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2 08:58: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中医诊断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课,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诊法的学习,达到辨证的目的,即培养学生运用四诊准确收集病情资料及中医辨证思维的能力。本文旨在PBL、CBL教学法的基础上,将二者有效融汇于中医诊断学的日常教学中,即通过系统教学法,以案例为栽体,以问题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课堂互动、学生讨论完成知识的内化与重构,即自主完成诊法的学习,辨证思维的训练,从而实现诊法与辨证的有效衔接,使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更加系统化,从而更好地完成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目标,为服务临床做好必要的准备。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PBL;案例教学法;系统教学法;教学改革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问题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形式。案例教学法(CBL,Case-Based Learning),是围绕一定教学目标把现实世界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CBL是基于PBL教学方法的原理发展而来的。以问题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案例进行教与学,通过课堂互动、学生讨论完成知识的内化与重构,培养医学生的综合能力。{31CBL与PBL教学法的结合,即笔者所谓的系统教学法,习姗姗等认为:PBL结合CBL的讨论式教学,可使学生在情境中以参与者的身份去探究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临床思维预判和诊断能力。覃星明等研究表明:PBL联合CBL将能力培养放在首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其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
一、背景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司外揣内,其诊断疾病的方式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即通过病人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测知人体内在的病理变化,作出病名、证名的诊断。故传统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先认识临床常见的症状、体征,明确其临床意义,然后再学习辨证方法。表面看上去,知识由浅人深,条理清晰,实则将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分解了,弱化了,授课过程中教师卖力讲解,学生被动学习,学习兴趣常显不足。笔者觉得医学教育不应填鸭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应回归临床实际,让学生以医疗参与者的身份主动学习,本着治病救人、解决病人疾苦的精神爱上学习。众所周知,PBL教学法是基于现实问题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形式,医学所面对的正是实实在在的病人,所要解决的就是认识疾病,明确诊断,从而减轻或消除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本文将以案例为载体,以问题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系统教学模式贯运用到中诊教学的全过程,在案例中完成诊法与辨证的交融与学习,从而使中诊教学系统化,知识结构全局化,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爱上医学,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二、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PBL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重大改变,在实施PBL教学前,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只是学生认知与学习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教师的角色从主讲变成了主导。表面上,教师从台前走到幕后,作用似乎被弱化,事实上PBL教学的实施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更高、知识面的要求更广。教师课前应围绕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再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精选医学案例,案例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故案例不能过于简单、一目了然,也不可过难,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恰到好处。因此,教师课前要有足够的认知与学习,进行教学策划、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精选并编写案例、书写教师指南。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对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准备,不可掉以轻心。由于中医诊断学所要解决的是医学问题,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都要在案例中体现,因此,案例的选择与编写俨然成为中医诊断学系统教学模式的核心与关键环节。
2.学生准备
课前学生要主动积极配合,结合老师给定的案例及医学问题,自行查阅资料、文献,独立思考,小组协作讨论、解决医学问题和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点,完成自主学习过程,由于这一过程的工作量远远大于课堂学习、课下复习,占用学生较多课余时间,因此,精心设计的案例及问题要足以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以防抵触心理的产生。
(二)课上实施
笔者拟通过PBL教学作为开展中医诊断学系统教学模式的平台,通过PBL教学完成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学习,从培养临床医生的角度进行实用性教学,以临床案例为载体,以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为主体,学科间知识交互渗透,培养学生以疾病的中医临床诊断为目的的教学新模式。授课以临床案例为基础,将中医诊断学的知识点贯穿于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之中,把相对分散的知识整合,使之整体化、系统化。由于大一的学生专业知识有限,故案例的选择与编写不应太难、太深,应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紧扣教材,确保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学科交叉与知识交互,锻炼学生以案例的临床诊断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既完成了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辨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中医诊断学系统教学模式强调以中医诊断学所要解决的医学问题作为学习的基础,学生的所有学习内容都围绕着医学问题这条主轴展开。具体如下图:
在问题的指引下,查阅文献资料、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确定解决方案,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如此反复直至问题得以完全解决。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组讨论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获取解决方案后,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通过解决案例中病人的疾苦,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素养。教师在整个系统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形成并掌握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医学问题得以解决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医学知识的学习、理解及运用。
(三)教学评价与总结
考虑到中医诊断学是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课,故而中医诊断学系统教学模式对学生PBL学习的评价不同于纯粹的PBL教学评价,是LBL(传统讲授式教学法)与PBL教学评价的结合,既重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又重视教学结果(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标准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不断体验进步,超越自我,促进综合能力得以全面发展;既注重形式,又注重结果。教师通过评价反馈的信息,及时对教学各环节进行反思与调整,从而促使教师教学水平与引导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三、讨论
中医诊断学系统教学模式,即通过PBL、CBL教学平台完成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作用由单一的教变为教、导结合,要求学生比以往更积极的参与和主动的配合。邓娟等采用PBL和传统教学法对照两组,了解116位护士实习生对肿瘤化疗护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结果发现采用PBL教学法带教成绩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
实践中针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部分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得不太适应、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这需要教师做更多的努力,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并接受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转变学习观念,保证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如视频案例提供的问题情境更加真实,比文字描述的案例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有学生表示:“视频案例的出现,打破了原本沉闷的学习过程,患者真实的表述远比白纸黑字来得有趣,而且更真实”。有老师认为:“视频导人使学生们较传统PBL更早进入学习状态”。同时,视频案例从多方面、多角度提供了认识问}的渠道,使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加鲜活、立体,富有生命力。笔者亦将通过不断地尝试,寻求最适合的方式开展中诊教学。
【摘要】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对于检验课程教学目标至关重要。针对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课程,建设了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团队,改革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体现了以培养学生中医诊断思维为核心的培养理念,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了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的教学水平与质量。因此,本文通过总结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的教学效果,阐释了开展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必要性,从而充分发挥中医诊断学作为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 模拟教学; 教学方法; 改革
中t诊断学的主体内容为四诊与辨证,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也是指导临床处方用药的基石,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四诊技能与辨证思维能力[1]。中医诊断模拟训练教学是实现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重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四诊知识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分析判断病位病性,总结证型的辨证过程[2]。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中医诊断学教学的学时偏少,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提高中医诊断学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了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的教学,采取分小组教学,每个小组15人,由一个专业老师带教,逐一对学生的四诊操作进行指导,规范了四诊的基本操作,并开展了以案例式教学为主的临床模拟训练,分层次开展虚拟诊室的训练,从而完成了教学内容与达到了实践教学的目的,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1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改革的思路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研究判断疾病、诊察病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科[3]。中医诊断学采用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病情资料,通过综合分析病情资料,获得病位与病性,并归纳总结出证型,用以指导临床治疗。中医诊断学不仅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中医诊断的技能、中医临床辨证思维,且中医诊断学中四诊部分知识点多而且零碎,内容描述抽象,不利学生掌握。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容易混淆,而辨证部分是需要综合分析四诊信息,然后综合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辨证结果,中医诊断学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后期在临床上常常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四诊的方法全面、准确、规范的收集病情资料,从而缺乏分析、判断疾病的基本思辨能力[4-6]。针对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现状,改革了中医诊断学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模拟训练教学,在模拟诊室、模拟病房进行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并开展临床实践操作[7-8]。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目的是突出中医诊断技能与临床辩证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以明确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针对性的学习[9-11]。为适应新时期以学生为本的教学需求,开展了40学时的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法,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四诊技能与辨证思维能力为核心,重点突出中医诊断基本技能训练、规范实践教学内容、运用新技术开展不同层次的实验,从而提高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效率。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原则指导下,在大一第二学期学习完中医诊断学之后,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从而使中医诊断教学内容在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中得以落实。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与学的特点是技能要求高、实践性强,实践教学是学好中医诊断学的关键环节,应在掌握中医诊断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下,从而充分利用舌诊软件、脉象仪等教学设备,开展一系列中医四诊与辨证技能的训练,同时借助虚拟门诊,强化中医诊断临床技能的训练[12-14]。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加虚拟诊室的教学环节,从而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以中医诊断基本技能与临床辨证思维能力为重点,采用规范示教、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手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特点,分层次开展临床模拟诊疗的实训,让学生在模拟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所以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是符合中医药传承模式与经验医学诊疗疾病的特点,值得广泛推广的教学模式。
2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改革的策略
2.1 建立教学示范中心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示范中心,提供了中医四诊基本技能实训、中医四诊综合应用实训、虚拟门诊辨证实训,是中医实践教学开展与教学改革的基础。中医四诊基本技能实训,配置了舌诊图片、脉诊仪与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开展学生四诊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中医四诊综合应用实训,配置了各种临床典型案例的教学系统,灵活多样的开展案例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辨证能力[15-16]。虚拟门诊辨证实训,配置证素辨证系统,按照门诊的实际情况,学生分组担任不同角色,进行自我训练,以培养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的能力[6-9]。中医学院中医证研究基地拥有1个福建省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中医健康辨识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1个福建省高校中医证研究重点实验室、3个二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舌苔脱落细胞实验室、四诊资料标准化采集实验室、证素辨证与数据挖掘技术实验室)、2个研究中心(辨证思维与证素辨证研究中心、证候客观化研究中心),为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2 规范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内容 为了规范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在广泛开展学生调研的基础上,对于所选用的教学资源,如舌诊图片、辨证案例等,经过教研室反复多次的论证,确定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临床模拟训练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主要分为诊法模拟训练、辨证模拟训练、诊法与辨证综合运用模拟训练[17]。诊法模拟训练,以望诊、问诊、舌诊、脉诊等基本功的训练为主;辨证模拟训练,以各脏腑典型病案分析训练为主;诊法与辨证综合运用模拟训练,以模拟患者的病史采集、临床资料收集、辨证分析、住院病案书写与熟练使用中医辅助诊疗系统为主。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与现代医学模拟教学有一定的差别,但教育理念相同,教育效果是一致的,即通过相对真实的、可重复的、规范化的训练,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18-21]。
2.3 改革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手段 在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方面,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形式,确立以学生为本、以自我训练为主、以培养学生临证能力为目的,探索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新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侧重于书面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处于被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22]。在这种情况下,深入研究了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课程特点,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制作形象生动的教学课件,通过降低文字演板,增加形象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升教学效果,从而增加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的机会。望诊中舌诊,在传统教学手段上配合舌诊多媒体课件,采用典型舌象图片与影像资料,诠释舌诊的基本知识与理论,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舌诊的相关内容;舌诊的练习方法,在观察舌诊图片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分组相互观察,从而可以理论联系实践,充分理解舌诊的临床意义。同时,要求学生观察具有典型舌象的同学,写好观察记录与分析结果,然后集体讨论,并由老师点评。这种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实践机会,增强了实践意识,促使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并从运用所学知识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觉性[23]。
开展模拟训练,模拟医院的医过程,既可培养学生理解患者、帮助患者、热爱患者的理念,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又可锻炼学生的基本临床诊疗技能,真正掌握中医四诊技巧、辨C分析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学生的诊断技能水平与辨证思维能力。通过模拟训练,既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又避免了学生直接上临床无所适从的现象。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促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提高熟练度与规范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如舌诊模拟训练,采用舌诊图片、典型图谱等开展训练,提高学生辨识舌象的准确性;脉诊模拟训练,采用分组同学之间互相诊脉,运用诊脉八要素:脉位、脉力、脉率、至数、脉长、脉宽、流利度、紧张度,将复杂的脉象分解成简单的要素,使得脉诊更具有操作性,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诊脉方法和操作步骤,并对常见脉象有感性认识,以体察不同脉象特征,通过反复模拟训练,提高学生诊察脉象的能力。
3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实施效果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综合素质。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锻炼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一系列的模拟训练,激发了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兴趣,促进理论学习,开拓学生的临床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化技能训练,达到教学目标。通过开展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强化了技能培养与建立中医临床思维,增强了四诊操作技能与辨证分析能力,全面提升了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质量[13]。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是一门联系临床各科技能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四诊资料收集,运用中医理论与思维辨析病情数据的方法与技能,其过程中医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具体应用。因此,临床的反复训练,是学习与掌握中医诊断学的知识的必经之路[24]。医案是临床反复实践的经验总结,学生以典型医案作为实践对象,是中医诊断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之一。中医临证特点是中医辨证思维的训练,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方面开展,理论研究主要是医案的规范化、辨证的标准化等,实践研究主要是启发式案例教学、虚拟诊室[25]。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相长。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并了解现代实验的新方法、新技术。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的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知识体系,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计量诊断及用药特点。 方法 对我院2012~2014年收治的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型、西医诊断结果、用药情况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各个中医证型中有意义的辨证计量进行筛选,根据患者的用药情况分析患者的用药特点。 结果 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分为9个中医证型,其中以肝郁脾虚型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中医证型的患者比例(P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计量诊断;用药特点
现阶段,慢性乙型肝炎已成为全世界需要共同面对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流行病学数据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约有20亿人曾感染乙肝病毒,其中约有100万人死于由慢性乙型肝炎引发的严重肝脏疾病。长期以来,西药治疗一直是我国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首选方法。中医药在我国医学史上有着数千年的应用历史,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1-2]。但长期的应用发现,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分型较为混乱,各证型诊断标准和用药均缺乏规范性,不利于临床用药经验的推广[3]。针对上述现状,我院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计量诊断和用药特点进行探讨,旨在促进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用药经验的推广创造有利条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在我院接受中医治疗的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3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71例,女性患者129例,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为(32.5±1.6)岁。
病例资料的纳入标准:①中医诊断结果与《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提出的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符合的患者;②血清HBsAg、HBeAg或抗HBc持续阳性超过1年的患者;③HBV-DNA阳性的患者;④经计算得出机体总胆红素(TBiL)1.5倍正常上限值。
病例资料的排除标准:①合并急性肝炎、重型肝炎、不稳定型糖尿病的患者;②合并心、脑、肾等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③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④有长期酗酒史的患者;⑤有吸毒史的患者;⑥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⑦合并血液系统疾病(骨髓抑制)的患者。
1.2 方法
收集300例患者中医症型、体征、临床症状、西医诊断结果、中医治疗用药情况等临床资料,统计其中医证型、各证型患者的体征、症状及治疗用药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4.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各个中医证型中有意义的辨证计量进行筛选。以P
2 结果
2.1 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00例患者共分为9个中医证型,其中证型为肝郁脾虚型患者所占比例为25.4%,明显高于其他证型所占比例(P
2.2 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情况
纳呆和脉弦为300例患者最常见的中医症状、体征,排名前10位的中医症状、体征见表2。
2.3 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辨证计量诊断情况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00例患者的9个中医证型均有3个以上贡献率较大的变量,因篇幅有限,具体回归分析过程未能阐述,9个中医证型排名前3位的变量见表3。
2.3 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用药特点分析
统计300例患者的用药情况发现,柴胡是用药频数最多的药物,其次为丹参,两种药物的用药频次分别为149次和131次,用药频数排在第3~10位的依次为白术、板蓝根、郁金、茯苓、甘草、白芍、黄芪、茵陈,用药频数分别为126、111、102、89、74、62、35、23次。
3 讨论
辨证施治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特色和精华,其实质是祖国传统医学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对多种疾病、多种体征及症状治疗方法的归纳和深化,辩证施治的应用大大丰富了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西医认为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正气不足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4-5]。在慢性乙型肝炎这一发病诱因上,祖国传统医学与西医具有一致性。本研究经回顾分析发现,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分为9个中医证型,与1993年我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分会确定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基本一致[6]。对300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计量诊断得出,9个中医证型均有3个以上贡献率较大的变量。对各证型及其各变量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实质为湿邪疫毒乘患者机体正虚而入,先蕴伏于肝,后损伤肝脾,继而累及肾脏,故认为其发病机制为湿热毒蕴,主要病理变化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与上述中西医观点均具有较高的相似性[7-9]。
相关临床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的中医方剂按属性排名,前4位分别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和利水渗湿药[10-11]。慢性乙型肝炎属于本虚标实之症,本虚体征及症状主要体现在肝脾,标实体征及症状主要以湿热瘀毒为主,虚实之间互为因果,故治疗应以补虚为主,清热为辅[12]。本研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治疗用药特点发现,中药方剂中使用频数最高的为柴胡,其次为丹参。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柴胡具有抗病毒、保肝利胆的作用,可有效抑制纤维增生,促进纤维吸收[13-15]。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丹参能够活跃患者肝脏微循环,改善患者肝脏的营养情况,有效提高肝脏对病毒的免疫力[16-17]。
综合本次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计量诊断及用药特点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更加趋于规范化,还可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用药经验的推广创造有利条件,临床意义显著。
摘要: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科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基础医学学科,是中医基础理论医学与中医临床医学的桥梁与过渡,具有理论性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等特点[1]。中医诊断学主要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通过诊查病情、辨别中医证候来掌握患者的病情。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诊断教学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统计分析。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中医诊断教学 临床应用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中医学专业学生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17-35岁,平均年龄(24.06±4.53)岁,应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观察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18-31岁,平均年龄(25.12±4.87)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两组学员在性别以及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对比价值。
(二)方法
选择100名我院中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其中50例为对照组,应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50例为观察组,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统计比较两组学员中医诊断学的平均考试成绩合格率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评分。
对照组应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具体如下:老师按照教材要求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根据课本教材的安排原封不动的进行讲授,主要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点照本宣科的灌输给学生。学员不主动思考和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只是进行被动式的听讲,并且机械的记录老师讲授的书本知识点。学员的能力考核标准是以传统的书面考试成绩为准,以考试成绩来判定学生的学习以及知识掌握的情况。老师缺乏临床经验,并且不主动与临床一线医师进行相关交流,知识点老套落伍,理论和临床实践脱节严重。学生只学习了解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不主动关心中医革新技术以及临床应用,普遍会感觉到的知识用处不大,课堂上提不起兴趣;观察组学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具体如下:选择案例。老师根据课堂的教学计划和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象征性以及启迪性的临床真实案例,结合教材理论知识点讲解给学员。重点讲授中医诊断理论与临床案例相结合,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老师要确保所选的临床案例真实可信,最好是由老师深入临床医院一线的亲身经验,或者是从有过临床诊治经验的同事处收集到的病例。老师在讲授案例前应该精心进行准备和备课,在讲授过程中,不仅仅要有文字和口头讲述,最好还有真实的数据、分析、图表、照片以及临床就诊单据等图文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客观和生动。
(三)疗效评价
统计比较两组学员中医诊断学考试平均成绩合格率以及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评分。考试成绩合格率评价:满分100分,0-59分:不及格;60-70分:及格;71-85分:良;86-100分:优;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评分评价:满分10分,分数越高说明教学效果与质量越好。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进行研究数据统计处理,学员对于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的评分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配合t校验。学员中医诊断学的平均考试成绩合格率采用百分数(%)表示,P
二、结果
(一)两组学员考试成绩合格率的比较
观察组学员中医诊断学考试成绩为优的有23例(46.00%)、成绩为良的有14例(28.00%)、成绩及格的有9例(18.00%)、成绩不及格的有4例(8.00%);对照组学员中医基础理论考试成绩为优的有21例(42.00%)、成绩为良的有13例(26.00%)、成绩及格的有8例(16.00%)、成绩不及格的有8例(16.00%)。观察组学员的中医诊断学考试平均成绩合格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学员的8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二)两组学员对于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的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学员对于课堂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中,课堂教学效果的平均评分为(8.41±1.22)分、学习促进效果的平均评分为(7.78±1.03)分、能力提高效果的平均评分为(8.23±1.13)分、成绩提高效果的平均评分为(8.71±1.11)分;对照组学员对于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中,课堂教学效果的平均评分为(6.04±0.86)分、学习促进效果的平均评分为(5.41±0.85)分、能力提高效果的平均评分为(4.26±1.07)分、成绩提高效果的平均评分为(5.78±1.74)分。观察组教学效果和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基础知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察和判断,辨别患者的中医证候,从而可以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健康状态以及发病情况,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主干课程[2]。中医诊断学理论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理论模糊性,大多数学生刚开始接触到中医学理论,对中医学的体系没有很深的认识,基本功底较差,当听到老师讲授时,普遍会感觉到中医诊断学课程极其深奥和难懂[3]。与此同时,传统的中医诊断教学方式单一、落后,基本上以老师的大课堂讲授为主,并且存在重视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轻视临床实践;重书本知识,轻操作技能培养等现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以强加灌输的方式,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缺乏思考和提问的习惯[4]。从老师的角度看,教材不能紧贴临床真实案例,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点没有经过临床的验证,也不去与临床一线的医师进行相关的交流与沟通,在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律照本宣科,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和质量大打折扣;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课堂之上作为配角和听众,只能被动式的听讲,缺乏对于中医体系的了解和兴趣,不主动思考,不积极讨论和提问,一律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5]。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法和模式,主要是在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中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应用临床真实、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带入到临床一线现场进行病例分析,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间的合作,能够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解决、分析问题以及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6]。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工作作风以及团队间的协作意识。这有利于将中医基础性理论与临床实践更好的联系起来,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临床之间的距离,应用效果十分明显,值得给予应用和推广。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学员中医诊断学平均考试成绩的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员们对于中医诊断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思考、语言表达与团队协作等能力,能够显著提升学员的理论考试成绩以及课堂综合教学质量,在中医诊断学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应用和推广。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针对汽车常见的故障,借鉴中医的“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快速、准确地诊断出汽车故障的原因和故障点。
关键词:中医;诊病方法;汽车故障诊断;运用
人生病了到医院看病,可以看中医,也可以看西医。中医和西医诊病的方法各有不同,中医一般采用望、闻、问、切诊断出病人的病因,讲究的是利用大夫的经验分析病因;而西医主要是通过利用各种设备仪器对病人的身体进行各种检查,大夫根据检查结果,通过对各种身体参数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病因。汽车“生病”了,它要到汽车修理厂进行修理,作为“汽车医生”也要用相应的方法给汽车“看病”。“看病”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中医的诊病方法,很容易就可以诊出“病因”,找到故障部位。以下就借鉴中医的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对汽车故障如何诊断进行论述。
一、望
望,即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汽车故障诊断中,也可以通过“望”的方法,就能看出故障的原因。如,通过“望”排气管排出的尾气的颜色,即可诊断出该车的故障原因。汽油发动机排出的尾气的正常颜色是无色的,但有颜色的尾气排出,说明发动机有故障了,而且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故障。
1.排气管排出的尾气颜色为蓝色。尾气颜色为蓝色,表明有机油进入到燃烧室与燃油一起燃烧,但机油是如何进入燃烧室呢?一般有几个途径:(1)当发动机中的活塞、活塞环或气缸套磨损到一定程度,在活塞上下运动时,曲轴箱内的机油有一部分随活塞向上窜入到燃烧室中参与燃烧;(2)当气门导管磨损或气门油封老化或损坏后,每次进气时,由于气缸内部处于真空状态,机油顺着气门杆被吸入到燃烧室内参与燃烧;(3)发动机曲轴箱强制通风阀(PCV)如果卡滞常开,当发动机进气管真空度较大时,机油从气门室罩盖内被吸入到进气管内,随空气进入到燃烧室;(4)在装备有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发动机,由于增压器轴或轴承的磨损,机油沿轴向被吸入进气管内最后进入到燃烧室参与燃烧。
排气管排烟颜色为蓝色,说明有机油进入燃烧室参与燃烧,根据以上分析逐步进行相应的检查,就可得出发动机的“病因”。
2.排气管排出的尾气颜色为黑色。尾气颜色若为黑色,故障的原因一般为混合气过浓,即油多气少所致。发动机在工作时,进入气缸内的混合气浓度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正常工作,混合气过浓,不是喷油量多了,就是供气量少了,根据此原因逐步检查,找出导致油多气少的故障点即可。
3.排气管排出的尾气颜色为白色(气温低于5℃除外)。尾气颜色若为白色,即白烟,故障的原因一般为有水进入燃烧室参与燃烧。水进入燃烧室,一般有两种途径:(1)燃油中水分过多,随燃油进入气缸;(2)发动机的冷却水进入燃烧室,一般是由于气缸盖、气缸套或进气管裂纹后,冷却水从裂纹漏入。
根据以上的途径分析,采用排除法,最后可以找到故障点。
另有汽车行驶跑偏的故障,可以采用先看轮胎气压、轮胎磨损程度,以及车身左右高矮等,即可诊断出故障点。
所以,根据中医的望诊方法,在汽车故障诊断中,有些故障实际上不需要大拆大卸,也不需要用设备仪器检测,就可以诊断出故障原因和故障点。
二、闻
闻,即闻诊,闻就是用耳朵听,用鼻子嗅。听包括讲话声、咳嗽声、呼吸声、呃逆声。嗅就是嗅气味,包括口腔气味和各种分泌物的气味。
1.用耳朵听(听诊)。在汽车故障中,由于零件长期相互运动,润滑不良,导致配合间隙增大或烧损,运动时产生冲击,从而出现不正常的声响,简称异响。在诊断此类故障时,“汽车医生”根据响声发出的部位、声响的频率诊断出故障点。
如发动机中的活塞、气缸套,两者是一对相互运动的一对元件,当两者磨损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相互撞击的响声。初始阶段,这种撞击声,只出现在发动机的冷态(冷却水温度低于60℃),而且声响来自发动机的中部,声音为“铛、铛”声,当冷却水温度超过60℃,响声逐步减弱,最后消失。这种响声就是典型的敲缸响,原因就是活塞、气缸套磨损。
另一种声响来自发动机的上部,声响为“嗒、嗒”声,不论冷车,还是热车,都有这种声响,一般为气门脚响,即某些气门的气门间隙过大导致。
在汽车底盘的故障中,如当发动机运行时,不踩离合器踏板无异响,当把离合器踏板踩到底时,就听到“沙沙”或“叽叽”的声响,此故障一般是由于离合器的分离轴承缺少润滑脂或分离轴承损坏所致。而另一种情况是,不踩离合器踏板时,有“沙沙”的声响,当把离合器踏板踩到底,响声消失,这种故障一般是变速器中的某个轴承或齿轮磨损所致。
2.用鼻子嗅(嗅诊)。汽车故障中,有一种故障为油耗高,即百公里消耗的燃油量较正常值高,也就是平常说的费油。这种故障除了发动机运转时每次喷油多喷外,就是漏了。如果发动机每次喷油多喷了,就会导致混合气过浓,会出现燃烧不全,也就是有一部分汽油随废气从排气管排出,这样可以用鼻子嗅排气管的尾气,如果有较浓汽油味,说明混合气浓了,根据混合气浓的相关原因进行检查即可。如果没有汽油味,则要关闭发动机,用鼻子嗅汽车周围,若嗅到有汽油味,则可判断该车的油箱或燃油管有泄漏的部位,对相关部位进行检查即可。
另在诊断自动变速器的故障检查时,可以通过嗅变速器油的气味方法,初步判断故障原因。若变速器油有严重的焦糊味,且颜色较深,说明该变速器中有部分离合器片或制动片磨损严重。
三、问
问,即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均要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故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真正的中医只问大小二便(性状、次数等),不会问什么病,问什么病的基本只配做大夫(西医医生),不配叫中医。
在汽车故障诊断中,问诊也是常用的方法。通过问诊,它可以缩小故障范围,提高工作效率。一般在汽车故障诊断中,问诊的对象有两个:
1.问驾驶员。主要向驾驶员询问车辆在产生故障前的使用、保养情况,故障的症状、特征、频率等,通过这些信息,达到全面了解故障的起因、特点,从而间接掌握故障发生的特性,提高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
如汽车油耗高的故障,正常使用时只需7L/百公里,现需要10L/百公里。按正常的诊断也可以诊断出故障的原因。但通过与驾驶员的沟通,得到一个信息,即该车是在一次停在地下停车场时,下雨后被洪水淹积后才出现了该故障。根据此信息,诊断范围就缩小在发动机的电子控制系统内。经检查,发现故障点在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控制模块(ECU)。该故障是由于控制模块(ECU)经水浸泡后,线路连接插口氧化腐蚀接触不良,导致控制模块(ECU)收到的信息出现偏差,致使控制喷油器每次喷油多喷了一点,从而使进入气缸内的混合气偏浓,但还不至于排气管冒黑烟。如果不进行问诊,虽然通过各种设备仪器的检查,也能找出故障点,但需要的时间、劳动量就要多得多。
2.问汽车。虽然现在的汽车,维修人员还达不到用语言直接与汽车沟通,但现代的汽车,不论是发动机、变速器,还是底盘上的制动系统等等,都用电子控制系统。这些电子控制系统,都具有自诊断功能,即如果控制系统内的传感器、执行器或线路工作不正常,该系统可以把不正常的故障信息存储在控制模块(ECU)内,维修人员可以用汽车电脑故障诊断仪(俗称解码器)对汽车进行“人机对话”,从而得到相应的故障信息。维修人员就可以根据故障信息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检查,从而准确找到故障点。
如汽车的制动防抱死系统(ABS),行驶途中左前轮的轮速传感器由于安装不牢导致脱落,此时仪表上的ABS报警灯随即点亮。驾驶员看到ABS报警灯亮,就知道ABS系统出故障了。当他把车辆送到维修厂,维修人员用汽车电脑故障诊断仪(俗称解码器)与汽车进行“人机对话”,根据信息,维修人员就可知道故障点在左前轮的轮速传感器或链接左前轮的轮速传感器的线路上,直接向此方向进行相应的检查即可。
四、切
指摸脉象。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借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
对于汽车故障的诊断中,汽车上也有“脉”,如传感器产生的频率信号、声响的频率、点火系统的高压点火频率等,但这些不能直接用人工感觉得出,需要维修人员用专用的设备仪器检测得出。如传感器产生的频率信号,需要用示波器检测信号波形的幅值、频率,信号波形有无杂波、跳跃、间断等,以此来诊断传感器的工作性能好坏,从而诊断出故障产生的原因。
五、总结
对汽车的故障进行诊断,实为是给汽车“看病”。在实际的诊断过程中,可以采用“中医”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西医”的方法,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根本一点就是要能快速、准确地诊断出故障原因和故障点。对于具有一定维修经验的维修人员,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很多故障可以借鉴中医的“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就可达到目的。但对于缺少经验的维修人员,特别是刚加入汽车维修行业的新人,就只能采用“西医”的方法,利用各种设备、仪器,通过各种检测,利用检测到数值进行比较、分析,才能得出结果,这样相对于“中医”,在效率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
【摘要】 “关格”是一种病, 很多人不太了解,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对此病的论述及中药治则。
【关键词】 关格;中医诊断;中药治则
关格, 病证名。①小便不通与呕吐不止并见的病证。小便不通名关, 呕吐不止名格。《寿世保元》:“溺溲不通, 非细故也, 期朝不通, 便令人呕, 名曰关格”。系癃闭的严重阶段。多由脾肾不足, 水邪湿浊逗留, 郁而化热上攻所致。宜用金匮肾气丸以补益肾气、温阳化水, 左金丸和胃降浊;若久郁化热, 症见腹胀便秘, 烦躁唇干, 口有尿味, 舌苔厚浊者, 宜通阳降浊, 用大黄附子汤合黄连温胆汤等方加减;若阳明腑实偏重, 可用大承气汤、黄龙汤等方。②指呕吐而渐见大小便不通者(见《医醇义》)。症见喉下作梗, 继而食入呕吐, 渐见溲溺艰难, 大便下如羊粪。系噎膈的严重阶段。详噎膈条。③大便不通名内关, 小便不通名外格, 大小便都不通名关格(见《诸病源候论・大便病诸候》)。宜用大黄散(《圣济总录》:黄连、桂枝、冬瓜子、滑石、朴硝)、黄芩汤等通利二便[1]。
关格者, 上为格, 下为关。格者, 格拒之意, 即吐逆称格;关者, 关闭之意, 即二便不通称关。《类证治裁・关格》曰:“下不得出为关, 二便俱闭也, 上不得入为格, 水浆吐逆也。下关上格, 中焦气不升降, 乃阴阳离绝之危候”[2]。
根据各家之意, 并结合现代临证, 按其病因、病机和脏腑辨证, 关格又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上热下寒、痰瘀互结、火热郁闭;虚证:心肾阴虚、脾肾阳虚。
1 实证
1. 1 上热下寒 临床表现:胃中灼热, 食后剧痛, 时呕欲吐, 腹中痛, 四肢不温, 小便不利, 苔中黄, 舌质红, 脉弦数[2]。
治法方药:清上热祛下寒, 和解阴阳。用黄连汤(黄连、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方解:黄连清胃中之热;干姜、桂枝温肠中之寒;人参、甘草、大枣和胃安中;半夏镇逆止呕。诸味合之但得寒热平调, 甘苦并施, 以调阴阳而和解, 胃灼痛, 呕吐, 腹中痛, 上热下寒之关格证自愈);资液救焚汤(生地黄、麦门冬、党参、炙甘草、胡麻仁、阿胶、柏子仁、紫石英、五味子、寒水石、生犀汁、滑石、生姜汁。方解:生地滋阴生津;麦冬清心润肺, 养胃生津;党参甘温补气;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阿胶滋阴养血;胡麻仁滋阴液;柏子仁滋阴养血;五味子生津涩精;紫石英润肺下气;寒水石清热泻火;生犀汁凉血;滑石利水渗湿;生姜汁止呕)。
1. 2 痰瘀互结 临床表现:饥欲得食, 但吞咽困难, 甚则滴水不入, 胸膈疼痛, 口干咽燥, 泛吐黏涎, 大便坚硬如羊粪, 形瘦体衰, 肌肤枯燥, 苔少质绛红, 舌有瘀点, 脉细涩或弦细[2]。
治法方药:舒肝理气, 和胃化痰。用启膈散(沙参、茯苓、丹参、川贝母、砂仁壳、郁金、荷叶蒂、 杵头糠。方解:郁金、砂仁壳开郁利气;沙参、川贝母、丹参润燥化痰;茯苓补脾;杵头糠疗噎膈;荷叶蒂行胃气);归桂化逆汤(当归、肉桂、白芍、青皮、蒺藜、茯苓、郁金、木香、合欢花、牛膝、红枣、玫瑰花、降香。方解:当归养血滋阴;白芍敛肝益阴;肉桂引火归元;青皮行气理气;茯苓补脾和中;郁金开郁散结;白蒺藜理疗降肝阳;合欢花理气解瘀;木香顺气;牛膝滋肝阴, 并引经下行;玫瑰花疏肝解郁;红枣和胃;降香降气解瘀)。
1. 3 火热郁闭 临床表现:腹痛胀满, 硬痛拒按, 躁扰不宁, 大便燥结, 溲黄不利或尿闭, 重则神昏谵语, 四末逆冷, 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臭秽, 烦呕吐逆, 苔黄而燥, 重者黄垢, 舌质红或绛红, 脉弦滑或沉实。[2]
治法方药:攻坚破结, 荡涤实热积滞。用大承气汤( 大黄、 厚朴、枳实、 芒硝。方解:大黄苦寒泄热通便, 荡涤胃肠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 软坚润燥;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 行气散结。四味合之, 以达峻下热结之功);硝菔通结汤(净朴硝、 鲜莱菔。方解:鲜莱菔理气;芒硝软坚泻热。二味合之, 功为理气消导, 通里攻下);黄龙汤( 大黄、枳实、芒消、党参、厚朴、当归、甘草、生姜、桔梗、大枣。方解:大黄、芒硝、厚朴、积实为大承气, 泻热通便, 荡涤肠胃实热积滞;党参、当归补气养血以扶正。桔梗开肺气通肠胃;姜、枣和胃调中;甘草调和诸药, 上诸味合之攻下扶正)。
2 虚证
2. 1 心肾阴虚 临床表现:脉弦如革或洪大, 有者大四倍以上, 脉来骤起骤落, 急促有力, 肢体震颤, 虚里、脐旁动悸, 左胸压痛或绞痛, 呼吸困难, 失眠健忘, 夜寐惊梦, 两颧红赤如涂朱, 头晕耳鸣, 偶有咯血, 苔少舌质红少津[2]。
治法方药:滋肾养心, 峻补真阴。用左归丸(熟地、鹿胶、枸杞子、山药、山茱萸肉、菟丝子、川牛膝、 龟胶。方解:熟地滋肾填精, 养心阴为主药;辅以山萸肉养阴涩精;山药补土固精;枸杞子补肾益精;牛膝补肝肾, 壮筋骨;菟丝子补肾生精;鹿角胶温肾阳;龟板胶滋阴潜阳, 益强精。诸药合之, 滋养心肾之阴);加味生脉散(太子参、五味子、麦冬、杏仁、玉竹。方解:太子参益气生津为主药;麦冬养阴生为辅药;五味子敛阴生津为佐使药。三药合之, 有补、有清、有敛, 具有益气生津之功;更加杏仁偏于滋润;玉竹滋阴生津, 诸药合之甘润滋液)。
2. 2 脾肾阳虚 临床表现:溲尿滴沥不爽, 重则癃闭, 呕吐不进食, 伴有面色s白, 神气怯弱, 腰膝乏力, 形寒肢冷, 周身浮肿, 咳喘上逆, 苔白滑, 脉沉细[2]。
治法方药:温阳益气, 补肾通关。用济生肾气丸(熟地黄、牡丹皮、山茱萸、山药、附子、茯苓、泽泻、肉桂、牛膝、车前。方解:附子、桂枝温肾阳为主药;熟地滋肾填精;山茱萸益肝肾;山药补脾;茯苓淡渗脾湿;泽泻清泻肾水;丹皮清泄。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为六味地黄丸之方, 为本方的辅佐药, 更加上牛膝、车前子以行气利尿消肿。诸药全用, 使阴阳协调, 肾气充足, 以通利小便, 消水肿);真武汤(白术、附子、生姜、芍药、茯苓。方解:附子辛热, 温壮肾中阳气, 以逐在里之寒水;主水在肾, 而制水又在脾, 脾阳失运, 故辅以白术之温运脾阳, 补脾利水;附子与白术合用, 以温壮脾肾祛水邪, 增强温煦经脉之力以除湿;佐以茯苓之淡参, 助白术健脾导水;生姜辛温, 逐水祛寒;白芍酸寒为使, 制约附子、生姜之辛燥)。
另外, 关格还有以下两种含义:①脉象。指人迎与寸口脉俱盛极, 系阴阳决离的危象(见《灵枢・终始》)。②病理名。指阴阳均偏盛, 不能相互营运的严重病理状态。《灵枢・脉度》:“阴气太盛, 则阳气不能荣也, 故曰关;阳气太盛, 则阴气弗能荣也, 故曰格;阴阳俱盛, 不得相荣, 故曰关格。关格者, 不得尽期而死也”[1]。
摘要:崩漏从月经初潮至绝经前后都可能发生,月经淋漓不净,或量多如注,非时而下者称这“崩漏”。其日久淋漓不断称为“漏下”。突然大量出血,称为“崩中”。 致使气血俱虚,若治疗失时时,而且发作时经常出现经血暴下如注,易致气劂脱,则病情危重。两者虽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可以互相转化,但其出血状况不同,久漏不止,病势日进,可转成崩证,即崩证日久,气血耗伤,渐成漏下;所以临床上常称崩漏并称。
关键词:崩漏;鉴别;论治
崩漏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血瘀、脾虚、肾虚、血热等造成冲任损伤,导致月经非时妄行,不能制约经血。
1.血瘀:经期、产后余血未净,又感于寒热,血为寒凝、热熬成瘀,以致瘀阻冲任子宫,血不归经,发为崩漏;或肝气失于疏泄,情志不畅,气滞血瘀;或新血难安,瘀血不去,久漏致瘀,发为崩漏。
2.脾虚:不能约制经血,冲任失固,统摄无权,气不摄血,损伤脾气,饮食劳倦,忧思过度,故成崩漏。不能摄血致令妄行,思虚伤脾。或气虚冲任子宫藏纳失司,崩漏耗损气血,更加剧崩漏。3.血热:迫经妄行,酿成实火;或过服辛辣助阳之品,热扰冲任,感受热邪,或郁久化火,肝火易动;素热阳盛,或致成崩漏,素性抑郁,正冲脉之太热也,血崩之为病,冲脉太热而血即沸。
4、肾阴虚:相火动血,则阴虚失守,肾阴亏损,天癸渐竭,七七之年,致成崩漏;或因素体阴分不足,或因久病及肾,暗耗肾阴,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
5.肾阳虚:肾失固藏,天癸将竭之际,绝经前后肾气渐衰;或因肾阳不足,冲任未盛,天癸初至,肾气稚弱,禀赋不足;或因房劳不节,难以约制经血,冲任不固,封藏失司,以致肾阳虚弱,损伤肾阳之气,乃成崩漏。
总之,崩漏虽有血瘀、脾虚、虚热、血热、肾阴虚、肾阳虚等不同的病机,但由于损血耗气,日久均可转化为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或气血俱虚。无论病起何脏,“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四脏相移,必归脾肾”,最终导致肾脏受病。也有崩漏反复难愈,虚实夹杂,久漏致瘀,或久不愈而复感邪气。可见崩漏常是多脏受累,气血同病,因果相干,发病机理复杂,故属妇科重证、疑难证。崩中者,势缓症重,漏下者,热急症危,其实皆属危重之候。
一、诊断要点
1.症状:月经的经量、经期以及周期发生严重紊乱。
2.妇科检查:子宫比正常变软,可略增大,正值出血时检查,多无明显改变。
3.辅助检查:阴道细胞涂片表现为中、低度影响,或高、中度影响;出血前数日内宫颈粘液结晶仍呈羊齿植物叶状改变;基础体温呈单相型;激素水平测定孕激素(P)降低、雌二醇(E2)升高;子宫囊腺增生或内膜呈增生过长等病理变化。
二、鉴别诊断
1.经期延长、月经过多、月经先期:三者与崩漏均是以月经经量、经期或周期的改变为主要症状的月经病,但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和月经先期症状的发生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即经期延长、经量增多,但经血能自行停止。崩漏出血往往不能自行停止,出血则没有规律性。
2.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崩漏与先后无定期都表现为周期的先后不定。但崩漏的出血则完全无规律可循,后者的经期正常,并且周期均在一定的范围内提前或错后。
3.经间期出血:本病与漏下的表现相似,为非经期出血。但本病持续2~5天左右,出血量少,常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多能自动停止。月经出血与经间期出血往往形成一次多、一次少有规律的交替发生。
4.胎漏:漏下与胎漏临床容易混淆,出血都是在停经一段时间以后发生的,尤其需要注意发生胎漏的妇女原有月经先后不定期。胎漏者盆腔B超检查可见宫腔内有胎心、胚芽或孕囊,血β-HCG含量升高。
5.堕胎不全:堕胎不全常有少淋漓不断,或量血量时多时少,阴道出血不能停止,与崩漏相似。宫腔刮出物病理检查、盆腔B超、妇科检查可以鉴别。
6.异位妊娠:异任妊娠与漏下相似,都伴有阴道出血持续不止。但漏下的出血多无腹痛,异位妊娠常有程度不等的少腹疼痛。盆腔B超检查、血β-HCG测定可以鉴别。
7.葡萄胎:葡萄胎易误诊为崩漏,伴有无腹痛的阴道出血时。β-HCG测定,结合盆腔B超及血,妇科检查可以鉴别。
8、阴道、外阴外伤出血:有粗暴性行为史,或阴道、外阴创伤史,检查可见外阴或阴道口破裂出血,阴道出血色鲜红,呈活动性,可与崩漏相鉴别。
9.赤带:本病与漏下相似多由宫颈息肉、宫颈炎、阴道炎等引起,在性交后或劳累后出现夹杂有粘液的血液,妇科检查多能鉴别。
10.出血:分泌性激素的卵巢瘤、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息肉和粘膜下子宫肌瘤发生的非时阴道下血酷似崩漏,剖腹探查、盆腔B超、CT、MRI、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宫腔镜、宫颈细胞涂片或宫颈组织病理检查、阴道放大镜妇科检查或对鉴别诊断有意义。
三、辩证论治
崩漏的主证为血证,故辩证当根据出血的质、色、量变化,参合发病的久暂以及舌脉、全身症状,辨其热、寒、实、虚。若经血色淡质稀,量多势急,非时暴下,多为气虚;淋漓不净或暴下不止,血色紫红或深红,质稠多属血热,若色鲜红质稠,淋漓不止多属虚热,若色黯有块,时闭时崩,时来时止,多属血瘀。崩漏实证少而虚证多,寒者少而热者多,但即使是火,亦是虚火,非实火可比。崩漏有以漏为主的,有以崩为主的,或漏与崩交替出现的,或停经日久而忽然血大下的。久漏多瘀,久崩多虚。漏为崩之渐,崩为漏之甚,即漏可成崩,崩可转漏,须根据其转化情况,临证时审其轻重虚实。
发病年龄阶段的不同,也是崩漏辩证的重要参考。一般地说,青春期患者多属先天肾气不足,冲任未充;育龄期患者多属血热,冲任受损;绝经期患者多因肝肾亏损或脾气虚弱,冲任不固。
由于崩漏出血的新久各异,发病缓急不同,治疗崩漏尚须本着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灵活掌握复旧、澄源、塞流三法。
塞流即是止血,是治疗崩漏的紧急措施。气虚不摄,必致气虚,失血过多,互相依存,血为气母,气为血帅必致新的出血,暴崩下血故塞流是崩漏治疗的第一步,宜急症处理。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审因论治,辩证求因,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辩证论治,动用祛瘀、健脾、益气、滋肾、补肾、清势等法,这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复旧即固本善后,血止后就当以调理月经周期为治本之法。
[摘要] 流行性感冒是因时行戾气导致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短,起病急骤,发病率高,传播迅速,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与社会秩序。因此,加强中医药诊疗流行性感冒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通过翻阅相关文献,现对中医药诊疗流行性感冒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旨在能为临床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医药;流行性感冒;研究进展
流行性感冒在祖国医学中属于“时行感冒”、“温病”或者“疫病”范畴,主要表现为头痛、高热、乏力、恶寒、全身酸痛等多种中毒症状,同时伴有流泪、咽痛、流涕、咳嗽。流感依靠飞沫传播,传染性高,往往突然爆发,起病急骤,迅速蔓延,病情严重,并发症多。目前,西医针对流感尚无特异性治疗办法,金刚烷胺、病毒唑等常用药物副作用多,隐患明显。中医在诊治流行性感冒方面经验丰富,贡献卓越。该研究现对中医药诊疗流行性感冒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旨在能为流感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借鉴。
1 病因病机
感冒是因时行病毒与六淫侵袭人体所致,主因为风邪。风邪往往结合当令时气而伤人,例如春季之风热,秋季之燥气,夏季之暑湿,冬季之风寒。非时之气结合时行病毒容易引发流感,而且病情严重、传染性高、不限季节。春季风寒交侵,应暖反寒或者冬季形成暖冬,当寒反暖,加上人体不能及时应变调节,致使病邪自口鼻与皮毛而入,卫表失和造成流感暴发。华伦荣[1]等认为在病因上,流感的主要特点为六淫为患,夹杂湿邪。景姗[2]认为,流感传播的主要特征与“暑之特性”有关。任吉学提出,流感乃寒疫病毒与热疫病毒侵袭所致。
2 临床治疗
(1)辩证施治
任继然等[3]根据不同证性概括出4种方法治疗流感:单纯性证候宜用解表法,风寒症候宜用宣肺化痰方法治疗,风热症候适宜进行清肺化痰,消化型症候宜给予解表和中。魏喜宝通过细致观察30例流感患者的临床症状,针对暑夹寒湿的患者给予“新加香薷饮”,针对暑夹湿浊患者加用正气散治疗,发现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31.5 h[4]。该次研究坚持辩证施治原则分别采用大青龙汤、白虎汤、桂枝汤、小柴胡汤、麻黄汤、银翘散等方剂治疗150例流感患者,结果显示,半数患者于12 h内退热,最迟退热时间不超过48 h,平均住院时间4.0 d,与临床报道一致。
(2)专方加减
①解表清里:乔学军应用古方葛根芩连汤治疗冬季北方地区的小儿流感,患儿均于12 h内有效退热,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杨华等以柴葛解肌汤治疗101例流感患者,结果表明,患者均于24 h痊愈,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应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5]。该院针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门诊收治的960例流感病人采用金银花、柴胡、板蓝根、连翘、黄芩、石膏等中药自拟方剂治疗,并且设立运用西药口服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87%,而对照组仅为61.67%,与杨华的研究结论类似。②清气凉营:有学者运用《治疫全书》中提出的清瘟解毒汤,并在基本方剂的基础上加入了知母、石膏等清气分热药物,另外加入了生地、赤芍、玄参、丹皮等具有清营凉血作用的药物,用以治疗200例流感患者,结果显示,病情轻者用药2~3剂即可痊愈,病情严重者服用5~6剂全部治愈,效果明显[6]。③清热化湿:临床证实,根据中医辩证原则使用柴胡达原饮加减治疗流感患者,服药24 h内,62%的患者体温降至正常,3 d全部患者体温恢复。相关文献中运用由羌活、杏仁、石膏、滑石、青蒿、白薇、知母、板蓝根组成的白虎汤治疗杭州地区夏季50例流感患者,并且与运用西药病毒唑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结果显示,中药组患者于48 h内即有90%的患者体温完全恢复正常,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针灸
温译林通过观察7例流感患者,发现针刺疗法治疗流感的最佳时机为体温尚未达到最高峰值时即可得到理想效果。临床中有研究对初发流感患者32例进行针刺足三里与大椎穴,3次治疗后,痊愈39例,有效3例。于胜华等针对高热患者选取合谷、大椎、扁桃体穴与少商穴实施放血疗法,并设药物组作为对照,治愈率得到64%。该研究中针对182例流感患者应用针刺疗法,选择曲池、大椎与合谷穴作为主要穴位,结果发现,治疗1次,治愈率达到63.74%,总有效率达到93.4%,与临床报道基本一致。此外,有学者对于流感患者进行独灸大椎的方法治疗,初起者治疗1~2次即可有效治愈,重症患者独灸2~3 d后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9],说明针灸治疗流行性感冒效果良好,安全有效。
(4)中成药
中医治疗流感往往采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药物治疗[10],该研究中通过给予流感患者双黄连口服治疗,并且以接受西药病毒唑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组,结果发现,观察组退热时间(2.17±1.04) d、症状改善时间(3.75±1.48) d与对照组(4.93±2.51) d、(7.41±2.33) d相比明显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结语
中医药能够调节机体免疫,且抗炎、镇痛、解热的功效显著,能够促使流感病毒及早消失,疗效肯定,而且中药的药源丰富、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价格低廉,在治疗流感方面优势明显,前景广阔,值得医学界开展深入探索,更加明确的理解中医药治疗流感的机理,从而得到更加准确可靠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对腹痛中的9种中医临床病症,利用模糊神经网络( FNN)进行辅助诊断,并把诊断结果与聚类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方法 首先利用Matlab2012a建立起模糊神经网络,把254例腹痛病例数据进行训练和仿真诊断测试,然后利用Matlab2012a中的nctool工具对254例腹痛病例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FNN 诊断9种腹痛病症的准确性明显高于聚类分析。结论 FNN 模型可以用来在临床上作辅助诊断。
关键词:模糊神经网络;训练函数;聚类分析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简称ANN)是一门涉及生物、电子、计算机、数学和物理等的交叉学科,通过模拟生物体中神经网络的某些结构与功能,来克服目前计算机或其他系统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应用于识别感知、智能控制、专家系统等。近年来在医学领域中,人工神经网络已成功用于疾病预报、方剂配伍、医学图像处理等方面。近来不少学者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中医诊断、脉象识别分析、舌象图像处理等方面展开研究,从理论和方法等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但是,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发现神经网络在对知识的表达和对网络学习得到的规则解释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为此,一些研究者在神经网络基础上引入模糊逻辑,构建模糊神经网络系统。模糊逻辑的优点在于:①知识的表达自然容易,能够处理不确定信息,能够用模糊性的自然语言来表达知识,并且很容易利用专家经验;②可用简单的运算来实现知识的模糊推理。因此,将模糊技术与神经网络结合,形成的模糊神经网络系统将具备两者的优点,发挥各自优势并弥补不足。于是一些研究者开始采用模糊神经网络,在医学上进行广泛的研究和应用[1-4],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本文章依托腹痛患者中的九类患者(大肠聚、肝郁胁痛、湿热黄疸、湿热泄泻、食滞胃痛、大肠痈、虚寒泄泻、脾心痛、气滞腹痛)的临床诊断信息,分别利用模糊神经网络和模糊聚类法进行判别分类,并对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了2005年1月~2010年10月江西省中医院的254例腹痛患者的各种中医检测结果,254例腹痛患者中大肠聚患者12例,肝郁胁痛31例,湿热黄疸13例,湿热泄泻23例,食滞胃痛14例,大肠痈15例,虚寒泄泻22例,脾心痛81例,气滞腹痛43例,诊断结果均得到病理证实。
1.2 方法
1.2.1提取大肠聚患者、肝郁胁痛患者、湿热黄疸患者、湿热泄泻患者、食滞胃痛患者、大肠痈患者、虚寒泄泻患者、脾心痛患者、气滞腹痛患者的望诊、问诊、脉诊、舌诊和治则治法等11项检测结果作为第1层的输入向量。由于这些检测结果有的表示症状的有无,有些是表示患病症状的程度等级,因此本文通过利用模糊数学的"边界法"、"三角形法"和"频率统计法"来赋值。例如,可以使用"边界法"来描述腹痛时是否伴有发烧,1表示有,0表示无;使用"三角形法"来描述某种症状或患病的程度,最严重表示为0.9 无则为0.1,中间状态映射为0.3、0.5、0.7 的某个值;使用"频率统计法"来描述那些没有程度等级的症状,如中医脉诊中的细脉,用细脉患者出现的频率就作为细脉的录属值。
1.2.2建立模糊神经网络模型,该网络模型由3层前向BP神经网络组成。第1层为数据预处理层,先提取患者的11个特征值再对其进行模糊化处理,第2层为隐含层,第3层为输出层,输出层为消化道系统的9种腹痛病症。
1.2.3进行网络训练,从全部样本254例腹痛患者中随机抽取178 例(大肠聚患者9例,肝郁胁痛21例,湿热黄疸9例,湿热泄泻14例,食滞胃痛11例,大肠痈13例,虚寒泄泻13例,脾心痛55例,气滞腹痛33例)作为训练组,38例作为验证组(大肠聚患者1例,肝郁胁痛2例,湿热黄疸1例,湿热泄泻4例,食滞胃痛1例,大肠痈1例,虚寒泄泻7例,脾心痛15例,气滞腹痛6例),38例为测试组(大肠聚患者2例,肝郁胁痛8例,湿热黄疸3例,湿热泄泻5例,食滞胃痛2例,大肠痈1例,虚寒泄泻2例,脾心痛11例,气滞腹痛4例)。用MATLAB 2012a编程,分别对FNN 进行训练,并用完成训练的网络模型进行验证和测试。网络的训练函数为trainlm,学习函数为learngdm,误差性能函数为mse,各层的传递函数为logsig,训练次数设置为1000。
1.2.4对254例腹痛患者利用Matlab2012a的nctool工具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就是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通过数据的相似度进行归档,并把分类结果与模糊神经网络判别结果进行对比。
2结果
通过神经网络的训练、验证和和测试,得到178例训练组、38例验证组和38例测试组的诊断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模糊神经网络(FNN)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训练组和验证组的疾病诊断准确率达100%,测试组中有一个虚寒泄泻误诊为气滞腹痛;在所有的254个样本病例中,只有一个病例出现误诊,误诊率为0.39%,模糊神经网络的诊断准确率达到99.61%。
通过对254例腹痛患者利用Matlab2012a的nctool工具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得到见图1。
图1 254例腹痛患者聚类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利用聚类分析法对254例样本病例进行归档分类,只能得到7个分类,分类错误率为22.2%,其中聚集了81例、43例、23例、22例、15例、14例样本病例的组合类别与实际样本病例结果吻合,而聚集了56例样本病例的组合类别则是由大肠聚(12例)、肝郁胁痛(31例)、湿热黄疸(13例)组成,病例分类错误率为9.84%,即利用聚类分析法对病例进行分类的正确率为90.16%。
从两种方法效果上看,模糊神经网络判别诊断的准确性明显高于聚类分析,也正因为如此,模糊神经网络近年来应用越来越广泛。
3讨论
模糊神经网络结合了神经网络系统和模糊系统的长处,它在处理非线性、模糊性等问题上以及处理智能信息方面存在巨大的优越性。它通过预先设定的目标误差不断调准各神经元的权值,权值不断调整的过程,也就是神经网络学习训练的过程,此过程一直进行到网络输出的误差减少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或进行到预先设定的学习次数为止。利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就可轻松识别各类病症,而且由于神经网络已具有"智能型",因此神经网络的判别误差一般都比较小。同时,由于聚类分析只是根据数据的相似度来划分类别,而样本病例中的大肠聚、肝郁胁痛和湿热黄疸,对它们进行的望诊、问诊、舌体、舌苔、脉象诊查的结果利用模糊数学法进行赋值,发现它们的数值非常接近,由于各症状体征都没有设置权值,因此利用聚类分析的相似度来划分类别是很容易出错的。
模糊神经网络在医学诊断中应用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它既可以根据患者的一些信息来辅助医生对患者的情况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和预测,同时利用模糊神经网络建立专家系统,对某些疾病进行诊断,可以避免人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当然它在临床诊断中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当某患者同时拥有几个病症的症状时,这时的神经网络就不能准确地作出判断。
今后随着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的逐步完善,在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考虑引入模糊神经网络,特别是那些相对比较复杂的大规模数据、先验知识没有或不全和传统统计方法无法解决或者解决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的问题,可以通过这种全新的结构模型,达到理想的效果。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中医诊断学内容多而繁杂,笔者在执教中医诊断学课程中,略有体会。今不揣愚陋,浅述于下。
1 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灵活多样,而可供选择的教学媒体也是多种多样。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优越性,因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从而突破了传统教学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模式,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一大变革。
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在中医教学中有明显的优点:①直观、形象、生动。中医学的有关内容宏观、抽象,单凭老师的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或有些知识凭老师的叙述,学生无法清晰的理解。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能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起到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习情趣的作用。②容量大,效率高。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因此,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信息传递的多元化,不仅能加速教学的进度,增加信息量,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并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③信息呈现快捷方便。在讲课中,教师点击鼠标就可以快捷方便的呈现教学内容,相对于黑板可以省去许多当堂板书的时间。这样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可以进行更多的教学活动。当然,多媒体教学也有缺点。
1.1 实用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其目的是为课堂教学服务,课件的制作要服从于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个大局,如果违背了这一点,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有的多媒体课件或文字与背景图片的对比度不够,文字都看不清楚;或有的纯粹幻灯式的等等,都没有真正地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有作用,对教学补益不大。
1.2 主体性问题。将多媒体技术应用课堂教学中,也同样存在着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讲解学生听,未能很好地与学生沟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1.3 可控性问题。多媒体课件制作好以后,内容便以线性存在,授课时教师难以改变其内容和出现的先后顺序,制约了教师的发挥和应变。相反对于黑板来说,教师可以临时书写随时调整内容,师生交互的机会更多。
总之,多媒体技术所表现出的艺术性更高,动态性更强,形象更具体,直观效果更好,给予学生的印象也深刻。因此有明显的优越性。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布局合理的板书,优美的文字也独具魅力,也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其他方法不能替代的。有位马玉顺老师曾在《光明日报》《教师请写好粉笔字》文中说的好:“教师随着教学的进行随手写下的板书是带有感情,具有艺术品位的;而用电脑打出的板书则整齐划一,缺乏灵气。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比起电脑设计的板书,学生更愿意亲近教师的粉笔字板书,面对老师的当堂板书,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所言颇为中肯。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强调直观性,但它主要是通过教师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动作而展现出来,可以使学生有亲切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笔者认为,各种媒体有自己的特点,并不存在超媒体。教学媒体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来选择,要遵循和关注教学媒体的表现力、可操作性、针对性、可行性、实用性、适度性等特点,合理地发挥各种媒体自身的优势,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果教师每有合理进行教学设计,一味强调多媒体教学,则有可能导致在课堂中教学内容呈现太多太快,造成新“电灌”现象。
2 以病带证,适当体现病的统领作用
在中医诊断学的“绪论”及“疾病诊断假说”中虽讨论了“病”与“证”的关系,但在辨证学部分却未提及“病”。虽然中医诊断学重证轻病,但将“病”、“证”完全割裂开来的做法有待商榷。病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的概括,反映疾病的根本性矛盾;而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特点的概括,反映疾病的当前矛盾。中医学有异病同证的说法,亦即不同的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患者体质相同、邪正斗争的机理相同等而表现出相同的证候,如“心悸病”的心血不足证与“失眠病”的心血不足证可均有头晕、面色淡白、唇舌色淡,脉细弱的共同表现,但由于疾病不同,其主要症状却有区别,前者表现为心慌不安,而后者则以失眠多梦为特点。故笔者认为,此时如适当结合“病”来讲解,学生将很容易理解,也不会产生如学生们所说的,中医诊断学书上描述的和临床有差距的说法。
又如在讲解“心脉痹阻证”时,可向同学们指出,,此乃“胸痹心痛”病最常见的证候,但“胸痹心痛”则常见于老年患者,此时“人阴气自半矣”,病机多为“阳微阴弦”,其本质属于本虚表实,故“心脉痹阻证”多因正气虚在先,而后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阻滞心脉所致。故“心脉痹阻证”虽表现为“实证”,但本质为“虚中夹实”,其实临床治疗上也常在祛邪的同时酌情配伍扶正之品。
又如“寒痰阻肺证”,按一般原则来讲,病人应咳痰清稀色白,易于咯出,但正因为此证可见于“咳嗽病”、“喘病”、“哮病”、“肺胀”等病中,故病人咳痰非独清稀色白,易于咯出,还可见到痰质粘稠、不易咯出的情况。
3 紧密结合脏腑的生理特点,阐释临床病理变化
进行中医诊断学课程学习的学生一般只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对中医学的知识了解不多,因此在给他们讲授中医诊断学课程时,必须紧密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高,也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比如脏腑兼证辨证中的“心肾阳虚证”,教材对其症状描写为“心悸怔忡,形寒肢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神疲乏力,甚则唇甲青紫,舌质淡暗青紫,苔白滑,脉沉细微”。有同学问,“腰膝酸软”是肾虚的主要症状,为什么在此没有?心肾之阳气在生理上密切相关,故而在病理上也容易形成心肾阳虚,但其可以由心阳虚衰,病久及肾,也可以由肾阳虚,气化失司,水气凌心而致。正是由于心肾两脏在发病时脏腑有孰先孰后之不同,故临床表现也可有异。一般来讲,由肾及心时,患者常可见肾的“腰膝酸软”的症状,而由心及肾时则并不一定见到。
4 脏腑虚证辨证以阴阳气血为总纲,可以提纲挈领、执简驭繁之作用
在脏腑虚证辨证中,临床常见为阴、阳、气、血之不足,因此我们认为应以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为主线,结合脏腑特点加以总结归纳,形成“类证”,即阴虚类证、阳虚类证、气虚类证、血虚类证,学生心中了然,好学好记。如阴虚证临床可见有口干舌燥,眩晕,形体消瘦,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如兼心悸失眠多梦则为心阴虚证;兼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手足蠕动,或胁肋隐痛等则为肝阴虚证。
【摘要】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四诊之一,是医者用手指切按患者桡动脉搏动,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来了解和判断病症的一种诊病方法。由于脉诊是中医诊断的一个难点,必须经过长期实践才能体会掌握它的诊断方法。脉象仪的产生它不仅补充传统中医诊脉的方法的不足,而且还增加了学生对脉诊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提高诊脉技能。
【关键词】脉象仪;中医诊断;实践教学;应用探析
中国分类号:R241
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手法之一,脉诊的实践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我院先后新近十几台MM-3脉象仪仿生模拟手,它主要是乳胶管代替桡动脉,硅油代替血液,组成循环回路,通过模拟脉象装置能体会16种常见脉象,即浮、沉、迟、数、平、弦、滑、洪、等.让学生通过特定的波行来反复训练,悉心体会,做到“心中明了,指下易辨”。
1.对过去传统脉诊实践教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以往对脉诊实践教学主要采取:①讲解脉诊部位、方法、注意事项。②熟悉平脉的特征及常见病理性脉象的主要特征。③脉诊的定位、布指、以及运指的练习。④学生分组练习,进行相互体验反复进行脉诊训练。⑤教师和实训老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学生手法。⑥书写实验报告。
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缺点是:①学生对脉象理论性的知识熟悉了,病理性的脉象比较少见,只能从文字上进行理解。②下指及运指把握力度不够好,诊脉不够熟练、手法生硬、而且同学相互之间练习不够严肃。③由于同学之间多为生理脉象,实践效果不明显,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导致进入实习阶段后不能很快适应临床诊断疾病。
2.脉象仪的使用对脉诊实践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脉象仪的使用对脉象四种属性及八种特征有了深刻的理解认识
任何一种脉象都具有“位、数、形、势”四种属性,即有深浅、至数、节律、长短、粗细、流利度、硬度及强弱八方面的特征。脉象仪的使用不仅可以加深对各个脉象认识和理解,而且更直接的体会典型脉象的指感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如①深浅:浮取脉象搏动即为浅,沉取即为深,不浮不沉即为中。②至数:即脉搏的快慢。③节律:脉搏是否整齐。④长短:短即“首尾俱短,不足本位”长即“首尾端直,超过本位”。⑤粗细:对比不同个体的脉象,体会粗细不同的感觉,然后再进一步认识。⑥流利度:代表脉象是滑脉和涩脉,滑脉的流利感是“如珠走盘”,涩脉的“如轻刀刮竹”。⑦硬度:代表脉象是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强硬”。
2.2 改进了传统的脉诊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过去我们只重视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忽视脉诊技能操作的练习,要想培养的人才适合社会需求,不仅要有扎实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在近几年我们对脉诊实践教学采取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掌握了各种脉象的特征,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强脉诊实践技能的训练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掌握诊脉的方法,实践教学也取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脉象仪对病理性的脉象实践教学更为形象和全面化
脉象仪的作用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加强感性认识,脉诊中许多病理性的脉象必须通过脉象仪来加强感性的认知,它不仅扩大了学生对脉诊内容的训练范围,还补充了过去单调的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练习不足。脉诊指感的训练也使学生较快掌握中医常见典型脉象,对常见典型病理性脉象得到强化。
2.4 脉象仪使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脉象仪的使用改变课堂气氛,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枯燥脉诊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的同时,也巩固了理论知识加深,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理论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
3.脉象仪在使用过程中同时也发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不足。
①脉象是人体全身性、综合性的生理病理信息的反映,它受个体差异性与时间性影响,因此脉象模拟手不能完全模拟人的脉象特征。②它将正常脉象的特征模式化,固定化,而简化了脉象与四季、地理环境、性别、年龄、体格、劳逸意识都有联系。③脉象仪在使用过程中手指容易晃动断裂、甚至老化,寿命短。④长时间使用导致硅油耗损,设定的格式出现异常,导致脉象错误的反应。⑤脉象仪运行时噪音显得有些大,破坏诊脉时的周围安静环境。
4.脉象仪补充了脉诊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但不能代替整个实践教学方法
脉诊的实践教学不能只靠脉象仪来完成,应该是它补充了实践教学不够完善的一面,是脉诊学习的进一步提高。我们经过几年的总结认为脉诊的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首先了解脉象的主要特征,强调脉象中的重点及难点。②熟悉诊脉方法,部位和注意事项。③通过脉象仪来体会病例性的典型脉象。④在脉象仪上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掌握重点脉象指感特征。⑤训练中要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脉诊的兴趣及热情。⑥带教老师要细心、耐心,及时纠正错误手法。⑦课后书写实验报告汇总实践教学中的内容。这种脉诊实践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受到学生和同行的良好评。
5.结语
脉诊是中医观察体内功能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对识别病证、判断病情、分辨病机和推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脉诊临床技能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脉象仪应用能够使学生能尽快全面、正确掌握诊脉方法、技巧和常见脉象的指感特点,取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弥补脉诊实验教学的不足。也为学生以后进入临床科室见习、实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 要: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观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中医辨证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对症观察。结果:所有88例患者经辨证治疗与观察,治愈72例,占81.82%,显效14例,占15.91%,无效2例,占2.27%。总有效率为97.73%。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观察疗效显著,值得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辨证治疗;观察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下利”、“久泄”、“久痢”范畴,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疾病。起病大多缓慢,有腹泻腹痛、逐渐加重,便血和脓血便的症状,可伴有乏力、纳差、消瘦等,严重者有发热、多汗、便血、进行性消瘦等表现,诸症中尤以腹泻多见。患者一旦患上该病,常常迁延不愈,痛苦万分,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目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上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研究发现,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如果辅以有效的观察手段,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为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的观察效果,我院于2013 年1~12 月展开观察,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男性48例、女性40例,年龄26~59 岁、平均年龄(43.25±1.5)岁。为直肠型13例(14.7%)、直乙状结肠型25例(28.4%)、左半结肠型( 脾曲以远)22例(25%)、广泛结肠型( 脾曲以近)7例(7.9%)和全结肠型21例(23.9%)。大肠湿热证8例(9.1%)、脾虚湿蕴证17例(19.3%)、寒热错杂证18例(20.5%)、肝郁脾虚证32例(36.4%)、脾肾阳虚证7例(7.9%)、阴血亏虚证6例(6.8%)。统计仅以症候最为突出者入选辩证类型,其中80例(90.9%)兼有血瘀表现,如舌色暗红,舌面有瘀斑,舌底静脉迂曲等,74例(84.1%)兼有湿盛表现,如舌苔白厚或夹有黄苔,脉濡或滑;少有单一证型表现的。所有患者均按照实验室检查以及无痛内镜检查结果确诊。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发热、腹痛、腹泻、乏力、血便等症状,排除肝肾等重大疾病患者。 1.2 诊断与治疗方法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特点,可归属中医“休息痢”、“久痢”和“肠”等病范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证候分类标准:(1)大肠湿热证。主症:①腹痛,腹泻,便下黏液脓血;②舌质红,苔黄腻。次症:①肛门灼热;②里急后重;③身热,小便短赤;④口干口苦,口臭;⑤脉滑数。(2)脾虚湿蕴证。主症:①大便溏薄,黏液白多赤少,或为白冻;②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次症:①腹痛隐隐;②脘腹胀满,食少纳差;③肢体倦怠,神疲懒言;④脉细弱或细滑。(3)寒热错杂证。主症:①下痢稀薄,夹有黏冻,反复发作;②舌质红,或舌淡红,苔薄黄。次症:①腹痛绵绵;②四肢不温;③腹部有灼热感,烦渴;④脉弦,或细弦。(4)肝郁脾虚证。主症:①腹痛即泻,泻后痛减;②常因情志或饮食因素诱发大便次数增多;次症:①大便稀溏,或黏液便;②情绪抑郁或焦虑不安;③嗳气不爽,食少腹胀;④舌质淡红,苔薄白;⑤脉弦或弦细。(5)脾肾阳虚证。主症:①久泻不止,夹有白冻,甚则完谷不化,滑脱不禁;②形寒肢冷。次症:①腹痛喜温喜按;②腹胀,食少纳差;③腰酸膝软;④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润;⑤脉沉细。(6)阴血亏虚证。主症:①排便困难,粪夹少量黏液脓血;②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次症:①腹中隐隐灼痛;②午后低热,盗汗;③口燥咽干;④头晕目眩,心烦不安;⑤脉细数。上述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2 项以上即可诊断。
治疗方法:方药黄芪20g,制薏米30g,党参、白术、山楂、茯苓、北败酱各15g,木香、干姜、厚朴各9g,陈皮、荜茇、川芎、甘草各6g共煎,每日一剂,早晚各一次服用,共奏健脾益气,解毒止泻之效。该处方药性平和,体现治疗该病只可缓图、不可急取的思想,绝不是简单的收涩而止泻。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制薏米健脾益气、淡渗利湿,木香、干姜温中养胃、山楂、厚朴消食导滞,起到全身调理、益气补虚的作用;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气中之血药”,起到理气活血之效;北败酱、荜茇二药合用,一寒一温,一清一敛,辨证加辨病用药,解毒温中、平缓止泄。如果为直肠型或直乙型,配合中药白芨、三七粉、苦参、青黛同煎,取浓汁100ml,保留灌肠,直中病所,达清热活血,祛腐生肌之效。
1.3 治疗观察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腹痛位置、腹痛程度以及肠鸣音的变化情况,避免患者发生肠梗阻、中毒性结肠炎、急性肠穿孔、大出血等情况。密切观察患者腹泻次数、腹泻量、大便性质以及伴随症状,进行粪便检查。加强对血红蛋白、电解质变化的检测。患者服药时间约在饭后1h,熬制好后趁热口服,切忌放凉再喝。详细记录患者排便情况。为降低患者肛门感染发生率,每次大便完成排泄后先使用柔软的纸将肛门擦拭干净再进行药物熏蒸坐浴,以达到清热止痛、消炎杀菌的目的。熏蒸坐浴要保持15min 左右,避免时间过短或过长。平时要保证肝门部位的干燥清洁,避免细菌孳生。
1.4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患者发热、腹痛、腹泻、乏力、血便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内镜检查溃疡完全愈合;显效:患者发热、腹痛、腹泻、乏力、血便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内镜检查溃疡基本愈合;无效:患者发热、腹痛、腹泻、乏力、血便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消失或加重,内镜检查溃疡无愈合或加重。
2 结果
所有88例患者经辨证治疗与观察,治愈72例,占81.82%;显效14例,占15.91%;无效2例,占2.27%。总有效86例,总有效率97.73%。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属于“肠癖”、“痢疾”的范畴,其发病主要原因是脾脏功能障碍,治疗时辨证以活血化瘀、温中散热以及清热燥湿等治疗,能够达到固本培元,提高患者免疫能力,治疗疾病的目的。患者病机复杂,多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或上热下寒,或胃热脾寒,或脾肾阳虚、大肠湿热留恋,不同患者有寒热多少、虚实轻重的不同;同一患者不同时期症候变化多端;治疗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论治。在扶助正气、健脾止泻的基础上,适当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可以有效改善肠黏膜的血液供应,改变机体免疫状态,从而使溃疡早期愈合,改善生活质量。如果联合中药直肠灌肠,取效更佳。
【摘要】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文中通过对现存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采取相应的对策分析,对培养现代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及临床创新能力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改革;西医诊断学;中医院校
西医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1]。因此,诊断学的学习至关重要。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如何进一步提高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诊断学教学过程中需迫切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医院校,培养学生现代临床诊断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针对目前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将整合理念融入到诊断学教学中,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使医学生的医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而构建自己的医学资源框架,更好适应临床的需要,现进行如下总结。
1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动手能力差由于课时设置时间较少,教学内容较繁杂,以致于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选择性的讲授,许多内容不能进行深入讲解。且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临床实践,使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不能灵活的应用于临床,从而导致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节。
1.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由于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因此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扎实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基础医学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多是基础医学知识在临床中的综合运用,如果基础医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将很难保证的诊断学的顺利学习。
1.3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在中医院校中,诊断学教学模式大多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且讲授内容更新较慢,学生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不能被很好的开发。加之考试的内容以笔试为主,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高分而死记硬背,从而使所学的基础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2整合理念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1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整合诊断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诊断思维。正确的临床思维是确立正确诊断的基础。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是确立正确诊断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诊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医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生理、病理、免疫、生化、病理生理等知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对典型症状、体征及理化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推理,学会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异常情况的出现进行有机的整合贯通,加深学生对其异常情况出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讲授发热症状时,通过天气炎热出汗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复习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在体温调节失衡的状态下,引导出发热的发生机制。然后通过发热临床病例分析,讲述发热的病因、热型及伴随症状。最终对发热症状全部内容进行综合,给出临床病例的最终诊断。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学生问诊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顺诊断线索,根据病人提供的症状、发现阳性体征,让学生选择合理的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根据异常结果,做出临床诊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使学生成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来整合诊断要素,从而明显提高了诊断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腹部体格检查后,以一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为例,通过患者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症状,引导学生临床思维,通过对腹部触诊莫非氏征阳性,做出初步诊断。
2.2教学方法的整合将情境教学法[2]引用到诊断学教学之中,PBL与LBL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情境教学是在“培养全面型人才”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是指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利用多种手段力求恢复或模拟教学内容的独特情境[3]。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采取PBL与LBL教学模式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在临床实践中,给学生准备几个典型案例,选择学生作为患者,或者选择“标准化病人”,学生进行病情询问,病史采集及书面记录,以达到教学目的。
摘 要:随着我国中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学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中医学人才的匮乏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而要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中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让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培养其具有创新精神,中医诊断学作为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了中医临床各科的学习。本文就教学中如何转变模式,改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与技能,并启发其创造能力,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学创新型人才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中医诊断学 教学
中医创新型人才是中医的继承者、中医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更是未来中医人才的培育者,中医创新型人才对中医的继承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在中医学的各门课程中,中医诊断学是从中医基础医学向中医临床医学过渡的一门桥梁课,只有掌握好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才能使学生更好更快接受理解其他临床课的知识, 因此,转变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以增强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对培养优秀的中医学人才有着重要意义。中医诊断学教学要结合中医临床实践,加强学生综合运用中医基本理论的能力,并引导其逐步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医学实用型人才。[1]
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课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传播大量的理论知识,且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强。但缺点在于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且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一般都不会进行主动学习,缺乏创新性与独立性,不利于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符合创新型人才的标准。因而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中医诊断学教学的质量势在必行。创新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创新模式教学模式更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参与学习管理,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查阅书籍、观看网络资料等来进行自主探索,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大胆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与我国新教育理念相吻合,而且还有利于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帮助中国学生走出教学壁垒。但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相对较少的知识点,对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实来说不能完全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因此,应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既能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又能有主动学习的机会,使其向创新型人才更快更好地转化。
二、教学方法的改善
要培养中医创新型的人才,就需要将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与时俱进,突出中医学的本质特点,培养学生能将所学到的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灵活应用于临床实践。这便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调整,适当进行改进来达到这一目标。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可以运用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病案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诊法部分以问题式教学为主,如在讲到脉诊的时候,将学生分组,每组指定一类脉象进行自学,可以组内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学习,也可以各组之间进行探讨,促进学生对于脉诊知识的牢固掌握,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而辨证部分则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病案式教学法,在每一种辨证方法之后,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病案,要求同学们在病案分析课之前熟悉课本内容、查阅有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可以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整理总结。[2]
三、考核手段的改变
中医注重研究理、法、方、药四个方面,中医诊断学的学习重点在于诊断基础知识的获取,对于刚开始学习中医的学生,中医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笔试,一直是考核学生学习一门课程好坏最重要的手段,有时候甚至是唯一手段。这样就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学生大多都认为最后的突击一下重点内容就好,平时的学习就放松了;二是试卷的内容多少有些片面,而且大多数的知识点都是死记硬背式的,无法全面的评价学生学习的成果。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课程,在考核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应用和思维能力的评价。[4]
四、教师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中,无论是要转变教学模式还是考核方法,或者是内容的重组,要真正实现,必需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素质。只有教师具备较高水平才能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教师自身素养与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休戚相关。教师应该从传统模式中的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及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进行转变,据此,教师在具备精湛、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讲授技能的基础上还需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具备掌握并灵活调节适合本专业实际需要知识的能力。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不同进行充分考虑、准备,选取适合的内容,并组织相应的形式进行教学,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学、讨论、讲授、实验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使其优势互补,启发学生的中医思维。结合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及课程特点,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教会学生诊断病情的具体操作方法和中医分析、诊断疾病的独特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中医诊断的技能和思维方法,并能在以后的学习和临床中灵活应用中医诊断学的知识和技能。
五、结语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需要注重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只有在提升自己素质的前提下,不断寻求最适合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机制,使同学们真正掌握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与临床技能,并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创新型人才。
中医专业论文:探索高职高专中医专业班主任的工作重点 【摘 要】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学习目...
重视症状体征在诊疗中的价值,用现代手段对其进行细分和拓展,有助于弥补现代医学在功能性疾病诊疗方面的...
中医学论文:对中医学重视地理环境的探究 摘要:中医学重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的体质、寿命、疾病、治疗以及...
中医中药论文:中医中药治疗癫痫的研究要点 摘要:癫痫是位于大脑、丘脑-皮质系统、中脑上部的神经元高度异...
中医内科学论文:应用案例教学加强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
中医理论论文:中医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关键词】 班主任;中医知识;针对性;效益 作为班主任,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