅游规模,其做法相对滞后,不仅不能满足当前较大需求的旅游市场,接纳大量的旅游人群,而且还阻碍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大众化
在旅游业繁荣发展的今天,旅游早已不再是富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没有年龄、区域的限制,已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传统的旅游来说,出国旅游签证成为限制人们出行的主要原因,出国旅游对年龄、性别以及从事职业等都有严格限制,并且还必须具有较高经济实力的人群才有能力加入出国旅游行列。旅游的限制条件增加,不利于旅游业向良性化,大众化发展。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出国旅游不再成为国人的奢望,出游线路明确、交通便捷、价格优惠等有利因素,使得各国的旅游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就我国而言,旅游业不断趋于大众化,其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旅游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1.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利用
由于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不仅带动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还为旅游开发商创造了较大利益,以致许多旅游开发商为谋取更多经济利益,不进行实地考察,盲目加大了旅游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开垦山林,填湖泊,挖沼泽,造温泉等旅游项目,使得生态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不仅不能达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还使得很多有利资源浪费。许多旅游基地都要结合客流量、地理位置、交通情况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才能真正发挥旅游业的重要作用。对于许多旅游基地开发商来说,这都是较大的经济投入。旅游业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行为,如建立旅游基地、加大宣传力度、修建道路等系统性的行为。
除此之外,许多旅游景点出现商业摊位过多,土地占用量过大(如停车场、房屋等),偷盗野生名贵动植物等不良现象,使得旅游资源浪费,旅游环境质量下降,对旅游景点形象造成不利影响,使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2.旅游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较大的生态环境破坏。主要表现在几方面,其一,由于旅游者在旅游地随意扔垃圾、采摘花草等行为为热门旅游基地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加之旅游管理者对景点的环境维护不到位,并且开展一些不适合景点发展需要的旅游活动,使得环境污染受到的污染程度加重。其二,景点附近的环境维护较差,如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等使得旅游景点资源受到严重影响,不仅使景点游客数量减少,而且还影响着景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其三,许多旅游景点都有许多商业摊位及商业铺面,由于游客较多,摊位的顾客量加大,产生了大量生活废水、污水、垃圾。对旅游景点的长期发展来说,这些商业将是重大的生态环境污染源,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旅游人员环保意识差
旅游者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是旅游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行动者。但就近几年我国旅游市场的反馈中可以看出,游客的环保意识十分薄弱。我国旅游业已成为了大众消费、全民休闲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一直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对此则需充分发挥个人综合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作用。
旅游人员环保意识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游客乱扔垃圾、践踏草坪、乱采摘等不良行为较普遍。许多游客的自我约束以及遵章守法意识差,对景点旅游资源不重视,故意做出一些有违景区规定并且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行为,这些不利环保的行为都是需要严格制止与约束的。另一方面,乱刻乱划的现象严重,许多旅游景点都存在名胜古迹被刻字或者被乱划的情况,使得名胜古迹遭受破坏,影响其存在价值。所以作为旅客约束自我不良行为不仅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更是我国文明旅游时展的迫切要求。
4.热门景点人满为患
许多旅游景点在旺季旅客供给量远远超过景点游客承载量,许多景点为获得较高效益,出现超额售票的现象,使得交通堵塞、住宿困难、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经调查显示,我国的游客有90%以上都愿意选择旺季出游,因为旅游需要结合季节、气候、时间三大主要因素选择是否出行。对于热门景点的环境问题,有近18%的游客非常重视,45%的游客比较重视,30%的游客处于一般状态,7%的游客漠不关心。对此可以看出,对我国热门景点的环境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游客处于较强的环保意识状态,严重影响了我国景点生态环境。除此之外,景区是幽静清雅的环境,人数过多将产生大量的噪音污染,影响旅游氛围,令热门景点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所以控制游客量将成为热门景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行动,也是旅游业长远发展关注的重要问题。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策略
1.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协同,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在进行开发建设的同时还应将环境保护纳入主要考虑范畴,只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才能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做到以下几方面,其一,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旅游基地的建设应在我国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下实施,对此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应严格审批旅游基地开发项目以及基地建设的批文,在保障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的前提下,确保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其二,开发旅游资源应树立起防范于未然的意识,在建设发展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将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真正确保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其三,由于近几年旅游资源开发出现的生态破坏严重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治理,对已破坏的生态资源加强整治力度,尽最大可能修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以上三点不仅需要政府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监督控制,还需要旅游基地开发商提高生态资源保护意识,以保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加大生态旅游宣传力度,将环境保护放于首位
旅游已成为一种大众休闲模式,加大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生态旅游主张的核心是以环境为首要条件,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主要发展趋势则是以绿色、生态、环保为主要方向。目前,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我国开发新的旅游模式不仅是游客的迫切需求,也是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将旅游业向乡村引导,使乡村的生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还使乡村依靠旅游业的发展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在建立绿色生态旅游的基础上还应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提倡人们参与到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行列中去,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拥有大量的旅游景点和生态旅游区,政府应积极鼓励和引导旅游管理部门将生态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开展一些有利于环保的特色旅游活动,促进旅游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为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道路。
3.加强游客素质教育,提高旅游环保意识
我国旅游业将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契机。我国景点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游客的不良环保行为,提高游客素质,保障旅游质量已迫在眉睫。首先,应加强对游客的素质教育引导,旅游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从事旅游业以及旅游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意识。旅游从业人员应该肩负起引导游客提高综合素质的责任。再次,政府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游客提高素质,遵守旅游规章制度的自觉性,从根本上解决游客素质薄弱的问题。除此之外,作为游客,自身应该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加强自我约束,做一名合格的旅游人员,不仅是现代旅游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时代要求。
4.合理规划景点游客数量,营造良好旅游环境
合理规划景点游客数量是确保旅游环境质量的有效前提,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计划和科学合理的人数规定方案。首先,旅游部门应结合各个旅游景点的实际情况,对游客人数的容纳量进行合理的审查,确定实际容纳人数。再次,通过售票的方式,核定游客人数,在景点规模固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发挥旅游景点的旅游价值,达到经济效益和旅游休闲的双重目的。除此之外,旅游相关部门应针对各个旅游景点制定适合各个景点特征的规章制度,严令禁止,条理清晰,明确规定,保障景区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摘 要:作为旅游业稳定发展的关键保障,良好的环境资源能够将更加优质的旅游服务提供给广大游客。要想推动我国旅游业向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必须要从根本上提高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力度的方式来带动旅游业的进步。本研究主要结合我国旅游业及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现状,阐述了二者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总结、归纳了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以期待更好地指导旅游业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环境保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内旅游业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但就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其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环境保护工作不到位、污染现象严重等,极大的制约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开展环境保护与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利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旅游业的发展,明确旅游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从而实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环境保护与旅游业的关系分析
从基础定义的角度来看,旅游业为第三产业,主要指的是集旅游景点、旅游景区、饭店和旅行社等主体为一体的综合性行业的统称。旅游业、环境二者相互影响和作用,资源导向是旅游业最显著的特征,旅游资源依托于生态环境,如果无法保障生态环境的质量,必然也会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干扰。就旅游景点的历史发展状况来看,其运行效果、吸引力强弱及景点质量均与环境保护工作质量直接相关。所以要想实现旅游业的稳步发展,必须要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工作,改善环境质量,为旅游业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一方面可以促进景区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还能够使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1.自然生态层面下的旅游资源环境问题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首先,水资源污染现象严重,水资源短缺成为一项严峻的问题。国内当前缺乏科学的水资源开发方案,存在严重开发不当的状况,恶化了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一些含有水景的景区数量逐渐减少,使旅游生活用水的可利用量也明显降低。此外,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水资源污染现象,在旅游景区中很多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肆意排放,使大量旅游水资源被污染。
其次,部分旅游地区中存在水土流失的状况,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只关注利益的最大化,并没有注重对植被和地形地貌的保护,致使原有的地貌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加剧。旅游景区的宾馆、水库、公路等周边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非常严峻,不仅破坏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也给景区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然后,近年来旅游景区大气污染问题也逐渐被提升议程,同其它环境污染问题不同,大气污染可能会出现跨区域蔓延的状况,影响范围较大,对旅游业造成影响的同时,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大气污染主要体现在气候改变、酸雨及粉尘污染三个方面,人们排放的有毒气体对臭氧层造成极大的破坏,气候温度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海平面也逐渐升高,甚至一些海边旅游景点面临湮没的危险。大气污染物还会通过酸雨的形式对水资源、土地造成污染,长期还会导致景点建筑文物被严重腐蚀和损坏。这与气候和酸雨两大环境污染不同,粉尘污染的危害在于降低旅游资源的整体质量,使粉尘颗粒在空气中进行传播,对旅游者的观赏体验造成极大的干扰。
之后,作为旅游环境问题的一种特殊表现,生物旅游资源的降低也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虽然我国在生物旅游资源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然而因为人们缺乏正确的开发和保护理念,未将生物资源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导致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生物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很多珍贵生物的种类快速减少,濒临灭绝,观赏性较强的植物数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森林资源明显减少,我国当前的森林覆盖率比全国水平要低,人们肆意的砍伐和占用林地面积,净化空气的树木明显不足,影响了旅游质量。
2.人文社会层面下的旅游资源环境问题
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在人文社会方面也有着充分的体现,不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首先,旅游景区的很多文物破坏、污染状况非常严重。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景区的接客量越来越多,乱写、乱吐痰、乱扔垃圾、违规捕鱼、违规照相等游客不文明的旅游行为都危害了文物古迹。
其次,在一些充满神秘感和少数民族特色风情、文化的旅游景区中,游客并没有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亵渎了当地民俗文化,给当地景区民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商业人员利用景区民俗文化来赚取利润,使民俗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发生了改变,均严重危害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最后,旅游景点的民族文化艺术逐渐消退,很多艺术文化朝着低俗的方向发展,无法体现出旅游景点的优秀传统文化。旅游景点在向游客销售礼品的过程中,过分重视礼物的外观和新奇性,礼品所蕴含和代表的优秀民族艺术文化根本得不到体现和展示,旅游市场中充斥着大量劣质的产品。
三、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应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力度,协调处理环境保护工作与旅游业的关系,通过良好和充足的环境资源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如下:
1.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基础就是旅游资源的质量,而旅游资源的关键在于环境,只有确保景点环境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价值,提升旅游景观的效益。自然旅游资源是在长期的积累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所以实施旅游景点的保护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制定出健全、完善的自然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按照一定的流程循序渐进的开展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构建出高质量的旅游设施和旅游景点。
应将建设旅游设施与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两项工作整合起来,秉承科学性、计划性的原则和理念,全面贯彻和落实旅游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制定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规划制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来开发旅游资源。还应尽量于自然保护区外实施旅游设施建设工作,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景观,理性的开发和规划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保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避免出现盲目开发的状况,降低对生态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
2.基于旅游企业经营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在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必须要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职责,有效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以发展和动态的视角来开展旅游业务。承运、组织旅游活动的主体就是旅游企业,其在执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时,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一要开拓全新的环保型旅游业务,研发设计出农业、森林及生态等生产环保型的旅游产品,并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科学的挑选和设计,以免脆弱的生态地区再次遭受破坏和污染,在确保旅游景点具有较强恢复能力;二要对旅游时间、人数进行科学的管控和限制,对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提升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使游客能够自主约束旅游和消费行为;三是增强导游的生态旅游理念和理论知识,将生态环保内容更加有效的传输给广大游客。
作为旅游接待设施的一大主体,旅游饭店在落实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工作中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饭店要将“绿色、生态”作为经营的主要理念。具体对策如下:(1)对饭店生活废旧物品进行分类回收和利用,降低垃圾的排放量,并在旅游饭店内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的设施和清洁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2)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现象,通过有效的节水措施来实现水资源效益的最大化,缓解资源短缺的问题;(3)向游客提供可再生旅游产品,避免使用一次性、污染性较大的产品。
3.基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游客的消费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保障消费行为的规范化和理性化,才能够有效的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如下:(1)明确当地旅游景点的风俗文化,将旅游目的调整为感受民俗文化艺术魅力,遵守当地风俗习惯,在观赏旅游景观的过程中,不要做有损文物的行为;(2)约束自身的旅游和消费行为,将垃圾存放到规定地点,并收集好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避免垃圾对景观环境造成破坏,争做文明旅游者。在收集和处理旅游垃圾的过程中,要按照不同的类型来处理垃圾,对具有利用价值的垃圾进行进一步的使用,优化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感受;(3)游客要减少一次性消费产品的使用,例如: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碗筷等,这些一次性餐具在较长的时间内很难被降解掉,还会对土壤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使用一些可降解的绿色和环保型餐具。游客要主动参与到有益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贡献自身的力量,推动旅游业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均衡发展。
4.基于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在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的主导作用,针对不同地区旅游区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配套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并出台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制度。在健全的法规体制的保障下,要基于责任、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来规范和约束旅游资源开发者的行为,严厉的惩治破坏旅游景区环境的行为。
政府机构和旅游管理部门加大对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旅游企业、游客心中,从而使旅游业向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绿色生态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还要构建一套可行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综合性的分析环境的适应性,创建出全新的生态型旅游区,对旅游区的污水处理、生物保护和地形地貌保护工作内容进行细化。开发旅游资源时,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适度性的原则,把握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工作的重难点,避免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将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工作整合起来,实现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通过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一方面能够优化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还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应基于整体性的角度,统筹性地把握各方面的要素,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经营、旅游消费行为、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作为切入点,使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从而推动旅游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摘要: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大力发展科技的同时积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使用。现阶段我国仍然以重工业为主,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急需加强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围绕我国环境发展实际情况,对环境保护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资源
环境工程这一概念最早是在上世纪60年代被提出的,当时工业迅速崛起,而工业迅速崛起的背后就是环境污染问题,当时环境问题远没有现在严重。因此,当时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由于局部污染导致的环境问题。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如今,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更多能源被开发和利用,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并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本身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威胁和伤害,环保意识正在不断增强,也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这一意识的产生和深化进而推动了环境保护工程的发展。上世纪末为了解决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工程也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伴随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并进一步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对环境保护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性发展这一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这一思想在我国经历了漫长时期,充分展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建立的发展关系。21世纪初为了解决更加多元化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以及大部分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与此相应纲领和基本议程。充分肯定了这一理念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1世纪对外国来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国家为了应对环境问题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能理论深入人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产生共识。在多年环境保护工作中,我国积极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国情,投入到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工作中。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理念被提出,伴随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这一理念很快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为我国顺利开展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目前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这主要是因为环境保护并不只是单方面的,包含的领域较多,比如建筑、政治、科技等都可以作为环境保护内容。由于领域各不相同,因此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关于定义自然也就有所出入,但毋庸置疑的是都离不开“可持续发展”。我国已经召开多次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会议,会议指出,这一理念既要使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又要为子孙后代谋福祉,避免由于人类能力的提升导致环境破坏问题越发严重。
二、影响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1、人口因素
我国得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正因为如此,我国一直都是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社会发展。目前,我国人口数量已经超过14亿,并且每年人口数量正在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人口数量过于庞大直接导致我国环境发展缓慢,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环境的问题很难彻底解决。根据专家统计,到21世纪中叶,也就是205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带来的直接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人均资源占有量将减少约四分之一左右;其次,老龄化问题严重。老龄化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主要问题,人口老龄化一方面将增加子女赡养负担,而另一方面也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影响,比如医疗等问题。据统计,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突破3亿,这也意味着老人的赡养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难题。
2、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环境建设的和保护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离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速度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但是企业随意扩张等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约束。第二,效益方面。我国环境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提升,但是环境工程施工单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难于管理,对我国环境工程建设发展极为不利。
3、环境和资源因素
社会环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大气污染为例,对我国六百余座城市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城市大气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我国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汽车数量猛增造成的。此外,水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体现在我国内陆地区较多,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且空间分配极不均匀,北少南多。
三、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我国环境的增长离不开劳动力、资源以及科技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当逐渐提高这三个要素的比例,实现累积增长,使其成为推动我国环境发展的重要力量。劳动力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劳动力问题也始终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虽然劳动力并没有明显的促进效果,但是却为第一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上述三个要素中,要优先发展科技,只有科技得到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在环境保护方面实现了稳步提升,从整体上来说,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环境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科技方面不但没有取得进步,反而下降。科技创新率也在持续下降,这样一来,环境和科技就出现了矛盾,科技创新速度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环境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是科技创新,从我国环境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应体系也将逐渐完善。环境体制的转型将会对科技创新产生刺激作用,进而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结语:
综上所述,自从我国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相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人口数量过于庞大,无论是在人均资源占有率还是在人均资源利用率方面都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国正在进行工业转型,转型过程中必然需要对环境体系进行调整,而这一过程将会遇到重重阻碍。
摘 要: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全校共选课。为了更好地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与自身关系,作者从教学出发,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此课程的教学方式提出几点教学改革。
关键词: 环境保护 教学模式 高校课程
1.引言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使环境污染加剧。同时,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环境和资源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面对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运而生。只有当其基本思想和概念为人类都所了解和掌握时,人类才能保护好环境,并保证自身的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环保素质将对我国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高校进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定位及特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高校开设的一门环境保护类课程,它以生态学、系统科学和环境学为理论基础,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边缘学科,也是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于一身的交叉学科。
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西发展》也是全校共选课,该课程介绍了当代资源和环境的一些基本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实践途径,阐述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因其涵盖内容广泛,授课对象专业层次多样,所以需要将灵活、丰富的教学法渗入日常理论和实践教学中。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方式探讨
教学方法,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赵本良,2015)。针对其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通过案例教学、小组报告、演讲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的兴趣,以达到教学目的(罗国芝,2012)。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其不足是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应更侧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采用课堂理论教学、课堂讨论、社会调查及小论文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案例教学。利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道理,引发学生思维共鸣。如在讲授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环境管理等章节内容时,由于其专业性强,较枯燥,因此可以辅以案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2课堂讨论。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 为解决某个问题而探讨, 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基本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孙成访,2008)。可以选择某个专题或者当前热点环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题讨论,如结合现状谈谈此举对当地生态环境及鱼类生态史的影响等。
3.3专题式教学。以某个专题为核心展开,如可围绕当代生态、环境、资源现状展开,以我国现实施的某些环境专项为切入点,通过全面介绍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4团队式教学。针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特点,可组建一支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及学科领域的团队,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研
摘 要:如今世界上各国都把环境问题列为头等重要的问题,要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将环境也要保护好,这俨然成了国际上各国所面临要解决的大事。就拿我国来举例说下,我国虽说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也很多,因此人均资源那是相当的匮乏。同时我国现在的生产模式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还有人们消费模式不对等的,这样的发展形势是十分不好的。因此,延伸到大范围,对于全世界来说也是一样有影响的。所以我们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使我们的世界可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原因与对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等,但是也同样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问题。 环境恶化的加剧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当今社会上的头等重要的事情之一了。众所周知的是环境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因此本文就对环境保护和可以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针对现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一些方案提出个人的一些见解,为保护环境和构造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首先一点我们要知道的是要想处理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就要对环境的保护工作措施做到位。当今的社会为了发展就不顾一切的破坏环境,对环境的不重视,完全就是只想到现在的利益,完全没有顾及到长远发展,要是长久这样下去会对往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为了与环境和谐的发展,就要重视处理好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在经济和社会的建设中要保证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的高度和谐, 因为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确保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致统一。不然的话,若是我们只是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本就不考虑对环境的保护,重视眼前利益不考虑子孙后代的长久发展,这样就会导致统一遭受破坏,造成更大的严峻局势。这样既不能保证人们发展的需求,环境还得不到保护。
二、现在所存的环境问题
现如今世界上的大体环境状况是:局部在改善,总体在恶化。现在制约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环境在被污染和生态在被破坏,虽说,目前世界上在对保护环境的工作还是做的不错,但是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下面我们就看看现在所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指出的一点是大气污染严重,造成这一污染的来源主要是煤炭的燃烧、汽车尾气的排放,其中煤炭的燃烧是造成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原因。大量的火电厂为发电,需要燃烧很多的煤炭,烟筒排放出的大气悬浮颗粒甚是好多。对于一些地区在冬天为了取暖也同样需要燃烧煤炭也会排出很多的大气悬浮颗粒。还有的是在一些地区还燃烧了含有大量硫化物的煤炭,在那里会经常下酸雨,对大气同样是有害的。到了当今随着汽车的急剧增加,汽车尾气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其次还的就是对水资源的缺乏,虽说,在近些年来国际上对工业排污,加强对废水的处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对于城市生活排污水量却是日渐增多,其中对生活用水排污的处理进度远远跟不上其排放的速度。还有就是一些国家严重干旱少雨,就造成他们对地下水过度开发,这样水资源的供应更加缺乏,有些严重的更是对人民饮水安全和其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对于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强,造对成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总认为对这些环境保护属于大事,我们是个体对大环境的影响不大,认为这是国家政府部门要管的事,久而久之,就形成这样一种观念保护环境是国家的事与我无关紧要。还有就是人口在不断的增加,虽说目前有的国家的人口出现了负增长,但是总体趋势还是在增长的,就像印度以及我国就还是在快速的增长的,这样就会对资源的需求增大,消耗也会加剧。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就会肆意大理过度的开采,对大自然造成破坏,造成环境恶化的严重。
四、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对更好的对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首先要加强自身对保护环境的意识,要打破传统的观念,正确认识到保护环境不单单是国家政府的事,同样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保护环境和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不浪费每一度电、每一点水做起,使每一个人都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其次还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因为缺乏约束的东西人们往往会对其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为了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对环境保护颁布相关的法律条文来对人们进约束,使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要跟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对其有规划的,有重点的颁布相关法律,使其在发展的时候更加规范化,这样才能对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兼顾到对环境的保护,做到在不破坏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要合理的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发展, 使人与环境可以和谐共处,只有这样坚持的发展下去,我们的一切才会协调,因为不仅满足了我们的现在利益,又能给子孙后代有发展的空间。为此我们要改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模式,尽可能的形成生态,与环境友好的模式来对其进行发展,只有做到这样,我们才算是可以做到对环境的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若干问题分析 论文摘要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世界各国为适应社会发...
环境污染与治理论文:企业参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法律问题分析 摘 要:企业参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我...
环境保护论文: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工程作为人类发展史上实施最早的大范围工程,对人类...
环境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方法 摘要:设计素描一直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的主干课程...
环境污染论文:对环境污染与国际贸易研讨 一、市场失灵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环境问题的市场失灵来源于环境资...
环境与污染论文: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探讨 一、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对比分析 1.EPI发展推动经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