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6 02:57: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书籍设计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论文关键词 :人文主义 以人为本 书籍设计
论文摘要:书是人所阅读的,人通过各种书籍得到不同的信息,书的设计必然要围绕人而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的改进和提高,我们不要陷入某一方面的漩涡之中,迷失了方向。
《辞海》中对“人文主义”的解释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即“人文科学”;另一方面,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同维护封建统治的宗教神学体系对立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古代中国作为礼仪文明之邦,对于“人文”有着独特的理解。《易·贲》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化成”基本上是规范家庭、社会、国家各种人际等级关系的伦理概念。这时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注重人的文化教养的精神,即按当时社会的标准塑造教养有素的、多才多艺的人。同样的概念在西方社会也存在。在古希腊,从公元前5世纪中叶起,就开始为培养自由的成年公民而实行全面的文科教育。在经历了封建教会势力的千年统治后,人们开始挣脱精神上的束缚与奴役,被禁锢多年的古典文化又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成为驱散中世纪黑暗,建立资产阶级文化的重要武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不仅动摇了封建社会的基础,也确立了个人的价值,肯定了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与宗教神权文化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
上述历史语境下的人文精神之旨趣,在于强调人的尊严,注重人的感性生活追求以及自由运用其理性的权利。现在,人文主义已泛化成一种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人文主义在中国书籍形态演变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可以说中国书籍设计历史就是体现人文关怀的最好例证。
装潢工艺的产生、自右向左的阅读方式、简牍装被卷轴装取代、卷轴装被册页形式取代等,都表明了人文主义精神在书籍设计中的作用及意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其中得以充分体现。简牍始于周代,至秦汉最为流行,直到东晋末年才被纸取代。中国古代许多著作都是写在简策上的,如《诗经》、《礼记》、《春秋》等,但由于竹木的分量很重,长篇的文字翻阅和携带很不方便,并且时间长了编绳容易折断,易产生脱简和错简的现象,很难复原。为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寻找其它用于书写的材料,这样就出现了写在“缣帛”上的书,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我国历史上使用最久的书籍形式——卷轴装。为了方便人们查阅,卷轴装的结构更加明确,分为卷、轴、、带四部分,并且每个结构上都进行充分设计,以满足阅读的不同需求。但卷轴装同样存在不易查阅中间部分的缺点,由此又产生了龙鳞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等,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与现代书籍形态结构几乎没有太大区别的包背装、线装。
从以上可看出,书籍形态的更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的需求。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不可忽视,怎样将二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既是创新的基础,也是设计之源泉所在。在现代书籍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人类发展的规律。人是社会的、自然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因此为人的设计不是一种片面的行为,而应充分总结前人经验,不能认为书籍设计是一个简单的包装过程,装个封面,美化了事,应充分考虑“为人的设计”,以人的需求为设计的出发点,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去创造和满足人的更高需求,创造出消费生态和观念的有序化。人文主义精神在设计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以此为基础进行思考、设计、创新,其创造性则更能够给人以启发,进而引导人们赋予生活以不断更新的内容。
成书的手段一般是通过印刷,而纸是印刷的载体之一,但不是惟一的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印刷系统被桌面系统所取代,使以前种种不可能印刷出的效果成为可能,印刷方式的发展使得能够印刷的载体更加丰富,在书籍设计过程中,可根据内容选择纸、布、皮革、海绵、有机玻璃、塑料等。只要是能够运用于不同印刷手段,使读者更易于理解所讲授内容的材料都可应用。在现代印刷中,单是纸的种类便十分丰富,要考虑诸多要素选择纸张、确定开本,不同的主题,都有其适合的纸张。
一本书不单单是几十张或几百张印有文字的纸装订在一起,而是一个“活体”,并且是一个极富“表情”的“活体”。在这个活体中承载着写书人和做书人共同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合体”,可如君子之交般的淡然,可如暴风骤雨般的猛烈,可如清泉流淌般的平稳,亦可如浪花拍打岩石般的碰撞。写书人已运用文字将内容、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做书人则要充分运用书籍的要素,构成人们享受这些内容的特有空间。书籍是人们交流的平台,实现这种交流,就要使读者融入其中,而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书籍的结构设计。可以通过一些独特的设计,使读者自然而然地走入这个“世界”。在设计过程中,通过一些行为、动作使阅读成为一种互动,使读者的阅读方式成为主动接受。
在书籍这个“舞台”上,文字、图形、色彩都是其中的角色,它们的不同组合、搭配能够达到各种效果。在文字、图形、色彩的编排过程中,则要符合人的一般视觉习惯,并设计出与同类书籍不同的视觉流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读者接受信息的程度,营造该书特有的阅读氛围,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并在享受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把握。不同种类的书籍,视觉流程的特点是不同的,如文学类的小说,其视觉流程应具有连贯性,在设计过程中应把握其“单线条”的整体性 ;而信息较多的杂志,其视觉流程可以是多条的,可并列而行、可主次有别、可正反相对。这其中的种种变化,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提高人的阅读效率。另外还需考虑版面的调性变化,通过调性的变化使人的视觉得到调节,达到松弛有度。
书是人所阅读的,书的设计必然要围绕人而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的改进和提高,我们不要陷入某一方面的漩涡之中,迷失了方向。如今“超文本”的出现,提供了一种颇具发散性的技术。这种技术具有相互沟通和多声渠道的性质,从而有利于对确定词语的多元对话,并使读者从作者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超文本的读者和作者被称为是互相学习者、共同创作者。由此可看出它同样是以人为本位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书籍”设计中永存。
内容摘要:书籍装帧一词作为专业用语,在我国已经使用很长时间。但过去,书籍装帧被理解为封面设计的代名词,这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造成的,并不是装帧本身一词在概念上存在局限。应该说,书籍装帧的含义已经包含了对书籍各部分的设计。书籍设计是指对书籍进行的整体策划与设计制作以及营销的过程,书籍装帧是其中设计与制作的部分。文章对书籍装帧与书籍设计两个概念作了较全面的诠释。
关 键 词:书籍装帧 设计 书籍整体设计 书籍设计
书籍装帧一词作为专业用语,在我国已经使用很长时间。上个世纪以来,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书籍装帧只是对书籍的封面进行美化设计,这种理解使得书籍装帧变成了封面设计的代名词。过去在中国,书籍装帧之所以只停留在封面设计上,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经济,以及环境的制约,同时也因认识上的局限,使得设计师无法参与书籍的整体设计。并不是装帧本身一词在概念上存在局限,应该说书籍装帧的含义已经包含了对书籍各部分的设计。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书籍的设计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制作书籍的材料发生了变化,新出现了许多新颖的纸张以及新型的特种材料;其次,书籍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书籍逐渐被图文并茂的现代书籍替代,而且现代书籍的形式多了,有了电子书籍、游戏书籍、概念书籍等;再者,读者的观念变了,现在的读者更加讲究书籍的外在品质了。以上种种原因使得书籍装帧从内到外都要有创新和变化。装帧概念的内涵也随之有了新的需求。本文对书籍装帧概念的认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通常意义上的装帧概念
装帧一词的使用在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据记载,装帧是丰子恺先生在上世纪20—3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当时的“装帧”是指将纸张折叠制作成帧,由多帧装订起来,附上书皮的过程。而在更早的时期,中国的先辈们还没有将“装帧”一词合在一起使用。我们分别对“装”和“帧”进行认识:“装”在《大辞典》中有十四种解释,其中第十种是“书册装订的形式,如线装、精装”;“帧”在《大辞典》中有三种解释,其中第三种是指“量词。画一幅,相片一张,叫一帧”的意思。“今人以一幅为帧”。①这说明从明代就已将书籍的内页用帧来计算。通过以上的认识,可以感受到“装”“帧”与书籍的紧密关系。同时,古人常将装订作装帧使用。如清代《藏书纪要》中对装订这样陈述:“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大雅,厚薄得宜,精致端庄,方为第一。”②这里的装订就是装帧。
近现代的一些书籍都对装帧一词做出不同的解释。《汉语大词典》中对装帧的解释:“指书刊的封面、插图等美术设计和版式、装订形式等技术设计。鲁迅《书信集·致增田涉》:‘《中国小说史》豪华的装帧,是我有生以来,著作第一次穿上漂亮服装。’巴金《沉落》:‘而且每一本书的装帧都是很考究的。’”从这里就能看出,通常意义上的装帧已经包括了封面设计、版面编排、印刷装订等。《中国百科大词典》中对装帧设计也有非常翔实的解释:“装帧是对图书的整体形态的规划,即图书在成型前为其装帧活动提出的设计方案和草图。图书装帧设计分美术设计和技术设计两部分。前者主要是围绕封面,对书脊、扉页、插图及题花、尾花等方面进行艺术形式的创作;后者是指版面的排印格式,用料及装饰方式等,两者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是一个完整的书籍整体设计过程。
最近30多年中,有一种观念认为,装帧一词已经不能适应书籍的设计与制作,要用“书籍整体设计”“书籍设计”等说法替代,因为这些观念认为书籍装帧的概念过于狭窄,这是对装帧概念的误解。正如前面看到的,装帧本身在范畴上并不存在这样的局限,装帧已经包含了对书籍各部分的设计。而且,频繁的更新概念名称虽可能会体现一些新的见解,但随着时代的更替,这种新意也会很快过时。而历史却会因为频繁的更新而消失痕迹,这不仅造成概念的混乱,也使得概念缺乏自身的历史特征及民族特性。可以通过重新定义书籍装帧的含义,来适应新时代书籍的设计的需求。更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拘泥以往的装帧概念,而应时时更新它的内涵,这是书籍装帧实现自身进化的一个途径。
二、现代的书籍装帧概念
“书籍装帧”一词从《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大词典》中翻译过来为“book binding”。“binding”有多层意思,有捆绑和粘合之意;也指(书的)装订、装帧的意思。另外在《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大词典》还能看到与“binding”相关的词语如:“平装 paper cover binding、 精装 hard cover binding、活页装 loose-leaf binding”。因此,在英国给书籍做具体的设计,通常都使用“ binding”这个词。“ binding”和“装帧”这两个词汇都是具有行业特征的专业词汇,都恰当地表达了书籍的构想与制作的概念。
对书籍的装帧是不能与书籍分离开来经营的,装帧即是书籍的一部分,是书籍的脸面,并内含着身体的各部分,是浓缩书籍的精华内容并直观表现于装帧之上的。“书的脸即书的内脏功能的表现,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在书本身的内容和结构中表现的东西,对于读者来说是从外部看不见的部分,将它提取出来,赋予‘造型’,让它动起来,充满生机。这是第一张脸的意思;第二张脸触及更大、更深的东西,即文明和文化的根。寻觅今天文化底层潜藏着的文化古层,文化的根。这是第二张脸的意思。”③杉浦康平先生将书籍的第二张脸喻作书籍文化的根,这给书籍装帧以很深的内涵。同时,也是对书籍装帧提出的很高的要求。
现代的书籍装帧概念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书籍制作,更不是狭隘的封面设计,它是一种由内至外的书籍整体构想与制作行为,其范围既包括对未来书籍形态的探索,也包括对现代书籍工艺的创新。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等,都大大促进了书籍材料、书籍印刷、书籍装订工艺的发展,更触动了书籍装帧的文化底蕴的表现。
现代书籍装帧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并且更加具体。它不仅涵盖了最初的书籍形态的策划,还包括开本的选择、封面和扉页的设计、正文内的版式编排和插图设计,以及后期的印刷和装订等。同时,现代书籍装帧还大胆地更新以往的表现形式、制作工艺和使用材料。面对现代的书籍,不仅要升华其外表形式,也要更新内在的气韵。在将书籍的信息内容文本转化为二维或三维(虚拟)视觉形象的时候,装帧不仅要赋予字体、图形、色彩等新的视觉元素,还要赋予书籍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现代的书籍装帧不仅在外在形式上不断发展更新,内在的气韵与文化底蕴也在逐渐延展与深化。
三、书籍设计的理解
设计(design)一词字面解释为设想和计划的意思。在《汉语大词典》中设计有两种解释:“①设下计谋。《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毒,重相设计。’②根据一定要求,对某项工作预先制定图样、方案。”从本质上看,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人类生活各方面进行规划和计划,是一种创新的思维过程。设计是在各种条件和限制中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行为。设计的大致内容包括计划、构思、传达、应用。所有的设计内容都基本如此,无论是复杂的宇宙航空器或飞机汽车等工业设计,还是简单的包装或广告设计。
自上个世纪以来,设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充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设计”进行分类,可分为:建筑设计(包括室内外环境设计等);工业设计(包括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礼品首饰设计等)、平面设计(包括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插图设计等)、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动画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书籍设计就是其中的一项,它和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一样都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都是根据需要做创新的造型构想,并运用于社会实际中。所以它们在设计程序上都有相似之处,都需要经历最初的策划到最终的应用。接下来,我们试着对书籍设计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分析,从中体会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的区别。
最早提出“书籍设计”这一概念的是杉浦康平先生:“我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经着手于书籍整体设计,包括内文编排、文字、字体、字号、标题、目录、扉页、封面、函套、腰带到版权页的设计,并对所有用纸、材料进行选择,设定印刷装订工艺,进而连书籍的宣传品种也成为设计的对象。以上‘书籍设计’概念的提出、实现和确立的过程,曾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以及理论上、技术上的争执,不过最终还是被大家理解了。”现在的书籍设计已经不是设计者或插画家个人所能承担的,还需要参与从选题策划到成书为止的整个过程的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因此说,书籍设计是指包括书籍选题、书籍形态、书籍版面,以及材料工艺等的一系列设计,是一种创造书籍整体视觉形象的设计活动。
在书籍设计中,不仅要将平面的版面设计结合三维的立体形态设计、材质设计和印刷工艺,还要将与读者的互动注入到书籍设计之中。这种书籍设计概念强调书籍中各种元素的集成与合作。即书籍设计作为一个大的构造学系统,由各个子系统构成。它一般包括书籍形态、书籍视觉元素、书籍材料、装订形式以及书籍所要传达的视觉风格,等等。
书籍设计作为一门具有商业行为的造型艺术,它的概念中还包括了书籍的营销,这是从书籍作为特殊商品的角度去认识书籍设计的。书籍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特殊商品,这种特殊商品既注重知识文化的传承,也注重现实生活中的物有所值。因此,在书籍设计中,必须要考虑读者对象。“书籍设计就是以书籍的销售方式和读者为基础而进行的书籍设计活动。它也称综合设计,是关于书籍的性质、印制、销售等图书设计相关因素的协调和技术性规划的实现。”④可见在书籍设计中,是不能避开销售不谈的。书籍的目的是为了供人们阅读,人们读书是为了从书籍中得到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信息和自信。因此,书籍设计一定不能脱离书籍的这一主要功能而设计。书籍设计不仅要将“人们的精神文化市场”作为书籍选题规划的起点,而且还要运用现实的商品市场需求来辅助书籍设计的具体构想。
书籍的营销活动是出版行业为满足读者心理以及掌握市场需求而展开的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市场的调查、分析、研究及预测,还包括书籍成型后的销售宣传。实际上,加入营销概念的书籍设计,更强调书籍设计的系统性。在这个系统中,除了对书籍的整体装帧,还有对书籍的选题定位和对书籍的宣传与销售,以及与读者的互动。对书籍选题的定位是指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给书籍确定一个市场范围,并根据选题的需要确定书籍的装帧方向,寻找契合读者群体的书籍装帧风格,以此来带给读者细致入微的体贴与关怀。所以,在书籍设计的概念中,融入营销观念的模式之后,使书籍设计更具系统性,也更具功能性。在这种强调系统与功能的书籍设计中,随之而来地出现了更高形式的品牌化的书籍设计。
综上所述,书籍设计的概念是指对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的书籍,进行的整体策划与设计制作,以及营销的过程,而书籍装帧是其中设计与制作的部分。因此,书籍设计具有显著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现在它的过程包括:第一,选题的定位,这是书籍的策划部分;第二,营造书籍外在的形态以及经营书籍内在的信息,这是书籍的装帧部分;第三,书籍的宣传与销售以及与这本书周遭环境的协调,尤其是与读者的互动,这是书籍的营销部分。因此说书籍设计作为设计的一个门类,不只是对一本书籍进行的创造性行为,它还包括了与这本书的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书籍设计在表现书籍所固有的精神性、人文性、创造性的时候,将书的精神与人的思想通过设计这座桥梁嫁接起来。
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是两个并不矛盾的概念,梳理它们的关系有利于对书籍艺术理念的认识。书籍装帧是书籍设计中的一部分,书籍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造型艺术。随着时代的跨越,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的概念都将不断地深化,并将不断超越它们原有的内涵。
【摘要】书籍是文明的载体,书籍的形式要符合内容的需求,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设计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到内容的影响,这是产生设计节奏的基础,内容影响可以贯穿整个书籍设计史,我们把这种形态整理出来,并应用到的设计中去。
【关键词】书籍设计 版式 节奏
一、节奏的要素
在我们的印象中,节奏应该是专属于音乐或舞蹈的范畴。那么,什么是节奏呢?节奏是由相近的或相同的元素在一定范围内反复出现而产生的一种连续或流动的状态,是运动中都带有某种规律性的韵律动感。在大自然中,昼夜交替,四季循环,海浪拍岸,心脏搏动等等,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木匠锯木、船工划船、体育运动等等,就会发现他们是怎样有规律地一动一停,从而使他们的活动变得轻松自如。可以说,节奏能使从事活动的人和旁观者同样感到愉快。在书籍设计之中,对于节奏不同的把握,我们可以把每一本书都设计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让读者阅读不在枯燥乏味,而是从节奏表现中积极引导读者,让他们从阅读中感受愉悦,在视觉艺术中,节奏的表现性特征同样与其快慢的感觉有关,只是这种速度快慢的感觉主要是由各个元素之间的距离间隔来决定的。
书籍的节奏设计并不是单一运用哪一种元素,而是通过多种元素的组合共同发挥作用。插图、色彩、文字版式、艺术图形以及材料等这些要素的参与,那它们将会成这个乐章的重要音符!从而使节奏富有变换,对于形式的表现更有说服力。
二、书籍整体节奏的多元化表现形态
1.插图对书籍节奏设计的影响
历来对于一本好书的评价就是图文并茂,插图作为装帧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自古以来就得到相当的重视。《书林清话》中说道:“吾谓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应该说,插图和文字是“相依为命”的。合理使用插图,对插图如何配置,也是在整体设计中我们值得考虑的问题,过多使用插图或者过少的使用都会对整体的节奏产生影响,大量使用可以会使大调子失去变化,会增强作品的平稳感,节奏变化变弱;少量使用可以影响节奏的形成,让部分元素孤立又往往让节拍产生强对比。
2.色彩对书籍节奏设计的影响
色彩设计是一门学问,人对色彩是非常敏感的,当人们第一次看到一幅设计作品时,最先被吸引的就是作品的颜色。所以对一本设计成功的书籍来说,色彩的表达是很重要的。在书籍表现形态中色调的运用和把握是节奏设计的主旋律,它可以影响整个设计作品的方向和艺术风格。色调的对比、协调、平衡等语言都是节奏所形成的重要语言。
3.文字和版式对书籍节奏的影响
文字和版式设计是一种艺术创作过程,它也是有生命有灵魂的。文字版式设计中节奏感是由疏密、大小、多少、长短、高低、粗细等的变化产生。版式的疏密对比的美必须有聚有散,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形成虚实的节奏感。在排版中如何使它们有条有理,有主有次,有变化,有层次,主动活泼,富于节奏美感,这就需要疏密交叉处理得当,在书籍设计中每个页面所出现的疏密关系都不同,那么这种层次分明,互相之间关系明确后,在书籍的翻阅过程中也就产生了一种节奏感。
4.材料对书籍节奏设计的影响
材料是一种语言,设计师选用什么材料会让两本设计风格相同的书籍设计作品大相径庭。材料学对于设计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不同材料产生的肌理效果可以形成丰富的节奏韵律,这也是其他表现手段所无法达到的。所以要把握一本书的基调可能还是要从材料上做文章,这样对于整本书的设计语言表达就用更好的操控性,使节奏表达更趋于灵活。
5.辅助图形对书籍节奏的影响
辅助图形也在书籍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它们起到的是给主调作解释说明的一种补充作用,但其系列化、有组织的应用会形成一定旋律,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在声乐中“和声”。因此,辅助图形可以让节奏更富有韵味。它是书籍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
6.翻阅设计
翻阅设计是由书籍的装订形式所决定引起的,装订形式的不同则可以衍生出不同的翻阅形态,翻阅形态又可以影响人的阅读心理,从而产生节奏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读者和书籍之间的这种翻阅状态所引起的交流所形成的。
7.书籍整体节奏的形成
书籍设计的整体节奏形成是不同元素共同发挥作用而形成的,每一单元的强弱变化和其他元素相互协调,而形成对比、平衡、律动、舒缓、紧张等不同感受,从而使整体产生一种连续性的变化,那么插画、色彩、辅助图形、材料、文字版式、翻阅形态等等这些构成主旋律的基本元素,所以设计师是不可以忽略这些基本设计形态的。
西方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他著的《艺术》中指出:“一种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是对某种特殊的现实之感情的表现”(贝尔:《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呢?克莱夫·贝尔认为: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合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感情的形式,我们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包括意味和形式两个方面:“意味”就是审美情感,它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是一种特别的情感;“形式”就是作品各种构成因素的一种纯粹的关系,即纯形式。那么我们认为节奏设计会是这种有意味典型的艺术形态。我们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点、线、面、色彩的某种组成方式或组成方式之间的关系,是造就装帧设计“有意味的形式”的又一个重要手段。例如: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有节奏的重复以及由强至弱、由粗至细、由大至小的渐变,都是构成“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另外,线的节奏、符号的节奏、黑白的节奏、形状的节奏,色彩的节奏也都是构成“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伊索寓言》的封面设计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封面的“有意味的形式”发挥了关键作用。强烈的色彩对比、鲜明的节奏、色块的张力、明快的曲线,这一切都成为该书封面“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这也是节奏表现的重要手段。
三、 谈吕敬人先生对书籍节奏的表现
吕敬人先生曾经说过:“最美的书是内容和形式统
一、审美和功能统一的书。书籍不是静止的装饰之物。读者在翻阅过程中,与书沟通并产生互动。能够读来有趣,同时能够益,让你赏心悦目的书才是美的书。”那么我们可以理解正是内容和形式与翻阅过程共同发挥作用所产生的节奏,才能真正和读者产生互动。吕敬人把这种境界看成是书籍形态设计的至高境界。那么这些都是节奏的表现方式。
《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可以看作吕敬人这方面追求的一个代表作。盒函书脊将陶艺家高振宇的青瓷器皿的归纳图形,形成本书各卷的识别记号。此记号也渗透于文内、扉页、文字页、隔页、版权页中。全书的设计疏密得当,繁简有致,表现出浓郁的和谐之美和整体性。在每次的设计构想中,吕敬人总是在原著信息的理解基础上,理性地把文字、图像、色彩、素材等元素纳入整体结构中加以配置运用。即使是一个装饰性图形、一个页码或小符号也不能例外。这样,各要素在整体结构中焕发出了比单体符号更强大的张力,并以此构成视觉节奏的连续性,引导读者以流畅连续的视觉流动性进入阅读状态。卷帙浩繁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是这种设计的典型例子。全书14卷均采用统一的书函底纹、封面格式、环衬纸材、分章隔页、板芯桓线和提示符号,而每个分卷则以分编色标、分卷图像、专色标记和内页彩底显示出共性中的个性,整体中的变化,从而使各卷既保持了横向的连续性,同时又具有纵向的连续性,造成了全书视线的有序流动。在借鉴传统和当代设计成果的基础上,并大胆地实验性创造各种新的视觉样式,采用各类材质,运用各种手法,从而显示出前所未有对节奏的实验,也是吕敬人设计的一个显著追求。可以说,几乎在所有的书籍形态设计中,吕敬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进行这种节奏性的实验,这使他的书籍形态设计一直保持着创新特征。
四、 总结
近两年,书籍设计艺术发展很快,每次去书店,总能看到一些装帧精美的新书,让人眼睛为之一亮。人们的设计意识普遍增强,同时,对书籍装帧理论方面的探讨也空前活跃不少人提出新的理论与见解。然而,一些设计师对书籍设计的理解依然存在着一些误区,不能对书籍的节奏有较好的把握。
书籍设计发展到今天,书籍的结构和设计形态在不断演变、进化着……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多元化的书籍形式是书籍设计的发展前景。书籍设计具有桥梁作用,它应始终是优秀书籍的得力基石。书籍设计师将司空见惯的文字、图片融入新颖的形式、理性的秩序中去,从外观的开本到版心的内文,从天头到地脚、从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到触觉,全方位地纳入设计的想象和创意之中,用书籍特有的“身体”——封面、版面、图形、色彩、纸张、字体、油墨,来传达文稿内容的核心。只有掌握书籍设计一般规律特点与设计创作方法,并且结合印刷工艺、编排设计原理来进行书籍设计,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视觉音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论文摘要:通过对书籍设计的要求:表达书稿,体现创意;合理引导阅读顺序;整体与局部的统一等,分别阐述了版式在其中可以起到的作用,最终使书籍的设计具有可读性,可视性便利性。
论文关键词:书籍设计;版式
“书”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它是我们用来获取知识的载体。这个我们称之为“书”的载体一直伴随着我们,并随着读者对书籍设计更高的审美需求、愉悦需求等更高层次和更为人性化的需求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书籍的设计已从构成形式单一枯燥发展到现在的设计风格自由多变,细观书籍设计的变化,发现除了字体、图案、色彩这些必要元素外,将这些元素合理整合在一起的构图版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对于一本书来说,版式设计的重要性仅次于文字,它影响着书的可读性、可视性甚至便利性,并存于书的每一篇每一页中,无处不在。
1 表达书稿,体现创意
装帧设计服务于书稿,在装帧设计中体现书稿的精髓、气质、文化感是装帧设计的第一使命。在此基础上能够运用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区别于同类其他书籍就更是锦上添花了。
一本书稿包含的内容繁多,装帧设计前要从书稿中挖掘作者要表达的深刻涵义,整合繁琐的信息,从中提炼出书稿的精髓,再以与书稿同样的主体旋律节奏来表达,将其图像化、视觉化,使读者通过设计直接体会出书稿的内涵。而这绝不是简单的文字配图说明。
成功的书籍装帧设计作品又总是需要设计师具有创造力,突破传统设计思维的束缚,体现现代艺术美,反映时代风尚,更体现设计者作为个体对于书稿的理解、与自身的意识、情感。
书籍版式设计应把握适度原则,避免设计过度.设计者应懂得用版式语言传情达意,在处理版面时注意合理安排各级标题层次、图文编排、色彩运用、装饰线条图案以及由疏密、大小、色彩的对比带来的节奏感等的版式语言,为更好地表达书籍内容服务。
2 合理引导阅读顺序
书籍是立体的,所以书中的空白页,扉页等部分都具有一定的引导阅读的作用,在读者翻阅书籍的同时渐渐静下心来,层层进入到书的中心内容中去。而在对书的各部分做设计时,设计师需要解决的是在书籍的每一个平面中依据信息的重要性合理引导阅读顺序。
在确定了每页的图文信息后,需要设计师明确的排列出它们的信息等级,可根据信息的重要性来合理安排各信息占版面的大小,以求明确视觉顺序,使信息在同一个平明面内做到条理清晰。通常情况下占版面较大的图文会容易引起读者注意,最吸引读者注意的为视觉重点。当然,视觉顺序的产生与图文之间的颜色对比也有关联,通常以纯度较高在前,暖色调在前。
还应根据图文的内容进行分类,将有关联的图文安排在较近的位置使图文一一对应,做到信息整体、明晰。
明晰的视觉顺序引导,能使书中每一页的重点突出,内容顺序一目了然,便于读者阅读,以免含糊不清,无处着眼。
3 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书是立体的,而这种立体由许多平面所组成,同时每本书也都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也是由许多小的独立的个体组成。仅看书的外封,我们整体的称它为书封,拿在手上时呈立体状,各个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当一本书排放在书架上时,我们看到的书封部分就只有书脊了,这时书脊就独当一面,作为一个整体传递信息。
书中的每个平面单独看是都应是一个整体,有着完整的信息和版式,而当作书籍整体看时,它们又应有统一的风格和紧密联系。设计者可以通过版式设计的统一达到整体与局部的视觉统一。我们或称它为“同一”,也就是将一种基本版式始终的运用在书籍的每一个单独的平面中,即使是左右页的整体效果,也至少可以达到基本对称。使整本书条理清晰,整齐统一。这种方法常用于理论书籍等较严肃的书籍。如果要在统一中又求变化,我们可以采用网格来完成,网格可以将各编排元素组织在一起,构成互相关联的整体。
4 点睛细节处理
版式的绝对统一常常会使设计显得呆板、没有生气,缺乏变化。设计者可以通过其他部分的设计和处理作为点睛,曾强视觉效果。
设计者可以在能力范围内对材料进行一些创新,如书封的用料,可以根据书籍的的内容和性质适当进行改变,使书封能够更好的表现书籍的内容和气质。书籍的装订形式也可以根据书籍的性质进行一些改变,许多体现我国文化的书籍都会选择线装的形式,更有设计师将线装进行再设计,在线装的部分用线组成文字,使书籍即显古朴又不乏现代气息。
书口处也可以有变化,可以在书口上上色,来呼应书籍其他部分的设计,更可以在书口处印上有关书中主角的照片等,如《梅兰芳》的设计。书口的形式也可以有少许改变,如将书口设计为阶梯状,而不是我们常看到的切齐的书口。
现代书籍的风格更为多变,版式的设计也相对自由化了,但不能改变的是版式在书籍设计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它影响着书的可读性、可视性甚至便利性,作为设计者,我们应通过设计,使书成为真正实用的艺术品。
世界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丰富多彩,数字信息、快餐、广告天天涌入人们的视野,时代大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现代意识的观念逐渐加强,书籍装帧也赋予了新的概念,即图书的视觉传递。在现代意识观念的趋使下,审美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书籍装帧设计渐渐趋向于从情韵美、含蓄美、内在美、形式美和广告味到图书市场定位与读者心理分析等全方位的整体设计,并注意书籍传递的广告信息、陶治情操,以增强装帧设计的内涵。
一、市场意识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全球经济正走向一体化,整个社会思潮,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的高速传递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世界各国科技的创新与展现,生物工程、计算机高速发展以及物质文明对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起了巨大的影响。书籍视觉传递是一门艺术,是通过特有的形式、图象、文字、色彩、向读者传递图书的科学知识信息,设计者必须根据社会审美意识和视觉心理,市场需求,具有现代设计意识,在设计手段上进行创新,并掌握市场经济运畴规律,赋于创新意味,与时俱进。图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外国早有定义,在国内今天也逐步为大多数人认同,对市场经济而言,图书是“商品”,就有一个商品形象的竞争,尤其在当今时代竞争激烈,节奏飞快,人们往往只凭第一印象决定事物取舍优劣的环境中,书籍商品的视觉传递的作用就更加重要,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图书的生存。图书的视觉传递强化了商品的概念,研究了市场需求、市场空间、市场消费心理、社会时尚、审美情趣等市场运畴规律,在市场中优胜劣态,竞争日益激烈中脱颖而出。而不象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不考虑市场需求,不研究读者心理,孤立地单纯从图书出发,书籍装帧设计只限于“从属性”、“书卷性”。现代设计观念以融进了市场意识的概念。设计者运用高科技电脑设计手段,表达图书内容,展现最佳视觉广告艺术效果,将现代、后现代、超现实等各种手法用尽用好,用最能发现图书内容需求的装帧材料,传递视觉新感觉。以广告设计的手法介入书籍装帧设计领域,将更有效地传递图书商品特性,使图书具有“广告味”,赋有更好的视觉传递效果。也可谓“笔墨当随时代”。作为图书商品,必须对图书从内到外整体设计视觉传递体现,充分体现了图书“文化与商品”的关系,让图书要在市场销售中醒目,图书的视觉传递正是体现了现代意识趋使下书籍装帧设计的新观念,是符合时代追求创新的特性。
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优胜劣态,以质量取胜。创新是每家出版社所关注的问题,书籍的视觉传递,必须是图书整体创新,以提高设计视觉的冲击力,
给读者强力传递着新信息、新感觉,又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风格的现代设计,在浩如烟海的图书的市场中醒目。
二、书籍视觉传递的“商品”特性
书籍作为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积累文化、陶冶人类心灵和精神产品,一旦进入市场,便具有了商品的性质。图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书籍视觉传递设计比书的内文更具有商品的特性,既保护图书,有传递信息。在国外,图书可在超市里销售,在国内,图书也进入了不少超市。书籍设计本身的辉煌,是经过人类几次工业革命而实现的,图书市场的繁荣促进了制版印刷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书籍视觉传递设计不同于绘画艺术崇尚个性和艺术表现,它是现代设计的一枝,现代设计本身包含着商业性的功利、目的,存在市场促销的功能。如严格地把图书视觉传递设计与商品包装设计相比,图书的封面,护封、函套,腰封及环衬扉页,类似于商品的包装设计,职能是美化商品,促进销售,保护产品不受损伤。而版式、插图、开本、字体、纸张设计,类似于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书籍的视觉传递设计正是从这两点架构来进行考虑,仔细地研究不同层次读者的消费动机和需求,不同的图书有着不同的视觉设计要求。日本装帧设计家原弘先生说“尽管说书是文化产品,但只要在书店里出售,就必须把它看成商品,因此,有必要把书的外观设计作为商品包装来考虑,将重点放在书籍外观的装潢上”。书籍视觉传递设计的本身也有二重性,第一是艺术设计,第二是工业设计,作为商品必须进行工业方面的考虑,对装帧材料、制版印刷工艺、先进科学技术的掌握(即工业性复制的工作人员,科研人员,设计师三者之间,在整体上进行统一的认识和实践),把艺术设计与工艺设计紧密结合起来。这正是国外书籍设计质量高的奥秘所在。
三、现代意识对书籍视觉传递的定位
市场经济把图书出版推向了市场,人们不断接受新信息、新思想、读者的物质文化需求出现了空前的多样化。美国史坦福研究所一份研究报告,把在社会活动中的人划为九种不同价值与生活型态的群体。即生存型、持续型、追随型、模仿型、自我中心型、试验型、成就型、社会意识型、完成型。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体系和生活型态(一个人的态度、信念、意见、期望、偏见和对时间、精力、金钱的支配方式)。因此,读者价值观不同,物质文化需的不同,所以产生文化市场需求选择的多样化,这就决定了图书视觉传递的多元化趋势。人类已进入了数字信息时代,世界经济也已全球化,各民族的文化加快了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于本国文化之中。电子计算的广泛的应用,对书籍视觉传递设计与制版印刷带来了革命和繁荣,书籍视觉传递设计迈入了精细化和个性化、多元化轨道,设计师们利用计算机、光盘图库,运用不同制版印刷工艺、各种纸张材料,不同设计造型手法去表现新视觉空间,新的观念,以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加快信息表述的传递,对于设计手法本身赋予了强烈的商品竞争意味。在设计手段上充分利用具象、抽象、半抽象,现代、后现代形式互相渗透,注重视觉传递设计,运用置换构成,将无生命与有生命合成;变异构成,将物体不合理地变形,产生迷惑;视动构成,利用计算机制作数字图形;断置构成,将物体进行不规则地错位与排列,造成碰力感等手段。同时,要注重书籍视觉传递的“广告性”,兼容“文化性”。图书封面设计是将广告的符号,如点、圈、角、线等来解释,视觉传递时给人以间隙与节奏感。书籍视觉传递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广告艺术,它必须是以图书内容作为统一协调的中心,设计上着重烘托主体和美与传达,注重设计定位,及对读者的定位,强调隐含价值。一件好的图书视觉传递设计,应具有视觉传递的广告性(商品宣传),正如鲁迅所说,一切艺术是宣传,但一切宣传不等于艺术。图书的视觉传递设计要借鉴广告设计方法来加强自身的设计,首先,要做到作品欣赏性(艺术性),要调动读者的审美情绪,否则广告性也失去意义。因此,要调动一切营造美的手段、形式、风格、根据现代图书内容,读者对象、市场规律,从单一到多元,从古朴到现代,从国外现代设计到中国民族风格,散发时代气息。其次,作品的保护性(物质性),用各种物质材料去体现它于广告性和艺术性是统一的关系,同时,恰如其氛地表达思想内容和实用价值,并保护图书商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图书视觉传递的“广告性”与“书卷性”相互辨证统一,“广告味”具有一定的视觉传递诱导性,诱发人们去购买图书的欲望,它和图书视觉传递的“书卷性”(文化性)统一,能相辅构成,相得益彰。图书视觉传递的设计是对读者的诱导,是视线的流动和渗透,是图书内涵的再现。现代图书装帧设计注重视感、质感、手感三方面,它包含着造型设计、材料运用、印装质量。德国、美国、日本等,它们的设计风格各具有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它最终是将设计通过工业生产来体现代设计风格,设计师在设计时一定要懂得设计艺术如何过入工业技术先进设备去完善设计艺术思想,使艺术跨越工业性设计的障碍。
在市场经济中,对书籍视觉传递艺术我们必须要有现代意识,充分利用现代设计手段与科学技术精益求精进行设计和印刷,制作高质量,创名牌效应,形成自己的风格,去赢得图书市场的青睐。实践证明,现代图书视觉传递的价值观,又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在图书市场上,符合市场与艺术设计要求好作品的魅力决定了图书的销售量。图书视觉传递的价值,既可以推动图书经济价值的增值,时也可以提高图书装帧艺术家的社会地位。(作者:黄强博客斋)
【摘 要】书籍装帧设计的互动性是指在书籍装帧设计中,通过特别的设计让读者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来,使读者与书籍实现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享受到阅读的愉悦。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书籍 装帧设计 互动性
一、书籍装帧互动性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设计原则
(一)可视性
文字传递明快,视像画质精良。书籍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文字和图形,它们是书籍传递信息的载体。在设计中我们首先要保持的就是文字和图形的清晰传递,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表现,文字和图像都必须清晰和准确,模糊的文字和图像在书中不能传达任何信息的,更谈不上美感。
(二)可读性
翻阅轻松舒畅,排列节奏有序。书的目的是为了人们的阅读,设计应该是帮助阅读,方便阅读。对图像的随意分割,破坏图像的传达效果;把文字当成一种设计元素,为了视觉效果版式的完整好看,而一味的改变其正常的阅读大小和连贯性;过度的强调美感,给读者的阅读带来很大的障碍,使内容的正确理解面临巨大的困难,破坏了书本身所存在的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三)便利性
方便传递,利于存放。书籍装帧设计中我们不只是要考虑到书在阅读和展示的过程。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它的运输和存放。所有标准书籍尺寸的产生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印刷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运输和存放。大胆打破了规格的标准,使用了很多的特殊开本和造型,虽然可以宣扬书籍的个性或是突出主题。但也增加了书籍的成本,并给运输和存放带了很多的不便。
(四)愉悦性
视觉形式有趣,体现五感得当(即书的视、触、听、嗅、味五觉)。书籍装帧设计反对那种纯粹形式化的、无灵魂的、简单构成游戏,也忌讳废话连篇不到位的牵强堆砌。美观和内容同样的重要。单纯的美观并不符合书籍装帧设计的要求,书籍装帧设计是将每一个设计元素当作附着在于设计中的灵魂,无论是静止的点,还是流动的线,给作品带来的不应该是表象的美感,更多是要表达出一种力量,一种与书相符合的精神。这样的设计才能使读者在读书中真正进入书中,去感受书中的感情,享受阅读所带来的愉悦。
二、书籍装帧互动性设计中的要素
(一)开本
开本就是一本书的形态,幅面的大小。在开本的选择上要考虑到:(1)书籍的内容和性质;(2)书籍的容量;(3)书籍阅读的对象;(4)书籍的用途;(5)书籍的成本及价格定位;(6)阅读的方式。尽管我们可以用一些复杂的印刷技术来融合各种设计要素,从而做出独一无二富有创意的设计,但是对纸张和纸张尺寸的选择是任何一个设计的起点。
在互动性的设计中我们对于开本的设计要从封面和内页两个方面去进行。
1.封面设计中,对开本形式的处理上打破了平面而向三维立体 发展 。由于材料的不同可大致分为纸品类和非纸品类,对于纸品类多采用剪切、折、切折、模压、粘贴、插接等方式;而对于非纸品类结合材料本身的性质,进行适当的加工。例如对于金属材质可以使用切割、凿刻等。使之产生各种不同的效果,增加审美层次感。
2.内页设计中,以纸张的运用为主,混合少量其他材料的使用。对于各种三维效果营造也要考虑到书籍的整体效果,应该多用折页、粘贴和裁剪等简单的处理手法。内页设计要方便读者的阅读,字体和图像要清晰准确并以服务主题为主,美观的设计不能脱离主题而独立存在。内页设计可以打破原来内页开本一致的模式,为了表现主题适当使用多种尺寸,产生不同的层次效果。但是无论是封面还是内页在设计中风格一定要统一,不能单独进行思考和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是种整体性的设计,必须要内外统一,表达同一种声音。
(二)材料
材料可以算是书承载信息的容器,器物之美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材料之美。虽然材料的种类繁多,其性质也是多种多样,但任何材料的使用都必须在书籍的主题之下,为表达内容服务。精贵不一定是最佳,质朴也不是最差,只有适合内容,材料才可以发挥其最大的魅力。
互动性设计中材料以不局限于纸张,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材料,只要它适合主题就是我们最佳的选择。在对材料的选择上我们要注意:准确把握材料的视触觉感受;把握材料的个性,要把表达的内容用材料充分地体现出来;材料的多样化组合,要把文字潜在的表达力通过多种材料充分表现出来。
(三)版式
尽管设计师要依赖文字和图像元素进行版面设计,但是真正能打动读者的还要提供一个传达信息的气场,即使没有文字和图像元素,或者只有图像没有文字的场合,以精确的表达内容的设计视角来分解组合,并将原始元素解构和重构,重新合理配置各种元素与版面空间之中,其中包含着精心 计算 的数学式版面构成。在互动性的设计中对于版式的设计要有引导视觉动线,提高阅读兴趣,增强理解能力,表现说服能力以及引起认同感觉。在视觉传达上要表现出于内容相呼应的势态,使读者在阅读中如同在听 音乐 ,感受到书中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在对于连页、跨页、折叠页等的使用中,要和单页保持一定的整体和连贯。要在统一的形式构成上展开设计,以控制版面的结构状态及视觉次序。可从色彩、空间、空白等形式上构建连续的视觉印象。
(四)色彩
色彩是表达含意和传递感受的多棱镜,是书籍中重要的视觉元素之一。在互动性的设计中,对色彩的运用必须根据书籍的主题,把握好色彩的个性情感与主题内容一致,掌握好色彩使用上一个度的问题,充分运用色彩联想,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同时在使用上也要考虑它在版式上的位置,混合使用时对画面的影响以及有序的排列。
(五)文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单纯的文字只是起到传达作用,在互动性设计中其目的则是赋予文字既传达内容又能启示意念的双重功能,通过多种手段的运用,使书籍产生出丰富的表情,增强书的内涵。在文字的编排一定要有清晰的条理,明确的阅读顺序。对于大段文字的要进行合理的隔离,为读者创造最佳的阅读条理。对于内文、标题、旁注、页码等要整体的秩序化运筹,文字的字体、字号、字距、行距的细微感觉的运用,横排、竖排的组合变化,文字组合的疏密节奏及导向性。
(六)图像
图像首要宗旨是对文字内容作清晰的视觉说明,同时对书籍起到装饰和美化作用,再则是对作品意思的读解,发现和挖掘。互动性的设计中适当的运用图像,可以丰富版面的层次,赋予书籍信息传达的节奏韵律、扩大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给读者美好的阅读体验。对于与主题相关的照片等在表达上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摄影照片、手绘插图等可以综合使用,在处理手法上也可以对图像进行适当修饰处理。只要是和主题相符,无论是图像本身的切割分解,还是局部的夸张都是允许的。
总之,我们在互动性的设计中必须结合主题,有一个整体的思路,运用好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每一个元素,使它们能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书籍的内容和美感发挥到最好。书籍设计论文:
论文 关键词:书籍装帧 装帧 艺术 动态设计
论文摘要:把握书籍的当代形态,要求设计者把书籍看作是“一种紧凑连贯的活动或事件”的整体。因此,我们应该确立三维视觉概念的、立体的、动态的书籍装帧设计观,以使书籍装帧艺术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精美的书令人赏心悦目,甚至会吸弓l你把书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玩赏。这是一种什么魅力在吸引你?是一种怎样的神秘内心体验?或是因色彩浓重,强烈绚烂;或是因风格隽永清丽、飘逸古雅;或是因构思巧妙,堪留百代之奇;或是因考究精致,有巧夺天工之妙。人们在为精美的书籍感叹不已时,往往更多的是注意书籍装帧的美给我们以直接感受的愉悦,并不深思这构成装帧美的一种潜在力量,而这种潜在力量实际上存在于缤纷满目、风格各异的精美的书籍之中.成为所有精品图书的一个共性,这就是书籍装帧的整体美。这种潜在力量——整体美,从审美主体来讲,来源于主体视觉活动的整体性特征;从客体来说,它又取决于书籍作为审美对象的客观整体性。
1美在整体的文化背景
我国先秦思想家苟子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苟子·劝学篇》)极为强调美的整体性。孔子说“《韶》尽美业,又尽善也。”(《论语·八佾》)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虽然包含了伦理内容,但“尽”字显然也表达了全部、整体的含义。
西方美学自古希腊始,各时期的美学家也都洞见了整体美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并力图以 科学 的方法给以解释。古希腊 哲学 家亚里士多德曾说:“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在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体。”中世纪时,神学家托马斯·阿奎纳更明确指出:“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断言:“美不在部分而在整体。”
现代 西方美学家对于整体美的研究更加深入。格式塔心 理学 的“完形说“认为“视觉思维不是对刺激物的被动复制,而是一种积极的理性活动。“因此,视觉中的整体并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简单相加之和,而是一个具有新质的、全新的整体。这种整体的美虽然通过各局部之和“突现”出来,但它的特征与性质却是在局部成分中找不到的。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精美的书籍都有一个共性——整体美,而整体美这~要素却神秘地潜藏在“完形”之内,它似乎贯穿于各局部之问,游离于表里之外,却显现于人的主体视觉经验之中。
更使我们有兴趣的是,西方美学家深入研究了形的整体的三度视觉概念,认为“一个物体的视觉概念,是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之后得到的总印象。”[2]一件雕塑或一座建筑只有从各个方面被观察之后,它们的整体美才会被我们感知。因此,所谓整体视知觉,完全是人的一种经验中的组织与构建活动,是与活动、运动密不可分的。人的视觉整体概念绝不是在静态下产生的,而是人与物相对运动的视觉结果。
所以,整体美是多因素、多层次构成的动态系统.它绝不是一贴僵死的膏药。书籍装帧的整体的视知觉.既然来源于动态,那么,“整体美”与“动态”两者便如影随形,紧密结合在一起。
2动态的设计观
任何一本书都与任何一个立体物的视觉概念一样,只能以三度媒介加以再现,而且在动态中形成。因此,应该确立动态的书的设计新观念。
2、1动态的多侧面性
书籍的三度空间是形成书籍外部装帧视觉概念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装帧设计中应对整体中的多侧面性有明确的认识。
雕塑家们往往对人与物在运动中的审美关系具有特别的敏感,他们的创作思维是立体的、连贯的和多侧面的。书籍装帧与雕塑艺术有共同点,书籍也是让人们从多方面、多侧面欣赏的艺术品;把书籍装帧艺术只理解为简单的、平面的封面设计,绝对是一个错误。书籍装帧设计者要确立动态的书的多层面设计观,并要具备把多层面的复杂的连续的相对独立的单位,转化为“完形”整体的能力。所以,设计者应该树立与雕塑家类似的多侧面连续的整体设计观。
2.2动态的多距离视点
人对书的注意是一个由远及近的过程。书籍的包封既要对几米以外的读者具有感召力,又要适应站在面前的读者欣赏,即便是读者把书拿在手中,也有任其抚摩品位的魅力。因此,人与书之间距离变化的运动性,产生了书籍审美合适视点的多元性。
合适视点距离的多元性,决定了装帧设计可视内容的多元性。如果我们把人与书的合适视点假设为远、中、近3种,分别为3m,1m和0.3m,设计者就应当为这3种距离都提供完美的视觉形象。当今的许多优秀的装帧设计,都特别注意大号、中号、小号文字在装帧设计中的运用,特别注意装帧的大效果与装帧中精致图案要素的视觉互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书籍装帧多距离视点的心理感受。
2.3动态的视觉相继性
17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霍布斯在其所著的《巨鲸》中认为:人在审美活动中,“凡是在感觉中彼此直接衔接的运动在感觉后也还是联在一起的。”这就是“相继的视觉作用”1]]。视觉的相继知觉作用使我们形成对物体的整体把握。
人类的视觉总是不满足于只看到物体的一个局部,而要把握它的全貌。这就意味着,人类视觉上的不满足心理,总在引导人们去看暂时看不到的部分,去寻求整体的完整,甚至把看不到的那一部分也要用想象加以补充,来满足追求整体把握的心理需要。因此,在对书籍的审美活动中,书籍是在动态中使各个部分相继显现,以满足人们的视觉心理。反之,任何局部的中断或欠缺都会对整体美造成致命的破坏。
书籍是在动态中展示着三维空间。在动态中整体的各个部分相继显现,从而给人以经验中的“完形”。因此,设计者只有具备了把整体的书籍看成一个连续的整体的能力,才标志着他把握住了书籍在动态中三维空间的整体特征。
2.4动态的视觉时间性
书籍与雕塑一样,在人的审美活动中,通常被感知是只涉及空间而不涉及时间的。但是,书籍的动态审美特征恰恰表明,人对书籍装帧的审美,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紧凑连贯的活动或事件”【4)。人的视觉特征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一开始往往只知觉到一个模糊的整体,随后便逐渐对其修正、润饰和细节加工。这时审美知觉选择的对象和重点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对象特征的逐步展现,主体的目的、需要、能力、情绪等发生的变化而不断转移。这种感知选择重点的不断转移,构成了书籍视觉的时间性。
读者的阅读,是一个时间的动态过程,充分表现在对图书翻阅浏览的每一个瞬间。从封面、环衬、扉页的欣赏,直到篇、章、节的细读,时间随着空间展开。设计者在文字与图像设计中制造的繁与筒、详与略、前与后,诱导读者的视线循序渐进,是阅读的空间过程成为时间的审美过程。
2.5动态的多层性
书籍是一个多层的形态,它决定了装帧设计的多层性,这是书籍装帧 艺术 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通俗地讲,书是供人一页~页翻看的,它在翻动中展示着动态的多层的美。而书籍的多层性,规定了书籍多层性的设计要求。这种多层性的设计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渐入佳境,要求设计者把精美的封面、勒口、内锋、环衬、扉页、每页正文直至封底,依次在动态中展现在人们眼前。
18世纪法国美学家狄德罗在《论美》一书中提出的“美在于关系”这一著名论点,揭示出形式美的一个内在 规律 。在书籍中,层与层之间疏密的对比与和谐关系,图像符号的变化呼应关系,封面、环衬、扉页之间的色彩节奏关系,甚至之间质感与肌理的变化关系,都转化为“符合目的性的形式”(康德语),使书籍层与层在动态中展现出无限的魅力。
论文关键词:电子书 书籍设计 网络
论文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阅读方式都在发生着改变。电子书作为此一种新型的书籍形式,与传统书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电子书的产生进行分析,并与传统书籍形式比较。对电子书的设计进行探索和思考。
现代所说的电子书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指e-book,二是指专门阅读电子书的掌上阅读器。本文所说的电子书设计,是指区别于传统纸张为载体的静态书籍出版物。是通过将书的内容制作成电子版、并配以一定的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后,以数码方式记录在设备中,然后借助于特定设备来读取、复制、传输的新的书籍形式。
一、电子书产生背景及特点
电子书的产生,是人们步入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传统的阅读方式已经改变。互联网逐步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和人们获取信息的常用方式。
因此催生了电子书的产生。电子书的特点是其动态的多媒体信息和良好的交互性,能有效避免传统书籍只有静态的文字和图片的单一性,集多种感官刺激于一体,调动了读者的兴趣。并通过其可在电脑、手机、掌上阅读器上阅读的便利性;网络传播,方便与人分享的优势;储存容量大、便携、使用方便;兼容性好,可以下载到电脑或手持设备上阅读,并且适应现代生活,无纸化传播,符合绿色环保要求,被认为是书籍未来的发展趋势。甚至有人预言,电子书籍是纸介质书的终结者。
二、电子书与传统纸质图书的比较分析
电子书区别于传统纸质图书,有如下特点:
1.书籍形态与内容呈现方式不同
传统书籍以纸张作为主要介质来记录文字和图片等信息,而电子书籍则是以光磁等新型介质作为书籍信息的记载媒体。传统书籍的形态比较固定,其开本,装订方式,材质纸张,虽也有创新。但大体上变化不大。都是以印刷输出为主,纸张作为主要媒介。而电子书需要借助于计算机显示器,或手机、掌上阅读器等电子设备来显示其信息内容。和传统书籍相比,电子书籍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提供文字,还提供活动的影像和声音信息,通过专门的阅读器,电子书籍丰富的声音,图形,文字等信息即可以从显示器和扬声器中表现出来。有的电子书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生动的表现形式,还具有快速检索和查询的功能,使信息传播更快,电子书籍的诞生使传统的书籍概念被彻底地更新了。
2.人们阅读习惯与思维方式的改变
电子书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媒体,它的出现将逐渐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首先,传统书籍是由抽象的文字符号组成,读者阅读时,必须要通过对一定词语的理解、组织和选择,需要读者更多的逻辑和思考,难以从中获得直接的快感。而图像文本,非常直观。直接刺激着人的视觉系统,使其更易被理解接受。其次,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人们越来越追求感官愉悦,追求新奇时尚和速食文化。而图像性内容更能满足这些需要。大量图文书的产生,引导了“读图时代”的到来,图书中配插图、照片的比例越来越大,绘画、摄影、插画越来越多。古典文学艺术、精英文化也不断地以图形、图片的形式,展现给人们。文字似乎成为图片的辅助和注释。
但这种阅读习惯的改变,最终会导致思维方式的改变。它将使我们面临阅读方式改变之后所带的阅读心理以及知识接受模式的转变。这一变化势必使人们,尤其是伴随视听信息成长的青年一代对于图像、视听类信息的依赖加大,而疏离文字类的逻辑表达。
三、电子书的新特点及其优势
1.电子书丰富多样的传达方式
电子书的出现,给书籍设计带来了风格和形式上的新变化。电视视频、网络动画、交互式设计等多种传达方式都能够综合应用于电子书的设计中,从而使电子书的有更强的可读性,趣味性。电子书的开本可以随意设定,设计不受纸张开本的限制,大小比例也可以根据,设计师的设计意图自由设定,版式灵活多样,能够充分体现书籍内容和风格。
2.电子书的信息量丰富、信息容量大、成本低
目前,电子书的储存媒介主要有:优盘、光盘、手机等移动储存设备,以及网络出版物等。电子书占用空间很小。但与此相对的是,电子书的信息容量却相当的大和丰富,集文本,视频,声频,图形,图像为一体,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同步接收,使读者更易于理解书籍内容和体会整体的氛围和感受。
在成本方面,电子书更具有优势。传统书籍经过了排版、编辑、校对、印刷、出版、发行等多个环节之后。人力、物力、财力成本增加;电子书籍的制作成本、使用成本都比较低。你可以在很多网站和共享空间里,找到供免费下载的电子书,即使有一些因为版税、知识产权等原因不提供免费下载的资料,它的收费情况相比印刷书籍也会便宜很多。这也使他与传统书籍相比更加具有优势。
3.阅读操作方便,用途广泛
电子书籍通过电脑屏幕阅读,可以随意放大或缩小,你仔细观看某一细部的画面,也可以全景观看一个整体的大画面,让人感受不同的视觉效果。同时,还设置了搜索或查询功能,能够让你快速检索需要查看的章节或你想要查询的地方,上次结束阅读的地方或随时调出注释,以方便你的阅读和理解,功能强大,便捷。
由于电子书的便捷性,它除了用于阅读之外,也可以用来作为引导和展示。比如,博物馆可以用它来作为整体介绍和内容引导,还可以用于商业,比如企业宣传画册、广告宣传和提案展示等需要,可谓是用途广泛,前景广阔。
四、信息时代电子书设计探索
可以预见,电子书籍的设计将是数字时代书籍设计的一个新方向。如何使用好这个电子书,这个新媒介对书籍设计者提了更高的要求。
1.信息传达是版面设计的重点
电子书虽然有不同于传统书籍的形态和信息传播媒介,虽然综合了文本,视频,声频,图形,图像等新的表达方式。但它呈现在屏幕,被人们阅读时,依然是以文字、图形、色彩这三大传统设计元素为主构成的,书籍设计者对电子书籍进行的文字编辑,图形、图像处理,动画的制作、版式的设计,都是属于视觉艺术设计。都应该遵循视觉设计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但特别要注意的是,电子书设计应以信息流程设计为主,视觉元素、色彩、图像都应该围绕信息传达来表现,视频、音频也是为信息传达服务,切不可干扰了信息的传达次序性和准确性。
2.通过交互式设计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在电子书籍设计上应充分利用交互体验的趣味性,给读者创造期待与好奇,使读者有机会感受到新颖的科技体验与特殊的情感体验,展现交互设计动态性与趣味性的特征。但交互式设计应当适量,突出人性化、实用性和趣味性。
3.适量设计,避免视觉混乱
有的电子书,为了博人眼球,采用个各种视频、音频,以及炫酷的视觉手段,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刺激。孰不知,过度的设计,反而会导致视觉流程混乱,造成视觉疲劳。有序设计,准确把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视觉手段的适度运用,才能达到好的传达效果。因此,优秀的电子书设计,应该是书籍内容表达准确,信息流程清晰,注重书籍文化内涵、艺术品位和设计的人性化。
摘要:
在书籍封面设计中如何运用个性色彩,将各类书籍的特点展现出来,凸显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这就需要书籍装帧设计师对此进行深入思考,这也是受众对书籍封面设计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
色彩个性;书籍封面;设计风格
书籍封面设计属于一种创作,也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设计的关键在于学会创新,展现出别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而封面设计风格的形成取决于个性色彩的运用,色彩也是人们表现生活美的一种重要元素。因此,设计师应深入研究个性色彩的运用,创造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书籍封面设计。
一、色彩个性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个性色彩在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的应用
文学书籍的封面设计应以简洁明朗为主,颜色可以单调一些,而且搭配的色彩的纯度和色相都要相近,这样就可以凸显出书籍的品位。主用灰色和白色,再辅以一些绿色、蓝色和棕色进行搭配,就会让整个画面变得十分和谐[1]。比如说陆智昌在书籍封面设计方面就自成一派,他运用自己独到的语言表现出了书籍的简约雅致,比如《洛丽塔》这本书,他把主色定为鹅黄色,花和英文签名则是白色,吸管和可乐选用橙色,其余部分则是黑色。鹅黄色表现出了朝气和俏皮,橙色体现出了活力,白色象征了纯洁。我国古代的书籍大多是采用花青、胭脂红和宝蓝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色彩,近现代则是把现代元素和古代元素进行结合,比如《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它的主调是图腾纹样和淡宝蓝色,再结合现代的仿宋体文字,展现出这一过渡时期的特点。再比如鲁迅先生的《夜秋•两地书》,它的主色调是灰蓝色,并插入了一张鲁迅年幼的照片,文字选用白色显得非常突出,表达出作者反抗社会制度的迫切愿望。现代的文学书籍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设计元素也更加丰富多彩,设计风格更加大气明快。比如中国画报出版的《四大名著珍藏精装版》,这四本书以灰白色为主,再以红、蓝、绿和黄为辅色代表《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这四本书,从经典书籍装帧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者独特的个人风格,色彩运用也十分和谐与灵活。
(二)个性色彩在历史书籍封面设计的应用
历史类书籍一般都是运用黑、白、灰这三种颜色,主要是因为这类书籍的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使用这几种颜色会给人带来庄重严肃的感觉,让人心生崇敬之感。读者在阅读时进入深刻思考,思考着生命的脉搏和智慧,体验着作者流露出的情感,现代的图像文字给人们带来了更美好的阅读享受。书籍装帧则是设计师帮助作者完成传达内容的任务,对一整本书进行细致的设计,让上下文的联系更加密切。比如《马克思手稿影真》一书,吕敬人通过灵活运用木材、皮革和金属雕刻出一个完美的书籍装帧设计,木材的不同质地和雕刻形式的不同会给人带来不同感觉,让文字和图像显得愈发古朴雅拙。不论是书法字体,还是使用现代的设计字体,文字框架的文武线都是按照传统的格式设计的,只是注入了不同的文字符号,让文字和图像之间取得平衡,达到动静的和谐相处[2]。利用桐木面板进行反雕刻,字体也是采用印刷木刻的方式,全木材属于紧固带系列,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书籍装帧形式,呈现出一种质朴独特的风格。另外,吕敬人先生的《梅兰芳》和《共产党宣言》也都是成功的代表作。
(三)个性色彩在艺术书籍封面设计的应用
艺术书籍的颜色需要更加丰富和富有个性,而且色彩是精神文化的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艺术作品是否能够成功,而书籍的好坏是交由读者来评定的。所以,书籍封面的色彩要以人为本,需要考虑到广大受众的兴趣指向,不能只是抒发作者自己的情感。好的色彩不仅可以让画家和读者进行审美方面的沟通,还可以成为传达视觉艺术的媒介,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色彩与社会生活的快速融合将是未来的大趋势。这些都是人本思想对色彩创作提出的要求,色彩是无法与大众和市场脱离的,但是作者也不能过分依赖市场,而是要结合市场、社会和大众,然后把自己的感情完整地表达出来。作为书籍封面设计师,要学会通过视觉印象去发现本质,并利用视觉语言与受众形成共通印象,达成视觉传达的效果。另外,色彩设计对于培养大众审美和引导大众消费都具有一定的作用,通过欣赏色彩作品,就可以领略到色彩艺术的魅力,达到愉悦精神世界的效果。
二、色彩个性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色彩个性对于书籍封面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含义,也是传达书籍内容的一种途径。比如说蓝色,西方国家认为它代表着忧郁和悲伤,而在我国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色彩,代表着安详、沉稳和广阔。所以设计师要根据时代特征和消费者的偏好进行设计,对我国的传统色彩加强研究,把它带向全世界,这样可以扩大色彩领域,让色彩更具特色和个性,营造出不同的情绪和氛围。设计师因为专业经验的积累,在设计书籍封面的时候,总是会觉得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此,设计师可以从颜色方面打开缺口,从惯性思维中跳脱出来,使用不同的颜色去装点书籍,因为色彩的变化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色彩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对书籍的感觉也会发生变化,同时也可以借助颜色来传达种族文化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内容。个性色彩的运用,不仅可以传达出书籍信息,还可以给读者带来心理上的满足,获得双重感受。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现代事物的审美品位也在提升,所以设计者应该根据书籍封面设计的发展历程,创造出彰显时代特征的特色书籍封面作品。不同类型的商品有着不同的个性色彩,要想创作出好的商品,就要制定最好的配色方案,除了要符合商品性能的特点,还要考虑社会认可度和商品信誉,然后根据商品的销售面积和消费者喜欢的颜色,利用个性色彩传达出有关书籍的信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色彩的内容决定了形式,色彩就要为设计内容服务。因此,当书籍内容限制个性色彩的时候,书籍封面设计的色彩也会受到形式因素的影响,设计师只能在固定空间选择色彩,而且要达到形式和颜色的统一。因此,书籍封面的颜色必须要与书籍的主题和等级相契合,在设计之前设计师要先知道推向市场的书籍封面的设计特点,并针对书籍内容进行市场调查,从而确定封面设计的定位,达到个性色彩和设计内容的统一,正确地传递出书籍信息。
三、结语
书籍装帧包含的文字元素和设计元素都是包容性文化,对书籍封面进行设计也是一种文化印记。当读者第一次接触书籍,最先吸引他们的就是书籍封面的颜色和图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品位也在提升,所以对书籍封面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设计师会通过颜色来传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并通过运用个性的色彩来凸显书籍的艺术风格。当然,书籍也有不同的分类,针对不同的书籍类型设计师也要学会运用不同的色彩,每种设计风格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个性,其关键在于设计师如何运用。
作者:汪伟志 单位:邵阳学院
书籍,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肩负着当代广大读者的审美修养和时代责任感,不同的时代气息引导书籍不同的设计动向,当代书籍装帧的形式开始从平面二维空间设计方式向立体空间设计方式演化,从单一印刷内容向视觉、触觉等一体化方式演化。因此,设计者需要开拓全新的设计思路,赋予书籍装帧艺术新的文化蕴含,带给读者更加舒适愉快的情感体验。书籍装帧设计是将零散的文字、必要的图形、恰当的色彩根据书的不同性质、用途和读者对象,把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流动的版式表现出书籍的丰富内涵,以传递信息,呈现美感。
一、文字、图形、色彩等二维设计元素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
书籍的视觉元素组成主要有文字、图形、色彩、版式等几部分内容,精美的书籍装帧设计离不开这些视觉要素之间相互协调,有机组合,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1.文字在装帧中的二维表现
文字作为二维平面的视觉元素,是书籍内容的展现和表达,读者通过文字了解书籍的内涵和文化。文字设计的差异性体现不同的审美价值,带给读者不同的心理体验。例如,黑体粗犷厚实,形方字正,给人刚毅、稳重、坚强的心理感受;宋体严谨大方,体态端正;其他字体也独具特色,具有自己的风格。在二维平面的表现中,设计师应该对所用的字体进行反复推敲,不断挖掘不同字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字体的形态、大小、色彩层次、空间关系等与书籍风格特征保持一致。
2.图形在书籍装帧中的二维表现
书籍往往通过形象生动的图形产生新奇的视觉效果,以增加内容的说服力。图形可以作为国际化的视觉语言形象,传递丰富的信息,具有不可忽略的审美价值;图形也是构成书籍形态不可或缺的有机成分,它的表现力可以填补甚至超越文字表现力本身,带给读者情感上的审美愉悦,有利于竞争和促进销售。设计不讲究奇异怪和过分的张扬个性而让人费解,在设计时,需要符合书籍的内容和主旨,通俗易懂的图形语言,以便于读者对书籍认知和理解。所以,图形的选择和使用无疑是给书籍设计的艺术构思装上了想象、腾飞的翅膀。设计者在进行图形创意时,可以通过对书籍内容深层次的挖掘,设计出贴合内容,深化主题的图形,这也是书籍装帧设计中必须把握的要点。
3.色彩在书籍装帧中的二维表现
艺术美离不开恰如其分的色彩运用,在书籍中,色彩有其自身的语言魅力,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列高里认为:“颜色知觉对于我们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色彩可以联系书籍装帧的风格特点,让两者在视觉上协调统一,并对内容上进一步的强调补充,强化视觉表现力。在二维平面表现中,运用色彩自身的情感表现,从色相、纯度、明度和冷暖关系上来考虑调和与对比,在设计中,需要考虑色块的面积、形状、位置等因素,要恰当分析各色块的色彩关系,用色彩的性格、情趣来强调书籍内容的情感基调,或强烈、或柔和、或悲怆、或欢乐、或抑郁、或明朗。将书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倾注与色彩,用色彩的红、橙、黄、绿渲染书中的情感世界,使读者能从图书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以及心理上的满足感。
二、书籍三维空间的视触觉互动体验
现代高科技为书籍装帧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子书籍的出现,对传统媒介形式来说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视觉体验,也对实体书籍的装帧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实体书籍以其独特的造型肌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书籍装帧中的图形、文字、色彩等二维平面元素开始向三维立体的构造学的设计思路发展,它作为一种立体的形态结构,成为与人交流最为直接的信息载体,并叙述着书籍的情感。对于书籍的材料肌理、纹路、软硬程度、味道等的触觉感知,形成了对书籍多方位的认知把握、带给读者心理上的愉悦。
1.由书籍视觉设计中平面元素带来的三维表现
人们在观察物体时,对于相同的物体,由于远近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大小,我们可以将这种视觉效果运用在书籍装帧中,通过文字的大小、疏密;图片的位置、比例关系;色彩的虚实、肌理等使平面元素产生前进或隐退的三维视觉空间效果。传统美学讲究“计白守黑”,即黑白灰在版面中的层次关系,巧妙的运用黑白灰三色,可以使版面产生远、中、近的空间位置关系,从而产生三维空间层次。
2.由书籍版式设计中视觉流程带来的三维表现
设计者有意识地把图片、文字、色彩等视觉元素有机的联系起来,并适当配以渐变、大小、疏密等安排,为读者创造一种隐形的视觉流动线,诱导人们视线按照既定的规律进行阅读,从而形成一种脉络线,产生空间层次感,这条隐形的虚线即所谓的视觉流程线。当我们翻开一本书时,书的实体是静止的,随着视线不断的变化移动,距离的时近时远,连续性的视点留下运动性轨迹,在阅读中产生动静结合的视觉舒适度,从而产生视觉空间的节奏感。
3.由书籍触觉设计中造型质感带来的三维表现
书籍设计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设计行为,在造型中,选用不同的材料和造型表现书籍不同的情感特性,而不同的材料和造型给人不同的触觉感受,或平滑、或粗糙;或温暖、或寒冷;或奢华或朴素……通过触觉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某种共鸣、回忆或遐想,满足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这是时下流行的电子书所不能代替的。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强调造型设计,他认为书是有情感有生命的,是人们接受知识的媒介;它既是观赏阅读触摸之物,也是心灵感受之物。书籍的造型设计可以提供生动的形象思维材料,人们通过视觉和触觉获取外界的反应,以产生非平面的立体空间。
作者:闫会恩 单位: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商贸分院
摘要:
本文探讨陶元庆的书籍封面设计思想对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的影响。笔者通过分析陶元庆的书籍装帧的设计风格,剖析其内在的封面设计的审美理想和文化主张,同时将其与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风格进行对比,找出二者的相似点,阐述陶元庆的书籍封面设计思想对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产生的重大影响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些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图案与寓意的结合及民族性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关键词:
陶元庆;鲁迅;书籍封面;设计;影响
陶元庆(1893~1929)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同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书籍装帧设计师。他因一个偶然的机会与鲁迅先生相识,之后在鲁迅先生的鼓励下大胆创新,与鲁迅先生合作设计多个书籍封面作品。从侧面来说陶元庆是鲁迅先生发掘的一位封面设计师,他的装帧设计开启了我国书籍装帧设计采用新图案作装饰的先河,在中国装帧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鲁迅对陶元庆的书籍封面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在民国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为人生”派艺术家创作的现代书籍封面设计风格因陶元庆逐渐发展壮大。因此,陶元庆的封面设计风格对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和设计形式的统一是陶元庆书籍封面设计的重要特征。“为了达到内容和设计形式的统一,设计者必须对原著的内涵有深刻的了解,知晓著作者的文化心态及审美主体的审美标准。通过提炼书籍中的精神内涵,用美的形式使书籍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力。”[1]陶元庆对日本的图案颇有研究,这使他在创作《苦闷的象征》封面设计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支配各种设计元素,根据该书的内容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设计其封面:画中有一半裸女子,在红与黑及灰色线条交织的图形中展现出革命的思想性,设计师的目的是使物象与观者之间能够准确快速地沟。书的形式与书的内容完美契合,同时他也注意避免书籍内容的低级图解,在创造过程中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发挥和组织各种设计因素,从而使形式与内容达到统一。陶元庆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风格。陶元庆为《苦闷的象征》设计的封面与鲁迅的翻译充分展现了厨川白村对文艺问题的见解。鲁迅从小热爱美术,留学日本归来后更是对日本的艺术有独特的情感。因此鲁迅能够理解陶元庆的设计的立意和基调,陶元庆也可领悟鲁迅翻译日本厨川白村一书的内容及感情。二者的精神素养和审美需求非常契合,在书籍封面设计方面相互促进,成就了《苦闷的象征》的诞生。随之,鲁迅对陶元庆的极大肯定使鲁迅的封面设计风格受到陶元庆的设计风格的影响,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方面有了进一步的突破。例如,1931年出版的《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一书,鲁迅第一次用中国传统装帧方法装帧西洋画册,十分精美。鲁迅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认知及受到陶元庆设计风格的影响,在书籍装帧方面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法则运用自如,与陶元庆共同将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图案与寓意的结合
图案与寓意的完美结合是陶元庆书籍装帧设计的另一重要特征,更是陶元庆引领新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设计的方向之一。《彷徨》的封面设计是陶元庆成功表现图案与寓意完美结合的著作之一。在《彷徨》中,他主观地调动各项设计元素,通过符号本身传达出一种在结构上与人的情感相似的信息,完成物质对象的形体结构与主体的心理情感结构相呼应的过程,与鲁迅想要表达的思想相得益彰。由此可见,陶元庆在鲁迅的鼓励下大胆革新,将书籍设计的图案抽象化并完美契合了寓意,这使他开始由美术家的身份向书籍封面装帧设计家转变,影响范围也普及文学领域。由于文学家与艺术家其自身具有自主性,陶元庆对鲁迅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在两种不同思想的指导下书籍封面设计在图案与寓意结合方面存在冲突与平衡。因此,二者在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差异性使合作存在分歧。1926年10月29日,鲁迅在致陶元庆的信中还说到:“《坟》这是我的杂文集……可否给我作一个书面?我的意思是只要和‘坟’的意义绝无关系的装饰就好,文字这样写:鲁迅《坟》1907~1925(因为里面的都是这几年中所作),请你组织进去或另用铅字排印均可。”[2]但陶元庆在设计时没有遵循鲁迅的意见,而是主观地采用高度概括的几何化造型手法,运用线条和形状等视觉传达语汇向大众传递书的情感和思想。或许在当时,陶元庆几何抽象化的图案与寓意及夸张前卫的表现手法还不能被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完全理解,但陶元庆的这种设计风格却对之后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及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陶元庆逝世后,二者在抽象几何化图案及寓意的契合方面慢慢由暗性的技法冲突转变为内部的思想平衡。在鲁迅的字体设计风格这一特点上我们可以找到陶元庆图案几何抽象化设计的影子。不得不说,陶元庆的书籍封面设计思想不仅对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鲁迅的文学艺术创作也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民族性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20世纪初,现代主义随着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的变革而登上历史舞台,众多海外学子纷纷回国促进新艺术教育及西洋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陶元庆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风格与中国民族气质相结合,其书籍装帧设计风格具有浓厚的时代精神。《故乡》中采用绍兴戏中的“女吊”形象,是陶元庆表现民族性方面的典型案例。《苦闷的象征》用简洁夸张的线条描绘的半裸女子以及《若有其事》中用线条和色彩表现重叠交错的形体和动作,充分展现了陶元庆在结合西方现代主义手法的基础之上赋予作品的新的时代特征。与之相似的是,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中民族性和时代特征结合得也较为巧妙。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善于使用红色,这种红色近似于国画中的胭脂红。醒目而稳重,使古朴的封面更加清新和典雅。这与陶元庆对国画等传统文化的热爱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陶元庆自小学习国画,对颜色颇有研究。因此,鲁迅在与陶元庆的密切交流中耳濡目染地提升了对颜色的视觉感受。1926年《呐喊》再版时,封面用枣红色书面纸,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可以说,陶元庆书籍封面设计中对民族性的批判继承也成为鲁迅书籍封面设计的一大特色。陶元庆的设计风格与鲁迅的中西结合思想不谋而合,二者对民族性与时代精神的融合问题达成共识,对当时的书籍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4结语
简而言之,陶元庆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图案与寓意的结合及民族性与时代精神的融合等设计特点方面对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由于自主性,陶元庆对鲁迅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二者的交流与融合是一个长期的互相影响的过程。合作中由于二者的文学思想与艺术追求不同,鲁迅与陶元庆之间必然存在着冲突和平衡,也正是因为冲突和平衡的复杂交错造就了当时鲁迅与陶元庆的书籍设计风格,在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的探讨时要时刻保持对立和相互的态度,这对当下的书籍装帧艺术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唐也栋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书籍的质量要求与审美要求也随之改变,传统单一的书籍装帧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在书籍的装帧设计中添加一些美术元素,在能凸显出书刊的艺术特点和独特风格的同时,使书籍更加美观耐看,内容更加充实。
[关键词]
书籍装帧;美术设计;应用分析
一、创新书籍装帧设计思路满足读者阅读需求
书籍装帧设计是指一本书从最初的文稿到成品书的出版的一系列的设计过程,也是书籍从平面化到立体化的转变过程,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凸显出该书刊的艺术特色、艺术风格、阅读优势,还要适合读者的阅读心理,考虑书刊的营销特点、适宜人群、媒体宣传等。书籍装帧其原则首先是保护书籍,使之不被一些外界的因素损坏;其次,将阅读功能与审美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不是人们想象中单纯地用美丽的图画点缀装饰而已。书籍的装帧设计包含了艺术思维、创新思维、技术手艺、构思创意等设计思维,还包括开本、装帧形式、封面、封底、字体、版面、填色、插图、选纸张材料、印刷及装订等工艺流程,是一个整体性的设计,人们所了解的版式版面插图等部分设计,只能称作封面设计或者版式设计,属于装帧设计的一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书籍的形式也逐渐增多,比如电子书籍、游戏书籍、概念书籍等,所以读者对书籍的设计也开始有了新的要求,比如纸质材料,书籍形式等等。从传统的单纯文字叙述变成现在的图文并茂艺术形式,由单一的普通黑白印刷发展到现在的多色彩印,读者观念的改变推动着书籍装帧设计者的探索步伐,设计者在适应社会群体阅读的同时,也赋予了书籍装帧新的内涵。
二、将书籍装帧与美术设计完美结合
美术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事物进行美化的整体构想,以及把这种思维方式和构想用某种形式或方法表现出来,使其视觉化、形象化、具体化,帮助事物消除其不适用因素的同时,发展其实用性的功能。由于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书籍的装帧工艺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书籍装帧并不仅仅是给书籍披上一层华丽的外衣而已,它需要设计者结合社会因素、读者心理、书籍内容、营销策略等因素,与美术设计完美结合。根据书籍装帧要素与美术设计的特点,在原稿的基础上,赋予书籍新的灵魂。书籍装帧的设计要素主要是文字、图形、色彩和构图。在书籍的封面上看到的或简练或繁琐的文字,主要是书籍的名称、作者姓名或笔名以及出版社的名称,有的还包括书籍的丛书名和副书名等,这些文字向人们传达了这本书的一些基本信息,在封面的设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书籍中的图形包括照片、插图和图案,有属具象有属抽象,还有一部分有写意作用,相比于四四方方的文字,图像不会那么枯燥,对某些人物或事件的叙述也会更加直观,增加书籍的可读性。色彩可以刺激人的视觉神经,易与读者内心的情感发生共鸣,所以书籍的基本色调要与内容有一定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构图的形式也有多种,例如常见的水平、垂直、交叉、叠合等,根据不同类型的书籍,选择适合该书籍的构型可以使读者对书籍有一种源于细节的深刻认识。
三、应用美术设计,使书籍装帧艺术更加完美
图书是一种精神产品,所以读书获得的是精神财富。对于读者来说,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本书的封面,封面可以对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由此对该书留下最初的印象并对该书的“好”与“坏”产生一个基本的判断。精美恰当的封面可以令读者赏心悦目,甚至爱不释手,这样便起到了吸引读者的作用,在市场上的销售也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这就是美术设计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影响,也是美术设计的魅力。书脊,顾名思义,其重要性就如人的脊背之于人,书脊在书籍的封面和封底之间,起着一种桥梁的作用,所以,根据美术设计的应用,装帧设计者们就应该把书籍的色彩、图案、字体字形等与书籍的封面和封底协调统一起来,不仅要做到将封面和封底有效地区分,还要使二者能够自然地过渡,不至于产生明显的分界,影响书籍的整体性和美观性。封底的设计要简单明了,将封面的色彩、底纹等有效延伸、扩展,使之与封面相互呼应,同时又不可以相互重复,增加书籍的赘余感。在现代的社会,书籍装帧的美术设计已经不再是一成不变,需要设计者们发散思维大胆创新。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不仅要内容充实,知识准确,还要让读者培养出自主阅读即能使读者主动拿起书籍主动去学习的兴趣,想要达到这种目的,就要将美术设计融入书籍的装帧艺术,根据书中的内容,运用适宜的颜色、图案、条纹、字体、排版形式等,使书籍看起来或是简单大方,或是可爱有趣,或是恢弘霸气,为书籍增添一种独特的魅力,充分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再将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读者。这就是美术设计对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性。
四、结束语
即使一本书的内容很充实,故事很精彩,知识很全面,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装帧设计也难以吸引读者的眼光,让读者驻足详读,也难以将书中的内容以最好、最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而一个好的书籍装帧设计就应该应用美术设计的思维,使之与美术设计相融合,展现出书籍的艺术风采,满足读者对书籍日渐增高的要求。
作者:和一星 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1书籍封面的设计
1.1设计要求
一本书的整体设计包括封面、书脊、封底、勒口、环衬、扉页、护封、开本、插图等,而一本书最为主要的设计点就是书籍的封面设计,一本书的销量很大程度上受到封面的影响。首先,我们要注意书籍封面设计的科学性,必须要顺应时展的步伐。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学习汲取新的设计技术与理念,提高自己的设计审美观点,充分利用先进的设计工具和最新的设计手段创造出与时代相符合的封面包装,另一方面也要有科学的构思,要充分理解这本书的内容、体裁、风格与所倾向的读者年龄阶段等,使所设计的封面能够切题、有感染力。其次,书籍的封面设计要有审美性。在所有的图像表达中,具象的图像能够表意明确,突出特征,准确表达书籍内涵,却缺乏感性与设计的元素,使画面枯燥无味。而与之相应的抽象设计却可以开阔读者的思维空间,增添美感。因此应当综合具象与抽象这两种设计理念,把具象简化至抽象的概念之中,用具象表达书籍的内涵,再用抽象引发读者的想象空间。最后,我们要考虑书籍的适应性。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传承,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要及时转换思维,与时俱进,考虑国外读者的欣赏习惯。
1.2设计要素
书籍封面上的文字是必不可少的,包括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书名是封面主要的设计点之一,根据书籍里的内容不同,作者可以改变字体的大小、空间、颜色或者设计出别具一格的字体。对于说明性的文字(书号定价、责任编辑等)我们可以有机的把它们融入点线面的设计里面,使之更为出色。书籍封面的图像在封面设计里尤为重要,它在封面的比例中占有很大的面积,是封面设计的重要环节。图像设计的好,可以达到与读者共鸣的特点。就像摄影书籍封面会选择有艺术价值的摄影作品一样,科普类书籍会更贴近自然与科技,新闻类杂志封面会选择有关人物和场面,图像的选择也要和书籍的内容相呼应才行。书籍封面的色彩设计必须和书籍内容与读者的年龄层次、文化层次相协调。要体现书籍不同的内容和思想的颜色对比效果是不一样的,比如,儿童的书籍封面一般色彩艳丽醒目,色调高,符合儿童单纯、天真、可爱的特点;中老年人的读物封面颜色一般沉着、和谐、大方;专业学术杂志色彩端庄、权威;时装杂志色彩个性等。除了色彩的协调,作者还要注意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对比,来提高封面的质量。
2符号学的产生与发展
从人类进入原始社会开始,符号就产生于人们的生活之中,通过人们自觉或者无意识的肢体语言与话语来产生符号丰富促进人们的生活与发展。从甲骨文等的记载都能体现出符号对远古社会的秩序有着深刻的影响。“符号”这个词最早先出现于古希腊,而现代符号学的研究萌生在20世纪初,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符号学”最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来的,他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斯是现代符号学理论的奠基人。索绪尔对符号的定义为“一种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理论的学科,现如今,它的研究已经穿插和交融于很多学科里面,如语言学、哲学、逻辑学、文学、艺术、宗教学、认识论和翻译理论等。它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可认知性、继承性、可创造性”的特点。在书籍封面里的书名、标志、图案等都可以看做是有指示作用的图形符号,而这些图形符号通过人们的视觉感知传达书籍内容上的实质,从普遍的研究领域将它分成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三种不同的类型。张锦华等于90年代翻译过“要研究是什么使得文字、图像或声音能变成讯息,就必须研究符号学,而研究符号和符号的运作的学问就是符号学”,符号学是让人类了解宇宙与自然世界和人类本身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也将会更广泛地运用于各个学科里面。符号学对人文社会科学影响巨大,为人们提供了对各种研究的多方面视角。
3书籍封面设计与符号学的关系
3.1书籍封面设计是将设计符号化的过程
书籍的封面设计是将符号视觉化、设计符号化的过程。符号就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在书籍封面的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字体设计、图像设计还是色彩的设计都可以说是一种符号的传递,每位设计者所设计出来的封面所包含的特色的符号,也都会以符号的形式传达到读者的脑海里。从另一方面来看,读者也是通过这些设计者所表达的符号来获知书籍的内容。比如一本书的书名字体设计是以水墨笔画来设计的,那么,对于这个图像就会以符号信息的方式传达到读者的脑海里,读者就会立刻联想到这本书的内容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的;而一本书的封面图像若是以可爱的卡通形象为主的,那么这个图像符号的传达也会使读者联想到这是属于儿童阅读类的书籍。符号可以说是承载与传递信息的中介,是简化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设计中的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有许多共性。书籍的封面设计就是这样的设计语言,设计者通过对书籍内涵的理解使用非语言的符号,让读者理解到书籍封面里所表达的符号语言。
3.2书籍封面设计可以说就是符号
书籍封面的展现给人们视觉感受的整体效果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图形符号,封面的图形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的综合效果,而意指是两者结合的行为。书籍封面的图形符号可分为直接意指和蕴藉意指两个层面,所有的书籍所表现出来的意指系统都包含了一个直接表达平面和一个间接内容平面,意指的存在就相当于两个平面的相互关系。书籍封面的设计是以平面媒体传达信息为主要途径的,这也说明了它肯定是广义语言的一部分,因此书籍封面设计的本身就是符号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它也是用符号的方式与原理为根本依据的。由此可以看得出来,对于符号的如何运用,是否正确合理,对信息的传达最终效果是非常重要的。若设计者在运用图形符号的同时可以用一个符号A来正确地传达出符号B的信息,那么其准确程度决定了这个封面的成功与否。
4符号学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运用
符号在书籍封面设计里面是一种被运用的过程,能否合理准确地运用符号来转达信息,是一个设计者的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书籍封面设计包涵在符号这个大体系之中,对于符号的直接或者间接运用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4.1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图像符号
图像符号是很具有形象性的,每本书籍的封面设计都会选择用具体清晰的图形符号来展现主题的内容,封面的图形设计包括封面整体图形、标志、字体等因素。图像符号的使用就是将图形视觉化和符号化的过程,我们对于图像具有很直接的感知能力,图像符号也是专递信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能够使读者更准确快速地了解书籍所表达的信息。回顾人类历史,最初的原始人类所创造的结绳记事和后来的图腾崇拜,都是图形符号的发展历史。在现在的很多杂志等读物里,标志设计在封面设计里的地位越来越受重视,成为现代封面设计里的新亮点。标志的设计图形是基础,达意为生命,注重小而精致,能够包含所有被浓缩的语言符号,具有很强的认知性。比如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就很有标志性的特色意味,从古至今,铜钱这一形象一直以来都象征着财富,中国银行的设计融合了中国的特色元素古钱的外形与“中”字的结构基本形,从而形成一个简洁、稳重、寓意深刻、很富有中国风格的标志设计。
4.2书籍封面设计的指示符号
指示符号具有传达、命令指示性的作用,“所指对象与符号之间有时空上的关联,人们通过指示符号辨识符号的指示,它简略的图式具有直观的特性”。符号具有一定的指代功能,而读者可以根据指示符号了解符号所表达的内容。在图像里面符号与对象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两者具有高度的共性,能指是指读者可以从书籍的封面设计里面了解到书籍的内容,而所指则体现了书籍的指向性。指示符号不仅只是个符号,它所显示出来的内容是可以被大众一致所承认的、有意义的,能达到认知的目的,赋予书籍更多的含义。就像门的指示是建筑物的出口;商品标志图案指示商品;蓝色指示海洋和天空;剪纸指示中国传统文化和春节一样,是从能指引出所指的过程。
4.3书籍封面设计的象征符号
象征符号是一门有规律可寻的学科,它与指示符号不同,它与所指的符号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群体思维通化的结果,是经过时间的积累形成很多人的联想感受集合而成的,简称社会习俗。比如在书籍封面设计元素的色彩里面,红色会让人联想到吉祥、春节或者革命;金色会让人联想到财富、皇权。象征符号往往是长时间的感受积累,读者见到一本书的封面,根据它的排版、形象处理、色彩的运用、纸张、开本,便都可以在第一时间里对书籍的属性进行大致的分类。这种归类大都是凭借读者长时间的个人阅读经验积累的,如精装代表高贵;封面风格活泼,颜色鲜亮的大多是儿童读物等。“符号的三种类型相互独立并存而不可取代,但是它们之间却又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从图像符号到象征符号,符号功能的表现逐步深化,整体信息传达的含量不断扩展,文化立场和行为态度持续得以延续。”图形符号、标志符号与象征符号这三者之间也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它们在符号这个大系统里面都有特定的功能,当所有功能相交一致时,才能发挥出来最强的符号效果。比如一种拉面的标志,从招牌看来它是一个商品标志图形,用来招揽顾客,也是一个商标,它又可以被看成一种象征性符号,象征拉面这一饮食名牌的传统符号。
5符号在封面设计中的发展
5.1挖掘符号在书籍封面设计里的能动性
符号负载着书籍封面设计的内涵,是封面设计的灵魂,符号的能动性取决于人所具有的能动性。一方面我们要提升符号在设计里面的指代作用,使符号的传达思想更加丰富完善,如果设计里面需要和平的意念,就可以运用人们对鸽子的感受来用鸽子的形象或者代表鸽子的符号进行设计;另一方面在封面设计里面运用符号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群的划分,每个人的价值观念、文化修养、年龄层次、历史传统都是不同的,如何在众多不同的划分里面求同存异达到最好的符号表达效果最为重要。就像代表公共厕所的符号,无论何种人群都能够轻易识别。
5.2使符号在书籍封面设计中对象社会化
正确理解符号与封面设计之间的联系,是使符号合理运用于封面设计的关键所在。时代瞬息万变,符号所代表的含义越发丰富,书籍封面的设计更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忘推陈出新,与世界同步。符号在封面设计中离不开人的能动性。探索符号的能动性,使符号在封面设计中的对象社会化。
6结语
书籍是一种载体,书籍封面是这个载体最直观的符号表现。日益完善的符号学原理运用在书籍封面设计里面,为书籍设计领域的创新不断提供新的元素。只有各书籍封面设计遵循符号学的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达到双方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效果,最终使书籍的封面设计的艺术形式内涵更加丰富多样,五彩缤纷。
作者:向世前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艺术学院
品牌设计论文:品牌设计专业教学思考 摘要:高校设计教学需要关注和强化学生的基本素质、实战经验以及正确...
创意与设计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与创意思维 1、创意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表现 由古至今,环境艺术设计不断...
版式设计论文:平面设计版式编排探析 一、版式编排设计概念 设计是一种引领潮流的活动,因此设计概念的变...
个人形象设计论文:衣橱服装个人形象设计论文 一、个人形象设计 1.个人形象设计概述 形象设计主要有三大分...
平面广告设计论文:平面广告设计逆向思维 一、什么是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相对立,指不用约定俗成...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一、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以广东地区为限,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