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8 03:20: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社区经济发展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 要】生活于腾冲县大塘社区的傈僳族,至今都保留着传统的风俗文化,但生活的方式和地区阻碍了人民经济的发展。本文重点探讨了大塘社区花傈僳族社会进经济的发展方式,以期从花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着手,寻求民族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关键词】腾冲大塘;花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经济发展
傈僳族是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现约62万人口,主要居住在云南省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的高山峡谷之中[1]。傈僳族先民在公元8世纪以前的商、周时期属青藏高原北部一带的古氐羌部落族群中的一支,傈僳族人民为了生存从青藏高原迁徙到四川盆地,再经云贵高原进入澜沧江、怒江峡谷地带生息繁衍[2-4]。腾冲地区的傈僳族于清康熙四年从怒江迁移至此,由于民族人口数量的弱势与迁徙的客观因素,使得傈僳族民族本源文化与地域内的其他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族源相同而地域文化不同的黑傈僳、白傈僳、花傈僳和傈坡等支系[5]。由于傈僳族的生活习俗,一直选择山高谷深、地势险峻的地区栖息,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因此一定程度上极大的保留了傈僳族独特的传统文化[6,7]。
云南省腾冲县界头乡大塘社区,位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坡(25°38’N,98°40’E),地处云南省西南部,北与泸水、西与缅甸交界,国土面积133.64km2,海拔约1850m,年平均气温13.8℃,年降水量1800mm[8]。大塘社区大河边傈僳族自然村是完全由傈僳族村民组成的村民小组,该地的傈僳族村民是从怒江洲泸水、碧江、兰坪,大理州云龙,保山市潞江坝及缅甸岗房等地迁徙至此,现有农户45户,人口285人,13个姓氏,16个家族。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小麦、土豆等,经济收入主要以烤烟、林木产品和畜牧养殖为主[9],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约2500元。村民交流的语言有汉语和傈僳语2种,但是现今已没有人会写傈僳族文字。由于大塘产业基础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缺乏经济主导产业和集体经济来源[10],与曲石乡的烟草、油菜、粮食基地相比,不具备大面积开发农业的条件。本文重点探讨了大塘社区傈僳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以期从花傈僳族传统文化着手,寻求民族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1.传统文化
1.1服饰文化
居住在大塘社区的傈傈族,由于传统服饰色彩艳丽、图案丰富多彩,自称为“Xiangxiang Pa”,当地的其他族同胞根据他们美丽的服饰而称之为花傈僳。当地傈僳族妇女服饰主要由包头、银须项圈、串珠珠、披挂、大裆裤、膝箍、吊筒、竹麻尼等组成,同时佩戴傈僳族民族服饰中最重要的装饰元素“贝饰”,主要款式有拉本里底、海贝集、俄勒帽等。傈僳族男子传统服饰称为“喜鹊衣”,由傈僳语叫“Wu Te”的青布包头头饰、项圈、白布长衫、大襟衣、腰带、大裆裤、漆箍、吊筒、竹麻鞋组成,配以海贝带花包、胸花、辫花缀、长刀、箭包、努子、弹笼和火枪等装饰物,有些富裕的年纪较大的长者,还爱挂珊瑚或玛瑙耳坠。
与怒江地区傈僳族相比,大塘社区花傈僳族服饰装饰更加丰富多样,无论是形态各异的头饰、银光闪烁的耳饰、色彩艳丽的颈饰和层次多样的胸腰饰,以及流光溢彩的佩饰,都显示出了当地花傈僳族人民的爱美情节和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1.2传统节日
虽然大塘社区的傈僳族属花傈僳支系,但也同样保留有傈僳族传统的节日,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澡塘会、刀杆节、新米节等。“阔时”是傈僳语音译,为“岁首”、“新年”之意,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11],每年12月20至22日举办,相当于汉族的新年。过年期间每人都穿上最好的衣服庆祝节日,村中架起秋千架、跳高架,开展打秋千、跳高等体育竞赛。同时在春节期间还要举行“澡塘会”,傈僳族人们相聚在温泉边一起洗浴,洗浴的人们十分讲究文明礼貌,男女之间彼此尊重,他们用圣洁的温泉水洗去一年的污秽,迎来吉祥。
刀杆节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举办,已有数百年历史。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蹦跳翻滚,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刃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杆上,组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刀杆节是僳僳族人民自然崇拜的产物,更是僳僳族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僳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新米节又叫收获节,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至十月,当稻谷、玉米成熟收获季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以举行收获节活动方式,品尝刚收获的粮食并煮酒杀牲聚众活动来庆祝一年辛劳的收获。在聚众活动中,寨中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自带酒、肉和米饭聚集在村寨中央的晒场、草坪或者附近的田地中,人们燃起篝火,边聊天边饮酒尝新。老人围着熊熊的火塘过讲述远古的祖先历史故事,男女青年三五成群欢歌笑语,弹着琵琶歌唱丰收,往往通宵狂欢,尽兴方散,这种活动往往延续十几天,因而,傈僳族习惯上称九至十月为“醉酒月”。
1.3表演文化
傈僳族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唱歌跳舞,每当有传统节日时,能歌善舞的傈僳族都要进行表演[12]。花傈僳作为傈僳族重要分支,唱歌更是大塘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当地舞蹈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模仿动物行动的舞蹈,如鸟王舞、鸡吃食舞、猴抓虱舞,反映被人们所猎取捕获的鹿、熊、猴、兔,到人们所驯服的猪、鸡、羊、马的沸腾的王国,一个鸟飞鱼跃、鸡跳羊斗,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而异常热闹的天地。鸟兽舞大多是独舞形式,跳舞的人怀抱琵琶,自弹自舞,舞蹈趣味幽默诙谐。二是生产生活舞,当地居民将生活中的动作姿态,如收小米、开火山、狩猎、洗衣等赋予艺术的韵味,表演起来活泼多变,热情奔放。三是表现战斗的舞,这种舞蹈表现勇猛无畏的精神,体现了男子的阳刚之美。群众自娱性的《琵琶舞》是年节、婚嫁时人们最为喜爱的舞蹈,只要弹拨乐器“弦子”一响,从儿童到老人都会翩跹起舞。“跳戛”是一种集体歌舞,过去只要一跳起来就要跳几天,短的也要跳一夜。常在堂屋和院坝转着火塘、烧着水酒,边唱边跳,由长辈或有威望的人及其他人相和。结尾时,由群舞者唱高八度。《锅庄舞》是彝族、傈僳族所喜爱的舞蹈。“锅庄”,则因为最初围着火塘跳的舞而得名。
歌唱与当地花傈僳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13,14],民间谚语说:“盐不可不吃,歌不唱不得”。花傈僳族人民在探亲访友、打猎放牧、田问耕作、谈情说爱、节日聚会、婚丧嫁娶时都要唱歌,更有甚者就民事纠纷或打官司时也用唱歌来表达、调解,堪称世界歌唱一绝。花傈僳民歌按歌曲功能和歌唱内容可分为两类,其中歌曲功能类可分为九种,分别是:(1)木刮亦称木刮哺即叙事古歌;(2)摆时即山歌;(3)优叶即情歌;(4)喂然哦即结婚调;(5)尸乌刮即丧葬调;(6)密达即劳动歌;(7)赤罗嘎即牧歌;(8)萨讷其哦即儿歌 (摇儿歌、摇篮曲);(9)然哈枯即祭祀歌。歌唱内容类可分为十部即“大调十部”。
2.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探索
2.1整理和收集传统文化
建立专门的资料整理、文物收藏、档案管理的机构,整理和收集传统文化,建立社区文化博物馆,展示花傈僳族的传统文化。请专门的学者对民族文学和文字作科学分类、收集、贮存,除了对现有传统建筑和民族服饰进行文字和图片资料保存外,还要注重对传统手工制作方法的记录,保证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态性,保障花傈僳族民众在文化保护方面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文化传承人[15],保障花傈僳传统文化传承。
2.2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连接点
挖掘、筛选出大塘花傈僳族传统文化中可与现代化嫁接的文化因素,促使经济与文化相结合,使文化成为花傈僳族走向现代化的支撑。
塘社区花傈僳族传统文化中存在一些可现代化的因素,如恋爱自由、婚礼简单、火葬习俗、重视生态、保护水源及水源林、重视畜牧、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尊长敬老、耻于偷窃等。此外还有许多直接可与现代经济嫁接的文化因子,如服饰、节日、民间文学艺术、刺绣、传统饮食等[16]。只要认真挖掘、筛选,研究这些传统文化中可与现代经济接轨的文化因素,导入现代科技文化、经济文化,使传统文化融入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文化支撑,那传统文化也就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如对傈僳族的传统节日阔时节、澡塘会、刀杆节、新米节等进行包装、提升,利用举办民族传统节日,充分展示本民族的历史、民俗和风情,吸引本民族及外地游客参与,既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花傈僳族群众带来了经济实惠,又使本民族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经济发展了,就能唤起花傈僳族爱护、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2.3实施经济的文化战略
如何从过去不经意的“文化资源”中开发出经济效益,为大塘花傈僳族脱贫致富开辟新思路,这需要培养一种新的意识。各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文化特点,但表现方式不一,开发的价值、难度不一,“文化战略”则帮助我们寻找闪光点、开发点。例如大塘社区花傈僳族作为山地民族,它的采集、生产方式和民风民俗,对于外民族、外文化的人就极具吸引力,加上当地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宝贵的旅游资源,加以组织开发就是财富。因此,大塘社区的花傈僳族传统文化不能为保护而保护,而应将其注入旅游业的发展之中。一方面扩大其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体现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不同特色;另一方面,通过旅游业为其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积累资金,从而形成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
2.4收外来优秀文化
经济发展给大塘花傈僳族传统文化带来冲击,加之汉文化、基督教文化和当地其他民族文化的渗透,同时腾冲发展旅游业带来的商业文化,都使其传统文化内外交汇,导致花傈僳族传统文化衰退、消失,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该现象必须正确应对,这就需要主动、积极地吸收整合外来优秀文化,丰富、发展本民族文化。大塘花傈僳族有吸纳外来优秀文化的传统,在当今开放、发展的大背景下,更不能闭关自守、孤芳自赏,只有敞开胸怀,吸纳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并充实到本民族文化中去,民族传统文化才有生机和活力。
3.结语
大塘社区是一个非常具有旅游开发潜质的地方,温泉群、田园风光、抗战历史、大树杜鹃等。近几年来,进入大塘开发、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多,旅游开发将作为大塘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把握好花傈僳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生态旅游。花傈僳族文化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并存的局势,有巨大的可塑性与发展空间,合理把握文化开发与经济发展共进,是今后大塘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坪山新区管理委员会是深圳市政府的一个直接排出机构,其新区的国民经济统计归入龙岗区。坪山新区下有坪山和坑梓两个办事处。本文主要以坑梓办事处为调研对象,对坑梓办事处的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作了调研。坑梓办事处位于深圳市和坪山新区的东大门,总面积40.4平方公里,下辖6个社区居委会,其中5个为村改居社区,户籍人口约1万人。2004年农村城市化后,原来5个村改居社区依据《深圳经济特区股份合作公司条例》成立了社区股份公司,共设立了40个分公司。这5个社区股份公司及其40个分公司承载了坑梓社区集体经济的实体。
自坪山新区城市化依来,社区集体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政策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发展。探索一条既符合时势发展要求又契合社区发展实际的路径,是社区集体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审视和探寻坑梓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必须置身特区一体化与坪山新区大开发大建设的重要背景,加快集体经济管理与运营体制机制的创新,着重在转变发展思路和探索多元经营上寻求突破。
第一、体制政策
首先要把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与社区综合党委、工作站、居委会从机构设置、人员、职能、账目、经费等方面严格划分开来;并且要理顺好社区工作站、居委会、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的职责和关系,明确社区工作站就是办事处的派出机构,主要职责是承担社区公共服务的职能;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主要职责是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剥离社会管理职能,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道路,这是体制机制突破的基本方向。关于现阶段的社区集体经济发展重点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社区股份公司一旦剥离了社会管理职能,即意味着社区股份公司就无需再承担公共管理费用支出的义务,但是市、新区财政能否全盘承接此笔费用,需要慎重考虑。据坪山新区发财局“以2009年实际支出数为测算基础”统计,社区一年经费支出约为1.3亿,这对于深圳市、坪山新区财政而言也无疑是多增添的经济负担。二是坪山新区的集体经济开发与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化路程还有很远的路程,还有相当艰巨的土地整备等中心任务,如果社区股份公司完全按市场化运作,缺乏政治因素的制衡,那么势必影响党委政府决策在基层的落实成效。所以基于以上原因,可考虑每年推出一至二个条件成熟的社区进行试点,再着手推广,逐步释放改革压力,当前更为重要的是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实施财务相互独立核算制度,健全集体资产的管理机构,做到制度健全,监管到位,为改革做好准备。
第二、技术政策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的技术涵养是破解土地、资源及人口紧约束矛盾的重要途径。从坑梓社区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可考虑做大做强物业经济,注重促成现有物业的转型升级,从单一的收租型向可以提供专业物业管理与服务的路径转变;另一方面,抢抓坪山大开发大建设的历史机遇,介入发展投资风险较低的实业经济,逐步实现从“物业经济”单腿走路向“物业经济与实业经济”双腿走路的模式转型。在技术要求上制定相关政策能对集体经济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如宝安区2009年就制发了《关于扶持股份公司发展的指导意见》,内容涉及土地利用、旧屋村和旧工业区改造、实业投资、物业管理和服务、交流与合作等方方面面,极大推动了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技术方面的政策制定重点要做到四个引导:一是引导社区集体经济对那些建成年代较为久远的破旧厂房实施功能再造,以提高物业的收益水平,切实利用好每一块地,投入到新型的集体经济中来。二是引导坪山新区社区集体经济通过独资、合资或合作等形式,结合公司所在片区的产业规划及功能定位,开发建设一批投资风险小、管理经营难度不大的商住酒店等实业项目。如老坑社区可以利用毗邻新区中心区的地缘优势,可考虑合资或合作开发一批高档酒店项目,吸引投资者或者由政府投资建设,不仅能吸引外来人员的人口流动,增长经济,也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做改善;再如秀新社区地处圩镇中心,可考虑合作开发中心商务项目等等,把经营方式放远,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三是引导社区集体经济以土地入股或利用征地资金参与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参与新区工业园区的物业开发,及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配套性生产服务,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展开经济发展铺开一条更加广的道路。四是引导社区集体经济引进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对旧屋村或旧工业园区进行合作旧改,改善被拆迁户的居住条件,加快城市面貌的改善和产业升级。
第三、财政政策
要加快坑梓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就必须在政策与资金方面有所突破,重点考虑四个方面:一是建立政府财政补贴与社区集体经济共同负担户籍居民社保的保障机制,并减免土地税、房屋出租费等相关税费,通过让利于民,让居民享受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二是建立社区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的保障机制,帮助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走出当前困境。一方面,对各社区现有出租厂房及工业企业,相关部门要开通绿色通道,在企业年审、土地办证等方面予以支持。另一方面,在引导优化产业升级和土地整备的过渡时期,对社区集体经济的厂租收入实行财政补贴,确保社区集体受益不受损害。三是加快整备社区集体土地资源。在我们的调查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工作人员还专题对各社区经济合同进行了核查清理。审查数据表明,辖区各社区违规签订需要取消的土地合同共145份,涉及面积约133万平方米,金额约3亿元。政府可考虑利用政策或资金杠杆,将这部分土地收归国有或集体所有,实行集约高效利用。四是将社区股份公司长期承担的城市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剥离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为转型打牢基础。
第四、人才政策
社区集体经济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要把培养与引进人才作为攸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首先,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注重提高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经常性举办各类经营培训活动或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形成多层次的学习培训制度;可建立企业员工自学成才基金,资助和鼓励员工进行继续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在企业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打破集体企业长期存在的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局面,让真正的人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要健全人才引进机制。破除宗族治理的观念,注重引进高素质管理型和特殊技能型人才,并在提拔任职、福利待遇、职称评聘、家属就业、小孩入学等方面享受优厚待遇。
摘要 立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结合提高社区经济运行质量的必要性,重点围绕强化精细管理、完善社区内部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对提升社区经济运行质量的措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生产经营 经济运行质量 社区
0引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关系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质上是解决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对社区自身来说,就是要进一步优化内部运行机制,提升发展质量,为实现油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
1提升社区经济运行质量的必要性
1.1提高社区经济运行质量面临难得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国内经济有望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石油石化行业正处于事业发展的上升期、综合实力的跨越期;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正处在加快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机遇期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期。这是社区经济发展必须要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的最大发展机遇。当前社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管理与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已经进入了建设“环境优美、设施配套、服务优质、生活便利”新家园的新时期。因此,提高社区发展质量,至关重要。
1.2提高发展质量是建设大本营的必然要求
胜利油田对社区板块在稳定队伍、保障原油生产上寄予厚望,对社区工作越来越重视,不断加快了胜利大本营建设步伐。改善职工生活条件,方便职工群众生活,维护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营造文明祥和的生活氛围,切实解决职工群众的后顾之忧,让职工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把职工群众的思想和精力凝聚到打造上游长板上来,是社区工作的应有之义。建设大本营,关键在于保证工作质量。没有良好的经济条件、优质的服务,大本营就很难真正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1.3提高发展质量是社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必然要求
社区经济运行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就,但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一定要以更高标准看待自己的工作,用放大镜审视自己的不足,用显微镜看待别人的经验和长处,用望远镜对待社区经济发展的长远发展趋势,自己与自己比找准优势,自己与他人比找出努力方向,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虚心学习借鉴油田内外同行业的好经验、好做法,切实解决好固步自封、自我满足,要求不高、标准不严的问题;切实解决制度执行不到位、不彻底、不给力,工作有安排、有要求、有落实,无回音、无反馈的工作效率低的问题,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开拓思路,让优点更优,让短板变长,以精细管理保经济发展、以优质服务促经济发展。
2提高社区经济运行质量的几点对策
2.1要强化管理精细、机制灵活、责权明晰的经营管理运行机制
要对成本与投资实行全过程监控,实现透明化操作。要从细处着眼,小处着手,把严控投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社区生产经营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ERP、内控为切入点,以“建标、对标、追标、创标”为抓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细化成本核算单元,实施成本过程管理,责任主体细化到基层队、班组和个人,构建标准成本体系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要实施月度成本发生情况通报制度,成本费用不仅要控制好,而且要运行合理、合规、合法,严禁出现变通使用、违规使用情况发生。要完善预警、分析、跟踪督查制度,形成责任逐级清晰、管理逐级下沉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对预算的编制、预算审核平衡、预算执行与调整、预算监控与分析等流程实施制度化、标准化管理,全面落实全员成本目标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执行力,确保成本费用不超。要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的争取资金、项目、政策,为社区创造更加宽广的空间。
2.2要强化招投标、合同管理于一体的市场运行机制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内部市场队伍准入制度,全面落实归口管理、分级运作、逐级负责制度,规范招投标管理。加大内控制度执行力度,规范合同管理,加强财务稽查,加强重大资金、重点项目、重点领域的审计监察,从源头上控制经营风险。
2.3要强化节点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实现工作环节的精细化、标准化、流程化
要从梳理规章制度、业务流程、职能定位入手,科学分级分类,建立精细化、标准化制度体系和制度管理信息系统,形成涵盖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监督的全方位闭环管理流程和标准化运行机制。要推进以法律合同管理、投资决策审批、全面预算和月度工作报表为主要手段的经营管理标准化流程建设和以经济活动分析、财务监控、成本项目管理与审计、纪检监察为主要手段的风险监控标准化流程建设。要根据“建标形规范,对标找差距,追标提质量,创标争一流”的要求,进一步细化、明确各系统、各行业、各岗位的管理节点,人人有节点管理责任,层层有节点管理标准,使节点管理覆盖整个社区工作的全过程,真正形成“靠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依责任考核”的精细管理体系,消除管理死角和管理盲点,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2.4要全面实施绩效考核,以绩效定收益,以贡献取报酬,发挥好薪酬分配激励机制的作用
薪酬激励虽然不是激励职工的唯一手段,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最易被运用的方法。要围绕如何充分发挥好薪酬的激励作用,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以此充分调动全员工作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挖掘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激发全员“我要干”的主观能动性,依靠全员的主动性缓解社区人员严重短缺的压力。要严格落实管理局的政策,稳妥实施劳动家属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保障职工的收入水平逐步提升。
3结语
促进社区经济发展,要立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结合提高社区经济运行质量的必要性,围绕强化精细管理、完善社区内部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做文章,下功夫,以此来促进社区经济运行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龙岗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结合
深圳龙岗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也就是强制性变迁,政府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地理优势、资本市场、城市化进程以及借鉴国内外经验,运用自身的权力积极推动集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规模经济,缩短了制度变迁的时间,减少了制度改革的费用,同时抑制了“搭便车”的现象。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产生于民众间的制度变迁模式,也就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居民自治、居民自发组成的协会等组织都在集体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积极推进社区土地资源整合优化
龙岗区政府通过积极引导社区参与土地整备,有效推进社区集体用地集约化利用;引导社区按照城市区域规划,通过置换、土地物业入股等方式,整合社区内非农建设用地资源和物业资源,形成连片可开发土地,进行整体规划、开发和经营;支持社区参与由政府主导的土地整备,采取回购、合作、租赁、入股等方式,高效、集约利用社区土地特别是重点产业园区内的土地。通过政府、企业、社区合作,将旧厂房转化为优质物业,以稳定的租金收益替代异地安置,持续增加社区经济收入,同时保障产业规划项目及时落地。
(三)采取资本联合方式探索转型新模式
资本的积累和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资金投入不足,资产储备不够,势必会影响集体经济的发展。龙岗区采取了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联合、港资不断投入的方式处理资金投资和使用的问题,并且根据自身实际提出了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合作改造旧工业园区、旧屋村的发展模式,其中包括为辖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管理人员交叉挂职锻炼等16种合作方式,并在政策上向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倾斜,鼓励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参与地铁三号线等项目的融资及购买街属企业改制后退出的物业,壮大了集体资产。
(四)让“物业管理进社区”形成普遍态势
搞好社区物业管理,不仅能优化社区环境,还能给原居民带来就业机会。社区的环境、治安等交由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来负责,可理顺社区工作站、股份合作公司、居委会的关系,进而减轻股份合作公司的社会负担。龙岗区结合实际创新模式,在全区推进“物业管理进社区”,主要采取政府扶持与股份合作公司投入相结合的办法搞好社区物业管理。目前,龙岗区“物业管理进社区”已实现“全覆盖”。
二、龙岗社区集体经济面临的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为推动龙岗区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方面
1 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在小农经济意识作用下,为增加原籍居民就业,同时防止因引进“外员”而被“分享”了经济成果,社区集体企业往往堵塞了人才进入渠道,最终造成了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短缺、经营管理乏力的被动局面。
2 现代法人治理意识不强。许多社区集体企业实行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治理架构流于形式,没能真正形成民主决策、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科学治理机制。
3 经营风险意识不强。社区集体企业的管理层缺少对法人治理民主性、组织形式合理性、投资经营多元性、内部管理科学性等状况的审视评估,加强综合管理、增强风险防范的动力不足。
4 经营观念保守陈旧。一是没有长期发展规划意识。不愿意尝试非租赁经济的发展模式,错失许多发展的大好机遇。二是持有错误的分红观念。不关心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并且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影响社区集体企业的积累和发展。三是缺乏政策意识。对现有政策研究不透,没有充分用好已有的政策资源。
(二)管理体制方面
1 社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社区集体经济独立发展空间受限。社区工作站、居委会与社区集体企业不脱钩,政企、居企不分,造成大部分社区集体企业人员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社会公共管理事务,使得企业的经营带有浓厚的行政干预因素,严重影响了其市场化、效益化运作。
2 企业管理机制难以适应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新要求。一是没有形成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缺乏民主决策、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科学治理机制。二是没有适当的绩效激励与约束机制。三是缺少对组织形式和股权分配的改革动力。
(三)政策制度方面
1 产权政策不完善。面对众多社区集体土地和物业产权不明的状况,在发展的压力下,许多社区为寻求“出路”,干起了“违建”勾当,不仅加大了政府管理和执法成本,还使得新老产权问题交错,让明晰社区土地和物业产权的探索陷入困境。
2 土地补偿机制不足。在土地功能规划定位上,通常政府部门处于主导地位,而社区集体企业则是弱势的,加上管理层缺乏熟知土地功能规划政策的专门人才,造成了社区集体企业在土地利用上的被动局面。
三、龙岗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龙岗区社区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突破管理体制、政策制度等瓶颈,而这同样也是其他城市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推进社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地方政府逐步将基层公共服务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切实让社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经济上与社区集体企业相脱离,彻底实现社区集体企业与社区工作站、居委会经济脱钩、机构分设、人员分离,确保社区集体经济走上独立发展的市场化道路。
(二)深化社区集体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1 推进社区集体企业组织形式改革。由现行的“总分公司制”改革为“母子公司制”。子公司是独立的企业法人,有利于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也有利于母公司规避防范经营风险。
2 探索推行大社区股份合作制。由现行的以单个社区为单元的社区集体企业转变为由多个社区联合组建的股份合作制集体企业。这种打破村界地界,实现跨区域、社区、居民小组的联合股份合作制,有利于实现土地、资金、人才、管理等资源整合,增补优势、取长补短。
3 探索社区集体企业股权改革。在条件成熟时,对社会开放一定比例的股权,通过股权的流通来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流转,让外部的人才、资本能参与到社区集体经济的经营运作,为社区集体经济走向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探索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扶持政策
一是针对社区土地、物业产权问题,探索出台阶段性的疏导政策,为社区明晰土地、物业产权,进而发展融资、开发利用提供出路。二是针对政府征转社区土地补偿机制不足问题,探索建立有效补偿政策,做到既落实政府总体规划,又不损害社区集体利益。三是针对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单一问题,建立社区多元投资平台,如引导社区集体资金参与政府重大项目融资、参股村镇银行、在附近城郊地区投建面向本地外转产业的产业园区,等等。四是继续深化规划设计师进社区工作。2010年以来,龙岗区开展了规划设计师进社区试点工作,在社区建立规划师工作室,借助专业规划设计人才的力量,引导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进行科学、高效的开发利用。总之,要为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政策平台,让社区集体企业懂得利用政策发展。
(作者: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
[摘要] 社区经济作为一种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可将社区内互不相联的各种经济成份变为利益共同体,建立一种新的经济生产方式,从而带动社区乃至更广区域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 社区经济 经济增长点 发展
早在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倡导发展运动后,世界各国的社区发展运动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从以美国的经济发展为领头羊的新经济形态来看,社区经济的优势已展露无遗。相比之下,我国的社区意识却萌芽较晚,在传言,人们只知道有单位而不知有社区,只把社区当作单纯的居住的场所,而很少将其看作社区成员的一种利益共同体予以关心和关注;就政府和社会组织层面而言,社区只有服务功能和社会控制、管理职能,至于社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则是国家和政府部门的事,社区则处于被动地位,无所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在当前形势下,社区服务业更是作为最具吸纳空间和最少投资需求的产业。特别是社区体育这种最受大众欢迎的社区服务业。可以为再就业工程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机会。为多种经济形态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活动舞台,为启动和完善住宅消费市场提供更现实的购买动力。
一、社区体育消费的差异性
体育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比重,以及对社会生活多方面的渗透和影响不断地增大。社会发展趋势,决定了体育健身事业在我国社会综合持续发展、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的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基础和体育健身消费观念是关键环节。
在经济基础雄厚、体育意识较强的欧美国家,体育健身是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占有家庭消费的相当比重。消费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人们必须通过消费保持生命力、劳动能力和其他创造能力。消费是满足人们生存活动的各种需要,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关键,也是社区体育可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的依据。
二、社区体育作为社区经济发展的认识
1.带动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就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来抓,社区经济作为一种市场需求和关联带动能力很强的产业,可以促进商业、饮食、文娱、信息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既可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是第一产业中极具有发展潜力的综合性行业。社区体育以其适合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兴趣爱好人群的服务为中心,以健身、娱乐消费为特点。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生活质量大为改观,人们的体质在增强,技能在发展,心理状态在改善,余暇生活趋向健康和充实,人际关系得到建设性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体育事业统计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大中城市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普遍具有较高的要求。1994年~1998年,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消费增加了115%,1998年的城市社区体育消费额是1994年的2.1倍,达到1000亿元。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0%以上,城市的社区体育已成为提高城市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也就成为社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社区体育服务成为再就业工程的重要解困措施之一
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将逐步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将逐步增加,特别是第三产业将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导部门。在第三产业中,对于再就业人员来说,最具吸纳空间和最少投资需求的就是社区服务业,而社区服务业中体育服务市场最有前途。社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内容而成为服务性经济,也就是说,运动健身、娱乐观赏和经济三者经过有机整合而构成发展体育产业的权力。
3.社区体育服务对推进住宅商品化、市场化、启动住房消费市场起积极作用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启动经济的决策。据统计,在总需求中,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占三分之一的份额,而消费则占一半甚至更多,其中住房消费成为政府寄予厚望的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因此,要想加快城镇经济商品化改革步伐,启动住房消费市场,必须抓好居民住宅区的配套建设,加强发展社区文化和各项事业,以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教育、文化、健身运动、娱乐、服务等方面的需要。
三、社区体育作为社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
社会发展体育,体育促进社会建设,形成良好的持续发展,这既是已往社会实践中可以观察到的规律,也是对社会生活建设未来建设的合理预期。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当口,强调社区体育建设,对促进社会生活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对于社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社区体育作为社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文化中体育消费观念的自我发展和合理引导。(2)运动文化的多样性和城市社区稳定特色的合理形成。其中包括:中青年男子和妇女运动形式的稳定特色;老年体育的稳定特色;儿童、少年体育的稳定特色;婴幼儿体育的启蒙和开发;社区之间或社区内运动竞赛的组织和管理。(3)资金投入的长短流程与习俗和体育馆等硬件建设发展的合理引导;(4)社区体育服务市场的合理引导以及建立与发展,包括业余体育服务人员的因时、因机培训和专业体育工作者及专业体育服务机构的发展。
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平安社区建设是工商行政管理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一项新任务。2008年11月,重庆市大渡口区被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总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系点后。周伯华局长先后两次赴大渡口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就如何进一步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推进平安社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针对原有的经济结构变化,钢铁产业基本退出,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断裂带现象与老工业基地退休人员多,城镇超龄人员多,企业下岗人员多的“三多”现象迭加,给大渡口区社会治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重庆市工商局大渡口区分局(下称分局)突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工作重点,按照“建立大综治一体化格局,合力打造基层基础示范亮点”的总要求,解放思想,探索创新,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造“生态文化之区、生活品质之城”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服务环境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为工商行政管理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平安社区建设,更好的发挥职能作用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一、正确处理监管执法与平安建设的辩证关系
平安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保障性地位和作用。按照周伯华局长提出的“要把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互为促进”的指示精神,分局确立了“以服务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以稳定促平安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以服务发展为起点。监管执法为主杆,回归服务社会为终点的机制运行链条。
(一)及时出台了《放宽准入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发展的措施》。针对下岗人员、返乡农民工、大学生、两劳人员等重点就业人群,开放了多条创业就业的绿色通道。特别是针对帮教刑释解教人员,指导帮助通过个体经营或季节性、临时性经营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同时调动社会各方安置的积极性,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和安置。
(二)形成了“四位一体”的证照办理模式。与区质监局、国税局、地税局等建立了联合办证办照服务机制,实现了四方“同步登记、证照同步发放”,有力地推进了社会群体就业创业。2010年全区新增加企业679户,同比增长35.4%;新增个体工商户1662户,同比增长31.6%;吸纳下岗失业人员1100余人。
(三)大力发展微型企业。分局成立了微型企业发展领导小组,召开了街道社区负责人、重点企业、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及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微型企业发展动员会,积极举办申请微型企业人员培训班。全年新发展微型企业178户。四是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为帮助大渡口区较快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平安社区建设,国家工商总局在大渡口区举办了“2010年中国民营企业重庆(大渡口)投资贸易洽谈会”,来自全国8个省、市的个私协领导及企业代表参加了大会,签署意向性投资金额150亿元。对于政府引进的项目,实行同步介入,全程跟踪服务,坚持“申请、受理、核准”三优先原则,及时解决了招商引资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使一批外地企业顺利落地。进一步夯实了地方稳定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构建“八位一体”综合治理体系及“四四安全消费维权保障网”,进一步加大化解消费纠纷的力度
针对长期以来因消费纠纷给经济发展环境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分局将保障安全消费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平安社区建设的抓手。在一镇、二街、十四个社区、四个自然村、二个大型超市建立了23个消费维权联络站。将“12315”消费维权站并入区政法委的“七位一体”综合治理平台,构筑起“八位一体”综合治理体系。在消费维权联络站实现了“八个一”,即一位消费维权联络员、一个固定工作场所、一块牌匾、一部电话、一本受理和处理消费者投诉登记簿、一块宣传栏、一套工作制度、一台计算机,创新了重庆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区特点进一步开辟了‘‘四四安全消费保障网络”建设。
(一)打造“四个平台”。全力将“12315”投诉热线打造成畅通民意的平台、举报投诉的平台、接受社会监督的平台、消费维权的平台。由于民意诉求渠道畅通。一些可能激发的群体事件得到了及时控制。两年多来依靠四个平台受理消费投诉咨询3622件,各类申(投)诉举报685件,解决666件,办理满意率达到97.23%,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86万元,接待和处理各类信访58件,满意率达到100%。
(二)做到“四个结合”。即将安全消费与服务企业相结合,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监管巡查相结合,与行政执法相结合。分局将安全消费的视野拓展到整个生产流通链条,在监管巡查中发现问题,主动服务企业;2010年上门给企业提出合理的生产经营建议60余条。使许多可能引发产品质量的问题及时在生产环节得到了解决。
(三)构建“四位一体”的维权体系。为了强化消费维权的密度、力度和广度,建立了集“工商监管、经营自律、群众监督、消费投诉”于一体的消费维权体系。这个维权体系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联动和互动,使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随时随地被置于社会各个方面的监控之中,形成快速反应的能动维权机制。
(四)畅通“四个渠道”。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有利于让意见和纠纷及时得到反映。分局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障了举报渠道、执法渠道、“12315”消费维权热线渠道、政务邮箱渠道等四个渠道的畅通,将消费领域的各种矛盾,通过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职责的运用加以解决,化解或减轻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
三、通过创新手段提升工作水平。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社区提供基础保证
分局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社区作为职责范围内的重要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地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社区建设服务。
(一)建立食品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监管机关“四位一体”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为了确保其有效运转,设立了食品监督管理机构,投入10多万元购置设备,成立了食品检测室,同步出台了《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考核标准》等五项制度,全面推行流通环节食品进销货记录“一单通”单据,由此形成了食品安全的全流程监管长效机制。一年来定向抽检食品284组,快检1300余组,检测合格率达到97.7%。对食品经营“五小店”开展专项整治,取缔10家卫生环境差、拒不整改的餐饮店。
(二)实现监管手段升级上档。先后自主开发了“工商所属地化网络分类监管平台”、“信息化知识、法律知识网上培训考试系统”、“工作绩效网上考评系统”、“重点行业标注在线检查程序”等多套业务软件。实现了分局对工商所,工商所对监管人员、监管人员对管辖区域“四点一线”的网络程序化管理,通过这套网络体系,使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触角深入到了大街小
巷,一旦发现问题,就能即时刻得到处理。
(三)深入推进执法信息化建设。建立了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的执法办案新机制,不断提高执法质量。组织开展了案件评查活动。查找案件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强执法监督。
(四)建立“经济导航站”,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导航服务。分局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定期向丰十会本区《市场发展态势报告》、《消费警示报告》、《经济活动动态信息》等,为政府决策和企业投资提供参考服务,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发挥了职能作用。
(五)重点查处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容易引发群体纠纷、群体上访的大案要案。分局站在关注民生,创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将这类案件列为重点查处打击对象。结合开展各项治理活动,立案查处了渝西天然气公司不正当竞争行为等大案要案70件,涉案金额9500万元。减少了社会治安隐患,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六)全方位拓展服务职能,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分局以建立服务型工商为抓手,全方位拓展服务职能,为企业提供了“创业平台”、解决融资困难、实施品牌兴企、维护合法权益、营造宽松的市场竞争环境等五项服务。通过发放“服务联系卡”。开通“企业服务热线”形成企业意见直达机制、工商服务机制和督察考核机制,收到了“夯基固本”,优化经济环境的社会效果。为了进一步做好合同帮扶指导工作,维护农民利益,在乡镇建立了“合同指导服务站”,为农村地区开展经济活动提供全方位的合同指导服务。
四、注重工商行政管理与社会力量的协调配合,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平安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联合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做好工作。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多管齐下的办法,打造出了一张全方位覆盖、多方共同参与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网。
(一)强化自身素质建设,通过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激活团队创造力,建设政治、业务、作风“三过硬”干部队伍。以优良的素质和良好的形象使工商队伍成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想得起、用得上、靠得住、离不开”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力军和促进平安社区建设的先锋队。
(二)积极将市场监管巡查和“12315”消费维权网融入大渡口区加强治安防控“六张网”建设。推进属地化监管责任制,并将应急机制同步融入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网络,通过充分发挥职能优势获取最佳的综合治理效果。
(三)创新“两新”组织中的综治组织建设和工作管理服务机制。全区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单建率保持100%,新经济组织覆盖率62.1%,新社会组织覆盖率64.7%。引导“两新”组织开展以“与党同心、诚信守法、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打造平安”为目标的创先争优。积极探索运用“两新”组织的党组织综合治理“项目工作法”,依托“两新”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平台,建立综治组织,把加强安全生产、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推进单位内部安保、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参与所在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作为党建工作和综治工作的内容,实现单位健康发展与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回报社会有机结合。试行把“两新”组织综治机构建设和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年检的内容,指导督促“两新”组织综治工作的落实。
(四)以群众利益、人民安危为工作基点,建立平安社区。分局通过开展网上服务、消费维权、市场巡查、食品安全检查等活动,使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触角深入到了社区千家万户。正是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方式,工商行政管理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社区工作中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成效。2010年,分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社区建设的工作得到了总局、中央综治办联合调研组的充分肯定,被区委评为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
[关键词]社区经济;前景;城市发展
一、社区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不同规模、不同档次的住宅小区层出不穷,居民也出现多元性,许多原来的“单位人”如今变成了“社区人”。而维持整个城市正常运转的数以万计的外来流动务工人员的生活和管理问题,因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一部分离、退休人员和独生子女的生活问题,大批因经济转轨而纳入社会保障救助体系的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的管理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与实施问题等等,都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以往以区、街道为组织的管理体制对许多工作已无法进行管理,更落实不到基层和居民身上。近年来,经过尝试和探索,许多城市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社区建设这一行之有效的做法。因为,把社区建设好了,不仅可以使广大居民在生活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得到满足,而且,在健康娱乐和社会治安等万面也可以满足需求。可以说,社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的必然产物,搞好社区经济建设好处多多。
二、发展社区经济前景广阔
2005年国家14个部委在联合提交的《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文件中指出:社区服务的宗旨在于为民解愁,为国分忧,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使社区居民生活事有所便、难有所帮、居有所安、闲有所乐。一部分经济学专家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将重点发展五大服务产业,即旅游业、物业管理业、社区服务业、教育培训产业和文化产业。社区服务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便民利民是它生存的基础。而这反过来又为它营造了足够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部分社会调查中得到证实。《经济日报》2005年上半年刊登报道:有经济工作者调查证实,64%的城市居民需要社区服务中的家政服务,50%的居民认为车辆寄存有待重视,18%的居民需要出租生活用品、物品等服务,62%的居民需要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风扇等家用电器的维修,42%的居民需要自行车、钟表、照相机等日用品的机械修理。还有42%的居民需要学习微机操作、书法绘画和烹调等。由此可见,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越来越渴望在家门口就能直接享受到更多、更便利的服务。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于服务性商品的吸纳性已越来越强,可以说提供多少就能消化多少。社区经济的特点决定着它是一种关联带动能力较强的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发展前景是最好的。同时,社区经济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不是很高,劳动强度相对较小,需要的投资也不多,可以说,它正适合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资金不足、下岗失业而导致劳动力资源过剩的现状。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社区经济还处在较低的层面上,如,一些较大型的连锁超市、销售公司等还没能走进社区,集约化经营水平更是远远不够,商业覆盖区域也跟不上社区建设日益扩张的步伐,这种现状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从发展的眼光看,社区必须邀请那些大型从事社会服务的企业广泛参与进来,通过大型企业资金、技术的投入,扶持社区兴建超市、连锁店、专卖店、代销等,并且,发展“名、特、精”小商店,甚至可以兴建信息互联网络,开展电子商务等。当然,随着社区建设规模的扩大,金融、教育、IT、健身休闲场所、影剧院等也要走入社区。这些企业进入社区后,社区经济一定会迅速地发展起来。
从发达地区发展社区经济的经验看,有四种经营形式比较适合我省的社区服务业发展:一是统一经营型。对社区基础较好,社区干部擅长经营的,可由社区服务站统一经营或承包经营,利润定额并按比例上缴。二是资产租赁型。把街道和社区闲置的房屋或开发的服务基地租赁给经营者开办服务业,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街道只收取租金。三是统分结合型。社区实行统一管理,企业自负盈亏,税费由社区管理组织代收代缴,社区适当分得一些手续费用。四是完全自负盈亏型。社区对企业扶持多,但基本上不要任何回报,社区手握服务及收费标准,任由企业自己发展。但是,不管哪种经营形式,都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围绕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以及文化、体育、娱乐等,突出服务业的“小、全、快、优、廉”的特征,广开经营门路,这样,就能不断拓展发展的空间。
三、社区经济应该纳入有序的轨道
社区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经营方式。发展社区经济应防止出现两种倾向:
第一,要防止出现挂靠现象。由于社区经济是个新生事物,服务业又是微利经营,所以,与办理个体工商执照相比,办理社区服务证可以省去很多前置审批环节,而且缴费也较低,这就使得很多不属于社区服务范畴的经营户想方设法济身其中,通过挂靠社区这一途径,捞取“社区服务证”带来的部分非法“实惠”。一些街道、居委会也将此作为创收的来源,只要缴费就给办理“社区服务证”,这样做的结果是无原则地扩大了“服务”范围,出现了“挂羊头、卖狗肉”现象,造成一部分国家税收流失,损害了守法经营者的利益,造成不公平竞争,进而,扰乱了市场经济和税收秩序,长此下去,会严重影响社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要防止出现单纯追逐利益现象。社区服务组织主要从事公益性的社区服务工作,作为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它的服务内容特别强调福利性与微利性的统一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社区组织必须具有准市场化的属性,这就和商业利润的最大化必然产生矛盾。如社区物业管理公司与社区事务中的行政管理重合,街道、居委会难免不发生碰撞。表现为,街道、居委会同物业管理公司争管理权或争抢地盘。有的街道办事处甚至单纯追逐经济利益,直接组建各类服务公司,强制承接物业公司以外的业务。有的居委会也可能利用办公用房违章立项搞创收,造成角色错位,权力越位。
总之,社区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它必将随着社区建设的逐步发展而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全力支持社区经济的发展,促使社区经济尽快地发展壮大起来。
提要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社区银行应需而生。在我国银行体系结构极不合理、金融服务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发展社区银行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经济增长对社区银行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发展社区银行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社区银行;经济增长;对策研究
社区银行按照国际上通常所定义的概念,它是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的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性的业务关系。在美国,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1,000万美元和数十亿美元之间不等。从对它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涉及的领域都是其他大型商业银行所不愿涉及的,如中小企业、农业和普通居民个人消费信贷。而这些领域对于一国经济发展来讲又是不容忽视的,没有社区银行,这些重要方面理应发挥的作用将不能得到正常发挥,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将会受到阻碍。
一、社区银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大型商业银行通常会介于风险、收益等方面因素的考虑而不将中小企业、农业和普通居民个人消费信贷列入客户范围之内,而社区银行以其独特优势使这三者对于经济结构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一)社区银行通过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对经济结构产生积极作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拥有大量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深入到其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涉及食品生产加工、农副产品、纺织、建筑、计算机软件、贸易以及服务等方面,为丰富一国经济产业结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以美国为例,其70%的经济结构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可见中小企业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而社区银行由于在定位上立足社区,对该社区的情况掌握较好,可以有效地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强其风险识别能力,对开展高风险的中小企业贷款十分重要。从美国学者根据美国当地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统计得到:截至2002年,社区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了33%的贷款,在非常小的企业贷款(低于10万美元)方面占比超过40%,是它们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二)社区银行通过推动农业发展对经济结构健康发展产生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支农资金的匮乏一直为制约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单靠财政与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支持远远不够。而社区银行旨在服务当地社区,它将一个地区收集到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加上其根据借款人的个人品德及管理能力等“软信息”(通过与借款人及其周围知情人长期的亲身互动才能搜集到)来进行贷款决策,更愿意也更主动为农场主提供贷款。这方面的表率可由美国社区银行在其农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得以例证。据统计,截至2002年6月末,社区银行发放的农场不动产抵押贷款为230.9亿美元,占所有银行发放此类贷款总额的65%,农场营运贷款发放额为280.4亿美元,占全部银行农场营运贷款总额的61%。
(三)社区银行以普通居民个人消费信贷为途径对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以需求为导向的作用。长期以来,各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重点都是放在公司业务上,往往忽视普通个人消费贷款。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由于其贷款数量少,无信用历史纪录以及缺少抵押或担保品等,通常被拒之门外。而社区银行以其信息上不对称性相对较少,以提高本地区发展为主旨等优势,愿意、也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大量信贷,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美国社区银行的统计数据表明社区银行是美国普通居民的良好合作伙伴,社区银行比大银行在零售业务中收取的费用更低。据美国有关机构2002年的统计,美国的社区银行在支票账户等存储类服务的收费方面较之大型银行要低15%左右。
二、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社区银行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根本措施。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群体庞大,机制灵活,效
益总体良好,但是却面临贷款难的僵局,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原因还是大型商业银行与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规模不对称所导致的信贷风险控制难、费用率高等诸多问题。社区银行以其定位、信息、地区及管理运作上的优势,加上与中小企业规模相当,能够摆脱大型商业银行的诸多顾虑相互满足彼此的需求,从而为中小企业长久地注入活力,保持其蓬勃发展的趋势,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二)社区银行在弱化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方面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城市与农村、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了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要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尤其在我国仍是农业大国的现实国情下,必须要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当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近年来农村金融支持却呈现弱化的趋势。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坚持商业化改革,调整发展战略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银行”三大目标转变,大量收缩面向农村的金融业务;二是农村信用社合作制流于形式,多年来按照商业银行模式经营,对社员的贷款程序跟其他商业银行一样,贷款投向没有体现“社员优先、社员为主”的原则。社区银行根植于农村社区,专注于农村社区,利用自身的信息与交易成本上的优势,能够有效满足传统农业的资金需求,从而弱化二元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三)完善我国银行体系、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必要措施。一个完善的银行体系要求结构合理,不但要“多样化”,而且大、中、小比例要得当。目前,我国现行银行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便是小型商业银行,其比重太低,同时大银行的比重又太高。2006年末,我国银行类机构的存款市场份额中,城市商业银行仅为7.57%,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则为69.13%。反观美国,2003年“社区银行”占16.72%,中型银行占29.75%,而25家最大银行合计仅占53.53%。发展“社区银行”,将有助于尽快改善我国小型商业银行比重小的局面,优化我国银行体系基
本结构,从而促进金融体系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路径选择
按照上面的定义来衡量,目前国内还很难找到一家真正的社区银行。一个健全的银行体系不仅要有大银行,而且要有为数众多的社区银行。大银行有大银行的优势,社区银行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构建一个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且覆盖城乡的社区银行体系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将现有的地方中小银行机构改造为社区银行
1、城市商业银行。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由于资产规模、经营状况差别很大,改造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模式,应坚持区别对待、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改造的重点应是中小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已不再适合选择社区银行的经营模式,它们地处发达地区,经营状况良好,已具备与大银行竞争的实力,已发展成为跨区域甚至全国性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次,改造应遵循“先试点、后推广”的循序渐进思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应的,这些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也良莠不齐。为稳健起见,可以先选择一些位于发达地区且经营状况比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社区银行改造试点,如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这些中小企业发达、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充裕且干预较少、民间资本较为充沛的地区。试点成功取得相关经验后,再在欠发达地区全面推广。最后,改造之前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社区银行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产权明晰。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拥有绝对控制权,其他的个体工商户、城市居民、私有企业所占股本的比例很少。城市商业银行无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和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为此,要加快城市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为其向社区银行转型创造条件。
2、城市信用社。从规模大小和服务对象来看,城市信用社应该是社区银行最主要的改造对象。九十年代非国有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信用社开拓了广阔的潜在市场。但目前的城市信用社面临着股权结构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经营水平低、不良资产比例高、抗风险能力差等诸多问题。因此,要将城市信用社改造为社区银行,必须鼓励外资和优秀民营企业入股,优化股权结构,实现股权多元化,同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加快解决历史包袱。
3、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当前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机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应当适时对其经营目标、业务范围进行相应的调整,逐步改变政策支农的主要性质。2006年中国银监会表示,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要坚持市场化、商业化趋向,10年内将分批逐步过渡为符合现代金融企业要求的、有特色的社区银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我们认为,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要加快改造成社区银行,而落后地区的信用社仍然坚持合作制的原则。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社区银行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农村信用社自身是不够的,需要相关各方给予大力支持。
4、邮政储蓄银行。2006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正式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业。其市场定位是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的储蓄网点改造成社区银行能更好地实现这一定位。因为邮政储蓄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的竞争优势在于,与当地客户熟悉,吸储的资金用于当地经济发展,与当地经济休戚相关。邮政储蓄银行改造成社区银行后,要很好地发挥这一功能,需尽快积累在农村发放贷款的经验,建立成熟的经营机制,并依法纳入银行监管体系。
(二)将民间金融组织引导规范成社区银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非正规金融活动盛行往往体现了一国金融深度不足,正规金融无法满足现实与潜在的融资需求。我们应当承认这些民间金融组织为地方经济发展所做的积极贡献。金融监管当局与其屡禁不止,还不如因势利导,通过引导使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成规范化运作的小型社区银行,同时对组建的基本条件、管理制度、业务范围、运作方式、监管办法等做出明确规定,在市场准入和利率方面给予更大的灵活性。这样既方便了金融监管,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又能够满足农民等小规模借款人的融资需求,对于培育分工协作、竞争充分的农村金融市场也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配套措施。为打造一个具有生机活力的社区银行体系,还需要完善配套措施。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颁布类似于美国《社区再投资法》的法律,鼓励社区银行的发展;二是要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其作用在于提高社区银行的社会信誉、增强人们对社区银行的信心,为社区银行提供与大银行平等竞争的重要制度环境;三是要进行严格而又有效的监管,强化信息披露和公众监督机制;四是参照美国经验,成立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之类的行业自律组织,进行行业管理,做到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公平竞争。
四、结论
总结国外社区银行在实践过程中的可行性和对经济发展做出的实质性贡献,我们充分认识到社区银行在其定位(立足于社区)、信息(熟悉本地市场,信息不对称性相对较小)、地区(运作在本地,熟悉本地市场,条件灵活,手续简化,运营成本小)上不可取代的优势。鉴于我国尚不完善的银行和金融服务体系以及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推动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仍是重中之重等这些现状,我们总结出社区银行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由此引出了在我国实践社区银行的相关路径和措施。我们确信社区银行的建立将是我国金融体系不断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它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就业增收双方向探讨社区经济的发展,立足点和着眼点都在于如何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发展社区经济,实现社区经营的根本目的。本文通过对社区就业,招商引资增大税源的探头与剖析,为社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切实、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税源经济;社区服务;社区经济;社区经营
1、研究背景及意义
目前,北京市面对着人口老龄化、就业压力大、弱势群体多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多渠道筹集资金,为社区成员提供公众经济保障和服务,扩大保障人群覆盖面,已成为推动北京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首善之区的重要举措。但目前,社区经济保障财力严重不足,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很大,想通过常规方式由财政拨款和解决日趋增加的社区经济保障费用难度很大。所以,在“以人为本”的社区建设的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强化社区经济的概念,树立社区经营的理念,为社区经济保障开拓空间,充分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观念。因此招商引资已经成为解决社区财力来源,发展社区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更好的就业服务质量的重要渠道。
2、促进社区就业增收的举措
2.1 发展税源型经济,实行税收增量比例返还制度
社区挖掘和培育新的税源,为社区经济保障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援。社区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充分发挥社区的地缘优势、功能优势、物流优势,大力引进和创办商业、旅游、餐饮、娱乐等服务项目和专业市场。与大商业联合,建立连锁店;与大企业联合,充当经销商、商;与大农业联合,建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绿色食品配送中心。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优化组合,外引内联,养源开渠。
以街道为单位,以目前提供的税收和财政下拨的经费为基数,将每年新增的创税部分按比例返还。搞活增量,同时也减轻了上级财政的压力,形成社区财力的良性循环。
2.2 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
失业人员主要以“4050”为主,而这个群体有着年龄大、学历低、技能欠缺的明显劣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优胜劣汰,国有企业减员增效。而社区就业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创造了层次各异的岗位,给失业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对他们的生活水平提供了一定保障。
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是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基础。街道可与培训机构联手,通过争标的方式,对该群体进行有效的素质、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成绩以及对培训的满意度的调查等方式,对培训的内容、方法、效果等进行合理的评估。一方面可以增强培训机构的责任心和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培训的效果,有利于失业人员素质、技能的有效提高。
2.3 强化社区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产业
强化社区服务,增强社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功能。以服务于社区居民为主旨发展社区经济,并通过社区经济的发展来支持社区的各项建设事业,从而达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是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和重要途径,也是社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功能。
社区服务产业是指体现社区功能作用及工作内容的社区资源,是一种经营实体,即以服务社区广大居民日常生活的经营形式。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尽快将这些资源纳入社区统一管理的工作范围,整合发展社区服务产业,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创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机会。
3、以就业增收机制推动社区经济的展望
社区是城乡的基础,也是每一个居民赖以生存的家园。近年来随着下岗失业人员、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社区工作的重心也不知不觉地转移到为他们寻找就业的出路上。新形势下,社区建设也不应仅仅停留在为居民简单的服务上,而是要用现代的意识发展社区经济、经营社区。沿海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他们经济的崛起最初也是以社区为依托而逐渐做大、做强的。因此,应以社区为依托大力发展和积极扶持社区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不断优化社区服务、人人就业、企业增收的共同目的。
3.1 从社区服务的角度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亟待就业。以服务为主的社区经济是吸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诸多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与再就业的阵地。通过吸纳就业人群,可为社区经济注入广阔的人力资源,优质的社区环境,良好的社区服务是招商引资的必要和关键条件。吸引各种形式的资金投资社区经济,推动社区经济做强、做大,并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使社区经济发展与增加就业的良性循环,达到社区、企业共赢的目的。
3.2 从社区经济的角度
大都市社区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市域范围内,以社区居民福利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以社会机制为主的多元化机制进行资源有效配置,并进行必要的成本与效益比较,为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称。大都市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社区经济,而社区经济依附于社区,为社区服务而生存与发展。正是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大都市社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为社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税源经济已成为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努力推进社区服务,强化社区管理,加大社区建设力度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以此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与此同时,加大协税、护税的工作力度,确保税收任务,为开展社区其他工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3 从社区经营的角度
社区经济是社区经营的基础条件。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可以为社区经营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有助于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而且它是扩大就业、安置社会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并进而发挥着社区服务和社会稳定的作用。社区经营可以为社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从而可以直接带动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经营与社区经济是相互促进、协调运行的,为了推进社区经营必须发展社区经济,而要发展社区经济又需要通过社区经营为其创造良好环境。
内容摘要:社区是城市最基层的社会单元。社区经济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兴起的新型经济形式,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本文分析了社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关系,并针对我国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社区经济 和谐社区 措施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管理体制也在发生整体性的深刻变革,社区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区、以及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并成为城市社会管理的重心。人们在社区内生活、消费、发生经济活动,形成社区经济。社区经济是随着城市发展和居民多元化需求而兴起的新型经济形式,和谐社区是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提出来的,发展社区经济与建设和谐社区都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
社区经济的内涵
社区经济是指在城市一定区域内的各类组织,以服务社区居民为目标,以营利性和福利性并存为基础,通过合理配置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的物质和文化消费需求提供产品的经济活动。社区经济是以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为主的经济,提供商业、餐饮、物业管理、建筑装修、文化教育、老幼管护、家政服务等多种服务,体现着“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社区经济的消费者是社区的居民,为社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从业人员也主要来自该社区,是以社区为经营范围,并以社区福利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的经济。
社区经济主体是社区经济的实施者及管理者,具体包括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社区居民、物业管理公司、进驻社区的单位等。社区经济的客体是社区经济所服务的对象,具体包括社区居民及进驻社区的单位。社区经济的内容是指社区经济活动,以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为主。社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依托市场机制发展起来的,区别于其他商业服务,社区服务更有便民利民的特点,同时坚持经济与社会两个效益同步发展。
社区经济是随着社区建设而发展起来的。社区经济依附于社区,对社区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社区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社区管委会,对所属社区资源的财产没有最终所有权,也没有财产的授权经营权,利用经济手段来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直接有效地利用社区资源来增加社区福利。发展社区经济,一方面服务于社区居民,满足了居民的需求;另一方面,为社区提供了就业岗位。随着城市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区居民要求社会来承担部分家庭日常工作,并且特别希望社区来做,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旺盛,发展社区经济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经济活动的规模和技术含量都不高,大多属于劳动相对密集型的行业,对劳动者的技术技能要求比较低,这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技术程度的就业者有着充分的适应性,为失业者寻找工作提供了宽松的选择范围。
和谐社区的内涵
和谐社区是指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发展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促进社区各构成要素自身的发展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和谐,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统一的社区(张才学,2009)。其内涵主要包括:社区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足够的经济能力、消费能力和发展能力;社区居民拥有基本的传统伦理素养,心态平衡,邻里之间讲诚信、讲和谐,具有很强的归属感;社区居民主动关心和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拥有较高的居民自治程度,社区决策民主化、自主化、公正化,具有极强的社区凝聚力;社区拥有多元化、专业化的合法社会团体或社区组织,并且相互合作、整合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专业的社会服务;社区居民与自然平衡共生,社区形态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和谐。
和谐社区建设的主体包括基层政府,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机构等部门,内容包括增强社区自治,强化社区服务,构建社区文化,加强社区治安,创建社区环境等内容,目标是将社区建设成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
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和谐社区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从社区和社会的关系来看,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只有真正做到社区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单位文明,整个社会生命机体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建设和谐社区正是通过社区这一基础平台,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其中,使之不仅成为新时期社会整合的基础,而且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生活的支持网络。社区是党和政府与市民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政府各个部门只有依托社区,才能把自身的管理触角伸向基层,才能使社会矛盾在基层得到有效的调节和控制(蔡建波、昌业云,2007)。建设和谐社区,不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也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
社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关系
(一)发展社区经济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
建设和谐社区需要资金支持和广大社区居民的参与,并且也要求社区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具有广阔的经济发展前景。通过深化社区服务,发展社区经济,扩充了社区经济来源,有助于完善社区功能,并且所形成的资金具有可持续性,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经济支持和物质保证。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会不断提高。社区居民一方面加入社区管理部门,参与社区建设,推进社区自治进程;另一方面,组建社区经济组织,在社区内提供就业岗位,促进社区自主创业和再就业的发展。社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区的经济能力,一定程度上消化了社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并且解决了社区就业问题,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了物质条件。
(二) 和谐社区建设促进社区经济发展
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主人,和谐社区的建设需要广大社区居民的参与。一方面,社区发展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提供了区域社会场所,以及民主建设与民主管理的机会;另一方面,社区居民自治程度的提高激发了社区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将其转换为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发展社区经济是社区的公共事务,需要广大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谐社区建设提高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社区居民主动关心和积极参与发展社区经济。和谐社区拥有多元化社区组织,其中有一部分是经济组织,这些组织相互合作、整合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共同发展社区经济。
发展社区经济与建设和谐社区都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经济的发展主体中有和谐社区的建设主体,和谐社区建设主体中也有社区经济的发展主体,社区经济发展的结果通过和谐社区表现出来,而建设和谐社区又离不开社区经济的发展,发展社区经济与建设和谐社区,两者相互交融。一方面,和谐社区建设归根到底是由社区经济来决定的;另一方面,和谐社区建设又以巨大的力量反作用于社区经济,对社区经济的发展方向、成功与失败,都将会产生重大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我国社区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社区建设已进入到和谐社区建设阶段,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逐步建立,与居民生活和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逐步向社区延伸。通过和谐社区的建设,发展了社区经济,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需求,并在社区创造就业岗位。社区经济在参与社会分工与协作的过程中发挥着“拾遗补缺”的作用,但发展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资金短缺
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对社区来说,资金短缺问题比较严重。一方面,政府财力有限,投向社区的资金十分有限;另一方面,社区自有财力较弱,无力承担一些投资发展经济的任务。社区经济主要依靠社区居民的投资,并且规模较小,提供的服务有限,处于自发发展阶段。资金短缺使得社区的基础设施、经济组织发展滞后于城市化的发展。
(二)管理不完善
社区经济组织既有街道和居委会办的,又有个体、私人办的,还有公私合作、合股办的,街道、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工商部门都能够对其进行管理,但是管理部门间的协调能力不强,造成管理混乱。管理混乱的根本原因是部门间的利益争夺,缺少能够对社区经济活动统一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的管理部门。
(三)人才短缺
社区的工作人员以离退休人员为主,文化层次和经济素质低。社区工作繁杂,对经济管理人才缺乏吸引力,造成社区人才短缺。人才短缺使得社区经济发展缺乏开拓性,长期徘徊在低水平状态,不能得到质的提升。
相关措施建议
(一)建立发展社区经济的长效机制
发展社区经济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作保障,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应把发展社区经济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出实施方案,还应把发展社区经济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按比例增长机制,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发展社区经济组织,并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国家还应把发展社区经济纳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确保社区经济发展措施得到具体实施。
(二)完善社区管理体制
发展社区经济,必须开展有效的经济协调工作,使社区经济形成一个整体。街道办事处应对辖区内的社区经济活动进行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同时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在街道办事处设立派出机构,方便社区经济组织。在社区层面,建立以社区居委会为核心,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共同参与的社区经济管理体系,对社区经济发展进行决策、指导、规范、协调和管理。
(三)发展社区经济组织
社区经济组织是发展社区经济的主体。在社区经济中,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但由于社区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而第三产业又以民营最为活跃,因而发展社区经济必须重视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和扶持。现阶段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发展社区经济组织,从事快餐、早点、奶站、理发、小型超市、中介服务等。
(四)整合社区资源
社区管理部门应积极鼓励和提倡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经济发展。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形式,发挥驻社区单位经济实力强、联系业务广泛、信息灵通的优势,为社区经济发展提供厂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同时盘活社区的闲置资产,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为居民购物、就医和文化体育活动提供优惠和方便。这样,即可以创造社会效益,又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从而把社区资源优势与市场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壮大社区经济实力。
(五)实施多元化融资
政府应鼓励支持金融部门向社区投资,解决社区经济组织资金短缺问题。还可以利用辖区内的行政机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及个体经营户等与街道、居委会的联系,在社区内实现街道与企业、科研院所、机关、院校,甚至个体经营户的合作,或者促成社区单位之间的联系,把社区单位发展经济的愿望转变为社区经济的投资行为。还可以成立社区发展基金会,社区经济组织采用入股的方式,来相互融通资金,但政府要加强风险监管。
社区经济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兴起的新型经济形式,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发展社区经济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和谐社区建设促进了社区经济发展,我们应通过发展社区经济,来加快和谐社区建设。
摘要:社区三资是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与广大农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最根本利益。就目前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社区三资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想要完善社区三资管理建设,这不仅需要深化社区对于三资管理的重视程度,同时,需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此外,要切实实现三资管理的公开透明。
关键词:社区;三资管理;社区经济;发展
社区三资(资产、资金、资源)是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与广大农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最根本利益,在当前的社区三资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资金与财务管理的问题尤其明显。强化社区的三资管理对于夯实社区经济发展建设非常重要。本文将具体谈谈如何加强社区三资管理,夯实社区经济发展实力。
一、社区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社区对三资管理不够重视
社区三资管理水平较为低下在很多地区都十分普遍,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造成原因就是三资管理一直都不受重视。许多农民意识不到三资管理的重要性与意义,无法体会社区三资既是社区的公有财产,其中也包含着自己的一部分资产。正是因为思想观念的缺乏,这使得许多社区在三资管理的组织与推动中效率都非常低下,不仅如此,许多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都非常缺乏,管理手段也十分落后。这些都是造成社区三资管理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2.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监管不到位
有关涉农部门拨付到社区的资金不通过管理中心,直接将资金转入社区干部的个人账户,部分社区出现了坐支收入、私设帐外帐、随意处置资源资产的现象,个别社区甚至脱管,长年不向管理中心报帐,中心无制约措施,无法掌握社区经济收入,这些问题既找不到法律制度做保障,又不能采取强制措施,进而放松管理,使监管流于形式。
3. 三资管理台账不健全,造成资产流失
经调查统计,许多社区未建全三资台帐,特别是国家对集体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公益服务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和社会捐赠资产等,未纳入账务核算和台账登记管理。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山地、水域等自然资源,未进行完整详细的登记管理,部分村甚至无二轮土地承包底册,农户流转土地村上不知晓,机动地经过历届干部多次发包,土地底数不清,有的长期被私人无偿占用,损害了集体利益。
4. 财务公开程度低
财务的公开透明是对于社区三资管理中的一个基本要求,然而,在许多社区这一点却很难得到落实。就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范围内农村地区财务未公开的村社占到总村社的69.2%,仅有不到20%的农村社区的财务公开做的比较规范,其余的要么没有公开或者公开工作做的很不合乎规范。财务不够透明不仅极大的制约着社区三资管理,这也是社区三资财产不明流失的主要造成因素,这一点对于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会构成非常大的阻碍。
二、加强社区三资管理的措施
1. 提升社区对三资管理重视程度
想要强化社区的三资管理,并且切实做到推动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建设,这首先需要从思想观念上做出改善。要有意识的提升社区对于三资管理的重视程度,让村委会以及相关管理人员深刻意识到三资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技能,并且可以引入先进的管理手段推动社区三资管理的高效进行。只有切实提升对于三资管理的重视程度才能够让管理工作更好的得到落实,进而夯实社区的经济发展基础。
2. 健全与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健全与完善农村三资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鉴于当下农村社区三资管理在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上极不完善,这很大程度制约着三资管理的效率,进而影响社区的经济发展建设。健全管理制度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构建完善的审查制度,要对于社区的三资管理工作进程、工作人员展开的工作模式以及社区三资的实时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查。只有这样才能够杜绝一些不合规的行为的发生,进而减少三资财产的不明流失。借助良好的管理体系来真正夯实社区经济发展与建设实力。
3. 完善三资管理台账
完善三资管理台账是提升社区三资管理效率的一个最有效辅助。当下许多农村地区在三资管理台账建设上都很滞后,许多社区甚至没有完善的三资管理台账,这是非常不可取的,会造成许多财产的不明流失。加强对于社区的三资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完善对于管理台账的建设,对于资产的使用时间、使用方式、使用情况等各项信息都要如实登记,并且应当有专业人员定期对于台账进行归纳整理。这不仅是让台账更多公开透明的方式,在整理的过程中也能够很直观的发现资源利用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而给后续的资源利用提供参考建议。
4. 完善财务公开体制
在财务公开方面,要严格按照《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和农业部监察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规定》的规定,做好农村财务公开工作。逐步改变村级财务公开的操作主体,形成政府公开,由乡镇财务管理中心以季度为单位汇总各村财务情况,打印财务明细表,经镇纪检、经管站审查后,由各村社区报帐员向群众张榜,村监会负责监督并收集体群众意见,依据监督职能,督促村干部及时向群众解答疑问,群众不满意或确实存在问题的,及时向上级纪检或经管部门反应,使农村财务公开切实实现“阳光理财”。
结语:加强农村社区的三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夯实社区经济发展实力将会是重要保障。就目前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三资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想要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建设,这不仅需要深化农村地区对于三资管理的重视程度,同时,需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此外,要切实实现三资管理的公开透明,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社区三资管理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为夯实社区经济发展实力提供有力推动。(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城南新区新都街道经济服务中心)
摘要:社区经济建设是社区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做好社区建设工作,就要充分发挥社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社区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社区经济;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城市社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社区干部对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度不够
大部分城市社区干部对社区经济良好发展促进社区建设的影响作用认识不深刻,对社区经济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只有模糊的认识。这样就造成了社区干部只重视社区服务,忽视社区经济发展,故不利于社区经济发展。
(二)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不够
城市社区内缺乏对社区经济发展的宣传,导致社区居民对社区经济发展不了解,不了解社区经济发展对居民有何影响,故社区居民对社区发展的参与率低,居民参与度不够,使得城市社区干部在动员和整合社区资源遇到很大的阻力,无法动员群众力量为社区经济发展出一份力,不利于社区经济发展。
(三)城市社区发展缺乏独立自主权
目前,大部分城市社区经济收入都要先上缴街道,再由街道进行分配管理。而且,大多是社区经济实体店都是街道管理经营,基层社区对社区管理并没有独立经营管理权力,这样就造成社区经济发展缺乏独立自主权,无权对社区经济收入进行分配,如此便不利于社区经济发展。
(四)城市社区干部人员工作量大
城市社区经济既有社区兴办,也有个人兴办,还有街道兴办。城市社区干部要管理如此多不同性质的社区经济发展,使得社区工作人员工作量大,负担重,从长远来看也是不合理的,将阻碍社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的解决措施
(一)城市社区干部要重视城市社区经济发展
首先,城市社区干部要从思想上重视社区经济的发展,从科学上了解社区经济发展,从战略上合理规划城市社区经济发展。其次,城市社区干部要与时俱进,多多通过阅读相关经济书籍,走访社区经济发展良好的社区,实地考察社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理论上和实际案例上全面的认识社区经济发展,为搞好社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城市社区干部经过考察后,要开展研讨会议,交流到实地社区考察的意见和建议,而后,商讨本社区经济发展的规划,定好社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加大社区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
“一个巴掌拍不响”,要发展好城市社区经济,就必须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经济发展的建设队伍中来,为社区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大家携手共创繁荣的社区经济。因此,城市社区干部要加大社区经济发展建设的宣传力度。首先,在社区的宣传栏内粘贴社区经济发展对社区的影响作用的海报,让社区居民了解到社区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整个社区的建设,同时,也能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方便,如有报刊零售点、小工艺坊、便利商店、维修店铺、药店、老人娱乐所等等。其次,组织有关于社区经济发展的活动,让大家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了解社区经济发展对社区的好处。通过大力宣传社区经济发展建设,达到最大限度地动员和整合社区资源,通过充分合理地运用社区资源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建设,加快社区经济发展建设的步伐。
(三)加强城市社区经济的组织管理
目前,城市社区组织发展还不够完善,社区经济实体店都是街道管理经营,加之,社区经济收入都要先上缴街道,再由街道进行分配管理。如此的组织管理不利于城市社区经济发展,对此,政府可以成立一个非盈利性组织“社区经济发展公司”,由该公司全权负责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管理,同时,也可以安排社区居民来“社区经济发展公司”工作,解决就业问题。
(四)合理安排城市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充分动员社区居民做义工
社区的工作是很繁杂、包罗万象的。对此,社区可以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工作,如周末无偿志愿参加社区卫生打扫工作,志愿为老年活动中心做义工,志愿参与社区宣传栏海报工作等等。同时,还可以成立社区委员会,由社区委员会负责社区各项工作的宣传及通知任务,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一般性活动的商讨会议。城市社区干部充分动员、合理运用社区居民这一强大的群体力量,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情感上,社区居民会有一种“大家庭”的温馨感,因为社区中的工作都有社区居民出的一份力,社区的建设是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携手共创美好整洁的社区。
三、小结
发展社区经济建设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经济基础,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到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战略上做好社区经济建设规划,从战术上做好社区组织的管理工作,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经济建设队伍中,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共同建设好社区经济发展。
【摘要】推动社区经济是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社区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社区建设目标的重要保证,而是否可以通过提高管理能力推动社区的经济发展,给百姓们创造更优质的生活条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提高社区经济管理能力做出如下论述。
【关键词】社区经济;管理能力;制度创新
城市社区经济是城市社区的一种经济形式,就目前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我国的城市社区经济是处于发展阶段的,其对于城市化的作用并没有充分的展现出来,所以,研究城市化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街道经济弊端
受到目前发展水平和转轨体制的影响,虽然接到经济是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在制约着社区建设的发展。首先,就是产权不清的问题,街道理应是拥有最大股份的拥有者和经济最大的出资者,实际上街道是由政府部门所派出的机构,但是财产的最终所有权却并不归属于街道,同时也不具备财产的经营权和授权。所以,在街道经济这一部分并没有详细清晰的得到界定。街道经济企业的经营形式通常采取承包和租赁式,在短时间内虽然可以淡化由于产权模糊而导致的问题,但是问题还是明显存在的,并且没有在根本上得以解决。其次,体制不顺问题,社区经济发展的体质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政企不分。作为政府部门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其主要的职能是社区服务和社区行政管理。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街道经济所属的企业,其目标就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街道办事处与企业捆绑在一起,其自身的职能便无法得到正常的发挥。另一方面是多头领导,两级政府是由三级进行管理的,导致每级管理都是街道所属企业的领导,导致出现政出多门、多头领导的局面。
2.税源经济操作不规范
以招商引资为主的税源经济将街道从传统的街道经济中解脱出来,实现了政企分离,街道也从最开始的行政角色转变为现在的社区管理角色,同时也避免了自身办企业所带来的风险。但就目前我国各地去的实践可以看出,街道经济好使存在一些不规范操作的问题。首先,无序竞争。作为经济个体的街道,都希望可以招到更多的大企业加入,可以从中获取到更多的税收。由于各街道每方面的条件都相差不多,彼此间的竞争集中在企业为街道创收的比例然后返还给企业的奖励上。在奖励企业上的恶性竞争导致街道把税收的大部分用作奖励返还给企业,形成了泡沫经济。主要表现在:使用各种可行的手段来拉税源,运用环境、经济和行政等手段控制不愿意在本地区纳税的企业,强迫企业资源在本区纳税;损失公利拉税源,个别地方政府以局部和本部门的利益为出发点,即便是损害了全局的利益,采用优惠政策拉税源,一方面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通过企业改制来实现,另一方面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过程中,虽然兼并企业和发展连锁企业是改组改制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却受到了双方政府的干预,政府经常是紧紧抓住税户不放手,进而对企业改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次,发展缺乏连续性。在引进企业时街道通常是以短期内可以税收最多的为目的,所以导致在引进企业过程中,没有详细的考虑投资产业是否是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潜力的,对于税源的可持续发展很难保证。
3.重复建设问题
作为城市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经济,应与城市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相符合。社区的经济发展是在城市经济总框架之内的,就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出发,可以确定行业的特色和产业的发展方向。这样,才可以和城市的经济共同发展,互相弥补,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但是目前很多城市的社区经济发展都存在于结构趋同和重复建设的情况。没有很好的把握社区本身的区位状况和资源的特点,只要是热门的项目你引进我也要引进,他给什么政策,我所给出的政策比他还要优越,这种盲目的竞争局面,导致各社区很难在某一品牌或某些行业中形成巨大的经济优势。
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路径
1.赋予街道社区经济职能
首先,应遵循责权利互相统一的原则,建立条与块相结合,社区经济管理形式应以块为主。城管、工商、环保等部门需要在社区办事处中设立派出机构,接受来自与主管部门和街道的双重管理和领导。街道办事处需对辖区内的社区经济、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实行综合协调和组织领导。其次,加强社区的拒绝全、协管权和自治权,政府部门应理清与社区之间的协调和监督、指导和服务的关系,赋予社区居民真正的拒绝全、协管权和自制权。应遵循社区依法自治和政府依法行政的原则,明确社区应做的工作以及要完成的任务,留更多的时间使社区详细研究经济发展问题。另外还应改变目前的运用机制,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对于已经通过审批可以进入社区的工作,相关部门应及时拨款,实现责、权、利的统一。
2.科学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社区经济发展
首先,社区和政府部门应发挥出自身特色和优势,合理定位社区产业,致力于打造科学性、前瞻性的社区经济。另外,还应做好社区经济资金、人力资源、经营场地等问题的协调,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制定出可行性强的措施,依靠政府政策促进社区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其次,制定服务和管理社区经济发展的各项相关政策,对于社区营利性组织应使用市场机制管理,对于非营利性组织要实行制度化和法制化的管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政府应使用财税杠杆有效的掌控好“有为”与“无为”之间的关系。在社区服务业、税费减免的管理及享受优惠政策、服务范围好从业对象等方面,应采取多来源、多形式的财政资助;对于公益性和福利性的自办微型社区经济、经济项目和下岗人员从事的社区服务,要给予相关的优惠和大力的支持,促进社区的经济发展,鼓励人们自主
3.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开辟社区经济增收渠道
首先,应积极的探索出更多的社区服务产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的渠道。社区应始终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了解民众的需求,根据消费层次的不同兴办各类的社区服务实体,开展全方面服务,提高社区自身的服务水平。另外,应根据市场的机制需求,建立公司化和网络化的社区服务,制定出更多的优惠政策,采取股份制、民办公用和合作制等方式,鼓励民间组织、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以信息、资金、技术等形式进行投资入股,实现有偿服务养福利服务的道路。其次,将再就业工程和发展社区服务两者相结合,鼓励社区服务行业吸收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鼓励社区下岗失业人员自发组织兴办,投资少、见效快、便民的服务实体。最后,树立市场经营理念,发展社区公益项目。社区经济发展,应树立正确的市场经营理念,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目标,建立社区服务体系。目前,应开展社区老人服务,开拓老年服务市场,例如发展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公寓和老年医院等,为老年家庭提供关怀服务、医疗护理服务和保健服务等;老年文化体育市场,老年产业部门应在舒适、方便和保健的消费前提下,丰富老年活动所需的文化用品,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活动场地和文娱活动项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区建设的基本条件就是社区经济,其不仅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也为社区建设提供了物质方面的保障,同时也是安置社会劳动力和扩大就业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联合国在倡导社区发展运动使将发展经济放在了重要位置,因此发展经济是社区建设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任务。
[摘 要]本文以SPSS统计分析软件为工具来分析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和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各地区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多少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具有正相关性,即: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较多的地区,其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而且,各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增长对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地区生产总值;城镇经济发展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基础设施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吸引资金投资建厂、促进当地就业,还能促进消费,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为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往往比例过小且增长过慢,需求远远大于供给,造成资源过度使用;而对社会生产设施投入过多且增长更新快,供给远远大于需求,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
国内外对于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有很多。吴友人的《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从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比例来讨论:基础性设施对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作用;[1]胡仁科的《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融资研究》是从基础设施的融资方面来阐述如何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的;[2]徐莹的《贵州城镇化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是以贵州的城镇为例,从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和质量方面入手,来分析基础设施对于拉动城镇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3]Kapar·Brian、Abate·Janet的《policy for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是从生产设施建设方面入手写其对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4]
上述研究的对象多涵盖整个基础设施,很少有将研究对象定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领域。在研究思路上多是从生产到投资角度入手,从增加就业、促进再生产方面揭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却忽略了非生产性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公共服务设施是由公共服务与设施两个词语构成的合成词,是这些词语含义的整合。公共设施是指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有基础设施和附属设施,其中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而附属设施是配套设施,使得基础设施得到更好服务、发挥更大作用、实现保值和增值功能的设施。[5]
本文以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和中国各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较分析,建立两者的联系。本文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6]
一、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投资、消费、储蓄的关系
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对城镇发展所需的投资、消费、储蓄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对投资、消费的影响
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也就是说加快城镇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就是促进该城镇的投资和消费。从对于一个城镇的投资和消费带动经济发展的方面来说,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增多对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
首先,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对投资的影响。对于商家投资建厂来说,一个好的投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好的投资环境必需有完善和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资源,而不仅仅是政府所建设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桥等),因为社区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的面向是社区居民,这会给投资建厂的商家在服务设施上减少很多资金及时间的成本投入。因此,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吸引商家来投资建厂,从而直接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社区居民的投资来说也是如此,完善和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会为其解除许多后顾之忧,这样居民就会用自己手中多余的钱进行一些投资,从而间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其次,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对消费的影响。完善和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除了可以促使居民将手中多余的钱用于投资以外,也可以促进居民进行消费。一旦该地区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商家能够获得利润,商家不但会加大投入力度,还会吸引更多的其他商家进行投资,这两方面的后续影响会促进当地居民的就业,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对储蓄的影响
完善和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给居民解除了很多后顾之忧,促使居民将手中的钱用于投资和消费。如果居民用于投资和消费的钱增加了,在短时间内收入固定的情况下,居民所储蓄的钱就势必会减少。对于想要在此投资建厂的商家也是如此,完善和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会增大商家对此地区进行投资的可能性,一旦进行投资,那么商家就不会将钱存在银行,而且还很有可能从银行贷款。这两种情况都会大大减少银行的储蓄量。[7]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增多对储蓄的增加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
简单起见,本文只选择当地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与该地区连续两年的生产总值的增幅来分别代表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指标。
(一)全国各地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分布及其增长速度的比较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2008)提供的数据,得到2006至2008年中国各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统计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通过SPSS软件,[8]得到分布图,见图1,其中灰色柱、黑色柱、白色柱分别代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该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单位:个)。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浙江、江苏两地在2006年至2008年间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在全国排在第一位置,而且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第二,上海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在2006年排在中游位置,而在2007年和2008年跃居到与浙江、江苏同一阵营。第三,从地理区域上来看,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最多的是东南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次是北方沿海地区、首都附近和西南中部地区。最后是西北地区和东北内陆型省份。第四,北京、天津、上海作为省级市拥有的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比一些省份多,尤其是上海。于是,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我国东南沿海城镇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远远领先其他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处于全国最低水平线。
(二)全国各地区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增长速度的比较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可以得到全国各地区城镇经济水平和其增长速度的分布与比较图,见图2,其中灰色、黑色和白色柱分别代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该地区的生产总值(单位:百万)。同时对各省级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横向比较,以2007年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的数据为例,见图3,其中,灰色柱代表2007年该地区的生产总值,黑色柱代表2007年该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灰色柱与黑色柱的单位不同,放在一起是为了分别比较各地区之间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
从中可以看出:第一,我国从2006年到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生产总值几乎都是逐年增加的。第二,我们将2008年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的地区划为A区,介于1万亿与2万亿之间的划为B区,小于1万亿的划为C区。由此可以看出A区:广东、山东、江苏、浙江;B区:河南、河北、上海、辽宁、四川、北京、福建和海南;C区:黑龙江、安徽、内蒙古、山西、广西、江西、天津、陕西、吉林、云南、重庆、新疆、贵州、甘肃、海南、宁夏、青海和西藏。第三,从地理区域上看,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生产总值南方省份超过北方省份,东部省份超过西部省份。从而,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我国经济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态势,有些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很快,有些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仍然缓慢。同时也应注意到,在人均方面,一些地区的人均收入过高,一些地区的人均收入过低。在生产总值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其经济水平还十分低下。
(三)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城镇经济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2009年颁布的《中国统计年鉴》,得到2007年中国各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和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如图4所示。灰色折线代表2007年该地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数量,黑色折线代表2007年该地区的生产总值。
从分布图中可以看出,灰色折线和黑色折线的上升或下降的步调大致相同,各省市所对应的基本都是两个高点或两个低点,很少有对应一个高点一个低点的情况;地区生产总值的大小与地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多少在数据上具有较强的同步性和正相关性;从区域分布上看,东西部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和地区生产总值与中国中部地区相比较少。
(四)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增长速度与城镇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前面的结论,笔者提出假设: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各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增长的速度具有正相关性。我们用后一年的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减去前一年的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来代表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增长速度,用后一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减去前一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来代表城镇经济增长速度。其中,服务数差1、经济数差1分别为2007年与2006年公共服务设施总量差值和地区生产总量差值的编码,服务数差2、经济数差2分别为2008年与2007年公共服务设施总量差值和地区生产总量差值的编码。
从SPSS输出结果(限于篇幅,不在文中体现)可以看出,经济差1与服务数差1的相关系数为0.678,经济差2与服务数差2的相关系数为0.658。这两个相关系数都接近于0.7,说明地区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增长的速度具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性,从而证实笔者的假设: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各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增长的速度具有正相关性。
三、结论与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各地区的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多少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具有正相关性,即: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较多的地区,其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反之亦然。
其次,各地的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增长对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即: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增长较快的地区,其相应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反之亦然。
最后,我国第一类、第三类地区与第二类、第四类地区相比,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在数量上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应加强第一类地区和第三类地区的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使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当然,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到各个部门,各级政府需要综合协调,在社区建设中建立一个综合协调机制,以推进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健康、持续的全面发展。
农业经济学论文:农业经济学院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经过了一段时间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觉得真是收益良...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知识产权约束 【摘 要】中国“入世”以来,知识产权争...
产业经济学论文:试论战略管理与产业经济学二者的关系 [摘 要] 战略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年轻分支。20世纪...
企业经济管理:企业经济管理柔性管理应用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经济管理中也开始运用多...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红山湖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 摘要:红山湖是综合功能的水力开发枢纽,但...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农行支持“三农”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设想 县域经济作为“三农”的具体承载者,其发展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