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工程管理类论文

时间:2022-05-10 03:27: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工程管理类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工程管理类论文

工程管理类论文: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深层学习”

作者简介:肖磊( 1975-),男,台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e-mail)。

摘要:《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将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列为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六大核心知识领域之一,如何提高该类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亟待研究。文章基于“引导深层学习,培育创新能力”的理念,从构建知识框架、加强课堂实践、改革考核方法3个方面提出引导学生深层学习的具体方法。结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改实践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改进思路。

关键词: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solo分层法

土木工程专业经济管理类核心知识领域包括“工程项目经济原理” “工程项目管理” “土木工程法规”3个核心知识单元[1],文章所述管理类课程主要针对后两者。审视近年来该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存在下述问题:首先,学生普遍对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动力;第二,学生普遍对工程管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难以理解,缺乏深入探讨;第三,理论教学环节中缺少运用基本理论与方法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训练,实践能力提高有限。为充分发挥管理类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核心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笔者结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尝试了教学改革,以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 教学改革理念

在以往的教学改革探索中,笔者曾基于“教学对象仿真、教学内容仿真、教学环境仿真”的理念,努力构建适宜的教学环境,收集实用的素材和实际案例,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学生综合能力却未见明显提高。集中表现在:第五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时,极少能运用管理的眼光去观察现场、发掘问题、分析问题。然而,实际工程中,管理环境变化万千,任何工程管理人员都面临如何把其他场所的工程经验成功应用于“本案”的创造性人工再造问题,所以要求工程管理人员能够对基本管理理论深入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培育学生建立对工程管理先进理念和方法的正确认识,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锻炼学生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能力, 是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

(一)引导深层学习

“深层法”(a deep approach) 是由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比格斯(biggs)教授在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该方法以理解思想和探寻意义为目的,关注各个论据的意义、要旨和相互关系,而不是词语、文本或者公式本身。针对高校学习情况进行的相关研究表明:深层学习法与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有密切关系。如果学生有能力把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且懂得如何将这些知识及其相互联系用于新的学习环境之中,他们获得的学习效果要比没有能力这样做的学生好得多[2]。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肖磊,等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深层学习”引导法教学实践和思考

管理类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综合性强。比如:不能抛开施工项目管理而单谈合同管理,不能抛开合同管理而单谈造价管理,也不能抛开造价管理而单谈施工组织管理等。各门课程实际上是统一的整体,解决实际工程管理问题时往往是各门课程的综合运用,而这种综合运用恰恰应该是工程管理人员核心技能的综合体现。其所涉及的知识有相当的广度,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满足广度的要求,又要兼顾一定的深度,传统的讲授方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管理类课程的知识点就其表层含义来讲是不难读懂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了解。教师讲授的重点是针对繁杂的知识点梳理逻辑关系,揭示逻辑内涵,并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原理解释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4]。为此,引导学生开展“深层学习”十分必要。

(二)培育创新能力

创新能

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谓“创新”就是“创造和革新”,谈到管理创新,很多人觉得离自己很远,其实,管理创新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新观念、新构想的形成;二是已有先进观念和构想的运用。工程管理理论中有很多先进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可以很好地指导和支持现场工程管理的创新活动。根据笔者多年工程管理实践的体会,当前的现场工程管理仍然过多依赖于经验管理,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仅仅在各种执业资格考试中受到关注,而真正将其运用在管理改革和管理创新实践的少之又少。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在实施过程中缺少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基层工程管理人员,因此,培育学生的工程管理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工程管理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积极引导学生创新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和参与现场工程管理创新活动,有利于学生达到建筑企业精细化管理所需人力资源的要求。

二、教学改革设计与实施

“如何引导学生深层学习”是教学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此为切入点,从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等3个方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一)分析知识逻辑,构建知识框架

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必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下功夫。《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及时的引导。该《规范》强调,专业教学的内容由知识体系、知识单元和知识点构成,与课程名称表达教学内容的方式相比,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知识的重复或遗漏。其中涉及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有3个,其中之一的工程项目管理涵盖8个知识点,分别涉及学院培养计划中的三门课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1.基于pmbok对知识进行分解与再综合

根据项目管理学科和其他领域的关系(如图1),把上述三门课程中融合三类知识的内容分解,分别归类,帮助学生理清各相关知识的源头,更有利于学生联系已有任务,找出所学内容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先分别站在管理学和项目管理学的角度,把管理学的一般知识和项目管理学的专有知识分解,然后在建筑工程应用领域的实践中综合运用管理知识和技术能力,让学生明白通用管理原理和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途径。希望学生不仅是掌握一项操作技能或记住一些行业标准,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建立和管理技术应用方法的掌握。同时,提高学生认识,拓宽学生视野。

2.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逻辑树

借助“思维导图”工具(mindmanager)构建知识逻辑(图2),利用其可视化的绘图软件,直观、友好的用户界面和丰富的功能,引导学生有序地组织思维、整合资源,合理安排学习进程。鼓励学生将其作为一种学习管理工具主动运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乃至今后的工作效率。

图1项目管理知识范畴

图2工程项目管理知识逻辑树

3.运用“霍尔结构模型”构建知识框架

工程项目管理具有显著的系统工程特点。由于学生自身知识构建能力有限,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涉及的相关知识往往了解得支离破碎,很难形成系统认知,从而影响其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对某些具体任务,借助霍尔三维结构模型,构建立体化的知识框架,以便学生理解记忆。比如:对施工质量控制的问题,通过设计五维质量控制模型(图3),运用系统观来看施工质量控制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并运用分层法对其进行分类,从而在貌似繁杂的因素中理清头绪、分清主次。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并且记忆深刻。

图3五维质量控制模型

(二) 合理设计课题加强课堂实践

对理论的理解需要通过实践来深化,加强课堂实践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课堂实践形式的选择、组织和课题的设计是保证课堂实践效果的重点。

1.课堂实践的形式

笔者主要采用课前作业加课堂汇报讨论的形式。提前一周将要汇报讨论的课题、案例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发给学生,明确汇报要点,充分调动学生探讨知识的积极性。通过主动研读教材和其他参考资料,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正是当前大学生所缺乏的[5]。以此引导学生摆脱知识灌输的惯性,积极尝试深层学习,积极尝试从管理角度认识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问题,激发学生工程综合管理的潜质,为几年后走上管理岗位奠定基础。

2.课堂实践

课题设计

课堂实践要想获得较好的效果需要合理的课题设计。课题必须面向实际,但绝不是简单地模仿实际操作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和应用方法,把学习讨论作为对实践活动的一种领悟过程[6]。比如:在讲述项目组织时,提出“运用组织学原理设计一份项目组织策划方案”的课题。项目可以选择学生已有的经历,如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等,再结合学习任务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在讲述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时,设计了“运用五维质量控制模型设计桩基工程质量控制方案”的课题,在已有桩基施工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观看待桩基工程质量控制所涉及的相关问题。通过课堂作业和课堂汇报讨论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

(三)强调学习过程,改革考核方法

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传统考核采用选择、判断、简答、案例等题型。学生往往依靠考前强化记忆来通过考试,不仅占用大量时间,而且对所记忆的大量概念性知识点不能灵活运用,很难达到教学考核的效果。为此,笔者也尝试了改革。

1.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强化平时考核

设置座位分。以平时成绩加分的方法鼓励学生坐在教室前三排,客观上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

设置汇报讨论分。对参与汇报讨论的学生给与表扬和加分,鼓励学生主动汇报作业,并积极参与讨论。

2.采用开放性试题和solo分类法评价学习质量

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即可观测学习结果的结构,由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比格斯(biggs)教授及其同事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提出, 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7]。solo 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发展阶段学说。

solo 分类法的基本观点包括: (1)以研究学习质量为主要目的,从学习结果在结构上的复杂程度出发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2)关注认知过程, 而不仅仅是认知结果,分析学生针对某项具体任务的反应是描述学习进步和认知结构的最佳方法;(3)可以从能力、思维方式、一致性与收敛和应答结构4个方面对学生的回答分成不同的水平。

为了改变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的局面,尝试开卷考试,设置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引导学生组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开放性地回答问题。依据“solo”分类法的原理,根据学生回答问题中所使用素材的数量来评价学生掌握工程管理类知识的量, 从学生回答中所表现的思维方式、一致性与收敛情况来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即运用基本原理认识、分析、解释工程实际的能力。

三、 教学改革效果评估

为了解教学改革的效果,设置了开放性的调查问卷,主要采用“自我评价”的方法[8](表1)。结果显示,相比往届学生,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成效都有明显提升。

表1 学习效果调查统计表序号调查问卷情况反馈所表达的主要观点人数1课程互动很有兴趣52

对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53对所学课程知识有基本的了解144对所学课程知识感到有明显收获35

开拓了眼界,对监理行业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17注:学生共44人,根据调查问卷情况反馈所表达的主要观点分类,分入一类后就不再计入其他类。 四、总结与反思

“引导深层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是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从提升教学质量的角度,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开拓视野、完善思维方式、锻炼综合能力。从因材施教的角度来看,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被动接受的思维惯式,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善,对这部分学生而言,在缺乏课前预习和课后思考总结的情况下,很难适应跳跃性的教学方式,结果甚至不利于其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上述矛盾要求教师继续深入思考,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仍应兼顾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传授的学习需求,而通过加强网络课程平台建设,以及开拓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方法来“引导深层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另一个思路是从新生进校开始,即在各门课程中全面实施“深层学习”的引导教学,随着学业进展,逐步改善学生被动接受的思维惯式,为专业课阶段的“深层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工程管理类论文:工程管理类建筑结构教学

结构就像是人体的骨架,是一种受力体系,承担各种作用,要求不出现大的变形,不因外界干扰而影响骨架寿命,在此基础上满足经济合理的要求。这样就把结构知识和工程造价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工程造价不能脱离工程而存在。而后续教学内容围绕讲述结构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这条主线展开,并以基本构件承载力计算和变形验算为切入点逐步深入,体现课程特点。

加强相关课程间的联系

建筑结构课程内容涉及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力学、建筑施工等课程的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课程间的联系与沟通。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涉及到前期哪些课程知识?对后续课程有什么作用?例如,钢筋混凝土梁是房屋建筑中最常见的构件。在房屋建筑学中梁的尺寸和形状与建筑设计以及房屋的净空高度要求有关;从建筑材料的角度看,梁是由混凝土和钢筋两种材料结合而成的组合受力构件,发挥着各自不同力学性能,承担相应荷载作用。从力学看梁是承担横向作用的受弯构件,在受荷后截面上存在弯矩和剪力两种内力作用,内力作用后发生挠度变形、可能出现裂缝。所以建筑结构中梁的设计计算就是依据力学原理,根据梁在破坏时极限承载力,在相应基本假定条件下根据力学中力和力矩平衡关系求解出梁中所配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数量。在保证承载力基础上依据力学知识结合混凝土材料特性验算梁的挠度和裂缝宽度,使其符合安全性和适用性要求。那么制作某根钢筋混凝土梁的费用(造价)如何?引入在建筑施工中讲授的梁中各钢筋下料长度的计算方法,求出钢筋总重量和混凝土体积,套用相应的预算定额,此梁的直接费用即可求出。另外还可以通过设计对比,找出合理配筋、合理截面尺寸使梁的造价更加趋于经济适用。因此,建筑结构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始终要与力学、建筑材料等课程紧密配合。这样做一方面可回顾以往关联课程知识,另一方面把学生所学零碎知识点连成片,相互融会贯通,相互促进,加强理解,使学生不但能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习积极性也会不断提高。

充分发挥现场教学作用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对于建筑结构课程仅此还不够。结构设计计算理论多,内容抽象繁杂、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仅凭课堂讲授不易使学生对结构有深刻的理解,加之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学生对结构体系感性认识较少。所以除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扩充教学信息量和增加学生对建筑结构的感性认识外,还应利用现场教学的直观优势。例如,利用业余时间到校园和周边建筑工地参观,让学生看到“建筑实物”,非常自然地就会明白混凝土框架结构、砌体结构各自的结构特点。又譬如,利用施工现场参观讲解钢筋混凝土肋型楼盖中梁、板、柱之间的传力关系,以及梁板柱中钢筋的布置。在参观中随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作答。例如,楼盖模板怎样支设,怎样拆除?单向板、双向板怎样区分?梁、板、柱钢筋绑扎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工程量怎样计算?套用预算定额中的哪个分部分项工程?混凝土的自然养护时间应该是多少天?学生通过现场教学,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牢记于心。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要求学生有针对性的现场实践,巩固和充实理论知识并把实践过程写成报告,作为学生平时考察成绩的一部分,这样会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提高专业教师素养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师对书本内容的讲授,教师只需要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就可以胜任教学工作。现代高等教育强调口径宽、基础厚、能力强的综合素质培养目标,教师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促使高校教师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也应不断提升,正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先有一桶水”,“打铁还需自身硬”,单纯的“教书匠”已不能适应当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作为教学的主体之──教师,应注意以下4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学习,博览群书,深入研究,密切关注本行业本专业的发展动向,熟悉和掌握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和现行规范、规程、标准等。二是全局观念,把握好学科专业之间,相关课程间的先后衔接顺序和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保证所讲授的内容有的放矢,促进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三是教师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社会经历,把工程实例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体现真实感,把教师的社会工作经历告诉学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为今后工作奠定扎实基础。四是需要认真选用教材,备好课,适当将科研、教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中,不但能够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五是对教学对象──学生群要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九零后与七八十年代的学生相比较无论是在个性、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是对社会认识、信息量的摄入和对知识渴求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体系中教与学主体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正逐步转变角色,由教学主导者变为教学引导者,而学生也逐步地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盲从性少了。这种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的教学应更加开放更加教学相长,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知识共同提高。为把握这种变化和差异,应注重设置讲授内容,突出重点,深入浅出,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加上通俗易懂的例子增强课程的感染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得到学生的认可。例如,在讲授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裂缝宽度计算时,课前把面粉加水拌好裹在橡皮条上,待其干燥后拿到课堂进行演示。包裹的面粉相当于混凝土,橡皮条相当于钢筋。张拉橡皮条时,包裹的面粉其抗拉强度远低于橡皮条,故而在所裹面粉上出现第一条裂缝,再继续张拉橡皮条,面粉表面裂缝增多直至分布、间距趋于稳定。这时趁热打铁告诉学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因为裹的面粉和橡皮条在张拉时变形大小不同,形成了变形差,裂缝必然产生。学生有了直观感受后,再来讲述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计算,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而且掌握的比较牢固。另外还应注意到,建筑结构这门课专业性较强,相关课程联系广泛,教学难度大。力学是结构设计计算的理论基础,结构是依据力学原理建造的实物,没有力学理论,结构如同海市蜃楼。因此结构与力学密不可分。只要真正学好弄懂力学,结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因此在前期教学中应提高对建筑(工程)力学学习的重视程度,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学时,配备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力学课,打好基础推动后续课程顺利实施。

结语

针对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谈了一些看法和体会,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希望能有借鉴作用。建筑结构课程所要讲述的结构无论是按照材料分类还是按照受力体系分类就目前教学情况而言不宜面面俱到,实践证明效果也不好。建议今后能选择最具有代表性混凝土结构为主要授课内容,其他如砌体结构、钢结构以及与土木工程有关的专业知识可开办各类讲座或者作为选修课完成,点面结合,突出重点。

作者:孙犁单位:洛阳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工程管理类论文:思想政治工作对工程管理类企业经营的重要性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只体现在财力、物力方面,更体现在人才方面。工程管理类企业人数比较多,而且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这给我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主要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工程类企业经营中的引导、警示、组织、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以及通过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以人为本关心基层员工等方式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企业经营;思想政治工作;工程管理;企业文化建设

工程类管理企业通往一般项目工程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工程的管理是企业经营的关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当今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这给企业的政工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相关的管理经验和工作方法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然而如果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那么企业的管理只是形式上的。思想政治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工程管理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是否能保证工程顺利进行,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企业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方式开展工作,保证企业顺利发展。

1 思想政治工作对工程管理类企业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经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过程中积累和创造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无论是在过去的战争时期还是现在的和平时期,在我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言,只能加强不能减弱。

1.1 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的引导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引导作用,特别对基层员工的引导作用更加明显。工程类企业基层员工的数量比较多,而且素质也参差不齐。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部门的一些言行或者举措可能会触碰到他们敏感的神经,从而引起他们心目中的不满,这对企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一定的思想隐患,如果企业管理者没有进行有效地疏导,可能会引起他们一些不正当的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的形象。如果企业的政工部门能够及时发现员工思想变化,采取适当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有效地引导,那么就能及时解除员工内心的不满,改变员工的心态。工程类项目一般施工环境比较恶劣,员工的住宿条件和工作环境比较复杂,员工很容易产生不满的情绪或者对企业充满抱怨等情绪,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企业应该及时给予基层员工一些关心和关爱,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关心。比如夏天在施工地区采取一定的防暑降温措施,调整作业时间,避免高温时段施工,或者给员工发放一些防暑降温的药品;冬天作业的时候,对户外的员工采取一定的保暖和保健措施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这些事情看起来虽小,但是却向员工表明了企业的一个态度,企业还是很关心员工工作的,用这种实际行动来教育员工,避免思想政治工作的泛泛而谈,比口头上的说教更有用。在日常的工作中,企业管理者还应该关心员工的思想变化,抓住员工关心的内容,并想方设法帮助员工解决,让他们感受到企业这个大家庭的关爱,从而提升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终企业上下一心,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员工才能真正将企业当成自己的家,设身处地的为企业着想,因此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

1.2 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的组织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作用是最重要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组织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一个管理者和基层员工的素质。比如如何企业不能制定唯才是举,有才者居之用人的机制,而任命一些工于心计、圆滑世故的人作为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者,那么企业的组织建设只是一句空谈。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组织建设的作用必须确立。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组织制度建设的作用,让每一个企业基层员工感受到组织的严谨性和严肃性。严谨性指的是企业党委领导对各部门的选择人才的程序和制度必须严格,通过公开竞选,竞聘上岗,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公开每一个选拔环节,除了考核员工的能力还要考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养。在考核的时候,还要有基层员工对其的评价,将每一部分的考核分数进行累加从而选拔合适人才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严肃性指的是选拔人才的人事部门和企业直接领导要严格按照公司制度,高度重视企业选拔人才的工作,端正自己的思想和态度,不允许拉关系走后门,不收取贿赂等现象,最大限度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作用,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加入到企业的管理层中,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3 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警醒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警觉性主要针对管理层,特别是在国企,由于企业体制监督的局限性,很多优秀的管理者因为长时间的思想懈怠,工作慵懒形成很多不好的工作习惯。特别是工程类企业的施工时间长、投资规模大,在招投标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拿到项目,往往通过走后门、暗箱操作等不正当方式拿到指标,很容易引发企业的不正之风,不仅会严重影响企工程质量,而且会损害企业的形象。如果不能及时给予他们警醒,可能导致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仅会影响他们个人的发展,还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导致企业利益受损。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管理者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国企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从党、政、工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从企业党委会的角度来说,可以从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国家政策法规,特别是从十八大以来,中央非常重视反腐工作,坚持“老虎、虱子”一起打,要将“权利关进笼子里”,坚持反腐的高态势,十八大以来,地方和中央多位省部级高官纷纷落马。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不正之风的企业管理者一定的警示作用,让他们保持高度的警示精神,在工作中不能违背良心,违背原则;

第三方面从企业工会的角度来进行。企业的工会要从职工的角度出发,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在日常工作中,员工要大胆检举、大胆建言。通过工会的工作,培养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发挥员工监督的作用。

1.4 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企业思想文明建设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解决人的政治思想、观点和立场问题。从而达到引导、启发和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的目的,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的一切出发点最终都是为了发展,而企业文化其实也是一个企业经营理念的一种体现。通过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号召企业上下一心做好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一旦企业文化为所有员工集体接受,就会自觉转化为员工日常工作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所以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企业文化,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企业文化,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企业成长的方向,思想政治工作能保持企业的活力,而文化能让企业更加繁荣,企业文化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企业的不断改革,可以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而企业文化的发展又为企业改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更新观念,凝聚人心,推动企业不断改革,不断发展。

2 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之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环境和工作对象的多样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员工的文化水平不断上升,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越来越强。社会的开放和文明,也让员工的思想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第二个是企业改革的大背景下,改革必然会触动一部分的利益,随着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职工思想也会发生新的变化,特别是人事关系的调整、薪资福利待遇、医疗和住房改革,以及企业竞聘上岗等给员工带来的危机意识;

第三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的空间不断变化,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当今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通过广播、电视、户外广告、网络等媒介,员工接触的信息面越广,如果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不得当,很容易导致员工的反感情绪,特别是当下很多企业的基层员工年纪比较小,大多数都是90后,90后个性独特,喜欢自由,这一定程度都增加了思想政治的难度。

3 如何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3.1 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手机已经成为当下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用手机消费、学习、交流。特别是随着QQ、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的普及和发展,大多数年轻人都拥有了自己的微信号、微博和QQ号,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紧跟时展的潮流,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工具,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企业应该建立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企业有什么新的举措,可以在微博和微信上与职工进行沟通,根据员工的建议和要求进一步完善。

其次,政工部门可以以社交媒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及时一些中央政策的文件和相关规定,职工可以在手机或者电脑上直接下载,这样即便是在偏远工程项目建设的员工,也能及时学习。

3.2 以人为主,关心基层员工的生活

企业管理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管理,人是企业的主体。因此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广大干部职工,解决基层员工的生活、工作、思想问题,提高思想工作的实效性。

第一要一心一意为员工排忧解难,解除职工工作的后顾之忧,在中秋、元旦、春节等一些重大节日,企业领导开展走访慰问活动,让困难职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关怀,对于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职工,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帮助职工子女圆大学梦,一些遭遇重大变故的家庭,企业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并号召全体上下为其捐款。

第二是为职工办实事,工程类企业基层职工工作环境非常艰苦,因此企业要从大处着手,关心职工、关爱员工,在夏日为员工送清凉,为一线施工的工人送去药品、纯净水、毛巾等一些防暑降温的用品,天冷时为员工购买手套。

第三是关注员工思想状况,政工人员要定期走访基层工人,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倾听员工的呼声,做好员工心理疏导工作。

4 结 语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来。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从细节入手,关心员工的思想动态,将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达到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为企业深化改革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目的。

工程管理类论文:应用技术型本科工程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很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本文在简要概述应用技术型本科概念和分析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新需求,探讨了应用技术型本科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本科 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改革

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效率和效益,帮助企业获得战略资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之一[1]。随着我国信息化的推进,我国企业需要大量既懂信息系统又懂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以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基础上,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用技术型本科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是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应用技术型本科是近年来我国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科学进步、产业升级,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需要建立起来的,是相对于传统“理论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言的,具有创新性、职业性、应用性等特征[2]。应用技术型本科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符合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

从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角度分析传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与职业需求不匹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管理信息系统在概念、内容、体系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管理信息系统教材更新比较慢,且不同的专业,讲授基本相同的知识,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缺乏必要的针对性,无法满足职业需求。

(二)先修课程教多,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实践环节薄弱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集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性课程。工程管理类专业学生对行业管理知识了解较多,但是计算机知识较为薄弱。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开展实践教学困难,对很多知识的掌握会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理解上,很难学以致用。

(三)师资缺乏

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管理信息系统教师应具备多学科知识,然而一般来说高校教师只具备单一的专业背景,而且大部分教师信息系统开发经验较少,“双师型”教师短缺直接影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应用技术型本科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很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应用技术型本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很多工程管理类专业将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列入培养方案,满足了企业对复合型管理信息系统人才的需求,但是也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学内容和职业需求相匹配、与行业知识相结合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行业就业人数减少,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就业人数增加,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更高,对于动手能力高超、创造能力突出、适应能力极强的高技能型人才需求极大。因此,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岗位实践、职业培训相对接

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要求具备更多的专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积累大多来自于岗位实践和职业培训。高校教育培养的更多的是通用性人力资本。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比较容易使学生出现通用性人力资本过剩,但专用性人力资本缺乏的现象[3]。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入岗位实践和职业培训,使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过程中人才需求相适应。

四、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观念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现状以及高层次应用技术性人才要求,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

(一)改善师资水平,引入协同教学理念

所谓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就是多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策划和执行某门课程教学的教学形式。可以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和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改变一位教师负责的状况,可以发挥教学团队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4]。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团队可以包括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和企业中系统开发人员(外聘)组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同时,锻炼教师队伍。

(二)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专业特色,制定教学内容。例如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侧重点应该以物流管理系统、道路实时监测系统等作为案例。重视先修课程的开设,设置课程组,压缩各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注重实践环节。

(三)引入“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是指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该方法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个典型的、完整的、具有使用价值的项目,让学生分组由导师带领实际进行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等环节,实践过程中的需求驱动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总结

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使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引入“协同教学”的教学理念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针对专业特色整合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产业升级、行业变化,满足用人单位对复合型管理信息系统人才的需求。

工程管理类论文:论工程管理类专业“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的实践教学方案

[摘要]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理论扎实、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具有鲜明的“工程+管理”复合特点。为了培养高职工程管理类专业合格人才,文章创建了“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并阐述了其实施方案。

[关键词]工程管理类专业 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

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巩固和验证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一、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很强的“工程+管理”复合特点的、理论扎实和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该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和建筑工程相关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从全国各职业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来看,目前均达不到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仅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的工程施工能力、项目管理和工程承包管理能力达不到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岗位知识、专业化与职业化要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一)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以“校企合作、双向互补、合作共赢、共同促进”为宗旨,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让企业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专业实训的实践平台、保证学习和工作的可持续性,学生在企业导师和专任教师的指导下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真正做到校企双方的“双赢”。

(二)创建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师资队伍建设及提高教师团队实践教学能力是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专业教学改革目标,以“高标准选拔、多渠道培养”为原则,培养素质优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第二,编制可行的课程实训教学大纲和实习实训指导书。在指导书中详细列出实训要求、实训内容、专业基础工作、工作深度、考核标准,将实训的各项内容尽量量化,以便考核。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共管制,即采用校内“导师”在课堂教学和网上跟进指导、企业“导师”对学生岗上指导;学生向校内和企业“导师”汇报实习、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训成果,并提交实训报告;专业及课程实训结束时召开总结评价会,最后结合学生自己的评价、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评价,共同评定实践成果,完成职业能力素质考核和实践考核。第四,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建立实训考勤、答辩、评价和汇报制度,通过实训成果、实习日记、实训总结、考勤情况、实习单位鉴定、答辩、上交收集的实训现场资料和自评、互评结果综合评定实训成绩。

(三)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力度,注重培养专业实践能力

一方面,选取实践教学内容应考虑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首先,精选实践教学内容,使其与工程实践内容相衔接;其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保证实训内容相互之间的承前启后、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最后,要求企业和学校的“双导师”带领学生真题真做,实现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紧密对接。

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今后的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大校内工程管理信息化实训室建设力度,让学生体验全方位、实战式、全过程、参与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学习中积累工程管理经验。

三、创建“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

(一)“四层深”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及实施

“四层深”是指:(1)专业基本素质和技能培养,如公共基础素质课程、社团活动、专业讲座等;(2)专业基础技能培养,如课内实训和课程设计等;(3)单项能力培养,如认识实训、生产实训等;(4)专题设计能力培养,如综合训练和顶岗实训等。工程管理类学生应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要提高实践能力首先要梯度地安排课内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各实践环节;其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教授作专题讲座、综合案例讲座;最后,大力提倡大学生课外社团等活动。

(二)“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

“五种类”是指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考虑工程、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和软件应用等五类知识的综合。实践中注重优化课程内容和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搭接各课程、融汇单个课程内容、贯通系列课程、融合不同体系课程知识(见图1)。通过设计单项能力训练、能力合成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等三个模块的设计将以上五类知识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中。

“三步曲”是通过制定详细的实训教学大纲,完成从“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提高综合技能”的任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见图2)。第一步,综合课程内容。通过课内实训、课程设计和实验实训教学实现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达到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第二步,融合不同课程内容。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认识实训、生产实训、综合性课程设计(如工程管理软件、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等课程)环节的实践教学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不同课程内容得到融合和运用,达到综合能力层次训练。第三步,融合专业知识。在顶岗实训、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中,通过由教师提供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设计和实训题目,达到融合专业知识的目的。

四、“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实施

“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主要通过课内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训、实验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及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由简入繁、逐步深入地实施。

(一)实训教学的层次与内容

1.认识实训。这是专业入门的引导,是学生首次亲临施工现场了解和感知工程的活动。认识实训环节能够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直观认识和感性了解、为后继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生产实训。这是在学习若干土木工程技术类和工程管理类等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基础上的实训活动,一般安排于第二学年。学生通过生产实训教学过程,能够参与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造价管理过程和质量管理过程等工程实践,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顶岗实训。这是在专兼教师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的。该实训可利用企业人力资源、工程技术力量、机械设备及工作环境来完成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和工程实践项目,通过此实训也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实验教学内容

1.技术类实验实训。它涵盖建筑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结构、房屋构造基础理论和施工技术等课程对应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技术类实验实训环节是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要求,依托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实操完成。学生通过该项实训能够直接得到实验数据,与所学课程知识接轨,为后续课程和参与施工管理实践奠定基础。

2.管理类实验实训。它含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及进度控制、计算工程量、确定工程造价、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和施工方案、编制项目采购方案、进行项目评价、绘制工程CAD图、编制招投标文件、评定项目标书等实训内容。

3.综合类实验实训。它含有工程项目管理模拟、沙盘实训等,如工程项目组织、成本、质量、进度控制及招投标、合同管理等综合训练;在管理类实验实训教学的基础上,整合单项能力训练模块,结合工程管理基础理论、方法和手段实现合成训练,提高学生对各课程知识的综合认识。

(三)课外实践内容

课外实践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和专业规划理论,在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各个学期中安排的,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参与工程实践、完成专题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教学质量调研等)、参与技能竞赛、在企业兼职等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领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该实践活动通过撰写专业论文、完成专题研究、编写调查报告、创新工作计划和完成总结报告等形式来完成。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专业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工程管理类专业“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表现。该方案能够实现学生在知识理论体系上从点到面的突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也是培养单项能力到合成能力再到综合能力的关键。

工程管理类论文:工程管理类专业“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土木工程概论”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先导作用,同时该课程也是电力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课,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必要补充。针对该课程内容广泛而不深入、理论多而实践少的特点,结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学时少、学生基础知识缺乏的问题,立足两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考核模式的确定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提高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

上海电力学院目前共有两个工程管理类专业,即工程管理专业和电力工程管理专业,在两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均涉及土木工程相关知识的认知性教育,且均以“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为载体,具有内容宽泛、信息量大的特点。而两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在对土木工程认知教育的定位与教学目标上也有所不同。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是学生入学以后接触到的第一门土木类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先导作用,[1]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土木工程素养,使学生对土木工程知识从概念、原理、过程、技术等各环节有初步的认识,[2]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尤其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肩负着把这些完全外行的学生引入土木工程行业大门,使他们了解并热爱本专业的重要使命。对于电力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作为专业类课程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必要补充,学生关于电力工程建设中土建工程方面的知识将主要来源于本课程,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基本知识,具备建筑识图的能力,熟悉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和建筑材料等关于建筑工程的基本内容,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鉴于此,本文旨在探索针对两专业的土木工程认知教学模式,力求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对土木工程知识的最大认知度。

一、课程的特点

鉴于两专业课程目标的不同定位,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选择了不同的教材。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侧重于全面介绍土木工程的基本情况,即大土木的知识,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建筑工程、基础工程、交通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给排水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建设项目管理等基本知识;[3]而电力工程管理专业在认知教育上侧重于建筑工程的相关知识,包括建筑制图、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建筑设备和建筑材料等,[4]针对专业特色还适当补充了电力建筑的知识。

虽然授课内容有较大不同,但是作为概论类课程,两门课程有以下共同特点。

1.课程内容广泛而不深入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范围涵盖本专业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全貌以及部分核心的管理类专业课程,涉及本专业许多相关课程的内容,对于电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范围也基本涵盖了所有主要的建筑工程类课程内容。每一章的内容就是一门课程甚至一门学科,如桥梁工程这一章涉及桥梁学科的内容,而建筑施工这一章涉及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学两门课程的内容,教材在编著时考虑覆盖的内容广泛而不深入,因此在深度上都是点到为止。[2]

2.课程教学理论多而实践少

课程内容大都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对于某些内容虽然也会列举工程实例,但只是进行理论性地阐述和介绍,没有实践内容或者实践课程来支撑。有些章节虽然也涉及一些具体的专业知识(如电力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建筑识图知识、建筑构造知识和电力建筑知识等),但没有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程。

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土木工程类课程中,“土木工程概论”是一门较新的课程,相对于其他已经讲授多年的课程而言,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都不是很成熟,[5]而且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研究多数是面向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和电力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内容多而学时少

鉴于本课程的特点,教材涵盖内容非常广泛,而课时只有32个,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将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一件较困难的事情。

2.学生缺乏相关基础知识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第二学期即学习本课程,而电力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虽然在大三第一学期才接触本课程,但是前期几乎没有任何先修的相关课程,也就是说,两专业的学生都是在不具备任何专业基础的情况下来学习本门课程,而课程内容多学时少,使得讲课进度较快,学生对部分内容理解困难,进而影响学习兴趣。

三、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1.根据专业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取舍

由于课时较少,没有条件详尽介绍教材各章节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教材内容,再根据各专业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在尽可能反映课程全貌的基础上,利用有限的课时抓住重点及难点,其他内容则简单带过留给学生自行阅读。[2,6]比如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土木工程材料、建筑工程、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和建设项目管理等。结合学校电力特色的教育,在特种工程中可以重点介绍火电厂的冷却塔、输变电工程中的输电塔,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可以重点介绍水电站厂房及各种坝体,而对于交通工程、桥梁工程和港口工程等内容可以简单介绍。对于电力工程管理专业,重点是使学生具备建筑识图的能力,熟悉建筑物的构造和建筑结构特点,熟悉各种建筑材料,尤其是与电力建筑关系较密切的钢材和混凝土等材料,了解建筑施工技术;而建筑设备中应重点讲解建筑电气的知识,其他内容可以简略。现有教材均没有专门介绍电力建筑的章节,教师在教学中还需搜集资料,补充发电厂建筑、输变电建筑和变电站建筑等电力建筑的基本知识。

任课教师应在确定了全部教学内容并确定了章节学时后,再开始准备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必须明确每堂课的内容重点和难点,然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领会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和案例教学

土木工程和人们的生活相关,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举出很多鲜活的例子,尽管学生尚不具备专业基础知识,但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较高的思维活动能力。教师在讲授具体的专业知识时,可以以学生熟悉的工程建筑为切入点,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继而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接受枯燥的专业知识。比如在讲授地基沉降时,可以将比萨斜塔作为一个重点案例来介绍,通过比萨斜塔的建造过程使学生理解地基沉降的知识,围绕比萨斜塔展开的纠偏大讨论又可以使学生了解很多关于建筑纠偏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利用丰富的案例,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各种各样的启发或暗示来引导学生,通过营造互动的教学环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充满乐趣的情景中进行教学,达到既传授知识又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2,5]如在讲授房屋基本构件梁、板、柱时,可启发学生在教室里观察,根据自己感官认识和课堂讲授内容来理解各种构件的特点及其在建筑物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介绍更多不同截面形式与材料的基本构件。在介绍建筑结构实例时,可以以学生熟悉的教学楼或图书馆为例,事先拍摄相关图片,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或给出正确答案。还可以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来讲授有关内容,然后由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这样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丰富教学手段

目前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在课堂讲授中主要采用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所展现的图片和视频,可以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6]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工程建筑的各方面知识。但是单纯按课件内容来讲,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影响听课效果,因此,除了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入案例和增加师生互动之外,教师还应注意及时更新自身储备的知识,随时搜集身边有用的信息并将其带入到课堂中,增强讲课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时效性。比如在讲到超高层建筑时,可以讲在建的上海中心;在讲高速铁路时,可以讲我国高铁建设的历程及其中的一些重要事件。结合这些热点事件去讲,会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另外还可以适时引入一些历史典故和人物故事,这都需要教师平时的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与学生的沟通,注重学生的反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手段。及时了解学生的接受知识的程度,课外通过作业、答疑和小测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学生聊天、发邮件和发放调查问卷可以全方位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看法和意见,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及时引入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本课程课时较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除了在授课过程中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以外,可以采用布置课程论文和布置课程调研的方法,调动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弥补课时的不足。比如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完成一篇与土木工程内容相关的课程论文,教师给出参考题目和科技论文范文,学生可以灵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最终论文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实践证明,这一方法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搜集素材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拓宽了学生视野,使其学到了一些较为前沿的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而对于电力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则根据其学习内容安排了课程调研,在学习完建筑构造和建筑结构的知识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对一个独立建筑物的构造和结构情况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巩固了课堂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但通过学生反馈也发现,每一调查小组人数(5~6个)偏多,限制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这在今后教学中可以改进。

4.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土木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实践经验常先行于理论知识,[7]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实践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的组合:播放工程录像,了解工程建设的内容;安排学生参观校内实验室,一方面参观实验室的建筑结构和构成,一方面参观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通过教师的讲解,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布置课程调研,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和实践,了解身边建筑物的构造和组成;安排学生参观已建成的典型工程和有代表性的在建工程,使学生对土木工程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5.引入灵活多样的考核模式

由于本课程知识覆盖面大而内容不够深入,如果采用传统的单一理论考试方式,则缺乏灵活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带来较大负担,也违背了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采用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比较灵活,但无法杜绝学生的抄袭现象,在成绩评价时难以解决公平的问题,还可能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的现象。

为了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考核应包括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小测验、课程论文或课程调研成绩组成,目前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30%,有条件时应适当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在平时成绩中,课程论文或课程调研的成绩应至少占到总评成绩的15%。期末成绩可采用开卷或闭卷考试。总之,考核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习兴趣,理解了所学内容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本课程教学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大土木的各个领域和建筑工程的方方面面,每一章的内容就是一门课程甚至是一门学科。因此,本课程的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8]要想每一章都讲得非常精彩,最好分别由不同专业方向的老师来讲授,但只有土木学科比较齐全的高校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建立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鼓励教师到国内外优秀高等院校进修深造,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科技论文的写作,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从事教学改革的探讨,到生产第一线锻炼,拓宽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素质。

四、结论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涉及内容广泛,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总结了该课程的特点,根据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反馈,立足两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考核模式的确定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顺利进入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为电力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补充扎实而必要的土木工程知识。

工程管理类论文:工程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研究

摘要:随着建筑业突飞猛进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物的功能需求越来越集成化、智能化,为了适应整个建筑管理环境的发展趋势,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综合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工程管理本科 教学效果 培养方向

一、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向定位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工程咨询、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管理能力,能够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施工、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二、应健全系主任、二级学院院长任职制度

由于现阶段系部专业发展遵循的是系主任或二级学院院长负责制,因此该岗位聘任应遵照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主、行政领导为辅的方针。通过我本人对国内几所211院校的调研得知,大部分系部主任或院长为博士、教授,还有个别院校为“长江学者”,当然这是国内高校注重专业建设的具体体现,更充分体现了教授治校的理念。但是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二本院校,不注重这种学科建设的理念,一味的“官本位”思想,该职位往往是处级干部担任甚至兼任。由于对专业方向的把握不到位,失去了办学根本,始终把生源和就业看做第一位,既然办不出特色,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生源和就业当然会成为问题,不可能促进整个专业的良性发展。

三、特色课程设置应适应现阶段生存环境

国内大部分综合性院校几乎都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各大院校为了体现出办学的与众不同往往设置特色专业,但是只注重特色而失去了学生适应现阶段生存环境的根本,为了规避这种现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合并部分专业基础课

在主要课程设置中,专业基础课有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管理运筹学、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就针对前面所列举的课程而言,经济学基础和工程经济学两门课程就可以选择其中之一。

(二)开设公共关系课程

新世纪的高等教育强调的素质教育,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建筑市场,具体来讲主要是在建筑工程公司就职,部分学生可能进入政府或者金融机构就业,因此在复杂以及乱象丛生的建筑领域生存,要注重任何人之间的相处,以及和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公共关系。因此开设公共关系课程有利于指导学生在和各种人群沟通交流中解决问题。

(三)开设谈判课程

由于我国现阶段建筑市场是采用招投标的方式来确定中标人,因此在谈判时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更大,或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如何使自己的损失变得更小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谈判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甚至博弈,各方追求的不是损人利己,更不是损人不利己的结果,而是如何通过沟通与交流使双方取得双赢的局面,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利润目标,而且还可以交往很多该领域的朋友,对公司和个人以后的发展开创出新的局面。因此谈判时一种艺术,要想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综合性人才,建议应该开设谈判类课程。

四、应健全专任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制度

高等教育中专任教师是整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教师应该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能力,三尺讲台可以使人“明理、笃行、思远”,因此老师的教学效果应是任何高校生存的根本。

(一)建立多媒体教学效果预评价制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设备进入了千家万户,同样也进入人类灵魂的殿堂--高等学府,现在的高校老师大多采用电子教案、PPT、Flash等媒体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起到了帮助作用,但无形之中也会带来弊端。

(二)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加强互动

“教学”是“教”与“学”的配合,作为老师如果只按传统的授课方式来讲授,只是做到了教而忽视了学,学生学习中,知识的来源最多的不是来自老师的讲授,而是学生自学得来的。因此老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在课堂上和学生打成一团,像朋友一样相处。

五、让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中来

高校教师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不仅有利于个人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工程管理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学科,更应该加大科研力度,另外科研应该学以致用,因此让学生加入老师的科研团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工程管理研究方向的了解,并且能够深入的应用到具体工作中去。

六、结束语

总之,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面向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多学科相融合的专业,面临的建筑主体的素质参差不齐,要想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当代大学生,就要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培养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科方向,健全教师授教学生的教学方法,设置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特色课程,使得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的整体方向。

工程管理类论文: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工程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本文在分析制约综合能力形成因素基础上,吸取不同职业教育模式优点,进行综合能力培养整体设计。以课程作为综合能力知识点融汇的载体进行实用的教学改革,探讨整合型的工程造价课程改革,并以实例说明课程改革设计的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具体操作。

关键词:综合能力;职教改革;教学实践

工程管理类专业就业情况表明:工程管理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多元化,分布在工程建设流程的每个环节;该专业就业岗位有从技术管理向生产一线技术人员流动并不断加强的趋势。就业单位类型和就业岗位的变化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用人规格的提高。职业界对人才的要求日趋综合化和复合化,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培养目标,培养出既懂技术又能操作的应用型人才。工程管理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而是集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人文素养为一体的综合性岗位。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合格工程管理类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改革

前几年的职业教育忽略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将高职教育办成压缩型本科,强调理论学习;近年来又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忽视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将高职教育办成培训班或考证班。这两种倾向都限制了学生的良好发展。高职教育应符合我国的实际,在综合国内外职教课程改革优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倡导“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本研究拟结合本省、本专业实际,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以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发展和提升为目标;有效选择不同教改模式的有益成分,实施课程内容的综合优化,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探讨多元整合型的工程管理教学改革。

依据行业和岗位对建设项目管理的要求,工程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概括为:技术能力(对项目质量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对进度计划的管理能力)、计价能力(对造价确定和控制的能力)。本文以“计价综合能力”培养为着手点,详细探讨和分析该能力培养的具体路径和措施。

二、基于计价综合能力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参照国家造价师(员)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确定的工程造价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工程造价行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与经济复合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管理、法律法规的理论知识;具备工程造价确定和工程造价控制的实践能力;拥有胜任和向相近岗位迁移的素质。本文依据国家对造价工程师(员)职业资格的考核标准,确定出工程管理类学生的“计价综合能力”知识体系如表1。

表1“计价综合能力”培养知识体系设计

教学模块我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国家造价师资格认证知识体系工程计价(控制)模块建筑工程计价建筑计价实训

装饰工程计价装饰计价实训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构成 工程计价基本方法

建设项目造价确定建设项目造价控制工程计量模块计量实训含在工程计价模块中建筑工程计量 装饰工程计量造价技能模块造价案例实训技能提升-毕业设计工程造价案例(二)培养内容分析与设计

“计价综合能力”的形成不是一门课程的任务,是由表2中相应多门课程的“知识点”整合成“知识串”,再链接成的“知识链”,它是多元性的、经有效整合后拔高的知识——能力。知识链的连通只有在打通课程间壁垒并在知识融通基础上,在培养计划制定和执行中灌输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想前提下,才有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笔者对专业能力提升关键因素的调查表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综合能力和整合能力欠缺,经深入分析后认为缺乏知识点间的有效融通制约了这些能力的有效构建。知识点有效融通的核心在于双师教学团队的有效运行,教学团队在调研岗位知识、技能需求基础上,明晰人才培养标准,对教学过程进行符合学习规律的整体设计,提出与岗位能力适应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岗位体验等一整套培养方案,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完成学生从知识掌握到专业素养的积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现,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只有教师在教学组织中的身份变化,才有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积极回应。双师型教学团队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

表2“计价综合能力”培养内容分析与设计

能力要求知识体系能力形成示意熟悉建筑物构造建筑识图及构造建筑结构及识图熟悉工艺及组织工程施工技术组织设计实训专业入门掌握工程计量知识建筑工程计量装饰工程计量具有工程计价能力建筑工程计价建筑计价实训装饰工程计价装饰计价实训专业能力发展培养造价综合能力造价案例实训造价软件应用造价基础综合实训技能提升-毕业设计职业能力形成。

工程管理类论文:工程管理类专业项目管理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根据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点,以项目管理应用为主线,以项目管理目标为核心,综合运用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工程进度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成本管理等相关内容的知识,提出了建立项目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思想,以PowerOn系统为基础,构建了项目管理综合实验平台,并进行了初步的实验教学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工程管理;项目管理;教学平台,实验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目前本科教育的一项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1]实验教学是本科教学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5]“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课程,在工程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虽然把“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技术经济学”、“工程估价”等主干课程都安排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但是这些实践内容大多数是相互独立的,而且缺乏创新性和综合性设计。为此,我们提出建立项目管理综合实验平台的设想,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6-9]本文将从构建项目管理综合实验体系的组成入手,探讨工程管理类专业项目管理实验教学改革。

一、综合实验组成

从项目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出发,我们以项目管理应用为主线,以项目管理目标为核心,综合考虑“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造价”、“技术经济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配置相关教学软件,通过项目管理计算机操作平台开展实验教学设计。综合实验教学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招投标管理

项目招投标管理是通过招投标模拟系统将招标、投标过程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借鉴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教学的思路,我们首先将学生按实验小组进行编排,每个小组承担不同的实验内容,主要是结合工程项目管理实例,每个学生都是其中的一个角色(如业主、招标人、投标人、政府主管部门、评标委员会等),完成各自的工作职能,真正体验招投标过程。

2.项目进度管理

项目进度管理的总目标是确保项目的既定工期目标的实现,或在保证项目质量和不增加施工实际成本的前提下,适当缩短项目工期。项目进度管理的方法主要是规划、控制和协调。实验中,规划主要指总进度控制目标规划和分进度控制目标规划。控制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实际进度与目标进度的比对,监控偏差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协调是指协调与项目进度有关的单位、部门和工作队组之间的进度关系。

3.项目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采购管理不是简单的信息记录,更重要的是要将业务过程进行串联与管理,包括从系统外部获得货物和服务的整个采办过程。在实验中,项目采购管理实验包括:根据材料、设备、机具资源需求计划,结合相关流程,通过信息化管理完成对材料、设备、机具的请购,对请购单审查、招投标、合同变更、合同支付、到货、到货检查,以及设备监造、检验、不合格项处理等过程。

4.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是在企业层面的质量管理模块下展开,以保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在各职能部门和项目部的贯彻执行,同时将各项目部的质量管理数据汇总,以便于查询和统计分析。项目部层面的质量管理由质量保证(QA)、质量控制(QC)、质量策划、质量过程管理、统计分析和PDCA组成。

实验教学中的质量管理模块,配置了多个行业的验评规范,其中包括验评表格等,并且通过项目实例得到应用。

5.项目沟通与协调管理

项目沟通与协调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工作流程的确定有助于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信息交流系统,同时有效的沟通有助于规避和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隐患,节约项目资源。项目沟通与协调管理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信息交流贯彻管理过程的方方面面,不仅将各种管理职能关联起来,而且将项目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联系起来,有助于达成富有成效的领导和积极的工作环境。

6.项目费用管理

项目的费用管理是基于费用科目和费用类型构建的费用工作表进行项目费用跟踪、控制和管理的,如图1所示。

7.文档、竣工资料管理

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文档资料,这些信息的查找和保存非常困难,教学实验操作系统将企业及各个项目的文档资料集中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将竣工资料的移交和档案管理模块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建立起同时管理项目文档的新模式,把项目文档管理融入日常工作中,实现电子档案移交。

8.项目HSE管理

HSE管理,即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其目的在于,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文明施工和环境状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标准化管理,以实现安健环管理活动台账管理、新进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作业危险源控制、安全检查及安全整改、违章处罚、安全事故处理、特种作业人员登记、特种设备统计、安全风险评估、安全报表等功能。

9.项目风险管理

试验中,项目风险管理由三个模块组成,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预警和风险规避。借助风险管理系统可以形成一种度量和控制的有效机制,也就可以在绝大多数风险形成破坏之前,对项目提出警示。目前,大多数企业把这一内容归入安全环境管理内,在教学实验中,我们仍单列。

二、项目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项目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工程管理类专业开展实验教学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将项目管理各个实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学习搭建统一的实验平台,通过实验,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目的。本项教学改革主要从软硬件建设和教学方案设计来构建项目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体系。

工程管理类论文: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整合

摘要:指出了扬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存在课程体系不稳定性、课程设置逻辑关系不明确和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教学问题,阐述了管理类课程相互之间的顺序和平行关系,按照专业基础课先于专业课开设、平台课程先于专业方向课程开设的原则梳理了管理类课程的逻辑关系,绘制了逻辑关系图。以专业基础课教学侧重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专业课教学注重于应用性知识的原则整合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逻辑关系;整合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是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二级学科。经过十几年的办学探索和实践,工程管理专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全国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300多所,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建工类院校、矿业类院校、电力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等,为国家、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工程建设事业和房地产事业建设与发展所需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在国家教育部和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基本统一了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但各院校在办学的实践中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建设行业发展的实际,结合本校、本院的办学条件及学科优势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理念、风格和特色。[1]这使得各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有较大的差别,尤其是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而管理类课程在整个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是构成学生完整知识结构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管理类课程体系尚处在完善和探索之中,本文对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整合进行了探讨。

一、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院从1999年开始招收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办学历史。这期间,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等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完善,但相对于21世纪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还存在着差距。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管理类课程的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不稳定性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根据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以基础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建立课程体系。在专业方向上,共设工程项目管理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二个方向。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平台课程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所有学生都要掌握。专业方向课程仅为主修该方向的学生掌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平台课程的设置不稳定。如前一次教学计划中管理平台课程包括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3门专业基础课和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工程财务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5门专业课。在其后的教学计划调整中管理平台课程又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3门专业基础课和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工程财务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合同管理6门专业课组成。在最近的教学计划调整中管理平台课程又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组织行为学4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工程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6门专业课程组成。另外,对同一门课程是选修还是必修定位不准。如前一次教学计划中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纳入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工程建设监理课程和城市土地管理课程归入任意选修课。而其后的教学计划调整中工程合同管理和工程建设监理课程放入必修课中;城市土地管理放入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必修课中。

2.课程设置逻辑关系不明确

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每一个要素都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各个课程不是单一的个体,它们之间有着逻辑关系。[2]课程的逻辑关系,在时间安排上有两种关系:一是顺序关系和平行关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先后顺序关系,同一类课程中各课程间的平行或顺序关系视课程内容而定。二是有些课程间无相关性或相关性很少,但又是构成工程管理专业复合性知识结构所必需的,这类课程开课的时间则应根据整个课程体系的实施统筹考虑。[3]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部分课程之间曾出现逻辑关系混乱,衔接顺序不合理的情况。如工程财务管理课程需要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做基础,但工程财务管理课程放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之前开设;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和物业管理课程需要工程财务管理课程的知识,但工程财务管理课程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和物业管理课程后开设等。运筹学为管理决策提供决策方法和量化工具,应先于管理学原理课程开设,但管理学原理在运筹学课程之前开设。组织行为学课程帮助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达到提高组织绩效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因此组织行为学课程应放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前开设,但工程项目管理却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之前开设等。

3.课程之间内容重复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过于追求自身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部分课程间内容重复。如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和工程建设监理课程中管理的基本原理完全一样,三大目标控制和生产要素管理原理上也是一致的,只是性质和目的有所区别。工程项目管理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三大目标控制重复,工程项目管理与物业管理课程中均有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城市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均有土地开发的内容,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中的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设计重复,房地产开发项目客户定位、产品定位和定价的内容在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与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中重复。

二、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

目前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平台课程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组织行为学4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工程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6门专业课程组成。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管理类课程由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审计2门专业课程组成。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管理类课程由城市土地管理、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房地产项目策划4门专业课程组成。对以上课程按照专业基础课先于专业课开设、平台课程先于专业方向课程开设的原则梳理关系。

工程管理类论文:基于工程管理能力培养的施工管理类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分析我国目前建筑市场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规格的要求,依据我院该专业现行的培养目标以及我院土木工程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主要集中在施工企业的实际状况,研究该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一系列基于工程管理能力培养的施工管理类课程体系。基于学生工程管理能力的素质要求,本文指出了构成工程管理能力的各种能力要素。

【关键词】土木工程;工程管理能力;施工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培养

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建筑市场更为激励的竞争,必须加速提高我国的工程管理水平,对土木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精通技术,又要有较强的工程管理能力。这就为高校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必须满足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这一时代要求[1]。为了满足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培养多种类型的复合型人的要求,我们应该主动转变教学理论,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编写和选用好教材。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适时调整和增加系列管理课程的设置,并且全面深入地探讨教学内容,加强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2]。

1施工管理类课程改革的背景

高校对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目标,是加强学生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但是传统的工程管理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欠全面系统,具有片面性,课程内容相对滞后。新知识、新政策、新规范、新标准在教材中更新慢,如《建筑法规》、《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与国家的政策法规紧密联系,时效性强。本人多次到工程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所掌握的工程管理知识相当贫乏,肤浅,不适用工程企业所需要的能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的现代工程管理人才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国际工程管理水平高低已成了制约我国工程企业参与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瓶颈。用人单位均希望高等教育能加强和改革这方面的教学内容。

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是首先必须解决课题,如何有效实施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及教学管理改革于一体的综合改革实践。土木工程是一个较为古老的专业,我省湖南大学和中南大学等知名高校有很好的办学条件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其辐射作用早已形成。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多数学生都将走向与工程实践相关的工作岗位,其服务主要是本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的基层建设部门,以及中、小城市的大、中、小型建设管理部门[3]。目前国家、省、市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建设、城市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大规模建设,为地方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急需大量用得上、留得住、工程素质高、工程管理能力强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作为一所刚完成转型的地方院校,在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大土木工程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等方面还处在积极的探索和试验阶段,这与区域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尚有一定差距。

因此,积极探索“应用管理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目前高校都非常注重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特别是对某一课程的教学改革者较多,且取得了许多有影响的成果,如:各种精品课程和教学成果等,但对土木工程课程体系内的某个课程群加以研究较少。在以往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往往注重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施工管理能力的培养,本人正是为了满足时代要求,围绕提高毕业生施工管理能力,对这方面的课程模块加以研究[4],[5]。

2施工管理类课程的探讨

长期以来,土木工程的主干课程过分强调各课程内容的完整性,缺乏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和衔接,缺少优化统筹,主干课程之间相互重复,课程庞大琐碎,教学效率低下。一方面教师抱怨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另一方面不同课重复讲授一样的内容。教师普遍注重各课程讲授的纵向深入,忽略了课程与课程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目前流行的许多大土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其所谓的整合和重组,实际上只简单地把几个专业方向内容相叠加拼凑,缺少横向与纵向的贯通,使用效果不甚理想。在工程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本人充分认识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迅速把国内外经济信息、科技发展动态、国家的新政策法规、新规范标准整理归纳融会到教学内容中。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调整与研究中还注意处理需要和可能,当前与长远、通用与新兴,基础与应用等方面的关系。大胆改革、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加强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探索[6],[7]。

2.1施工管理类课程的构成要素

通过长时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依靠一门课程的讲授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建立若干门课程的教学才能达到。因此首先就要对工程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探讨。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完善,是否反映时代需要,都直接影响到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管理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毕业生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所以对它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程管理课程是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模块,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我们通过研究探讨,工程管理课程由以下若干具体课程构成 (图1)。

2.2施工管理类课程体系教学课时确定

明确了工程管理课程设置组成后,就必须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完善。在研究设置的每门课程中都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政策性和针对性等特点,因此在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时充分注意它们的目的性和教学适用性。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般做到内容删繁就简,关键问题阐述透彻,又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在教学上要求实际实用够用的原则;在教学手段上优先考虑案例教学,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此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更高要求。十分重视课程内容的优化,尽量做到:(1)教学计划是以其整体来体现教学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是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例。(2)从剖析专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入手调整好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是“树干”与“树枝”的有机组合,形成合理的教学内容构架,体现新形势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最好体现是知识结构合理,反映时代要求,而课程优化设计又是对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最高要求。选用教学内容时充分做到:(1)通过向用人单位的广泛调查及模糊统计,确定课程中某一方面知识技能的重要性。(2)通过调研获得了各学科知识的综合相关度,知识技能的重要性与知识的综合相关度是确定教学课程内容的学时数的相关因素。在调整学时时做到从整体范围来考虑其连锁反应,保持课程的学时数与掌握度相匹配。工程管理课程的课时分配(表1)。

3施工管理类课程的能力目标分析

课程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完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教学,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工程管理课程之间存在相互补充的内在联系,共同构筑一个管理课程平台,担负着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工程管理能力。其工程管理能力构成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图2)。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工程管理能力培养是以建筑工程概(预)算为核心,建筑法规为基础,实现工程施工、合同、招投标、工程经济等管理能力和工程监理能力的培养目标。

4结论

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施工管理能力,从专业教学培养目标着手研究课程设置模块体系,用系统的观点研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时分配和开设时间,形成科学的施工管理类课程体系教学模块,完成了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施工管理能力培养合理框架。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