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时间:2022-05-13 04:06: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人性化的思考实践

摘 要:"人性化"管理一直是众多企业不断摸索的探讨的优质管理模式,如今在中小学基础教学当中,对于学生管理的人性化思考渐渐转变为实践话操作,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管理也让紧张的师生关系得到有效缓解,让学校优质化管理成为常态。本文探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管理人性化模式的初探,并为基础教育教学提供管理参考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 教育教学管理 人性化 思考实践

近些年,“师生关系”成为继“医患关系”之后,又一对比较敏感的社会关系。学校中经常出现类似这样的新闻,如“教师公然大骂学生”,“学生在学校受到教师凌辱后退学”等等,这样的负面新闻让本来“教书育人”的教师典范形象瞬间成为众人指责的众矢之的,这样的转变教育部门应该引发反思。学校管理的任务就是整合人、才、物及各种办学资源,管好人、理好事、办好校、育好人,究竟学校对于学生管理的方式是要遵循传统,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唯唯诺诺;或者是运用更为灵活和方式,运用人性化管理的理念,让学生更加爱其师尊起道,让校园环境更加和谐。同样,这种管理模式也可以作为校方对于教师、教辅等人员的管理方针,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话题。

一、目前中小学教学管理模式的弊端

1.观念障碍

一部分学校教师仍然把教育教学当作一项“产业”看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区分教师与职工的差异。教师教书育人,承担的责任远远高于一个普通的企业员工按部就班打卡上班的职责。传统教育观念把教育当作实现某种经济目的和政治目的的手段,教育为社会输送人才,已达到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这样的理念是陈旧而错误的。教学管理的全部任务就在于培养精通专业技术的“才”, 而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体制障碍

我国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在保证学生“整齐划一”的规范守纪律的同时,并不关注学生个性化、创造力的发展。市场经济打开国门,让以前根本见不到的改革开放的全新特色,出现在各行各业当中,教育当然也不会例外。如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人心,教育体制也随之进行改革,用人性化思考理念看待走进教室的学生,打造学生成为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成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所在。

3.教师道德行为规范的缺失

由于观念和体制的障碍,让教师的校园生活充斥在一种自由散漫的状态当中。教师高高在上的教学姿态始终是教育工作者最为保守的“职业病”。学校管理体制守旧,导致学生接受到的管理也是严苛而不通人情的。教师滥用职权、辱骂学生、甚至殴打学生的事件屡见不鲜,责问其教育道德何在?学校需要建立规范的教育教学人性化管理模式,从而保障学校对于中小学学生、教师的管理是合乎规范的,是尊重人性的,是有道德行为约束力的。

二、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人性化模式初探

1.制定以“人性化”为参考理念的教学管理守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校方的“规矩”更是指引师生未来发展方向的最重要“指明灯”。学校管理理念必须推崇“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在制定《教师管理条例》、《学生管理守则》方面更要注意是否考虑到“人性化”。在具体的工作中,管理的最佳局面就是“领导以教师为本,教师才能以学生为本,以工作为本”,学校领导需要把教师的地位放在第一,因为他们是学校职能真正顺利执行的第一线工作者,是保障学生学习、校园正常运转的最稳定力量。教师则要把学生放在首位,因为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在学校工作自然承担了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的责任,这不同于一般企业对于一般员工的要求。如果学校能够形成这样的管理模式,达到至上而下、全体教工的协同工作,保障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从而形成良性互动。让人性化管理深入教工人心,提升教师主人翁精神,把学校和学生当作自己的一部分进行照料,发挥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天职。

2.建立公正公开的民主测评体系

教师的工作比较复杂,难以通过简单的“指标”去衡量其工作的好与坏,这对于学校民主测评教师的工作业绩势必增大了难度。但是如果能够测评教师的水平,对于规范学校人性化管理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让学校管理者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异化管理,从而保障学校良性运转。如何对教师工作进行比较人性化的民主测评,这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需做好自我测评。教师需要对自己的工作有较为客观的认知和评价,这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及时反省自己阶段性工作成果的做好时机。每个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找出发展优势和不足,拟定出改进要点和改进计划,形成一个教师自我分析的体系。其次,重视学生对于教师的民主测评。学生是接受教师教育的最直接受众,学生对于教师展开的民主测评可以显示出教师阶段性工作是否让学生满意,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和矛盾,在第一时间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3.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定期开展教师素养培训

学校并不担心教师教学教法出现大的纰漏,因为教法的缺失可以通过技能培训的方式得以弥补。但是教师如果本质上有道德的缺失,在现实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欺负学生、不尊重学生的行为,并且以此为乐不以为意,这势必给学生带来非常消极的影响,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老师和学校产生抵触情绪,对学生的心智健康培养和改造存在非常消极的不良影响。所以定期开展教师素养培训,对教师道德规范这一方面及时进行“补课充电”,让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职业所肩负的重担,增加教师的责任感,这是学校人性化管理所必须要重视起来的一项艰巨任务。此外,也可以在校园内部可以建立“优秀教师模范展板”,对学校优秀教师进行嘉奖,这对于其他教师既是一种激励,又是一项参考,保证教师良性竞争得以开展。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用来形容教师的。学校管理重视人性化,势必为教师工作有效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样也为学生学习创设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让家长对学校的满意程度大幅度提升,因此,学校在制定校园管理方案的时候,务必要多加考虑如何在校园内部形成良性的人性关怀管理趋势,保障师生的共同利益。

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表扬艺术的运用论略

【摘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了解表扬的含义和作用,按照表扬的原则,运用表扬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长处、优点和成绩,诚心诚意、实事求是地赞美和肯定,使表扬起到鼓舞士气、催人奋进、转化落后、显美扬善、融洽感情的作用,从而收到开启学生心智、提升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的效果。本文首先解释了表扬的含义,然后,本文就如何恰当使用表扬,从表扬的原则、方式进行了着重阐述。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教学;表扬艺术;运用

一、表扬艺术的基本内涵

表扬是一种正面强化,通过对孩子正面行为的肯定,满足孩子被欣赏被喜欢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促进孩子对美好行为的重复,养成好的习惯,争取更大的进步。[1]

表扬,是指在教育教学中遵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诚心诚意、实事求是地对学生的长处、优点和成绩进行赞美和肯定。其目的是:一方面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使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行为;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高他们自我认可的能力。

二、中小学教学中表扬艺术运用的基本逻辑

(一)使用表扬的原则

1、及时性原则

表扬要及时,是指在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取得一定进步时,应马上给予表扬。表扬是一种积极的强化手段,它可以使学生很快的了解自己行为的反应,有利于巩固成绩,向前发展。表扬的及时强化,不仅能坚定学生的信念,增强其积极性,而且还能以此教育其他学生,促进大家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动机[5]。特别是对于在集体中缺少信任和威望的学生,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及时、当众表扬,满足这类学生渴望友谊、渴望被人尊重等心理需要。

2.具体化原则

表扬要具体,是指教师要言之有物,用事实说话对于被表扬者进行,具体事例的表扬而不是抽象地凭感觉。表扬越具体,被表扬者被重视感越强,效果越好;表扬越抽象、越通用,越让人感到是随意性的表扬。表扬只有言之有物,有血有肉,道出了被表扬者的心血和精力之所在,才能使人感到表扬者观察得细致入微,从而激发被表扬者的知音效应,产生出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动力。教师表扬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有一说一,掌握好表扬用语的分寸,不能任意夸大情节,评价失实,随意拔高,教师应认真观察、悉心留意,真心实意地去发掘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得到必要的自尊心的满足的同时,进而进行充分的自我肯定,不断地在成功中培养自信。

3、真诚性和真实性原则

表扬要真诚,是指教师表扬的态度要诚恳热情,发自内心。人们都有喜真恶伪的天性。只有真诚的东西,才会被人所接受。表扬也不例外,教师只有以真诚的态度去表扬,才能唤起学生的真挚感、亲切感、温暖感、信任感和友谊感,愉快地接受表扬。只有表扬者在感情上很真诚,被表扬者才会受到感染,心里也才热得起来,才会愉快地接受。表扬要真实,是指表扬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事实要准确,事和人要值得表扬。如果表扬的事实被夸大了,言过其实就会贬低表扬的价值,致使吹捧、华而不实等不良风气的产生,也会使被表扬的学生感到不自在,其它学生不服,影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心理相容。如果值得表扬的事和人被贬低了,轻描淡写,学生会认为你不公正,官僚主义严重,对你的表扬从心理上不能认同,产生不信任感,削弱你的威信。因此,表扬时教师对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应从内心感到由衷的高兴,满腔热情地表示赞扬,并热切地希望学生能够把这些成绩优点发扬光大。

4、区分场合的原则

表扬要针对情况,区分不同场合进行。一般可分三种情况:单独沟通式表扬、树立典型式表扬和间接表扬。单独沟通式表扬适用于个人进步性质的学生,班主任和学生平等沟通的同时,恳切的祝贺和表扬可以形成无形的动力,促使学生取得更大进步;树立典型式表扬适合开会场合,在大会上提名表扬某些为班级做出突出贡献的同学,这样既可使被表扬的同学心理预期得到满足,增强其责任意识,又有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间接表扬是借助第三者来实现的,比如说有学生在班级活动中表现突出、劳动积极或者学习有一定进步,班主任在与学生聊天时提起此事,然后通过同学或班委将表扬传达给他,这种表扬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选择恰当的表扬方式

1、点人表扬和点事表扬

点人表扬是指教师表扬具体人,他的为人处事、思想品德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肯定。这种表扬适用于树立先进、模范。点事表扬是指教师对某件做得好事情进行正面评价,它不涉及某个人怎样,而主要评价某事的成功与意义。这种表扬,要求把表扬事和评价人区别来,对事不对人。即使做这件好事的人,过去犯过什么错误,或者现在毛病还很多,同样可以表扬这件事。当然这种方法只限于班级内部采用。

2、直接表扬和间接表扬

被表扬者在场,教师提出表扬,叫做直接表扬,又称为当面表扬。这种表扬方法的优点是表扬及时,产生效果快。间接表扬,就是当事人不在场,教师在背后进行表扬。有时间接表扬的效果要比直接表扬好得多。特别是学生对某教师有成见、有误解时,教师多采用间接表扬,往往能消除成见和达成谅解,融洽双方的关系。

3、当众表扬和个别表扬

教师当着其他学生的面表扬某人某事,叫当众表扬。对那些突出的好人好事,或带有方向性的良好行为,以及过去在群众中有不好影响、现在确有转变的人,教师采用当众表扬方法,常常能收到鼓励先进、鞭策全体学生的效果。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是,如果表扬不得当,特别是大家也做了同样的事而未受表扬时,便容易引起一些人的不服。因此有的人害怕教师当众表扬他,对这些人适合用个别表扬法。个别表扬就是没有第三者在场时,教师表扬某个人。对于害怕当众表扬的人,适合用这种方法。教师的这种表扬,不仅能使人上进,而且能沟通关系,融洽感情,起到当众表扬无法起到作用。

4、个人表扬和集体表扬

个人表扬是教师表扬成绩突出的某个人。集体表扬是教师对集体进行表扬,这种表扬应具备以下条件:集体做出了明显成绩,集体的成绩不是少数人努力的结果,大多数人对集体的成绩都有贡献。集体表扬的优点是可以培养人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增进团结,其缺点是使荣誉分散。因此它常常与个人表扬结合起来运用。注重表扬的效果,就要因势而变,恰当地运用表扬的方式方法。如小的孩子喜欢父母的搂抱和爱抚,而对稍大的孩子一个特定的手势、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是表扬的方式。若表扬的方式长期重复也会失效,所以表扬方式也要与时俱进,灵活多样。

5、性表扬

性表扬,是指在某些情况下,教师可委托比自己更起作用的人在特定的情况下实施表扬【4】。人的地位、身份、影响力和人际关系不同,各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和影响力,难以互相替代,性表扬就是根据这些情况加以选用的表扬形式。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的表扬具有行政权威,优秀教师的表扬令学生信服,同伴的表扬让人感到亲切。无论班主任或是科任教师,都可根据工作需要选择合适的人实施性表扬,以期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对数学教学效率的影响

摘 要: 现在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学管理仍以“服务于中考指挥棒为出发点,“应试”还是教育的主阵地,与数学课程改革目标相去甚远。从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层面看,教师除了教育教学观念和个人素质等因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内容和方式及实施过程的影响,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用应试教育的教学管理方式管理和评价教师,无法让教师和树立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再加上人为因素太多和实施环节“退变”而导致本来适合的制度形同虚设。因此,致力于符合一方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实施管理,对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尤为重要。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管理问题 教学策略

从学校管理大环境层面看,现在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甚至是仍以“服务于中考指挥棒为出发点,‘应试’还是教育的主阵地,与数学课程改革目标相去甚远。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不能从本质上改变,数学课改很难落到实处”。导致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对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培养不能有机结合;学校各项计划制订头头是道,落不到实处,形式主义;不注重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方向上注重考试结果,忽视对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的功利性色彩浓重;不以学校现实为出发点,只重办学规模,不结合学校实际,不以办学效益为根本,以牺牲数学教学质量为代价;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轻教师人文关怀”这些问题普遍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教育质量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对学校管理政绩有太大的影响。因此,很多学校都在形式主义、功利上、政绩上、规模上下工夫,而不是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美其名曰“办学特色”,反而得到认可。从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层面看,教师除了教育教学观念和个人素质等因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内容和方式及实施过程的影响,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用应试教育的教学管理方式管理和评价教师,无法让教师树立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再加上人为因素太多和实施环节“退变”而导致本来适合的制度形同虚设。因此,致力于符合一方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实施管理,对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尤为重要。

一、现在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当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边远地区)教学管理制度过度分散,制度的科学性差,实用性不强,形式主义。常规管理的组织自上而下,有区、校、教研组、教师之间垂直链接,制度与教师工作承受力匹配不科。如:备课则统一手写备课教案,要求书写认真与否,环节完备与否及量的要求等。由于每周初中12―16节,小学16―20节课的课时量,再加上班主任工作(并没有真正实施班主任课时减半)繁重的工作量,让师资匮乏学校一线教师顾此失彼,有时为了应付检查照搬照抄,备课过程没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可言。

2.师资严重匮乏,让学校管理陷入艰难境界。在编人数多,能胜任一线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少。一线数学教师与教辅人员绩效分配矛盾不能制度化科学化划分。矛盾重心下移,让学校管理畏首畏尾,使即便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也变成了“一线教师的紧箍咒,越受累越被管”,严重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对学校管理政绩起到太多影响,因此,学校整体管理对教学科学管理缺少青睐,流于表面、形式、功力。口号喊得响,对“实质触动教师积极性的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多采取规避、保守状态。

二、现在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以学校本身的特性和需要为出发点进行管理工作,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实施民主化的管理,学校管理者要随时随地虚心倾听教职工的意见,接受其监督。从学校实际出发,既要明确各基层组织的职权范围,建立健全指挥系统和合理的管理制度,又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

2.协调工作量比,保证整体趋于平衡,避免差距过大造成矛盾。现代中小学一线教师工作负荷规定严重不合理,教师不仅要上课,每一堂课的前期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辅导、巩固跟踪等隐性工作量也需要耗费教师很大的精力,现在执行的中小学课时规定,让教师无暇进行相关延伸。不能用简单的体力劳动标准衡量脑力劳动的价值。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得已为了应付检查,教师自然就压缩应该做的相应课前准备、课后延伸。不尊重脑力劳动规律,不结合一线教学实际,过多地给教师施压,怎能不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导致职业倦怠。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中小学教师工作量课节在“语数外8―10节;政史地、理化生、科学10―12节;其他学科12―14节;班主任6―8节”区间的教师能真正发挥潜力、胜任工作、各项教育教学指标科学完成。因此,上课要依靠教师,实行校本管理,既要尊重教师,调动人的积极性,以此作为贯彻和落实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又要将教学管理置于学校各项管理的中心地位,建立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

3.学校办学要以地方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办学根本。教育工作者哪有轰轰烈烈,只有默默地奉献。面对形式主义和所谓的“办学特色”,魏书生指出“要老老实实地搞教育”,也就是教育面向全体的同时因材施教。

4.增强教学管理执行力,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提高职能部门执行水平,确保学校各项制度公平、公正、公开,执行透明。

总之,学校数学教学管理,既要有科学的制度作为保障,依法办学,又要合理调动教师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既要靠科学、民主管理,又要结合学校实际、地区实际防止形式主义、政绩色彩,让数学教育教学在正确的轨道上蓬勃发展。

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新课改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管理活动日益复杂,如何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旨在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教学管理 存在问题

管理从思想上来说是哲学的,从理论上来说是科学的,从操作上来说是艺术的。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推进,中小学教育模式、要求、目标、内容等都发生了深刻改变,教学管理活动日益复杂,教学管理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新走向和新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以适应新课改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为了促进教学常规更好地贯彻落实,我们修整和完善了备、上、批、辅、考等各项规章制度,加大了对课堂教学的检查力度,对课前候课、老师拖堂、不按时进课堂、随意调课、随意占课等各项常规进行检查。教学常规的规范实施,促使老师更加重视研究课堂教学技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者的问题。学校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未能根本转变,新课程的理念没有被真正内化为教学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学校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教学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淡薄,维持性过强。

2.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教学管理的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性、持续性;教学管理系统开放性欠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与部分教师现有专业水平存在差距;教学管理方式方法落后。

3.加强教学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促进社会的广泛参与。总得来说,我认为,学校管理者要转变管理思想,树立促进发展的教育理念,开放管理系统,创新管理方法,提高教学工作者整体素质,踏踏实实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建议

1.教师要创新教育理念,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教师要贯彻落实好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就必须先从头脑之中真正理解新课标所传达出的理念和精神,在新课标教育背景之下,老师要按照新的理念要求自己,坚决摒弃以往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目标。

2.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推进新课程、深入教学改革、改变教育行为、促进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所学校管理成功的关键要素。新课改催生新管理,新管理呼唤新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我们必须对中小学教育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审视,结合学校实际,依据新课改要求,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新课程改革纲要为要求,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法,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比如常规管理制度、研究性学习管理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等进行重建,充分展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各个教学要素的作用,完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工作机制,丰富教学管理实践活动。

3.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管理实践变革的前提,是指导一切管理活动的原则,是管理者对管理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新形势下,要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有一个全面且理性的认知,站在全球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联系学校实际,定位学校管理理念,走与学校自身最符合的办学之路。创新型管理理念的重点在于人性化,根据新课改要求,因时、因人、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教学管理策略,注重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关注教师和学生需求,强调对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激励和思想教育,使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认可,进而形成一种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内在力量。

4.强化师生管理。教师和学生是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两个重点,有必要加强师生管理。首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全员性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乐于奉献、以身作则、以学校发展为己任的领导班子团队,领导全体教师摸索新课改,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其次,教师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中坚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所以,学校在重建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创新教师管理,强化管理立校、科研兴校的思路,定期开展教研组、备课组活动,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5.完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分数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量化表征。分数虽然不能直接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情况和学习质量情况,但它是学生学习的量化标志;另一方面,不应过度关注学生考试分数,而应将眼光转移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改变上来。

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人性化的思考、实践

摘 要:教育管理者没有人性化的理念和意识,就不可能有“以人为本”的管理,更难以发挥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学校的个性化建设和发展就得不到落实。

关键词:人性化;创造性;管理模式;和谐发展

中小学是教育人、培养下一代的摇篮,最终目标是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为提高人的素质做好铺垫。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完成的。因此,管理和激励教师就要使其“位得其人,人尽其才”。可是,我们的管理者总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指导教育教学。所以,提倡中小学管理的人性化和学校建设的个性化,是中小学管理的重中之重。下面就我对中小学管理浅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管理者的理念和意识

教师作为“人”,有其较强的自主意识、个性意识和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教师有奋斗目标,也有人生理想。教师的工作,不仅为了获得工资,而且有着成就事业的追求,他们在意的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并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

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其工作具有创造性,它不同于体力劳动,更不同于操作性的工作,而是依靠滋生的知识和灵感,积极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努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工作过程具有个性和创造性,工作的成果却难以预测和计量,并不是学生的成绩就能决定教师的一切。他们的工作在极大程度上是自身智力的投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又是多个教师集体汗水、智慧的结晶。

二、新课程改革需要学校管理人性化

新课改应吻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节拍,站在“三个面向”的高度作出准确的定位,要在夯实“双基”的前提下,建立“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新课改注重人性化,这就需要造就高素质的人性化教师队伍,更需要学校管理人性化。

三、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人性化

学校管理的任务就是整合人、才、物及各种办学资源,管好人、理好事、办好校、育好人,正因如此,学校管理必须推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从师生心理培育入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教师自主培训、自主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学校领导要把教师放在第一。领导以教师为本,教师才能以学生为本,以工作为本,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因为教师也是普通的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他们既要承受特殊职业所赋予的巨大心理压力,也必须承受源自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需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样的美丽光环,更需要获得人性的关怀和自身的发展,否则,教师的需要和潜能得不到有效调动和激发,所有的工作和先进的理念都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如何制订实施人性化管理评价方案

1.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自我评价是主要提倡的评价方式,是教师评价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也是教师总结经验,反思的过程,它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技能发展,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管理者可以依据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本校实际情况拟定评价内容和标准。每个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找出发展优势和不足,拟定出改进要点和改进计划,形成一个教师自我分析的体系。

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教师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活动有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因此,教师应放下长者的架子,让自己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管理者要定期召开座谈会,作为定性评价,同时教师也可以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作为阶段性评价。

3.家长对教师评价

学生家长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自己孩子在学校受到什么样的教育。促进家校合作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体现着“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因此,家长评价教师是家长的一项权利,也能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合力的有效途径。学校应主动请家长参与听课、评课活动,让家长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4.教师对教师的评价和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是学校的“主力”,教师之间相互都比较了解,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评价总结的重要参考内容之一。在教师评价过程中,教师对每位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细致的、量化的和公平公正的。根据这一特点,每学期应进行教师对教师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理论学习,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试验进展,课堂教学设计改进、创新与效果等。

综上所述,一个具有人性化管理思想的管理者,肯定会受到广大师生的厚爱和支持;一个能把人力、财力和物力综合利用并发挥出巨大潜力的管理者,才能建设并管理好一所具有个性化的学校,使其适应现代教育形式的发展,为下一代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竭尽所能。

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关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探讨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探讨

1 加强对教学思想的管理,提高对教学工作的认识

中小学教学管理首先要把着重点放在对教学思想的管理上,确保管理者和教育者具有科学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在教学思想的管理中,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应该认识到学生智力结构的多元性,发现学生的特长;应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潜能和学好的愿望;不要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希望仅仅寄托在生源的改善上,要知道事物发展远离极限时,只在稍加努力,就能取得较大的发展;应相信学生的发展性和可塑性,也要相信自己能够教育好大多数孩子甚至所有的孩子;最后,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明确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发生了合乎要求的变化,没有变化,学习就没有发生。因此,应该根据教学的目标层次和学习的水平层次,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布置精当的练习和作业,为学生创造适合他们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条件,避免把学习变成低级的、重复的、手工劳动的“题海战术”。为了实现对教学思想的管理,校级领导、学校中层、教研组长以及任课教师每学期必须有明确的听课任务,查阅教师的备课笔记,测试试卷以及作业批改情况,了解教师教育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带着问题与教师一起学习,共同研究,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2 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抓好备课和作业布置与批改两个重点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备课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可以采取“微格演课”或“说课”的方法来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备课组集体研讨好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之后,可以将一节课从引入、呈现、操练到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等每一个环节分头准备,备课组逐一讨论各自分头准备好的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选择最佳方案,最后形成完整的教案。备课的环节准备充分,一般就能够上好课。作业是教学活动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作业的性质是影响学生作业有效性的首要条件,直接关系到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以及作业完成的数量和质量,制约作业的有效性和成功率。对学生来说,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和提高学习成效,激发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对教师来说,作业可以提供教学反馈,修正教学计划,挑战教学方法,合理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因此,必须优化作业设计,以便提高教学质量。作业布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难度应控制在适当水平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取得较高的成功率;②内容和形式应体现趣味性。内容应便于学生理解;方式可以有言语的、图片的、实物的、操作的、体验的、思考的、口头的、书面的等形式;③应选择新颖而又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和经验背景的作业,使学生因觉得作业有价值、有意义,学生因而积极努力、坚持不懈地去完成,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④相关性是指作业任务目标与所期望的教学目标的密切程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充分考虑作业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内在联系,所布置的作业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而应该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即:能够为特定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提供适当的运用和练习机会,以有利于学生完成作业,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⑤应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应有纠错的要求。教师的批评和批改符号应规范,注意批改行为本身对学生的示范性和教育性。

3 重视教师素质的影响力,提高教师的综合实力

俗话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现代的教育理论又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可见教师对于学习教学活动的重要性。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学校应该成为师资队伍成长提高的基地,校长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

3.1 要倡导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教师经常给学生说的话,而对于教师,我们也应该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现代教育呼唤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教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建学习型团队成为学校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①开展“校本培训”,创设“促学”氛围。学校要发挥好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让他们上好观摩课、探讨课,做好教案设计、教材分析示范,以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取长补短;②鼓励“自学”,号召教师全程学习,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通过教师自学弥补自己在知识、能力、观念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或不足,积极提高自己,把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外化为能力;③积极搭台子、铺路子,尽可能多提供走出去开阔眼界、学习提高的机会。

3.2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活力。教学是一项比较枯燥的工作,年复一年的重复着相似的事情,这也引起教师的审美疲劳,造成教学的效果不佳,所以我们要不断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活力,举办优秀教案、优质课、优秀论文评比活动,在广大教师中掀起比、学、赶、帮、超的工作热潮。大力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

4 结束语

总之,教学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整体性、统一性、政策性很强,并且直接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管理工作。要解决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合理有效的方法、手段是必须的,而提高思想和观念上的认识是更为重要的。

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初探

【摘要】作为新课改的组织者与执行者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者,他们对新课改的作用可谓重大。因为他们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实践程度不仅直接影响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改革进度和深度。因此,本文试就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展开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已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这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必须更新观念,认真透视和分析当下的课堂现状,树立新的教学观,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建立新的教育模式,切实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

为此,必须积极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因此,首先要转变管理观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所谓的“管理”,其本质的要求就是最大地发挥人、财、物的效益。中小学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是:进行自身形象的改造,树立民主意识,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包括学生、家长及部分社会人员和学校内部的教职员工,切实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因此,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者在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校教师的发展。必须要明确,“以人为本”是做好学校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者应积极转变管理观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其次,加强校本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强化管理人员的校本管理培训。

早在几十年前,西方发达国家就已提出了校本管理的理念,并在研究与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可在我国,教育专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才起步不久,而“校本管理”的理念对于很多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来说仍旧是新鲜的。因此,必须一方面要求教育专家和学者结合我国实际对“校本管理”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要积极吸取他国经验,结合国情开展实践探索,并让广大教育工作者了解学习。

随着“校本管理”理念的兴起,必须强化管理人员的校本管理培训,这样方能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更好地运作,从而提高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因此,要通过培训,引导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者深刻理解校本管理的理念,深刻认识开展“校本管理”的意义及其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通过培训,引导他们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各司其职,相互合作,共同改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第三,创新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形成管理特色。

上文提到,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故我们必须重视“人本管理”,积极创新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努力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管理模式。

人本管理要求,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管理必须实行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努力为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创造机会,全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在高校毕业生踏上教师这个岗位初期,由学校的骨干教师作为其导师,帮助其迅速成长;组织本校以及外校教师学习交流;开展各级各类进修和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评优和比赛。通过这些活动,提升新老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另外,必须意识到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做到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人才有特长。因此,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者必须坚持“依法治校、特色立校、质量强校”,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管理模式,为教师、学生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四,重视校风学风建设,优化校园环境。

校风学风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尺度;校风学风也是衡量一个学校的师生理想、情操、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校风学风更是学校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我们必须重视校风学风的建设!然而,在很多中小学的校风学风建设中,时常出现“紧一阵、松一阵”的不良现象,导致各项要求很难落实,故必须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的检查与监督。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把校风学风建设的繁琐内容分解成各项具体指标,全面进行量化评比,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必定可以保证中小学校风学风建设的和谐发展。一方面,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全面分析学生群体的特点,根据中小学实际情况,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另外,教育教学管理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特点,确定工作主题,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落实检查监督机制,全面优化校园环境。

第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全面发挥各方教育力量。

我国各地中小学因其地域差异,不同程度存在着经济、文化的不平衡,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全面发挥各方教育力量。

1.重视乡土资源的挖掘利用。每个地区都有其自己的民俗民风和乡土文化,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挖掘的资源,甚至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因此,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重视乡土资源的利用。

2.多与家长交流,发挥家庭教育力量。当下,很多中小学在每学期都设有家长开放日,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家长学校咨询活动等。我们应该通过此类活动,切实加强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不断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3.积极开展学生活动。在中小学,应积极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当中。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以及各类调查、竞赛等有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激发学习的动力,也使学生从中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第六,建立良好的考评体系,强化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仅要考核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评定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管理者必须重新审视和深刻反思传统的教师评估机制,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践行以教师的发展为本的原则,切实改变和调整传统的数字化考核思路,建立良好的考评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方面,考评内容和标准要建立在常规化、规范化的基础上,遵循“现代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原则,充分把握新课改的要求。把教师的日常教学研究、新课改的实践、创造性教学的开展等内容引入考评范围。坚决杜绝一切形式主义,让中小学教师在对其的考评过程中得到自我总结,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方面,认清传统数字化考核的弊端,杜绝片面化和绝对化,新的考评体系应该注重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建立教师成长档案,正确看待每次考评的结果,切实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而切实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质量。

总之,作为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全力推进新课程改革。

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论“课改”中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摘 要: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中出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深思。

关键词:农村课改;教学问题;资源配置;评价机制

中小学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而要顺利实现新课程改革,必然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自身问题;二是学生的主体问题;三是教材教学资源及资料的配套问题;四是评价机制问题。如何处理与把握好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是课改能否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关键,也是能否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而非口号性的关键。

一、教师问题

教师处在课改最前沿,是课程理念与实践的对接者,也是课改的直接实践者,课改能否顺利展开,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这个执行者。

1.教师因惯性心理和对教材的依赖而不愿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由于原有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惯性,教师很难于短期内在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等方面作出调整,在原有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把“课程”看成是“学科科目”或“教材”甚至就是书面的“教科书”。因此,教师秉承的是一种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即在最大程度上再现课程编写者的意图,忠于课程的内容。这种心理就造成了教师只在课堂中再现课程的内容,传递专家学者指令的现状。因而失去了课改中关键的一环―――教师不再是新课程开发的参与者与建设者。并且形成一种普遍的心理:课程的开发,那是专家学者的事,我只要用好教材,教好我的书就行了。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自我能否成为一个开发者抱怀疑的态度;自己开发出的课程,校本教材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否能满足大纲的要求,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等一系列问题。而导致了他们不愿成为一个开发者。

2.教师本身的素质、能力和知识水平及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的老化使他们无法成为“课改”者

新课程理念的无法接受,教学方式难以调整,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的不能使用等使他们无力去完成新形势下这种“角色”的转换。比如,某县教育局的一份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报告上的数据显示,全县农村中小学教师4200余人,平均年龄46.2岁,这些农村教师中70%是20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初参加工作,90年代转正的原民办教师,还有10%是20世纪80年代老教师退休后顶职的教师,这些教师因为本身受到学识水平与专业水平的限制而无法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因而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障碍。

二、学生问题

学生是一张待描的白纸,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主观能动性很强,教师如何引导,用什么方法引导,引导是否得当,引导是否会取得预期效果,达到预定目标都有待于师生共同探索。能否揣摩他们的意向及可能的思维形式,把他们引导到成功的彼岸,这是教师应做的。但在教育教学这种双边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原有思维、知识基础上会发生与新理念、新方法相抵触的行为。因为他们中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行为,突然间转变为自我主动探索知识这种意识非常薄弱,甚至于无所适从,由此而变得对新教学方式的不适应,无法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方法和路径,好像失去了依托,掉进了一个找不到方向的深渊而迷失方向。如此说,在课改中,有些教师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比如,讲故事、做游戏或搞活动,而在探究前或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引入探究的目标与方法,有些学生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听故事、做游戏或搞活动的单纯参与者,而不是学知识,因而也就失去了教与学的意义,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三、教材、教学资料及资源配置问题

1.随着“课改”的深入,很多课程的具体实施是没有固定模

式的

例如,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既没有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教材,这样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就无章可循。

2.教材的频繁变更,使得教师无所适从,甚至出现教材的不连贯性使用问题

比如,2003年七年级的英语教材,是在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的基础上编写的一套教材,而农村小学原来并没有开英语课,和城里的学生共用一套教材,学生必须在ABC都不认识的情况下却要依照教材要求学句子和课文,这种现象使得教师无法教,学生没法学。这就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进度。

四、评价机制问题

“课改”已向前跨出了一大步,然而与之配套的评价机制却迟迟没有出台。这个评价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教师的,一是评价学生的。

教师是课改的实施者,他实施了课程改革,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而这种教学并不见得在学生能力增强的同时应试能力出增强。而且根据实践证明学生应试能力还会大不如前,那么,如何来评价教师在课改中取得的成就与成绩,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综上所述,“课改”中如果不把农村中小学中出现的几个关键问题解决,课改的顺利进行在农村中小学里怕也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

(作者单位 湖南省新邵县寸石镇武桥中学)

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培育和造就亿万能够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目标之一,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宏大系统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目前农村中小学在教育教学目标定位和导向等重大理论认识上依然存在困惑,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面临诸多难题。本文作者通过对样本县(区)及农村学校深入调研,主要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了观点。

一、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

1.不论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教育的着力点和本体功能是育人,是促进人的发展,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手段”。

换言之,农村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素质与规格上,要着眼于造就具有现代精神的一代新人,即促进人的现代化。它不仅仅是为改变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储备人力资源,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基础教育使得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基”。

2.在当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学校教育目标转变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来是很必要的,但不要刻意固守“必须为农”且“仅仅为农”的狭隘观念和做法。

能否接受教育或者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将直接关系到个体知识层次的高低。教育的层次与质量不仅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和谐与稳定,而且为每个受教育个体在未来社会中的安身立命奠定基础。这就要求农村学校教育要扩展其内涵,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服务。可以说,发展农村学校教育是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化转移的先决条件。”

3.受传统“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当下农村中小学生和家长离开农村,“千军万马挤大学独木桥”的意愿很强烈。

对此,农村学校要在师生和家长中大力开展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成才观、成功观教育,树立“全面发展,学有专长,能力多元化、成才多样化”的人才观,树立“升学报国、成功就业、成功创业”同属成功范畴的成功观,努力改变普遍存在的轻视甚至鄙视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现象。

二、如何对待农村中小学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和为农村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

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九年义务阶段的教育,最主要的职责和功能就是以育人为本,为学生健康成长、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至于培养农村建设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靠初中以后的分流以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承担。因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不仅要有足够的专业课教学时间,还要有大量的实习基地、设备和专业课教师,这些必须具备的条件普通中小学根本无法达到。当然,农村普通中小学并非与培养农村建设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没有关联。首先,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要依赖于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学习技能;其次,在指导学生学习国家课程中,可结合农村产业特点和地方独特的教育资源,进行适当地渗透;第三,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占总课时的16~20%,这为农村中小学走特色办学的路子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学校可通过实施地方课程、建设校本课程,达到开放办学,为农服务的目标。这里需特别强调:普通中小学开展的劳动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的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参与程度以及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关于提升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与增强教育“软实力”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确实对广大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给予了政策扶持和巨额财政援助,各地政府也配套了一定的资金,但是各地区差异仍很明显。这种状况导致人们将提升农村教育办学水平的关键聚焦在经费和投入之上。其次,改善办学“硬件”设施是显性的,而增强教育“软实力”是隐性的,人们观察问题往往容易关注显性东西而忽视隐性的因素。第三,改善办学“硬件”设施短期内即可显现效果,而提升教育“软实力”是修炼“内功”,需要较长时间的“铸造”和积淀,在急功近利思想的主导下,往往看重“硬件”条件的改善,而放松“软实力”的提升。

以上分析启示我们:今后在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除了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硬实力”的同时,还要下大力气增强农村教育发展的“软实力”。否则忽视了这一点,即使解决了投入问题,硬件设施赶上城市学校,也未必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学校相对薄弱的现状。

作者单位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浅谈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有效衔接

摘要: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眼里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功课门数多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由于到了中学,学习的内容变多了,学习任务变重了,学生很难适应这种情况,所以笔者认为做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衔接尤为重要,这是引学生入门的一个关键环节。

关键词:中学;小学;教育教学

我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总是感觉初一的数学课最不好上。究其原因,是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的衔接工作没有做好。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眼里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功课门数多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由于知识内容的加深,加之原来学习的基础不同,智力的差异,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方法的不适应,而且初中教师不再像小学教师那样天天跟班盯班,保姆式地扶着走,使大部分同学不能很快适应,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落伍,出现滑坡;特别是少数学生由于接受的信息量少,知识面较窄,基础不扎实,顺利完成初中学习生活的跨跃难度就更大。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材的衔接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然而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及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也是搞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且较教材衔接显得更加重要。

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衔接工作:

一、建立真诚的沟通渠道,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生理和心理都有发展,从生理上来说进入了青春期,从心理上来说他(她)们已认为自己是大孩子,有了一定的主见。从空间上来说,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化了,他们寻求新的集体并且要在新的集体中寻求自己的定位。老师们应充分重视这一系列情况,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爱护他们,同他们建立真挚的感情,取得他们的信任而达到心理上的沟通。 在小学,我们的教师经常以鼓励、诱导、启发等尊重、爱护学生的方法,辅以直观、形象、活泼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王国的神奇与乐趣,进而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向更深知识探究的欲望。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的生理与心理都趋于成熟,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而又像一只小刺猬,具有反叛的心理,对教师似信非信,学习上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因此,在升入初中学习以后,要给孩子们上好至少一堂有关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辅导课,消除孩子来自发育阶段由于身体的变化而造成的莫名的恐惧或自卑心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心理过渡,构成数学学习最佳心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轻松感、愉悦感、严谨感和成功感。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可持续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逐渐成熟的变动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一生受益。

1.应要求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改变学习的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

2.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3.养成上课主动作笔记的习惯。记笔记要求学生记重点、记难点,根据自己情况记要点,而不是照搬板书。

4.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往往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使学生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生乐趣,一生以书为友。

三、转换课堂教学方式,增加课堂知识含量

要想找到一种十全十美的教学方法几乎是办不到的,一种教育目的的实现,是多种教学方法穿插使用力争全优的结果。教师要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条件不断探索,改进原来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既传授知识,又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的任务。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发散的方式增加一些新知识,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教师要采取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既要借助学生已有的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的能力,又要逐步引导学生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每讲一个概念,也注意到如何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教会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方法。

1.首先在观念上要为学生灌输独立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和教师一样是独立的个体,学习是自己的职责,自己要为自己行为负责,一分勤劳一分收获。

2.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上要舍得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

3.把教育的触觉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从小学会乐观积极地对待生活,增强自信心,积极地面对困难,去争取学习上的胜利。

四、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人们认识事物也有一个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教学也应该遵循这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的优势,使之产生正迁移,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小学算术教材之中,已渗透了一些七年级代数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中,要抓好衔接点。如在学习负数这一内容时,学生遇到的就是引进负数的问题,可引导学生回顾小学中整数和分数的产生过程,然后通过实例,说明客观世界中有种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直观的认为负数的引进是必然的,负数是他们所熟悉的事物中数量关系的反映。数的范围扩充到了有理数,进而引导学生按“整”“分”和按“正、负、零”进行分类,使学生对有理数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概念。

五、教师间加强交流、讨论,切实理解知识差异

初中、小学的任课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教研活动,互相听听课、评评课,让双方都能了解一些教学上的情况,吸取一些教学上的长处,从而促进自己教学方法的调整。其次,学校每学年可以邀请有关专家为老师、学生、家长上上课。另外,小学的老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做好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初中教师可适当保留一些小学的教学方法,将初中的教学方式方法逐渐地加以渗透;不急于求成而破坏学生在小学里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性的逻辑思维,然后对小学的教学方法采取逐步扬弃的方式。

总之,中小学都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中学的教学,我们必须树立“大课程观”,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视角加以研究,解决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问题。这也要求我们中小学的数学教师静下心来认真地研究学生、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多开展这样的交流活动,才会取得衔接工作的成功和胜利。

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数字故事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潜在应用

摘 要:计算机科学领域内的不断发展正在产生教学和学习的新方式,其中数字故事提供了一种教育人的新途径。本文试图探索数字故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不同应用方向,以及在教育教学中使用数字故事的优势,以期能为以后的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帮助。

关键词:数字故事;教育教学;教育应用;优势

一、数字故事与教育教学

在国外,正在开展或已经开展了许多关于数字故事服务教育的研究项目,以下就从国外研究现状和我国教育实际出发提出将数字故事融入到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构想。

(一)数字故事与小学教育

在国外,教育软件程序可以根据使用者提供给计算机的一些信息和资源产生一个故事,这样的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趣的、生动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住他们,当然吸引住学生的目的不是让他们欣赏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故事,而是让他们在欣赏故事的时候能从中学到课本上的知识。

(二)数字故事与学科教学

在国外,基于中学的数字故事的研究是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联系起来的。运用数字和网络技术,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在这个软件系统上可以展现出各种不同种类的博物馆,以及其他学科中的场所。

(三)数字故事与项目学习

目前,多元智能理论支持下的项目学习在各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如很难规定学习内容的顺序和范围,知识的零散性影响学习的系统性、结构性和连贯性等。国外的教育工作者们正在通过引导学生制作数字故事来进行项目学习,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叙事的方式,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顺序系统性有机地构建起来,弥补了项目学习的不足。

(四)数字故事与语言教育

数字故事在语言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语言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使学生们觉得写作不再是一件难事。完成的数字故事作品会让学生们产生一种成就感,在成就感的驱动下,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大大增加。

二、在教育中使用数字故事的优势

(一)多样化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在所有给出的关于数字故事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的练习方法而言,数字故事更加具有多样性。数字故事的创造性,可以使得电脑呈现的故事、场景没有任何一个是相同的。一旦学生使用了数字故事制作软件后,千变万化的故事内容就会和多样的故事场景结合起来,形成多样化的数字故事作品,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了,从而可以最大化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高质量的学习体验,促进价值观的内化

数字故事在国外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因为数字故事的魅力不仅在于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其创作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学生在制作数字故事作品的激励下,能够更加有意识地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在课堂外投入大量的实践到学习中,在生活中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了学生行为的投入。

(三)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创造力

主动学习,意指把学习当作一种发自内心的、反映个体需要的学习。它的发生前提是学生有对学习的渴望和需要,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传统的课堂学习环境下,在预先规定好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下按部就班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

(四)促进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意义整合

有意义的技术整合被认为是在课程中使用可行的技术进行任务学习,这些任务能帮助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自己的学习。整合的依据不是技术使用的数量和类型,关注的是如何选择和使用技术,换句话说,有意义的技术整合课程学习关注的是用技术辅助学习而不是学习技术本身。

三、小结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它能够将学生所学知识和现实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开发出独特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按照这种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制作数字故事任务的驱动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积极投身到学习中去,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的实施,为学校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效益提供了条件,为学校步入信息时代提供了最佳的机遇。对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为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引进先进的课改理念,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及提升现代教育教学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 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教师观念;技能培训;学以致用

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是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是弥补自身不足,加快农村学校发展的需要,是整合优质资源为农村教育服务的需要。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目的是大力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质量,逐步缩小教育的地区差别。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的实施,为学校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效益提供了条件,为学校步入信息时代提供了最佳的机遇。对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为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引进先进的课改理念,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及提升现代教育教学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让现有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益让远教资源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1 加大力度,转变教师观念

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转变教师观念,要使广大教师感到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到这是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否适应21世纪需要的大问题,从而能自觉地改变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积极、自觉地去学习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加强对教师的技术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教师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教育,鼓励教师自主创新,打破传统教育技术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分界,根据教学需要寻找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的途径,实现教育手段、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的整合。

2 加强教师技能培训,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立足学校实际,培养一支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关键。有了设备,没人用,一切都是空的,但是目前农村中小学大多数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不高,多数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固守老一套粉笔加黑板的方式,连投影仪都很少使用,对计算机甚至有畏惧感。因此,只能立足本校,自力更生,通过培训,建设一支适应信息化技术的教师队伍。

3 学以致用,边用边学

教师结合学校的课改和教研工作,有选择性的搞好课题研究,远教资源对教师的课改及教研提供了信息支援,这对提高教师信息化技术和教学水平,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无疑提供了物质保障。教师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媒体展示和动画,优化教学结构,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烘托场面,以生动有趣、对多种感官形成刺激的环境,将学生引入学习情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场景的改变,把学生带入新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到是在观看动画片,通过欣赏情景,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学习的内容。既创设了学生乐学的环境,又使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并掌握了媒体技术的组合,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根据自己任教学科和教学内容,游览下载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和因特网上所提供的外地优秀教师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用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来进行教学设计,选用切实可用的教法,编写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案,增加授课的广度与深度,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国家拨巨款给我们农村中小学配备了这么丰富的“远教”资源,我们应当充分加以利用,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及策略分析

摘要: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培养现代化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管理现状出发,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总结了加强中小学教学管理的策略,目的是为了采用更科学的方法做好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分析

新课程教学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改革在稳步进行,但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理念创新、与实践脱节、边远地区及农村教学环境弱等,为此应采取教学观念上的改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等措施完善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

一、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管理现状

1.教师教学理念缺乏创新性

中小学属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是学生高中或大学学习的重要保障。但受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追求成绩和升学率上,强制性的将中小学教学内容“植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很多题目设置统一的答案,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潜能,阻碍了我国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发展。

2.教学与生活经验严重脱节

新教改背景下,教育部门鼓励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但许多教师认为情境教学法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备课和授课时间和难度。因此,部分教师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抵触情绪,认为以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授课传道解惑”几十年,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社会精英,新的情境教学法可用可不用。这种状况导致了教师教学与实际生活的严重脱节,同时也不利于教育改革的落实和实施。

3.边远地区及农村教学环境较城市薄弱

我国广大边远地区及农村地区以种植农作物作为主要生活收入来源,生活条件艰苦,从客观环境很难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质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农村相对城市学习环境差,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以“散养”为主,自我约束力差,无心读书;二是农村学生家长学历层次不高,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业,对孩子的学习关心较少;三是学校师资力量匮乏,甚至有的教师一人教授几门课程,由于受到专业的限制,学生对老师会产生视觉疲劳,导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二、原因分析

1.应试教育体制影响

目前,中考高考仍是学生改变命运的重要方式,可以说“一卷定输赢”,因此家长、学生、教师都将所有精力用在备考上,只是一味地、最大限度的提高成绩。在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或轻实践、重理论的人才,导致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仍眼高手低,求职不顺,屡屡受挫。教育的本质诣在于提升国民素质教育,培养出一批有志之士为祖国的发展多做贡献,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x圣贤书”之人。

2.教师教学形式主义

目前,很多的教师还局限于只按照教学大纲备课,只是将精力放在做题方法和技巧的讲解,并不是去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使整个教学活动显得尤为形式主义。还有少数的教师责任心不强,为了减轻自身负担,作业由学生对照答案批改,听写和背诵由学生代为检查,这就导致整体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农村教学条件限制

我国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师资薄弱,根本没有能力建设多媒体教室或微机室,一些教学模型也是教师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拼组起来的。受教学资源匮乏的限制,一把教学三角尺可能从一年级用到六年级,或再轮几个学年都有可能,这样死读书、读死书成为广大农村学校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些情境式教学法、微视频教学、幕课教学模式等新型的教学方法很难融入农村教学体系中,由此可见改善广大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是促进农村教改革的前提。

三、加强中小学教学管理的策略

1.从观念上重视教学管理工作

中小学学校应该树立“教学质量竞争”的意识,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应切实地将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提升教学质量上面,不断引进创新型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现代化的四有新人不解努力。虽然教育部门一直提倡“减轻减负”,缩短中小学学生课下作业时间,但并非真正实施下来,中小学生作业仍然繁重。针对这一现状,除了教育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外,最重要的是应从思想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2.激发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以被激发出来的,教学活动的本质并不是让学生被动的汲取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只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那么对我们的教学管理工作就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每位任课教师的共同责任,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观察,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掌握学生最近的思想动态,选择适当的时间与学生保持沟通,科学施教则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促进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中小学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从日常生活中能够找到教学的“影子”,因此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更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在小学阶段,低年级小朋友习惯用掰手指头的方法计算十以内的加减法,那么百以内的加减法如何熟练掌握呢,这就需要老师认真思考找到简单易懂又便于学生掌握的方法。例如可以利用买菜找零钱的方法,锻炼小朋友的计算能力,如“100元花费78元,找零22元”,这就将日常生活和教学有机地进行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4.努力营造一个良好教学环境

“环境造就人”一群积极向上的学生在一起,课余生活都弥漫着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例如图书馆挤满了众多求知的人,安静的环境和氛围会使阅读者走路的节奏和说话的频率会自然地放缓,目的就是不为了打扰到周围的阅读者。对学校来说,要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监督约束孩子的行为,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和谐的学习环境,从改变育人环境开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阶段,中小学学习和思维习惯对高中或大学学习将具有巨大影响,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应更注重教学管理工作,克服种种障碍,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和谐的教学氛围。

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人性化的思考

摘要:中小学是教育人的摇篮,最终目标是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为提高人的素质做好铺垫,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完成的。因此,管理和激励教师就要使其“位得其人,人尽其才”。

关键词:教育教学;管理人性化;思考

中小学是教育人的摇篮,最终目标是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为提高人的素质做好铺垫。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完成的。因此,管理和激励教师就要使其“位得其人,人尽其才”。可是,我们的管理者总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指导教育教学。所以,提倡中小学管理的人性化和学校建设的个性化,是中小学管理的重中之重。下面,就笔者对中小学管理的人性化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管理者的理念和意识

教师作为“人”,有其较强的自主意识、个性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师有奋斗目标,也有人生理想。教师的工作,不仅为了获得工资,而且有着成就事业的追求,在意的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并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新课程改革需要学校管理人性化

新课改应吻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节拍,站在“三个面向”的高度作出准确的定位,要在夯实“双基”的前提下,建立“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新课改注重人性化,这就需要造就高素质的人性化教师队伍,更需要学校管理人性化。

学校管理的任务就是整合人、才、物及各种办学资源,管好人、理好事、办好校、育好人,正因如此,学校管理必须推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从师生心理培育入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教师自主培训、自主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学校领导要把教师放在第一。领导以教师为本,教师才能以学生为本,以工作为本,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三、如何制订实施人性化管理评价方案

1. 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自我评价是主要提倡的评价方式,是教师评价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也是教师总结经验、反思的过程,它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技能发展,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管理者可以依据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本校实际情况拟定评价内容和标准。每个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找出发展优势和不足,拟定出改进要点和改进计划,形成一个教师自我分析的体系。

2.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教师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活动有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因此,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管理者要定期召开座谈会,作为定性评价,同时,教师也可以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作为阶段性评价。

3. 家长对教师评价

家长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学校受到什么样的教育。促进家校合作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体现着“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因此,家长评价教师是家长的一项权利,也能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合力的有效途径。学校应主动请家长参与听课、评课活动,让家长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4. 教师对教师的评价和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是学校的“主力”,教师之间相互比较了解,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评价总结的重要参考内容之一。在教师评价过程中,教师对每位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细致的、量化的和公平公正的。根据这一特点,每学期应进行教师对教师的评价。

四、激发教师群体的活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培养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了培养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使学校各项工作能扎实地、有创造性地开展,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邀请教育专家到校讲学,不断进行课程的培训,大力开展先进教育思想交流会等活动,制定各类教职工的岗位职责和行为准则,使得教师在对课程内容的确定、知识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教学理念:促进人的发展。

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学校把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开展师德、师能提升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完善考核机制,注重人文关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针对农村学校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的现象,学校通过设置考核制度,大力开展教改实验,实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使得教师的理论水平、科研意识和教学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和谐氛围

美化自然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

优化人际环境。据权威调查表明“领导+长者+朋友”型的领导角色和“师长+父母+朋友”型的教师角色及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的同学角色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型角色,颇受学生欢迎。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从小懂得互相尊重、帮助、关心他人,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

净化心灵环境。在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及学生自然受到影响。学校开展各类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环境,青年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其动之以情,晓知以理。

综上所述,一个具有人性化管理思想的管理者,会受到广大师生的厚爱和支持,一个能把人力、财力和物力综合利用并发挥出巨大潜力的管理者,才能建设并管理好一所具有个性化的学校,使其适应现代教育形式的发展,为下一代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竭尽所能。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子县教师进修学校 046600)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