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5 05:02: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财经专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创业管理教育的目标体系
创业管理教育的目标是其要达到的结果标准,既是教学体系设计的依据,又是教育效果评价的导向。因此,对于在创业教育刚起步的财经类院校来说,创业管理教育目标应与发达国家的目标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可以更注重对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对创业生涯的正确理解。具体来说,财经类院校创业管理教育的目标可以考虑以下方面:
1.理解创业精神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应理解创业是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为导向,带给受教育者不是简单的职业选择或规划,而是市场机遇的发现和开发,更是个人潜能的挖掘与人生品质的提升。
2.了解创业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创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对创业的认可,更能促进大学生在创业机会识别中有更好的宏观把握。
3.理解创业管理教育的核心内容。与传统管理教育不同,由于创业管理对企业成长的理解是整体性而非职能化的,因此,创业管理教育的核心内容应基于创业过程的整体管理来设计,提升的是系统管理思考和执行的能力。
4.资源整合能力。传统管理也需要整合资源,但创业管理在资源的整合上更具创新要求。创业管理对资源的理解更注重外部的网络一关系资源,这一资源的整合不仅具有无限潜力,同时也给创业者带来更大的想象和创新空间。创业管理教育要以此为出发点。
5.自我价值发现。创业的重要目的是实现机会的价值最大化,所以,创业管理教育的目标则是要让创业者首先能发现和科学开发自我的潜在价值。
6.掌握管理知识和技能。创业管理教育最后一个目标是传授创业者基本的创业管理知识和技能。创业需要热情,创业管理却需要冷静。这种冷静建立在对创业失败的正确思辨以及风险承担意识上,而管理知识和技能提供了思辨的工具和风险承担的自信。
二、创业管理教育的内容体系
构建创业管理教育的内容体系核心在于建立起科学的创业管理教育教学体系。并且,创业管理教育教学体系应紧紧围绕着创业管理教育的目标体系来设置。目前,大多数财经类院校教学体系还是沿袭传统管理教育的设置体系。由于创业管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创业知识与技能传授、创业能力提升及创业综合素质的培育。所以,其教学内容应该围绕“培养成功的创业者或创新者”这个目标而设计,包括“创业精神与意识教育”、“创业知识教育(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以及“创业技能教育(实践行为)”三个维度的内容,以此实施财经类院校教育的战略转型。并根据创业管理教育培养的目标,建立起合理的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应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相结合、以专业能力特点为导向”的原则来设计。同时应优化创业管理相关教学方案和计划,真正将财经类院校创业管理教育的战略目标实现建立在每一门基本的创业管理相关课程上。
三、创业管理教育方法体系
创业管理教育方法的广泛探索能更有益于创业管理教育的推广,作为有别于传统的管理教育,创业管理教育方法的选择应注重创业活动的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创业过程的整体性。即基于创业整体过程来理解和学习相关的创业管理理念、知识和技能。其二,创业活动的实践性。我们认为,创业管理教育的方法要突破“课堂+课本+讲解”的模式,注重案例和考察,应该在培养问题思考方面下工夫,因此,其核心问题是教学体系的设计。创业管理教育的教学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板块,分别是理论灌输、实践知识、实践行为;而其中创业活动的实践性决定了创业管理教育很难借鉴传统管理教育的成熟方法,综合已有的一些创业教育实践和研究,创业管理的实践教育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创业实习企业基地。以各种性质的合作企业为基地,在企业人员和老师的联合指导下,促使潜在创业者把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把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实践创业的基本技能,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实战创业能力。
2.创业实习中心。由学校或社区提供固定的场所,作为校园“孵化器”,为有潜力的潜在创业者提供相应的创业硬件与软件环境;并由专家提供创业指导。
3.创业社团。由学生为主体组建的正式与非正式组织,这些组织可以有真实的活动场所,也可以是网上的虚拟世界,具有自主性、专业性、经常性、实效性、稳定性等特性。
4.创业实践岗位。指为潜在创业者个体创设的实践岗位。可以是勤工俭学岗位,还可以是企业兼职岗位。这种形式具有个体性、实际性、效益性等特性。通过岗位实践,可以开阔视野、发挥专业技能、提高创业自信能力。
5.大学科技创业园。专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的活动场所,又称“孵化器”。创业园通过提供硬件与软件创业环境,吸引具有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师生实施创业实战。
四、创业管理教育的保障体系
1.制度性保障。作为财经类院校创业管理教育实践,首先,应该建立起创业管理教育的相关机构和组织;其次,要制定相应的创业管理教育推进计划,特别是作为一种战略,在教育大纲中融人其内容;最后,把创业管理教育的重要性同大学的远景和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
2.师资队伍的培养。财经类院校要开展创业管理教育,除了必须树立创业管理教育理念与设计相应课程外,还需要造就一支敬业的高水平创业管理教育师资队伍。他们不仅熟悉管理教育规律,更懂得创业教育和创业的实际要求。创业管理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应当充分创造条件以及科学的制度设计,让教师能够深人社会,体验创业过程,潜心研究企业的创业管理案例;此外,也可以通过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鼓励教师与创业者合作创业,造就一批“创业型学者”或“学者型创业者”,并使他们成为学校创业管理教育的骨干教师;鼓励教师参加创业模拟活动而获得创业体验以及让教师多参加各种创业暨创业管理教育研讨会,使教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教学水平。
3.相关资源的投入。国外创业教育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保障是相关创业教育资源的投入,如美国的Kauffman创业流动基金中心、国家独立企业联合会、新墨西哥企业发展中心均对创业教育提供过资金,赞助创业教育竞赛、奖励接受创业教育的优秀学生、开发创业教育课程等。中国财经类院校的创业管理教育要想得到真正发展,必须立足于管理教学的特殊资源,争取获得官方和非官方的各种支持。也应随着创业管理教育的深人开展及其社会和经济效应的产生,更积极地与非官方和民间的相关机构进行合作,以争取他们对创业管理教育资源的大力投入。
摘要:从生态位理论出发,以生态视角分析影响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设置的生态因子,通过已构建的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设置评价体系,进行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设置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可通过不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高职院校生态位的分离、互补与拓展。
关键词:生态位理论;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设置
1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理论又称格乌司原理,该理论主要是研究生物物种之间的竞争,以及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学中的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拥有的地位,或者是指占据一定的空间,并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一定的相对功能。而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生态环境因子。本文认为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设置也可以应用生态位理论进行研究分析,因为高职院校同样具有一定的生命轨迹,高职院校也处在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高职教育等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里,表现出与自然界中物种相似的生物特性。因此本文认为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的生态位是指一所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在一定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以及能动地与整个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功能关系与作用。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的生态位宽度又称生态位广度,是指一所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如政府政策、资金、社会、行业和企业、师资队伍等资源)的总和。当出现两所或两所以上的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在一定时间空间上分享或竞争同一资源(如生源、实训基地、社会服务等资源)的现象,就称之为生态位重叠。而当两所高职院校满足不同的社会、行业和企业的需求时,即实现了生态位分离。此处的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的生态资源指的是师资队伍、生源、资金、教学设备、实训基地、知识信息资源、自然资源等。
2汇总福建省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设置调查结果
前期调查了福建省55所高职院校的财经专业,调查结果汇总见表1,财经专业基本上集中福州地区、厦门地区、泉州地区等。约占有设置财经专业的44所高职院校的73.17%(30/41)。
3构建一个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设置的评价体系
前期基于生态位理论,进行了福建省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设置的生态环境分析,提出了在高职教育这个大生态系统中,影响福建省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设置的主要生态因子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生态因子。其中宏观生态因子包括政府产业结构的调整,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社会、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社会文化等;中观生态因子包括生源,学校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学校所在的地理位置等;微观生态因子包括办学定位、师资队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实训基地、学习创新等。并参考了运筹学家saa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个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设置的评价体系。在这个评价体系的分析结果中,得出对这13个影响财经专业设置的生态因子中———学校所在的地理位置这个生态因子对于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设置的评价影响最大,第二大影响因子是学校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第三大影响因子是生源。
4基于生态位理论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设置研究
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生态位一方面反映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在一定时间空间上的所拥有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能动地与整个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功能关系与作用。即每所高职院校财经专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与其他高职院校的财经专业作出区别。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是培养财经类技术型人才的专业,为满足社会、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建设区域经济做好人才培养。当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的开办中如果期专业特色是独具一格的话,那么这个独具一格特色专业会产生品牌效应,吸引着生源和用人单位。以下将以生态位理论来分析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的设置。
4.1生态位分离
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生态位分离是指高职院校财经专业为了减少与其他高职院校对资源的竞争,而选择有差别生态位的现象。或者说是高职院校财经专业为适应环境变化所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分化。生态位分离可以有目标市场分离和规模分离两种形式。4.1.1目标市场分离目标市场分离是指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根据细分的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本身的实力,为财经行业和企业提供符合需求的生源,最终达到目标市场的分离。比如:经济的全球化,经济环境的千变万化,企业越来越需要综合型的财经类人才,为适应市场需求,高职院校财经专业需与时俱进。此时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可与不同的财经行业和企业进行校企业合作,根据行业和企业人才培养要求不同开办不同的人才订单班,从而培养出适合行业、企业需求的综合型的财经类人才。4.1.2规模分离规模分离是指根据高职院校经济实力的不同,采取合理的规模布局,选择适合自身的生态位。从前期的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设置调查报告与构建的财经专业设置评价体系来看,学校所在的地理位置、学校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这两个生态因子对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设置评价非常关键。也就是说这两个生态因子使该区域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的设置同比其它地区的高职院校来说占有很大的优势。在地理位置与区域经济这两个资源上,该区域的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设置实现了与其它地区的高职院校的财经专业设置在生态学上目标市场与规模的生态位分离,或者是说减轻与其它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的生态位重叠程度。
4.2生态位互补
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生态位互补是指两所高职院校或几所高职院校的财经专业之间,为了避免生态位的严重重叠而互相依赖,互相依存,互惠互利、共同进步的一种现象。为了避免生态位的严重重叠,同时使高职院校的资源利用最大化,高职院校的财经专业可与本校的其它优势专业共同合作发展,或是选择其它高职院校的财经专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整合并利用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彼此之间的各种资源,增加自己财经专业的发展优势,同时增加合作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在生态系统的发展优势,实现合作高职院校间的财经专业的互惠共生。比如: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可以通过与在时间空间上生态位有明显差异的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的合作,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社会服务等不同方面进行合作,形成一个生态位具有不同层次的专业群,达到不同高职院校之间财经专业的生态位互补的目标。
4.3生态位拓展
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生态位拓展是指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招生规模持续上升的潜力所引起的态和势的增加。其中态是指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的发展历程,是专业设置与建设以及财经专业能动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势是指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对社会、经济、其它高职院校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在自然界中解决生态位重叠问题主要通过生态位分离来实现,但高职院校是包含有人在内的有机整体,人类具有更强的思维性和主观能动性,人类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去促成财经专业生态位的拓展。也即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服务社会提高社会声誉、生源等资源的供给量拓展其生态位,以占据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产生更大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发挥对社会、行业企业和其它高职院校财经专业产生更大的影响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一个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的原有生态位来说,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上,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利用了一些资源,但还有些资源则还未被发掘利用,或者这些已被使用的资源利用率不高,这些客观存在尚未被发现利用的资源或者利用率不高的资源称之为潜在生态位。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可通过采取措施或充实生态位,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在生态系统的时间与空间地位。比如: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可通过组织专业市场调研,组织专家会谈等方式,努力去寻找这些潜在生态位,并通过创新使这些潜在的生态位的资源得到利用或提高利用率而变为现实生态位,从而使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的生态位得到拓展。例如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里,虚拟生态位和网络资源的共享为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使得拓展原来的生态位成为可能。此处的虚拟生态位是指高职院校财经专业通过信息网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的生态方式,对外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拓展自己的生态资源。所以,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设置要善于利用虚拟生态位,优化自己的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最后达到拓展生态位的目的。对于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设置定位后,并不是一劳永逸,外部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因此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必须采取措施不断对原来所拥有的生态位进行控制和优化,为争取发展空间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准备好应对环境的变化。此处生态位控制既包括调整生态位,也包括拓展生态位。生态位优化是指对资源的优化利用。
5结论
本文以生态位视角对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设置的环境进行了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分析,分析了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的宏观、中观、微观共十三个生态因子,参考了层次分析法构建一个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设置评价体系,以此进行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设置研究。并提出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可通过生态位分离、生态位互补和生态位拓展来进行不同的生态位定位。在财经专业设置定位后,高职院校还需根据瞬息万变的环境对已有的财经专业生态位进行控制和优化,以适应时刻变化的生存环境。
作者:陈丽娜 李玉仁 单位:厦门安防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教材是课程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课程体制改革的主要参照物,同时也是推动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引擎。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职财经专业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以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职财经专业教材为基础,提出了几点建设方法,最后简要总结了中职财经专业教材建设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中职财经专业;教材建设研究
中职财经专业教育是以培育财会技术型人才为主要任务,以就业形式为导向,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行业的需求,培育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较高劳动素质的一线人才。所以,为了提高技术型人才培育的质量,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大好形势,我国应当向着“基地共享、课程共担、专业共设、教材共编、师资共训”的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发展。
一、当前中职财经专业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知识普遍较多,没有明确的培育目标
就当前形势来看,中职财经专业的教材建设明显落后于发展迅速的中等职业教育,以至于绝大多数学校长期借鉴高职高专的教材内容,而借用的教材内容大多是一些理论知识,而且这些理论知识偏多且深,“繁、难、偏、旧”的现象普遍,学生对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进一步加深。
(二)教材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不能满足各地区行业的发展需求
目前,在中职财经职业教育中,大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是沿用国家、地方的课程教材内容,而这些教材内容不够新颖,开发周期较长,无法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带入到教程中,不能及时满足各地区的发展需求。再加上国家教材是面向全国的专业培育教材,具有统一的培育标准和培育目标,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不能很好地体现地区和企业的用人需求。
(三)教材的学习对象缺乏针对性
当前,中职财经专业教材缺乏有针对性的学习对象。财经市场上的大部分教材大多都是全面性的教材,既可以作为学者学习的参考书,又可以作为培训的教材,还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的专业教学教材。此类型的教材既缺乏学习对象的针对性,又缺乏就业岗位的针对性,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缺少实践性技能训练项目
近些年来,供教师授课使用的中职财经专业教材出版的种类增多了不少,但相应配套的实训类教材却并没有随之增加。有些实训类教材缺少岗位一线人员或企业专家的参与,对理论知识的编写仍然偏重,针对性和运用性不够强,缺少实训性的技能训练项目。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财经专业教材建设的措施
(一)根据财经行业的市场调研结果来编写教材大纲
中职院校应当根据教育部大纲的指导思想,以财经贸易类职业岗位群为调研对象,运用教材内容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的方法来编写大纲内容。教材编写团队可以运用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或者分头到企业开展调研工作的方法,来确定企业对一线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方向。为了突出教学的实用性,编写人员要对教材内容采取整合、优化的措施,使教材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紧密相关。此外,编写人员还应结合相关技能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编写到教材中去,提高教材内容的实践运用性。
(二)根据岗位需求方向来编写教材内容
校企合作教材应当根据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以相关的职业资格为标准,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校企合作教材要与行业开发和课程建设紧密联系,把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本位理念,更好地把教材内容与实际岗位结合起来,适当地把企业的新技术融入到教材内容中,提高教学的实践性。比如,编写人员可以根据“会计职业入门的假钞鉴别技能要求”来编写《会计基本技能》中假钞鉴别这个项目,通过让学生借助相关设备或者运用身体的各个感官等学习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把模块、项目、任务灵活结合起来使用
在中职财经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教、学、做”为一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方式,使教材内容和专业课程与职业教育的人才目标相契合,运用项目化、任务驱动、情景化或教学案例的方法,帮助学生在体验案例的学习中更真实地体验职场情景。比如,编写人员在《市场营销学》这本书的编写中,可以结合实际市场营销活动,运用营销组织、营销策划、营销管理这三大模块来编写教材内容,把市场分析、攻关、推销、调研等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市场营销能力。
(四)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编写团队
在校企合作的新型模式下,中职财经教育学院可以按1:1的比例,组织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编写团队,一起完成对教材内容的精选、编排、审定等工作。按1:1的比例将主编和副主编的职位在学校和企业内分配好,按编写人员的实际情况和优势把各自的任务分配好,例如,教师对教学规律和编写教材的规范要求比较了解,因而可以胜任执笔编写这项工作,而企业技术人员则对工程技术的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新标准比较了解,并且拥有大量的技术工程实例,可以胜任教材内容的审定和编写大纲这些工作。校企合作编写教材,既有利于教材的编写,又可以反映出职业技术的要求,进而促使教材更好地把理论和实际结合在一起。
(五)提倡运用开放化的评价方式
中职财经专业教育把综合素质加入到教学环节中,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管理、训导等的工作下,把学生的各项行为变化作为主要关注对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此外,除了学校传统的评价以外,还应当加入一些社会和企业的评价,比如,运用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财务处理程序的掌握能力,还可以在约束学生个人品行的同时,使学生养成更高尚的职业素养。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财经专业教材建设的注意事项
(一)注重延伸教材的结构内容
中职财经教材内容的编写要注重教材结果的延伸性,在与高职高专教育衔接的同时,又要适应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方向,积极建立有利于财经专业人才成长的桥梁,推动中职教育教材内容和教学标准的贯通衔接。
(二)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财经类的大部分工作内容都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不断变化的,比如,“营改增”在部分地区和行业的试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变化等,这些都是导致财务处理发生变化的因素。因此,财经专业教材内容要做到及时更新,并及时把税收、金融的相关新政策也加入教材的编写内容中。
(三)开展与企业岗位需求方向一致的实训项目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财经教材内容要把企业用人标准作为根本依据,把学生的就业技能作为培育方向,在安排专业理论知识的时候,与培育目标紧密结合,把够用、能用、实用作为项目的原则;在安排实训项目时,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力度,尤其要加强训练核心技能和基本技能。
(四)开拓教材素材的收集渠道
在编写中职财经专业教材时,企业需要运用多种途径来收集素材,培养学生的信息识别和整理能力。例如,编写人员可以保持和本地大型企业的联系,定期从中获取业务案例和原始素材,还可以把实训基地的资源、上市公司的公开信息和网络资源等充分利用起来。
四、结束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职业教育在培育职业型人才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打开了中职财经专业教材内容编写的新天地,推动了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对社会技能型人才的培育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朱艳红 单位: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笔者结合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从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创业能力认证和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探索财经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双创”教育与高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职业院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型人才的重要场所,自教育部“十二五”中长期发展纲要颁布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当前,在我国“万众创业、大众创新”发展战略的影响下,职业院校逐步将原有的培养模式对接创新创业教育,以尽快转变培养方式,培养出更符合现代社会的职业人才。
一、跨专业、多层次、“双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将“双创”教育落地的首要任务,改革以往传统、刻板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跨专业、多层次、灵活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内容
第一,从招生模式的按专业招生改革为大类招生,入校后不分专业进行第一学年的基础课教育,将创新创业意识融入基础课教学。第二,尝试从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进行初次分流,即“专业分流”,在学生充分了解各专业学习内容和就业前景的基础上划分会计学、会计信息管理、证券与期货、互联网金融专业,进行专业必修课和创业知识选修课学习,积累创业知识。第三,在第五学期安排跨专业综合实训后完成第二次分流,即“方向分流”,学生可自主选择就业、专升本或者自主创业,针对选择就业的学生安排专职教师进行从业资格的相关辅导,并参加顶岗实习,针对选择专升本的学生安排学业指导和考前辅导;针对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配备一对一创业导师,加强创业精英教育,撰写商业计划书,并完成企业初期孵化,学院可给予相应创业基金予以支持,以商业计划书答辩代替毕业论文答辩。第四,优秀创业毕业生离校后也可返回母校进行创业知识深造,可自愿“反哺”母校创业基金,为创业基金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如图1所示。
(二)创新创业意识普惠教育阶段
创新创业意识普惠教育阶段旨在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系统地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对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学术理论知识有更深的领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该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促进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例如开设创业学、创意思维概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具体而言,普惠教育需要重点推进以下三项工作:1.提供制度保障。在普惠教育阶段,由于课程不为人熟知,需要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在学分、学时上予以支持,形成学校内的创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外部环境。2.物质保障。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对原有硬件设施进行更新,需要购置相关硬件和软件,为后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奠定物质基础。3.潜移默化的人才培养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浸润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创新创业意识,为后期课程跟进铺平道路。
(三)创新创业知识重点学习阶段
创新创业知识重点学习阶段旨在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为以后更进一步从事创新创业实践和研究工作打下扎实而坚固的基础,以选修课的形式,为有创业想法的同学提供创新战略、市场营销、风险投资、合同与交易、电子商务、税务制度以及知识产权的学习机会,例如拟开设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等。同时结合第二课堂,开展相应活动,巩固学习效果。
(四)创新创业人才精英培育阶段
创新创业人才精英培育阶段应对学生进行职业性向测评,依据测评结果,结合个人意愿,在学生中筛选有能力、有意愿的学生重点培养,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成立相应的班级或学生社团,为立志创业的学生配备一对一的创业导师,对学生强化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应为企业初创提供辅导,并完成企业初步孵化,协助学生完成商业计划书、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市场开拓、人员聘用以及申请创业基金等环节,为学生离开校园后的企业经营打好基础。
(五)离校后“反哺”或“回炉”阶段
当首批以创新创业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学校必须加强校友职业发展的追踪,同时继续对毕业生创业进行指导,以辅助毕业生创业孵化成功。过段时间后,可以邀请离校后的优秀创业毕业生回母校举办创业讲座或创业沙龙,畅谈创业感想和经验教训,毕业生也可以选择回母校短期“回炉”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有能力的毕业生可自愿捐赠创业基金,“反哺”母校,为今后的学生创业做出贡献。
二、创新创业能力认证
在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要掌握的技能和能力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为参加规定内容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学生颁发培训证书,如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颁发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证书。此外,引入校企合作和跨校培养模式,以交换生、进修生身份选派部分优秀学生在其他学校参加KAB、SYB创业培训实验班;或与具有创业培训资质的院校、企业合作,在本校完成KAB、SYB创业培训,成绩合格学生可以获KAB、SYB创业培训证书,今后创业可享受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多种优惠措施。
三、“双创”模式下教学方法改革
实施“双创”背景下的人才教育,必须在其过程中突出实践和实施的环节,颠覆传统教学单纯停留在理论教学上的弊端,亟待将创新创业教育切实与一线课堂教学相融合。
(一)“创业导师+学业导师”双重培养
引入导师制,做到不仅学业导师负责学生专业学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撰写外,还应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配备具有创业辅导资质的创业导师,为学生在最后创业孵化阶段进行一对一辅导,手把手完成企业初步孵化。
(二)沉浸式教学
充分利用现有财经类虚拟仿真创新创业实训中心资源,开设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课程,为全体学生在毕业之前提供一次与经济社会无缝连接的机会,通过为期一周的“沉浸式”学习,体会创业和就业的艰辛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
(三)“互联网+”远程教育
在“双创”模式下,学生的课程培养会打破原有的学制和上课方式,远程教育、远程帮助将可能成为授课的重要方式,因此学校有必要构建网络学习平台,通过微课、案例式教学等方式提供互动性网络平台,实现教育的全方位覆盖,使学生学习更加自主,方式更加灵活。
(四)“试错”式教学
通过校内的系统学习、实践,乃至企业试运营,为创业的同学们提供“试错”的机会,在各种错误和问题中摸索企业经营决策和技巧,加强团队管理和磨合,将现实经济社会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高度仿真,尽力做到校内教育与校外社会的无缝衔接,把今后犯错误的损失降到最低。
(五)互动式教学“双创”人才的培养
把课堂从“一言堂”变为“大家谈”,教师身份也将因此而转变。头脑风暴、siminar、无领导小组讨论等都将成为授课方式,教师将从课堂的主角变为“群演”,学生将有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知识的传播者甚至是创造者,在不断往复的互动之后,创新创业将被印刻在学生心中,使之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秀的综合素质。
(六)赛教融合、第一课堂与第
二课堂融合作为人才培养环节的最后一环,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将为“双创”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因此各级团组织可通过各类比赛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以创业计划大赛等为基础,构建全新的学科竞赛体系;以创业俱乐部等为基础,扶植全新的学生社团体系,同时辅助第一课堂教师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创新创业的实操机会,提高他们的创业综合实力。以“双创”为背景的人才培养,关键在体系的构建,而这个体系涵盖了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这是一次高职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是高职教育面向未来的必由之路。因此各个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不断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我国高职教育事业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不断前进。
作者:熊小雅
摘要:为了提高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财经类高校应按照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综合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校企深度合作、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及保障措施。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财经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目前,我国大部分财经类本科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1]相对于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是把抽象的财经理论符号转化为具体的财经操作构思并付诸实施的人才,其职能在于“转化”,其价值在于“创新”。[2]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革命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与特征,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校提出新的挑战。高校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形态、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和挑战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一技能型向综合化发展,更多的岗位需求从之前的技能岗位向营销管理综合岗位、运筹决策管理岗位倾斜。同时,当前的虚拟经济、互联网经济等也对财经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财经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并重,学生既要有大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又要有较高的情商、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综上所述,财经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较高的情商、良好的发展潜质,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较强的学习和自我适应能力,具有运用科学方法较好地处理经济、管理、社会等各方面问题的能力。
二、财经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河北金融学院一直坚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近年来,学校本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在明确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学校强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按照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融合人才培养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新手段,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探索并形成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以教研教改为抓手,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以教研教改项目“专业核心能力构建”为依托,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组织各专业制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深入开展“三个调研”,即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标杆高校同类专业错位发展调研、企业行业调研。通过深入调研论证,各专业在广泛听取校内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以“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为核心,以知识、能力、素质矩阵图、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路线图、分层分级实践教学体系路线图为框架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出突出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培养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实施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三大工程”。[3]一是基本能力和素养培养工程。该工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和大学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群为基础,加大课程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突出课程的思想性和方法性,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实践,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专业能力实现工程。该工程以提升专业核心能力为重点,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改造与开发”,加大案例课程和实验实训课程的建设力度,并紧密结合通用标准与行业标准,校企合作联合开发校本特色课程。三是实践能力提升工程。该工程依托实验实训平台、实习实践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实施“九大项目”,即社会调查、学科竞赛、独立实验课、专业综合实训、跨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自主创业,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二)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推进课程综合改革
河北金融学院以校企深度合作为突破口,根据通用标准和行业企业对财经类专业人才规格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课程综合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1.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人才方案修订的核心是重构课程体系。各专业团队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大量走访用人单位,进行一线调研,邀请用人单位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并且深入剖析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将工作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充分反映到财经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构建了各具专业特色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2.构建分层分级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是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重要途径。学校根据财经类学科专业特点,以校内仿真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依托,针对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素养、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了分层分级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即从专业认知实习到分课程单项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再到专业综合实验、跨专业综合实验,直至校内仿真实习项目“企业运营仿真综合实训”、“大金融跨专业综合实训”的开发应用,都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加强公共基础课改革。学校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数学、语文、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的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进行全面改革,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及顽强的意志力,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及写作技能,全面提高教学实效性。4.创新教与学的方法。改进教学方法是全面推进财经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根据财经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教师改变原有学科型教学方式方法,突出案例教学法,重点是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块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通过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教师摒弃“一言堂”式教学方式,采取团队协作式教学,通过翻转课堂、共振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提高教与学的效果。5.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载体。学校通过搭建“共享资源服务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课程学习资源;通过搭建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建立了网上学习社区,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6.创新课程多元化考评机制。学校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学习评价模式,各专业科学设计课程考核方式,加强课程的过程考核,构建多元化考评方式。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除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外,还积极采用学生提交创业方案、商业计划书、撰写创业案例等考核方式,以提高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三、财经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近年来,河北金融学院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保障措施。
(一)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利用校企融合来培养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实现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好对接。[4]1.建立校企合作共赢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共赢机制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学校打破了以往校企合作中学校单方面受益的局面,积极与行业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科技攻关、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企业输送智力支持。同时,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项目的实践,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2.加强专职教师在职培训。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学校通过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专职教师在职培养机制。一是鼓励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去熟悉相关业务技术流程,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二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合作单位进行挂职或兼职锻炼,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际业务水平,丰富理论教学内容。近年来,学校已经培养了一批既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业务经验的“双师型”教师。3.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做学校的“兼职教授”,一方面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通过讲座形式将最新的财经政策带进课堂;另一方面担任本科生的校外导师参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等任务。4.共同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科学的课程研发机制,挖掘专业核心能力和技能,并根据核心能力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作为校本特色课程,同时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特色教材或讲义,并合作开发课程案例库。
(二)加强实习实训平台建设
财经类人才培养和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由于经济活动涉及人们的心理和情感,无法在实验室完全复制。因此,财经类专业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就需要以实习实训平台为依托,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的汲取、感悟、转化和提升。河北金融学院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在实习实训平台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学校根据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了一批资源共享的校内模拟仿真实验室,按照企业标准设置岗位,营造职业环境,按照工作项目和业务流程进行任务式教学。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完成工作任务,并完成课程模块的考核。校内模拟仿真实践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可以与理论教学同步,能真实再现实际工作场景,有效地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未来的实际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为学生真正步入职场打下坚实基础。2.强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校采取分期分批的形式,在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后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了解优秀的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通过企业实习实训,培养了学生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通过校内仿真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学生搭建了实习实训平台,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财经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者:赵建玲 王宝娜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金融学院
摘要:高校财经类人才需要按照实际有效人才的标准模式进行分析,明确实际人才专业有效培养的具体标准,对实际目标价值,构建标准进行合理的定位分析,确定实际教学课程的安排和设定,结合实际情况完善相关具体标准要求和管理过程,确定实际各个系统方面的相关研究阐述标准和过程,明确实际具体的高效财经类专业人才标准,对相关体系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阐述的分析,判断有效高效经济人才的快速培养模式,建立合理的管理保障标准体系建设水平,确定实际研究和阐述判断的标准过程。
关键词:高校财经;人才培养;构建
引言
高校财经类人才的整体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指标和人才的发展水平进行结合,明确实际有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标准和目标,逐步改革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强化高职院校积极推行的制度和生产劳动建设的培养关系模式,确定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合理交流,切实的分析人才发展培养的建设目标,引入课程设置,建立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方案。
一、高职院校财经技术人才的有效培养标准
按照高职院校实际自身的发展水平,准确的分析实际各个方面同一类人才的基础化培养模式标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总结相关高职人才的培养特点,明确实际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标准和培养模式,结合人才培养特点,结合实际职业道德需求标准水平,确定高校整体生产培养建设的效果。按照数据采集平台的整体有效培养模式,合理的评估相关技术框架标准,确定实际的生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根据实际情况,准确的分析校企合作规范管理标准模式,明确结构教学的团队合作方式,确定培养生产的建设水平和评估标准。经济类人才的培需要明确实际的岗位发展标准职责,按照职业服务导向内容,确定生产和市场服务模式,明确实际人才的应用标准。专业服务于各类消费进行事务处理的管理模式分析,明确实际服务于类型的标准,明确服务业务的发展管理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和沟通的能力方式,确定实际应变能力的处理过程和标准。可以采用智能化的职业特点进行分析,明确实际物业管理和服务模式管理的技能应用效果。通过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确定学生可以具备的高标准素质水平。充分的应用现代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解决实际社会的经济发展特点。高职经济类学校需要明确实际社会的综合特点,准确的分析高校经济知识内容和技术体系标准,培养良好的就业管理标准。合理的分析现代经济社会的特征,深化分析社会实践的教学意义。
二、高校经济类人才的有效培养建设定位目标意义
1.建立完整的人格目标定位体系标准
按照实际高校经济类人才的有效综合培养标准,以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规划,确定符合实际经济类人才有效培养的目标价值。加强人本思想的建设,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促进学生经济综合素质的提升。
2.综合能力目标化的体系建设
高校人才经济培养模式是学生职业素质重点培养的标准,通过合理的分析实际职业能力的特点,明确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明确社会各大行业的标准职业。按照经济类实际可以有效执行的技术标注,按照财经类技术理论和经济应用能力的建设需求,完善经济目标体系教学的发展。
三、高职经济教学的优化方案
高职院校的经济教学需要对学生的经济基础知识进行合理的指导教学。经济基础教学往往缺乏有效的内在知识结构,没有逻辑性,学生对于经济的基础知识往往只指导其基础情况,不知道实际的情况,这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学生无法形成有效的自我学习习惯。高职院校需要对学生开展教学规律的研究,创造自学好习惯,开展教学调研工作,对实际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和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适合教学分析思路的有效解决对策和方案。
1.教学环境的优化
结合高校经济类人才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把“经济问题”引入“身边的生活”,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经济学的真谛,学会用逻辑的思维方式体会经济类知识的价值和力量。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经济类问题如果放在真实的且有兴趣的情境中,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枯燥及抽象的经济类知识和技能。创设现实生活情景,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过。才能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如何去用知识。同时还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引学生实际经济操作机会不足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因此,要注意学生的实际工作方式,对工作中经济信息水平进行有效的提升,从而营造良好的经济教学环境。
2.良好的考评制度
立足于经济应用技能的教学是高职经济类教育的主要方向。高职院校的经济教学对经济基础性知识急性培养,规律知识的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效果显著。根据实际的学习和技能标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关键在于重视创新发展的研究,改变传统试卷考试的方法,激烈学生积极参加经济应用等级考试。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国家规定的经济等级考试标准要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采取岗位职责培养和标准的目标性培养相融合的方式,不断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鼓励学生上机操作,注重学生的课外学习,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理论及实际操作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考评分析。
3.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
需要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目标是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经济职业教学的专业技术知识,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实现经济教师应用的主导性。逐步提高高职院校经济教师的教学实力,确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开展经济教师教学培训过程中,需要根据经济教学人员的相关资质水平,对经济进行不同的继续教育培训,对整个经济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发展,实现对教学深层次的有效分析,解决相关技术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财经类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提升教育、考评、教学优化效果,解决各个方面的基础问题,按照实际情况完善实际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内容,提高教学培养的合理有效性。
作者:修雪丹 刘冬辉 崔澜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摘要:财经类院校本着“使所有大学生接受普及教育,使少数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的宗旨循序渐进地开展。采取“以实践课程为主体,以实践基地为依托的”的人才培养模式”。依靠自身学科优势,有效推进高视野财经类教育体系和培养机制建设。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视野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培养更高视野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视野;财经专业人才;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段完善,企业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财经类人才成为了稀缺性人才。信息生态下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财经类创新人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高视野的标准人才。按照实际财经人才供需标准,确定符合实际供需的标准要求。财经人才往往需要对实际的形式进行分析,明确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着挑战,为此,需要明确科学经济人才的培养模式,按照实际专业需求。课程设置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信息的合理性,提升整体创业发展水平的建设,以合理的建设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整体有效拓展能力的提升,培养优秀的专业经济技术人才,建立良好的培养途径。
一、高视野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不明确,视野模糊
要想培养高视野的财经人才,我国目前的财经教育已不适应。主要原因是受计划经济财政观的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受整体设计和供需标准的影响。如果专业不对口,部门计划标准不合理,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因各层次之间界限不清,有的院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有的院校培养“会计师”,还有的院校培养“管理者”。实践证明,不同的教育层次要求培养目标不一致,导致高校输出人才与目前市场需求不匹配。
2.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学习视野窄
经济类人才需要具有较广阔的经济知识结构,着力分析学生实际的知识结构标准体制,准确的分析实际课程设计过程,重点理论影响范围。在某种程度上完全照搬个别结论、个别模式、个别流派的西方不正之风。
3.培养模式单一,就业视野不宽
财经类学院在课程设计上,需要将教学范围、教学标准内容、框架进行严格的管控,严格遵照实际学生的积极发展状态,主动晚上相关创新技术的发挥水平。按照课题体系、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分析,明确总体财经人才的培养建设目标,对人才培养的单一形式进行分析。防止单一化导致学生以后就业面窄。
4.视野口径窄,实践性差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经类专业往往职业需求量较大,但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市场化的发展,实际经济体制水平发生变化,财经专业变得更加窄,整体有效可适应性差。弊端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尤其是当前,企业需要有经验的财经人员,而如今的教学与市场严重脱节,大学毕业生就业后经过短暂的技能培训就上岗。因此,增强实践性教学是财经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培养更高视野财经类专业人才的有效方案
1.建立良好的教育培养多元化标准
结合实际财经类经济教育的培养流程,采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模式,加强内部各个学科之间的需求分析,进一步的明确实际特色规范标准,明确各个学科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进一步的完善行政规范管理制度的建设,针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需要,从区域经济的变化中,确定实际有效应用的经济管理技术人才发展标准。
2.学科的扩展范围
学科交叉融合,逐渐增加与学科前沿相关的课程的比重,推行各个培养单位之间的学分互认,让学生在各个培养单位之间获得学分。这样既可以达到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又使学生储备了丰富的知识,为培养其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打下建设的基础。
3.创新培养模式
在专业教育模式选择上,国内大多数高校设有专门的创业强化班进行专门的创业教学和学科建设,同时也都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所不同的只是以实践为导向上侧重点和程度有所不同而已。一是模块化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采用模块化教学,培养广泛的知识发展管理体系。按照实际知识专业水平,对我国综合经济的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特点,结构,内容进行强化分析,明确实际综合管理的能力范围。按照业务实际的拓展流程,确定适合企业管理的人才标准。逐步吸取吸收各国著名财经大学的技术标准要求,从课程实践中分析整体规范意识,课程发展的管理标准,明确实际符合实际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专业人才的主导发展目标。按照实际人才实践的发展标准,培养优秀创新性人才,这种模式属于典型模式,学校为在校大学生在全真环境下进行创业实践,所创办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需要明确政府监督管理的标准,完善学生工作和场地的拓展范围。按照学生实际模拟创新教育标准。加强大学生向这些模拟的工商、税务部门进行注册登记所创办“企业”模拟相关政府职能机构对这些创业“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在专业教育模式选择上,国内大多数高校设有专门的创业强化班进行专门的创业教学和学科建设,同时也都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所不同的只是以实践为导向上侧重点和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4.加强实践体系建设
实践是诱发大学生潜在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因在具体工作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这就会促使大学生发展自己的多种能力。为此,实践课程要贯穿于财经类学生教育的始终。按照实际学科相关内容,准确的分析相应有效的培养单位和全程化跟踪流程,确定实际可以实践的技术建设标准。实践涉及到经济、市场、管理、财务、税收等内容,准确的分析实际创新建设的发展内容,从实际情况中确定实践创新发展标准,明确实际专业化教育理念的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起来,构建良好的大学生心理教学发展管理标准。总之,高等财经学校的经济教学,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准确的分析实际发展管理标准,明确实际发展角度的相关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规模进行建设,确定符合实际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标准。
作者:王文秀 修雪丹 姜明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现状及影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创业能力提高的因素,提出了高职院校财经类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方法,即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对财经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拓展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关键词:高职;财经类专业;创业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创业能力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培养高职财经类学生的创业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以,本文研究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
一、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课程以及专业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找工作开始出现困难,基于此,各大高职院校开始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但是,由于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对于创业没有清楚的认识,因此,其创业能力也处于较低的水平。同时,由于部分财经类专业学生在报考专业的时候,很多都是家长帮助报考的,学生对财经类专业知识并不感兴趣,所以,学生在上学时,对财经类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没有足够的重视,毕业之后直接参加工作,并不会考虑创业问题。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兴行业,这些新兴行业不断吸引高职学生加入,他们在毕业之后直接参加工作,很少有人考虑到创业。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缺少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高职院校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对财经类专业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二、影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创业能力提高的因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影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创业能力提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各大高校开设财经课程比较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的同时,会有很大的压力,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学生往往会忽略创业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影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要想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国高职院校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适当减少财经类专业的培训,增加创业知识培训,以提高学生学习创业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我国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都会选择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去发展,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但是,有些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由于其本身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他们只是盲目地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去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的创业能力。同时,很多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去一线城市发展,在选择工作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在这个城市工作,即使选择了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也仍然会在大城市发展,不会考虑去创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一个明确规划,所以在他们在毕业之后对创业和就业没有明确的认识,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创业能力。
三、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对财经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
提高高职院校对财经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需要高职院校相关工作人员在原有的教育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法,根据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之前的教育思想转变为创业教学思想。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开设财经类专业的越来越多,财经企业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国高职院校相关工作者加强对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高职院校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对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教育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企业发展要求,将创业知识加入到课堂教育当中。高职院校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是因为高职学生没有读过高中,基本上都是初中毕业,他们的知识接受能力比较差。所以,教师在传授创业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高职院校对财经类专业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但能够有效提高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学质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基本上都是教师按照课本进行讲解,学生负责听课而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适当加入创业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高职院校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适当加入创业教育知识,可以让财经类专业学生知道自身的优点和缺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以有效保证教学质量。教育者在课堂上加入创业教育知识,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教师应当认识到,对学生来讲,不管毕业之后能不能创业,都需要对其进行创业教育。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制度,不但能够有效激发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为了建立一个完善的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系统,高职院校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设立一个监督部门,由该部门对学生进行有效监督。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一个教育考核系统,教育考核系统的主要工作就是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教师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一套适合他们教学的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健全完善该管理制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课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针对性解决。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管理制度,还可以让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业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制定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制度,可以让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监督。学生可以向高职院校相关工作人员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并提出问题,然后高职院校相关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以保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教育者还应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创业教学制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制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教育者可以根据财经类专业学生对创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建立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管理制度,并健全完善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教学质量。
(三)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
对我国的高职院校而言,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不论是否创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从事第三产业。所谓第三产业就是非本专业工作。所以,这需要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适当加入一些创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例如,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在课堂教育上,为了提高学生对创业的重视,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适当加入创业和管理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列举一些名人的创业案例。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同时,高职院校可以请一些当地比较著名的企业家为学生进行创业知识讲解。学生通过这些真实案例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创业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在培养财经类学生的创业能力时,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加入新知识,例如,在教学中加入管理学知识等。如果学生在毕业之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自主创业,那么其所学习的管理学知识就有了用武之地。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应该将管理学知识直接加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中,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知识,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创业过程中更好地管理企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对于那些专业知识比较差的学生,应该着重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对于那些专业知识强的学生,则可以将管理学知识适当加入到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采取向学生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保证学生在学好财经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其创业能力。
(四)拓展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对于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来说,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其创业能力,可以通过拓展创业实践平台的方式进行。高职院校学生在没毕业之前,基本上没有任何工作经验,让他们毕业之后直接进行创业,学生没有准备。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在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之前,为学生搭建好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例如,高职院校相关工作人员可以让学生在假期去当地各大企业进行实习,通过这种假期实习,能够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知道自己可能适合什么样的岗位。各企业可以将学生的实习情况反映给高职院校,然后高职院校的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学生的工作情况对他们进行分组,将表现好和表现不好的学生均匀分组,让他们进行有效沟通。高职院校也可以让财经类专业学生在校内进行创业,可以将校园内的快递网点交给他们管理,或者是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创业。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教师给出中肯的意见。对于那些创业表现好的学生,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奖励的方式;对于那些表现不好学生,学校也要进行适当的鼓励。同时,高职院校中的相关工作人员也可以组织这些学生一起讨论问题,例如,如何提高企业的营业额,如何管理企业工作人员,如何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等。学生通过沟通,可以认识到创业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其创业能力。
四、结语
高职院校通过培养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还能够有效提高其就业率。但是,目前对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创新,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作者:徐博文 单位: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摘要]对口升学教材不统一的问题,越来越被人们关心和重视,教材不统一的问题严重影响职业学校的发展,阻碍了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作者以财经专业课为例,阐述了当前对口升学的基本状况,结合其在对口教学工作的实际经验,系统的分析了对口升学教材不统一的原因,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对口升学;教材;原因;建议
1对口升学当前的基本状况
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深造,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沟通,架构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举措。应该看到,对口升学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它已经成为广大考生迈入高等学校大门的一个重要的入口。就吉林省九台市的职业学校来说,最近几年通过对口升学考入普通高校的就达1000多人,有的还考入国家重点院校,如该校财经专业娄岩同学,1999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这就是充分说明了对口升学有其存在发展的必要性。但是,考大学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怎么教?学生又怎么学呢?考大学势必要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如果没有统一教材学生又怎么学,又怎样考出好成绩?现在吉林省对口升学招收的专业共有12大类。九台区职教中心开设财经、医学、机械加工、信息工程、建筑等专业。每个专业的教材都是学校根据《吉林省普通高校对口招生考试纲要》要求自己选定教材。自从2005年吉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调整普通高校对口升学招生考试专业和考试科目的通知》,除了文化基础课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没变化外,共同基础课考试科目;必考科目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道德与法律。抽考科目为:经济政治、职业生涯规划、哲学与人生,从3科抽考一科。专业综合考试科目:每类专业在规定的6门专业基础课抽考3科。按照《通知》要求,每名考生为了对口升学考试,必须学习文化基础课3科。共同基础课5科,专业课6科,共计14科,专业课教材不统一,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其内容都不一致,概念不统一,而且每位编者的观点也都不尽相同,不仅给对口升学的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麻烦,而且给各个学校的教材征订工作带来一定的不便。教材不统一也给高职院校对口招生带来一系列影响。《国家基础教育课改革纲要》也强调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利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对口升学教材统一问题在笔者看来已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2.1教育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对口升学,虽说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有关部门重视的程度还不够。还没像对待普通高考那样对待对口升学。如若不然,就不会出现教材不统一的问题了。2.2社会上认识程度不够应当看到,对口升学还没有真正被社会所认可,人们对它的认知程度不够。据笔者在高考期间调查考生家长可知,许多家长不知道对口升学是怎么一回事,有些家长甚至认为是骗人的。可见,人们对他的认识是有一定偏见的。2.3考生的数量相对较少由于对口升学的学生的数量相对与参加普通高考的人数来讲要少很多,正因为如此,有关部门根本不愿意组织专家学者统一编写教材。假设即使编出来了,也因为教材印刷数量很少、印刷的成本过高,扼制了教材的统一编定;还有一个原因,有些出版社出版了很多教材由于购买者少,势必造成一定积压,好几年也卖不出去,而且有些学科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时过境迁的东西,更无人问津了。2.4专业课考试科目多根据吉林省今年公布的普通高校对口招生专业课考试的类别。主要有财经、餐旅管理、机械、电子、商务外语、种植类、建筑类、应用文科、养殖、医学、信息工程艺术等12类,除艺术类外,每类专业课考试科目共有6科。虽然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6考3”但不到考试前2~3个月谁也不知道考哪些3科。因此必须全部学完。从总体来讲这么多的考试科类也给教材编写带来一定困难,客观上制约着对口升学的考试教材的统一发展。
3应对该现象的措施与办法
3.1根据《考试纲要》选择教材中职学校对口升学教材不统一问题,特别是财经专业课的教材显得尤为突出。笔者根据《吉林省普通高考对口招生考试纲要》的要求来选择教材。例如:《统计基础知识》这门专业课,笔者选择的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由钟新联和师应来主编的《统计基础知识》第二版作为教材,这样缓解了没有统一教材的矛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3.2根据高职院校的要求选择教材高职院校招收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深造,有利地推动了中职教育的发展,丰富了高职教育的内涵,探索了一种新型中高职相互衔接的培养模式。笔者经常在教学之余跟上级高职院校的领导和老师进行探讨,讨论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中职学生,以及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在中职学校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选择适应中高职衔接专业课教材。3.3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选择教材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在选择专业课教材上,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当的选择教材,开发“校本课程”教材、“体验课程”教材,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发挥学生特长,挖掘学生潜质,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提高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化能力。3.4根据对口招生的需要取舍教材教材是教师平时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师备课基本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吃透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笔者根据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对口招生出题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取舍教材。例如:在《统计基础知识》这门专业课中,笔者删掉了第二章统计调查的第一节统计设计,第五章动态数列的第四节现象变动趋势分析,第六章统计指数中的第四节几种常用统计指数。通过取舍教材,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4几点合理化建议
4.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的行政职能部门要提高对普通高校对口招生的认识,要像对待普通高考一样对待对口升学,不能因为这部门考生数量小,就认为是可有可无了。要知道: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个道理。同时还要加强领导,建立起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相关的有利于对口升学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现代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这就要求各级教育部门的主管领导重视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4.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口升学地位要大力宣传对口升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使人民逐步认识到:对口升学与普通高考是一样的,普通高考考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对口升学考,语文、数学、外语、专业综合,科目基本是一样的,对口升学是省内出题,试相比普通高考简单。并且考生考入大学的毕业待遇也一样。而且吉林省已把对口学的录取放在提前录取批次,再者,对口升学的考生因为他们可以获得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也可以直接就业。从我校近几年的对口升不情况来看:本科升学率达50%以上。专科升学率100%,可见对口升学,既获得了职业教育基本知识技能又可以升入大学,其前途是一片光明。4.3扩大对口升学的招生范围普通高校对口招生范围,目前只限于本省内的普通高校,不包括重点院校和外省院校,这样给对口升学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带来一定限制。如果不局限与本省的招生,扩大一下招生范围,是否可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跨省招生,比如说,在东北地区区域内联合招生,那么就会有大批的考生涌入对口升学的队伍中来。到那时也就有人编写统一的教材了,同时有需要的人就多了,也就有了市场。也就扩大了教材的发行数量。4.4制定出全国统一的对口升学考试大纲对口升学在全国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目前各省只是制定本省内的对口升学考试大纲。是否可以制定出区域范围内(如东北三省)乃至全国的对口升学考试大观,也是值得思考的。同时每一专业都制定出专业技能考试方案。使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得到提高和加强。4.5组织编写全国统一的对口升学教材教材不统一,不利于各个学校教材征订工作,直接影响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要组织和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与教材编写工作,编写出全国统一的职业学校对口升学配套教材。这样,有利于各学校教材征订工作,有利于老师教学工作,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对口升学的考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4.6设立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专项经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职学校课程改革专项经费,建立课程改革专项经费账户,建立课程教材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保障课程教材改革的顺利进行。对于参与对口升学课程设置的单位或地位应给予政策支持,对课程教材改革的单位、集体、个人取得的优秀成果,予以奖励。
作者:张文田 单位:九台职教中心
摘要:本文介绍了应用型本科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探讨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以及具体实施方法,提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财经类;实践教学;研究
由于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发展方向,其在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均处于摸索阶段,所以探讨应用型本科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财经类本科教学体系中,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输,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虽然有较高的理论修养,但在执业中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强,导致了“眼高手低”的现象。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相应的教学体系作保障,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全方位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1教学体系的构建
建立应用型本科财经类专业的教学体系,要紧紧围绕学校战略发展目标,依据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培养综合素质为基础,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职业能力、专业技能得到全面发展。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注重夯实基础、技能强化、综合培养和提升能力,使学生构建起科学的、适用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养结构。
1.1层次的设定
首先是基础层次。对于刚入校的学生,注重通过实验进行观摩性、演示性和验证性的学习,通过认知见习、社会调查、专业研究、技能比赛、志愿活动、专业社团等方式开展基础性的实践学习,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学生对财经专业在现实中的实践应用有个初步认识与体验,从而初步构建自身的专业应用概念体系,提高职业意识和基本的实践技能。其次是综合层次[1]。到大二、大三时期,学生初步掌握了财经专业基础知识,体验和了解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型、设计型、综合型的实验教学,并开展生产实习与课程实习,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使其养成规范、科学的专业行为习惯与方法。再次是创新层次。在高年级,学生的理论、知识、技能以及专业实践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应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这一层次的培养中,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开展独立的实验,鼓励其参加专业竞赛,并通过毕业设计、在岗实习、人际交往、案例分析等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独立开展工作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能力等。
1.2教学模块的构建
一是拓展模块。内容包括课程实践、军训、体育活动、社会调查与实践、职业设计等,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和适应能力,使其历练自身的个性品质,助力专业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技能模块。内容主要是专业基础和公共基础的实验、财经专业技能模拟操作、计算机应用训练等,目的是夯实学生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提高专业与相关专业实践应用能力。三是实验模块。主要内容是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其作用为通过技能操作训练,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理论的理解,养成科学、严谨、细致、缜密的学习和实践态度,增强专业洞察力。四是综合素质模块。即依据专业应用的要求,以及应具有的技能结构,给学生打造一个专业能力训练和提升的平台,其主要内容为学术报告、综合实验、专业设计等。五是行业训练模式。即以行业应用为旨向,创建技能素质训练平台,主要内容是专业操作技能训练、岗位实习等。六是综合实践模块。即按照专业培养方向,针对相关专业进行综合性的实践训练与岗位实习,使学生具备更宽的专业视角。七是科研模块。即结合专业应用需求,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八是创新模块,即通过开放性实验、科研立项及专业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1.3多维度结合
一是“点”的维度。即课程或工作中的独立知识点,该知识点与专业中的其他知识或与其他专业关联不紧密,通过观摩、验证等较为简易的方法即可掌握。独立知识点虽然易于学习,然而其在线性知识体中是基本要素,是认知过程中的最基本元素,对此学生不应忽视。二是“线”与“面”的维度。即以专业应用为中心,将多门课程知识进行串联,各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并呈相辅相成的条件或因果关系。如专业论文、实验设计、综合性实验以及专业实习等在具备较完善知识结构、较高层次的认知情况下才能完成的项目。三是“体”的维度。即将本科期间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利用知识能力体系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认识、了解、分析和解决的实践过程,如毕业论文、科学研究、科学实验、毕业设计等实践项目。
2教学体系的实施
2.1提高师资水平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基于实践教学真正探索实施的时间不长,专业教师指导和实施实践教学能力还不强。因此,应着重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在应用型本科财经类专业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的素质能力,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又要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中,首先要组织教师到社会生产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培养其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其次从企业和相关单位聘请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使其和专业教师合作实施实践教学,并在此过程中通过传帮带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再次是经常性地从专业科研机构和社会一线邀请专家通过报告会、讲座和座谈会等方式将前沿理论与社会实践中的新动态、新发展及时传达到师生中间。
2.2提高教学实验水平
本着实践性、应用性的要求,完善实验室体系。首先对既有实验室进行优化整合,对其进行梳理、分析和分类,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滞后的项目进行剔除,同时不断增加反映社会新需求、科技发展新成果的实验项目,增强实验的探索性、前沿性和实用性。其次,把教学实验有效融入产学研一体化,广泛深入地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科合作,面向社会生产和科研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项目,使认知、基础、综合与创新四个层次的实验形成梯次实验体系[2]。
2.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在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其调查、研究、实习等环节开展的场所必须是现实场景,其他各环节也离不开对现实环境的了解与体验,因此,有必须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要与相关企业和单位加强合作,以优势互补、互得互惠和共同发展为原则,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学校和学生利用专业资源的理论优势,为企业提供咨询、科研等方面的服务;企业利用社会生产实践的优势,为学校和学生提供生产动态、市场变化、人才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与环境。
3结语
在应用型本科财经类专业教学中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原则,对教学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注重层次的设定、模式的构建与维度的结合。在教学体系的实施中,要注重师资水平的提升、实验体系的完善和实践基地的建设。
作者:林权
摘要:运用案例法进行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大大缩短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距离。案例选择、优化内容、创新方法、改革评价等是运用案例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课程教学;应用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在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之后,通过案例剖析,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法的运用可引导学生通过寻求案例问题的解决途径,更好地理解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从而悟出其中道理。
一、教学探索
在教学内容上,以问题为中心,灵活组织;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善于挖掘的意识和习惯,逐步将相关理论渗透到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当中,力求改变教师的单一理论传授模式,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1.构建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其教学内容应该是一个以教学目标为前提,以案例问题为中心的框架体系。其内容框架:①学生、学习、教学,主要涉及学生及其发展、学生的学习、教学活动与教学理论等方面;②教学活动中的几对基本关系主要有教师与学生的管理、认知与情感的关系、课程与活动的关系等方面;③课堂教学主要涉及课堂教学的准备、实施、评价等阶段;④教学反思主要讨论案例的背景、条件、步骤等问题。以上每一部分及其具体内容都可凭借相应的典型案例为纽带,引出问题,激发思考;每一部分都不是封闭、固定的,而是可以根据学习过程和反馈情况随时变动的。2.探索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关键在于案例的收集、处理和案例作用的有效发挥。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特别注重以下三个方面工作。(1)选择案例。作为教师,要善于将所搜集到的教学实例,通过整理加工后改写为案例。一个完整的案例既要包含标题、背景、问题、解决策略、反思与讨论等部分,还要能够提出问题和相应解决对策,引导学生进行思考。(2)组织讨论与交流。案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讨论。但是,讨论不能光流于形式,不能过多地发牢骚,只批评不建议,只强调外部不反思现象;而应让学生以关注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为中心,做到人人有话说,教师随机跟进引导,参与讨论全过程。在讨论中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再以大组集中发言,教师总结点评。(3)总结与提炼。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的体会可以书面形式总结。经过这一个环节,学生可以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也便于发现问题,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成效
1.学生关注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教师日常工作压力大、负担重,缺乏科学指导(发现问题不知从何入手,解决不了,就一拖再拖,不懂得日常积累对解决相关问题的迁移性),自我研究意识薄弱,反思能力差。运用案例分析法,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较为关键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找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路径。2.学生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案例法的运用,能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共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奋感。通常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巩固的,这对已具备一定的选择性、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大学生们来说更是如此。3.教师自身能力得到提高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讲授有关内容,设置提问、讨论,这是非常简单的教学组织过程。而对于运用案例教学的教师来说,在合适选择案例、有效组织讨论、总结评点等方面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也从单一的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学习者、参与者,这就促使教师要不断学习、思考,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发展。
三、组织实施
1.案例选用案例教学的核心是要拥有说服力的案例。有些案例可以直接采用案例教材上的,但一些涉及法规和具体环境方面,尤其是涉及教学内容创新的案例,应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编写。教师在明确了课堂的授课重点之后,要及时搜集信息、采集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在拥有充分资料的基础上写出翔实、生动的的案例报告和有关分析结果,做好课前案例选用准备工作。2.营造氛围,激发兴趣案例教学本身就具有知识性、系统性、趣味性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全员参与的兴趣。但是,有部分学生不愿主动参与讨论,除不能引起对方的兴趣外,还可能跟一些学生的性格较为内向有关。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和鼓励学生,激发其兴趣,增强其勇气和信心。3.案例课堂运用案例在课堂上运用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广泛讨论,各抒己见,阐明案例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涉及的知识点等,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4.总结评价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价,使案例教学得以不断修正。对学生案例分析的评价进行点评,指出不足和优点,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的机会。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建立教师案例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备课笔记、课堂效果、学生反馈等方面,以便共同完善课程设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意义
1.有利于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财经类课程案例教学法既要把握理论教学,又要注重实践教学,以往那种呆板的公式化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而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具有“实战”的经历,“亲身”的体验,从真正意义上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决策,将学生被动听课变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是一种比较好的启发式教育方法。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财经类课程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及思维方式。比如要成为一名好的会计,重要的不是你受到了多少训练,学到了多少知识,重要的是你能够在理解经济业务实质的基础上,正确、有效地执行会计准则,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进行合理的会计处理。因此,财经类专业更要注重案例教学,在实务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财经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3.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财经类专业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直接将所学到的财务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财务管理中去。案例教学法既能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也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接触到各种行业的真实情况,大大增强学生在面试和工作初期的自信心。
五、结论
案例教学法是经过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而得出的一种重要的实践教学方法,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财经类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法要按照专业的学科特点与教学规律来设计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作出合理的选择,在教学中做到多种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突出实践性,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方圆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财经学院
摘要: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高职财经类专业实训条件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诊断在实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针对现状与不足提出解决措施,以期达到改善实训条件和提高实训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实训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对财经类人才的职业需要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毕业生已不仅是单纯从事经济业务核算和编制各种报表等的会计人员,而是要能参与企业管理、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并能对经济业务进行信息化高效处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只有在对基本会计业务熟练处理的技术基础上,才能发展成更高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高级会计技能。由此,财经类专业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训是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将理论得以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理论知识用于工作实践,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前预演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1财经类专业实训资源现状及原因分析
1.1场地及硬件设备数量限制
大多数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实训场地及实训硬件设备数量十分有限,相对工科的实训教学重视不足,投入较少。很多高职院校的决策领导对财经类专业的培养认识更多的是理论教学加手工实训,往往会忽略或轻视有财经类特色的信息化实训室的建设。其次,正是由于这种成本较低的专业特色,也被几乎所有高校用作对其他培养成本较高的专业的一个补偿性支持,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办有财经类专业,很多高校也没有将财经类专业作为骨干专业、特色专业、特长专业来进行打造,总认为办这些专业是权宜之计,以后情况怎样很难说,因而在办学的经费上没能得到更多的倾斜。而每年财经类专业学生的生源良好,招生人数多,对实训资源的需求占有量相对较大,这就导致对实训资源的需求与其投入不成正比。
1.2硬件设备配置与教学软件不相匹配
因学校的资金投入有限,很多院校的实训硬件设备是多年前的老旧设备,从配置与性能上都跟不上主流的教学软件,导致软件在使用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教学效率和效果。更由于在设备招标采购资金方面的预算有限,往往针对所需设备参数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调整,使得硬件设备的配置基本上只能满足当前的需求,随着教学软件的不断扩容与升级,这些硬件设备运行速度就难以跟上,从而直接影响着教学实训效果。
1.3设备维护与教学软件升级困难
实训设备的后续维护投入不够,对硬件的升级有两个方面的限制:一是资金投入不够,一般都不会在设备采购的同时相应采购一些备用零部件;二是更多的硬件设备因为年限已久,对自然损坏的零部件进行更换和升级处理时,所需零部件因工厂停产,无法购买合适的配件进行修理。对很多陈旧的正版教学软件出现因服务年限到期或部分软件公司倒闭的情况,就无法升级,因此学生就只能使用过时的教学软件进行学习,不利于培养。
1.4网络环境不通畅
许多教学软件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其功能的,这些教学软件一般都是模拟企业环境,除了实训本身业务处理量大,加上很多软件是以3D画面进行表现,致使运行数据量极大,而学校的网络带宽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各种原因受到限制,因而软件运行速度慢,致使学生不能顺利、正常的进行实训。
1.5信息化设备资源没能得到合理调配
很多院校中各系各部门的信息化设备没能统一管理,实行的是部门负责制,资源分配给谁就由谁管理,谁使用谁受益,这样存在着部分系部的实训设备在实训任务不充分的情况下闲置,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一些系部信息化设备资源又严重缺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2解决实训资源缺乏的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在解决资源供需矛盾方面,我们提出如下解决路径:
2.1实行校内跨系实训硬件资源共享
从学校层面建设实训中心并建立实训资源信息平台,实训资源实行系部管理全校使用的运作模式,统筹调配实训硬件资源,在保证各系部自身实训需要的同时,将闲置的场地、设备及相应的时间段提交于实训资源信息平台,供其他系部需要该资源的教师选择使用,使设备利用率最大化,实现实训硬件资源共享。
2.2充分利用校园网
在校园内,校园网(校园局域网)实行不限速,建立全覆盖的高速无线网络,让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便携式电脑在空闲教室、自习室、寝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校园内的任意地方使用学校内的软件资源。学生的学习并非都在教室里进行,有很多时间可自由安排,在实训课安排的时间里没能及时完成的任务或项目,可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也可重复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2.3校外软件资源共享
不同的院校对教学实训软件的需求存在差异,若在某一个时期为了某一个教学实训而专门采购一套教学软件,就会存在使用效率不高,特别是针对职业技能竞赛的教学软件,一年也许就使用几十天。因此,建立校际软件资源的共享合作关系,采用软件资源互补,通过互联网在资源闲置时得到充分利用,既节约教学软件采购资金又能使校际间学习交流更加深入。
2.4合理安排实训课程
在实训课程安排中,针对学科特点,既要注重理实一体化教学,又要注重理实弹性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灵活安排,即理论课集中安排在期中前的,实训课尽可能安排在本学期期中后,理论课安排至本学期期中后的,其实训课尽可能安排在下个学期的期中前,实行“错锋”使用实训资源,缓解实训资源紧张的局势。
2.5采用B/S架构的教学实训软件
目前财经类实训所采用的ERP(财务)软件产品大多属于C/S结构,部分属于B/S结构。C/S结构软件(即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分为客户机和服务器两层,通过把应用软件的计算和数据合理地分配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两端,由于服务器连接数和数据通信量的限制,这种结构的软件适于数据安全要求相对较高而用户数又不多的局域网内使用。B/S结构软件(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是将软件应用的业务逻辑完全在应用服务器端进行实现;用户表现完全在Web服务器就可以实现,客户端对操作系统并无特殊要求,只需要浏览器即可进行业务处理,是一种实用性更强并有很好的跨平台性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作为财经类的教学实训软件应该大量采用B/S结构软件,这种结构的软件可以在有网络环境的任何地方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自带的IE浏览器进行操作而不需要安装任何其他专门的软件。B/S结构软件一次性投入成本虽然相对较高,但无后期投入,而C/S结构的软件则不同,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系统的升级,对客户端将有不断的换代升级的要求;在对已有硬件投资的方面也有很大区别,当应用范围扩大,系统负载上升时,C/S结构的软件通常采用的解决方案是购买更高性能的服务器;而B/S架构则只需要通过增加服务器的数量来承担更大的负载。
2.6建立实训教学异步达标评价体系
在学生实训教学过程中,针对实训资源的紧张程度,利用B/S结构教学软件对实训内容设定达标难度和达标时限。利用学生自有计算机和其他课余可以利用的时间完成实训任务,实现实训异步达标,同时又缓解了实训资源紧张的情况。相对弱化过程性控制,强化结果性控制,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结语
高职院校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门教育,实训教学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实训具有其特殊性,实训资源是否满足实训教学,对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财经类专业实训资源相对匮乏,只能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方式来解决,同时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为实训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许期林 邱春丽 单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协同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分散资源加以整合,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协同教学在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实施过程,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协助,以及授课教师的辛勤付出方可完成。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有相应的不足之处,笔者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几点建议,以便促进协同教育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协同教学;跨学科协同
协同教学在我国应用比较晚,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财经类人员的要求逐渐增高,那么财经类专业教学的改革就势在必行,为了培养出综合性财经人才,对财经类专业进行多学科协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一、协同教学在高校财经类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一)从教师的角度而言
协同教学模式在财经类专业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传统财经类专业领域教师进行教学,转变为全方位领域教师进行全面教学,通过取长补短的形式,将综合性知识框架结构及教学理念糅合在一起,提高了教师团队整体教学效果。同时拓展了教师的知识面,通过不同领域教师的经验交流,打破学科间原有的知识结构框架,达到全方位的同步创新。在协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学习进行自我提升,冲破学术间的障碍,对于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突发性问题可以进行轻而易举的解决,促进新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
(二)从学生的角度而言
因协同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在开放的形式下教师与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并对同一问题进行讨论,不同领域教师根据自身知识将问题进行拓展,学生亦可以根据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从而得出一些新的看法,无形之中促进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促进开放互动教学环境的形成。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具有一定引导作用,因为学生参与全程的问题讨论,接触的知识点较广,认知的角度不尽相同,所以学生的知识面在一定程度有所拓宽。改变原有二维对与错的解答问题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方位领域知识进行辩证思维方式解答问题。
二、高校财经类专业实施协同教学的具体模式
(一)与专业教师协同
要想达到协同教学,专业教师协同是关键。专业教师协同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协同,即在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制定过程中,要求专业教师全员参与,统一安排;其次要达到任教课程与研究特长的协同,在财经类专业教学过程中,不同模块内容由不同教师担任,其担任的依据为,此模块教学内容是否为其研究的特长内容,对于同样的课程,也要根据专题不同而选择教师进行分类担任;再次达到新老教师的协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队伍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老教师要对新教师进行帮扶,促进其快速成才。
(二)跨学科协同教学模式
所谓跨学科协同,就是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队伍,传授跨学科的知识。跨学科协同教学可以通过课程联系的方式,即由一个主题贯穿多个学科知识点。通常情况下,此课程拥有特定的主题,但是这个主题往往复杂多变且牵扯的知识面比较广。例如“经济全球化”这一主题,那么可以将“经济”作为一条线索,将与经济有关的课程进行连接起来,对于不同领域的经济状况,有不同教师进行授课,然后进行自由讨论。因此学生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经济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度。
(三)校企合作协同模式
校企合作协同模式就是将学校与企业联合起来,根据各自特征相互协作达到共同受益的目的,这个过程的实现,要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来完成。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授课教师空有教学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高校财经类授课教师可以深入企业进行实习,或将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方向及结果运用到企业中;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优秀人才参与教师授课过程。学校与企业通过资源互享并且相互合作完成企校互赢的协同模式。
三、高校财经类专业实施协同教学的建议
(一)设定相应的激励制度
因协同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耗费授课教师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与此同时授课教师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协同教学的效果和影响在短时间内很难显现。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将时间与精力花费在科研或传统教学上,短时间内所得回报远远高于协同教学,所以多数教师对协同教学模式望而却步,因此只有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才能促进协同教学的开展。
(二)优化课程体系打造协同教学团队
协同教学模式并不是对高校财经类专业的所有课程都适应,所以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将适合开展协同教学的专业课程进行归纳整理,在探讨的基础上选用一些专业课程开展协同教学,根据课程目标选拔授课教师,授课教师不仅仅局限在校园内,也可以从企业聘请优秀人才,然后共同探讨课题并制定相应的目标计划,进而打造成一支专业协同教学队伍。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经类专业学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高校来讲开设财经类专业教学的原始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财经类人才,所以要充分利用协同教学为社会培养全方位财经类人才,以便促进社会经济的更好发展。
作者:王彩峰 单位: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在远程教育背景下,财经专业实训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和技术特色。财经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背景应着眼于远程教育的技术资源背景,即师生角色的转变、学习模式的转变、教学目标的转变、以及教学体系的转变,基于财经专业实训体系现状的深入分析,在远程教育背景下,财经专业实训体系模块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即完整性,一体性,专业性和综合性,高效性原则,初步构建了在远程教育背景下,财经专业实训三级四段式模块设计体系。
关键词:远程教育;财经专业;实训体系构建
一、在远程教育背景下,财经专业实训体系构建的背景
(一)在远程教育背景下,师生角色的转变
在远程教育背景下,财经专业实训活动中教师将逐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从单纯的课堂听讲,转变到主动或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问题、挖掘并提炼资源、角色扮演、身份体验、判断趋势上来,因此,在远程教育背景下,财经专业实训活动使学生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教师的角色也从原来的“一手包办”的家长身份,转变成实训活动中设计、开发实训项目、引导思考和评价成果,从而使整个实训的实施过程对学生起到引导和评价的作用。在远程教育背景下,财经专业实训体系构建应该彰显学生是认知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
(二)在远程教育背景下,学习模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作为学习个体,只需要埋头苦干,既使被动地接受知识往往也能获得不错的学习成绩,而在财经专业实训活动中,除了部分作业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很大一部分的作业是需要靠团队完成的,因此,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自主探索能力是同等重要的。在以往的课堂学习中,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知识量和信息量是有限的,在远程教育背景下,为了完成一个预先设计好的任务,需要大量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又大部分来源于课堂教学之外,所以原来的学习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学习任务。
(三)在远程教育背景下,教学目标的转变
在远程教育背景下,财经专业实训活动将以全新的教学目标来考核教师和学生,即实训在考核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把握、引领,项目模块的设计与开发能力的同时,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消化,以及将专业知识活学活用的实践能力、团队的合作沟通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随机应变能力都将通过实训活动的实施一一得以体现。在这种新的教学目标下,学生的学习将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而是既要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要兼备实践能力和应对能力,不仅如此,通过参加财经专业实训活动,学生查找、分析、选择和使用信息资源的技能将不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了良好的信息素养。而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以课本为基础,主要讲授专业理论知识,考核形式呆板,教学目标单一,从而使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在远程教育背景下,教学体系的转变
在远程教育背景下,财经专业实训体系将着重偏向业务处理能力。为了更好地加以说明,在远程教育背景下,新的财经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笔者设计了金融专业实训体系简图。而在传统教学体系中,金融专业的体系大致涵盖以下几门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贸易、保险学、金融市场、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等等。通过新旧两种教学体系的比较,新的教学体系内容多,范围广,多数侧重于实务的处理能力与水平。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构建财经专业实训体系是应对新的教学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在远程教育背景下,财经专业实训体系模块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模块的完整性
财经专业知识丰富,同一个专业往往涉及到多个研究方向,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按不同的特征形成若干个实训模块,每个实训模块都必须设置既相互独立又能前后呼应的实训项目。通过完成这些独立的实训项目,学生能将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点逐步进行消化。如金融专业仅商业银行这一栏目就有储蓄业务模拟实训、结算业务模拟实训、信贷业务模拟实训、个人金融业务模拟实训、电子银行业务模拟实训等,这些模拟实训在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训练学生的银行业务处理技能。同样的,金融专业其他业务,如保险业务、证券业务、国际金融业务和央行业务其他栏目也应设置涵盖整个专业体系的模拟实训板块,使整个实训模拟板块具有高度的完整性,学生通过模拟实训的训练,不仅对整个专业的理论知识具有了一个通观全局的把握,同时,对具体业务处理能够驾轻就熟。
(二)模块的一体性
财经专业每个专业方向都有各自独立的教学体系,每个教学体系在内容上具有连续性。在设计实训体系时,要根据具体的业务流程设计各个实训模块之间的先后关系,从而使每个实训模块之间是一个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过程,不仅如此,在每个实训模拟板块结束时设置一个小综合模块,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一个总结和归纳,增强实训模拟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如金融专业的实训模块设计中,银行业务、保险业务、证券业务、国际金融业务和央行业务这五大一级模块下,分别设置相对独立的二级实训模块,每个二级模块的考核内容和功能要具有一体性,业务处理模块要保持连贯性。
(三)模块的专业性和综合性
实训体系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在设置实训模块时应注重实训项目的开发与遴选,争取与实际业务环境一致,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达到实训应有的效果。在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考核的高效性
财经专业实训体系的考核要全面,同时要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实训体系要明确一个相对稳定的规范标准,确立考核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在远程教育背景下,财经专业实训体系模块构建设想
财经专业改革和探索的目标一直致力于培养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实战能力,且经验丰富的财经专业技术人才。实训过程是一个系统地将理论知识积累不断地转化为实践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远程教育背景下,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在设计财经专业实训体系时,要结合远程教育的特点,以培养一线岗位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和出发点,展现具体明确的业务流程和动态环境。以下仅以金融专业为例,设计了四段式金融专业实训体系流程图。在该实训体系中我们将按照学习体系的层次递进性分别设计好四个一级模块,分别是:课内教学实训模块、课后软件实训模块、课后仿真实训模块、课后实战实训模块。以下笔者将依次对上述四大模块进行解析。
(一)课内教学实训模块
在该级实训模块下,我们将按照金融专业不同的研究方向设置五大二级实训模块。它们分别是:银行实务、保险实务、证券实务、中央银行实务、国际金融实务。该级模块的实施建立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相关课程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任课教师应对实训项目进行遴选或设计,重点体现该课程的一些主要技能,使学生学会运用基础专业知识处理一些简单业务问题,在培养专业意识的同时逐步培养职业精神。任课教师也可以根据现实需要,依据不同的方向,设置各种个性化的三级小模块。
(二)课后软件实训模块
该阶段主要借助各种实训软件,设计开发和鉴别甄选一个良好的实训软件,是完成该模块教学功能的关键所在。在该级实训模块中,我们依然是根据财经专业的不同研究方向来进行模块设置与学习。以金融专业货币银行方向为例,我们设置了三大二级模块,分别是资产业务实训、负债业务实训、中间业务实训。同时,我们根据银行的业务类型,在二级模块下设置了三级模块,他们分别是:贷款业务实训、投资业务实训、定活期存款业务实训、结算业务实训、信用证业务实训、信托业务实训、租赁业务实训、业务实训。通过该模块的训练,学生基本上能对整个课程内容有一个熟练把握与合理应用,对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融会贯通,已经初步具备了专项业务处理能力。
(三)课后仿真实训模块
该模块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衔接知识与技能,学习与运用,使学生更好地与实践岗位对接。该模块可以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各主要门户网站的技术优势,由学生自主完成。如现在很多财经网站上都根据财经专业设置了高仿真的模拟训练。学生只需要注册一个用户名,就可以轻松的完成实训。如金融专业证券投资方向的很多学生都纷纷在证券之星网上注册,即可拥有一个证券账号,证券行情完全和股票实时行情一致,在游戏中运用专业知识,推动对所学知识的整合、理解和应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后实战实训模块
该模块是整个实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上岗实训。在这个阶段学生将在任课教师与企业人士的双重指导下处理各项业务,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操守、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与提高。为了完成该实训模块,学校的配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联盟等等。上述四大模块从递进层次上来说,第一大模块即课内教学实训模块属于基础实训层次,第二大模块即课后软件实训模块属于专业实训模块,第三、第四模块即课后仿真实训模块和课后实战实训模块属于综合实训模块,它们四大模块无论是从实训内容,还是实训难度、实训功能上来说都是一个逐层递进的关系。远程教育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现财经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理论知识丰富,业务处理能力扎实、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富有团队协作能力与不断创新的工作激情与能力,适应社会高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合理、高效的财经专业实训体系,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将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实训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将大大地有助于远程教育背景下教学目标的实现。
作者:付乐 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毕业生尤其是财经类毕业生的英语能力与其就业显著相关,因此从英语能力提升的视角打造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对我省六所普通本科院校的财经类专业学生进行了英语需求调查,然后基于调查结果分层次、分模块地构建了适合财经类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这种课程设置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专业英语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课程设置;英语能力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日渐频繁,社会对英语水平突出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对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的外语要求更是如此。当前,我省正值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对外贸易结构的大幅调整时期,迫切需要精通专业知识又能使用专业英语交流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这种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已与市场需求之间形成缺口,产生了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而很多高校毕业生又难以就业的矛盾现象。由于高校扩招、供需不对路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我省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众多,但这些毕业生往往由于就业能力的单一性无法顺利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然而,无论是国内现有的比较全面的英语社会需求调查还是针对区域内的调查报告都表明:毕业生尤其是财经类毕业生的英语能力与其就业都呈显著的正相关。所以在我国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并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改革高校当前比较费时低效的英语教学现状、提升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对促进毕业生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将针对我省高校财经类毕业生不甚理想的就业现状,基于需求分析对省内六所普通本科院校的在校生及部分大四毕业生进行调查和访谈,然后依据调查结果,构建适合财经类本科生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期实现专业技能扎实、英语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需求分析研究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指通过内省、访谈和问卷等手段研究需求的技术和方法。(陈冰冰,2010)需求分析自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外语教育领域,之后研究者们纷纷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不同的研究分类。当前这些研究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影响较大的当属Hutchinson&Waters的需求研究及国内学者束定芳的需求分析。Hutchinson&Waters认为需求可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目标需求又可细分为必学知识、欠缺知识和想学知识;学习需求则细分为学习环境条件、学习者知识、学习者技能和策略以及学习者动机等。(Hutchinson&Waters,1987)束定芳认为外语的需求分析可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社会需求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个人需求指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及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束定芳,2004)显而易见,对大学英语的需求分析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准确定位和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本科院校来说,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一定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需求与就业需求而定,因校制宜,因专业制宜,而不能照抄照搬名校的做法。
问卷调查与分析
(1)调查内容和对象本研究以Hutchinson&Waters的需求分析为指导,以省内六所普通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大二、大三学生及大四毕业生为调查对象(由于大一新生刚开始学习,对英语课程不太了解,大四学生已经开始找工作,故选择这三个年级的学生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围绕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企业对毕业生的英语需求、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的建议等方面展开调查。其中针对大二、大三学生的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8份,针对大四学生的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2份。(2)调查结果与分析关于学生对英语课程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显示,仅有47.2%财经类专业学生对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42.3%和50.6%的学生对自身英语水平和大学英语教学效果评价偏低。同时57.3%的学生反映英语教材与教学内容实用性差、趣味性不足,40.8%的学生认为基础英语的教学对学生的应用性能力培养存在欠缺,并有62.1%学生表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不能满足自身需求。多数学生建议细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将教学的重心由“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针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需求调查结果表明,超过70%的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具有大学英语四/六级或BEC/金融英语等英语证书,另有近65%的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对毕业生的英语有一定的要求(主要集中在职业英语交流能力、英文写作能力、翻译相关资料的能力和阅读英语行业资讯的能力等几个方面)。有鉴于此,77.2%的学生认为考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后仍有必要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大部分学生也迫切期望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功及专业英语相关能力。统计结果显示,87.6%的学生愿意按照模块自主选修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并期望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时代性于一体,或服务于未来职业需求,或培养英语技能,或提高跨文化交际素养。另外,82.1%的调查对象选择愿意尝试结合MOOC的混合式英语学习模式,认为它可能比传统的依托书本的教学效果要好很多,83.3%的学生赞成重形成性评价而轻终结性评价的多元评价激励机制。由此可见,我省高校由于师资条件、教学环境及学生水平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制约,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还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支撑不足,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开设还比较单一零散,形式化强、实用性较差,表现为多数毕业生在职业英语相关知识、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与企业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他们总是与好工作失之交臂。因此,我省高校有必要依据调查数据适当调整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针对各高校的教学资源短缺问题,本研究认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MOOC/TED等网络教学视频来丰富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基于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
本研究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就业需求,分层次、分模块地设置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充分结合网络教学资源,尝试线上网络学习与线下面对面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通过搜寻利用与学期教学目标、学生水平相符的MOOC或TED等网络资源来弥补教学内容,尤其是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材的不足,来实现学生真正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本研究所构建的基于需求的财经类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关于大学英语混合式学习模式与实践,笔者将另文撰述。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大致分为三类:通用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即EGP)、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即ESP)、通识教育类英语(EnglishforGeneralEducation)。本体系下,EGP指在大学前2~3学期开设的大学英语读写和视听说课程,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基本功和自主学习能力。当学生通过四级考试后,可依据需求自主选修模块化的后续英语课程。无论是通用英语还是后续英语课程,都要充分利用MOOC/TED等网络学习资源,增加真实语言接触和实践的机会,提高教学效果。EGP是ESP的基础,没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语言技能,ESP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ESP是从EGP到双语课程过渡的桥梁,在双语教学之前有了基于专业的英语学习,双语课程的教学才会实施地更为顺利。(刘小杏、韩静,2014)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说,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都不及985及211院校学生,所以有必要开设2~3学期的通用英语来打基础。这里本研究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首先应对100名左右一个大班的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为了便于院系安排,可将学生按照测试成绩分为A、B两级,A级学生可采用“2+X”的方式进行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即首先在第一、第二学期学习基础英语,待通过四级考试后可在不同学期按模块自主选修高级英语视听说、翻译技巧与实践等语言技能类课程,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等语言文化类课程或者商务英语谈判、金融英语等专门用途类英语课程。B级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可采用“3+X”的方式,首先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期学习基础英语,然后在达到英语四级水平后再按模块自主选修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最终,这些学生经过几年的英语不断线学习,具备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较强的英语素养,从而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双语课程的学习。综上,本研究对我省六所普通本科院校的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英语需求调查说明,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分层次、分模块地设置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实现“基础英语——通识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双语课程”的一条龙式英语课程体系设置。这种比较完整的英语课程体系能够保证学生四年英语学习不断线,凭借学分机制及多元评价激励机制的助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专业英语能力,有效实现“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作者:刘小杏 张国辉 黄小芳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外语部
财经新闻论文:都市报财经新闻的发展趋势与对策分析 [摘要]文章从对现在都市报的现状进行剖析出发,紧扣当...
财经大学论文:财经大学财政学特色建设的思考 [摘要]未来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之特色建设,应将民族...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地方财经类高校会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摘 要:科研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主要的...
本科财经论文: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探析 [摘 要]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跨越式发展,...
财经类论文:财经类实验教学之教育技术论文 一、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使财经类实验教学摆脱了时空...
财经方面论文:财经院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摘要:面对当今财经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欠缺的现状,...