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3 04:25: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小学语文德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近段时间,从我校几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的以教材为切入点,将课外文学作品欣赏引入课堂的做法,让我深深感受到教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的崭新面貌和蓬勃生机。鉴于小学生年龄的问题,虽然这种做法较为大胆且有所争议,但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还是值得推崇的。举例如下:
一年级下册《长歌行》一课的教学,教师在与学生谈到如何珍惜时间时结合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的欣赏,让学生从平白浅显的语言文字里感悟到时间的脚步是何等的匆匆,欣赏到语言文字对一去不复返的时间的描写之贴切,从而感受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三年级上册《我想》一课的教学,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诗歌这种体裁的文学特性,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想象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浓缩,结合欣赏了本诗的原作及俞平伯、顾城两位诗人所写的《我想》,让学生明白诗歌中想象的事物与作者不同的心境、情绪、背景、经历等等有关,而非胡思乱想;并学会怎样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大语文教育”观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是其思想的精髓。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认为,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指出:要“经常留心自己的语 言,经常观摩人家口头说的笔下写的语言,哪是好的对的,哪是不好的不对的,都仔细辨别,这样可以提高对 语言的敏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养成非常留心别人的用词造句的习惯。在张孝纯先生提及的三个课堂里,课堂上和课本里的语文学习的这“第一课堂”处于轴心地位,另外两个则是它的拓展和延伸。可见,教师要能够以课堂为轴心,把课堂变成一个思想交汇,思维活泼,师生共同探讨语言文学规律的天地,使学生通过对课本里的语言文学的感受体验进而回归到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语言文字的广泛运用,这种大语文教育观的树立无疑在培养学生语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教师抓住文本的关键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是要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那么,教师如果树立了大语文教育观,则会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引发读者感悟的因素。而教材的感悟因素往往源于文本的关键处,它是文本与师生生活最密切的触及点。只要教师紧紧扣住这一触及点切入教学,辐射到与之相关的文学领域,学生的感悟便会如约而至。
二、有助于学生臣服于语文的魅力,构建更具广泛空间的教学流程
我们主张教师在拓展课堂,开放教学上下功夫,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积累认知经验,为课堂参与缩短认知差距;也有利于学生展示“埋藏在内心深处最富足的才华”,因为课堂外陌生的领域能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蕴藏在心底的美好情感等等都挖掘出来。那么在开放型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渠道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课本内的文学作品固然是精华,但如果仅把学生的眼光锁定在此同样会令学生感到贫匮而乏味,如果能将课内外的文学作品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会引导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领略到语言文学的无穷魅力,迈向更为广阔的感悟空间。这样,就为课堂教学构建了更具广泛空间的教学流程,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促使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提高语感教学的效率。
三、有助于教师营造感悟的空间,学生形成浑厚的积淀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如果教师基于大语文教育观的出发点,敢于尝试将语文课内外的文学作品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那么学生首先在认知层面上所接受的信息要丰富得多,自然而然,感悟的空间也就要大得多。教师的敢于尝试实质上也就是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学生从教师的引领中得到感悟,在文本阅读中寻找感悟,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悟,在反复训练中学习感悟,学会用语言表达感悟。由于教师树立了大语文教育观,课堂上传递语言文字信息的渠道多了,体验语文学习的天地广阔了,语言文学功底浑厚了,学生更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这样,过去那种较为单调的纯语文课堂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感分析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语感分析,就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而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 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那么这个概念正好符合小学生语感培养的目的。教师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指导下,通常会更多地采取以下几种途径来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抓住关键词。不作任何语 言表面特征的分析,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就能自然而然地感悟出文字所描写的画面。
2、细细吟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细 细吟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把握了文章的 开头,就能感悟出全文的基调。同样,领悟了结尾的点睛之笔,则能把握全文的中心。
3、揣摩、了解作者的心境。让学生通过留意文本的不同 语言形式来领悟到话语的语境意义,了解作者隐含的心理感受。
4、把握作品中事件的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了解来明白作者是要启发我们去想些什么呢?
此外,还有诸如辩析词语的感情色彩的;揣摩语序的变异和超常搭配的;分析语言的空白处(包括 休止、省略、残缺等)的隐含意义的等等语感分析训练,教师长期坚持通过这些途径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自然会养成非常留心别人用词造句的习惯,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
五、有助于教师形成个性化的语文教学,以促进学生独特语感的形成
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里有一种期待,他们在等待惊喜,他们期待着老师带给他们一个独特的世界,一个新发现、新体验的世界。这就使得语文教学必须要有个性,也只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才打开学生的心灵,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才能促进学生独特语感的形成。那么有着大语文教育观的教师比较容易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风格,因为他必须在自己的语感、文学素质、教学素质、思想境界、教学境界等方面胜人一筹,形成自己语文方面的特长,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完美的体现,使他的教学个性得到保证,才能使学生与语文之间发生的这种内在的交流更为深刻,更为流畅,更为完整。教师根底越深,上起课来才能如数家珍,轻松自如,把原本相对单纯的语文课堂演绎得更为丰腴生动。他们往往把语文课上得很简单,无须过多的环节,过多的招式,就是直接把学生领到作品面前,和他们一起来感受语文之魅,语文之妙,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语文之魅之妙的通道,实现教师语感向学生的转移。
总之,只要能坚持不懈地贯彻“大语文教育”观于语感教学各环节之中,扩大学生视野,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如果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的教学积累,效果定会像韩愈所说的“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那样。基础一广,根底一深,无论是读书或是写作都能旁征博引,八面来风,何愁语感能力上不去!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这种思想性和基础性决定了小学语文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天然绝佳课程。本文从全面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注重言传身教感化学生和通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笔者对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见解。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只要对其稍加润色,就能进行德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对知识的讲解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加强这一印象,使德育更加深入人心,甚至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德育的理解,将德育教学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去,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一跃。
一、全面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一)词句剖析中的德育渗透
一篇好的文章就是一件艺术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好文章都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其字里行间总是包含着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剖析和品味,揣摩其中的德育内涵,就能起到很好的德育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如何做人。例如,在讲《坐井观天》一文中,从青蛙说的那一句“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可以看出,青蛙不仅无知,而且还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明明自己在说“大话”,却说小鸟在说“大话”,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字里行间的观点和情感,不难发现,作者对青蛙是持一种嘲讽的态度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活条件优越,加上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习惯了被捧着宠着,难免有些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理应不费吹灰之力得到最好的一切,这也是一种“坐井观天”,教师从青蛙的这句话引申出去,结合学生们的实际心理,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德育教育作用。
(二)人物形象分析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其中高尚的人物形象在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更能起到模范作用。例如在讲《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时,教师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人物的内心活动、语言和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一个刻苦勤奋、杰出爱国的崇高形象就呼之欲出了。高尚的人物形象具有正面的模范作用,反面的人物形象同样可以起到警戒作用,例如《狼来了》这个故事,塑造了一个爱说谎的小孩,他利用人们的信任,在没有狼来的情况下喊“狼来了”,被欺骗的人们伤透了心,也不再信任他了,当狼真的来了时没有一个人赶来救羊,最终羊被狼叼走了。在生活中小学生为了逃避惩罚或者获得奖赏和表扬有可能说谎,当他们看到喊“狼来了”的小孩时,很可能会产生一种类似的情结,而当他们看到这个小孩的下场之后,也会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动摇,教师再配合其他手段将这种作用深化下去,就能帮助孩子们摆脱说谎的坏毛病。
(三)故事情节中的德育渗透
通过故事情节来进行德育渗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站在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全局上,理解文章脉络,深入剖析,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变化,以情激情,从而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与作者的情感交融,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在讲课文《我要的是葫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葫芦的两种状态――“爬着一些蚜虫”和“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在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和行为分析的基础上,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防微杜渐意识,引导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四)朗读指导中的德育渗透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一些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课文佳作,可帮助学生体会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品味,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例如课文《再见了,亲人》,它的语言是满含着感情的,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重点句段,可以激发他们的感情,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刻体会到中朝人民比天高、比海深的民族情谊,这种情谊是用鲜血凝聚而成的。又如朗读《白杨》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领悟到,屹立在艰苦的大戈壁,高大挺秀、坚强不动摇的不只是白杨树,更有那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为边疆的发展无私奉献的人们。
二、注重言传身教感化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体现在言传身教上。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有的教师教育学生言行不一。一方面教育学生们要讲卫生、爱整洁,而自己在课堂上却穿戴不整齐,邋里邋遢;一方面教育学生们要尊老爱幼,而自己却斥责打骂学生;一方面教育学生要讲文明礼貌,而自己却在学生面前讲脏话、骂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他们会不自觉地以自己的家长和老师为榜样,模仿学习他们的言行举止,如果教师不能以身作则,那么再多的德育理论都很难真正贯彻到学生的行为中去。因此语文教师,包括全体教师,都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良好的仪表仪度、恰当的待人接物方式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言行举止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发挥表率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和德育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学风、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和意志品质,全方位提高孩子们的德育素质。
三、通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
对于语文课程来说,课外活动包括课后作业、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三大类。在课后作业中渗透德育,要求教师在深入分析和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把握他们的道德观念、思想观念的变化,一旦发现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不良倾向,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和引导。例如有一次我布置的课后习作上,有个学生写道:“这次考试我达到了妈妈给我设定的目标,终于可以让妈妈给我买我想要的游戏机了,好开心。”这个学生将学习的动力归结于一些物质利益,长此下去,孩子的价值观很可能产生偏差,于是我打电话给这个学生的妈妈,和她探讨了这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相应对策,最终扭转了这个学生对于成功的价值认识。在课外阅读上,我经常给孩子们推荐一些具有德育教育意义的书籍,例如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让他们在两个月内读完《安徒生童话选集》,然后组织学生举办了一场读书会,交流彼此的心得体会,并对其进行引导。在引导过程中,我重点强调了童话故事中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例如《海的女儿》中美人鱼为了爱情忍受各种痛苦幻化成人类,使同学们备受精神鼓舞。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将课堂理论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德育真正渗透到生活中去,我会定期组织学生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例如到大自然去野炊,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去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能力;组织大扫除,培养他们爱卫生、珍惜清洁工人的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等。
四、结语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仅局限在语文课堂中,还可以延伸到语文课堂外;德育的渗透,不仅在教材中,更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语文教学中天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让孩子们学好语文的同时提高德育素养,在提高德育素养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
【摘 要】小学语文德育情感教学渗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深入钻研,选好切入点,将德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到语文教学全过程,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我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有了充分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得出几分心得。笔者将先指明德育的重要性,而后将试着提出加强语文教育中德育发挥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学;见解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
(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新一轮课改以来,国家和社会都越来越关注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的成长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更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为此国家也在不断呼吁重视德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小学语文教育起着基础性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做好德育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家对学生的评判,不再是单纯的看成绩,而更多的是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在语文教育中德育的渗透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一方面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有着充分的认识。(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小学时期是一个人的成长时期,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深的影响。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性格形成的阶段,一个人的性格如何,不仅在于学生的先天条件,更在于后天培养。学生要想成为一个有素质,有道德的人,就必须重视小学教育中的德育,尤其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四)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内涵。语文,是一种社科类的课程。语文教育是提高学生内涵的重要手段。语文教育对于渗透德育有着先天优势。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对于做好小学德育起着关键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成语的来源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古代的一些例子给学生讲解,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国礼仪之国的楷范。在抗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的教育。在教学祖冲之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语文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激发道德情感
小学生如果有不良的道德行为,往往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他们总是认为教师和学生都不愿意跟他们交流沟通,所以,即使有教师和学生主动与他们接触,但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对抗的态度。对于小学生的这种行为,教师要充分理解他们,不要放任不管、对这种学生失去辅导的信心。小学语文教学要求调动起学生的互动性,加强他们之间的沟通,实现相互扶持,渗透道德教育,纠正那些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沟通,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与学生做好交流,共同来学习课本,共同深入解读课文内容,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课后的交流和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发现学生德育方面的问题,明确改正方法等。总而言之,语文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充分体会教学中的道德情感。
四、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来渗透德育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能够体会的思想都是比较直观的,对于一些抽象的事物理解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所教知识或者思想融入到实际中去是一种较好的而且也是小学生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站起来》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主人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被打倒,一次次站起来的那种毅力和勇气。然后联系实际,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家长们都不愿让孩子承受一些压力,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将孩子的未来都已经规划好,每当孩子遇到一点问题和困难时,不让孩子试图去面对、去解决,而是代替孩子解决。这种教育方式,导致现在很多孩子每当独自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垂头丧气,或者怨天尤人。而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应该将教材中的坚强毅力以及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的韧劲,让学生去学习、去领悟,使他们能够自己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五、通过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低年级学生处于幼稚与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高年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走向成熟,独立判断能力也已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灵活、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将枯燥无味的教学过程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融为一体,把握教材的思想性,遵循德育的阶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组织活动的实际性,只要这样,学生才能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更加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长期坚持,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 要】改革开放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的学校教学改革也在有序地进行着,不断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大纲,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同时,我们又十分注重学生们的全面健康发展,努力做对学生们有利的事情,在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中灌输德育思想,一边让学生们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塑造自己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有效途径 解析
从深刻的意义上讲,道德是人生之基,道德如何常常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能导致事业的成败。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道德。” 这句话用最朴素的语言,揭示了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培养孩子良好道德的神圣责任,别无选择地落到了广大父母与教师的身上。
道德是行为的自动化,道德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然而,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养成的,更不是只要老师来个强制性命令或者强制性措施就行。而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一步一步地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从而养成道德。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决不允许社会、家庭中任何对学生不良的倾向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人的主阵地——学校,就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改变学生不良道德,培养良好道德的重任。
从当今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指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平时要遵守的一些行为原则和一些有关礼仪常规。凡公民要做到的,小学生都要努力逐步做到。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还有地方政府提出的对“小学生的礼仪常规”“市民公约”等都是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综合归纳为十个必须培养的良好道德。包括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道德,良好的社会公德道德,良好的礼仪道德,良好的礼貌待人道德,良好的读书学习道德,良好的卫生道德,良好的生活道德,良好的劳动道德,良好的体育锻炼道德,良好的安全道德。
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体系,使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接纳学生的行为评价。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子女、教化子女,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道德。在建立宏观结构框架的同时,我们又从微观上想问题,尤其是对学校教育,我们也找到了三结合的教育关系,那就是在校长统一领导下的政教处、教导处、共青团。这三者之间除具有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关系之外,各自还有独立联系的线索。通过家校联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校和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当学生感到老师和家长在为发展而协同努力时,他们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鼓舞,产生向上的动力,激发成就感,并最终转化为进取的实际行动,很大程度上满足孩子们心理上受关注的需要。
与此同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还要通过其他学科来进行德育。各科教学都含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学生的教科书种类较多,其中就有一些内容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就拿语文书中的古诗、古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拿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比方说陆游的《示儿》,通过讲述作者的身世经历和他的爱国主义事例,从而在诗人伟大人格小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在润物细无声小学生受到思想的陶冶。这些诗文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还可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领会历史背景和深刻内涵,可谓一举多得。语文书中现代文中也有好多可以渗透德育思想。比方说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文中的萨沙的爸爸把雨衣给了萨沙的妈妈,而萨沙的妈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萨沙问这是为什么,妈妈告诉他每个人每时每地都要保护弱小。当萨沙看到路边的蔷薇花被滂沱大雨淋得弯了腰,有几片花瓣已经被冲掉,于是他就把雨衣脱下来,盖在了蔷薇花上,保护了弱小。这一篇短小的文章在“保护弱小”方面胜过教师说教的千言万语。
最后,在语文教学中找准德育工作的着重点。叶圣陶先生说:“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道德……”养成教育是以学生的人格的健全发展为基本内容的全面的教育。在学校里,是通过加强行为规范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道德。养成教育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道德、行为道德、生活道德等,是德育的重点。学生良好的素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养成教育实现。
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我们正常的语文教学,同时也影响到我们在进行德育时的效果。老师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要树立起本身的道德情操,以身作则。同时,我们的语文老师也要从多方面去关爱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我们人民教师的美,也让他们感到美无处不在。当然,我们老师不能运用过激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们,这样很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那我们的德育工作就很难开展,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
【摘 要】 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在德育渗透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实现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目标,需要在语文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内容上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适时、有度地实施德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长期的工作,需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长期坚持,持续发挥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做到文道一致,相辅相成,竭力贯彻教育“坚持三个面向”的宗旨,双管齐下,水乳交融,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德育渗透 方法
目前小学教育的最大问题,不是知识和能力的问题,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学生受社会和家庭的一些不良影响,不少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模糊,不能正确地、辩证地看待社会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没有高远、健康的人生目标,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情感方面,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关心别人、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和帮助别人,对于别人的关爱和帮助,他(她)也没有怀感恩之心,为人、处世和学习缺乏良好的态度,等等。这些现象,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一个缺失。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1.有助于小学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目标不应仅停留在实现学生知识层次的深化与文化素养的提高方面,建立针对小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体系以实现小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以载道”,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定价值观的体现。中小学课本所选课文,其思想都是社会正统价值观的体现。因此,语文学习,首先要学习的是文本的思想内容,吸取其思想精华,以奠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
2 陶冶学生情操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不断走向文明。文明人除了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还要有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格。语文学习,是陶冶情操、形成品格的过程。语文课本里的许多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去接受文学作品中丰富情感的熏陶,从而使学生的情感逐渐变得丰富、高雅、纯洁,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课本里的文学作品,是学生成长的感情大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充分发挥作品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培养作用和熏陶功能。高尚的情操,高远的境界,就是在平常的课文学习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3 借助语文教材,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章形式多样,有优美的诗歌,也有有趣的童话故事;有寓意深刻富含哲理的寓言,也有感人肺腑的故事。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古今中外,涉及爱祖国、团结互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各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等的学习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通过引导学生听、说、读、写等的学习感悟祖国文化的璀璨夺目,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从外到内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提升。由此可见,借助教材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4 强调课堂教学环节,发挥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在语文教材的教学主导下,通过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学习,比如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等可以将德育教育工作与教学进行完美的结合。因而教师必须强调课堂教学环节,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首先要时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尤其是在讲授文章、了解字词句时,可将德育教育自然地与语文知识的学习融合。其次,课堂教学要注重情感熏陶。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在浓郁氛围中获得更真实的体会。
5 在课内外阅读中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德育中的新思想、新特征准确把握住,将其引入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存在,并渗透到小学生的心灵中,这样就肯定能够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道德教育目标,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我们应立足语文教学,努力遵循叶老教育思想,探求途径、方法,做到文道统一、教文育人,这既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也是语文教师的崇高职责。我们要善于捕捉时机,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为丰富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国学热”的兴起,给了我们教师更为广阔的教学空间。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国学思想,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深思。“国学”究竟是什么,我们没有必要去深究,我们只要抓住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内容,并把相关内容贯彻到教学中去,并以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就实现了国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一、利用历史人物、典故、古代诗歌等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古诗词、文言文,还有更多介绍中国传统民俗、独特风情的文章。这些传统的内容本身来源于祖国大地,甚至来源于我们身边,让学生们用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心态和思想去体会、去欣赏,定会在学到语文技能技巧的同时为我们祖先的智慧而感叹,因古人的高洁而赞美,为生在这样一个文化资源丰富、山河壮美、人民勤劳的国家而深感自豪。因为这些精髓的内涵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可能就是沉默寡言为家人辛苦奔波的父亲,也可能是任劳任怨为家人操劳的母亲,也许更是田间地头老农们嘴里随便吼出的一段秦腔,这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品质,都是中华文化的一支血脉。当我们为学生引导到这里,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就渐渐走入到学生的内心。
二、谚语、俗语点滴渗透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金疙瘩银疙瘩还嫌不够,天在上地在下你娃甭牛!”陕西人豪放、质朴的品行在《三枪拍案惊奇》之后,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但这豪放质朴背后隐含的对天地的敬仰膜拜,更应该被你我所关注。好多孩子都在唱这首歌,如果老师们能稍稍指引,他们不是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在这豪放质朴的背后,隐含着多少对天地的敬仰膜拜,多少最简单而易被忽视的人生哲理?
人教版《语文》课本的最大特色是添加了歌唱和描写和谐社会、和谐自然方面的内容。《看电视》中一家人的互相体谅关心,《珍珠鸟》中人与动物的自然相处,《索溪峪的野》中大自然的和谐美好,都在以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写感染和教育着学生们。而他们的故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文中的美丽风景就在我们国家的境内!当课本中的文字变成生活中的真实,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不经意间已经成了学生向往的所在。这样不仅免去了枯燥的说教,更是胜过多堂生态道德教育课。
三、以情激情, 情中悟“理”
小学作文教学中,素材的选择取舍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家庭的温馨,父母的呵护是其中极好的素材,但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被宠被惯,与父母的隔阂渐增,从这一角度讲,如何突破学生的这一认识障碍就成了作文训练的难点。
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在诵读《三字经》中品味含义,“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朗朗上口的文字,读起来容易记忆,比一般的说教更易深入学生心理。可能在学生心里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触动,但最起码也是个触动。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想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会慢慢显现。
谚语有:说个篱笆不是墙,哪有女儿不疼娘?说个喇叭不是铁,哪有女儿不疼爹? 《棉鞋的里的阳光》、《胖乎乎的小手》等课文,都是在歌唱亲情,提倡爱父母、爱家里的每一个人,由于在平时的点滴积累,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爱”及如何向父母表达“爱”,当有学生在课堂上讲“只要爸爸妈妈高兴我就会很高兴”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爱”的火苗正在所有人的心中点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将会燃起“大爱”的火苗。
四、让经典的诵读化为气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像这样优美的诗句,美妙的修辞,深刻的含义,正是我们的孩子平时很难接触到的。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给孩子们挑选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经典作品,通过诵读,使学生感悟我国所独有的诗词歌赋优美的语言、韵律,体会作品中蕴含的自然美、人性美,进一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在学校和班级的布置中也可以体现这些内容,板报、手抄报、文化墙都可以作为宣传阵地,校园广播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甚至可利用放学时整队出校门间隙以班为单位进行经典诵读,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长期坚持经典诵读,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能让国学的儒雅恬淡、坚韧含蓄走进学生的心灵,内化为高贵的气质,使其受益终生。
当前,新的课程,新的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话题和新思维方式,提供给老师和孩子们一个新的平台。国学的研究和实践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在语文课教学中加强国学教育,方法思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细雨润物,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的原则永远不会改变。
【摘 要】思想道德观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理想追求事关国家繁荣昌盛。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精神。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和谐统一,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始终贯穿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广泛的人文熏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内容;特点;实施途径
小学是人生教育的起步和奠基阶段,影响人一生的诸多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大都是在此阶段形成的。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精神和文化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和谐统一,教学生如何做人。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始终贯穿道德教育。语文德育即语文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以及广泛的人文熏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语文德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文质兼美、思想性强,其德育内容车富多彩,充满人文关怀,通过各种渠道,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表现出来。
(1)人与自然的人文主义教育。小学孩子正处于懵懂阶段,天真无邪,小学语文教材中充满理想色彩的童心童言为他们编织了一个完美的童话世界。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便是在童话世界中自由徜徉的过程,他们通过想象、模仿、感悟,逐步接受新生事物,理解和认识身边的事物。
(2)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最崇高的情感教育。是语文德育的重要内容。学生从课堂上、书本里、生活中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多方面的.可以学习爱国人物,培养爱国情操。比如,《王二小》中塑造了机智勇敢的儿童团员形象。其和学生的年龄相仿.更具有说明力;结合我们国家成功申办奥运盛会,引导学生学习《我们成功了》,让孩子们感受祖国的强大,由学习内容升华到从小立志努力学习,为伟大祖国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才华.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
(3)思想道德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是语文德育的核心,其重点是集体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听说读写,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如通过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吃不忘挖井人》等课文,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师还可培养学生遵守公德、爱护公物、遵纪守法、先人后已等良好的道德行为。
(4)理想情操教育。理想情操是人生的动力。小学生思维活跃,对成人世界充满向往,此时是引导其树立崇高理想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正好适合于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我坐上了飞船》、《最大的书》等课文既让孩子们增长了知识,又受到了理想的启迪。
(5)行为规范教育。语文德育的大量日常工作中可渗透规范教育的内容。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行为习惯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单纯,充满幻想,追求上进,富于理想。可塑性强。同时,他们知识、经验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干扰和影响。
第一,教育孩子从小立志,成为讲诚信、讲道德的人,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诚信教育方面,培养学生以诚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作业考试求真务实,不抄袭、不作弊。守信教育方面,培养孩子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遇到失误,勇于承担责任,知错就改。比如学习课文《我为你骄傲》就可引导学生深刻感知诚实做人的重要意义。
第二,通过介绍科学家、讲述知识性文章,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这有着重要意义。只有从小提倡科学精神.才能使儿童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习惯,树立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以及科学对待身边事物的精神。提倡科学精神,可培养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从而渐渐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三,培养孩子独立自理,爱劳动。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从做家务开始,渐渐养成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劳动意识。一个爱劳动的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在品德等方面往往要超过不爱劳动的孩子。就未成年人来说,如果具有劳动意识,则说明心中有他人,懂得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所以。在儿童时期。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很重要。
第四,教会孩子正确对待网络、电视。信息时代,网络道德、电视道德使人忧,家长、老师怕学生学坏,不让上网,不让看电视,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教师可通过主题班会,端正学生对看电视的认识。一是要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不能无限度地看;二是在家长的帮助下选择有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的内容看。
二、语文德育的特点
语文德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通过读写听说发掘教学中蕴涵的教育因素,使学生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地接受思想雨露的滋润。因此,语文德育具有自己独具一格的特点。
(1)内容丰富。语文德育的内容是多姿多彩的,每册课本的不同单元思想教育的侧重点互不相同,一个单元的不同课文思想教育的内容也各有差异,就是同一篇课文里也可能同时蕴含着几种不同内涵的思想教育因素。
(2)情理交融的渗透性。语文德育总是情感熏陶与理性教育互相交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多是以情感人,以知喻人,以理服人。文学作品情中有理,在进行情感熏陶时往往给人们以理性的启迪:非文学作品理中有情,在传播知识或讲述理论时往往又充满了情趣或情感。因此,语文德育总是情理交融的.它在读写听说的过程中结合语文知识的传授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学生心田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显隐结合的针对性。语文德育中既有最性教育,又有隐性教育,显性教育主要是课文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等,这些大多是直露的;隐性教育主要是课文中蕴含的情感的熏陶、形象的感染,以及教师教学中的言传身教等。显性教育及隐性教育总是有机地结合在语文教学的读写听说训练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发挥作用。语文教材是为学生而编的,语文课堂是为学生而设的,语文教学是为学生而开展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性决定了语文德育的针对性。
(4)日积月累的长效性。语文课时多,每节课都无法避免对学生进行有形的或无形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日积月累的直接灌输与潜移默化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既是明显的又是长远的。从而使学生在成长中逐渐形成优良的品质。
结束语: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道德教育是长期任务,语文教师一定要把道德教育始终贯彻在教学活动中,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近段时间,从我校几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的以教材为切入点,将课外文学作品欣赏引入课堂的做法,让我深深感受到教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的崭新面貌和蓬勃生机。鉴于小学生年龄的问题,虽然这种做法较为大胆且有所争议,但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还是值得推崇的。举例如下:
一年级下册《长歌行》一课的教学,教师在与学生谈到如何珍惜时间时结合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的欣赏,让学生从平白浅显的语言文字里感悟到时间的脚步是何等的匆匆,欣赏到语言文字对一去不复返的时间的描写之贴切,从而感受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三年级上册《我想》一课的教学,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诗歌这种体裁的文学特性,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想象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浓缩,结合欣赏了本诗的原作及俞平伯、顾城两位诗人所写的《我想》,让学生明白诗歌中想象的事物与作者不同的心境、情绪、背景、经历等等有关,而非胡思乱想;并学会怎样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大语文教育”观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是其思想的精髓。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认为,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指出:要“经常留心自己的语言,经常观摩人家口头说的笔下写的语言,哪是好的对的,哪是不好的不对的,都仔细辨别,这样可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养成非常留心别人的用词造句的习惯。在张孝纯先生提及的三个课堂里,课堂上和课本里的语文学习的这“第一课堂”处于轴心地位,另外两个则是它的拓展和延伸。可见,教师要能够以课堂为轴心,把课堂变成一个思想交汇,思维活泼,师生共同探讨语言文学规律的天地,使学生通过对课本里的语言文学的感受体验进而回归到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语言文字的广泛运用,这种大语文教育观的树立无疑在培养学生语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教师抓住文本的关键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是要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那么,教师如果树立了大语文教育观,则会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引发读者感悟的因素。而教材的感悟因素往往源于文本的关键处,它是文本与师生生活最密切的触及点。只要教师紧紧扣住这一触及点切入教学,辐射到与之相关的文学领域,学生的感悟便会如约而至。
二、有助于学生臣服于语文的魅力,构建更具广泛空间的教学流程
我们主张教师在拓展课堂,开放教学上下功夫,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积累认知经验,为课堂参与缩短认知差距;也有利于学生展示“埋藏在内心深处最富足的才华”,因为课堂外陌生的领域能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蕴藏在心底的美好情感等等都挖掘出来。那么在开放型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渠道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课本内的文学作品固然是精华,但如果仅把学生的眼光锁定在此同样会令学生感到贫匮而乏味,如果能将课内外的文学作品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会引导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领略到语言文学的无穷魅力,迈向更为广阔的感悟空间。这样,就为课堂教学构建了更具广泛空间的教学流程,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促使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提高语感教学的效率。
三、有助于教师营造感悟的空间,学生形成浑厚的积淀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如果教师基于大语文教育观的出发点,敢于尝试将语文课内外的文学作品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那么学生首先在认知层面上所接受的信息要丰富得多,自然而然,感悟的空间也就要大得多。教师的敢于尝试实质上也就是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学生从教师的引领中得到感悟,在文本阅读中寻找感悟,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悟,在反复训练中学习感悟,学会用语言表达感悟。由于教师树立了大语文教育观,课堂上传递语言文字信息的渠道多了,体验语文学习的天地广阔了,语言文学功底浑厚了,学生更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这样,过去那种较为单调的纯语文课堂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感分析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语感分析,就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而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那么这个概念正好符合小学生语感培养的目的。教师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指导下,通常会更多地采取以下几种途径来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抓住关键词。不作任何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就能自然而然地感悟出文字所描写的画面。
2、细细吟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细细吟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把握了文章的开头,就能感悟出全文的基调。同样,领悟了结尾的点睛之笔,则能把握全文的中心。
3、揣摩、了解作者的心境。让学生通过留意文本的不同语言形式来领悟到话语的语境意义,了解作者隐含的心理感受。
4、把握作品中事件的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了解来明白作者是要启发我们去想些什么呢?
此外,还有诸如辩析词语的感情色彩的;揣摩语序的变异和超常搭配的;分析语言的空白处(包括休止、省略、残缺等)的隐含意义的等等语感分析训练,教师长期坚持通过这些途径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自然会养成非常留心别人用词造句的习惯,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
五、有助于教师形成个性化的语文教学,以促进学生独特语感的形成
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里有一种期待,他们在等待惊喜,他们期待着老师带给他们一个独特的世界,一个新发现、新体验的世界。这就使得语文教学必须要有个性,也只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才打开学生的心灵,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才能促进学生独特语感的形成。那么有着大语文教育观的教师比较容易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风格,因为他必须在自己的语感、文学素质、教学素质、思想境界、教学境界等方面胜人一筹,形成自己语文方面的特长,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完美的体现,使他的教学个性得到保证,才能使学生与语文之间发生的这种内在的交流更为深刻,更为流畅,更为完整。教师根底越深,上起课来才能如数家珍,轻松自如,把原本相对单纯的语文课堂演绎得更为丰腴生动。他们往往把语文课上得很简单,无须过多的环节,过多的招式,就是直接把学生领到作品面前,和他们一起来感受语文之魅,语文之妙,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语文之魅之妙的通道,实现教师语感向学生的转移。
总之,只要能坚持不懈地贯彻“大语文教育”观于语感教学各环节之中,扩大学生视野,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如果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的教学积累,效果定会像韩愈所说的“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那样。基础一广,根底一深,无论是读书或是写作都能旁征博引,八面来风,何愁语感能力上不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语文学科中所蕴含的德育素材,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德育渗透,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师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将新课标的这一指示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呢?我个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索。
一、在课文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介绍中渗透德育
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对文章的写作背景或者作者的生平形成足够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的情思,明确其创作目的。因此,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生平介绍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例如,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我就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这篇文章的具体创作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被腐朽的清政府割让给日本,从此台湾进入被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占领的时期。在统治台湾的五十年中,日本强制台湾学校教日本的语言,想把台湾变成日本的。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台湾光复,台湾人民重新开始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语言与文化。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亲眼看到的教师教孩子们学国文字的感人情景。在此基础上,我又为学生设计了以下问题:台湾师生在学国文字时面临着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他们学国文字的举动证明了什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文章,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确保他们能在接受具体的知识点之前,率先对文章的思想感情形成初步认识。如此,通过文章创作背景的大致介绍既巧妙利用了素材,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更好了解,同时又使学生在聆听文章创作背景以及自主思考的学习活动之中切实感受到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从而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民族自尊心德育落到了实处。
二、在教材插图的欣赏中融入德育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绘有诸多形象生动、特点鲜明同时又与具体课文主题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插图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特征,既契合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观学习特征,满足了他们活泼好动、好奇、乐于探究的学习心理,同时,又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自身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学生对整篇文章的认识度与理解度。
鉴于插图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如此的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尝试以插图为突破口,在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与品析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德育。以我自身为例,在教学《清明上河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插图,随后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了反映北宋经济繁荣景象以及优美自然风光的幻灯片,并配之以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经典作品特点、风格、价值等的详细讲解。以此,在使学生感叹于画家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画卷中的高超绘画技巧之外,能从中更加鲜明、生动地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聪明才智,从而激发起他们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在课文的详细解析中引入德育
思想感情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所在,文章的语言文字及具体表达则是内在思想感情的外在表达。两者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课文的详细讲解中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内在思想感情,能切实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情感教育。
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通过向学生认真阐述文字“碰壁”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四周围黑洞洞的”反映的是当时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社会,“碰壁”则是指鲁迅先生在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时遇到的挫折及反动势力对他的种种迫害。鲁迅先生在回答时运用了反问与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对反对统治的憎限以及勇于同社会黑暗势力进行顽强斗争,不屈服于困难与挑战的乐观革命主义精神。如此这般,通过对课文具体内容的详细分析就使得学生清晰、深刻地感悟到鲁迅先生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忠于革命、忠于人民的高尚情操与伟大情怀,有利于他们受到革命精神及革命理念的熏陶及教育。
我们小学语文基层教师要承担起“教书”的义务,更要担负起“育人”的伟大职责,真正在做到“教书”与“育人”完美统一的同时,促进学生学科基础知识与自身道德综合素质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摘要:新时期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发展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传统教育思想应进行不断的改变与革新,加大德育教学的成份。本文结合“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探究”这一课题进行积极探索,希望对后续研究过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教育 存在不足 发展方向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对于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结合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德育教学开展存在的不足及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发展的新方向这两方面进行研究,希望对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新时期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德育教学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关键,也是对学生基本道德素质进行不断提高的主要教学科目。通过语文德育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道德观念存在的不足,从而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行为意识进行有效的引导,同时达到提高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目的。这一方面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新课标”教育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以上观点论述也能够充分体现出新时期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在。
二、传统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内容与教学实际相脱离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德育渗透过程很多教师具有一定的重视程度,但是在德育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使得学生接受德育教育过程显得尤为被动。这样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德育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效果,同时广大学生对于语文课堂开展德育教学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进而导致学生从内心对德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排斥感。这就充分说明德育教学内容与语文教学实际相脱离对学生思想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这一方面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
(二)德育渗透过程停留在表面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察,能够充分体会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思想能够明确,但是内心的重视程度还只停留在表面,导致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学内容不足,深度不够,没有对学生思想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反而使学生对这种道德说教逐渐厌倦。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过程并不能够将自身的素质进行充分提高,而对于学生语文教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对于这样的现象,广大教师还应充分予以重视,将这样的教学现状进行积极转变。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传统思想束缚较为严重
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束缚了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过程的发展,对学生课堂教学中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没有起到推动作用。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决定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向的关键,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应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德育渗透过程应该在课外进行,所以课堂教学中很难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教学过程,学生的德育素质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引,很难提高。这也是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工作难以开展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三、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发展新方向
(一)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有效德育教育活动的前提在于教学内容应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通过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自身的素质应该怎样提高。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给学生树立榜样,这样的德育引导与渗透过程才更加具有说服力,而学生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中才能够积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得学生从内心能够接受德育教育。这一过程是保证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所在。
(二)深入研究德育教育发展趋势从而展开深入教育过程
在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内心进行积极观察与总结,从而对其德育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判断。这样的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也会具有相应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形成可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对学生内心的发展特点进行普遍观察,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划分,对于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保证德育教育活动深入研究以及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三)转变传统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观念,加强德育教育力度
传统教学思想在于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单方面的“灌输”,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相脱离,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将自身的素质进行积极提高,而教师对学生道德素质以及意志品质没有得到积极引导。从这一方面对其思想进行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之间展开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将自身的观点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同时对其思想存在的不足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充,这是转变语文教师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因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
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需要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积极培养与渗透,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这一关键学科。教学中应立足于小学学生阶段发展的重要性进行思考,对其德育教育发展新方向展开不断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除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之外,还要求在多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启蒙阶段的小学语文就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教育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以小学语文德育渗透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为出发点,针对这些误区提出相应的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实践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方法;途径
一、德育概述
德育就是进行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可以说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者是阶级的要求,通过对受教育者施加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或是阶级要求的思想品德和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可以说这是一种道德内化的教育活动。
小学语文就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受到当前一些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的影响,在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误区,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这些误区提出相应的、有效地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
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德育工作在当前的教育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语文作为德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承担着重要的任务,然而在教育形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德育的渗透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
随着当前经济水平的提高,高考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们越来越关注考大学和就业问题,虽然小学与高考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人们对于智育水平的重视程度已经缩短了高考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距离,甚至从小学阶段就建立起了考大学的学习压力。所以各小学仍然是把智育水平的高低作为学校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衡量标准,人们仍然十分重视升学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迫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理念,人们早已把德育这一主要成分抛之脑后了,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更注重的是学生知识的储备,古诗词、课文的背诵和掌握程度,忽视了语文学习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缺乏实践性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往往采取的方式只是停留在理论的灌输上,往往忽视了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接受性。目前,很多小学语文重视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关注的只是看学生是否遵守行为规范,没有从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上出发,甚至于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之后,不去关注学生是否已经内化了这些东西,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进行背诵和默写一些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观点和知识,完成了作业即可。
(三)过分夸大语文课程的德育地位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与忽视语文德育渗透的极端,就是夸大小学语文的德育地位,甚至把语文课当成了德育课。在新教材的改革下,语文课本人文化越来越明显,这样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过多的对教材中的背景素材进行拓展,不断追求学生在思想上不断的改进,过度地扩散一些时政知识,把语文教学课堂当成了思想品德课堂,忽略了语文教学应该进行的基本任务。
三、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和实践途径
(一)从实际学习内容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识字,掌握基础的识字和写字的能力。在低年级阶段对于小学生的汉语拼音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通过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选取一些直观的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材内容,例如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或是能引起学生良好情感的礼貌用语等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在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学生能够热爱学习、开心学习。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课内课外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德育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之中,还需要进行多渠道的渗透,不仅体现于课内,还应该结合课外生活,把语文阅读和写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不断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念,进而使德育渗透其中,不断增强学生的素质。
(三)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的,充分结合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当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同样要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小学高年级,在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文章中内容题材的作用,如许多课本中体现出一些有意义的故事和英雄事迹,这样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让学生感受故事中英雄任务的光辉事迹并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有许多自主阅读的有意义的文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带领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不仅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而且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章的情感,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从文章中感受真、善、美,从阅读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把德育渗透到了语文教学中。
四、小结
小学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场所和基地,必须充分发挥好语文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以及掌握好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潜移默化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思想,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健康个性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离不开教育者。传授知识是语文教育的任务,而建构精神更是语文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把知识的教育与精神的培育结合起来,“教育才指向精神的充分发展和人的完整性”。因此,重视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德育创新是实现教学“情感与价值观”教学维度的必由之路。
在教学工作中,家长对老师说得最多的往往是:“老师,请把我的孩子管严点!”作为教师,我们能体会出这句话中的言外之意,那是父母望子成龙的期待,因为家长们相信“严师出高徒”。但是并不是教师越严肃、越严格、越严厉,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就越好。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深入思索,认真思考,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修养,实践体会和反思,因为只有一个“严”字是不够的,要想做好工作,实现德育渗透,必须用上“情”和“理”这两个字。
“情”即对学生要有情感,教育学生要采取情感陶冶的方法。作为教师,“以德化人”“以才服人”固然重要,但如果离开了“以情感人”,教育是很难收到效果的。教育的本质是以爱为中心的,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爱生是教师必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鼓励,是他们前进的巨大动力。教育的过程是师生间心灵撞击、情感交融和呼应的过程,而情感的交融和呼应离不开平等、真诚、相互尊重和关爱。只有借助于情感的触动和催化,学生才会愉快、主动地接受教育。这是成功教育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中独有的特色。
教师倾注到学生身上的爱心,是情感教育的基础,这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持久的耐心和真挚的爱心,在学生的心灵中去播种理想,培养文明,启迪智慧。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积极作用。天津市曾经开展关于“古丽红现象”大讨论,古丽红是某小学的语文教师,她的业务水平并不突出,但是她所带的班级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自觉性很强。在古老师所任教的班级中,每个学生都认为古老师最关心自己。“古老师对我最好”是他们的共同回答。教育家夏尊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感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是古老师的“情”造就了她的成功。
作为语文教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因为自尊心是人的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勇于在学生面前坦承自己的错误与缺点,并及时改正,这不是丢面子,而是教师的真诚和真情。教师要勇于放下自己的架子,和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作平等的交流,和学生广交朋友,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讲给学生听,以引起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很难想象,一个毫无激情的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热情洋溢;一个不尊重他人、没有合作精神、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会教育出文质彬彬、富于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一个遇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教师会培养出有果敢坚决品质的学生。教师的情感渗透作用从中可见一斑。
如果说德育教育中“情”是基础,那么“理”就是保障。“理”是教师给学生做思想工作时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才能打通学生的思想,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学生懂得道理,就会提高觉悟,达到真正的自觉。所以说“理”是悟道,是打通学生思想的必然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无论是自身的行为还是教学行为,都必须“合理”,做到以理服人,要讲真实的道理,要尊重科学,要依照真善美的基本原则讲解知识,联系社会渗透人文精神。要因人施“理”,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因人施教,因才“明理”。
教师在给学生明确道理的时候要做到观点分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十分鲜明,敢于在是非面前表明态度,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要有耐心,因为我们的学生认知能力还不够,也没有很强的是非观念,所以教师要不怕麻烦,不怕反复,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反复的说理,并且做到每一次都有不同层次的明确的要求。教学中表现出真诚,创造出融洽的说理氛围,增强学生的信任感。态度越和蔼,交谈越亲切,学生对其所讲的道理就越乐意接受,越听得进去。要讲求说理的技巧,针对学生的实际可以寓利于事例之中,把抽象的道理同具体而又有说服力的事例结合,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品德行为的养成教育是事关学生终身成长的大事。家庭、学校、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教师还必须把学校教育、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互相配合,相互促进。“情”与“理”的紧密结合,是实现德育教育的双翼,而学校、家庭、社会则是双翼振飞的助推剂。小学语文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家庭、社会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另外的战场。
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行,需要我们教师利用每一个可以实施的教育机会,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关心每一位学生,关爱他们的每一步成长。语文知识本身得天独厚的情感魅力, 给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施情感教育的载体,教师要学会利用课文内容本身包含的矛盾来设置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全身心地与学生共同创造情感氛围,使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使德育教育、德育体验生动起来。这样,德育的空间就会得到无限的拓展,“情感与价值观”教学维度得到贯彻,而且学生的思想品质也会得到根本的提高,从而实现新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
语文兴趣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兴趣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发挥。科...
高中语文论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探究的路径和方法 一、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实践意义 教师语文素养的...
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说话训练 摘 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最重要的目标...
小学语文作业论文: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概述 摘要:语文作业是为了确保学生能落实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提高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途径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位思考 摘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