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7 04:10: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二年级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 要:小学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识字量远远高于一年级学生,但是,二年级学生在作业和试卷中依然会出现错别字,主要体现在字音错误和笔画错误两个方面。将举例浅谈关于错别字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策略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错别字;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在以往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部分小学生经常把同音字和形近字弄混淆,汉字笔画多一笔或者少一笔,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有待加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方法有待改善。本文将在系统论述这些原因的基础上从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三个方面来举例探索关于错别字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一、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
(一)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有待加强
小学二年级学生在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和文字积累方面比一年级学生更有优势,但是,从总体上分析,二年级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仍然有待加强,学生的识字量相当有限,对文字结构及其含义缺乏全面的了解。
(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部分学生经常写错别字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语文基础差,而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因为粗心大意而出错,这些学生的错别字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字音错误和笔画错误。字音错误主要是同音字的错误,例如把“角”写成“脚”,“英”写成“应”或者“硬”;笔画错误则是汉字笔画多一笔或者少一笔,像“睛”和“晴”之间的误写。
(三)学习方法有待改善
目前,很多小学生学习汉字的方法不正确,只依靠汉语拼音、死记硬背和反复默写或者听写来识字并不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二、关于错别字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一)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
教在进行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时,应注意优化教学模式,结合多种灵动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指导学生从图文中认知和学习汉字;用互动教学模式来加强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汉字的正确写法,并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互相听写生字和词汇。例如,在讲解《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让学生欣赏郊外金灿灿的蒲公英和毛茸茸的种子,绿色的苍耳草、美丽的豌豆花和跳动的豌豆,文中写道:“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现这样一幅有趣的画面: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身上粘了几颗苍耳草的果实,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告诉学生苍耳妈妈的孩子像一只小刺猬,蒲公英妈妈的孩子像小伞兵。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列出本课的重点字词,像:植物、办法、翅膀、旅行、蒲公英、降落伞、苍耳、铠甲、刺、田野、山洼、豌豆、豆荚、晒、蹦、跳、离开、仔细、观察、粗心。让学生分组读这篇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学生的文字基础。教师可以在讲解这篇课文的第二天为学生听写重点字词,耐心指导学生修改错别字,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互相听写生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应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细心地写好每一个生字,总结自己写错别字的原因,并及时纠正错误。告诉学生写完汉字以后应参照课本生字表仔细对照,检查自己是否存在错误,并修改错别字。
(三)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
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巧记生字和词汇。首先要引导学生修订“生字纠错本”,整理自己的错别字,并在旁边标注正确的汉字。然后,运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多练习写汉字,将语言文字教育发展成艺术教育,可以通过开展汉字听写比赛、书法大赛等有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认字、练字的积极性,学生不仅要牢记所学的生字,而且要注意把汉字写得清秀、工整,不能写得太潦草。另外,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知字形结构和字意,运用形象法来识字,对所学汉字进行归类,将生字划分为象形字、表意字、独体字、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和全包围结构等,并根据字意来巧记汉字。
综上所述,目前,部分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经常会写错别字,混淆同音字和形近字,学习方法不当。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借助科学教学法,引导学生认知字形结构和字意,运用形象法来识字,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语文功底,推动语文教学工作的均衡发展。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界人士对于小学教育的认知正在不断加强,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了广大教师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学好数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则是学生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就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教学材料
一、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现状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的开展形式是比较单一的,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在讲台下听讲和记笔记,这种知识的单向传输效果并不好,学生往往会感觉课堂索然无味,也就无法对数学课堂产生足够的兴趣。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往往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是一门记公式和做计算的课堂,只有死记硬背公式,然后把公式套进题目中,问题就解决了,然而,这种观念是极其片面的,公式对于数学课堂而言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则是数学思路和数学方法,只有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才算是真正地学习了数学的精髓,才算是登堂入室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中,教师比较推崇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大量的记忆来掌握相关的公式和定理,然后,教师为学生布置大量的习题进行训练,让学生把课堂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运用,最后,教师为学生安排数学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一整套流程下来,学生往往会感觉到精疲力竭,他们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中,因而也就不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学习效率也就变得十分低下,学习效果也得不到良好的保障,更有甚者会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和抗拒心理,这对于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很多小学教师认为“九九乘法表”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小学数学的核心所在,只要把乘法表背得滚瓜烂熟,学生就能够应对小学二年级的所有知识,这也是一种数学教育中的片面认识,数学教育中的运算能力是一项复杂的东西,并不是乘法表能够代替的了的,学生必须要综合发展,从而建立起综合运算能力和知识理解能力,如果教师过于注重乘法表的记忆,就会忽略数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也就不能在教学中体现数学教育的人文内涵,最终制约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提高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数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小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数学是教育界人士们热烈关注的重要项目,这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心理发展也比较幼稚,因而不太容易集中精力用于学习,与此同时,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多数比较活泼好动,他们比较喜欢游戏,不喜欢坐在座位上学习,他们的好奇心比较重,对于未知的事物都想尝试一番。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则是以训练学生的做题能力为主,教师往往不太注重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的培养,因而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必须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提升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另外,这也是新课标对于小学数学教师的基本要求。提高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主要有。
1.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极为重要的,良好的数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数学知识,并更轻易地进行数学知识的运用,因此,教师必须寻找各种方法创设出合理的教学情境。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幼年时期,受到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影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注意力也不能够很好地集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并与学生进行充足的思想交流和知识交流,从而对学生因材施教,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长此以往,我们就能够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合理运用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所以他们的认知水平是比较低的,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都停留在表面上,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展开数学教学,合理使用教具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最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3.采用多样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课堂中,课堂气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方法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为他们构建出一个更加适合学习的环境。例如,在讲课的时候,教师应当调整好个人的情绪,在课堂上对学生报以微笑,并可以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合理穿插一些幽默,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
总而言之,二年级数学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具有基石性作用,教师应当努力探索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自身,从而为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不断努力。
摘 要: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都是八九岁的孩子,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比较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但是不容易长时间集中精力,同时这些孩子也像一张白纸,老师怎么教孩子就会怎样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品格要从娃娃抓起,所以,教师要注意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觉得课程枯燥,尽量搞活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就如何提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都是孩子,他们更喜欢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决定了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并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书上册第三单元中《坐井观天》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要带领学生做个游戏,老师可以把书卷起来放到学生眼睛上,并让学生通过书中间的那个洞看天,问学生看到的天有多大,学生的回答就会越来越贴近那只井底之蛙的答案,所以,让学生现走进青蛙的内心,之后再让学生把书从眼睛上拿开,再看看眼前的天是怎样的,这时学生会恍然大悟,就发现原来天是看不到边际的,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课文,也要让他们懂得,我们要跳出来看世界,不要总是主观判断,并把自己拘泥在一个小地方,这样,学生就会很轻松的了解这篇课文的意思,同时也学到了重要的知识。
二、丰富教学内容
八九岁的孩子是处于一个爱听故事的年龄,并喜欢了解不同故事中的不同人物,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一点,多多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例如,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下册第八单元《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教学之后,老师可以接着给学生讲一些关于爱迪生的其他故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例如,老师可以介绍一下爱迪生,他是美国伟大的发明家,他不仅发明了白炽灯,还发明了留声机,这两样东西是爱迪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发明。另外,给学生讲一个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孵蛋的故事:“爱迪生从小就是一个很爱动脑筋的孩子,好奇心也特别的强,有一点早上他妈妈发现爱迪生不见了,就发动全家到处找爱迪生都找不到,直到晚上,才发现小爱迪生趴在鸡舍旁并肚子下面压了一堆鸡蛋,这时可以让同学们猜猜小爱迪生在干嘛,同学们一定会有各种答案,然后老师接着讲,原来他是想用自己的肚子付出小鸡来,结果鸡蛋被小爱迪生都压碎了,并且他终于明白了母鸡可以孵出小鸡,但人由于某种原因是不能孵出小鸡的。”教师可以在讲课文的同时教给孩子们一些课外的知识和课外的小故事,这样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了丰富学生课外知识的目的。
三、创新教学方法
语文这一学科是培养孩子多方面能力的一门学科,识字这一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一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面对这么一个重要但又枯燥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用字谜教学法来指导学生认字写字,例如,守门员――闪;有人偷车――输;一口咬掉了牛尾巴――告等,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体验汉字奇妙的同时,加深对所学生字的理解和记忆;并可以在时间长了之后让学生自己编字谜,让学生在做游戏的同时开动脑筋,然后,老师在必要的时候给主动编字谜的学生一些奖励,这种激励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另外,教师也要培养学生朗读和表演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一株紫丁香》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带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适当地在班级举办一个朗读比赛,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或者是在《小柳树与小枣树》的教学中就要选出两个学生进行对话,一个扮演小柳树,一个扮演小枣树,并要带有个人的动作和感情,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表演能力的效果,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全面发展。
根据本文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分析以及提出的策略,可以说明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和年龄,善于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快乐和游戏中学习到知识,作为老师也要多多和学生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你的课堂中去,学会自主学习,从而真正地提高小W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由一节小学二年级的概念教学课例,详细介绍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做法:概念新建,源于问题情境的感悟;概念编辑,基于交流操作的识记;概念保存,基于沟通联系的整合。
【关键词】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 片段
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知识大厦的基石,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也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让学生据守正确的概念、演绎合情的推理,应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但随着数学概念的扩展和深入,不少学生在记忆时出现了张冠李戴、理解混淆不清的情况,而且年级越高,发生在学生个体身上的类似的表现越明显。当教师辅导、查找学生的学习漏洞时,不难发现这些学生大多在概念起始课上就理解不透彻、囫囵吞枣。尽管这样的囫囵吞枣或许在短时间内能够蒙混过关,但日积月累后终究承受不了时间的检验。笔者认为,从概念教学的起始课就放慢教学的节奏,可以让学生正确、透彻地理解概念知识,对于学生日后学习数学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那么,在数学概念的起始课上,我们该怎样为理解而教呢?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试图从小学二年级的概念教学中探寻问题的答案。
概念新建:源于问题情境的感悟
【课堂片段】
课件播放短剧:熊二找到蜂蜜后告诉熊大蜂蜜隐藏的步数,光头强偷偷听到后也用同样的步数去找蜂蜜。
师:小朋友们,你们猜猜看,光头强能找到蜂蜜吗?
生1:不能,因为光头强的步子比熊二的小。
生2:我也认为找不到,因为他们俩步数虽然相同,但每步不一样大,所以走的距离也不一样。
师:步长不一样,度量的标准就不一样。看来我们在测量物体时要有统一的测量标准。可这个标准不是直接存在的,而是由古至今人们不断创造和探究出来的,你们看(播放视频《测量的历史》)。
这是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的课堂导入部分,或许有教师会疑惑在课堂短暂的黄金时间里为什么要留出这么多时间给长度单位的导入,并且认为多让学生从天天把玩的直尺中发现1厘米,再多用直尺去测量几厘米就可以了。
诚然,认识1厘米并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课的重点,但我们一味冲着这一显性的知识重点去展开教学势必有功利之嫌。当下追求学生四能发展的数学课堂不再是知识第一,而是着眼于学生情感和创新能力的双重发展。作为长度单位教学的第一课时,课堂的使命有必要首先回答长度单位由来的原因,即“人们为什么要创建长度单位?”明确了长度单位产生的原因,我们才能更好地去解释不同长度单位创建的必要,这里面有环环相扣的原因。
学生只有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长度单位不统一惹来麻烦后,才能感悟到单位创建对于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这样的主动参与和切身体验帮助学生了解接下来接触到不同的长度单位。教学循着“材料感知―发现问题―概念认识”三步导入,此处对概念“厘米”的延时出示说到底就是让学生参与了“厘米”的形成过程,这和传统的“呈现概念―识记概念”教学相比,学生多了对概念的整体感悟,也多了对概念知识的整体认识和结构把握。此外,借鉴到其他概念的教学中,《认识平均分》时可以让学生从猴兄弟时哭时笑的故事中感悟平均分的价值,《认识时分》时可以让学生在计时工具的演变历史中感悟时间的准确性。
【设计片段】
1.找1厘米的物体
师:其实不管物体有多长都是由最短的1厘米组成的,生活中你能找到哪些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
小组内交流,集体汇报。
2.找几厘米的物体
师:你还找到了几厘米的物体?请你边用手比划出长度边告诉同桌。
同桌之间手势比划长度互相交流,集体汇报。
3.猜小棒的长度
师:看着别人比划的长度,现在你对几厘米有感觉了吗?
师:(任意拿一根学生课前做的小棒)你能猜出他准备的这根小棒有几厘米吗?
学生猜测长度,小棒主人评价。
猜猜同桌的小棒长度,表扬猜出的L度接近实际长度的学生,交流成功的经验―找参照物来帮助估计。
以上是《认识厘米》练习课中的三个环节,之所以提及是因为课堂中学生快乐而又精彩的表现让笔者至今不能忘怀。整节课学生始终都在积极地交流与操作。有了丰富的肢体动作参与,学生的思维就不会游离于课堂之外,他们的身心就会投入到整个课堂教学中。
课前让学生在生活中找1厘米的物体,他们的视角就不限于一张课桌之上,家里、小区、超市甚至经常乘坐的公车上都有1厘米的身影。或许一个人的发现没能让学生对1厘米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通过不断交流和倾情分享后,1厘米的身影就在学生的头脑中越发鲜活起来:原来1厘米遍布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又一个的“我怎么没发现”掀起了课堂的惊奇,一次又一次的“我还发现了”燃起了课堂的激情。如果说课中交流时的精彩纷呈是因为课前充分的发现,那交流时的深刻思辨一定是缘于动手的比划操作。有了比划已知长度的丰富经验,学生估测未知长度就能靠船下篙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有了丰富的动手操作经验,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就不再仅限于字面识记,而会是由表及里的内涵认识。这样学习后的“概念”作为“数学知识之网”上的一个纽结点,才能延伸得更长、更广、更深远。
概念保存:基于沟通联系的整合
【课堂片段】
板书:几个几[合×分÷]一共
师:从板书中你能发现乘法和除法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生1:箭头反过来了。
生2:乘法是不知道“一共的”,要求一共是多少;除法是知道了“一共”,要把它分成几个几。
生3:将乘法反过来看就变成了除法,将除法反过来看就变成了乘法。
生4:将几个几合成一共就用乘法,将一共分成几个几就用除法。
师:生4说到了合成和分成,从他的话中你又想到什么?
生5:我们以前学过把东西合起来可以用加法,把东西分开可以用减法。
生6:我知道了,把东西合起来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把东西分开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减法。
师:用加法和乘法时,物品的数量可以随便吗?
生6:必须是同样多的几样物品。
师:看来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而除法是一种特殊的――
生(齐):减。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不断修正与补充后的简答和论述。从上面《乘法和除法(复习)》课的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再止于选择什么样的问题适合用乘法、什么样的问题用除法来解决,而是力求厘清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这是追寻数学本质――揭示数量之间关系的实际践行。
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比较活动,让学生在寻找相同中的不同时学会分类分析,在寻找不同中的相同时学会聚类分析。而这两种分析能力的渐长对于学生概念的理解都是意义深远的。另外,板书中两个不同方向的箭头把事物的部分和整体一下子凸显出来,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了对乘除法概念本质的理解,同时又勾起了对加减法的回忆。教师一个“同样多”的点拨让学生意识到乘和加、除和减的辩证关系。至此,乘除法不是独立的知识网点,而是交融在一起的知识网络,牢牢地嵌入学生的脑海中。
综上所述,如果教师能在概念教学时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概念的形成中,再通过动手操作和充分交流让他们深刻地识记和理解概念的内涵,最后在联系与比较中整合不同的概念,这样学生的知识经验就能“生长”出“鲜活”的概念之果,越生越香,越生越甜。
(责编 黎雪娟)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的素质教育步伐不断推进,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引起了教育者的重视,因此,深入探究生活化数学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改革的一个重点。主要以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迎合新时代的脚步快速发展。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创新教学;新思路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是比较单一和固定的,而且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也比较老旧,因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基本没有联系,这就很难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长此以往,最终会导致数学教学效率的低下,影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尤其是在小学生刚刚接触小学数学时,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革新教学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致力于开发他们潜在的逻辑思维能力,淡化所得分数和考试名次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打造一个好的开始。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特点及教学内容来制订的,主要体现在:(1)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简单易懂,调动小学生的好奇心。在小学时期,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对于很多事物都有好奇心理,许多事情都想探索,但却又都不深入,这种浮躁的心态影响着他们的知识学习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引导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小例子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毕竟小学数学的知识比较简单,这样做会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进而让学生时时刻刻接触数学,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的本质,这样一来,不但让数学变得生活化和具体化,而且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2)引发学生问题意识,带动他们进行问题探究。小学生所学习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做到引发学生问题意识,带动他们进行问题探究。例如,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上街买东西的算账问题,这些具体知识的成功运用能够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建立起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提升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数学在小学教育中非常关键,数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小学数学探究问题教学进行分析与研究,保证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率与高质量。
二、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的新思路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的新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新情境。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为小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这部分的内容时,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是本章内容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一块较大的挂表来帮助学生认识时间,这样比单纯地讲解教材的知识点要简单易懂,最后再给学生总结出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时间之间的进制为60,而不是10,重点的地方一定要再三强调。再如,在讲解认识单位这部分内容时,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起1米和厘米、千米、毫米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在这部分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用尺子学会测量,掌握较小的长度单位,如毫米、厘米,然后再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进行实地的测量工作,掌握米和千米较大的长度单位,这样在生活教学中进行数学教育,帮助学生激发对数学的兴趣,这样一来,既学习到了关于长度的知识,又锻炼了生活化的实践能力。(2)灵活运用数学教材,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对于作业,小学生都是比较抵触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环节,教师应当充分探究作业的开展形式,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作业,从而增加趣味性和生活性,减少学生对于作业的抵触情绪。例如,在学习百以内的加减法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作业,把班内的学生平均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对老师设计的数学题进行回答,小组内的成员在完成作业后,首先进行答案对比,针对有错误的数学题,再次进行计算,然后总结一份认为全部正确的答案作为小组比赛的成绩,通过小组之间的成绩对比,帮助学生订正最后的答案,根据作答结果,老师对每一小组予以评分。这样的教学方法,重点在于消除小学生对作业的抵触情绪,小学数学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更多有助于学生进步的方法或者小游戏。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是小学生学习的开端,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比较复杂,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的数学知识,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是想尽办法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研究出有效的教学手段和途径,加强相关的探索和研究,并把相关的教育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联系生活,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提升而不断努力。
摘 要:初中二年级的数学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知识点、各种公式的增加都会让学生有些不知所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对初中数学的学习逐渐适应,此时正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同时,在这个时期也应该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等等。主要针对初中二年级数学的特点,来探讨教师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承上启下;数学能力;复习策略
一、承上启下,足够重视
在初中的三年时间中,二年级处在过渡阶段,在学生适应了第一年的学习之后,开始大量学习新知识的阶段。所以总体来说,二年级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升入初二之前,学生应充分利用好假期时间复习初一学过的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在进行了复习之后再去学习新的知识,便可以充满信心。哪怕是没有时间或没有复习的主动性,也可选择阅读新学期的数学教材,提前熟悉,做到心中有数。在升入二年级之后,学生也要重视新知识的学习,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为自己设定新学期的目标。教师也应该以新的标准要求学生。首先,讲课的速度要有所提升。上文已经提及,初二与初一数学学习的最大区别在于知识的数量与难度的增加。因此,初二年级学生需要学习更多内容,教师不可能再像初一阶段讲得那么慢,否则进度就会减慢。那么,对于比较难的内容,老师讲解过后,还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去做大量练习,方能扎实记忆。第二,注重课堂效率。由于知识量的增加,教师会倾向于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相对于初一年级来说,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学生也要配合好老师,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而不是上课的时候自行学习其他内容,课后再去补老师上课讲过的内容,本末倒置,这样是非常不明智的。
二、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在数学这门学科中,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初中二年级教学的过程中,要着手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学生进行了一年的学习之后,知识量有所增加,也为能力的培养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如下几种能力。第一,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充满逻辑链条与关系的学科,因而对于逻辑思维的要求也异常高。初中数学学习不同于小学数学学习,小学数学学习基本上是简单的逻辑运算,对能力的要求还比较低。而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则经常需要学生调动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也有专门的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提升这一能力,因此,在初二阶段,教师要着手做好计划来逐渐引导并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二,运算准确的能力。严格来讲运算不能算作是一种能力,因为在数学的代数中绝大多数都是四则运算,而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在学习四则运算,似乎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但是运算准确就毫无疑问是一种能力了。这不仅仅是简单运算的问题,而是反映出了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以及细心仔细的程度,这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培养成的,而是需要大量的训练,缺少训练或不认真对待练习则无法有效构建这种能力,所以在日常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应该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是要以培养计算能力为目的去认真计算。
三、引导学生的复习策略
在初中阶段,一般在初三年级开始就进行系统性复习,而初二阶段需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掌握得不扎实,那么,在初三总复习的时候就会比较吃力。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初二阶段就着手进行适当复习,考虑到学生平日的任务量也比较重,所以建议教师每天或每两天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而且针对该知识点进行适当练习,如此这般,到了初三学生进行总复习的时候便会有一定印象,再进行一轮复习、二轮复习的时候就可以牢牢记住,并且灵活地运用。最重要的是,利用初中二年级的比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而自行制定复习的策略。当然,在初三复习之前,学生制定复习计划都是有益的尝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可以促进学生复习知识点。对知识的复习,越早越好,越系统越好,早进行系统性复习的最大好处就是提前熟悉,比别人早一步,不要小看这一步,在日后的继续复习中如果可以一如既往坚持则可以帮助学生遥遥领先与其他同学。
四、结论
总之,初中二年级数学教学应该在教师的正确理念下引导进行。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个阶段的特殊性和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另外,还要注重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益,对于学生日后的继续深入学习甚至是生活、工作都有重大意义。最后,还要在该时期及早引导学生去复习,以便于学生日后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提前复习,赢在新的“起跑线”上。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大学二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实践教学的探索,初步明确了二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的实践教学的任务、内容、开展形式及考核评价方法。通过实践,二年级学生树立更加科学的职业目标,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并结合自我特点和专业学习进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计划,做好二年级阶段就业资本的积累。
关键词: 大学二年级 职业发展教育课 实践教学
职业发展教育课实践教学是根据理论教学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实践的特点和作用及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而开展的实践活动。进入二年级的大学生通过一年级阶段学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学习,基本形成了对职业认知、自我认知和职业理想的基本了解,进而完成个人初步的职业目标设计,建立起大学学习的目标和动力机制。二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的学习进入大学生职业能力准备时期,也是职业发展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之一,学生在厘清自身职业生涯方向和职业目标后,了解社会、企业等用人组织对大学毕业生求职者的选聘要求或标准,结合自我特点和专业学习进程,制定各种切实可行的职业素质修炼和学习训练及实践计划,并坚持不懈地实施锻炼,做好大学阶段就业资本的主要积累。
一、二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实践教学的任务
通过一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的学习,进入第二学年的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大学生活规律,完成了自我认知,并了解了职业和职业规划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开始真正从现实角度关注自己的成长,主动进行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训练。因此,培养和锻炼职业所需的基本素质及创新能力是大学二年级职业生涯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理论教学主要有职业意识与道德、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理论教学的学习,学生具备从事专门工作所要求具备的内在品质和技能,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优良的职业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和基本方法,逐步提高创新能力。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探索,我们把二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实践教学安排为体验性实践,它是职业发展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学生通过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开展实践活动,进一步确立目标意识、岗位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团结协作意识、法纪意识等相关职业意识,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塑造健康的职业心理,强化专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终身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危机化解能力等职业能力,初步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主要围绕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以服务社会为主,开展劳动锻炼、志愿者服务等活动,锻炼职业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
二、二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实践内容
根据二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实践目的和任务,设计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程的紧密结合。
1.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按照职业发展教育课理论加实践的原则,根据大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开展认知性社会实践了解职业,已经初步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为强化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特别是帮助二年级学生掌握并学习使用职业规划的理念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教育课可在二年级上学期末开展以二年级学生为主参加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学生在接受职业发展教育课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体验学习的实践性。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人生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及适时调整策略,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学习内容积极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个体潜能。既体现高等教育中个性发展的理念,又增强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学风建设与素质教育、就业等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利于优化高校的素质教育方式和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此外,职业生涯设计大赛还可以检验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不足,对以后改进教学工作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2.开展职业教育及学术交流讲座
可定期邀请相关专家或企业人事经理等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素质培训,引导学生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提高责任感和受挫能力。由于行业专家具有广阔的社会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因而他们的讲座能够让大学生了解行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了解行业当前发展的趋势,了解行业专家艰苦奋斗的历程和工作经验,使大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敢于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专业讲座或学术交流,二年级学生了解本专业行业职业要求的概况,明确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对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3.参与了解实践创新项目
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各有关单位和高校都为此普遍地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参加这些活动,不但有效地培养、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而且在丰富多彩的专业竞赛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兴趣和意识。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又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任课教师应配合学校团委等职能部门积极组织二年级学生此类竞赛项目,这既有利于二年级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实验的开展思路、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的分析等知识,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并且为以后创新竞赛类项目选拔人才奠定基础。
鼓励二年级学生参加学生实施本科生科学研究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艺术作品、出版著作、知识产权等,以及其他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体验性实践
开展体验性社会实践对于促进二年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职业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体验性社会实践,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学生认识社会、了解行业、体验职业活动、提升专业素养、提高实践能力、强化职业能力、创新意识等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劳动锻炼。学生可以到农村或工矿企业从事某项生产活动。在劳动锻炼期间,了解工农群众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学习他们的好思想、好作风,锻炼意志和毅力,增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锻炼结束后可请有关单位或劳动锻炼单位的有关领导为自己作出鉴定,本人写出劳动锻炼的总结报告。总结内容主要包括:下乡、下厂锻炼的基本情况;生产劳动的切身体验和感受;主要收获和取得的成效。
企业调研。二年级学生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当今社会条件下企业用工分析,了解企业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要求、校友对就业、专业学习及大学生自我培养方向的建议等,进而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技文化服务。二年级学生经过两年专业知识的学习,可到农村、工矿企业向工农群众传授所需的科技文化知识,为工农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和实际问题,把所学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到边远山区、贫困山村开展扶贫支教行动,将所学知识传授给贫困地区的孩子。社会科技文化服务的主要形式是:科普宣传、科技扶贫、科研攻关、知识讲座、科技咨询、技术协作、扶贫支教,等等。
勤工助学活动。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市场调查、家教、智力服务等勤工助学活动。
其他个性化、创新型的实践内容。
5.积极参加多种文化活动或社团活动
参加文化科技活动可以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是培养职业意识的重要基础。二年级学生应积极参加与职业意识培养有关的专题讲座、征文、知识竞赛、辩论赛、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社团活动、学术研究等,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学到相关的知识,扩大视野,强化职业意识。如围绕诚信意识培养进行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手机短信征集等活动,对于参加活动的学生起到了良好的诚信意识培养作用。围绕职业意识培养举行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社团活动是广大学生培养职业意识的重要途径与方法,相关学生干部要积极组织有关活动,同学们更应该认真、热情参加。
通过参加学校职业发展协会等学生社团,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教学、指导的各项工作中,发挥朋辈指导作用,并开展一定的户外拓展竞赛、职场素质课程培训等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组织管理素质的提高和职业体验经验的积累。
6.担任学生干部职务
二年级学生可以通过担任学生干部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公关礼仪、形象气质等外在能力和心理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内在能力,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集体意识,培养个人综合能力和素质。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在成绩评定时根据学生干部级别可换算成相应学时。
三、二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实践教学的考核
实践活动考核按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活动时间,学生二年级期间实践要求不少于学校职业发展教育课实践教学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实践中的表现,根据实践内容、实践单位意见,导师班主任适当核实实践具体成果,学生提交的实践总结报告和科研成果、活动宣传报道等其他成果。
职业准备阶段的作业为结合体验性社会实践,通过本人对实践岗位的认识及一年来在实践岗位开展工作的情况,结合本人实际制作《实践岗位的体会以及改进建议书》。一般不少于3000字。
导师班主任负责成绩的认定,在《职业发展教育手册》上登记备案。
职业发展教育课二年级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以上职业发展教育课实践教学的活动开展,二年级学生在掌握职业意识与道德、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树立专业意识,增强专业兴趣,初步确定就业行业,设计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求职择业能力准备方面,二年级学生全面提高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积极的职业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等求职择业的能力,增强适应就业市场竞争的能力。
写作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文化实践活动,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一二年级的写话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由此可知,写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写话刚入门,这是一个难点,学生一提到写话就头疼,无从下笔。关于写话教学,我在教学中认真摸索,认为写话教学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其次是口语交际、阅读训练、观察积累,再次是加强指导与训练。具体做法: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是成功的秘诀。对学生写话的评价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以赞赏的眼光看学生的作品。尽量找出他们的优点,大力鼓励,大力表扬。对学生的评语不是简短的好与坏,而是以积分的形式不断累积,对于好的句子,学过的词语,课文中积累的词语,能够在习作中出现……都要加分。还要鼓励学生多看看同学的作文,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了鼓励学生,积分一周公布一次,对积分高的进行奖励,以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重视口语交际,以说促写
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在低年级,口语交际是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写一句或几句完整的话。因为有了对话的基础,学生比较容易下笔,写出来的内容自然比较丰富,句子比较完整、通顺。比如“介绍我的家”主题口语交际,在对话交流后,教师让学生写话,多数学生能围绕主题,从家居、成员、特点各方面写话,某种程度是课堂口语教学发言的再现。
除了课堂上进行说话训练外,利用活动课,班会课对学生进行训练。班会时间除了教师必须讲的事情外,其余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说自己看课外书有何收获,说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生活趣事趣闻……先小组交流,讲给同伴听,再推荐几个在班上讲。对胆小的学生,先让他们在自己座位上讲,逐渐到讲台前面向大家讲。一位学生在说话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努力寻找他们成功的地方,热情地帮助他们,鼓励他们。
三、观察生活,引导写话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要引导学生提高写话兴趣与水平,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且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自由地用笔记下自己的生活所见所想。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进行观察,可以有几种作法:一是确定范围,连续观察。教师规定一个较宽的范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事物观察,写下自己的观察积累,比如让学生观察门前的花,不给学生限制多少句,能写多少就写多少。二是定点观察,详细写话。教师可以根据训练需要,有针对性地或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一角”,按顺序写下自己观看到的景物,或引导学生观察学校的一件花草,注意指导观察其特点。观察某一景物后,指导学生围绕中心进行说话写话练习。
四、观察图画,引导写话
小学生活泼可爱,富有想象力。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色彩鲜艳,声情并茂,教学时应利用这一教学资源,教给学生看图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意,或是想象串编故事,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和想象写下来。无论是表达图意,还是串编故事,都需要学生思维加工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有意地重现表象的技能,包括在头脑中有目的地产生丰富的表象。
五、加强阅读,重视积累
我要求学生坚持天天读书,读语文书,同步作文,小星星,摇篮报,童话系列、优秀作文、连环画……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读的过程中积累好词佳句,专门准备一个收集好词佳句的笔记本,每周在班上交流一次,为写话打好基础。
六、从简短的句子写起
从造句入手。根据一个词写一句话,要求把话说完整,下一次在这个基础上把话说具体。如用“文具盒”造句,有的学生写:我有一个文具盒。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我有一个什么样的文具盒,这个文具盒怎么样。以扩句的形式,逐渐训练学生写话,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坚持写日记。日记是经常性习作最好的载体,养成良好的日志习惯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保证。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我就引导学生设置“写话练习本”,到二年级改为日记本,其实主要是写话,从一句写几句,甚至一段,不管他们写得好坏、多少,只要他们坚持每天一记,教师给予批改,还为每位学生写鼓劲性评语。每周进行一次交流,在班级中交流他们的优秀日记,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学生逐渐养成习惯,这可为提高作文水平迈好一大步。
我要求学生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哪怕只能写一句完整的话也行,也要求无错别字,句子通顺。只要坚持天天写,天天反思,一定能提高。例如:今天受到了批评,要写出为什么受到批评,是自己的问题还是老师冤枉了你,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后来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如看了电影《自古英雄出少年》后,将你心目中的英雄写出来,写出你为什么敬佩他。
学生在能写出一句或几句通顺的话后,要求有所提高,就规定写某一方面的主题。如给出一幅画,以回答问题的形式写话(什么时间,有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秋天你有什么发现(你发现天气有什么变化,动植物有什么变化,人们的穿着、活动有什么变化)。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把句子恰当地联系起来,表现一个主题。
作文教学应该从说到写,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写话教学是学生习作的起步,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积极关注,用心引导,从小打好学生的习作基础。我平常通过这些方法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取得明显的效果。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以学生古诗词阅读的作答为切入点,经过统计分析,发现目前高二学生存在古诗词阅读总体能力偏低,整首诗词的识记能力有待提高,鉴赏评价能力偏低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对高中古诗词教学提出部分策略,以期为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中国古代诗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其协调有致的旋律,整齐优美的句式,深沉炙热的情感与精炼含蓄的语言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瑰宝。正因为如此,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人格、价值观的提升有着巨大的作用,历来是语文教学和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加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政策的出台,古诗词阅读教学的价值和地位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尽管如此,中小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现状却尚显模糊。从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目前学界对于古诗词阅读能力的研究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偏重古诗词阅读能力方法、策略的理论和实践探讨(朱慧2011;杨来军2013;梁春燕2007);一是运用统计方法调查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孙敏2010;蒙芳玉2010;林警熙2013)。但是整体来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现状研究少之又少。
“探究学生的阅读能力表现,基于阅读能力测试结果提出教学诊断及教学建议,是教育界应该深入探索研究的问题。”[1]那么,对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并根据其能力表现提出教学建议,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基于此,本文以高二年级学生的古诗词阅读作答为研究对象,从学生古诗词总体阅读能力、识记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等角度出发,对高二学生古诗词作答内容进行统计与深入分析,以期能了解当前高二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一些表现特征,并以此作为反思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契机,为一线教学提供些许教学策略。
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对象为556名高二学生,其中一类校201名,二类校185名,三类校170名。
一、高二年级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表现
通过数据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可以从总体阅读能力、识记能力、反思评价能力方面进行说明。
(一)总体阅读能力:高水平样态学生比例偏低
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作答进行分类,根据得分情况,分为高水平样态、中等水平样态,低水平样态三种类型。从学生作答的得分情况来看,中等水平样态的学生最多,占总人数的48.3%,高水平样态的学生人数比例偏低。低水平样态的学生人数比例为29.2%,大约占到了抽样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一。(详见表1)
学生古诗词阅读高水平样态的人数比例偏低,这说明古诗词阅读仍然是大部分学生的难点,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提高值得引起重视。
(二)识记能力:学生古诗词识记的内容大多来源于小学阶段,且整首诗词的识记能力有待提高
测试要求学生按照题目要求,默写整首诗词,在识记基础之上,将自己的古诗词积累与文本材料进行整合,并对其进行分析、解释。
统计学生的作答后发现,556名学生能够写出的古诗词共计18首,其中符合题目要求诗词共计16首。能够按测试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诗词的学生占总测试人数的88.9%,但可以正确、完整地写出整首诗词的学生比例却只占总人数的53.2%。从学生选择的古诗词来源比例来看, 81%都是源自课标内的推荐篇目。其中,63%的古诗词属于课标1-6年级的推荐篇目,大大高于7-9年级与高中阶段课标推荐篇目的选择比例。在学生的所有作答中,属于小学低年级所学的古诗词的出现频率又最高,达到了57.6%。(详见表2)
(三)鉴赏评价能力:学生古诗词评价鉴赏方法积累不足,大量学生无法知人论世
测试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之上,选择任意角度,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学生鉴赏评价的作答情况如下(见表3):
由上表可知:首先,未作答的人数占总样本量的27.5%;其次,无法选择角度清楚地评析诗歌的人数比例占31.7%;可以选取诗歌内容两个维度对诗词进行简单评析的学生人数比例为27.4%;另外有13.4%的学生可以结合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或创作风格评价诗歌。从学生作答的数据统计来看,大量学生可能还无法选择明晰的角度对古诗词进行鉴赏。这不能不引人担忧,说明高二学生古诗词鉴赏评价的方法积累不足。
二、教学策略:基于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培养
依据测试结果,对高中阶段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策略如下:
第一,需针对古诗词的阅读内容培养学生的相应阅读能力。新课改以来,知识的传递不再是课程培养的主要目标,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课程的重点。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要求古代诗文阅读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四种能力。这四种能力在古诗词与文言文两种类型的阅读考察中是共有的。但文本本身的特征的差异势必会导致不同类型的阅读文本相对应的培养能力的不同。以理解能力为例,文言文阅读更多地是要求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或用法,而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则是强调把握古诗词的内容与意义的能力。
第二,需重视学生整首诗词的识记能力,提高学生识记的“质”与“量”。此次的数据统计中能够按照题目要求正确、完整默写整首诗词的学生约占总测试人数的50%。也许由于高考的要求是默写常见的古诗文名句名篇,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有可能忽视了对学生整首诗词识记能力的培养。统计学生作答所选择的古诗词63%来源于课标内1-6年级推荐的篇目,这样的现象既说明高二学生能够完整背诵并默写的古诗词大部分仍然是小学阶段积累的古诗词,从侧面证明了小学阶段是学生古诗词积累的黄金时期;也表明高中学生古诗词积累面较窄,课外积累量较少的现状。古诗词阅读“如果没有一定的古诗词积累量作为基础,就很难形成感性认识,很难形成语感”。[2]因此,学生古诗词背诵量较少,势必会对学生的古诗词阅读产生影响。同时,21世纪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保证积累的‘质’与‘量’。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整首诗词的识记能力,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古诗词积累面。
第三,学生古诗词鉴赏方法积累严重不足,应促进学生古诗词鉴赏评价理论方法体系的形成。通过统计发现无法选择角度清楚评析诗歌的学生占总样本量的30%以上,这反映出一部分学生对古诗词阅读不知道如何入手。积累不够自然是其原因之一,但也反映出学生对古诗词鉴赏方法的缺失。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该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古诗词鉴赏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以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自主赏析。具体而言,诵读纵览,整体把握,是鉴赏的前提;其次,聚焦诗题,理解诗歌内容;知人论世,感知诗词时代背景;调动联想想象,体会诗歌意境;比较诗词,主动探究赏析等,都是古诗词鉴赏的相关方法。通过教给学生基本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词阅读鉴赏习惯,从而“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第四,学生古诗词评价鉴赏呈肤浅化,应提升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此次统计数据表明,样本量中,接近30%的学生选择从诗歌内容角度评析诗歌,但其实更多的不是评析,更侧重于解释;而仅有13.4%的学生,可以选择从能力要求更高的结合诗人词人的人生经历与创作主张的角度评析诗歌。究其原因,可能与一直以来“重视字、词、句、段的教学,使学生从中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3]的古诗词教学痼疾有关。学生理解、鉴赏诗词的过程应该是由表及里的认识文本“文”、“象”、“道”的过程,是一个“循文析象悟道的、由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认识过程”。[4]“文”指文章的语言形式,基本内容;“道”指文章主旨,理性认识,而在这之间的“象”则是独立于“文”与“道”之外的重要层次――“内容材料”。反映在古诗词阅读中,则是说明古诗词阅读的鉴赏不能仅仅停留在“循文”――理解内容的层面,更应该通过充实而又典型的质料帮助学生探寻古诗词的主旨。因此,在古诗词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使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提高学生古诗词反思评价能力。
当然,本次研究只是初探,还存在以下局限:比如样本量的选取范围较小、对学生的能力表现分析较为粗浅等等。此次统计的数据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部分地区高二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现状。未来笔者会继续努力探索,希望通过对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古诗词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摘 要】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小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情绪。影响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辨识力和驾驭力。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因此,我们要教小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必须从低段语文教学抓起。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语文;有感情朗读;有效教学方法
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有感情朗读似乎只是作为一种教学形式,为了读而读,不能让学生真正入情入境,自然谈不上“情动于中”,不能让学生通过朗读体现自己所感悟的思想情感。其次,感情朗读缺乏层次性。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上逐步递进与深入,导致反复诵读都是一个腔调,让感情朗读显得苍白、单调。再次,教师对于学生感情朗读评价欠妥,导向不当。
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朗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恰如其分的运用感情朗读,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了,不需要再做烦琐不必要的分析,如果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因此,有感情朗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那么,如何结合小学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孩子有感情的朗读呢?下面我根据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教给学生方法,指导朗读技巧
可以发挥想象朗读。在朗读训练中,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放于第一位。一旦离开了积极的丰富的现象,既难以理解教材的内容,又难发展语文能力。如《找春天》这篇课文,课前可以让学生走进校园,踏入公园,漫步家乡,去感受柳枝的轻柔,桃花的娇媚,春风的柔和……放飞田野去寻找春天。学生走进春天,发现春天的美丽,探索春天的奥秘。他们有了自己真切的体验,心灵上受到感染,读时就特别入情境,从读书声中找到了春天的影子,进而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
1.在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带问题朗读。读前提问题并带之去读书,可以在读中活跃思维,更好理解课文。也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读书习惯。又为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打好基础。
2.还可以指导学生朗读技巧。从朗读的音调上,要指导学生掌握好语言的轻与重、缓与急、长与短、高与低等。
3.从形式上可齐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指导与练习相结合,才能逐步提高朗读水平。
二、角色朗读,加强角色体验,转化情感
教师要重视体验课文的情感因素并与之共鸣,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阅读过程中加强角色体验,是指让学生充分参与言语实践活动,真切地感知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加深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的过程。
采用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在读悟课文的时候注意与人物作者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情感,共享他人的快乐,分担他人的痛苦,移他人之情与自己的心中,印发情感转化。比如: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称赞》时,我都采用了换位角色扮演法,让小学生体验他们的情感思想,这样自然而然地把文本融入自己的心灵。
三、表演朗读,体会情感
表演是体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可根据文本提供的情境、情节,让学生入境表演,以此求得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对文本内涵的深入探究。它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完整演绎,也可以是对文中“空白”处创造想象表演,还可以是根据一个片断或一个教学点的即时表演。表演朗读符合学生好动爱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学生走进了文本,创造性地活化了文本,进一步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体验深化了情感。如:《三个儿子》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演一演三个妈妈和三个儿子,让他们从中体验感悟――只有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激发学生内心情感,让学生愿读、乐读、在读中理解和把握课文。
例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的朗读,教师安排男女生分角色读,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而展开,在朗读中他们不但能大胆地分角色朗读,而且还能用不同的语气边读边做动作,读出反问句和感叹句,例如:(读)你从哪儿来呀?(有疑问语气),仿佛看见了那只充满疑问的青蛙。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孩子们的热情已被朗读充分激发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明白青蛙是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在朗读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坐井观天”这个成语。
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让小学生喜爱朗读
儿童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教师要善于聆听,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低年级小学生特别在意教师的种种表情。教师在学生朗读成功的时候,通过眼神的赞许,一定会引起学生成功的喜悦。其实,当教师用心聆听学生朗读,切实发现他们在朗读时的优点时,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能及时给予肯定,孩子就能在教师的鼓励中树立自信心,喜欢上朗读。
总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语言感受等能力不断提高,才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的无限乐趣。重视情感朗读,让语文学习变的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
摘 要:本文结合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建筑学系二年级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探讨高等职业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如何体现“高职本”教学特点,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发展“高职本”建筑学专业特色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等职业本科教育;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社区活动中心
0 “高职本”院校建筑学专业办学理念概述
“高等职业本科教育”(“高职本”)是教育部为了适应我国高级技能人才紧缺的国情,结合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提出的一个新的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训练并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毕业生有直接上岗工作能力,在就业市场更具竞争力。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作为学校下设教学学院之一,专门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生。2011年学院设立建筑学系,同年进行建筑学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招生,2014年新增风景园林专业。
“高职本”院校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有明显的职业性的特征,既要考虑专业理论知识,更要考虑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的要求,基础理论知识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以应用为目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知识的实用性、针对性。要求学生了解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1 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定位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既是专业教学的起点,也是专业教学成果的综合体现。本课程要求学生,既应理解与其相关课程的开设意义,又应将相关课程中的专业知识运用于设计实践中,最终通过语言阐述、模型制作、图纸绘制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能对课程设计成果进行综合表达。建筑设计课程自身的性质及特点与“高职本”院校的办学理念及模式具有极高的契合度。本系的建筑学专业为高职本科,与国内其他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相比,本专业更偏向于动手能力和设计技能的训练,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质。在有限的时间内,缩减理论教学的内容,增加设计实践的训练,并且密切关注设计市场的发展状况,有的放矢,使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建筑设计(方法入门)为本系二年级专业主干课程。经过一年级建筑设计基础训练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一定建筑设计表达技能,对建筑空间具有初步认知。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筑设计(方法入门)课程的设置,开始建筑设计的初始学习,使学生正确地认知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与工作内容及培养相应的设计能力,发展学生设计思维、建立建构逻辑,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
2 课程设计思路
2.1师资结构设计
基于城市学院“高职本”教育特点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加之本系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二年级专业教学教师团队构成具有其特殊性和多样性。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师团队按照每名教师指导12人教学小组的师生配比,一般需要11至13位教师,主要构成分为系部内教工和外聘教师两部分。其中系部内教工组成,既包括2到3名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重点培养对象,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教学经验,同时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又包括1到2名已经具备职业职称和宽厚职业素养的“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外聘教师组成,包括其他院校建筑学专业优秀教师和从企业中聘请具备职业资格和丰富工作经验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双师型”教师和外聘建筑师和工程师比例占二年级专业教学教师团队比例的60%以上。
通过“双师型”教师带动和校企合作的方式,完成必要理论教学的前提下,更大限度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对建筑学专业相对应的行业动态有所掌握,并能将目前行业中的应用性技能传授给学生,使本系建筑学专业教学具备较强的职业化特征。
2.2教学设计
本系建筑设计二年级教学实行“教学小组集体备课,大班授课,小组教学,个别辅导,集体评图”的方式,配合“专题设计”的教学模式,面向学生开放评图的公共平台,要求课题多样化和个性化。
(1)轮换制授课模式。每个课题学生在不同的教师指导下完成,从而学习不同的研究方法,训练和不同人群的合作与互助的能力。
(2)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设计理论课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每个课题都应安排学生进行广泛的课题调研并做实例分析,以增强其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能力。
(3)课程设置加大实践环节比重,加强技能培养。每个课题设计前期都要求学生进行相关建筑类型的实地调研并提交成果。增加模型制作课程和模型成果评分比重,充分运用手工模型、实体制作、徒手草图、计算机软件等各种媒质进行建筑辅助设计。
2.3课程评价设计
建筑设计(方法入门)课程评价是多阶段和多方位的,评定成绩时既要考虑每个阶段相应的成绩,同时明确调研和实体模型成果的评分比重,体现对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课程设计过程阶段性成果计入总成绩,使学生能够按计划来完成阶段任务,杜绝了交图时通宵突击、拖图的现象,提高了作业的整体质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设计过程的重要性。为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对未按时提交设计成果的学生一律不接收迟交补交成果。
课程成绩以百分制办法评定,设计成果由教学小组统一进行评定打分,确保成绩的公平公正,克服了教师个人评分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3 课题内容
3.1设计条件
在昆明地区拟建一个社区活动中心,建设用地自选,要求用地面积4000~5000m2,应位于昆明地区的居住社区(村落),拟建社区活动中心主要服务本社区居民(村民)。用地不能位于城市主要道路交叉口,不能位于城市主干道边。用地所处居住社区应属于城区内的成熟社区,或城乡结合部居住社区,亦或社区内待改造旧厂房及其基址。要求绘制所选用地形图1:500,包括周边建筑和环境。
3.2设计内容
要求学生在确定自选用地类型和绘制地形图的基础上,充分分析该地区的地理、气象等自然条件,以及调研所选地形周边社区状况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拟建社区活动中心要求建筑面积为2400m2至2500m2,层数2至4层,结构类型以砖混、框架结构为主。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绘制草图和制作工作模型进行方案推敲定案。学生可依据用地特征和相关调研的实际情况,对所设计社区活动中心各功能拟定、房间及其面积分配,进行调整、增减,甚至重新设定,确定适合自己的、专用的房间构成和面积。对室外场地的道路、广场、绿地、小品等进行设计。
4 结语
高等职业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如何体现其自身办学模式特点,仍存在一些争论和疑虑,但无论如何,“高职本”建筑设计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内容和注重职业素质培养是具有一定共识的。改革所引发的关于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多思考和尝试对于“高职本”建筑学专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教学网站论文:教学网站视觉设计方法探究 【摘要】教学网站教学效果的优劣与否不仅在于其丰富的教学资源,...
浅谈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拓展农村中学生时事政治视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效能 摘 要:以本校高中学...
本文首先对德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然后简单阐述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现状,最后对学前教育过程中德育的渗透...
课程与教学论文:对初中历史教学经验与课程内容思考 一、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利用有助于历史课程内容的理解...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职高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摘 要: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阅读...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在我院2020级护理专业高护班随机抽取两个班,一个班是实验组,另一个班是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