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23 03:44: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浅谈美术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高校美术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只有中、小学的初级美术教育发展得比较可观,高效美术教育比较落后。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越厚,其民族的实力就越强。随着文化逐渐的与经济政治融合,文化建设对民族建设有着非凡的重要意义。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高校教育界的工作者应该意识到,高等艺术的教育对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高等艺术教育不单单是传播美术知识和技能,更深层的意义是培养具有艺术修养的人。

一、高校美术教育宗旨

高校美术教育应传授先进的艺术文化,培养优秀的美术学者,创造发掘具有天分的艺术人才,充当我国文化建设的先驱者,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工作奉献力量。然而,一些高校美术教育没有发挥这样的作用,越来越趋向于产业化和市场化。美术高校凭着高等的硬件设施和昂贵的学费,成为报考学生认为的“优质”出路。中国的美术高校面临着重重利益矛盾,违背了教育宗旨。

二、教育缺乏全面性,师资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师范类院校的教师部分是从美院毕业的学生,对学生做教育的时候,过于强调“专业性”,不考虑师范类学生的现实情况。这种教学模式偏离了高校美术教育的主体。

三、教学模式单一、落后

我国一些高等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住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创作能力的发展。

四、缺乏对理论研究的探索精神

部分美术高校的学生缺乏对世界美术史,尤其是我国传统优秀美术文化的认知,部分学生的专业素质仅停留在掌握一般简单的操作技能的水平。这使他们将来作为美术的教育者或实践者,会是一个艰难挑战。部分学生不做研究探索,个别教师对于这种现象无动于衷。

五、综合素质较低,缺乏全面培养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规律模式,其步骤即为学生基础临摹,然后是教师对画法步骤的阶段性的师范,接着是教师对学生传授关于美术教育的专业性常规知识,最后是教师针对性的辅导。在高校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没有机会表达出自身对美术的认知和理解,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作潜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培养。

六、艺术教育观念不准确,审美标准模糊

一些西方文化宣扬他们的艺术教育观念和审美标准,使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领域受到了影响。在我国,部分高等美术院校急功求成,为了能与国际文化接轨,不经过深思熟虑就直接引进一些西方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潮流,将其视为新艺术文化的标准,忽略了我国原本自身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的步伐,使高校美术教育陷入艰难的境况。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化解这个难题呢?美术教育过程就是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高层的审美心理,恢复艺术教育本该有的活力和魅力。美术教育在本质上不同于其他学科文化教育。其中很明显的差异是,学生在学习美术时,要求超脱现有的知识范围,进行创作型思考。美术教育因其独有的特性,前提是教师要尊重学生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和有创作能力的人的基本权力,对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持以认可的端正态度,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作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是从基本稳定的教学内容出发,以储备知识和应用知识为最终目的,但教师不能一味地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框架,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地将学生培养成才,使其能够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工作做出杰出贡献。

七、结束语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也说明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着乐观的前景。要想高校美术教育有所成就,高校教师必须正确认识美术教育的多重意义,端正艺术态度,改善教学模式,深入研究、优化美术课程的内容,要注重艺术氛围的环境建设。所以,高校适当地对美术教育进行改革,是我国艺术文化实力更上一个台阶的必经之路。

作者:郑跃丽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美术教育中的水彩画教学

摘要:水彩画已经成为高校美术教育常设教学内容之一。但是,当前高校水彩画美术教育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相关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手段过于传统化等。本文围绕当前高校水彩画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深入分析各种问题及原因,提出应当引领当代高校水彩画美术教学与时俱进发展,制定更加前瞻性的美术教学策略。高校水彩画美术教育应当深入研究当代美术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美术教学新策略。当代高校要改变以往艺术教学观念的束缚,创新水彩画教学理念,让水彩画教学成为高校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美术水彩画教学要不断吸收借鉴其他美术教学的优点,不断创新高校美术水彩教学的全新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只有不断推进高校美术水彩画教学的发展,才能够为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开展提供巨大助力。

一、高校美术中教学水彩画教学的现状

水彩画起源于西方绘画技巧,是介于传统国画于西方油画之间的全新的绘画方式。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水彩画曾经非常流行,各种水彩画的题材更加多元化、画幅也越来越大,绘画技艺也不断提升。当时我国水彩画创作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时期。但是,当前随着水彩画逐渐不流行,水彩画创作呈现日益低迷的现状。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水彩画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长期得不到改进,导致水彩画教学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如有的教师教学手段还是沿用传统方式,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最终造成当前高校美术水彩画教学内容程式化、单一化明显,很多学生的作品大同小异,缺乏足够的美术创新思维。重视对学生水彩画绘画技巧的传授,而对学生自身水彩画艺术素养、艺术特质的培养普遍不到位。高校美术水彩画教学氛围不热烈,部分学生对各种水彩画学习流于形式。现阶段高校美术水彩画教学必须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这样才能真正彰显学生艺术个性,培养学生艺术情感,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继而推进高校美术水彩画教学重新成为学生热衷的专业课程之一。

二、当前高校水彩画教学的任务

水彩画教学在高校美术专业课程中,一般被当做选修课程对待。但是,水彩画教学作为学生色彩基础教学课程,对学生整体学习美术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通过水彩画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细致的把握色彩基础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审美素质、艺术感悟能力、艺术认知能力和写实能力等得到全面的提升。通过水彩画教学的灵动性、严谨性和应变性,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创作和专业学习提供有益的帮助。从水彩画创作看,本身也属于一门重要的美术艺术呈现形式。因此,当前高校水彩画美术教学不但能够做好整体美术教育教学的奠基作用,同时也可以让水彩画教学在今天换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中水彩画教学的不足

我国当前高校美术教学主要依据国家制定的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大纲开展。但是,我国当前执行的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大纲,自身过于侧重课程内容的设置,对各种美术教育的类型划分过于简单笼统。水彩画在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课程中,仅是被定为为传统的写生练习,甚至有的高校不设立专门的水彩画课程,只是把它纳入一般色彩课程之中。因此,我国当前高校美术教学中水彩画教学一直得不到重视,水彩画教学出现明显边缘化的现象。加上当前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手段的传统化特点,导致很多水彩画教学还是采用以往教学方式,片面追求“透明、轻快、滋润、流畅“的水彩画绘画特色。不能够根据当前国内外水彩画绘画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造成很多学生把水彩画课程简单理解为一般意义上单额色彩课程,而未能把这一课程也当做绘画专业课程之一对待。总之,当前高校水彩画教学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简单等弊端。如果不对当前高校水彩画教学边缘化的现象引起充分的重视,改变以往对水彩画教学的观念,我国高校水彩画教学不可能真正获得全新的发展,更无论实现水彩画教学的创新。

四、对当代高校水彩画教学的要求

要想改变当前高校水彩画教学的现状,解决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最根本的做法是要树立水彩画教学创新意识,不断改进水彩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让水彩画教学成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必须要重视的基础学科之一。同时,还要重视从学生角度强化水彩画教学,具体做法如下:首先,严格进行水彩画基本功焦旭。水彩基本功是学生进行水彩画创作的关键。要想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和创作技能,必须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基本功。其次,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让学生能够创新性地完成各种水彩画创作。这要求学生要具有创造力,较高的艺术创作眼界和熟练的水彩画技巧。要想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必须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突破口,只有让他们能够了解水彩画独有的艺术创作特点、艺术效果、艺术感染力等,才能够让他们真正学会构思、调色、用笔。再次,还要重视对学生水彩画理论的教学。通过系统的水彩画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当前水彩画理论教学的最新学术成果,尤其是色彩理论教学,要提升学生创新性色彩技巧运用能力。要改变我国当前高校美术教育重技巧、轻理论的做法,不断创新完善色彩基础教学理论体系,提升色彩理论教学实效性。再次,要培养学学生高品位的艺术鉴赏能力。让学生真正从内心认识到水彩画教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水彩画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水彩画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最后,水彩画教学与个人人生阅历、文化素养和艺术技巧等紧密相连。因此,还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尽快让他们通过自身体验,掌握水彩画创作的精髓,达到水彩画学习的忘我境界。

五、结论

高校水彩画美术教学应当深入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水彩画教学要改变以往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要制定具有一定时代前瞻性的水彩画教学策略。对待传统教学方式等,高校美术水彩画教学人员要进行批判的继承,借鉴以往成功的经验,对待一些已经过时的教学理念和手段等要进行大胆的抛弃。同时,要在高校水彩画教学中不断添加全新的教学内容,让高校水彩画艺术教学更加具有时展意义,能够做到与时俱进的创新与改革。总之,高校水彩画教学必须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在继承发展传统水彩画教学中,不断增添全新的时代元素,促进水彩画教学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全新的发展。

作者:刘颖鑫 单位:陕西省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园的美术教育

摘要:幼儿时期是美术启蒙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儿童艺术只是表达,成人不能以自己的“哲学”对儿童作品进行评判,而更应该以欣赏的方式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幼儿作画时,成人需要给孩子的是自由的空间,并提供适当的帮助。培养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关键词:美术创作;教学引导;理解欣赏

美术的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学的重要内容。美术也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虽然受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作画能力、技能技巧都处在待开发阶段,但孩子在画面上的表达,确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给予幼儿良好的开端,是非常必要的。

1.有效利用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美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各种美好的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的环境能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审美感觉,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形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兴趣。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就是实际的教育。第一,环境布置要美,这是一种美的熏陶;第二,鼓励幼儿发现身边可利用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培养幼儿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第三,环境布置中,为幼儿创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激发幼儿对美的表现欲望。

2.教师的正确引导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幼儿的学习兴趣很大因素是源于老师的正确引导。美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美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教师的言行举止,要有助于对孩子的教育。日常生活中,教师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维果茨基提出,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评价更合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幼儿从评价中看到自己的特点、努力的方向和进步与发展的希望,帮助幼儿建立自信,使每个幼儿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尽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实践证明,教师能根据幼儿个体发展的实际程度进行合适的引导,可以使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

3.对幼儿作品的理解与解读

幼儿由于生活经验尚在积累当中,对艺术的表达不代表要符合成人对他们的期望。教师要站在幼儿角度理解幼儿的作品,倾听幼儿对作品的描述,理解幼儿表达的用意。根据幼儿年龄和生活经验,理解幼儿的情感,分析所表达感受和体验艺术形式。教师更需要学会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

4.探索材料的运用

材料是否吸引幼儿?选材合不合适?是否是幼儿能够独立操作的?能否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活动之前,教师要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比如,小班孩子对物体的美感和形象思维还处于启蒙阶段,缺乏表现能力。有的孩子可能看到一张白纸,会无从下手。为了激发孩子的作画兴趣,我除了提供蜡笔、水粉颜料、油画棒、粉笔等,还尝试用手指印画的形式在班上自由作画区作画。另外,我尝试用印刷衣服的方法,让幼儿动手印画服装,这种方法简单,作品效果却很好。还可以利用“半成品”让幼儿通过加工变成一件完整的“成品”,创造性地完成一幅有情节、有动感的作品。到了中班,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有一定发展,可以给幼儿提供更多名画欣赏,培养幼儿欣赏能力。并提供一些如“油水分离”“碘酒喷画”“棉签淀粉”等多种易于幼儿发挥想象和创造的绘画材料。还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身边的废旧物品的用处,启发幼儿大胆设计创作。通过幼儿自选材料、自由表达、自由张贴,给予向全班幼儿讲述自己想法的时空,使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悟、想象。

大班的孩子对周围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虽然生活经验不足,经过幼儿园几年的学习,在绘画技能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想象力丰富,喜欢天马行空的猜想,并在美术作品中得到体现。我在教学中,挖掘日常中的资源,让这些资源进入课堂。另外,孩子作画时,可以大脑先构思画面,再进行作画。在作画方式灵活自由的情况下,幼儿的自主性会更强,更能让幼儿宣泄情感,张扬自己的个性。

总之,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表现美的能力的启蒙教育,是教师最需花时间和精力的教学内容,也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作者:吴湘苹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幼儿园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美术教育改革的创新性思维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观念的更新,新的文化意识形态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改革中必须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和特征,并融入现代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体验,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艺术主体活动,把对艺术的感受和创造结合起来,寻找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个人的创作风格。追求个性化,强调视觉张力,使学生自觉的参与到艺术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中,以创造性思维为主体活动,体现画面创造性思维的审美陈述,使艺术创作呈现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流畅;灵活;独特

一、创造性思维的提出

对于什么是创造,著名教育家吴全愈认为:“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独特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创造活动中来,是提高本科美术学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实践课题。但从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老师讲绘画的基础知识,学生听绘画的基础知识;老师板书绘画的技能要点,学生抄写绘画的技能要点;老师示范作画步骤,学生观看作画步骤;老师示范画结束,静物一摆,学生便开始操作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极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又是最需要学生主动发挥其创造性的,现代美术教学应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从以传统的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教学莫过于师生之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互动和提高,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在视觉中感受,而且全身心的融入教学的创新思维活动中。这需要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快速进人全新创新思维活动中,教学也就进入了“引人入胜”的境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就是一条达到这种教学境界的有效途径。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从事创作活动的根本动力。创造活动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史。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透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因此,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美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艺术活动主体,把学生对艺术本身的语言和造型的感受力、创造力挖掘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创造的时代潮流和艺术氛围之中,去体验和感悟创新,从而增强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

(一)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多思快想,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将创造力分解为边界推移、边界突破、发明与美学组织。边界推移就是扩充材料与工具的固有特性,创造性的运用造型因素。边界突破就是在传统观念与传统技法中发现缺陷,提出新观点、创立新技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价值取向的变化。美术教育开始有意识的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生动灵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思快想,鼓励学生在思维中打破界限,打破工具和材料选择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开拓。为善于动脑、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创造独具一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二)以特色课程为创造平台,训练学生随机应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又叫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拓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变化多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拘一格,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思,为创造打好坚定的基础;德国20世纪初包豪斯学院教学体制创始者格罗皮乌斯是创新教育的先驱,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基础美术教学的训练,只给学生题目,不给任何工具,不讲解,不给方法,由每个人自由发挥,促使自己思考,不依赖条件,引导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出现了不少有创造意识的课题设计。如图形创意中形象的发散思维造型、借形想象、借迹造型以及创作中的反常规思维、逆向思维等,这样的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还需要我们在每块教学领域上广泛而深入地拓展和建立与之配套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体系。

(三)打造良好的创造环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思维的独特性

创造性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它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中国的基础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将技能技巧的掌握看成是创造的理念,而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公务员之家

技能是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的。一个国家的发展应在文化教育上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创造力是不能教的。但创造力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良好的创造环境,所以美术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环境,开启学生内心的创造灵感,从学生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这是创造性思维最高层次的境界。

为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作出新颖、独特的转换和组织,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善于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新关系,从中敏感的提出见地性的看法,不人云亦云,不随声附和,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性。丰富的想象力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要营造适合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环境,教师应该按照课程要求进行创造性教学,把培养有创造力的人作为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无论以怎样的手段和方法教学,都必须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以人为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艺术专业基础美术教学中长效而有机的融入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这一课题,为美术教学和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宽阔的灵活空间。使学生能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和造型语言,以创造性思维作为艺术发展的主体活动,激发主体人有知觉、感觉、精神、意志、冲动的进行艺术创作。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基础美术教学必须贯穿一致的核心。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普通美术教育欣赏课教学参考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在欣赏时需要了解经规仪轨的种种规定,如佛象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否则很容易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赏教材都有介绍的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此外,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性雕刻,实属凤毛麟角。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纯雕塑品少就不承认带实用性的雕塑品,也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和欣赏它们。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

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国家、社会及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统治了绘画,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后者体积感强,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这种特点,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麦积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晋祠宋塑侍女,大同下华严寺辽塑菩萨、平遥双林寺明塑和昆明筇竹寺清塑罗汉像等等作品上都可见到。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象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雕而刻之。这样创作雕塑,带有绘画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今天我们欣赏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点。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指摘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

四、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在漫长的几千年间,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装饰手段,这是塑绘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线刻和平面性浮雕——画刻高度结合的中国式造型方法特别发达与持久的主要原因。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写实地再现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不象西洋画那样精确地写生刻画对象,而是主要依据观察体验所得印象,再加上想象,经过主观加工美化而成艺术形象,和客观对象保有相当距离。中国画不画光影(这是表现主体感真实感的重要因素),色彩只表现固有色(所以写实性有限),造形与画面效果的平面性很强。背景一般为纸、绢的空白,不求空间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因此,若按西洋画的解剖、比例、透视和色彩等等准确度很高的科学化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便会觉得一无是处。但若理解中国艺术自成体系、自有追求,便懂得和喜欢品味中国画的美感。中国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国画观念是一致的,而且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马俑虽然表现出高于其他时代的写实性,但那也仅仅集中在俑的头部刻划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为几种类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体部分则无一例外是十分写意的。就是比较写实的头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语,它只是象中国画有工笔一样,比较深入细微而已,本质上依然属于意象性造型。其他汉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历代宗教造像无不显示意象性特点。它们和中国画一样,追求神韵,不求肖似。如果用西方古典雕塑的标准来看待它们,就能挑剔出解剖、比例不够准确,质感塑造不够充分等等不足,造成欣赏上的障碍。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这样,当我们从敦煌菩萨,晋祠侍女、筇竹寺罗汉塑像上体会到“栩栩如生”这一句成语的含义时,就不是象欣赏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欣赏教材常会介绍的掷铁饼者、拉奥孔群像和奥古斯都像等等那样,是个从形到神都准确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东西。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五、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练,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艺术特点。中国古代雕塑始终没有发明西方雕塑的造型术(modelling)来精确地塑造物象,而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象中国画一般运用经济的语言,简练、明快,以少胜多而又耐人寻味,常常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夸张乃至变形来强调人与动物的神韵,是普遍运用的手法,汉代四川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石兽最有代表性。这些作品只是服从作者对物象的感觉和理解,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准确比例和真实效果,而是说唱者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表演神情以及虎、象、马、牛、野猪等动物的不同习性和旺盛活力。这样必须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对象的特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这一点和西方近现代雕塑有相似之处。西方近现代雕塑一反传统的写实为变形,追求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不被客观物象所役,使艺术创造更纯粹。中国古代雕塑实际上也是达到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这种艺术境界的。霍去病墓石兽采取“因势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岩石,自然的令人联想接近某种动物的形状,只进行最低限度的艺术加工,使石兽的造形显出空间的自由而不斤斤计较于形似。加工的语言有圆雕、有浮雕、也有线刻,是根据岩石形状与动物形象的双重需要加以多变性运用的。这种圆、浮、线雕并施的语言,在汉唐陶俑、历代石兽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见到。它们使中国雕塑在精练中块面更整体,因而有时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筑感,例如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和龙门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杰出代表。

六、中国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写神”,必然也象中国绘画一样,注重头部的刻划。中国古人认为“头者精明之主也”。(《黄帝素问》)“头者,神所居,上圆象天。”(《春秋元命苞》)从原始时代起,人面或人头,在工艺装饰中就受到特别重视,这应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发展为特别重视传神的原因之一。这种重视贯穿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间雕塑和农民画中,头部仍是艺术家首要表现的部分。头部以外的人体部分,便被看作是从属的,较为次要的。这样,在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中,头大身小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造型,一旦头身关系处理不好,在视觉上便难免造成不舒服的特点,这是不必为古人护短的。然而优秀的作品常常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缺点中吸引转移集中到刻划精彩的头部来。这些头部看似没有西方雕塑深入,可是结构十分严谨。搞过雕塑的人都有体会,临摹西方雕塑易,临摹中国古代雕塑的头部却相当困难。它们不如西方雕塑结构准确分明,却另有一种完美性,神完气足,很不易临摹到那种境界。在头部以外,又用充满韵律的身体衣纹线条来发挥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结构的准确本事,而是传神美化的功夫。龙门奉先寺大佛、服侍菩萨与天主力士像都严重头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说明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这一特点。

七、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旨,这和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另的艺术也如此追求,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美、内在美。雕塑亦然,中国古代雕塑给人的感觉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没有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而是象中国书画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例如严阵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载歌载舞的汉唐女俑、孔武威风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强猛厉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狮,都有这种效果。比较一下掷铁饼者力量的紧张迸发和拉奥孔群象情绪的激烈发泄,就能够领会中国古代雕塑含而不发的美感特点。它是与其他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与绘画的审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样。欣赏中国雕塑时也许会觉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顺溜,这就象喝酽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样,不能相题并论。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谙茶道,便永远进不了茶的境界。

八、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中国画和雕塑都具备这两个系统的风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性雕刻,一般具备前一系统的风格,龙门奉先寺大佛最为典型。它是唐代武则天出资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气度,风格上必然强调崇高、庄严、重穆和典雅。明器艺术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多属后一系统的风格,它们和生活关系密切,风格上追求自然,朴拙可爱。两者各异其趣,各有千秋。西方古典雕塑风格比较接近前一系统,却少有后一系统的风格特征。希腊古风时期的古拙是艺术技巧幼稚阶段的自然产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风格。中国画和雕塑却有意返朴归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些追求是难于站在西方艺术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一般习惯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总有障碍。这就需要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从根本上来认识中国艺术,否则欣赏也好,创作也好,都很难进入堂奥。

九、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佛教美术有其特殊的经规仪轨,形成自己的特点。佛教美术源于古代印度,中国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罗、马土腊和芨多等地区与时代的佛教雕塑。中国艺术家在学习摹仿过程中,逐步将它们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产地的样式,又更多地体现出中国特色。而印度犍陀罗佛像受到希腊化时期的古典雕刻影响,它们也有个雕塑本土化的演变过程。因此,在欣赏中国古代佛像时,适当对照希腊、印度的古代雕刻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认识和理解各自的美感区别。同时需要了解佛教造像的经规仪轨。上文提到的佛像两耳垂肩,手长过膝,就出自经规仪轨。佛像有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形象上的神化特征,两耳垂肩、手长过膝而外,又如螺发绀青相、顶上肉髻相(不是普通发髻)、眉间的毫相等等可以通过造型艺术加以表现的相好,在雕塑时都必须严格符合要求。佛和菩萨的肢体动作,特别是手势(称作“手印”或“印相”)各有含义。各种佛经人物依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形(如有的三头六臂,有的千手千眼),不同的服饰标识(如佛和罗汉著朴素的袈裟,菩萨则衣饰华丽)、不同的姿势(如接引佛才站着,其他佛皆取坐姿)等等,都有固定的要求。如不了解,很容易觉得佛教造像怪诞和雷同。

上述各种特点,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关连。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时,需要综合各个特点来认识,才可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承认它们确实还有不少好处。特点不一定就是优点。但有了特点,一种艺术就有了它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中国艺术,包括中国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独秀地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全在于它有着与众不同的许多特点。这些特点是世界所承认和尊重的。当许多中国人奔赴西方学习雕塑时,西方雕塑家也来中国借鉴中国古代雕塑。有位美国雕塑家曾对中国美术学院的雕塑系学生说过:“你们不要捧着金饭碗要饭。”这句话是我当雕塑史研究生时亲耳听到的,我把它当作一颗定心丸摆在本文的结尾,送给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好在哪里”尚有怀疑,不敢在欣赏课中理直气壮教学的同行,但愿有点用处。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摘 要】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意义,接着提出了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近年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开展可谓如火如荼。随着改革大潮的推进,越来越多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不屑一顾”,“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于美术学习十分反感。长此以往,原本应该生机勃勃兴趣盎然的小学美术教学一下子变了“味道”。在新形势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了每个业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意义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全面提升美术教学的整体成效。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课堂之上,教师应该有效合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全面推广自己的教学思维。在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的美术作品“插上”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翅膀”,美术教学的效果自然比传统的美术教学要提升几个维度。

第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全面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有的放矢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也能对美术课程的教学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的学生其实对于美术是有一定天赋的,但是由于教学方式的陈旧老套,隐藏在“体内”的天赋被渐渐埋没。但是在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方式的“刺激”之下,潜藏在学生体内的潜能被重新激发出来,一些原先看上去资质平平的学生一下子有了新的闪光点,教与学的沟通互动变得更加良性且可持续。

第三,帮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良好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可谓意义重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全面贯彻创新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全面且可持续的道路上茁壮成长。同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了创新思维能力的模式之后,学生的“思维之门”被完全打开,小学生能够在积极融洽的氛围中逐渐成长成为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二、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突破常规,在教学中采取创新性教育方法

首先,在教学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措施和手段。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进行绘画创造的动机往往都十分的单纯,常常是喜欢什么就选择去画什么。而且在他们的绘画过程中,“依葫芦画瓢”的模式十分常见。这种缺乏独立性的绘画方式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针对于此,教师应该改变原先的一板一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通过采取“一个命题多个表现”的方式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刮大风》这一章节内容教学的时候,如果按照以往的模式进行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风”这种自然现象看上去距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但是要想用笔绘制出来就显得有限差强人意了。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刮大风的时候,院里的花花草草具有怎样的动态表现”。通过教师这种形象的引导,学生一下子觉得茅塞顿开,“风”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现象一下子变得十分的形象具体。就算是小学生也能提起自己的画笔将自己心中对于“风”的所感所想绘制出来。其次,巧妙利用多媒体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便利的条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美术教学中不少兴趣盎然的内容由于受到简陋教学手段的限制最终变得味同嚼蜡。而有了多媒体的引入之后,原本那些抽象且不易描述的知识点一下子变得生动活波,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变得顺其自然。

(二)为学生构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情境

在为学生构建创新思维能力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美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营造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相应的问题情境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禁锢且没有发言权的课堂氛围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可谓是“天方夜谭”。因此,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创建十分必要。在自由无阻的氛围中,学生身心放松,心情舒畅,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火花“四处迸发”,学生始终处于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之下,各种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达到预期效果。

例如,教师在进行《奇特的热带动物》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各种简单的小道具、小摆件为学生营造一个热带丛林的环境。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小学生的绘画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纷纷,心中关于“热带动物”各种想法层出不穷,创新思维的“大门”被成功开启,后续教学任务的开展变得简单且易操作。

(三)在科学规范的评价体制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一,评价机制必须体现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对于他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激发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源泉之一。鉴于此,评价机制必须摒弃以往单一的标准,而是应该体现全面性和科学性。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不拘一格,不管是从创作灵感上、创作意图上、绘画技能上等都应该有所涉及。

第二,在评价体系中还应该积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小学生的好胜心极强,也十分喜欢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积极良性的竞争氛围中你追我赶,形成良好的竞争互动意识。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专门的时间重点讲评体现创新思维能力的画作,并对创作者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榜样的树立对于小学生的教学而言往往具有奇效。

三、结束语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任重而道远。小学美术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创新性教育变成常态化教育。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幼师生美术教育的创新

【摘要】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应从娃娃抓起,这就要求幼儿教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才有望实现,为此,幼师生美术教育教学的关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戈特里德・海纳特说:“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型的教师”。美术教师应该创造性地进行美术教育。

【关键词】幼师生 美术教育 创新

一、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理念

“以活动促发展”的主张是幼师生美术活动教学的立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是幼师生美术活动教学的灵魂。它重视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的发展是在主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相互作用的中介便是主体的活动,正是主体积极主动的活动推动着主体发展的进程。对幼师生的发展来讲,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惟有活动,才能提供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惟有活动才能实现多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发展只键就是要创造出学生的真实的美术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参与美术活动,在美术活动中完成W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动发展。

二、突出以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为特征的方法论体系

活动教学重视活动在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必然注重学习者“学”的活动。幼师生美术活动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为此,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的教育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美术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这种主动学习方式主要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学习问题为特点,包括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有意义地接受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亲身体验、探索、加工、改造和创造等实践性美术活动来实现和完成。总之,这种学习过程不仅强调动脑思考,而且强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如,手工教学废物利用《服装设计》一课,笔者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编、自导、自演戏剧小品的教学方案,围绕小品内容完成教学计划:服装设计课。课前先把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各组选出组长;上课时,教师提出任务―每小组穿戴着自制的服装,自编、自导、自演戏剧小品。各组由组长统筹安排组员的工作,基本准备工作由学生自己解决,难度比较大的找老师帮忙,像在脸上画妆、配乐等等。在整个活动中,几乎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被调动了起来。同一小组的同学会因为剧本中的一句台词或为剧中人物的脸部造型而争论地脸红耳赤。但最终还是会为了小组利益――集体的荣誉,采用对剧情发展有利的意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各扬其长,擅长做服装的做服装,擅长画脸妆的画脸妆,擅长表演的表演,擅长导演的导演…….大家同心协力排好小品,所以到表演比赛的时候,几乎是一组比一组精彩。至于那服装设计更是五花八门。表演结束,每小组打分互评,评出前三名,教师再做总结,整堂课几乎是在笑声和掌声中度过,并增强了环保意识。

三、构筑以美术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

活动教学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主动。能动特点的思想,将实践观点引入教学过程,从而必然地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认识和实践进程相统一的过程,必然认为美术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共享认识成果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首先,美术教学的对象、美术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处在身心两方面不断变化、构建的过程中;其次,美术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新的因素会不断生成,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幼师生美术活动教学重视教育情境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园文化、班级氛围等“活”的因素对教育意义的生成,重视学习过程诸多因素的改变对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幼师生美术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新质的过程。 这种动态性使得教学过程同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美术活动过程上。基本上是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对学习可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与途径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教师较少干预;活动氛围上,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以利于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分享结论,同时创设自主、宽松、愉悦的学校环境,实现学校生活和管理的民主化;美术活动时空上,不局限在课堂内。如,在《简笔画―画器物》一课中,学校领导没打招呼突然来听课,笔者按课前设计好的步骤正导入新课,准备讲授新课时,突然手机响了,按学校要求上课手机得关机,怎么办?急中生智,改变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改为“画手机”,于是,接着导入“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校领导来听我的课,连我的手机也激动起来,唱起了欢迎的歌,既然它不甘寂寞,那就让它出来和大家见见面,认识认识。”说完拿出手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然后画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画出和它不一样的手机来,并请多个同学到黑板上比赛画出不同的手机,有的是现实生活中学生见过的,有的是学生自己想像着画出的,形状各异,造型新颖。课堂气氛活跃,掌声笑声不断,教学效果得到校领导和学生的一直好评。从这堂课中笔者感悟到:教学过程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只有师生共同参与到美术教学全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在这种互动中共同探讨、研究、互补、交流,才能共享生命成长的快乐。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吹塑版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实践与效果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所改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得不断推进与落实,传统的教育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小学生综合素质全民发展的要求了。就以小学阶段的美术科目为例。小学的美术教育是学生夯实美术基础,塑造美术意识的关键时期,因此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然而,小学的美术课程现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绘画,至于手工、剪纸之类的都很少有涉及。因此,为了使学生的美术教育更加丰富,并且对于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小学美术课程就引入了吹塑版画的课程。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又出现了种种问题,使小学美术的吹塑版画无法得到有效实行。

【关键词】小学美术 吹塑版画 教育实践 教育效果

一、版画的定义以及类型

在艺术领域当中,有一种重要的画种,即版画。所谓版画指的就是用版动作基础以及联系物质进行绘画的一种绘画方式。在版画当中也有着许多的分类,根据绘画者们以不同材质当制作绘画板材所绘制出的不同地作品,可以分为吹塑版画、石版画、木版版画、丝网版画以及金属版画。其中,吹塑版画就是以吹塑纸当做绘画素材进行的版画创作。

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影响吹塑版画教学的因素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美术教材当中,就有这版画的教学内容,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是其不能有效的展开教学活动,对于相关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首先,那就是学校对于美术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要求,学校一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语文数学以及英语等主课上面,对于音乐、体育以及美术等副科都不太关注。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非常大的总用,因此学校教师都将学生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德育与智育上,美育与体育就相对关注的少,随着体育的教育要求不断地提高,教学地位也就超过了美术,使美术成为了真正的副科;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对于美术课程没有一个正确认识,由于在语数英等科目的高强度学习下,美术课程在学生们的心理就成为了一种放松的游戏课程,随着学生的学习任务不断增重,这一现象也是越来越明显。综合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美术课程在教学系统当中的地位十分尴尬。

其次,学校得精神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在当今社会,经济生活在高效快捷的发展中,文化成为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创造力以及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成为了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多种文化碰撞交融,出现了许多值得考虑和深思文化现象。这样以来,就需要每一个人身心清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选择性的进行接纳与吸收,在意我孤傲的转同文化为基础的前提下,对于外来文化进行选择性吸收,创造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度民族文化体系,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发展与创新。

最后一点也是根本的要素,那就是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文化涵养还需要不断的进步与提升。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绘画形式,版画却一直被当做是西方的绘画艺术。事实上,在我国的历史当中传统的版画艺术已经存在了许多年,比如苏州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再到天津的杨柳青木刻版画,这都是我国艺术历史上的不朽丰碑。然而现阶段有许多教师对于版画艺术还是存在着许多的误解,并且认为美术课程就是简单的绘画教学,这从另一层面也体现了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缺乏。所以,美术教师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整体美术素质,不仅仅包括画好画,写好字,更需要更多的去理解与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专业面的宽度与广度。不断地学习识美术教师对于自身各方面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

三、关于吹塑版画课程的操作与实践以及效果呈现

在小学的美术教育中,关于版画课程的教学相对来说简单得多,相较于其他的美术专业课程来f,吹塑版画更完全与简单便捷,在课堂上的实际美术教育过程中操作性以及实践性比较强。除此之外,吹塑版画是一种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简单回话进行有机结合的课程类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需要将平时绘画所用的白纸用吹塑纸进行替换,这样以阿里不仅保留着学生对于绘画课程的熟悉感,还保留着对于吹塑版画的好奇心。学生对于全新的绘画方式以及学习,一般都有比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将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科学准确的利用起来,使得吹塑板胡的教学活动会事半功倍。

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基本上能够有效的开展吹塑版画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进行吹塑版画的制作中还会出现几个小问题。首先在绘制过程中,设计好的画面内容会显得有些窄小,学生的想法和思维往往都是天马行空的,但是受到画画篇幅的影响,以至于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显得有些畏首畏尾,进而就可能出现画面堆积,作品不够生动;其次,在绘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工具使用方面的问题,比如毛笔以及颜料的水分控制等,水多水少都会影响到作品的整体效果,这时就需要专业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美术教师来进行引导和指点,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最后,在绘画完成后的印制过程中,对于受不利读的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成品之后的吹塑版画,画面质朴、颜色冲突明显、鲜艳醒目。再配合上其他相关的美术素材的使用与配合,使得作品更加灵动,完美。

四、结束语

吹塑版画是一种能够将作品效果进行直接显现的版画种类,它有着操作简便、物美价廉以及材料和获取方便等众多优势与特点。对于美术专业的初学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将吹塑版画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有利于改变小学教学内容中缺乏手工内容的劣势,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与锻炼。现阶段,将吹塑版画化纳入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已是势在必行,有许多出版社的美术教材当中已经采取了相应的举措。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当今美术教育模式的改变带来的影响

摘要:多年以来高等院校中的美术教育普遍呈现一种按部就班的现象,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因循守旧,不变的教学内容。老师经常讲的一句话“自己想,自己看,自己画”然后就进入放养的状态,是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却忽略了传统绘画基础的学习。对于刚进大一的学生来说既是新奇的也是茫然的,不禁会发出疑问,我这么画可以吗?这样的想法会得到认可吗?会不会被否定?老师会不会说我?都在想着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有新意,往往却忽视了对传统绘画基础的训练。在大学的美术基础教育中我们到底在学什么?我们的确是提倡引导学生质疑,启发他们探索新思路,W会独立思考,但是我们常说物极必反,一件事发展到了极致,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大家都去想怎么创新,怎么有新意,却没有了造型基础这块基石。在达到新颖的效果的同时却也丢失了造型基础。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基石;传统艺术;创新;结合

一、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学模式的确立对学科教学来说是必要的,毕竟在大学专业学习的阶段还是要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来上课的,大一的学生在进大学的第一年都要经过学校制定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其目的是给接下来三年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渐渐的乏了,静物台上摆着的静物几乎没有人画,请来的模特也是被无限夸张变形,完全说不上还有什么造型基础在里面,一味的想着新颖独特,学生在这种思想的带动下成为了这个模式的传承者,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渐渐地忘记了要坚持传统绘画,甚至少量的坚持传统绘画的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会对自己的画产生怀疑,是不是太过于传统了。久而久之也慢慢的加入了没有基础的行列中。我们也就惯性的忘记了注重基础教育,一直在不断的想如何创新,如何变化。使传统绘画渐渐地没落,就像传统民间手工艺一样渐渐地失传或被遗忘。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都要在人物造型的举止动作方面就追求稳健、简单和自然的动作,在每一件作品中,人物都被赋予了更强的气势和活力,追求人物的整体感和结构感摈弃了鲜艳的色彩和琐碎的细节装饰,他们强调古代艺术的单纯性,同时尽力克服自己对装饰的放纵欲望。然而在现在的美术基础教学中,学生为了创新,使自己的画面新颖独特而不断的在画面上做加法,反而使画面显得浮夸和繁琐找不到主体,没有了传统绘画的影子。

是的,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发展,艺术也要发展,美术的基础教学和其它的基础教育一样,也要跟紧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不断的发展变化。可是坚持传统绘画的基础训练不是循规蹈矩而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它就像做房子时要打的地基,只有地基牢固才能放心把楼层做高一点。教学内容其实也有涉及到绘画基础的训练,然而教学目的仅仅是达到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条,那么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却没兼顾到。现在很多高校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并没有重视教材的使用,光凭想象力,偏向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导致了很多学生的作品偏向于平面化,体积空间的概念很匮乏,画面效果缺少厚实感。高校确实需要重视培养学生人格、文化、创新以及审美等方面的培养,还应该重视学生绘画技巧以及美术知识方面的教学。

二、教学模式的改变对传统美术的认知带来的阻力

由于近几年反映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教学过于传统化,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美术专业理论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此番见解呼声很高,并且反响极大,引起了很多高等院校的极度重视,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随着这种教学制度的进行越来越普遍,学生们的思维也越来越活跃,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作画方式越来越新颖,绘画材料也越来越丰富,不仅仅局限在铅笔,油画 水彩 水粉等材料,但是正是由于现在的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兴盛,反而把传统的美术教育抛到了脑后,学生一味的找寻突破,想着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画面不同于其他同学的,题材和作画方式更加的新颖独特,可是在整张画面中却找不到传统绘画的影子,对于作画技巧,对于形体的点、线、面,结构与构成,透视与空间,明暗与调子的概念越来越不重视,这对于中国美术教育是不是也是一种损失呢?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凡事都有两面性,因此当我们在进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意义与作用的时候,不妨也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来看。

1.积极方面的影响

我国的近现代美术教育,自上个世纪初至今日已经整整走过了一个世纪的旅程,它给我们现今的高等学校里的美术教育教学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为本世纪的美术教育教学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这 21世纪的初期,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信息更新尤为快速,网络的宣传力度也在上升,人们接收新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了,所以美术教育的教学制度在在更新,新的教学制度的实施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范围能力,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当中进行思想再创造,老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播放国内外艺术大师的作品,讲解艺术大师的艺术精神,使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欣赏和感悟大师的艺术作品感知自然、感知生活、感知大师的艺术精神世界,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了良好的思想观念,这对于高校素质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作用。

2.消极方面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美术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变,渐渐地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可是改变并不是完全的放弃,从前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它的优势所在,否则也不会延续这么多年,然而现在出现的状态是重视创新和创造大大的超过了以绘画基础为基础的创作,传统绘画技能远远的消失在脑海里,找不到传统绘画的影子。学生们的思想已经慢慢地将传统画法遗忘,这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如何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美术教育

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以来,我们农村学校也开始转变观念,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美术教育也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努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是我们的责任,那么如何来实施美术教育呢?

一、巧用教材,让学生均衡发展

在我们农村学校,没有美术教具,怎么办呢?我们有其他各科教材,那么我们就充分利用这些教材来教学。在我们的语文、数学等教材里都有很多与美术有关的内容,精美的教材设计和每一课都有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每一课都有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是为了通过直观感受来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的,我们正好利用这些插图学习美术知识,这无疑也是一个提高美术学习兴趣的好机会。当然在美术教学中,更需要人文学科的理论基础、语言修养和广泛的社会知识。美术课主要以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两者存在着互补性。这正好体现了美术新课标中学科之间的整合,而且在上课时,利用课文插图结合课文文字内容进行讲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语文课本中的《桃花源记》这一课,配备的插图非常美。书中有一整张纸画了一幅桃花图,几棵正在盛开桃花的桃树,背景云雾缭绕……我首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然后又引导他们感受了图画的美。这样我就增加了美术的内容,在这幅画面中为什么把桃花画得这么美呢?画面中树和云是怎么画的?运用了哪些色彩?这样用有什么好处?如果要你画桃花树你会怎么画?等等。这样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灵活地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探究性的美术活动,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图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二、农村教育,就地取材

在教学工具缺乏的情况下,通常因为没有美术器材而很难开展美术教学,觉得这样上美术课根本没办法上。但是我还是从实际出发,在绘画教学中主要以铅笔、圆珠笔为工具,适当增加线描画的内容。

例如,在上手工课时要用到的一些材料,有些学生买不起,我就倡导学生收集一些香烟壳或一次性水杯等废弃物,有的时候学生没有,我就拿报纸、矿泉水瓶、果奶瓶等充当,通过引导教学,简单地示范,拓展学生思维,学生就有的卷、有的折……作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手工作品,而且效果非常好。这样既让孩子爱上美术课,也为环保做了贡献。谁说农村的孩子不聪明,只是我们没有正确引导而已。

三、改变学生的角色,变被动为主动

每一位老师都会这样说,在新课标理念下要改变学生的角色,变被动为主动,但是真正要做到是不容易的。以前在我们的教学中,我就发现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他们认为学习只要每天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行了,不管懂不懂。美术课就更不用说了。如何改变这样的习惯,让学生爱上美术课、主动学习呢?

1、创设教学情境

当然老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对美术内容尽快了解,产生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鸟语花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我先让他们参观整个校园。再设置一个活跃的游戏,上课前让他们绕着校园走一圈,边走边观察校园,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使学生明白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动静结合,丰富学生的感官,增强兴趣,为画出丰富的画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

2、让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钻研知识的过程,农村的学生一般不懂自主学习,更不要说钻研了。因此,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的个性在探究中得以充分的发展,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思维由浅入深,最终解决问题,并有新的发现和启示,提高学生独立取得知识的本领。

3、引导学生表现发挥

@一环节既是学生主体性实践和认识活动阶段,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我们在指导时,一方面要让每个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又要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状况,有针对性地辅导,使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特别强调进行合理的夸张,使他们的作品更具有欣赏性。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无时无刻都能享受到美、感受到美的魅力,这样学生对美术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在美术课中不再是“我没东西可画、我没有材料无法做……”在农村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把学习策略让给学生自己掌握,能促进学生独创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综合训练,使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进一步升华,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美术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个性培养

摘 要: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社会需求的人才,不仅仅是带着毕业证书从学校出来的毕业生,而是具备专业技术修养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和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这类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学科专业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个性的美术教育所带给他们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所以美术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个性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育;个性;应用型人才

1 美术教育对应用型人才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从一般意义上讲,“应用型人才”通常是指与一般人相比,有较高学识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并且具有更好思想道德品格,能通过其工作和劳动提高组织效率的人。“个性”往往强调的是个人的性格特征。从心理学角度解释, “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表现,也称本性,由气质、性格、兴趣、才能等组成,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个性在美术领域中表现得尤为重要,而每个人的个性发展都需要有利的引导和培养,使个性的正面因素得以扬长和发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个性特征,因而美术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个性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德国美学家席勒于1795年发表了《美育书简》,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明确提出“美育”这一概念,被人们视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在《美育书简》里席勒提出了这样一个主题思想:自由不是政治经济权利的自由行使和享受,而是精神上的解放和完美性格的形成,因此达到自由的路径不是政治经济的革命而是审美的教育,至少是先有审美教育,才有政治经济改革的条件。

作为审美与教育的融合,美育是在一定的美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美的事物为材料和工具,通过审美活动来激发和强化人们的情感体验,使主体在审美实践中,受美体的熏陶感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进而建构起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和形成创造美的意识,并最终使人格得以完善的过程。美育自身的理论定位,从理论上讲,从属于美学;从实践上讲,从属于教育,美育是个体审美心理建构的教育,是实践美学对美育的看法,但是审美教育终究不能包括美育,相反,它被美育包含着。审美心理的建构,人性的完整与自由的实现,这就是审美教育的实质,亦即终极目的。

2 美术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方式

2.1 个性化培养

美术学科人才的个性发展能提高人的身体心理素质,加强人文艺术修养,激发艺术审美情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其行为特点来进行教学活动,达到其表现个性特点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很重要的一点是观察分析人的个性特点,对他们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不同色彩个性特征的人区别对待,根据其学习习惯的养成,引导认识自己的风格特点,促使他们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运用在学科专业的研究中去,这便是教育常说的“因材施教”的问题。教育的发展在实践中改革,在“因材施教”中发展,这便延伸出来了现代教学内涵的“因性格施教”的教育方式。人的个性包括兴趣、习惯、智能、气质和性格五个方面,其中性格是个性的核心。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素质和社会经历不同,所受的教育和兴趣爱好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所以,个性发展是因材施教的心理学依据,要做到因个性施教须研究和掌握每个人的个性。

人的个性表现出来的倾向性往往给人以直观的感觉。不同性格的人对于学习的方式和内容的敏感度也不一样。在美术实践课堂教学中,每个人对绘画的理解和表达是不一样的,性格豪爽的人善抓大感觉,用笔大胆洒脱;性格文静的人则表现出工整细腻,一丝不苟的状态;性格严谨的人喜欢追求客观的真实;性格偏执的人则偏爱主观的表现。 “倔强”、“执着”、“固执”等鲜明的个性带入到美术学科中,显现出对艺术追求更加执着的状态,这样就促使人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往往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文雅”、“平和”、“柔弱”的个性特征温和的人,往往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有时这样的人反而性格更洒脱,古今中外艺术家留下的经典作品,往往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留下了许多名作。

所以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便是社会充满活力和丰富多彩的原因。美术教育必须尊重它,发扬它,包容它。个性发展是美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美术而言,失去个性,即意味着失去了生命,而失去个性化的美术教育同样是没有生命的。

2.2 创新意识培养

创造力并非少数人所特有,创造性是人所普遍具有的潜能,美术教育的个性发展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现代社会需要知识能力全面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个性的美术教育能促进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个性的美术教育能培养人们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符合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要求,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美术教育的特征是很明显的,个性的美术教育恰是培养人才发散思维的最好途径。美术教育训练人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教育的个性发展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提升自我修养,开拓眼界,发散思维,激发人们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因此不管是何种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这正是美术学科为培养个性的应用型人才奠定的良好基石。

当今社会需求的人才并不缺少技术型人才,缺少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培养出来的创新人才能够进行各种创新活动,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激情,积极进取与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敢于质疑与向权威挑战的大无谓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与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应用型应用领域中的各种项目,应用型人才良好的的个性能引领产品的开发研究,设计制作,工艺技术生产技术改造与创新,应用型人才人才良好的的个性能支配其进行良好的的个性能激发新技术、新材料、新理论、新方法的应用与艺术创作。同时个性的应用型人才也能充分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发展变化的需要,满足社会各种需求与心理需求的发展需要。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方法

摘 要: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它的改革与发展关乎全体国民素质的培养与民族的进步!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且取材于现实生活,因此,美术教学“生活化模式”是有效开展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回归生活

“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是指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注重生活与美术的紧密结合,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注重幼儿的自由创造与想象,使幼儿美术教育体现生活化特征,实现生活化价值,让美术真正融入幼儿的生活。生活化美术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把生活中常见的、幼儿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材料充实到美术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使其体验美感。生活化的活动材料、活动形式,有助于幼儿的自我表达,体验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助于幼儿个性化的发展。笔者结合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谈谈对生活化美术教育活动的一些体会。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回归生活的必要性

1.幼儿现实生活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基础。

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应该是生活的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3]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幼儿必须通过自己的操作、尝试和体验,积累经验,建构新知。源于幼儿经验生活的美术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激发他们满怀热情和智慧去探索、发现和尝试。因此,幼儿园一方面应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旅游、劳动、游戏等,给幼儿以亲身体验,帮助其丰富直接经验;另一方面应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幼儿扩展经验,广泛收集照片、图片、录像、书籍等,让孩子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当孩子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不断互补,感受越来越丰富时,就为他们的美术表现和创造作好了铺垫。

2.幼儿的精神生活需要借助美术教育得以升华。

“儿童具有生动的精神世界,儿童的精神世界包括真、善、美。”在孩子的视野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关注儿童的生活,我们更应关注儿童的精神生活。这种生活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而是一种想像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儿童美术是儿童心理世界的真实流露,是他们内在精神生活的外部显露。孩子们可以通过绘画等形式将内在流动着的思想以及感受一一表现出来。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意义主要不在于技巧训练,而是以美术为手段,解放幼儿的那种活泼、自由、纯真的天性。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应追寻幼儿的精神生活,选取与幼儿的生命律动合拍的对象,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心灵感受,帮助幼儿丰富和扩展精神生活。

二、创设生活情境,美术教育形式生活化

皮亚杰说过:“儿童学习的途径应具有生活性,更多的是在生活或类似生活的情境中学习,而不是在美术情景中学习。”生活本身为美术教育提供了很多的资源,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包含大量学习美术的机会。凡是幼儿每天经历的衣、食、住、行、学、玩以及与人交往等实践活动,都是可被利用而且应该恰当被利用的美术教育契机。因此,美术教育不能游离于生活情境而抽象说教或机械操作,教师应精心设现实的生活化情境,丰富幼儿美术教育形式,让幼儿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中获得美的熏陶。

1.利用环境熏陶开展生活化美术教育。

环境熏陶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若能为幼儿创设富有美感的环境,就会给予幼儿启发,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激发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欲望。教师应该重视美术氛围的营造,通过实物、图片的收集、展示,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等各种途径,创设富有情趣性的生活化的美的情境,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如,在“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活动中,教师通过环境布置、作品展示渲染喜庆、热闹的氛围,用富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品如剪纸、蜡染、年画布置活动室、走廊,让幼儿感受生活中美的元素,体会人们过新年时互相祝福的美好情感,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还有助于幼儿形成热爱生活的态度。

2.利用主题活动开展生活华美术教育。

主题活动中的生活话题对幼儿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可成为幼儿美术生活化教育重要形式之一。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亲身感受生活,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大胆地运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自我表达,激发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如主题活动“我骄傲――我是上杭人”,幼儿通过实地参观与观看图片、录像欣赏家乡的名胜古迹,再用写生画、拓印画、装饰画等美术活动形式表现出这些秀丽的风景。这次活动不仅使幼儿获得了相关的美术知识与创作技能,还激起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3.引导幼儿根据材料特质创作能反映生活内容的作品。

生活中很多材料可以为我们所用,但要怎样用才能让每种材料的特质得到发挥,让幼儿作品更“独特”,从而更好地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呢?这就要教师多动脑、多动手,不断尝试与探索。例如,在一幅画中,满天的星星是幼儿用涂改液点出来的,一捏一点的操作过程,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小手肌肉,还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兴趣,也让画面更有立体感。又如,在中班开展主题活动“农家乐”时,教师让幼儿用自制的“面粉橡皮泥”制作大蒜,面粉团柔韧有劲道,幼儿兴趣极佳,做出来的大蒜形象逼真。再如,班里一个幼儿家里装修,购买了许多大型电器,家长便把废弃的大纸箱送给了幼儿园。教师由此想到:使用这些大纸箱于自然景物的创作,一定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于是教师就结合主题活动开展了美术创作活动“万里长城”,引导幼儿在纸板上用线条进行装饰,之后再利用刻刀、一次性筷子等工具进行加工,使它们展现出一种凹凸的立体效果,再配上瓦楞纸原本的横、竖条纹,最终展现的作品自然美观,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幼儿美术教育的可教性与不可教性

针对于目前就我们所调查的问题和对美术教育的优势分析,幼儿美术的教育中90%是不可教的,只有10%是可教育的。玛利亚・蒙特梭利最早在1907年提出了“环境教育法”,她认为“环境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要素”。其实,现行的环境教育法在我们幼儿的美术教育中是最具可行性教育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孩子的个性发展,而且还培养了美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创造美的技法训练。

1 幼儿美术教育中的不可教性

我们的家长拿着孩子满篇“乱画”的作品让专家点评时,一般专家会说出这样一句话,“有灵气”。而有时家长把自认为很“整齐、很干净”画得很好的画拿去让专家点评时,专家却说“很匠气”。什么是“灵气”?”什么是“匠气”?其实“灵气”是孩子个性的显露,孩子激情的碰撞,孩子认知的表达,是心中的力量在纸上得到了张扬。而孩子的“匠气”是指孩子注重了技法的表达,内容的再现,是一种匠人的“手艺”显露。这种“匠气”,正是孩子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大杀手。不管孩子有多大,他都有自已的见解和意识。这种见解和意识是别人教不了的,只能在教学活中去有意识地去保护这种“见解与意识”,让其扩大化。这就是“灵气”。这种“灵气”在世界上只有自已具有,独一无二的。

孩子的造力不可教:创造力,不等于模仿力。对于孩子来说,创造力的培养,就是对未来的负责。美术中创造力的培养主要是养成孩子良好的思维方式。良好的思维方式的养成,主要是靠美术工作者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训练方式。比如:一节美术课,老师让孩子们在河滩上捡自已喜欢的卵石,最后把你捡的卵石进行描述“它像什么”。这样以卵石为切入口,提供孩子更宽广的创作空间,让孩子的想象力飞得更远。假如反过来,让孩子们在河滩上捡像鱼一样的卵石,看似未变的课题,却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后者对孩子的创造力的培养给予了定势,让思维只能在一个点上而没有散发。所以,孩子的创造力的培养是受老师对孩子思维方式训练的结果。

孩子的审美不可教:如果有一天,孩子把天空染成了血红,把太阳画成了深绿,或许你会大惊,孩子们为什么违背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其实,你犯了一种错误,儿童画的美丽是在于孩子心灵的反映而并不是自然的写实。所以,好的儿童画创作者他所亲身感受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的生活体验是那样的纯朴无暇的。孩子的审美,是对生活的体验,成人的审美是对生活的经验。关在教室中的孩子是画不出感动天地的佳作,进入生活中的孩子会完成泣鬼神的好画。所以,孩子审美的培养全在生活的感知力和发现力,是不可当技法传授的。

2 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可教性

说到“不可教”,好像认为幼儿美术教育是“自我行为”的一种游戏,其实不然,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还是有很多是可教的,只不过在“教学”的比重中占的比较少。这种可教性是很依附建立在孩子共性的基础上的。也可这样说,幼儿美术教育中共性的东西可以引导进行传授,个性的东西需要进行保护,扩大并予以张扬,是不可传授的。

孩子的协作构建可以教:在很多美术活动中,有些时候需要的是协作。幼儿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个体劳动”,有时也需要 “集体劳动”, 因为这种集体活动更好的让孩子在协作中达到思想交流,能彼此得到借鉴,所以在这种协作中老师可以因人而宜进行有利的引导,达到协作高效的目的。同时在“个体”任务的完成中,老师也可以在尊重孩子思维的情况下给予引导和建议。孩子的协作构建主要培养孩子利用集体的智慧达到自己思维训练的目的。

孩子的后期技法可以教:根据孩子在前期美术操练活动中的“个体”任务完成情况,可以帮助他在后期作品效果上适当的进行技法传授,但不得改变孩子作画的初衷。

由此,根据现行的“生本”教学理念,结合我们目前的教学分析和调查的现状,得出以下结论:

(1)专业教师不等于专业教学,好教师要观念先行,用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方法。遵循幼儿美术培养的是社会型人才,是孩子思维训练的一种手段,是孩子能力培养的一种途径的规律。不是单一的技法传授。只注重技法,不尊重孩子认知是不可取的。

(2)幼儿美术是孩子内心世界的反应和对事物认知的表达,因此,美术课只不过是孩子生活体验和认知结果的展现。要上好美术课就得需要关注孩子的生活和认知。

(3)教师与家长欣赏儿童画,不应戴着成人有色眼镜去欣赏,应学会用儿童的心态,在尊重儿童的情况下,去认知孩子在绘画过程中的参与度、表现力和思维形成,而不应只看到结果和单纯的“像与不像”。

(4)好的儿童画书籍是帮助儿童提高审美力和鉴赏力的,而不是帮助他们去掌握各种技法。幼儿美术中,“无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教无定法,其实幼儿美术表现也无定法。只要孩子们把美术当成了一种“好玩”的游戏,尽情发挥,不需要其他的约束就可以了。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少儿美术教育

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与课改的逐步深入,如何充分挖掘少儿美术教育资源,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它是中、小学美术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少年儿童基本美术素养,陶冶学生高尚审美情趣,形成和发展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少儿美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长期以来不受人们重视而涉及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一个缺欠,其对孩子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这里浅谈几点:

一、少儿美术的激趣功能

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也认为教学效果如何,主要看它“是否在学生中间造成一种愉快的兴奋”。在相声、小品被众多人所喜爱的同时,与其有相似之处的卡通、美术也迅速得到了广大青少年儿童的青睐,当日本等的卡通、美术涌进我国时,也带动了我国卡通、美术的发展。现在少儿每天看的动画片,几岁小孩、甚至十几岁的青少年如饥似渴地翻看的卡通、美术书籍,均成为青少年儿童的主要精神食粮之一。究其原因是:一方面由于少儿的生理、心理条件,造成少儿观察事物时只注意观察他感兴趣的或者他所观察感觉到的部分、这一部分信息被夸大的存入大脑,而另一部分不被感知的则被简化或忽略,所以少儿在再现物体时(绘画过程中),画出了具有夸张变形的物象。少儿在观看动画片、卡通中通过夸张变形的形象时,与自己头脑中存取的形象或者和自己所描绘的夸张变形物象正好“不谋而合”,于是产生出一种无意识的“亲和力”、“亲切感”和“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倍受少儿喜爱。另一方面这种被夸张了的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往往有很多反常和出人意料的结局而有激趣的功能,这就更一步受到少儿的偏爱。所以少儿在电视机前搜索一个又一个的动画片频道不愿意关上,独自拿着一本又一本卡通美术书翻阅不愿意放下,在上美术欣赏课时对一幅又一幅美术作品仔细品味而不愿意下课,并且少儿边看、边笑、边议论……。在小学美术课引入少儿美术,有“增进食欲”的作用,其如让学生在吃白米饭的同时,有滋有味地品尝着各种香甜可口的、原滋原味的纯天然的蔬菜、水果一样,其色、香、味、形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位少年儿童。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美术课,通过美术教学,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局面,达到了使全体学生的素质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目标。

二、少儿美术的双基素质功能

少儿美术的“双基”指:有关少儿美术的初步含义、基本语言、特性、作用等基础知识,以及如何选材、立意、构思、趣味构成与表现手法、造型绘图等操作技能。通过少儿美术的教学,学生获得了有关少儿美术的基础知识,形成了有关的技能。

三、少儿美术的陶情、育人功能

(1)美术中的艺术形象对学生的陶冶 一方面少儿美术中的艺术形象虽然大多数用笔练,但决不是草率乱涂画而成的,而是通过作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再经过夸张变形并反复修改而得到的形象,该形象“在似与不似之间”,并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在辨析美术中人物的高兴与悲哀,憨厚与奸诈时,除了能更直观、形象地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思外,还感觉到作为人的多样性、复杂性,同时也被有这样优美的艺术形式而陶醉。

(2)美术内容对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的影响 另一方面,少儿美术的育人功能表现在,少儿美术的内容所反映的主题有很多是表现少儿身边的人和事,反应了人们优良的或不良的行为习惯的,通过欣赏这些作品,使少儿在感受这些艺术形象的同时,心灵受到净化。例如:《小大人和大小人》(见图1)中小女孩的幼稚行为,暗示了爷爷以前对孙子的“爱心”,表现了现在孙子对爷爷的“孝心”,以及从这幅画中反映了小作者纯真的“童心”,少儿在欣赏这幅画时,无一不被小女孩幼稚的语言逗笑,在开怀大笑的同时又无一不被小女孩浓浓的“孝心”所感动,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小作者作画的目的是赞美小女孩尊敬长辈的好品质,并不自觉地从中受到了教育。

(3)美术教学能让学生笑对人生,再者,这些幽默的表达形式能使人愉快,陶冶人们的情操,并让人们学会笑对人生。美术是一种具有强烈幽默性的绘画,什么是幽默呢?“幽默带来快乐,使人从痛苦的经历和情绪当中挣脱出来”。我认为:幽默是人的一种能力,幽默是人积极向上的一种力量,幽默是人的一种素质。没有幽默,我们的生活就如每天喝白开水一样乏味,而有了幽默,就好比有了牛奶和各种果汁、饮料一样有滋有味而充满阳光。特诺?赫伯在其所著《幽默术》中写到“为了应付人生大大小小的挑战,你需要力量──不论你是为人父母或为人子女,是老师或学生,是台上讲道的或台下听道的,是售货员或消费者,是老板或职员,是上司或属下。这正是我在本书要特别强调的──需要幽默的力量!”,接着又写到幽默能“增进你与他人的关系,并改善你对自己真诚的评价”,幽默还能“解除人生压力,提高生活的品质”,“它不是轻视,它的精义是爱”。当幽默与你同行时,“你也会得到向上的力量──这是必然导致成功的途径”。著名美术家方成也认为:“幽默最直接的好处是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方式。”一个具有幽默品格的人能迅速吸引他人亲近你并与你相处、与你共事、更进一步与你合作。而合作能力是当代人素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能很好与他人合作的人是一个容易获得成功的人,通过成功能使人产生自信心,有自信心的人能在困难面前“笑傲江湖”、并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因此,幽默也是人迈入成功殿堂的“助产术”,而美术则是幽默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实践表明,通过少儿美术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幽默感,这样,绝大多数少儿能用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健康成长。

四、少儿美术的创新素质功能

传统教育中培养出的学生在老师的导演策划下“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机械地重复着一个又一个标准答案的练习,他们“墨守成规”、“缩手缩脚”、“不敢越雷池一步”,培养出的是思维僵化的一台又一台“复印机”式的“人才”。“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激发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实践表明:少儿美术教学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因为少儿美术的构思要求我们“打破常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地想别人之没有想的、画与别人构思不一样的画,例如:在少儿美术的创作中,如果50人中有45人用同一种构思完成了作品,只有5人用其他的构思,大家会一致认为这次创作是失败的,实际上这50人应该有50种不同的构思或者更多。总之,通过一幅美术续画的构思与创作,同一主题的不同构思与创作等的练习,对学生进行纵向、横向、逆向、发散思维等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所以,“少儿美术让孩子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启迪他们的智慧”,这一学习过程是更具创造性的学习。

美术教育是少儿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特有的可视形象和色彩,典型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少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并能激发少儿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因此美术教育是少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不断地探索少儿园美术教育的方法,也就成为了少儿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下面,我根自身从事美术教育的经验,浅谈少儿美术教育的一些方法。

1.培养少儿的观察力,引导少儿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我们首先应该教会少儿观察,不教会少儿观察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就无法进行审美教育,也只有少儿亲自观察事物,掌握对象的主要特征,才能对它们有一个较完整、生动、形象的了解。在少儿生活中,教师通过观察他们的交流,找出其兴趣点。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少儿的观察能力,从少儿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提高注意力,引导其亲身体验,感受现实世界的运动感、力度感、节奏感以及和谐感等,形成少儿对这些特征的敏锐的选择能力,防止少儿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或者走马观花,使少儿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少儿生活经验的积累,感受美术创作表现的多样性,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2.教师应为少儿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创作环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在少儿的美术教育实践中,教师应为少儿提供宽松愉快的创作环境。美术活动环境的创设应加强游戏性,以培养少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兴趣,减少绘画过程中的枯燥感和挫败感,让绘画真正成为一种少儿喜爱的游戏,让游戏成为少儿不可缺少的生活。例如,布置一些少儿喜欢的游戏情境,放一些少儿感兴趣的玩具,多种美工材料,以及少儿喜爱的美术作品和布置少儿作品展示墙等等。著名的少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生性好动,游戏为生命。”“爱游戏”是少儿最重要的天性,游戏是少儿的基本活动。少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工作,在游戏中身心才能得到充分的、健康的发展。少儿只有在愉快的游戏环境中才能充分感受美、表现美,并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

3.适当地教少儿掌握美术表现所必需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少儿的作画能力

美术教育中曾有一些讨论,就是既要培养少儿的创造性,那么老师要不要教孩子?老师不教干什么?众所周知,在绘画活动中,常会出现这样几种现象:有的少儿有很强的创作欲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技能,少儿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能用简单的色块、符号来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少儿的表现欲望。所以我认为,虽然少儿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是少儿顺利进行美术表现的工具。所以我们将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整合在一起,没有过分强调技巧,而是让少儿通过探索来主动学习和掌握技能。 采用多种形式,如涂色、粘贴、印画、泥塑、折纸、雕刻、编织等加强少儿的兴趣感,不断地提高少儿的作画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除了组织孩子根据自己的画编小故事,教师还可以结合各学科教育活动开展美术活动,注意引导少儿灵活运用在不同学科中获得的知识。如:在讲故事以后,引导少儿用美术(绘画、泥塑、小制作)来表现故事内容;又如外出参观回来,让少儿用绘画来表现参观时的情景。少儿园还可以在课室走廊开辟美术作品展示栏;开展少儿美术兴趣班,允许少儿在创作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接纳孩子不同的创作结果,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每一期美术兴趣班举办画展,通过展示、比较,让美术成为少儿表达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体验作画的快乐,激发作画的兴趣。

4.绘画活动中,采用积极强化的办法,激发少儿自信心

(1)语言强化,如“你真聪明。”“画得真有趣。”等。

(2)动作强化如微笑点头等。

(3)实物强化如奖励少儿一支画笔等。

(4)欣赏强化如让某个少儿在全班少儿面前展示他的作品等。通过这些强化创造行为的方法,并与适当的技能练习有效结合会使少儿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确立自信心。

5.做好家长工作,使他们和教师一起,运用少儿的眼光去欣赏孩子的作品

绘画是一种表现创作活动,有着很多的想象创作空间。少儿的绘画作品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艺术价值,但绘画本身却对儿童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以少儿的眼光去欣赏孩子的画,每个孩子的画都是与众不同,想象都是很丰富的,画中都有着天真活泼、生动稚拙的美。 但是,在工作中我常常听到家长这样评价自己孩子的作品:“你画的是什么呀?你看人家画得多好?”因此,我感觉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家长提高对少儿美术的认识,如家长会、少儿画展等。让家长与教师共同合作,以鼓励的方式加强少儿对绘画的热爱。做好家长工作,任重道远,它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总之,美术教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美术教育这个工具,使美术成为有效促进少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手段,促进少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少儿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使他们将来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