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3 03:08: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幼儿教育活动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 要:在教育活动中老师和学生必然产生互动,只是互动的方式和互动的程度不同而已。面对幼儿教育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老师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开始重视与幼儿的交流和互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可是怎样才能有效地形成积极的师幼关系呢?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加强幼儿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对策,希望能够为以后的幼儿教育提供一点启发和建议。
关键词:关注学生;师幼互动;提问
一、提高对学生的关注度
在过去,很多幼师认为只要教授幼儿知识,让他们能够掌握知识就可以了,却很少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和表现,这样对于师幼互动和交流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幼师在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提高对幼儿的关注度。举个例子,幼师发现孩子围在一个墙角观察一堆蚂蚁,有的孩子还很兴奋地说:“快看,蚂蚁在搬东西,蚂蚁越来越多了。”这时老师可以走过去,蹲下和他们一起观察。然后适当地提问孩子:“为什么蚂蚁大军在搬家呢?”这时幼儿就会和幼师交流起来,有的幼儿说:“是因为他们饿了,在找东西吃。”有的说:“是他们的巢穴太挤了,重新找地方住。”老师可以倾听学生各种各样的答案,然后和他们解释说:“这是因为天要下雨了。”孩子们便会饶有兴趣地想听幼师的讲解。通过这种方式,幼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加了,而幼儿的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
二、师幼合作,增进感情
要知道,幼师要想真正融入孩子中,与孩子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就需要主动和幼儿一起合作,一起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增进师幼之间的感情和互动。具体来说,幼师可以在例行的课间操时间里,和学生一起玩游戏,老师做“母鸡”,而孩子们做“小鸡”,另一个幼师做“老鹰”,母鸡为了保护小鸡,便与老鹰斗智斗勇,而小鸡在母鸡身后也快速地移动,不让老鹰抓住。这样一来,幼师和幼儿通过通力合作,一同赶走了“老鹰”。通过这种师幼合作、共同游戏的方式,使得幼师和幼儿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加了,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相互协作,增进感情,从而改变了幼儿眼中“严师”的形象,有利于促进师幼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三、提问机制在教学互动中的运用
提问可以让孩子的思维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在提问的过程中幼师与幼儿的互动也不断增强。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提问机制呢?有的幼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多提问就是有效运用了提问机制。其实不然,在提问时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恰当的问题,切不可什么都问,这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具体来说,老师在教“果实在哪里”这部分小知识时,可以提问:“小朋友们,你们找找看图片中的果实藏在哪里呢了?”有的幼儿举手回答:“老师,我看到桌子上有果实。”这时老师就可以接着继续问:“那你知道这种果实叫什么吗?”学生摇摇头,那么老师就可以顺势给学生讲解果实的知识,让孩子能对果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样,幼师和幼儿在无形中便增强了彼此的交流和互动,改变了过去老师单一讲授、孩子一味接受的情况,使幼儿教育活动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
总的来说,在教育活动中提高幼儿与幼师的互动需要幼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以幼师的教导为主,而是以幼儿的成长为主,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积极关注幼儿的成长,有效地运用提问机制,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互动环境,使得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能够和幼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增强师幼互动,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中国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传统美德,让中华美德代代相承,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
从幼儿心理发展学的角度看,幼儿的行为习惯发展对其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幼儿教师,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觉得,除了幼儿的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环境对幼儿的行为习惯等有着一定的影响外,幼儿教师更要注意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对幼儿的文明习惯等进行培养。经过多年的从教经验,我认为,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文明习惯培养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生活交往,以言促行,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人们常说“三岁看到老”,这是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发展而言的。3―6岁对于人一生来说,是个性倾向和道德情感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最佳阶段。那么在今天我们再看这个说法,也真的会从中感觉到幼儿的教育有多重要。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学校的教育,尤其是看重的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发展规律,让我们都知道,生硬的道德灌输不会被幼儿接受,所以,虽然我们在教学中大量进行着德育教育,但是仍然有大部分幼儿怯懦、不敢见人、独立自私的行为屡见不鲜。因此,对于幼儿的行为养成教育,应该从幼儿的生活入手,从其日常细节入手。而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对于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要放在幼儿每日在园的过程中,即:教师要脱离只有在课堂对幼儿才能进行教育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有意督促幼儿对人有礼貌,要果敢、大方,自信、自律,在小伙伴间要爱护对方,学会在集体中的生活,同时见到师长要有礼貌。而多数在幼儿表现的过于局促、胆小之时,不管是否是这个幼儿的任教教师,都有责任对幼儿展示笑容,用礼貌的语言向幼儿打招呼,要让幼儿打破对外界的恐惧感,进而产生愿意与人交往的情绪和意愿。
二、课堂教学,言传身教,促进对幼儿礼仪教育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正人先正己。作为一名身在一线的教师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我班幼儿是中班的幼儿,美德意识比较差,因此在孩子们幼小而纯洁的心田里播种一颗“爱”的种子,让它伴随着孩子们一起成长,是我们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为更好的传承中华美德,有效地进行幼儿道德教育,我院把价值取向的重心放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兴趣和做事的态度、习惯等非智力要素上,让幼儿生动活泼地度过一个愉快并能终身受益的童年。因为课堂教学是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如果单靠一节两节的思品课,很难达到效果,那么就需要我们在所有开展的课堂教学中都进行德育渗透。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特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体验到文明习惯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在教育学中有“言传身教”这一要求,那么当我们站在幼儿面前的时候,首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教师就是幼儿学习的对象。如果老师在课堂中用一个善意的带着期待的眼神看着幼儿,认真倾听着孩子的表达,那么孩子们在这种被尊重的过程中也就会学到了如何去尊重别人,如何去与别人交流。这就远比我们说十次“要学会倾听,要尊重别人”来的更实在。我在教学手工课《好玩的瓶盖》中,就是运用了这样的“言传身教”的方法,在活动中我蹲下来与孩子们一起活动,并在每个幼儿表达意见时,眼睛平视幼儿,耐心倾听幼儿把话说完。这无形中也是对于幼儿文明礼仪养成的一个影响。因为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之间也在彼此专注的倾听着。在玩的过程中幼儿的手工工具我也一个小组备一份,让他们在用工具的过程中懂得分享。知道大家 一起用。
三、细节把握,点滴渗透,促进幼儿文明习惯发展。
作为幼儿在幼儿园的主要指导者的教师,始终要明确的就是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来看,虽然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对幼儿的教育包含着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知识,但相互间却不是脱离、脱节的,对于幼儿的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联系性和兼容性,所以每一个主题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统筹设计,创造性的挖掘教材。而三、四岁的幼儿,又是正处在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阶段,但又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同时,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和理解他人、关心尊重他人的情感。所以在这一阶段对于幼儿文明行为的培养至关重要。那么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环节,从游戏活动的开展到活动过程中的交流互动,每个细节之处,教师都要做到在点滴处渗透德育教育,使幼儿学会与人相处,养成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好品质。
四、正面强化,心意导行,促进幼儿健康行为发展。
很多人总是在不经意间犯一个同样的错误,那就是习惯于对孩子进行随机评价,而这个评价的随意性,导致了很多时候让我们错误的引导了孩子如何去做错事。如:我们在看到孩子说脏话的时候,很多家长会制止说“不许说脏话”,很多老师也会说“说脏话不好,不许说”,但是重复这样的制止语言的结果,就是孩子并不知道到底说些什么话才是不说脏话,也就是我们所要求孩子必须达到的文明礼仪。因为幼儿毕竟是幼儿,他的认知是要在不断的强化中形成的。而作为幼儿的引导者的成人,如果不能给幼儿一个正面的强化,势必会让幼儿这一方面的发展受到制约。因此,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善于用心创设适合幼儿健康发展的空间,合理运用正面强化教育,用心引导幼儿正确的道德观和世界观。如幼儿出现说脏话的情况,不要仅仅用一句“不要说脏话”了事,而是要用道德品质好的孩子的言行为例,告诉他“你看,像他这样说话就是大家喜欢的好孩子,你也做这样的好孩子,好吗?我相信你”,久而久之,正面强化就又产生一定的效果,就会在不觉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促进幼儿健康的行为发展。
幼儿是有个性的主体,而且其年龄特点又制约了其接受教育的效果,因此只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和教学中细化对幼儿的行为养成教育,那么幼儿的一生才会有一个健康的发展。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博大精深,是我们的文化母体。如何充分发挥幼儿教育的特殊功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从而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这是一个必要的课题,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有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与责任。
1在绘画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启蒙教育
绘画活动是引导幼儿运用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如蜡笔、油画、彩色铅笔、彩色水笔、毛笔、纸、布、绢、水粉颜料、墨等等,通过线条、色彩、形状、构图等美术语言来表达幼儿的所思所想,创造出多样的视觉形象。绘画活动是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幼儿绘画只是手段和方法,画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绘画这一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性,培养美的情操和陶冶美的人格。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激发幼儿主动观察,给予幼儿自我表达的机会,使绘画活动成为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有效途径。幼儿的绘画并非要求幼儿真实地将事物的逼真形象再现于纸上,而是将画纸作为幼儿表达自我的舞台,任由幼儿发挥。通过丰富多样的绘画活动,幼儿能从中认识这个美丽的世界,陶冶情怀,从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2在手工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启蒙教育
手工即运用各种手工工具和材料,如剪刀、尺子、胶水、纸、泥巴、橡皮泥、石头、竹片、果壳、木块等物品,通过剪、粘、刻、织、捏、折等方式,用一些素材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广博的中华文化中蕴藏着许多古老的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藏,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创作、传承下来了丰富的手工艺术,这些手工艺术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加美丽多彩。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从这些丰富的手工艺术中寻找一种容易被幼儿接受的切入点与方式,寓教于乐,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3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启蒙教育
幼儿美术素养的提高来源于其美感的逐步升华,而幼儿美感的形成与提升则是在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中丰富审美经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从丰富的传统文化中选取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优秀作品,借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选取的美术作品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阶段。
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有选择的,幼儿的眼睛更关注那些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适合其接受水平的事物,他们接受什么及其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内化程度是受其感知能力和情绪情感制约的。因此,作品形式要多样化,将传统中华文化展现在幼儿面前,给予幼儿最直观的感受,帮助幼儿形成美的认知与体会。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幼儿能产生直观感受,有自己的关注点和理解,为促进幼儿对作品内涵有更深的感悟,则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幼儿。教师可根据作品内容先做一些欣赏提示,比如作品中有哪些人物或事物、他(它)们在做什么,分析其特征、关系,然后让幼儿自己欣赏,并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感悟尝试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也可创设与特定美术作品相关的情境,选取有感染力的音乐作为幼儿欣赏背景,或配之与美术作品相关的故事,使幼儿对作品内涵有更深的体验,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
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我国民族精神,使中华传统得以延续的必要途径,其实施在于厚积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幼儿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得以保留的文化资源,如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杰出名人和民族英雄的事迹等,给予幼儿以中华文化启蒙教育,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使我国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4传统文化与正常教育相结合
当今社会中现代化教育也很重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运用科学的形式和良好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由今引古:结合本地特色从实际生活引导幼儿感知传统文化,包括建筑特色、地方文化等。中外包容,对外来文化要适当接纳,在设计和组织传统文化教学活动中应合理引用。如,和幼儿交流中国的饮食时,就拿幼儿熟悉的“肯德基”、“麦当劳”相比较,使幼儿更好地把握传统饮食文化并在与外来文化相比较中形成客观、平等的态度。将中国传统文化放在多彩的外来文化中,让幼儿体验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更加生动。
5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可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使幼儿从一点一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彩。要合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协作的能力。饭前、教学活动之间、午睡前、离园前等小块时间也可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如:玩猜谜游戏、手指游戏《五指歌》和《手指一家》等,说童谣《排排坐》、《丫头丫》、《颠倒歌》等,讲童话、传说、美德故事《嫦娥奔月》、《盘古开天辟地》、《大禹治水》、《牛郎织女》、《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使传统文化渐渐影响到幼儿。
总之,通过教学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幼儿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了幼儿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了幼儿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激起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摘 要:陶行知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人类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才华的精华。他的这一思想被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所证实。转变观念,为创新教育营造氛围;创设条件,为创新教育提供“土壤”;丰富活动,为创新教育开拓天地。幼儿一生下来就秉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一旦有适合的环境,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他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拥有巨大的创造潜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活动;创新环境
陶行知是我国儿童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先驱。他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儿重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并提出了“六大解放”的主张。他的这一思想对我国当前培养儿童创造力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人类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才华的精华。幼儿一生下来就秉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一旦有适合的环境,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他的这一思想被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所证实。他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拥有巨大的创造潜力。而大力培植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实践创新教育必须创设有利于幼儿创新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为幼儿提供创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因此,创新环境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
一、转变观念,为创新教育营造氛围
杜威说:“只有傻瓜才把创造视为离奇幻想的事情……一个3岁的儿童发现他能用积木做什么事情,或者一个6岁的儿童发现他能把5分钱和5分钱加起来成为什么结果,即使世界上人人知道这件事情,他也真是一个发明家。”我们必须充分相信每个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并正确认识其创造力的巨大发展价值。
1.尊重幼儿
尊重幼儿是诱导幼儿学会创新的因素之一。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视幼儿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努力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全身心来倾听幼儿的心声,使幼儿感到自己与老师是平等的,是受重视的。切忌时时处处左右幼儿的行为,对其发号施令,限制其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特别要关注发展相对落后的幼儿,对他们在同伴的成功中增强自信。还要善于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恰如其分地让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幼儿稚嫩的心灵需要成人尤其是教师的呵护,幼儿的创新能力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中、在“自我”得以充分尊重的条件下才可能得到发展。
2.参与幼儿的活动,做幼儿的“大朋友”
在教师与幼儿的交往过程中,教师以平等的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幼儿会感到老师就是他们的亲密伙伴,与老师在一起,感到自然温馨,没有压抑感。和幼儿一起活动,能极大地增进师幼间的感情,缩小心理差距。在平等、和谐的活动气氛中,幼儿会对活动产生深厚的兴趣,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对问题提出疑惑及求解、创新的愿望也大大加强。
3.激发幼儿创新能力的发挥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及时、正确的培养。正如美国学者史蒂芬・利汉斯所说:“2~6岁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培养,那么创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再被激发出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热情,要善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想象和好奇心。以往,教师相对忽视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幼儿身上闪现的瞬间创造火花,被不当的教育方式给无情地扑灭。例如,在绘画活动中,孩子画出了别样的图案,正津津有味地向小伙伴讲述时,却被老师给否定了。在韵律活动中,幼儿创编的动作与“标准动作”有了距离,让幼儿反复模仿“标准动作”,这样长此以往,幼儿的创新意识就被泯灭了。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动机和兴趣,及时鼓励、奖励有创新的幼儿,使其更加主动地投身到创新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潜能。
二、创设条件,为创新教育提供“土壤”
1.营造发展创新能力的活动环境
“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幼儿园的园舍园貌、班级活动室和其他活动场所,都应体现出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的特点。例如,幼儿园的建筑群就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认知特点,应把它整体装扮成富有童趣,又能够唤起幼儿想象力的造型。班级活动室布置应更有创意,墙壁的一角设置“创作园地”,活动室的作品以及墙壁的利用,尽可能以幼儿作品为主要内容,并经常更换布置内容,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另外,适当调整、变换幼儿的座位,让幼儿经常感受新环境、新伙伴,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2.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
中国封建教育一直不让孩子动手,因而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列举爱迪生、瓦特等发明家的事例来说明动手的重要性,主张我们的教师要像爱迪生的母亲一样,让孩子们有动手的机会。玩具、材料是幼儿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幼儿是通过使用玩具、材料在游戏中学习的。不同的玩具、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及特点,教师要选择可塑性强、多功能性的材料提供给幼儿。例如,各种包装盒、瓶子、纸片、轮胎、线头等等,幼儿可以用这些废旧材料创作成各种新玩具。还可提供一些模仿自然或带有冒险性的玩具,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和向困难挑战的勇气。不要给幼儿提供过多的制成品,因为成品的玩具材料用于重新组合、拼装新物件的余地小,可供幼儿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有限,不能做到“一物多用,以物代物”,从而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三、丰富活动,为创新教育开拓天地
1.教育内容的创新
教育内容的选择必须是根植于幼儿自己“自然生长的土地上”,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法则的。首先,教育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避免小学化、成人化,让幼儿能理解,能产生感情共鸣。其次,教育内容应具有时代特点,能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第三,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要为幼儿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增强教育的选择性与开放性。第四,为应对时代的挑战,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扩展和更新现有教育内容,增加观察、欣赏想象、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内容。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自由发挥、大胆创造。
2.教育方法的创新
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创新哪里来?来于幼儿的亲自探究,来于幼儿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找一种教育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作为教师,就要摆脱“知识本位”的传统教育观,摆脱机械单调、枯燥乏味的输出―输入法,去寻求顺应创新教育新形势的教育方法,即以师幼互动机制为前提,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作用,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究环境、操作环境、发现环境中的问题,并解决环境中的问题。教师应多鼓励幼儿提问题、想假设、寻答案。做到问题在前,答案在后;尝试在前,解释在后;探究在前,结论在后;启发在前,指导在后。保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是由教师来选择和控制,使幼儿在教师的导演下活动。教师要想法让幼儿处于主动地位,尽可能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究来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
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儿创新能力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因素,无论是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侏罗・朗格郎的广义环境观,还是今天的“环境育人”原则,无一不是说明环境在教育中的重要。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为幼儿创造一个平等自由的活动机会,诱发其在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激发其创新,从而达到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目的。
摘 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渗透,要想将一个民族的文化继承发扬就必须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传统文化;渗透;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着世界。作为幼儿教师在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前提下,让传统文化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
一、营造传统文化环境
从幼儿的认知特点来看,让他们对某事物感兴趣就必须根据幼儿发展水平以浓烈的气氛渲染,他们才会去感受、想象和发扬、创造。首先必须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能与之亲近的传统文化环境氛围。其次依据教学活动创设生动、具体、形象的情境,使幼儿身临其境;创设多种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区角,如“农家院”“戏曲服饰表演”“传统小吃坊”,使幼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在主题活动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专门性幼儿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是教师按计划专门组织的、集中的、全班或小组的各种类型的教育学习活动,它的种类丰富,并且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幼儿园教学来说,它的教育价值也是不同的。
围绕幼儿熟悉且喜欢的中华传统文化作品开展主题教学活动。通过音乐《闹龙宫》,了解京剧是中国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通过泥工《捏面人真好玩》等活动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在一系列活动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在游戏活动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喜欢的各类游戏活动相结合,可以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获得中华传统文化经验,同时还能丰富各类游戏活动内涵,使各类游戏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在自主、愉快的游戏中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美。
四、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可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合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协作的能力。饭前、教学活动之间、午睡前、离园前等小块时间也可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幼儿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了幼儿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了幼儿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激起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第四幼儿园)
摘要:几千年来,先辈为我们传承下来珍贵的民族文化。这些来自民间的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然而,随着生活的日益现代化,大多幼儿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却越来越少,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的幼儿教师,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孩子了解我们少数民族文化,运用少数民族文化开展幼儿教育活动,促使更多的孩子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本民族文化加深了解。
关键词:民族文化教育;少数民族;幼儿教育
甘南藏族自治州自古以来就是藏族聚居区,这里藏传佛教文化发达,藏族民俗风情浓郁。藏族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的古老民族,他们穿藏袍、住帐篷、食牛羊肉、青稞面、以游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徒、豪放粗犷、有独特的歌舞艺术特别是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孕育了广泛流传在民间的藏族文学、音乐、舞蹈、神话、戏剧、曲艺、诗歌、故事、绘画、雕塑等特色文化瑰宝。而这些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丰富资源。用甘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等文化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流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
1.创设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环境,渗透民族教育
甘南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广泛,我们可以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民族风情的环境,充分体现民族传统特色。教室的正门画了几个性格特征不同的人物脸谱,让人一看就想到藏剧。教室正墙布置了民族气息浓重的民居建筑,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如诗如画的草原牧景。这些都是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出来的,通过墙面布置帮助幼儿了解藏民族文化。教师再创设教育环境《美丽的香郎节》,香郎节是一种群众型的游山活动。人们身穿盛装在山岗上、小溪边、草原上宰牛煮羊、熬茶做饭,在组织幼儿体验这种活动时,可以让幼儿亲自到"香郎节"体验传统节日的气氛,让幼儿在活动中培养了初步的人际关系技能。在正墙一旁还有家园配合制作的《美丽的甘南》风景。收集了甘南各地区的旅游景点:由著名的背包发烧地郎木寺、"高原之巅的蓝宝石"尕海湖、甘青川最大的藏族宗教中心拉布楞寺、桑科草原、则岔石林、腊子口等,幼儿通过亲自体验生活来表现艺术中的美,体现了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让幼儿自由地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2.利用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来开展民族文化教育
甘南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境内文物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独特、少数民族聚居、风土人情各异、将这些本土特色资源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进行选择、设计、引用到课堂教学中,适合幼儿教育的内容来开展活动。如:在幼儿饮食文化教育中,我们以民族特色的小吃和土特产为内容(蕨麻、酸奶、包、冬春夏草等)。让幼儿了解食品营养及保健知识,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在《饮食加工厂》活动中,通过加工酸奶来培养幼儿动手动脑、探索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科学领域的教育目的。幼儿在了解各民族饮食文化后,进而产生以家乡的饮食文化引以为豪的情感,体现了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在幼儿服饰文化教育中,由于境内"一江三河"流域,不同的气候,孕育了多种多样服饰文化,服饰表演又是一道风景线,甘南藏族服饰种类多样,特色鲜明、绚丽多彩、做工精细、美观大方、我们选取幼儿熟悉的服饰的种类、图案、色彩为内容,通过服饰表演、手工制作,运用多种形式创造性的表现,感受藏族少数民族文化的服饰美,激发幼儿欣赏美、感受美和表现美,从而更好的推进本土民族活动的开展。幼儿在学习民族歌舞、器乐中让幼儿知道藏剧具有悠久的历史,利用少数民族舞蹈、音乐、乐器对幼儿实施美育,让幼儿初步了解不同民族舞蹈、音乐的艺术风格、特点,从中感受民族艺术的美,独特的艺术形式浓郁的民族风格,还有童谣、民间游戏、竞技活动中感受少数民族豪爽的性格和真挚的情感,从中感受民族艺术的美,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此外还了解传统手工艺、建筑文化教育、民俗风情文化、自然资源教育等。经过一阶段的活动后,孩子们不但开拓了自己的视野,而且加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
3.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民族文化教育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显示出了它独特的优势,在活动课上的使用上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课件运用得恰到好处,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孩子的多种能力。但有的却运用得有些勉强,仅仅是单纯的用课件取代了图片或实物,甚至非但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限制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教学课件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优势,做到合理运用如在《欢迎小朋友来甘南做客》中通过课件介绍,幼儿看到了甘南藏区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地方特产,悠扬的曲子,欢快的舞蹈,奔驰的骏马,吸引幼儿步入了异族风光,他们像看动画片一样专注,热情,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挂图教学,短时间内向幼儿注入了大量信息。又如在"甘南香巴拉艺术节"活动中,孩子们从网上观看了整个艺术节的场景,非常清晰的观察到了什么是"巴郎舞"、"朵地舞"等,了解了甘南的历史文化及赛马会等节日。提高了观察及审美能力,加深了幼儿对民族文化艺术的了解和热爱,激发了幼儿初步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随着幼教观念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将会以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而被很快的融入其中,成为幼儿教育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加强幼儿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我们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时间还不是很长,还有待于继续挖掘民族文化的内容,加深对民族文化精髓的理解,继承优良传统,使民族文化及其精神伴随孩子们的成长,铸就民族之魂。
摘要:每个幼儿都有一定的潜能,关键是能否发现、发挥这种潜能。潜能需要星星之火来点燃,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让孩子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较好的学习方式是激发孩子潜能的重要手段。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幼儿的主关键词: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幼儿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幼儿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新《纲要》也明确强调:“在幼儿园一日生活里,创设宽松、自由、丰富的活动环境,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让幼儿自主的选择,主动的发展。”这一切都已阐明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让幼儿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发展。
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
一、设计具有吸引力的、层层递进的课堂提问语
幼儿天生好奇好问,而且对事物的认识完全是凭他的兴趣所为,对教学活动中所接受的知识是由教师的一个个提问,通过讨论、实践、操作而来的,教学中的提问,融设问、探究、质疑为一体。我们在设计提问时,要通过自己精巧创设的问题,结合恰如其分的语气及表情等态势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到问题的探求中去,萌发出学习、探究的欲望。如在活动《影子》的提问:“小朋友,你们见过影子吗?什么时候会有影子?还有什么东西也有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然后和小朋友一起做实验,了解影子的形成,提问:“影子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来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形状?”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寻找答案:物体不动,光上下左右前后移动都会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形状,这活动,从经验入手――找原因――发现变化――引伸学习,一步步加深学习,充分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在幼儿原有的水平上步步深入,扩展了幼儿的充分想象,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二、用愉悦的教学手段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
一个好的环境不仅能美化、装饰幼儿的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发挥出教育功能,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其熏陶、感受一个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教师要会用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来表现学习知识文化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使之感染幼儿,使幼儿懂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例如在命题画创作活动中,如果有幼儿认为教师的命题妨碍了自己的表达方式,或是近日的生活体验中有他更感兴趣、更愿意表达的内容,或是他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完成命题,那么此时使用集体式的指导方式,就易使幼儿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和幼儿交谈或个别辅导,去顺应幼儿的表现需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尽可能为每个幼儿提供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进行学习的机会,但这并不是要教师盲目地迎合幼儿的每一个兴致。教师可以顺应幼儿的需要临时改变或调整活动计划和内容,也可以根据事先设想好的多种应变方案,给予幼儿灵活机动的教育引导,以满足幼儿的表现需要。这样幼儿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三、正确的评价、避免在心理上打击孩子
如果说得不到鼓励的孩子如同久旱的秧苗,那么那些不但得不到鼓励反而时常受到打击的孩子只会变成渴死的枯草。歌德曾说过:“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中国也有句俗话叫做“哀莫大于心死。”孩子的自尊心本来就非常脆弱,自信心非常难于建立,如果心理上再受到打击一次,等于两年的努力白白的浪费了。在这种情形下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最大程度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也就是最基本的“看得起”。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正确评价幼儿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肯定是鼓励孩子持续学习探究的动力。当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调、建议、共享,或给予帮助与求助时,我们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学习愉快。
例如:在绘画“鸟”的活动中,王雨露小朋友画着一只大鸟卧在鸟窝上,旁边有一只飞着的小鸟,嘴巴里叼着一条小虫好象要送给大鸟吃,当我看到他的画后随口说道:“你画的鸟宝宝怎么比鸟妈妈还大呀?”谁知,王雨露却对我说到:“不是的老师,这只大的是鸟妈妈,她老了,飞不动了,鸟宝宝找了食物给妈妈吃”。多懂事的孩子,多美好的想法,竟被我误解。孩子的话再一次提醒了我在教学中不要只看表面的效果,而要尊重幼儿,理解幼儿的真实意图,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幼儿的表征。再如:许刚小朋友画了许多五颜六色的鸵鸟蛋,他对小朋友说:“我想让驼鸟妈妈的孩子生出来后都漂漂亮亮的。”看起来孩子的想象似乎超越了常规,不合情理,但却表达了孩子的真情实感,如果我们按常规的想法进行引导,就会打断孩子原有的思路,扼杀他们的想象,挫伤他们创作的积极性。因而作为老师,我们要怀有一颗理解之心,宽容之心、喜悦之心、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去引导,从而使他们获得满足,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也给幼儿留下一个求新、求异、丰富而广阔的天地,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四、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来
“老师,您不要说了,让我来!让我来说!”在平时教学中,我经常会遇上这样的情景,一些学生在一些问题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会要求发表一下,以此来表现自己的聪明才干。
其实,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做一个睿智的幼儿教师,转变学习方式,可以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让教学活动更精彩!更绚丽!在精彩的活动中真正为幼儿撑开智慧的天空!转变学习方式,可以创造条件使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是被扼杀,从而达到一般情况下不可能达到的成就。
俗话说:“三岁看老”,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于幼儿智力、品德、心理和身体健康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而由于幼儿时期学生心理的特点,幼儿时期的教育主要是由形式多样的活动组成的。因此,好的教育活动设计对于幼儿教育至关重要。
在幼儿阶段,教育活动大部分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什么是游戏?我国著名幼儿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游戏是在假想或想象中完成的一种现实活动,是想象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结合,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的形式”可见,由于幼儿特有的年龄和心里特点,进行严肃的教学活动是不符合实际的。那么什么样的活动能称为好的幼儿教育活动?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建立标准。
一、基本要求
(一)安全性
由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健全,很多方面缺少自我保护能力,所以无论是在家庭教育或者社会教育,都必须以安全为第一要义。无论是在游戏材料的选择、活动的组织过程各个方面,都必须要注意。而由此引申的一点就是――保证幼儿健康。作为安全的升级强化版要求,任何时候都要保证幼儿的健康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
(二)适宜性
在保证了安全和健康的基础上,成功的幼儿教育活动的最关键得一点――适宜性。所涉及的活动要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文化背景、性别差异等等。比如,白人幼儿和黑人幼儿的文化习惯就截然不同。因此,美国要求每个幼儿园都必须有一定数量比例的黑人老师。在实地观察中,笔者发现现今的一些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天性并没有充分的尊重。“老师告诉你哈!老师特别不喜欢这样。”这样的话语比比皆是,其实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隐藏的影响。
适宜性的另一个方面的要求就是:满足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大多数幼儿对与食物有关的游戏都会有极大的兴趣。此外,如男孩对汽车等玩具感兴趣,女孩子则对娃娃等感兴趣。你符合孩子的兴趣,孩子才会听你的话,认真去做,并能有所收获。比如家长在做饭、做家务等时候都可以和孩子互动,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一举两得。
另一方面,在一些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的问题上需要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提前预防,而不是严防死守。比如在性教育问题上,提前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可以防止他的很多不必要的错误尝试。在比如在电脑的问题上,提前让孩子接触,解除他对电脑的好奇心,可以使教育更加容易和顺畅。只有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才能使活动更好的开展,使孩子健康的成长。
(三)目的性
所设计的游戏或者说活动需要有目的性,或者说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以姓名游戏为例:在孩子们用自己的名字编顺口溜的过程中即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练习押韵;又可以增加孩子的归属感,更好的融入班级,增加存在感和自我的认同度。在结合孩子的兴趣的同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为教育毕竟不仅仅等同于游戏,不能是一个大人带着孩子玩。
二、高等要求
当一个活动满足了安全健康、具有一定的适宜性和普遍性、并且满足一定的教育意义,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教育活动至少是合格的。而作为一个优秀的教育活动,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满足的还有:
(一)融合性
一个活动最好融合多重目标,提高孩子的多种能力。比如:在和孩子一起做面食的时候就可以既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又可以让孩子模仿,创造。
(二)可行性
也就是说活动最好成本低,具有可操作性。我们都知道乐高玩具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很有帮助,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买得起乐高玩具。所以,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实际情况,节约设计成本。最简单的例子:你不能给南方的孩子设计一个玩雪的活动,因为不可行,很多南方的孩子甚至就没看过雪。
(三)多种课程的结合
在参观中科院幼儿园的时候就发现:他们的幼儿园有很多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可以使教学效果更好;再比如:室内游戏和室外游戏的结合。在课上播放的视频中就发现,很多美国的课程都是在户外进行的,可以扩大孩子的感官;甚至,很多课程都是在博物馆、甚至大使馆内进行的,让孩子身临其境。
(四)课程的连续性和递进性
在同一所学校中,设计的活动最好循序渐进,使孩子的能力可以不断的提升。同一周可以针对同一主题设计活动,针对某项能力连续锻炼,并不断增加新的能力,是孩子的各项能力循序渐进的发展。
(五)灵活性
这点主要是指设计的活动最好留有一定老师发挥的余地。比如:设计了一个关于夏天除外郊游的游戏就意味着整个冬天都不能玩这个游戏,这样的游戏就有局限。
(六)与家庭的良好互动
在美国,学校会交孩子在母亲节的时候手工做一朵白花送给母亲。这就是与家庭的良好互动。包括孩子们制作的饼干在家长会上给家长品尝等等活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保持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形成两方的互动,建立统一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孩子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品质。
(七)潜移默化
好的活动最好不要将目的暴漏的过于明显。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天天喊口号,但收效甚微。而好的教育活动应该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得到提高和锻炼。
当然,真正好的教育活动需要兼顾的内容还有很多。并且,想设计出一个好的活动也需要长年累的功力和积累、反复的实践和个人的不懈努力。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一再要求幼儿倾听,却不太注意引导幼儿关注参与者发出的有效语言信息。在围绕话题谈话时,也是教师总结得多,幼儿得不到充分的表达。谈话活动是在教师间接引导下,幼儿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展开自由交流的活动。如何更好地开展谈话活动,其基本条件是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相互注意和引起注意。有的教师更不太关注幼儿运用语言交谈的规则,导致幼儿交往水平总是得不到提高。有鉴于此,教师在组织谈话活动时,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交谈能力,帮助幼儿学会交谈策略。
一、选择有趣的话题,引起幼儿交谈的兴趣
教师在选择谈话内容时可以基于以下三个途径:第一,预设的话题。在目前的幼儿园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一个谈话活动。在谈话活动中,幼儿必须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展开多方、自由的交谈。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话题呢?从实践来看,这个话题必须是幼儿熟悉的、新颖的,大家都关注的、感兴趣的内容,才能保证谈话的顺利进行。如“我们的城市”是一个帮助幼儿交流各人对城市看法的一个活动,如果平铺直叙幼儿看到的城市,幼儿会不知从何讲起,渐渐也会失去谈话的兴趣。教师若从幼儿听过的故事着手,从幼儿熟悉的标记引导谈话的方向,或把幼儿感兴趣的场所作为重点的谈话内容,幼儿就会投入到活动中去。第二,源自幼儿生活的话题。幼儿的生活中有很多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发生,教师只要稍稍加以调整、筛选,就能寻找到有价值的内容。如小班的幼儿喜欢妈妈,对妈妈非常熟悉,开展“我的好妈妈”这一活动就能充分调动幼儿对妈妈的记忆和了解,继而让幼儿乐意进行谈话。第三,偶发性的话题。幼儿往往对突然发生的事情更感兴趣,有时还会因此打断正常的教学活动。这时教师不能轻易遏制幼儿的行为,而应耐心地把幼儿的困惑解释清楚,他们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例如一次数学活动中,突然有一只小鸟飞进来,顿时引起了幼儿的兴奋。小鸟受到惊吓后一直横冲直撞没能飞出去,教师发现已经不能让幼儿回到数学活动中去,就和幼儿谈起了小鸟。“你们说,小鸟怎么会飞到这里来的?”幼儿一边看着小鸟一边猜测着。教师说:“一定是小鸟看见你们学得认真,才飞进来看你们的。可是,你们却把它吓坏了!”幼儿这才意识到要安静下来,一瞬间只听见小鸟扑腾的声音。有几个反应快的幼儿,立刻打开了几扇关着的窗户。小鸟总算飞出去了,幼儿也都高兴地拍手笑了。这样的随机谈话活动,只要引导适宜,幼儿既能很有秩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能拓展相关的经验。
二、灵活运用提问技巧,引起幼儿与教师、同伴之间的愉快交谈
提问是一个基本的教学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灵活有效地运用提问,可以促使幼儿的思维与活动紧密联系,引起一场大家都乐意参与的谈话活动,实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分享。
1.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
教师的提问通常面对所有幼儿,但每个幼儿的能力不同、理解水平不同、个性不同。因此,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准确把握幼儿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使每个幼儿都乐于主动和教师交流。如针对胆小、声音轻、表达能力差的幼儿,可以采取先鼓励、后提问的方法;针对不安静听讲但思维活跃的幼儿,可以先提有点难度的问题,再提醒他安静听讲……使得每一个幼儿都能融入交谈的氛围里,畅所欲言。
2.注重提问的语言艺术,激发幼儿交谈的兴趣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特别要注意提问的语言艺术,运用抑扬顿挫、恰如其分的语气并结合表情等体态语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交谈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如在“有趣的饼干”谈话活动中,如果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吃什么饼干?”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幼儿交谈的积极性。为了使幼儿乐意和同伴交流“饼干”的话题,换成说:“你们觉得最有趣的饼干是什么?它什么地方有趣?”这种令人遐想的语言配上教师猜测的神情,必然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掀起幼儿交谈的热情。
话活动突出强调幼儿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幼儿有时会在集体面前发表个人见解,教师在帮助幼儿学习倾听他人谈话时,需要及时捕捉有效的信息并给予回应,使幼儿和教师的对话更加紧凑、幼儿之间的谈话更有联系。如大班谈话活动“动画片里的人物”,小明说自己喜欢《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因为他聪明、勇敢。这时教师就可以提示:“原来你喜欢聪明、勇敢的孙悟空。那么还有谁也喜欢孙悟空,喜欢他的什么呢?”这样就使谈话顺利地进行下去,幼儿之间也有了更多共鸣。可见,教师提问时的语言是否具有吸引力和艺术性直接影响到幼儿交谈的气氛和效果。
3.立足幼儿的年龄特点,避免主观设问
每一次教学活动,教师都要设计提问,仔细琢磨每一句话的表述方式。现实中常有一些因为没有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出现启而不发、“开无轨电车”的现象,使教师和幼儿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如在“春天来了”谈话活动中,有个教师出示了几张卡片,问幼儿:“小朋友,请你们找找,哪些卡片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幼儿的回应是:“咦,怎么会有落叶,还有围巾,真奇怪!”幼儿对教师的提问并不理会,出现了答非所问的情况。预设这个提问的初衷是为了让幼儿分辨春天的季节特征,然而由于教师忽视了幼儿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思维特点,导致提问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由此可见,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应善于站在幼儿附角度来衡量问题是否恰当,避免主观设问的倾向。
在谈话活动中,有时需要幼儿都参与一个问题的猜想,从中引发幼儿之间观念的碰撞。当幼儿之间的见解发生矛盾时,教师应提出疑问,让大家都参与,顺势引起持有不同观念的幼儿之间的争论。在争辩问题的过程中,幼儿会更加注意对方的观点,然后及时、有效地说明个人的见解。如大班幼儿在讨论“大的空心铁球和小的玻璃珠谁会下沉”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有的幼儿认为空心铁球会下沉,因为它是铁做的;有的认为空心铁球会下沉,因为它重;还有的认为玻璃球会下沉,是以前玩过的等。各种各样的观点导致了幼儿之间激烈的争辩,这时教师适时介入:“想一想,物体为什么会下沉呢?哪个小朋友说得对呢?”促使每个幼儿都踊跃地加入到集体讨论的队伍中去,谈话活动自然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创造机会学习谈话规则,提高交谈的水平
1.学习用修补的方法延续交谈
谈话过程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原因中断,对此教师应该意识到,并且通过示范、提问或引导的方式,唤起幼儿交谈的记忆,使幼儿学习延续谈话的修补方法,增强这方面的敏感性。
2.采用轮流的方式交谈
在谈话过程中,往往会有2~3个人甚至是更多的人参与,这就需要幼儿按照一个潜在的顺序逐个说话。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轮流交谈的习惯,可以帮助幼儿真正理解对方的意思,也能使幼儿明确让自己的想法被别人知道的方法。如谈话活动“各种各样的桥”中,教师先提出轮流交谈的要求,如“一个一个说,别人讲的时候你要仔细听”,然后请幼儿和同伴讨论。幼儿讨论时,教师巡回观察参与讨论,并随机指导幼儿交谈中发生的问题,最后把问题交给幼儿去解决。
3.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交谈
每个人在说话中所处角色不同,相应的也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通过体验不同角色,幼儿会掌握与各种人交流的方式、态度。如在“假如我是……”的谈话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表述自己扮演的人或动物。有的幼儿扮演奥特曼,就会用勇敢、响亮的声音说话;有的幼儿扮演机器人,就会用平稳、一顿一顿的声音说话;还有的幼儿扮演小白兔,就会用轻轻的声音和简短的句子说话……在这个活动里,幼儿体验到了多样的交流途径,获得了有关语言运用的方法。
总之,通过谈话活动培养幼儿的交谈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在教师有意识的支持、合作、引导下,才能增强幼儿的交谈能力,促使幼儿更加自如地与他人交往。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幼儿教育也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小孩子的行为,形成合作式的师生互动。本文就幼儿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幼儿教育 问题 探讨
1、幼儿教育活动目标存在的问题
就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来说,就是幼儿园活动的组织人员期望通过活动来获得幼儿某些方面的发展。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出发点,也是其归宿,还是检验这个活动效果的标准。很多教师都是根据幼儿的年龄以及能力,活动的性质等来确定教育活动的目标。但是,在操作起来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教育活动目标不够具体,缺少可操作性。既作为教育活动的目标就应该是具体而明确的,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但是,在一些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对目标的制定过于笼统,没有很强的操作性。比如,在中班美术活动中,开展《扇子的设计》活动,活动目标是:
A: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制作不同的扇面;
B:体验扇扇子时的凉快的感觉;
C:不断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再比如,在大班体育活动中《我是小虫子》的主要目标为:
A:培养孩子爬的能力,提高肌肉群的灵活性;
B: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目标制定的不是特别明确,美术活动中的第三条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是"顺序观察"还是"比较观察"?这点不太明确,所以,可以设定为"培养幼儿有是允许的的观察事物"。后面的例子"培养幼儿爬的能力",也比较笼统,是"手脚着地的爬"还是"手和膝盖着地的爬",不够明确,所以,可以设定为"培养孩子手脚着地爬行的能力",活动的针对性就体现了出来。
(2)目标过易或过难,不适宜幼儿发展。有的教师在制定活动目标的时候,没有很好的结合幼儿的实际年龄特征,目标确定要在一个最近的发展范围内,让孩子跳着可以够得着,不能任意的拔高,也不能滞后。比如,在大班中开展活动"手口一致的数出10以内的数量的物体",这个目标显然比较低。因此,在制定活动目标的时候要切合实际。
2、幼儿教育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
选择幼儿教育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材料和经验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也不是简单的机能,还包含幼儿学习中所持的情感态度以及相应的价值观等等。其中,存在的问题有:
(1)内容局限于"教本",忽视幼儿的兴趣
教材是实践的结晶,但是它也只是反映某个时期的教学思想,很难涵盖未来的教学实践,要在教本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实际,吸纳新的教学理念,体现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有的教师就过分拘泥于教本内容,没有重视幼儿的兴趣,导致教育活动开展的成效性不明显。
(2)活动内容脱离幼儿生活
生活对于幼儿教育活动有着特殊的意义,生活是孩子最自然的课堂,包含着丰富的教学信息,如果教学内容脱离孩子的生活,就会事倍功半。比如,在大班开展主题活动时,选择"我是中国人",有的教师查阅了很多方面的资料,向小朋友介绍了很多我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人物事迹,让小朋友听得是一头雾水,难以理解。事实上,针对这个主题,教师可以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作为出发点,选择幼儿比较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让幼儿介绍爸妈带自己去玩的地方,感受历史人文古迹,或者在中秋节,元宵节大家是怎么度过的,感受民族特色的节日文化等等,增强小朋友的民族自豪感。使小朋友愿意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培养他们参与的态度和习惯,激发思维,是小朋友教育目标完成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让他们终身受益。
3、幼儿教育活动过程存在的问题
幼儿教育活动过程是实施教育活动目标的流程,也是重要的步骤。教师作为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人员,其教育行为在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其中,存在的问题有:
(1)活动过程没有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一些幼儿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的时候,主导作用太过明显,没有顾及到幼儿自身的需求。从活动的目标、主题、美容到过程一手操办,在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比如,在大班实验课中设计《浮与沉》的活动,过程如下:
第一步:教师进行实验的演示,让孩子们观察物体在水中浮浮沉沉的现象;
第二步:给幼儿提供不同材质的物品让他们自己进行实验;
第三步:总结物体浮与沉的规律。
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在频繁的演示和讲解,幼儿被动的接受知识。而科学的本质在于认真的探究,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这次实验如果加大幼儿的主动探究,培养孩子手脑并用,从而获得有益的认知。可以把实验过程修改:
第一步:幼儿自己设计实验,选择实验的物品;
第二步:帮助孩子控制变量,让幼儿自己实验;
第三步:幼儿总结实验的规律,说出进行实验的感受。
(2)活动中提问缺乏有效性
提问是教师用语言跟幼儿沟通的一种基本方式,一直贯穿在活动的始终,良好的提问方式能够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探索。但是,在幼儿教育活动过程中,有的教师在设计提问的问题的时候偏离的方向,准备的不是特别充分,随意性很强,很难调动小朋友的积极性。有的老师问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好不好啊?"、"是不是啊?"等等,幼儿简单机械的回答,效果不明显。
总之,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幼儿教育属于基础性教育,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到了关键的基础作用。所以,要认真分析幼儿教育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健全幼儿园活动开展机制,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 幼儿教育;蒙台梭利教育法;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实质;因素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近几年来,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凉州区幼儿教育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教育思想受到越来越多幼教工作者、家长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开设蒙台梭利教学班的数量逐年增加,现已遍及城区幼儿园,并向乡镇幼儿园发展。然而,蒙台梭利教育毕竟是一种西方幼儿教育模式,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由于国情和中西方文化特点的不同而与我国幼儿教育存在差异。如何合理借鉴和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实现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中国化”,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认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教育内容
蒙台梭利教学法是由意大利教育家玛莉亚·蒙特梭利博士提出并以其名命名。其教育理念强调以幼儿为中心,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注重幼儿的童年阶段的性格和特征,以儿童观和教育观作为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核心内容,运用“先观察”的教育方法,使用多种作用于感官的教具,营造一种使儿童易于应用这些实物进行学习的环境,让儿童在预备好的环境中自由学习。通过幼儿学会选择、判断并调整自我的活动,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激发儿童潜能,在幼儿自由操作和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培养自主、持续的学习工作习惯,提高幼儿独立、自信、专注和创造等能力。
二、正确把握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精髓和实质
蒙台梭利教育是一个由儿童观、教育观(包括教育方法)组成的整体,是对儿童自身的研究,通过尊重儿童、根据儿童的内在需求引导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模式。蒙台梭利课程的核心在于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以确定其个别化教学的目标,而后提供适宜的环境,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比如,蒙台梭利教育法强调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创设“有准备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研究这种环境对儿童发展是否真正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如何创设环境、如何利用环境进行教育、如何在环境中指导幼儿的操作、如何评估与环境互动中的儿童;在教育中,应该注意到蒙台梭利教育法重视的是对儿童自身的研究,注重尊重儿童、根据儿童的内在需求引导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等。
三、合理改造和应用蒙台梭利课程中教育因素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一些内容也不符合我国幼儿教育实际。在教学内容方面,蒙氏教育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五大领域,缺少社会教育和艺术教育等。在教学活动中,强调个体教学,不利于幼儿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运用蒙台梭利教育过程中,要考虑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正确应用蒙氏教育模式中合理因素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文化特点,对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一些教具及其操作程序等教学因素进行改造和拓展,改变其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部分,构建符合幼儿教育道德风尚和时代特点的教育模式。
四、创设和谐有序的教育环境,构建科学的教育内容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发挥幼儿能力的场所和材料,是唤起幼儿能力萌发的基础。在蒙台梭利教学中,一是要充实扩展活动区域。注重学习和吸收多元智能理论,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二是注重开展多样性的幼儿活动。要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采取小组活动、集体活动、个人活动等教学方式相互结合、相互交替的方法开展幼儿教育活动。
五、搭建蒙台梭利教育互动平台,延伸教育范围
要树立幼儿园与社会、家庭一体化的教育观,采取多种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与家长形成良好的教育共识。一是通过定期举行家长座谈会、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设置家长园地、定时填写家园联系册等,向家长们宣传蒙氏教育的精髓和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和科学育儿的方法,转变家长的教育观,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二是及时了解和采纳家长对幼儿园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工作,调整教育行为。
摘要: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幼儿的是一种直观、生动、立体的效果,它以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给予幼儿强烈的感染力,不但活跃了幼儿的思维,还极大的调动了幼儿的兴趣,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动脑的参与欲望,促使幼儿在创作过程中能更积极地表现自我。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提高兴趣;开拓视野;促进发展
一、多媒体教学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及其配套的数字设备,把图像、图形、文字、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结合起来,创设教学平台,优化教学效果,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形式。多媒体教学在未来的幼儿教育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多媒体教学技术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幼儿求知欲,提高教学的互动性,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智力的开发,增强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够将幼儿教师从传统的说教模式中解放出来,减少了教学示范内容,减轻了教学管理压力,提高幼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多媒体教学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的对象年龄较小,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比较抽象的事物还很难大量接受,促进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才是真正早期开发幼儿学习潜力的途径。相对于其他教学手段来说,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多样、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更能满足幼儿在这方面的要求。多媒体教学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多媒体教学,提高学习兴趣。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使幼儿能充分地利用和开发自己的天资、能力、潜能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唤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到学习创作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而且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那单一的、枯燥的美术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理念,我们作为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根据幼儿的需要来设计美术活动,从而使每一个幼儿都在良好的情绪中通过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感受美、创造美和表现美。
笔者在组织中班绘画活动《各种各样的服饰》时,制作了有关服饰的课件,了解到幼儿在生活当中虽然也看到过一些服饰但是不够丰富多彩,不太容易激起幼儿兴趣。所以在课件中笔者收集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服饰图片,如朝鲜族、藏族等民族服饰,T恤、摆裙、牛仔等时尚休闲服饰,并在课件中插入了好听的轻音乐和简单的讲解。当幼儿看到了如此色彩斑斓、艳丽华美的服饰时表现很激动,有的在睁大眼睛看,有的还七嘴八舌的讨论,完全被这些风情各异、造型别致的服饰吸引住了。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幼儿从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使幼儿增加了感性的认识,激情高涨的参与到了活动中。
(二)多媒体教学,开拓幼儿视野。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同样,在评价一幅幼儿绘画作品时,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作品是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对幼儿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提供生动的形象,在培养幼儿想象力方面有其特殊的作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多种教学信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幼儿从科学与艺术相融的视觉中感受抽象、理解复杂。有利于开拓幼儿思路,激发想象和创造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园的教育是将大干世界中各种各样的知识传授给幼儿,同时又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这就存在着如何提取.选择教学内容的问题。由于幼儿生活范围、经验的有限,有些知识内容和经验是孩子所不具备的。利用多媒体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一特征,制作一个动画课件,通过声音的感受和图像的刺激,可以为儿创设形象、直观的和谐情境,使幼儿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的活动,为让幼儿通过对小蝌蚪的认识和成长过程的了解作为认识青蛙的契入口,在考虑到幼儿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特点和对于小蝌蚪的认识的单一性等因素,为了让幼儿观察到小蝌蚪的成长、变化全过程。笔者根据教学要求,制作了小蝌蚪成长全过程的动漫课件,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欣赏优美画面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了解到小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过程中孩子们开阔了视野,激活了创作源泉。
三、实施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新生事物,其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其进步性与优越性无可置疑,但其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所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几千年发展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如果我们一味地去追求表面的奢华和大容量,一味地追求新颖和现代化,结果不是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就是搞得幼儿在课堂上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手段及其他媒体教学方式,合理地组织一次活动,利用多媒体的特有优势服务于教学,为幼儿提供多样的外部刺激,帮助幼儿提高兴趣、拓展视野、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才是多媒体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多媒体使我们获取了新的美术教育资源。通过电脑欣赏优秀美术作品,开发新的教育内容,使幼儿产生对活动的兴趣,探索了新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愿意自主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使美术课堂教学更快地与新课程改革同行,教师要充分、准确地利用多媒体,真正确立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树立新的教育观,从而更好的推进了现代教育的长足发展。
【摘 要】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潮中,一部分人对学习雷锋精神的意识淡漠,更是缺乏对幼儿进行学习雷锋教育的意识,因此,影响了对幼儿进行启蒙性的道德教育,这对幼儿以后的发展将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关键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妙的土地,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收获相应的果实。因此,“德育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应大力倡导在幼儿园开展学习雷锋教育,并通过挖掘一些适宜幼儿教育的“雷锋车精神”的素材,创编一些学习“雷锋车精神”教育活动的教育案例,创编一些适宜幼儿传唱的学习“雷锋车精神”的歌谣,促使幼儿能够做到从小学雷锋,长大做雷锋,进而成长为具有良好的社会品德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开展;雷锋车精神教育;幼儿教育
“雷锋车精神”是我们连云港人的精神,是“雷锋精神”的一个缩影。雷锋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闪耀着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辉,多少年来它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茁壮成长,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然而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潮中,一部分年轻的家长对学习雷锋精神的意识淡漠,认为学雷锋过时了,只要孩子聪明学习好就行了;同时,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雷锋精神的教育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使得我们在对幼儿的教育中,雷锋精神的教育力度远远不够。也因此影响了对幼儿的启蒙性的道德教育,这给幼儿以后的社会性发展将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为此,在幼儿园开展“学习雷锋”教育非常有必要。
一、“雷锋车精神”教育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状分析:
目前,在本地区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涉及到了一些学习雷锋的教育内容,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较少。譬如,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计划中,只能偶然浏览到有关学习雷锋教育的内容,并没有系统的或者是经常性的活动内容。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也存在着活动不深不实的现象。这显然与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有关,作为计划的制订者和计划的实施者,她们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也同样存在着“学雷锋就是走过场”、“学雷锋已经过时了”的思想意识,上级有号召就应付一下了事。就象那句不合适的流行语——“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
通过访谈等我们了解到,本地区的家庭教育中同样存在着对幼儿进行“学习雷锋”教育的淡漠。有的家庭会偶尔对幼儿进行一些学雷锋的教育,而许多的家庭根本没有对幼儿进行过此类的教育。这些家长认为,对幼儿进行学雷锋教育没有太大的必要,一是孩子小,只要智力发育好,长大后就能够学习好,就能够有出息。二是觉得,现在是经济社会,强者就能够生存的好,学雷锋有什么用呢?因而,很多的家长认为学习雷锋没什么意思,是无所谓的事情。
存在问题:
1.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幼儿园开展“雷锋车精神”活动重视不够。
2.适宜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少,幼儿园开展“雷锋车精神”的活动缺少材料依据。
3.幼儿园开展“雷锋车精神”教育的活动不深、不细,缺乏长期性。
4.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幼儿进行“雷锋车精神”的教育意识淡漠,缺乏对幼儿的教育和引导。
二、“雷锋车精神”教育是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它应是本地区幼儿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幼儿的德育教育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意义。
“德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许多的教育家皆指明了这一点。譬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人格教育,依赖六岁以前的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
维果茨基的发展心理理论也认为:学前期是一个人最早产生道德规范、形成道德准则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开始建立对世界、对社会、对自己乃至身边一切事物的基本概念。
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关键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妙的土地,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收获相应的果实。但是近年来,一些家长在教养孩子中缺乏正确的观点,期望值过高,重智轻德,形成孩子“娇生惯养,任性骄横,以我为中心”等不良道德意识和行为。
2004年2月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再次明确了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想培养孩子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就必须从幼年开始,那么,学习“雷锋车”精神也应从娃娃抓起。它可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利用身边的“雷锋车”精神,使德育种子能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能够让“雷锋车”精神在幼儿的思想意识中升华。
三、对幼儿园开展“雷锋车精神”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建议。
思考:
“雷锋车精神”集中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情操与价值取向,体现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本质特征,体现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精神内涵。
幼儿教育是奠定人的一生的教育,要想使幼儿成长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国际化人才,就必须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而对幼儿进行“雷锋车精神”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家庭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更好地对幼儿实施“雷锋车精神”教育,就必须将幼儿教育渗透至家庭之中。
建议:
1.加强“雷锋车精神”队伍建设,转变教育者观念。幼儿园开展学习“雷锋车精神”教育的专项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雷锋车精神”科研意识,提升幼儿教育工作者对“雷锋车精神”的再认识,组织教师学习培训,掌握一些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实践活动,并以此来促进幼儿园“雷锋车精神”教育活动的开展。
2.创设良好的“雷锋车精神”的德育工作环境。幼儿园的一切活动,如升旗仪式、晨间谈话活动、幼儿的就餐、幼儿的游戏活动、幼儿园的文化创建等,均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坚持做到“雷锋车精神”的德育活动系列化、制度化、阵地化,努力构建一个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立体化的“雷锋车精神”的德育环境。
3.开设“雷锋车精神”实践活动,开展相关的“雷锋车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幼儿道德生活能力。
“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活动”。“雷锋车精神”的德育工作也要以活动为中心,以幼儿发展为中心,通过创设有利于幼儿全面、主动发展的多种多样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增强幼儿的主体意识,发扬幼儿的主体精神,体现“雷锋车精神”的德育“实践化”。通过一列教育活动的开展,让“雷锋车精神”渗透于幼儿生活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个细微之处,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幼儿懂得从身边做起,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粮,努力创建节约型幼儿园、家庭;在幼儿园中,要从小事做起,自觉做到不乱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并能主动拾起地上的脏物,保持每一处清洁;要遵守纪律,爱护公物,见到有损坏公物的行为要及时制止;要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热心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散播我们的爱心。
4.不断拓宽“雷锋车精神”的德育途径,实现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将幼儿园“雷锋车精神”的德育工作延伸到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真正使“雷锋车精神”的德育工作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与社会需要相联系
设想:
1.挖掘适宜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雷锋车精神”的教育内容。
2.探索出适宜幼儿园“雷锋车精神”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3.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雷锋车精神”的德育活动案例。
4.创编适宜幼儿传唱的“雷锋车精神”歌谣。
“思想道德建设也要从娃娃抓起。”幼儿园要把培养幼儿优良的道德品质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来实践,通过认识雷锋——学习雷锋——争当雷锋,让“雷锋车精神”在幼儿细小的心田生根发芽,营造“人人学雷锋,天天有雷锋,时时有雷锋”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学习雷锋树新风,做最美中国人”。
“雷锋车精神”,它能够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依然守护着人们心中那一方纯净的家园,它让我们感动。“雷锋车精神”必将永远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世界;“雷锋车精神”也必将永远感召着人们向善、向美前行。
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有教师自编自导,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幼儿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结合幼儿特点和教学。我园在幼儿教学中开展尝试创新教育,鼓励幼儿展开思维的翅膀,使幼儿树立自信心。“尝试”教育理念作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理论流派,也被运用于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引导和鼓励幼儿尝试,在尝试中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我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尝试教学活动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尝试教学,激发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动力,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我们知道幼儿天生好奇、好问、好动,特别喜欢注意新奇事物,往往对新问题产生浓厚的好奇心。这时他们就有了“尝试”的愿望。因此我们利用孩子们这一特点来吸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并培养其能力。“尝试”教学不失为一种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因为尝试活动本身就能调动幼儿情绪,使幼儿跃跃欲试。如科学活动中《电池与电珠》,教师给幼儿提供手电筒、电动玩具、电线、小电珠、电池,看谁能让小电珠亮起来。在尝试问题之前,让幼儿之间相互商量、交流、讨论,这是教师在给予指导。开始时幼儿显得手足无措,怎样摆放小电池也不亮。先让孩子们玩一玩手电筒、电动玩具,看一看它们的构造,经过孩子们的看、玩、模仿、操作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知道电池有极性,就像小河的流水,有方向性,怎样接灯才会亮,哪样安装是正确的,经过引导,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小电池终于亮了,孩子们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不已,争着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其他幼儿。尝试活动带给幼儿无限高涨的情趣,让幼儿有兴趣地“乐学”。这种活动强调的不是先把结论告诉幼儿,而是变幼儿被动接受为主动尝试、探索、寻求,强调的是保持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以尝试教学,引导幼儿主动活动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主动活动,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把幼儿看成是活动的主体,让幼儿实际操作、尝试,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周围世界的事物变化,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尝试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法,而让幼儿主动去试、去想、去探索、去发现,变“教师在前、幼儿在后”的被动局面,为“幼儿在前、教师在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如在主题网络教学《我爱家乡——油田》的活动中,我们利用丰富的环境资源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方式亲自查找资料(教师或家长给予适当的帮助),带幼儿参观;动手做一些小实验,并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等方式去了解油田的各个方面。在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孩子们喜欢去发现和探索,只要我们给予他们时间和机会,鼓励孩子亲自动手和动脑,而并非教师一味地“引导”,幼儿只是跟在后面“接收”,这样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三、以尝试教学,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
“尝试”教学即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师手把手教幼儿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尝试原则,让幼儿先想、后试、再做、既动手又动脑,这样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操作能力。如计算活动中学习《二等分》,教师提供用纸剪的五颜六色的几何图形、有粗细不同、长短不一的线段、有玻璃球、糖果、蛋糕、面包、各种器皿、水、剪刀、小刀、尺子等等。让幼儿动手操作、尝试等分,尝试前引导幼儿:“小朋友能否试着把自己喜欢的实物分成相等的两份,记住是怎么分的,让幼儿带着问题自由选择操作”。在尝试过程中发现,有的幼儿用正方形、长方形的纸对折等分为两等分,有的幼儿运用组成式在左边一粒、右边一粒的等分玻璃球,有的用大小相同的容器等分水……通过操作实践,幼儿学会了测量等分,动手能力大大提高,感性经验也大大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在尝试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要因势利导
在尝试教学中,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要有效的把握时机,激发幼儿尝试欲望和操作的热情,为幼儿指明操作的方向,时刻鼓励幼儿直至操作成功。如在体育活动《花样玩轮胎》中,我们引导幼儿先玩,后讲,即在体育活动中,先让幼儿在游戏中亲自尝试,不断摸索不同的游戏方法,幼儿在尝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模仿,再由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学习,使幼儿逐步掌握并创新各种各样的玩轮胎的方法,从而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以尝试教学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规程》指出:要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尝试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善于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通过动手去感知事物,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在开展尝试活动中教师发挥着指导、观察、鼓励、建议等作用,幼儿是真正的探索、思考、学习者,他们大胆操作,发表建议、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总之,通过尝试教学的运用,使我们感受到尝试带来的动力,为幼儿教育注入了活力。尝试引导成功、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促进了幼儿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类论文:论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 信息素质教...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初探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谈新《纲要》背景下如何开展幼儿园一日常规教育 【摘 要】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生活...
融合教育论文:融合教育下的特殊教育学校职能转变 摘 要 融合教育提倡让特殊儿童就读普通班,融合教育作为...
教育经验论文:对于学生养成习惯教育经验之谈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
快乐教育论文:少年宫快乐教育分析 一、校外教育应该是快乐教育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孩子对本来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