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

时间:2022-05-14 10:38: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论文:红山湖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

摘要:红山湖是综合功能的水力开发枢纽,但是近十五年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自然大气环境的化以及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对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规划分析,积极借鉴国内外在资源开发中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全面防治景区的生态环境污染,科学开展生态经济,建立红山湖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持续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协调发展

内蒙古红山湖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敦套海镇内,又名红山水库,是一处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发电、养殖、旅游等综合功能的国家大型一类水利枢纽工程[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重视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一、红山水库生态环境现状

红山水库所在的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尤其是春天,春旱现象严重,在1998年红山水库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涝灾之后,在此之后,红山水库连续十几年干旱,加上上游新建水库分流,致使周边农业在春季播种时严重缺水,农业收益不好,因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由于降水量少,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地下水水位也在不断下降,导致下游地区供水量不足。

除此之外,由于缺水严重,红山水库周边的防护林枯死,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土地沙化严重,进一步对红山水库造成威胁,使红山水库水域面积减少,水位不断下降,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由于对环境保护意识不足,肆意向河内排放污水,导致水体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急为迫切。

二、红山湖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一)遏制资源过度、粗放开发,转变经济发展思路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自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把节约资源作为根本之策。首先针对本地区,整体规划水力设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水价,增加人民的节水意识。水力部门计划用水,控制总水量;其次,改善水力设施,改善水资源灌溉技术,由原来的直接灌溉改为滴灌、喷灌的方式,促进节水[2],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进水循环利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还有就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可使当地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治理和改善,同时使人们注意到沙化、环境破坏对人类的巨大危害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重视生态环境,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生活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3]。

(二)整合优势生态资源,大力推进发展畜牧产业

合理利用水资源,开发农牧业,在红山水库进入枯水期前,也曾经是鱼米之乡,因此兴修水力设施,改善灌溉技术,有利于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畜牧业,红山水库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平整,有利于牧业的发展,尤其是内蒙古地区牧业发达,效益可观。

2003年,红山水库的水产品,通过了自治区牧业厅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程序》的无公害审定,使红山水库成为自治区第一批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目前,红山水库的拳头品种太湖大银鱼,全部供应出口。其他主要产品鲢、鳙、鲤、鲫、草鱼等,也全部被吉林辽宁的客商以高出市内一倍的价格,全部收购。目前年产鱼达二十万斤,发展水产养殖,以鱼养鱼,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使红山水库渔业焕发新的生机,大有可为。

(三)创新生态资源产业,深入挖掘旅游资源

红山水库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能够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能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红山湖背依茫茫大漠,科尔沁沙地起伏绵延,雄浑壮观;怀抱苍苍碧水,红山湖水浩如烟海,天水相连,其下游20万亩稻田连成一片,勾画出独具特色的大漠水乡风光。景区内鸥翔鱼跃,闲亭粉莲,葱茏交翠,虫鸣莺啼,碧波荡漾,轻舟唱晚。红岩、碧水,构成了一幅风光旖旎的立体风景画。

红山湖旅游资源主要景观有天台鸟瞰、红亭望碧、白玉引水、泄洪观瀑、明代石刻、北滩公园、绿春湾垂钓、南苑垂钓、鸟岛听韵、北滩浴场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冬季还可以滑冰制作冰雕等。景区资质国家2A级景区,景区特色摄影、登山、游湖、沙漠景观游、湖泊、山川、采摘园,垂钓园、水上帆船、水上飞伞、沙地摩托车、马场,发展潜力巨大。加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设红山湖沙漠草原文化旅游基地。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红山水库管理局)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利益冲突及合理化建议分析

摘 要:地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稀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针对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文章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出发,分析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对协调两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措施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利益冲突;经济途径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各种资源的使用为基础的,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对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破坏,不利于环境保护,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非常严峻的,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1 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保持逐年递增的良好态势,但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资源的浪费。良好的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环境资源是实现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的良好发展能够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资金保障。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各国发展进程当中都是一项难度较高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社会问题,工作难度比较大、实现途径比较困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冲突[1]。

我国疆土面积辽阔,资源种类和数量都是比较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数量占到了世界总人口数量的1/5,所以人均资源并不丰富,远远达不到世界人均资源的平均水平,这就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我国的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思想上存在很大的误区,没有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盲目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相关工作不到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态平衡,不利于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很多工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而且很多工业产业对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资源使用不到位、资源利用不充分,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对资源的节约;我国的产业结构中,重工业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很多重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污水、废气、工业残渣各种污染物等,这些污染物的排放会对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破坏,经过长时间的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便会失去自我调节能力,被破坏的环境就难以恢复到健康状态,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2]。

2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

2.1 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具有一定矛盾性

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是在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环境的保护也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强制有效的约束力,政府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扮演着双重角色。但是我国的人均资源并不丰富,这就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很多时候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了资源节约问题,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政府很难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所扮演的双重角色具有一定的矛盾性。此外,政府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整,一些法律法规中还存在着漏洞,比如在排污收费制度方面,收费标准不规范、不统一,没有对污染物进行严格的分类,在收费的时候容易出现较多问题[3]。

2.2 企业经营者对环境保护缺乏正确的认识

很多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思想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相关管理工作不到位,没有对企业生产造成的污染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所产生的污染物会打破当地的生态平衡,对环境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由于很多企业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资源利用率比较低,不能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对污染物的处理方式不科学或者是不合理,没有将其收集进行统一处理或者二次利用,污染物中包含很多种有害物质,如果处理方式不正确,就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还会降低当地的大气环境质量和地下水环境质量,会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3 保护环境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环境保护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会取得相应的成效,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从生活中的小事抓起,积少成多,有序进行。我国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很多人的综合素质却没有得到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增强,生活中随手扔垃圾的现象仍然比较常见,各种生活废品乱扔乱放的现象屡见不鲜,经济在得到有效发展的同时,却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在一些生活水平较高、水电资源供应充足的地方,当地人们没有意识到水电资源的匮乏和紧缺,在用水、用电的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资源分配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4]。

3 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有效措施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都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好协调工作,正确把握工作中心,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应该对经济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将环保节能问题考虑在内,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环境特点,对规划方案进行科学调整;其次,应完善相应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收费标准,针对污染物乱排放现象,应该进行严厉的惩处,污染相对严重的企业,应该对其进行整顿或者直接关闭;最后,在资源分配方面,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合理分配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

3.2 优化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做好生产管理和污染管理工作,在加强环保力度的同时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加强企业的技术管理,对企业的生产制造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严格规范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控制好各类污染物排放的浓度和总量,利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工艺对污染物进行有效降解,降低污染物对环境的破坏力度;对污染物进行二次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源。

3.3 发挥民众参与的力量

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人们更加追求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和谐的社会氛围包含三个主体,即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是通过不同职业和岗位的人员的共同努力实现的,只有结合民众的力量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而环境的保护更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在生活提高环保节能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从生活小事出发,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环境,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工作中去。

4 结束语

现阶段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还存在着很多冲突,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企业、民众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各方力量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不同角色的作用,才能有效解决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内蒙古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摘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我们一直讨论的话题,随着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经济的发展必然受着较大程度上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经济30多年飞速发展,但基本上都是以消耗资源为主导的产业,那么如何兼顾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发展呢?

【关键词】内蒙古 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一、内蒙古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出现了持续平稳的快速增长。2010年至2014年,全区GDP生产总值由1.17万亿元猛增到1.8万亿元,增长率达到了53.8%,实现了质的飞跃。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使其经济总量有原来的后几位进入到中列,人均GDP也逐渐进入全国平均水平。从产业结构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全区第二产业发展较快,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接近全国水平,工业的发展已然成为内蒙古经济的产业支柱。内蒙古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经历了短暂的快速增长之后又进入了衰退期,基本保持在了35%左右的水平。

改革开放30年来,内蒙古全区的经济虽然呈现一片大好形势,可是全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更多的是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我们大量的开采和使用煤炭、石油等,一方面对于这些不可再生资源过度依赖,另一方面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内蒙古环境问题现状

(一)大气污染

内蒙古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工业排放、生活取暖、交通运输还有火灾等产生的废气污染。工业生产的废气污染种类繁多,有烟尘、硫的氧化物、卤化物、碳化合物等等。城市中大量民用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需要消耗大量煤炭,而煤炭在燃烧过程中需要释放大量的灰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污染大气。像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它们的尾气所排放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等能直接侵袭人的呼吸器官,对城市的污染很严重。最近一段日子,雾霾入侵了我省,空气污染日益成为我们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

(二)水污染

我省水污染主要来源有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两大类。工业废水是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具有量大、面积广、成分复杂、毒性大、难处理等特点。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等,生活污水中含磷、硫多,致病细菌多。内蒙古约有三分之一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许多河流和城市水域遭到污染。从2015年全区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内蒙古境内主要地表水像黄河、辽河、松花江、海河流域和内流河干支流40条、湖泊水库8个,谁知总体评价为中度污染。面对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我们能够引用的水在不断地减少,对我们的生存、安全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三)草原退化

草原退化是人为活动和不利自然因素导致的,而内蒙全区的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活动造成的,包括过度放牧、滥垦滥采等。近些年,内蒙古草原面积逐年减少,近三十年大约减少了390万公顷。全区草原呈现一片退化、沙化、盐渍化的严重现象,并且出现问题的草原面积已占到全区草原的63.5%。更为严重的是,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扩大,加上近些年煤矿开采、修路等工程活动的不断加剧,更是给本来重重危机的草原带来更加致命的打击。草原退化导致了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衰退,使草原的生态与生产力不断下降。

三、对策分析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矛盾统一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对于环境是不可逆的。我们一直在走这样一条道路,那就是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来发展我们的经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危害。我们盲目的追求经济增长,只会带来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化,人类的毁灭。面对内蒙古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我们需要想出一些办法与对策来协调好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当前内蒙古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必须结合自身的处境、优势与不足,制定出适合我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此外,各部门应制定相适应的规划与目标,使我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统一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加强政府体制改革,协调好企业、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二)发展低碳经济,优化消费结构

我们了解到,内蒙古自治区是以工业发展为主,而工业的发展大量依赖煤炭等自然资源。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所以我们应选择低碳模式来发展我区经济。首先,我们应大力发展诸如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等低碳能源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温室效应。其次,我们应大力推进低碳技术,政府应积极帮助企业引进低碳技术,促进经济模式的优化,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最后,我们应积极响应“低碳生活”。从自身做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减少煤炭的燃烧,减少对生活环境的破坏,共同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家园。

(三)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

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必须全面考虑,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不仅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和综合效益的统一、生产力布局与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与解决结构性污染、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要把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要明确一定时期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同时进行环境保护建设,要制定相应的目标政策。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之我见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逐渐地暴露出来,并且限制着当前经济的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的不断进行,我们也慢慢地寻找到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科学方法,经济发展可以带动环境保护,同样环境保护也可以加快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是一种动态均衡的关系。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相结合

1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改变了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证明市场经济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增长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伴随着高速发展的经济,我国的环境也面临着非常严重的问题。由于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快,相应来说,资源就显得比较短缺。

1.1水资源的短缺。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就是水,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过去多年来,我国很多地方的水环境受到污染,不仅给人民的饮用水带来威胁,还影响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及水产业的发展,治理起来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这无疑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这一困境。

1.2空气的污染状况。大气污染是我国目前面临的,并且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要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产值逐年增加,工业排放物也在逐年增加。大量的含硫化物排放到大气中,我国曾经出现过酸雨灾害,这种酸雨不仅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破坏水生物生长环境。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采暖尤其是农村采暖还依然采用落后的燃煤的方式,大量的烟尘随意排放,加上机动车的逐年增加,大量尾气的排放,近几年的雾霾现象日趋严重。

1.3土地的污染状况。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中固体废弃物也不断增加,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近一半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土地盐碱化也是面临的重要问题,保护环境已经迫在眉睫,需要我们大家一起积极努力。

2 环境保护要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其意义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不但要利用好现有的自然资源,还要对已经破坏的环境进行治理,找到环境破坏的根源,不能光治标不治本,要有效地控制环境的污染,使人类与自然生态能够和谐发展。我国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人们在发展自己经济的同时不能无休止地破坏生态资源,因为目前很多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环境保护法就是以法律的形式来约束人们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避免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破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断发展过程中,工农业生产模式越来越现代化,绝对不要走一些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换经济发展的道路。这不符合我国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也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生产力要发展,必要利用自然资源,不可能为了经济发展,不要环境治理,也不可能为了环境治理,不要经济发展。要在发展经济与环境治理之间找到二者的平衡点,使之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后果很严重,洪水、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现象时常发生。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影响当代人,如果不及时治理,对后代的影响也会很严重。因此目前我国面临的现状很紧迫,无论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是生产部门,以及广大的社会各界人士,都要对环境保护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生产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环境保护工作也要做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为人们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3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3.1 相关法律不健全。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自 1989年颁布到现在近三十年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但环保法相对来说不完善,很多条款制定的只是基本原则,没有细化到具体的行业领域,没有具体的判断标准,一旦有破坏环境现象出现,尤其是涉及到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污染事件,可能调查取证困难。

3.2 监管机制不健全。多年来政府在经济发展领域投入倾斜过多。甚至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单纯地追求经济指标,提高人均消费水平,为了面子工程,对当地的一些污染较严重的企业采取惩罚力度不够,有时还采取保护的态度,这在无形中就助长了环境污染的不良风气。

3.3 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当前环境保护。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要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必须要走的道路。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如何处理好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应该避免发展经济的同时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前来看,我国的生态环境并没有完全的失衡,现在治理来得及,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发展理念中要有尊重自然的观念,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污染经历摆在我们眼前,绝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环境治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4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及其相互关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逐渐地暴露出来,并且限制着当前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矛盾的,两者不能同时做到,因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环境的破坏。随着可持续发展的不断进行,我们也慢慢地寻找到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科学方法,经济发展可以带动环境保护,同样环境保护也可以加快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是一种动态均衡的关系。

4.1 环境保护问题比较复杂,一般涉及三个方面,即技术、管理以及制度。技术方面就是我国对于环境保护没有自己独特的有效技术,常常使得结果差强人意;管理方面就是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不重视,没有加强对于环境的监视,也没有独立的环境保护部门;最重要的当然属于制度问题了,制度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也可以限制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进一步破坏,但是由于我国制度的不完善,治理环境的结果也不太理想。

4.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关系解读

4.2.1 本质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本质关系,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经济的发展不足或是发展不当,常常牺牲环境来弥补,这也是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源。那么解决环境的根源问题,就必须调解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高速的发展,也可以让环境得以保护。我们要想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就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务必要做到真实有效。

4.2.2 为了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制度的构建以及完善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必须要对原有的环境保护制度加以创新,要与市场机制紧密的结合起来,将政府的职能也体现出来。国家可以改变现有的GDP核算体系变成“绿色GDP”,然后将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加入到具体的核算中,从而改变现存GDP对环境保护的影响。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各方面制度的配合下,才能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不可分离的,经济要想得以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环境的保护;那么要想对环境更加深入有效地保护同样也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只有调解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动态均衡关系,人类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环境保护与我国的经济发展

[摘 要]人类社会持续进步,经济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之带来的却是全球的能源消耗和环境的污染。很多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因为能源的匮乏让人们开始关注节能问题。我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腾飞令国家经济进步,人们的生活得到提高,环境问题也备受关注。国家多次颁布环境保护条例,从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入手,秉承可持续发展战略,立志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关键词]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加剧,雾霾天气、污染水源、酸雨天气等恶劣环境问题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非常不利于开展经济作业。世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环境保护无国界之分,大自然是全球性的公共资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格局中,环境保护也和经济发展一样需要全球合作,共同努力治理环境问题。我国大力发展可持续战略,也是为了解决日益加剧的环境问题。

1 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环境保护问题

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就得到了腾飞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恶化。根据《2005年环境绿皮书》中的统计数据表明,因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等原因是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根据数据预测,在2025年前后,我国将成为实际上最大排放二氧化碳的国家。空气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也遭到破坏,目前我国约有90%的城市地下水都遭到有害污染物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样的土壤的污染情况也非常的严重。从空气、水源到土壤、粮食,我国的环境问题不能小觑,应该得到人们的关注。

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经济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进行的,因为经济活动的特性,所以可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2.1 经济发展不足可能引起环境污染

经济的发展是国家进步的体现,却也导致了环境污染,同时因为高速发展的经济,也将会反过来对环境进行优化,先进的的技术引进,将对逐渐恶化的环境进行治理。从国内的环境污染分布来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早期的环境污染严重,但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环境污染的情况又会得到了改善;反观污染严重地区,是那些经济不发达,他们都有同一个特点,多以重工业经济为主,生产水平较为低下,当地的居民水平素质较低,对环境保护没有意识。

2.2 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有推动作用

环境质量的好坏,是由良好的经济结构来保证的。两者一旦失去平衡,就会造成经济的下滑或是生态环境的恶化。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环境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源,经济的发展也将对环境进行改造利用,由经济作为支撑,研发更多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作用于环境保护工作。所以有些国家和地区,在一味地为了发展经济的前提下,破坏环境,而又在经济得到改善后,治理环境问题。

由此可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互统一的,两者之间并不是单一的索取关系,两者相互依靠。所以说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保障,环境的治理也不能缺少经济的物质基础,两者不会单一存在,缺一不可。

3 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3.1 增值可再生资源确保循环利用

可再生的资源,就是可以更新、重复利用的资源。大自然中可再生资源的数量有限,即便是资源基本可再生的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可以无休止、重复循环的再生,供给人类使用。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对再生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将有助于人类、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秉承“合理利用,杜绝浪费”的原则对待可再生的资源。

3.2 节约利用不可再生资源

目前,我们常说的大自然资源匮乏,多数指的是不可再生资源,像是:天然气、石油、煤矿等,这些都是经过亿万年演变来的,不可循环再生资源,他们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待这些资源,节约利用是应对之策。综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不可再生资源合理的运用,形成经济资源的闭环。

3.3 强化环境的保护意识,走可续发展道路

人民是国家的发展的核心,所以在环境保护问题上,需要通过全民共同创造。通过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令大家对环境有充分的认识,遵循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再鼓励大家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国家也大力倡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一系列的行为措施保证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经济、人口、环境的和谐。

世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环境保护无国界之分,大自然是全球性的公共资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格局中,环境保护也和经济发展一样需要全球合作,共同努力治理环境问题。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两者不会单一存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保障,环境的治理也不能缺少经济的物质基础。实现两者双赢,可通过增值可再生资源确保循环利用、节约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以及强化环境的保护意识,走可续发展道路等方式来保护环境。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在环境问题治理与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策略研究

摘 要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不得不顾及环境保护问题,同时还要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策略来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对我们国家来讲也是如此,探索和创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策略也是我国当前应考虑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共生策略

一、前言

一直以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都是相互影响、制约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往往都离不开环境的有力支持,而保护环境常常也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甚至导致其在发展中陷入困境的关键因素。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结合当前经济与环境发展现状,积极地开展共生策略的研究探讨。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

(一)人口对环境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

目前,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生存压力的提升,已经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和环境协调发质的关键因素。所以常常会将人口激增所带来的物资需求转向大量消耗环境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的超负荷运转上。同时,由于我国工业企业发展往往都存在技术与设备较为落后,以及管理科学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各企业这种以牺牲环境为前提来促进自身短期快速发展的做法,也是社会经济发展频频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1]

(二)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忽视

首先,政府的行政职能往往都具有双重性,不仅要注重社会利益的维护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还要为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提供一定保障。但是在两者实际发展中出现矛盾时,政府通常都会为了取得短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即使是意识到了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投入的资金也明显不足,不仅难以维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各种环境问题也无法得到有效治理。其次,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仍有待完善,相关行政部门的执法力度也有待加强,这也使得更多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肆无忌惮地利用和破坏环境。[2]

(三)人民对环境保护理性认识的缺乏

当前,我国公民的整体文化程度还有待提升,政府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也有待加强,进而导致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一直无法得到显著提升,不仅缺乏一定的法制观念,对于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也没有形成理性的认识。很多地区的领导也一直保持着先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再考虑环境问题治理的错误理念并通过过度消耗环境资源来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进而导致环境问题不断加剧。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策略探究

(一)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通过分析发达国家的实践探索可以总结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的关键手段。所以,我国在探索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积极发展更适合我国的循环经济。首先,应建立起长期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和谐发展规划的统一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次,政府应结合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逐渐转变职能,优化政策导向,并在税收、财政和价格调控等方面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进而使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能够快速地融入到各企业的经营发展计划中。同时,也使企业在核算经济效益时将环境效益也纳入其中,进而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3]

(二)全面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保障体系

对环境保护法律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能够为促进经济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现阶段,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积极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并给予一定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对于环境污染治理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同时,也在不断加大对环境污染者的惩处力度,而通过政府各项政策的实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4]此外,我国也要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并以此来对法律保护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对于存在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也要制定科学严格的准入标准和违规惩处措施,以此来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环境资源效益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应不断增加对环境治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进而使环境生态系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恢复,以此来推动经济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化进程。

(三)科技创新,积极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

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在促进现代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而且这些资源的剩余存储量和开采量也难以满足未来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需求。因此,加强科技创新应用,重视新型环保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也逐渐成为了促进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在新型、可再生能源开发与研究的技术水平方面还比较落后。对此,我国政府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研究方面,应给予足够的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加强国际合作的开展,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结合我国国情在引进的基础上,创新出符合我国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先进技术,促进我国自主研发水平的不断提升。[5]

(四)加大环境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综合素养

要想真正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给予的行政管理支持,以及法律法规方面的约束力度,还需要我国全体公民的大力支持,充分调动起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不断加快经济与环保和谐发展目标的实现。首先,要引导各企业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并充分认识到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制定企业生产经营目标时应将节能增效视为首选,进而真正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方面的双赢;其次,政府应不断加强对公众的环保宣传教育,主要可以通过展览、科普和警示教育的形式来进行。并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来提升全民的环境危机意识,积极鼓励公民从自身的一言一行做起,同时还应加强废旧资源回收,以及减排废物垃圾等相关工作的开展。此外,对于人们的消费理念也要给予正确引导,不断强调要适度、绿色消费,杜绝超前和挥霍等消费现象,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公民的综合素质,也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结语

对于保护环境来讲,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促进其防治手段的不断完善,也使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增加。因此,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来讲,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探索机遇,也为其迎来了新一轮的挑战。而要想真正实现其两者之间的有利整合,就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共生策略,进而使两者都能够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并在不断的挑战中获得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为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分析研究

[摘 要]随着人类生存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既要发展经济,更要注重保护环境,这已经是全人类的共识。本文主要就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以期对大家以后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生态环境 保护 经济发展 关系

引 言:经济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但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充分顾及人民群众生存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生态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基本平衡,才能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1 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废弃物进入环境,保证生态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保证自然物种的多样性,从而使生态系统得以良性循环,所以人类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是人类的朋友,只要保护生态环境才能给我们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1.2 防治生态环境污染

环境的污染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防治环境污染是世界性课题。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业污染,建设中的建筑污染,人们生活中的生活污染都不同程度地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危害。

1.3 保护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

近些年,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在环保方面我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是保护环境形势依旧非常严峻,在发达国家积攒上百年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几十年里就具有体现,因此,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工作之一。

2. 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要合理地开发资源,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必须积极采取较好的对策,一方面大面积的发展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并让这成为新中国的环境保护的标志;利用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手段来促进经济转型和企业结构调整,是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举措。因为保护环境也是保护社会生产力和促进发展生产力。只有更好地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在现代文明建设中才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才能和谐相处。为此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及新的政绩观,并进而提出了绿色GDP与可持续发展观,这是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把我国的工业生产带到工业化道路的途径,只有发展生态化的农业,并且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才能彻底的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2 生态环境保护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源,必须要维护自然生态的可再生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自然资源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创造社会价值的基础。自然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经济要持续增长就需要环境资源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其次是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必须要依靠经济发展。因为只有良好的环境质量才更有利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与新的经济结构不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导致生态失衡、资源枯竭。例如滥垦滥伐以及过度放牧和捕捞现象,要彻底的治理污染和保护好生态环境更需要相关的技术和资金,而这最需要的是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支撑。

自然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源,必须要维护自然生态的可再生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自然资源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创造社会价值的基础。自然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经济要持续增长就需要环境资源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其次是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必须要依靠经济发展。因为只有良好的环境质量才更有利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与新的经济结构不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导致生态失衡、资源枯竭。例如滥垦滥伐以及过度放牧和捕捞现象,要彻底的治理污染和保护好生态环境更需要相关的技术和资金,而这最需要的是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支撑。

3.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关系

3.1 经济与生态环境资源的和谐发展

自然界是世间万物的生存基础,是生产力发展和人类赖以生存的保障。和谐发展理论提倡健康、适度发展,反对滥用科学技术,制止对无法弥补的自然生态破坏活动。经济要发展,生态环境也要保护,所以经济的发展不能建立在损害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要发展经济就需要走一条与自然资源和谐发展的正确道路,如果一味地索取,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受到自然的反作用力。所以要改变观念,转变思想,不要以牺牲自然资源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要时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保证经济发展、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为子孙后代造福。从人类自身发展角度来讲,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行动都要尊重自然规律,彻底转变以牺牲自然环境、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思想。不要总是停留在眼前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建立和维护经济发展与自然相平衡的关系,这是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

3.2 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可以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既要发展经济但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初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环境污染相对有限;当经济高速发展后,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使得生态环境恶化迅速而严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一些高污染的行业被关闭,经济发展使人们也意识到了改善与治理环境的重要意义。随着文明的发展环境意识进一步增强,更有利于环境改善。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对立统一又可以协调发展,首先是因为经济要发展,必须要先保护好环境。自然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源,必须要维护自然生态的可再生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自然资源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创造社会价值的基础。自然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经济要持续增长就需要环境资源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其次是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必须要依靠经济发展。因为只有良好的环境质量才更有利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与新的经济结构不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导致生态失衡、资源枯竭。例如滥垦滥伐以及过度放牧和捕捞现象,要彻底的治理污染和保护好生态环境更需要相关的技术和资金,而这最需要的是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支撑。

当然我们应当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例如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对资源的需求是不同的,而且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但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承载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再者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给自然环境带来或多或少的污染,要彻底治理环境污染也总是需要占用一定的自然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进一步的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4 .结束语

总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此,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在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最大限度的达到人类、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路径分析

[摘要]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包括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环境问题也纷至沓来。诚然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矛盾性,所以我们人类面对如何找到经济与环保的平衡点这一严峻问题。文章将从我们现在面临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着手,讨论两者兼得的可行性,进而提出“生态经济”概念,提出在以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全力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人类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新思路。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生态经济

进入21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

就中国而言,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情况日益严峻,早期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环境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也在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今年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研究。随着以Locus和Romer为代表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出现,许多经济学家将环境污染引入生产函数,把环境质量引入效用函数从而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框架下讨论环境恶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将提高内生资源利用率,使资源得以大量节约和循环利用,从而在给定产出下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进而改善环境质量。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在研究环境和经济增长可能的关系时发现: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先是趋于恶化,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环境质量恶化达到极点,在到达转折点后环境质量问题得以改善,也呈现出一种倒“U型关系”。本文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可分为三个阶段,U型曲线表明了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在经济起步时期,第一产业为主导,农业是绿色经济,几乎不产生污染物的排放,此时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呈现U型曲线左半部分,是负相关。随着经济慢慢向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环境污染开始增加,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呈现正相关。目前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这一阶段,在这阶段经济发展是首要任务,所以会忽视重工业的发展导致污染排放的增长,环境就会不断恶化。最后,当经济发展到更高水平时,政府开始意识到忽视环境而过度发展经济造成的代价,因此政府则加大力度关注环保问题,对环境治理投入,环境开始转好,污染物将逐渐减少,再次出现拐点。

近期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通过研究,从长期看,中国的环境质量与经济水平的关系呈现倒N型曲线,倒N型曲线要比倒U型曲线更能说明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是更加清洁的生产技术,二者的积累将抵消由污染控制成本引起的边际产出减少量,从而保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央部署的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中的第五项是环保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在历史上开创了一个以环保应对经济危机的全新理念和机制。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推动经济与生态的统筹协调发展,也就是要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发展,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在不牺牲后代人利益为代价的基础上发展。如何打造生态经济新常态?下文给予详细的分析。

1全面认识生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绝不是可以无所不为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在经历与自然界长期斗争后得出的结论。

1.1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思想家既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指的就是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齐民要术》中讲的“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都是指人们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掌握驾驭自然的主动权,不能只知道耗费自然界所固有的物质财富,无不浸透了朴素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1.2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只能建立在环境承载能力许可的范围之内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和子孙后代唯一的家园。任何把“人定胜天”推向极致的做法,都将使人类陷入生存的困境。300多年前西方从传统农业文明转向了工业文明,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但也毁坏着我们经济发展的支持系统。目前世界上至少有1/3耕地的表土流失,有50%的牧场因过分放牧而向荒漠演化,世界森林自出现农业以来已经缩小了一半左右。这一切都显示,一场全面危机正摆在我们面前。

2运用生态与经济融合理念,推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实现经济生态的统筹协调发展

经济与生态两个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经济的发展要以生态为基础为支撑,而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又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生态是经济的一部分,经济又是生态的一部分,经济发展中有生态,生态建设中也包含着经济,两者具有内在的良性互动关系。应该把经济与生态看作一个互促共进的大系统,让它们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大前提下,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

所谓经济生态化,就是要求我们把生态的理念融入到经济工作中去,用生态的理念来发展经济。这是因为:①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要素特别是各类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而相对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多样性而言,有限的资源总是稀缺的。如果某种资源短缺,我们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就会削弱,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要通过强化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使我们的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②用生态的理念来发展经济,能够营造有利环境,增强一个地区的环境竞争力。③它可以极大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把生态的理念、技术融合到产品中去,就可以创新产品,形成不同的品种和质量。我们的产品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生态牌是一条最佳的“绿色通道”。

所谓生态经济化,就是对生态的保护与建设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一般地说,生态环境属于“公共物品”,生态保护工作必须由政府来承担,但这也并不是说市场就无所作为。有三个方面的做法可以考虑:一是在生态保护中融入市场机制。比如有的地方通过旅游开发来积累资金,然后把旅游业发展中赚取的资金中的一部分拿来用作保护生态,还有的把发展旅游业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有效地扶持了贫困农户的脱贫致富。二是把生态本身作为一项产业来抓。比如森林,总不能光叫老百姓种树,也要有一种砍伐机制。三是要用市场化的方法来抓具体的生态项目建设。现在的生态项目建设是国家出钱补助,操作过程中经费层层划拨、行政管理成本过高,建设项目效率低、效益差的问题十分突出。必须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抓生态项目,提高生态建设效益。

3推进经济生态统筹协调发展的若干对策

从促进经济生态化方面来看:首先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直接载体,是新经济增长方式和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直接反映。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其次要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抓住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节水、节电、节地型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把经济增长模式从过去的“高消耗、高排放”转到“低消耗、低排放”上来。再次三要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大力推进生态效益型农业、绿色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最后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知识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使产业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

从生态经济化方面来看:一是要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来做大、做强生态产业。特别要注重引进民间资本“打理山水”。二是要用考核经济的办法来考核生态,推进绿色GDP指标体系。政府应探讨建立一套科学而合理的经济计算制度和由此所决定的绿色指标体系,并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的政绩考核标准,引导物质投入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三是推动生态项目按市场经济的办法来做。通过完善各类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使那些违背生态建设基本原则的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使他们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作为其获取公共福利的补偿。积极探索资源定价、适度提价机制,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使用;推进大项目企业化经营,产业化运作;运用业主招投标、项目经营权转让、BOT等方式把生态项目推向市场,使生态项目市场化经营落到实处。另外,还要切实建立起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正以前所未有之峻切,期待破解之道。各地各单位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在“加快”上下工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率先做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文章,努力推动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和长期实践,真正实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协调的思考

【摘 要】近些年,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受到了越来愈多的关注,以环境换取经济的发展不再被提倡,因此在此种背景下,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文章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深度探究,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二者同时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关系协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发的严重,这是由于不少经济建设是以环境保护作为代价来进行交换的,因此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想要进一步提升二者水平,就需要对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重视和关注,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而达到双赢的目的,确保二者能够协调共生。

一、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确保环境与经济之间良好发展的关键

循环经济的诞生以及建设是建立在能源危机以及人类生存危机之后,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反思的结果,因此循环经济不但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还是促进传统经济转型和落实的有效保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建设方式,所以在推动循环经济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减量化、资源化以及再循环的实际原则,进一步确保经济和环境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共生。此外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循环经济自身就是经济收益与生态收益共生的生态经济体制,其不仅将清洁生产与废弃物利用进行了良好的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等,尽可能的将系统物质和能量进行充分利用,实现了低消耗、高发挥、低排放的目的,减少经济活动的开展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从本质上对环境和资源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因此也可以说循环经济是全新的绿色产业革命。首先,在提升资源有效利用的同时,来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充分利用。其次,要将废弃物的排放降到最低,保证其对环境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进而达到环境与经济共生的目的。最后,要尽最大限度实现废弃的循环利用,减少对各种资源的浪费,从根本上对环境进行改善,进而建立起节约型社会,更好的推动社会各方面水平的提升。

二、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保证经济与环境之间协调共生的有效途径

1.新型工业化的实际涵义

这里所说的新型工业化就是始终以信息化作为基础对工业化发展进行推动,简单来说就是保证工业化发展可以朝着科技水平高、经济收益好、节能减排以及人力资源优势得以有效发挥的方向前进,进而为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新型工业化的优势

通过和传统工业化比较分析后可知,新型工业化具备以下各个方面的优势,具体如下:

(1)将信息化作为依托,推动工业化快速发展

众所周知,希望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之后才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实现的,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最近几年信息化发展水平才得到了显著提升,而我国现阶段工业化还在发展过程中,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就要将工业化与信息化进行有效结合,让二者之间进行相互促进,进而发挥相应的优势,实现生产方面的快速前进。同时好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以科技水平和创新力作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原动力,进而提升生产技术以及劳动人员自身的素质水平,进而使其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和市场份额。

(2)提升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水平,进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以后,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能源和环境作为代价来换取的,因此这种先发展而后治理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十分惨重的,治理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国在提升工业化水平过程中,特别强调了对环境的保护,也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公众、资源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工作内容。而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的科技革命,有效的减少能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等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进而有效提升国内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3)有效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在劳动力成本支出方面相对较低,因此在工业化进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尽最大限度的处理好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型产业之间的关系,解决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矛盾关系,确保虚拟经济和实际经济之间的良好关系。而这样一来,还能够有效利用工业化优势来提高劳动生产水平和效率,不仅推动了劳动力就业的提升,还进一步促进了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

3.通过使用有效措施来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共生的目的

实际上我国在各类资源方面都比较短缺,再加上我国长时间处在资源利用粗放的状态上,使得各项资源的利用率上还存在一定不足,而新型工业化建设道路明确要求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污染,因此我国在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需要面临和解决更多的问题。因此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道路,将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作为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提升对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发展节能、节水工业,构建起节约型社会,是我国今后建设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还要加大资源储备水平,完善海洋开发和国土资源的整治,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建设,进而提升全体公众的环保意识,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结论

总而言之,想要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共生,就一定要对其进行充分认知,然后以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作为保障基础,进而推动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共生。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囚徒困境及脱困之道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主要存在着四重囚徒困境。我国最高决策者能否摆脱在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是另外三重囚徒困境能否得以脱困的枢机所在。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之间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在于让以追求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学发展观走下国家治理的神坛,而让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观――在需求正义基础上以国民的需求保障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观回归国家治理的正位。

关键词:环境保护;传宗人理性;囚徒困境;发展观;需求溢出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非零和博弈的经典范例,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形:明明存在着对各方而言都属最优的选择,但由于博弈方对对方策略的疑虑而只能做出两败俱伤的次优选择。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包括生态)之间的关系就已经深陷这种囚徒困境之中。

众所周知,囚徒困境中的这种次优选择属于典型的纳什均衡。而这种两败俱伤的纳什均衡的存在,实际上对当前主流经济学家的市场自由论提出了挑战:按照市场自由论的逻辑,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最终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但囚徒困境之类的“纳什均衡”表明,从利己的目的出发,结果也可能是损人害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相对于最优选择而言)。因此,要打破我国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囚徒困境,出路不在于以利己为逻辑起点的市场,而在于以强制利他为逻辑起点的政府。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四重囚徒困境

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主要存在着四重囚徒困境。第一,经济主体之间在是否严格遵守环保法规方面的囚徒困境。第二,地方政府之间在是否严格执行环保法规方面的囚徒困境。第三,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第四,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囚徒困境。

(一)经济主体之间在是否严格遵守环保法规方面的囚徒困境

这种囚徒困境实际上是愿意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经济主体与不愿意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囚徒困境,也可以说是经济主体想要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心理与不想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心理之间的囚徒困境。在现实中,许多经济主体原本很愿意严格遵守国家的环保法规,但由于不相信作为其竞争对手的其他经济主体也会像自己一样严格遵守国家的环保法规,因而最后也选择不严格遵守国家的环保法规,结果导致市场上的经济主体都以选择不严格遵守环保法规为最佳竞争战略,就像囚徒困境中的囚徒都选择认罪并揭发对方一样。显然,不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经济主体无疑比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竞争对手拥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而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经济主体会面临对手不公平竞争的伤害。

(二)地方政府之间在是否严格执行环保法规方面的囚徒困境

这种囚徒困境实际上是愿意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地方政府与不愿意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囚徒困境,也可以说是地方政府愿意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心理与不愿意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心理之间的囚徒困境。在现实中,许多地方政府本来愿意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法规,但由于不相信作为其竞争对手的其他地方政府也会像自己一样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法规,因而最后也选择不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法规,结果导致我国的地方政府大多都以选择不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法规为最佳竞争战略,就像囚徒困境中的囚徒都选择认罪并揭发对方一样。显然,不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地方政府无疑比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地方政府拥有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和政绩优势,而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地方政府会面临不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规的其他地方政府的不公平竞争的伤害。

(三)公共政策的决策者在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

这种囚徒困境实际上是追求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与追求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也可以说是决策者在经济目标与环境目标之间的囚徒困境。虽然二者都认同最优选择是经济发展与环保执法在高水平上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这相当于两个囚徒都拒不认罪的策略选择,但由于二者都对高水平的环保执法之下是否还能保持高水平的经济发展怀有疑虑,因而二者都选择边污染边治理的次优选择,即在高经济增长高排污的同时加大治理污染的投入而不是严格环保执法杜绝污染――这相当于两个囚徒各自认罪并揭发对方从而均被判刑8年。

(四)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囚徒困境

这种囚徒困境已从前述国内层面的囚徒困境上升为国际层面的囚徒困境,具体表现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明知在不牺牲环境的基础上开展经济竞争最符合各方利益,但考虑到作为竞争对手的其他国家可能会为了追求更快的经济发展而不惜牺牲环境,从而使所有在经济发展方面不甘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都选择牺牲环境保发展的国家战略。因此,就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恶性竞争――不惜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拼发展。

二、囚徒困境的成因及脱困之道:形成环保严格执法的国家共识

囚徒困境的成因在于彼此缺乏对最优策略的互信和共识,因而打破囚徒困境的关键在于建立对最优策略的互信和共识。如果两个囚徒都能有抵赖到底的互信和共识,就能够采用抵赖到底的最优策略。

就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囚徒困境而言,其脱困之道亦同此理――关键在于建立对最优策略的互信和共识。不过,对于不同的囚徒困境,其建立互信和共识的关键点亦有所不同。

(一)经济主体之间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政府严格环保执法

就经济主体之间在是否严格遵守环保法规方面的囚徒困境而言,要想让经济主体之间形成对方会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互信,关键在于政府在环保执法方面的决心、力度及由此形成的政府在环保执法方面的公信力。只要政府下决心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经济主体就会因违法成本的高昂而相互间形成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互信和共识,进而就会摆脱深陷其中的囚徒困境。

(二)地方政府之间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中央政府严格督察环保执法

就地方政府之间在是否严格执行环保法规方面的囚徒困境而言,要想让地方之间形成对方会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互信,关键在于中央政府在环保执法方面的决心、力度及由此形成的政府在环保执法方面的公信力。只要中央政府下决心严格督察环保法规的执行,对不严格执法的地方政府主要党政领导坚决追究其法律及行政责任,地方政府相互间就会形成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的互信和共识,就会摆脱深陷其中的囚徒困境。

(三)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决策者对最优策略的坚信不疑

就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而言,要想让这两种政策形成对最优策略的互信,关键在于决策者尤其是国家最高决策者对最优策略的坚信不疑。只有国家的最高决策者下定不惜短期内牺牲经济也要保护环境的决心,经济政策和环保政策才能形成对最优策略的互信,从而使我国摆脱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个目标之间首鼠两端的囚徒困境。

(四)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中国率先转变竞争战略

就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囚徒困境而言,中国的脱困之道只有一条:退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拼环境、求发展的博弈,率先转变竞争战略。

第一,中国的环境容量及环境资源已经难以支撑拼环境的发展战略。经过三十多年的拼环境的高速发展,近年来我国以水、空气和土壤为主要指标的环境容量已近乎见底,洁净的水、清新的空气、未污染的土壤已成为稀缺品。在此情形下,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拼环境已经力不从心、难以为继。总而言之,对于拼环境求发展的战略,中国已经拼不起。

第二,庞大的人口数量使环境资源对中国而言更为珍贵。作为头号人口大国,中国人的需求必须要靠自己的环境资源来保障,不可能走某些小国集体移民或购买环境资源求生存的道路。为此,中国更应该加倍珍惜现有的环境资源,更不应该选择拼环境求发展的战略。

第三,文明古国守土有责。中国是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生于斯、长于斯,这片广袤的土地空间是中华文明的故国家园,作为中华子孙的我们守土有责。如果破坏了这里的环境使这方水土不再宜居,中华文明也就失去了故国家园和生长的根基。

第四,负责任的大国不能向国际上输出问题。环境资源是一国满足其国民需求的物质基础。如果一国的环境消耗殆尽,该国的国民需求就无法实现自给自足,从而势必要消耗他国的环境资源来满足其国民需求。这实际上也是向国际上输出问题,有悖于负责任的大国的国际责任。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原因,中国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竞争中不仅要主动放弃拼环境的竞争战略,而且越早放弃这种竞争战略其未来的发展就越主动。这可以说是中国摆脱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环境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囚徒困境的唯一出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前四重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存在着依次依赖的关系:经济主体之间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有赖于地方政府之间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地方政府之间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有赖于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而国际上的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有赖于国内三重囚徒困境的脱困之道。换言之,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只有地方政府摆脱了囚徒困境,经济主体才能摆脱囚徒困境;只有决策者尤其是最高决策者摆脱了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地方政府才能摆脱囚徒困境;而只有国内层面的囚徒困境得以脱困,中国才能摆脱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层面的囚徒困境。一言以蔽之,我国最高决策者能否摆脱在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是另外三重囚徒困境能否得以脱困的枢机所在。

也就是说,只有国家的最高决策者对经济与环境最优策略的坚信不疑,我国才能形成对环保严格执法的国家共识,才能摆脱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四重囚徒困境。

三、两种不同学科的发展观:影响最高决策者是否坚信最优策略的关键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并随着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而把发展主要理解为经济发展。这样的发展观实际上是以经济增长或财富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观,也是当今世界主流经济学所秉持的发展观。

与上述经济学所秉持的发展观不同,笔者所提出的需求溢出理论①主张,公共管理学应秉持一种以国民的需求保障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观。

作为公共管理学的基础理论,需求溢出理论把人的需求作为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并把人的需求依次分为人道需求、适度需求和奢侈需求三个层次――三个层次需求的价值或正义性依次递减。需求溢出理论的基本观点为:公共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解决个人的人道需求和适度需求的溢出问题①(所谓个人的需求溢出,是指个人的需求超出了其本人和家庭的满足能力――就像水溢出于容器,而那些溢出的个人需求也就是其本人和家庭无法满足的需求)。按照需求溢出理论的逻辑[1],一个国家的公共管理的使命,应当是防范和解决其国民在人道需求和适度需求方面的需求溢出问题,以此来保障其国民的人道需求和适度需求。由此,公共管理学所秉持的发展观,应当是建立在需求正义(需求价值)的基础上以国民的需求保障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观,即寻求需求保障的发展观。

在需求溢出理论看来,公共管理学所应秉持的上述寻求需求保障的发展观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对国民的需求提供更坚实有力的保障。换言之,衡量是否发展的尺度,在于是否对国民的需求提供了更坚实有力的保障。第二,对国民需求的保障要遵循需求正义。也就是说,在国民的诸多需求及诸多国民的需求之中,正义性越强或需求价值越高的需求,越处于优先保障的地位;反之亦然。第三,需求的正义性或需求价值的衡量基准在于传宗人理性,即从身外理性尤其是身后理性这种利他理性的立场来考量各种需求的正义性或各种需求的不同价值。

作为一种为了长远需求而未雨绸缪的理性思维,传宗人理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关照他人的理性思维,笔者称之为身外理性:公共生活只有靠个体的利他性(身外理性的体现)才能维系,而只有公共生活才能保障个体的长远需求――这种理性思维即老子所说的“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二是关照后代的理性思维,笔者称之为身后理性:后代利益是现世人利益的延续,而且后代人的利益高于前代人的利益。

总括而言,传宗人理性就是利他理性。传宗人理性中的身外理性,不过是“利”同世之“他”;而传宗人理性中的身后理性,则是“利”后世之“他”。此外,传宗人理性把“后世之他”置于比“同世之他”更为优先的地位。这样,传宗人理性就意味着每个现世人(即活着的人)的生存意义和最高使命就是努力帮助人类族群更好地传承延续、繁衍生息,进而要以是否有利于后代或族群的长远利益来作为价值评判的基准。简言之,传宗人理性就是以后代人的眼光或利益(而不是以现世人的眼光或利益)来进行价值评判。基于此,是否或多大程度上有利于人类族群的传承延续及族群的长远利益,就成为衡量个人需求价值的客观标准 [2] 。

尽管经济发展或财富增长是需求保障的重要手段或途径,但经济学所秉持的以经济发展或财富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观,与公共管理学所秉持的以保障国民需求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观有着本质的不同,从而影响了国家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战略关系的选择。

第一,经济或财富的价值在于其对国民需求的保障意义,不能为国民需求提供保障的经济发展或财富增长没有任何价值。就此而言,经济或财富只是手段,而国民的需求保障才是目的。经济学所秉持的以经济发展或财富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观,实际上是把手段当作目的――本末倒置,从而在逻辑上使国家背离了其本应担负的使命――为国民的需求提供保障。

第二,如果经济或财富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全方位地保障国民需求的话,在发展观上把手段当作目的(本末倒置)也无所谓;但在现实中经济或财富在保障国民需求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局限,从而使经济发展或财富增长有时不仅不能为国民需求提供保障,反而削弱了国民需求保障的基础,因为经济发展或财富增长消耗或破坏了为国民需求提供保障的资源,尤其是环境及其他不可再生资源。

在现实中,经济或财富在保障国民需求方面存在的局限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需求的保障有赖于特定种类和品质的资源配置,而经济或财富不一定能够转化成该需求所需要的特定种类或品质的资源配置。例如,当年犹太人拥有那么多财富也没能阻止法西斯德国对犹太人的屠杀,当年的科威特那么富裕也没有抵挡住伊拉克的吞并。

第二,经济或财富要转化为保障需求所需的资源,通常要经过市场交换。但由于市场存在着诸多风险(如被封锁或匮乏等风险),导致经济或财富在保障需求方面的渠道有可能被阻断。例如,一国在国际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有外汇也买不到所需的战略物资。

第三,在保障国民需求所需的特定资源转化为财富之后,如果再从财富转化(或交换)为该种资源,其间的损耗有时极其巨大,尤其是环境生态及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更是如此。例如,一千多家小造纸厂只需要几年就把淮河彻底污染,但即便把这一千多家小造纸厂几年间全部产值的十倍甚至百倍投入于淮河治污,几十年间淮河水也不可能恢复到污染前的水质。

正因为现实中经济或财富在保障国民需求方面存在着诸多局限,经济学所秉持的以经济发展或财富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观根本无法为国民的需求提供足够的保障,这对于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尤其危险。

受上述经济学发展观的影响,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长期以来都偏重于保经济发展,其结果就形成了目前环境容量近乎枯竭的环境危机。在如此严重的环境危机面前,经济学发展观使最高决策者依旧在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纠结徘徊――从囚徒困境中难以自拔,并依次使地方政府和经济主体也无法摆脱囚徒困境。

只有树立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观,把保障国民需求而不是把经济增长放在首位,最高决策者才会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优策略坚信不疑,我国才能形成环保严格执法的国家共识,才能摆脱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囚徒困境,进而才能摆脱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其他三重囚徒困境。

四、两种发展观之喻:追求“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和追求“绿水青山”的发展观

用更形象的说法,以经济发展或财富增长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学发展观被称作追求“金山银山”的发展观,而以国民的需求保障为主要目标的公共管理学发展观被称作追求“绿水青山”的发展观。

按照经济学的逻辑,有了金山银山,可以买来绿水青山。但实际上,对于像中国这样的人口超级大国,再大的金山银山也买不来能够满足国民需求的绿水青山――要想为中国人的人道需求和适度需求提供坚实的保障,还得靠自己的绿水青山。

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看,有了绿水青山,不愁金山银山。尤其是,当绿水青山成了稀缺品,绿水青山就是最大的金山银山。为金山银山而牺牲绿水青山,是国家的发展观之殇,必然带来国家的灾难。因为即便被牺牲绿水青山能换来金山银山,这绿水青山换来的金山银山也换不回原来大小的绿水青山。淮河的污染和治理现状,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绿水青山能为国民的人道需求和适度需求提供直接的保障,因为人可以喝绿水吃青山,但不能喝金水吃银山;而且在特定的时候,金银及其所代表的货币换不来吃喝所需的资源。从这种意义上说,当前我国之所以深陷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多重囚徒困境,根源就在于我们的发展观。要摆脱深陷其中的囚徒困境,就要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让追求金山银山的经济学发展观走下国家治理的神坛,让公共管理学发展观――在需求正义基础上以国民的需求保障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观――回归国家治理的正位,让绿水青山成为国民需求的坚实保障。

所谓在需求正义基础上以国民的需求保障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观:既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发展的目标是保障国民的需求;又要使国民的需求保障遵循需求正义,即将国民各种需求按其正义性(需求价值)进行排序,以此确定各种需求保障的先后次序――把国民的人道需求放在最优先保障的地位,然后是发展需求的保障,最后才是奢侈需求的保障。国民的需求保障归根结底需要依靠三种一级资源,即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空间资源,财力资源等二级资源只有能够转化为一级资源才对国民的需求保障有实际意义②。为此,这种以国民的需求保障为主要目标的公共管理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一级资源的养护(增质增量)置于优先于保障二级资源(财力资源)增长的地位,即把绿水青山的养护置于优先赚取金山银山的地位。这也正是需求溢出理论的公共管理学发展观与主流的经济学发展观的歧路所在。

注释:

①需求溢出理论所定义的需求溢出,主要是指个人需求超出了其本人及其家庭的满足能力的状态。需求溢出理论认为,所有的公共问题最终都是个人的需求溢出问题,而公共管理的终极使命就是解决个人的需求溢出问题。有关需求溢出理论的逻辑体系和主要观点,参见笔者2011年以来发表的十多篇关于需求溢出理论的文章,主要有《公共管理学重述:需求溢出理论的逻辑思路与基本主张》(《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8期)、《需求溢出理论与公共管理学基础理论的构建》(《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公共管理学基础理论与公共管理学内外部学科关系探讨――基于需求溢出理论的分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公共管理之器、术、道――需求溢出理论的公共管理资源论和公共管理学知识体系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为公共管理立心:公共性、需求正义及传宗人理性――需求溢出理论的公共管理价值基准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需求溢出理论下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角色及政策优惠》(《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公共利益法治论――基于需求溢出理论的分析》(《法学家》2011年第6期)、《公共物品理论的反思――兼论需求溢出理论下的民生政策思路》(《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9期)等。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要 :“十三五”期间,是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生态保护面临重大转型、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时期。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紧密结合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加快、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期待日益迫切的形势需要,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阐述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试从经济学角度寻找二者共赢的路径。

关键词 :新常态 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库兹涅茨曲线

“十三五”期间,是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生态保护面临重大转型、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时期。经济的新常态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经历的新的常规性的经济发展态势。然而,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要想使社会发展处于新常态的之下,就必须准确定位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争取最大范围内取得互利共赢。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资源环境脆弱性也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制约因素,在经济新常态下,从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向资源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最重要目标之一。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供水能力紧张,能源紧缺愈加深重,矿产资源不足,后备资源基础薄弱,资源总需求迅速扩大,各类资源供应长期紧缺,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矛盾的基本格局,资源短缺将长期成为遏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格罗斯曼和克鲁格等经济学家把库兹涅茨曲线的思想应用到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当中,于1995年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也都证明了它的存在。该曲线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到达某个临界点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如图1所示)。

从我国环境污染情况来看,根据统计资料,没有经过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的排放量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先污染,后治理”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模式,然而我们的治理主要体现在末端治理上。我们的总体判断是环境污染还处于倒U曲线的左侧,且离拐点还有一定距离。

环境问题不仅是环境经济学的中心课题,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1]关于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学根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环境资源的有限性。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在有限资源的各种可供利用组合中,进行选择的科学。中国多项重要资源面临短缺并且人均资源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供水能力紧张,能源紧缺愈加深重,矿产资源不足,后备资源基础薄弱,资源总需求迅速扩大,各类资源供应长期紧缺,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矛盾的基本格局,资源短缺将长期成为遏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存在,决定了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不可同时兼得。

其次,环境问题的公共资源的悲剧。一种物品,如果不具有排他性,则每个人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就会尽可能多的利用它,同时,如果该物品又具有竞争性的特点,即所谓的“公共资源”,则它可能很快会被过度使用,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经济学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公地的悲剧”和“搭便车问题”。在一个乡村里有一块公共土地,村民们在这块公地上放牧奶牛,如果每个村民都能够花无限制的使用公地,则实际的均衡奶牛数量将远远超过它的最优水平,引起的后果就是:公地将由于长期的超载放牧而日益衰落。这就是著名的“公地的悲剧”。搭便车问题:环境资源是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消费而不用额外付费,也就产生了“免费搭车”问题,私人不会提供该物品进而导致环境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在公共资源博弈的结果也表明了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最后,经济利益的驱使。厂商作为理性经济人必然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在片面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是不可避免的。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21世纪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为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所以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的发展要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资源禀赋的高低直接影响地域经济发展的快慢;同时如果在经济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运用经济成果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物质支持,又可以促进生态平衡,因此,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保持协调,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此,中国要正确制定和实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

第一,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循环经济的步伐。要努力构筑以绿色理念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集群发展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绿色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柱的健康产业发展结构。工厂生产工艺要采用绿色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同时减少对传统高耗能产业投资,加强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攻关和突破,分期分批逐步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

第二,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行绿色GDP核算方式。所谓绿色GDP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 包括资源环境) 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绿色GDP 核算表达式为: 绿色GDP=GDP CE,其中E为经济增长的负效应。

第三,加强政府的环保投资的力度,强化市场监管职能。一国环保投资占同期GNP的比例问题,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还要进一步提高环保投资效益,使投资资金更好地发挥效用。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建立激励机制。

第四,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期待有着日益迫切的需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建立健全经济发展与环保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众和舆论界监督意识。

探索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关系,寻求二者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对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社会全面发展都是极具战略意义的,更是一个长远的经济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论煤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摘要:中国社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中国经济发展起步阶段主要是以粗放型工业生产、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方式,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是我们的自然资源,比如,我国的煤炭资源储量大,经济发展支出,煤炭开采成为了重点投资投产行业,在发展之初,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成了最大的目标,而这将以环境破坏最为代价。在全球呼吁环境保护的今天,中国的煤炭产业成为了重点整治对象,如何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详解和是煤炭行业主要发展方向,本文将就煤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煤矿企业;环境保护;经济发展

一、引言

煤矿之所以成为了重点整治对象,主要是因为煤矿无论是开采还是利用,都将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号召下,如何进行煤矿企业整治,成为了环境保护的重点。煤矿在开采的过程中,不恰当的开采方式将会对地表环境以及地下地质构造造成破坏,而在提炼过程中,三废在不经处理的情况下排放有将直接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同时在煤碳用于工业生产和生活的时候,废气排放是现如今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1]。

二、地方煤矿的环境状况及形成原因

1.地方煤矿环境状况

我国的煤炭分部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西南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而资源储量却十分丰富,而这些资源分布较为零散,开采难以集中进行,煤矿企业往往将这些煤矿分别往下承包给当地居民或者私人企业,形成地方煤矿,进行分散性开采,以这种方式进行开采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从而造成了环境污染,并且经济效益无法得到提高,现状难以改善:

(1)规模小,开采成本少。地方煤矿在开采的时候无论是开采技术还是开采运用到的设备仪器等,都比较低级,无法进行集约型开采,这样导致煤炭质量不高,无法实现预期经济效益,同时粗放型开采对环境造成大面记得破坏,无论是在人力还是财力上都是一大笔损失。

(2)开采技术低。小成本开采首先是无法启用高端开采仪器,导致开采在时间上耗费较长;其次是没有技术人员的指导,只是进行盲目;开采技术低,一是影响煤矿质量,对于本地区的煤矿质量没有一个精确的判定标准,开采出来的煤矿也是混合煤矿,无论是用于生产还是提炼,都达不到预期效果,这不仅是资源浪费,更是环境污染,也没有相应的经济效益可言。

(3)开采时没有环境保护意识。在进行煤矿开采时,首先要进行地质勘探,以免对地质造成破坏,同时要对地表植被和水源进行保护,以免影响周围的生产和生活,破坏生态平衡,而小型煤矿开采很难做到这些,而是直接进行开采工作,这样一来,很多环境问题都随之产生了,地质构造一旦遭到破坏,开采工作就无法进行,这也无法事项经济效益。

2.形成原因

地方煤矿开采会造成这么大的环境破坏,难以实现经济效益,和你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相应地区政府管理工作,政府部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要得当,不是盲目的索取,地方企业要满足相应的开采条件,才能给予其开采权利,比如一定的煤矿勘探能力,专业的技术团队和先进的开采设备,还有企业制定的开采目标,以及开采时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等等;其次是资金因素,地方性企业由于资金困扰无法在实行集约型开采,无法既注重煤矿开采质量又注重环境保护;最后是地方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够强,他们被一种经济发展无法和环境保护共存的意识所左右,因此选择无视环境保护[2]。地方煤矿开采缺乏战略性目标和整体利益观,主要表现在资源开发的随意性;经营行为的短期性;资金投入的单一性。这些特性,都是经济发展没有禅院目标,开采工作粗放的表现。

三、如何实现煤矿开采的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共存

1.建立标准化的地方煤矿企业

剔除或者合并不符合规格的地方性企业,建立设施完整、开采技术高的标准化企业,整顿、改造、联合,逐步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含量高的,资金合理配置、产值稳定、注重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长远发展的一体化标准企业。地方性煤矿工业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是在粗放型经济作用下,盲目进行资本节约、将低开采水平、非法经营、滥砍滥伐,建造非法开采基地,造成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因此遏制生态破坏的首要做法就是整顿这些不符合规格的地方性企业,结合《煤炭法》和《环境保护法》相关内容,对非法开采企业进行依法论处,通过整顿,在合法开采的前提之下进行扶持、改造、联合、提高,实行政企分明、产前明晰、独立经营,通过资金转让和技术支持,进行企业联合、集约化生产[3]。

2.改造和治理已污染的环境

以往非法经营造成的环境破坏要进行弥补和改造,防止环境持续恶化,废弃的矸石会压制生态植被,但可以用作筑路、筑房等设施建设;填坑造田,小型煤矿所遗留的煤坑处处可见,这些不进行处理可能导致地表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将其填补造田是能够恢复生态的好方法;土地复垦,以往被占用的土地长期荒芜会导致沙漠化,因此,复垦工作很有必要,能够增加土壤营养,恢复地表植被。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部门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是助力,企业也有义务进行环境恢复工作,在政企合作之下共同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辽宁凤祥煤矿“5.4”特大透水事故就是地方煤矿在进行开采时环境保护上的疏忽造成的。2000年5月4日,凤祥煤矿的井下工人在进行作业时,由于不恰当钻井开采,放炮之前没有进行地质勘探,导致地下水的渗入,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这次事故造成了10多人遇难,低下矿井被填,水源污染等后果,这就是粗放型开采带来的危害,凤祥煤矿是在没有准确掌握原牛心台煤矿采动过南沟小河保安煤柱和其它记载较全的井巷工程平面图的情况下,越界冒险蛮干、乱采乱掘、矿井管理秩序混乱,矿主法制观念浅薄,长期违法组织生产造成的。这样的非法开采案例很多,后果无非都是造成了人生生命安全、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严重后果。因此,改变煤矿发展方式很有必要。

四、加大环保投入,提高开采技术,实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开采合法化,煤矿开采属于高危行业,在开采之前一定要进行合法检测,地质勘探工作必不可少;加大环境保护投入,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不可忽视,生态环境是煤炭开采的天然安全屏障;改变作业方式,提高生产技术,转变粗放型经营模式,提高开采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企业要严格按照《环境法》和《煤炭法》合理制定企业管理办法,包括开采办法,废物处理办法,建立环保工作制度等等,同时政府部门可以专门成立环保监督委员会,专门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矿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可以兼得的,而要在环境保护前提之下进行煤矿开采,首先煤矿企业要做到自省,自觉遵守相应的开采法律法规,自我约束才能自我提升;其次是政府部门要进行实时管理和监督,企业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没有政府监督,放任其发展是不行的,同时,企业要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维护工作,同时又要从自身生产技术上进行提升,避免环境污染的恶性循环,资金问题才是问题的核心,因此,企业要制定长期发展目标,同时政府也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只有在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煤矿企业才能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浅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摘 要:现代经济发展不得不面临环境保护问题,环境对经济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正面意义,同时二者又是矛盾的。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应当通过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提倡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等多方面的努力,以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彼此依托、相互推进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制约条件,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变化起主导作用。

(一)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应积极发挥环境保护的导向作用

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便在实践中正确地加以处理。如果不能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出明确回答,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果片面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以至于经济增长速度一时上去了,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

(二)环境保护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以市场制度为依托的发展被实践证明了是现有经济发展制度中最有效的方式。然而,经济赖以发展的资源在逐渐耗竭,人类与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断恶化。在市场中,没有一种市场价格信息会提醒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因此,环境保护必须借助于外部环境,即依靠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处理好环境保护问题。碧海蓝天、青山绿水确实让人觉得惬意,但我们追求的是经济和社会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度高的状态下的碧海蓝天、青山绿水。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要如何更好地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是一对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二者的矛盾关系将一直存在。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这样必然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生活质量的衡量标准不仅是吃饭穿衣温饱问题,良好的环境也是人们的迫切需要,是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人类需求之间总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矛盾对峙:耕地在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的同时,人口却在持续增长,居住占地、工业占地在不断地扩张;自然资源能源具有稀缺性,不能无限制地采掘开发,而发展中的社会对石油等的需求却在持续增长;全球天气在变暖,异常、恶劣天气的出现日显频繁的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量却在持续增长。发展的同时在极大程度地消耗着自然环境。而这种消耗并不是都能恢复的,如环境恶化导致的生物物种的灭绝或濒临灭绝,就是在发展经济中所牺牲的、难以挽回的生态环境代价。

但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关系并不是不可协调的,二者是可以彼此依托、和谐发展的,即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环境

我们在经济建设的时候要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西方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不适合我们的现实情况。环境保护应立足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适时培养生态环境功能,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一)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提倡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不是简单的从治理着手,而是要从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出发,从而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争取实现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转变,使民众发自内心意识到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进而自觉地参与环境保护,选择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规划环保。环境保护始终都应该是经济发展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重头戏。环境保护不能是周期性的“检查”工作,而是一项在经济发展中要自始至终坚决贯彻的基本工作,是决策当局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的时候应充分考虑的一个问题。通过在发展规划中确立的环境保护制度,可以对具体实践中的环境工作起到提纲掣领的作用。

2.项目环保。各地各部门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要严格把守环境保护这道门槛,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劝退,使经济发展“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我们应当保持理性,对那些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或企业,即使可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也要严格把好环境保护的关口,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绝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3.产业环保。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随着我国各地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到我国投资开发,将形成各种产业集群。坚决禁止境外进口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向我国境内转移。严格把守重污染产业的环保门槛,并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推出重污染产业,向科技型环保产业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安徽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研究

安徽是实行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区域,在长三角中占据重要位置,同时也是中四角的组成部分,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近年来,安徽发展势头迅猛,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增长迅速,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向平衡,以打造全国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

一、安徽经济发展现状

自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以及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安徽经济发展实现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转型成效显著,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目前,正是安徽经济实现转型跨越的重要时期,抓好发展机遇,明晰发展思路,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努力。

安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逐年攀升,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GDP)达到172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安徽省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5375.8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7212.1亿元,并保持稳定的增长率,目前仍以超过12%的增长率逐年增长。

近年来,安徽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08的1418.1亿元增加到2012的2178.7亿元,第一产业增长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增加值从834.92亿元变为2012年的2303.91亿元,第二产业增长率稳中有降;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8年的4137.4亿元涨到2012年的9404亿元,增长率保持稳中求升。第二产业在安徽经济总量中占主导地位,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2.7:54.6:32.7,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结构日趋合理。

二、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安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合肥、芜湖、马鞍山及铜陵等皖南城市经济增长迅速,在全省中GDP比重不断上升;而宿州、阜阳、亳州及六安等农业主导型地区发展滞后。近年来,六安市环境保护工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污染减排、饮用水源保护和环境安全为重点,加强环境监管和生态保护,落实环保政策,为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六安市是淮河和巢湖重要的源头和水源保护地,关系到省会合肥以及下游淮南等沿淮城市、乡村和邻省等千百万人民生活饮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供给,关系到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成功与否。为保障饮用水以及生态环境安全,六安市强力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改造及处理大批污染偏重工程和项目。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和治理,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以引入环境友好型为主,放弃很多重工业发展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自身经济增长速度。而其他一些地区的大发展却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首先,工业体系及生产技术水平较落后,生产过程中"三废"排放量较大。目前很多产业仍然建立在对初级产品加工及对当地有限资源开采的基础上,科技含量低,能耗大,产生废物量多,增加了对本地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压力。特别是地方经济规模小,很难起到带动效应,且生产效益低,技术水平落后,根本无力治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物。

其次,农业生产运作模式落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显著。农业生产在施肥结构上,以氮磷化肥为主,土壤中氮磷富集会加剧土壤流失的危险性。农肥经雨水冲击后会流入河流,形成水污染,影响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养殖业迅速发展,但布局架构不合理,管理不善,影响当地环境卫生。虽然政府已限制秸秆焚烧,但是仍有大量的秸秆以田间丢弃、焚烧为主等方式处理,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同时还污染了大气水体。

三、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协调发展原因分析

1.经济方面的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就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表现。经济发展落后,是难以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对于环保工作来说,往往存在着资金投入量大、技术要求水平高、见效慢、收益不明显等特点。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认识有限的制约,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各企业单位都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人力、物资来发展环境保护事业。

2.传统GDP指标加剧资源损耗和环境破坏

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主要指标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只重视经济产值及其增长速度,而忽视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因此人们只单纯追求产值,相互攀比速度,不顾资源损耗及环境恶化的重要根源。

3.环境保护中的"市场失灵"

我国虽然逐步地利用市场手段保护环境但利用市场机制的力度和深度则远远不够。环境具有正外部性,个人可以毫无付出的利用环境,因此,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包括从局部区域到全而区域的环境问题,深层次经济根源都是环境问题的"市场失灵"。

4.公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环境保护不单是靠政府、企业的就能够真正实现的,所有的环保措施都需要每个公民的参与。每个公民不仅可以参与其中,还拥有监督的权力,确保政府和企业提供的环保措施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执行。

四、对策建议

1. 健全资源与环境生态补偿机制

坚持经济和行政手段的结合,按照谁污染谁赔偿,谁收益谁补偿的规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经济和行政相结合的手段,建立相应机制和措施,不断完善对破坏环境的收费、惩罚措施。保障生态补偿机制的资金来源,完善现行保护环境的各项税收政策,对重要自然资源征收资源开发补偿费,同时要注意资金要有重点地投入。

2.推行排污交易许可证制度

在实行污染总量集中控制的区域,由政府向排污企业发放排污许可证,排污企业根据排污许可证向特定地点排放特定数量的污染物,在特定条件下,排污许可证所代表的排污权可以在市场上转让。

3.经济发展目标由单一目标型向综合目标型转变

传统的发展战略,是以追求国民总产值的增长为目标,单纯追求经济高增长,必然加剧生态条件恶化与环境质量下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根据发展实际,将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协调发展纳入到经济发展的目标中,形成经济发展目标由单一目标型向综合目标型转变。

4.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

在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础上,加入资源与环境指标统一测算而生成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增长率,称为绿色GDP核算体系。积极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对生态环境与资源进行必要补偿的基础上,引导人们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逐步转到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上来,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5.提供优惠的财政政策

对于规模小、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在贷款上予以限制、提高固定资产调节税率、制定外贸出口标准和清单,施加较大压力使其失去市场竞争力。对于环保产业给予政策倾斜或优惠,主要包括对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环境产业、绿色技术等方面给予贷款支持。

6.建立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

外部性的存在,单个企业不可能承担它所引起的环境污染的全部成本,同时也不能获得自己改善环境进行投资所得到的全部收益。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性使传统经济分析方法失灵。政府可以通过责、权、利的界定,使外部问题内部化,将环境污染的成本和环境改善的收益引入企业总成本和总收益的方法来提高企业改善环境的推动力。贯彻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利用谁补偿的方针,将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7. 加强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建设

环保部门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环境文化,将环境保护知识渗透到社会各类精神产品中,提高广大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对全民进行环境保护普及教育,让他们意识到环境与自身利益的关系,唤醒公众环境参与意识,公开监督环境违法行为,共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确实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引来了非常大的环境问题。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有着非常大的联系,既是相互矛盾又是相互统一的。在党中央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推动的机理出发,简要的探析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策略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两者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托,首先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环境以及相关资源的约束,其快速的发展是以充足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发展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资源的影响。同时,环境的保护在很多的方面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家的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环境的保护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例如:国家的发展与煤矿、钢铁厂以及电厂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国家要想快速的发展必然需要这些单位加大生产的步伐,但是这些单位加大生产的步伐,给环境带来了非常大的污染。所以,应当在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之间寻找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的道路,全面且深刻的做到科学的发展。

2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推动的机理

2.1 简析环境保护角度推动经济发展的机理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依赖充足的自然环境资,如果拥有着优质的生态自然环境这对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有着非常大的帮,同时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也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力动力。反之,如果环境问题解决的不好,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经济发展带来非常大的阻碍,严重时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2.1.1环境的保护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经济发展长期的成本

不可逆转是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如果在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未能够投入充足的环保费用,那么整体自然环境的破坏速度将会逐步的加快,环境的损害也会不断的加大。但是我们知道治理环境损害的花费要远远的高于防治自然环境破坏的花费,这样把一个较长的计划期作为整体,环保费用的总量反而更大,而且会引起后续时期经济发展的大幅度下降和波动。

2.1.2环境的保护能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为经济发展的各个生产环境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条件。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不仅给我国的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伤害,同时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制约,我们必须建立全新的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模式,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解决经济快速发展与自然环境逐渐破坏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能过保证社会经济以一种健康、快速、持续的态势不断地先前发展。

2.1.3我们对于保护环境在长远的看能过直接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效益。

如果我们能过将自然环境保护嵌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体系之中,将自然环境的保护作为一种企业产业对待,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为企业以及国家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建立污水处理厂等一系列的环保项目措施以及制定一系列相关的环保政策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建立废水、废气、废渣的全新利用体系,这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珍贵的能源资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所需的成本,同时也能够帮助企业达到处理污水污物,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自然水体的污染治理所需的成木。

2.1.4加大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能过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农产品质量,这将直接的增加我国农民收入

加大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空气、水资源以及土壤的污染,间接的可以增大可耕种土地的面积,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植被所处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及动植物的生长生存的环境,可以丰富农产品种类,提高相关农产品的质量品质,也间接的降低农业生产所需的成本,保证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2.2简析经济发展角度推动环境保护的机理

2.2.1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于生态环境保护。

众所周知,如果我们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空气中污染物的总量与社会经济的总产值是有着正相关的关系的,经济快速的发展并没带来污染直线性增长。经济平稳发展,经济结构的改变,污染产业停止生产或被转移,技术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同时也积累了较多的资金以进行环境治理,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使环境污染减轻。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解决污染的根本方法我们还的依赖经济的发展。

2.2.2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科学技术的进步,这就间接带来污染产生减少。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学进步是两个相互促进的过程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科学的进步,反之,科学的进步必然引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我们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引起机械设备更新的革命,这就直接的提高了我国的能源资源的利用率,资源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在很大的程度上能过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同时我们知道污染物潜在发生量和社会总产值的比值有着直接的关系。科学技术飞速进步可以直接的引起降低污染物的产生量和社会总产值的比值,即可以大大降低经济发展本身对环保事业发展的依赖度。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技术进步是降低污染物潜在发生量和社会总产值的比值的一个长期性因素。

2.2.3社会经济的提高也会引起人们的需求水平以及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的提高。

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需求实际上是有先后之分的。当人们处于相对落后的经济环境时,人们主要关注是怎样吃饱穿暖,对所处的生态自然环境的要求往往没那么高,很大一部分人往往都没有考虑过这方面的因素。但是当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收入的不断的提高时,人们各个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均得到很大的满足之后,就会渐渐的开始关注并且追求更高层的生活质量。因此,环境保护的意愿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它受一定时期内人均国民收入占有水平的影响。经济越发达,人对环境的要求也会越高,人们必然愿意以更高的代价去谋求一个更高水平的环境质量。

2.2.4经济发展带动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污染物的生产量不单单取决于生产总值和技术水平,还取决于生产结构。如果高污染高消耗部门的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比重较大时,污染物潜在发生量和社会总产值的比值就会上升,反之则会下降。因此,我们要以生产力发展为中心,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而实现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2.2.5环保设备是减少经济发展产生的污染物的物质保证。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时期环保事业发展的规模有多大,主要取决于该时期内社会拥有环保设备的数量,取决于环保设备制造部门规模的大小。随着经济的发展,环保设备逐渐积累,设备工艺效率提高而价格降低,环保设备制造业逐渐产业化,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环保物资。

3结束语

综前所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同时,经济发展是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归根到底是从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存在着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意识、法律等方面的障碍,是参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各方的博弈过程。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运用博弈论的原理进行科学决策,实现经济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