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2-05-13 03:49: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中学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学教学论文

中学教学论文:分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出现,如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愉快教育等,面对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学困生呢?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对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困生”转化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学困生”不是绝对的,作为教师有义务、有责任使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尤其不能丢下一个“学困生”。事实证明,“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下面浅谈几点“学困生”的转化方法:

关键词:数学 学困生 教师 转化

一.教师要有对学困生常抓不懈的思想准备,初中数学学困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思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知识基础都有待于纠正、指导、养成,而这些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时刻刻、日复一日随时随地关注指导才能纠正过来,得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二、展现“数学”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之一,是推动学生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的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对学生来说,兴趣、爱好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一旦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学生就能由被动变为主动,学得生动、活泼、有趣。从而减少“学困生”的产生。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在课堂教学中,要紧扣教材内容,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讲得富有趣味,可以通过一些幽默的语言,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和解题方法,讲生动的实际例子,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悬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知觉的配合,用形象思维方式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三,可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既让学生学习了课外知识也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数学学困生的意志品质,形成学习的好习惯

引导数学学困生通过培养好习惯做起,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判断、推理,逐步让他们将已有的知识形成网络,并让他们习得类比、归纳、总结等基本的数学方法,并注重个别辅导,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逐渐形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能力。 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能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投身学习,在困难面前表现顽强,并且具有比较强的独立性。与此相反,数学学困生往往缺乏自觉性,这就需要教师花费精力,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采用强化双基训练的方法,把弥补基础和发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得以提高。

顽强的意志,是一个人优秀的品质,它决定着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持久程度。学习是一个艰苦的、日积月累的过程,没有顽强的学习意志,数学学困生就会半途而废。教师应多多鼓励学生不畏困难,知难而进,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强迫自己保持平静的心境面对数学学习,逐步培养数学学困生克服自身心理障碍和外部困难的能力,培养意志的独立性。

四、创造和谐氛围,培养数学学困生自主进行数学学习的意识

初中阶段给数学学困生营造安全和谐的心理氛围,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多与他们接触,多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和需要,逐步转化学生的戒备心理。在实践中,我们觉得很管用的一招,就是引导数学学困生将其它方面的兴趣迁移到数学学习上来。在数学学困生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数学之外的爱好或特长,如果能加以利用,使之迁移到数学的学习中来,能很好地有意识的进行数学学习。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困生,大多数基础较差,教师需要降低要求,对数学学困生的要求不能过高,要实行逐渐递增、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手段。要多给数学学困生提供小的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意识。

有少数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靠高压政策手段力图压服学生,不但效果甚微,反而了造成学生畏惧、防卫等不正常心态,诱发了学生的反抗心态,数学学困生的反应更是强烈。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一是要坚决克服简单粗暴,二是要想方设法,逐步缓解或消除数学学困生的逆反心理。针对数学学困生成功的教学手段不是强制,应是逐步引导数学学困生喜欢数学教师,喜欢数学,能自主进行数学学习。

要及时关注对数学学困生的作业、测试或课堂练习的反馈,要把课堂提问和板演的机会更多的让给数学学困生,要让数学学习效果好的学生多多帮助数学学困生,让他们能尽可能的共同进步和成长起来。

“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很难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反复的工程。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科学素养的形成,我们全体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重“学困生”的控制和转化,才能让全体学生学有所获,才能真正实现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让素质教育的灿烂之花在数学教育教学园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中学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地理知识不断的增长和加速变化,地理科学体系不断更新,不断发现真理,也是不断更新真理的过程。因此,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要强调“探索”、“发现”地理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获得地理知识的结果,强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地理科学的本质精神,这种创新能力的本质才能得到培养。具有创新的地理教师,才能有创新的地理教学,培养的学生才有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习惯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 研究实际问题,获取新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条途径。高中生已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潜能,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应及时了解和关心学生的困难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补充知识,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别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比较关注,因此,教师应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可以选择下列问题,让学生展开探究:(1)黄土高原区和南方陵区的水土保持问题;(2)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开源”与“节流”问题和土地荒漠化调查及防治问题;(3)贫困地区农村燃料不足问题;(4)城市交通问题和城市大气污染及治理问题;(5)学校、工厂、城市等用水量调查及节水问题等等。学生通过亲历实践,调查研究,进而提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养成创造性品质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他的创造性品质有着密切联系。学生的情绪、动机、坚持性、独立性等都影响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现为兴趣广泛,自信心强,求知欲强,独立性强,富有责任感和想象力,敢于尝试困难,勇于探索。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在于关注学生敢于自主探究、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以及形成尊重事实,独立思考,研究意识和态度倾向, 而并不在于学生获得了多少重大的创新成果。这种创造性品质是学生长大成人后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促使其创造性在学习过程得以中充分发展。

三、贴近生活识“地”析“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高中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在好奇心驱动下的探索可以转化为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贴近生活识“地”析“理”。例如:笔者所在学校今年春天刮了不大的沙尘暴,形成一股较强的旋风,把地上的灰尘、废纸成漩涡状卷起,当时许多学生兴奋地奔走相告:“龙卷风来了!”有的同学却很疑惑:“这不是龙卷风吧?”对于这种现象是不是龙卷风,同学们已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急于知道龙卷风的成因、特征、多发地点。笔者及时利用上课时间,结合地理课本“风的形成”这一节提出这一现象,先学习“风的形成原因”,然后把搜集到的有关龙卷风的图片投影给学生看,并给他们提供相关资料,同学们经过仔细观察、探究,找到了以下信息:①龙卷风是从天空中积雨云里垂伸下来的一根上粗下细的云管,形似漏斗。②龙卷风风速极大,可达每秒200米,而台风中心最大风速一般为每秒32米。③龙卷风的极大风速会给人类带来极大伤亡。当笔者提出“今天下午发生在学校操场上的漩涡风是龙卷风吗?”这一问题时,同学们兴致很高地展开了讨论,有一个同学总结说:“下午发生在学校操场上的漩风不是龙卷风,因为:①当时天空晴朗,没有云;②操场边的小树腰都没弯一下,可见风速不大;③这股风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损失。”这一堂课,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始终在主动、积极的状态下学习,体验到了从生活高中习地理的乐趣。

总之,21世纪随着科技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教育的发展,作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新观念、新思想,改变过去教师灌输填鸭、学生死记硬背;崇尚书本知识、轻视实践活动;重视课内教学、轻视课外活动的做法,以培养高素质的新一代为宗旨,不断强化地理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造就21世纪的祖国新一代建设者而奋斗。

中学教学论文: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增强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论文摘要: 新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为教师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新课程背景下要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师必须加强教育教学的研究,积极开展自主反思,虚心向他人学习,以促进自我发展。

历史学科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进程中,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承担着传统美德、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开放精神、全球意识等方面的教育重任,肩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结合,增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艰巨使命。

在历史教学的实施中,考察教学,根本体现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有效方法,以及对客观历史作出的合理评价,从而形成长效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而有效教学则要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交流来完成,这与新课程理念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相一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下,采用一定的教学行为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一堂课除了学科价值和学科特点外,教学目标的准确理解与制定,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恰当选用,师生角色的正确定位,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等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一堂历史课的有效程度必须从这些角度考察,也就是我们关注的评价标准。

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关键还是在教师。没有教师的发展,就谈不上学生的进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过程,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它同时也强调,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也体会到,无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还是组织协作学习,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比如学习环境的创设主要包括“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等环节,那么,这样的情境靠谁来创设?是教师。信息资源的提供也是这样,网上的历史信息浩如烟海,就需要教师事先仔细挑选,或者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学科站点,这样学生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另外,如教学目标的理解与制定,教学方式的选用,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及讨论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自主发展是实现有效历史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样地,教师的观念转变、知识重构、教学行为的改变也需要教师自己积极建构。这种带有建构性、自组织的专业发展动力是来自教师内部的,并伴随着发展而不断提高其自身职业自觉意识的唤醒。对自主发展有了清醒的认识,教师才会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并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探索,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如新课程在实施中强调过程与方法,自主发展意识强的历史教师,就会认真考虑采用怎样的“过程与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地完成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以,教师要转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使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二

中学历史教师应怎样自主发展,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的研究是教师自主发展,提高自身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中学教师往往理论基础比较薄弱,难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教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理解教学理论,并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改善教学实践。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是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教学案例。案例写作与分析是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通过分析,教师可以对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现象赋予理性的思考,在理论水平上有深层的认识,激活隐藏在心中的教育教学思想,从而促进实践,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开展自主反思。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核心因素,是实现有效历史教学良性循环的保障。反思能力是一个人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学会反思,一个人才能不断矫正错误,不断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增强教学合理性和有效性。自主反思就是强调教师要自觉自愿地进行反思,要认识到反思是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反思的内容须紧扣教育教学实际,如提问的有效性程度、学生的参与程度、史料选择的适切性、教学行为的恰当性等,反思可以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一闪光点或某一失误总结出实实在在的体会和认识。

如对历史人物陈独秀的评价,学生往往根据教材各章节所提到的内容加以归纳,也懂得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可据事后了解,学生对陈的印象并不深刻,最多只知道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还有就是大革命中他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陈独秀在学生心中只是一个政治符号,更谈不上对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教育意义了。经过认真反思得出,这样的教学没有“通过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因此,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在新理念指导下,我改进了教学行为,创设了情境,提供了一些陈独秀为人处事的事例,让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去讨论、分析、评价,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运用了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三)虚心向他人学习。教师自主发展就是要主动积极地追求专业发展,保持开放的心态,采用拿来主义,向同行甚至学生学习,增强自身教学有效性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掘、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如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听同行的课,学习人家哪怕是一个优点,指出人家哪怕是一个不足,对自己都是一种长进。同时也可以邀请同行或专家观察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完善自己 的教学。不论是听课评课,还是与同事的交流,都是在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总之,新课程的理念提倡的是以人为本,新课程的实施,关注的是教学的有效性。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这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新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为教师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历史教师要抓住机遇,与新课程和学生一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中学教学论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曾对中、美两国学生进行一番比较后指出:“中国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基础知识丰富、扎实,且善于考试。但他们却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不善于提出问题等缺陷。”大量的资料信息表明:中国基础教育最为突出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正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熏陶下结出的苦果。临近21世纪,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之一的物理教学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花大力气进行中、小学实验仪器、电教设备的配套建设。重点中学的仪器设备已经相当完善,一些普通中学的仪器设备也得到了较大的充实,这为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实验教学应摆在物理教学中的首要地位”已成为广大物理教师的共识。不少中学物理教师正在自觉地朝着大力加强实验教学的方向努力,纷纷开展着各种“以实验为基础”的跟踪对比教改试验。

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很大范围内物理实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处于“讲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状态。实验教学因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以讲代做”的实验教学方式大有人在。教学大纲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导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十分低下,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如: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LL同样,只有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而这种能力正是日后成为合格劳动者所必需的劳动技能素质的基础。

如何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 ? 即边学边实验。

例如:利用鸡蛋做实验。鸡蛋很容易找到,若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压强的实验

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2)做大气压实验

将浸湿酒精的棉花放在广口瓶内,点燃棉花,并让它燃烧一会儿,然后将一只剥壳的熟鸡蛋(稍大于瓶口)置于瓶口上,熟鸡蛋在瓶内、外压强差作用下,被压入了瓶里。

(3)做物体的浮沉实验

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重视演示实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德国物理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没有演示实验的课,不算是一堂成功的课”德国的物理教师除了极少数纯理论课没有演示实验外,一般每堂课要做2~3个实验。美国物理教师普遍都很重视演示实验。在他们上的每一节课中至少要做一个演示实验。而且这些实验都是他们自己设计,所用器材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的。日本的物理教学也非常活跃,学生课堂上动手活动量较大,有半数以上的课是在实验室渡过的。大量的信息资料显示:国际物理教育界正在流行这样一种趋势,即衡量一堂物理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二、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根据这一思想,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将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电学的一节课《电路的连接方法》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

引入时通过演示窗帘被自动拉开、合拢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闭合一个电键,只有一个窗户的窗帘被拉动,而其它窗户的窗帘不受影响?”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

1、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并提示连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索进行连接电路的实验。

2、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此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学生会进行猜测,此时教师示意 可通过自己所连接的电路加以实验,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串联电路的理解。

3、由于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不同的连接方法,当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时,另一个灯泡仍然发光,此时他们会提出异议,当投影他们连接的电路时,大多数同学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与前面所示的电路有区别,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进行简短的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实验下来大家发现用这种方法也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比较,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此后进一步提问: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并示意用实验进行检验,学生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并联电路的理解。

4、结束学生实验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利用电脑多煤体的手段进行一些电路的识别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5、进一步组织学生比较两个相类似的电路,让他们了解电键的控制作用,然后自己解释“各个窗户窗帘之间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并为今天的回家作业提供范例。

通过学习,学生们基本能较好的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但是,要取得这样的效果,就要求教师在每次实验前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知识和实验方面的准备)。对于实验中学生初次接触的仪器、实验操作中的难点和关键之处,实验开始前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指点。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正确使用仪器,谨慎操作;尊重客观事实,不拼凑数据;实验完毕后自觉整理并爱护仪器等等。实验后,还必须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例如: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的《电磁铁》一节中,提供了如何自制电磁铁的方法,我让一个班级的同学利用假期进行制作,并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在此后的几天中陆续有不少同学前来询问如何能提高电磁铁的磁性,以求自己制作的电磁铁磁性最佳,这样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对电磁铁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事实表明,这个班级的学生在《电与磁》一节的学习中,绝大多数同学对“电磁铁特点”这一知识掌握较好。

四、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由于人的个性差异,一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很多想法都想付诸实施;而另有一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又怕周围的同学讥笑。因此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学生施展身手、创造动手的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场所。实行的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全方位开放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或复习已学实验的操作,或做些自己设计的小实验,将能极大地增进学习物理的兴趣,有益他们动手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要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

中学教学论文: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一、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

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

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中学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学生价值观的培训综述

要想使得学生能够切身地领悟、接受及理解古人的观念和情感,最好的方法便是对历史情境加以创设,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在调动学生探究历史、学习历史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在逼真、形象、生动的历史情境中得到思想的升华及情感的熏陶。比如,在讲解“抗日战争”的内容时,教学用书与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借助于再现情景,对日军侵略罪行所带来的灾难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民族责任感,将理性、正确的爱国观念树立起来。为了将这一教学目标实现,历史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对教学加以组织:首先,上课之前让学生自行寻找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史实、图片或者历史记录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这段历史。其次,在课程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应当先让学生对南京大屠杀方面的信息加以介绍,创设出有效的历史气氛,然后播放《南京梦魇》影片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片断,使学生切身地体会到恐怖暴力、充满血腥的场景。播放完该段影片以后,学生便会感到极度愤怒与震惊,产生同残暴日军进行搏斗的情绪。在此类教学氛围当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对前任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画面以及日本修改后的侵华战争教科书进行展示,向学生们讲授日本否认战争罪行,歪曲事实真相,引起亚洲人民反抗及愤怒,进而所造成的中日关系恶化等事实,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愤慨。再次,布置相关的小论文给学生,并充分地与问题结合起来:我们要怎样看待惨痛的历史?如何处理目前的中日关系?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理性的爱国情感面对未来,而并非是民族复仇的盲目心理。通过“抗日战争”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牢牢地记住了日军侵华战争的惨痛历史,更重要的是将现实和实际密切地联系了起来,使学生更加地关注和关心民族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为祖国的发展及强盛而奋发学习,从而实现了培养学生价值观的教学目的。

重视教学中生动、形象语言的运用

高中历史教师如果仅仅一味地照本宣读,仅仅单纯地向学生们解释过程、原因、影响及概念等内容,那么便会使多彩丰富的历史事件、有肉有血的历史人物变成僵硬而又晦涩的文字,势必导致学生感到历史知识学习的乏味及枯燥。因此,教师应当适当地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节奏和语调的变化,从而使教学能够变得有趣多变,充满浓重的感情色彩,这样便能收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一方面,对于历史人物,教师可以通过对他们生平经历的讲述来启示学生,不仅可以使历史人物亲切自然、形象感人,而且可以使人物特色鲜明、栩栩如生。比如,在讲启蒙思想家对封建专制的批判,“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建立时,应当与启蒙思想家诸如卢梭的生平经历充分地结合起来,将历史人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使学生自觉领悟到艰辛的生活更加能够将人奋发图强的精神激发出来。

解放情感,民主教学,加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就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情况而言,学生是否对历史课程感兴趣,对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主体情感的发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的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交流及互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和生命的完整,这是我国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教育教学理念。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以民主、平等的身份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踊跃地发表自已的观点,教学中始终保持和蔼的态度和真挚的笑容,从而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与教师产生心灵的共鸣。比如,在讲解“顺乎世界之潮流”时,分析林则徐,可穿插一些背景资料,更好展现当时的情景,教师在教学中投入适当的感情,以便于更好地激起学生振兴中华的热忱与志气,激发爱国情感。与此同时,教师富有感染性且精彩的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有助于知识的渗透,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感觉的形成。另外,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的重要参与者,教师必须竭尽全力促使学生参与其中,理解历史中的道理。但是,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结合,对其中的“维新变法”一节可让学生适当观看影片《大刀王五》《谭嗣同》等片段,教师要在情景再现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加上教师有效合理的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够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到谭嗣同坚强不屈的意志和身先士卒的精神,领会其思想精华,有助于学生历史及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总而言之,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趋势,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尽快地认识到,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必须紧紧地跟随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积极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逐渐地形成积极的态度、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够更好地为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繁荣做贡献。

中学教学论文:谈低年级自然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然课主体性教育的研究

---谈低年级自然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前,主体性教育思想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其基本认识: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的继承,古人把教育作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教师作用在于“启”,在于“发”,在于指点学生学习的门径,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结论,在主体性教育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是意义的直接构建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组织者、帮助者、服务者。其作用在于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发现儿童的才能、帮助儿童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学生自由、活泼、有朝气,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

在自然教育中,主体性教育显得尤其特出,因为在自然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也就是指导学生“搞科学”。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科学研究的方法自选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科学志趣。然而,在低年级的自然教学中要实施主体性教育,真正完成以上的任务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么,如何实现呢,就我个人的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要从思想上彻底转变观念,要改变对低年级学生的认识,不要一味地认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和经验少,能力更差,在教学中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很少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就是让他们进行观察、实验,教师也不放心,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指挥,讲一步学生做一步,而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学科的认识主体是儿童,教师应该指导儿童去认识,但不能替代儿童去认识,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了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去探求科学知识,兴趣则成为他们学习的最直接最实际的动力。例如:我在教第二册“春天在哪里”这一单元时,我就带领同学们走出教室,来到田野、公园,让学生自己在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发现春天,哪怕是找出一点的春天的影子,我就给予肯定,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兴趣一下子就来了。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常采用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讲故事、猜谜语、观察、实验、儿歌、竞赛……使儿童始终处于积极、高兴的氛围中,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第三、教师要精心,让学生有东西可“玩”。在苏教版的自然课本中,有很多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去观察、去实验,而自然的基本方法就是先把东西给学生,让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先去探索,去研究。他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爱怎么弄就怎么弄。这样,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准备足够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如:我在教学第二册的《动物吃什么》一课时,我准备了很多的各种各样的动物的小图片(卡片)及各种动物所吃的食物的图片,让学生分组找出各种动物所吃的食物,并放在一起,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动物吃动物、动物吃植物,两样都吃再来分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东西可玩,才能为学生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提供必要的前提。

第四是合理指导,让学生自行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一种独立的活动,主动的认识过程。而低年级学生的能力相对要低、知识少、又喜欢玩,根据这些特点,教师更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让学生切实自己去探索,去研究。例如:我在教第一册的《沙和泥土》这一课时,学生不能仔细地比较沙和泥土的颗粒和黏性,我就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分别用沙、泥土做两个小玩具,再来让他们自己评价一下谁的光滑。然后再交换做一次,再让他们自己评价。这样,学生从两次的对比中,懂得了沙和呢土颗粒的大小不一样,黏性也不一样。

第五,教师要积极启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在观察、实验中体现出来,在观察、实验之后也要让学生把他们在实验、观察中的发现说出来,特别是结论性的、规律性的知识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来。教师不能代替,说对了给予鼓励,说错了也让他说完。例如:我教《我们的身体》一课时,让学生说说我们的身体分几个部分,学生没有说出有四个部分,有的说五个部分,有的说六个部分,有的说七个部分等各不相同的答案,这或多或少是正常的,这是他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后,是能达到共识的,而教师要做的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说出来。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的自然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自己去实验,自己去观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讨论,自己去得出结论,不但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真正象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中学教学论文: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策略,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目的

指导老师:湖北省孝感学院教授 李天禧 原稿:孝感学院20__国培文学班学员余国福

内容摘要: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在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的情况下,就急于进行写作指导,结果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因为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所以就不会主动参入到作文教学中来,因此老师应该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策略,来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应该尝试:先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目标;再引导学生写日记,自由表达真实自我;然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发现生活的美;并注重从欣赏包容的角度来批改和讲评学生作文,还要让学生参入到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中来,让他们成为作文批改和讲评的主人。

关键词:中学作文教学、学生主体作用、写作兴趣

导语

时至今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课程理念不断更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一观点早已深入人心,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可是一直困惑着我们语文老师的问题是: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这一问题曾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这里,我恍然大悟,想起了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众所周知,它的意思是做任何事兴趣十分重要,没有兴趣将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获。学生写作也不例外,假如他们对写作没有半点儿兴趣,那么,老师付出了劳动,也不可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生呢,机械重复花费了心血,也不可能多劳多得,苦尽甘来。这就好比让又饥又渴的叫花子去坐豪华轿车去戏院看戏一样,他饿着肚皮哪有心情去坐车去看戏,所以即使你把他生拉硬拽到戏院,他也心不在焉,因为那不是他目前所需要的所感兴趣的。因此人们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学生才可能成为作文教学中的主人。但是,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常常看到一些与之背道而驰的现象:老师们从对工作对学生负责的角度考虑,如果不指导,老师就不能称之为老师,而学生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怎么会写好作文呢?所以我们老师往往在学生对写作还没有兴趣的情况下就挖空心思、想方设法进行作文指导,满以为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了,然而,事与愿违:因为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完全听不进你的作文指导,所以长此以往,许多学生对写作不仅没有兴趣,而且变本加厉——更加厌恶写作文了,就更不用说主动参入作文教学,也更不用说提高写作水平了;老师呢,因为没有学生的主动参入,所以愈是怕作文教学了,面对作文教学表现得力不从心,甚至是无可奈何、束手无策。这里,我又想起了那些优秀的作家们,他们有时为了完成自己的文学创作,毅然放弃城市优厚的生活环境,专门跑到那些艰苦的地方去体验生活,这说明了什么呢?毋庸置疑,这说明他们对写作的兴趣——他们对自己还未完成而即将完成的文学创作满怀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这些事实表明:在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的情况下,老师最好不要盲目地强化作文指导,而要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策略,来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正文

孔子尚且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因此,在这里我只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几点肤浅的看法,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目标”。

这是培养兴趣发挥主体作用的基础

既然已经明确了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那么,首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目标”——包括作文目标、学期目标、写作意义。这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源泉和动力。换句话说,学生明确了以上写作目标才有可能对写作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可能成为作文教学中的主体。这就好比举世闻名的航海家麦哲伦一样,当年在他准备带着他的船队出发之前,他肯定在心中早已拟定了一个伟大的目标,于是才有了他那样伟大的壮举。所以首先要在学生心中确立写作目标,这个目标有三点:

(1)作文目标。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作文目标即好作文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在心里确立一个“模式”,好依“葫芦”画瓢。要知道,对中学生光凭脱离实际的高谈阔论是无济于事的,得来点实际的例子: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下优秀作家的作品,感受一下优秀作品的文学魅力,这可能会让他们觉得可望不可即;那么,就再让学生欣赏一下中学生自己身边的优秀作文,让他们感觉看得见摸得着。最后引导学生自己谈谈这些作文好在哪里,小结一下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

(2)学期目标。如果把一学期的写作当做一次长跑,那么,在“写作长跑”前,就应该引导学生明确规则,明确前进目标:每月评比日记和作文,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民主集中的原则,凡被多数学生公认的作文为班级优秀作文;每月优秀作文较多的学

中学教学论文:浅谈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作者] 黄仕廉

[内容]

(黄仕廉 韶关市第十中学 韶关 512000)

摘要 本文对中学文言文教学进行讨论,认为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引导、注意启发,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文言文;重点;提纲;诵读;能力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教育事业的要求。九十年代的今天,教学改革已进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发展学生智力为目标的高层次教学。普遍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实现三个面向,讲究教学实效,是教改的关键。

旧的教学方法,阻碍和限制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阻碍和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扬弃旧的教学方法,要提高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科学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效的大小,与教师的“导”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师导得得法,学生就可以多、快、灵地掌握知识,就可以较快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教改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学会”,而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语文教学,同样必须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现编“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的比例不小,据笔者初步统计,初中约占24%,高中约占26%。可见,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文言文教学,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当然也包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学生能力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但其共同的一点,是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深究问题的所以然,在深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则要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归纳,要使学生学会善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笔者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曾作过一些尝试,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粗浅体会。

一、以重点带一般,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现编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数量随着年级的增高而越来越多,字词句知识越来越丰富。由于反映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词语、典故,学生不熟悉,表达方式与白话文也有较大差异,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如果老担心学生不懂,讲课时不厌其烦,大包大揽、详之又详地“灌”,除会增添学生的厌倦情绪外,更严重的是学生的能力被你的“满堂灌”,灌走了。

其实,任何一篇课文,总有个困难与容易、重点与一般的区分,只要我们讲课时,抓住重点、弄清难点、引导得法,很多问题学生是有能力自行解决的。

在《捕蛇者说》(初中第五册)中,有“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以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一段文字。这组句子,意思不难理解。但有三项知识需向学生交待:一是“曩”的读音、意义;二是“……者”;三是“十无一焉、十无二三焉、十无四五焉”。“曩”文中有注音、释义,学生看注解可以自行解决;“……者”在此作代词,教师稍作提示,学生可说出准确的含义;关键是第三项,这里既是重点,又是阅读文言文时的一个知识点,教师在讲读时,除了要引导学生跟“今其室”的意思联系外,还必须向学生交待:文言文中,数词后面往往不带量词,在述译时,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要补上一个相应的量词。学生懂得这一重要环节后,“十无一”、“十无二三”、“十无四五”三句的述译就全解决了。

不同的年级,重点、难点各有不同。高中第三册《鱼,我所欲也》中有一组这样的句子:“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这几句话,结构基本相同,反反复复,也没有艰深难懂的词,一般的意思,学生尚可理解。

但如果不把“向为”的“为”的宾语和“不受”的宾语弄清楚,全句的意思是难以准确表述出来的。因此,在讲读中,须启发学生了解这两个省略了的宾语各是什么。“为”是介词,跟另一个名词组成介宾结构,这个介宾结构是“为礼义”,即上文“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中的那个“礼义”;“不受”的“受”,是个及物动词,跟另一个名词组成动宾结构,这个动宾结构是“受万钟”。学生理解后,就能把整个句子省略了的成分补充起来,成了“向为(礼义)身死而不受(万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这个“为”是动词“做”,“之”是代词,指“不顾礼义的事”。这个分句的重点和难点解决了,其他两个分句就理解了。

抓住重点,带动一般,教师“举一”,学生“反三”,学生学得灵活,自读能力也就逐渐提高了。

二、以提纲作指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知识是零碎而分散的,必须把这些知识归类,使它系统化,让学生有一全面的认识。

怎样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生年级不同,知识水平不同,要求也不尽相同,具体做法也不求一致。或在讲完一课后,或在讲完一个单元后,或在一个学段后,要求学生把该掌握的知识,有目的有重点地列成提纲,让学生按提纲要求,把相关的知识分门别类地归在一起,从中找出其规律,特点,使对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

初中文言教材,文言知识很丰富,通假字、一词多义、句式……等等。有些知识容易掌握,有些知识须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然后把它归类,从中认识它的规律性,才能掌握。例如,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就是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攻克这个难点,笔者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为了让学生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列举了一些典型的列句让学生练习,在练习中分析归纳:

环滁皆山也。(《醉翁享记》·欧阳修)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左丘明)

人有百口……不能名其一处。

(《口技》·林嗣环)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姚鼎)

天下缟素……。(《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

由于这些例句,平时在讲读课中学生已初步懂得,能说出各句中活用的名词和它的意思,但在什么情况下,名词活用为动词?它有什么规律?通过对上述例句的分析练习,我们不难概括出如下几点:名词后面带宾语,宾语前又别无动词;名词直接被副词或公宾结构修饰;名词前有能愿动词;名词后面带补语,补语前又别无动词;名词作谓语,又不能同主语构成判断句。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特点后,以后遇到这类情况,就有判断的依据了。

高中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对文体知识也有很多的认识,在指导课

内自读时,侧重在文章结构和句式分析上。例如在指导课内自读《论积贮疏》时,笔者就分别从文言词法、文言名法、篇章结构三个方面列出提纲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通假字和使动用法的词;然后要求学生找出“未之尝闻”等一类宾语前置的句子。学生通过找词找句,对课文内容有初步认识后,最后让学生分析引论部分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本论部分正反两方面的论证内容,结论部分作者提出的解决办法。 通过引导,学生不但读懂了课文,而且对课外自读课文的知识归类方法也掌握了。

中学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地位综述

1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成为课堂主人

上课不仅仅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知识,更是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并认知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学者应当牢牢把握这一点,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课堂中学生应当积极跟随教师的思路,观察老师的一言一行,遇到不懂或者产生疑问的地方可以大胆提出来或获得老师同意与同学一起讨论。要想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对学生做出积极引导: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听课,历史课程是故事性课程,但是同时其中涉及的内容多且繁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告诉学生将开头的新知识与结尾的总结性知识把握好。

其次,课上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原来要求的预习环节基础上将章节内容写成学案,并结合老师讲解的重点与难点,对自己的学案进行补充。尤其是老师讲课过程中和学生回答问题时与自己学案有差异的地方更要做上标记进行深入思考,若仍有不同见解要能够大胆提问,弄清楚为什么。在课下将本节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基本知识按照学案和补充学案进行整理,理清各知识点间的联系。

2加深知识理解,培养素质

历史章节后的作业题是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作业题学生能够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的目的,且作业题的完成情况也能够帮助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因此独立完成作业也是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关键。尤其是章节中课后思考题,这些题目在原文中并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找寻自己认为合理的答案,通过这些思考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当重点要求学生完成这类题目。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下课时间自己编制章节知识结构网络,这样可>:请记住我站域名/

3结语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广大教师教学的目标,并且赋予学生健康的个性,也是教师教学的归宿,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初中历史教学故事性强,牵涉知识内容繁杂,若教师不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其自主思考和学习知识的好习惯,历史只会成为一门简单的故事课。因此笔者在此将如何在历史课程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希望能与广大教学者们一同进行交流讨论。

中学教学论文: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以来,信息技术教学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质为前提的指导下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教学历史相对较短,仍是传统教学方面的薄弱学科。存在着老师教学内容多,而学生实际学的少,造成大量教学资源浪费。因此要重视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为主体地位,教师只起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教学 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

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融合了知识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基础教育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更多基本操作技能,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课堂学习让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得到共同提高。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加到学习计算机的课堂氛围中去,更多更全面地接受多方面教育。使学生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全面提高。所以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现阶段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1.在教学中使用教材方面。新教材比旧教材变革比较大, 新教材注重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应用。让学生学习书面知识的同时进行实际拓展,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以来就增加了老师在上课时的难度。如果一味讲解书面知识会是学生感觉到课堂枯燥无味,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一味讲解应用步骤,就会使学生不知道所学科目的意义,不知所措。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期间,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好个度。这既是考验老师的时候,但也是老师自我提高的一种方法。

2.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学生现状。中学学校中,特别是高中学校中的学生有来自乡镇、市区的学生。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接收到的教育也有一定差异。面对这个不同的群体,在教学中学校要下很大功夫,因为这些学生所接受的信息化教育起点截然不同。市里的学生在日程生活中大部分接触过电脑,对电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乡镇的学生接触电脑的机会和学习电脑知识机会相对城市中学生较少,因此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全体学生接受情况会有很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会影响老师的授课效果,假如不认真处理会影响一部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

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方法

1.教学内容的安排。信息技术教学不但要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可以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不能生搬硬套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要根据自身学校实际计算机硬件情况来确定,同时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的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对每个学生照搬教学大纲。所以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时要做到教学内容新颖化、 教学内容应用化、教学内容过程化、教学内容整合化。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参与性。很多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不认真,主要是一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不够重视。现在大部分学生虽然对网络游戏和电脑聊天比较热情,但是对信息技术课缺少必要的重视,感觉信息技术课枯燥无味。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不重视也直接影响到了老师教学的积极性。使老师在教学中缺少激情,造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只有引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才可以使教学过程良性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在课堂上有效地设置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尤为关键。

在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一开始就要使学生清楚地明白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和学习好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然后把信息技术课的前景和使用价值清楚地告诉学生,使学生明白在以后生活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在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第一课时就要使学生明白信息技术是人类以后必备的技能,让信息技术课一开始就吸引到学生。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感觉到本课程的乐趣。同时也要使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学习效果,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随后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传送到网络上。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极大的调动起来,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学习效果会更好。

3.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 优化教学效果。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特别强的一门课,实际操作的机会也很多,但是在上实际应用课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进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操作,将电脑用于娱乐。因为实际操作课的时间很有限,因此就要告诉学生在上课时不要把时间都浪费在无用的操作上。通过耐心讲解,绝大部分学生都会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做到专心致志。

老师在讲课时要做到精讲多练,多给学生练习机会,对基础书面知识在每一阶段进行测试,对存在的问题耐心给学生讲解清楚。对操作部分进行测试时,合格的学生安排进行操作下一部分,不合格学生的进行单独指导,直到合格为止。对经常出现的错误要进行总结,对容易失误的环节让学生反复练习,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小 结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项实践技能很强的学科,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学生必须要掌握好信息技术课的相关知识。同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深入了解,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成,为社会培养实际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学教学论文: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兴趣就是一个人的大脑两半球内的有关部位由于附近已形成特殊的暂时神经联系,因而特别易于感受某类事物的刺激,并且特别易于在这类事物的刺激作用之下,形成最优越的兴奋中心的倾向。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兴趣品质的制约。为此探讨学生兴趣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改革其教学方法是致关重要的举措。

所谓兴趣品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兴趣的差异性表现,一般可概述为四个方面:

第一,兴趣的倾向性。 人的任何兴趣都是针对一定的事物而发生的。至于针对什么事物而发生,却因人而异。就拿体育教学来说吧。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体育产生的兴趣,多数来自本人对体育运动的爱好;而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们也对体育很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出发点不同:有的是为了健身,有的是为了娱乐,也有的是对某项体育专业颇有特长......情况就比较复杂了。虽说大多数体育专业的学生爱好体育,愿终生从事体育事业,可是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接受体育教育有别,再加上客观条件的影响,其兴趣的倾向性也不完全一样。例如,一个身材高大,从小就受父母在篮球方面的熏陶,他自然在篮球方面有着特殊兴趣;一个终年生活在海滨,或从小就在游泳馆里长大的学生,必然对游泳偏爱;作为北方高校的学生,从小就跟冰雪打交道,冰雪运动则成为他们的拿手项目。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大脑皮质的不同部分在不同的刺激作用的影响下,形成各种性质不同的暂时神经联系,因此,不同的人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就会把自己的有关心理活动优先地指向而集中于各种不同的事物,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兴趣。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巩固某些学生兴趣的倾向性发展,可按因此施教的教学原则,培养一批有所专长的学生,让他们去带动一般的学生。这不仅有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对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此,发展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倾向性是高校体育教师的责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社会功能价值(包括教育、健身、智力、娱乐、政治、经济等),永远地热爱体育事业,永久地参加各项体育运动,使其兴趣的倾向性不断地巩固和发展下去。

第二,兴趣的广博性。 每个人所具有的兴趣并不一定只限于一种,同一个人很可能具有多种不同的兴趣。不过,不同的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广博性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例如,有的学生喜爱田径,但也十分爱好游泳和球类,甚至对体育美学、体育运动生理及体育哲学等交叉学科也努力的学习与探讨;而有的学生只对某一项体育专业感兴趣,对其它专业或学科概不问津。应该说,前者是对体育专业兴趣广博的人,后者则是对体育专业兴趣偏狭的人。兴趣广博的学生就会表现得生气勃勃,而兴趣偏狭的学生则表现得死气沉沉。不同的学生所以会在兴趣的广博性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其主要原因在于自幼所受的教育不同,生活实践的范围不同。有的学生接触的客观事物多种多样,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丰富,他们的大脑皮质在多种多样的刺激下,形成多种多样的暂时神经联系,所以才会对各种不同的事物均持有一定的积极态度。反之亦然。正因为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广博性有所不同是来自他们对社会生活实践的参与程度,所以,我们要努力使学生扩大自己的生活实践范围,扩展知识面,积极地促进多种多样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广博的体育兴趣对高校的学生来说,应该是普遍的。这和我国提出的"全民健身纲要"相一致,应该广泛提倡。但就体育事业的国际化、商品化来说,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培养某项专业的特殊人才,也是当务之急,故应做到"博"而"专"。从心理学上认识,一个学生所以具有博而不专的兴趣,多半是其大脑的暂时神经联系经常处于散漫状态,而缺乏高度的组织性和系统性的缘故;可是,博而又专的学生,其大脑的神经联系则已经建立高度的组织性和系统性,或者说,在大脑的多种神经联系中,有一支主动性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支配着其它各种派生性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使它们共同从属于主干,从而使其广博性更加持久,专业性更加突出。

学生的这种兴趣的形成与发展还跟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相关联,尤其跟体育教师自身是否具有兴趣的广博性和专业性以及是否有广博的理论功底分不开。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首先自身要具备这种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体育工作者"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世俗偏见;才能扭转体育教师是只会教书的"教书匠"的看法。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全面发展,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只有教师在某方面掌握了特殊的体育技能技巧,学生才会在某方面有所专长。这是一种教、学相长,教、学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第三,兴趣的持久性。 人们对各种事物所发生的兴趣,既可能是持久不变的,也可能是变易无常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或某项体育专业的兴趣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往往有些学生对于体育的教学活动缺乏稳定的兴趣,这往往是由于他们起初就对体育学习缺少明确的目的性和深刻的认识,多为好奇心或某些暂时的功利所左右。过了一段时间,适应不了体育训练的艰苦又没有坚强的毅力,因而开始动遥或见异思迁,或喜新厌旧,更严重者认为从事体育学习或锻炼是一项倒霉的差事。反之,有些学生选择了体育专业或参加了体育锻炼活动,并对其有着相当稳定的兴趣,因为他们比较牢靠地对体育专业或各项体育运动优先发生注意的暂时性倾向,能积极地将这种暂时神经联系较巩固地确立在大脑的相关部位,并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精细的和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于是,体育教学或体育活动等相关事物的刺激作用就会不断地扩充、分化或加强他的这一系列暂时神经联系系统。这就是学生较深入、持久的对体育教学或体育活动会在主观上愈来愈发生兴趣的原因。

持久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及将来的工作都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何发展或巩固其对体育持久的兴趣呢?这要从教和学两方面同时进行兴趣的引导或开发来实现。所谓引导是指体育教师必须经常不断地向学生讲解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可以说,它将直接制约每个学生未来的发展。在明确目的、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方能发展其对体育的兴趣。所谓开发,多指某些有专业特长或发展潜能的学生而言

。例如,对一个下肢修长、身体素质好,灵敏度高的学生来讲,可能是体操、游泳运动员的后备力量;腿部肌肉发达,爆发力强的学生来讲,则很可能成为一名田径的健将。这里不仅有智力上的开发,也有体能、素质方面的开发。美国多数运动员出身于大专院校,这和他们的体育教学及完善的体育设施有关,也离不开高层次的体育教师队伍,及较科学的教学方式或方法。一言以蔽之,都与学生对体育有着持久性的兴趣分不开,无兴趣的事情是不会有一番作为的。第四,兴趣的效果性。人的任何兴趣并不一定仅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优先地发生注意的倾向,而且还可能是推动一个人积极地去认识或处理某种事物的一种内在动力。这里说的推动作用,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特殊追求和爱好,并已形成明显的效果反应。就以体育教学来说,上田径课时,学生不仅积极完成教师的规定动作练习,而且还能主动的了解田径运动史,课后反复查阅运动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现代田径运动训练的科学方法及程序,以求不断扩充既得的知识和彻底地掌握这门课程。可见,兴趣的效果性是主要地制约于一个人对于有关事物所感到的自觉需要,以及他在意志锻炼方面所达到的实际水平。显然,兴趣的效果性明显地表现在一个人第二信号系统在它的调节作用方面的基本特征。

不过,人们的兴趣是否是有这种动力作用,以及这种动力作用究竟能产生多大效果,这将是因人而异的。如有些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只能简单地完成教师所教的动作,或只心向往之,缺乏主动地、积极地参与体育教学或体育运动的精神。这是一种没有效果性的兴趣,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说得再明确一些,就是目前高校的整个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尚需在整体上进行改革。学生一入校对体育就以及格为目的,因此学习被动没有主观能动性,自然也就谈不上兴趣的效果性了。

若要真正地激发起高校学生对体育兴趣的效果性反应,就必须加大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