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1 09:54: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临床合理用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 目的:分析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过程和效果。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分组对比分析,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宣传教育和措施指导,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0%和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0%和4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老年; 心血管疾病; 临床合理用药
老年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病症之一,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其发病率也在逐年提升,预防或治疗不及时很可能造成死亡现象[1]。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为了进一步提高药物治疗的合理性,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该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分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Y料
对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8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平均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64.2±15.2)岁,病症情况:肺心病15例,高血压病15例,冠心病10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66.3±13.6)岁,病症情况:肺心病14例,高血压病17例,冠心病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心血管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2)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的患者[2]。排除标准:(1)排除多种脏器器官功能严重损伤的患者;(2)排除不愿参与本次研究,或者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3]。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的患者情况应该采取不同的药物,具体措施如下:(1)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由于老年人年龄较大,其动脉血管的扩张和弹性均逐渐降低,对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也较差,这就导致机体的生理调节机能降低,血压开始不稳定,所以治疗时要依照用药原则合理用药,首先要遵循“从小到大”的原则,根据患者的耐受力来设定用药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次,实行长效制剂,降低器官损害现象,每天保证使用1次。最后,采取联合用药方式,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同利尿剂等进行联合应用,目前临床上常见的高血压治疗药物有以下几种:①β-受体阻滞剂。该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心排血量,降低心率,防止心肌收缩,还可以建立血脑屏障,转变中枢性血压调节机制,同时还可以防止释放肾素血管紧张素,应用该药可以有效达到降压的目的。这种药物对轻中度高血压疗效较好,但是用药期间可能会产生哮喘、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情况,所以这类患者慎用。②利尿剂。该药物降压作用稳定且较为温和,价格便宜,可用于心力衰竭伴高血压和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后剂可有效降低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率。但是这类药物可以降低耐糖量和血钾,可能导致痛风发作等不良反应,所以在应用时尽量对患者进行小剂量用药,同时对患者的血糖、血电解质等进行严密监测,不可应用于痛风患者身上。③钙拮抗剂。这种药物的降压作用也较好,降压幅度大。这类药物用于心绞痛、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患者身上。对中重度高血压患者疗效较为明显。④ACEI。ACEI降压作用安全、稳定,患者的耐受较强,主要用于心力衰竭、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身上,其不良反应多为干咳,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该药。⑤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主要有缬沙坦和氯沙坦,可以同很多降压药一同使用。(2)合理应用强心类药物。这类药物包括非普类强心药和强心普类药两种,可以有效增强患者心排血量,常见的强心药物有地高辛、洋地黄苷、毒毛花苷K等,因为老年人机体机能较差,所以应依照正常量的25%~50%用药,对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要慎用。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用药宣传教育、采取指导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健康宣传教育。在对老年患者用药的同时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合理用药的重要性,提醒其用药注意事项以及不合理用药可能产生的危害问题,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用药的正确意识和相关举措,提升患者用药治疗的依从性。(2)加强指导措施。相关医师对患者应进行定时的探视,观察患者用药情况,指导患者用药,保障治疗有效性。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愈率及治疗总有效率。疗效判定标准如下: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身体状况显示一切良好;显效,患者症状消失幅度高于60%,病情得到控制;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幅度达20%~6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或者病情加重视为无效[4]。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0%和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0%和4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其身体机能开始日渐老化,抵抗力和免疫力也随之降低,由此可能发生较高的心血管疾病。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摄入大量的脂肪后均会影响自身心血管,从而降低体内的胰岛素敏感度,最终引发频繁的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的病发率明显高于年轻人[5-6]。为了有效控制控制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首先应该从血压控制和血糖控制入手,同时在用药时也要注意其用药的合理性,严格依照医嘱进行用药,其中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内容。
3.1 合理控制用药剂量
根据患者的病情实际情况要合理控制用药剂量,例如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时女性更易出现出血现象,所以男性和女性用药剂量也要严格区分。此外,要根据半衰期来调整药物增加剂,每隔5个半衰期改变1次剂量,在静滴硝普钠时,控制其滴注量为15 μg/15 min,然后再间隔8 min再增加5~10 μg,确保用药的最佳效果[7]。而药物浓度的设定也要严格依照医学规范进行调配。
3.2 合理设定用药时间
有研究表明,患者睡前用药比其他时间用药可以更好的降低血压,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8]。但是由于患者的际情况不同,所以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设定用药时间。
3.3 密切留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很多药物联合应用后彼此之间会发生一些相互作用,这些作用既有积极方面的作用,也有消极方面的作用,所以在用药时一定要依照药物的药理情况进行区分,例如,不可以将心血管药物同肝酶诱导剂进行联合应用,因为这样会降低药物的血浓度,影响疗效。此外,也不可以联合应用维拉帕米和β阻滞剂,否则极易产生房室传导阻滞现象[9-10]。这对于医师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要求较高。
3.4 健康宣传教育和措施指导
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还应该积极采取健康宣传教育,同时采取相关指导措施,综合提升患者的用药合理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在合理用药的同时采取宣传教育和措施指导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采取宣传教育和措施指导,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心血管病的治疗效果。
[摘要] 目的 促进临床特殊人群患者的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石家庄市第四医院临床药师对孕产妇、哺乳期妇女、老年患者及新生儿等特殊人群实施的药学干预,分析临床存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 临床药师干预特殊人群住院医嘱共计216例次,其中医师采纳干预185例次,干预原因主要是用法用量不适宜(42.10%)、品种选择不合理(19.44%)、重复用药(19.00%)等,干预药物种类以抗生素为主(72.70%)。结论 医生应重视对药品说明书和用药指导原则的学习,临床药师为特殊人群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力的药学服务和帮助,共同努力降低用药的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关键词] 用药干预;临床药师;回顾性分析;特殊人群;不合理用药;抗感染;抗肿瘤
石家f市第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以妇产专科为主的三甲医院,孕妇、乳妇、老年人、新生儿等特殊人群是临床药师药学监护的主要对象,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也较常见。为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少不合理用药情况的产生,我院临床药师在妇科、产科、乳腺外科、新生儿科等重点科室开展药学服务工作,对运行病历用药进行评价,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问题及时干预,现对2015年干预记录中涉及特殊人群如新生儿、孕妇、乳腺外科哺乳期妇女及妇科早孕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我院临床药师在妇科、产科、乳腺外科、新生儿科等科室对特殊人群患者用药医嘱进行干预的记录,特殊人群包括妇科的早孕患者及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产科的孕妇、乳腺外科的哺乳期妇女、新生儿科的新生儿。用Excel软件按照干预原因及涉及的药物种类进行统计。
2 结果
临床药师干预特殊人群患者住院医嘱共计216次,其中医师采纳干预185次,有效率85.6%。干预原因统计见表1。干预的药物种类主要是抗感染药物、营养及矿物质类、抗贫血药物及抗肿瘤药物,见表2。营养药及抗贫血药物主要问题多为重复用药及用药时间过长。
3 典型实例
3.1 妇科药学干预
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是临床药学的重点[1-2],药师应规范围术期的预防用药选择,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方案,关注药物的配伍禁忌和不良反应。
某患者行引产术,预防感染用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根据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妇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应选择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临床药师建议选用头孢呋辛联合甲硝唑。
某盆腔炎患者,抗生素方案调整为氨曲南1 g、q12h+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0.368 g、q6h,外用双唑泰阴道凝胶。后宫颈分泌物支原体阳性,抗生素方案增加了阿奇霉素肠溶胶囊0.5 g、qd。但外用药物临床并未调整,而双唑泰对支原体无效,药师建议改用复方甲硝唑阴道栓。
某妇科患者诊断为黄体破裂,瘢痕子宫,给予静点氨曲南及甲硝唑抗炎治疗。医嘱未单独开具冲管液体,临床药师经过询问二者在操作时连续输注。根据药品说明书和文献报道[3],二者存在配伍禁忌,应避免联合使用,如需同时使用,应增加冲管液体。
某高龄妊娠滋养肿瘤患者,给予EMA-CO方案化疗。临床药师查房发现患者自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奥美拉唑的质子泵抑制作用抑制氢泵,主要使通过血液中的H+代谢的甲氨蝶呤血液浓度持续增高[4],易蓄积产生肾毒性。药师建议更换为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避免可能的不良反应。
3.2 产科药学干预
感染控制是产科药学监护的重要内容之一[5-6],产科药学有效干预主要针对剖宫产手术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展开。
某患者行剖宫产术,患者头孢皮试阳性,临床选用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0.6 g、q8h作为术后预防用药。对于轻中度感染本药用量为0.6~1.2 g/d,分2~3次使用,此预防用药一日用到1.8 g/d。临床药师提醒剂量增大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临床更改医嘱为0.6g、q12h。
某产妇行剖宫产术后发现右卵巢囊肿,行卵巢囊肿剥除术,术后出现发热、体温升高,发现腹部切口感染,局部脓液培养+药敏结果回报提示:MRSA,对头孢西丁、青霉素、四环素耐药。临床抗感染方案为甲硝唑1.25 g、q12h+头孢曲松3 g、q12h+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 g、q12h+克拉霉素缓释片1 g、qd+对乙酰氨基酚栓0.15 g、q8h。临床药师分析认为,甲硝唑针对厌氧菌感染,在MRSA培养出来以后应用意义不大,可考虑停用,如继续应用,应减少单次用量,需根据患者体重60 kg调整为0.45 g/次,一日3~4次给药;根据培养的药敏结果,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对MRSA敏感,而头孢曲松只对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葡菌有效[7],应停用。左氧氟沙星1次/d给药即可;对乙酰氨基酚栓可迅速降低患者体温,长期应用会掩盖病情变化,建议改为临时医嘱,只在必要时使用;注意做好切口的引流和清洗。临床采纳了临床药师方案,停用甲硝唑及头孢曲松,将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改为0.4 g、qd,对乙酰氨基酚栓改为临时医嘱,治疗3 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临床为严重贫血孕妇同时开具注射用蔗糖铁与多维铁口服溶液,药师提醒注射剂型会影响口服铁剂的吸收,应序贯使用,更改医嘱并提醒患者注射用蔗糖铁停药5 d后再服用。
某顺产患者同时服用鲜益母草胶囊、芪芳气血口服液、产复欣颗粒。其中鲜益母草胶囊与产复欣颗粒均具有活血调经功效;芪芳气血口服液与产复欣颗粒均具有补气血功效,临床药师发现患者各项检测指标正常,建议同类功效中成药只用1种。
临床为便秘的孕妇开具乳果糖口服溶液10 mL、tid,药师发现患者应用后出现轻微腹泻,甚至诱发早产[8],建议改为10 mL,晨起一次服用。
3.3 乳腺外科药学干预
哺乳期乳腺炎是妇产医院乳腺科常见的疾病,初始可经验选择头孢一、二代治疗兼顾哺乳。对于过敏或培养耐药的患者应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MRSA且感染较轻的乳腺炎患者可选用多西环素和克林霉素治疗[9],配合按摩、外敷等辅助治疗效果明显。对于乳腺癌的患者,临床药师应重点监护可能的不良反应,对于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方案给予干预。
临床为某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开具氨曲南2 g、q12h,急性乳腺炎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而氨曲南对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无活性。经药师询问患者头孢皮试阳性,建议选用克林霉素,可针对青霉素、头孢类过敏的阳性菌感染患者,临床改为克林霉素注射液1.2 g、q12h的方案,提醒患者停止哺乳,注意及时排乳,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患者治疗后好转,未见不良反应。
某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头孢过敏,临床选用氨曲南,脓液培养为多重耐药的MRSA,仅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利福平、万古霉素敏感,临床改用注射用左氧氟沙星0.6 g、qd,嘱停止哺乳,及时排乳。应用1周后好转,患者体温再次升高至37.9℃,拒绝继续输液。临床药师和患者沟通后分析认为,患者血象正常、CRP下降明显,考虑感染已基本控制,可采取保守治疗,针对肿块行乳腺按摩、外敷等辅助治疗,加用莫匹罗星软膏外涂[10],抗感染治疗可改变给药途径序贯治疗,临床调整医嘱为口服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0.6 g、qd,加用莫匹罗星软膏外涂。更改方案后患者肿块缩小,复查血常规及CRP正常。
某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有严重的左氧氟沙星过敏史,初始头孢甲肟治疗。脓液培养结果为多重耐药MRSA,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克林霉素、阿奇霉素耐药。药师分析头孢耐药治疗无效应更改方案,喹诺酮类敏感,但鉴于左氧氟沙星严重过敏史应慎用,如使用可考虑口服并密切监护。四环素类药物敏感,可以考虑多西环素。临床采纳建议为患者制订了注射用多西环素200 mg、qd的方案,患者逐渐好转。
某高龄乳腺癌患者,化疗方案为TAC方案(多西他赛120 mg+吡柔比星 80 mg+环磷酰胺 800 mg)。并辅以注射用奥美拉唑抑酸治疗。多西他赛和奥美拉唑均为CYP3A4 的代谢底物[11],奥美拉唑可能会延缓多西他赛代谢造成蓄积,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建议更换为与P450酶亲和力低的泮托拉唑治。
3.4 嚎埔┭Ц稍
儿科感染患儿多,抗感染治疗是临床药师药学干预的切入点。药师通过调整抗生素的种类、剂量、给药频次,使临床用药更为合理。
儿科为1岁4个月支气管炎患儿开具注射用头孢硫脒0.8 g,每日1次,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第69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儿童使用头孢硫脒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报告所占比例较高,应每日推荐剂量分次使用,避免单次给药剂量过大或每日总量超剂量。头孢硫脒应为2~4次。
新生儿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拟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甲硝唑三联方案,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可覆盖厌氧菌,联用甲硝唑重复用药。甲硝唑新生儿代谢比成人慢,q8h,用法不妥,应改为qd[12]。临床仍用三联,甲硝唑用法更改,后患儿好转。
某患儿体重2.1 kg,诊断为新生儿感染,临床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后血常规白细胞持续升高,白细胞:70.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2.2%,加用美罗培南0.04 g、q12h加强抗感染治疗。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常规:外观黄色透明、蛋白定性(CSF)+、总细胞计数:9600×106/L、白细胞计数:3600×106/L。脑脊液生化:乳酸脱氢酶:75 U/L、蛋白:1.83 g/L。脑脊液白细胞、蛋白明显高于正常,考虑存在化脓性脑膜炎,继续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临床药师分析,已送多项培养均未出结果,针对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美罗培南用量偏低。虽然美罗培南有抗生素后效应[13],但针对重症感染,尤其是颅内感染,需要加大给药频次。建议美罗培南加量至0.08 g、q8h,临床更改方案。第2天血常规白细胞降为36.9×109/L,后患儿血象逐渐恢复正常。
4 讨论
临床药师开展的干预以抗感染预防和治疗为主,原因是主要有:抗感染有具体的相关规范、指南等作为参照标准;临床常用但往往忽视药物用量、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感染用药效果不佳,临床也需要药师提供帮助。
药学干预是特殊人群用药安全相关影响的主要因素[14-16],加强对特殊人群的药学干预是妇产专科医院临床药学的重点工作,但有研究显示临床药师对特殊人群及相关病种的干预较少[17]。合理有效的干预能提高治疗效率,减少不良反应,减少患者开支[18],提高患者获益的人文性指标[19]。我院临床药师在临床期间发现用药问题会及时查阅资料,在药师团队先开展讨论,有把握的找到解决方法后及时告知临床;拿不准的请教医师共同探讨[20-21]。针对每一个不合理方案都提供修改意见供参考,提高了干预采纳率,获得了临床的认可。
[摘要] 目的 研究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收治的患者3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2014年所收治的1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所收治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对照组的患者没有进行药学干预,研究组实施了药学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患者在使用药物与病情不符、重复用药、缺少疾病专项治疗药物、药物使用方法不合理以及药物使用量不合理方面的发生率分别为11.11%、8.89%、4.44%、6.67%、4.4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28.89%、16.67%、20.00%、1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临床用药;药学干预;用药合理性
近几年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逐渐加重,临床不合理用药成了除了疾病以外对人类健康构成较大危害的隐患[1]。有研究报告指出[2],全球约有1/3的人是死于临床不合理用药而并非疾病,我国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也时有发生,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约占用药者的20%左右。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这一严重问题,我国在2002年颁布了《医疗机构药师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医院中临床药师的作用,应根据药学专业知识对临床医师用药进行指导,对临床不合理的用药现象应给予干预,有效控制临床中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为了能够确保患者临床用药的安全性,该院2015年起实施药学干预,应用效果显著。现方便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该院所收治的3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该院收治的患者3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2014年所收治的1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所收治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的180例患者中有78例女性,102例男性,患者的年龄在26~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39±7.38)岁,文化程度:92例高中以上,54例高中,34例高中以下;研究组180例患者中有81例女性,99例男性,患者的年龄在28~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38±6.19)岁,文化程度:93例高中以上,57例高中,30例高中以下。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临床一般资料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存在可比价值(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用药不合理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组的所有患者没有进行药学干预,研究组的患者实施了药学干预,详细情况如下:①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药师要参与,并应用药学干预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药物应用治疗方案,同时药师还加强与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对药物治疗效果和患者用药后的反应进行详细掌握,并指导患者用药;②注重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药物治疗有关知识培训,提升临床医护人员对药物使用方法与药物治疗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规范临床用药,降低临床不合理用药给患者所造成的影响;③强化对患者不合理药物治疗情况的管理和记录,有助于查询药物具体使用情况,并为临床后续用作参考。加强对临床医护人员不合理用药情况的调查与监督,并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建立对应的教育制度,定期对临床医护人员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抽查。除此之外,药师还应该对临床中存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的药学干预效果进行监管,提高药物使用的监管强度,提高对药方的审核能力。注重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并加强有关药物知识的宣讲,有助于提升患者临床药物使用的依从性,才能提升临床用药的合理性,确保患者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1.3 观察指标
对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包含药物使用与患者病情不符、重复用药、缺少疾病专项治疗的药物、药物使用方法不合理、药物使用量不合理等。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药物干预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干预效果。
1.4 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分析所得数据资料均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将数据中的计数资料应用χ2分析,并用(%)表示,P
2 结果
2.1 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
360例患者中有276例患者存在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约占76.67%,其中有42例患者为药物使用量不合理,约占11.67%;有48例患者药物使用方法不合理,约占13.33%;38例患者缺少疾病专项治疗药物,约占10.56%;有68例患者是药物重复使用,约占18.89%;80例患者的药物与病情不符,约占22.22%。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临床不合理用药对比情况
研究组的患者在使用药物与病情不符、重复用药、缺少疾病专项治疗药物、药物使用方法不合理以及药物使用量不合理方面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几年随着生物医学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为医疗服务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同时促进了医学研究的发展与创新。药品是生物医学重要的研究发展内容,随着医学创新发展的环境改变,所产生的数量与种类也愈来愈多,这为临床药物的使用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同时也对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提出了考验。临床用药不合理情况越来越多,给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较大的威胁,为了能够有效地降低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保证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性,必须加强药学干预[3]。药师是有效避免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关键,在保证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性方面意义重大[4]。药物是临床治疗中的主要方式,但是近几年临床治疗能够选择的药物种类和药物数量明显增加,临床医师在临床用药时选择更多,与此同时所带来的临床用药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多,临床不合理用药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威胁较大,已成为人们关注与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临床不合理用药不仅会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还会威胁患者生命,由于对临床不合理用药不重视所导致患者死亡与病情加重的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少见,故加强对临床用药不合理现象干预措施研究势在必行[5]。
临床药师的职责是为患者提供经济、安全、有效的药物,让临床用药更加合理、科学。虽然临床医师能够熟悉专业范围内有关药物的用法,但是对药物的详细情况掌握较差,临床药师可以从医院药学、药物经济学以及药物治疗学等方面对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干预,同时还可以对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监督。需要注意的是,临床药师在对临床用药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应合理的选择干预方法,才能让医师更愿意接受,降低药师与医师之间不必要的冲突[6]。此外,药师也是临床药物使用的主要责任人,药师在决定临床药物应用合理性与科学性方面作用显著,如果药物未在临床用药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方案,就容易出现药物使用剂量不合理、忽略药物间相互作用以及使用药物与患者疾病不符合等一系列的情况,或者会受到临床医师个人药物使用习惯的影响,患者会对某种药物过分依赖,从而导致发生临床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轻者延缓患者康复,重者危及患者生命健康[7],该次所选的360例患者中有276例患者存在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研究组的患者在使用药物与病情不符、重复用药、缺少疾病专项治疗药物、药物使用方法不合理以及药物使用量不合理方面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对患者药物进行干预后分析,具体实施措施有以下几点:①药物管理人员应对药物使用信息进行合理规范,才能有效规范药物使用,并将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成本低廉的药物进行归类,例为医务人员常用疾病治疗药物中;②根据药物治疗程度的不同和药物经济性对药物进行分级管理;③制定药物临床应用路径;④观察并检测存在耐药性症状的患者案例;⑤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药物知识培训与宣传教育,对药物掌握较为生疏的部分医务人员,应继续实施跟踪教育,直到考核合格;⑥对临床医药箱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进行调查,及时反馈应用效果;⑦对相关科室不同药物的消耗情况进行统计,并进行合理分析[9]。
综上所述,表明药学干预在临床不合理用药方面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不仅能够显著降低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同时通过制定全面的临床用药干预措施,为一线医务人员药物的使用提供了科学指导,加强了药物与医师之间的沟通,有效的提升了医务人员药物规范使用的服从性和患者药物使用依从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药物的使用效果,节约了药物资源,提高了临床疗效,提升了医院服务质量。故药学干预应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才能有效的提升临床用药安全性,为患者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临床不合理用药中进行药学干预的作用,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保证用药效果。方法 记录本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在妇科、骨科、儿科神经科、肿瘤科经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后1000份病历的用药情况,与之前临床药师未进行药学干预的1000份病历用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对降低不合理用药的作用。结果 干预后的临床不合理用药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各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临床药师;临床不合理用药;药学干预;用药安全性;用药效果
近年来,制药厂家逐渐增多,零售药店、私人药店如雨后春笋持续增多,导致不合理用药现象越来越严重。用药安全关系患者生命健康,不合理用药不仅不利于患者的健康,还会扰乱正常社会秩序,降低人们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度。有关研究报道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因不合理用药致患者死亡的发生率超过30%,说明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十分严重,形势严峻[1-2]。所以,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现状,明确引起不合用药的主要原因,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对减少不合理用药情况具有重要作用。临床医师的专业知识不足、用药习惯、道德素质会影响用药的合理性,患者擅自停药、随意更改药量也是引起不合理用药的一个常见因素。所以,药师作为中间环节,可以在查看处方时检查医师用药是否完全合理,并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从而大大降低t师、患者方面引起的用药不合理现象[3]。本文就临床药师在临床不合理用药中进行药学干预的作用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在妇科、骨科、儿科神经科、肿瘤科经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后的1000份病历的用药情况,与之前临床药师未进行药学干预的1000份病历用药情况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病历本上的处方内容进行药学分析,并对药师采取的药学干预方法进行整合记录。不合理用药的评价标准:①违背药物说明书使用标准;②经资深医生再次审核有不合理用药现象。在各科室设立专门进行药物干预的药师进行药学干预,定时查房,对医师开出的处方进行审核。对用药剂量、联合用药合理性、给药途径、药价等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评估用药的合理性。对不合理用药情况通知医师进行修改,并对医师进行考核,实行奖惩制度。并对容易引起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分析总结,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开展研讨会,进行药学干预,得出最佳用药方案[4-5]。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经χ2检验,以P
2 结果
通过对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审核发现,不合理用药的主要类型主要包括:①未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用量不准确;②有配伍禁忌症;③抗生素使用不合理;④选药不合理;⑤重复用药;⑥药物之间有相互作用。
干预后临床不合理用药发生率(4.6%)明显低于干预前(27.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论
由于临床医师的经验、个人技能、用药习惯有差异导致用药存在不合理现象,临床医师负责接待患者,为患者开具处方。所以,临床医师的决策关系用药效果。药物更新速度快,医师的道德素质差,未能准确诊断疾病导致用药不合 理[6-7]。不同医师的用药习惯有差异,未结合患者的病史、个体差异导致用药剂量错误。除医师因素外,患者随意更换药物、停药、不遵医嘱导致用药不合理。如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抗生素,不适于
本文观察结果中,干预后不合理用药现象由27.1%降低到4.6%,说明药师在用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运用药学知识对药物的剂量、用法、联合用药、配伍方面进行审查,并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有效的降低了不合理用药现象,保证了用药安全。
[摘要] 目的 分析和研究临床合理用药指导对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2型糖尿病患者154例为该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用药指导组77例与常规组77例。常规组患者治疗期间不给予用药指导干预;用药指导组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合理用药指导干预,将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及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相比较:用药指导组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好患者所占比率高于常规组(P0.05);用药指导组患者用药干预12个月后两项指标检测值均优于常规组(P
[关键词] 临床合理用药;2型糖尿病;用药依从性;血糖水平值;干预措施
由于糖尿病属消耗性慢性疾病,患者常需终生服用药物治疗,以控制其病情进展,因此,患者长期自觉合理服药对延迟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时间具有重要意义[1]。近些年来,随着药学发展与进步,高纯度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相继出现,加之血糖仪广泛使用,其均为糖尿病治疗奠定了较好基础,但随之而来,降糖药物用药不当引发不良症状发生率也在明显提升,其不仅影响了患者治疗依从性,而且也减弱了药物治疗效果。为了探讨临床合理用药指导对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及用药依从性影响,该文选取该院2型糖尿病患者154例,患者治疗期间分别给予或不给予用药指导干预,并将其干预效果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2型糖尿病患者154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用药指导组77例与常规组77例。77例用药指导组患者中:男42例,女35例;年龄在42~85岁,平均年龄为(63.2±10.3)岁;病程在0.6~13年,平均病程为(5.3±2.5)年。77例常规组患者中:男40例,女37例;年龄在45~87岁,平均年龄为(63.5±10.6)岁;病程在0.8~15年,平均病程为(5.6±2.9)年。两组糖尿病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后,其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相关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诊疗期间,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应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肌注胰岛素治疗,并同时给予用药指导,但在患者院外治疗期间不给予用药指导干预。用药指导组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合理用药指导干预:(1)建立糖尿病患者个人信息档案:糖尿病患者入院诊疗期间,由护士负责为其建立患者个人信息档案,其内容包括:姓名;年龄;应用降糖药物种类、疗程、频次;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联系方式等,采用电脑进行档案管理。(2)定期举办糖尿病临床合理用药相关知识讲座:第一,由药师负责向患者讲解糖尿病合理用药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各类降糖药物不同起效时间、应用疗程、使用方法、易引发不良反应症状、患者应注意事项等,让患者对降糖药物相关知识有初步了解,如:患者在应用胰岛素治疗时,应注意注射时间、部位与方法,告知患者应经常更换胰岛素注射部位,以预防肌肉组织变硬影响药物吸收。另外,在注射胰岛素15~30 min内应进食,以避免低血糖事件发生。对于口服降糖药物患者,应让其清楚不同药物服用时间均不相同:二甲双胍类药物对胃肠道可产生刺激性作用,患者服用药物时应在饭后0.5 h口服;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应与第一口食物同时嚼服,并注意其不可与消化酶、抗酸等药物同时服用。第二,教会患者如何鉴定降糖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症状及处理方法,如:磺脲类药物易引发不良反应为低血糖症状,对于应用该类药物治疗患者,嘱其在外出期间随身携带含糖类食物,以预防低血糖事件发生。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易引发肠胀气、肠鸣音等症状,患者按规定饮食则可减轻副反应发生。双胍类药物易引发胃肠道反应、全身乏力、头晕等症状发生,对于服用双胍类药物患者,指导其于饭后0.5 h服药,以减轻或避免不良反应发生。(3)避免漏服药物方法: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为其推荐使用药物治疗盒,其为该院委托相关企业采用食品级材料所制作,按服用药物时间、种类等,将治疗盒分为4格:饭前服用、与第1口食物同时嚼服、饭后服用及空腹1次服用等,患者可将药物按服用时间装入各小格内,当需服用药物时,小盒指示灯会发亮,小盒也会发出提示音提示患者服药,以避免漏服或服错药物出现。(4)用药指导:患者治疗期间,药师每月采用电话随访方式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对于用药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药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及解决,以督促患者按医嘱完成用药治疗。
1.3 评价指标
患者用药依从性判定标准[2]:用药依从性较好:患者能够自觉按医嘱合理用药。用药依从性较差:患者偶尔忘记服用药物、自行停药、自主更改药量等。对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将用药干预前、后患者血糖检测值进行对比。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包对组间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与计数数据分别采用均数±标准差(x±s)与百分率方式表示;数据对比时运用t或χ2进行检验处理,数据对比差异性标准设定为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相比较
用药指导组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好患者所占比率高于常规组(P
2.2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检测值相比较
用药干预组患者用药干预前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检测值分别为:(8.3±1.7)mmol/L与(12.0±1.9)mmol/L;常规组患者用药干预前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检测值分别为:(8.2±1.3)mmol/L与(11.8±1.6)mmol/L,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干预组患者用药干预12个月后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检测值分别为:(6.1±0.9)mmol/L与(7.8±1.5)mmol/L;常规组患者组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检测值分别为:(7.6±1.5)mmol/L与(10.2±1.4)mmol/L,用药指导组患者两项指标检测值均优于常规组(P
3 讨论
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药物较多,但每类药物均可引发相关不良反应症状,加之大部分患者用药知识匮乏,致使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3],其对治疗效果及患者治疗依从性均有较明显影响。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加强临床合理用药指导是延缓其病情进展的关键。临床合理用药指导是指医务工作者以当代药物与疾病系统知识及理论为基础,给予患者进行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用药途径、用药疗程等正确指导,以达到有效治疗疾病目的。用药指导组用药依从性较好患者所占比率高于常规组,其原因为:第一,患者个人信息档案建立后,方便了药师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使药师可阶段性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利于药师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与监督。第二,通过定期举办糖尿病临床合理用药相关知识讲座,不仅提高了患者对降糖药物相关知识知晓度,而且也避免或减少了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更利于提高患者用药治疗依从性。第三,通过药物治疗盒应用,有效避免了老年患者因记忆力减退等原因所致常漏服或错服药物现象发生。
综上所述,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给予临床合理用药指导,能够减少或避免降糖药物所致相关不良反应发生,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摘要】 合理使用药物是保证患者可以有效就诊的关键要素,目前随着国内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药剂师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另外,药剂师对相关专业知识水平要求比较高,所以对药品鉴定能力必须要比其他相关医生高。所以,本文笔者通过对合理使用药物给予分析研究,让药剂师可以参与到临床诊治中,对合理使用药物给予正确指导和监管,进而使临床使用药物准确性明显提高,使患者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关键词】 药剂师; 实施; 合理用药
当前,随着我国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同时与国际之间的交流也不断扩大,在全球药品市场运作的情况之下,临床不合理使用药物现象愈加严重,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药剂师和临床合理使用药物有关,药剂师参与到合理使用药物当中,应当作是一种力量以及责任的全面回归。还有相关临床报道表明,目前,药剂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并已经得到患者以及医生的一致认可[1]。本文笔者对在临床合理使用中采取药剂师干预的效果给予分析研究,仅供相关人员参考。现报道如下。
1 合理使用药物的意义
临床合理使用药物指的是患者接受的药物要符合其相关需求,药物剂量必须和个体化相关要求相符,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适当,药物对患者最为便宜,其中四个环节:正确选药、药品剂量要适当、正确给药方法以及合理使用药物。现如今,随着国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也明显提高,同时对医疗水平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已经不满足于药物只是治疗疾病,而是希望在治疗的同时,使临床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使患者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另外,随着我国药物种类逐渐增多,进而给临床合理使用药物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临床医师以及患者对临床使用药物安全知识及指导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除了患者和医生,就医院本身来说,临床合理使用药物也有着非常大的意义,不但可以使医院痊愈指数明显提高,使医疗事故发生率明显降低,使患者治疗费用明显减轻,同时还非常有利于医院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进而保证其可持续发展。根据以上描述,临床合理使用药物的主要内容包括药物安全、经济和有效,对患者、医生及整个医院均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卫生组织和医药学界均呼吁药剂师要对临床合理使用药物给予高度重视。
2 临床不合理使用药物现象
2.1 药物疗效不明显或没有疗效
药物对患者治疗疗效不明显或者没有疗效,均会使患者病情延误,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进而使患者痛苦进一步增加,同时也使得病情明显加重,使患者经济负担也明显增加[2]。
2.2 错误使用药物
其中包含采取没有经过临床处方的药物(处方),或出现错误使用药物现象。
2.3 药物剂量和规格采取不当
药物剂量及规格使用不当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当药物剂量过大会对患者身体带来巨大的伤害,但是剂量过小又无法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还会使临床治疗费用明显增加。
2.4 不合理使用药物
不合理使用药物会对药物在人体中吸收造成非常大的不良影响,使患者临床疗程进一步延长,如使用药物途径、速率、频率及时间错误等。
2.5 药物调配和采取方式错误
药物调配错误主要为药物浓度在配置的时候出现错误。药物采取方式错误主要包括外部使用药物采取内服方式,混悬剂在使用之前没有摇晃均匀,及在注射药物的时候没有按照医嘱导致错误服药等。
2.6 过度采取注射药物
过度采取注射剂,尤其是静脉注射液在临床不合理使用药物中非常常见,其会导致患者机体形成抗体,进而造成临床治疗没有效果。
2.7 重复使用药物
因为在临床中治疗的药物各种各样,不同生产厂家的同一种药物反复使用情况非常普遍。
2.8 其他不合理使用药物现象
对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没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给患者使用会出现过敏的药物。如在使用青霉素治疗时没有进行皮肤过敏试验,而直接注射青霉素。
3 药剂师在合理使用药物中的作用
药剂师是合理使用药物的关键环节,应该全面发挥其相关专业特长,通过熟练知晓各种药物的特点以及配伍相关禁忌等相关知识,正确指导以及帮助医生合理使用药物,接受患者相关使用药物咨询,做好临床医师和患者使用药物的工作。现如今,临床药学工作已经引起国内相关机构和人员的高度重视,各个医疗机构开始陆续建立,并完善药剂师相关制度,进而充分体现药剂师在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另外,药剂师正在全面开展相关药学服务,对临床使用药物采取严格的监督管理以及指导,对临床合理使用药物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其在合理使用药物中的相关作用包括以下几点。
3.1 增强医嘱使用药物监督
药剂师参与到医生治疗工作中,能够对医生错误使用药物给予有效纠正,如配伍禁忌及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等相关方面错误,改变传统使用药物方式,可以对药物毒副反应错误的使用以及滥用现象给予忽视,为临床医生使用药物给予意见。另外,其对使用药物信息给予收集以及分析,并进行跟踪服务,对使用药物相关经验给予总结,对今后的合理使用药物产生理论支持。除了对临床医师使用药物给予监督以及指导外,其还应对护理人员配药及给药采取严格的监督及指导,如正确指导护理人员采取相对应的溶媒给予配制药液,在输液期间合理安排使用药物次序,以免出现药物配伍不当[3]。
3.2 正确指导患者安全使用药物
药剂师面对患者,给予相关药学技术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药物咨询是药学实践中的关键环节,药剂师要根据患者的问题给予相对应的解答,正确指导患者使用药物,使患者服药依从性进一步提高,进而使患者合理使用药物安全得到保障。
3.3 增强不合理使用药物监督管理
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药物滥用现象已经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4],如“超级细菌”的形成和不合理使用药物有关,国内不合理使用药物情况也非常严重,因此临床药剂师要增强对不合理使用药物现象给予监督管理,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充分发挥相关专业特长,使不合理使用药物现象明显减少。
3.4 药学信息服务
分类及储存药品相关信息,能够为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节省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进而对临床治疗顺利进行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另外,通过对最新的使用药物信息进行收集、评价及储存,同时将相关信息进行反馈,可以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并可以使不合理使用药物的几率明显减少。
3.5 大力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根据相关实践表明,国内住院患者大约有75%,门诊处方有25%采取抗菌药物,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增加[5],因此对药物不良反应要给予密切监测。及时对ADR(药物不良反应)进行收集,同时还要对整个医院各个科室的药物不良反应给予收集,主动帮助和监督医生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正确指导合理使用药物,使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明显减少。
3.6 增强药物检测
药品在疾病预防和治疗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药物直接作用于患者,所以在使用药物前,药剂师要对药物采取严格的检测,如对药物配料有无准备齐全、构成成分及是否有多出或漏掉的药材给予检测,使发生药源性疾病的几率明显降低。
3.7 参与临床会诊
对高危患者和特殊病情患者在使用药物时,药剂师应该参与到整个会诊中,如抗菌类药物合理使用的常规会诊和监管等,以便帮助医生合理使用药物。这是由于药剂师在会诊中不但能够从医生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同时还能够从药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对药物合理使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8 参与药品购进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药剂师对药物使用情况给予分析与总结,同时对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给予综合评价,从经济学的角度上对药物成本进行分析,并及时反馈到医院,以确定部分药物是否需要购进以及使用,这样对合理使用药物也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 讨论
相关报道表明,药物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然而合理用药是预防药源性疾病的关键环节,可以使临床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使患者合理使用药物安全得到保障[6]。
现如今,在临床中药物滥用、盲目使用现象非常严重,相关报道表明,抗菌类药物在临床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合理现象[7],所以药物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国内相关人员热烈讨论的话题。
临床合理使用药物必须要具备丰富的药理学知识,同时还要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才可以做到,因此药剂师在合理使用中起到的作用非常明显。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为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及患者提供合理使用药物的相关知识,增强不合理使用药物监督管理,同时还要大力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对药物给予严格检测等。在整个过程中,药剂师充分发挥其相关作用,对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临床合理使用药物中实施药剂师干预作用,可以对合理用药物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患者用药安全得到保障。
摘要:目的:对门诊中西医处方进行评价,并分析门诊临床用药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门诊部开出的1000张中西医处方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出我院门诊部中西医处方中不合格的处方,并对处方开具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分析。结果:1000张中西医处方中,有130张处方不合格,所占比例为13%。出现不合格处方的主要原因是处方书写不规范、用药配伍不合理、药物使用方法不明确、药名未进行规范使用、药物使用剂量不当、中药处方中药味偏多。结论:在门诊处方药物的使用过程中,门诊医师和药师应加强对药物知识和法规的学习,提高门诊处方的合格率,促进临床药物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门诊;中西医处方;临床合理用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的得到提高,人们的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在医院各科室中,门诊科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科室,其作为医院形象的门户科室,与患者的接触最为广泛和密切,对医院的整体医疗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1]。处方是指临床医师在为患者进行病情诊断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开出,并由药师进行审校、配制的一种医疗文书,是医院使用药物的取药凭证,是一种重要的药物配制的参考书面文件[2]。药物处方,尤其是门诊处方的合理使用,对患者的疾病治疗和医院的医疗质量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门诊部开出的1000张处方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出我院门诊部中西医处方中不合格的处方,并对处方开具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分析,为门诊中西医处方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门诊部开出的1000张中西医处方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中西医处方的类型、用法、用量、配伍以及其他情况进行分析。
1.2方法
根据《药品说明书》《处方管理方法》《中国药典》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这1000张门诊中西医处方进行点评,点评内容有药物使用情况、处方书写情况等。筛选出我院门诊部中西医处方中不合格的处方,并对存在的不合格处方进行分析,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结果
本次研究选取的1000张中西医处方中,有130张处方不合格,所占比例为13%。出现不合格处方的主要原因是处方书写不规范、用药配伍不合理、药物使用方法不明确、药名未进行规范使用、药物使用剂量不当、中药处方中药味偏多。详情见表1。
表1 我院门诊中西医处方不合格情况
3讨论
WHO调查数据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由于临床药物使用不合理导致死亡的人数占患病人数的比例高达30%[3]。近年来,随着药物科学的不断发展,在临床上药物的种类越来越多。但由于药物种类繁多,加上门诊部门工作的繁杂,导致门诊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存在一定的难度,门诊中西医处方的不合格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引起了临床研究工作者们的重视。临床药师的主要责任是配合医生对药物进行合理的使用,为患者提供最为科学的药学服务,促进临床用药更加合理化。
本次研究中,选取1000张我院门诊部开出的中西医处方进行分析,筛选出130张不合格的处方,其所占比例为13%。出现不合格处方的原因以药物使用不规范为主,其所占比例明显大于处方书写原因。具体原因如下:(1)处方书写不规范,主要包括:对患者的资料未进行明确标注,年龄仅以成人、婴幼儿进行记录;诊断结果填写模糊;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无药师签名。(2)用药配伍不合理,医师和药师对药学专业知识有所欠缺,未根据药物的药性进行合理配合,未随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药量加减,对药物使用禁忌的了解不足。(3)药物使用方法不明确,在药物用法一栏中,未对药物的使用时间、使用剂量进行标注,未标注药物使用的方法、次数和部位。(4)药名未进行规范使用,主要包括:古方中的药名使用和现在的不一致;部分药物有别名或商品名不一致,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重复配伍[4];处方中药物名称出现错别字和简写字;对同一种药物的使用部位未进行详细的标注。(5)药物使用剂量不当,主要包括:药物使用剂量超过药典规定,药量过大时,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同类药效的药物使用时,未对剂量进行调整。(6)中药处方中药味偏多。药物使用过程中,多种药物联合组成方剂是较为普遍的,但如果药味过多,在药物煎煮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同时药师进行配伍的难度较大。
针对以上导致药物处方不合格的原因,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建议:(1)针对处方书写不规范,门诊医师在处方的书写过程中,应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书写,对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详细的记录。对药物的用量和方法进行详细的标注,字迹尽量整洁,最后应由药师进行审校并签名。(2)针对用药配伍不合理,可定期开展中西医处方药物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临床医师和药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应注意对药物配伍使用的经验进行总结。在为患者开具处方的时候,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药物的剂量进行调整。(3)针对药物使用方法不明确,临床医师在开具处方的过程中,应在药物用法一栏中,对药物的使用时间、使用剂量进行明确的标注,对药物的用法(注射方法、口服方法)进行详细的书写,对药物使用的次数和药物应该使用的部位进行指明[5]。(4)针对药名未进行规范使用,临床医师应和药师共同对古方中的药名进行统一,对不同药厂生产的药物商品名有效掌握,在临床开具处方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药物别名。在药名书写过程中,应对药物名称进行再三的核对,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在书写药名时,应尽量规范书写,切忌书写简写字。(5)针对药物使用剂量不当,在开具处方的过程中,药物剂量应按照药典规定使用。使用同种药效的药物时,应注意对药物使用剂量做出调整。(6)针对中药处方中的药味偏多现象,在为患者开具处方时,应尽量精简药物的配伍使用,综合考虑药物的药效,尽量减少药味数,以较少的药材达到最为优良的疗效[6]。
总之,在门诊开具处方药物、使用处方药物的过程中,门诊医师和药师应加强对药物知识和法规的学习,提高合理用药意识,提高门诊中西医处方合格率,为药物使用的合理化、安全化创造条件。
摘要 :目的:分析消化内科临床上常见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以便对临床用药进行指导。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间诊治的435例消化内科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其中存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同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结果:本文经过对所选的435例消化内科患者进行分析,共发现有54例患者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出现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从高到底依次为:药物使用剂量过大,占38.0%;重复用药,占28.4%;联合用药不合理,占19.6%;药物连续应用引起致毒副作用,占12.9%。结论:在医院中消化内科是一个重要的科室,患者接受良好治疗的前提条件就是合理的选择用药,这也也患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而医生应该对病情进行分析,合理的选择临床用药。
关键词:消化内科;不合理用药;临床分析
医院中消化内科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科室,合理的使用药物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同时会对医院的印象产生影响。然而,消化内科的患者数量较多,需要大量的药物,而且药物的种类繁多,因而需要医生为患者提供最合理的用药,避免出现不合理用药情况[1]。特别是面对新的医改,要求医护人员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理念,保证药品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合理性。为了提升消化内科用药的合理性,我院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间诊治的435例消化内科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间诊治的435例消化内科患者,54例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其中32例为男性,22例为女性;年龄在29~56岁之间,平均为(41.0±13.1)岁。
1.2方法 根据本文所选的72例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分析,统计出各种错误的类型,制定合理用药的改进措施,确保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最大限度的降低医疗风险,完善消化内科的用药工作。
2结果
本文经过对所选的435例消化内科患者进行分析,共发现有54例患者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出现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从高到底依次为:药物使用剂量过大,占38.0%;重复用药,占28.4%;联合用药不合理,占19.6%;药物连续应用引起致毒副作用,占12.9%。
3消化内科不合理用药类型
3.1药物拮抗 抗菌药物主要为双歧杆菌活菌胶囊,能够有效的调节菌群平衡,而且还能够清除和抑制肠道内致病菌[2]。①抑酸药与铋剂:处方为奥美拉唑肠溶胶体及果胶铋,具体分析为胃酸与铋剂混合形成铋盐在胃粘膜处沉积,而且还会将幽门螺杆菌的抵抗作用降低,但是同时服用奥美拉唑后,会引起胃内PH值明显上升,进而将铋盐破坏。这两种药物不应同时服用,假如需要联合应用,应分开服用,中间间隔一段时间;②抗菌药物与活菌制剂合用:处方为双歧杆菌胶囊及诺氟沙星胶囊,同时合用敏感抗菌药物例如诺氟沙星时,抗菌药物会将其活性抑制或者杀灭,导致药效明显下降。因而当疾病需要同时应用两种药物时,应将两种药物服用间隔控制在至少2小时,或者运用双歧杆菌活菌胶囊时,抗菌药物选择不敏感的第3代头孢菌素,两者可以同时服用。③硫糖铝与西咪替丁的联用:处方为硫糖分散片和西咪替丁片,西咪替丁会升高胃内的pH值,同时对胃酸的分泌起到抑制作用,进而对硫糖铝起到破坏作用,使其酸性环境被破坏,因而两种药物不可合用。
3.2药物重复使用
药物的重复使用是指同种药物的名称不同,但是成分基本相似,还有些成分虽不同,但是产生的临床效果基本一致[3]。随着现今药品研发的速度不断加快,即便有些药物的名称不同,但是大部分药物的化学成分是一致的。这时同时使用这种药物会增加药物的药效,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3.3药物用量过大
长时间大量的使用药物,会引起患者出现耐药性及副作用。例如说,有些药物药效为12小时,每天服用两次即可,但是有些患者不听医生的医嘱,自主服药,每天服用三次,这样长时间进行,必然会增加患者的毒副作用。
3.4药物联合引起毒副作用增强
有些药物在同时应用的情况下,毒副作用会有所增强。在对消化科患者实施内科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经常实施联合用药[4]。但是一些药物之间存在一定的拮抗性,在联合应用时会降低各自的疗效。药物拮抗属于药物成分之间存在着配伍禁忌,临床用药时,乳酶生和西咪替丁联用、易蒙停和吗丁啉联用,虽然不会对自身的药效产生影响,但是会使整体治疗效果降低。(1)蒙脱石散和抗菌药物 蒙脱石散剂能够修复和加强消化道粘膜屏障,同时清除及固定多种病原体以及毒素。临床医生在对细菌性腹泻进行治疗是多将这种药物与抗菌药物同时应用,但是胃肠道无法将蒙脱石散剂吸收,口服后会在肠腔表面聚集形成一个保护膜,引起抗菌药物的药效丧失。蒙脱石散吸收了抗菌药物后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因而当蒙脱石散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时,会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进而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5]。(2)红霉素肠溶片和碳酸氢钠 红霉素为一种碱性抗生素,在胃酸环境下容易遭到破坏,碳酸氢钠能够降低胃酸,缓解红霉素被破坏的程度,提高生物利用度以及抗菌活性。然而当肠溶液的pH较高时,肠溶衣材料会被溶解,相关的药物需要进入肠道内溶解后才可发挥作用。因而,碳酸氢钠与红霉素肠溶片联合应用时,会引起肠溶衣将药液提前溶解出来,导致红霉素暴露在胃内,药效被破坏,引起药效降低。
3.5药物与临床用药指证不符
(1)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处方为肠易激综合征,运用马来酸曲美布汀0.2g,po,tid;诺氟沙星胶囊200mg,po,tid。分析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表现为腹泻、腹胀等症状,因而这类患者的处方中多会应用抗菌药物,以此来缓解临床症状。但是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一种功能性疾病,大多数患者无肠道细菌感染现象,因而不需要应用抗菌药物实施治疗[6]。
(2)利尿药的选择:当患者肝硬化处于失代偿期,分析为在治疗肝硬化腹水时,假如单纯限制钠的摄入无法降低腹水量,同时还需要应用利尿药,螺内酯属于这类患者常规选择的利尿药。但是这种药物用于高钾血症的患者身上并不合适。由于螺内酯属于保钾利尿药。
4提高常用口服药物合理性建议
要加强医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医生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同时解答患者所提的关于药物的问题,这样不但能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同时还能够更快的得到患者的信任,便于临床对疾病的治疗。对消化内科的药物制定出一份使用表,便于医护人员进行查阅,护士要主动的帮助患者正确用药,同时告知患者其注意事项。临床医生要注意和药剂师进行交流,保证正确的用药。医生在工作中要时刻保持认真负责,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多关系患者,和患者及其家属建立和谐的关系。
5小结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药物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各种药物的不断研制和投入使用,在此基础上就出现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的问题,怎样才能科学、合理的使用药物,使药物的疗效发挥到最理想的效果,医生、护士和患者之间都必须加强用药知识[7]。现今,我院非常重视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特别是用于消化内科的药物,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尽量降低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率,同时制定一套规范、科学的用药管理制度。
消化内科用药量较大,需要长时间应用药物治疗,这种情况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严重时甚至引起毒副作用。临床上有很多药物的化学组成相同,但是名称有所区别,很容易引起重复用药现象[8]。本文经过对所选的435例消化内科患者进行分析,共发现有54例患者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出现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从高到底依次为:药物使用剂量过大,占38.0%;重复用药,占28.4%;联合用药不合理,占19.6%;药物连续应用引起致毒副作用,占12.9%。
为了有效避免这些不合理用药现象,医院应组织相关人员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和培训,提高临床医生的责任意识和医学素养,保证消化内科患者能够真正的治以所需,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因知识结构受到限制,临床医生常常很难对现代所有药物所有掌握,只是片面的了解一些药物,或者根据前辈的经验用药。假如临床药师能够为临床用药提供方案,就会提升用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大限度的确保药物的正确使用,这样做还能够有效的降低医患之间的矛盾。
【摘要】 目的:探讨药师干预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2013年笔者所在医院800例实施药师干预临床合理用药的患者的资料,对比分析其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合理性用药费用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药师干预; 临床合理用药; 效果
目前,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经常发生不合理使用抗菌素等药物的情况,超过70%的住院患者表示使用过抗菌药物。对于临床用药中的不合理问题,对用药管理体系和医务合理用药水平均有重要影响[1]。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临床用药的不合理问题往往制约着医疗服务水平的发展。为此,选取2011-2013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0例实施药师干预临床合理用药患者的资料,对比分析其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2013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实施药师干预临床合理用药患者的资料,干预前和干预后各400例。干预前400例患者中,男210例,女190例,年龄31~69岁,平均(45.7±3.2)岁;干预后400例患者中,男208例,女192例,年龄31~68岁,平均(46.1±4.7)岁。两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药师干预措施 (1)借助于有关培训的开展,加强宣传处方管理规定及其相关内容,强调处方规范的重要作用,促使医务人员人事到不合理处方给患者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促进医务人员责任心的提升。(2)完善制度建设,健全滥用药品记录制度和处方质量监督制度,公式用药差错记录和不合理处方,并进行相应的点评。通过制度建设来推进临床用药的规范性,同时强化处方考核机制,及时对不合理处方给予必要的惩罚。(3)加强药师业务素质的培训,不仅要增强药师审核处方的能力,还要提升其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的水平。(4)重视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提高患者的用药的依从性,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的推进创造良好基础。(5)充分发挥《临床药讯》的作用,对医院处方审核的结果予以定期公布,以此提升医师和药师在临床合理用药工作上的积极性。(6)对于当前临床用药中发生的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应当明确合理用药的监督管理手段,并贯彻执行。在医师再教育中,加强药物治疗学尤其是合理用药等内容的教育,不断强化和更新药师的药物学知识,减少由于药物相互作用不熟悉等情况造成的不合理用药问题的发生。
1.2.2 病历干预措施 (1)充分发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加强药物经济学的合理应用,降低药物的使用成本,并促进治疗效果的不断提升。(2)在抗菌药物管理上,实施分级管理的制度。(3)重视合理临床路径的制定。(4)强化耐药性监测工作。(5)对于《医院基本用药目录》予以规范、合理的制定。(6)对合理用药加强宣传工作,积极展开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7)对于医疗质量考核来说,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纳入到指标中并进行重点考核。(8)在临床药学中坚持临床服务的原则,完善相应的技术支持工作,如调查、干预、反馈、评估等用药合理性等方面的工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合理性用药费用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早在2002年,我国卫生部就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明确要求医疗机构的医学部门应当在药学管理中以患者为中心,在临床药学工作的推行中以合理用药为核心,从而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应的药学技术服务,进而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实践中,临床上的不合理用药将会增加患者在医疗费用上的支出,不仅会激化医患之间的矛盾,也不利于医疗机构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在抗生素上,不少医院均存在滥用的问题。根据相关研究,仅仅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上,我国每年就为此浪费数亿元,因此对临床抗菌药物加强药师干预已是大势所趋[2]。
首先,临床合理用药工作涉及面较广,工作内容也比较复杂。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品种日益增加。仅仅在我国常用处方药物种类上,就已经超过7000种了。但是,临床药物治疗水平却没有随着医学技术的增加而显著提升,不仅药品浪费和延误治疗的问题比较突出,而且经常发生不少药疗事故和药源性疾病等严重不良后果。因此,国内出现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对于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危险。此外,药物滥用情况的加重,也进一步增加社会资源的负担,不利于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合理用药上的干预,促使药物可以安全有效并且经济适度地应用到临床上,从而有效缓解和控制当前药物浪费和药害方面的问题[3]。其次,药师不仅要对临床合理用药予以指导,更要参与到临床合理用药中去,并且发挥监督的职责。为此,药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责任感,为了忠实履行自身医疗岗位的职责,应当积极参加到用药干预的工作中,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促进药物治疗质量的不断提升。而且,药师还需在合理用药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如选取合适的药品,并且正确的调配和发送药品。同时提供正确的药物信息于临床药物治疗上,对治疗药物的应用实施必要的监测,并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尤其是抗菌类药物[4]。结合本次研究,选取2011-2013年笔者所在医院实施药师干预临床合理用药的患者的资料,对比分析其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相对于干预前,干预后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合理性用药费用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药师干预可以临床合理用药起到促进作用,明显改善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从而促进其对医院医护满意度的提高,应当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合理用药是临床用药的理想境界,然而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着不合理用药现象,极易导致患者造成新的疾患而必须接受治疗。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合理用药呢?文章旨根据临床用药工作经验,结合医学文献加以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合理用药;现状;对策
当代医药学家已达成共识,临床用药管理的核心与归宿是合理用药。合理用药最基本的要求是:将适当的药物,以适当的剂量,在适当的时间,经适当的途径,给适当的病人使用适当的疗程,达到适当的治疗目标。合理用药这一概念是相对、动态发展的,国际医药学界的专家给合理用药赋予了更科学、完整的定义:即以现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品,就是合理用药。
一、当前我国合理用药的现状
1.临床现状
我国的药品监督管理局曾于2008年在几个主要城市进行了临床用药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平均每张处方包括2.81种药品,50%以上的处方包含抗生素,37%以上处方包含针剂,84%以上的处方包含基本药物。如此高频率的处方药物导致了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加剧。
2.不合理用药表现形式及危害
2.1 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及根本原因
①药物选择不合理。主要由于主治医生对于患者的疾病类型考虑不够充分、对药物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因此未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药物的适应证正确选择适当药物。②药物剂量不合理。最为突出的表现在抗生素的给予及使用上,造成过度追求治疗效率忽略了药物不良反应,甚至还培养了患者机体内的抗生菌群。③给药不合理。主要包含给药途径及单次用量的不佳。④处方中存在的联合用药现象普遍,往往忽略了药物间的互相作用致使了药效抵消、减弱或增强,这会致使服药效果偏离了用药初衷,造成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显著增加。这一现象主要包括药酶抑制或诱导作用、中药注射剂的配伍不当、药物不良反应的叠加作等方面。
2.2 不合理用药的危害
①影响原定药物治疗的效果,延误治疗甚至伤及生命。②患者临床药源性不良反应增加。③抗菌药物的滥用致使耐药菌株增加,产生所谓的“超级细菌”。④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致使患者及医生承担了不必要的生理及心理负担。
二、合理用药难以实现的原因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新药种类的增加,联合用药极为普遍,临床医师很难及时全面掌握各类药物的特点,不合理用药情况时有发生。不合理用药常表现为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药物选用不当、重复用药等方面。按照触发对象的不同则可以将不合理用药原因划分为医、患、环、药、企等五个方面。
1.医生
开具处方的医生对药物知识的掌握不够、或对新药的知识更新不够及时,甚至可能是由于受到某些利益原因的趋势导致处方中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
2.患者
患者未能严格遵从医嘱,对治疗药物的依从性不好,从而导致了药物效力的未能充分发挥。
3.环境
目前基层医院基本上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医患或护患比例失调的现象,医护人员的精力被广泛分散,致使未能专注细致的协助患者完成合理用药的工作。
4.药物原因
普遍存在的以药养医的现象,药剂科往往成为了医院的核心利益增长部门。
5.企业因素
药品企业通过广告宣传引导着患者的消费心理,同时通过药企代表的方式引导着医生的处方方向。同时还会针对药物对自身利润率的贡献调整药品的供应,致使常用的低端药物基本绝迹于市场。
三、做好合理用药的对策探讨
1.做好用药前基础工作
医生在开药前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药物过敏史等信息,尤其是对存在过敏体质的患者更加注意。
2.医生及护理人员注意观察,加强教育
通过主动宣传及引导的方式,对全过程中所发现的处方开具者、药剂科人员或服药患者的不良方式进行说服及劝诫,并注重对药品开具医生及药剂科发药人员的岗前培训及定期专业培训。
3.建立并完善用药全流程的规章制度
首先药品采购必须严格依照基本药物目录或药物处方集进行。采用处方审核制的方式,定义3种以上联合用药、大剂量抗生药物或新药的处方需经过处方组审核方可生效,从而规范医生的处方行为。药库的管理也宜引入先进数据库管理,及时提示更新药品监管单位淘汰或限制使用的药物,并通过先进先出(FIFO)的仓储管理确保药品有效期内使用。
4.深化医疗机构改革与行业自律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以药养医”的行业现状,虽然短期内无法彻底消除,但医疗行业组织应通过对机构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进行长期持久的呼吁,并建立行业职业规范,以期能尽早分离药物利益链对治疗过程的不当影响,推行“医药分业”,尽最大可能防止与排除该项不良利益诱导因素。
5.充分发挥药师作用
可逐步引导药师参与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和药物信息咨询。药师的工作内容可前移至临床治疗中,医师通过与管床医生及患者的直接接触,参与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实现药师药学监护、医生的治疗监护、护士的护理监护共同组织全方位“患者”监护过程,针对药物正确使用,用药指征适宜,疗效安全,价格、剂量、用法、疗程适当,依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知识决定剂量及疗程,用药对象适宜,确保患者用药依从性良好。
6. 注意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每种药物都有固有的药理特点,就大多数人来说,可以产生预期的药理效应和相应的临床疗效。可是对于病人个体来说,药理效应可有一定的甚至是非常明显的差异。出现差异受诸多因素影响,如病人体质方面的因素、病原微生物方面的因素,还有各种环境因素等因素皆能影响药物作用,可使药效减弱或增强,甚至改变药物作用性质,这种因人而异的药物反应就是个体差异,因此,用药时单纯依据药物的药理作用显然不够,还应掌握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如不同年龄的病人在代谢功能和整体反应功能方面均有差异,因而可影响药物体内过程,从而影响药物效应,尤其是老年人和婴幼儿。女性病人有月经、怀孕、分娩和哺乳几个特殊生理期,用药应注意其特殊性。
结束语:
合理用药任重而道远,它要求医师、药师、护士要努力研习药效学、药动学等药理学知识及临床诊断、特殊人群用药等相关业务知识,同时还要准确辨析患者的病症参辩患者的身体状况,正确掌握剂量及用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治疗效能,使患者用最少的支出,冒最小的风险,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积极探讨合理用药的相关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10例出现不良反应的西药用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析总结患者用药管理措施实施前、实施后的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以探讨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相关应对措施。结果:实施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措施后,西药用法用量不当、联用不当、重复用药等不良反应原因所占比例明显少于实施前,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在统计学有意义(P
【关键词】西药;临床合理用药;安全性;应对措施
药物治疗是一种有效防治疾病的手段,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中合理使用药物就是为了能够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最佳的治疗方式。现将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西药用药治疗的110例慢性病患者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西药用药治疗的110例慢性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46.58±3.53)岁。
1.2 方法
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和《处方管理办法》以及相关药品说明书对西药的种类、数量和用药方式进行统计,观察患者在用药后的病情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尤其是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各项生命体征,根据观察记录结果实施有效应对措施,提高西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措施如下:
1.2.1制定完善的药品管理监督制度。药剂师选择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较高的工作人员担任,药剂师需熟练掌握各种药品的适应证以及禁忌症,便于更好地配合医生使用药物,医生和药剂师双重把关,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合理的制度能够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入库的每一批药品,安排一批专业人员对其厂家、名称、种类、批号、数量、保质期等信息严格检查、核对,一旦发现有不符合规定的药品立即上报。成立专门的药品质检小组,对医院所有投入使用的药品的质量严格把关,避免不符合国家规定以及过期药品流入医院,存在质量问题的药品一旦给患者服用,将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
1.2.2注意药品存放安全。药品应存放于阴凉、避光的地方,并且注意防火、防污染,对于特殊药品需严格按照规定存放于指定地点,如麻醉药物、精神药物等,一旦出现任何问题立即上报。
1.2.3注意配伍禁忌。药物之间需要联用时,要注意配伍禁忌,合理进行联用,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削弱药物治疗时有关的毒副作用,而且药物联用的目的就是加速患者康复,缩短治疗疗程。如果在药物联用时用药不当,不仅降低治疗效果,而且会加剧患者病情恶化,甚至威胁生命安全,所以合理联用药物对提高西药用药治疗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
1.2.4有指证的使用抗菌药物。医生在对患者用药时,主要是依据患者外周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来判断,根据患者白细胞数量增加或减少,以此判断患者是否发生病毒感染,根据判断结果对患者实施合理用药。
1.2.5严格掌控对患者用药的药量和用法。合理安排用药剂量,对于不同病例、病期和个体,根据其不同的状况进行针对性的用药,制定合理的剂量,对于治疗疗程较长的患者,长期服用一种药物或服药剂量较大,引发不良反应的可能更高,因此在患者用药期间医生要密切关注,要严格把握用药剂量以及用法,同时对于副作用较大的西药加强管理,科学、合理的安排患者的给药时间。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经过实施相关药品管理措施后,将实施前后患者出现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原因及出现比例进行对比,包括用法用量不当、联用不当、重复用药等。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所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比例用%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
2 结果
在此次实验中患者西药用药不当主要出现呕吐、过敏、恶心、乏力等不良反应,而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为药物用法用量不当、联用不当、重复用药等,而实施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应对措施后,出现以上原因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发应的比例明显低于实施前,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
3 讨论
西药临床中合理用药主要是指以西医理论为指导,在药物的使用中做到安全、经济、有效,合理用药,并在治疗期间确保患者安全,同时尽量将用药不良反应降到最低,最终对患者的疾病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在西药临床用药中,多少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出现用药安全隐患,如药品来源问题、给药途径以及联用出错等,因此在西药临床用药中要加强对合理用药的监管,避免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2]。医生在对患者的诊疗过程中,西药的作用非常重要,直接关系患者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治疗、尽快康复,甚至关系生命安全。
西药的种类繁多,而且同一种药品因生产厂家不同,其规格、用量和用法也具有较大差异,药品名称相近的西药,其药理、药性完全不同,而且适应证以及禁忌症相差极大。同一种西药可能生产厂家和药品规格相同,但是可能会因为剂量而分为多种药剂,因此使用前要认真核对药品信息,避免药品混淆,导致药物使用错误,或给患者服用存在质量问题的药品等情况,那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痛苦。
在本次研究中,同样一组患者在西药临床合理用药安全性应用措施实施后,与实施前对比其西药用法用量不当、联用不当、重复用药等不良反应原因所占比例明显更低,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
[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效果。 方法 在2015年1~10月我院实施药学干预后所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在2014年1~12月未实施药学干预时所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不合理用药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20.0%,对照组患者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5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临床;不合理用药;药学干预;发生率
在临床诊治患者过程中,如果药物使用不当,不仅不会起到治愈患者疾病的作用,反而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患者家属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一般情况下,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发生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在药学专科这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所以临床药师参与到临床医师的用药过程中,可弥补临床医师在药学专科方面存在的缺陷,增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的意识,及时发现临床医师用药存在的问题,减少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同时保证给予患者正确的药物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减少医患纠纷,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本文旨在通过此次研究规避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本次研究分别在实施药学干预前后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药物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比较实施药物干预前后患者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12月30例患者(未实施药学干预)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20~70岁,平均(38.38±6.12)岁;病程1.5~10年,平均(3.92±2.16)年。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10月30例患者(实施药学干预后所收治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20~70岁,平均(39.12±5.59)岁;病程1.5~10年,平均(4.12±2.5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5年我院开始实施药学干预新措施。临床药学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医院专门成立一个药剂管理部门,在不同的科室中,都安排相应的专业药师,并督促药师参与到临床医师的换班、查房工作中,找出临床医师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用药问题,并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1]。②医院应根据临床医师和主治医师的职称、级别,赋予不同职称的医师以不同级别的处方权,医师只能在自己的权限内为患者开处方。与此同时,药师每天都要对患者的用药记录进行查实,了解自己管辖范围内患者的疾病状况以及所用药物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刻调查处理。药师在月底应对本月所负责科室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总结,并上报。③对临床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临床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如果给予患者一代或二代抗菌药物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就应该将一代或二代抗菌药物作为首先药物,不能使用第三代以上的抗菌药物。如果患者无感染的征兆,不允许给予患者抗菌药物,如果有感染的征兆,可以给予患者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④对门诊处方进行干预,即对临床医师开设的药单进行检查,每月检查1次,将检查结果上报给医务科。根据检查结果,医务科应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对于1年内未出现不合理用药的医师应给予奖励,同时,对于频繁出现不合理用药的医师应进行惩罚,严重时进行通报批评。⑤药师可以设计合理用药调查问卷,定期发放给临床医师填写,根据临床医师的回答,找出临床医师用药存在的问题。⑥药师应在整个医院范围内,加强合理用药的宣传工作力度,定期组织临床医师参与研讨会,或邀请有关专家来医院开展讲座,加深临床医师对合理用药的认识程度,确保用药安全,使患者可以早日康复[2]。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用药费用以及住院时间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合理用药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20.0%,对照组患者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5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药品费用、抗菌药物费用、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药品费用和抗菌药物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多数医院临床用药不合理现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①药物用量和用法不适宜;②无适应证用药;③重复给药;④遴选药品不适宜;⑤用药量干预[3]。以下主要针对几种常见不合理用药现象,探讨临床不合理用药药学干预方法。
3.1 药物用量和用法不适宜
以五官科患者为例,一位患者已被诊断为急性咽炎,每天静脉滴注一次青霉素,患者的病情仍无法得到控制,建议每隔6~8 h静脉滴注一次青霉素,患者的病情将会好转。用药分析:每天静脉滴注一次青霉素,不符合药代动力学规律用药原则,由于青霉素的半衰期比较短,24 h滴注1次,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不符合要求,再加上青霉素类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要想充分发挥该药物的抗菌作用,必须将患者体内血药浓度维持在最低抑制菌浓度以上,增加每天给药次数。否则,不仅不能彻底杀死病原菌,还会发生病原菌耐药性等不良情况[4]。
3.2 无适应证用药
以一位4岁患儿为例,确诊为风疹,使用头孢噻肟注射液治疗后,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建议风疹患者在感染前,要及时隔离,加强护理干预。患者病房内应保持新鲜的空气,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支持,进行对症治疗,患者的病情好转。用药分析:风疹属于传染性疾病,由风疹病毒所引发。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明确规定,病毒性感染患者,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所以本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属于无适应证用药。需要注意的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要求仅限于真菌、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并不包括寄生虫病和病毒性疾病[5]。
3.3 重复给药
以一位消化性溃疡患者为例,应用奥美拉唑注射液联合半托拉唑注射液治疗后,患者出现粒细胞降低、头晕严重等症状。建议停止使用半托拉唑注射液,仅给予患者奥美拉唑注射液静脉滴注,40 mg/次,1次/d。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用药分析:奥美拉唑和半托拉唑均属于胃壁细胞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较强,时间也长,两种药物使用时都有明确的要求,在使用本药物的同时不能同时服用其他抑酸剂或抗酸剂,否则会增加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即会出现粒细胞降低、头晕严重等症状[6-7]。
3.4 遴选药品不适宜
以一位扁桃体炎患者为例,给予氨曲南注射液进行治疗,患者高烧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建议每8小时静脉滴注一次青霉素,患者病情好转。用药分析:扁桃体炎的病原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治疗药物首选应是青霉素。部分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以给予红霉素进行治疗。氨曲南较适合用于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治疗扁桃体炎效果不佳,所以给予扁桃体炎患者氨曲南治疗,属于遴选药品不适宜[8-9]。
3.5 用药量干预
以一位急性咽炎患者为例,每天静脉滴注一次青霉素后,患者的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建议每8小时静脉滴注一次青霉素,患者病情有所好转。用药分析:临床医师缺乏经验,把握不好给药的剂量,治疗时患者经常出现剂量过多或过少的情况。针对此种情况,临床药师应参与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加强与主治医师的沟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的用药进行指导,叮嘱主治医师要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给药[10-14]。
综上所述,临床药师在临床医师诊治患者病情及开处方药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针对临床经常发生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实施药学干预,有助于临床医师在临床药师配合下为患者开具处方药时能够更加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用药的科学性、合理性,以致达到治愈患者的目的[14-17]。
摘要:目的 研究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以及管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月实行临床用药管理前后的西药处方各50张进行研究,对西药不合理的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西药合理用药的有效措施,以此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结果 管理实施后的合理用药率较管理实施前显著提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西药;临床合理用药;安全性;管理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饮食机构以及生活习惯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各种类型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合理用药治疗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1]。药剂师以及临床医师都要对药物进行安全、有效、合理的使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此来确保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2]。西药在临床治疗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加强西药临床用药管理具有极强的必要性[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月收治的西药处方中选择出临床用药管理前后的西药处方各50张,药方的内容主要包括单独用药、联合用药、用药方法、用药时间、用药剂量以及用药类型等内容。
1.2方法
1.2.1西药药物管理 对所有药方进行一个初步的统计学分析,将药方进行以下几种分类:国外引进药物、国际处方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等,另外要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培养其认真工作的工作态度,树立起良好的医风医德。
1.2.2人员和制度管理 医院药房中要建立起一套规范的药品管理制度,其次还配备专业知识强并且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定期对药房内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药剂师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西药的禁忌症和适应症,以便能够更好的进行临床治疗,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只有药房中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药剂科应该安排专门的人员对每一批入库药品的保质期、数量、药剂、批号以及种类等基本信息进行严格的核对与审核,一旦发现药品不符合规定,则要将其立即上报给相关部门。为了防止临床上对某些药品滥用,药剂科的工作人员还要对每个患者每天的用药情况进行监督与统计,以此来避免药物的滥用。除此之外,药剂科要建立起专门的药物质检部门,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质控检测人员,对医院药房内的药物进行严格把关,避免过期药品、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药品流入到医院药房中,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医院还要对药剂科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操守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医院还要加强医患沟通培训,加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使患者能够了解自己的用药情况。
1.2.3用药要求 药剂科的每位工作人员都应该掌握药品的药动学反应,了解在不同的时间给药会给患者带来哪些不良反应,什么时候用药才能够让药物发挥出最大的药效。要对给药的时间以及间隔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1.2.4西药的联合用药 如果对医药进行科学合理的联用能够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药物的药效,但是如果对多种西药进行不合理的联用则可能会降低药物的疗效,甚至出现药物中毒的现象,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这要求工作人员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认真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够确保联合用药的安全性。
1.3观察指标 对实施管理前后用药处方的联合用药情况、给药方法以及药物滥用的情况进行对比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
2 结果
对实施管理前后用药处方的联合用药情况、给药方法以及药物滥用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知(见表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西药临床合理用药指的是医务工作人员将西医理论作为指导,对药物进行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使用。众所周知的是因为生产厂家的不同,因此同一种药物的用量与用法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禁忌症与适应症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别。除此之外,药房中经常会保存着大量的药品,因此工作人员应该认真记录有效期在6个月之内的药品,并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查,及时通知医院的相关部门进行停药处理,要将保质期在3个月以内的药品进行退库清理。
本研究结果得知,药物用法用量不正确、联合用药不当、重复给药以及滥用抗生素等都是造成临床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确保西药合理的临床用药,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对西药的用量与用法进行专业和严格的把握,针对不同的患者以及不同的病期,用药的剂量也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大剂量的使用一种药物或者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都容易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医生在开处方时要对药物的剂量进行合理、严格的把握。②给药之前医生要对药品的用法、用量以及名称进行仔细认真的核对,不能够因为熟悉药品而放松警惕。③给药前临床医生要对患者的食物以及药物过敏史进行仔细认真的核对。④对多种西药进行科学合理的联用。正确合理的西药联用能够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临床上要制定出一个合理的西药联合使用制度,加强西药联合用药的科学理性。
综上所述,对西药进行合理应用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医院要建立起严格的西药合理用药管理制度与用药制度,临床医生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
摘要:目的 本文通过分析内科消化疾病常见的用药不合理现象,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方法 对2012年1 月~2014年12 月收治的980 例内科消化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常见的不合理用药问题进行总结。结果 2012年1 月~2014年12 月发生不合理用药案例128 例,其中2012年46 例,2013年35 例,2014年47 例。不合理问题主要为药物联用后的、药物拮抗、毒副作用增大、药物联用后药效降低、重复用药、抗生素使用过多、抗生素服用时间过长、抑酸类药物的使用剂量过大等。结论 合理用药是患者得到良好治疗的保证,和患者的利益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医院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可能的提高用药的合理性。
关键词:内科消化疾病;不合理用药;临床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内科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治疗这样的疾病的药物的名目繁多,增加明显。因为一些医生对这些药物不熟悉,药物之间的相互药理作用不是很了解,这样就造成了在治疗内科消化疾病不合理用药的现象经常出现。这样不仅影响了药物治疗疾病的效果,同时也可能会增加药物对身体的不良反应[1]。本文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的980例内科消化疾病患者的医院的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对发现的不合理的用药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现将分析的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临床结果
本文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的980例内科消化疾病患者的医院的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对发现的不合理的用药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对于比较常见的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找出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再根据这些原因找到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
1.1不合理用药的大概情况 2012年1月~2014年12月内科消化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发生的不合理用药的案例128例,其中在2012年发生了46例,占到全部案例的35.9%,2013年发生了35例,占到全部案例的27.3%,2014年发生47例,占到全部案例的36.7%。
1.2不合理用药的主要类型 不合理用药的主要类型是药物联合使用后毒副作用的增加9例,占到7.3%,药物联合使用之后药效减小以及药物拮抗有19例,占到14.9%,出现重复用药状况的有39例,占到30.5%,抗生素使用不合理,过多,时间过长以及使用抑酸类的剂量过大的有61例,占到47.6%。
2 讨论
2.1常见不合理用药的问题分析
2.1.1几种药一起使用不合理 在内科消化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好几种药物,常见的不合理用药的类型主要有药物在一起使用之后药理作用就会削弱,药物之间会产生拮抗作用。举个例子:在服用多巴胺等受体拮抗剂时,能够使患者肠胃的蠕动加快,这样药物就会很快通过患者的胃肠道,进一步就影响了抑酸类药物的充分吸收,因此,遇到这种情况,要根据情况适当增加患者的服药量,以确保疗效[2-3]。
很多药物在一起使用会产生药物拮抗。例如在临床上中易蒙停和吗丁啉,乳酶生和西咪替丁等,这些药物之间有不同的疗效,联合使用,尽管不会影响各自的药效,然而对患者的病情没有特别明显的治疗效果。
2.1.2药物在联合使用后副作用变强 一些药物一起使用后,可能会使得它们的毒副作用变得比较强。举个例子:西咪替丁和地西泮一起使用,极容易造成患者的呼吸抑制,进而影响患者的健康[4]。
2.1.3药物的使用剂量比较大 这其中包括一些抗生素药物的使用的量比较大以及使用的时间的过长,这两种情况中最常见的是药物的使用过量。举几个例子:H2受体拮抗剂服用一次的药效时间大概是12h,因此每天服用两次即可。又比如奥美拉唑等药,它的最大使用剂量是每晚一次,不必过多使用。在内科消化疾病治疗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时间过长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在通常情况下,患者服用抗生素1~2w就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如果长期使用,机体就容易产生抗药性和导致毒副作用的出现[5-6]。
2.1.4重复使用药物 目前一些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在研制后,尽管药品的名称不一样,但它们的化学成分大同小异。还有一部分药物,虽然它们的主要成分不相同,但是它们的药理作用却相似,假如医生根据药物的名称给患者开药方进行治疗的话,就有可能造成相同药理作用下药物剂量的增大,进而造成不良反应的出现。
2.1.5用药不符合临床用药的特征 主要体表现是在止血类药物的使用上,举个例子: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使用氨甲苯酸注射液。然而在临床的实际使用上,通常采用氨甲苯酸药物和维生素K1来对患者的消化道出血进行治疗,然而在肝脏形成凝血因子的过程中,维生素K1是凝血因子Ⅱ、Ⅶ关键的因子,在临床上的使用量过多,就会导致抗凝血药和低凝型凝血因子Ⅱ血症,然而氨甲苯酸是抗纤溶类药物,能够赖氨酸和溶纤酶的粘附,因此此种药应该用作治疗原发性纤维蛋白因溶解亢进而导致的出血,然而有些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凝血酶原是正常的,因此与这类类凝血药的用药指证不符合。
2.2解决不合理用药的具体措施 ①要提高医生的责任心和职业水平,医院要经常给医生进行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与此同时鼓励医生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对药物的新知识和新方法进行不断学习和掌握;②要加强对医药相关法律以及医生职业道德的教育,这样能够使医生充分认识到不合理用药带来的影响,医院要定期开展各类培训和讲座,邀请行业内和医院内的专家进行授课,进一步提高医院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③医生要树立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和意识,在诊疗过程中多和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要向患者把药物的服用和注意事项等介绍清楚,这样就会增加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亲和度,患者就会对医生有良好的印象;④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医务工作者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有热情,积极进取,尽职尽责,爱岗敬业,工作时间认真工作,出现错误时不逃避,积极改正[7]。
3 总结
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的情况,都会导致各种不良的后果,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对我院近3年的内科消化疾病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简单的解决意见,以防止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出现,将这种情况降到最低。医生要积极学习临床知识,增加自己经验,全面判断患者的状况,尽可能的避免不合理用药状况的出现。
[摘 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畜牧行业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先进生产养殖技术逐渐应用到畜牧养殖业中。在规模化养殖场内,需要对畜禽动物进行专业化管理,切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最近几年,由于动物饲养规模不断增加,饲养管理不科学导致的动物疫病呈现高发趋势,疫病防治存在的各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特别动物疫病用药问题。在临床治疗中合理用药是一直得不到高度重视,因此,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清丰县动物防疫实际情况,就兽医临床诊治合理用药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保证用药的科学性有一定助益。
[关键词] 动物疫病 兽医诊治 合理用药
为保障清丰县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降低动物疫病的发生,当地畜牧业部门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治,以防治重大动物疫病为中心,坚持“预防与控制并举,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原则,积极做好兽医工作,确保无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在畜禽收购点派驻官方兽医,加大巡查力度,拼车调运的畜禽必须凭产地检疫证明拼装车。对发现的标识不全不符合产地检疫要求的畜禽,该遣返的遣返,该立案的坚决立案处理。要求驻厂官方兽医对入厂动物做好查证验物工作,决不允许在屠宰厂门口申报产地检疫,更不允许在屠宰厂实施产地检疫。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每周至少对定点屠宰厂监督检查一次,对入厂动物的来源、标识佩戴情况、产地检疫证明进行核查,对违法、违规现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从而更好的促进产地检疫工作开展。在具体工作我们可以发现,当地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的工作重点是动物检疫,关于动物疫病合理用药重视程度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加强重视程度,做好疫病治疗过程中的合理用药工作。
1 做好兽药各项管理工作
在动物疫病防治过程中,兽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药物的使用效果。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动物兽药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兽药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证,但是一些假冒伪劣兽药也经常出现在市场中,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假药现象十分常见。假冒伪劣药物给临床诊疗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和影响,其是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养殖户对治疗效果产生疑问的主要原因。基于此,需要我们更加严格做好兽药监督管理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基层地区兽药监督管理,从兽药的生产源头把关,加大对假冒伪劣兽药生产企业、经销商的打击惩处力度,严格把控好动物药品输入关,这样才能从本根上提升动物疫病临床诊疗效果。
2 及时更新兽药用药理念
饲养户饲养动物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动物拥有良好的生产能力,从而帮助饲养户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用最少的成本支出获得最高的效益。所以,对于广大饲养户和兽医人员来说,为了保证动物健康成长必须积极更新发展理念,要想获得最高经济效益就需要将动物饲养管理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要勤于思考,认真分析动物饲养过程中采用哪些措施可以更好的降低动物疫病的发生,切实保证动物的生产能力和品质。不管饲养那种动物,要想切实控制好疾病,就需要将多半的精力放在对饲养环境的控制方面,然后将剩余的时间放在动物疫病预防和免疫注射工作领域,重点做好动物药物合理使用工作,切实发挥药物的最大效果。
3 保证对疾病准确诊断
在动物疫病临床诊断过程中,及时明确的诊断疾病是用药的关键。只有对动物疾病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诊断,才能保证科学合理用药,才能及时控制好疾病传播,及时治愈动物。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技术不断发展,动物疫病诊断技术逐渐完善,针对一些传染性疾病和剧烈死亡动物疫病,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确诊。抗血清检测、镜检、酶联免疫测试、病源分离等一系列的新型医疗技术逐渐应用,大大提升了疾病临床诊断效率和准确性。动物出现疫情及时进行诊断是做好治疗工作的重要前提,动物疫病如果不能及时确诊就不存在合理用药这一说法。
4 合理选择和使用药物
治疗任何动物疾病都应该全面熟悉药物的各种特性和适应范围,真正做到用药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特别当前动物兽药市场药物种类繁多,商品名经常更换,相同的药物学名就有几种甚至几十种商品名。在药物具体使用过程中,有些基层的兽医人员和饲养户缺乏对这些药物成分和配伍的正确认识,认为多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够增加治疗疾病的效果,却不知很多药物配伍使用会会产生拮抗作用,降低药物的药效。还有不少饲养户将成分相同,但商品名不同的要混合使用,这种治疗手段不仅治不好动物疫病,而且还会因为药物使用量增加而导致动物中毒死亡,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病菌的耐药性。例如在养猪场高致病性蓝耳病发病传播过程中,很多饲养户治疗是将6种以上的不同药物混合使用,在这些药物中有些成分相同,而有些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量如磺胺类药物、青霉素。药物之间相互混合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会产生药物拮抗反应,最终大大降低了药物的治疗效果,严重的会出现剧烈的药物不良反应,在造成药物浪费的同时,还给饲养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结语
总之,在进行动物疫病诊断治疗时,要抓住病因、病情和临床特点进行药物治疗。药物选择应该坚持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的原则,提高药物的效果。同时,还要做好药物不良反应预防工作,分析透彻药物成分,避免给饲养户造成不良后果。
医药论文范文: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管理论文 1继承中医传统 中医药学传统深邃,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中医药学研...
医药企业论文:生物医药企业R&D融资渠道结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作者:辜团力 陈海声 曹晓丽 【摘要】目...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古代科学的瑰宝,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是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学生吸收中华优...
医药学论文:中医药学学术发展创新思路 1学科方向变革的背景 随着全球科学格局的变化,中医药学的学科方向...
医药企业管理论文:医药企业管理者“绩效-薪酬”模式探讨 摘要: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绩效的主要贡献者,本文围...
医药质量管理论文:关于医药现代物流体系中质量管理的探讨 发展医药现代物流是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