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1 08:44: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卫生信息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 要: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一项政策性强、考试专业(初、中级考试全国开考有100多个专业)和科目众多、各专业人数分布复杂的工作,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难以完成现有大量复杂的考务工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在考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得以深层次的应用,这不仅保证了考务工作的顺利完成,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文分析了系统开发的背景和国内外集团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简要描述了系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描述了系统的整体情况。
关键词: 卫生专业技术 资格考试 考务信息 管理系统
1.国内外研究技术开发状况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尤其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化的发展,人才考评平台得到了更好的支持,首先在局域网范围内对考试工作的每一个或多个环节进行更好的支持,比如报名可以多台机器同时录入局部共享数据,大大提高了效率。这个阶段对于大区域、大规模组织的考试支持已经逐渐成熟,并且随着Internet的日益发展,带宽的不断增加,使得人才考评工作一体化成为可能,在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人才考评工作系统会逐渐移到全部在Internet上。这种情况下,信息全部集中,有利于考试工作信息得到安全、可靠、高效的引用和管理。整个范围内数据共享,并可通过远程网络传送,实时性强,使得全局的统计和分析工作可以更加高效地展开。
在国内,各个行业的人才评价大都采用JSP技术,这种传统的web应用允许用户填写表单(form),当提交表单时就向web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服务器接收并处理传来的表单,然后返回一个新的网页。这个做法浪费了许多带宽,因为在前后两个页面中的大部分HTML代码往往是相同的。由于每次应用的交互都需要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应用的响应时间就依赖于服务器的响应时间,这导致用户界面的响应比本地应用慢得多。
从各个行业人才评价体系的应用水平来看,国内的企业开发的管理系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在技术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基于Web应用程序开发方法的管理系统建设工作起步较早,各种技术的研究研发机构相对国内来说也多,致使其集团企业的基于WEB管理软件的发展一般都采用了JSP、Servlet、EJB、JNDI、JDBC、Ajax等j2EE技术,因此其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一般都已经进行了非常紧密的多功能集成。从时间跨度上看,许多集团企业的管理化系统建设都经历了10多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英国、美国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扩展,例如英国培训机构的国际注册营养师,还有美国医学执照考试(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简写 USMLE)是美国的一种医学考试,这两种考试内容的主要方法——基于模型的实践分析,主要采用的是占用Web服务器较少的Ajax技术,使得整个系统能快速迅捷地回应客户动作。
随着计算机尤其是Internet的发展,卫生行业人才考评系统目前也做到大面积实时连接到Internet,但技术资格考试考评管理采用的是基于Internet进行信息传输,大部分工作阶段数据是数据分布的,只有到报名结束时,数据再集中起来的方式,要想真正做到全面地移到Internet上进行考试管理,还需要一个过程。
2.系统概述
卫生专业岗位属于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并关系到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岗位,也是实施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行业。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卫生事业单位要“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卫生行业要按照全国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社会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要求,坚持“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思路,结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加快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逐步实现人才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应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逐步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个人自主申报、社会客观评价、单位自主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管理体系。对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并关系到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岗位实行准入制,推进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国际互认。全国专业技术性强的行业,如律师、财会、统计、计算机等行业已经建立了资格考试制度,有近一半以上省市的卫生行业也实施了资格考试制度。根据三部对卫生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加强卫生行业技术人员的行业管理,实施各类资格考试和资格评审是必要的。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卫生行业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一方面,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职称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聘任卫生系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条件之一。另一方面,每年参加各类卫生技术专业职称考试的人才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单凭手工方式处理报名考试工作,不但工作效率低,而且任务重、周期长、出错率高,已远远不能胜任实际工作需要。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趋势,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信息产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它在社会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使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因此,利用当今蓬勃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实现考试系统的自动化势在必行。这也引起了卫生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这种形式下,尽快建立先进的人才评价平台成为卫生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下文将针对人才评价、人才培训等业务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
从技术上要保证系统的规范性、一致性、完整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并采用可移植性好的JAVA作为系统开发语言。
整个系统的工作流程如图2-1。
3.系统目标和解决的问题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务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在考试组织实施过程中对组织机构信息、考生自然信息、考生报名信息、考场信息、试卷、成绩信息、考试科目、试卷信息和考生的违纪信息等的录入、审核、修改、打印、维护、计算生成和查询统计等一系列的操作和过程的管理,以便减少鉴定工作的成本和开支。
具体实施时,首先根据现有政策人才中心人才评价、职业技能鉴定、人才研究、人才培训等各个体系的人才考评情况、分类原则及业务开展情况进行需求分析,建立被评审人员信息的合理存储方式,建立灵活的权限管理体系,实现考评人员检索及统计的快捷准确,方便统计工作。经过整体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提炼和抽象出相对稳定的考评人员资源数据模型及业务模型;其次根据各个体系的特殊性,对系统进行适当的配置与调整,满足各个体系具体业务的需求;最后在人才考评平台其他各个系统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实现平台与其他系统的整体统一。
卫生人才评价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是:建立起功能完备、标准统一规范、系统安全可靠,与卫生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卫生人才评价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稳定的、不间断的、准确及时的、热情周到的“人性化”的卫生人才评价的综合信息服务,结合通讯、多媒体、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技术,形成覆盖全国范围的卫生人才评价综合信息网络体系。
具体的系统目标如下:
(1)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必须能够加强卫生部有关部门的政府职能。
卫生部的有关部门作为政府单位,担负着对卫生行业的人员、单位和资源进行引导、管理、调控和服务等职能。通过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利用现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加强其政府职能,应该是这次建设任务的首要目标。
现代高科技手段与政府的管理职能相结合,实现管理创新,提高工作效率,是加强政府智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平台,为卫生行业的各级各类人员和各级各类单位提供全方位的、实质性的服务,逐步提高服务的质量,是加强政府职能的另一重要方面;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卫生信息资源的积累、加工和综合利用,实现对卫生行业的政策引导、宏观调控,更是信息化建设加强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2)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应该能够对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才评价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培养数量多、质量高的卫生专业人才,有效提高卫生人才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
有效地引导和开展人才交流工作,可以加快卫生人才的合理流动,推动卫生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考务管理网络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对卫生人才评价体系的考务管理人员来讲,则是实现终身学习、保持知识更新的重要手段。
(3)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能够服务于人民大众。
考虑到人民大众对卫生医疗、保健与疾病控制等方面的极大需求,在推动卫生事业发展的同时,陆续为人民大众开设互动栏目,为广大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
4.系统功能
卫生人才评价业务管理平台是一个为卫生专业各种人才评价业务提供统一管理的系统平台;通过对人才评价业务中的人、财、物和事的全面管理,全面提升人才评价业务的规划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从而有力地保证人才评价业务的客观公正。
卫生人才评价业务管理平台支持卫生部人才交流中心涉及的所有人才评价业务,包括初中级技术资格考试、职业技术技能鉴定、高级资格评审等;支持多种人才评价方式:纸面考试方式、机考考试方式、答辩方式、评审方式、量化指标考核方式等。
卫生人才评价业务管理平台的服务对象为参评人员、评价服务方;面向参评人员的服务以方便快捷的个人信息管理为主,面向评价服务方的服务以评价的组织实施管理为主。具体的服务如下:
(1)面向参评人员的服务
网上报名;准考证查询;考场查询;成绩查询;证书查询。
(2)面向评价服务方的服务
组织机构管理;报名信息采集;报名信息审核;考场组织;试卷的和交付;成绩管理等。
5.系统发展预测
随着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不同职业工种、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会逐步规范。在我国职业技能鉴定事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强大支持下,将有以下十大发展趋势。
(1)实行职业技能统一鉴定。推行职业资格统一鉴定,主要是采取理论部分的统一时间、统一试卷、统一考务管理,操作技能方面统一安排考场、考评员等统一考务管理的办法。其主要意义有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确保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质量,实行统一鉴定,有利于集中力量加强考务管理。二是有利于统一职业技能鉴定统一标准和技能水平。可以避免因为试卷不同、考务管理严格程度不同造成的同等级或同分数的考生鉴定结果不同。三是有利于降低鉴定成本,大大减少考务管理工作量。
(2)职业技能鉴定覆盖面迅速扩大。一方面是鉴定数量的迅速增加。另一方面是鉴定职业工种的迅速增加。国家题库和省题库的开发步伐进一步加快,为扩大职业技能鉴定覆盖面打下基础。
(3)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不断完善。国家陆续制定和颁布了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标准。随着政策的制订和完善,技师、高级技师的鉴定将成为2014年的鉴定热点。有强制实行就业必须持证上岗的职业工种职业资格证书、有非强制推行的职业工种职业资格证书、有国内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与行业共同推行的特种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等等。
(4)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控制意识不断增强。没有鉴定的质量,就没有鉴定工作的未来。严格控制职业技能鉴定质量,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
(5)职业技能鉴定中推行新的先进技术。智能化考试在不久将会被推行。考试中使用仿真技术,通过计算机处理后,试卷中出现了照片、录像、声音,使得鉴定更方便、更直观,逐步实现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于考务管理中。
(6)职业技能鉴定引导教育和培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许多学校、培训机构把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引入教学,加强了学生操作技能的培训、教学和考核。
(7)职业技能鉴定中新职业、新工种不断增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职业、新工种不断出现,如公共营养师、医疗救护员等,各地陆续开展了这些新职业、新工种的鉴定工作。
(8)职业技能鉴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我国与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机构的合作进一步加强。目前,已经得到劳动和社会保障注册的有英国城市行业协会C&G证书、英国伦敦工商会考试局的LCCI证书、国际认证与注册协会(简称IARI)的国际注册营养师证书等,全国正在掀起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热。
(9)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热情高涨。大中专学校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上海同济大学等全国重点名牌大学也在校内开展针对本校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工作。
(10)创职业资格证书品牌意识不断增强。结合行业、学校、地方特色创职业资格证书品牌已成为体现教育和培训特色的重要手段。
卫生专业岗位属于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并关系到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岗位,也是实施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行业。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卫生事业单位要“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但各地自行考试缺乏全国统一标准,不能代表国家的资格考试水平。根据三部对卫生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加强卫生行业技术人员的行业管理,实施各类资格考试和资格评审很有必要。
关键词 妇幼信息 管理 质量
在加强妇幼卫生信息工作规范化管理,提高妇幼卫生信息质量,发挥市级监督管理作用,以制度强管理,以规范促发展,适应新形势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培训、质量考核和信息反馈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可有效促进妇幼卫生保健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现介绍如下。
完善妇幼信息管理制度
近年来,市妇幼卫生信息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们的高度重视,市卫生局分管局长、基妇处长亲自抓妇幼卫生信息工作,经常进行工作调研,掌握动态,发现薄弱环节及时干预。市妇幼保健院协助卫生局进行妇幼卫生行业管理,院长、分管院长多次对妇幼卫生信息工作进行督导,并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①台帐资料实行档案化管理;②建立数据核对、上报前行政审核制度;③妇幼信息考核、量化评分,实行信息反馈制度;④例会报告制度;⑤定期对信息资料分析并利用;⑥“两个死亡”调查评审制度;⑦建立分级质量控制等,从制度上保证了我市妇幼卫生信息工作更加规范化[1]。
健全网络、畅通信息
年报及“三网”监测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健全的年报及“三网”监测网络,充实、稳定的监测队伍,是做好妇幼信息工作的关键。因此,建立了完整的年报及“三网”监测信息上报系统,明确在城市:市保健所—市直医院和辖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农村:县级保健所—乡级—村级三级监测网络,报表流程自下而上;质量检查由上而下,同时自查自纠,市、县之间有信息沟通。同时,规定市直医疗卫生机构和辖区医院、城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各县(市、区)妇幼保健所不仅要有专人负责妇幼信息上报工作,各乡镇卫生院也要设立专兼责妇幼人员,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人员职责,明确责任,具体到人,确实地稳定了妇幼卫生信息的业务队伍。具体做法。
在城市建立市妇幼保健所—市直医疗卫生机构和辖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转网络,市级监测人员接到上级领导布置的监测任务后,将项目任务逐一分解到市直医院和辖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县(市、区)保健机构监测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县(市、区)保健机构监测人员再将项目任务分解到社区和乡村。
在市直医疗机构和辖区医院均设有专人负责妇幼卫生信息工作,定期向市妇幼保健所报送妇幼卫生信息报表,将《孕产妇保健手册》运转至各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妇儿保人员收集妇幼卫生信息并建立各种台帐资料,按月向市妇幼保健所上报相关报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妇保人员承担本辖区的产后访视工作,并及时收集孕产妇、5岁以下儿童、育龄妇女和流动人口等信息。
在农村按照分级质量控制,县级妇幼保健院(所)将出生、死亡等信息定期反馈到各乡卫生院,并收集、汇总各乡上报的妇幼卫生信息资料,经核对和行政审核后上报市妇幼保健所;各乡卫生院对村医所报告的资料和县级妇幼卫生机构反馈的出生、死亡情况进行核对,定期召开村医例会,利用例会对村医进行相关业务培训;村卫生室定期向本乡妇幼保健人员报告本村的孕产妇信息、出生缺陷信息、5岁以下儿童死亡信息和本村流动人口等情况,对乡反馈的妇幼卫生信息进行核对,做到不多报、不漏报。
市妇幼保健所对中心工作的开展提出指导性意见,传达有关妇幼卫生最新的工作信息,定期召开各县市(区)保健机构负责人工作例会,交流各地妇幼保健工作的进展、存在问题和创新思路,在交流的基础上总结上阶段工作;研究基层妇幼保健及行业管理的对策。
通过上述的网络和制度的建立,稳定了专业队伍,增强了妇幼卫生信息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促进了妇幼卫生信息互通,提高了妇幼信息工作效率。
重视业务培训、提高信息工作质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妇幼信息管理水平,确保妇幼信息工作质量,每年年初制定对城区和县(市、区)的业务培训计划和督导计划,对县(市、区)每半年定期召开妇幼信息人员例会,根据当年工作计划,相互交流、布置阶段性工作、业务指导和信息管理,不断增强妇幼信息人员队伍素质,适应妇幼保健工作需求和妇幼信息上报要求。
对城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季度定期召开妇幼信息人员例会,以会代训,穿插专题业务讲座、更新知识,进行业务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督导,特别是针对儿童死亡诊断标准和分类原则、填表要求、报表程序和报表质量进行指导,进一步提高妇幼信息人员业务水平,确保妇幼信息工作质量。
分级质控、量化评分、信息反馈
在市卫生局的指导下,市妇幼保健所结合本市实际工作情况,按照省年报及“三网”监测工作要求,制定了分级质量控制、及时量化评分和定期信息反馈制度[2]。
市级质控:每季度对城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工作及妇幼信息上报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评价,利用例会及时反馈质控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干预措施,促进妇幼信息工作的提高;每半年市妇幼保健所在市卫生局基妇处领导的带领下,对全市市直医疗保健机构、各县(市、区)医疗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妇幼信息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市级质控不是单一的数据漏报调查,而是对各级质控情况、流动人口和基础资料管理情况、妇幼信息人员业务知识掌握情况、《出生医学证明》发放台帐资料和窗口、孕妇学校硬件和资料及基本、重大公共卫生工作等进行督导,每次质控后形成市级质控报告上报市卫生局。
县级质控:县妇幼保健院(所)每季度对各乡卫生院的原始登记台账及表、卡、册进行抽查核对,每半年1次全面质控,同时量化评分,县妇幼保健院(所)将质控报告报市妇幼保健所。
乡级质控:乡妇幼人员每月利用例会组织村医对各类表、卡、册进行互查;每季度对本乡的孕产妇、儿童和育龄妇女漏报调查,同时量化评分,并将质控报告报县妇幼保健院(所)。
注重数据分析与利用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妇幼卫生信息,对收集的数据认真整理、定期汇总、及时分析及反馈,促进了妇幼卫生各项工作的开展。
每个月及时汇总全市各项妇幼保健调查相关统计报表,同时注意检查各指标间的逻辑关系,比较各项指标的变动情况,及时写出分析报告,让主管领导随时掌握妇幼卫生工作动态。
每季度及时全面掌握全市高危孕产妇及高危儿童数量、情况与,监督管理各保健单位对高危孕产妇、儿童所采取的措施及跟踪、回访力度,向分娩医院迅速准确地提供孕产妇历次检查数据,为保障分娩过程中母子平安提供条件,有利于降低全市孕产妇、儿童死亡率;每季度、每半年、全年对全市儿童死亡、育龄妇女死亡、出生缺陷进行1次书面分析,动态掌握全市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有利于提高妇女、儿童保健质量。
每半年对年报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根据“两个死亡”评审的情况,提出干预措施,能有效地为卫生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因此,数据统计与分析,既能指导妇幼保健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又能很好地服务于科研项目。
充分认识到妇幼卫生信息工作在妇幼卫生工作中的重要、不可替代作用,只有妇幼卫生信息制度化、质量控制持续化和数据分析利用科学化,才能不断提高妇幼卫生信息质量,不断丰富妇幼卫生信息内涵,使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沿着良好的发展方向稳步前进。
【摘要】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高职高专院校中的一个新专业,学生实际就业岗位与原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差距,通过对盐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创办以来的138名毕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进行分析,提出以市场为导向转变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理念,提高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
【关键词】市场为导向;卫生信息管理专业;高职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在病案管理的基础上,随着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专业。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是高职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总体规划,它把为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进度和实现方式等在总体规划中全部体现出来。高职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应该是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服务,为社会经济服务,为地方建设服务。
盐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2006年正式开始招生,在人才培养初期,我院对全省42所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了人才需求调查表明,42个单位中,仅信息人员就缺125人。对盐城市60多所乡镇、社区医院所进行的调查表明,其专业信息化人员几乎是空白,随着乡镇社区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乡镇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将成为专科层次的卫生信息管理人才就业的大市场。因此,对人才培养的岗位定位为:毕业生主要面向市级以下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医院、医学信息部门、医学图书馆等,从事日常办公事务处理、病案管理、卫生信息资料的分析、统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科层次人才。
随着我院2009年以来3届学生的陆续毕业,虽然我院就业率一直为100%,但针对他们的就业协议及电话联系随访发现: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并没有按照当初职业定位学生绝大部分在卫生行业就业,而出现了不同的情况,3年来就业情况如下表:
表1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9-2011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
从就业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到: 从2009年以来卫生行业就业学生平均占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总数平均的41.3%,卫生行业就业率从2009、2010和2011分别为57.1%、45.0%和16.7%,三年来卫生行业的占有率呈下滑趋势。高职学生的就业方向受政策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影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什么没能进入卫生行业,经过调查主要有以下原因:进入卫生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学历要求普遍为本科及研究生以上,从个卫生行政部门及各级医院的招聘简章上我们即可看出,现在连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录用人员是也提出本科学历,这是高职学生就业时普遍面临的巨大困难;各级卫生行业对卫生信息的专业人才没有足够的重视,比如各级医院的信息科的成员仍然大都数由非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员构成,而由计算机专业、统计专业人员或由其他科室成员转岗而来,没有注重成员的医学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有效结合;还有一部分学生自己愿意从事其他信息相关行业,认为前景更好。介于此情况,我们必须扩大人才培养的市场针对性,实现学校专业教育与市场行业运作相衔接,实现学生与行业、社会的“零距离”接触,真正实现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之路。所以我们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以市场为导向改善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传统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大幅调整,认为“信息技术”才是当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核心能力,而“网络技术”又是高职就业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所以设置课程时围绕网络技能核心,突出信息技术能力。课程设置改变如下表, 表2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6及2011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上表体现了我们在设置课程中对信息技术的科目和课时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减少其他科目,比如数学、医学类课程,将课时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上。课程设置围绕核心能力:《信息技术概论》《多媒体技术》是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实用的应用技能;《VisualBasi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原理》使学生可以学会编制小型实用软件;新开设的《系统维护》是一门实践性为主的课程,主要是训练单机操作系统、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安装,系统配置、系统环境优化及常见问题的解决;《计算机网络》包括必备的网络理论基础知识和具体实用的网络基本配置,网络硬件连接,连接线制作及测试,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的管理和配置等,使学生对单位局域网及INTERNET网,不仅能做常规的硬件连接,还能通过对二、三层交换机及路由的配置,确保单位网络内、外畅通和安全;新增的《网站建设》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熟悉软件功能和网页设计思路,熟悉和掌握Dreamweaver和制作网站建设方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或深入的设计打下基础。《卫生统计学及统计软件包》更加注重学生的数据整理和分析的应用能力。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就业在目前卫生行业普遍重视学位的情况下难度越来越大,虽然基层卫生信息管理人才仍然普遍缺乏,但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在配套政策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人才培养必须为学生就业服务。通过课程设置改革,我们希望学生毕业后就成为能胜任各种包括卫生行业在内在内的各种信息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摘要:本文从我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处理的需求出发,以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确定的目标为导向,利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和先进的J2EE的系统架构,设计、实现了系统的总体需求。在实现的过程中,大量直观的统计图表的动态显示问题,系统使用了JFreeChart组件来实现;为了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开发Web时采用了Ajax技术和Tomcat的数据库连接池技术;为了保证系统的数据安全,系统采取数据的多份存储的容灾备份策略。
关键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J2EE;MVC设计模式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建立了以疫情、疾病监测、卫生监督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形成了从县到中央四级卫生防疫信息网络,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省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等为重点,融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信息化程度不高。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1)系统功能实用性差。管理系统的功能上基于日常业务考虑, 简单的将记录的载体从纸质变成了电子方式存储,系统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十分有限;(2)数据接口标准不统一。采用的管理系统名目繁多,开发的管理系统无统一的设计标准指导,使用的管理系统数据接口不统一、数据存储不规范、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3)无统一的信息处理平台。各卫生机构组织人力、物力开发的管理系统大多是单机版,存储的信息只供社区内使用,不能“流通”、共享、复用,从而形成了“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参照文献[1][2][3]提供的标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业务流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设计并实现了基于J2EE架构B/S模式的我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
系统需求及目标
由文献[1]可知,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由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实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分别接受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并合理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其服务项目有: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和处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10项业务,这些分散的业务,归纳起来就是以辖区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为中心,涉及了居民疾病防治、健康体检、妇女儿童保健等卫生服务过程,因此要设计的系统总体需达到: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围绕各级各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需求,建立省、市、县、乡(镇)四级信息处理平台,执行文献[1]的标准,规范信息收集、整理、存储等业务过程,实现信息高效的处理。通过对以上10项业务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如下的设计目标:
(1)、功能实用化。设计的系统按照文献[1]的要求,设置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管理、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免疫规划项目管理、传染病报告与处理管理、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诊疗服务管理外、还要设计查询统计、系统配置、机构管理、权限管理等模块,体现出信息化管理的强大功能;
(2)、设计标准化。设计的系统设计的数据库结构、数据元标识符、数据类型、取值长度等须满足文献[2]的要求,确保健康档案数据信息符合国家标准,便于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国家公共卫生信息互通、互联;系统的居民健康档案编号执行文献[4]的标准,确保每位居民及其家庭健康档案编码的全国唯一性,便于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分类、检索、查询、处理和利用;
(3)、管理规范化。设计的系统的健康档案要实现居民医疗、健康信息的集中存储和利用,实现人的出生、儿童、青年、成人、老年健康信息的连续、完整记录。因此,系统在进行数据管理时实行逐级审核,逐级上报,数据统一存储的管理模式。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层的数据采集点,由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审核、上报辖区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数据至上级,数据统一存储在省级卫生服务中心;
(4)、架构先进、网络化。设计的系统须采用先进的开发技术和生命力强的开发模式,使用户通过网络就能快速的使用系统,实现客户端零安装、零维护,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共享,为辖区居民的保健、就诊提供连续的、可靠的依据;
(5)、安全保密化。设计的系统要考虑到涉及辖区居民的个人隐私等敏感问题,要保证系统做到一定的安全保密,可以通过数据加密、权限控制、密码设置等方式实现;采用安全、高效、处理并发能力强的数据库系统,能够满足大批量用户的使用;
(6)、使用简易化。设计的系统的要面向全省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卫生机构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因此系统设计的表单界面、查询打印表格等须与文献[1]提供的表单界面基本一致,体现出系统使用时的简单易用特点,达到方便用户操作的目的。
系统的设计
3.1系统架构
目前,我省有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各类卫生服务机构4500多个,这些机构担负着我省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本系统的开发就是要面向这些医疗机构服务,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业务的网上信息化。因此,系统设计时采用了当前先进的J2EE框架B/S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系统架构分为4个层次:客户端、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其中客户端是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数据采集点电脑上的客户层组件,由IE浏览器来完成;Web服务器是响应客户请求,为客户提供所请求的资料,主要包括运行在J2EE服务器上的Web组件,主要采用的是Struts框架,实现了MVC模型中的视图部分和控制部分;业务层采用的是Spring框架实现,从客户端程序接收各种数据,对其进行处理并发送到EIS层加以储存;EIS层用以存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关键数据。
3.2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由于系统是面向全省从事基本公共卫生事业的医疗机构公开,随着建档居民的增加,系统的数据量会越来越大,所以选择了Oracle 数据库,Oracle 10g 具有支持大数据的存储与多用户量访问,提供可靠、快速相应的服务;同时提供对数据完整性、一致性的有力支持;在安全方面,提供了坚固的数据和用户管理、维护功能;并且具有强大的可伸缩性,能够完全适应实际业务的快速增长。数据库设计阶段采用Powerdesigner15进行建模,根据文献[3]提供的公共卫生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进行设计,基本按3NF进行设计,充分考虑程序的运行效率,适当地进行了字段的冗余设计。
4、系统的实现
系统在实现过程中使用了Eclipse开发环境MyEclipse的J2EE插件,Struts框架和Hibernate以及Ajax等一系列技术,web服务器使用tomcat,数据库使用Oracle,下面是几个关键技术的介绍。
4.1统计图表动态生成技术
系统设计的统计功能中,为了直观的反应统计的结果,本系统用图表的方式动态地显示统计结果,如人口结构分布图、社区人口年龄段图、育龄孕妇统计图等,在本系统实现方法是采用了开源的、低成本的、易于维护的JFreeChart组件。JFreeChart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统计图生成组件,通过它的开发包能够创建饼图、柱状图( 普通柱状图以及堆栈柱状图) 、线图、 区域图、分布图、混合图、甘特图以及一些仪表盘等2D或3D图片,并可生成PNG或JPG图片格式文件[7]。通过该组件在本系统的使用,缩短了开发周期、节约了开发成本,较好的实现了WEB图表的直观显示。
4.2 Tomcat的数据库连接池的运用
当JSP页面需要频繁地访问数据库时,必然要频繁地连接和断开数据库。每次连接必须完成用户验证、安全上下文配置等任务,这就要占用一定的通信和内存资源,因此往往会成为最耗时的操作。所以当一个动态网站频繁地从数据库中存取数据时,为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本系统使用了Tomcat的数据库连接池这个办法。数据库连接池是一个用于存储数据库连接的容器,它是编写应用服务时经常需要用到的模块,当应用程序需要连接数据库时直接从连接池中获取一个连接,当使用结束时,再将这个连接交还给连接池供其它应用程序使用。这样,一个数据库连接可以被很多应用程序实例共享,应用程序无需在每次与数据库交互时都进行连接和断开操作,从而大大提高了访问数据库的效率。
4.3数据备份技术
为了保证系统的数据不会因为意外事件的发生造成损坏和丢失,必须考虑系统数据的容灾备份设计。数据备份是系统和数据容灾的基础,目前备份技术主要有快照备份、异地存储备份等。本系统在总体设计中,就已经考虑到这一点,从硬件层面上进行多服务器设置,多台服务器实时的保存同一份数据的多份存储,目的就是避免物理故障,同时在系统中还有数据的复制功能,数据库的备份等,以此来保障出现突发事件后的数据恢复。
结束语
采用先进的J2EE框架设计的我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的实施, 将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电脑化、无纸化和标准化;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涵盖居民基础健康档案以及预防免疫、就诊记录、健康检查记录、疾病管理等方面的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信息,将实现居民医疗、健康信息的集中存储和利用。系统利用JSP技术使得Java与动态网页能够进行无缝连接,使用JDBC驱动程序连接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实现了对数据的存储、组织和利用;Ajax技术和 Tomcat数据库连接池技术实现了系统的负载均衡,解决了多用户访问造成的并发问题。
摘要:文章结合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 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提出若干思考。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课程设置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卫生领域的各个方面大量的应用,目前中国数字化医院已基本实现,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各医疗卫生行业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数字化的工作环境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卫生信息管理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医学基础知识,还必须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能。信息技能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医疗卫生行业工作和学习时应具备的卫生信息技术,是卫生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工作效率和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卫生行业数字化水平的基本保障。
二、专业培养目标
数字化医院是目前各大的医院的发展方向,而信息技术应用维护与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是医院数字化两个重要方面,因此本文所探讨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岗位是定位于信息技术应用维护与信息系统设计开发这两个方面。
1.信息技术维护能力
培养目标是为卫生医疗行业培养能适应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一般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维修和软件维护。此能力定向明确,专业技能突出,要求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就业去向是卫生医疗行业的信息中心。
2.信息系统开发能力
其培养目标是为医卫生医疗行业培养能适应信息网络化建设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要求毕业生能够规划设计和开发相关应用软件,要向卫生行政管理提供发展的决策信息。就业去向是卫生医疗行业信息中心,担任设计开发和设计等技能性工作。
三、对课程设置的思考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融合了医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学等三门学科知识, 本文以系统观为指导, 在医学背景下,课程相关设置主要是拓展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最终目标是扩大学生就业范围。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三大块, 包括人文素养模块、医学素养模块和专业素养模块。
1.人文素养模块
基本是按照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设置,包括军事理论、德育、体育、数学和英语,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
2. 医学素养模块
医学卫生类课程是让学生有统计、图像处理系统和网站开发的能力,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对医学信息应用能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为其研究和开发医学信息资源奠定基础。
3. 信息素养模块
本专业此类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计算机为工具, 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医院信息处理能力。侧重于以临床为为主的医院信息处理, 如病人信息管理、库房药品管理、电子病历管理、医嘱处理等等。二是医学信息处理能力。因为从事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维护信息资源,都涉及到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 包括程序类课程和网站建设类课程。程序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编写程序的基本功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调整让学生全面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巧, 要有C/S 和B/S 两种模式的程序设计能力;网站建设类课程培养学生制作网页,以及在不同浏览器环境下管理网络数据库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优化建议
针对目前学生反馈的信息以及国内外在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已取得的经验, 笔者认为可以在现有课程设置上作一些改进:
1.精简医学类课程
在对历届毕业生通过专业实习之后, 反映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所学医学课只了解皮毛, 缺乏对医学知识的总体认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建议把多门医学类课程合并起来, 让学生整体去了解。
2.系统化的设计课程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涉及到计算机、医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用系统化的方法来设计课,为后续课程和为学生进一步提升能力做好准备。
3.关于选修课
参考必须课的三大模块,选修课也分为人文素养模块、医学素养模块和信息素养模块。
人文素养模块
大学语文,中华古诗词鉴赏,文学名著欣赏,高职应用写作,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与人生,书法欣赏与创作,中国音乐欣赏,西方音乐欣赏,民族舞蹈,体育舞蹈,健身瑜伽,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中国传统太极拳, 大众健美操,形体艺术健身,大学生社交礼仪,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人际沟通,摄影等。
4.加强实践教学
目前我院学生采取大三整个学期的实习阶段来加强实践教学,是对两年理论知识的一次总结机会。现在我院已经和一些大中型医院建立了作关系, 学生可以在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学生可以在在此医院进行轮岗见习。
5.提高对毕业设计 的要求,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
毕业设计是学训练生专业实践能力一个重要途径, 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目标我院已经让学生组成若干项目小组,围绕几个项目,让老师进行指导,让学生进行分析、设计、开发等。
五、后记
我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三年制专科专业, 结合盐城卫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科特点,培养适应信息化卫生行业建设需要的,各个方面能力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医学管理知识,具有较高信息化处理能力,掌握系统化处理问题的方法, 能够从事卫生相关行业信息应用能力、系统设计工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与科研的专门人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具有医学背景知识, 能够从事卫生医疗行业类软件的开发和设计工作。 因此更能在卫生医疗行业更能适应, 更容易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卫生信息管理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 学生毕业后如果继续深造, 可以选择医疗信息统计方向、卫生事业管理、网络设计以及网站建设等多个方向, 可供选择的余地比较大。
摘 要:江苏省淮安市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在信息管理工作中,从强化经济信息共享、建立爱国卫生信息、多渠道、多形式收集信息等方面构建信息管理平台;在信息收集处理中,紧紧把握“及时性、准确性、适用性、经济性”的要求,对信息进行筛选取舍,为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为经济建设工作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在信息管理中,正确处理信息管理与管理创新、媒介宣传、经济工作的关系,把信息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信息管理;爱国卫生;经济工作
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信息管理是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爱国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树立爱国卫生形象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为爱国卫生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为政府职能管理部门与社会沟通提供平台,也有助于促进管理相对人逐步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信息管理包括信息平台构建,信息的收集、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市爱卫会网站做到:一是信息及时更新,内容科学合理。全年爱国卫生工作信息196篇;二是服务功能实用。有首页、爱卫概况、机构设置、政策法规、政务公开、工作动态、健康园地、统计信息、资料下载9个版块构成;三是意见及时回应。对网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均达到在7个工作日内反馈处理,无法办理的予以解释说明,确保网民得到满意答复;四是制度规范健全。网站建立信息审核和保密审查制度,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市爱卫办还积极向省爱卫会网站投稿,全年被采用稿件73篇,高居全省榜首(第二名20条左右,其他都是10条左右,最少的是连云港才2条)。
1 跟上经济发展步伐,高起点构建信息管理平台
(一)增强信息管理意识,努力实现信息共享。爱国卫生管理把信息体系建设推上了前台和新的高度。在突发爱国卫生事件的处理中,信息的不灵敏、不对称使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吃尽了苦头。各级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基本上都在各自的“防区”埋头苦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复劳动、查处不一的现象。从全局意义上说,当前爱国卫生的体系建设包括信息化建设仍然相当滞后。但信息建设滞后,信息管理不能滞后。信息管理首先是一个观念问题。中共中央强调的科学发展观,要的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在这个协调发展中,肯定有爱国卫生体系建设包括信息化建设的一席之地;爱国卫生信息管理一定可以全面提高爱国卫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跟上时展的步伐。为了实现信息共享,我们建立了“上下联动、左右逢源、及时捕捉、迅速传输”的信息交互网。
(二)以建设“淮安市爱国卫生信息网”为基础,逐步发展爱国卫生信息平台。淮安市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已建成了“淮安市爱国卫生信息网”。该网站设有政府公告、政策法规、热点新闻、办事指南、监督概览、卫生宣传等栏目。其中“办事指南”主要包括许可申报须知、卫生许可程序、申报表格下载、许可审批、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网上电子监察等内容,具有网上申报、许可办理和许可查询等功能。 “淮安市爱国卫生信息网”现已成为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与国内和社会各界联系的桥梁,宣传爱国卫生工作及其相关知识的阵地,为经济建设和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场所。
(三)采取多种形式,广开信息渠道。信息管理重在开发,挖掘的渠道越多,信息量就越广,效果也就越好。除开通门户网站外,信息收集与传输的主要形式有:一是编印爱国卫生信息简报,定期将国家、省内各级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近期发生的重要爱国卫生情况以及上级有关要求整理汇编,分别发往上级领导机关、全省各级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和兄弟县市的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二是信息专报,定期向省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有特色的或专题性的工作。三是汇总上报各类爱国卫生统计报表。四是建立联动机制,与兄弟县市级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建立互查协查联动机制。五是组织宣传周和街头咨询活动,向社会发放宣传材料,接受群众咨询,受理投诉举报。六是充分发挥媒体作用,扩大影响。认真进行信息资源处理,加强对信息的开发和利用。
2 把“及时性、准确性、适用性、经济性”作为信息处理的基本要求
(一)时效与质量是信息的生命。为了达到“及时性、准确性、适用性、广泛性”的要求,我中心制定了三条原则:一是好信息不过夜,当天上网。二是先核准再。本着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认真核查抽检结果。三是专人收集,照顾面上。每天有专人负责浏览省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网站和兄弟省市爱国卫生信息网以及有关报纸,将有用的信息摘录下来,或上网传输,或简报转载,或供领导参阅;并对全省各市、县有关信息的录用情况进行登记,尽可能在信息采用的内容上更广一些,地域分布上更宽一些。
(二)在反映事物的本质和深度上下功夫。在信息管理中,当大量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的时候,在兼收并蓄的同时,更要过滤处理,把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和深度的信息捕捉住。一是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政策观念和大局意识,掌握信息处理的“制高权”。二是知彼知己,明确爱国卫生工作的特点和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用他山之石攻本地之玉。三是将大量信息进行分类疏理,从每一类信息中选出精华,再加以比较,努力在信息的利用上“以一当十”。
(三)体现工作导向,避免“资料汇编”。在信息收集整理中,对信息的价值有一个判断分析的标准:一是要新,反映的内容具有独创性;二是要高,来自上层的声音,具有高屋建瓴的优势;三是要深,这些信息解决的是重点难点问题,看了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四是要实,反映的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从网站的“热点新闻”中,从“爱国卫生信息简报”中,从有关信息专报中,基本上体现了这一特点。
(四)借助信息资源,发挥智囊作用。加强信息管理工作是为了给所领导爱国卫生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当好参谋。当前爱国卫生工作信息量大、头绪多、情况纷繁复杂,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分析,对信息系统进行科学管理,使领导在充分掌握有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避免单纯依靠经验决策和由于决策信息不完备导致的盲目决策现象,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在信息管理中,借助丰富的信息资源,寻找机遇,理清思路,当好参谋。
3 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把信息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一)处理好信息管理与管理创新的关系。信息管理工作不是简单的管理工作,要促进信息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管理创新势在必行。信息管理,特别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管理,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管理创新。通过信息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基础管理,更为严谨、科学、有序了,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进一步明晰。信息管理推动了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反过来又促进了信息管理工作,可以更好地分析、利用信息,为爱国卫生工作服务。
(二)处理好信息管理与媒介宣传的关系。向媒介公布爱国卫生信息,开展工作宣传是信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管理工作就是要加强对拟向媒介公开的信息进行管理,归口管理全所的媒介宣传事务,统一安排媒介采访,正确引导媒介对社会公众关心的,或当前阶段的重点工作进行宣传报道,进一步树立爱国卫生形象。媒介宣传也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好则有利,处理不好会影响正常工作。信息管理工作中对媒介所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有采取主动措施,及时向媒介信息,表明立场、态度和事实真相,以避免媒介宣传中的猜测、杜撰,引起社会群众不必要的误解。
处理好信息管理与爱国卫生工作的关系。爱国卫生工作顾名思义是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的主业,体现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职能所在,信息管理工作也要服从服务于爱国卫生工作。加强信息管理工作,既是爱国卫生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也是促进爱国卫生工作更好发展的手段。爱国卫生工作需要信息化来保障,离开了信息管理,失去了信息分析,爱国卫生工作就会失去重心,偏离方向。通过加强爱国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强化信息资源共享,以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带动爱国卫生工作的提高,促进爱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每年根据爱国卫生相关抽检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确定第二年的爱国卫生工作计划、工作重点。
【摘要】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聚焦专业发展,以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为目标,积极推进医院和企业参与专业的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通道。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 校企合作 培养模式
一、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近年来,国内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我院于2005年开设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本专业在广泛的调研基础上以行业需求为依据,坚持以卫生信息管理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信息化复合人才。2008年围绕专业建设,我们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培养熟悉医疗卫生事业管理且胜任医院信息系统使用与维护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在此目标定位下开展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确立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初步形成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模式。2011年围绕教学改革,我们又组建教学团队,重点针对专业核心课程积极推进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目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招生主要面向省内应届高中毕业生。历届已毕业学生327人,毕业生当年就业90%以上。
二、师资队伍建设中与企业的合作
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人才教育发展的关键[1],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很好地弥补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知识体系落后理论与实践脱轨的缺。2012开始至今,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推进教研室整体师资教学水平的提升。一是骨干教师参加了各项省市级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学能力,还鼓励教师参加了企业顶岗实践,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力能力;二是组织教改课题申报,以研促教提升团队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教学团队的整体理论水平、执教水平都有明显提升。
在高职教师的培养体制上,我们鼓励教师去行业上以进修,顶岗实习等形式形式充实自己,已有多名专业教师在三甲医院信息科等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工作岗位上进修学习,零距离接触行业。目前我们和多家企业的合作正在进行,通过在企业的实践锻炼,了解了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进一步的促使我们对一些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以往我们卫生信息管理主要是课程讲授教学,而经我们在公司的这段时间的学习来看,很多技能符合市场的,课本里学不到。另外我认为我们急需要在数据库和网络等方面加大教学投入,并根据企业的要求和工作特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专业建设改革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1.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只有校内实训是远远不够的,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本专业做了很多努力,依托学院与省内外多家教学合作医院的良好关系,开辟有江苏省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以及华夏口腔医院、苏州眼视光医院等隶属型医院和吴中人民医院等非隶属型合作医院等实训基地。医院不仅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条件,而且其信息科专门技术人才还成为学生的兼职实习指导教师,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必要保证。
在企业中我们又先后开发了医疗软件企业实习基地,如上海金仕达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等,他们不仅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实习通道,还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从实习到就业的一贯制无缝对接。
2.校企合作模式促进学生就业
校企合作模式提倡以就业为导向,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明显脱节,校企合作模式要求教育实现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
在企业就业市场这块,为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我们有很多长期合作的业内知名企业,比如上市公司上海卫宁健康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创业医疗软件公司苏州分公司、苏州麦迪斯顿医疗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等等,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工作实践,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可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有效沟通能力,提高职业能力,增强对职业的感情,保证培养出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保证我院学生的就业优势。
3.对未来的设想
目前我们的教育观念还需不断更新。进一步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质量观,并以校企合作模式为指导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等各项教学改革。另外专业宣传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专业的影响力还不够大,社会对卫生信息化人才的认识也不够,需要进一步和行业密切联系。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深入校企合作,互动介入,相互交融,深度合作,真正形成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加强教师面向企业、面向社会的服务能力。
摘 要: 随着我国高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文章从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内容及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介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 实训基地 研究探讨
一、引言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为了符合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而确立的一种培养高层次卫生信息管理人员的新教育模式。该专业将培养与卫生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集医学基本知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卫生管理知识于一体的,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较高专业技能,能从事卫生信息管理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我校创办的重点专业之一。学生毕业后将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岗位上从事硬件维修、网络维护、多媒体制作、卫生统计、信息安全等工作,逐步成为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的助理和参谋。根据本专业就业前景,结合卫生信息化要求,不断调整和修订专业课程,科学性规划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充分体现“突出专业特色,面向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的引领下,高职教育成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件,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就决定高职教育应加强实训力度,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实训基地正是开展实训教学,实施专业岗位技能培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场所。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实训基地建设已成为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因素。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多方向、浅而精、重技能”的特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难度较大。以我校――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作为一所卫生医药类院校,医药类实训基地建设较完善,在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实训设备略有不足,某些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仍采用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制约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适应新时期课改背景下,实施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的转变,从而与高职院校培养宗旨背道而驰。因此,集中力量加快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所学专业相适应的职业环境,是切实提高本专业教育水平和办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三、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实训基地主要分两类。其一,校内实训室是本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其二,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体验企业文化氛围,学习所学专业关键技术的核心场所。
1.校内实训室
以本专业开设的《网络技术》、《综合布线系统集成》、《电子商务》等课程为例,可以考虑以下建设方案。
(1)组建网络技术实训室
鉴于网络设备价格昂贵,网络技术实训室可以考虑以虚拟仿真软件为主。该系统应具有图形化的网络模块、交互式的操作界面、简约细致的实训功能。此外还应具备升级功能,以便后期及时获得最新设备的模拟实训数据,从而解决网络设备更新换代频繁的问题[1]。
(2)组建综合布线实训室
通过创设智能大厦综合布线工程、机房工程施工及SOHO家居办公综合布线工程环境,实施综合布线工程项目化教学,涵盖产品选型、方案设计、安装施工、测试验收等环节;信息模块端接,配线架端接,管、槽、机柜安装,常用布线工具的使用,光纤熔接,测试工具使用等知识和技能。
(3)组建电子商务P2P实训室
建立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购买合适的电子商务软件,让学生熟悉与掌握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并通过创立淘宝工作室、电子商务P2P外包服务等模式,向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网络贸易实践操作平台。
2.校外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主流教育模式。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它――学习内容是工作,工作目的是学习。而校外实训基地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场所,将是保证工学结合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结合专业特点,遵循重点突出、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原则,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参与共建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动高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四、专业实训基地的运作机制
专业实训基地建成后,应具备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实训基地正常运作。
1.完善实训基地各项管理制度。制订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训计划、大纲、考核办法等操作规程,保证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岗位。完善专业教师发展机制,培养优秀教师团队。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3.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明确管理职责。校企合作确立以学校管理为主、企业协助的校企共管模式。由学校牵头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小组,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
五、结语
随着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需要继续完善和革新,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优化实训基地发展模式,确保实训基地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从1993年美国提出著名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到现在的云计算,大数据平台,互联网+.IT的各项技术日趋成熟,它的发展从深层次上影响和改变了社会组织形成和发展方式。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布局谋篇之年。在过去的十二五规划中,公共卫生信息化管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曝露出一系列新的问题。本文通过描述问题表现,剖析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籍此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统筹谋划;集中化
目前在公共卫生信息管理领域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在建设当中缺少地方和中央的统筹,导致了发展的低水平和重复性。同时在如何加强战略控制实现建设目标还是空白。本文将在这个领域着重进行探讨。
一、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的问题
1.缺少全局统筹规划,地方信息化建设陷入水平低重复性建设
目前在全国卫生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盲目发展。造成了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性,区域的东西失衡,建设的水平低,弟弟与地方不沟通协同,造成众多的信息孤岛。这样不仅浪费了财政资金,也不利于全国一盘棋的建设。
要整体与局部辩证关系统一的观念。既要在全局上进行顶层设计,有全局统一协调指挥,地方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建设。我们在建设要有协同发展的思路。要严禁闭门造成的情况出现,多串串门,多了解了解行业的发展状态,其它省市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思路。在全国大一统的信息化统领下,各个地方相互借鉴,资源共享。才能更快更好的建设事业单位档案的信息化。
2.技术端口缺乏标准化,系统与系统不兼容
由于前期的统筹规划工作的失败,没有制定好技术端口的通用标准。造成地方之间,地方与国家之间的系统无法合并,形成不全国通用的网络系统。在医院内的信息传导机制上不兼容。我们要达到信息影像,电子病例,防疫监控,后期援助,等等内部系统兼容和一体化。要实现兼容必须制定通用的技术标准,实现内部的无障碍沟通。
3.缺乏信息共享建设,形成信息孤岛
目前的内部建设一般依靠软件的内部建设。虽然提高了内部的管理效率,但是不利于与外部的链接和缺少与外部的协同性效应,使得信息的作用打了折扣。缺少信息共享的造成了信息档案的重复性建设增加个公众的转移成本。公众不得不在转换新的就医场所后,重新登记相关信息,重新检查,导致信息的重复性也增加了公众的负担。
4.对外缺乏集成化便携式的网络节点建设,信息传播效率低
目前的公共卫生系统的信息仅供医院等相关医疗单位使用,最为最关心的公众对相关信息知道很少。对于公共卫生尤其是自身的健康档案了解,成为公众最新的诉求。
二、公共卫生信息管理问题背后的症结
1.缺少顶层设计和全局的布局谋篇和执行上的统筹规划
整体和局部是事物发展的一体两面。由于缺少前期的准备工作,造成了后期发展的无序性和混乱性。所以让局部自由发展的思路是不正确的。需要共建一个技术平台,建立一个信息通用标准,这就给地方发展提供了思路和依据,在后期的一体化建设中就会形成系统的个体,不再会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
2.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我们建设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中要加强地方与地方,地方与中央,地方与公众的关联性。部门割开联系来看待信息化的发展。目前出现的信息孤岛和卫生信息化与居民和社会脱钩,影响了全局的建设也满足不了公众的公共卫生的信息诉求。坚持联系的观点,有助于一体化的建设,实现上下互动,内外互动,形成信息共享信息利用的整体。
三、如何进行公共卫生信息管理路径的探讨
1.加强顶层设计和全局的战略谋划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的设计,制定好路线图,时间节点,责任权利,任务分解,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等等,为公共卫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目前的信息化建设应该具备以下功能:在传统的内部信息收集,处理,储存,传递,共享。着重加强信息共享的战略谋划,形成内外一体化的建设格局。
2.制定通用技术标准,实现技术的格式化发展。
加强卫生系统内部的信息化无纸化的同时,要加强内部各个系统的兼容和技术端口的通用以及之间的信息相互转换。只有这样能够减少转换成本,实现了信息的无障碍流通,降低了信息流程的成本和转换成本。IT技术是一门繁杂本身也是在不断探索的行业。不同的技术平台和技术门类下的档案信息化,必然会形成系统与系统不兼容,端口与端口不通用,最终影响国家大一统的信息化发展格局形成。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尤其通用人才建设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所以我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培育和使用,发挥人才的智力智能,知识资源。目前人才队伍的建设面临总量少,存量流失,新量不足,存量内部知识结构老化,老中青三代结构比例失衡的问题,专用型人才居多,通用型人才少的局面。公共卫生的信息化需要具有计算技术,IT技术,管理技术和卫生技术的通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存在。专业型的人才结构,增了内部沟通成本和认识不一致的现象。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的发挥。要吸收新鲜血液,要加强现有存量的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实现知识结构的转型升级。
4.加强集中化和分权化的合理布局
作为研发卫生信息系统具有高风险,收益不确定的,智力资本要求高的特点。单纯依靠地方研发,会出现研发成果水平低,系统不兼容。而且地方的各自为政,重复性的研发都是浪费了宝贵的国家财政资源。所以要加强最高层次的集中研发制定通用的技术规范,地方只是使用通用软件或者针对各自特点在通用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
5.建设多元化执行监督体系,加强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和制度制定,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战略的控制
任何战略都离不开执行,执行的效果决定了战略的成败。因此多元考核体系就是在必行。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要充分关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素,在综合平衡中重点考核的方面有,发展质量,发展能力,投入产出效率考核,不良建设浪费考核,信息化建设运行质量考核,资产结构健康状况考核,战略执行考核。
四、结语
公共卫生的建设离不开信息化的建设。只要我们在加强统筹管理和标准化建设以及内部控制建设,就能最终实现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目标。
摘要:根据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等方式,对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卫生信息管理工作岗位进行调查,分析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设置以职业服务面向就业岗位及岗位胜任能力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剖析高职专科医学校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技能人才培养现状,研究适应岗位胜任力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卫生信息管理;计算机;课程改革
进入21世纪,也进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各类医疗机构都需要针对病人、医药等方面的数据管理及分析处理。这对医院等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处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们纷纷设立卫生信息管理的专业岗位,也急需相应的专业人才。
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指出:加强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将信息技术应用列入医学教育领域,建立多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培养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卫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1]
针对社会的需求,医学院校设立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以培养所需人才。高职专科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以职业服务面向就业岗位及岗位胜任能力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此类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
1 卫生信息管理的职业能力分析及岗位要求
在各级医院,专门设置卫生信息管理岗位,是近十多年的事,医学院校开设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也是近些年的事。近些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迅速,各级医院及医疗机构纷纷大力发展其网络数据平台,对卫生信息管理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作了相应的调查。
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式。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两部分,一是部分往届毕业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同学,他们在医院的相应岗位就业;二是医院的信息管理科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员。问卷调查共发放200份,涉及学生问卷160份,医院管理人员4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率为100%。问卷调查设计的问题主要是涉及在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卫生信息管理岗位对于信息技术的职业能力需求。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我们进行了归纳整理,总结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应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在医院,卫生信息管理岗位归属于信息科,此岗位的工作范畴主要涉及医院的信息系统即医院数据管理平台的管理和日常运行维护,因此,要求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例如:熟练掌握常见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基本的网络测试和网络操作等等。
② 具备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和常见故障维修能力
在医院的计算机系统中,一般由医院数据平台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公系统、诊疗系统三个部分构成。无论是哪个系统,核心是计算机,因此,管理人员要具备能够保障计算机正常运行的维护能力。并且,对于计算机出现的一般常见故障,要能够迅速处理和维修,保障计算机的正常使用。
③ 具备数据库基础管理能力
现在各级医院都设置了计算机网络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全院的数据存储和信息处理。所谓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其技术实质就是数据库的管理的应用。现在常见的数据库为SQL、ORACLE等,因此,管理人员应具备这些数据库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④ 具备计算机网络使用和日常维护能力
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是运行在计算机网络上,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和良好的运行状态是必须保障的。因此,信息管理人员要维护计算机网络的日常运行,要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具备处理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常见故障的技能。
2 高职专科医学校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我们明确了医院信息管理岗位的工作需求。但在高职专科医学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和市场需求的岗位工作能力需求有些脱节,即不能胜任岗位需求,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计算机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中。
① 重医学知识,轻计算机专业知识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前几年主要开设在医学本科院校,这几年在医学专科学校也开设了此专业,但在专科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普遍都具有重视医学知识,轻视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特点。学校的主导思想,是医学知识的学习为主,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知识掌握为辅。但是,专科院校由于学时限制的原因,没能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造成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同学医学知识学习不够深,信息技术也掌握不好的局面。
② 对计算机操作技能重视不够
某些医学专科学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学知识、管理知识、信息技术三个部分构成专业的培养。这个人才培养方案看似不错,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学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计算机的操作教学。
③ 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不能完全适应岗位需求
部分医学专科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照搬了本科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忽略了本科院校的学制和专业培养的侧重点;或者仿照了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没有将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有机结合。毕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不能将所学立即用于工作之中。
3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前面的岗位胜任力的调查分析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① 重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根据调查分析的结论,结合卫生信息管理岗位的工作需求,选择计算机课程,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到专业教学,构建计算机课程体系,以涵盖适应岗位需求的计算机技能。
② 改革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课程标准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得知,以前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标准是适应一般技能的,没有突出本专业所需求的技能要求,因此,课程改革中,要根据岗位的需求,增删课程内容,修订课程标准。
③ 改革教学模式,适应岗位能力需求
专科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要重视计算机的操作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操作技能,学生才能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摘 要】加强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提升具有产品属性的学生素质,强化高职院校“产品与质量”的新理念,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改革专业课程模块、构建教学评价体系与优化教改步骤等方面,就如何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较高综合素质、能适应卫生信息化迅速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岗位需求 ;卫生信息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一、探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国外学者认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卫生信息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名称广泛涉及到卫生信息管理、医学信息管理、医学信息学等,其中以“医学信息学”居多。为了促进各国间对医学信息学的相互交流,早在1976年就成立了国际医学信息学会(IMIA);它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认可的非政府组织,其政治宗旨是致力于推动世界医学信息学的发展。目前,美国、加拿大、法国等众多国家在医学信息学教学方面已做出了相当的成绩。
从国情分析,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
从医情分析,根据卫生部制订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逐步建成比较完善的以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为重点的国家卫生信息系统,进一步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和其他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发展,而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事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发展史看,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有十几所卫生学校相继开办了卫生会计与统计、病案管理等相近专业,培养了大批卫生信息管理人才,对地方经济及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到90年代中期,国家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化解金融风险,实施了财政紧缩政策,市场人才需求形势发生了变化。上述专业分工过细,专业面向狭窄,已经不适应市场职业变化的需求。跨入21世纪信息、网络时代以来,社会需要“高素质、宽知识、强能力”的实用型职业劳动者。将以上专业调整合并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符合“深化职教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精神,符合21世纪社会卫生人才的需求形势。
综上所述,并结合初步调研情况分析,目前我国开设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均有不尽人意之处,与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供非所求”。因此,我们认为,急需进行适应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明确培养目标与细化基本要求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21世纪我国卫生行业的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专科层次实践型信息技术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热爱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具有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现代卫生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同时根据培养目标提出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具体要求(限于篇幅从略)。
(二)精选主干学科与规范技能实验内容
目前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医学教育的漏洞,而人文教育却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其作用不可小觑。为此,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将课程分为“素质基础课程模块”、“技术基础能力课程模块”和“专业技术能力课程模块”,在每个模块中设置相应的课程,将必修课的各模块明确规定课程、课时,选修课各模块规定课程范围、基本课时和基本学分,这样有利于培养既具有人文关怀又具有管理型、技能型信息技术人才目标的实现。
完善技能实验内容和训练方法,如Office办公软件、SPSS软件,病案软件管理系统;社会医疗保险实践,数据库和数据表的创建与维护,查询、报表、窗体的建立;硬件故障检查与诊断,计算机系统安装,网络管理系统、路由管理系统、服务器管理系统。
(三)优化实践教学环节与完善效果评价模式
根据职业岗位需要整合教学实验(训)内容,通过模拟实训和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控制中心等进行见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训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岗位实习一般为40周,其中二甲以上医院(病案室、信息科、医务科、办公室等)和疾控中心等为32周,电脑公司或网络中心8周。学生要按照实施性实纲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完成实习活动。目的是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工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实习的主要科目进行出科考核,学生实习完后由实习单位进行实习鉴定。最终由学院和系部构建成综合优化效果评价模式。
三、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现代卫生信息管理的要求改革并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不同课程集群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与医药卫生行业的多层面、多渠道等软硬教学资源,开展“活用教材”、“项目教学”、“工学交替”等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校医合作”往往是指学校围绕医药卫生行业第一线对人才的职业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通过建立一种由医药卫生行业单位全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学校和卫生行业的两种不同环境及其教育资源,有计划地采用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 这是一种将学习过程和实际工作过程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的“适应岗位需求的”教育模式。
(二)根据不同类别课程选用相宜培养模式
对统计类、软件技术类等课程,宜采用“项目教学”培养模式。而卫生管理、病案管理类等课程,宜采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如学生根据学习相关课程进度,适时适量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病案管理工作,到疾病控制中心、卫生局、药厂、药店等参与卫生管理工作、挂任职务助理等。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四个新突破:将学生成绩考核转化为“行业式考核”;强化了教师的行业素质和实践素质;师生实现真实的工作岗位“零距离实践”;实现教材内容与工作实际的“无缝对接”。
四、构建教学评价督导体系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不同于一般的医学专业或卫生管理专业,该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卫生行业的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信息技术人才。
(一)在教学新模式中遵循“四种意识”的结合
首先,教学始终遵循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服务行动领域及其对应的学习领域。其次,不同组课程集群,淡化学科意识,形成跨学科、多学科和整合性课程(如《医学基础概论》是由解剖、病理、内外科等多门课整合而成),依据其课程目标、教学类型、模式,运用多种有效的策略及方法,组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整合性的专业能力与态度。再次,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践体验或情景模拟,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特别是项目教学。最后,重视团组合作学习。
(二)在教学管理中构建相应的教学评价与督导体系
(1)综合运用“运筹学与系统工程” 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种方法,根据“完备性、独立性、和谐性、可测性、一致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等原则,构建教学评价体系。(2)以“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原则(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最优化等)作为方法论基础,总结概括教育教学规律,以“教务处、系部、教研室”三个子系统为“经”,以“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分系统为“纬”,纵横贯通、依序衔接、条块结合、内外联系,构建教学实施体系、操作体系和督导体系。
五、转变教学理念与优化教改步骤
(一)教学改革的技术路线图
(二)转变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理念的基本思路是:(1)强化学生、专业与社会岗位需求三者统一;(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的典型任务(项目)为主线设计专业核心课程;(3)明确教学结果是学生表现的专业行为;(4)明确“学生―教师―教材”(教学资源结构与形式)三者的角色与互动关系。
(三)改革教学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模式;打破“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建立“模块教学”方式与“模块考试”方式。对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引进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网络教学资源。
(四)优化教改步骤
教改步骤的优化思路是:构建课程体系拟订教学大纲完成教材精选选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实践摸索教学方法总结教学成果再次教学实践完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五)注重学习引进
向同类院校学习取经,“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
六、结束语
在卫生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不断加强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提升具有产品属性的学生素质,强化高职院校“产品与质量”的新理念,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工作任重道远,值得继续探索。
摘 要:本文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要求入手,提出该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具体的信息技术模块,通过加强信息技术平台课程体系的建设,更好的促进医学院校和医疗系统信息化平稳发展,进一步的促进国家卫生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信息技术;课程
国家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报告中指出,卫生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着缺乏顶层设计和信息标准,信息孤岛和信息瓶颈问题突出,医疗服务机构之间总体协同效果差,信息系统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机制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医学院校要适时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平台课程体系构建,这是医学院校信息化平稳发展的重要支撑。
1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1.1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建设发展需要而确立的一种培养高层次卫生信息管理人才的新模式。该专业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的卫生教育工作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医学基本知识,现代管理理念、医学信息管理和处理的,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其它从事医学软件开发的部门,开展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1.2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知识”“能力”“素质”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常见话语[1],三者各有各的重大作用,又密切联系。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核心岗位群包括: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事信息采集与处理、疾病分类、病案管理工作;和医疗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实施、系统与网络维护工作;医疗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财务、管理工作;拓展岗位群包括:医疗相关企事业软件开发、系统管理与维护工作,临床科室信息技术辅助工作。因此,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也应具备相关的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具体要求如表1所示。
知识要求 (1)熟悉科技文献查找的有关知识及文献检索的应用;(2)熟悉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平台的应用;(3)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及应用情况;(4)熟悉卫生管理软件的开发过程和卫生事业管理内容;(5)熟悉医院运行流程。
能力要求 (1)具备计算机基本软硬件知识、操作能力和实际维修技能;(2)具备必要的网络软硬件基础知识和实际维护能力;(3)具备医学统计的基本能力;(4)掌握程序设计技术、数据库技术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5)具备借助程序设计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分析和解决医学信息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6)能够从事医药卫生行业中卫生信息的收集、处理、管理工作。
从表1有关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可知,除了必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相关知识外,掌握信息技术能力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重中之重。
2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平台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课程体系建设原则是指人们基于对课程设计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一般包括市场需求、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筛选、课程组织、课程实施等原则。(1)市场需求原则。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设置与调整时,首先需要调查研究卫生信息管理人才就业和生源两个市场。由于就业市场常常决定着生源市场,所以,最终要以卫生信息管理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专业设置,进而确定课程设置;(2)课程目标确定原则。课程目标确定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生发展的需要、职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发展必定与信息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信息化医疗系统的快速发展也决定了信息技术平台课程的重要性;(3)课程内容实施原则。课程实施是把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可采取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实施方法。
3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要求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体系建设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技术路线图
由图1可知,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信息技术平台课程体系可包括四个模块,分别为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信息技术应用模块、信息技术选修模块和信息技术实训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参考课程如表2。
信息技术应用模块的课程内容着重于应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信息处理知识,能够处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面临的有关信息技术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的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兴趣和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学生本身的计算机基础、软件应用等相关课程。信息技术实训模块的课程设置主要着重于让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信息管理技术在卫生系统进行实习,以期巩固所学内容,更好的适应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需求。其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信息技术应用模块和信息技术实训模块的课程均为必修课程,信息技术选修模块中的课程为选修课程。
4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或过程。课程设计的评价过程一般包括:明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参考系、获取价值主体的信息、获取价值客体的信息和做出价值判断等五个环节。首先,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符合国家卫生信息化的方针政策,对该专业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进行模块建设,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信息技术,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征。其次,针对信息技术平台课程的特点,应将学生的参与情况、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训的表现情况等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内[2],通过考察的方式检验课程体系是否适用。最后,应及时反馈教师的教学信息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对课程的价值做出新的判断,结合实际不断推进课程的创新。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率很高,良好的应急管理体系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良好处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结合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对其中存在的有待解决的问题予以分析,提出相关的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对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含义是指,对社会公众的健康具有严重的损害的、突然发生的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包括重大的食物中毒、群体性的不明疾病、重大传染并疫情等,其具有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大、紧迫性、非预期性、突发性等特点,在面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时,政府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应急管理是对整个突发事件进行控制的关键所在,本文就将对此予以简单探讨。
一、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很多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很好的控制,我国逐渐建立起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运用这些应急管理体系,在突发性事件中,政府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与控制作用,非典期间,为了对其进行很好的控制,国家还专门成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并制定了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预案,组成了完整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国务院还在2003年批准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扩大了各级医院的传染性疾病医院的建设规模,并在各级医院开展了紧急医疗救助中心的建设工作,虽然在一次一次的事件总结过程中,国家在不断的对应急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但是在后来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不少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下面予以详细分析。
二、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部门在突发性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没有做好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协调工作。虽然政府为了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为了提高应急管理体系的成效,在不懈的努力,但是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与控制,是一项关系到全社会人员安全的巨大的工程,社会其他组织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政府在管控的过程中,没有做好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协调,没有很好的动员其他社会组织的力量。
(二)关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的健康及生命安全有着重大的威胁,做好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处理工作是整个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但是在实际的应急管理工作中,政府对于相关的处理知识的宣传力度的缺乏,导致很多地方的防疫人员并没有完全掌握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隔离、治疗相关的知识,这会对防控工作的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中枢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我国现行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参与管理的政府部门众多,条块分割,很难进行统一的调度及指挥,在这种应急管理体系之下,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对公众安全的威胁,很难对分散的医疗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统一的配置。
(四)预警责任制度有待完善。在我国现行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并没有对各级政府官员的责任制度进行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即使有人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处理不当,也没有法律依据进行相关的追责,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明确的第一责任人,以便于出现问题之后,能够在第一事件找到相关的责任人进行问责。
(五)政府对于信息的公开度不够。我国政府在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对于媒体信息的报道,存在一定的限制性,为了避免在民众中引起过度恐慌,政府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的公开程度,是进行有选择的半公开,如在重大传染性疫情的信息的纰漏的过程中,通常会对死亡人数进行一定的隐瞒,媒体所报道的信息也是经过一定的过滤的,这样使得民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知情权,这也造成了民众不能及早的对公共卫生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
三、完善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政府部门应该加强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协调。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工作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在应急管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要能够以自身的力量为主导,做好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协调工作,积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促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控制与处理。
(二)应该在防控的过程中积极的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通过前文中的分析可以看出对防疫人员及民众进行相关的突发性疾病的知识的宣传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提高防疫人员的应急服务技能,对民众没有进行相关疾病的知识的宣传与指导,很容易造成民众的紧张情绪,导致一些盲目的哄抢事件的发生,对公众看站相关的预防控制知识的宣教,消除民众的恐慌强徐,同时能够帮助民众进行科学的预防,能够有效的促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
(三)完善中枢管理体制。加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政府的中枢管理,对传统的条块分割的应急管理体系进行改善,建立起完整的、独立的应急管理部门,有利于在应急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快速响应,同时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避免资源的浪费。
(四)明确各部门的责任机制。不管政府制定出何种有效的预警机制,只有得到落实才能真正有效,这就需要在应急管理体系中明确的规定各级政府人员的职责,完善各级人员的问责制度的建设,促进应急工作的开展。
(五)加大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公开度。政府应该建立起公开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对于突发性事件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及反馈,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同时要充分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对于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及时予以公布,对各种信息进行准确、全面的公开。
四、结束语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威胁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的控制作用,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对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对策。
产科病房护理工作具有自身特点:节奏快、患者多,工作量大,病情容易变化[1]。孕妇在术前、球囊引产后、...
护理管理论文:儿科临床用药安全护理的风险管理 目的:分析儿科临床用药安全护理风险管理。方法:笔者选取自...
项目管理类论文:浅谈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交往与协调 [摘要] 在当代工程项目管理中,交往与协调是进行各方面...
城市管理论文:城市管理中党建工作的论文 党建工作,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基础和灵魂。近年来,玉环县城管执法局...
治安管理论文: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引发的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探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水利工程管理篇1 1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基本内容 1.1创设组织 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施工企业往往聘用项目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